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04 養生.健康瘦身
搜尋
減肥
共找到
1248
筆 文章
-
-
2021-02-04 科別.心臟血管
天氣忽冷忽熱小心血管受不了!醫揭「9大高危險群」不能輕忽
忽冷忽熱的天氣,對於心血管疾病高風險患者相當危險,1月10日寒流來台時,短短48小時就有126人,疑似因天氣太冷猝死,數字非常驚人!榮新診所主任康宏銘提醒,提早找出心血管可能的未爆彈,儘早接受治療或調整生活習慣,才能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 健檢平均年紀40.4歲 血脂異常比率竟有45.4% 康宏銘提醒,統計去年8至10月臨床健檢數據,在總計2,300位受檢者中,包含男性855人,女性1,445人,平均年齡40.4歲,血脂異常的比率高達45.4%,血壓偏高有39.1%,血糖偏高有14.5%,體重過重有40.1%,其中約有3成符合代謝症候群的診斷標準。 康宏銘提到,高血壓、糖尿病、高膽固醇(三高族群)、肥胖及代謝症候群、有抽菸習慣、明顯心血管疾病家族史、作息不正常、經常心悸胸痛等,都屬於心血管疾病的高風險族群。 改善生活形態 健康檢查也相當重要 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族群要當心!康宏明提醒,除必要的生活型態改善,例如飲食、運動、減重、減壓外,也可活用檢查了解自己的心血管狀態,例如動脈彈性檢查(脈波傳導速度)、頸動脈超音波、冠狀動脈電腦斷層、自律神經檢查(心律變異分析)、心臟超音波、一般心電圖、運動心電圖、長天期心電圖等。 康宏銘解釋,動脈彈性檢查、頸動脈超音波、冠狀動脈電腦斷層可以實際檢測動脈硬化的程度,並視需要採取積極的藥物治療,壓力失衡引起自律神經失調可能誘發心血管意外事件,經由心律變異分析檢測,副交感神經的功能就好像幫身體踩煞車,可以降低心血管意外(心肌梗塞、腦中風、猝死等)機會。 規律作息避免熬夜 積極藥物治療降低心血管疾病危險 生活型態調整是預防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方式!康宏銘建議,調整生活習慣,作息規律,避免熬夜,飲食避免高油高鹽,戒菸戒酒,必要時配合醫師指示採行積極藥物治療,才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危機。 康宏銘補充,心血管疾病發生年齡逐漸年輕化,青壯年族群常自認為還年輕,或是因生活忙碌,就忽略了自身的健康。近期寒流也出現30或40歲猝死案例,對於血管疾病的高風險族群,在天冷時除了注意保暖,有慢性病者應遵照醫囑用藥,留意溫差,可運用各種科技工具檢測,協助偵測心血管未爆彈。(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  延伸閱讀: ·主動脈剝離9成都因高血壓引起! 專家教你辨識急性心血管疾病8徵兆 ·看不到的脂肪最可怕! 4大因素都會讓內臟脂肪過高…長期減肥也不OK
-
2021-02-04 科別.消化系統
脂肪肝會消失嗎?會遺傳嗎? 專家警告還在做這「7件事」小心變肝癌
現代人吃得好、睡得好,不僅三高容易找上門,就連肝臟也被養成肥肥胖胖的「脂肪肝」。尤其近年來,脂肪肝人口在台灣有逐年增加的趨勢,根據調查顯示,脂肪肝的盛行率大約是43%,也就是每100個人,將近一半的人患有脂肪肝,是國人值得加以警惕的健康問題。然而,脂肪肝會不會變成肝硬化?有哪些症狀?嚴不嚴重?容易罹患的族群是哪些?最重要的是,是否有釀成肝癌的危險? 脂肪肝俗稱「肝包油」 熱量過多所致脂肪肝指的是肝臟內的脂肪(主要是三 酸甘油酯,Triglyceride)含量超過肝臟總重量的5%以上,或者肝組織切片超過10%以上的肝細胞,有脂肪空泡堆積的情形,就稱為脂肪肝。簡單來講,脂肪肝就是脂肪堆積在肝臟組織上,也就是俗稱的肝包油。實踐大學食品營養與保健生技學系助理教授陳巧明解釋,當我們吃了食物之後,胃腸吸收的營養素會經由肝門靜脈聚集在肝臟,而肝臟會根據身體的需要,進行各種營養素的儲存與代謝。不過,當身體吃進過多的熱量或脂肪的情況下,肝臟便會將多餘的熱量轉換成脂肪儲存起來,當肝臟蓄積的脂肪越存越多,也就發生俗稱「肝包油」的脂肪肝。 脂肪肝高危險族群 7情況要提高警覺脂肪肝常見原因有肥胖、血脂過高、糖尿病、酗酒等原因,其中又以體重超重為常見原因;陳巧明補充,蛋白質攝取不足的人,也容易有脂肪肝。 1、肥胖肥胖程度已被證實與脂肪肝的發生有正相關,尤其身體質量 指數(BMI)大於30的民眾更要注意;其中,有腹部肥胖身材的人,也就是腰圍肥胖者,男性腰圍大於90公分、女性腰圍大於80公分者,都是容易罹患脂肪肝的高危險群。 2、酗酒飲酒過量是造成酒精性脂肪肝的主要原因,因為酒精氧化產物會影響肝臟代謝脂 肪的途徑,造成三酸甘油酯的堆積,而形成脂肪肝。 3、代謝症候群患者患有代謝症候群的人也容易發生脂肪肝,尤其是糖尿病患者,因為血糖控制失常,導致肝臟製造及代謝脂肪的功能也發生異常,容易使得脂肪囤積在肝臟裡;研究更發現,糖尿病患同時伴隨有肥胖問題,脂肪肝的程度更嚴重;此外,血脂肪過高,也容易引起脂肪肝。 4、過度熱量攝取者不論是油脂、澱粉或糖分,只要攝取過量,都會讓肝臟蓄積過多三酸甘油酯,引 起脂肪肝。 5、肝炎患者研究發現,患有C型肝炎患者,有一半以上出現脂肪肝,但C肝病毒治療好後, 脂肪肝也會隨著消失。 6、開刀或減重過快者進行手術或是減重過快的人,可能會影響肝臟對脂肪的代謝,進而造成脂肪過度 堆積在肝臟中,而形成脂肪肝;因此,減重不宜過快,每週最好不要超過0.5~1公斤為基準。 7、長期蛋白質攝取不足者長期缺乏蛋白質,不能滿足人體生理所需,會導致脂質代謝異常,使脂肪囤積在肝 臟,經常發生在厭食、飢餓,或過度減重的身上,稱為「營養不良性脂肪肝」。 脂肪肝會自己消失 適當飲食、運動+體重控制脂肪肝是可逆的症狀。陳巧明說,只要透過適當的飲食、體重控制以及養成運動的習慣,一段時間後脂肪肝通常會自行消失;不過,若沒有積極治療,引發嚴重的脂肪肝,將會提高肝臟發炎的可能,進而影響肝功能。若仍然置之不理,長期肝臟發炎會釀成不可逆的肝臟細胞死亡,也就是俗稱的肝硬化,就會提高肝癌發生的機率。 脂肪肝有無症狀 因人而異事實上,脂肪肝會不會出現症狀要視體質而定。許多人雖然患有脂肪肝,但是抽 血檢查發現肝功能是正常,這些族群多半也不會有什麼症狀;即使到了嚴重一點的脂肪肝,假使肝指數還在正常範圍內,可能也不會出現任何不適的症狀。不過,的確少數人會出現疲倦、全身 無力、噁心、嘔吐等症狀,到了中度以上 的脂肪肝,很有可能會出現肝腫大、右上 腹壓痛的情況,透過抽血檢查,則很有可能發現肝指數(GOP、GPT)有升高的趨 勢。 脂肪肝不會遺傳 代謝症候群要當心脂肪肝並不會遺傳,不過代謝症候群等慢性病,如糖尿病及高血壓、高血脂等卻有家族遺傳的關係;所以,假使直系親屬患有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代謝症候群時,最好做好飲食控制與養成運動的習慣,避免脂肪肝找上門。 延伸閱讀: ·4飲食習慣都會養肥肝! 老生常談的叮嚀最重要 ·看不到的脂肪最可怕! 4大因素都會讓內臟脂肪過高…長期減肥也不OK
-
2021-01-29 科別.骨科.復健
喝可樂會骨鬆? 鈣質流失元凶找到了
變矮、駝背、脊椎側彎?小心!你的骨質可能漸漸在流失?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經歷過,走一趟骨科門診,經常可以看見許多上了年紀的患者,不是彎腰駝背、行動緩慢,就是包著石膏、愁眉苦臉,事實上,這些人多半是因為失去「骨本」,成了骨質疏鬆症的受害者。 骨質疏鬆易骨折 嚴重恐有死亡風險 骨質疏鬆有多可怕?骨科醫師施哲仁說,骨質密度檢測若小於-2.5,就代表骨量減少或是骨密度降低,使得骨骼漸漸出現孔洞,變得脆弱,就好像海砂屋一樣,一不小心就會倒榻,甚至還會發生骨折的危險。施哲仁進一步說明,骨質疏鬆症最怕的就是骨折。根據臨床經驗顯示,上了年紀 的人,假使罹患骨質疏鬆症,常會因為跌倒或輕微碰撞就發生骨折,脊椎及髖部都是常見的部位,若發生在髖部,除了影響活動,需要臥床之外,甚至會有死亡的風險,因此,應趁早養成補鈣、強化骨骼的習慣。 補鈣趁年輕 老了補鈣也有用 新聞報導經常告訴大家要「趁年輕補鈣,老了才不會得骨質疏鬆?」對此,施哲仁認為,趁年輕時補鈣當然是最好的,因為人體的骨質密度在20歲時達到最高峰,到了 30歲左右便開始慢慢下降。因為20歲這段期間,骨骼的形成速度比分解速度來得快,假使可以趁著這段期間多補充鈣質,骨本存的量會越多,當然就越有本錢可以消耗。那麼難道過了這段期間再補鈣,就沒有用了嗎?施哲仁說,並不是說過了年輕這段期間補鈣就沒效了,而是鈣質吸收並轉化成骨骼的效果,並不如年輕時好,任何時間點補 充鈣都有好處,永遠不嫌晚。 停經、節食易致骨鬆 骨骼保健需加強骨質密度從出生後會隨年紀漸增,尤其女性在停經之後,因為荷爾蒙的改變,使得停經婦女的骨質密度急遽下降,這就是為什麼骨質疏鬆症經常好發在停經後婦女的身上,因此,強化骨骼這項工作,女性尤其要注意。值得注意的是,不少人都靠節食減肥,但營養不良的人也最容易患有骨質疏鬆的問題,再加上身體骨頭沒有足夠的運動刺激,來促進骨細胞的生長,也特別容易引起骨質疏鬆。 預防骨質疏鬆 飲食補充還要加運動至於該如何預防骨質疏鬆?施哲仁說,要分為兩個層面來談,一個是從飲食補充到足夠的鈣質,尤其推薦牛奶、小魚乾、蝦米、乳酪、海帶及芝麻,這些食物含有相當豐富的鈣質,不管是任何年紀的人,都建議能適當攝取,以幫助身體免於骨質的流失。除了多攝取含鈣食物外,還應減少會加速骨質流失的高蛋白與高磷食物,如肉類(尤其是紅肉)、內臟、蛋黃、豆類、含糖飲料等;另外,酒類與含咖啡因的食物,會影響鈣的吸收,也須酌量或避免。但鈣質攝取增加之後,也要能進到骨頭才行,所以,另一個則是要配合運動的刺激,才能促進骨頭的生長。談到這邊,施哲仁拋出一個觀點,我們經常可以看到 臥床的病患,他的鈣質補充很足夠,但為什麼還是有骨質疏鬆?原因就在於沒有運動。 5個常見骨鬆Q&A 一次搞懂 Q1:吃維骨力可以留住骨本嗎?A:維骨力的成分為葡萄糖胺,葡萄糖胺 的功能是幫助軟骨的增生,與骨密度無關係,所以,基本上吃維骨力無法留住骨本。 Q2:補鈣,一定要喝牛奶?A:要補充鈣質,不一定只有牛奶。鈣質豐富的食物除了牛奶之外,還有小魚乾、蝦 米、乳酪、海帶及芝麻等;除了飲食外,也要搭配運動,才能幫助鈣質補到骨頭裡。Q3:喝可樂會骨質疏鬆?A:只有長期極大量的攝取才會,一般人偶而喝喝可樂影響不大,但站在健康的角度,並不鼓勵喝可樂。Q4:喝大骨湯最保骨本?A:這是錯誤的觀念,大骨湯的鈣含量遠低於1杯200多c.c.的牛奶,假使要補鈣,建議從牛奶、乳酪、蝦米或是芝麻等食物中補充,補鈣的效果最好。Q5:喝高鐵高鈣奶,一舉數得?A:奶粉對身體的健康是很有幫助,但其實人體對鈣質的吸收仍然有限,補充超過人體需要的鈣質或鐵質量時,身體也難以吸收,所以,建議每天固定攝取含鈣食物,同時配合運動最重要。
-
2021-01-26 養生.健康瘦身
減重的人吃香蕉?營養師建議選青色未成熟的青蕉
吃水果有益健康,生活中常見的香蕉常是國人減肥計畫中的重要水果,但也有人對香蕉有意見,認為香蕉高糖高熱量不利減重,減肥的人到底該不該吃香蕉呢?衛福部苗栗醫院營養師李孟穎指出,營養諮詢門診中不時有民眾提出這類問題,一名女性減重者甚至吐露「香蕉讓我好煩惱!」心聲,因為她每餐都吃香蕉,起初體重好像減了些、排便也順暢許多,但一段時間後體重停滯,甚至增加,為此感到困惑與煩惱,究竟吃香蕉減重好還是不好?李孟穎指出,香蕉富含膳食纖維、抗性澱粉、維生素B、維生素C、鉀、鎂等礦物質,膳食纖維可促進腸胃蠕動、改善便秘、清除宿便;抗性澱粉會產生飽足感,可減少正餐及點心攝取,同時也有助於腸道保健、血糖、體重控制,但抗性澱粉存在於青色未成熟的香蕉裡,隨著香蕉熟成抗性澱粉變少、糖份變高,所以想要減重的朋友要選擇未成熟的青色香蕉,才有這樣功效,雖說抗性澱粉有助體重控制,仍需注意熱量攝取,香蕉每根約90大卡,大量食用反而會攝取過多熱量,造成肥胖及腸胃不適。運動前補充一份香蕉,可避免因低血糖造成的體力不支而影響運動成效,但香蕉同時也是高糖份、高鉀水果,有腎臟疾病、血脂異常及糖友請謹慎食用,不建議把香蕉作為常態性攝取的水果,可多選擇低糖份、低熱量的水果如芭樂、蓮霧、蘋果、柳丁、小蕃茄、水梨等,輪流攝取。她指出,根據國民飲食指南建議,水果每天攝取為2至3份,每次攝取量為一個拳頭大小,切忌不要一次吃完整天的水果量,應平均分散在三餐攝取,可減少餐間攝取零食的機會,達到體重控制的目的。想減重必須做好飲食控制,建議參考國健署公布的「我的餐盤」,多選擇未精製的原型食物、避免油煎油炸及加工烘焙製品,並選擇新鮮未調理、醃製的食材,才是通向健康減重的不二法門。
-
2021-01-26 養生.健康瘦身
冬天減肥比較快?掌握3大關鍵不發胖
● 冬季減肥成功關鍵:做好保暖、飲食節制、多運動● 低溫會讓血壓上升,留意避免心血管病、中風發生● 運動可產熱,有效控制體重不發胖傳言冬天減肥比較快,今年冬天特別冷,該怎麼把握機會瘦身?醫師認為,寒冷易讓食欲大增,反而製造熱量盈餘,導致發胖;但如果能「做好保暖、克制食慾、規律運動」三件事,就可以啟動冬季維持體態的正向循環,有效控制體重,甚至減重。天冷大吃少動 易發胖肝膽腸胃科醫師蕭敦仁表示,人是恆定的動物,在冬天身體為了禦寒會更積極產生熱量,因此寒冷時人常會感到寒毛直豎,也就是豎毛肌在運動幫助身體產熱。一旦身體產熱需求高,令人食欲大增,天冷則活動力下降,熱量進得多、出得少,就會有熱量盈餘,導致發胖。人體脂肪分為白色脂肪、棕色脂肪兩種,蕭敦仁指出,白色脂肪是儲存熱量,棕色脂肪可以讓身體產熱、保持溫暖,也比較不容易胖。不過,棕色脂肪帶來的不怕胖福利,不會延續到成年。蕭敦仁說,雖然棕色脂肪在受到低溫刺激時,會有產熱效應,但成年人身上的棕色脂肪只剩下一點點,分布在脖子、鎖骨、心臟和腎臟附近,產熱效果有限。北海道醫科大學的研究發現,健康成年人在只有攝氏四度左右的冷房中待個兩三分鐘再出來,過一段時間觀察,發現棕色脂肪的量有微幅上升,但這樣的刺激,對於心血管來說也是不小的壓力。低溫 心血管壓力不小 專長肥胖醫學的台大醫院北護分院院長黃國晉表示,低溫會導致血管收縮、血壓上升,如果本身血管比較脆弱,很可能會因此破裂、出血,發生在腦部就是中風,所以天氣愈冷,愈要注重血壓控制,千萬不要為了減肥而輕忽保暖,或貿然將自己暴露於低溫中。「好好保暖、控制食欲、規律運動」才是冬季減肥的必要元素。蕭敦仁說,如果能做好保暖,有助於控制食欲,運動可幫助身體產熱,便能啟動冬季維持體態的正向循環。蕭敦仁建議,看電視時可在廣告時間起來動一動,帶動身體溫暖。如果外面很冷,可以選擇在恆溫、舒適的室內環境運動,現在網路影音資源豐富,只要打開影片,在家運動也可以全身熱呼呼、大汗淋漓。糖友小心足部血液循環差黃國晉提醒,冬天除了心血管壓力增加,也會讓糖尿病患的足部血液循環變差,需要每天仔細檢查足部有無傷口、是否凍傷。呼吸道敏感的人,如果吸入冷空氣可能導致氣喘,要記得把藥帶在身上;腸胃道不好的人容易因飲食過量而發生潰瘍,注意不要吃太多重口味的刺激性食物。冬天不發胖3要點1.注意保暖:身體保持溫暖,食欲會較正常,運動也是保暖的好方法。2. 克制食慾:寒冷會導致食欲大增,如果未克制,冬天會成為體重再創高峰的季節。3. 規律運動:有助身體產熱、維持一定的熱量消耗,不易發胖。
-
2021-01-23 養生.聰明飲食
減脂飲食3大NG觀念!營養師提3對策助健康減重
大家都知道,想健康減肥、維持體態,飲食與運動兩者絕對都是缺一不可的元素!許多人在減重過程,卻常陷入錯誤的飲食迷思,除了可能會無法長期維持,更可能危害健康。運動營養師楊承樺表示,體脂管理猶如一場馬拉松賽跑,任何過於激烈的手段,都容易功虧一簣。他強調,除了超強的恆心與毅力,擁有正確及聰明的飲食原則,絕對是成功的重要關鍵! 但大家在體脂管理飲食上,常犯下3大NG行為:一是過度節食,靠意志力支撐,覺得不吃就會瘦;二是選擇性偏食,激烈戒斷特定食物,以為這樣就會瘦;三為完全不攝取油脂,自以為體脂率就不會上升。楊承樺提醒,錯誤飲食觀念,雖然可讓人在短時間迅速消瘦,但通常在恢復飲食後,會急速復胖,甚至更胖。此次,他特別針對3大NG減脂飲食迷思,加以解釋,並提出飲食3原則。飲食觀念NG 1: 靠意志力管理體脂楊承樺指出,體脂管理不能只靠意志力!許多人在體脂管理的過程裡,常採用過度節食的激烈、錯誤手段,但當意志力消退後,對美食需求的反撲更加可怕,恐導致暴飲暴食,反而弄巧成拙!他提醒,在體脂管理的過程裡,應保持三餐定時、定量,也可適量享用美味的油煎料理,適時釋放壓力,讓口慾能獲得滿足,避免耗損長期意志力破功後,反而出現報復性飲食。飲食觀念NG 2:戒斷特定種類食材楊承樺表示,過去常見選擇性挑食,例如不吃肉、不吃油、不吃澱粉等較為激烈的體脂管理方式,是相當錯誤的減重飲食觀念。事實上,均衡的飲食才能提供人體所需的營養素,讓減重更健康。他提醒,選「對」的食物是正解,透過原型食物取代精緻飲食,會是更健康的方式。原型食物指的是,未經過度加工處理的食物,通常一眼就能看出這些食物的原本樣貌。原型食物能保留食物的完整營養外,也能給予最好的口腹滿足感。以最熱門的去皮雞胸肉(肉雞)來說,平均每100克含有23.3克的蛋白質,熱量僅117大卡;深受喜愛的地瓜,也能幫助帶來餐食間的滿足感,避免過量的進食。飲食觀念NG 3:不攝取油脂就不用擔心體脂在體脂管理的過程中,許多人可能對油脂避之唯恐不及,所有的餐食都水煮、過油,但不用油的料理怎麼會好吃?楊承樺說,油脂是人體所需的重要營養素之一,就算減重也應該是當攝取油脂,因此,正確挑選油品是非常重要的。楊承樺指出,近年網路上流傳各種透過特定油脂攝取的文章,以社群上引發熱議的「中鏈脂肪酸油(MCT油)」來說,因為它的鏈長較短,容易被代謝分解,因此確實具不易形成體脂肪的特色。但由於純中鏈脂肪酸屬於飽和脂肪酸,他建議,日常飲食仍應兼顧飽和、不飽和等不同類型的脂肪酸,不宜偏廢。目前市面上也有推出成分中具有中鏈脂肪酸,且兼顧飽和與不飽和脂肪酸的食用油,適量使用也有助於體脂管理。
-
2021-01-23 科別.泌尿腎臟
1晚小便10次站馬桶前就2滴 男人40要留意攝護腺肥大
65歲張先生去屆齡退休,工作漸漸交給年輕人,但白天覺得越來越疲倦,去年底突然發現晚上跑廁所次數增加,1個晚上曾經小便10次,等同躺床30分鐘就要起身,卻又常常站在馬桶前,小便出不來就是出不來,就只有2至3滴,僅有尿意但沒有尿液,接受解查才發現攝護腺肥大導致膀胱容積減少。攝護腺肥大40歲就漸漸開始 小便變慢夜尿越來越頻繁振興醫院泌尿部主治醫師楊景偉表示,攝護腺起初肥大時,剛開始會影響小便速度,臨床中曾有40多歲病患求診,原因發現自己小便開始不如以往,排不乾淨、流量變小,而部分攝護腺肥大患者,若沒有即時治療病況越來越嚴重,就有可能發展到晚上頻尿,個案張先生1晚小便10次,可以說幾乎沒有休息機會。楊景偉補充,膀胱收縮力降低,尿容積減少會引起夜間頻尿,男性最常見因攝護腺肥大,造成膀胱容積減少增加夜尿;同時,心理性原因例如憂鬱症或焦慮症,有時對膀胱裡尿液特別敏感,即使少量尿量仍要排空才能安心入睡,這是因情緒焦慮引起。症狀輕微先調整生活習慣 症狀嚴重可服藥或手術改善楊景偉建議,症狀輕微者建議從生活習慣調整開始,睡前4小時內儘量少喝水與攝取刺激性飲料、茶、咖啡、酒精、含水含糖過多的水果等,考慮以漱口代替喝水,養成睡前先將尿液排空的習慣,改善睡眠環境與平日緊張、焦慮、憂鬱等情緒問題,規律運動、減肥,對夜尿都有幫助。楊景偉補充,護腺肥大引起尿路阻塞可用交感神經抑制劑或合併第五型還原酶抑制劑治療,可改善夜尿症狀;夜間尿多症病患可用合成抗利尿激素治療,讓水份晚上留在體內,減少夜尿排出;有睡眠障礙者可服用短效的安眠藥來改善睡眠;至於嚴重的攝護腺肥大阻塞,需要透過手術治療,才能澈底改善臨床症狀。夜尿常被忽視 找對原因才能完整評估楊景偉醫師提醒,夜尿是容易被忽視的臨床症狀,治療方式應找到夜尿原因,針對可能面向完整評估,並以提升生活品質為目的,了解符合病患的期待,對症下藥避免因藥物引起不良副作用。★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1-01-22 該看哪科.巴金森氏病
飲食預防/癌症、帕金森氏症,很多是吃出來的!腸胃科名醫提醒:8惡習是禍首
國人10大癌症的大腸癌、肝癌、口腔癌、食道癌、胃癌,消化系統就占了大宗,就連10大死因之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等, 也與腸胃脫離不了關係。台語說,呷ㄟ落、睏ㄟ去,放ㄟ出就是健康。你健康了嗎?老一輩彼此見面時常說:「吃飽沒?」「吃」是每天的大事,更是人生要事,所謂養生之道,飲食為要。 據估計,每10人當中就有1人有腸胃不適的毛病,此外,每3人中就有1人長期受腸胃疾病所苦。台大醫院內科部胃腸肝膽科主任暨台大醫學院副院長吳明賢表示,廣義的腸胃科而言,泛指消化內科之胃、腸、肝、膽、胰等器官。 沒減肥體重卻掉5% 可能有大問題 腸胃不舒服,這看似簡單的問題,其實暗藏著大大學問。吳明賢進一步說明,常見的上腹部疼痛,有可能是單純的潰瘍、腸胃炎、消化不良、胃食道逆流,但也可能是膽結石,甚至胃癌、肝癌、胰臟癌等惡性腫瘤。 有時甚至吃些腸胃藥也能緩解,他提醒,若合併出現飲食行為(如吞嚥困難、疼痛)或排便習慣改變、體重減輕等警示症狀,一定要尋求專業醫療,切勿自行診斷(編註:過去6∼12個月,無刻意節食,體重卻減少5%,則是有臨床意義的體重減輕)。 一般而言,就醫後醫師會給予身體檢查,有時會做抽血檢查,確認是否有B型肝炎或C型肝炎等肝臟疾病,必要時會再針對胃腸或肝膽胰等問題,安排腸胃鏡或腹部超音波等檢查,如此就能大致釐清哪個器官出現毛病。 吳明賢表示,消化系統疾病的病因扣除感染如病毒性肝炎、幽門螺旋桿菌外,與飲食最為相關,如有一餐沒一餐、一餐當兩餐吃,喜歡低纖、高脂、高醣飲食,甚至菸、酒、檳榔等,都是極為典型的「病從口入」! 腸道是第2大腦 帕金森氏症與失衡也有關 腸道是人體最強大的免疫器官,人體淋巴有70%以上分布在腸道,除了淋巴球外,腸道內的菌數更高達100兆,相當於人體細胞總數目的10 倍。 吳明賢說:「這些腸道菌不僅與營養、代謝相關,也影響著免疫功能,腸道還有第2個大腦之稱呢!」如今,有越來越多證據顯示,腸道菌若沒維持在平衡的狀態,慢性發炎將一觸即發,他以幽門螺旋桿菌和胃潰瘍為例,就是細菌導致疾病最典型的例子。 此外,帕金森氏症、自閉症等也和腸道菌失衡有關,或許你無法理解腸道與大腦的關聯?吳明賢解釋,腸道內的神經會經過「腦腸軸線」(gut-brain axis)與大腦相互聯絡。當腸道菌失衡後,會透過 腸道的迷走神經影響到中樞神經的免疫機轉,腸道菌叢製造的短鏈脂肪酸也會誘發腦部疾病。 他提醒,便秘、腹瀉是腸道菌失衡或飲食失衡的一個基礎表徵!但也強調並不是所有的腸道症狀都會造成遠端器官傷害,得進一步評估失衡的嚴重度。 從便便看健康 形狀、顏色都是線索 想知道腸子是否健康,每天解便後可別急著沖馬桶,你可以從大便中得知自己的健康狀況。 吳明賢說,在醫學上將大便的形狀依布里斯托大便分類法(Bristol Stool Scale)分為7類: 第1型: 一顆顆硬球(很難通過)。 第2型: 香腸狀,但表面凹凸。 第3型: 香腸狀,但表面有裂痕。 第4型: 像香腸或蛇一樣,且表面很光滑。 第5型: 斷邊光滑的柔軟塊狀(容易通過)。 第6型: 粗邊蓬鬆塊,糊狀大便。 第7型: 水狀,無固體塊(完全液體)。 一般來說,第1型和第2型表示有「便秘」狀況;第3型和第4型是理想的便形,尤其第4型是最容易排便的形狀;至於,第5至第7型則有「腹瀉」的可能。 除了形狀外,顏色也是判斷腸道是否健康的重要依據。正常的大便因為含有膽汁所轉化來的色素,呈現黃色或金黃色。「若糞便呈現其他顏色, 就表示健康出現警訊了。」吳明賢提醒。 飲食6字訣 翻轉3高1低 俗話說,好的腸胃比好的大腦重要。該如何保養?吳明賢認為,就疾病而言,扣除傳染病, 絕大多數的病症如肥胖、糖尿病、癌症等慢性病,都與經年累月的生活習慣有關。 飲食就是影響生活習慣最大因素。現代飲食與過往有很大的不同, 吳明賢語重心長地說,飲食最重要 的目的,是為了提供身體活動所需 的能量及維護細胞的新陳代謝,因此進出得平衡。 但現代人生活形態偏 靜,卻又經常採取「3高1低」飲食法,即高熱量、高脂肪、高醣、低纖維,都大大影響腸胃健康。 他以「腸漏症」為例,長期低纖飲食,改變腸道菌叢生態平衡,間接造成腸道受損,食物便會透過受損的腸道壁的上皮黏膜,滲漏到血液、淋巴,引起體內免疫球蛋白G的慢性過敏反應及遠端器官的慢性發炎反應! 另一大問題是飲食失序,進食必須依照生物時鐘,早餐吃得好,晚餐吃得少,現代人卻愛吃早午餐、晚餐又特別豐盛,以至於胃食道逆流、肥胖,處處耳聞。 吳明賢提醒,現代人習慣把藥物(如保健品)當食物吃,而不是把食物當藥物吃,但藥物畢竟還是化學品,人們應該重新學會將食物當藥物吃,而不是想用藥物來取代食物。 藉由透過好的飲食可以保護腸胃道,甚至全身性的健康。 他進一步提出飲食4大原則──高纖、低脂、低醣、熱量則要適當,6種重要的營養素(醣類、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礦物質、水)用心安排,總結而言,「多樣、均衡、節制」的飲食外,也要與工作形態結合,例如勞動者需要較高的熱量、蛋白質,而靜態工作者熱量就要相對的少。 另外,生活要規律,避免不良的生活習慣, 菸、酒、檳榔、熬夜都要禁止。 心情好壞可以透過大腦、內分泌和自主神經系統的交感、副交感神經而改變腸胃的蠕動和消化液的分泌,學會利用聽音樂、看書、腹式呼吸、冥想、伸展運動、旅遊等,隨時為自己解壓,讓大腦放鬆。 少食、慢食、樂食、感恩食 1.減少每餐食量: 搭配平衡食譜,尤其晚上最好避免吃到飽的場合,以免大量進食增加消化道負擔。 2.餐後不要躺下或趴睡: 臨睡前不要再吃東西。 3.避免多吃脂肪或油膩食品: 胃腸最適合的是溫和食物,太過辛辣、冰、燙的食物最好敬而遠之。 4.少吃不易消化的問題食品: 有人吃糯米會腹脹,有人吃蔥椒會不舒服,吳明賢提醒,請根據自己的經驗法則盡量避免。此外,盛夏時, 食物容易腐敗,不熟的生冷食物若無法確認新鮮度,最好不要食用。 5.多吃新鮮蔬果: 增加膳食纖維攝取量,亦可多喝優酪乳,特別是便秘型大腸激躁症或有大腸疾病家族史者更應如此。 6.放鬆心情用餐: 吃慢一點,細嚼慢嚥才能讓食物更易消化。 ●原文刊載網址 ●延伸閱讀:.人際關係的矛盾都是從「我以為」來的!要讓自己變得更可愛,多些體貼、少點自以為.獨立的人,能專注有興趣的事,感受氣定神閒!50後的成熟,是一個人更能承載住自己.熟齡媽媽:我不圖子女養我,只求他們以後過得比我好【加入臉書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招募新成員!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立刻加入:https://user137758.psee.io/3j74yy
-
2021-01-20 科別.消化系統
想要靠拉肚子減肥 你的腸道受得了嗎?
坊間與網路經常可見「輕鬆瘦身」、「快速見效」,又標榜「天然無西藥」的減肥產品,然而,這些產品可能添加了刺激腸道的天然瀉劑,使消費者在食用後產生強力腹瀉,因而有體重變輕或肚子變平坦的感覺。服用天然瀉劑,成分、劑量要注意事實上,許多生活中常見的植物中都存有天然致瀉成分,例如番瀉葉、阿勃勒果實、蘆薈、決明子等,這些致瀉成分在不同植物與不同部位的含量都不同,因此,服用含此類植物產品時,都要格外留意。番瀉葉及阿勃勒果實都含有番瀉苷,番瀉苷會刺激大腸壁聚集水份,進而促進腸道蠕動產生腹瀉,是最常見的天然致瀉成分,常出現在減肥梅或是茶包產品,有慢性腹瀉、腸阻塞、孕婦、授乳婦女及未滿十歲兒童等不宜食用。食藥署已預告不得將阿勃勒果實作為食品原料,而番瀉葉茶包若是標示或檢出番瀉苷每日使用劑量為12mg以上者,應以藥品管理。常見的蘆薈、決明子,小心食用不腹瀉 蘆薈植物葉片含有蘆薈素,外層的綠色表皮因為比葉肉含有更多的致瀉成分,在食用時應完全去皮,僅使用葉肉為宜。此外,決明子也是一種天然瀉劑,常利用加工加熱的方式來減少其致瀉成分。然而,每個人體質不同,有些人食用加工處理後的決明子產品還是會產生腹瀉的可能。 食藥署提醒,長期使用瀉劑會影響腸道正常排便功能,在購買標榜「順暢輕盈」的產品前,應先確認其成分,徵詢醫師、藥師及營養師的專業意見,避免透過臉書與line等管道購買來路不明的產品,避免在不知情的情況下,長期使用瀉劑,影響腸道健康。原文引用自: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2021-01-19 養生.聰明飲食
吃素更健康?營養師提醒,吃錯恐過敏、血脂超標!健康吃素3關鍵
為了健康、環保,使得吃素變成很時髦的行為!越來越多人熱愛肉食的人,也漸漸的願意改吃素,但吃素真的較健康?會不會反而容易導致營養不良?邀請聯安預防醫學機構聯欣診所營養師劉語潔來解答。 劉語潔表示,正確吃素食,除了能維持健康,也能兼顧環保理念,但吃素食最大的問題,除了大家常聽到加工製品伴隨的高油高鈉,還會因為勾芡而吃進過多的熱量,甚至,吃錯還可能讓血脂飆高、引發過敏問題。 想減肥的陳先生,希望透過吃素來減重、改善健康狀態,沒想到回診時,原本150 mg/dl左右的三酸甘油脂,竟飆升到300 mg/dl。仔細詢問其飲食習慣才發現,吃素沒有飽足感,讓他吃了大量米飯、麵包當點心,導致熱量超標。 注重養生的張太太,一直有良好的健檢習慣,希望透過素食來調整過敏體質。但茹素一段時間再檢測過敏原,過敏數量反暴增,尤其是小麥過敏更是從輕度惡化到重度。結果竟是吃了太多含麩質的烤麩及素肉,引發腸胃道慢性發炎。 劉語潔指出,建議茹素者也須依個人狀況來調整飲食方式,若易腸胃道不適,或是擔心吃素後引發身體上的不舒服,最好先進行過敏原檢測,避開容易過敏的食物。她特別推薦吃素關鍵3招,可幫助素食者吃得健康又均衡。 關鍵1:均衡飲食挑選「必需胺基酸」 蛋白質是構成身體組成的重要元素,而優質蛋白質需要包含人體無法自行合成的「必需胺基酸」。一般來說,肉類、蛋類均含有9種必需胺基酸,但是植物蛋白質比較難多種必需胺基酸。因此,若吃全素,就要更注重飲食的均衡。 劉語潔舉例,素食者每餐至少需要有2~3份的蛋白質食物,一份大約是250cc的豆漿,或是半個巴掌大的豆類製品,像是一份豆皮、半個傳統豆腐。蔬菜類則分為深色蔬菜跟菇類兩部分,再選擇五穀根莖類做為主食。飯後,搭配拳頭大的水果,以及早晚各一杯豆漿或原味優酪乳 多樣性的飲食,就能夠確保攝取到足夠的優質蛋白質、鈣及鐵質。 關鍵2:蛋白質基礎攝取量再加1成 許多人認為吃植物蛋白質比較難長肌肉,劉語潔表示,正確說法應該是植物性蛋白質跟肉類相比,人體吸收率確實會比較低。建議吃素者對於蛋白質攝取可以再增加10%左右,如一天蛋白質建議量是60g,不妨考慮吃到70g。 雖然素食者不能吃肉,但是優質的蛋白質還是很多的,例如黃豆、黑豆、鷹嘴豆、扁豆都是不錯的選擇,建議用原型食物補充較好;另外,也不建議多吃單一種豆類,因為特定種類的大量攝取,也容易造成腸胃道過敏。 關鍵3:莫忘顧及維生素與鐵質吸收 除了蛋白質,素食者最容易缺乏的是「維生素B12」跟「鐵質」,需要特別留意補充。劉語潔說,許多發酵食物含有豐富維生素B12,因此,料理時可適時加入泡菜、納豆、臭豆腐、天貝、味噌,增添風味又能補充維生素B12。 植物性的鐵質因為屬於「非血基質鐵」,與肉類相比較不好吸收,但不妨搭配維生素C來增加吸收率。因此,餐後可以再來一份拳頭大的水果,像是一個橘子、半個芭樂,就能改善鐵質吸收狀況。 劉語潔提醒,許多人對五穀根莖類、豆類的加工品過敏,如果正在考慮吃素維持健康,建議先進行過敏原檢測,與營養師討論設計一份適合的菜單,並且記得每天補充一顆綜合維他命,讓吃素也能兼顧養生。
-
2021-01-16 養生.聰明飲食
天冷吃火鍋血壓、血脂飆?專家點名火鍋地雷:湯底、醬料、油脂含量高!
今健康/郭家和 天冷吃火鍋當心血壓血脂飆 避開混濁湯底與高熱量醬料 天氣轉冷,民眾愛吃火鍋圍爐,同時又能暖胃進補。營養師提醒,火鍋料隱藏各種高熱量、高油脂的食材,攝取過量有可能對血壓、血脂、血糖造成不健康影響。營養師簡鈺樺說明,市面火鍋料不少屬於加工製品,如貢丸類、餃類等,鈉含量跟油脂含量都偏高,三高或慢性病患者吃火鍋時要特別注意。 簡鈺樺指出,吃火鍋要注意湯底選擇,一般而言較建議原味鍋、蔬菜鍋、昆布鍋,而麻辣鍋、酸菜白肉鍋不僅熱量高,含鈉量也偏高,容易升高血壓,若有腎臟疾病應該避免。高血糖族群則要注意,牛奶鍋、起司鍋的湯底容易升高血糖。營養師提醒,吃火鍋時盡量不要選擇太混濁的湯底,也可以在煮料前先喝湯,避免整鍋湯底最後充滿油脂、含鈉量甚至普林等。 此外,火鍋的沾醬選擇上,可以少量醬油為基底,搭配蔥、蒜、辣椒、香菜等辛香料即可。重口味的沙茶醬、花生粉醬、美乃滋醬料盡量避免。簡鈺樺說明,醬料容易隱含油脂與熱量,如一湯匙花生粉就超過45大卡以上,有些醬料製程中會加入糖粉或泡在沙茶中,一不注意容易吃下過量油脂。 吃火鍋也可以不發胖?營養師教4招減少油脂攝取 如果正在減肥或體重控制,吃火鍋時可注意幾個原則,減少熱量超標。簡鈺樺建議,可以將火鍋丸類換成青菜類,丸類1-2顆熱量高達50至100卡,青菜煮熟後半碗約25大卡為一份(未考慮吸附湯底熱量),還可補足外食族平日少吃到的青菜。此外菇類、木耳、海帶相較於葉菜類不易吸收油脂,也是吃火鍋時可搭配的蔬菜選擇。 肉類和蛋白質選擇上,盡量避開梅花肉片等白色油脂比例過高的種類,可選擇魚肉、雞肉等等。豆類食材可以板豆腐或嫩豆腐,取代容易吸附油脂湯汁的凍豆腐與百頁豆腐。就能減少熱量與油脂攝取量。 吃火鍋搭配澱粉類主食時,建議採取份量代換。簡鈺樺解釋,如果已經吃到南瓜、芋頭、冬粉等食物,可直接替換該餐的白飯量。麵條類則推薦烏龍麵較不易吸附湯汁。相反地,冬粉雖然熱量低,但易吸附湯汁和油脂,吃火鍋時可以先煮冬粉,避免浸泡在煮過各種料的湯汁中,吃下太多油脂。 高普林火鍋料比海鮮更危險?痛風族群少吃這幾樣 海鮮火鍋受到不少人喜愛,痛風族群吃火鍋除了注意海鮮份量,更要避免熬煮、燉煮過久的湯底。此外,小火鍋常見豬腸、內臟類也是高普林食物。加工品與貢丸類,油脂含量偏高,易阻礙尿酸排出。簡鈺樺建議,痛風族群煮火鍋時,除了注意高普林之外,還要有蛋白質不過量攝取的觀念,肉類、魚類、豆製品不要大量攝取,避免影響身體尿酸。 冬天進補除了火鍋之外,國人也愛吃薑母鴨、燒酒雞、羊肉爐等料理。營養師提醒,薑母鴨、羊肉爐的湯底也含有高普林,痛風患者應避免攝取。糖類也是痛風患者容易忽略的地雷,尤其民眾吃火鍋喜歡搭配蜂蜜水、檸檬水等飲品,這類飲料皆含有高果糖糖漿,一樣會升高尿酸導致痛風發作,有相關疾病的民眾還是要多加注意。 《延伸閱讀》 .冬季進補先看「自己缺什麼」,中醫:補錯恐傷身,台灣以滋陰潤燥為佳 .冬日進補之際在立冬!立冬進補暖身贏在起跑點,這3種人更要補!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1-15 科別.骨科.復健
喝可樂易骨質疏鬆?老了才補鈣無效?搞懂5個常見骨鬆QA
變矮、駝背、脊椎側彎?小心!你的骨質可能漸漸在流失。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經歷過,走一趟骨科門診,經常可以看見許多上了年紀的患者,不是彎腰駝背、行動緩慢,就是包著石膏、愁眉苦臉,事實上,這些人多半是因為失去「骨本」,成了骨質疏鬆症的受害者。骨質疏鬆易骨折 嚴重恐有死亡風險骨質疏鬆有多可怕?骨科醫師施哲仁說,骨質密度檢測若小於-2.5,就代表骨量減少或是骨密度降低,使得骨骼漸漸出現孔洞,變得脆弱,就好像海砂屋一樣,一不小心就會倒榻,甚至還會發生骨折的危險。施哲仁進一步說明,骨質疏鬆症最怕的就是骨折。根據臨床經驗顯示,上了年紀 的人,假使罹患骨質疏鬆症,常會因為跌倒或輕微碰撞就發生骨折,脊椎及髖部都是常見的部位,若發生在髖部,除了影響活動,需要臥床之外,甚至會有死亡的風險,因此,應趁早養成補鈣、強化骨骼的習慣。補鈣趁年輕 老了補鈣也有用 新聞報導經常告訴大家要「趁年輕補鈣,老了才不會得骨質疏鬆?」對此,施哲仁認為,趁年輕時補鈣當然是最好的,因為人體的骨質密度在20歲時達到最高峰,到了 30歲左右便開始慢慢下降。因為20歲這段期間,骨骼的形成速度比分解速度來得快,假使可以趁著這段期間多補充鈣質,骨本存的量會越多,當然就越有本錢可以消耗。那麼難道過了這段期間再補鈣,就沒有用了嗎?施哲仁說,並不是說過了年輕這段期間補鈣就沒效了,而是鈣質吸收並轉化成骨骼的效果,並不如年輕時好,任何時間點補 充鈣都有好處,永遠不嫌晚。停經、節食易致骨鬆 骨骼保健需加強 骨質密度從出生後會隨年紀漸增,尤其女性在停經之後,因為荷爾蒙的改變,使得停經婦女的骨質密度急遽下降,這就是為什麼骨質疏鬆症經常好發在停經後婦女的身上,因此,強化骨骼這項工作,女性尤其要注意。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人都靠節食減肥,但營養不良的人也最容易患有骨質疏鬆的問題,再加上身體骨頭沒有足夠的運動刺激,來促進骨細胞的生長,也特別容易引起骨質疏鬆。預防骨質疏鬆 飲食補充還要加運動至於該如何預防骨質疏鬆?施哲仁說,要分為兩個層面來談,一個是從飲食補充到足夠的鈣質,尤其推薦牛奶、小魚乾、蝦米、乳酪、海帶及芝麻,這些食物含有相當豐富的鈣質,不管是任何年紀的人,都建議能適當攝取,以幫助身體免於骨質的流失。除了多攝取含鈣食物外,還應減少會加速骨質流失的高蛋白與高磷食物,如肉類(尤其是紅肉)、內臟、蛋黃、豆類、含糖飲料等;另外,酒類與含咖啡因的食物,會影響鈣的吸收,也須酌量或避免。但鈣質攝取增加之後,也要能進到骨頭才行,所以,另一個則是要配合運動的刺激,才能促進骨頭的生長。談到這邊,施哲仁拋出一個觀點,我們經常可以看到 臥床的病患,他的鈣質補充很足夠,但為什麼還是有骨質疏鬆?原因就在於沒有運動。5個常見骨鬆Q&A 一次搞懂●吃維骨力可以留住骨本嗎? 維骨力的成分為葡萄糖胺,葡萄糖胺 的功能是幫助軟骨的增生,與骨密度無關係,所以,基本上吃維骨力無法留住骨 本。●補鈣,一定要喝牛奶? 要補充鈣質,不一定只有牛奶。鈣質豐富的食物除了牛奶之外,還有小魚乾、蝦 米、乳酪、海帶及芝麻等;除了飲食外,也要搭配運動,才能幫助鈣質補到骨頭裡。●喝可樂會骨質疏鬆?只有長期極大量的攝取才會,一般人偶而喝喝可樂影響不大,但站在健康的角度,並不鼓勵喝可樂。●喝大骨湯最保骨本?這是錯誤的觀念,大骨湯的鈣含量遠低於1杯200多c.c.的牛奶,假使要補鈣,建議從牛奶、乳酪、蝦米或是芝麻等食物中補充,補鈣的效果最好。●喝高鐵高鈣奶,一舉數得?奶粉對身體的健康是很有幫助,但其實人體對鈣質的吸收仍然有限,補充超過人體需要的鈣質或鐵質量時,身體也難以吸收,所以,建議每天固定攝取含鈣食物,同時配合運動最重要。延伸閱讀: 骨質疏鬆日常要多吃這些食物! 增加骨質密度、肌肉強度運動才有幫助 喝大骨湯補鈣? 別傻了!運動、曬太陽還要多吃這些食物
-
2021-01-14 養生.聰明飲食
蔬菜都吃就是不吃主食?你到底在吃素還是瞎折騰
文小叔剛來大理那會兒住在少數民族白族人的一個大院子裡,這個院子彙集了五湖四海性格迥異的朋友。文小叔的女鄰居是一個純素主義者,抬頭不見低頭見,天天在文小叔面前嘮叨吃素的好處,動不動就勸文小叔也吃素。禁不住女鄰居苦口婆心地勸說,當然更主要的原因是文小叔也想改變一下生活方式,看看吃素到底會給身體和心靈帶來怎樣的改變。於是,某年某月某日,文小叔開始吃素了。可能是因為平時就不怎麼吃肉,通常一周吃一次,所以吃素並沒有給我的身體帶來顯著的變化,身體沒有變好也沒有變差,至於心靈與境界的提升那就更無從談起了。倒是家人知道文小叔吃素後紛紛來勸說,以為我要出家或者想不開了,更主要的是擔憂我營養不良,一個勁兒勸我不要吃素,把文小叔弄得哭笑不得。後來,文小叔遇到了一位從深圳來大理開旅館的大姐,陪她找房子、陪她談判、陪她購買旅館所需要的一切,自然與她一起吃飯的機會就多了。每次吃飯她都把肉夾到文小叔碗裡,一次拒絕可以,兩次拒絕也可以,後來文小叔就不好意思了,於是,文小叔「破戒」了,又開始吃肉了。唉,都怪文小叔定力不夠啊。不過文小叔並沒有因為吃素而沾沾自喜,也沒有因為沒有堅持吃素而後悔,一切都不過是自己的體驗。一次體驗結束了,另外一次體驗又會開始,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如果事與願違一定另有安排,一切隨緣。吃素或者不吃素,文小叔還是那個文小叔。首先文小叔擺明自己的觀點:吃素,很好,但必須有一個前提:正確地吃素。你吃素就吃素吧,為什麼一定要強迫別人跟你一起吃素呢有的人吃素,吃著吃著就有了執著心、分別心,覺得自己高人一等了,非要把親朋好友拉過來一起吃素不可。比如文小叔之前的女鄰居,逢人就說吃素的好處,看見別人不吃素就不開心,喋喋不休說吃肉如何如何不好,吃肉殺生,不環保,吃肉會導致高血壓、高血糖等等。君子和而不同。就是說你做什麼,我不做什麼,我們有很多不同之處,但是我們能夠和睦相處。小人呢,則不一樣,見不得別人與自己不同,別人跟自己不一樣就指責別人,一定要強迫別人跟自己一樣。文小叔希望所有吃素的人不要居高臨下,要尊重不吃素的人;也希望不吃素的人不要以異樣的目光看吃素的人,要尊重吃素的人的生活方式和信仰。所有以自己的角度去妄加評判他人都是不可取的。你吃素就吃素吧,不要把自己搞得像苦行僧一樣,畢竟你只是一個凡夫俗子有的人不吃素則已,一吃素就吃得徹徹底底,天天清水煮白菜,不放油不放鹽,把自己整得像苦行僧一樣,結果把自己搞得面黃肌瘦,有氣無力。不可否認,有些道行很高的修行人確實可以做到天天水煮白菜,不放任何調料,但是你跟他們一樣嗎?他們的主要任務就是修行,他們六根清淨,不會消耗過多的氣血。你呢?不僅要工作,還要操心家裡的事,東想西想,欲望特多,這些都是很耗氣血的啊。你吃素就吃素吧,怎麼就只吃蔬菜水果,不吃主食呢有的人真的很奇怪,尤其是接受了西方思想的那些減肥人士,天天榨果汁吃蔬菜,一個不折不扣的素食主義者。他們什麼蔬菜都吃,就是不吃主食,他們把主食歸為醣類,把醣類視為洪水猛獸。結果,原本以為吃素可以養生,不料吃著吃著身體愈來愈差了,最後月經也不來了,這就是氣血極度虧虛的結果。《黃帝內經》早就說了,五穀為養,五菜為充,五果為助。蔬菜水果真的不養人、不養氣血,蔬菜水果最大的作用就是疏通,按照西方的說法就是清腸排毒。吃素的人更要以五穀為主,以主食為主,一切不吃主食的吃素都是錯誤的吃素。你吃素就吃素吧,怎麼整得比吃肉還油膩呢有的人認為,吃素會營養不良,所以做素菜的時候油放得特別多,以為這樣就可以彌補吃素帶來的缺陷。你問他,為什麼放這麼多油?他說,太素了,沒有營養。你問他,既然你認為吃素沒有營養為何還要吃素呢?他說,沒辦法,身體病了,吃素讓人健康。一方面認為吃素讓人健康,另外一方面又覺得吃素沒有營養,這不是拿自己的矛戳自己的盾嗎?吃素,適當多放一點油是可以的,但放多了與吃肉沒什麼區別,油屬於肥甘厚味,吃素本來就是為了吃清淡一些,讓身體的負擔減輕一些,讓身體裡面的垃圾少一些,你吃那麼多油,吃進去不運化還不是一樣變成垃圾。其實,正確吃素不會造成營養不良,完全不用擔心,你只要把五穀吃好了就可以了。以前經常吃肉的人突然吃素,身體會有一個適應的過程,偶爾會出現頭暈乏力,這是正常的,過一陣子就會調整過來的。文小叔建議,經常吃肉的人吃素不要急於求成,慢慢來,循序漸進,先不要全素,可以吃些雞蛋,過一陣子後再全素。你吃素就吃素吧,怎麼每次都吃那麼多,吃到撐呢文小叔有一個朋友,每次去素食餐廳吃自助他都是第一個動筷子最後一個吃完的,每次都吃得特別多,每次都要吃撐。朋友都羡慕他胃口好、飯量大、能吃是福。文小叔開玩笑說:「你這樣吃會把老闆吃窮的。」他也開玩笑說: 「難怪我每次進來老闆的臉色都不好呢。不過不是我想吃啊,是素食禁不住餓,不多吃一點營養跟不上。」吃肉吃多了會撐肚子,吃素吃多了不會撐肚子,還真有人這麼想的。難道,素食就不需要消化?直接變成氣血?素食也要消化的,你脾胃運化能力只有那麼多,吃素吃多了同樣運化不掉,以致使吃進去的素食變成垃圾堆積在身體裡面。所以,吃素也要吃七八分飽,這一點與吃肉是一樣的。你吃素就吃素吧,怎麼把蔥、薑、蒜也戒了呢如果你是修佛修道的,戒葷腥那是必須的,但你不是修行人,吃素只是為了健康,怎麼還把蔥、薑、蒜、辣椒戒了呢?蔥、薑、蒜、辣椒這些調料,不僅僅是調料,還有很好的食療作用。蔬菜大多是寒涼的,陽虛體質的人經常吃會更加陽虛,所以做素菜的時候應該多放一些蔥、薑、蒜,蔥、薑、蒜都是溫性的,剛好可以中和蔬菜的寒涼。除此之外,經常吃素的人要多吃一些種子食物,多吃一些堅果,堅果都是補陽氣的,這樣就不至於因為只吃素食而致使陽氣不足,尤其是吃素又怕冷的女性朋友。陽氣對身體至關重要,別吃素吃著吃著把陽氣吃沒了。以上就是吃素的種種誤區,供大家參考,希望每個人都找到適合自己的飲食方式。一個是腸道的問題,如果經常便秘,又不放屁,有宿便,那腸子裡的臭氣只好從口裡出來。絕大多數口臭不是口腔的問題,而是腸胃的問題,這也是最典型的——身體上部的疾病需要從下部治療。所以調理口臭要三管齊下:用芳香化濁的藥物調理口腔,比如桂花、藿香、荷葉等;用祛濕消食的藥物調理胃,比如茯苓、白朮、山楂等;用清理宿便的藥物調理腸道,釜底抽薪,讓臭氣徹底從下面走,比如枳實、雞屎藤、大黃等。※ 本文摘自《每天都用得上的生活中醫》。《每天都用得上的生活中醫》作者:文泉杰(文小叔)出版社:如果出版社出版日期:2020/11/18
-
2021-01-13 養生.聰明飲食
抗發炎、降三高 沙棘果油的Omega真那麼有效嗎?
讀者王先生在2020-12-31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教授,請問攝取沙棘果油膠囊對減肥有沒有幫助,因為有含omega7,所以女朋友又要叫我買。所以只好先來問你了。這位讀者大約在半年前曾因為女朋友要他買印加果油來幫助減肥而來徵詢我的意見。請看印加果油,美魔揩油。有關沙棘果油,被吹捧的最厲害的就是說它含有大量的Omega-7,可以抗發炎、降三高、等等等。例如民視新聞網在2020-10-25發表的胃潰瘍、三高與沙棘油:omega的科學證據。這篇民視新聞網文章的引言是:「2008年,哈佛大學醫學院震驚地發現Omega-7!Omega-7脂肪酸是Omega-3的親戚,可抗發炎、降三高,甚至預防胃潰瘍,因其獨特的功效,還被哈佛大學醫學院特別申請了專利!」我在公共醫學圖書館PubMed用Omega-7做搜索,搜到的第一篇是發表於1976年,而到了2008年共有27篇相關論文,所以《2008年,哈佛大學醫學院震驚地發現Omega-7!》根本就是胡說八道。還有,自然存在的東西是不能申請專利的,所以《還被哈佛大學醫學院特別申請了專利!》當然也是胡說八道。這篇民視新聞網文章的第二段是:「哈佛大學研究人員找來3,000名二型糖尿病患者,…Omega-7不但提升細胞對胰島素的敏感度,還抑制脂肪組織的發炎反應,最後成功預防受試者血糖上升與糖尿進一步惡化。」這段文章所說的哈佛大學研究人員是一個7人團隊,由Dariush Mozaffarian帶頭,而他們是在2010年發表兩篇跟Omega-7有關的論文。不過,他們並沒有用Omega-7這個名詞,而是用palmitoleic acid(棕櫚油酸)。棕櫚油酸有《順式》,也有《反式》。《順式棕櫚油酸》的來源很廣泛,包括沙棘果、蘋果、草莓等等。《反式棕櫚油酸》的來源則是牛奶和人工反式脂肪(已不准生產)。《順式棕櫚油酸》是一種Omega-7,但《反式棕櫚油酸》則不是Omega-7。哈佛大學那個團隊在2010年發表的那兩篇論文,一篇是關於《順式棕櫚油酸》,另一篇則是關於《反式棕櫚油酸》。那篇關於《順式棕櫚油酸》的論文,標題是Circulating palmitoleic acid and risk of metabolic abnormalities and new-onset diabetes(棕櫚油酸循環和代謝異常和新發糖尿病的風險),而結論是人體血液中《順式棕櫚油酸》的濃度與較高的胰島素抗性有相關性,但與糖尿病的發生率沒有相關性。那篇關於《反式棕櫚油酸》的論文,標題是Trans-palmitoleic acid, metabolic risk factors, and new-onset diabetes in U.S. adults: a cohort study(一項隊列研究:美國成年人中反式棕櫚油酸,代謝危險因素和新發糖尿病),而結論是人體血液中《反式棕櫚油酸》的濃度較高,糖尿病的發生率則較低。民視新聞網那篇文章就是把這篇《反式棕櫚油酸》的論文當成是關於Omega-7的論文,殊不知《反式棕櫚油酸》根本就不是Omega-7,更何況它根本就不存在於沙棘果中。民視新聞網文章的第三段是:【「世界著名醫療機構」克利夫蘭診所(Cleveland Clinic),讓有血脂問題,伴隨身體發炎的人,每天攝取210毫克Omega-7,連續服用30天,身體發炎指數竟大降51%、三酸甘油脂降17%、壞膽固醇(LDL)降低7%,好膽固醇(HDL)則顯著升高3%,顯示其優越的降血脂功效。】克利夫蘭診所是在2014年發表Purified palmitoleic acid for the reduction of 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 and serum lipids: a double-blinded, randomized, placebo controlled study(純化的棕櫚油酸可降低高敏C反應蛋白和血清脂質:一項雙盲,隨機,安慰劑對照研究)。這篇論文,誠如民視新聞網所說,的確是很了不起,但很不幸的是,它已經被撤回,而理由是「統計準確性與脂蛋白膽固醇和甘油三酸酯水平的已知變異性不一致」。請看撤稿聲明。所以,所謂的Omega-7的科學證據是無一正確,而縱然是正確,也沒有任何臨床證據顯示我們需要吃什麼沙棘果油膠囊,畢竟Omega-7不但是廣泛存在於各種食物中,更何況我們的身體也能自行合成。美國官方的飲食指南,心臟協會,糖尿病協會都是連一個Omega-7也沒提起過。原文:Omega-7的科學證據?民視新聞的胡扯
-
2021-01-12 科別.新陳代謝
韓國女星朴信惠、IU的減肥菜單真的會瘦? 專科醫師揭「超悲劇下場」...小心更難瘦
網路上瘋傳各種韓國女星的減肥食譜,配上一張張身材火辣的照片,讓你也蠢蠢欲動想要嘗試了嗎?像人氣女演員朴信惠,每天小黃瓜一根、大白菜兩片、糙米飯半碗及低脂牛奶一杯;國民妹妹IU一天只吃一顆蘋果、兩條地瓜及一杯蛋白飲;韓劇一線女星黃正音甚至一天只吃未經調味的黑豆與豆腐。看完想必都替他們感到餓肚子了,難道減肥只能靠意志力一再節食嗎?瘦得很快 當心「溜溜球效應」新陳代謝科專門診所院長林怡君醫師說明,其實若執行這些減肥菜單,短期之內確實會瘦而且瘦得很快,因為符合減重需維持「熱量赤字」的概念,也就是人體的總熱量消耗多餘攝取,只是一般人沒辦法長期都吃那麼少的食物,一旦恢復原本的飲食習慣,體重也會迅速反彈,並且產生所謂的「溜溜球效應」,此種飲食方式會讓身體接收的營養素不夠,導致肌肉量減少、體脂肪相對增加、基礎代謝率下降,讓下一次減肥難上加難。認識食物 是瘦身的首要之務最理想的減重方式是透過調整飲食及運動達到「熱量負平衡」,長期穩定地讓每日總熱量消耗多餘攝取,以每週減輕0.5-1公斤的速度,前進至理想體重。因此林怡君醫師認為減重的首要任務是「認識食物」,除了能判斷每一項食物到底是澱粉、蛋白質還是油脂類等,辨別其加工方式外,更重要的是要學習計算熱量,並且盡量選擇原型食物、少碰加工食品。避免在選擇食物的過程中,做了錯誤的決定,例如多以精緻澱粉填飽肚子,捨棄了優質蛋白質,不但會讓體內血糖波動速度快、飽得快也餓得快,長期下來也會讓身體減掉肌肉而非脂肪。了解吃進嘴巴裡的每一口是什麼,就能簡單地在設定的熱量範圍內吃得飽又健康。 肥胖成因複雜 減重應求助專業再者,林怡君醫師指出肥胖不單只是因為沒有意志力而已,它其實也是一種慢性疾病,例如環境因素及多重基因影響,再加上現代環境、壓力等因素所造成的原發性肥胖。當然也有少數人是因為內分泌疾病或代謝障礙引起的繼發性肥胖,或是治療其他疾病過程中,藥物副作用所導致的肥胖,這些都需要專業醫師的釐清。以身體內分泌賀爾蒙的角度來看,若體內存在「胰島素阻抗」而有高胰島素血症,則不利於脂肪分解,容易造成脂肪累積,引發肥胖問題,繼而再增強「胰島素阻抗」,造成惡性循環。因此,若有需要減重的民眾,建議尋求專業醫療團隊,除了能找出肥胖的根本原因對症下藥外,還能提供正確且個人化的飲食計畫,以及適度的運動方針,必要時給予藥物輔助,將長期且能持續執行的減肥方式融入生活之中,才是維持健康及體態的最佳方法。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延伸閱讀: 減重忌碰碳水化合物? 沒有這回事!不吃恐胖更快 減重失敗都是澱粉的錯? 誤會大了!是「它」在扯你後腿 
-
2021-01-11 科別.消化系統
天冷特別容易便秘?9大原因曝光!不是多吃菜就好
寒冷冬天,你是不是坐在馬桶上、釋放出最大的吃奶力氣,全身緊繃到臉紅耳赤,便便依舊固執地不肯冒出頭來;甚至為了擠出便便,擠到眼睛血管爆裂、充血、肛門破裂出血或痔瘡復發等?連續3天以上沒有排便 即為便秘根據統計,約有80%的民眾曾受便秘困擾,便秘可以說是現代人常見的隱疾之一。一般來說,每天排便2~3次或2~3天排便1次,是正常的排便次數,如果連續3天以上沒有排便,或是解便時感到不順,就算千呼萬喚仍「屎」不出來,就是「便秘」。天冷活動、飲水量少 便便不順暢為什麼冬季會影響排便呢?事實上,冬季發生便秘的原因跟我們不常活動確實有關。由於冬天氣候寒冷,減少了許多身體活動的機會,導致排汗量比較少,連帶影響喝水量的降低,因此,糞便中的含水量便跟著降低,造成不容易排出的乾硬大便;另外,家中若有開暖爐或是電暖器的習慣,在相對乾燥的環境下,會加速體液的散失,體內水分愈發不足,排便更形困難。如果再加上寒流來襲,窩在溫暖家中比出門運動更吸引人,平時有運動習慣的人可能因此暫停運動,沒有運動習慣的人因為天氣冷就更懶得運動,在久坐不動的 狀況之下,腸胃蠕動會趨於減緩,這些都是冬天便秘情況惡化的原因。便秘原因多 9個常見因素要留意1、纖維、水分攝取太少:這是最常見的原因,蔬果吃得少,開水喝得少,都會造成便秘發生。2、纖維質攝取過多,水喝太少:纖維攝取過量,但是,水分吸收得太少,是許多成年人便秘的原因。3、疾病引起:例如糖尿病、脊髓損傷、巴金森氏症、甲狀腺疾病、尿毒症、高血鈣 症、硬皮症、中風、胃腸蠕動不良、大腸 激躁症、大腸腫瘤等,都會引發便秘。4、藥物副作用:例如降血壓藥物、鎮靜劑、抗憂鬱劑、利尿劑、止痛藥、鈣片、 含鐵劑的補充物、含鋁胃藥、含有可待因的感冒藥或咳嗽藥等。5、濫用瀉藥:有些人以為每天都需要排便才健康,或是為了減肥而長期濫用瀉藥,影響腸道的自然蠕動功能,從而降低對糞便壓力反應的敏感性,產生藥物依賴性,繼而造成「頑固性便秘」或是「習慣性便秘」。6、缺乏運動:運動量不足的情況下,腸道蠕動功能將受到影響,糞便在腸道內停留時間越久越乾燥,以致便秘發生。7、腸道老化:因人體自然老化導致腸道益菌減少、蠕動減緩,排便反射也會變弱,加上老年人活動量少,容易造成便秘。8、油脂攝取不足:很多人怕胖而限制油脂攝取,糞便不夠滑潤,也可能引發便秘。9、孕期:因胎兒壓迫,孕婦容易出現便秘的情況。改善便秘 從飲食、生活習慣做起改善便秘最重要的是找出原因,若因為疾病或藥物引起,應向醫師反應,依據身體狀況給予適當治療或更換藥物,通常能有效改善;而針對大部分非器質性的便 秘,若症狀不嚴重,可考慮從飲食及生活習慣做改變,如培養運動習慣,能幫助腸道蠕動,減少糞便堆積在腸道的時間,或養成固定時間排便,腸道也會每天在固定時間蠕動,就能排便暢通。最重要的還是增加纖維質及水分攝取,多喝水是增加水分最有效率的方法;而膳食纖維可從含量豐富的地瓜、蘋果、燕麥、竹筍、芭 樂、芹菜、菌菇等天然食材中取得;此外,適量補充益生菌或是酵素,食物中味增、泡菜中也存在一些益生菌,可增加腸道好菌。延伸閱讀: 多吃蔬菜還是便秘? 醫曝「便祕兇手」愈做愈是一肚子大便 很多人都白吃了!益生菌改善過敏、顧腸胃無感? 營養師曝7種NG吃法
-
2021-01-10 養生.健康瘦身
健康的胖子?過胖無三高 死亡風險仍高
BMI超標,但檢查沒「紅字」就好?新竹馬偕與台大公衛合作,提出國內第一份無三高但BMI值超標與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關係,發現兩者不但相關,且死亡風險更高。新竹馬偕家醫科主治醫師葉姿麟表示,許多工程師自詡為「健康的胖子」,自豪沒有三高,但研究指出,無論代謝是否正常,BMI值超標者都應減重。台灣人肥胖比率屢創新高,根據國健署調查,國人肥胖盛行率於前年達到百分之四十七點九七,幾乎每兩人中就有一人體重過重。研究分析國健署資料,將受試者分為體重過輕、正常體重、肥胖與過重等三組,皆排除本身有三高疾病,總計受試者五七一九人,男女各半,其中BMI超標,但並無三高有四九三人,平均四十三點三歲。分析十三點七年資料,相較其他體型受試者,代謝健康肥胖者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七成五,包括冠狀動脈心臟病、中風等。葉姿麟表示,許多工程師久坐不運動,每次公司體健報告出爐,血壓、血脂、血糖正常,唯獨BMI顯示過胖,公司轉介建議減重時,對方都稱自己是健康的胖子,認為不用減肥。葉姿麟說,研究顯示,代謝正常肥胖者的心血管疾病風險高於一般人,綜觀各國研究顯示,年紀愈輕的代謝正常肥胖者,心血管疾病風險愈高,呼籲千萬別以為「沒有病的胖就等於健康」,心血管疾病是長時間累積,維持正常體重,才能趨吉避凶。
-
2021-01-10 養生.健康瘦身
世上沒有健康的胖子 醫:過胖無三高死亡率高於一般人
BMI超標,但檢查沒紅字就好?新竹馬偕與台大公衛合作,提出國內第一份無三高但BMI值超標與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關係,發現兩者不但相關,且死亡風險更高。新竹馬偕家醫科主治醫師葉姿麟表示,許多工程師自詡為「健康的胖子」,自豪沒有三高,但研究指出,無論代謝是否正常,BMI值超標者都應減重。台灣人肥胖比率屢創新高,根據衛福部國健署最新調查,國人肥胖盛行率於前年達到47.97%,幾乎 每二人中就有一人體重過重。葉姿麟表示,研究首次調查過胖與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結果呈現正相關,她警示:千萬別以為「沒有病的胖就等於健康」,肥胖潛在健康風險高。研究分析國健署資料,將受試者分為體重過輕、正常體重、肥胖與過重,總共三組,皆排除本身有三高疾病,總計受試者5719名,平均44歲,男女各半,其中代謝健康肥胖者,也就是BMI超標,但並無三高的人共493人,平均43.3歲。分析長達13.7的資料顯示,所有受試者共發生449起心血管疾病或死亡事件,其中代謝健康肥胖者占25起,經計算,比其他體型的受試者,代謝健康肥胖者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七成五,包括冠狀動脈心臟病、中風等。葉姿麟駐診醫院鄰近新竹科學園區,她發現,許多工程師久坐不運動,每次公司體健報告出爐,血壓、血脂、血糖正常,唯獨BMI顯示過胖,公司轉介建議減重時,對方都自稱自己是健康的胖子,認為不用減肥,自己很健康。葉姿麟表示,研究顯示,代謝正常肥胖者的心血管疾病風險高於一般人,綜觀各國研究顯示,年紀愈輕的代謝正常肥胖者,心血管疾病風險愈高,推估是持續維持不良生活習慣所致。她呼籲,千萬別以為小時候胖不是胖,或一時胖沒關係,心血管疾病是長時間累積,維持正常體重,才能趨吉避凶。
-
2021-01-09 養生.運動天地
健身瘦腿翹臀 在家也要動起來
新冠疫情期間的居家避疫、居家工作,導致很多民眾每天的運動量大大減少,俗話說「久坐不動而百病叢生」,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嘗試健身,在家也要「動」起來;紐約洋子健身全明星的教練團隊此次帶來專業的健身知識和在家就能做的簡單、易學的準確健身動作,幫助民眾擁有健康、積極的居家生活。亞洲健美冠軍、洋子健身創辦人之一曹新麗表示,疫情期間在家工作、外出減少,若久坐不動,會導致肌肉流失、血液循環變慢,進而頸椎、腰椎等身體多個部位容易出現問題;肌肉非常重要,特別是35歲以後,若不鍛鍊,年齡越大肌肉減少的速度越快,因此年齡越大越需要健身。曹新麗說,健身是一個統稱,包含減肥、塑形、增肌、體能康復等多個方面,這些方面並非獨立實現,往往是同時進行、相輔相成,例如減肥鍛鍊的同時,刺激肌纖維,增加肌肉和力量,從而加快代謝,提高身體機能。曹新麗表示,通常較為合適的健身頻率是每周三至五次,每次一小時,有氧和無氧運動相結合;跑步、跳健美操等屬有氧運動,最好持續半小時以上;無氧運動是抗阻力運動,例如深蹲、舉啞鈴等。「何時開始健身都不晚」,曹新麗說,「我指導過一名70歲的華人健身,他60年沒運動過,幾乎是從零開始,協調性、柔韌性都不好;健身半年下來,他減重35磅,肌肉增加很多,從一個俯臥撐都不能做,到一次可做近30個標準男士俯臥撐,平板支撐可堅持五分鐘,只要堅持且方法正確,就一定能看到效果。」居家健身動作示範●拉伸動作 激活肌肉洋子健身教練李剛指導全身拉伸動作,可以作為健身開始的熱身動作,激活肌肉。.動作1:雙腿、雙腳向兩邊張開,曲膝到大腿與小腿的角度接近直角,雙腳外八形,膝蓋與腳尖在一條直線上,雙臂在兩腿之間,手觸地面,腰背挺直。.動作2:一隻手保持不動,另一隻手臂向上抬到與地面成直角,小拇指內旋,同時頭部同方向轉動,眼睛看向手部,保持五秒,換邊做同樣動作。.動作3:回到動作一,雙腳伸直,同時臀部向上,然後雙手握住一隻腳腳面,停留五秒,再轉向握住另一隻腳腳面,停留五秒。●單腿墊步硬拉洋子健身教練崔Crystal指導「單腿墊步硬拉」,是訓練臀部和大腿後側的黃金動作,非常適合久坐的人群,激活一下臀部和大腿後側肌群。用家裡的瓶裝礦泉水做道具,或者一桶油、牛奶等都可以,重量在兩至五磅。(影音來源:記者朱蕾).動作1:直立、雙腳打開與髖關節同寬,一隻腳往後撤一步,腳尖點地,重心放在前腿;雙手各拿一瓶水,放在身體兩邊;挺胸抬頭,背部穩定,肩胛骨稍微回縮。.動作2:然後臀部向後伸,同時微微曲膝,感受到張力,到極限後,臀部發力再把身體推回到起始動作,重心始終在前腿。這套動作重複15次,然後換腳做同樣動作和次數;每天做三到四組為宜。●鍛鍊肩膀肌群Crystal還帶來一套能夠鍛鍊肩膀及肩膀肌群的動作,有助形成女生希望擁有的直角肩。.動作1:身體直立,雙腿分開與肩同寬;雙手各拿一隻啞鈴或一瓶礦泉水,雙臂在身前向上抬到大臂與地面平行,小臂與大臂成直角。.動作2:然後雙臂向兩側打開,到與肩膀成一條直線,雙臂向上慢慢推、慢慢放下來。.動作3:雙臂再回到身體前,上臂仍保持與地面平行。反覆做幾次。這個動作的關鍵是要慢,因為居家訓練的重量比較輕,若速度過快,完全是在用爆發力,就達不到應有的效果。●椅子俯臥撐教練林Jimmy指導椅子俯臥撐的動作,鍛鍊胸部。(影音來源:記者朱蕾).動作1:準備一張帶把手的椅子,身體面向椅子,雙手抓住把手,把身體撐起來。.動作2:雙腳向後退並伸直,臀部加緊,肩膀下沉。.動作3:吸氣時,手臂彎曲,身體向椅子方向移;呼氣時,手臂伸直,身體回到原位。這套動作連續做10至12次;若手臂撐不住,膝蓋可稍微彎曲。●深蹲訓練教練牛凱指導深蹲訓練,可起到練臀、瘦腿的作用,有助擁有翹臀。.動作1:身體直立,雙腳分開與肩同寬,挺胸收腹.動作2:下蹲過程中,腳面不離開地面,雙臂抬起到與身體成大約45度.動作3:雙手輕握拳相碰,蹲至大腿與地面平行,起來時,腿部和雙臂還原。
-
2021-01-07 名人.張金堅
張金堅/脂肪細胞亦敵亦友 有方法可以遠離肥胖嗎?
肥胖可說是這個世紀以來,人類面臨最大、持續嚴重的文明病,不但會增加第二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另外與包括乳癌在內多達13種癌症有關。身體質量指數(BMI,Body Mass Index)因其簡易方便,一直以來都用來診斷肥胖的測量工具,但其實脂肪才是關鍵所在。脂肪細胞褒貶互見、亦敵亦友脂肪可以製造熱量、隔絕器官、向免疫系統傳達信號,它同時負責儲存能量與管理能量,若身體不以脂肪的形式將能量儲存起來,那些多餘的碳水化合物、糖、脂肪、蛋白質便會透過血管在身體流竄,堆積在不該堆積的地方,嚴重損害器官功能,因此脂肪雖有壞處但並不是萬惡之源,再者,沒有脂肪容易變得腦袋空空、亦容易骨質疏鬆,因此,對減肥的關注點是慎選那些食物含有有用的脂肪而摒棄有害的脂肪,那些方法可以長期平衡身體能量攝取與消耗。人體脂肪的種類與特性人體的脂肪可以區分為三種(白色脂肪、棕色脂肪和米色脂肪),其扮演的角色各有不同。白色脂肪是儲存能量的脂肪,也是人們減重時最想甩掉的脂肪;棕色脂肪因為具有高密度的粒線體,所以呈現咖啡色,其分布於頸部、背部與心臟;米色脂肪又名「新的棕色脂肪」,是 2012 年由波士頓喬斯林糖尿病中心(Joslin Diabetes Center)研究員布魯斯.斯皮格曼(Bruce Spiegelman)所發現,他觀察到人體在運動時,肌肉會分泌一種叫「鳶尾素」(irisin)的荷爾蒙,該荷爾蒙會向米色脂肪發出訊息,最終將米色脂肪轉換成棕色脂肪。三種脂肪功能大有不同如下表:脂肪過多對身體的負面影響及解決之道白色脂肪太多會導致肥胖,同時與許多慢性疾病有關。如:是第二型糖尿病、三高、心臟病風險、脂肪肝、癌症等。我們有什麼方法可以遠離肥胖?建議如下:(1)運動運動可導致棕色脂肪的生熱作用,並使得白色脂肪褐變,轉化為米色脂肪燃燒能量。同時,運動會誘發肌肉激素的分泌,像是鳶尾素(irisin),這些也能促進棕色脂肪代謝活動。(2)慎選含有好脂肪的食物在食物攝取,也要含有適量的脂肪,一般而言像奶油、動物性脂肪、糕點或油炸物,含有大量飽和脂肪或像奶精等加工(氫化)反式脂肪盡量少吃,以免體內增加壞的膽固醇。建議多攝取單元不飽脂肪酸Omega-9預防心血管疾病(如苦茶油、橄欖油、酪梨油、茶籽油、芥花油、玄米油),及多元不飽和脂肪酸Omega-3預防身體發炎反應(如亞麻仁油、魚油、核桃、胡桃、種子堅果及魚類),這樣體內會增加好的膽固醇。(3)腎上腺素刺激有研究證實寒冷、運動和應急都可以刺激腎上腺素的分泌,能夠幫助你產生更多的棕色樣脂肪,但也不能無限制地刺激腎上腺素分泌,反而有害。(4)褪黑激素刺激研究證實褪黑激素具有減肥作用,其減肥原理也是促進米色脂肪棕色樣脂肪化。褪黑素的分泌,主要受色氨酸的攝入量、晝夜節律(光線照射刺激)影響,因此保證色氨酸的充足攝入、以及睡眠時間和質量,能夠通過褪黑素刺激,促進米色脂肪更多的轉化為棕色脂肪。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援引棕色脂肪專家阿倫•賽普里斯博士的話:「人體內最多可以激發出約85克棕色脂肪。這些棕色脂肪可以幫助人體每天多消耗400至500卡路里熱量。」(5)寒冷刺激在寒冷的外在刺激下,身體自然顫抖能刺激骨骼肌釋放許多內分泌因子,從而促進棕色脂肪和米色脂肪活動,提升活性開始燃燒。同時,暴露在寒冷中,會刺激棕色脂肪細胞線粒體燃燒產熱,且較長的冷刺激時間,可能會使白色脂肪褐變。控制飲食跟好好運動一個脂肪細胞在空間足夠的狀況下,體積可膨脹到1000倍大!一般來說,到了20歲左右,脂肪細胞的數量基本上就固定了,但如果體重增加太多,脂肪細胞吸收膨脹到極限之後,就會使脂肪細胞增生。2008年在Nature中刊載的研究發現,成年以後就算減重(除了經抽脂溶脂手術之外),也只是脂肪細胞的體積變小而數量維持不變;原本體型正常的人體重增加之後,也是脂肪細胞體積增加,數量也是不大會變動的。所以,減肥並非速成,雖然棕色脂肪可以幫助減脂,但基本功夫還是不能少,攝取均衡飲食並維持規律運動習慣,才能避免白色脂肪恣意囤積唷!小時候為了不要把脂肪細胞越養越多;成年後為了不要把脂肪細胞越養越大,大家還是好好控制飲食跟好好運動吧!
-
2021-01-07 養生.聰明飲食
水果你真的吃對了嗎?滿足對你好的水果其實有條件
關於吃水果這件事存在很多誤區,下面我們來說一說。有一位河南的女孩,有這樣的疑問:水果煮熟了吃可以嗎?文小叔反問:「為什麼要把水果煮熟了吃?」女孩答:「因為我脾胃不好,水果生吃會胃痛、拉肚子。」文小叔反問:「吃水果胃痛、拉肚子為什麼還要吃水果呢?」女孩答:「因為水果可以減肥、美容、防止便秘、治療痘痘……」文小叔反問:「那你吃水果美容成功了嗎?減肥成功了嗎?便秘好了嗎?痘痘消了嗎?」女孩答:「沒有。」這位女孩自稱吃水果堅持了八年,目的是減肥。每天雷打不動一個蘋果,涼拌番茄、涼拌黃瓜是家常便飯。還經常換著花樣吃,有時候把水果榨成果汁喝,有時候做水果沙拉吃。主食吃得很少,甚至直接用水果代替主食……結果可想而知,減肥沒有成功,反而喝水都發胖,現在吃點生冷水果胃就不舒服……八年啊,多不容易,不過減肥還沒成功。文小叔還真是挺佩服這個女孩的,能夠把一件小事堅持八年,這毅力值得點讚。可惜八年的堅持用在了錯誤的道路上,白白浪費了八年光陰,還嚴重傷害了自己的身體。文小叔還有一個朋友,特別愛吃香蕉,吃就吃吧,可是她一吃就停不下來,連吃好幾根,有時候起床晚了,就直接用香蕉代替早餐。就這樣吃了一年多,有一天買了還未熟透的香蕉回家,本來想著放幾天吃的,因為嘴饞就吃了兩根,結果當天晚上就肚子痛得打滾……「一天一個蘋果,醫生不來找你」,那些愛吃水果、一天也離不開水果的人,那些吃水果把自己吃得傷痕累累仍然執迷不悟的人,都把這句諺語當作至理名言,刻在自己的骨子裡,時不時拿出來念叨。似乎不吃水果,美麗就與自己無緣,苗條就與自己無緣,健康就與自己無緣。結果呢,事與願違。一天一個蘋果,醫生當然不會來找你,但你會去找醫生啊。水果虐你千百遍,你卻待水果如初戀。如果有好心人勸她們少吃一點水果,她們會振振有詞,西方人不是天天吃水果嗎,還不是好好的?西方人,為什麼總是拿西方人來做比較呢?你是西方人嗎?你是土生土長的中國人啊。西方人是什麼體質?西方人是遊牧民族,肉食主義者,體質天生偏熱。中國人是什麼體質?中國人男耕女織,以五穀、素食為主,體質天生偏涼。而大多數水果的性質都偏涼的,且濕氣大。在養生這件事上,文小叔真心奉勸各位一句,不要老跟別人比,要跟自己比。吃水果前自己是怎麼樣的,吃水果後自己是怎麼樣的,身體都清清楚楚地告訴你了!為何還要捨近求遠,為何還要聽信所謂的專家說出來的「真理」呢?各位,你身體的反應才是最大的智慧,才是最大的真理啊。真正懂得中醫的人、懂得養生智慧的人都會勸身邊的朋友少吃一點水果。因為他們深深地領悟了《黃帝內經》「五穀為養,五果為助」的深刻道理。也就是說五穀才是養生的根本,水果是來幫助我們消化五穀的,是排在第二位的。而現在的人卻反其道而行之,把水果當飯吃,把飯當水果。十斤水果都比不上一兩小米熬出來的粥有營養,在你餓得兩眼昏花時,你可以看看是小米粥補充氣血快還是水果補充氣血快。什麼是好水果?不是貴的,不是稀有的,不是天邊的,不是好看的。這種水果對你來說好不好必須滿足以下幾個條件。必須是當地的水果。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當地的水果最養人,天邊的水果最傷人。必須是這個季節盛產的水果。那些反季節水果,那些大棚裡的水果,那些用激素催熟的水果對身體只有害處沒有好處。大冬天的吃西瓜你覺得很爽,實則不是你吃西瓜,而是西瓜在吃你,吃你的陽氣,吃你的脾胃。必須與你的體質相符。如果你體質偏熱,梨對你就是好水果,荔枝對你就是毒水果;如果你體質偏寒,西瓜對你就是毒水果。水果的寒與熱都是相對而言的,不要死板地套公式。大家千萬別誤會,文小叔說這麼多絕不是不讓你們吃水果,而是希望你們正確地吃水果,讓水果真正滋養我們,而不是坑害我們。那麼,最重要的問題來了,到底怎麼吃水果才好?文小叔給出以下建議。要傾聽你身體最真實的聲音,身體會告訴你到底該不該吃這種水果。如果你吃了這種水果很舒服,那你就放心大膽地吃。但即使這種水果適合你,也不要天天吃、頓頓吃,要適可而止。絕對不能把水果當飯吃。另外,如果你的脾胃真的虛弱到水果需要煮熟了吃,那最好不吃。※ 本文摘自《每天都用得上的生活中醫》。《每天都用得上的生活中醫》作者:文泉杰(文小叔) 出版社:如果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11/18
-
2021-01-06 科別.風溼過敏免疫
罹紅斑性狼瘡以為變胖忙減肥 女急性腎衰竭險送命
李女雙腳變粗、肚子變大,體重增加15公斤,以為發胖拚命跑步,但體重未減輕反而出現血尿,前往就醫才發現是紅斑性狼瘡破壞腎臟引發水腫,導致急性腎衰竭,經洗腎才救回性命。19歲的李女就讀大學,10個月前雙腿變粗、肚子變大,體重也增加15公斤,從47公斤變成62公斤,原來買的衣服也都穿不下,李女以為自己變胖,一天跑步2次,有空還做瑜珈,但體重仍然未減輕。李女發現自己的尿液變成紅色而且有泡泡,於是到診所求診,又轉診到衛福部立彰化醫院,彰化醫院幫李女進行檢查,發現李女的蛋白尿高達每天8000毫克,正常人約100毫克,抽血及腎臟切片都顯示為急性腎衰竭末期。彰化醫院腎臟科內科主任蔡旻叡向記者表示,李女經診斷後確認為紅斑性狼瘡造成急性腎衰竭,院方於是幫李女洗腎,李女洗腎洗了2個多月後,腎臟已慢慢恢復功能。蔡旻叡說,紅斑性狼瘡是自體免疫性疾病,比較常見的是侵犯關節及皮膚,也可能會破壞全身器官,像是腎臟、神經系統等相關器官,好發在年輕女性;當腎臟受到侵犯時,會因為蛋白由尿液中流失引起水腫,李女在罹病初期只有水腫,沒有其他常見皮膚症狀出現,在診斷上比較困難。蔡旻叡指出,年輕女性若因不明原因水腫,一定要就醫釐清原因,因為除了紅斑性狼瘡會造成水腫外,也有可能是腎臟病、肝硬化等其他原因,千萬不要以為是發胖,因減重延誤就醫時間。
-
2021-01-06 科別.新陳代謝
喝油養生兼顧減肥? 醫曝「真實案例」下場...小心要命
一位30多歲女性上班族,為了減肥採取生酮飲食,每天起床空腹喝下一桶豬油,利用油在胃內的排空效果差,讓身體處於不飢餓、反胃的狀態。此辦法的確在短短半年內從70公斤瘦到55公斤,但這種極端的減肥方式,也讓她在短期內又胖回原本的體重。非正規減肥法 當心復胖還會影響健康耳鼻喉科診所黃哲緯院長表示,減重者若採取網路上各種非正規的減肥方法、非法的減肥藥或是坊間的直銷產品,只要無法與個人生活型態結合,不只會復胖,更可能比原先還要胖。該名女患者就是因為無法長期忍受不健康的減重方法,即便短期體重有下降,但心理上也受到負面影響,最後只能找尋體重管理門診尋求專業醫療團隊的協助,才漸漸地回到理想身材,目前持續地維持良好的體態且恢復原有的開朗。 長期處於肥胖 會提高死亡風險台灣對於成人的肥胖標準定義採取BMI身體質量指數,即為體重(公斤)除以身高(公尺)的平方,若介於24-27kg/m2為過重,大於27 kg/m2則為肥胖。黃哲緯院長表示,肥胖短期內也許不會對身體造成太大的負擔,但只要處在肥胖的狀態下超過五年,死亡風險會比一般人多兩倍,若肥胖超過十五年,死亡風險更是一般人的三倍,由此可知「肥胖就是一種慢性疾病」。除此之外,肥胖還會帶來許多併發症,體重越重者,不只慢性疾病發生率越高,死亡率也越高,常會伴隨像是糖尿病、心臟病、高血壓、中風、睡眠呼吸中止症等疾病。因此,就算身體目前沒有感到不適,只要體重超標,就可以啟動減重計畫,黃院長表示很多肥胖的患者因為瘦身有成,同時也達到了鼻子過敏緩解與打呼改善的額外效果。 減重的唯一方式是控制 聰明吃、快樂動、每天量體重減重的唯一方式是控制「熱量攝取小於熱量消耗」,透過健康且可長期維持的飲食型態以及搭配運動來平衡每日的總熱量,並且保持積極愉快的心理,必要時可透過醫師評估,藉助藥物輔助或是外科手術,降低減重的困難度。減重的速度也不宜過快,若是以極端的手法控制飲食,將有非常高的機率導致復胖。建議以每週減少0.5 -1公斤為原則,每天大約需要減少500 大卡的熱量攝取,或減少攝食300大卡熱量,增加體能活動多消耗200大卡,都能達到相同的效果。黃哲緯院長提倡「聰明吃、快樂動、每天量體重」來達到減重目標,飲食方面建議尋求專業醫療團隊,不僅可以提供正確知識,讓大家了解減肥不是只能吃水煮餐,還可以給予健康的個人化飲食指引;運動層面,建議每週運動三次、每次30分鐘且心跳130下以上,若無法做到運動333的人,則能夠利用零碎時間動一動,不要產生過度的壓力造成反效果。最後,每天面對體重機上的數字,不是要對數字斤斤計較,而是了解自己身體的變化,評估目前的減重計畫是否有效。(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12小時內進食完成就能減肥? 減重專家曝結果 近5成國人BMI超標!168斷食吃想吃的也能瘦? 減重專家曝「復胖原因」 
-
2021-01-05 新聞.食安拉警報
手搖飲標示糖、熱量 消費者無感
手搖飲標示新制上路,除全糖、半糖外,要將內容物粉圓、椰果等配料納入計算,標示飲品總糖量、總熱量,違反規定最高可罰400萬元,多數飲料店配合實施,但消費者普遍無感,多數不太注意這項資訊。高雄市前金區自強路上一家連鎖飲料店在櫃台牆邊貼「各飲料品項熱量表」,區分中杯、大杯熱量及糖量,方便消費者點飲料時參照,記者實地觀察,消費者會注意這項資訊者不多,許姓上班族說,買手搖飲料者通常不會斤斤計較熱量、糖量,政府雖是美意,但實質效益不大。在軍中服務的高雄黃姓男子說,他習慣點三分糖紅茶,常消費的連鎖飲料店標示表是寫正常糖熱量,他要自己再換算,店家作法不是那麼精準與貼心。黃姓男子也說,比起產品熱量、糖量,消費者更在乎店家衛生、環境清潔度。屏東林姓消費者說,明確標示糖分、熱量是不錯政策,對想減肥、控制糖量,又想喝手搖飲的人來說,較能拿捏喝下的熱量與糖分。屏東一家連鎖飲料店業者說,在政策上路前,公司已對各項飲品、添加配料計算熱量,也印製可對照的表格資訊供消費者參考,並添購定量加糖機器,店員調製飲品時依規範操作,糖量更精確。
-
2021-01-03 養生.營養食譜
牙醫師的廚房/不斤斤計較的佛系塑身
「您最近體重是否有增加?」在牙科門診忍不住問了患者林先生,雖然我心中已有答案。他靦腆地說:「這半年來增加了快10公斤!」理由竟然是因為牙周病治療後利於咀嚼,食欲大開。他又說,這個年紀發福根本就是災難,本來血壓、血糖、血脂勉強在及格邊緣,現在已出現紅字了。哈佛大學歷時15年研究,依照現代人飲食習慣設計出的「健康飲食餐盤」,經證實能降低三到四成心血管疾病併發症及死亡率。健康餐盤對每類食物分配均有明確建議及比例,如優質蛋白質食物占1/4盤,新鮮蔬菜水果占1/2盤(其中蔬菜占2/3,水果僅1/3),而全穀類澱粉食物占1/4盤等。減重更深層的意義是「增肌塑身」,如果減肥過程造成肌肉量流失,基礎代謝率一定也會下降,之後復胖的機率會提高。怎樣吃才能增肌塑身又健康呢?哈佛健康餐飲提供了最佳答案,就是以蔬菜為主食,而蛋白質是最亮眼重要的角色,全穀類澱粉不過是配角。今天要談的「佛系塑身」,是一種從容不迫的減重態度,以追求身心健康為宗旨,而非過於鬆散,或汲汲營營計較體重機上的數字。地瓜&洋蔥雞肉漢堡套餐不必擔心雞胸肉口感乾柴,當它與炒得柔嫩香甜的洋蔥一起揉混成漢堡後,就變得多汁有味了。地瓜擔任澱粉類主要的來源,營養豐富,GI值低、膳食纖維含量也很高。食材(2人份):雞胸肉300克、洋蔥1/2顆、全麥麵粉1大匙、薑泥1茶匙、鹽適量、地瓜1條、玉米筍6支、花椰菜8小朵、牛番茄1粒、蘆筍70克和風蘿蔔醬:山茶茸150克切丁、白蘿蔔120克磨成泥、清酒、醬油、味醂各2大匙、水120毫升、太白粉1茶匙(與水一比一混合)作法:1. 雞胸肉剁成泥狀,洋蔥切末,地瓜切片蒸熟,玉米筍、花椰菜汆燙,牛番茄切片,蘆筍切段汆燙。2. 雞肉漢堡排作法:先將洋蔥炒至透明備用。碗內放入雞絞肉、鹽及薑泥,攪拌至有黏度再放入洋蔥均勻混合。捏成橢圓扁平形並沾上麵粉,以小火煎至兩面金黃。3. 開小火,鍋裡放入清酒、味醂、醬油及水並放入金針菇、白蘿蔔汁,水滾後倒入白蘿蔔泥,攪拌後熄火。4. 倒入太白粉水並攪拌,小火煮至有光澤度,放入漢堡排沾好醬汁再裝盤、擺盤。香菇豬絞肉&彩蔬炊飯不像一般傳統肉燥香氣來自於豬油,本料理香氣則由洋蔥、紅蔥酥、香菇等食材來發揮。選用脂肪較少的腰內肉作為蛋白質來源。食材(4人份):豬腰內絞肉500克、蝦米30克、紅蔥頭5粒、乾香菇8朵、胡蘿蔔1根、洋蔥1/2個、白果30粒、四季豆150克、茄子2條、糙米150克、無調味低溫烘焙堅果20克、薄鹽醬油1大匙、鹽適量作法:1. 蝦米浸泡,紅蔥頭切末,乾香菇浸軟切末,胡蘿蔔切末,洋蔥切末,白果先浸泡1小時再氽燙約10分鐘,四季豆氽燙後切段,茄子切片微波2分鐘,糙米先浸泡8小時以上,堅果壓碎。2. 開小火,鍋內放入一大匙的橄欖油,放洋蔥及紅蔥頭炒至香氣四溢,接著再放入香菇、蝦仁及胡蘿蔔,炒到洋蔥變透明。最後放入豬絞肉炒到變色,加入鹽、醬油及50c.c.的水煮約5分鐘後熄火。3. 電鍋內先放入洗淨的米及約一杯的水,再鋪上作法2食材,蓋上鍋蓋。(外鍋兩杯水)4. 糙米飯煮好後趁熱加入茄子、四季豆及白果等食材稍微攪拌,最後撒上堅果。● 糙米與水的比例約1:1.2~1.3,但因食材本身會出水,所以加入糙米的水可稍微減少。低GI蔬果佐香草卡特基乳酪沙拉研究證實酪梨是高營養密度水果,尢其富含Omega-3優質脂肪,不但可增加飽足感,同時也可以取代其他不良脂肪的吸收。卡特基乳酪(即茅屋起司cottage)是蛋白質高而卡路里最低的乳酪,容易帶來飽足感,還榮登消脂食物排行榜。食材(3人份):萵苣3片、酪梨1/2顆、番茄100克、藍莓50克、黃色奇異果1粒、小黃瓜1條、蘋果1/2個、水梨1/4個卡特基乳酪材料:牛奶500c.c.、檸檬汁50c.c.、椰糖10克、薄荷5片作法:1. 番茄剖半,其他蔬果切小塊。2. 卡特基乳酪製作:將牛奶倒入鍋中開小火加熱到約50~60度C。立即熄火加入現榨的檸檬汁,並攪拌均勻。靜置5分鐘凝固。倒入鋪上紗布的另一碗內,靜置半小時後完成過濾,把剩下的水分擠出來。紗布內是乳酪,而碗內是過濾出來的乳清(營養豐富可食用)。3. 將卡特基乳酪加入椰糖及切碎的薄荷並攪拌均勻。接著放入作法1的所有食材及藍莓(可將乳酪放入剖開的番茄內)。
-
2021-01-01 科別.消化系統
吃太辣小心得痔瘡!多少算是適量? 胃出現「1狀況」就該停
當辣椒的刺激感在味蕾綻開,不論寒暑、男女,都愛上那種吃了滿頭大汗、大呼過癮的感覺,「辣」在不知不覺中,已成了多數人生活離不開的味道。但怎麼吃太辣會引起痔瘡出血呢? 辣吃過量 增加腸胃負擔、引發痔瘡許多文章卻指出,吃辣有可能會引起痔瘡發生的可能,針對這樣的問題, 大腸直腸外科醫師沈明宏抱持不同的看法。他說明,痔瘡乃是每個人天生都有的一種組織,所以,吃辣並不會引起痔瘡,只是,若病患本 的痔瘡已有癢、腫痛,甚至是出血的症狀時,這個時候若還吃過量的辣,就會加劇痔瘡的病況。另外,許多人吃辣會感覺腸胃道有種說不出的不舒服感,食品營養與保健生技學系助理教授陳巧明指出,雖然辣椒中富含抗氧化成分,但其實辣椒不管對食道或是腸胃道的黏膜,都是一個很大的刺激,若辣吃過量,研究指出,除了引起腹 部絞痛、腹瀉外,也可能會加重胃炎、胃 潰瘍的病情,同時對食道也是一大傷害。 吃辣優點多 8個好處報你知除了排毒的好處之外,吃辣的優點真的很多,諸如開胃、養顏美容、促進血液循 環等,但到底辣是否真能排毒、養顏美容呢?以下集結國內外研究,說明吃辣椒的益處:1、排毒:因為辣椒中含有許多抗氧化成分,維生素含量也相當豐富,諸如脂溶性維生素 A、E、K,及水溶性維生素C及B群等,有 排掉身體的自由基,達到排毒的功效。 2、開胃:辣椒能夠促進消化液的分泌,增進食慾。 3、驅寒:辣椒是一種溫熱的食物,中醫學上說能溫暖脾胃,若遇寒時,出現嘔吐、腹瀉、肚子疼等症狀,可以適當吃些辣椒,有助緩解不適的症狀。 4、促進血液循環:以中醫學來講,辣椒能「除風發汗、行痰、除濕」,指的就是辣椒能讓身體發汗、除去濕寒,進而促進血液循環。 5、養顏美容:辣椒能促進體內激素分泌,適當攝取有助改善肌膚的狀況。 6、降脂減肥:辣椒中的辣椒素能加速脂肪分解,其豐富的膳食纖維也有一定的降血脂作用。 7、增加新陳代謝:美國研究發現,長期攝取含辣椒素的食物,像是咖哩、辣椒等,可提高體內新陳代謝,有防止老化的功效。 8、使人心情愉快:美國紐約大學的研究人員指出,辣椒素能激發人體口腔內的「疼痛感受器」,繼而向大腦發出一種信號,使大腦分泌出一種讓人感覺良好的化學物質,這種物質不僅能緩和辣味帶給人的刺激,而且能有效改善人的情緒,使人心情愉悅。 吃辣要適量 出現胃悶應適可而止 至於有人就會疑問:「吃多少算是適量?」答案是因人而異,因為每個人對辣的耐受度都不同,有些人一點點辣就受不了,有些人大把的吃辣椒也忍受得住。所以,吃辣量的拿捏實在無法明確定量,但若發現在吃辣時,胃出現有點悶悶的感覺,就應該適可而止了。 正確排毒 攝取膳食纖維、多喝水、運動是根本 陳巧明指出,吃辣雖可增加腸胃的蠕動,達到排便、排毒的功效,但因辣是一種刺激腸胃道黏膜的物質,過量攝取會增加腸胃道的負擔,因此,建議若想要排毒,應透過攝取足夠的膳食纖維、好菌, 及喝足夠的水。除了飲食之外,沈明宏建議,養成每日運動的習慣,讓毒素由皮膚排出去,才是排毒的不二法門。延伸閱讀: 痔瘡要不要開刀? 依症狀分4個階段!醫師解析用藥、手術時機 痔瘡與大腸癌的血便如何分辨? 不要見血才就醫!出現這些附加症狀別輕忽
-
2020-12-30 科別.骨科.復健
寒流來襲!擔心肩膀不舒服?6個禦寒小物不可少
最近天氣又濕又冷,寒流一波接一波,還伴隨陰雨綿綿,若是未經治療的五十肩肩友,早上出門時,一定會感到肩頭特別沉重,脖子跟背也更不舒服,再加上五十肩夜間壓痛造成的睡眠不足,這寒冬裡出門,真的是一大折磨。冬天出門怎麼禦寒?六件小物穿好穿滿,身體就會又溫又暖:1.手套:末稍暖了,身體也暖了手腳冰冷,身體衣服穿再多,都還是會覺得暖不起來!無論是從中醫或是西醫,都提到「中樞恆溫」的類似觀念。西醫看手腳冰冷認為是「末梢血管收縮」;中醫則是「陽氣內守,不達四末」,都是指末稍肢體因為寒冷,溫暖的血液回心保持中樞體溫,所以造成末梢血循差,目的是讓人體不致於失溫。換句話說,逆向讓末稍不感覺到寒冷,像是戴上手套,讓手指感覺溫暖,自然就會告訴大腦,「身體夠暖,快讓末稍血管保持擴張」,便不會感覺到手指頭冰凍的感覺了。2.帽子:防止熱氣散失,溫度留在體內帽子的好處多多,防止溫度從頭頂散失功不可沒。雖然頭部約佔身體表面積的7%至9%,研究發現,當頭部浸入冷水,只整體的熱量損失增加10%,加上頭皮有非常接近表皮的血管,血液在經過頭部循環時便會被冷空氣冷卻,再流回身體時,便會降低體溫。另一個研究發現是當只把頭部浸到水中時,身體並不會如身體進到冷水裡那樣產生顫抖,在溫度流失又無肌肉收縮的情況,體溫下降得更快。就像是天冷時,窗戶沒關即便暖氣再強,室內也還是冷。3.口罩:防止吸入冷空氣,幫呼吸道「省電」調節體溫,除了肌肉跟脂肪,「呼吸系統」也是調節溫度的重要器官。從鼻孔、咽喉、氣管到支氣管表面,都覆蓋著一層富有微血管的粘膜,像是電熱管一樣,把吸入的冷空氣的溫度調整跟體溫一致。但就跟電暖器一樣,既是加熱器,自然會消耗能量。當吸入過多冷空氣時,身體的能量也會隨之下降,因此,最簡單的「省電」方法,就是讓冷空氣進到肺部之前,已經透過「口罩」升溫,那麼呼吸系統就可以節省保持恆溫的能量。疫情使然,現在口罩大家是戴好戴滿,有沒有覺得好像沒這麼冷呢?4.圍巾:進可攻,退可守保暖良品圍巾是我覺得最方便的保暖小物了,無論是在室內或室外,都各有妙用。五十肩友常合併脖子及背部僵硬的狀況,原因是當肩部活動度下降時,身體會自然用其他肌肉或姿勢加班,稱做「代償」。然而,在肌力不足時,代償的肌肉很快也會疲勞,甚至引發「抽痙」或「肌筋膜症候群」或是常見的「落枕」種種問題,而在寒冷的冬天,再加上為了保持體溫而不自覺的「聳肩」,肩頸僵硬症狀則會更頻繁產生,令人苦不堪言。這時,一條無論是在室內外都不用取下的小圍巾,可以有效保持肩頸處的溫暖,降低聳肩等這類肌肉收縮負擔,便能減少肩頸僵硬的問題喔!可說是肩友必備良品啊!5.腰帶:腹部保暖,拒絕寒風入體肚臍在台灣社會,擁有舉足輕重的位置,自小阿嬤就會交待肚臍不可以亂摳,更不能露在外,輕則拉肚子,重則傷風感冒!別小看這肚臍,在中醫可是被稱為「神闕穴」,亦有:「常灸神闕穴,萬病自會滅」的說法。具有可以延壽、減肥、補氣等等功能,無論是在慢性病、婦科都有相當重要的位置,認為肚臍是神氣進出人體的門戶,可以激發元神跟元氣!雖然西醫沒有對肚臍有特別的解釋,但是在注意保腹部保暖降低體表散熱的作法並無二致,寒冬裡在寬鬆的衣物外面加一條腰帶,讓衣服貼緊身體,不讓風灌入,絕對是保暖的好方法。6.皮鞋:襪子乾爽,感覺更暖濕度與體感溫度是相關的,雖然疫情讓人無法出國,但新聞畫面上,仍可見到日本的年輕女性在室外0度(濕度30-50%),穿著小短裙,頂多加個大衣或是長襪的裝扮,甚至幼兒園小孩都是穿短褲。但若是在台灣,溫度明明還有15~18度,但因為濕度81%,光離開被窩就感覺好冷啊!特別是台灣的冬天常下雨,一雙擋風、擋雨的皮鞋,可以保護襪子的乾爽,降低末稍肢體的溫度散失,就能夠保持身體暖和。身體暖了 肩頭就鬆了五十肩肩友在冬天「更有感」,僵硬的肩膀若是寒冷會更難活動。在家裡還可以用暖氣及厚被讓身體溫暖,在戶外,則靠手套、帽子、口罩、圍巾、腰帶、皮鞋,讓身體保持溫暖,才不會因寒冷,讓原本就不舒服的五十肩,更加難受了!
-
2020-12-25 養生.聰明飲食
關於168間歇斷食法,高敏敏營養師提點,你該知道的幾件事
近期,最夯的減重方式莫過於「數字斷食法」,其中,又以「168間歇性斷食」討論度最高。朋友圈都流傳,誰只花了2個月就能成功瘦下5~6公斤呢!到底什麼是168間歇性斷食?該怎麼做才能徹底執行?又能成功減重不復胖呢?什麼是168間歇性斷食?營養師高敏敏表示,所謂的「168間歇性斷食」,即是將一天切分成兩個時段:16+8=24。在一天24小時當中,禁食16小時、進食8小時。也就是說,把一整天進食的時間壓在8小時內完成,其餘的16小時不吃含有熱量的食物。「168間歇性斷食」是一種輕斷食的作法,是藉由延長身體空腹時間,讓腸胃有機會進一步分解脂肪,進而達到減肥效果。曾有句名言說:「跳過一餐不吃,其實是讓身體有時間修復」高敏敏指出,間歇性斷食減肥法中,胰島素擔任很重要的角色。日常進食時,身體會分泌胰島素,胰島素能幫助身體將攝取的營養合成脂肪及肌肉,同時減慢脂肪分解;在斷食過程中,胰島素分泌降低,體內的升糖素則出動,燃燒脂肪作為能量,達到減脂的效果。168間歇性斷食成功祕訣?高敏敏說,許多人執行了「168間歇性斷食」,卻在可進食時間內放肆大吃,這觀念是錯誤的!比起斷食,更重要的是「如果食物的選擇不正確,不管用什麼方法,都無法減肥成功。」就算是斷食期間也該重視攝取均衡的營養,包含醣類、脂質、蛋白質都應該攝取量。那麼斷食時間該怎麼選呢?期間該吃什麼?那些不該吃?而擇食是成功關鍵嗎?她提醒,首要件是依照個人作息習慣,選擇自己容易實踐地8小時進食時間。一開始,可先從10小時開始,之後循序漸進縮短到8小時內,例如,控制在早上9點至晚上7點間,可以進食。可進食期間,也要特別注意水分的補充,提高喝水量更能有助於減重成功,因身體出現飢餓感,有可能是口渴警訊。而禁食時,除了水、無糖的茶之外,最好任何食物都不要吃,任何含有熱量的飲品、食物都不能攝取。高敏敏表示,在可以飲食的8小時內,一定要慎選食物,注意均衡營養,攝取營養素比例應均衡。而211是最容易執行的均衡飲食法,即每餐中1/2蔬菜、1/4是全穀類、1/4是蛋白質。進食時,也不應吃過量!高敏敏說,千萬不要有補償心態,覺得一天只吃兩餐就多吃些,把原本三餐的份量塞進兩餐中。對於胃口較大的人,餐前不妨先喝500cc的開水,讓身體有飽足感;或調整飲食順序,不妨先喝湯、吃蔬菜。高敏敏提醒,愈接近晚上下班休息時間,即使是可進食的時間,攝取的熱量也該逐漸減低,或多吃蔬菜、多喝水等,以降低整天總熱量的攝取。同時別忘了搭配適合的運動,以及正確的睡眠習慣,才能讓斷食效果加乘。關於168間歇性斷食迷思解惑許多人說,斷食減重會出現副作用,例如,脾氣暴躁、暴飲暴食、飲食失調、胃食道逆流、胃痛、掉肌肉等,所以不宜採用。高敏敏直言,與其說是副作用,不如說是對於168間歇性斷食存有很大的迷思。高敏敏說,很多人出現飲食失調,如暴食、厭食等症狀,通常是因為早已習慣平日飲食型態,貿然進行168間歇斷食時,心態未能調整過來,容易有補償心態,出現三餐塞在兩餐吃的狀況。脾氣變得暴躁、沮喪。高敏敏說,吃東西是一件快樂的事,但因為在禁食期間什麼都不能吃,許多人會因此感到沮喪,進而容易大發雷霆,其實,只要在進食期間,吃的健康、吃得飽足,就能讓情緒穩定。如果心理作用讓168間歇斷食變得困難,高敏敏建議,或者可以讓自己的斷食時間寬裕些,別把自己逼得太緊、輕鬆一點,或者可以改善心理作用帶來的不適感。很多人問,那168會造成掉肌肉嗎?她說,目前,並沒有研究指出,168斷食會掉肌肉。減重時,之所以會掉肌肉,第一是蛋白質攝取不足,第二是不運動,肌肉用進廢退導致。有些人反應,晚上會餓到睡不著,睡眠品質變差了。她直言,睡眠好壞主要也是受到心理影響,如果心裡沒有準備好就貿然斷食,反而給自己心理壓力,當然睡不好。那如果真的是因為餓到受不了,不妨起身喝杯熱牛奶再入眠吧!出現頭痛症狀。高敏敏解釋,當胰島素上升時,除了會堆積脂肪外,還會留住水分和鹽分,讓身體腫脹。當胰島素下降時,可能會因為水分和電解質流失而頭痛。斷食時要注重水分的補充,每人每天應攝取”體重X40 cc”以上水分。胃食道逆流主因是胃跟食道中間的「賁門」關不緊,高敏敏指出,會出現胃食道逆流,通常是因為吃錯食物,導致胃酸不斷上湧導致,建議應注重食物內容,才不會火燒心。高敏敏提醒,「168間歇性斷食」確實是有效的減重選擇,但是對於患有胃潰瘍、胃食道逆流、孕婦等族群,以及有在服用糖尿病藥物或施打胰島素者,不適合嘗試。她呼籲,在採用斷食法之前,建議務必要先對自己的身體狀況和斷食法有全面的了解,評估適合後再開始進行,才不會對身體造成傷害,又能達到減肥瘦身的目標!報導/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黃慧玫 圖片設計/Kato 諮詢專家&圖片提供/營養師 高敏敏
-
2020-12-24 養生.健康瘦身
醫師揪肥宅患者比賽減肥 醫差3公斤輸了比賽他贏了健康
一名33歲男子因工作需要常應酬又沒時間運動,幾年內體重飆破3位數,日前健檢報告出爐,肝指數更比正常值高10倍,合併重度脂肪肝及嚴重高血脂,讓醫師當場驚呼:「可能要考慮住院」;為鼓勵患者減重,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肝膽胃腸科醫師曾晟恩邀他一起比賽減肥,後來患者靠著靠著天天快走,3個月大減20公斤,曾晟恩雖僅減了17公斤,輸了比賽,但對兩人同獲健康仍十分欣慰。曾晟恩說,這名患者因工作性質,幾乎天天應酬,體重高達118公斤,且抽血檢驗發現GOT/GPT指數高達415/159 U/L(正常值在40 U/L以下),超音波檢查有重度脂肪肝,「幾乎整組都壞了」,若沒有積極改善,未來恐造成肝發炎,且隨著時間推移進展導致肝纖維化,嚴重時可能形成肝硬化或肝癌。不僅如此,患者的膽固醇異常,若仍不改善生活習慣,恐增加未來心肌梗塞、中風、糖尿病、急性胰臟炎等發生率,相當危險。患者則透露,最近4、5年來因每天三餐不正常,加上晚上應酬應接不暇,體重從7字頭,一路狂飆破百,還被朋友取綽號「0.1噸人」,也開始出現疲倦、頭暈、高血壓、走路會喘等狀況,雖然期間想減肥,但始終缺乏毅力,直到跟醫師PK,才發憤每天至少快走1小時,且杜絕宵夜誘惑,沒想到3個月後竟然瘦了20公斤,「褲子幾乎都重買了」。曾晟恩本身也因醫師生活忙碌,經常忽略飲食控制與運動,出現中度脂肪肝及血脂肪等問題,他為了鼓勵患者消脂保肝,決定和患者約定一起調整飲食和培養運動習慣,漸漸地自己身體各項指數趨於正常。原本久站時膝蓋超級疼痛,透過時間飲食限制法,並減少醣類攝取後,精神大幅提升,膝蓋問題也不藥而癒,「雖然減重17公斤輸了,但也找回健康啦」。患者日前回診看報告,肝指數GOT/GPT降至49/28U/L,膽固醇也恢復到200 mg/dl內,尤其3個月體重降了20公斤,脂肪肝由重度大幅改善至輕度,各項檢驗數據都恢復正常值,連醫師都說「果然是打掉重練」。曾晟恩說,肥胖引起的疾病除了三高、心臟病、腦血管疾病外,也會引起痛風、退化性關節炎、脂肪肝、膽結石、胃食道逆流等諸多慢性病,堪稱是現代人的頭號殺手,建議透過低醣、慎選油脂飲食,並配合適度強度運動,以及定期安排健康檢查,才能維持健康生活型態,遠離藥罐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