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1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搜尋
歐洲
共找到
1368
筆 文章
-
-
2020-04-1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洗完手該用紙巾擦還是烘手機?研究指這個方式較能移除病原體
根據今天發表的一項研究,洗完手之後,應該使用紙巾擦乾手部,以避免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播。研究發現,和烘手機相比,紙巾擦手比較能移除因手部沒徹底洗淨而殘留的病原體。全球衛生當局都異口同聲強調在對抗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的防疫作戰中,用肥皂和清水洗手的重要性。這波疫情已經造成全球超過14萬4000人死亡。受到汙染的手是細菌傳播的主要途徑,藉由手部接觸將病原體散播到門把、水龍頭等物體表面,人們在碰觸這些物體表面後,再用手來摸臉而導致感染。英國里茲大學(University of Leeds)和里茲教學醫院全民健保信託基金(Leeds Teaching HospitalsNHS Trust)合作的一項小型研究顯示,如果沒有適當洗手,以紙巾擦乾是移除手上殘留微生物比較有效的方式。以里茲大學的穆拉(Ines Moura )為首的研究人員表示:「我們相信我們的研究結果和控制目前在全球蔓延的新型冠狀病毒有關聯。」「洗完手後乾燥手部的方式應該以紙巾擦拭比較好,如此可以降低病毒汙染和傳播的風險」。在研究中,4名志願者的手中有噬菌體,他們在洗手時未把噬菌體洗掉。噬菌體是一種病毒,能夠感染細菌,但對人體無害。然後他們以紙巾或烘手機乾燥手部,再觸摸門把、電話、階梯扶手、聽診器等物體表面。研究人員發現紙巾和烘手機乾燥手部都可降低手部汙染。但在取樣的11個物體表面中的10個發現到,烘手機乾燥手部後遺留的環境汙染比較多。用烘手機乾燥手部後觸摸的表面全都發現微生物,汙染程度平均是使用紙巾乾燥手部的10倍高。這項研究原本預定在今年的歐洲臨床微生物暨感染症會議(European Congress on ClinicalMicrobiology and Infectious Diseases, ECCMID)上發表,但這項原訂本月在巴黎舉行的會議因疫情關係取消。
-
2020-04-17 失智.名人專家
巫瑩慧/疫情升溫!各國在新冠肺炎的失智防疫重點
2019年底從中國大陸開始傳染的武漢肺炎,後更名為新冠肺炎COVID-19,在2020年從亞洲到歐洲、美洲、非洲、中南美洲,隨著染病和死亡人數,不斷攀升,世界衛生組織終於在3 月中旬正式宣布為全球大流行。截至4月4 日為止,全球感染人數100多萬人,死亡已經超過6萬人,而生活受到疫情相關限制的人,已經達到現今總人口的1/3,這是公共衛生的一個重量級的挑戰。在這特殊的狀況下,不論失智者照顧者或其他家屬是否有受到感染,社會的對應機制如勤洗手、戴口罩、避免10人以上的集會、減少社會參與的活動,人與人間保持的距離等,勢必會增加失智者和照顧者的衝擊和問題行為的強度。一旦必須進行居家隔離,更為加重在宅或醫療上實務與情感照顧的困難度。因此各國開始思索如何推展有效的措施來支持失智者、照顧者和醫療專業人員。以下資料來自國際失智症協會和台灣失智症協會,翻譯及綜合整理如下:I.台灣失智症協會該協會在2月21日完成失智防疫指引--專業人員篇,3月17日改版為「失智症防疫照護參考手冊」,針對失智照顧可能遇到什麼困難,做了說明和建議。一、失智者1.失智者不易暸解疫情資訊與宣導內容。2.失智者較難記得或配合防疫措施,如居家隔離、戴口罩、勤洗手等。3.失智者較難正確陳述旅遊史、接觸史及群聚情形。4.失智者較難主動或正確表達身體不適症狀,如發燒、呼吸困難、倦怠、頭痛、肌肉痠痛等症狀,而可能透過躁動或異常行為反應表現出來。5.失智者的自我情緒調適能力下降,可能因周遭環境壓力變大,或對疫情資訊錯誤理解,而有過度焦慮緊張的反應。6.失智者可能忘記自己正在居家隔離而出門走逛,不小心違反防疫規定。7.失智者若被隔離,可能因對環境、人員不熟悉,加上身體的不適,更易焦慮、恐慌;另外,重複言語或行為、遊走、妄想、躁動等行為精神症狀也可能加劇,甚至出現急性精神混亂的狀況。8.防疫期間日常活動及刺激減少,可能導致生活規律混亂、日夜顛倒、情緒不穩定,而加速失智者功能退化。9.獨居失智者除了無法正確配合防疫措施,也可能難以獲得防疫資源如口罩、消毒用品或配備。二、家庭照顧者與看護1.家庭照顧者與看護除了擔心疫情,還須面對失智者行為精神症狀的惡化,耐性可能降低。照顧者的焦慮情緒也可能使得失智者出現或加重原有的躁動行為。2.對於防疫期間失智者是否參與社區活動,家人間可能意見不一;除了會擔心失智者出去將增加感染風險,但待在家裡、刺激減少,也會擔心失智者功能退化,家屬心中很為難。3.社區活動及服務減少,但失智者可能頻頻想出門,造成失智者與家庭照顧者間衝突增加。4.家庭照顧者可能因失智者無法配合,難以抽身辦理防疫所需事項,如去花長時間排隊買口罩。5.外籍看護因語言隔閡,可能無法充分了解防疫措施。三、專業人員1.機構專業人員一方面擔憂疫情,一方面要努力做好防疫措施,工作量變大,壓力增加。2.由於防疫措施造成專業人員必須花更多時間來照顧,加上失智者較難配合,耐性可能因而降低。3.擔心失智者因活動與刺激機會減少,而加速其功能退化。4.依失智症嚴重程度及認知功能不同,失智者的防疫問題及對防疫措施的配合度也有差異,造成專業人員的照顧困擾也不同。另外,防疫期間應對策略共有8 項:1.遵循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暨衛生福利部發佈之一般性防疫措施指引。2.採個別化防疫措施,關照失智者、家屬與看護需求。3.確認失智者、家屬與看護的旅遊史、接觸史及相關症狀,並宣導防疫措施。4.主動關照失智者並重複提醒。5.協助家屬、看護及失智者維持情緒的安適。6.協助居家活動、環境與生活安排。7.自我關照身心安適。8.跨單位合作。以上八項都有實施細則,詳細內容請參考網址中的手冊。http://www.tada2002.org.tw/Messages/Content?Id=1074(中文版)由於失智症需要依不同嚴重程度,調整共通性照顧及行為精神症狀照顧,建議可參考http://www.tada2002.org.tw/Download/BookVideo/1?page=2該協會更精心整理了電視劇、歌唱、幽默秀、美食旅遊的清單,讓大家防疫的同時也有許多豐富的居家生活https://www.facebook.com/362271661188/posts/10158643966621189/?d=n若有任何失智症相關疑問請洽關懷專線0800-474-580(失智時 我幫您)。II.國際失智症協會https://www.alz.co.uk/news/adi-offers-advice-and-support-during-covid-19 (英文版)●美國失智症協會、紐西蘭失智症協會和澳洲失智症協會,除了自我防衛、保持安全距離等相關提醒外,都有強調洗手的重要性。為了讓失智者更清楚的掌握,做了以下的建議:1.在廁所或衛浴貼上圖示,詳細分解用肥皂洗手的步驟,並強調至少要洗20秒以上。2.家人或其他照顧者在可能範圍內,對失智者示範洗手步驟,或者一起洗。3.可以養成一面唱歌一面洗手的習慣,增加失智者願意配合的誘因。4.無法用水洗時,最好以60%以上酒精的乾洗手液代替。●「中國大陸失智症協會ADC」等組織,共同發表「精神和心理層面的支持所面臨的重要訊息」(英文版)影音宣導:https://www.alz.co.uk/news/covid-19-sharing-experience-and-advice-from-adis-member-association-in-china(中文版)文字宣導:https://www.alz.co.uk/sites/default/files/pdfs/MHPSS-Key%20messages-CN.pdf指出疫情對失智者會增加焦慮、恐慌、躁動、遊走、退縮、易怒、妄想、瞻妄、攻擊性、睡眠障礙等的頻率。因而讓家屬、照顧人員和專業人員,容易陷入焦慮、煩躁、困惑、痛苦、疲累、倦怠、孤獨、無助的衝擊。所以,要如何幫助失智者和照顧者呢?1.首要的心理協助1)內容◆評估該對象的緊急需求和最擔心的問題。◆盡力滿足他們的基本需求。◆傾聽而不是說服。2)地點:安全和隱私性◆舒適和協助個案找到安全感。◆幫助個案盡快安置。2.失智者和照顧者自助式的心理輔導1)原則:接納生理和心理的變化。2)方法◆經由具代表性的管道獲得資訊,經由輔助方式幫助記憶。◆了解自我防護的重要性,以正向的態度採取預防措施。◆經由電話、微信、運用軟體、視訊、或其他媒體平台向家人親友傾訴擔憂、尋求支持。◆放鬆和冥想的練習。◆多安排豐富的居家活動。3.精神行為症狀管理1)策略◆建議運用非藥物的介入。◆建立個人化非藥物的管理模式,遵循敘述症狀、調查原因、制定方法和評估效果的程序。2)方法◆環境安排:設立專收失智者的區域;認可情緒體驗;以簡單清楚的方式溝通;調整光線和播放安撫的音樂。◆家庭生活:設計合適的活動; 陪伴和鼓勵個案參加。◆照顧者:保持正向態度;學習照顧技巧;關懷失智者的感受;認可失智者的情緒體驗。◆不能配合個人防護措施時:理解行為的背後因素;討論原因和提供務實的協助;簡化程序一步一步來;以文字或圖案提醒;鼓勵和營造成就感。◆身體不適時:言語安撫;處理身體狀況;需要時對症處理。4.瞻妄時的臨床處置◆原因治療:電解質不平衡的處理;控制病毒感染。◆支持性治療:確保水分、維他命和營養的補充。◆減少不必要的臨床處理:如夜晚給藥或心電圖監視等。◆非藥物介入:改善環境;提供正確空間訊息;和緩燈光和聲音的刺激。◆遵照臨床評估,給予必要的藥物治療。5.疫情期間的認知障礙確認◆以加強預防措施和疫情掌控為主。◆找具公信力的機構尋求評估和確診。而當民眾需要居家隔離時,不論是否失智,則有一些共通的可行性方案。●英國的「獨立電子媒體」(英文版)https://www.independent.co.uk/life-style/health-and-families/coronavirus-mental-health-self-isolate-how-to-manage-quarantine-a9404431.html1.做一些讓自己覺得小確幸的事:例如,做新的運動、學一小段語言、在視頻上和別人聊天、參加線上讀書會等,覺得有成就感的事。2.健康飲食:減少垃圾食物和零食,好好吃正常均衡的食物,向附近和網路的超市訂購,請餐廳外送、找親友或社區的團體協助採購。3.多接觸自然:家裡的花園或陽台上的植物可以增加勞動和心靈療癒。也可以藉此呼吸新鮮空氣,增強自癒力。記得打開窗戶引入新鮮空氣,增加對流和室內淨化。4.維持正常作息:一味的放懶反而對健康沒有幫助。即使2 個禮拜或更久的時間在家,正常的吃、喝、工作、休息、睡眠,才能讓身體維持在比較良好的狀態。做一些讓自己快樂的事,也可以試著和過去疏於聯絡的親友,重新建立情感。5.有太多可以做的事:做手工藝、學做新菜、編織、動手做生活用品、寫作、園藝等。6.減少訊息干擾:避免重覆接收疫情發展和報導,才能遠離焦慮和挫折。7.別讓負面情緒淹沒:隔離時比較容易有不滿情緒產生,多珍惜這段獨處時間,以正向態度和方法面對。在疫情不斷攀升,恐慌持續蔓延時,對失智者、照顧者和一般人, 是否有簡單的方式,讓每個人都能在短時間內自我安撫,觀照自己, 靜心下來。●「失智英國」慈善協會製作了「信號呼吸法」(英文版)https://vimeo.com/312089991深吸一口氣,將下巴、肩膀和雙手臂提起,閉氣2 ∼ 3 秒。然後吐氣,順便讓下巴、肩膀和雙手臂跟著放鬆,同時默念「平靜」或「放下」的意念。上列網址還有其他影音照護的建議。我們不知道新冠病毒的流行還會持續多久?但是以疾病初期沒有徵兆,卻已經有高度傳染力,在疫苗沒有出現前,它的肆虐和破壞是不容忽視的。尤其失智者在風暴中, 因為本身的大腦退化,很難自主防衛和配合防疫照顧的規定,所以需要更多的關注和協助。希望以上各國策略參考,能夠減少失智者和照顧者成為疫情下的高危險族群。(文章經作者同意轉載自健康e世界)立即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專頁!無論你是否為失智者,我們都期盼能認識你。我們提供專業醫療資訊和交流平台;而你來告訴我們,那些關於失智的故事。加入>>
-
2020-04-16 新聞.用藥停看聽
忘了是否吃過藥 好心鄰提醒你
「到底吃藥了沒?」許多中老年慢性病患者常會遇到相同困擾,看著藥袋,數著藥丸,就是想不起來吃過藥了嗎?醫界首度黑客松作品「好心鄰」LINE上線亮相,人性化設計,除了通知吃藥,吃完藥,再按一次,留下用藥紀錄,輕鬆解決用藥問題。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執行長黃瑞仁表示,美國醫學會雜誌一項研究顯示,在感染新冠肺炎138名住院患者中,以慢性病患者為主,近一半至少一種合併症,前三名分別為高血壓(31%)、心血管疾病 (14.5%)和糖尿病 (10%)。罹患新冠肺炎致死率較高歐洲心臟雜誌(European Heart Journal)一項研究顯示,早期新冠肺炎患者中,高達50%住院患者罹患慢性疾病,其中40%罹患心血管或腦血管疾病;換言之,在罹患新冠肺炎的重症患者中,兩成原本就有心血管疾病。台灣介入性心臟血管醫學會理事長謝宜璋說,美國心臟學院今年3月針對新冠肺炎發出緊急通報,其中提及慢性病患者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的致死率較高,且預後較差。務必按回診時程就醫領藥以中國研究為例,整體新型冠狀肺炎死亡率為2.3%,但如果心血管疾病患者感染病毒,致死率升至10.5%,高出近五倍,其次為糖尿病7.3%、慢性呼吸系統疾病6.3%、高血壓6.0%以及癌症5.6%。不過,最近不少慢性病患者不敢回診,擔心到了醫院,增加感染風險。對此,黃瑞仁指出,國內各醫院超前部署,嚴格限制入院條件,人員管控,院內感控成效良好,慢性病患者不用擔心,務必依照原先回診時程,持續就醫領藥。謝宜璋指出,最近確實有不少老年患者不敢至醫院,但藥物又快吃完了,因此,請家人至醫院代領藥物。不過,相較於復健等其他科別,心臟內科門診病人回診情況還算正常,有些人擔心藥物是否被斷貨,「如果沒藥可吃,該怎辦?」宅在家未規律運動及飲食值得注意的是,在疫情時間,許多慢性疾病及冠心症患者都宅在家裡,不敢外出,無法規律運動及飲食,只能睡覺、看電視。因生活作息不正常,以致常忘吃藥,黃瑞仁提醒,可以下載手機App「好心鄰」,協助做好自我健康管理。AI人工智慧「好心鄰LINE」係由陽明大學醫學系、台灣大學電機系學生合組「陽臺看星星」團隊攜手研發,將AI人工智慧和LINE的「聊天機器人」程式相容,透過動態關心,與慢性病患者互動,主動提醒按時服藥,藉以提升急性冠心症患者的用藥順從性。透過平台未來可緊急通報謝宜璋表示,這個版本的功能及人性化介面,令人驚豔,不只提醒用藥,檢測各項指數紀錄,醫療人員還可透過此平台向患者進行衛教。未來可以增設緊急通報機制,發生緊急狀況時,在第一時間尋求醫院協助。謝宜璋提醒,不少心臟疾病患者術後自覺心臟功能恢復正常,不按時服藥,甚至自行停藥,最近網路謠言眾多,也有病人因此中斷用藥。心血管疾病患者感染新冠病毒,致死率相當高,提醒患者,除了戴口罩、勤洗手,仍須規律用藥,才能抵禦新冠肺炎威脅。
-
2020-04-1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卓榮泰:突破中國打壓 未來善用APEC倡議平台分享防疫
民進黨今天邀請台北醫學大學全球衛生學程主任邱亞文以「從武漢肺炎(新冠肺炎)看我國全球衛生合作之機會與策略」為題進行專案報告。報告中提到,這一場危機是台灣的轉機,讓台灣重新被世界看到,台灣可以持續爭取成為WHO(世界衛生組織)正式會員,創造台灣、WHO跟會員國的三贏局面。報告中也提到,除了WHO,台灣可以在APEC(亞太經濟合作會議)爭取一些合作,台灣從1991年加入APEC之後,跟會員國有緊密關係,這些會員國都有受到疫情影響,APEC不只顧經濟,也有衛生部長相關會議,台灣可以發揮在數位健康時代的角色,結合資訊通信科技與健康,發揮亞洲中樞優勢。報告中也指出,即便台灣不是聯合國的會員,依然可以依照WHO憲章第6條申請成為會員,如庫克群島就是一例,台灣的目標至少要成為正式觀察員。民進黨主席卓榮泰在報告後指出,經過政府及全民的努力,做好自身防疫的工作,各項防疫物資基本無虞時,我國已有能力擴大與國際的合作,分享台灣的經驗與物資,並共同研發療法和疫苗。本月以來,台灣在口罩、藥物、技術等項目對國際社會提供多項協助,也受到各界讚揚與支持,顯見防疫必須尊重專業、超越政治,絕對不能有缺口。卓榮泰說,「全民均健」(Health for All)、「不遺棄任何人」(Leave no one behind)是WHO成立的宗旨。國際社會應該正視2300萬台灣人民的健康福祉,台灣不應該因為政治因素被排除於國際衛生體系之外,這是對台灣人民的歧視與不公。感謝這段期間國際友人的力挺,100多位歐洲各國的政要為台灣仗義執言,強烈支持台灣參與5月的世界衛生大會。卓榮泰也說,展望未來,台灣應該透過更多元的管道,突破中國層層的打壓及WHO的障礙,善用APEC的倡議平台及新南向政策,分享防疫的經驗及最佳實務,「以我們醫療及公共衛生專長,積極爭取全球衛生安全合作項目,例如在我國成立區域傳染性研究中心及區域重災物流調度中心,以實質的國際交流合作,確保台灣全民及所有人的健康及安全。」
-
2020-04-15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WHO13點回應 外交部:台灣參與WHO會議仍有很長距離
台灣民眾募資在紐約時報刊登廣告,提到台灣被世衛組織拒於門外;對此世衛大動作提出13點聲明,強調數十年來一直與台灣衛生部門保持技術交流。對此外交部國際組織司司長陳龍錦表示,肯定WHO開始討論我國的參與情形,但台灣參與WHO會議仍有很長距離。陳龍錦表示,WHO迄今仍無法抗拒來自中國政府壓力、完整接納台灣無礙參與,甚至在疫情報告中將台灣當成中國一部份、當成疫區。陳龍錦表示說,WHO突發衛生事件執行主任麥可·萊恩( Michael Ryan )雖曾表示,已就防疫新冠肺炎疫情與台灣專家討論,然而我國從2017年就沒有受邀出席世界衛生大會,且2017至2019年間,我國申請參與187場技術性會意,只受邀參加57場,被拒達七成,WHO也未說明拒絕原因。陳龍錦強調,台灣成功防疫經驗是WHO help for all目標不可或缺的夥伴,然而我國所在地屬西太平洋區,未曾提供任何公衛資訊予我國,我國雖然可參加兩項網絡,但一直未邀請我國參與實驗性網路。且WHO基於政治考量無法認證台灣製造的疫苗,嚴重影響台灣疫苗研發,也與台灣提供疫苗給其他國家造成阻礙。然而台灣有能力、也有意願參與提升全人類健康水準努力,也以實際行動如捐贈物資、分享防疫經驗協助各國防止新冠肺炎蔓延,台灣能幫忙且正在幫忙。WHO作為主導全球公衛發展最重要國際組織,本應堅守專業立場,應該認知台灣不受中國統治,只有台灣民選政府能代表台灣。陳龍錦呼籲,WHO應盡快跟我國政府研商,讓台灣以觀察員身分出席世界衛生大會,並完整接納台灣參加活動。WHO發言人賈撒列維克(Tarik Jasarevic)提出13點回應中,說明台灣的衛生專家和部門如何與WHO互動,及應對2019冠狀病毒疾病全球大流行的實例,包括台灣可透過國際衛生條例(IHR)架構下的聯繫窗口,接收資訊並直接向WHO總部更新訊息,也可以使用「事件資訊庫平台」(EIS)。且台灣日內瓦辦事處設有指定聯絡點,透過這一管道,可以處理一般性問題,並在出現技術問題時協調。賈撒列維克也強調,台灣有衛生專家參加世衛2020年1月成立的交流系統,兩位台灣專家曾參加WHO今年2月舉行的全球研究與創新論壇,台灣專家和部門可以透過世衛網站及其他公開平台,獲取最新動態及資訊,且WHO透過「歐洲疾病預防管制中心」(ECDC)與台灣衛生部門互動。
-
2020-04-1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居家檢疫環境不符就住防疫旅館 我國將逐步擴大對象
我國要求新冠肺炎的高風險群進行居家檢疫或居家隔離,然而這群人在家同樣可能與家人近距離接觸,造成家庭內的群聚感染,過去確診名單中就有多起類似事件。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表示,昨日優先要求歐美入境者檢視居家環境是否符合檢疫條件、不符者須入住防疫旅館,未來將視疫情與我國資源整備情形,逐步擴大規範的適用對象。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我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以境外移入為主,其中又以歐洲168例與美國87例為大宗,顯示歐美入境者帶病風險較高。攤開我國境外移入的確診個案清單,截至目前共衍生出17起本土群聚事件,而我國3月下旬全面要求入境者進行居家檢疫後,類似的本土群聚事件只有四起,兩起的感染源來自歐洲入境者、兩起來自美國入境者。這顯示要求入境者進行居家檢疫能有效有防堵社區傳染。為進一步降低居家檢疫引發家庭內的群聚感染,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日宣布,自18日零時起,過去兩周有歐洲、美洲地區旅遊史的民眾,登機前應主動出示符合居家檢疫條件的資料,如果家裡面有65歲以上長者、六歲以下幼童、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或肺部疾病等慢性疾病患者、無獨立套房,那麼入境後應入住防疫旅館。如果申報不實者,衛生單位最高可罰15萬元。莊人祥表示,上述政策優先實施於帶病風險較高的歐美入境者,未來將視疫情變化以及我國防疫旅館布建數量,逐步擴大規範的適用對象。莊人祥表示,除了居家檢疫者之外,居家隔離者若有上述情形,也可向各縣市地方關懷服務中心申請入住防疫旅館。國內各縣市防疫旅館截至昨日尚有4703空房可供入住,相關資訊可至台灣旅宿網防疫旅宿專區查詢,並洽各縣市防疫旅宿連絡窗口。
-
2020-04-1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鍾南山:新冠肺炎治癒後 肺纖維化程度較SARS輕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持續,大陸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鍾南山受訪時就大陸疫情表示,人們如果能夠做到積極防控、保持社交距離、平時不參加集會等,應該不會再出現疫情爆發情況,但局部少量的感染是不可避免的。他又提到,與SARS相比,新冠肺炎患者治癒後,肺的纖維化程度比較輕。根據其團隊對部份病人肺功能檢查報告的研究顯示,新冠肺炎治癒者肺功能有些下降,但是相信隨著時間推移,它會慢慢恢復,他不認為病人恢復後會有很明顯的肺部後遺症。據香港01報導,鍾南山表示,過去近3個月,大陸採取強力抑制政策積極防控,目前,大陸本土傳播情況較少。不過,境外疫情較嚴重,包括歐洲、美洲、非洲、東南亞等地區確診病例仍在增加。境外移入的風險依然存在,境外到中國人員存在較大感染機率,且可能會傳染。鍾南山說,目前中國正在嚴格篩查境外移入病例,即使有少許人員感染,一旦早發現、早診斷、早隔離,就可以避免群體性爆發。日常生活中,人們如果能夠做到積極防控,保持社交距離,平時不參加集會等情況,他認為,應該不會再出現疫情爆發情況,但局部少量的感染是不可避免的。復工、復產、復學方面,鍾南山談到,同一空間人群聚集時當然要提高警惕。不過,民眾自我保護方面做得較好,這種情況下互相傳染機率不大。鍾南山表示,目前的臨床試驗表明,氯喹和瑞德西韋兩種藥對治療新冠有效。其中,氯喹對新冠肺炎的藥效較明顯,患者服用藥物後,病毒轉陰時間為平均4天。另外,有研究數據表明,使用瑞德西韋可以降低重症病人的病死率。關於中醫藥在本次疫情中的價值體現,鍾南山說,中藥在此次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起到一定效果,不過,其依舊主張要用現代醫學的辦法對中醫藥進行認真考察。其中,研究發現,連花清瘟在治療新冠肺炎引起的組織細胞損傷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對於新冠肺炎輕症和普通型患者是有一定療效的,在減輕發燒、呼吸道咳嗽症狀方面有一定作用。
-
2020-04-1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世衛:歐洲國家疫情有起有落 疫苗至少再等1年
世界衛生組織(WHO)今天表示,歐洲部分地區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武漢肺炎)新增感染病例數量正在減少,包括義大利與西班牙,但英國及土耳其疫情仍在加劇。世衛發言人哈里斯(Margaret Harris)在日內瓦發表簡報時指出:「就世界整體疫情而言,有90%的病例出現在歐洲及美國。所以我們確實還未見到疫情高峰。」哈里斯指稱,世衛今天稍晚將向成員國發布指南,列出各國在開始放寬限制以前須確保採取的6個步驟。美國總統川普近日批評世衛秘書長譚德塞(TedrosAdhanom Ghebreyesus)處理疫情失當,並且揚言扣下對世衛的援助經費。哈里斯說,目前是最大疫區的美國不僅是世衛最大捐助國,也一直是「極好的夥伴」。她還說:「永遠會有對組織的批評,聆聽批判相當重要,尤其是建設性批判。」哈里斯還指出,武漢肺炎疫苗至少要再等12個月才會問世。
-
2020-04-1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台灣援贈100萬片口罩抵英國 在台辦事處感謝
新冠肺炎蔓延全球,台灣日前宣布援贈英國等11個疫情較嚴峻歐洲國家共700萬片口罩。英國在台辦事處今天說,100萬片口罩已送達,感謝台灣。英國在台辦事處傍晚告訴中央社,台灣援贈英國的口罩數量為100萬片。全球武漢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持續擴大,台灣第一波國際人道援助,援贈美國200萬片、11個疫情嚴重歐洲國家700萬片及友邦100萬片,總計1000萬片台灣製醫療級口罩,近日已陸續運抵。其中,獲援贈口罩的歐洲國家包括荷蘭、義大利、西班牙、法國、德國、波蘭、捷克、比利時、盧森堡等歐洲聯盟會員國,以及英國、瑞士和教廷等。英國在台辦事處下午在臉書粉絲團貼文指出,台灣援贈的口罩已運抵英國,後續將分送國民保健署(NHS)相關單位。辦事處寫道:「謝謝台灣!」
-
2020-04-1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防疫旅館房數破6千 觀光局:各縣市量能都夠
疫情指揮中心今天宣布,從歐美兩洲返台者,有條件強制住防疫旅館。觀光局副局長張錫聰說,目前防疫旅館全台超過6000房,入住率約3成,各縣市供應量都夠。因應全球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俗稱新冠肺炎)疫情,為確保國內防疫安全,自台灣時間4月18日零時起,入境民眾過去14天(台灣時間4月4日零時起),如有歐洲、美洲地區旅遊史,登機前應主動出示符合居家檢疫條件的資料。上述需居家檢疫者,若同住者有65歲(含)以上長者、6歲(含)以下幼童、慢性疾病患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或肺部疾病等)、沒有專用房間(含專用衛浴設備)者,入境後應入住防疫旅館。交通部觀光局副局長張錫聰下午在記者會表示,觀光局從4月1日至6月30日獎助各縣市提供居家檢疫者入住的防疫旅館,每房每日新台幣1000元。觀光局也在台灣旅宿網建置防疫旅宿專區,目前有11家旅宿業者(台北市9家、台南市1家、南投縣1家)自願公布是防疫旅館,民眾可直接訂房;其餘沒有公開者,可透過各縣市防疫旅宿聯絡窗口訂房。張錫聰表示,目前各縣市防疫旅宿房間數已上線者超過6000房,入住率約3成。台北市、新北市的需求量較大,目前北市、新北、桃園的防疫旅宿合計約有2150間房。其餘縣市的量能也都充足。各縣市也都會持續輔導業者加入。入住防疫旅宿,房價是業者自訂。張錫聰說,有可能因旅宿等級不同、房價有落差,但觀光局有補助每房每日千元,是業者可自由運用,或可拿來補助房價;另居家檢疫者也會有檢疫補助,也可用來補貼房價。
-
2020-04-1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部分援歐口罩16日抵法蘭克福 援菲口罩長榮承運
外交部今天宣布,包括瑞典共8個北歐和中東歐地區歐盟會員國將獲援贈130萬片口罩。根據可靠消息來源,一架載運部分援歐口罩的華航客機16日將抵法蘭克福,而援贈菲律賓的30萬片口罩將由長榮航空承運。消息來源指出,一架載運台灣所援贈口罩的中華航空客機將於台北時間15日晚起飛,並於當地時間16日早上抵達法蘭克福;口罩後續將經陸路運抵數個受贈歐洲國家。台灣1日宣布啟動第一波國際防疫援外,援贈友邦、美國和歐洲地區11個疫情較嚴峻國家共1000萬片台灣製醫療級口罩;9日則宣布啟動第二波相關援外行動,將捐出600萬片口罩給北歐和中東歐地區的歐盟會員國、美國疫情較嚴峻的州、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區國家、新南向政策及其他友好國家。外交部今天說,第二波將援贈斯洛伐克、奧地利、瑞典、丹麥、斯洛維尼亞、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等8國,共計130萬片台灣製醫療級口罩。此外,目前已知在台灣第二波防疫援外行動中,美國將獲贈100萬片,而部分新南向國家將獲贈總計超過100萬片口罩。消息來源指出,在新南向國家方面,除了台灣駐菲律賓代表處已宣布,菲國將獲贈30萬片口罩,其他國家如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越南和印度等,將各獲10萬至30萬個口罩,另外還有一些「小國」將獲贈數萬片。消息來源指出,承運援贈菲律賓口罩的是長榮航空,貨機將於明天下午抵達。外交部多次強調,台灣是在確保國內口罩供應無虞且相關國家提出需求後,才與各國就口罩援贈議題展開協商。
-
2020-04-1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結膜炎、大便次數多與新冠有關? 感染科醫:需符TOCC
新冠肺炎台灣確診個案昨已達到393人,包括338名境外移入病例、55名本土個案。不過確診患者除了常見的發燒、呼吸道症狀外,症狀似乎有變多情形,日前如味、嗅覺異常已被指揮中心納入通報定義,不過近期有部分患者出現腹瀉癥狀,國外研究近日更有確診患者出現眼睛痛、結膜炎,甚至有無症狀患者因大便次數明顯增加而採檢確診,外界好奇,這些症狀與新冠肺炎的關聯?感染科醫師表示,眼睛紅、腹瀉、大便次數多,並非新冠肺炎獨有,很多病毒都會造成這些症狀,但也不排除與新冠肺炎有關,但患者若有上述症狀且符合TOCC,則建議接受採檢。振興醫院感染科主任李明政表示,眼睛紅、結膜炎跟很多病毒有關,如腸病毒、腺病毒都可能引起流行性角結膜炎;而腹瀉、大便次數多,一樣跟很多病毒有關,如腸病毒、流行性感冒等,雖然上述症狀可能跟新冠病毒有關,但目前不一定是特定症狀。他說因國內目前並未有明顯的社區感染與傳播,上述症狀若放在歐洲國家,應早已出現明顯社區傳播,就一定會採檢。而像是眼睛紅、結膜炎在國內眼科門診病患也很多,若民眾很本土、近期未出國、無相關接觸史,單純憑上述症狀而擔憂可能是新冠肺炎,甚至想採檢,不敢說沒有,但這機率太低,可能不到萬分之一,恐怕會浪費採檢資源。不過李明政也說,患者若有上述症狀,且符合TOCC通報定義如曾出國、有相關接觸史等,醫師會強烈懷疑與新冠有關,就會安排採檢;或是民眾雖無出國史,但有上述症狀加上有腹瀉、咳嗽等多重症狀,也會列入高度懷疑而採檢。至於抽菸是否不利於新冠肺炎病程改善?李明政說,此與病毒無關,但個案長期或重度抽菸,是有可能導致病情加重。
-
2020-04-1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陸專家張文宏:新冠肺炎疫情七月不可能消除
上海新冠肺炎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指出,按照現在的數學模型來統計,今年夏天不可能完全清除病毒。下一波疫情應該會在11月到來。他警告,民眾還是要把口罩戴好。據中國青年報微博,張文宏十一日和中國美國商會主席葛國瑞和漢理資本董事長錢學峰,共同探討全球經濟寒冬下的抱團取暖之道。張文宏表示,我認為下一波的疫情可能就會在11月份左右到來。張文宏稱,今年夏天不可能完全清除病毒,11月後還會面臨巨大的挑戰。進入冬季,冠狀病毒的複制能力也會增強,但第二波疫情原則上會比第一波低很多。全球新冠肺炎「震中」從中國移至歐洲、美國。如何延緩或杜絕疫情二次暴發?張文宏回答稱,新冠肺炎疫情存在全球二次爆發的可能性。北半球進入夏天,南半球進入冬天,病毒會互相輸送。到冬天大家在室內聚集比較多,病毒在冬天的複製程度也比較高,到時候可能會有一波疫情。另外,張文宏表示,世界疫情的控制,它不是取決於美國和中國這兩個國家,也不取決於歐洲,而是取決於世界上那些最沒有能力控制疫情的這些國家,是不是控制得好。張文宏強調,11月後還會面臨巨大的挑戰。進入冬季,冠狀病毒的複制能力也會增強,但第二波疫情原則上會比第一波低很多。
-
2020-04-14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飲食防疫基本功:想儲糧或居家隔離時,這些你都做到了嗎?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迅速擴散,截至目前全球共累計超過150萬人確診。因此,各國政府鼓勵大家盡量減少社交活動,在家做好自我管理。不過,對於如何在疫情期間採購、製備食材、改善飲食習慣,成了現在須學習的新課題。從2019年底爆發的新冠肺炎至今尚未緩和,每天從新聞中還是可以看到確診人數仍持續增加中。2020年3月11日已被世界衛生組織(簡稱WHO)訂為「大流行(Pandemic)」,目前各國政府大多數也開始鼓勵大家盡量減少社交活動,在家做好自我管理。但是民以「食」為天,生活總是要過下去,對於如何在疫情期間採購、製備食材、改善飲食習慣,成了新課題。新冠病毒經過研究證實不會藉由食物傳染因過去曾經推斷過新冠肺炎的源頭可能是來自於以販售「野味」聞名的中國武漢水產批發市場,許多輿論紛紛指向恐怕會透過食用到「新型冠狀病毒(簡稱新冠病毒)附著表面的食物」而受到傳染,因而有民眾陷入恐慌。針對新冠病毒是否會透過食物傳播的疑問,歐洲食品安全局(European Food Safety Authority,簡稱EFSA)首席科學家Marta Hugas說明,以往相關冠狀病毒(例如嚴重的急性呼吸綜合症冠狀病毒(SARS-CoV)和中東呼吸綜合症冠狀病毒(MERS-CoV))的經驗表明,從未發生過食物傳播的案例,目前也沒有證據證實新冠病毒在這方面有任何不同。歐洲疾病預防控制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簡稱ECDC)也表示,雖然中國的動物可能是最初傳染來源,但新冠病毒的傳染途徑主要仍是人與人之間,通過人們打噴嚏、咳嗽或呼氣等飛沫傳播。烹飪前、進食前仍須注意如何清潔但英國飲食協會(British Dietetic Association,簡稱BDA)也表示,雖然目前無證據顯示新冠病毒不會藉由食物傳染,不過也無法確定該病毒是否會透過「接觸食物或食品包裝」感染到新冠肺炎。因此,BDA仍建議民眾遵循安全食品處理規範和製備過程中良好衛生習慣的建議,加強洗手和清潔。而WHO針對此次防疫期間的飲食也已發布相同預防性建議,例如:1、準備食物前,應先徹底洗淨雙手、清潔工作區及用具。2、將生和熟食物分開處理,防止交叉污染的可能性。3、在烹調時徹底將食物煮熟,避免食用生食。4、將食物保持在安全溫度下,低於5°C或高於60°C。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簡稱FAO)也指出,不應處理或食用不明原因死亡的野生動物的肉品,也應盡量避免食用未經烹煮的菜餚。若要預備儲備糧食,也應適量選擇適合儲存的食材或食品這次新冠肺炎爆發而引起的恐慌性搶購,聯合國兒童基金會(The United Nations Children's Fund,簡稱UNICEF)則提出了幾項選購食材的要點:1、選擇可冷凍的蔬菜和水果,保持攝取量。2、在沒有新鮮農產品的前提下,可選擇健康乾燥食品或罐裝食品(如蔬菜罐頭、豆干、穀物等乾貨)。3、儲存健康零食(如堅果、奶酪、果乾等等)。4、限制高度加工食品攝取量。此外,UNICEF也建議家長,趁著防疫期間漫長而無聊的空檔與孩童一起透過做飯、吃飯,除了聯繫感情外,也是從小建立良好健康飲食觀念的重要時刻!與此同時,BDA也提到,沒有必要儲存或購買比平時更大量的食物,以減少食材敗壞而浪費的可能性。BDA建議可優先消耗易腐爛的食材,保質期較長的食材或較新鮮的食材可先放置陰涼處,讓出更大的冰箱空間給易腐敗的食物儲存。自我隔離期間應健康均衡飲食針對居家檢疫或自我隔離期間的民眾,WHO歐洲分部提出的「自我隔離期間飲食及營養指南」,提供最佳的飲食建議。1、限制鹽的攝取量在新鮮食物供應量可能會減少之下,必要時只能依賴罐頭食品或加工食品,然而這類的食物中都含有高量的鹽分。由於WHO建議每日攝取的鹽少於5克,因此在烹煮食物的過程中應減少或不加鹽,甚至可以考慮漂洗罐頭食品(如蔬菜或豆類),也就是將罐頭食材取出後稍加以煮沸過的水調整鹹度。另外,WHO提醒醃製食品同樣經常含有高量的鈉,如果想增加菜餚的風味可以改用新鮮或乾燥的藥草或香料。2、限制糖的攝取量想吃甜的食品時,新鮮的水果應是首要選擇,而不是冷凍水果、果汁或罐裝水果。想吃其他甜點時,需確保它們的糖分低且熱量少。另外,也要限制添加進入菜餚或飲料中的糖或蜂蜜量。3、限制脂肪攝取量WHO建議將總脂肪攝入量限制在總熱量的30%以下,其中,飽和脂肪不應超過10%。因此應使用較少的油或不使用食用油的烹飪方式,例如蒸、炒或烤,且改用不飽和脂肪油烹煮。此外,儘量避免食用反式脂肪的食品,例如加工食品或油炸食品,必要時可選擇加工程度較低的食品。4、攝取足夠的膳食纖維膳食纖維有助於消化,且能維持長時間的飽足感。WHO建議所有餐點都應包含蔬菜、水果、豆類及全麥食品(如燕麥、藜麥等),而不是白米飯、白麵包等精緻醣類。5、補充足夠的水分足夠的水分補充對於保持健康至關重要。以喝水代替含糖飲料,是限制糖和過量卡路里攝取的最簡單方法。為增加口感,可添加新鮮或冷凍的水果片,以及黃瓜或香草等香料。另外,盡量避免飲用大量濃咖啡及濃茶、含咖啡因的軟性飲品和能量飲料,以避免對睡眠產生負面影響,長期可能導致免疫功能下降。6、避免飲酒或減少飲酒量酒精不但會影響精神及產生依賴性,造成生理功能消耗、損傷,甚至會削弱身體的免疫力。因此WHO認為,大量飲酒會破壞身體應對傳染病(包括新冠肺炎)的能力。此外,酒精還會使某些藥物無效,同時增加其他藥物的效力和毒性。整體來說,目前尚未證實新冠病毒會由食物傳播,但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及維持均衡飲食,仍值得我們在防疫期間特別注意與遵守的原則。延伸閱讀▶時時擔心中標、讓心好累!新冠肺炎讓這些食材成為熱門關鍵字▶防疫新冠肺炎,除了戴口罩更要「均衡飲食」顧好免疫力!▶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下,增強免疫、促進肺部健康的保健品銷量持續增長!參考資料▶COVID-19 / Coronavirus - Advice for the General Public▶Easy, affordable and healthy eating tips during the coronavirus disease (COVID-19) outbreak▶Q&A: COVID-19 pandemic – impact on food and agriculture▶Food and nutrition tips during self-quarantine▶How COVID-19 Spreads▶What is the mode of transmission? How (easily) does it spread?(本文獲「《食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
2020-04-1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肺炎無症狀感染者必知五件事 醫師認為超重要
新冠肺炎疫情中,最讓防疫專家擔憂的是無症狀感染者,可能因此成為防疫重要的破口,台南市立安南醫院副院長許秉毅指出,根據醫界現有研究,無症狀感染者的比率約占所有感染者的5-18%,而且雖然其傳染力可能比有症狀者低一點,但因為沒有症狀容易被忽略,在社區裡趴趴走,傳染力是不可小覷的。胃腸肝膽科醫師許秉毅並整理了最近有關新冠病毒無症狀感染者「你必須知道的5件事」,他指出,國內近期新增的個案中,台師大第二名確診男大生是沒有症狀的,而案382男性病患也是無症狀的。整體而言,目前國內新冠病毒的受感染者中,有21例沒有症狀,約佔了5.5%。面對新冠病毒「無症狀感染者」的存在,民眾必須知道以下5件事,才能更知道如何不被病毒纏身 :1. 何謂新冠病毒的「無症狀感染者」?所謂新冠病毒的「無症狀感染者」是指:受新冠病毒感染的人雖然沒有出現任何身體不適 (例如咳嗽、流鼻水、發燒、腹瀉、嗅覺喪失等症狀), 但卻在身上取出之檢體 (如痰液、咽喉分泌物、口水、糞便)中發現有新冠病毒的存在。因此,在新冠病毒流行期間,與人講話時,即使對方沒有任何臨床症狀,仍然不能排除是新冠病毒的被感染者,最好能夠與其保持適當的社交距離或戴口罩講話。2. 有多少比例的人受到新冠病毒感染後,不會產生症狀?目前是研究顯示 : 有5%到18% 的新冠病毒感染者是沒有症狀的。 (由一篇來自北京急救醫學中心的報告顯示 :有5% 的新冠病毒感染者是沒有症狀的 ; 而由最近Mizumoto 等學者在「歐洲監測期刊」上的一項研究顯示:日本鑽石公主號上的遊客與船員經大量篩檢後,所發現受感染的遊客或船員中,有18% 是沒有症狀的 !)3. 無症狀感染者會有傳染性嗎?無症狀的感染者的確具有傳染性喔!(有一篇來自山東大學的報告顯示:有一位至武漢旅遊返回北京的新冠病毒受感染者,雖然從頭到尾未有任何症狀,卻把身上新冠病毒病毒傳染給4位家人。而這4位受害的家人中,有3位有明顯的症狀,有1位也是無症狀的!)4. 無症狀的感染者傳染性比有症狀的感染者低嗎?有關這個問題目前並沒有很好的研究。(一般認為無症狀的感染者傳染性要比有症狀的感染者低一些!但值得注意的是:無症狀的感染者不易讓自己與他人產生警戒心,反而容易成為家族與社區傳染的「隱形炸彈」!)5. 無症狀的感染者隔離14天夠嗎?這個問題目前也沒有很好的答案。(但有研究顯示:有一位無症狀的感染者,在第一次被發現罹患新冠病毒感染後,到了第15天,身上取出之檢體中仍有新冠病毒之存在。因此,無症狀的感染者隔離14天後,還是可能具有傳染性!)
-
2020-04-12 名人.吳佳璇
吳佳璇/防疫心部署
新型冠狀病毒大流行逾3個月,次第改變各地人民的日常生活。緊鄰疫情發源地的台灣,最早繃緊神經,成功阻擋了第一波從中國各省返鄉過年人潮伴隨的病毒傳播。3月中旬,歐美疫情急遽升溫,再度迎回大量外出工作就學的遊子,除了造成確診病例與居家隔離╱檢疫人數持續增加,也意味這場病毒防衛戰,必須轉為長期作戰模式。無論是倉皇放下工作學業,抑或改變行程返台的國人,14天居家檢疫,將是橫在眼前的第一關。雖然,不少過勞的上班族心裡都有過「休息半個月真好」的念頭,一旦「夢想」成真,卻又慌了手腳。為此,各縣市政府莫不絞盡腦汁準備「防疫包」,做為里長初次訪視隔離民眾的伴手禮。一位正在歐洲攻讀博士的友人返台,透過社群軟體報平安。大夥兒起鬨要她發「防疫包」開箱文,原以為將如媒體報導,除了衛教資訊、漂白水和口罩,還有滿滿的零食和影音平台免費觀賞序號,未料友人只收到電子體溫計一只。外加自殺防治關懷手冊眾人見狀,紛紛表示要寄零食補償,「別把我餵成小豬啊」,友人求饒。並不是每位被隔離的民眾都有堅強的「應援團」,足以應付14天內可能發生的種種狀況。桃園就有兩位居家檢疫民眾,隔離第二天失聯,第四天燒炭輕生。對第一線防疫人員來說,如此憾事造成的衝擊,不知是外出趴趴走的多少倍!而今,雖沒人能回答,兩位不幸身亡者在生命最後時光,是不是翻閱過防疫包內的關懷手冊?有沒有發出任何求救訊號?但為了仍在隔離的數萬民眾,以及在這場疫病中將失去健康、工作、財富、甚至所愛之人,或是無端被歧視、排斥的人們,你我除了勤洗手、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還能做些什麼?首先是關照自己。依照衛福部諮詢專家提出的安心防疫PEACE五部曲,我們可以:P ( Be patient ):耐心因應外在事物,篩選重要訊息。控制每天接收訊息時間,避免大腦超載。E ( Enhance your safety ):好好照顧自己,提升安全感。像是定期打掃消毒環境、準備食物、做運動,自我肯定、鼓勵,增進身心安全感。A ( Accept your emotion ):覺察自己的焦慮是否符合現實,學習安撫與接納自身情緒。C ( Change your behavior ):調適壓力反應,改變自己的行為。每日安排一段時間走出戶外,或留幾分鐘進行冥想或書寫,自我觀照。E ( Engage in your life ):盡可能維持日常生活。活用PEACE,也能讓同住的長輩及兒童受益。像是耐心聆聽長輩對防疫措施的感想,協助他們準備口罩,可以達到接納情緒、提升自我控制與安全感的效果。又如陪孩子從日常生活挖掘新趣味,像是從舊書找新話題、改變舊遊戲的規則,既能維持正常作息,亦能增進親子感情。最後則是熟記「1問2應3轉介」口訣,隨時關注身邊親友,傾聽他們的困擾與心聲,適時予以回應及陪伴,必要時轉介心理衛生專業,將大大降低防疫期間再次發生自殺憾事的機會。儘管疫情一時看不到盡頭,我依舊相信卡繆所言,「只要有一絲溫情尚在,絕望就不致於吞噬人心」。
-
2020-04-1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病毒最原始病毒株來自美國?教授:數量和源頭是不同的
昨天(2020-4-10)晚上一位好友傳來一個當天發表在Youtube的視頻Scientists map COVID-19’s journey across the world(科學家繪製了COVID-19橫跨世界的旅程圖),而它的內容是前一天英國劍橋大學網站上的一篇文章COVID-19: genetic network analysis provides ‘snapshot’ of pandemic origins(COVID-19:遺傳網絡分析提供了大流行起源的“快照”) 。今天早上另一位好友也用LINE傳來一個類似的相關信息,而住在澳洲墨爾本的侄女也傳來剛發表在《今日墨爾本》的文章剑桥溯源新冠病毒:存三大变异,最原始毒株主要来自美国和澳洲。這篇文章在短短幾小時內就已經有131個評論,而其中當然是有不少《你看,新冠病毒果然是源自美國》。這些當紅的資訊和言論都是針對一篇大前天(2020-4-8)發表的研究論文Phylogenetic network analysis of SARS-CoV-2 genomes(SARS-CoV-2基因組的系統進化網絡分析)。由於這篇論文的作者主要是來自劍橋大學,所以該大學才會在網站上發表相關的資訊。可笑的是,劍橋大學網站上的這篇文章是有這麼一個副標題Study charts the “incipient supernova” of COVID-19 through genetic mutations as it spread from China and Asia to Australia, Europe and North America. (研究繪製了COVID-19通過基因突變從中國和亞洲傳播到澳洲,歐洲和北美時的“初期超新星”)。而它的第一段是Researchers from Cambridge, UK, and Germany have reconstructed the early “evolutionary paths” of COVID-19 in humans – as infection spread from Wuhan out to Europe and North America – using genetic network techniques(來自英國劍橋和德國的研究人員用基因網絡技術重建了當感染從武漢擴散到歐洲和北美時COVID-19在人類的早期“進化途徑”)。也就是說,劍橋大學的這篇文章在副標題裡說《COVID-19從中國和亞洲傳播到澳洲,歐洲和北美》,然後又在第一段說《COVID-19感染從武漢擴散到歐洲和北美》。那,為什麼偏偏就是會有人說《你看,這篇劍橋大學論文證明新冠病毒是源自美國》?事實上,不論是在研究方法上,或是在研究結論裡,這篇劍橋大學論文幾乎是跟另一篇出自中國的論文,一模一樣。這篇中國論文的標題是Decoding evolution and transmissions of novel pneumonia coronavirus using the whole genomic data(使用整個基因組數據解碼新型肺炎冠狀病毒的進化和傳播),而它是2020-2-21發表在中國的ChinaXiv預印本網站(請看新冠病毒源自美國,潘懷宗教授說的)。也就是說,英國和中國這兩篇論文的結論都是《新冠病毒源自中國》,但有心人士卻偏偏就是要把它說成《新冠病毒源自美國》。說得公平點,事實上英國和中國這兩篇論文都沒有真的說《新冠病毒源自中國》,而只是說世界各國的新冠病毒都可以追朔回中國。至於所謂的《起源》,我想,唯一的正確答案是《盤古開天》。有心人士之所以能大言不慚地說《新冠病毒源自美國》,主要是因為這兩篇論文都發現,最原始的A病毒株是在美國流行的主要病毒株,而稍微新一點的病毒株(兒子)則是在中國流行的主要病毒株。因此,他們就說,既然美國的新冠病毒是最原始的,所以美國就是新冠病毒的源頭。可是,這些有心人士卻偏偏不去看這兩篇論文都有說,A病毒株的確是源自武漢,但後來它的兒子卻反而取代了它,成為在中國的霸主。至於在美國,A病毒株則一直保持著優勢,沒有被兒子取代。也就是說,有心人士真正看到的就只是《數量》,而非《源頭》。在數量的比率上,原始病毒株在美國的流行程度是比在中國高,但這並不表示原始病毒株就不是起源於中國。眾所皆知,美國現在最多數的人種是白人,但你會說美國的原始人種是白人,而不是印第安人嗎?這種認知的錯誤,到底是邏輯上的問題,還是心態上的問題,有心人士自己應該心裡有數。原文:新冠病毒最原始毒株主要來自美國和澳洲?
-
2020-04-1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我9新冠肺炎患者用瑞德西韋 張上淳:至今最有療效藥物
近日「新英格蘭醫學期刊」刊登瑞德西韋研究,發現新冠肺炎患者使用後效果好。對此,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表示,該篇最新的報導是以恩慈療法提供美國、歐洲的病人使用,效果正面,即使是戴著呼吸器患者,死亡率僅18%,重症死亡率則是13%。張上淳表示,我國共有九個確診新冠肺炎病例進入瑞德西韋臨床試驗,以國內臨床用藥效果觀察,甚至有原在使用呼吸器病人,在用藥後就脫離呼吸器。目前中等或重症病人維持得相當不錯,就這篇報導,瑞德西韋到目前為止是最有機會、最有療效藥物。
-
2020-04-1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德疫區15%有抗體降8成死亡率 專家:歐洲「群體免疫」加快
歐洲新冠肺炎確診人數持續增加,但德國科學家研究發現,該國最先爆發疫情的城市已達15%居民擁有病毒抗體,推測當地可能接近達到「群體免疫」,估計最終死亡人數將較預測低8成,該市可望逐步放寬封鎖。研究結果也反映歐洲其他地方達到群體免疫的速度,可能比想像中快。德國中部的岡格爾特是當地首個疫情大規模爆發的城市。波恩大學的研究測試400個家庭共約1000人,初步結果顯示約2%測試者證實感染病毒、14%人體內有抗體,部分人沒有出現症狀。若將兩項數據合併計算,則有15%測試者對病毒免疫,比早前外界估計的數字高3倍。參與研究的波恩大學醫學院教授哈特曼指出,15%人免疫與「群體免疫」所需的60%實際距離不遠,當社區有6至7成人取得抗體,病毒便自然消失。即使現時僅15%人免疫,也足以減慢病毒傳播,按此推算德國最終死亡率可望減至0.37%,遠低於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推測的1.98%。不過德國總理梅克爾重申,民眾對防疫絕不應鬆懈,雖然新增病例有減慢趨勢,預料最快仍要在復活節後一段時間才能放寬防疫措施。德國確診病例10日超過12萬例,逾2600人死亡,死亡率明顯低於確診人數同樣超過10萬人的西班牙、義大利和法國。
-
2020-04-1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免費設計援歐口罩貼紙 台義夫妻檔千里傳愛心
媒體近日大幅報導台灣援贈的口罩等防疫物資陸續運抵歐洲,各國紛致謝。細看出貨箱上的宣傳貼紙,會發現有兩個「愛心」主題設計十分相似:它們都出自一對台義藝術家夫妻。全球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持續擴大,目前確診病例已逼近170萬,已有超過10萬人死亡。在口罩產能穩定提升的情況下,台灣自4月初迄今已啟動2波防疫援外行動,第一波包括援贈義大利等共11個疫情嚴峻歐洲國家700萬片口罩,近日已陸續送達。義大利駐台代表處3月發起「義大利台灣一起健康」(Italy-Taiwan:healthy together)倡議,主題標誌由兩顆相依偎的鮮紅愛心構成,並使用義大利及中華民國(台灣)國旗的白、綠、紅、藍共4色。眼尖的人或許已發現,媒體報導照片中運抵法蘭克福機場的口罩包裝紙箱上,也有類似的標誌,只不過標語已是「台灣與歐洲,團結更強大」(Taiwan-Europe#Stronger Together),而替代兩顆鮮紅愛心的,則是化為心形的歐盟和中華民國(台灣)旗幟,主題色因此也改為白、黃、紅、藍4色。事實上,這兩個設計都出自朱耀紅和旅台約14年的朱米傑(Stefano Misesti)台義藝術家夫妻檔。兩人創作型態多元,橫跨插畫、商業設計、牆面彩繪等,也從事兒童美術教學,長年往返台義,在兩地都曾舉辦展覽。朱耀紅10日晚間接受中央社電訪時說,一開始,台灣的疫情較義大利嚴重,當時她和朱米傑的義國親友紛紛關心,是否需寄送口罩等防疫物資來台,助他們度難關;沒想到,大約一個月後,情勢逆轉,歐洲疫情迅速擴大,變成她和朱米傑詢問在義親友,是否需要物資支援。朱耀紅回憶,約3週前,義大利駐台代表紀大為(Davide Giglio)詢問朱米傑,是否可為「義大利台灣一起健康」倡議設計標誌,並希望能盡快完成。朱耀紅說,據她了解,當時台灣的外交部已有意願向義大利援贈防疫物資,但她出於謹慎一直保密,直到媒體開始報導。儘管任務急迫,且作品後來也在一天內搞定,但過程中,朱耀紅和朱米傑仍細細發想、在構圖上多所琢磨。朱耀紅說,兩人回想疫情分別在台灣和義大利爆發以來,兩地人民彼此關心,因此決定以兩顆彷彿鮮活跳動卻又緊靠的愛心作為主視覺。朱耀紅說,後來紀大為情商兩人為台灣援贈歐盟口罩的行動也設計一個標誌,兩人二話不說就答應。設計後來也獲外交部和歐盟相關單位同意,因此兩顆愛心能容納的地理範圍就更大了,擴及整個歐盟。「這兩個案子,我們完全沒拿設計費」,朱耀紅說。她認為,捐物資或許是不少人行有餘力就能做的事,但以設計專業參與援助行動卻是難得機會,「我們很高興能盡一己之力」。除了口罩,台灣民眾近日還向義大利捐贈護目鏡、氣管導管及抽痰包等醫療物資;在台照護貧弱超過50年的天主教靈醫會義大利神父呂若瑟(Fr. GiuseppeDidone)日前為遭疫情肆虐的故鄉求援募款,不到一週,自台灣各界湧入的善款即近新台幣1.5億元。對於台灣民眾熱情協助義大利,朱耀紅坦承,她很意外,畢竟整體而言,兩國關係稱不上特別密切。不過,她說,身為有多年旅外經驗的人,她樂見台灣對其他國家伸出援手、展現良善力量。她認為相關行動有助擺脫「一個中國」陰影。朱耀紅說,當台灣的形象不僅是需要幫助,更是助人者時,台灣人就會更有自信,各國輿論對台灣的支持也會增強,形成正向循環。
-
2020-04-1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一滴血驗抗體? 居家檢測組 準確度不靠譜
號稱可以讓民眾在家自己動手完成的新冠病毒抗體檢測組,原本被看好是對抗疫情的新興利器,只要從手指採集一滴血液,就能測知是否曾經感染病毒,體內是否已有抗體;但獲英國政府委託而進行試用實測的英國牛津大學研究人員指出,檢測結果準確度有問題,並不可靠。這項新穎的檢測器研發完成後,讓不少科技業者、醫療廠商甚至各國政府對於這套居家檢測組抱持期望;但牛津大學公布的實測結果卻澆了一盆冷水。牛津大學(Oxford University)醫學教授貝爾(John Bell)本周稍早在牛津大學網站發表研究報告寫道,到目前為止研究團隊測試過的所有病毒抗體居家檢測組,完全沒有任何一份準確度達到使用標準。貝爾率領的研究團隊受到英國政府委託,對病毒抗體檢測組展開試用實測。國家廣播公司新聞網(NBC News)報導,英國政府先前已經對廠商下了訂單,訂購數百萬份病毒抗體居家檢測組,如今將要求退費。貝爾在研究結論中表示:「很遺憾的,我們到目前為止檢視過的所有檢測組,效果都不好。」他指出:「我們發現許多錯誤的陰性檢測結果,我們也看到許多錯誤的陽性反應。」貝爾表示,到目前為止,全球各國都還沒有找到符合標準的病毒抗體居家檢測組;他表示,或許接下來會有合格的檢測組出現,但時間方面估計還要等上至少一個月。白宮疫情因應小組重要成員、美國國家過敏和傳染病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Allergy and Infectious Diseases)院長佛奇8日對「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表示:「所有的檢測組都必須通過驗證才行,否則就等於踏上一條可能嚴重誤導的道路。」西班牙政府上周也表示,向一家歐洲廠商訂購、在中國製造的病毒抗體檢測組,由於準確度發生問題,已經退貨。
-
2020-04-09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明起開放寄口罩!中華郵政:111個國家地區無法寄送
明天起開放民眾申請、寄口罩到國外,不過根據中華郵政最新統計,共有111個國家或地區不收台灣包裹,民眾務必留意。根據中華郵政官網,今天新增夏威夷、關島,連同先前公布的共111個國家和地區無法收取台灣包裹,其中包含澳洲、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印度、盧森堡、希臘、義大利、德國、加拿大、紐西蘭等。亞洲有27個、歐洲34個、非洲20個、美洲21個、大洋洲九個。中華郵政說,若民眾要寄到上述地區,將會請郵政人員婉拒,並告知民眾原因是該國家或地區航班停飛,硬要寄也沒用,相信大部分人會諒解。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由於我國口罩每日產能可達1200萬片,為照顧在國外工作或求學的我國國人,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日前宣布,明起開放民眾寄送口罩至海外,但經濟部貿易局提醒,國人得先向經濟部貿易局專屬網站申請輸出許可證,或填寫書面申請書,以傳真或親臨國際貿易局辦理後,才能再向郵局或快遞公司交寄貨品。寄件人和收件人都必須擁有中華民國國籍,不過沒有寄送國別的限制,防疫口罩郵件可混同其他物品一同交寄。
-
2020-04-08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台留學生:法國禁足30天抗疫 還有人不知口罩怎麼戴
疫情讓獨留異鄉的Charlotte一夜長大。1995年次的她,去年才從台灣飛往法國南部圖盧茲攻讀大數據碩士,今年3月中就碰上全法封城,學校課停了,室友全都返鄉躲疫。距她離租屋四分鐘腳程的超市一度被掃空,口罩至今仍缺貨。法國確診新冠肺炎人數超過9.2萬,居全球第五。Charlotte接受越洋採訪表示,法國3月16日緊急宣布隔天封城,很多台灣留學生立刻奔回一萬公里外的台灣,但她擔心返鄉後上課有時差,也怕在飛機上感染,選擇留下。不飛的代價,是獨處在出家門一公里內的活動範圍,形如孤島。Charlotte說,法國預計封城到4月15日,民眾出門前都要用手機上網填單,載明姓名、住址、出門時間及理由,路遇警察臨檢要出示,違者罰135歐元。如累犯,罰金再往上加,還可能被判有期徒刑,要在家做牢六個月。人口和警察最多的首都巴黎,至今已開出30幾萬張罰單。Charlotte分享,民眾非必要不能出門,常見的出門理由包括工作、買菜、照顧老人等;政府也允許散步運動,但只能在離家一公里內活動,且時間不能超過一小時。法國主要大眾運輸為地鐵,封城後也減班且不收費,只供仍需上班的人通勤。封城首日人民恐慌,當地超市食品貨架被掃空,讓Charlotte跟著害怕斷糧。商家為控管入場人數,家樂福一度要排一小時才進得了大門。入場後,六到七成採買民眾戴口罩和手套,其他人毫無防護就出門買菜。倒是收銀員防護周全,除在收銀機上加裝玻璃隔板、地上畫有格線保持距離,收銀員也都戴口罩、護目鏡。持續與台灣家人聯絡、定期收看台灣新聞的Charlotte觀察,若法國一開始就做足防護,也許不必封城。台灣農曆年節疫情一爆發,口罩立刻缺貨,她的法國同學都以為亞洲人天生愛恐慌,把看似感冒的病毒想得太嚴肅。2月底義大利爆發疫情,法國民眾才開始感到危險。直到上個月政府宣布封城,各地終於出現搶購口罩人潮。「歐洲人認為口罩是生重病才戴,很多人一開始還不知道要怎麼戴上,」她描述台灣與法國公共衛生觀念差異。Charlotte也羨慕台灣實施口罩實名限購,而法國任由民眾上藥局搶購,預估還會缺貨很久。她手頭上只剩五、六片口罩,未來預計減少出門、節省使用,希望能順利撐過疫情。她就讀的大學也隨法國封城而停課,情急之下,幾乎沒有一門課「超前部署」。她描述,學校停課後,每門課都移師遠距視訊軟體Zoom上進行,老師一開場就和學生說「這也是我第一次使用Zoom」。她指出,上課會遇網路不穩,也有些課需要操作資訊系統,但她在家只有一個電腦螢幕,又要看老師操作,看完後又得切換回自己的介面操作,很不方便,也容易跟不上老師的步驟。還有老師直接放棄。Charlotte說,她有一、兩門課宣布無法遠距教學,所以直接停課,也沒說明補課時間。另有些課修改作業內容,從團體報告改成個人作業,以利學生自己在家完成。法國停課和封城邁入第三周,Charlotte說她不再恐慌,至今出過三次門,在三房一廳的租屋中慢慢適應獨居生活。她看法國新聞,教育部長最近宣布5月4日復課。她認為沒辦法那麼準時回校園,但這幾天看著在地重症人數減少,讓她相信疫情終有落幕的一刻。
-
2020-04-0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長庚分離22株新冠病毒株 助快篩試劑、藥物研發
長庚大學、長庚醫院與中研院、國防部預防醫學研究所、牛津大學組成的合作團隊,經過兩個半月的努力,成功分離出22種新冠肺炎的病毒株,涵蓋我國所有境外移入確診患者,並取得病毒全基因序列,將有助於快篩試劑,以及新冠肺炎疫苗或藥物研發。找出愈多新冠肺炎病毒株、抗體,在快篩試劑或是藥物的研發就會有更多的選擇。長庚大學新興病毒感染研究中心教授施信如表示,團隊從我國確診案例中分離出22種新冠病毒株,包含從中港澳、歐洲、美國、土耳其等返台的確診患者。施信如表示,以病毒的變化來說,不同的基因序列,會讓病毒的核苷酸出現變化,有些則是病毒外的蛋白質會出現變化,連帶可能會影響疾病的表現。林口長庚醫院兒童感染科副教授級主治醫師黃冠穎表示,團隊除了分離出確診患者體內的22種不同的新冠病毒株以外,也在3位確診患者體內,取得B細胞,並分離出25株抗體。黃冠穎解釋,B細胞是人類製造抗體的唯一免疫細胞,抗體為人體抵禦外敵,產生的一種蛋白質。確診患者體內發現這25株抗體,其中有13株確定可以與新冠病毒的S蛋白結合,12株可以與新冠病毒的N蛋白結合,且在這13株中有1株與S蛋白結合的單株抗體,可與新冠病毒抗原與ACE2受體競爭。施信如表示,這株結合S蛋白的單株抗體可阻撓病毒侵入人體細胞,因此可以用來阻斷病毒進入人體細胞,避免病毒在人體內複製繁殖,故如未來在人體試驗驗證有效時,可做為治療或預防新冠肺炎感染。因為是來自人體的抗病毒抗體,所以將來用於治療時,安全性相對於動物抗體較高。黃冠穎表示,新冠病毒會感染人體,主要是新冠病毒的S蛋白會與人體的一種蛋白質ACE2結合,若是能找到可以阻撓兩者結合的物質,等同宣布有機會可治療新冠病毒;因此,當發現這13株抗體時,團隊非常興奮。施信如表示,發現病毒株與抗體後,將優先著手研發快篩試劑,其標的將會採「病毒株排列組合」的方式著手,並非僅針對單一的蛋白質,她表示,至於快篩試劑要著重於敏感度還是專一性,將透過實驗後才會決定,也將與台塑生醫洽談,盼能儘速研發。也會將此病毒株以及抗體的發現,結合國內藥界,評估是否有開發藥品的可能性。
-
2020-04-0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感染跨階級英相也住院 詹長權: 籲極大化社交距離
清明連假出遊人潮大爆發,密集群聚恐成防疫破口,台大公共衛生學院院長詹長權呼籲未來兩周要極大化社交距離,且一定要落實才有效,尤其許多中型咖啡廳非常擁擠,卻沒調整餐桌、座位距離,地方政府應主動介入宣導。台大公共衛生學院今天透過雲端視訊會議舉辦第七周的「抗covid-19說明會」,詹長權說,今天早上疫情最大發展是英國首相強森染病十天後依然高燒不退、持續咳嗽,凸顯一個國家的社區感染若到達一個程度將會跨階級、跨人種。很多人無法想像強森會被感染,也不像很多人以為有權有勢的人會受到較好照顧,人類對此新型病毒所知有限,其症狀、傳播力都不斷演變。詹長權說,目前最重要是系統性理解及處理疫情,透過邊境管制、早期發現個案、檢疫等措施避免傳染。部分地區都在做局部或全面移動限制,像是英國、美國都有stay home指令,歐洲某些城市更實施大規模封城。至於鎮壓新冠肺炎的公共衛生非藥物介入防疫措施,詹長權認為,應保護醫院、長照機構的醫護人員,應實施通訊診療、遠距醫療,慢性處方籤自動延長一次,提供慢籤快速、跨區取藥服務,並主動檢測醫護及照護人員。詹長權說,醫院重症病人、長照機構長者,司機、送貨員、超商等維生需要的服務人員也應主動檢測,還包括當發生本土不明感染個案時,確定個案的所有接觸者跟所在社區的抽樣居民。由於清明連假不可預期的人潮聚集,詹長權呼籲未來兩周社會要「極大化社交距離」,且特別是連鎖擁擠咖啡廳,現在很多有規模的餐廳已開始調整餐桌、座位,但台北都會區等地還有很多中型咖啡廳,市政府應該特別關心這塊。現在若要拉大社交距離,應以至少2公尺間距規定長照機構、據點長者起居,以及室內空間活動總人數;另以至少一公尺間距規定交通工具、戶外聚會的活動總人數。詹長權也指出,應該重新檢討戶外、戶內聚會總人數,目前恐怕有點太寬鬆,假如本土傳染數量偏離預估值,應有強烈手段調整上學、上班、通勤、開會、活動的時間與空間,以符合總人數上限,想辦法在同個時間內減少人數,減少傳染機會,另要提前規畫個別縣市及全國全面停班、停課的配套措施。
-
2020-04-06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2月宣導「不必戴口罩」被罵翻 柚子醫師有話說
近日有民眾搭乘捷運未戴口罩被規勸時,反嗆柚子醫師陳木榮在防疫宣導短片說,健康的人搭乘大眾運輸工具不用戴口罩。陳木榮在臉書發文說,口罩政策是隨著時空背景不同的變動,為了接下來的疫情預做準備,並非「急轉彎」。陳木榮說,2月6日宣導的時空背景,是全台灣只有16個案例,沒有任何一人是社區感染。宣導的重點是:「現在沒有社區感染,健康的人不戴口罩感染風險很低」、「拜託生病的人一定要有公德心,要戴口罩」。只要你是健康的人,就算不戴口罩,沒有任何一個人會在你的身旁傳染新冠病毒給你。他說,不同的時空背景,本來就有不同的防疫宣導,明白事理的人,可以明確知道這些道理。不明白事理或是心存惡意的人,不斷地放馬後炮攻擊隨時變化的防疫措施,不斷以後來的防疫措施來攻擊之前為什麼不提早實行。但在2月6日錄製完成之後,影片開始播出,他收到了排山倒海大量的辱罵。「以後發生社區感染就是這條搖尾巴的狗害的」、「綠色的柚子狗」、「你知道生病的人多沒有公德心嗎?我不管在哪裡被感染,我一定會找你算帳!」他說,種種難聽的話語,一句又一句刺入他的心。陳木榮說,時間來到109年4月1日,台灣有329例確診案例,其中有283例是境外移入,政府宣布口罩政策開始進入下一階段,搭乘大眾運輸工具要戴口罩。這是為了接下來的疫情預做準備,並非「急轉彎」。他說,面對不斷變化的疫情,不同的時間點,處理事情的方法本來就不一樣。舉例來說,國家在不同的時間點注意不同國外入境的人,以往注意中國、香港、澳門,後來注意義大利、韓國、伊朗,最後注意歐洲及全世界,有心人士不應該以「入境政策急轉彎」來攻擊國家。陳木榮說,「幾個月來,那些曾經在各個角落辱罵政府的人,一邊堅持全台灣所有人24小時都要戴口罩,一邊瘋狂謾罵國家害你買不到口罩,說真的我看不起你。你不斷在國家的防疫政策後面扯後腿,卻忘了到現在為止,你是在國家的保護之下才能平安無事。」至於有人質疑,歐美國家就是沒有戴口罩,疫情才會這麼慘。陳木榮說,他同意這件事,但是,在疫情沒有大爆發之前,身旁沒有任何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的人,不戴口罩也沒有人會傳染給你,但是在疫情大爆發之後,戴口罩就是保護自己跟保護別人的其中一個方式,歐美不應該在大爆發之後還堅持不需要戴口罩。陳木榮最後呼籲,「從現在起,戴好你的口罩,在這場重要的防疫戰爭。第二回合開始。」
-
2020-04-05 名人.張天鈞
張天鈞/如何使圖畫更美麗
自從車子給女兒開以後,每個假日,她都會想新的景點,開車載我們去玩,這次她想的點子是到礁溪的艾德堡。沒想到車子一上高速公路後就大塞車,沿路走走停停,只到坪林就花了兩小時,因此先是打電話延後用餐時間,後來只好取消。出遊前一天晚上, 我就用「想當然爾」的方法,預先畫下旅途的美麗景色。女兒說,有時我畫圖,剛開始非常夢幻,但越畫就越不夢幻,雖然還是很漂亮,但她把覺得應該在夢幻的時刻,先拍照留存 。問題是,如何使圖畫保持夢幻呢?過去我在臺大美術社的同好、後來成為職業畫家的同學,他的作品都是用「加白色」的方法,而我也是用同樣的方法,但是到最後因為越來越用心,反而喪失本來的效果。這次為了防止相同的事情再次發生,因此在初步畫完後,預先拍照留存。沒想到這次是越畫越好,過去擔憂的事不但沒有發生,也能保有圖畫的美麗。我就開始檢討,這到底是如何辦到的?原來畫圖跟讀書,不是同一回事。讀書要一再的念,要能觸類旁通,旁徵博引。藝術則全然不同,因此有所謂的「自動記事法」,如過去的趙無極所引用的,也就是保羅.克利所採用的,「1906年,受到巴黎印象派的影響,開始研究光的作用所產生的陰影。1910年,將這種水彩的技巧運用到色彩上,也透過一些展覽認識當時歐洲革命性的風潮 : 立體主義、野獸派和未來派。」這些流派對克利的影響是,指引他走一條自己的路--逐漸走向抽象。在突尼西亞則受到回教藝術的影響,以十字、弧線、網狀、點狀等符號取代自然的形體。1920-1930年,保羅.克利任教於德國威瑪的包浩斯學院,認識了康丁斯基、費寧格等人,對他的藝術發展有決定性的影響。在包浩斯的末幾年,克利產生多件優秀作品。形式上無止境的發明,內容上又不斷的打開新領域,有意形成個人的造型語言文化。」在他的畫中,還有一種與符號配合表現的激情顏色,克利有時也運用野獸派畫家的色彩,不過絕對不會生澀。他那發出柔和暗淡光彩的紅色和綠色,會使人想起美妙的月光。「它本身就像是太陽的夢,主宰著夢幻的世界。」克利進而認為:「直覺是絕不可能被替代的。」他經由靈感來發揮詩情畫意,「通過回憶而變成抽象。」換句話說,藝術有所謂的「千金散盡還復來」的描寫。也就是說藝術是很主觀的,也注重藝術家的感受。就像克利一樣,一拿起畫筆,便極端的自由奔放,進入奇思遐想的即興創作之中,這種作品是無法被模仿的。
-
2020-04-04 癌症.飲食與癌症
癌症術後怎麼保養 營養師教你吃出元氣精神好
文/郭岳潭本文摘自《常春月刊》445期 癌症原來稱作是「絕症」、「不治之症」,拜現代醫療科技不斷精進,罹癌存活時間不斷拉長,病患的生活品質也逐步提升;2006年起,世界衛生組織重新定義為「癌症是一種慢性病」,是可以治療、控制,甚至能夠治癒的。4成癌患死於營養不良,發炎是原因根據研究發現,高達4成的癌症病患,最終因為營養不良而過世,而非死於癌症本身。文獻統計就發現,大約有52~79%的癌症病患有「惡病質」,也是癌症病患營養失衡及體重下降的常見原因。現今的研究證據證明,癌症與發炎反應之間彼此影響,發炎會造成癌友出現厭食、發燒、失眠、惡病質、增加化療藥物中毒機率等症狀,同時也會導致營養不良的發生。台北市營養師公會居家照護營養師、私人家庭營養師程涵宇表示,惡病質會造成細胞激素活性增加、胃腸功能降低、代謝率增加、肌肉蛋白分解上升、肌肉蛋白合成降低,以及放化療等治療反應下降,最終增加癌症死亡率及其他併發症。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家庭醫學科專責營養師洪若樸指出,惡病質是造成癌症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臨床症狀包括厭食、體重減輕、貧血、消瘦憔悴等。 體重減少5%,降低癌症存活率根據研究顯示,高達50%的癌症病患在診斷出癌症時,已經出現體重下降的情形。洪若樸表示,當病情進展到一定程度的癌症病患,營養不良是相當普遍的現象,只要體重減少5%,治療耐受力就會變差,同時會增加術後併發症,造成存活率下降。程涵宇觀察發現,癌症病患可能因為放化療而產生治療副作用,例如口腔潰瘍、牙列不良、腸蠕動速度降低、腸阻塞、便秘、腹瀉、噁心、嘔吐、疼痛、味覺及嗅覺改變等,容易造成進食量不足而營養不良。抑或是容易聽信偏方,又缺乏正確的食物營養、份量,以及營養品選擇觀念。洪若樸也觀察到,不少癌症病患會迷信「飢餓療法」,認為可以「餓死癌細胞」,不能吃得太營養,以免癌細胞容易長大;事實上,營養攝取不足,反而會造成營養不良,更容易導致體重減輕、體力變差,甚至死亡。 癌症病患建議高蛋白飲食根據美國癌症協會建議,癌症病患吃什麼都可以,最好是營養均衡的多樣化飲食。洪若樸表示,癌症病患的蛋白質攝取量要比罹癌前增加50%,熱量也要多增加20%,在治療期間攝取的營養充足,不但可以維持體重,也較能承受治療帶來的副作用,同時具有減少感染風險、加速傷口癒合、促進復原等好處。程涵宇說明,高蛋白飲食有助於促進癌症患者的肌肉合成,可以維持體重及肌肉量,一般建議癌症病患的熱量需求,每天每公斤體重至少25~30大卡,蛋白質攝取量則為每天每公斤體重1.2~1.5克,可以幫助維持體力及肌肉量,也是合成體內白血球、紅血球重要的營養素。6種食物降低癌症復發風險程涵宇建議,癌症病患除了攝取高蛋白質飲食外,根據美國癌症研究所的研究發現,飲食攝取富含各種蔬菜、水果、全穀類、豆類,以及其他植物性食物,更有助於降低罹患多種癌症及復發的風險。◎花椰菜效果:花椰菜含有能抑制癌症的胺基酸及蛋白質,泛稱為「異硫氰酸鹽類化合物」,特別能對抗乳癌、肺癌,還能減少化療毒性,加強免疫反應;富含的蘿蔔硫素外,也含有強效的抗癌物質。其他十字花科蔬菜如花椰菜、甘藍菜、芥蘭菜、羽衣甘藍、大頭菜、高麗菜、蘿蔔等。降低癌別風險:口咽癌、喉癌、肺癌、乳癌。◎胡蘿蔔效果:胡蘿蔔富含類胡蘿蔔素、維生素A、酚酸。根據研究發現,血液中的總類胡蘿蔔素及β-胡蘿蔔素較低,與整體癌症風險有關;經常食用富含類胡蘿蔔素的食物,可能會降低癌症風險。降低癌別風險:口腔癌、咽癌、鼻咽癌、喉癌、食道癌、肺癌、胃癌和結直腸癌(厭氧消化道)等癌症。◎藍莓效果:藍莓富含膳食纖維、維生素C、花青素、黃酮醇、酚酸及維生素K。根據多項研究發現,食用藍莓可以增加血液中的抗氧化活性,且具預防DNA損傷的潛力。降低癌別風險:口咽癌、喉癌、肺癌。◎蘋果效果:蘋果具有與腸道微生物結合的膳食纖維及多酚化合物,富含黃烷醇、黃酮醇,果皮中有特別的三萜類化合物,有助於形成降低癌症風險的環境。研究發現,蘋果對於降低乳癌風險的效果特別好。降低癌別風險:大腸直腸癌、口腔癌、喉癌、肺癌、乳癌。◎櫻桃效果:櫻桃是褪黑激素含量最高的食物之一,且富含花青素、膳食纖維、酚酸、維生素C、β-胡蘿蔔素、黃烷醇、紫蘇醇,研究發現具有預防癌症的潛力。降低癌別風險:口咽癌、鼻咽癌、喉癌、食癌、胃癌、大腸直腸癌等消化道癌症。◎黃豆效果:黃豆富含大豆異黃酮、皂苷、酚酸、植酸、酶調節蛋白、鞘脂。異黃酮為植物性雌激素,具有抗癌的效果;皂苷可降低血中膽固醇及預防癌症;酚酸能阻止癌細胞擴散;植酸為抗氧化物;鞘脂則可調節細胞生長,讓異常細胞自我破壞。根據研究證實,全豆食品富含膳食纖維,可降低大腸直腸癌的發生,每天吃一份全豆食品,例如:黃豆20公克、毛豆50公克、豆腐80公克、無糖豆漿240毫升,平均可攝取到7公克蛋白質及25毫克異黃酮,可降低罹患乳腺癌的風險。降低癌別風險:乳癌、大腸直腸癌。癌症營養補充3觀念我們從飲食攝取到3大營養素(醣類、脂質、蛋白質),經過重重化學反應,最後產生能量及熱量,提供我們的身體使用。根據研究顯示,癌症病患早期的營養支持非常重要,不但可提高化放療法的完成率,還可以減少住院天數,平均從13.5天減至3.2天。洪若樸建議,根據《2017歐洲臨床營養與代謝學會營養指南》,癌友們除了熱量與蛋白質要補足之外,應該加強補充能幫助抗發炎的營養素,例如N-3脂肪酸、魚油EPA。另外,針對手術的上消化道癌症患者,則建議在手術前7天均衡營養外,應加強補充魚油、核苷酸、精胺酸等免疫營養素,可顯著抑制癌細胞發炎因子產生。◎抗發炎營養素: 魚油、N - 3 脂肪酸(EPA)效果:對於正在接受化療且有體重減輕,或營養不良風險的晚期癌症患者,建議補充魚油或長鏈N-3脂肪酸,魚油或長鏈N-3脂肪酸的主要成分為EPA與DHA,研究顯示,EPA才可合成抗發炎因子,且同時抑制促發炎物質的生成,透過雙重機制來幫助降低發炎反應、改善食慾及穩定體重脂肪占比。另外,坊間常見的藻油與魚油EPA並不相同,藻油主要提供的為DHA,對於降發炎的幫助並沒那麼大。洪若樸補充,若是「純素」癌症患者,可選擇藻油來取代魚油,以補充EPA、DHA及Omega-3。根據大型研究顯示,晚期肺癌患者每天補充2.2公克的魚油EPA,較能維持體重、肌肉量,以及較少發生厭食、疲倦、神經毒性;每天補充1.5克的長鏈N-3脂肪酸EPA,可改善食慾、降低減輕體重及術後發病率,並能維持較好的生活品量。怎麼吃:每天補充4~6公克的魚油或1~2公克的EPA。◎醣類占比:精製糖少吃,但醣類攝取要足量效果:醣類食物富含維持身體機能正常運作、延續生命不可或缺的碳水化合物,也含有各種維生素和礦物質。部分癌友誤信網路謠言,認為癌細胞愛吃醣,只要減少碳水化合物攝取,就能降低癌細胞活力。然而當能量來源不夠,會轉從蛋白質與脂肪分解能量並搶走營養,因此,不吃醣根本餓不死癌細胞。根據著名期刊《TheLancet》最新一篇針對15428人,持續追蹤25年的研究顯示,低醣飲食(占總熱量
-
2020-04-03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疫情肆虐中 我們能做些什麼?
【編者按】這星期「醫病平台」延續與上週同樣的主題「新冠肺炎」,我們非常感激衛生福利部醫福會王必勝執行長的團隊,在忙碌的防疫工作中,撥冗為我們介紹政府這幾個月來如何防治新冠肺炎,幫忙台灣醫病雙方更了解全民應該如何配合政府政策,落實防治工作;接著國內兒童精神醫學大師宋維村教授及時寫出他對兒童精神科病人的關懷,詳談我們面對疫情的壓力,要如何幫助兒童,尤其是特殊兒童,使她們在疫期能繼續學習成長,不會有新的情緒行為問題。最後音樂家兼作家的蔣理容老師特別與我們分享,她以身為病人在這人心惶惶之際,需要時時進出醫院的經驗,道出令人感動的病人心聲:「我們應該做好個人健康管理,盡自己的本分,不要加重全民醫療資源的負擔才是。」新冠肺炎的境外移入的旅行團確診案例呈現「暴增」的狀態!想到病毒肆虐的初期,台灣第一線的防堵、追蹤、控管,多麼的可圈可點,令國際為之刮目相看!現在這個因國人出國旅遊帶來的破口,影響學校、公司、社區甚鉅,格外令人感到又生氣又沮喪。我是一個罹患過兩個癌症的高齡者(68歲),近幾年進出醫院次數之頻繁,看盡了患者與陪病者的辛酸百態,對直接照顧病患的醫師和護理師、醫技人員等,更是從內心湧起非常多的敬意與謝意。大約是在農曆年前幾天,開始有一些關於傳染病的疫情資訊出現,當民眾都在準備小年夜、祭祖、圍爐,團圓的時候,「中央防疫指揮部」已經迅速地成立了!各領域的專家們包括衛福部長、疾管署長、公共衛生體系、感染科醫師、學者等,都犧牲年假,投入抗疫總動員。當時我們這些普通人完全還沒有意識到這場疫災是多麼的險峻危急,而我們的醫療體系是多麼的優良、精銳,已經「超前部署」!而當時,我們完全不知道。到今天為止,每天不只一次的防疫指揮中心記者會向國民報告疫情發展,以及政府的因應之道,因資訊公開、措施兼顧情理法的思維,台灣的防疫表現不僅凝聚了全民的信賴感,在全球越來越險峻的疫情中,我們步步為營,不能以現有的防疫效果而自豪、也不可以稍有鬆懈。我本身因為是癌症「重大傷病患者」,各項追蹤、檢驗、取藥、門診,二月份一個月內竟有八次必須進出這大學醫院!三月份也合計有七次。大型醫院為防堵武漢病毒擴散,除了減少出口和入口的數量,加強消毒、量體溫,更嚴格控管出入的人數,查驗健保卡、預約單,對陪伴人數也有限制。種種措施都增加很多醫院的公務人力,對病家也增加許多不便。這醫院因此一反以往熙熙攘攘「有如菜市場般」的場面!原來,平日沒必要卻來逛醫院的人有那麼多,原來,來大醫院應該是可以這樣井然有序啊!但是我在排隊等候查證證件時還是會聽到一些抱怨:「幹嘛呀?這麼不便民。」 「有必要這樣嗎?製造緊張氣氛!」一些對醫療人員不理性的質疑的聲音也時有所聞;購買口罩時產生的爭執與謾罵聲更是不會少……然後,一些國族認同錯亂者還在情感勒索,叫囂:「台商要回家!求求政府讓我們回來。」 「包機是政府的責任、不可歧視陸配……」我們的國民素養、互相尊重、互相幫助的美德,難道在遭受疫災侵襲就潰散了嗎?當歐洲一些我們以為文明先進的國家,因為輕忽病毒的凶險和相信WHO和中國的數據謊言而相繼淪陷於疫情風暴時,我們的防疫指揮部仍然戒慎恐懼的,做詳細的疫調、做靈活的物資調度和斷然的處置,兢兢業業的為國人的健康把關。然後,竟然發生還有人依照既定的旅遊行程,甚至是貪圖因旅遊危險的優惠價格而執意前往疫區旅遊!不僅自身陷於險境,境外移入的個案暴增,帶回病毒危害家人和國人。這樣的旅行團還有二十多團滯留疫區,怎不令防疫第一線的醫療人員疲於奔命?台灣從歷史上得到過許多教訓,內有錯亂的國族認同、外有強鄰壓境,威脅不斷,天災地變也不少,尤以十七年前歷經SARS的慘痛經驗令人餘悸猶存。「生於憂患的人才能倖免於災難」,今年初剛剛完成民主大選,台灣人凝聚了強大的民意基礎,政府體系合作無間,分層負責,從一開始抗疫站定戰鬥位置。我們一般人、市井小民,我們能做甚麼呢?應該是做好個人健康管理,盡自己的本分,不要加重全民醫療資源的負擔才是吧!我們同在一條船上,我雖無能駕馭它,至少我不要把它弄破吧!自助、人助、天助,天佑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