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30 新聞.用藥停看聽
搜尋
楊雅棠
共找到
3320
筆 文章
-
-
2020-07-30 新聞.健康知識+
阿勃勒果實傷肝 明年起禁食用
許多民眾為了幫助腸胃蠕動,會撿拾「阿勃勒」的長條果實食用,卻常發生惡心、拉肚子、頭暈症狀。衛福部食藥署昨天預告「阿勃勒(Cassia fistula)果實之使用限制」草案,阿勃勒果實明年起不得作為食品原料使用。阿勃勒是常見的路樹,俗稱臘腸樹,每年五、六月花季盛開,鮮黃色的花相當漂亮,而其果實部位可供茶包、膳食調理包原料或經萃取後作為飲料、錠狀、膠囊狀、粉末狀、顆粒狀等食品原料。食藥署食品組科長廖家鼎表示,阿勃勒果實所含活性成分主要為羥基蒽類衍生物,根據科學性資料評估,若長期食用有肝毒性的風險,且臨床醫師也發現有民眾自己撿拾阿勃勒果實食用而出現肝功能異常的情形,肝功能指數是正常人的十多倍。廖家鼎說,目前國內以阿勃勒果實作為食品原料的相關產品主要為美國進口,標榜幫助排便的錠狀食品,產品數量約十多件。但國內專家團隊認為,要促進腸胃蠕動不一定需要吃阿勃勒果實相關產品,可藉由攝取蔬菜、多運動等方式達到相同目的,因此決議禁止作為食品原料。台北榮總臨床毒物科主任楊振昌表示,阿勃勒裡的羥基蒽類衍生物成分類似番瀉苷,具有緩瀉作用,可用來緩解便祕,過去是合法的食品原料,但是文獻報告發現,具有肝毒性,長期食用會恐造成肝傷害、黃疸,產生倦怠、惡心、嘔吐等症狀,久了也可能發生肝衰竭。楊振昌表示,前年北榮曾收治一名40多歲的患者,因腸胃不好,飽受便祕困擾,而撿拾阿勃勒果實煮熟後食用,卻出現惡心、拉肚子、頭暈等症狀,就醫檢查時肝指數較成人高出許多。食藥署預告阿勃勒果實自明年2021年1月1日起,不得再做為食品原料使用,廖家鼎說表示,若已上市的產品將有緩衝期,可繼續販售至產品有效日期為止,但明年1月1日起生產的食品,若發現違法添加則可依《食安法》第48條處新台幣3萬到300萬元罰鍰。
-
2020-07-30 科別.呼吸胸腔
李登輝嗆傷釀肺炎 醫師籲長者慎防嗆咳
前總統李登輝2月8日因喝牛奶嗆到,引發吸入性肺炎住院近半年,日前傳出狀況危急,台北榮總因無家屬授權不便對外發言,僅表示,李登輝身體狀況不理想,臥床半年,病情起起伏伏,但還不到外界傳聞程度。而長者因器官退化、虛弱或是疾病,如中風、帕金森氏症等,會有吞嚥困難問題,於進食時造成嗆咳、吸入性肺炎等。北榮高齡醫學中心高齡醫學科主任彭莉甯表示,吸入性肺炎在老人家常見且致死率高,因為老人家吞嚥功能退化、障礙,小小的東西就容易產生吸入性肺炎。根據衛福部國健署統計,台灣社區65歲以上長者有兩成於每周至少三次有進食嗆到的現象,每十名高齡者約有一人有輕度以上的吞嚥障礙。僅管很多人都會可能發生嗆咳情形,但彭莉甯表示,年輕人免疫力高且容易將食物咳出來,老人家在生病的狀況下,更多功能都會變差,包括吞嚥功能,無法在短時間內把物質清掉,也有些老人家因為感官功能下降,不知道自己有嗆咳的狀況,沒有咳嗽反應,也增加吸入性肺炎的風險。吸入性肺炎和其他肺部感染治療方式大致相同,但因為吸入性肺炎少以明顯的發燒或咳嗽表現,照護者可能沒有發現,也會影響及時就醫。因此提醒,若是發現老人家容易累、突然不想吃東西、活動力和意識功能下降,便可能是個警訊。彭莉甯提醒,避免長者發生吸入性肺炎,食物可切小塊一點、吃慢一點,喝水等液體時也可用些增稠劑。另外,也要避免讓長者以半斜坐的方式,坐直吃減少進食嗆咳的機會。
-
2020-07-29 新聞.食安拉警報
阿勃勒果實助腸胃蠕動? 具肝毒性食藥署明年起禁用
許多民眾為了幫助腸胃蠕動,會撿拾阿勃勒的長條果實食用,卻發生噁心、拉肚子、頭暈症狀。衛福部食藥署今天則預告「阿勃勒(Cassia fistula)果實之使用限制」草案,阿勃勒果實明年起不得作為食品原料使用。阿勃勒是常見的路樹,俗稱臘腸樹,每年5、6月花季盛開新黃色的花相當漂亮,而其果實部位可供茶包、膳食調理包原料或經萃取後作為飲料、錠狀、膠囊狀、粉末狀、顆粒狀等食品原料。食藥署食品組科長廖家鼎表示,阿勃勒果實所含活性成分主要為羥基蒽類衍生物,根據科學性資料評估,若長期食用有肝毒性的風險,且臨床醫師也發現有民眾自己撿拾阿勃勒果實食用而出現肝功能異常的情形,肝功能指是正常人的十多倍。廖家鼎說,目前國內以阿勃勒果實作為食品原料的相關產品主要為美國進口,標榜幫助排便的錠狀食品,產品數量約十多件。但國內專家團隊認為,要促進腸胃蠕動不一定需要吃阿勃勒果實相關產品,可藉由攝取蔬菜、多運動等方式達到相同目的,因此決議禁止作為食品原料。食藥署預告阿勃勒果實自明年2021年1月1日起,不得再做為食品原料使用,廖家鼎說表示,若已上市的產品將有緩衝期,可繼續販售至產品有效日期為止,但明年1月1日起生產的食品,若發現違法添加則可依食安法第48條處新台幣3萬到300萬元罰鍰。
-
2020-07-2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專家示警! 秋冬新冠肺炎、流感恐夾攻大爆發
台灣連續一○六天無本土個案,卻傳出泰籍移工返抵泰國後確診,不排除為本土感染個案。防疫專家擔心,無症狀者可能在社區內「悄悄傳播」,當傳播者累積到一定數量,恐如北京、香港一樣出現大規模群聚感染,尤其秋冬合併流感恐將大爆發,建議提早因應。台大公共衛生學院院長詹長權表示,日本女學生和泰籍移工返國確診個案代表台灣社區一直存在無症狀感染威脅;台灣九月到隔年五月有流感疫情,台灣不能「有症狀才採取行動」,必須超前準備可同時檢測流感和新冠肺炎的試劑,總統更應出面解決疫苗研發落後等困境。「別讓移工成為防疫破口」詹長權說,從新加坡經驗來看,外籍移工千萬不能聚集,目前越南、香港、新加坡等地區都已禁止移工聚集,如果愈來愈多從台灣出發、在其國家被確診的個案,將損及台灣防疫形象,建議盡量減少移工聚集,讓工廠和宿舍要分艙分流,移工宿舍要單人單房單衛浴等。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黃立民表示,國外疫情嚴重,國人防疫心態卻有些鬆懈,應慎防醫院、營區、軍艦和移工宿舍區等人口密度高、密閉空間的群聚感染,未來眾多境外生入境,相關場所均需加強落實防疫措施,所有入境者均接受篩檢,或是居家檢疫結束前再篩檢一次。中研院生醫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指出,根據研究,夏天時人類上呼吸道對抗病毒能力較強,感染後症狀較輕微或無症狀,現在只是看不到「有症狀」病人,但仍處於隱形傳播;到了秋冬,恐將不再是零星個案,而是像星火般燎原,疫情大爆發。何美鄉說,最怕是如同北京、香港隱形傳播者累積到一定數量,爆發大規模群聚,建議個人防護仍不能鬆懈,維持勤洗手、戴口罩等衛生習慣,也應加強篩檢,只要有呼吸道症狀都應採檢,盡可能找出感染者。前疾管局長、南台科技大學教授蘇益仁認為,來自疫情高危險國家的移工應入境普篩,入境檢疫期滿,解除隔離前也應做第二次檢測。至於台大公衛學院所提「廠住分艙分流、宿舍單人單房單衛浴」等建議較不實際,連本勞都沒有這種條件,怎會有工廠幫外勞打造這種生活環境?
-
2020-07-2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2天連增境外移入…醫界憂「疫情海嘯在眼前」
新冠肺炎疫情在歐美延燒,也在大陸北京、香港、日本等地復萌,台灣事隔一○六天後出現首起疑似本土個案,更一連兩天出現境外移入個案。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天公布國內新增五名境外移入個案,創六月七日解禁後單日最高紀錄,醫界憂心「海嘯在眼前,台灣視而不見」。追移工感染 莊人祥籲提高警覺在桃園工作的泰籍移工返回泰國後確診,指揮中心不排除是台灣本土感染個案。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疫調後匡列一八九名與移工同公司廠房員工檢測,其中廿九名密切接觸者有廿八人為陰性,剩一人檢驗中,另外一六○人無疑似症狀,但「感染源仍撲朔迷離,應提高警覺」。秋冬大爆發?台灣處隱形傳播期防疫專家憂心,台灣目前只是看不到有症狀病人,仍處於隱形傳播階段,到了秋冬恐會疫情大爆發,應提早因應。此外,疫調發現該移工近期有桃園賣場採買活動史,和未婚妻同返泰國。莊人祥說,目前未接獲移工未婚妻確診訊息,也因未取得移工行動電話而無法完全掌握足跡,會盡快釐清足跡,並據此發布細胞簡訊,建議曾與確診個案有共同活動史民眾自主健康管理十四天。境外移入個案不斷攀升,泰籍移工確診者背後又潛藏社區感染風險,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急診科主任謝宗學在網路貼文形容民眾對周邊國家「疫情大海嘯」視而不見、「明明海嘯就在眼前卻視而不見,更是超級警訊」。報復性疫情?來台就醫應緩鬆綁謝宗學認為,多數國人不在乎其他國家疫情多嚴重、病死了多少人,只關心「報復性消費」、「報復性旅遊」,卻沒有想到台灣可能出現報復性疫情爆發。只要還有人入境,台灣絕不可能置身事外。疫情延燒,歐洲各國紛紛收緊邊境管制,甚至實施旅遊限制。國民黨立委蔣萬安等人昨天舉行記者會質疑,在泰籍移工確診個案發生後,指揮中心難道要維持八月一日起開放外籍人士「有條件來台就醫」的政策嗎?呼籲不要貿然開放。新引進移工 加強防疫將再討論勞動部統計,今年截至七月廿六日,移工入境累積七七三七人,其中產業類新引進移工多達五千三百多人,為我國移工人數最多,卻不在採檢行列。台大公衛學院院長詹長權建議移工入境普篩。莊人祥表示,是否針對產業類新引進移工加強防疫措施,未來將再討論。
-
2020-07-29 科別.血液.淋巴
運動讓血友病患關節受傷?錯!醫呼籲運動增加肌肉強度
血友病患者因為缺乏凝血因子,若是不及時予以治療,可能造成大量失血,或是關節、體內積血而造成內部損傷。因此,血友病患者從小就會被限制上體育課,降低碰撞的機會。但中華民國血液學會理事、三總血友病中心主任陳宇欽表示,血友病患者不能運動是一種迷思,患者需要規律運動訓練肌肉強度,才能對關節有更好的保護。陳宇欽表示,台灣血友病患約1500人,以缺乏第八凝血因子的A型最常見,其次為缺乏第九凝血因子的B型。由於血友病病因是凝血因子濃度不足,會造成嚴重出血。重度血友病患凝血因子濃度小於1%,常出現自發性出血,即使沒有碰撞也會出血,頻率約一個月二至三次;中度血友病患凝血因子介於1%至5%,通常介於是碰撞、受傷時就會出血,頻率約一年四至六次;輕度血友病患的凝血因子濃度則介於5%至40%,發生嚴重創傷或手術時才會有出血不止的問題。而血友病患常因關節出血,刺激滑膜增生,導致更容易出血;因此有許多人認為血友病患因為要避免受傷出血的風險,不能運動。但陳宇欽表示,這是錯誤迷思,血友病患者更應多適當運動,因為運動能訓練肌肉,讓關節有更好的保護。他進一步表示,過去A型患者一周要注射二到三次凝血因子,B型則是每周一至二次,但現在健保已將長效型藥物納入,可拉長藥效半衰期,四到七天注射一次即可,因此可與醫師討論何時運動,以及進行何項運動為佳。陳宇欽建議,可選擇合適的運動項目,如游泳、桌球、羽球、跑步等非接觸型運動,尤其游泳因不增加關節負擔,最為合適。
-
2020-07-2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產業類新進移工最多卻不用入境採檢 莊人祥:會再討論
在台工作2年半泰籍移工確診新冠肺炎,台大公衛今建議所有出入境移工都要採檢。對此,勞動部強調,目前社福類新引進移工及不限業別重新入境移工,進入集中場所完成14天檢疫後,必須接受PCR採檢,但我國移工人數最多的產業類新引進移工不在此列。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 是否針對產業類新引進移工加強防疫措施,未來將再討論。移工入境須居家檢疫,產業類新引進移工需居家檢疫十四天,社福類新引進移工及不限業別重入境移工則採集中檢疫。據勞動部統計,截至7月26日,移工入境累積7737人,已完成居家檢疫4173人、尚在檢疫1141人;至於需要集中檢疫者,共2096人、尚在檢疫327人。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跨國勞動力管理組組長薛鑑忠表示,我國移工來自於越南者最多,今年截至目前入境4233人,其次是印尼共2337人,泰國及菲律賓則分別684人、483人,幾乎都在今年六月及七月入境。我國移工人數最多的是產業類移工,入境皆需居家檢疫,目前外包給仲介幫忙找檢疫地點。薛鑑忠說,目前68%產業類新入境移工在旅館檢疫,其他以雇主自用住宅或空間等包棟方式,須比照防疫旅館規格,符合一人一室、單獨衛浴,還需要24小時警衛及監視綠影系統。新入境移工從機場至檢疫場所,薛鑑忠表示,若至集中檢疫場所,統一由機場防疫車隊協助,將新入境移工送至集中檢疫場所,待PCR採檢陰性、完成十四天檢疫隔離,再由防疫車隊載回機場,由雇主或仲介至機場接回移工。居家檢疫的產業類新入境移工,雖無統一加派防疫車隊,但雇主或仲介需提出交通計畫,如搭乘防疫計程車或由雇主至機場接送,由勞動部及地方政府進行入境前查核、入境後關懷訪視,違規雇主或仲介最高可罰150元罰金,並取消雇主申請移工名額,仲介最重可停業一年。
-
2020-07-2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返泰移工恐為本土個案 專家建議隔離解除前再篩檢
我國於今日中午接獲泰國官方通知,該國確診一名自我國入境的新冠肺炎感染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疫調尚在進行,不排除為本土個案。對此,振興醫院感染科主任李明政表示,本土感染確實是其中一個可能性,須以嚴謹態度看待此一事件,若最後仍為不明感染源,建議入境者除隔離14天,解除隔離前也需再次篩檢,以減少無症狀感染者傳播的風險。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指出,該名個案為一名在我國北部工作的泰籍移工,自2018年1月17日入境,今年7月21日出境,中間都不曾離境。21日自我國搭機返回泰國後,於7月25日確診;但是何時發病、何時檢驗等都尚與泰方了解。李明政則表示,由於還有需多資訊待釐清,無法確認其感染源頭,但本土感染確實為其中一個可能選項;若真的是本土感染,顯示台灣內部還是有可能存在新冠肺炎病人於社區中,必須以嚴謹的態度看待。李明政說,應了解個案最近二至三周內有無接觸其他移工友人,若無法掌握感染源,儘管現在只有單一個案,但「有一就有二」,代表本土社區中有潛在的不明社區感染。這時台灣便必須恢復到先前的防疫措施與態度,而不只是「防疫新生活」,包括醫院防疫措施、個人防疫都必須回到嚴守社交距離、戴口罩等,而非柔性勸導階段。對於國內近日多起移工搭機返回東南亞國家後出現症狀,李明政表示,移工在台生活環境較為擁擠,且可能與其他自國外來台移工有所接觸,有更多交互感染的機會。雖然現行所有入境者都需檢疫14天,但李明政說,若為無症狀感染者,隔離14天後仍為無症狀帶病毒者,還是有機會傳染。因此他建議,入境者除隔離14天,解除隔離前也要再做PCR檢測,陰性才可放行。
-
2020-07-26 科別.皮膚
用的是止汗劑還是體香劑?醫師:2者使用時機大不同
全台飆高溫,只要一走出門就大汗淋漓,不免也出現可怕的汗臭味,因此許多人會選擇使用止汗制臭劑。但有人出門前使用卻沒效,腋下還是溼兩塊,好不尷尬。醫師表示,首先要認明買的到底是「止汗劑」還是「體香劑」,且使用時機也大有學問。開業醫師趙昭明表示,止汗劑和制臭劑是完全不同的東西。止汗劑主要成分為鋁鹽,與汗腋作用後,會在汗孔頂部形成凝膠,將汗腺填滿以達到止汗效果。由於須等待鋁鹽作用,使用後約六至八小時才會見效,因此最好的使用時機為洗完澡、睡前將身體擦乾使用。目前衛生福利部核准於特定用途化粧品的止汗制臭劑共五種,其中四種可止汗,均為鋁鹽。趙昭明表示,止汗劑分為滾筒、塗抹或是噴霧,可選擇自己方便的產品類型。而止汗劑雖然是透過將汗腺阻塞來達到阻塞效果,但因為通常屬於局部使用,且一天使用一次即可,也不影響中樞神經,不至於造成中暑。但他提醒,止汗劑濃度在10%至25%左右,濃度越高效果越好,但也越容易刺激皮膚,造成過敏。至於制臭、體香劑,趙昭明表示,通常這類產品毫無止汗效果,主要是添加殺菌成分,抑制皮膚表面細菌使其無法發酵產生異味,並添加酒精、香精等來改善體味。也因為制臭劑毫無止汗效果,民眾一天可能會使用多次,且因其成分較複雜,趙昭明說,診間常看到因使用制臭劑導致皮膚發炎、過敏的民眾,一個月約有二到三的個案。趙昭明提醒,若是因止汗制臭劑造成皮膚紅腫、發癢等,要盡快停用並就醫;且止汗制臭劑雖能抑制出汗或減少體臭,但僅有局部效果,如果有大量出汗或嚴重體臭,還是必須應就醫治療。
-
2020-07-2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口罩邊境查驗上路兩周 197萬片口罩叩關
隨著新冠肺炎持續延燒,各國皆投入醫用口罩的生產,然而國際間卻時有「劣質口罩」的事件發生。衛福部食藥署日前宣布,自7月7日起,所有從國外輸台的醫用口罩,都將全數抽驗。政策實施至今兩周,食藥署北區管理中心科長陳慶裕表示,截至昨日計15批、共197萬片口罩申請報驗,目前一批已檢驗合格,其餘仍在檢驗中。由於因應防疫,我國除自行生產口罩外,進口量也大幅成長,為避免劣質口罩輸台,自7月7日起,食藥署也將醫用口罩納入需邊境檢驗的醫材。邊境抽驗的方式為前三批為「全數檢驗」,檢驗皆合格後,抽驗頻率則改為每十批,隨機抽驗一批,如果又抽檢到不合格者,則回到加強管理的逐批檢驗。陳慶裕表示,197萬片口罩進口來源分別中國大陸、日本、新加坡、韓國及菲律賓,其中以中國大陸為大宗。而我國主要進口的口罩項目為一般醫用口罩,為191萬片;外科口罩則僅6萬片。目前屬醫材的口罩包括「一般醫用口罩」、「外科手術口罩」和「外科手術D2防塵口罩」等,食藥署將對每種口罩各抽驗兩種項目。一般醫用口罩抽驗細菌過濾效率與壓差;外科手術口罩抽驗次微米過濾效率、壓差;外科手術D2防塵面罩則抽驗次微米過濾效率、呼吸阻抗等項目。根據食藥署統計,我國醫用口罩今年上半年進口量已突破5400萬片,超過去年全年進口量4700萬片。其中進口來源以中國最多,占69%,其次菲律賓15%、義大利5.7%。
-
2020-07-23 科別.消化系統
中醫治胃食道逆流 一併改善三高
現代人飲食西化,工作壓力大、生活節奏增快,加上熬夜、吃消夜等不良的生活習慣,使得罹患胃食道逆流的人愈來愈多,根據統計,台灣有四分之一人口罹患此病。除了西醫外,中醫在胃食道逆流的治療上也有不錯的成效,甚至還能一併改善三高問題。腸胃症狀緩解八成59歲葉先生為名銀行經理,平時工作壓力大,常有胸悶、胃灼熱、胃堵堵、胃痛等症狀,因而前往中醫求診。經中醫診斷後發現「胃氣上逆」,罹患了胃食道逆流,俗稱「火燒心」,因此給予麥門冬湯並酌量加減黃芩和生薑,使用「辛開苦降」的藥方來降胃氣。治療後,他的腸胃症狀緩解約八成,高血壓、膽固醇、飯後血糖和糖化血色素也都大幅下降。台中市中醫師公會理事長曹榮穎表示,中醫認為人體消化吸收有賴於肝、膽、脾、胃和諧運作,一旦功能發生障礙,就會導致「胃失和降」,進而胃酸上逆。中醫著重根本治療 中醫在治療胃食道逆流與西醫不同的地方,除了選用有制酸效果的中藥外,更著重在「胃氣上逆」的原因,以疏肝理氣、和胃清熱、降氣化痰的方式,從根本治療。曹榮穎笑稱,許多胃食道逆流病患前來就診,治療後往往有「其他意想不到的收穫」,除了可改善三高問題,還有患者增加精子運動性,解決多年難孕的困擾。中醫在胃食道逆流的療效上也獲得實證。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部消化內科主治醫師賴香君表示,2019年研究證實,中醫的「吳茱萸湯」與西醫常用來治療頑固型胃食道逆流患者的氫離子抑制劑(PPI)相比,在治療胃食道逆流上有差不多的療效,且藥效維持的時間更長,研究並登上國際期刊《Phytomedicine》。最大關鍵生活習慣賴香君指出,中醫常用於治療胃食道逆流的「六君子湯」,日本研究若合併PPI治療頑固型患者,可改善三成胃酸逆流症狀;中國大陸研究發現,「半夏瀉心湯」治療食道外症狀的有效率約八成五;美國研究則發現,若以針灸輔以PPI治療胃食道逆流患者,比使用雙倍劑量的PPI更能控制胃食道逆流症狀。曹榮穎表示,雖然中醫在治療胃食道逆流上有不錯的效果,但如果患者外在條件、生活習慣沒有改善,便須長期治療。因此最大的關鍵,仍在於必須處理自身情緒、壓力,並且避免食用易刺激交感神經興奮及增加胃酸分泌的飲食,如糯米製品、辛辣食物、咖啡、茶、碳酸飲料等。
-
2020-07-23 科別.消化系統
一箭雙鵰! 中醫治胃食道逆流 三高也搞定
「喝咖啡,吃甜食,讓你胃食道逆流嗎?」現代人飲食西化,工作壓力大、生活節奏增快,加上熬夜、吃消夜等不良的生活習慣,使得胃食道逆流的人越來越多,根據統計台灣有四分之一人口罹患此病。不過除了西醫外,中醫在胃食道逆流的治療上也有不錯的成效,甚至還能一併改善其他的症狀。59歲葉先生為一名銀行經理,平時工作壓力大,常有胸悶、脘堵、胃痛等症狀,因而前往中醫求診。經中醫診斷後發現「胃氣上逆」,因此給予麥門冬湯並酌量加減黃芩和生薑,使用「辛開苦降」的藥方來降胃氣。葉先生治療後不僅腸胃症狀緩解約八成,原本變有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他,膽固醇、飯後血糖和糖化血色素也都大幅下降。收治葉先生的台中市中醫師公會理事長曹榮穎表示,中醫認為人體消化吸收有賴於肝、膽、脾、胃和諧運作,一旦功能發生障礙就會導致「胃失和降」,進而胃酸上逆。中醫在治療胃食道逆流與西醫不同的地方,除了選用有制酸效果的中藥外,更著重在「胃氣上逆」的原因,以疏肝理氣、和胃清熱、降氣化痰的方式,從根本治療。曹榮穎笑稱,許多病患胃食道逆流前來就診,治療後卻往往有「其他意想不到的收穫」,除了有患者一併改善三高問題,還有病患順道增加精子運動性,解決多年難孕的困擾。而中醫在胃食道逆流的療效上也獲得實證。中醫大附醫中醫部消化內科主治醫師賴香君表示,2019年國內研究證實,中醫的「吳茱萸湯」與西醫常用來治療頑固型胃食道逆流患者的氫離子抑制劑(PPI)相比,在治療胃食道逆流上有差不多的療效,且藥效維持的時間更長,研究並登上國際期刊「Phytomedicine」。除了「吳茱萸湯」外,賴香君表示,國內外研究也發現,中醫常見於治療胃食道逆流的「六君子湯」,日本研究若合併PPI治療在治療頑固型患者上,可改善三成逆流症狀;中國大陸研究則發現「半夏瀉心湯」治療食道外症狀的有效率達約八成五。另外,美國研究則發現若以針灸輔以PPI治療胃食道逆流患者,比使用雙倍劑量的PPI更能控制胃食道逆流症狀。曹榮穎表示,雖然中醫在治療胃食道逆流上有不錯的效果,但如果患者外在條件、生活習慣沒有加以改善,便須長期治療,因此最大的關鍵仍是須處理自身情緒、壓力,並且避免食用糯米製品、咖啡、茶、碳酸飲料等,易刺激交感神經興奮、易增加胃酸分泌及辛辣的食物飲料。
-
2020-07-21 醫聲.肝病清除
C肝治療/根除C肝 專家建議小範圍「微根除」先行
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今年鎖定高風險地區,針對C肝風險最高第七級的「苗栗縣苑裡鎮內區」共十個里進行篩檢,發現該區50歲以上民眾每四人就有一人有C肝,所幸接受治療比率已近八成,達到「微根除」的結果。肝基會總執行長楊培銘表示,「微根除」便是針對小範圍的高風險對象或是地區,有C肝者都治癒;而許多受刑人有施打藥物、針頭感染的問題,因此建議矯正署能與衛生單位合作,達到「微根除」。楊培銘表示,雲林監獄和衛生單位合作,對受刑人抽血篩檢,33%篩檢到有C肝抗體,其中七成還有病毒存在;經過治療後,已百分之百痊癒。然而,雖也有其他監獄進行相關C肝防治計畫,但非全面執行。根據肝基會的觀察,C肝篩檢抗體陽性個案仍測到病毒的比例,從2017年高達60%,現在已降至約40%,代表國內C肝防治有成效。不過,楊培銘進一步表示,和一般C肝病患平均年齡為50歲以上不同,監獄裡的C肝患者平均年齡則小於45歲,且C肝治癒後再感染率通常低於5%,受刑人的再感染率則高達15%,顯示受刑人多因施打藥物、共用針頭的緣故而感染,因此必須提高治癒率,病毒才不會在群體間繼續傳播。楊培銘說,現在C肝有很好的藥物治療,副作用低、療程短,建議矯正署能與衛生單位合作,針對受刑人進行全面篩檢,並且「即篩即治」,達到「微根除」的目標。
-
2020-07-21 科別.眼部
海邊玩水 皮膚防曬、眼睛更要防曬
暑假國旅正夯,夏天豔陽高照,出遊時不僅皮膚要防曬,眼睛更要「防曬」。到海邊、高山遊玩踏青,醫師建議,最好戴上「抗UV太陽眼鏡」,抵擋陽光直射或反射到眼睛裡,避免眼角膜受到傷害,進而容易導致白內障或黃斑部病變。為響應國旅,小花(化名)最近到馬祖「報復性出遊」,沒想到一整天騎車、看海,晚上眼睛痛到眼淚直流。原來是暴露在過量的紫外線,加上海水反射,造成強光性角膜炎,也就是眼睛最外層的角膜受損,發生紅腫、疼痛、流淚等症狀,嚴重可能影響視力。開業眼科醫師李怡萱表示,強光性角膜炎最常見於長時間待在海邊、雪地活動的民眾,因為海水和雪地會將光線集中反射,若是未戴太陽眼鏡,角膜容易被灼傷。除此之外,電銲工因為常要直視強光,也容易出現相同的眼睛傷害。李怡萱說,角膜受損當下,視力會下降,雖然經過閉眼、休息後,角膜便有可能再生恢復,也不影響視力;然而若是反覆發生,則可能產生疤痕,且疤痕過大或是位於眼睛中間,就可能影響視力。有些民眾眼睛痛,會直接到藥局購買人工淚液或生理食鹽水來點,李怡萱強調,雖然人工淚液和生理食鹽水可以稍微舒緩眼睛因為強光而太乾燥的不適,但角膜已經破皮、損傷,因此最好還是要就診,由醫師開立抗菌、消炎的眼藥水。另外,多閉眼、休息、冰敷等,也能減少受傷的角膜感染,有助角膜再生恢復健康。但李怡萱認為,最好的方式仍然是預防,尤其是到高山沒有遮蔽處,或是雪地、海邊時,最好戴上合格抗UV的太陽眼鏡。至於鏡片顏色,李怡萱建議,不是愈黑愈好,可選擇灰色或褐色鏡片,一方面避免瞳孔因鏡片太黑反而張得更大,一方面也避免太黑時,移動到照明不佳的地方,容易發生看不清、跌倒等意外。
-
2020-07-20 科別.眼部
夏天海邊戲水眼睛痛 眼角膜恐受損別忘防曬
夏天豔陽高照,除了皮膚要防曬,眼睛也要記得「防曬」,尤其到海邊、高山遊玩踏青,更要小心陽光直射或反射到眼睛,造成角膜損傷,長期下來更可能導致白內障或黃斑部病變。醫師表示,民眾出門最好戴上「抗UV太陽眼鏡」,避免靈魂之窗受到傷害。為響應國旅,小花(化名)最近到馬祖「報復性出遊」,沒想到一整天騎車看海,晚上眼睛痛到眼淚直流。原來是暴露在過量的紫外線,加上海水反射,造成強光性角膜炎,也就是眼睛最外層的角膜受損,發生紅腫、疼痛、流淚的症狀,更甚者可能影響到視力。開業眼科醫師李怡萱表示,強光性角膜炎最常見於長時間待在海邊、雪地活動的民眾,因為海水和雪地會將光線集中反射,若是未戴太陽眼鏡,便容易灼傷。除此之外,電銲工因為常要直視強光,也容易出現相同的傷害。李怡萱說,角膜受損當下,視力會下降,雖然經過閉眼、休息後,角膜便有可能再生恢復,也不影響視力;然而若是反覆發生,則可能產生疤痕,且疤痕過大或是位於眼睛中間,便可能影響視力。有些民眾眼睛痛便直接到藥局買人工淚液或生理食鹽水點,但李怡萱表示,雖然人工淚液和生理食鹽水可以稍微舒緩眼睛因為強光而太乾燥的不適,但由於角膜已經破皮、損傷,因此最好還是需要就診,由醫師開立抗菌、消炎的眼藥水。另外,多閉眼、休息、冰敷等,也能減少受傷的角膜感染,有助角膜再生恢復健康。但李怡萱表示,最好的方式仍然是預防,尤其是到高山沒有遮蔽處,或是雪地、海邊時,最好戴上合格抗UV的太陽眼鏡。至於鏡片顏色,李怡萱則建議,不是越黑越好,可選擇灰色或褐色鏡片,一方面避免瞳孔因鏡片太黑反張得更大、一方面也避免太黑時,移動到照明不佳的地方時,容易發生看不清、跌倒等意外。
-
2020-07-19 科別.新陳代謝
出現一個比一個以上更危險 甲狀腺單一結節較易是惡性
健康檢查發現甲狀腺內長有腫塊的人為數不少,衛福部健保署統計,全台超過28萬人有甲狀腺結節,檢出異狀著實嚇人,但好在絕大多數結節屬於良性。醫師表示,良性結節每年定期追蹤檢查即可,其中甲狀腺功能低下者建議使用甲狀腺激素來抑制結節生長,其餘人用藥效果似乎不明顯,經醫師評估需要再用即可。單一結節 較容易是惡性羅東博愛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張家宸表示,宛若蝴蝶形狀的甲狀腺會分泌甲狀腺素來調控代謝,因此影響全身器官運作。這個部位可能因不明原因長出腫塊,良性腫塊稱作甲狀腺結節,惡性稱作甲狀腺癌。甲狀腺結節真正的發生原因未明,但遺傳、體質、居住地區、飲水、食物皆可能是影響因素。張家宸表示,出現一個結節叫單一結節,出現一個以上就是多發性結節,相較於多發性結節,單一結節較容易是惡性。抽血驗甲狀腺素 有疑慮再做超音波、穿刺台北榮總甲狀腺醫學中心主任陳瑞裕表示,一般健檢會抽血檢測血中甲狀腺素(freeT4)或甲促素(TSH)來判斷腺體功能是否正常。如果懷疑有腫瘤,會進一步作超音波檢查;血液與影像檢查結果合併評估仍有疑慮,則會針對可疑的甲狀腺結節進行穿刺,取出其中細胞進行分析。所謂可疑的結節,是指形狀較不規則、發生鈣化,或大小直徑在1.5到2公分以上等特徵異常的腫塊。不過腫塊要是大至4公分以上,穿刺時有可能剛好沒刺中癌細胞而未揪出癌症,因此醫師在臨床上看到過大結節,有可能直接透過手術取下化驗。濾泡類型腫瘤 較難以穿刺判定甲狀腺協會理事長、台北榮總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郭錦松說,在臨床上對於甲狀腺結節的處理,通常先評估其大小、形狀等特徵,判斷需不需要做細針穿刺細胞學檢查,以確認是否為惡性,如果是單純性囊腫,惡性機率相對較低,可以先觀察。但是儘管做了穿刺檢查,僅有乳突癌可較明確辨識,若為濾泡類型腫瘤則難以判定是否為惡性,因此會與患者討論繼續觀察或直接切除,以絕後患。甲狀腺結節未必會發展成癌症,衛福部健保署統計,去年度全台因甲狀腺結節就醫的人口有28萬3千多人,每年大約增加1萬多人;每年新增的甲狀腺癌患者則是3千多人,107年與108年剛好均增加3391人。惡性腫瘤長得慢 病患存活率高陳瑞裕說,甲狀腺結節即使發展成癌,以最常見的乳突癌與濾泡癌來說,其惡性腫瘤長得慢、侵犯性低、預後較佳,第一期到第三期的十年存活率高達九成,第四期則為五成左右。良性的甲狀腺結節需要定期追蹤,一般建議,每年回診進行一次超音波檢查,經醫師評估較可能癌化者可半年回診一次。過程中可使用甲狀腺激素來抑制促甲狀腺素與結節生長,不過只有抽血促甲狀腺素較高或甲狀腺機能低下者使用較有效,其他有結節民眾的用藥效果並不明顯,經醫師評估需要再用即可。張家宸也說,由於並非所有患者用藥有效,因此臨床上會治療約六個月來觀察患者用藥反應,再決定是否持續使用甲狀腺素。兩種標靶藥 針對未分化癌患者近年甲狀腺癌的治療上出現兩種標靶藥物,分別是含有SORAFENIB、LENVATINIB的產品。甲狀腺全切除但體內還有惡性腫瘤、淋巴復發或遠端轉移而無法開刀、放射碘治療無效等情形的患者可考慮使用,我國健保也針對這群人進行給付。不過,陳瑞裕提到,臨床上有少部分患者一確診就很嚴重,立即開刀與放射碘治療幫助均不大,但礙於現在的藥物適應症並無法申請健保給付,必須自費。國際上有研究顯示,針對這類未分化癌患者使用標靶治療可能會有效果,我國可考慮擴大標靶藥物的使用條件。
-
2020-07-19 科別.新陳代謝
甲狀腺疾病發生率升、死亡率未增 結節癌變者約占1.6%
雖然健保統計顯示,甲狀腺結節和甲狀腺癌的就醫人數近三年逐步增長,但甲狀腺協會理事長、台北榮總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郭錦松表示,死亡率並未隨著發生率而上升。檢驗技術進步 揪出更多病例郭錦松進一步表示,研究指出,甲狀腺結節的危險因子為輻射暴露與平常碘攝取不足,但台灣輻射量是否有顯著增多尚無直接證據,且政府自民國56年便實施食鹽全面加碘的政策,因此推測逐年上升的人數應與醫學檢驗技術進步以及民眾健康意識提升有關。他指出,過去常以觸診方式檢查難以早期發現的甲狀腺結節,而現在超音波技術發達,儘管只是小於1公分的結節都很容易被診斷。台大醫院雲林分院內科部主任王治元也舉例,曾有研究指出韓國的甲狀腺癌發現比率高,主要是因為韓國的乳房篩檢是以超音波篩檢,由於與甲狀腺位置接近、探頭類似,許多醫師會「順便」檢查,發現有問題直接進行穿刺而確診。進口鹽無碘 甲狀腺腫恐再現台灣因食鹽加碘,國人已無缺碘問題,王治元表示,食鹽加碘後陸續有幾項調查,發現一開始碘營養足夠,且可以看到學童甲狀腺腫的情形下降,但到了民國93年卻出現斷點,男女尿碘往正常偏低的方向下滑。很大的原因在於台灣於此年加入WTO,開放國外食鹽進口,但卻沒有要求食鹽必須加碘,加上現今國人喜歡購買進口鹽,因此必須正視是否又走回缺碘性甲狀腺腫的問題。女性患者多 推測與荷爾蒙相關至於甲狀腺結節和甲狀腺癌的就醫人數,女性皆為男性三至四倍,醫界則表示一直以來都呈現差不多的數據。台北榮總一般外科主治醫師陳瑞裕表示,有研究顯示,甲狀腺細胞上有部分相關的荷爾蒙接受體,使得女性較容易增生結節,若分化較差就可能發展為惡性腫瘤。甲狀腺結節遍布各年齡層,多數在40歲之後才發現,台北榮總耳鼻喉頭頸醫學部喉頭頸科主治醫師朱本元分析,應與荷爾蒙變化有關。臨床常見懷孕、停經後,甲狀腺結節生長加快,讓原本摸不太到的結節被發現。而根據健保署將108年甲狀腺結節和甲狀腺癌的患者以身分證號及生日歸戶後,發現就醫主診斷僅為甲狀腺結節者有27萬8861人,主診斷僅為甲狀腺癌有4萬146人。至於主診斷同時有甲狀腺結節及甲狀腺癌者則為4642人,郭錦松表示與臨床上觀察每年新增的甲狀腺癌病例數相符。或可解釋為約有1.6%的人有甲狀腺結節,再進一步確診為惡性腫瘤。由於甲狀腺結節多為良性,王治元說,若是沒有壓迫氣管或食道,影像學上未高度懷疑惡性或是穿刺看不到東西,通常建議觀察即可,不一定非開刀不可。治療預後佳 甲狀腺癌如慢性病至於甲狀腺癌以乳突癌、濾泡癌為主,乳突癌占七成五、濾泡癌占二成,朱本元說,這兩種皆屬於分化相對良好的癌症。透過手術治療,再採取放射碘殺死殘餘癌細胞,預後都非常好,20年以上的存活率超過九成。其餘類型非常少見,如未分化癌、髓質癌、Hurthle細胞癌,多與基因有關,除了需要全切除甲狀腺,後續還得接受化療、放療。甲狀腺癌治療以手術切除為主,至於選擇甲狀腺全切除或是單側切除,王治元說,臨床醫師的判斷扮演重要角色。有些醫師擔心全切後病人若不吃甲狀腺素無法存活,有些醫師則選擇全切手術外加放射碘治療,在後續追蹤上更容易,且較不易復發,因此端看醫師如何與病人溝通,共同決定治療方式。郭錦松表示,甲狀腺癌若採用全切手術,除了要小心可能傷到聲帶神經以及副甲狀腺外,對病人的生活並未造成太大困擾,只要每天補充甲狀腺素即可,和許多慢性病長期服藥相同。以乳突癌為例,追蹤20年仍有90%的存活率。他笑稱「和糖尿病患者相比,甲狀腺癌恐怕還活得比較久。」
-
2020-07-19 科別.新陳代謝
健保大數據/甲狀腺癌、甲狀腺結節 女性為男性3~4倍
藝人李明依四月傳出罹患甲狀腺癌,報導指出她原本有甲狀腺結節,今年健檢發現結節有異狀,後續接受病理檢查確認為惡性甲狀腺癌,所幸及時切除治療後已無大礙。資深藝人寶媽也曾在臉書上自曝,十多年前曾罹患甲狀腺癌,同樣也是健檢發現,經手術治療已回歸正常生活。甲狀腺疾病包括甲狀腺結節、甲狀腺機能亢進、甲狀腺機能低下及甲狀腺癌等,都是臨床常見疾病,「聰明就醫×健保大數據」系列19,鎖定甲狀腺結節及甲狀腺癌,帶你了解相關成因、治療,作為就醫參考。甲狀腺位在頸部氣管前方兩側,製造甲狀腺素,掌管體內新陳代謝,生長及發育,體內幾乎每個器官都受影響。健保署長李伯璋的太太就曾經因為自體免疫性甲狀腺發炎,引發甲狀腺功能低下,住進加護病房,雖然是三十多年前的事情,但當時花了許多時間找不到病因的心急,李伯璋記憶猶新。人數逐年成長 集中50~59歲甲狀腺疾病中,最常見的是甲狀腺結節,即腺體中出現腫塊,女性好發,絕大多數甲狀腺結節為良性。許多人擔心甲狀腺結節會變成惡性腫瘤,即甲狀腺癌,甲狀腺結節癌化的機會其實不高,但要追蹤治療。衛福部健保署統計,近三年甲狀腺癌就醫人數逐年上升,民國106年3萬8006人、民國107年4萬1397人,到了108年達4萬4788人。甲狀腺結節就醫人數也呈逐年上升趨勢,106年就醫總人數為25萬1383人、107年26萬8527人、108年28萬3503人。不論是甲狀腺結節或甲狀腺癌,患者年齡層以50歲到59歲最多,女性皆遠多於男性,近三年統計,甲狀腺結節女性就醫人數為男性4倍、甲狀腺癌約為3.7倍。結節有疑慮 進行穿刺檢查雖然甲狀腺結節癌化機會不高,但通常對結節形態有疑慮時,會進一步進行甲狀腺穿刺,評估為良性或惡性。以108年的數據來看,甲狀腺癌和甲狀腺結節進行甲狀腺穿刺檢查件數,分別為1526件及8萬6216件,甲狀腺結節穿刺人數較多。李伯璋解釋,這主要是因為通常在發現甲狀腺結節後,會進行穿刺檢查。甲狀腺癌 集中醫學中心治療統計顯示,108年甲狀腺結節就診集中於醫學中心和區域醫院,就醫人數和件數相差不大,但醫學中心略多。甲狀腺癌就診則以醫學中心為主,就醫人數為2萬9463人、件數24萬8971件;區域醫院就診人數和件數則約醫學中心的半數,顯見相較於甲狀腺結節,甲狀腺癌患者多集中於醫學中心就醫。李伯璋表示,甲狀腺癌術後尚需進行其他治療及追蹤,醫學中心有較完整團隊。但若結節是良性,且未影響氣管或食道,不一定要切除,且甲狀腺切除是非常普遍的手術,難度不高。手術雖不難 但細節不能忽略說到甲狀腺切除手術,如今是腎臟移植專家的李伯璋提及自己年輕時「跑江湖」的經驗,他曾協助坊間醫院開過非常多甲狀腺手術。他表示,手術雖然簡單,還是有許多「眉角」要注意,例如咽喉部位有許多神經,得注意不可傷到,避免患者聲音沙啞。另外,術後血腫是常見的合併症,李伯璋表示,由於甲狀腺手術的傷口在裡頭,一旦血腫,血塊壓迫呼吸道,患者有窒息的危險,此時應畫破手術傷口,讓血液流出,再讓患者進手術室,重新縫合。
-
2020-07-19 癌症.其他癌症
台灣全切除率高於美國 治療甲狀腺癌到底要不要全切?
在甲狀腺癌治療上,手術是最主要方式。台大醫院雲林分院內科部主任王治元表示,關鍵是第一次開刀,開得越乾淨,後續的問題越單純。喉嚨有麻痺感 恐侵犯喉返神經羅東博愛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張家宸表示,若患者年齡小於14歲或60歲以上發生結節、且快速長大,有壓迫感或影響吞嚥、聲音明顯沙啞,可能是惡性的甲狀腺癌,若喉嚨有麻痺感,則癌細胞應已侵犯喉返神經。另外,若患者以前頸部照過X光、曾暴露在輻射線下,或結節超過4公分,也較有可能是惡性。傳統手術傷口大 內視鏡須自費張家宸說,一般良性結節不需手術,但若患者結節較大,或已壓迫到其他部位而產生不適,可透過內視鏡、射頻燒融術等手術方式處理,不過這類手術為自費,健保不給付。台北榮總甲狀腺醫學中心主任陳瑞裕表示,在甲狀腺癌手術治療上,可分為傳統與非傳統手術,兩類手術治療效果差不多。健保僅給付傳統手術,患者較省荷包,不過傳統手術傷口相對大,因此各醫院往往會建議患者加上少數自費醫療項目,如止血刀、神經偵測器等,以避免傷及喉返神經與聲帶。陳瑞裕說,如果是良性腫瘤或小於兩公分、惡性度不高的甲狀腺癌,或者在意傷口外觀或有蟹足腫體質者,也可考慮自費進行內視鏡微創手術。內視鏡微創手術可經口、經腋下、經乳暈、經耳後等處進入,患者可視自己想讓傷口落在哪個位置,同時尋找對於這項手術較熟練的醫師。多大該全切 國內執行標準嚴格甲狀腺切除術依病情需要,進行部份或全部切除。張家宸表示,如甲狀腺雙葉腫大或腫瘤病灶較嚴重,須進行全部切除。另外,如伴有頸部淋巴結轉移,還要切除頸部淋巴結。以最常見、占率約九成的乳突癌與濾泡癌來說,美國建議腫瘤大於4公分者要作全甲狀腺切除,台北榮總則將標準拉至2公分。陳瑞裕說,美國的標準較寬鬆,台灣雖無統一原則,但各醫院執行起來普遍較美國嚴格,一來是考量腫瘤越大越可能侵犯血管或發生淋巴轉移,二來是因為「台灣醫療便宜且就醫可近性高,民眾一有懷疑就想馬上拿掉,根本不會等腫瘤長大。」至於較小的腫瘤,過去同樣是切除全甲狀腺,不過現在有機會只切除長有腫瘤的甲狀腺單葉,因為臨床上發現拿掉單邊後鮮少復發,即使不幸復發,屆時再處理往往都來得及。全切患者 需進行放射碘治療不過即便手術後,也可能需搭配藥物治療。蕭炳昆說,術後針對高危險群,可給予放射性原子碘藥物治療,破壞癌細胞、清除可能殘存的甲狀腺組織,以免有復發可能。陳瑞裕說,甲狀腺對碘的親和力極強,正常的甲狀腺細胞對碘的親和力比其他細胞高出數百倍,即使是惡性腫瘤仍保有這種功能,因此術後患者可藉由口服藥物將碘-131帶進甲狀腺位置,並以弱穿透力破壞殘餘的癌細胞,且對於旁邊其他組織影響不大,未被吸收的放射碘也很快會經由尿液代謝。不過,只切除單葉甲狀腺的患者則不建議進行放射碘治療,因為沒被切除的健康甲狀腺對碘的親和力強,殘餘不多的惡性腫瘤親和力較弱,因此進行這項治療難以達到效果。術後副作用副甲狀腺功能低下 可服鈣片、維生素D改善關於甲狀腺手術的進行,張家宸表示,患者通常術前一天住院,於頸的中下部切開,把頸部肌肉撥開後,先定位及保留上喉神經與喉返神經(兩者為聲帶神經)及控制體內鈣濃度的副甲狀腺,再切除甲狀腺。術後併發症和副作用包括傷口出血、感染、血腫壓迫呼吸道、呼吸困難、聲音沙啞(音質改變)、神經麻木、副甲狀腺功能低下等。台大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陳坤源表示,音質改變是因手術容易影響到控制聲帶的神經,但一般來說,溝通講話功能都不會有問題,只是可能無法唱歌或大聲說話。至於副甲狀腺功能低下,可能導致手抽筋或麻痺,但只要每天服用一到兩顆市售高單位的鈣片及維生素D就可以改善。
-
2020-07-17 新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爺爺病逝過度傷心 不知憂鬱症竟已上身
「當時並不知道那就是憂鬱症,以為這只是喪親之痛的正常表現。」在醫學院最後兩年,我是台北榮總實習醫師,爺爺因罹患壞死性筋膜炎而去世,讓我陷入憂鬱情緒,嚴重狀況達四、五個月。這段經歷讓我走上精神科之路,更因爺爺關係,致力於老年身心醫學。喪親陷入憂鬱 誤當正常表現從小和爺爺的關係非常好,小時候因為父母出國進修,在爺爺奶奶家生活兩年,每個暑假都會回高雄老家。由於爺爺是歷史老師,常說歷史故事,到現在都還記得他所說的故事裡每一個場景,人物場景栩栩如生。我在父母期待下長大,管教要求甚多,例如功課、儀容,爺爺那邊則成了我的避風港,得到很多的愛,他常說我「不管胖也可以、瘦也可愛」,小時候最大願望就是長大後賺錢,帶爺爺出去玩。爺爺很能忍痛,當發現罹患壞死性筋膜炎時,已非常嚴重,家人大多在台北,便將爺爺從高雄接到台北榮總治療。當時我在神經內科實習,值班宿舍就在爺爺病房對面,互動頻繁。爺爺過世後,我常刻意繞過這間病房,跟診時看到一些年紀和爺爺相仿的長輩,也會忍不住掉淚;巡房時,須在病房外調整好情緒,才敢踏進病房工作。意興闌珊、睡得多… 留意典型病徵那時對於很多事情容易心生不滿,例如看到其他醫師因為忙碌而對病人「不夠細心」,其實只是小事,但心裡卻很容易犯嘀咕。原本我對很多事情都有興趣,充滿熱情,但當時對許多事情也都提不起勁、意興闌珊,也睡得多,後來回想,這就是典型的憂鬱型態。我一路順著父母要求,考上醫學系,但這非我的最愛,爺爺病況越來越嚴重,最後因肺栓塞過世,除了悲傷,爺爺在自己工作的地方過世,更令人充滿無力感,開始懷疑醫學,連帶抱怨父母,為何要決定我的命運。及時獲幫助 選擇當精神科醫師「雖然沒有真的就醫,接受藥物治療,但一直尋求正規專業的幫助。」爺爺生病時,我剛好實習完精神科,正在神經內科實習。爺爺過世後,我只是實習醫師,對各科都不熟,也不知自己罹患憂鬱症,但自覺自己狀況不好,因此尋求在台北市立療養院(現北市聯醫松德院區)實習時遇到的老師和心理治療團體幫忙。另外,原本就想走身心科,在老師推薦下,參加許多工作坊,充實專業訓練,也幫助自我成長。記得那時參加一個有關薩堤爾系統治療模式工作坊,國際級大師親自教導,中間實作部分需要示範者與大師互動,我自告奮勇,在四天課程裡,受益匪淺。事後回想,那時如果知道自己罹患憂鬱症,應該要就醫,該適時使用藥物,病程才不會拖得太長,不會這麼辛苦。很幸運的是,很多老師幫我,給予正規、專業協助,最怕的是,尋求到偏方、算命,這就不好了。許多人害怕看身心科,一方面擔心被貼上標籤,另一方面怕吃藥。事實上,九成身心科病人都和你我一樣,因經歷失落、失戀、婚姻等人生挫折,對未來感到困擾,以致焦慮憂鬱,只要能夠早點處理,就能讓自己開心,恢復正常,至於是否吃藥,可以和醫師討論。憂鬱是人都會有的情緒,「這有點像是小的雪球」,如果一直陷在負面情緒裡,不但容易出現負面情緒,也會影響人際關係,雪球越滾越大,變成嚴重憂鬱症才來就診,反變成要吃藥的可能性變大,治療時間也會越長。袁瑋小檔案現職:振興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振興醫院銀光學苑主任學歷: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畢業專長:老年精神醫學、個別心理治療及家族治療、婦女相關之心身醫學、後更年期憂鬱症、經前症候群、產後憂鬱症等、飲食疾患,如暴食症與厭食症經歷:美國杜克大學醫學中心臨床研究醫師(老年精神醫學)、美國杜克大學家庭治療研究中心訓練、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住院醫師、總醫師、台大醫院身心醫學照會訓練、台灣婦產身心醫學會理事
-
2020-07-17 新聞.用藥停看聽
減肥藥恐罹癌 「沛麗婷」廢證
曾有減肥聖品之稱的「沛麗婷」今年初遭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發布可能罹癌警訊,當時我國食藥署隨即要求停售、回收,約一、兩萬人受到影響,國內接獲兩件疑似罹癌的不良反應通報案例,經專家討論,食藥署昨公告,即日起廢止該藥藥證。食藥署藥品組科長洪國登表示,該藥品過去不良反應通報多為皮膚癢、頭昏等症狀,但二月發布停售訊息後,接獲兩件民眾通報疑似罹癌的案例,分別為膀胱癌和乳癌。經過藥品安全評估諮議小組討論後,認為該藥品風險大於臨床效益,決定廢止其藥品許可證。洪國登表示,三月時要求全面回收「沛麗婷」,數量達三七○萬顆,市面上已無該藥品流通。不過,依規定,即日起藥商、藥局及醫療機構應立即停止輸入、製造、批發、陳列、調劑、零售;藥品許可證持有商也應於一個月內收回市售品。
-
2020-07-1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幫賣口罩藥局有獎勵 政府再撒上億元
政府再撒幣!為因應新冠肺炎疫情,我國口罩實名制自2月6日起上路,以穩定疫情。藥局身為口罩國家隊的一員功不可沒,因此衛福部食藥署今公告,針對配合口罩實名制販售,表現優異的藥局,將發放獎勵金,最多可領新台幣3萬元;預計約6400家藥局符合資格,總金額超過一億元。食藥署企劃及科技管理組組長許朝凱表示,2月6日至6月30日期間配合政府辦理口罩實名制表現績優的健保特約藥局,只要符合口罩銷售累積總天數達20天以上,且按時繳回口罩帳款並依規定銷售的藥局,皆申請獎勵金。獎勵金發放採採級距制,配合發放20天至50天者,可領五千元、51天至75天者,可領一萬;76天至100天者,可領兩萬;101天以上者可領三萬。各藥局可於即日起至7月31日,將資料送交至所屬地方藥師公會或藥劑生公會辦理。許朝凱表示,符合獎勵金資格者先計算至6月30日,之後持續配合政策販售者會再研議是否繼續發放獎勵金。全台約有6500家藥局曾配合販售口罩,但有中途退出、未依過卡規定販售或是未依規定期限繳納款項者,因此符合資格藥局約6400多家;相關款項已編列上億預算,將自紓困特別預算中支應。
-
2020-07-17 科別.耳鼻喉
早上醒來老是眼睛紅腫癢 小心過敏性鼻炎作祟
眼睛老是紅腫癢,恐怕不單純是眼睛發炎,而是過敏性鼻炎在作怪!10歲的陳小弟早上起床後眼睛常紅腫、癢,看了眼科點完眼藥水後,症狀雖有改善,但仍反覆發作三、四十次,維持近兩年,讓爸媽非常擔憂。經過就診後才發現,原來是因為陳小弟有過敏性鼻炎,鼻黏膜發炎腫脹造成鼻淚管阻塞,進一步導致結膜炎,經藥物治療後症狀獲得改善。收治病患的書田診所小兒科主治醫師蘇軏表示,陳小弟因為症狀反覆前來接受過敏原檢查,希望找出病因。就診時左眼結膜充血、上眼皮紅腫,自述只有早上睡醒時有症狀,睡前沒有接觸刺激性物質,床單枕頭被套也都有定期清潔,偶爾外宿時也會發生類似的狀況。後來經由鼻腔檢查發現,陳小弟鼻粘膜充血腫脹嚴重,鼻甲甚至已經貼到鼻中隔,鼻黏膜發炎腫脹造成鼻淚管阻塞,進一步導致同側眼睛結膜炎。而陳小弟因為長期都有鼻塞和鼻涕倒流症狀,太習慣而無感,也沒有吃藥控制;經過給予鼻炎的藥物治療和衛教後,症狀獲得改善。蘇軏表示,因為眼睛和鼻淚管相通,發生過敏性鼻炎鼻時,鼻黏膜的發炎物質容易跑到眼睛,或是因為過於腫脹,淚液等眼睛分泌物也因無法往下流通而堵塞,造成眼睛發炎。由於過敏通常在凌晨、夜間較嚴重,加上躺一整夜眼睛分泌物無法經鼻淚管往下流,因此陳小弟在早上醒來時症狀總是特別嚴重。蘇軏說,門診觀察有近五成患者深受過敏性鼻炎的困擾,尤其是空氣品質差時,求診患者明顯增加。常見過敏原包含塵蟎、蟑螂、黴菌、寵物皮屑和花粉,香菸、汽車或工廠排放廢氣等空氣污染,則會刺激鼻粘膜,誘發或加重鼻炎症狀。治療上,常使用口服抗組織胺、類固醇鼻噴劑或是口服抗鼻充血劑等藥物治療或使用免疫療法。另外,也要注意鼻部清潔、養成良好衛生習慣、避免二手菸,遠離過敏原。蘇軏指出,過敏性鼻炎除了鼻塞、流鼻水等鼻部症狀外,也可能和過敏性結膜炎、睡眠障礙、注意力不集中以及過動症有關,因此出現相關症狀時建議找尋醫師評估、檢查,必要時可安排過敏原檢測,進一步釐清原因。
-
2020-07-16 新聞.用藥停看聽
減肥藥沛麗婷恐致癌 今起廢證
含lorcaserin成分的減肥藥「沛麗婷」,年初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發布可能罹癌的警訊時,我國便隨之要求停售、回收。但停售訊息一出,國內也接獲兩件疑似罹癌的不良反應通報案例,因此今天衛福部食藥署更進一步公告,即日起廢止該藥藥證。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日前發布一項安全性臨床試驗結果,發現含lorcaserin成分藥品可能具有增加罹患癌症之風險,例如大腸癌以及膀胱癌等癌症。台灣目前核准含該成分藥品許可證僅一張,也就是「沛麗婷膜衣錠10毫克」,衛福部食藥署也於二月要求停止銷售,三月時要求全面回收。食藥署藥品組科長洪國登表示,該藥品過去接獲不良反應的通報多為皮膚癢、頭昏等症狀,但在二月發布停止銷售的訊息後,便接獲兩件民眾通報罹癌的案例,分別為膀胱癌和乳癌。因此經過藥品安全評估諮議小組討論後,認為該藥品風險大於臨床效益,因此決定廢止其藥品許可證。「沛麗婷」主要用於對成人身體質量指數(BMI)過高者於飲食和運動控制後的長期體重輔助管理,由於此藥非健保藥物,無精確用量,估算一年約銷售500萬顆,約影響1萬至2萬人。洪國登表示,雖然日前已全面回收,該藥品應已沒有在市面上流通,但依規定即日起藥商、藥局及醫療機構應立即停止輸入、製造、批發、陳列、調劑、零售;藥品許可證持有商也應於一個月內收回市售品。食藥署也提醒民眾,正確減肥之道應配合飲食控制,規律運動,如有必要使用藥品協助減重時,應經由醫師診斷,選擇我國核准且合法製藥廠所製造的藥品,切勿隨意購買市面上的減肥藥。
-
2020-07-15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三伏天貼三伏貼 讓你冬病夏治
酷暑逼人,氣溫節節升高,許多中醫診所開始提醒有過敏體質的人,又到了貼三伏貼的日子,要趁此時期「冬病夏治」。中醫師表示,三伏天最重要的是別將寒氣引入體內,台灣人會在三伏天貼三伏貼,並多吃生薑、木耳、山藥、鰻魚等發汗或滋陰的食材。三伏貼原理 台日韓皆有除了台灣人在三伏天時會使用三伏貼來「冬病夏治」外,韓國人則會吃參雞湯「以熱治熱」,日本人是吃鰻魚飯補充精力,都希望藉此達到「冬病夏治」的效果。馬偕醫院中醫師瞿瑞瑩說,「三伏」是一年中最熱的一段期間,並以夏日後的第三、第四個庚日和立秋後第一個庚日,分為初伏、中伏、末伏;今年的時間分別為7月16日、7月25日及8月15日。三伏貼 並非人人適合貼從中醫的觀點來看,三伏貼是利用這段陽氣最旺盛的時節,利用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細辛、生薑等辛溫的藥材做成藥餅,敷在背部,如大俞、定喘、肺俞、風門等特定穴位,把沉積體內的寒氣散出體外。並非所有人都合適貼三伏貼,有感冒症狀、皮膚過敏者皆不適合。台北市中醫師公會名譽理事長陳潮宗說,三伏貼療法源自於清朝,清代張潞的《張氏醫通》便曾記載:「諸氣門下·喘。冷哮灸肺俞、膏肓、天突有未有不應。」因此在三伏天貼三伏貼,連續使用三年,可提升免疫力,治療過敏性氣喘、過敏性鼻炎和反覆性感冒等。但孕婦和一歲以下的嬰孩不宜使用。瞿瑞瑩表示,三伏貼的基礎主要是貼於肺系的穴位,因此主要是治療過敏性氣喘、過敏性鼻炎等疾病。寒性體質者若有痛經或是腸胃虛寒問題,也可在三伏天時,將這些藥材貼在治療痛經或腸胃的穴位。由於這些藥材都是辛溫的藥材,適合寒症的人使用,但若屬熱性體質者體內沒有寒氣或是正在感冒者,並不建議貼三伏貼。尤其白芥子、甘遂是藉由皮膚發泡,把體內寒濕氣引導至表皮散出的藥材,因此皮膚過敏者也不適合貼三伏貼,否則皮膚容易發紅、過敏。參雞湯補水 鰻魚補精力此外,韓國人對於三伏天也很重視,到了這三天便會吃參雞湯「以熱治熱」,不僅參雞湯店大排長龍,超商雞肉也都大特價。日本則將三伏稱為「土用丑日」,會在這時節吃鰻魚飯,而鰻魚具有滋陰作用,可補充夏日流失的精力。瞿瑞瑩解釋,吃參雞湯「以熱治熱」的概念和台灣使用三伏貼用熱性的藥將體內寒氣逼出的原理類似。參雞湯使用糯米和雞一起煨煮,糯米有滋陰的效果,可深層地為身體「補水」,補充因夏熱散失的水分。天熱灌冰水 犯中醫大忌夏天天氣熱,許多人會不自覺吃很多冰冷的食物,或因為口渴而大量灌冰水,瞿瑞瑩期期以為不可,如此作為將變成「寒包火」,到了冬天,反而容易出現反覆感冒、打噴嚏等症狀。建議趁三伏天時,可多喝一些薑茶發汗,或是食用木耳、山藥、鰻魚等滋陰的食材,以達到「冬病夏治」的效果。
-
2020-07-15 科別.消化系統
OL吃益生菌反而脹氣 就醫才發現是胃食道逆流
「巴豆肚肚又脹氣了?來包益生菌吧!」現代人壓力大、生活作息不正常導致腸胃問題多,益生菌成了必備的隨身寶物。但是30多歲的林小姐,因胃酸過多、消化不良等問題頻頻發生,因沒有時間看醫師,便自行增加益生菌的用量,結果脹氣反而更加嚴重,就醫才發現患有胃食道逆流。藥害救濟基金會藥師趙必暉提醒,針對想改善的症狀可先向醫師或藥師諮詢適合的益生菌產品;且僅是保健食品,只可作為日常生活的補充功效,而非正規醫療,因此食用後仍無法改善症狀,便應就醫治療。新光醫院家醫科柳朋馳表示,益生菌依據目的不同而有不同菌種,也些強調整腸健胃、有些標榜可改善過敏或是預防女性私密處感染。原則上益生菌並不會加重胃食道逆流,若是因腸胃消化而導致胃食道逆流,吃益生菌或有改善,如果一直未見效,可能和所吃的菌種不對有關。但若是因結構性問題而造成的胃食道逆流,如胃排空障礙、橫隔膜疝氣等,益生菌吃再多都沒有效。而市面上的益生菌產品種類琳瑯滿目,除了可從優格和優酪乳補充外,也有做成粉狀、錠狀產品;菌種也有比菲德氏B菌、嗜酸乳桿菌等各式益生菌。可依照各家廠牌的建議用量服用,通常症狀期會使用較多,好讓益生菌在腸道內定植,待維持期再減少劑量。柳朋馳表示,並沒有特定廠牌和特定菌種的益生菌比較好,但選擇合適的菌種和劑型很重要。首先須了解自己想改善的目標,例如:脹氣或是便秘,若是吃了一至三個月都沒有改善,便可換一個菌種試試看。另外,有些乳糖不耐或是對牛奶或乳製品過敏者,若是以優格和優酪乳的方式補充益生菌,可能反導致更嚴重的腹瀉或是脹氣等症狀,因此可以改用粉狀或錠狀的產品。而常被添加在益生菌食品的「糞腸球菌」及「屎腸球菌」,趙必暉說,因國外研究發現部分菌株可能帶有抗藥性基因,吃進人體後可能轉殖到其他細菌上,進而造成抗藥性致病菌的風險。因此我國也針對這兩種菌株有使用限制,除非經過檢驗確認食用安全性,否則不得使用。雖然九成以上的民眾都可安心使用益生菌,但柳朋馳提醒,因益生菌常為繁殖力高的菌種,細胞代謝快,因此高尿酸血症的患者應盡量避免食用。趙必暉也提醒,購買市售益生菌產品前,要特別留意產品成分及許可標章,最好先應諮詢醫療專業人員,選擇自己適合的產品。
-
2020-07-14 新聞.長期照護
AI預測情緒 北榮長照變聰明
資訊AI科技大數據與傳統長照可撞出哪些火花呢?透過人臉辨識系統持續追蹤日照個案的表情變化,就能預估失智症的精神症狀;而床墊與科技結合,只要機構住民起身,床墊即時警示,減少長者跌倒風險,也可透過床墊材質防疫與防褥瘡。台北榮總日照中心「遊詣居」聯手廣達集團,開展上述創新智慧照護科技,昨天舉行實物捐贈儀式。台北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陳亮恭表示,這次與廣達集團及交通大學合作,協力解決許多照護場域的「痛點」,盼能藉由科技解決問題,資通訊科技有助醫療與長照品質提升,生醫與資通訊科技應該強強聯手,提升競爭力。遊詣居日照中心的創新科技,包括人臉辨識、紅外線體溫感測、長者肢體姿態與活動量估計系統、室內活動軌跡定位,以及將於榮民醫院護理之家使用的智慧床墊系統。陳亮恭表示,目前多數人臉辨識技術可做門禁管制與體溫偵測,但北榮利用AI技術,以一年的時間蒐集23位長者資料,累計一點五萬筆表情資料,與長者認知情緒症狀進行比對,發現可預測長者負向情緒和整體照顧負荷,未來將結合人臉辨識與肢體活動量資料,偵測失智長者細微步態變化與身心衰退,即時提供照護團隊修正照顧計畫。另外,許多長輩長期臥床,傳統床墊材質易藏病菌,且易發生褥瘡,榮民醫院護理之家規畫全面採用智慧床墊,選擇抗菌防疫材質,改善長輩臥床時皮膚受壓狀況,並結合床墊壓力感測技術,長輩起身時可及時警示,護理人員便可前往攙扶,有效降低跌倒率。陳亮恭指出,退輔會十五家醫院均設置日照,榮院多設有護理之家,未來將擴大科技發展與導入,以全體系思維提升長照品質,照顧全國高齡長者。
-
2020-07-13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三伏天「以熱治熱」 有感冒症狀、皮膚過敏者不適用
酷暑逼人,氣溫節節升高,許多中醫診所也開始提醒有過敏體質的人,最近又到了貼三伏貼的日子,要趁此時期「冬病夏治」。馬偕醫院中醫師瞿瑞瑩表示,三伏貼並非所有人都合適,有感冒症狀、皮膚過敏者皆不適合,而三伏天最重要的是別將寒氣引入體內,並可多吃生薑、木耳、山藥、鰻魚等發汗或滋陰的食材。瞿瑞瑩表示,「三伏」是一年中最熱的一段期間,並以夏至後的三個庚日分為初伏、中伏、末伏。今年的時間分別為7月16日、7月25日及8月15日。在中醫的觀點裡,三伏貼則是利用這段陽氣最旺盛的時節,也是人體陽氣最旺的時間,利用白芥子、延胡索、細辛、生薑等辛溫的藥材做成藥餅,敷在背部,如大俞、定喘、肺俞、風門等特定穴位,把沉積體內的寒氣散出體外。瞿瑞瑩說,三伏貼的基礎主要是貼於肺系的穴位,因此主要是治療過敏性氣喘、過敏性鼻炎等疾病,有些醫師則會擴大延伸,若是寒性體質者有痛經或是腸胃虛寒的問題,也會將在三伏天時,將這些藥材貼在有些醫師治療痛經或腸胃的穴位。但因為這些藥材都是辛溫的藥材,適合寒症的人,體內沒有寒氣、熱性體質者或是正在感冒者貼三伏貼不但沒有好處,還可能不舒服。尤其白芥子、甘遂是藉由皮膚發泡,把體內寒濕氣引導至表皮散出的藥材,因此皮膚過敏者也不適合貼三伏貼。除了台灣在三伏天時會使用三伏貼來「冬病夏治」外,事實上韓國人也很重視三伏天。在韓國人的觀念裡,三伏天必須「以熱治熱」,因此到了這三天會吃參雞湯,不僅參雞湯店大排長龍,超商雞肉也都大特價。除了韓國吃參雞湯外,瞿瑞瑩表示,也曾聽聞日本將三伏叫做土用丑日,會在這時候吃鰻魚。她解釋,蔘雞湯「以熱治熱」的概念和台灣使用三伏貼用熱性的藥將體內寒氣逼出的原理類似。另外,蔘雞湯使用糯米和雞一起煨煮,糯米和鰻魚都有滋陰的效果,可深層地為身體「補水」,補充因夏熱散失的水分。瞿瑞瑩表示,三伏貼不一定必要,最重要的是這段時間不要將寒氣引入體內,尤其因為這段時間因為天氣熱,許多人會不自覺吃很多冰冷的食物,或因為口渴而大量灌冰水,反而變成「寒包火」,到了冬天反容易反覆感冒、打噴嚏。因此趁三伏天時,除了三伏貼外,也可多喝一些薑茶發汗或是木耳、山藥、鰻魚等一些滋陰的食材,以達到「冬病夏治」的效果。
-
2020-07-09 科別.皮膚
「吃的防曬」有效嗎? 醫師說:「從外面遮蔽」更有用
進入7月炎夏,高掛的日頭也讓皮膚吃不消,各式防曬聖品紛紛出籠;而網傳有種「防曬錠」,讓人不必在皮膚上塗塗抹抹,「吃了就能防曬」。但醫師表示,「從外面遮蔽」的防曬方式還是比吃的有效,且這些產品並無經過認證,小心吃了反而傷身。點開購物網頁,「防曬錠」產品玲瑯滿目,甚至還有產品主打含有蕨類植物萃取物的成分,所以具有防曬效果。衛福部食藥署日前便透過闢謠專區表示,這類產品的內容沒有相關科學論述依據,不可輕易相信。開業皮膚科趙昭明表示,紫外線主要分為UVA與UVB兩大類,UVA可達真皮層,UVB則透到皮膚的角質層與表皮層。防曬的原理除了物理遮蔽阻擋紫外線照射外,塗抹防曬乳則是透過將紫外線反射、折射或是利用化學反應將部分紫外線分解,讓皮膚不會被過多的紫外線照射。趙昭明說,依據防曬原理,若是用吃的方式,盡管可透過藥物化學原理將部分紫外線分解,但經過腸胃消化吸收後,隨血液到皮膚的量也不多,因此難以此方式達到防曬效果。他說,防曬錠產品主要為抗氧化成分,例如維生素C或傳明酸等,但這類產品在我國都不屬於藥品或是保健食品,未經過認證,療效、用量都不明,小心「吃太少沒效、吃多了反又傷身」。食藥署則提醒,防曬應依照個人的膚質、日曬反應、皮膚色澤、活動狀況及流汗情形來挑選適當的防曬劑產品;另外適時撐傘、戴帽、使用太陽眼鏡及穿著淡色長袖衣物等物理性防護,降低紫外線侵害皮膚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