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2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搜尋
消炎
共找到
575
筆 文章
-
-
2022-01-17 該看哪科.中醫
天冷容易皮膚癢、紅腫斑塊、脫屑?當心乾癬發作
●乾癬常見症狀:皮疹、紅腫斑塊、脫屑●若未及時改善 可能併發共病●飲食作息調整、中藥及針灸調理,可有效改善乾癬是冬天氣候變化時常見的皮膚病,是一種免疫失調疾病,中醫也稱為「銀屑病」,尤其氣溫低、壓力大時,容易誘使乾癬大爆發,皮膚出現紅腫斑塊、脫屑、癢等症狀。除了皮疹 常見手關節變形一位50歲男性患者經常往返美國及台灣經商,兩年多前從國外回來,驚見其後背與四肢都是乾癬的斑塊,彷彿地圖上的各國板塊。由於皮膚出現皮疹鮮紅斑塊,醫師診斷為「血熱證型」,看遍中西醫及治療都無法有效改善。後經由調整飲食生活作息,以及使用中藥與針灸穴位調理,乾癬才不再反覆發作。乾癬是免疫系統失調造成皮膚不正常分裂形成厚厚角質的現象,免疫系統失調容易導致全身慢性發炎,若未及時改善,可能會合併虹膜炎、關節炎、心血管疾病等共病。通常成年的乾癬患者,發病前很大部分與晚睡、壓力有關,但引起免疫失調發病的型態多元,不只是皮膚皮疹,最常見是手關節變形、疼痛、指甲點狀凹陷、變厚脫落等。皮膚如鏡子 反映臟腑氣血皮膚是一面鏡子,會反映臟腑氣血的狀態。這名病友皮膚發炎泛紅,體質是典型的「寒濕虛寒」,腸胃不好,一吃冰就會腹瀉,舌診布滿白滑苔。過去他是使用消炎藥物、外用藥膏治療,易造成腸胃虛弱,讓代謝水濕能力更差,加上他有熬夜習慣、作息不正常、生理時鐘混亂等誘發因素干擾免疫,因此乾癬一直好不了。中醫治乾癬,是從皮膚和臟腑氣血呈現的外顯體質來診斷治療,例如皮膚呈硬皮乾屑狀,中醫歸類為「血燥」或「血瘀」證型。如果乾癬皮疹是鮮紅色斑塊,患者急性發炎伴隨口乾舌燥、燥熱無法暢快出汗,屬於「血熱」證型,多以涼血藥物去血熱進行治療。長期失眠、怕冷 中醫調理這名病友的皮疹讓他搔癢難耐,且有長期失眠、怕冷和精神不佳的困擾,屬於「腎陽虛」證型,因此開立「溫腎健脾」處方,包括附子、乾薑、何首烏、當歸、菟絲子、肉桂等中藥,並且針灸太谿、太衝、神門、血海、足三里、曲池等安神及補腎的穴位。經八、九個月治療後,其四肢冰冷和睡眠品質改善許多,背上的皮疹逐漸變淡、變薄。後來患者回美國後,透過開立的處方箋,在當地抓藥調整體質,持續一年中藥調理後,他較能適應當地乾冷的氣候,且因為新冠疫情影響而無法台美兩地奔波,飲食生活作息正常,因此乾癬不再反覆發作。事實上,中醫治療乾癬,不只是外觀皮疹的改善,而是調整身體機能和免疫系統,才能逐漸回到正常的生活。
-
2022-01-16 新聞.健康知識+
另一條對抗新冠病毒的路:減緩發炎讓免疫力發揮正常效益的創新研究
人體依賴免疫系統對抗病毒,但如果免疫反應過激,反而會造成器官損傷或衰竭,讓患者死亡。中央研究院基因體研究中心謝世良特聘研究員長期研究發現,登革病毒會刺激血小板產生胞外囊泡和微泡,進而攻擊白血球導致發炎病症。研究團隊據此研發抗體,減緩發炎反應,已成功將感染登革病毒的小鼠存活率提升至90%,並於2019年6月刊登於《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面對新冠肺炎等新興傳染病,此種「減緩發炎」為主的創新療法,將有機會大幅降低患者死亡率。▌宛如雙面刃的免疫反應為了維護人體的穩定與和平,免疫系統一旦偵測到外來入侵物,便會立即啟動發炎反應,召喚免疫細胞圍剿入侵者。但一旦發炎反應過度,反而會對自身臟器造成嚴重傷害。以登革熱(dengue fever)為例,免疫過激可能造成「出血性登革熱」,嚴重時將引發休克;而新冠肺炎引致的肺纖維化,也是免疫過激的結果。有鑑於此,若想找出更有效的抗病毒治療策略,必須深入了解病毒與免疫系統的互動機制。本文主角──巨噬細胞(macrophage)與嗜中性白血球(neutrophil)──即為人體免疫系統對抗病毒入侵的兩種重要白血球。嗜中性白血球,不僅會吞噬入侵者,如果敵人太多,甚至能以「自爆」釋放出網狀遺傳物質(deoxyribonucleic Acid, DNA)黏住細菌,再由附著在DNA的酶將其殺死、清除,這個過程稱作嗜中性白血球胞外捕捉(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 NETs)。巨噬細胞,也會吞噬、分解大量的病原體與受感染細胞。當病原體與細胞表面的受體結合,才能進入巨噬細胞,而後病原體則被分解成碎片排出。這些碎片會被當作抗原,活化其他種類的白血球。另外,巨噬細胞和受感染的細胞還會分泌細胞激素(cytokine)引起發炎反應,進一步對抗病毒。細胞激素包括干擾素(interferon)、促發炎激素(proinflammatory cytokine)、趨化激素(chemokine)等。干擾素,由受傷的細胞產生,用以警告鄰近健康的細胞,趕緊製造可阻止病毒複製的蛋白質,抑制病毒數量。促發炎激素,會增加血管通透性,讓血液中的白血球可輕易通過血管壁趕往目的地。趨化激素,則吸引更多白血球,召來更多援軍。問題來了!當受感染細胞或巨噬細胞分泌細胞激素,或是嗜中性白血球胞外捕捉,原先是為了擊退病原體,但由於發炎的副作用與白血球無差別攻擊,有時反而造成器官受損或衰竭,甚至導致患者死亡。是否有一種治療方法,可以抑制過度發炎反應,但又不影響免疫系統消滅病原體?2003年起,謝世良開始投入研究,試圖解答這項大哉問。▌創新構想:抑制發炎反應,但不影響免疫力2003年,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疫情入侵台灣,其中重症患者出現的肺積水、呼吸困難等症狀,均非肇因於病毒本身,而是免疫過度反應的結果。當肺部細胞受感染出現發炎反應,促發炎激素讓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漿滲入組織中,即會造成肺積水。再加上蜂擁而來的白血球無差別攻擊受感染或健康肺泡,甚至分泌激素呼喚更多白血球前來,惡性循環之下,可能形成細胞激素風暴(cytokine storm),讓肺泡細胞受到嚴重損害,導致病人呼吸困難、險象環生。然而,SARS冠狀病毒(SARS-CoV)迄今仍沒有特效藥和疫苗,只能將重症患者安置在負壓隔離加護病房,施以「支持性療法」,期盼患者能在良好的照護下熬過自身的細胞激素風暴,等待自己的免疫系統清除病毒。當時,醫學背景出身的謝世良,從深厚的臨床與研究經驗出發,提出一項創新的治療觀念:設法研發一種藥物,可減緩細胞激素風暴,將發炎反應控制在不致命的程度,又不干擾免疫系統清除病毒,將有效降低感染者的死亡率。「現有的類固醇消炎效果很好,但有抗藥性的問題,而且若要完全抑制發炎,也不能沒有細胞激素,因為我們還是需要依靠免疫細胞來對付病原體。」謝世良進一步分析,在細胞分泌的激素裡,促發炎激素跟趨化激素是造成細胞激素風暴的主因;但干擾素不會引起發炎,只抑制病毒複製。因此,研究團隊的具體任務是:如何在抑制促發炎激素及趨化激素的同時,又不至於影響干擾素分泌,藉以避免削弱患者的抵抗力。▌登革出血熱,也源自細胞激素風暴正當謝世良著手啟動研究時,台灣的SARS疫情宣告結束,於是他將戰力火速轉移到同樣會讓免疫系統過度活化的登革病毒(dengue virus)。登革病毒分四種血清型別,患者感染過某一血清型的病毒,雖然能對這型病毒終身免疫,對於其他型卻只有短暫免疫力。時間一過,抗體甚至會結合成「病毒-抗體免疫複合體」(virus-antibody immune complexes),讓病毒更容易結合巨噬細胞表面的受體(receptor),進入細胞內部。這種抗體反過來協助病毒入侵的現象,稱作「抗體依賴性增強反應」(Antibody dependent enhancement, ADE),正是登革熱疫苗研發困難的原因。若是無法同時刺激人體產生對抗四型病毒的抗體,痊癒者體內的單一血清型登革病毒抗體,反倒會接應其他血清型病毒進入巨噬細胞內增值擴散,其他巨噬細胞又分泌更多細胞激素,循環之下引發的細胞激素風暴將導致高致死率的登革出血熱或休克症候群。▌細胞激素風暴的關鍵受體:CLEC5A(2008)面對棘手的免疫難題,該如何減緩登革病毒引起的細胞激素風暴?謝世良的第一步是:找出病毒是與巨噬細胞表面何種受體結合,才導致細胞激素風暴。在他著手研究後,注意到一種受體:C型凝集素5A(C-type lectin member 5A, CLEC5A)。「CLEC5A在生化實驗中已證明具有傳遞訊息的功能。因此我推測,CLEC5A很可能跟後續細胞激素分泌有關。」謝世良解釋。第二步,備製CLEC5A的拮抗性單株抗體(antagonistic anti-CLEC5A monoclonal antibody),打在小鼠身上,讓這些抗體搶先占據巨噬細胞的CLEC5A受體位置,阻斷登革病毒感染細胞的路徑。實驗發現,沒有打入這種抗體的對照組小鼠,登革病毒果真引起細胞激素風暴,在發炎、血管通透性增加的情況下,出現嚴重的皮下、腸道出血症狀而死亡。實驗組的小鼠被注射抗體後,發炎反應則比較緩和,出血症狀明顯受到抑制。更重要的是,小鼠體內干擾素的分泌機制可正常運作,不受抗體影響。謝世良團隊研發的CLEC5A拮抗性抗體,成功減緩小鼠登革出血熱症狀,又不影響干擾素分泌,將染病小鼠存活率一舉提高到五成,效果比其他免疫治療用的抗體顯著得多。2008年,基於揭開CLEC5A為登革病毒引發細胞激素風暴的關鍵,以及成功製造出有效抗體等重大貢獻,這項研究成果登上科學期刊《自然》,並獲多國新聞媒體報導。其後,謝世良又發現這個機制普遍存在於病毒引發人體的發炎反應中。面對日本腦炎、H1N1、H5N1等流行性感冒病毒,CLEC5A拮抗性單株抗體均能成功提升小鼠的存活率。2017年,他將研究觸角擴及CLEC5A在對抗細菌時的角色,發現比起過去研究焦點「類鐸受體」(Toll-like receptor 2, TLR2),受體CLEC5A是更重要的防衛因子,發表的論文也登上了《自然通訊》期刊。▌登革病毒侵略人體的關鍵細胞:血小板(2019)雖然2008年的研究中,小鼠的登革出血熱已獲得緩和,但五成的存活率彷彿是魔咒,難以再突破,讓他強烈懷疑還有其他免疫細胞或受體參與其中。歷經十餘年的研究,到了2019年,謝世良與陽明大學臨床醫學所博士生宋佩珊終於解開謎底:登革病毒進入人體後,會活化血小板表面的受體C型凝集素2(C-type lectin member 2, CLEC2),促使血小板分泌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s)──直徑小於一、兩百奈米的胞外體(exosomes),以及較大、直徑數百到一千奈米的微泡(microvesicles)。其後,這些胞外囊泡分別會再跟巨噬細胞、嗜中性白血球表面的CLEC5A與TLR2結合。結合後才是災難的開始!巨噬細胞大量分泌細胞激素,引起細胞激素風暴;嗜中性白血球則出現胞外捕捉,釋放出酶跟顆粒,損害周圍細胞。找到登革病毒活化血小板的機制後,接下來該如何阻斷呢?謝世良團隊利用CLEC5A基因剔除鼠施打抗TLR2抗體,同時阻斷體外囊泡與CLEC5A及TLR2受體結合,成功壓制登革病毒引起的免疫過激症狀,小鼠存活率也從50%奇蹟似地提升至90%。本次研究不但揭發登革病毒完整的入侵途徑,並成功找出治療方法,研究成果於2019年再度登上《自然通訊》期刊。第一作者宋珮珊博士生的研究論文獲得相當多的引用次數,2020年《免疫學趨勢》(Trends in Immunology)並以專文推薦這項研究揭開「嗜中性白血球的胞外捕捉乃登革熱感染機制的關鍵」,在在顯示其突破性意義。目前謝世良團隊正積極發展針對CLEC5A以及TLR2的雙特異性抗體(CLEC5A/TLR2 Bispecific antibody),可望於近期驗證阻斷CLEC5A及TLR2受體之效果。因為同時阻斷CLEC5與TLR2兩個受體,能夠有效壓抑病毒引起的過度免疫反應。▌新冠病毒來襲,減緩發炎或可扭轉戰局謝世良提到,實驗室計畫將CLEC5A/TLR2雙特異性抗體,擴及其他病毒感染引起之急性發炎,以及自體免疫疾病,例如紅斑性狼瘡或類風溼性關節炎。如今新冠肺炎(COVID-19)來襲,除了抗病毒藥物和疫苗,此種減緩發炎反應的治療可能是更及時的救命解方。謝世良實驗室現階段已將過去十餘年所建立的研究平台──包括基因工程製造的巨噬細胞表面受體、細胞融合瘤技術生產的CLEC5A的拮抗性單株抗體,以及基因抑制小鼠等等──全力轉向COVID-19的研究。謝世良指出,病毒基因瞬息萬變,可能很快產生抗藥性;但若找出共同的致病機制,情況就會不一樣了。雖然不同種類的病毒侵入細胞的途徑不盡相同,但觸發免疫細胞的訊息傳遞路程卻大致類似。因此,找出抗體以阻斷病毒與免疫細胞結合,雖然耗時耗力,卻有機會一勞永逸地解決不斷推陳出新的病毒。對前線的醫護來說,當務之急或許是找到能抑制病毒的特效藥;但研究人員的功課,則是想辦法揭開致病原理,尋找一勞永逸的解方。▌一場演講邀約,催生驚人研究成果謝世良多年來的研究成果,源自於18年前的一場演講邀約。當時,SARS疫情延燒,時任衛生署疾病管制局長的蘇益仁,致電邀請謝世良為民眾解說病毒如何引起人體的細胞激素風暴。原本只是為演講做準備,謝世良找資料時意外發現當時科學界對細胞激素了解甚少,於是反倒讓自己從此一頭栽入這塊未知領域。「一通偶然的電話,一個『錯誤』的決定,促成今天的成果。」謝世良打趣地說。但從新穎的構想一路走到擁有具體成果,箇中辛苦不足為外人道。謝世良表示:「只用一句話或半分鐘就能講完的概念,卻要花上好幾年的時間來研發。」像是基因工程製造巨噬細胞表面受體、細胞融合瘤技術生產CLEC5A的拮抗性單株抗體等技術,皆動輒耗時數年、耗費百萬才得以完成。另外,實驗中不可或缺的CLEC2基因抑制小鼠,必須從英國進口胚胎,由研究員充當奶爸照顧幼鼠,長大後再讓小鼠交配,最後才能在實驗中使用。光是備妥足夠的小鼠,就要花上將近一年的時間。謝世良苦笑道:「英國不給成鼠、只賣胚胎,但胚胎必須低溫運送,第一批因為器材漏氣死亡;第二批在機場差點被海關打開檢查,險些因溫度上升導致胚胎受損,幸好有貴人相助,幫忙度過危機。」因想法創新,實驗器材必須獨力想辦法,研究路也走得格外辛苦;但也因為走在最前端,才能有驚人發現。要當第一,去做從來沒有人嘗試過的事,這的確很累人,但流淚撒種、努力耕耘,最後才能歡呼收割。延伸閱讀Chen, S. T., Lin, Y. L., Huang, M. T., Wu, M. F., Cheng, S. C., Lei, H. Y., Lee, C. K., Chiou, T. W., Wong, C. H., & Hsieh, S. L. (2008). CLEC5A is critical for dengue-virus-induced lethal disease. Nature, 453(7195), 672–676.Sung, P. S., & Hsieh, S. L. (2019). CLEC2 and CLEC5A: Pathogenic Host Factors in Acute Viral Infections. Frontiers in Immunology, 10.Sung, P. S., Huang, T. F., & Hsieh, S. L. (2019). Extracellular vesicles from CLEC2-activated platelets enhance dengue virus-induced lethality via CLEC5A/TLR2. Nature Communications, 10(1).Wu, M. F., Chen, S. T., Yang, A. H., Lin, W. W., Lin, Y. L., Chen, N. J., Tsai, I. S., Li, L., & Hsieh, S. L. (2013). CLEC5A is critical for dengue virus–induced inflammasome activation in human macrophages. Blood, 121(1), 95–106.※ 本文摘自《研之有物:見微知著!中研院的21堂生命科學課》。《研之有物:見微知著!中研院的21堂生命科學課》作者: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編輯群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21/12/21
-
2022-01-07 該看哪科.眼部
青光眼、白內障、黃斑部病變 醫:防3大眼疾,40歲起務必定期檢查!
用眼不當或隨著年紀增長等原因,各種眼部問題陸續出現,其中青光眼、白內障、黃斑部病變可說是最知名的三大眼疾,不過對民眾而言三者大多陌生、容易混淆,這次今健康與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眼科部曾柏宸醫師,來和大家一同了解三大眼疾,以及防範方法! 3大眼疾有哪些風險因素?會得到不只一個嗎? 簡單了解青光眼、白內障、黃斑部病變是什麼樣的問題,曾柏宸醫師表示,可將眼睛視為一台相機,青光眼主要為視神經病變、萎縮,如相機傳送至電腦的傳輸線出現問題,響無法正常傳送至腦部。白內障則主要為水晶體混濁,如相機鏡頭出現雜質。黃斑部病變則為視網膜中央出現病變,有如相機底片感光出現問題一般。 三種眼疾有著共同的致病風險,如老化、高度近視、家族史、糖尿病等慢性病。高度近視只要超過500度即符合,風險約比一般人高出7~8倍。而家族史則不只需留意父母及兄弟姊妹,也包括爺爺奶奶。至於糖尿病則會影響全身器官,也包括整組眼部健康。 除了共同風險,三大眼疾也存在著各別風險。青光眼的風險也包括了長期使用類固醇藥物,或是因外傷、長期虹彩炎等眼疾所致,而血液循環不佳也可能影響視神經,像是長期有姿勢性低血壓者也需留意。而白內障主要則與強光、紫外線等光線傷害有關,包括3C產品的藍光,其威力不強但可視為慢性傷害,同樣的,外傷及長期使用類固醇藥物也是其中風險。至於黃斑部病變,主要則與抽菸、三高、糖尿病等慢性病有關。三種眼疾雖然一般而言不會演變成另外兩者,但可能因存在著共同風險,進而不只有一種眼疾,例如老化、高度近視,可想像一台相機放久了、用久了,整組都會逐漸老舊、壞損。 3大眼疾有哪些症狀?哪一種會有失明的風險? 曾柏宸醫師指出,雖然都是眼部疾病,但青光眼、白內障、黃斑部病變的進程和症狀也會有所不同,一樣的是,三者若嚴重、到了末期都有可能致盲。 青光眼除了急性青光眼,一般進展較慢,通常以年計算,及早發現並治療,可維持視力,怕的是太晚發現。症狀隨種類有所不同,主要為周邊視野逐漸受損,其他當眼壓過高時會頭痛、頭暈、噁心、想吐等,不過大多初期症狀不明顯,發現時已中晚期時,常在檢查其他眼部問題時發現,因此又被稱為視力的隱形殺手。 白內障的進展也較為緩慢,一般因老化而起的也是以年計算,不過若是外傷、類固醇藥物、糖尿病等,可能進展較快,往往半年就會發現視力受損。症狀無痛、無痠澀,主要影響視力,如模糊、眩光、顏色對比變差、夜間視力不佳、眩光、畏光等。 黃斑部病變的進程就有別於上述兩者,是惡化最快的眼疾,一旦產生視力就會變差,約到0.3左右,若未妥善治療約一至兩年的時間很快就會到法定失明的程度。症狀上與青光眼相反,視力受損會從中間開始,包括出現暗影、黑點、變形、扭曲等,但旁邊看得到,可透過「阿姆斯格勒方格表」檢視,準確度相當高。 青光眼、白內障、黃斑部病變,醫教6觀念防3大眼疾! 曾柏宸醫師表示,青光眼、白內障、黃斑部病變雖然都可能致盲,但及早發現、立即控制,可避免失明危機。因此提醒民眾40歲以上務必定期檢查,不論是視力檢查或健康檢查,尤其3C產品盛行,高度近視人口比例又高,台灣約有20%~30%有高度近視問題,即便不用手機,大多數工作也仰賴電腦,一用也是一整天的時間。確診糖尿病應立即檢查眼部,其相當容易引起眼部病變,且被診斷出糖尿病,通常代表血糖已升高了好一陣子,眼部健康可能已經受到一段時間影響。 日常保養,可以適度作個按摩,有助於促進眼部周邊血液循環、放鬆周邊肌肉,對眼部保養有益,但提醒不可直接按壓眼球,可能會傷害到眼睛,如視網膜破洞等,建議按摩周邊眼眶即可,正如中醫按摩眼部穴位也是按壓周圍。 最後也提醒,許多民眾常會至藥妝行購買眼藥水使用,若僅是眼睛乾澀、疲勞點藥水一般無礙,但若是視野變差、畏光等特殊情況,就有可能是眼部疾病的問題,點眼藥水沒用,反而可能因此延誤就醫,且有些消炎藥含有類固醇長期使用可能造成青光眼、白內障。提醒民眾,眼部若出現任何異常,還是應保持盡早就醫檢查的習慣為佳。 《延伸閱讀》 .什麼是青光眼?會失明嗎?醫:致盲第2名,妥善治療保養可避免! .白內障普及,60歲達8成!該怎麼辦?術後如何保養?眼醫詳解! .老年族群失明主因?黃斑部病變是什麼?醫教正確守護靈魂之窗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2-01-07 養生.聰明飲食
月經後喝四物湯有哪些功效?速懂什麼人不能喝四物湯
每位女性幾乎從青春期起,媽媽總會在「好朋友」過後,準備一碗暖暖的四物湯為孩子補身。而為了方便現代忙碌工作的女性,許多廠商更推出四物飲品,並找來當紅女星代言,不論是四物雞精、四物飲加鐵、加玫瑰或加青木瓜等,增添功能及風味。其實早在宋朝,四物湯被記載於醫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就被稱為是婦人病的聖藥,是補血、行血、活血的主方,因為方中由當歸、熟地黃、川芎及芍藥組成,因此稱為「四物」。四物有哪四種藥材?1.當歸:味甘、辛,性溫,歸肝、心、脾經,有活血、補血的功效,不過,當歸身、當歸尾的作用不同,當歸身專於補血,而當歸尾則善於活血。服用當歸可減輕經前症候群的疼痛、腹脹、陰道乾澀及憂鬱。2.川芎:味辛,性溫,歸肝、膽、心包經,為血中氣藥,有活血、行氣、袪風止痛的功效。服用川芎可抗菌消炎,調節子宮收縮,並抗維生素E缺乏症(維生素E是抗氧化劑,可能影響內分泌系統,可減輕乳房不適、焦慮及沮喪等症),提升細胞吞病原體的作用。3.熟地黃:味甘,性微溫,歸心、肝、腎經,有補血滋陰、益精填髓的功效。4.白芍:味苦、酸,性微寒,歸肝、脾經,有養血斂陰、柔肝止痛的功效。解決女性3困擾台北市中醫師公會名譽理事長陳潮宗表示,集合四種中藥材的精華,有效解決女性許多問題:1.調經止痛、養血疏筋不少女性因月經來潮而無法正常工作,四物湯可幫助活血化瘀、排除血塊,並減輕腹脹腹痛,使經血排出順暢。此外,四物湯更可補充鐵劑,減少月經來潮時的貧血、頭暈目眩及經血不出的狀況。2.滋潤肌膚、防止老化四物湯的方中組成多為溫補的行血劑,若養成從年輕就服用的習慣,有助於氣血通順,不易手腳冰冷,並使臉色紅潤及肌膚光滑,減緩生理機能老化,看起來更為年輕。3.解決血虛狀況臨床上四物湯經常使用於身體出現血虛狀況。女性在月經、懷孕、生產、哺乳時,血量流失量大,容易造成血虛。血虛症狀多為臉色蒼白無血色、嘴唇白、頭暈、疲倦、容易心悸等,女性則有月經量少或不來的情形。而冬天容易手腳冰冷的人,四物湯也有幫助。喝錯時機,恐造成血崩陳潮宗指出,喝錯時機可是會弄巧成拙。日前曾有一名25歲的女護士,「大姨媽」來了十幾天,原來女護士認為失血過多,需要補血,在經期間猛喝四物湯,沒想到更加血流不止。其實,四物必須月經結束後服用,否則補不成,還會造成血崩。服用四物湯最好的時機是在每次經期乾淨後。而女性最好養成從年輕時就開始服用四物湯的習慣,一次最好連續服用6天份的四物湯,不但可以減少經痛、經血不出、腹脹等症候群,到老年時,生理機能及皮膚也較不易老化。4大族群要注意1.生理期異常的女性:四物湯適用於身體血虛的狀況,若生理期提前、經血顏色鮮紅、經期出現脹痛或血塊多等,狀況比較複雜,應該先就醫,找出真正的問題。2.屬於燥熱及上火體質的人:口乾舌燥、便祕嚴重、容易長粉刺及早上起來眼屎較多的人,另外,像是睡不好引起的眼睛乾澀、雙眼布滿血絲,牙齦也出現浮腫,都是屬於這類體質的人,也不適合單獨喝溫補的四物湯,可以同時搭配涼補的方劑,像是可以降火氣、疏肝理氣的加味消遙散。3.身體正在發炎的人:比如眼睛充血或是感冒未癒等,也不適合喝四物湯。因為四物湯會加速血液循環,反而會使發炎腫脹更劇烈。4.更年期婦女:曾發生更年期婦女服用四物湯後,反而全身發熱、汗流不止。其實,更年期是一種身體機能的退化,屬於腎虛的問題,且更年期體質偏燥熱,補血的四物湯,反讓更年期症狀愈演愈烈。延伸閱讀: 。四物湯,喝對時機最重要 。四物湯、生化湯、中將湯,怎麼喝?
-
2021-12-31 該看哪科.風溼過敏免疫
腰痠背痛一定是僵直性脊椎炎嗎? 醫:有下列4種狀況的背痛者需儘早就醫
腰酸背痛的經驗幾乎人人經歷過,熬夜加班久坐、搬重物負重、彎腰做事姿勢不良等等,日積月累後上了年紀更容易發生。不過看似平常的症狀要特別注意什麼呢?其實八成以上的腰酸背痛找不到特殊病因,通常過一陣子就慢慢自己好了,或者短期的止痛藥使用後在一兩週內改善,這些大部分是因為工作特性,姿勢不良造成肌肉痠痛等,這種情況復健科可以提供電療熱敷的物理性治療與基於功能訓練的職能治療。但少數背痛卻是嚴重疾病的表現,如脊椎骨折、神經壓迫、骨髓炎、癌症骨轉移、僵直性脊椎炎等等,因此要特別注意伴隨以下狀況的背痛就要儘早就醫。注意有下列狀況的背痛者需儘早就醫1.發生在嚴重外傷或跌倒撞擊後,這可能與一些外傷造成的骨骼病變有關,比較適合看骨科或神經外科2.出現以前沒有過的神經學症狀,如下肢無力、麻痺、大小便失禁或尿不出來,這可能牽涉到神經受損,比較適合看神經內外科。3.半夜或清晨最痛,通常與發炎有關,適合看過敏免疫風濕科。4.有發燒、體重減輕等症狀,也許要加上感染科或血液腫瘤科的評估。其中僵直性脊椎炎雖然不是最緊急的疾患,卻是需要長期治療追蹤的慢性病;患者往往從年輕甚至青少年時期就開始有症狀,早期發現早期開始治療,最能有效改善日後的預後和生活品質,然而因為好好壞壞的症狀,大家常常會以為只是一般的痠痛,有些病人甚至有家族病史卻仍然沒有積極就醫,錯過早期治療是很可惜的。那麼僵直性脊椎炎會有那些症狀呢?最常見是超過三個月以上的反覆下背痛,而且是越睡越痛、越睡越僵,半夜或者清晨最不舒服,需要起床活動筋骨半小時以上才會消退;有時會痛在肩頸上背或是肩胛骨中間,尤其是女性患者常以不典型症狀表現。除了背痛,有些患者會表現肩關節、髖關節(大腿根部)、膝蓋、腳踝、腳跟、腳底、胸口兩側肋骨或骨盆邊緣等部位疼痛甚至腫脹,而且疼痛超過一兩個月以上都不見好轉或反覆發生。有些患者對慢性疼痛習以為常,也沒特別就醫,直到發生單眼視力模糊畏光、急性紅眼疼痛的急性虹彩炎,眼科醫師建議轉診風濕免疫科檢查,才發現有僵直性脊椎炎。有的人併發皮膚或指甲的乾癬病變(又名牛皮癬、銀屑病)(如圖一),也有少數人併發發炎性大腸炎的症狀,常反覆拉肚子解血便等。若有因為以上症狀懷疑僵直性脊椎炎病,可以進行X光檢查看是否薦腸關節發炎,加上抽血檢驗HLA-B27,排除其他疾病,確定診斷方向後就可以開始治療。僵直性脊椎炎的治療在藥物治療方面包括藥物和非藥物的治療,非藥物方面主要是建立運動習慣、物理治療、戒菸等等,運動有獨立於藥物的效果,對於病人的疼痛減少與活動範圍的維持有積極的意義。藥物部分以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為第一線治療,使用在發炎疼痛的階段大多數患者可獲得良好改善;有時周邊關節疼痛發炎也會加上免疫調節藥,如:斯樂腸溶錠治療。因為此症為慢性病,藥物治療通常需要使用較長的時間而非幾天就好,建議配合醫師回診以監測副作用及療效。對於消炎止痛藥反應不佳或有副作用的患者,現在也有大分子的注射式生物製劑,如:抗腫瘤壞死因子製劑、抗IL-17抗體等製劑,可以提供另一種治療選擇。治療的目的除了改善疼痛外,最重要的是希望能減少脊椎沾黏的併發症,如:嚴重的患者可能脊椎沾黏如竹竿,活動受限且無法正常地彎腰轉頭(如圖二),有些伴隨嚴重的周邊性下肢寡關節炎(如圖三)。醫療的發展日新月異,生物製劑的針劑治療及標靶藥物的口服治療發展,為第一線治療不佳的病患開啟了一扇新的門,期望對疾病的控制更加完善。
-
2021-12-27 養生.保健食品瘋
嘴破、痠痛、解酒...吃B群有用?覺得累就狂吞?吃「B群」10個正確觀念
維他命B群主要包括 B1、B2、B6、B12、菸鹼酸(B3)、泛酸、生物素及葉酸(B9)等等八種,扮演輔酶的角色,幫助促進新陳代謝,協助營養素轉換成能量,維持健康與調節生理機能。所以如果身體缺乏維生素B時,將無法有效分解營養素產生能量,而比較容易會有疲勞或焦慮的感覺。了解B群對身體的作用後,接著也透過常見的B群相關疑問整理,更正確的掌握B群的服用秘訣吧!晚上吃B群會睡不著嗎?空腹可以吃B群嗎?各種迷思一次解答1. 晚上吃B群會睡不著?維生素B6可協助合成血清素,幫助分泌褪黑激素;B3可減少失眠患者夜間醒來次數;B12則能維持神經系統健康並幫助入眠。如果因壓力或憂鬱等造成失眠,睡前補充低劑量B群,反而可以安定神經,幫助睡眠。2. 可以空腹吃B群嗎?營養師高敏敏分享,B群可在飯後1小時內或「隨餐吃」(服用後立刻吃飯)。營養師蔡怡瑄補充,有腸胃較敏感的民眾在餐前服用維生素而感到腸胃不適,所以若本身腸胃功能較差,也建議選擇餐後服用。醫師則建議剛開始服用B群的人可以先從早上飯後開始嘗試。3. 「嘴破」吃B群有用嗎?營養師蔡正亮指出,酗酒、長期使用抗生素藥物、長期純素者或者嚴重營養不良才可能缺乏維他命B2,產生典型的口角炎、舌炎,甚至嘴唇或周邊乾裂,但這與「嘴破」這種「口瘡性潰瘍」不同。以目前的科學證據來看,也無法證實補充高劑量的維他命B12可改善潰瘍。4. B群可以緩解痠痛?高單位B群對神經痛覺的掩蓋作用可以減少止痛劑的使用, 但藥師廖偉呈提醒,服用高單位B群仍是治標不治本,要請專科醫師診斷造成身體發炎的原因,而不是一味的服用高劑量B群來阻斷痛覺傳導。5. 可以用能量飲料取代B群來提神嗎能量飲料最常見的成分包括咖啡因、牛磺酸、維生素B群和電解質,又以咖啡因、牛磺酸含量特別高,食藥署建議每人每日咖啡因攝取量以不超過300毫克為原則,因此高血壓患者、孕婦、哺乳婦女和幼童應該避免飲用。6. 吃B群尿會變黃是因為沒吸收?因B群屬於水溶性,使尿液變黃的是維生素B2(核黃素),溶於水中會呈現黃螢光綠色,屬於正常現象。所以尿變黃不是代表沒吸收,而是已經攝取足夠。7. B群+咖啡可以加強提神嗎?藥師趙順榮提醒,喝咖啡後應間隔1~2小時再補充維生素B群才會有比較好的提神效果。敏盛醫院研究副院長江坤俊進一步解釋,咖啡利尿,而維生素B群為水溶性,同時補充會加速維生素B群消耗。8. B群可以解酒嗎?酒精會快速消耗體內B群中的B1、B2及葉酸以幫助代謝,因此常喝酒的人普遍缺乏維生素B。而缺乏B群會讓肝臟代謝酒精的作用變差,所以補充B群對解酒是會有些幫助,不過醫師也說幫助並不大。9. B群劑量越高、效果越好?B群是水溶性的維生素,吃下4小時後就會被代謝掉,所以不妨選擇中或低劑量、分次補充,效果反而比較好。10. 吃B群會抗痘還是誘發長痘痘?維生素B1能幫助消炎,B2則能強化皮膚細胞的抵抗力、防治脂漏性皮膚炎;B6可抑制皮脂腺分泌過多的油脂,有效淨痘控油。營養師周佑承則特別推薦痘痘肌族群食用地瓜,富含纖維、B群及類胡蘿蔔素,可同時補充多種抗痘營養。覺得累也只顧著吞B群!均衡飲食才是根本之道B群除了調解新陳代謝、維持皮膚和肌肉健康,增進免疫系統和神經系統功能、穩定情緒等好處,補充足量維生素B1、B2、B6、B12對長輩的記憶力也非常重要,且B6、B12和B9(葉酸)的充足與否也和心血管和腦血管疾病風險的重要指標「同半胱胺酸」有關。由於維生素B12幾乎不存在於一般植物性食物中,如果素食者連蛋奶都不吃,醫師建議適量補充綜合維他命或B群,也可考慮額外添加B12的營養強化食品像是西方常吃的早餐穀物。另外,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醫學院教授林慶順則提到,過度攝取維他命B12有危險性。研究指出除了會增加骨折風險,也與死亡率有正相關性,因此一般民眾還是要參考每日營養素建議攝取量。醫師強調,累不一定是缺乏B群造成的,還是要找出真正的原因,而非一味補充B群,以免治標不治本。營養師趙函穎就提到,如果身體缺乏B群,吃B群可以振奮精神、補充體力,但是原本飲食就已經很均衡的話,吃B群反而不太會有感。所以藥師廖偉呈也建議,平常多吃蔬果補充所需的維生素與纖維質,更能攝取足夠B群。下肢麻木、舌頭不是粉紅色...缺乏B12警訊要注意好心肝門診中心肝膽腸胃科專任主治醫師、臺大醫院內科部兼任主治醫師蔡宛玲提到,缺乏B12的患者除了貧血,還會出現感覺異常、肢端麻木、不協調等神經學症狀,通常下肢比上肢明顯;也可能抑鬱、健忘、認知障礙、失智等。若無即時治療,可能因惡性貧血危及生命或造成不可逆的神經傷害(例如失智症)。不過一般人透過日常飲食即可攝取到足夠的B12,不需特別補充。另外,若舌頭不是粉紅色且有腫大、裂痕,甚至下陷齒痕等現象,也得當心可能是缺乏維生素B群導致。長期嚴重缺乏B群可能會出現味蕾消失,臨床上許多長者因此抱怨吃東西「沒有味道」。資料來源:舌頭不是粉紅色 恐缺乏B群導致腸胃不適 也可能是維他命B12缺乏?!喝能量飲料提神,補營養又比咖啡健康,真的嗎? 提神飲料是「藥品」嗎?素食,從海藻攝取B12?維他命B12濃度越高,死亡率越高瘦身跟失眠可以吃B群嗎?營養師的QA小教室【梭健康】擁抱青春 不痘留營養師高敏敏-保健營養品吃對時間表延伸閱讀: 「心理諮商」有用嗎?在做什麼?心理師公開:諮商前,你該了解的「11大問題」
-
2021-12-22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天氣變冷易腹痛 醫師籲注意消化性潰瘍
奇美醫學中心統計近3年間因消化性潰瘍或出血至急診的病人,發現冬季人數比夏季多出約25%,研判與藥物使用及過量食用刺激性飲食有關,建議高危險群民眾避免刺激性食物。奇美醫學中心胃腸肝膽科醫師陳建安今天在院內衛教宣導會中表示,院方統計民國107年至109年間因消化性潰瘍或出血至急診的病人數量,發現冬季(12月至隔年2月)共967人,比夏季(6月至8月)的770人多出約25%,其中以1月人數最多。陳建安表示,近日收治1名今年1月曾因心肌梗塞住院的64歲男子,因持續使用抗血小板及抗凝血藥物,加上最近天氣變化關節疼痛,又服用非類固醇抗發炎止痛藥,之後出現上腹悶痛,接續有黑便症狀,被送到急診時呈休克狀態,安排住進加護病房並診斷為胃潰瘍出血,經一連串治療才出院。陳建安指出,天氣變冷時會導致胃蠕動變慢,胃黏液的厚度變薄,加上心血管疾病及腦中風病人在冬季增加,這些病人常需要使用抗血小板或抗凝血藥物,這些藥物與關節炎發作使用的消炎藥都容易提高消化性潰瘍風險。他說,還有許多民眾喜歡在天氣變冷時食用麻辣鍋、薑母鴨、燒酒雞等刺激性較高且不易消化的食物,可能增加胃的負擔,進而引起消化性潰瘍發作,嚴重時可能導致出血,甚至休克危及生命安全。陳建安表示,建議民眾在天氣變冷時不要暴飲暴食,避免刺激性食物,服用相關藥物時遵從醫囑,若有吐出咖啡色液體或鮮血、解黑便、臉色蒼白、心跳加速、腹痛加劇等症狀時儘速就醫。
-
2021-12-08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病人同時看多為醫師為確認病因 導致醫師與醫師間的「醫醫關係」也面臨考驗!
【編者按】本週「醫病平台」的主題是我們需要重視「醫師與醫師之間的關係(醫醫關係)」。兩位資深的臨床醫師分別提出他們在其不同的專科領域所見證的醫醫關係的問題,希望可以促成醫界與社會大眾好好思考這重要議題。非常高興能夠獲得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秘書長張必正醫師以其實務的經驗,分享台灣醫師會這幾年來對醫師相互之間的倫理規範,並介紹國際上最早的日內瓦宣言的醫師誓詞,隨著時代的演變,誓詞也對醫醫關係有越來越重視的跡象,同時也分享今年的世界醫師會倫敦大會討論到「醫師治療親人」的議題,而委員會也希望能將醫師同僚間的關係併入討論。期待世界醫師會將引領國際間更加重視醫醫關係。一個月前一位七十歲的女性病人來門診看我,主訴是我從來沒聽過的病,「我的整個舌頭都在痛」。她說她有這個病已經快十年,但一直沒有找到有效的藥可以根治。她目前所服用的止痛藥、鎮靜劑、非類固醇消炎劑算起來有超過十種之多。當時很想告訴她,我根本不是這方面的專家,爲什麼來看我。但想一想,病人老遠趕來已經掛了號,也應該好好給她做個完整的神經學檢查。結果我並沒有看到有什麼神經學方面的不正常反應,舌頭的觸覺、運動都正常,她也沒發現自己的味覺有受到影響,也說不出這種痛有任何誘發因素。最後我坦白告訴她,我雖然做神經內科醫師已超過半世紀,但從沒看過像她這種問題的病人,而且我的專長領域與她的問題相差甚遠,我真的不知道怎麼幫忙她。但我很好奇,她為什麼找上我。她以失望的眼神看著我,「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我先生的嫂嫂執意要我來看你。她最近在你們醫院接受健康檢查,她說她十分滿意這醫院的環境及醫護人員的服務態度。因為她非常關心我這麼多年找不到好醫師幫忙她,所以她就問健康檢查部主任,你們醫院有神經內科醫師嗎?」就這樣子她找上了我。我一時也不知怎麼接下去。我告訴她,讓她失望實在很不好意思,但我一時之間也想不出國內有哪位神經科醫師是可以幫忙她「舌頭痛」的專家。我看她目前吃了這麼多種藥,看來應該不會只是來自一位醫師所開的藥。她也才告訴我,她目前同時看了好幾位醫師,但不敢告訴醫師,她還在吃其他醫師所開的藥,因為這一定會招來更多的麻煩。事實上,除了神經科,她也看過其他各種專科。我忍不住問她,她難道沒有看過一位醫師,讓她覺得有點幫忙,可以信任嗎? 她終於講出某大學醫院的神經內科教授,而這位醫師正是我個人認為在國內算是周圍神經病變的頂尖學者,同時我也深知這位教授待人誠懇謙虛、對病人很有耐心,也許對她這種「疑難絕症」是最適合的神經科醫師。我說這種大部分醫師都看不懂的病,還是要有耐心,不要只看一兩次用藥沒效,就換醫師,我深信這位醫師一定比我對她更有幫忙。這位病人十分驚奇地瞪著我,「醫師,你好奇怪,我沒看過醫師在第一次看我時,用這麼多時間給我做身體檢查,問了我這麼多問題,但沒給我安排任何『新進的』、『高科技』檢查,就推薦我去看別的專家。」我以為她很不高興我不願意繼續看她,想不到她接下來說:「我過去看了許多醫師,都沒問幾句話或仔細檢查我的身體,就安排我做各種昂貴的檢查,甚至是需要自費的,而這些檢查都看不出問題後,才要我另請高明,同時我注意到你沒有批評過任何醫師,甚至還對我看過的一位醫師如此推崇。」這病人接下來一口氣說了許多對醫師的抱怨,他們都不「聽我說我的病史」、「給我做身體檢查」、「解釋說明給我聽」,只「多開檢查單」、「多開藥」,再多問幾句,就聽到醫師批評過去看過我的醫師「診斷不對」、「用藥不好」、「沒有做這種檢查」……我深吸了一口氣,不知如何以對。最後我忍不住問她,她真的每天都按時吃了我的護理同仁從她的藥袋整理出來的那麼多種藥嗎?她才靦腆地回答,有時她會自己調換,「希望能找到一個有效的組合」。最後,我誠懇地勸她,許多種藥可能有相同的作用與副作用,而這些藥物的副作用的累積可能對身體的器官造成無法承受的負荷,而產生嚴重的後果。我說選對了一位醫師,只服用他所開的藥,而如果自己覺得過去某種別的醫師開的藥好像有效,或某種藥曾經導致副作用的,務必要告訴這位醫師。我說醫病關係不能沒有「信任」與「尊重」,唯有讓醫師知道自己的想法與做法,醫師才能幫忙你。看完門診,這位病人對醫師的指控,尤其是他所說「醫師批評過去看過我的醫師的不對」,一直縈繞我心。以前我只注意「醫病關係」的重要,但今天我才發覺,曾幾何時,醫師與醫師之間的「醫醫關係」也正面臨嚴峻的考驗!很慶幸這病人已經找到我認為最好的醫師,也希望她能聽從我誠懇的忠言「不要一直換醫師」,並且希望她能耐心地與這位我心目中的「良醫」、「專家」,耕耘醫病之間的「信任」、「尊重」,最終能得到理想的治療效果。
-
2021-12-07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促進大腦健康怎麼吃?4類食物助抗發炎、防腦老化
上了年紀的人總是擔心自己會罹患失智症,一來煩勞家人照顧生活起居,二來也會耗費社會資源。最近1項研究發現,隨著年齡增長,多吃水果、蔬菜、豆類和其他具有消炎作用的食物,可能會降低罹患失智症的機率。記憶力衰退 和飲食模式息息相關刊登於《Neurology》的研究指出,如果飲食中含有促進發炎的食物,隨著年齡增長,出現記憶力、語言、解決問題和其他思維能力衰退的機率,很有可能會增加3倍。希臘雅典國立雅典大學神經病學副教授Nikolaos Scarmeas博士表示,攝取較少會促進發炎的食物,與降低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有關。根據研究結果來看,食物或許能透過多種機制來影響大腦的健康,對抗發炎可能是其中之一。在這項研究中,希臘針對一千名平均年齡超過73歲族群,進行一份問卷調查,為了證明他們的飲食有促發炎的潛在風險。研究初期,都沒有人罹患失智症,但在短短3年多的隨訪期間,卻有6%的人罹患了失智症。促發炎的飲食潛在風險評分範圍從-8.87到7.98,分數越高代表飲食促使發炎的程度越嚴重。研究顯示,得分較低者和得分較高者相比,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更低,促使發炎的飲食評分每增加1分,罹患失智風險就會增加21%。那些得分最低的人,每周大約攝取20份水果、19份蔬菜、4份豆類,以及11份咖啡或茶。相比之下,得分最高的人每周大約攝取9份水果、10份蔬菜、2份豆類和9份咖啡或茶。多攝取蔬菜水果 助於預防失智症Nikolaos Scarmeas表示,雖然每種食物都含有促發炎和抗發炎的成分,但整體來說,多攝取水果、蔬菜、豆類、茶或咖啡的飲食模式,更能夠抗發炎。該研究並不能證明抗發炎飲食可以預防大腦老化和失智症,只是發現了它們之間存在關聯。還需要更長時間的調查,才能得出關於促發炎症飲食,如何影響大腦健康的確切結論。芝加哥Rush大學醫學中心醫師兼科學家Thomas Holland博士指出,為了大腦的健康著想,他推薦MIND飲食、地中海飲食或DASH飲食。這三種飲食法都以瘦肉、魚類、全穀類、新鮮農產品和橄欖油為基礎。MIND飲食結合了地中海飲食和DASH飲食的元素,專門用於幫助對抗失智症。究竟應該吃些什麼食物,來促進大腦的健康呢?Thomas Holland提出了他的建議,包括漿果類、深色綠葉蔬菜、堅果、全麥、大蒜、洋蔥、辣椒、番茄、特級初榨橄欖油和家禽類等。這些食物可能會降低身體和大腦發炎過程的強度,甚至是發炎持續的時間,有些食物則是抗氧化劑,可以吸收有害的自由基並減緩發炎症狀。(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愛吃甜食、炸物小心記憶力下降! 專家公開「10樣防呆食物」:雞蛋、蔬菜超需要 ·你吃的藥會引發失智風險? 專家曝「1成分、7款藥」需注意
-
2021-12-05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天冷讓關節炎症狀惡化 醫:酒和咖啡恐增關節腫痛
關節炎患者除了靠運動增強肌力,有些人也寄望能透過「食療」的方式,讓關節更勇健。西醫觀點天冷血管收縮 疼痛症狀惡化振興醫院復健科主任陳建成表示,一般人常說的「風濕性關節炎」便是所謂的關節慢性發炎,只要天氣變冷、變濕就容易疼痛。其中最常見的是退化性關節炎,因為關節使用不當或長期使用逐漸退化,導致反覆發炎的狀況,常見於年長者。陳建成表示,慢性發炎的患者,通常血管會擴張,降低身體疼痛感,但到了秋冬,因為血管突然收縮或是血液循環變差,使得關節組織產生類似發炎反應,導致疼痛症狀惡化,也就是慢性關節炎的「急性發作」。此時不只是痛而已,關節處還會發炎、腫脹。而一旦關節從急性發炎走向慢性發炎,就等於進入沒辦法根治的階段。在治療上,一般會使用各種消炎方式緩解疼痛,包括消炎止痛藥,或是以基因工程的方式抗發炎。找出過敏食物 避免急性發作至於飲食方面,陳建成表示,因為對抗的是發炎反應,每個人依據體質或是對各種食物過敏狀況不同,建議或避免食用的食物皆不相同。但在學理上,應盡量避免的食物主要有兩項----酒和咖啡。酒類容易引起發炎,而咖啡因則會讓血管收縮,引起交感神經興奮,因此被認為與關節急性發作相關。另外,諸如可樂、蛋、牛奶、海鮮、花生等,有些人容易對這些食物過敏,進而引起關節炎發作,因此可以透過過敏原的測試,了解自己吃了哪些食物會造成關節炎惡化或是放大疼痛的感覺。至於營養補充品,陳建成則表示,目前沒有任何實證顯示可對發作中的關節炎有效。不過因為葡萄糖胺、軟骨素、膠原蛋白和玻尿酸等,都是組成軟骨基質的材料,在「以形補形」的觀念下,適時補充這些食材或是萃取出來的產品,以復健科醫師的立場並不反對。中醫觀點居家煮食 首推當歸、川芎、杜仲中醫師陳潮宗則認為「痛則不通,通則不痛」,治療關節腫痛須使氣血「通」,因此可使用行氣活血、強化筋骨的藥材來「疏通」;例如,牛膝和續斷等珍貴藥材便有類似的功能。不過,陳潮宗認為,一般在家食用首推當歸和川芎,其中當歸具有活血效果、川芎有行氣止痛和活血功效,另外杜仲則可強化筋骨和補腎,「腎補強了,筋骨就強了。」他建議,可將這些食材與排骨等肉類一起燉煮,一周吃兩、三次,只要不出現痘痘、便祕等上火問題就沒問題。若不會拿捏熬煮濃度,可先將藥材煮成濃汁,並依照個人喜好加上山藥、枸杞,或是具有活血化瘀和發散作用的蔥蒜等,加水稀釋燉煮成一般食用的湯品即可。急性發炎冰敷 慢性疼痛熱敷不過陳潮宗提醒,關節疼痛若為急性發炎,則應搭配使用冰敷,每天六至八次,每次20分鐘;若是長期慢性的關節僵硬、痠痛,則可使用熱敷按摩的方式緩解。陳建成也提醒,從復健科生物力學的概念來看,「骨頭不可能逆轉」,最好的方式還是透過肌力、平衡訓練以及輔具使用來修正動作,才能有效地保護關節。
-
2021-12-05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為何天氣冷容易關節疼痛?醫教4招預防、3招緩解
時序入冬,關節痠痛,低溫加上疼痛,讓人更不愛動,形成肌力衰退、關節卡卡的惡性循環。專家建議,拚命補冬不如維持規律運動、吃抗發炎食物,雙腿有強健的肌肉,才能支撐保護關節,維持行動力。●為什麼天氣冷容易關節疼痛?有些特別容易關節痠痛的人,身體就像「氣象台」,一變天就痛到不行,為何冬天容易痠痛?衛生福利部台南醫院骨科醫師李佳龍指出,研究顯示,當外界的氣壓、溫度改變時,人類大腦對於疼痛的閥值也會不同,尤其是關節的冷痛覺與壓痛覺。許多相關理論也被提出,例如天氣冷影響周邊血管收縮,循環變差,組織代謝修復能力差,容易產生發炎疼痛。而天氣也影響大腦皮質、視丘主管疼痛的區域,疼痛抑制的訊息減弱,交感神經興奮,組織神經纖維敏感,導致原本不覺得痛的地方也痛起來。加上天氣冷容易使關節僵硬,壓力上升、肌肉緊繃、體能下降,這些狀況使關節更容易疼痛。衛生福利部台南醫院中醫科醫師丁滎隍表示,《黃帝內經》有云:「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說的是湖水結冰、土地乾裂,萬物的陽氣閉藏,人的身體也同樣會隨著氣候變化有所反應,如血管收縮、新陳代謝減緩等,以降低能量散失。而隨著氣血運行的效率下降,關節有宿疾舊病的患者容易在冬天感覺到疼痛加劇、筋骨僵硬、屈伸不利等不舒服的情形,在中醫稱為「痺症」。●如何預防冬天關節疼痛?丁滎隍建議以下幾種方式可預防變天引起的關節痛。1. 注意保暖● 衣物保暖最直接簡單的方式就是穿著長袖衣物、鞋襪手套,幫關節保暖。● 曬曬太陽戶外有溫暖的陽光時,建議出門曬曬背部,上下午各一次,每次約10到20分鐘即可。● 熱敷關節針對疼痛不適的關節熱敷,也可緩解關節疼痛,用暖暖包或熱水袋隔著毛巾或衣物進行熱敷,每天1到3次,每次約10分鐘。但感覺異常(中風或糖尿病等)或是血液循環機能異常(雷諾氏症等)病人,務必隨時注意避免燙傷。2. 調整室內溫濕度一般室內溫度可設定在19到24度,不高於室外5度,避免氣血上衝引起頭暈,相對濕度則控制在40%到60%為宜。3. 適度的運動適度的運動可促進血液循環、提升基礎代謝,增加人體對抗風寒的能力。● 輕度退化者對於膝蓋未過度退化的人來說,最好的運動是健走,行走速度比平時走路再稍快一點,每天一次,每次持續45到60分鐘。健走時須注意選擇安全平坦的場地(公園或學校操場等),穿柔軟舒適的運動鞋或是護膝等。● 嚴重退化者若因膝蓋嚴重退化、行走有劇烈疼痛,可選擇溫水游泳等膝蓋負擔較低的運動。此外,運動前的熱身與運動後的緩和運動也很重要,適度的拉筋伸展也可以舒緩肌肉緊繃,降低關節疼痛。4. 充足的睡眠與適當的飲食● 充足的睡眠可以消除白天的疲勞,放鬆身體緊繃的肌肉,讓過度使用受損的關節進入修復狀態。● 避免生冷或刺激性飲食平時應避免生冷或刺激性飲食,不過度飲酒;痛風患者應避免飲酒與高普林飲食。● 適度飲用溫水可降低血液黏稠度,促使血液循環順暢。● 多吃新鮮蔬菜如胡蘿蔔、番茄、青花菜等抗發炎食物,可降低關節發炎疼痛的機會。●關節疼痛該怎麼辦?1. 熱敷改善關節僵硬李佳龍表示,冬天除了疼痛的閥值下降之外,不當的使用或是傷害導致關節及周邊組織的發炎,也是疼痛的來源。除了就醫檢查及藥物消炎止痛治療之外,透過簡單的熱療也能緩解疼痛、改善組織修復,例如溫毯熱敷、泡熱水、遠紅外線儀等方式,建議每次15到20分鐘即可,每日2至3次,可在關節特別僵硬時,或是睡前氣溫驟降時熱敷關節。熱敷加上按摩,也能和緩關節僵硬所造成的疼痛。2. 按摩穴道緩解疼痛丁滎隍建議,可針對關節附近穴道進行按摩,能預防和緩解疼痛。膝關節疼痛可按摩血海、梁丘、陽陵泉、足三里、陰陵泉等穴道;踝關節可按摩商丘、解谿、丘墟、崑崙、太谿等穴道;肘關節疼痛可按摩曲池、手三里、手五里、少海等穴道;腕關節疼痛可按摩陽谿、陽池、腕骨、大陵等穴道。3. 針刺或艾灸治療急性關節疼痛發作時的中醫治療,可於上述穴位進行針刺或艾灸治療,也可使用「天灸療法」改善及預防冬天關節疼痛。「天灸療法」選在一年當中最寒冷的日子,對特定穴道貼敷辛溫助陽的中藥如白芥子、延胡索、細辛、附子等研粉加入薑汁製成的藥餅,可達到行氣活血、疏經活絡、祛風除濕、散寒止痛的效果。
-
2021-11-27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慢性腎病」知多少? 藥師詳解導致腎臟功能異常的多種原因與用藥須知!
「急性腎衰竭及慢性腎病」在衛福部健保署統計之「醫療費用前20大疾病」中,已蟬聯多年冠軍;自2016年起,每年全臺約有7-8%的醫療費用是使用在腎臟相關疾病上,可見腎臟相關疾病是臺灣目前需要被重視,且大眾都應該重新瞭解的疾病。腎臟是人體重要的器官之一,在後腰兩側肋骨下方各一個,長約10-12公分,重約150公克,約為拳頭大小。每個腎臟約由一百萬個腎元所組成,每個腎元由腎絲球及腎小管構成;腎元每天過濾流經腎臟的血液約160-190公升,其中大部分會回收體內,僅約1-2公升會形成尿液和毒素、代謝廢物一起排出體外。腎臟的功能還包含維持體內電解質和酸鹼平衡、分泌腎素來調節血壓、分泌紅血球生成素刺激骨髓製造紅血球,還能將維生素D3活化為具生理功能的維生素D以維持骨質密度。導致腎臟功能異常的原因有哪些呢?常見因素包括當控制不佳時會傷害腎臟細胞的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壓、痛風,和其他如慢性尿路阻塞或泌尿道感染、自體免疫或遺傳性疾病造成的腎病變和腎炎、藥物使用不當等等。許多罹患慢性疾病的病人當腎臟出現問題時,總以為是長期吃藥造成,因而自行停藥或拒絕就醫,但其實血壓、血糖或尿酸控制不佳才是造成腎臟細胞損傷的主因,所以配合醫囑確實服用慢性病治療藥物,控制好病情,才是防止腎功能持續變差的不二法門。當腎臟功能指數異常超過三個月而無法恢復正常時,就可能被診斷為慢性腎臟病;慢性腎臟病初期並無明顯症狀,之後會出現血尿、尿液有濃厚泡沫(可能為蛋白尿造成)和水腫等警訊,隨著腎功能逐漸惡化,高血壓、貧血、代謝性酸血症、高血磷與高血鉀等併發症便可能接連出現,此時腎臟產生不可逆的永久病變,嚴重時甚至要進行血液透析治療或腎臟移植。當慢性腎臟病併發症發生時,醫師可能會開立藥品來控制病情。慢性腎臟病處方的藥品類別說明◎血管收縮素轉化酶抑制劑(ACEIs)或血管收縮素受體阻斷劑(ARBs):可治療高血壓或改善蛋白尿。◎末梢循環治療藥品(如Dipyridamole/所雷帝糖衣錠、Pentoxifylline/血利持續性糖衣錠):具抗發炎及抗氧化作用。◎利尿劑(如Furosemide/來喜妥錠):促進排出多餘水分和鹽類,以消除水腫。◎重碳酸鈉:能鹼化血液,緩解腎臟因無法排除含氮廢物和酸性物質造成的代謝性酸血症。◎磷酸鹽結合藥品:可減少磷在腸胃道的吸收,常用藥品為含鈣製劑(如碳酸鈣、醋酸鈣)、含鋁製劑(如氫氧化鋁),另外亦有非鈣鋁結合劑如Lanthanum Carbonate/福斯利諾咀嚼錠、Sevelamer Carbonate/磷減樂懸液用粉劑;此類藥品可與食物併服,降磷效果更佳。◎貧血用藥:靜脈/皮下注射紅血球生成素或口服補充鐵劑。◎低血鈣用藥:補充鈣片和Calcitriol/活維D軟膠囊,其中鈣片和食物併服吸收效果更好。慢性腎臟病人需要留意的藥品類別慢性腎臟病人的用藥選擇與劑量調整需要謹慎小心,常見需要特別注意的藥品類別如下:◎非類固醇類消炎藥(NSAIDs):具有抗發炎、解熱鎮痛效果,其作用機轉為抑制前列腺素合成來抑制發炎反應,但同時會讓腎臟血管收縮,造成腎臟內部血流減少而影響腎臟功能。本院常見品項有Celecoxib/希樂葆膠囊、Diclofenac/克他服寧糖衣錠、Mefenamic acid/博疏痛膜衣錠等等。◎抗生素:大多需經由腎臟代謝排除,當腎功能不佳時會增加藥物在體內的蓄積,此類藥品需由醫療人員依腎功能及臨床症狀來調整劑量或給藥間隔,並監測有無不良反應發生。◎顯影劑:可能會減少腎臟血液灌流或直接損傷腎小管,臨床上可在檢查前適當補充輸液或使用高劑量N-acetylcysteine來降低風險。◎口服降血糖藥物:須依藥品代謝排除特性和腎功能評估劑量和可用性;其中雙胍類藥物(如Metformin/得利糖錠)在嚴重腎功能不全時會蓄積體內而增加乳酸性酸中毒風險。◎中草藥偏方:研究已證實馬兜鈴酸具有腎臟毒性及潛在致癌風險,衛福部已於2003年公告禁用含馬兜鈴酸之馬兜鈴、廣防己、青木香、關木通、天仙藤等五種中藥材及其製劑。提醒民眾切勿購買或使用來路不明的中草藥產品,以免誤食農藥、重金屬或其他有害成分而傷害身體。腎臟相關疾病是目前臺灣健保花費最大宗的疾病,定期接受健康檢查並隨時注意身體變化,才能及早發現腎功能異常並進一步接受評估和治療;而慢性腎臟病患者除了定期回診、確實遵照醫囑規律服藥外,平時應維持正常作息、不抽菸與酗酒、規律運動、適量喝水不憋尿,飲食上注意蛋白質攝取,並避免過量食用鹽份;看診、使用藥物或進行檢查前,將自身疾病與用藥情況主動告知醫師、藥師或其他醫療人員。平時多注意、病時多謹慎,才能有效減緩腎臟疾病的進展,讓我們能與它和平共處。參考文獻:UpToDate線上醫學資料庫全民健康保險醫療給付費用總額協商參考指標要覽慢性腎臟病健康管理手冊台灣慢性腎臟病臨床診療指引台灣腎臟醫學會
-
2021-11-24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天冷易落枕好苦惱 醫師教這幾招預防及緩解
一名女性一早起床發現落枕了,頭歪向一邊時脖子僵硬疼痛、無法轉動,十分難受。長安醫院復健科醫師詹益承表示,天氣開始變冷,因落枕而前來復健科求診的病患明顯增加。詹益承說,落枕常發生在剛起床的時候,肌肉與關節還沒活動開的狀態下忽然出力,就容易導致落枕。常見原因包括長時間同一個姿勢,或是天氣寒冷導致肌肉緊繃、使肌肉痙攣;也可能是不良姿勢使得頸椎裡的小面關節錯位而造成疼痛僵硬。常見緩解方式,自己在家裡可以先溫敷放鬆肌肉,或是輕微按揉肌肉拉傷的疼痛點,並做六個方向的頸椎關節伸展 ,包括低頭、抬頭、左轉、右轉、左側彎、右側彎;等彎到不痛或輕微疼痛的角度後維持十秒,接著再做其他方向伸展。詹益承提醒,一般落枕約在一周內會逐漸緩解,若持續疼痛僵硬,建議至復健科或骨科就診。治療方式,會給予消炎止痛藥或肌肉鬆弛劑,再搭配物理治療如電熱療、超音波等。嚴重者則採用物理徒手治療放鬆筋膜與小面關節復位,並做活化頸部肌肉的運動;若疼痛仍然無法緩解,可以考慮局部注射治療,一般會以低濃度葡萄糖注射在需要放鬆的肌肉筋膜上,可減緩神經發炎、放鬆肌肉。他呼籲,要避免落枕,平時的預防最重要,例如天冷時保暖頸部,若因工作需求而長時間盯著螢幕或故定同一姿勢者,盡量至少每30分鐘做一次6個方向的頸椎伸展運動;清晨起床時也可以放慢動作做伸展,可以大幅減少落枕的機會。
-
2021-11-18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五十肩 怎麼睡才不痛? 掌握2技巧
當肩頸肌腱發炎受傷後,如果處理不當或未治療,未來可能會嚴重變成「五十肩」。患者的肩膀關節會相當疼痛,活動也受限,導致手抬不起來,尤其夜間常被痛醒,就很難再入睡,造成長期失眠。許多「發炎」疾病都可能產生夜間疼痛。五十肩急性發炎階段,受傷部位常會有積水,這些積水在白天比較容易被肢體活動、良好的循環帶走,但夜間肢體活動少,血液循環減慢,積水容易累積在患處,產生較大的壓力引發疼痛。五十肩可以說是「整個關節」在發炎,往往比其他肩部疾病更易發生夜間疼痛。五十肩夜間疼痛控制,建議從「減少發炎」、「減少患部壓迫」兩大方向著手改善,嘗試在「白天、睡前、睡眠中」減緩五十肩的夜間疼痛。●減少發炎方法白天首重減少刺激,但不是完全休息不動,可以透過適當「擺位」減少肩膀拉扯。最簡單的方法是手插口袋,以增加支撐、減少甩動。若比較嚴重或容易忘記插口袋,可考慮使用三角巾或特殊輔具支持。在睡前冰敷或服用消炎止痛藥,也能幫助減少發炎、控制疼痛。冰敷時間以10至20分鐘為原則,合理使用藥物也是積極治療的一環,短期使用不必過度擔心身體負擔。●減少患部壓迫適當的睡姿,可以避免睡眠中突然壓到患側肩膀,突然痛醒的機率。善用枕頭可以協助穩定放鬆,減少直接壓迫患部引起疼痛。如果習慣仰躺,可在手肘後側墊個枕頭,在前臂和肚子之間再墊一個。這樣除了能穩定手臂,還能幫助一些肌肉放鬆,有助減少疼痛。如果習慣側睡,最重要是不要壓在會痛的肩膀上。背後可以放幾個枕頭,有些人也會在雙腳之間夾一個枕頭,都能幫助穩定,減少不小心翻身壓到肩膀。前臂和肚子之間再墊一個枕頭,有助肩膀穩定和放鬆。有些為了側睡特別設計的枕頭,可以增加穩定和舒適度。但要避免趴睡,雖然看起來好像比較能避免翻身壓到痛處,但不像仰躺或側臥時手臂比較能安放在兩側,趴睡時大家多半是肩膀抬高,手放在頭部附近,這樣的動作並不利於肩膀放鬆、減少疼痛。
-
2021-11-18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落枕用力扭脖子,恐讓發炎更嚴重!4妙招可緩解
●落枕後,可艾灸調和氣血、疏通經絡●肌肉緊繃的落枕,可熱敷搭配伸展放鬆肌肉●急性發炎使用消炎止痛藥和肌肉鬆弛劑,可稍微緩解寒冷清晨,小傑一早醒來發現「落枕」了,頭無法往右邊轉。他採用阿嬤的偏方,將頭躺在枕頭上,緩緩地從右邊轉到左邊,再從左邊轉到右邊,同時邊念著 「頭沒落枕、枕頭落枕」。沒想到過去總能見效的偏方,這次卻不靈驗了,只好到診所看診,醫師開立肌肉鬆弛劑給他,用藥後落枕才舒緩。寒冷調整睡姿 牽扯肌肉開業中醫師周宗翰表示,天氣愈來愈冷,因落枕前來看診的患者也愈來愈多,但是,落枕並非突然發生,往往是長期肩頸周圍循環不佳產生的慢性勞損。尤其秋冬夜間溫度低,人在睡眠時會不由自主地調整自己的睡姿,當睡覺時頸肩部受到寒冷刺激、血管收縮,易發生痙攣並牽扯周邊肌肉引起腫脹疼痛,進而引起落枕。中醫師常以灸療治療落枕,艾灸溫經散寒、溫通經脈,可達到調和氣血、疏通經絡和平衡機能的作用。落枕後,也可按摩後溪穴、風池穴、落枕穴等處舒緩。汐止國泰復健科主任塗雅雯表示,落枕是俗稱,西醫稱作「急性頸椎關節周圍炎」,除了頸椎旁的韌帶或肌肉急性發炎外,軟骨或椎間盤擠壓到神經,造成頸部關節疼痛、受限,都屬於落枕。急性肌肉拉傷和小面關節發炎造成的落枕,和天冷血液循環不好、縮成一團睡覺有關;但壓迫造成的落枕則主要是因受傷退化、駝背、搬重物而導致。通常發生落枕時,許多人往往貼一堆藥膏在身上期待「自行復原」,或是用各式偏方「自救」,緩解疼痛效果不好,更有民眾會用力扭轉脖子,甚至發出「咔咔」聲,塗雅雯表示,「萬萬不可」,此舉恐讓發炎更加嚴重。落枕原因不同 治療也不同其實依據落枕的原因不同,治療方式也會不同。塗雅雯表示,若是因肌肉緊繃引起的落枕,可用攝氏40度熱毛巾熱敷半小時,並搭配伸展,讓肌肉放鬆;急性發炎則可搭配使用消炎止痛藥和肌肉鬆弛劑,稍微緩解症狀。開業物理治療師陳怡同說,落枕最常見的是某一節小面關節卡住,因一個動作或是兩側肌肉不平衡導致,使用熱敷或是貼膏藥只能暫時舒緩,但無法復原,拖久了身體使用肩膀動作代償,恐影響肩胛穩定性。因此,物理治療師通常會評估是哪一節關節卡住,執行關節鬆動術。反覆落枕 可能神經根壓迫陳怡同提醒,要預防落枕,平時應盡量避免維持同一姿勢太久,且注意自己的肩胛是否夠穩定,例如平時是否容易聳肩、上背僵硬;若調整不來,就應尋求專業醫療協助。塗雅雯則指出,若用休息熱敷一、兩天仍無明顯緩解,或是反覆落枕,則可能是頸椎結構或是神經根壓迫問題,必須搭配X光或神經孔測試等理學檢查,才能進一步治療。
-
2021-11-1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打完疫苗亂經、狂掉百根頭髮 專家曝這族群施打要注意
國內疫苗開打後,不少女性反映接種完出現掉髮、亂經情形,就連洗澡完、吹頭髮將近會掉100多根髮量,表示「跟當初產後掉髮狀況很像。」專家指出,國內外均發現民眾施打疫苗後,出現落髮、經血量增多或延期等症狀,若免疫系統差或屬易發炎體質,更要注意日常保養。蔡小姐指出,她曾在7月29日施打一劑AZ疫苗,8月中開始大量掉髮,另外莊小姐也表示,9月8日同樣施打AZ疫苗,每吹一次頭至少會掉20至30根頭髮,且經期量變少,但過去不曾發生過這樣的情況,就醫後醫師也說頭皮健康、抽血報告正常。美國華盛頓州註冊醫師、自然醫學博士林侑融指出,目前無大型數據直接證實婦科問題與新冠疫苗有直接關係,但若本身荷爾蒙系統不穩定、有婦科宿疾,如易有經痛、經前症候群、子宮肌瘤、子宮內膜異位或有巧克力囊腫者,疫苗引起的免疫反應,的確可能誘發出更嚴重的經期失調,因此注射疫苗後仍要注意是否有出血量不正常或是經期延期等問題發生。她列舉,當生活中身心壓力大、作息不定、營養不足時,剛好又屬敏感體質,此時再遇上疫苗施打引起的免疫反應,猶如未修繕的老房子剛好遇上小地震,就很容易被震垮。如果沒有及時處理,就容易發生問題。除了亂經外,當身體產生免疫發炎反應,若是作用在頭皮,就容易會形成落髮,若在身體皮膚上也可能有蕁麻疹出現。林侑融表示,新冠疫苗是極新的疫苗,過去也並沒有特別針對落髮族群進行實驗,但國外也陸續有個案發表,如患者為自體免疫落髮形成「圓禿」,過去病情穩定,但施打疫苗後又復發造成大量掉髮,並研判跟AZ疫苗造成的自體免疫性反應類似。日本、南韓數據也發現,女性施打後落髮狀況比男生多2.5倍,其原因推測為跟身體荷爾蒙中的「雌激素」有關,因為該激素容易誘導體內發炎,因此包含紅斑性狼瘡、類風溼關節炎等自體免疫疾病也是以女性居多。但她也強調,民眾若出現大量落髮,要判斷是否為疫苗造成,或是壓力性落髮、貧血導致落髮、營養不足或賀爾蒙失調導致落髮、甚至是自體免疫型的圓禿落髮,都仍未定論,因為這需要更詳細的血液檢驗,才能鑑別診斷出真正的原因,才能對症下藥,有時,一般的常規檢測,是驗不出原因的。林侑融說,「基因遺傳獨特」、「體質獨特」的人,的確可能會有不在預期中的症狀發生,無法就直接與疫苗畫上等號,也可能為本身的宿疾、慢性病未能根除有關, 應著重在調養體質。若本身有婦科疾病,也建議施打疫苗前後可事前做血液檢查,避免在症狀急症或復發階段接種疫苗,事後也能多留身體變化及徵兆。若民眾施打疫苗後,身體有落髮或經血異常,可以按壓三陰交穴、足三里穴及關元穴,幫助調經及氣血循環,此外避免炸物、碳烤物、紅肉等發炎食物,可以「彩虹飲食法」補充多樣性植化素,如花青素、類黃酮、胡蘿蔔素等,對身體都是良好的消炎劑。
-
2021-11-09 性愛.性福教戰
硬不起來注蠟油 32歲男「小弟弟」腫成「紅香腸」
不少男性深受小弟弟「硬不起來」的困擾,但礙於面子不願就醫,到處尋求偏方。但醫師提醒,隨便購買藥物或使用「陰吊功」等偏方,可能反造成陰莖感染甚至需要切除;若有勃起障礙問題,還是要尋求醫師協助,透過適當的藥物和手術治療才行,才能擁有滿意的性生活。一名30多歲的外籍男性因為「硬不起來」,將蠟油注射到自己的陰莖,反造成發炎腫痛,一周後求診已腫成1.5倍大,像根「紅色熱狗」。主治的部立雙和醫院泌尿科專科醫師吳佳璋表示,該名個案因工作壓力大造成勃起障礙,但因經濟問題買不起合法藥物而誤信偏方,自行將蠟油注射到自己陰莖的皮下組織,待蠟油冷卻便能「維持硬挺」;沒想到反而發炎導致腫痛而前來就醫。他說,當時以消炎藥消炎,如果感染再嚴重一些造成敗血症,可能就得切除陰莖。而自行注入藥物或是外來物質到陰莖,也可能導致陰莖纖維化,反而無法正常勃起;甚至有些男性特別練「陰吊功」,也容易導致陰莖變形、壞死而必須切除。根據WHO定義,只要男性持續性活經常性地無法達到或維持足夠的陰莖勃起,以進行滿意的性行為,就稱為勃起功能障礙。而在台灣,出現勃起功能障礙的男性其實不少。台灣男性學醫學會理事長陳煜表示,根據醫學會統計,台灣40歲以上的中壯年男性約有40%勃起硬度不足,50歲以上則達50%,等於平均每二、三名中壯年男性中就有一人有勃起問題。但臨床觀察,這些患者可能因為面子或是自我感覺良好,僅有10%至30%患者願意就醫,其餘不是尋求偏方或是上網自行買藥來吃;而有四成男性會透過網路購買壯陽藥。陳煜表示,勃起功能障礙包括器質性、心因性與混合性等因素,心因性可能因壓力過大或伴侶關係影響所引起;器質性則因三高導致血管病變、神經病變或不良生活習慣等,尤其近年勃起功能障礙有越來越年輕化的趨勢,和三高年輕化脫不了關係。吳佳璋表示,針對勃起障礙的患者首要先檢查血糖、血壓、肝腎功能以及男性賀爾蒙是否異常,先從運動、控制三高改善。如果仍無法很好地改善,主要有五線治療方式,第一線主要是以藥物控制;第二、三線則是使用相關醫材,如「負壓助勃器」或「低能量體外震波器」協助陰莖充血,幫助勃起。第四線則是會給予前列腺素E1,行房前如同胰島素一樣注射到體內,就能快速勃起;最後則是植入人工陰莖,讓男性與伴侶仍可擁有滿意的性生活。
-
2021-11-09 癌症.抗癌新知
體重半年降5%需檢查!醫:約五人就有一人是罹癌
生活中偶爾會發現自己的體重不斷減輕、逐漸變瘦,原因可能是出自減重,也可能是生活調整,不過若是體重持續不明的減輕,恐怕要留意背後疾病的可能,因為這是許多疾病常有的初始症狀,甚至是唯一症狀,例如癌症。 體重半年降5%早檢查,醫:恐疾病、癌症等所致! 台南市立醫院家醫科盧泰潤醫師表示,不論是減重、生活調整,一般正常的體重下降,每周約為0.5~1公斤,超過則可能有異常疑慮,原因可能包括減重不當、疾病等,因此執行減重計畫時,也建議先留意原本體重。而當體重減少原體重的5~10%時建議先維持3~6個月再繼續,因為短時間內快速降低體重可能有礙健康,研究顯示短時間內體重下降10%免疫力會開始下降,下降20%則有可能影響到身體機能,例如掉髮、經期大亂等,因此鼓勵減重者應循序漸進的控制體重為佳。若未刻意執行減重計畫,體重卻在6個月內明顯下降5%以上,即可視為病態型的體重下降,可能罹患了某些疾病。據統計,約有6成與慢性疾病有關,約2成與癌症有關,約1成與精神疾病有關,剩下1成原因不明。留意不明體重下降,醫:往往是癌症初期唯一症狀! 盧泰潤醫師說明,絕大多數的慢性疾病拖久都會有體重下降的情況出現,其中又以腸胃道相關慢性疾病為最大宗,例如十二指腸潰瘍、胃潰瘍等消化性潰瘍,好發於飲食不正常、抽菸、酗酒、長期服用類固醇或消炎藥等族群,患者常見也會有噁心、打嗝、腹痛、嚴重甚至黑便的情況。其他可能原因包括肝衰竭、腎衰竭、心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疾末期,另外糖尿病、甲狀腺機能亢進、肺結核等也是體重下降的常見病因。 除此之外,自體免疫疾病因免疫系統攻擊自身,也會讓身體長期處於發炎狀態,日久也會有體重下降的情況,如類風溼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值得注意的是,許多人認為自體免疫疾病是遺傳疾病,小時候沒有就不必擔心,其實不然,類風溼性關節炎常見於中年女性,因此即便小時候沒有,若有相關症狀也需留意。 體重下降最害怕聽到的想必就是癌症,如前述所提到的,癌症占體重減輕原因當中約20%,約五人就有一人是罹患癌症。最需要注意的是,很多癌症在初期症狀往往不明顯,體重減輕可能是少數或是唯一症狀,例如令人聞之色變的大腸癌初期僅有容易讓人忽略的貧血,又或者位置深且沒有痛覺細胞的胰臟所長出的胰臟癌,體重下降往往可能是這些癌症的唯一症狀。 不過盧泰潤醫師也表示,發現體重不明下降,重要的是找出真正的原因,即便是癌症,現在醫療發達,能痊癒、穩定控制疾病的機率也相當高,因此重要的是發現體重減輕時該如何應對。不明體重下降怎麼辦?醫:紀錄、觀察、早就醫! 盧泰潤醫師建議,民眾若有發現自己體重不明原因下降,可先量測體重並記錄。若有疑慮,建議可先前往各大醫院的家醫科檢查,作為第一道防線找出可能原因,再更進一步轉診至相關科別,如風濕免疫科、血液腫瘤科等,後續再做更進一步的檢查及治療。《延伸閱讀》 .老覺得累、睡不飽?醫:4情況留意慢性疲勞防癌症上身! .高血壓難察覺,他發現已心衰竭!醫:8種人平時應722量血壓。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11-08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全銀運動/擺脫足底筋膜炎 治療師教3招舒緩解痛
• 常見疼痛點,在內側足弓及前側足底• 復健運動有助強化腳底肌力和柔軟度• 扁平足、高弓足、長短腳,容易患病早上起來,下床踩地的那一刻,腳底傳來一陣椎心刺痛。久坐數小時,站起來瞬間,一踩地就好痛,小心可能得了「足底筋膜炎」。WaCare專家、物理治療師鄭宇劭表示,足底筋膜就像厚厚的彈簧,負責緩衝、傳遞力量,過度或不當使用易造成發炎疼痛,除了吃消炎藥、休息外,可藉由運動訓練來強化筋膜、伸展肌肉,有助於緩解疼痛。一有疼痛發炎 應速處理足底筋膜位在腳後跟到腳趾(趾骨)間,不僅承受全身的重量,也幫助維持足弓的穩定、吸收行進踩踏的衝擊力,久站、久走以及錯誤姿勢可能產生發炎現象。求助骨科、復健科門診時,醫師會沿著足跟的內側向趾端探測觸診,找出疼痛點對症下藥,或輔以肌肉骨骼超音波和X光,檢查足底筋膜是否增厚,評估嚴重程度及復原時間。鄭宇劭說明,足底筋膜炎常見疼痛區域在內側足弓,其次為前側的足底。有扁平足、高弓足、長短腳等結構異常者,是足部問題好發族群;穿錯鞋造成身體力學不平衡,也易引發足底筋膜炎。若起床腳踩地會痛、按壓腳跟處特別疼痛、久站腳底開始痠痛、運動過後腳底感覺到刺痛,出現以上症狀時,應尋求專業醫師診治。按摩、腳趾收放、按摩球40歲後,足底筋膜炎的成因可能是「退化」,筋膜逐漸失去彈性,無法正常緩衝。疼痛急性期時,鄭宇劭建議,可以先冰敷減輕疼痛,再用熱敷增加血液循環及代謝能力;想要「治本」,應做伸展運動鍛鍊腳掌,加強訓練肌力,減輕足部負擔。居家自療運動,可以徒手、腳趾收放、按摩球等三種方式按壓痛點,充分伸展足底筋膜與跟腱,緩解足底筋膜炎症狀,阻止惡化甚至痊癒。鄭宇劭提醒,為避免疼痛一再復發,請尋求專科醫師診斷,找出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
-
2021-11-01 該看哪科.婦產科
泌乳師素質不一 產婦又愛又怕
新手媽媽常遇「塞奶」、「石頭奶」無法順利哺餵母奶,求助衛生所、醫院或透過電話衛教,幫助相當有限,民間「泌乳師」行業孕育而生。不過,「泌乳師」非醫事相關人員,若有「乳房護理」等醫療行為恐觸法,且收費不低、素質不一,產婦、家屬與業者都呼籲政府認證,讓專業泌乳師幫助產婦。「塞奶比生小孩還痛…」黃姓女子是護理師,同事細心教導哺乳衛教、吸奶器使用,但「產後5天回到家,乳房像快爆破氣球,痛到寢食難安、冷汗直流。」直到找私人泌乳師按摩才舒緩乳房腫脹疼痛。第一次生小孩的小玉說,產後出現乳腺阻塞、塞奶、發燒症狀,最後到醫院掛急診打消炎針、退燒,後來雖然進行衛教,但「塞奶」狀況無解,透過友人介紹泌乳師到宅按摩才緩解疼痛。產婦有需求,民間「泌乳師」行業應運而生,服務項目五花八門,有精油按摩乳房、乳腺疏通、健康退奶等等,時薪約1500元,吸引許多家庭主婦投入,且很多公司也開設培訓課程並且召募人手。家庭主婦小琳因此「再就業」,她說,台灣沒有泌乳師證照,民間公司大多採外國專業課程來訓練員工,包括減痛乳房按摩、安撫產婦心理學、產後醫學照護等課程,日後「技術好」的泌乳師接案量才多。60多歲的何湘榆,以前是外婆小助手,負責幫產婦按摩紓解脹奶;半世紀前,擠奶後由她一口口「吸奶」。3年前,當護理師的女兒邀她報名上泌乳師課程,母女倆通過加拿大泌乳證照考試,她說,產婦脹奶、乳腺阻塞發炎狀況多,護理師很難全面且完善地處理,「泌乳師」行業有其必要,也贊成政府認證。嘉義基督教醫院婦兒科督導陳碧惠表示,女性在懷孕5到6個月就開始有母奶,也是乳腺阻塞關鍵期,產婦心理上應建立「 我要用母乳哺育」信念,並尋求醫護人員做好乳房照護與衛教。她說,產婦乳頭會分泌羊水相似味道,吸引新生兒找乳頭吸乳,這也是寶寶和媽媽最初、最緊密接觸,透過寶寶吸吮可降低母乳乳腺阻塞率,持續吸吮刺激也可幫助分泌更多乳汁。不少婦女團體也建議政府將泌乳師體制化,納入醫院婦幼科或成立中介機構、訂定收費標準,讓合格泌乳師進入家庭服務。
-
2021-10-2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藍委質疑疫苗不良反應通報失靈 疾管署:加強和基層溝通
國民黨立委林文瑞今天表示,民眾陳小姐向他陳情,她在7月打完第一劑AZ疫苗後出現下肢無力的症狀,之後就醫醫生只開消炎止痛的藥給她,但她症狀逐漸嚴重導致多次跌倒,進行關節更換手術,還因此向親友借貸度日,林文瑞認為政府有責任向國人說明並提供醫療救治和救濟的管道。林文瑞今天舉行記者會。陳小姐說,她打完第一劑AZ一周後開始腳無力,越來越嚴重,變成不能走路,她連絡衛生局,衛生局幫她叫救護車送醫,醫院幫她做核磁共振等檢查都顯示沒有問題,醫生開消炎止痛的藥給她,她回去後頻繁跌倒,粉碎性骨折,換關節手術花很多錢,向親友借貸度日,醫生一直跟她說她的狀況和疫苗無關,相關單位在問題還沒解決的情況下還一直催她打第二劑,她因此向基隆市議員韓世昱和林文瑞求助。林文瑞說,依照中央疫情指揮中心統計資料,截至10月20日為止,國內接獲疫苗不良事件通報已破萬件,這樣的數字令人心驚,打疫苗可能引發的不良反應造成許多人不安,政府不斷強調打疫苗是「利大於弊」的選擇,這說法固然沒錯,但是針對注射疫苗後可能引發的不良反應,政府也有責任向國人說明並提供醫療救治與救濟管道。林文瑞說,唯有完善救濟國人才能安心打疫苗。衛福部目前雖已成立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審議小組,審理疫苗受害事件,但救濟程序漫長,審理過程緩不濟急;且若第一線醫事人員警覺性不足,未能將病患列入不良反應通報系統,就更遑論後續的疫苗安全性監測機制是否能夠及時介入,對於第一線醫事人員的相關資源挹注,衛福部與指揮中心責無旁貸應負起最大責任。國民黨立委吳怡玎說,這麼多不良反應事件,政府的數字、資訊公開透明很重要,不要蓋牌,對於相關案件政府應該從寬認定,也希望中央和地方溝通,讓通報條件和流程更清楚,在證據的取得上該驗血的要驗、該檢查的要檢查,不要讓民眾覺得政府鼓勵大家打疫苗,但事後有不良反應都不理,這會影響施打意願。台北醫學大學醫療暨生物科技法研究所教授何建志說,新冠疫苗是人類首次施打,很多實證醫學還在進行,許多因果關係還不夠明確,國人相信政府所以打疫苗,政府應訂定相關SOP,協助基層醫療人員及早診斷疫苗的後遺症和副作用,陳女士的案例,若能及早做血栓檢查,用藥物緩解,狀況可以避免,在修法部分因為母法已經有了,政府可以制定行政命令統一程序,讓委員及早發放救濟金,也讓民眾知道政府會照顧人民。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說,有持續和醫療院所溝通,表明因果關係不是通報的必要條件,未來會持續加強溝通,也會告訴衛生局他們也能協助通報,受害救濟民眾可以自行提出申請,只要填申請單,不須提供病歷、佐證,他們會調閱,有獨立專家委員會審理因果關聯性,若民眾懷疑自己打疫苗後的不良狀況和疫苗有關都可以通報,不需要確定因果關係才能通報,也都能提出申請,他們現在都強化流程,會加速審議速度。
-
2021-10-27 該看哪科.風溼過敏免疫
脖子卡背痛別輕忽 2方法分辨僵直性脊椎炎
背痛別輕忽!26歲的小如(化名)四年前開始出現下背痛,早上起床背部異常疼痛,起初以為是搬重物扭到,吃完止痛藥有改善就不以為意。半年前脖子開始出現卡卡,頸椎也愈來愈僵硬,在路上碰到別人叫她名字,竟然無法轉頭回應,只能像個機器人一樣轉動全身,趕緊到醫院檢查,確診罹患僵直性脊椎炎,經過治療後背痛感降低、亦改善脖子僵硬問題。台東馬偕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醫師黃奕帆表示,僵直性脊椎炎是一種自體免疫導致脊椎或薦腸關節發炎的疾病,嚴重會影響周邊關節或合併虹彩炎等疾病。目前盛行率約0.1%至0.4%,推估全台約有5至6萬名患者,好發族群為18至45歲年輕族群,男性患者是女性的三倍。臨床上背痛可以分成「機械型背痛」和「發炎型背痛」。黃奕帆表示,可用簡單二分法分辨,「機械型背痛」容易出現在運動或搬重物時造成的急性傷害,通常經過休息後就會逐漸恢復,而「發炎型背痛」則是愈休息會愈痛。當年輕族群在晨間起床時發現背部疼痛或僵硬,而且持續時間長達三個月以上,就要提高警覺可能罹患僵直性脊椎炎。黃奕帆指出,僵直性脊椎炎好發原因遺傳占大多數,有90%至95%民眾本身帶有基因,後續因運動傷害而被誘發,像是年輕男性好動,打籃球等激烈運動,以為背痛是運動過度、運動傷害,容易因此誤診。提醒民眾若疼痛超過三個月仍持續慢性疼痛,有可能是僵直性脊椎炎。黃奕帆表示,僵直性關節炎是一種慢性關節發炎,初期症狀在X光變化不明顯,且疾病進程緩慢,從關節發炎到脊椎彎曲變形可能需要好幾年,目前臨床診斷可透過抽血檢查,包括紅血球沈降速率(ESR)、C反應蛋白(CRP)發炎反應、HLA-B27基因及家族病史等綜合評估,確認患者是否罹患「中軸型脊椎關節炎」。黃奕帆補充說明,「中軸型脊椎關節炎」是自體免疫關節炎的大家族,當中軸骨脊椎關節被侵犯造成發炎時,可能合併乾癬、發炎型腸胃道疾病、反應型關節炎或僵直性脊椎炎,因此若能提早發現中軸型脊椎關節炎而對症下藥,就可以避免疾病惡化,影響患者生活品質。黃奕帆表示,僵直性脊椎炎治療,一般先以消炎止痛藥,並建議患者搭配復健運動,如游泳、太極拳、瑜珈或伸展運動,控制到病情穩定,並持續追蹤。不過有患者會自行買成藥、打止痛針,但本身有慢性病者,容易因錯誤用藥影響腎功能,建議患者每3到6個月定期追蹤發炎指數。黃奕帆說,若已試過二種消炎止痛藥,且3個月藥物治療效果不好,可申請生物製劑治療,約3至6個月可以改善疼痛及僵硬症狀,目前也有適合計畫懷孕患者使用的生物製劑。他提醒,僵直性脊椎炎有復發可能,不斷發炎下導致脊椎沾黏,容易導致關節長期受損,骨頭、脊椎變形等,建議仍多與醫師溝通適合的治療方式。
-
2021-10-27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中風病患8成肩膀疼痛 應注意肩部保護避免受傷
8成腦中風患者有肩膀疼痛困擾,常見症狀有疼痛、僵硬、攣縮、活動困難、腫脹、手臂無力、麻或刺痛、肩關節明顯錯位,肩痛患者會因此減少活動,除了影響復健的進行,也影響了生活品質。南投醫院物理治療師陳怡君說,肌肉張力來自大腦控制,當大腦因中風而受損時,肌肉張力會因信號過度活動或活動不足而發生變化,導致痙攣或鬆弛。由於肌肉張力的變化,許多患者經常會遇到肩部併發症。造成中風後肩痛的四個常見原因為肩部半脫位、肩部夾擠、痙攣及冷凍肩。肩部半脫位因支撐和穩定肩關節的肌肉無力和活動不足,沒有力量將手臂固定在正確的位置,手臂的側面、前面及頭頂上面的動作會對肩關節的穩定性施加額外的壓力,並可能導致半脫位或部分脫位,因肩部肌肉無力,手臂的重力也會導致肩關節半脫位引發疼痛。肩部夾擠則是當肩部和背部的肌肉在中風後變得無力時,肩胛骨在手臂抬起時無法正確旋轉,導致通過肩部肌腱受到擠壓。痙攣是因為肌肉張力會使肩部肌肉緊繃,導致僵硬和疼痛也會限制活動能力和運動範圍。冰凍肩的部分則是由於痙攣導致手臂和肩關節的活動減少,肩部的韌帶和關節囊變硬,形成沾黏性關節囊炎,肩關節中的結締組織變厚和緊繃,限制運動範圍並導致手臂運動疼痛。陳怡君說,治療會針對患者個別的狀況來安排,常見的治療方式有消炎止痛藥物、肉毒桿菌注射、肩胛上神經阻斷術、拉筋運動、軟組織鬆動、製作副木、擺位、肌內效貼布、主動被動關節活動練習、肌力訓練以恢復日常活動。她提醒中風者應該注意肩部保護,坐下或躺下時盡量使手臂和肩膀有支撐且在正確的姿勢。在協助中風患者上下床、站立和行走時,照顧者不應拉扯或抓住患側的手臂或肩膀,以防止韌帶扭傷、肌肉拉傷或因中風後肩部的穩定性下降而導致的撕裂或肩部脫位。早期治療對於中風復原非常關鍵。如果不及時治療,肩部併發症會嚴重惡化,使手臂的活動困難。如果出現肩部症狀,如疼痛、運動困難,應盡快就醫治療。
-
2021-10-2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打疫苗喝椰子水退燒 3族群不宜
莫德納、BNT疫苗相繼來台,民眾積極接種疫苗。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昨天表示,第12輪疫苗接種為注射高峰期,施打對象廣泛開放。藝人徐若瑄日前接種第二劑疫苗後發燒,自曝喝椰子水解燒。中醫師表示,喝椰子水有助退燒,但腹瀉患者、月經來潮女性及手腳容易冰冷這三大族群,切忌飲用。開業中醫師吳明珠說,椰子水屬涼性、滋陰的飲品,有助解暑、清熱,尤其接種疫苗後要多補充水分,椰子水含有鉀等電解質,可以緩解口乾舌燥,甚至可緩解輕微發燒,但有些民眾打完疫苗後出現腹瀉症狀,此時喝椰子水會使症狀惡化;其次,若女性剛好月經來潮,此時喝椰子水恐打亂經期,以及手腳容易冰冷者不適合。吳明珠指出,有些民眾可能不適合喝椰子水,可改吃水梨、蓮霧、奇異果等富含維生素C的水果,何況現在天氣轉涼,可以改用冬瓜排骨湯、苦瓜鳳梨雞湯等取代椰子水,均可以達到緩解打疫苗後出現的不適症狀。書田診所家醫科主任康宏銘說,椰子水、青草茶、決明子茶、菊花茶、苦瓜等,在中醫方面屬清涼、退火的飲品或食材,確實具消炎作用,只是緩解效果可能不如西藥,因西藥經化學純化,治療效果較強;舉例來說,具有消炎、止痛療效的西藥阿斯匹靈,當初研發時,即是從白柳樹樹皮萃取出水楊酸製成。康宏銘說,椰子水等天然食材的消炎效果,雖不如西藥,但若僅是輕微發燒,又想藉天然食物緩解不適,建議打完疫苗後1至3天,可以每天適量喝椰子水約300至600cc,有助緩解發燒,但不宜飲用過量,口渴時再多喝白開水即可。康宏銘說,民眾打完疫苗,恐引發疲倦、施打部位腫脹或疼痛、發燒、關節痛,此時應多休息、避免激烈運動,切忌泡湯,以降低心臟負荷,若有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應按時服藥,預防接種不良反應。
-
2021-10-21 該看哪科.傳統醫學
明邁入打疫苗高峰期 中醫師:三大族群忌喝椰子水退燒
莫德納、BNT疫苗相繼來台,民眾積極接種疫苗。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明起第12輪疫苗接種為注射高峰期,施打對象廣泛開放。藝人徐若瑄日前接種第二劑疫苗後出現發燒,她自曝喝椰子水解燒,近日為注射高峰期,打疫苗喝椰子水再度引發熱議。中醫師表示,喝椰子水有助退燒,但包括腹瀉患者、月經來潮女性及手腳容易冰冷的三大族群切忌飲用。開業中醫師吳明珠說,椰子水屬涼性、滋陰的飲品,有助解暑、清熱,尤其接種疫苗後要多補充水分,椰子水含有鉀等電解質,可以緩解口乾舌燥,甚至可緩解輕微發燒,但有些民眾打完疫苗後出現腹瀉症狀,此時喝椰子水會使症狀惡化;其次,若女性剛好月經來潮,此時喝椰子水恐打亂經期,以及手腳容易冰冷者不適合喝。吳明珠指出,有些民眾可能不適合喝椰子水,可改吃水梨、蓮霧、奇異果等富含維生素C的水果,何況現在天氣轉涼,可以改用冬瓜排骨湯、苦瓜鳳梨雞湯等取代椰子水,均可以達到緩解打疫苗後出現的不適症狀。書田診所家醫科主任康宏銘說,椰子水、青草茶、決明子茶、菊花茶、苦瓜等,在中醫方面屬清涼、退火的飲品或食材,確實具消炎作用,只是緩解效果可能不如西藥,因西藥經化學純化,治療效果較強;舉例來說,具有消炎、止痛療效的西藥阿斯匹靈,當初研發時,即是從白柳樹樹皮萃取出水楊酸製成。康宏銘說,椰子水等天然食材的消炎效果,雖不如西藥,但若僅是輕微發燒,又想藉天然食物緩解不適,建議打完疫苗後1至3天,可以每天適量喝椰子水約300至600c.c.,有助緩解發燒,但不宜飲用過量,口渴時再多喝白開水即可。康宏銘說,民眾打完疫苗,恐引發疲倦、施打部位腫脹或疼痛、發燒、關節痛等副作用,此時應多休息、避免激烈運動、切忌泡湯,以降低心臟負荷,若有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患者,應按時服藥控制病情,預防疫苗接種不良反應事件,且仍須維持勤洗手、戴口罩,遠離病毒感染。
-
2021-10-21 癌症.其他癌症
影/45歲上班族血尿半年 照出1公分大「膀胱癌」
台中市45歲郭男如廁伴有血尿,卻因工作忙碌,半年後才就醫,診所診斷為腎結石,到光田綜合醫院進一步檢查,發現膀胱處有多顆0.5至1公分大小的膀胱腫瘤,罹患早期「膀胱癌」,所幸術後追蹤,未再復發。光田綜合醫院泌尿科醫師丁原田表示,一般而言腫瘤、發炎、結石都會出現血尿,民眾千萬要警覺,這也可能是癌症的前兆,最常發生在膀胱癌、腎盂癌、輸尿管癌以及腎臟癌,因為不是感染發炎,是慢慢形成的惡性腫瘤,因此通常是「無痛性血尿」。45歲郭男工作忙碌,知道有血尿問題,但延遲半年才到診所就醫,診所診斷為腎結石,郭男到光田醫院治療結石問題,院方進一步腎臟泌尿系統的全面檢查,超音波掃瞄時,卻意外發現膀胱處有多顆0.5至1公分大小的膀胱腫瘤,病理化驗結果確認是早期膀胱癌,經內視鏡手術切除腫瘤,所幸目前追蹤未再復發。丁原田提醒,發現血尿唯一辦法就是立即就醫檢查,有些人因為不以為意,吃了止血相關藥物,血尿暫時止住,但隱藏在背後的問題卻沒有解決,丁更呼籲,民眾不要吃來路不明偏方藥物,恐惡化病情。72歲江姓阿嬤因為血尿問題,診所看病吃消炎藥,血尿情形暫時止住,偶爾還是會有血尿,就這樣持續一年多,直至血尿頻率增多,察覺不對勁,到光田綜合醫院經丁原田詳細問診檢查,才發現已罹患膀胱癌第二期,建議切除膀胱,防止癌細胞持續擴散惡化。丁原田呼籲,疾病所造成的泌尿道出血,起初可能是偶發性,隨著病情的變化,出血的頻率會漸增,民眾要有警覺性,尤其是無痛性的血尿,有些人因為血尿自動消失就不去檢查,輕忽了癌症的威脅,錯過診斷時效。
-
2021-10-20 該看哪科.風溼過敏免疫
只要出現對稱性關節痛就是類風濕性關節炎?醫師破解迷思
「關節痛,忍一忍就好?」「關節痛只是因為工作太勞累?」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是種好發於中年女性的自體免疫疾病,馬偕紀念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李惠婷醫師指出,除了造成關節慢性疼痛之外,還會持續破壞關節,漸漸造成關節變形,甚至導致失能,可不是個「忍一忍就好」的小毛病!迷思1:類風濕因子RF陽性就一定是類風濕性關節炎RA?類風濕因子RF(Rheumatoid Factor)只是類風濕性關節炎診斷的參考檢查之一,李惠婷醫師表示,因為其他原因也可能導致類風濕因子RF陽性,而且有部分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類風濕性因子RF會呈現陰性。導致類風濕因子RF陽性的原因很多樣,除了類風濕性關節炎外,還有其他自體免疫疾病、或是一些讓身體慢性發炎、感染的疾病,例如B型肝炎、C型肝炎帶原的病人,甚至有些腫瘤也會造成類風濕因子陽性。若檢驗發現類風濕因子RF陽性時,還需要配合臨床症狀,和其他的抽血檢查來判斷。李惠婷醫師說,單純只有類風濕因子RF陽性,不代表就是類風濕性關節炎。迷思2:只要雙手、雙腳出現對稱性關節痛,就是類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溼性關節炎的表現大多是對稱性、多發性關節炎,但也有其他疾病可能發生對稱性關節炎,李惠婷醫師舉例,像是很常見的手部退化性關節炎、或其他的自體免疫疾病也可能有關節的侵犯,而造成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危險因子包括中年女性、抽菸、肥胖、家族病史等。典型的表現是同時侵犯雙側相同的關節,使關節腫脹不適,而且休息愈久,愈不舒服。患者於早上起床時,關節僵硬的狀況可能持續超過一個小時,較嚴重時甚至無法拿牙刷、擰毛巾。若關節炎持續超過六週,還會抽血檢驗發炎指數、類風濕因子RF、CCP抗體等,李惠婷醫師解釋,每個病人的表現不太一樣,臨床上會依據受侵犯的關節、關節症狀、關節外症狀、持續時間、抽血檢查等,做整體的評估。迷思3:類風濕性關節炎RA是自體免疫疾病,聽說要多進補、多吃健康食品來提升免疫力?「這是錯誤的觀念!」李惠婷醫師說,「有很多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在確定診斷後就會開始使用各式各樣的補品、健康食品,反而錯過治療的黃金期。」類風濕性關節炎是因為身體的免疫系統亂掉了,而處於發炎的狀態,進補可能造成疾病惡化。李惠婷醫師,早期藥物治療對類風濕性關節炎非常重要,愈早治療,愈有機會控制病情,建議應該要及早治療,把握黃金治療期。迷思4:聽說類風濕性關節炎RA只要調整飲食,就可以不用吃藥?早期藥物介入有助於減少出現併發症的風險,李惠婷醫師說,部分患者會嘗試飲食或民俗療法,拖了半年,發現關節還是持續發炎才回到門診,結果關節已經遭到破壞。關節破壞是不可逆的,可能造成關節變形,甚至導致失能。迷思5: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RA得吃很多類固醇?類風溼性關節炎的第一線用藥是免疫調節劑,通常會使用一種以上的藥物,李惠婷醫師解釋,免疫調節劑通常需要服用大概一至兩個月後才會出現療效,因此在發炎很厲害的時候,有可能會先使用類固醇抑制發炎反應,和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來緩解疼痛。部分病人在接受免疫調節劑、止痛藥、類固醇的治療後,還是沒有辦法控制發炎、緩解症狀,就會考慮使用生物製劑,或小分子標靶藥物。李惠婷醫師說,「目前已有多種藥物可以有效改善類風濕性關節炎,減少關節的發炎跟破壞,我們會根據病人的症狀,來幫病人申請使用。」類固醇並非類風濕性關節炎的主要治療藥物,只要發炎狀況控制良好,便會逐步調低劑量,並停止使用。李惠婷醫師說,治療過程中都會依照疾病活性調整藥物,不至於長期大量使用類固醇,患者並不需要太擔心這個問題。迷思6:類風濕性關節炎RA打針一定比吃藥好?針劑和口服藥的作用機轉不同,都能控制類風濕性關節炎、預防關節變形,醫師會根據患者的狀況,調整合適的藥物。迷思7:一定要打生物製劑嗎?生物製劑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效用?生物製劑有很多種,治療機轉各不相同,有些可以抑制T細胞活化,有些可以抑制B細胞活化,有些可以與細胞激素(腫瘤壞死因子、介白素)結合,以抑制發炎反應。李惠婷醫師說,假使免疫調節劑的效果不如預期,才會申請生物製劑、小分子標靶藥物,目前藥物選擇很多,重點是要及早接受治療,才能發揮更好的療效。迷思8:使用生物製劑需要經常換藥?使用生物製劑時,醫師仍會根據病人的症狀做調整,李惠婷醫師說,可能轉換到第二種、第三種,才會找到適合的藥物。申請生物製劑之前都必須評估病人的共病症、使用的安全性,李惠婷醫師說,「我們都會跟病人討論,最主要還是要看病人接受治療的配合度,如果可以遵照醫囑用藥,大部分病人都可以達到良好的控制。」迷思9:類風濕性關節炎RA患者只要關節不腫、不痛,就可以停藥?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全身性的免疫疾病,即使是在關節不腫、不痛的時候,關節依然會持續受到破壞,李惠婷醫師提醒,有些患者還有關節外併發症,所以不可以自行停藥。類風濕性關節炎是需要長期追蹤治療的慢性病,醫師會根據症狀適時調整藥物。迷思10:有類風濕性關節炎RA就不適合運動嗎?很多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因為怕痛,或是已經有關節變形,所以就不敢運動。李惠婷醫師說,其實維持適度運動對患者很重要,可以防止肌肉萎縮、改善關節活動度。患者可以與醫師、物理治療師討論,依照身體狀況設計運動處方,足夠的暖身及伸展,也有助於減少運動傷害的發生。原文:
-
2021-10-17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沒睡好、吃錯了都中招 你正在做的5動作超虐脊椎
「脊椎健康關乎全人的健康」,這麼說 一點都不為過!脊椎從上到下掌控身體的運作,每一個環節出問題都可能使其他器官、組織連帶受損;誇張的說,脊椎不健康還可能讓人美麗扣分、新陳代謝變差、頭痛、背痛、腳痛各樣病症都出現,所以好好保養脊椎才可能全身健康。脊椎結構出問題 身體容易出現病痛復健科醫師汪作良指出,當脊椎結構出了問題,身體就容易產生病痛,但這些病痛並非只靠「喬」骨頭,就能永遠擺脫,而是必須從生活著手,杜絕不良的生活型態,才能有效維持脊椎健康。汪作良表示,醫生利用手法將身體結構調正,只是幫助啟動身體的自我療癒系統,接下來,病人需要調整不良的生活型態、姿勢習慣,並配合運動,才有令人滿意的治療成效;若不運動、不改變不良習慣,即使以手法將骨骼肌肉調正了,一段時間之後,結構又會錯位,疼痛又回來了。壞習慣不改 脊椎永遠好不了那麼,生活中有那些因素會影響到脊椎的健康呢?汪作良舉出生活中有5大領域與脊椎健康息息相關:1、沒睡好:晚上睡不好,脊椎也不會好。身體有自癒修復的能力,有些痛睡一睡就好了,但若睡眠不好或是工作、應酬熬夜,就剝奪了身體的修復能力,白天生活中受損的小傷害就無法得到修復,使脊椎錯位的問題持續存在,日積月累就引發大毛病。(推薦閱讀:腰痠背痛都是睡姿不良害的! 仰睡、臥睡、趴睡哪一種好?)2、壞情緒:情緒和脊椎健康也有關連,生活的壓力、心情憂鬱都會影響身體荷爾蒙分泌,當工作忙碌、事情多時交感神經就會啟動腎上腺素分泌,讓身體可以 多承受重壓,但這也使身體肌肉持續緊繃,連帶拉歪了骨頭(一般來說,骨頭自己是不會動的,而是被肌肉帶動),使脊椎錯位而造成疼痛。3、吃錯了:好的營養對脊椎健康也有幫助,很多食物有消炎功能,但相對的有些食物就會引發發炎反應,使發炎疼痛問題惡化,例如飽和脂肪酸如豬肉、牛肉等食物在人體代謝過程中容易趨向發炎反應;魚油、植物性油脂等不飽和脂肪酸在人體代謝過程中易趨向消炎功能,所以,多吃綠色蔬菜,增加抗氧化能力,有減緩疼痛發炎的作用。4、不愛動:很多人都認為生活中要保持正確的姿勢,以確保脊椎的健康。但是,其實沒有所謂的標準姿勢,唯一的健康原則就是一直動,任何標準姿勢維持久了照樣也會出問題,所以身體不能維持在同一個姿勢過久,必須常變換姿勢,讓不同的肌肉輪流來支撐身體。(推薦閱讀:坐骨神經痛就是長骨刺?要開刀嗎? 初期症狀像腰痛!日常5個動作要少做)5、動作重複、力道過大:生活中不當的動作亦是造成脊椎傷害的原因。所謂「不當」有兩種狀況:(1)動作的力道不大,但反覆次數過多,例如和尚敲木魚的動作容易造成肩頸痠痛;(2)動作的力道很大,足以造成脊椎移位,例如搬重物。(推薦閱讀:低頭60度等於頸扛27公斤! 出現「5大症狀」小心是頸椎椎間盤突出)坐椅子 腰背要有得靠 此外,在座椅方面,一般坐墊也不建議太軟,免得骨盆會整個凹陷在椅子裡,建 議座墊厚度以不超過5公分為宜,並且座墊大小最好能把大腿都撐住,千萬不能坐得像當兵─只坐3分,身體傾斜;另外,椅子一定要有靠背,特別要能支撐到腰椎第3 節,才不致使腰椎懸空。(推薦閱讀:翹二郎腿傷腰、傷骨盆 專家曝:「這個姿勢」殺傷力更可怕)目前許多椅子設計有支撐腰椎的靠背,但要調整符合個人身材和姿勢,才能發揮支撐功效。所以最佳坐姿是身體往後靠,腰椎有靠墊支撐,才能讓脊椎處於最佳姿勢。延伸閱讀: ·現代人「1吃飯習慣」小心吃到肌肉流失! 腰痠背痛、坐下爬不起來恐已罹肌少症 ·現代人通病!腰痠背痛應冰敷還是熱敷? 復健科醫師揭「正確使用時機」
-
2021-10-17 養生.聰明飲食
抗發炎加倍 薑黃+黑胡椒讓感冒快快好
時序入秋,感冒和流感病毒開始活躍。事實上,治療感冒並沒有特效藥,醫師總是告訴你多休息、補充水分。當然,吃對食物也很重要,可以緩解感冒症狀並增強免疫力,降低感冒嚴重程度,更快好轉。洋甘菊茶喝洋甘菊茶和體內抗菌活性增加有關,但它真正的影響,可能是幫助睡眠,從而保護免疫力。一項研究顯示,喝幾周洋甘菊茶的產後婦女與不喝洋甘菊茶的產婦相比,睡眠品質更好。薑黃讓薑黃呈現鮮黃色的薑黃素,是一種天然抗發炎化合物,已被證實可增強免疫細胞活性,並增強抗體反應。把薑黃與黑胡椒混合,會顯著提高薑黃素的生物利用度(成分被人體吸收利用的程度)。可在湯、肉類或煮熟的蔬菜撒上薑黃與黑胡椒。核桃核桃除了是頂級抗發炎食物,還有很多營養素包括維生素E、B6、銅和葉酸,支持免疫系統發揮作用。研究還顯示,核桃能減輕心理壓力,失控的壓力會削弱免疫力。把核桃當零食吃,或切碎灑在沙拉上都很棒。特級初榨橄欖油特級初榨橄欖油具抗菌特性,可降低感染風險。它的抗氧化劑也被證實可預防糖尿病、肥胖、類風濕性關節炎和發炎性腸道疾病等。搭配葉綠蔬菜食用,或淋在營養豐富、易消化的碳水化合物上,例如馬鈴薯。蔬菜與肉湯(Broth)熱湯、雞湯一直被當成舒緩感冒良方,科學研究也證實它的益處。感冒會引發上呼吸道發炎反應而導致鼻塞,熱湯中的蒸氣會加速黏液通過鼻子,緩解鼻塞。此外,湯中的鹽會使身體保留更多水分,緩解脫水,有助減輕頭痛和口乾。如果不吃雞肉,可以選擇蔬菜湯,用大蒜、薑、辣椒、薑黃和黑胡椒等添加物調味。辣椒辣椒有助稀釋黏液、緩解鼻塞。辣椒素是一種使辣椒產生熱量的化合物,也可能有助於抑制咳嗽。在茶、湯或肉湯中加入少許辣椒粉。大蒜大蒜被用來預防疾病、抵抗感染和治療傷口,已有悠久歷史。後來有多項研究證實大蒜確實能支持人體免疫系統。在一項稍早的研究中,受試者在寒冷冬季每天服用安慰劑或大蒜補充劑,持續12周,與安慰劑組相比,大蒜組的感冒次數明顯減少,而且即使受到感染,恢復的速度也較快。生薑生薑可緩解噁心,且具抗菌和消炎特性。為了獲取最大益處,選擇新鮮的生薑,切片或磨泥,加入茶、肉湯、果汁中。香蕉香蕉容易消化,是對消化系統友善的食物之一,因疾病導致食欲下降時,香蕉是少數仍有吸引力的食物。它還能提高血糖並供應能量,同時提供有助支持免疫系統的維生素C、B6、銅和葉酸。香蕉吃膩了,不妨將其搗成泥,淋上蜂蜜和磨碎生薑,放進冷凍庫當冰棒吃。檸檬四分之一杯(約60ml)鮮榨檸檬汁可提供每日維生素C需求的30%,除了支持免疫力,這種營養素也是強大的抗氧化劑,是DNA修復和血清素生成所必須,後者有助促進幸福和睡眠。石榴汁在石榴汁中發現的類黃酮抗氧化劑,被證明可對抗病毒,並縮短感冒時程達40%。直接喝石榴汁,或加入水、洋甘菊茶飲用。綠色蔬菜綠色蔬菜除了提供抗氧化劑,所含植化素更能優化腸道免疫系統,人體有70%的免疫細胞集中在腸道。以初榨橄欖油清炒綠色蔬菜,加上大蒜、薑黃、黑胡椒,就是抗氧化力非常強大的一道菜。營養師提醒多喝水 少加工品除了以上食物,感冒時喝大量的水,以補充每次咳嗽時通過肺部流失的液體,或因出汗而流失的液體也很重要。避免吃會加劇炎症或給免疫系統帶來壓力的食物,如精製糖、加工食品、咖啡因和酒精。資料來源/Healt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