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4 醫療.耳鼻喉
搜尋
梅毒
共找到
43
筆 文章
-
-
2024-09-29 失智.像極了失智
失智症藥物健保給付嗎?治療阿茲海默症主要藥物有哪些?
「要先診斷確定失智原因,才能開始治療。」亞東醫院神經醫學部失智中心主任甄瑞興強調,造成失智的原因不同,治療的方向就不一樣,例如最大宗的阿茲海默症患者,目前健保有給付的藥物乙醯膽鹼酶抑制劑;佔二成左右的血管性失智症,則著重對三高等風險因子的控制。阿茲海默症早期病患,可藉由生活改善延緩失智。失智症患者中,有六至七成是因為腦部退化導致的阿茲海默症。甄瑞興指出,這類型的個案從極輕度、輕度、中度到重度不等,對於早期的病人而言,要盡量做到多動腦、多運動、健康飲食、多出門活動增加社群網絡、充足睡眠、減少壓力等,建議50歲以上的熟齡族群達成上目標,有助延緩失智。阿茲海默症患者初期多半是短期記憶能力不佳,漸漸地對於時間、地點、人物等記憶開始退化。目前阿茲海默症常見治療,是使用乙醯膽鹼酶抑制劑,可增加患者腦部乙醯膽鹼濃度,彌補喪失的神經傳導物質,改善病人生活品質。血管性失智症,控制血壓、血糖、血脂是治療關鍵。二成左右的患者為血管性失智症,甄瑞興表示,曾經中風過、腦部出血、頭部外傷、長期心臟疾病,血壓下降造成腦部缺氧,或血糖太低導致腦部缺氧,也可能造成循環上的問題。中風造成的失智,會因為腦部受傷部位的差異,產生不同的症狀表現。例如,傷到前葉會產生情緒問題;有些頭部外傷出血在顳葉,就會影響記憶。對於血管性失智症患者,很重要的治療方式為控制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血管危險因子,避免進一步惡化。一般會使用阿斯匹靈或抗血小板藥物,避免血管堵塞;也可和醫師討論,評估加入腦循環藥物。健保有條件給付失智症藥物,每年須接受智能評估。至於現行的失智症藥物健保給付規定,甄瑞興以阿茲海默症為例,一定要經過診斷確認為阿茲海默症,且排除中風等因素,才能有條件使用乙醯膽鹼酶抑制劑;用藥後,每年需要追蹤一次簡易智能評估(MMSE),在一定標準內才能繼續使用,否則健保就不再給付,但仍可與醫師討論,是否自費用藥。除了退化性、血管性失智,其他如常壓性水腦症、甲狀腺機能低下、曾感染梅毒的「第三期梅毒」、憂鬱情緒等,也都是失智症的可能成因。在治療上,甄瑞興說,水腦患者開刀引流、甲狀腺機能低下者補充甲狀腺素、憂鬱者服用抗憂鬱藥等,都能防止失智症進一步惡化,愈早診斷愈能早期介入治療。美國、日本核准新藥,透過溶解腦部類澱粉延緩病程。甄瑞興說,退化性的阿茲海默症治療,除現行健保給付藥物外,近期美國、日本也核准一款新藥,透過溶解腦部類澱粉、避免因類澱粉沉積導致功能退化來延緩失智。治療方式為每二周施打一次針劑,需要連續打18周,但仍要持續追蹤,確認腦部是否再度發生類澱粉沉積。「藥物治療要先看有沒有效果。」甄瑞興表示,如果藥物有效,再針對出現的副作用調整。失智症的治療,重點在及早診斷並治療,以上述新藥為例,要在症狀還沒出現時就開始進行,也就是發現記憶有點不好時,趕快就醫診斷,透過早期治療避免快速退化,一旦演變為嚴重失智症,治療效果就沒有那麼好。家有失智症患者,對家屬是一大挑戰,甄瑞興指出,如何面對失智的親人、給予有尊嚴的晚年相當重要。建議照顧者可參加失智症家屬團體,互相學習面對每種狀況的照護,以亞東醫院的失智中心為例,成立遠距支持團體讓家屬在網路上提問,由醫護人員提供諮詢,給家屬支持的力量。治療阿茲海默症主要藥物1.乙醯膽鹼酶抑制劑藉由增加腦內傳導物質乙醯膽鹼的濃度,改善阿茲海默症病人症狀,主要用於輕至中度的阿茲海默症。如愛憶欣(Aricept)、憶思能(Exelon)、利憶靈(Reminyl)都屬此類藥物。2.Memantine麩氨酸NMDA受體之拮抗劑經由對N-Methyl-D-Aspartate受體之拮抗作用,減少麩氨酸(glutamate)所造成的神經毒性,降低腦細胞受損或死亡,相關藥物如威智(Witgen)等。健保給付規定1.需確診為阿茲海默症,排除血管型失智等因素。2.使用後每一年需重新接受評估,如MMSE測驗較前一次治療時減少2分(不含)以上或CDR退步1級,則不再給付用藥。
-
2024-08-26 醫療.感染科
年輕學者突破HIV防治困境:C肝、性病、糖尿病研究成果豐碩
國內愛滋防治有成,愛滋病毒(HIV)本土感染通報人數連續6年下降,2023年低於千例,創下2004年以來最低紀錄,不過,感染者罹患性病及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盛行率偏高,值得關注。吉立亞醫藥「HIV領域研究學者計畫」獲獎名單出爐,近年來台灣多名年輕感染科醫師分別投入於C肝防治、性病治療、糖尿病預防等臨床研究,獲得肯定。桃園敏盛醫院感染科主任陳冠州以「降低與男性發生性行為之HIV感染者的C型肝炎與其他性傳染病風險」等相關研究獲獎,他表示,感染者的C肝每年發生率約1%,明顯高於一般民眾,主要原因有二,一為部分HIV感染者以及肝炎患者均屬共用針具的高風險族群,容易透過靜脈注射,而傳染C肝病毒。再者,從血液、體液等傳染途徑來看,C肝也是一種會透過性行為傳染的疾病,且不像目前愛滋病毒可透過事前投藥來降低感染風險,無套的性行為已經成為感染C肝的重要風險。為了讓感染者對C肝傳染有著正確認知,研究團隊設計了一款具有衛教功能的遊戲,寓教於樂,從遊戲過程中瞭解肝炎感染的途徑,以及各種不同的風險行為。陳冠州說,該遊戲歷經兩階段測試,累積五百多名感染者實際參與,初步結果顯示,受試者更加重視肝炎防治,進而減少危險行為。新竹臺大分院感染科主治醫師陳楷翔則以「對於HIV感染者的早期梅毒治療,比較給予單次benzathine penicillin G 併用 doxycycline 與否的差異」為主題,獲得該項研究計畫的肯定。陳楷翔指出,「暴露愛滋病毒前預防性投藥」(PrEP)在台灣行之多年,許多風險族群透過事前藥物來降低感染風險,這也是近年來愛滋感染人數大幅下降的主因之一。但因為不安全性行為比例仍高,以致梅毒、淋病等性病人數人居高不下。疾管署監測顯示,去年通報梅毒感染個案9941人、淋病8257人,和前年相較,均呈上升趨勢,增幅最多是15至24歲的年輕族群,而不安全性行為是主要感染原因。傳統治療梅毒的主要藥物為benzathine penicillin G,如能早期用藥,治療效果超過八成,但台大一項臨床研究發現,如果合併doxycycline(四環素類抗生素),則能明顯提高療效。陳楷翔表示,近期國外研究證實,doxycycline也可當成「事後丸」,在發生危險性行為的72小時內一次服用兩顆,就可有效降低梅毒及淋病感染機率,這或許可以成為疾管署擬定性病防治的參考。如能在抗生素抗藥性、減少性病感染之間取得平衡,相信可有助於減少性病感染率。以「對HIV感染者糖尿病前期的影響」而獲獎的台大醫院新竹分院感染科主治醫師郭柏賢表示,感染者因長期處於慢性發炎狀態,部分研究發現糖尿病發生機率可能增加。除了運動、飲食均衡、健康生活形態等,如何透過藥物做好前期預防、避免變成糖尿病,為其研究重點之一。SGLT2抑制劑可以抑制腎臟再吸收尿糖的功能,從尿液排出多餘的糖。實證研究指出除了有效降低血糖,還能改善心臟衰竭以及延緩腎功能惡化,此外亦有降低體重及血壓之作用。郭柏賢以已經進入糖尿病前期的感染者為研究對象,探討SGLT2抑制劑是否能逆轉糖尿病前期感染者回復至正常血糖狀態。目前仍在持續收案,約4分之1個案已持續用藥超過6個月,將持續累積追蹤,期望能收集重要資料提供愛滋照護者臨床實證依據。吉立亞醫藥自2020年在亞洲推出「HIV領域研究學者計畫」(Research Scholars Program),提供為期兩年、高達美金13萬元研究經費,鼓勵年輕學者積極投入臨床創新研究。吉立亞醫藥亞洲區醫學資深總監Caroline Choi表示,台灣HIV防治成績有目共睹,期待這些研究成果可以降低其他病毒性疾病在HIV感染者間的傳染風險、協助感染者有更好的慢性病控制,並早日達成終結愛滋的目標。台灣在愛滋防治上表現優異,不過,三名獲獎醫師一致認為,在篩檢方面,仍有加強空間,許多仍有過危險性行為的民眾因擔心被貼上標籤,遭到汙名化,而不願接受篩檢。愛滋篩檢就像其他健檢項目一樣,是為了了解自己的健康狀況。疾管署目前也推出許多匿名篩檢管道,呼籲若發生危險性行為,建議每年至少進行一次篩檢,掌握自己的性健康。
-
2024-07-16 醫療.泌尿腎臟
台商返台就醫竟出現「藍綠色尿」,醫揭原因!尿液8顏色背後藏警訊
一名從越南返國的台商,在當地因為尿道炎、龜頭包皮腫脹發炎,回台後就診發現是細菌性尿道炎,但驗尿時卻發現尿液呈藍綠色,原來是服用含亞甲基藍的藥物。而尿液顏色不止可反應患者服用的藥物,也可能身體發出的警訊,如深黃色代表身體缺乏水分、綠色和綠膿桿菌感染相關,如對尿液顏色有疑慮,應由泌尿科醫師進一步檢查。泌尿科醫師呂謹亨在臉書粉專「泌尿科呂謹亨醫師-大亨醫師」分享,有位剛從越南回來的台商,在當地因為得了尿道炎、龜頭包皮腫脹發炎,有先看診、服藥,因為不放心,回台後還是到診所就醫,還好只是細菌性尿道炎,淋病、梅毒、性傳統病等都是陰性,不過仍要留意空窗期,建議3個月或出現症狀時,再回診就醫。因為這位台商尿道依舊疼痛,所以有幫他驗尿,結果尿液顏色竟呈現「藍綠色」,而非一般的黃色尿,呂謹亨指出,這是因為越南當地的醫院,開立了一款台灣沒有使用、含「亞甲基藍」的藥物Domitazol,效果類台灣醫師常用的泌尿道感染消炎鎮痛藥物「非那吡啶」(Phenazopyridine),而這款藥會讓小便呈橘黃色。尿液顏色可以看出一個人飲水是否足夠,還有潛在的健康問題,呂謹亨表示,尿液含有水、鹽、尿素及腎臟分泌的黃色尿色素,因此尿液大多呈現透明淡黃色,當攝取水分足夠,尿液的顏色就會變淡;水分攝取量不足、流汗或水分流失太多時,顏色就會較濃。另外,尿液的顏色也會受到食物、藥物或疾病等因素影響;在飲食方面的影響,如維生素B群會讓尿液呈亮黃綠色;β-胡蘿蔔素與維生素C,或含有這些成分的紅蘿蔔、木瓜、中藥大黃等,會導致偏深黃或橘色;吃了紅火龍果、甜菜、黑莓尿液會呈紫紅色;綠蘆筍吃過多則可能變成綠色、深褐色,如果對小便的顏色有疑慮,應盡快尋求泌尿科醫師檢查。呂謹亨表示,以下8種疾病或身體狀態,也會改變尿液顏色:深黃色代表意義:代表身體缺乏水分橘色代表意義:肝或膽管有問題粉色或紅色代表意義:血尿,如泌尿道感染、攝護腺肥大、結石、腫瘤等深褐色代表意義:嚴重燒傷、溶血性貧血、橫紋肌溶解、急性黃疸性肝炎等疾病,尿色可能深如醬油。綠色代表意義:感染綠膿桿菌乳白色、混濁代表意義:乳糜尿,若伴有解尿異常、腰痛、發熱,恐是泌尿道感染紫色代表意義:紫色尿袋症候群,長期放置尿管慢性感染造成黑色代表意義:罕見疾病「黑尿症」,先天代謝異常常見會使尿液顏色改變的藥物則有以下5種:黃色反應服用藥物:維他命B2、複合維他命B黑色反應服用藥物:含鐵製劑,緩瀉劑深棕色尿液反應服用藥物:抗瘧疾藥物、橘紅或橘黃色:抗凝血劑、尿路發炎藥物,如Phenazopyridine、抗凝血藥,如Warfarin、風濕免疫藥物、帕金森氏症藥,如Entacapone、鐵螫合劑與肺結核藥物紅色反應服用藥物:抗癲癇藥物、抗凝血藥、消炎止痛藥、精神穩定劑;化療藥如俗稱「小紅莓」的Doxorubicin,如引起出血性膀胱炎,可能血尿綠色或藍綠色反應服用藥物:亞甲基藍、甲基藍,如Methylene blue、抗憂鬱劑,如Amitriptyline、胃酸抑制劑,如Cimetidine、促腸胃蠕動藥,如Metoclopramide、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如Indomethacin、肌肉鬆弛劑,如Methocarbamol、抗組織胺,如Promethazine、保鉀利尿劑,如Triamterene
-
2024-03-29 性愛.性愛後遺症
睡醒內褲黃一片 18歲男大生染淋病!男女症狀不太一樣,性伴侶應一起治療
睡醒發現內褲黃一片,竟是淋病作祟!書田診所泌尿科副院長林儒廷指出,交友軟體盛行等原因,性傳染病趨於年輕化,主要感染族群以20至24歲為多,有些患者需要一天更換數件內褲,且男性可能會引起攝護腺炎、膀胱炎等,女性則可能發生膀胱炎、子宮內膜炎等,對兩性都可能造成不孕。建議在性伴侶感染時,要一起接受治療,用抗生素治療最快1周可以痊癒。據疾管署統計,國內淋病感染人數在112年8257例創新高,淋病是親密接觸感染,即便在疫情期間也持續增加。林儒廷說,因各種交友軟體盛行,近期一名18歲男大學生,由媽媽陪同就診,自述一周前與網友發生親密行為,這幾天尿道出現大量黃色分泌物、尿道灼熱,檢驗確認為淋病,是淋病年輕化的案例。男染淋病症狀較明顯 女則大多無痛感淋病是接觸到淋病雙球菌引起,林儒廷說,男性在感染2至7天後就可能有症狀,男性因為尿道比較長,容易在尿道口出現白色或黃色膿狀有異味的分泌物,排尿有灼熱刺痛感,症狀較明顯;但女性尿道結構短,症狀極不明顯,大多無痛感,少部分會出現黃綠色膿狀分泌物,容易被忽略。所以有些男性患者治療完畢後,接觸感染的女性伴侶,容易復發,通常會建議雙方一起治療。淋病、梅毒、愛滋病等性傳染病,都屬於法定傳染病,林儒廷表示,部分患者會同時感染一種以上的性病,不過診斷方式不同,淋病用尿液及分泌物檢驗,梅毒和愛滋病則需要抽血檢驗。性伴侶應一起檢查治療 以免反覆交互感染淋病的治療,林儒廷指出,主要是抗生素藥物治療,由於淋病常同時合併披衣菌感染,如果無法排除披衣菌感染的可能,通常會一併治療,一般會打針併服口服抗生素,整個療程約1至2周就可以完成,建議治療一個療程後還是要回診,驗尿、確認分泌物狀況及主觀感受;發病前後的伴侶、性接觸對象,不論有無症狀應同時就醫檢查治療,以免反覆交互感染而難以治癒。林儒廷說,感染淋病未適當治療,男性可能會引起攝護腺炎、膀胱炎等,嚴重時會引起尿道狹窄、不孕等問題;女性則可能發生膀胱炎、子宮內膜炎等,甚至也可能造成不孕。林儒廷提醒,預防淋病,要避免危險性行為及多重性伴侶,發生性行為時全程使用保險套,可降低感染的機會,若出現疑似症狀時,應避免性行為並盡快就醫,伴侶、性接觸對象也一同就醫,切忌自行用藥,以免延誤病情,而有引發併發症的可能。
-
2023-12-29 性愛.性福教戰
元旦後不想當爸媽!5大避孕方式優缺點一次看,「這避孕法」恐致性功能障礙
一年一度的元但連假將至,許多伴侶在這時候會天雷勾動地火「做愛」纏綿一番,在床上狂歡一同從2023年跨至2024年!為了避免在發生性行為後,「意外懷孕」當上爸媽,會在事前做好避孕措施,有人會戴保險套、算安全期、吃事前避孕藥、吃事後避孕藥、體外射精法避孕...。究竟這些避孕的方式中,哪一種的避孕方法最好?優點跟缺點有哪些?一起來看看元氣網整理的「避孕小知識」,讓你能正確成功的避孕且不傷身體。5種避孕方式優缺點一次看1.保險套保險套是最廣為人知的避孕方式,待勃起後套上,並於性行為過程中全程使用,能大幅降低懷孕的機率。主要用來作為避孕或預防性病傳遞,多數保險套為乳膠材質製成。而戴2個保險套不會讓避孕率從95%變成100%。優點:·避孕成功率高達95%~98%,高效避孕。·是唯一可以預防性傳播疾病(淋病、愛滋病、梅毒、HPV感染)的避孕方法。缺點:·須全程配戴,恐會影響性愛時的快感。·部分男性及女性會因保險套乳膠材質過敏,而有紅腫刺痛、燒灼感等不適感。2.事前避孕藥事前避孕藥是透過賀爾蒙(雌激素、黃體素)抑制排卵,適合不會忘記定時服用的人。若有正常服用的話,事前避孕藥的保護率可以達到99%,是所有避孕藥中避孕效果最好。第一次服用前,建議找婦產科醫師諮詢評估是否能吃此藥物。優點:·避孕成功率在99.9%以上。但需長期且穩定服藥,才能達到避孕效果。·除了避孕,也能調經、改善經前症候群及青春痘。·停藥次月即可備孕,不影響胚胎生長發育。缺點:·若記性不好忘了吃,要在時效內補吃,才不會影響避孕效果。·有增加乳癌的風險,有乳癌家族病史者要注意,服用前要找婦產科醫師諮詢。·有服藥後副作用,恐會有噁心、嘔吐等副作用,若出現不適感應立即停藥。3.事後避孕藥在性行為時缺乏防護措施或避孕失效(如保險套破裂等),可用事後避孕藥緊急避孕,主要是抑制或延遲卵巢排卵,或使子宮頸黏液增稠、降低精卵結合的機率。根據醫學研究顯示,性行為後24小時內服用,避孕效果有95%,24-48小時服用其避孕率則降為85%,48-72小時後服藥之效果僅能達到58%左右的避孕率。容易被搞混的是,事後避孕藥並不具有墮胎效果,且性行為後越快服用避孕機率越高。優點:·避孕成功率在95%,需在性行為後24小時內服用。·能緊急防止意外懷孕,是一種補救措施。缺點:·服用後容易出現噁心、嘔吐、頭暈、乳房脹痛等副作用。·常服用恐傷身,原因是事後避孕藥使用了高劑量的荷爾蒙來抑制排卵、干擾內膜,容易造成月經紊亂,因此不建議多次服用。4.算安全期安全期並不是絕對安全,只能當作避孕參考日子。安全期避孕又稱自然避孕,利用記錄月經週期或搭配測量基礎體溫,來推算危險期及安全期(前5天和後4天是危險期,避開這幾天就統稱為安全期),但僅適用在月經週期規則的女性。優點:·避孕成功率約70%-80%。·因不用戴套,不影響性愛體驗。·不需定期吃藥,不會有副作用。缺點:·安全期避孕失敗率高達14.4%~47%。·月經不規律者不適用此方法。5.體外射精法避孕有些民眾在避孕時會採取「射精中斷法」避孕,男性須在射精前將陰莖從陰道抽出,在體外射精,一方面可能來不及拔出,同時,射精前陰莖的分泌物中就帶有少量精子,因此失敗率很高。此外,長期強行中斷性交對男性的危害不小,可能會導致功能性不射精症或性功能障礙發生,一失足成千古恨!優點:·因不用戴套,不影響性愛體驗。·不需定期吃藥,不會有副作用。缺點:·避孕失敗率超高。·長期強行中斷性交,恐導致功能性不射精症或性功能障礙發生。看為以上介紹的避孕方式,知道在跟伴侶愛愛前要用哪種方式避孕比較好了嗎?避孕千萬不要心存僥倖心態,否則一時的歡愉,意外懷孕後要當爸媽一輩子。延伸閱讀:.愛愛如何更持久?專家授「1分鐘速解法」延長時間,1類人不建議.正確使用保險套 專家教你使用保險套7大要訣.事前、事後傻傻分不清楚?「避孕藥」該怎麼吃才能安全避孕!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2-09 癌症.頭頸癌
口交會傳染癌症!口愛前千萬別刷牙、避免口爆...做好6件事有效降低感染機率
許多伴侶在性行為的前戲喜歡先用口交開場,認為在被口交時,會有種對方為自己犧牲奉獻的征服感,因此很享受被口交的感覺。有人認為口交較不會得病,那其實是錯誤觀念,人的口腔即使刷牙過,所含的細菌也超過洗過的陰莖,且女性陰道一般也含有細菌、黴菌。也有外國研究表示,愛好口交者罹患口咽癌機率增8.5倍。口交者罹患口咽癌機率增8.5倍根據澳洲期刊《Science Alert》報導,西方罹患口咽癌的人數近幾年迅速增加,甚至有人稱之為流行病。這是由於一種稱為口咽癌(扁桃體和喉嚨後部區域)的特定類型喉癌的大幅增加。這種癌症的主要原因是人類乳突病毒(HPV),這也是子宮頸癌的主要原因。HPV會透過性行為傳染,口咽癌的主要危險因子是一生性伴侶的數量,尤其是口交若一生有超過6個或更多口交伴侶的人,他罹患口咽癌的機率比不進行口交的人高出8.5倍。認識HPV病毒(人類乳突病毒)一般而言,約90%的人HPV在體內可自行清除,但在免疫力差時,HPV病毒則會在體內持續感染。婦產科醫師蔡鋒博表示,HPV人類乳突病毒共有150多種不同的基因型,感染途徑為接觸傳染,主要由性經驗感染,除了在生殖器上會出現白色凸起物,偶爾也侵犯到眼、鼻、口腔及咽喉黏膜,且目前世界衛生組織已經正式確認子宮頸癌與HPV有密切關係,若感染到部分基因型的HPV可能會惡化成子宮頸癌,也可能增加口腔癌、肛門癌、陰莖癌的機會。女性男性都應接種HPV疫苗為了預防子宮頸癌,許多國家已對年輕女孩實施HPV疫苗接種。而HPV疫苗不僅可預防子宮頸癌,有間接證據表示,施打此疫苗能有阻斷HPV病毒的傳播,達到預防口咽癌的效果。更有研究表明,在女性疫苗接種率超過85%的國家,男性會受到「群體免疫」的保護,可望在數十年內減少口咽癌的發生機率。但在這個是盛行國際旅行的時代,若與來自疫苗覆蓋率低的國家人民發生性行為,同樣會有罹口腔癌的風險。例如在女孩疫苗覆蓋率較低的美國,在2020年只有54.3%的13至15歲青少年接種了兩到三劑HPV疫苗,疫苗覆蓋率低導致罹患口咽癌的人數大幅上升。對此,英國、澳洲、美國等多個國家,展開「性別中立的疫苗接種政策」,開始擴大HPV疫苗的建議接種對象,除了年輕女性,年輕男性也要施打疫苗,希望透過提高疫苗覆蓋率,來降低人民的罹癌風險。口交前做好6件事 避免感染性病及癌症只要沒有戴保險套,就不是安全的性行為,就會有性行為中的體液交換(血液、精液、和男女性生殖道分泌物)。若有任何一方的體液中有性傳染病的病原體,例如淋病、梅毒、愛滋病毒⋯等,就有可能讓對方感染性病。幫伴侶口交前,做好以下6件事避免感染:1.戴保險套口交保險套能有效阻擋體液接觸,因此要預防性病,請全程戴保險套進行性行為。2.口交前不能刷牙口交前千萬不要刷牙、剔牙,因為此舉會對口腔、牙齦造成一些微小傷口,反而成為對方陰莖上的可能病菌進到身體的破口,若真的想保持清潔的話,建議漱口即可。3.嘴內有傷口避免口交如果口腔內已有破皮或傷口,他表示這時候一定要拒絕口交,萬一真的很想要的話,建議戴上保險套比較安全。4.口交前觀察陰莖有無異狀在準備口交前,先將男性的包皮翻開看有無破皮傷口,若有異味、流膿、摸起來異物感,對方可能染有性病,應拒絕口交行為。5.避免口爆行為(精液入口)如果可以盡量不要被口爆,因為無從得知對方體液裡暗藏什麼病菌,且盡量不要吞精。若口交過後一星期,若發現喉嚨怪怪的,可能是因幫對方服務而被傳染性病。6.施打HPV疫苗若你的年齡介於9~45歲,不論男女都建議接種HPV疫苗來預防菜花,以及由HPV所引發的癌症。看完以上口交可能造成的風險,你還敢進行口交嗎?為了身體健康著想,建議性行為全程使用保險套,並施打HPV疫苗,才能有效防止HPV病毒。而預防口腔癌,最重要的還是避免抽菸、嚼檳榔等不良習慣,保持正常作息、均衡飲食、注意安全性行為,減少感染HPV病毒風險。延伸閱讀:.陰道敏感帶只有兩個地方!專家傳授愛撫密技 圖解實用手指技巧.自慰不是男性專利!盤點常見5種女性高潮部位,7招開始一場舒服自慰.潮吹是尿?女性也會射精!專家解密真相,出現「1狀況」要就醫參考資料:.口交未必安全 喉癌成美國「風土病」.口交前千萬別刷牙!泌尿科醫師告訴你避免性病上身的關鍵.Science Alert-Throat Cancer Is Becoming an Epidemic, And Our Sex Lives Could Be Behind It
-
2023-10-04 醫療.泌尿腎臟
為何男性得淋病比較痛苦?容易跟淋病一起入侵人體的還有這病
自2011年有近2000人得到淋病,到2021年時人數已攀升到近7400人,加上淋病是一種令人難以開口、不敢就醫治療的性傳染病,沒有通報的黑數相信也是不少。為什麼現在醫療資訊這麼發達,淋病患者不減反升?是不是很難預防?現在就一次告訴你完整介紹~淋病是什麼?為什麼會得到?淋病 (Gonorrhea) 是由淋病雙球菌 (Neisseria gonorrhea) 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和梅毒、愛滋、菜花都是民眾耳熟能詳的性傳染病。淋病雙球菌喜歡在溫暖潮濕的環境下長大,因此以感染男女性的生殖系統為主,像是女性的子宮頸、子宮、輸卵管,和男女性的尿道,也有可能傳播至肛門、眼睛和其他黏膜部位。淋病大多透過與淋病帶原者有生殖器官、肛門、口腔的性行為互相傳染,假使手上有淋病患者的液體再去摸其他器官,那個器官也容易被感染,帶有淋病的孕婦經由生產,細菌會跟著傳給下一代。複雜的是,除了單向傳染,淋病更容易以乒乓球式造成兩個人之間不斷重複感染,A治好前傳給B,等治好了B又傳回來給A,陷入循環。你以為只會單獨得了淋病嗎?不,有10%的機率你得了淋病之後再感染到愛滋 (HIV) 或披衣菌 (Chlamydia)!不同的性傳染病之間可以並存的,置你於更痛苦的窘境,正所謂「福無雙至,禍不單行」。淋病在台灣嚴重嗎?淋病在男性族群中蠻活躍,病例男女比為9:1,25歲~34歲的年輕人為主要風險年齡層 (39%) 緊追在後的是15歲~24歲 (34%)。而同時有多個性伴侶、長期一夜情、頻繁換性伴侶、不使用保險套、有淋病病史的人最要謹慎注意。以上特點為淋病高風險族群其實不難理解,畢竟淋病大宗是以性行為傳播,這個年紀的人性生活比較豐富,如果常去親密接觸各式各樣的人,搞不好別人自己是帶原者都不曉得,當然得淋病的機率就高出旁人許多。另外,即使現在看官方數據男性患者的比例比較高,但女性有可能因為「得了卻無明顯症狀」而繼續散播給別人,所以女性的潛在危機不容忽視。 得淋病會有什麼症狀?淋病的潛伏期大約2~5天,有些個案會長達30天左右才出現症狀。男女的淋病症狀大不相同,男性會比較明顯 (痛苦),怎麼說呢?男性最典型的淋病臨床表現是泌尿道症狀——尿道化膿流出白色 (初期) 或黃綠色 (後期) 的分泌物、尿尿時覺得又熱又刺痛、肛門搔癢 (肛交)。極其少見的有喉嚨痛和血輪眼 (結膜炎,conjunctivitis) 因為口交或是碰到患者液體傳染而導致的。沒有即時就醫,症狀惡化有可能併發副睪炎 (epididymitis) 或是反覆發炎後生成厚厚的疤痕塞住輸精管,變成不孕。大多數的女性得到淋病症狀會輕微到偏向無症狀,或是太像普通的陰道炎、尿道炎而誤診。例如:多尿、血尿、排尿疼痛燒灼感、陰部肛門搔癢、不正常出血、下腹部疼痛,這些症狀如果比較輕微會讓患者自行買藥緩解不適或乾脆不看醫生,沒有斬草除根的情況下就生成一條隱形的傳播鏈。嚴重一點時,從尿道上行感染到膀胱或子宮、輸卵管,轉為慢性發炎。沒有被治療而失控的淋病,骨盆腔感染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 PID) 是常見的後果,長期骨盆腔痛、輸卵管塞住、子宮外孕甚至不孕都是需要承受之苦。罕見情況下,細菌入侵血流中竄遍全身,攻擊關節和皮膚組織。摸到眼睛的話細菌會吃掉角膜,會失明的!不要以為淋病只會痛在下半身!與淋病同行的好麻吉-披衣菌主要由砂眼披衣菌 (Chlamydia trichomatis) 引起的感染,但70%的男性和90%的女性感染後是無症狀,即使出現症狀,其臨床表現和淋病非常像,都是陰莖、陰道出現不適 (出血、搔癢) 和排尿時灼熱痛,只差在披衣菌感染的分泌物呈透明色。為什麼跟淋病是好麻吉?症狀相似之外,披衣菌還常常跟淋病一起入侵患者的體內,所謂「多重性病」。通常當你得到淋病,醫生也會希望你一起做披衣菌檢查,以免錯過治療時機。放著披衣菌不管,對女性來說很吃虧,約30%的女性會轉成上面提到的骨盆腔感染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 最糟糕的情況則是不孕;男性的話,攝護腺炎和副睪炎有機會找上門,也有不孕的風險。淋病的治療與預防淋病的治療早期是以口服quinolone類抗生素為主,但台灣各種研究發現大量濫用抗生素讓淋病已經產生抗藥性,甚至在國外出現難對付的「超級淋病」。因此近年來推廣肌肉注射 (IM) 第三代抗生素的針劑,對於非複雜性的淋病有99%的治癒效果,若無法排除披衣菌的感染可能性,打一針後會建議一併口服治療披衣菌的抗生素。療程後3個月會希望患者回來再做一次取樣檢查或尿液檢驗,以確認康復狀況。更重要的是!!除了你來看醫生,拜託帶著你的性伴侶一起來!!你若治好了,性伴侶沒治,一樣會再感染,陷入互相傳染的死循環中。治療期間內,也請不要有性行為。相信再過幾十年,現在的抗生素也將漸漸失去治療的作用,預防才是最關鍵的一環。國內醫院和某些科別的診所都有性病篩檢的服務,單種性病到七合一甚至八合一都有,建議將與伴侶步入下一個人生階段前或是高風險、性活躍的族群,或你已經出現不太對勁的徵兆了,請至各大醫療院所安排性病檢查。若你不想讓別人知道,有匿名性病檢查的方式,保護自己的隱私。定期檢查之外,性行為時請戴保險套,雖然不能100%杜絕危險性,卻可以使得淋病的機會大幅下降;性行為前後用大量的清水沖洗乾淨,上廁所藉由尿液沖洗掉細菌,避免細菌滋長;性關係維持單純,盡量不要多重性關係或勤換性伴侶;最後,若懷疑自己得到淋病,請盡速就醫尋求治療,才不會錯失良機,釀成更大的悲劇。資料來源:1.Number of confirmed cases of gonorrhea in Taiwan from 2011 to 2021. Published by Wenyi Zhang, Sep 27, 20222.Chlamydia and Gonorrhea Responsible for 10% of New HIV Infections Among MSM, According to New Study. Martha Kempner. Feb. 6, 20193.台灣CDC. Gonorrhea4.Bjekić M, Vlajinac H, Sipetić S, Marinković J. Risk factors for gonorrhoea: case-control study. Genitourin Med. 1997 Dec;73(6):518-21. doi: 10.1136/sti.73.6.518. PMID: 9582473; PMCID: PMC1195937.5.Stanford Medicine. Gonorrhea6.CDC. Gonorrhea – CDC Basic Fact Sheet.7.UPTODATE. Patient education: Chlamydia (Beyond the Basics)8.UPTODATE. Treatment of uncomplicated Neisseria gonorrhoeae infections【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施冠偉醫師】得淋病男生比較痛苦?淋病還有好麻吉?淋病介紹一次看】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9-08 養生.聰明飲食
長期吃素竟失智!原來是缺乏維生素B12,多吃這類食物可補足
許多人因為健康或各種因素而吃素、吃蔬食,演藝圈大咖藝人如張學友、劉德華等,也都是長期素食者。不過醫師提醒,長期吃素容易造成維生素B12缺乏,你可能沒想到,吃素可能讓你吃出失智症來!失智症的致病因子很多,有醫師曾分享,神經內科門診常見一種因缺乏維生素B12,引發記憶力衰退、出現早期失智症狀的病人。而大部份的失智症類型病況是愈來愈明顯,也不可逆;所幸這種飲食失調造成的失智,藉由飲食及B12的補充可改善及逆轉。可逆性失智症7致病因子(1)腦部創傷:像是常壓性水腦症、因外傷造成腦震盪、腦挫傷、顱內血腫或硬腦膜、及腦部長腫瘤等。(2)中樞神經遭受感染:如愛滋病毒、梅毒螺旋體等,都可能侵犯大腦中樞神經,造成腦機能受損引發失智。(3)自體免疫疾病:如紅斑性狼瘡合併腦炎。(4)營養不均:缺乏葉酸、維生素B1、B2、B6、B12等營養素。(5)代謝失調:與甲狀腺功能低下、糖尿病、肝功能、腎功能異常有關、或體內電解質的失衡。(6)有毒物質的侵害:藥物中毒、酒精中毒、重金屬汙染如鋁製食器的使用等。(7)憂鬱症、長期壓力大引發的假性失智。》看完整疾病百科/失智症哪些人容易缺乏維生素B12?1.吃素者B12在動物性的蛋白中含量較豐富,例如魚肉蛋奶製品,B12缺乏常見於吃素者,長期吃素較容易造成維生素B12缺乏,導致貧血、手麻腳麻、記憶力衰退、失智。2.飲食過度清淡,幾乎不吃紅肉者有些人上了年紀可能因為牙口不好、食欲較差,也覺得應該要「養生」,飲食變得特別清淡、不吃肉,這也容易缺乏維生素B12。3.長期用藥者:使用胃藥、雙胍類糖尿病藥或多重用藥患者,也會因藥物影響維他命B12吸收,出現缺乏現象。缺乏維生素B12會出現哪些症狀?早期症狀不明顯,通常只會感到倦怠。如果長期缺乏維生素B12,未及時補充或以藥物治療,就可能導致永久性神經病變,如失智症。●症狀輕者:疲倦無力、貧血、舌頭發炎、胃炎、記憶減退●症狀嚴重者:神經病變,出現腳麻、無力和疼痛,有的病人會出現走路像企鵝的類似小腦病變等步態不穩。另有的甚至會造成不可逆的神經損傷,導致失智症。憂鬱、精神混亂等。素食者缺乏維生素B12,飲食如何調整?吃素者容易缺蛋白質、B12、鐵質、鈣質等營養素。國健署的「素食飲食指南」建議,素食者每日飲食指南需涵蓋之六大類食物:全穀雜糧類、乳品類、豆(蛋)類、蔬菜類、水果類及油脂與堅果種子類,以補足各種所需營養素。素食者每日蔬菜類攝取建議至少包含 1 份深色蔬菜、1 份菇類及藻類食物。每日熱量攝取 1200 大卡者,建議至少包含 1.5 份為深色蔬菜。每日至少攝取一份海藻類並使用加碘鹽,以增加碘的來源。在B12方面,藻類中紫菜的維生素 B12 含量多,可藉由攝取 0.3 份乾紫菜(約 3 公克,1張海苔壽司皮大小)獲取足夠的維生素 B12。平常可多吃海苔、紫菜、昆布等,如一天吃1張捲壽司的海苔,量就差不多足夠了。此外,營養師也建議,多喝優酪乳、牛奶也有助補充。【資料來源】.衛福部國健署.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3-06-07 失智.像極了失智
林志玲淚崩「媽媽不認得我了」!失智症三期別,中期日常生活已需協助
台灣第一名模林志玲近日上蔡康永主持的節目《眾聲》,訪談間當問及「人生中最想回到的一天」,林志玲哽咽說到:「我會用很多的日子去換來一天我媽媽還記得我、她還健康的,只要有一天,我可以好好地陪伴她。」外傳母親吳慈美罹患失智症,到底失智症有哪些類別、症狀多嚴重?台灣失智症協會資料指出,失智症大致分為退化性、血管性,最常見的是阿茲海默症。當有民眾出現多個失智症徵兆出現時,應盡早至醫院神經內科或精神科門診檢查。 林志玲在節目中提到,自己面對很多事情都會學習接受、沉澱、吸收再面對,唯獨面對母親生病這件事情還是做不到,偶爾坐在母親身邊時會默默落淚:「我覺得這麼近,可是怎麼距離這麼遙遠,若問我如果有能力想改變什麼,可能就是回到那段時間,看我有沒有一點能力去延緩和改變。」 林志玲回憶,2019年和丈夫黑澤良平(AKIRA)舉行完婚禮後,母親吳慈美的病情迅速惡化:「直接到不認得我們了,不認得我,婚禮後很快速的惡化,所以我覺得她撐到我嫁掉,很神奇。」當時她選在台南舉辦婚禮,也是因為母親在陌生的地方容易焦躁,可能忍個15分鐘就不行了,但母親當時從頭參與到尾,令她非常感動。她也以自己的經歷向觀眾呼籲:「大家要珍惜你應該要在乎的人。」 失智症有哪些類別? 台灣失智症協會資料指出,失智症大致分為兩類:退化性、血管性,患者有時會存在兩種或以上的病因,最常見的則是阿茲海默症與血管性失智症並存(又稱為混合型)。 一、退化型失智症 大部份患者都是屬於這類型,其中又以下列三者最常見 1.阿茲海默症: 是最常見的失智症。早期病徵最明顯的為記憶力衰退,對時間、地點和人物的辨認出現問題,為兩種以上認知功能障礙,屬進行性退化並具不可逆性;為神經退化性疾病,其腦部神經細胞受到破壞,醫生透過電腦斷層及核磁共振判斷,主要是因為阿茲海默症初期以侵犯海馬迴為主,往生後腦解剖可發現異常老年斑及神經纖維糾結,美國前總統雷根即罹患此症。臨床病程約8-10年。 2.額顳葉型失智症: 腦部障礙以侵犯額葉及顳葉為主,特性為早期即出現人格變化和行為控制力的喪失,常常會有不合常理的行為舉動;或是早期就出現語言障礙,例如表達困難、命名困難等漸進性退化現象。平均好發年齡五十歲以後。 3.路易氏體失智症: 為第二常見的退化性失智症,特性為除認知功能障礙外,在早期就可能會伴隨著身體僵硬、手抖、走路不穩、重複地無法解釋的跌倒現象。此外則會有比較明顯的精神症狀,例如:鮮明的視或聽幻覺、情緒不穩或疑心妄想等症狀發生,平均好發年齡七十歲以後。 二、血管型失智症 因腦中風或慢性腦血管病變,造成腦部血液循環不良,導致腦細胞死亡造成智力減退,是造成失智症的第二大原因。一般有中風後血管性失智症、小血管性失智症。中風之病人若存活下來,約有5%的病人會有失智症狀,追蹤其五年,得失智症的機會約25%。其特性是認知功能突然惡化、有起伏現象、呈階梯狀退化,早期常出現動作緩慢、反應遲緩、步態不穩與精神症狀。 三、其他因素導致之失智症 1營養失調:如缺乏維他命B12、葉酸等營養素。 2顱內病灶:如常壓性水腦症、腦部腫瘤、腦部創傷等。 3新陳代謝異常:如甲狀腺功能低下、電解質不平衡等。 4中樞神經系統感染:如梅毒、愛滋病等。 5中毒:因藥物、酗酒等。 80歲以上長者 每5人就有1位失智 依衛生福利部(民國100年)委託台灣失智症協會進行之失智症流行病學調查結果,以及內政部民國111年人口統計資料估算,65歲以上老人平均每13人即有1位失智者,而80歲以上的老人則約每5人就有1位失智[i]。 台灣失智症協會推估,未來的20年中台灣失智人口數平均每天增加近48人;約每30分鐘增加1位失智者,且失智總人口佔全國總人口比逐年成長,政府及民間都應及早準備。 失智症與正常老化的區別 失智症 1對於自己說過的話、做過的事,完全忘記。  2無法記住記憶測試中的物品,甚至完全忘記自己做過測試。 老化 1可能突然忘記某事,但事後會想起來。  2若做記憶測試,可能會無法完全記住測試中的物品。 失智症三期別 失智症是一個進行性退化的疾病,從輕度時期的輕微症狀,逐漸進入中度、重度、末期症狀,疾病退化的時間不一定,有個別差異。瞭解疾病的病程與症狀,可以幫助患者、家屬預做準備,以因應疾病帶來的生活變化。 ●初期 認知功能輕度障礙,日常生活尚可自理,外觀無異狀。  ●中期 認知功能中度障礙,出現明顯精神行為症狀,日常生活需要協助。  ●晚期 認知功能嚴重障礙,需完全仰賴他人照顧,外觀顯呆滯。 如何預防失智症(趨吉避凶): 趨吉: 1增加大腦保護因子 2多動腦 3多運動 4多社會參與 5均衡飲食 6維持適當體重 7在熟悉的地方迷路。 避凶: 1遠離憂鬱 2不抽菸 3避免頭部外傷 4預防三高 高血壓 高血糖 高血脂 5遠離失智危險因子 當有多個失智症徵兆出現時,請至醫院神經內科或精神科門診檢查,確定是否罹患失智症。目前針對失智症的藥物並沒有辦法阻止或恢復已經受損的大腦細胞,但是可能可以使患者的症狀獲得改善或延緩疾病的進行,增進患者的生活品質,減輕照顧者的負擔,並且延後患者被送到安養中心的時間。 【延伸閱讀】高年級延長就業 具延緩失智、解決產業問題等3優點當「失智長輩」懷疑家人偷東西、看到不存在的人!出現妄想、幻聽幻覺怎麼辦?失智權威醫師傳授4大應對技巧【資料來源】.[i] https://www.tada2002.org.tw/About/IsntDementia 【本文獲健康醫療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healthnews.com.tw/article/58077】(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4-30 焦點.食安拉警報
獨/好市多怎麼會出現A肝莓?專家指出最有可能出包的環節
【本文重點】知名美式賣場好市多進口的「Kirkland Signature科克蘭冷凍三種綜合莓」驗出A肝病毒,已售出約1.7萬公斤,食藥署提醒曾食用者需自我健康監測。專家推估,汙染可能來自加工出口前的清洗環節。對人類致病性病毒殘留在作物中的機率較小,最可能的是高濃度、大量的灌溉。A肝屬法定傳染病,疾病管制署已啟動相關措施。若出現症狀,就醫並告知飲食史,一般治療情況相當良好。--by ChatGPT知名美式賣場好市多(Costco)進口的「Kirkland Signature科克蘭冷凍三種綜合莓」,驗出A肝病毒,食藥署提醒若60天內曾吃過,需進行「自我健康監測」。專家推估,藍莓在種植時,因水源汙染問題造成A肝病毒殘留的機率較小,最可能的環節應該在「加工出口」前的清洗環節出問題。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28日公布,好市多公司進口的「Kirkland Signature科克蘭冷凍三種綜合莓」,檢驗出A型肝炎病毒陽性,已售出約1.7萬公斤,9427包。食藥署提醒,有食用到本次檢驗出A肝病毒莓果的民眾,若出現突然發燒、全身倦怠不適、食慾不振、嘔吐、腹部不適、黃疸等症狀,盡速就醫並告知飲食史;A型肝炎屬法定傳染病,疾病管制署亦已啟動相關措施。新果國際農產物流執行長黃文弘表示,農產品因為種植過程中出現病毒汙染的情況相當少見,最常見為「重金屬汙染」、「病蟲害汙染」,人類致病性病毒要殘留在作物中,必須要「高濃度」、「大量」的灌溉,否則即使有病毒汙染的水還是會回歸大自循環系統中,不致對人體產生威脅。黃文弘指出,本次好市多驗出A肝病毒的藍莓其實已不在「農產品」的範疇,凡經過「切、洗、冷凍」等程序後,就進入了「食品」的範疇,例如販售到後市場的水果並不會檢驗大腸桿菌,但現切水果在抽檢時就會檢驗大腸桿菌,因「處理過程中很容易造成汙染」。「應是藍莓在清洗過程的水源受到A肝病毒汙染。」黃文弘說,食品加工過程中難免有汙染的風險,冷凍水果運輸過程中若「冷鏈」中斷,出現解凍再冷凍的狀況出現時,也可能孳生黴菌,目前從產品的特性當中,A肝病毒較為可能是在加工廠清洗的水源中出了問題,但確切的來源仍需等候檢驗機構調查。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也說,A肝的傳染途徑多為「糞口感染」,但潛伏期不固定10天到50天以上都有可能,一般人在感染「A型肝炎病毒」後,治療狀況通常都相當良好,也不會像B肝、C肝成為慢性病。顏宗海說,A肝感染者會出現全身性發燒、腸胃道不適、皮膚黃疸等急性肝炎症狀,其中特別要注意是小便會變成「茶色」,食物的汙染源最常是水果、生菜、沙拉,若出現症狀要趕緊就醫,盡量回溯飲食史告知醫師。好市多「科克蘭冷凍三種綜合莓」被檢出A肝病毒,引起消費者恐慌。以下聯合新聞網整理A型肝炎相關問題,為網友解惑。問:什麼是A型肝炎?答:A型肝炎是由A型肝炎病毒感染所造成的急性肝臟發炎。問:A型肝炎的潛伏期有多久?答:從感染到發病,其潛伏期約為15至50天(平均為28至30天)。問:得了A型肝炎會有什麼症狀?答:感染A型肝炎後,可能出現的症狀包含:發燒、全身倦怠不適、食慾不振、嘔吐及腹部不舒服,數天之後發生黃疸。A型肝炎的致死率約千分之3,造成死亡的情形多半為猛爆性肝炎,通常發生於老年患者或有慢性肝病患者。問:A型肝炎是怎樣傳染的?答:A型肝炎的傳染途徑有:(一)攝入受汙染的食物或水:透過食用、飲用受病毒汙染的食物(包括冷凍或未經徹底煮熟的食物)或水而傳播,主要是發生在衛生條件不佳的地區,水果、蔬菜、貝類、冰和水最可能被汙染。(二)人與人接觸傳染:1.當感染者沒有正確洗手,直接接觸其他物品或食物而造成感染。2.照顧者更換或清理受感染者的尿布或糞便前後,沒有正確洗手而造成感染。3.經由與感染者密切接觸而感染,例如:性接觸(包括同性間與異性間肛吻、肛交、口陰交等性接觸)。(三)血液傳染:雖極為罕見,但國外曾有經由靜脈藥癮者共用針具或輸入潛伏期患者之血液造成感染。問:感染過A型肝炎之後,有沒有免疫力?以後會不會復發?答:感染後產生之抗體(anti-HAV IgG)可延續終生,因而終生有抵抗力。A型肝炎雖然不會導致慢性肝炎,但有10-15%的病人在急性發病後6個月內有可能症狀復發。問:哪些族群是屬於A型肝炎的高風險族群?答:(一)前往A型肝炎流行地區(例如非洲、南美洲、中國大陸、東南亞及南亞地區等)旅遊或工作者等。(二)特殊職業如廚師及餐飲食品從業人員、醫療照護者、嬰幼兒保育工作者。(三)患有慢性肝病、血友病、曾經移植肝臟的病人、靜脈藥癮者、男男間性行為者。問:出現疑似症狀或感染A型肝炎要注意些什麼?答:如有出現疑似A型肝炎的症狀,盡速就醫接受治療,並配合衛生單位疫情調查,以維護接觸者的健康。若不慎感染A型肝炎,且近期曾有肛吻、肛交、口陰交等性接觸,建議同時進行性病篩檢,包括愛滋病、梅毒及淋病的篩檢。問:如何預防A型肝炎?答:接種疫苗為最有效的預防措施,A型肝炎疫苗的安全性及效益很高,一般接種兩劑疫苗(間隔6-12個月),免疫力可維持20年以上。(二)注意飲水及飲食衛生,不可生飲、生食,尤其是生蠔或水產貝類。(三)保持良好衛生習慣,飯前、便後及處理食物前需正確洗手,預防糞口途徑感染。(四)避免口對肛門的接觸、肛交行為等;性行為前洗淨陰部及肛門,並未能有效預防透過口肛交傳播A型肝炎。(五)食物製備者如廚師及餐飲從業人員、醫療照護者、嬰幼兒保育工作者,應特別注意經常正確洗手等衛生觀念,避免感染及傳播,且若有上述身體不適症狀應盡速就醫。問:哪些人應該接種A型肝炎疫苗?答:除了公費接種對象,只要不具A型肝炎抗體保護的人及高風險族群,均建議自費接種A型肝炎疫苗。問:哪些醫療院所有提供A型肝炎疫苗接種服務?答:並非每一家醫療院所均有提供A型肝炎疫苗接種服務,可先電話洽詢鄰近的醫療院所、衛生局(所)或撥打1922防疫專線查詢。資料來源/疾管署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2-26 失智.大腦健康
35歲以上即高風險!可預測失智症風險的檢查有哪些及誰適合?
醫學上的失智症診斷,是根據臨床症狀、腦退化萎縮的區域,以及病理特徵來分類,包括:阿茲海默症(占五、六成)、血管性失智症(占兩成)、額顳葉失智症(占一成)、路易氏體失智症(占一成)。這些疾病各有特殊的臨床表現、腦部萎縮區域,以及病理切片的特徵。一個人發生失智前15到20年,大腦其實已開始產生變化,期間可能都還沒出現明顯症狀,一旦出現症狀時,便難以修復了。「高齡」是失智症最大危險因子,但這不代表年輕就不會失智!失智症,是一種症狀群,而非某個疾病的特定診斷。在台灣,失智症患者約有35萬人。而所謂的失智症前期,即「輕度知能障礙」患者,預估約有70萬人,但因症狀輕微容易被忽略,直到症狀嚴重時才去醫院檢查,往往為時已晚。在醫學如此發達的今日,我們對失智症仍然沒轍,找不到有效治療方法,只能及早檢測,及早預防。然而,目前臨床仍無一項檢查可事先偵測出這些隱性失智症患者,因此無法達到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的目標。診斷失智症的工具有哪些?臨床上常見診斷失智症的工具包括:一:量表。一種是快速篩檢量表,作答花費約七、八分鐘,這種方式適合大量篩檢,缺點是準確性較低,容易出現偽陰性或偽陽性,如識字能力不足或中文程度不佳的人,對於閱讀量表會有困難,不只作答速度慢,解讀敘述也可能有誤解,最終導致分數太低。另一種是長時間的結構訪談量表,儘管比快速篩檢來得準確,但仍會有過於耗時或主觀的缺點。二: 驗血。甲狀腺功能、腎功能、肝功能、電解質、梅毒、葉酸、維生素B12等。以上檢查項目若異常也會造成認知功能障礙。三: 影像。利用磁振造影(MRI)觀察腦部,排除中風、腦腫瘤或腦結構異常狀況,因為這些病變也有可能造成失智症狀。若量表結果顯示認知功能有明顯低下,而且了排除血液檢查及腦部影像的異常之後,才會診斷為失智症。其中臨床上最常用來診斷失智症的工具,包括臨床失智評估量表(Clinical Dementia Rating, CDR)、蒙特利爾認知評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 MOCA)、簡短智能測驗(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MMSE),以及神經心理檢查等。不過,這些都用於評估「當下」認知功能退化的嚴重程度,沒辦法用來預測失智症風險或病程進展,為失智高危險群提出預防措施的建議。如今有一項創新技術,檢測大腦年齡,叫做「腦神經年齡(axonal brain age)」磁振造影檢查。解決了上述的缺點,只要掃描15至25分鐘的磁振造影,人工智慧(AI)就能分析你的大腦健康,並預估你未來的失智風險,好處是客觀、精準、敏銳、無輻射、無傷害,特別是可以在有症狀前提早預測失智風險。腦神經年齡,亦可稱作腦齡、腦年齡。就像膚齡、骨齡一樣,腦齡甚至透露你全身健康狀態,比你想得更廣更深。這種檢查是透過分析大腦「白質」的「神經纖維束」,評估一個人的腦神經是否退化得比同齡正常人嚴重,提早在還沒出現症狀時,預測失智風險並有效介入。大腦神經纖維束是什麼呢?想像它是大腦的電線,傳送訊號,而這些訊號以不同形式傳送,形成人腦不同的認知功能。神經纖維束的外層包著髓鞘(myelin),而髓鞘就像是一層膜,髓鞘健康,腦神經纖維束就完整,訊號自然傳導快速、有效率且精準。我們在動作、說話的時候,都是毫秒中切換,因此訊號傳送當然也要快速,才足以應付我們的生活運作,但隨年紀越大,腦神經束會有所破損,變得不健康,進而影響訊號傳導速度,我們動作就會變得卡卡的,日常功能無法順暢進行,例如記憶力減退、專注力變差、反應速度變慢等。腦神經結構退化嚴重者,則會導致失智,輕微者則不會。腦年齡退化五歲以上有潛在失智風險市面上有關腦年齡的預測,大部分使用腦部較為巨觀的變化,像是灰質、白質的體積(volume)之萎縮情形等。而過去研究顯示,白質神經束(white matter tract bundles)的微結構(microstructure)變化,如神經束的完整性(integrity),對於老化進程更敏銳。新型技術「腦年齡預測(Brain Age Prediction, BAP)」即是利用「水分子擴散技術」的影像資料,來觀察大腦白質的結構變化,再運用大量腦影像資料,透過機器學習的訓練,建立腦年齡的預測模型。這種方式所演算出的腦年齡,著重在腦神經連結的退化,在臨床症狀或認知功能的退化上,比灰質更具關聯性。腦年齡若退化超過五歲以上,為失智症潛在風險群,建議要定期追蹤;而若退化10歲以上化10歲以上即代表明顯老化,未來2到3年內可能會發生輕度認知功能障礙,10年後失智風險將增加兩到三倍;《阿茲海默氏病雜誌(Journal of Alzheimer’s Disease)》一項最新研究指出,腦年齡退化9歲以上,兩年內極有可能從「臨床失智評估量表(CDR)」的疑似失智轉變為輕度失智。然而,若退化小於3.22歲,是有機會從疑似失智逆轉為認知正常。換句話說,腦齡差能預測認知正常的人,未來轉為輕度認知功能障礙的風險;同時,也可以及早預估失智風險,及早調整生活型態,逆轉腦年齡並遠離失智。這項技術已獲美國FDA認證,運用擴散式磁振造影技術(dMRI)與人工智慧(AI),就能分析出腦神經纖維束健康狀況,核心技術是技轉自臺大醫學院近二十年的學術研究成果,除了可以輔助診斷各項腦部疾病或精神疾患,經臨床資料研究驗證,能作為失智前期客觀判斷、認知退化速度預測,以及預防介入效果評估等。一般人普遍認為記憶或判斷力明顯變差、失智症家族病史,才是失智症高風險群。但事實上,有以下任一條件者,都屬於高風險群:・有長新冠腦霧症狀・失智症家族病史・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曾有腦部碰撞・暫時性腦缺血・曾患憂鬱症・聽力障礙・工作壓力大・體重過重・抽菸或大量飲酒習慣・有嚴重睡眠問題・自己察覺相較於前一年,記憶力、判斷力有明顯變差者・年齡35歲以上大腦老化,伴隨神經元(neurons)與神經束(axons)的損壞,長期累積下來,相關腦區功能發生異常,因而造成認知功能的缺失。當患者已出現認知功能異常時,大腦結構早已累積了相當程度的破壞。35歲是我們大腦神經系統發展高峰,之後便會隨老化而逐漸下滑。建議35歲以上族群,儘早於失智症狀發生前做檢測,與醫師針對現況改善,改變生活型態,維持大腦健康運作,降低失智風險。【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曾文毅醫師】可預測失智的「大腦神經年齡檢測」懶人包:怎麼做?誰適合?】
-
2023-02-24 醫療.皮膚
出現掉髮何時該就醫?3大原因報你知,如何有效預防
● 三大掉髮原因:壓力、遺傳、疾病●壓力引起「休止期掉髮」最常見●補充鋅及鐵等營養素,幫助毛髮生長「十禿九富」真的嗎?掉髮大多不影響生理健康,卻會影響外在形象增加心裡負擔。現代人常因為壓力、遺傳或疾病造成掉髮問題,臨床上除了雄性禿及圓禿外,以壓力引起的「休止期掉髮」患者最多,掉髮危機可能持續半年。頭髮一直掉何時該就醫?主要原因有哪些頭髮一直掉怎麼辦?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張華景表示,若每天掉髮超過100根,或隨意抓髮每次掉髮超過5到6根時,就必須注意,應及早介入治療改善,能避免頂上無毛危機。最常見三大掉髮原因,分別為壓力誘發的休止期掉髮、遺傳相關的雄性禿,以及慢性疾病導致的掉髮,如甲狀腺素低下、缺血性貧血、紅斑性狼瘡等。掉髮原因1:壓力引起掉髮●休止期掉髮壓力誘發的掉髮,以休止期掉髮最常見。張華景說,頭髮的生長,分為生長期、過度期、休止期,三期別的頭髮會同時存在於健康頭皮,依照每個時期持續的時間長短,以生長期的頭髮最多,其次為休止期,最後為過度期。一般人每天掉髮約100根。引起休止期掉髮的壓力,如產後、手術、減重、藥物、生理或心理的重大事故等。壓力會導致多數毛髮同時進入休止期,掉髮數將超過正常值。休止期掉髮治療:病史詢問找出可能原因,不過度恐慌,調整生活作息,靜待毛髮代謝再生。●圓禿圓禿俗稱「鬼剃頭」,部分患者自訴「壓力大」,坊間也多數認為圓禿與壓力有關。張華景指出,圓禿其實是自體免疫細胞不明原因去攻擊毛囊,導致區塊性掉髮,頭皮會有單處至多處呈現邊界規則之圓形區塊性掉髮,某些嚴重者甚至連眉毛或體毛都會掉落。圓禿治療:局部注射類固醇,或局部塗抹類固醇類藥物改善。掉髮原因2:遺傳雄性禿雄性禿又稱為「型態性禿髮」,常與遺傳有關,男女皆會發生,臨床上,雄性禿以男性為主,隨年紀增長,雄性禿發生機率增高,35歲到40歲男性,20到30%會出現雄性禿。遺傳雄性禿治療:藥物治療或植髮服用抑制雄性荷爾蒙作用的藥物,以延緩惡化速度及改善髮量,投藥時間愈早愈好,若毛囊已嚴重萎縮,使用藥物治療可能無法達到滿意程度,需要進行植髮,才有機會有效地增加髮量。使用雄性禿口服及外用藥物不會立即見效,一般使用4到6個月才會有初步效果,最佳療效必須使用一到二年才能看出用藥後是否能改善對患者的毛髮量,若服用藥物一年後,未出現患者預期效果,可考慮改變藥物或尋求植髮治療。掉髮原因3:疾病導致掉髮疾病導致掉髮,可能源於紅斑性狼瘡、梅毒或甲狀腺功能異常。張華景表示,梅毒患者掉髮型態特殊,像被蟲蛀,俗稱「蠹食型禿髮」,頭髮會有一小塊一小塊的散狀掉髮;紅斑性狼瘡患者則像出現瘢痕性掉髮,易導致毛囊萎縮及消失;其餘像缺鐵性貧血或缺鋅都可能掉髮。疾病相關掉髮治療:疾病相關的掉髮,只要找出原因就有機會改善。避免掉髮 可吃海鮮、維持正常作息 想要避免掉髮,張華景認為,維持身心靈健康外,建議可補充鋅及鐵等幫助毛髮生長的營養素,飲食可進食海鮮或堅果類食物,同時維持運動及正常生活作息。若經濟能力許可,洗髮可選擇強健髮絲等產品協助。不過,改善根本原因才是治療之道,若發現有掉髮的問題,應立即尋求皮膚科醫師的協助。頭髮掉100根,怎麼算?頭髮細如絲,難掌握每一根掉落頭髮的時機與地點,張華景表示,醫學上雖以「100根」當作掉髮的門檻,實際上計算也是粗抓一個數值。方法1:洗頭髮時,可使用專屬的毛髮蒐集槽或蒐集網,評估每天的量之大致變化。方法2:睡前在枕頭上鋪上一條新毛巾,隔天早上計算毛巾上掉落的頭髮數目,後續再乘以三至四,了解是否超過100根的量。方法3:抓一小把頭髮,粗略是50到60根,從髮根至髮尾稍加用力抓頭髮,若掉髮超過5到6根,可能有掉髮風險。
-
2023-02-15 醫療.感染科
情人節不帶套當心感染性病!性行為前做好3件事自我保護
今天是浪漫情人節,但疾管署提醒一夜激情別忘了安全性行為,尤其這三年淋病和梅毒等性病的年輕族群感染人數正悄悄緩升,且九成以上都是非安全性行為導致。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顯示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民眾多注重戴口罩等呼吸道的防護,卻忽略了性病防治措施。羅一鈞表示,雖然愛滋感染人數下降,但根據疾管署統計,2020年至2022的本土淋病感染人數,一路從7082例、7381例上升到8015例;梅毒則從8800例、9413例上升到9631例。經進一步分析,淋病新增感染者有71%為35歲以下年輕族群、活性梅毒的年輕族群則佔59%;且超過九成的危險因子是不安全的性行為。延伸閱讀:正確使用保險套 專家教你7大要訣性行為前做好3件事疾管署除了提醒民眾需注意發生性行為應主動要求對方或自己全程正確使用保險套,並搭配水性潤滑液外,定期篩檢可以早期發現疾病、早期治療。梅毒和愛滋 可透過定期篩檢發現羅一鈞說,由於梅毒和愛滋都是無症狀感染,可透過定期篩檢發現。現在性病防治雖以愛滋篩檢為主,同時也可做梅毒的篩檢。至於淋病如果沒有症狀難以檢驗出來,因此如果有泌尿道症狀,可以就醫,由醫師評估進行適合的檢查。疾管署建議,只要曾有性行為者,都建議至少進行一次愛滋篩檢,若有不安全性行為者,則建議至少每年篩檢一次。全國有82家醫事機構提供愛滋匿名篩檢諮詢服務,以匿名方式進行,並由專人提供衛教諮詢、確認檢驗及轉介就醫等相關服務。民眾也可透過人工發放、自動服務機及網路訂購超商取貨等三大通路取得愛滋自我篩檢試劑,在家或於安心的處所進行自我愛滋篩檢,愛滋篩檢結果若呈陽性,無須過度驚慌,儘速至愛滋指定醫療院所進行確認檢驗,可至愛滋自我篩檢專區查詢相關諮詢與服務資訊。另外,針對有感染愛滋風險的民眾,也鼓勵透過服用PrEP藥物,使體內有足夠的藥物濃度來預防感染,保護效果可達90%以上,全國有63家公費PrEP服務醫療院所提供愛滋感染者的配偶或伴侶及35歲以下年輕族群整合型服務,也有95家醫療院所提供自費PrEP服務,有需求者請至疾管署網站PrEP專區查詢。疾管署表示,相關資訊可使用LINE平台訂閱「疾管家」,選擇「我想要了解傳染病」的「愛滋病」,即可定位使用「性健康資源地圖」查詢身邊方便的自我篩檢、匿名篩檢、PrEP、性健康友善等相關資源,亦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或撥打國內免付費1922(或0800-001922)防疫專線洽詢。延伸閱讀:如何增加持久度?多打手槍有用嗎?醫教3招鍛鍊助延長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2-12-01 性愛.性愛後遺症
口交前千萬別刷牙!泌尿科醫師告訴你避免性病上身的關鍵
口交是眾多性行為中備受討論的一環,不過很多人對於口交可能帶來的影響仍一知半解,例如口交會不會得性病,或是口交前該不該刷牙。對此,泌尿科醫師程威銘拍影片告訴大家被口交的人和服務的一方應該注意的事項。台北市聯合醫院忠孝院區泌尿科醫師程威銘在個人YouTube頻道《程威銘醫師Dr. DKK》中指出,一般人可能會以為嘴巴是很乾淨的部位,事實上嘴巴裡的細菌非常多。他指出過往在急診室時,老師都會特別叮嚀被狗或人咬傷的傷口千萬不能縫,如果縫起來的話傷口會爛掉,同理若陰莖上已經有傷口,最好還是不要進行口交。另外程威銘也提醒,若小便有不舒服的情況,比如尿道有灼熱感,甚至可以擠出膿了,這時候可能是有感染或性病的症狀,就別再請對方幫你口交。而在口交一星期後,如果小便時出現不舒服的感受,例如陰莖上有些微小傷口、潰瘍,小便出現灼熱感甚至流膿的情況,就要懷疑自身是否因口交感染性病。至於為對方口交的那方,程威銘則指出其所承受健康風險是比較高的,一些口交前後的細節更要重視。他提醒口交前千萬不要刷牙、剔牙,因為此舉會對口腔、牙齦造成一些微小傷口,反而成為對方陰莖上的可能病菌進到身體的破口,若真的想保持清潔的話,建議漱口即可。同樣道理,如果口腔內已有破皮或傷口,他表示這時候一定要拒絕口交,萬一真的很想要的話,建議戴上保險套比較安全。口交時精液該不該入口也是許多人的疑問,程威銘認為如果可以盡量不要被口爆,因為無從得知對方體液裡暗藏什麼病菌,且盡量不要吞精,除非是單一性伴侶才可以有這種行為。口交過後一星期,若發現喉嚨怪怪的、好像都有痰,甚至口腔內出現一些傷口,他表示這時就要思考是否因幫對方服務而被傳染性病的可能。口交到底會不會傳染性病?儘管口交十分普遍,性伴侶通常不認為它是傳染性病的管道之一,年輕成人尤其如此,這還成為他們選擇口交的原因。事實上,口交不僅會傳染性病,口交也會傳染口腔人類乳突病毒,罹患咽喉淋病的人也可能將此病的病菌傳染給性伴侶。男性口腔HPV多 疑來自口交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研究指出,如果一個男人跟六個以上的女人有口交史,則他得到喉癌的機率超過一般人7.6倍;若男性口水唾液或喉嚨測得人類乳突病毒(HPV)第16型,則此人得到喉癌的機率為一般人的32倍。另外一份發表在《美國醫學會期刊》的調查,發現男性口腔中的HPV病毒比女性來得多,很可能與口交行為有關,而親吻與一般接觸並不會感染。口交可能傳染的疾病還包括披衣菌感染、梅毒、淋病、皰疹。雖然比起陰道和肛門性交,口交感染上述疾病以及愛滋病毒等其他疾病的風險確實較低一些,不過研究人員不願將兩者之間的差異加以量化,原因是其中的變數實在太多。自保之道 戴套減少性伴侶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的性病部門指出,一些特定狀況會提高口腔傳染的可能性,包括牙齦出血、牙齦疾病,或不講究口腔衛生。此外,口內有瘡或生殖器長瘡也會提高傳染。一個染病的性伴侶,他的預射精液都可能傳染疾病。降低風險的方法包括戴套、減少性伴侶人數,若是你在建議接種的年齡層中,最好接種人類乳突病毒與B型肝炎疫苗。當然,禁欲也是有效方法。
-
2022-11-18 醫聲.醫聲要聞
專題|超級細菌逼近 臨床缺抗生素彈藥 醫療支出年增10億元
免疫負債上門,好發於秋冬的呼吸道融合病毒(RSV)大爆發,台大醫院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暨台大感染症醫學會前理事長黃立民表示,新冠防疫措施鬆綁後,沒有受過免疫訓練的兒童們感染病例暴增,小病患擠在急診,門診肺炎的病患也住不進醫院,病房都已爆滿。繼發性感染也在蠢蠢欲動,突顯出長期以來抗生素選項的貧乏,增加治療難度。世界衛生組織(WHO)訂定每年11月18日到24日為世界抗生素認知宣傳周(World Antibiotic Awareness Week,WAAW)強調謹慎對待抗生素,呼籲展開跨部門合作,包含加強衛生設施、農場和食品行業相關場所的感染預防和控制;確保清潔飲用水、環境衛生及個人衛生以及疫苗的可及性;在食品和農業生產中推行最佳作法;盡量減少污染,確保妥善管理廢棄物和環境衛生。呼應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每個國家應有各自的抗生素使用監測系統,國家衛生研究院自1998年建立台灣微生物抗藥性監測計畫(TSAR),國衛院感染與疫苗研究所副研究員郭書辰表示,根據長年追蹤發現,國內抗藥性細菌比例趨勢明顯上升,導致每年醫療支出增加10億元,增加5萬住院人日,死亡率也提高1.66倍。鮑氏不動桿菌抗藥性達九成 幾乎無藥可用郭書辰指出,目前最令醫界頭痛的細菌,是引發菌血症、泌尿道及皮膚感染的鮑氏不動桿菌,對後線碳青黴烯類抗生素的抗藥性已近九成,臨床上可使用的藥物寥寥無幾,嚴重影響病人預後。造成傷口感染、肺炎或骨髓炎的金黃色葡萄球菌則對甲氧苯青黴素有五成的抗藥性,其餘還有腸球菌、綠膿桿菌、腸桿菌科等棘手細菌,造成臨床極大壓力。抗生素是對付細菌感染最有效的武器,幾乎不可避免產生抗藥性,若病人感染具全抗藥性細菌,恐面臨無藥可用的困境。黃立民曾接治一名奮力抗癌的病童,因中央靜脈導管切口反覆感染,「皮膚上好殺的細菌都殺光了,留下最難對付的全抗細菌。」臨床上完全無抗生素可用,只能從一天注射四次抗生素,變成24小時打點滴,以維持體內抗生素濃度,奮鬥了數周後,病童最終仍因敗血症過世。抗藥性前哨戰:避免感染、慎用抗生素疾管署長周志浩說,抗藥性問題首重避免感染,導致細菌在人體突變產生抗藥性,最好的方法是做好防護措施,經歷過SARS、新冠疫情後,民眾勤洗手、接種疫苗、戴口罩的比例上升,有效減少微生物感染。醫院因多人聚集、病人身體弱,容易成為細菌繁殖、變種的溫床,郭書辰說,經過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洗禮,國內十分重視感染管制,不僅遵循疾管署訂定的品質指標,各醫療院所也增加感染科醫師。若因預防或治療細菌感染,也須妥善使用抗生素。周志浩說,很多醫院規定處方某些抗生素時,須經感染科醫師評估,確保使用的必須性及正確性,「若不能對症下藥,容易培養出抗藥性細菌。」他以結核病為例,指出若抗生素處方不當,或病人沒有服用確實,將產生多重抗藥性結核病,治療時間從6個月延長至2年,花費也從11萬增加到200萬,「個人和社會都要付出很沈重的代價。」健保署長李伯璋也表示,為避免醫師重複開立抗生素,健保署先以雲端藥歷共享機制、診間重複處方提示,方便醫師掌握病患用藥史,開藥後,健保署藉由大數據定期監測處方箋內容,精準審查不符規定的異常案件,讓抗生素使用回歸合理範圍。疾管署將推感控認證 醫籲加收感控成本目前給付規定需使用第一線抗生素72小時,使臨床感染醫師們呼籲,抗生素降階使用可以減緩抗藥性發生,當病患發生感染會先投予廣效抗生素,檢測出對應細菌時,再改用窄效抗生素,並將多重用藥改為單一藥物。李伯璋則認為,合理使用是控管抗藥性的關鍵,相關醫學會應整理共識,儘快提出治療指引,以利後續討論。有鑒於每個醫院感染控制水準不一,周志浩表示,疾管署實施感染管制與抗生素管理卓越計畫,透過母雞帶小雞的概念,由醫學中心建立制度典範,邀請中小型醫療院所參加訓練、輔導及稽核,藉此提升感染管制與抗生素抗藥性管理品質。他也透露,疾管署正考慮對於感染控制和抗生素管理良好的醫療院所給予認證,不僅鼓勵醫療院所,亦讓民眾知曉在哪間醫療院所感染到抗藥性細菌的機會低,選擇時更放心。感染管控成本是由醫院吸收,縱然感染科醫師在疫情期間大力協助防疫,感染科卻是前景黯淡,今年全國竟只有二十名醫學生選擇感染科。黃立民建議,比照韓國對中東呼吸綜合症(MERS)病患加收感染管控成本,「每人只加收十幾二十元,對整個醫院感染管控會有大幫助。」對決超級細菌 抗生素球路要多變台灣輝瑞總裁葉素秋提到抗藥性議題格外感慨,「我的爸爸就是因為多重抗藥性而辭世。」她以棒球比喻細菌與抗生素的對抗,她說,抗生素對付細菌的球路若沒有任何變化,球路將被細菌摸透,因此解決抗藥性的問題,變化多端的球路是必須的,彰顯抗生素多樣性的必要。根據統計,1950年代是抗生素研發的黃金年代,共有9種新機制抗生素問世,但1987年後,新藥運作機制與老藥大同小異,進入千禧年連改良老藥也沒有,導致細菌快速跟上改良速度,「現在抗生素使用一年就會出現抗藥性,10年後大部分抗生素效果明顯衰退。」近幾年,美國核可的9種抗生素,台灣僅引進其中2種,影響細菌性肺炎、成人複雜性腹腔內感染、囊狀纖維化等感染的治療。郭書辰分析,細菌感染不似高血壓、糖尿病終身使用同一種藥,須不斷換新藥,也不比癌症、免疫使用藥物人數多且久,加上抗生素的研發耗時又花錢,臨床用藥時間卻僅一到二周,新藥上市也會保留其作為後線使用,待專利期一過,學名藥上市競爭,因抗生素藥物的特殊生態,將導致藥廠不願研發新藥,逐漸造成抗生素新藥貧乏。不堪舊藥賠本賣 藥廠退出台灣市場另一方面,如何留住既有抗生素也是考驗。第一個被發現的抗生素盤尼西林,因廣泛使用而產生抗藥性,臨床僅剩治療梅毒的價值,再加上不堪健保價格連年調降,成本不敷進口,早已悄悄地退出台灣市場。1940年世界第一種抗生素便是輝瑞所研製,從研發到量產,幫助所有人都能使用,葉素秋說,輝瑞藥廠秉持使命至今,從未放棄研發抗生素。因抗生素研製的「無利可圖」,全世界的大型藥廠紛紛退出抗生素市場,突顯出鼓勵抗生素多樣性的層層困境。「藥廠再不採取行動,未來將無藥可醫。」葉素秋說,據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調查,1960年至2000年間,足足40年沒有任何新型抗生素問世;投入抗生素研發的藥廠,從1990年代的18家到2016年僅剩6家,少了三分之二。葉素秋說,抗生素必須要維持多樣性,才能幫助臨床醫師有多種武器可使用,故輝瑞積極「保住」15種生產的抗生素於台灣市場,「只要工廠願意供貨,就算在台灣賠錢,輝瑞也會保住抗生素的數目,因為這些藥物至少能拯救100多萬人的性命。」保障抗生素價格 新、舊藥缺一不可抗生素舊藥會逐年降低健保給付,黃立民認為,舊有抗生素應該保證價格,「不要砍太狠」,否則在管銷成本壓力下,藥廠不願在台灣上市,國內的抗生素藥物選項將越來越少。為了保持球路變化,葉素秋也指出,新抗生素好用,舊抗生素有最多的臨床經驗,「武器愈多,勝算愈大。」期望藉由新藥、舊藥輪番上陣,有效控制抗藥性。由於抗生素濫用將大幅增加抗藥性發生機率,葉素秋說,輝瑞除了持續研發抗生素外,也推廣抗生素的正確使用,繼續與相關醫學會合作,十二年間幫忙訓練三千多位醫師,推廣對抗藥性的認知。 鼓勵抗生素多樣性 健保參考國際核價面對感染病患的臨床需求,以及抗生素抗藥性管控的拉鋸,健保署透過鼓勵與管制措施雙管齊下,以維持國內抗生素藥物多樣性。李伯璋表示,過去新抗生素會參考舊抗生素價格,也就是以療程劑量比例法進行核價,但抗生素屬於老藥,過了專利期後,價格偏低,若新藥核價再依此為基準,將無法反應新藥價值,也不利新藥研發,故現在改參考國際藥價進行核價。「我們希望讓國內研發的藥品更具競爭力,能在國內、外取得好價錢。」李伯璋補充,經過初步計算後,若該藥在國內進行一定規模的臨床實驗,並進行藥物經濟學研究,最高可加算百分之十的健保核價;如果比核價參考品的療效更好、安全性高、更方便、研發兒童製劑,最高可加算百分之十五的健保核價。憂步上盤尼西林後塵 2策略留舊藥 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科長連恆榮指出,對於具有不可替代性,但因匯率或成本變動而不敷成本,影響民眾用藥權益的抗生素,衛福部有對應的藥價調升機制,廠商可以依照支付標準第三十五條,提出調高健保支付價格的建議,並進入健保藥物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擬訂會議討論。健保在調整已給付藥品的價格時,除了參考市場交易價格,亦會考量藥品的合理成本,保留一定比例不予調整,並且給予下限價格和整體調幅的保障,以確保民眾用藥品質及合理定價。跨部門合作 監測醫療、畜牧、食品抗藥性除了醫療用抗生素,畜牧用抗生素也是世界衛生組織關注的焦點之一。周志浩說,有時獸醫、農畜業會使用抗生素治療、預防疾病,或促進動物生長,因此疾管署跟農委會合作,推廣無抗飼養,研發非抗生素之飼料添加物、抗生素代替物質與動物疫苗,並推動合理使用抗生素及管制動物用抗生素販售量措施。目前國家衛生研究院針對醫院及社區、農委會針對動物、食藥署針對食品進行抗生素與抗藥性監測,「台灣比起其他國家算不錯。」周志浩說明,疾管署要求各醫院回報監測資料,並回饋其在相似等級醫院的排名,也會安排醫院評鑑、感染查核等,時時掌握抗藥性現況。根據健保署品質監測結果趨勢,2017年到2021的門診抗生素使用率,從10.03%下降至9.52%,其中常用抗生素喹諾酮及氨基糖苷類抗生素於基層診所的使用率,也由0.82%下降至0.58%,顯示整體門診抗生素使用獲得良好控制。在手術過程中不容易遭到感染的單純疝氣、甲狀腺手術、乳房切除手術等,原則上免用抗生素,但是近兩年此類清淨手術術後使用抗生素,超過三天的比例上升不少,李伯璋推測,應該與新冠疫情有關,因疫情導致非急迫性清淨手術案件減少,急迫性清淨手術案例比例就顯得上升。此外,葉素秋表示,全球已是地球村,不只病毒會跨國傳播,細菌也不會只在單一國家發生抗藥性,所以輝瑞二〇〇四年推出的「擎天神即時監測系統」,是這場細菌與人類的保衛戰中的利器。系統名字取自希臘扛宇宙重責的神話人物,其串連全球七十多國大型醫療院所,彙整菌株抗藥性消長情形,若監測到抗藥性趨勢,將能提早示警,讓台灣預先做準備。對於今年抗生素認知宣導週,世界衛生組織呼籲展開跨部門合作,周志浩表示,「全球都在面臨抗藥性問題的挑戰,重點是如何落實。」期望能透過醫院、藥局、畜牧業、藥廠各方努力,加速研發新抗生素、減少感染、謹慎使用抗生素、監測抗藥性趨勢,以保障病人安全。
-
2022-10-18 失智.大腦健康
瓊瑤MRI檢查自認沒失智 醫曝3程序「不是做MRI就沒事」
84歲的知名言情小說作家瓊瑤,日前透露自己擔心失智症,引發書迷擔心,她17日在臉書透露,今年5月27日鼓起勇氣去台北仁愛醫院,做最完整的檢查,也做了MRI(磁振造影檢查),結果出爐「我沒有失智症,也沒有失憶症」。醫師指出,失智症是臨床表現,因出現記憶力不好而影響到日常生活,需透過簡易認知功能評估等,若有異常,需再透過血液檢查,最後才是影像檢查,不是做完MRI就等於沒事。亞東紀念醫院神經醫學部失智中心主任甄瑞興表示,失智症需透過功能性診斷,按照國際標準流程,若記憶力出現問題,會先做簡單記憶評估,看短程記憶有無問題,若有異常,會接著做抽血血液檢查,查看有無甲狀腺功能過低、微量B12缺乏症候群,或有無肝功能、腎功能問題、有無梅毒感染過,不過慢性肝病、慢性腎臟病人,功能本來就比較差一點,血液檢查後,最後才是影像檢查。甄瑞興指出,MRI或電腦斷層等影像檢查,可用於確診失智症後,鑑別診斷是哪一種類型的失智症,包括血管型失智症、阿茲海默症等,也可以排除其他疾病可能性,包括水腦症、長腦瘤、中風或腦部萎縮等。不過單純的影像檢查,無法用來判定是否失智症,且有些早期失智症患者,因平時多用腦,功能下降較緩慢,MRI影像檢查並沒有呈現萎縮,會誤認是正常,這時通常會進一步確認,是否有類澱粉沈澱。雖然年齡越高好發失智症比例也增加,甄瑞興提醒,80歲族群發生失智症比例約2成、90歲族群發生率則為33.3%,不一定年老就會得失智症,但若出現記憶力不好、短期記憶較差者,懷疑失智者可以尋求醫療評估,確認是否罹患失智症。瓊瑤至仁愛醫院做檢查,相信前面應有做過認知評估、血液檢查,最後才安排MRI檢查。且,電腦斷層檢查便宜又快速,也可用來確診失智,除非影像看不清楚才會做MRI檢查。
-
2022-08-18 焦點.元氣新聞
柬埔寨詐騙驚傳活摘器官,你了解什麼是人體器官保存庫嗎?
柬埔寨詐騙台人案件頻傳,不少民眾在飛至當地後頓時變成「豬仔」,飽受凌虐、性侵,甚至慘遭活摘器官,客死異鄉。其實,為了救人,台灣不少大型醫院均設置「人體器官保存庫」,妥善存放捐贈者的器官,遺愛人間。 食藥署指出,當醫院或企業執行人體器官(含人體組織、細胞)及其衍生物之處理或保存時,應依人體器官保存庫管理辦法,申請設置人體器官保存庫,以供異體移植使用。舉例來說,八仙塵暴事件中,眾多傷患接受皮膚移植,主要使用來自荷蘭的皮膚組織。再者,不少眼角膜移植個案則是使用來自美國的眼角膜,而這些器官組織均需放置在各醫院的「人體器官保存庫」。依照相關規定,醫療機構、研究機構以移植為目的,從事執行人體器官(含人體組織、細胞)及其衍生物之處理或保存,需依法申請設置「人體器官保存庫」。「人體器官保存庫」儲存17類器官目前衛生福利部核准保「人體器官保存庫」儲存17類器官,包括,硬骨、眼角膜、皮膚、心血管庫等。以硬骨來說,陳老師手臂疼痛,無法高舉,原以為是五十肩等職業病,檢查發現為纖維瘤,症狀嚴重,已侵蝕到骨頭。經醫師評估後,決定使用「保存庫」提供的硬骨碎片作為填充物。術後恢復狀況良好,3個月後回診時,檢查結果顯示,移植的硬骨碎片與陳老師骨頭成功融合,順利解決了肩膀卡卡的困擾。食藥署表示,硬骨碎片來源為病人在膝關節或髖關節置換手術後所摘除的組織,經過同意後,將此組織做為製作硬骨碎片的材料。但作為材料之前,需通過醫學主管評估,確認捐贈者沒有受到人類免疫缺乏病毒、B型肝炎病毒、C型肝炎病毒及梅毒螺旋菌的感染。隨後再以機械或人工的方式,將硬骨組織絞成約1公分大小的碎片,進行包裝及滅菌。而每一包骨碎片都有專屬編號,用以追溯並保障受贈者的安全。每一個步驟都需品質主管確認簽名後才能入庫,所有操作都在嚴格管控的環境下進行,且執行場所必須經食藥署依照人體器官、組織及細胞優良操作規範查核通過。(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振興醫院院長魏崢 國內開心手術第一人 邏輯正確,決定手術成敗 。心臟內科、神經內科、耳鼻喉科,頭暈,到底應該看哪一科才正確?
-
2022-07-23 醫療.懷孕育兒
我為什麼不能懷孕?專家分析4大不孕原因,女性與男性生育力檢查一次看懂
什麼是不孕?不孕的定義通常是指夫妻在沒有避孕的情況下,經過一年依然沒有懷孕,就稱為不孕症。不孕症並不代表不能懷孕,只是比較不容易懷孕,有時候懷孕是機率的問題,不孕的夫婦多數仍然有機會自然懷孕,但是如果想懷孕且經過一年沒能順利懷孕,就需要進一步檢查,女性如果超過 35 歲,更要積極檢查及治療。女生每個月來一次月經,每次月經週期有可能是懷孕的機會,不孕不是只有女性的問題,夫妻雙方都有責任,因此不孕的檢查男女雙方都需要做。人類懷孕的過程是由先生的精子進入太太的體內孕育出一個新生兒,由媽媽的子宮產出,這整個過程有無數關鍵的步驟,只要有一個地方出了問題就會導致懷孕失敗。【延伸閱讀:凍卵年紀幾歲前較適合?男生可凍精嗎?「凍卵/捐卵、凍精/捐精」你不可不知的資訊一次看懂!】不孕的原因不孕的原因也有很多,以下簡單分為四類來說明:(一) 女性因素1. 排卵功能異常及荷爾蒙失調。2. 子宮頸黏液分泌異常,使精子無法順利進入子宮腔內。3. 子宮腔結構異常,子宮內膜沾黏或功能異常。4. 輸卵管因發炎或感染(感染一定發炎、發炎不一定有感染)造成沾黏或阻塞。5. 腹腔內因素(如子宮內膜異位症,或骨盆腔、卵巢、輸卵管感染沾黏)。(二) 男性因素 1. 精液異常:精子數目減少、型態異常或活動力減弱。2. 睪丸製造精子障礙:有先天性異常、染色體異常、荷爾蒙異常、感染性疾病、精索靜脈曲張、慢性疾病、外傷、環境毒素、睪丸腫瘤、藥物影響等病因。3. 精子運輸系統異常:包括先天性無輸精管症或後天輸精管阻塞。4. 性功能障礙:如陽萎、早洩或無法射精、尿道下裂等。(三) 混合因素即男女雙方皆有一些問題。(四) 不明原因不孕夫妻在接受一定範圍的檢查評估後,仍然找不到特定病因,則可歸類為不明原因的不孕,亦即用現有醫學技術無法輕易診斷的不孕症。找不到原因,並非代表正常。高齡婦女生育能力下降的情況一般也驗不出來,因此 35 歲以上的婦女即使找不到原因,也應積極面對不孕問題。不明原因的不孕症,多數病例經過適當治療仍可成功受孕。不孕的檢查懷孕關鍵的部分就是精子、卵子、及子宮,想懷孕的夫妻要知道為什麼不孕,當然就是圍繞這些問題檢查;精子的部分就是檢查男生的精液,看看精子的數量、活動力、和型態。卵子的部分就是要檢查卵巢的功能、排卵的狀況,這可以經由問診及抽血檢查 AMH 值,而子宮檢查比較複雜,要檢查輸卵管是否正常、子宮有沒有肌瘤、子宮內膜是否異常,因此需要影像學方面包含超音波、子宮鏡、及輸卵管攝影等檢查。另外對於感染、免疫、或者基因染色體等,也在不孕的問題扮演重要角色,可以依照每對夫妻的狀況分析建議做進一步的檢查。女性生育力檢查雖然造成不孕的原因很多,但許多不孕症的檢查可能費用很高或重要性不顯著,因此在臨床上通常會選擇部分較重要的檢驗做為第一線檢查,再依據檢查結果,決定直接進入治療或做進一步檢驗,最基本的檢驗有:1. 詳細的婦產科病史、月經與排卵狀況、同房情況、生育能力及不孕治療的紀錄。2. 理學檢查:子宮、陰道、子宮頸及生殖器官之檢查。3. 超音波檢查:子宮形態、子宮內膜檢查、子宮肌瘤、卵巢及排卵檢查,近來超音波除了用於檢查外,陰道取卵、植入時對子宮的觀察都很有幫助。4. 卵巢功能的檢查:卵巢卵子儲備的判斷不只是女性生育能力的指標,在誘導排卵中對藥物的種類,劑量與給藥時機都與卵巢反應有關係。 許多檢驗卵巢卵子儲備量是提供不孕治療的第一步訊息,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是月經期間利用超音波檢查卵巢內有腔濾泡數目(Antral Follicle Counts; 簡稱 AFC)及抽血檢驗抗穆勒氏賀爾蒙(Anti-Mullerian Hormone)。5. 子宮鏡(Hysteroscopy)檢查:子宮鏡的檢查是利用內視鏡經由陰道經過子宮頸進入子宮腔來探索子宮內的情況,可以看到子宮內是否有子宮內瘜肉,子宮肌瘤,或者子宮內膜沾黏等病灶,目前利用軟式子宮鏡可以不需要麻醉在門診直接施行,如果需要手術可以另外安排。6. 感染:梅毒、AIDS 與肝炎要事先檢查,而披衣菌與淋病是最常見的性傳染病。披衣菌在臨床上可能無症狀也可能急性骨盆腔發炎。披衣菌感染會造成慢性子宮內膜發炎,因而降低受孕率也會提高流產率,因此披衣菌的診斷在不孕症中特別被重視。披衣菌的診斷除了傳統用培養的方式檢查外,現在可利用子宮頸及尿道的樣本做檢查,最近還有用尿液來檢查。7. 子宮及輸卵管攝影術(HSG):月經結束後排卵前,將顯影劑注入子宮,利用 X 光放射線攝影,檢查輸卵管的通透性及子宮腔的完整性,並檢查是否有子宮的先天異常。8. 排卵的檢查:利用 LH 的試劑、基礎體溫、子宮頸黏液、黃體素、子宮內膜切片、超音波追蹤等方式來檢驗排卵的狀況。9. 荷爾蒙檢查:AMH、FSH、LH、泌乳激素、TSH、甲狀腺功能。10. 免疫學的檢查:對於女性血清中抗精子抗體的檢查,或檢驗子宮頸黏液與精子的抗體。曾有報告指出,有 29% 的重複性流產有自體免疫的問題。11. 同房後試驗(PCT,Postcoital test):禁慾 2 天,排卵前盡量接近排卵時檢查,檢查前夜與丈夫同房,子宮頸黏液必須在性行為後 9-24 小時檢查。觀察其量、形狀及粘液粘性(spinnbarkeit),並在高倍鏡下觀察可動精子。12. 腹腔鏡(Laparoscopy)檢查:以腹腔鏡進入觀察子宮、輸卵管、卵巢,並同時以藥劑打入子宮,觀察輸卵管的通透性,並觀察腹腔是否有沾黏,是否有子宮內膜異位。【延伸閱讀:如何提高人工生殖的成功率?專家告訴你高懷孕率的密技】男性生育力檢查不孕的檢查,男女都一樣重要,然而與女性相較,男性的檢查單純許多,除了基本理學檢查外,大多數的男性都可以透過精液檢查來判斷生育能力。男性不孕則以不明原因的精子數量不足為主,有部分可能因為陰囊靜脈曲張、感染、服用藥物或物理性傷害,部分可能是先天的缺陷。男生的生育能力雖然也會隨著年齡增加而下降,但是下降的程度不如女性明顯,因此經常可以看到,50 歲以後的男性依然很容易可以當爸爸。男性不孕問題,大部分可處理近年來生殖技術進步,即便射精後沒有精子,只要睪丸仍在製造精子,經由睪丸取精再利用單一精蟲顯微注射的方式,依然可以達成受精懷孕的目的。因此男性不孕的問題除非完全沒有製造精子,否則大部分都可以處理。如果要能正常受孕,在男性的評估項目,包含基本精液檢查、精子染色體、精子功能、精液射出功能,男性不孕的診斷,絕大多數都是經由精液檢查發現不正常。檢查項目繁瑣,就不在這裡贅述。我們有許多位被判無精症的男性,藉由手術,在副睪或睪丸找到精子,最後懷孕成功的案例。所以,男性的不孕問題處理起來簡單,大致可獲得解決! ※本文摘自時報出版《輕鬆自在.凍齡懷孕:想孕、不孕、懷孕》
-
2022-06-26 醫療.感染科
醫貼病例報告若得猴痘超痛…肛門、陰莖潰瘍 排便、睡覺都有問題
台灣24日出現首例猴痘確診個案,成為新加坡、韓國後,亞洲第3個出現猴痘病例國家,北市聯醫中興院區醫師姜冠宇指出,猴痘患者除長皮疹,還會出現肛門周圍及陰莖潰瘍、直腸疼痛等症狀,其中,直腸疼痛會痛到無法肛門指診、坐下,甚至連排便、睡覺都有問題,建議高風險接觸者使用牛痘或天花猴痘預防接種。姜冠宇表示,根據「新英格蘭醫學雜誌期刊」15日發表最新一篇猴痘患者診治經過的病例報告指出,一名美國麻州31歲有梅毒病史的男性,因伴侶關係持續有HIV預防治療,住院前9天出現「肛門周圍和陰莖的潰瘍、惡臭分泌物、直腸疼痛及皮疹」,其中直腸疼痛,是痛到無法坐下,也影響睡眠排便。姜冠宇表示,一開始在診所盤尼西林G和valcyclovir治療並沒有效果,隨後出現發燒、畏寒、發汗,四肢也長出散發性水皰病變,充滿透明液體且周圍有紅斑,男子最終受不了去大型醫院感染科門診就醫。該個案住院隔離治療後,第9天病灶結痂脫落、上皮再生,不具感染性而出院,病程約為18天。姜冠宇說,針對猴痘確診診,醫療人員的防護建議為,穿戴長袍、手套、護目鏡和N95口罩、病人為單人病房、確診者應保持隔離,直到所有皮膚損傷消失並長出新的皮膚層,包含粘膜。感染猴痘病毒者被認為在出現症狀時就具有傳染性,病毒通過直接接觸(接觸體液或猴痘病灶)或間接接觸(接觸衣服或床上用品等汙染物)進入皮膚或黏膜破裂處;另該病毒也可在長時間面對面接觸後的呼吸道飛沫傳播,在流行區及非流行區都紀錄了家庭傳播,醫院內傳播則為少見。姜冠宇表示,在持續約7至14天的潛伏期內,猴痘病毒最初會在感染部位大量複製,隨後擴散到局部淋巴結,並引起病毒血症,之後會出現以發燒、頭痛和淋巴結腫大為特徵的前驅疾病;淋巴結病的存在可以區分猴痘和天花,但「並非所有患者都報告有發燒」。姜冠宇指出,除了PCR外,血清也可以驗出猴痘IgM,猴痘病毒有兩個不同的分支,剛果盆地進化支在中非流行,與高達11%的病死率有關,西非分支相對不太嚴重,病死率< 3%。猴痘確診後,治療選擇有2款抗病毒藥,以及痘苗免疫球蛋白靜脈注射,病人在住院後第9天,病灶全部結痂脫落,上皮再生充分。姜冠宇說,任何接觸者在接觸後21天內,應監測所有接觸者的症狀,包含發燒、畏寒、淋巴結腫大和皮疹,「高風險接觸者,使用牛痘預防接種、或天花猴痘預防接種,共兩款選擇其一進行暴露後預防」,對於中等風險的接觸者也可以考慮。
-
2022-06-24 醫療.感染科
猴痘列第2類法定傳染病 須24小時內通報
猴痘疫情正從歐美蔓延至亞洲,新加坡、南韓已出現疑似案例;衛福部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說,台灣上周有一例疑似案例,但已排除,目前尚無確診案例。疾管署昨則公告猴痘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屬「中等危害風險」,根據第二類規定,如發現疑似病例須在廿四小時內通報。猴痘是種「人畜共通疾病」,與天花病毒同屬,臨床症狀也類似,但傳染力較弱,嚴重度較輕微。傳染途徑為直接接觸、食用感染動物或是密切接觸到猴痘感染者。通報條件為患者出現皮膚病灶如皮疹、斑疹、斑丘疹、水泡、膿疱等,或有任一下列症狀,包括發燒大於等於卅八度、畏寒、寒顫、出汗、頭痛、肌肉痛、背痛、關節痛、淋巴腺腫大,或已排除水痘、帶狀皰疹,腸病毒、淋病、梅毒、軟性下疳等常見發疹性疾病。猴痘過去多發生於西部及中部非洲地區,其他國家偶發零星境外移入病例。但今年與以往不同,目前全球出現病例國家已增至四十七國,逾三千人感染,且鄰近新加坡與南韓亦於近日各通報一例確診病例。
-
2022-06-23 焦點.元氣新聞
憂猴痘來襲…疾管署公告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 24小時內需通報
猴痘疫情正從歐美蔓延至亞洲,新加坡、南韓也都出現疑似案例。疾病管制署副署長莊人祥昨表示,猴痘已公告列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根據第二類法定傳染病的規定,如發現疑似病例必須在24小時內通報。根據疾管署外網公告,符合臨床條件或檢驗條件就需要通報。臨床條件為需同時具下列條件,包括皮膚病灶如皮疹、斑疹、斑丘疹、水泡、膿疱等,或具有任一下列症狀,包括發燒大於等於38度、畏寒、寒顫、出汗、頭痛、肌肉痛、背痛、關節痛、淋巴腺腫大或已排除水痘、帶狀皰疹,腸病毒、淋病、梅毒、軟性下疳等常見發疹性疾病的診斷。檢驗條件則為具有下列任一個條件,包括臨床檢體分離並鑑定出猴痘病毒或臨床檢體猴痘病毒分子生物學核酸檢測或定序為陽性。
-
2022-06-15 醫療.感染科
猴痘患者精液發現病毒 科學家:性行為可能傳播
科學家今天表示,在義大利少數猴痘病患的精液中偵測到病毒片段,讓科學家懷疑該疾病可能經由性行為傳播。路透社報導,猴痘病毒被認為是透過密切接觸感染者的呼吸道分泌物或皮膚病變而傳播。許多確診的猴痘病例都是和性伴侶有過這類親密接觸。然而其他性傳播疾病,像是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HIV/AIDS),披衣菌和梅毒則被認為是由病原體藉由精液、陰道分泌物或其他體液傳播。羅馬的斯帕蘭扎尼研究所(Spallanzani Institute)研究人員在6月2日一份報告中,提出在4名病患的精液中發現猴痘病毒的證據。斯帕蘭扎尼研究所是一所醫院暨傳染病研究單位。此後,研究人員又在該醫院7名病患的其中6人精液中發現病毒遺傳物質。一名患者的精液樣本經實驗室檢驗顯示,裡面發現的病毒能夠感染他人並複製。研究所所長維亞(Francesco Vaia)告訴路透社,已提出準備發表的這些數據,並非足夠證據證明病毒的生物學特徵已經改變,以致傳播方式已經進化。他說:「但…從精液中檢測出具傳染力病毒,的確強力支持性行為是該病毒傳播方式的假說。」維亞表示,已通知世界衛生組織(WHO)這項最新發現。不過世衛尚未發表回應。自5月初以來,全球約30國已通報超過1300例猴痘病例,主要是在歐洲。大多數確診病例曾發生男男性行為。
-
2022-05-19 失智.新手照顧
失智症是什麼?日常警訊、如何預防都看這一篇
「最近總是忘東忘西,還非常容易恍神」、「記得臉卻叫不出名字,只能說出那個誰」、「情緒好像陰晴不定甚至出現憂鬱的情形」、「變得不愛出門,且活動力降低」當自己或家人出現異常行為或症狀時,一定會懷疑是否罹患了某項疾病,上網搜尋相關知識,卻出現失智症、腦霧等關鍵字,究竟什麼是失智症?與腦霧又有何差別呢?失智症是一群症狀的組合,它的症狀不單純只有記憶力減退,還與許多疾病有著相同、類似的症狀,並且容易令人混淆。然而除疾病本身,照顧者還會在平均8-10年的病程當中,面臨照護、身心壓力、經濟等問題,那麼遇到這些問題時該怎麼辦呢?從認識失智症、日常照顧技巧、資源使用,到與新冠肺炎、腦霧的關聯,以下分成15個重點帶你循序漸進找到解答。👇點擊下方可以直接前往想看的內容👇➡️什麼是失智症?➡️失智症可以預防嗎?➡️預警可能是失智症的10大症狀?➡️為什麼會罹患失智症?➡️哪些人是失智症高風險群?➡️年輕人也會罹患失智症嗎?➡️失智症該看哪一科?➡️確診失智症後,可能出現哪些症狀?➡️這些疾病像極了失智?➡️失智症的治療方式是什麼?➡️失智症可以延緩嗎?➡️常見的照護問題有哪些?➡️失智症照顧有資源可以用嗎?➡️新冠肺炎會引發失智症嗎?➡️出現「腦霧」就是失智了嗎?什麼是失智症?失智症不是單一項疾病,而是一群症狀的組合,大腦功能漸進退化並好發於老年人,但退化的速度不一定,且非一些民眾誤解的正常老化現象。初期最明顯的為記憶力衰退,特別是記不住日常、最近且立即的事物,其他像是語言、算術、空間感、時間概念、抽象思考、社交能力、判斷力等也會出現障礙,產生異常行為,過去熟悉的工作無法勝任,嚴重影響日常起居,伴隨這些行為的心態很可能變得疑心病重、被害妄想、憂鬱、焦慮、容易與他人起衝突。 失智症可以預防嗎?失智症是可以預防的。隨著研究的進展,我們逐漸瞭解有助於預防或延緩失智症的因子,因此更應積極地在生活中增加大腦保護因子(趨吉)如多動腦、多運動、均衡飲食、多社會互動、維持健康體重;同時減少危險因子(避凶),如預防三高、避免頭部外傷、不抽菸、遠離憂鬱,以降低罹患失智症的風險。而世界衛生組織(WHO)新公布降低認知缺損與失智風險的12個面向中, 還包括多運動、不吸菸、營養均衡、少喝酒、認知促進、社交互動、體重管理、高血壓管理、高血糖管理、高血脂管理、不憂鬱、聽力喪失管理等方法,也是從「從生活型態介入」預防失智的最有效的方式,研究還發現,可以透過「調整生活型態」降低四成的失智風險。想要調整生活型態,可以從以下幾個面向著手:●運動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對預防失智有幫助,因為運動可以刺激腦部分泌神經營養因子(BDNF),其中又以能促進心跳率上升的「有氧運動」幫助最大,而以養成肌肉為目的的重訓,幫助就比較有限。就算沒有刻意運動,平時如果養成正確的「走路習慣」,也能減低認知功能衰退的風險。日本一份研究顯示,步伐小的人,在未來很容易出現認知功能衰退,而步伐大的人,認知功能則不易衰退,而且風險差異很明顯,居然高達3.39倍!接著來了解一下,大步走路的好處:(1)刺激神經迴路:大步走路能夠刺激腦與腳之間的神經傳導。除了腦通往腳的運動指令之外,腳回報腦的資訊交換也會變得活絡,有助於活化腦。(2)找回肌肉的活力:能夠更加頻繁地使用平常沒在用的肌肉。尤其是大腿與小腿的肌肉、背脊與腳相連的肌肉等,這些大肌群都可以活動到。(3)提升心肺功能:大步走路拉高了運動強度,使血液循環更好,也增加了進入肺臟的空氣量。營養和氧氣也能夠送到身體每個角落的細胞上。(4)使血管有彈性:利用肌肉的收縮與伸展,刺激肌肉包夾的血管,藉此增加血管的彈性。(5)使心情正面積極:大步走路,背部自然就會挺直,視線也會自然抬高。這樣的姿勢改變,能夠給人年輕有活力的印象,使人心情轉好,變得積極正向。●飲食飲食也能有效預防失智,很多人應該都聽過「地中海飲食」,這類飲食強調多攝取堅果、深綠蔬菜和魚類,其中堅果的油脂相較於動物性油脂來說,對心血管的健康是比較好的。還有一種是「麥德飲食」,它是以預防失智症為目的的飲食型態,結合了「地中海飲食」和預防高血壓的「德舒飲食」的特色。具體建議為攝取10種含不飽和脂肪酸、抗氧化成分的護腦食物:全穀類、綠色蔬菜、其他種類蔬菜、雞肉、魚類、堅果、莓果、豆類、紅酒、橄欖油等。此外,紅肉、奶油、甜點、起司和速食等不健康的食物,則須限制攝取。※另外也有研究指出咖哩、薑黃素、蘑菇、多喝茶與吃魚等,都對預防失智有幫助。還有一項比較意外的防失智食物是「口香糖」,因為嚼口香糖的動作可讓海馬迴的刺激增加,活化腦部功能、防止腦部衰弱。👉延伸閱讀:防失智「10大超級護腦食物」出爐! 營養師:還有5種傷腦飲食要少碰●生活除了運動、飲食,平時生活的方式也很重要,多做一些能動腦的活動,改掉會影響身體的壞習慣,就能有效預防失智。(1)學習新事物:想預防或減緩失智,不只要「溫故」,更重要的是「知新」。因為大腦只有在學習新事物時,才會增加神經突觸間的連結。像養成閱讀、玩填字遊戲之類的習慣就很不錯,看到不認識的字也記得去查一查,讓你在吸收新知識之餘,也能訓練大腦。也可以依個人興趣,玩玩麻將、桌遊等需要動腦的遊戲,都有助腦力健康。(2)保持社交活動:多參與社交活動可以降低失智風險,在與人交談、認識新朋友的過程中,有助於增加大腦血液灌流量,降低失智發病風險。互動時也能感受到愉悅、舒適、支持等正向情緒,提升安全感、歸屬感與自信心,所以非常鼓勵長輩們平時多參與同學會、社團、宗教活動等等。如果已罹患失智症,保持社交互動也對穩定病情有幫助,而獨居的失智者,病程則惡化的比較快。(3)充分的睡眠:睡眠和失智症之間有著密切關聯,人的大腦中有個「膠淋巴系統」,就像清潔隊一樣,可以帶走腦中的代謝廢物,包括類澱粉蛋白、tau蛋白等和阿茲海默症相關的毒素。而膠淋巴系統為我們「洗腦」的時間,就是晚上睡覺時的非快速動眼睡眠時期,所以每天至少要有7個半小時的睡眠比較足夠。●五感訓練記憶是由感覺器官刺激大腦而成,活絡身體的視覺、聽覺、味覺、觸覺、嗅覺,刺激五種感官活性,享受健腦的小遊戲,健忘、失智才不會找上門。這裡推薦幾個結合了生活例行公事的小遊戲給大家:(1)五感訓練:日常生活中,我們透過眼、耳、舌、鼻、皮膚來感知外界的刺激。活動身體可以促進我們五感的活性。同時,適當的運動對預防失智和恢復認知功能也有很大的幫助。👉競速折衣服這個訓練同時要求計畫能力、手指活動能力,以及迅速執行能力等各項高度的能力。能夠順利完成較高難度的課題,除了訓練效果之外,還能獲得成就感。步驟一:檢視收進來的衣服,先思考何種順序折疊起來比較迅速,並設下完成目標時間。步驟二:照著預想的順序儘速進行,並測量是否能在時間內完成。聽覺訓練:五感之中,聽覺的衰退最容易被忽略。大多數的人會認為「輕微的重聽對生活不會有太大影響」。其實,聽力衰退是失智症的重大危險因子,因為聽力一旦衰退,與人溝通的機會會連帶大幅減少。當家人將失智的初期症狀誤解成單純的重聽時,可能延誤發現長者病情的時機。而老人家又可能因為誤會家人而迴避溝通,更會加速聽力的惡化。所以聽力衰退的嚴重性絕對不容輕忽。👉聆聽不同硬幣的聲音這個訓練要求的是辨別聲音細微差別的能力。像10元和5元之間,就只有非常細微的不同,需要相當敏銳的聽覺才能辨別。老化造成的聽力衰退會先從高音頻開始,硬幣掉落的聲音就屬於高音頻的聲音,如果聽不清楚,可以早期發現自己聽覺的衰退。步驟一:準備1元、5元、10元、50元硬幣各一個。請同伴逐一丟到桌上,試著聆聽並記住聲音的差別。步驟二:請同伴任選其中一枚丟到桌上,然後猜猜是哪一種硬幣。一人時也可以自己嘗試。(3)觸覺訓練:維持觸覺與預防失智症有什麼關係?一般來說,活動手指本身就有預防失智症的功效,而且活動手指還能鍛練腦部、活化人類最基本的功能。靈活運用手指是人類這種雙腳站立的動物特有的「高層次功能」,一旦罹患失智症,這些高層次功能會受到嚴重的傷害,所以在健康的時候鼓勵長者多多活動手指、步行走動,有助於維持這些高層次功能。👉計算發票金額大腦先理解數字的意義,再活動手指敲打計算機鍵盤,兩件事同時進行會給予大腦絕佳的刺激。若能嘗試運用非慣用手,效果更佳。※使用算盤計算訓練效果倍增,對以前習慣使用算盤的長者來說,還能發揮懷舊療法的效果。●穴位按摩中醫師也建議,平時用梳子、刮痧板或雙手手指按摩全頭頭皮、後頸部,可以促進血液循環、保養腦力。每次按摩約10至15分鐘,每天進行4次,以促進血液循環,因頭部布滿穴道,不需特別針對何種穴道進行按摩,就有提神醒腦功效。預警可能是失智症的10大症狀?若自己、家人或身邊的親友,於日常生活中出現以下10種症狀、情境,就要提高警覺、意識可能為失智症的警訊,並立即就醫確診。👉延伸閱讀:重複問題、情緒轉變、頻問你是誰...家屬從這些行為發現失智前兆失智10大警訊症狀Infogram為什麼會罹患失智症?失智症主要是因為腦細胞退化、死亡,引起腦部萎縮、大腦皮質功能喪失。造成失智症的原因很多,大致也可區分為兩類,分別為可逆性失智症、不可逆性失智症,類型如下:🧠可逆性的失智症:由特定因素所引起,因此若能加以改善這些原因,失智症狀將可望恢復,這類型的失智症可能源自:●腦部創傷:像是常壓性水腦症、因外傷造成腦震盪、腦挫傷、顱內血腫或硬腦膜、及腦部長腫瘤等。●中樞神經遭受感染:如愛滋病毒、梅毒螺旋體等,都可能侵犯大腦中樞神經,造成腦機能受損引發失智。●自體免疫疾病:如紅斑性狼瘡合併腦炎。●營養不均:缺乏葉酸、維生素B1、B2、B6、B12等營養素。●代謝失調:與甲狀腺功能低下、糖尿病、肝功能、腎功能異常有關、或體內電解質的失衡。●有毒物質的侵害:藥物中毒、酒精中毒、重金屬汙染如鋁製食器的使用等。●憂鬱症、長期壓力大引發的假性失智。🧠不可逆性的失智症:腦部因先天的老化或後天的疾病,導致持續性的大腦退化、病變,以目前的醫療僅能延緩,無法治癒,部分血管性失智症甚至有可能惡化,包括:(1)退化性失智症,如:●阿茲海默症:1906年由德國Alois Alzheimer醫師發現並命名,是最常見的失智症。阿茲海默型失智症的特性為兩種以上認知功能障礙,主要以記憶力不好,經過暗示也想不起來,但並無意識障礙,屬進行性退化;患者的腦部的海馬區會退化及萎縮,逐漸蔓延到高級皮質區,神經細胞受到破壞,腦解剖可發現腦內有異常老年斑塊及神經纖維糾結。美國前故總統雷根即罹患此症。我國失智症的種類與西方國家類似,以阿茲海默氏症為最多(約60%),其次為血管性失智症(約30%)。●額顳葉型失智症:腦部障礙以侵犯額葉及顳葉為主,特性為早期即出現人格變化,無法調整行為以致有不適切之行為反應及活動。或早期就出現語言障礙,如表達困難、命名困難等,都有進行性退化現象。●路易氏體失智症:特性為除認知功能障礙外,重複地無法解釋的跌倒、時好時壞起伏變化大、對抗精神藥物十分敏感、鮮明的視或聽幻覺、每次發作持續數周至數月。另外還有巴金森氏病、進行性上核神經麻痺症與合併其他中樞神經系統退化性之病變。(2)血管性失智症:腦中風、多發性血梗塞失智症、心衰竭引起缺氧症等。(3)嚴重創傷:拳擊性失智症、頭顱大腦傷害等。(4)特殊感染:後天免疫不全症候群、進行性多發性血腦病變等。哪些人是失智症高風險群?●六十五歲以上的高齡人士。●具有失智症家族病史的人,父母親或兄弟姊妹曾患有阿茲海默症等退化性失智症或血管性失智症,相對一般人病發的風險較高。●巴金森氏症患者,罹患失智症的風險較一般同齡者高。●罹患心血管疾病、高血壓、糖尿病、高膽固醇者,或曾有中風病史與家族史的人,引發血管性失智症的可能性也高。尤其中風患者是高危險群。●腦部曾受創傷或感染的人。●長期處於憂鬱,極少參與社交活動的人。●長期抽菸的人,認知功能退化的速度較快。※除了上述的這些,女性族群罹患失智症的比例也偏高,可能是因為整體族群平均壽命較長,年齡越大、風險也隨之增加,另外也可能與更年期後缺少雌激素有關。還有研究顯示教育程度也有影響,不識字、教育程度較低的人,罹患失智症風險比教育程度較高的人高。👉延伸閱讀:遠離6大危險因子 1/3的失智症可預防年輕人也會罹患失智症嗎?雖然失智症患者大多年齡偏長,但青壯年人口也可能失智,如果在65歲以前發病,就是所謂的「年輕型失智症」。相較於老年型失智症,年輕型的病程發展更快,由於初期症狀經常是憂鬱、焦慮、壓力大、睡眠障礙等,所以容易被忽略,而導致延誤就醫,平均要耗費1.5年才有辦法確診。「年輕型失智症」發病時大多還在職場服務,所以「職場功能」會先被影響,像是業務頻頻出包、懷疑同事偷東西、焦慮挫折、易怒而失眠等,而他們通常家中上有老、下有小,是家中主要經濟來源,因為確診失智症被迫退休,除了心理壓力,也會有嚴重經濟壓力。👉延伸閱讀:在65歲以前發病!年輕型失智症早期症狀10大警訊年輕型失智VS.老年型失智對「年輕型失智症」有基礎認識後,來看看它與老年型失智症在病程發展、患者家庭情況、照顧方面有什麼不同。年輕型失智VS.老年型失智Infogram失智症該看哪一科?治療失智症的醫療機關有診所和大型醫院,當剛出現症狀時,可以先前往診所求助,診所醫師就像家庭醫師,能進行比較仔細的診療,而且一有不對勁,就能接受診察。但要更確實的診斷,還是得去大型醫院,至於能治療失智症的科別,主要分成以下幾類:●腦神經外科(腦部手術的專家):可以根據失智症的原因提供療效絕佳的治療方式。●精神科、身心醫學科(腦部與心理的專家):在這裡能進行與憂鬱症的鑑別診斷、行為或心理療法等。●神經內科(腦、脊髓、神經、肌肉等方面的專家):可進行與其他神經疾病的鑑別診斷。●老年醫學科:有的醫院設有「健忘門診」,當不知道要看哪一科時,可以先去「健忘門診」接受診察,讓醫師確認是不是失智症,確認後再請醫師轉介專門醫院或其他科。確診失智症後,可能出現哪些症狀?當確診為失智症後,早期出現的病症會以認知功能障礙為主,而認知功能症狀包含5大面向。●記憶:早期失智症病人會有記憶喪失的現象,像是忘記近期重大的事件,而且連提示都無法回想起來,這種情形還會持續惡化。●語言:某些病人的症狀表現以語言功能障礙為主,他們常無法說出物品的正確名稱,而以替代詞代替,逐漸減少語言表達,整體溝通能力變弱。有些病人則是理解力下降,也因此被誤以為重聽。●推理和判斷:病人的判斷力大不如前,做決定變得猶豫不決,會無法了解生活中潛在的危險、處理複雜的事,或解決突發的小狀況。●視空間:在視覺上,病人可能無法辨識熟人的面孔或認不得物品。在空間上,病人可能認不得周圍環境,而常有迷路的狀況。●個性和行為:病人的個性會有巨大轉變,像是變得退縮、被動,或出現重複行為、不恰當的社會行為等等。※失智症是一種會不斷退化的疾病,但因為罹病原因、每個人的狀況不同,退化的速度也不一定。最早期出現的是輕度認知障礙或及早期失智症,接下來會歷經輕度(初期)、中度(中期)、重度(晚期)這些病程,因此也能從病程看失智症症狀的嚴重程度。●輕度(初期):記憶力、語言能力、判斷力等已經出現問題,對工作和社交能力造成影響,無法處理太複雜的事物,情緒、行為也有所轉變,但大部份日常生活仍可自理,時常因症狀輕微而延誤就醫。●中度(中期):記憶、認知功能、生活能力等更退化,能明顯發現異狀,需要仰賴他人協助,才能處理日常生活瑣事。由於尚有行動力,走失的機會增加,生活中也有吃壞掉的食物、藏東西、日夜顛倒等狀況出現,反而增加照顧的困難度。●重度(晚期):幾乎認不得自己和家人,認知與日常生活功能更是嚴重退化,只會講簡單的字句,行動能力、吞嚥能力也退化,基本上要完全仰賴他人照顧。👉延伸閱讀:記憶力變差、詞不達意就是失智?10項真實「失智症症狀」大公開這些疾病像極了失智?●其實沒有失智當你出現忘東忘西、講不出想要的話⋯類似失智症的症狀時,並不一定就是得了失智症,有可能只是健忘、過度擔心、正常老化,或是舌尖現象和失語症,還有一個可能是輕度認知障礙,這是介於正常認知與失智症之間的時期,雖然不一定會持續惡化,但每年有10%至15%的人轉變為失智症,需要定期追蹤。●假性失智另一種可能是由憂鬱症引起的假性失智,症狀有認知功能障礙、妄想、譫妄,在服用抗憂鬱症藥物之後,就可能痊癒。但得到假性失智復原後,發生失智症的比率也比較高。假性失智5大危險因子:(1)憂鬱症(2)長期睡眠障礙(3)藥物副作用(4)缺乏維生素B(5)甲狀腺功能異常(低下)●巴金森氏病、失智症傻傻分不清?很多民眾常分不清楚巴金森氏病與失智症,兩者都是腦部疾病,雖然某些症狀相似,但發病初期的病症還是不太一樣。巴金森氏病是退化性的動作疾病,主要的臨床表現是肢體僵硬、動作困難、手腳不自主的震顫抖動、步態不穩等運動方面的障礙,動作障礙也包括反應慢、表情淡默等表現,也很容易合併輕度憂鬱。約有三到四成的巴金森氏病病患到了後期,會出現失智症的狀況,所以兩項疾病常讓人分不清。巴金森氏病目前同樣無法根治,但早期確診,及早用藥,可改善患者生活品質,延緩神經退化。失智症的治療方式是什麼?●藥物治療:目前還沒有能根治失智症的藥物,只能用來延緩病情惡化而已。輕、中度的阿茲海默症患者常使用乙醯膽鹼酶抑制劑治療,乙醯膽鹼酶抑制劑包括Donepezil(愛憶欣)、Rivastigmine(憶思能)、Galantamine(利憶靈)三種,它們的療效與副作用其實沒有明顯差異,建議依患者的反應情況來選擇。中、重度的阿茲海默症患者建議使用NMDA受體拮抗劑治療。當患者對藥物的順從性不佳、產生無法忍受的副作用,或是在用藥後退化速度反而比治療前快,以及病程進入末期的時候,就能考慮停止藥物治療。阿茲海默症之外的巴金森氏症合併失智症、退化性失智症,則藥物效用比較不大。至於血管型失智症,可以使用預防腦中風的抗凝血、抗血小板藥物,來避免情況惡化。●非藥物療法:由於目前並沒有可以根治失智症的藥物,所以常會搭配非藥物治療一起進行。常見的非藥物治療有以下幾種:(1)認知活動:失智症患者會出現認知障礙問題,所以希望藉由設計過的團體活動,來訓練專注力、邏輯力、計算能力等,以維持現有狀態、延緩退化。(2)藝術創作:藝術創作被運用在治療方面已經不陌生,而在失智症患者身上也能施行。以團體方式進行藝術創作治療,可以釋放情緒、鍛鍊專注力、刺激感官,也可與團體成員互動並獲得成就感。(3)音樂團體:音樂包含旋律、節奏、創作等能,讓患者沉浸其中,感受歡愉又正向的力量,也能與其他參與者建立互動。(4)懷舊治療:失智症患者會從近期的記憶開始喪失,反而古早的記憶還是能記的很清楚,所以可以透過過去的照片、音樂、物品…來勾起他們的回憶,並鼓勵分享個人經驗,以活絡腦部活動、表達能力等。(5)運動團體:失智症患者隨者病程發展,身體動作也會跟著衰退,但還是可以透過運動來維持體能,改善平衡感、肌力等等,並透過團體活動增加人際互動。(6)現時定向感治療:失智症患者因疾病會喪失對現實的感知,像是分不清時間、地點、天氣、季節等等。現時定向感治療便透過情境式安排,讓患者感受周遭真實情況。(7)其它:其他還有遊戲、娃娃、舞蹈、園藝等多種非藥物治療方式,家人也可以陪伴患者一同進行團體活動,多增進與患者的互動,來延緩病情惡化。失智症可以延緩嗎?如果自己或親友就診後,發現得了失智症,除了請專業人員進行失智症治療和照護,平時要做些什麼,才能對延緩失智症產生幫助呢?建議可以從三個面向進行,理解患者行為、陪患者動腦和運動、幫他補充營養,讓失智症患者也能開心生活、有尊嚴地過每一天。●理解患者行為:「我又沒生病,為什麼要看病?」許多失智症患者缺乏病識感,無自我察覺的意識,常否認自己逐漸喪失記憶、認知能力,拒絕旁人給予協助,導致延誤失智症的治療時機,藉由釐清、理解失智症患者的行為思路,了解他們在病程中可能發生的症狀,進而引導、安撫失智症患者,有效幫助患者和家屬因應病症帶來的生活變化。●腦部、身體的訓練:失智症是腦部的疾病,以記憶力減退為主要表徵,後續伴隨著大腦其他的認知功能(如判斷能力、定向感、注意力、語言能力、執行力等)異常,建議可結合運動和動腦的認知訓練,許多研究都證實,運動能刺激腦部神經再生,促進大腦血液循環,延緩腦部退化,加上聊天或者類似懷舊治療等,讓患者可以回想過去的情境、記憶,活化腦部認知功能。●靠飲食補充所需營養:失智症患者腦部受損、神經記憶障礙,讓他們對於食物失去了興趣,吃飯時忘記正在做什麼而突然停下,怎麼餵都不願意進食,建議找出患者進食上有困難的原因,以對症下藥,解決營養素攝取不夠而產生營養不足現象,維持身體機能,更能好好享受餐點。👉延伸閱讀:有效避免失智及維持腦力健康 專家教怎麼吃怎麼動讓腦袋更犀利常見的照護問題有哪些?失智症發病之後,病情會隨著時間逐漸惡化,從一開始的記憶力喪失、輕微認知障礙⋯⋯,到後來漸漸失去自理能力,如何照顧失智症患者也就成了一大難題。到底該如何照顧失智症患者?●照護選擇方案(1)家庭照顧:家中有失智症患者時,要選擇留在家裡自行照顧或送安養機構是一大難題。留在家裡照顧的話,盡量不要把重擔都丟一個人身上,可以用寫照顧日記等方式留下記錄,建立起「交班機制」,方便其他人接手,輪流照顧失智者。(2)聘請看護:許多家庭也會聘請本國、外籍看護協助照顧失智者,但不管是看護或家人,都需要對基本的失智症照護有了解,像是失智症的基本病症、照顧技巧、精神行為症狀的處理、日常活動安排等等。(3)送安養機構:當長輩失智狀況越來越嚴重,家人也逐漸超過照顧負擔時,其實可以考慮送安養機構。因為有時候長輩已出現較複雜的照護需求與失能,待在家不一定好,送失智安養照護讓專業的來,反而能獲得更好的照護,重拾生活品質。※挑選安養機構前,首先要認識機構類型,失智、失能者可選擇護理之家、長照機構、安養中心。經由醫生評估長輩的健康狀況後,家人一起討論,挑選最合適的照顧方式。透過多方管道蒐集機構資訊,包括有經驗的親友、相關團體機構、政府單位評鑑的合法立案機構等。●出現精神行為症狀常見的「精神症狀」如妄想、幻覺、錯認;行為症狀如重複行為、迷路、攻擊、日夜顛倒、漫遊、貪食,或是出現譫妄、日落症候群;而情緒上則可能出現,如焦慮、憂鬱、淡漠等症狀。照顧者可就幾個常見的精神行為症狀,有基礎認識,未來若遇到相關問題時,就能理解病患行為,並透過合適的方式解決、應對。(1)重複行為:失智症患者常出現言語、行為的重複,像是重複提問同樣的問題,或是一直重複說一樣的話,非常考驗照顧者的耐心。當遇到失智者重複發問時,照顧者可以用以下三步驟應對,👉步驟1:確認當下照顧的目標為何。👉步驟2:第一次詳盡回答,第二次簡潔回答,不超過五個字。👉步驟3:提供新的刺激,轉換情境。除了言語也能出現重複進食的情形,因為失智者的記憶、判斷力喪失,使得他們忘了自己吃過東西,而反覆吵鬧、生氣。若家中失智者忘記吃過飯,還要求吃正餐,可以先嘗試用委婉的口氣提醒,再搭配時鐘、自己製作失智者的生活作息表,讓他知道目前的時程已過正餐時間。也可透過別的活動轉移其注意力,讓失智者不要一直在「吃東西」上鑽牛角尖。若轉移注意力方式無效,則透過少量多餐方式將正餐分次提供,在控制一日熱量前提下,滿足失智者「吃」的需求。(2)日落症候群:黃昏症候群又稱日落症候群,它並不是一種疾病或診斷,而是一群行為的總稱。多好發在包含阿茲海默失智症等各種失智症患者或意識混亂長者身上,在傍晚或夜晚來臨前,患者出現行為或意識上的混亂,或是原有的精神行為症狀變得更嚴重,包括躁動、踱步、攻擊、不安、焦慮、沮喪、遊走、注意力不集中、尖叫、幻覺等症狀。若長輩出現相關症狀,家屬可紀錄時間及表現行為,透過調整作息,觀察症狀是否改善,或尋求醫療協助。以下介紹6種可以改善日落症候群的方法,✅解除失智者的生理需求,包括飢餓、口渴、疼痛、想排泄等。✅避免攝取咖啡、巧克力、茶、可樂等含有咖啡因食物,減少刺激。✅穩定失智者作息,白天可外出活動,適度消耗體力有助晚上好眠,午休時間不超過1小時。✅注意室內燈光,下午4點後打開室內燈光,讓環境維持明亮,並陪伴失智者做活動、到戶外走動,讓長輩注意力集中在活動本身,與長輩談話有眼神接觸。✅居家環境友善化,包括開關、插座顏色與牆壁呈對比,助快速識別。✅危險物品放置妥當、藥櫃上鎖,傍晚時間避免過多聲音,包括人聲、機器聲、電視聲等。(3)日夜顛倒:失智症患者因為大腦功能退化,逐漸失去分辨時間的能力,所以可能出現日夜顛倒的情況。加上患者對於環境刺激與外界噪音更加敏感,一點風吹草動就容易醒來,睡眠環境需要費心經營打造。※想改善睡眠障礙問題,最重要的是養成規律作息,照顧者可幫患者在白天安排活動、訓練肌力,曬太陽補充維他命D、激活人體免疫細胞。每天光照1小時,有助於改善神經、精神症狀。而在居家環境方面,營造舒適溫馨的睡眠氣氛,保持動線順暢、點一盞夜燈,避免半夜醒來踢到家具絆倒。●吞嚥嗆咳問題照顧者在準備失智者的飲食時,記得注意營養均衡和水分補充,讓他們從中攝取所需的營養素。若患者有吞嚥問題,記得避開一些不易咀嚼的食物,也不要固態、液體同時吃,才能避免嗆咳。由於失智症疾病的特性,會讓患者忘記用過餐,而再次吵著要吃飯,照顧者可以用話術轉移注意力,或改成少量多餐的方式提供,並幫他們固定用餐時間、位置,養成規律的飲食習慣。失智症患者如果有吞嚥與進食困難,長期下來可能會導致營養不良、體重下降、脫水、吸入性肺炎等進一步的問題發生。所以照顧者應該試著用一些技巧,來改善患者情形,但還是要依患者的情況做個別化的調整。常用的照顧技巧有:(1)根據專注力與情緒狀況作調整(2)環境的調整(3)姿勢及飲食調控(4)營養品的補充(5)輔具及肢體復健介入※若已經無法自行進食,就要靠外力供給營養,否則可能危害生命安全。有些患者會考慮使用鼻胃管,雖然費用較低,但放置過程痛苦,長期置放或重複插入會造成喉嚨黏膜受傷,或增加食道發炎、胃食道逆流、胃壁出血等風險。因此也可以考慮胃造口手術,降低鼻胃管灌食導致吸入性肺炎的機率,也不再因管線黏貼在臉上的「大象鼻」而感到自卑。👉延伸閱讀:失智者不吃東西是因為「吞嚥困難」?症狀跡象、照顧技巧一次學會●陪伴溝通技巧失智症患者因記憶力衰退、認知障礙等病症,使得他們經常重複說同樣的話,或不知道怎麼回應問題,所以照顧者在與他們溝通時,會面臨許多障礙。想要順利溝通,照顧者可以學習以下6個溝通與互動技巧:(1)互動時營造正向情緒,多鼓勵、肯定失智者,減少指責、否定。(2)失智者重複同樣的話時,避免提出這點,盡量耐心傾聽就好。(3)避免問開放式問題,多用是非題溝通。問題不要有太多選項,比較可以減少困惑。(4)講話時慢慢說,使用簡單字句表達,失智者比較能理解。(5)當失智者躁動不安時,可以改變話題或換一個地方,有機會讓他心情回穩,繼續談話。(6)不要以考試的方式詢問失智者,當他記憶出錯時,不要與他爭辯或逼他承認錯誤。🔔其它照護小提醒※穿衣冷熱感知:當失智者還具備基本自理能力時,還是建議讓他們自行穿脫、更衣,並給予他們選擇衣服的自主權。但因病情影響,失智者可能有冷熱不分、季節錯亂、硬要穿同一件衣服的狀況出現,這時照顧者就要從旁協助、引導,也可以多準備幾套同款衣物,來解決患者不肯更衣的問題。※居住空間規劃:當家中有失智者時,應該將室內改成無障礙空間,才能有效預防跌倒,為了讓失智者認得廁所、臥房等,可以加上一些鮮明的標示。想防止失智者誤食物品、藥品等,危險的東西應該上鎖放在櫃子內,廚房內的瓦斯總開關也建議關掉,並讓他們避開廚房,以免誤觸會引發火災的東西。為了預防走失,在出入口可以加裝感應式門鈴、風鈴等,以提醒照顧者注意。失智症照顧有資源可以用嗎?1、政府資源失智症目前無法痊癒,情況只會越來越惡化,因此長期的失智照護是一條漫長、艱辛的路,對患者本人與照顧者來說都是煎熬。但在長照的路上,照顧者並不是孤軍奮鬥,政府也有提供配套資源和長照服務的申請,來減輕照顧者的負擔,需要的時候可以多多利用。50歲以上的失智者屬於可以利用長照服務的族群之一,照顧者可以向各縣市長期照顧管理中心提出申請,或撥打1966長照服務專線。目前提供的長照服務可分為四包服務、四包錢:四包服務(1)照顧及專業服務:包含居家照顧、社區照顧、專業照顧,居家照顧可以請專業的照顧服務員,到家中協助失能者;社區照顧是將失能者送到指定單位接受服務;專業照顧提供失能個案整體性的照顧指導。(2)交通接送服務:提供交通工具接送失能者就醫或復健。(3)輔具與無障礙環境改善服務:提供拐杖、輪椅、居家用照顧床等生活輔具的購買與租賃,也提供斜坡道、可動式扶手等無障礙設施改善服務。(4)喘息服務:喘息服務有分社區、居家、機構三種,社區喘息服務是讓患者到日間照顧中心等機構接受照顧;居家喘息照顧提供半天3小時、全天6小時兩種服務時段,派照顧服務員到家中幫忙;機構喘息服務可安排患者到長照住宿式機構,接受短期的全天照顧、停留。四包錢以上四項服務都有提供補助,會由專人評估個案狀況與需求,擬定出照顧計畫和核定額度,再由個案管理員溝通協調。確診失智或疑似失智,還可以去失智共同照護中心、失智社區服務據點,尋求醫療、照護等多方面的諮詢協助。失智共同照護中心整合各項服務的跨領域平台,藉由個管師或跨團隊提供失智症個案不同階段所需要之生活照顧,與醫療照護之諮詢、服務、協調、轉介與追蹤,讓失智個案和家屬可以就近獲得服務資源。失智社區服務據點為了讓失智個案和照顧者能就近找到資源、使用服務,衛福部提倡廣設失智社區服務據點,以提升社區的服務量能,建立起社區照護模式。此外也鼓勵民間團體多設立據點,提供在地的初級預防照護服務。👉各縣市失智照護資源布建及聯絡資訊:https://1966.gov.tw/LTC/cp-4022-42471-201.html2、民間資源除政府資源,民間也有團體、企業等致力於將科技與長照服務結合,提供智慧化的長照服務,讓照顧者與患者更加便利。如加裝衛星定位系統的防走失服務、銀髮送餐、線上課程等。●銀髮防走失服務如果擔心失智的長者走失,除了可向各縣市政府申請「愛的手鍊」之後,現在市面上有越來越多可以避免長輩走失的主動定位裝置,例如電信業者推出的myAngel御守錶,除了可以當作手錶讓長者配戴,也有提供計步功能關心長者的活動狀況。若長者不幸走失,家人可透過APP立即得知長者的位置。另外,手錶的待機時間可以長達數日,不用擔心在尋找長者過程中,手錶會沒電而錯過搜救的機會,有效緩解家人害怕長者走失的壓力。●銀髮送餐有時候常常因為分身乏術無法替長者或家人張羅三餐,除了市面上很多的外送送餐服務以外,現在也有專門為長者打造的科技銀髮送餐服務「銀色大門」。透過手機APP,也可以點餐專門為長輩外送。銀色大門的特色是可以為長者特殊的飲食需求做調整,例如如果需要少鹽、低脂、高蛋白等餐食,銀色大門在能力所及的範圍內協助配合。●失智照護線上課程為預防長者失智、減緩失智後惡化的速度,民間許多協會及單位提供相關主題課程,並透過各種專業醫療知識,讓照顧者、家人理解如何預防延緩失智症。如WaCare遠距健康平台的APP或網站,能獲取關於失智、銀髮照護的線上課程,讓照顧者藉此接觸更多專業的醫療資訊、學習照護技巧。●Care U雲端居家照護系統失智症患者獨自在家或是只剩外籍看護協助時,若不慎跌倒或不當用火等意外發生,透過「一鍵」可即時提供救援,尤其針對遊走、外出的情形可透過無感的自動報案偵測等提醒功能,協助為失智症患者營造更安全的環境。●輔具照護相較於一般疾病照護,失智症病程、症狀複雜,且涉及的面向多元,隨著輕、中、重不同的症狀程度,如遊走行為、生活自理功能下降及情緒改變等,皆為失智症家庭常見的照顧難題,需要不同的專業照顧服務與輔具照顧資源介入,如個人衛星定位、離床警報器追蹤、生活照顧通用輔具及圖卡溝通對換輔具等,皆能大幅協助降低失智症患者與家屬生活上的種種困擾。3、預防走失失智症患者還有行動能力時,最常遇到的就是走失問題。走失常與失智症患者的「徘徊現象」有關,當他們發生徘徊,沒有被即時發現或得到幫助,就很容易發生走失、失蹤事件。至於「徘徊現象」為何會發生,常常是由於以下幾個原因:●習慣:有些長輩在罹患失智症後,還會維持以前的習慣,或者突然重新拾回以前的習慣,例如:「我要去工作」、「我必須去國小接兒子女兒」。●想念:會出現想要回老家的行為,但老家可能已經拆遷;或者突然想念起老朋友或沒回家的家人,決定親自去拜訪。●找不到正確方向:可能出現單純想要去廚房找東西吃,但是一路從自家大門出去越走越遠。●無目的徘徊:沒有特別的目的,無論在室內還是戶外都會來回游走,遇到阻礙會推開繼續遊走。為防止走失,可以在他們的身上佩戴防走失小物,如愛心手鍊、QR code布標、防水貼紙,或加裝具GPS定位的手機、手表等,也可自行至各縣市分局鑑識科或刑事鑑識中心,申請指紋捺印服務,警局會幫失智者捺印指紋建檔留存。家屬也可以自己幫失智者做名片讓他隨時帶在身上、不同衣物口袋,每隔一陣子就為他們拍近照。※愛的手鍊、防走失手鍊可以至失蹤老人協尋中心或當地社會局申請,台灣失智症協會等團體也有提供愛心布標等防走失小物。另外,也可向輔具資源中心申請衛星地位輔具,目前市面上已有非常多選擇,也可向社會局申請補助購置。※其他指紋建檔以及手鍊、布標申請資訊:👉內政部警政署:申請自願捺印指紋建檔👉失蹤老人協尋中心-愛的手鍊申請👉失智症社會支持中心-愛心布標申請新冠肺炎會引發失智症嗎?新冠肺炎和失智症之間可能有關聯,根據史丹佛大學醫學院在《自然》期刊中的研究發現,8名新冠病歿者的大腦,患者生前都沒有精神症狀,但腦組織中卻觀察到嚴重的發炎記號。而過去只有阿茲海默症、巴金森氏病這類「神經退化性疾病」,會產生同等嚴重的腦內發炎。牛津大學神經學教授馬蘇德‧侯賽因(Masud Husain)解釋說,有證據顯示新冠病毒可以進入大腦並造成直接傷害,還會有其他的間接影響,例如,影響血液凝結而導致中風。同時,身體在對新冠感染產生反應時引起的普通炎症,也會影響大腦。另外,染疫後很多人都出現了「長新冠」(Long COVID)後遺症,常見的後遺症包含疲倦、胸悶、胸痛及腦霧,其中「腦霧」最常被提出討論。「腦霧」顧名思義就是:「腦袋像是被濃霧蓋住。」,會出現健忘、失神、遲鈍等現象,與失智症很類似。出現「腦霧」就是失智了嗎?腦霧的三大核心症狀,就是專注力、理解力以及記憶力的下降,比較的基準是與過去的自己相比。出現腦霧並不等於失智,雖然腦神經有受到傷害,但如果採取類似預防失智症的作為,還是有機會改善、避免情況惡化。新冠病毒引起的腦霧,是由於病毒透過血液,穿越血腦屏障進入腦部,導致腦神經發炎,屬於永久性對腦神經的傷害。這個後遺症通常會在染疫後3個月發生,約二成五的染疫後康復者會出現腦霧後遺症。除非避免染疫,否則無法預防,染疫後,可透過良好的飲食、睡眠、運動習慣,讓傷害程度降低。腦霧也並非是新冠肺炎患者的專屬後遺症,會引發腦霧的疾病還包含睡眠呼吸中止症、甲狀腺內分泌異常、偏頭痛、功能性情緒障礙、纖維肌痛症、自律神經失調或是慢性疲憊症候群等等。👉延伸閱讀:腦霧和失智症息息相關!一張表讓你秒懂6大差異、學會逆轉更多失智相關資源提供您參考📍 衛福部長照專區📍 台灣失智症協會📍 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 財團法人法律扶助基金會📍 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
-
2022-03-29 該看哪科.皮膚
威爾史密斯為妻子遭調侃動怒 醫師:掉髮可長回來
奧斯卡影帝威爾史密斯不滿妻子掉髮改光頭造型開玩笑,憤而打頒獎人一巴掌,引起關注討論,醫師指出,壓力或免疫系統失調,免疫細胞攻擊自身的毛囊就可能導致落髮,不過患者控制免疫疾病、調整生活作息,適時安排運動、舒壓,落髮問題還是有機會改善。南投醫院皮膚科醫師李瑜芬說,掉髮原因有很多,非疾病導致落髮,在等待一段時間後,毛髮進入了生長期,便會再長回來,不經由藥物治療也能自行痊癒,但患者如果是因為糖尿病、甲狀腺功能、梅毒、自體免疫問題以及貧血等導致的掉髮,就要依醫師的指示,針對病患的症狀給予治療。威爾史密斯妻子潔妲蘋姬罹患的是俗稱「鬼剃頭」的圓形禿,李瑜芬說,圓形禿是頭部出現一塊多塊的掉髮,好發於年輕人,發生原因還不是很確定,一般認為是與壓力、免疫系統失調有關,導致淋巴球、白血球等免疫細胞攻擊了自身的毛囊,因此出現不自然落髮。治療圓形禿會使用類固醇的藥膏來抑制毛囊發炎,狀況較嚴重者則會安排口服、注射類固醇,但如果患者掉髮處的邊緣沒有擴大,其實不需治療也能自行痊癒。李瑜芬建議,病患應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作息應正常,找出壓力的來源,進而調整,並安排紓壓的方式,減少再次掉髮機率。
-
2022-02-18 新聞.健康知識+
突然體溫偏高是發燒嗎?醫揪「背後原因」:很多人都沒料到
除了生病發燒之外,有時在服藥後也可能會讓體溫偏高!廖偉呈藥師,為大家說明藥品為何會引發體溫偏高,常見原因如下:1、過敏性反應一般在使用藥品1-3週後出現症狀,尤其是抗生素,可能有起疹、嗜酸性白血球增加等現象。主要是人體的免疫系統將外來藥品當成抗原,產生體液性免疫反應,抗原抗體結合後的免疫複合物,可促使體內顆粒性白血球釋出致熱原而產生發燒現象。此外,也會啟動細胞免疫反應,導致胸腺產生淋巴激素活化免疫反應,並促使巨噬細胞將內生性熱原釋出。(推薦閱讀:我發燒了嗎? 一張圖秒懂「5種測量方式」標準)2、影響體溫調節機制‧藥品增加熱能產生有些藥品會增加身體新陳代謝,增加熱產生,如:甲狀腺素、綜合感冒藥或緩解鼻炎藥品的交感神經作用劑(Phenylephrine/Pseudoephedrine/Caffeine)、單胺氧化酶抑制劑的抗憂鬱劑、藥酒(保力達B、維士比等),或含酒料理,也有可能提升體溫。(推薦閱讀:吃錯感冒藥恐致肝衰竭、猛爆性肝炎! 食藥署揭「服用禁忌」:你犯幾個?)‧抑制汗腺分泌→減少散熱某類藥品會抑制汗腺分泌,而影響身體的散熱。如:降低過敏或改善鼻炎的第一代抗組織胺(Chlorpheniramine/Diphenhydramine)、暈車藥所含的抗膽鹼成分(Scopolamine)、某些具抗膽鹼作用之帕金森藥品(Biperiden, Trihexyphenidyl)、三環抗憂鬱劑(Imipramine/Chomipramine/Doxepine)等。(推薦閱讀:過敏性鼻炎發作!使用抗組織胺、類固醇鼻噴劑差在哪? 耳鼻喉科醫解答「各別用途」)‧阻礙心血管系統對熱調節心血管系統是身體調整體溫的重要角色,但有許多降血壓藥品或是影響心跳速率的藥品,或多或少會降低心血管系統對體熱的調節能力,導致體溫偏高如:乙型阻斷劑。而血管擴張劑,可能使周邊動脈擴張,血液滯留於周邊動脈血管,影響體溫調節,此外常被應用於消水腫或降血壓的利尿劑,也可能導致水分流失,間接影響散熱功能。‧抑制下視丘對熱的調節抗精神疾病藥品(Chlorpromazine)為多巴胺阻斷劑,作用於中樞神經系統,會造成下視丘體溫設定點改變,導致體溫過高。(推薦閱讀:高燒不退會燒壞腦? 想太多!家醫科醫師破解迷思)3、藥理作用的延伸這類原因導致的藥物熱較為少見,主要因藥品的藥理反應,引發內生性熱原的釋放,如:梅毒病人在接受盤尼西林類抗生素治療6-8小時後,體內的梅毒螺旋體釋放出內毒素導致發燒現象。(推薦閱讀:超過38℃發燒了! 感染科醫師解析退燒藥正確使用時機)而藥理作用引起發熱狀況,也常見於癌症病人在使用抗腫瘤藥品後,因體內的惡性腫瘤細胞,被化療藥物毒殺後而產生藥物熱現象。延伸閱讀: ·發燒、咳嗽、嗅覺改變...是新冠肺炎or流感? 美國CDC盤點「10個共同症狀」 ·發燒該多穿衣服or少穿? 醫曝「正確答案」...多數人都錯了
-
2021-04-25 該看哪科.婦科
健保大數據/骨盆腔發炎3次以上 不孕機率高達54%
臨床上,求診婦科的患者中,20位約有一位因骨盆腔發炎上門,是育齡女性最常見的問題。專科醫師提醒,別以為這疾病只是單純的細菌感染,若太晚治療或反覆發炎導致沾黏,成了慢性骨盆腔炎,將是女性不孕的最大殺手。更重要的是,治療過程除了嚴禁性行為,最好連性伴侶都能配合檢查,才能大幅降低復發機率。以抗生素治療為主,嚴重膿瘍需考慮手術引流。骨盆腔發炎主要是由細菌感染引起,常見砂眼披衣菌和淋病雙球菌。馬偕紀念醫院婦產部資深主治醫師暨婦產部主任王有利表示,一般急性骨盆腔發炎確診後,會投以口服抗生素治療,病患通常24至48小時症狀便會緩解。倘若到了72小時還是沒有改善,伴隨高燒、白血球上升,就得懷疑敗血症或輸卵管、子宮有膿瘍可能,此時就要住院接受治療,而且不能只用一種藥物,必須以多種抗生素治療,通常約兩周能恢復。亞東醫院婦產部醫師吳文毅表示,若透過超音波檢查發現有膿包,會以腹腔內視鏡手術將膿包劃破引流,有點類似擠痘痘的概念,以開小洞方式放置引流管取出。切除子宮、卵巢為下下策,育齡女性務必妥善治療。不過,吳文毅說,臨床上也有極低的機率發現膿包位置過於隱性或因多處沾黏,以至引流手術完成後,患者仍有發燒、白血球升高等感染現象,這時候最不得已的處理,可能就得將子宮、卵巢切除。王有利也說,開刀引流骨盆腔內的膿瘍,並不是容易處理的手術,由於子宮、卵巢附近有其他臟器,像輸卵管前面是膀胱,後面是大腸直腸,遇到反覆性發炎的骨盆腔,沾黏比例就越高,處理更複雜。理論上應該把子宮、卵巢拿掉就可根除,但骨盆腔炎的好發族群多是育齡中的年輕女性,拿掉子宮、卵巢等於終身不孕,一般來說,會盡可能讓患者避免走到開刀切除一途。性行為、侵入性檢查,都可能帶來細菌感染。除了性行為是造成骨盆腔發炎的主要原因,吳文毅表示,一些侵入性檢查和處置也是原因之一,例如子宮輸卵管攝影、子宮內避孕器等外來物引起發炎。研究指出,急性骨盆腔炎若沒有接受完善治療,約1/4患者會出現骨盆疼痛、性交疼痛或影響生育功能等後遺症,若因輸卵管反覆感染造成沾黏,嚴重可造成不孕或子宮外孕。值得注意的是,臨床上,不少女性因為骨盆腔反覆發炎導致阻塞而不孕的案例,吳文毅表示,這些婦女多透過回溯推理,才找到自己無法懷孕的真相,之後只能以試管嬰兒的方式協助受孕。治療過程,最怕未按時服藥或自行停藥。醫學文獻調查也指出,骨盆腔發炎是造成女性輸卵管不孕最大的原因。發生一次骨盆腔發炎,會有12%機率造成不孕;發生兩次則有23%的機率;三次以上的骨盆腔發炎,不孕機率高達54%。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資料,骨盆腔發炎造成的不孕,在歐洲某些國家比率達38%,非洲約64%。要避免沾黏最後導致不孕的遺憾,醫師強調及早治療的重要,尤其務必接受完整療程,免得發生抗藥性「春風吹又生」。初期的骨盆腔炎九成以上可治癒,最怕的是病人未按時服藥或自行停藥,導致一再發作,治療上就比較麻煩。2招防細菌感染全程戴保險套 性行為前後沐浴 亞東醫院婦產部醫師吳文毅:門診常見求診女性表示,對先生要求配合性行為覺得無奈困擾,此時會建議患者請伴侶戴保險套。馬偕醫院婦產部主任王有利:骨盆腔炎患者治療期間一定得禁止性行為,建議性伴侶一起接受檢查,同時作性傳染病篩檢,如:梅毒、愛滋病等,一併治療才能杜絕再犯的可能。新竹國泰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張瑜芹:性行為前雙方都要先洗澡,全程正確戴好保險套或指險套。如果希望懷孕而不戴套,就要特別注意性行為前後的清潔,及個人免疫的維護。
-
2021-03-10 性愛.性病防治
「我一輩子潔身自愛當個好太太,卻得2種性病!」診間痛哭的60歲婦人給婦產科女醫的啟示
編按:為何診間裡,女人總是自己一個人來?「婦產科免不了要接觸的是性與懷孕,在高度文明之下,性是最隱私的事情。可是即使婚姻中的兩人擁有最私密與忠誠的性,卻不見得真的彼此坦誠。」一個個診間的故事,讓婦產科醫師林靜儀寫下《診間裡的女人2》這本書。女人在疾病面前,女人的身體仍在百年前的限制裡;身邊最親近的人,往往最看不到正在求援的她們,也都忘了做為親屬與伴侶的我們,其實就是答案。以下是此書摘錄:「醫師,嗯......我那裡不太舒服。」她坐下來,害羞又困擾的表情。會陰部的各種症狀其實還滿常讓人難以啟齒的。感冒時不會避諱跟同事說「我昨天打了一整天噴嚏」,但會陰部搔癢一整天,應該沒人會跟同事說「我陰道癢得不得了」吧。胯下的問題,很惱人又很尷尬啊。難啟齒的會陰部症狀「會癢還是分泌物多?」我直接幫她開頭。「都有。」她看起來手腳都不知道怎麼擺,陰道癢到來看婦產科,大概讓她不太自在。60多歲的女人,灰白的短頭髮,簡簡單單的,沒有特別染燙。淡紫色紗質圍巾,米色長褲,乾淨素雅的氣質。「更年期後會陰部皮膚比較乾燥,陰道也因為荷爾蒙降低,稍微比較萎縮,容易因為乾澀發癢,很常見啦。注意不要清潔太過度,不然會更不舒服喔!」我先安慰她,不讓她太困窘。「我們內診看一下好嗎?」她點點頭,跟著護理師進到內診室。會陰部果然皮膚發紅,陰道口看起來也是發炎的情況。「你很不舒服對不對?」「對啊,我不舒服兩週了。」忍耐這麼久。「分泌物很多喔。」我邊內診邊跟她說。鴨嘴撐開,有不少分泌物在陰道裡面。「很癢,我以前沒這樣過。」她慢慢把症狀說給我聽。「有沒有正常睡覺啊?」睡眠不足是陰道炎的常見原因。她看來不像需要過熬夜的生活。「還好欸,睡眠都正常。」她回答。「我幫你做個細菌培養。」分泌物不像典型的念珠菌,也不像典型的大腸桿菌感染(註),她的症狀又持續那麼久,我想多做個檢查,排除掉特殊抗藥菌叢。陰道細菌培養檢查常被健保審查委員認為「沒有必要」而刪除,甚至加倍罰款。我有時候覺得很火,癢的不是健保審核委員,他們批評「沒有必要」可真是輕鬆啊。內診結束,回到診間,我先開了陰道塞劑和止癢藥膏給她,並預約一週後回診。幾天後,我的手機收到檢驗科傳來的特殊病情通報:「您的病人OOO細菌培養報告顯示為淋病雙球菌。請儘速通知病人回診。」呃......淋病屬於必須通報的第三級法定傳染病,主要傳染途徑是未有防護的性行為。再過兩天,她回診。「有好一點嗎?」上次給的塞劑是針對一般細菌性陰道炎的,無法治療淋病。不過藥膏有消炎和抗菌成分,應該會讓她症狀稍微好些。「有好一點。」她微笑。「細菌培養報告出來了。」我有點擔心她聽到報告的反應。她點頭,認真盯著我手上的細菌報告。其實報告主要資訊都是英文,她應該是看不懂。「培養報告出來,不是一般常見的細菌欸。」我指著報告單,緩緩跟她說,「是淋病。」她愣住了。「幸好我們有做細菌培養啦,我上週給你的抗生素是常見細菌用的廣效抗生素,對淋病雙球菌效果不佳。」我再指著報告單上的細菌與抗生素反應報告,「淋病有特定抗生素可以用,只要乖乖照時間服用完,就會好了。」我試圖提供正面的資訊。她還是愣愣的。「這是依規定要通報給地方衛生局的法定傳染病,所以喔,我們會報給衛生局喔。」她嚇呆了,我和護理師都有點尷尬。「你接到衛生局打電話,不要擔心,是我們必須通報讓他們追蹤,確定你和你的性伴侶都有治療。」她微微點頭,表示都有聽到。「這個......」我正要解釋性伴侶的部分。「我怎麼會得到這個?」她自己開口了。「這通常是從性伴侶傳染的。」我向來直說。細菌不會從大腿「爬」進陰道有些醫師為了不讓病人尷尬或想幫犯錯的男伴掩飾「犯行」,會給一些很奇怪的說法,什麼「上廁所沾到的」、「泡溫泉感染的」,但不讓女人知道性傳染病來自於她的性伴侶,她們要怎麼保護自己?細菌和病毒離開人體之後,除非一直在潮濕環境下,加上適當溫度,而且細菌或病毒量超大,然後生殖器還「準確地」在有病毒或細菌的分泌物處「直接接觸」,也就是說,前一個使用浴缸或馬桶坐墊的女人帶菌,她用她的生殖器在馬桶坐墊上磨蹭,然後下一個使用者不管馬桶坐墊還是濕的,就急呼呼地立刻坐上去同一個位置,還在同一個位置磨蹭,不然實在很難解釋怎麼從馬桶感染。我常常問病人,你會陰部緊貼馬桶坐墊,要怎麼尿尿啊?跟馬桶坐墊接觸的是你的大腿,細菌不會自己從大腿「爬」進陰道好嗎?「你和先生還有性生活嗎?」我這樣問好像怪怪的,因為照理說不該低估生育年齡之後的性。不過,不管是臨床或社會上,我們也真的太少討論中高齡者的性了。「有。」她點頭,臉色很難看。「這個因為是性傳染,通常都來自你們之外的性伴侶。」我講得保守。她看起來不像是有老公之外的性伴侶,感染來自老公的可能性比較高。「我先生......是台商。」她很勉強地擠出這句話,「他上次回來......」不是我要汙名台商,可是,婦產科診間裡只要聽見病人說出「先生是台商」這句話,通常充滿了在台太太的反覆擔憂和不安,最後也常常在看診時證實了她們的某些擔憂。「好,那先生也必須治療。他現在在台灣嗎?」我說回疾病處理。「他......剛回去......沒......沒多久。」她很艱難地回答。「好,那等他回來之後,要他到泌尿科治療。」我和護理師都感受到她的難堪和痛苦。「......好。」她回到家大概會崩潰。「唉,我知道先生出國工作,太太很難不擔心。建議你,與其擔心又冒風險,不如跟先生講白了,在他行李箱放保險套。真要做壞事,好歹不要帶病回來。」真的,在臨床類似案例我看多了。「錢有回來,人沒帶病回來,或者沒有多出來認祖歸宗的,就好了。」我拍拍她。她咬著牙,說不出話來。「來,我跟你講一下藥要怎麼吃。」我還是得拉她面對現實。她默默聽我講解,默默接下護理師給她的領藥單張。低著頭,離開診間。護理師給我一個「男人真是混蛋」的表情,彼此嘆口氣,為病人的處境搖搖頭。然後,按下一個叫號鈴。三個月後,她又出現在門診。「醫師......我那邊好像......長了一顆一顆的。」她又是那難以啟齒的表情。不過,可能因為對我的信任,她比較沒有第一次看診時那麼拘謹。「會不會癢?」搖頭。嘖嘖,我已經大概猜出是什麼診斷了。「好,我們內診看一下喔。」「好。」她很快走進內診間,很想趕快面對現實的模樣。「呃......這個......像菜花欸。」在陰道口散布著幾個小病灶。菜花跟淋病一樣,主要來自性行為傳染。她躺在內診檯上,嘆了一口氣。「範圍不大,我幫你打局部麻藥,直接電燒掉,好嗎?」我不想讓她多面對問題好幾天。「好。」她又嘆了一口氣。處理完,我開藥膏給她,同時預約回診。一輩子的「好媽媽」卻得了性病「上次那個感染,先生回來治療了嗎?」我問。「嗯,有去拿藥了。」她隱約帶著憤怒,「我這兩個,都是他傳染給我的吧?」「可能性很高。淋病在台灣不常見了,來源通常是性交易一類的途徑。菜花的話,當然不排除你們之一很早很早以前就從某位前任性伴侶的前任性伴侶帶來病毒,加上最近你抵抗力差而發作的可能。不過如果幾十年來,你們都單一性伴侶,到現在才發病的可能性就不高,也就是說,外來感染的機會還是比較高一點。」話不好講得太武斷,不過我想大家都心知肚明,是老公從別的地方把這些帶回來傳染給她的。「嗯。」她沒再多說。我約她一週後回來追蹤傷口。一週後傷口癒合良好,我解釋了菜花復發的可能性和基本保健。她終於憋不住,哭了,「林醫師,我一輩子潔身自愛,當個好媽媽、好太太,結果這把年紀了,竟然得了兩種性病!」護理師趕忙把整包抽取式衛生紙遞給她。「我有問他,他在中國做了什麼?」她邊哭邊說。我跟護理師都沒說話,我輕輕伸手撫撫她的背。「他竟然說,那邊妹子那麼漂亮,哪會想戴保險套!」她像是用盡力氣吐出一口什麼噁心又巨大的東西,語畢,脊椎像是被抽走了一樣,整個頭都垂下來,原本挺直的背脊也垮下來。「也太過分了吧!」我和護理師很難不同理她,跟她一起同仇敵愾。「我家兒子和女兒聽到他這樣,也都氣得不得了。現在全家都不跟他講話。」她其實很氣,但又有一絲心疼多年老伴被全家討厭的感覺。「這樣的事情,對他們年輕小朋友來說一定很難接受的。」年輕孩子還不知道背叛與自私,其實是婚姻的常態啊。「我真的好氣好氣,而且我覺得好丟臉!」她嗚嗚地哭。捏皺的衛生紙摀住了半張臉。「不是你的錯啦。」護理師趕忙安慰她。「對啊,不戴保險套害老婆感染,還理直氣壯,他真的很混蛋。」醫師罵人通常比較會被接受,這角色我來當。「我根本沒辦法好好睡覺,可以給我安眠藥嗎?」她真的受到很大的衝擊。老實說,換作任何女人,在她這樣的處境,怎麼可能心平氣和。「我懂。這陣子不好過,我們可以用藥幫忙一下。」我挑了幫助穩定情緒用的藥品,希望讓她稍微好睡和放鬆一些。「但是不可能長期靠藥品喔,你還是得自己想開一點。」「好。」她像個傷心的孩子似的。唉,我在心裡嘆了好幾口氣。「我建議,我們驗一下愛滋病和梅毒好嗎?目前看起來不像有這些感染,不過,既然先生也承認有不安全的性行為,我們還是確認一下比較好。」即使專業上考慮到其他性傳染病是應該的,但看她這麼難過,實在很怕給她更大衝擊,提出這個建議也讓我心裡很折騰。她愣了一下,大概還沒思考過竟然還有其他疾病的可能,眼淚又從她眼眶裡嘩啦流下來。「好。」一個「良家婦女」面對「驗性病」的建議,這回答實在太痛了。「只是保險起見,不要想太多,真的。」其實醫師不應該跟病人掛這種保證,但我真的很怕她承受不住。「嗯。」她點頭,吸了一下鼻子,「我驗。」我低頭快速開了檢查單,不忍心再看她那張悲傷的臉。數十年的信任被醜陋地背叛,而且還帶來這麼真實又屈辱的後果,這種痛,哪個女人受得了?註:陰道不是無菌的,有一些常在菌叢,譬如念珠菌、大腸桿菌、葡萄球菌,只要身體免疫力正常,陰道有足夠乳酸菌叢保護時,就能維持平衡健康狀態。 書籍介紹書名:診間裡的女人2:不再害怕失去,婦產科女醫師陪妳找尋被遺忘的自己作者: 林靜儀 出版社:鏡文學 出版日期:2021/01/08作者簡介/林靜儀婦產科醫師,前政治工作者。女性主義者。正在練習老花之後的閱讀方式,體驗更年期的熱潮紅。喜歡南太平洋的雨水和北印度的冷空氣。具有易怒體質,導致對於許多事情無法放著不管,喪失休假的能力。目前人生最困難的事情是維持腰圍。延伸閱讀: 身為醫師,卻救不回自己爸爸...癌末父親臨終前教醫師田知學,最珍貴的一堂生死課
-
2021-03-09 科別.精神.身心
天才與瘋子之間只有一線之隔?不正常和發瘋其實差遠了
精采的特異人士:關於天才與瘋子不久前,因為克勞斯.金斯基(Klaus Kinski)曾在精神病院待過幾天,人們便試圖找出這名古怪的演員到底有什麼精神問題,有人還對他做出推測性的診斷。臉皮薄的人可能在人生的任何時刻,以精神病院的圍牆來保護自己細薄的臉皮,不過非凡的藝術家不會採取這樣的作為。精神病院不該受到誤導,讓那些不尋常或古怪的人因診斷而變得僵化。所有人都曾或多或少在死亡的深淵邊緣,從事花俏的體操表演,而通常一般人不會察覺得太仔細。雖然這不代表我們應該直接認定這群人是大近視眼,但也不能將總是盯著這道深淵、看來與眾不同的人視為瘋子。偉大的尼采空前絕後地探討了關於存在的界限,為此作詩,也因此承受苦痛;某些基督徒喜歡將思考視為是「瘋狂」的出發點,這中間實在看不出理智決定的跡象。尼采沒有瘋,只有晚年因梅毒細菌而受腦炎所苦,這偶爾讓他腦袋糊里糊塗;然而他偉大的思想實驗一點也不瘋狂,這反而是痛苦的無神論者,所能發表出最具邏輯性的論述。這些想法不像某些人所希望的,是尼采發瘋的原因,摧毀他腦袋的是小小的細菌。「想太多會讓人發瘋」是定期聚會的那群嫉妒他人又小心眼的哲學家創造出來的迷思。精神病學並不這麼認為,所以它無法化解複雜或危險的想法。某些想法是對的,多數想法是錯的,只有極少數的想法是瘋狂的。人們常說,天才與瘋子之間只有一線之隔,不過很難得地,這一次他們說錯了。表現傑出的人雖然不正常,但離發瘋還差得遠;相反地,為了成就大事,他們的腦袋必須相當清楚才行。雖然瘋子偶爾也能創造出精采的作品,但通常是在病症不嚴重的情況下。有時精神病患的藝術作品會被大力吹捧—海德堡的普林茨霍恩博物館(Sammlung Prinzhorn)便具此慧眼,但精神疾病並非這些作品具有藝術性的原因。就算精神疾病或許讓患者直接觸碰生存的底線,罹患精神病的藝術家往往並非因病擁有藝術創作的能力,而是即便在患病之情況下,仍然得以繼續創作。如果精神病患確實能創作出偉大的藝術作品,那他們應該和正常人獲得同等關注,因此精神病患的藝術展覽也很重要。然而我們必須小心所有如同溺愛小孩般的話語。「一位發瘋病患的塗鴉會被視為藝術的原因,僅只因為對心胸狹窄的欣賞者來說,這跟畢卡索的某些作品一樣令人難以理解。」這個想法對當代藝術並沒有多大意義,也是對精神病患的不敬。精神病患就跟其他人一樣,值得接受我們誠實的意見。相反地,人們試著揭露知名藝術家的精神疾病,而如同先前所說,該藝術作品的評價不會因此而產生多大變化,但這往往是過度正常或愚蠢正常人的嫉妒反應。他們喜歡將所有不像他們一樣毫無靈性的人視為是瘋子。達利(Salvador Dali)創造出迷人的構圖;約瑟夫.波伊斯(Joseph Beuys)裝扮奇特,而安迪沃荷(Andy Warhol)則是行為古怪—這些人都有不正常的地方,但這不代表他們瘋了。一名異於常人的人是否瘋了,這個問題到底有多重要?一個人是否健康,跟社會的傳統大有關係。看來現今人們的接受度不若以往,我們很快便傾向於將與眾不同的人視為病患,然而精神病院不該讓這件事情發生。在閱讀約翰.赫伊津哈(Johan Huizinga)的《中世紀之秋》(Herfsttij der Middeleeuwen)一書時,讀者沉浸於十五世紀迷人的豐富多采之中,裡頭有異於傳統的君王、引人注目的侍臣和生氣勃勃的人民。上流社會的滑稽弄臣、鄉下的蠢蛋或其他怪里怪氣的老粗不同的個性和行為模式得以被容納。雖然包容度高,但也非常脆弱—如果君主或某個權貴突然哪根筋不對勁,所有的人都要遭殃。※ 本文摘自《你瘋了》。《你瘋了》作者:曼弗烈.呂茲 譯者:廖家絨出版社:臉譜 出版日期:2021/01/30《你瘋了》書封。圖/臉譜提供
-
2021-03-01 養生.抗老養生
多老算是老到無法擁有性愛?對老年生活的刻板印象是如何形成
「對女人而言,老就是最醜的樣態」這是辛西亞.利奇說的話。她雖是女同性戀者,但並沒有使她免於接受異性戀霸權的女性審美標準。她的伴侶芭芭拉.麥當勞指出,年輕女性疏外於年長女性以及害怕變得像她們,是社會力造成的結果。「你身為年輕女性的力量取決於你與熟齡女性保持的距離。」她寫道,其坦白令人不快卻又無可否認。經濟學家有個名詞─「吸引力懲罰」(attractiveness penalty)─用以說明在「看上去顯老」這點女人比男人受到更嚴厲的品評。讓美麗與年輕劃上等號,女性不僅首當其衝,每當我們染髮來掩飾白頭髮或謊報年齡,遑論動整形手術來掩飾變老的跡象,都使之無法破除。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的著名論點「老化的雙重標準」,將之定義為提升男人價值,但逐漸摧毀女人的社會慣例。「女人用她們的自滿、她們的苦惱、她們的謊言,大力強化了這個社會慣例。」她寫道:「在保護身為女人的自己時,她們背叛了身為成年人的自己。」哎喲,女人得有勇氣才有辦法遵從桑塔格的建議,「讓她們的臉展露她們活過的人生」。連男人也無法全身而退。當滾石樂團的米克.傑格(Mick Jagger)告訴音樂家喬治.梅利(George Melly)他的皺紋是「笑紋」時,梅利誇張地回答:「沒聽過這麼好笑的事。」女人被認為遠比男人看起來老得快,於是競相保持青春。我沒有批評的意思,我發誓。但這個帶有懲罰性質且代價高昂的任務,強化了桑塔格所說的雙重標準(遑論年齡歧視、性別歧視、父權制度),使我們彼此對抗,給我們設下失敗的圈套。讀到此有沒有任何女人真的相信她不如以前的自己─變得比較無趣、在床上比較不開心、比較沒有價值。如果是這樣,這個訊息來自何處,它有何目的?什麼是終極的春藥?自信。違反慣例要付出相當高的代價。翻開任何一本女性雜誌和底下數以百計的廣告,「如果你疏於打理自己,如何期待為人喜愛?」廣告和社論大力兜售每種可能的手段─ Spanx 內衣!個人教練!抽脂手術!─來維持無皺紋的臉蛋,雕塑能擠進緊身時裝的身材。評論家卡麗娜.丘卡諾(Carina Chocano)問,除生育力之外,我們到底為何將特權賦予「這個悲慘、可笑、全然不公平,但無爭論餘地的所謂女人的全盛時期……而不顧任何相反的證據?我們期待女性靜默、羞恥地屈服於無疑的事實,而期待男性對此感到豁達,並設法不要洋洋自得。」丘卡諾現年四十多歲,她了解將青春等同於價值是多麼有害,並納悶為何我們不反擊。「如今我回顧此事,想起剛滿二十九歲時自己感覺多麼不舒服和羞恥,我不敢相信我曾將大把的春青浪費在感覺變老這件事情上。」由安潔拉.蘭斯伯里(Angela Lansbury)領銜主演的《推理女神探》(Murder, She Wrote)被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下檔時,曾是收視率第八高的電視影集,原因是其收視群「往過老偏斜」(在受青睞的十八至四十九歲年齡層中沒有足夠的收視人口)。將近四十年後,蘭斯伯里在八十八歲時首度返回倫敦舞台,她說這個轉變並不太困難,有鑑於「我從年輕時就一直扮演熟齡角色,因為我不是螢幕大美女。」這類選角的決定不僅著重於美麗等於年輕,還有不美麗便是老。我們多麼常聽到「她從前是個美女」,彷彿年齡與美麗相互排斥?皺紋提醒我們的殘酷意義,莫過於當我們打量房間那頭某個有吸引力的男人時,他甚至沒有望向我們。這種轉變對於習慣運用其美貌和傳統魅力的女性來說尤其痛苦。受矚目本身可能就會引發有問題的反應。舉例來說,不久之前在某舞蹈俱樂部,有個可愛的年輕小伙子走到我面前,說我看起來像蘇珊.莎蘭登(Susan Sarandon)。接下來他突然臉色一變慌忙補充,「我這麼說是一種恭維。」他的意思不是說我長得像蘇珊.莎蘭登,而是表示「妳看起來又老又性感」─在這個文化中如此罕見的訊息,如此明顯地矛盾,被比作一個年齡六十好幾、聰明、引人注目的電影明星,要冒著像是侮辱的風險。難怪如此多熟齡女性完全放棄對新認識的人坦露身體和內心這種麻煩事。拒絕退出需要勇氣和自信,尤其是在性愛和娛樂領域,而為那些不曾受人注意之人騰出空間尤為重要。人們不曾停止性愛活動性愛的確一度是年輕人的領域。但當舊石器時代迎來較長的壽命時,情況改變了,二十世紀期間人類壽命史無前例地大幅增加,情況更進一步產生變化。大多數人很容易就能拋棄性愛只是為了繁衍後代的概念。該是時候了,我們應該擱置與之相伴的想法,也就是認為性愛只屬於年輕人,並仔細檢視促成這種想法的狹窄視野。年輕的成年人擁有性愛,中年的成年人也擁有性愛。猜猜怎麼著?中年時性活躍的女性會繼續擁有性愛,她們的伴侶也是!熟齡男性的性活動次數還可能等幅增加。美國退休人士協會詢問離婚的六十多歲男性,單身最大的好處是什麼,百分之二十二回答「更多的性愛」。只有百分之一同齡離婚女性同意這個說法。分析這個差異背後的因素會非常有趣,包括關係狀態和文化期待,因為女性在停經後不會停止想要性愛。其性愛品質不會衰退。兩者皆為年齡歧視與性別歧視的迷思。性愛對我們有益,而且我們的功夫已經變得更好。「多老算是老到無法擁有性愛?」是二○一三年時我所參加的《哈芬登郵報》(Huffington Post)線上討論的標題。這個問題本身便含有極深的年齡歧視。我們不會問人們到了什麼年齡無法唱歌,或者停止吃冰淇淋,但到底我們為何會停止做愛?我們當然不會,不過性活動確實隨著年齡衰減。儘管有皺紋和喀嘎作響的關節,但熟齡美國人是網路約會服務成長最快速的使用者。現在的男性愈來愈長壽,主要得歸功於更有效治療某些疾病的方法,例如過度影響男性的心臟病和癌症。威而鋼(Viagra)和犀力士(Cialis)之類的藥物幫忙促進勃起。這個世代的熟齡者在財務上比上個世代的更優渥。加上網路使找尋伴侶的事變得更私密和成功率更高。道德觀也正在改變。以往會為了同居而趕走孫子的相同世代,現在同住的數量空前未有,而且黃昏之戀不再那麼礙眼。這個情況反映在熟齡者之間的性傳播疾病,例如披衣菌、淋病、梅毒的發生率。年逾五十的人據估計占確診有愛滋病毒的美國人的百分之四十五,而且其數量正快速增加。他們比較不會意識到自己得到愛滋病毒的風險,也比較不可能得到早期診斷。熟齡異性戀女性的風險尤其高,她們因為陰道壁變薄,而更容易感染各種性病。如果你是性活躍的人,最好使用保險套、接受檢測並要求伴侶做相同的事。如果你的醫師無法照顧你的性健康,那麼就開除他。根據《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所做的一項調查,在最年長的年齡層中(七十五至八十五歲),百分之二十五的受訪者有性活動,許多人每月進行數次,其中三分之一的人也進行口交。即使在安養院那種性表達通常不被鼓勵,而表達兩廂情願可能有困難的地方,性活動還是可能很熱鬧。住進機構意味著放棄家的舒適,以及可能的大量獨立性和隱私,但不應該代表也要放棄基本的人權。這個群體的後代,亦即戰後世代,肯定不會溫順地走進那良夜,感謝老天!從出生到死亡,無論我們住在哪裡或活多久,人的碰觸依舊是不可或缺的。※ 本文摘自《年齡歧視:為何人人怕老,我們對老年生活的刻板印象又如何形成》。《年齡歧視:為何人人怕老,我們對老年生活的刻板印象又如何形成》作者:艾希頓‧亞普懷特 譯者:林金源出版社:木馬文化出版日期:2021/01/13《年齡歧視:為何人人怕老,我們對老年生活的刻板印象又如何形成》書封。圖/木馬文化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