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17 新聞.用藥停看聽
搜尋
皮膚病
共找到
222
筆 文章
-
-
2020-09-15 新聞.生活用品毒害
防油紙袋含全氟烷化合物會致癌? 檢測無異常,但出現2情況別用!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傳聞炸雞排對人體健康影響不大,反而是防油紙袋含有全氟烷化合物會致癌,這是真的嗎?食藥署指出,國際間對全氟烷化合物的人體健康風險評估,以及管理標準均尚處於研究階段,而抽驗台灣人體血液進行檢測顯示,無顯著異常情形,不過提醒發現塗層表面有脫落或是有刮傷情形,應避免使用且立即更換。防油紙袋 日常應用廣媒體曾報導,西式速食常用的包裝紙或微波爆米花紙袋的防油化學物質「全氟烷化合物」(Perfluoroalkyls),可能滲透到食物,被吃下肚,並進入血液,長期接觸可能有害人體。食藥署對此指出,全氟類化合物(perfluorinated compounds, PFCs)中全氟辛烷磺酸(perfluorooctane sulfonate, PFOS)及全氟辛酸(perfluorooctanoic acid, PFOA),因具有良好的穩定性,而且防油、防水、耐熱、耐腐蝕,所以廣泛使用在工業及各種商品上,如防火原料、塗料、地毯、衣服、清潔劑、不沾塗層鍋具及防油紙袋等。消費者在日常生活中暴露的來源包括吸入的灰塵、飲水及食品等。全氟類化合物 仍無人體致癌證據食藥署提到,全氟辛烷磺酸及全氟辛酸雖經動物實驗顯示,可能損害肝臟功能、影響生殖功能或致癌,但並未有研究顯示該類物質會使人致癌。但因具有生物累積性,其中全氟辛烷磺酸已在98年斯德哥爾摩公約會議中新增為列管之持久性有機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POPs),並限制其製造與使用。食藥署強調,全球對於全氟辛烷磺酸及全氟辛酸之人體健康風險評估,仍處於研究階段,尚未建立包裝材質之最高溶出限量。因此,整體而言,民眾對防油紙袋之安全性無需過於擔憂。然而,為維護民眾健康安全,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今年亦開始監測國內市售防油紙袋等之全氟辛烷磺酸及全氟辛酸溶出情形,並將持續密切注意國際間相關資訊,規劃進一步針對國內食品及人體血液之背景值含量進行檢測,研究結果也將做為是否訂定相關管制標準之參考。參考資料:1聽說使用類固醇會得皮膚病,這是真的嗎?2防油紙袋之安全性,食品藥物管理局說明 
-
2020-08-30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乾癬」不是「癬」! 中醫師詳解兩者不同之處
一般人常會把乾癬與癬混淆,皮膚癬是由真菌感染的皮膚病,常出現小水泡,在悶熱潮溼的天氣特別容易感染,常見的如香港腳、灰指甲,但較容易治療,只要鞋子輪替穿、保持患部乾爽、多曬太陽殺菌,即可改善症狀。中醫師鄭愛蓮表示,乾癬則是免疫反應失調所致,不具傳染性,通常與遺傳有關,發作時紅腫、脫屑,病灶處會有一層又厚又硬的皮,因此乾癬又稱「牛皮癬」或「銀屑病」。 乾癬:常分布於頭皮、腹部、背部、四肢關節處鄭愛蓮進一步解釋,乾癬常分布於頭皮、腹部、背部、四肢關節處,嚴重者甚至會關節腫痛,患者的皮膚會增生,造成一搔抓就皮屑滿地的現象,因此常給人觀感不佳,進而影響自信心,療程通常以「年」來計算,需要極大的耐心。「中醫治療乾癬,有一定的規律。」鄭愛蓮指出,乾癬患者通常轉介中醫時,都已有1至2年的病史,已使用過西藥如類固醇治療,尤其像上述患者,因乾癬病史久,嘗試過各式西醫療法,故病症變得較為複雜,治療更棘手。中醫治療時一定會先經歷反彈期,此時症狀會加劇,患者務必要耐心撐過,之後病情就會慢慢好轉。乾癬症狀通常在夏季會改善 多曬太陽、多運動出汗助代謝鄭愛蓮說明,中醫用藥主要以調理肝氣,再加以藥性清、溫之用藥,如:三黃、茯苓、白茯,來健脾利溼,促進代謝。此外,由於乾癬患者的皮膚乾燥,故會選用質地較油的外抹中藥膏,清熱解毒,能幫助止癢。曾有1位病人Henry(化名),乾癬病史長達10年之久,過去都以西醫治療,也使用過生物製劑治療2年,卻不見成效,後來轉由中醫治療,聽從醫師遵囑,為了多曬太陽,不惜從台北搬至南部居住,每半個月回診拿藥1次,如此持續治療3年,病情終獲大幅改善。鄭愛蓮提醒,乾癬症狀通常在夏季會改善,因此建議患者要多曬太陽、多運動出汗,才能幫助體內代謝。飲食方面以豬肉、雞肉為主,病情改善後可酌量食用牛、羊、海鮮,但切忌螃蟹和飲酒。也要減少抽菸及糖份攝取,不熬夜,盡量在12點前上床睡覺,並適時舒壓,壓力也有可能會引發乾癬的潛在因子。(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連滑手機都困難! 乾癬性關節炎5病徵別小看 乾癬性關節炎早期有3大警訊! 亂吃補恐加重病情惡化
-
2020-08-28 醫療.自體免疫
戒菸吧 僵直性脊椎炎患者抽菸會加劇病情
一名大學生腰痛半年,且走路不方便,原本以為是打球扭傷,長期以來「對痛容忍」,經過核磁共振檢查才發現髖關節已經被侵犯,同時軟骨已經腐蝕、滑膜組織增生,並有積水,原來是僵直性脊椎炎上身,加上有抽菸習慣,讓病情更難以控制。根據國健署的資料,21歲到30歲的男性,大約每五個人就有一個人吸菸。吸菸人口在36歲到40歲年齡層達最高峰,每3個男性就有1個吸菸。奇美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陳宏安指出,在門診中,大約每三個僵直性脊椎炎的病患,就有一個有抽菸的習慣。菸品有上萬種化學物質,會造成身體發炎性影響,加重身體氧化壓力,造成發炎激素上升,讓發炎細胞增加。陳宏安指出,僵直性脊椎炎是一種脊椎與下肢關節的發炎性疾病,病患體內因為發炎激素升高,不斷地侵犯脊椎與下肢關節,若是沒有良好控制,經過數年的時間,恐將發展到骨頭沾黏,傷害造成後就難以回復。在治療部分,第一線的口服消炎止痛藥若使用超過半年,仍然無法控制脊椎發炎情況的患者,可以健保申請給付抗腫瘤壞死因子及第17介白質抑制劑,這些都是生物製劑,可以阻斷疾病的進展 ,而達到抗發炎和調節免疫的效果。藉由調節發炎過程,抑制發炎,可減輕發炎症狀,進而改善病患的身體活動度。曾有本土研究發現,抽菸的僵直性脊椎炎病患會產生更嚴重的全身性發炎反應、關節炎惡化、關節僵硬、心血管併發症。陳宏安說,若是僵直性脊椎炎患者有抽菸的習慣,對病患來說如同是「火上加油」,因此當務之急是戒菸,減少身體內不停發炎的刺激。這名大學生因為合併抽菸,所以口服藥物治療的效果不好,病情一直不穩定,除了改用生物製劑之外,病患也配合戒菸,兩相輔助之下,最後腰痛與髖關節病況改善,病患也終於可以回到籃球場。陳宏安小檔案專長:1.風濕病2.類風濕性關節炎3.乾癬性關節炎4.僵直性脊椎炎5.紅斑性狼瘡6.乾躁症7.過敏性皮膚病8.過敏性鼻炎9.蕁麻疹10.痛風及高尿酸學歷: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系畢業經歷:1.台北榮總風濕免疫科主治醫師2.嘉義榮民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3.教育部部定助理教授4.國立陽明大學內科學系講師5.風濕病醫學會2005年優秀青年論文獎6.奇美醫學中心2011及2012年主治醫師論文獎
-
2020-08-20 醫療.自體免疫
乾癬性關節炎早期有3大警訊! 亂吃補恐加重病情惡化
乾癬不只皮膚有狀況 3成患者發展成乾癬性關節炎手指、手腕關節腫脹,皮膚紅腫、脫屑,當心這不是普通的關節炎,而是乾癬性關節炎。乾癬除了紅色斑塊、皮屑脫落的皮膚症狀外,還會合併其他部位的共病,根據統計,約有3成患者會發展出乾癬性關節炎。新北市立土城醫院風濕過敏免疫科蔡秉翰主任指出,乾癬性關節炎是一個全身性的自體免疫疾病,患者除了手部會受到關節炎影響外,也容易在周邊出現小關節病變、不對稱關節病變、遠端關節病變,甚至可能侵犯到脊椎,症狀表現相當多樣化。 免疫不正常活化 吃補恐加重病情值得注意的是,由於乾癬是因為壓力、環境等因素刺激,造成免疫系統不正常活化所致,許多患者一聽是免疫出問題,就想透過保健品或食補增強免疫力,不過小心吃補反而使病情更加嚴重。蔡秉翰主任表示,這類患者屬於免疫系統失調,並非缺乏免疫力,若是服用補品或保健食品,反而會刺激免疫系統,導致病情惡化,所以一般不建議患者額外補充保健食品或者食補,維持正常、均衡、健康的飲食及生活習慣才是避免疾病惡化的關鍵。 避免關節變形 生物製劑精準阻斷發炎訊號乾癬性關節炎患者若沒有接受妥善治療,關節有高風險發生無法復原的變形。除了透過物理治療及照光治療等非藥物治療改善症狀,第一線用藥會選擇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減少發炎腫痛,通常還會搭配疾病修飾藥物合併治療,療效不理想的患者,經醫師評估後,可以選擇生物製劑或小分子標靶藥物治療。蔡秉翰主任進一步說明,生物製劑可以精準鎖定發炎因子,阻斷發炎訊號,不僅可以改善皮膚症狀,也有助於延緩關節破壞,減少關節變形的風險。乾癬性關節炎早期有警訊 熟記336法則及早治療提醒乾癬患者留意早期症狀,熟記336防禦法則:頭皮、指甲、私密皺褶處3處是否有皮膚病變;以及關節出現僵、腫、痛等3大警訊;一定要把握6個月乾癬性關節炎黃金治療。此外,患者也應注意心血管疾病等併發症,不隨意吃補或保健食品,多與醫師溝通,選擇適合的治療方式,都有助於改善病情,恢復良好的生活品質。(圖文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類風濕性關節炎不僅傷關節! 細數6大恐怖併發症 連滑手機都困難! 乾癬性關節炎5病徵別小看
-
2020-08-14 科別.皮膚
異位性皮膚炎最癢的時候,為何總在下班後?醫師:你的過敏,其實是這問題害的
壓力會讓皮膚癢一發不可收拾「心情一煩躁,皮膚就跟著癢!」你是不是也有類似經驗?也有些人的狀況是:「忙了整天回到家、一放鬆反而全身癢起來!」以上2種狀況,都與前面提過的「自律神經」運作有著密切關係。自律神經的「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會分別在人體緊張興奮以及放鬆休息時進入活動模式,但問題同時也出在這裡。也就是說,兩者只要其中一方運作過度造成失衡,就有可能誘發搔癢。以交感神經為例,當人體處於持續精神緊繃、煩躁不安的狀態,自律神經運作將一面倒向交感神經,造成腎上腺素分泌過多。當腎上腺素過量,就會讓身體製造更多引起抗敏反應的免疫球蛋白「IgE抗體」,並活化肥大細胞運作、釋放更多組織胺,致使皮膚奇癢難耐。而IgE抗體還會觸發其他過敏反應、引起肌膚發炎。另一方面,當我們卸下壓力、進入放鬆狀態,就輪到副交感神經上場了。一旦副交感神經運作居於上位,血管便會舒張、加速血流,讓體溫升高。在這樣的狀況下,便會壓迫到血管周圍的癢感知覺神經、活化肥大細胞,產生陣陣搔癢。我對上百位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做過簡單的調查,問他們一天當中皮膚最癢的是什麼時候?結果,比例最高的答案是「下班回到家換衣服的時候」。也有不少人回答:「一坐上馬桶大腿就開始劇烈發癢,只能一直去抓。」顯然,與壓力釋放有著相當程度的關係。由此可見,造成搔癢的背後因素千奇百怪,想要仔細釐清並不容易。這也正是我之所以會不斷強調「掌握搔癢的問題癥結比什麼都重要」的原因。光過敏每百人之中就有4個人接觸光照會引起過敏反應「小時候都曬得黑黑的,但現在只要曬到一點太陽就會皮膚癢,甚至出現紅腫……」如果你也有相同困擾,可能是「光過敏」,也就是「光敏感性皮膚炎」所致。對於光過敏患者來說,即使是正常的紫外線曝曬量,也會導致皮膚過敏、搔癢紅腫的現象,甚至誘發濕疹、蕁麻疹、水疱等症狀。在日本,每百人就有4人罹患這種紫外線光敏感,而我也是其中之一。只要紫外線高峰季節4~9月一到、一旦被日光照射又沒擦防曬用品,皮膚就會冒出一顆顆米粒大小、又紅又癢的疹子。光過敏的發病特徵因人而異,有的人只要曬太陽短短幾分鐘就出現症狀,也有人是持續接觸紫外線好幾天才會發作。此外,有些食物、化妝保養品、維他命劑、外用或內服藥物等,也都會加重皮膚光敏感的問題。當患者接觸這些來源並於體內進行代謝之後,就會轉化成光毒物質;若再加上日光曝曬,就會在皮膚日曬處顯現出敏感症狀,也因此,這種皮膚病症又被稱作「光過敏性藥物疹」。使用柑橘香氛精油需特別注意【食物】在容易誘發光過敏的食物中,常見的水果類有:檸檬、柳橙、萊姆等柑橘類及無花果;蔬菜類則有芹菜、西洋芹等繖形科植物或小黃瓜等。這些食物都含有一種名為「補骨脂素(Psoralen)」的「光毒性」成分。光毒性是指在接觸含感光成分的物質後,再加上經由紫外線曝曬,就會對皮膚造成發炎紅腫症狀,亦常伴隨劇癢或起水疱,甚至也可能在皮膚表面留下程度不一的色素沉澱與斑點。有些人在飲用這類食材製成的果汁後,只要一遇日曬,皮膚就會起疹子,所以千萬不能輕忽大意。【化妝品或香水類】化妝品或香氛產品常見的佛手柑精油成分,其中也含有「呋喃香豆素(Furocoumarin)」這種具光毒性的有機化合物。此外,一般芳療常用的柑橘系精油也多含有呋喃香豆素,包括佛手柑、苦橙(塞維亞柑橘)、檸檬、歐白芷根與馬鞭草精油等。由於這類精油具感光性成分,所以建議在使用後的12~48小時內要盡量避免直接曝曬日光。擦對防曬,就能避免肌膚問題【維他命劑】維他命劑也容易引起光過敏。其中尤以維生素B2、B6為最,有的人攝取後一經日光曝曬就會引起過敏反應。也因此,如果一接觸紫外線皮膚就莫名發癢,就要懷疑是否為保健食品所含的維生素所致。【藥物】有些藥物也會添加引發光過敏的成分,例如含鎮痛消炎成分「可多普洛菲(Ketoprofen)」的貼布、抗生素、降血壓血糖藥,或部分抗組織胺藥物,這些都有可能會造成「光敏感性皮膚炎」。因此,長期使用這類藥物的患者,務必與醫師詳細確認。而在臨床上,皮膚科也會採用光敏感試驗或光貼布試驗來為病患進行過敏原檢測。須提醒的是,不管是哪種情況所致,光過敏症狀幾乎都是突如其來、讓人措手不及。要預防光過敏,最重要的就是避免紫外線曝曬並塗上足夠的防曬用品,包括衣袖遮不到、容易被曬到的地方都不能遺漏,下巴下方或掌心等部位也要記得補擦。同時,也要搭配陽傘與遮陽帽,讓防曬效果加倍。另外,也應盡量避免在早上10點~下午2點這段紫外線輻射最強的時間外出。書籍介紹書名:自己的皮膚自己救!:1分鐘活化肌膚!全球臨床與研究冠軍名醫的「救膚養肌術」,教你改變膚況、根除皮膚問題!作者:豊田雅彦出版社:蘋果屋出版日期:2019/11/15作者簡介/豊田雅彦 (TOYODA MASAHIKO)截至目前已發表1800餘篇醫學論文、為眾多醫療書籍執筆。一年最多可達兩百五十場以上的學術發表、衛生單位講座及專題演講等,遍及國內外。不但是日本皮膚疾病、搔癢治療與漢方醫學先驅,並對相關領域學術發展及啟蒙教育有極大貢獻。日本皮膚科學會認可之皮膚專科醫師、日本過敏學會認定之專科醫師、日本和漢藥學會理事、日本研究皮膚科學會理事、日本型態研究學會理事。亦為日本美容皮膚科學會、日本乾癬學會、日本皮膚免疫過敏學會、日本皮膚病理組織學會、日本皮膚惡性腫瘤學會、The Society for Investigative Dermatology、Federation of Clinical Immunology Societies等單位之會員。合著及共同編寫書籍包括《透析東洋醫學!帶你認識九位漢方名醫》(現代書林)等多部著作。延伸閱讀: 陳文茜:11歲時,家對面的麵攤老闆,用一碗陽春麵讓我記了一輩子
-
2020-07-31 新聞.用藥停看聽
類固醇擦了,皮膚一定變薄、泛紅?專科醫師「7大用藥原則」一次搞懂
將類固醇副作用降至最低的終極絕招類固醇並沒有想像中的邪惡「皮膚消炎後還一直塗類固醇,這樣會不會有副作用?」許多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在聽過預防式療法的詳細說明後,仍會忐忑不安地問我這個問題。不得不說類固醇「副作用多、最好少用」的觀念早已深植民眾心中。然而,我要澄清的是,類固醇並沒有想像中那麼恐怖。其實人體腎上腺每天都會自行分泌製造「類固醇」,也就是所謂的「腎上腺皮質荷爾蒙」。這種天然荷爾蒙具有良好的消炎、調節免疫力等作用,而人工合成的類固醇用藥,也能達到相同的療效。有別於注射、外用、眼藥水等,臨床上異位性皮膚炎大多使用塗抹藥膏等外用藥。我在開立處方時,也會考量多數人對類固醇的疑慮,所以,會秉持以下7大原則,向患者做詳細的說明:①用藥務必遵從醫師指示,定時定量、不隨便停藥或濫用。②聽取醫師建議定期回診。平時多留意症狀變化,不妨順手做筆記,回診時就能讓醫師更快掌握病情。③務必先請醫師或藥劑師確認類固醇藥物的強度。調整用藥或變更處方時,也一定要再請醫師確認。很多人會自行上網查類固醇強度的相關資料,但我希望大家不要太依賴網路訊息。我自己就曾被網路上大量的錯誤資訊嚇壞過,更何況是異位性皮膚炎患者,更不該只憑片面資訊就自行處置。因為網路提供的訊息充其量只能做為輔助,最安全的方式還是應該要直接諮詢醫師或藥劑師。④即使搔癢的症狀緩和,也不能任意停藥。⑤除了發炎處,只要出現症狀的部位,無論程度輕重都要擦藥。⑥切勿亂塗他人的類固醇用藥,也不要把自己的藥給別人使用。⑦使用市售類固醇時,除藥劑師外,也一定要遵循主治醫師指示。塗在臉上的類固醇,要格外小心大家在使用類固醇時,請遵守以上7大原則,千萬不要自行判斷、自行用藥。曾經有患者滿臉通紅跑來求診,因為他每天都把市售類固醇當底妝在擦。而這樣「自作主張」的行為,真的令人擔慮。的確,使用外用類固醇可以緩和肌膚乾燥與發炎,也可以讓膚況穩定下來,但它畢竟屬於治療用藥,沒有醫師診斷便妄加亂用,當然會出問題。尤其,擦在臉上的類固醇更不可不慎。因為臉部肌膚是人體皮膚最薄的部分,通常微血管清晰可見、一泛紅就很明顯,所以,皮膚泛紅時很容易就被診斷為濕疹發作。一旦塗上市售的強效類固醇,雖然能讓血管收縮、泛紅消退,但也會導致肌膚變得更薄、更脆弱,長期下來,只會造成反效果。替嬰幼兒塗抹類固醇時,也需特別注意。由於嬰幼兒容易患濕疹,很多媽媽會認為孩子患有異位性皮膚炎,也因而聯想到要使用類固醇。但家長若任意使用強效類固醇在孩子身上,反而會讓孩子太早產生肌膚泛紅的副作用。因為新生兒的肌膚還在成長階段,這個時期如果接觸到不適合的類固醇用藥,會嚴重妨礙肌膚正常生長,導致肌膚脆弱不堪、症狀更加惡化,並大幅提高治療的難度。建議外用藥劑量為一個指尖關於前述7大原則的第③點,可對照強度分級表,了解自己現在所使用的類固醇強度大約落在何種等級。若要改用其他強度的類固醇,或有其他任何疑慮,都請務必先向醫師諮詢。日本外用類固醇的強度共分為5級,由強到弱依序為最強效(Strongest)、強效(Very Strong)、中效(Strong)、中弱效(Medium)以及弱效(Weak)。關於用藥原則第④與第⑤點,我再稍加補充說明如下。一般來說,一條5克的藥膏擠滿食指指尖(指尖關節長約2公分),這樣的劑量約為0.5公克,也就是所謂的「一個指尖單位」(FTU,Fingertip unit)。而1FTU可以塗滿的面積約為成人雙手的手掌,相當於體表面積的2%。雖然這個標準也會因患部範圍或症狀輕重而異,但我們仍可以「1FTU=0.5g=2個手掌面積」來做為參考基準。還有一點要注意,就是藥膏的總容量也會影響指尖劑量的多寡。上述是以一條5克藥膏為例,但若藥膏容量有30克,那麼,軟管口徑相對會較大,一個指尖單位就會變成近2倍的0.9克。有了這樣的基本概念之後,在使用外用藥時就不容易抓錯劑量了。外用類固醇強度分級表(日本)「一開始先厚塗」,能節省用量又有效雖然大量使用外用藥有一定風險,但若擔心藥膏塗太多會沾到衣服就只擦一點點或薄薄塗上一層,反而會讓藥效大打折扣。塗抹保濕產品亦然,最好還是以「厚塗」為原則,讓肌膚表面呈現水潤感。塗抹完畢若衛生紙能輕輕貼合在肌膚上,就是標準用量。另外,若只在紅腫部位擦藥,藥效也無法完全發揮。換言之,只要是有發炎跡象的地方,都應徹底塗上外用藥,以便加速療程、全面舒緩發炎症狀,並預防反覆發作。接下來說明7大原則中的第⑥點,不要亂吃或亂擦別人的藥。很多人家裡會有存放家人用剩處方藥的習慣,或收著朋友說很好用的處方藥品以備不時之需。但是異位性皮膚炎適用的處方藥,會視每個人的病情、體質和身體狀況而不同。一旦用了不適合自己的藥物,只會適得其反。所以,務必只使用主治醫師為自己開立的處方藥。前面提到的第⑦點原則,也是一樣。目前市面上除了具備藥師執照的藥局,消費者也可以在很多通路輕鬆購得含類固醇的止癢藥品。若真的不得不使用這類藥品,請先向藥劑師確認正確的用藥方式與療效,也最好先諮詢過主治醫師再使用,以保障自己的用藥安全。外用類固醇的建議劑量以一條5克的藥膏為例,於食指第一節(長度約2公分)的位置擠上藥膏。此劑量約為0.5公克,也就是1FTU,可塗滿雙手的手掌。雙手手掌面積約佔人體表面積的2%。藥膏的正確塗法肌膚表面所見的患部,通常只是發炎區域的局部,藏在肌底的發炎範圍,可能比想像中更廣。若只在表面輕輕點上藥膏,將無法讓藥效充分發揮。擦藥時要將藥膏完整覆蓋住患部,並延伸帶到周圍肌膚,才能加快消炎速度,並預防反覆發炎。書籍介紹書名:自己的皮膚自己救!:1分鐘活化肌膚!全球臨床與研究冠軍名醫的「救膚養肌術」,教你改變膚況、根除皮膚問題!作者:豊田雅彦出版社:蘋果屋出版日期:2019/11/15作者簡介/豊田雅彦 (TOYODA MASAHIKO)截至目前已發表1800餘篇醫學論文、為眾多醫療書籍執筆。一年最多可達兩百五十場以上的學術發表、衛生單位講座及專題演講等,遍及國內外。不但是日本皮膚疾病、搔癢治療與漢方醫學先驅,並對相關領域學術發展及啟蒙教育有極大貢獻。日本皮膚科學會認可之皮膚專科醫師、日本過敏學會認定之專科醫師、日本和漢藥學會理事、日本研究皮膚科學會理事、日本型態研究學會理事。亦為日本美容皮膚科學會、日本乾癬學會、日本皮膚免疫過敏學會、日本皮膚病理組織學會、日本皮膚惡性腫瘤學會、The Society for Investigative Dermatology、Federation of Clinical Immunology Societies等單位之會員。合著及共同編寫書籍包括《透析東洋醫學!帶你認識九位漢方名醫》(現代書林)等多部著作。延伸閱讀: 全美首席腸胃科醫師:每天喝優酪乳是「錯誤健康法」
-
2020-07-18 新聞.用藥停看聽
「微營養素」是人類必需營養素之一,該補充哪些呢? 專家分析給你聽!
忙碌的現代生活已成常態,使得外食人口逐年增加,加上國人飲食西化已久,致使肥胖率居高不下。我國成人過重及肥胖盛行率為45.4%,其中成人男性過重及肥胖盛行率為43.7%,而成人女性過重及肥胖率則是30.8%。因此,多數人會認為現代人早以營養過剩了,哪會有營養不良、不均的問題發生。事實則不然,據奇美醫學中心資料庫統計,有5.3%的人缺乏維生素C、8.7%缺乏維生素A,但B群卻超出參考值的比例偏高,意即可能過量補充。奇美醫學中心健康管理中心副主任劉如偵建議,「微營養素」是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的總稱,是人類必需營養素之一。但不能完全由人體自行合成,需由飲食補充獲取,且會受年齡、壓力、孕期等健康狀態影響。而體內維生素、礦物質參與體內酵素合成及代謝活性,若有攝取不足易有代謝障礙問題發生。有不少研究指出,維生素缺乏與癌症、慢性疾病及自體免疫疾病等有關,更與多種疾病息息相關。奇美醫學中心病理中心臨床病理科高專吳麗卿指出,例如,近年倍受關注的維生素D,國人不足的比例相當高。但維生素D除與鈣質吸收有關外,越來越多的研究指出,亦與心血管疾病、自體免疫、慢性疾病等有關。根據奇美醫學中心統計逾3萬筆微養營素檢測資料數據顯示,發現高達61%民眾缺乏維生素D,其中,近八成為年齡介於31至60歲之民眾,是為生產力最佳的年齡層。劉如偵進一步建議,可考慮透過「微營養素」檢測,以提供營養補充方向。接受檢驗的人,不僅能了解體內微環境狀態外,再接受醫護人員的專業衛教建議後,有41%民眾的維他命D有顯著提升,改善體質。目前,「微營養素」檢測可檢驗9項維生素及11項微量元素。劉如偵提到,微營養素對身體的功能,以及缺乏恐造成的健康影響如下。脂溶性維生素★維生素A:維持正常視覺、基因表現、免疫功能。注意!需和油脂一起攝取才能有好的吸收效果。若缺乏恐有乾眼症、夜盲症問題。★維生素D:用於調節人體中鈣和磷的正常濃度,幫助骨骼對鈣的吸收,維持骨骼正常功能。缺乏則會產生骨質疏鬆症、軟骨症。★維生素E:在體內扮演良好的脂溶性抗氧化劑,保護細胞不受自由基傷害。如不足,會出現溶血性貧血、腸胃不適、陽痿、皮膚病害、肌肉衰弱。水溶性維生素★維生素B1:協助神經傳導物質合成,有保護周邊神經傳導功能正常運作的作用。攝取不足會有腳氣病、視神經病變。★維生素B2:參與能量代謝反應反應,與其他維生素B群一起輔助供給細胞所需的能量,並可幫助血球正常增生。缺乏會出現口角炎、視力模糊、發癢流淚、眼睛酸痛、角膜充血。★維生素B6:協助排出含氮廢物、抗體的合成、消化系統中胃酸的製造、脂肪與蛋白質利用、維持體內鈉鉀平衡。缺乏會出現食欲不振、嘔吐、貧血、關節炎、小孩痙攣、學習障礙。★葉酸:胚胎發育時最重要的營養素,可以降低胎兒發生神經管缺陷的機率。若不足則有惡性貧血、胎兒神經管發育的缺陷。★維生素B12:於體內協助活化葉酸的功能,與骨髓細胞的造血功能有關。缺乏會出現惡性貧血。★維生素C:是一種抗氧化劑,能夠保護身體免於氧化劑的威脅同時也是一種輔酶。不足則出現壞血病,或者身上常見多處瘀血。微量元素★鐵:是構成人體血紅素的必要元素,與氧氣的運送、儲存及能量的生成以及細胞免疫、中樞神經系統的功能有關。不足則出現缺鐵性貧血。★鋅:對於細胞生長及代謝非常重要,也是體內進行正常代謝反應所需金屬酵素的組成成分之一。缺乏則恐生長遲緩、生殖能力下降、免疫力降低。★銅:是細胞電子鏈細胞色素C氧化酶的關鍵成分。在人體中主要分布於肝臟、肌肉和骨骼中。缺乏則會有貧血、毛髮和骨骼異常、腦障礙。★錳:具有促進骨骼之發育以及生長、維持腦功能的正常運作和維持糖以及脂肪之正常代謝等功能。★硒:參與體內抗氧化及甲狀腺代謝素代謝,可調節細胞內氧化還原狀態,減少有害自由基的產生。不足會發生生長不良、肌肉疼痛、頭髮和皮膚色素的流失。★鎳:具有加強胰島素的作用以及協助血液製造之功能。★鉻:能協助脂肪的代謝來減少體內脂肪及增加肌肉量而改善體格,亦可藉由增加胰島素的效力來調節葡萄糖量,進而避免低血糖症及糖尿病的發生。缺乏會導致骨質疏鬆、神經焦慮、手腳易抽筋。重金屬類的微量元素:非人體必需元素,但若超過恐造成的後果★砷:非人體必需元素。砷中毒在皮膚、中樞及周邊神經病變及周邊血管病變,如四肢壞死(烏腳病),造血功能也受影響,罹癌機會也會增加。★鋁:非人體必需元素。恐致使腎衰竭、透析性癡呆、何杰金氏病、囊性纖維化症、腦病變、軟骨症。★鎘:非人體必需元素。長期暴露會引起肺部纖維化、腎衰竭、軟骨病(日本的痛痛病)。★鉛:非人體必需元素。影響神經系統、泌尿系統、生殖系統、引起小兒發育障礙、小球性貧血及癌症發生。劉如偵提醒,在繁忙的工作和高壓的生活中,大家應有營養素檢測觀念,透過精準檢驗、聰明補充,正確調整身體微營養素,以全方位營養調理的觀念照護自己。 諮詢專家/奇美醫學中心健康管理中心副主任 劉如偵、奇美醫學中心病理中心臨床病理科高專 吳麗卿
-
2020-07-09 醫聲.疫苗世代
HPV疫苗/HPV、HIV一樣嗎?HPV只與女性有關?專家破解5大迷思
迷思一/別以為HPV只與「女」有關,也跟「男」癌息息相關!美國研究調查,即使終身單一性伴侶,也有近6成的民眾感染HPV人類乳突病毒,顯示情侶間高度傳染的現象。刊登在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研究更指出,根據2013~2014年資料統計,美國男性進入23歲之後, HPV感染率約暴增6成;而在18~59歲的男性族群中,將近每2位男性就有1位生殖系統感染HPV!迷思二/HPV只與女性有關,男性不會感染HPV?A:根據美國國家衛生統計中心資料指出,18~59歲男性生殖系統感染HPV的平均比例為45.2%,等於將近每2位男性就有一位感染HPV。美國CDC大規模研究發現,在透過性行為傳染的病源中,HPV造成最多人感染,遠超過大眾害怕的愛滋病毒(HIV)、披衣菌、淋病等。天主教輔仁大學附設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許書華表示,而男性在感染HPV後,能夠自主產生抗體對抗下一次感染的比例相當低(低於10%),因此陷入重複感染風險,呼籲男性諮詢醫師,積極討論,落實HPV的預防。迷思三/男性未能預防HPV,會使愛侶暴露在高感染風險下?A:許書華指出,男性對HPV多有誤解,以為女性才需要預防而未採取行動,使得情侶雙方暴露在高HPV感染風險下。她提醒,除了女性,男性也應預防HPV,建議洽詢家醫顆、泌尿科、內科等,避免伴侶間的相互感染。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顧文瑋補充,由於男性面臨高風險卻沒有做好預防工作,使得全球男性因HPV罹病個案總數遠高於女性;加上男性在社會期待與框架下,較難以說出自己生理上的問題,如同陷入「男癌之隱」。迷思四/HPV、HIV傻傻分不清,如何區別?A:台灣癌症基金會調查發現,雖然有近7成的男性聽過且自認熟悉HPV,但卻有約3分之1男性不確定HPV人類乳突病毒與HIV人類免疫缺陷病毒的不同,而也有6成多的男性不知道可以透過疫苗預防HPV。根據台灣癌症基金會初步調查,男性接種HPV疫苗僅約6%。顧文瑋表示,HPV人類乳突病毒與HIV人類免疫缺陷病毒的主要感染途徑都是性行為,兩者因此容易被混淆,甚至忽略HPV所隱藏的潛在危險:即是不同型別的HPV將引發不同的疾病或癌症。其中,第16及18型高危險型別HPV是造成子宮頸癌的主因;第31、33、45、52及58型高危險型別HPV,可能導致包含肛門癌、外陰癌、陰道癌、陰莖癌、口咽癌、食道癌、呼吸道癌等。他強調,即使是低致癌風險型別HPV,也可能導致皮膚病變如菜花(尖型濕疣)、皮膚疣、扁平疣等。研究發現,全球男性受HPV感染而造成菜花及癌病變的總計個案數,遠高於女性。因HPV感染潛伏期可長達數週甚至數年以上,且多數毫無症狀、不易察覺,使病患在不自覺的情形下罹病。迷思五/只要戴套發生性行為,就能隔絕HPV感染?A:只要有發生性行為,就有感染HPV的風險!而目前社會較為開放,親密行為的發生也更為頻繁,使HPV感染風險隨之提升。雖有人認為,發生性行為時只要做好安全措施、使用保險套就能預防HPV?顧文瑋指出,HPV會透過接觸皮膚、黏膜或體液而感染,因此,除非從愛撫、親吻開始就全程使用保險套,才有可能隔絕感染。但事實上,大家幾乎都在即將提槍上陣時才會戴套,加上保險套本身並不能完全包覆親密互動的部位,雖可降低感染機會,但風險依舊存在,可說是防不勝防。顧文瑋建議,依醫囑接種HPV疫苗,是目前最有效的預防感染HPV的方法。無論是何種性別或性向,避免伴侶間相互傳染,性生活前預防HPV感染極為重要;就算是曾經感染HPV,也能施打疫苗,讓自己免於重複感染之危機。(諮詢專家/天主教輔仁大學附設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 許書華、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 顧文瑋)
-
2020-07-07 科別.風溼過敏免疫
連滑手機都困難! 乾癬性關節炎5病徵別小看
國內正式解除社交限制,民眾生活解封,紛紛開始展開各項活動,但對於乾癬性關節炎患者而言,仍因關節腫脹變形而行動受封、生活受限。調查顯示,乾癬性關節炎患者中有半數停止社交生活、減少與人接觸,甚至影響工作。張先生是1位55歲上班族,在20歲時罹患乾癬,到35歲時,發現關節開始腫、痛、發熱,起初不以為意,後來才驚覺這就是之前接受衛教時,醫師曾說過的乾癬性關節炎,嚴重的疼痛遍及全身,從髖部、腰部、頸部關節到手腳關節都腫痛,痛到無法入睡,更無法翻身、難以起身,只能躺在床上掙扎。經歷各種治療方式的他,到如今使用針劑生物製劑治療,雖然已好轉許多,然而卻仍感受到關節的腫脹發熱,也期待有新的治療選擇。 財團法人風溼病基金會台灣抗風溼病聯盟董事長蔡世滋醫師表示,全台乾癬患者約8至10萬人,其中約有3成的乾癬患者會發生乾癬性關節炎,再加上未經歷乾癬治療、直接出現乾癬性關節炎的患者,推估至少超過2萬人為乾癬性關節炎所苦;部分患者因受到乾癬皮膚病灶困擾,再加上關節疼痛問題,讓本身較為缺乏自信的病友,生活又再籠罩一層陰霾,關節復原遙遙無期。 台灣乾癬暨皮膚免疫醫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皮膚部主任蔡呈芳醫師表示,分析台灣健保資料庫數據發現,台灣的乾癬患者中,罹患乾癬性關節炎的患者10年來的比例倍增4倍,且有逐年增加的趨勢。 乾癬性關節炎較常見的病徵如周邊關節疼痛,也容易有下背疼痛、香腸指、足底筋膜炎等問題,患者可能會出現指甲凹陷脫落的狀況,若未及早發現治療,恐造成骨頭、關節腫脹疼痛甚至變形,導致不可逆的傷害,讓打電腦、滑手機、開瓶罐、扣鈕釦、綁鞋帶等生活中看似簡單的小動作都難以進行。蔡呈芳醫師提醒病友,若發現指甲病徵、下背或關節疼痛,需要特別提高警覺,以免耽誤黃金治療期。 此外,1項最新的跨國調查研究顯示,乾癬性關節炎患者中,逾7成病友表示疾病對其工作及社交生活產生負面影響,不只工作品質及效率下降,更有1成病友被迫離職。除了影響患者職涯發展,也對其家庭及社交造成諸多不便,高達5成以上的病友因疾病必須停止任何運動及社交活動、害怕與人接觸,嚴重影響其生活品質。 國內目前已有最新的口服標靶藥,蔡長祐醫師說明,根據研究,患者在治療2周之後,即可明顯感到疾病緩解;50%的受試者,在治療3個月的時間後,關節腫脹疼痛的症狀明顯改善。這項口服標靶藥物今年6月已經通過健保給付,對患者來說更方便,成為乾癬性關節炎患者進階療法的新選擇。(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瓶蓋打不開別只想到肌少症! 「不死癌」中年婦女最危險 類風濕性關節炎不僅傷關節! 細數6大恐怖併發症 最新!國人10大死因糖尿病居第5位 糖友營養補充選對了嗎? 缺血性腦中風不分季節如未爆彈 炎炎夏日怎麼預防?
-
2020-07-05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運動暴汗除體內濕氣?中醫4大排濕法「做對才有效」
排濕除了依靠外力調理,改善生活習慣更是重要。中醫師吳正一舉例,熬夜容易造成新陳代謝變慢,身體的排毒效果也會跟著變差,進而成為體內濕氣難以排除的原因。因此,需要有充足且良好的睡眠習慣,才有助於改善新陳代謝。以下是幾種可在家自我調理的方式。1.穴位按摩 四部位穴道早晚各一次由於身體是一個循環系統,因此能透過按壓穴位的方式,針對人體內的12條筋絡走向進行治療,卻讓民眾時常納悶為何中醫常有「頭痛醫腳、腳痛醫頭」的狀況,其實是透過穴位對症下藥。幫助身體排濕的穴位,分為手部、腹部、腳以及頭部穴位,按壓每個穴位皆有助於體內循環。方式:以拇指腹進行,只須持續輕微按壓即可,感受穴位有痠、脹、麻即可收手,不要按壓過度導致疼痛。頻率:每天早晚皆可按摩一次,每次持續約3至5分鐘。腹部中脘穴:當腹部感到脹氣不適時,可從肚臍位置上三指找到「中脘穴」,有助於緩解腸胃不適,更能夠促進吸收與腸胃蠕動。腳部足三里穴:可從膝蓋的外膝窩往下四指手指寬的距離,找出「足三里穴」,不僅能保健腸胃,更是除濕第一大穴。豐隆穴:從腳掌的外踝到膝蓋中間的位置,找出「豐隆穴」,經常按摩有助於去濕化痰。頭部百會穴:頭部有許多穴位匯集,可從頭頂正中央找出「百會穴」,倘若感到頭部沉重,或頭皮有腫脹感的人,可透過按壓此穴位提神、防暈、促進新陳代謝。濕氣較重的人,按壓時的痠度也會特別明顯。手部合谷穴:手部穴位位於大拇指與食指之間的虎口,又稱「合谷穴」,按壓有助於緩解濕氣造成的精神不濟,同時也能解決頭痛等相關問題。曲池穴:手肘關節中間的「曲池穴」,也有助於身體洩熱。2.運動排濕 不要做到暴汗 流汗即時擦乾許多人會將運動視為排除濕氣的解方,甚至以提升運動強度、大量排汗來加速去除體內濕氣,但此舉反而容易因為汗液分泌出的鹽分、電解質、礦物質等阻塞毛細孔,若沒有即時擦乾,就容易引發皮膚問題。尤其是體內濕氣重的人,容易因濕氣而難以散熱,皮膚大量排汗所形成的分泌物,反而會加速毛囊阻塞而引發皮膚過敏、毛囊炎、紅疹以及濕疹等皮膚病症。有類似問題的民眾,吳正一建議,夏天運動少許出汗即可,不需要做到暴汗,除了引發皮膚問題之外,有心血管疾病的人還可能引發心衰竭的危險。另一個隱形的皮膚殺手,就是當民眾在有冷氣房的室內運動空間時,流出來的汗,可能伴隨著冷氣或電扇的風自然風乾,會讓人有種沒流汗的錯覺,但此舉反而容易造成更多的鹽分、電解質、礦物質阻塞毛細孔。吳正一表示,無論運動或勞動,只要告一段落,就馬上將汗擦乾,最好能換衣服保持皮膚乾爽。此外,也呼籲運動流汗排濕之餘,別忘了喝水或適時補充等滲透壓的運動飲料。現代人工作生活多是久坐的型態,也容易造成濕氣難以排除。不僅運動量減少,下肢肌肉也會退化,進而導致身體基礎代謝率降低。因此,中醫師建議,可透過強化下肢與核心肌群的運動,提升基礎代謝率,進而加快體內濕氣的排除。3.泡腳 消除水腫 比體溫稍高即可泡腳與泡澡的方式,其實概念上相同,主要透過外在溫度讓身體稍微出汗,加快血液循環,同時間去除體內濕氣。以泡腳為例,度過忙碌的一天後,血液容易集中在末梢導致雙腿水腫,透過適當溫度的水泡腳,能夠促進雙腳血液循環,自然有助於消水腫,以及出汗排濕。泡腳與泡澡的水溫該如何拿捏?中醫師建議,只需要比人體體溫高一點,大約維持在40度左右即可,水溫無須太燙,太燙不僅傷身體,也不舒服。4.刮痧 睡前進行 幫助身體循環每當感到頭或身體沉重時,可利用刮痧板自行在手臂的內(陰面)、外(陽面)側的中間位置,進行輕微刮痧直到出痧,就能將累積在皮表的毒素、淤積物去除。但中醫師叮嚀,必須拿捏好刮痧的力道,如果太用力,反而會造成皮膚受損或發炎。另一種刮痧方式,需透過他人幫忙,在背部中央的位置進行刮痧,但須注意避開脊椎,刮痧的力道也只要輕微出痧即可。背部的刮痧時間,中醫師建議盡量選在每天工作完、準備休息前進行,透過刮痧去處皮表的毒素後,經過睡眠更有助於身體循環。
-
2020-07-04 科別.皮膚
濕疹到底是皮膚太濕,還是皮膚太乾?醫師用實際病例解說
「醫生說我是濕疹,可是我的手乾到不行,怎麼會是濕疹?」「我的手,常常濕,甚至濕到會起水泡,醫生也說是濕疹,怎麼會呢?」到底濕疹,是皮膚太濕,還是皮膚太乾呢?其實,這兩者都對,也都不對。甚麼叫都對,也都不對?請講中文!其實,濕疹的皮膚,可以表現濕,也可以表現乾;更需要記得的是,濕疹的皮膚怕濕,也怕乾。我們來看兩個實際的病例吧!第一個案例,是典型的手部濕疹,講白話文,就是富貴手,可以看到紅腫的皮膚,又乾又脫皮,這是因為常接觸清潔劑,所引起的手部濕疹。第二個案例,是手部汗皰疹,或者稱為手掌水皰型濕疹,可以看到手掌、手指,散在性的分布了很多細小的水泡,這是在濕疹的急性期,因為表皮與真皮層有組織液累積而分離,因而形成外觀上的水泡。(和流汗一點關係都沒有的汗皰疹)濕疹的皮膚,確實可以表現乾,也可以表現濕,所以濕疹的皮膚,既不是太乾,也不是太濕,而是敏感脆弱,所以冬天怕乾、夏天怕流汗潮濕。 為什麼一種病,卻可以有截然不同的表現?這要從組織切片的表現說起,濕疹的皮膚,在顯微鏡底下,呈現出來的是表皮層很多發炎細胞的浸潤,表皮因而變得很多小泡泡,我們稱之為海綿樣變化(Spongiosis);當這些小泡泡聚集在一起,就形成大泡泡,大泡泡就把表皮跟真皮層隔開了,於是外觀上就冒出了小水泡,這是急性濕疹。當一次又一次的濕疹發作,皮膚經歷反覆的發炎之後,表皮層會因此增厚,原本應該正常代謝的角質層,因為發炎的關係,代謝速度加快,造成很多來不及脫落的角質,一半黏在皮膚上,一半掀起來,臨床上就是我們看到的「脫皮」或「脫屑」,表現在外,可以看到皮膚粗粗的、紅紅的、合併脫屑產生;這是亞急性濕疹。 當濕疹發作很多很多次以後,皮膚就開始有相應而生的反應,為的是抵抗這些反覆的發炎,於是皮膚開始增生、變厚,表現在外,就是皮膚增厚、變乾、甚至合併裂縫產生,這就是慢性濕疹。打個比喻來說,同樣一個人,嬰兒時期、青少年時期、跟老年時期,外觀上會有顯著的不同,但是他還是同一個人啊!這就可以解釋了上述的疑問,同樣一種病,也會因為有急性、亞急性、慢性三種不同的變化,但是本質上,還是同一種病。三種時期的濕疹,治療方式都相同嗎?如果單從使用的藥物來看,三種時期的濕疹,確實治療上大同小異,唯一不同的是,病程的期待與如何預防復發。急性濕疹,根據發病原因的不同,有的只是因為接觸到誘發的物質,而引起立即性的過敏反應,這種一次性的發作,只需治療當下的變化,可以當成是偶發事件處理。亞急性濕疹,患者通常有濕疹的體質,所以再發的機率高,除了治療當下的病灶之外,規律作息、積極保濕、避免過度清潔,都須請患者一併配合,才能達到有效控制。 慢性濕疹,光聽名字就知道病程是起起伏伏,不容易痊癒,皮膚往往呈現粗、厚,這時候,治療上很重要的是,打破慢性濕疹的惡性循環:不要抓!不要抓!不要抓!抓了皮膚就會引發更多的發炎反應、更形增厚。不要抓談何容易!癢起來怎麼辦?痛可忍,而癢不可忍,濕疹很癢啊,不抓怎麼能爽快止癢?有些人會說,我知道不能抓,所以我都用拍的,用刀背去刮它,用熱水沖它,就能止癢。這其實也是錯的!用拍的、用刮的、用熱水燙的,都會刺激皮膚,使底下的血管擴張,一樣會惡化濕疹的發炎,造成後續的皮膚增厚。 那難道,濕疹癢起來,只能用念力、用祈禱的?除了用念力跟祈禱的,還有一個好方法:沖冷水,或者用冰冰涼涼的濕毛巾冷敷,冷敷之後,皮膚血管收縮,癢的感覺也會因而被減弱。降溫之後,濕疹的患者,更要注意保濕,擦上保濕的乳液、面霜、或油膏,這些外敷的保濕劑,不只能夠保護皮膚,也能提供局部降溫的功用。濕疹不能只靠吃藥擦藥濕疹的皮膚,比起正常的皮膚,表皮屏障缺乏,因此容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夏天流汗多的時候,汗水裡的廢棄物質如不適時移除,會刺激濕疹的皮膚,引起發炎;冬天天氣乾冷,冷風一吹,表皮含水量下降,保護力更缺乏,也會引發發炎。所以濕疹的皮膚,急性期吃藥擦藥,只能治療,無法預防疾病復發;更重要的是,患者必須了解自己的皮膚,不去烤箱、三溫暖;不碰刺激性物質像洗碗精、洗衣粉、漂白水、有機溶劑;不吃刺激的食物如麻辣鍋、薑母鴨;盡量規律作息,不熬夜、不失眠;同時勤擦保濕劑,提供保護,才能有效減少復發。汗水不能停留,保濕一天三次濕疹的皮膚保健,請記住十二字真訣「汗水不能停留,保濕一天三次」汗水會刺激皮膚,所以一旦流汗,除了儘速用毛巾擦乾之外,一天數次,用清水沖洗患部,之後用毛巾輕輕按乾,再補充保濕劑,才能徹底減少汗水對皮膚的影響。近幾年來很流行吸濕排汗材質的衣物,雖然感覺上汗水很快乾了,但是其實汗水是在皮膚上乾掉,並不是被衣物吸收,所以汗水內的廢棄物質,還是停留在皮膚上,一樣會刺激皮膚。濕疹的皮膚,我會建議患者,貼身的衣物選擇純棉的材質,雖然純棉的衣物,吸汗之後會濕濕的,不舒服,但是至少是衣服吸收了汗水,衣服濕掉就換掉,換掉的同時,能夠用濕毛巾輕輕擦拭皮膚,也可以減少汗水殘留的刺激。保濕一天三次,請在洗完澡、睡覺前、出門前,各擦一次。洗完澡,皮膚含水量最高,這個補充保濕劑,可以把水分鎖在皮膚表面,形成一層保護屏障,隔絕外界的刺激。睡覺時,蓋了棉被,體溫上升,蒸散水分的速度也會加快;水分蒸散,皮膚屏障消失,就容易癢,所以濕疹常常在半夜發作,就是這個原因;在睡覺前擦一次保濕劑,讓患部的皮膚多一層保護,可以減少水分蒸散,預防半夜無意識的狀態,一直抓一直抓。戶外風吹、日曬、雨淋,再加上路上的灰塵、空氣汙染,都會刺激皮膚,讓濕疹的皮膚更形惡化,所以在外出打仗之前,請先幫皮膚準備好戰袍:保濕劑,提供多一層的保護,才能延緩復發。濕疹的皮膚,怕濕也怕乾,請記住十二字真訣,做好皮膚保健。醫師說的我都有照做,為什麼還是一直復發?手是我們一天當中,用最多的器官之一,也因此手部濕疹,通常格外難治療。門診常常聽到患者這樣問我:「醫師,我都認真擦藥,也一直擦乳液,可是藥停了沒幾天,就會復發,到底是甚麼原因?」有些反覆發作的手部濕疹,其實跟職業很有關係!很愛乾淨的媽媽,一天到晚都在洗洗擦擦;餐飲業的朋友、烘焙的師傅,反覆接觸油料、食品原料、清潔劑;美容美髮的朋友,一整天碰水、碰有機溶劑,這些都是很常見會有手部濕疹的職業。可是沒工作就沒飯吃了,那該怎麼辦?這個時候,我會跟他們強調,戴手套的重要順序!手套要戴兩層,一層布的,一層塑膠的,布的在內、塑膠在外。布的手套可以吸汗,可以吸附不小心滲入手套的外來物質,讓手部皮膚有個緩衝;更重要的是,一旦布手套濕濕的,就要更換,不可以一雙濕手套還黏在手上繼續工作。更換手套的同時,請用清水沖手,把汗水、刺激物、清潔劑沖洗掉,再補充一次保濕劑後,戴上乾的布手套、塑膠手套後,才繼續工作。把環境中、工作中會接觸到的刺激物質,藉由手套有效隔絕,來降低復發的機會,如果真的認真配合戴兩層手套、勤擦保濕劑,手部濕疹,通常就會不藥而癒。針對超級頑固的手部濕疹,皮膚科特有的妙招皮膚科有兩樣妙招,針對廣泛增厚、大面積脫屑的手部濕疹,也很有效,這兩樣都必須在皮膚科醫師的監督與指導下施行,在此一起分享給大家。妙招一:照光治療頑固的慢性手部濕疹,由於皮膚一直處於反覆發炎的狀態,如果可以有效減少發炎反應,會讓外用藥膏事半功倍,加速治療速度,單一波長的紫外光照射,就能提供這個優點。照光治療在皮膚病的應用範圍很廣,乾癬、異位性皮膚炎、濕疹、汗皰疹、白斑、尿毒搔癢症,都是行之多年的有效適應症,照光治療的副作用不多,手部濕疹需要的劑量也不高,在皮膚科醫師的監督下,是安全又有效的方法。(皮膚科照光治療,常見問題一次解答)妙招二:濕敷療法濕敷療法,是把提供滋養的乳液、控制發炎的藥膏,一起擦在患部,然後藉由密封的方式,來達到加倍吸收的效果,針對頑固的手部濕疹,在皮膚科醫師的指導下,循序調整外用藥膏與乳液的比例,依據病程設定治療期間,針對手部濕疹,也是有效的治療方式。(濕敷療法安全又有效,請你跟我這樣做!)濕疹並非不治之症,保養得好,控制得宜,有濕疹的人生,也可以是彩色的!原文:
共
8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