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11 養生.聰明飲食
搜尋
維生素
共找到
2770
筆 文章
-
-
2020-10-10 養生.健康瘦身
女神李聖經半年激瘦10公斤!4秘訣曝光,從不絕食開始
每每想要下定決心的減肥,就會遇見生日、節慶,讓人擋也擋不住的誘惑。看見別人的效果顯著,就會覺得自己根本就是減肥界的魯蛇,無論目標多明確,卻怎麼也到達不了。其實只要找對方式,不需要節食,就能輕鬆地甩開身上的油脂,看減肥大神「李聖經」怎樣瘦出完美比例大腿。曾飾演「舉重妖精金福珠」的李聖經,劇中為了要讓舉重的形象更到位,不惜犧牲自己的纖纖長腿,為了電視劇增肥近4公斤,而在其它劇中也時常保持大家既定的圓潤身材印象,雙頰飽滿。在這半年內的李聖經已經足足瘦下了10公斤,成果令人讚嘆,到底如何像李聖經一樣,無須忌口,就能輕鬆甩開肥肉的秘訣,謹遵守以下四大原則。秘訣1:不絕食李聖經與一般人減肥觀念不同的地方,就是要把自己吃飽,減肥菜單中沒特定一定要做什麼。由於李聖經本身是食量較大的女生,要自己忌口比登天還難,還有一個觀念是,一但忌口後,食量有可能報復性的增加,導致自己暴飲暴食的狀況發生。以下是李聖經的整日餐食概念早餐:攝取大量的蛋白質食物,如牛奶、蛋、豆腐等,如要增加飽足感,建議搭配著酪梨、新鮮沙拉,不僅補充了維生素跟滿滿的蛋白質,還補充了一整天的元氣。午餐:攝取的蛋白質來自於肉類,李聖經最喜愛的是乾煎牛排,也是她的午餐排行第一名,除了有足夠的飽足感之外,也減少了澱粉類食物的攝取,這樣一來就避開了肥胖的可能性。晚餐:依舊保持著清淡無澱粉的飲食原則,水煮沙拉、雞胸肉都是李聖經的晚餐首選。偶爾嘴饞時,會食用奶酪或是無糖的麥片當作臨時,這樣一來不只可以安然地給自己一個好眠也解了嘴饞的問題。秘訣2:細嚼慢嚥對於李聖經來說,不停抑制進食的念頭,可能會造成報復性的飲食,所以細嚼慢嚥是她的小秘訣,細嚼慢嚥可以令大腦提早釋放飽足感,每一口食物都在嘴中至少咀嚼20下,這樣不但可以避免暴飲暴食的問題,還可以讓腸道消化有一個良好的緩衝時間。秘訣3:拒絕食用過度加工的食物罐頭、泡麵等等這些就是所謂的加工食物,因為這些食物的鈉含量通常比較高,還有著反式脂肪,因此選擇食物的原型,也是她減肥的最大原則之一。秘訣4:維持運動習慣想要有完美、緊實的曲線,必要的不單單是減肥就可以擁有的,保持身材線條,就必須「運動」,李聖經每周約2至3次的重量訓練,還有針對各部位肌群,有不同的訓練安排,運動不只能減肥,還能維持完美緊緻曲線。
-
2020-10-10 失智.大腦健康
預防失智症,從飲食著手!專家教你這樣吃效果好
想要解開失智症的原因,很難以人作為實驗對象,所以實驗都是以動物為主。不過以人類為研究對象的流行病學,卻發現了飲食與失智症間的關聯。例如愛丁堡大學的米契爾‧ 露西亞諾教授曾發表過一份報告,指出常吃地中海飲食的人較不易罹患失智症。所謂的地中海飲食是南義和希臘克里特島等地中海沿岸地區傳統的飲食方式,包含魚類、肉類、深色蔬菜、橄欖油、水果、乳製品和豆製品、穀類等。地中海飲食會綜合使用這些食材。地中海飲食分數高的人,特徵是經常吃魚、較少吃肉,並且適量喝一點酒。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和飽和脂肪酸的比例是一比一。研究地中海飲食分數和失智症發生的關係,可以很清楚地得知,地中海飲食分數愈高的人,阿茲海默症發作的風險愈低。也有人研究日式飲食和失智症間的關係。東北大學的大崎世代研究, 以約一萬四千名六五歲以上的男女為對象做了六年的追蹤調查。報告結果指出,日式飲食(魚、大豆製品、蔬菜、水果等)分數高的群組,能夠抑制需要長照服務的失智症發生機率。日本料理和歐美飲食不一樣,是用小碟分裝後再端出各式各樣的料理。由此可知,攝取富含多種營養素的食物,能夠預防失智症。也有人研究特定的食材。九州大學的久山町研究牛乳及乳製品跟阿茲海默症的關聯。該研究顯示,攝取較多牛乳及乳製品的高齡者,得到阿茲海默症的機率會降低。單一食材沒有用,複合多樣營養才有效被認為可以預防失智症的營養素和食材有很多種,但沒有任何一種是「只要吃了就能預防失智」的關鍵食材。營養成分在人體內有複雜的互動作用,其機制到目前都還是未知的黑盒子。維生素B12被認為是跟失智症有密切關聯的營養素,但人體幾乎不會有極端缺乏維生素B12的現象。有的人可能因為遺傳因素或是胃部被切除而造成維生素B12不足,這些人可以透過補充維生素B12來治療症狀,但其他的人能否光靠補充維生素B12來預防失智症仍是未知數。維生素B12在跟容易吸收維生素B12 的因子結合時會被吸收。維生素B12 跟食材中的蛋白質相結合進入胃部之後,蛋白質會被稱為胃蛋白酶的一種酵素分解掉,游離的維生素B12則跟鈷胺素蛋白(一種唾液中的蛋白質)結合,避免維生素B12在滿是強酸的胃裡被吸收掉。跟鈷胺素蛋白緊密結合的維生素B12結合體,從胃部到達十二指腸,在這裡鈷胺素蛋白被胰液分解,而游離的維生素B12跟胃部所分泌的胃內在因子(胃壁細胞產生的醣蛋白質)結合,在小腸中被吸收。如同上述機制,維生素B12並不會直接被吸收,而是會不停地反覆與其他物質結合,路徑十分複雜。因此,除了維生素B12之外,還要考慮其他營養素跟胃等消化器官的作用才行。魚油中富含的EPA和DHA雖然被認為可以防止失智症,但究竟是能夠單獨作用還是需要配合其他因素,到目前為止仍然不太清楚。在假說中,EPA和DHA能讓血液清澈及流通順暢,由於充足的養分和氧氣運送到腦部,所以可以防止失智症。讓實驗動物服用EPA和DHA後,發現造成認知症原因的腦內β澱粉樣蛋白減少了。但這個假說只是建立在人類也可能有效的說法上,我們並不知道是否真的對人類也有效。我們雖然可以測量血液中的EPA和DHA,但目前仍然不清楚實驗結果是否也適用於人類。由於人類無法接受跟動物一樣的實驗,所以需要藉由流行病學的調查來確認實驗結果是否同樣適用於人類,但目前仍難以判斷失智症與EPA及DHA的關聯。想要調查食品及失智症間的相關性並不容易。因為要追溯失智症的發作需要花很多時間。若無法持續追蹤20到25年,是無法得知研究對象會不會得失智症的。最少也要追蹤10年的時間。但是要研究對象在10年或20年內持續吃不確定有沒有效的食物是不可能的事。因此要證明食品和失智症的關聯是非常困難的。本研究所的研究部部長金憲經曾和廠商共同研究過卡芒貝爾乳酪的黴菌效果。卡芒貝爾乳酪的黴菌能夠分泌BDNF這一種神經營養因子。跟其他乳酪相比,只有卡芒貝爾乳酪中的黴菌能夠迅速提高BDNF的分泌,這一點在動物實驗中已經得到證實了。科學已經證明BDNF的分泌可以促進神經再生。但對失智症是否有效仍然不清楚。「BDNF上升似乎可以改善失智症」雖然是一種假說,但BDNF上升跟改善失智症的關聯仍然存有很大的差距,而且想要以人做實驗對象又非常的困難。目前可以斷言的,只有攝取營養均衡的飲食(包含具有各種效果的營養素)是很重要的。日本的老年人有「吃少、粗食」的傾向。吃得少可能無法攝取到多樣的營養素。在三大營養素中,老年人的蛋白質和脂質攝取不足是顯而易見的。我們的流行病學研究中, 已經確認了銀髮族的白蛋白和總膽固醇的數值如果愈低,身體機能和認知機能就會愈容易變差。因此想要預防失智症,應該將預防營養不足的對策列入解決方案之一。營養均衡的飲食跟身體的健康(老年衰弱期的預防)和頭腦的健康(失智症的預防)是息息相關的。 作者/新開省二 整輯/黃慧玫 圖片設計/Kato 文章&圖片出處/摘錄自出色文化《日本醫學博士教你飲食新革命─提早打擊肌少症、骨質疏鬆、腦力流失》 【延伸閱讀】 失智症非正常老化 找對科別妥善治療有助延緩病情惡化 浴室是最常失足跌倒的地方!居家環境注意5要點 頻頻夜尿不只打斷睡眠,醫師籲,還可能造成死亡風險提高
-
2020-10-09 養生.聰明飲食
聽說經期補血要吃紅豆? 專家說植物性鐵質吸受率較差
女性經期來臨,經常說要補鐵,特別是紅豆湯特別受到喜愛,衛福部食藥署在網站闢搖專區提醒,雖然紅豆鐵質含量非常豐富,但相較肉類的鐵質吸收率差,建議可以吃一些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幫助吸收,並且鈣與鋅也會降低鐵質吸收率,因此如果缺鐵身體應少吃一些相關食物。新光醫院營養師許為捷表示,相較動物性食物的鐵質,植物性食物的鐵在小腸中需要多一些分解程序,才能吸收到體內,因此吸收率對比較差,如果有鐵質相當缺乏的民眾,沒有茹素的狀態下,會先建議食用紅肉類,讓身體能快速攝取與利用。如果吃素,食藥署則說,植物性鐵質則在紫菜、紅莧菜、芝麻及紅豆等較多。食藥署提醒,一般成年女性每日鐵質建議量約15毫克,成年男性為10毫克,許為捷說明,其實光是100公克紅豆就有28毫克,含量非常高,然而紅豆鐵質含量高,但吸收率卻不好。另外,如果攝取動物性鐵質,可以多吃維生素C的食物,可是要記得不要跟高鈣質的牛奶一起吃,因鈣質會影響鐵質吸收。許為捷也說,其實國際上普遍都很容易缺鐵質,台灣人也經常鐵質攝取量不足,然而鐵質是製造紅血球重要營養素,如果真的身體面臨缺乏,食用動物性鐵在吸收上會比較快,加上配合食用維生素C高的蔬菜,例如花椰菜、海藻、紅豆等,都可以幫助鐵質吸收速率加快,但紅肉或內臟膽固醇也會比較高,必須特別注意。食藥署提醒,女生缺鐵成因較多,長期有貧血狀況,應適時就醫並遵醫囑治療,勿聽信偏方或謠言而延誤就醫時機。許為捷同時提到,如果懷疑自己貧血或有疑似不舒服症狀,最好不要自己想要「吃」什麼來「補」,最好還是就醫,由醫師與營養師分析個人體質所需,才能判斷給予比較適合的營養處方。★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0-10-09 科別.兒科
孩子挑食原因 專家:小時候太少吃苦、吃軟不吃硬
一個人是否挑食,取決於小時候的飲食習慣。專家指出,孩童六歲以前若太少「吃苦」、「吃軟不吃硬」,長大後願攝取的食物種類大幅限縮,易導致營養失衡。如何讓孩子愛上各種蔬菜和五穀雜糧?營養師建議在蔬菜上加點料,比如山藥加蒸蛋,去除山藥在部分小孩心中黏而無味的口感,就能食得下嚥。榮新診所營養師李婉萍分析,蔬菜常成為小孩挑食的項目,是因植物的苦味多於肉類,相較之下不可口。北新國小教師李雅菁則說,現在不少小孩在隔代教養環境長大,成長時期跟著祖父母吃較軟的食物,影響咀嚼能力。中小學營養午餐業者也為配合學童飲食情況,很少使用胡蘿蔔、茄子等常遭排斥的蔬菜。久而久之,又苦又硬的蔬菜,成孩子的拒絕往來戶。但李婉萍從營養學角度指出,全榖雜糧、蔬菜、乳品等六大類食物缺一不可,舉例來說,有人是典型「澱粉控」,只吃白飯不吃肉,易導致維生素B一攝取不足,走路不穩、學習能力不佳。建議讓孩子在每類中愛上三種食物,才不易演變成挑食兒童。蔬菜又是六大類中最多人挑嘴的一類。李婉萍建議家長從不苦的深綠色蔬菜著手,讓孩子習慣吃菜。家長習慣把各項食物打成糊狀,不過孩子約一歲半就可以吃切碎的菜,建議改讓他們單吃菜葉,習慣菜味也訓練咀嚼能力。替苦味較重的蔬菜裹上「糖衣」,融入孩子喜愛的味道,也是改善挑食的方法之一。李婉萍以秋季蔬菜為例,牛蒡可加入麵糊,做成海鮮煎餅;芋頭可做成芋頭西米露;菱角可與沙拉攪拌;蓮藕可改裝為蜜汁蓮藕或蓮藕湯;山藥可做成山藥蒸蛋或加糖,消除孩子對山藥「黏黏的」、「沒味道」等負面印象。李婉萍也說,家長假日可結合食農教育,帶孩子實際去看食材的產地源頭,比如苦瓜為什麼苦、茄子如何種植,化解孩子初次見到蔬果的「食物恐新症」。部分孩子因不知道蔬菜味道、害怕嘗鮮而挑食,若深入認識食物,有助降低恐懼和排斥感。
-
2020-10-08 養生.聰明飲食
秋燥養生指南:忽冷忽熱的秋天,靠吃提升免疫力
秋天的天氣忽冷忽熱,除了容易不小心感冒以外,還有討厭的過敏。日夜溫差大加上「秋燥」的威力,過敏兒的症頭也開始發作,呼吸道過敏的人會咳嗽、流鼻水等等,皮膚過敏的人會皮膚乾癢、蕁麻疹等等,身為過敏兒一員每次換季都是第一波有感民眾。中醫師表示「秋天是適合養生的季節 ,遇上秋燥健康從吃開始」,所以在秋天更需要吃補養生,把自己顧得臉頰紅潤、健健康康。現在來看看好吃兼顧養生的食物,適合在涼涼的秋進補一番吧!1.蜂蜜甜甜的潤燥養生,對於潤肺止咳很有效果,不過只適合乾咳久嗽的類型,如果有痰的咳嗽就不適合吃蜂蜜囉!另外蜂蜜也能改善皮膚乾燥的問題,容易皮膚乾燥的人可以趁秋季好好甜一下。2.山藥可以滋陰養肺、調整代謝,重點是澱粉含量低,吃了也不怕發胖,天氣冷來一碗四神湯再好不過了~3.南瓜有潤燥的效果外,還富含豐富的β胡蘿蔔素,經過人體消化轉換後可以形成維生素A ,保護呼吸道黏膜的健康。4.梨子可以清熱解毒、潤肺止咳,是對抗秋燥的好幫手。榨成果汁後加入蜂蜜,對滋潤喉嚨的效果更好喔~偷偷告訴你,宮裡的娘娘最喜歡的冰糖燉雪梨,除了止咳外還可以保養喉嚨。5.銀耳含有豐富的胺基酸,具有潤肺生津、緩解皮膚乾癢的效果。非常適合拿來製作甜湯的銀耳,可以製作成桂圓銀耳湯、冰糖雪梨銀耳羹等等美味的甜湯。秋天是螞蟻人正大光明吃補的季節,大家已經等不及要吃嗎?來源出處:扶原中醫診所
-
2020-10-06 養生.聰明飲食
蝦腳上的蝦卵到底能不能吃?看看教授跟營養師怎麼說
有網友發現蝦腳上出現異物,在臉書社團「爆廢公社公開版」貼出照片,「請問蝦腳上面的是什麼?」只見蝦腳上有許多橘色顆粒,許多人勸他別吃,還說吃了會送醫院。蝦腳上的橘色顆粒是什麼 ? 真的不能吃嗎? 海洋大學水產養殖系教授冉繁華為大家釋疑,說明蝦腳上的橘色顆粒是蝦卵,絕對可以吃。台安醫院營養師劉怡里、郵政醫院營養師黃淑惠、昕新診所營養師夏子雯提醒,對蝦子過敏、血脂高、痛風的人少吃蝦卵,在蝦腳上的蝦卵有衛生安全的疑慮,則不建議食用。營養師宋明樺也認為,海鮮最重視的就是新鮮,若是包覆在蝦殼內的蝦卵相對安全,但已經外露的最好不要吃。冉繁華指出,蝦卵其實並不罕見,就像日本料理就經常有蝦卵入菜,絕對可以吃,但好不好吃,要看新鮮度和品質。對於網友留言指出,「好吃,但吃完馬上過敏」,冉繁華說,是否過敏,因人而異,就像有人吃雞蛋或其他食物會過敏一樣,就看每個人是否過敏,過敏原是那些,如果不會對蝦子和蝦卵過敏,便沒有食用上的顧慮。夏子雯表示,橘色顆粒就是蝦子的「卵」沒錯,但一般不建議食用,因為卵如果有外露,並無法得知養殖的水質是否遭受汙染,如果真的要食用,也要評估自身是否對蝦子及蝦卵過敏外,也要烹煮完全,全熟再吃。劉怡里、夏子雯分析指出,蝦卵的營養價值高,含有熱豐富的蛋白質、卵磷脂、脂肪、脂溶性維生素A、E、鋅及維生素B群等,適合體力虛弱的人或胃口的不好的老年人、小孩食用,但是蝦卵和蝦頭一樣,膽固醇、普林值含量都高,因此有高血脂、痛風的人,建議還是要少食用。黃淑惠說,蝦卵的膽固醇比蝦肉高很多,並不建議吃太多。至於在蝦腳上的蝦卵,通常都很髒,不易清洗乾淨,經汆燙也會殘留些許微生物,吃下肚會有中毒的危險,並不建議食用。如果發現購買的蝦子蝦腳上有蝦卵時,則應剝掉清洗乾淨,再烹煮後食用。劉怡里認為,與其吃蝦卵不如吃蝦子來得好,蝦子低脂肪、高蛋白,升膽固醇指數低,建議一餐可以吃5至6條蝦子,就能攝取到一份蛋白質。
-
2020-10-06 科別.骨科.復健
「肌」不可失! 高齡社會銀髮族隱性殺手肌少症
71歲周姓老婦人外商公司退休,與丈夫常出國旅遊、登山,但這3年2腳越來越不聽使喚,爬樓梯、從馬桶站起來,甚至擰毛巾、上市場提菜籃,越來越吃力,有天清晨浴室跌倒造成髖關節骨折,只能以輪椅代步,嘉義長庚醫院關節重建科主任黃贊文說,老人因「肌少症」造成的跌倒意外,不可輕忽。2018年台灣成為高齡社會,老化問題對健保及社會照護體系帶來巨大挑戰,嘉縣已面臨這樣衝擊,老化比例超過20%,高齡、退化和骨質疏鬆症是必然趨勢,還有容易被忽略疾病就是肌少症。國健署資料,65歲以上男性23.6%,女性18.6%患肌少症,隨著肌肉力量和肌肉質量減少,肌少症會造成活動力下降,增加跌倒風險,肌少症與高齡、脊椎及關節退化、骨質疏鬆症習習相關,降低老人生活品質,最後還會造成失能及生活依賴。像周老婦人病例不在少數,「跌倒」成為老人事故死亡原因第2名,年齡增加,肌肉力量和質量流失速度會加快,40歲後大腿肌肉力量每10年減少10-15%、肌肉質量每10年減少8%;到70 歲大腿肌肉力量每10年減少25-40%、肌肉質量每10年減少15%。民眾可量小腿圍自我篩檢,按2019年亞洲肌少症共識會 (AWGS)建議,若男性小腿最大圈小於34公分、女性小於33公分時須特別留意,建議至醫療院所進一步評估,當肌肉力量減退和肌肉質量減少就可以診斷為肌少症。肌少症目前沒有特殊藥物治療,主要著重於營養攝取和運動訓練。營養需要足夠蛋白質攝取(每天每公斤體重1.2-1.5克)、鈣質(每天1200毫克)及維生素D(每日8百IU)補充;肌耐力訓練最好每周至少3次以上阻力訓練。黃贊文表示,當民眾開始有爬樓梯困難、無法長時間走路、從椅子上或馬桶站起來無力、擰毛巾無法施力等,或量測小腿圍時發現有肌少症風險,建議到醫院接受肌肉力量評估及肌肉質量檢測。
-
2020-10-06 新聞.健康知識+
慢性鉛中毒會有這些症狀!生活常見5種重金屬暴露,教你該如何發現
59歲吳小姐本身職業是油畫家,長期以來一直有腹痛、頭痛的困擾,遍尋醫師但卻找不出原因,在一次健檢時,經健康管理團隊評估,因其職業為畫家,工作極有可能接觸大量的化學顏料、染料等,因此建議檢測體內重金屬含量,這才發現吳小姐體內「鉛」含量過多,與前陣子台中爆出的中藥中含重金屬事件雷同。體內鉛含量高 多因職業、環境所致體內鉛含量過多,常是因為在工作中接觸到殘留毒素,尤其是特定職業,如︰汽車工廠、焊接、油漆、染料、畫家等,都具有較高風險,需特別注意;另一個來源就是可能吃入由污染土壤所種出的農作物,或是攝取到含有過多鉛的中藥,因此,選購中藥一定要透過合法的中醫師及中草藥店取得,食用才有保障。美國IFM認證功能醫學醫師顏佐樺指出,其實重金屬暴露的人不在少數,因現代工業污染嚴重,鉛、汞、砷、鋁、鎘為最常見五大毒物,這些毒素被人體吸收後並不容易被排泄出去,若囤積在體內的脂肪、骨骼等組織內,長期累積會影響心、肺、腎、肝及損害神經系統,亦會引起胃腸道、免疫或認知功能的障礙,甚至增加罹癌風險。慢性鉛曝露 易對身心造成永久影響顏佐樺表示,慢性鉛曝露對許多器官皆有影響,若長期暴露會產生的症狀,包括腹痛、厭食、便秘、頭痛、貧血、焦躁、手腳麻痺、智能障礙、記憶力衰退等,可能也會導致高血壓、心血管疾病、腎臟損傷、不孕、過動、注意力不集中等問題,造成一些永久的影響,且其早期診斷不易,故高危險群者,進行定期追蹤檢查有其必須性。此外,顏佐樺也點名重金屬超標高風險群:1、從事電腦、航太、光纖、金屬、電池、焊接等從業人員;2、養殖業者、農產品種植業;3、油漆、裝潢、建築從業人員;4、從事油畫人士、油畫顏料從業人員;5、有長期服用藥物,如中藥等;6、經常食用海鮮,如魚類、生蠔等;7、最近有異常掉髮情形者;8、經常覺得疲憊、沮喪、憂鬱、記憶衰退者 。重金屬檢測暴露風險 日常可多攝取高膳食纖維食物排毒不幸的是,這些重金屬超標的症狀並非特異性,因此不會第一時間聯想到是重金屬污染的結果,因而延誤早期治療的時機。因此,若有長期找不出原因、無法解決的症狀,且自身工作性質或環境為高風險族群者,顏佐樺建議,利用功能醫學「營養與毒性元素分析」檢測,協助檢查體中共15種常見重金屬含量,藉此了解平常是否有無形中暴露的風險,平時也可多攝取高膳食纖維、維生素C等幫助排毒的食物,如︰黑木耳、白木耳、海帶、藍綠藻、香菜等。延伸閱讀: 鉛在骨頭裡半衰期長達25年! 台大醫列日常3類排鉛食物要多吃 鉛暴露恐致骨鬆、頸動脈硬化! 台大醫列生活10條建議...用水前水龍頭先開1分鐘
-
2020-10-05 養生.聰明飲食
剛開封的茶怎麼判斷品質優劣?專家教你一個分辨關鍵
【文、圖/摘自采實文化《窮究台灣茶:如何選購、享受台灣茶》,作者池上麻由子】新茶的魅力和烏龍茶的實力扣除部分的茶種,通常茶葉是愈新愈有價值。譬如說包裝上已有標示十二個月等明確的品質保證期限,過了那段期間,品質就會出現變化。茶葉有光澤、新鮮的味道與香氣是新茶獨有的特色。可是過了品質保證期限,保存條件變差,茶葉會失去光澤、褪色,茶香也會消退減弱,茶湯水色變暗,味道也受到影響。茶葉的變質與茶葉所含的成分發生化學變化有關。以最易劣化的不發酵茶綠茶為例,「新茶」特有的香氣來自某種揮發性物質。因為揮發性高,香氣會隨著時間自然消失。若將綠茶長時間常溫保存,顏色會從綠色變成紅褐色,這是綠茶的鮮綠色,也就是茶葉所含的葉綠素受到熱或光破壞所致。此外,茶的單寧酸(多酚)或維生素C、脂質也會在保存過程中自然氧化。一旦氧化就會影響茶的顏色或味道,讓新茶失去特有的刺激性,產生彷彿日曬後走味的不新鮮氣味。而且,茶葉所含的胺基酸也會慢慢減少,使新茶的鮮味逐漸變淡。台灣將新茶特有的新鮮味道稱為「新味」,但這種新味卻令人分不清烏龍茶原本的味道或香氣。鑑定茶的專家必須靠與生俱來的優秀感覺與豐富經驗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買來後剛開封的茶,若不是鑑定名人,很難判斷品質的優劣。茶原本的味道與香氣要在開封後一至兩週才會慢慢顯現。附著在茶葉表面的新味消失後才能確認的風味正是茶的實力。愈陳愈香的陳年烏龍茶當新味隨著時間消失,大部分的茶會變得沒那麼好喝。不過,茶葉內層儲存香氣或鮮味的高級茶喝起來會依然美味。紹興酒的標籤上常寫著「陳十年」等熟成年數,台灣的烏龍茶也有像酒一樣擺放數年進行熟成的上等茶。若是部分發酵茶,並非所有茶都能進行熟成,這個原理與佳釀酒相同。必須是品質好的葡萄酒和烏龍茶才能進行熟成。成為陳茶(陳年茶)的首要條件是,茶葉品質好的茶。由於茶葉內所含成分豐富,沖泡之後,即使茶湯冷卻仍保有香氣。這樣的茶在台灣稱為「帶水香」。要種出帶水香的茶,條件是年輕土壤和年輕茶樹。尤其是開墾原生林栽培的茶,不需要施肥,順其自然健康生長就能成為優質的茶。但製茶者的技術也會有所影響,只有經驗老道的人才判斷得出茶的熟成年數。陳年茶是每隔二至三年確認狀態進行烘焙,熟成二十年的陳年茶約可保存半世紀。歲月孕育而成的陳年茶有著類似普洱茶的風味,無刺激性,有益身體。陳年茶確實有益身體,有報告指出因茶醉(或稱醉茶)而感到身體不適的人,飲用「陳二十五年凍頂烏龍茶」後,不舒服的情況就改善了。另外像是腸胃差的人,或空腹時飲用發酵程度低的茶,有時會覺得頭暈目眩、噁心想吐。這時候喝陳年茶,噁心想吐的感覺就會消失。彷彿具有藥效的陳年茶,高齡者或體質虛弱的人也能安心飲用。年輕人偏好生茶,中老年偏好熟茶「生茶」與「熟茶」的差異,乍看之下與新茶與陳茶類似,其實卻是截然不同。這是表示部分發酵茶烘焙程度的說法,介於生茶和熟茶之間的稱為「半熟茶」。部分發酵茶通常以發酵程度分類,台灣將輕、中發酵茶定義為包種茶,重發酵茶是烏龍茶。烘焙是製茶最後階段進行的烘茶作業。去除多餘水分不光是為了保持品質,也是帶出溫潤美味的技術。烘焙程度依次數或花費的時間分為輕火、中火、重火,成品即俗稱的生茶、半熟茶、熟茶。在台灣隨著高檔化趨勢的興起,未經烘焙的生茶比例逐年持續上升。生茶有著似花香的新鮮茶香,爽口俐落的味道是其魅力。另一方面,仔細烘焙過的熟茶受到烏龍茶專家的喜愛, 無刺激性的溫潤口感與深厚滋味令人著迷。如果找到喜歡的茶,請試喝比較烘焙前後的味道。良心經營的茶鋪都會接受這樣的要求。咖啡豆的烘焙程度會大大影響咖啡的風味,由此可知茶的烘焙也很重要。
共
93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