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29 焦點.元氣新聞
搜尋
社群媒體
共找到
186
筆 文章
-
-
2024-10-29 醫療.消化系統
曬天然的戶外陽光也行 醫師曝3個簡單生活秘訣助擺脫便秘困擾
一位加拿大知名的自然醫學醫師建議,民眾如果不想因為便秘問題所苦,做到曬太陽、喝溫水以及每天吃早餐等三件事,就可以達到幫助身體腸道暢通的目的。據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經常在社群媒體上發表各式各樣關於健康與排便問題的醫師寶寧(Janine Bowring),稍早又在TikTok上分享如何避免便秘的三項絕招。她建議的第一招相當容易做到,也就是「每天吃早餐」。她說,「讓生理時鐘與自然同步,對於促進正常的腸胃蠕動非常重要。」密西根大學(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專家也指出,每天吃早餐確實有助於保持腸道健康,因為實際上,固定時間進食時,腸道的功能最為健康。她的第二項建議則是曝曬天然的戶外陽光,特別是一早起床後。她說,「一定要到戶外,如果不能外出,那就打開窗戶、坐在窗戶打開的附近,讓皮膚能更多曬到陽光。」這項建議也與《前沿微生物學》(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2019年的研究不謀而合,因為該發現適量曝曬陽光有助於增加腸道微生物的多樣性。至於擁有健康的腸道微生物相當重要,會攸關於整體健康,例如消化以及免疫功能等。最後她則建議一天當中一定要喝溫水。根據健康線上(Healthline)報導,喝溫水能幫助消化,甚至還能啟動消化系統。寶寧醫師指出,「也可以加一些新鮮擠壓的檸檬汁,全天目標是喝大約十杯的溫水。」她並建議,「也可以喝無咖啡因的草本茶,這將有助於刺激身體的蠕動作用,並幫助糞便在消化道中的移動。」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10-10 名人.潘懷宗
潘懷宗/科學界為何說補充「穀胱甘肽」回春抗老無效!「穀胱甘肽」是什麼?
英國許多醫學專家針對近期在社群媒體上,廣為流傳的最新健康趨勢,表示擔憂。例如: (1)在抖音(TikTok),擁有超過19萬粉絲的美國網紅 @claire.elis 將「穀胱甘肽」稱為是〈英雄補充劑〉,甚至帶著她的追隨者一起去診所,她說:「每週都會將體內原本就有的主要解毒劑,額外補充注射到血液中,因為我的身體需要它。」(2) 同樣在抖音,前愛情島明星奧利維亞·阿特伍德(Olivia Atwood)於這個月(09/2024),自拍影片承認正在注射「穀胱甘肽」,並說這是一種分子,可以幫助我們的細胞自我繁殖,點閱人數已超過44,000次。(3) 就在去(2023)年底,女演員出身的健康大師葛妮絲·派特洛(Gwyneth Paltrow) 在〈播客〉(Podcast)中也透露,她最喜歡靜脈注射「穀胱甘肽」,且補充說道:「這些讓我感覺良好。」除此之外,據傳金·卡戴珊、肯德爾·詹納、甚至海莉·比伯也都曾注射過,眾多的明星可以說是趨之若鶩。穀胱甘肽可增強免疫系統、延緩衰老?專家嗤之以鼻這些影片都聲稱靜脈注射「穀胱甘肽」,可以幫助提高體內的能量水平,增強免疫系統,甚至暱稱其為「解毒大師」,延緩衰老。另外,也有一些支持者表示,「穀胱甘肽」可以解決皮膚色素沉積問題,對膚色產生顯著且積極的提亮效果。目前在倫敦的美容診所,注射「穀胱甘肽」每瓶價格約為75英鎊(台幣3,160元),另外網上也可以輕鬆購買到口服補充錠劑,每粒為55便士(台幣22元)。這些影片累積起來,已有數十萬人次的觀看和轉傳,且使用者對其效果讚不絕口,於是英國埃克塞特大學(University of Exeter)的恩斯特教授(Edzard Ernst)遂提出警告說,給「穀胱甘肽」貼上《抗衰老》標籤是“不負責任的”,因為至今為止,沒有令人信服的證據支持它的有效性。同時,英國知名生物學家斯蒂爾博士(Andrew Steele)認為,縱然「穀胱甘肽」是一種體內天然存在的抗氧化物質,且已經知道它的濃度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下降,但絕對不能夠就因此「想當然耳」,只要補充它,就可以延長壽命。目前,科學界對於它是否能對皮膚或壽命有所幫助,仍然知之甚少,需要更多的研究來瞭解與證明。筆者也査出現有的臨床處方用藥---愛服多樂(Agifutol),一種「穀胱甘肽」補充注射劑,其仿單內適應症項下僅保守寫著〈胺基酸營養補充劑〉,並沒有其他的功效。另外,相當諷刺的是,一些研究發現,補充「穀胱甘肽」竟然反而會縮短蠕蟲的壽命。「穀胱甘肽」是什麼?「穀胱甘肽」(Glutathione)是由三個非必需胺基酸: 穀胺酸(味精主要成分;Glutamic Acid)、半胱胺酸(Cysteine)及甘胺酸(Glycine),所構成的一個短鏈胜肽,人體內可以自行合成,是一種抗氧化劑,能夠防止活性氧、自由基、過氧化物、脂質過氧化物和重金屬等對細胞造成的損害,「穀胱甘肽」在人體內,以兩種不同型態存在,一是還原型態,另一是氧化型態。雖然所有細胞都能夠合成「穀胱甘肽」,但肝臟扮演主要角色,一個健康人類的肝臟,每天可以合成8~10公克的「穀胱甘肽」,供人類使用。動物實驗中,當小鼠缺乏肝臟合成「穀胱甘肽」的能力時,就會在出生後一個月內死亡。細胞中超過90%是以還原型態存在,80~85%存在於細胞質,10~15% 存在於粒線體。「穀胱甘肽」用靜脈注射才能增加濃度,但過量有副作用口服「穀胱甘肽」錠劑在腸胃道中的吸收率很差,因為會被分解成三個單獨的胺基酸,所以口服並不會增加血液中「穀胱甘肽」的濃度。另外由於這三個胺基酸都是身體能夠自行製造的(非必需),所以額外口服補充這三個胺基酸,應該沒有任何意義。在許多天然食物中,這三個胺基酸含量相當充足,除非有特別的疾病(例如: 肝臟疾病),或極度營養不良(原料不足),體內才有可能會缺乏。靜脈注射確實會增加血液中「穀胱甘肽」的濃度,因為它繞過腸胃道的消化裂解程序,直接進入血液,只是進入血液後,除了補充胺基酸外,有無其他益處,仍然未知,同時過量也可能會有害處。細胞內「氧化態穀胱甘肽」與「還原態穀胱甘肽」的比值是細胞氧化壓力的指標,只有「還原態穀胱甘肽」才具有抗氧化、清除體內自由基和解毒能力,而人體內有良好的平衡機制會把「氧化態穀胱甘肽」重新轉化成「還原態穀胱甘肽」,維持90%以上是以還原態形式存在。雖然「穀胱甘肽」在多種特別情況下會合成失調(除老化自然下調外),包括糖尿病、纖維化疾病(包括肝纖維化和肺纖維化)、酒精性肝病、膽汁淤積性肝損傷、內毒素血症和抗藥性腫瘤細胞,但科學界仍須先就其合成失調的原因,進行深入了解後,才有可能進一步提出改善的方法,而非目前盲目的補充。科學界籲暫緩使用「穀胱甘肽」進行無效的回春抗老一篇回顧論文,審查了30萬人服用五種不同抗氧化補充劑,結果發現它們要嘛是沒有甚麼效果,要嘛就是增加了死亡風險,相當令人玩味? 因此,科學界呼籲民眾,不要相信社群媒體的說法,應該回歸科學,暫緩一窩蜂使用「穀胱甘肽」直接輸送到您的血液中,進行無效的回春抗老?而靜脈注射「穀胱甘肽」,除了出現注射部位的瘀傷或酸痛外,也有人感到身體疼痛,其他的可能症狀還包括噁心、頭痛、不發燒的寒顫和輕微腹瀉。使用「穀胱甘肽」來美白膚色的做法,也有一些擔憂,目前在非洲、中東和亞洲地區很流行,一些女性表示皮膚變得更亮、更白、更有光澤。2018 年發表在《皮膚病學實踐與概念》雜誌上的一項研究認為,「穀胱甘肽」外製劑一直被譽為「神奇的皮膚美白」分子,是不合理的,且在 2016年《英國醫學雜誌》的一篇報導中,希靈登醫院(The Hillingdon Hospital)的皮膚科達齊醫生(Ophelia Dadzie)也警告說,「穀胱甘肽」注射到臉部時,也有人會有「過敏反應」,像是: 神經系統、頭痛以及罕見但嚴重的史蒂芬強森症候群(SJS)等等。現階段,除了英國每日郵報健康版記者史特恩女士(Emily Stearn)特別以專欄文章,提醒大家注意外,英國的醫學專家也呼籲,衛生醫藥相關的政府部門也應該出面澄清並監管這些廣為流傳,但卻不正確,甚至有害的健康流行趨勢。
-
2024-09-19 醫療.精神.身心
被時間追著跑?掌握5招做事更有效率 找回主控權
是否覺得時間不夠用?想在有限時間做多一點事情,卻總是效率不佳?甚至花時間緩解負面情緒?阿明一早被鬧鐘喚醒,迅速整裝出門,在擁擠捷運上檢查電子郵件、回覆社群媒體的留言、搜尋今日新聞…,這些訊息隨著車廂的搖晃不停在腦海中轉換,使得阿明頭昏腦脹。阿明一到辦公室,就開始檢查下午開會的報告,到了中午,他狼吞虎嚥地完食,犧牲午休時間檢查報告內容,疲倦地參加下午會議,報告內容卻漏洞百出。下班了,阿明心想:「要是我能像奇異博士一樣,隨意掌控時間,該有多好!」上班族的時間在早晨的鬧鐘聲響、通勤的喧囂、工作的繁雜、下班的倦容…悄悄地流失。網路世代,容易將自己與電腦比較,安排許多事情在同一個時段。然而,人不是電腦,我們會分心,有固定的心智能量,當下的情緒或生理狀態會影響效率。該如何做事有效率?成為時間的主人?1.跳脫自動化,珍惜每個決定點:決定點可能是當下任務被打斷時、任務轉換時、突發狀況時;試著安排決定點的時刻要做什麼事,可以是感受呼吸、看窗外風景等,但要避免消耗腦力的事;在未想好做下一件事情時,先別急著做下一件事情。2.訓練專注、減少干擾物、停止對抗分心:平時練習專注於當下,覺察呼吸與體感,把五官打開感受當下的時刻;需專注時減少環境中的干擾物;真的分心了,可以試著簡單描述分心的事物,再將注意力回到原事物上。3.善用心智能量:人一天的心智能量會逐漸減少,尤其是在不同事物間轉換、社交活動、久坐、計畫與決策時,特別會消耗心智能量。建議可以前一晚就做出一些決定,將當天待辦事項進行分類,在早上完成當天最重要的事情,只用一小時回信。如果真的疲倦,可以緩慢地腹式呼吸或閉氣,開懷大笑或小睡10分鐘。4.情緒是神隊友:學會拒絕不合理要求;悲傷時做決策較不會有偏見、慎重且公平;憤怒可讓人勇於挑戰未知或困難;適度焦慮會讓人表現得更好;正向情緒可讓人有創造力及彈性思考。5.飲食、燈光、環境:少量多餐、地中海飲食、蛋白質可提升專注度;規律從事中等強度有氧運動,或每半小時走動2-3分鐘;安靜的環境才能保持專注;橘黃燈光可提升創造力,藍光或白光可提升專注度。
-
2024-09-14 焦點.健康知識+
你身邊有朋友幾乎不使用社群媒體發文嗎?這樣的人有「8大特徵」
你朋友中有人很少使用社群媒體發聲,甚至從來不發文嗎?在現代,這樣的人真的非常神祕,好像難以了解。雖然現在大多數人都願意在網路上分享生活與主張,讓人好奇那些在網路上不發聲的人為何在數位世界中如此謹慎?帶你初步了解這些在社群中保持安靜的人。在網路世界中保持低調的人,有八個特徵1.他們重視隱私不公開的帳戶和不發布消息的人,比普通用戶更重視他們的個人空間和隱私。對他們來說,隱私不僅僅是隱藏令人尷尬的照片或將個人生活與工作分開,他們嚴格管理誰可以看見他們的資訊,並控制誰有權存取。透過設定社交媒體的隱私權,他們控制自己的數位足跡。這種特質並不代表他們變得反社會或不友善,相反的,這麼做標誌著他們對數位時代如何使用和濫用資訊的深入了解。因此,如果你想知道為什麼朋友在網路上如此保密,請考慮他們可能只是為了保護自己的隱私,不得不這麼做。2.他們是有選擇性的溝通者那些將社交媒體個人資料保密且很少發文的朋友,在與人交往時往往更有選擇性,他們不喜歡閒聊或短暫的互動。這並不意味著他們是個隱士,事實上恰恰相反。這樣的人的思維總是深思熟慮、充滿了見解。與快速聊天和膚淺的討論相比,他們更喜歡深入、有意義的對話。他們對交談的選擇性延伸到了如何使用社群媒體。透過減少發文頻率,他們可以確保分享某些內容時,會更有分量,並且是真正值得分享。這提醒我們,品質往往勝過數量,尤其是在溝通方面。3.他們的工作效率通常較高你可能認為社交媒體習慣與工作或學業沒有太大關係,但英國哥倫比亞大學進行的一項研究發現,每天只檢查電子郵件三次的參與者感到壓力明顯減輕,並且能夠更加專注於工作。應用到社交媒體上,那些設法將個人資料保密並很少發文的人很少會受到更新、通知和訊息的不斷轟炸。他們花在瀏覽網路訊息的時間更少,而有更多的時間專注於手頭上的任務。減少數位干擾使他們能更積極讀參與日常生活,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因此,當你好奇你低調的朋友為何總是提前完成該做的事情,他的社交媒體習慣可能是一個因素。4.他們重視真正的聯繫那些在社交媒體保持低調並很少發布的人通常非常重視真實、有意義的聯繫。他們專注於與較小的群體保持牢固的聯繫,而不是收集大量的追隨者或朋友。這些人將社群媒體視為與外界保持聯繫的工具,而不是向廣大受眾傳播自己生活的平台。他們的貼文旨在與他們的親密圈子互動,而不是給不熟的朋友留下深刻的印象。這項特徵反映了他們對關係深度而非廣度的偏好。重要的不是你認識多少人,而是你所維持的關係品質。5.他們了解活在當下的重要性在當今的數位時代,人們很容易沉迷於在社群媒體上捕捉瞬間,而不是真正體驗它們。但那些將帳戶保密且發文頻率較低的人往往會更參與日常生活。他們不用鏡頭或濾鏡來看待生活,而是吸收每一個瞬間的美麗。他們了解創造回憶的重要性,而不僅僅是社群媒體的快照。生活不是為線上觀眾表演,而是珍惜每一刻並建立真正的聯繫。因此,他們並不急於記錄每一次日落或每頓飯,而是更願意沉浸在體驗中並真正享受它。這是否鼓勵你適時放下手機,活在當下?6.他們習慣獨處那些將社群媒體保密且不經常發文的人通常都習慣獨處,很享受獨處的時間,可以在孤獨中找到慰藉,發揮創造力與反思。當他們必須使用社群媒體時,是為了與關心的人聯繫,而不是為了打發空閒時間或逃避獨處。這種對孤獨的舒適感轉化為與社群媒體的更健康的關係──不依賴於他人的不斷更新或流行話題。他們了解獨處並不意味著孤獨,這種理解也引導著他們在網路上的表現。7.他們對自己的狀態充滿信心那些將社交媒體資料保密並發布的人覺得沒有必要透過按讚、留言或分享來尋求他人的認可。這並不意味著他們不關心別人的想法,但他們不會讓外部意見決定他們的自我價值。他們的幸福和自尊來自內心,而不是來自網路上的看法。他們不頻繁發文並不是生活無聊的表現,而是表明他們正忙於生活。他們不覺得有必要向任何人證明任何事。這種特質證明了他們的真實性和自信。無論是在線上還是線下,他們都樂於做自己。8.他們重視真實性重視社交媒體隱私的人相信無論網路趨勢或社會壓力如何,都要忠於自己和他人。他們不會為數位世界打造完美的角色,而是選擇做真實的自己。他們的貼文雖然很少,但卻是他們的真實生活,而不是精心策劃的精彩片段。在許多人經常被鼓勵在網路上描繪理想化的自己時,他們的存在提醒我們真實的重要性。我們如何使用社交媒體顯現出個人價值觀、偏好,那是一個人有意識的選擇。這並不是說在社群媒體上保持開放和活躍是錯誤的或膚淺的,那是選擇與周圍世界互動方式的多樣性。當你感覺自己在數位世界中很迷惘,越來越孤獨,請了解你絕對可以在這個聯繫日益緊密的世界中忠於自己。無論我們是經常發文的人還是沉默的觀察者,真正重要的是我們以豐富生活、尊重自己的價值觀的心態,來使用這些社群平台。延伸閱讀:.「終有一天我會在你的人生場景中缺席」一位罹癌母親教會我們的事.妻婚後默默付出,卻換來夫外遇找小三!專家點出婚姻手原因.無繳交期限!病危教師板書「最後的回家作業」:未來相遇時請告訴我你完成了※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
-
2024-09-02 養生.聰明飲食
美味又富含蛋白質!起司對健康有害嗎?專家:有些人得節制
令人著迷的美食中,很少有比起司更具全球知名度了。無論是在社群媒體IG分享完美的「起司拉麵」,或是電影「小鬼當家」主角凱文(Kevin McCallister)對起司披薩的喜愛,更不用說全美各地每年舉辦的十幾個起司節,讓大家齊聚一堂,起司總有辦法讓人們歡聚在一起。今日美國報(USA Today)報導,根據統計,全球起司市場價值超過1870億美元,預計至2032年將再增加1000億美元。不論是在品酒時單獨享用、或作為任何菜餚的配料,起司都是美味可口;重要的是,把握適量原則。起司對健康的好處無論哪一種起司都富含對健康有益的營養素,據美國農業部的資料,這些營養素包括鈣、氮、鐵、維生素B12、鋅、磷、核黃素與鎂,有助強化並維持骨骼與牙齒健康、增強免疫力、改善神經功能、增強活力並對認知功能有益。營養師梅瑟(Jen Messer)表示,起司也被視為優質蛋白質來源,可增加飽足感、穩定血糖、維持與修復肌肉組織。她說,有些標示有「活菌」特性的起司是經發酵,含有的益生菌有助腸道健康。營養師庫克(Kristina Cooke)補充說,起司還含有大量維生素A,有助於皮膚與視力健康。起司對身體有害嗎?一盎司硬質起司含有超過120卡路里熱量,其他種類的起司熱量也不低,梅瑟提醒,常大量食用起司可能導致體重增加,這點尤其需要注意,因為起司已被證實會讓人輕度上癮。庫克指出,起司的飽和脂肪含量也很高,食用過多會引起動脈硬化與增厚、膽固醇增加,且已知會導致心臟病。梅瑟說,乳製品的鈉含量通常很高,對於高血壓者可能會造成問題,某些起司還會導致乳糖不耐症者腹脹、脹氣或腹瀉;不過,營養師古德森(Amy Goodson)表示,某些陳年天然起司,如高達、瑞士、科比傑克(colby jack)、莫札瑞拉(mozzarella)、帕瑪森(parmesan)與阿夏戈(asiago)起司,乳糖含量較低,不致引起消化問題。為避免負面影響,古德森說,選擇低脂或低鈉的起司很重要,且要注意份量。她建議,將起司納入均衡飲食中,並多吃水果、蔬菜、全穀類與瘦肉,「起司是其他營養食物的最佳拍檔」。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8-23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網路媒體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響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媒體對精神健康的影響」。這次很榮幸能邀請到「精神健康基金會」董事長胡海國教授就這重要的議題,由他邀請關心這議題的學者分別寫出他們的看法。胡董事長本身以「精神病理學」的專長點出沈浸於「數位網路媒體的資訊大海」對精神健康的影響,並提出個人「精神樂活」的觀點。→想看本文基金會精神健康指數組召集人楊聰財醫師肯定媒體在健康和精神健康報導的關鍵角色,但更強調其責任不僅僅是提供信息,更是要以負責任和倫理的方式來影響和引導公眾的健康行為和態度。大學通識中心的張松年教授以從事教學與輔導的觀察,點出網路媒體對青少年心理健康造成的負面影響。他語重心長地指出:「停止嘲諷批評,結合有志之士,同道中人,找到這些需要幫助的學子,提供真實、安全與溫暖的連結機會,使他們重新擁有自信、人際與目標,自然能抵擋網路的負面誘惑,進而再影響更多需要幫助的年輕生命。」在現代網路科技創造的自媒體時代,媒體結合手機、網路科技的力量,影響力已滲透到我們日常生活的每個角落。隨時隨地取得想要的資訊,看似是方便的事,但我們常忘了人類的慾望是個無底洞,當面對網路透過演算法為你量身打造的海量資訊世界,很難有理性選擇的招架之力。以筆者在大學的教學經驗就發現,網路沉迷的學生,往往在「線下」真實的課堂教室沉默寡言,缺乏反應,甚至連分組討論時間,也發現全班靜悄悄,因為即便坐在同張桌子,也用Line文字溝通,放棄語言交流。這樣奇異的現象不禁令人憂心。 青少年期是自我概念發展的關鍵,克服成長問題的成功經驗,將會有助於發展出良好的自我,為心理健康打下基礎。台大醫學院胡海國名譽教授提出的「精健道」中有精闢的見解,他認為「自我,內含心理與腦兩個成分」,「人與環境之連結,推動腦與心境之互動」,這樣的互動歷程就會得到所謂的成長經驗。「融入越多的環境元素,經驗就越多,腦細胞連結愈多,思考愈多元,自我就愈豐富。」而負面的環境元素,如課業成績不佳,同學的排擠、父母的叨唸、身材外貌的比較、缺乏興趣或專長等壓力,引發的情緒需要紓解,問題更需要時間思考、學習、試誤練習與反思,心與腦有如此理性的互動歷程,問題才能獲得改善,自我才能獲得成長,更能適應社會環境。然而青春期的大腦正是情緒發展最豐富,但掌管理性思考的前額葉皮質尚未成熟無法對其有效控制的階段。網路媒體的優勢,就在於它能以豐沛的資源,快速的回應青春期大腦多變情緒的需要,以虛擬的環境取代了真實環境的連結,使腦與心境互動的歷程經驗,與真實的社會環境元素有很大差異。這些差異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產生的影響有:一、從網路媒體看到的世界相對窄化與膚淺,青少年易沉溺於片段的資訊洪流無法自拔:網媒透過演算法程式不斷推播相類似的資訊,看似豐富的資訊,卻並非多元,甚至是窄化的,且資訊量太多,無法細看,更別說思考判斷,因此資訊長度往往愈來愈短,短視頻當道,也就無法談深入的議題,只能追求趣味。青少年不斷追求趣味,卻不思考,或精準地說無法思考,變成反應機器。結果就是花了一大堆時間,接收了一些光怪陸離的資訊,卻不知意義在哪裡?網路世界下線後,失落感、罪惡感更嚴重,若在真實世界又缺乏有意義的連結(如追求生涯目標、良好的人際關係等),就會又退縮回網路世界,繼續飲鴆止渴。因此,筆者認為網媒透過演算法的「餵養行為」應該要立法加以約束。二、從網路媒體看到的世界相對虛假與誇大,社會比較效應下更覺得自己真實生活無趣:本來網路媒體就一切以「吸引眼球」衝高流量為最高宗旨,虛假與誇大成為常態,有了AI以後,許多訊息更難辨真偽,於是現實生活中不曾出現的帥哥美女,在網路上層出不窮;從未體驗過的奢華生活,在網路上比比皆是;奇蹟式的成功經驗,在網路上四處傳播,讓青少年在社會比較的效應下更是自慚形穢,自信低落。故個人認為網路媒體的AI濾鏡或影像生成功能,如果無法管理至少要有標示才能區辨。三、從網路媒體獲得的肯定相對簡單又快速,真實環境自尊低落的青少年更易依賴其中:課業成績不佳的挫敗,需要花費許多心力思考,付出努力累積實力,才能有一點的進步。但在虛擬的網路世界,只要多花一些功夫的在電玩中練功即可獲得勝利,失敗還可輕易滿血復活;貼張美美自拍照就能得到許多的愛心;甚至在網路上誇張的酸言酸語或譁眾取寵的故事,也可以獲得許多大拇指按讚。這使得其線上與線下的自我意象,有很大落差。如果青少年更喜歡網路上的自己,自然就不會願意在真實世界付出更多的心力來努力創造更好的自我。雖然,有些人際關係不佳,性格孤僻,處於團體邊緣的青少年,可透過網路媒體與社群,找到歸屬、支持與肯定,重新點燃其對生命的熱情。但也可能因社群媒體傳遞的負能量,同病相憐,相互取暖,更難走出自我封閉的世界。如果香菸可以課徵菸品健康福利捐,手遊或社群媒體APP,或許也可以課徵心理健康福利捐,增加網媒之社會責任。以筆者從事教學與輔導的觀察,網路媒體對青少年心理健康造成的負面影響,對於那些本來就已具備有高自信、有與自信匹配的能力、良好的人際關係與生涯目標的學生而言,影響尚輕,但對不具前述條件的學生,網路媒體正好擴大了負面影響。如胡教授所言:「不用心汲取環境元素,經驗就貧乏。」 「不用心汲取環境元素,是由於:不關心、不專注生活,忽略環境元素或者對環境場景,只是反應它,而不汲取它。」現在我們的確看到許多缺乏自信、人際關係與生涯目標的年輕學子只關心網路環境,不在意實體環境,只是反應,而不汲取,無怪乎有某大學教授形容大學生上課有如「人形墓碑」。可惜的是嘲諷無法激勵他們放棄與虛擬世界的連結,甚至適得其反。我們能做的事是,停止嘲諷批評,結合有志之士,同道中人,找到這些需要幫助的學子,提供真實、安全與溫暖的連結機會,「三五成群、溫暖人心」,使他們重新擁有自信、人際與目標,自然能抵擋網路的負面誘惑,進而再影響更多需要幫助的年輕生命。 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8-03 養生.抗老養生
有白頭髮總比沒頭髮好!48歲林熙蕾看淡容貌焦慮,公開凍齡保養3祕訣
亞洲女神林熙蕾在近期重返螢幕的作品《繁花》中飾演美豔的林太,歲月竟然沒有在她臉上留下痕跡,依舊保養得宜,不僅臉蛋或體態都維持地猶如少女一般。林熙蕾透露平時保養3步驟林熙蕾日前出席產品記者會,透露隨著歲月流逝,紋路與斑點也逐漸在臉上留下痕跡,所以十分注重皮膚的保濕,每日清潔完畢後,她會使用精華液、面霜或是精華油、眼霜,白天時則是注重防曬。而隨著年紀增長,油脂分泌減少、肌膚乾燥也容易導致毛孔粗大。林熙蕾透露平時的保養3步驟:首先,卸妝一定會卸乾淨;其次,保濕絕對要做到足夠;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就是一定要做好防曬。除此之外,每天的生活作息十分規律,早上6點起床,喝1杯薑茶,每週固定運動5天,晚上6點前吃晚餐,晚上9點就寢。看淡容貌焦慮 有白頭髮比沒頭髮好身處在演藝圈加上社群媒體的無所不在,被問到如何面對容貌焦慮以及保持自信?她坦言,「我是這幾年才比較看淡容貌焦慮,主要是因為疫情過後,還有看到身邊好友親戚突然離世,感到生命無常,突然領悟應該要坦然面對所有的自己。」她說,連女兒都會嫌她老,不過這也是事實,那就接受呀,「至少我有機會慢慢老去。」她在記者會上也大方透露自己早就有白頭髮,也不會刻意染髮,大方自信地說:「那就是我呀!有白頭髮總比沒頭髮好,你們說是吧?」★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長壽最佳步數不是1萬步? 歐洲研究:走「這個步數」可降低死亡風險.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7-31 退休力.社會連結
芬蘭老人高齡長壽的秘密!長期去圖書館參加健腦活動促健康
芬蘭西部城市瓦薩的公立圖書館一樓討論室,下午一點陸續有老人聚集。最年輕的也七十五歲了,還有些拄著拐杖來,他們參加每月兩次的健腦活動。北歐圖書館除以國民數,向來是世界最普及地區之一。瓦薩圖書館是全芬蘭最早開始辦借書的圖書館,1792年。這種重視知識服務的機制遇見超高齡社會,除了行動與借閱發展高齡友善,還開放會議室,與地方紅十字會志工合作,開始長期的老人健腦活動,民眾與協會都不用額外付錢。這種活動不需要醫護、職能治療、心理治療等醫事人員直接指導,而是由老人志工來帶領。年齡相近,生活記憶與共同成長經驗有交集。使用素材很豐富專業有趣,引用自健腦相關網路資源。根據神經學原理,包含記憶、用著色維持運動技能、冥想、維持與提高專注力、創造與發展、自我表達。另有安養機構合力開發的記憶公園。志工按照在圖書館進行活動的需求與多樣性來選擇適合的素材。也就是說,這種活動不是開發某種活動的業者透過管道硬要老人接受,而是老人自己選。活動程序通常志工一開始會分享一點新知,這天分享的是芬蘭國家衛生研究院推廣的finger toimintamalli,這是一個健康促進預防延緩失能的模式。研究60-77歲1200位老人,從年齡、教育程度、血壓、性別、總膽固醇、運動、身體組成等項目後發展的評量失智風險。然後有對應的多重介入防治方式,包含營養訓練、記憶訓練、運動訓練和血管疾病因子控管。希望改善生活方式得以長期維持智能。另外民間還有各種年齡心理健康服務。近來推廣異曲同工之妙的「心理健康之手」,這是一種健康素養推廣。用手為圖像,手腕上是你價值選擇(你的日常生活價值觀是什麼?你按照價值觀生活?你的生活看重什麼,認為是重要的?你白天做哪些積極的事?)。五個手指頭上有吃、睡、聊天、運動、放鬆。外圍分別有五大項:一、飲食營養(你白天吃飯嗎?記得常吃飯嗎?你和誰吃飯?)二、人際關係和情感(你停下來聽朋友說話嗎?什麼事情讓你高興或難過?你與誰共度時光?你白天心情如何?你有告訴別人,你的感受嗎?)三、自由時間與創造(你今天做了什麼有趣的事?什麼事令你發笑?什麼活動讓你忘記時間?網路找到什麼有趣的?對你來說,什麼是美麗的?)四、睡眠休息(你醒來是否感覺神清氣爽?你容易入睡嗎?你什麼時候關閉電腦設備?你還在社群媒體?)五、鍛鍊和傾聽身體的聲音(你白天運動嗎?智慧型手機對你運動有影響?什麼運動帶來好的感覺?身體放鬆的感覺如何?)。以上新知有些解說討論,這可以看到健康促進行銷貫徹,希望在非醫院診所的場所能有效觸達相關對象。然後有幾種健腦活動,包含是非題、選擇題,涵蓋各種芬蘭自然界知識。是非題例如喜鵲是黑白的、梭子魚是一種魚、所有的玫瑰都是芬芳的、熊正在冬眠、蕁麻蝴蝶不是綠色的、夏天過後春天來臨、西葫蘆是根、狐狸在城市裡可以過得很好、貓不會喵喵叫、雲杉球果比松果大、狗發出咕嚕聲、夜晚比白天涼爽、羽扇豆瀕臨絕種、向日葵在春天開花、櫻桃並不比李子大、麻雀成群結隊地生活、蒼蠅是素食主義者、黃蜂在秋天是小氣的、三葉草比莎草開花早、蜂蜜比糖甜。選擇題例如芬蘭最高點、最大的樹、最長的沙灘、最長的河流、最高的瀑布、最長的洞穴、最大的壺穴、最大的交通樞紐。每一輪公布答案後都有從題目來的生活心得交換。然後有鼓勵表達的活動,例如拿到一個提示卡片,要能不說話而用手勢比喻來猜。筆者旁觀也受邀一起活動,雖然聽不懂幾句芬蘭語。拿到一張表達格子(RISTIKKO)的字卡,筆者不斷指著天花板上的格子型日光燈。另一輪拿到的卡片是「在我看來,屬於秋天的動物是」?來參加活動的長者Rasku Rauli退休前在國際企業工作,曾周遊七十五國,並在各地潛水。他說,大家希望住在家裡到老。還能住在家裡的時候,就近有些健腦活動很方便,不需要參加其他活動動用到政府資源,為了給更需要的人使用的活動資源。尤其許多人在家寂寞,來圖書館參加健腦活動,不但有趣而且很自然安全的有社交互動,這對老人太重要。另一位退休前在瓦薩市從事市場行銷的長者Hazze Wazeen與太太一起來,就他所知,這圖書館至少有兩班這種活動團體,交錯每兩周一次。他有兩位全盲的孫子,七十多歲,繼續研究開發專門給全盲者玩的火車和軌道,還有盲人專屬的各種觸覺健腦器具。來這裡,對他來說,有社交,也可以找靈感。他甚至用自己的行銷生產知識經驗,對如何大量生產去幫助各地盲人還有願景期待,「說不定,生產成本比芬蘭低的台灣可以合作」?另一位長者分享,參加這種健腦活動,事前不需要準備什麼,沒有壓力。來之前也不知道志工今天要給什麼。這不會慌張,而感覺是一種驚奇,看看有什麼新的。事實上因為來圖書館,老人遇見的不只老人,還有小朋友、青少年、友善熱情有學問的圖書館服務人員。圖書館是老人最容易感覺仍是社會一份子而不疏離的場所,且十分安全,能平等的參加許多內部與外展活動,甚至幫助一些年輕人。來了除健腦班,在芬蘭圖書館甚至還有數位縫衣機、三D列印設計等各種先進的知識藝術創造設備,供大眾使用。目前台灣的圖書館外觀越蓋越漂亮,分別屬於文健會、教育單位、地方政府文化局等,各有上司。若干圖書館開始辦失智演講,或收藏若干銀髮相關書籍。客觀來看,許多老人到圖書館以往習慣看報。但台灣實體報紙不斷減少,圖書館服務對老人還有無限空間回應社會需要,曾有部分官員認為國內老人數位識能不足,所以難以用APP等線上資源推動健促。但芬蘭的觀念是平等為先,所以思維不是認為老人數位能力不足,而是發展的數位認知活動,必須符合所有老人容易使用!本文所列的芬蘭健腦網址有多樣性與圖樣引導,可看一下,需要多少數位素養才能上手。曾有一位失智日照中心老人親口說「這裡的健腦器材玩一次就無聊了,為什麼要我一直玩呢」?如果衛政與教育和其他單位能統合因應超高齡社會的對策,或能更有效由下而上匯集各地看法,其實還有非常多現有且近便性高、成本很低的場所,可以促成多樣預防延緩失能的心智活動。而這些場合同步可以快速廣泛的傳達最新的健康識能,總比醫院診所看診的電視牆更積極前衛達到健康老化期待。來測退休力百歲世代來臨,老後生活需要超前部署,歡迎大家填答「退休準備指標─六種動物測退休力」,定期檢視,評量退休攻略是否需要校正調整,踏出退休準備的第一步。
-
2024-07-21 焦點.長期照護
張慶光/利用科技 而不是被科技所用
前幾天跟家人到阿里山旅遊,對於大部份住在「天龍國」的人而言,阿里山可能遠過日本,有人一年去好幾趟日本,阿里山卻一輩子可能才去一、二次。當年開放陸客來台,最高峰時一天有三千輛遊覽車在阿里山上,大家都要來朝聖,因為「一二三到台灣,台灣有個阿里山」。阿里山必做之事除了看神木,便是坐小火車看日出。為了看日出大家都要起得很早,搭第一班火車到祝山看第一道曙光。我們3點多起床,搭車到祝山車站再走一小段山路到小笠原觀景台上等日出。照理說,這麼辛苦的來到山頂,應該好好感受一下日出的氛圍,讓身心好好浸淫在第一道曙光中。但只見大家全都拿出手機對著太陽猛拍照,為了取得好的景色,大家拚命的把手伸高,也有人背對著太陽來個自拍。不久之後,這些數以千計的相片應該就會被分享到社群媒體上,吸引親友按讚。這樣的旅遊方式逐漸成為現代人的標準模式:拍照、分享、按讚。我常常在想,旅遊的目的究竟是為自己,還是玩給人家看?社群媒體累積每個人上傳的巨量資料,用AI來分析每個人的行為,再將此資訊賣給廣告主,推播你想要看的資訊,再吸引你來消費,你究竟是在利用科技,還是被科技所用?有一句廣告詞「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真的是如此嗎?回想科技產品進入家庭的進程,過度依賴科技,反而讓人心的距離變得更遙遠。有了電話,我們返鄉的次數變少了,因為有了電話可問安,省卻舟車勞頓的時間,卻也少了與父母面對面相處的時光。有了電視,我們跟鄰里的互動變少了,大家從廟口的大樹下各自回家守著電視盒子,比鄰若天涯。有了電腦,家人談天的時間變少了,大家從客廳回到房間,虛擬世界裡有各自的同溫層。有了手機,大家講話更少了,一家人聚餐大家各自滑手機……科技一直在進化,再加上少子高齡化的環境催化,現代人不得不愈來愈依賴科技產品。很多科技產品也正排隊等著進入家中,如:照顧機器人、智能床墊都已問世。科技的確帶給人們便利,但若只是單純用科技來取代人力,會不會讓人愈來愈疏遠。當我們將長者照顧工作外包給機器人,你還會常常跟長輩講話嗎?當長者睡覺時都可偵測到呼吸心跳,還會自動翻身,你的關懷會減少嗎?我們必需有正確的認知,引進科技的目的是要補足人力的不足,也讓照顧者有機會喘息,而不是要遺棄長者。當日常瑣碎的事有科技可以代勞,你應該思考如何去協助長輩過更有品質的生活。過往科技產品還沒有那麼興盛時,很少聽到長者失智的問題,傳統柑仔店、廟口、菜市場都扮演社區的關懷據點角色,大家聚在一起聊天,長者的腦子便一直保持在活化的狀態,自然不易退化。科技可以提供生活輔助、監測健康、安全保護、社交娛樂等功能,但是,人與人間溫暖的互動是任何科技所無法取代的。我們希望能用現代科技幫助長者重新找回生活的目的和價值,也讓我們能在減輕照顧負擔的前提下,給予長者更多的愛與關懷。
-
2024-05-23 養生.家庭婚姻
新垣結衣、星野源一結婚就分居!日本刮起「分居婚」風,婚後仍可保有個人空間受推崇
被台灣人譽為國民老婆的新垣結衣,2021年假戲真愛,和一起演出《月薪嬌妻》的男星星野源閃婚,一度讓鄉民們不敢置信,更引發一波「國民失戀」。但今年(2024年)日本八卦部落客瀧澤GARESO在社群媒體上大爆料,稱「跟知名女演員合作劇後閃婚的歌手,最近出軌了一起主持節目的NHK主播」,網友立刻聯想到符合條件的星野源和新垣結衣。對此,星野源所屬經紀公司大動作發聲明澄清,表示絕無此事;而新垣結衣也在睽違約1年半左右更新自己的社群平台X帳號,否認傳言。結婚後夫妻同住,似乎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但「分居婚」竟然悄悄的在日本開始流行。2021年5月,與一起合作《月薪嬌妻》的男星星野源宣布結婚的消息,但看著女神跟所愛之人結為連理,大家也紛紛獻上祝福。而女神不愧是女神,連對婚姻的觀念當相當前衛,日本媒體爆料,婚後的兩人並沒有選擇住在一個屋簷下,反而仍居住在各自的家中,有空才會到對方家相處,這樣的相處在日本被稱為「分居婚(別居婚)」,也因為有別於我們傳統認知,結婚就是要同住的觀念,讓人大呼「結衣好新潮」。結婚聲明特別強調「沒有懷孕,不會同居」!其實他們沒有同居,大家也不用感到意外,因為當時他們發布的結婚聲明就有強調,「沒有懷孕、不會同居」,會奉行近期在日本行之有年的「分居婚(別居婚)」。也就是各自住在同一個社區、不同的房子裡,有空的時候才會到對方的家裡和另一半相處。「分居婚」讓人保有各自的生活空間對於我們來說,「分居婚」是一個全新的名詞,但在國外早已有不少名人都效法這樣的婚姻生活,簡單來說,就是夫妻在婚姻關係中,卻沒有住在一起,仍保有各自的生活空間。日本女星壇蜜、電影鋼鐵人中的「小辣椒」葛妮絲派特羅也都和老公選擇,一周只會同住4個晚上,在個人空間與情感承諾中找到一個平衡點,彼此扶持又不會過度干預。而對這些選擇分居婚的伴侶們來說,最吸引人的不外乎下列3個優點,「婚後仍可保有自我」,可以不用因為結婚,而放棄自己原本的生活步調,自由自在地徜徉在婚姻之中。再來就是「維持愛情新鮮感」,相愛容易相處難,就怕兩個人住在一起後,會因為看到彼此最真實的一面,而讓戀愛泡泡跟著幻滅,所以不如保持一點距離和神秘感,自然能為愛情保鮮。最後是「婚後適應壓力較低」:從一個人到回家得面對另一個人,你要說全然的接授與習慣,那得要用多少的妥協與尊重來換,生活習慣、金錢觀、日常作息等,都需要一定的時間調適,而這無形之中也有可能讓你感受到排山倒海的壓力。很多人認為婚前一定要先同居看看,而「分居婚」則是,我們不需要討好順從,也不需要同居試婚,因相愛而結婚,婚後仍保有一點距離,是最舒服的關係。 ※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轉載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5-19 醫療.精神.身心
每晚睡覺時間不到建議的7至9小時?專家給5建議有助改善睡眠
近三分之一的美國成年人表示,每晚睡眠時間不到建議的七至九小時,主要原因包括壓力、焦慮以及專家所謂的「努力文化」:講求效率、對休息有罪惡感。美聯社報導稱,不要輕易相信網路上流行或未經證實的入睡與保持睡眠的方法;反之,不妨試試睡眠專家推薦的以下這些簡單方法:建立睡前「緩衝區」與工作相關的壓力無可避免,且很難擺脫,試著在一天工作結束與睡眠時間之間建立一個「緩衝區」(buffer zone)。專家建議,在睡前一小時左右,放下所有工作與日常事務,不要查看電子郵件、處理帳單、做家事或無止盡地瀏覽社群媒體;可以在睡前看本書,沈浸在興趣嗜好中,或是花時間與所愛的人在一起。注意進食時間若睡前剛飽餐一頓,可能會擾亂睡眠,所以盡量在傍晚5點到7點間進食,但餓著肚子上床也不是好事;可嘗試像起司、杏仁或全麥麵包抹上花生醬等富含蛋白質或健康脂肪的零食。避免咖啡因和酒精喝杯睡前酒或晚餐後來杯濃咖啡可能鬆弛緊繃的神經,但恐會讓人輾轉難眠、長夜漫漫。酒精雖然可以幫助入睡,但也會擾亂睡眠周期、降低睡眠品質,增加半夜醒來的次數。節制使用電子產品手機與電腦螢幕上的藍光會抑制有助睡眠的褪黑激素,從而擾亂能自然喚醒身體的生理時鐘;Weill Cornell醫學院臨床醫學助理教授奧格利(Dianne Augelli)表示,因此有必要在睡前節制上網與滑手機。諮詢醫生若試過任何方法都不管用,並且已連續一個多月無法睡個好覺,專家說,那就該去看醫生了,尤其是失眠已影響到工作表現或心情。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5-10 焦點.元氣新聞
森林落單寧願遇到熊還是男人?多數女性「答案」掀話題
身為女性,如果在森林落單,妳會認為遇到一個陌生男子還是一頭熊比較安全?森林落單寧願遇到熊還是男人?法新社報導,上述這個假設性問題最近幾週在社群媒體瘋傳,女性對危險的看法,尤其是對男人的顧慮,瞬間成為各界熱烈討論的話題。這則討論大約是4月在短影音平台TikTok出現,隨即如野火燎原般延燒各大社群平台,包括Instagram以及X,全球各地的女性都加入討論。有人在英國街頭拍片訪問8名女性,其中7人寧願選熊。她們做出選擇的同時突然發現自己的選擇有違常理,不禁發出笑聲。一名社群平台X的女性用戶寫道:「至少熊不會在殺掉我之前強姦我。也沒有人會因為那隻熊殺了我、自毀前程,而替他感到惋惜。」另一名用戶在平台上傳截圖,分享配偶間性暴力的證詞。這名用戶說:「這就是女性寧願選熊的原因。」TikTok一名應該是男性的用戶留言說:「我能理解為甚麼選熊,至少還能預測後果。」另一名男性用戶則在X困惑表示:「太誇張了,男性的形象居然…。」這場辯論網路還沒落幕,不過美國保守派新聞媒體福斯新聞頻道(Fox News)已經列出撇步,鉅細靡遺地教導民眾在野外遇到熊該如何自保。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4-26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我的偏鄉醫療嘗試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偏鄉醫療服務與醫者的愛心」。一位在醫學中心的主治醫師回顧自己在初入醫學院時,在同學的互相鼓勵與人文老師的啟發下,發起「與病人為友」的學生暑期活動,成功地激發醫學生的愛心,並繼續傳承成為該校具有特色的醫學生服務活動。→想看本文一位小兒科醫師分享自己如何以「平衡大學附設醫院的教育責任與利用專業知識來幫助需要的偏鄉兒童」為心願,將青少年照護觀念導入健保架構下,並能貼近在地青少年族群的需求而努力,形成「社區-學校-家庭」的青少年健康照護模式。→想看本文一位醫學中心小兒外科醫師分享他同時也在兩所偏鄉醫院為理想奮鬥,他的一句「一個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遠」道出了他們期待集結一群志同道合的醫師同行,從而確保照護的完整性與持續性。「醫病平台」衷心希望這些故事可以感動更多的醫學生、醫師、社會大眾,多多關懷偏鄉醫療。緣起偏鄉醫療最常遭遇的困擾,便是醫療人力與資源缺乏。而台灣的小兒外科除了有醫師平均年齡逐年老化與新血後進減少的問題,在偏鄉環境更是不容易有小兒外科醫師的生存空間,因為醫師在選擇服務的地點時,往往有許多的考量,例如經濟收入、生活環境、或孩子教育需求等等。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以下簡稱北醫附醫)鄰近繁華現代的信義計畫區,無論大眾交通或是國道交通都相當方便,因此平時便肩負大臺北東區民眾的醫療需要,甚至涵蓋基隆市、新北市汐止區等地的後送醫療。然而,大學附設醫院有教育的責任,雖然業務量沒有其他醫學中心多,仍需要維持小兒外科服務。 根據台灣小兒外科醫學會的統計,有130萬兒童少年人口的大台北地區約有30名在職的小兒外科醫師,相較於偏鄉地區,人力資源相對豐富很多。以每百萬人口計,大台北地區的小兒外科醫師人數不僅超過美國,更是全國之最。於是「如何平衡大學附設醫院的教育責任與利用專業知識來幫助需要的偏鄉兒童」就成了縈繞在我心的牽掛。蘭陽的呼喚羅東聖母醫院是隸屬於天主教靈醫會,於1952年由從中國大陸來台的修士與修女們創立,自始至終致力於照護蘭陽地區那些經濟困窘、身處弱勢的民眾,逐漸成為許多當地人健康的依託。近年來,宜蘭縣每年約有三千名新生兒誕生,而聖母醫院大抵上承擔了其中三分之一的嬰兒醫療服務,顯見其在兒科照護的重要性。從馬偕醫院來的周桔源醫師,在這裡提供小兒外科的服務,但一年一年的過去,這裡需要有年輕醫師來接棒。因為看到這樣的需求,我鼓起勇氣,挺身而出,接下這個偏鄉支援計畫。在北醫附醫的長官支持與聖母醫院長官的幫助下,雙方合作的計畫得以順利推展,自2022年4月起,我便開始每週四至聖母醫院進行手術與看診。在支援期間,我在聖母醫院進行了一系列的小兒外科常規手術,如腹股溝疝氣修補(引進腹腔鏡手術)、耳前瘻管切除、舌繫帶鬆弛及板機指鬆弛手術等。此外,我也實施了需要短期住院的手術,包括嬰兒腹股溝疝氣修補、淋巴管瘤切除、隱睪症矯治、多指(趾)重建及肛門瘻管手術等。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許多原本需前往遠地醫院長期就醫的孩子,現在可以在聖母醫院就近接受追蹤與治療。比如,一位需要長期胃造瘻管的罕病兒童,在過去經常往返於台大兒童醫院與急診室更換造瘻管,而今卻能在我的聖母醫院門診安排更換與追蹤。若聖母醫院收治了需矯治先天畸形的孩童,我也能即時與兒科醫師進行討論,並協調轉院手術。期間有位近週歲的女童,自兩個月大開始就間歇性嘔吐,經由我們的互助機制轉介至北醫附醫進行檢查,發現她患有先天十二指腸蹼膜所導致的阻塞,最終通過手術得以康復。這樣的轉介案例越來越多,也使得北醫附醫在2023年順利取得小兒外科專科訓練醫院的資格。透過這次合作,我深刻體會到,若無願意合作的專業小兒科醫師、專精且樂於照護兒童的麻醉科醫師,以及一個願意學習並成長的手術室團隊,要在短時間內建立一個能照顧兒童的外科團隊是相當困難的。幸運的是,聖母醫院在院方的支持下早已具備這些條件,順理成章成為合作成功的基石。 飛越山海,支援台東隨著我在聖母醫院的支援步入一週年之際,過去一年的支援成效顯著,鼓舞了我,進一步想要推廣這種合作模式,但這樣的支援模式,是否真能在其他地方複製呢?作為一位花蓮女婿,我一直密切關注東部地區的醫療需求。花蓮擁有慈濟醫院的資源,小兒外科醫療服務相對完善,但台東的情況卻大不相同。過去,台東的小兒外科服務大多依靠台北馬偕醫院的醫師們輪流支援,每隔三、四個月集中一天時間處理所有手術。這樣的漫長等待中,孩子們的病情有可能會惡化,或家屬可能遺忘孩子需要及應該接受的手術治療。在這種迫切情況下,家屬常常不得不帶著孩子跋涉至花蓮或高雄尋求治療,而這樣的距離,對於西半部的家庭而言,就如同從屏東到台中一般遙遠。於是我開始考慮是否能將與聖母醫院合作的模式,搬到台東來實施,至少每月提供一次的小兒外科門診與手術服務。雖然這對西部許多城市來說可能只是杯水車薪,但至少能夠讓需要的孩子能盡早接受手術,預防嚴重的併發症。衛福部的研究報告也指出,疝氣和腸阻塞是五歲以下兒童死亡率的部分原因。社群媒體上經常可見台東基督教醫院(以下簡稱東基)的鄭弋醫師為孩子們的醫療需求發聲,於是我鼓起勇氣聯絡她,探詢兒童外科醫療的需求及合作可能性。感謝上帝,當時的東基院長陳志成醫師對完善醫院照護體系充滿熱忱,我們的初次會談後,就達成共識,要一起合作為台東的孩子們服務。台東的支援計畫遂於2023年7月順利啟動,儘管首次的門診因颱風而不得不取消。有一名因包莖併發反覆的包皮龜頭炎以及嚴重的泌尿道感染的孩子原本計畫來門診安排手術,卻因颱風延誤了診治。在這緊急關頭,我與陳院長透過視訊討論病情,並由陳醫師親自安排手術前的檢驗、檢查及麻醉諮詢。8月,我乘坐最早的班機前往台東,在著陸後直接前往醫院,再次訪視病人並詳細解釋手術過程。幸運的是,我過往在彰化基督教醫院(以下簡稱彰基)接受過外科訓練,而東基所使用的電腦系統正是彰基的,彰基外科也曾對東基提供過支援。在這樣的完美配合下,我順利完成了首次手術和門診支援。最讓我意外的是,在台東的首次門診中,接連診治了超過十位需要手術的孩子,包含疝氣、多指、隱睪症、尿道下裂、甲狀舌骨囊腫、鰓裂遺跡等病症。由於每次支援只有一整天,我必須在上午安排四至五台手術,並在下午進行門診,因此首次門診的病人需求竟花了兩個月才得以滿足。後來,我開始於週四處理完台北的公務後,趕搭晚間的班機前往台東,以便隔天一早開始手術,努力爭取更多時間來為孩子們完成手術,減少他們的等待時間。週六一早巡視完手術後的病人,我便搭班機返回台北。支援期間的住院病人照護工作,都得依靠兒科醫師的幫忙;手術後的傷口照護則交由一般外科的李柏慶醫師在門診中追蹤,這樣也彌補了我只能每月支援一次的遺憾。在此過程中,得到了前任院長陳志成醫師以及繼任的馬堅毅院長的全力支持,手術室及麻醉科同仁的協助,使我得以在台東為這些孩子們提供及時的醫療服務。團結前行:共同為偏鄉醫療邁進的心願景「一個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遠」這句話道出了團隊合作的力量。若我們的支援模式能夠更加成熟與流暢,我期待能夠集結一群志同道合的醫師同行,從而確保照護的完整性與持續性。必須承認,要為孩子們提供及時的小兒外科急症照護,最理想的情況是有專業的小兒外科醫師能常駐宜花東地區。但正如我之前所提到的,這不僅需要小兒外科醫師,同時也依賴於兒科、麻醉科以及兒童重症科醫師的密切合作。這些條件要能具足著實不易,除了靠政府建立相關配套措施外,也有賴醫界與政府合作找出更好的解決方案。而在這個環境成形之前,我要感謝北醫附醫的長官給予的支持與理解,讓我能以此為基地,延伸醫療服務的觸角至那些最需要我們的地方。延伸閱讀:4/23 人生注定的一段邂逅——「與病人為友活動」的前世今生4/25 守護洄瀾山海間青少年的醫師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4-15 養生.人生智慧
嫁給有錢老男人是舒服人生捷徑?哈佛畢業女作家建言引熱議
紐約雜誌針對婦女設立的網站The Cut的編輯兼作家格拉齊·蘇菲亞·克利斯蒂(Grazie Sophia Christie)20歲時是哈佛學院的三年級生,當時她頓悟到,她可以透過多年的工作和努力來認真學習,勤奮地追求她的「理想存在」,或者,她也可以「早點結婚」。克利斯蒂選擇了後者。她在專欄文章中讚揚與年長、富有男性結婚的價值,認為這是獲得她理想生活的捷徑,這篇3月27日發表的文章在網路爆紅,成為該雜誌「最受歡迎」列表的榜首,並且在網站及社群媒體上引來數百則負面評論,正如「邁阿密新時報」(Miami New Times)所描述的,「這篇文章在網路上引起廣大迴響,全世界都聽到了。」讀者對克利斯蒂這篇近4000字華麗文章的各方面感到震驚,她還是一名大學生時,克利斯蒂每周六都拉著笨重的一箱書去哈佛商學院,她認為那裡是尋找合適伴侶的最佳選擇,「我有高挺的胸部、生育能力、齊平的馬尾、尚未耗盡的活力,年長的男人仍然渴望這些特點。」她參與哈佛商學院的一場活動,在20歲那年與未來的丈夫相遇,並且於四年後結婚。令許多讀者震驚的是,克利斯蒂受益於菁英教育,甚至也在牛津大學完成研究員工作,但她卻追求不平等的婚姻,克利斯蒂的文章寫到:「我丈夫不是我的夥伴,他是我的導師、我的愛人,只有在某些情況下,他才是我的朋友。」年紀輕輕便步入禮堂,克利斯蒂得以遠離利潤豐厚但呆板的辦公室工作,以寫作為全職,但不必像作家般活得苦哈哈。這篇引起熱議的文章表面上是寫有年齡差距的婚姻,但網友指出文章標題應該是「嫁給有錢男人的實例」。克利斯蒂對婚姻的交易態度引起讀者的負面共鳴,有網友評論克利斯蒂的文章是「對所有年齡層女性的侮辱」,是「一篇可悲的文章」,「在許多方面都很糟糕」,一些讀者懷疑這篇文章是否是諷刺或玩笑,一則比較友好的評論則表示:「這是我所讀過最令人尷尬的內容之一,我真為作者感到尷尬。」
-
2024-03-22 養生.生活智慧王
在月台使用藍牙耳機恐致觸電?權威單位釋疑:觸電是因為「這件事」
你可以先知道: (1)網傳影片是 2022 年 12 月 7 日發生在印度克勒格布爾車站的意外,該起事故是電線掉落觸碰到人體導致觸電,與藍牙耳機無關。 (2)國際非游離輻射防護委員會(ICNIRP)表示,火車與藍牙耳機的電磁場不會互相干擾,不會因為戴著藍牙耳機而觸電。網傳「避免在月台使用藍牙耳機」的影片及訊息,內容聲稱有民眾因為在月台上使用藍牙耳機,遭到高壓電擊死亡。經查證,網傳影片是 2022 年 12 月 7 日發生在印度西孟加拉邦勒格布爾車站的事故,當時一名檢票員在月台上,突然被掉落的電線砸中,導致他觸電並摔下月台,全身多處燒燙傷,所幸送醫後並無大礙。該起事件是電線直接觸碰人體導致觸電,與藍牙耳機無關。國際非游離輻射防護委員會(ICNIRP)也表示,火車的低頻電磁場與藍牙耳機的射頻電磁場並不會互相干擾,民眾不會因為戴藍牙耳機就觸電,網傳訊息不正確。 月台戴藍牙耳機導致觸電? 原始謠傳版本: *避免在電源軌附近使用 BLOOT 耳機。此資訊非常重要。 如果您聽到了,請花點時間將此訊息發送給您經常玩耳機的兒子或女兒或兄弟姐妹,好嗎? 尤其是搭乘電動火車的人..🙏🏻🙏🏻 當手機上的藍牙耳機🎧啟動時,就會有電流⚡⚡⚡從火車軌道上的高壓電纜傳來/感應,直接到達通過耳朵進入大腦.. ....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 *在電動火車車道附近行駛和站立時,避免在鐵路側月台上使用藍牙*⚠️📵 主要流傳這段影片 並在社群平台流傳: 查證解釋:網傳訊息的原始出處為何? MyGoPen 檢視傳言內容,發現在 3 天內有超過 1,400 名用戶回報。利用圖片反搜工具「Google Lens」進行反搜,可以找到 ETtoday 新聞雲 2022 年 12 月 9 日的報導《天降高壓電!站務員被「電線巴頭」瞬間冒火 倒頭栽落軌畫面曝光》,內文所附圖片與網傳影片相似。 報導指出,印度西孟加拉邦克勒格布爾(Kharagpur)車站,於 12 月 7 日發生一起離奇意外,一名站務員在月台上與乘客交談時,突然被掉落的電線砸中,現場立即冒出火光,該名站務員也因此全身多處燒燙燒,所幸緊急送醫後並無大礙。以「Kharagpur、power cable、accident」等關鍵字進行搜索,可以找到今日印度(India Today)、印度時報(Times of India)、新德里電視台(NDTV)等媒體的報導,該名男子名叫蘇揚辛格.薩達爾(Sujan Singh Sardar),他是克勒格布爾車站的檢票員,而事發地點是該站的人行天橋附近。 印度鐵路克勒格布爾分部經理穆罕默德哈希米(Mohammad Hashmi)當時表示,檢票員有可能是被帶電的裝飾線擊中,至於詳細原因還要進一步調查,不過檢視上述所有報導,均沒有找到檢票員遭到電擊與藍牙耳機有關的資訊。 而在 Facebook 上搜尋「Sujan Singh Sardar」,可以找到用戶「Subhash Lall」12 月 8 日的發文,提到在薩達爾送醫後,左翼政黨「Amra bampanthi kharagpur」領導人 Anil Das 有前往醫院探視薩達爾家人並致上慰問,而照片上可以看到薩達爾的頭部包著紗布,意識清楚,沒有因電擊傷重不治。由於網傳影片模糊不清,檢視當時 X 平台上發布的影片,可以找到用戶「Ananth Rupanagudi」12 月 8 日發布較清晰版本,仔細檢視,從約 7 秒處開始可以看到有一條白色電線碰到薩達爾(圖一),電線隨即爆出火光(圖二),並沿著薩達爾的右肩往下垂到腳部位置(圖三),在小腿處可以看到雜亂的電線尾端(圖四)。綜上所述,網傳影片是 2022 年 12 月發生在印度克勒格布爾火車站的電擊意外,原因是電線掉落導致檢票員觸電,與是否使用藍牙耳機無關。 謠言從何而來? 這起事件發生於 2022 年 12 月 7 日發生,Facebook 從 12 月下旬開始出現相關影片,但文字敘述變成「不要使用耳機,高壓電會直接進入大腦」;X 平台於 2023 年 1 月開始流傳,並且是變形版本,把耳機改成藍牙耳機,且聲稱影片中的人遭到電死,並要大家多多轉發給朋友及家人;中文版本則於 2024 年 3 月開始在社群媒體流傳。 從前文就能看出,傳言有諸多錯誤之處,首先,該名檢票員並未死亡;其次,這起意外是掉落的電線直接觸碰人體導致觸電;最後,沒有任何證據顯示該名檢票員當時配戴藍牙耳機。 Reuters Fact Check、Newschecker 等國際事實查核單位當時有做出闢謠,國際非游離輻射防護委員會(ICNIRP)也表示,火車的低頻電磁場(EMF)與藍牙耳機的射頻電磁場(RF EMF)不會互相干擾,民眾不會因此發生觸電意外。 結論 總結來說,網傳影片是掉落的電線接觸到人體導致觸電,並非戴著藍牙耳機就會觸電,網傳訊息不正確。【資料來源】ETtoday 新聞雲 - 天降高壓電!站務員被「電線巴頭」瞬間冒火 倒頭栽落軌畫面曝光India Today - Live wire falls on railway official at Kharagpur station | Caught on cameraThe Times of India - TTE injured at West Bengal's Kharagpur railway station after live wire falls on himNDTV - Viral Video: Live Wire Falls On Ticket Collector Talking To ColleagueLinkedIn - Mohammad HashmiFacebook - Subhash LallX - Ananth RupanagudiFacebook - 謠言版本一X - 謠言版本二Reuters - Video shows man being hit by a live wire in India, not being electrocuted due to Bluetooth earphonesNewschecker - TTE Electrocuted Through Earphones? Viral Claim Is False(本文轉載自《MyGoPen》查證參考:https://www.mygopen.com/2024/03/bluetooth.html)(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3-07 養生.聰明飲食
如何將整隻雞去骨?網路瘋傳這招可為烤雞「骨肉分離」不髒手
從超市、賣場買回家的熱騰騰、立即可大快朵頤的烤雞,有個麻煩的問題是:如何將整隻雞去骨?根據社群媒體TikTok影片中的妙招,一分鐘就可輕鬆搞定。「早安美國」報導,通常可以用刀將雞胸與雞腿切開,但往往無法將肉從骨頭完全剔乾淨,也會讓雙手弄得油膩膩。解決之道是:將整隻烤雞放進大的夾鏈袋、將口封緊,然後用手揉搓,把肉塊掰開,直到它們與骨頭完全分離為止。烤雞「骨肉分離」的不髒手訣竅發布這則影片的莉姆斯(Katie Reames)示範了她如何迅速將烤雞去骨,這項僅需一分鐘動作就能奏效的小技巧,已在TikTok上爆紅,積累了680萬瀏覽數,引發數以千計的網友跟進、並分享嘗試的結果。 @katierreames #debonechickenhack #rotisseriechicken ♬ Delicious Food - Mdstocksound 她表示,此一妙招所以能成功的部分原因是,利用了烤雞的熱度,因為蒸氣無法從夾鏈袋中排出,有助於使雞肉鬆軟。一名網友留言說,這招太棒了,因為她討厭用手接觸雞肉,得洗上40次手。吃的時候注意雞肉碎骨頭雖然多數人對此一成果感到讚嘆與印象深刻,但也有人提出批評。一位TikTok 用戶回覆指出,看起來比把肉從骨頭上扯下還要費勁,且漏掉小骨頭的機率也很高。莉姆斯在留言區提到,下一步是取出從骨頭上扯下的烤雞肉,只花了她三至五分鐘。「早安美國」提醒,這個方法雖然效率高,但也有些安全問題。如果有人想要嘗試,一定要把整隻雞都放入袋內;在取出大肉塊時,可用夾子或叉子,以保持手部清潔,吃的時候要注意碎的小骨頭,以免卡在喉嚨。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2-15 養生.抗老養生
長壽的人都怎麼吃?全球最長壽家庭每天吃的餐點是這樣
暢銷書作家布埃特納(Dan Buettner)畢生研究「藍色地區」(Blue Zones,即長壽者比率最高的地區)人們的生活習慣。住在這些地區的人常能享有90多歲或100多歲高壽。他在社群媒體最新發布的貼文中,分享了「世界最長壽家族」的每日飲食。義大利薩丁尼亞島(Sardinia)的梅利斯(Melis)家族一直是長壽表率,在2012年創下九個健在姐弟年齡總和最高的金氏世界紀錄;九人年齡加起來861歲,年紀最長的為109歲。布埃特納在影片中表示,他們每天都吃著同樣的午餐。這頓午餐是:鷹嘴豆、斑豆與白腰豆的三豆雜菜湯(minestrone)、酸種麵包(Sourdough bread)、一杯紅葡萄酒(2-3 盎司)。雖然除了飲食之外,還有許多因素會影響人的壽命,但這頓午餐呈現了布埃特納所謂的「藍區飲食」,即強調攝取天然、未經加工的全食物與植物。三豆雜菜湯布埃特納說,梅利斯一家吃的是自家附近種的各種蔬菜做成的義大利濃湯,湯裡總是有三種豆子:鷹嘴豆、斑豆與白腰豆。紐約市營養師、Sugar Shock一書共同作者卡塞蒂(Samantha Cassetty)表示,壽命最長、最健康的人每天多會吃半杯至一杯豆子;此外,雜菜湯中含有豐富的蔬菜,它們是最佳長壽食物。酸種麵包麵包通常不被視為健康食物,但它也可以是優質膳食的一部分,選擇酸種麵包對腸道健康尤其有益。卡塞蒂指出,「藍色地區」的人每天都吃發酵食物。自然發酵的酸種麵包,不像白麵包那樣會造成血糖飆升,有助維持較健康的血糖值。一杯葡萄酒布埃特納強調,梅利斯家族都喜歡「小酌」一杯2或3盎司的葡萄酒,是一般5盎司份量的一半。專家提醒,每天喝一杯也可能帶來其他健康風險。這是營養均衡的植物性飲食嗎?卡塞蒂表示,飲食均衡主要包含完整的植物性食物與充分的蛋白質,梅利斯家族的午餐完全符合。人們可從植物獲得所需的全部蛋白質,只要能滿足卡路里的需求,並多攝取各種蛋白質的來源。每天都吃一樣的食物,多少會讓營養師皺眉頭,但卡塞蒂表示,梅利斯家族的午餐大可放心吃。如果一個人每天都吃同樣的東西,缺乏植物多樣性或植物性食物含量低,她才會擔心;但這頓午餐100%是植物性食物,而且種類多樣化。責任編輯 葉姿岑
-
2024-02-11 醫療.腦部.神經
對抗大腦認知退化 神經科學家推薦真正有益的健腦活動
▍讓腦子更敏銳、更聰明、更健康的5種健腦活動每個人都有某些認知能力想要或需要提升,可能是思緒清晰度、注意力、記憶力,或一般智力。以我來說,我經常想辦法提升大腦的效率。我重視大腦的靈敏度和吸收資訊的速度。由於我愛讀書,因此我也訓練大腦提升閱讀時的記憶與理解。以下我針對5種不同認知目標,提供不同的腦力遊戲。選出你喜歡的,將你在認知方面的任何不足或需求變成你最大的心智能力。1、如果你想提高智力⋯⋯每天閱讀半小時。每個人都有3種智力:固定智力(累積的學問、知識和技能)、流動智力(推理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情緒智力(我們與他人相處或在社交情境中的反應)。專家表示,每天閱讀半小時,是同時增進這3種智力的最佳途徑,尤其是閱讀書籍之類的長篇敘述文字。我相信你經常讀電子郵件、簡訊、社群媒體貼文,或工作備忘錄,但全心全意投入真正的故事裡至少30分鐘,能增加腦部各區域的活動,提升整體神經連結和白質神經纖維的健全度。2、如果你想增強記憶力⋯⋯每天學會使用1個新單字。小時候我經常把父母的厚重字典從書架上扛下來,坐下來慢慢翻,學習新的單字。到現在我還繼續做這件事,只是不再需要扛沉甸甸的字典。我用Merriam-Webster電子字典應用程式的每日一字功能,每天學習一個新單字。比方說,今天我學的新字是parvenu(暴發戶),指的是新近得到不曾有過的財富或權力、卻沒有相應底蘊的人。看見沒?多麼有趣!學習新單字可以提升工作記憶。工作記憶是短期記憶的一部分,是我們的基本記憶力與整體智力的關健。由於工作記憶是一種有限的能力,學習新單字來擴大工作記憶,能增加我們的溝通技能,長久下來也能創造新方法來記住更多資訊。3、如果你擔心失智症⋯⋯學習新語言。你可能已經知道語言是演化賦予人類大腦最珍貴的禮物。一些有趣的研究顯示,學習新語言可以讓失智症的發生延緩許多年。研究人員比較單語人士和雙語人士發現,即使單語人士通常教育程度比較高,他們發生失智症的時間多半比能說多種語言的人來得早。沒有時間精通新語言?沒關係。只要記幾個外國單字,不需要學會聽說讀寫,就足以預防認知退化。我父親是瑞典人,他的父母都出生在斯德哥爾摩,所以我喜歡記些新的瑞典單字和語詞,讓大腦保持靈活。4、如果你想對抗老化相關的認知退化⋯⋯當志工。大多數人不認為當志工是一種健腦活動,但它確實能強化大腦。研究顯示,慈善行為能預防甚至逆轉腦部某些區域因老化導致的萎縮,比如海馬迴。我祖母95歲過世,相當長壽,生前她在一家醫院當志工長達45年。我強烈認為這是她年老後仍然保持認知健康與敏銳度的原因。定期當志工還能減輕壓力、憂鬱和焦慮,並且提升整體幸福感,且以上各點都經過研究證實能對抗老化導致的心智退化。5、如果你想製造新的腦細胞⋯⋯喚醒你的詩人魂。不管是故事、詩、打油詩、情書、日記,或任何傳情達意的文字,文字創作能促進腦細胞生成,增加海馬迴的體積。根據研究,這是因為文字創作促使腦部持續想出單字,創造新概念。如果用手書寫,還能活化腦部不同區域,增進思考、語言和概念的產生。就算是在講座或會議等使用筆電比較方便的場合,如果我想記住某些內容,還是寧可動手寫下來。※ 本文摘自《大腦逆齡指南:頂尖神經科學家教你改變生活習慣,修復再生大腦細胞,長保健康活力、思緒清晰,遠離失智威脅!》。《大腦逆齡指南:頂尖神經科學家教你改變生活習慣,修復再生大腦細胞,長保健康活力、思緒清晰,遠離失智威脅!》作者:克莉絲汀.威勒米爾譯者:陳錦慧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21/11/06
-
2024-02-01 養生.聰明飲食
保持腸道健康5原則 頂尖營養專家每周吃30種蔬果
商業內幕(Business Insider)報導,一名頂尖的營養專家分享了他為保護腸道健康而採行的方法,包括每周食用多達30種植物以及發酵食品。腸道健康被認為對人的整體健康非常重要,因為腸道微生物群與身體有著共生關係,並在其功能中扮演關鍵角色;而我們所吃的食物,會影響這些微生物的健康。研究腸道微生物群的英國流行病學家斯佩克特(Tim Spector)日前在社群媒體Instagram分享的文章中指出,他最常被問及如何照顧腸道健康,而他總是回答遵守以下這5個原則:1. 每周吃30種植物斯佩克特說,他會在一周內吃30種不同的植物,因為吃的植物種類越多,腸道的微生物群便能越多樣化。一些研究指出,腸道微生物群的多樣性與長壽、整體健康良好有關。斯佩克特說,一周吃30種植物看似很多,但如果把堅果、種子、豆類、全麥、香料、香草植物、水果與蔬菜都算在內,就變得容易許多。2. 選擇五顏六色蔬果斯佩克特表示,盡可能多食用色彩鮮艷的水果與蔬菜,可以滋養腸道中的各種微生物,它們在健康上各有不同的功能。斯派克特說,植物的顏色來自多酚(polyphenols),它們就像腸道的「火箭燃料」,能為好菌提供營養。他同時建議,食用那些帶有苦味或酸味的植物,例如咖啡、特級初榨橄欖油與莓果。3. 每天吃點發酵食品斯佩克特還吃發酵食品。他引用的一項2021年的研究顯示,在17周內吃大量發酵食品與增加腸道微生物多樣性、降低發炎指數有關。斯佩克特分享他喜歡在冰箱放些自製的「發酵實驗」,包括水克菲爾(water kefir)、優格、鄉村起司、泡菜、果醋飲料與康普茶(kombucha)。4. 讓腸道適度休息斯佩克特說,白天保持在10至12小時內進食,有助於讓微生物在夜晚有12至14個小時的時間「睡個好覺」。這可使特定微生物清理腸道內壁,維持腸道健康。5. 少吃「超加工」食品斯佩克特的最後一個建議是減少食用「超加工」(ultraprocessed)食品。根據食品加工程度進行分類的新評量法顯示,超加工食品是用難以在家自製的方式所生產出的,無法辨識食材成分;大量食用超加工食品與各種健康問題有關,包括增加罹患癌症與失智症的風險。(本文選自世界新聞網)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1-19 醫療.精神.身心
人是如何成為霸凌者?又該如何阻止他們?5個方法拯救自己,別陷落黑暗裡
被霸凌了,有人可以幫你嗎?如果沒有,有沒有辦法可以自救?多年研究證明:被霸凌的兒童和青少年會面臨焦慮、憂鬱、輟學、同儕排斥、社會孤立和自殘風險。成年人也可能會被欺負,通常是在工作中。什麼是霸凌你被霸凌過嗎?這是否讓你的生活變得悲慘?人是如何成為霸凌者?又該如何阻止他們?首先,先定義什麼是霸凌,霸凌是一種反覆挑釁、騷擾、激怒他人的行為。重點就一次又一次欺負人,導致被害者感到害怕、有壓力、憂鬱或焦慮,想到要進入有霸凌者存在的環境之中,就極度不安。霸凌的形式多樣。有言語上的,對他人言語刻薄、粗魯無禮,甚至大聲斥責;有身體上的,例如推打;有人際關係上的,例如散佈謠言、將某人排除在朋友圈之外。網路興起之後,更有網路霸凌,利用網路和社群媒體說出他們當面不會說的攻擊性言論。為何要霸凌他人?有時,霸凌者會因為某人的種族、宗教、性取向或外表而針對他,或是會針對LGBTQ群體的人、超重的人、有身體或發展障礙的人。霸凌者為什麼要這麼做呢?其實霸凌本來就一直存在於社會之中,霸凌者看到其他人欺凌他人,開始模仿這種攻擊行為。家庭也是一種影響。如果孩子在一個充滿攻擊性,體罰和嚴重衝突的家庭中成長,那麼他就會認為自己也可以用這種方式對待同儕。當孩子結交會霸凌他人的朋友時,他更有可能會開始欺負別人。這麼做會讓他在朋友面前看起來很酷。霸凌者的行為還有很多原因。有些人這樣做是因為當他貶低別人時會讓他自我感覺更好。或是,當他霸凌別人,這是他達到目標的首選策略。還有一些人就是難以控制自己,生氣時無法冷靜下來。被霸凌時該怎麼做?1.告訴值得信賴的成年人、主管如果你是學生,請把自己的遭遇告訴如父母、老師。誠實訴說非常重要,如果隱忍,就會給霸凌者可以繼續欺凌你的許可。如果你遭遇職場霸凌,請告訴高層,或人資單位。2.無視對方霸凌者喜歡得到回應。如果你在他霸凌你的時候走開或忽視他們,就是在告訴他你不在乎。3.昂首挺胸,不畏縮使用這種肢體語言會傳達出「你並不脆弱」的訊息。4.練習回應霸凌者當霸凌者欺凌你時,除了無視他並離開,當你有信心可以回應他,請用堅定的言語去否認他所說的,表達你並不認同的立場。5.跟朋友聊聊當你被欺負時,找你真正的朋友聊聊。談話可以緩解你的恐懼和沮喪。特別是非常沮喪時,請避免獨處。你是霸凌者?有些人透過霸凌來宣洩自己的壓力、憤怒或挫折感。霸凌者也可能曾經被欺負過,現在想透過霸凌別人來展現自己的力量。但霸凌行為會適得其反,或許別人會因為你的霸凌行為被嚇倒,但對方絕對不會尊重你。如果你希望別人看到你的力量和優點,責備、貶低別人一定會適得其反。延伸閱讀:.常見霸凌來自4場域 遇霸凌你該採取的行動及必知申訴管道.「沒有死掉真是太好了!」走過多年霸凌,她想告訴被霸凌者這句話.20歲離婚32歲再婚!柯佳嬿給30歲後的自己:人的一生,多少留給自己比較好※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
-
2024-01-14 退休力.社會連結
認識陌生人臉皮要厚 維繫人際關係有5方法助中高齡結交新朋友
財經作家施昇輝:新朋友源源不絕 人生處處有驚喜我這幾年最愛講的題目,叫做「新朋友新人生」。這幾年來最大的財富不是錢,而是身邊有非常多朋友,老朋友、新朋友。我最近幫女兒辦婚禮,自己要請十一桌親朋好友,赫然發覺其中六桌,是我這十幾年來交到的新朋友。新朋友才可能帶給你新的人生,老朋友總有一天凋零,所以要有新朋友,加進新的活水。怎麼結交新朋友呢?最好的方法就是走出舒適圈,分享幾個結交新朋友的機會:1.跟團旅行我們這種年紀,跟團旅行是好事。所有的事情人家都安排好了,或許景點不是很滿意,但有個重點,跟團旅行,就有機會在團體裡認識一些新的朋友。我有一群朋友,是2010年我跟太太到北海道時認識的六對夫婦,開始一路到現在的友誼,回國後繼續碰面,大家輪流辦活動,越辦規格越高,就開始規定,以後每頓飯就是一個人500塊,不可以找太貴的餐廳;住民宿一個晚上3000塊,不可以更貴。後來我們也沒有住民宿,因為3000塊住不到,我們都去露營了。交新朋友,年齡可以有差距,經濟狀況最好是差不多的。2.參加陌生聚會一位朋友是荒野保護協會資深志工,在他家每月會有一天放電影,再請老師導讀。某天高中同學帶我參加,這個就叫陌生聚會。去之前完全不認識其他的人,如果朋友要帶你去,你要勇敢說YES,因為你在那個聚會可能交到新朋友。3.去念研究所2018年,我58歲,去念了台藝大電影系碩士在職專班,我跟周丹薇成了好朋友。如果沒有機會念研究所,參加社區大學,因為興趣相投,也可以交到新朋友。4.臉皮要厚這是我獨特的人格特質。2019年華文朗讀節的策展人胡川安,邀請我發表一場演講,我跟他也不熟,後來加了臉書。有次他在苗栗山區小木屋邀請幾個朋友去住,我就留言,我也可以去嗎?臉皮夠厚吧!我覺得「主動」,或許是臉皮要厚的正面說法,要主動去結交你想認識的人。5.善用社群媒體例如臉書,有的時候有好結果,有時候也可能熱臉貼冷屁股,我也一樣被拒絕過,但是沒有關係,你不試著去跟他結交,就永遠沒機會。善用臉書不只維護老朋友,也是建立新朋友。想要認識誰,找機會去請教他,例如師奶殺手謝哲青,我要寫篇小論文談網紅現象,我就正大光明找他吃早餐請教他。大家都說退休之後要有夢想、興趣,我覺得夢想不一定要有,但興趣很重要。我最近幾個興趣都是新朋友帶來的,第一個是露營Camping,就是北海道那些朋友,其中有人喜歡露營,所以我這幾年開始迷上露營,我太太比我更瘋。再來,Hiking,健行。我大學爬過南湖跟大壩尖山,此後再也沒爬山。但認識荒野保護協會的朋友後,今年走日本熊野古道、台灣錐鹿古道,最近一次去馬崗漁港,去看潮間帶生物。如果沒有認識這些人,我不可能去。最後送給大家十二個字,如果朋友源源不絕,人生真的會是處處驚喜。統一超商人力招募經理林宸碩 :中高齡回職場 防老化、防詐騙、不無聊統一超商從2018年12月開始投入中高齡友善職場,有個樂齡專案,我被指派為其中一員。老闆跟我說,你45歲,你知道你是中高齡了嗎?我覺得我活蹦亂跳,還很好動、好學,為什麼把我貼上中高齡標籤?老闆馬上點頭說:「對!現在很多門市習慣性把45歲以上的人貼上標籤」。他希望我去專案裡,把這個觀念調整過來。老闆很有遠見,他那時候就意會到台灣未來少子缺工又老年化,門市大概也找不到年輕的肝了。也因為這樣,開啟我們另外一個人力資源市場。我們發現45歲以上進入職場,可以產生「三心高人」正面效應,三心是指「耐心」、「同理心」,也常對客人「主動關心」,且「穩定性高」,不少更是「銷售高人」。中高齡回到職場有什麼好處?我覺得有「五個防止」,防止老化與失智、防退休金不夠、防止詐騙,還能夠防止缺工、防止無聊。持續工作可以有收入,不用怕通膨,健保費還是雇主幫你付;退休後沒事做很無聊,在7-11上班或回到職場,絕對不無聊,尤其超商工作很多。至於防詐騙,7-11門市職員很會阻止詐騙。我們經常碰到很多人,買東西買到自己不記得,這時突然來了一個包裹,店員就會阻止說,「如果你不記得買了什麼東西,那不要理。」所以,來這裡你已經知道怎麼防詐騙了,還會阻止別人被詐騙。第五個是防缺工,台灣現在很缺工,大家如果願意重回職場,可以解決台灣零售業、製造業跟餐飲旅宿業的缺工,可以解決台灣根本的大問題。中高齡就業有個關鍵特性,就是比較有同理心,但是也有玻璃心,奉勸大家放下玻璃,拉高同理。如果你第一時間玻璃心起來,覺得人家對你不友善,有異樣眼光,這件事情是必須克服的第一個點,否則後面很難走下去。不要玻璃心,我們可以運用一下劉秀枝醫師的技巧,就是轉念。更多相關資訊,請點擊「以防萬一,活到100歲 2023退休力論壇」
-
2023-12-05 養生.生活智慧王
馬鈴薯去皮不一定要削皮器 一招可節省時間還能舒緩手腕疼痛
處理馬鈴薯只能用削皮器去皮嗎?The Spruce Eats網站美食作家蘿雪兒·比洛(Rochelle Bilow)為讀者提供其他方法,不僅可以節省時間還能舒緩潛在的手腕疼痛。比洛分享的這一去皮技巧來自社群媒體Instagram上的帳號@thegoochpage,該帳號由前玲玲馬戲團(Ringling Bros.)小丑經營,專門分享各式生活妙招與實用技巧。以下是@thegoochpage影片分享的馬鈴薯去皮妙招:首先將馬鈴薯垂直放立,拿剪刀繞著馬鈴薯表面劃一圈,這時候的切痕就像在馬鈴薯中央圍一圈皮帶,接著將馬鈴薯放入沸水裡滾煮幾秒鐘,不需要完全煮熟,也不需要設置計時器,之後拿鉗子取出馬鈴薯,放入冰水中。待馬鈴薯冷卻、可用手觸碰後,以雙手握住馬鈴薯兩端,順著切痕往兩旁拉開,就能輕鬆剝下馬鈴薯皮。比洛提到,雖然影片中使用剪刀在馬鈴薯表皮上劃切痕,但也可以使用水果刀處理,事實上,若沒有廚房專用的剪刀,水果刀會是最好的選擇,重點是切痕不應該劃太深,只需要劃破馬鈴薯表皮即可,不需要切進馬鈴薯內。雖然這一方法需要滾水,不一定比一般的削皮刀快,但比洛提出三個適合使用這一方法的情境。首先是在度假小屋煮飯時,某些度假屋內甚至連砧板都沒有,更不用說削皮刀了。再來是手腕疼痛或關節炎發作時,這一方法能避免不必要的痛楚。最後是當你有大量馬鈴薯要處理時,這一方法絕對更簡易、更快速。比洛指出,馬鈴薯皮可安全食用,它實際上是鉀和纖維的優良來源,此外,若以高溫烘烤,或拿去油炸、氣炸,馬鈴薯皮即變得酥脆又美味。若去除馬鈴薯皮,則可以嘗到更綿密、更滑順的質地。最後比洛提醒,無論是否要去皮,在準備馬鈴薯料理之前都應該用自來水徹底清洗乾淨。
-
2023-11-28 醫療.皮膚
30天不洗頭能改善髮質和頭皮健康?專家解析「頭髮訓練」真相
對於多久洗一次頭髮,通常取決於個人喜好。然而,社群媒體TikTok上出現一個稱為「頭髮訓練(hair training)」的流行趨勢,即宣稱透過長時間不洗頭,具體作法是逐漸延長洗頭間隔時間,最多間隔30天,可以改善髮質和頭皮的狀況。雖然有些人說它可以改善頭髮狀況並增強光澤,但專家表示這種做法可能會導致頭髮稀疏、掉髮和頭皮問題。 #hairtraining 護髮公司的從業人員Sam Carpenter告訴《healthline》,頭髮訓練背後的思維是「訓練」你的頭髮,甚至你的頭皮,只需要偶爾清洗。對於某些人來說,偶爾洗頭可能意味著一個星期,但對於頭髮訓練的倡議者來說,這意味著一個月。Carpenter補充,它源於一種信念,認為存在於許多護髮產品中的硫酸鹽等化學物質會使髮絲乾燥,從而導致天然油脂過量產生。於是透過訓練頭髮和頭皮,頭髮將恢復到自然、健康的狀態。Carpenter表示,如果你不經常洗頭,累積的油脂、汙垢、和汙染物反而會引發鱗屑、發癢、刺激和發炎,進而導致掉髮。事實上,頭髮訓練不僅會讓你的頭髮受到影響,你的頭皮也是如此。美容醫師Fariha Anwar博士告訴《healthline》,不常洗頭的最大問題是你可能面臨脂漏性皮膚炎的風險,這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病,主要影響頭皮,其特徵是皮膚發紅、發癢和發炎。Anwar指出,雖然不常洗頭並不是脂漏性皮膚炎的直接原因,但若你不經常洗頭,多餘的皮脂就會積聚在頭皮上,從而創造一個更容易發生脂漏性皮膚炎的環境。更重要的是,脂漏性皮膚炎會導致頭皮發癢,抓癢在某些情況下還會導致掉髮。你應該多久洗一次頭髮?實際上應該多久洗一次頭髮取決於個人狀況,有些人會發現他們的頭髮比其他人更快變髒和出油。根據美國皮膚病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 Association)的資料,如果你的頭髮非常油膩,你可能需要每天洗頭,但對於其他人來說,一天一次的頻率可能太過頻繁。另外,隨著年齡的增長,頭皮產生的油脂會減少,因此你可能不需要經常洗頭。但如果你發現頭髮上有鱗片,可能是你洗頭髮洗不夠的緣故,這會導致頭皮屑和其他頭皮疾病。如果你不確定頭髮是否油膩,檢查頭髮和頭皮是否有油脂堆積的跡象可以幫助你決定是否該洗頭。【資料來源】.Not Washing Your Hair for Days Can Lead to Hair Loss, Scalp Infection.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 Association: TIPS FOR HEALTHY HAIR
-
2023-10-18 焦點.杏林.診間
第33屆醫奉獎/行醫不必遠到非洲,台灣離島也值得奉獻心力!蔡東翰18年堅持每周往返澎湖看診
執業的27年裡,高雄七賢脊椎外科醫院副院長蔡東翰有18年過著每周往返澎湖、台灣的日子。「醫師動、病人不動」是他不變的堅持,從軍醫畢業第一天起,就投入離島醫療,完成研究所學業後,開始在澎湖開設門診。退伍後,他在家鄉高雄落腳,仍堅持往返澎湖開診,也透過撰寫書籍、經營社群媒體,向大眾宣導神經醫學知識。「對離島服務有熱忱,必須回溯到在小金門黃厝醫院服務的那段時間。」蔡東翰說,從國防醫學院畢業剛拿到醫師執照,還沒開始住院醫師訓練,就被派駐到小金門衛生連轄下的黃厝醫院擔任院長,「此前都在台北讀書、受訓,從不知道台灣竟有一個地方,醫療資源如此貧瘠。」小金門醫院由教室改造,一班是藥局,二班是診間……在戰地前線,小金門醫院原設於坑道中,後來遷至一處報廢國小,即黃厝醫院。蔡東翰說,國小建物呈L型,醫院所需空間都由一間間小教室改造:一年一班是藥局,二班是診間、病房,此克難情景令蔡東翰大受衝擊。當時健保才剛開辦,他心想,「同樣繳交健保費,為何離島居民獲得的醫療與本島差異這麼大?」懷著滿腔熱血,蔡東翰決定,在小金門的時間,要全力改善當地的醫療窘境。小金門人口外流嚴重,留在島上的幾乎都是高齡長者,他們重視民間傳統,習慣「落葉歸根」,一定要在家中過世;當地肝癌盛行率高,罹癌到臨終前有一段時間要受疾病所苦。蔡東翰在當地展開長照服務、在宅醫療及臨終關懷,每6小時到患者家中為其打點滴、加藥、量血壓,讓患者身體症狀舒緩,能夠安然離世。家屬請醫師幫往生者穿壽衣,被視為很大的福報。「當時許多往生者的壽衣都是我們幫忙穿的。」蔡東翰說,醫師到病人家中所培養出的醫病關係,情感深厚,與在門診中短暫的問診大不同。根據民間習俗,為往生者著壽衣「是很大的福報」,且鮮少由外人協助,「家屬願意把福報給我們,既感動也很珍惜。」因是健保開辦第一年,當時的健保局總經理葉金川赴小金門巡視,國防部軍醫局也派員隨行。蔡東翰抓住機會備齊資料,向健保、軍醫二局說明小金門的醫療困境,爭取強化急診設備,「醫療環境要整體改善非一蹴可幾,但至少要先能救急。」後來,健保局撥款逾百萬元,軍醫局也將設備由本島送至小金門;黃厝醫院所屬的陸軍步兵158師師長也聽見蔡東翰的呼求,透過工兵招標,投入資源擴建急診室。「在小金門服務,讓我知道行醫不必遠到非洲,台灣離島也值得我們奉獻心力。」蔡東翰表示,當年國防醫學院畢業,除了下部隊的選項,也可以選擇到非洲查德行醫,但自己認為未必要遠赴非洲才是貢獻,台灣也有醫療資源稀缺之處,離島就是一例。蔡東翰結束在小金門部隊的服務,回到國防醫學院微生物免疫研究所進修,當時共同指導老師、現任花蓮慈濟醫院院長林欣榮,是神經外科出身,也是脊椎手術權威。蔡東翰碩士班畢業,至三軍總醫院神經外科受訓六年。結訓後,他第一次踏上澎湖土地。腦傷與脊椎外傷患者多,等待後送常不及救治。在民國95年以前,澎湖醫療資源稀缺,但隨著觀光起飛,常有遊客因頭部或脊椎外傷急需手術救命,對神經外科醫師需求很大。其他疾病患者還能後送回本島治療,但腦傷病人生命與時間賽跑,若再等待專機後送,不少患者送到台灣已過世。若是澎湖當地居民,甚至有飛機再將其遺體原路送回澎湖的慘事。澎湖縣政府因而與三軍總醫院簽約,在三總完成訓練、取得神經外科專科執照的主治醫師,第一年必須派駐澎湖海軍醫院,藉此確保當地神經外科醫師來源。完成受訓的蔡東翰於是成為派駐澎湖的神經外科醫師。但後續出現狀況。蔡東翰回憶,受東北季風影響,飛往澎湖的班機常遇亂流,加上復興航空、中華航空接連在澎湖一帶發生空難,醫師們知道要支援澎湖門診時,常常人心惶惶,加以蔡東翰的下一屆正好沒有學弟選擇神經外科,後繼無人,派駐一年期滿的蔡東翰自願支援每周一天的門診。蔡東翰自己也沒想到,在澎湖的門診,一開就是18年,更因此在2023年2月獲澎湖縣長陳光復頒贈榮譽縣民證。秉持「醫師動、病人不動」的初衷,蔡東翰在支援澎湖的奔波中,不得不屢屢錯過陪伴家中四個孩子成長的重要時刻。暢通微創手術流程,拯救無數居民危急時刻。蔡東翰剛到澎湖,就做了一件基礎的變革。他把微創手術所需器械整理成「手術器材包」,並讓微創手術流程制式化,突破了第一刀難關,第二刀、第三刀相對容易,後進醫師要在澎湖動脊椎、腰椎微創手術,器械不必再東拼西湊,更有信心。在澎湖服務期間,蔡東翰拯救過無數居民的生命。最令他印象深刻的,是一位因救人而墜崖的消防志工。這位志工名叫郭文凱,是澎湖鳳凰志工隊的成員,從小立志要當消防救護員。一日有遊客跌落山崖,他獲報前往搶救,卻也不慎摔落,導致腦部硬膜上出血。這是頭部外傷最緊急的情況,必須搶時間,及時取出腦內血塊,哪怕只是慢一分鐘,都可能讓患者變成植物人。眾人都很焦急,蔡東翰直接進入電腦斷層室,同步觀看掃描結果,一看到是硬膜上出血,即刻聯繫手術室準備。把郭文凱推至開刀房後,連手術包布都來不及鋪,先為郭文凱理光頭髮,塗上消毒液,在頭顱開口讓血塊流出,確認得救了,才補上其他常規動作。來自清寒家庭的郭文凱,痊癒後重考了三次,終於考上消防員,目前在高雄任職。蔡東翰回憶,當時郭文凱的媽媽裝了一大袋自家種的花生當謝禮,「裝花生的塑膠袋又皺又舊,卻是我至今吃過最美味的花生。」蔡東翰在澎湖的18年,只有第一年是受指派,其餘17年,都是自願為之,每周都要搭機往返台澎二地。計程車司機成了老友,每周五一早就在機場等待,往醫院途中一家台式早餐店,則預備好他習慣的餐點,他下車取了再奔往醫院。軍醫退伍後,蔡東翰曾在嘉義陽明醫院執業一年。因嘉義飛往澎湖的班機與門診時間對不上,他必須清晨四時許起床出門,從嘉義經國道三號驅車至台南機場,在澎湖看完診,再搭傍晚班機回台南,開車到嘉義後他堅持還要查房才放心,返家已接近午夜。他坦言,那是最接近放棄的一年,好在妻子力挺,終於撐了過來。返鄉服務未中斷澎湖門診,精進技術、更寫書上網衛教。如今回到家鄉高雄的七賢脊椎外科醫院任職,蔡東翰每周在澎湖的門診沒有中斷,也利用時間持續精進手術技術,與學界合作發明3D列印的微創脊椎手術輔助器具等多項醫療器材,讓手術過程更安全可靠。光是在七賢脊椎外科執業期間,他至少開了五百檯手術;蔡東翰也是危險性低的「清醒腰椎手術」專家。如此忙碌的蔡東翰還寫書,出版四本神經相關衛教書籍,並在臉書成立「啄木鳥醫師」粉絲專頁,分享病患個案故事及衛教資訊。為什麼稱「啄木鳥」?他笑說,神經外科醫師問診時,總會拿著三角造型的「神經槌」東敲西敲,確認患者的神經功能哪裡出了問題,與啄木鳥在樹木上敲擊鳥喙的動作,有異曲同功之妙。不論寫書、寫臉書貼文,蔡東翰都是希望民眾更了解常見的神經症狀,能正確並及時就醫。蔡東翰就讀省立鳳山高中(現國立鳳山高中)時,組樂團擔任吉他手,功課不是特別好,花了一年時間補習、重考,一般大學仍沒考好;國防院校聯合招募,他排在國防醫學院備取十多名,相當忐忑,所幸最終成功錄取。他很感恩,認為「是我撿到的。出來混就要還,所以我盡力奉獻。」「若來不及在有生之年付出,我大概會死不瞑目。」蔡東翰謙稱,與其等到退休再來貢獻社會,自己選擇在行醫的第一日就開始奉獻,「我不是做很偉大的事情,但願意堅持做、默默做。」每周奉獻一天到澎湖看診,是他持續貢獻醫療專業的方式,也是對自己行醫助人初衷不曾間斷的提醒。個人獎:蔡東翰年 齡:53歲出生地:高雄市學 歷: 國防醫學院醫學系國防醫學院微生物免疫學碩士國立陽明醫學院腦科學研究所博士班現 職:七賢脊椎外科醫院副院長經 歷:陸軍158師黃厝醫院院長三軍總醫院澎湖分院主任醫師三軍總醫院基隆醫院主治醫師三軍總醫院主任醫師嘉義陽明醫院主治醫師主要事蹟:●澎湖縣政府榮譽縣民證●國防部一星寶星獎章●三軍總醫院青年優良研究論著個人獎第三名【看更多得獎者故事】.第33屆醫奉獎系列專題報導(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9-29 養生.家庭婚姻
目睹爸爸打媽媽!女孩留下字條「鼓勵媽媽過想要的人生」,願犧牲自己讓弟弟跟媽媽走
家庭暴力,影響最深的往往是孩子。當爸媽必須離婚,孩子被迫要選邊站。一位小女孩在媽媽被爸爸毆打後,寫下鼓勵媽媽的字條,令人鼻酸。中國重慶一位媽媽下班回家,因為發現丈夫沒有好好照顧孩子,發生爭執,但丈夫竟然暴力相向。在一旁的女兒目睹媽媽被爸爸家暴,等爸爸一離開,她馬上衝上前抱住媽媽。女兒被迫成熟,紙條讓人淚崩令人感到不捨的是,女兒隔天留下一張字條給媽媽,她寫:「媽媽,如果你跟爸爸離婚了,我跟你,如果你放心不下(弟弟)的話,我也可以跟爸爸。媽媽想過就過,不想過就不過,不要勉強自己。」小女孩成熟懂事,即便自己想跟媽媽在一起,但還是會考慮到媽媽的心情,擔憂媽媽因為無法一次養育兩個小孩,決定犧牲自己,讓兩歲的弟弟跟著媽媽,也鼓勵媽媽追求自己想過的人生。目睹暴力的孩子根據中國媒體報導,這位媽媽凌晨一點下班回家後,看到丈夫又在玩樂,沒有帶著孩子睡覺,發生爭執後,沒想到丈夫用手掐住她的脖子向後推,導致女子頭和背部撞到牆壁後,重心不穩跌坐在地。跌坐在地上,丈夫還不斷用手指著她大聲吼叫。這段受暴影片被媽媽發布到社群媒體,而在發生衝突隔天,媽媽下班後,看到女兒留下的字條,也被公開。媽媽傷心表示:「此刻我只痛恨自己沒本事,沒有能力帶走兩姐弟,如果我有足夠的錢,我肯定不會因為選擇誰放棄誰而痛苦,我的心真的好痛。」許多網友看了小女孩的紙條,十分不忍,因為小女孩的文字可見她在家暴環境下被壓抑的早熟。才9歲的孩子,完全知道媽媽的不幸和媽媽的無奈。網友也推測,這位爸爸的家暴行為應該是常態,否則,小女孩也不至於給媽媽寫紙條,勸她過自己想要的生活。女孩應該也是壓抑許久了。夫妻離婚,孩子被迫選邊夫妻關係不好的家庭,影響最深的往往是孩子。當爸媽必須離婚,孩子被迫要選邊站。孩子對加害人會有複雜的情緒,一般面很失望,但又無法割捨親情,往往因此感到無助、無力,甚至可能出現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對這位受暴的媽媽來說,她可能因受暴導致身心狀況不佳,影響工作,又或者因為經濟能力有限,無法滿足自己及子女的生活照顧需求。她確實也提到,如果自己有能力就不會放棄任何一個孩子,她確實難以回應子女的心理依附需求。很殘忍的,這位小女孩甚至在生活中扮演照顧媽媽的角色。有多少家長在婚姻關係中受暴?孩子不管是目睹、耳聞,或在事後知情,都在承受大人的錯誤。而當離婚也是一條艱難的路時,有時需要專業人員,像是律師、醫師、社工,來陪伴受害者與孩子一同面對。 延伸閱讀:.「終有一天我會在你的人生場景中缺席」一位罹癌母親教會我們的事.失去至親如何走出悲傷?心理師教你「怎麼好好說再見」.無繳交期限!病危教師板書「最後的回家作業」:未來相遇時請告訴我你完成了※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
-
2023-09-12 養生.人生智慧
如何買到便宜機票?專家傳授成功買低價機票攻略,照著做幫你省下機票錢
如何買到便宜機票?把所有歷年行程攤開費用比,旅費占比最大通常是機票費用,通常一趟來回機票都要上萬台幣,飛往歐洲更是高達兩到三萬,如何省下航空交通費用,就等於省下主要龐大費用。訂閱偏好的航空公司動態習慣把台灣出發的航空公司官方社群帳號都設為優先關注,同時訂閱該航空公司的電子報,通常第一時間航空公司特價訊息就會出現在社群媒體清單以及電子信箱裡面,例如台北到東京來回一般價位是一萬多台幣,瞬間看到特價六千,時間檔期也可以,這時候就二話不說馬上拿出信用卡下訂。 關注機票達人社群的訊息社群媒體我會關注幾個熱衷分享機票的專業達人,例如「機票達人布萊N」、「A+哩程玩家」、「台灣航空福利社」,也加入專門在討論機票的私密社團,除了可以獲得第一手便宜機票資訊外,同時可腦補不少航空資訊,與航空會員哩程兌換 。 善用機票搜尋網站並開啟提醒小鈴鐺平時我就會常使用 Skyscanner 與Google Flights兩個網站做機票查詢,透過幾種出發的搜尋技巧方式,也可以變身小眾機票達人,查出實惠又特別的票價。 1.以最低價格搜尋票價機票搜尋網站有一個功能,你可以不確定目的地,以「世界各地」為抵達目的,以月份為時間區間,系統就會跳出該區間價格最低的票價在前幾筆,依照目的地再搜尋當地旅遊景點,作為是否購買的依據。 (圖片取自https://www.skyscanner.com.tw/) (圖片取自https://www.skyscanner.com.tw/) 2.驚喜組合城市票價 機票搜尋網站可利用多航點進行組合比對,例如從台灣到新加坡、新加坡到杜拜、杜拜再接西班牙巴塞隆納,巴塞隆納再飛紐約,紐約再飛洛杉磯,洛杉磯再飛回日本成田機場。一趟環遊組合機票最低只需要五萬多台幣。過去我也曾查詢過類似的小環球機票只要二萬多台幣,缺點是等待時間非常長,銜接航空公司規定都不太一樣,而且起飛時間固定,不宜更改,適合真的空閒喜歡搭飛機的人。 (圖片取自https://www.skyscanner.com.tw/) 3.從外站出發,省下機票錢,多出數次行程所謂的外站票,也就是在第三方起飛。舉例,以台灣旅客來說,只要非本地機場起飛,從香港、曼谷、其他城市機場起飛的航班,並中停台灣任一機場,皆可以稱為外站票。 為何外站票會有票價折扣優勢?主因,轉機票價通常比直飛票價便宜。所謂直飛,類似台北飛往巴黎這種點對點的行程,A城市飛往B城市來回對飛,由於省時直達,票價相對高。而轉機票,類似曼谷飛往巴黎,中間停了台北的行程,在A城市飛往B城市點對點之間,拉了一個C機場中轉。 為何轉機票會比較便宜?因為航空公司售票的目標族群為第三方城市的旅客,藉由折扣吸引該城市的旅客從A地飛往B地之間,在C地轉機(Transfer)或是中停(Stopover),以增加該航空運輸量。 與直飛不同,就會牽涉到三個專有名詞,轉機(Transfer)、中停(Stopover)跟開口(Open-Jaw)。所謂轉機(Transfer),是經過第三地到目的地不超過24小時,而中停(Stopover),允許在轉機城市停留超過24小時的優勢,開口(Open-Jaw)就是抵達跟出發的城市不同。 購票者就可以透過中停(Stopover),將A城市到B城市、中停城市的一張票價,轉換成三到四段旅程,例如A-C、C-B、B-C、C-A,或A-B、B-C、C-B。 搜尋者在機票搜尋平台只需要將來回起點設定為同一個機場,中間設定同一個機場,設定同一家航空公司執飛,就可能會有驚喜的外站票價格出現。外站票開法適合時間彈性、喜好飛行、價格敏感的旅客,畢竟你必須先飛往外站開啟旅程後,才能有後續的三段旅行。以台灣來說,香港是一個很好的外站點。 以下這張票是2023年初從吉隆坡、台北、米蘭的外站票,四段加起來21,846,不過倘若是台北米蘭來回機票約莫就要三萬多,不過,前提是你必須先行飛到吉隆坡開啟第一張機票,然後最後一段也要從吉隆坡買回來,加上得來回機票跟外站食宿成本,其實並沒有比較便宜(外站票規則請依該航空公司規定為主)。 (圖片取自https://www.skyscanner.com.tw/) 大多數人會問:「我可以直接放棄最後一段飛吉隆坡的機票嗎?」答案是:「部分航空公司針對NO SHOW乘客,除了會有懲罰金額外,還可能列為航空黑名單。」 4.選對轉機點,銜接不同廉價航空多數人認為乘坐長途線的飛機,票價一定很貴,不過透過中停某些城市,或是選對航空公司路線,也是有甜死人不償命的價格。之前就有人搭某間廉價航空從台灣經新加坡到柏林,來回只要八千台幣。 選對轉機城市、抵達城市,一樣可以讓機票出現驚喜折扣價舉例來說,以台灣飛往歐洲最佳的轉點站就是香港、北京、上海、新加坡跟曼谷,眾多航空公司通常會有大轉機點的促銷機票,例如台北飛慕尼黑來回最低三萬,香港飛慕尼黑來回就變成一萬五,不同起飛城市會有不同價格,只需要補上台灣香港來回機票,價格會非常划算。 另外某些航空公司為了促銷轉機點到歐洲、美洲航點機票,會直接贈送台北銜接該轉機點的機位,以增加航班的滿座率,例如某年的廈門航空就有台北飛洛杉磯不到萬元台幣的價位。 以廉價航空做區域銜接,省下更多費用廉價航空是以各區域為主進行短程飛行,例如台北飛東京段,廉價航空的價格比一般航空就多了價格競爭力。而歐洲則可能在多家廉價航空競爭下,價差更明顯,例如倫敦飛布拉格選定一般航空價格在五千台幣左右,廉價航空則可能低到只有一千台幣。跨洲可選擇一般航空搭乘,抵達當地再以廉價航空串接,就可以省下不少機票錢。 不過現在也有不少廉價航空開始做長程航班,例如酷航就開了新加坡飛往雅典、柏林航班,不時會出現不錯的單程促銷價格。 是否靠廉價航空的便宜機票串起環遊世界的機票呢?答案是「可以」。如果你是輕裝背包客,就非常適合用不同特價的短程機票串聯世界各地的城市,我曾經買過最低的歐洲瑞安航空(Ryanair)單程機票,從捷克布拉格→英國倫敦是277元台幣,賽普勒斯帕福斯→馬爾他則是台幣174元。 世界各區域都有不同的廉價航空公司,可以事先查詢機票起降,只要提早起飛規劃,偶爾都會飛出讓人意外的驚喜價格。 5.開啟小鈴鐺,隨時掌握機票價格的浮動 部分機票搜尋網站都附有票價提醒功能,查詢某段機票價格後設定「獲取價格通知」,當此段價格產生變化時,網站就會用電子郵件訊息通知你,畢竟航空價格屬於彈性波動,每日票價都有可能重新計算,等到機票價格落在可下手區間時,就毫不猶豫的上網購買吧! 6.訂票付款該怎麼選擇線上旅行社(OTA)使用機票搜尋網站,確定時段、航段跟艙位之後,系統會自動導向到多家線上旅行社以及航空公司官網,價格差距不大之下,請第一優先跟航空公司官網訂票,再來第二請選擇有中文客服的線上旅遊社預定,最後則是有信譽跟評價良好的國外線上旅行社。盡量避開完全沒聽過的線上旅行社,不然就是在預定時必須詳細閱讀所有條款,以免到時候發生問題找不到窗口求助。 刷卡訂票完成後通常會有一封預定信寄到電子信箱,裡面會有預定代碼以及詳細起飛降落資訊,建議可以將起降日列在行事曆中,因為錯過航班大多是無法退款跟更改。 另外,使用信用卡付機票費用前,可上網比較各家信用卡公司所附贈的旅平險與不便險,大部分只有保障搭乘公共交通運輸期間,越高等級卡別所贈送的額度越高。還有一點,倘若購買機票屬於海外消費項目,建議就使用海外刷卡比例回饋高的信用卡,除了抵海外刷卡手續費外,還能小賺一點回饋金額。 旅行社機加酒優惠模式 國內多半旅行社跟航空公司都有推出半自助國外旅行機加酒的商業模式,折衷跟團跟自助兩者之間,配合當地飯店的活動促銷,結合航空公司的團體機票,往往折扣下來比自己預定機票跟住宿還要便宜。 這種半配套方案,也可以額外與當地旅行社加訂活動方案,比起排定好的團體旅行,行程彈性自由許多,適合不太想動腦,假期有限,而且對於區段時間要求沒有太高的旅客。 可遇不可求的Bug票與神祕機票 買到一張Bug票,就像中了樂透彩般。2018年我就買了土耳其航空Bug票,從菲律賓馬尼拉飛到哥倫比亞波哥大,來回含稅只要 8200台幣。 什麼叫做航空Bug票?為什麼會有Bug票的產生?起因是航空公司在網路販售平台上標錯價格,例如原本要5萬美金,突然變成50元美金,這種異常的價格絕非促銷檔期會出現,訂票者趁著系統漏洞尚未修補前購入標價錯誤的機票,等航空公司系統修正錯誤後,某些航空公司就會認賠期間所賣的疏失Bug機票,於是買到的人就等於賺到。不過也不少航空公司選擇不認賠,直接退費。 另外還有一種賠本賣的機票叫做「神祕機票」,主因是旅行社與航空公司購買的團體包機來回票有多餘機位空缺,有點類似最後一分鐘的概念,畢竟倘若沒有任何人搭乘,整張機票作廢,不如以低價販賣換取現金。神秘機票特性就是來回程都不能改期,需要旅行社專人到現場辦理登機手續。 玩轉航空會員里程計算,購票開出驚喜價格 全球航空公司又分成三大航空聯盟,天合聯盟、星空聯盟與寰宇一家,旗下不同聯盟的航空公司都有屬於自己的飛行常客計畫,會員可以透過實際搭乘、信用卡等不同方法累積點數,累積到一定點數,就可以直接航空公司兌換機票跟住宿等福利。 不過航空哩程累積兌換是有期限,而且哩程換票規則蠻複雜,必須航空公司有釋放哩程機位才能兌換,適合常飛客、信用卡點數累積旅客以及商務出差旅客,容易累積到免費機票以及各種航空升等優惠。 機票購買最佳時間點為何時? 無論是一般航空還是廉價航空,提前購買機票通常都比較便宜,當天購買機票是最貴的。機位販售日期又分成淡旺兩季,旺季通常指寒暑假、國定假期跟特定節日,機票價格會鎖死在最高位,由於需求量大,不需要特別降價促銷。淡季則大約落在過年後、暑假後、溫度最糟糕的季節,為了讓航班機位能補滿,就會有不同的促銷活動,此時買起來會特別划算。 倘若你是朝九晚五的上班族,建議把整年度的連續假期都匡列出來,例如春節、清明、中秋假期,提早半年以上訂票,並選擇在特價期間下手,偶爾也是會有很不錯的機票價格出現。倘若你是自由業,那麼選擇淡季出門,機票價格就可以省下一大筆支出。 每次航空機票大促銷時都搶不到,該怎麼搶才比較好? 我常說,搶機票如同搶熱門演唱會門票,絕對是需要眼明手快、心思縝密,也提供四招給各位: 1.確認假期,時段,以及價格區間 倘若確認隔年春節要自助出國,從數月前就要確認旅遊地點,尋找航班時段。當航空公司釋放特價票時,立馬搶上機位絕不手軟,畢竟大多數航空公司所謂促銷,通常不會放滿全部位置,都是限額特價,必須立馬搜索時段,確認完直接購票。 2.準備搶票三寶:護照、信用卡跟電子信箱 預定最後一個步驟就是付款。系統會請旅客輸入乘坐人的英文姓名、出生日期、護照號碼、護照有效日期等基本資訊,以及聯絡人信箱。倘若你是幫家族訂票,請直接把所有人的資料先填好在旁邊文字檔案中,以複製貼上輸入,最後使用信用卡付款,一旦超過填寫時間,系統會判定不成立,並將限額位置重新釋出。 3.網速不卡,機位就不卡 每逢航空公司釋放出特價機位時,流量寬頻都會塞爆,連上網後常會有跑不動的跡象,或是等待的警示語,那如何快速登入搜尋畫面搶購呢?簡單來說就是找一個網速快的電腦或區域,就不會被卡住囉! 4.淡季、平日出發,搶票沒有壓力 最難搶機票的區間日期是連續國定假期,此時原本價格就比平常還貴,就算有特價,釋放的份額也是最少。反倒是選擇淡季、平日出發回來,相對選擇區間跟價位就比較多跟好。 到底要選擇廉價航空還是一般航空,哪個比較好? 廉價航空跟一般航空基本上都是航天運輸公司,同樣可以讓你從A城市機場飛到B城市機場,其中差異在於附加服務的質量。 廉價航空的服務大多不包含機上餐點、託運行李、機上娛樂設施、茶水點心、選位以及刷卡手續費,需額外加購。有些歐洲廉價航空規定嚴格,規定乘客必須自行列印機票、事前辦理線上登機,否則會收取高額的現場手續費。另外上機手提行李也有長寬高公分與重量、件數限制,登機前,航空地勤人員會針對每一個遊客刻意檢查,倘若超過規定,必須現場補差價方能登機。 廉價航空的特性是單程計價、點對點航程需分開訂,機票採浮動價格,服務分項計價。付款確認後,更改名字、行程、退票皆要付費,以各家廉航規定,比較適合有「主動性」、「計畫性」、「獨立性」旅遊的旅遊者。 一般航空限制就沒這麼多,幾乎所有項目都含括在票價裡面,所以當你疊加這些附加服務時,就會發現廉價航空的機票其實也沒有特別便宜,除非你真的可以什麼服務都不要,千萬不能以一般航空的規格去要求廉價航空全包都有,就像經濟艙跟商務艙的規格就是不同。 自助旅行搭乘飛機注意事項 多數人首次搭飛機都會感到戒慎恐懼,深怕一個環節沒注意就趕不上飛機,到了國外機場看不懂英語標示,也害怕通關時移民官問自己問題,自己無法用英文回答。 基本上各國機場以及登機流程都是一樣的,提前兩小時抵達機場、航空公司地勤劃位與託運行李,辦理隨身行李檢查、離境手續,在起飛三十分鐘前抵達登機口,隨時注意警示板登機口是否有更替時間或是艙口。入境他國之後辦理入境手續,提領行李,然後出關。 如果發生問題,例如趕不上登機、護照有問題、跟航勤櫃台無法溝通,可以詢問機場的服務櫃台,或航空公司服務櫃台,大部分都有多語系服務人員在現場處理。 延伸閱讀:.愛犬長腫瘤被宣告剩2年壽命,主人帶環島留下珍貴回憶.帶爸媽旅行一同創造回憶!旅遊專家授「帶長輩出國6攻略」.沒錢但想出國旅行怎麼辦?旅遊專家授「省錢旅行4指南」本文節錄:《每一次出發都有意義》一書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9-07 養生.人生智慧
帶著爸媽去旅行,一同創造珍貴回憶!旅遊專家傳授「帶長輩出國旅行6攻略」
陪伴父母去旅行,是一種修行,更是回憶。2018年開始,我固定每年都會帶家人出國旅行,這幾年帶了爸媽去日本、韓國、汶萊、馬來西亞、印尼、南美、瑞士跟斯里蘭卡,每一次訂機票之前,都會問自己:「真的嗎?」畢竟帶家人自助跟獨自出走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一個人崩潰跟一家人崩潰,我寧可選前者,但是,有些事情不做,以後都不會做。 帶長輩出國旅行6攻略1.首先經過家人的同意,先行訂購機票並確定出行旅遊日期。2.再來規劃大致的行程與交通方式,盡量以最難搞的家人作息時間、個人偏好與生活習慣為制定方針,不要一廂情願帶入個人喜好去安排,事前查好景點資料、預定住宿與餐廳名單,最好有第二跟第三種備案選擇。 3.出發之前必須再三叮嚀外出不比家裡,務必收斂脾氣與壞習慣,請入境隨俗不要任意喧嘩張揚。4.外出之後也要提醒各國文化差異,請勿做出逾矩行為,盡量約法三章,出國旅行與國內旅行不同,翻臉也不行馬上回家。 5.出門前說明景點以及交通距離,隨時注意時間並提醒不要等到尿急才上廁所,準備溫水瓶與零食點心,提醒走路不要太急,勿逞強,累了就休息。6.多找位置可以坐著歇息,景點安排順暢,盡量不趕時間,三餐飲食正常並配合用餐習慣,作息時間依照父母的習慣調整,如果能睡個午覺就更好。並隨時提供景點資訊與文化資訊,讓長輩可以隨時調配體力進行旅遊。 獨自旅行跟帶父母去旅行的差別在哪? 一個人去旅行,可以睡到自然醒,可以選擇幾點睡,可以一整天哪裡都不去,選一間咖啡館就好好發呆。帶父母去旅行,要配合家人早起跟早睡,有固定的作息,沒有咖啡廳,沒有商店街,只有景點、餐廳跟住宿三個點。 一個人去旅行,自助功課可以做一半,反正到時候再想辦法,不能去的就直接放棄算了。帶父母去旅行,事先要查好所有景點、交通跟備案,做好每個人口味調查,吃飯吃麵吃泡麵吃便當,不能吃的就不要碰。 一個人去旅行,可以一整天不說話,帶父母去旅行,要聽家人說整天話,有些話你不想聽,也不能不聽。一個人旅行,會打扮的漂漂亮亮拍照,什麼地方都想要自拍,想要上傳到社群媒體。帶父母去旅行,完全不想拍照,你忙著顧他們,根本沒時間裝扮自己。 一個人去旅行很自由 帶父母去旅行是不想有遺憾 老實話,我還是喜歡一個人勝過帶父母去旅行,但阿姨說,有人總是在父母過世後才發現,自己失去了他們,後悔當初怎麼沒有做什麼。 爸爸說,隔壁的鄰居上週進了醫院後到現在還沒出來,這個年紀看了太多失去,也怕哪天就輪到自己。也告訴我,賺了一輩子的錢也帶不進棺材裡,為了旅行,他會好好保養身體。年紀越大,更明白父母親不見得可以陪伴終生,再老一點,或許誰都走不動,不想等到哪天白髮斑駁,徒留原地的遺憾。 每個人的家庭背景都不同,也並非真的帶出去旅遊才叫做孝順,只是剛好家人看我一年到頭四處旅行,也想體驗自助旅行的感受。我認為父母跟成年子女都是獨立的個體,不應該是階級式的關係,彼此互相尊重與包容,而不是誰應該為誰做些什麼。你能做什麼,就去做什麼!不要有遺憾就好。 我也跟父母收錢,帶他們去旅行 許多人誤解,我帶爸媽去旅行全程費用由女兒買單,我告訴他們:「帶爸媽去旅行,我會跟父母收錢,這是我們家的習慣。」由我規劃自助行程內容,也交給我處理機票跟訂房雜項,最終全部費用各自均攤,沒有親情折扣價碼,偶爾我媽還會請我吃飯。親子旅遊出國明算帳,不會造成兒女經濟上額外的壓力,這樣子女也更願意帶他們出門旅行! 帶家人去旅行,是一種緣分的延續,記憶的延伸 隨年紀逐漸明白,帶家人去旅行這件事,唯有自己入火坑,也沒有人能逼我入火坑,雖然每次帶長輩出門都會握緊拳頭、眉頭緊鎖、心力交瘁,不過一趟好的旅行,可以讓他們增廣見聞,並能跟左鄰右舍說嘴很久,這是久待在家裡不會有的新鮮感受。 我常笑說,一個人旅行,你會活得像自己,帶爸媽去旅行,你會完全失去自我。但這就是一家人阿!吵吵鬧鬧才是正常。 我告訴爸爸,未來荷包有多餘的錢我們就買機票出去玩,車子舊了可以使用就好,衣服夠穿就好,能帶你跟媽媽出門,是一種記憶的延續。人生沒有太多以後,也不想老了才後悔,趁著彼此身體健康出門,沒有遺憾活著就好。 延伸閱讀:.愛犬長腫瘤被宣告剩2年壽命,主人帶環島留下珍貴回憶.熟齡族自由行怎麼準備?專家:做好「幾件事」減少糾紛.沒錢但想出國旅行怎麼辦?旅遊專家授「省錢旅行4指南」本文節錄:《每一次出發都有意義》一書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9-04 醫聲.醫聲要聞
諮商爆棚3/韓劇「假面女郎」 恐患這病 醫曝竟不少見
Netflix韓劇「假面女郎」訴說一名女子從小熱愛跳舞,但長大後外貌不佳,極度沒有自信,但仍熱愛跳舞,最後在網路平台戴起面具熱舞,成為熱門直播主。網路發達,「容貌焦慮症」案例也增加,精神科醫師表示,社交平台普及,相較過去,許多人更在意外表及表現,並在FB、IG追求按讚數,一旦不如預期,就引起焦慮、憂慮等。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說,容貌焦慮症又稱為醜陋恐懼症(身體臆形症,BODY DYSMORPHIC DISORDER)是種精神障礙,主要特徵是對外貌感到極度不滿和焦慮,致病原因為多重因素,包括生物學、心理、文化、家庭等。常見症狀有長期對自己外貌極度不滿意,過度關注外貌缺陷,且自我評價、自信較低,而出現社交回避,陷入重度焦慮和沮喪。「愛美是人的天性,但修圖、美肌等軟體流行,在許多社交平台上照片,常讓人自嘆不如。」楊聰財說,不只是看圖的人深陷焦慮,發圖的人也陷入「按讚症候群」的困擾中,隨時看著照片的按讚數、瀏覽人數,只要按讚數不多,也是充滿焦慮與不安。楊聰財曾收治一名30歲女性,對自己的鼻子太大、不夠美觀,感到不滿意,影響社交生活和自尊心,並接受多名醫師的整形手術,卻愈來愈不滿意,出現憤怒、焦慮、憂鬱、睡眠障礙等,甚至控告醫師醫療過程不當,而被媽媽帶來就診,確診為容貌焦慮症。經心理諮商、藥物治療,並請病人學習化妝術,讓容貌優點極大化、缺點極小化,更符合自己想像,經過一年治療,女子憤怒、焦慮、憂鬱等心理問題已獲得改善,現在為定期追蹤即可。另門診收治一名國中生,因不想讓別人看見她的臉,始終戴著口罩,只有吃飯的時候才脫下,家長覺得有異戴著孩子來諮商,才發現個案對自己的外表不滿意,不想讓別人看到她的臉,目前仍透過諮商、心理建設輔導個案。青少年也受到社交平台影響甚深。馬偕醫院協談中心諮商心理師羅惠群說,多年前美國曾進行IG使用調查時,即發現瀏覽IG是造成青少女自殺率升高的原因之一,因為平台上都是享受美食、旅遊,或是名牌衣服、包包等精彩的照片,在在影響年輕人的審美觀,如紙片人立久不衰,就是受到社群媒體的推波助瀾,但青少年來說,可能好想成為這樣的人,但無法達到時就會增加自殺風險。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常務理事張家銘說,社交平台發達,現在青少年相較過去更加在意自己的外表及表現,但家長應教導孩子網路世界是來得快、去的快,充滿不確定,應學習多與同學透過人與人的接觸、互動,保持心情穩定。羅惠群呼籲家長應多和年輕人對話,理解青少年的心理,當青少年不被聆聽、理解,就會增加自殺風險,若能透過心理諮商,讓青少年抒發課業、家庭壓力,維持內心平衡、心理健康,而這是不同於家長、學校老師的心理師優勢所在。★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
-
2023-09-02 癌症.乳癌
男歌手得乳癌「很震驚」!男性乳癌確診多已晚期 愛吃2類食物特別注意
日本67歲男歌手Bro.KORN(近藤信秋)日前透過社群媒體透露,因覺得左胸有腫塊,就醫檢查後確診罹患乳癌。Bro.KORN經診斷為第二期乳癌,他直言「男性得乳癌是如此罕見,覺得很震驚,不過我會認真面對現實,好好治療」。因早期發現,醫生告訴他還不至於會有生命危險,但坦言治療副作用比預期大,煎熬的治療日子仍在持續中。男性乳癌發生機率 僅女性百分之一多數民眾都認為女性才會得乳癌,其實男性也有乳腺組織,也可能出現癌細胞變化而導致乳癌。醫師提醒,雖然男性發生的機率是女性的百分之一,但因為缺乏警覺性,一旦確診時多數都已晚期,加上男性脂肪組織較少,癌細胞容易轉移,因此早期發現及治療是提高存活率的主要關鍵。男性乳癌有什麼症狀?一般常見的男性乳癌症狀有乳頭凹陷、皮膚有脫屑或紅疹、乳頭有異常分泌物、乳房硬塊等;高風險族群則有家族乳癌遺傳基因、幼年時曾接受胸部放射線治療、抽菸、罹患肝功能疾病、飲酒過量,及肥胖等因子。男性乳癌常見症狀.乳房出現腫塊或腫脹。.乳房皮膚發紅或剝落。.乳房皮膚發炎或凹陷。.乳頭溢液。.乳頭內收或乳頭區域疼痛。這些症狀也可能發生在非癌症的其他疾病中。如果任何症狀或變化,應立即就醫。(資料來源/美國CDC)男性乳癌與女性乳癌症狀相同嗎?男性乳癌患者的臨床症狀跟女性不完全相同。衛生福利部豐原醫院一般外科主任袁天民曾受訪指出,男性乳癌的成因主要與雌激素有關,首先是過多的雌激素暴露狀況,包括內生性與外源性,內生性主要來自於攝食過多的高脂食物及動物生殖器官,例如雞睪丸、蟹黃等,造成男性睪固酮比率改變,相對於雌激素的濃度上升。另外,加上胸部受到過量的放射線照射,致使雌激素調節失調,再配合致癌基因的加乘作用導致。外源性的雌激素來源,主要來自於環境荷爾蒙所引起,尤其是常用的塑膠製品,加熱過後容易釋出雙酚A,這些化合物都是造成乳房惡性腫瘤的危險因子。男性乳癌高風險群.50歲以上:風險隨年齡增長而增加,男性大多數乳癌是在50歲以後發現。.基因突變:某些基因(例如BRCA1 和 BRCA2)的遺傳性變化(突變)會增加罹患乳癌風險。.家族史:如果近親患有乳腺癌,男性罹患的風險就會更高。.放射治療:接受過胸部放射治療的男性患乳腺癌的風險較高。.激素療法治療:過去用於治療攝護腺癌的含有雌激素(一種有助於發育和維持女性性別特徵的激素)的藥物,會增加男性患乳腺癌的風險。.克林那費爾特症候群(Klinefelter Syndrome):一種罕見的遺傳病,男性有一條額外的 X 染色體,可能導致身體產生更高的雌激素和更低的雄激素(有助於發育和維持男性性特徵的激素)。.影響睾丸的某些情況也會增加罹癌風險。.肝病:肝硬化會降低男性的雄激素水平並提高男性的雌激素水平,從而增加罹癌風險。.肥胖:超重或肥胖的老年男性,比體重正常的男性風險更高。(資料來源/美國CDC)預防乳癌,不管女性、男性,都必須固定做健檢,避免延誤治療時機。而男性一旦確定罹患乳癌,也需比照女性乳癌的治療方式,包括手術、荷爾蒙治療、化學治療及標靶治療。【資料來源】.《噓新聞》67歲男歌手Bro.KORN「左胸有腫塊」 驚曝罹患乳癌吐露現況.美國CDC:男性乳腺癌.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