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30 養生.聰明飲食
搜尋
牙齦出血
共找到
41
筆 文章
-
-
2021-01-26 醫療.心臟血管
慢病最愛問【抗凝血劑】小藥師健康營養資訊:什麼?服用抗凝血劑不能吃火鍋?
「藥師我要領慢箋。」「請稍等一下」「您的慢箋好囉!因為有服用抗凝血藥物,還是要注意飲食跟是否有出血狀況喔!」「過年很多人會吃火鍋圍爐,使用當歸、薑等鍋底暖身,還有最近流行的薑黃暖身體,但如果有服用抗凝血劑要注意是否有出血情況。」「薑黃我有在吃!最近容易手腳冰冷,我就每天兩匙薑黃粉有改善,但最近痔瘡發作上廁所有血,我還以為是薑黃太上火呢。」「建議你先停吃薑黃看看,保險起見,回診抽血追蹤一下喔。」「了解,謝謝藥師!」 目前台灣上市的口服抗凝血劑有傳統的華法林(warfarin)、新型的普栓達(dabigatran)、拜瑞妥(rivaroxaban)和艾必克凝(apixaban)。而傳統的抗凝血劑使用上的限制較多,飲食上要注意高維生素K食物例如深綠色的菠菜、綠花椰菜、高麗菜、還有活血的藥材例如薑黃、當歸,所以冬天常吃的暖身子火鍋中藥湯底就要小心,而且要定期追蹤凝血功能;新型抗凝血劑藥效較穩定、不受高維生素K食物影響,飲食限制較少,跟傳統抗凝血劑比起來,不用定期追蹤凝血功能,中大出血的風險也較低。不少病人誤以為服用新型抗凝血劑就沒有出血副作用,這是一個迷思。新型抗凝血劑還是會有出血副作用,像是牙齦出血、流鼻血、或是咳血、血便、血尿、腸胃出血(黑便)。無論服用傳統或新型抗凝血劑都要注意:1.飲食上還是要注意屬活血藥性的中藥材。例如當歸、銀杏、丹參、生薑、薑黃,還有常見的保健食品有抗凝血特性如魚油、Q10、薑黃等攝取。2.都不能擅自增加或減少服藥次數跟藥量。3.病人在日常生活中仍須小心注意,若有任何異常出血或不適狀況,都應該立刻與醫師或藥師諮詢。4.如果要動手術或拔牙,也要主動告知醫師目前有服用抗凝血藥物,確保自身用藥安全。【慢病報你知】根據衛福部統計,國人十大死因中慢性病佔最多項目。罹患慢性病的日子該怎麼過?慢病好日子有營養、運動、用藥、照護、治療五大主題,以專欄或影音輕鬆呈現,每個月不定期寄送,提供最生活化又最專業的資訊給你。聯合報和你一起好好過日子!🔔加入會員,訂閱電子報【精彩回顧】過年血糖大爆走 糖友怎麼辦年貨.平台:元氣網粉絲團.來賓:莊昕悅營養師、糖友周大哥
-
2020-12-02 新聞.健康知識+
好冷!冬天吃補 這些人要注意
本周氣溫大降,厚衣服拿出來的同時,許多人也透過中藥食補來驅寒。但是藥師提醒,冬季常見的食補大多會加入當歸、黃耆等中藥材,但是有三高、正在服用慢性病用藥的民眾,在「呷補」同時也要注意和西藥的交互作用,才能「呷得健康」。藥害救濟基金會藥師趙必暉表示,冬天吃補對台灣人來說是非常自然的事,但是慢性病人在食用加入中藥材的食補之前,要特別留意自身正在服用的藥品是否和某些中藥有交互作用。他舉例,有些具心血管疾病的病人會服用抗凝血藥品,包括阿斯匹靈或是華法林(warfarin),若再長期服用當歸,成分中的香豆素也有抗凝血作用,便會增加出血風險;而川芎也有同樣的風險。另外,許多人都認為糖尿病患者血糖越低越好,因此也會食用黃耆、山藥來增強降血糖的作用。但血糖並不是越低越好。太低恐造成低血糖急症,出現冒冷汗、頭暈等症狀,嚴重甚至可能昏迷;而若是忽高忽低,起伏太大,也容易造成組織功能損害。趙必暉提醒,若正在服用降血糖藥用藥,則要注意這類食材。趙必暉說,有慢性疾病的民眾並非完全不能冬令進補,但必須注意食用的量和頻率,「過猶不及」都不好。若正在服用相關藥物,可以先少量吃一些,觀察身體的變化,如果發現牙齦出血、瘀青的部位變多,就有可能是出血風險,盡快尋找醫師和藥師的專業協助,確認藥物交互作用,辨明體質後再調配食用適合的食品。他也提醒,如有感冒、腸胃等不適或正逢生理期,也不宜進行食補,以免出現反效果或補過頭。選用中藥材作為食補材料前,建議先尋找合格的中、西醫師或藥師等專業人員,了解藥材特性及食用方式,選用適量、適時與適合體質的食補方法。
-
2020-11-11 養生.聰明飲食
維生素C助增強抵抗力 含量前10名的水果是這些
相信大家都聽過一句諺語「一天一蘋果,醫生遠離我」,不過雖然蘋果營養豐富,但和人體免疫息息相關的營養素「維生素C」其實在眾多水果當中蘋果不是最多的。李婉萍營養師也笑說,若要以水果攝取維生素C,芭樂吃一顆的話,蘋果恐怕得吃上16顆之多。 究竟維生素C對於人體免疫力有多重要?感冒的時候補充維生素C真的有辦法改善感冒嗎?哪些水果的維生素C含量比較多?來看營養師怎麼說! 維生素C助強化抵抗力,平時應均衡攝取 李婉萍營養師表示,維生素C對人體而言是一個相當重要的營養素之一,其中一項最知名的作用就是有助於人體免疫力維持在正常值。維生素C可正常的增加白血球數量以及抗體濃度和活性,幫助白血球抵抗細菌、病毒,強化免疫系統、增強抵抗力,因此平常飲食就維持均衡並適量攝取維生素C的民眾通常抵抗力也較強。 除此之外,維生素C對於人體各種營養合成也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腳色,像是民眾最常聽到的膠原蛋白,也需要仰賴維生素C合成才能更有效的發揮作用,光補充膠原蛋白是不夠的。營養師呼籲平時應保持營養均衡的飲食習慣,並適量補充維生素C,如此更有助於身體健康發展。 適量攝取維生素C 這些族群更要注意 李婉萍營養師表示,除了一般民眾平時應留意維生素C攝取,部分族群更應特別注意,如偏食者、常吃速食或加工食品者、壓力較大者、減肥者、容易牙齦出血者、容易感冒者等。 偏食者或減肥者往往容易營養不均,當中自然也包括了維生素C。而維生素C主要存在於新鮮食物上,常吃速食、加工食品者自然容易忽略。另一方面,人體在面對壓力時會用到腎上腺素,腎上腺素消耗的正是維生素C,且壓力越大消耗越大,因此壓力大的也要留意維生素C攝取。而維生素C也會影響到牙齦及皮膚的凝血狀況,因此常常牙齦容易出血者也要注意是否有維生素C缺乏的情況。至於容易感冒者平常就更應留意攝取,讓維生素C參與體內的免疫反應,以增強抵抗力。 除此之外,從事勞力工作、常激烈運動者,或是有抽菸、喝酒習慣的民眾是更要注意維生素C攝取的族群。因為維生素C是水溶性,流汗會加速其流失速度。抽菸每根會消耗體內約25毫克的維生素C,酒精則會妨礙維生素C的吸收,應多加留意。 感冒補充維生素C有助好轉?營養師:因人而異 許多人在感冒的時候會多攝取維生素C,盼感冒能盡早康復,不過這樣做法有時效果差強人意,因此也有不少研究認為維生素C有助於增強抵抗力,但對於使感冒好轉是沒有幫助的。 對此李婉萍營養師認為,雖然維生素C確實平常就該適量攝取,感冒時才補充也確實對有些人未起明顯作用,不過這必代表感冒時補充維生素C對每個人都是沒有效果的。李婉萍營養師認為每個人的體質不同,在感冒時還是可以嘗試看看,或許真能縮短感冒病程,但要留意的是勿以食物或營養品當藥吃,如若真的感冒、生病身體不適,還是應盡早就醫檢查為佳。 維生素C前10名排行 營養師:飲食均衡最健康 說到含有維生素C的水果,相信不少人第一個直接想到的就是奇異果,不過奇異果在排行中卻不是第一名。李婉萍營養師表示,若以同樣以100g的水果作比較,第一名的是紅心芭樂,其維生素C含量高達約214.4mg。排名第二的是釋迦,約有99mg。而黃金奇異果排名第3,約有90.1mg。其後,泰國芭樂約有81mg,草莓約有69.2mg,木瓜約有58.3mg,柳丁約有56.8mg,白柚約有54.5mg,荔枝約有52.3mg,楊桃則為44.3mg。而未在前十名排行榜中的蘋果,則僅有2.9mg。民眾若想補充維生素C可從中作參考。 不過即便這些食物維生素C豐富,但對健康而言絕對不是僅有攝取維生素C就好,提醒民眾飲食應多元攝取,才是健康的上上之策。 《延伸閱讀》 .吃芭樂對血糖有益?維生素C高出橘子4倍,控血糖如何吃水果才安全? .吃水果不飆血糖!芭樂等水果升糖係數低,懂吃水果血糖才不會亂飆! .吃芭樂也能養肝?這些食物都有利保養肝臟,營養師指護肝關鍵!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0-10-17 新聞.用藥停看聽
抗凝血藥吃對了嗎? 藥師提醒5種情況需注意
「我吃了好多種藥物,有哪些需要暫時停用呢?」食品藥物管理署邀請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柯彥志藥師說明,許多患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的長輩或病患,經常在手術前急忙詢問藥師,該停用哪些藥,其中最常見的一種就是「口服抗凝血藥物」,其主要功能是透過抑制體內凝血因子的作用,以免形成血栓,藉此預防中風、治療或預防深層靜脈栓塞及肺栓塞。柯彥志指出,口服抗凝血藥物主要分為兩種:傳統的口服抗凝血劑Warfarin與較新型的口服抗凝血劑,包含Dabigatran(Pradaxa®)、Rivaroxaban(Xarelto®)、Apixaban(Eliquis®)及Edoxaban(Lixiana®)。 由於傳統的Warfarin口服抗凝血藥,易與其他藥物或食物產生交互作用,尤其是維生素K含量較高的食物(如菠菜、花椰菜等),造成許多使用限制,服用此藥也需抽血監測、評估患者的凝血功能,確保療效及安全性。若病人正在服用此藥,需特別注意自己的飲食攝取,並留意平時是否常有因輕微碰撞而瘀青,或產生異常出血狀況(如流鼻血、牙齦出血、血便或血尿等),女性患者也需注意經期是否異常。 至於新型的口服抗凝血劑,較少與其他藥物或食物產生交互作用,且不需特別監測病人的凝血功能,雖然不必另外抽血檢測,是否適合使用此類藥物,也須經由專業醫療人員仔細評估,病人在日常生活中仍得小心留意,一旦發生異常出血或不適,需立刻向醫師或藥師諮詢,以評估生活習慣或用藥情形是否有問題,如果要動手術或拔牙,也要主動告知醫生目前正服用抗凝血藥物,確保自身用藥安全喔。原文引用自: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2020-09-30 科別.牙科
天天刷牙為何蛀牙還會找上門?洗牙會讓牙縫變大嗎? 6大牙齒問題醫師替你解答
牙齒健康影響著我們的身體健康。成年人滿口牙齒在28至32顆之間,世界衛生組織提倡保護牙齒的“8020”計劃,即80歲保留20顆功能牙。但是在我國,牙齒養護現狀不容樂觀。北京大學口腔醫院口腔預防保健科主任鄭樹國教授表示,有牙病別拖著不治,因為牙病會在一點一點地拖延中,越來越嚴重。如何發現牙齒健康出現問題了?如果發現牙齦出血,這往往是身體在發出預警信號,提示口腔健康狀態已經不是很理想了。比較常見的情況是菌斑導致的牙齦炎。這時牙齦處在早期表淺的炎症狀態,通過保持口腔衛生,以及一些簡單治療(如潔治,也就是“洗牙”),會在一定時間內恢復正常。還有一種是已經出現牙周炎的表現。牙齒在口腔當中就像大樹在土壤中一樣,患牙周炎後,就好比樹根周圍的土壤流失,牙根暴露出來,專業稱為附著喪失。如果出現這種情況,就進展為牙周炎了。此時單靠認真刷牙已經不能解決問題,必須經過專業系統的治療才能控制炎症。牙周疾病都有些徵兆,首先,是牙齦出血。專家提醒,刷牙的時候如果發現牙刷上黏了一些血漬,或者在咬蘋果、饅頭等食物時留下帶血的齒痕等,這往往提示牙齦可能出現炎症了。另外,如果出現以下這些情況,要特別注意。例如突然覺得牙齒咬東西沒有力量,或者牙齒出現鬆動,出現不太好的口氣。這都是身體在提醒你:牙周狀況不好了。建議儘早去專業醫療機構進行口腔檢查。好好刷牙能不能護好牙周?很多口腔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是牙菌斑。雖然通過有效的刷牙可以去除牙菌斑,但是並不能將其完全清除乾淨。隨著菌斑不斷形成,唾液當中鈣和磷等礦物成分會附著其上,形成牙石。有部分牙石肉眼可見,附著在齦上,其實還有相當一部分存在齦下,它們不斷刺激牙根周圍的牙周組織,產生炎症。通過日常的刷牙,並不能將其清除。對此,洗牙是很好的解決方法,它可以去除齦上的菌斑、牙石。此外,對於齦下菌斑和牙石的去除,還需要係統的牙周治療。只有有效去除了齦上和齦下的菌斑和牙石,才能使牙周組織有一個很好的恢復環境,進而有效地解決牙周問題。專家表示,普通牙刷和電動牙刷比起來,在去除牙菌斑的效率上是沒有顯著差別的。很多臨床研究都證實了這一點。使用普通牙刷,當掌握了正確的刷牙方法後,一方面可以達到和電動牙刷一樣的菌斑去除效果。另一方面,刷牙的精細動作使手部得到鍛煉,一舉多得。可見,掌握正確的刷牙方法更為關鍵。首先,在選擇牙刷時,盡量選小刷頭牙刷——在刷牙時,更為靈活,尤其容易進入不易清潔的部位,以便提高清潔效率。其次,刷毛軟硬要適宜。對於中老年人來說,因為牙周疾病或者已出現牙齦退縮,牙根暴露,適合選用軟毛牙刷。而對於青少年和兒童來說,刷牙時容易清潔不到位,那麼這時可以選刷毛稍硬一點的牙刷。第三,刷毛尖端要磨圓,對牙表面的損傷會相對較小。最後,刷柄要防滑,可選擇符合人體工程學設計的款式,更方便持握。天天刷牙,蛀牙還會找上門?蛀牙臨床稱為齲齒,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第一是牙齒本身。有一部分人牙齒發育不理想,容易被酸性等物質腐蝕,更易得齲齒。第二是導致齲齒的細菌。口腔中細菌非常多,平時刷牙可以去除一部分,但實際上即使掌握了正確的刷牙方法,也只能清除大約50%的牙菌斑。第三是人們的日常飲食。有些人喜歡甜食、飲料,攝入大量糖分,在被口腔中的產酸細菌酵解過程中產生酸性物質,進而腐蝕牙齒。專家強調,齲齒的早期治療非常關鍵。牙齒表面的牙釉質很堅硬,沒有神經分佈。當齲齒在早期時,只局限在牙釉質表層,在用工具清除被腐蝕的部分時,實際上人是感覺不到的。而如果治療不及時,齲齒越來越深,波及牙齒內部的牙髓,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牙神經”,再進行治療,痛苦可想而知。有的人不以為意,覺得可以忍兩天、吃點鎮痛藥,甚至用一些止痛“偏方”。這是不對的行為。因為齲病這時還在進一步擴散,一旦擴展到牙髓後,不僅會帶來疼痛,齲坏中的致病菌以及炎症的有害代謝產物會進入血管,隨著血液循環遊走於全身各處,可能對心、腎、中樞神經系統等產生影響,帶來更嚴重的後果。洗牙會讓牙縫變大嗎?牙石形成後會逐漸壓迫牙齦退縮,佔據牙間隙位置,當通過洗牙將牙石去除後,牙間隙再次空出來。但由於牙齦此前已經退縮,有人甚至形成了牙根暴露,感覺上好像是洗牙後牙間隙變大。事實上,通過清除牙石,是為原先受到擠占的牙周創造了恢復空間,所以單純洗牙是不會讓牙縫變大的。洗牙通過超聲波的爆破、震動作用,將牙石震碎,並通過水的沖洗將其清理乾淨。它對牙齒本身是沒有影響的。專家解釋說,將牙齒通過超聲潔治後,放到掃描顯微鏡下觀察,結果發現牙表面並沒有造成損傷。因此,到正規醫療機構定期洗牙,對於保持口腔健康是很有必要的。智齒到底應不應該拔?大多數人有4顆第三磨牙,就是通常所稱的智齒。專家認為,如果智齒萌出很理想,長得比較整齊,並且咬合關係也很好,是可以保留的。而有些長出一半的智齒,位置不正,導致周圍的牙齦組織形成盲袋,食物殘渣、細菌等容易堆積其中,容易引起炎症、疼痛,或者對相鄰牙齒造成影響。這類情況的智齒可能就要拔除了。建議出現智齒萌出異常情況時,一定要去專業的醫療機構檢查就診。多久進行一次口腔檢查才好?很多人每年都會進行常規體檢,其實口腔也需要這樣的檢查。一些口腔早期疾病,非專業人士很難發現。通過定期進行專業檢查,能儘早發現問題。對正常成年人來說,一般每年需進行至少一次口腔檢查。對於易患口腔疾病的成年人,比如有易患齲齒或牙周疾病的情況,建議縮短口腔定期檢查的間隔時間,每年進行兩次口腔檢查。對處於發育時期的兒童來說,身體變化往往很快,另外飲食習慣和口腔清潔習慣也較成年人更差,因此定期檢查的周期要更短一些,一般建議每年至少兩次口腔檢查。對一些發育不良、易感口腔疾病的孩子來說,可能每3個月就需要口腔檢查一次。另外,對於備孕的年輕女士來說,口腔的健康問題也要在懷孕前及早解決,以便孕期更平穩、更健康,也更利於將來寶寶的生長發育。(來源/轉載自《文匯報》)
-
2020-09-28 科別.牙科
牙周病無明顯症狀 醫師:半年定期檢查才是不二法門
牙周病或稱牙周炎是國人極為常見的口腔疾病,主要影響範圍涵蓋了青壯年、中年與老年族群。台北榮民總醫院桃園分院牙醫師王碩提醒,牙周初期發生問題,患者常自覺沒有不舒服也無明顯症狀,定期口腔檢查才能擺脫牙周問題纏身。王碩表示,輕微的牙齦炎到重度牙周病感染與牙齒動搖脫落,皆屬於牙周相關疾病的範疇,他解釋,牙周疾病最主要的原因為口腔清潔不良所致,若口腔衛生欠佳,牙齒表面形成富含細菌的牙菌斑將不斷累積。牙菌斑裡的牙周致病菌會分泌毒素,刺激牙齒周圍的組織,引起牙齒周圍的牙齦、齒槽骨、牙周韌帶與牙堊質產生發炎反應、感染,甚至組織破壞,最終導致牙周病。王碩指出,臨床上常見的牙周病症狀包含,牙齦容易流血或刷牙時牙齦出血、牙齦紅腫、牙齦疼痛、牙齦萎縮、牙根敏感、牙縫逐漸變大、牙齦溝有膿流出、牙齒鬆動、咀嚼無力感、持續性口臭等。王碩提醒,要著重於口腔清潔,以正確的方式如牙刷、牙線、牙間刷等工具,在飯後與睡前確實將牙齒表面牙菌斑清除乾淨,此外,平常須少吃甜食,避免不當的咀嚼習慣,維持良好的口腔照護,而牙周問題較嚴重的患者則需接受牙周病治療。台北榮民總醫院桃園分院院長盧星華說,接受完整的專業牙周病療程,加上患者平日良好的自我口腔維護,避免抽菸,控制好血糖等身體狀況,並養成至少每半年牙科定期檢查的習慣,才是戰勝牙周病的不二法門。
-
2020-08-27 科別.牙科
牙齦出血?不一定是「上火」惹的禍
牙齦出血是牙周病的典型表現在較常見的口腔疾病中,牙齦出血是牙周病的典型表現。常見的致病因素有牙結石、食物嵌塞、不良修復體(即不合適的假牙)、不正確的刷牙方式、青春期或妊娠期激素分泌變化、免疫功能改變、細菌、遺傳等。其中,牙結石是最為常見的因素。提到牙齦出血,很多人認為是「上火」了,對此現象不太重視。還有些人晨起唾液中帶血,認為這是舌頭出血,其實,這也可能是牙齦出血造成的。牙齦出血與很多疾病有關係,除了較常見的口腔疾病,某些全身性疾病也會導致牙齦出血,如白血病、愛滋病、血小板減少等。解決牙齦出血,首先應當查明導致出血的原因,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對由全身疾病引起的牙齦出血,應儘早明確診斷,以利於制定有針對性的治療方案。對口腔問題引起的牙齦出血,根據出血原因,可通過牙周潔治、改善食物嵌塞問題、拆除不良修復體、改正刷牙方法、調節免疫功能及激素水平、清除致病菌群等方法解決。牙周病是如何形成?牙周病是引起牙齦出血最常見的原因之一,那麼,它是怎麼一步一步形成的?人的口腔是一個複雜的環境,裡面有各種食物殘渣、脫落的上皮細胞、唾液和細菌等,這些東西在口腔中會形成一種附著於牙齒和軟組織的膜狀物質,我們稱其為牙菌斑。牙菌斑能較為牢固地附著在牙齒上並生長繁殖,礦化的牙菌斑形成了牙結石,它不僅使得細菌更容易粘附,還會進一步刺激和壓迫牙齦組織,加重炎症反應,久而久之就造成了牙周病。當牙齦發炎時,毛細血管增生、擴張、充血、組織水腫,牙齦顏色變為深紅色,外形腫脹,質地鬆軟、脆弱,在刷牙或咬食硬物時就會出血。牙菌斑通過漱口是無法清除的,但正確刷牙、使用牙線,可以去除絕大部分,而牙結石則只能通過口腔潔治的方法才能去除。通過了解牙周病的形成過程就可以看到,牙齦出血是給我們發出了警告:牙齒、牙齦出問題了。牙齦出血完全是可以預防和治療的1.要養成正確的刷牙習慣,建議採用中華口腔醫學會推薦的水平顫抖拂刷法,每天刷牙兩次。2.定期去專業口腔門診潔牙,去除牙菌斑、牙結石以及牙齦周圍的炎症因子。有些人碰到刷牙出血,覺得是因為自己刷牙造成的,反而不敢刷牙。其實,這樣的做法完全是錯誤的。一定要牢記,牙齦出血的主要原因是牙菌斑,而刷牙是去除牙菌斑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發現刷牙出血不必驚慌,但也應引起足夠重視,及時到醫院進行系統檢查,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來源/轉載自《文匯報》)
-
2020-06-24 養生.聰明飲食
牙縫越來越大?當心牙周炎找上門,出現這4大早期症狀要留意!
牙齒如果出現嚴重的問題,是不可逆轉的,尤其是牙周炎,由於早期多無明顯自覺症狀而易被忽視,待有症狀時已較嚴重,甚至已不能保留牙齒。因而必須加以重視,定期檢查和及時治療。微生物是引發慢性牙周炎的始動因子,長期堆積而引發牙齦的炎症和腫脹,使局部微生態環境更有利於牙周致病菌滋生。某些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等也對牙周炎有負面影響。1.刷牙或咬硬物時牙齦出血正常的牙齦是不應當出血的,許多人認為牙齦出血是身體“火”太大了,買個敗火的牙膏刷牙或吃點敗火的藥就可以了。實際上,牙齦出血是牙周炎最早期的症狀之一,是機體發出的信號,告訴你牙齦發炎了,如果你不重視這個信號,那麼牙周炎就會繼續發展下去。2.有持續性的口臭引起口臭的原因有很多,其中牙周炎是一個重要的原因。牙周炎造成牙齦出血,組織發炎,致病的細菌產生代謝產物都會造成口臭。3.牙齒有鬆動、位置改變或咀嚼無力這是因為牙周病造成牙周組織的破壞,牙齒的支持力不足,引起牙齒鬆動、位置改變或吃東西用不上力。實際上這是牙周病到了中期或晚期的一種表現。4.感覺牙縫越來越大這也是由於牙周病造成牙齦和下方牙槽骨的退縮,引起牙間本應由牙齦和牙槽骨佔據的空間暴露出來,使患者感覺牙縫越來越大。實際上,牙周病的臨床表現還有很多,由於早期沒有能夠引起人們足夠重視的、明顯的症狀。因此,當出現上述症狀時,應及時到正規醫院檢查及治療,避免病變進一步發展到無法挽回的地步。(來源/轉載自《文匯報》)
-
2020-05-08 科別.腦部.神經
恐傷語言、認知功能引發失智!醫籲做好這些事防二次中風
「中風後,約1/10的病友在一年內中風復發!」花蓮慈濟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認知暨老年神經科主任羅彥宇提醒,門診中,約1/10的病友第一次中風時,症狀輕微,對生活影響不大,但因為不注意飲食、生活、沒控制三高,也沒規律服用預防中風藥物,導致中風復發,而第二次中風就可能傷害到語言、認知功能,甚至引發血管型失智,記憶、認知能力皆大幅退化。中風復發,連行走、講話都困難腦中風分為缺血性腦中風與出血性腦中風,在台灣,缺血性腦中風病友(又稱腦梗塞)約佔八成,根據羅彥宇主任的臨床經驗顯示,七成與粥狀動脈硬化有關,其他多為心房顫動等心因性因素造成,依中風位置不同,症狀輕重也有很大差異,當出現二度、三度中風,患者症狀往往加重,有時連行走、講話都有困難。羅彥宇主任表示,預防腦中風復發,根據不同中風原因、種類,預防策略也不太一樣。對於粥狀動脈硬化造成的缺血性腦中風,患者需要規律使用抗血小板藥物,預防血栓出現,不過門診中,常遇到患者因藥物不良反應或自覺不需要吃藥而擅自停用藥物,導致復發風險直線攀升,令人非常憂心。羅彥宇主任分析,目前抗血小板藥物以阿斯匹靈為第一線用藥,但有些病患用藥後飽受胃潰瘍、胃痛、牙齦出血等不良反應之苦,對中風復發又缺乏危機意識,因而不願繼續用藥,此時可考慮改換其他較新型抗血小板藥物,減少藥物不良反應機率,同時避免腦中風夢魘再度發生。使用抗血小板藥物,需經專業評估羅彥宇主任也曾遇到少數患者,雖規律服用阿斯匹靈,卻還是腦中風復發,當他檢查患者血小板功能驚覺,患者身體似乎對阿斯匹靈沒反應,而這類患者也必須使用較新型抗血小板藥物,才能真正達到預防中風復發目的。羅彥宇主任補充,國外研究發現,如果是粥狀動脈硬化造成缺血性腦中風,在復原初期,病患同時使用阿斯匹靈與較新型抗血小板藥物,更能有效降低中風復發風險,而不良反應發生率並沒有因兩種藥物併用而明顯增加,而無論使用哪種藥物,都必須經過專業醫師評估,患者不宜自行停用或增減藥物。羅彥宇主任叮嚀,近年也有不少腦中風病例是心房顫動等心因性因素引起,這類患者務必要定期監測心跳頻率,也要規律服用抗凝血藥物,血壓、血脂、血糖等三高指數更要嚴格控制,腦中風威脅才不會如影隨形。
-
2020-02-26 科別.心臟血管
防疫正夯食用薑黃得與失 心臟科病人小心補過頭
初春天氣多變,碰上新冠肺炎疫情險峻,許多心臟科患者覺得自己氣血不足,除規律心血管用藥外,希望吃保健食品或民間配方,增強免疫力與血液循環,但是嘉義長庚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林明賢提醒患者要小心,部分食物會與藥物有交互作用,導致藥物濃度異常干擾藥效。林明賢指出,有名58歲男病人多年前因心內膜炎,接受機械式主動脈瓣膜置換,長期在心臟科門診接受抗凝血劑治療,他不菸不酒,藥物控制良好。但農曆年後,病人自覺容易痔瘡出血,走路會喘,回診追蹤抽血,發現評估凝血功能的國際標準化比值(INR),指數超過7(治療控制值維持2~3),血紅素指數下降到8.2 gm/dl(男性標準值>13 gm/dl)。病患原本否認最近有使用中藥或喝酒習慣,追問下,才發覺他近日因自覺手腳冰冷,親友推薦薑黃粉,雖病患避開藥物與薑黃粉使用時間,每日只用一小匙,1個月後雖明顯改善手腳冷麻症狀,但發現刷牙易牙齦出血,也許火氣大,上廁所也易痔瘡出血,第2個月後呼吸費力,因為沒有下肢水腫與小便減少問題,延至預定回診時間,才跟醫師討論病情變化。林明賢說,心臟科藥物多樣,需長期服用穩定病情,傳統抗凝血藥物「華法林」(Warfarin)是其中重要藥物之一,目的預防與治療血栓,但藥物容易受許多含維生素K食物(萵苣或花椰菜)、香菇、中藥(當歸)、酒精性飲料影響其效果。雖然近幾年台灣陸續引進四種新型口服抗凝血劑,不因為飲食習慣影響穩定藥物濃度,但還是有部分病患只能使用「華法林」作臨床預防血栓用,其中包括換機械式瓣膜患者或心房顫動合併重度主動脈瓣膜狹窄與二尖瓣風濕性瓣膜狹窄患者。近幾年台灣風行吃薑黃粉,宣稱可能療效包羅萬象,包括抗氧化發炎、抗癌、促進血液循環、減重降血脂等,所以市面常做成健康食品與藥錠,方便服用。另,冬天咖哩鍋也含薑黃粉成分,大量頻繁使用此類料理,可能增強藥物效果,增加INR導致出血風險。林明賢建議病人可以在門診時,先跟醫師討論那些健康食品可以安全使用,不隱匿附加藥物使用,規則生活飲食習慣,如此可讓心血管狀況穩定,也可避免突發出血風險,包括嚴重腦出血中風。所有健康食品要在安全規範與適量使用下,才能弊少於利。
共
2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