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神經元病
運動神經元疾病,俗稱漸凍人,是一種因運動神經功能受損、造成進行性肌肉萎縮的罕見疾病,發病率約為十萬分之二,可分為幼年型遠端肌肉萎縮症、脊髓型肌肉萎縮、脊髓側索硬化症、下運動神經元症候群四種類型,其中肌萎縮脊髓側索硬化症為最為嚴重常見,80%的漸凍人多屬於此類型,目前尚未有有效的治療方式,患者的平均存活時間只有三年。
- 症狀: 肌肉萎縮 肌肉抽動 四肢無力 吞嚥困難 說話困難 口齒不清 肢體僵硬 全身癱瘓
- 併發症: 呼吸衰竭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運動神經元疾病,俗稱漸凍人,是一種因運動神經功能受損、造成進行性肌肉萎縮的罕見疾病,發病率約為十萬分之二,可分為幼年型遠端肌肉萎縮症、脊髓型肌肉萎縮、脊髓側索硬化症、下運動神經元症候群四種類型,其中肌萎縮脊髓側索硬化症為最為嚴重常見,80%的漸凍人多屬於此類型,目前尚未有有效的治療方式,患者的平均存活時間只有三年。
神經衰弱在生活步調快的現代社會中很常見,指的是一種大腦功能性障礙的疾病,多發生在用腦過度、工作壓力過大、生活過度緊張的人身上,因長期的情緒緊繃和精神壓力,導致腦內神經活動的機能出現失調,屬於精神官能症的一種。 神經衰弱的患者,臨床症狀會出現許多近似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諸如不明原因的心跳加快、肌肉緊繃、肩頸僵硬等,亦包含腦部功能失調的諸多特徵,像是終日精神渙散、注意力無法集中,不僅健忘還無法思考,且易感疲憊倦怠,情緒容易激動和發怒,頭痛頭暈伴隨失眠問題。病程通常逾三個月以上都不見好轉,即便是充分的休息也一時難消疲勞感,對工作、課業及社交人際造成不少困擾。治療需要較長的時間,配合規律的生活和運動,多補充一些含鈣、鎂、維生素B群、維生素C等抗壓食物。
小兒麻痺是一種常見的病毒感染,有時可造成脊髓運動神經細胞的破壞,產生肌肉無力或麻痺現象。有麻痺症狀的感染,其死亡率約為2~10%,年齡愈大死亡率愈高。
先天性巨結腸症是一種發生於新生兒的先天性疾病,由丹麥醫師赫普隆於西元1888年首度發現,因此又稱赫普隆氏症,新生兒中約2000-5000人中之1人會患病。先天性巨結腸症的疾病特徵即是結腸異常腫脹,其中以乙狀結腸腫大最為常見。此疾病患者容易因為併發症死亡,故若新生兒未於出生後24小時內排出胎便,加上出現腹部腫脹的情形,就有可能是罹患先天性巨結腸症,需儘速接受手術治療,以降低死亡機率。
漸凍人症的全名為「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屬於運動神經元疾病(Motor Neuron Disease)的一種。 此疾病會導致患者的運動神經元在短短數年間漸進式的凋亡,使患者出現肌肉萎縮、四肢癱瘓、無法言語、無法進食吞嚥、甚至無法自主呼吸等症狀。 患者的意識與認知功能通常不會受到影響,且感覺正常,就像是活生生的靈魂被禁錮在一個僵死的軀殼裡,無法與外界溝通。目前醫學所提供的治療僅能延緩病情惡化的速度,患者多為中老年人。極少數家族遺傳患者可能提早至20-30歲發病。男女比約為1.5比1,盛行率約10萬人中有3-5人罹病。 起始症狀通常為單一肢體的無力與肌肉萎縮,隨著病情的惡化逐漸蔓延到其它肢體及口咽部。伴隨症狀有肌肉顫動(fasciculations)、體重減輕、容易疲勞、構音困難、無法吞嚥、呼吸衰竭。
俗稱「皮蛇」的帶狀疱疹是由水痘帶狀疱疹病毒所引起的皮膚病,好發於春秋,涵蓋各年齡層。初次感染症狀表現為水痘,亦屬同一種病毒,之後該病毒長期潛伏在脊髓末根神經節,當免疫力下降時就誘發病毒再度生長繁殖,沿周圍神經波及皮膚,出現群聚呈帶狀的水泡,並伴隨不同程度的神經痛、發癢等。
眩暈症是極為常見的症狀,根據統計數字,全球近20 – 30%的人口為眩暈症所苦。眩暈症發作時,患者會有極為不適的感受,包括天旋地轉、走路顛簸無法平衡等,甚至伴隨噁心、想吐的症狀。許多患者常將一般的頭暈誤認為眩暈症。兩者主要的辨別方式,是由於眩暈症主要病因來自身體平衡系統病變,因此患者會有周遭景物扭曲、身體不平衡等感受;若是單純的頭暈患者則較不會有此類症狀。
巴金森氏症是高齡族群三大退化性神經疾患之一,普遍率僅次於阿茲海默症。典型的臨床症狀以動作(活動)障礙為主,包括:手腳不自主的抖動、四肢僵硬、行動遲緩和平衡障礙。手腳抖動在靜止狀態下最明顯,情緒緊張時也可能加劇,而在睡覺及活動時消失;身軀的僵直多出現在關節部位,如手肘、手腕,僵硬嚴重時會帶來疼痛,造成身體只能彎腰駝背;動作緩慢特別在姿勢改變的時候發生,坐、站、行走都很費力;缺乏平衡感,造成容易跌倒引發更嚴重的外傷;還有面部表情少、說話變慢變含糊、字越寫越小等。其他非動作性的病症還有自律神經系統失調症候群,包括便祕、低血壓、尿失禁、頻尿等。 巴金森氏症的病症會持續漸進,隨著時間發展又可分為五期: 第一期:單側肢體發病,對日常生活不影響。 第二期:雙側均有病症出現,身體微駝,但平衡感仍屬正常。 第三期:步態不穩,已無法維持平衡,影響日常生活,有些工作也無法勝任。 第四期:有嚴重的活動困難,需靠他人或輔具協助。 第五期:終日仰賴輪椅或臥躺在床,生活起居全需他人照料。 從第一期到第五期的時間不等,目前醫療上只能透過藥物治療來控制病情,無法痊癒,但可減少併發症的發生、降低死亡率,有效改善生活品質。
失智症是一種大腦功能漸進退化的智能障礙病症,好發於老年人,退化的速度不一定,依照病程進展可分為輕度知能障礙、輕度(初期)、中度(中期)、重度(晚期)。初期最明顯的為記憶力衰退,特別是記不住日常、最近且立即的事物,其他像是語言、算術、空間感、時間概念、抽象思考、社交能力、判斷力等也會出現障礙,產生異常行為,過去熟悉的工作無法勝任,嚴重影響日常起居,伴隨這些行為的心態很可能變得疑心病重、被害妄想、憂鬱、焦慮、容易與他人起衝突。 失智症大致可分為退化性與血管性兩類。退化性包含:阿茲海默症、額顳葉型失智症、路易氏體失智症、亨廷頓氏症造成的失智。阿茲海默症屬中樞神經系統的退化,特別侵襲腦部對於記憶、認知、語言的部分,是最常見的失智症,額葉及顳葉失智症主要病症在於語言表達障礙和個性、情緒改變,路易氏體失智症則在於認知功能障礙、重複性的跌倒、出現幻覺等。而血管性失智症為腦血管疾病引起,較危險的病理發展是患者大腦可能持續萎縮,進一步引發腦部病變、二次中風、腦梗塞,致死率相當高。有時,退化性的阿茲海默症又會與血管性失智症並存發作,統稱為混合型失智症。
唇皰疹是在口腔附近或面部其他區域形成的紅色、充滿液體的水泡。在極少數情況下,手指、鼻子或口腔內可能會出現唇皰疹。它們通常以斑塊的形式聚集在一起。唇皰疹可能會持續兩週或更長時間。 一種稱為單純皰疹的常見病毒會引起唇皰疹。它們可以通過親吻等密切接觸在人與人之間傳播。即使它們不可見,也具有傳染性。 5歲以下的兒童口腔內也可能有唇疱疹,並且這些病變通常被誤認為是口腔潰瘍。口腔潰瘍僅涉及粘膜,不是由單純疱疹病毒引起的。 唇皰疹無法治癒,它們可能會在沒有預警的情況下復發。口服抗病毒藥物可用於治療唇皰疹並防止它們復發。
青光眼主要是由於眼球內壓力(眼壓)上升而引起的。位於眼的前方是前房,有一種清澈的分泌液(眼房水)不停的流入,再經由前房角流出,假若眼房水的流動遇上阻塞,眼壓會上升,就可能會導致視神經永久性的破壞。 青光眼從早期單純的認為是急性或長期眼壓升高導致視覺功能受損,到近年來終於確認青光眼是個多樣化的視神經病變,難以單純用眼壓的升高作為發病的原因。 因為在實際病例中可以發現,有此人眼壓雖在正常範圍內,但仍可能有青光眼的視神經病變,有些人眼壓偏高,卻未必會有青光眼,因此目前醫界一致認同的定義是青光眼為一群不同原因的疾病組合,他們的共通點是具特徵性的視神經病變同時伴隨有典型的視野缺損,而眼壓的升高是青光眼的危險因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