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02 癌症.抗癌新知
搜尋
白血病
共找到
205
筆 文章
-
-
2020-05-27 科別.血液.淋巴
骨髓驗血建檔17年 白血症家屬完成周邊幹細胞捐贈
新北市34歲小羽(化名)曾見證叔叔罹患血癌,並接受骨髓移植重生過程,為幫助與叔叔有相同病症的人,主動參與骨髓驗血建檔,歷經17年終於配對成功,不辭辛勞從新北市到嘉義縣大林慈濟醫院捐贈周邊幹細胞,為白血病患者燃起重生的希望。小羽目前從事電商工作,大學主修醫務管理時曾上過認識大體老師的課程,加上父親是藥師、母親為慈濟志工,對生死有豁達與助人的觀念,慈濟骨髓關懷小組表示,當發現患者與小羽配對成功,原本擔心小羽會因新冠肺炎疫情拒絕,但小羽毫不猶豫答應接受複檢,並順利完成捐贈。小羽表示,叔叔1998年罹患血癌,白血球數異常高達3萬多個,是慢性骨髓白血病,2年後轉成急性骨髓性白血病,需做骨髓移植手術,經過多次的比對,獲好心人士捐贈周邊血幹細胞且移植成功。大林慈濟醫院血液腫瘤科洪崇霖醫師表示,血癌又稱白血病,源自於骨髓內白血球的不正常增生,初期症狀有食慾減退、疲倦、出血瘀斑等,確診需依靠骨髓檢查,治療可選擇傳統的化學治療及標靶藥物,但對部分病人來說,造血幹細胞移植仍極為重要,甚至是唯一的治癒機會。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表示,目前因應新冠肺炎疫情,在各地驗血活動採機動性調整,歡迎年滿18歲,46足歲以下的民眾,使用網路預約建檔。
-
2020-05-06 科別.精神.身心
曾被質疑裝病「這種人我看多了」!林奕含走了三年後的社會,對憂鬱症的偏誤是否前進了一點?
你認為精神疾病者應該長什麼樣子?如果是你的小孩,你的家人有過心理創傷,你願意相信她支持她陪伴她到最後一刻嗎?作家林奕含逝世屆滿三周年(1991年3月16日-2017年4月27日),雖稱為作家,但她僅正式發表過一本《房思琪的初戀樂園》,書封寫道「改編自真人真事」,影射她個人遭受權勢性侵的經歷,著作出版不滿三個月,林亦含在台北松山區的住處輕生,台灣社會因而掀起一段喧囂吵嚷,《印刻文學生活誌》稱林為「太短暫的美麗生命」。對「房思琪們」而言,初戀是一場慢性謀殺《房思琪的初戀樂園》女主角房思琪在13歲時,與年長40多歲的補習班老師李國華被迫發生「非自願性行為」,此後她強迫自己「愛上老師」以逃避自己被害的事實。書中的李國華,後經調查是林奕含敬重的補教名師陳國星。2017年4月30日,台南地檢署偵辦林奕含輕生是否因補教名師陳國星涉嫌妨害性自主案,8月22日,台南地檢署經過百日偵查後認定除告發人主觀臆測之指述外,查無其他客觀積極證據可資佐證,宣布全案不起訴。無論真實情況為何,林奕含的確長年受憂鬱症與偏頭痛所苦,她在2016年4月曾公開致詞:如果今天婚禮我可以成為一個「新人」,我想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我想要成為一個對他人痛苦有更多想像力的人……我想要成為可以實質上幫助精神病去污名化的人。2020年4月,三四年又過去了,台灣社會對憂鬱症、精神疾病者的看法是否有所改變呢?回顧林奕含4年前在婚禮上致詞的內容,也許可以讓我們重新有不一樣的想法。為方便閱讀,會在段落置入標題讓讀者方便分段檢視。25歲時,林奕含婚禮的致詞內容嗨大家好,我是今天的新娘,我叫林奕含,然後新郎在這邊,他叫B。今天是一個喜氣的日子所以我理應說一些喜氣洋洋的話,但是很不幸地我這個人本身就沒有什麼喜氣。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台灣的婚禮開始了一個習慣,就是新人常常要準備一些表演來自娛娛人,但是很不幸地我沒有任何才藝,我不會唱歌不會跳舞,我不會拉小提琴不會吹長笛,事實上我這個人什麼都不會,但我會寫兩個字,所以我今天來說幾句話。噢然後我要告訴大家,雖然我們兩個好像很早結婚,但是我沒有懷孕,我只是比較胖而已。接下來講的內容可能會比較嚴肅,我今年差幾天就滿二十五歲了,我從高中二年級大概十六七歲的時候就得了重度憂鬱症。準確一點來說是,我從高中二年級開始了我與重度憂鬱症共生的人生,後來遇到了一些事情,又在這上面加上了 PTSD,所謂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如何形容重鬱症?重鬱症這件事情,它很像是失去一條腿或者是失去一雙眼睛,人人都會告訴你說,你只要去聽音樂啊你只要去爬山啊,你去散心啦你跟朋友聊聊天啊,但我知道不是那樣的,我失去了快樂這個能力,就像有人失去了他的眼睛然後再也拿不回來一樣。但與其說是快樂,說得更準確一點就是熱情,我失去了吃東西的熱情,我失去了與人交際的熱情,以致於到最後我失去了對生命的熱情。症狀有哪些?有些症狀是或許你們比較可以想像的,我常常會哭泣,然後脾氣變得非常暴躁,然後我會自殘;另外一些是你們或許沒有辦法想像的,我會幻覺,我會幻聽,我會解離,然後我自殺很多次,進過加護病房或是精神病房。(編按:生病與治療影響她的日常生活,無法正常上學,敘述略)如何形容解離,即「思覺失調症」?對我來說解離的經驗是比吃一百顆普拿疼,然後被推進去加護病房裡面洗胃還要痛苦的一個經驗。從中文系休學的前幾個月,我常常解離,還有另外一個症狀是沒有辦法識字,我知道這聽起來很荒謬,對,但是我打開書我沒有一個字看得懂,身為一個從小就如此愛慕崇拜文字的人來說是很挫折的一件事。當然在這樣的情況下我沒有辦法參加期末考,那時候正值期末考,我的那時候中文系的系主任就把我叫過去講話,我請我的醫生開了一張診斷證明,然後我就影印了很多份寄給各個教授,跟他們解釋說我為什麼沒有辦法參加期末考。大眾的偏誤就像心頭刃:系主任的一句話這時候系主任與助教就坐在那個辦公室裡面,助教在那邊看著我,然後他說「精神病的學生我看多了,自殘啊自殺啊,我看你這樣蠻好蠻正常的」;然後這時候我的系主任對我說了九個字,這九個字我一輩子都不會忘記,他拎起我的診斷書然後問我說「你從哪裡拿到這個的?」當下的我我覺得我很懦弱,我就回答他說我從醫院,但我真的很後悔我沒有跟他說:主任,我沒有笨到在一個,活在一個對精神病普遍存在著扁平的想像的社會裡用一張精神病的診斷書去逃避區區一個期末考試,然後你問我從哪裡拿到的,從我的屁眼啦對,我很想這樣說但是我沒有。所以我要問的是,他是用什麼東西來診斷我?是用我的坐姿?我的洋裝?我的唇膏?或是我的口齒來診斷我嗎?這個社會對精神疾患者的想像是什麼?或我們說得難聽一點,這個社會對精神疾患者的期待是什麼?是不是我今天衣衫襤褸,然後口齒不清,然後六十天沒有洗澡去找他,他就會相信我真的有精神病?又或者他覺得精神病根本不是病呢?請設想一下,今天你有一個晚輩他得了白血病,你絕對不會跟他說,欸我早就跟你講,你不要跟有得白血病的人來往不然你自己也會得白血病,不會這樣說吧?……你也更不會對他說,為什麼大家的白血球都可以乖乖的?你的白血球就是不乖呢?要白血球乖乖的很難嗎?這些話聽起來多麼地荒謬,可是這些就是我這麼多年來聽到最多的一些話。父母關係、戀愛、朋友一個一個離去這個疾病它剝削了我曾經引以為傲的一切,比如說我曾經沒有縫隙的與我父母之間的關係,或者是我原本可能一帆風順的戀愛,或是隨著生病的時間越來越長,朋友一個一個地離去,甚至是我沒有辦法念書,天知道我有多麼地想要一張大學文憑。結婚、夫妻關係的意義是什麼?跟B在一起的這幾年,他教我最大的一件事情其實只有兩個字,就是平等。我從來都是誰誰誰的女兒、誰誰誰的學生、誰誰誰的病人,但我從來不是我自己,我所擁有的只有我和我的病而已。跟B在一起的時候我是他女朋友,但不是他「的」女朋友;我是他未婚妻,但不是他「的」未婚妻;我願意成為他老婆,但我不是他「的」老婆;我坐享他的愛,但是我不會把它視為理所當然。今天在這個場合,如果要說什麼B是全世界最體貼我的人啦,全世界最了解我的人啦,全世界對我最好的人啦,然後我要用盡心力去愛他經營我們的感情啦,我覺得這些都是廢話,因為不然我們也不會站在這裡。(編按:介紹新人一詞的來源敘述略)林奕含對「新人」的定義、新婚願望如果今天我是新人,如果我可以是新人,如果我可以成為新人,如果我可以成為一個新的人,那麼我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我想要成為一個對他人的痛苦有更多的想像力的人,我想要成為可以告訴那些恨不得得精神病的孩子們這種願望是不對的的那種人,我想要成為可以讓無論有錢或沒有錢的人都毫無顧忌地去看病的那種人,我想要成為可以實質上幫助精神病去汙名化的那種人。
-
2020-05-0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疫情中搶救血癌病患 新加坡包機赴花蓮慈濟取髓
新冠肺炎疫情蔓延,世界各國紛紛邊境管制,但一架來自新加坡的包機上月下旬飛抵花蓮機場,以高規格的防疫措施,落地不入境的方式完成取髓,即時拯救急需造血幹細胞移植的血癌病患。花蓮慈濟醫院院長林欣榮今天表示,這是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成立以來,第一次以中轉不入境的方式接受包機取髓,也是花蓮航空站與航警局花蓮分駐所從未有過的經驗,感恩花蓮縣政府與衛生局全力支持,所有相關單位共同圓滿了搶救生命的艱難任務。新冠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肆虐全球日益嚴峻,世界各國紛紛宣布邊境管制。台灣與新加坡分別自3月19日與3月23日起實施邊境管制措施,航班多數減班或停航,無論由台灣送髓還是新加坡取髓,人員都得在抵達與回程隔離14天,為取髓流程增添太多不確定的因素。林欣榮表示,對血癌疾病患者來說,骨髓幹細胞配對成功後,會進行一連串化療等療程,如果沒有在預定時間內進行移植,病人可能會發生嚴重感染,甚至死亡。花蓮慈濟醫院表示,這次跨海尋求造血幹細胞配對的是一名年近40歲、罹患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的女性,在新加坡骨髓庫找不到合適的捐贈者後,去年底轉向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尋求生機。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主任楊國梁指出,在配對過程中,主要是針對雙方的「免疫基因型(HLA)」5組,共10個位點進行比對,通常有8個符合就能進行移植,而這次的案例是10個位點全部符合,是很難得的因緣。新加坡的血癌患者原訂3月底進行造血幹細胞移植,捐贈者也安排休假準備前往花蓮慈濟醫院捐髓,不料各國宣布邊境管制,一度中斷取髓的準備作業。血癌患者的家屬主動提出新加坡包機取髓的計畫後,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與慈濟志工隨即拜會花蓮航空站與航警局花蓮分駐所,獲得相關人員的大力協助。從新加坡起飛的飛機,歷經4.5小時飛行直抵花蓮,真正停留時間不到1小時,新加坡取髓人員帶著台灣的愛心之髓,返航新加坡。交接過程,所有人員穿著防護裝備,見證防疫期間髓緣的跨國之愛。花蓮縣衛生局長朱家祥指出,在新冠肺炎病毒肆虐情況下,跨國骨髓捐贈是非常難能可貴的事。「新加坡的護理師與慈濟醫療團隊都做最好的防護措施,不僅醫護團隊,包括航警局、航站人員,各種感控措施都依循感控人員的指示確實做好每個防疫步驟。整個過程讓人非常感動,相信這是一個世界創舉。」新加坡與慈濟的髓緣之情起於1994年,當時慈濟骨髓資料庫才剛成立第2年,新加坡為台灣國際捐贈的第一例,由於血緣種族相近,配對比例優於其他國骨髓資料庫,至2020年4月,已供髓新加坡144例造血幹細胞。
-
2020-05-02 癌症.淋巴癌
淋巴癌初期症狀不明顯 別把這些徵兆誤以為老化現象
今年86歲的吳阿嬤,熱愛運動,每天游泳來保養身體,7年前發現腋下腫大,原先不以為意,但腫瘤開始逐漸變大,就醫檢查發現是罹患罕見惡性淋巴癌「被套性細胞淋巴瘤」,經過化療搭配標靶藥物治療1年半後,又再度復發,經過花蓮慈濟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王佐輔評估,使用健保給付的新型標靶藥物後,腫瘤不再復發,吳阿嬤不僅回歸了正常生活,也能繼續她最愛的運動了。台灣進入高齡社會,代表65歲以上老年人口佔總人口比率達14%,高齡族群的疾病治療漸漸備受重視。血液腫瘤科主任王佐輔表示,吳阿嬤罹患的高惡性度被套性細胞淋巴瘤(Mantle Cell Lymphoma,MCL),好發在50至70歲長者,其中男性又比女性多3倍,因為初期症狀不明顯,7成病患在確診時已經較為後期,並出現淋巴結腫,常見侵犯部位為血液、骨髓、胃腸道、脾臟等等,是1種長期、復發率高的淋巴癌。血液腫瘤科黃威翰醫師指出,治療部分以化療做為第1線治療,但化療的副作用,包含噁心嘔吐、掉髮、疲倦等等,使中高齡癌友容易心生恐懼甚至無法承受,容易消極不治療或是自費昂貴的標靶藥物,不只心理負擔大,經濟負擔也是龐大的壓力。2017年11月,衛福部健保署將治療被套性細胞淋巴瘤的新型口服標靶藥物,納入健保給付作為2線治療,黃威翰表示,新型口服標靶藥物可抑制惡性B細胞生長及生存,使腫瘤縮小甚至消失,且副作用小,只有1成的病人使用後有輕微腹瀉及心律不整,只須注意藥物交互作用並嚴密監控心律不整。黃威翰醫師提醒,被套性細胞淋巴瘤健保給付使用對象,需經過至少1種化療或標靶治療無效而再度復發的病友,經過事前審查,最多可給付13個月,讓病人可以節省50多萬元的醫療費用。被套性細胞淋巴瘤再度復發的吳阿嬤,使用1年多的新型標靶藥物治療後,又能再繼續她最愛的運動,孫女黃小姐開心地說,還好新型標靶藥物有納入健保給付,不只減輕家裡的經濟負擔,也讓阿嬤不再害怕接受治療,現在她就像生病前一樣精神奕奕。新型標靶藥物也適用慢性淋巴性白血病(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CLL),並在去年9月納入了健保給付,黃威翰醫師表示,在第1線治療無效之下,染色體第17條有缺失的病人,健保可以給付到2年,因為再度復發的病人,可以選擇的治療方式和治療效果都相當有限,新型標靶藥物有健保給付後,能提供給病人舒適及生活品質提升的治療。淋巴癌初期症狀不明顯,包含食慾差、體重減輕、體力差,或是夜間莫名盜汗等,容易誤以為是老化現象,黃威翰醫師呼籲民眾,可以到醫院進行詳細檢查找出病因,若是淋巴結腫大,需盡速就醫檢查治療。★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0-04-29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 什麼是善終? 一位護理師母親和死亡的相遇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喪親之痛」。一位老醫師分享自己如何在父母過世時,以文章宣洩心中鬱積的回憶與遺憾,而走出憂傷深谷;一位安寧照護的資深護理師細數年輕的女兒過世前,自己在護理師和母親的角色中「拔河」的心路歷程;長期旅居國外的學者則在經歷一年之間父母雙亡的打擊,寫出他的心得。2019年10月我的女兒因紅斑性狼瘡合併敗血症過世!孩子住院期間,我不斷地在護理師和母親的角色中拔河,閉上眼,孩子受苦的模樣歷歷在目,我無法想像自己讓孩子經歷我在護理職涯中最無法接受的狀況——插管、洗腎、葉克膜、電擊、全身水腫皮膚破損,四肢末稍發紺壞死,最後肺出血離開。 我問自己什麼是善終?為什麼我讓自己的孩子經歷這些臨床上痛苦的醫療處置?孩子剛過世的第一個月我不斷檢討自己,每天做夢的情境都是在加護病房,耳邊都是生理監視器的警示聲;這一個月我很少哭,因為我覺得身為護理師我沒把孩子照顧好,直到某天早晨我在女兒房間窗外,看見陽光與藍天白雲時,我才停下來感受陽光,如同孩子的名字—家晨—家裡第一個晨起的陽光,充滿溫暖和希望。而此時窗外的陽光和白雲,似乎告訴我——孩子妳一直都在……我慢慢停下苛責自己的聲音,進入時光隧道回想過去陪伴病人經歷死亡的一切……大三暑假實習時,我照顧一位不知道病情的末期肝癌病人,在照顧病人的一個月中,我花了很多時間跟家屬溝通,終於家屬願意讓我跟病人談談病情,於是我跟病人約定下一次實習時到空中花園散步喝咖啡;實習前,多次和指導老師沙盤推演如何跟病人談病情,如何在病人情緒低落時陪伴病人。但病人在約定的前一天因為食道靜脈曲張出血而死亡;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感受到與死亡擦身而過的巨大威力,我為不能赴約而充滿遺憾,更遺憾病人來不及跟家人說再見。因著這份遺憾,畢業後,我進入安寧病房工作,也期許自己未來可以讓每位病人能遠離痛苦,當疾病無法治癒時,病人和家屬能做好心理準備,彼此能互相道愛、道別後再離開,在安寧病房工作的自己,與團隊一起為每一段即將進入死亡的旅程做準備,雖然病人的離開仍讓我不捨,但是當病人在家屬陪伴下平靜的闔上雙眼時,我都感謝上天給我機會成為護理師,有幸參與每個病人和家庭最重要的時刻。此時,我覺得死亡可以在醫療團隊努力下成為一段美麗而平安的旅程。 護理師職涯的第二階段,我進入血液腫瘤科與血液幹細胞移植病房,在這裡的死亡常讓我措手不及,曾經我和醫療夥伴們為家屬的盼望,違背病人的意願,勸一位18歲的大男孩插管,家屬期待插管後有機會跟淋巴癌賽跑,讓移植的抗腫瘤效應產生效用;我也曾在病人簽署DNR後,因家屬在病人突然停止呼吸時,跪下來哭著要我們救病人,於是,啟動急救團隊開始急救,當壓著病人胸口同時,我的心也在淌血,心裡不斷吶喊對不起,也懇求老天爺讓家屬願意喊停;但這過程讓我在最後面對病人死亡時,心裡充滿著自責與矛盾。這段期間是我護理職涯的黑暗期,我無法接受自己在病人虛弱的身上執行這些侵入性治療。我常想家屬為什麼捨得病人受苦,我覺得來不及說再見的遺憾讓死亡變得好悲傷。 2015年,單位的護理師因診斷白血病進行血液幹細胞移植,但移植過程並不順利,長達三個月的三至四級急性排斥,讓她好幾次想放棄治療,她開始想簽署DNR,不要讓先生在面臨緊急的關頭要做困難的決定;但是,當她想到7歲的女兒時,求生的鬥志油然而生,交雜的複雜思緒突然找到支撐點,她決定為了女兒和先生放手一搏。還記得在她肺部出血的前一天,我們一起聊著孩子和她的未來和理想,隔天早上就因著大出血插管進加護病房,雖然她的先生很不捨她受的苦,也來不及說再見,但是我知道這是她想要的,因為她隨時為死亡做準備,也隨時為侵入性治療做預備。我陪著她經歷診斷、復發以及移植,最後和她的先生、以及所有她帶過的護理師們陪伴著她——我們的好夥伴,眼見著不斷地從氣管內管冒出的血,以及逐漸流逝的生命,在旁的我們不斷在她耳邊輕聲道別,直到monitor上的心跳停止;到現在每一個畫面仍在我腦海裡深深印記著。 溫暖的陽光把我的記憶拉到孩子進加護病房前的情境,意識混亂的孩子勉強唱完一句讚美的、孩子最喜樂的詩歌,接著拉起我的右手跟我打勾勾,不斷向著我比愛心……當時的我好害怕,因為孩子好喘、意識很混亂,我好害怕失去孩子,於是我也不斷告訴孩子,天父爸爸很愛你,媽媽好愛你,爸爸和弟弟都好愛你,孩子還是不斷比著愛心,直到意識昏迷。在加護病房中,孩子的血壓非常不穩定,但是孩子意志堅定地努力著,但是後續止不住的肺出血,再度讓我好害怕。孩子雖然血壓很低,還是努力回應著我和爸爸,我能做的就是在每次有限的會客時間裡,不斷在孩子的手心寫著愛,不斷跟孩子說媽媽跟爸爸好愛你,不斷為你禱告,孩子努力到最後一秒,當醫師宣告孩子的心跳停止時,我看著如同沈睡中的孩子,表情沒有恐懼……我知道此時孩子帶著爸比和媽咪的愛回到天父懷裡。 我想因著孩子的努力和勇敢,我不想放棄所有治療的可能,這麼痛的處置都沒有讓我的孩子放棄,我怎麼可以輕言放棄,雖然加護病房的護理師們勸我放手,拿著DNR要我考慮,但是我仍然堅定的決定努力到最後一刻。經歷女兒生病的歷程後,靜下心來回顧過去面對死亡的經驗,我想我對善終有了重新的詮釋和想法。坦白說,失去女兒的傷痛是一輩子無法抹去的,但是女兒的生命歷程告訴我,我們應該站在病人與家屬的角度思索生命的意義,此時全程的陪伴與同理反而至關重要,因為病人可以在醫療團隊支持中選擇自己想要的姿態與家屬彼此陪伴,雖然死亡看起來是結束,但是支持和陪伴可以讓生命的故事持續延續。孩子喜歡寫詩,她留下來的作品讓我驚豔,也是每天支持我的重要力量:青衣裡的那片白鳥兒群飛,他是跟隨在旁的朋友。天空泛著蔚藍,他是零星點綴的彩紙。宛若縷縷輕煙,宛若朵朵木棉花,白如凝脂,灰如塵,掉下晶瑩淚珠,染上一抹紅, 透出一片霞妖嬈至月明。抬頭看著陽光和白雲時,我知道愛藍天白雲的孩子,可能頑皮的幻化成朵朵木棉花,有時如同晶瑩淚珠,或是美麗的彩霞,在每天的每一時刻活在我的心裡,陪著我直到某天我們相見的時刻。
-
2020-04-25 新聞.科普好健康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 精準醫療現生機
口述/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葉士芃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的出現已有一百多年歷史,在成年人的白血病中最為常見。台灣過去近20年,大於65歲的AML病人平均存活期只有3個月,因為過去40年從沒出現新藥。但從3年前第一顆標靶藥物上市後,讓AML進入了全新的治療領域。在以往,年長病患因為身體耐受性差,剋癌武器有限,治療成效差,只好不停反覆嘗試其他化療藥物,或依賴更安全的輸血方式,進行血液幹細胞移植,尋找生機。即便如此,病患的生存機率依然非常渺茫,病患平均存活時間僅0.62年。全球已有8個標靶藥物隨著精準醫療發展,分子醫學的進步,幫助醫師對疾病的診斷分類愈清楚,就愈了解疾病的基因變異,AML病患便是精準醫療時代的受惠者。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葉士芃表示,2000年後,專家們開始掌握AML的基因變異特性,藥廠也投入標靶藥物的研究,直到2017年,第一顆標靶藥物才出現,但至今全球已有8個標靶藥物上市。這也讓AML治療真正進入精準醫療,藥物得與病人配合,使用條件也變得更精準,葉士芃指出,「標靶藥物的作用原理,是阻斷某些特定基因和蛋白質增生,進而殺死癌細胞」。特定基因突變 可採抑制劑因此,有一類標靶藥物需要先檢測基因,葉士芃舉例說明,約20至30%AML病患有FLT3基因突變,使用FLT3抑制劑,可讓存活率增加;約10%病患有IDH1與IDH2突變,就能用相對IDH1與IDH2的抑制劑,為了讓效果更好,一些年輕患者在使用標靶藥物時,皆須再搭配化學治療。另一種標靶治療型式則是BCL-2抑制劑,可阻殺特定的蛋白質增生,適合年長有共病,且難以化療者。這類藥物經臨床二期三期試驗顯示,70%年長且不適合化療者在接受標靶治療後,兩個月內血球值恢復正常,其中有一半病患一年內沒有復發。日前,就有70歲的病患,不適合化療改採標靶治療後,病情緩解時進行骨髓移植,重獲新生。標靶藥物並非萬靈丹AML治療進入精準時代,也讓患者充滿期待,不過,葉士芃也提醒,「標靶藥物並非萬靈丹,多數很難完全治癒」,因此有些病患會再加上化療,兩者機轉不同,互相加乘,提升治療成效。不過,AML屬於多基因突變,現有標靶藥物短期雖然有良好成效,日後仍可能有其他基因突變,可以預期未來仍會有新的標靶藥物出現,改善這個隨著老化病人愈來愈多的疾病。
-
2020-04-21 癌症.血癌
最難纏的血癌 AML治療現曙光
四月廿一日是國際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日,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是一種最為難纏的血癌,平均存活率不到五年。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血液腫瘤內科主任蕭惠樺表示,現已有標靶藥物等精準治療,年輕病患如果積極接受治療後,存活率可提高近一倍 ,他鼓勵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患者不要灰心。愈老愈難醫 罹病因子不明白血病分為急性及慢性白血病,再細分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急性淋巴球性白血病和慢性淋巴球性白血病。急性骨髓性白血病以成人為主,好發於年長者,隨著年紀增加發生率愈高,但年齡愈大治療效果卻愈差。國內AML盛行率每十萬人中有兩至三人,近年有微幅上升趨勢。蕭惠樺說,罹病原因可能與環境汙染源有關,例如接觸有機化學溶劑、輻射等,導致骨髓細胞的染色體變異,發生血癌,但多數病患仍找不到確切罹病因子。不分早晚 發病至死僅數月蕭惠樺指出,血癌沒有所謂「早期」、「晚期」之分,發育不成熟的血球細胞會隨血液循環到全身,所以發病一開始就是全身性疾病。骨髓有癌細胞,直接影響白血球、紅血球和血小板的數量和功能,間接出現症狀,因此急性白血病患者必須立即接受治療,否則數月甚至數周內就會死亡。病患因為白血球數量異常,容易引發肺炎等感染症;紅血球減少,容易貧血、頭暈、爬樓梯會喘;負責止血功能的血小板減少,容易大出血、皮膚瘀青等。另外,有些病患會出現精神不佳、發燒等,一旦有疑似症狀,建議應到醫院進行血液檢查,檢查白血球、血紅素和血小板,進一步透過骨髓穿刺切片檢查來確診。化療辛苦 半數病患仍復發化學治療是目前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最主要治療方式,但病人很辛苦,相較其他癌症,AML癌細胞占滿骨髓下,必須用高強效、高密集的化療,殲滅癌細胞,必須忍受噁心、嘔吐等副作用,蕭惠樺估計,六到七成病患接受化療能穩定病況,但其中五成病患有機會再復發。基因檢查配標靶藥 獲新生過去的四十年都沒有新藥出現,但近年來,白血病治療的發展非常快,特別是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從2017年開始,AML已進入全新治療領域,有許多創新的藥物出現,提供了不同的治療選擇。部分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病患的染色體有特定變化,確診後透過FLT3、IDH1、IDH2等基因檢查,協助醫師了解病患預後狀況,甚至搭配可用的標靶藥物,延長存活率。標靶藥物合併化療使用,可提升治療成效,減少復發和副作用。蕭惠樺說,一位30歲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女病患剛生完小孩,接受化療後的一年,癌症復發,原本用二線化療藥物,仍無法控制病情,後來改採口服標靶藥物,控制住病情,延長生命,最終等到適合的骨髓移植,如今過著幸福的家庭生活。
-
2020-04-18 新聞.健康知識+
輕碰就瘀青? 不是皮膚嫩,當心身體潛藏4疾病
大多數的瘀青都是因為受到外力的創傷,使得微血管破裂出血所致。當微血管因為受到撞擊或是壓迫以致破裂出血時,血小板會聚集到破裂處形成血栓,阻擋出血點,但當出血較厲害的時候,未凝結的血液會滲出血管壁到達皮下組織,出現瘀血的表現。瘀青時雖然顏色看起來是綠色的,但其實因紅血球中含有膽紅素,瘀血發生時,會先出現深紫紅色,隨著血塊分解,瘀青的範圍會有擴散的趨勢,而膽紅素也會生成膽綠素,瘀血從紫紅色轉為黃綠色。雙和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鄭偉宏表示,年輕人因為皮下組織比較厚,可讓皮下的微血管受到較好的保護,一般是因受到明顯的外力衝擊,才會出現瘀青,但年長者因皮下組織較薄,出血的機率比較高,甚至只要將手臂置於桌上,即可能因壓迫使得微血管破裂而出現瘀青。另外,服用一些藥物,例如抗凝血藥物等,也容易出現瘀青。然而,經常不明原因的瘀青或是瘀青久久不散,也可能是身體出現的警訊,甚至有可能是一些嚴重的血液疾病。若是經常不明原因的瘀血,要懷疑罹患血液功能不良疾病的可能性,尤其是一般撞擊導致的瘀血多位於四肢,若是軀幹、甚到臉部等部位也常有不明原因的瘀青,就更要提高警覺。1、血癌:白血病通常沒有先期症狀,病人也找不到家族史的傾向,目前的醫學並無法證實其確切的致病原因。曾有病人因糖尿病定期接受包括血液功能在內的檢查追蹤,一向都在正常範圍之內,但某天卻因突然發燒不退而送至急診,全身同時有多處瘀青,經檢查後才發現罹患了白血病。 2、自體免疫疾病:除了血液方面的疾病之外,有些自體免疫疾病,例如紫斑症也會出現瘀青的症狀。值得注意的是,體表不明原因的瘀血是個警訊,若因凝血功能異常導致出血不止,很可能表示身體其他部位,包括看不到的部位也正出血中,例如腸胃道以及大腦等。 3、腦出血:即使當下沒有出血情形,也意味其血管容易破裂出血,甚至因其凝血功能不良,只要一搖晃,腦部即可能出血。若是大腦出血不止,即會出現中風的症狀,包括頭痛、單一側肢體無力、顏面神經障礙等症狀。 4、內臟出血:當病人出現大面積的瘀血時,也要懷疑是否因其內臟有嚴重出血,例如主動脈瘤破裂等,需要進一步處理。延伸閱讀: 跌打損傷要冰敷or熱敷? 先搞清楚受傷時間再決定 腳踝扭傷別放任不管! 教你正確處理5原則好的快
-
2020-04-11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刮痧安全嗎?中醫教4類病症適合、8大族群禁止
刮痧是以中醫經絡腧穴為理論指導,通過特製的刮痧器具和相應的手法,蘸取一定的介質,在體表進行反復刮動,使皮膚局部出現紅色粟粒狀或暗紅色出血點等「出痧」變化,從而達到活血透痧的作用,適合醫療及家庭保健。下面為大家介紹幾種常見病的刮痧治療方法。便秘 偶爾便秘可以用刮痧來解決。拿起刮痧板,伸出食指,刮離大拇指近的這一側,從虎口一直刮到食指尖,每側100下,大人、孩子都管用。對於習慣性便秘者,可以在刮食指的基礎上,加刮下腹部和腰骶部,方向是從上往下。心悸 心悸、心慌、胸悶,醫生說您得了冠心病。那還能刮痧嗎?刮痧有助於緩解上述症狀。首先刮拭前胸,從中間往兩側刮,然後把手掌心朝上,刮兩個胳膊的內側,從上往下一直刮到手腕。如果有人幫忙,還可以從上往下刮發病時後背疼痛的位置(俗稱後心)。這個方法不管是保健還是急救,都可以用。但如果發病後,不論含服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或者刮痧都不能緩解,一定要及時就醫。視覺疲勞上班不離電腦,下班不離手機,我們常有眼幹、眼澀、視物模糊等視疲勞症狀。大家還記得小時候的眼保健操嗎?與此類似,我們可以拿起刮痧板來輪刮眼眶,先刮眼周,然後颳風池穴附近那一片,再刮虎口的合穀穴,最後刮小腿外側。不用刮出痧,每個部位刮20下即可。此種方法不但能防治視疲勞,還能改善魚尾紋、祛黑眼圈、美容養顏、瘦小腿。腰椎間盤突出 腰椎間盤突出越來越年輕化,去醫院檢查排除壓迫脊髓、椎管內腫瘤等疾病,可以嘗試通過刮痧、針灸、理療等保守治療來改善。很多輕症者可以在家進行刮痧,首先是從上往下刮腰部疼痛的地方,即哪疼刮哪;然後根據腿部疼痛部位的不同,選擇刮腿後側還是外側,也是從上往下,哪疼刮哪。如果家裡有氣罐,還可以在疼痛點上拔罐。一般一周刮2次~3次,兩周就能緩解。但如果症狀較重,甚至影響走路和日常生活,建議到醫院進行系統治療。刮痧禁忌凡有病源之處,刮痧數分鐘其表面則輕紅、紅花朵點,重則成塊,甚至青黑塊皰。如無病痛,一般無反應,亦無痛感。刮痧時不要追求出痧而過於用力,以免傷害皮膚,或者造成感染。刮痧後1天~2天局部出現輕微疼痛、癢感等屬正常現象,出痧後30分鐘忌洗涼水澡。夏季出痧部位忌風扇或空調直吹,冬季應注意保暖。對於孕婦、皮膚高度過敏或局部破損、有出血傾向、身體極度虛弱、嚴重心衰、腫瘤及嚴重免疫系統疾病、白血病患者,均應禁刮或慎刮。
-
2020-03-30 癌症.血癌
2020精準防癌高峰論壇/突破性新藥 血癌、骨轉移有解
新藥物為病患帶來新的希望,近年來,標靶藥物的發展突飛猛進,凶猛的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可以嘗試精準醫療,而晚期骨轉移的肺癌患者,近年一款單株抗體藥物,可精準對抗癌細胞骨轉移後的惡性循環,減輕晚期癌友的噬骨之痛。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近年治療發展有所突破。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副秘書長、台大附設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侯信安表示,AML患者過去只能接受化療與血液幹細胞移植,但高劑量化療非每人都能承受,特別是高齡者。但二○一七年起,有八個AML的標靶藥物全球陸續上市。侯信安說,標靶藥物提供精準治療,副作用較低,其中標靶藥物BCL-2抑制劑,能讓老年患者整體存活率增加二至三倍,成為高齡治療首選。精準醫療日新月異,愈來愈多藥物研發,但要價昂貴,他鼓勵病人參加合適的臨床試驗,減輕經濟負擔,把握存活機會。高雄長庚醫院肺癌團隊召集人、胸腔內科主治醫師王金洲表示,王金洲以骨轉移為例,約三到四成晚期肺癌患者,癌細胞會透過血管或淋巴系統侵犯骨頭,並出現噬骨性。肺癌骨轉移患者存活率通常僅一年左右,因骨頭被癌細胞吃掉,不但疼痛,也變得脆弱易骨折,使存活率降低。為協助骨轉移癌友提高生活品質,近年一款皮下注射的單株抗體可精準對抗骨轉移後的惡性循環。王金洲說,臨床證實,骨轉移確診後持續使用,能延緩骨骼疼痛及併發症,但副作用為血鈣不夠,治療期間必須多補充鈣質。■防疫待在家 抗癌新知線上看
-
2020-03-29 癌症.抗癌新知
精準標靶藥物 是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治療新利器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患者過去只有化療與血液幹細胞移植選擇,但高劑量化療非每人都能承受,特別是高齡者。近年進入精準醫療時代,藥物發展,陸續有8個AML的標靶藥物於全球上市,副作用較低,讓癌友多了許多選擇。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副秘書長、台大附設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侯信安表示,AML是成人最常見的白血病,好發於65歲以上長者,其次為40歲至60歲中壯年族群。隨高齡人口增加,AML患者也翻倍成長,但傳統高劑量化療的副作用不少,對長輩而言承受有限。不過,進入精準醫療時代,藥物發展突飛猛進,從2017年起,有8個AML的標靶藥物於全球陸續上市。侯信安說,標靶藥因提供精準治療,副作用較低,其中一款標靶藥物BCL-2抑制劑,能讓老年患者整體存活率增加二至三倍,成為高齡治療首選。侯信安說,隨精準醫療日新月異,有愈來愈多藥物在研發,但因藥物昂貴,他鼓勵病人參加合適的臨床試驗,減輕經濟負擔,也能把握存活機會。
-
2020-03-25 癌症.癌友加油站
憂鬱擊挎癌友 還好一窩小貓救了她
「喵~喵~喵」剛進葉容君家門,一個黑影快速地從眼前逃走,牠探了探頭打量著這群不速之客,等攝影記者開始架設相機,貓仔一溜煙不見了。葉容君談起家這兩隻神祕的貓寶貝,微笑著說,「當我癌症化療造成視力下降時,又突然面臨父親中風離世,我無法接受一個在生病期間天天照顧我的父親就這樣不見了,我罹患了憂鬱症把自己鎖住出不來,但一群貓咪救了我。」「我每天打開窗戶時,就聽到一群剛出生的小貓在樓下喵喵叫,那個聲音非常療癒,我就跟兒子試著去看看牠們。」就這樣一個過程,讓葉容君覺得自己非走出來不可,她去看身心科、去學拼布藝術,讓自己生活有重心,慢慢走出父親離世痛。這段過往幾乎是22年的罹癌過程中讓她最難熬的階段,葉容君54歲,在32歲結婚第8年時罹患了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當時兩個兒子還小,一個是小一生及一個是幼稚園,早上開早餐店還得接送孩子上下課,生活的重心全在家人,這麼幸福樂觀的人在生病的一瞬間並沒意識到危機即將來臨。「民國87年9月我身體開始不舒服,三天兩頭就感冒,到診所看病打針,醫師警覺性的抽血,發現血液報告有問題,還提醒我要到大醫院檢查,但我就一直拖到年底,直到有一天喉嚨痛到不行,才到三總汀洲院區看門診,沒想到看完診後被要求立刻住院。」葉君容傻笑地說,當時還沒意識到危機,只擔心摩拖車會被拖吊。其實,葉容君當天幾乎是拖著身體到急診,一躺在病床上就昏迷了,醒來時就被告知是白血病要化療,「我當時都還搞不清楚,也沒有太過震驚,先生還問我要不要哭一下,但我哭不出來,我的直覺就是要化療就化療吧!」只是她沒想到骨髓移植前的化療,產生的副作用幾乎將她折磨到不成人形。子宮大量出血、泌尿道排斥、水晶乳化造成白內障、乾燥症…這些都是葉容君面臨到的困境,還好她在家人的陪伴下一一克服,還被醫師誇讚是模範病人,「我都遵照醫囑也沒任何忌諱,自己還參加新藥試驗,家人在治療期間當然也希望我可以試試民俗療法,我都全部拒絕,因為配合治療還被安排去鼓勵其他做化療的病友們。」不只是好病人,在生病期間葉容君還努力扮演著好媽媽的角色,擔心自己「來日不多」,只要身體好轉就帶著孩子出去玩,拚命地要留下懷念的影像。現在回想起來,她直說,「我覺得我有點蠢,沒有讓孩子參與我住院治療的過程,只想到不能因為生病影響孩子,忘了共同參與生命的過程。」天性樂觀的她,也曾問主治醫師「我這麼開朗樂觀,怎麼會是我呢?」結果被醫師的一句話打醒:「就是你們這樣子才會生病,因為壓力都沒有釋放。」葉容君才茅塞頓開,她確實把家人放在第一位,忘了自己是誰;生病後她陸續找回自己,開始學做菜考廚師證照、畫畫、唱歌。採訪末尾,她拿出剛學會的畫作,認真的描述學習過程,自己都覺得不可思議;拿出一大袋的方巾,開始試範頭巾綁法,她沒有隱藏目前唯一可以辨識出癌友身份的表徵-滿頭稀疏的頭髮,她不介意,她開懷大笑,癌症對她來說是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卻也是找回自我的時光。
-
2020-03-24 癌症.抗癌新知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 新標靶藥存活率增3倍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是成人最常見的白血病,好發族群以65歲以上的長者為主,其次是40至60歲中壯族群。隨著高齡化社會人口的增加,AML患者翻倍成長,以前只能進行化學治療與血液幹細胞移植,由於副作用不少,可以承受的患者有限。這幾年隨者分子技術的進步與藥物的研發,已有不少標靶藥物問市,去年更有廣泛性標靶藥物BCL-2抑制劑上市,讓高齡患者整體存活率增加2至3倍。血液病學會副祕書長、台大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侯信安指出,多數病患屬於找不出特別致病原因的原發性白血病,多與基因突變與變異有關。而續發性白血病病患,可能曾有既往慢性血液的疾病、曾經曝露化學藥物或放射線的病史,例如接受過化學治療或放射治療的病人,或是大量曝露於核能輻射者,例如二次世界大戰受原子彈轟炸的長崎、廣島居民,或是車諾比核電廠爆炸後附近的居民。腫瘤生長快 半數病患復發針對年輕AML病患,傳統上治療以高劑量化療藥物為主,原因是這些血液中壞的細胞生長很快,多數病患初期對於化療藥物的反應很好,然而卻約有一半的病患會復發,是治療上最大的難題。近來隨著醫療科技大躍進,從2017年開始至今,已有8個標靶藥物在全球陸續上市,可分別針對不同亞型的病患提供更專一的治療,尤其65歲以上患者,因為無法耐受高劑量化療藥物的治療,標靶藥物反而成了續命的重要選擇。適用高齡者藥物 去年上市 侯信安表示,目前AML標靶治療的型式約有三種,一種是針對特定基因突變而相對應的標靶藥物,例如已有健保給付的FLT3抑制劑,治療前必需先進行FLT3基因突變檢測,陽性患者可搭配傳統化學治療,會明顯改善預後,此外,IDH1與IDH2抑制劑也是此類。第二種藥物為針對骨髓化生不良症候群誘發之血癌或之前因化療或放療而產生的次發性白血病的藥物,例如還未在台上市的CPX-351複合藥;第三種則是適用於高齡或具有共病的患者,像是BCL-2抑制劑。 依臨床試驗顯示:針對第一線治療,BCL-2抑制劑可合併低劑量化療藥物或去甲基化藥物治療,前者合併治療存活期可達8.1個月,比單純使用化療藥物的2至3個月好很多;若合併去甲基化藥物治療,則平均存活期目前已達21.2個月,全球最早使用的個案至今已長達4年,且還在持續控制中,這也比AML患者單純使用去甲基化藥物存活期約6至8個月效果還好。精準治療最大缺點 就是貴標靶藥物的問世已開啟了AML個人化精準治療,不僅治療效果好、副作用相對少,且明顯延長存活時間。這些藥物也逐步在台灣取得適應症,然而,龐大的醫療費用對於很多人來說仍負擔不起。侯信安無奈地說,患者接受標靶藥物合併治療就得長期持續下去,希望這些好的藥物可以盡快納入健保給付,讓更多的病患可以享受更高品質的醫療照護。
-
2020-03-15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口吐鮮血 可能… 肝癌侵入門靜脈
武漢肺炎疫情緊繃。女同學聚會。甲:「我兒學校課都停了!」乙:「我去大陸飛機也停!」丙:「就是我的MC還一直不停!」不該停的停了,有其客觀因素,但該停的不停,問題就大了!以女性MC來說,一直來個不停,就可能有很多原因,例如荷爾蒙失調、子宮內膜長了東西…等,都必須求醫做個診斷。另一方面,如果不該出血的部位出血了,也是有問題的。例如刷牙流血,可能是牙周病,也有可能是肝不好,凝血蛋白不足,血液不易凝固,也有可能是有了白血病或血小板缺乏。鼻子出血,可能是常用手指掏鼻子之故,也可能是鼻子長了息肉,也有可能是鼻咽部長了腫瘤。至於便便有血,就要小心了,可能是痔瘡出血,但也可能是胃長了癌症或大腸長了癌症。至於口吐鮮血,問題更嚴重,可能是胃或十二指腸潰瘍,但目前藥物治療發達,因單純胃、十二指腸潰瘍引起的出血已很少見,反而常常是肝硬化末期或肝癌侵入門靜脈引起門脈高壓所致,不可不慎。至於便便出血,可能是痔瘡引起,但也有可能是大腸長了東西所致,或肝硬化厲害所致。肝臟內部沒有痛覺神經,而且肝臟只要1/4還正常,人不會感覺有異樣,因此,在台灣還有不少肝病病友是吐血了或解血便求醫,才發現肝臟出了大問題。疫情緊繃之際,凡我國人要趁此機會注意自己及家人的健康,多吸收一些正確的醫療知識,才能在疫情結束之後,再度擁有青春快樂的每一天。●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好心肝會刊89期已出,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0-03-07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中國新冠肺炎疫情趨緩 外媒:犧牲重症患者換來的
中國國家衛健委按日的通報顯示新冠肺炎疫情趨緩,港媒披露國家主席習近平擬視察武漢,官媒開始宣揚抗疫必勝,但外媒指中國疫情趨緩是犧牲人命換來的,像是罹癌沒醫院收治而逝的患者。根據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中文網4日的報導,原本就已經不堪負荷的中國衛生保健體系因疫情肆虐而蒙受更龐大的壓力,許多重症患者陷入困境,無奈只能透過社群媒體發文求援。報導說,微博有則貼文是關於19歲的少年田光林(音),他罹患罕見的侵襲性肌肉癌,病情在1月初急轉直下,南方城市深圳的醫生建議他媽媽最好立即轉診到大城市更好的醫院,但是沒有醫院願意伸援手,於是愛兒宣告不治。報導指出,在武漢因大疫當頭,許多醫院只收治罹患新冠肺炎(2019年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的患者。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女性發文說,她62歲的母親得靠每週輸血維持生命,因醫院擔心交叉感染,加上武漢長期封城血庫庫存告罄,於是家人選擇放棄,等死的母親最後是躺在急診室脫離了病痛纏身。報導說,3歲的小男孩付浩然(音)患白血病,疫情爆發全家只能無奈且焦急苦等化療,期間就靠著吃一劑少一帖的口服藥維繫,所幸等待沒有落空,但化療結束回到租屋處,又開始煩惱下一輪的化療是否有著落。中國當局斷然下令武漢封城之舉,世界衛生組織(WHO)曾背書「採取強力措施有助控制疫情」,但另一方面也暴露,醫療資源沒有妥善配置的盲點。報導指出,政府部門雖然意識到這個棘手難題,下令醫院正常運作,上海和廣州部分醫院宣布重新開放門診,但是重災區湖北省的城市被嚴格封鎖,公共交通也停擺,身處當地病患仍難就醫,甚至有人自1月下旬封城起,得自行步行數小時到醫院就診。報導說,付浩然的父親付和田(音)說,「國家處於危機狀態這個我們理解,但是什麼時候結束?」按官方公布的數據,新冠肺炎的新增確診病例已降至二位數,報導說,隨著每天新增感染人數的下降,中國官員已經開始宣揚抗疫有成,不過「這很可能是犧牲一些人的生命來挽救另一些人的生命」。
-
2020-03-02 該看哪科.皮膚
讓染髮不再掉髮 皮膚科醫師建議最好做到這件事
年紀漸長,頭髮也日益花白,尤其髮際間灰白交雜,讓人更顯老氣,許多人會選擇染髮來遮掩一下。醫師提醒,注意染髮頻率,一年最好不超過三次,並且要慎選染髮劑。開業皮膚科醫師趙昭明表示,診間常收治因染髮而造成皮膚炎甚至掉髮的病人,平均每周二至三位。他表示,染髮劑主要分為永久性以及半永久性染劑。通常半永久性的染劑,化學成分較少、褪色較快,染劑只會附著在頭髮表面不會進入髮幹,較不容易引起皮膚過敏。而永久性染髮劑為了能夠持久,通常含有較高濃度的化學成分「對苯二胺」(PPD),除了引發過敏,也可能會導致生殖系統的危害。林口長庚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則表示,PPD是染髮劑中幫助上色的化學物質,不管是永久性或半永久性的染髮劑都可能含有此化學成分,只是永久性染劑含量更高;另外,顏色較深的的染髮劑PPD含量也會比淺色的染劑高。顏宗海表示,雖然PPD的致癌性在分類上僅被分為第3級,沒有足夠證據對人類會致癌,但過去在動物實驗中發現,PPD會增加罹癌風險,如白血病、膀胱癌等,因此降低染髮頻率較安全,一年染髮最好不超過三次。趙昭明也建議,每次染髮最好間隔3個月以上,並且在染髮前先使用保護液,避免染到髮幹、頭皮,導致頭皮出現紅、腫、痛、熱,甚至皮膚潰爛或過敏性皮膚炎等症狀。染髮小撇步染前●選購有含藥化粧品許可證字號及完整標示的染髮產品。●先在手臂等皮膚上先做過敏測試,48小時後無任何異常現象發生,再染髮比較安全。染中●先使用染髮保護液,避免染髮劑直接刺激頭皮。●以塗抹方式,而不可用洗髮搓揉方式進行染髮。●有傷口時不可染髮。染後●染後留意皮膚狀況。●1年染髮不超過3次,每次染髮必須間隔3個月以上。
-
2020-02-19 癌症.血癌
研發沉寂20年 血癌治療不再絕望
癌症盤據十大死因之首已30多年,其中血癌是特別的一種分類。台北榮總內科部血液科醫師高冠鈞表示,血癌不像肺癌、大腸癌等,由於人體全身都有血液,一旦血液內出現癌細胞,治療方法於其他癌症不同。高冠鈞表示,血癌可分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慢性淋巴性白血病。在慢性白血病的部分,病程也比較和緩,從發病到死亡,至少5至6年以上的時間,屬於廣義的血癌;狹義的血癌則是指急性白血病,包括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和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好發於孩童,成人血癌則多數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依據世界性流行病學統計,每10萬人約3至4人罹患血癌,65歲以上則增加到萬分之一,北榮則每年接獲新診斷案例約50人。高冠鈞指出,過去血癌的治療「還滿讓人絕望的」,尤其對年紀大的老人家,治療指引中以60歲為分界,60歲以下的年輕病人還可以化療、骨髓移植等標準治療;60歲以上的長者,則建議安寧治療或參加臨床試驗,讓病人嘗試新藥。然而,肺癌、肝癌、大腸癌等,2000年以後都陸續有標靶藥、免疫療法等,血癌的新藥研發卻沉寂了20年,直到3、4年前,美國FDA才核准兩種標靶藥。高冠鈞表示,2019年台灣引進其中一款,目前文獻發現合併治療效果良好,反應率約在六至九成,包括對化療反應不佳的年輕病人,以及超過70歲不適合化療及骨髓移植的年長病人。除了可合併治療外,也可單純使用在急性骨髓性白血病人,是一種治療新選擇。至於副作用,高冠鈞依據北榮的使用經驗表示,部分病人可能會出現和化療一樣的惡心、嘔吐、血球下降等症狀。
-
2020-02-18 癌症.血癌
血癌新藥開發沉寂20年 近年終於有新藥
癌症盤據十大死因之首已經30多年,人人聞之色變。然而血癌更是其中特別的一種分類。台北榮總內科部血液科醫師高冠鈞表示,血癌不像肺癌、大腸癌等有分期,由於人體全身都有血液,一旦血液內出現癌細胞,就已是第四期、末期了。所幸現在台灣已引進新藥,有機會讓血癌病人的病況達到緩解。高冠鈞表示,血癌可分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慢性淋巴性白血病。在慢性白血病的部分,病程也比較和緩,從發病到死亡,至少5-6年以上的時間,屬於廣義的血癌;狹義的血癌則是指急性白血病,包括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和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好發於孩童,成人血癌則多數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依據世界性流行病學統計,每10萬人約3至4人罹患血癌,65歲以上則增加到萬分之1,北榮則每年接獲到的新診斷案例約50人。高冠鈞指出,過去血癌的治療「還滿讓人絕望的」,尤其對年紀大的老人家,治療指引中以60歲為分界,60歲以下的年輕病人還可以化療、骨髓移植等標準治療;60歲以上的長者,則建議安寧治療或參加臨床試驗,讓病人嘗試新藥。然而,肺癌、肝癌、大腸癌等,2000年以後都陸續有標靶藥、免疫療法等,血癌的新藥研發卻沈寂了20年,直到3、4年前,美國FDA才核准兩種標靶藥。高冠鈞表示,2019年台灣引進其中一款新藥,目前文獻發現合併治療效果良好,反應率約在六至九成,包括對化療反應不佳的年輕病人,以及超過70歲不適合化療及骨髓移植的年長病人。除了可合併治療外,也可單純使用在急性骨髓性白血病人,是一種治療新選擇。至於新藥的副作用,高冠鈞依據北榮的使用經驗表示,部分病人可能會出現和化療一樣的噁心、嘔吐、血球下降等症狀。
-
2020-02-12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防老抗衰的健康生活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老人照護」。旅居國外的作家朋友夏祖麗寄來一篇她追憶父親名作家何凡在步入晚年,對老、病、死的看法,充分流露出老人如何以睿智、幽默面對人生無法避免的終點。同時我們也收到一位基礎醫學的名教授在耄耋之年仍然不忘研究教學之餘,寫出一篇對老年健康的看法,內容包含中西醫學不同看法,同時提出健康食品、增進記憶、保健養生的新思維。我們也很榮幸能邀請到國內主導老人照護的衛生福利部薛瑞元常務次長發表他對這主題的看法:「高齡化社會的來臨,也許不是意味著台灣將像一個老人走向遲暮,而是一個新文化建立的開始――不同世代的對話、不同血緣的融合,新的國族認同促使共同面對解決新的問題。」一、老年如何健康快樂全世界人口中,老年人比例已不斷上升,因此老年醫學非常受重視,有關延年益壽,防老抗衰,永保青春的相關基因(FoxO、p53、sirt1、PP63 shc 等等)及細胞訊息傳遞因素(growth factors、hormones、cytokines、free radicals、oxidative stress、antioxidants)的細胞分子作用機制,已有很多研究,但結果仍處於各說各話,尚未建立實驗可行的防老抗衰的方法或藥物,因大部分的實驗均在試管中或培養細胞所作的研究,直到最近才開始有鼠類實驗成功的例子,發現有些藥物已能瞄準標靶穿入衰老且已不再分裂的細胞,將其清除,因此,具有防老及治療白內障之功效,科學家預測發明不老藥,激發身體自我修護能力及延緩衰老的藥物,渴望延長人類的壽命至一百五十歲或更長,這些研究的重點不但延長壽命,而且提高健康生活品質,實現健康快樂的老年生活。在科學家發現不老藥前,我們又如何能在日常生活中,實現健康快樂的生活呢?總合一些簡易可行的方法,與大家分享。二、中國古代名醫抗衰老的典範中國古代許多名醫,各有著名的養生術,似乎與現代的醫藥學養生保健觀點,差異不大,舉例如下:1、華佗(141-208年)三國外科鼻祖:「世間萬物分陰陽,陰陽平衡生長壯,陰平陽秘靠調養,加強運動身心強。」2、葛洪(284-341年)東晉道教、理論家、醫學家、煉丹家、我國化學鼻祖:「東晉道家葛稚川,一生精煉內外丹,清除六害靜觀座,氣行周天可駐顏。」3、孫思邈(581-682年)唐醫學大家及藥王著千金要方:「養生行善最為要,積德自然少煩惱,欲要長壽成真人,請君深研孫思邈。」4、李時珍(1518-1593年)明代偉大著作本草綱目的作者:「吸菸益少害處多,品茶利多弊端少,若問飲酒怎評估,關鍵在度最為要。」5、長生諺語(1)人怕不動,腦怕不用;早起活動腰,一天精神好;運動好比靈芝草,何必苦把仙方找。(2)笑口常開。青春常在;不氣不愁,活到白頭;遇事不惱。長生不老。(3)久視傷神,久立傷骨,久坐傷血,久臥傷氣。 三、現代抗衰老的典範現代醫藥學的研究,顯示老化衰弱的罪魁是氧化壓力及發炎,維持腦與心靈的寧靜安祥,乃是防老抗衰最重要的守則,綜合現代各家的養生術,重點如下:1、老化現象(1)形體衰退:白髮、皺紋、黑斑。(2)慢性疾病:癌症、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骨質疏鬆、關節炎。(3)情緒低落、健忘。2、改善老化的健康生活範例(一):(1)減輕壓力。(2)愛自己、愛別人。(3)在腦中有幸福及快樂感。範例(二):(1)力行健康飲食。(2)良好的生活習慣。(3)充分休養與修持。(4)適度運動(起床前,吐納深呼吸、丹田功、生活在感恩及幸福中)。範例(三):(1)許多慢性疾病如癌症、心臟病、肝病是不良生活習慣促成。(2)習慣能夠改變基因。(3)幸福感是健康生活的要素之一。3、避免大量消耗能量及抗氧能力(1)吸菸喝酒(2)暴飲暴食(3)食物添加物(4)壓力大的生活習慣(5)毒素(6)紫外線、放射線、電磁波。四、藥食同源的觀念及警訊近年來國內外、學界及坊間,均興起保健食品的研究,市面上充斥各種不同的保健食品使用的風潮,值得我們醫藥學界正視,在此嘗試從藥理學觀點,剖析最近有關保健食品的基礎科學與臨床的相關研究。1、 美國參議院特別委員會研究國民營養問題,並調查疾病增加原因,麥高文報告指出,藉由飲食生活的改善,可減少25%心臟病,50%糖尿病,80%肥胖症和20%癌症。2、 理想食物:85%植物性加15%動物性;其中「植物性」食物,係指含45-50%穀物包括豆類,而穀物則以未精緻者為佳,另含35-40%蔬菜水果,這些植物性食物,必須新鮮,保持天然狀態食用,若經過人為加工後,比較不理想。就寢前,讓胃部淨空。3、十四類具有保健功效的食物(1) 豆類:扁豆、青豆、豌豆、四季豆、黑豆、紅豆,含維生素B complex。富含蛋白質。具降脂、降血糖、減肥的功效。(2) 藍莓類:藍莓、紅葡萄、草莓、櫻桃、黑莓,具抗氧化。防癌、預防心血管疾病及白內障,護眼。(3) 青菜:花椰菜、甘藍菜、高麗菜、白菜,青江菜、芥菜、蕪菁。強力抗癌、補鐵。(4) 穀類:燕麥類、糙米、小麥胚芽、小米、黃玉米、亞麻子粉、大麥、小麥、蕎麥、黑麥。富含纖維、蛋白質、礦物質、植物雌激素。(5) 水果:柳橙、檸檬、葡萄柚。富含維生素,吃比喝更有效,含果膠、葉酸。預防癌症、中風及糖尿病。(6) 南瓜、紅蘿蔔、地瓜、橙椒。富含β-胡蘿蔔素、纖維、礦物質。防癌、護眼。(7) 鮭魚、黑鮪魚、牡蠣、蛤蠣、沙丁魚、比目魚、鮪魚、鱒魚。富含必須脂肪酸、ω3、ω6。防心血管疾病、健全細胞膜。(8) 黃豆、豆腐、豆漿、味噌。富含礦物質、維生素E、植物蛋白質、ω3。防心血管疾病、癌症,防骨質疏鬆。(9) 菠菜、甘藍菜、芥菜、青江菜、萵苣、橙椒。β-carotene、維生素C/E/K、B complex、CoQ 10 、礦物質、葉綠素、植物醇、ω3。防心血管疾病、癌症、護眼。(10) 茶含茶多酚。防癌、降血壓、減肥、防骨質疏鬆、抗病毒、抗蛀牙。(11) 蕃茄、紅西瓜、紅葡萄柚、柿子、木瓜、紅心芭樂,茄紅素。含維生素C、β-carotene,抗氧化,維生素B 6 。護心、護眼。(12) 火雞、瘦肉蛋白、去皮雞胸肉。富含蛋白質、維生素B 6 、B 12 、minerals、nicotinic acid。(13) 核桃:杏仁、開心果、胡桃、榛果、南瓜子、葵瓜子、腰果、芝蔴。堅果富含必要的不飽和脂肪酸(ω3)及維生素E。降膽固醇、降心血管疾病。防癌及防糖尿病。(14) 優酪乳(低脂或脫脂):活益生菌強化免疫,蛋白質、Ca、維生素B complex。防癌、降血壓及膽固醇。4、保健食品(nutraceuticals)及功能性食物(functional food)簡稱NFF。最近的研究顯示,食物不但供給營養素而且具有功能性的保健效果,然而有關濫用保健食品引起不良的效果已有報告,因此我們必須提高警覺,適當的使用保健食品。(1)保健食品定義及功效a. 調整免疫系統 b. 改善骨質疏鬆 c. 調節血脂功能 d. 護肝 e. 調節血糖 f. 抗氧化 g. 調整腸胃功能 h. 牙齒保健 (2)保健食品的選擇及警訊a. 保健食品不宜單一大量長期使用。b. 天然食材保健功能最好。c. 加工純化後,不比天然好。d. 每個人因遺傳基因不同,生活環境及生活型態差異,必須考慮個人化的需求,尤其是使用劑量及期間,求取適當的保健規劃。(3)保健食品的臨床實驗結果,部分顯示不良的效果如下,因此必須謹慎使用健康食品。a. β-胡蘿葡素不具預防反而增加肺癌。b. 維生素C增加動脈血管硬化。c. 葉酸增加大腸直腸癌。d. 高鈣、高維生素D可降低大腸直腸癌,但增加攝護腺癌。e. 停經婦女補充荷爾蒙(動情素加助孕素)增加乳癌罹患率。五、老年人增進記憶的方法年紀大,令人感到變化最大的是健忘,因此,除了注意養生的健康生活外,下列幾種簡易的增進記憶的方法,不妨試試看。1. 穩定情緒、舒暢心情、精神愉快、記憶靈敏。2. 調節大腦功能增強記憶:聽音樂、散步、栽種花木、短程旅遊。3. 保護大腦神經:防治腦血管疾病、戒菸酒,適度用腦。4. 鍛鍊大腦功能:多學習文化知識及技藝。5. 生活不可過於悠閒。6. 合理有序的生活節奏,大腦功能活動正常、意識清晰、思維有條理、記憶深刻準確。7. 睡眠充足、飲食適量。8. 遇事,細看細聽,使記憶深刻持久9. 注意明瞭事物信息的內容及特點。六、個人化保健養生新思維由於每個人的遺傳及天生體質的差異很大,保健養生必須講求個人化的養生,才能達到實質上的效果。最近的研究顯示下列各種因素,導致我們對保健食品及各種藥物的反應,差異很大。因此,務必講求個人化的養生術。1. 遺傳疾病:癌症(乳癌、白血病等等)、糖尿病、高血壓等等,家族疾病與遺傳基因多樣型或突變相關連。2. 過敏症,免疫力差,自體免疫疾病。3. 早年型(50-60歲)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小腦脊椎退化症、脊椎側彎硬化症等等。4. 藥物及毒物代謝酶(cytochrome P450)之多型性及差異性。
-
2020-01-05 癌症.其他癌症
白血病居兒童癌症首位 兒醫籲政府支持新療法
白血病又稱血癌,是兒童最常見癌症之一。中華民國兒童癌症基金會統計,白血病在兒童癌症發生率中居於首位,雖已有藥物與手術可治療,但仍有小患者不幸死亡。兒科醫師呼籲政府,能對未來新治療方式如細胞、免疫治療給予支持,來提高兒童白血病的治癒率。馬偕醫院小兒血液腫瘤科主任劉希哲表示,白血病約占兒童癌症中的三分之一,其中急性淋巴性白血病(ALL)佔八成為最常見;現行治療上多以透過化療來抗癌,治癒率於近年統計更高達91%,達國際水準,但仍希望透過如細胞、免疫療法、標靶藥物等新療法來增進治癒率、降低兒童死亡風險。由兒癌基金會所發起的台灣兒童癌症研究群(TPOG),著手統一制定多種兒童常見癌症之治療方案,成員包括所有小兒血液腫瘤科專科醫師,以便各種兒童癌症之治療、存活率、治癒率等統計更精確。今舉行顧問醫師會議,找來血腫科醫師闡述108年度兒童癌症治療成果報告,並邀請中研院院士裴正康進行專題演講。劉希哲今講述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的追蹤報告,他說是白血病是白血球失去正常血液細胞應有的分化能力,而異常增生所致,並分為急性與慢性,其中急性淋巴性白血病(ALL)占八成為最常見。他從2013年1月至去年6月底間收案702例ALL個案中,有499例有遵循治療方案,其微量殘存疾病(MRD)合格,治療成效良好。劉希哲說,現行台灣在治療兒童白血病,以化學治療和造血幹細胞移植為主,提高根治的機會;雖目前已有成效、治癒率約91%,達國際水準,但未來一定要有新的療法,來減少小朋友治療時的副作用。如國際間目前已有新的細胞、免疫治療藥物,但要價不菲、健保尚未給付,且細胞療法尚待政府法案、法規的配合,希望政府與民間機構能給予支持,提高治癒率。
-
2019-12-22 癌症.抗癌新知
把癌症變成慢性病 台大癌醫推精準健康
癌症一直位居台灣十大死因之首,癌症時鐘也逐年調快,永齡健康基金會與台大永齡健康研究院今舉辦「新醫療百年工程薪傳論壇」,宣布與國大七大頂尖生技公司聯盟合作,推動新醫療百年工程,推動精準醫療把癌症變成慢性病,配合基因檢測讓疾病發生初期就能抓出病灶,幫助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台大前校長、生策會副會長楊泮池今出席論壇時表示,癌症一直困擾著國人健康,不過台灣的醫療也不斷精進,台灣健康照顧評比排名,在全球89個國家中排名第一,癌症治療成果名列前茅,但是永齡教育慈善基金會創辦人郭台銘的想法是更有挑戰的,他提出的想法就是「新醫療百年工程」,幫助人類可以延長壽命,免於疾病的威脅。楊泮池說,癌症的治療發展已經可以運用精準醫學,幫助患者在治療過程中,選擇最合適的藥物,並減少併發症的發生,只是精準醫療再怎麼厲害,也是針對已經發病的患者做一疾病的改善,免於疾病的威脅,若能在最前期預防,不僅能減少疾病帶來的痛苦,也能降低醫療支出。以肺癌為例,早期偵測到一公分以下的肺部腫瘤,透過手術切除,存活率高達九成五,現在的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在醫療的進步下,九成的患者可以治療,過去被認為無法救治的疾病,現在已經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他相信癌症變成慢性病甚至能達到早期發掘是可以預期的未來。預測疾病,醫學界正在發展基因檢測,楊泮池說,過去的基因檢測需要取得患者的組織,但是有些疾病組織不適合切片,一旦切片恐會使病情惡化,現在已發展透過血液即可追蹤腫瘤掉到血液中的DNA,台灣也與日本發展液態活體檢測,同樣透過血液能偵測到腫瘤的發生,未來發展指日可待。永齡健康基金會執行長尹彙文說,基因檢測改變了未來健康型態,加上AI、機器人等發展,也會幫助台灣醫療會有突破性的發展。
-
2019-12-20 橘世代.健康橘
如何染髮不傷身? 醫師教你染髮小撇步
年紀漸長,頭髮也日益花白,尤其髮際間灰白交雜,讓人更顯老氣,因此許多人會選擇染髮來遮掩一下。為避免對身體造成危害,醫師提醒注意染髮頻率1年最好不超過3次,以及慎選染髮劑。開業皮膚科醫師趙昭明表示,診間常收治因染髮而造成皮膚炎甚至掉髮的病人,平均每周2至3位。他表示,染髮劑主要分為永久性以及半永久性染劑。通常半永久性的染劑,化學成分較少、褪色較快,染劑只會附著在頭髮表面不會進入髮幹,較不容易引起皮膚過敏。而永久性染髮劑為了能夠持久,通常含有較高濃度的化學成分「對苯二胺」(PPD),除了引發過敏,也可能會導致生殖系統的危害。林口長庚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則表示,PPD是染髮劑中幫助上色的化學物質,不管是永久性或半永久性的染髮劑都可能含有此化學成分,只是永久性染劑含量更高;另外,顏色較深的的染髮劑PPD含量也會比淺色的染劑高。顏宗海表示,雖然PPD的致癌性在分類上僅被分為第3級,沒有足夠證據對人類會致癌,但過去在動物實驗中發現,PPD會增加罹癌風險,如白血病、膀胱癌等,因此降低染髮頻率較安全,1年染髮最好不超過3次。趙昭明也建議,每次染髮最好間隔3個月以上,並且在染髮前先使用保護液,避免染到髮幹、頭皮,導致頭皮出現紅、腫、痛、熱,甚至皮膚潰爛或過敏性皮膚炎等症狀。染髮小撇步:1.染前:*選購有含藥化粧品許可證字號及完整標示的染髮產品。*先在手臂等皮膚上先做過敏測試,48小時後無任何異常現象發生,再染髮比較安全。2.染中:*先使用染髮保護液,避免染髮劑直接刺激頭皮。*以塗抹方式,而不可用洗髮搓揉方式進行染髮。*有傷口時不可染髮。3.染後:*染後留意皮膚狀況。*1年染髮不超過3次,每次染髮必須間隔3個月以上。。延伸/熟齡掉髮原因與預防對策總整理。延伸/美的觀念在改變!日本網紅夫妻 乾淨有型玩穿搭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檢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19-12-19 癌症.癌友加油站
影/揮別藥罐子!癌童完成漫長化療 反應惹哭網友
美國一位癌症病童媽媽,在社群媒體分享一段感人影片:她的兒子在吃下最後一劑化療藥物前,意識到自己終於戰勝了癌症,瞬間情緒激動、喜極而泣,影片也感動眾多網友陪他一起掉淚。現年9歲的史蒂芬·科特(Steven Cotter)來自美國俄克拉荷馬州諾曼市,他在2016年8月不幸被診斷出罹患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這是一種很凶狠的癌症,確診三天後史蒂芬就開始接受長達三年的嚴格化療、血液和血小板輸血,也得經常長時間住院。幸好努力終獲得回報,今年10月,醫生發現他的骨髓檢測中已無癌症跡象,隨後在本月14日,史蒂芬服下了最後一劑藥物。史蒂芬的媽媽艾旭莉·科特(Ashley Cotter)現年28歲,特地在臉書上分享這感動的一刻。影片中可見史蒂芬坐在桌旁,桌上擺滿了他的藥瓶,史蒂芬用手托著頭部,意識到自己擊敗了癌症,難以置信的搖著頭並淚流滿面,說自己太高興了,然後他馬上又振作起來,吞下最後一劑化療藥,高舉雙手歡慶,開心說道「我打敗癌症了!」史蒂芬的弟弟和朋友們也在一旁歡呼,爸爸隨後也走上前給兒子一個大大的擁抱。媽媽事後分享了一張史蒂芬和他的藥瓶的合照,並寫道「這只是兒子過去三年吃過藥物中的一小部分,我的兒子始終高昂著頭,面帶微笑地與癌症抗爭,我從來沒有這麼驕傲」。這段感人影片目前已經吸引了逾3.7萬人觀看且持續增加中,各大媒體也爭相報導,網友們紛紛表示看得自己熱淚盈眶,也為史蒂芬感到高興。
-
2019-12-11 科別.感染科
20歲患者住院遭「超級細菌」感染!出現肺炎還併發敗血症...靠這個救活
一名廿歲白血病患,住院期間接受化療導致白血球低下,感染碳青黴烯類抗藥性肺炎克雷白氏菌(CRKP),而且是帶有極強抗藥基因、會產生KPC(肺炎克雷白氏菌碳青黴烯水解酶)的菌株。患者不只出現肺炎還併發敗血症;使用抗生素始終沒起色,最後是靠病人的白血球回升後自救成功。台大醫院感染管制中心副主任王振泰說,一旦感染會分泌KPC的細菌,死亡率高達四到六成。面對這個難纏的抗藥性細菌株,很多時候得更積極處理或靠病人自己的免疫力,還好最近有新藥上市解燃眉之急。KPC菌會分泌碳青黴烯水解酶,讓碳青黴烯類抗生素無效,且可以跨菌株、跨菌種散播抗藥性基因、形成多重抗藥性超級細菌。王振泰舉台大的監測資料說明,以前CRKP一年約有一百株,KPC菌約占兩成;現在CRKP暴增三倍,KPC菌占比也從兩成增加到五成。為何KPC菌監測這麼重要,因為肺炎克雷白氏菌是醫學中心加護病房院內感染第一名,十年來從第五名去年底升到第一名。肺炎克雷白氏菌快速攀升,王振泰分析,外在環境及醫療行為大概只能控制三分之一的院內感染,肺炎克雷白氏菌及大腸桿菌,是一種內生性細菌,不容易藉由感染管制手法有效控制;在病人狀況不好的時候,就可能在人體內大量複製,進而造成感染。院內感染控制日趨艱難,社區型黴漿菌肺炎對紅黴素的抗藥性問題也浮現,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黃立民說,十年來黴漿菌對紅黴素的抗藥性維持在兩成,但近半年突然暴衝到八成,雖然目前不至於沒藥可醫,但黴漿菌沒有疫苗可以預防令人擔心。由於黴漿菌感染是兒少常見的社區型感染,而比糖果還便宜的紅黴素被大量使用,但今年入秋後各大醫院就開始出現重症患者,醫師直言從沒見過如此嚴重的病況。一名五歲小女生在八月初感染黴漿菌造成瀰漫性肺炎出現呼吸衰竭,轉到台大裝了十三天葉克膜才搶救回來,住院兩個月才拔管出院;同時間也有一名八歲小患者轉到台大用葉克膜救命。疾病管制署也發現問題嚴重性,發文請感染症醫學會,黃立民提醒臨床醫師,若患者用了二到三天紅黴素還是沒效,就要換藥;另外,沒有肺炎者不要開立紅黴素,以免助長鰴漿菌抗藥性。推薦閱讀:● 避免抗藥性/管理抗生素雙管齊下 處方複核增感控費用● 避免抗藥性/抗生素預付概念 國外討論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