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12 養生.健康瘦身
搜尋
縮胃
共找到
16
筆 文章
-
-
2024-09-26 焦點.元氣新聞
靠減重找回健康 縫胃揮別糖尿病
過去減重手術多藉由外科腹腔鏡進行,利用手術方式切除一部分的胃,降低胃容量、食量後達到減重的目的。雖然外科切胃手術效果十分顯著,但還是有著一些缺點,例如麻醉、傷口滲漏、術後胃食道逆流等副作用。另外因為切胃是一項不可逆的手術,所以外科切胃手術一直以來被視為減重治療的最後手段。隨著醫學科技的進步,醫學界研發出許多不同類型的療法,像是置放胃水球、胃部肉毒桿菌等介於藥物與傳統手術之間的術式,想藉由各種比較低侵略性的方法,達到外科切胃一樣的效果。通常這類術式侵入性較低,但可能會有容易復胖、效果不易維持等缺點。這個困境在全新的胃鏡縮胃手術誕生後,獲得了一線曙光。高雄市立小港醫院腸胃內科沈群勝醫師表示,目前最新的技術叫做「 內視鏡袖狀胃成型術(ESG)」,又稱為「無孔內視鏡縫胃手術」、「胃鏡縮胃」或「胃鏡縫胃」;此手術透過胃鏡經由嘴巴達到胃部,再利用專門的器械將部分的胃部做縫合,達到類似切胃手術的效果,但過程不切除任何器官。沈群勝醫師補充,最早此手術是為了外科切胃手術復胖的病人所打造,不必動刀就可以再次調整剩餘胃部的大小,達到再次減重的效果。後續研究甚至發現,接受胃鏡縮胃手術的效果,幾乎快追上切胃手術,而且併發症後遺症較少,這也讓胃鏡縮胃治療開始在歐美國家廣泛被採用。胃鏡縮胃手術不像切胃手術一樣,因為不需要動刀只需要縫線,大幅減少了麻醉時間及風險,適合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無法長時間麻醉的病患。另外,因為術後當天或隔天就可出院回家,也幾乎不會對日常生活造成影響,胃鏡縮胃手術也很適合無法長時間離開工作崗位的人。沈群勝醫師說,減重的第一目標並非單純只關心體重數字的降低,而是應該關注是否改善整體健康狀況以及生活品質。例如糖尿病、高血壓、睡眠呼吸中止症等因為肥胖而造成的問題,是不是在體重下降後有明顯的改善。沈群勝醫師舉例,有位40多歲的張先生,雖然體重與BMI並沒有特別高,但因為肥胖的關係,長期血糖控制不良,導致胰臟發炎反覆住院,年紀輕輕卻要照三餐施打高劑量的胰島素,睡前甚至還要再打一次長效型的胰島素。一天要準時打四次針、工作醫院兩頭燒的人生,讓張先生整天精神緊張、疲於奔命。還好後來張先生接受了醫師的建議,選擇胃鏡縮胃手術,半年內從100公斤瘦到標準的85公斤體重,讓他自己也驚訝的是,糖尿病病情大幅好轉,現在張先生已經脫離所有的注射型胰島素,只需要每天一顆口服藥就可以控制糖尿病。當然,每個人的狀況不同,沈群勝醫師表示,他習慣會先跟病患討論減重的目標、平時生活習慣、健康狀況、心理狀況等等因素,再將評估後適合的所有解決方案,並仔細向病患說明解釋,確保病患能接受最適合、療效最好且副作用最小的治療方式。
-
2024-07-21 養生.健康瘦身
胖瘦與腸道菌種相關 研究:瘦子體內多有AKK菌
減肥是許多人的終生志業,但也有民眾輕忽肥胖帶來的風險,常等到已經病態性肥胖,影響健康時才願意面對。此時,通常需要透過手術,再輔以營養師調整飲食等方式維持體重。近年研究發現,執行減重手術後,腸胃道的菌叢會發生改變,增加能抑制肥胖的腸泌素,如果患者本身患有糖尿病,術後有機會「根治」糖尿病,且讓患者養出瘦瘦體質。國內成人肥胖率破50%,近五年減重手術增加四成。唐代認為「豐腴」是一種具福相的體態,到了現代則認為是「一白遮三醜、一胖毀所有」,雖然這僅是特定審美觀,但如果體重真的過重,已有多項研究顯示,肥胖將對健康帶來「毀滅性」的破壞。而肥胖最容易引起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心血管疾病;也因為體重過重,容易有關節炎;高油脂的飲食也比一般人更容易罹患痛風等疾病。近年國健署積極推動減糖運動,但台灣肥胖率仍居高不下,據國健署公布的健康促進統計年報,2016年至2019年台灣成人過重及肥胖率為47.9%,到了2017年至2020年已達到50.3%,連曾任「糖都」(台南市)市長的賴清德總統,今年也喊出要開始喝「低糖」,期待國人能遠離肥胖。多數國人對於「減重」大多仰賴自身的力量,低熱量飲食、168飲食或是增加運動量等,依照營養師的說法,如果已是過胖的民眾,靠自己成功瘦下來的比率低,反而因為錯誤的飲食愈減愈胖。近年國人對於減重手術的接受度逐漸增加,據台灣代謝及減重外科醫學會統計,2023年台灣執行減重手術的總件數達4377件,與2018年總件數2923件相比,增加幅度約四成。縮胃手術改變腸道菌叢,可能養出「瘦瘦體質」。減重手術是建議針對BMI值(身體質量指數)大於等於37.5,或大於等於32.5且合併有高危險併發症者。根據定義,正常的BMI值應在22,超過23代表過重,超過27代表肥胖,超過35以上則是嚴重肥胖,超過40則屬於病態性肥胖。國內常見的減重手術項目為「胃袖狀切除手術(俗稱縮胃手術)」,以及胃繞道手術等,其目的都是為了減少腸胃道攝取食物的量以及養分吸收,不過手術都是「不可逆」。以縮胃手術為例,會切除約75%的胃,術後胃袋會如同一根香蕉,無法吃太多食物,達到長期減重的效果;但胃具有彈性,患者術後持續過量飲食,胃可能會再次撐大,需要再次手術。不過只要與營養師搭配,能大幅降低胃可能再度被撐大而須再度手術的副作用。且根據台大醫院的研究,執行減重手術後的患者,體內的腸道菌叢會因為飲食型態的改變也隨之改變。研究發現,執行減重手術的患者,體內的腸泌素(GLP-1)明顯上升,而腸泌素上升,能改善血糖以及胰島素阻抗的現象,如果手術前為糖尿病患者,血糖數值會因為腸泌素的分泌增加,而獲得改善,逐漸走向正常,有機會養出「瘦瘦體質」。醫學界找到腸道AKK菌,證實與「瘦」有直接關係。台大醫院醫研部研究型主治醫師吳偉愷表示,減重在全球一直有著高度需求,近十年腸道菌的研究蓬勃,也發現到瘦子體內的菌叢與胖子截然不同,其中已經被證實的腸道菌「AKK菌」,就是大量存在於瘦子腸道中的一種細菌。AKK菌已被證實可以刺激人體分泌腸泌素(GLP-1),是近十年來的重大發現。吳偉愷表示,雖然瘦子體內還有其他的細菌,但僅有AKK菌被證實與「瘦」有直接關係,其餘菌叢都尚未有明確研究指出其直接關係。而究竟瘦子是本身就存在AKK菌,還是因為體態瘦,腸道才會出現AKK菌?相關研究發現,是人體接觸到AKK菌後,菌種在腸道環境中落地生根,才使人體出現身材較瘦的結果。AKK菌多存在植物性膳食纖維中,如地瓜、蔬菜等。吳偉愷表示,容易讓腸道接觸到AKK菌的食物,目前證據最為顯著的是植物性膳食纖維,如地瓜、蔬菜等,其餘也可能透過與特定的生物接觸而獲得。不過,也因為該研究讓不少企業開始開發相關產品,如歐美國家已經將AKK菌作為產品上市販售。美國主要是販售「活的」AKK菌,大約吃三個月以上,讓菌株生根就有機會養出瘦瘦體質;歐洲販售的是「死的」AKK菌,需要長期食用,透過產品內的AKK菌刺激腸泌素,達到「瘦」的效果。吳偉愷表示,目前台灣正在培養本土AKK菌株,不過食藥署對於新興產品的規範嚴苛,也尚未有法令允許相關產品上市。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7-21 養生.健康瘦身
胃袖狀切除、Y型胃繞道、單接口胃繞道 詳解常見減重手術優缺點
胃袖狀切除(胃縮小、縮胃)即是俗稱「胃縮小手術」,是將胃大彎處大部分的胃切除,只剩下一條細細長長、像袖子一樣的小胃,因此稱為胃袖狀切除手術。切除後,剩下胃的體積約100至150c.c.,因此術後只能吃少量的東西。因為切除的胃包含會分泌刺激食欲荷爾蒙的細胞,術後食欲也會降低。近年研究顯示,胃袖狀切除術後,胃腸道蠕動和荷爾蒙分泌改變,對糖尿病等代謝性疾病也有改善效果。優點.較胃繞道手術安全,併發症少(1至3%),死亡率低(約0.1%)。.胃飢餓荷爾蒙(ghrelin)分泌降低,減少飢餓感。缺點.胃一旦切除,無法再回復。.術後可能會有胃食道逆流。手術效果:術後一年約可減輕25到35%體重。禁忌症:進行性胃潰瘍、嚴重胃食道逆流。Y型胃繞道手術手術主要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將胃分成一個約30到50c.c.的小胃和剩下的大胃,只有小胃會有食物經過;第二部分是改變小腸的結構及方向,使150到200公分的小腸不參與消化與吸收,病人吃得少,消化吸收又差,是目前常用減重手術中效果最好的。 優點.減重效果較好且快。.治療糖尿病效果較佳。缺點.手術較複雜,術後併發症(1~5%)及死亡率(0.3~1%)較高。.有微量元素吸收不足問題,易產生貧血及其他併發症,需長期補充鐵、鈣、葉酸、維他命B群等營養素。.術後胃下半部無法做胃鏡檢查,此處胃癌不易早期發現。手術效果:術後一年約可減輕30到35%體重。禁忌症:有胃潰瘍、胃癌家族史或接受過胃部手術者,需詳細評估考量。單接口胃繞道手術國際代謝減重外科聯盟及美國代謝減重外科醫學會於2020年後認可的減重手術術式。手術先切割出一條新的細長狀胃管,再將大約200公分的小腸繞道後與小胃管相接,減少食量及消化吸收來達成減重目的。減重及糖尿病改善效果較胃袖狀切除手術好,手術較Y型胃繞道簡單,但有膽汁逆流的問題,且與Y型胃繞道相同,長期有營養素缺乏、吻合處潰瘍及傾倒症候群等風險。優點.減重效果好且快。.輕度肥胖糖尿病治療效果較好。.手術較Y型胃繞道簡單。缺點.術後可能合併有膽汁逆流、吻合處潰瘍、傾倒症候群。.術後併發症(6%)及死亡率(0.3%)較胃袖狀切除高。.有營養份吸收不足問題,易產生貧血、骨質疏鬆及其他併發症。.術後胃下半部無法做胃鏡檢查,此處病兆不易發現。手術效果:術後一年約可減輕30到35%體重。禁忌症:有胃潰瘍、胃癌家族史或接受過胃部手術者需詳細評估考量。減重手術健保給付標準(109/5/1起).BMI≧37.5,或BMI≧32.5且合併有高危險併發症,如: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其糖化血色素經內科治療後仍大於7.5%、高血壓、呼吸中止症候群等。年齡介於20到65歲。.須減重門診滿半年(或門診相關佐證滿半年)及經運動飲食控制在半年以上。.無內分泌系統異常或其他會造成肥胖的疾病。.無藥物濫用或精神疾病。.無重大器官功能異常並能接受外科手術風險。.精神狀態健全,經由精神科專科會診認定無異常。若符合上述條件,只需負擔部份腹腔鏡耗材費用、病房差額及健保部分負擔,約數萬到十幾萬元不等;若體重不符合健保標準或因糖尿病而自費接受手術者,目前國內費用約20多萬元。資料來源/台大醫院減重暨代謝手術中心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7-21 養生.健康瘦身
肥胖未必是不知節制!醫揭減重手術後食欲下降關鍵:在腸與大腦的關係
國內成人過重及肥胖比率超過五成,肥胖影響的不只是外觀,世界衛生組織更指出「肥胖是一種慢性疾病」,國人十大死因中,有多項疾病與肥胖相關。近年各式減重方法備受討論,醫學界也不斷有新的觀念出現,今天我們請專家分享減重新趨勢。關於減重方式,近期醫學界熱議焦點之一,是「腸—腦軸線」觀念,即攝食行為與消化系統至腦部的訊號調控機制有關,藉由控制腦部訊號傳遞,有機會幫助減重。台大醫院減重暨代謝手術中心調查減重手術患者,發現不少患者術後食欲下降、飽食感增加、對食物刺激吸引的反應也發生變化。減重手術在腸胃施作,連帶也會影響到大腦。「患者動了胃部手術後,對於食物喜好、吸引力發生改變,術後就像腦部訊號重新啟動、人生重新開機。」台大醫院減重暨代謝手術中心臨床副教授楊博仁表示,許多民眾對減重手術有刻板印象,甚至把它當作一種醫美手術,其實肥胖是一種疾病,必須透過醫療方式處理,台大針對嚴重肥胖且有相關併發症患者,以縮胃手術、胃繞道手術等術式,協助減重,重獲健康。楊博仁說,肥胖是綜合生理、心理及社會等各層面問題的疾病,國內外許多研究證據顯示,減重手術雖在胃腸道動刀,但對腦部也造成影響。相關人體研究藉由功能性影像如核磁共振、正子掃描等,觀察腦部訊號變化;動物研究則可將腦部取出分析,或對活體動物腦部不同區塊進行刺激,以觀察攝食行為及體重的變化。老鼠經減重手術後,攝食行為相關腦區發生改變。國內外研究顯示,實驗老鼠經減重手術後,食物選擇發生改變。台大研究團隊選定不同腦區,對其刺激或抑制進行研究,目前發現許多與攝食行為、飲食選擇相關的腦區,包括管控生存行為的下視丘,及負責調控味覺、嗅覺、情緒、認知等高階功能的許多腦區,在術後發生變化,一旦找出特定影響攝食行為及體重調控的腦部區域,未來不僅可以開發藥物,也可發展經顱刺激等治療方式,患者不必經過手術也能減肥。楊博仁表示,在腦科學工具發達以前,就有研究顯示,肥胖者與身材正常者腦部體積不同,胖的人腦部灰、白質體積比瘦的人更低,進行減重手術後,肥胖者腦部體積增加,變得傾向正常人的腦體積,結構上有明顯變化。美國以調控神經傳導機制,抑制腦部飢餓訊號。美國在「可樂比水便宜」的飲食文化影響下,也是出了名的肥胖國家。楊博仁表示,美國醫界發展各式減重醫療方式,其中一項正是針對神經傳導機制進行調控,胃腸道的訊號會經由迷走神經傳導至腦部調控食欲、飢餓感及攝食行為,一項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核可的醫材,透過在患者迷走神經裝設節律器,白天開啟時抑制腦部飢餓訊號,達到減重目標。楊博仁曾有一位年約五十歲的男性患者,是中小企業主,應酬很多,受到「職業傷害」,曾胖到130公斤。接受減重手術後,患者回診時開心表示,終於可以彎下腰綁鞋帶,不會受大肚子影響無法自理;另一位女性患者,則手術後分享,與丈夫出遊時,丈夫友人竟把她誤認為丈夫的「小三」。肥胖未必是不知節制,該適時以藥物或手術介入。「台灣是完成亞洲第一例減重手術的國家。」楊博仁表示,近十年全台每年約完成3000例減重手術,在2023年更有四千多人接受減重手術,多數患者選擇接受縮胃手術;隨著國內肥胖人口增加,實際需求估計可能有十倍到百倍以上。楊博仁呼籲,民眾應保持正確觀念,了解肥胖並非人格特質不知節制引起,而是身心及社會各方面都生病了,需要飲食、運動、藥物、行為治療及手術介入等方式治療,且手術更可大幅改善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脂肪肝、睡眠呼吸中止等肥胖相關併發症,及減少乳癌、卵巢癌、子宮內膜癌等癌症發生率。衛福部健保署近年雖放寬減重手術給付資格至BMI≧37.5,或BMI≧32.5且合併有高危險併發症,且年齡介於20至65歲者都可獲得給付,但愈來愈多國際建議,不該設有年齡限制,尤其是青少年肥胖,小時胖、長大也胖的機率高,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等代謝性疾病的機率也會大幅提升。
-
2024-01-13 醫療.婦產科
女子體重直飆114公斤!竟是「這疾病」導致,做好1件事後才改善
台南市何小姐從不在意體重,不料20歲時體重卻直線上升,直達114公斤,月經也消失一整年,經診斷是罹患「多囊性卵巢症候群」。她接受「腹腔鏡袖狀胃切除(縮胃手術)」。術後努力運動控制飲食,半年甩肉55公斤體重降至59公斤,消失的月經也逐漸規則,自然受孕,一年半後成功生下兩名女兒,產後也無明顯復胖,今天向主治醫師表達謝意。何謂多囊多囊性卵巢症?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是一種生育期女性常見的內分泌疾病,是女性不孕症主因之一,發生率估計約占育齡婦女的5~10%。臨床症狀包含月經失調、月經量少、排卵次數少或不排卵、肥胖、多毛、冒青春痘、雄性禿等。多囊性卵巢症患者除了不孕和流產的風險較高外,罹患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子宮內膜癌等疾病的機率也比一般人來得高。因外貌或生育的問題,患者常合併有憂鬱、焦慮的心理困擾。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成因尚不清楚,目前研究指出有家族遺傳的傾向。另外,肥胖應是獨立的危險因子。值得一提的是,多囊性卵巢不等於多囊性卵巢症候群。如果只是「多囊性卵巢」,其荷爾蒙沒有異常,卵子品質正常,較無不孕問題。>>>延伸閱讀:元氣網疾病百科-多囊性卵巢症候群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是造成「無排卵性不孕」主因奇美醫院消化系外科主治醫師林逸峯指出,不孕問題日益嚴重,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是造成「無排卵性不孕」主因,病人通常有月經不規則、周期少於21天或多於35天、超音波下卵巢有大於12顆小卵泡與雄性激素過高等現象。目前多囊性卵巢症候群致病機轉並不清楚,醫界普遍認為跟內分泌有關,主要是胰島素功能不佳,多數病人有代謝症候群,約有60%合併肥胖問題。體重減輕後,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獲得改善林逸峯表示,這些病人在體重減輕後,多囊性卵巢症候群通常都會獲得改善,目前臨床第一線治療方式主要是用降血糖藥物合併飲食、生活型態改變,改善胰島素抗性,減輕體重,達到緩解症狀。林逸峯說,減重手術是有效且持久治療方式。術後15年內可減重達27%,因肥胖導致的死亡相對風險降低89%。高達76.8%的第二型糖尿病病人經過減重手術後得到解決,與常規治療比較,減重手術後兩年的糖尿病緩解率是75%至95%。減重手術可解決或改善62.5%的高血壓病例,並可降低心肌梗塞的風險。近期研究證實,多囊性卵巢症候群合併肥胖的病人使用常規藥物治療有15%改善,接受減重手術有將近80%達到月經規律,懷孕機率更將近兩倍,顯示減重手術對多囊性卵巢症候群合併肥胖有幫助。但減重手術治療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效果,仍需更多深入研究。奇美醫院表示,首次就醫時,醫師會和病人討論減重方法包括飲食、運動、藥物及減重手術,提升病人減重動機,接著由營養師給予個人化飲食規畫,加上運動輔助提升減重效果。若經過生活型態調整、飲食、運動和藥物減重成效仍不佳,可由精神醫學部評估是否減重手術治療。目前健保署對減重手術的標準是:BMI大於37.5 kg/m2或是32.5 kg/m2,並合併糖尿病等肥胖相關疾病。因減重手術仍有流血、傷口感染、潰瘍、營養缺乏等併發症風險,需經仔細評估才可手術。參考資料:聯合新聞網、元氣網疾病百科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長壽最佳步數不是1萬步? 歐洲研究:走「這個步數」可降低死亡風險.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6-20 醫聲.領袖開講
雨後彩虹 白袍良醫/不管三高而心肌梗塞 陳炯年曝心臟移植後的最大改變
在診間傾聽患者的病情及苦難,診斷開藥,擬定治療策略,這是醫師日常。但醫師也會變成病人,一旦罹患急重症,從診間換至病房,人生角色瞬變。與死神擦身而過,對病人切身之苦,更能感同身受;經歷人生低潮,迎接雨後彩虹,重新投入醫療服務,成為更了解病人的醫師。希望這系列報導讓民眾了解真實醫界,也為重症醫師們加油。我國器官移植技術不亞於歐美國家,心臟移植後約半數患者存活超過10年,台大醫院外科部副主任陳炯年也是其中一員,2013年接受移植,10年來這顆救命天使的心臟仍規律跳動著,讓他能陪伴女兒成長,繼續看診開刀,他滿心感謝台大醫院照顧,以及院內摯友同事們禱告祈願。「從前風聞有祢,現在親眼看到祢。」陳炯年說,聖經《約伯記》這句話格外觸動心弦,回首過去,彷彿經歷一段神蹟,展望未來,盼望上帝能繼續保守。來不及檢查 人即倒下2012年11月的一天夜裡,陳炯年與妻子搭乘計程車時,因身體極度不適,被送至急診後,旋即失去記憶。就在發病幾天前,他參加峇里島的一場學術研討會,當時走路特喘,覺得不對勁,回國後安排運動心電圖檢查,卻在檢查前一天晚上因急性心肌梗塞而倒下,那年52歲。台大心臟內外科團隊檢查發現,陳炯年三條主要冠狀動脈全部阻塞,緊急施以繞道手術,並用主動脈氣球幫浦打通血管,但效果不好,即使接上葉克膜,也無法讓心臟恢復功能,只得使用心室輔助器。昏迷了一個多月,陳炯年醒來時,台大醫院心臟外科教授王水深告知,「只剩下心臟移植一途」。等待移植期間,是陳炯年人生中最痛苦的一段歷程,他做了最壞打算,向妻子交代後事,因放心不下還在讀書的兩個女兒,數度在深夜落淚。這一等就是三個月,幾度因配對不合、身體狀況不佳等因素,與救命機會失之交臂。三個月等待 盼到換心陳炯年表示,當時外科部主任賴鴻緒、乳房外科主任黃俊升常到加護病房探望他,並誠心禱告。台大校長楊泮池,台大院長陳明豐,以及眾多同事至病房加油打氣,讓他萬分感動,雖然只要一動,就覺得喘,容易疲累,但仍勉強自己推著心室輔助器,在房間裡走動,藉此維持最佳狀態,終於盼來一顆心。時間快轉到10年後的現在,陳炯年日常生活與其他60幾歲醫師差不多,早上開車出門,八點到院,忙著門診及行政事物。每周維持一天手術日,專精於胃癌切除,以及縮胃、膽囊、疝氣等手術,並常示範教學。晚間七、八點下班,返家後常與人在國外的女兒視訊聊聊。三高沒管它 感到後悔心臟移植後的陳炯年,生活上最大的改變就是注重自身健康,戒掉甜食,跟著太太一起健康飲食,周末則至郊區登山步道走走,觀賞風景。他說,「生病前應該就有三高了,但不當一回事,後來想起來有些後悔。」雙親均有三高疾病,幾名家族中長輩因疏於控制血壓而中風離世,如果及早控制三高,或許不會心肌梗塞。三年多來新冠疫情期間,陳炯年雖是重症高風險族群,仍堅守醫療崗位,去年9月確診,在家裡休養,服用抗病毒藥(莫納皮拉維),隔離10天後,快篩陰性,又回到醫院工作。「不敢說對台大有什麼貢獻,只是盡我的本分,我欠台大比較多。」陳炯年說,年輕時個性執著,直拚、猛衝,以為可以拚出好結果,沒想到身體卻垮掉。現在「凡事不要強求」,做好該做的工作,不需要將自己逼到極限。如有不舒服 立即就醫走過生死未卜的幽谷,陳炯年更能體會急重症病患的焦慮、內心掙扎,願意花更多時間,耐心細說病情,抱持同理心,誠實地講著這是什麼病、該怎麼治療、治療後會遇到什麼情況。陳炯年強調,每個人都應關心自己的健康狀況,從40歲起定期接受基礎健檢,年逾50歲,如經濟許可,可做進階健檢,如有不舒服,立即就醫檢查清楚,切莫拖延。陳炯年小檔案●現職:台大醫學院外科教授、台大醫院外科部副主任●年齡:62歲●罹患疾病:急性心肌梗塞●發病時間:2012年11月●症狀:走路容易喘●治療:冠狀動脈繞道手術→主動脈氣球幫浦→葉克膜→心室輔助器→心臟移植。目前持續定期回診追蹤,服用抗排斥藥。●想告訴病友的一句話:如果沒有健康,就什麼都沒有了,40歲起一定要定期健檢,別讓小毛病累積成大問題,也盼望社會大眾多多支持器官捐贈活動。
-
2023-06-10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吾豈好胖哉?吾不得已也!」
某人大陸旅遊,碰到路邊乞丐,隨手丟了一包甜食,想不到乞丐搖搖頭:「我們這種職業甜食吃多胖了,就不可憐了!」說得很有道理,一般會引起人的同情心,通常都是吃不飽、睡不好,瘦骨嶙峋的,哪有胖胖的當乞丐的。胖胖的,除了不適合當乞丐之外,以現代醫學眼光來看,對健康也是有重大影響的。肥胖代表攝取的食物熱量遠大於身體活動所需的熱量,因此,多餘的熱量以脂肪的方式存在於內臟,存在於肝臟,存在於臀部,所以漫畫中的彌勒佛、濟公都是肥肥胖胖的。也許他們修心養性,書讀得多,但動得少之故。西遊記中的豬八戒,好吃懶動,因此就肥肥胖胖的,反之,孫悟空吃得少、動得多(猴子本能天生好動),所以一副體態輕盈的樣子。過度肥胖的人士,到了中年以上通常伴有三高—血壓高、血糖高、膽固醇高,容易引起心血管疾病,尤其血糖過高,更是會讓全身敗壞,嚴重者引起腎衰竭或失明,禍害無窮。此外,因體重負荷過重,中年以後膝蓋引起退化性關節炎,嚴重者甚至要換人工關節才能回復正常走路。歷史中凡是長壽者,通常都是瘦瘦的。多年前美國的醫學雜誌就有報導,兩群猴子,一群正常熱量,另一群熱量過多。結果,多年後,攝取過多熱量的猴子死得比較早,得癌症的比例也比較多,證明了適當的體重與壽命長短有密切的關係。要控制體重,除了飲食自我控制及多運動之外,目前有很多很好的藥物問世,可以協助解決肥胖困擾。此外,若過度肥胖,以上方法都無法控制者也可輔助外科手術,利用縮胃手術來控制體重。反之,也有一些淑女已經很瘦了,自己還努力想要更瘦,「吾豈好瘦哉,吾不得已也!」有人要上電視,希望螢幕上臉變小一點,有人要走秀,當然希望更苗條。更有甚者,希望自己身材成為牙籤或火柴,那就有過之而無不及,對健康也不是好事。事實上,胖瘦與否,與上一代遺傳的基因有密切關係,肥胖者就像糖尿病會遺傳一樣,也是非戰之罪,但透過後天的努力及現代醫學的進步,胖得恰到好處,瘦得令人疼惜,大都可以打造的,只要有心,也是會心想事成的。●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3-02-17 醫療.消化系統
肥胖者當心胃食道逆流找上門!57歲婦人減重11公斤,飲食管理擺脫藥物依賴
嘉義有名57歲鍾姓婦人因工作關係經常應酬,大魚大肉不忌口,嗜吃甜食,體重69公斤BMI為28,而且有胸悶食道灼熱徵狀,躺著會呼吸困難,無法睡覺,受不了才趕緊就醫,經醫師診斷罹患胃食道逆流。嘉義基督教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張力仁與減重中心團隊協助,在完全不需要使用藥物下,食道逆流症狀完全改善,生活品質變好,體重同時減輕11公斤,身形也變得更輕盈。胃食道逆流提高罹癌風險 肥胖是因素之一根據衛福部統計在台灣約有25%的人,也就是每4人就有1人罹患胃食道逆流,年齡為50~59歲好發居多,且性別比約為女性2:1大於男性,雖然不會致命,但嚴重時會影響生活品質,若忽視則會提高罹癌的風險。醫師張力仁表示,肥胖是罹患胃食道逆流的因素之一,因為腹部的脂肪會擠壓胃的空間,食物進到胃,消化速度慢,胃酸逆流到食道,造成胃食道逆流,也易造成食道發炎。由於鍾女士體重為69公斤,屬於過重,胃食道逆流5年,長期須使用胃藥壓制胃酸,來抑制食道逆流症狀。來院求診,經胃鏡檢查發現胃食道交口鬆弛狀況,因此希望透過內視鏡手術緊縮胃食道交口,期能擺脫藥物依賴。減重及飲食管理 擺脫藥物依賴張力仁表示,與患者討論,先進行飲食管理與減重。因患者十分配合,同時有相當的自律,5年來體重慢慢減到58公斤,BMI也降到正常的23.5,食道逆流症狀完全改善,沒有進行手術也完全不用藥物,不僅生活品質變好,體重同時減輕11公斤,身形也變得更輕盈。張力仁表示,體重過重的食道逆流患者,除了檢查之外,最重要的是減重以及飲食管理。目前患者在飲食管理概念的提升以及減重藥物的進步下,內科減重的成功率大幅上升。雖使用內視鏡治療食道逆流雖為近年來治療的選擇,但應以飲食管理以及減重作為第一線的治療。同時,西化的飲食以及肥胖的盛行讓近年來食道逆流的患者逐年上升,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以及維持健康的飲食,才是預防和根治食道逆流的不二法門。延伸閱讀:‧「胃脹氣、胃潰瘍、胃食道逆流」哪些人是高危險群?有這些症狀要當心 中醫教2穴位助養胃‧肥胖百病之源,常見風險曝!醫師教1招健康瘦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2-06 醫療.消化系統
男子右上腹悶痛半年又拉黑便 醫查出感染幽門桿菌
1名45歲男性近半年常感到右上腹悶痛不適,剛開始藉由胃藥緩解,但最近疼痛慢慢加劇,甚至痛至後背,晚上還影響睡眠並拉黑便。經醫師替他做胃鏡發現,患者罹有十二指腸潰瘍併出血,並感染幽門桿菌,後來經進一步治療,症狀才解除。大里仁愛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邵昶瀚說,幽門桿菌是一種寄宿在人類胃粘膜的細菌,也是人類最常見的慢性感染之一,細菌可存在於糞便、胃液、嘔吐物或污染之水質,推測感染與環境、衛生習慣有關,經由誤食上述污染物從而染菌即糞口感染。會造成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甚至胃淋巴癌、胃癌都與之有相關聯。他說,80%的幽門桿菌感染患者為無症狀帶原,10至15%有慢性萎縮胃炎或消化性潰瘍,後續演變成惡性胃癌或淋巴癌占1%,世界衛生組織1994把它定義為第一類(明確的)致癌物。大多數有慢性胃炎的病人可能會有腹脹、消化不良等症狀,消化性潰瘍之患者則有腹痛甚至腸胃道出血症狀。據統計,從2004至2018經由幽門桿菌治療後,幽門感染之盛行率從接近70%下降至10%,胃癌發生率下降53%,胃癌死亡率則下降25%,顯示根除幽門桿菌感染可有效減少胃癌的發生。邵昶瀚說,因慢性幽門桿菌造成之胃炎可能發展成不可逆之胃粘膜萎縮甚至胃粘膜病變,進而使癌變的風險大幅提升。因此,建議在產生上述不可逆病變之前篩檢併治療幽門桿菌,方能有效抑止癌變。對於相關治療方式,邵昶瀚說,目前使用三合一抗生素序列性療法,也就是以一種氫離子幫浦抑制劑加上兩種抗生素治療7至14天,可達80至90%幽門桿菌根除率。少數病人會有頭暈、腹瀉、口中金屬味、過敏等藥物副作用,通常停藥後即改善。後續於停藥四周後做呼氣檢測是否確實根除。如治療失敗,還有第二線藥物治療,成功率約80%。若兩次治療失敗,建議根據細菌抗生素藥物敏感檢驗,給予相應之藥物治療。
-
2023-01-31 醫療.消化系統
125公斤卡車司機靠「胃鏡縮胃手術」 減21公斤!改善胃食道逆流、預防癌症
靠胃鏡縮胃手術 從125公斤降至104公斤高雄44歲于先生體重達125公斤,因嚴重胃食道逆流求醫,經內視鏡診治及藥物治療但改善有限,醫院建議進行體重管理,透過胃鏡縮胃手術利用胃鏡縫合胃壁降低胃容量,再配合正確飲食與運動習慣,術後3個月體重降至104公斤,成功甩肉21公斤。于先生從事卡車運輸業,長途開車導致吃飯時間不固定,回家就癱在沙發上,缺乏運動習慣,疲累就想用精緻澱粉、糖類飲食慰勞自己,日積月累體重高達125公斤,BMI高達35,已屬於重度肥胖,加上惱人已久的胃食道逆流症狀,讓他下定決心要改變現狀。改善胃食道逆流、預防癌症于先生到小港醫院胃腸內科求診,醫師沈群勝建議利用胃鏡內視鏡縮胃技術,保留胃底功能且不會加重胃食道逆流症狀,另外根據過去文獻經驗能保守達到理想體重25%的減重,多餘體重60%減重的效果,除能藉由減重改善胃食道逆流症狀,更能降低後續體重過重導致慢性病的可能。沈群勝表示,肥胖是影響健康的重要因素,與許多疾病的發生有關,如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心臟疾病、膽囊疾病、皮膚疾病、胃食道逆流等,食道腺癌、胃癌、大腸直腸癌、肝癌及胰臟癌等惡性腫瘤,也和肥胖有高度相關,應即早控制並預防疾病發生。胃鏡縮胃手術與外科縮胃手術不同沈群勝說,胃鏡縮胃手術與外科縮胃手術不同,無皮膚傷口及疤痕,屬於非破壞式的胃部塑形,胃鏡縮胃是藉由縫合器械與經口胃鏡結合,在胃壁內側進行交錯縫合,將胃像荷包一樣摺疊縫合起來,可縮小胃部容量70%,減緩胃排空速度並增加飽足感,且能降低飢餓感,藉由減少病患食量及減少熱量攝取達到減重的效果。于先生術後隔天即開始液體進食,兩周後開始攝取軟質食物,除術後當日稍感胃部悶痛之外,並無明顯的疼痛感,出院即可恢復日常生活作息。沈群勝強調,肥胖造成的相關慢性疾病不容忽視,應該即早控制體重,預防疾病發生,但是若無法達成體重下降的目標,建議可至門診討論介入性治療方式,術後搭配規律運動及健康飲食,找回健康人生。
-
2023-01-11 醫療.新陳代謝
糖尿病患者有機會不吃藥?醫曝有一類人可以做手術改善
肥胖會造成許多全身性的健康問題,最常見的有心血管疾病、代謝性疾病(像是糖尿病)、關節疾病、皮膚皺摺、內分泌疾病等。由於肥胖造成的健康問題多不勝數,所以歷史上,找尋有效的減重方法,就成了醫生們的重要任務,最後促成了「減重手術」(bariatric surgery)的發展,這是至今為止,最有效且長期的減重方法—可以同時減重和解決全身性的健康問題。減重手術是什麼?一般人聽到「減重手術」這個名詞,也許會想到抽脂手術,然而抽脂手術並非減重手術,我們可以從人類脂肪的分佈知道它們的差別,人體脂肪可以分為皮下脂肪與內臟脂肪,其中與糖尿病、高血壓等代謝性疾病較相關者為內臟脂肪,而抽脂手術抽取的為皮下脂肪,與代謝性疾病關聯不大,且抽取量有限,因而不能算一種減重手術。故在此說的減重手術,都是指在胃腸道方面介入,使病人吃得少或吸收少,才能達到真正減重的效果!什麼樣的人適合做手術?說到減重手術,不少人會以為這樣的手術要自費很多錢,其實健保對於減重手術是有給付的,健保給付減重手術規定如下(1) BMI ≧37.5 kg/m2 or(2) BMI ≧32.5 kg/m2 合併肥胖引起的高危險性併發症(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其糖化血色素經內科治療後仍在7.5%以上、高血壓、呼吸中止症候群等)。(3) 且需符合以下條件:(a) 經半年以上的運動飲食控制、內科減重治療均失敗。(b) 年齡介於20~65歲。(c) 無內分泌系統異常或其他會造成肥胖的疾病。(d) 無酗酒、嗑藥及其它精神疾病。(e) 精神狀態健全,經由精神科專科醫師會診認定無異常。從上面的規定我們可以知道,在病患要做手術之前其實要經過很多程序,不只要BMI超過一定標準,還必須做過其他減重治療失敗,最後還要經過精神科醫師的認定,確認患者的肥胖並不是因為精神疾病引起,才能接受手術。這麼多的程序其實就是避免在不該進行減重手術的人身上做了手術,所以如果懷疑自己的身材已經到嚴重的病態性肥胖,可以到門診進行評估,經過詳細的問診和檢查,專業的醫師會提供最適合你情況的選項!減重手術要怎麼做呢?減重手術在歷史上的發展已經超過50年,早期外科醫師認為病患肥胖可能肇因於消化吸收過剩,因此最早的減重手術以小腸繞道為主,當時的手術均是開腹手術,術後傷口大常會造成病人不敢動,使得這些病態性肥胖的病人心血管問題更加重,因此早期減重手術死亡率較高。另外當時的手術方式以小腸繞道為主,如果繞道過少瘦身效果不佳,繞道過多則會造成嚴重的營養不良,成效差異性大、副作用多、死亡率高,病人避之唯恐不及。直到1980年代,縮胃手術的概念開始興起,再加上微創手術的蓬勃發展,病人術後住院天數短、恢復快且疼痛較低,讓減重手術的術後併發症大大降低。到目前為止,以腹腔鏡進行減重手術就成為世界主流。而縮胃手術實際上又是怎麼進行的呢?現在最主流的方式是胃袖狀切除手術(Laparoscopic Sleeve Gastrectomy),做法是切除較大彎曲部分的胃[1],以減少胃的容量,讓患者的食量變成大約150毫升左右,一年下來大約可以減少25%左右的體重。由於切除了大部分的胃,所以也會減少飢餓素(ghrelin)的分泌,使患者吃少之外也不會有飢餓感。到這裡也許你會想,減少25%的體重似乎不是太多,以一個155公分,100公斤的女性為例,她本來的BMI換算下來是42左右,進行胃袖狀切除手術後,她一年後的體重大約是來到75公斤,BMI則變成31左右,仍是處於中度肥胖的身材。沒錯!減重手術並無法使人從重度肥胖變為苗條的模特,但對於減少肥胖相關的併發症而言,已經是綽綽有餘了。如果覺得減少25%的體重不夠,還有另外一種手術叫做「胃繞道手術」(Laparoscopic Roux-en-Y gastric bypass),同樣是以腹腔鏡進行,和胃袖狀切除一一樣是限制胃容量,不同的是,胃繞道手術同時跳過 100-300cm的小腸的吸收,使得體重可以減少更多,一年約可下降 30%的體重,不過由於腸道被繞道的緣故,這個手術也容易造成營養素的缺乏,術後要補充鈣、維生素D、維生素B12、鐵劑等營養素,還有可能因為食物太快進入小腸造成噁心不適感(Dumping syndrome)。[2]有沒有什麼後遺症?胃袖狀切除手術現在做完胃袖狀切除手術病患最常出現的問題是胃食道逆流,根據研究[3],大概有三成的病人接受胃袖狀切除後會出現症狀,或讓本來的症狀加劇。不過症狀經過藥物治療(例如氫離子幫浦抑制劑)多能緩解,相較於肥胖造成的心血管併發症而言,還是利大於弊。另外長時間有些病人還是會因為胃的擴張而增加食量,如果沒有控制甜食的攝取還是會復胖。胃繞道手術而胃繞道手術的後遺症大多是以營養素缺乏為主,若病人術後的服藥順從性不佳,沒有按時補充缺乏的營養素,可能過了幾年會因為嚴重貧血的症狀再次回到診間。也是因為術後飲食的調控複雜,這個胃繞道手術通常不會作為手術的首選。做了減重手術,就可以不用吃糖尿病的藥了?腸胃道的功能除了消化、吸收之外,和我們身體的代謝,像是血糖調控、賀爾蒙的分泌等等也有很密切的關連,經過減重手術的病人,不只體重減輕,有研究[4]發現肥胖合併第二型糖尿病的病人,血糖控制情形獲得大幅度的改善,且效果在體重瘦下來前就很顯著。舉例來說,術後原本每天定時要打胰島素的病人,或許可以單純靠口服血糖藥便可控制血糖,甚至連藥物都不需服用,大大減少了糖尿病治療帶來的不便。當然並非所有第二型糖尿病病人都適合接受手術,目前研究顯示只有合併肥胖的第二型糖尿病病人才適合做手術。結語減重手術的目的並非只是讓身材變地更好看,一個嚴重肥胖病人在經過減重手術後無法保證會成為模特兒身材,只能從大胖變成小胖而已,然而減重手術最重要的是,可以顯著減少肥胖伴隨的心血管併發症和全身性代謝問題,而且對於第二型糖尿病伴隨病態性肥胖的病人來說,經過減重手術後甚至能不吃藥就控制好血糖。參考資料:[1] Hayes K, Eid G. Laparoscopic Sleeve Gastrectomy: Surgical Technique and Perioperative Care. Surg Clin North Am. 2016 Aug;96(4):763-71. [2] Shoar S, Nguyen T, Ona MA, Reddy M, Anand S, Alkuwari MJ, Saber AA. Roux-en-Y gastric bypass reversal: a systematic review. Surg Obes Relat Dis. 2016 Aug;12(7):1366-1372. [3] Effect of Laparoscopic Sleeve Gastrectomy vs Laparoscopic Roux-en-Y Gastric Bypass on Weight Loss in Patients With Morbid Obesity: The SM-BOSS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AMA. 2018 Jan 16;319(3):255-265.[4] Affinati AH, Esfandiari NH, Oral EA, Kraftson AT. Bariatric Surgery in the Treatment of Type 2 Diabetes. Curr Diab Rep. 2019 Dec 4;19(12):156【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黃彗倫醫師】糖尿病有機會不吃藥?淺談減重手術】
-
2022-05-18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糖尿病有機會不吃藥?醫師詳解何謂減重手術、哪些人適合及其後遺症
肥胖會造成許多全身性的健康問題,最常見的有心血管疾病、代謝性疾病(像是糖尿病)、關節疾病、皮膚皺摺、內分泌疾病等。由於肥胖造成的健康問題多不勝數,所以歷史上,找尋有效的減重方法,就成了醫生們的重要任務,最後促成了「減重手術」(bariatric surgery)的發展,這是至今為止,最有效且長期的減重方法—可以同時減重和解決全身性的健康問題。減重手術是什麼?一般人聽到「減重手術」這個名詞,也許會想到抽脂手術,然而抽脂手術並非減重手術,我們可以從人類脂肪的分佈知道它們的差別,人體脂肪可以分為皮下脂肪與內臟脂肪,其中與糖尿病、高血壓等代謝性疾病較相關者為內臟脂肪,而抽脂手術抽取的為皮下脂肪,與代謝性疾病關聯不大,且抽取量有限,因而不能算一種減重手術。故在此說的減重手術,都是指在胃腸道方面介入,使病人吃得少或吸收少,才能達到真正減重的效果!什麼樣的人適合做手術?說到減重手術,不少人會以為這樣的手術要自費很多錢,其實健保對於減重手術是有給付的,健保給付減重手術規定如下(1) BMI ≧37.5 kg/m2 or(2) BMI ≧32.5 kg/m2 合併肥胖引起的高危險性併發症(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其糖化血色素經內科治療後仍在7.5%以上、高血壓、呼吸中止症候群等)。(3) 且需符合以下條件:(a) 經半年以上的運動飲食控制、內科減重治療均失敗。(b) 年齡介於20~65歲。(c) 無內分泌系統異常或其他會造成肥胖的疾病。(d) 無酗酒、嗑藥及其它精神疾病。(e) 精神狀態健全,經由精神科專科醫師會診認定無異常。從上面的規定我們可以知道,在病患要做手術之前其實要經過很多程序,不只要BMI超過一定標準,還必須做過其他減重治療失敗,最後還要經過精神科醫師的認定,確認患者的肥胖並不是因為精神疾病引起,才能接受手術。這麼多的程序其實就是避免在不該進行減重手術的人身上做了手術,所以如果懷疑自己的身材已經到嚴重的病態性肥胖,可以到門診進行評估,經過詳細的問診和檢查,專業的醫師會提供最適合你情況的選項!減重手術要怎麼做呢?減重手術在歷史上的發展已經超過50年,早期外科醫師認為病患肥胖可能肇因於消化吸收過剩,因此最早的減重手術以小腸繞道為主,當時的手術均是開腹手術,術後傷口大常會造成病人不敢動,使得這些病態性肥胖的病人心血管問題更加重,因此早期減重手術死亡率較高。另外當時的手術方式以小腸繞道為主,如果繞道過少瘦身效果不佳,繞道過多則會造成嚴重的營養不良,成效差異性大、副作用多、死亡率高,病人避之唯恐不及。直到1980年代,縮胃手術的概念開始興起,再加上微創手術的蓬勃發展,病人術後住院天數短、恢復快且疼痛較低,讓減重手術的術後併發症大大降低。到目前為止,以腹腔鏡進行減重手術就成為世界主流。而縮胃手術實際上又是怎麼進行的呢?現在最主流的方式是胃袖狀切除手術(Laparoscopic Sleeve Gastrectomy),做法是切除較大彎曲部分的胃[1],以減少胃的容量,讓患者的食量變成大約150毫升左右,一年下來大約可以減少25%左右的體重。由於切除了大部分的胃,所以也會減少飢餓素(ghrelin)的分泌,使患者吃少之外也不會有飢餓感。到這裡也許你會想,減少25%的體重似乎不是太多,以一個155公分,100公斤的女性為例,她本來的BMI換算下來是42左右,進行胃袖狀切除手術後,她一年後的體重大約是來到75公斤,BMI則變成31左右,仍是處於中度肥胖的身材。沒錯!減重手術並無法使人從重度肥胖變為苗條的模特,但對於減少肥胖相關的併發症而言,已經是綽綽有餘了。如果覺得減少25%的體重不夠,還有另外一種手術叫做「胃繞道手術」(Laparoscopic Roux-en-Y gastric bypass),同樣是以腹腔鏡進行,和胃袖狀切除一一樣是限制胃容量,不同的是,胃繞道手術同時跳過 100-300cm的小腸的吸收,使得體重可以減少更多,一年約可下降 30%的體重,不過由於腸道被繞道的緣故,這個手術也容易造成營養素的缺乏,術後要補充鈣、維生素D、維生素B12、鐵劑等營養素,還有可能因為食物太快進入小腸造成噁心不適感(Dumping syndrome)。[2]有沒有什麼後遺症?胃袖狀切除手術現在做完胃袖狀切除手術病患最常出現的問題是胃食道逆流,根據研究[3],大概有三成的病人接受胃袖狀切除後會出現症狀,或讓本來的症狀加劇。不過症狀經過藥物治療(例如氫離子幫浦抑制劑)多能緩解,相較於肥胖造成的心血管併發症而言,還是利大於弊。另外長時間有些病人還是會因為胃的擴張而增加食量,如果沒有控制甜食的攝取還是會復胖。胃繞道手術而胃繞道手術的後遺症大多是以營養素缺乏為主,若病人術後的服藥順從性不佳,沒有按時補充缺乏的營養素,可能過了幾年會因為嚴重貧血的症狀再次回到診間。也是因為術後飲食的調控複雜,這個胃繞道手術通常不會作為手術的首選。做了減重手術,就可以不用吃糖尿病的藥了?腸胃道的功能除了消化、吸收之外,和我們身體的代謝,像是血糖調控、賀爾蒙的分泌等等也有很密切的關連,經過減重手術的病人,不只體重減輕,有研究[4]發現肥胖合併第二型糖尿病的病人,血糖控制情形獲得大幅度的改善,且效果在體重瘦下來前就很顯著。舉例來說,術後原本每天定時要打胰島素的病人,或許可以單純靠口服血糖藥便可控制血糖,甚至連藥物都不需服用,大大減少了糖尿病治療帶來的不便。當然並非所有第二型糖尿病病人都適合接受手術,目前研究顯示只有合併肥胖的第二型糖尿病病人才適合做手術。結語減重手術的目的並非只是讓身材變地更好看,一個嚴重肥胖病人在經過減重手術後無法保證會成為模特兒身材,只能從大胖變成小胖而已,然而減重手術最重要的是,可以顯著減少肥胖伴隨的心血管併發症和全身性代謝問題,而且對於第二型糖尿病伴隨病態性肥胖的病人來說,經過減重手術後甚至能不吃藥就控制好血糖。參考資料:[1] Hayes K, Eid G. Laparoscopic Sleeve Gastrectomy: Surgical Technique and Perioperative Care. Surg Clin North Am. 2016 Aug;96(4):763-71. [2] Shoar S, Nguyen T, Ona MA, Reddy M, Anand S, Alkuwari MJ, Saber AA. Roux-en-Y gastric bypass reversal: a systematic review. Surg Obes Relat Dis. 2016 Aug;12(7):1366-1372. [3] Effect of Laparoscopic Sleeve Gastrectomy vs Laparoscopic Roux-en-Y Gastric Bypass on Weight Loss in Patients With Morbid Obesity: The SM-BOSS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AMA. 2018 Jan 16;319(3):255-265.[4] Affinati AH, Esfandiari NH, Oral EA, Kraftson AT. Bariatric Surgery in the Treatment of Type 2 Diabetes. Curr Diab Rep. 2019 Dec 4;19(12):156【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黃彗倫醫師】糖尿病有機會不吃藥?淺談減重手術】
-
2022-02-12 該看哪科.中醫
愛吃火鍋、應酬聚餐避不開熱量怎麼辦? 中醫教餐前餐後補救法,讓你「補瀉」減重不傷身
冬天吃鍋,小心身材胖一圈!冬天氣溫低,總覺得要吃個熱熱的食物來暖身,有些人甚至每周要吃1次火鍋才滿足;然而,小心不忌口的結果,很可能無形中囤積不少脂肪,一個冬天下來體重就暴增10公斤!「增重容易、減重相對較難」,中醫師沈瑞斌指出,選擇健康的飲食方式及溫和的中醫減重,過程中不用挨餓、又能達到減重不復胖的成果。愛吃火鍋小心落入肥胖陷阱 怎麼吃才能減少熱量?常聽到許多人在吃完鍋後第2天出現水腫的情形,沈瑞斌醫師解釋,這是因為鍋物中的鈉含量過高所致。而鈉含量過高容易造成胃發炎、腎臟負擔與心血管疾病,加上重口味飲食容易增加飢餓素,導致吃進更多食物,等同於掉進肥胖陷阱而不自知。那火鍋該怎麼吃才不會發胖呢?建議湯底上可選擇蔬菜、昆布為鍋底的清淡湯頭,進食的步驟可先煮蔬菜、再下肉片。肉類可選瘦肉和白肉,鮭魚及雪花肉片等油脂多,改選雞肉片或鯛魚片為佳;火鍋料也要留意,如1份餃類、豆皮、百頁豆腐等介於幾十至百卡,熱量都不低,這也是讓總熱量飆高的關鍵之一。不吃澱粉、不吃中餐 這些錯誤減肥法恐讓你瘋狂復胖以中醫的觀點來說,減肥首重「顧胃氣」,必須均衡攝取全穀類食物、蔬菜和肉,那只吃單一食物如咖啡、蔬菜、水果等,無法穩固胃氣,反而容易陷入無限循環的復胖輪迴。沈瑞斌醫師提到,臨床曾遇過「健康飲食癡迷症」的1名女性患者,2年下來嚴格控制飲食,只吃川燙青菜、偶爾吃點堅果,低度熱量攝取造成身體代謝異常,引發情緒低落,一到周末假日又破功,體重像溜溜球般上上下下,最後來求醫時比減重前胖了近20公斤。沈瑞斌醫師進一步說明,像近幾年來很夯的168斷食法其實是1種「行為矯正」,將每天進食時間控制在8至10小時以內,吃完2至3餐,其他時間不亂吃零食;飲食上盡量選擇原態食物,如地瓜、玉米、南瓜等或簡單麵食,早餐可選擇吐司夾蔬菜、蛋或起司或三角飯糰搭配蛋、無糖豆漿,蔬菜、雞胸肉沙拉等。而有的人喜歡在早餐吃很飽,中午省去不吃,這是錯誤的飲食觀念,早餐吃的好、中餐適量,晚餐應距離睡前2小時,可採行168斷食法的精髓,三餐應該定食定量。不過對於有胃病、糖尿病或大夜班工作者,168斷食法則不適用。肥胖成因有多種 中醫「補瀉」減重不傷身中醫認為肥胖的成因很多,分成脾腎虛、肝腎虛、荷爾蒙紊亂,或肝氣鬱結、痰濕等類型,其中飲食裡的油、糖份,往往是造成體內痰濕的主因。中醫說的去痰濕,同樣可運用於去脂肪。沈瑞斌醫師強調,中醫減重採用「補瀉」原理,利用參苓白朮散治療脾虛痰濕的肥胖;氣虛者,以生脈飲補氣;女性血虛或脾虛則補血氣;長期熬夜、工作壓力大的腎虛患者,則加強補腎,增強代謝能力。不足用「補」、過多則「瀉」,依照體質不同對症下藥,才不致因亂用減肥偏方,導致掉髮、月經周期亂的情況。應酬聚餐避不開熱量怎麼辦? 中醫提供餐前餐後「補救法」如果免不了吃大餐那該如何控制?沈瑞斌醫師提醒,在應酬、聚餐之後,可藉由常見的仙楂、決明子、荷葉、烏梅及菊花、陳皮等中藥材,不加糖泡水飲用,幫助解膩去油兼消脂。或是於餐前先食用半碗薏仁,有助收縮胃部平滑肌、健脾利濕;另外,何首烏、生地、熟地也有減少食慾之效。穴位部分則可按壓內庭穴或空拳敲打足三里5分鐘,有助減少食慾;按摩耳屏前的饑點和渴點也有抑制食慾的效果。藉由健康飲食減肥法,平均1個月可減去1公斤,若合併1天2小時健走、慢跑等有氧運動,1個月可減下2至3公斤。對有些人來說,運動知易行難,那不妨利用飯後散步消耗熱量,如果還是覺得減重成效不佳,沈瑞斌醫師建議,可搭配中藥材或中醫經絡方式如針灸、埋線等方式,增加身體代謝量,1個月就能減下3至5公斤。最重要的是,要進行減重前,應該找專業的醫師或營養師來協助,能健康吃飽又能讓減肥成效有續航力。★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1-01-09 新聞.元氣新聞
關島人道包機將來台 中國醫藥大學附醫收治病患
受國際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關島民眾無法出國就醫,華航將於11日出動人道包機載運有醫療需求的關島民眾來台就醫,其中有10多人將接送到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回診或手術治療。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國際醫療中心執行長周艾齊今天證實,當天確實有多名有醫療需求的關島民眾,搭乘這班人道包機來台,並將轉至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就醫,院方已做好準備,將提供最完善的醫療服務。周艾齊表示,中國醫大附醫從2016年就透過醫療資源深耕關島,吸引當地有醫療需求的民眾來台就醫,其中一名關島男子Ted因脊椎問題,9年來只能採取90度彎腰姿勢走路,也無法躺平睡覺,經過前後2次到中國醫大附醫手術後,現在終於可以昂首挺立,重新翻轉人生。周艾齊說,中國醫大附醫於2019年10月以這個成功案例在關島召開記者會,當時關島議會議長與副議長都來參加,而Ted這個案例也成為外交部宣傳紀錄片的主角。周艾齊指出,關島當地醫療資源不足,只有2家大型醫院,還要支援周邊的小島居民,使得當地民眾只能前往菲律賓、夏威夷、美國本土等地就醫,自從中國醫大附醫開始將台灣醫療支援當地後,幾年下來,已有500多人次關島民眾前來就醫,去年醫院還幫忙關島獲得台灣捐贈20萬個醫療口罩,關島總督並錄製影片感謝台灣政府。這次搭乘人道包機來台就醫的關島民眾中,其中一名女性患者因為體重過重,約達250公斤,院方指出,因為患者出現併發症,心臟也不好,等病人到院後,再評估進行縮胃手術的可行性,以緩解病人症狀。
-
2020-04-08 養生.健康瘦身
健康保衛站/斤斤計較熱量 28歲男減44公斤
28歲謝姓男子身高172公分,體重高達142.8公斤,求助台南市立醫院後,靠著飲食控制和運動等,沒有動手術和吃藥,2年來瘦到98.3公斤,共減了44公斤,還在持續減重中,成為醫院健康的減肥案例。謝男原本屬於重度肥胖,18歲之後體重就飆破120公斤,年紀輕輕卻血糖、血脂都高,肝功能也異常,晚上睡覺呼吸中止,白天上班沒精神,向台南市立醫院醫師求助。他沒有意願吃藥或接受縮胃手術,醫師告訴他「如果真想減,只能靠用對的方法與毅力了」,在醫師、營養師等協助下,第一周就減了2.7公斤,第一個月減6公斤,讓他信心大增,目前度過減重停滯期,體檢都正常,還在持續減重。市立醫院家醫科醫師陳瑋成表示,其實運用的就是飲食控制與運動的「不二法門」,建議想減重的人一定要了解自己吃進去食物的熱量與運動消耗的熱量,只有對熱量「斤斤計較」才能有效減重。他表示,減重分5階段,第一是醫師的醫療評估及個案改變飲食與運動習慣,習慣的養成至少3週,再來是營養師或健身教練的熱量及運動建議。第3是評估是否有身心問題,造成對食物的依賴,接著運用減重藥物,最後才是減重手術,但不一定要從哪階開始,可以同時介入,以認真態度與醫師討論,才能找出最適合自己的減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