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03 養生.聰明飲食
搜尋
結石
共找到
653
筆 文章
-
-
2021-05-03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醫病天地/ERCP 取膽管結石免開刀
一名老婦人前往衛生福利部基隆醫院就醫,診斷為膽結石引起急性膽管炎。一般治療膽結石會建議切除膽囊,老婦人的膽結石已掉入膽管,肝膽腸胃科醫師張可斌以內視鏡逆行性膽胰管造影術,自總膽管取出結石,讓她免去承受動手術的皮肉痛苦。張可斌指出,膽結石是由膽汁裡面的膽固醇、膽色素、鈣質、蛋白質及少量脂肪酸等物質組成,好發於女性、中老年人或有家族病史民眾。膽結石若未停留在膽囊,掉入膽道、卡住膽管,甚至讓膽汁無法順利排出,易引發膽管炎、膽囊炎或胰臟炎。這名求診婦人年過8旬,一開始常覺得腹部右上方悶痛,有時候還會痛到後背、甚至肩膀。不久尿液漸漸轉為深褐色及猶如紅茶般的色澤並發燒後,家人趕緊送她到基隆醫院就醫。醫師治療膽結石通常建議切除膽囊,手術分傳統開腹、腹腔鏡2種。張可斌考量患者上年紀,評估相關病症後,決定執行內視鏡逆行性膽胰管造影術(ERCP),準確找出結石位置,並針對病灶處置,成功取出結石,不適症狀明顯改善並出院。衛福部基隆醫院肝膽腸胃科團隊在副院長羅景全帶領下,去年底引進ERCP相關設備,期望提升大基隆地區民眾就醫方便性,目前已成功完成膽道支架置放引流、氣球擴張、膽管取石等10幾個病例。
-
2021-05-02 名人.李偉文
李偉文/蔬菜跟水果有什麼不一樣?
我們吃的蔬菜跟水果有什麼不一樣?這不是腦筋急轉彎式的問題。站在人類角度,蔬菜跟水果都是促進我們健康的重要食物來源,但是,假如站在植物的立場來看,蔬菜跟水果究竟有什麼不同?答案是,「水果很願意被動物吃掉,而蔬菜很不願意被吃。」水果裡面有種子,所以植物希望藉由動物吃它的果實來幫忙傳播種子;但蔬菜是植物行光合作用獲取養分的重要器官,被吃掉了會危害它的成長或生存。另外一個問題,植物跟動物有什麼不一樣?這題未免太簡單,動物會動,會跑來跑去,而基本上植物不太能動。因此遇到動物,或者陽光烈日等會妨礙生存的外敵時,動物可以逃跑躲避,但是植物不能動,為了生存只好演化出不同策略來保護自己,也就是製造各種化合物來抵禦外在不良的因素。在果實而言,果皮有五顏六色的植化素來抵抗強烈的紫外線,而葉子則帶有苦味澀味的草酸,來保護自己不被昆蟲或食草動物給吃了。這是我們吃野生植物時(未經人類育種改良的菜葉類),帶有澀味或苦味的原因。草酸很容易與鈣離子結合,因此會影響身體對鈣的吸收,而且草酸與鈣結合形成草酸鈣,也容易造成體內結石,幸好草酸只要加熱就會被破壞,所以野生葉菜只要燙過、煮過,苦味或澀味就會減少。但現在人類吃的葉菜類都經過育種改良,所以草酸含量降低,但也因為如此,昆蟲就比較喜歡吃,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種的蔬菜很容易被毛毛蟲吃光,而一旁野生葉菜植物卻安然無恙的原因。正因為蔬菜是植物不願意被吃的部分,所以有人會覺得蔬菜很不好消化,其實不是不好消化,而是葉菜類的纖維人根本無法消化,基本上是原封不動排出去。這剛好協助吃太多垃圾食品的現代人將腸胃道的渣渣形成漂亮的便便排出體外。相反的,水果是要讓動物吃的,所以種子成熟後,包住種子的果實也會變成動物最好的食物。不過果實的外皮對現代人來說,才是促進健康最重要的精華,因為植物抵抗外敵的成分,也就是我們現在通稱的植化素(植物化學元素,包括數百種天然抗氧化物)幾乎都存在果實外皮,而果肉就只有澱粉、水分、纖維及少量礦物質等微量元素。古代的貴族或有錢人擁有很多奴工或僕人,貴族吃好吃的果肉,而外皮則讓下人吃,結果當然是貴族體弱多病,而傭人身強力壯。所以,我們若是想要獲得水果最大的好處,就是要想辦法連皮一起吃。不過現代人還有一個大問題,因為農業改良技術太厲害,水果變得太甜,於是呢,不好吃的果皮不吃,又吃太多只有糖分的果肉,我們以為多吃水果會健康,結果適得其反。我有一個吃素的朋友,非常重視飲食健康,不吃垃圾食品以及任何包裝飲料,不過因為太喜歡吃台灣誘人的水果,也認為所有專家都認為多吃蔬果是好事,就沒有節制的吃水果,後來居然得了糖尿病。不過,這大概是少見的例子,因為據統計,台灣整體而言,吃蔬菜水果的量,遠遠低於維持健康的建議量,所以有機會還是要多吃蔬果呀。
-
2021-05-02 養生.聰明飲食
蔬菜吃很多怎麼還便祕?營養師:3項條件缺一不可
營養門診中,一名30幾歲年輕女性,因長期在國外工作,習慣「美式飲食」,每餐都會吃一大盆的生菜,雖看似「膳食纖維豐富又多多」,卻常脹氣不舒服,無法每日排便,排便頻率約三天一次。經營養師建議,其中一餐生菜沙拉淋上橄欖油,飯後喝一杯水,晚上自己煮「炒熟菜」代替生菜,排便愈來愈順暢。重點1:高纖飲食三必備便便要通暢,纖維、水、油缺一不可。「若想促進腸道蠕動,膳食纖維、水、油,三項條件缺一不可!」台安醫院體重管理中心營養師組長劉怡里指出,該女性希望透過吃很多蔬菜,攝取高量纖維來減肥,但忽略攝取油、水的重要。劉怡里解釋,吃進大量纖維後,若油、水攝取不足,不僅無法幫助腸道蠕動與排便,反而容易引起便祕。水分攝取太少,可能導致腹脹、腸結石、排便更加困難,而油脂因為有潤腸作用,也不可或缺。她也提醒,正確高纖飲食應掌握三大原則:搭配油水、循序漸進、平均分配在三餐攝取。重點2:要搭配油脂攝取生菜、熟菜交替吃;水煮、油炒都要吃。劉怡里建議,民眾中午、晚餐吃蔬菜,若其中一餐是吃「生菜」,另一餐可搭配「熟菜」,可加油炒菜,如橄欖油等。若不喜歡吃生菜,喜愛吃水煮的熟菜,可以一餐不加油,另一餐加油,讓適量的油脂增加糞便潤滑度,刺激腸胃蠕動。談到高纖飲食,很多民眾就聯想到減肥,但劉怡里說,狂吃小黃瓜、胡蘿蔔、生菜,除了無法成功減肥,可能還會因營養不均衡,導致免疫力下降。她提醒,健康減肥確實應該多攝取蔬菜、水果,但還需搭配澱粉,如地瓜;蛋白質如水煮蛋、鮭魚、雞胸肉等;含有油脂的堅果,如杏仁、亞麻子仁、黑芝麻及開心果等,才不會營養不均衡。重點3:要循序漸進的吃突然攝取大量纖微,腸胃易不適,也會影響礦物質吸收。正確的高纖飲食,還需要「循序漸進」。劉怡里表示,大部分民眾平時膳食纖維攝取不足,當意識到要多吃纖維質時,短時間突然吃進太多,易導致腸胃不適。劉怡里說,別急著想一步到位,要吃到足夠的纖維量,正確方式是逐步增加每日的纖維攝取量。劉怡里表示,「高纖飲食」是指每日攝取食物粗纖維超過13公克,或是整體膳食纖維攝取超過25公克。但高纖食物適量即可,吃太多恐影響鈣、鐵、鋅與葉酸的吸收,或是導致脹氣、腹瀉。重點4:應平均分配三餐年長者腸胃敏弱,少量吃避免腹脹。高纖飲食應「平均分配在三餐」,不要集中在一餐攝取。劉怡里指出,年長者尤需注意,由於腸道比較敏弱,平均分配在三餐,才不會導致腹脹不適。博田醫院國際形體醫學中心營養師徐婉玲表示,現代人忙碌且多外食,有時早餐圖方便,多半吃個簡單的三明治、饅頭,或直接喝個牛奶就解決一餐,很難攝取到膳食纖維。她建議不妨改喝燕麥奶,或在牛奶、薏仁漿裡加上燕麥,增加纖維質的攝取。每餐都做一些高纖食材的配置,就能補充足夠膳食纖維。誰應暫緩高纖飲食?1. 剛做過消化道手術者術後不宜有頻繁腸道蠕動,為減少排便次數,避免纖維摩擦傷口,導致惡化,應暫緩高纖飲食。此外,也要與醫療人員共同評估適當的飲食搭配。2. 腸胃炎剛恢復者攝取高纖可能會引發便祕,應暫緩。諮詢╱北市聯醫和平婦幼院區營養科主任張惠萍、營養師林世航
-
2021-04-30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膽道結石不一定挨刀變「無膽」 部基引進內視鏡取結石
一般治療膽結石會建議切除膽囊,有傳統開腹或腹腔鏡兩種方式。衛生福利部基隆醫院肝膽腸胃科,去年底引進膽道結石治療的內視鏡逆行性膽胰管造影術(ERCP)相關設備,讓市民求醫不必再捨近求遠,也不一定要挨刀切除,已成功完成膽道支架置放引流、氣球擴張、膽管取石等十幾個病例,提升大基隆地區民眾就醫的方便性。日前一名婦人因腹痛、尿液轉為深褐色、出現猶如紅茶般的色澤,甚至發燒,經檢查發現是膽結石引起的急性膽管炎,透過內視鏡逆行性膽胰管造影術,成功取出結石,不適症狀明顯改善,並迅速康復出院,不用挨刀。部立基隆醫院日前指出,周太太這陣子經常覺得腹部右上方悶悶、痛痛的,有時候還會痛到後背、甚至肩膀上去,尿液也漸漸轉為深褐色、出現猶如紅茶般的色澤,甚至發燒,緊急至衛生福利部基隆醫院就醫。經過抽血、腹部電腦斷層攝影檢查後發現,周太太是膽結石引起的急性膽管炎,肝膽腸胃科張可斌醫師執行內視鏡逆行性膽胰管造影術後,成功替周太太自總膽管取出結石,不適症狀明顯改善。張可斌指出,膽結石是由膽汁裡面的各種成分,包含膽固醇、膽色素、鈣質、蛋白質以及少量脂肪酸等物質組成,好發於女性、中老年人或有家族病史者。膽結石若未停留在膽囊,掉入膽道、卡住膽管,甚至讓膽汁無法順利排出,容易引發膽管炎、膽囊炎或胰臟炎。一般治療膽結石會建議切除膽囊,有傳統開腹或腹腔鏡兩種方式。考量周太太年紀大,張可斌改採內視鏡逆行性膽胰管造影術,可以準確找出結石位置、針對病灶立即處置,免受皮肉痛、復原速度快。基隆醫院肝膽腸胃科在副院長羅景全帶領下,去年底引進相關設備,並已成功完成膽道支架置放引流、氣球擴張、膽管取石等十幾個病例,提供基隆市民眾就醫的方便性。
-
2021-04-30 該看哪科.牙科
不洗牙沒事,洗牙後牙齒反而酸軟!是牙醫把牙洗壞了嗎?
案例病人花小姐,因為最近感覺刷完牙後都會流血,這情況持續了快一個月,於是決定到公司附近的「好習慣牙醫診所」先檢查看看。掛完號,由郝醫師負責幫花小姐看診,郝醫師聽完主訴並拍攝X 光檢查後,告訴花小姐牙齦流血的最主要原因是牙周清潔狀況不佳,導致牙菌斑堆積造成牙結石嚴重沉積,因此產生急性齒齦炎的現象,但還好有早點就診,否則很可能變成嚴重牙周病。郝醫師又再詢問花小姐上次洗牙是什麼時候,花小姐說應該有快三年了,郝醫師回覆:「如果可以最好是半年要洗一次牙,那今天我就先幫你洗牙,一星期後再回診,觀察看看牙齦發炎狀況是否有改善。」花小姐想說也許真的是沒定期洗牙的緣故,於是同意郝醫師的建議。洗完牙後,花小姐晚上買了一杯正常冰、半糖的珍珠奶茶,正享受大口喝下時,沒想到瞬間不是快感,而是酸感,所有牙齒如針鑽似的,根本不用等到三天,隔天一早花小姐就衝到診所找郝醫師告訴他這狀況,沒想到郝醫師不疾不徐地說:「本來很久沒洗牙就有可能洗完會酸啊,過幾天應該就會比較好了,別擔心。」沒想到,過幾天後不但沒好反而更慘,花小姐本來是喝冷熱才會敏感,結果現在是連不吃東西牙齒都會酸軟無力,於是又再衝回去找郝醫師,滿臉怒氣的對著郝醫師說:「哪來的過幾天會更好,現在是酸到完全連呼吸就會酸,根本無法吃東西!」此時郝醫師臉也露不耐地說接著說:「那是因為你的牙結石太厚,洗完牙後牙根露出所以才會這麼敏感,一般人根本不會有妳這情況。」此時花小姐更火了,大聲咆哮說:「如果你早告訴我洗完會這樣,我就絕對不會洗的,本來只是牙齦流血,結果洗完後連吃東西都不能吃,我要你賠償我這幾天痛苦的損失!」郝醫師這時火也上來了:「如果每個人都像你這樣,自己口腔沒有好好照顧還怪別人,那誰還敢幫病人洗牙?」花小姐更暴怒的說:「好,如果你不賠償我,再來我每天都來診所坐著等,等到牙齒不酸了,等到你願意賠償我。」結果再來花小姐真的每天都來診所坐,而且是默默的坐著,兩眼直瞪櫃檯,診所受不了叫警察,但警察說病人又沒吵鬧,愛莫能助,診所再詢問律師,律師說:「不用擔心,她告不成,更不用賠償她。」但……花小姐還是每天都來坐在診所一整天,診所更困擾了,那到底要怎麼辦?做對三件事,不怕醫療糾紛一、告知《醫師法》、《醫療法》及《病人自主權利法》都有規定,「診治病人時,應向病人告知病情及醫療選項,而且病人有權知道預後情形、可能之不良反應及選項之可能成效與風險預後。」對於洗牙,因為實在太日常、也太平常,幾乎是每個病人來就診都會做的處置,也是醫師每天至少會做好幾次,甚至十幾次的處置,因此牙醫師真的都不太習慣告知病人洗完牙的預後,也就是洗完牙可能會酸軟敏感的症狀,本來洗完後的牙齒敏感或多或少每個人都會有,但隔太久才洗或者牙周不太好的病人,洗完後出現較嚴重敏感現象的比例會比較高。但不管比例高低,法律就偏偏有規定,牙醫師照理說應該告知處置的預後,「洗完後可能會有酸軟敏感的現象」這件事,但真的很少看到牙醫師有這事先告知的習慣。面對牙結石累積很厚、很久沒洗牙或者牙周狀況很不好的病人,其實洗牙前不僅該告知洗完可能會酸,甚至會很酸這件事,依法還應該告知病人處置的選項,也就是「洗完牙後可能會酸,你可以考慮一下要不要接受洗牙這個處置」。二、病歷《醫師法》第12 條第2 項第6 款是「其他應記載事項」,而老鄧一直強調所謂「法律上病歷」的記載重點就在這「其他應記載事項」,包括了「inform」、「mistake」、「yes」、「no」這四大要項。(1)inform就是把你有告知病人的,你認為的或者你建議的內容記載在病歷中,以本例來說,你告知病人你認為病人的牙周狀況、建議該如何處置及可以處置的選項,例如洗、不洗等,這些都該記載在病歷上。(2)mistake當你即將進行的處置,可能會出現的預後或風險,或者你已進行的處置,但病人似乎覺得不滿意或者認為你沒做好,這時你的處置過程或內容絕對是記載的重點,因為有記載,至少表示你有注意,因為有記載,甚至表示你有積極處理。例如不洗可能會有怎樣的結果,或者洗了以後有機會出現的狀況,甚至洗完之後病人覺得不舒服時你處理的方式及說明,這些更要記載,因為病人心中開始有一絲絲懷疑你的處置或者結果有問題時,通常就是醫糾的起點,所以這時候的病歷記載更重要。(3)yes就是在病歷上記載病人同意你所建議的治療、處置或者用藥等。例如病人同意你建議的洗牙處置選項,或者同意其他選項,這些記載就是證明病人自己選擇及同意最好的證明,但別忘記,除了記載病人同意,還要記載病人同意的內容。(4)no這是四項重點中的重點,因為此時病人拒絕牙醫師建議的項目或者處置,往往就是日後造成醫糾的種子,因此當下記載病人拒絕你告知的建議或者選項,絕對是超級無敵重要,例如病人怕洗完可能會敏感或酸痛而不願洗牙,但如果日後真的因為沒洗牙造成牙周更糟,甚至變成需要被拔牙時,有些病人會反咬說牙醫師沒跟他講要洗,才害他的牙齒變成這樣,要是這時病歷沒記載病人當初自己拒絕洗牙的內容時,大多數牙醫師能拿得出的證據,大概又只能說「自己真的有講,是病人自己不要洗」的空口白話。也許牙醫師講的是真的,但沒有證據來證明你的話,才是真的問題。因此雖然多寫這些內容,健保不會多給付,雖然沒寫這些應記載內容,還是符合醫療法規上病歷記載的規範,但多花幾分鐘多寫幾個字、幾句話,卻是能讓自己在醫糾及訴訟上,省掉好幾十倍麻煩及時間的好習慣。三、錄音萬一你真的有講,但你的病歷又真的忘了記載,這時只能指望自己沒忘了要錄(影)音,還記得「能得同意是最好,只錄彼此沒煩惱,錄音隱私爭議少,醫病關係是王道」,因為有錄不知誰死誰手,沒錄只能死於病人之口。老鄧給個說法因為實在太日常、也太平常,對於牙醫師而言,只要幾乎是每個病人都可能會做的處置,甚至是每天至少會做好幾次或者十幾次的處置,例如洗牙、補蛀牙或者簡單性拔牙,牙醫師真的都會忘記還有「告知」這件事。特別是告知病人處置的預後或者預後的處置,例如洗完牙可能會酸、補完牙可能會痛,拔完牙可能會感染,及萬一真的酸、痛、感染,可能的處理方式,牙醫師常會因為這類處置量多而忘記這習慣,但這些地方往往就容易產生醫糾,也許不見得會出大紕漏,但絕對可以耗掉牙醫師的歲月,所以真的提醒大家,不要因為這處置簡單而覺得不需告知;不要因為這些處置很頻繁而覺得不必告知;不要因為這處置健保給付低而覺得不用告知,因為法律規定你就是要告知,千萬不要被告才知道要告知。對於洗牙前需特別注意的狀況,老鄧的建議是從沒洗過牙的病人、很少洗牙的病人、牙結石很厚的病人、對於酸很敏感的病人(有時洗下去的第一時間就可以感覺到)、牙齒搖動很厲害的病人、有感染但自己沒感覺的病人,在洗牙前,最好告知洗牙完後可能的狀況,要不然洗牙這種簡單、健保給付不高的處置,若是產生麻煩,可一點也不簡單,有時得花好幾十倍的時間跟金錢來解決。有人會說這個案例病人一定告不成,所以不用搭理,老鄧也這麼認為,病人真要告可能告不成,只不過怎麼證明病人告不成?當然是病人已經告,你也被告,最後檢察官不起訴,或者歷經民、刑事法院一、二審,甚至三審定讞後,才知道病人告不成。而且老鄧更認為就算病人告不成,絕對不等於不用理病人,因為病人告不成,不代表病人不會去告;病人告不成,也不代表病人不會硬凹到底。但萬一被告或產生糾紛,只要牙醫師的日常病歷真的有記載了上述內容,就能有助自己盡快脫身、脫困、脫離,而且這也才真正是面對醫糾的重點。這個案例,牙醫師最後花了寫病歷數十倍的時間及健保給付數十倍的金錢消災解厄。※ 本文摘自《為自己而戰:預防牙科醫糾,你應該做對的三件事》。《為自己而戰:預防牙科醫糾,你應該做對的三件事》作者:鄧政雄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21/03/13《為自己而戰:預防牙科醫糾,你應該做對的三件事》書封。圖/商周出版提供
-
2021-04-26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高血壓、血尿、腎結石莫名發生?當心多囊腎作祟
台灣洗腎人口龐大且逐年增加,據健康保險署最新統計,我國洗腎人口已超過9.2萬人,更是被冠上「洗腎王國」的稱號。民眾們普遍將洗腎的元凶歸咎於飲食習慣或糖尿病,然而卻有很多人不知道,約有10%接受透析治療(即洗腎)的患者,是因遺傳疾病—自體顯性多囊性腎臟病(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ADPKD),導致腎功能快速下降而洗腎。自體顯性多囊性腎臟病(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ADPKD)簡稱「多囊腎」,過往因無藥物可直接控制病程,患者僅能透過大量喝水來減少「抗利尿激素」分泌,減緩腎臟水泡生長;或透過血壓、飲食控制等,減緩併發症衝擊。但依臨床結果顯示,過往治療仍有加強空間,許多患者在發病10年後常常就需要洗腎。所幸,現在已有可以直接抑制「抗利尿激素」的多囊腎口服藥物問世,穩定服藥可以有效抑制水泡生長,有望幫助患者延緩腎功能的退化、擺脫50歲就洗腎的陰霾。高血壓、血尿、腎結石找上門? 當心多囊腎作祟振興醫院腎臟科楊尚峯醫師表示,多囊腎患者因腎小管上皮細胞的蛋白質發生突變,使正常的腎臟被異常增生、充滿水分且無正常功能的囊腫(俗稱水泡)取代,導致腎功能快速下降。使得腎臟體積越變越大破壞腎實質,導致腎功能逐漸衰退。楊尚峯醫師說明,多囊腎雖為遺傳疾病,但初期沒有明顯症狀,患者通常在30-40歲時,水泡進入快速生長期後,因為腎功能退化引起高血壓、腎結石;水泡破裂造血尿、尿道感染;過度膨脹的腎臟壓迫其他腹腔器官,導致腹脹、腰酸背痛等症狀,進一步就診檢查才意外確診多囊腎。「多囊腎有一定的遺傳比例,只要家族中有多囊腎或是洗腎病史就建議進行檢查。」楊尚峯醫師提醒,「多囊腎患者常併發高血壓,年輕就發生高血壓的民眾務必要至腎臟科檢查。此外,莫名發生血尿、腎結石、尿道感染的民眾也不可輕忽,因為仍有約10-25%的多囊腎患者並沒有明顯家族史。」積極治療多囊腎,及早保存腎功能「多囊腎患者的腎臟會異常增生水泡,與抗利尿激素有很大的關係,因為抗利尿激素在分泌時,會加速細胞分裂並分泌水狀液體,進而促進腎臟水泡的形成。」楊尚峯醫師解釋,「抗利尿激素通常是在身體缺水、感到口渴的時候分泌,所以在過去沒有治療藥物時,我們會鼓勵病患多喝水,抑制身體分泌抗利尿激素,以減緩水泡增生。但患者平均在發病後10年開始洗腎,治療成效仍有加強空間。」隨著可以直接抑制抗利尿激素的多囊腎口服藥物問世,穩定服藥的患者可以延緩水泡擴大及多囊腎惡化的速度,治療成效待提升的僵局也終於被打破。楊尚峯醫師提醒,「若無故發生高血壓、血尿、腎結石就要當心,最好立即接受相關檢查。因為越早開始服用多囊腎口服藥物,越能保存腎功能,也越能延緩進入洗腎治療的時程。譬如在第2期腎臟病開始服藥,可以延緩進入洗腎治療7年以上;如果拖到比較嚴重的第4期,僅能延緩1年進入洗腎治療。」愛護腎臟這樣做面對治療期間常見的頻尿、口渴症狀,楊尚峯醫師解釋,為了抑制腎臟水泡的增生,多囊腎藥物會抑制抗利尿激素的生成,出現這些狀況,表示藥物有發揮效用。想要改善夜尿頻仍的情況,建議患者可以早起服藥;並透過多喝水,把流失的水分補回來,避免口渴的不適感。楊尚峯醫師也提醒,除了藥物治療外,良好的生活習慣以及飲食控制也很重要,包括適當的體重控制、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戒煙、避免服用來路不明的中草藥或成藥、減少使用會傷腎的止痛消炎藥等,更能有效的延緩多囊腎病程。患者也要遵照營養師的建議,減少鹽分攝取,並適量攝取蛋白質,以免造成腎臟的負擔。另外在服用藥物時也應配合醫囑,定期監測、按時回診,以利醫師視肝臟功能調整合適的劑量。楊尚峯醫師鼓勵,莫名發生血尿、腎結石、尿道感染、或有多囊腎相關家族史的民眾一定要有所警覺,透過及時診斷、及早治療多囊腎,才能有效保持腎功能、延後洗腎時間。建議患者選擇和緩的運動維持身體機能,但避免劇烈或會對腹部造成衝擊的運動,以降低囊腫出血而感染及疼痛的情況;透過飲食控制控制血液;也觀察尿液顏色是否為透明無色,確保體內水分充足。因為多囊腎口服藥物副作用對生活品質衝擊不大,且可透過副作用管理減緩不適感,若用藥上有什麼想法,也應該與主治醫師積極討論,切莫自行調整用藥或是停藥。原文:
-
2021-04-22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血尿腰痛沒處理 結石堆積輸尿管 腎功能沒了
彰化縣81歲楊老先生日前做體檢時,竟發現其腎功能已惡化到第4期,原來他20年前曾有血尿及急性腰痛等結石症狀,幾天後就不痛而未再理會,但這種不會痛的結石長久堆積在左側輸尿管,造成左腎積水並永久失能,衛福部彰化醫院腎臟內科主任蔡旻叡說,輸尿管結石不處理,甚至得面臨洗腎危機。蔡旻叡說,楊老先生體檢發現其腎功能惡化,腎絲球過濾率只有19,快達到15以下的洗腎程度,超音波檢查赫然發現其左腎已變成不規則的囊泡,經電腦斷層細查發現,左側輸尿管被多顆結石完全填塞,左腎的尿液下不去,因積液形成比肝臟還大的巨型水腎,大約有20公分大,比正常腎臟大了1倍,估計已裝了3公升的液體,在此壓迫下已看不到正常的腎臟組織,其左腎已經完全沒有功能,此狀況可能已經持續很久,僅靠右腎運作,但如今右腎又已經慢性病變,將來恐得要洗腎。楊老先生說,20年前他左後腰很痛且血尿,本來要去看醫師,但幾天後症狀消失了,他就不再理會,沒想到20年後竟會嚴重到可能要洗腎。彰化醫院泌尿科醫師蔡卓榮說,結石若落入狹窄的輸尿管,通常會引起急性的腰背部、甚至延伸至腹部的劇痛及血尿,還可能排尿困難、發燒及嘔吐,那是因結石阻塞輸尿管強烈蠕動所致,但結石上游的集尿系統隨著時間發生慢性變化後,輸尿管的強烈蠕動隨之消失,是有可能疼痛感消失,但結石隨著時間越積越多,導致上游腎臟產生的尿液無法排出,會造成腎臟機能受損。蔡卓榮說,楊老先生的結石陸續堆積在左側輸尿管,直到完全塞住,左腎失能,如此一來全靠右腎排尿,左腎早已沒有功能,拿掉結石的意義不大,假如左腎出現感染,就要將整個左腎取掉。蔡旻叡說,輸尿管結石通常很痛,這並非壞事,因為患者一定會就醫,處理完就好,怕的是不會痛的輸尿管結石。楊老先生現在只能照顧好右腎,飲食要少油、少鹽、少糖,同時以藥物控制血糖及血壓,定期追蹤,儘量延緩右腎功能退化。
-
2021-04-21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55歲男牙齦紅腫掉4齒 嘉基發現他另患這病互相影響
患有糖尿病的嘉義市55歲張姓男子,牙齒也長期反覆腫脹出血,直到掉不少顆牙才求助嘉義基督教醫院,院方發現他牙周病與糖尿病相互影響,由跨科共同照護治療,讓他牙齦不再發炎,裝上假牙恢復正常咀嚼功能。嘉基牙科主任黃薰玉、牙周病科主任鄭嘉瑢指出,當有牙周病,口內的致病菌會進入血液,引起身體一連串發炎並增加胰島素阻抗性,會讓病患的血糖居高不下,糖尿病相關併發症將增加,所以控制好牙周病,可讓糖化血色素下降,也可以減少糖尿病用藥。嘉基新陳代謝科主任游慧宜表示, 糖尿病控制不好會發炎,牙周病也是發炎,兩者會互相牽扯,高血糖環境會讓牙周致病菌更易生存,也會影響牙周病治療效果,這些發炎更嚴重是會有身體系統性疾病。游慧宜說,根據研究,糖尿病患者罹患牙周病的發生機率,是無糖尿病者約3倍,而牙周病患即使沒有糖尿病,血糖平時都會比正常人要高一點,將來發生糖尿病的風險也會增加2、3成,50歲以上糖尿病患者更高達92%有不等程度的牙周疾病。據了解,張姓男子本身患糖尿病,原不清楚會對牙周病有影響,他掉4顆牙,其他沒掉的牙齒也晃動,牙齦紅腫就醫治療,經院方牙科與糖尿病中心同時醫療,清除牙結石加上服糖尿病藥物控制等,讓他牙齦恢復不再紅腫。嘉基院長姚維仁認為,以往較著重糖尿病患會有視網膜病變、腎功能等,院方現設計問卷,能從糖尿病患者中,篩出有較高危險得牙周病的人,並已成立牙科、糖尿病中心跨科的共同照護平台;姚維仁透露,民眾得牙周疾病,通常較晚就醫,從糖尿病來啟動牙周檢查的較多。
-
2021-04-20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中年男腰部劇痛 檢查竟發現腎兩側長滿結石
50多歲顏先生日前出現發燒、血尿、腰部劇烈疼痛,到醫院檢查發現左右兩側腎臟竟各有3公分大的結石。聯新國際泌尿外科醫師朱懿柏提醒,腎結石初期沒有症狀,容易被忽略,有些病人沒有結石症狀,常是因為其他疾病做檢查才發現,建議民眾應定期健康檢查,此外腎結石復發機率高,建議病人治療後仍應持續追蹤,才能及早治療。朱懿柏表示,顏先生有多年腎結石病史,過去曾在診所做體外震波碎石多達29次,但體外震波碎石術僅適合2公分以內結石,治療後如有碎片未完全排出,殘留體內易再次形成結石,日積月累就會越來越大顆。朱懿柏指出,顏先生腎臟兩側皆有結石,以傳統取石手術需分2次進行,且有出血及感染併發症等風險,而新的軟式輸尿管鏡碎石手術為無創手術,經人體自然孔道進出,可1次完成兩側取石,降低腎臟出血及手術對身體的傷害。朱懿柏表示,醫師進行腎結石治療前會評估結石大小、成分、腎臟結構及病人共病史等,採取最適合的治療方式;而隨著天氣逐漸轉熱,夏天氣溫高,流汗多、排尿減少,是結石的好發季節,建議多喝水,避免吃太鹹,少喝碳酸飲料。
-
2021-04-20 該看哪科.百病漫談
肝、腎長水泡會變成癌嗎?醫解析囊腫、腫瘤區別
「醫生,我的肝臟長水泡,會不會是長了壞東西?」門診間,常見患者拿著健檢報告、一臉愁苦地就醫;究竟,肝、腎長水泡, 需要處理嗎?肝臟長水泡 多為先天性肝膽腸胃科醫師江明峰表示,肝臟長水泡的患者比例並不低,醫學數據上保守估計大約有5~10%的罹患率。肝臟水泡其實就是長在肝臟裡的水泡,醫學上稱為「肝囊腫」,至於為什麼肝臟會長水泡目前醫學尚未發現原因,大多是先天性的,隨著年紀增長,水球裡積了一些類似血漿的液體,慢慢變大,形狀也變得圓滾滾的。大多數的肝水泡屬於「單純性囊腫」,可能是單顆或多顆同時存在,數量不多,大多在10個以下,大小也不一定,大約都在1~10公分之間。肝水泡多無害但要追蹤 肝囊腺瘤會惡化成癌 肝囊腫一般不會有症狀,大多是健康檢查時照腹部超音波時意外發現,不過,聽到囊腫,總讓人懷疑跟腫瘤有關,不論良性或惡性,總會讓患者憂心忡忡,但江明峰強調,肝水泡絕大多數無害,許多人終其一生與它和平共處。雖然目前並沒有任何藥物能抑制肝水泡的生長或使肝水泡縮減,肝水泡也不會惡化,更不會演變成肝癌,只是若水泡太大,可能壓迫到其他器官,引發身體不適,必要時抽取囊腫液,或是採硬化治療,使其不再分泌液體。不過,要特別注意的是,有些腫瘤,例如「肝囊腺瘤」,長得很像水泡,雖然罕見,但卻可能惡性變化為肝囊腺癌。因此,建議有肝水泡者,仍需要每年接受腹部超音波追蹤檢查, 以觀察水泡是否異常,若發現有囊壁變厚或內部結構改變的情形,就可能不是單純的肝囊腫,需要進一步做影像醫學或切片判斷。肝水泡不會影響超音波檢查結果 多發性囊腫要注意另外,也有人擔心肝水泡會不會影響肝臟疾病的鑑別,江明峰指出,由於超音波的透水性相當強,肝水泡顧名思義含液體較多,因此不會影響超音波檢查的結果。此外,肝水泡也不會造成血液檢查異常、不會影響肝指數,被稱為「肝癌指數」的胎兒蛋白也不會上升,和B、C肝炎更沒有關係,總括來說,並不會引起其他肝臟疾病的併發症;即便多發性肝囊腫,在肝臟上長了密密麻麻的水泡,只要水泡不會壓迫其他組織及器官,仍是可以不需要處理的。只是多發性肝囊腫的患者容易引起其他併發症,需要特別小心。「多發性囊腫」已知和基因變異有關,屬於遺傳疾病,因此這類患者本身也容易罹患多發性腎囊腫。年紀愈大 腎囊腫比例高多發性腎囊腫可不像多發性肝囊腫這麼好對付。江明峰說明,單純的腎囊腫和肝囊腫一樣,相當常見,長腎水泡的原因有可能是先天性或後天造成,先天性的原因不明,目前只知道大多數是腎小管異常發育的結果,至於為何會異常發育就不得而知,而後天性的則有可能是外傷發炎或手術後引起,數量極少超過10個以上。一般年紀愈大,有腎臟囊腫的比例愈高,根據統計,40歲以前的發生率約為20%,60歲 以上則高達33~50%。男性的發生機會約是女性的2~3倍。腎臟囊腫 5種情況需治療單純性也大多是良性的,從超音波可見位於腎臟也是出現圓形囊腫,壁薄而平滑,像水球般長在腎臟內或突出腎皮質,大小不一,從零點幾公分到10幾公分都有,也大多沒有症狀, 因此也多是每年追蹤檢查即可, 但是如果有下列情形,則需接受治療:1.經常發生疼痛。2.引起出血。3.合併結石。4.壓迫到血管或腎臟引起高血壓。5.壓迫到腎盂或輸尿管造成腎水腫。多發性腎囊腫具遺傳性 嚴重恐洗腎多發性腎囊腫則可能演變成血尿、高血壓、尿毒、腎衰竭等。江明峰提及,多發性腎囊腫的患者通常腎臟變得很大,而且兩側都滿布大大小小的水囊,這類疾病具遺傳性,家人發病的機率約一半,男女都有。因此,當家人中有一 人經診斷為多囊腎,最好其它家族成員也趕緊 到醫院做超音波檢查。延緩進入末期腎臟病 不亂吃藥、飲食要「三少」多囊腎及多囊肝患者必須比一般人更注重保養。由於國人愛吃藥,而藥物多經由肝腎代謝,因此,應遵守用藥的「5不原則」:1.不聽別人推薦的藥。2.不信神奇療效的藥。3.不買地攤、夜市、遊覽車上所販賣的藥。4.不吃別人贈送的藥。5.不推薦藥給別人。另外,平日飲食也要三少,「少鹽、少油與 少糖」,並盡量多喝水、攝取多蔬果、纖維多等新鮮食物,避免加工品,生活作息正常,不抽菸、不憋尿,並且定期追蹤腎功能,才能延緩進入末期腎臟病的時間。延伸閱讀: ·5大症狀小心是「多囊腎」! 1條件會加速惡化,延緩洗腎要多喝水 ·身體出現「6症狀」恐是腎臟快壞了! 醫示警:有三高風險暴增
-
2021-04-18 養生.保健食品瘋
多數人都缺乏維生素D?權威期刊《JAMA》揭真相
前天(2021-4-13)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一口氣發表了5篇關於是否需要做維他命D篩檢的文章。最主要的那一篇是美國預防服務工作隊(U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 USPSTF)的研究報告,而其他4篇則分別是:一篇根據這份研究報告而做出的聲明,一篇給民眾的指南,以及兩篇編輯評論。美國預防服務工作隊(USPSTF)是一個由很多醫療專家組成的非牟利組織,專門提供關於各種醫療項目(如篩檢及治療)是否需要施行的建議,具有崇高的地位。這個工作隊剛發表的研究報告是Screening for Vitamin D Deficiency in Adults:Updated Evidence Report and Systematic Review for the U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成人維他命D缺乏的篩檢:美國預防服務工作隊的最新證據報告和系統評估),而其結論是:沒有研究評估篩檢維他命D不足的直接利弊。 在維他命D水平低的無症狀社區居民中,有證據表明,維他命D治療對死亡率或骨折,跌倒,抑鬱,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癌症或不良事件的發生率沒有影響。關於治療對身體機能和感染的影響尚無定論。這個結論當然是跟台灣媒體最喜歡說的「國人99%缺乏維他命D」有天壤之別。請看下面的圖片(註:懷疑表情圖是我加進去的)。針對USPSTF的這份研究報告,美國醫學會期刊提供了兩篇編輯評論,其中一篇的標題是Why USPSTF Still Finds Insufficient Evidence to Support Screening for Vitamin D Deficiency(為何USPSTF仍然找不到足夠的證據來支持維他命D不足的篩檢)。這篇編輯評論對於所謂的維他命D不足以及相關研究的種種問題,討論得可以說是針針見血,因此我決定把它的重點整理如下:美國預防服務工作隊(USPSTF)在2014年得出結論,在18歲及18歲以上的社區居住無症狀成年人中,沒有足夠的證據可以評估篩檢維他命D缺乏的利弊。如今,由於在過去的7年中,又有許多隨機臨床試驗調查了補充維他命D是否可改善心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抑鬱症,骨骼健康和跌倒等健康情況,因此有必要重新評估是否有必要篩檢維他命D不足。維他命D的篩檢是通過測量血液中的25-羥基維他命D(25 [OH] D)水平。在流行病學研究中,低水平的25(OH)D一直是與許多健康狀況有密切的關聯性,例如抑鬱症,骨折,虛弱,摔倒,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癌症等。但是,關聯性並不等於因果性,而25(OH)D較低通常就只是反映出較差的健康狀況。例如,患有肥胖症,戶外體育活動減少和健康飲食較少的人更有可能具有較低的25(OH)D水平。重要的是,高質量的臨床試驗還沒有發現補充維他命D可以顯著減輕這些狀況。甚至連維他命D對骨骼健康和肌肉骨骼的益處也受到了挑戰。如何準確測量25(OH)D一直是一項挑戰。最常用的免疫測定法會大大高估或低估25(OH)D的水平。另外,25(OH)D主要是以結合的形式在血液中循環,因此只有10%到15%是處於生物利用狀態。然而當前的臨床測定卻不能區分結合狀態和生物利用狀態。有鑑於此,維他命D的篩檢技術是有改進的必要。使用25(OH)D來作為骨骼健康狀況的標誌物,一直存在一個突出的問題,那就是,種族之間的悖逆現象。 由於對紫外線-B的吸收較少,居住在北緯的黑人成年人的皮膚中25(OH)D的水平是低於皮膚較淺的人,但是黑人婦女的骨質密度通常都比同齡的白人婦女高,而骨折率也較低。 因此,在人口水平上很難定義什麼叫做維他命D不足。根據目前的定義,大約一半的成年人會被認定為維他命D缺乏或不足。雖然將無症狀的人認定為維他命D缺乏並沒有明顯的危害,但是過度治療是具有潛在的維他命D毒性,會導致高鈣血症和高鈣尿症引起的不良臨床表現。即使沒有明顯的高鈣血症,也有研究表明,每天補充超過4000 IU的維他命D甚至可能會降低骨骼健康並增加跌倒的風險。維他命D和鈣的聯合補充可能會增加患腎結石的風險。因此,不應將維他命D補充量超過建議的每日攝入量視為良性的干預措施。(註:建議的每日攝入量大約是600單位,而這是包括從食物及曬太陽攝入的)總之,在2021年,USPSTF的建議仍然是「證據不足,無法評估對無症狀成年人進行維他命D缺乏篩檢的利弊」。最大的挑戰仍然是,尚無研究專門評估篩檢維他命D缺乏症的直接利弊。要改進現況,是需要進一步的數據來確定基於人群的廣泛篩檢是否優於選擇性靶向測量,或優於根本不做25(OH)D的測量。理想情況下,評估這樣一種篩檢方法的臨床試驗將產生最有力的證據,但實施起來將具有挑戰性。篩檢試驗需要仔細選擇臨床結果,以針對獲益的證據(骨骼健康與其他)。此外,所需的試驗持續時間不確定,在亞組間進行篩查的益處可能存在很大的異質性。在過去的7年中,儘管增加了許多補充維他命D的臨床研究,但是對於是否需要做維他命D篩檢的評估,仍然是證據不足。註:有關維他命D的篩檢與補充,在我去年發表的新書維他命D真相裡有全面性的討論,而這些討論至今仍然是正確及有效,也就是與JAMA的這5篇最新文章吻合。原文:仍然找不到足夠的證據來支持維他命D篩檢
-
2021-04-16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荸薺加蔥煮湯可排石? 醫師:偏方可能延誤病情
南投縣60歲王姓婦女曾經罹患腎結石,她擔心復發,聽說荸薺加蔥煮湯可以排石,每天認真喝。醫師表示,喝荸薺湯也許能排出小顆結石,但多喝水也能達到效果。患者需依結石大小與位置不同,安排適當的治療方式,提醒別擅自嘗試坊間秘方,延誤病情。南投醫院泌尿科醫師李昇平說,患者疑似罹患腎結石,會先安排尿液跟X光等基本檢查,若結石可能性高,會進一步安排詳細的靜脈腎盂攝影(IVP)或者是電腦斷層檢查,確認結石位置跟大小,結石大小與位置不同,治療方式也不同。李昇平說,小顆結石會以藥物治療並請患者攝取大量的水,小於0.5公分的結石可能會自行排出,若較大顆的結石、合併感染或是腎臟積水嚴重患者,就會建議內視鏡結石手術或體外震波等治療方式處理。南投醫院中醫師賴卉蓮說,如有腰部疼痛、尿血等症通常屬於急性發作期,此時是濕熱夾雜的狀況,就會用清熱袪濕法為主。如果是小便微微澀痛,容易口乾腰痠等陰虛表現,屬陰虛火旺的情形會用滋陰清熱的方法。如果病患有容易疲倦、腰膝酸軟無力或是反覆發作腎結石的比較偏氣虛體質治療就會以補氣為主。排腎結石的偏方百百種,營養師陳佳祺說,荸薺口感甜脆屬於五穀雜糧類,荸薺每100克熱量為67卡,富含水分(82.6克)與碳水化合物(14.5克),荸薺蛋白質含量低,可作為低蛋白點心如馬蹄糕,補充腎臟病患熱量。荸薺與其他主食類相比,鉀含量高,每100克荸薺含有461毫克的鉀,學理上對於血壓調控、利尿有正面效益。但疾病應找專科醫師諮詢討論,單看網路資訊或是偏方,可能會攝取到不正確的訊息而無法改善症狀反而延誤就醫時機。針對容易結石的患者,多喝水、均衡飲食、多吃蔬菜纖維,定期追蹤以預防復發。
-
2021-04-15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9種人最易養出膽結石 醫提醒:右上腹部不舒服當心
蕭女士是叱吒商場的高階主管,每天有開不完的會議,長期三餐時間不正常。儘管有運動的習慣,但多年下來的不正常飲食和長期的超時工作仍舊讓體重逐漸增加。偶而的胃部不適總是買些現成的胃藥服用,也未曾特別在意。但這次的胃痛很不尋常,甚至隱隱痛到背後,右側肋骨下緣也有點不舒服。胃口越來越差,甚至發燒,到了急診竟然發現原來是急性膽囊炎,白血球和發炎指數都飆高。住院治療接受微創腹腔鏡膽囊切除手術後順利康復。這才發現,原來,蕭女士多年以來的胃痛極可能是慢性膽囊炎造成的。9成案例有膽結石 膽囊炎不可不輕忽膽囊位於肝臟下方,主要功能是儲存肝臟製造的膽汁,並在進食後排出膽汁到小腸幫助消化。膽汁主要幫忙消化油脂,所以一旦吃較油膩的食物,膽囊就會努力收縮排出膽汁。國泰綜合醫院一般外科住院醫師李柏慶說明,膽囊炎的案例中有9成伴隨膽結石。因此,我們有必要認識造成膽結石的危險因子以及可能的預防保護方式。膽結石是由膽固醇、膽紅素或含棕櫚酸酯的鈣鹽、蛋白質和粘蛋白等混合物組成。根據主要成分,膽結石大致分為膽固醇、棕色色素和黑色色素結石,各自有不同的成因。統計上,不到1成的人有膽結石,其中更少比例的人會產生症狀甚至合併膽囊炎。腹部疼痛不能忍忍就過去 慢性膽囊炎症狀多變化膽結石的危險因子包括年齡增長、女性、懷孕、糖尿病、肥胖、肝硬化、高膽色素血症、近期體重迅速減輕(減重),或是服用特定藥物。特定藥物包括:纖維酸衍生物(Fibrate)的降血脂藥物、抗生素頭孢曲松(Ceftriaxone)、生長素抑制因子類似物(Somatostatin Analogues)、停經後使用激素替代療法(hormone replacement therapy)、服用避孕藥物。另外,長時間的空腹、飲食時間不規律、忽然吃到平常少吃的油膩食物常常是臨床上遇到引發急性腹痛的危險因子。李柏慶表示,一般初期、慢性膽囊炎的症狀可說是千變萬化,常常被誤以為是胃部不舒服。通常是到較嚴重時,才會開始注意到右上腹部不舒服,甚至痛到背後,肋骨邊緣疼痛等。若患者更能忍耐到更嚴重時,常常已經發燒,全身虛弱才來到急診就醫。所以,腹部不適千萬不可輕忽,必須配合醫師長期追蹤,提早介入治療可能的原因。積極減重降低危險因子 補充堅果、咖啡可預防膽結石上身飲食方面,目前的研究指出補充維生素C、多元不飽和和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和堅果、咖啡有預防膽結石相關疾病的效果。而規律的運動在女性為主的患者也有不錯的保護效果。在體重過重的族群上,積極的減重及配合醫師加上特定的藥物可以預防膽結石的發生。李柏慶最後補充,近年來由於健檢的盛行,有越來越多的無症狀膽結石在檢查中被發現。這類患者就得更注意平日的保養,並在有症狀發生時及時就醫追蹤治療。必要時,安排膽囊切除手術以避免更嚴重的併發症發生。(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莫名胃口差、常脹氣小心是胃癌! 醫警告:這些「用餐習慣」恐增罹癌風險 ·胃痛、膽結石、胰臟炎痛怎麼區分? 痛的感覺就能知道!置之不理恐變成癌
-
2021-04-10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閃到腰9成可自行好轉 復健科醫提醒3情況盡速就醫
日常生活中不少人都有閃到腰的經驗,輕者幾天腰部無法正常活動,重者嚴重疼痛影響生活。然而,有時閃到腰未必僅僅是拉傷、扭傷的問題。 閃到腰未必是扭傷,下背痛常見3大原因 輝馥診所主治醫師許嘉麟指出,一般民眾所認知的「閃到腰」在醫學上指為「下背痛」,包括腰部、臀部、髖關節處的疾病所引起的疼痛,三部位也息息相關。 下背痛的原因可分為結構因素、非結構造因素、內臟疾病因素三種。結構因素約占97%為最大宗,包括了腰部拉傷扭傷、椎間盤與小面關節退化、椎間盤突出、椎孔狹窄、骨質疏鬆壓迫性骨折、脊椎滑脫、其他外傷骨折及先天性因素。非結構因素則約1%,包含了癌症、感染、僵直性脊椎炎等發炎性關節炎。內臟疾病因素則約占2%,如骨盆腔、腎臟、腸胃道、主動脈等部位的疾病。 扭拉傷佔閃到腰最大宗,留意使用不當、修補不良 在下背疼痛中佔最大宗的結構因素中,腰椎扭、拉傷佔了最大的比例,約70%,簡單可分為使用不當及修補不良兩種。使用不當的常見如過歪、過量、過久、過重、過快等,如姿勢不良,單一肌肉過勞,或是頻率、時間、重量上超過日常使用,以及瞬間拉扯,這些都有可能造成腰部傷害。 值得注意的是,下背痛也和生活習慣、品質息息相關。平常若睡眠不足、睡眠品質差、缺乏熟睡期,或是營養不足讓身體缺乏修補原料,又或是沒有積極的訓練肌力、使用不當等,也都會讓身體的修復能力下降,使得下背痛機率升高。而糖尿病、貧血、心血管疾病等疾病因素,也與此有關,人體到了40歲後肌肉也會自然流失,修復能力也會下降,這些都屬修補不良,都應當留意,而非只專注在鍛鍊、復健等。 閃到腰9成可自行好轉,3情況盡速就醫 許嘉麟醫師指出,下背疼痛在無治療的情況下,大多數3~4便能康復,約佔9成。其中7成左右的患者可在1個月內康復,5成左右的患者在2周之內,而對物理治療等保守治療沒有反應者則佔1成。換句話說,3~4個月內復原都算是在正常的恢復速度內,如欲緩解疼痛不適,可用痠痛貼布進行改善,並避免試圖自行將腰部「扭回來」等任何處置,以避免情況惡化。 但也提醒,止痛藥物、貼布使用時間不應超過兩周,若使用藥物後3天未見改善、2周內無法痊癒,應盡早就診。若出現了大腿內側感覺異常等神經學等知覺異常情況,也應立即前往外科進行檢查。而若出現了劇烈疼痛,甚至痛到冒冷汗、血壓過高,則應直接至急診,別再觀察了,因為其可能不單只是肌肉問題,或許有其他不明創傷同時發生。 3招避免閃到腰,搬物姿勢要正確 避免閃到腰的情況發生,許嘉麟醫師也建議平常可以多做伸展,避免因打電腦、滑手機等,長時間維持同一個姿勢,建議每個小時就起身扭扭腰,簡單伸展一下,避免身體固定太久就是最好的腰部保養。 而雖然短時間的動態拉筋難以改變結構問題,但可以緩解肌肉緊繃、緩解疼痛,也能減少受傷的可能。最簡單的方法,可以準備一條大浴巾捲成一捆,放在舖有軟墊的硬地板上,將腰部躺在上面,便可使腰部形成一個弧度伸展腰肌。小的浴巾則需要多放幾個,視個人需求斟酌。 除此之外,搬物品時也應評估重量及自己的能耐,可善用推車等工具,能大幅減少受傷的機會。而若物品不在同一側,轉動身體時也應腰腿一起轉,避免扭傷。若位置較高,則要注意讓物品恢復與自己平行的狀態,可拿小階梯輔助,避免身體出現過度後傾的情況。若物品的位置較低,搬動物品時則應蹲跪,而非彎腰,以避免腰部承受重量。 《延伸閱讀》 .年紀輕卻下背痛、腳後跟發炎 當心僵直性脊椎炎上身? .常常腰痛是腎臟出問題?5招防範腎結石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4-10 該看哪科.耳鼻喉
喉嚨異物感可能與6大類問題有關 醫:這個部位的最要警覺
喉嚨異物感與哪些疾病有關? 喉嚨異物感、喉嚨卡卡是耳鼻喉科門診最常見的症狀,奇美醫學中心耳鼻喉部主治醫師王俞鈞表示,有許多疾病會造成此症狀,包含喉嚨發炎、扁桃腺結石、過敏性鼻炎、鼻竇炎、誤食異物、胃食道逆流、胃酸咽喉逆流症、消化道疾病、頭頸部腫瘤、頭頸部肌肉骨骼疾病、自體免疫疾病、身心科方面疾病(壓力、焦慮、憂鬱)等都會造成喉嚨異物感,其中又以過敏性鼻炎及胃酸咽喉逆流症為臨床上最常見的原因。 喉嚨卡卡與癌症有關?出現異狀儘早就醫 王俞鈞醫師說明,診斷時會先了解症狀,也會詢問過去病史、家族史及菸酒檳榔使用狀況等,除了基本檢查,必要時也會使用內視鏡檢查鼻、咽、喉等部位。醫師強調患者身上可能同時並存多個疾病造成喉嚨異物感,治療方式會因應不同疾病,適當地作轉介。 王俞鈞醫師分享,一位患者因喉嚨卡卡持續數月,原以為是魚刺卡在喉嚨裡,經內視鏡檢查後,發現左側舌根有腫塊,經過切片檢查後,確診為鱗狀上皮細胞癌,已是口咽癌第四期。由於口咽癌最常見症狀為頸部腫塊,且早期不易發現,若發現身體異狀,應儘早就醫檢查,才會有相對好的預後。 還有一位因喉嚨異物感持續半年就診,患者併有聲音沙啞、咳濃痰、鼻塞等症狀,檢查後發現同時有慢性鼻竇炎及聲帶節結,詳細討論後先治療慢性鼻竇炎,手術後除了症狀改善,也發現患者清喉嚨次數減少,聲音沙啞改善,持續追蹤後聲帶節結狀況也消失。 戒菸檳酒 良好生活助改善 面對喉嚨卡卡等問題,首先還是須經醫師專業診斷,不同疾病會有不同治療方式。王俞鈞醫師提醒平時應培養良好的生活及飲食習慣,包含戒菸、戒酒、少吃油炸和甜食,如接受治療後沒有改善,建議接受進一步檢查,以利確定病因再對症下藥。 《延伸閱讀》 .喉嚨痛是感染、胃酸逆流還是癌症?醫師:同位置潰瘍2周沒好是警訊 .「心臟癌症」肺動脈高壓 醫籲:風險族群走不完綠燈要小心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4-09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小便顏色混濁、泡泡多…有問題嗎?7種尿液健康狀況,一次詳解
上完小便你會多看一眼,觀察一下尿液嗎?尿液的型態也和健康息息相關,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泌尿科主治醫師程威銘指出,平常民眾小便後,建議可以多留意個幾眼,觀察自己小便的顏色,有助初步了解目前身體的健康狀態。 從7種尿液看健康,泡泡多、有螞蟻免緊張! 透明、淡黃色 程威銘醫師表示,一般情況下尿液的顏色多半為黃色系,透明、淡黃色為正常健康的尿液顏色,飲水較多、喝茶、咖啡等利尿的飲品也較容易出現透明的尿液。不過,也有一種情況需多加留意,那就是水明明沒有喝很多,尿液卻一直都是透明的狀態,且尿量較多也較為頻繁,可能有尿崩症的疑慮,應檢查確認為佳。 深黃色 一樣為黃色系,顏色較深時,往往代表著身體正呈現缺水、脫水、中暑的狀態,這種尿液顏色也常在運動後出現,因為身體會隨著呼吸流失水份,此時應多加補水。倘若出現肌肉嚴重疼痛、極度疲憊等不適症狀,則要注意可能為橫紋肌溶解症,應盡速就醫,以免溶解粒子較大造成泌尿系統阻塞,大幅提升急性腎衰竭的風險。除此之外,過深的顏色也可能為肝、膽出現問題。而攝取B群、胡蘿蔔素食材等,則容易出現顏色較亮的黃色。 紅色、粉紅色 若排尿時發現自己出現了紅色、粉紅色時,可先回想是否有吃糖果、火龍果等色素較高的食物。若沒有就要特別注意,因為紅色系的尿液往往代表著泌尿道受傷、結石、出現腫瘤等問題,不論何者都不是好事,應盡早就醫檢查釐清。 綠色、藍色、紫色 尿液出現黃色系以外的顏色,一般而言往往與細菌感染有關,化膿、發炎尿液的顏色就可能出現綠色,而紫色、藍色的尿液常見出現於插尿管的族群,當尿袋有細菌造成感染,就常見出現這般顏色。 乳白色、濁濁的 當小便出現混濁、乳白色的情況,一般而言代表著沉積物較多,其可能為細菌感染或發炎,也有可能代表肉吃太多,磷含量過高所致。 有螞蟻在爬 許多民眾會發現小便後過沒多久,馬桶旁邊會開始出現不少螞蟻,心想該不會是血糖太高或得了糖尿病。對此程威銘醫師表示,確實血糖在非常高的情況下,尿液是有可能引來螞蟻的。不過一般而言,這種情況也有可能是螞蟻正尋找食物或水源,剛好路過而已。因此若以螞蟻來看血糖,準確度並不是那麼的高。 泡泡很多 泡泡很多也是相當常見的現象,很多民眾認為尿液的泡泡很多代表身體出了某些狀況,但其實形成的原因有很多,包括了民眾擔心的蛋白尿、細菌感染等,另外也包括了肉吃太多磷含量過高、距離馬桶較遠、小便較急較快、馬桶有清潔劑等,男性尿道也可能殘留前列腺液、精液等,這些都有可能。因此從尿液泡泡看健康並不是那麼準確,程威銘醫師建議,若真的要看泡泡,應至少觀察30分鐘以上。 3大排尿問題盡早檢查,出現疼痛、血尿速就醫! 除了尿液的顏色,不少人小便也會出現變慢、斷斷續續、需非常用力、尿不乾淨、頻尿、尿急、夜尿等情況。程威銘醫師指出,這些情況因人而異,男性因有攝護腺,常見多為攝護腺問題,如攝護腺肥大。女性則因為生產、荷爾蒙不足、尿道較短等因素,多為漏尿問題。 程威銘醫師表示,若年紀較輕,較無疾病風險,若會影響生活可進行檢查,並加以改善即可,但為避免日後可能帶來影響,還是建議盡早檢查為佳。但不論年齡倘若出現血尿,或是上述情況年紀較大者,建議及早前往檢查,特別是50歲左右的男性,需考量是否有攝護腺癌的可能。另外,排尿出現疼痛,往往意味著泌尿道結石、受傷、感染等情況,也應盡早檢查。 鍛鍊骨盆底肌改善漏尿,男性有助增加持久度 排尿問題最直接影響生活造成不便的就是漏尿、尿失禁,為避免這樣的問題,程威銘醫師也建議平常可以自主訓練,其概念類似「凱格爾運動」,但重點更著重在骨盆底肌鍛鍊。 方法很簡單,一開始在抓感覺時,可在小便時試著中斷排尿,這個中斷排尿的感覺使用到的就是骨盆底肌。不過為避免影響泌尿道功能,中斷排尿這樣的方式嘗試1~2次就好,抓到感覺即可,不宜太多次。抓到感覺後,平時早、中、晚都可以做個10次,節奏配合呼吸,吸氣時出力夾緊,吐氣時放鬆;或是3個時段各做3次,每次出力到無法繼續再放鬆。若尿失禁的情況屬於突然有很強烈尿意者,建議以前者的方式鍛鍊。 此鍛鍊也和男性的持久度有密切的關係,適度的鍛鍊也會有所幫助。但不論目的為何,骨盆底肌鍛鍊也如同一般體能訓練,需有適當的休息,因此也不宜貪多。而成效也非一朝一夕就可以看到,但持之以恆,每日鍛鍊,約半年左右就可以感受到顯著的改善和進步。 《延伸閱讀》 .從7種大便看健康狀況 醫:4種情況應盡早檢查。 .47歲確診攝護腺癌 出現「排尿症狀」快就醫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4-08 養生.聰明飲食
喝咖啡助減重?胃食道逆流?一張圖看懂咖啡常見迷思!
現代人幾乎每天早上都要來一杯咖啡,咖啡對人體的影響也越來越受重視。有人說喝咖啡會骨質疏鬆、胃食道逆流、心血管疾病,甚至有人說喝咖啡會致癌,這些是真的嗎?喝咖啡到底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就讓我們一次弄懂咖啡的迷思。 根據美國標準,咖啡因每日建議攝取量成人不超過400毫克(台灣為300毫克)、孕婦為200毫克、12歲以上青少年為100毫克,未滿12歲孩童則不宜攝取。 人體吸收咖啡因的速度很快,喝咖啡後15分鐘到2小時是體內咖啡因濃度的高峰,也是提神效果最好的時候。除了提神之外,咖啡因還有輔助止痛的效果,這也是有些止痛藥會添加咖啡因的原因。 咖啡因過量會對人體造成一些壞處,成人每日攝取超過400毫克,可能會焦慮、失眠。短時間內攝取超過1200毫克會出現亢奮、思緒跳躍等更嚴重的精神異常,超過10000毫克可能致死。喝咖啡要喝到咖啡因中毒致死其實非常困難,換算起來需要在短時間內喝75杯以上的咖啡,事實上致死個案大多是服用過量的濃縮咖啡因藥丸或藥粉所致。另外,如果孕婦每日攝取超過200毫克,可能會引發子宮胎盤血管收縮,進而導致胎兒低體重或流產。 有長期喝咖啡習慣的人,突然停止不喝可能會出現「咖啡因戒斷」。患者會頭痛、疲倦、心情鬱悶、精神無法集中,這些不舒服會在停止喝咖啡後一至二天後達到高峰,之後持續二至九天。對於想戒咖啡的人,建議透過逐漸減量的方式來降低戒斷的不適。 很多人擔心喝咖啡會造成心血管疾病,但研究顯示並非如此。剛開始喝咖啡的人血壓會輕微上升,但是長期喝咖啡後血壓會逐漸降回原本的水平,也就是說喝咖啡並不會導致高血壓。另外,研究顯示長期喝無濾渣咖啡(法式濾壓壺、土耳其咖啡)會導致低密度膽固醇上升,進而引發心血管疾病。不過台灣民眾常喝的咖啡大多會濾渣,因此不會有這個問題。甚至每天適量攝取3到5個咖啡杯的咖啡,還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的風險。 另外,很多人也擔心喝咖啡會造成胃食道逆流和骨質疏鬆。針對胃食道逆流,近期越來越多研究顯示喝咖啡並不會提高胃食道逆流的風險。早期認為咖啡豆富含草酸會抑制鈣質吸收,進而引發骨質疏鬆。不過咖啡豆泡成咖啡後,草酸含量並不高,大約只有紅茶的1/5、高麗菜的1/100、菠菜的1/1000,因此喝咖啡導致的鈣質流失微乎其微,幾乎可以忽略。 前陣子,咖啡致癌的議題也被廣泛討論。事實上,咖啡不僅不會增加癌症的風險,甚至常喝咖啡的人罹患皮膚癌、乳癌、前列腺癌的風險會輕微下降,而罹患子宮內膜癌和肝癌的風險更會明顯下降。咖啡對人體其他器官也有很多好處,咖啡可以保護肝臟降低肝指數、減少肝硬化、降低膽結石與腎結石的風險,更可以有效減少罹患帕金森氏症的機率。 近來研究還發現咖啡因具有控制體重的潛力,因為咖啡因會抑制食慾、提高基礎代謝率,長期攝取咖啡因的人較不易增加體重。不過很多市售的咖啡或能量飲料會添加糖分、奶油等高熱量的成分,所以建議想要控制體重的人慎選咖啡因來源,而黑咖啡就是很好的選項。 過去很多民眾擔心喝咖啡會對人體造成不良影響,但近年來越來越多研究顯示,適度喝咖啡(每日3到5個咖啡杯)不但不會引發心血管疾病、胃食道逆流等疾病,甚至還可以帶來一些好處。如果本來就有喝咖啡的習慣,不需為了健康因素特地改掉。民眾反而需要注意每日咖啡因攝取量,光一杯特大杯美式咖啡的咖啡因就超過200毫克,如果再喝可樂、提神飲料就很容易超標。總歸一句老話,所有的食物都應該適量攝取,過與不及對人體都不好。 《延伸閱讀》 .喝咖啡配B群更提神?專家:加速B群代謝 .喝咖啡有助對抗自由基?營養師教這樣咖啡更健康
-
2021-04-08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痛風不能吃豆類製品?醫:限錯飲食對控制尿酸沒用!真正不能吃的是這些
痛風和俗稱尿酸高的高尿酸血症(簡稱高尿酸),在臺灣十分常見,可惜的是,一般人並沒有因此而瞭解得更正確,反而誤解不少。對容易伴隨代謝症候群出現的高尿酸與痛風,如果能正確了解、控制達標,除了可以阻止痛風關節炎爆發,更能協助控制血壓、減少動脈硬化及腎臟損傷,避免未來心肌梗塞、腦中風及腎功能受損的風險。臺灣是世界痛風之島民眾雖時常聽到痛風和尿酸高,卻不一定真的知道它們在臺灣到底有多普遍。以Dr. Smith 2010年發表的研究,過去西方世界以為痛風最普遍的紐西蘭毛利人族群(成人6.4%)、比起臺灣原住民的高尿酸盛行率11.7%,實在是小巫見大巫。劉秋松教授2003發表的研究顯示卑南族最不受其他生活習慣影響的兒童中、同樣有極高的高尿酸血症,其中男童29.5%、女童40.2%有高尿酸。臺灣痛風及高尿酸血症診治指引中也指出,臺灣一般成年人中有70.2%、原住民中有90.2%出現血中尿酸超過6.0 mg/dL,遠高於世界一般不到40%的比例。 因此,臺灣是名符其實的世界痛風之島!痛風一定要限制飲食嗎?其實對病患而言,用藥最重要;但不良飲食習慣是超級豬隊友!血中尿酸的正常值約在7 mg/dL左右,超過9 mg/dL的民眾,未來很高比例就會發作痛風;如果能持續控制在低於6 mg/dL以下(有痛風石病患在6 mg/dL以下),未來痛風發作風險會明顯下降,這時就稱為治療達標。眾多的臨床研究結果都顯示,雖然最嚴格、具有潛在造成營養不良可能的無普林(尿酸原料)飲食控制,也只能把血尿酸值下降1gm/dL左右。以「台灣痛風與高尿酸血症2016年診治指引」建議:血尿酸值9以上才可能直接開始用藥,只靠飲食要達標的機會實在渺茫,而且比起把一天一次規則用藥就可以輕鬆把尿酸下降3-4 mg/dL以上,飲食影響其實不是太大。但是幾乎每位醫師都有經驗,民眾回診最關切的都是那些不能吃的飲食問題。除了不希望長期用藥的期待,因為不良飲食習慣確實是「成事不足、敗事大大有餘」的痛風控制豬隊友。合宜的飲水量對預防痛風發作最有效其中容易忽視的、就是最簡單的水;由於經尿液排出是體內尿酸最主要的排除路徑。研究顯示,在心肺腎功能正常的病患,除進食外、每日應有1500 cc以上的飲水,就能有效減少急性痛風、和尿路結石的發作。波士頓大學醫學院醫學系Neogi T.教授2009年發表的研究即顯示,每日飲水超過1920 cc的痛風病患可減少當日46%痛風發作機會,約略相當於把血尿酸值由8.5降到6mg/dL的程度。所以在身體健康許可下、尤其是流汗多排擠了尿液量的時候,合宜的飲水量是最簡單直接的預防痛風發作方式。根據「台灣痛風與高尿酸血症2016年診治指引」,具有不良飲食習慣、真的會容易發作痛風:◎攝取較多肉類的人比攝取較少肉類的人高出約41%會罹患痛風。◎攝取較多海鮮的人比攝取較少海鮮的人高出約 51%會罹患痛風。◎每天喝355ml啤酒的人比不喝酒的人高出約 49%會罹患痛風。(1瓶易開罐約330ml。)◎每天喝44ml烈酒的人罹患痛風的風險增加15%。(1杯烈酒杯約35-70ml。)其中酒類的風險和一般人想像不太一樣,雖然攝取酒精總量越高確實越增加痛風發作,但是不是只有酒類含酒精濃度問題,酒的種類影響可能更大。來自UnderwoodM.教授2009年發表於英國醫學會期刊(BMJ)的研究顯示,釀造酒比蒸餾酒更加容易引發痛風。其中飲用啤酒確實是風險最高,增加了2.5倍急性發作風險、其次才是如威士忌、伏特加等酒精度高的蒸餾烈酒約增加1.6倍,至於香檳等所謂薄酒,在正常飲酒量時、其實未增加痛風發作風險。高湯、火鍋鍋底、蜆精才更要小心豆類在那裡?...別不該限的拼命限,不必禁吃豆類製品啦。不幸的是,錯誤的痛風飲食觀念真的無處不在,限錯了飲食更對控制尿酸沒用。臺灣尿酸高的民眾常會禁吃豆類製品,就是典型的「不用限、卻怕到不敢吃」的最好例證。只依照傳統的所謂高普林食物去避免食用其實並不正確。依據2004年發表於權威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的研究顯示,攝取包括豆類、蘆筍的所謂植物類高普林食物,並不增加痛風發作的風險。但紅肉及內臟的肉類、海產類,則確實會增加痛風發作。合併食用高油脂食物,也會增加發作風險。但最麻煩的並不是蝦蟹等膽固醇含量高的水產食物,反而蚌蛤類的貝類食物才最高。烹煮方式也有影響,與煎炸等方式較無關聯,反而是熬成高湯(如肉類海鮮火鍋鍋底、純植物性食材鍋底則尚未有定論)、或如蜆精般的萃取,由於液態化的快速吸收,反而更快速提高血中尿酸,增加發作風險。高果糖含糖飲料超毋湯現代飲食裡最容易被忽略、卻真正對尿酸痛風衝擊最大的,更是糖尿病友需要嚴格注意的,反而是「果糖」!由於常溫下呈液態、而且糖度高,果糖比蔗糖更容易應用於食品加工、特別在飲料類、加工食品中更為風行。在手搖飲料極風行又炎熱的臺灣,大量果糖常隨著含糖飲料被快速攝入,隨即轉為血中的尿酸,由於短期波動快,果糖很容易誘發痛風發作。由公元2000年起一系列的研究,在在指向飲食中添加由玉米澱粉轉化的高果糖糖漿,尤其是化糖飲料,會明顯增加痛風發作。2014年哈佛醫學院Roddy E及Choi HK兩位教授發表的綜合文獻回顧分析顯示,由於容易飲用更大量,含糖飲料增加痛風發作風險倍數為 RR1.62-2.39與過去熟知的啤酒 RR2.51誘發發作風險近似,所以痛風或高尿酸血症病友真的要格外留意。果糖攝取另一個問題是不容易讓大腦感到吃飽,似乎有第二個胃的無限暢飲,更容易過量攝取,加重脂肪肝、痛風發作、及心血管風險。3大方式減少痛風發作Choi HK教授領導的哈佛醫學院團隊的一項大型研究,透過追蹤長達26年近4.5萬名尚未發作過痛風的美國男性,分析生活方式改善因素對預防未來痛風發作的效力,研究成果2020年11月24日發表於《JAMA Network Open》期刊,發現可透過體重控制、高度遵循健康飲食原則、不飲酒三大方式,減少高達7成(69%)未來痛風發作的風險。其中體重控制最具成效,三大方式的目標分別是:1. 體重控制 : 將身體質量指數(BMI)控制在正常範圍的低於25。但是即使BMI只能在25-29.9 之間,只要也同時控制酒精及遵循健康飲食原則,依然可減少60% 未來發作痛風風險。2.酒精攝取 : 不常態性飲酒,酒精攝入量越低越好,最好是零酒精。3.健康飲食原則 : 高度遵從得舒(DASH)飲食原則,就是以低脂、低鹽、低糖,提供均衡營養。避免過多精製或再製食物以減少精製糖、過量鹽、和飽和脂肪 ( 包含反式脂肪 ) 的攝取,以少油的瘦肉、家禽、魚類、豆類作為主要的蛋白質來源,並均衡攝入蔬果、乳製品、穀物、堅果。痛風不痛、遠離代謝症候群總結以上所述,痛風、高尿酸血症病友,打破飲食迷思是趕走痛風治療豬隊友的好辦法。配合用藥,定期檢測尿酸值與腎功能,與營養師、醫師一起建立正確的觀念,足量飲水、少果糖、減少啤酒烈酒、減少紅肉內臟貝類食物,多增加低脂、高纖的健康原型食物。更重要的是控制體重在BMI至少30以下(最好是25以下),更能讓痛風不痛、遠離代謝症候群、活的更健康!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本文經臺中榮民總醫院授權刊登,摘錄自中榮醫訊月刊電子報第275期)
-
2021-04-04 該看哪科.兒科
「小時候胖長大一定胖」 醫教3招遠離肥胖慢性病
4月4日兒童節,中壢天晟醫院纖體天成體重管理與代謝手術中心主任徐光漢提醒,國內有14.6%國小學童、16.9%國中生有肥胖問題,而「小時候胖,長大一定胖」,代謝性疾病還有可能找上門,建議青少年要養成健康飲食、多運動及充足睡眠的習慣,父母也要阻止孩童過度放縱,才能減少將來的慢性病問題。徐光漢表示,肥胖孩童除少數是受基因影響,大多是因為攝取過多熱量及糖類食物造成,由於胰島素過度分泌,小朋友常愈吃愈餓,惡性循環加上兒童自制力相對較低,肥胖問題就會隨之而來。徐光漢提醒,肥胖會誘發高血壓、高血脂、葡萄糖不耐症、糖尿病、氣喘、膽結石、胃食道逆流等疾病;肥胖兒童也常會因同儕壓力,容易遭受語言及肢體霸凌,或因對自我身材不滿,引發精神焦慮、憂鬱、暴食或厭食等問題。徐光漢指出,防治肥胖可從3個重點著手,第一,多喝水、均衡飲食、拒絕零食;第二,培養運動習慣,每日至少60分鐘中重度活動、避免久坐和晚睡及熬夜;第三,若身體質量指數(BMI值)大於24,應至兒科檢查與治療,及早解決肥胖問題,才能恢復正常的身體發育。
-
2021-04-02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肚子痛發生在各部位的原因不一樣 醫教分辨不同部位的腹痛
肚子的範圍包含食道下半部、胃、十二指腸、小腸、大腸、肝臟、膽囊,胰臟及部份的泌尿及生殖系統,只要上述器官有任何發炎或其他原因都可能造成肚子痛。除了常見急性腸胃炎、消化性潰瘍、胃食道逆流外,還可能依部位不同,有可能發生膽結石、膽囊炎、腹部主動脈瘤剝離、急性闌尾炎等原因,以下為臺北榮民總醫院李偉強醫師解說不同部位的腹痛:一、右上腹部疼痛:如:膽結石、膽囊炎、急性肝炎、肋膜炎等1. 膽結石合併急性膽囊炎:膽囊發炎引起的腹痛很容易與胃痛搞混,膽囊疼痛偏右上腹,容易發生在飯後2-3小時,膽囊收縮會產生脹痛,甚至延伸右側肩膀、右肩胛部位反射痛。嚴重時會合併小便黃、眼睛黃、皮膚黃,大便顏色灰白等,高度懷疑有膽管阻塞。2. 酒精性肝炎:長期酗血及喝酒過量都可能造成酒精性肝炎,引起右上腹脹痛。二、左上腹劇痛:如:胃潰瘍、胃炎、急性胰臟炎、尿管結石、肋膜炎等胰臟位於胃的後方,急性胰臟炎疼痛與胃痛相似,不容易診斷,嚴重時會有生命危險,千萬不可輕忽。胰臟炎好發於有膽結石或總膽管結石病史、長期酗酒之人,其疼痛常是持續且強烈,必須使用嗎啡類的止痛劑才能緩解。疼痛常反射至背後,病人常會彎腰曲膝以減輕痛感,站不直也躺不平,這是因為胰臟位於後腹腔的緣故,也因此常伴隨噁心或嘔吐的症狀。三、右下腹嚴重與急性疼痛:如:盲腸炎、大腸憩室炎等1.急性闌尾炎(盲腸炎):各種症狀都有可能,通常伴有發燒、發冷的現象,典型者有轉移痛,其由肚臍上方轉移至右下腹痛,其疼痛感約在4~6小時後達到高峰,在咳嗽或移動時會加劇痛感。2.大腸憩室炎:大腸憩室是指腸子表層凹陷的坑洞狀結構,當凹陷處被糞石填滿時,容易引起發炎甚至於形成膿瘍,嚴重可能出現大腸穿孔,進而引發腹膜炎、腸阻塞或是廔管。大腸憩室炎相當常見,腹部的左、右兩側都有可能,臨床上台灣人較常見於右側升結腸部位。3.腎結石、尿路結石或膀胱結石:結石痛好發於半夜,因爲水份較少,若有急性下腹部刺痛、小便劇烈疼痛、血尿等,痛到無法站立,需懷疑尿路結石造成尿路系統阻塞,合併腎水腫及後背痛。四、肚臍周圍疼痛:如:急性腸炎、腹部主動脈瘤剝離、缺血性腸炎等1. 腹內器官都有可能引起肚臍四周的疼痛,但以小腸的可能性最大,因肚臍周圍是小腸,常見於急性腸炎,以合併有腹瀉表現 2. 長期便秘習慣者,如老人及部份年輕女性,因為宿便累積造成腸阻塞及疼痛。3. 若合併有背部疼痛時,急性胰臟炎或腹部主動脈瘤剝離、缺血性腸炎等需特別小心。李醫師補充,主動脈剝離不一定發生在胸部,也可能發生在腹部主動脈,除了冒冷汗,如有血壓下降、心跳加速等現象,可能為血管問題,應盡速送急診。五、女性下腹部疼痛:如:經痛、卵巢囊腫破裂、卵巢蒂扭轉、子宮內膜易位、骨盆腔炎等1. 有些女性在月經期間會出現下腹疼痛的情況,常會問到會隨周期而反覆發作。2. 育齡女性如果出現突然的下腹部疼痛,可能原因有卵巢囊腫破裂、卵巢蒂扭轉、子宮內膜易位症、骨盆腔炎等病症。肚子痛原因多,無論是哪一種類型的肚子痛,李偉強醫師提醒,如果腹痛難以停止,出現無法緩解的疼痛,依據自我評估重點,觀察相關症狀,並提供醫師正確訊息,應儘速就醫治療。
-
2021-04-01 醫療.消化系統
半夜肚子痛怎辦?當心腸胃炎、消化性潰瘍、胃食道逆流
半夜肚子痛是怎麼了?臺北榮民總醫院醫務企管部主任,同時也是胃腸肝膽科教授的李偉強醫師表示,半夜肚子痛原因很多,肚子的範圍包含食道下半部、胃、十二指腸、小腸、大腸、肝臟、膽囊,胰臟、及部份的泌尿及生殖系統,只要上述器官有任何發炎或其他原因都可能造成肚子痛。肚子痛可以發生在任何時候及任何年紀的人,半夜腹痛最常見的有急性腸胃炎、消化性潰瘍及胃食道逆流三大類,以下為李偉強醫師解析半夜腹痛的可能原因:第一、急性腸胃炎:非感染性腸胃炎 VS. 感染性腸胃炎1、非感染性腸胃炎:非細菌或是病毒感染造成腸胃發炎像是傷胃藥物(止痛藥、抗生素、阿斯匹靈等)、食物毒素、暴飲暴食、口味太重、飲食不習慣(如出國旅行、異國美食)、飲酒過量、食物過敏(牛奶過敏、個人特殊調質)等都會引起非感染性腸胃炎。2、感染性腸胃炎:病毒性 VS. 細菌性(1)病毒性腸胃炎:像是常見的諾羅病毒、輪狀病毒、星狀病毒、腺病毒等,感染性腸胃炎一年四季發生於世界各地,且每種病毒有其好發的季節性,例如,諾羅病毒、輪狀病毒及星狀病毒較流行於11月至3月寒冷的月份,多以腸胃腹瀉、發燒、發冷、嘔吐及全身虛弱表現,而腺病毒不限冬天,一年四季皆可發生。輪狀病毒最常造成嬰兒和5歲以下幼童腹瀉的原因,而諾羅病毒則不限任何年齡層,病毒性腸胃炎一般休息2-3天即可康復,有時需要一些支持性的治療。(2)細菌性腸胃炎:如沙門氏菌、大腸桿菌、葡萄球菌等細菌性腸胃炎以夏季居多,最常見沙門氏菌、大腸桿菌、葡萄球菌,與食物沒有保存好有關,常以肚子痛、上吐下瀉、發燒、甚至有血便表現,細菌性感染較嚴重,恢復時間需要一週以上。另需注意高齡長者經常因吐瀉造成脫水,應注意補充水分與營養,必要時補充電解質,建議少量多餐及清淡飲食,有嚴重的症狀時需送醫治療。第二、 消化性潰瘍 :空腹時腹痛以十二指腸潰瘍最常見,其它像是胃潰瘍、十二指腸炎、急性胃炎也有可能,都是以上腹部中央疼痛為主1、十二指腸潰瘍 十二指腸潰瘍與胃酸過多有關,空腹時胃酸太多,容易有胃鼓脹、悶痛、晚上在床上翻來覆去或是痛醒,嚴重會有黑便與吐血,病人必須手壓在胃部或者需吃食物中和胃酸,症狀會暫時緩和,但常反反覆覆,只要胃一空就不舒服,大約有半數病人有在半夜痛醒的經驗。2、胃潰瘍不同於十二指腸潰瘍需要進食緩解不舒服,胃潰瘍進食後反而容易更不舒服,常發生於飯後一小時內,因為食物刺激到破損的粘膜。研究證明,「幽門螺旋桿菌」是造成胃潰瘍與十二指腸的元兇,不論空腹或進食以後,若有反覆發作、半夜上腹部不舒服,應儘速尋求腸胃科醫師治療,必要時接受胃鏡檢查,確認是否有胃潰瘍或十二指腸潰瘍,若證實有幽門螺旋桿菌,也建議立即治療,以減少日後復發的機率。日常預防偏向清淡飲食,避免藥物刺激,飲酒過量等損傷。第三、胃食道逆流:胃食道逆流常與肚子痛合併胸悶一起發生。1. 常合併半夜胸悶、打嗝、噁心、喉嚨痛或是咳嗽,無法躺下來,坐起來會好一些。2. 多半有病史且反覆發作3. 常是晚餐太飽或是睡前吃宵夜不同於前述的消化性潰瘍,胃食道逆流因為食道位置較高,病人合併胸口悶痛不舒服,甚至必需坐著才能入睡。老年人常見胸口不舒服,誤以為是心肌梗塞或心肌缺氧半夜急送醫,最後診斷發現竟是胃食道逆流引起的胸悶。第四、上腹痛其它可能因素:1. 急性胃炎(範圍常為胃部,多以噁心、嘔吐、胃脹表現,但不常拉肚子)2. 非潰瘍性消化不良(常見於晚餐吃太多,食物消化不全刺激胃部脹痛)3. 胃癌4. 膽結石、總膽管結石或是膽囊炎(偏右上腹部且有時會轉移到右後肩痛)5. 狹心症、心肌梗塞等心臟急症
-
2021-03-31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30歲後出現腰痠、尿道感染別輕忽!醫:多囊腎初期無特別症狀
三十多歲的王先生長期飽受腰痠所困擾,起初以為腰痠只是工作忙碌、長期久坐引起,未特別就診檢查。直到有天腰痠情況加劇,甚至伴隨尿道感染、血尿,王先生才匆忙到醫院就診。原本以為只是尿道感染,豈料在後續超音波檢查發現,腎臟裡有許多大小不一的水泡,也才發現腰痠、尿道感染竟是多囊腎引起。王先生頓時晴天霹靂,不僅心情備受影響,甚至連結婚計畫都受衝擊。亞東紀念醫院腎臟內科蔡萬全醫師指出,自體顯性多囊性腎臟病(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ADPKD),屬於最常見的遺傳性腎臟病,其中第一類型PKD-1基因缺陷引起的多囊腎,約占8成。多囊腎患者出生時腎臟可能就有囊腫,但因為囊腫太小難以察覺;普遍在30-40歲後,出現腰痠、腹痛、尿道感染、高血壓等明顯症狀後才意外確診。發病後,患者腎臟功能會漸漸變差,若未積極透過藥物控制,尤其第一類型PKD-1基因缺陷患者,腎功能惡化速度較快,可能會在50幾歲就進入末期腎病變,需要長期接受透析治療(即洗腎),或接受腎臟移植。提及多囊腎常見症狀及發生原因,蔡萬全醫師解釋,多囊腎患者腎臟的結締組織異常增生,使腎臟漸漸形成水泡。在水泡較小時,患者沒有明顯不適不易察覺。隨著年紀增長,腎臟水泡越來越多、越來越大顆,患者可能因為腎臟被撐大,發生腰痛、腹脹、腹痛症狀。除了腎臟相關症狀,多囊腎還會衝擊患者全身。由於腎臟的水泡容易壓迫腎組織,導致體內水分、鹽的平衡失調,患者可能年紀輕輕就有高血壓。此外,當水泡破裂時,不僅可能出現血尿,患者也容易尿道感染,導致解尿時會感到燒灼、疼痛,出現尿路結石的機會也比較高。部分患者還可能合併出現腦動脈瘤,破裂時會導致爆炸性頭痛、昏迷、甚至死亡。高血壓、尿道感染、腰痠別輕忽 及早診斷、治療多囊腎 療程更有效蔡萬全醫師說,「過往,多囊腎因沒有有效的控制方法,是相當棘手的疾病,患者往往很難立刻接受。尤其是這些患者正好處於適婚年齡,突然面對這樣可能需要洗腎的遺傳疾病,衝擊相當大。」所幸,現在已開發出可以抑制腎臟水泡增長的多囊腎口服藥物,能延緩腎功能惡化,改善患者們最擔心的「50幾歲就洗腎」情況。針對治療費用,該款口服藥物已納入健保給付,只要符合條件,腎臟科醫師便能協助申請使用。提及服用多囊腎口服藥物的好處,蔡萬全醫師解釋,「臨床上我們把慢性腎臟病分成第1期到第5期,進入第5期後可能就需要洗腎。根據研究,多囊腎患者如果在第2期開始服用藥物,差不多可以將洗腎時間延緩7年;如果在第3期開始服用,可能將洗腎時間延緩4年左右;如果在第4期開始服用,洗腎時間可能延緩1年左右。」相較於過往僅能積極控制血壓,透過多囊腎口服藥物可以更有效控制病程發展,延遲患者洗腎時間。多囊腎日常保養重點蔡萬全醫師叮嚀,除了積極透過多囊腎口服藥物控制疾病外,患者也要多喝水,避免喝飲料或咖啡。當水分多到足以抑制抗利尿激素時,能稍微減緩腎臟水泡生長的速度。此外,飲食應清淡,攝取奶、蛋、魚、肉、豆類等蛋白質要適量,減少鹽分攝取,避免造成腎臟負擔,或是使血壓升高,進一步影響腎臟功能,另外,過多鹽分還會讓治療藥物的功能被打折扣。 患者要控制血壓、血糖,並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但不可太過激烈。務必按時服藥、定期追蹤,千萬不能服用偏方或不明藥物。貼心小提醒蔡萬全醫師提醒,多囊腎初期並沒有特別的症狀,很容易被忽略。如果年輕發生高血壓,長期莫名發生腰痠、腹痛、反覆發生尿道感染等症狀,或是父母、家中親戚是多囊腎患者,建議民眾一定要到腎臟科檢查,利用腎臟超音波、抽血、驗尿來評估、追蹤腎臟的狀態及功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才能延緩腎臟功能惡化的速度喔!原文:
-
2021-03-30 養生.聰明飲食
研究發現高麗菜可防4癌發生 營養師提醒1族群慎食
無論是清炒、燉粥、煮火鍋,正值生產旺季的高麗菜是最近料理中常見的食材,除了口感清脆香甜,還具有低膳食纖維、含多種營養素等優點,被喻為「廚房裡的胃藥」,適合容易胃痛及胃潰瘍等民眾食用。高麗菜 適合做為減醣飲食高麗菜是小吃攤「燙青菜」常見主角,1份燙高麗菜約100克,熱量23大卡,蛋白質1.3克、碳水化合物4.8克,且幾乎不含脂肪,而膳食纖維1.1克,屬於低碳水化合物的蔬菜,適合做為減醣飲食。台安醫院營養師劉怡里表示,高麗菜屬於十字花科,含有維生素A、B群、葉酸、維生素C等,具有抗氧化、抗老化。再者,高麗菜為少數含有維生素U的蔬菜,具有修補黏膜的功效。有助抑制癌症細胞 降低這4種癌風險此外,高麗菜含有吲哚素、異硫氰酸酯,更有助抑制癌症細胞的生長。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研究發現,高麗菜可降低罹患胃癌、乳癌、大腸癌及前列腺癌等4種癌症。除了具有抗癌效果,高麗菜還有「廚房裡的胃藥」之稱,劉怡里說,高麗菜屬於低膳食纖維蔬菜,加上含有維生素U,因此,不會增加腸胃負擔,還可修補腸胃道黏膜,經常胃痛、牙口不好的老人均可多多食用。不少網友認為,甲狀腺功能異常的人應該避免食用高麗菜,為此,劉怡里說,甲狀腺功能異常者確實不宜飲用以高麗菜為主的蔬果汁,但可以少量食用高麗菜。(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  延伸閱讀: ·多吃蔬菜有益身體健康? 這5種深綠色蔬菜吃多小心患上腎結石 ·腸胃不好可以吃高纖食物? 1重點須知,順便告訴你哪些食物能潤腸
-
2021-03-29 癌症.其他癌症
噁心想吐、上腹痛是膽囊癌?醫:6個高危險因子要注意,做這檢查才心安
膽囊癌好發年齡在60至70歲,男、女比例約1比3,雖然很多膽囊癌患者都有很長的患病史,但也有少數是完全沒有症狀,作超音波檢查時才被發現罹患膽囊癌。 消化醫學基金會教授王德宏說,大多數患者會出現腹痛、噁心、想吐等慢性膽囊炎症狀,約1/3~1/4則會有類似膽管癌或胰臟癌病癥,像是黃疸、體重減輕,也有以急性膽囊炎為表現,出現右上腹痛、發燒、畏寒、腹部壓痛、反彈痛等。 定期超音波篩檢膽囊癌很必要 只有極少數是上消化道出血或潰瘍痛等,甚至部分病人完全沒有異常,是利用超音波等工具篩檢出來的。 常見膽囊癌5種症狀1、右上腹痛或上腹痛。2、嘔吐、噁心。3、黃疸。4、體重減輕。5、厭食。 膽囊癌是膽道系統最常見癌症,發生膽囊癌的原因至今依然不明,王德宏說,定期以超音波是診斷膽囊癌最佳工具,它不具侵襲性,且能診斷大多數的膽囊癌,是目前最佳診斷利器,另外,電腦斷層也可以觀察到膽囊內低緻密度腫瘤。 膽囊癌早發現可存活5年以上 膽囊癌治療方式以手術切除為主,對於早期癌,手術切除膽囊後多半可以得到很好的結果。反之,如果腫瘤已侵犯到附近臟器(例如肝臟),則手術時不但要切除膽囊,也要作部份肝臟切除術,如轉移到其他內臟(例如肺臟、骨頭等),可以作放射線療法或化學療法,只是效果通常都很差。 如果膽囊癌是在很早期被發現,例如無症狀在作超音波掃描時偶然發現腫瘤,或者為了膽結石而切除膽囊時偶然發現有膽囊癌,則術後多半可以存活5年以上;如果是進行到末期膽囊癌,很少能活到5年以上,王德宏建議,務必定期接受超音波追蹤,才能提早發現提早治療。 6個膽囊癌高危險因子1、膽囊炎2、膽結石3、磁化膽囊4、膽胰管合流異常5、潰瘍性大腸炎6、膽囊內有息肉或息肉樣病變 ●原文刊載網址 ●延伸閱讀:.中年後肌肉下降、體脂肪持續增加!把握4原則,增肌減脂並行、讓你慢老超有活力.桌球CP婚變》坐月子被江宏傑笑臉圓爆哭...福原愛:每一次爆哭的過程,我學會了說出心事.「黃豆」會致乳癌?研究證實:愛吃這2種飲食才真的玩命
-
2021-03-27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胃痛未必是胃痛 小心是肝癌
女病人:「醫師,我胃痛!」醫師:「為什麼?」女病人:「老公住院!」醫師:「不要愛那麼深,就不痛了?」女病人:「照顧他的人是小三,我胃痛!」一般人俗稱的「胃痛」是指「胃」的地方痛,但「胃」的地方痛,不一定是「胃」痛。如果痛得很厲害,像女生生小孩一樣,那可能是膽結石在痛。如果是持續痛,肚子摸著就痛,可能是胰臟發炎。如果是胃的地方痛,肚子摸到腫塊,可能是肝癌。如果以上皆非,在中心處痛,最近咖啡也喝多了,可能是胃食道逆流。如果也是「胃痛」,但上方一點,可能是心絞痛。此外,盲腸炎開始也會胃的地方痛,之後才會痛到右下腹處。如果是非常劇烈撕裂性的痛,也可能是腹部主動脈剝離。如果是胃痛,同時冒冷汗,可能是肝癌破裂出血。如果以上皆非,真正有問題的就不多了。可能吃壞了肚子,跟著可能會嘔吐、拉肚子,當然,如果是心臟因素引起的胃痛,通常痛的部位會高一點。總而言之,胃痛看起來事小,但要判斷原因還真多,不可忽視。●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93期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1-03-24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無痛性血尿千萬要小心!雲林婦女不在意竟檢出是腫瘤
雲林縣北港鎮60多歲王姓婦人,半年來出現頻尿、急尿和血尿,時好時壞所以不以為意,直到最近到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醫院(媽祖醫院)泌尿部檢查,竟發現是輸尿管腫瘤,醫師以「3D腹腔鏡微創手術」清除腫瘤,幸好只是初期病灶,術後一周即出院正常生活,醫師呼籲民眾不要忽視自己小毛病,並不是每個人都像王婦這麼幸運,有問題最好提早檢查。醫師蔡禮賢指出,血尿分為疼痛和無痛性,疼痛性血尿較常見,通常和結石或泌尿道感染有關,病人因為疼痛較有警覺性,通常會馬上就診醫治,但無痛性血尿則像隱形殺手,讓人沒有警覺性而忽略,無痛性血尿有可能是上泌尿道和膀胱腫瘤,一旦延誤就醫,後果不堪設想。早發現可用微創手術清除,傷口小疼痛少且恢復快,比以往的開刀好很多。蔡禮賢說,該醫院已完成「3D腹腔鏡微創手術」設備升級,提供醫師和助手立體化的視野,能夠更精準地切除腫瘤和保留正常組織,除創傷小,恢復快,更大大提高手術精確度,除可用於腫瘤手術,更可應用於其他泌尿科手術,例如精索靜脈曲張、輸尿管狹窄或巨大結石取出手術。本身也是泌尿科醫師的院長吳錫金指出,據國際文獻指出,台灣患有上泌尿道腫瘤的人口比例,比世界其他地區高出許多,不論是疼痛性或無痛性血尿,都應及早就診,該醫院不論診斷或治療血尿等相關的各類疾病,經驗和設備都大為提升,期望民眾有問題千萬不要隱忍或不好意思就醫,以免小病變大病誤了病情。
-
2021-03-22 科別.泌尿腎臟
醫病天地/軟式輸尿管鏡 清除結石無傷口
53歲陳姓男子日前因右腎結石就醫,經體外震波碎石術治療,雖排出部分結石,但一些較大結石卻卡在腎臟及輸尿管,大千綜合醫院為他安排進行軟式輸尿管鏡雷射碎石手術,一併清除右輸尿管及右腎結石,術後恢復良好。大千泌尿科醫師陸兆明表示,一般2公分內的結石會採體外震波碎石手術,大於2公分或屬鹿角結石,會建議以經皮腎造瘻碎石手術治療。但前者容易有結石打不乾淨或打不動狀況,後者會有大量出血的危險,軟式輸尿管鏡雷射碎石術可解決上述兩者的缺點。這種手術以電子式軟式輸尿管鏡搭配鈥雷射治療,電子式軟式輸尿管鏡是相當精密的儀器,利用電子感光元件進入病人體內,穿過膀胱、輸尿管到達腎臟內部,直接檢查腎內的病灶,包含腫瘤、血管瘤、結石等。它的前端可控制彎曲達270度,能找出X光或電腦斷層無法看出的微小病灶,搭配高功率鈥雷射,可將集尿系統結石逐一清除,也可將上皮細胞癌汽化消除,病人術後恢復時間短且無外在傷口。陸兆明建議,預防腎結石要多喝水、少吃動物性蛋白、減少食鹽攝取量,如出現腰痛、腹部悶痛、血尿、惡心、嘔吐等症狀,應盡速就醫檢查。
-
2021-03-16 科別.牙科
每天刷牙還得牙周病?牙醫:多數人都忽略1地方
38歲林先生不抽菸、不喝酒、也不嚼檳榔,但下顎前牙動已經開始搖晃,求診牙科,醫師檢查赫然發現其有嚴重牙結石堆積,經影像檢查更發現牙周組織發炎,已影響到牙周韌帶、齒槽骨和牙骨質,確診為「慢性牙周病」症狀。牙周病 因牙菌斑累積所致 臺中慈濟醫院牙科醫師何曉涵解釋,造成「牙周病」,就是許多人熟知的牙菌斑累積引起,牙菌斑就是俗稱的「牙垢」。無論是否進食、吃東西,牙齒表面都會形成一層生物薄膜,隨時間推移與細菌繁殖,薄膜會增厚變成牙菌斑,所以,牙菌斑就是由細菌、食物殘渣、脫落的口腔上皮細胞和唾液組成;而「牙結石」就是牙菌斑鈣化後堆積而成。(推薦閱讀:牙周病、蛀牙差在哪?沒蛀牙就會得牙周病? 牙醫師破解迷思)確實且正確潔牙 保護牙齒與牙周 為避免一連串的因果循環,只有平時踏實做好牙齒清潔與保養,才能減少牙周病發生。何曉涵建議,保護牙周與牙齒,正確潔牙方式很重要,刷牙時機、工具與動作都是關鍵;三餐飯後與晚上睡前都是刷牙時機,還要選用適合大小、軟硬度適中的牙刷,並以每3、4顆牙齒為一個小區塊刷洗,動作要「輕而快」,以橫向、縱向、畫圈三方式來回刷洗。(推薦閱讀:天天刷牙卻得牙周病? 牙醫師曝「黃金刷牙時間」做錯還是一口爛牙)牙縫清潔末忽視 定期牙科洗牙為保養上策值得注意的是,最容易被忽略的牙縫也是刷牙的重點,可以用牙線或是牙間刷,清潔洗刷齒縫,才能真正洗到每個角度;更好的方式是定期到牙科回診洗牙,清除較深層牙結石也是保養牙齒的關鍵。(推薦閱讀:還沒進去就超緊張!害怕看牙醫怎麼辦? 專業醫揭「事前眉角」)延伸閱讀: ·牙周病不一定會痛? 牙齦發炎要小心!醫列「9典型症狀」別當耳邊風 ·口臭是牙周病主要徵兆! 飯後40分鐘就形成,這動作是牙菌斑大敵...舌苔積太多也不OK
-
2021-03-13 養生.營養食譜
冬季水果/「果中之后」草莓擁有豐富的維生素C,含量是蘋果的7-10倍!但有2種人不宜多吃
草莓季快接近尾聲!酸酸甜甜的口感,不僅有豐富的營養,更是大小朋友的最愛。喜愛吃草莓的人,不彷趁著草莓季期間去草莓園採草莓,或買新鮮草莓來享用!盛產期為每年12月至隔年4月草莓是源自歐洲的水果,臺灣最早引進的紀錄是1934年時由日本人引進,在陽明山開始試種。後來被苗栗大湖的農民引入,苦心經營有成之後,草莓成為大湖的代名詞,大湖也是臺灣最大的草莓專業種植區。每年12月中下旬到隔年4月中,都會進入草莓的採收期,2~3月的草莓最大顆也最甜,想採草莓的民眾建議把握最佳時機。擁有豐富的維生素C,含量是蘋果的7-10倍草莓含高維生素C,也含有維生素A、E、鐵、鉀等營養素、熱量又低,是極健康的水果。維生素C含是蘋果的7-10倍;果肉內富含果膠和膳食纖維,可以幫助消化。根據食藥署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資料顯示,草莓含維生素C、糖類、有機酸、葉酸及鉀、鈣、鎂、磷等礦物質,其中高維生素C含量堪稱「果中之后」。劉怡里說,每100克草莓的維生素C含量69.2毫克,人體一天維生素C建議攝取量是100毫克,每天吃160克草莓,約大型草莓10顆、中小型草莓16顆,也就是1份水果,即可達到一天維生素C攝取量。草莓是高鉀水果,可預防高血壓、心血管疾病,但草酸過多,建議腎功能不好、草酸鈣結石的人,不宜吃太多,尤其不要榨成草莓汁飲用。如何挑選好吃的草莓?採草莓時最好挑選顏色鮮豔的草莓,顏色太白或是過青都是未成熟,如果肩部是白色就約8分熟。草莓一旦離枝後成熟度就中止,不會像其他瓜果還可催熟。此外要注意外表是否有損傷,草莓上的絨毛越長代表越少人碰過,越新鮮,而且越新鮮的草莓,身上的小顆粒是立起來的。帶回家的草莓不要立刻清洗,直接放入冰箱冷藏即可,需要吃多少再洗多少。若是未能吃完的草莓則密封冷藏,在兩日內吃完即可。如何清洗草莓比較安心?草莓的清洗很重要,若不正確清洗,不但將農藥吃下肚,維生素C也會流失。正確洗法是放進漏籃之內用清水慢慢沖洗,瀝乾後可用軟毛巾吸乾水分,入口前才將蒂頭拔除最好。草莓在栽培過程中容易受到污染,而且屬於重肥重藥的水果,建議食用前一定要清洗完全以保障食用安全。原文整理至/農業易遊網草莓美味料理-鳳梨草莓優格功效:清腸道 材料:草莓8個、鳳梨200g、優酪乳200cc 作法: 1.將草莓洗淨去蒂,鳳梨去皮切塊。 2.所有材料放進果汁機,打勻即可。 小叮嚀:尿蛋白異常、尿素氮異常、肌酸酐異常、尿毒症、洗腎、腎功能不全、腎癌忌食。 TIPS:草莓富含豐富維他命C、蘋果酸、檸檬酸、鐵、磷等礦物質,現代醫學研究認為,草莓對胃腸道和貧血都有一定的滋補調理作用。優格可促進腸胃蠕動、消化液分泌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