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13 醫療.消化系統
搜尋
立體腹腔鏡
共找到
4
筆 文章
-
-
2022-06-30 癌症.其他癌症
消化不良就醫竟中「癌王」 腹內胰臟腫瘤達8.4公分
高雄47歲汪小姐2018年體檢時照超音波,發現胰臟尾部有顆近5公分腫瘤,因當時沒症狀便未追蹤,至今年3月感到消化不良,腹部脹脹就醫,做了核磁共振發現當時的腫瘤已長大到8.4公分,後來醫師以3D立體腹腔鏡為她摘除,密切追蹤中。收治這名患者的阮綜合醫院消化系外科醫師張德銘說,悄無聲息的胰臟癌有「癌中之王」稱號,大部分胰臟癌無明顯症狀,有時只是食慾不振、腹脹或腹部悶痛,早期確診有困難。等到症狀明顯,8至9成已是晚期、甚至無法手術切除。張德銘說,胰臟癌除顧慮腫瘤體積,還要看位置及是否侵犯周邊構造,若在胰臟頭部,手術較複雜,多以傳統開腹或達文西手術切除為多,在體部或尾部,則可選擇腹腔鏡切除。經檢查影像,發現汪小姐體內胰臟腫瘤已有8.4公分大,因腫瘤很大,相對腹部空間較小,腫瘤可能擠壓或侵犯到旁邊血管,增加切除困難度,若採用傳統開腹手術,會在左側肋骨下造成15到20公分傷口,拉長復原時間,最後和汪小姐討論,決定以3D立體腹腔鏡摘除腫瘤。張德銘說,手術時發現汪小姐的腫瘤,還沒侵犯到周邊的腸繫膜靜脈和動脈,卻擠壓並緊緊沾黏脾臟血管,無法分開,最後連同脾臟一併完整切除,手術切口不到6公分,術後不必作放射或化學治療,但需密切定期追蹤。他表示,有消化方面症狀的民眾,還是要就醫,讓醫師評估,也可定期做健康檢查,若發現胰臟腫瘤,儘速和醫師討論治療計畫。以目前醫學技術發展和醫療器材進步,微創手術的運用範圍也大幅提升,一發現胰臟腫瘤,在未侵犯到周邊器官或構造的情況下,由有經驗的外科醫師操刀,仍可達到根治目標。
-
2020-07-08 新聞.健康知識+
高齡病友福音!3D腹腔手術更立體 縮短恢復時間
花蓮一名92歲的洪姓婦人因腹脹、食慾不振、無法排便至花蓮慈濟醫院掛急診,經電腦斷層與大腸鏡檢查後,才確診大腸長4公分大的腫瘤。大腸直腸外科施廷翰醫師決定執行3D腹腔鏡手術,就像3D電影一樣,醫師須戴3D偏光眼鏡,讓畫面變得立體清楚,手術更加完善,對高齡者來說更安全。洪姓老婦人長期臥床且表達能力不佳而忍痛,家人發現不對勁送醫檢查時,發現升結腸處有顆約4公分的惡性腫瘤堵住腸道,無法正常排便,若不手術切除,恐會造成腸阻塞。考量阿嬤年事已高,施廷翰醫師與家屬討論後,決定採用最新的3D立體腹腔鏡執行腫瘤切除手術。花蓮慈濟醫院表示,微創手術在大腸直腸癌的手術治療上,已逐漸取代傳統剖腹手術,隨著技術的成熟與設備的進步,微創手術發展成3D立體腹腔鏡,醫師眼中的畫面變得立體,尤其腹腔內組織高低遠近清晰,讓手術進行更順利,降低大腸癌病患的復發率。施廷翰醫師指出,3D立體腹腔鏡最大的優點就是立體高解析影像,可幫助外科醫師對病灶部位有更清楚的視野,腸道重建、縫合都可以在腹腔內進行,讓正常組織傷害受損機率降低,減少傷口感染、滲漏的風險,不僅縮短開刀時間,也加快術後恢復速度。施廷翰提醒,大腸直腸癌發生率排名全國10大癌症首位,建議民眾定期做大腸直腸癌篩檢,若有上腹痛、食慾不振、無法正常排便長達1個月,甚至半年內體重減輕10%以上,一定要盡速就醫。另外,應少吃醃漬油炸及加工食品,養成運動習慣控制體重等,以減少大腸直腸癌發生機率。如有家族史,建議定期接受大腸鏡檢查,才能預防大腸直腸癌。
-
2019-12-15 癌症.大腸直腸癌
大腸癌治療/嘉義基督教醫院:3D立體腹腔鏡 視野好、效果佳
嘉義基督教醫院是雲嘉南地區大腸直腸癌重要治療中心,透過社區護理室「四癌篩檢」、胃腸肝膽科「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大腸直腸外科「3D立體腹腔鏡」,平均每年治療超過250例大腸直腸癌病人,在區域醫院排名第一,幫助許多人減輕癌症之苦,獲得SNQ國家品質標章肯定。嘉基推動癌症篩檢,前年參與篩檢的民眾有12270人,發現462件癌前病變、31件癌症,連續三年獲得衛福部癌症防治金獎,是全國唯一非醫學中心獲得「癌症防治典範獎」的醫院。嘉基在大腸癌早期癌治療中採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ESD),嘉基胃腸肝膽科醫師周莒光指出,透過內視鏡將食道、胃、大腸的淺層病灶完整切除,可讓早期患者減少大範圍手術造成的器官失能。目前ESD執行案例已超過200例,患者年紀最高為90歲。嘉基大腸直腸外科主任林怡成指出,過去治療中後期大腸直腸癌,常使用腹腔鏡進行手術,但受限視角跟機械角度,導致病患出血量較多且淋巴結清除不易。嘉基引進3D腹腔鏡微創手術,3D視野具有立體清晰效果,可讓患者出血量相較傳統腹腔鏡減少約一半,淋巴結也清除較乾淨。嘉基治療第二期到第四期大腸癌患者,五年存活率高於全國醫學中心平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