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27 科別.感染科
搜尋
紅疹
共找到
399
筆 文章
-
-
2020-10-17 新聞.健康知識+
接種流感疫苗後需注意什麼? 家醫科醫師:3類情況宜留心
每年10月是流感疫苗開打的季節,尤其適逢新冠肺炎攪局,儘早接種流感疫苗更顯重要。新光醫院家醫科柳朋馳醫師表示,流感疫苗的安全性雖高,但仍建議民眾在接種後48小時內密切觀察身體是否出現異狀,少數人接種疫苗後可能會有輕微發燒、頭痛、紅疹等症狀,正常來說約1至2天就有恢復,若不適症狀持續超過2天,最好回診檢查為佳唷!流感疫苗開打,接種完流感疫苗之後身體居然有些感冒症狀,這樣算正常嗎?有過敏體質、對雞蛋過敏者,接種流感疫苗會誘發過敏症狀嗎?接種完該注意哪些照護重點?柳朋馳醫師表示,流感疫苗的安全性高,目前根據疾病管制署建議,僅將「已知對疫苗成分有過敏者」以及「過去注射曾經發生嚴重不良反應者」列為接種禁忌症,其餘民眾經醫師諮詢後即可安心接種,但仍建議注意以下三類狀況:1.使用抗血小板、抗凝血藥物或凝血功能異常者,接種後應加壓注射處至少2分鐘。柳朋馳醫師補充,這類民眾接種流感疫苗時建議主動告知醫師個人病史與用藥狀況(如使用Aspirin、Warfarin、Clopidogrel、Ticlopidine等藥物),經醫師評估後可採用較細的針頭注射流感疫苗以減少出血狀況;此外,建議使用抗凝血藥物及凝血異常患者在接種後應加壓至少2分鐘,並觀察注射處是否有出血或血腫狀況,若皆無不適反應再離開。然而,柳醫師也叮嚀,一般民眾若無特殊狀況,基本上不建議搔抓或揉壓打針處,只要確認注射後5至10分鐘後沒持續出血或出現血腫即可安心。2.對雞蛋過敏、有過敏體質者,接種後建議休息觀察30分鐘,無不適再離開。參考英、美等國之做法,疾管署今(109)年已正式將「對雞蛋嚴重過敏者」自接種禁忌症中移除。然而,柳朋馳醫師補充,絕大多數民眾皆能安心接種流感疫苗,但有鑒於仍有相當小的機率可能出現立即性的過敏反應,包括皮膚搔癢、出疹等症狀,嚴重者可能導致過敏性休克(症狀包括氣喘、呼吸困難、聲音沙啞、眼唇腫脹等),因此提醒有過敏病史者在接種流感疫苗後最好主動留院觀察30分鐘以上,若無不適症狀再離開更安心。3.疫苗與其他藥品皆可能出現副作用,若症狀持續逾48小時應主動回診檢查。打完流感疫苗後在注射處可能會有局部疼痛、紅腫狀況,皆屬於正常反應,有少數人可能會出現疫苗副作用,包括頭痛、發燒、肌肉痠痛、噁心、皮膚搔癢或出疹等狀全身性的輕微反應,大約持續1至2天身體即可自然恢復。然而,柳朋馳醫師叮嚀,若持續發燒逾48小時,或出現呼吸困難、意識改變等都屬於接種的異常反應,建議應儘速回診接受進一步的檢查與醫療處置。柳朋馳醫師也補充,打完流感疫苗約需2週才能發揮保護力,但並非完全對流感免疫,也就是接種流感疫苗仍有感染流感的可能,但會降低感染機率且症狀也會相對輕微;因此,提醒民眾在秋冬病毒肆虐時,仍應注意做好個人衛生,包括勤洗手、戴口罩,以保護自己免受病毒威脅。 流感疫苗相關問題,建議諮詢「小兒科、家醫科」圖文創作:健談專家諮詢:新光醫院家醫科 柳朋馳醫師本文經《健談》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
2020-10-14 科別.感染科
愛種花花草草不好嗎?居家護理師訪視並給予登革熱衛教
台灣確診本土登革熱者人數攀升,我國今年首例本土登革熱更在桃園現蹤,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居家護理師在訪視個案時,發現許多老長者會在家中種植菜園,易環境倉亂、有積水容器等,趕緊協助清除並給予衛教。衛福部桃園醫院居家護理師魏怡洵表示,居家護理業務工作範圍在各個社區,訪視時發現5至6成的個案,家中或社區會種植盆栽,甚至有些老奶奶或爺爺有自己的菜園,雖是休閒娛樂,不過很容易導致病媒蚊增生。魏怡洵舉例,曾訪視一名中風臥床的個案,兩名老夫妻住在一起,奶奶喜歡在家門前用保麗龍箱種菜,她在眼尖瞧見箱內有積水並長滿青苔,立即給予奶奶衛教關於登革熱嚴重性,並協助將居家環境及積水桶依照「巡、倒、清、刷」步驟來清理。多名居家護理師也有遇過類似案例,魏怡洵強調,降雨後一周為登革熱防治關鍵期,民眾應加強居家周圍環境清潔,且居家個案多為意識不清無法表達,若真被感染,往往仍需靠照顧者發現,才能盡早就醫。魏怡洵提醒,照顧者應隨時個案注意體溫變化、檢視身上有無不明原因紅疹或呻吟不適表現等,社區傳染病防治工作所有人的責任,預防勝於事後補救,應確實配合政府政策,共同維護居家環境清潔及守護社區健康。
-
2020-10-13 新聞.用藥停看聽
抗生素治青春痘卻喪命 長庚找到關鍵藥物過敏基因
廣泛使用在上下呼吸道感染、皮膚感染等疾病的抗生素「磺胺類抗生素撲菌特錠」(Baktar),卻常引起國人嚴重藥物過敏。年僅18歲的男大生,為治療青春痘,服用該類抗生素,引發肝衰竭死亡;長庚醫院找出導致該藥物關鍵的特殊基因(HLA-B*13:01)及相關基因型,引發嚴重過敏的風險是一般人的45倍。磺胺類抗生素撲菌特錠(Baktar)是台灣藥害救濟排名前十大、也是全球嚴重藥物過敏的前五大藥物,而撲菌特錠廣泛使用多種感染病症,如皮膚感染、上下呼吸道感染、腎臟及尿路感染、生殖器感染、腸胃道感染,連燙傷藥膏、眼藥水都含有這類抗生素,每年約有20萬到30萬人使用,有其不可取代的地位。但一旦磺胺類抗生素過敏很可能會致命,林口長庚醫院皮膚部部長長鐘文宏表示,收治的病例中,有位18歲男大生為了治療青春痘服用磺胺類抗生素,引發肝衰竭,等不到換肝死亡;一位女大生,同樣也是為了治療青春痘,服用磺胺類抗生素,結果引發猛爆性肝炎;另一名泌尿道感染女性病患則導致全身性的皮膚水泡與破皮,一度引起敗血症而差點死亡,最後雖撿回一命,卻併發永久後遺症,眼睛視力嚴重受損。林口長庚醫院皮膚部醫師陳俊賓表示,磺胺類抗生素過敏反應,輕則局部或全身的搔癢紅疹,嚴重過敏反應則包含史帝文生強生症候群(SJS)、毒性表皮溶解症(TEN)和藥物反應伴隨嗜伊紅性白血球增加與全身症狀(DRESS)。陳俊賓表示,臨床表現則包括全身性產生紅疹與水泡,到大範圍的皮膚破皮和黏膜潰瘍,也可能併發肝腎功能或多器官衰竭而導致死亡,死亡率高達30%;有些幸運存活的患者,也可能會有眼睛視力受損的永久後遺症。鐘文宏表示,長庚研究團隊是與亞洲的泰國、馬來西亞等國合作進行為期五年的研究,確認磺胺抗生素過敏的特殊基因型(HLA-B*13:01及相關基因型),帶有此特殊基因型的人使用撲菌特錠抗生素藥物就有可能產生嚴重藥物過敏的風險,且風險比一般人高出45倍,其中過敏患者約52.8%帶有這基因型、正常人約11.4%。鐘文宏表示,既然已經找到特定的基因會引發嚴重過敏,若能早期於病人服藥前,進行用藥前基因檢測和疾病早篩,將可有效預防嚴重藥物過敏的發生。
-
2020-10-07 科別.感染科
父親得帶狀疱疹 11月大女嬰感染水痘
未滿1歲洪姓女嬰差幾天就可施打水痘疫苗,未料被罹患帶狀疱疹的爸爸傳染水痘病毒,未施打過水痘疫苗的新住民媽媽也感染,一家三口一起戰「痘」。醫師提醒家長,千萬別忽略孩子應常規接種的疫苗,「一針也不可懈怠」。11個月大洪姓女嬰的父親是台中人,一家人配合他的工作都住在離島,女嬰爸爸見女兒高燒不退並長皮疹,在離島就診兩次,當地醫師懷疑感染水痘,且擔憂有併發症,建議回台灣就醫。氣候因素影響,女嬰發病後第4天才飛回本島,孩子除高燒,水痘愈長愈多且食慾極差,一下飛機趕緊送急診。台中慈濟醫院小兒科醫師余孟恭指出,反覆高燒的女嬰到急診室時,頭、臉與軀幹都已出現紅疹、紅色丘疹,合併嚴重搔癢,導致水痘破裂與局部皮膚細菌感染;住院後進一步從女嬰接觸史清查傳染源,發現孩子發病前兩周,父親曾長皮蛇(帶狀疱疹),沒幾天孩子也反覆發高燒且冒出細小紅色皮疹,推測極可能是被父親傳染。可怕的是女嬰母親陪病3天,居然也開始冒出紅色皮疹,醫師詢問才知道,女嬰母親是來自越南的新住民,從未施打過水痘疫苗,因孩子長水痘也被傳染,一家三口一起治療。父親持續觀察外,女嬰與母親也投以抗病毒、止癢的抗組織胺及治療細菌感染的抗生素等藥物。住院5天後,女嬰從最初的水疱發展到膿疱最後結痂,母親則在用藥後快速好轉。余孟恭說,治療水痘最好的方式是注射疫苗,只要曾經接種過疫苗,身體多少還會有抗體具有保護力,即使再次感染水痘病毒,症狀會輕微一些,併發症狀也會少一點。他建議女嬰滿周歲後,仍應再施打水痘疫苗,讓保護抗體維持更高、更好。余孟恭提醒,長水痘不可輕忽,因要擔心的不只是留下痘疤而已,還有重症疑慮的出血性水痘,感染水痘的幼兒須留意有無繼發性細菌感染、敗血症或腦炎等併發症;老年人則應注意是否有肺炎、敗血症等併發症,及時適當治療十分重要,才能避免致命危機。
-
2020-09-30 科別.皮膚
癢到不行以為過敏!指縫驚見「蟲穴道」才發現是疥瘡
許多皮膚病都會讓人很癢,「疥瘡」更是讓你全身癢透、傳染力極高,連醫護人員聽到都不禁要往後退的一種皮膚疾病。有醫師分享一病例指出,孩童全身癢初期以為過敏,後來才發現是「疥瘡」,更在孩童指縫找到「蟲穴道」,令人頭皮發麻。大部份皮膚病不是紅腫痛,就是很癢,小兒科「柚子醫師」陳木榮在《醫師好辣》節目中分享一個「癢到不行」的疥瘡病例。一位母親帶其1歲小孩就診,孩子全身癢到東抓西抓,一開始醫師認為是過敏,開了抗過敏的藥給他吃,結果一周後回診,孩子更紅更癢。醫師仔細觀察,後來在他的手指指縫發現紅紅小小的點,驚覺應是疥蟲鑽進表皮的「蟲穴道」,開了藥膏藥水,並提醒媽媽回去要幫孩子每個隙縫都要塗,包括肛門縫都不能放過。而孩子在擦了二周的藥之後就好得差不多了,不過再過一個星期,果然家中的爸爸、媽媽、姊姊都被傳染了。疥瘡是由疥蟲引起,經由皮膚接觸、人傳人的疾病,傳染性極高,因此群聚的團體生活者,例如軍隊、安養中心、護理之家等是高風險族群。臺灣皮膚科醫學會游懿聖醫師指出,疥蟲會在人體皮膚打洞、鑽到人的皮膚裡面,靠吃我們的皮膚組織維生,因為疥蟲本身以及他的卵、排泄物,會引起人體的免疫反應,因而造成奇癢無比的紅疹。疥蟲不會跳、不會飛,只會爬,爬行的速度一分鐘大約爬兩公分,因此如果只有短暫的握手,被傳染的機率不高。少部份的疥瘡可以經由間接接觸而傳染,患者身上疥蟲的皮屑如果掉在床單、枕套這些布料上,有可能會因此而間接傳染給下一個接觸的人。游懿聖醫師指出,疥瘡治療並不難,不論是外用或是口服,一二周持續用藥很快會好。難在環境消毒。家中如果有一個人確定診斷是疥瘡,家中成員無論有沒有症狀,都會建議預防性擦藥,家中的衣物、床單、枕套,也會建議用熱水浸泡(超過60度,持續十分鐘);無法用熱水浸泡的衣物或用品,則用塑膠袋包封好,放在炎熱乾燥的地方曬兩週,並且減少家中雜物堆積,地板、桌面、椅面可以用稀釋的漂白水擦拭。
-
2020-09-28 科別.兒科
影/一人發燒後 檢查出兄妹都罹患川崎氏症
川崎氏症一直以來是兒科棘手病症,常好發在3個月到5歲幼童,一年四季都有,衛福部豐原醫院內約有50名川崎症病童定期追蹤,還有一對兄妹雙雙患有川崎氏症,醫師說,統計指出若哥哥姊姊患川崎氏症,弟弟妹妹也罹患的機率比一般人高約3倍。患病小妹妹在豐原醫院定期追蹤,媽媽表示,哥哥在3個月大的時候發燒多天,出現「川崎氏症」典型症狀,眼睛紅、嘴唇乾燥舌頭鮮紅、皮膚起紅疹、手指末梢紅腫脫屑、頸部淋巴腫大。妹妹在1歲半時也發燒多日,身上雖然沒有哥哥當年「川崎氏症」典型的症狀,但媽媽仍擔心會不會也得到川崎氏症,經心臟超音波檢查發現妹妹有心血管發炎狀況,也確診「川崎氏症」,目前哥哥已經10歲,妹妹也6歲,兩兄妹每年都定期追蹤。豐原醫院小兒心臟科醫師林聖哲表示,哥哥姊姊罹患川崎氏症,弟弟妹妹罹患的機率會高3倍左右,以目前流行病學資料統計,在「台灣」每10萬人中約有69位罹患川崎氏症;以鄰近的日本每10萬人中約有240位罹患川崎氏症。醫師林聖哲表示,兒科界號稱棘手病症之一「川崎氏症」,因病因不明,又常造成5歲以下孩童持續發燒,如果孩子身上沒有5項明顯症狀,往往容易被忽略,所以若孩童持續發燒多天建議仍要帶往醫院檢查。「川崎氏症」冠狀動脈周圍會有發炎反應、血管擴大或產生動脈瘤的狀況,也可能出現二尖瓣逆流或是心包膜積水情形,甚至造成心臟收縮功能不良,家長一但發現孩子有身體不適都應盡早就醫。
-
2020-09-22 科別.感染科
誤以為感冒 新北三峽區登革熱群聚增2例
衛福部疾病管制署今公布國內新增2例本土登革熱病例,為分別居住於新北市三峽區五寮里之30多歲女性(案3)及礁溪里之30多歲男性(案4),為9月16日公布個案(案1、案2)之家人,因皆為確診個案接觸者,在9月4日出現發燒症狀,原以為只是感冒,後由衛生單位安排採檢,因IgM、IgG抗體均呈現陽性,研判確診。疾管署預防醫學辦公室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今日新增的2名個案近期皆無出國史,案3平時活動以住家為主;案4平時活動以住家及公司為主。案3於8月29、30日,案4於8月29、30日及9月5、6日至五寮尖山菜園協助案1、2務農。2人皆曾於9月4日出現發燒症狀並就醫,案4於9月8日曾出現紅疹。林詠青說,由於案3、4皆有五寮尖山菜園活動史,研判該菜園周邊感染的可能性較高,為同一起群聚事件。為防範疫情擴散,衛生單位已加強個案活動地及住家周遭孳清及區塊化學防治,並持續加強民眾衛教宣導,同時提醒當地醫療院所提高警覺及加強疑似個案通報,相關社區監測將持續到10月9日。疾管署疫情中心主任劉定萍表示,今年截至目前國內累計21例登革熱本土病例,16例居住桃園市(15例桃園區、1例龜山區),5例居住新北市(4例三峽區、1例中和區);另累計59例境外移入病例,感染國家以印尼、菲律賓及越南等東南亞國家為多。疾管署呼籲,目前為登革熱流行季節,且近期受鋒面影響,各地仍有降雨,民眾應加強戶內外環境巡查,澈底清除積水容器,避免病媒蚊孳生。民眾若需長時間在戶外活動,請做好防蚊措施,一旦有發燒、頭痛、噁心、出疹、後眼窩痛及關節痛等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並告知旅遊活動史。
-
2020-09-17 科別.新陳代謝
糖尿病嬤患類天皰瘡 竟是降血糖藥物引發
罹患糖尿病的阿嬤,近期發現大腿突然冒出大面的紅疹與水泡,到處求診皆未獲得改善,水泡一路延伸到全身,還導致全身皮膚潰爛,轉至長庚醫院後接受切片檢查,確診為罕見的皮膚疾病「類天皰瘡」。醫師發現阿嬤的病因,全是因為服用某種降血糖藥物引起,其研究於6月刊登於知名國際期刊「皮膚科學(JAMA Dermatology)」中。林口長庚醫院皮膚部教授紀景琪表示,類天皰瘡是一種罕見皮膚病,台灣發生率每年每百萬人有4.7例,各年齡層都可能發生,以中老年人較多,男女比率差不多,過去只知道是免疫系統認知錯亂,誤把正常的皮膚當作敵人進行攻擊,導致皮膚結構解離而產生水泡,但確切原因不明。由於有些案例報告是藥品所引起,為了釐清在眾多藥品中哪些藥品有較高的關連性,長庚醫院皮膚部與土城醫院藥劑科團隊攜手進行研究,發現在年長者或有神經系統疾病等高危險族群,使用某些藥品,如新一代降血糖藥「雙基胜肽酶抑制劑」、「保鉀型利尿劑」及「抗帕金森氏症」藥品等,與類天皰瘡之間有高度關聯性。研究團隊進一步採取實證研究分析,發現使用保鉀型利尿劑的病人,發生類天皰瘡風險,是未使用族群的1.75倍;而糖尿病病人使用新一代降血糖藥雙基胜肽酶抑制劑,產生類天皰瘡的風險,是未使用族群的1.92倍。紀景琪表示,雖然臨床使用上有無法避免的風險,但僅少數體質的人會因為服用藥物而誘發類天皰瘡,因此原已在使用藥品的病友,應依原先醫囑服藥,別擅自停藥。
-
2020-09-17 科別.感染科
又是五寮尖山菜園惹得禍 三峽父子成本土登革熱病例
又是五寮尖山菜園惹得禍!疾病管制署公布國內新增2例本土登革熱病例,為居住新北市三峽區五寮里60多歲男性及30多歲男性,兩人為父子檔,因與9月14日公布桃園市龜山區70多歲本土個案(指標個案)新北市三峽區五寮尖山菜園有共同活動史,為新北市今年首起群聚案件。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今日新增2名個案近期無出國史,平時活動地以三峽區住家及五寮尖山菜園為主;其中60多歲男性無疑似症狀,30多歲男性曾分別於9月4日及9月9日因發燒、頭暈、肌肉痠痛、四肢關節紅疹等症狀至皮膚科醫師就醫,未察覺感染登革熱可能。出現桃園市龜山區本土個案後,衛生單位已匡列有該菜園活動史五人,僅父子檔確診,衛生單位於9月14日安排2人進行接觸者採檢,IgM、IgG抗體均呈現陽性,於今日確診,研判該對父子檔感染日期應早於桃園市龜山區本土個案,將監測至10月9日。由於2名個案與指標個案均有五寮尖山菜園活動史,研判該區域可能有不顯性感染者,3人於該菜園周邊感染的可能性較高,為一起群聚事件。目前衛生單位針對感疫父子檔住家附近進行疫調,匡列接觸者、並進行採檢。衛生單位也已前往個案住家及五寮尖山菜園周邊進行孳生源清除、病媒蚊密度調查及緊急化學防治等措施,發現菜園36有積水容器,其中四個有孑孓,並於風險地區(登山步道、竹林)設置警示牌,持續加強民眾衛教宣導,同時提醒當地醫療院所提高警覺及加強疑似個案通報。疾管署統計,今年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9例本土登革熱病例,16例居住桃園市(15例桃園區、1例龜山區),3例居住新北市(2例三峽區、1例中和區);另累計58例境外移入病例,感染國家以印尼、菲律賓及越南等東南亞國家為多。目前為登革熱流行季節,且近期各地降雨機會多,民眾應加強戶內外環境巡查,澈底清除積水容器,避免病媒蚊孳生;此外,平時如有儲水澆灌農作物的習慣,應將儲水容器確實加蓋密合或覆蓋細紗網,並留意蓋子不能積水、細紗網拉平且無下垂於水中,避免成為孑孓孳生的死角。民眾若需長時間在戶外活動,請做好防蚊措施,如穿著淺色長袖衣褲,使用政府機關核可含敵避(DEET)或派卡瑞丁(Picaridin)成分的防蚊藥劑;一旦有發燒、頭痛、噁心、出疹、後眼窩痛及關節痛等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並告知旅遊活動史。
-
2020-09-17 科別.皮膚
老人罹類天皰瘡致死率高 長庚研究找出可能元凶
多重用藥老人家當心,長庚醫院最新研究發現,特定降血糖藥、保鉀型利尿劑及帕金森氏症藥品,恐增加罕見皮膚病「類天皰瘡」風險,若蕁麻疹好不了或出現飽滿水泡應立即就醫。長庚醫院今天上午召開記者會公布這項研究成果,林口長庚醫院皮膚部醫師紀景琪表示,類天皰瘡是一種罕見皮膚病,在台灣發生率為每年每百萬人4.7例,各年齡層都可能發生,以中老年族群較多,男女比率差不多,類天皰瘡是一種免疫系統認知錯亂,誤把正常的皮膚當作敵人進行攻擊,導致皮膚結構解離而產生水泡。新北市土城醫院藥劑科藥師劉賢德指出,根據過去部分案例報告顯示,藥品是引起類天皰瘡的主因之一,為釐清在眾多藥品中哪些藥品有較高關連性,長庚醫院皮膚部與土城醫院藥劑科團隊攜手針對多種藥品進行大型統合分析的實證研究。劉賢德說,研究團隊分析6572名類天皰瘡病患研究後發現,使用新一代降血糖藥「雙基胜肽酶抑制劑」產生類天皰瘡的風險是未使用族群的1.92倍,「保鉀型利尿劑」約為1.75倍,帕金森氏症藥品則略高,顯示年長者、有神經系統疾病等族群是類天皰瘡高危險群。研究結果已發表在2020年6月頂尖國際期刊「美國醫學會期刊:皮膚科學」(JAMA Dermatology)。外界好奇,為何年長者、神經疾病患者是類天皰瘡高危險群,又和這些藥物有何關聯。紀景琪說,根據推估,有腦中風病史者腦部某種抗原會被打開,恰巧皮膚上也有同一種抗原,若又用了這3類藥物,形同在抗原上塗了螢光劑,讓免疫系統更容易辨認及攻擊,增加發病風險,推測年長者、神經疾病患者風險較高可能與此有關。紀景琪指出,文獻報告顯示,全台每年約有108例新診斷類天皰瘡個案,從用藥到出現症狀可能僅短短1個月,也可能長達6個月,尤其現代老人家多重用藥狀況普遍,務必提高警覺。林口長庚醫院皮膚部醫師陳偉迪強調,類天皰瘡目前的治療方式以類固醇藥品為主,或另外加其它免疫調節劑輔助,此病患者通常年紀較大且伴隨其它疾病,一年內致死率高達20至30%。紀景琪說,這些藥物在臨床使用上有無法避免的風險,但僅少數體質的人會因服用藥物而誘發類天皰瘡,呼籲原本已在使用這些藥品的病友應依醫囑安心使用,不應擅自停藥,但皮膚若出現搔癢的紅疹、蕁麻疹,經治療卻遲遲好不了,或是出現多發性飽滿水泡,就應立即就醫,由皮膚科專科醫師評估並進行治療。
-
2020-09-17 新聞.用藥停看聽
阿嬤患罕見「類天皰瘡」 長庚研究竟與降血糖藥有關
罹患糖尿病的阿嬤近期大腿突然冒出大片紅疹與水泡,到處求診皆未獲改善,水泡一路延伸到全身,使全身皮膚潰爛,轉至長庚醫院接受切片檢查,確診為罕見的皮膚疾病「類天皰瘡」。醫師發現,造成阿嬤類天皰瘡的原因,竟然與服用某種降血糖藥物有關。林口長庚醫院皮膚部教授紀景琪表示,類天皰瘡是一種罕見皮膚病,在台灣發生率為每年每百萬人4.7例,各年齡層都可能發生,但以中老年人較多,男女比例差不多,過去只知道是免疫系統認知錯亂,誤把正常的皮膚當作敵人進行攻擊,導致皮膚結構解離而產生水泡,但確切原因不明。由於有些案例報告認為是藥物引起,為釐清眾多藥品中,哪些藥品有較高的關連性,長庚醫院皮膚部與土城醫院藥劑科團隊攜手研究,終於發現在年長者或有神經系統疾病等高危險族群使用的某些藥品,例如新一代降血糖藥「雙基胜肽酶抑制劑」、「保鉀型利尿劑」及「抗巴金森氏症」藥品等,與類天皰瘡間有高度關聯性。紀景琪表示,雖然臨床上可能有無法避免的風險,但僅少數人可能因體質服用特地藥物而誘發類天皰瘡,因此原本已使用藥品的病友,請依原先醫囑安心使用,不應擅自停藥,針對年長者及有神經疾病的患者,需謹慎使用與追蹤觀察。長庚進行的研究也於今年6月登上「美國醫學會期刊:皮膚科學(JAMA Dermatology)」中。
-
2020-09-15 癌症.淋巴癌
大學前校長患淋巴癌 分享成功抗癌經驗呼籲樂觀面對
奇美醫學中心今天舉辦「全力進擊淋巴癌! 臺南四醫院聯合宣導」活動,一同呼籲民眾認識淋巴癌6大症狀,早期發現、積極治療治癒率可高達九成。嘉南藥理大學陳姓前校長是患者,今天現身說法,表示當初是因體重減輕,腹部疼痛,並不知脾臟淋巴組織繁殖已穿破胃壁,治療胃病一直沒好,後來以為結石,斷層攝影才發現已是第四期淋巴癌。不過他很樂觀面對,經注射六次化療標靶藥物,兩次皮下注射治療,至今將近一年沒吃藥,每三個月抽血、半年斷層追蹤沒再發現癌細胞。他說,雖然父親47年前52歲診斷出惡性淋巴腫瘤,住院10個月往生,但他不要怨天尤人,以正向心態幫助自己配合藥物治療。奇美醫學中心血液腫瘤科主任馮盈勳指出,淋巴癌較許多癌症容易治療,1期時發現治癒率高達八、九成,3期也有七成,早期發現治療能長期存活甚至根治;淋巴癌全球每年新增73萬人,台灣兩千人,罹患率相當高,一般民眾罹患會很害怕,其實要了解淋巴癌年輕人20歲就可能發病,但治癒率高,標靶藥物健保部分給付。奇美醫學中心響應2020年世界淋巴癌日,舉辦宣導活動,醫療副院長田宇峯、癌症中心暨血液腫瘤科主任馮盈勳,與柳營奇美醫院榮譽院長曹朝榮、血液腫瘤科主任林正耀,成大醫學中心癌症中心主任顏家瑞、市立醫院醫療副院長李楊成代表各院參與。現場運用淺顯易懂看板讓民眾了解淋巴癌六大徵兆,呼籲淋巴癌病友治療決心,在場群眾胸前戴上綠絲帶響應,病友現身訴說抗癌經歷相互鼓勵,活動後民眾將綠色絲帶貼在「幸運樹」上,提醒自己關心家人。馮盈勳表示,淋巴癌會使淋巴系統造成非常大損害,人體防禦功能會逐漸失效。對抗淋巴癌不二法門為早期發現、早期積極治療、持續追蹤,出現燒(不明原因發燒)、腫(有不痛淋巴腫塊)、癢(皮膚紅疹搔癢)、汗(夜間盜汗)、咳(咳嗽、呼吸急促)、瘦(體重不明減輕)症狀時,應留意是否是「淋巴癌」已找上門。
-
2020-09-15 科別.指甲.足部
為什麼我的香港腳、灰指甲都看不好?皮膚科醫師先導正你2個NG觀念
A小姐走進診間脫下鞋襪,說道:「醫生,我腳常常會癢,有時候還會長小水泡,擦過很多香港腳藥膏,為什麼都沒有好。」B先生走進診間,把腳放到腳蹬上:「醫生,我這個指甲變色好幾年了,擦灰指甲藥擦好久,為什麼都沒有好?」以上的情境每天在皮膚科門診都會上演數次,病人都認為簡單的香港腳、灰指甲應該擦擦藥就會好,但事實卻往往不是病人想的那麼簡單。NG1:會癢的就是香港腳,不會癢就不是香港腳?「香港腳」(或稱:足癬),是一種黴菌感染足部皮膚的疾病,多數病人都抱持以下的觀念:會癢的就是香港腳,不會癢就不是香港腳。事實上這樣的觀念是「錯誤」的,病人會有這樣的想法可能來自於電視廣告、街坊鄰居的道聽塗說或是網路流言等等,當皮膚科醫師試圖導正病人此一觀念時,病人常常無法接受,因為「癢就等於香港腳」這樣的信念在許多人腦中早已根深蒂固。然而在皮膚科醫師的角度,僅從「香港腳」單一診斷出發,也可以有許多表現,香港腳可以癢,也可以不癢,外觀的表現更是多樣化,包含趾縫間糜爛、脫皮,腳掌小水泡、脫皮、紅疹,也可以形成大水泡或是膿皰,感染較長時間的病人常會有角質增厚的表現(此時期常常不癢),有時可以合併異味產生。若是從「癢」的症狀出發,常見的鑑別診斷除了香港腳,還有像足部濕疹、汗皰疹、足蹠蠹蝕症,以及較不常見的乾癬、掌蹠膿皰症等疾病,而前面提到香港腳的其他症狀(脫皮、水泡、膿皰等)在這些鑑別診斷也可能會出現,病人多半無法正確分辨其中的差異。因此在病人探究「為什麼香港腳治療無效」之前,應該要先確認「真的是香港腳」抑或是「病人自己覺得是香港腳」,建立正確的診斷才能有正確的治療。香港腳雖是常見的疾病,要建立正確的診斷,還是需要專業的皮膚科醫師來執行,除了根據臨床症狀及詳細的病史詢問,也可以透過輔助的檢查來幫助確認,「皮屑顯微鏡檢查」是皮膚科診斷皮膚黴菌感染的常用檢查,將患者病灶處的皮屑輕輕刮下,置放於載玻片上,滴上氫氧化鉀溶液(KOH),待皮屑溶解後透過顯微鏡尋找黴菌的菌絲,是一種具有高度特異性的檢查。但是檢查有時候會受到病患先前使用的藥物(市售成藥常含部分抗黴菌成分),導致黴菌量減少以致檢查敏感度降低,因此當病患有疑似香港腳的症狀無法確認時,除了至醫療院所皮膚科看診,就診前如已有使用藥物治療,建議要先停用1至2週,減少顯微鏡檢查出現偽陰性的機會(指有黴菌感染但因菌量低以至採檢無法檢出)。確認診斷後,一般選用外用抗黴菌藥治療數週至數月不等,視情況可短期搭配口服抗黴菌藥。NG2:指甲變色就是灰指甲?「灰指甲」(或稱:甲癬),指的是黴菌感染指甲造成的疾病,常見的表現除了指甲變色(可能變黃、白、褐、灰等顏色),還有甲片增厚、彎曲、變形,甲面粗糙,甲片脆化且易碎,甲床分離(指甲及下方甲床原先應貼合處分開),嚴重者可合併甲床出血,甚至指甲彎曲成如羊角狀。但是以上表現都「不是」灰指甲專一的表現,其他疾病也可能造成相同或相似的症狀,例如反覆的甲溝炎、乾癬性指甲病變、外傷性(或原因不明)甲床分離、反覆摩擦或外傷造成的指甲增厚、外緣性指甲染色、扁平苔癬指甲病變等等。因此病人常有的「指甲變色就是灰指甲」也是一個「錯誤」的觀念,病人覺得擦藥很久治不好的常常根本就不是灰指甲。指甲的疾病在皮膚科屬於相對不容易診斷,且不容易治療的疾病,因此強烈建議病人在開始任何的治療前,先尋求皮膚專科醫師正確診斷,再開始治療。皮膚科醫師診斷灰指甲,除了臨床表現跟病史詢問,可輔以皮屑顯微鏡檢查,另外視病患情況,可搭配指甲片病理檢查或黴菌培養,但指甲的黴菌學檢查敏感度相對較低,有時一次檢查未果,若仍高度懷疑可能需重複送檢。確立了灰指甲的診斷後,除了外用藥之外(灰指甲外用藥物一般對輕至中度感染較有效,中重度感染的患者通常幫助有限,且須使用相對長的時間,數個月到數年不等),口服藥也是一個理想的選項,但需定期監測肝功能,且治療期長(手指甲建議使用6週,腳趾甲建議使用12至16週),完成口服藥物療程後仍需觀察數月,並非吃完藥就一定會立即痊癒,因此病患皆需有長期抗戰的準備。小結,台灣氣候潮濕黴菌容易生長,香港腳及灰指甲都是常見的疾病,反覆感染的情況也屢見不鮮(就像感冒好了以後還是有可能又被傳染),但診斷及治療都需要專業皮膚科醫師執行,切勿聽信坊間流言逕自斷定或使用偏方,平時養成良好衛生習慣保持雙腳清潔乾爽,有任何症狀應盡速就醫。
-
2020-09-15 科別.感染科
又是桃園 本土登革熱增一例 7旬翁常跑三峽菜園種菜
衛福部疾病管制署今天宣布,台灣新增1例本土登革熱病例,為居住桃園市龜山區龍壽里70多歲男性;他雖常至三峽區山上一處菜園種菜,但疾管署初步推測感染地為桃園市龜山區,另外,因住處與日前桃園群聚活動地有差距,應非受群聚感染。為防範疫情擴散,衛生單位已安排於個案住家及活動地進行孳生源清除、病媒蚊密度調查及緊急化學防治。疾管署下午舉行臨時記者會,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表示,該個案為居住桃園市龜山區龍壽里70多歲男性,9月8日出現忽冷忽熱、發燒症狀至診所就醫,因症狀持續且伴隨頭痛情形,9月11日再次就醫並轉診住院,9月12日肢體出現紅疹,醫院進行登革熱NS1快篩陽性後通報,經檢驗確診感染第一型登革熱。莊人祥說,該個案近期無出國史,發病前活動地以桃園市龜山區住家及新北市三峽區五寮尖山一處菜園為主,另曾於8月29日至桃園市大溪區石門水庫溪洲山登山步道爬山,與桃園市本土登革熱群聚病例之活動地均無相關性。依據個案發病前活動史,初步推測感染地可能為桃園市龜山區,但不排除其他活動地有不顯性感染者。莊人祥指出,個案目前仍在住院治療中,四名同住家人無疑似症狀,經快篩也都是陰性。但由於該個案感染的與日前群聚病例都為第一型登革熱,在未進行基因定序下,難以斷言是否為新發單獨個案。疾管署統計,今年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7例本土登革熱病例,16例居住桃園市(15例桃園區、1例龜山區),1例居住新北市;另累計58例境外移入病例,感染國家以印尼、菲律賓及越南等東南亞國家為多。疾管署提醒,國內部分地區近期降雨機會增加,提醒民眾應落實「巡、倒、清、刷」,澈底清除環境積水容器,防範病媒蚊孳生。若出現發燒、頭痛、後眼窩痛、肌肉關節痛、出疹等疑似症狀,請儘速就醫。
-
2020-09-11 科別.風溼過敏免疫
過敏無礙智力 照顧者壓力大
台灣「過敏兒」30年來增加20倍,許多孩子一變天就打噴嚏、咳嗽或抓癢,注意力不易集中,有家長擔心會影響智力發展,高雄長庚兒童醫院為此花了3年研究,發現過敏基本上並不影響兒童智力,反倒是孩子過敏症狀愈多,父母或祖父母照顧的壓力更大,他們的身心負擔尤值得關注。高雄長庚花3年研究 登上「科學報導」國際期刊兒童過敏免疫科醫師郭和昌說,台灣過敏兒愈來愈多,幾乎每5個就一個患氣喘,每2個有一個鼻子過敏,皮膚過敏占12%,這些孩子常因鼻子或皮膚過敏坐不住,動來動去,注意力不集中,被懷疑是「過動」或智力有問題。郭和昌說,他與兒童過敏氣喘風濕科主任張鈴偲、兒童心智科醫師王亮人以191名1歲到14歲的兒童及他們的家長做為樣本,共同投入研究3年,找出解答,過敏兒在神經發展功能與健康兒童有無差異,對兒童智力並無影響,但對主要照顧者來說壓力很大。相關研究最近刊於「科學報導」國際期刊。王亮人說,採樣過敏兒中,過敏性鼻炎、氣喘、異位性皮膚炎、蕁麻疹的比例分別是87.2%、74.3%、29.3%和8.3%,其中近20%的孩子同時有3種以上過敏疾病,「過敏症狀愈多,家長的壓力愈大」。本身是護理師的吳小姐,家裡3個孩子是過敏兒,兩個兒子因皮膚常脫屑、紅疹,親朋好友看不下去,紛提供她偏方,更有人罵她當護理師還把孩子照顧成這樣?讓她很無言。
-
2020-09-11 科別.兒科
過敏兒會不會變笨? 高雄長庚3醫師花3年找出答案
台灣「過敏兒」30年來增加20倍,許多孩子一變天就打噴嚏、咳嗽或抓癢,注意力不易集中,有家長擔心會影響智力發展。高雄長庚兒童醫院為此花了3年研究,發現過敏基本上不影響兒童智力,反倒是孩子過敏症狀愈多,父母或祖父母照顧的壓力更大,他們的身心負擔尤值得關注。過敏兒會不會變得比較笨?不少家長普遍存在疑惑,高雄長庚兒童過敏免疫科及兒童心智科共同投入研究3年,找出解答。兒童過敏免疫科醫師郭和昌說,台灣過敏兒愈來愈多,幾乎每5個就一個患氣喘,每2個有一個鼻子過敏,皮膚過敏則占12%。這些孩子常因鼻子或皮膚過敏坐不住,動來動去,注意力不集中,被懷疑是「過動」甚或智力有問題。之後他與兒童過敏氣喘風濕科主任張鈴偲、兒童心智科醫師王亮人以191名1歲到14歲的兒童及他們的家長做為樣本,再分過敏組與非過敏組對照,經專業問卷研究過敏兒在神經發展功能與健康兒童有無差異,結果發現,對兒童智力並無影響,但對主要照顧者來說壓力很大。相關研究最近刊於「科學報導」國際期刊。王亮人說,採樣的過敏兒中,過敏性鼻炎、氣喘、異位性皮膚炎、蕁麻疹的比例分別是87.2%、74.3%、29.3%和8.3%,其中近20%的孩子同時有3種以上過敏疾病,「過敏症狀愈多,家長的壓力愈大」。本身是護理師的吳小姐,家裡3個孩子是過敏兒,其中兩個兒子因皮膚常脫屑、紅疹,親朋好友看不下去,紛提供她偏方,更有人罵她當護理師還把孩子照顧成這樣?讓她很無言。
-
2020-09-08 科別.感染科
桃園又增1例本土登革熱 與長安里群聚有關
疾管署今天公布,國內新增1例本土登革熱病例,為桃園市桃園區10多歲男性,住院治療中,研判與先前長安里群聚有關。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下午公布,國內新增1例本土登革熱病例,為居住桃園市桃園區中聖里10多歲男性,8月29日因出現發燒及肌肉痠痛等症狀至診所就醫,因反覆發燒且高燒40度,在31日再次就醫並收治住院。個案住院期間出現紅疹,經登革熱NS1快篩陽性,由醫院採檢通報後,確診為登革熱第一型;目前住院治療中。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下午表示,個案可被感染期間主要活動地為桃園市桃園區住家及補習班等地,與8月30日公布第15例本土個案的住家與活動地相距約200公尺。初步研判本案感染地為桃園市桃園區,可能與桃園區本土群聚事件有關,也不排除社區中可能存在不顯性感染者。疾管署統計,今年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6例本土登革熱病例,15例居住桃園市,1例居住新北市,多為桃園市桃園區長安里群聚個案。長安里群聚案持續有散發病例,莊人祥說,目前有散發個案,因人是活動的,可能社區有不顯性感染,雖有針對群聚病例擴大採檢,但也可能漏掉或當地還有一些帶毒的蚊子還沒有清除,兩種可能性都有。疫調發現,個案住家附近查到8個積水容器,其中4個有孓孑。已開單要求改善。疾管署呼籲,近期國內仍屬高溫多雨的天氣型態,民眾雨後應落實「巡、倒、清、刷」,積極清消環境及清除病媒蚊孳生源。另外,民眾如出現疑似登革熱症狀,應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旅遊活動史;同時,醫療院所也應提高警覺,加強詢問就診者的TOCC(旅遊史、職業史、接觸史、群聚史),並搭配使用登革熱NS1快篩試劑輔助診斷,及早通報。
-
2020-08-27 科別.風溼過敏免疫
眼睛紅腫痛不是結膜炎,竟是「皮蛇」!醫師:注意是否還有這些症狀
55歲的林女士,因為左眼紅且有異物感而就醫。她表示,自己從事地方基層防疫工作,因工作繁忙使得睡眠不足,起初以為是結膜炎,但3天後左眼四周皮膚冒出腫痛的紅疹和水泡,左眼不僅出現灼熱刺痛感,視力也模糊。經嘉義長庚醫院眼科主治醫師吳沛倫診斷,林女士罹患的是俗稱「皮蛇」的「帶狀疱疹」,所幸在接受一周的抗病毒藥物治療後,症狀逐漸改善,也沒影響到視力。「帶狀疱疹」因初期症狀表現變化多端容易被忽略,加上老一輩對皮蛇多有迷思,認為只要沿著神經分布繞成一圈後就有致命危機,因此,常不願意尋求正規醫療,而選擇錯誤偏方。吳沛倫指出,帶狀疱疹發生率約10~20%,最常發生於年長者(60歲以上)或免疫力不全的人。隨著年齡漸增,帶狀疱疹的發生率愈高,據統計,80歲以上的銀髮族群中,甚至有高達一半的人曾得過帶狀疱疹。帶狀疱疹和水痘是由同樣的病毒所引發!大多數的帶狀泡疹,是因為幼時感染的水痘病毒潛藏於脊髓神經節中,當免疫力下降時病毒再度活化,病毒會順著神經控制的皮節分布,長出叢聚性的疼痛水泡和皮疹。她進一步說明,在皮膚上長出水泡前,會先出現不明原因刺痛和麻脹感,這是神經發炎產生的疼痛,即使水泡消失仍可持續超過三個月,是為疱疹後神經痛。吳沛倫指出,神經是雙側分布,但各管轄一邊,因此帶狀疱疹只會感染一側神經,幾乎不會有繞圈情形。皮蛇可能出現在任何部位,若長在額頭、頭皮、眼皮或鼻子時,可能會波及眼睛,因病毒已侵犯顏面三叉神經的眼分支神經。眼睛一旦受到病毒感染,輕則出現頭痛、結膜炎、角膜炎、虹彩炎等;嚴重則會有角膜潰爛、角膜混濁、視神經炎、動眼神經麻痺、青光眼、急性視網膜壞死,並留下視力受損的後遺症,最嚴重可導致失明。她提醒,只要發現眼睛周圍長出水泡,務必儘早尋求眼科醫師作進一步的檢查,而治療上則遵循3大重點為:「抑制病毒」、「照顧膿疱傷口」、「舒緩疼痛」。吳沛倫表示,服用抗病毒藥的黃金期是發疹的三天內,可減少發疹數量,減少疼痛。皮膚患部可以塗抹抗生素藥膏,但千萬不能戳破水泡以免次發性感染,也可穿著寬鬆衣服避免磨擦水泡引起疼痛。若侵犯到眼睛時,則須視病情給予局部抗發炎和抗病毒的藥物等,有時還需加抗青光眼降眼壓藥物,以免青光眼造成視力下降,充足的休息、水分及營養的補充都有助提升免疫力。
-
2020-08-21 新聞.杏林.診間
我的經驗/長紅疹以為水痘復發 原來是玫瑰糠疹
女兒的皮膚一向不太好,剛出生,臉部就長了些嬰兒粟粒疹,小學時出水痘長滿全身,不但情況比後發病的弟弟嚴重,還在額頭上留下幾個凹陷的疤痕。病灶還會產生皮屑據聞,自然感染水痘過後,幾乎可以終生免疫,不料去年20多歲的她疑似再度染病,讓我憂心如焚。因為小孩得水痘,通常症狀輕微,成年人則因免疫力較強,會更激烈對抗病毒,病情反而會較嚴重,發生併發症,如腦膜炎的機率也較高。幸好這次不像往日那般鋪天蓋地而來,看過醫師後很快痊癒。今年初,打完流感疫苗不久,她發現左邊鎖骨下方突然長了一顆紅疹,疹子由小變大,像開花一樣。病灶還會產生皮屑,摸起來粗粗的,後來靠近體側的四肢出現愈來愈多的紅點,平時沒感覺,但劇烈運動流汗或洗完熱水澡後,會變得又紅又癢。疹子顏色像玫瑰花懷疑是去年水痘的餘毒未清,只是進入休眠狀態,其完整的病毒基因體仍存於細胞中,也不會產生新病毒,但有可能因外界刺激或其他因素而復發,變成俗稱「皮蛇」的帶狀疱疹,於是催促她趕快到皮膚科就診。診斷結果讓我倆都鬆了一口氣,原來是不治療也會自己好的「玫瑰糠疹」,由於疹子的顏色像玫瑰花,且疹子上有糠狀的鱗屑,因而得名。皮膚小紅疹持續至少6周以上,甚至12周左右,平均約45天,而且有超過半數的人會覺得癢。多發生在春、秋兩季醫師說,這是一種皮膚自限型疾病,好發於10到35歲的年輕人及孕婦,多發生在溫差變化較大的春、秋兩季,目前病因還不是十分清楚。可能是身體出問題或是太累了,導致免疫力下降,但通常得過一次以後,很少再復發。女兒回想,自己大概是因為焦慮新冠疫情肆虐,導致免疫力失調,才會發病。嬌豔的玫瑰固然惹人憐愛,但密密麻麻分布在身體上的玫瑰糠疹,可是一點也不美呢。
-
2020-08-19 科別.皮膚
健身喝高蛋白 毛囊炎猛長痘痘
近年健身議題正夯,不少人為了重訓會喝高蛋白,但小心喝過量,會狂長痘痘,罹患毛囊炎。25歲的陳先生以前皮膚很好,為追求體態,近年開始健身、重訓並喝高蛋白,但最近臉頰、前胸後背卻出現大量紅疹般的痘痘,就醫檢查診斷是「細菌性毛囊炎」。原來他為追求重訓極致,近兩個月大量補充高蛋白食品,希望增加肌肉量,反使身上痘痘冒不停,後來停用並接受治療,狀況好轉。書田診所皮膚科主任醫師蔡長祐表示,毛囊炎是一種皮膚常見疾病,如痘痘就是毛囊炎的一種,不論任何年紀、性別、人種,只要有毛髮生長的部位都有可能發生。主要分為細菌性毛囊炎與黴菌性毛囊炎兩種,細菌性的膿皰比較大顆,且又紅又腫,比較痛;黴菌性會出現癢的狀況,痘痘比較小顆像紅色的丘疹。常發生毛囊炎部位,在前胸、後背、肩膀、頸部、四肢以及大腿內側鼠蹊部等處。毛囊炎好發的原因,受個人體質、藥物、疾病、生活習慣、季節、外在環境而有不同影響。蔡長祐說,處於高溫、潮濕環境或有多汗症,懷孕、運動員使用雄性激素、服用大量高蛋白飲品等,都會使皮脂分泌過度旺盛;穿緊身或發熱衣會造成皮膚毛孔阻塞,使用類固醇、免疫抑制劑等會影響皮膚菌叢平衡藥物,或本身有糖尿病、血液淋巴腫瘤等疾病等,都會影響免疫功能,容易產生毛囊炎。目前臨床上高蛋白對於痘痘的影響還不是很明確,蔡長祐推測,可能與服用後增加胰島素及類胰島素生長因子分泌造成有關。就他臨床觀察,部分患者在使用高蛋白補充品約1至2個月後,臉上冒痘或身上出現毛囊炎的機率增加,只要停用並接受治療,約1個月症狀就會逐漸好轉。高蛋白有分動物性跟植物性,蔡長祐認為,對於有長肌肉需求的民眾,建議可選植物性蛋白補充品,或食用食物原型如雞胸肉來補充。民眾應避免皮膚長期處於濕熱環境,保持乾爽、慎選化妝護膚品,並養成良好生活習慣來預防。若症狀反覆或出現化膿、腫痛、範圍擴大時,請盡速就醫,避免延誤治療時機。
-
2020-08-10 新聞.用藥停看聽
藥物過敏如燒燙傷 籲列健保重大傷病
「藥物過敏引致全身似燒燙傷症狀,卻未列重大傷病,病患、家屬苦不堪言!」立委高嘉瑜10日召開記者會指出,有些藥物對特定病患產生過敏等不良反應,稱為史蒂芬強生症候群,猶如全身燒燙傷,造成終身傷害,希望爭取納入重大傷病項目,並盼擴大藥物基因檢測。健保給付涵蓋不足「全國藥物不良反應通報1年逾1萬5,000件,光今年就有55件史帝芬強生症候群。」高嘉瑜表示,有的病友因為藥品不良反應,造成呼吸道、生殖器、結膜受損及皮膚紅疹,甚至造成全身99%灼傷,稱為史蒂芬強生症候群或毒性表皮壞死症,造成病患終身傷害甚至死亡,但未列入重大傷病,造成病患及家屬沉重負擔。「有許多病友還在加護病房努力,希望他們能度過難關!」藥物過敏關懷協會理事長張啟彬紅著眼眶哽咽說,現在就有位在醫院的19歲小孩,肺功能已80%失能,家屬也被龐大醫療費用壓得喘不過氣,接近放棄階段。呼籲政府重視藥物相關議題,大力推動精準醫療,對嚴重藥物過敏能防患未然,並積極協助家屬。張啟彬提出,史蒂芬強生症候群基因篩檢有HLAB150,另外有HLAB5801也能通過,希望能通過健保給付範圍;希望在藥害救濟審議委員會上評估標準能重新審視,現在看到的給付金額非常低;藥害救濟只賠償住院期間少部分金額,但後遺症如失明等是病發後陸續發生,不是一開始認定的賠償範圍所能涵蓋。藥害救濟從寬認定病友昭晴表示,2013年服下抗癲癇藥物,之後全身皮膚都溶解,手腳萎縮也無法翻身走路,她稱自己為「有意識的植物人」,開完刀之後視力不到0.3,又被診斷出髖關節壞死,人工皮的費用是3萬元,住院將近100萬元,看護費用1天2,000元,止痛藥1天8,000元,無法降低疼痛還要自費鎮靜劑,造成家裡經濟很大負擔。衛福部食藥署藥品組簡任技正黃琴喨回應,如果藥物對病友造成傷害,會進行給付審議,一般跟史蒂文生相關,藥害救濟多半會從寬認定,建議醫師開藥做好事前確認。【更多精采內容,詳見】
-
2020-08-09 新聞.健康知識+
除了衛生棉、棉條,女性月經來還可使用「月亮杯」 該怎麼正確使用及清潔保存呢?
女性朋友們每個月遇到生理期來報到時,除了使用衛生棉及衛生棉條之外,還可選擇列於第二等級醫療器材的月經量杯(俗稱月亮杯),可放在陰道中用來收集經血喔!食藥署提醒,對於曾出現中毒性休克症候群(Toxic shock syndrome,TSS)的人,不適合用月亮杯,此症是由細菌毒素引起的急性病症,可能有突然性高燒(超過38.9度)、嘔吐、腹瀉、頭痛、頭暈、烈日灼傷般的紅疹、肌肉痠痛、紅眼、喉嚨痛及身體感到虛弱,若在經期當中使用月經量杯出現上述症狀,請立刻取出並請婦產科醫師診治。月經量杯使用方式⑴請評估個人狀況及經血量選擇合適的規格。⑵僅限本人使用,請勿與他人共用。⑶請勿在性行為時使用,月經量杯不具避孕功能,也無法預防性傳染病。⑷徹底清潔可重複使用。月經量杯的清潔、消毒、保存及使用期限請詳閱各產品的使用說明書。⑸請務必於使用月經量杯前徹底清潔您的雙手,每日以清水清洗杯體2次以上(依個人經血量,將月經量杯取出清潔,最多12小時須清潔1次),同時請小心指甲不要刮傷陰道,以降低感染中毒性休克症候群的可能性。⑹感染過中毒性休克症候群者,請勿使用。⑺使用前如有任何醫學及婦科的疑慮,請諮詢專業醫師。月經量杯的清潔、消毒及保存►生理期間請以清水及中性清潔劑清潔。►生理期前後以煮沸法各消毒1次,以滾燙熱水煮滾7分鐘。►消毒完畢後,自然風乾,建議以透氣材質的布袋存放在陰涼乾燥處,避免陽光照射。選購前請牢記醫材安心三步驟食藥署自106年起,已開放藥商於郵購買賣通路販賣月經量杯,在選購前請牢記醫材安心三步驟。一認:「認」識月經量杯為醫療器材。二看:在購買時「看」清楚包裝上是否刊載「醫療器材許可證字號」及「品名、藥商名稱、製造廠名稱、製造廠地址、保存期限」等完整標示。三會用:使用前請務必詳閱使用說明書並遵照指示使用。若發現品質不良的醫療器材,或使用後發生不良反應,請立即至「藥物食品化粧品上市後品質管理系統」通報,或撥打不良反應通報專線:(02) 2396-0100。原文引用自: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2020-08-06 科別.耳鼻喉
口腔反覆潰瘍 小心病變快就醫
不少人因口腔反覆潰瘍且疼痛難耐就醫,擔心為口腔癌前兆;醫師指出,口腔潰瘍及口腔癌並無確切關聯,但如果潰瘍狀況有異時,仍需經醫師檢查確認是否為口腔癌。苗栗大千醫療體系舒康診所耳鼻喉科醫師黃山崧指出,口腔潰瘍多發生在夾黏膜、唇黏膜或舌下等處,每次發生部位不一樣;透過口腔檢查可發現大多為直徑小於1公分的淺層潰瘍,周圍稍有紅腫,潰瘍底部為黃色或灰色,數量1或多個,觸診潰瘍底部沒有硬塊。口腔潰瘍原因包括創傷、情緒壓力、病毒或細菌感染、遺傳基因、食物過敏和免疫不協調等,如出現持續3周不癒合的潰瘍或不會痛、底部摸起來有硬塊或潰瘍周圍突起等,就需找耳鼻喉科醫師診察,必要時切片檢查。口腔潰瘍治療大多使用有消毒作用的漱口水或含有類固醇的口內膏幫助傷口癒合,也會視情況使用硝酸銀溶液局部治療,促進傷口新生、加快癒合速度;如出現面積較大或底部纖維化較嚴重,會建議手術切除再縫合,嚴重的復發性口腔潰瘍有時也會使用口服類固醇治療。建議復發性口腔潰瘍患者多補充維他命B、C或多吃蔬果、維持正常作息、減少壓力和勞累,降低發作機會,戴假牙者需考慮是否為假牙佩戴不合造成反覆潰瘍;常有嚴重復發性潰瘍,且身上有其他潰瘍性病灶或多發性紅疹的病人,可能有自體免疫性疾病,建議抽血檢查找出病灶給予正確治療。
-
2020-07-31 科別.指甲.足部
腳癢≠香港腳! 1錯誤觀念恐讓腳惡化潰瘍
「香港腳皮膚癢,請用……」,許多人都聽過這首洗腦的足癬藥膏廣告曲,但卻也有著「會癢的才是香港腳」等錯誤認知,醫師指出,足部溼疹、汗皰疹同樣可能引起搔癢感,建議至皮膚科門診接受鑑別診斷。香港腳感染難治癒 亂塗藥膏恐更嚴重國泰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曾奕騰表示,門診時都會聽到「我腳底常發癢,有時候還會長小水泡,擦過很多香港腳藥膏,為什麼都沒有好?」等類似的疑問,患者認為香港腳只是小毛病,為何拖了好久,卻未能痊癒。 曾奕騰說,香港腳(足癬)為受到黴菌感染的足部皮膚疾病,許多男生當兵時因為環境潮溼,洗澡後又未能將足部腳縫擦乾,很容易有香港腳,感染後卻可能是一輩子的事。 由於「會癢就是香港腳」等錯誤觀念早已烙印在民眾腦中,這也增加治療的難度,例如患者自覺是香港腳,自行塗抹香港腳藥膏,但實際上卻是足部溼疹、汗皰疹所引發的搔癢。香港腳外觀表現多樣化 須由專科醫師判斷 曾奕騰指出,香港腳也有可能不癢,外觀表現更是多樣化,包含趾縫間糜爛、脫皮,腳掌小水泡、紅疹,也可以形成大水泡或是膿皰,如果感染時間較長,還可能出現角質增厚,一摩擦就掉皮,但並不太會癢的情況。 病人通常無法正確分辨皮膚疾病,需由皮膚科醫師判斷,如透過「皮屑顯微鏡檢查」,將患者病灶處的皮屑輕輕刮下,置放於載玻片上,滴上氫氧化鉀溶液(KOH),待皮屑溶解後透過顯微鏡尋找黴菌的菌絲,觀察是否為黴菌感染。 不過,患者如果自行使用抗黴菌成分藥膏,可能導致黴菌量減少,降低檢查準確度,曾奕騰建議,如果足部發癢,建議至醫療院所皮膚科看診,不要自行用藥。一旦確診,必須持續外用抗黴菌藥,不可擅自停藥,另視情況,搭配短期口服藥治療。(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香港腳傳染性高! 日常3習慣不改掉黴菌馬上盯上你 天熱潮溼耳朵也會生黴! 戴耳機時這幾點很重要
-
2020-07-26 科別.皮膚
會癢的一定就是香港腳? 錯誤認知亂抹藥恐延誤治療
「香港腳皮膚癢,請用……」,許多人都聽過這首洗腦的足癬藥膏廣告曲,但卻也有著「會癢的才是香港腳」等錯誤認知,醫師指出,足部溼疹、汗皰疹同樣可能引起搔癢感,建議至皮膚科門診接受鑑別診斷。國泰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曾奕騰表示,門診時都會聽到「我腳底常發癢,有時候還會長小水泡,擦過很多香港腳藥膏,為什麼都沒有好?」等類似的疑問,患者認為香港腳只是小毛病,為何拖了好久,卻未能痊癒。曾奕騰說,香港腳(足癬)為受到黴菌感染的足部皮膚疾病,許多男生當兵時因為環境潮溼,洗澡後又未能將足部腳縫擦乾,很容易有香港腳,感染後卻可能是一輩子的事。由於「會癢就是香港腳」等錯誤觀念早已烙印在民眾腦中,這也增加治療的難度,例如患者自覺是香港腳,自行塗抹香港腳藥膏,但實際上卻是足部溼疹、汗皰疹所引發的搔癢。曾奕騰指出,香港腳也有可能不癢,外觀表現更是多樣化,包含趾縫間糜爛、脫皮,腳掌小水泡、紅疹,也可以形成大水泡或是膿皰,如果感染時間較長,還可能出現角質增厚,一摩擦就掉皮,但並不太會癢的情況。病人通常無法正確分辨皮膚疾病,需由皮膚科醫師判斷,如透過「皮屑顯微鏡檢查」,將患者病灶處的皮屑輕輕刮下,置放於載玻片上,滴上氫氧化鉀溶液(KOH),待皮屑溶解後透過顯微鏡尋找黴菌的菌絲,觀察是否為黴菌感染。不過,患者如果自行使用抗黴菌成分藥膏,可能導致黴菌量減少,降低檢查準確度,曾奕騰建議,如果足部發癢,建議至醫療院所皮膚科看診,不要自行用藥。一旦確診,必須持續外用抗黴菌藥,不可擅自停藥,另視情況,搭配短期口服藥治療。★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0-07-21 科別.感染科
近三年最晚的疫情 國內首例本土登革熱 四度就醫才確診
衛福部疾病管制署今公布,國內出現今年首例本土登革熱病例,是近三年最晚疫情,為居住桃園市桃園區玉山里30多歲男性,因陸續出現發燒、皮膚紅疹症狀,分別於7月15日及19日就醫,20日進行登革熱NS1快篩結果呈現陽性,由醫院通報,於今日檢驗確診感染登革熱第一型。疾管署發言人莊人祥說,該男近期無國外旅遊史,一開始因為發燒,到社區診所就醫,起初被認為是流感,開立服用流感抗病毒藥物,但服用三天後無效,此後三次醫才被通報,目前個案住院治療中,同住接觸者無疑似症狀。莊人祥說,主要活動地於桃園市及桃園區住家外,曾至台北市中山區等地洽公,由於桃園處於國境大門,初步研判社區中可能有不顯性感染者,待進一步調查以釐清感染源。莊人祥表示,個案為防範疫情擴散,衛生單位已前往個案居住地周邊進行疫情調查、孳生源清除及化學防治,並加強當地民眾及醫療院所的衛教。以國內過去本土登革熱疫情趨勢分析,約在五月或六月就出現首例,過去甚至有二月確診的本土個案,「今年確實比較晚出現病例。」疾管署副主任郭宏偉表示,受全球新冠疫情影響,我國限制外籍人士入境及邊境嚴管,今年截至目前國內累計56例境外移入登革熱病例病例,較近5年同期為低,且多為今年1至3月時發現的個案;感染國家以印尼、菲律賓等東南亞國家為多。同時,提醒地方政府特別注意從東南亞返台居家檢疫對象,應留意其健康情形,如發現有發燒、頭痛、後眼窩痛、肌肉關節痛、出疹等疑似症狀者,應儘速安排就醫,加強登革熱檢驗。近期國內各地易發生午後雷陣雨,請民眾雨後應加強環境整頓與孳生源清除,落實「巡、倒、清、刷」,以降低病媒蚊密度;此外,醫療院所應提高警覺,務必加強詢問就診者TOCC(旅遊史、職業史、接觸史、群聚史),若為疑似個案,可用登革熱NS1快篩試劑輔助診斷及早通報。
-
2020-07-17 科別.皮膚
驚!南投吳姓男子左臉刺痛 竟大面積水泡腫瘍和結痂
南投縣50歲吳姓男子最近左側臉頰刺痛、抽痛,還出現耳鳴,他只塗抹藥膏止痛,沒想到幾天後左臉冒出一長串滿滿的紅疹與小水泡,嚇得趕緊就醫。南投醫院確診為俗稱「皮蛇」的帶狀皰疹,經住院治療後症狀緩解,不過仍可能有神經痛等後遺症。帶狀泡疹在發疹前幾天至數周,便會發現身體某側皮膚會出現成串的紅疹、水泡,且伴隨有異常疼痛、刺癢、灼熱等症狀;接著水泡會進入潰瘍階段,若沒有做好適當防護,破裂的水泡則容易因被細菌感染,造成大面積的結痂。這名吳姓病患就是因為沒有及時就醫,導致左臉都是水泡、潰瘍和結痂,相當嚇人。南投醫院感染科主任廖嘉宏醫說,帶狀皰疹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VZV)所引發,多為幼時感染全身性水痘後康復,但病毒並未因此消失,而是躲在人體背根神經節中。在年老後或免疫下降時,病毒再次出來發威,但多沿著活化的神經分枝分布的皮節長水痘,併嚴重神經疼痛症狀。廖嘉宏指出,帶狀皰疹發作初期症狀不明顯,可能會有抽痛、痠痛、刺痛、頭痛、倦怠等症狀,幾日後在皮膚上可能會開始出現紅疹,並進展成水痘、膿皰。而身上某些部位的帶狀皰疹造成的後遺症可能會影響正常機能。若帶狀皰疹長在頭頸部,可能會伴隨蜂窩性組織炎、顏面神經麻痺、腦膜炎或影響聽力、視力;長在生殖器可能會影響排泄功能,恐無法順利排便排尿。因此提醒患者若出現症狀應盡早就醫、治療。治療部分主要給予抗病毒及止痛藥物,而預防帶狀皰疹,廖嘉宏主任表示,目前有疫苗可以自費施打,建議50歲以上或患有慢性病之民眾可考慮施打,降低罹患帶狀皰疹的風險。平時則建議維持規律生活作息,睡眠充足,均衡飲食。
-
2020-07-14 科別.風溼過敏免疫
皮蛇圍身體一圈會致命?延誤治療,這件事比死亡更恐怖
高齡85歲柯爺爺左腿出現大面積紅疹水泡,65歲張伯伯右臉頰莫名腫痛,刷牙漱口時水居然從右嘴角流下,50歲蔡阿姨頭痛一週左臉開始出現紅色水泡,這三位經過確診均為帶狀皰疹,有傳言:「皮蛇圍身體一圈會致命!」,姑且不論至命與否,後遺症更困擾,因此,應該及早治療,避免留下後遺症。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副院長暨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蔡肇基表示,帶狀皰疹好發於超過50歲、疲勞、睡眠不足和急性感染如重感冒後,以及免疫功能較弱的慢性疾病族群身上,在發疹前幾天至數週前,身體某側會出現皮膚成串紅疹水泡、異常疼痛、刺癢、灼熱等症狀,在3天至兩週內水泡進入潰瘍階段,此時,容易被細菌感染而造成結痂。柯爺爺一年來深受腰痛所苦,平時能坐就不站、能躺就不坐,加上疫情關係,更不喜出門走動,連帶食慾不振、鬱鬱寡歡,直到一週前右腿出現一串串紅疹水泡,因為不痛不癢(腰痛有在服用止痛藥),原以為是皮膚過敏,本想藉貼人工皮改善,家人見狀驚覺不對勁,趕緊帶爺爺赴醫檢查,幸好帶狀皰疹尚未造成疼痛,住院透過抗病毒特效藥治療5天後,終順利返家。張伯伯則因右臉頰感到刺痛且紅腫,起初先至急診打消炎止痛針,也吃了特效藥,但症狀一直沒有有轉,直到耳朵疼痛到無法入眠,某天早上起床刷牙發現無法控制嘴巴肌肉,右眼也閉不起來而前來求診;醫師發現帶狀皰疹侵犯第七、八對腦神經,但因為沒能及時治療,即便藥物治療後恢復良好,但仍留下視力受損、右側臉頰肌肉僵硬等後遺症。蔡阿姨則因左側頭部疼痛近一週,起初赴醫檢查並無查出病症,認為休息一下應能好轉,直到左額頭出現紅疹水泡近5天,改至過敏免疫風濕科檢查,發現帶狀皰疹長在第五對腦神經(即三叉神經),已引起結膜發炎,左眼視力也變得模糊。蔡肇基表示,上述患者皆因免疫力低下引起帶狀皰疹(俗稱「皮蛇」),許多人小時候得過水痘,即便痊癒後,引起水痘的「水痘帶狀皰疹病毒」並不會被消滅,而是潛伏在體內神經節,待人體免疫力變差,再從神經節內活化,並沿著該神經節所發出的神經擴散,引起皮膚及神經症狀。其中若帶狀皰疹發生於臉部上1/3區域、耳朵或私密處和肛門附近,一定要特別注意,因為臉部上1/3區域可能造成結膜炎、角膜炎、鞏膜炎、葡萄膜炎、青光眼及視力受損等後遺症;若是長在耳朵附近,則會導致顏面神經麻痺、眩暈、耳鳴,聽力受損等情況;而長在私密處附近,會因膀胱、肛門無法放鬆,影響大小便控制。蔡肇基提醒,因此,若能早期於72小時內確診,並投予抗病毒特效藥,可以有效抑制病毒增殖、減輕神經痛,有助縮短病程。此外,也建議年滿50歲以上的民眾,若有免疫功能較弱的慢性病,可施打一劑帶狀皰疹疫苗,能有效降低未來患病機率。延伸閱讀: 眼睛也會「長皮蛇」! 醫警告這2種人發生率高 「皮蛇」好了還很痛是怎麼了?
-
2020-07-08 科別.感染科
感染EB病毒恐引發淋巴癌、鼻咽癌 這些感染途徑要當心
在全世界對病毒唯恐避之不及之際,我們來認識一隻大概算是最常見的病毒之一的病毒吧!這是Epstein-Barr virus,縮寫為EBV,也稱為EB virus,或叫EB病毒,另外也稱為「第四型人類皰疹病毒」,是皰疹家家族中的一員。全世界都有這隻病毒的蹤跡,甚至很多人都感染過。話說從頭…1960年代,伯奇Burkitt為在非洲烏干達行醫的外科醫師,他有次意外發現小孩臉腫腫的,原來是臉龐長了腫瘤。兩星期後,他又再度望向窗外,竟然再度看到窗外另一位小孩同樣也出現了下巴處的腫瘤。伯奇Burkitt醫師心想,怎麼這麼奇怪,非洲這裡的小孩腫瘤常常長在臉上?伯奇醫師認為這不是偶然,經過一番研究,後來原來這疾病是淋巴瘤的一種,因而被命名為「伯奇氏淋巴瘤Burkitt’s lymphoma」。 有次Burkitt醫師演講時,底下坐了個病理學家Epstein。聽完演講後,Epstein認為這個淋巴瘤很有意思,很值得研究,與助手Barr一同努力,最後證實這個淋巴瘤是由一種雙鏈DNA病毒引發的。這隻病毒因此就以發現者的名字命名,被稱為「Epstein-Barr Virus」,簡稱為EBV,或叫做EB病毒。這是醫學上具有指標性意義,因為這是第一次證實「病毒可以引發癌症」。被EBV感染時會有怎樣的症狀?很多人都是在孩童時期就感染了EB病毒,在孩童時期感染的話,可能不會有什麼太明顯的症狀,或家長只覺得小孩有個小感冒這樣而已。到五歲之際,約有一半的兒童已經感染過EB病毒。如果是到了青少年時期或成人期才感染EB病毒,症狀就會比較明顯,例如表現出疲憊、發燒、喉嚨紅腫、頸部淋巴結腫大、肝脾腫大、紅疹等問題,此時可稱為傳染性單核白血球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大約二到四周才改善,甚至有些患者會好幾個月都覺得很疲憊。九成的成人都曾有感染過EBV。不過感染、痊癒之後,這隻病毒並不是消失無影無蹤,而是潛伏在人體內,哪天免疫力變差的時候,EB病毒又會突然捲土重來,再度帶來一些不適症狀。因此,體內有EB病毒的帶原者人數非常多呢。我們是如何感染到EB病毒的?通常EB病毒都是靠著體液傳播,唾液則是最常見的傳播介質。例如親吻小孩、與孩子分享同一份食物或飲水,就可能經由口水把病毒傳播到孩子身上。所以,與感染者用同樣的杯子喝水、用同一支牙刷都會被感染EBV。小朋友之間傳遞沾上口水的玩具,也是一種傳播可能。當然,EB病毒也能經由血液和生殖器分泌物傳染。EB病毒會帶來哪些問題?目前沒有疫苗可以預防這隻病毒,如果感染到EBV,也沒有特殊的抗病毒藥物治療方式,就是自己要多休息、多喝水。然而,和這隻病毒相關的疾病很多,甚至與癌症相關。因為感染EB病毒之後,可能會讓細胞的基因突變,因此與EBV相關的腫瘤從非惡性腫瘤、低惡性度腫瘤、到惡性腫瘤都可能!你大概不會覺得太意外,畢竟,當初找到這個病毒的原因就是從淋巴瘤的檢體中發現的,EB病毒是第一個被證實與癌症相關的病毒。目前與EB病毒最相關的癌症包括了非何杰金氏淋巴癌之中的伯奇氏淋巴癌、何杰金氏淋巴癌、和鼻咽癌。 不過,EBV的感染率其實非常高,究竟為什麼多數人體內的EB病毒都沒有導致癌症,卻在某些人體內作怪?或是有哪些特色才會導致EBV更容易誘發細胞基因突變呢?目前並不清楚。而EB病毒會改變基因的表現型態,長期以來也被認為與自體免疫疾病有關,像是紅斑性狼瘡、多發性硬化、類風濕性關節炎、第一型糖尿病等有關。聽起來EBV還真是作惡多端,然而,也請別過度擔心,畢竟許多人都是在兒童時期就已經莫名其妙地感染了EBV了,在疫苗還沒出現前,根本無從預防起。目前,我們也不會靠抽血檢測「有沒有感染EB病毒」來預測這人是否得了淋巴癌、鼻咽癌、或自體免疫疾病。一切都還是要靠臨床症狀來評估。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