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24 焦點.元氣新聞
搜尋
癌症照護
共找到
30
筆 文章
-
-
2024-07-01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守護偏鄉醫療的候鳥醫師
【編者按】:本週只有兩篇文章,主題是「偏鄉醫療」,因有感於兩個月前三位醫師分享他們對這方面的奉獻而做出回應。一位本身已經全職在台東照顧病人十多年的癌症專科醫師分享自己的心路歷程,稱讚這三位來往奔波於都市大醫院與偏鄉小醫院的「候鳥醫師」,並分享一位生前來往奔波於美加與台東的宣教士安芳蓮醫師 (Dr. Florence On) 的感人故事。一位關心醫學教育的資深醫師回憶二十幾年前見證一個新成立醫學院的醫學生對偏鄉醫療所表現的愛心,並分享自己對公費醫學生教育與偏鄉醫療的看法。四月下旬,「醫病平台」刊出三篇以「偏鄉醫療」為主題的文章,分別是黃富煥醫師、張雲傑醫師和陳浤燿醫師所分享他們如何投入到偏鄉醫療的心路歷程,讀後讓我深有所感。筆者在約十年多前,也是有感於台東癌症照護資源的缺乏,及病患奔波於外縣市治療的辛苦,在上帝的呼召下,全家搬到台東,投入台北、台東兩間醫院的「癌症無縫醫療」合作計畫。十年多下來,也聽到或看到不少投入偏鄉醫療的感人故事,也願在此做一點分享。醫療資源不均的藥方之一——候鳥醫師台灣的全民健保雖然已經開辦了將近三十年,降低了就醫門檻,減輕了病人經濟上的負擔,而且仍能維持不錯的醫療品質,不輸其他先進國家。這點成就,已經是全台灣人共同的驕傲。然而全民健保有一個難以完全克服的困難環節,就是醫療資源的分配不均。偏鄉地區的醫療資源遠遠不及都會地區,以台東為例,至今沒有一家醫學中心,對於急重症和癌症的照護能力,也差了都會區一大截。病人也不太信任本地的醫療院所,紛紛到外縣市尋求更好的醫療。再加上台東地形狹長,有好幾個山地鄉,又有綠島和蘭嶼兩個離島,交通的阻隔,又更增添了就醫的困難度。種種因素,常導致小病拖到變大病,大病拖到沒藥醫的悲慘狀況。這些問題都以客觀的數字,反映在台東人較短的平均餘命和較高的死亡率上。政府當然也有提出一些政策來改善偏鄉醫療資源不足的問題,例如提供經費來幫助偏鄉改善醫療設施、以公費醫師來支持偏鄉醫療,或是要求醫學中心派人來支援偏鄉醫療人力等等。這些都是很好的政策措施,也的確讓偏鄉醫療不至於走到山窮水盡的局面。然而即使有再好的政策,如果沒有「人」願意投入,又或者是「人」投入了,「心」卻在別處,都會讓原本的美意大打折扣。三位醫師,都是從醫學中心投入到地區醫院,或是到基層醫療的衛生所,或是到山地巡迴醫療,而且是自願長時間,不間斷地投入。他們的熱血,對於原本就留在偏鄉的醫療工作者,是很大的支持和鼓舞。他們像候鳥一樣,付出時間、付出心力,來回奔波於原本工作的崗位和偏鄉地區,我覺得可以用「候鳥醫師」來形容他們的辛勞和付出。台東的候鳥醫師——安芳蓮醫師的故事提到「候鳥醫師」,台東基督教醫院(東基)曾經有一位宣教士安芳蓮醫師(Dr. Florence On)的故事,相當感人,堪稱傳奇。安醫師1943年出生在美國賓州費城,父親是廣東華僑,母親是西班牙裔美國人,父母都是基督徒。她成長的背景,有強烈的種族歧視氛圍,對於異族通婚接納度很低。除了在學校裡,要忍受老師和同學的嘲笑或不友善的對待,即是在教會,也要忍受會友對她和父親視而不見的冷漠。這樣的成長過程,造成她自我認同的困擾,讓她恥於承認父親的血緣關係,而傾向母親的歐洲白人血緣認同。大學時狀況稍有改善,她在哈佛大學攻讀西班牙文學時,重新堅定了信仰。她鄙視聖經的內容用來支持種族歧視理論與不公義,也逐漸了解不應以基督徒的行為來論斷,而是要跟隨基督的榜樣、遵從祂的話。當時哈佛大學有一個知名的合唱團,經常受邀到各教會巡迴演出。團員中有兩位黑人,曾有教會要求演出時不可以讓黑人上台,遭到合唱總監斷然拒絕,寧可放棄演出的機會。類似這樣的基督徒典範,深深影響了安芳蓮的信仰,也讓她開始願意與弱勢的人站在一起,成為好友。信仰和自我認同的危機1968年安芳蓮到德國念醫學院,她原本期待母系歐洲的文化聯結,能夠讓她脫離美國的種族歧視氛圍,可以更加自在。結果事與願違,老一輩的德國人懷念希特勒的統治,強烈排斥外國人。年輕一輩的德國人則普遍左傾,嚮往共產主義,討厭基督徒,更討厭美國的資本主義。安芳蓮,一個帶有東方面孔的白人,又是美國來的基督徒學生,感受到強烈被排擠,幾乎是在很痛苦的心情下,勉強完成醫學教育。她在自傳中提到:「我變得充滿憤怒、仇恨與沮喪。我的理想破滅的更深。如果不是來自德國與全世界的外國基督教徒聚集的校園大專基督教團契,我確定自己將會精神錯亂。」找到救贖安芳蓮回到北美後,在加拿大完成了兒科醫師的訓練,她開始尋求成為宣教醫師的機會。她提到從小因為照顧唐氏症的弟弟,嚮往自己長大能成為照顧人的內兒科醫師。同時她受到史懷哲博士的激勵,想將上帝賜給她的才能和力量,奉獻在偏遠落後的地區。1983年她受邀來到台東,在東基擔任兒科醫師。她一肩扛起台東所有兒科病人的照護工作,除了要負責急診和門診外,也要照顧早產的新生兒,和住院瀕死的小病人。一週工作時數常超過120小時,幾乎除了吃飯和睡覺外,都在照顧病人。這半年的時間,她極端的忙碌,卻無比的快樂。她擺脫了成長背景種族歧視帶給她的陰影,重新接納了自己雙重文化的豐富內涵,更相信上帝所賜予她的一切,能給成為別人的幫助和祝福。成為往返美加的候鳥醫師1988年她很高興地再次受邀來台東。她體諒東基經營上的困難,於是以半年在加拿大工作,賺取生活費和奉養父母的費用,半年到台東從事無償奉獻的候鳥醫師工作。她提到她之所以不計代價,不畏勞苦地回來台東,不只是自己靈性上的需求,更是希望能夠鼓勵原住民的工作夥伴,讓她們不會自覺矮人一截,而能夠更有自信來挑戰和進修。九年下來的服務工作,她的中文講得更好,也與本地人有更深的友誼。她常常在兒科査房時,處方給小病人更多的維他命L (Vitamin Love)。這個處方,成為東基的傳奇藥方。她在自傳中有一段很美的文字:「生命的追尋旅程中,我經由學習謙卑和饒恕自己與他人而能接受並了解自己,且找到舒適的自我認同。當年歲日長,才了解經由走過認同的危機,才發現自己,接受自己是誰,從哪兒來的過程後,藉上帝賜給我們的天賦潛能來完成上帝的旨意,儘管有時會處在極端的困境中,但終會帶來智慧與憐憫。慢慢地我也理解到不管是單一種族、或雙文化、三文化或多文化血緣背景,都是豐富的,因為上帝賜予每人都是獨特的。感謝神給我許多特別的朋友、不同種族或國籍的導師幫我在這條艱辛的人生道路上發現自己。終歸,最重要的事是成為上帝要我們成為的樣子,願意服侍與幫助我們所會遇到的人,將基督的公義、愛、希望帶給他們。」2000年她獲頒醫療奉獻獎。2007年因癌症病逝於加拿大,親友依其遺囑,將她的骨灰運到臺東。後記安芳蓮醫師的故事非常感人,不只在於她因信仰而願意奉獻付出,也更在於她在付出的過程中,找到了她生命的終極關懷。如今台灣各個角落不論如何偏遠,都能看到許多類似奉獻付出的候鳥醫師,走出自己的舒適圈、飛到遙遠的地方來貢獻所學。聖經詩篇139篇9-10節:「我若展開清晨的翅膀,飛到海極居住,就是在那裡,你的手必引導我;你的右手也必扶持我。」筆者也更期待未來有更多「候鳥醫師」,飛到更遙遠的地方,將希望的種子,灑落在世界各處的窮鄉僻壤上。感謝:本文參考方麗華藥師所整理「安芳蓮醫師手稿」,特此致謝!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5-16 癌症.抗癌新知
每年超過4千人受惠 胰臟癌、膽管癌裝金屬膽道支架6月納健保
罹患胰臟癌、膽管癌患者常出現惡性膽道狹窄、阻塞,並引發黃疸、皮膚癢、腹痛、發燒、食欲不振等症狀。為提升癌症照護品質,衛福部健保署6月起擴增給付新醫材「金屬膽道支架」,運用於緩解惡性膽道阻塞。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副組長張惠萍表示,預估1年約有4千多名癌友受惠,健保約花費1.5億元。延伸查詢:→醫材百科 膽道支架張惠萍說,惡性膽道阻塞發生原因,可能是罹患胰臟癌、膽管癌、膽囊癌導致膽道狹窄,或惡性腫瘤轉移造成膽管壓迫所導致,臨床上治療膽道阻塞採手術切除腫瘤,也可使用引流管將膽汁導引至體外。張惠萍說,膽道支架材質分為塑膠及金屬,經委託財團法人醫藥品查驗中心評估,結果顯示在無法切除或臨界可切除的惡性肝外膽道狹窄病人,金屬膽道支架較健保給付塑膠膽道支架具較佳的支架暢通率、延長暢通時間,可降低再介入次數,提升臨床療效及品質。張惠萍說,金屬膽道支架自費價格中位數約4至6萬元,6月起納入健保給付後,預估1年約4千多名癌友受惠,讓醫師依病患病情選用合適醫材種類,增加治療選擇。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4-13 醫聲.癌症防治
2024癌症論壇/癌症治療多元化 健保署:給付NGS加速用藥
癌症連續逾40年蟬聯國人十大死因之首,新興癌症治療快速發展,在「2024癌症高峰論壇」中,國衛院院長司徒惠康指出,癌症治療從手術、放療到化療、標靶腫瘤治療,發展至基因、細胞治療等,癌友有機會選擇專一性治療方式;衛福部健保署長石崇良則表示,癌症藥費成長幅度超過健保總額成長率,健保署將在5月給付次世代基因定序,打造精準醫療生態系讓病友盡早用藥。聯合報已連續六年與國衛院攜手舉行癌症論壇活動,今年論壇主題是「Love & Care友善抗癌行動」,於4月13、14日於政大公企中心A2國際會議廳隆重登場,兩天活動中,超過20位重磅級專家、學者登台分享最新癌症相關政策、治療趨勢等最新資訊,現場三百多位民眾也熱情參與。司徒惠康說,去年美國癌症醫學會進行統計發現,在2020年,癌症死亡率超過54%,預估到2040年,可能還是有成千上萬的癌症病友面臨死亡命運,代表癌症的治療,除了醫療工具、提早預防,還需要找尋更精準、更全方位的照護模式,才能真正幫助提升生活品質、延長病友壽命。「去年癌症醫療花費1399億元,藥費支出達394億元。」石崇良表示,健保總額成長率不足4%,癌藥費用平均成長率達超過9%,可見癌藥負擔非常重。近年精準醫療發展快速,新藥多在第二期臨床試驗時取得藥證,但療效證據仍待釐清,健保署為此成立專責單位,由「健康政策與醫療科技評估中心」進行醫療科技評估,並透過給付次世代基因定序(NGS),盼形成精準醫療生態系。健保署將在5月1日開始給付NGS,擬給付19種癌別,依基因片段大小分為BRCA、小套組、大套組三種模式,分別給付1萬、3萬點。石崇良表示,目前健保已有對應用藥的基因位點僅30多種,健保給付的大套組可給付檢測超過100個基因,是希望病人未來若有新藥研發時,可及早用藥或參與臨床試驗。另NGS檢測結果將上傳健保資料庫,有利癌友跨院治療,或轉介臨床試驗新藥,並讓藥界加速研發,多管齊下加速病人早期用藥。立法委員王正旭表示,在友善抗癌行動中,「建立無縫接軌的癌症照護網路」是重要關鍵,政府、醫療機構到民間組織的整合,透過完整的癌症照護系統,才能真正降低死亡率、提高癌友、癌友家人生活品質。從2003年癌症防治法的施行,台灣癌症防治就有很大的進展。王正旭表示,他於1990年擔任腫瘤專科醫師,對於癌症對家庭、個人的影響,有很深刻的了解、體會,後來進入癌症希望基金會服務,觀察到國衛院團隊努力提升較佳完整診療選項、實質落實癌症防治計畫,更是深深感覺到癌症防治、群策群力的重要性。當整合政府、醫療機構、民間組織資源,王正旭說,就可以建立系統性的合作與轉介網絡,並建立以病人為中心的照護系統。也希望透過媒體,可以推廣更多癌症相關教育、知識,並帶來更多正向抗癌力量。林口長庚醫院院長陳建宗則點出台灣醫療體系潛在危機,醫療支出成本愈來愈高,不只電費上漲,目前政府解決護理人力不足,補貼夜班薪資,院內更多基層醫療人員的薪資也須討論,醫學中心又負責重症患者的照顧及國家政策研究,單靠醫院各自支撐是不夠,都須要國家財政來支持。陳建宗也提醒,台灣醫療支出占比不到GDP7%,鄰近的韓國是9%,日本及歐美更高,這都顯示台灣花在醫療上的費用是不夠的,政府提到癌症百億基金協助解決癌症治療困境,但實際上,財務來源如何籌措?是否獨立於健保,需要更明確的政策,希望大家可以共同面對財源不足的問題。「每一個人,只要願意,都有能力降低癌症對健康的威脅,只要你願意!」聯合報社長游美月表示,談到癌症,癌症目前為十大死因之首,病例數增加,死亡率也高居五成以上,聯合報已第六年與國衛院舉辦癌症論壇,期待透過論壇,民眾對癌症治療、防治有更多的理解。游美月也期待透過癌症論壇平台,將各方意見納入,從精準醫療、新科技運用,到身心靈解方、加速癌症新藥核准、第二層健保的施行可能性等,都可以納入討論,希望根據各方的探索、討論,找到解方、方向,並透過聯合報、元氣網帶給癌友、民眾更多協助,讓正向影響力持續擴展、壯大。
-
2024-03-13 活動.精彩回顧
【免費報名】2024癌症論壇 LOVE&CARE 友善抗癌行動
|講座資訊|📍時間:DAY1:04月13日(六)上午10:00至16:00 (09:30開放入場)DAY2:04月14日(日)上午10:00至16:00 (09:30開放入場)📍地點:政大公企中心A2國際會議廳(台北市大安區金華街187號2樓)📍主辦單位:國家衛生研究院、中央健保署、國民健康署、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元氣網、那些癌症教會我的事粉絲團📍報名人數:共計300名/天。📍網路報名:https://user153168.pse.is/5kn6zq📍電話報名:02-8692-5588 ext.5616(依網路報名優先順序決定錄取及備取順位,待主辦單位確認順序後,以簡訊發送報名成功通知為主)「我在術前和孩子約定,手握三下就是我愛你…」「我會勇敢面對,並做出改變!」即使面對癌細胞步步進逼,許多癌友的心中,依然有千絲萬縷的牽掛與盼望,每一份牽掛、每一個盼望,都為自己、身邊的人帶來更多力量,也帶來更多前進的動力。當您為了抗癌而努力前行,我們一直是在一起的,聯合報團隊已連續六年舉行癌症論壇活動,每年皆引起廣大迴響,在癌友的治療權益爭取與防治政策的倡議上,也發揮極大的影響力。今年,我們持續與國衛院、健保署、國健署,以及全世界的抗癌組織並肩作戰。為了響應UICC(國際抗癌聯盟)「縮小癌症照護差距」倡議,2024年癌症論壇「Love & Care友善抗癌行動」邀請多位重磅級專家、名人與病友團體攜手為打造友善抗癌環境發聲,台灣最大癌症論壇也將給予癌友與癌友家庭滿滿正能量!✅友善能量,帶來改變!4/13(六) 11:50 名人談癌/堅強筆下的背後故事!作家H的攝護腺癌治療之旅★ 一場艱困的攝護腺癌抗癌之旅,讓名作家H深深感受到醫護團隊的暖心、友善力量,面對癌細胞的無情,曾罹患重度憂鬱的他,沒有躱在角落,生命也因此出現改變…4/14(日) 13:35 名人談癌/保留那個快樂的自己 朱芯儀的抗癌過程★ 「我的勇敢,是因為你們,在絕望之處,播下盼望…」在藝人朱芯儀所寫的「保留那個快樂的自己」書中,她娓娓道來抗癌的歷程、轉變,她的勇敢、堅強與最深層的省思、自我對話,都成為了生命美好的見證。✅友善抗癌,從「」出發… 經過一連串的抗癌治療,社區、醫療團隊與病友團體的用心支持、鼓勵,持續讓癌友的心理療癒力量與運動習慣的累積逐漸壯大,而亞太心理腫瘤學交流基金會與癌症希望基金會的暖心守護,更讓友善抗癌的力量從「心」出發,帶來更多正向改變。 中壯年癌友常面對「上有老、下有小」經濟重擔,對於友善職場的接納、經濟能力的提升,更是迫切。因此台灣癌症基金會與財務專家、學者將針對癌症病友回歸職場的支持與經濟力規劃等議題進行分享,這些資源、資訊都是抗癌重要後盾。✅友善防癌,科技協力! 癌症的篩檢、預防,可以盡早揪出癌細胞,建構縝密健康防護網,經由專家、學者深入淺出的比喻、講解,民眾對於癌症篩檢的資源、健康利益,將有更多的了解,對於自身健康的規劃,也會更有效率、方法。 全基因檢測與癌症的精準預防科技,為癌症防治帶來新的里程碑。台北榮總專家的演講,將引領民眾進入全基因檢測的世界,並帶來許多的深刻啟發。✅友善治療,點燃希望… 從精準治療到重粒子、質子治療,癌症治療科技的突飛猛進,不僅點燃癌友更多存活希望,也讓癌友的生活品質大幅提升,在林口長庚與花蓮慈濟醫院等多位專家的精彩說明下,目前最新的癌症治療趨勢將帶來新一波創新展望。 過去,乳癌、肺癌、多發性骨髓瘤與癌疲憊症等病友,常面臨許多治療上的挑戰,治療選項也非常多樣化,台大乳癌權威、台中榮總血液腫瘤科專家等,也將登場,透過最新觀念的分享,癌友就可以對治療有更多的掌握、自信。|議程資訊|*主辦單位保有最終修改、變更、活動解釋及取消本活動之權利。*因應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防疫措施,參與講座活動時請與會者務必自備口罩並全程配戴以及配合體溫測量。(現場恕不提供口罩,請自行攜帶)。*您知悉並同意聯合報股份有限公司為提供活動訊息相關服務及行銷宣傳目的,得於活動期間與結束三年內蒐集、處理及利用個資。您依照個人資料保護法享有的權利及權利行使的方式,請參考聯合報系(udngroup.com)隱私權聲明。
-
2024-02-04 活動.活動
【一起來許願】聯合報2024年癌症論壇「Love & Care友善抗癌行動」即將隆重登場!
目前全台正在接受癌症治療的病友人數達80多萬人,加上身邊家人、職場夥伴等,受影響人數達上百萬人,聯合報與國衛院、國健署、健保署等政府單位攜手舉行癌症論壇活動,並邀請多位重量級醫界專家、癌症病團為廣大癌友、癌友家庭的治療、生存權益發聲,六年來,聯合報癌症論壇已成為全台癌症倡議趨勢重要指標,也為多數癌友、癌友家庭帶來更多正向的改變與正面抗癌的力量。四大主題,攜手縮小癌症照護差距今年的聯合報癌症論壇活動即將在4月13、14日於政大公企中心A2國際會議廳,揭開序幕!這次的論壇活動,響應國際抗癌聯盟(UICC)、世界衛生組織(WHO)世界癌症日主題「縮小癌症照護差距」,從整體趨勢來看,無論是不同癌別相比,許多癌友還是面臨照護與治療資源上的差距,需更多友善的抗癌支持與資源!為了讓癌友、癌友家庭獲得更全方位的資訊,及政策倡議的腳步更穩健、周全,這次的癌症論壇主題主要分為「友善抗癌生活圈」、「友善治療新曙光」、「友善防癌健康網」與「友善支持暖力量」。活動當中,預計邀請不同領域的來賓、專家分享多項友善抗癌議題分享,現場也每天開放三百位民眾報名、入場參與,期待各界共襄盛舉,一起為打造友善抗癌環境而攜手努力、發聲倡議。一封短信的力量,往往超乎想像!在2024年2月4日世界癌症日當天,為了響應「Love & Care友善抗癌行動」即將啟動,也邀請大家可以把對自己或對家人的期許、盼望化成一封短信,並將這些文字記錄在活動網頁當中,到了2024癌症論壇當天,這些短信、訊息將化成一盞盞光明燈,鼓勵更多的癌友、癌友家庭,希望也能為更多人帶來勇氣、生存的力量,並讓這些充滿希望的種子開枝散葉,結出更多信心的果實。👉一起來許願:https://user153168.pse.is/5kn6zq 【論壇資訊】📍時間:DAY1:4/13(六)上午10:00至16:00 (09:30開放入場)DAY2:4/14(日)上午10:00至16:00 (09:30開放入場)📍地點:政大公企中心A2國際會議廳(台北市大安區金華街187號)📍網路報名:https://user153168.pse.is/5kn6zq
-
2023-08-26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講堂/會收驚的泌尿科權威李明輝!養生靠早睡早起 早餐吃蛋避油炸
衛福部苗栗醫院院長李明輝是泌尿科權威醫師,對於間質性膀膀炎的研究與照護貢獻卓著,擔任院長近4年,致力推動醫院朝急重症、社區醫療及長照方向努力,目前院區籌建急重症醫療大樓、放射腫瘤治療中心,期許多面向提升院內醫療量能。養生秘訣/ 早睡早起 早餐吃蛋避油炸45歲時,李明輝開始避吃油炸物,每天早餐吃2個水煮蛋,中午食量較少,飲食清淡;50多歲時,他盡量早睡早起,每天清晨6點15分起床,晚間10點半就寢,維持規律生活作息;晚上他會看非自身專業的書,是他平日紓解身心的方式之一。李明輝學生時代打籃球,還是大學校隊隊長,後來打高爾夫球30多年。他認為打高爾夫球到一定程度,就是心智遊戲,落球雖離洞口僅幾尺,但一失準影響大。緊張環境可訓練控制情緒、技巧,對他操刀也有幫助,但近年打高爾夫球的時間少,多利用空閒散步運動。李明輝的生活哲學是「己所與人己愈有」,認為不要害怕多給與別人會造成自己損失,幫助別人精神、心靈更充實。到國外旅遊幾乎都是參加醫學研討會時,會多請幾天假帶妻子同行,走訪過的國家中,他喜歡歐洲的義大利、西班牙,日本也是鍾愛的旅遊地。學過收驚 順勢走上行醫路老家在高雄橋頭的李明輝,父親在他年幼時因肺結核病逝。國小五、六年級時,他被一名國小退休校長選定「接班」傳授收驚手法,他其實不情願,但親戚都相信,學會後也只在家裡幫親戚的孩子收過驚,讀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時,仍認為收驚沒科學根據,心想都要當醫師了,還幫人收驚很不協調,但找他的親友反而更多。「小姨子移民紐西蘭前,小孩發燒生病多天,多處看診也不見效,拜託我收驚,我勉為其難幫忙,沒想到第二天真的就退燒,也許是巧合,但難以解釋。」李明輝說,他自小學業成績好,父親又因病早逝,加上收驚助人經驗,他順理成章選擇學醫,走向行醫人生,濟世救人。高醫畢業後,李明輝到北榮任住院醫師,選擇當泌尿科專科醫師。他說,過去皮膚泌尿科總讓外界有「花柳科」的誤解,其實泌尿、皮膚科各有不同領域,泌尿科包括男女腎臟、膀胱、腫瘤醫學及攝護腺、陰莖、性功能等男性醫學,他原可留在北榮,因妻子娘家在台中,後來轉到部立台中醫院服務,也從事泌尿科功能性的臨床研究。病友福音 提創新照護模式李明輝表示,過去間質性膀胱炎較少受關注,但這類病人生活其實很困擾,膀胱常有尿意,但排尿卻少,不解又痛苦,病患常求助無門,這類患者女性占八成,尤其結婚女性甚至因疼痛放棄性生活,影響家庭幸福,因此他進行此領域的研究,希望加強這類病患的照護。李明輝提出創新照護模式,包括結合生理、心理、社會的BPS模型,2004年發起成立台灣間質性膀胱炎關懷協會,透過協會運作讓大眾知道有這種疾病,幫助病友不只在醫院有生理醫療照護,也有精神科、心理諮商師協助,並被社會接納。苗栗醫院是全縣唯一公立醫院,屬於區域醫院,苗醫發展有三大方向,第一要務是照顧民眾健康,除了要發展急重症醫療,並以雁行計畫連結社區開業醫建構醫療網路,同時強化長照。李明輝說,苗醫在癌症照護方面,開刀、化療能力都具備,但欠缺放射治療,院方籌建急重症醫療大樓及放射腫瘤治療中心目前是「進行式」,除硬體設施外,也要推動並整合全人照護,持續為日後醫療能量播種奠基。馬惠明小檔案.專長:膀胱功能障礙、尿失禁、攝護腺疾病、攝護腺肥大、疝氣、尿路結石、泌尿腫瘤、膀胱癌、攝護腺癌.現職:衛福部苗栗醫院院長.學歷:美國加州聖地牙哥醫學中心研究員、中國醫藥大學醫務管理研究所畢、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畢.經歷:衛福部豐原醫院院長、衛福部台中醫院代理院長、衛福部台中醫院副院長、衛生署台中醫院泌尿科主任、台灣間質性膀胱炎關懷協會發起人.給病人的一句話:人生三大樂事:吃得下、尿得好、睡得著;當面對疾病困擾時,聖嚴法師四句話轉送病友「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
-
2023-08-18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一個陽光醫師的快樂秘訣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快樂的醫生」。我們邀請三位不同年齡層的醫師回顧他們的生涯,分享他們如何從自己所投入的醫療工作找到意義,而熱愛他們的工作,享受快樂的人生。這是我們構思良久,第一次邀請到三位在他們的專業都是非常令人尊敬的好醫師,受邀時都二話不說就答應了分享。從他們非常不同的故事,感受到他們如何在行醫路上找到自己的價值。→林信男醫師的分享→黑琵醫師的分享我們誠懇地希望這些經驗的分享,可以使迷失於名利誘惑而鬱鬱不樂的醫師看到明燈,也希望正在生涯抉擇舉棋不定的年輕學生,因為這些經驗分享而看到曙光,同時這也可以幫忙社會大眾(包括病人與家屬)更了解醫師的內心世界。我是一個已經工作十五年,而且每天面對末期病人及加護病房病人家屬的安寧緩和醫療專任主治醫師。很多病人常常說每天看到黃醫師都是笑臉迎人,就覺得自己的病沒那麼可怕了。最近還有病人說我的眼睛笑起來像是月亮。很多醫護同事也常常好奇我每天面對這些病苦與情緒,為什麼能保持快樂?今天就來分享我快樂的秘訣。有三個支柱,以及四個要避免的事情。第一個支柱是豐富美好的人際關係。以前當實習醫師時,病房有位出家當比丘尼之後又回來醫院當住院醫師的學姐邱醫師。我問過她為什麼可以面對任何狀況總是心平氣和而且笑臉迎人,她說她把住院醫師訓練當作修行。面對的每個人,她都當作跟對方結個善緣。我也發現,不論是最親的家人、朋友、或者每天面對的病人、同事,如果能多一點耐心,就可以減少很多不必要的爭吵與負能量。而如果自己連在急診或半夜被叫起來還是可以保持微笑,也常常會得到對方的感謝與讚美,久而久之,自己就可以活在很平和正向的磁場之中。第二個支柱是做自己最喜歡也最得心應手的事情。以我來說,我自己天生不是手巧的人,但溝通能力還不錯,以前有很多在社團與人互動的經驗。也因為遇過好多次家人的生離死別,對於同理心以及面對哀傷比較能游刃有餘。所以從當實習醫師開始,我就盡可能的學習癌症病人的止痛與其他症狀控制的技能。完成家醫科住院醫師後,我又當了一年安寧緩和的研究醫師,並選擇安寧緩和醫學專任醫師為工作。現在有時候聽到年輕醫師努力比較各科工作的薪資,才發現自己當年選科之前好像忘了打聽各科薪資,現在看來我的選擇果然是真愛啊!第三個支柱是找到自己的生命意義。剛開始,當了幾年主治醫師後,獲得一些職務晉升的機會,我也曾因為增加的薪資、外在的眼光而有點飄飄然,有時候也會偏離一點點自己的初衷。但幸運的我後來遇到了很多挫折,在徬徨時與自己大學時的師長一番懇談。老師引領我去想清楚自己的追求與人生意義何在。我看清了自己身而為人的脆弱與極限,而不再追求自己的光環與驕傲。而後轉換職場到大學醫院服務,年復一年的帶著年輕醫學生一起照顧末期病人,以病人為師並傳承自己的一身武藝。在工作中實踐無所求的慈愛,並帶著年輕醫師成長為很好的醫師,就是我自己生命意義的所在。我覺得找到自己生命意義的人是最幸福的。除了三個快樂的支柱之外,我也歸納四個可能會讓幸福人生蒙上陰影的事情。第一個是比較。我很喜歡兩句台語的俗諺:「人比人氣死人」、「一枝草一點露」。做了自己的選擇之後,去羨慕別人,往往是人情之常。但總是有人比自己更有錢、更聰明、更好看、更幸運。我常常對自己說「That’s good enough」,常常提醒自己的幸運,而不是事事要勝過別人,這是我覺得幸福的秘訣。第二個是酒色財氣等種種誘惑。喝酒開車容易肇事,追求不正當的緣分會傷害到自己關愛的家人,對金錢的過度貪求可能有礙病人利益,或者妨礙醫業的專精深入,盛氣凌人則容易結怨有礙清明寧靜的心。這些都是我個人覺得要避免之事。第三個是急躁的心。在台灣大家還蠻追求速度,記得讀醫學系時,有長輩聽到我讀完藥學系還服義務役兩年,說那你不是浪費六年?我那時就很不服氣——可是我那六年過得很快樂、認識很多人、也學到很多事情啊!當很多事情不急著趕進度,一步一步慢慢來之際,自然多了很多悠閒的心境,而能享受一路上的風景。第四個是太在意失敗。可能因為我十八歲時就在大學聯考重重摔了一跤,跟女生告白也常常失敗。但因此發現繞著彎路當著阿宅與魯蛇也會看到許多美好風光,所以後來繼續遇到的種種失敗,都比較能微笑以對。人生很多事情本來就是徒勞無功的,即使再怎麼努力,病人還是可能會治療失敗。即使再怎麼努力,親愛的人可能還是會離我們而去。即使再怎麼努力,小孩跟同事都不會完全聽你的。面對不如預期的結果,甚至面對自己的不夠努力而導致失敗,我覺得都蠻健康的。因為這三個快樂的支柱,以及避免四個陷阱。所以我能學會微笑面對常常不如己意的人生。但也因為慢慢變得寬容而不容易被激怒的自己,我能夠每天對著病人、同事、醫學生給出大大的笑容,往往我自己收穫更多正面的能量。而這些每天點點滴滴的正向回饋,總在每個疲累的失望的時刻繼續給我力量。這是一個陽光醫師的快樂秘訣。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4-17 醫聲.癌症防治
2023癌症論壇/照護者身心負荷大 史莊敬:資源、支援一樣重要
癌症照護中,照顧者除了照料癌友生活起居,也承接癌友的情緒、外界的期待,然而,他們的感受與需求卻鮮為人知,導致生理、心理出現狀況,進一步惡化與癌友的互動。台灣癌症基金會諮商心理師史莊敬表示,照顧者因生活繞著癌友打轉,出現睡眠不足、工作受影響等問題,也會時常深陷自責、焦慮、疲倦等負面情緒,進而降低耐心,說話口氣差,動作粗魯,「癌友是會察覺出來的,如此容易引起猜疑、疏離或衝突。」他分析,一旦照顧者的感受與需求不被滿足,如沒有得到尊重與關心,休閒時間或個人空間消失等,便會感到失落,甚至對別人給予的關心產生疑惑。因此史莊敬認為,需要多項資源投入,降低照顧者的身心負荷,並在協助癌友就醫、診療、休養與復原的過程中,一同考量照顧者的想法、感受與需求;照顧者也不需過度要求自己,而是把握當下可以休息的機會,「自己的重要性需自己給,而且照顧者站穩了,才有辦法照顧癌友。」👉🏻【更多精彩內容】2023癌症高峰論壇線上策展👈🏻
-
2023-04-14 醫聲.癌症防治
抗癌神隊友 權威專家獻策四大資源
血液癌多發性骨髓瘤 滕傑林:單株抗體增生活品質「多發性骨髓瘤是過去10年來,血液惡性腫瘤中最蓬勃、迅速發展的疾病。」台中榮民總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滕傑林指出,對病人來說衝擊很大,患者及照顧者都很辛苦。因此治療前須經正確診斷,並擬定治療目標、方法、代價及如何評估治療效果。滕傑林指出,多發性骨髓瘤雖然不難診斷,但症狀不典型,如骨頭出現痠痛常聯想到可能是太累了,或是想去按摩,讓患者常常跑了多家醫院。多發性骨髓瘤併發症多包括高血鈣、腎功能不良、貧血及骨頭病灶四大症狀,其中貧血症狀約占七成,頭痛約占六至七成,高血鈣、腎功能不良約各占三成。滕傑林說,目前多發性骨髓瘤第一線治療最好方式是自體幹細胞移植,但國內僅20%患者進行移植,統計指出,自體幹細胞移植後,若搭配抗CD38單株抗體標靶治療,相較未使用標靶治療患者,18個月疾病不惡化存活時間高達八成,且九成患者可以存活約3年,病情不會惡化,生活品質大幅改善。淋巴瘤 余垣斌:化療沒想像中可怕「許多淋巴瘤病友一聽到化療就垮掉,事實上化療沒想像中可怕!」在亞東紀念醫院血液淋巴腫瘤團隊召集人、腫瘤科暨血液科主治醫師余垣斌的門診經驗中,不少淋巴瘤病患,特別是年長者在經化療等正規治療後,成功治癒,重新享有精采生活,因此他鼓勵病友勇敢踏出治療第一步。余垣斌表示,對於淋巴瘤治療,化療是重要選項。化療領域含括多種藥物,治療淋巴瘤所用的化療藥物相對使用容易,每3周用藥一次,每次2到3小時,且治療反應率達八成,即使年長者需減量,仍可發揮效果,若有嘔吐、噁心副作用,目前有很好的止吐藥可供使用,不過病患要留意感染危機,若出現發燒,千萬不要自行吃退燒藥,務必盡快就醫。研究也發現,化療合併部分標靶藥物,效果更提升。此外,像新一代標靶藥物口服BTK抑制劑等也是重要治療選項,對某些淋巴瘤病患,可在化療失敗後做救援治療,甚至可取代化療成為第一線治療,對年紀大的病人來說,比化療更安全。不過,無論採取哪種治療,病患、病患家人須與醫師充分溝通,並尊重醫師建議,不要亂服偏方、不輕易放棄,治療才會順利。急性骨髓性白血病 侯信安:標靶藥物減副作用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是成年族群中,最常見的急性白血病,但治療上卻面臨「存活時間短」、「年長者治療效果差」的瓶頸,從2011年到2015年統計8,000名病友,平均存活時間8個月,60歲以上年長者僅3至5個月,在17種癌症分析中,白血病友平均損失17年半的壽命,遠高於胰臟癌。台大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祕書長侯信安指出,長者因體力不堪承受傳統治療,包括化學治療、血液幹細胞移植的治療,年長病人治療效果差,中位存活期僅3個月,20年來沒改善,醫療照護需求未被滿足。由於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相當複雜,正確診斷、分類對治療計畫擬定至關重要,現在可利用次世代定序基因檢測(NGS)帶來新的希望,判斷是否要化療結合標靶治療,或是盡早進行造血幹細胞移植,讓治療「贏在起跑點」,疾病的存活率亦有望突破。侯信安說,目前國外所使用的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標靶藥物,約有10種之多,能減輕治療副作用,但國內現在引進、獲得健保給付的標靶藥物只有兩種,分別為BCL-2口服抑制劑與FLT3抑制劑,期待國內引進藥物的速度可以加快,也希望台灣加入更多國際臨床試驗,病友若能加入臨床試驗,也可得到新藥醫治的機會。急性淋巴性白血病 李啟誠:細胞治療精準滅癌花蓮慈濟醫院幹細胞與精準醫療研發中心主任李啟誠表示,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未來可能「完全免化療」,免疫力好壞是關鍵之一;標準治療都要先經過1個月的誘導性化學治療,高風險族群先進行「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後,再進入25至30個月的鞏固性化療,小孩成功率八成五、成人則低於五成。「第三代口服標靶藥物結合新世代抗體注射藥(BiTE),可達到完全免化療。」李啟誠指出,根據醫學期刊「刺胳針」發布的研究,針對40位新診斷最困難治療的「成人費城染色體陽性血癌」患者,經過1年治療後,在免化療的情況下,無病存活率高達九成五,1年總存活率同樣九成五,不僅免除化療,也避免骨髓移植的毒性產生。李啟誠說明,過往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病患即使完成療程後,一旦復發,5年存活率僅剩7%至8%,根治機率低;BiTE就像是體內線民,一端抓住血癌細胞、另一端抓住T細胞,誘發T細胞精準消滅癌細胞。李啟誠說,花蓮慈濟醫院5年前也協助標準療法後復發的病友,透過BiTE結合CAR-T控制住血癌細胞,並恢復體內T細胞將其改造成為更強的CAR-T細胞,對抗血癌同時也預防復發,如今患者恢復良好。真心話自殺率居高不下 方俊凱:心理照護政策不足台大公衛學院曾經進行台灣癌症患者自殺死亡比例調查,亞太心理腫瘤學交流基金會董事長、台北馬偕醫院精神部資深主治醫師方俊凱指出,一般而言,癌患自殺死亡比約一般人的2倍,但台灣癌患標準化死亡比約2.47倍,高於他國,支持癌友需要政策推動,增加癌症心理師人力及健保給付,讓心理照護制度化,減少癌友自殺的比例。方俊凱指出,對於癌友心理的照護,國健署從癌症診療品質提升計畫開始,並推動「癌症病情告知溝通技巧培訓計畫」,讓跨領域的團隊能了解心理腫瘤學,規定每家醫院要有一位心理師負責癌友的心理照護,但經過多年,台灣「安寧緩和醫療條例」、「癌症防治法」都立法,但癌患的自殺率並沒有下降。10年來,每家醫院一名心理師負責所有癌友心理照護,嚴重不足,方俊凱指出,醫學會已提出每家醫院新診斷癌患只要500人就需要一名專職心理師,每2,000人就需要增聘一名心理師,這些心理師人力缺口已提供給國健署,也希望健保署給予經費上的補助,支持癌友不能單靠NGO團體,而是需要政策來推動,才能讓癌症患者不會是一個人。照護者身心負荷大 史莊敬:資源、支援一樣重要癌症照護中,照顧者除了照料癌友生活起居,也承接癌友的情緒、外界的期待,然而,他們的感受與需求卻鮮為人知,導致生理、心理出現狀況,進一步惡化與癌友的互動。台灣癌症基金會諮商心理師史莊敬表示,照顧者因生活繞著癌友打轉,出現睡眠不足、工作受影響等問題,也會時常深陷自責、焦慮、疲倦等負面情緒,進而降低耐心,說話口氣差,動作粗魯,「癌友是會察覺出來的,如此容易引起猜疑、疏離或衝突。」他分析,一旦照顧者的感受與需求不被滿足,如沒有得到尊重與關心,休閒時間或個人空間消失等,便會感到失落,甚至對別人給予的關心產生疑惑。因此史莊敬認為,需要多項資源投入,降低照顧者的身心負荷,並在協助癌友就醫、診療、休養與復原的過程中,一同考量照顧者的想法、感受與需求;照顧者也不需過度要求自己,而是把握當下可以休息的機會,「自己的重要性需自己給,而且照顧者站穩了,才有辦法照顧癌友。」生病經驗非常寶貴 潘怡伶:癌友是職場新助力罹癌從來不會成為任何人的人生規畫,台灣年輕病友協會理事長潘怡伶在32歲那年確診乳癌,當時新婚燕爾才3個月,人生陡然劇變;當下腦袋雖然一片茫然,但對醫師脫口而出的第一句話卻是:「我還能返回職場嗎?」所有影響人生的重大選擇,全都要在短時間內下定決心。「曾有病友在手術前被要求簽下『自願離職書』。」潘怡伶表示,病友遭受到許多職場歧視,一名不到而立之年的年輕病友,在病床前被迫簽下自願離職書,本就緊張的心情,又因遭逢職場歧視更加自我懷疑。潘怡伶希望,罹病經驗是所有病友的寶藏,應替之「賦能」,讓罹患癌症的經驗成為職場上的助力,不論是癌症相關的學術研究、病友陪伴工作,都能替醫藥廠,甚至更多病友提供珍貴的協助,除了友善企業外,也需要更多大眾的加入,替病友創造友善的職場環境。營養超量干擾治療 黃孟娟:保健食品用錯傷身保健食品非越多越好!癌症希望基金會學術委員、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營養部主任黃孟娟提醒,保健食品不當使用不僅傷身,「高劑量、多重服用」更可能與癌症治療產生衝突疑慮。黃孟娟指出,據美國Preventive Service Task Force 2022年JAMA發表的大型研究,健康人額外補充維生素礦物質,對預防癌症、心血管疾病與減少死亡風險無顯著益處。歐洲腸道靜脈營養醫學會癌症營養治療建議,癌友治療期胃口不佳,可補充符合「膳食營養素建議攝取量」維生素、礦物質,不建議高劑量及多重補充。另外,癌友普遍聽聞麩醯胺酸可修復口腔黏膜,但例行補充麩醯胺酸與血液腫瘤再發疑慮有關。建議使用劑量以0.5克/公斤/天為限,可多次漱口後食用緩解症狀,但僅有症狀短期使用,不宜例行補充。黃孟娟建議,預防癌症及降低癌症復發風險的有力做法,是實踐地中海飲食,多吃蔬果、全穀及豆類,每天攝取奶類、每週有海魚及適量優質蛋白質,減少高油食物及精緻糖攝取也是重點。乳癌荷爾蒙治療+細胞週期抑制劑 曾令民:早期高危復發率降乳癌佔據台灣女性癌症發生率第一名,不過,八成患者多屬於○到二期的早期乳癌。台北榮民總醫院外科部主任曾令民指出,進一步以生物標記檢測分析,七成癌患為荷爾蒙陽性(HR+/HER2-),雖然預後良好,但萬一是高風險患者,會有高達七成在手術後的前5年復發,建議選擇荷爾蒙治療搭配「細胞週期抑制劑」,與傳統治療相比,能有效降低30%以上的復發風險,達到治癒的目標。癌友除了擔心復發,也害怕遠端轉移。曾令民表示,通常第一個轉移的部位有33%是在骨頭、近19%在肺部,且發生遠端轉移就是進入乳癌晚期,治療目標必須從治癒變成延長壽命。他指出,特別是高復發風險族群,像是4顆以上淋巴結感染,或是1到3顆淋巴結感染加上,如腫瘤≧5公分、腫瘤細胞分化程度第三級、Ki-67指數≧20%,通常會有三成以上會在術後的前2年復發,高達七成會在術後的前5年發生,且三成的患者會有多部位遠端轉移狀況。不過,他說,隨著醫療科技進展,目前高復發風險族群使用荷爾蒙治療搭配「細胞週期抑制劑」,能夠有效降低30%以上復發風險,針對早期乳癌患者最怕的「遠端復發」,新藥也能顯著降低。他提醒,患者要定期追蹤,若出現淋巴結陽性等,就要回診與醫師討論治療方針。魔術子彈精準攻擊癌細胞 郭文宏:晚期治療有新武器乳癌病友進入晚期,仍有治療希望!台大醫院乳房醫學中心主治醫師、台灣乳房醫學會常務理事郭文宏指出,據統計,晚期乳癌病患的5年存活率為36.2%,比過去進步,隨藥物推陳出新,特別是像「抗體藥物複合體」(ADCs,俗稱魔術子彈)的研發,更讓晚期乳癌治療有新武器,病患更有希望延續生命。郭文宏說,每4名乳癌病患中,有1人為HER2陽性乳癌,過去,HER2(第二型人類上皮生長因子受體)陽性病患因疾病易惡化,復發、死亡機率較高,讓醫界很棘手,自從針對HER2陽性的標靶藥物問世,情況漸有改善,而新一代抗體藥物複合體的出現,更受關注,這類藥物運用連接子(Linker)連結標靶單株抗體與化療藥物(Payload),好似戰鬥機配置飛彈,到腫瘤處再以化療毒性精準攻擊,只針對HER2陽性癌細胞,較不會傷及無辜。近來也發現,HER2弱陽性病患佔整體乳癌約55%,臨床試驗顯示,新一代抗體藥物複合體對HER2弱陽性病患也可產生療效。加上旁觀者效應,致使周遭癌細胞即使沒有HER2表現,也遭受「池魚之殃」,病患存活生機大為增加。郭文宏也鼓勵病患,「積極治療,永不放棄,有一天癌症將成為慢性病!」經濟一次性支付險種佳 林志潔:商保成抗癌金融力「要建立正確金融商品知識、提升健康風險意識!」金融消費評議中心董事長、陽明交通大學特聘教授林志潔表示,她年輕時買癌症險,而擁有足夠的金融力,罹癌時才有能力動微創手術,她也因及早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早期發現肺腺癌,並了解定期健檢的重要性。林志潔說,當初動微創手術,沒化療,但體內有傷,需休養,所以工作須減量,收入減少,加上有房貸要繳,經濟有缺口,此時,癌症險一次性支付就很重要,買保險要看個人的風險承擔能力而定,需自己做功課、進行評估。林志潔提醒,長輩除了要注意健康外,近來,高齡金融詐騙日趨嚴重,已成國安議題,像往生互助會這類非法商品,很沒保障。另像一位66歲長輩原沒線上銀行帳戶,後來被騙去辦線上銀行帳戶、變更手機號碼,很快遭騙走新台幣900萬。由此可知,不只保險規劃,財產信託也值得考慮,對不懂的金融理財商品,千萬別輕易嘗試,可撥打金融服務專線1998,助釐清疑慮。整合全台保險公司 陳乙棋:縮醫療險理賠時間商業保險是癌友的重要經濟支柱,然而民眾罹癌後要申請理賠,須提供保險公司詳細病歷紀錄與診斷報告,奔波醫療院所申請文件,繁瑣費時。中華民國人壽保險商業同業公會資訊應用組主任陳乙棋說,壽險公會作為保險產業平台,已整合全台19家保險公司,設立「理賠醫起通」服務。陳乙棋說,該服務具一站式、無紙化的特點,民眾一機在手,只要上傳授權同意書和授權範圍,若就醫醫院是理賠醫起通合作的19家醫療院所,就能直接把治療期間的診斷報告、病歷紀錄和收據等所需資料上傳,同步授權給患者其他保險公司,民眾不必再擔心資料缺漏。他強調,此服務透過區塊鏈等技術保障個資,民眾不必擔心個資外洩。陳乙棋指出,理賠醫起通服務是建構在壽險公會整合21家保險公司的「理賠/保全聯盟鏈」之上,截至去年已為逾24萬民眾節省二次以上的重複申請過程及費用,理賠金核發的時間也從7天降至3天。壽險公會提供的「保險存摺」,讓民眾可以隨時隨地、一站式瀏覽自身所有保單重要資訊。陳乙棋表示,民眾不必擔心紙本保單遺失,能夠定期檢視保單情況,未來將納入更多給付詳情,並以免費使用為目標。新療法 舊保單理賠受限 陳碧玉:癌症保單需定期審視只有罹癌後申請理賠才會找保險公司?現在的保險公司要翻轉觀念,攜手保戶一起促進身體健康。南山人壽健康照護企劃部副總經理陳碧玉表示,作為保戶人生道路的神隊友,在健康促進期透過APP指導運動、定期健康檢查,給予回饋獎勵,如果罹癌也有「健康守護圈」從治療照護到復原期都提供足夠的支持。陳碧玉指出,根據2022年理賠數據顯示,光是癌症險理賠達135億元,平均每個月有3,000位保戶申請理賠,年紀落在40到60歲之間、女性多於男性,但近年也有好幾位40歲以下罹癌,而攤開保戶的癌症險平均保額約56萬元,隨著新的療法問世,不見得以往的保單會理賠,因此需要定期審視保單。針對年輕小資族,她建議,可以買定期癌症保障及外溢保單,待預算足夠或成家立業,首要先檢查過去買的癌症險,對於新式療法可以利用補充包險種來補齊。她舉例,一位35歲男性購買保額100萬元的10年定期險,年繳5,500元,新型補充包則有包含基因檢測、標靶藥物、微創機械手臂等,年繳約莫1萬元預算就能做到。
-
2023-04-09 醫聲.癌症防治
2023癌症論壇/高價新藥納健保 健保署多管齊下控藥費
【本文重點】為加速給付癌症新藥,健保署採用前瞻式預算、建立登錄系統及多元風險分攤制度,並將研議癌症新藥差額部分負擔及醫療保險附加醫療險。此外,也積極推動精準醫療,專注於基因檢測及針對基因變異位點給予藥物治療。癌症醫療花費逐年增加,癌藥費用已超過健保總額每年成長率4%。健保給付癌症藥費快達400億元,未來還會持續增加。--by ChatGPT癌症連續40年為國人十大死因之首,癌症藥費屢創新高,健保給付藥費如何把關?衛福部健保署長石崇良今參與「2023癌症高峰論壇」表示,目前採用「真實世界依據(RWE)」與「藥品給付協議(MEA)」兩大機制,在法規授權下商價管控藥費,當藥物有效時,健保加碼給付,若是無效,廠商必須還款,110年已為健保節省藥費近50億元,健保計畫給付CAR-T細胞治療,也將採取此一模式評估。2023癌症高峰論壇由國衛院、聯合報主辦,今年為第五屆,主題是「擁抱您,不會一個人」,癌症照護不只有醫療,還包括患者心理、照顧者、社會結構、文化背景及國家政策等,藉由論壇進行全方位探討,提供病友更深入、更直接、更有效率的幫助。石崇良今以「健保癌症治療政策及展望」,在論壇中發表專題演講。石崇良說,傳統藥品需經三期人體臨床試驗,收案人數達數百人以上,但醫療科技進步,許多癌症新藥在二期臨床試驗就取得藥證,如治療急性白血病的CAR-T細胞治療;正在審核中的的基因治療罕病藥物,一劑6000萬元,三期臨床試驗也僅收案20多人。為加速癌症新藥給付,健保署首先採用前瞻式預算,希望廠商提早提出新藥納保申請,再經醫療科技評估及病友意見,透過專家會議、共擬會議,進而與廠商議價,價格採多元風險分攤制度,如限定價格範圍、折扣、價量協商、價值導向等,再經真實世界依據(RWE)資料評估,最後完成議價。石崇良說,真實世界依據資料為針對癌症新藥建置登錄系統,蒐集病人資料、追蹤用藥成效,並定期檢討給付,藥物有效時健保可以加碼,無效時廠商還款,藉由此制度110年為健保節省藥費近50億元。健保預計給付CAR-T細胞治療,目前廠商開價一千多萬元,正擬定相關登錄系統,價格也在協商中。另外,石崇良表示,為了幫助癌症新藥納入健保,短期政策是加速給付收載及建立退場機制,如新藥給予兩年暫時性支付,有效就繼續給付,無效就退出。長期策略為藥品差額部分負擔,提升新藥可及性,將蒐集、諮詢各界意見,以評估可行性;同時針對高價藥品,研議獨立多元支持基金或預算。另外,也透過健保協同商保,讓醫療保險更到位。石崇良說,目前商業保險無法帶病投保,且實支實付醫療險需要住院,並有投保上限及額度限制,而醫療險多為儲蓄險或其他險種附加,未來希望健保附加醫療險,但也需要諮詢各界意見,了解未來要如何開發保單。健保署也積極推動「癌症精準醫療」照顧,也就是個體差異治療模式,目前一年約給付兩億多元於白血病、乳癌、肺癌、大腸癌等基因檢測,針對基因變異位點給予藥物治療,現以肺癌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的伴隨性檢測及用藥較多。依健保署統計,從2014至2022年,癌症醫療花費逐年增加,從783億元增至1334億元,其中癌藥費用從180億元上升至402億元,上升達2.3倍,每年癌藥平均成長率約10%,已超過健保總額每年成長率4%。石崇良指出,健保給付癌症藥費400多億元,共照顧83萬名癌症患者,每年新增癌症患者約12萬人,未來癌藥支出還會持續增加。
-
2023-03-28 醫聲.癌症防治
2023癌症論壇/從預防、治療到生活品質 國衛院以研究支持癌友
醫療科技進展迅速,全癌別五年存活率已突破六成。患者存活時間延長,癌友生活品質、身心健康與社會連結等層面漸受重視。國家衛生研究院院長司徒惠康表示,國衛院不僅投入資源研究治癌藥物、開發癌前病變分析工具,亦跨國合作進行癌友身心及生活品質研究,並受國健署委託執行「癌症診療品質認證」多年,這全都是優化癌症治療環境。「癌症盤據國人十大死因之首已 四十年,國衛院作為全國唯一『任務導向』的醫藥衛生研究機構,關於癌症的預防與治療的研究不遺餘力。」司徒惠康指出,國衛院除了治療藥物、癌症疫苗與細胞治療等新醫療科技開發,輔導產業技術移轉推展到臨床研究,讓癌友能使用到療效更好、副作用更低的藥品及療程,也是國衛院努力目標。「癌症是否能預防?」是近年熱門話題。司徒惠康表示,「所有的疾病都有病發前的徵兆與症狀,找出造成症狀的各項因素,從預防端著手是根本之道,癌症也不例外。」他舉例,國衛院癌症研究所近期開發一項針對初期口腔癌前病變危險因子評估分析的工具,同時持續修正、驗證口腔癌前病變的風險預測模型,未來希望將此篩檢工具加入篩檢項目,找出高為族群,並結合人工智慧,發展口腔癌病灶的自動化辨識機制。「癌症不僅對患者個人及其家庭造成經濟負擔與身心靈壓力,也對社會整體造成難以估計的生產力與經濟損失。」司徒惠康表示,癌症治療的複雜度高,需要不同科別互相配合,為提供國人高水準之癌症照護,國健署委託國衛院「臺灣癌症臨床研究合作組織(TCOG)」規劃癌症診療品質認證制度,實施至今逾十年,已有六十二家醫院通過認證,占全國年度新診斷癌症個案數約百分之八十五。認證標準也隨時代演進進行修正,分別加入了「心理照護諮詢」、「緩和醫療照護」兩大基準,在治療之外,也重視癌友身心照護的需求,「期待肩負起協助癌友面對癌症的身心靈衝擊,並藉由高品質的醫療提升存活率減少病人的焦慮。」「患者罹癌後,除了身體症狀的困擾,還需面對『死亡的預想』帶來的心理壓力,以及罹病後所衍生的經濟負擔,研究指出癌症病人的自殺死亡率是一般大眾的2.5倍。」司徒惠康指出,1995年全民健保開辦後,癌症診斷後前兩年整體病人自殺風險下降了兩成,足見經濟問題對於患者心理帶來的負擔之重。不過他也說,除了積極解決患者因病而貧的經濟負擔,藉由身體症狀解除、情緒調適與心靈照護,增加病人的信心,也是讓患者對未來懷抱希望以燃起抗癌的鬥志,降低患者出現自殺企圖的機率的重要途徑,需要受到更多重視。國衛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曾協助「歐洲癌症治療研究組織 (EORTC)」進行肝癌生活品質問卷國際合作計畫之臨床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探討影響肝細胞癌病患其生活品質之臨床與種族特徵差異。「這項研究發現,已婚之歐洲病患在生活品質與疲勞2個項目,較未婚之亞洲病患為差。」司徒惠康說,這可能由於亞洲國家普遍實施肝細胞癌之預防檢查,有助肝癌早期診斷,而婚姻觀念與婚姻中兩性責任的不同,也造成了癌友在生活品質上的差異。他表示,依據不同癌症、不同癌症期別、不同病程、治療方式等因素,對癌症存活者之生活品質進行研究,將是國衛院未來研究方向。 司徒惠康表示,過去二十年癌症醫學在預防篩檢、診斷治療到安寧緩和照護等方面都有非常大的進展。他指出,隨著治療方式的優化,許多晚期癌症現在即使不能完全治癒,也能有效控制,並且保持良好生活品質,「病友們一旦確診罹癌後,一定要和醫療團隊配合,好好接受治療;過程中遇到困難、壓力的時候,也要尋求支持,一起攜手前行。」● 「給神隊友的一句話」「在癌症病友、照顧者的痛苦與需要中,看見身為研究人員的責任 !」聯合報健康事業部響應今年 #世界衛生組織 的新計畫,除了關注癌症本身外,更要重視癌友、家人與醫療團隊,因此我們邀請2位知名癌友家屬分享照顧歷程、20位癌症權威開講,讓這些神隊友提供癌友身心靈全方位的支持。👉🏻目前活動報名已額滿截止!後續精彩內容將持續更新在2023癌症高峰論壇-「擁抱您不會一個人」活動策展網頁!👈🏻
-
2023-03-27 醫聲.癌症防治
2023癌症論壇/照料自己不是自私!心理師籲癌症照顧者重視身心健康
過去癌症照護主要關注治療層面,近年因癌症患者存活期延長,癌友心理健康漸受重視,然而癌症照顧者的身心健康卻鮮少被提及。台灣癌症基金會特約諮商心理師史莊敬指出,癌症照顧者長時間「以被照顧者為中心」生活,生理上的作息、睡眠,以及心理上的焦慮、疲倦和失落都十分常見。他呼籲社會不要忽略照顧者的健康狀態,「顧己是顧人的基礎,照料自己不是自私,是癌症照顧者的責任與權利。」「想出去走走的念頭是不是很糟糕?」、「我垮了家人怎麼辦?」史莊敬表示,癌症照顧者往往基於社會及旁人的期待,對自己生理、心理需求視而不見,壓抑心中感受。他指出,照顧者在時間安排上都以病友為主,加上必須面對病人在治療過程中的身體異狀、失能帶來的威脅感,以及心裡擔心被照顧者終將死去的「預期性失落」,長久以往導致焦慮、疲倦、失落的情緒累加,睡眠、體力、專注力與食慾等也會受到影響。史莊敬表示,照顧者傾向壓抑情緒,並認為被照顧的家人不會察覺,實則從說話的口氣、耐心降低以及動作粗魯等生活細節,仍會反映出照顧者身心承受度有限。他也指出,照顧者在家人罹癌後,被迫暫緩原有的人生規劃,以及對理想生活的憧憬,甚至性生活減少、經濟負擔加重等,都會造成照顧者的悲傷情緒,「悲傷起於失落,而失落是來自對期待的落空。」「承認並允許自己難過,是照顧者走出失落、壓抑情境的第一步。」史莊敬表示,放下過高道德標準帶來的束縛,聆聽自己內在的需求,為自己找到喘息空間,照顧者才能累積能量,在癌症照護的「馬拉松」中繼續前進。他指出,透過政府的長照資源,或家庭成員輪流照顧,可讓照顧者有時間補足睡眠,從事自己喜歡的休閒活動。史莊敬也建議,比起預想罹癌家人康復後可以一起做的事,照顧者不如思考有什麼是「當下可以的好」,也許是一起散步或上網看一場電影,練習回到當下,把握和罹癌家人共處的時光。● 「給神隊友的一句話」「撫慰你辛勞的身心靈,需要來自你的允許 !」聯合報健康事業部響應今年 #世界衛生組織 的新計畫,除了關注癌症本身外,更要重視癌友、家人與醫療團隊,因此我們邀請2位知名癌友家屬分享照顧歷程、20位癌症權威開講,讓這些神隊友提供癌友身心靈全方位的支持。👉🏻點擊報名2023年癌症高峰論壇【擁抱您,不會一個人】👈🏻報名人數:共計100名。(依網路報名優先順序決定錄取及備取順位,需待主辦單位確認順序後,以簡訊發送報名成功通知為主。)📍時間:DAY1:04月08日(六)上午10:00至16:00 (09:30開放入場)DAY2:04月09日(日)上午10:00至15:20 (09:30開放入場)*備午餐餐盒📍地點:集思交通部國際會議中心3F (台北市中正區杭州南路一段24號)💡主辦單位:國家衛生研究院、中央健保署、國民健康署、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元氣網、那些癌症教會我的事粉絲專頁
-
2023-01-06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無常.日常:那些癌症照護中的聊療時光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介紹癌症病人的心理照護。我們邀請三位台灣心理腫瘤醫學會的精神科醫師與心理師分享他們的經驗。一位資深精神科醫師回憶將近20年前醫院初創「癌症心理照護」門診的經驗,並藉由一位病人的故事讓讀者了解癌症病人在這方面的需要。另一位精神科醫師以自己的母親罹患癌症之後,自己從一位執業多年的醫師,瞬間變成病人家屬,從另一個角度觀察到癌症治療中,病人與醫師互動的點點滴滴。一位心理師娓娓道出癌症心理照護已從過去安寧病房的場域推展到癌症全時程照護。近年來各癌症醫院與綜合醫院的腫瘤科、身心科或臨床心理中心陸續都有從事癌症心理照護的心理師們可提供民眾需要的心理諮詢與臨床照顧。延伸閱讀:「我得了癌症,心情不好,有誰可以幫忙我嗎?」——談心理腫瘤照護延伸閱讀:從母親發現癌症的那一刻,醫病關係瞬間翻轉了「心理師,我覺得自己需要聊聊……」 「心理師,團隊請我來跟你聊聊……」在病房及門診治療室的空間,我與病人的對話常常都是這樣開始的。那些所謂的「聊聊」,究竟藏著什麼力量?為什麼聊聊,會是「聊療」。事實上,對從事癌症心理照顧的心理師而言,每次的會談都是一場關於生命的對話。聊療的內容包羅萬象,談得可能是疾病對生活的挑戰與影響,可能是纏繞已久的情緒困擾或無法言說的感受,可能是一路走來關係的改變,抑或是一段重要的生命經驗。從「默然」行向「釋然」當有別日常的無常到訪,個體面對疾病壓力,除了「戰或逃反應」外,許多時候也常處在僵住的狀態。遭逢壞消息告知的病人,默然無聲的僵住,反映了訊息接收當下大腦的無所適從。等到壞消息得以被消化,腦與心為了生存重啟工作時,個體除了努力理解疾病與治療的資訊外,如何與隨之而起的種種情緒共處,不讓焦慮、憂鬱、悔恨等感受成為生活的阻礙,即是疾病治療中另一重要的課題。與心理師的聊療,提供了一個安全的對話空間,透過同理與引導式對談,話語的說出讓經驗得以被理解,讓情緒得以流動,而那些似是而非的罹癌歸因也獲得了鬆動調整的可能。於是語言從「心理師那個罹癌是不是跟壓力有關?是不是真如文章所言我有無法原諒的人?還是我以前都對自己不夠好?」的疑惑,開始轉向對現下生活的關注與投入。治療,是一連串關乎日常的抉擇,生活也是!當疾病闖入生命,放在身體的是病痛,放在生活的則是衝擊。病痛須得治癒與照顧,而衝擊則須接應與調整。過往習慣擔任的角色或許已不在,與友人間熟悉的話題似乎也變得遙遠。從病後食、衣、住、行的日常改變,到人我間關係的梳理與價值意義的探尋,這些關乎自我、他人與世界的抉擇,一個個都需要我們親自作答。此時,好好過日子,是目標也是行動。在聊療的世界裡,我們談論從前的故事,談論現下的經驗,也談論對未來的期盼與希望。在言語敘說所堆疊的時空境域中,那些生命裡的種種遺憾、感動、抱歉與祝福,終能說出,並獲接納。當個體的心理空間增加,自我開放與和他人的連結也會發生。於是我們開始練習疼惜自己、擁抱身體,開始重新認識關係中的那些在乎與不確定,開始嘗試在疾病的不同階段活出自己新的模樣。明白生存本是不易,卻也值得歡喜!串起,從個人、家庭到社群!癌症心理照顧不只是向內紮根的屬己工作,也是向外「搭橋」的工作。所謂的聊療時光不只發生在病人與心理師之間,更多時候也包含了家屬、醫療團隊,甚或是與社群的對話。討論病人與家庭關心的議題,協助病家與醫療團隊溝通,亦或是透過團體工作促進病友間的經驗交流與連結,這些都有助於病人與家屬疾病適應與整體生活安適感的提升。那些癌症照護中的聊療時光,可以是一個人、一些人,也可以是一群人。如何在無常中活出日常,即是彼此共同前進的方向。在台灣,癌症心理照護已從過去安寧病房的場域推展到癌症全時程照護。近年來各癌症醫院與綜合醫院的腫瘤科、身心科或臨床心理中心,陸續都有從事癌症心理照護的心理師們可提供民眾需要的心理諮詢與臨床照顧。在社區,亦有部分的心理治療所與癌友基金會,設有常駐心理師可提供癌症相關議題的會談。若您所在的醫院尚未有可提供心理腫瘤照護的心理師,您可以嘗試與您的醫療團隊聯繫,透過資源連結尋得適切的心理照顧服務。從醫療院所到社區,期盼心理腫瘤的照護網絡在未來的日子裡能日漸縝密,為更多的病友與家屬帶來更完善的照顧。
-
2022-11-11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行醫三十年有感——從台北到台東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偏鄉小鎮的醫者心聲」。一位年輕的醫師來稿,敘述在小鎮照顧兩位老病人,在他們過世前後與病人及家屬互動的溫馨故事。感動之餘,我們邀請一位關心致力於故鄉的醫療服務與改善社區環境長達四十多年的醫界典範分享他的一則感人故事,以及一位中生代醫師分享他由台北轉到台東的心路歷程。希望這三篇文章不只可以感動更多的醫界同仁以及政府單位了解偏鄉小鎮的醫療需求,更能建議培育醫學系公費生的教育單位,鼓勵醫學院提供機會讓學生有機會了解這些捨棄大都市的誘惑,默默行醫助人之典範的內心世界。延伸閱讀:醫病平台/類小鎮的晚輩醫師——最純樸的醫病關係延伸閱讀:醫病平台/三寶爺前言最近大學同學們為了慶祝畢業三十年,舉辦了一場盛大的同學會。除了在台北的一場晚宴聚餐,大家知道我在台東工作,特地還包了一班鳴日號觀光列車,一路從花蓮玩到台東。畢業三十年重聚,有許多聊不完的話題,我們一起回憶求學時的往事,也想到過去三十年來行醫過程的點點滴滴。自己在這三十年中,除了兩年軍醫生涯,六年住院醫師訓練,十三年在北部醫學中心執業,半年在和信醫院受訓,最後九年投入到偏鄉癌症醫療工作,在台東基督教醫院服務行醫。一路走來,最感謝的還是主的同在,朋友同事的幫忙,和家人朋友在背後的支持。自我反省內在的驕傲以前我還是醫學生時,不知天高地厚,總以為學有所成,很快就能夠行醫濟世,幫助病人,贏得名聲和不錯的收入,從此人生一路順風,無限美好。然而大六時,上帝藉由一個路倒病人,打破了我的美好想像。我以為我可以靠著自己的急救技術來拯救那位病患,實際上我無能為力。我的自信和對醫師工作的憧憬,也在一夕之間完全破滅。我從這個事件中,反省了自己內在驕傲的罪,相信這是上帝給我當醫師前的一門功課。祂提醒我,生命是脆弱的。醫療無論如何進步,都有其極限,只有上帝才是最終極的醫治者。面對生命,很多時候你其實無能為力,還是要交託給上帝。一個醫師所能做的,所該做的,就是效法主耶穌「愛人如己」的榜樣,把自己所學所知,提供給患者一個良心的建議,由患者自己來決定是否願意嘗試。最後的治療結果,交給上帝決定。無奈的總醫師歲月我的六年住院醫師訓練是在台大醫院,前三年是內科,後三年是在腫瘤醫學部和血液科。工作相當辛苦,學習過程也倍受挫折。然而讓我覺得最痛苦的ㄧ個任務,是管理病床的工作。以前台大是由總醫師管病房,誰住院誰出院都是總醫師說了算。但僧多粥少,病床永遠都不夠安排。我在當腫瘤醫學部總醫師時,每天手上都有厚厚一疊待床名單,主治醫師們要床,急診要床,其他科要床,甚至民代助理也都來要床,每天都有接不完的請求或關說電話。我記得有一次病房大出院,空出許多病床,我想有些病人等了快一個月,應該趁這機會安排住院。沒想到打電話到家中,竟得知患者已經過世了,當下真是難堪到了極點。虛有其表的醫學中心住院醫師訓練完成,我自覺不是做研究的人才,老師便幫我介紹到北部一家財團法人醫學中心當主治醫師。相對於台大醫院來講,教學和研究的壓力比較小,也比較可以全心全力投入在患者的照顧工作上,是還算不錯的工作機會。然而持續工作十幾年下來,有一些問題逐漸浮現出來,最後讓我決定遠離台北,遠走台東。其一,績效導向的經營方向。財團法人醫院,雖然是號稱「以病人為中心」的醫療,但骨子裡還是脫不了績效導向的經營模式。在我擔任主治醫師4-5年後,醫院一聲令下,醫師改為無底薪的全績效制,醫院只看每個主治醫師的服務量,再採取分帳的給薪方式。剛開始時似乎只有少數醫師受影響,後來就發現後遺症越來越多。例如年輕的主治醫師沒有基礎病患,薪水甚至比住院醫師還低,必須到處打工值班,才能勉強維持基本生活所需。有些醫師為了追求業績,也可能鼓勵患者接受不必要的檢查或治療。也有醫師為了績效,不敢進修,也不敢休假,非常辛苦。最討厭的一點是,各科會看績效高低來取捨病人,績效點數高的病人,大家搶著要;績效點數低的,就互踢皮球。我們科就常常收容照顧了很多別科不要的末期癌症患者,照顧起來相對辛苦,但無法反映在所得績效上。其二,齊頭式要求論文產出。醫院為了想維持醫學中心的門面,要求每位主治醫師每幾年都必須有新的研究論文發表,沒有論文的,就扣薪懲罰。我以前在住院醫師時,曾在老師指導下寫了一篇論文,但我很清楚這篇論文其實沒有太高的價值,幾年以後就不會再有人閱讀。升上主治醫師後,我完全沒有動力為寫論文而寫論文,寧可被罰款也不想寫,但還是常常被院方點名施壓。其三,為了通過評鑑而不擇手段。醫學中心每四年需要接受評鑑,為了通過評鑑,醫院要求每個主治醫師都要負責某些條文。有些條文平時大家不太注意,到了評鑑時,只好臨時抱佛腳。雖然不敢講有造假,不過也相去不遠。例如評鑑條文規定病歷寫作必須要有主治醫師的修改記錄,院方就大動作調出所有病歷,要求主治醫師在期限內要做出「修改」的痕跡。害得我們平時白天醫療工作忙了一整天,晚上還得加班挑燈夜戰來做這些無意義的工作。決定辭職最後,讓我決定辭職的最後一根稻草,是過河拆橋的醫院高層。雖然醫院有前述種種不合情理的地方,但在患者和家屬的支持鼓勵,以及同事患難與共的情誼下,這些都還能忍受的下來。而讓我興起不如歸去的念頭,還是醫院高層過河拆橋的惡劣態度。差不多十幾年前,醫院通過醫學中心評鑑不久,院長開始輪流召集各科主任進行約談,重點就在於如何提升績效。我們血液腫瘤科患者雖多,但仍被院方認定是賠錢科,科主任要接受檢討,並提出改善計畫。我雖然不是科主任,但也算是資深主治醫師,覺得我們為了醫院付出甚多,卻沒有贏得應有的尊重。這樣的工作繼續做下去,越來越沒有意義,於是我想辭去現職,換到一家教會醫院工作,至少覺得有在為主做工的感覺。我記得第一次跟教會盧俊義牧師談換醫院服務的想法時,盧牧師很清楚告訴我,不要以為在教會醫院工作,就是在為主做工。很多教會醫院,其實是掛羊頭,賣狗肉,仍是以營利為目的。接著他就跟我提起和信醫院計畫跟台東的醫療院所合作,就近照顧台東的癌症患者,他鼓勵我參加這個計畫。這個邀請,帶給我很大的衝擊,頓時讓我陷入天人交戰中。在台北長大的我而言,台東是個陌生的地方。雖然知道台東癌症的死亡率偏高,但台東的醫療院所在癌症醫療方面,的確基礎相當薄弱,我也不認為自己可以帶來什麼改變。我請教過不少師長朋友,大部分人都勸我不要異想天開,不要衝動行事,要多考慮家人,要考慮孩子的教育問題等等。有差不多半年的時間,我內心一直都在搖擺不定的狀態。然而上帝是信實的,祂讓我在禱告中,有越來越強的感動。祂又透過一節聖經經文:「我們愛,因為上帝先愛我們。」深深地激勵了我。甚至祂向我顯現被釘在十字架上的形象,讓我清楚感受到上帝愛我,願意為我捨命,如果我要效法祂,也應該要揹起自己的十字架來跟隨祂,跟祂一起到台東去。於是我寫信跟盧牧師說,我願意去台東,只要是上帝的帶領,不要說台東,到離島我也願意。台東行醫九年十年前,在盧牧師穿針引線的帶領下,和信醫院首先派出曾雅欣、謝佩玲兩位護理師到台東,並在台東基督教醫院設立癌症諮詢室,協助癌症病人的轉診和就近照護的工作。我則是辭去醫學中心的職務,先在和信醫院受訓,期間受到黃達夫院長和多位師長同事的鼓勵和支持。半年後我也跟著這兩位開路先鋒的護理師來到台東,在東基設立癌症照護團隊,開始相關的照護工作。凡事起頭難,剛開始沒有太多患者,我們就從最缺乏照顧的癌末病人做起,也開始走出醫院,進到患者家中做居家醫療。最遠還曾跑到蘭嶼,和蘭嶼在地的雅布書卡嫩居家護理所建立密切的合作關係。逐漸地,和信的鄭鴻鈞醫師也來到台東,和東基合作設立癌症中心,並成立放射腫瘤照護團隊。另外幾位對安寧照護有使命感的醫師護理師的加入,也強化了安寧緩和照護團隊。同時也有多位醫學中心借調來和志願來台東的內外科醫師,大家通力合作,集思廣益,在團隊會議中協調出最佳的照護策略,提供給病人和家屬做決策參考。在這種「和信風格」的照護模式下,沒有互搶病人,也沒有互踢皮球的問題,大家各自發揮所長,讓患者得到最大的好處。這樣的合作精神,甚至擴散到院外,讓我們跟台東的友院和基層醫療單位都能夠建立起互信互助的默契,大家截長補短,合作愉快。當然我們也會碰到困難的病例,必須要轉診到外縣市,我們也盡力與和信醫院和其他大醫院建立聯繫的管道,提供轉診交通費補助,讓轉診過程更為順暢。我們的努力,最近開始看到成果。台東癌症的標準化死亡率在最近這四五年有明顯下降,與其他縣市的差距不斷在縮減中。以前台東的癌症病友,七成會選擇到外縣市就醫,只有最虛弱,最窮的患者會留在台東治療。現在這個趨勢已經反轉,大部分的患者願意信任台東的醫療院所,並選擇就近在台東治療。近三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許多醫院為了做好防疫,縮減病床、降載門診,整體照護能量降低了不少。奇怪的是我們在台東,同樣也是降載防疫,但癌症患者不減反增,甚至呈現倍數成長。原因是許多原本在外縣市就醫的癌症病友,在疫情高峰時,有的人擔心染疫,寧願改為就近治療。有的則是外縣市原團隊主動將患者轉介給我們。對此我深有所感,在一次全院禮拜中,我以「上帝是患難中的避難所」為題分享。原來上帝在十年前讓我們來台東,就是為了這場世紀疫情做預備。如果當初我們沒有來台東,沒有在東基設立癌症中心,強化癌症醫療的照護能力,今天不知道有多少台東的癌症患者會流離失所,不知何去何從。與主同行的醫療工作最後我想分享幾點台東行醫特殊的地方。其一是濃厚而純樸的民風。以前在台北,患者送禮多半是酒類和禮盒,有時還夾帶紅包。我們還得常常提防患者並非單純的感謝,而是想要享有特殊待遇。在台東,患者送禮常是自家種的水果蔬菜,就只是單純地表達感謝之意,將家裡有的拿來醫院跟團隊成員分享。另外在台東行醫,雖然有時也會覺得辛苦,但走出醫院,附近就有無敵美景,多元族群文化和豐富的自然生態,這些都是上帝所預備的神奇療癒處方。到處走走看看,很快就讓你重新充電飽滿,更有力氣向前奔走。行醫三十年,我個人深感在台東的這九年是最精彩,最豐富,也最有意義的過程。對此我感謝上帝的呼召,家人的支持,和眾多親朋好友的鼓勵。但願有更多醫療工作者也能夠有同樣的眼光,不再偏鄉行醫視為畏途,願意投入到基層中,我相信上帝會祝福,讓我們的工作充滿意義。
-
2022-03-11 新聞.元氣新聞
解開「癌王」神秘面紗 中醫大團隊發現關鍵蛋白酶
有「癌王」之稱的胰臟癌,堪稱是危害人類健康的沉默殺手!胰臟癌初期因症狀不明確而常被忽略,約有85%的患者發現時就是晚期,癌細胞已經轉移到其他器官或組織,不論是以手術切除、化學療法,甚至於標靶治療等療效都很有限,且預後效果極差,5年存活率不到10%。近年來,胰臟癌的發生率緩慢上升中,造成胰臟癌的確切原因至今仍不明確,但「癌轉移」是主要致死率的原因。中國醫藥大學生物醫學研究所佘玉萍副教授致力找出關鍵蛋白酶對癌轉移的調控機制,研究團隊已發現「膜蛋白ADAM9」與病人預後不良有關的重要機轉,未來可望研發出小分子藥物抑制胰臟癌的生長。身為癌症研究者 有責任研發新藥佘玉萍專長為分子生物學、癌症細胞生物學以及免疫治療,尤其是研究癌症與癌細胞轉移的機轉。「身為癌症研究者,我有責任研發出新藥物,為癌症照護與治療帶來新希望,早一步防堵癌細胞的擴散。」佘玉萍說,膜蛋白ADAM9原本用在肺癌領域,後來發現對於胰臟癌的治療效果更好,於是專攻開發蛋白酶小分子抑制劑,這項抑制癌轉移的調控機制成果,榮獲第17屆國家新創獎。早在2014年,佘玉萍即發表論文,論述肺腫瘤轉移到大腦的關係,後來鑽研膜蛋白ADAM9在胰臟癌的作用,期望開發出抑制劑作為新穎抗癌藥物。目前研發團隊以治療胰臟癌的新藥開發為主軸,佘玉萍表示,臨床上,有9成患者具有致癌蛋白突變或增幅的情況,不正常致癌蛋白會過度活化下游訊號,加速胰臟癌的進程。目前臨床上,僅能針對一小群特定蛋白突變的病患進行標靶治療,「我們不同於以往多數針對致癌蛋白活化部位開發藥物,而是以促進致癌蛋白分解的策略,尋找適合的標靶,藉此開發出小分子藥物,因此能夠擴大治療的病患族群。」佘玉萍很有信心地表示。可搭配其他標靶藥物 不會明顯副作用佘玉萍長期投入癌細胞移轉機制的研究,近年來更鎖定胰臟癌移轉機制的研究,一路走來,她非常感謝多位貴人的幫忙和協助,讓她有機會繼續前進,包括前中國醫藥大學校長李文華,提供胰臟癌動物模式,以及中國附醫外科部主治醫師葉俊杰提供臨床案例,供團隊研究分析。研發團隊的目標是找到胰臟癌的新治療方式,也就是抑制癌細胞生長的藥物,經多年的研究開發,目前在動物試驗中,證實可以搭配其他標靶藥物使用,也不會有明顯副作用,安全性相當高。佘玉萍表示,癌症治療最大的問題是癌細胞轉移,儘管早期癌症病人可以手術切除腫瘤,但即使切除腫瘤後,仍有很高的復發率,導致病人存活率低;目前市面上的抗癌藥物雖然可以抑制腫瘤的生長,但對降低癌細胞轉移仍非常有限,因此有效降低癌轉移才是提高治療療效、延長癌症病患存活期的最佳策略。藥物的開發方向是抑制腫瘤的生長,減少癌轉移的機會,目前已找到抑制胰臟癌的重要機轉,研發團隊花了一年多的時間分析驗證,希望能找出蛋白如何影響腫瘤移轉的交互作用。終極目標:讓癌症變成歷史研發初期,由於藥物的溶解度不佳,即使嘗試多種方式,仍無法順利突破瓶頸,藥物毒性和劑型開發並非佘玉萍團隊的強項,因此找了工研院生醫所一起合作,在工研院團隊與校內中醫藥研究中心的協助下,終於找到較適當的溶劑,將藥物毒性降低,並提升藥物穩定度。佘玉萍表示,新藥開發需橫跨多種領域,且研發週期長、投資金額龐大,學研界大多只能從事致病機制的研究和藥物的上游開發探索,但到臨床試驗階段的投資金額龐大,不是學研界的資源可以完成。因此需要由類似工研院、生技中心等法人機構或廠商接手、技術移轉,才能持續往臨床驗證、藥物開發方向邁進。期望政府可以長期投入研發經費,並整合各界的資源、跨領域地投入,如此一來,台灣的新藥研發產業鏈才能持續成長茁壯。佘玉萍指出,團隊最常引用中國醫藥大學校長洪明奇院士所說的:「讓癌症變成歷史」作為終極目標和使命。台灣絕對有能力發展出抗癌藥物,造福全世界的人類,擺脫癌症的健康威脅。Box 中國醫藥大學生物醫學研究所佘玉萍副教授團隊台灣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博士,現為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分子醫學中心副研究員,專長為分子生物學、癌症細胞生物學以及免疫治療。研發團隊結合藥物專家、臨床醫師,目前致力開發的ADAM9蛋白酶小分子抑制劑,榮獲第17屆國家新創獎殊榮。
-
2021-11-11 新聞.元氣新聞
東基放射腫瘤科添生力軍 師徒聯手照顧台東病人
台東基督教醫院癌症中心副院長鄭鴻鈞醫師曾疾呼「要降低台東縣癌症標準化死亡率,需要一群人一起做」,醫師任崇文深知東基需要第二位放射腫瘤科醫師後,毅然決定從台北到東基,和老師鄭鴻鈞醫師一起醫治台東癌症病人,他也期許自己成為讓台東癌症標準化死亡率持續下降的團隊成員之一。2019年11月東基首位放射腫瘤科醫師、癌症中心副院長鄭鴻鈞開設門診,並在隔年2月啟用直線加速器,讓需要放射治療的台東癌症病人得以在地治療。鄭鴻鈞以降低台東癌症標準化死亡率為主要目標,但要達到這個目標,非個人之力所能及,需要一群人,需要有熱忱的年輕新血加入。北部成長、求學的任崇文醫師,對台東不陌生,任崇文說,當年醫療替代役抽到台東,分派到台東的醫院服務,生平第一次長住台東,台東環境不錯,生活機能佳,台東的醫療資源確實不足,各醫院雖有醫療設備,醫師人力嚴重不足,台東的病人時常奔波外縣市就醫。任崇文曾在和信治癌中心醫院接受4年放射腫瘤科專科醫師訓練,擔任主治醫師後,他認為「應該找個地方好好發揮自己的專長」,東基需要再多一名放腫科醫師,他把握機會,再回到台東服務,他坦言降低癌症標準化死亡率非一蹴可及,需要更多醫師人力的長期努力,才能往好的方向前進。任崇文醫師治療病人細心、耐心兼具之外,也不斷加強醫療專業知識,忙碌的工作之餘,善用工作空檔,攻讀台大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博士班。「治療無縫接軌」,任崇文到任三個月來幾乎沒有適應期,他說,東基與和信治癌中心醫院合作,開啟兩院癌症照護「無縫接軌」計畫以來,東基癌症治療的相關醫護人力都到和信受訓,他也在和信接受專科醫師訓練,加上在和信的老師之一鄭鴻鈞醫師親自到台東「打基礎」,東基放射腫瘤科治療團隊在治療病人的方式與想法都與和信相當,有志一同。任崇文觀察,台北、台東的病患大不同,病人的疾病相似,但不少台東病人是忍了很久才來,即使來了,也是隻身前來看診與治療。病人家庭支持力薄弱,憂心治療期間因副作用無法工作養家,家裡沒有足夠的人力及時間照顧病人,病人討論病情時,需顧及病人的經濟、身體狀況、家庭支持力等各層面,才能決定最適合病人的治療方式。任崇文說,台東的醫病關係融洽,病人尊重醫師的專業與建議,許多醫師不願意前來,是對台東太陌生,若能在台東長住一陣子,或許願意投入台東醫療的人會增加,一起為降低台東縣癌症標準化死亡率努力。
-
2021-10-17 癌症.抗癌新知
多虧醫護提醒凍精 才能迎接寶貝降臨
9年前一通告知罹癌的電話,改變了傳勇的人生,當時他僅32歲,想都沒想過自己會得癌症。還在震撼與混亂中,醫院護理師提醒才結婚8個月的傳勇,治療副作用之一是不孕,如果考慮生育後代,就必須先做打算。傳勇至今仍十分感激這位護理師,「若不是當時的提醒,就沒有懷抱中的可愛孩子『小薯球』。」罹癌震撼中,還好有護理師告知化療可能導致不孕。傳勇罹病前,是一位熱愛運動的陽光男子,卻在一次路跑後,身體出現異狀,他除了體能變差、容易疲倦,還出現牙齦連續出血、脖子異常腫塊,在附近的醫院抽血後,驗出白血球數量異常,數值超過7萬。轉診至大醫院後安排骨髓穿刺,醫師確認他罹患了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確診初期先以口服化療藥控制芽細胞(異常的白血球)增生,待白血球數量降低後,開始接受化療。這個病生得那麼早、那麼突然,傳勇記憶猶新,在化療療程開始前,護理師就細心確認他的工作和婚姻狀況,並在知悉他才剛結婚、還沒生小孩後,告知他化療導致不孕的可能性與生育保存的資訊。「那時,我和太太才意識到生育的問題。」那時傳勇也抱著「買保險」的心情,在與泌尿科醫師會診後,決定冷凍精子。骨髓移植5年後進行人工生殖,享受當父親的喜悅。傳勇在初次化療完成後7個月,癌症復發,為了進行骨髓移植需要更高劑量的化療。在受盡病痛與治療折磨後,傳勇檢測後確定,已喪失生育功能,且復原的機率微乎其微。但他認為,自己很幸運遇到有生育保存觀念的醫護人員,即使療程不簡單,仍提醒他還有「選擇生育與否的權利」。骨髓移植滿5年之際,傳勇病情漸趨穩定,也開始考慮生育。與妻子討論後,他決定進行人工生殖。期間歷經一次試管療程失敗,終於在去年成功喜獲麟兒。傳勇進入產房陪產,看著得來不易的兒子「小薯球」呱呱墜地,初為人父的他不禁讚歎:「多麼漂亮的小Baby ,謝謝你成為我的寶貝兒子!」
-
2021-10-17 癌症.抗癌新知
生育權保護 建議列癌症治療諮詢項目
在少子化的年代,癌友生育能力保護成了重要議題。台灣生殖醫學會理事長陳明哲醫師指出,生育權保護應該要列入癌症治療諮詢重要項目,治癌醫師需要主動告知,並能與生殖醫療團隊密切合作,政府亦應該將癌友生育權列入癌症評鑑之內,讓其制度化,才能讓癌友生育能力保護更被看重並落實為行動。生殖技術大躍進,保留癌友生育權不是夢。陳明哲指出,生殖技術日新月異,日前他有位早期子宮頸癌病人,治療時拿掉子宮頸保留子宮體,雖然子宮頸口變得非常小,但生殖團隊仍用細針把胚胎送到子宮內膜,這就是拜醫療科技進步所帶來的幫助。除了大家都知道的凍卵、凍精子及凍胚胎外,最近國際常談到的卵巢組織冷凍保存,也為癌友、尤其是未成年癌友的生育保護帶來曙光。研究顯示,治療後再將卵巢移植回體內,大多數病人的卵巢功能可恢復,生子活產率也相對提高,台灣目前也在起步階段。不過,陳明哲也提醒,癌友生育能力仍與年齡及不同癌症有些微差別,像是淋巴癌、乳癌生育保存機會最大;而保存條件最好的狀況,就是35歲以前、進行化療之前,存活期5年以上為優先。癌團隊與生殖團隊之間,需要橫向溝通協調者。陳明哲不諱言,癌友生育保護仍在啟蒙階段,治癌團隊與生殖團隊需有中間協調者,但目前就是欠缺這樣橫向溝通觀念,癌症希望基金會從病人端看到癌友的需求,從而邀請癌症相關醫學會提出「癌症病人生育能力保護共識宣言」,希望醫界更重視此議題;而生殖醫學會亦認同此想法發表了生育保護共識,希望提供給專科醫師參考。陳明哲認為,要解決癌友生育能力保護,最快方式就是納入癌症品質評鑑制度內。另外,因生殖科技有時需要費用,也建議商業保險中的癌症險,可以推動生育保存險。以美國為例,已有19個州開始有相關規定;鄰近的亞洲國家日本,在今年四月起,國家開始補助癌友生育保存費用,台灣也需急起直追。給癌友的一句話:醫療已能兼顧治療及生育,要對自己及醫療團隊有信心,主動告知想保護生育力。
-
2021-10-17 癌症.抗癌新知
血癌治療不能等 搶時間保留生育
為保障血液癌症病人權益,中華民國血液及骨髓移植學會與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今年起一起推動「血液癌症病人生育能力保護宣言」。血液及骨髓移植學會理事長柯博升表示,由於血癌治療非常急迫,且治癒率高,再加上年輕病人多,因此在展開治療前,一定要超前部署,盡早讓病人了解生育能力的風險及如何保存,才有希望搶救生育機會。保留精卵,不能在做造血幹細胞移植後才處理。柯博升說,血液癌症的治療方式中,進行造血幹細胞移植對生育能力的影響最大,因移植會同時配合使用高劑量化療或全身放射線治療,不論男女,約八到九成的病人會影響生育機會。柯博升指出,血癌病人的治療不能等,一旦確診就需立刻治療,不像乳癌等其他癌症確診後,可等上數周再做治療。因此醫師在血癌初期診斷時,就應趕在治療模式啟動前,向病人說明生育能力面臨的風險,在最短的時間內和病人討論如何保存,或配合病人想法,必要時調整治療方式。「這個時間雖然很短、很趕,但絕不能在做了造血幹細胞移植後才處理,到時候精子或卵子經過化療的品質已經下降,甚至取不到了。」柯博升強調。患者年紀輕、治癒率高,須考量長期計畫。保護血癌病人生育能力的另一個關鍵原因,是血液癌症的病人年齡較輕,而且治癒率高,因此保護生育能力格外重要。柯博升表示,年輕病人有70%痊癒的機會,醫病之間應提前考慮未來長期的問題。血液及骨髓移植醫學會與血液病學會目前已完成生育保護宣言,柯博升表示,學會正著手製作做衛教單張和動畫影片,向醫護人員宣導,也要在各大移植中心加入有關生育能力保護的宣導內容。他說,多數病人確診罹癌後,第一個念頭只想到保命,不太會想到生育,但血癌是痊癒率高的疾病,學會發展宣言,正是為了在第一時間保護病人權益。幹細胞移植雖會影響生育能力,但也有女性病人在移植後順利懷孕,或男性病人的伴侶懷孕。柯博升說,他曾遇過兩三位病人,原預期移植後不易懷孕甚至沒有生育能力,但沒想到化療過後隔了一陣子竟然懷孕了,病人非常驚訝又擔心胎兒是否正常。經與醫師討論後,決定在懷孕期間盡可能追蹤胎兒的健康,包括羊膜穿刺、母體基因分析和多次超音波等,所幸一切正常,寶寶誕生後也很健康。給癌友的一句話:如果你年輕,在接受癌症治療之前,一定要記得向醫師詢問對生育能力的影響。
-
2021-10-17 癌症.抗癌新知
癌友未主動詢問 醫師有責任提醒
台灣每年估計有超過一千位育齡期的病人,因罹患白血病和淋巴癌而須接受全身性化療,甚至造血幹細胞移植。這些治療會影響病人生育能力。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理事長周文堅指出,目前治療前會告知病人生育的風險,但是否取精、取卵仍得由病人審慎思考與決定。臨床顯示男性病人治療前取精的比例較女性病人取卵高。男性取精時間短,意願較女性取卵高。日前有一名20歲急性白血病男病患,周文堅事先提醒病人與其家長,孩子經全身化學治療及未來可能進行的造血幹細胞治療,必定會影響生育能力。病人與其家長同意在開始治療前先行取精。但也有不少病人與家長認為「能否生育」不重要,拒絕事先存取精子或卵子。由於男性取精時間短,不太影響療程,因此意願會較女生高;女性取卵則需先打荷爾蒙製劑之後再進開刀房取卵,通常至少需要兩周時間,有些女性病人考量延誤病情及取卵的不適,通常會放棄取卵。周文堅指出,由於血液性癌症常以化療為主,化療藥物、劑量多寡、治療次數,不同的治療強度對生育力的影響也不同。以中強度的治療為例(如一般淋巴瘤之第一線療法),病人在治療結束後精子品質確實會受影響,但通常會逐漸恢復正常,對生育能力之影響不大。不過有些病人在治療後端可能會進行造血幹細胞移植,甚至有些病人需要放射線治療,就可能終生不孕。無論病患是否考慮生育,生育權保護是重要議題。至於是否要存取精子或卵子?除了病人意願外,疾病本身的特性及病人的身體狀況都有影響。周文堅在臨床上發現,很多育齡期的病人治療前都不會主動詢問關於生育的問題,一方面較欠缺這方面的概念;另一方面是從沒考慮要生小孩。現代人對於是否要傳宗接代已明顯沒那麼強烈的堅持。無論病人願不願意生小孩,周文堅認為,生育權保護仍是重要議題,醫師都有責任提醒病人;另外,病人也能主動提出要求,達到醫病共享決策。這也是學會參與「血液癌症病人生育能力保護共識宣言」的目的。目前宣言也放在學會的官網供會員參考。不過,要達到更大的溝通效果,仍得靠聯合的生殖與癌症的醫學研討會來宣揚癌友生育權的保護,讓各界知道此議題的重要性。給癌友的一句話:罹患癌症不要心慌,治療技術已有大幅進步。考慮生育問題,多方思考再做決定。
-
2021-10-17 癌症.抗癌新知
睪丸癌好發年輕男性 凍精能保生機
根據統計,台灣每七對夫妻就有一對不孕,少子化已經是國安危機,留下「生」機刻不容緩。而提到癌症病人生育權,第一聯想到的往往是女性,其實男性病人的生育權也不容忽視。台灣泌尿科醫學會理事長吳文正表示,常見的男性泌尿道癌症為攝護腺癌、膀胱癌、腎盂癌、腎細胞癌等,睪丸癌占很小比率,但因睪丸癌好發於年輕育齡男性,其他病人相對年齡較大,因此需保留睪丸癌病人生育力。放療、化療會嚴重傷害生殖細胞。據衛福部107年癌症登記,睪丸癌占男性癌症第20位、死亡排名第33位,當年初次診斷睪丸癌為277人,年齡中位數為31歲,臨床上睪丸癌治療成功率高達九成以上,這些數據顯示,這群病人年輕、存活率高、平均餘命長。病人在切除腫瘤後,還需要化療或放射線治療,甚至兩者合併使用,但生殖細胞生長速度快,深受藥物毒性影響,大量放射線更可能影響細胞、讓細胞壞死,因此化療後1到2年、放療後1年,可能都沒有精蟲、也不建議受孕。此外,睪丸癌病人的精蟲數量、活動力和形狀都較差,受孕率本就偏低,即使只拿掉一側睪丸、剩下健康的另一側又受化放療影響,更不容易受孕,因此建議手術後、化放療前先凍精保留「生」機。最怕醫師沒警覺、病人沒想到。吳文正說,通常病人剛得知罹癌時,往往因驚嚇只想活命,沒想到生育問題,此時醫師扮演關鍵角色,他在臨床上會提醒病人可以凍精,當作保本保險。「最大的問題是醫師沒警覺、病人沒想到。」吳文正說,因為睪丸手術是小手術,一般泌尿科診所就可以開刀,有時候醫師沒特別注意就動刀了。為了提醒醫師留意癌友生育議題,台灣泌尿科醫學會將由醫學會完成的「睪丸癌病人生育能力保護共識宣言」公告在醫學會官網上。吳文正也提醒,隱睪症者罹患睪丸癌機率比常人高百倍,而且位置越高、癌化機率就越大,腹腔內癌化機率高於鼠蹊部,因此隱睪症一定要處理。而睪丸癌只能靠自我檢查,如果摸到大小不一、形狀像釋迦或有硬塊,都建議盡早就醫。給癌友的一句話:建議睪丸癌病人手術後、化學治療或放射線治療前,先凍精保留「生」機。
-
2021-10-17 癌症.抗癌新知
年輕型乳癌多 生育保存應納癌醫評鑑
台灣乳癌病人比歐美年輕10歲,小於40歲的乳癌病人比率為8.2%;小於35歲的年輕型乳癌病人比率為2.7%。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曾令民建議,在育齡期的乳癌病人治療前,醫療團隊的治療計畫就必須詳細說明如何保護生育能力,甚至納入癌症醫院評鑑標準中,共同提升癌友的生育能力。保護生育能力三方式,依個人需求評估。乳癌病人在臨床生育研究相較其他癌症來得多,選擇保護生育能力的方式也多樣化,尤其是年輕病人,在臨床使用之化療藥物可能影響生育功能,因此在治療前的生育保護、保存更為重要。因未來可預期的存活期更長,有生育需求的病人可以積極的選擇生育保護方式。曾令民指出,目前保護生育能力有三種方式,包括停經針、冷凍卵子或胚胎(需配偶同意)或較少見的移植卵巢,依據研究,選擇停經針生育療效活產率約二成,冷凍卵子可提高到四成。選擇不同的生育保護方式,家屬各有考量。曾令民日前遇到一名25歲的乳癌病人,由於家屬希望趕快治療,因此不選擇可能需費時兩至三周的卵子保存,而選擇停經針方式保護卵巢功能,在進行乳房保留手術後,接受化療前一周就開始打停經針,之後每個月打一針,一直到治療結束。不過,曾令民提醒,台灣年輕乳癌病人有七成是荷爾蒙陽性,須使用抗荷爾蒙藥物,有研究認為,病人必須連5年使用抗荷爾蒙加停經針,甚至使用到10年,屆時病人可能達高齡產婦階段,因此,生育計畫需事先規畫。事先規畫,不影響治癌與生育。另一名34歲病人已有男友,未來也打算生兒育女,因此選擇冷凍卵子。取卵過程需兩至三周,後來這名病人選擇先手術,利用術後休息復原期凍卵,之後再化學治療;至於是否能先凍卵再手術開刀及化療,個案都可以先詢問主治醫師。曾令民指出,以他服務的台北榮總為例,乳房醫學中心5年前成立後,會請婦產科共同看診,與生殖醫學科也密切合作,能夠針對乳癌病人治療間的等候期,同步進行取卵、凍卵,執行十分順暢,不太影響乳癌的治療。目前乳房醫學會在理監事會議已通過「乳癌病人生育能力保護共識宣言」,也同步在官網宣示。曾令民希望在與癌症希望基金會合作下,讓各界更重視此議題,甚至要建立台灣癌友生育能力保護的準則,納入癌症醫院評鑑或癌症品質診療認證的標準之一,建立癌友生育能力登入系統,追蹤癌友生育活產率,收集本土資料,都有助癌友生育能力的保護。給癌友的一句話:事前的充分溝通,能降低不預期的衝擊,化危機為轉機,才能達成圓滿人生。
-
2021-10-17 癌症.抗癌新知
治癌後,才發現失去生育能力 癌友生育保存應及早規畫
新婚的傳勇發現罹患白血病,多虧當時醫護提醒,化學治療可能導致生育能力喪失,他決定在治療前進行生育保存,時隔八年後,他喜獲麟兒。癌症希望基金會致力推動「癌友生育健康」議題,提醒病人在治療之外,也該有為自己選擇生育保存的權利。過去癌症病人的醫療較專注在治療疾病,可能忽略關注「生育」議題,因而錯失決策良機,康復後留下遺憾。癌症希望基金會自2013年即開始推動「癌友生育健康」議題,希望透過醫病共同把關,落實自主生育決策,在搶救癌友生命之外,同時考慮到未來「生」機。每年新診斷癌症病人中,約有18%處於育齡期。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謝政毅說,一年新診斷癌症病人中約有18%處於育齡期,人數近2萬人,加上晚婚遲育現象普遍,面臨生育問題的癌友人數逐漸上升。癌症希望基金會分別從「醫」「病」雙方推廣生育健康概念。美國臨床腫瘤醫學會(ASCO)在2018年大會上也提出癌症病人的生育健康權議題,與來自全球的醫師共同討論,更顯見其重要。設立「癌友生育健康資訊平台」,提供衛教資訊。2020年,癌症希望基金會力促國內七大醫學會攜手擬定癌症病人生育能力保護共識宣言,更期盼政府未來能將癌友生育保護也納入癌症照護關注重點,敦促醫院正視癌友的生育保護。另一方面,為了提供癌友及家屬完整的生育資訊,基金會亦於去年架設了「癌友生育健康資訊平台」,提供衛教資訊、癌友經驗、決策輔助,以三大功能協助癌友及家屬完整了解癌症與生育。參與平台建置的臺北護理健康大學副教授邱秀渝初步分析72位考慮或關注生育的癌友自我評估,發現雖然有高度生育意願,但也高度擔憂「生育與保存對癌症的影響」,明確生育規畫的比率也隨著自我評估的過程在26.4%至48.6%中變化著。自我評估結束後,18.1%確定不生育,但仍有33.3%的癌友仍在觀望中,亦即,罹癌後生育的顧慮很多,癌友其實很「糾結」。現實中,謝政毅的確看到許多癌症病人對於生育保護的「糾結」,他遇過病人因為罹癌,經過醫師提醒後,仍確定要孕育後代,「我不相信我就這樣而已,因為我生病了,更要傳承我的生命。」謝政毅強調,生育是重大決定,所以更需要癌友自我探索、反覆辯證。謝政毅回想起他曾治療過的一位年輕大腸癌病人,當癌症治療結束後,因背負夫家生子的期望,展開幾近十年的求子之路,這背後的辛苦曾讓這位病人在他面前情緒潰堤。謝政毅說:「就怕當癌症不再復發,病人迎來第二人生,想要生育後代,延續人生目標,卻發現已失去生育能力。」他指出,現今生殖醫學發達,若在治療開始之前,就能讓病人了解生育保護並決定是否要進行凍卵、凍精等生育保存措施,待病人康復後即可提供生育所用,幫助降低不孕的風險。日本今年通過「補助育齡期癌友生殖保存費用」。相較台灣癌友生育保護現況,日本在這方面的表現則遙遙領先。日本在2013年先啟動相關生育諮詢服務,邀請各方專家出版臨床診療指引,以及在各城市設置諮詢平台。2021年更通過法案,補助育齡期(15-39歲)癌友生殖保存費用,讓有生育打算的病人能安心接受治療。謝政毅表示,日本這些做法值得台灣做為未來推動政策的參考,也是癌症希望基金會持續推動癌友生育保護的努力方向。〈他山之石〉日本癌友生育保存大事紀2013年岐阜大學為日本境內第一個提出「癌症與生育諮商服務」的附設醫院,並邀岐阜縣內23間醫院與診所響應。2017年日本癌治療學會(JSCO)編著「兒童、青少年與年輕癌症病人的生育能力保護臨床診療指引」,內容包括女性生殖器、乳房、泌尿器官、兒童、造血器官、骨髓軟組織、腦以及消化器官等癌症。2018年「育齡癌友生育保護」納入日本政府第三階段癌症控制計畫:●建立學術合作系統,鼓勵癌症專科醫師提供病人癌症與生育相關訊息,並將病人轉介給生殖機構。●為AYA一代(青春期與年輕成人,15-39歲)癌症病人在47個地區設生育能力保護諮詢平台。2021年厚生勞動省副部長三原順子大力推動:在曾罹患子宮頸癌的三原順子推動下,日本政府自2021年4月起,以2017年的生育能力保護臨床診療指引為標準,對可能會因治療而影響生育能力的癌友,於治療前即提供生殖治療補助,補助總預算達22億日圓(約為新台幣5億7千萬元)。資料整理/癌症希望基金會 資料提供/台灣生殖醫學會理事長陳明哲
-
2021-05-31 名人.黃達夫
黃達夫/買房買車要比較CP值,買命呢?
超過30年,癌症是台灣死因之首位。雖然,癌症醫療的成效愈來愈好,但是,也愈來愈昂貴,如今,已占健保支出的六分之一,健保實在禁不起濫用與浪費。不當檢測及治療 就是浪費不當的檢驗檢查,譬如對於病人的治療不會有助益的基因檢測,就是浪費,不當的治療譬如用機器手臂切除乳癌,就是濫用。癌症醫療最重要的是,第一次就要正確診斷、正確治療,如果第一次診治不當,癌症很可能就復發或擴散,而要花費更多的醫療資源去補救。運氣好,可能來得及挽救,運氣不好,生命保不住,過程更是辛苦,花費還不少。美癌症聯盟 制定診治準則因此,為了提升美國癌症醫療的品質,確保美國的癌症病人獲得合乎水準的癌症照護,美國31所主要的癌症中心於1995年組成聯盟(NCCN 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制定癌症診治準則,免費供全球使用。30年來,和信醫院依據最新實證醫學且不斷修訂的準則照護病人,第一個5年,當台灣癌症平均5年存活率不到30%時,我們病人的存活率就達到57%。如今,已達74%,優於美國的平均67%,與國內平均的52%,有段距離。NCCN的癌症診治準則一樣是根據實證醫學,譬如,初期攝護腺癌治療,除了手術,其建議還列出內部以及外部放射治療,外部放射治療有數種,包括質子治療。當初,因為少數醫院在沒有經過對照組臨床試驗以前,就宣稱質子治療更精準,對周遭組織的傷害會更少,結果會更好,保險公司也同意支付更高的費用。質子治療 缺實證顯示優勢後來,醫界認為質子治療缺乏實證醫學的證據來顯示其優勢,才回過頭去做對照組臨床試驗。結果,發現質子治療與其他放射治療方法比較,結果沒更好。反而,有些試驗還呈現對腸道副作用較大。運用愈精準的儀器,須要更謹慎的規畫與執行,不專精則反而導致更大副作用。美國的商業保險公司就拒絕支付較貴的質子治療。不可否認,遵循正確的診治準則,是獲得良好治療結果的第一步。然而魔鬼藏在細節裏,病人看不到的地方最重要,如醫院的感染管制、醫護的專業能力等,導致同樣的治療法,治療結果卻不一定一樣。癌症醫療成效 視5年存活率判斷癌症醫療做得好不好,最直接的證據就是病人的5年甚至10年存活率。這個資訊掌握在國健署手上,因為,國健署每年公布台灣癌症的平均5年存活率,統計基礎就來自各醫院病人的5年存活率。而且,台灣一向以擁有健保大數據為傲,大數據應該用來服務國人,健保署應該根據不同癌症、不同期別、在不同醫院治療,到底向健保署申請了多少錢?病人自費又花了多少錢等資訊一併公布。民眾買房買車時,都有具體的資訊來決定CP值,就能做出選擇。然而,民眾要買命時,卻完全沒有實質的數據可用來做抉擇,不是很荒謬嗎?
-
2021-03-16 癌症.抗癌新知
全癌解碼 癌症高峰論壇重磅登場
為了從精準醫療走向精準健康,國家級抗癌戰略型計畫已經展開。「2021全癌解碼精準治療、癌症高峰論壇」將於3月27日、28日進行直播論壇,國內22位癌症領域權威,將從國家級抗癌計畫、健保給付、癌症根除計畫,到臨床端最新的基因檢測、標靶、免疫、疫苗、細胞、消融療法,以及刊登於國際期刊的本土肺癌大數據風險預測模型,結合十大病友團體共同直播,一起邁入精準治療時代。「2021全癌解碼精準治療、癌症高峰論壇」由聯合報與國家衛生研究院、中央健保署、國民健康署共同舉辦,兩天論壇中,國家衛生研究院長梁賡義將楬櫫國家級「從精準醫療到精準健康」計畫,健保署長李伯璋主講「健保給付策略大公開」、國健署說明「癌症防治國家政策」、國家衛生研究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名譽研究員熊昭報告「癌症風險及預後預測—健康大數據之應用」,期以國家政策的力量,共同抗癌。精準醫療 暢談4大主題精準醫療的四大主題,分別為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所長陳立宗提出「消化道癌治療現況與給付建議」、高雄長庚紀念醫院職業醫學科主任暨內科部副部長王金洲談「肺癌治療策略解密,精準治療續命關鍵」、亞東紀念醫院腫瘤科暨血液科主任林世強談「晚期癌友噬骨痛 精準打擊骨轉移惡性循環」、和信醫院副院長陳啟明談「要切除?化療嗎?乳癌的基因檢測與精準治療 」,從臨床端提供治癌策略。抗癌新希望 通盤解析近年癌症治療工具大躍進,國內腦瘤暨幹細胞權威花蓮慈濟醫院院長林欣榮將通盤解析「免疫、標靶、疫苗,抗癌新希望」、國衛院癌研所研究員奇美醫學中心醫研部長李健逢「解構基因,築構希望:次世代定序基因檢測敲開機會的門」、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婦癌科醫師周宏學說明「基因檢測配合精準醫療延緩癌症復發機率」、成大醫院內科部醫師林建中詳述「聽懂醫師說的第一線治療,肺癌標靶治療新趨勢」、新光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兼一般醫學科主任徐培菘主講「免疫療法里程碑,三期肺癌挑戰根治」、台大癌醫中心醫院血液腫瘤部兼任主治醫師林建廷首度公布「治癌未來式 CART免疫療法」、台北慈濟醫院研究部臨床試驗中心主任黃俊耀談「肺癌整體治療策略,精準超前部署」。疫苗、飲食等 做好防癌「癌症真的可以預防」,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副院長賴瓊慧主講「透過預防醫學消除HPV相關癌症」、台大醫院癌症微創介入治療中心主任黃凱文說明「台灣肝癌戰役教我們的一堂課:早期診斷與微創治療」、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報告「防癌自我掌握,日行蔬果彩虹579」、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臨床毒物中心兼任護理師譚敦慈傳授「輕鬆防癌這樣做」,透過飲食、生活方式、疫苗,以及早期診斷,做好防癌工作。抗癌的病患如何與癌共存好生活?5% Design Action創辦人楊振甫主講「健康領域導入數位工具,提升癌症照護品質」、亞太心理腫瘤學交流基金會董事長方俊凱詳述「癌症慢病,心理治療助你走長路」、林口長庚紀念醫院營養治療科營養師吳益銘說明「完成癌症治療的關鍵營養」,全方位陪伴癌友。病友團體 直播抗癌訊息論壇也讓國內病友團體大集結,計有十個病友團體參與將於粉絲團直播,包括我們都有病、中華民國癌病腫瘤患者扶助協會、台灣癌症基金會、台灣全癌症病友連線、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癌症希望基金會、亞太心理腫瘤學交流基金會、乳癌防治基金會、肺長壽社團、抗癌戰友會,及聯合報系元氣網粉絲團、那些癌症教會我的事粉絲團,共同將最新的抗癌訊息送到民眾眼前。朱俐靜、邰肇玫 抗癌經驗知名歌手朱俐靜將首度完整分享「罹癌是改變人生的大好機會,教我放鬆跟身體對話」,以「如果」紅遍大街小巷的民歌手邰肇玫將以「癌後愛上自己的每一面,才能幫人打氣」分享漂亮抗癌的心路歷程。論壇開放民眾提問,鎖定您關注的講者,於播出時留言提問。2021全癌解碼精準治療 癌症高峰論壇3月27日(六)、3月28日(日)10時起全程直播,請鎖定元氣網粉絲團直播留言抽總金額2萬元禮券!
-
2021-03-11 癌症.癌友加油站
全癌解碼 精準治療的癌症精準治療時代來臨
為了達到從精準醫療到精準健康,國家級的抗癌戰略型計畫已經展開。2021全癌解碼精準治療、癌症高峰論壇即將於3月27日、28日進行兩天的直播論壇,國內重磅的二十二位癌症領域權威,從國家級抗癌計畫、健保給付、癌症根除計畫,到臨床端的最新的基因檢測、標靶、免疫、疫苗、細胞、消融療法,以及刊登於國際期刊的本土資料肺癌大數據風險預測模型,結合國內十大病友團體共同直播,一同邁進精準治療時代。2021全國首場癌症論壇直播 絕對不能錯過 由聯合報與國家衛生研究院、中央健保署、國民健康署共同舉辦的2021全癌解碼精準治療、癌症高峰論壇,從國家衛生研究院長梁賡義揭櫫國家級計畫「從由精準醫療到精準健康」、健保署長李伯璋「健保給付策略大公開」、國民健康署的「癌症防治國家政策」,到國家衛生研究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名譽研究員熊昭的「癌症風險及預後預測—健康大數據之應用」,用國家政策的力量,共同抗癌。癌症治療里程碑 最新治癌趨勢權威告訴你精準醫療的四大主題,包括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所長陳立宗的「消化道癌治療現況與給付建議」、高雄長庚紀念醫院職業醫學科主任暨內科部副部長王金洲「肺癌治療策略解密,精準治療續命關鍵」、亞東紀念醫院腫瘤科暨血液科主任林世強的「晚期癌友噬骨痛 精準打擊骨轉移惡性循環」、和信醫院副院長陳啟明的「要切除?化療嗎?乳癌的基因檢測與精準治療 」,從臨床端,提供治癌策略。治癌趨勢新希望 一次了解精準治癌工具癌症治療工具的大躍進,由國內腦瘤暨幹細胞權威、花蓮慈濟醫院院長林欣榮通盤解析癌友新希望的「免疫、標靶、疫苗,抗癌新希望」、國衛院癌研所研究員、奇美醫學中心醫研部部長李健逢「解構基因,築構希望:次世代定序基因檢測敲開機會的門」、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婦癌科醫師周宏學「基因檢測配合精準醫療 延緩癌症復發機率」、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內科部醫師林建中「聽懂醫師說的第一線治療,肺癌標靶治療新趨勢」、新光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兼一般醫學科主任徐培菘「免疫療法里程碑,三期肺癌挑戰根治」、國內具有CAR-T治療經驗的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癌醫中心醫院血液腫瘤部兼任主治醫師林建廷首度公布「治癌未來式 CART免疫療法」、台北慈濟醫院研究部臨床試驗中心主任黃俊耀「肺癌整體治療策略,精準超前佈署」。防癌策略計畫書 你不可不知的預防資訊專家們呼籲,癌症真的可以預防,在論壇的第二天,HPV疫苗權威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副院長賴瓊慧的「透過預防醫學消除HPV相關癌症」、結合影像人工智慧與消融手術的臺大醫院癌症微創介入治療中心主任黃凱文「台灣肝癌戰役教我們的一堂課 早期診斷 微創治療」、提倡防癌不遺餘力的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防癌自我掌握,日行蔬果彩虹579」,到最貼近民眾防毒生活的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臨床毒物中心兼任護理師譚敦慈「輕鬆防癌這樣做」,透過飲食、生活方式、疫苗,以及早期診斷,做好防癌工作。與癌共存好生活 重拾彩色人生一點都不難對於正在進行抗癌工作的病患,不要擔心,專家們告訴你,要如何與癌共存好生活。5% Design Action創辦人楊振甫的「健康領域導入數位工具,提升癌症照護品質」、癌症心理治療先驅者的亞太心理腫瘤學交流基金會董事長方俊凱的「癌症慢病,心理治療助你走長路」、真真切切陪伴癌友營養照顧的林口長庚紀念醫院營養治療科營養師吳益銘「完成癌症治療的關鍵營養」,全方位陪伴癌友。直播論壇集結國內12大病友團體此次的2021全癌解碼精準治療、癌症高峰論壇也讓國內病友團體大集結,包括十個病友團體及聯合報系二個粉絲團加入,並於粉絲團直播,包括,.我們都有病.中華民國癌病腫瘤患者扶助協會.台灣癌症基金會.社團法人台灣全癌症病友連線.社團法人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財團法人癌症希望基金會.財團法人亞太心理腫瘤學交流基金會.財團法人乳癌防治基金會.肺長壽社團.抗癌戰友會.聯合報系元氣網粉絲團.那些癌症教會我的事粉絲團將共同將最新的抗癌訊息送到眼前。論壇彩蛋 朱俐靜 邰肇玫 分享最動人的罹癌故事知名歌手朱俐靜首度完整分享「罹癌是改變人生的大好機會,教我放鬆跟身體對話」,以「如果」紅遍大街小巷的民歌手傳奇邰肇玫,罹癌後,積極投入病友服務,在論壇將以「癌後愛上自己的每一面,才能幫人打氣」分享漂亮抗癌的心路歷程。看元氣網直播 還有機會獲得電子禮券 論壇中,特別開放民眾網路提問,鎖定您關注的講者,並於播出時留言提問,不僅有機會得到權威講者的親自回答,還有機會參與總金額高達2萬元電子禮券抽獎。 更多訊息請點活動專區3/27(六)、3/28(日)當天全程直播,請鎖定元氣網粉絲團2021全癌解碼精準治療 癌症高峰論壇直播節目表
-
2020-05-26 癌症.癌友加油站
「音樂治療」癌症照護 改善患者疼痛、焦慮與失眠等症狀
音樂可以洗滌人心,幫助恢復健康。早在幾個世紀以前,人類便將音樂和疾病的治療結合在一起。雖然,音樂並無法治療疾病本身,但是近年來,許多的研究及臨床報告皆已證實,音樂確實可以紓解緊張的情緒、使人放鬆等的功能。國內已有許多醫院使用音樂治療法,來幫助癌症患者的治療,其中發現音樂能夠改善患者疼痛的感受、和減輕焦慮與改善失眠等症狀。音樂治療法,就是有計劃、有系統地將音樂的各種機能,用於治療環境中,除了被動的音樂聆賞之外,並包括積極的參與活動與表演。例如:歌唱主動療法也是病患喜愛的音樂療法之一,他們所喜愛的歌曲、音樂,不只是僅有美與感動而已,而是永遠難忘的心曲。除此之外,歌唱對於身體亦有許多好處:呼吸系統得到積極的鍛鍊、助於賀爾蒙的釋放、提高記憶等。使身心靈達到調節與放鬆和更進步積極性的精神狀態。音樂治療中的聆聽音樂、音樂演奏以及語言溝通,也是重要的音樂輔療的方法依據,藉由抒發情感、情緒,幫助個人放鬆、和忘掉不愉快的事或經驗,從音樂中得到力量,亦可幫助減輕疼痛,也就是藉音樂轉移疼痛的注意力、減輕焦慮且促進放鬆。除了止痛藥物的使用外,適當的介入非侵入性的疼痛輔助療法,也是今年來音樂治療努力的目標與方向。當一個人聽到自己喜歡的音樂時,會促使下視丘釋放內嗎啡至血液中,因而減輕疼痛感。因此,音樂的種類與曲子的選擇,一定要依病人的興趣喜好來做選擇,並考慮實際臨床情況所設計之音樂治療課程。經過研究結果發現,接受音樂治療與臥床休息的病人,除了減輕病患的疼痛感,對於日常生活情緒、活動、睡眠與人互動的影響程度,皆能達到積極的改善與進步。音樂治療是將音樂及其原理,用於協助治療疾患者之功能缺失,能將其身體、心理、情緒作適當調整,進而達到改善的目標。音樂是種愉快的療法,也能幫助病患完成沈重的治療。音樂雖對癌症患者沒有直接的作用,但能幫助病人更好地完成治療。在醫學不斷求新進步的時代,總能創下令人欣喜的展望和奇蹟。就像是音樂潛在著許多不可思議的力量,無形中在你我的生活中默默地陶冶與相伴。
-
2020-05-08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面對疾病帶來的種種挑戰 用「此身」活出「此生」!
【編者按】 這星期我們邀請醫療團隊介紹他們的專業與對工作的自我期許。非常高興有三位資深的醫療團隊成員,一位放射科醫師回顧自己在其工作崗位上如何用心精進,希望能對病人做更高品質的服務,並對同行後進給予更好的指導;一位物理治療師細述自己如何在三十年前投入當時鮮為人知的癌症病人復健治療的心路歷程,並在目前的「新冠肺炎」人心惶惶之際,寫出病人應該重視自主健康管理、個人衛生習慣與防護作為,以強化身體功能;一位照護癌症病人的臨床心理師則娓娓道來她如何鼓勵癌症病人走出疾病的陰影,發現自己的潛力,而學習培養身心健康的新習慣。「醫病平台」希望能透過這園地增加醫病之間的互相了解而改善台灣的醫病關係,我們衷心希望不久也能有三篇由病人或家屬執筆的文章,讓我們醫病之間可以有更多的了解,而共同改善台灣的醫病關係。「生病之前,我本來是……,生病後我就……。」罹癌後的病人,無論在哪個階段,都仍記得疾病為自己生活所帶來的轉變。像是本來預期好的故事篇章,突然有了戲劇性的轉折,那切點總是特別地讓人難以忘懷。事實上,被記住得不只是震驚,不只是不知所措的情緒。更多的時候,是行走時突然陷落的無以言說感,是話語怎麼也無法抵達的虛無。但話語給不出的,身體依然記得。與癌症相遇的情節有千百萬種。有時候疾病這個陌生人會客氣地輕敲你的生活,讓你有時間思索著該不該開門?但更多時候他就是直直地撞進了你的生活,在你還來不及認清來訪的是誰前,身體就被迫得給出回應。罹癌後,熟悉的生活不同了,有一段時間,世界的主角就是「疾病」。生活圍著他轉,耳朵聽的、眼睛看的都與疾病相關,慢慢地癌症與癌症治療改變了身體,改變了我們對「自己」的認識,也改變了我們與「他人」甚至是「世界」的關係。面對疾病,我們的身體正經驗著一連串的改變。面對這一切的不熟悉,我們有時逃跑,有時奮力拼搏;有時兵荒馬亂地找不著節奏;有時依循著疾病地圖,追隨他人經驗與醫療建言逐步前行,偶爾也還能向著世界優雅地探頭、招呼、說笑。面對疾病帶來的種種挑戰,我們仍舊努力著,用「此身」活出「此生」。「是疾病和治療改變了身體反應。不是你不夠勇敢,更不是你不夠堅強。」從事癌症心理照護的這些年,我明白了治療並不只是處理「病灶」這麼地簡單,而「活著」也不僅僅只是為了與「疾病」對抗的存在。癌症心理照護與其說是疾病適應的工作,更多時候是讓病人與家屬在疾病的不同階段都能持續地活出「希望」與「生活」。所謂的「希望」,是對世界好奇的探尋,是對生命下一秒的期待,接受癌症化學治療中的病人即便是想再嚐一口生魚片的滋味,都是一種對生活隱而未顯的期盼;而所謂的「生活」,更是包含了日常中身體五感的豐富體驗、人我關係中愛怒怨瞋的相伴、關係與社會角色的現身,及那生命意義與價值的探尋。面對癌症治療中常見的食慾不佳、情緒波動、失眠、疲憊、性慾低落等身體反應,怎麼讓病人與家屬對這些身體現象有正確的認識與詮釋,知道怎麼與身體的新經驗相處,避免再次經驗因習性附加而來的自我苛責與無能感,真的好重要,好重要。讓有著自己生命故事的病人,能夠在疾病之後認出自己的模樣,看見自己與疾病的關係,清楚疾病給自己帶來的影響,帶領病人慢慢認識、熟悉自己新的身體反應,學習與改變後的身體共處,全是癌症心理照護的工作。與病人在治療的不同階段,循著價值與想望,依著當下的身體,設定生活新的希望目標;討論可用的策略,修正調整可能的方法;梳理疾病發生後的各種情緒,學習在生活中給予自己與他人一份關照與相伴,這些亦是讓病人在治療中持續生活的證明。前幾天,一位癌症治療已近五年的病人問我:「我到底要不要認為自己是癌症病人?」 「我這麼努力地調整生活,疾病是不是就不會復發?」 在好不容易結束治療的日子裡,這樣的擔心,並不會就此消失。身為從事癌症照護的臨床心理師,事實上這些病人口中常見的問題,我一個都無法回答。生命給出的考驗,回應的終是生命本身。而我們能與病人及家屬一起努力的,是選擇怎麼擺放這些問題與生活的關係,是在這些擔心下,面對身體、關係與生活的種種要求時,一起探尋每個決定與行動背後的考量與價值。像是「我要不要結婚」、「我要不要回去原來的工作」的提問,重要的不僅是答案,而是每個「要」與「不要」之間我們想傳遞的訊息與想活出的模樣。面對生命的不同階段,我們都有著想守護的對象或目標。活在疾病之中,還是活在疾病之後?要依病而活,還是要帶病而生?這些全是我們面對生命的姿態,但更重要的是我們能不能替自己與所愛的人帶來身心的安適。 我常與病人分享,罹癌後的心理照護不僅只是失落後的情緒宣洩與陪伴,更是一起努力讓生命由「破」而「立」的過程。癌症心理照護是在疾病日常中,與病人「腦」、「心」工作,在每次對身體、情緒與生活新經驗的覺察與回應中,學習培養身心健康的新習慣。那天年輕的病人告訴我:「生病後我拍的照片都變美了!鏡頭裡看出去的世界角度都不同了!」是的,我們的身體受傷過,但面對生活,我們仍保有愛與被愛的能力,我們依舊柔軟、依舊環抱希望,依舊認真地,用「此身」活出「此生」,創造屬於自己的生命樂章。
-
2020-03-28 癌症.抗癌新知
五年蒐集萬名癌友基因 國衛院建構癌症基因資料庫
癌症嚴重威脅國人健康,AI大數據跨入醫學領域,精準醫療成為顯學,精準用藥,提高治療成效。國衛院院長梁賡義上午出席「2020精準防癌高峰數位論壇」,以「建構精準健康照護體系」為主題,發表專題,在產官學研等合作下,未來台灣在癌症照護治療與預防水準上,將不遜於歐美等先進國家。梁賡義指出,國衛院啟動「國家級精準健康照護體系先導計畫」,第一階段目標就是癌症預防與治療,與七大醫學中心及生技業者合作,預計五年內蒐集1萬名癌友基因,建構數據資料庫。梁賡義進一步說,在衛福部部長陳時中規畫及支持下,「國家級精準健康照護體系先導計畫」終於成形,國衛院尋求羅氏、阿斯特捷利康、默克、諾華等國際藥廠,以及本土生技公司或藥廠合作,預計五年時間內,由七大醫學中心蒐集1萬名特別癌症病患的基因資料。梁賡義表示,在這項先導計畫中,國家級人體生物資料庫整合平台扮演著關鍵角色,透過產學醫研等合作,現已收集31家人體生物資料庫,包括46萬病友、450萬件基因檢體。另結合健保、社福、醫學影像、電子病歷等珍貴資料,打造前所未有的國人健康大數據資料庫,提供「真實世界證據(RWE)」,加速癌症新藥通過及給付速度,嘉惠廣大癌友。梁賡義強調,世界各國陸續啟動國家級全基因體定序計畫,並與國際藥廠合作,例如,國衛院日前與羅氏藥廠攜手建置全方位癌症基因資料庫,將「真實世界證據」實際應用在臨床治療。至於,「國家級精準健康照護體系先導計畫」將蒐集哪些癌別的基因?梁賡義說,將以具本土特色癌症為主,例如,肺癌、胰臟癌、口腔癌、乳癌等。要優先研發哪些抗癌藥物,則仍能討論中。在擁有大型資料庫後,即可用本土「真實世界數據」,也就是利用醫療大數據得到比臨床試驗設計更貼近真實情況的數據,只要做臨床研究追蹤,當證實對國人癌症治療有效,還能針對不同基因突變對症下藥,有助加速藥物通過核准。除了癌症治療外,「國家級精準健康照護體系先導計畫」也將運用在兒童虐待、青少年毒癮、規畫長照人力、提升藥效評估效率、醫療給付機制等重要領域。●防疫待在家、抗癌新知線上看:https://topic.udn.com/event/health_2020canc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