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1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搜尋
滋陰
共找到
146
筆 文章
-
-
2021-07-07 該看哪科.眼部
點人工淚液或以熱氣蒸敷眼睛改善乾眼,有效嗎?
Q:夏天太陽大、紫外線強、風沙大,眼睛分泌淚水不足,許多人出現乾眼症困擾。不少人會以點眼藥水、人工淚液,或以熱氣蒸敷眼睛、冰敷眼睛或喝枸杞菊花茶等方法緩解眼睛乾澀症狀,但有效嗎?A:更年期婦女因荷爾蒙改變,淚水分泌較不足,容易出現乾眼症症狀,常會感到眼睛乾澀不適;年輕人因用眼過度易造成眼睛乾癢、疲勞,提前有了乾眼症症狀。事實上,一般眼藥水並不會傷眼睛,但對改善乾眼症並沒有助益,如果點含有類固醇成分的眼藥水,長期使用易導致罹患青光眼、白內障。改善眼睛的乾澀,可以熱毛巾熱敷眼睛,再加上眼部按摩;但冰敷眼睛就不建議,因冰敷時雖會感覺眼睛很舒服,但隔天因淚液循環凝止了,會感覺到眼睛更為乾澀。枸杞菊花茶具有滋陰清肝明目的功效。多吃枸杞,可以降心火,對肝腎陰虛造成口乾舌燥、眼睛乾澀有效。
-
2021-06-28 養生.聰明飲食
「冬病夏治」!中醫建議夏天養心多吃紅色食物
炎炎夏日,氣候悶熱,中醫有「冬病夏治」理論,中醫師吳明珠表示,夏天要養心,「夏屬火」,人體五臟中的「心」亦屬火,建議應掌握夏天時機,好好養心,提前預防冬天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的發生。根據「四時五行」養生概念,「紅色食物入心」,吳明珠建議,夏天不妨多吃紅棗、紅鳳菜、胡蘿蔔、番茄、蘋果、西瓜等紅色食物,可以補心又滋陰。俗話說:「春吃芽、夏吃瓜」,夏天是各類瓜果成熟的季節,也是個涼補的好時機。吳明珠指出,瓜類可以清熱涼血、解暑祛濕,可以多吃冬瓜、絲瓜、苦瓜、黃瓜、木瓜、南瓜等瓜類養生;西瓜、哈蜜瓜等水果則要適量食用,西瓜又稱為「天然白虎湯」,白虎湯是知名的消暑中藥,但西瓜很甜,不能吃過多,因為過食寒涼,會產生反效果。
-
2021-06-09 該看哪科.傳統醫學
疫情警戒延長 中醫師:按壓這些穴道提升免疫力
新冠肺炎疫情三級警戒延至6月底,除了戴口罩,勤洗手,避免不必要的與人接觸,居家時間延長,外出運動機會也大幅減少,南投醫院中醫科推薦在家可多按摩3穴位,居家保養提升自我免疫力。南投醫院中醫師賴卉蓮說,適合養氣穴位包含氣海、關元,氣海為先天之氣聚集之地,關元則貯存先天元氣,以大拇指指腹按摩可以達到調補元氣的作用,體質偏寒者也可搭配溫敷,有調中補氣之效。氣海穴位在肚臍下1.5寸,約食指中指併攏的寬度:關元,肚臍下3寸,約食指到小指併攏的寬度。補腎穴位,太谿、復溜。賴卉蓮說,中醫認為「腎為先天之本」,太谿為足少陰腎經的原穴,腎經的氣血都由此向外轉輸,按壓太谿可以補腎陽益腎陰;復溜為腎經的經穴,也是治療身體水液失調的要穴,按壓復溜有補腎滋陰、利水消腫的功效。太谿:足內側,內踝尖後方與阿基里斯腱之間的凹陷處。復溜,位在小腿內側,太谿上2寸,約食指到無名指的寬度。補脾胃穴位,合谷、足三里。中醫認為「脾胃為後天之本」,賴卉蓮說,合谷屬手陽明大腸經,具有疏散風邪、和胃通腸的功效;足三里屬足陽明胃經,具有健脾合胃補益氣血的功效。按壓合谷足三里可改善腸胃機能,促進營養吸收及代謝,提升免疫力。合谷,拇指與食指併攏,肌肉隆起最高點。足三里,膝下三寸,約四指幅,脛骨旁開一寸,約拇指的寬度。賴卉蓮醫師提醒,在按壓穴位時,同一穴位可按壓約1至2分鐘,有酸、麻、脹的感覺即可達到效果,不需用力揉壓,以免過度刺激反而受傷。疫情當下,避免外出的同時,除了藉由規律作息、飲食均衡保持抵抗力,在家時不妨按壓穴位來提升免疫力。
-
2021-05-22 該看哪科.傳統醫學
中醫「滋陰潤燥」從體質調理 擺脫女性更年期乾澀困擾
58歲洪太太停經約兩年後,開始出現更年期現象。除了典型的潮熱、盜汗等症狀,洪太太尚伴有嚴重的陰道乾澀,讓她總坐立難安、苦惱不已。雖曾至婦科診所就醫,然而,醫生施予的塞劑、潤滑液總是效果短暫,多次進出婦產科也讓她感到羞赧。最後,洪太太來到台北慈濟醫院,試圖尋求中醫調理改善不適,中醫部許雅婷醫師以「滋陰潤燥」方式為她治療,服藥1周後效果顯著,經3個月調理,洪太太順利回歸正常生活,不再受私密處乾澀問題所擾。根據《黃帝內經》記載:「女子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隨著年齡增長,內分泌、荷爾蒙會日漸衰退,約在七七(49歲)前後,月經週期變得不規律,一直到完全停止後的一段時間,皆為更年期階段。台北慈濟醫院中醫部許雅婷醫師指出,在中醫,更年期屬腎陰虛;中醫的腎,類似西醫的內分泌系統、陰則可解釋成荷爾蒙。更年期的女性,因腎陰虧虛,臟腑得不到滋養,就如同不斷空燒的鍋爐,越燒越熱、越燒越乾,而中醫的觀念中,肝、心、脾、肺、腎,五臟會交互影響,因此更年期所造成的影響相當廣泛,除潮熱盜汗、口乾舌燥、五心煩熱、全身痠痛、淺眠易醒、焦躁易怒外,尚可能產生性慾低下、陰道乾澀等症狀。「與西醫治療更年期的角度不同,中醫的治療著重體質的調理;透過問診、觀察脈象、舌頭等,辨認患者體質,進而發展個人化的精準醫療。」許雅婷醫師表示,除用知柏地黃丸、何首烏等「滋陰潤燥」的藥材調理外,民眾也可透過日常保健,緩解更年期不適。首先,需補充足夠的水分,每日飲用量為體重公斤數的30倍(毫升);若想額外做一些食療,則可食用白木耳、蓮子、百合等富含膠質的食物。另外,按壓三陰交、神門、耳神門等穴位,也有助改善更年期的生活品質。許雅婷醫師提醒,若像洪太太這樣,以嚴重陰道乾澀為主述者,建議先至婦產科就診排除細菌感染等問題,再行調理,更能對症;千萬不要諱疾忌醫,更別因為乾澀就一直清洗私密處,過度清潔只會加重病症。最後也呼籲,想要進行中醫調理的民眾應尋求專業中醫診療,切勿迷信偏方或自行服用來歷不明的漢方成藥。★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1-05-08 該看哪科.婦科
母親節快樂!這個時期的女性,一定要特別注意這件事,才不會全身不對勁
將近60歲的洪太太停經約兩年後,開始出現更年期現象。除了典型的潮熱、盜汗等症狀,洪太太尚伴有嚴重的陰道乾澀,讓她總坐立難安、苦惱不已。雖曾至婦科診所就醫,然而,醫生施予的塞劑、潤滑液總是效果短暫,多次進出婦產科也讓她感到羞赧。最後,她試圖尋求中醫調理改善不適,台北慈濟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許雅婷以「滋陰潤燥」方式為她治療,服藥一周後效果顯著,經三個月調理,洪太太順利回歸正常生活,不再受私密處乾澀問題所擾。 隨著年齡增長,月經週期變得不規律根據《黃帝內經》記載:「女子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隨著年齡增長,內分泌、荷爾蒙會日漸衰退,約在七七(49歲)前後,月經週期變得不規律,一直到完全停止後的一段時間,皆為更年期階段。許雅婷指出:「在中醫,更年期屬腎陰虛;中醫的腎,類似西醫的內分泌系統、陰則可解釋成荷爾蒙。」,更年期的女性,因腎陰虧虛,臟腑得不到滋養,就如同不斷空燒的鍋爐,越燒越熱、越燒越乾,而中醫的觀念中,肝、心、脾、肺、腎,五臟會交互影響,因此更年期所造成的影響相當廣泛,除潮熱盜汗、口乾舌燥、五心煩熱、全身痠痛、淺眠易醒、焦躁易怒外,尚可能產生性慾低下、陰道乾澀等症狀。中醫治療著重體質的調理「與西醫治療更年期的角度不同,中醫的治療著重體質的調理;透過問診、觀察脈象、舌頭等,辨認患者體質,進而發展個人化的精準醫療。」許雅婷醫師表示,除用知柏地黃丸、何首烏等「滋陰潤燥」的藥材調理外,民眾也可透過日常保健,緩解更年期不適。首先,需補充足夠的水分,每日飲用量為體重公斤數的30倍(毫升);若想額外做一些食療,則可食用白木耳、蓮子、百合等富含膠質的食物。另外,按壓三陰交、神門、耳神門等穴位,也有助改善更年期的生活品質。 應尋求專業中醫診療,切勿迷信偏方許雅婷提醒,若像洪太太這樣,以嚴重陰道乾澀為主述者,建議先至婦產科就診排除細菌感染等問題,再行調理,更能對症;千萬不要諱疾忌醫,更別因為乾澀就一直清洗私密處,過度清潔只會加重病症。最後也呼籲,想要進行中醫調理的民眾:「應尋求專業中醫診療,切勿迷信偏方或自行服用來歷不明的漢方成藥。」 延伸閱讀: 。更年期症狀恐影響停經婦女職場表現 透過這些改變可幫助提高工作效率 。冷天仍燥熱出汗,是要更年期了嗎? 醫曝「更年期前3徵兆」:45-55歲婦女常見
-
2021-04-20 養生.抗老養生
「穀雨」回溫濕氣重,養生首重袪濕健脾 4種天然食材助清熱理氣
穀雨作為春天的最後一個節氣,俗諺是這麼說的:「清明斷雪,穀雨斷霜」,意思就是從這個節氣開始,霜雪終於徹底遠離了。杜甫詩寫到:「蜀天常夜雨,江檻已朝晴。」正是形容這種夜雨晝晴的風情。自此開始,豐沛的雨水使得浮萍大量繁衍,依隨河水漂浮而生,成為獨特景觀,鳴叫的斑鳩(一說為布穀鳥)似乎在催促著人們切莫怠惰,趁著春光明媚的日子,辛勤工作,才能收得百穀綿延。桑樹和麻樹上頭,也開始見到戴勝鳥,自然景緻在在提醒人們,時至暮春了。日出穀雨茶,畫五毒驅毒蟲《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寫道:「三月中,自雨水後,土膏脈動,今又雨其谷於水也。雨讀作去聲,如雨我公田之雨。蓋谷以此時播種,自上而下也。」穀雨作為播種天,此時也是春茶的收成期。因應冬蟄毒蟲的復甦,民間祈求農作物豐收,闔家老少平安,因此也會張貼「穀雨畫」,《青齊風俗記》提及:「穀雨日畫五毒符,圖蠍子、蜈蚣、蛇虺、蜂、蜮之狀,各畫一針刺,宣布家戶貼之,以禳蟲毒。」或以五色彩圖剪五毒型態,貼在門楣,藉此驅走毒蟲災厄。古代詩人特愛穀雨,不只是飄雨的美景令人流連,雨聲品茗也是一大特點。「清茶素琴詩自成,品茶聽雨樂平生;滾滾紅塵多少事,都付南柯無跡尋。」一縷縷的輕煙在山谷間飛盪,一縷縷的茶香也在杯中縈繞,增添生活的閒適與情趣。清明之前的採摘茶,稱為「明煎茶」,芽葉細嫩,茶味醇和;清明後、穀雨前的採摘茶,則稱「雨煎茶」,天清地明的茶葉水分飽滿,茶湯鮮濃;穀雨到立夏間的採摘茶,就稱作「穀雨茶」,又叫「二春茶」,此期的芽葉肥碩,茶香餘味悠長。沏上一壺穀雨茶,令滿室充塞著幽幽茶香,坐臥悠閒,細細品啜,感受煙雨好春光。穀雨陰沉沉,首重祛濕疏暢曆書提到:「斗指癸為穀雨,言雨生百穀也。時必雨下降,百穀滋長之意,蓋本於此。」穀雨起,降雨增多,空間濕氣滯重,處於春夏之交的氣候,容易受到濕邪入侵,呼吸道過敏、脾胃毛病、筋骨、神經痛、失眠等疾,應運而生。俗諺指出:「穀雨陰沉沉,立夏雨淋淋。」綿綿濕雨一方面為農作物帶來滋養而豐收,像是春茶、梅果、牡丹、香椿等,另一方面卻也使得情志受到影響,心頭彷彿烏雲滿布,中醫學理說:「濕邪是萬病之源。」特別是在春夏轉變之際,早晚溫差漸大,此時,保持內外平衡就顯得相當重要。飲食上首重脾胃祛濕 清熱解毒健脾理氣《素問.保命全角論》說道:「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春天肝木旺盛,穀雨期間脾臟暢旺,依順四時養生的原則,飲食上首重脾胃祛濕,一來清熱解毒,二來健脾理氣,三來祛濕舒筋。以下列舉相關食材,彙整如下:1.香椿:農曆三月三,正是香椿芽上市的節令菜,又稱作「樹上蔬菜」,俗諺說:「三月八,吃椿芽。」《本草綱目》記載:「香椿可以祛風解毒,椿葉可生髮,樗根疸。祛蛔蟲。」《唐本草》也寫到:「葉煮水,可以一洗瘡、疥、疽」,可說藥食兼用,具有健胃理氣、止瀉消炎等效用。2.黃豆芽:味甘、性凉,入脾、大腸經,具有多種維生素,可預防心血管硬化、調節膽固醇,具有清熱明目、補氣養血等功效。3.馬齒莧:甘、酸、涼,歸肝、大腸、膀胱經,又名長命草、五行草,《新修本草》記載:「主諸腫瘤疣目,搗揩之;飲汁主反胃,諸淋,金瘡血流;用汗洗唇,面瘡。」主治清熱解毒、涼血止痢、利尿除濕、帶下癰腫惡瘡等症。4.桑葚:性寒、味甘、酸,歸心、肝、腎經,又名桑果、桑棗,汁濃似蜜,香甜可口,營養價值極高,可食用亦可入藥,可預防血管硬化、皮膚老化,具有滋陰養血、生津潤燥、補肝益腎、緩解眼睛疲勞,提升免疫力等功用。循令食.家の味♦ 薑絲椒芽湯食材:紅椒一顆、黃豆芽五十克、薑絲、麻油、白醋、食鹽、太白粉各適量作法:1.黃豆芽洗淨、紅椒切成小塊,備用。2.油鍋預熱,黃豆芽入鍋煸炒,倒入白醋炒至八分熟,起鍋,備用。3.取鍋加水和雞湯,放入薑絲,待煮沸後加入紅椒,再放入炒好的黃豆芽、適量調味料,燉煮三分鐘。最後,調入太白粉勾芡,淋上麻油,即成。♦ 韭陽鹹粥食材:韭菜三十克、梗米五十克、鹽適量作法:1.韭菜洗淨、切段,備用。粳米洗淨,備用。2.取陶鍋,加入適量水,放入梗米和韭菜一同熬煮。3.待熟爛後,調味即成。※本文摘自博思智庫《循令食 家の味:24節氣歲時紀》 作者:陳品洋出版社:博思智庫出版日期:2021/02/04
-
2021-04-16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荸薺加蔥煮湯可排石? 醫師:偏方可能延誤病情
南投縣60歲王姓婦女曾經罹患腎結石,她擔心復發,聽說荸薺加蔥煮湯可以排石,每天認真喝。醫師表示,喝荸薺湯也許能排出小顆結石,但多喝水也能達到效果。患者需依結石大小與位置不同,安排適當的治療方式,提醒別擅自嘗試坊間秘方,延誤病情。南投醫院泌尿科醫師李昇平說,患者疑似罹患腎結石,會先安排尿液跟X光等基本檢查,若結石可能性高,會進一步安排詳細的靜脈腎盂攝影(IVP)或者是電腦斷層檢查,確認結石位置跟大小,結石大小與位置不同,治療方式也不同。李昇平說,小顆結石會以藥物治療並請患者攝取大量的水,小於0.5公分的結石可能會自行排出,若較大顆的結石、合併感染或是腎臟積水嚴重患者,就會建議內視鏡結石手術或體外震波等治療方式處理。南投醫院中醫師賴卉蓮說,如有腰部疼痛、尿血等症通常屬於急性發作期,此時是濕熱夾雜的狀況,就會用清熱袪濕法為主。如果是小便微微澀痛,容易口乾腰痠等陰虛表現,屬陰虛火旺的情形會用滋陰清熱的方法。如果病患有容易疲倦、腰膝酸軟無力或是反覆發作腎結石的比較偏氣虛體質治療就會以補氣為主。排腎結石的偏方百百種,營養師陳佳祺說,荸薺口感甜脆屬於五穀雜糧類,荸薺每100克熱量為67卡,富含水分(82.6克)與碳水化合物(14.5克),荸薺蛋白質含量低,可作為低蛋白點心如馬蹄糕,補充腎臟病患熱量。荸薺與其他主食類相比,鉀含量高,每100克荸薺含有461毫克的鉀,學理上對於血壓調控、利尿有正面效益。但疾病應找專科醫師諮詢討論,單看網路資訊或是偏方,可能會攝取到不正確的訊息而無法改善症狀反而延誤就醫時機。針對容易結石的患者,多喝水、均衡飲食、多吃蔬菜纖維,定期追蹤以預防復發。
-
2021-04-13 該看哪科.婦產科
中醫改善排卵痛 助女子順利懷孕
一名30歲女子想趁年輕有體力時趕緊生寶寶,努力超過半年卻一直失敗,加上開始工作後,平時來得很順的月經,卻總在排卵期發生少量出血、腹痛合併腰痠情形,透過4個月針灸加中醫治療,排卵期不適症狀獲得改善,終於得以順利懷孕。亞洲大學附屬醫院中醫科醫師陳書怡指出,這樣的門診的案例並不少見,患者通常自覺身體健康,卻總是「做人」失敗,到西醫門診檢查並無特殊問題,僅被叮嚀放輕鬆應能順利懷孕。她說,大約五分之一女性會在排卵期出現3到12小時的單側腹痛,又稱排卵痛或經期間腹痛,對於備孕女性而言,此疼痛為最直接簡單且無害的排卵日提醒,常規治療上多以止痛藥為主,嚴重一點的患者可能會使用避孕藥治療,但在確認排卵痛之前,須經由必要檢查,排除子宮內膜異位症、卵巢腫瘤、骨盆腔發炎,甚至闌尾炎、子宮外孕等,上述疾病都會加重排卵期疼痛。但為什麼正常女性也會有排卵痛呢?陳書怡說,卵子在濾泡中成熟排出,才有機會孕育新生命,在這樣的破卵過程中,濾泡中的液體(或些微的血)會跟著流出,影響腹膜的張力,進而誘發疼痛反應。她說,以中醫來說,排卵期是重陰轉陽的重要轉捩點,而肝氣的調達通暢是啟動機制的關鍵,舉凡肝氣鬱滯、腎陰虛、肝血不足的狀況,都是阻礙肝氣生發的問題,常以疏肝理氣、滋陰養血方向治療;此外,由於濾泡中的少量液體無法快速被自體吸收或排出,水液代謝失調,脾虛痰濕也是治療重點,常見於氣虛水滯、腎陰陽兩虛的女性,多囊性卵巢即屬此類。此外,身體結構空間不足或不對稱,常會誘發固定側的不適,因此身體結構的歪斜是身體氣血流通阻礙的最直接因素,排卵期腹痛伴隨固定側的腰酸背痛,或下肢疼痛,往往是肌肉筋膜造成,常以手法、針灸調理改善。陳書怡建議,育齡期的女性因應職場或家庭壓力而生的問題不可忽視,建議諮詢中醫師後,平時可飲用養陰疏肝茶(生薄荷3片、枸杞1小把、甘草1片、烏梅1顆)來培養好心情,同時在中醫經絡循行上,骨盆腔屬肝、腎經循行,與深前線筋膜走向類似,可強化核心運動,每天睡前不妨做「仰臥束角式」,舒緩緊繃的肌筋膜,如此才能身心舒暢,告別疼痛,享有好孕氣。
-
2021-04-09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控血糖先吃菜再吃肉?專家揭正確進食順序:大部分人都做錯
43歲張先生罹患第二型糖尿病,因工作長期應酬聚餐,兩年前體重達到130公斤時,眼睛腫脹、視物模糊扭曲,診斷為長期血糖過高導致視網膜初期病變,若嚴重恐失明。血糖控制不良+罹病時間 易致視網膜病變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中醫科郭建志醫師表示,正常醣化血色素為4.7至5.6,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和血糖控制不良、糖尿病罹患時間長短有關,再加上有高血壓、高血脂、肥胖的危險因子,視網膜病變更加惡化,因此,做好適當的體重管理與控制血糖是相輔相成的。有效控制體重 惟量是問為上策現今許多藥品主打抑制食慾、增加代謝和促進排便,這都是短期成效,若要維持長期健康,除了少吃高熱量食物,低熱量的食物也不能吃多,掌握「惟量是問」的關鍵,讓自己在用餐時能明確知道每一餐的總量及熱量;外食族購買超商食物時,可參考外包裝標示熱量,每日所需熱量的評估要考量自己工作耗用的體力多寡,避免因為攝取不足導致頭暈等狀況。糖尿病飲食順序 這樣吃才正確針對糖尿病,不少人都認為「先吃肉,再喝湯,飯後一盤水果剛剛好」,對此,郭建志指出,中醫治糖尿病分上消、中消、下消三階段,指的就是多渴、多食、多尿,這3多症狀處理好,達到滋陰補腎,血糖就會穩定;建議改變飲食順序,先吃低熱量水果,再喝湯,先吃肉再吃菜,吃完飯感覺8分飽就是剛剛好。良好觀念+規律作息 比藥物調整更管用而不分中藥西藥,只要能控制血糖、體重下降就是好藥嗎?郭建志說明,控制血糖要從生活飲食與運動調整最佳,若僅是透過任何藥物的幫助,沒有良好的觀念與生活作息,一時的瘦只會換來更久的胖,畢竟肥肉債不是一天造成的,建議要搭配醫囑、均衡飲食、少吃多運動。三餐份量不固定 小心身體會反撲此外,許多人因為要吃大餐,認為少吃這餐的份量,挪到下一餐吃並不會胖?郭建志強調,三餐不固定、暴飲暴食是無法控制血糖,後果還可能會導致更胖、注意力不集中、餓了容易生氣,建議要定時定量,吃少量澱粉、大量青菜,少吃精緻醣類或加糖,例如汽水、珍奶、蛋糕、麵包、餅乾、泡麵、鍋貼、甜食,以及油炸高脂肥肉、動物外皮與高膽固醇類的東坡肉、雞皮、炸雞排、炒花枝。高纖蔬果不能取代正餐 掌握攝取量是關鍵水果含有高纖維,用來代替正餐也不會胖?郭建志透露,鳳梨、芒果、蕃薯、南瓜、山藥等瓜果蔬菜,因為香甜、含糖量高,也不能一次吃幾顆當作正餐,應該要均衡飲食搭配,食物多搭配吃高纖低熱量的蔬菜類,或吃芭樂、火龍果、蕃茄等低熱量且有飽足感的水果類;掌控每一餐攝取的總量、熱量。延伸閱讀: ·愛吃甜食、油炸物易得糖尿病? 醫揭「關鍵原因」:小心還會傳給下一代 ·不甜的水果不會影響血糖可以多吃? 含糖量其實沒差!這些無糖食物也是陷阱 
-
2021-02-14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春節按「時」保養 健康事半功倍
一元復始,萬象更新,春節連放好幾天假,正是忙碌現代人休養生息的好時機,時辰與經絡息息相關,中醫師教你如何善用十二經絡養生法好好調理身心健康。中醫師公會全聯會常務理事陳潮宗指出,春節連假時,可善用十二經絡的養生法,對應十二個時辰,在此時段從事相對應的保養,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晚上11時至翌日凌晨1時的子時、1時至3時的丑時,分別對應膽經及肝經,是肝藏陰血功能發揮的最佳時機。膽經和肝經運行可幫助人體排毒,此時段一定要好好熟睡,才能有效排除毒素。建議可在睡前拍打腿部的膽經,以手指刮拭頭部,每次三分鐘,可改善氣血運行。早上7至9時為辰時,對應的是胃經。此時段最容易消化,吸收也最好,建議在早上9時前吃完早餐,且最好不要食用燥熱、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以免「傷胃敗脾」。晚上9至11時是亥時,對應三焦經。陳潮宗說,這是內分泌脈絡,此時身體開始進入準備休養生息的階段,可以從事聽音樂、靜坐等安心養神的活動;中醫師楊宗翰則說,「三焦」具有主持諸氣、疏通水道的作用,容易手腳冰冷的人可以睡前泡腳,有助促進三焦精氣的流暢,對身體健康、美容保健都很有幫助。另外,春天可多吃菠菜,菠菜富含維生素和微量元素,具有滋陰平肝,清理毒素、助消化的作用,可增強免疫力,促進身體新陳代謝,因此食用菠菜湯可說是春季養生的最佳選擇。有些年節習俗,也將菠菜當作長年菜,在初一食用。
-
2021-01-16 養生.聰明飲食
天冷吃火鍋血壓、血脂飆?專家點名火鍋地雷:湯底、醬料、油脂含量高!
今健康/郭家和 天冷吃火鍋當心血壓血脂飆 避開混濁湯底與高熱量醬料 天氣轉冷,民眾愛吃火鍋圍爐,同時又能暖胃進補。營養師提醒,火鍋料隱藏各種高熱量、高油脂的食材,攝取過量有可能對血壓、血脂、血糖造成不健康影響。營養師簡鈺樺說明,市面火鍋料不少屬於加工製品,如貢丸類、餃類等,鈉含量跟油脂含量都偏高,三高或慢性病患者吃火鍋時要特別注意。 簡鈺樺指出,吃火鍋要注意湯底選擇,一般而言較建議原味鍋、蔬菜鍋、昆布鍋,而麻辣鍋、酸菜白肉鍋不僅熱量高,含鈉量也偏高,容易升高血壓,若有腎臟疾病應該避免。高血糖族群則要注意,牛奶鍋、起司鍋的湯底容易升高血糖。營養師提醒,吃火鍋時盡量不要選擇太混濁的湯底,也可以在煮料前先喝湯,避免整鍋湯底最後充滿油脂、含鈉量甚至普林等。 此外,火鍋的沾醬選擇上,可以少量醬油為基底,搭配蔥、蒜、辣椒、香菜等辛香料即可。重口味的沙茶醬、花生粉醬、美乃滋醬料盡量避免。簡鈺樺說明,醬料容易隱含油脂與熱量,如一湯匙花生粉就超過45大卡以上,有些醬料製程中會加入糖粉或泡在沙茶中,一不注意容易吃下過量油脂。 吃火鍋也可以不發胖?營養師教4招減少油脂攝取 如果正在減肥或體重控制,吃火鍋時可注意幾個原則,減少熱量超標。簡鈺樺建議,可以將火鍋丸類換成青菜類,丸類1-2顆熱量高達50至100卡,青菜煮熟後半碗約25大卡為一份(未考慮吸附湯底熱量),還可補足外食族平日少吃到的青菜。此外菇類、木耳、海帶相較於葉菜類不易吸收油脂,也是吃火鍋時可搭配的蔬菜選擇。 肉類和蛋白質選擇上,盡量避開梅花肉片等白色油脂比例過高的種類,可選擇魚肉、雞肉等等。豆類食材可以板豆腐或嫩豆腐,取代容易吸附油脂湯汁的凍豆腐與百頁豆腐。就能減少熱量與油脂攝取量。 吃火鍋搭配澱粉類主食時,建議採取份量代換。簡鈺樺解釋,如果已經吃到南瓜、芋頭、冬粉等食物,可直接替換該餐的白飯量。麵條類則推薦烏龍麵較不易吸附湯汁。相反地,冬粉雖然熱量低,但易吸附湯汁和油脂,吃火鍋時可以先煮冬粉,避免浸泡在煮過各種料的湯汁中,吃下太多油脂。 高普林火鍋料比海鮮更危險?痛風族群少吃這幾樣 海鮮火鍋受到不少人喜愛,痛風族群吃火鍋除了注意海鮮份量,更要避免熬煮、燉煮過久的湯底。此外,小火鍋常見豬腸、內臟類也是高普林食物。加工品與貢丸類,油脂含量偏高,易阻礙尿酸排出。簡鈺樺建議,痛風族群煮火鍋時,除了注意高普林之外,還要有蛋白質不過量攝取的觀念,肉類、魚類、豆製品不要大量攝取,避免影響身體尿酸。 冬天進補除了火鍋之外,國人也愛吃薑母鴨、燒酒雞、羊肉爐等料理。營養師提醒,薑母鴨、羊肉爐的湯底也含有高普林,痛風患者應避免攝取。糖類也是痛風患者容易忽略的地雷,尤其民眾吃火鍋喜歡搭配蜂蜜水、檸檬水等飲品,這類飲料皆含有高果糖糖漿,一樣會升高尿酸導致痛風發作,有相關疾病的民眾還是要多加注意。 《延伸閱讀》 .冬季進補先看「自己缺什麼」,中醫:補錯恐傷身,台灣以滋陰潤燥為佳 .冬日進補之際在立冬!立冬進補暖身贏在起跑點,這3種人更要補!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0-12-11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冬天就是要養腎!吳明珠教你怎麼吃「黑色食物」養好腎
編按:冬天最脆弱的部位是腎,我們能做的就是在疾病易犯季節多預防,例如:早臥晚起、穿著保暖、按摩、飲食等養護腎氣。養生融入生活之中,才能達到最高效益,在我們吃的部分,其實有很多養腎的食物,只要每天融入一些,調整食譜,加一些進到料理來,也能吃出好腎氣。補腎的食物非常的多,而且都是隨手可得,經濟又實惠,只要每天變化料理方式,就能吃出好腎。而補腎食材首選第一便是黑色食物,中醫認為,色黑者入腎,黑色屬水,水走腎,想要補腎可多吃黑色食物。補腎好食材黑芝麻:具有補肝腎、潤五臟,補充腎氣、填腦髓的作用。男人吃更好,因為含有鎂,能夠增強男性精子活力,增強生育力。黑木耳:補氣、生血、滋潤,對貧血、便祕,腰痠腿軟的人非常有幫助。黑棗:黑棗含有蛋白質、脂肪、糖類和多種維生素,其中維生素 C 和鈣質、鐵質最多,有補益脾胃,養腎陰血的功效,女性宜多吃。黑豆:具有補腎益陰、健脾利溼、除熱解毒之效,可以養血明目,補虛烏髮;尤其針對腎陰虛特別有效。紫米:紫米具有滋陰補腎、益氣活血的功效。栗子:腎之果,治腎虛,腰腿無力,補腎益腰,健脾養胃, 強筋活血。冬天溫補最受益冬天是儲存能量最佳時刻,這時候我們比較少活動,吃得多,熱量耗損也小,所以,要食補以溫補為佳,大補會過頭,一時半刻吸收不了,反而會造成身體的虛不受補等情況,所以,身體正常情況下,在冬天只要性溫的食物來溫補即可。※本文摘自《吳明珠教你養好腎,不畏更年期:髮量豐盈、皮膚細嫩、性福滿意、好眠好脾氣,60歲就像40歲!》/作者:吳明珠/出版社:時報出版
-
2020-12-06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還沒發生就該保養!90歲老教授養腎法預防攝護腺肥大
在我的中醫診所裡,常常有年紀大的老伯伯跑來看診,一開始都說是因為睡不好。大家一定覺得睡不好可能跟心神不寧、用腦過度等有關,其實,老伯伯真正的問題在於腎虛。睡不好、跑廁所,就是不願承認腎氣不足。偏偏男人只要聽到腎虛,無論年紀多大,都很緊張,還會反駁「不可能,我還很勇哩!」我記得當朋友帶著她七十歲的爸爸來看診時,神情憂慮加上黑眼圈,倦容十足的說,睡眠不好,總是覺得很累無力,還會一直跑廁所,害他都不敢喝水,因此覺得口乾舌燥火氣大。問診把脈後,我告訴他,因為腎氣不足,影響到泌尿器官及膀胱的功能,造成攝護腺肥大,起初老先生還不承認,於是我一一問他:半夜都要爬起來尿尿兩次以上,尿尿時總覺得尿不乾淨?想要尿尿的時候,總要等一、兩分鐘才尿得出來?現在尿尿是不是無法噴很遠,變得又細又弱,還會滴尿?是不是有腰痠、怕冷、四肢冰冷的狀況?老先生的狀況就是腎氣虧虛的一種,這就是攝護腺肥大。在台灣六十歲以上的男人,一半以上都有攝護腺肥大的問題。再加上牽扯到「那話兒」的事,男人都不太願意承認,總覺得有失雄風,總要到嚴重症狀出現,影響生活時才會求助醫師。現在十個男人上門來看診,有九個都有這個毛病,在中醫來說,攝護腺肥大症屬「癃閉」的範疇,主要是因為年老腎氣衰,影響開闔,該開不開,輕則小便不利、點滴短少稱之為「癃」;若小便閉塞,尿不出來,病熱急症稱之為「閉」。兩者都是排尿困難,但輕重程度不同。攝護腺肥大還沒發生時,就該進行保養。其實攝護腺肥大的問題,男人早該在未發生時,就要進行預防及保養。我在讀中醫實習時,曾跟著一位老教授看診學習,我發現教授走路很快,手腳很靈活,看得出「腎氣十足」,尤其,看診時間兩小時不用中斷去洗手間,完全沒有老人家的樣子。大家好奇一問,老教授果然有一套「攝護腺保養祕方」,延年益壽,維持青春。老教授的「攝護腺保養祕方」:● 洗澡時,利用蓮蓬頭的強力水柱沖下體,從陰囊的根部、會陰到肛門口之間,冷熱水交替,達到紓活血流的作用。● 按摩,蹲下來,手掌從陰囊部位先輕按壓睪丸,若感覺有些痠脹則要稍加使力揉散,之後從腹股溝到會陰部,以打圈圈的方式按壓,將筋結或痠脹揉開,力道由自己感受,天天做,慢慢進步,不要一下子太過強力,反而傷了陰囊。● 泡澡或坐浴,以促進血液循環,來達到活血化瘀的作用。這點不只對攝護腺好,對全身都很好。● 規律早睡的生活作息、不憋尿,房事不可過於頻繁、也不必完全禁欲、避免久坐姿勢、不穿太緊的褲子,以免壓迫到攝護腺等。● 飲食方面要減少冰冷、辛辣、含咖啡因等刺激性食物,可多吃南瓜子、堅果類,或茄紅素的蔬果,例如番茄,有助於攝護腺的保健。九十歲的老教授從年輕就開始天天做這幾個養身法,效果非常驚人,從那時候開始,同期男醫師也都開始跟著這麼做,看來男人追求腎好,跟女人追求容貌一樣重要。腎經養生法╱按摩適合按摩腎經的時間為每日下午五到七點,一次按摩以十分鐘為佳。胸腹部的穴位穴位:可手握空拳,沿著身體中央線,從胸口到肚臍上,來回揉推。功效:強化腎經運行。關元穴穴位:在肚臍直下3寸,約四指幅寬處。功效:關元穴可收斂、閉藏元神之處,被視為「人的第二個心臟」,可幫助調氣。補腎好食材常吃黑色食物 養出好腎補腎食材首選第一便是黑色食物,中醫認為,色黑者入腎,黑色屬水,水走腎,想要補腎可多吃黑色食物。黑芝麻具有補肝腎、潤五臟,補充腎氣、填腦髓的作用。男人吃更好,因為含有鎂,能夠增強精子活力。黑木耳補氣、生血、滋潤,對貧血、便祕,腰痠腿軟的人非常有幫助。栗子腎之果,治腎虛,腰腿無力,補腎益腰,健脾養胃, 強筋活血。紫米紫米具有滋陰補腎、益氣活血的功效。黑豆具有補腎益陰、健脾利溼、除熱解毒之效,可以養血明目,補虛烏髮;尤其針對腎陰虛特別有效。
-
2020-12-05 養生.抗老養生
60歲看起來像40歲!吳明珠中醫師善用8養生法,快樂度過更年期
「我以前像小豬一樣很會睡,但到了更年期的時候,卻開始睡不好,隔天眼皮浮腫,眼睛還充滿血絲。我自己也用『中藥』來調理身體,又一次體認到中醫的博大精深。」 皮膚光滑、散發亮麗光彩的吳明珠,舉手投足間充滿優雅的自信!令人跌破眼鏡的是,她竟然已經60歲了!外型保養得宜、頭腦思慮清晰,要如何度過更年期的不適,變得更加快樂美麗?其實,她有這些養生秘訣。 更年期症狀熱潮紅、盜汗嚴重時,不要排斥吃藥治療 「更年期有種種不適應的症狀,但仍是要睡得好、提升免疫力、規律運動。若有嚴重的熱潮紅、盜汗等等,身體已經很不舒服了,不管你選擇中醫還是西醫,這時就需要藥物來協助,不要排斥。穴道疏通也很重要,讓身體四通八達的經絡,可以重新恢復順暢。」 吳明珠提到,自己更年期最明顯的症狀就是睡不好,隔天又要緊盯著電腦,疲憊無法消除的情形下,狀況會越來越差;此時她就秀出自己的一身好本事,向來幫大眾治病的她,也為自己診療開藥方,再加上維持體重、規律運動和泡澡養生,她安心快樂地度過更年期! 更年期會改變體質,睡得好更重要! 「我注重養生,不太喜歡吃藥,但是更年期身體也在適應,要滋陰補陽;所以我自己吃中藥來調整,消肝火、長肝血。」面對更年期身體的「大震盪」,吳明珠說一定要睡得好,讓身體有足夠的能量自我恢復;若是長期睡不好,等於讓身體長期負債,影響了其他的臟腑器官。 尤其是在不同時期的失眠:年輕時、更年期時、有慢性病時的睡眠困擾,治療方法也會很不一樣。血壓若降不下來,吃安眠藥會越吃越多;年輕人日夜顛倒,便容易肝火旺、痰濕,而更年期則可能肝氣上升,需要滋陰降肝火、疏肝解鬱。依據不同病因來作調理,盡量避免依賴安眠藥。 與其換大一號的衣服,不如每天做體重管理 「而且我們在更年期時,代謝速率變慢、雌激素分泌變少,身體容易變胖,脂肪堆積在腹部。我在更年期時,最胖胖到48公斤,比過去的我胖了4~5公斤。那時我在想,我是要丟掉衣櫃裡的褲子,重買新衣服?還是乾脆減肥好了?最後我選擇後者,用中藥調理加上運動,定期爬山和跳肚皮舞,我現在又能維持44公斤的體重。」 她透露年紀大了,臉要有點肉,看起來比較好看,她日常生活中喜歡吃有膠質的食物,偶爾吃一下豬蹄,牛奶、豆漿則是經常來一杯,尤其是豆漿,當中的大豆異黃酮幫助調整荷爾蒙,加上每天量體重,做好健康管理,讓她現在完全打破,大家對於60歲女性的刻板印象,目測減齡至少20歲。 女人50後皮膚乾燥,要比以往加強保濕 此外,她的保養還喜歡「照傳統來」,不去醫美「進廠維修」,而是靠著中醫疏通調理,食療、中藥、針灸之外,她還喜歡按摩與泡澡。 「每個星期我會用按摩、敷臉的方法保養臉部,還有我很喜歡泡澡,裡面會加上玫瑰、當歸、橘子皮、薑粉、浴鹽、魚腥草......一起來就要擦乳液。我們的皮膚, 30、40歲還好,到了50、60歲皮膚會更加乾燥,所以要更加強保濕。」 女人60更要活血化瘀,定期健康檢查 而身為中醫師的她,也會定期健康檢查,在更年期後加強保養的同時,她每兩年至少一次乳房攝影,每半年一次乳房超音波,近期加重心血管疾病與低劑量電腦斷層等的檢查,因為她相信「預防勝於治療」。 「以後我們會越來越長壽,既然活得久,生活品質就更重要!我現在會加強活血化瘀,不讓血管鈣化、預防失智症;讓自己好睡、好吃、好動。」 「有時候我們身體不健康,問題在於『腦』,有心事就說出來;我們身體的臟腑就是工廠,需要有好的原料才能有好的效能,因此食療、藥物、針灸這些好的要素,都要適時地運用,讓我們的工廠能夠成功經營、長長久久。」 吳明珠的養生秘訣 1. 每天都要睡得好,調整身體好安眠2. 每天泡澡心情好,促進血液循環、重視保濕3. 每星期規律運動,體重管理不要胖4. 定期健康檢查,預防勝於治療5. 若身體不適時,食療、中藥、針灸,多管齊下6. 要活血化瘀、疏肝理氣7. 喜歡喝豆漿,多吃富含膠質的食物8. 養生適當中庸即可,過猶不及 ●原文刊載網址 ●延伸閱讀:.有存款的話,把它拿來享受就行了!退休後,養老金什麼時候用?熟齡作家:就是現在.再忙,都要做對自己有要求的人!中年後,豐富生活和人生,給身邊的人帶來力量.你有骨刺嗎?低頭滑手機、彎腰搬重物增風險
-
2020-11-29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冬季進補先看「自己缺什麼」!中醫:補錯反而傷身
台灣人有個在立冬這天「補冬」的習俗,除了補足一年辛勞之下所耗費的精神與體力,也為入冬之際作個準備,讓自己有個暖和健康的身子應對。天冷民眾普遍就是吃熱鍋,不過可不是凡吃熱鍋就算是進補,進補也要補的對補的健康,以避免吃出健康問題來。 進補應先了解個人體質,缺什麼補什麼。 澄明中醫診所游尚副中醫師表示,「補的正確」、「補的健康」是進補的先決條件,若忽略中醫的進補原則,甚至錯誤食用,可能會導致身體出現不適。提醒民眾在進補前應先充分了解進補的原則及個人體質,如此一來才能正確地進補,也才能在無副作用的情況下更有效的發揮作用。 游尚副中醫師指出,進補的首要條件在於「有無虧損」,如氣虛者益氣、血虛者補血、陰虛者滋陰、陽虛者溫陽。若有食慾不振、腹脹腹痛、舌苔白膩或黃膩等情況者不宜進補,應先就診治療並調理。 台灣地處亞熱帶地區,氣候較為濕熱,加上現代人大多營養充足甚至過剩,一般而言普遍沒有進補的需要,反倒是常見「痰濕」問題,身體代謝能力不佳,無法順利排出體內的代謝廢物,甚至可能有三高問題,過度錯誤的進補反而增加身體負擔。 台灣進補以滋陰潤燥為主 並留意避免生冷及作息 入冬後台灣人普遍愛好薑母鴨、羊肉爐等鍋物,游尚副中醫師指出,台灣人最好的補冬食品並非燥熱上火的熱補,相較之下建議以滋陰潤燥的食物取代為佳,例如冬季大白菜、白蘿蔔、豆腐、木耳、南瓜、馬鈴薯等,以符合「秋冬養陰」及健康養生的觀念,並把握少肉、少鹽、少糖原則,以降低身體負擔。若要吃鍋物,游尚副中醫師建議可多加入各種菇類,季節轉換之際特別容易感冒,多攝取菇類,豐富的多醣體有助增強免疫力,無論是香菇、秀珍菇、美白菇、金針菇、黑木耳等,都有相當出色的強身效果。另外也要注意少吃生冷的食物,起居作息早睡早起,如此陽氣便能潛藏,符合立冬後「養藏」的原則。 吃鍋配啤酒易引痛風 進補常見NG行為別再犯 若要應景一下吃吃鍋物暖暖身,除了前述應注意的原則之外,游尚副中醫師也提醒應留意,吃鍋進補時有許多食物是不宜搭配的。例如吃鍋喝白酒,容易引起急性胰腺炎、胃出血;搭配啤酒則容易引起痛風;許多人吃完鍋物後喜歡喝冰飲、吃冰淇淋等,容易累積油脂,讓肝臟、血管壁「卡油」,最終導致血管硬化、中性脂肪肝等。 游尚副中醫師建議,應景2~3週吃一次鍋物是無傷大雅,但平常就應留意健康飲食。在吃鍋物進補時應以白開水為佳,適時補充水分,也可以喝仙楂烏梅茶幫助消除油膩、促進消化,另外也可以在用餐完畢後適量喝些茶清熱去火。而像是麻油雞等油脂攝取量較充裕的情況,建議可將脂肪較高的食材作些簡單的處理,例如將雞肉的雞皮去除,如此也有利減少不必要的脂肪攝取。《延伸閱讀》 .冬季養生、飲食、藥膳大公開 中醫:飲食加入辛香料更助暖身! .冬季保護心血管!溫差大易引心血管疾病,醫教4招保護好自己!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0-11-20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為好體質做助攻!預防秋冬3節氣病,中醫傳授調養對策
秋冬轉涼之際,不少節氣病症逐漸浮現,其中,最常見的就是咳嗽、過敏、乾燥3問題,該如何預防呢?邀請亞東醫院傳統醫學科醫師林巧梅分享,預防秋冬常見3節氣病的體質調養術,為好體質做助攻,就不怕病症纏身!秋冬節氣病1 喉嚨乾燥易咳嗽許多人到診後,都主訴「醫生我最近很容易咳嗽,喉嚨都乾乾的沒有痰」!林巧梅表示,秋令屬燥,秋主肺,所以乾咳是秋冬常出現的症狀。如果有乾咳狀況,不妨採用「蒸梨子」食療,但如果是痰多的咳嗽就不適合。中醫認為,梨子性涼味甘,能生津潤燥、清熱化痰,對於燥邪猖獗的秋冬季來說,是去除燥邪的好選擇。除了蒸梨子,也可以煮一些「百合南杏銀耳湯」來潤肺,緩解乾咳症狀。銀耳有滋陰補腎、潤肺生津等功效,對陰虛火旺無法溫熱滋補的人是良好補品;百合,有潤肺止咳的功效,是用來保養呼吸系統很好的食材;南杏,又稱「甜杏仁」,主要功效為潤肺、止咳及平喘。秋冬節氣病2 上呼吸道過敏不少人跟林巧梅反應:「醫生,我最近晚上睡覺很容易咳嗽,早上起床也是」。這類病人主要是身體免疫調節較弱,溫差變化容易引起上呼吸道過敏反應,建議要特別注意脖子的保暖,可圍著絲巾睡覺,早起運動也盡量圍著脖圍。而老一輩常說要吃的「西洋參川貝粉」,可以補肺氣並化痰止咳,十分適合呼吸道容易過敏的病人;但要注意如果是已經感冒、發燒、感染或是懷孕及服用其它西藥的人,食療之前仍需請醫師評估。西洋參,又稱為花旗參,具有補氣養陰、清火、養胃生津等功效,效果和人參差不多,主要是調整免疫系統、增強淋巴球吞噬作用,幫助抵抗外來感染。川貝,止咳化痰之效用較強,且有清熱潤肺的功效,痰多痰少均可使用,適用於肺燥或秋燥所致的咳嗽。林巧梅說,另外,也可每天花5分鐘按摩穴道,來固肺提升免疫力。最適合的穴道為合谷穴、尺澤穴。 秋冬節氣病3 皮膚乾癢脫皮「醫生我臉上皮膚都脫皮了,而且身體有點乾癢」!針對秋冬乾燥脫皮的現象,林巧梅指出,肺主皮毛,所以秋燥也會影響到皮膚,需注意洗澡溫度不要過熱,並選用較滋潤的沐浴乳,有些肥皂較不適合。另外,飲食上需避免太重口味及菸酒、烤、炸、辣等食物,作息需要盡量在晚上11點前就寢,因為太晚睡會耗傷人體內陰分,讓症狀加重;此外也可以煮白木耳百合紅棗湯來養血潤肺。穴道按摩上,建議可以按摩曲池穴、三陰交穴來緩解皮膚症狀。 林巧梅提醒,即將進入寒冷冬季,低溫會讓血液循環變差,出現如手腳冰冷、小腿水腫等狀況,推薦在家泡腳,從腳暖合起來。買一些生薑,不削皮切幾片,放入水中,水滾後先煮15分鐘,再加入泡腳桶的溫水裡,泡約20~30分鐘,可有改善血液循環跟消水腫的功效,另搭配按摩陰陵泉穴效果更佳;如果四肢冰冷情況較為嚴重的人,則建議可以加一些老薑及艾葉。 諮詢專家/亞東醫院傳統醫學科醫師 林巧梅
-
2020-11-11 養生.抗老養生
冬季進補千萬別瞎補!當心成為心腦血管病癌症的推手 不同年齡不同體質進補方法看這邊
冬季陽氣內斂,冬補順應自然;冬季人體新陳代謝減慢,消耗相對減少,更容易使進補的營養物質轉化的能量儲存於體內,從而扶正固本,增強抵抗力,能讓人擁有相對健康的體魄。說到進補,大多數人會選擇肉類——今天羊湯、明天燉雞、後天再吃魚。可這補了又補,身體沒見強壯,腰圍卻粗了一圈,過多的脂肪堆積又往往成為心腦血管病、癌症等的推手。因此,冬季進補,千萬別瞎補!冬季進補有「四忌」除了忌凡補必肉,以下四大忌也要避免:1.忌不分地域地域不同,氣候差異大,進補也各有側重點。天氣寒冷地區,進補宜用溫熱之味,像羊肉、羊排等,補品如參茸等,禦寒助陽的功效好。氣溫相對較暖和地區,宜清補,吃些雞、鴨、魚類是不錯的選擇;而雨量少氣候偏乾燥地區,宜潤補,如燉銀耳百合、冰糖雪梨等。2.忌不辨體質案例:三十歲的小王,前幾天因為加班較多,感覺身體特別疲憊,就喝起了父親的大補湯,但喝了三四次後,不但疲乏沒解,反而開始出現便秘、咽乾、牙齦腫痛的症狀。就診後,醫生表示,進補因人而異。虛者補之,像老年人生理機能減退,體質較弱,適合適量進補;而像青壯年,生理機能旺盛,並不需要特別大的進補,或者可以小補。不僅如此,“體虛”也分不同類型,補法不同:①陰虛生內熱,常口乾舌燥、心煩氣悶。可以選擇偏涼性的藥,如石斛、玉竹、麥冬等;食物可以適當多吃白蘿蔔、蓮子、冬瓜等。②陽虛生內寒,有四肢不溫、畏寒怕冷、大便溏薄等症狀。可以選擇健脾補氣血的藥,如山參、蟲草等,平時可適當吃桂圓、羊肉,用桂枝泡水飲用等;③氣虛患者,多有乏力氣短、自汗、食慾不振的現象,可以選擇補中益氣的藥材,如黃芪、人參;食物可以多吃些山藥、蓮子、茯苓等。④血虛患者,多面色蒼白、指甲易斷、失眠多夢,適合選擇補血的藥材,如阿膠、當歸、白芍。3.忌以藥代食不少人認為進補就是需要用一些中藥材,效果更好;更有甚者用補品代替一日三餐,這種做法也是不科學的。一來,藥食同源,其實很多食物的補益效果並不一定比一些昂貴的藥材差,像鐵棍山藥、板栗可健脾胃;紅棗、桂圓可養血安神……而且食補更溫和,對於身體太虛,難受補的人是比較好的選擇。二來,如果體質較差或是比較特殊,也可以將一些食材科學搭配,再加工處理,輔助提高效果,比如:腎虛者可將黑米、黑豆、黑芝麻等打成粉沖泡飲用;體虛者可在醫生指導下購買膏方服用。再者,人體對營養的攝取,主要是靠一日三餐等飲食,而不能僅靠營養補劑。《皇帝內經》明確指出:補品更適用於調養虛弱的體質。4.忌多多益善有些人認為,多吃點補藥總是好的,有病治病,無病強身。殊不知,過量的進補,也可能會加重脾胃、肝臟等負擔,使得消化系統功能紊亂,反而傷身體。立冬進補,推薦五個「三」一、「三」種蔬菜1.山藥:健脾開胃山藥是典型的藥食兩用的保健食品,健脾開胃,還有降低血糖的作用。清蒸山藥、煲山藥粥和蜜汁山藥是三種值得推薦的山藥吃法。2. 白蘿蔔:清理內火冬季氣候很燥,每個人的火氣都很大、情緒也容易激動。尤其是老人家血管很脆弱,在這種氣候下,著點急血壓更容易升高,若是適當喝點白蘿蔔汁也可以清理內火,不讓情緒產生太多波動。3.白菜:可以控糖一到冬天,市場上的大白菜最吃香,既便宜又好吃。俗話說,百菜不如白菜。白菜幫吃起來口感比較“硬”,很多人喜歡燉著吃。我燉白菜有時會放些海帶。比單獨吃軟菜控糖效果更好。二、「三」碗湯水1.黨參黃芪燉雞湯:補益氣血雞1只,黨參50克,黃芪50克,紅棗10克,薑片數片,調料:料酒,精鹽,味精。將材料洗淨加清水煲1~2小時。有補益氣血的功效。2.蟲草花燉老鴨:補虛益精蟲草花10克、老鴨1只、枸杞、大棗、黃酒、生薑、蔥白、食鹽各適量。將材料洗淨加清水煲1~2小時。有補虛益精,滋陰助陽的功效。3. 栗子羊肉湯:補肝明目枸杞20克,羊肉250克,栗子50克,鹽適量,胡椒粉適量。羊肉性熱,味甘,中醫多用於治療腎陽不足、腰膝酸軟、虛勞不足、貧血、產後氣血兩虛、腹部冷痛、體虛畏寒等症。枸杞能夠滋腎潤肺、補肝明目。栗子可用於養胃健脾、補腎強筋。羊肉性熱、板栗性溫,夏秋季節氣候燥熱,不宜多食,但冬天進補喝此湯就再合適不過了。三、「三」種水果梨、荸薺、蘋果、奇異果等不僅有滋陰清熱的作用,而且水分充足,富含維生素。1.梨:潤肺止咳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東方醫院臨床營養科魏幗2016年在健康時報刊文指出,在營養專家眼中,梨素有“天然礦泉水”之稱。中醫認為梨具有生津潤燥、清熱化痰的作用。直接生吃梨生津解渴,熟吃潤肺止咳。不過要注意,梨為性涼之品,多吃容易損傷人體脾胃,食之適量。2.甘蔗:清熱生津甘蔗是「補冬」的好食物。甘蔗甘可滋補養血,寒可清熱生津,尤其是吃了煎炒烹炸燒烤類的食物之後,喝點甘蔗汁正好能去去火。甘蔗含有的纖維多,常吃還可以提高牙齒的自潔和抗齲能力,民間素來有“立冬食蔗齒不痛”的說法。除了生嚼外,還可以做食療。3.蘋果:提供膳食纖維蘋果正是秋冬季上市的當季水果,相對好儲存。而且很多人天氣冷不敢吃水果,就可以煮蘋果或蒸蘋果吃。因為蘋果中怕熱的營養素極少,還能為我們提供膳食纖維。四、「三」杯茶飲天乾物燥的秋冬季節,常有咳不出、咽不下、嗓子乾癢痛的情況。當潤喉糖救不了你、抗生素又不能亂吃時,不妨對症泡上一杯藥茶,將呼吸道的種種問題拒之門外。1.羅漢果茶:清肺止咳使用時取羅漢果5~8克,去殼掰碎,用沸水泡後放涼飲用即可。可緩解慢性咽痛、乾咳,具有清肺止咳、清熱解毒、護嗓止痛的作用。2.石斛茶:生津利咽石斛具有滋陰清熱的作用,每天取10克斛單品泡茶即可,有條件者建議再加甘草、玄參、桔梗,煎煮後取水服用。腸胃功能差、脾胃虛弱者慎用。3.金銀花桔梗茶:生津利咽取金銀花5克,麥門冬5克,桔梗3克,生甘草2~3克,胖大海、藏青果各2~3克,開水沖泡,代茶飲。具有生津利咽、緩解口鼻乾燥、咽癢咽痛的作用。五、「三」種零食1.枸杞:補腎益精冬季寒冷,補腎正當時。枸杞子歸肝、腎經,立冬後吃點能補腎氣、平補陽氣,益精明目,養血,延緩衰老。2.栗子:補脾健胃中醫認為,栗子性平、味甘,具有補脾健胃、補腎強筋、活血止血的功效,又被奉為“腎之果”。而熟食板栗能和胃健脾,緩解脾虛。特別適用於脾胃虛寒引起的慢性腹瀉。3.松子:潤膚止咳冬季皮膚乾燥,老人易皮膚瘙癢,進食松子仁,能養液息風,滋潤肌膚,預防和輔助治療皮膚乾燥症。同時,松子仁每百克含熱量681千卡,常食之能給機體提供較高的熱量,尤其在寒冷冬季,對老年體衰、體虛者補充機體的能量,更是頗有裨益。(來源/轉載自《文匯報》)
-
2020-11-06 養生.抗老養生
明立冬進補聰明吃不要越補越大洞 中醫推薦補氣暖身湯
明天農曆立冬,民間習俗立冬進補,慰勞1年工作辛苦,也為即將到來冬天儲備熱量,嘉義長庚醫院中醫科醫師蔡盈盈說,可以煮一些平補氣血的中藥藥膳作立冬進補,推薦一帖適合一般民眾冬季食用的中藥補湯「補氣暖身湯」。蔡盈盈說,台灣氣候入冬後氣溫並不會馬上下降,大家普遍資源較多,食物較豐富,並不需要特別大補,提醒須減少熱量攝取,以免冬天發胖太多,尤其慢性病患者吃補更要謹慎,需要諮詢專業醫護人士。高血壓、糖尿病患者要避免過度高油高鹽菜餚,增加身體負擔;腎臟病患者飲用中藥湯需經中醫師調劑,控制鈉鉀等離子過度攝取;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如乾癬、紅斑性狼瘡、類風溼性關節炎等不可食用較偏溫燥的中藥材以免加重疾病症狀,慎選適合體質補湯方才能健康吃補,吃補完更健康!蔡醫師推薦適合一般人冬季食用的中藥補湯「補氣暖身湯」,除常見的黃耆、紅棗、川芎等補氣藥材,用黨蔘代替高價蔘類,麥門冬滋陰,吃完不口渴,枸杞疏肝明目,陳皮助消化,加入排骨或雞肉煮湯更加美味,暖身又不燥熱。補氣暖身湯藥材,包括:黃耆6錢、川芎5錢、黨蔘5錢、麥門冬5錢、紅棗5錢、枸杞3錢、陳皮1錢。作法將以上食材配10碗水浸泡半小時,大火煮滾後文火慢燉30分鐘,煮滾時可加入雞1隻或排骨2斤一同燉煮,食材煮熟後加鹽調味即可食用,若當餐吃不完須將藥材撈出不可重複加熱。燉煮的鍋具以陶鍋為上,玻璃、瓷器次之,不銹鋼也可,不建議用銅、鐵、鋁鍋,以免金屬離子和藥材產生交互作用。
-
2020-11-01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天冷吃羊肉爐進補? 中醫師眼裡的NG飲食習慣...吃多會上火
近期早晚溫差越變越大,身體易著涼,鼻過敏、上呼吸道感染、腸胃腹瀉等秋季好發的疾病紛紛出籠。衛福部彰化醫院中醫師張煒東提醒民眾,不只要小心著涼感冒,也要小心腸胃著涼,最好不要再喝冰水冰飲,而身體要進補,可以慢慢採取冬天進補的方式,但天氣不冷就要降低補藥的分量,以降低熱性。 忽冷忽熱 鼻過敏、搔癢患者變多張煒東說,這幾年來天氣的忽冷忽熱越來越嚴重,一天之內溫差變化更大,所以,很多疾病會在不相應的季節發生,簡單來說,往年冬季搔癢症的患者,今年在秋天就開始有些微的症狀出現,而往年秋天幾乎沒有中暑的案例,今年秋天也出現了,所以今後要注意的不單是節氣的問題,還要留意溫差所造成的身體狀況。張煒東表示,在最近門診有很多民眾因鼻過敏、上呼吸道感染感染而求診,因為早晚變冷,水氣凝結成露,而白天一樣高溫,因此空氣中的水分更少,更乾燥,古人稱為「秋燥」,當呼吸道的黏膜變乾燥後,抵抗力降低,容易發生過敏的發炎反應,也因為白天溫度仍然很高,導致許多人在入睡時,冷氣的溫度仍然設定在之前一樣的溫度才有辦法入眠,但是在半夜時溫度轉涼,這時就很容易著涼,造成上呼吸道感染等風寒情況。張煒東說,天氣無法改變,但可從行為改變,像是晚上將冷氣溫度調高,電扇也不要對著身體吹,這可以減少著涼的機會,而溫度變低也會讓四肢末梢的循環變差,所以晚上調高冷氣溫度,也可以減少關節痠痛或舊傷發作,或是肌肉僵硬不慎拉傷,最近腰頸扭傷的人也不少。另外,秋天戴口罩是很好的保護措施,可保濕與防止飛沫傳染。 涼性食物少吃 滋陰潤燥的食物為主張煒東指出,秋季好發的疾病還有腸胃腹瀉,通常是因為夏天吃太多冰品導致腸胃功能不佳,天氣一冷就讓腸胃系統著涼,還有人到了秋天還是繼續喝冷飲,繼續吃涼性的西瓜、苦瓜等瓜果類食物,而涼性食物會讓胃腸功能出現問題,造成腹痛腹瀉的情況,古人說「秋瓜壞肚」就是指這個。另外,有人不吃冰涼食物,也是腸胃不適,有可能是睡覺時踢被掀肚等情況導致風寒侵襲。張煒東說,溫差變化大時,身體對環境的反應和肝的協調功能有關。中醫說,肝主疏泄,主調達,所以在秋天季節變化時,有些人會覺得昏昏欲睡,整天提不起勁,這就是肝的協調功能較差,可以吃點牛排、牛肉湯、豬肝等補血食物來提高身體應對的能力。人的反應能力變慢,很容易有意外的發生,所以古人才說秋天是「多事之秋」。張煒東表示,當發現睡醒後還是很疲倦,那就表示身體已經受天氣的影響,在秋燥的食療方面,以滋陰潤燥的食物為主,如蓮藕、燕窩、銀耳、蜂蜜、梨等可以滋潤水分又不會過度寒涼的食物為主。也可以加強運動的質和量,從運動去加強改善循環。 秋天進補別太強 羊肉爐這樣吃剛剛好張煒東也提醒喜歡進補的民眾,在中秋之後的補養,可以慢慢採取冬天進補的方式,但是進補量不要太強,以羊肉爐為例,在天氣沒有很冷時,中藥包的劑量就要減半以上,依照天氣溫度的變化來調整,最好要加入大量的青菜,這樣可以減緩補藥的熱性,又達到補養的效果;燒酒雞的酒水比例,酒的部分要減少,甚至麻油可以不經過烹煮的過程,只要在最後添加即可。進補方式的調整,要隨著天氣的變化來改變,萬一太熱性,恐會造成睡不好、口乾舌燥、嘴破、便秘等身體上火的情況。(圖文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天冷就要進補祛寒! 但4種症狀不是說補就能補 秋天中藥進補養生 和這4類西藥併服恐影響藥效
-
2020-10-23 養生.抗老養生
霜降早晚溫差大易感冒 多吃這類食物滋陰潤燥
今天(10月23日)是傳統節氣的「霜降」,代表天氣變冷、開始降霜了,中醫師指出,這段期間由於白天與晚上的溫差變大,稍一不慎就容易感冒,應注意添衣,而在保養方面可選擇滋陰潤燥與行氣活血的藥材,可保健康。怎麼保養:台北市開業中醫師林大詠指出,根據傳統中醫觀念,認為秋為五行之金,並有肅殺之意,所謂「秋主肅降」,而且隨著日照愈來愈短,白天與夜晚的溫差可能達到7、8度以上,因此對於有過敏及氣喘毛病的中老年人和小孩,就需要特別注意保健,早晚外出不妨多添一件薄外套,以免使得過敏性鼻炎或氣喘發作。怎麼吃: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西醫結合科醫師詹雅閔則表示,在傳統節氣中,霜降並不像逢立冬或冬至有開始進補的需求,但她建議,從現在到進入立冬之降,民眾不妨選擇具有滋陰潤燥效果的食材,例如含有膠質的豬皮、海蜇皮和雞腳凍等,以及經過燉煮後會產生滑潤黏液的食材如山藥、木耳、川七和地瓜葉等,都是不錯的潤燥良品。怎麼烹調:除了潤燥之外,林大詠表示,若要迎接寒冷的冬天而作準備,此刻不妨選用具有行氣活血的食材,可幫助人體自我提升免疫力,抵抗冬天的疾病。他建議,不妨選用紅筋的九層塔或是芙蓉頭燉排骨或雞肉,就是一道不錯的藥膳,具有溫補及行血的功效,幫助氣血通暢。林大詠說明,九層塔有兩種,坊間鹽酥雞常用的九層塔,屬於青筋的九層塔,它是增加食物香度之用,至於用燉補的九層塔則是紅筋,民眾可到青草店詢問購買。林大詠和詹雅閔都表示,由於台灣地處亞熱帶,與以大陸北方為主的24節氣稍有不同,但目前還不適合以人參、補骨脂等熱補食材,則是確定的。他們並建議,由於這段期間空氣濕度較低,北方乾冷空氣逐漸南下,民眾平常應多喝溫開水來潤喉。【報導/記者詹建富;諮詢/中醫師林大詠、詹雅閔;出處/2008-10-23聯合報】(編註:文中受訪者職稱或有變更,敬請包涵)
-
2020-10-22 養生.抗老養生
秋天也中暑!醫囑兩種食物少吃和漸進式進補
秋意深,日夜溫差大,體質敏感者出現症狀,提前冬季癢,還有人被秋老虎熱到中暑,衛福部彰化醫院中醫師張煒東提醒民眾,最好別再喝冰飲,進補採漸進式,如果氣溫升就要降低補藥分量。張煒東表示,近日門診很多鼻子過敏、上呼吸道感染感染的病人,因為早晚冷,水氣凝結成露,白天卻高溫炎熱,空氣中的水分更少、更乾燥,古人稱為「秋燥」,當呼吸道黏膜變得乾燥,抵抗力下降,容易發生過敏的發炎反應。他說,中部地區白天溫度升高,飆高攝氏30度以上,許多民眾晚上設定冷氣溫度和夏季一樣才睡得著,但半夜氣溫轉涼,戶外戶內都冷就很容易著涼,造成上呼吸道感染等風寒情形,也容易增加關節痠痛或舊傷發作機率,最近腰頸扭傷的人不少,都跟肌肉僵硬不慎拉傷有關。張煒東說,這幾年來氣候變遷,一天之內溫差變化大,很多疾病在不該發生的季節發生,例如往年冬季搔癢症的患者今年秋天出現症狀,以前秋天幾乎沒中暑案例,今年秋天卻有人熱到中暑,今後要注意的不只是節氣問題,還要留意溫差變化造成的身體狀況。秋季另一個好發疾病是腸胃腹瀉,有些民眾夏天吃太多冰品導致腸胃功能不佳,有人到了秋天還是繼續喝冷飲,食用涼性的西瓜、苦瓜等瓜果類食物,古人說「秋瓜壞肚」,就是指涼性食物會讓胃腸功能出現問題,造成腹痛腹瀉的情況。張煒東說,溫差變化大時,身體對環境的反應和肝的協調功能有關,中醫典籍記載「肝主疏泄,主調達。」秋天季節變化時,有些人會覺得昏昏欲睡,整天提不起勁,這就是肝的協調功能較差,可以吃點牛排、牛肉湯、豬肝等補血食物來提高身體應對的能力。張煒東表示,如果睡醒後還是很疲倦,那就表示身體已受天氣影響,在秋燥的食療方面,應以滋陰潤燥的食物為主,如蓮藕、燕窩、銀耳、蜂蜜、梨等可以滋潤水分又不會過度寒涼的食物為主。也可以加強運動的質和量,從運動去加強改善循環。對於秋冬進補方式,張煒東建議採取漸進式,依照天氣溫度的變化來調整,以吃羊肉爐為例,若天氣沒很冷,中藥包劑量要減半以上,最好要加入大量的青菜,這樣可以減緩補藥的熱性,又達到補養的效果,避免太「熱性」,恐會造成睡不好、口乾舌燥、嘴破、便秘等身體上火的情況。
-
2020-10-16 養生.抗老養生
6種平民食材助秋季養生 中醫:關鍵在養肺,搭配茶飲更潤燥
進入秋天之後雖然天氣逐漸轉涼,但卻也常常還是有秋老虎發威悶熱難耐的情況,在季節轉換氣候不穩定之時,往往也容易影響身體健康,入秋更要注意身體保養,提醒民眾別因為秋季相較夏季而言較為舒適,就忽略了保養的重要性。 秋天季節轉換影響身心 留意過敏、情緒等問題 澄明中醫診所郭祐睿中醫師表示,即便是進入了秋天,台灣的秋天依舊偏熱,甚至因秋老虎發威,氣溫也常常還是會有超過33度的現象,季節改變之際氣候較不穩定,容易產生一系列的上呼道問題,包含慢性鼻炎或過敏性鼻炎,許多人的過敏開始加重,會出現鼻涕噴嚏,鼻塞鼻水、鼻涕倒流的問題,還會合併眼睛癢、鼻子癢、皮膚癢,再加上空氣乾燥,夜間不小心揉鼻子就會導致流鼻血,若不及早治療,未來就慢慢演變成鼻竇炎的狀況。除此之外,秋季也容易影響情緒,甚至會有心情不佳、抑鬱、憂鬱症等發生的可能,也應當留意。 秋季養生滋腎潤肺 避免利尿食物 郭祐睿中醫師提醒,秋季養生關鍵在滋腎潤肺,應多食用有助保養的食材,如梨子、白木耳、蓮子、山藥、豆漿、蜂蜜等,不宜吃太多會利尿的食物,如綠豆、咖啡、茶飲、玉米鬚茶等。在喝水方面也要注意別一次喝太多,以免造成小便過多出現身體水量不足的現象。另外,秋天的作息也很重要,建議早睡早起,而早上起來雖然有點涼意,但也暫時不需要穿太多衣服,以免到了中午又開始熱起來,流汗太多反而容易感冒。 潤燥五汁飲 養肺潤燥、預防感冒 為了預防秋燥造成的呼吸道及腸胃的問題,郭祐睿中醫師也推薦了入秋可飲用的「潤燥五汁飲」,養肺潤燥,預防感冒。 潤燥五汁飲 (一人份) 材料》梨子一顆、蓮藕兩片、甘蔗汁適量、蘆筍5根、酪梨半顆 作法》將蓮藕跟蘆筍煮熟之後,加入其他食材打汁後即可飲用。 功用》梨子跟蓮藕屬前季食材,潤肺滋陰,可以改善秋天引起的肺燥問題;甘蔗汁清熱幫助消化,適量可以改善肺跟腸胃發炎的現象;蘆筍富含膳食纖維跟葉酸,可以改善消化,幫助神經穩定;酪梨有維生素B1,除了可以預防憂鬱及情緒低落現象,還可以抗發炎、抗老化。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0-10-08 養生.抗老養生
寒露後氣溫降空氣乾,感冒病毒致病力增強!早餐多吃溫熱食物
今天(8日)是寒露,在廿四節氣排第十七,是冷熱交替的節氣。過了今天,告別酷暑,養生保健要重新調整了。中醫師陳明和說,寒露後氣溫較白露時更低,露水更多,原先地面上潔白晶瑩的露水快要凝結成霜了,且帶寒意,故名。寒露後,天氣漸漸涼起來,雨季結束,天氣常是晝暖夜涼。感冒病毒致病力增強 注意肺臟、心臟及腦血管疾病寒露後,氣溫下降、空氣乾燥,感冒病毒致病力增強,稍不留意極易致傷風寒,造成上呼吸道感染。此季節最要注意的是肺臟、心臟及腦血管疾病,如中風、老年慢性支氣管炎、哮喘、肺炎等疾病復發。老人及幼童應安排好日常生活起居,開始穿長袖衣褲,以避寒露節氣的外感邪氣,就能預防節氣所致疾病。陳明和說,熱冷交替,陰陽之氣開始轉變,陽氣漸衰,陰氣漸生,人體也會感應自然界變化出現特有病機:祛寒濕或寒燥之邪侵犯肺胃臟腑。當身體感受到初秋涼風加上雨露的濕邪,則易因「寒濕」侵襲肺胃,引起頭痛頭重、全身痠痛、咳嗽有痰而清、胃脹悶、食欲不振,大便稀溏等症候,宜用祛風散寒濕的薑蔥湯來祛寒濕。秋末轉燥,不宜熱補唯愈近秋末,寒氣愈重,濕邪減而燥邪增,寒濕轉成「寒燥」侵肺胃,會有頭痛畏寒、咽乾、鼻燥肌膚乾燥,咳嗽無痰,或痰黏咳不出,甚至用力咳而有血絲,氣逆喘息而口乾渴,胃脹悶,大便乾結等症候,則不可再食生薑、蔥、蒜頭類,需改以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杏仁、麥門冬、玄參、桔梗等滋陰潤肺燥的藥物來治療。唯芝麻不可過量,以免更化燥傷陰造成聲啞及乾咳不已。另一方面,早餐多吃溫熱食物,最好喝熱粥,像甘蔗粥、玉竹粥、沙參粥、生地粥及黃精粥等。因粳米、糯米均可健脾胃、補中氣。中老年人和慢性患者多吃紅棗、蓮子、山藥、鴨、魚、肉等。台北醫學大學藥學系教授楊玲玲也說,台灣不像大陸中原地區四季分明,秋分時節即已有寒意。因此,寒露後不宜熱補。可用山藥燉枸杞及排骨等,山藥本身含有多醣類,有益身體。若在寒露即用羊肉爐等熱補,恐怕身體也受不了。【報導/記者張耀懋;諮詢/中醫師陳明和;出處/2008-10-08聯合報】(編註:文中受訪者職稱或有變更,敬請包涵)
-
2020-10-08 養生.聰明飲食
秋燥養生指南:忽冷忽熱的秋天,靠吃提升免疫力
秋天的天氣忽冷忽熱,除了容易不小心感冒以外,還有討厭的過敏。日夜溫差大加上「秋燥」的威力,過敏兒的症頭也開始發作,呼吸道過敏的人會咳嗽、流鼻水等等,皮膚過敏的人會皮膚乾癢、蕁麻疹等等,身為過敏兒一員每次換季都是第一波有感民眾。中醫師表示「秋天是適合養生的季節 ,遇上秋燥健康從吃開始」,所以在秋天更需要吃補養生,把自己顧得臉頰紅潤、健健康康。現在來看看好吃兼顧養生的食物,適合在涼涼的秋進補一番吧!1.蜂蜜甜甜的潤燥養生,對於潤肺止咳很有效果,不過只適合乾咳久嗽的類型,如果有痰的咳嗽就不適合吃蜂蜜囉!另外蜂蜜也能改善皮膚乾燥的問題,容易皮膚乾燥的人可以趁秋季好好甜一下。2.山藥可以滋陰養肺、調整代謝,重點是澱粉含量低,吃了也不怕發胖,天氣冷來一碗四神湯再好不過了~3.南瓜有潤燥的效果外,還富含豐富的β胡蘿蔔素,經過人體消化轉換後可以形成維生素A ,保護呼吸道黏膜的健康。4.梨子可以清熱解毒、潤肺止咳,是對抗秋燥的好幫手。榨成果汁後加入蜂蜜,對滋潤喉嚨的效果更好喔~偷偷告訴你,宮裡的娘娘最喜歡的冰糖燉雪梨,除了止咳外還可以保養喉嚨。5.銀耳含有豐富的胺基酸,具有潤肺生津、緩解皮膚乾癢的效果。非常適合拿來製作甜湯的銀耳,可以製作成桂圓銀耳湯、冰糖雪梨銀耳羹等等美味的甜湯。秋天是螞蟻人正大光明吃補的季節,大家已經等不及要吃嗎?來源出處:扶原中醫診所
-
2020-10-02 科別.眼部
天氣轉涼好發乾眼症 空氣品質惡化也可能影響視力
時序進入秋天,部分民眾眼睛又乾又癢,甚至有異物感。南投醫院提醒,秋冬是乾眼症好發季節,長期配戴隱形眼鏡、空氣品質惡化、長時間使用3C產品、在冷氣房使用電腦也是造成乾眼症的原因。南投醫院眼科主任何建賢說,乾眼症常見症狀除眼睛乾澀,還伴有疲勞、紅癢、灼熱及刺痛感,對外界刺激敏感度增加。治療乾眼症,初步讓患者使用人工淚液來提供眼睛濕潤,稀釋發炎物質及降低淚液滲透壓,但仍需確認乾眼症的原因,例如某些患者可能是眼結膜構造問題所致,因此不建議自行購買人工淚液,應由醫師針對患者症狀,給予適合治療。南投醫院中醫科主任顔素美說,眼睛為肝經、腎經經絡所過之處,淚液分泌與肝腎之陰關係密切。因此中醫對乾眼症,大多以滋腎陰、滋肝陰的方式調理。乾眼症常用處方有滋陰明目丸、杞菊地黃丸、一貫煎等,除了枸杞子之外,還有熟地、黃精、石決明、夏枯草、菊花、川芎、川七、赤芍等,但須經由中醫師針對病患體質處方、調理。飲食保健上可飲桑椹汁或黑木耳、白木耳燉爛食用,取其滋陰作用,也可以枸杞子搭配菊花泡茶飲用。南投醫院提醒民眾應做好眼睛保健,避免長時間用眼、過度疲勞,讓眼睛充分休息。若有不舒服建議至眼科門診諮詢,依醫囑使用對自己較適合之眼藥水及人工淚液才能對症下藥。
-
2020-09-24 養生.聰明飲食
秋燥易感冒、過敏 順應節氣養肺5要點
●秋天易傷風感冒,常出現皮膚、呼吸道過敏疾病●秋養肺,多吃白色食物,如山藥、杏仁、白木耳、蓮藕●防秋燥,多喝水、多運動時序入秋,正值季節交替之際,氣候乾燥,日夜溫差逐漸變大,是容易傷風感冒的「多事之秋」,也易「秋燥」上身,造成免疫力下降,進而引發皮膚、呼吸道過敏疾病等問題。中醫師認為,秋天是最適合養肺的季節,應順應節氣變化「滋陰潤肺」。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吳建東表示,今年立秋是8月7日,所謂立秋三候「「一候涼風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蟬鳴」,天氣逐漸變涼,蟲鳴鳥叫逐漸變少,表示秋季開始。秋燥 易鼻乾、咳嗽、氣喘秋季的主氣是「燥」,秋天的燥熱之氣容易傷肺,影響人體的肺部等相關器官組織,如氣管、支氣管、鼻咽喉,以及與肺相互表裡的大腸。這些器官組織易與外界接觸,若太過乾燥,就易出現鼻乾、咳嗽、氣喘等症狀,也會有大便過乾、皮膚乾裂等問題。吳建東說,秋季有「初秋」與「深秋」的差異,今年秋分是9月22日,中醫以節氣「秋分」的前後區分為「溫燥」與「涼燥」。溫燥時太陽仍猛烈,體質偏溫熱的民眾會感到口乾舌燥、皮膚乾等;涼燥時已偏秋冬季轉換,中秋過後陰氣漸長,氣溫變涼,是肺部及脾胃疾病的多發時期。多吃山藥、杏仁等白色食物秋天是萬物收成的季節,人體陰陽代謝會出現「陽消陰長」,容易感冒、過敏疾病發生,此時該如何調養身體?吳建東指出,「秋養肺」,一定要多喝水,多吃白色食物來補肺養肺、舒緩秋燥,如山藥、杏仁、白木耳、蓮藕、薏仁、百合等,但要避免吃過於辛辣、燥熱的食物,如燒烤、油炸食物、麻辣鍋等。由於秋燥傷肺,建議多運動,可促進氣血循環、增強心肺功能;皮膚乾燥者,可考慮使用保水乳液,避免皮膚乾裂。日攝水分 成年人體重乘30癌症關懷基金會營養師葉嘉豐建議,秋天仍熱,民眾應攝取足夠水分,一日攝取水分約為成年人體重乘以30,例如70公斤成年人,一日至少應攝取2100㏄水分。又因季節轉換易感冒,飲食宜清淡,多攝取富含維生素C的芭樂、柚子、柑橘類水果,也能幫助維持免疫力,提升抗氧化力。
-
2020-08-29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半夜盜汗、頭暈疲憊 日常三招舒緩更年期不適
前陣子有位媽媽來看診,說自己睡覺一直盜汗、經常頭暈又總是很疲憊,擔心該不會是身體出了什麼問題...其實會有這些症狀,有可能是更年期到了!更年期一般發生在45-55歲前後,大約會持續3-5年,但我也有遇過患者經歷的時間比較久,超過5年,真的就比較辛苦了。在更年期時因為女性賀爾蒙逐漸減少,會導致出現心情煩躁、夜間盜汗、頭暈、熱潮紅及失眠等諸多症狀。從中醫觀點來看,更年期的症狀多為腎陰虧虛或兼肝氣鬱滯所導致,治療上以滋腎養陰、疏肝理氣為主,並會根據患者不同體質治療,幫助身體找到新的平衡。而除了中醫治療外,今天我也來跟大家分享日常中舒緩更年期不適的三大方法。【舒緩更年期不適】一、穴位按摩改善不適:平常可以多按能疏肝理氣的太衝穴、 安定情緒的神門穴。二、精油香氛放鬆心情:像是柑橘類、木質類和花類的精油都能幫助安定情緒、也能讓妳更好入睡。尤其玫瑰、茉莉等花類精油對調節女性賀爾蒙有很大的幫助。三、吃對食物更養生:可以多攝取補腎的食物,像是黑芝麻、桑葚及核桃,另外像是白木耳、豬腳凍和阿膠也可以滋陰。也要少吃刺激性、辛辣燥熱的食物。我常比喻更年期就是賀爾蒙搭雲霄飛車,妳會覺得身體狀態和心情都一直起起伏伏、陰晴不定。建議這段期間要保持身心放鬆,不要太擔憂,多運動和戶外走走,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興趣上,同時也可以藉由中醫治療來緩解不適的症狀,更優雅地與更年期和平共處。來源出處:許淳彰醫師FB
-
2020-08-23 科別.皮膚
狂流手汗不敢跟人握手 中醫師建議1湯藥助改善
蔡先生是房仲業者,天性樂觀開朗,適合業務、開發客戶,但他最怕2件事情,一是遇到凶宅或有阿飄的物件,另1個就是跟人握手。他從小就容易流汗,大熱天頭頂直冒汗,連掌心也溼溼的,跟人握手時,對方常是眉頭一皺,場面尷尬。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中醫內科主任蔡文興指出,多汗症是指全身或局部皮膚出汗過多,以手腳最為常見,即使沒有勞動、運動,即使是待在冷氣室也會冒汗。若症狀嚴重,可能影響工作、社交、人際關係,對患者心理與生理造成負擔,最近酷熱,氣溫動輒飆至37℃以上,對於多汗症患者來說,更是一大煎熬。多汗症為自律神經失調,交感神經過度興奮而引起汗腺分泌過多,多好發於緊張焦慮、要求完美的人身上,還容易合併脊椎側彎問題,影響到交感神經幹的穩定度,從而造成交感神經興奮,引起手汗症。從中醫觀點來看,體內所有水分為「津液」,當陰陽失衡時,就可能產生多汗症。蔡文興說,所謂「汗為心之液」、「心主神明」,情緒緊張會引起手心冒汗;另外,自汗多屬於氣虛,夜間盜汗則為陰虛陽亢。因為汗流得多、中氣不足,常常會感到疲累,甚至說話沒力氣。中醫診治汗流過多,建議飲用「生脈飲」。蔡文興指出,這帖傳統方劑成份單純,只有黨參、麥門冬、五味子等3味藥。黨參可補氣生津,麥門冬滋陰潤燥、五味子味酸收心氣,3者都是平價中藥,方便自行熬煮。如果手汗嚴重,更容易緊張焦慮,可在生脈飲添加黃耆補氣,再加上龍骨、牡蠣,以收鎮靜安神之效。煮法簡單,藥材為黨參與麥門冬各3錢、五味子1錢、黃耆1兩、龍骨與牡蠣各6錢。取1鍋盛2000cc的水,置入藥材包,大火煮沸,關小火再煮20分鐘即可。放涼後裝進容器,放冰箱保存,每天早晚取1杯約150cc,餐後退冰飲用,益氣生津。另外,針對自律神經衍生的各種問題,中醫也可透過針灸治療多汗症,常使用的經絡為背部的膀胱經,但民眾無法自己按到背部穴位,可改按摩手部的神門、內關,以及頭頂的百會,藉由疏通心經、心包經來舒心安神,以收斂汗液。除了茶飲、按摩,蔡文興建議,平常維持健康的生活習慣,飲食均衡,少吃冰涼、生冷、重口味的食物;不喝酒、咖啡及濃茶,避免刺激交感神經。作息也要正常,盡量不熬夜,否則會讓身體過熱。★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0-08-22 養生.抗老養生
「處暑」酷熱溫差大 飲食忌辛辣、顧肺管
處暑酷熱「毒如虎」今天(8/22)是24節氣的「處暑」,「處」有止的意思,指暑氣到此打住,它屬於秋天的第二個節氣。雖然前有「立秋」,理應感受到秋意,但在台灣,即使處暑仍火傘高張,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秋老虎,毒如虎」,俗語稱:「處暑,會曝死老鼠」,就是形容天氣酷熱。處暑中午雖然炎熱,但早晚較涼,晝夜溫差大。習慣晚上吹冷氣睡覺的人,不妨關掉冷氣,開窗讓空氣流通。更記得要蓋被子,不要著涼了;出門最好帶一件薄外套,以備不時之需。飲食首重「顧肺管」中醫有「五臟配五色」之說。白色食物偏寒涼,可滋陰潤燥、養肺,因此白蘿蔔、白菜、高麗菜、白花椰菜、洋菇、白木耳、甘蔗,或中藥材的杏仁、山藥、茯苓、白芝麻、百合、白芍,適合一般體質者補身。秋天有燥邪,會影響肺臟,耗損人體津液,出現口乾舌燥、便秘、皮膚乾癢等症狀,多喝水恐難以改善,不妨藉由日常飲食「顧肺管」。忌吃辛辣、煎炸食物,或韭菜、蒜、蔥、薑、八角、茴香,易加重秋燥。可泡「生津潤喉茶」,將楊桃、甘蔗頭、葡萄乾和冰糖入鍋後,加兩碗水熬煮,有助生津潤喉、止咳化痰。【報導/記者施靜茹;諮詢/基層中醫師協會理事長陳潮宗】(編註:文中受訪者職稱或有變更,敬請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