2024-08-26 名人.精華區
搜尋
罹癌
共找到
1233
筆 文章
-
-
2024-08-23 癌症.卵巢.子宮
沒性生活就不會感染HPV ?她58歲子宮頸抹片竟驗出癌前病變
新竹58歲S小姐,因怕內診疼痛,加上自覺停經後已未有性生活,故10餘年未再做子宮頸抹片檢查,近期因陰道分泌物增加及搔癢就診,經醫護人員溝通後,接受內診及抹片檢查,但檢查報告卻為異常。S小姐被通知回診接受進一步的陰道鏡檢查,診斷為中度癌前病變,所幸經子宮頸圓錐狀切除術後,健康恢復良好,並定期回診追蹤。新竹台大分院婦產部醫師王彥涵指出,以S小姐的情況,若是再晚幾年發現,癌前病變可能惡化為子宮頸癌,病人就須接受更為複雜的癌症手術或化療、電療等治療,耗費的時間和費用也會增加。八成女性一生中都會感染HPV,但並非感染HPV就會罹癌王彥涵說明,子宮頸癌是一種源自於子宮頸部位的癌症,目前已經證實99%的子宮頸癌由人類乳突病毒(HPV)感染引起。大部分的傳染途徑是經由性接觸傳染的,而超過80%的女性一生中都會感染HPV,但並非感染HPV病毒就會罹患子宮頸癌,絕大部分都會被人體免疫系統清除,只有少數高危險型HPV會造成持續性感染,才有可能惡化為子宮頸癌。很久沒有性行為就不會感染HPV病毒?醫師說明,國民健康署補助30歲以上婦女每年一次子宮頸抹片檢查,但據統計,每年仍有約近4成女性超過6年沒有做過或從未做抹片檢查,也有很多女性都有迷思,認為很久沒有性行為就不會患病,但是目前醫學已經證實,無論HPV病毒感染後有無持續性行為,感染越久就越容易發生子宮頸癌前病變,或惡化為子宮頸癌。王彥涵強調,6年以上沒做抹片的女性,罹患子宮頸癌的風險,是3年內曾經做抹片檢查的人的3倍,所以只要曾經有性行為,都應該定期做抹片檢查。若連續3年抹片結果都正常,或自費HPV篩檢結果無病毒感染,則可以改成3年做一次。
-
2024-08-21 養生.家庭婚姻
英國跳水王子因為兒子一句話,5度征戰奧運!「織毛衣」圈粉全球的他,創立品牌背後藏洋蔥
2020年在東京奧運「一織成名」的英國「跳水王子」Tom Daley,因為在奧運會場織毛衣的認真模樣而爆紅,圈粉全世界!今年第5度再戰巴黎奧運的他,原本無意參加,卻因為兒子的一句話再次現身奧運,沒有意外,第一天他就開始織起毛衣,而起且還是巴黎奧運紀念毛衣!兒子一句話,再次現身奧運英國「跳水王子」Tom Daley,不管是在跳台上屏氣凝神的樣子,或是在場邊織毛線的認真模樣,真的讓人無法不關注!而他的感情生活一樣充滿亮點,19歲時公開同性戀的身分,並在2017年跟大20歲的編劇老公Dustin Black結婚,並透過代理孕母生下兩人的兒子,經常在社群平台上放閃的兩人,流露無比的幸福!原本無意參賽的他,再度為了兒子征戰2024巴黎奧運,因為兒子在一次旅遊中說出,「想看爸爸在奧運跳水」,讓跳水王子再度出動,代表英國隊5度爭戰奧運賽事。除此之外,他更擔任開幕式英國掌旗手的角色,一向活潑幽默的他,還跟搭檔在這次遊河方式進場的奧運開幕式中,詮釋鐵達尼號經典名場面,再度成為鏡頭焦點!跳水王子,「織毛衣」圈粉全球來自英國的Tom Daley除了他精緻的五官、壯碩的身材吸睛無數外,Tom Daley更是2020年東京奧運雙人10公尺跳台的金牌,以及世界錦標賽10米跳台項目的雙料世界冠軍!不過,除了奧運金牌的加持,Tom Daley更因為在奧運會場織毛衣而爆紅,圈粉全世界!為什麼會選擇織毛衣?就像所有運動員都會在比賽前,用不同方式調節自己的身心狀態,Tom Daley也不例外,他就坦承說到,對於編織有著高度的熱情,而且織毛衣可以讓自己保持平靜。創立了自己的毛衣品牌毫無意外的是,織毛衣織出心得來的Tom Daley,在東京奧運結束後就創立了自己的毛衣品牌「Made With Love By Tom Daley」,而第一個系列「1896」靈感更是來自奧運創始年份,讓粉絲無不感受到他對運動與毛線的熱忱。除此之外,品牌創立的背後更藏有洋蔥!原來Tom Daley的父親是世界上最支持他的人,令人遺憾的是,父親在2011年腦癌過世,而離世前最大的願望就是,希望看到兒子代表國家出征奧運,而Tom Daley也不負所望實現了父親的夢想。而品牌「Made With Love By Tom Daley」的靈感就是他對父親無盡的思念,希望能將更多的愛用針織的形式保留下來,而「Made With Love By Tom Daley」的所得也會拿來幫助慈善機構「The Brain Tumor Charity」,跟父親有著一樣病痛的人。巴黎奧運第一天,就開始織毛衣無論是在自己比賽前,或是到會場觀賽替隊友打氣,Tom Daley在現場織毛衣的畫面,看起來真的認真又可愛。就在巴黎奧運開始第一天,Tom Daley毫無意外開始啟動編織模式,被鏡頭捕捉到觀賞女子3公尺跳水比賽時,手上又開始織毛衣!而他也在出發巴黎奧運前,就將自己要編織的奧運紀念毛衣圖設計好了,充滿各種意義與巧思,已經讓人破不急待想看到他穿上成品了。延伸閱讀:.「終有一天我會在你的人生場景中缺席」一位罹癌母親教會我們的事.妻婚後默默付出,卻換來夫外遇找小三!專家點出婚姻手原因.無繳交期限!病危教師板書「最後的回家作業」:未來相遇時請告訴我你完成了※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
-
2024-08-21 焦點.元氣新聞
新藥一瓶21萬,癌友:「要放棄什麼才能繼續治療?」病團盼癌藥基金快上路
新藥新科技研發快速,提升癌友存活率,但根據調查,近7成癌症病友必須自掏腰包,才能使用符合國際治療指引的用藥。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表示,世界衛生組織(WHO)國際癌症研究機構的癌症負擔程度,台灣排名前20名,亟須健保制度以外的癌症新藥基金挹注,提升癌友存活率與生活品質。自費新藥一瓶21萬元 癌友苦思「要放棄什麼才能繼續治療?」一位在台灣癌症基金會服務的乳癌病友,大學時期因樂團與男友相戀,畢業後結婚步入禮堂,幸福生活卻因女方罹癌戛然而止,歷經2年不斷復發、轉移,逐漸對健保給付藥品產生抗藥性,一瓶要價21萬元的自費新藥成為最後希望,夫妻二人思考,「要放棄什麼才能繼續治療?」另一位癌友和陪伴10餘年形同家人的寵物犬同時罹病,為陪伴愛犬走向生命的盡頭,決定自費用藥續命。蔡麗娟指出,即時且適當的治療,對癌友與家屬來說相當重要,台灣癌症基金會倡議成立「癌症新藥基金」,以病人為中心理念,減輕癌症家庭負擔,不再因高額自費而失去對生命的期待;新藥突破,讓癌症治療慢性病化,提升病友存活率,但需要癌症新藥基金與健保合作,才能讓每位癌友都取得有效的治療。癌藥基金設立還差最後一哩路癌藥基金面臨財源、法源問題,距基金設立還差最後一哩路。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張文震表示,台灣癌症基金會2019年起投入癌症新藥基金政策研究,歷經6年努力,執行2次台灣首見、逾千人以上規模癌友家庭大調查,訪談逾40名專家、舉辦議題工作坊,倡議行動才獲得跨黨派支持,成為政府健康台灣推動方針之一。台灣癌症基金會8月起在高雄市、台北市舉辦「『可不可以,不放棄?』台灣癌症新藥基金TmCDF貨櫃主題展」,張文震表示,該展覽集結基金會服務的病友故事,尤其是罹病過程中,因自費費用高昂「不得不放棄」的遺憾,藉由故事發聲,希望每位癌友、民眾享有平等的醫療權益,「盼全民一同為成立癌藥基金集氣,讓癌友不再抱憾。」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8-18 癌症.抗癌新知
比嬰兒潮世代罹癌率高3倍 新研究揭這2世代更可能患17種癌症
一項重大研究指出,千禧世代和X世代出生的人,比二戰後的嬰兒潮世代,更有可能罹患17種癌症,包括結直腸癌、胰臟癌和肝癌等。該研究近日由美國癌症協會(American Cancer Society,ACS)發表於《刺胳針公共衛生(The Lancet Public Health)》。你是哪個世代?嬰兒潮世代:1946年~1964年X世代:1965~1980年出生Y世代(千禧世代):1981~1996年出生1965年後出生者,更可能罹患17種癌症,子宮體癌增幅最大。ACS的研究人員分析了美國近20年來、超過2,300萬名被診斷出患有34種癌症的患者數據,年齡從25歲到84歲。研究根據患者的出生年分(1920-1990)分成幾個組,發現X世代和千禧世代罹患多種癌症的可能性,是嬰兒潮世代的三倍,例如結直腸癌在50歲以下成年人的發生率正迅速上升。而其中增幅最大的是子宮體癌(子宮內膜癌和惡性子宮肉瘤),1990年代出生者的發病率,比1950年代出生者高出169%。出生年份接觸的危險因子不同,肥胖、酒精都有關。雖然癌症發生率上升,可能也與醫療科技進步、檢測能力增加有關,但新研究表明,肥胖和飲酒等生活型態也占重要因素。研究人員指出,在25歲到49歲的成年人中,胰臟癌、小腸癌、腎臟癌的發病率增長最快,而這些癌症都與肥胖和酒精相關。研究報告的主要作者、美國癌症協會科學家Hyuna Sung博士表示:「按出生年份排序的人群,擁有獨特的社會、經濟、政治和氣候環境,都會影響他們在關鍵發育期接觸癌症風險因子的機會。」這17種癌症包括:結直腸癌、子宮體癌、膽囊和其他膽道癌、腎臟癌、胰臟癌、骨髓瘤、非賁門部胃癌、白血病、睪丸癌、賁門部胃癌、小腸癌、雌激素受體陽性乳癌、卵巢癌、女性肝癌、女性非HPV相關口腔和咽癌、男性肛門癌、男性卡波西氏肉瘤。美國癌症協會建議年輕人及早了解自己的家族史,透過良好生活習慣避免癌症發生,並定期檢查以及早發現、早期治療。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8-17 養生.家庭婚姻
這款婆婆太可怕!要媳婦生小孩過繼給小叔,說嫁給她兒是三生有幸,不准兒幫忙媳婦…奇葩行為網友齊罵
婆媳問題,千古難解,如果老公挺老婆還可以忍耐,但如果老公不挺,站在婆婆那一邊,婚姻大概也飄飄遙遙了。婆婆總喜歡說,嫁來我們家就是一家人,但實際上,媳婦就是外人,是來服侍老公、服侍公婆的。Dcard一篇文章〈奇葩婆婆和我的黑化史〉,一位媳婦終於和高高在上、不把媳婦當人看的婆婆決裂,看得過癮,不禁想,何不早鬧翻?來看看這位婆婆有多奇葩。> > >原PO文章事件一:要媳婦生孩子過繼給小叔我生完寶寶之後家族聚會變得很熱鬧,大家都很喜歡逗逗我家的外向活潑寶寶,婆婆非常喜歡小孫女但還是會說要生男的。我跟老公考量能給孩子的資源後,雙方都同意沒有要生第二胎,所以很明確的告知婆婆這個打算,希望打破她那個一直打不破的二胎願景。與此同時,小叔不婚不生但有一個長跑多年的女友,婆婆不知道哪根筋不對,居然要我們生一個過繼給小叔?小叔和女友從來沒有想要小孩,我們也不打算生二胎,完全不能理解這個想法是怎麼來的。婆婆還非常理直氣壯:反正你們是因為錢不生二胎,小叔和女友幫你們養就解決了。小叔的女友直接傻眼到不知道做什麼反應。老公跟小叔當下各自拉著另一半轉頭走人,我臨走前實在沒忍住,跟婆婆說:「媽,要不您自己生一個?」事件二:嫁給我兒子是你三生有幸婆婆很喜歡有意無意稱讚她兒子多麼優秀,我能跟她的皇子結婚是三生有幸,時不時對我說一些:妳的眼光很好耶!:妳嫁進來很有福氣!:之前幫你們合八字的時候,老師說我兒子是妳的貴人!我都會笑咪咪的回:哇喔太巧了吧?您兒子眼光也超好福氣滿滿才跟我結婚:我跟您兒子是彼此的貴人啦~婆婆就會秒臭臉安靜不說話。事件三:不准兒子幫媳婦的忙剛開始婆婆還想著要做皇后享福,每次去婆家聚會吃飯就想下馬威,當我傭人不停使喚我做這個做那個。老公看不下去會跟著我一起或是阻止婆婆,婆婆還會拉住老公說這是媳婦該做的。事情發生過兩三次之後,我就跟老公套好,老公會跟婆婆說我做不好他來幫忙。想當然又會被婆婆拉住,那我就理所當然開始我的「做不好」,例如洗碗不小心打破某套昂貴瓷盤中的一件,不小心煮出人神共憤的難吃年夜飯,打掃的時候不小心打翻整桶的漂白水。我每次都會特別誠懇的道歉並賠償,然後下次再犯。在不停輪迴後的某一次,婆婆受不了崩潰爆發。至此,我獲得了永恆的安寧,什麼事都不會輪到我。事件四:從祖宗罵到下一代,為了妳好才罵妳婆婆使喚我去泡茶,我拿了最貴的紅茶葉用熱牛奶泡開。婆婆目瞪口呆問我是什麼,我說是奶茶,我們年輕人都喝這個,還很貼心的問她需不要需要加糖。婆婆終於忍無可忍崩潰爆發(上述的事件三),指著我從祖宗罵到下一代,想得到的想不到的難聽話都吐出來了,我猜全是平常憋了很久的心裡話......婆婆爆發後的隔天跟我抬頭不見低頭見,後來跑來打圓場,跟我說:「媽媽昨天有些激動了,說的都是氣話,不要放在心上。要不是把妳當自己女兒,也不會這樣罵妳,都是為了妳好才這樣的,妳能明白媽媽的苦心嗎?」原PO之後就真的把婆婆當媽媽,吃完飯碗放在水槽就走,坐在客廳看電視邊蹺腳邊問:「媽~能不能幫我切一下水果?謝謝。」婆婆氣炸不演了,說嫁進來的媳婦就是外人,以後都不准回來了。自此,原PO再也沒有去過婆家。 這樣的婆婆有把媳婦當成家人嗎?根本是把媳婦當成工具人。有多少婆婆都是這樣?說話之前從不想想媳婦聽的會有什麼心情。或許對真正的外人還客氣多了,對自己媳婦就是一副高高在上、理所當然的樣子。就像原PO的婆婆,她就是真的認為原PO嫁給她兒子是三生有幸,所以應該感激涕零,作牛作馬來報恩。有這樣的婆婆,只能說早鬧翻早好。延伸閱讀:.「終有一天我會在你的人生場景中缺席」一位罹癌母親教會我們的事.妻婚後默默付出,卻換來夫外遇找小三!專家點出婚姻手原因.無繳交期限!病危教師板書「最後的回家作業」:未來相遇時請告訴我你完成了※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
-
2024-08-16 養生.家庭婚姻
狗狗半夜衝嬰兒房,媽媽才驚覺寶寶沒呼吸!網留言分享毛孩暖心英勇事蹟
狗狗除了是人類最好的朋友,在某些關鍵時刻,他們還有可能成為救人一命的「英雄」喔!許多人都聽過「狗狗是非常具有靈性」的說法,坊間關於狗狗靈性的故事也不少,甚至還有科學依據能夠佐證,狗狗是真的比人類更容易先發現一些即將發生的事情!由於狗狗天生的生理構造,使得他們有敏銳的嗅覺和聽力,所以他們經常可以比人類更早發現病症或是天災的出現。去年12月,美國波士頓作家凱莉安德魯(Kelly Andrew)就曾在推特分享,關於她們家的「狗狗英雄」Henry,在半夜救女兒一命的故事。狗狗不斷跑到嬰兒房吵鬧,提醒媽媽「寶寶沒有呼吸」凱莉在推文中寫道:「昨天晚上,我家狗狗Henry不斷跑到嬰兒房吵鬧。當時寶寶因為身體不舒服的關係,已經在嬰兒床上躺了2天,而我也被狗狗一直闖進嬰兒房的搗蛋行為氣壞了。沒想到,當我進到嬰兒房時,才發現女兒已經沒有了呼吸,隨後便趕緊抱著孩子前往醫院搶救。」凱莉也在文末表示,當天晚上她們一家三口都在醫院裡度過,她無法想像若不是Henry不斷闖進嬰兒房,試圖引起她的注意,她的寶貝女兒很有可能就救不回來了。毛孩英勇的暖心事蹟!而凱莉的推文也引起許多曾經有相同經驗的網友留言分享。有網友說:「我的兩隻狗狗很喜歡奶奶,有天晚上,他們突然從我的床上跳下來並爬到樓梯上,用我從來沒聽過的叫聲,持續叫了10 分鐘,過了20分鐘之後,我就接到奶奶去世的消息。」另一名網友也分享,「我家狗狗Champ不斷發出叫聲試圖引起我媽的注意,這才發現我爸已經暈倒在地,沒有呼吸。醫護人員還說,如果再晚一點發現,我爸爸可能就已經不在了。」除了上述提到有關狗狗的英勇事蹟之外,也有網友分享自家貓咪的暖心事蹟。一名網友表示,「當我的老公在地下室隔離的時候,我的貓都會陪我度過每個夜晚,彷彿他知道我很難過,試圖想安慰我。」,也有網友說:「我家漂亮但脾氣拗的貓咪,除了我女兒之外,不喜歡親近任何人,可是當我得了COVID在隔離時,他在我的床上陪了我4天,直到我感覺好多了,他才離開。」不論是貓咪或是狗狗,其實都是用他們的一生,全心全意地在陪伴我們,當主人遇到危險時,也總是第一個想辦法求救和找人幫忙。你家的毛小孩也有類似英勇或暖心的事蹟嗎?延伸閱讀:.「終有一天我會在你的人生場景中缺席」一位罹癌母親教會我們的事.帶著愛犬去旅行/長腫瘤被宣告剩2年壽命,主人帶環島留下珍貴回憶.無繳交期限!病危教師板書「最後的回家作業」:未來相遇時請告訴我你完成了※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
-
2024-08-09 養生.家庭婚姻
角色互換才懂!雙薪家庭人夫成孩子主要照顧者「身心俱疲」,後悔結婚生子
婚姻從來不只是兩個人的事,除了考驗夫妻相處,還有與長輩的分寸拿捏;有了小孩後,更是一輩子的責任。無論全職在家帶娃或兼顧上班,家裡與孩子的主要照顧者,通常是媽媽,如果今天換成了爸爸,又是怎樣的一個光景?這年頭,誰沒後悔過?一位男網友在《Dcard結婚板》發文,表明自己原本是不婚不生主義,卻仍踏入了婚姻,並且有了孩子,但他現在後悔了,後悔結婚和生小孩!這陣子,我真的覺得好累好累......我常常後悔,為什麼要結婚為什麼要生小孩?我為什麼這麼傻,一開始就決定不婚不生的我,為什麼妥協了......寶寶出生之後,我跟自己說,我一定要當個神隊友;除了親餵之外,所有的事情我都努力學習。對方好像只看得到失誤現在孩子一歲六個月了。這些日子以來,洗澡,換尿布,餵奶,泡奶,拍嗝,哄睡,餵藥,刷牙,洗屁屁,餵飯,擦乳液,洗奶瓶,洗兜兜,洗碗......等,這些育兒技能我全部都學會了。妳因為工作的關係,時常回到家小孩都睡了。讓我感到最累的部分是,妳好像不覺得我會累,我做的再多,只要我有些失誤,因為那個失誤,我所有的辛苦都會被忽視。妳在上班,我也在上班!完全沒自己的時間而我下班後,得忙著去托嬰中心接孩子,之後還要買我的晚餐(因為帶著小孩不方便,我幾乎都買便當)。到家第一件事情就是先幫寶寶洗澡,洗好澡之後接著餵他吃飯,我得抓緊時間吃便當,再來就是洗寶寶在學校的碗、湯匙、水壺還有家裡沒洗的奶瓶,這期間小孩一定會做亂,我得一邊顧一邊做事。之後(娘家)長輩回家,我才有時間洗澡,洗澡時順便洗寶寶在學校的餐兜和圍兜兜、小方巾,再陪讀陪玩撐到九點或十點。接著幫寶寶刷牙之後哄睡......這中間還有很多雜事要處理,我基本上在寶寶睡之前,沒有自己的時間。生活瑣事、各種質疑太委屈講以上這些,我想表達的是,身為丈夫、父親,我盡力做我能做到的所有事情。我會覺得累,是因為妳不覺得我會累!常常忽略我做的一切,因為一件小事就兇我對我口氣不好。.事件一:小孩感冒,睡前我忘記餵藥,我忙著做其他事情,結果小孩太累直接睡著,我才想說這次就別餵了,結果妳居然對我說「你根本不想讓他感冒好」。.事件二:我把衣服丟洗衣機,結果因為陪小孩睡覺而我也睡著了,妳回來把我叫醒,說我是不是在洗衣服,妳就自己默默的拿衣服去曬。我也沒敢繼續睡,也起來曬衣服,結果我感受到的是妳的冷暴力,曬衣服的過程一句話都沒說,我不就是睡著了?妳叫我我也馬上起來了,有必要生氣嗎?.事件三:我洗完小孩後,浴巾忘記放好,也會因為這樣被妳唸「你為什麼浴巾就這樣丟著?」.事件四:換尿布時,沒第一時間把換下的尿布包好丟掉,妳就會說「你尿布就這樣丟旁邊嗎?」.事件五:我有時間就會開車載妳上下班,而我有時沒注意到停車位置,妳會因為不好開門而對我說「你停這邊,我是要怎麼下車?」.事件六:我有次因為天氣熱,幫你點了微冰的飲料,結果妳因為這樣不高興「我都喝去冰你不知道嗎?」.事件七:因為我是路痴,出門開車靠導航,有時候會看錯,或因為講話忘記注意要轉彎,也會因為這樣被妳罵或感受到妳的不耐煩。.事件八:有時候東西是你收的,你想都不想直接問我「你又把東西收哪去了?」太多的委屈,我根本不知道該怎麼消化。這期間吵架吵了也不少次,我一直跟自己說,我很愛妳也很愛我們的小寶貝,妳只是像個孩子一樣脾氣臭了點,妳還是愛我的。只是這樣的對待方式,時間久了,我越來越累了,我已經開始懷疑自己了......男女想的不一樣不少女性留言:「好難得看到這種角色互換的文」、「還以為是我老公發的文,看完這篇直接原地反省自己欸,好啦,我以後口氣會好一點。」「你是一個丈夫的身分,但是這是多數媽媽的感受啊!角色互換後,原來感受是相同的,所以請各位爸爸媽媽們還是一起育兒一起分擔吧,因為不論是誰,都會內心不平衡的。」「男生這麼做就是神隊友,女生這樣就是普通媽媽」、「真的想讓所有男人都來看這篇,性別對換不管男女大家都很崩潰,所以育兒是夫妻共同的,不要只認為是一方的責任。」男性網友則是抱怨不公平:「這篇多數女人只會叫你要忍要溝通,換成女生PO文不知道罵多少豬隊友或是離婚了」、「今天要是女生發文早就一堆罵男生的了,結果只看到很多女生在說這就是她們的生活。」說話方式很重要也有網友給出建議:「我覺得你需要做的是認真坐下來溝通,有時候就是生活習慣不同、加上育兒會把情緒放大,或許彼此都有委屈只是彼此都不知道。」「不要每一件事都想搶著做,試著規劃兩人都可以一起處理或是分別處理的計劃,讓老婆也有參與感。做完後,請老婆給你鼓勵,也別忘了給老婆鼓勵。如果老婆的口氣你聽來不舒服,你可以溫柔地說,老婆,我知道妳的意思,但是妳剛剛的說話方式,讓我有點受傷,可不可以換個方式說,例如,『你把尿布丟在旁邊,等一下你會收嗎?還是需要我來幫忙。』也可以說『我是路痴,才會彎錯,所以才需要仙女老婆在旁邊幫忙提醒。』」事實證明,身為主要照顧者,如果沒有適時讓另一半共同分擔、或好好溝通,對方真的很難體會;而另一方也必須時刻提醒自己,以溫柔的語氣給對方多些肯定鼓勵。婚姻需要經營,愛情如是,無論是爸爸或媽媽,都辛苦了!延伸閱讀:.「終有一天我會在你的人生場景中缺席」一位罹癌母親教會我們的事.妻婚後默默付出,卻換來夫外遇找小三!專家點出婚姻手原因.無繳交期限!病危教師板書「最後的回家作業」:未來相遇時請告訴我你完成了※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
-
2024-08-09 癌症.頭頸癌
不菸不酒不吃檳榔也可能得口腔癌!非典型口腔癌4風險
過去認為抽菸、喝酒、嚼食檳榔者,罹患口腔癌比率較高,但衛福部口腔司統計,不具菸酒、檳榔等不良生活習慣者,罹患口腔癌的比率攀升,立法委員王正旭表示,此類稱為「非典型口腔癌」,患者比率由民國99年至106年間的12.46%,成長到107年至110年的15.46%。非典型口腔癌男女比趨近1:1,女性也暴露在風險中。王正旭指出,現今口腔癌宣導政策多強調使用菸、酒、檳榔者應定期篩檢,但也須提醒具非典型口腔癌風險的民眾,務必留意口腔變化,才能防微杜漸。非典型口腔癌患者對徵兆意識不高癌症希望基金會副董事長羅盛典表示,非典型口腔癌患者不具菸酒、檳榔史,因此逾7成不曾意識到牙齦出血、口腔潰瘍是口腔癌症狀,確診時多是晚期。即便如此,非典型口腔癌患者的治療成功率,仍較典型口腔癌患者高。病友黃先生因夜間磨牙問題,自行購買矽膠牙套配戴,但因尺寸不合,睡覺時經常有摩擦感,之後發生潰瘍,擦了2個月口內膏未痊癒,至口腔外科切片,確診為舌癌第二期,建議病友如有磨牙問題,應至醫療院所訂製合乎尺寸的牙套,以免罹癌。中華民國口腔顎面外科學會理事長林冠州表示,近期收治多名女性非典型口腔癌患者,多具生活型態高壓、睡眠不足等情況,學界認為可能是壓力因素導致不良基因表現,但尚未找出致病的基因區段。非典型口腔癌4大風險情境高雄市牙醫師公會副理事長李明志表示,非典型口腔癌有4大風險情境,包括:1.蛀牙或牙周病等口腔衛生不良者2.人類乳突病毒(HPV)感染者3.口腔反覆潰瘍者4.常吃太燙食物者呼籲風險族群應該主動就醫篩檢,定期接受口腔黏膜檢查。衛福部口腔健康司長張雍敏表示,政府提供30歲以上有嚼檳榔或吸菸民眾每2年1次口腔癌篩檢服務,及牙科洗牙、塗氟等預防保健服務,未來將精進口腔癌全人照護計畫,自宣導、教育、篩檢至後續整合照護。
-
2024-08-07 癌症.大腸直腸癌
新研究指阿斯匹靈可降大腸癌風險 但一類人預防成效較顯著
大腸癌是全球第二大癌症死亡原因,全美光是2023年有超過5萬2500人死於大腸癌,不過最新研究發現,定期服用阿斯匹靈可以有效降低大腸癌罹患率,尤其對於高風險群的效果更加顯著。根據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8月1日發表在「美國醫學會雜誌腫瘤學」(JAMA Oncology)期刊的研究報告,針對10萬7655人的體重、酒精攝取量、飲食習慣、吸煙與否以及運動量,再配合每周服用兩種或以上阿斯匹靈或每周服用六種以上低劑量阿斯匹靈,進行長達10年的追蹤研究。結果發現長期服用阿斯匹靈,罹患大腸癌風險減少18%,尤其對於抽菸或體重超標者,罹癌風險率明顯減少逾25%。報告主要作者、麻州布萊根總醫院(Mass General Brigham)胃腸科醫師西卡維(Daniel Sikavi)指出:「研究顯示阿斯匹靈可有效降低大腸癌高危險群罹癌風險。」並強調:「相較之下,生活習慣較健康的人原本罹癌風險就低,他們服用阿斯匹靈也會降低罹癌率,只是沒有那麼明顯。」雖然服用阿斯匹靈與降低大腸癌罹癌風險的關聯尚未釐清,但南卡羅來納醫科大學(Medical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霍林斯癌症中心(Hollings Cancer Center)主任杜波依斯(Raymond DuBois)對於每周服用兩顆阿斯匹靈防癌的作法直言:「對於減肥或戒菸都有困難的人,這是一種簡單選項,可以幫助高風險族群降低罹癌率。」不過波士頓醫療中心(Boston Medical Center)直腸外科主任戴維斯(Jennifer Davids)有不同主張,強調阿斯匹靈並非防癌萬靈丹,也非從此將健康的飲食、運動習慣拋諸腦後:「服用阿斯匹靈不足以取代所有罹癌因子,因為靠著健康生活習慣全面降低罹癌風險仍有其必要。」美國癌症協會(American Cancer Society)資深副總安南齊亞塔(Christina Annunziata)也提醒國人保持正常體重、養成均衡的飲食習慣並減少飲酒,擁有健康生活才是有效降低罹癌風險的不二法門。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8-06 癌症.抗癌新知
近3成癌症帶有MYC基因 國衛院找出新藥讓癌細胞凋亡
癌症連續42年居十大死因首位,研究發現,肺癌、肝癌、乳癌等常見癌症近3成帶有MYC基因擴增或表現變異,會讓癌細胞快速生長、術後復發率也高,造成病患整體存活率下降。國衛院發現可促進MYC癌症驅動蛋白質降解的標靶新藥,能阻止蛋白質失控,對於癌症治療有相當大助益。國衛院長司徒惠康表示,全球罹癌人數快速增長,據美國癌症醫學會統計,2020年全球約1810萬人罹癌、980萬人因癌症死亡,死亡率逾5成。預估2040年全球罹癌人數將達2800萬人、死亡人數約1620萬人。全球致力於癌症治療技術、新藥開發,對癌症控制應該更好才對,卻因癌細胞突變,可能導致藥物無法繼續發揮作用,目前許多標靶藥物皆針對癌細胞特殊基因變異進行治療,但癌症基因變異的MYC、MYCN尚無標靶治療藥物。國衛院生技與藥物研究所研究員紀雅惠表示,癌細胞為了大量複製生長,利用糖酵解作用獲得較一般細胞生長所需更多的能量與原料,而MYC蛋白質的功能就是作為轉錄因子,協助轉錄生成許多細胞,進行糖酵解作用所需要的酵素;約28%常見癌症帶有MYC致癌基因擴增,例如肺癌、肝癌、乳癌、淋巴癌、攝護腺癌、子宮內膜癌等。紀雅惠提到,要餓死癌細胞,首先要阻斷致癌基因MYC的表現,雖然科學家都知道這個機制,但MYC蛋白質結構至今仍無法解出,很難針對此蛋白質結構設計小分子化合物來抑制基因擴增。國衛院生技與藥物研究所團隊利用極光激酶A穩定MYC蛋白質的特性,設計小分子化合物破壞兩個蛋白質之間的結合力,造成MYC蛋白質可以被帶入細胞的蛋白酶體進行降解,進而發現候選發展藥物DBPR728小分子口服激酶抑制劑,可促進腫瘤內MYC癌症驅動蛋白質降解,抑制腫瘤進行糖酵解作用,促使癌細胞凋亡。透過多種具MYC基因擴增或高表達的異種移植腫瘤的小鼠動物模式,像小細胞肺癌、三陰性乳癌、肝癌、髓母細胞瘤等,皆證實可造成腫瘤消退,部分異種移植腫瘤在停藥後3個月內,未發現復發。
-
2024-08-03 養生.家庭婚姻
離婚又怎樣?丁寧:傷口的存在不是要讓我們害怕,而是更有力量、更懂自己
戀愛是許多人的必修學分,無論最終如何,終究只是一個過程;然而婚姻不一樣,那是一份沉甸甸的「我願意」,當有了孩子,就更加複雜。有些人離開不對的人、活得更率性亮眼;有些人卻走不出來,不斷陷在痛苦回憶裡。離婚了,仍心有餘悸女星丁寧在臉書粉專分享,之前和朋友聊天,她離婚一段時間了,因為她把自己活得很好,大家都覺得這個婚真是離的太好了,也很鼓勵她找新對象。「不要,會害怕,很怕會遇到像前夫這樣子的人。」她說。「不會啦!你前夫的確是有點那個。」「他剛開始也很好呀,是後來變樣了。」她說。「可能他以前就是這樣,只是你沒有發覺,而妳也不是十幾年前的那一個小女生,經過這麼多事,妳更會看人了。」「希望如此。」看得出來她心有餘悸。決定改變,能量就會不同雖然好友們都覺得這個離婚決定真的是太好了,她離婚之後快樂自在許多,但是離婚這件事情,對女性來講的確是比較傷,所以無論這件事多對,還是會在大多女性身上畫下一個傷口。丁寧表示,她很想告訴所有離婚的女性朋友們,無論當初做了什麼決定,都是我們當下能夠做的最好的決定,因為那是我們當時僅有的能量。「結婚是,離婚,也是。」而當妳決定改變,或接受這個改變,那能量就開始不同了。知道自己「不要」什麼只要妳有好好活,好好照顧現在的自己,接受現在的情況,妳的能量一定會比以前更好,妳就不可能遇到以前類似的人,即便是同一個人,妳都會選擇用不同的方式來互動了,那結果就一定也會不一樣。所以,傷口的存在不是要讓我們更害怕,是在提醒我們,經歷了這些,我們變得跟以前不一樣,我們更有力量,更懂自己了。「我們,挺過來了。」所以,女孩們,不要怕,戀愛勇敢的去給他談下去,妳肯定會比以前更清楚要妳要的是什麼?就算還是不清楚,至少妳會知道,妳不要什麼,是吧。「所以,現在趕快去敷臉!」丁寧催促。最後,她也以hashtag提醒大家,#為自己的選擇負起責任能量就開始提升了、#能量改變所有事都會改變。網友:正敷臉中網友留言:「讚到不行,當時最好的選擇是離婚,我也勇敢做了🥳」、「從『想改變』、到『去改變』,最後『享受改變』,真的太不容易了!」、「謝謝妳的正能量。」「完全不想談戀愛,只想好好用力體驗接下來的人生」、「可能花了幾年還沒走出來,這篇看著看著就哭了」、「改變是為了遇見更好的自己❤️快來敷臉!」有位網友表示:「這篇文我重複看了3遍,因為我想改變!」丁寧回覆:「可以的。你習慣做的就不要做!你習慣不說的就一定要說!從這邊開始,可以的。」延伸閱讀:.「終有一天我會在你的人生場景中缺席」一位罹癌母親教會我們的事.妻婚後默默付出,卻換來夫外遇找小三!專家點出婚姻手原因.無繳交期限!病危教師板書「最後的回家作業」:未來相遇時請告訴我你完成了※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
-
2024-08-02 癌症.抗癌新知
別放棄人生!罹癌是一個重新檢視自我的機會 給乳癌鬥士小叮嚀:務必定期回診!接納不完美的自己
過去,許多經由癌症篩檢發現的乳癌病人,一旦得知罹癌後,即便是零期,第一反應就是把工作辭了、開始茹素、放棄人生。然而,近年來由於醫藥進步,大部分乳癌患者只要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往往都有很好的預後。因此,對於癌症存活者的照護,讓人人享有正向積極高品質生活,是國家重要的健康目標。定期癌症篩檢非常重要 早期發現治療癌症會隨著不同期程有不同的預後,尤其乳癌第一次就醫時間點與存活率高度相關。若能透過乳房攝影檢查發現病灶,並立刻就醫接受治療,5年存活率可高達99%。但許多人仍抱持鴕鳥心態,以為可以和癌細胞共存,結果反而使癌細胞擴散至淋巴、腦部、肝臟等,無法治療。因此,定期癌症篩檢非常重要,可讓病人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無論病情如何,許多罹癌病人都要經歷辛苦的治療過程,例如:手術、化學治療、放射線治療或口服荷爾蒙治療等。術後也常有不適症狀出現,例如:淋巴水腫和傷口疼痛,而淋巴水腫可透過居家復健運動,或醫院復健科醫師、物理治療師提供專業的協助。但常有很多乳癌病人誤信網路偏方,拒絕正規治療,導致營養不良、免疫力下降,甚至受到感染造成死亡。乳癌患者治療成功後,建議病人應定期到乳房醫學中心或家醫科門診進行追蹤檢查。雖然醫學上有癌症5年存活率的研究,但終究只是大數據的結果,每個人的情況不同,不可拘泥在自己癌症的期程,關鍵在於個人的認知與心態更重要。研究顯示,曾罹癌的患者再度罹癌機率較高,因此需要每半年至一年定期回診,讓醫師安排必要的檢查,例如:血液檢查、肝功能、癌症指數、乳房攝影及乳房超音波檢查,甚至胸部X光、腹部及婦科超音波、更年期患者的骨密度檢查。家醫科醫師會細心安排五癌篩檢,確保健康無復發,因此定期回診非常重要。罹癌是一個重新檢視自我的機會罹癌並非世界末日,它可能是一個重新檢視自我的機會,不要避世離群,應該要漸漸恢復工作及正常生活,每天吃好睡飽,搭配適量的運動,認真對自己負責,珍惜得之不易的生命。當情緒低落時可以學習瑜伽、音樂、畫畫,參加支持團體或病友會,認識新朋友,或擔任志工轉移注意力,讓心情放鬆。無論有無宗教信仰,都可以透過閱讀、上心靈課程、聆聽演講等方式,療癒心情,獲得正向力量。寵愛自己,適量享受美食、接納不完美的身體,感恩生活,放下無謂的憂愁焦慮,讓生活過得更精彩。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長壽最佳步數不是1萬步? 歐洲研究:走「這個步數」可降低死亡風險.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8-01 癌症.其他癌症
台大醫院首創 尿檢追蹤甲狀腺癌復發趨勢
甲狀腺癌患者罹癌後追蹤,目前採抽血檢測血清甲狀腺球蛋白,以確認患者是否有癌症殘留或復發。台大醫院內科部副主任王治元研究團隊發現,利用尿液中外泌體的甲狀腺球蛋白,可作為甲狀腺癌術後監測生物標記,患者藉由非侵入性的驗尿檢測,即可追蹤甲狀腺癌復發趨勢,此一檢測具高準確度,比傳統方法提早五、六年發現復發跡象,並獲國際專利。王治元表示,甲狀腺癌患者抽血檢測追蹤前,必須施打每劑4萬元的促甲狀腺素,不僅病友經濟負擔較重,更是一種侵入性醫療行為,反觀尿液檢測則不具侵入性,有助減少病人不安,利用尿液中的外泌體,可早期檢測出患者甲狀腺球蛋白變化與趨勢,且因尿液中沒有甲狀腺蛋白抗體,在偵測甲狀腺球蛋白胜肽序列時不受干擾,可提升檢測準確度。根據國健署癌症登記報告,甲狀腺癌在國人10大癌症中排名第7,而台灣每年接受甲狀腺手術的患者,超過5千例。王治元表示,甲狀腺癌病例快速增加,臨床上必須有高效率、非侵襲性、安全性高且檢測簡易的診斷、追蹤指標,而尿液中的細胞外泌體,即是癌症預後指標及治療重要標的。 王治元解釋,外泌體是細胞分泌的物質,大小非常小,僅千萬分之1公分,過去有細胞實驗證實,某些藥物可誘發外泌體變化,與病人預後有關,而外泌體用於甲狀腺癌復發檢測,是以質譜儀技術進行蛋白質定序、定量偵測,其準確度可達99%以上。台大醫院以臨床試驗方式,透過尿液檢測追蹤多名甲狀腺癌患者預後。王治元指出,一名患者分享尿液檢測的非侵入性特性,讓其感到安心,且該名患者經血液檢查無檢出癌症復發跡象,卻在尿液檢測後發現異狀,進一步以核子醫學檢測發現可能導致癌症復發的組織,醫療團隊據以調整後續追蹤、治療計畫。王治元表示,目前該項檢測還未商業化,若要在醫院發展為自費項目,試劑等檢測相關成本並不低;除預後追蹤外,尿液外泌體檢測亦可發展用於早期診斷,未來將尋求與產業界合作,可望減輕病人負擔,讓更多患者受惠。
-
2024-07-31 養生.家庭婚姻
媽媽也有下班時間!澳洲5寶媽自創「3招放養式育兒法」:我不是孩子的奴隸
育兒方式百百種,並沒有一套標準答案及公式可解,每對父母都有屬於自己的一套育兒方法。然而,在澳洲,一名育有5個孩子的網紅兼服裝設計師媽媽,她獨特的育兒方式,卻在網路上引起諸多網友討論,甚至招來批評。根據《The Sun》外媒報導,一名來自澳洲的網紅兼服裝設計師,康斯坦斯(Constance Hall),目前育有5個孩子。由於同時要兼顧育兒及事業發展,康斯坦斯曾透露,自己需要更多的個人時間,以便於專心處理自己的事情,也因此,她漸漸地創造出一套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育兒方法。就讓我們來看看康斯坦斯獨特的育兒方法有哪些吧!將食物盛裝大容器,鼓勵孩子用手自主進食康斯坦斯表示,大家庭吃飯最麻煩的一點,就是飯後需要清洗一大堆碗盤,因此,她經常將蔬菜及肉類盛裝到一個大容器,並鼓勵孩子用「手」抓來吃,就像訓練寶寶自主進食一樣,而這個習慣也替她省下了不少清洗碗盤的時間。每隔3天幫孩子洗一次澡康斯坦斯也提到,自己平時不會特別幫孩子洗澡,除非他們那天身體特別髒,否則,她幾乎都是每隔3天才會幫孩子洗一次澡,對此,康斯坦斯更直言:「一天不洗澡,並不會要他們的命。」 替孩子準備個人專屬洗衣籃,練習自己折衣服除此之外,康坦斯坦也分享了自己在網路上學到的衣物清洗和收納方法;以自家為例,康坦斯坦會替每個孩子準備專屬於他們自己的籃子,並在籃子貼上孩子的姓名,讓孩子養成將自己的換洗衣物,丟進自己洗衣籃的習慣。待衣服洗好後,康斯坦斯也會把衣服放進孩子個別的籃子裡,讓他們練習自己折衣服。媽媽也有「下班時間」,不願做孩子的奴隸多數網友在聽到康坦斯坦獨特的「放養式育兒法」,都批評她是一名懶惰的媽媽,為此,康坦斯坦認為,「養育一個孩子」跟「養育一群孩子」,是沒辦法用相同的育兒方式的,康坦斯坦說道:「你不可能同時給予所有孩子宛如獨生子女般的待遇。」努力在育兒與事業間取得平衡的康坦斯坦也坦言,自己將媽媽視為一份工作,每晚的7:30便是她的下班時間,在這段時間裡,她能夠專心處理自己的事情,不受任何外力干擾,「這時的我不是媽媽,也不是奴隸,只是一小時前幫你清屁股的女人。」延伸閱讀:.「終有一天我會在你的人生場景中缺席」一位罹癌母親教會我們的事.妻婚後默默付出,卻換來夫外遇找小三!專家點出婚姻手原因.無繳交期限!病危教師板書「最後的回家作業」:未來相遇時請告訴我你完成了※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
-
2024-07-27 癌症.癌友故事
台大就醫且因「醫療權」安置的血癌男孩,休學2年考上台大!
20歲男孩吳嘉源升高三那年罹患血癌,因父親死於口咽癌、母親對西醫有恐懼和創傷,導致母子對治療計畫有歧見。吳嘉源來不及成年就要為自己的醫療權做選擇,最後由家事法庭裁決,由新北市長侯友宜成為吳嘉源的藥療特別代理人,是新北首例也是全國少見因醫療權而受安置個案。新北首例因醫療權而安置個案──吳嘉源吳嘉源雖因治療休學二年,目前仍在台大兒童醫院接受CAR-T細胞免疫治療,但今年已錄取台大生物機電工程學系,即將展開新人生。熱愛學習的他不曾補習,高中因治療,學習落後同儕兩年,他上網找資源學程式語言,「還有好多想學、想體驗的事,希望老天爺讓我多活幾年」,計畫上台大後要參加鋼琴社等社團,也期待能到日本等地旅遊,探索世界。2021年夏天,當時讀政大附中的吳嘉源出現淋巴腫大、頭昏症狀,檢查後確認罹患俗稱血癌的急性淋巴性白血病(ALL)。醫師判斷病況緊急,須立即住加護病房,當時他17歲,一連串治療要家長簽名同意才能執行,但母親莊婷對西醫不信任,拒簽同意書,甚至想將孩子帶離醫院。醫師顧慮吳嘉源若離開醫院有生命危險,詢問病人意願,吳嘉源吐露希望留院治療,社工花數小時說服,才讓莊婷勉強接受醫師處置。儘管如此,溝通過程中仍不斷卡關。莊婷對丈夫罹癌接受西醫治療的種種痛苦心有餘悸,主張「西醫是毒」,院方最後不得不通報家防中心介入。社工和莊婷陸續簽訂三次安全計畫,註明「一旦違反安全計畫就啟動安置」,到安置機構或寄養家庭生活。某日吳嘉源外出,母親見藥袋上一連串副作用資訊,擔心孩子吃了傷身,偷偷把藥藏起來,公部門考量兒少最佳利益,不得不狠下心,透過家事法庭裁決,選任侯友宜當藥療特別代理人,讓吳嘉源在出院期間也能安心接受治療。三年來吳嘉源頻繁進出醫院,經歷化療、標靶、手術及骨髓移植等,原以為能擺脫「血癌」糾纏,怎料去年復發,癌細胞侵襲左眼造成視力模糊。但他沒被打倒,2024年1月學測考出好成績,透過申請入學拚上台大,距離當工程師目標更近一步。不怨恨母親「反西醫」的立場 吳嘉源心知「她很愛我」「我不怪媽媽,我知道她很愛我。」吳嘉源母親莊婷廿年前從大陸嫁來台灣,吳嘉源是家中獨子,小二喪父,母子相依為命生活,靠莊婷開餐飲店養家。吳嘉源說,媽媽離鄉背井來台,已經失去丈夫,也許是太害怕再失去兒子,才反對接受西醫治療。母親迄今仍反對他接受西醫資源,母子倆為此時有摩擦,吳嘉源感嘆「不知道何時才能和媽媽真正和解」。掛心吳嘉源住院期間吃得不夠營養,莊婷每天下午騎車40分鐘,從新店到台大兒童醫院,只為幫孩子送海魚、雞湯等料理,風雨無阻。對法院一度剝奪她為孩子選擇醫療方式的權利,莊婷內心有微詞。她說「為何不能用我的方式,為何不能尊重孩子的媽媽」,老公就是被西醫治死的,提起台大,莊婷內心仍有氣。吳嘉源無奈地說「家人這樣對待我的恩人(指台大),我很兩難」。「唯一的家人卻不支持我,我真的很無力。」吳嘉源說,知道母親的辛勞、壓力,面對醫療,希望媽媽尊重自己的意願,「我很希望能活下去」。吳嘉源和母親至今仍偶有口角,前天再因母親數落西醫,吳嘉源按下求助鈴,請護理師將母親請出去。採訪過程,莊婷細數著西醫缺點,感嘆孩子不聽話,不願接受中醫來治療,話鋒一轉,莊婷自責當年母乳只餵幾天,沒讓孩子體質強健,「這是我人生的遺憾,也怪自己太寵孩子,但不愛也不行,這是我活著、賺錢的意義」。莊婷說,吳嘉源恐怕是她後半輩子的「老伴」,愛孩子的心永遠不變。記者隨著莊婷送餐,只見莊婷提著籃子走進醫院,急著要把乾煎海魚、水果送到孩子面前,伸手要親自餵食,吳嘉源面色凝重,莊婷轉到一旁切洗水果,吳嘉源眉頭才慢慢舒緩。他說,知道母親很愛他,但自己已背負太多壓力,包含疾病、學業等,希望媽媽給他空間。吳嘉源說,因為長期住院,醫師、床邊老師、藝術治療老師等都成為他無話不談的朋友,期待上大學後能結交新朋友,也對交女朋友有憧憬。特教老師王毓佳就是吳嘉源口中無話不談的床邊老師,王毓佳接送嘉源去台大考試,今年七月陪他完成單車環島夢想。王毓佳說,有感受到莊婷想親近孩子,只是表達方式較容易造成親子對立,她有告訴吳嘉源「要謝謝媽媽給你一個家,可以主動抱抱媽媽」,吳嘉源前陣子有擁抱媽媽,彼此內心疙瘩雖還在,但結有慢慢鬆開。保障醫療自主權 庭長:17歲有判斷力新北市家防中心主任許芝綺說,一般兒保機制與家防中心照顧對象多是兒虐個案,吳嘉源是因醫療權而安置的罕見個案,2022年3、4月間由台北地院裁定,是新北市第一例,也可能是全國首宗。新北地院家事法庭庭長黃繼瑜說,家事法庭處理選任特別代理人案件,實務上以遺產分割案居多,因為醫療權上法院,實屬罕見。法律上父母與未成年子女有利益相反情況,依法不得代理時,可選任特別代理人,此案發動權是新北家防中心,送台北地院受理,眼見嘉源治療計畫相當緊急,希望透過法律解套,法院評估當時嘉源已17歲,有一定判斷能力,且明確表達想接受西醫治療,因此透過選任特別代理人機制,讓新北市長侯友宜擔任醫療特別代理人,讓嘉源的醫療自主及參與醫療決策的權利得到保障。「嘉源很勇敢、很謙虛、很努力。」黃繼瑜觀察,嘉源心理韌性很強,漫長治療過程艱辛磨人,仍展現樂觀正向一面,是不折不扣的生命鬥士。黃繼瑜也提到,嘉源對學業自我要求高,也很有目標,當大家恭喜他錄取台大生物機電工程學系,嘉源卻謙虛地說「我是備取第20名擠上的,是運氣好」,讓人看到嘉源真誠、謙遜性格。台灣照顧管理協會榮譽理事長張淑慧說,莊婷、嘉源是彼此唯一的親人,一路相互依附、怨懟、拉扯,站在兒少最佳利益及確保生存發展權,台大及公部門作法有理,可以理解莊婷媽媽受傷過,想用她信任的方法保護孩子,建議安排個別諮商及親子會談,才能解開這個相愛相殺的結。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7-19 醫聲.癌症防治
肺癌治療缺口系列/治療用對藥,病患有望恢復工作、生活
賴清德總統上任後,提出「2030年癌症死亡率降低1/3」願景。大林慈濟醫院副院長、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理事長賴俊良指出,若要達到上述目標,必須補足晚期治療各族群缺口,才有可能達標,像有EGFR基因突變的晚期肺癌患者,如果在第一線就使用第三代標靶藥物,除了存活期有機會延長,甲溝炎、腹瀉等傳統藥物副作用也會大幅減少,過去原本可能連出門都困難,用藥後可望恢復工作、生活,對家庭、社會也可以有貢獻。賴俊良分析,目前罹患肺癌人數大約1萬6千多人,一年死亡人數大約1萬多人,現在是2024年年中,如果要在2030年達標,便必須補足晚期病患治療缺口,其中最大治療缺口為帶有EGFR致癌基因的晚期肺癌患者。第三代標靶藥物,助EGFR基因突變病患重享生活根據國際標準治療指引、實證醫學證據,這群病患若在第一線使用第三代標靶藥物,可明顯延長存活期,國際上許多國家也已全面支付這類藥物使用於晚期肺癌第一線治療,國內健保給付條件目前僅限於腦轉移病患可使用,建議應讓符合適應症病患也能全面使用,「這樣存活率可以差很多」,以補足最大治療缺口。根據賴俊良觀察,過去帶有EGFR基因突變病患若使用傳統藥物,常飽受腹瀉、甲溝炎之苦,有時一天腹瀉兩、三次,連出遊都會擔心腹瀉攪局,而甲溝炎更讓病患痛到無法穿鞋,甚至連拿杯子都痛到拿不穩,這類病患若使用第三代標靶藥物,這些副作用就會減少許多,病患就可以重新回到職場、家庭,除了生命的延續,生活品質也會大幅改善。不同治療缺口,應對策略大不同至於其他基因突變,目前除了ALK、ROS1、MET等基因突變有健保藥物可用,其他零星基因突變則沒有配套藥物可用,如果可以補上這缺口,對提升病患存活率也是有幫助。談到沒有基因突變的病患,賴俊良指出,目前免疫治療的健保給付仍有不足,補上這塊缺口,對提升癌症病患存活率也是重要一環。影響最大的部分,就要先做!目前,研究顯示,帶有EGFR突變的肺癌病患若進入第三期,在還可以開刀階段就先開刀,然後使用第三代標靶藥物進行治療,無復發生存期可超過五年以上,病患抗癌就很有優勢,賴俊良認為,病患如果可以盡快使用適合藥物,可以降低復發機率,對病患存活期延長理論上會有很大幫助。如果是沒有基因突變的病患,在這階段除了開刀,也合併使用化療、放療,並搭配術前、術後免疫治療,對病患存活期延長也是很有好處。「影響最大的,就要先做!」賴俊良表示,想要降低肺癌病患死亡率,就要把重點放在補足晚期肺癌治療缺口,第三期病患也不要放棄,可以提供有效藥物,就要盡快提供,以降低復發風險、延長無復發存活期。補足各族群治療缺口,才可能達標賴俊良直言,死亡率要能下降1/3,絕非增加一兩個給付條件就可以達成,就像參加大考,只讀一些科目的重點,可能只是及格,而這正是健保的現況;但現在的目標是要追上國際考高分,那就得全方位思考,針對健保沒給付而損失的病人,加速補齊有效治療,如此才可能達到「2030年癌症死亡率下降1/3」目標,真正造福罹癌的國人。
-
2024-07-19 癌症.抗癌新知
癌症是「養」出來的?常見10大生活習慣竟潛藏致癌危機
近年來,癌症在國人死因中佔據首位,而醫學研究已明確指出,多數癌症與日常生活習慣息息相關。除少數遺傳因素外,生活環境、飲食與其他不良習慣可能導致潛在的癌症風險逐漸升高。有位六旬婦人因吞嚥困難,連稀飯也難以下嚥,半年內體重掉了8公斤,經檢查後確診為食道癌末期且已經轉移到肺部、肝臟,經詢後問才發現婦人由於獨居,會邊看電視邊喝米酒、配醃製醬菜,並喝重複烹煮的鹹菜肉湯及燙口的熱湯;腫瘤科醫師聽聞後都搖頭表示,這麼多致癌習慣難怪她會罹癌。 對此,腎臟專科醫師洪永祥在fb粉絲專頁《洪永祥醫師的慢性腎衰竭攻城療法》發文揭曉,容易被忽略但有罹癌風險的「10大養癌習慣」,呼籲民眾提高警覺並能儘快戒除這些壞毛病。 癌症潛伏期與生活方式的影響 洪永祥提到,癌症的形成需要一個很漫長的過程,從正常細胞演變成癌細胞,潛伏期可能長達10至20年,這段時間內,良好的生活習慣如健康飲食、定期運動以及遠離致癌因素,能有效降低罹癌的機率。反之,不良習慣如抽菸、喝酒及飲食不均衡,則有增加罹癌風險的可能性。 看似無害,卻潛在增加罹癌風險的十大致癌習慣有: 第10名:愛喝會燙口的熱湯 世界衛生組織(WHO)已將超過攝氏65度C的熱飲,定義為食道癌可能的致癌因子;口腔是身體非常耐熱的部位,通常可以容忍到約攝氏60度C左右,黏膜被湯燙傷約3天左右的時間就能修復好,但若不停反覆傷害,在來不及修復的情況下,也可能提高罹患口腔癌與食道癌的風險。建議在飲用熱湯、熱飲前先稍稍放涼,以避免黏膜受損。 第9名:高溫下使用有疑慮的塑料容器 現在市售的泡麵碗多為紙盒容器,但仍有少部分附的是保麗龍碗,許多泡麵碗是由6號塑膠製成,如果用熱開水沖泡麵、又在鋁箔蓋上壓本厚書,在高溫的悶燒下,很可能會超過 6 號塑膠的耐熱範圍,長期累積恐對人體產生致癌風險;建議泡泡麵還是用陶瓷碗最安全。 第8名:喜歡食用烤焦食物 很多人喜歡焦香美味,但過度烤焦的肉類脂肪和蛋白質會產生危險的一級致癌物「多環芳香烴」,而澱粉食物經過高溫烹煮,也會出現不宜過量的丙烯醯胺;因此建議避免食用過度焦黑的食物,並攝取富含大量膳食纖維的蔬菜以降低致癌風險。 第7名:睡覺時不關燈 據《Cancer》癌症期刊上一項研究顯示,睡眠中長期暴露在光線下,可能會增加罹患甲狀腺癌的風險,建議入睡時環境應保持黑暗。另外《美國醫學會雜誌》有研究發現,睡眠時長期暴露在人工光線下,會增加變胖的機會,而肥胖又是導致多種癌症的危險因子,因此建議入睡時把燈光都關閉。 第6名:頻繁接受電腦斷層檢查 照一次頭部電腦斷層所接受的輻射量相當於照100次的胸部X光,而照胸部電腦斷層則相當於照350次胸部X光,美國權威期刊《循環(Circulation)》研究發現,經常重複接受複雜影像檢查者會增加罹癌風險險,其中電腦斷層和心臟導管檢查是主要的輻射來源;建議每人1年內照胸部X光不要超過50次,除非必要才做電腦斷層檢查。 第5名:口腔清潔不足 最近研究發現口腔內的細菌可能會增加患胰臟癌、大腸癌及口腔癌等風險。其中最明顯的例子也是影響人類健康最大的是幽門桿菌,幽門桿菌會引發胃癌或胃淋巴瘤;因此建議每天固定刷牙、漱口是重要的預防步驟。 第4名:長期接觸甲醛 甲醛是一種已被證實致癌的化學物質,據統計,裝潢5年後有4成仍能偵測出甲醛超標,卻只有不到三成消費者知道建材或家具中的甲醛氣味,最長需要15年才能完全揮發。長時間曝露在甲醛環境中,除了致癌外還會導致頭暈、噁心、嘔吐,學齡前兒童更容易造成過敏性鼻炎、氣喘等問題,甚至肝腎都會出狀況;建議裝潢可選擇通過綠建築標章的產品,或採用原木建材與家具。 第3名:過量攝取加工紅肉 加工肉品與紅肉的高攝取量與罹患大腸癌的風險密切相關;應適度減少豬、羊、牛等紅肉的攝取,以魚肉、禽肉等白肉來取代紅肉,同時多吃天然蔬果。 第2名:久坐不動 除睡覺外每天坐著或躺著6個小時以上的長時間久坐行為與多種癌症的增加風險有關,據《歐洲流行病雜誌》研究發現,久坐行為會增加罹患乳腺癌、結腸癌、前列腺癌、直腸癌、子宮內膜癌和卵巢癌等風險;建議每坐30分鐘起來伸展活動並避免長時間久坐。 第1名:攝取過多的甜食及鹽分 每周喝3杯以上含糖飲料的女性,乳房組織密度會增加,提高細胞癌變的風險,而攝取高鹽食物則容易罹患胃癌;建議多吃天然食物,建議飲食均衡並適度限制高GI精緻糖及鹽分的攝取。 【延伸閱讀】比你想得更危險! 醫:臺灣人「1基因」喝酒致癌風險高達數百倍洗衣精「香害」暗藏危機恐致癌?【本文獲健康醫療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healthnews.com.tw/article/62327】
-
2024-07-16 醫聲.疫苗世代
HPV成口咽癌凶手 男白領受害
歐美研究顯示,隨男性吸菸率下降,「人類乳突病毒(HPV)」逐漸成為男性口咽癌禍首,台大醫院副院長、台灣耳鼻喉頭頸外科醫學會理事長婁培人指出,國外口咽癌患者八成因HPV感染,台灣約三到五成,過去頭頸癌患者多藍領勞工階層,如今出現白領社經地位高的族群,發展趨勢與歐美相同。男性一旦因感染HPV罹癌,不只外貌改變,吃飯、說話困難,生活更大受影響。HPV有魔王級病毒之稱,全球每年因HPV導致相關癌症者約五十萬至七十萬人,高達三千萬人罹患生殖器濕疣。婁培人指出,國內曾進行口咽部HPV陽性率調查,收集二五六○名健康成年人的口水,發現約百分之二帶有HPV。二○二一年癌症登記報告顯示,口咽癌標準化發生率為每十萬分之廿一點六,卅年前僅七點○五,增加三倍,男生發生率超過女性十倍,口咽癌在十大癌症排名第五,在男性則是第三名。一旦感染HPV,若沒有產生自然抗體,持續感染十到廿年後,就可能引發相關癌症;HPV感染引發子宮頸癌、口咽癌等,但如今HPV疫苗問世,成為目前除了B型肝炎疫苗,第二支可預防癌症的疫苗。婁培人認為,男性的性活躍高於女性,也多數是性行為的發動者,很容易成為病毒傳播者,兩性如果共同接種疫苗,對於防止罹患HPV相關癌症,會有加乘效果,男性接種也可以幫助女伴預防子宮頸癌等病變。至於HPV疫苗預防口咽癌效果,婁培人說明,今年美國臨床腫瘤學會發表最新研究證實,HPV感染是頭頸癌主要風險之一,男女依醫囑接種疫苗,男性頭頸癌罹患率下降百分之五十六,最為顯著,除了女性子宮頸癌,其他HPV相關癌症也下降百分之廿七,表示HPV疫苗對癌症預防確有明顯效果。
-
2024-07-16 失智.名人專家
靈性是資產 多位專家都說:多鍛鍊可存健康 提升幸福感
一位年輕學生不久前送走罹癌阿嬤,悲慟萬分,這位學生告訴陽明交通大學心智哲學研究所副教授嚴如玉,對阿嬤生前拒絕侵入性治療始終無法諒解,變成心結,直到認識「靈性」,才終於理解或許阿嬤認知自己此生圓滿,而學生正值年少,還有很長的生命,因此希望盡力延長阿嬤壽命,雙方對靈性價值的需求不同。嚴如玉對有類似情境的廣大照顧者說,照護是一種歷程,會變動,充滿不確定性,照顧者無法控制,但求無愧。她相當認同失智症權威、瑞智基金會董事長徐文俊推廣「靈性照顧」,因為在照護現場中,有不同的價值觀交疊,很多時候被照顧的人相對弱勢,應該多站在被照顧者的視角思考,不要只被醫療的量化數據宰制。瑞智基金會去年提出「靈性照顧」觀念,今年致力將靈性照顧科普化,7月13日於北師美術館以「幸福路上 靈性照顧的探索與實踐」系列講座,首場邀請陽明交通大學心智哲學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嚴如玉、新光醫院神經科主治醫師兼任台大醫院神經科主治醫師汪漢澄、策展人兼藝評家徐文瑞從腦科學、文藝跨域談靈性照顧。元氣網為媒體夥伴。蘇天財文教基金會董事長蘇昭蓉致詞時提到父親八年前罹患失智症,家人在照顧歷程中學習失智症,更認識到失智者有靈性的層面,這段失智之旅的教導相當有價值。她說,靈性是一種資產,就像肌肉可以不斷鍛練,增加健康,高齡者都知道要保命防跌,她希望今後走在幸福路上,要保命防跌,讓靈性保持健康。鍛鍊靈性可保健康徐文俊開場時說明什麼是靈性?靈是源自拉丁語「呼吸」。根據2014國際共識:●靈性是人類動態和內在的一個面向●人們藉由尋求生命最終的意義、目的和超越,並體驗與自我、家庭、他人、社區、社會、自然以及重要的或神聖的連結。●靈性通過信仰、價值觀、傳統和實踐來表達。徐文俊說,當人們在面對重大疾病、生命終結時,會想到靈性層面,開始檢視自己生命的意義,和家人甚至信仰的關係連結。研究也證實,靈性對健康有保護作用,可以降低憂鬱症、提高生活品質、韌性;除了被照顧的人,生命走到終結階段還要考慮到照顧者的靈性平安,讓逝去的人無憾,生者平安。改變說故事方式 給生命新意義嚴如玉說,靈性的解釋在不同時代也有變化,以當代來看靈性的定義,是「宗教宗教與非宗教活動,連結到某種超越性、偉大性、神秘性或不可知性的性質,人生意義、精神成長、與自然或宇宙連結、與神聖存在的連結」。也就是常常聽到修行、心靈或精神成長、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中庸之道、一體同觀、梵我一如、生態保護、自然崇拜、哲學、美學、科學、社會運動等都是在談靈性。「我是誰?」「我生命的意義是什麼?」嚴如玉說,回到自己身上來看靈性,就會自問這幾個問題。她舉自己在美國工作時為例,哲學是男性為主的學術圈,她若想融入主流,得改用男性作風,但格格不入,因此她改變說故事的方式,找到自我認同,而不是把自己變成了男性。她鼓勵高齡者用「說故事」來幫自己開創生命意義,「在你的人際圈,你可以想出自己的樣子,改變生命結構,自我不是命定,主控權在你的手上。誰說老狗變不出新把戲?」兩種快樂提升幸福感醫師汪漢澄則講述「科學理性的人生意義與幸福觀」。他用科學數據表述人類在宇宙中,個人生命的客觀意義「無限趨近於零」,因此主觀意義必須自己認定。他說人類和動物不同的分別有,人有預測能力,天性會創造人生的意義;對於幸福感,從腦科學的角度,人類追求快樂、幸福也是因有「大腦的獎賞系統」。舉例來說,人吃了甜食,便會快樂,而糖分是生物能量的來源,因此人會一直持續追求快樂的感覺。快樂有兩種,除了基本的快樂,如追求色、聲、香、味之外,還有藝術、音樂、追求進步等高層快樂。因此人可以更透過了解腦科學,來提升幸福感。另外,汪漢澄提到,從很多研究證實,動物做出「利他」常是為了「利己」,不管從靈長類的動物到小白鼠的實驗都可看出,動物消除別人的恐懼是為了消除自己的恐懼。連小白老鼠都能為了避免別的白鼠被電擊,而情願餓肚子,只為了避免觸動電擊開關。更別說,幫助別人後,能帶給我們的快樂有多大、多持久。最近還有利用人工智慧(AI)做的社群研究更支持,一個人如果想變快樂,或許應該試著把眼光從自己身上移開。研究以AI分析FB社群上的貼文,發現那些貼文中,充滿第一人稱單數的人,也就是常談論自己的人,憂鬱的傾向比較明顯。反之,如果貼文多用複數人稱如「我們」,比較不會憂鬱。使人快樂 藝術策展人最重要任務策展人徐文瑞說,策展(curate)在拉丁文最初的原意是負責照顧 (cure或是care) 或指牧區牧師,慢慢才變成如今常見的「藝術策展」。而策展人很重要的任務是透過策展活動讓人快樂。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則,策展人如願意把主題和展品,面向公眾,就要考慮明白、易懂,且和生活脈絡有相當相關性。一般來說,和日常生活較有連結較易引起共鳴。但由俄羅斯移民美國的兩個藝術家Vitaly Komar 和 Alex Melamid,1995年在美國政府的支持下,聘請民調公司調查,美國人最喜歡的美學和品味要素為何?並據以創作出「美國最想要的」(America’s most wanted)畫作。有趣的是,後來在其他國家做的調查及據以畫出的畫作,竟然看起來都非常類似。例如「美國最想要」一圖中,有平靜湖水宜住居,雖然圖中森林狀似黑暗神祕,但人處在安全處,有樹可眺望遠處,一旁有動物但小鹿是安全的。這幅看起來水準平平、主題平凡無奇的畫作,卻是民調顯示最討喜的畫作。藝術創造者卻群起反對,認為這樣依民調作畫,藝術家還有何創意可言。事實上,藝術的策展不可能只考慮觀眾的口味和品味,否則就失去藝術的價值。而作為觀看藝術的人也得學會理解,作品的意義不會有固定的答案,但可以去追溯創作過程或創作者本人的想法。他特別強調了藝術在靈性照護中的作用。他認為,藝術能夠觸發人們對意義的追求,藝術的力量在於它能培養人們不斷提問和思考的能力。藝術治療的目標是讓每個人都成為藝術家,都有能力以喜樂之心去探索生命的意義。藝術不僅是審美的對象,更是靈性的實踐。藝術能夠觸發人們對生命意義的探索,並在這個過程中帶來快樂和滿足感。「幸福路上 靈性照顧的探索與實踐」系列講座將繼續舉辦,詳情可查詢瑞智社會福利基金會官網
-
2024-07-14 癌症.大腸直腸癌
不避諱談論便便、不忽略家族史 專科醫預防大腸癌絕不做5件事
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WCRF)統計,大腸癌(結直腸癌)是世界第三大常見癌症。年輕人罹患大腸癌的診斷率也在近年激增,雖然基因、環境和生活方式都有影響,但及早維持腸道健康,能遠離罹癌風險。美國賓州大學醫學院癌症中心的腫瘤內科醫師兼胃腸癌科主任Ursina Teitelbaum博士,分享他身為腸癌治療醫師,如何避免罹病的原則。1.不忽略家族史家族史是大腸癌最強烈的危險因子之一。多達三分之一被診斷出大腸癌的患者,其他家庭成員也患有大腸癌。根據美國癌症協會的說法,癌症在家族中遺傳有幾個原因:基因、共同的環境因素,以及兩者的結合。因此,了解自己是否有大腸癌家族史非常重要,除了父母、兄弟姊妹,也建議詢問是否有其他家庭成員(包括祖父母、表兄弟姊妹、叔叔阿姨)曾被診斷出大腸癌。如果有一親等家屬罹癌,建議及早開始篩檢。2.不拒絕或延遲大腸癌相關篩檢「無論你的生活方式多健康,到達一定年齡時,都需要接受相關篩檢。」Teitelbaum博士說,定期大腸鏡檢查對於患有發炎性腸道疾病(例如潰瘍性結腸炎或克隆氏症)的人尤其重要,因為這些疾病會增加大腸直腸癌的風險,但沒有家族史的人也不能輕忽。國健署提供50歲以上至未滿75歲者,每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若篩檢結果為陽性,務必至醫療院所做進一步檢查。3.不忽略任何奇怪的症狀留意排便習慣的任何變化,如果你一向排便規律,卻突然出現便祕、便血、伴隨腹痛,建議及時就醫。腹瀉、疲勞、不明原因的貧血,也建議進行相關身體檢查。很多人覺得自己還年輕,忽略罹癌的可能性。4.不低估健康生活的重要性超過一半的大腸癌罹病原因,與生活方式有關。根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的數據,吸菸、飲酒和久坐的生活方式被認為與大腸癌的風險增加關係密切。另外,飲食也是一大重點,紅肉、加工食品如汽水、糖果和餅乾等,都是危險因子。5.不避諱談論便便當便便出現異常,例如像鉛筆一樣細或帶血,可能是疾病的線索,不要避諱談論,「便便代表著你的健康狀況,拿出來跟別人討論,可以挽救你的生命。」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7-12 醫聲.Podcast
🎧|HPV是禍首 男性口咽癌倍數成長 白領高社經地位成新癌患
HPV(人類乳突病毒)是個魔王級病毒,會造成「六癌一病」,包括女性的子宮頸癌、陰道癌、外陰癌及男性居多的頭頸癌之一的口咽癌、肛門癌、陰莖癌等六癌及菜花生殖器疣一病;子宮頸癌因篩檢政策奏效早已跌出十大癌症,取而代之的是口咽癌,發生率正快速上升。台大醫院副院長、台灣耳鼻喉頭頸外科醫學會理事長婁培人指出,國外口咽癌患者有九成都是HPV感染造成,台灣約三到五成,感染者也與以前頭頸癌以藍領勞工階層不同,開始出現白領社經地位高的族群,發展趨勢與歐美相同。🎧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HPV有200多種型別,會感染人類生殖器並致癌的約40多型,有低危險性的型別會造成性病如菜花等,6、18型則是高致癌風險,會導致細胞病變,而台灣也流行52及58型,一旦感染HPV後,若沒有產生自然抗體,持續感染10到20年後就可能引起相關癌症;而科學界最早針對子宮頸癌進行預防,包括子宮頸抹片檢查及HPV疫苗政策,在2016年子宮頸癌發生率正式超車口咽癌。台灣曾進行國人口咽部HPV陽性率的調查,婁培人指出,這個研究收集了2,560名健康成年人的口水,發現約有2%的健康成人帶HPV,這比例是很高的。依2021年最新癌症登記資料顯示,口咽癌標準化發生率為每10萬分之21.6,但30年前僅有7.05,期間增加了3倍,且男生發生率超過女性10倍,口咽癌在十大癌症排名第5,在男性則是發生率第3名,對健康的威脅日益增加。台灣口咽癌改以白領、高社經族群為主 原是HPV作祟這樣的發展趨勢與歐美相似,婁培人指出,美國大概在2010年口咽癌與子宮頸癌出現黃金交叉,當時有美國學者發現口咽癌與HPV的關連性,之後很多研究報告都更加證實,現今歐美的患者有九成都是經由HPV感染,最知名就是好萊塢名星麥克・道格拉斯,他還曾在2014年世界頭頸癌大會分享個人罹癌經驗,提醒外界不要輕忽;而日前過世的日本音樂家坂龍一也曾罹患頭頸癌的咽喉癌。而台灣罹患口咽癌的族群也有了改變,白領、高社經地位為主,都與傳統以菸酒檳榔的藍領勞工階層不一樣。這樣的職業轉移值得注意,婁培人在臨床上發現,因為菸酒檳榔等致癌物引起的頭頸癌患者有減少情形,但因另一致癌物HPV引起的患者卻開始增加,這兩種致癌物最大的特色,菸酒檳榔引起的癌症治療效果及預後都不太好,HPV引起的癌症患者,即使是淋巴轉移,相對治療效果好很多。為何有這麼大的差異,原因在於這些致癌物造成細胞癌化的過程不一樣,菸酒檳榔會造成身體對抗癌症的抑癌基因缺損,當身體有突變癌化基因,身體就無法擋住這些癌細胞,加上不斷的慢性刺激,造成很多基因突變,抑癌基因更難發揮效果,也因為抽菸嚼食檳榔讓整個頭頸部,舌頭、咽喉、口腔等都接觸到致癌物,因此罹患第二個或第三個癌症的機會大增,婁培人在臨床上還遇到有罹患九個不同位置的頭頸癌患者。至於HPV致癌機轉則不同,是病毒本身帶來致癌基因,而這個致癌基因影響到身體對癌細胞的控制,致病的機轉比較單純,也沒有那麼多的基因突變,治療上效果也比較好,但即便如此,治療上仍是非常非常的辛苦,患者不只外貌改變,可能連吃飯說話都有困難,連生存機能都受影響。男性感染HPV清除力僅一成 各界籲國中男生免費接種疫苗由於HPV是超強致癌因子,幾十年前就知道它會造成子宮頸癌,因此政府推行六分鐘護一生的子宮頸篩檢政策,到了HPV疫苗問世後,民國107年就針對國中女生全面推動HPV免費接種政策,但隨著HPV對男性影響愈來愈大,藍綠立委及醫學界也倡議國中男生也應接種疫苗,同等被保護。實際上,男女感染HPV後身體的免疫系統能夠清除病毒的能力完全不一樣,女性感染者大約有七成的清除能力,在兩年內身體就會產生對抗病毒的綜合抗體,男性只有一成,這也是為何國中男生也須要接種HPV疫苗的原因之一。加上男性的性活躍高於女性,多數是性行為的發動者,很容易成為病毒傳播者,兩性如果能夠共同施打的話,會有加乘的效果,可以防止自己患HPV相關的癌症,女伴也可以預防子宮頸癌。有人會質疑HPV預防口咽癌的效果,婁培人提出說明,實際上,今年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近期發表最新的研究結果,證實HPV感染也是罹患頭頸癌的主要風險之一,男女依醫囑接種疫苗,對HPV相關癌症有顯著的降低風險,尤其以男性的頭頸癌下降56%最為顯著,而除了女性子宮頸癌外,其他HPV相關癌下降27%,婁培人指出,國中男性接種HPV疫苗是非常有意義的一項政策。婁培人小檔案現職:台大醫院副院長台灣耳鼻喉頭頸外科醫學會理事長經歷: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綜合診療部主任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耳鼻喉部頭頸外科主任英國倫敦大學國家醫學雷射中心資深榮譽研究員學歷: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解剖暨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博士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蔡怡真音訊剪輯:陳函腳本撰寫:蔡怡真音訊錄製:張羽萱特別感謝:台大醫院
-
2024-07-06 養生.家庭婚姻
《玫瑰的故事》劉亦菲離婚!老公婚後從溫柔男變大男人,原來一句「我養你」,卻是以愛之名控制你,令人窒息
《玫瑰的故事》劉亦菲原本以為踏進婚姻可以幸福,沒想到婚後生女,林更新變成控制狂丈夫,婚姻生活變調埋下離婚種子!「神仙姐姐」劉亦菲的人氣,隨著《玫瑰的故事》的上檔,再度迎來高峰!上線播出後劇情更是備受劇迷討論關注,除了天生超高顏值外,劇中她飾演的「黃亦玫」,經歷了四段深刻的感情,從一開始全心投入愛情,到心碎受傷,或是在婚姻中品嚐酸甜苦辣的滋味…《玫瑰的故事》,婚前婚後兩樣情劉亦菲也經歷婚姻之後發現,自己的人生追求與生活目標,也是很重要的。這樣的體悟從她邁入婚姻開始,一開始懷抱著對家庭的憧憬,沒想到直到懷孕,處處受到婆婆與丈夫的牽制,默默承受的樣子,跟以往被家人捧在掌心的開朗模樣,截然不同。老公方協文在追求她時費盡心思,不只經常在「黃亦玫」身邊打轉,像是在打工的地方替她解圍,幫黃亦玫養貓外,還租了房子再便宜轉租給黃亦玫等等。種種看似貼心的舉動,正好撫慰她上一段的情傷,就在長久相處並深入瞭解後,兩人順理成章地交往結婚。沒想到結婚在她身上,真的就像走入「墳墓」!原本明亮,有如一朵嬌豔玫瑰的「黃亦玫」,婚後就像是被囚禁的金絲雀。即使劉亦菲在這段感情戲中台詞不多,但是看著她逐漸黯淡的眼神,偶爾的嘆氣,甚至是心情低落到不想與丈夫婆婆爭辯的無力模樣,真的讓人不捨。《玫瑰的故事》,老公婚後成了控制狂結婚並不代表「從此幸福快樂地生活在一起」,尤其丈夫「方協文」對待她的方式。首先是,劇情中她因為懷孕被迫離職,而老公卻擅自將婆婆帶來上海家裡,美其名是照顧孕婦,但有更多監視的意味。無論她走到哪裡,婆婆就跟到哪裡,更是直言不諱,「我兒子叫我看著妳!」婚後方協文開始顯露大男子主義,小到不讓黃亦玫做美甲穿裙子,大到不讓她出去工作,都是打著「為妳好」的旗幟,卻是一點一滴地剝奪黃亦玫的獨立、自由與經濟,讓她在身懷六甲,身處異地,毫無法反擊之力下只能隱忍。《玫瑰的故事》,想要重回職場卻遭受阻止學長方協文因為對玫瑰百依百順、百般討好,讓黃亦玫錯想:「與其找一個自己愛的,不如找一個愛自己的。」沒想到婚後全變了調。婚後,方協文褪掉了偽裝的面具,不僅是媽寶男還不斷在婚姻中PUA她,在黃亦玫準備去面試的時候,他說:「反正也不是多高的職位!」並一再強調她的工作賺不了多少錢,倒不如待在家相夫教子,他能養得起她。而壓垮婚姻最後一根稻草就是,孩子即將進幼兒園,在黃亦玫應聘上美術老師後,他卻擅自回絕她的工作,只因要她努力生兒子,完全不顧及老婆的感受。《玫瑰的故事》,婆婆重男輕女看不順眼不只老公如此,連同婆婆的雙重壓力,讓她喘不透氣來。好不容易擺脫婆婆出門透透氣,看看想看的書、買買喜歡的花,回家卻被婆婆指責亂花錢,是個甚麼都不會的媳婦,甚至告狀兒子「女人不能有錢,否則就會想出去!」(編只聽過這種事,會發生在男人身上),種種被禁錮的不自由,讓她與閨蜜泣訴,她說:「我現在特別不喜歡自己的狀態,我覺得自己像被養在魚缸裡的魚。」加上農村出身的婆婆,認為媳婦過於奢侈嬌貴,看到兒子幾乎做完所有家事,更是覺得忿忿不平。價值觀天差地遠的婆媳關係,本來應該保持距離,住在一起摩擦勢必只會多不會少;甚至重男輕女的她,不斷催促夫妻生二胎,讓她抱上大孫子,她照顧起來也才心甘情願。神仙姊姊的這段婚姻,讓她最終認清要忠於自己的內心,選擇離婚!本來就是一個重視自我實現的她,就像她說的,「我好想沒聽到有人叫我的名字,因為大家都叫我『太初媽媽』」。生兒育女雖然重要,她也希望「玫瑰」在成為妻子母親之前,是屬於自己的個體,身為媽媽,真的心有戚戚焉啊 !延伸閱讀:.「終有一天我會在你的人生場景中缺席」一位罹癌母親教會我們的事.妻婚後默默付出,卻換來夫外遇找小三!專家點出婚姻手原因.無繳交期限!病危教師板書「最後的回家作業」:未來相遇時請告訴我你完成了※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
-
2024-07-03 養生.人生智慧
腦筋急轉彎2教會我的8件事!不一定要時時正向思考,但不要忘記快樂,遇到焦慮學會放手吧
帶著孩子「認識自己」,或者,不那麼認識自己也沒關係!在《腦筋急轉彎2》中,我們一起踏上這探索的旅程吧!9年前,《腦筋急轉彎》劇情敘述小女孩萊莉因搬離熟悉的家園,面對新的社交環境產生了種種不安情緒,快樂、憂傷、憤怒、討厭和驚嚇……在腦海裡展開了一段冒險故事,也成了許多人心目中的經典。《腦筋急轉彎2》將背景設定在2年後,青春期的的萊莉,更加敏感脆弱,她的腦袋瓜裡,還多了焦慮、羡慕、害羞和耍廢等這些朋友!身為是冰上曲棍球選手的她,即將參加暑期訓練營,不僅能接近她崇拜的學姊「瓦爾」,還有機會被選入球隊,成為她們的一份子。這意味著:她的情緒會更多變,腦內的樂樂、憂憂、焦慮、羨慕等,必須全力合作,才能幫助她面對這些新環境、新挑戰。在《腦筋急轉彎》第一集,電影教會我們要「擁抱所有情緒」,第二集中,則是帶著青春期的孩子面對「長大」、更認識這個世界,還有「認識自己」。這部電影上映後,佳評如潮,帶給人更多省思與感觸。來看看爸媽和孩子看完這部電影,可以一起討論哪些事?1.你可以生氣,但生氣得有價值更好當孩子因為憤怒而失控時,爸媽經常脫口而出:「不要哭!」或是用很抑制的語氣叫孩子要馬上冷靜。卻很少教孩子「如何處理生氣」當孩子意識到自己無法控制情緒,又看到爸媽著急失望的樣子,孩子在不知所措之下,反而更容易造成失控。大家經常表揚穩定情緒的好處,常常將憤怒貼上一個不好的標籤:包含你不夠成熟到足以控制自己、不夠體諒他人……但在第一集中,萊莉的爸媽也是因為理解到她的憤怒,才能處理她的情緒。我們會因為憤怒而發聲,憤怒象徵我們不願就此放棄、妥協。如果發揮得宜,它甚至會為膠著的狀況做出改變。無效的發脾氣是內耗,但如果生氣能讓你促成目的,那這個憤怒就有價值了!2.遇到焦慮,學會放手吧!阿焦(焦慮)這個新角色,往往要愈到長大,它出現的頻率才會愈高。焦慮有它的能量,它能讓我們把事情想得更全面、做得更好,但同時也會在碰到挫折時,帶來更大的反作用力,讓我們愈來愈不自信。在電影中,阿焦為了幫助萊莉上高中後交到好朋友,反而建立了很多傷害她的價值觀,也讓萊莉也因為社交焦慮犯下了很多錯誤。而全片最關鍵的一場戲,發生在焦慮大爆發時,阿焦眼角流下的那滴眼淚,這幕讓人好想抱抱它,也抱抱曾經因為焦慮受傷的自己。焦慮一旦啟動了,就很難停止,像一輛失速列車一樣,愈來愈拉不住,也讓人覺得疲累和孤單,造成龐大的壓力。所以最後萊莉腦中的阿焦失控了!她成為颱風圈的中心,樂樂好不容易走進了主控台,跟阿焦說:你必須得放手。「放手吧。」不只是孩子。爸媽看到這句話,應該也能獲得療癒。焦慮需要經驗累積,才知道如何處理。長大後的我們知道:世事不會永遠順利,不總是操之在己,也不能總是假裝不在乎。唯有放下過度的焦慮,退後一步,坦然接受自己的無力,才能得到平靜。3.偶爾耍廢沒有關係一直保持正向積極,其實是很累人的。負面情緒為什麼沒辦法被淘汰、趕出萊莉的腦海?因為它其實很重要!各種情緒都能幫助我們更好的生存在世界上,它在重要時刻可以救命。例如,阿羞在幫我們化解尷尬懂得退縮,阿慕在幫助我們看見更好的人事物鼓勵我們追求更好,阿焦在幫助我們計畫未來擁有動力,阿廢讓我們的大腦可以休息一下!有時候我們可以不要過度努力,有時候,休息一下也可以,無所事事的放空,其實也可以視為一種充電。《腦筋急轉彎》第一集和第二集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不以絕對正面或負面的態度來看待每個情緒。有時候,過度正向有時候反而會變成毒雞湯,真正的快樂,是和憂傷、憤怒、耍廢一起前進的。4.我還不夠好?在各種比較中,認識新的自我爸媽經常會提醒孩子:不要比較。因為比較會讓孩子太過患得患失,甚至失去自信。但當孩子在學校與同儕相處時,比較就像空氣一樣,無可避免。電影中:學姊的球技比萊莉厲害、同學喜歡的音樂比較酷……萊莉是不是該聽他們的音樂、跟他們穿類似的衣服,就有共同的話題呢?可是,那是她真的喜愛的事物嗎?「這樣,我還是我嗎?」幼兒園的孩子,可能是充滿自信的,覺得我最棒我最厲害。但隨著進入校園,那股自信變慢慢消失,分數的比較、社交的選擇與被選擇,讓孩子開始產生了矛盾。大家都希望自己是被喜歡、被肯定的。可是當大家對我的評價不如預期。,自我期待與自卑心態,就產生了內在衝突。青春期的各種比較,也是萊莉在探索自我的過程。最後萊莉推翻了電影一開始的設定,而接受了自己不再只有好的一面:我可以自私也可以善良,我不夠優秀但我是個好人,我需要合群但我也想要做自己,我很害怕但我也很勇敢,我很軟弱但我也很堅強。當所有的情緒們擁抱在一起,萊莉才終於不再焦慮,誠實地面對自己也面對朋友,跟朋友坦承「真心話」,也讓她更認識了自己一點,獲得了解脫。5.不一定要時時正向思考,但不要忘記快樂快樂的情緒,是每個人都希望擁有的。她讓我們每一天都是嶄新美好的一天!但是,當焦慮、憂傷時常盤據腦海,快樂也會漸漸沒電。這時候,一定會充滿無力感。孩子在爸媽眼中,應該要是最無憂、最快樂的,但不是每個孩子都能擁有這樣時時正向思考的人格特質。有時候,我們必須也要讓腦中的樂樂休息一下!就像怒怒安慰樂樂的話:「樂樂你犯過的錯很多,未來還會犯錯,但你放棄的話,我們也會一起放棄。」當我們走過了焦慮、憂傷、耍廢。別忘了重新找回快樂。當負能量盤據心中時,就想想心中還有一個樂樂,把它當成黑暗洞口的微光。6.與其焦慮不可控事物,不如著眼在可控制的當下《腦筋急轉彎2》中有個很有趣的設定,就是當萊莉心中有焦慮時,阿焦會因不斷的製造惡夢給準備睡覺的萊莉,讓她在處處往壞處想,焦慮到睡不著!阿焦對於此有一個自己的理論,她說:「我們要放眼未來,把他可能犯的錯都畫出來」。如果這樣的思考,可以幫助你趨吉避凶的話,那這股焦慮對你就是有幫助的。但如果一直幻想最糟結果,會讓你覺得煩躁,那就對你沒有益處。不如活在當下。就像電影中阿焦又開始想著接下來會發生的爛事,樂樂告訴阿焦:「那些焦慮的事不會馬上發生」最後把它放到一個沙發椅上,請它先暫時不要焦慮未來跟計畫。爸媽在陪孩子看這部的時後,不妨問孩子:「你有沒有曾經出現類似的感受?有一天,當你的阿焦出現,你目前有什麼方法安撫他嗎?」與其焦慮那些不能控制的,不如先控制自己能控制的。例如萊莉沒辦法控制教練是否錄取她成為曲棍球隊員,但她總可以先把明天要考的西班牙文考試預備好吧!至於自己不能控制的,就放下吧!7.長大了,快樂也許就會少一點小時候我們跟同學比較,長大了跟同事比較,沒事的時候還跟社交網路上不熟的人比較。「我不夠好」的聲音,會在成長的過程中出現愈來愈多。儘管樂樂鼓勵大家:「所有的信念拼起來,就會產生美好的事物。」我們可以篩選出自己想成為怎麼樣的人:我很善良、我是講義氣的朋友、我很堅強勇敢、我是個好人……但是生活中,難免有自己覺得搞砸的時刻。這時,不逃避地直面負面情緒,與負面情緒共處,就非常重要。長大了,快樂也許就會少一點,但沒有關係。允許自己去感受,每一種情緒,就可以跟高高低低的情緒起伏共舞,駕馭自己也駕馭情緒。當我們不再被情緒左右控制,那時候就是你長大了!8.壞情緒也有存在的意義在《腦筋急轉彎2》中,當怒怒看到各種新搬進來的情緒後,恨不得把這些新情緒趕出去!這時候樂樂擋住了怒怒說:「搬家進來的新情緒都有用處。」這也提醒了爸媽們,當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產生各種新的情緒時,我們經常忘了幫孩子去認識它、梳理它。每個情緒其實都有其功能,就算是害怕與恐懼,也能幫助我們幫我們遠離危難;害羞的情緒,也讓我們在尷尬時懂得退一步自處;羨慕的情緒,讓我們不停止前進。「每種情緒都有用處」,它們在生活中都有必要性。爸媽在和孩子討論這部電影的過程中,也要覺察自己對不同情緒的反應,要保持開放的討論,不要特別表達對某種情緒的偏見。因為孩子會透過讀你的表情,發現你會討厭某種情緒,自己也會跟著不接納那樣的情緒,造成壓力。在我們這一代,許多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沒有被教導如何面對情緒。所以,藉著這部電影和孩子一起學習吧!「情緒只是情緒」以及「你的情緒不代表你」,擁抱情緒、察覺自己,是這部電影為我們和孩子上的最棒的一堂課。延伸閱讀:.「終有一天我會在你的人生場景中缺席」一位罹癌母親教會我們的事.妻婚後默默付出,卻換來夫外遇找小三!專家點出婚姻手原因.無繳交期限!病危教師板書「最後的回家作業」:未來相遇時請告訴我你完成了※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
-
2024-06-28 醫聲.Podcast
🎧|咖啡這樣喝不僅養身還能促進好菌,這「5種人」要小心不能亂喝
現代人咖啡成癮已不是新鮮事,截至2023年為止,台灣一年賣約28.5億杯咖啡,驚人的黑金經濟,顯見大眾的熱愛。乳癌治療權威、台大醫學院外科部名譽教授及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張金堅提醒,早上十點和下午三點,是飲用咖啡最佳時段,每天至多喝三杯;尤其咖啡對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都有正面影響,化療期間也可飲用,不會對治療產生負面影響。🎧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適量飲用咖啡益處多,「黑金」還能降低罹癌風險張金堅指出,近十年來研究顯示,咖啡的益處多於壞處,飲用適量的咖啡,對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都有正面影響。尤其許多癌症患者,擔心罹癌後是否不能飲用咖啡?他表示,乳癌患者治療後可以適量喝咖啡,特別是賀爾蒙接受體陽性的人,不會增加復發的風險;尤其咖啡對大腸癌、肝癌等癌症有一定的保護作用,在化療期間也可適度飲用咖啡。「過去我從不喝咖啡,學生時代喝過一次,不僅胸悶還肚痛,後來只喝茶和白開水。沒想到退休後,因經常搭高鐵,在高鐵上聞到那股咖啡的濃醇香,喝下竟感覺神清氣爽,就這樣一試成主顧。」張金堅豪爽地說道,強調自己退而不休,生活依舊十分忙碌。自從愛上咖啡後,他不僅品嚐咖啡,還深入研究咖啡的成分和其對健康的影響,發現咖啡中有超過一千種成分,其中咖啡因僅佔1.5%,更含有綠原酸、咖啡酸和奎寧酸等酚酸類成分,是人類攝取抗氧化物的最大來源;抗氧化物還能中和自由基,減少其對細胞的損害,有助於降低罹患癌症的風險。而咖啡中的多酚和益生原,能促進腸道好菌的生長,對乳酸桿菌的生長效果更好。這「五類人」要小心飲用咖啡然而,並非所有人都適合喝咖啡,張金堅也提醒,有以下症狀或疾病的患者,應慎重飲用咖啡:1.心血管疾病患者:過量攝取咖啡因,可能導致心悸或血壓升高。2.胃食道逆流或胃潰瘍患者:咖啡會刺激胃酸分泌,可能加重症狀。3.腸易激綜合症患者:咖啡會增加腸道蠕動,可能加重症狀。4.失眠症患者:咖啡因會干擾睡眠,應避免在下午或晚上飲用咖啡。5.孕婦和12歲以下兒童:孕婦應控制咖啡攝取量;兒童因生長發育尚未完全,不建議飲用咖啡。而大家最擔心的「咖啡因」是否會攝取過量?張金堅建議,每天喝兩至三杯咖啡最適宜,攝取量不要超過400毫克,這樣既能享受咖啡提神效果,又不會對健康造成負擔。尤其可以儘量在早上十點及下午三點時飲用咖啡;適量的咖啡能夠提振精神,但要避免在晚上或臨睡前喝咖啡,容易影響睡眠品質,進而導致失眠。他也提醒,咖啡雖然有很多健康益處,但每個人的體質不同,適量且適時飲用才是關鍵。張金堅小檔案現職:財團法人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台大醫學院外科部名譽教授經歷:衛生署桃園醫院院長台大醫院外科部主任中華民國癌症醫學會理事長學歷:Memorial Sloan-Kettering Cancer Center, N.Y.(U.S.A.)腫瘤免疫研究員台灣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醫學博士台灣大學醫學院醫學系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許凱婷音訊剪輯:蘇湘雲腳本撰寫:許凱婷音訊錄製:蘇湘雲特別感謝:財團法人乳癌防治基金會
-
2024-06-26 焦點.元氣新聞
母罹癌他崩潰爆哭…女友竟「冷嗆1句」 網全氣炸勸分:當朋友都嫌礙眼
家人罹患癌症是令人難以承受的事情,近日,一名網友上班時得知母親罹癌,由於不想在公司表現出脆弱的一面,便躲到儲物間打電話給女友。原PO講到一半,情緒繃不住就哭了出來,沒想到女友竟冷嗆一句話,讓他當場傻眼。文章一出,引來不少網友狂勸分手,怒批原PO女友冷血。一名網友在Dcard發文,表示在他還小的時候,父親就過世了,而身為獨子的他便跟母親相依為命到現在。近期,原PO母親身體不舒服,到大醫院檢查後,發現得了癌症。「當下我真的晴天霹靂」,得知母親罹癌消息的原PO因為正在上班,不想在公司表現出脆弱的一面,於是躲到儲物間打電話,告訴女友有關母親罹癌的事情。原PO講著講著情緒繃不住就哭了出來,沒想到女友竟回了一句「這樣而已是在哭X小」,一副他擔憂母親的情緒是多餘的。女友的反應讓原PO很訝異,因為女友曾因養的兔子感冒而哭得唏哩嘩啦,如今卻不允許他為母親的事情感到難過,「真的很傻眼」。文章一出,引來不少網友撻伐原PO女友,「就算是只有一面之緣的人都不會這樣跟你說話,她跟你有仇是嗎?」、「她應該只想跟你同甘,不會跟你共苦」、「別說女友了,連當朋友我都嫌礙眼」、「我也經歷過家人癌症,另一半不體諒的態度實在很令人心寒,你要想清楚這個人是否能夠陪伴你渡過難關」、「她應該不是很愛你,所以沒有愛屋及烏的感覺」、「以後你怎麼了,她大概也是這樣」。也有許多人勸原PO分手,「如果沒有兔子事件,還可以體諒女友比較沒有情感,加上兔子事件,我覺得跟這種人分手比較好」、「我覺得就算是一般朋友也不會這樣耶,這種我應該會分手,感覺沒血沒淚的」、「分手正好,一次看清,專心陪媽媽」、「這個真的不行,快分」、「這種女的你可以放生了,如果假設性她媽媽也這樣,也用同樣立場回她,我就不信這女的不會生氣」。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6-26 養生.家庭婚姻
媳婦不孕被婆婆逼離婚!前夫:「我媽生病」妳來幫忙輪流照顧 2大類婆婆女生要留意
俗話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個觀念至今影響很多長輩,他們非常堅持不可打破傳統。對於身為家中獨子或長子的太太,如果沒有生孩子,通常都會承受著極大的壓力。此外,華人社會中,婆媳相處的問題,也很常被拿來討論,其問題困難點在於婆媳關係涵蓋的面向太廣,如果又遇到不易生育的媳婦,在傳統觀念的束縛下,多數時候都呈現一種無解的狀態。根據蘋果日報報導,一名網友在「爆料公社」發文表示,自己結婚5年都沒有懷孕,去醫院檢查發現自己是不易生育的體質,因而婆婆逼迫她和獨子離婚。媳婦不孕被婆婆逼離婚5年的婚姻,即使有很多不捨和難過,但面對無能為力改變的現實,她也只能簽下同意離婚。甚至一度因此而失去生活重心,幸好有家人、朋友的鼓勵,才重新開始新的人生。婆婆生病,竟然還要求已離婚的媳婦照顧擺脫婚姻的束縛後,她以自己喜歡的方式生活著,有一份喜歡的工作,下班後有時去健身、有時看書充實自己,自由安排自己的時間。直到上個月,前夫卻突然打電話給她,頤指氣使的說:「我媽生病了,你來幫忙輪流照顧她。」孩子從小乖乖聽媽媽的話是好習慣,既然已經成年了,就應該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前夫竟然直接表達出:「我媽說我們結婚5年,也算我們照顧你5年,既然你沒能幫我家傳宗接代,難道不該還人情,幫忙照顧一下生病的人嗎?」面對如此無理的要求,她生氣的回嗆:「X先生,你有失憶症嗎?我們離婚了,那你媽又不是我媽,你沒資格要求我做事,我又不欠你的。」「抱歉,我忙著跟新男友談戀愛沒空,你家的事你自己處理吧!」此事放上網路,引起很多網友熱議:「到底是誰給他的勇氣?這種話都說得出口。」「做得好,不能生子就要離婚,這是甚麼心態,太欺負人了。」 2大類婆婆女生要留意在一個家庭中,媽媽是對孩子教育影響最深的人,其實女生在婚前就可以仔細觀察一下,未來婆婆是哪種教育型態人,像是以上述案例中,凡事都是「我媽說……」這種沒有個人想法的媽寶男,女生真的千萬要小心。兩性專家李芳蓓表示,主要將婆婆分為兩種類型:事必躬親型1.大小事都幫兒子處理好,吃飯、回家時間、衣服搭配。2.約會時常查勤。3.三不五時就會說:「哎呀,我兒子怎麼這麼瘦啊?」、「我兒子最近臉色怎麼都不好呢?你都煮甚麼給他吃啊?」面對這種媽媽,唯一的方式就是把老公當兒子照顧,你還要做的比她好,才有可能得到她的認可。性格開朗型1.媽媽想法較開明,也較會安排自己的時間。2.給孩子獨立成長的空間,放手讓孩子自己處理自己的事。3.對於兒子另一半的選擇,以尊重為原則,把媳婦當成女兒看待。這種婆婆好溝通、相處,女生遇到這種婆婆,一定要好好珍惜!延伸閱讀:.「終有一天我會在你的人生場景中缺席」一位罹癌母親教會我們的事.妻婚後默默付出,卻換來夫外遇找小三!專家點出婚姻手原因.無繳交期限!病危教師板書「最後的回家作業」:未來相遇時請告訴我你完成了※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
-
2024-06-26 焦點.焦點
醫病平台/遭遇不信任的醫病關係的心路歷程
【編者按】:本週有不同主題的三篇文章。一位長年關懷病人,對醫療工作熟悉的牧師以彰化基督教醫院的蘭大弼醫生在1995年彰化基督教醫院創辦110週年時,告誡台灣醫師的一句話「醫生,請多看我一眼!」來抒發他對醫師的建議:醫師的關懷眼神對不安的病人是無可取代的。→想看本文一位中生代內科醫師以自己與病人、家屬的互動遭遇到挫折的兩個案例,體驗到隨著疾病的進展,臨床症狀的多樣性,對病人、家屬、醫師及其團隊的耐性都是一大考驗,而深深領會到醫病關係需要多一點時間、耐心來經營,醫療行為才能在醫病互信下順利進行。一位長年關心社會大眾心理健康的精神科大師分享他以多年的臨床經驗,幫忙病人應對人生大小考驗,及時善用定靜的腦—精神功夫,穩住陣腳,發揮頭腦思考、判斷能力,逐步構建人生的轉折方向,並進而學會在日常生活中,進行自我療瘉的保養頭腦功夫、創造維持「腦明」的一種自我療瘉的方法。近來,在臨床照顧病人上,遇到了兩例有點挫折的案例,反思醫病關係建立在互相信任的基礎上真的需要多一點時間來經營。隨著疾病的進展,臨床症狀的多樣性,相當考驗病人及其家屬對醫師及其團隊的耐性,醫療行為在醫病互相信任下進行才會比較順遂。第一位是一位八十多歲的阿婆,因為嚴重的心灼熱以及上腹痛來急診就醫,在急診作完胃鏡後就收住院醫治,隔天早上查房我看胃鏡的影像看起來算是輕度的胃食道逆流以及胃部有表淺性潰瘍而已,值班時也有開立氫離子幫浦抑制劑(一種效果良好的胃酸抑制劑),但是症狀並無緩解的情況而且這種症狀讓她很困擾以致無法入睡,從心口到全身都很灼熱,整個人都感覺很不舒服,但無法很清楚地說是哪邊不舒服。我內心一直覺得很奇怪,胃鏡的影像無法完全符合臨床表現,當下加入制酸劑來中和胃酸,然後再思考到底還有什麼問題還沒有釐清的。然而,看到她的心跳都偏快,再檢視她所服用的自備藥物後,發現到她曾經因為甲狀腺癌做過甲狀腺全切除,有在服用甲狀腺素。於是我預計於隔天抽血檢驗甲狀腺素來證實是否甲狀腺素服用過量。當晚,病人還是因為症狀沒有改善,而坐立難安以致半夜睡不著覺,陪病的孫女其實看病人這樣不舒服也很焦慮,向護理師以及值班醫師反應,症狀也無明顯改善,於是當下脾氣也上來了,連打掃的清潔人員也受遷怒波及。早上到護理站準備要去查房訪視這位病人時,護理師就有先跟我提及清晨時所發生的事。一進去病房時,除了陪病的孫女外,又多了一位女兒,一開始口氣也有點不是很友善,我就跟她解釋,目前的症狀偏向是甲狀腺素過量,因為這些症狀幾乎是甲狀腺亢進時所常見的不適感,今早也有抽血送驗了,只是檢驗結果出來還需要等幾天的時間,目前就先把自備藥的甲狀腺素減量。病人女兒說,可是這個劑量前些日子才從某醫學中心的醫師因為抽血甲狀腺素不足所調整過了,減量會不會造成甲狀腺不足?我回答,先減個幾天也不至於造成多大的危害,而且目前的情況我認為是甲狀腺素過高造成的,密切觀察症狀的變化再做調整。經過溝通之後,他女兒就接受當下的解釋,病人經過這樣的處置之後,症狀也逐漸改善,甲狀腺素檢驗結果也顯示甲狀腺素是升高的,因為病情好轉,家屬對我們就逐漸有信任感了,也覺得我們真的有幫病人找原因解決問題。經過治療後,病人也穩定出院休養了。第二個例子是六十多歲的大哥,前次因為肺炎住院,在住院期間提及吞嚥困難又體重下降而做了胸部電腦斷層,發現食道中段處有增厚的情形,因為肺炎呼吸急促,幾近呼吸衰竭,所以沒有安排胃鏡檢查,出院後回診才由胸腔科轉來我的門診,希望能安排胃鏡確定是否有食道癌的可能性。在出院後,因持續吞嚥困難、進食量極少,家屬希望能住院打個營養針,而且做胃鏡時要以無痛麻醉的方式進行。檢視電腦斷層影像時,發現食道中段有明顯增厚及造成管腔狹窄,考慮到以一般管徑的胃鏡可能無法通過,而且怕口水分泌物會造成吸入性肺炎,於是將病人收住院治療。住院後,基本的抽血檢查發現病人有急性腎衰竭的情形,將點滴加量補充體液,家屬也希望所有的醫療行為能夠在最安全的情況下進行。我向他們提及在做胃鏡時有關呼吸道方面的風險,希望可以由麻醉科醫師協助,萬一呼吸道方面發生呼吸窘迫或是吸入性肺炎,麻醉科醫師可以立即處理呼吸道的問題以讓病人處在一個相對安全的情況之下,家屬也欣然接受。做胃鏡時,果然像預期的那樣,食道中段確實有個腫瘤造成狹窄,口水及分泌物累積在狹窄處之上。切片之後,也是盡量將分泌物抽吸掉,過程中還曾發生因分泌物嗆咳造成低血氧的狀況,還好有麻醉科醫師協助,血氧在麻醉甦醒時慢慢回升。做完胃鏡後向家屬解釋,這個食道病灶看起來九成是惡性的,如果切片病理報告確定是食道癌,將會再安排正子攝影來進行分期,之後再根據期別再進行治療計畫。傍晚查房時,家屬反應病人有吐一點血及有血尿的情況,我解釋切片會有一點流血,大出血的可能性不大。至於血尿,肉眼看起來稍微有粉紅色,不是很像血尿的樣子,我再驗個尿沉渣看看裡面有沒有紅血球來確定是不是血尿,結果顯微鏡下檢視是沒有紅血球的存在,故沒有血尿的情況。接下來幾天,也沒有吐血的情形,腎功能也明顯改善了,於是我將檢驗結果印出來給家屬,家屬也相當開心。然而,在有天清晨,病人又吐出一些血,家屬對值班同仁處置不是很滿意,在我到護理站準備查房時,護理師就先跟我告知家屬希望轉院而且已經在收拾東西了。到了病房之後,家屬說又吐血以及血尿,我看尿壺裡的尿液顏色也沒有很明顯血尿便說:「看起來還好,沒有明顯血尿。」有位家屬就立即不是很客氣地說:「哪裡還好?」另一位家屬又問:「目前是第幾期?為什麼胃鏡做完不能知道到底是第幾期?」我回答:「上次有跟你們說過,會幫你們做正子攝影,就能比較精確地看是否有轉移,但就電腦斷層的影像,可以說至少是第三期,胃鏡只能看到病灶進行切片,無法知道是否有轉移到其他地方。」之後把病理切片的初步報告印給他們看,週五早上的切片,週一下午就出爐了,其實都有一步一步地在幫病人擬定診斷的計畫。當下是個不信任的局面,我也不強求病人一定要在我這邊治療。考慮到罹癌的病人及家屬本身也很辛苦,也能體諒他們的心境,就就照他們的要求進行,準備好轉院所需的資料以及影像讓他們帶走。後來想一想,病人凌晨時,是咳嗽後才有吐出血來,倒是比較像咳血而非吐血,這樣就高度懷疑是不是食道腫瘤侵犯到氣管造成廔管,如果是這樣的話,自己醫院的團隊及設備也比較無法處理這類的情況,及時讓病人轉到有足夠設備及人力的醫院接受治療也是件美事。直到近幾年,我逐漸能體會台語所說的:先生緣,主人福。每位與病人相遇及信任是種緣分,病人能信任我在我這邊得到解決當然最好,如果超出我的能力外,只要能夠讓他病情獲得改善,我也很樂見他們能夠尋求到更好的醫療環境。延伸閱讀2024/6/24 醫生,請多看看我
-
2024-06-21 焦點.杏林.診間
當醫師成了病患家屬/太太產後發現卵巢癌 北投健康管理醫院院長羅鴻源感到無限愧疚
看著病人的數據報告,北投健康管理醫院院長羅鴻源詳細解說病理診斷,包括腫瘤的大小、位置、擴散程度等。但是當病歷上的名字是摯愛家人時,身為第一線的醫護人員,還能冷靜如常嗎?他說,「當然一樣慌亂啊,而且會馬上列出最壞結果。」回想起24年前,剛結婚一年多,太太懷孕了,全家滿心期待女兒的到來。那時,羅鴻源是住院醫師,正值訓練階段,忙於準備專科醫師考試,還要輪值夜班、負責教學及行政工作,沒有多餘時間沉浸在生命誕生的喜悅。不料,就在產後幾個月,太太因腹痛檢查,被診斷出卵巢胚細胞癌,屬於卵巢癌的一種。「檢查結果出來前,我對腹痛、陰道出血、小腹隆起等症狀先找出可能的答案,想著該如何治療…。」羅鴻源說,自己是醫師,相信知識就是力量,但其實知道的愈多就愈害怕。原本以為只是產後惡露還沒排乾淨的正常現象,腦海卻一直跳出抗拒的答案,感到非常不安。太太罹癌 感到無限愧疚心裡不斷祈禱是良性腫瘤,而在確定是卵巢癌後,羅鴻源用「無限愧疚」來形容,那一刻才發覺,自己有多忽視家庭。一方面,身為醫師怎麼會疏於發現異狀,另一方面是自責工作繁忙,產檢幾乎都是太太一個人自立自強,連自然產住院也只有第一天陪同,其餘都是靠岳母及媽媽分攤照顧責任。羅鴻源說,太太在手術過程中發現有腹水,含有少量的癌細胞,術後勢必要進行化療,又是另一種折磨。他很清楚化療的副作用,但是當惡心嘔吐、皮膚紅癢、毛髮脫落等症狀發生在另一半身上,感覺竟有一種無力感。抗癌成功 又生下兩女兒化療期間,太太一度因白血球太低而中斷治療,羅鴻源擔心是否細菌感染,甚至已經設想最糟糕的狀況。所幸,手術切除一邊卵巢,加上化療花了近一年時間,病情獲得控制,平安度過癌症5年存活期。之後還順利懷上二女兒與三女兒。卵巢癌是常見的婦科癌症之一,也是婦癌中死亡率最高的癌症。羅鴻源說,在陪病過程中,不斷省思該如何告知病人及家屬病情,以及給予情緒上的支持。「宣告罹病的場景可說是日常的工作,但憾事發生在家人身上,才體悟到說出口的一字一句都要非常謹慎。」他有感而發。感恩家庭 雙方父母伸援太太罹病時,全世界都在歡喜迎接2000年,千禧年反倒成了羅鴻源職涯的轉捩點,夫妻兩人反覆確認到底哪裡出了問題?才28歲罹患卵巢癌該怎麼辦?他很感恩家庭的凝聚力,彼此保持良好溝通,雙方父母親伸出援手一起度過最艱難的時刻。在罹癌的籠罩下,生活節奏被打亂了,羅鴻源慶幸有家庭系統的支持以及信仰的力量,陪伴走過最痛苦的人生;另一個幸運,是及早發現癌症,「癌症並不可怕,可怕的是錯過治療時機。」造成癌症的原因很多,重點是要及早篩檢、及早診治。他以「車子維修」為例,每行駛一定的距離或使用年限,就要進行小保養、大保養,預防行駛間發生事故。身體也一樣要定期健康檢查,若等到有明顯症狀才就醫,通常都為時已晚。以大腸癌、子宮頸癌及口腔癌來說,可以提早篩檢發現癌前病變,經簡單治療預防轉變成癌症。預防醫學 遠離疾病威脅太太罹癌後9年,2009年羅鴻源的父親因血尿症狀發現膀胱癌,隨即安排手術治療,過程順利但因年紀大又有糖尿病,傷口癒合時間長,住院長達一個月,時時擔心病情有變化。這一次父親罹癌雖然沒有第一次的恐慌,心裡卻又浮現了「醫病溝通」的技巧和同理心,協助病人與家屬做出治療的選擇。2014年底,羅鴻源從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轉任到北投健康管理醫院,投身醫療更前端的健檢。經過二次切身之痛,問診案例已超過上萬個,治療過許多消化系統癌症病人,他認為,預防醫學可以遠離疾病威脅,民眾也應該被教育「不要被動等症狀」。羅鴻源北投健康管理醫院院長、消化內科醫師●照顧對象:太太●罹患疾病:卵巢癌●發病時間:2000年28歲時●症狀:腹痛、陰道出血、小腹逐漸隆起●治療:手術割除一側卵巢,化療將近一年●陪病心得:醫師除了治病,還要負責病患及家屬的心理層面,尤其是對「復發」的恐懼。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6-19 癌症.大腸直腸癌
余祥銓被檢查出3顆可能成大腸癌的腺瘤!有家族病史者,應幾歲開始做大腸鏡?
余天兒子余祥銓日前在臉書發文驚曝,做大腸鏡檢查出7顆息肉,其中3顆是可能會變成大腸癌的腺瘤,讓他很「Shock」。一般建議,50歲以上應定期接受大腸癌篩險,但若有家族病史者,應提早到40歲接受大腸鏡檢查。二姊余苑綺直腸癌病逝 余祥銓提早接受大腸鏡檢查余祥銓二姊余苑綺直腸癌病逝,因有家族病史,即將40歲的余祥銓也得小心翼翼定期做大腸鏡檢查。日前余祥銓於臉書社群分享影片,坦言雖然很怕侵入式檢查,但還是要面對。而他原自信滿滿認為「不太可能有息肉」,但檢查出來竟被告知有7顆息肉,讓他難以置信,醫生還告訴他,7顆裡有3顆是會變大腸癌的腺瘤,4顆為良性增生,雖然增生一般不會變,但仍順便處理掉了。余苑綺發現直腸癌時僅31歲,努力抗癌8年,仍不幸於2022年39歲時病逝。根據研究顯示,家族若有一位一等親罹患大腸直腸癌,其罹患大腸直腸癌的風險比一般大眾多2到3倍。若有二等親或是三等親有大腸直腸癌,或是一等親有大腸腺瘤息肉,也可能增加罹患大腸直腸癌的風險。有大腸癌家族史的人,幾歲要開始篩檢?而要預防大腸癌,最可靠的方法就是定期接受大腸癌篩檢,國健署目前是補助50-74歲民眾每2年1次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若為陽性則需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但若有家族史的人,需提早到幾歲檢查呢?中國附醫癌症中心外科主任柯道維曾受訪指出,一般建議50歲以上民眾應做一次完整大腸鏡檢查,檢後無異狀也要每五年追蹤一次;有一、二等親家族史的人屬中度風險族群,應提早到40歲大腸鏡檢查;有家族性多發性息肉症的人屬高風險族群,20歲時該篩檢。7招預防年輕型大腸癌此外,余苑綺在31歲時就發現罹癌,則是符合年輕型大腸癌。「年輕型大腸癌」是指發生在50歲以下的大腸癌,在防治上,應注意以下7件事:1. 有血便2周以上,或排便習慣改變﹙腹瀉或便秘﹚大於一個月,就要詳細檢查。2. 45歲起,開始作大腸癌篩檢。3. 減少攝取漢堡、炸雞、牛排等高脂肪性食物。4. 少吃醃製、燒烤的食物。5. 戒菸。6. 避免肥胖。7. 多吃蔬菜水果,並多喝開水,以保持排便通暢。【參考資料】.《余祥銓Ken》臉書粉絲專頁 .衛福部國健署.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