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09 醫療.消化系統
搜尋
糞便移植
共找到
9
筆 文章
-
-
2023-01-13 名人.張金堅
張金堅 /便秘、憂鬱、中風…腸道菌叢失衡百病生!教授曝2個改善重點增加腸道好菌
無論是環境的微生物或是與人類共生的腸道細菌,都具有多樣性,腸道菌涵蓋數以千種的細菌,統稱微生物體(Microbiome),近年來由於次世代定序技術的應用,使微生物體研究提升至全新的境界,美國政府投入鉅款,由國家衛生院(NIH)執行人類微生物體計畫(Human Microbiome Project, HMP)的研究,而後相繼歐洲及日本亦有類似大型研究計畫,2013年國際頂級醫學期刊「科學」,把微生物體列為十大科學突破之一,其中對腦腸軸的研究算是熱門的一環,特別對於腸道菌多樣性的變化與睡眠品質之互動,更是諸多學者爭相研究與探討的領域,本文特別針對這方面詳細闡述,以饗讀者。腸道菌包含好菌、壞菌、伺機菌 我們的身體大約由30兆個細胞所組成,但令人驚訝的是,另外還有相當多的微生物與我們共生,依存在人體內部與表面。它們分佈在身體各部分,但大多是在消化道中,其數量甚至比我們的細胞總數還多很多,預估多達100兆個細胞。人體的微生物組,與我們的健康密切相關,在人體運作機能上,扮演重要的角色。我們腸道裡的細菌,稱為「腸道菌」,是由超過500種細菌所組成,總重約有1.5公斤至2.7公斤上下。在這當中,有些是益菌,協助器官的功能發揮;有些則是壞菌,會造成危害,甚至可能引發嚴重疾病。大體言之,好菌約佔10%~20%,壞菌約10%~20%,中間60%~70%屬於中間型「伺機菌」視身體狀況,有時一部分會變好菌,有時一部分會變壞菌。腸道益菌能幫助我們進行食物的消化與吸收,例如把蛋白質消化成小分子胺基酸並協助吸收,還能合成必需的重要營養素,從基因學的微觀角度來看,人類大約有2萬5千多個基因,是人體器官運作的藍圖。然而與我們共生的微生物組所擁有的基因卻高達300萬至500萬個基因。這些基因的表現,對我們有利也有弊,一直牽動著我們的健康(圖一)。腸道大腦互連結 腸道菌叢失衡百病生腸道被稱為「第二個大腦」,在胚胎時期,腸道與大腦同時發育,腸道除了掌管重要消化功能,另外還有一套「腸道神經系統」(英文簡稱ENS,Enteric Nervous System),它包含上億個神經元(僅次於大腦),及腸道菌產生數十種神經傳達物質,使得腸道與大腦有密切的雙向溝通,即所謂的「腸腦軸」(Microbiota Gut Brain Axis,MGBA),在此訊息聯絡及彼此影響的網路上,腸道菌又扮演最關鍵的角色,即所謂的「菌腸腦軸」。近年來有諸多學者投入研究,最著名為Backhed及Lozupone兩人分別在2005年及2012年在「Science」(科學)及「Nature」(自然著名國際英文期刊證實,腸道菌及腸道二部分藉由「HPA軸」(下視丘、腦下垂體、腎上腺軸)、「腸道免疫系統」、「迷走神經系統」及「腸道菌代謝物質」與大腦聯繫,除了可以影響身體各部器官功能以外,另外,亦與睡眠、認知功能、情緒控制、記憶及判斷等功能習習相關(如圖二及表一)。其影響範圍非常廣泛,諸如腸道功能(如:大腸激躁症、便秘、消化不良、大腸發炎甚至大腸直腸癌等),甚至影響睡眠及上述精神方面的疾病(包括焦慮、憂鬱、認知、記憶及判斷等),嚴重者還會導致中風、失智症、自閉症等(圖三)。 睡好、吃好 腸道好菌增加根據荷蘭分子流行病學專家Jordi Morwani-Mangnani,2022年9月Sleep期刊中綜述,在其統合分析發現,腸道細菌與睡眠品質息息相關,如果有正常睡眠的組別,則腸道菌多樣性提升;如果在睡眠障礙的組別,則腸道細菌多樣性降低,而且腸道好菌相對減少(圖四)。此外在2015年Dr.Grut就提出地中海飲食可以顯著增加腸道好菌,相反如果常食用高脂肪、高醣及高熱量的西式飲食,會減少腸道好菌,並降低腸道菌的多樣性;根據諸多研究報告顯示,地中海飲食的好處,除了具有抗發炎及抗氧化作用及增加腸道好菌,更可以使睡眠品質提升。近年來很多學者亦建議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益生菌或益生元(如乳酸菌及雙歧桿菌等),亦可使睡眠品質提升。至於使用健康人之糞便移植治療Clostridium difficile之感染,有成功的案例報告,但用來治療嚴重睡眠障礙僅止於初步臨床試驗階段,相信將來可能有很大的潛力。多吃富含色胺酸 維持良好睡眠有關我們日常三餐中,有那些食物富含色胺酸,可以使我們心情放鬆,甚至可以幫助睡眠,根據專家學者多年來的研究證實,色胺酸是必需胺基酸的一種,而它在腸道經腸道微生物分解,形成血清素,再運送至腦部,血清素在調節睡眠上扮演重要角色,可以減緩神經活動,誘發睡意,並可在松果體處轉化成褪黑激素,幫助控制睡眠與清醒的節律,所以我們要維持良好睡眠,要多吃富含色胺酸的食物,如:雞胸肉、豬里肌等瘦肉、鮭魚、毛豆、南瓜子、燕麥、堅果、亞麻仁仔、黑芝麻、香蕉、蘋果、奇異果等。 人的一生有1/3的時間都在睡眠,在台灣有1/4的人受到失眠之苦,去年台灣安眠藥使用在全球排名第十,有關睡眠品質與睡眠障礙的問題,在當今社會越來越被重視,近年來腸道細菌在菌腸腦軸的相關研究,日漸普遍,牽涉到中樞神經與腸道神經系統雙向連結,腸道細菌在此互動聯繫中扮演極其重要角色,也影響睡眠的生理功能,到目前為止,可能與免疫、HPA軸(下視丘、腦下垂體、腎上腺軸)、迷走神經、神經內分泌系統及腸道代謝物質都有關係,所以在飲食方面如何調節,或如何使用益生菌或益生元,甚至考慮糞便移植的療法,來提升睡眠品質,都是將來可以努力的方向。
-
2022-10-13 失智.大腦健康
腸道不健康,竟會傷害記憶力? 防失智不只靠飲食,還要多做一件事
腸道不健康,竟會傷害記憶力?近年來,越來越多研究顯示,腸道細菌生態與大腦健康有關,其中,根據國外研究人員進行動物實驗,先用抗生素將實驗鼠的腸道菌殲滅,再將實驗鼠分兩組,一組是飲食健康,另一組則相反,飲食很不健康,一段時間後,研究人員將飲食不健康的實驗鼠糞便移植到飲食健康鼠腸道,沒想到這些糞便一進入飲食健康鼠體內,這群實驗鼠的記憶力竟開始衰退,且腸道、大腦都出現發炎反應,這代表腸道細菌生態很可能影響大腦健康。做有氧運動,可同時照顧腸道、大腦健康除了上述研究,加拿大羅特曼研究所(RRI)團隊分析多項研究文獻後,進一步發現,不只是飲食,運動也會影響腸道菌叢生態,進而左右失智風險、大腦健康,尤其是有氧運動,對護腦更有好處,當一個人開始做有氧運動,這人的大腦、腸道菌叢同時都會產生正向改變。這些研究成果已發表於「老人醫學期刊:A輯」期刊(Journals of Gerontology: Series A)。根據衛福部國健署資訊,想預防失智,可以多動腦、多運動、飲食均衡、多與社會互動,並維持健康體重。此外,也要預防高血壓、高血脂與高血糖等三高問題,且不抽菸、避免頭部外傷,也要盡量遠離憂鬱。要有動力,長輩才可能動起來振興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暨該院銀光學苑主任袁瑋表示,許多民眾都知道健康飲食、規律運動很重要,不只可以保護心血管健康,也可預防失智症,像地中海飲食、得舒(DASH)飲食的好處,常廣為人知,但很多人就是做不到,特別是獨居老人,由於一個人生活、一個人準備食物,更難有動力採行健康飲食、規律運動,有時可能下個麵,淋點醬油、醋,便解決一餐,「如果有憂鬱情緒,情況更是雪上加霜,可能根本不想出門、動不了」。若要解決上述難題、減少年長者失智風險,袁瑋建議,家人可以先陪長輩參加固定團體活動,協助長輩適應、交朋友,當長輩逐漸與團體成員熟悉,結交朋友相伴,此時採行健康飲食、運動就會有動力。另外,家人也可幫長輩準備兩、三天份健康食物,進行冷凍保存,讓長輩逐日食用,長輩飲食就會更均衡、健康。
-
2022-07-08 醫療.消化系統
安倍晉三遭槍擊亡/反覆腹瀉血便影響工作 安倍曾為「潰瘍性大腸炎」所苦請辭首相
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遭槍擊,舉世震驚。這位連續總任期最長的日本首相於2020年因為潰瘍性大腸炎復發,反覆腹瀉以及血便影響工作,為了治療頑疾,為此請辭,影響日本政局。醫師指出,潰瘍性大腸炎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男性比女性略多,安倍被此項疾病折磨了50年,有些患者甚至每天要跑廁所2、30次,「在廁所旁才有安全感」,台南市立安南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許秉毅於2020年受訪表示,潰瘍性大腸炎是自體免疫疾病,發生原因是體內免疫細胞攻擊自己的大腸,使大腸產生發炎及潰瘍的一種疾病。亞洲人發生機率低,但患者必須一直跑廁所,對生活影響大。發生率如何發生率大約是1.2到20.3每10萬人/年,較好發於歐美人士,亞洲人發生得較少。目前還不清楚導致免疫系統錯亂的真正原因,不過研究顯示可能跟腸道壞菌、遺傳基因、高油高糖飲食和抽菸有關。症狀有那些腹瀉和血便是潰瘍性大腸炎的兩大症狀,這是為何安倍有時在工作時必須頻繁跑廁所的原因。曾有一位30歲罹患潰瘍性大腸炎的女病患,發病時,一天要跑2、30次廁所,「我必須在廁所的旁邊,才有安全感」患者說,可以理解疾病帶來的痛苦。此外,有些潰瘍性大腸炎的病人還可能因為腸道發炎而導致腹痛、發燒、體重減輕及疲勞。嚴重者甚至會發生大腸破裂,引起腹膜炎而死亡。若是懷疑潰瘍性大腸炎,何時需要就醫檢查?亞東醫院肝膽胃腸科醫師林倬瑋撰文表示,出現以下狀況建議就醫:•慢性腹瀉、時好時壞,甚至有血便產生•大便習慣改變,包含變細或是突然會想上廁所,卻怎麼努力也無法順利排便•慢性腹痛超過兩個月;沒有刻意減肥卻體重下降;•不明原因的貧血或發燒要如何檢查與診斷潰瘍性大腸炎?可由醫師根據臨床症狀選擇合適的檢查方式,早期診斷潰瘍性大腸炎。抽血:檢查病人是否有貧血、免疫系統疾病、細菌或病毒感染,糞便潛血檢查:確認有無活動性出血,腹部X光檢查:對於嚴重腹痛的病人,可以幫忙排除腸道阻塞或腸穿孔內視鏡:可以直接觀察腸胃道內膜以及進行切片檢驗,選擇包含大腸鏡、乙狀結腸鏡和胃鏡,會變成大腸癌嗎?同時潰瘍性大腸炎的患者因腸道慢性發炎,大腸癌發生率會比常人高,約3%的患者最後會產生大腸癌。一般建議,發病8年後,就要定期作大腸鏡,篩檢大腸癌及癌前病變。如何治療? 林倬瑋表示,發炎性大腸炎很難預防,但可及早診斷,大多數發炎性腸道症患者在發炎獲得控制後即可恢復正常生活,最重要的是規則服藥、定期門診及內視鏡追蹤,注意壓力調適,讓自己以及家人一起面對疾病的控制許秉毅表示,潰瘍性大腸炎目前無法根治,只能經由藥物﹙包括胺基水楊酸、類固醇、免疫抑制劑、生物製劑﹚、糞便移植及改變飲食生活習慣來改善症狀及促進大腸潰瘍癒合。【看更多】>>疾病百科/潰瘍性大腸炎
-
2021-06-13 名人.林靜芸
林靜芸/腸道菌如果沒被餵飽 會吃我們的腸壁
我的外婆牙齒沒啥問題,但是不喜歡吃粗或硬的食物。家裡負責煮飯的人得花很多時間揀菜、挑掉老葉、粗莖,還是經常挨罵。原因不外是米飯沒有熟透,蔬菜不夠嫩等等。外婆挑剔到吃橘子,剝皮之後還須去掉瓤瓣上的纖維薄膜。我跟著外婆長大,喜歡外婆家的餐食,受她影響以為纖維不是好東西。沒想到回家跟母親同住之後,狀況完全相反。母親以節儉為原則,炒青菜當然整把下鍋。她喜歡有嚼勁,米飯總煮得粒粒分明,讓我每餐都吃得很痛苦。母親還常煮食牛蒡、芹菜、蒟蒻等等外婆完全不碰的食物。我一直以為母親是為了省錢,最近看了新陳代謝雜誌的文章,發現一代勝過一代,母親的作法才正確。故事必須從腸道菌說起;腸道菌已知對人類健康影響很大,最新資料顯示人類細胞約有15兆,身上微菌叢也大約是這個數目,基因組是人類的30倍,其中腸道菌佔大部分。腸道菌研究近年非常熱門,還進階到糞便移植。糞便藥丸在許多試驗中被嘗試用於治療肥胖、糖尿病、關節炎、癌症等等與慢性發炎相關的疾病。人類與腸道菌有密切共存關係。有些腸道菌能幫忙消化,例如萵苣及洋蔥的木葡聚醣須靠腸道菌消化。有些腸道菌則以人類無法消化的纖維作食物,可以釋出短鏈脂肪酸,調整免疫及抑制腫瘤生長,也能穩定腸黏膜。腸道菌已知能產生吲哚(Indole)等化學物,抑制發炎以及維持腸道壁完整,避免食物中的毒物、細菌直接進入血流,此類化學物在許多百歲人瑞身上含量較高,科學家推測與長壽有關。人類的腸道菌在出生之後三年的變化最大,之後相對穩定。我們平均有30%相同的菌種,菌種圖譜大致由核心菌種加上不同比率的歧異菌種,構成個人的特殊圖譜。中年(40歲左右)時,如果一個人健康的變老,細菌圖譜快速變異;反之不健康的人,菌種穩定或是慢速變化。也就是說人活愈久,腸道菌差異愈大,每個人的獨特性愈高。變化愈大的人健康愈好,壽命愈長,維他命D愈高,低密度膽固醇較低而且三酸甘油脂也較低,較少服藥。形諸於外,有很好的健康,走路較快,而且活力較好。健康的老人細菌圖譜變異較大,科學家的解釋是某些菌種,例如類細菌在健康老人的腸道變少,原因可能是類細菌的食物是人類無法消化的食物纖維。如果纖維不夠,類細菌會吃掉維持腸壁穩定的黏液。人類年輕時腸壁較厚,黏液較多,能夠容忍類細菌。年紀變大,腸壁變薄,黏液變少,類細菌如果維持原來的數目,會造成傷害。因而細菌圖譜差異愈大的人,表示腸道菌種適應老化的組織,身體愈健康,活力愈好。腸黏液是保護層,科學家呼籲為了確保腸道菌不吃腸黏液,重要的是供給足夠的高纖維飲食,包括穀類、豆類、堅果、種子、水果及蔬菜。由此項研究看來,飲食不僅餵飽肚子,還能改變腸道菌的成份。想要健康變老應該多吃不同種類的飲食纖維。
-
2020-09-29 科別.消化系統
困難梭菌感染抗生素治療無效 癌嬤吃便便救命
●困難梭菌感染嚴重,會一直拉肚子、血便●免疫力弱的長者、住安養院體弱的人、長期使用抗生素者易遭感染●口服微菌叢膠囊或大腸鏡植入術,治癒率8、9成以上糞便變黃金?吃「屎」可以救命?一名85歲阿嬤5月因困難梭狀芽孢桿菌感染,反覆腹瀉及黏液便,經多種抗生素治療無法改善,6月接受口服膠囊微菌叢植入治療,也就是將帶有健康菌叢的糞便移植到病患的腸道中,排便即恢復正常,解除致命危機。植入治療術 北榮完成15例台北榮總目前已完成15例經微菌叢植入治療術,包含完成首例經口服膠囊微菌叢植入治療術,14例經大腸鏡微菌叢植入治療術,持續追蹤患者療效。台北榮總內科部主任侯明志表示,不論是口服微菌叢膠囊或是大腸鏡植入治療方式,治癒率都高達80%至90%以上。侯明志指出,人從出生起,人體中就存在著大量的微生物,這些微生物主要存在於腸道,不僅幫助人體分解、吸收養分,也協助新陳代謝、生長發育以及免疫系統的運作。困難梭狀芽孢桿菌是腸道裡的一種細菌,一般人的腸道也可能存在的細菌,當腸道菌叢遭到藥物、飲食或環境的影響而失調,這些功能也會受到影響而引發疾病。腸道菌叢的失調,與發炎性腸道疾病、大腸激躁症、代謝性症候群及自體免疫疾病有關。台北榮總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李癸汌解釋,困難梭狀芽孢桿菌感染症,最常見的是造成「偽膜性大腸炎」,但往往使用很多抗生素治療效果不彰,反而使病菌坐大,產生嚴重腹瀉、血便等症狀,且一再復發,甚至變為頑固性感染,也就是抗生素用藥無效,死亡率高達10%至20%。成立首個微菌製備實驗室侯明志表示,免疫力弱的老年人、住院病患或住安養院體弱的人、很多共病的人、長期使用多種抗生素的人等,腸道菌叢容易遭到破壞而失衡,進而導致困難梭狀芽孢桿菌感染。因此,國內外研究發現,將帶有健康菌叢的糞便移植到病患的腸道中,重建腸道菌叢的多樣性與功能,或許能遏止疾病的進展,甚至治癒疾病。衛福部107年9月公告,開放微菌叢植入治療法,用於反覆性或常規治療無效之困難梭狀芽孢桿菌感染病人。北榮正式投入微菌叢植入治療法,並擁有國內第一個獨立的微菌製備實驗室,兩年間完成14例經大腸鏡微菌叢植入治療術,今年6月更完成了國內首例經口服膠囊微菌叢植入治療術。患者是一位直腸癌住院化療的85歲阿嬤,口服30顆健康糞菌膠囊移植到腸道中,在大小腸裡釋放,排便即恢復正常。「膠囊微菌叢植入術是蒐集健康捐贈者的糞菌後,即分裝至膠囊中冷凍保存,再口服植入,是對病人最便利的植入方式。」李癸汌說,其治癒率與大腸鏡植入術相等,成功率高達8、9成以上。目前台灣大多使用大腸鏡將製備完成的健康糞菌植入患者的腸道中,李癸汌指出,執行大腸鏡前,病人必須清腸,部分年老體衰的病人較難以承受大腸鏡過程中的不適,也不易在植入術後配合維持側躺,影響治療效果。而其他替代植入方式如灌腸、鼻腸管等,治癒率都不及大腸鏡植入術。
-
2020-09-01 科別.消化系統
安倍被潰瘍性大腸炎折磨50年 病患「日跑廁所30次」抱馬桶才有安全感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因為潰瘍性大腸炎復發,而辭去首相職位,之前還傳出他不適吐血,台南市立安南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許秉毅表示,民眾對這項疾病比較陌生,這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亞洲人發生的機率很低,但安倍首相卻被這項疾病折磨了50年,一輩子都可能無法根治,有些患者甚至每天要跑廁所2、30次,「在廁所旁才有安全感」,也解釋了安倍首相工作時要常跑廁所的情況,但是這項疾病卻不會吐血,可能還有其他的原因。安倍因為這項疾病而去職,不少民眾有疑問「這跟胃潰瘍一樣嗎」、「有這麼嚴重需要辭職嗎?」安南醫院副院長許秉毅表示, 潰瘍性大腸炎與因為壓力或飲食不當引發的胃潰瘍完全不同,前者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發生的原因是體內的免疫細胞錯亂,攻擊自己的大腸,使大腸產生發炎及潰瘍的一種疾病。其發生率大約是1.2到20.3每10萬人/年,較好發於歐美人士,亞洲人發生得較少。目前還不清楚導致免疫系統錯亂的真正原因,不過研究顯示可能跟腸道壞菌、遺傳基因、高油高糖飲食和抽菸有關。他表示,腹瀉和血便是潰瘍性大腸炎的兩大症狀,這是為何安倍有時在工作時必須頻繁跑廁所的原因。曾有一位30歲罹患潰瘍性大腸炎的女病患,發病時,一天要跑2、30次廁所,「我必須在廁所的旁邊,才有安全感」患者說,可以理解疾病帶來的痛苦。此外,有些潰瘍性大腸炎的病人還可能因為腸道發炎而導致腹痛、發燒、體重減輕及疲勞。嚴重者甚至會發生大腸破裂,引起腹膜炎而死亡。同時潰瘍性大腸炎的患者因腸道慢性發炎,大腸癌發生率會比常人高,約3%的患者最後會產生大腸癌。一般建議,發病8年後,就要定期作大腸鏡,篩檢大腸癌及癌前病變。在治療上,潰瘍性大腸炎目前無法根治,只能經由藥物﹙包括胺基水楊酸、類固醇、免疫抑制劑、生物製劑﹚、糞便移植及改變飲食生活習慣來改善症狀及促進大腸潰瘍癒合,也就是台灣話說的「會好不斷根!」這是為何安倍自17歲發病,至今被折磨了50年,始終無法痊癒的原因。不過,許秉毅表示,潰瘍性大腸炎患者之免疫細胞只會攻擊大腸,並不會攻擊食道、胃或十二指腸,所以安倍日前發生之吐血應有其他毛病,非潰瘍性大腸炎直接引起。
-
2020-01-08 科別.消化系統
曾經換肝…糞便移植治好腹瀉
52歲李姓男子曾接受換肝手術,三個月前開始腹瀉不停,平均每天拉肚子五至六次,醫師診斷感染困難梭狀桿菌。高雄長庚醫院以糞便移植取代抗生素治療,利用大腸鏡將他人健康糞水打入腸道,重建菌種環境,患者腹瀉症狀停止。高雄長庚表示,李先生是首位器官移植又接受糞便移植的病例。衛福部於兩年前將腸道微菌叢植入治療納入常規治療,簡稱糞便移植,醫院可針對難治型、困難梭狀桿菌患者進行治療。去年十月至今,高雄長庚醫院共完成五例移植。高雄長庚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蔡明釗表示,李姓病患七年前接受肝臟移植,長期服用抗排斥藥物,三個月前開始反覆腹瀉,細菌培養發現困難梭狀桿菌感染,經與肝臟移植團隊討論後決定移植糞便,目前已康復出院。蔡明釗解釋,人體腸道有很多細菌,原本與人體和平共處,年紀大、免疫力差或長期服用抗生素的人可能會腸道菌失衡,困難梭狀桿菌壯大後會發生腹瀉,傳統療法須接受抗生素與隔離治療,成功率三至四成,很容易復發;若接受糞便移植,治癒率提高八至九成。醫護人員表示,糞便移植是透過大腸鏡,在盲腸打入250至300cc糞便水,病人側躺讓糞水在腸道內停留30分鐘,讓整個腸道細菌置換、產生新平衡,患者可能會腹脹或輕微發燒。長庚表示,糞便捐贈條件嚴格,來源可能是親人或健康捐贈者,林口長庚設置糞便銀行,具備P2等級實驗室,且與大學生合作建立超級捐贈者(super-donor)資料庫。
-
2019-12-05 科別.消化系統
呷賽也能治病 她擺脫腹瀉苦
一名90幾歲老奶奶,因肺炎住院,長期使用抗生素加上身體虛弱,造成困難梭菌感染,每天狂瀉超過10次,一再被隔離,出不了院,而被暱稱為「格格」。經醫師建議接受「糞便移植」治療,終於擺脫腹瀉之苦得以出院。而收治這名病人的高醫體系在今天登場的醫療科技展,以「『呷賽』也能治病!」為主題參展,讓民眾更了解這項技術及腸道健康。高醫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副院長吳登強表示,困難梭菌平常就存在於人體,因為有其他腸道菌叢的競爭及壓抑,對人體健康沒有太大的影響。肺炎患者因長期使用抗生素,腸道好菌一併被殺死,困難梭菌大量繁殖,產生毒素造成感染腹瀉。吳登強說,困難梭菌在美國一年造成2.5萬人死亡,但連被視為「最後一線藥物」的萬古黴素都難以對付。但「糞便移植」卻可有效治療困難梭菌感染,以老奶奶為例,只「灌」了兩次糞便就痊癒了。「糞便移植」是一種「腸道微菌叢植入術」,從腸道健康狀態良好的人身上取得糞便,先用生理食鹽水混勻稀釋,再過濾雜質後,透過大腸鏡植入大腸,或經鼻胃管、胃鏡由上消化道植入十二指腸或小腸的位置,讓捐贈者糞便中的好菌活下來,並在患者腸道中共生,困難梭菌就會被排除,病情即能痊癒。吳登強說,過去認為要讓腸道好菌生長,食用益生菌即可,但益生菌改善有限,糞便內的細菌量高達10的12次方,透過糞便移植有機會將腸道內的菌相換回來。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院長侯明鋒表示,高醫已完成12例「糞便移植」病例,七名困難梭菌感染、五名為潰瘍性結腸炎。而這次醫療展,高醫將以這項技術為主軸,並建置45公尺的巨大虛擬腸道,邀請民眾體驗「呷賽能治病」,一起了解糞便與健康的微妙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