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23 慢病好日子.慢病專欄
搜尋
癌篩
共找到
397
筆 文章
-
-
2023-11-20 癌症.肺癌
肺癌成為台灣最新癌王!9大篩檢步驟教你預防肺癌
11月是肺癌篩檢月,衛福部國健署上周公布最新「癌症登記報告」,肺癌新發個案人數超過大腸癌,成為台灣新癌王。去年起,國健署針對肺癌高危險群,推動低劑量電腦斷層免費篩檢(LDCT)計畫,台灣是全球第一個針對不抽菸肺癌進行篩檢的國家。誰是肺癌高危險群?誰符合免費篩檢條件?以下帶您了解LDCT檢查怎麼做,以及發現早期肺癌的重要性。第1站 高危險群Q:我是肺癌高危險群嗎?若不是高危險群,也需要做篩檢嗎?111年起,國健署對特定族群提供「低劑量胸部電腦斷層檢查(LDCT)」補助,免費篩檢對象包括:1.具有肺癌家族史:50歲到74歲的男性或45歲到74歲的女性,且其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經診斷為肺癌之民眾。2.有重度吸菸史者:50歲到74歲吸菸史達30包-年以上,有意願戒菸或戒菸15年內的重度吸菸者。不符合LDCT篩檢的民眾,若有健檢計畫,建議自費加做LDCT,頻率二年一次即可,費用約為5千元。一旦自費民眾檢出異常,後續治療費用則會由健保接手,民眾不必擔心。第2站 早期發現Q:國內的LDCT篩檢,為什麼特別針對有肺癌家族史者?目前篩檢成效如何?衛福部國健署自去年7月1日起,提供重度菸癮者(50至74歲吸菸史達30包-年以上,有意願戒菸或戒菸15年內)及有肺癌家族病史的民眾LDCT篩檢至今超過一年。截至今年6月30日,已完成篩檢4萬9千餘人,找出531位肺癌病人,其中85%都是第0期、第1期患者,這些患者經過手術切除,就能恢復正常,因為篩檢,得以治癒疾病。台灣肺癌特性與國際不同,只有三分之一患者有抽菸。台灣在1990年代就開始施行菸害防制法,成人吸菸比率顯著下降,但肺癌發生情況卻不減反升,尤其肺腺癌更是直線上升,與抽菸關聯性較高的肺鱗癌,罹癌人數則有下降,所以國健署肺癌篩檢策略,一定要針對不抽菸高危險族群進行篩檢,其中最明確的危險因子就是家族史。根據研究,若家族中有直系血親罹患肺癌,其後代累積10年內罹患肺癌的比率是4.5%。LDCT篩檢推動是奠基於肺癌家族史研究,除上述追蹤研究以外,亦根據「台灣肺癌篩檢計畫(TALENT)」,2015年起針對不抽菸,但有家族史、環境暴露、廚房油煙者進行篩檢,結果發現家族史是導致肺癌的重要原因,故將重度吸菸、肺癌家族史列為兩大篩檢對象。肺癌已知的環境致癌因子,包括空氣汙染、石棉等裝潢材料、二手菸、廚房油煙等,但就國內而言,環境因素導致肺癌的機會,仍不如家族史高。目前已知20至30個基因與不抽菸肺癌有關,然而,因為肺癌是多基因影響,個別基因貢獻度並不高,只是累積起來很高,足見肺癌是多基因影響的癌症,具有基因變異的患者,比較容易受到環境致癌因子影響,導致癌症發生。觀察一年後,確實發現LDCT列入癌症篩檢後,找出的家族史肺癌病人,遠比吸菸者高。LDCT篩檢篩出肺癌患者的比率是1.1%,但具家族史的病人比率為1.5%,重度吸菸者比率僅為0.6%,同時具有重度菸癮、肺癌家族史雙重危險因子者,檢出肺癌比率為0.9%,可見家族史仍是肺癌最重要的風險因子。由於罹癌者逐年上升,國家透過健保預算編列,支應肺癌治療的費用占比也逐漸提升,用掉國家最多資源。細究原因,是因為半數以上肺癌患者,診斷確立時,期別已是第四期,晚期肺癌存活率更是剩下12.6%。若能翻轉肺癌罹癌期別分布曲線,讓多數比人在第一期就被診斷出來,因早期肺癌五年存活率可達八成以上,治療效果較佳。新藥新科技引進雖能改善晚期病人存活率,但早期診斷是翻轉肺癌死亡曲線的重要方式,能夠減少醫療資源浪費,病人也不必活得痛苦。備註:包-年:每天吸菸包數╳吸菸年數(例如每天1包,吸30年,則為30包-年)第3站 認識LDCTQ:什麼是低劑量電腦斷層?跟肺功能檢查一樣嗎?肺癌篩檢方式,早年靠X光,但人體胸腔不只有肺臟,尚有肌肉、肋骨、心臟、大血管、氣管等組織,在重疊投影下,病灶易被遮蔽;LDCT可偵測小到0.3公分的肺部病變,據國際實證,可早期發現肺癌。LDCT對早期肺癌篩檢是有效的,X光只能在有明顯病兆的病人或晚期才看得到,無法取代LDCT。以肺癌第四期病患一年一百萬元的醫療費計算,若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醫療經濟效益是划算的。低劑量電腦斷層只能用於肺部檢查,由於肺部內都是肺泡,空氣較多、穿透性佳,低劑量的放射線就能取得足夠清晰的影像,找出肺部結節或其他異常病變。另外,隨著台灣人口高齡化、吸菸、氣候潮濕及空汙等因素,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肺阻塞)、氣喘、間質性肺病、肺纖維化等肺部疾病也逐漸受國人重視,若民眾出現喘、咳等呼吸道症狀,鼓勵進行肺功能檢查,以利及早發現肺阻塞、氣喘、肺纖維化及肺炎等肺病。第4站 到哪篩檢Q:我要去哪裡做肺癌篩檢?政府有補助嗎?什麼層級的醫療院所可以做肺癌篩檢?國健署未限定篩檢醫院層級,民眾符合受檢資格,可至網站查詢「癌症診療品質認證醫院」排檢。自去年7月至今年9月底,已補助約6.4萬人受檢。若有家族史者,應攜帶肺癌家屬診斷證明及親屬關係證明文件,若無證明可備罹患肺癌家屬之姓名、身分證字號、出生年月日填列聲明書。如受檢者目前有吸菸,則檢查前須接受戒菸治療或衛教。符合肺癌早期偵測計畫補助資格者,無需支付任何費用。如受檢者使用戒菸服務或篩檢結果疑似異常須回診,須支付掛號費等費用,自費篩檢費用依各醫院規範收取。第5站 篩檢風險Q:肺癌篩檢會有輻射或其他風險嗎?有沒有可能發生過度診斷的情形?進行低劑量電腦斷層肺癌篩檢有其好處,同時也有風險。就吸菸高風險族群來說,肺癌篩檢的好處和風險如下:肺癌篩檢好處1.降低死亡率:美國試驗結果顯示,低劑量電腦斷層肺癌篩檢可降低肺癌死亡率達20%;歐洲試驗結果顯示,男性肺癌死亡率降低達24%,女性降低更多。2.早期發現肺癌:肺癌篩檢能減少晚期肺癌的比例,連帶提升病人的生活品質。3.早期診斷其他疾病:可同時發現如慢性阻塞性肺病、冠狀動脈鈣化等。4.輻射量暴露較低:低劑量電腦斷層輻射量暴露低於常規的斷層掃描。肺癌篩檢風險1.過度診斷:少數惡化緩慢的肺癌,就算不接受篩檢,可能終其一生不會出現症狀或提早死亡,因此會有少數的比例屬於多診斷、多治療。2.產生焦慮:若篩檢出陽性,於確認後續檢查結果前,會帶來等待的焦慮。3.陽性率結果:約95%篩檢出的肺部結節是良性,陽性率問題會造成心理壓力,衍生後續追蹤、侵入性診斷,與相關併發症。4.偽陰性結果:並非所有肺癌都可以藉由肺癌篩檢而及早診斷。5.仍有低輻射量暴露: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肺癌篩檢,平均一次的輻射線暴露約為1.5毫西弗,約為在台灣一年的天然背景輻射量。第6站 報告異常Q:篩檢後多久可看到報告?顯示異常怎麼做?怎麼避免偽陽性問題?推動肺癌普篩,陽性率問題曾引發專家擔憂。LDCT看到結節,未必是惡性腫瘤,要視結節是否會成長。若LDCT檢測出肺部結節,放射科訂有判讀條件,會依照結節大小判斷,加上醫師雙重確認,就能降低偽陽性率。篩檢後約一周後可以收到檢查報告,重點是拿到報告後,若顯示異常,建議回到受檢醫院找胸腔內外科醫師依病兆態樣專業判讀、診斷、期別判定等。若檢查無異常,建議多久追蹤一次?國內研究發現,具肺癌家族史罹肺癌機率約為一般人的3倍,多發性(一次長很多地方)高達17%,女性遺傳機率更高。因此建議,具肺癌家族史可依衛福部建議,每兩年做一次LDCT篩檢。第7站 結節追蹤Q:什麼是結節?結節怎麼分辨好壞?需要多久追蹤一次?根據「台灣肺結節處置共識」指引,小於0.6公分的結節不需要馬上手術,建議可6至12個月追蹤1次,而0.6至0.8公分建議3至6個月要追蹤1次,0.8公分視為惡性處置。常聽到「小結節定期追蹤就好」,但有的受檢者想開刀一勞永逸,又擔心挨了不必要的刀,怎麼辦?目前臨床上會以AI輔助檢視毛玻璃樣病灶的腫瘤密度、亂度,對於非常焦慮的受檢者3個月回診追蹤,清楚判斷結節有無形態變化,若無變化可拉長到半年追蹤一次,再來就可拉長到一年一次。第8站 公費篩檢追蹤Q:符合國健署補助肺癌篩檢對象,檢查結果有小結節後續要如何追蹤?衛福部國健署自去年7月1日起,針對肺癌高風險族群,提供免費低劑量電腦斷層(簡稱LDCT)篩檢。而健保署依「肺癌早期偵測計畫」,醫院執行LDCT篩檢後,後續檢查追蹤或確診程序,相關費用由健保給付。今年度醫院總額也新增「因應肺癌篩檢疑似陽性個案後續健保費用擴增」專款項目10億元,用於支應肺癌篩檢後,疑似陽性個案後續確診費用。依健保署統計,罹患肺癌人數自107年6.6萬人,上升至111年8.7萬人,醫療費用也從107年149.81億點,上升至111年223.73億點。依國健署資料顯示,肺癌個案存活率低,主要與診斷期別有關,109年肺癌確診個案,高達51.1%被診斷為4期,若延誤治療到第四期才就醫,5年存活率就僅剩1成。健保署與國健署共同合作推動「全民健保癌症治療品質改善計畫」,並於今年6月1日開啟主動追陽模式。自6月至7月止,參與醫療院所數及服務人數分別為137家、3194人。至於自費進行LDCT篩檢的民眾,雖然健保署鼓勵各醫院即時上傳醫療影像包括電腦斷層攝影(CT)、核磁共振造影(MRI)、胃鏡等,提供其他院所調閱,但目前並未強制規定醫院一定要上傳,若醫院主動將自費檢查結果上傳,或是民眾主動請醫事機構上傳自費健檢資料,有需要時就可在健保快易通APP查詢。第9站 自費篩檢追蹤Q:我是自費篩檢陽性,沒有政府協助追蹤,後續該怎麼辦?符合國健署免費LDCT篩檢對象,若篩檢出腫瘤,個管師將介入;自費篩檢若檢查出腫瘤,醫師就是患者的個管師,會協助治療並給予方針。一般而言,自費做LDCT可以分兩種,一是到門診,自訴有高風險病史,可自費做LDCT,等待檢查報告出爐後,回診看報告;另一種是自費做健康檢查,其中包含LDCT的項目,同樣會在一定時間內提供檢查報告,如果自費篩檢醫院沒有給予肺癌篩檢標準化報告(Lung-RADS),也會有建議治療的報告,可主動向醫院詢問。肺癌篩檢標準化報告(Lung-RADS)該檢測分為0到4級,其中第4級又分為4A、4B、4X,如果報告結果在3級以上,顯示需要緊急追蹤與介入治療,民眾可持健康檢查報告到任一醫院就醫,醫療費用則是依健保規定支付。【加入Facebook社團】肺纖維化(菜瓜布肺) 慢病好日子邀請病友及家屬加入社團,在這不但能了解其他病友罹病經驗、生活小撇步,還能提出問題,也會不定期提供醫療知識,讓我們一起勇敢面對疾病,與肺纖維化共存!
-
2023-11-19 癌症.肺癌
至親陸續罹肺癌,她從家屬變癌友!鍾沛君相信醫療團隊勇敢迎戰肺癌
坐在會議室裡,台北市議員鍾沛君談著她3年前發現肺癌的情形,嘻笑聲傳遍整個室內。問她,天性就這麼樂觀嗎?「應該算是吧!十幾年前經歷過媽媽、阿姨因肺癌過世,24歲時開始認知到自己是高危險者,因此,發現罹癌後,自己的信念就是相信醫療團隊,趕快回歸生活,加上家人給予的支持,讓自己能從低谷爬起來……」鍾沛君認真地說。媽媽、阿姨接連因肺癌過世,她心有準備卻仍難以接受。親人們接二連三罹患肺癌,讓鍾沛君警鈴大響,自從知道成為肺癌候選人後,就開始定期檢查。2019年進行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篩檢時,發現肺部有一個0.5-0.6公分的結節。「當時醫師認為先進行追蹤,但一年後結節開始有了變化,心裡知道肺癌可能找上門,原以為自己做好準備了,但確診的那一刻還是崩潰了……」鍾沛君說,當天她開了好幾小時的車才從北投回到民生社區的家。發現異常到確診的一年,漫長不確定的等待,最是折磨。談到過程中讓她最煎熬的是什麼事?鍾沛君直說,就是2019年發現異常到2020年確診的那一年,漫長的等待真是折磨人,心情的起伏就隨著回診起起落落。「尤其醫師盯著電腦螢幕,看著影像畫面隨著滑鼠滾動不斷地變化,還沒給出答案前的那30秒,空氣瞬間凝結,是壓力最大的時候,時至今日一年回診一次,這種心臟要爆開的感受還是偶爾存在。」鍾沛君學著醫師看診的模樣,又是哈哈大笑。相信醫療團隊能化解焦慮,心態改變讓自己好過一點。過往的經驗讓鍾沛君理解到,相信醫療團隊就是了,在擬定治療計畫後,也讓她靜心了。與肺癌這個疾病交手多次,讓她把經歷的過程化為黑色幽默劇本的一環。其實,鍾沛君對於等到結果的那一刻並沒有比較豁達,有的只是她的信念。鍾沛君認為,要化解這份焦慮的方式就是相信你的醫療團隊,不要那麼緊張,若有需要可以尋求第二意見,讓自己比較知道未來可能面臨的狀況,心態改變可以讓自己好過一點。若不幸確診為肺癌,鍾沛君認為現在醫療技術很進步,她進行微創手術6天就出院了,重點在早期發現,治癒的機會就相當高。心理調適報告異常別憂心 遵醫囑、配合追蹤最重要報告結果異常、等待的過程最煎熬,面對LDCT篩檢肺癌可能帶來的偽陽性,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王正旭指出,經過統計,LDCT肺癌篩檢發現異常的陽性率約9%,其中確診為肺癌的比率約1.1%,這與國健署現行肺癌篩檢政策的1.6%差不多,這代表陽性率不等於偵測率,多數檢查異常的人都是正常的狀況。民眾可能認為拿到異常的報告,就代表自己是高風險者,憂心不已,有些人可能想說乾脆開刀算了,但若是正常,不就白挨一刀嗎?王正旭認為,最好的方式就是聽醫師的話,需要定期追蹤者就要記得回診,隨時注意變化。王正旭建議,病友可以藉由科技幫自己的忙,癌症希望基金會利用APP、LINE推出實用「肺癌攻略」,對疾病的治療及照護有更多的介紹,還有「就醫問診單」,協助病友有條理的與醫師溝通;「希望照護」則是自己記錄治療的細節,隨身攜帶跨科別跨區域的與治療團隊溝通。至於癌後該如何保養?王正旭認為運動很重要,可以阻止復發的可能,減少疲憊感及更好的心理狀態,也能改善心血管健康。癌症希望基金會近年在北中南推出癌友運動專班,結果有八成的癌友課程結束後仍可維持運動習慣,這不只能控制病情,還能維持良好生活品質。
-
2023-11-18 癌症.大腸直腸癌
58歲漫畫才子蕭言中大腸癌病逝!抗癌4年仍不敵病魔 大腸癌早期無症狀,做對2件事可預防
台灣知名漫畫家蕭言中今(18)日傳出病逝消息,享年58歲。他於於2019年7月確診罹患大腸癌,當時發現時已第4期,他努力抗癌4年,超出曾被醫師預估活2年,卻仍不敵病魔。台北市漫畫工會理事長黃俊維今於臉書寫道「今天11/18早上5:14,蕭言中老師離開我們了,老師此生已經圓滿。」蕭言中長期致力於漫畫創作,與敖幼祥、蔡志忠、朱德庸並稱為「台灣四大漫畫才子」。不僅漫畫領域,蕭言中涉及舞台劇編劇、演出、節目主持人、歌詞創作。黃俊維感念蕭言中的貢獻與正向人生精神,寫道:「感謝言中老師帶給我們美好的一切,永遠記得當時上學一直等待在同學間彼此傳閱的童話短路。感謝老師給了我們這一段美好快樂的時光。感謝老師永遠以大哥之姿照顧我們這些後進,感謝老師帶給我們的永遠是有精神的笑容。」他們都因大腸癌病逝 癌症早期無症狀大腸癌是常見癌症,包括資深藝人賀一航、綜藝祖師爺豬哥亮、劇場大師李國修、余天女兒余苑綺、金馬獎動作特技指導朱科豐等,都因不敵大腸癌而辭世。但你知道嗎?在大腸直腸癌的疾病早期,患者根本沒有什麼症狀呢!以下為大腸直腸癌的4分期:.第一期大腸直腸癌:代表腫瘤侵犯超過黏膜,但還沒有吃穿腸壁。若是此時就診斷出大腸直腸癌,通常手術切除病灶及周邊腸段即可,不一定需要進一步治療。.第二期大腸直腸癌:時腫瘤會穿過腸壁的肌肉層,但沒有淋巴結轉移也沒有遠處轉移。患者接受手術治療後,通常需要加做化學治療及追加其他療法。.第三期大腸直腸癌:指的是不論腫瘤本身是否穿過腸壁,已有周邊淋巴結的轉移。.第四期大腸直腸癌:代表惡性腫瘤已經轉移到肝臟、肺臟等身體其他器官。做好這件事 才能及早預防近年來,大腸直腸癌有年輕化的趨勢,國健署提醒國人應及早開始定期進行大腸癌篩檢,包括糞便潛血檢查、大腸鏡檢查,若糞便潛血呈陽性,應在3個月至半年內做大腸鏡檢查。目前國民健康署補助50至74歲民眾每2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國健署提醒,符合資格者只要攜帶健保卡至健保特約醫療院所即可篩檢。大腸癌可說是最可預防的癌症類型之一,透過每2年1次糞便潛血篩檢可降低35%大腸癌死亡率,早期癌5年存活率超過9成。而除了大腸癌篩檢外,國健署提供免費的四癌篩檢,包括乳癌、大腸癌、子宮頸癌以及口腔癌,主要是這四種癌症及早治療能獲得非常好的治療效果。不過近二年因新冠疫情,連帶也使四癌篩檢率下降,台灣癌症基金會也提醒民眾,數據顯示「癌症將離我們愈來愈近」。從生活習慣預防大腸癌.增加腸道內的益菌,多吃蔬果增加纖維質攝取量,每天至少吃7種蔬果,男性每天應吃9份蔬果。.少吃紅肉與加工食品,避免食用高溫燒烤的食物。.多吃富含礦物質、蛋白質的「黑五類」食物,例如:黑豆、黑糖、黑木耳、黑糯米、黑芝麻等。.晚餐不要吃太飽,避免食物未消化在腸胃中堆積、發酵。.50歲以上之中老年人,應每3到5年接受大腸鏡檢查。.培養樂觀的情緒,保持良好的心情。.維持健康體重,過重及肥胖會增加大腸癌風險且干擾許多荷爾蒙的代謝功能。.增加身體的活動量,可降低大腸癌的發生率。.不吸菸,飲酒勿過量。 延伸閱讀:.大腸癌的糞便是什麼顏色?名醫教你觀察糞便.發現「血便」該懷疑是痔瘡還是大腸癌?醫師教從症狀分辨差異.出現7症狀當心大腸癌已上身:做對2件事可助預防 參考資料:.他們都因大腸癌病逝!名醫曝:腸癌嚴重度看腫瘤位置.余苑綺離世 醫師:防年輕型大腸癌要注意這7件事.金馬獎特技指導朱科豐病逝!大腸癌早期無症狀,靠2篩檢預防.漫畫家蕭言中抗癌4年「超出預估2年壽命」 不敵病魔今晨病逝
-
2023-11-10 癌症.抗癌新知
2021年十大癌症/1原因讓癌王變「肺癌」!胰臟癌首進前10
國健署今公布2021年癌症登記報告,十大癌症發生人數依序為肺癌、大腸癌、女性乳癌、肝癌、口腔癌(含口咽、下咽)、攝護腺癌、甲狀腺癌、胃癌、皮膚癌、胰臟癌。另外,癌症時鐘和2020年相同,平均每4分19秒就有1人罹癌。2021年十大癌症依照發生人數依序為:2021年十大癌症1.肺癌2.大腸癌3.女性乳癌4.肝癌5.口腔癌(含口咽、下咽)6.攝護腺癌7.甲狀腺癌8.胃癌9.皮膚癌10.胰臟癌2021年十大癌症 肺癌躍升至首位2021年的十大癌症排序,肺癌從2020年的第二位躍升從首位;而大腸癌則從2020年首位降到2021年的第二位,脫離蟬聯15年癌王 ;胰臟癌則成擠進前十名,其餘排名不變。新發生癌症人數為12萬1, 762人,較2020年減少217人;全癌症的標準化發生率為每10萬人口306.5人,較2020年下降4.8人。2021年全癌症發生年齡中位數為64歲,與2020年相同;各主要癌症發生年齡中位數,除了女性乳癌及肝癌延後1歲,其餘與2020年相同。部分癌症發生年齡中位數較全癌症年齡中位數早的癌別,分別為口腔癌為59歲、乳癌為57歲、甲狀腺癌為50歲。男大腸癌居首 女乳癌2021年十大癌症排序若依男女來看,男性新發癌症人數為6萬3723人,年齡標準化癌症發生率為每10萬人口330.8人,較2020年減少5.4人;2021年女性新發癌症人數為5萬8039人,年齡標準化癌症發生率每10萬人口288.4人,較2020年減少4.4人。男性十大癌症排序排序與前一年統序位相同。而女性十大癌症排序排序中,皮膚癌與胃癌順序互換、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序位往前,其餘與前一年序位相同。男性十大癌症排序1.大腸癌2.肺癌3.口腔癌(含口咽、下咽)4.肝癌5.攝護腺癌6.食道癌7.胃癌8.皮膚癌9.白血病10.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女性十大癌症排序1.乳癌2.肺癌3.大腸癌4.甲狀腺癌5.子宮體癌6.肝癌7.卵巢癌8.皮膚癌9.胃癌10.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分析男性及女性十大癌症標準化發生率性別比差異較大的癌症別,其中男性口腔癌(含口咽及下咽)與食道癌標準化發生率分別為女性的10.4倍與11.4倍。研究指出,嚼檳榔造成口腔癌的機率為未嚼者的28倍,吸菸造成口腔癌的機率為未吸菸者的18倍,嚼檳榔者罹患上消化道(口腔、咽、喉、食道)癌症風險,較不嚼檳榔者之風險增加5倍,若檳榔、菸、酒三者皆有使用習慣,罹患上呼吸消化道癌之風險更高達10.5倍。民眾健康意識提升主動篩檢 反讓肺癌發生數竄升至第一 2021年癌症登記報告,其中癌王換肺癌,大腸癌擺脫蟬聯15年榜,首居次位。國建署長吳昭軍分析主因,為大腸癌下降趨勢以及民眾自發肺癌篩檢。林莉茹也說,大腸癌標準化發生率連續2年下降,危險因子包含不健康飲食、缺乏身體活動、肥胖及菸酒、老化。而肺癌近5年新發個案數約1萬多人,但是早期發現比率高,推測是民眾健康意識提升,危險因子包括菸害及二手菸、家族史、肺部疾病、空氣污染等。吳昭軍表示,大腸癌有下降趨勢,加上民眾自發性健檢檢查肺癌,健康意識提升讓肺癌超越大腸癌成為發生人數首位。希望繼續推動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讓肺癌發生率早點達到高峰並反轉,同時也呼籲符合資格的民眾加入。肺癌的低劑電腦斷層檢查,針對50至74歲重度吸菸者,以及肺癌家族史者(男性50至74歲、女性45至74歲),可以降低重度吸菸者兩成肺癌死亡率。胰臟癌首度進入發生數前10名 尚無篩檢工具 另外,林莉茹也說,今年首度進入發生數前10名的胰臟癌,目前國際間尚無實證建議對胰臟癌進行篩檢,呼籲若察覺自身有異常症狀,請儘早就醫。其餘常見癌症如,攝護腺癌、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及子宮體癌等目前沒有效篩檢工具,民眾可留意相關症狀,如下:攝護腺癌:小便無力、頻尿、急尿及夜尿等排尿症狀或不明原因骨頭疼痛。胰臟癌:40歲以上沒有糖尿病家族史,惟近期有糖尿病、上腹痛或背痛,疑似來自後腹腔,且上腸胃檢查卻無特殊發現、體重明顯減輕、黃疸、茶色尿合併灰白便的膽道阻塞、不明原因性胰臟炎、脂肪便者。非何杰金氏淋巴瘤:不明原因發燒發燒38°C以上、6個月內體重減輕達10%、夜間盜汗、局部或全身如頸部、腋下、鼠蹊等表淺淋巴腺無痛性腫大。子宮體癌:不正常的出血,包括:月經週期紊亂、長期持續性出血、月經長久不來後突然大量出血或者停經後的出血。【延伸閱讀】.疾病百科/癌症腫瘤(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1-03 活動.精彩回顧
屈臣氏推動女性肺癌防治十年有成 啟動應援箱成癌友後盾
肺癌蟬聯十大癌症死因之首長達19年,根據「全球癌症總覽(GLOBOCAN)2020」資料觀察,台灣女性肺癌發生率不停上升,已高居世界排名前三。屈臣氏自2014年起,即透過「愛妳不肺力」公益計畫致力推動女性肺癌防治,2023正式邁入第十年,11月2日舉辦「愛妳不肺力」10週年記者會,活動現場邀請台灣屈臣氏總經理黃艾知、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教授、副執行長蔡麗娟,以及公益大使王子邱勝翊出席,共同迎來「愛妳不肺力」公益計畫10週年。台灣屈臣氏總經理黃艾知表示:「屈臣氏持續思考如何進一步為肺癌防治帶來有效幫助,發揮藥妝龍頭堅強的通路力量,今年首度集結7大供應商夥伴,打造『抗癌不肺力應援箱』,提供病友最有感的暖心支持。」於活動現場宣布正式啟動「抗癌不肺力應援箱」募集計畫,攜手供應商代表盛大揭幕。癌症中的「三冠王」肺癌,不僅死亡率最高,晚期發現比例以及醫療費用支出皆居冠,而根據國健署統計數據顯示,相較於男性發生率趨緩,女性肺癌發生率近幾年仍不斷攀升。屈臣氏串聯企業內外推廣「永續健康」,為喚起民眾對女性肺癌的重視,連續10年與台灣癌症基金會合作推動「愛妳不肺力」公益計畫,累計投入超過兩千萬推廣費用,助清寒婦女肺癌早期篩檢,多達900個弱勢家庭受益。屈臣氏自2014年啟動「愛妳不肺力」計畫,10年來與知名插畫家、科學知識社群等共同創作趣味宣傳影片、打造社群互動遊戲,也邀請病友感性分享抗癌心路歷程,期望透過多元又暖心的社群宣傳,提高大眾對女性肺癌防治的重視,鼓勵高危險族群及早進行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長期努力之下,成功提升大眾對肺癌防治關注。「愛妳不肺力」公益計畫進入第十年,屈臣氏今年亦捐贈新台幣100萬元,推廣女性肺癌防治愛心不間斷。而根據台灣癌症基金會數據調查,最讓肺癌病友們擔心害怕的事包括治療副作用及後遺症、心理困擾、經濟問題等,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表示:「癌症治療的副作用會影響病人決定是否願意持續治療。有時治療會有不可預期的副作用,所以生活中的支援很重要。」屈臣氏今年攜手台灣癌症基金會打造「抗癌不肺力應援箱」,集結弱勢的肺癌病友生活中需要的日常用品,並拋磚引玉率先捐出500份應援箱,鼓勵民眾一同提供病友支持。台灣屈臣氏總經理黃艾知表示:「希望發揮屈臣氏健康美麗領導品牌的力量,投入幫助肺癌病友,給予最直接且溫暖的支持與陪伴,歡迎大家加入我們的行列,成為病友們最可靠的後盾。」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指出肺癌篩檢已納入公費第5癌篩檢,呼籲具有肺癌家族史或重度吸菸史等肺癌高風險族群善用資源,以利及早發現病徵並妥善治療。除了公益援助,屈臣氏也持續於線上、線下提供專業藥師諮詢服務,民眾可透過官方APP「行動藥師」線上服務,或至全台各門市向專業藥師諮詢肺部保健知識,透過即時且全面的宣導,建議長期處於高空汙環境或曾有肺癌家族史的高風險族群自主定期進行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幫助民眾為自己的健康把關,希望每一位消費者都能由內而外「美麗從健康開始」!
-
2023-10-31 慢病好日子.腦中風
慢病放大鏡【腦中風】搶救腦中風!放寬溶栓、取栓健保給付時間
秋冬季節來臨,氣溫驟降、晝夜溫差大,易導致血管收縮劇烈而引發腦中風。10月29日在一場「2023世界中風日在桃園」活動中,健保署長石崇良說,台灣每年約4萬人中風,健保署已放寬急性缺血性腦中風健保給付條件,10月1日起血栓溶解劑自3小時內調整為4.5小時內,11月1日起取栓手術自8小時內改為24小時內,為病患爭取更多治療時間,降低中風後失能的發生。這場活動是由桃園市衛生局、台灣腦中風學會、台灣腦中風病友協會與聯新國際醫院共同舉辦,於聯新國際醫院旁舉行,活動以「預防中風、減少失能」為主軸,結合園遊會、衛教講座,宣導腦中風防治觀念,現場超過千名民眾參與。石崇良表示,腦中風是造成國人死亡及失能的重要原因之一,台灣每年約4萬人中風,等於有4萬個家庭深陷生活經濟或長照負擔,因此健保署參考國際實證和臨床指引建議,放寬急性缺血性腦中風的兩項健保給付條件。在腦中風初期及早介入治療,可大幅改善預後。台灣腦中風學會理事長連立明說,透過中風日宣導,急性缺血性腦中風的黃金治療時間延長,預估一年能讓268個家庭受惠。台灣腦中風病友協會理事長周中興呼籲,民眾若有臉部不對稱(微笑)、雙手一邊較無力(舉手)、說話口齒不清(說你好),有任一症狀就可能是腦中風徵兆,應盡速撥打119,送到可以治療腦中風的醫院,爭取黃金治療時間。桃園市衛生局長劉宜亷表示,國人10大死因中,腦血管疾病一直都是桃園市民死因的第3或4位,平均每年奪走近千條寶貴性命。為加強腦中風預防,該局積極推動「頸動脈超音波篩檢」,此檢測可清楚看見腦部血流狀況,判斷血管是否狹窄、阻塞,是初步判斷中風很好的工具。篩檢對象則是市府補助肺癌篩檢者中,腦中風高風險族群的市民。【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3-10-29 癌症.肺癌
降低肺癌死亡率兩大關鍵 如何早期發現及避免風險因子
根據國人十大癌症死因統計,「肺癌」已連續13年排名第一,堪稱為「第一名中的第一名」。值得注意的是,吸菸仍是導致肺癌的最主要原因,約占所有病例的85%,但不吸菸的肺癌患者,卻占全球癌症死因的第七位,因此如何迎戰無聲的肺癌,已是全民關注的議題。元氣講座邀請三位專家教導民眾如何避免致病風險因子,以及透過篩檢及早治療,積極對抗肺癌。隨人口老化,因癌症死亡的人數逐漸增加。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吳玉琮說,肺癌死亡的人數最多,主要是因為大多是「晚期」才被診斷出來,因此如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才有機會提高存活率。也因此肺癌預防的方針都著重在「如何早期發現」以及「避免風險因子」。台灣女性肺癌患者,多數不吸菸,引學界積極研究。臨床上肺癌被粗分為二類:「有吸菸」與「沒有吸菸」。吳玉琮說,國際上做過一個非常著名的研究,如果從吸菸與不吸菸的肺癌患者,分析占全球癌症死因的比例,結果發現吸菸的肺癌患者,占全球癌症死因的第一位、不吸菸的肺癌患者則是占全球癌症死因的第七位。在台灣,女性肺癌的患者,大多是不吸菸的肺癌,也是台灣學界積極研究的目標。9種基因突變與肺腺癌相關,成為治療關鍵鑰匙。早期的肺腺癌,若尚未轉移,可以手術切除,但晚期幾乎沒辦法透過開刀治療。不過隨著基因解碼,截至2023年底,醫學界總計發現9種與肺腺癌相關,而且可以治療的基因突變類型。台北癌症中心副院長暨胸腔內科主治醫師邱昭華說,「這完全是上天送給肺腺癌患者的禮物」,找到對應的基因幫助藥物研發,也等於是找到對抗基因突變肺腺癌的治療關鍵鑰匙。9種肺腺癌的基因分型中,最大宗的肺腺癌基因突變類型為「EGFR」基因突變,占整體的40%到55%;其次是「KRAS」基因突變,占8%到12%;第三位是「ALK基因突變」,占5%到7%。邱昭華表示,具基因突變的肺腺癌類型,如果有對應的標靶藥物可以選擇,治療效果會相當好。多專科團隊合作,醫病共決,找出最適合的治療計畫。此外,肺癌的治療透過多專科團隊的合作,為病人發展出最適合且完善的治療策略與照護也逐步成為趨勢。邱昭華表示,以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為例,肺癌多專科團隊除包含臨床與支援團隊外,院內更獨特設有「領航師」,幫助初確診病患更快熟悉院內系統。另外,「個管師」則是密切與病患及家屬溝通的橋梁,協助患者與不同科別醫師溝通,以討論出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針,不再僅侷限病人聽從醫師的建議,而是讓患者徹底了解各種方案後,與醫療團隊討論出最適合的治療方法。透過基因檢測,精準醫療大大提升治療成功率。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研發副院長周德盈表示,精準醫療已成為現今醫療的新標準模式,提供病人量身打造的治療設計,大大提高治療成功率。想得知自己的腫瘤是哪一種基因突變,可以透過「次世代基因定序」等精準醫學檢測,找出患者腫瘤是否有特殊基因突變,若有則可以給予相對應的標靶藥物。例如,亞洲人的肺腺癌大多有EGFR基因突變,歐美則大多有KRAS基因突變。周德盈表示,目前腫瘤基因檢測可以採取組套的方式檢測,不需要做到「全基因篩檢」,且如果符合健保的條件,也有部分檢測健保能夠給付。通常第一次被診斷有腫瘤,醫師評估用藥時,就會建議做基因檢測。目前次世代基因定序這一類的精準醫學檢測,主要使用在癌症患者身上,目的是更精準的使用藥物,尚未足夠成熟到可以當做健康人的癌症篩檢工具。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助高風險族群及早發現病灶。吳玉琮說,針對健康人的肺癌篩檢,現在以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為主,它是一種胸部電腦斷層,可作為肺癌早期篩檢的工具,可以偵測1公分以下的肺部結節,及早揪出、及早治療,等到肺癌出現症狀後才被診斷,通常已經是晚期。免費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衛福部從111年7月起,針對肺癌高風險族群提供每兩年一次免費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檢查,符合資格之民眾可就近到醫療院所受檢。高風險族群是指:● 家中具有肺癌家族史:50歲到74歲的男性或45歲到74歲的女性,且其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經診斷為肺癌之民眾。● 有重度吸菸史者:50歲到74歲吸菸史達30包-年以上,有意願戒菸或戒菸15年內的重度吸菸者。
-
2023-10-29 醫療.新陳代謝
健保大數據/三分之一糖友合併腎病變共病問題 健保沉重的負擔
健保資料顯示,111年全台共有256萬名糖尿病友,最常見共病為慢性腎臟病,約36萬人,醫療費用驚人,糖尿病費用402億元,急性腎衰竭、慢性腎臟病的健保支出更達587億元。健保署長石崇良表示,在所有非傳染性疾病(NCD)負荷中,除了癌症,第一名就是「糖尿病」,而心血管疾病、慢性腎臟疾病也與糖尿病息息相關,這三者共病問題嚴重,已成台灣健保負擔最重的疾病,有必要謹慎擬定照護政策。今天的「聰明就醫╳健保大數據」,深入探討國內糖尿病患者的共病照護現況。臨床顯示,如長期血糖控制不佳,約三分之一糖友合併腎臟病變。為此,健保署去年推出「糖尿病合併初期腎臟病(DKD)整合照護方案」,希望延緩糖尿病患者走入腎臟病,降低洗腎風險。DKD整合照護方案,目前只涵蓋十分之一糖友。「政府推動糖尿病共同照護網,但收案量仍未達預期。」石崇良指出,全台超過250萬名糖尿病友,但僅十分之一被涵蓋在該共照系統中,仍有很大的成長空間;大部分糖友僅到醫療院所就醫、拿藥,每三個月回診追蹤,無法在患者出現共病之前,介入預防。為何共照網收案人數低於預期?石崇良表示,DKD共病共照網在收案時,設有條件限制,參與共照網的醫事機構須組成照護團隊,成員包含醫師、護理人員及營養衛教人員,參與專業人員必須受訓,經過共照網認證合格,這影響醫療院所加入共照網的意願,導致收案情況不盡理想,占率偏低。獎勵積極投入共照治療的醫師,提高參與意願。收案比率偏低,這代表很多黑數個案流落在外。石崇良表示,大部分糖友三個月回診一次,監測糖化血色素,調整治療方針,但晚期糖尿病患常合併腎臟、腦血管、視神經病變等問題,「在這連續且複雜的病程中,必須提早做準備、因應。」延伸閱讀:【慢病共病防治】人、財、識能3缺 醫籲各科打破城牆石崇良說,這正突顯出「大家醫計畫」的重要性,只要符合共病條件者,就可優先納入此照護計畫,由專責醫師提供治療、健康管理。此外,醫師如果積極投入共照治療,經評比後,成效良好,將額外獲得獎勵,藉此提高參與的意願。此外,為讓醫師加強收案,主動找出更多慢性共病患者,家醫大平台提供數據雲端、個案管理、即時反饋、客製化建議等功能,不過,這需「通訊診察治療辦法」盡速完成修法。明年度「大家醫計畫」,擴大科別以照顧共病病友。健保署擴大明年度「大家醫計畫」,石崇良表示,希望所有糖尿病友都能獲得完整的照護,以糖尿病作為平台中心,納入共照計畫、個管計畫,盡力整合各計畫,蒐集糖尿病友散落在各點的就醫資料,在「主責家庭醫師」協助下,提供一站到位的醫療照護。「家醫計畫」上路迄今,已近20年,目前共有5600多家診所、7800多位醫師參與這項醫療政策,醫師科別涵蓋了內、外、婦、兒及家醫科等,至少以五家診所組成社區醫療群,共同提供全人全程醫療照護。為了讓妥善照護糖尿病友、慢性腎臟病、心臟疾病等共病患者,石崇良指出,將逐漸擴大科別,例如,糖友容易有黃斑部病變、視力變差等問題,此時,眼科醫師愈顯重要,有必要加入「大家醫計畫」醫療團隊。平台提供多項檢查數據,密切監測病人治療效果。透過家醫大平台系統,固定一位主責家庭醫師負責病友的治療、衛教,系統主動監測相關數據,如有異常,及時提醒醫師、個管師聯繫病患,提前回診追蹤;另提醒醫師有關收案追蹤管理訊息,以期找出潛在患者收案照護。石崇良表示,家醫大平台至少提供血糖、尿蛋白、血脂、視網膜、血壓、戒菸、癌篩、疫苗、BC肝篩檢、營養運動睡眠等10項數據,作為醫師監測病人治療效果,掌握未來可能發生的共病,讓共照網更加完備。延伸閱讀:【慢病共病防治】善用AI「算病」 更精準個人化
-
2023-10-16 焦點.杏林.診間
第33屆醫奉獎/謝宏榮也曾計畫移民!對「庄腳」生老病死感觸深,讓他放不下第二故鄉七股
看見謝宏榮醫師準時出現在診間,候診的鄉親開心喊道:「謝醫師,早。」謝宏榮從30歲時在台南縣七股鄉衛生所服務開始,到現在七股鄉已經改為台南市七股區,他也已經67歲,「謝宏榮診所」每天早晨八點十分開業,他幾乎仍然是第一個到的:「鄉下地方長輩早早起床,總不能讓他們等醫師吧。」謝宏榮眼神看來熠熠發光,對於偏鄉醫療還有理想,想和妻女一起努力,希望替失智症醫療盡份心力。排隊看診的病患超過8成都65歲以上,對高齡化社會,謝宏榮很有體認,不知不覺中自己也成了其中一份子,「市民卡」領了2年。難道沒想過退休?謝宏榮幾乎沒有思考,即刻嚴肅回答:「不會,做到動不了為止吧。」經歷東碇島的孤絕,而後在七股落地生根。謝宏榮是國立陽明醫學院(現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醫學院)醫學系第一屆公費畢業生,與前陽明大學校長郭旭崧、前中央健保局總經理張鴻仁、前立委陳宜民等人是同學。當初選擇科別時,衛生署正推動家庭醫師制度,他毅然投入家庭醫學科,先在離島金門服役當醫官,再到高雄市立民生醫院擔任住院醫師,期間以發起人及創始成員身分,成立中華民國家庭醫學學會,同時轉到台南縣七股鄉衛生所服務,後來診所也開在七股,沒離開這個大部分人認為的「庄腳所在」。謝宏榮回憶從醫生涯,覺得跟偏鄉十分有緣。服役時在金門當少尉醫官,中間還有數個月的時間派駐東碇島。東碇島位置偏僻,上下得攀爬301級石階,常因海象不佳無法運補,島上百餘位官兵跟看守燈塔的雇員只能三餐吃罐頭。醫療用品也彌足珍貴。滿滿前線戰地氣氛。謝宏榮聽學長說,之前還有阿兵哥因為踩到地雷受重傷,讓他心裡有些害怕。幸好,那段期間,頂多遇上皮肉傷縫合,沒什麼疑難雜症。經歷過東碇島的孤絕,七股偏鄉對謝宏榮「只像小菜一碟」。衛生所服務期滿未申請調動,跟阿公阿嬤繼續「搏感情」。順利退伍後,謝宏榮先到高雄市立民生醫院任住院醫師2年,再到七股鄉衛生所服務。七股是台南沿海地區最大的行政區,一眼望去不是農地就是魚塭。謝宏榮在屏東縣出生長大,對這樣的農漁村風情倒不陌生,也十分適應純樸的鄉村生活。雖然個性靦腆,但他喜歡與人互動的感覺,在衛生所的工作很快上手。2年期滿,他沒有申請調動,決定留下來繼續跟阿公阿嬤「搏感情」。民國72年,行政院衛生署為提升偏鄉醫療保健服務水準,在衛生所充實醫療設備,再由各地教學醫院支援醫師開辦門診,也就是「群體醫療執業中心」。七股是這項政策的重要據點之一。謝宏榮擔任主任的七股鄉衛生所水漲船高,不只看診水準提升,在肺結核、高血壓、糖尿病的篩檢上也有突出績效。當時的行政院政務委員沈君山帶留美的大陸教授來參訪,很訝異這麼年輕的醫師願意留在資源不足的偏鄉。後來謝宏榮獲行政院頒發服務績效優良獎。對「生老病死」感觸深刻,讓他放不下「第二故鄉」。早年的七股鄉民,如果不是急症或重症,幾乎都先到衛生所就醫。一回生二回熟,謝宏榮跟病患慢慢變成「厝邊好鄰居」的關係,就算沒病痛,鄉民有時路過也會進來打個招呼,甚至把自家養殖的虱目魚、種植的紅蔥頭直接放在衛生所門口。這段期間也是謝宏榮對「生老病死」感觸最深的時期。由於衛生所醫師得支援行政相驗,常常發生前幾天還在寒暄的老人家,突然就接到過世的消息,看到家屬難過的神情,謝宏榮情緒大受影響,除了感嘆人生無常,也讓他更堅定奉獻偏鄉的意志與決心。忙於工作的謝宏榮,直到30多歲才透過相親認識了妻子黃瀞瑤。黃瀞瑤有不少親戚移居海外,謝宏榮也曾計畫移民,但心裡實在放不下七股這個第二故鄉,最後兩人決定留下。隨著全民健保在1995年開辦,謝宏榮離開工作了八年半的七股衛生所後,就在七股開設診所,換個環境繼續為鄉親服務,沒想到一晃眼又過了28 年。阿伯駕著牛車來看病,阿公說「謝醫師說的我都聽」。謝宏榮說,當初選擇家庭醫學科,就是想站在第一線,扮演民眾的健康顧問。而在七股行醫,最大的成就感正來自於醫病關係的和諧。他扳動手指頭慢慢計算,如果從衛生所醫師的時代算起,最多有一家六代人都讓他看診過。曾經還有阿伯做完農事,從田裡直接駕著牛車前來看病,牛還拴在路旁電線桿上,令人莞爾。看診的日子裡,謝宏榮診所總是一早就會有民眾前來報到,彼此認識的還會互相關心,氣氛不像看病的場所,倒似社區活動中心。謝宏榮看診相當仔細,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是從各面向來分析病患的狀況,有時旁敲側擊,連病患自己沒注意到的地方都注意到了。病人對他信任度極高,有阿公就說:「謝醫師說的我都聽。」幾十年看診下來,謝宏榮感受到社會的變化。除了不斷增加的中高齡人口,近些年外配及移工等外籍人口也有增加的趨勢,又以印尼、越南、泰國等地最多。為了方便溝通,他整理了像是咳嗽、流鼻水、各部位疼痛、過敏等常見的病症,預先用當地語言翻譯好,看診時如果國語、英文都講不通,就拿圖表出來讓對方指認,再對症下藥。七股地區老人問題相對嚴重,除了慢性疾病,謝宏榮尤其關注失智症的問題。每次有老人家回診,他都特別觀察是否有失智徵兆。如果有異,家醫科醫師不能開立相關用藥,必須轉介給精神科醫師,但大醫院就診不那麼方便,謝宏榮呼籲政府單位適度開放權限給家醫科。謝宏榮的妻女在攻讀醫療研究所後,也積極推動以畫畫輔助,希望能對失智症治療作出貢獻。高齡化問題嚴重,關注失智、中風問題及早轉介。一般人印象中,到診所就醫通常不是大病,但診所把關做得好,卻可以提早發現疾病、降低重症機率。謝宏榮說,偏鄉地區中高齡民眾又有一種特性,通常都是很不舒服才會來看診。他就診治過許多因頭痛、胸悶就醫的人,其實已經是心肌梗塞、中風的高危險病患,在及時轉介下,透過手術等治療救回一命。因此從在衛生所當醫師的時期開始,他就大力推廣健康檢查,包括糞便潛血、子宮頸抹片、成人健檢等,不厭其煩的向上門的病患宣導,一些固執的叔伯阿姨,也在他「疲勞轟炸」下乖乖就範。當早期發現的病症獲得治癒,病患登門感謝時,總讓他覺得再累都有意義。67歲的謝宏榮固定星期一到星期六看診,從市區開車到七股,來回得花一個半小時,已出過幾次小車禍。隨著年齡增長,他體力有點下滑,有回看診到一半暈眩,醫師瞬間變病人,所幸無大礙。後來調整看診時間,多一個下午休診。但他說無論如何,診所會一直經營下去,「病人在,我就會在。」個人獎:謝宏榮年 齡:67歲出生地:屏東縣學 歷:國立陽明醫學院(現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醫學院)醫學系現 職:謝宏榮診所負責人經 歷: 高雄市立民生醫院住院醫師台南縣七股鄉衛生所主任兼醫師台南市七股區謝宏榮診所醫師主要事蹟:●擔任衛生所主任期間獲行政院研考會頒發服務績效優良獎●2013年診所獲台南市頒發年度大腸癌篩檢工作績效優良獎【看更多得獎者故事】.第33屆醫奉獎系列專題報導(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0-12 癌症.乳癌
你知道台灣乳癌有多嚴重?篩檢乳癌的最佳工具是什麼?女性朋友需要了解的乳癌篩檢大小事!
什麼是「粉紅10月」?了解台灣乳癌的嚴重性!十月為國際乳癌防治關懷月,也被稱為「粉紅十月」,最早由美國癌症協會所發起,目的在喚醒女性對於乳癌的重視。安南醫院外科部主任暨乳房外科主任戴運生整理相關數據,說明如下:根據衛福部2022年的死因統計:●癌症是十大死因中第1名●乳癌十大癌症死亡率中排行第4名●2022年2,834名女性死於乳癌●2022年乳癌的死亡率:24.1(每十萬人口)。整理國民健康署2019年的癌症登記報告可知:●乳癌一年新發生人數為14,856人,排行婦女癌症發生率第1位。●平均每10人就有1人罹患乳癌。●每36分鐘就有1名女性罹患乳癌。●乳癌好發年齡比歐美國家早,在45~64歲,較歐美國家更早台灣地區較常見的乳癌高危險族群:●乳癌家族史●初經太早●停經較晚●從未生育或30歲以上才生育●停經後有使用賀爾蒙補充劑●未曾哺餵過母乳●攝取高脂肪高熱量食物●停經後肥胖者乳癌篩檢的最佳工具是什麼?乳癌篩檢適用的女性族群是哪些?戴運生部主任指出:乳癌並非短期快速發展而成的疾病,當乳癌腫瘤大於1公分,能藉由觸診和異常症狀發現時,此時乳癌通常已存在乳房一段時間。如果想找出第0期的原位癌,此時可能無任何臨床症狀,就必須透過乳房X光攝影來捕捉發現異樣微小鈣化點。目前乳房X光攝影仍是乳癌篩檢的最佳工具,能發現極細微的乳癌病變線索、捕捉微小的乳房鈣化影像,有助於早期偵測出原位癌(第0期的早期癌症階段)。呼籲女性朋友:「定期接受乳癌攝影檢查,越早發現的存活率越高!」早期乳癌的治癒率可達9成以上、5年存活率可達8成。建議以下的女性族群,應每2年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年齡45歲以上至未滿70歲女性●或40歲以上至未滿45歲具乳癌家族史的女性乳癌篩檢的注意事項有那些?複檢的方式有哪些?戴運生部主任指出新型的乳房攝影儀器已可大幅降低檢查的不適感,建議女性朋友可在經期結束1至2週內檢查,避免乳房因賀爾蒙作用較為漲痛,減少乳房X光攝影產生的不適感。如果乳房X光攝影檢查出異常時,病人不應慌張,應轉往乳房外科就診。醫院通常會再進一步檢測:1.安排進行乳房超音波或針對病灶處進行放大攝影複檢2.難解的情況時,可再安排乳房核磁共振檢查3.可疑病灶,可再進一步切片化驗,判斷是良性或惡性細胞。戴運生部主任貼心提醒:許多女性朋友篩檢結果發現異常時,因為不嚴重並未積極治療,一年多後再回診時,才發現腫瘤已經變大,甚至轉移至淋巴,可謂悔不當初。乳房X光攝影仍有限制,即使檢查結果正常,平常女性朋友如要多注意乳房是否有異常:●發現乳房有硬塊或腫瘤●乳暈或乳頭的皮膚有濕疹紅腫和潰爛●乳房皮膚有潰瘍或橘皮狀變化●乳頭異常出血或產生不正常分泌物●腋下或頸部淋巴結腫大等異狀如有異常,仍應儘速到乳房外科就醫診治。10月份台南市鄰近安南醫院的民眾如有乳癌篩檢需求,可以參考活動相關辦法。元氣網想了解更多乳癌知識→元氣百科乳癌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9-22 癌症.肺癌
拯救台灣與全亞洲的生命 肺癌篩檢普及化是關鍵 最新亞洲專家共識出爐: 盡速轉向LDCT篩檢 及早揪出肺癌
篩檢對象首重非吸菸者!亞洲非吸菸肺癌患者比例高於歐美肺癌已對亞洲各國造成重大的醫藥負擔,根據一篇發表於《胸腔腫瘤學期刊》集結亞洲19位專家的最新共識指出,要降低肺癌死亡率,應加強篩檢的普及與改變篩檢的方式,以落實早期診斷。在這篇最新共識中,專家們強烈建議應從傳統胸部X光檢查轉向更先進的LDCT(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採取低劑量X光的電腦掃描生成影像,進而檢測出肺部異常,包括腫瘤 。美國一項超過 5萬名受試者參與的臨床試驗也顯示,與胸部 X 光檢查(每十萬人年有309 例死亡)相比,LDCT 篩檢(每十萬人年有247 例死亡)的肺癌死亡率相對降低了 20%,證明這是更有效的早期癌症篩檢方式。 改善肺癌篩檢,將有助於挽救全亞洲的生命,因為全球約有五分之三的肺癌病例發生在亞洲,代表全亞洲總計有超過130萬名肺癌患者。2020年在台灣初次診斷為肺癌的患者共計16,370 人,肺癌發生率在台灣人十大癌症中排行第三,死亡率更是排行第一。身為此專家共識成員之一的台大醫學院內科教授楊泮池表示,我們呼籲亞洲各國應盡速啟動肺癌高風險族群的LDCT篩檢計畫,且應廣泛介紹這項更精密的篩檢方式,不僅能提高肺癌的早期發現,也有更高的機會提升治癒率。例如台灣國健署自2022年7月1日起,將肺癌篩檢納入第五癌篩檢,開辦肺癌早期偵測計畫,補助高風險族群每2年1次免費LDCT篩檢,是全球第一個針對具肺癌家族史及重度吸菸者提供肺癌篩檢的國家。計畫施行1年共計49,508人接受篩檢,其中531人確診為肺癌,早期個案占85成,顯見LDCT篩檢有助於早期發現肺癌,讓患者儘早接受治療,提升肺癌存活率。 根據專家共識建議,針對接受常規健康檢查發現異常且持續暴露於危險因子的患者,應每年進行LDCT篩檢,而像重度吸菸者這類高風險族群則應每年進行兩次LDCT篩檢。在大部分的亞洲國家, LDCT篩檢仍未在常規肺癌篩檢計畫中施行,多數因為知覺成本、補助、缺乏設備與專業人員、無明確準則等問題,再者還須面對不願接受檢測的高風險族群。為了克服這些困難,專家們建議應制定一套LDCT篩檢準則及檢後追蹤的配套辦法,並納入綜合肺部保健方案,例如推動國家級的篩檢計畫,以加強肺部篩檢計畫及後續照護的普及。此項共識集結香港、印度、印尼、日本、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韓國、台灣、泰國、越南等地專家廣泛討論的成果,並獲國際肺癌存活倡議聯盟Lung Ambition Alliance(LAA)的支持。LAA是國際肺癌研究協會(IASLC)、全球肺癌聯盟(GLCC)、阿斯特捷利康(AstraZeneca)和Guardant Health之間的非營利性聯盟。專家們也進一步呼籲改進,應將戒菸計畫納入肺癌篩檢計畫之中。台北榮民總醫院胸腔部部主任陳育民指出,國健署推動的LDCT篩檢補助計畫是亞洲先例,能加速找出肺癌病人,建議除了符合補助條件的家族病史者與吸菸者之外,非吸菸者而有家族肺癌病史的女性也要特別留意,以榮總院內參與國健署的LDCT篩檢統計為例,總共有1,443人接受LDCT篩檢,篩出肺癌的病人之中就超過8成是女性,不過幸好多數是屬於早期病人得以早期治療。另外,空汙也是一項危險因子,已有多篇國際研究指出長期暴露於空汙環境與肺癌的高關聯性,未來也應將此族群納入LDCT篩檢條件。 儘管吸菸是主要的肺癌風險因子,但非吸菸者罹患肺癌仍占多數,尤其是在亞洲女性中更為顯著。研究顯示,與歐洲和北美相比,亞洲非吸菸肺癌患者的比例更高。此外,相較於現在和以往的吸菸者,亞洲非吸菸的肺癌患者有更高機率在更早的年齡被診斷出來。因此,專家們一致認為,無論吸菸與否,應考慮將遺傳和人口統計等因素納入肺癌高風險族群的篩檢條件。專家們指出,記錄針對從未吸菸者的風險因子國家數據報告,包括年齡、肺癌家族史、其他癌症史、二手菸以及暴露於室內(烹飪和加熱煙霧)和室外空氣污染等,也有助於當地政府建立肺癌篩檢計畫。諮詢專家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9-19 醫療.感染科
HPV相關癌症中「口咽癌」已超越子宮頸癌! 兩性應共同預防HPV 遠離HPV感染相關風險
大多數的HPV感染會自行清除,若長期持續感染HPV且無法自行清除,可能導致HPV相關疾病。HPV感染原因多 單一性伴侶也應注意HPV相關癌症中「口咽癌」已超越子宮頸癌(註1)。過去民眾只會聯想到子宮頸癌的人類乳突病毒(HPV),實際上也可能會引起頭頸癌、肛門癌等疾病(註2)。根據統計男性罹患頭頸癌的風險較高(註3),不可不慎!台中榮民總醫院耳鼻喉頭頸部主任王仲祺醫師分享,人的一生有高達8成機率感染HPV(註4) ,主要經由性接觸傳染,但因其具高度傳染性,皮膚、黏膜等接觸到HPV就有感染風險(註5),研究指出就算只有單一個性伴侶,感染HPV的機率仍有6成,若在一生中累積3至6位的性伴侶,感染HPV的風險更高達9成(註4)。台灣每50人就有將近1人口咽部感染HPV!台灣近年因感染HPV而導致的口咽癌呈上升趨勢(註6),口咽癌在美國則已超越子宮頸癌成為最常見的HPV相關癌症(註1),好萊塢巨星麥克道格拉斯(Michael Douglas)就曾因罹患第4期咽喉癌差點喪命,他受訪時曾表示他罹患咽喉癌不是因爲吸菸或過量飲酒,而是因為感染HPV所導致。2023年本土研究發現,台灣將近每50人中就有1人口咽部感染HPV,當中男性口咽部HPV感染盛行率更是女性的1.3倍 (註7)。王仲祺醫師補充,除了菸、酒、檳榔外,不分男女皆有可能因HPV持續感染而罹患頭頸癌(註8)。研究指出,和女性相比,男性感染 HPV 後較不容易自然產生抗體,長期感染且無法自行清除時致癌風險較高(註9)。即便在感染初期沒有明顯症狀(註5),也可能在不知不覺中傳染給親密朋友。頭頸癌患者多為中年男性,常因工作延誤治療王仲祺醫師分享診間觀察,曾發現有病患因頭頸癌早期症狀不明顯,而延誤最佳治療時機(註5)。經治療後,病患的外貌可能受影響,甚至也造成了病患生活上的不便性,像是難以說話、吞嚥等症狀,輕則嘴巴乾燥、重則喉嚨壞死。這些生活上的不便性也可能造成病患容易有憂鬱、社交畏懼及抗拒親密關係的情況發生(註10,11), 。且這些患者大多為40至50歲的中年男性族群(註12),這些中年男性族群往往都是家中的經濟支柱,常因工作而延誤治療時機,未來反而會帶來更龐大的醫療負擔。為了避免後續治療對家庭帶來更大的負擔,因此更需要有HPV防範意識。醫籲HPV三訣竅 民眾應及早發現、及早治療頭頸癌沒有常規篩檢工具,因此不易早期發現(註13),為了避免病患們在手術治療後可能導致的生心理上的不適感,高風險人群可優先透過免費的口腔癌篩檢工具來預防頭頸癌,40歲以上的民眾應定期接受成人健檢服務(註14),盡可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保有較好的生活品質亦可降低龐大醫療費用。王仲祺醫師最後建議民眾不分性別應及早採取行動預防,除了戒菸、酒、檳榔外,更應注意安全性行為、依醫囑接種HPV疫苗(註13)。和所有疫苗一樣,HPV疫苗並非用於治療且可能無法對所有的疫苗接種者都產生保護作用。常發生的不良反應為注射部位搔癢、腫塊、溫熱感等,或頭痛、發燒等全身性不良反應,通常輕微且短暫。其他詳細資訊,請諮詢醫療專業人員。參考資料註1:Van Dyne EA, Henley SJ, Saraiya M, Thomas CC, Markowitz LE, Benard VB. Trends in Human Papillomavirus-Associated Cancers - United States, 1999-2015. MMWR Morb Mortal Wkly Rep. 2018;67(33):918-924. Published 2018 Aug 24.註2:Questions and answers about HPV vaccination註3:Tsai SC, Huang JY, Lin C, Liaw YP, Lin FC.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human papillomavirus infection and head and neck cancer: A 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y. Medicine (Baltimore). 2019;98(7):e14436.註4:Chesson HW, Dunne EF, Hariri S, Markowitz LE. The estimated lifetime probability of acquiring human papillomavirus in the United States. Sex Transm Dis. 2014;41(11):660-664.註5: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107年HPV疫苗衛教手冊註6:Wang CP, Chen TC, Hsu WL, et al. Rising incidence of HPV positive oropharyngeal cancer in Taiwan between 1999 and 2014 where betel nut chewing is common. BMC Cancer. 2022;22(1):296. Published 2022 Mar 21.註7:Lou PJ, et al. Prevalence of oral human papillomavirus infection among healthy population in Taiwan. Poster presented at IPVC 2023; Washington DC, USA; April 17-21, 2023.註8: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Head and Neck Cancers註9:Giuliano AR, Viscidi R, Torres BN, et al. Seroconversion Following Anal and Genital HPV Infection in Men: The HIM Study. Papillomavirus Res. 2015;1:109-115.註10:Rhoten BA, Deng J, Dietrich MS, Murphy B, Ridner SH. Body image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in patients with head and neck cancer: an important relationship. Support Care Cancer. 2014;22(11):3053-3060.註11:Fang CY, Heckman CJ. Informational and Support Needs of Patients with Head and Neck Cancer: Current Status and Emerging Issues. Cancers Head Neck. 2016;1:15.註12:Hwang TZ, Hsiao JR, Tsai CR, Chang JS. Incidence trends of human papillomavirus-related head and neck cancer in Taiwan, 1995-2009. Int J Cancer. 2015;137(2):395-408.註13:Timbang MR, Sim MW, Bewley AF, Farwell DG, Mantravadi A, Moore MG. HPV-related oropharyngeal cancer: a review on burden of the disease and opportunities for prevention and early detection. Hum Vaccin Immunother. 2019;15(7-8):1920-1928.註14: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口腔癌篩檢簡介 (Accessed:2023/5)
-
2023-09-19 醫聲.癌症防治
乳癌年輕病友多 病團盼新藥加快納保、癌篩年齡下修
衛福部統計,乳癌發生率為十大癌症第一位且逐年上升,不少年輕女性也罹癌。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今表示,年輕乳癌病友剛出社會,未有足夠積蓄購買昂貴保險,若新藥不及時納保,病友經濟狀況備受影響。協會也呼籲應下修乳房攝影補助年齡,幫助病人及早發現疾病。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理事長黃淑芳表示,根據衛福部最新資料,2021年乳癌就醫病患超過15萬人,人數在10大癌症中排名第三。且在美國乳癌標準化死亡率逐年下降的同時,台灣乳癌標準化死亡率卻未有效降低,關鍵是因國內受限健保財務,乳癌用藥多採退線給付,無法及時提供病友有效的治療用藥。她也說,根據111年健保前10大癌症醫療支出統計,乳癌病友人數最多,每人平均獲得的醫療費用卻是最少。乳癌也是年輕族群發生率最高的癌症,不少病友剛出社會,沒有足夠積蓄購買昂貴商業醫療保險,勞保能補償的也不多,身心、經濟狀況、生活品均受影響。呼籲應加速新藥納保,讓病友能在罹病早期就獲得健保給付。另外,黃淑芳指出,近年台灣女性乳癌攝影服務利用率嚴重下滑,109至110年之間下滑5.1%,110年乳癌篩檢服務持續下滑,這與疫情影響、病友就醫受限有關。協會將持續宣導,呼籲民眾落實乳癌篩檢,且有鑒於乳癌好發年齡持續下移,應將乳房攝影檢查補助年齡,由現行的45歲下降至40歲,幫助病友及早發現、及早治療。衛福部國健署署長吳昭軍下午接受媒體聯訪表示,國健署癌症登記報告中,並未看到乳癌年輕化現象,目前罹病時間的中位數約為56歲。針對乳房攝影補助年齡下修,6月曾召開專家會議討論,但需有更多實證,確保下修後能更有效率找到病人,會持續與專家討論。黃淑芳表示,乳癌病友協會自2002年成立以來,始終站在第一線協助姐妹對抗乳癌,每年定期於全台舉辦各項活動,包括首次罹癌病友指引的「認識乳癌之旅」,到針對晚期復發的「ABC工作坊」,以及協助姐妹沈澱心靈的「好心情工作坊」,與充實衛教知識的「智慧病人講座」等,從各面向協助病友完成抗癌旅程。
-
2023-09-13 醫療.消化系統
李芳雯飲食清淡3年長21顆息肉!為何有人特別容易長息肉?醫分享病例曝可能原因
58歲的「內衣皇后」李芳雯2021年腹部長了12顆息肉,隔年(2022年)又發現6顆,兩次都是發現後立即切除。今年她又再度「燒了」3顆小息肉,她表示一切都很順利,唯一就是膽固醇高,強調要更加強注意飲食習慣。李芳雯3年長21顆息肉李芳雯日前在臉書貼出一張豐盛美味的早餐照,並透露:「今年燒了三顆小息肉~就是膽固醇高 (對自己太好了…愛吃鬼),要再更加注意飲食習慣,加強認真運動。」事實上,這是李芳雯連續第三年發現息肉,2021年她說腹部長了12顆息肉,隔年(2022年)又發現6顆,連同今年又3顆,也就是3年長了21顆息肉。去年她還表示覺得內心很不平衡,因為自己平日吃的清淡,內臟類、燒烤、油炸都不碰,也不吃辣,想著有些朋友大魚大肉、菸酒不忌都沒事,自己竟然會長「息肉」!但從今年發文看來,李芳雯已經很淡定,而且息肉的數量也逐年減少,顯然有在「控制」。而為何李芳雯會不斷長息肉?李芳雯之前受訪透露,連醫生也納悶,最後只能判斷或許與家族遺傳病史有關,「爸爸是肝囊癌過世,媽媽糖尿病,都在睡夢中安詳走的,但也無從查起,所以我也無解」。【延伸閱讀】內衣皇后李芳雯大腸長12顆息肉 切除1年復發又冒6顆讓她驚呼為什麼一般我們都以為,嗜吃肉的人才會容易長息肉,其實像李芳雯這樣,飲食清淡卻仍長息肉的例子也所在多有。甚至過去我們也聽過一些常年吃素卻仍得大腸癌的病例。到底要如何預防?醫分享鋸齒狀腺瘤症候群病例 基因變異不斷長息肉禾馨民權內科診所醫師葉秉威也在臉書《胃腸專家 葉秉威醫師》發文分享一個已追蹤4年的病例,每一年都切10-20顆息肉。雖然有越切越小的趨勢,但總是無法停止追蹤。該病患也跟李芳雯一樣,「菜吃很多、肉吃很少、也不抽菸喝酒,更不是胖子…」因此跟醫生抱怨「為什麼我這麼會長息肉?」葉秉威說明,該病患是「鋸齒狀腺瘤症候群 (serrated polyposis syndrome)」,因為基因變異的關係會不斷的長出息肉。根據目前診斷標準,全大腸累積超過20顆以上就可以符合診斷,而他的息肉量早就遠遠的超過。鋸齒狀腺瘤症候群未來發生大腸癌的比率約25%-40%。幾乎每三個病患,就有一個未來會發生大腸癌。而其一等親,也有非常高的機率會罹患相同症候群及曝露在大腸癌風險。偏偏這種息肉,常常蓋了一層黏液,因此很容易被忽略誤以為殘便,被視而不見。且這種息肉用糞便潛血篩檢效果差,較適合的檢驗方法就是定期做大腸鏡,發現息肉立即切除,才能預防大腸癌發生。葉秉威呼籲,40歲就應該開始定期做大腸鏡篩檢。鋸齒狀息肉與生活習慣息息相關根據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肝膽胃腸科醫師曾晟恩曾受訪指出,大腸息肉根據癌變機制,可分為增生性息肉、無蒂鋸齒狀腺瘤和傳統鋸齒狀腺瘤,後兩者有癌變的可能性。提醒當出現間斷性血便、腹部悶脹、腹痛、體重減輕、貧血等症狀時應特別留意,有可能為腸息肉所致,應接受大腸鏡檢查,並遵守醫囑治療,並定期追蹤,才能降低息肉癌變的可能性。台安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葉秉威也曾在《聯合報》撰文指出,多數大腸息肉發生的風險因子都類似,不外乎和基因、愛吃紅肉、少運動等有關,但鋸齒狀息肉更和抽菸、喝酒、高身體質量指數(BMI)有關,也就是和生活習慣息息相關。此外,有家族史更要特別留意。總之,若僅吃素或飲食清淡,卻沒有注意養成良好生活型態,沒有定期做大腸癌篩檢,仍有可能罹患大腸癌。【延伸閱讀】腸道老化的頭號公敵 醫師:這些人的腸道更容易長息肉關於息肉你該注意腸道息肉分三種1.發炎性息肉:又稱為偽息肉,因大腸黏膜發生潰瘍壞死,新生的黏膜過度生長所致。2.增生性息肉:是常見的息肉,無須切除,但需定期追蹤其變化。3.腺瘤性息肉:惡變風險最高的息肉,發現了一定要切除並追蹤。常見症狀:間斷性血便、腹部悶脹、腹痛、體重減輕、貧血危險因子:遺傳基因、愛吃紅肉、少運動、抽菸、喝酒、高身體質量指數(BMI)、40歲以上看完整疾病百科/大腸息肉【資料來源】.李芳雯臉書.臉書粉絲專頁《胃腸專家 葉秉威醫師》.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3-09-12 慢病好日子.慢病專欄
地方名人堂【雲林縣】全力推動健康城市 曾春美籲中央:職場健康檢查應與時俱進
雲林縣2023年上半年人口出現十年來首度正成長,除了因為招商成功,部分關鍵也來自縣府全力推動多元化的健康政策,從高齡者安心養老、婦癌篩檢、酒癮戒治、肺功能檢查到職場健康,同時更朝著推動「與疾病共存」心理健康方向努力,要教育民眾正向看待疾病,才能享有優質的預後人生。呼籲中央職場健康應與時俱進 以保障勞工安全健康肺癌防治是雲林縣的公衛施政重點。雲林縣衛生局局長曾春美表示,衛生局民國 105 年與肺病防治基金會及企業合作推動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LDCT)檢測的專案計畫,對象包括雲林縣環保局稽查員、各鄉鎮市公所清潔隊員及警察局各分局員警,一共做了244人,107年再針對中小學教師檢測了500人。她說,一開始國健署並不支持LDCT,因為一來擔心有輻射問題,二來認為檢測會出現偽陽性,易造成民眾恐慌,雲林縣這兩年的檢測分別檢出16%及20%的「有異常」及「明顯異常或疑似惡性腫瘤」,109至110年衛生局與扶輪社合作,繼續推動LDCT檢測,而國健署也動了起來,111年開辦肺癌早期偵測計畫、雲林縣有五家醫院配合辦理,分別是台大醫院雲林分院、安生醫院、彰基雲林分院、若瑟醫院及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為高風險族群提供檢測。另外,針對職場的肺部健康,現有的職業安全衛生法對勞工的健康檢測內容已不足,曾春美表示,雲林縣將向中央反映,建議勞動部把肺功能檢查列入勞工一般體格檢查項目,以保障工作者安全及健康。曾春美更強調,提供安全健康的職場是企業主的責任,雲林縣衛生局希望能擴大與企業合作,鼓勵企業主增加勞工檢查項目,例如X光等,讓企業主了解員工健康是企業的資產,一旦員工生病, 反而是企業的損失。健康城市一:前進社區 一站式篩檢曾春美表示,雲林縣老化程度居全國前四名,偏鄉多,多數老人集中在偏鄉地區,但縣府在推動各種疾病篩檢時,最大難題是有一些老人「永遠邀不到他們出來」。 她說,會出來參與篩檢的老人占比約百分之五十幾,「但其他的不出來就是不出來」,衛生單位用盡所有方法也沒用,進一步探究原因發現,第一是這些老人沒有健康識能,自覺認為「現在又沒怎樣,何必檢查」;第二是怕自己一旦檢出陽性後,在地沒有醫療院所,要赴其他鄉鎮市就醫又無人接送,交通困難,最後延誤就醫。因此,衛生局近年積極發展外展醫療,以衛生所為根據地,主動前進社區。曾春美說,民國111年起,雲林縣縣長張麗善要求各地衛生所做到一站式篩檢,在各地衛生所每月提供一次各種癌症的篩檢,民眾可到站進行癌症癌檢。衛生局也積極邀請符合資格的醫療院所參與社區外展篩檢服務。針對婦癌篩檢,雲林縣也發展出在地特色,結合美容美髮業,從民國109年起招募有意願的業者擔任素人說客,在社區婦女美容美髮的閒聊之間宣導婦癌篩檢,提高民眾的健康認知,迄今已邀約 234 位女性完成婦癌篩檢。健康城市二:建立個案管理系統由於醫療資源不如都會區,曾春美強調, 雲林縣對公共衛生的推動,以前端的預防保健為主,衛生局近年與長庚集團合作「銀躍雲林‧健康 e 把罩」個案管理系統,針對中高齡以上民眾,提供完整性的健康照護服務,健檢異常者的資訊會進入系統資料庫,系統針對疾病異常進行前期追蹤,也會對這些民眾展開疾病衛教及營養、運動宣導介入,減少慢病惡化及共病的發生。曾春美說,這套系統由各地衛生所負責,因為這群健檢異常者都是社區裡的慢性病高風險族群,為免以後失智失能,衛生單位要提早接觸這些可能的個案,提早防治。健康城市三:醫消聯手 搶救腦中風為打造健康城市,雲林縣致力降低OHCA(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意指到院前心肺功能停止),救護車緊急載送的患者到院存活率已從之前的7%,提升到21.74%,超過三倍。曾春美指出,為了增強到院前的救護能力,雲林加強醫消聯手。以腦中風來說,消防單位一線隊員第一時間會做腦中風辨識,將高度疑似的腦中風病人送往急救責任醫院(台大雲林斗六分院、若瑟醫院、彰基雲林醫院、中國醫大北港分院),消防局配置的護理人員會在勤務指揮中心做線上指導,衛生局輔導急救責任醫院參與衛福部的「提升急重症及加護病房轉診品質計畫」,都已建立急救快速通道。曾春美也說, 雲林縣每季舉行縣內各大醫院的院長會議,協調各醫院之間的轉診等合作分工事項,這樣的定期會議建立起了良性的互動和機制,讓各醫院溝通無礙,資源分享,相互合作而非競爭。另一方面,為強化急救量能,雲林縣消防局也與台大醫院合作。曾春美說,雲林的A1死亡(造成人員當場或24小時內死亡之交通事故)人數多,縣長張麗善日前指示要擬訂政策為消防隊員增能,目前全縣TP(高級救護技術員)有29位,仍屬不夠,未來每個消防分隊要再增加一位。健康城市四:遠距醫療 山海大計畫COVID疫情也帶動了雲林醫界的合作與遠距醫療的發展。疫情期間,衛生局啟動「六星共照」計畫, 針對小兒急診重症病例,輔導設有24小時急診兒科看(會)診的台大雲林分院、若瑟醫院建立兒科急診綠色通道,分流兒科診急診病人,並由重度級急救責任醫院台大雲林分院提供急診兒科遠距會診服務,讓雲林各醫院與台大雲林分院連線,就由遠距專科會診先在原醫院急診處置兒科病人,減少輕症轉診、強化重症轉診,以免造成兒科急診綠色通道塞車。曾春美說,今年「六星共照 」將從小兒急診推展到全面的各科急診,衛生局要請台大提出計畫,爭取中央補助擴大辦理。她表示, 遠距醫療可彌補雲林各鄉鎮醫療資源的不均衡,衛生局正規劃推出遠距醫療的「山海大計畫」,先在山區的古坑鄉、林內鄉衛生所,海邊的水林鄉、四湖鄉衛生所開辦遠距醫療,未來會再加入崙背衛生所,第一步先推出眼科和皮膚科, 目前已開始布署。健康城市五:酒癮戒治 解決健康和社會問題雲林縣的肝癌死亡率偏高,是縣府公衛政策的重點。 曾春美表示,目前雲林的癌症死亡率中,肝癌排名二,近年衛生局積極推動BC肝篩檢,同時考量喝酒是肝癌的危險因子,又易引發家暴等社會問題,因此把酒癮治療做為重點目標。她說,雲林縣創先例,將酒癮治療化被動為主動,採取策略,廣佈據點,位在北港的諸元內科醫院為雲林縣酒癮治療機構之一,一方面針對患者提供肝臟疾病治療,同時媒合其他院所精神科醫師進駐諸元醫院執行酒癮治療,讓患者治標也治本。衛生局也從各管道推動跨科別轉介,訂定飲酒問題個案轉介與醫療服務流程,例如肝膽腸胃科發現酗酒者,可轉介到酒癮治療機構接受諮詢或治療酒癮。【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3-09-04 醫聲.醫聲要聞
醫療資源難進入 受刑人有病看不起/圍欄內的醫療3
台語歌手陳盈潔高齡入獄,她患有中度阿茲海默症、高血壓及糖尿病等疾病,監所內醫療議題再度引發討論。監所關注小組近期發出問卷,其中也詢問監所中受刑人健康狀況,不少受刑人反應「有病看不起」;小組指出,不少受刑人身體狀況本就不佳,獄政、衛政卻幾乎斷鏈,加上收容人高齡化趨勢,監獄又老又病。監所關注小組今年端午連假期間寄出2000份調查書,截至7月28日共回收來自於33個監所共735份調查書。討論到有關醫療安排時,不少受刑人表示,受勞作金過低影響,健康檢查、不急迫的手術,會盡量留至出獄後進行。受刑人在調查書中一筆一畫寫下獄中困境:「有時候要看病都不敢去,因勞作金不夠」、「如果刑期長,又缺少親友支持的受刑人,遇到身體不適,大多選擇『自然痊癒』」、「如需外醫,因資金不夠,而放棄醫療」、「花費家人的,就會為了省錢,小病就不會醫」、 「沒有錢會卻步去看醫生」、「只能乞求自己別生病」。監所關注小組副秘書長賴仁祥表示,監所受刑人工作權、生命權等議題環環相扣,要改變收容人醫療困境,除藉政策制定讓醫療體系與監所連結,更要改變監所勞作金嚴重低下的問題。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住院醫師、監所關注小組常務理事鄭龍驊曾參訪全台多所監獄,於台大雲林分院任職期間,曾在雲林監獄精神科門診見習。他表示,二代健保實施後,監所收容人獲得健保資格,監所多採與鄰近醫院簽約,由院方派醫師駐診、戒護外醫時也能使用健保資源,但受監所文化影響,醫療資源常看得到、吃不到。「小組收到不少收容人反應,因難以尋求第二意見,導致錯過最佳治療時機。」鄭龍驊說,監所中科別選擇受限,能尋求第二意見的機會也少;若非緊急情況,要申請戒護外醫相對困難,且須由門診醫師同意,但醫病關係仍有張力存在,且萬一門診醫師認定不必轉診,戒護外醫的可能性又更低,且監所審核收容人戒護外醫須求時,多以監所管理為考量,而非以醫療為出發點。一位不具名的宜蘭監獄工作人員表示,獄中根本沒有資源進行癌症篩檢,幫助受刑人早期發現疾病,也無人進行衛教;監所身心障礙鑑定難以執行,收容人身障證明過期時有所聞,身障統計黑數極多。此外,監所就醫並非「今天掛、明天看」,必須提前一周掛號,還未必能排到,收容人若有身體不適多要隱忍一段時間,無法及時獲得診斷。台大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彭啟倫在屏安醫院任職時,曾在屏東監獄開設精神科門診。他表示,每周一次的精神科門診,常常只能開藥,長期的疾病追蹤是一大困難;衛福部的五癌篩檢在獄中是否能行,也要看監所是否有足夠設備,部分監所雖有門診空間,但缺乏醫療器具與檢驗設備。鄭龍驊表示,收容人在入監前,健康狀況就身為社會弱勢等原因,較常人差;入監後因監獄環境所致,讓健康情況惡化,情況形同「把特別需要醫療資源的一群人,放入醫療資源最缺乏的地方。」衛福部、法務部卻不曾就醫療角度進行討論,獄政與衛政、社政幾乎斷鏈。例如成癮者進入矯正系統前,有衛福部的戒癮資源,但踏入監獄後就完全中斷,「好像一旦成了犯人,就不再是病人。」監所關注小組理事長陳惠敏說,收容人犯下罪行、依法受罰,刑罰雖剝奪收容人人身自由,其「生命權」仍受憲法保障,不應被排除於其他國民之外;且刑期加長的司法現況,收容人出獄年紀大,若在監所中沒有足夠醫療資源協助其發現疾病、及早治療,最終因病假釋、回歸社會,反而耗用更多健保、社福資源,成本由全民共擔。
-
2023-08-31 慢病好日子.慢病專欄
地方名人堂【嘉義縣】老年人口占比第一 趙紋華:五計畫提升疾病衛教
嘉義縣的老年人口占比全台第一,因應長者照護的需求,嘉義縣近年積極推動腦中風防治,從衛教、運動、營養多管齊下,利用桌遊、複合式歐式健走等有趣的方式帶動長者邁向健康,同時結合社區據點與醫療科技,更能提早防治失智、巴金森病(帕金森氏症)、老人憂鬱等身心疾病。計畫一:設計桌遊 推廣腦中風防治 嘉義縣衛生局統計,全縣人口老化比率21.69%,冠居全國,腦血管疾病(包括腦中風)在嘉義縣歷年十大死因排名第四。衛生局局長趙紋華表示,老化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險因子,為加強腦中風防治,嘉義縣運用圖卡或社群平台、發布新聞稿、地方電台廣播等方式宣導「微笑、舉手、說你好」的腦中風前兆辨識口訣,提醒民眾只要其中一項做不到,應該立即撥打119送醫,爭取治療黃金時間。●微笑:臉部表情是否不對稱或嘴角歪斜●舉手:單側手腳是否無力、舉不起來●說你好:說話是否口齒不清衛生局並委託北醫大副教授林立峯設計「腦中風識能提升創意桌遊」。趙紋華說,桌遊中融入了腦中風知識、危險因子辨別、症狀辨識和急性處置方法等知識,衛生局已培訓社區據點的139位種子教師學會桌遊卡牌的製作和玩法,他們回到社區後便透過桌遊來帶領民眾認識腦中風,學會照護自身健康,衛生局也會不定期到各社區據點驗收。趙紋華強調,透過這些模式推廣下去,老人家雖然不能100%清楚疾病,但至少懂得做不到「微笑、舉手、說你好」時要馬上撥打119求救,不久前她認識的一位住在很鄉下的老人家中風,就是因為記住了口訣,在第一時間打119,幸運地搶救成功。嘉義縣衛生局會在特殊節日時加強宣導,同時運用LOCAL(在地化)的方式和語言,拉近與縣民的距離。例如10月29日「世界中風日」曾與腦中風醫學會合作,由縣長翁章梁用台語拍攝「微笑、舉手、說你好」的宣導影片。此外,衛生局也常透過各村里辦公室,用在地民眾最熟悉的台語舉辦健康講座。計畫二:推動複合式健走翁章梁同時把運動與營養列為施政重點。疫情期間,衛生局特別與中正大學合作,推出「在厝顧健康」的30分鐘教學節目,每天早上和下午在地方電視台播出一次,由運動教練和翁章梁示範如何在家運動,同時還有日常的身體保健、 健康飲食等衛教內容。針對高齡長輩,近年衛生局推動複合式健走,是在健走時雙手握著特製手杖前後擺動,給予全身額外的推進力,可同時大量使用手部和背部肌肉,讓走路從半身運動變成全身運動。衛生局鼓勵長者每天健走30分鐘, 每周150分鐘,並利用嘉義縣梅山鄉生產的竹子製作竹製健走杖。趙紋華說, 複合式健走不但可防止長者摔跌,還能訓練四肢肌力、平衡力,減少對關節的負擔,延長行走時間,促進心肺功能,達到預防及延緩失能。在營養的衛教方面,衛生局推動「營養灶咖」。趙紋華表示,這是出動營養師到社區據點教導老人如何採買、烹調和食用才健康,例如中秋烤肉盡量選用原形食物,少烤加工食品,衛生局還製作「食物紅綠燈」、「阿嬤的冰箱」圖卡,從生活中教育民眾正確的飲食觀念。計畫三:強化ICOPE 主動出擊趙紋華也說,嘉義縣的衛生所功能很強,因為醫療資源不如都會區,所以要往前延伸,強化ICOPE(長者健康整合性照護評估),延緩失能,希望早一點找出長者的問題,今年全縣ICOP 評估5349人,有1011人異常,其中597人是行動不便,406人是用藥問題,篩檢出來之後再做轉介,盡早展開治療與照護。另一方面,社區據點對民眾的健康照護格外重要。趙紋華表示,衛生局常前進各據點舉辦活動,或由種子教師下去推動衛教,讓前往參與的民眾成為「種子的種子」,讓他們協助找出真正的高危險群來篩檢。例如有憂鬱症的老人不會出門參加據點的活動,但種子教師可以教導參加活動的老人如何辨識憂鬱症,讓他了解「隔壁的老人有類似症狀」,畢竟偏鄉仍有許多熱心民眾會主動通報和關心他人的問題。衛生局還主動訓練村里幹事和農藥商學會辨識與通報憂鬱症,扮演自殺守門員的角色,不久前就有農藥商很機警的通報一位平常從不買農藥的阿嬤來買農藥,原來她正是因為被詐騙而憂鬱想輕生。失智與巴金森病(帕金森氏症)也是高齡化社會的常見疾病,嘉義縣推估2023年全縣失智人口約8493人,目前設有29處社區失智據點、3個失智共照中心,今年5月也與故宮南院、台北榮總合作研發「今牌人生-認知牌卡」的桌遊牌卡,以故宮文物內容做為促進認知功能的藝術輔療工具,帶著老人用圖卡去回憶生活和生命故事,強化認知功能,延緩失智。趙紋華也說,嘉義縣衛生局去年起推出「失智整合照護計畫社區篩檢」,以老年人口占比高達27.99%的六腳鄉為示範點,第一年篩檢出58位確診的失智人口,失智率很高,今年是第二年,要繼續前進其他村落篩檢。她強調,嘉義縣的高齡人口多,但很多老人不願主動篩檢,衛生局要透過多種管道,例如出動車輛載著老人到社區衛生室室篩檢,同時整合共照中心、長庚科大、長庚醫院與鄉鎮公所的力量,提供失智整合照護,「衛生局絕不能放著他們不管」。趙紋華表示,目前比較困難的是巴金森病(帕金森氏症)的篩檢, 因為沒有篩檢工具,國家政策也沒有推動,某些患者初期易被誤以為是失智,之前衛生局曾在社區據點篩檢出一位疑似失智的老人,後來因為使用巴金森病(帕金森氏症)用藥有效,才發現原來他是巴金森病(帕金森氏症)患者,但無論是哪一種疾病,衛生局都希望能盡早發現 ,盡早治療,讓老人在地照護。計畫四:全台唯一 智慧綠能醫療車嘉義全縣18鄉鎮市遍布山區與海濱,為照護行動不便、出門不易的慢性病長者,嘉義縣衛生局積極推動行動醫療,每一個鄉鎮每月都會有醫療車巡迴至當地辦理 成人健檢、慢性病篩檢,長照的照護專員也會跟著到當地宣導,深入社區拜訪村里長長,了解有哪些長照需求 。趙紋華特別介紹,嘉義縣採用全台獨有的智慧綠能醫療車,以鋰鐵電池取代車輛柴油發電,結合AI科技推動心房顫動篩檢、智慧眼底鏡檢查,還有高科技雙能量 X 光骨質密度儀器(DEXA),病人的檢測影像結合AI,直接上傳雲端, 由醫師在後端判讀,讓社區健康守護更上一層樓。計畫五:潛伏結核篩檢計畫隨著嘉義縣的新住民人口增加,衛生局推出「潛伏結核篩檢計畫」。趙紋華說,東南亞國家因為沒有結核病的預防接種政策,結核病發生率較高,而嘉義縣目前有五千多位新住民,大多數來自越南、印尼和泰國等地,為免他們可能有潛伏性結核且在免疫力低落時發病,必須提早篩檢、提早治療。這項計畫去年先進行試辦,今年3月24日的世界結核病日正式展開,預計以三年半的時間完成。趙紋華說,今年目前篩檢一千例,已完成765例,陽性率高達18.7%,這些潛伏性患者正進行用藥治療中。預算分配 健康優先趙紋華同時談到,嘉義縣的預算有限,衛生局在爭取預算時,第一是考量是否與民眾健康相關、而且目的與對象都清楚的計畫,第二是考量死亡率,凡是和其他縣市相比偏高的疾病,衛生局也會加強防治預算,而縣長翁章梁都會非常支持。例如胃癌在嘉義縣的發生率占癌症的第八位,衛生局今年即展開胃癌篩檢,之前嘉義縣的C肝因陽性率偏高, 近年也加強篩檢,做的非常不錯,C肝篩檢率全台排名第四,肝癌發生率已逐步下降。而當預算有限時,衛生局會積極尋求民間資源,例如智慧醫療車的心房心室顫動、智慧眼底鏡等設備,都來自扶輪社等單位捐贈。【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3-08-29 癌症.大腸直腸癌
愛運動、不吃燒烤油炸卻罹大腸癌!男星「貪小便宜」做一檢查救自己
曾演出鄉土劇「甘味人生」、參加歌唱選秀比賽節目「超級紅人榜」的八點檔男星涂晨洋透露自己飲食養生、不菸不酒卻罹患一期大腸癌,所幸即早發現。而早發現的關鍵,竟是因為他「貪小便宜」的個性。飲食養生每天運動,沒想到會罹癌52歲的涂晨洋日前在《健康點點名》節目中透露,今年6月份到醫院打疫苗,護理人員告知他有免費的大腸癌糞便潛血檢查可做,涂晨洋一聽到「免費」兩個字立刻答應。做完不久後,他便接到醫院打電話來告知他的糞便潛血檢查結果呈陽性,回診確認為大腸癌,所幸早期發現為第一期,已安排好9月做大腸鏡手術切除。不是飲食健康就不會罹癌!大腸癌致癌因子多 涂晨洋之前受訪表示,他不太吃燒烤或油炸物,平常大都吃水煮食物及大量蔬果,也沒有抽菸喝酒的習慣,飲食上可說是相當健康;此外他還每天上健身房運動,實在想不到自己竟會得大腸癌。醫師告訴他,罹癌不止因為飲食,也有可能因為基因、壓力等影響,導致體內癌症基因被誘發。其實像涂晨洋飲食養生卻仍罹癌的病例也不算少見。之前更有不少人以為吃素就比較不會得大腸癌?對此,國健署也曾闢謠指出,罹癌向來並非單一因素。大腸癌的致癌因子,包含抽菸、飲酒、不健康飲食、缺乏運動、體重過重等都是危險因子,有些民眾以為吃素就是清淡飲食,若在烹調時使用過多的食用油或攝取過多素料,也會增加罹患大腸癌的風險。免費糞便潛血檢查哪裡做?既然飲食健康也不一定保證不會得大腸癌,定期健檢更是預防的關鍵!由於在台灣,大腸癌多發生在50歲以後,目前國健署補助50-74歲民眾每 2年1次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民眾可持健保卡到健保特約醫療院所檢查。最新特約院所名單查詢:https://escreening.hpa.gov.tw/Home。糞便潛血檢查若陽性,也不代表就是罹患大腸癌,需要再後續追蹤。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秘書長賴正大曾受訪指出,潛血檢查陽性者,代表糞便內有血液,懷疑腸胃道內有出血情形,或有息肉、腫瘤導致,進一步做大腸鏡檢查時,看到息肉多半會切除,若是腺瘤性息肉,後續可能癌化為侵襲癌,甚至大腸癌或轉移,而切除息肉產生併發症機率低於千分之一,無須過度擔心,重點是要及早切除以避免病變。大腸癌篩檢結果後續怎麼做?●陰性結果→繼續維持每2年1次定期篩檢●陽性結果→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若有息肉直接切除。若無法做大腸鏡檢查時,可用鋇劑攝影+乙狀結腸鏡檢查。可能疾病:腸胃道出血,或息肉、腫瘤【資料來源】.《健康點點名》YouTube.國健署大腸癌篩檢.疾病百科/大腸直腸癌.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3-08-28 焦點.健康知識+
咳嗽是肺部在求救、便秘是腸道在求救?「身體求救訊號」為何不可信?
你可以先知道:(1)傳言以症狀對應相關聯的器官,例如咳嗽就是肺部在求救,過於直接、簡化,這些都是「非特異性症狀」,例如手麻的原因有數十種,傳言說的症狀無法作為臨床「鑑別診斷」的依據。 (2)國健署提供 40 歲以上成人,依年齡、身份、病史等不同條件,享有包括成人預防保健、五癌篩檢等檢查,自覺有相關症狀的民眾可多加利用。 網傳「讀懂身體語言,自檢等於自救」影片,提及大病來臨之前,身體的求救信號千萬别大意,例如便秘是腸道在求救、頭暈是大腦在求救等。專家表示,傳言提到的症狀都不具有特異性、很多疾病都會有同樣的症狀,傳言以此就推論是某個器官有問題,過於簡化、以偏概全,民眾千萬不要誤信。 身體發出求救訊號的貼文? 原始謠傳版本: 身體會發出訊號,讀懂身體語言 自檢=自救 血管求救***身體發麻 腎臟求救***身體夜尿多,尿頻 腸道求救***長期便秘、腹瀉 心臟求救***長期出汗 大腦求救***突然頭暈 肺部求救***經常咳嗽 肝臟求救***比較脾氣暴躁 主要流傳各種不同版本影片,並在社群平台流傳: 查證解釋: 專家對於「身體求救訊號」的觀點 新光醫院家醫科醫師柳朋馳表示,傳言所提到的症狀都是所謂的「非特異性症狀」,很多不同疾病都會出現同樣的症狀,傳言提到的症狀對應具關聯性的器官,但並非唯一或絕對、無法作為臨床的鑑別診斷,以發麻為例,發麻的原因數十種,可能來自血管、也可能來自神經,或甚至有時還要了解一下是否與正在服用的藥物有關,發麻確實可能和血管有關,但不是發麻就一定是血管有問題。 同樣地,假設門診有一個病人自訴長期出汗,首先考慮的是水腫問題、有無合併很喘的症狀,或是屬於冒冷汗的話,就會擔心是不是與心絞痛或心肌梗塞有關,問診時還需要追問這些症狀出現的時機、必要時還要進行相關的檢查等等,透過排除各種可能性、辯證真正病因的嚴謹過程,才能得到正確的診斷,而正確的診斷才能有正確的治療,臨床上不會從單一一個不具有特異性的症狀去進行診斷。 非特異性症狀 無法作為鑑別診斷 傳言提到夜尿、尿頻是腎臟在求救,柳朋馳建議,較科學的作法應是實際紀錄每天進出的水量,每天喝多少水、湯、飲料等液體,又尿出多少毫升的尿液,加上解尿次數、其中夜尿的次數等,才能推估是否真的是夜尿、頻尿,並且加做尿路動力學、攝護腺超音波檢查。 柳朋馳強調,門診病患自訴夜尿、頻尿,若是 60 幾歲的男性並不會第一個懷疑是腎臟問題,而會先考量是不是攝護腺的問題, 如果是個年輕人,則會推測是否為過動性膀胱症,這些都不是腎臟疾病;而且腎臟不好的人其實反而是尿不出來的,很多民眾其實不知道洗腎病人是沒有尿的,所以傳言把夜尿、頻尿講成腎臟有問題是一種誤解。 傳言還提到咳嗽是肺部在求救,柳朋馳指出,咳嗽本身就是一種非常不具有特異性的症狀,以成人的咳嗽病例為例, 大約有 7 成的原因是慢性鼻竇炎或鼻過敏所造成的鼻涕倒流,其他原因還包括氣喘、胃食道逆流等, 這三個病因涵蓋三個不同的器官,其中只有氣喘因為和支氣管有關、算是肺部的疾病。 除了上述生理症狀外,傳言也提到心理層面的症狀、指稱脾氣比較暴躁是肝臟在求救,柳朋馳強調,脾氣暴躁是很主觀的症狀、傳言的說法與中醫的理論有關,也就是中醫說的肝火旺的意思,中醫的五行、五色「喜怒思憂恐」對應「心肝脾肺腎」、再對應「青赤黃白黑」,但在西醫的理論中,情緒屬於精神科的範疇,雖然急性肝炎、酒精性肝炎等肝臟有問題的人,確實可能因為睡眠差、身體不適而情緒暴躁,而酗酒習慣的人也可能合併腦病變而影響情緒。 但各部位的器官發生疾病、身體不舒服,都會讓人情緒不佳、脾氣暴躁,不能這樣就推導、說成脾氣暴躁就是肝臟有問題。柳朋馳表示,如果一個小朋友脾氣不好、容易生氣,不會有人說他肝臟不好,而若是成人病例,也要考量是不是荷爾蒙變化、更年期症候群的問題,可見傳言直接對應器官的說法,過於簡化而易使民眾被誤導。 醫療訊息速食化!盡信謠言不如問醫師 柳朋馳提醒,傳言的說法很像「Google 式語言」,例如民眾輸入體重下降,前三篇跳出來是癌症、糖尿病、胃病的話,民眾就覺得完了,自己應該是得癌症,但體重下降不是特異性症狀,就像流感跟新冠、感冒很像,共同症狀都會有發燒、全身無力、肌肉痠痛、或甚至都會有一點合併拉肚子。柳朋馳呼籲民眾不要亂信亂做,以免出現三種情況: (1)亂吃藥: 民眾自覺有症狀,聽到傳言的說法而開始懷疑自己哪個器官有問題,開始亂買地下電台保健食品或非法的不明藥物,使得原本根本沒問題或是小問題的病症,反而變成真的有問題、或是吃出大問題。 (2)浪費無效的醫療跟檢查:民眾聽信傳言後開始逛醫院、doctor shopping, 這家說沒問題一定是醫生沒檢查出來,這個醫師講的不一樣就再換一家看,結果就是浪費自己的時間體力、也浪費整體社會的醫療資源。 (3)無謂的擔憂跟過度的恐慌:醫療訊息的速食化使得民眾自己嚇自己,有些該看病 而沒去看病、但有些人不該看病的卻到處看病,傳言過度簡化的說法就會助長這樣的風氣和趨勢。 柳朋馳強調,傳言的內容以其口音判斷應是出自中國大陸,但台灣健保體系及醫療水準都遠高於中國大陸,「醫療可近性」也比中國大陸好很多,真有症狀或不適就讓醫生看診,不要像傳言說的自己亂猜,而且看了醫生之後就相信醫生的診斷,重大的疾病或重大的醫療處置前可尋求第二意見,千萬不要亂信網路謠言或幫忙轉傳。 MyGoPen 實際查詢國健署公開資料,依成人預防保健「健康加值」方案,40歲以上成人依年齡、身份、病史不同,可享有包括尿液檢查、腎絲球過濾率、血液生化檢查、B型肝炎表面抗原等檢查;此外還有包括乳癌、子宮頸癌、口腔癌、肺癌、大腸癌等五癌免費篩檢。 結論 傳言以症狀對應相關聯的器官,過於直接、簡化,且這些都是「非特異性症狀」(Non-specific symptoms), 許多病症的症狀都很相似,無法作為臨床「鑑別診斷」(differential diagnosis)的依據,傳言為誤導的訊息。 資料來源:國健署 - 成人預防保健 諮詢專家:新光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 - 柳朋馳(本文轉載自《MyGoPen》查證參考:https://www.mygopen.com/2023/07/body-sign.html)(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8-25 醫聲.疫苗世代
編千萬預算守護子女健康 雲林縣國二男生公費施打新型HPV疫苗 降低癌症發生率
不只國二女生可以免費接種兩劑的HPV九價疫苗,雲林縣政府也即將在9月中旬提供設籍雲林縣的國二男生公費接種,預計一年花1200萬,這項超級福利,將嘉惠全縣2,700名國二男生。雲林縣長張麗善指出,雲林縣雖然資源不夠多,但仍有義務保護縣內國中男女的健康,尤其預防HPV相關感染的疾病及癌症,每人花一萬多元的疫苗經費,為孩子打造健康的未來是值得的。一坐下來,張麗善就侃侃而談,縣內大大小小的衛生政策,護理師出身的背景讓張麗善對於預防醫學特別在意,「若能從孩子開始保護起,提前防範,減少風險,花多少錢我都願意,尤其疫苗能預防癌症,有時候用錢買健康是需要的。」因此,雲林縣政府在2019開始提供國中女生HPV九價疫苗,領先中央的2022年HPV兩價疫苗提升至九價的政策。2020年美國FDA增加疫苗適應症,預防9歲到45歲,由HPV16、18、31、33、45、52、58型引起的口咽癌及頭頸癌,隔年台灣食藥署也通過HPV疫苗男性的適應症。性行為都是雙向,HPV並不是女性專屬的病毒,性伴侶被感染的機會一樣高。2019年台灣頭頸癌醫學會建議可考慮兩性施打HPV疫苗以預防相關癌症,而雲林縣男性的十大癌症口腔癌(含口咽及下咽)發生率第一,每十萬人口57.71人,高於全國的平均值每十萬人口41.64人。有了科學基礎後,雲林縣政府就開始著手規畫國二男生公費施打HPV九價疫苗的可能性。張麗善指出,當去年政府全面補助國二女性HPV九價疫苗的政策後,我們就把原本自購的經費用於國二男性,目前一年約1200萬的預算,讓全縣國二男生可免費施打兩劑疫苗,減少這些青少年被頭頸癌威脅的可能性,在保護全縣國中女性的同時,對於男生我們也要照顧,預防走在前頭,就能節省罹病後所耗費的高額醫療費用。另外,HPV引起的子宮頸癌,在全球推動抺片檢查及疫苗問世後,世界衛生組織推動2030年根除子宮頸癌計畫。張麗善指出,預防子宮頸癌的三部曲,就是安全性行為、子宮頸抺片檢查及HPV疫苗接種,除了疫苗政策外,為了消弭偏鄉的健康識能落差,讓女性出門進預防性的篩檢,也募得一輛子宮頸抹片及乳房攝影二合一的行動車,提供女性服務員及更隱密的環境,提高雲林縣女性對健康的自主性,也要告訴女性要多愛自己,多照顧自己。目前雲林縣提供一站式篩檢服務,每年約有400個場次,截至今年8月已有21,370人參與衛生所社區篩檢。由於雲林縣幅員遼闊又是農業鄉鎮,交通不便,為了提高服務的品質及篩檢效率,更把4癌篩檢服務直接送到各村里服務鄉親。張麗善也提及,雲林縣也是C肝發生率相當高的地區,在政府吸收篩檢及治療的費用後,我們就撥一些預算用來補助確診者交通費,鼓勵他們出來治療。「以人為本,以民為尊,將心比心,公務人員就不會只做份內事,而是能提供更貼近民眾的服務品質。」
-
2023-08-16 癌症.大腸直腸癌
男身體無異狀卻罹大腸癌!每天「吃飯一習慣」就是致病關鍵
台中一名60歲的男子愛吃肉到「無肉不歡」的程度,他日前參加國健署糞便潛血檢查,檢查結果異常呈現陽性,自己有警覺性馬上到醫院就診,經過大甲李綜合肝膽腸胃科主治醫師曾宇辰的建議後,進一步安排大腸鏡檢查,檢查竟罹患大腸癌,自己嚇一跳,幸好早期發現,接受治療。每餐必吃大量的肉,很少吃青菜曾宇辰表示,患者自述平常很喜歡吃肉,幾乎每餐都一定要吃兩份以上的肉才可以,也很少吃青菜,參加國健署免費的大腸癌篩檢,呈現陽性,主動掛號到門診就診,他告訴換患者,糞便潛血呈陽性,常見的原因包括大腸息肉、腫瘤或痔瘡出血,患者一聽後,願意安排大腸鏡檢查,沒想到檢查出來,意外發現罹患大腸癌,立刻安排開刀治療。「我身體平時都沒怎麼樣,也沒有什麼徵狀,怎麼會發現腫瘤!」患者說,自己身體很硬朗,在檢查出罹患大腸癌前,也沒有任何病痛,不明白為什麼會罹癌,經過醫師追問,發現患者飲食習慣,就是愛吃肉,每一餐一定要吃大量的肉,研判蔬菜吃得太少或沒吃,造成罹癌的原因之一。大腸癌早期無症狀 大便有異狀應留意曾宇辰說,大腸癌早期無症狀,定期接受大腸癌篩檢能夠提早發現病狀,可有效降低大腸癌死亡率2至3成。50歲以上的民眾,要多加利用國健署每2年1次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如果自已發現大便中有血、大便中有黏液、排便習慣改變、大便變細小,或是經常性腹瀉或便秘、體重減輕、貧血,持續出現超過2周以上,應立即就診。喜歡吃肉記得多補充蔬果依國際癌症研究總署指出,每天攝取超過50克的加工肉品或100克的紅肉(豬、羊、牛)會增加17%罹患大腸癌的風險。曾宇辰提醒,喜歡吃肉要記得多補充蔬果,纖維質攝取不足,罹患大腸癌的機率也相對提高,一定要正確飲食、規律運動、控制體重,定期篩檢、拒絕菸酒檳,才能降低罹癌風險。9招預防大腸癌1、增加腸道內的益菌,多吃蔬果增加纖維質攝取量,每天至少吃7種蔬果,男性每天應吃9份蔬果。2、少吃紅肉與加工食品,避免食用高溫燒烤的食物。3、多吃富含礦物質、蛋白質的「黑五類」食物,例如:黑豆、黑糖、黑木耳、黑糯米、黑芝麻等。4、晚餐不要吃太飽,避免食物未消化在腸胃中堆積、發酵。5、50歲以上之中老年人,應每3到5年接受大腸鏡檢查。6、培養樂觀的情緒,保持良好的心情。7、維持健康體重,過重及肥胖會增加大腸癌風險且干擾許多荷爾蒙的代謝功能。8、增加身體的活動量,可降低大腸癌的發生率。9、不吸菸,飲酒勿過量。》疾病百科/大腸癌(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8-14 癌症.頭頸癌
「象董」朱振岳口腔癌復發離世 口腔潰瘍2周未癒合恐為前兆
經營洋蔥紅酒、綽號「象董」的朱振岳是台灣中部地區知名人士,日前傳出因為口腔癌過世。其實朱早在2010年時就罹患口腔癌,如今病情復發後才因此離世。醫師表示,口腔癌治療後,嘴巴容易張不開,讓衛生清潔變得困難,容易導致癌症復發;民眾若口腔常有潰瘍,或有缺牙、蛀牙,未積極處置都有較高機率罹患癌症。朱振岳日前因口腔癌離世,根據媒體報導,道上人士說,當年罹口腔癌,因及時開刀治療後順利控制病情,但近年聽聞疑似癌細胞擴散,一直有傳言不大樂觀,近日就傳出口腔癌而病逝。林口長庚醫院口腔外科主治醫師蔡啟穎表示,癌症都相當容易復發,而口腔癌因為經過治療後,嘴巴容易張不開,當復發病灶出現時,卻因此不容易檢查到;同時也會因為口腔清潔不易維持,讓蛀牙情況更加嚴重,加上口腔黏膜纖維化,導致潰瘍不易癒合,反反覆覆之下就容易導致第二次,甚至第三次復發。蔡啟穎指出,抽菸、喝酒、嚼檳榔都是口腔癌或其他癌症的危險因子,但即使沒有以上風險行為,也有罹癌風險,許多未知因素仍在研究中;但基本上仍可把握「減少刺激性食物」的飲食原則,過燙、辣等食物盡可能不要食用;而化工食品日益增加,也難以避免當中致癌性成分,若有口腔潰瘍、破皮,都會增加罹癌風險同時,口腔衛生保健也相當重要。蔡啟穎說,牙齒缺損要趕緊修補,牙齒若有破損,有時會造成口腔黏膜、頰黏膜、舌頭損傷,損傷過久容易導致傷口不易癒合,細菌又不斷攻擊下,讓細胞突變的風險增加、癌化機率提高。「口腔容易潰瘍者,罹癌風險也較高。」蔡啟穎指出,口腔容易受傷的原因繁雜,蛀牙、假牙不適配、做傳統牙齒矯正等,只要常常刺激黏膜、牙齦,加上口腔衛生沒有維持,讓細菌殘留過久,都會導致潰瘍等傷口產生。蔡啟穎建議,只要口腔有小小的潰瘍都要積極處理,收先去用漱口水去除細菌,再用口內膏保護受傷的地方,促進口腔癒合,通常2周內就會癒合,若超過2周仍未見好轉,建議到醫療院所進行詳細檢查,有時候拖到一、兩個月才來就醫的個案,癌症可能都已經發展第一、二期,甚至更嚴重的狀況了,不可輕忽。口腔癌篩檢怎麼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的公費健檢中有提供口腔癌篩檢,鼓勵民眾多運用,及早發現有機會篩檢出癌前病變,經過適當處置,能有效避免發展成口腔癌,建議30歲以上有抽菸、嚼檳榔行為的民眾,每2年攜帶健保卡至健保特約牙科、耳鼻喉科醫療院所接受口腔黏膜檢查。》看更多早期發現口腔病灶是提升存活率與降低治療難度的關鍵,若發現口內出現「破斑硬突腫」之一的情形,應盡速就醫:1.破:口腔黏膜破皮超過兩週未癒合2.斑:口腔黏膜出現不明的紅斑、白斑3.硬:口腔黏膜逐漸變硬、緊,最終嘴巴張不開4.突:口腔黏膜表面不規則突起(乳突狀或疣狀突起)5.腫:臉或頸部出現腫塊或兩側不對稱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
2023-08-07 癌症.肺癌
「艋舺阿龍炒飯」老闆肺癌逝!每天煮飯怎麼辦?肺癌預防5方法
每天煮飯廚房油煙引起肺癌?風險難定義!網友票選全台前10名的炒飯之一「艋舺阿龍炒飯」,去年無預警歇業後,老闆阿龍在臉書發文表示確診肺癌,推測與自己長年吸菸、從事餐飲業有關,鼓勵粉絲盡早戒菸,經過積極化療後,仍於上月不幸罹世。台大醫院外科部主任陳晉興表示,廚房油煙引起肺癌已有諸多文獻記載,但定義上較困難,因此遲遲未列入公費篩檢族群中;而氣喘患者因為平時注意空氣品質,臨床上反而較少罹患肺癌。「艋舺阿龍炒飯」上個月臉書更新近況,表示正積極接受化療中。不過,阿龍女兒8月6日在「艋舺阿龍炒飯」臉書粉絲專頁上貼文,證實父親已不敵肺癌病逝,享年48歲。推動肺癌篩檢「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LDCT)」的外科權威醫師陳晉興表示,先前在研議肺癌高風險族群時,研討會中有位韓國醫師分享,在韓國有廚師每天在學校煮營養午餐,導致肺癌,申請職災賠償;而廚房油煙會引起肺癌的相關文獻報告也非常多,只是難以定義高風險的時長,像是吸菸者可用「包年」精準計算,但廚師則較難定義。陳晉興說,若以每天待在廚房接觸油煙的時間計算,或是取得廚師證書,加入廚師協會多少年後,皆可納入高風險族群的指標當中;目前桃園也有擴大肺癌篩檢族群,將40歲以上具有「菸品暴露」、「疾病史及家族史」、「職業暴露」、「空汙及油煙」都列入高風險擴大肺癌篩檢,中央政府可參考。醃漬物也是肺癌的危險因子醃漬物也是肺癌的危險因子之一。陳晉興表示,醃漬物中的特定成份,會破壞人體DNA導致胃癌發生,但先前與中研院合作研究,發現該成份同樣也會導致肺癌,但目前觀察是透過血流等方式間接影響,破壞修復功能的DNA,但沒有吸菸、家族史關聯性那麼高。政府補助每2年1次LDCT 9成吸菸族卻不願篩檢不過,衛福部去年7月1日起,補助肺癌高風險族群每2年1次免費LDCT檢查,統計卻有9成的高風險族群並未出來篩檢。陳晉興表示,吸菸族多不願意出來篩檢,若覺得肺癌是重要的疾病根本不會吸菸,也不願意出來篩檢。誰適合做低劑量電腦斷層?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LDCT)是目前最有效偵測早期肺癌方法,對於偵測小於1公分的肺部結節敏感性高,最小可抓到0.3公分的肺部病灶。目前健保免費篩檢對象僅針對以下2個高風險族群,每2年1次檢查:1.具肺癌家族史:50至74歲男性或45至74歲女性,且其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經診斷為肺癌之民眾。若有吸菸情形,應同意接受戒菸服務。2.具重度吸菸史:50至74歲吸菸史達30包-年以上,有意願戒菸(若有吸菸情形,應同意接受戒菸服務)或戒菸未達15年之重度吸菸者。陳晉興提醒,吸菸者分成兩種,一種是吸菸一直吸,一種為戒菸者,現在篩檢應該要針對戒菸者,並非持續吸菸者,即使治療後,患者還是一直吸菸,篩檢也沒有用;而肺癌公費篩檢後,篩出許多年輕人、肺癌初期,過往都是老年人罹患肺癌,如今提早10年、20年,但並非一定就是肺癌年經化,可能也是因為提早篩檢,讓這些人被篩出來。肺癌預防5方法1.不吸菸與戒菸:菸為致癌物,吸菸尤其會引起肺癌。2.杜絕二手菸:將二手菸吸入肺部,因其分子微小,容易積在肺部周邊的小氣道內,會危害肺部健康,二手菸也較容易危害女性的肺部健康。3.為避免空氣污染,危害呼吸道的健康,應做好自我呼吸道的保護,例如:外出戴口罩。4.避免過度暴露於致癌環境:礦業、合成塑膠業、石綿接觸者、油漆製造業、金屬業及過度曝露於有放射線的環境,將提高罹患肺癌的風險,如因工作需要難以避免,也需加強工作時的自我保護(衣著、口罩等)以避免身體接觸過多的致癌物質。5.多吃各種綠葉蔬菜和蕃茄對預防肺癌有明顯的保護作用。疾病百科/肺癌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8-02 慢病好日子.最新活動
慢病主題館【慢病調查】青壯年「窮忙」10年,還成為慢病候選人?好恐怖、好難改、好心酸
你有生活習慣病嗎?小心10年後會有現世報。聯合報日前進行【慢病好日子-你離慢病有多遠?】網路調查,在1054份的問卷中,7成受訪者為25-45歲的青壯年,發現6成的人有兩項不良習慣,1/4健康檢查不足夠,半數沒有醫療保險,另外,還有不少人每天留不到3小時給自己,還得照顧慢性病家人,沒錢保險及健康檢查,成了「窮忙一族」。國衛院副院長許惠恒指出,窮忙之外,還讓自己10-15年後成為慢病候選人,也沒好好的愛自己,真是辛苦的青壯世代。 依據國健署統計,40歲以上成人罹患新陳代謝症候群,比例高達約37%,也就是每10個人中3.7個有三高兩害,飯前血糖高、血壓高、三酸甘油脂高,二害腰圍粗、好的膽固醇低。而新陳代謝症候群是慢性病的最源頭疾病,失控後很容易「整組壞了了」。為了了解目前青壯年生活環境的健康行為,聯合報進行【慢病好日子-你離慢病有多遠?】網路調查,其中25-45歲佔73%,20-25(未滿)佔20%,問卷結果顯現從青年到中壯年被自己及生活中的一些情況困住,無法維持健康生活。好恐怖:生活習慣差又沒定期健檢 慢性病10年後恐引爆結果就是青壯年離慢病愈來愈愈近,且比想像中的嚴重。在6成受訪者有2種不良習慣,這包括了菸酒檳榔及高油高糖飲食,許惠恒憂心地說,這些生活習慣造成的問題,不用太久大概10到15年後就開始出現。也就是現在種的因10年後就引爆了,成了慢性病人之一。而在這些不良習慣的受訪者中健康檢查不夠的比例佔1/4,讓許惠恒非常訝異,年輕人可能連公司的陽春型健檢都沒有參加,這是非常危險的事,這些基本檢查可以看出三高的數字,能即早改正生活習慣,尤其年輕人薪水偏低,也不建議自費做昂貴健檢,因此最基本的公司勞工健檢一次都不要漏掉,也可以多注意政府提供的40歲成人健檢或四癌篩檢,幫自己省錢外也能為健康把關。好難改:不良生活習慣難改,慢病風險爆增2-3倍為何壞習慣不糾正就成為慢性病候選人呢?問卷中分析工作10年的上班族,自認有慢性病或有其風險為18%,這中間又有4%的人家中正是有慢性病患者;這群人罹患慢病的機會比常人高2-3倍。許惠恒指出,許多的研究證實,生活習慣互相影響遠高於有家族基因,這正是全家可能有相當的觀念又共同飲食,也會產生共同的疾病,這也是我們建議糖尿病人的飲食控制,需要全家一起來,這些並非是疾病飲食,都是健康生活的習慣,無需單獨為慢病的家人準備,另外,運動也要全家一起來,比較容易建立運動習慣,只要3到6個月減重5%,就能看到三高改善的成果。好心酸:「錢少事多沒休息」還要顧家人,青壯年「窮忙」好心酸青壯年還面臨醫療保險不足且忙碌的生活壓縮休息的時間,97%的人每天工作超過8小時,留給自己3小時的人不及3成;在4成的受訪者家中有慢性病者,就更沒有自己的休息時間,6%的人每天給自己不到1小時的喘息空間,更慘的事,有2成的慢病家人醫囑性低。問卷調查正應證了青壯年「錢少事多沒休息」,沒錢做健檢及保險,只休3小時,回家還要照顧長輩,也太心酸。許惠恒心疼地說,年輕人太辛苦了,也不懂得愛自己,沒多餘的錢保險,那就利用公司及政府提供的健檢資源,把自己健康顧好,長輩不想要讓子女有負擔,同樣把自己顧好,定期追蹤看診把病情控制,就不會太麻煩晚輩,這是互相體貼的做法。你愛自己嗎?從現在起,找出自己的壞習慣,自我健康管理,未來就不會增加別人的負擔了。【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94愛你慣粉絲團
-
2023-08-02 醫聲.癌症防治
「這2縣市」口腔癌發生率仍增加 口腔司明年接掌防治業務
台灣每年約8千人罹患口腔癌,3千多人死亡,又以30至64歲男性為最大宗。口腔癌形成原因是口腔黏膜受到菸、檳、酒的機械、化學性刺激,導致口腔黏膜病變,引發癌症。近年口腔癌發生率仍未明顯下降,又因新冠疫情,篩檢一度受阻,去年衛福部正式成立口腔健康司,將承接口腔癌防治業務重任。國健署長吳昭軍表示,近年口腔癌發生率、死亡率都是「上下震盪」,每年新發生個案還是有將近8千位,死亡數則有3千多位,顯現需要花更大力氣跟努力,推動菸酒檳防治。過去五癌(子宮頸癌、乳癌、大腸癌、口腔癌、肺癌)篩檢都在國健署,今年會將口腔業務移到口腔健康司,口腔防治經費預估明年增加一倍以上,讓更多民眾了解檳榔防治重要性。吳昭軍提醒,透過口腔癌黏膜檢查,能及早發現癌前病變,並加以治療、阻斷癌症發生的機會,根據全國癌症篩檢資料顯示,每2年1次口腔癌篩檢,可以發現近3000名癌前病變個案,與約1000多名口腔癌;符合政府補助對象之30歲以上有菸檳習慣的民眾,每2年可攜帶健保卡至健保特約牙科、耳鼻喉科之醫療院所接受口腔黏膜檢查,若發現異常,儘快接受正確治療,就可以降低癌症發生機會。心理及口腔健康司去年正式分家,口腔健康司副司長顏忠漢表示,口腔司於去年5月4日成立,希望針對國人口腔照護更加完善。自今年7月17日起,口腔業務陸續從國健署移撥口腔司,借助牙醫師專業,從口腔癌治療、復健復能到前端預防、教育、篩檢,做整合照護計畫,明年1月1日起,口腔癌篩檢也正式移到口腔司。立法委員陳椒華認為,檳榔防治上須從各層面加強,像是檳榔種植、土地管理部分,就牽涉內政部及剛成立的農業部、環境部,宣導防治上,則包括教育部、衛福部,至於近年口腔癌防治,部分縣市的發生率仍然增加,包括南投、台東等,希望透過各界努力,持續降低台灣口腔癌罹患率,也希望農業部、環境部拿出魄力,加強山坡地保護,立法取締違法檳榔種植,口腔司也要加油,希望明年有具體成果。台灣檳榔防制暨口腔癌防治聯盟,自99年起針對全台22縣市進行「縣市口腔癌防治力調查」,今年除了承辦國際研討會的桃園市未參與外,其餘21縣市皆參與調查。參與縣市依照107年成人嚼檳率,分為高嚼檳與低嚼檳2組進行評選,共6縣市為績優。高嚼檳縣市防治力績優獎為宜蘭縣、苗栗縣、彰化縣,而低嚼檳縣市防治力績優為新竹市、台中市及高雄市。列在高嚼檳組第一名的台東縣,不因困難度高而停止防治腳步。台東縣衛生局菸檳酒防治承辦人許薾勻今表示,台東原住民多,嚼檳榔已是一種部落文化,根深蒂固的文化,若直接告訴要求他們不吃檳榔,可能造成文化衝突、不尊重,因此會採用提供口腔癌衛教,並連結到篩檢資源;近年原民部落也協助檳榔防治,例如當地社區協會,會自制菸酒檳防治海報,今年更結合當地慶典,以簽約防治檳榔的公約方式,邀請族人簽署,要以身作則減少喝酒、吃檳榔,保護下一代族人不受菸酒檳危害。
-
2023-07-31 癌症.肺癌
晚期肺癌慢病化妥善治療 追求最佳存活期
肺癌連續13年霸榜國人癌症死因首位,由於早期症狀不明顯,甚至有些病患診斷時已經是晚期肺腺癌卻無任何症狀,是因為例行性身體健康檢查才意外發現。面對空汙世代,元氣講座邀請彰化基督教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林俊維談「空汙世代:我們與肺癌距離」,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胸腔科醫師鄭文建分享「肺癌慢病化、追求最佳存活期治療策略」。政府自2009年推出一連串菸害防制措施,台灣吸菸人口已顯著下降,但肺癌發生率卻逐年上升,這代表台灣肺癌來源不只有吸菸。近年來,「不吸菸的肺癌怎麼來的?」引起熱議,醫學研究證實空汙對健康有危害。室外活動前先注意空品,室內空汙也不能忽略。林俊維以台中市賞景勝地「望高寮」的視野為例,白天由望高寮遠眺台中市區多是灰濛濛一片,但大雨過後,建築物與遠山清晰可見,主要是空汙所導致。建議外出時可參考環保署空氣品質監測網,決定是否從事戶外活動。室外空汙來源有工廠、汽機車排放廢氣、露天燃燒稻草與廢棄物等,但室內空汙卻常被忽略,包括炒菜油煙、燒香、抽菸(二手菸、三手菸)等。空汙中的有害物質主要來自於燃燒所形成,包含硫氧化物(SOx)、氮氧化物(NOx)及細懸浮微粒(PM2.5)。PM2.5是指直徑小於2.5微米的粒狀物,常帶有戴奧辛及其他有毒物質,目前已被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列為第一類致癌物。不吸菸卻罹肺癌,亞洲人基因對空汙特別敏感。PM2.5經由鼻腔吸入體內,產生發炎,影響全身,不但會造成氣喘、肺阻塞病友發作或惡化,帶有肺癌基因者,長期接觸下也可能會激發肺癌的發生,亦可能會造成三高、腎臟病、婦科,和新生兒健康等問題。國內本土性研究顯示,2014年,PM2.5造成全台6282人死亡,其中肺癌居第三,有1252人。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研究,空汙相關導致死亡疾病中,肺癌居第5位,占7%;今年國際期刊《Nature》研究發現,空汙會造成身體持續慢性炎症,進而導致肺癌的發生,在研究中無論身處於英國、韓國或台灣,都顯示空汙的嚴重程度與表皮生長因子驅動的肺癌發生率成正比,其中更發現台灣人比英國人更容易受到空汙影響。低劑量電腦斷層,揪出早期肺癌的利器。林俊維說,不要輕忽咳嗽等呼吸道症狀,若經一般治療不見改善,應前往醫院尋求診治。目前研究證實,胸部X光檢查對於肺癌的篩檢是無效的,利用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才能有效提升早期肺癌的診斷。台灣自去年7月起,已將肺癌高危險族群,包括有家族史、重度吸菸者列入公費篩檢對象。他也舉例,一位70歲女性,睡覺時突發性短暫的左胸痛延伸到後背,先去心臟內科就診,意外發現1.5公分肺部腫瘤,手術切除後證實是第一期的肺腺癌。另有一名60歲男性病患,平時並無身體不適,肺部X光檢查也沒發現異狀,因有肝癌病史而接受定期腹部電腦斷層追蹤,在去年發現有1.5公分新生的肺部腫瘤,檢查證實是第3B期的肺腺癌。因此針對高危險的民眾,定期肺癌篩檢很重要,才能達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目標。晚期肺癌妥善擬定治療計畫,可大幅提升存活期。隨著醫療進步,肺癌的治療武器也越來越多元。鄭文建分享,台灣最常見肺癌類型為肺腺癌,占71%。根據肺癌期別,第一、二期屬於早期,可採手術切除、放療;第三期可能合併淋巴結轉移,需會診外科、甚至放射腫瘤科醫師擬定治療計畫,透過術前治療縮小腫瘤,再手術切除;而晚期患者可採化療、免疫療法,以及標靶治療。肺癌晚期如何變慢性治療?鄭文建指出,可透過基因檢測,找出可治療致癌驅動基因,目前已找到9種,其中台灣有55%驗到表皮生長因子受體基因突變(EGFR)。癌細胞生長好比車輛的煞車系統失靈,若要抑制其生長,必需找到能關閉腫瘤訊號傳遞的「鑰匙」,即為標靶藥物,研究證實透過標靶藥物精準治療,可大幅提升存活期。鄭文建說明,臨床證實EGFR標靶藥物第二代優於第一代,而第一、二代抗藥後以產生T790基因突變為主,第三代可以克服T790基因突變,健保有條件給付。因此,醫師多可依據可能的抗藥結果來決定標靶治療策略,以國人最常見的EGFR基因突變為例,如可採接續標靶治療,則有機會延長存活期。此外,國內多家大型醫院證實,標靶藥物合併手術,或合併放射線治療可延長存活期,接續標靶藥物後,還有免疫治療的機會。他建議,晚期病患可和醫師多討論評估,使用標靶藥物,或合併手術或放射線治療,提升治療效果。最後,鄭文建也提醒標靶藥物常見的副作用有皮膚乾燥搔癢、甲溝炎、皮疹、腸胃不適或腹瀉、心臟毒性(第三代)等,建議患者應立即回診妥善且積極處理,才有機會最大化藥物的治療效果。
-
2023-07-18 焦點.健康知識+
癌症指數怎麼看?正常值是多少?「指數高不等於罹癌」醫師教你如何解讀
「癌症指數」指的是「血清腫瘤標記」,又稱腫瘤指數「醫生!我的癌症指數檢查出來偏高,是不是代表我已經得癌症了?」又或是「我的癌症指數明明正常,為什麼還是得癌症?」中華民國癌症醫學會秘書長、臺大醫院腫瘤部主治醫師陳偉武表示,這是診間常會聽到的疑問。到底「癌症指數」準不準?正常值是多少?造成它上升或下降的原因有哪些?癌症指數是什麼?所謂「癌症指數」指的是「血清腫瘤標記(tumor marker)」,又稱腫瘤指數,是指人體血液中的某類蛋白質,當其濃度上升時,經常與特定癌症相關,這時便可以利用其抽血數值的高低變化,來預測特定癌症的發生與進展。然而,癌症指數在癌症預測上是有其極限的,陳偉武醫師表示,當人體器官受到其他良性狀況影響時,也可能造成癌症指數的異常上升;相反的,當癌症指數顯示正常時,也不代表人體一定沒有癌症。癌症指數的種類繁多,在健檢應用上,目前常見的有鱗狀上皮癌關聯抗原(SCC-Ag)、愛氏頓病毒抗體(EB-VCA IgA)、肺癌腫瘤標記(NSE、Cyfra21-1)、癌胚胎抗原(CEA)、四種癌抗原(CA72-4、CA199、CA125、CA15-3)、胎兒蛋白(AFP)、攝護腺特異抗原(PSA)及人類絨毛膜性腺激素(B-HCG)等項目。不同的癌症指數有什麼應用?目前健檢項目上常見的癌症指數項目包括以下幾種,其應用也一併說明如下:1.甲型胎兒白蛋白(AFP)可作為肝癌初步篩檢,不過AFP升高,也可能跟肝硬化、懷孕等因素有關。2.CA19-9可作為胰臟癌初步篩檢,但其他腹腔的腫瘤,如大腸直腸癌、胃癌等也可能讓CA19-9升高外,膽道炎、胰臟炎等非惡性疾病,也可能讓CA19-9濃度上升。3.CA153可作為女性乳癌的初步篩檢,但在大腸癌、胰臟癌、子宮頸癌等其他癌症,或是乳房、卵巢等疾病,也可能會導致CA153濃度升高。乳房的自我檢查、定期找專科醫師觸診和接受乳房超音波、乳房X光攝影等檢查也很重要。4.癌抗原125(CA-125)可作為女性卵巢癌初步篩檢,不過CA-125的升高,可能跟子宮內膜異位、骨盆腔發炎、子宮腺瘤等問題有關。另外,乳癌、肺癌、子宮內膜癌也可能讓CA-125升高,但CA-125對偵測卵巢癌的敏感度不夠高,有些罹癌患者仍在正常值以內。5.癌胚抗原(CEA)可作為大腸癌及腸胃道癌症初步篩檢。但CEA數值升高與抽菸、腸胃炎、肝硬化、甲狀腺功能低下等情況可能也有關聯。建議搭配腸胃鏡以及糞便潛血檢查,更能掌握腸胃道健康。6.前列腺特異抗原PSA前列腺特異抗原由男性的前列腺製造,可作為男性攝護腺癌篩檢的指標。不過,攝護腺腫大、生殖系統發炎、性行為後時,PSA也可能會上升。需配合肛門指診、攝護腺超音波等檢查,才能確診。癌症指數正常值是多少?陳偉武醫師表示,癌症指數並沒有一個確切的標準值,只能說是大部分正常人的平均數值。此外,不同醫院、不同平台、不同檢驗中心、檢驗工具的不同,或是經驗法則,訂定的參考值或標準值也會有些微差異。.癌抗原 125(CA-125)正常值:<35 u / ml相關癌症:卵巢癌、子宮內膜癌、乳癌相關良性疾病:懷孕、子宮內膜異位等婦科疾病、肝硬化.癌胚抗原(CEA)正常值:<5 ng / ml(如果是吸菸者,正常值則應<8 ng / ml)相關癌症:大腸癌(最常用)、胰臟癌、肺癌、胃癌相關良性疾病:抽菸、甲狀腺功能低下、肝膿瘍、消化性潰瘍、慢性氣管炎、憩室炎、阻塞性黃疸、酒精性肝硬化等.甲基胎兒白蛋白(AFP)正常值:<20 ng / ml相關癌症:肝癌相關良性疾病:懷孕、肝硬化、急性肝炎、慢性活動性肝炎.CA19-9正常值:<37 u / ml相關癌症:胰臟癌、膽管癌、大腸癌相關良性疾病:胰臟炎、膽管炎、結石.PSA正常值:<4 ng / ml相關癌症:攝護腺癌相關良性疾病:攝護腺炎.癌抗原15-3(CA 15-3)正常值:< 22 u/ml相關癌症:乳癌、轉移性乳癌、大腸癌、胰臟癌、子宮頸癌、肝癌等相關疾病:肝炎、肝硬化、卵巢或乳房的疾病等癌症指數準確度多高?抽血癌症指數偏高,就代表罹癌嗎?林口長庚醫院腫瘤科副教授級主治醫師吳教恩指出,幾乎所有癌症指數都無法作為診斷罹癌的依據,「都還是需要影像檢查與病理切片才能確診」。唯獨 AFP,如果病患有B型肝炎或C型肝炎,抽血驗到 AFP 指數很高,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等影像檢查也發現肝臟腫瘤,可以不用再做病理切片即診斷為肝癌。「但這種情況還是要符合諸多條件,並非單靠一個 AFP 指數便能確診,只能作為輔助性診斷工具。」醫師表示,即便抽血癌症指數偏高,也不代表罹癌臨床上,癌症指數最常見是應用於治療後的追蹤與偵測復發,當病人接受治療之後,包括手術、化療、標靶藥物等,如果腫瘤指數下降,表示腫瘤對此治療有所反應;若是指數有再升高的跡象,就會合理懷疑是否復發,或是產生抗藥性,治療的預後狀況相對而言會較差。「如果病人在治療前,癌症指數就維持在正常值,並未上升,那這個指數就無法作為理想的追蹤指標,」吳教恩表示。「正常細胞也會分泌這些特殊物質,當身體處於發炎狀態如胃炎、腸胃炎、皮膚炎等,或是有些良性病變,甚至懷孕、吸菸等,都有可能使癌症指數升高,」吳教恩解釋。以 CA199 為例,這個癌症指數與胰臟癌、膽管癌有正向關聯,但是如果體內有結石、胰臟或膽管發炎,也會導致指數升高,甚至破千、破萬。指數偏高只是提醒要評估癌症的風險與可能性,並不代表就能確定罹癌,還是得合併其他臨床資訊如影像檢查、病理切片等,才能判斷是身體發炎或其他良性疾病還是惡性腫瘤引起。有一點可以確認的是,血清腫瘤指數不斷上升或大輻度上升,便要積極檢查,排除癌病發生或惡化的可能。癌症指數檢查費用多少?一般在抽血檢測時,就可以加價測試一些癌症指數,像大腸癌胚抗原、胰腸胃道、女性卵巢癌等,每個項目費用600~800元不等。但專家建議,這類檢測最好對症下藥,先了解自己有哪類疾病的家族史,再來挑部位檢測,效率會比較好。輔大醫院胃腸肝膽科兼任主治醫師梁程超說,「有些人驗血,可能CEA癌症指數都正常,但是這些腺瘤是有機會會長大的,比較安全的方式還是大腸鏡的檢查。」因此癌症指數不能代表一切。有些民眾在健檢中心測出癌症指數偏高,但到醫院檢查後普遍沒有問題。吳教恩醫師指出,目前臨床上仍然找不到敏感度、專一性都很理想的癌症指數,因此大多數癌症指數並不適合單獨做為篩檢或診斷的工具。健康飲食、良好生活習慣,才能降低罹癌風險。只是一味檢測癌症指數,擔心自己是否罹癌,對一般民眾並沒有太大意義。然而對於曾經罹癌,或是正在接受癌症治療的癌友來說,癌症指數就是個重要的指標,需要定期抽血追蹤指數是否有所變化,這部分是健保有給付的。參考資料東元綜合醫院高級健檢中心健康資訊:12大癌症指數大解析-醫師教你如何正確解讀癌症指數台灣癌症基金會網站:癌指數檢查的迷思(上)延伸閱讀:.超實用!看不懂健康檢查報告?常見數值大解密讓你一看就懂.許多癌症是自己吃出來的!營養師曝「12大類易致癌食物」絕對要少吃.罹癌絕不是運氣不好!營養師傳授不易得癌症的7種飲食原則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7-16 活動.活動最前線
桃園肺癌篩檢/翻轉「抽菸才會罹患肺癌」認知 肺癌篩檢應納入其他危險因子
國健署自2022年7月1日起,開辦第五癌篩檢: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肺癌篩檢,包含已提供的子宮頸癌、乳癌、口腔癌、大腸癌,全方位守護國人健康。桃園市另擴大肺癌篩檢對象,率全國之先推動肺癌早期偵測計畫,有效找出潛在病例,即早介入治療。第一期只要局部手術切除,存活率高,二期後醫療花費高且治療辛苦。肺癌是全球死亡率最高的癌症,亦高居台灣癌症死亡率的首位,主因是「發現太晚」,患者早期幾乎沒有症狀,許多人一確診就是晚期,增加治療難度。根據統計,肺癌晚期發現的比率非常高,台大醫院癌醫中心副院長陳晉興表示,肺癌治療只有二期之分,第一期只要做局部手術、切除病灶,五年存活率達90%以上;二期之後的肺癌只能做全身治療,包括手術輔助化療、放療、標靶治療等,療程非常痛苦且加重經濟負擔,且第四期的五年存活率不到二成。LDCT是目前唯一證實能早期發現肺癌的篩檢工具。造成肺癌的原因很多,包括吸菸、空汙、烹煮油煙、職場環境暴露、肺癌家族病史、肺部相關疾病等,其中,抽菸被認為與肺癌有密切關係,包括二手菸亦會增加罹癌風險。LDCT是目前唯一具國際實證、且能早期發現肺癌的篩檢工具,美國、英國、韓國等多針對吸菸者進行研究。重度吸菸者確實為肺癌高危險群之一,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指出,和歐美比起來,台灣罹患肺癌的人,不抽菸者多於抽菸者,且女性肺癌患者更是超過九成不吸菸。肺癌的形成,主要是體質加環境,人體的呼吸道上皮細胞因內在體質或環境刺激,產生不正常增生,干擾正常的肺部細胞。桃園篩檢新增高風險職業勞工,及早發現異常。陳秀熙說,肺癌篩檢不能只看重度吸菸者,依據桃園工業大城的產業結構及人口的職業分類,桃園市於3月1日率全國之先擴大肺癌篩檢計畫,提供有肺癌風險因子的市民,免費低劑量電腦斷層肺癌篩檢服務。除了下修原先國健署適用的年齡層至40歲以上,也新增八種高風險職業的勞工,包括暴露在石綿相關職業工作以及暴露在致癌物質環境砷、鎘或鎳的工作者,希望能及早發現異常並進行追蹤,後續也會運用大數據分析協助精準醫學發展。肺癌早期篩檢才有機會提高預後,傳統胸部X光會因肋骨、肩胛骨擋住部分肺臟病灶;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速度快、無死角,是最有效率的診斷工具。讓桃園計畫延伸到更多區、更多縣市,降低死亡率。台大公衛學院助理教授許辰陽說,對照全世界的肺癌篩檢計畫,大多是以家族病史為研究主軸,桃園市政府推動「擴大肺癌篩檢計畫」可說是先導計畫,且還在進行中。除了放寬條件篩檢,也讓民眾了解低劑量電腦斷層肺癌篩檢的重要性,翻轉「抽菸才會罹患肺癌」的認知。肺癌發生率高居國人十大癌症的第二名,但是死亡率最高、醫療支出也最高,每年罹患肺癌人數持續新增,更以肺腺癌為大宗,空汙是一大威脅。桃園市納入不同職場的勞工進行早期肺癌篩檢,已經揪出有第一期肺癌病徵的個案,符合科學實證的精神,深具前瞻性,後續追蹤結果值得期待。許辰陽強調,肺癌的醫療負擔愈來愈高,除了重度吸菸的高風險族群,也要檢視不吸菸者的生活情況,包括焚香、油香、職業暴露、家族病史等。國內40歲以上發生肺癌的比率漸增,桃園市推動大規模早期肺癌篩檢計畫,是全世界首件因應職業與高風險環境的篩檢計畫,讓許多中壯年被列入補助,早期診斷、及早接受治療,保障桃園市民的肺部健康。哪些人是肺癌高風險族群● 肺癌家族史有遺傳基因或家族成員共同暴露在相同的致癌源● 重度吸菸史一天一包菸達20年● 肺部疾病史肺組織受損,會提升罹患肺癌率● 職業環境暴露氡、鉻、鎳暴露以及接觸石綿● 空氣汙染空汙會讓身體長期發炎,導致細胞突變● 廚房油煙油脂加熱超過發煙點,會出現氧化、劣化延伸閱讀● 桃園肺癌篩檢/美、英運用精準模式 找出肺癌高風險族群● 桃園肺癌篩檢/花錢買藥不如花錢預防 桃園LDCT擴大採檢4個月揪15例肺癌● 桃園肺癌篩檢/桃市擴大肺癌篩檢 打造世界級肺癌防治新模式「桃園市政府衛生局關心您」廣告
-
2023-07-16 活動.活動最前線
桃園肺癌篩檢/花錢買藥不如花錢預防 桃園LDCT擴大採檢4個月揪15例肺癌
桃園市政府今年三月起擴大實施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篩檢,截至六月底有超過8000人完成檢查,找出15位肺癌患者,其中有10位為早期(第0期1位、第1期9位)。桃園市長張善政出席肺癌篩檢國際論壇時表示,未來透過大數據分析,能真實掌握當地肺癌風險;副市長王明鉅推估,若有1萬人參與篩檢,從中找出100位無需使用化療或標靶藥物的早期肺癌患者,便能省下約9千萬元藥費,「花錢買藥治療,不如花錢預防。」第一期肺癌的五年存活率達90%,第四期只剩10%。肺癌死亡率與診斷期別息息相關,王明鉅說,第一期肺癌的五年存活率達90%,到了第四期只剩10%,然而,根據2010年罹患肺癌的數據顯示,男女診斷為原位癌患者僅個位數,醫界陸續投入資源進行癌症相關篩檢,他在2015年擔任台大醫院竹東分院長時,號召萬人參與LDCT篩檢,加上國內學者宣傳LDCT,同年度的早期肺癌人數大幅增加。他說,著手竹東分院LDCT計畫時,曾受醫界不同聲音論戰,認為國外研究直指30包╱年的重度抽菸民眾才需要進行檢查,但他堅持台灣在烹調習慣、廟宇香火、上千萬輛的汽機車、火力發電等危險因子都與歐美國家不同,且國內許多肺癌專家研究,肺癌因地域、人種及生活型態而有所差異,特別是亞洲人帶有的基因,暴露於環境致癌物,像是空氣汙染、食物防腐劑等,容易產生突變。除了家族史、重度抽菸,更要找出低危險族群患者。國健署在去年七月推出具有肺癌家族史、重度抽菸者進行公費LDCT篩檢計畫,王明鉅說,經過一年採檢,49508人當中找出531人確診,偵測率為1.1%。但是台灣肺癌學會報告指出,家族史和抽菸史的高風險族群高達50萬人,如果十年內全數篩檢完成,也僅有5500人確診,卻只是每一年新增肺癌人數16370人的三分之一,「三分之二是被認為低危險族群的人」這也成了桃園市府擴大篩檢的契機。王明鉅說,桃園市工業產值達3兆元蔚為全國第一,但是19處工業區也帶來空氣汙染。因此,擴大篩檢納入經常接觸空汙、廢氣、石綿等致癌物的行業別,計畫實施四個月,目前超過8000人完成檢查,檢查出15位確診,偵測率為0.19%,包含工業區工作民眾有4例、環保警消人員有5例,重度吸菸者同住家人有4例,2例為家族病史,加上國健署計畫找出的15位確診,桃園市共計有30位確診。而市府提撥超過2000萬元資金,替醫院導入AI判讀,減輕醫療人員負擔。晚期肺癌醫療花費驚人,占健保龐大支出。「花錢買藥,不如花錢預防。」王明鉅強調,台灣肺癌治療健保支出,自2014年的108億元逐年成長,2022年達到224億元,而晚期肺癌的化療及標靶藥物花費,每人一年就要花上90萬元,殘酷地是,晚期肺癌五年存活率僅三成。他認為,替1萬人進行LDCT篩檢僅需5000萬元,由於0到1期不用化療和標靶藥物,如果發現100位早期肺癌患者,相當於省下9千萬元藥費,更拯救100個生命及家庭。張善政感嘆,大學同學畢業後返鄉回高雄工作,不到幾年就罹患肺腺癌,成了第一位離開人世的同窗。因此,他在擔任行政院政務委員時,有感於王明鉅推動的萬人肺癌篩檢,儘管過程有些紛擾,但數據扭轉了傳統只有重度抽菸史才會罹癌的觀念,促使他上任桃園市長後,心心念念推動擴大肺癌篩檢。他說,以往LDCT篩檢較零星缺乏系統性,難以觀察桃園肺腺癌風險分佈情況,這次擴大篩檢計畫累積的案例,能作為往後大數據運用,系統地呈現肺癌分佈地圖,桃園市拋磚引玉,盼雲林麥寮、高雄等工業城市跟進,真正照顧到鄉親。桃園市擴大肺癌篩檢預約平台符合桃園LDCT擴大篩檢的民眾,先行上網(https://health.tychb.gov.tw/tyhpPublic/)勾選自己所屬的類別後,會進入到基本資料填寫區,完成後即可點選就近的醫療院所篩檢,前往篩檢時記得攜帶健保卡。若為具肺癌家族史者應攜帶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曾患有肺癌的診斷證明與其親屬關係相關文件;若為重度吸菸者請填具醫院提供的聲明書,後由醫院安排做檢查。如果沒有進行網路登記,可以致電洽詢桃園市參與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肺癌早期偵測計畫」醫院後,並攜帶證明文件至醫院完成LDCT篩檢。延伸閱讀● 桃園肺癌篩檢/美、英運用精準模式 找出肺癌高風險族群● 桃園肺癌篩檢/桃市擴大肺癌篩檢 打造世界級肺癌防治新模式● 桃園肺癌篩檢/翻轉「抽菸才會罹患肺癌」認知 肺癌篩檢應納入其他危險因子「桃園市政府衛生局關心您」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