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2-28 名人.好食課
搜尋
營養師
共找到
3404
筆 文章
-
-
2020-02-27 新聞.健康知識+
飯後不能吃水果也不能直接躺下?營養師破解迷思
防疫期間,天天宅在家裡,很多人和父母過上了久違的“長期居住生活”。這確實也是個很難得的機會,能讓我們好好的陪伴一下老人家,但同樣也會有很多的煩心事。最近就有很多人向爆炸營養課堂的營養師吐槽,父母總會想辦法糾正他們的生活習慣,尤其是一些飯後的行為。比如說飯後不讓吃水果,也不讓立馬躺下,更不讓我們直接去洗澡。那麼這麼說法都是真的嗎?下面和大家好好說一下:飯後能不能吃水果,可能是被討論最多的,畢竟太多人在生活中有這種習慣。雖然不少人都親身體驗過,飯後吃水果確實會有些難受。但實際上,這只是因為你在已經吃飽的情況下,繼續食用了飽腹感比較強的水果,和飯後這個時間點沒有任何關係。如果你只吃了6-7分飽,胃裡還有空間,飯後吃一些水果是完全沒有問題的。而飯後不能躺下,是說這樣不利於消化。其實有些人在公司吃完午飯之後,也會盡量選擇趴著午睡,同樣是怕躺下睡對腸胃不好。殊不知,趴著睡反而會傷到頸椎和眼睛。而躺著睡對於普通人來說,是完全可行的。除非你是反酸問題比較嚴重的胃食管逆流病人,那就最好飯後2小時之後再平臥。至於飯後不能洗澡,也在民間流傳已久。可事實上,只有在心腦血管方面有問題的朋友不建議這樣做,很容易出現在浴室裡發生頭暈的情況。不過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基本不會受到影響。此外,民間還有很多的“飯後禁忌”,但對於絕對大數的健康人士來說,真沒有那麼多講究:有人說飯後不能散步,但有句老話叫做“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飯後散步可以幫助降血糖,絕對比飯後不動要好得多;有人說飯後不能喝茶,但其實只是不建議喝濃茶而已。正常飯後喝些茶水,並不會沖淡胃液,也不會影響到蛋白質的吸收;還有人說飯後不能刷牙,這完全就是懶人在找理由了。吃完飯後刷牙清潔一下的好處是毋庸置疑的。而且牙膏中一般還含有氟元素,還能讓牙齒更堅固。當然啦,飯後也不是想怎樣就怎樣,有兩件事確實不建議大家做,那就是開車和劇烈運動。飯後往往會比較睏,開車的話可能會比較危險。而飯後劇烈運動,很容易出現岔氣的情況。本文摘自《爆炸營養食堂》,由十餘位專業營養師和媒體人組成的健康自媒體工作室,用原創文章和短視頻來評論熱點健康新聞,講述健康、營養、中醫、食療相關知識及趣事,帶您遠離健康謠言。名利一下子,健康一輩子!快加入元氣網粉絲團我們是來自聯合報系家族、最有活力的「元氣網」,給你最需要的保健、疾病、樂活訊息!加入>>
-
2020-02-27 養生.聰明飲食
工作、生活靠咖啡續命安全嗎?營養師完整分析
不能出門的朋友們除了火鍋、燒烤、奶茶還想念起了咖啡館。已經復工的朋友們又開始了咖啡續命模式,工作效率全靠咖啡因。但灌多了咖啡之後,心悸、失眠之餘不由擔心,這樣喝下去真的沒問題嗎?對於一般正常成年人來說,每天攝入不超過400mg的咖啡因是安全的(換算成常見的咖啡具體是多少杯請拉到倒數第二段看)。而且只要不加奶油和糖就挺健康的,不會有什麼危害。 一. 喝咖啡的好處 咖啡可以刺激神經興奮,還有鎮痛、解除疲勞、提高身體機能等作用。此外咖啡中除了咖啡因還富含抗氧化物質,鉀、鎂、菸酸、維生素E等成分,適量飲用有助於維護心血管健康。 二. 咖啡過量會危害健康嗎? 對於咖啡的質疑大多在於過量攝入咖啡因的安全性問題。其實不僅僅是咖啡,茶、某些碳酸飲料、功能飲料、可可、巧克力等食物中都含有咖啡因。一般正常成年人,每天攝入不超過400mg的咖啡因是安全的。但是大量攝入咖啡因一方面容易導致人體對其敏感性下降,另一方面還可能導致心率與呼吸加快、失眠、煩躁、頭痛、胃部不適等症狀。另外如果在長期服用某些藥物,最好諮詢一下藥師咖啡因是否對其有影響。對於咖啡因影響骨骼健康的問題,有研究表明,大量攝入咖啡因可能會加速鈣流失,但這種流失與骨質疏鬆之間的關係尚不明確。 三. 喝咖啡可能缺什麼? 整體上建議在大量飲用咖啡(拿鐵就不錯)的同時要注意補充鈣和維生素D(曬太陽)。並且在食物多樣和均衡營養的基礎上保持適量的運動,例如每天30-60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如跑步、游泳、羽毛球、跳繩等,每週進行2-3次肌肉抗阻訓練,這樣可以幫助控制體重和促進骨骼健康。 四. 哪些人不適合喝咖啡? 孕婦和乳母盡量不要飲用咖啡。如果實在需要,每天的咖啡因攝入最好控制在200mg以內,過量可能會增加流產、早產、低出生體重或通過乳汁影響嬰兒等風險。有研究者建議,育齡女性每天的咖啡因攝入量應小於300mg,所以備孕期間也需減少咖啡的攝入。如果有胃食道反流、偏頭痛,心律失常,睡眠紊亂,乳腺增生等問題,也不建議喝咖啡。 五. 常見食品中咖啡因含量 以100g的咖啡或茶為例:● 現磨濃縮咖啡液大約含有115mg的咖啡因● 卡布奇諾或拿鐵約含21mg的咖啡因● 中等濃度紅茶大約含有20mg的咖啡因● 中等濃度綠茶大約含有10mg的咖啡因以一般的美式咖啡來折算,400mg咖啡因大約相當於兩個中杯(355ml左右)。而一般的一小包的速溶咖啡大約含有50mg左右的咖啡因 ,理論上喝個七八杯也沒問題,但常見的三合一速溶咖啡裡面大部分都是糖和奶精(植脂末)這些,所以如果需要大量喝咖啡的話還是換一種吧。不同品牌的咖啡中咖啡因的含量差別也較大,星巴克的咖啡在同類型產品中咖啡因的含量排名均較高。星巴克中杯咖啡約含咖啡因200mg,而同樣體積的麥當勞咖啡約含110mg咖啡因。其它食物中,一瓶可樂約含35mg咖啡因,一盒250ml的巧克力奶約含咖啡因5mg。黑巧克力約含咖啡因38mg/100g,牛奶巧克力約含咖啡因15mg/100g。可以根據每天飲用的咖啡種類,以及是否攝入其他含有咖啡因的食物來估算每天自己攝入的咖啡因是否過量。如果需要備孕的話,最好適當減少目前咖啡的攝入量。 六. 咖啡戒斷綜合症 如果長期每天喝咖啡,有一天突然停止也沒有任何不適,那說明你確實沒有“成癮”。其實,醫學界也並不認為咖啡會“成癮”,只承認會有咖啡戒斷綜合徵,屬於精神障礙。如果你沒有出現戒斷症狀,根本原因在於你喝的量可能並不多,一般每天100mg左右的劑量不容易造成“成癮性”。很多人、特別是工作壓力非常大的人,習慣了每天大量飲用咖啡。這種情況下,一旦哪天突然不喝了,可能會出現頭痛、疲勞、焦慮、易怒、精神不集中等症狀,而且這種情況下普通的咖啡劑量也並不能再起到集中註意力的作用,而僅僅是緩解不適症狀。另外咖啡雖然可以讓人更清醒,但也有研究顯示對於反應時間和判斷力的改善並不大,甚至經常喝酒和咖啡的大學生更容易出車禍。 咖啡因在體內大約5-7個小時會被代謝一半,大約8-10個小時代謝75%,因此最好不要在睡前5個小時內喝咖啡,當然每個人的敏感度取決於你的代謝能力和日常喝咖啡的量,有些人就是沒有事。所以提醒大家,正常情況下還是可以喝咖啡的,但是要控制量,不要養成咖啡因依賴。本文摘自營養師顧中一微博名利一下子,健康一輩子!快加入元氣網粉絲團我們是來自聯合報系家族、最有活力的「元氣網」,給你最需要的保健、疾病、樂活訊息!加入>>
-
2020-02-25 養生.聰明飲食
喝牛奶常腹瀉?雖然不傷腸胃 但要小心這種病上門
有越來越多人聽過「乳糖不耐症」這個名稱,但這到底是什麼毛病呢?乳糖是牛奶中的碳水化合物,能夠幫助腦部以及中樞神經的發展,也可以加強鈣質的吸收。人體中有一種分解酵素稱為「乳糖」,主要是將乳糖分解成好吸收的葡萄糖與半乳糖,不過,有些人體內的乳糖脢活性比較低,無法分解大量的乳糖,就會導致乳糖累積於腸胃道中,並且逐漸與腸胃道的細菌及水分結合,就可能會出現乳糖不耐的症狀,包括腸胃脹氣、腹鳴、放屁、腹部疼痛及腹瀉等。乳糖不耐症主要是帶來生活上的不便,對於身體或是腸胃部,並不會有長期的後遺症或病症。但必須特別注意的是,由於患者無法完全吸收牛奶營養,若本身又不注意鈣質的補充,長久下來,可能會導致骨質疏鬆症等問題。乳糖、活性隨年齡增長遞減台安醫院營養師劉怡里指出,人的一生中乳糖脢活性最高的階段,就是在剛出生的時候,之後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降低,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有些人本來喝牛奶都相安無事,但到了某個年齡時,卻突然出現腹瀉等乳糖不耐的症狀。而一些研究也發現,亞洲人跟北美人的乳糖脢活性最低,所以,乳糖不耐症的發生率相對也就最高。想知道自己是不是乳糖不耐症的話,除了觀察喝牛奶後的反應之外,也能夠透過乳糖耐受性試驗得知。根據臨床觀察發現,有乳糖不耐症的人在喝了一大杯牛奶後,常要勤奮地往廁所奔跑,嚴重的人,還可能會影響生活及工作,因此,大部分的乳糖不耐症患者在試過幾次喝牛奶而腹瀉的情況後,大多選擇將牛奶視為「拒絕往來戶」,不再喝牛奶。含奶咖啡更易刺激腸道不過,也有一些人認為牛奶營養豐富,富含維生素B2、蛋白質以及鈣質等營養素,取得也非常方便,尤其是獲得鈣質相當簡單又輕鬆的方式,再加上每天1杯無糖拿鐵或是鮮奶茶,既能滿足喝飲料的口腹之慾,又可以藉由咖啡因來達到提神醒腦的效果,多跑幾次廁所除了不方便之外,倒還有清腸胃的好處,因此,並不特別避忌喝牛奶或喝添加了牛奶的飲品。但是,以大家最常喝的拿鐵來說,咖啡中所含的咖啡因會刺激腸道蠕動,可能會引起腹瀉症狀,乳糖不耐症患者喝拿鐵後,會因為乳糖及咖啡因的加乘作用,跑廁所的次數可能比單喝牛奶時來得多。喝牛奶不腹瀉原則劉怡里表示,乳糖不耐症的患者可以透過每天持續喝牛奶的訓練,來誘發乳糖脢的活性,一般約1~2週就能有明顯的改善;不過,只要中斷一段時間沒有繼續喝牛奶,下回再喝,可能又要重頭開始,重新經歷腹瀉、脹氣等不舒服的階段。因此,若想以喝牛奶來獲取適量的營養素,為了避免腹瀉症狀發生,建議患者喝牛奶時遵從以下方式:● 少量多餐:營養建議人體每天攝取1~2杯牛奶(1杯約240c.c.),乳糖不耐症患者可以分次喝、每次的份量不要太多,以少量多餐為原則,可以降低乳糖不耐的症狀出現機率。患者份量拿捏以喝完不會拉肚子為準,可依照自己身體能承受的程度來做增減。● 不要空腹喝牛奶:只喝牛奶會讓身體強迫吸收乳糖,而增加腸胃負擔,應與其他食物一起飲用。不喝奶,也可獲取鈣質世界衛生組織指出,牛奶是鈣質主要來源之一,國民健康署每日飲食指南建議國人每日應喝1.5~2杯低脂牛奶(1杯240c.c.,約含240mg鈣質),但若有乳糖不耐症的人,患者應減少喝牛奶的機會。建議可以發酵乳、無糖優格、優酪乳或起司等乳製品來取代牛奶,另外,也可透過其他天然食材獲取足夠的鈣質或幫助鈣吸收,例如豆類及其製品、芥蘭菜、小白菜、黑芝麻、腰果、小魚乾等動植物性食物中,皆含有豐富的鈣質,乳糖不耐症患者應多方攝取,以補充不足的鈣質。延伸閱讀:喝牛奶也要看時間! 補鈣、安神2黃金時段別錯過一喝牛奶就拉肚子? 做到2件事就能反制它
-
2020-02-25 名人.好食課
富含膳食纖維的「超級大麥」是什麼?營養師詳解
最近和食品業的朋友討論時,聊到一種被稱為「超級大麥」的穀類(BARLEYmax),這種穀類是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Commonwealth Scientific and Industrial Research Organisation, CSIRO),所特別育種開發的「機能性大麥」。比起一般大麥,超級大麥更加的營養,也有研究探討超級大麥的功效,這次由好食課的營養師來和大家介紹什麼是超級大麥,還有超級大麥的功效有哪些?超級大麥補充膳食纖維,是全穀類的好來源!膳食纖維是我們現在攝取十分不足的營養素,國民營養調查的數據顯示,我們每天攝取的膳食纖維約介於15-18克之間,但是一天建議要吃25-35克,才可以滿足到需求。為什麼我們會攝取不足呢?除了蔬果吃不夠以外,更重要的是澱粉吃得太精緻了,想想看我們每一餐幾乎都是吃白飯、白麵條等等,這就讓我們的生活中膳食纖維狀況十分不佳,如果我們飲食中可以多一些全穀類,也能有助於補充膳食纖維。因為育種,超級大麥的膳食纖維從原本大麥的15%增加為25%,每百公克的含量約為22克,與白米和糙米相比,大概分別是31倍與5.4倍。因此超級大麥能幫我們補充膳食纖維,而且不只含量豐富,超級大麥還含有多種膳食纖維,如:𝝱-葡聚糖、果聚糖與抗性澱粉,因此超級大麥可以促進我們的健康!超級大麥具有調節消化道健康,幫助排便功效膳食纖維攝取不足的問題,首要衝擊的就是腸胃道的功能,容易有便秘、腹部不舒服的問題。這樣的問題,首要衝擊的就是腸胃道功能,台灣將近1/4的族群有便秘問題,且在台灣人在意的健康問題排行前三名。在先前的調查中發現我們腸道年齡遠高於我們實際年齡,若我們可以攝取足夠的膳食纖維,就能有助於腸道與排便的狀況!近年來,許多研究都指出膳食纖維是腸道健康的關鍵,而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膳食纖維可以幫助調節腸道菌叢,促進「益菌」生長,進而調節許多生理功能。2019年時,知名期刊PloS one發表一則動物實驗,學者發現給予超級大麥後,大鼠的腸道菌叢生態有所改變,且增加腸道中短鏈脂肪酸的合成(連結)。短鏈脂肪酸是由腸道菌叢利用膳食纖維發酵而成,能進一步地刺激腸道激素分泌,而具有調節血糖(連結)、食慾(連結)等等的功效,這也是為什麼攝取足夠的膳食纖維可以有這麼多功效的緣由!而在排便相關研究,日本曾經進行小型的人體實驗,讓28位有便秘問題的女性每天攝取含有12克超級大麥的食品,結果在4週後發現吃超級大麥的女性,排便次數、排便量都有顯著的改善(連結)!因此超級大麥在許多食品研討會中,都被視為未來機能性穀類的新星!超級大麥具有較低的升糖指數與升糖負擔過去,穀類食物總是被當作高「升糖指數」或者是高「升糖負擔」的食物,主要原因就是多數的穀類都會變成精緻的澱粉食物,甚至也會加入許多糖,而造成「升糖」的問題。不過,根據澳洲研究機構的資料(連結),超級大麥的育種過程中,這種大麥品種的澱粉合成酶的基因受到抑制因此超級大麥的澱粉含量大幅減少,與一般大麥相比少了將近一半 由於超級大麥的膳食纖維含量較高,且具有高量的抗性澱粉(約3%),因此可以大幅降低升糖指數。以澳洲研究機構公布的資料,煮熟的超級大麥,升糖指數約為50左右,相較於一般大麥的77而言降低許多,而這個數值已可被認為是低升糖指數的食物!除了升糖指數較低以外,由於同時具有較低的澱粉含量,因此進一步換算成升糖負擔也只有10(連結),也可被視為低升糖負擔的食物!台灣的全穀類食物種類十分缺乏,過去好食課也作過小調查,發現民眾不吃全穀食物的原因不是因為價格、不是因為不知道健康價值,而是因為大部分的全穀食物口感硬、不好吃,因此降低攝取的意願。超級大麥是個新興的機能性穀類,有耳聞有食品業者將引進上市,在鼓勵攝取全穀類的氛圍下,非常樂見有食品業者將商品健康化,也期待這樣的全穀商品可以做得好吃一點,讓大家願意購買和攝取,達到全穀類的建議量!【本文獲好食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營養新知】富含膳食纖維,能調節腸菌和促進排便的「超級大麥」是什麼?】
-
2020-02-24 養生.健康瘦身
放個寒假肥一圈 營養師:開學正是減重好時機
新冠肺炎疫情延燒全球,我國高中以下學校為此延長寒假,轉瞬間明天將開學,不少家長這也才發現,農曆春節後因天冷、為防疫宅在家「多吃少動」竟肥了一圈,連孩子也不例外,衛福部營養師看準開學時機,教民眾「健康吃」聰明減重。衛福部南投醫院指出,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4成國人年後平均稱加1.7公斤,今年更因後續遭遇寒流天冷、肺炎疫情擴散等因素,家長減少帶孩子外出次數,寒假延長也沒能出去活動,總是宅在家,體重不減反增,減重也成民眾普遍困擾。而坊間流行許多不同的減重方法,南投醫院營養師毛柔壹則認為,「聰明吃、健康動」仍是最有效且安全的方式,其中,不分家長、小孩,最佳的減重時機就是「開學」,因為學童恢復正常得早起上課,家長多為因應孩子就學也須規律作息。毛提到,規律作息輔以飲食原則加強,減重將更有成效,以三餐均衡飲食為準則,定時定量、細嚼慢嚥;若非正餐時肚子餓就以蒟蒻、大番茄、低糖果凍等低熱量食物當點心,減少攝取油炸物、炒飯、勾芡羹湯或濃湯等高熱量食物的攝取頻率。另,以粗糙、未加工澱粉取代精緻穀類,選擇多樣且天然的蔬果,不僅含豐富膳食纖維可延緩胃排空、增加飽足感,還能促進腸道蠕動利於排便;此外,「多喝開水少糖飲」,避免每日攝取過多糖分,改以開水、無糖茶或鮮奶取代含糖飲料。南投醫院則提醒,控制體重應採取緩慢而持續的步調, 逐漸調整飲食及生活型態,不偏食、不相信來路不明的減重偏方,且養成規律運動,才能有效控制體重,並避免復胖;此外,考量疫情需減少室內密閉空間活動,宜多安排戶外體能運動。
-
2020-02-21 養生.聰明飲食
吃魚要擔心重金屬或寄生蟲嗎?營養師推薦最佳烹飪方式
一:應該多吃魚嗎?應該,魚肉很有營養,但很多人吃得不夠!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建議每週吃魚280-525克。而根據2010-2012年的全國膳食調查,平均國人每天的魚肉攝入量僅20克出頭,算下來一周連200克都達不到。所以一般會建議有機會就多吃點魚。魚肉的營養魚肉富含優質蛋白質,較低的脂肪,熱量不太高,其中還含有較多的B群維生素,尤其是維生素B12,對於許多人群都很有意義。我經常提醒大家要注意補充維生素D,特別是在冬天和春天。日常天然食物中含有維生素D的食物很少,而一塊85克左右的鮭魚中就有400IU的維生素D,所以吃魚是一種補充維生素D的好方法。而且有研究顯示,經常吃魚可以降低心血管系統疾病的風險。如果平均每天多吃20克左右的魚肉,心力衰竭的風險可以降低6%,不要覺得6%這個數字好像很低,雖然落在一個人身上,影響是不大,但是考慮到很多的食品,包括諸多膳食補充劑都達不到這麼顯著的效果,橫向比較吃魚還是很值得的。特別是對於減肥的人群,魚肉中蛋白質是優質蛋白,又有不飽和脂肪酸,尤其是Ω-3系脂肪酸,有利於調節脂肪酸的平衡,是很好的食材。小朋友也要多吃魚哦! 二:注意哪些風險?寄生蟲風險很多水產中都有一定的寄生蟲,需要小心。好在只要你吃的是熟透的魚類,就不需要擔心寄生蟲了。另外如果你買的是經過規範深度冷凍的鮭魚等海魚,其中寄生蟲也可以有效的殺滅,反而比鮮魚安全。 重金屬風險還要考慮一下重金屬的問題。比如說像我最愛吃的舟山帶魚,因為是一種肉食性的魚類,其中的汞含量相對於其它的海魚會高很多。類似的道理,凡是大型肉食型的魚類,其中的重金屬都會比較高,建議大家對於帶魚、白鯧魚、金線魚、馬鮫魚、黃尾魚、鮎魚都應適當限制。“未知”風險這個未知主要指野生、來路不明、不清楚品種的魚帶來的風險。野生魚和小攤小販上售賣的一些來路不明的魚,都很有可能存在一些安全隱患,因為你也不清楚它的生長環境,有沒有被污染,還是去正規渠道購買相對有保障些。 三:淡水與深海,養殖與野生上面說到重金屬,很多朋友會想是不是深海魚會更好?不能這樣簡單做判斷。考慮到重金屬含量的問題,旗魚、鯊魚(包括魚翅)、馬林魚、深海鱸魚、石斑魚、裸蓋魚最好都別吃了。沙丁魚、羅非魚、鮭魚、比目魚倒是比較安全,可以適量食用。 人工養殖雖然不能排除農藥獸藥的影響,但是安全性往往還是比較好一點的。畢竟農業發展本身在改造自然,養殖的魚苗經過了篩選,產量也比較穩定,捕撈的時間更加科學,魚也會比較肥,捕撈的過程中對於魚的傷害也會比較小,並不像很多人想像的那樣,野生魚就一定會比養殖魚要好。其實挑選有良心的供貨商比你學習如何挑選魚更重要。另外冷凍食材很多時候也很好,安全、營養破壞小,但要會注意包裝是否有破損。如果是凍過的,我會看有沒有結出比較大的冰晶。有的話,說明可能是化凍之後重新凍上的,最好就不要買了。但如果是規範冷凍、包裝完好,也沒有冰晶的情況下,哪怕超出一點保質期也不會有什麼問題。 四:加工時注意什麼? 加工衛生加工魚的過程中要認真清洗,不要把污水沾染到餐具或者切熟食的砧板上,注意生熟分開,保持衛生,餐具最好也可以高溫清潔。保留更多營養最後再來說一下烹調方法,油炸是好吃,但這是最不推薦的,首先會攝入大量的烹調油,而且烹調油在高溫下也容易產生較多的過氧化物,甚至是致癌物。油炸的過程中,溫度比較高,很多魚肉中本身的不飽和脂肪酸也會被氧化破壞,因此不推薦。相比之下,烤魚反而可能讓維生素、礦物質保留的比較多,但同樣在高溫下容易破壞其中的不飽和脂肪酸,最為推薦的還是清蒸或者煮湯。清蒸的優點首先烹調油用的很少,而且高溫也可以起到有效殺菌的作用,鮮味物質保留的也比較多,水煮溫度更容易控制,缺點是水溶性的營養素可能流失到湯中。不過無論如何也比吃鹹魚之類的要強。中國式鹹魚和黃麴毒素酒精飲料苯並芘等等,都屬於1類致癌物。為了健康,還是應當盡量少攝入。原文:顧中一微博
-
2020-02-20 養生.聰明飲食
吃素導致免疫系統崩潰?長期吃素醫師:蛋奶素真的很健康
【編按:最近,媽編的友人看完紀錄片茹素的力量(The Game Changers),推薦我也吃素,吃素能減碳、環保,且植物性蛋白質比動物性蛋白質更能抗炎,因為信仰而吃素的茹素者,甚至散發出一股沉靜的力量。我們請教了長期吃素的醫師,為大家介紹吃素的優點與注意事項。】要怎麼保持健康、維持身體的免疫力?日前我們分享維持免疫的方法,提到「要多吃肉和蛋補充蛋白質,以免像一個案例因為長期吃素導致『免疫系統崩潰』必須吃肉修復」,有素食的讀者認為我們對吃素有偏見,我們請來本身吃素的醫師和營養專家為大家分析,素食者真的有些情況要注意!長期吃素醫師分享:有吃蛋奶的素食很健康長期吃素20多年的婦產科名醫,三軍總醫院婦產部暨禾馨民權婦幼健康中心主任黃貴帥說,如果是蛋和奶都吃的吃素方式,他可以保證絕對不會有任何營養缺乏,因為一般素食者容易缺的鐵、維他命B12,蛋和奶類都可以提供足夠所需,但如果是蛋和奶都不吃的純素者,真的要注意容易會有營養缺乏的問題。黃貴帥主要是為了健康而吃素,所以除了肉類、海鮮等動物類的食物不吃,其他的食物都均衡攝取,所以長期以來體力旺盛,幾乎每天日夜都有接生案例,平時還有門診,這種密集的工作下,每天早上還要練「笑功」,因為他本身是「台灣愛笑瑜伽協會」的「笑長」、理事長,要經常參加活動,但還是精力充沛,表示吃素真的很健康。 黃貴帥說,所以當吃素的孕婦詢問他「懷孕可以吃素嗎?」他也都鼓勵:只要吃蛋奶素,每天都要補充蛋和牛奶,懷孕吃素也可以很健康,但如果因為宗教限制一定得吃全素,他建議一定要單獨補充綜合維他命,因為維他命B12主要是存在動物類食物,純素食者很容易缺乏。嚴苛全素者加工豆腐和豆干都要吃營養師劉純君說,如果蛋奶都吃,完全不會有問題,臨床上看到,也只有嚴苛吃全素的人才會營養缺乏,她看過嚴苛純素,只吃蔬菜水果,加工的豆腐豆干完全不碰的人,不僅容易營養缺乏,而且也有免疫下降的現象。她和黃貴帥都說,如果蛋奶都吃,有吃豆科類的食物,像黃豆、鷹嘴豆、青豆仁等蛋白質含量高的豆類如果都吃到,絕對不會有營養缺乏及蛋白質不足的問題。純素者豆製類食物要加倍為什麼強調要吃豆類加工製品?雖然目前很多熱愛健身者都會吃黃豆、青豆仁等含蛋白質高的豆類,強調可以增肌減脂,但是劉純君提醒,全豆類的纖維質含量也很高,纖維會妨礙蛋白質的吸收,一般非素食者有吃肉類,用青豆仁或黃豆取代米飯很健康,但如果是素食者因為沒有吃肉類,主要的蛋白質來源是豆類的話,吃全豆的蛋白質攝取量不足。一般蛋奶素食者的加工豆製品,建議只要每天吃正方型的豆腐或豆干,三到四塊,加上一杯奶、一個蛋,就足夠每天基本所需。但如果是全素食者,因為全豆類的豆渣會影響蛋白質吸收,所以建議豆腐和豆干的攝食量要增加一倍半,也就是方塊豆腐或豆干一天至少要吃七塊才會夠,而且豆腐豆干含有鈣,也是全素者補充鈣質的重要來源。全素食者缺鐵有解全素食者最容易缺鐵和維他命B12缺乏的問題,劉純君說,她以前在服務的醫院中,就有比丘尼每年會固定來醫院補充一次鐵劑針劑,因為鐵和維他命B12真的主要存在於動物性食物,不過在多年前因為越戰過後,越南全國陷入經濟危機,有錢也買不到牛豬羊雞等動物食物,全國民眾普遍缺鐵嚴重。當時有人想出辦法,因為二價陽離子的鐵最利人體吸收,他們用鐵做成小魚狀,燉湯時加入鐵小魚,或是煮菜改用鐵鍋,結果人民缺鐵狀況大大改善,所以劉純君建議全素者可以改用鐵鍋,煮菜或燉湯時鐵鍋釋出的鐵質就夠了。 維他命B12全素者還是要額外補充綜合維他命但是維他命B12就很難從植物類食物中攝取到,劉純君建議全素食者最好額外補充綜合維他命。未成年不適合吃全素「純植物不含膽固醇」,大家都看過這種食物介紹,劉純君提醒,但是人體荷爾蒙的製造來源就是膽固醇,一般成人自己可以製造足夠的膽固醇,但是因為「性荷爾蒙」的生成必須大量的膽固醇來源,發育中的孩童不建議吃全素。去年就曾經有位擁有百萬粉絲、鼓吹嚴苛全素食的西方網紅因為嚴重內分泌異常,才二十出頭就有停經現象,在醫師指示下吃魚而被偷拍的事件,所以劉純君建議未成年要吃素還是採取蛋奶素才不會影響發育。全素者天天都要補充蕈菇、堅果劉純君也提醒,純素者每天都要補充蕈菇類,蕈菇富含蛋白質、維生素及鈣、碳水化合物、銅、鎂、鋅、硒等人體必須微量元素,可以取代肉類成為全素食者提高免疫功能的來源,還有海帶、海帶芽、海菜等,可以解全素食者微量元素來源不足。黃貴帥提醒各種素食者每天都要吃一大匙的綜合堅果,各種堅果含有不同的微量元素和亞麻仁油,素食比較難獲得的ω3、ω6等脂肪酸都可以從綜合堅果中補足。
-
2020-02-19 養生.健康瘦身
狂踩飛輪減重沒效? 想要燃脂這運動更有用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飛輪課已經成為健身房及各縣市運動中心最夯的運動課程,雖然1堂課只有40分鐘,但在教練口令帶動下,雙腳用力踩著飛輪一下就爆汗、大量燃燒卡路里,許多人認為,這類高強度間歇運動可以有效減重,因此,飛輪課大受歡迎。 國民健康署指出,高強度間歇運動(High 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是指短時間的高強度運動、較長時間低強度運動兩者交叉進行,以飛輪為例,突然爬坡、增加阻力或速度變快等。 研究顯示,經常踩飛輪,可以減少脂肪堆積、降低身體脂肪組成,特別是腹部與內臟脂肪,相當適合希望雕塑體態,讓線條變好看的人。至於體重過重者,只要持之以恒,長期(12周以上)接受高強度間歇運動訓練,也能改善最大攝氧量、腰圍、體脂率、休息時心跳與血壓,有助於身體健康。 不過,目前研究尚未證實,踩飛輪等高強度間歇運動,可以顯著地減重。也就是短期高強度間歇運動的減脂效果,並未優於中強度有氧運動。 國民健康署表示,如果從時間觀點來看,高強度間歇運動時間較短,消耗同樣的卡路里,則要比中強度有氧運動少花將近40%的時間,屬於比較有效率的運動方式。 國健署建議,不管從事哪一種運動,都應循序漸進,注意場地安全,並事先動態暖身、運動後緩和拉伸。一開始,最好先請經驗豐富的教練指導,此外,第1次做高強度間歇運動時,應該量力而為,不用跟其他學員做比較,一步一步來,才能避免運動傷害風險。 (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瘦小腹不是少吃就有用! 6個懶人必學的小秘訣 脂肪頑固難消? 營養師激推2食物讓你邊吃邊瘦 
-
2020-02-19 養生.聰明飲食
解決便秘困擾 除了咖啡專家還推薦另4種食物
便秘可說是現代人的文明病,造成這些症狀的原因有很多,但最重要的還是飲食;倘若你沒有健康問題,但是仍被便秘困擾,可以聽取醫生和營養師的建議,多攝取高纖維食物來幫助刺激消化系統。以下讓我們看看,有哪些食物可以化解便秘:1.西梅乾(Prune)西梅乾可說是幫助化解便秘的食物中,排名第一的選項,而西梅乾可以得到這項殊榮也是名副其實;註冊營養師潔西卡‧科丁(Jessica Cording)說:「西梅乾的纖維量非常高,而且梅子含有豐富的山梨糖醇(Sorbitol),能達到軟便的效果。」加州研究消化系統疾病的醫學博士法哈迪(Ashkan Farhadi)則是建議,將西梅乾泡水一個晚上後食用,效果更佳。2.奇亞籽一顆小小的奇亞籽所富含的纖維量,可能高的讓你無法想像,科丁說:「奇亞籽有助於將排泄物凝結,通過消化系統」;因此科丁建議將奇亞籽加入新鮮果昔、燕麥粥或優酪乳,更能化解便祕。3.咖啡早上喝完咖啡經常讓人想跑廁所不是沒有原因的,營養諮詢網站Appetite for Health共同創辦人、註冊營養師茱莉‧阿普頓(Julie Upton)說:「咖啡因能幫助人體排便,增加腸道蠕動,基本上一杯咖啡所含的咖啡因,就足夠幫助胃腸肌肉的蠕動。」4.木瓜法哈迪醫師最推薦幫助解便的食物就是木瓜,同為註冊營養師的凱芮‧蓋恩斯(Keri Gans)也說:「木瓜的纖維含量也非常高,一顆中型大小的木瓜纖維含量就高達五克,同時也能補充體內的鈣、鎂和鉀。」5.梨子梨子一樣屬於高纖的水果,特別是可溶性纖維含量較高,所以有助排泄物凝結的功能。
-
2020-02-19 新聞.健康知識+
開窗通風時 風會把空氣中的病毒帶進來嗎?
最近新冠肺炎肆虐,大家都顯得人心惶惶,醫生建議大家注意開窗通風,但是有人擔心,開窗通風的時候風會不會把空氣裡的病毒帶進室內?其實,大家也知道,新冠肺炎主要通過飛沫傳播和接觸傳播,飛沫傳播是指,含有大量病原體的飛沫在病人呼氣、打噴嚏、咳嗽時被噴在空氣中,其他人因吸入含有病原體的飛沫而發生感染。但飛沫傳播的範圍是有限的,僅限於與病人近距離接觸的情況下發生,一般只能夠傳播1公尺左右。如果保持一定的接觸距離,就可以降低傳染的可能。至於病毒的活性,一般這種病毒在唾液和霧霾等環境中存活時間稍長一些,除此之外,在空氣流通性比較好的戶外,病毒脫離了宿主不會存活太久,很快就失去活性了。而且戶外空氣即使含有病毒,密度也是非常非常低的,病毒使人致病需要達到一定的濃度,進入室內的可能性很小,傳染室內的人可能性更小。病毒傳播其實最容易發生在空氣不流通的地方,例如教室、地鐵車廂、公車,電影院、醫院等密閉的空間。所以大家不必過於恐慌。相反,我們確實提倡大家開窗通風。如果一直待在一個相對密閉的空間,空氣中被我們呼出的廢氣就會越積越多,空氣中的氧氣逐漸減少,對我們身體健康反而不利,而開窗通風可以保持室內空氣新鮮,新鮮的空氣有益於大家免疫力的提高,從而降低病毒感染的風險。不過,開窗通風也要注意一些細節,開窗的時間不是越多越好,也不用每天一天到晚大開著。一般情況下,早上太陽出來以後,空氣質量是比較好的,中午、晚上也可以適當開一開,但每一次開窗時間不要太長,否則冬天空氣寒冷,反而容易讓家裡免疫力比較弱的老人、孩子發生感冒。此外,如果房間比較小,外面環境又比較冷,建議大家把開窗通風的時間適當縮短,以免室溫下降明顯,讓大家的健康受損。有研究顯示,在80平方公尺的房子中,開窗通風10到20分鐘就可以了,大家也可以根據自身的經驗來決定開窗時間。本文摘自《爆炸營養食堂》,由十餘位專業營養師和媒體人組成的健康自媒體工作室,用原創文章和短視頻來評論熱點健康新聞,講述健康、營養、中醫、食療相關知識及趣事,帶您遠離健康謠言。
-
2020-02-18 養生.聰明飲食
抗病毒加強免疫力很重要 營養師推薦吃這5種食物
2019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俗稱武漢肺炎)來勢洶洶,截至2月11日疾管局統計,全球確診人數超過4萬例、死亡人數1,018例,且依照目前疫情趨勢,似乎仍未有平緩跡象。對抗病毒的來襲,除了加強個人衛生習慣、做好外在防護、居家防疫、養成運動習慣、維持良好生活作息之外,把握飲食的營養也很重要。北投健康管理醫院潘富子營養師表示,平日裡有許多常見且容易取得的食物,能輕易補充營養素、加強免疫力。增強免疫力食物1:大蒜大蒜中的有機硫化物,如大蒜烯,具有抗菌功效,能廣泛的抑制微生物的生長,如細菌、黴菌、病毒等,都有抑制生長的作用。增強免疫力食物2:紅藜除了靈芝、人蔘之外,紅藜也含有提升免疫力的三萜類,三萜類可刺激並活化免疫細胞的巡邏功能。當病原體入侵體內,抗體形成之前,免疫細胞中的巨噬細胞與自然殺手細胞,會跟著血液在全身進行巡邏,若是發現異物或感染細胞,就會進行清除動作,降低病毒或細菌對於人體的傷害。增強免疫力食物3:藍莓藍莓中的白藜蘆醇是二苯乙烯類的一種植化素,除了藍莓之外,其他紅、黑色的水果也富含白藜蘆醇,如:葡萄、桑葚等,有研究指出,白藜蘆醇可以抑制流行性感冒病毒的複製。增強免疫力食物4:檸檬或柑橘類水果這些食物除了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可預防感冒、幫助強化人體的免疫力,還有屬於類黃酮素的橙皮素,能夠減緩多種病毒複製的機會,幫忙對抗病毒。增強免疫力食物5:十字花科的蔬菜十字花科的蔬菜,如花椰菜、高麗菜、芥藍菜等,在藉由切碎時會產生硫代亞硫酸鹽類,此種植化素可以廣泛的抑制微生物的生長,包含細菌、黴菌、病毒,研究指出都有良好的抑制生長的效果。潘富子也提醒民眾,均衡飲食、良好的生活型態及習慣,是健康的根本之道。而腸道被稱做是人體的第2個大腦,腸道不僅是負責運送食物與消化吸收的消化器官,同時還是人體重要的免疫器官;因此,維護腸道健康狀態,可有效增強免疫力。年滿50歲的國人,建議每1至2年可做1次大便潛血檢查及每2至5年定期接受大腸鏡檢查;若有大腸癌家族史、肥胖、少運動、抽菸、不良飲食習慣者,建議更應定期自主安排無痛腸胃鏡健康檢查,降低疾病的發生機率。★本文經《健康傳媒》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健康傳媒】
-
2020-02-18 養生.聰明飲食
增強抗體吃對很重要!5大食材打開家裡冰箱就有
2019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俗稱武漢肺炎)來勢洶洶,截至2/11疾管局統計,全球確診人數超過4萬例,死亡人數1018例,目前疫情趨勢仍未有平緩跡象。對抗病毒的來襲,除了加強個人衛生習慣、做好外在防護、居家防疫、養成運動習慣、維持良好生活作息之外,把握飲食的營養也很重要。 為此,北投健康管理醫院潘富子營養師告訴你平日裡有哪些常見且容易取得的食物,可輕易補充營養素,加強免疫力! 1、大蒜大蒜中的有機硫化物,如大蒜烯,具有抗菌功效,能廣泛的抑制微生物的生長,如細菌、黴菌、病毒等,都有抑制生長的作用。 2、紅藜除了靈芝、人蔘之外,紅藜也含有提升免疫力的三萜類,三萜類可刺激並活化免疫細胞的巡邏功能。當病原體入侵體內,抗體形成之前,免疫細胞中的巨噬細胞與自然殺手細胞,會跟著血液在全身進行巡邏,若是發現異物或感染細胞,就會進行清除動作,降低病毒或細菌對於人體的傷害。 3、藍莓藍莓中的白藜蘆醇是二苯乙烯類的一種植化素,除了藍莓之外,其他紅、黑色的水果也富含白藜蘆醇,如:葡萄、桑葚等,有研究指出,白藜蘆醇可以抑制流行性感冒病毒的複製。 4、檸檬或柑橘類水果這些食物除了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可預防感冒、幫助強化人體的免疫力,還有屬於類黃酮素的橙皮素,能夠減緩多種病毒複製的機會,幫忙對抗病毒。 5、十字花科的蔬菜十字花科的蔬菜,如花椰菜、高麗菜、芥藍菜等,在藉由切碎時會產生硫代亞硫酸鹽類,此種植化素可以廣泛的抑制微生物的生長,包含細菌、黴菌、病毒,研究指出都有良好的抑制生長的效果。  均衡飲食、良好的生活型態及習慣,是健康的根本之道。潘富子強調,「腸道」被稱做是人體的第二個大腦,不僅是負責運送食物與消化吸收的消化器官,同時還是人體重要的免疫器官,維護腸道健康狀態,可有效增強免疫力,建議年滿50歲的國人,每1~2年可做一次大便潛血檢查及每2~5年定期接受大腸鏡檢查;若有大腸癌家族史、肥胖、少運動、抽菸、不良飲食習慣者,則更應定期自主安排無痛腸胃鏡健康檢查,降低疾病的發生機率。 延伸閱讀: 蔬菜、水果可互相取代嗎? 防疫、防流感先顧好免疫力! 日行「這項飲食」策略吃出高防禦 常運動、乖乖吃藥血糖還是高? 當心是這些藥物在搞鬼 
-
2020-02-18 名人.好食課
喝低脂鮮乳少了營養又容易發胖?營養師破解4大迷思
近年來,網路上盛傳著低脂的迷思,但多是似是而非,或者過度解釋了文獻,像是低脂鮮乳含有澱粉會導致肥胖,或低脂鮮乳流失了許多營養。有些媒體報導研究指出低脂乳品會提高特定慢性病的風險,但實際看了數據和文獻都可能不是這回事,這次好食課搜集了有關低脂鮮乳的四大迷思,一個一個破解給你看!迷思一、低脂鮮乳少了許多營養?我們主要需要從鮮奶獲得的營養成分,像是蛋白質、鈣質與維生素B2,這些營養成分在低脂和全脂鮮乳中的含量是相近的,所以低脂鮮乳的營養並沒有比較少。首先,我們要了解喝鮮乳的重點在於「蛋白質」、「鈣質」與「維生素B2」!根據台灣食品成分資料庫,每100克的全脂與低脂鮮乳,分別含有3克與3.1克的蛋白質、100與98毫克的鈣質,而維生素B2都是0.17毫克。從這個數據就可以知道,低脂鮮乳的蛋白質、鈣質與維生素B2等營養成分幾乎等同於全脂鮮乳。後來,網路謠言更明確地指出低脂鮮乳是因為脫去了部分脂肪,所以流失的是脂溶性維生素!這是真的嗎?根據台灣食品成分資料庫,低脂鮮乳的維生素A與維生素E等脂溶性維生素的含量,確實低於全脂鮮乳,但這兩種營養成分不是喝鮮奶的重點,我們維生素A的每日攝取量大多都超過建議攝取量。依據102-105年國民營養調查的結果,成年人甚至可以達到建議攝取量的130-206%,根本不需要特別補充維生素A。在維生素E方面,無論全脂或低脂鮮乳,維生素E含量在每天攝取量的佔比都很低。以成年男性而言,每天喝足2杯全脂鮮乳也才佔每日維生素E足夠攝取量的3.1%。因此鮮乳根本不是維生素E的主要來源!維生素E的主要來源為植物油、深綠色蔬菜、黃豆製品、全穀類、堅果等食物,可別放錯重點囉!迷思二、低脂鮮乳有很多澱粉?低脂鮮乳並不會額外添加澱粉,只是透過離心與標準化去除部分乳脂肪,翻看食品包裝上的成分標示就知道囉!因為是醫師、名人的說法,在網路上一度很盛傳,甚至也被媒體所引用,這個迷思超級好破解,但鮮少有人真的去查證。只要去看資料庫、食品成分和營養標示不就得了 1. 台灣食品成分資料庫的全脂與低脂鮮乳,粗脂肪量從3.6%減至1.3%,但總碳水化合物才增加0.2%,碳水化合物差很多嗎?2. 市售鮮乳的食品成分標示都是「生乳」,根本沒有「澱粉」。3. 市售鮮乳的營養標示,每百毫升的低脂與全脂鮮乳,總碳水化合物都是4.8克,相差無幾且幾乎都是乳糖,哪來的澱粉?所以不要人云亦云了!低脂鮮奶是沒有澱粉的!迷思三、喝低脂鮮乳容易變胖?會變胖是因為人體的熱量攝取大於消耗,與喝低脂鮮乳並無直接關聯,想要好好控制熱量的人,低脂鮮乳的脂肪含量較全脂少,熱量較低,低脂是更適合控制熱量的選擇!網路上也常引述一些文獻,指出喝全脂鮮乳的族群具有比較低的肥胖風險,反而喝低脂鮮乳的人容易肥胖?針對這個問題,好食課過去已經寫過一篇專欄來破解,在此簡單濃縮重點,有興趣的可以點擊下方專欄連結看更詳細的說明。專欄連結 ➤ 【營養迷思】喝全脂牛奶可以減肥?實情應該是這樣才對!這些研究大多是歐美國家做的,所以我們要考慮到國外的狀況,國外的低脂乳飲品常常會加入大量的糖調味,而民眾長期被教育「脂肪」可能帶來危害,而改選擇低脂乳品,但卻忽略了低脂「乳製品」(非鮮奶)有添加糖的問題!因此才有不建議飲用低脂乳製品的報導(連結)。然而,這是「低脂」造成的嗎?不是啊,是低脂乳製品「加了糖」造成的啊,並不是「低脂」本身的問題!而台灣的低脂「鮮乳」是不會加糖的,所以我們不要誤解研究了!迷思四、喝低脂鮮乳提高慢性病風險,甚至提高死亡率?研究指的是Low fat dairy而不是指Low fat milk,包含了許多「乳飲品」,這些低脂乳飲品成分相對複雜,可能含有糖、風味原料與添加物等成分。許多觀察性研究並未排除這些低脂乳飲品中其他成分的干擾,是低脂本身的問題,還是其他添加成分的問題呢?2018年媒體引述研究指出攝取低脂乳品會導致帕金森氏症、2019年又說喝低脂乳品的人死亡率較高?但我只能說研究不能這樣看,也不是這樣詮釋的! 以低脂乳品與帕金森氏症的報導為例,這是引述自2017年美國哈佛大學所發表的文獻(連結),學者從2個總數約12萬人的美國大型世代追蹤研究資料庫中,調取了25年的飲食與罹病數據進行分析。在這段時間內,有1,036人罹患了帕金森氏症,而學者統計分析後發現,攝取低脂乳製品的族群帕金森氏症的風險顯著較高。學者認為這與牛奶蛋白的攝取有關,但全脂與低脂牛奶的蛋白質含量又沒什麼差異,而且在這則研究中喝「全脂乳製品」並未提高帕金森氏症的風險,若喝低脂牛奶提高帕金森氏症風險是來自於牛奶蛋白,這又要怎麼解釋呢?如同上一段所提,國外有許多低脂乳製品會添加糖與其他原料,那會不會是因為這些人選擇低脂,但卻額外攝取了太多糖或其他成分呢?這篇研究並未將低脂乳製品作詳細分類,所以不得而知。我認為在沒有釐清研究中低脂乳製品的成分以前,以這樣的研究斷定喝低脂乳製品就會提高帕金森氏症風險,是有點太過武斷了!不只是帕金森氏症,死亡率的研究也是如此,這些大多屬於「觀察性」研究,而飲食、生活、生理有太多太多的變因,在觀察性研究中很難一一被排除,這樣就非常難去斷定因果關係!這些觀察性研究都是給予未來研究者一個「線索」,需要進一步去釐清彼此的因果關係才是對的,所以我們不需要因為這些研究而過度擔憂!這次的專欄,一次破解了4個常見的低脂鮮乳迷思,我認為最重要的就是減少糖的攝取,在乳品類方面,無論是低脂和全脂鮮乳都是好選擇,想要多控制點熱量的人,可以選擇低脂。但不管怎樣,都還是建議每天要喝足兩杯奶,才能幫助補充蛋白質、鈣質、維生素B2等營養成分!【本文獲好食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迷思破解】別鬧了!誰說低脂鮮乳沒有營養?一次破解低脂鮮乳的4大迷思】
共
114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