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19 醫聲.癌症防治
搜尋
朱芯儀
共找到
24
筆 文章
-
-
2024-04-15 醫聲.癌症防治
2024癌症論壇/專家解釋癌症治療與感染問題,其中乳癌治療已朝向「NESS」方向,期待讓病人活久活好!
癌症治療日新月異,連無法治癒的多發性骨髓瘤患者也有機會存活10年以上,而部分癌症治療成效提升,讓癌友開始關注治療後生活品質的問題,但現在手術技術進步,有助於術後疼痛控制與恢復期縮短、乳癌外觀與感知恢復,只要癌友遵從「NESS」照護建議並做好感染預防,即可過上常人生活。聯合報連續第6年與國衛院攜手舉行癌症論壇活動,今年論壇主題是「Love & Care友善抗癌行動」,今天繼續第二天的議程。連續兩天活動中,超過20名重磅級專家、學者登台分享最新癌症相關政策、治療趨勢等最新資訊,現場300多名民眾也熱情參與。百年難解的癌症—多發性骨髓瘤:健保治療選擇多元但仍有改善的空間多發性骨髓瘤是個百年的疾病,易有貧血、骨頭痛、血鈣高、腎功能差等併發症,平均發病年齡65歲,每年約有700位新病人。近年的治療突飛猛進,傳統治療加上anti-CD38單株抗體一線治療,有八成的病人在3年期間無疾病惡化,目前健保給付在二線用藥,台中榮總血液腫瘤科主任滕傑林指出,希望未來健保可以往前給付,讓新的治療可以在第一時間就能使用到。至於難治性的多發性骨髓瘤,現在也有最新的anti-BCMA,讓病人有2至3年的存活時間,目前核准使用在後線治療,仍未健保給付。滕傑林指出,以前對於多發性骨髓瘤病患僅能耐心、關心以待,但現在4小時內就可診斷出來,只要好好治療,未來平均活10年以上也不成問題,希望健保政策可以多支持病人。肺癌手術持續優化:從微創手術、機器人手術平台,提升病人手術品質肺癌的手術治療技術日新月異,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胸腔外科副教授、胸腔暨心臟血管外科系主治醫師吳青峰指出,台灣目前近九成肺癌手術可進行內視鏡單孔微創手術,傷口明顯較原先的四孔、三孔手術小,具疼痛減輕、復原迅速等好處;若再搭配機器人手術平台,就能解決器械自由度不足,難以如手臂般操作指使、二維視野導致立體感協調喪失、主刀醫師可能因沒有運動習慣或體力不濟而手抖、疲勞等問題,進一步提升病人的手術品質,有的病患術後12小時即可下床走路,還可神智清楚、開心比YA。乳癌治療走向新思維:「乳癌患者不只要活得久,更要活得好。」,重視康復者生活品質台灣乳癌發生率非常高,每十萬人口發生率為81人。台北長庚醫院一般外科及乳房外科主治醫師周旭桓表示,隨著乳癌手術的演進及精進,目前多針對不同病人需求,擬定個體化治療策略,以兼顧患者術後生活品質與療效;而為及早發現乳癌,乳癌篩檢很重要,但現在僅有4成的人進行篩檢。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台大醫學院榮譽教授張金堅指出,目前從第一期到第三期的乳癌病患,多數可成為「康復者」,但後續仍要面對諸多問題。根據2022、2023年羅東博愛醫院與乳癌防治基金會所進行的兩份調查報告顯示,近五成病患面臨睡不好的問題,約四成病患體重控制不良,約五成病患對自己的身體意象,感受不好,另有四到五成病患欠缺運動與良好的運動習慣;此外,乳癌病友也常有經濟負擔沉重、親子關係、性生活、夫妻生活出問題、周邊神經不適、傷口麻木、疼痛、淋巴水腫等多種問題。「乳癌患者不只要活得久,更要活得好。」周旭桓說,早期乳癌5年存活率已高達98%,因此術後外觀也成為癌友選擇治療的考量之一;乳癌治療以手術切除腫瘤為主,並搭配化療、放療等,早期手術多採用乳癌全切除,但現在乳房不一定要全部切除,因研究發現乳癌保留手術與乳癌全切除存活率並無差異,因此治療前須先評估患者適用何者。周旭桓指出,長庚醫院發展內視鏡微創乳頭保留全切除手術、達文西乳頭保留全切除手術,造成的傷口較小,且可藏在較隱匿的位置;清除乳癌後,可接著施作自體脂肪皮瓣重建手術,術後外觀更自然,也無義乳莢膜攣縮的問題;自體神經重建手術則可恢復乳房感知,讓癌友術後生活品質更好。張金堅也認為,醫院應提升高階癌症品質認證,企業、社會出錢出力支持「提升乳癌康復者生活品質」相關計畫,乳癌病友、康復者則朝NESS方向努力,也就是均衡飲食,適當補充營養(Nutrition)、規律運動(Exercise)、充足睡眠(Sound Sleep)、紓解壓力(Stress Management);希望未來在癌症病患治療後的品質照護上,可全方位涵括各層面,只要該措施有實證證據有效,就應該納入,讓治療、照護體系更符合癌友需求。論壇也邀請三年前罹患乳癌第二至第三期的演員朱芯儀,分享個人罹癌心路歷程。當時她治療後味覺改變,曾經愛吃的食物也味同嚼蠟,但仍要求自己正常攝取營養,並且排除過敏源,建議癌友可喝精力湯補充養分,只要營養充足就能撐過治療期間。癌友術後易免疫低下,恐增感染風險 癌友接受治療後免疫力低下,若被感染將前功盡棄,以新冠肺炎為例,癌友重症風險較健康人增加1.56至2.32倍,死亡風險增加1.66至2.87倍,台灣感染管制學會理事長陳宜君建議,癌友除了維持手部衛生,也應接種新冠、流感、肺炎鏈球菌等疫苗。在飲食上,癌友可能因治療傷及粘膜,增加感染風險,故應避免食用益生菌或生菜沙拉等帶菌食物;有使用制酸劑、胃藥或年紀大的癌友需特別注意飲食衛生,避免胃酸減少導致沙門氏菌長驅直入。陳宜君也提醒,黴菌是潛藏在癌友生活環境裡的大敵,因此癌友須保持環境乾燥,飼養寵物、從事農務或園藝、周遭建物整修時,應配戴口罩,降低侵襲性黴菌感染風險。此外,如果癌友咳嗽、打噴嚏、拉肚子等症狀輕微,只需症狀治療減少不適感,出現尿道感染等局部感染症狀,就應及早就醫,避免接續出現發燒、畏寒、心跳加快等全身性發炎反應,引發敗血症。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3-29 醫聲.癌症防治
2024癌症論壇/挺過罹癌煎熬 朱芯儀找回「快樂的自己」
留回一頭茂密且烏黑的俏麗短髮,朱芯儀重拾自信笑容,似乎已不復見化療期間的憔悴。談起化療時,不僅落髮、指甲斷裂,脹氣更讓她渾身不適,加上無法面對鏡中的光頭形象,曾讓她一度想放棄治療。但為母則強,想到年幼的孩子,她奮力抗癌,積極挺過12次療程後,成功讓癌細胞「滾出她的身體」。朱芯儀在三年前,發現乳房大小不對襯,更在右邊乳房摸到顆會動的東西,原以為是纖維腺瘤變大,上節目時,醫師叮囑她趕快去檢查。後來掛家醫科安排觸診,隔兩天馬上安排超音波和切片,一照之下醫生強調「你這要動刀喔!」,超音波照射時她邊照邊落淚,面對可能罹癌的恐懼,瞬間猙獰地闖入她的人生。後來確認罹患乳癌HER2陽性,還是強陽性。樂觀的她還開玩笑和醫生說「那化療應該就是我人生最瘦時期吧!」結果醫生馬上潑冷水「你不要想太多,乳癌病人是唯一會變胖的。」後來制定療程計畫,先讓腫瘤盡量縮小,再進行切除。不僅與身體疼痛抗爭 還要面臨心靈上的恐懼化療期間她水腫5公斤,腹瀉和便秘情況嚴重,腸胃時常處於不舒服狀態,加上味覺改變,吃肉都覺得像金屬,甚至嚐得到苦味。因為胃口變差,容易導致白血球指數降低,進而拉長療程,她強迫自己進食,攝取充足營養和蛋白質,談到「每次測白血球都是高標通過」,略帶驕傲的神情,也讓人感受她的真性情。老公衛斯理對外,總稱讚朱芯儀十分堅強,但外表樂觀,甚至罹癌初期都還在上節目的她,其實獨自一人在家時,總是趴在陽台上眺望遠方。而化療的不適,令她渾身劇痛,脹氣更讓她失去胃口,外加無法排氣、排便也不順暢,身體出現指甲斷裂、滿臉爛痘的慘狀,讓曾因為飾演《犀利人妻》被觀眾恨得牙癢癢,外表亮麗的她,望向鏡子時心想「這是誰啊?」身心靈的折磨,更曾讓她差點撐不過治療。第一次化療後,朱芯儀等了十天才開始落髮,當時頭髮一拉就掉,兒子和女兒甚至輪流拉她頭髮進行比賽,一下是女兒說「一定是我拉的比較多」,兒子緊接「我不信,我也要來拉。」童言童語讓她哭笑不得,也慶幸「小孩心態挺健康」。後來因為頭髮呈現不規則的狗啃狀,衛斯理怕她難過,讓她裸身坐在浴缸中,直接將曾經的秀髮理成光頭,她坦承「當時看著光頭的自己,真的非常難過,似乎有部分的自我跟著落髮一起遺失。」後來,她買了漂亮的假髮,學會接受新的自己。罹癌體會愛的力量 以自身經歷鼓舞遭受苦痛的病患衛斯理更擔負起床照顧小孩的責任,只為了讓她能好好睡覺,才有抵抗力跟病魔作戰;朋友千里迢迢來載她上山,帶她賞花和喝下午茶,點餐時還細心選擇她能攝取營養的食物,甚至注意冰塊是否煮過,只因害怕裡面有細菌。她感謝家人跟朋友的照顧,沒想到罹癌卻讓她體會更多的愛。「上帝講先受苦的人,可以用自身經驗幫助別人。」她將自己的經歷公開分享,不僅是為了提醒女性關注自己的健康,更為了給予那些正在同病魔抗爭的人勇氣和希望。「我希望我的故事,能激勵那些也在與癌症作鬥爭的人。讓他們知道,他們並不孤單。」朱芯儀的堅強和樂觀,也鼓舞了許多原本不願接受治療的病人,讓他們願意面對疾病。朱芯儀強調,生病後只想著一定要重新好起來,因為只有撐不下去或痊癒兩條路。她淡淡提到,「哪天如果不幸離世,其實是每個人都必經過程。」現在的她選擇聽從自己的聲音,一切都不太過強求,因為生命,其實就是經歷不斷的選擇。她也鼓勵大家,「無論走在多麼崎嶇、不平坦的路上,都請為自己做努力,因為你沒有別條路可走,所以請勇敢接受所有治療。」「友善抗癌,心願大聲說」:鼓勵大家遠離讓自己生病的壓力源,要好好面對並釋放它,就可以保留那個快樂的自己朱芯儀小檔案台灣女演員、主持人📌淡江大學法國語文學系畢📌2011年憑《犀利人妻》獲得第46屆金鐘獎戲劇節目女配角獎,2023年出版《保留那個快樂的自己》📌年齡:38歲📌癌別:乳癌第二期至第三期更多內容請點2024癌症論壇線上策展網頁
-
2024-03-22 醫聲.Podcast
🎧|2024癌症論壇/朱芯儀公開「抗癌飲食」就靠它 乳癌權威張金堅:營養素就像戰爭中的彈藥
朱芯儀在36歲那年罹患乳癌,身為女明星卻得忍受副作用帶來的難堪。銀幕上光鮮亮麗的她,不僅臉上冒出爛痘、戴上假髮又怕被風吹掉、擔心路人異樣的眼光,化療副作用反而讓她勇敢面對,甚至霸氣對癌細胞喊話「滾出我的身體」。她真正最過不了的坎,是對父母的愧咎感,害怕罹癌的自己是否很「不孝」,白髮人可能要送黑髮人的人生難題,還好家人全力支持,讓她度過人生最低潮的時光。財團法人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張金堅,稱讚朱芯儀堅強且勇敢面對一切的苦難,就像打不倒的戰士,這個漂亮的女生,雖然年輕,卻讓人感受到她為了自己、為了家人,是這麼努力去對抗癌症。🎧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朱芯儀回憶,在2021年11月摸到乳房出現「硬物」,經過一連串檢查,被診斷為乳癌二期快進入三期,當醫師告知確診的那一刻,雖然也曾惶惶不安,但仍打起精神,開始積極治療努力學習相關知識,成為自己健康的主人。反倒是老公衛斯理第一時間反應,讓她至今回想起還很難過,朱芯儀說,「當時老公一臉錯愕,無法置信的呆立在一旁,不知所措的神情,回想起那一刻,仍讓人心疼難過。」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張金堅一路上看著朱芯儀抗癌,稱讚她「非常勇敢!」張金堅提到,朱芯儀罹患的是HER2陽性,還是強陽性,只要經過Taxotere(歐洲紫杉醇)和Cisplatin(白金製劑)雙標靶藥物的精準治療,都可以有效抗癌,面對化療後會讓人白血球降低,容易有發燒、腹瀉、掉髮和噁心想吐等症狀。家人的愛成堅強後盾,化療後勇敢面對人生治療的日子確實不好熬,對於一位女明星來說,面對化療後落髮的難堪最難適應。但朱芯儀始終樂觀以對,現今談來已能釋懷,「我為了造型已準備好幾頂假髮輪流替換,但有次要走至捷運站,一陣強風將帽子吹飛,自己只好拉著假髮去追帽子。」當時想到是「到底要遮臉?還是先壓著假髮去撿帽子呢?」害怕被路人拍下狼狽模樣,難忘的經歷也令她哭笑不得。治療過程中,最難過並非是這些副作用,反而是為人子女對不起父母的心境。朱芯儀哽咽談起,其實罹癌後,最艱難的是向父母坦白病情,想到罹癌後無法繼續工作、會不會拖累家人、白髮人可能要送黑髮人⋯⋯種種的難題,沒想到媽媽只說「你以後都不要去買菜,我直接從原住民部落預定送到你們家,這樣每個禮拜都有新鮮蔬果可以吃。」爸爸更是隨call隨到,一通電話就會來載她去看病、買假髮、洗頭髮,讓她能安心跟病魔作戰,父母的愛讓她更堅強的面對一切。抗癌不二法門 攝取充足營養抵抗癌細胞張金堅醫師感嘆,癌症病患的身體猶如沒有煙硝的戰場,當身體成為了戰場,每一天都在與癌細胞進行著無聲的戰爭,家人的愛與支持成為了戰鬥中不可或缺的力量。談到治療,他生動的比喻,標靶治療就像是陸海空三軍分線作戰,營養素則是戰爭中的彈藥。朱芯儀強調,罹癌後一定要正常的攝取營養,並且排除過敏源,像她對蛋奶嚴重過敏,容易造成身體發炎,就會避免吃相關食物。早上起床可以先飲用一杯精力湯,加入堅果和含糖量較低的水果,蔬菜也要川燙後再加進去,雖然味道不見得美味,但營養素充足就能撐過治療期間,包含後來長頭髮為何會那麼快速,其實重點就是營養充足。朱芯儀自嘲小時候曾想過「希望人生是轟轟烈烈」,當時胸部有三顆腫瘤,她還會對細胞喊話,「你一定要把那些不好的東西殺死,叫它滾出我身體。」這段罹癌的旅程,也令她猶如坐上雲霄飛車般,充滿各種人生體驗。張金堅也稱讚朱芯儀心態非常正面,不僅懂得自己查資料,加上全家人對她的支持,這些都是癌症病患最需要的支持。這也是他當初成立乳癌防治基金會的初衷,就是讓病友們有個交流的平台,可以互相支持,並且能提供補助與照護給癌友,發揮社會對於病友健康平等權的支持與照顧。治療乳癌的艱難旅程中,朱芯儀收到了眾多來自醫療界工作者的私訊,這些信息對她而言,是一股溫暖的力量。這些醫護人員向她表達了由衷的感謝,因為朱芯儀勇敢地分享自己的抗癌經歷,激勵了那些原本對治療失去信心的病患,使他們重新燃起了面對疾病挑戰的勇氣。朱芯儀對這些訊息感到深受觸動,認為自己能夠透過個人的經驗,為他人帶去希望和力量,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更多內容請點2024癌症論壇線上策展網頁朱芯儀小檔案現職:台灣女演員學歷:淡江大學法國語文學系畢業經歷:2011年憑《犀利人妻》獲得第46屆金鐘獎戲劇節目女配角獎著有《保留那個快樂的自己》張金堅小檔案現職:財團法人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台大醫院外科部名譽教授台大醫院兼任主治醫師學歷:Memorial Sloan-Kettering Cancer Center, N.Y.(U.S.A.)腫瘤免疫研究員台灣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醫學博士台灣大學醫學院醫學系經歷:衛生署桃園醫院院長台大醫院外科部主任 中華民國癌症醫學會理事長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韋麗文、許凱婷音訊剪輯:黃琬淑腳本撰寫:許凱婷音訊錄製:蔡嘉哲特別感謝:朱芯儀、財團法人乳癌防治基金會
-
2024-03-14 活動.活動最前線
2024癌症論壇/寄一封信給自己,灌注抗癌正能量!
「抗癌的路,一路走來非常的辛苦…」、「人生在得癌的時候,才知道時間的重要。」在聯合報與國家衛生研究院共同主辦的2024年癌症論壇「Love & Care友善抗癌行動」中,許多癌友在「寄一封信給自己」活動留下許多真摯的想法,也帶來許多的啟發。2024年癌症論壇「Love & Care友善抗癌行動」即將在4月13、14日於台北市政大公企中心A2國際會議廳隆重登場,在為期兩天的活動現場,癌友也可以現場寄信給自己、親友,為未來的自己、親友灌注更多正能量。在兩天癌症論壇活動中,現場將有國家衛生研究院院長司徒惠康與健保署長石崇良、國健署長吳昭軍分享癌症治療新知與給付等相關政策走向、趨勢。友善能量,帶來改變!不僅如此,身為新聞話題人物也是攝護腺癌病友的名作家H、著有「保留那個快樂的自己」且曾是乳癌病友的藝人朱芯儀也將共襄盛舉。作家H罹患攝護腺癌,他的抗癌歷程鼓舞許多癌友勇敢向前,對於治療所帶來的一些羞於啟齒副作用,H也將侃侃而談、公開分享,希望有類似情況的癌友,不再感覺孤立無援,並從他的分享中得到更多的正面能量。聯合報癌症論壇六年來持續耕耘、倡議發聲,規模已是全台第一,也為許多癌友帶來許多抗癌的勇氣、希望。今年活動更將邀多位名人、醫界重量級專家分享多項友善抗癌議題、新知,每天現場開放300位民眾免費入場,並安排QA時間,期待癌友、癌友的親友或關心癌症治療、防治的民眾踴躍報名,熱情響應。民眾若想報名參加2024年癌症論壇「Love & Care友善抗癌行動」活動,可掃QRcode上官網報名,也可電話報名:02-8692-5588轉5616,名額有限,額滿為止。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3-13 焦點.元氣新聞
虐童案輿論怒火燒!孩子一定得請保母照顧怎麼辦?察覺可能是壞保母的10個跡象
北市1歲男童「剴剴」遭兒福聯盟安排的保母凌虐致死的案件引發社會各界高度關注,許多名人及網紅都出來講述自己所知道的虐童事例。嘉南療養院藥癮核心醫院主任李俊宏感嘆找尋安置或照護資源相當不易,而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也分析虐童者背後心理模式。朱芯儀氣喊:友人借20萬給保母小孩還被虐《聯合報》報導,有3個孩子的藝人朱芯儀分享好友請保母的恐怖經驗。一位雙寶單親媽,先請了保母A照顧孩子,後來又請了鐘點的保母B一起支援,原本都沒有異狀,直到有天幼兒園老師擔心透露,孩子出現捏人的狀況,她也沒有懷疑到保母身上。後來孩子大了一點,她先辭退保母B,結果對方透露:「媽媽我可以離開,但是請你多注意一下女兒的狀況,因為之前我有看到另外一個保母A,對姐姐有不正當管教。」之前沒有說也是怕雇主覺得自己嚼舌根。後來問了孩子們,驚覺不當管教不只一次,讓這位媽媽非常自責。朱芯儀文中透露,保母A並沒有保母執照,但在朋友最需要時出現,彷彿一道曙光,朋友也對保母非常好,知道她需要用錢,立刻領了20萬給她,沒想到A還對B說:「誰叫她自己有錢願意給我的,我有什麼錯嗎?」此外,A本身是被家暴長大的,「她覺得她沒有像小時候用到酒瓶砸小孩都不算是打,捏跟用棍子管教都對她而言再正常不過」。讓朱芯儀氣喊:「這什麼偏差觀念?」李俊宏:找尋安置或照護資源相當不易近期社會輿論很多在檢討派案的兒福聯盟。對於大家的憤怒,嘉南療養院藥癮核心醫院主任李俊宏在臉書指出,出征到兒福關門也是一種做法,但是找尋安置或照護資源相當不易,之後誰接手?「是不是我們應該要透過法制的調整,扶植更多的公益團體產生良性競爭,再透過對於非政府組織與社會企業的管理,讓漏接的孩子都能被接住,恐怕是更值得我們去思考的。」呂秋遠:寧願社工是因為某些疏忽沒發現怒火也延燒到了負責該案的兒福聯盟陳姓社工身上,昨日檢方也將負責此案的社工帶回偵訊。知名律師呂秋遠於臉書發文表示,依照目前揭露的事實來看,除非社工明知且有意讓凌虐的情況發生,否則過失致死的罪名加諸在她身上並不是很適當。呂秋遠說,最讓人擔心的是「偽造文書」的罪刑如果成立的話,代表陳社工在業務上文書登載不實,沒去訪視,卻在文書上謊稱自己有去。同時身為社工系老師的呂秋遠說,寧願社工是因為某些疏忽沒發現,也不願意看到社工故意記載不實的事項,那太讓人失望與難過了。虐童者可能的4種心理模式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則分析了虐童者背後的心理模式,黃軒在臉書指出,其實虐童案件背後的成年人心理分析是一個複雜的議題,涉及多種心理和社會因素。專家們提出了幾個可能的因素:1.發洩壓力教師或看護人,因工作和生活壓力(例如失業、家庭不和階)過大,可能會將自己的壓力,發洩到幼兒身上2.情緒勒索有些成年人可能因為無法有效處理和管控自己的情緒慾望,而對周圍進行情緒,失控的勒索,這些包括虐待兒童,造成了重大危害3.扭曲成就一些虐童成年人,可能在自己的社會地位和家庭地位較低,面對弱小的兒童時,就會感到自己強大,從而獲得心理上的慰藉。4.滿足變態由於經濟貧困、生活變更、社會壓力等原因,一些人可能會出現人格障礙或性變態等心理問題,而虐待兒童,可能是他們試圖滿足這些變態心理的方式。黃軒認為,預防虐童案件的措施應是多方面的,涉及家庭、學校、社區和政府層面。不是只有一個方面或方向弄好就可以。可能是壞保母的10個跡象其實多數的保母都是好的,但哪怕只有很少數的惡劣保母,萬一自己的孩子遇上了,如果父母、家人能及時察覺保母的問題,或許能阻止最糟的情況發生。《BabyCenter》網站列舉了10個可能是壞保母的10個跡象,如果感覺保母不適合你的孩子,或無法與父母協力照顧孩子,甚至覺得保母有任何一點問題,不要猶豫了,趕快換個保母。1. 孩子總是看起來很焦慮或孤僻2. 保母不談日常照顧細節3. 孩子在保母照顧時遭遇過太多本來可以避免的事故4. 保母不願聽從你的要求5.保母對你的教養方式持批評態度6.保母常常遲到7.孩子經常看起來髒兮兮的8.孩子回家後常表現的很餓或很累9. 你不信任你的保母10.你只是有一種不好的預感根據林口長庚兒童一般醫學科主治醫師辛宜臻所做的研究指出,兒虐發生頻率失業率相關,且國內外皆然,長庚兒少保護中心團隊因此提出警示,當失業率攀升時,不僅是對經濟的衝擊,也要注意伴隨而來的兒虐發生,大家除了要關心失業的家人外,在後疫情時代振興產業的同時,也應及早設置相關防範措施。【參考資料】.《長庚醫訊》後疫情時代失業增加 慎防兒少不當對待.《BabyCenter》.李俊宏臉書.呂秋遠臉書.黃軒醫師 Dr. Ooi Hean臉書.《噓新聞》友人借20萬給保母小孩還被虐!朱芯儀氣喊:怎好意思?【相關資源】.托育媒合平台.衛福部居家式托育服務登記制度常見問答集
-
2024-03-13 活動.精彩回顧
【免費報名】2024癌症論壇 LOVE&CARE 友善抗癌行動
|講座資訊|📍時間:DAY1:04月13日(六)上午10:00至16:00 (09:30開放入場)DAY2:04月14日(日)上午10:00至16:00 (09:30開放入場)📍地點:政大公企中心A2國際會議廳(台北市大安區金華街187號2樓)📍主辦單位:國家衛生研究院、中央健保署、國民健康署、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元氣網、那些癌症教會我的事粉絲團📍報名人數:共計300名/天。📍網路報名:https://user153168.pse.is/5kn6zq📍電話報名:02-8692-5588 ext.5616(依網路報名優先順序決定錄取及備取順位,待主辦單位確認順序後,以簡訊發送報名成功通知為主)「我在術前和孩子約定,手握三下就是我愛你…」「我會勇敢面對,並做出改變!」即使面對癌細胞步步進逼,許多癌友的心中,依然有千絲萬縷的牽掛與盼望,每一份牽掛、每一個盼望,都為自己、身邊的人帶來更多力量,也帶來更多前進的動力。當您為了抗癌而努力前行,我們一直是在一起的,聯合報團隊已連續六年舉行癌症論壇活動,每年皆引起廣大迴響,在癌友的治療權益爭取與防治政策的倡議上,也發揮極大的影響力。今年,我們持續與國衛院、健保署、國健署,以及全世界的抗癌組織並肩作戰。為了響應UICC(國際抗癌聯盟)「縮小癌症照護差距」倡議,2024年癌症論壇「Love & Care友善抗癌行動」邀請多位重磅級專家、名人與病友團體攜手為打造友善抗癌環境發聲,台灣最大癌症論壇也將給予癌友與癌友家庭滿滿正能量!✅友善能量,帶來改變!4/13(六) 11:50 名人談癌/堅強筆下的背後故事!作家H的攝護腺癌治療之旅★ 一場艱困的攝護腺癌抗癌之旅,讓名作家H深深感受到醫護團隊的暖心、友善力量,面對癌細胞的無情,曾罹患重度憂鬱的他,沒有躱在角落,生命也因此出現改變…4/14(日) 13:35 名人談癌/保留那個快樂的自己 朱芯儀的抗癌過程★ 「我的勇敢,是因為你們,在絕望之處,播下盼望…」在藝人朱芯儀所寫的「保留那個快樂的自己」書中,她娓娓道來抗癌的歷程、轉變,她的勇敢、堅強與最深層的省思、自我對話,都成為了生命美好的見證。✅友善抗癌,從「」出發… 經過一連串的抗癌治療,社區、醫療團隊與病友團體的用心支持、鼓勵,持續讓癌友的心理療癒力量與運動習慣的累積逐漸壯大,而亞太心理腫瘤學交流基金會與癌症希望基金會的暖心守護,更讓友善抗癌的力量從「心」出發,帶來更多正向改變。 中壯年癌友常面對「上有老、下有小」經濟重擔,對於友善職場的接納、經濟能力的提升,更是迫切。因此台灣癌症基金會與財務專家、學者將針對癌症病友回歸職場的支持與經濟力規劃等議題進行分享,這些資源、資訊都是抗癌重要後盾。✅友善防癌,科技協力! 癌症的篩檢、預防,可以盡早揪出癌細胞,建構縝密健康防護網,經由專家、學者深入淺出的比喻、講解,民眾對於癌症篩檢的資源、健康利益,將有更多的了解,對於自身健康的規劃,也會更有效率、方法。 全基因檢測與癌症的精準預防科技,為癌症防治帶來新的里程碑。台北榮總專家的演講,將引領民眾進入全基因檢測的世界,並帶來許多的深刻啟發。✅友善治療,點燃希望… 從精準治療到重粒子、質子治療,癌症治療科技的突飛猛進,不僅點燃癌友更多存活希望,也讓癌友的生活品質大幅提升,在林口長庚與花蓮慈濟醫院等多位專家的精彩說明下,目前最新的癌症治療趨勢將帶來新一波創新展望。 過去,乳癌、肺癌、多發性骨髓瘤與癌疲憊症等病友,常面臨許多治療上的挑戰,治療選項也非常多樣化,台大乳癌權威、台中榮總血液腫瘤科專家等,也將登場,透過最新觀念的分享,癌友就可以對治療有更多的掌握、自信。|議程資訊|*主辦單位保有最終修改、變更、活動解釋及取消本活動之權利。*因應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防疫措施,參與講座活動時請與會者務必自備口罩並全程配戴以及配合體溫測量。(現場恕不提供口罩,請自行攜帶)。*您知悉並同意聯合報股份有限公司為提供活動訊息相關服務及行銷宣傳目的,得於活動期間與結束三年內蒐集、處理及利用個資。您依照個人資料保護法享有的權利及權利行使的方式,請參考聯合報系(udngroup.com)隱私權聲明。
-
2023-07-26 癌症.乳癌
走出乳癌低潮,朱芯儀感激「揭開傷疤」貴人! 專家:最好的心理照護是傾聽支持
朱芯儀去年生日時宣布罹患乳癌,當時已進行2、3次化療,原本很擔心被拍到頭髮掉光的憔悴照片,選擇鼓起勇氣、主動公開,也因此收到許多幫助,她透露,在最恐慌、徬徨時,在醫院遇到一位回診的癌友,主動向她加油打氣之外,還願意「揭開傷疤」,讓她看手術、乳房重建後的樣貌。朱芯儀近來出書《保留那個快樂的自己》分享抗癌過程,她笑說:「如果(治療)成功,就是紀錄;如果失敗,就是紀念。」看似一派輕鬆,過程艱辛卻非外人能體會。她在孩子面前也從未講過喪氣話,或是交代遺言,淡淡表示:「我不想嚇唬他們。」但在開刀前,向妹妹「託孤」,「我如果怎麼了,要幫我照顧好小孩。」也教導孩子們照顧自己,最小的女兒,3歲時就會幫忙洗碗,相當懂事。治療過程中,「抉擇」是困難的事情之一,因醫生只會告知有哪些治療選擇,但不會幫病人做決定,朱芯儀透露,當時不知道要用什麼方式進行手術,非常心慌,不斷在內心喊話:「好希望有人給我一點訊息。」後來在醫院遇到幫她打氣的癌友,對方還說:「妳敢看(傷口)嗎?」願意到洗手間讓她看甚至觸摸傷口,也為她後來的治療打了強心針,讓她直呼:「真的非常幸運。」對癌症病人說加油,有用嗎?台灣心理腫瘤醫學學會理事長、和信治癌中心醫院身心科主任鄭致道日前在《元氣醫聲》Podcast中提到:「近年來,慢慢的癌症治療越來越進步,存活率越來越高,可是我們注意到,存活下來的患者,身心狀況其實不盡理想。」追根究柢,可能是患者一心專注於治療成果,結果陷入焦慮、憂鬱及失眠等情況卻不自知。在Podcast中鄭致道也提到:根據研究,心理照護能夠減少癌症患者的復發、轉移,提升患者配合度,也避免生活品質下降。愈來愈多人開始認同癌症患者要過得「快樂」才有助於治療,很多親朋好友也會替患者加油打氣,「你要堅強!」、「你要為家人著想..」鄭致道解釋,真心誠意的關懷病人一定可以感受,但我們也要允許病人有悲傷難過的時間,也需要有空間喘息,而陪伴就是最好的方式。因此,當你身旁有癌症患者時,最好的心理照護就是傾聽支持。同時,醫療體系也開始加強「心理腫瘤學」的應用。心理腫瘤學起源於二戰期間的美國。1984年,紐約一位女性精神科醫師吉米・霍蘭德(Jimmie C. Holland)聽見身為腫瘤科醫師的丈夫與朋友高談闊論,講述自己的臨床試驗做得多好。霍蘭德忍不住插話詢問,「那病人過得好嗎?」丈夫卻無言以對,說自己只知道新藥非常有效,也因為這件事情,霍蘭德開始投身心理腫瘤學研究。身為癌症病患親友,我們可以做什麼事情來支持呢?有時候,碰到特殊的聚會場合,病友與家屬朋友都需要學習面對,很多親戚朋友都會不知如何關心,反而讓病友壓力更大。學生時期罹患淋巴癌的諮商心理師葉北辰認為,有一種支持叫「保持常態」,有時候維持原有的互動方式反而是一種支持,當然不是要假裝生病這件事情沒有發生,而是帶著生病這個事實如常的互動。葉北辰舉例,平常親戚間不常聊天,卻因家人生病常常噓寒問暖,硬要找話講,反而給彼此壓力;反之,家庭成員互動很頻繁,常常彼此開玩笑,卻突然覺得生病不能再打鬧,家人們的相處反而變得卡卡的。癌友的叮嚀:允許自己對外求救!有癌友曾經在《元氣網》分享自己在治療期間的心路歷程,她特別提到:我在化療期間還是求助心理師。或許很多人認為,癌症治療為優先,心理支持是往後的事,但罹癌至今一年,仍覺得心理支持是非常重要的事,因為患者會不斷的在沮喪、無助、孤獨之間徘徊。心理師告訴我,這些情緒都是正常的反應,只是不甘心的念頭仍存在,我還無法像有些癌友認為,罹癌是個「幸運」,可以反省自己的過往人生,至今仍走不到這個境界。在化療期間副作用常讓人孤獨沮喪,疾病的苦與痛他人無法代勞代受,躺在床上望著窗外的天空會放任自己掉淚,當我狂奔至廁所嘔吐或拉肚子時,也會氣到飆髒話。我允許自己悲傷,但當快撐不住時就會對外求救,打電話跟好友訴苦,你要相信你不是一個人,是有人可以陪你,一定可以走出來。參考資料:.家人罹癌後第一個年 避免對病人過度關愛變壓力 .🎧|對癌症病人說加油,有用嗎?當癌症存活率提高,家人該學會的一件事|理事長講堂EP4.我是癌友9/厭世、孤獨、我要活下去:找人聊聊的重要性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2-11-12 癌症.乳癌
類似長新冠腦霧易健忘的化療腦! 乳癌患者每3人就有1人
疲勞、憂鬱、腦霧、胸悶症狀,卻不是長新冠的後遺症,乳癌康復者長期後遺症也類似長新冠。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張金堅說,近兩年很多人關注新冠肺炎可能造成「腦霧」等長新冠後遺症,不少乳癌康復者也有類似問題,部分研究甚至顯示,每3人就有1人反映有這類困擾。今年乳癌防治基金會25周年大型病友會活動,現場聚集超過300人,並邀請知名藝人朱芯儀擔任主持人,她大方分享從確診乳癌至今的心路歷程。「有人稱他們是倖存者,但我更傾向稱他們為乳癌康復者」,張金堅說,台灣一年新診斷超過1.4萬人,近年5年存活超過85%,以此估計,台灣目前約有30萬乳癌康復者,因接下來隨存活期延長,面對的問題也可能大不相同,基金會將康復者照護協助列為重點之一,畢竟除對抗癌細胞,「活得快不快樂」「有沒有幸福感」也非常重要。今年基金會蒐集病友問題發現,有別於早年病友問題多聚焦治療藥物與成效,這次不少病友關注「癌後生活」,除了治療完後自覺比以前健忘、容易疲勞、失眠等身心問題,癌症對親密關係、生育議題的影響,也頗受關注。張金堅說,近兩年很多人關注新冠肺炎可能造成「腦霧」等長新冠後遺症為例,不少乳癌康復者也有類似問題,「有人把這個稱作化療腦,患者自覺記憶力變差、專注力變差、甚至有認知障礙等,部分研究甚至顯示,每3人就有1人反映自己有這類困擾」。另外,治療還可能引發長期心血管問題、骨骼健康、淋巴水腫等問題,疲勞、頭痛也不少見。至於,患者也關心癌症心理負擔引發睡眠障礙、外型改變影響伴侶關係,甚或處於生育年齡的年輕乳癌患者何時能懷孕?張金堅說,因治療癌症錯過生育年齡、難有「子」望該怎麼辦,都是不少乳癌康復者面臨的問題。這些未被滿足的醫療需求,亟需被關注。張金堅說,乳癌病友癌後面臨性生活改變、生育問題等,過去有些病友會羞於啟齒;但這些問題一樣可向醫療團隊尋求協助。先前有一名確診時已經是三期的患者,不僅抗癌成功,在治療後還接連生了兩個小孩,基金會也補助部分費用,讓她帶著孩子出國圓夢。朱芯儀在病友分享,得知罹患乳癌後,從一開始震驚到化療後的皮膚、腸胃、掉頭髮等副作用,以及長達18小時的乳房全切以及重建手術。至於癌後的夫妻關係、親子關係有沒有改變?朱芯儀說,術後真的有很多改變,更珍惜自己的身體,更疼惜三個寶貝孩子,至於老公則是「變得更體貼」。「癌細胞在我身上是挑錯人、算癌細胞運氣不好,我一定把你趕走」。今年病友活動除了比照往年公布「讓愛飛翔」病友補助人選,頒發優秀論文獎,同時也表揚乳癌領域傑出研究者。今年得獎者是連續多年致力乳房醫學會相關事務推動的榮民總醫院外科部部主任曾令民教授。張金堅說,當患者確診為乳癌後,臨床醫師依據期別、腫瘤特性以及保險預算等,從化療、荷爾蒙藥物、標靶藥物、免疫治療藥物,以及本次病友會專題演講分享抗體藥物複合物(ADC)、小分子藥物以及生物相似藥等最新資訊,為患者量身定制、精準治療。張金堅說,乳癌康復者除於後續回診追蹤時,應針對復發與否及癌症治療可能造成的長期後遺症持續照護監測外,包括良好的體重控制、適度的運動,其實也有助降低復發以及長期後遺症。至於若因為身體形象改變等面臨性生活、生育問題等,一樣可向團隊尋求協助、一起克服,別讓後遺症拖垮癌後人生。
-
2022-10-28 名人.張金堅
張金堅 /沒復發就代表生活重回正軌嗎?乳癌長期康復者不可輕忽的6項後遺症
十月是國際乳癌防治月,雖已近尾聲,但因國內乳癌高居女性第一位發生率,大家頗為重視。朱俐靜之不幸往生、但朱芯儀積極抗癌而且樂觀面對,她們都是屬於年輕型的乳癌,備受關注。我長期從事乳癌醫療診治工作,迄今已超過四十年了,在這漫長的歲月裡,見證許多乳癌病友的重生與不幸,對我而言,面對癌友是生命的交託。有時充滿專業與自信,但有時也有挫敗的時候。 由於國內現在癌症篩檢的觀念日漸普及加上乳癌的治療更趨先進而且全方位,預後良好,乳癌病友活上十年以上增加很多,預估國內乳癌長期康復者已多達三十萬人,所謂長期康復者,一般是指經診斷治療後,五年後沒有再發或轉移者,這些康復者其生活應該回到正軌,但其實不然,她們可能面對一些長期副作用,造成生活上的困擾與不安。 根據 Akechi 及 Runowicz 之報告,這些長期副作用包括生理及心理兩方面,生理方面,如使用化療後長期對心臟血管的影響、淋巴水腫、骨骼肌肉不適,不明原因疼痛,神經感覺異常、生育/早發性停經、疲倦、骨質疏鬆等,其造成的影響,如活動活力降低,工作就業機會減少、月經不規則、熱潮紅、陰道乾燥、情緒不穩、不孕、乳房美容外觀改變等。 至於心裡的層次,如害怕癌症再復發、長期焦慮甚至恐慌、憂鬱、認知能力降低、記憶力變差、注意力不集中、身體意像(body image)改變,性生活無法滿足、行為退縮、社交活動減少。其造成的影響包括睡眠品質不佳、工作表現不理想與伴侶相處隔閡甚至分居或離婚,學習及感知功能減損、以至於活得不快樂、沒有幸福感。有鑑於此,不管國內外,開始重視這方面的議題,即所謂「康復者(Cancer Survivor)議題」。(如表一) 根據 Brennan, Monino, Fang, Li 及 Hwang 等多位學者在不同機構進行的調查及研究結果,認為長期康復者需要注意下列事項: (1) 癌後應持續定期追蹤,五年後仍要進行 Brennan,Fiszer 及 So 等三人分別在其報告中均指出,由於復發機會持續十五年以上,所以醫療團隊與癌友本人都要有共同的體認,乳癌與其他癌症有所不同,根據最近的研究顯示,三陰性或 Her-2 陽性乳癌,其復發高峰期第二至三年,荷爾蒙受體陽性乳癌復發有二個高峰期,分別在第四年及第七、八年,甚至有些患者在十、二十年之後復發。所以在追蹤檢查方面,不應輕忽。特別對於另側乳房的檢查,亦要小心。如果不帶有 BRCA1 或 BRCA2 基因突變者,則得對側乳癌風險稍低,每年 1%或終身平均 15%。如果帶 BRCA1 或 BRCA2 基因者罹患對側乳癌風險則較高,每年 2%或終身平均 30%。另外除了關心復發與轉移的可能外,也要注意其他可能衍生的毛病,如心臟血管疾病、淋巴水腫及化療腦及疼痛疾病症候群都要小心並做適當的處理或轉介。 (2) 注意可能有化療腦的長期副作用及其改善措施 目前比較一致的看法,認為化療腦,可能是因為化療藥物,造成低度發炎與 DNA 修復障礙有關,這些可能造成認知能力減退、記憶力降低等現象,透過功能性磁振造影發現,大腦白質與灰質減少,目前有些學者認為電腦化認知訓練計畫及認知行為治療或冥想、瑜珈、運動均可以紓解症狀。 (3) 心臟血管疾病的追蹤及改善計畫 放射線治療及有些化療藥(如小紅莓等),甚至一些標靶藥物(如賀癌平)有機會造成長期心臟血管疾病的副作用,目前有所謂腫瘤心臟學(Oncocardiology)的專門領域,心臟專科醫師對心臟功能評估,心臟功能訓練都有一套精準而且完整的改善計畫,對於副作用的改善確有相當成效。 (4) 造成第二種癌症之可能與預防 化療如小紅莓及環磷醯胺 (cyclophosphamide)經證實會提高血癌發生率,但發生率很低,由 0.21% 增加至 1.01%而已,不必擔心,至於放射線治療會發生骨髓增生不良性症候群或急性骨髓性白血病之狀況,但發生率亦很低,也不用操心,而抗荷爾蒙治療的泰莫西芬會增加子宮內膜癌風險,祇每年接受婦產科之檢查,其風險亦很低,比起療效相對低很多,亦大可放心。 (5) 癌因性疲勞 造成長期性疲勞確實有很多癌友都有這種狀況,可能有些不良發炎因子存於體內造成,目前有些前瞻性臨床試驗證實可以使用是黃耆萃取的藥物會改善,此外運動、心理支持、正念、針灸、冥想、瑜珈,都有文獻報告可以減少不良發炎因子,且可改善疲勞的症狀。 (6) 其他神經病變、關節疼痛、骨質流失、睡眠障礙、影響性生活及生育等問題 這些情況的發生,不一定是乳癌長期康復者才有,其實年長者亦可能有同樣情況發生,所以要充分與癌友溝通、討論,必要時要照會其他相關之專科,如神經科、精神科(如腫瘤心理學,Oncopsycology)及婦產科(如癌症病患生殖照護, Oncofertility)等專家。 目前歐美及日本等先進國家,都非常重視乳癌長期康復者的生活品質相關議題,所以現在比較完備的癌症中心,均設有癌症資源中心,會提供更完整更正確的資料,甚至有對應的專科護理師,提供個人化的服務,對於相關醫學資訊亦透過各種方式滿足癌友的需求,如遠距醫療、電話諮詢、癌友座談等,特別長期康復者更需要相關醫療人員的照護,他們都覺得時間久了,醫療團隊的關心或接觸減少了(如表二)。 結語 在台灣,目前已有高達 30 萬的乳癌長期康復者,在國家的層次對於癌症除了行之有年的癌症品質認證以外,最近又推出「乳癌照護品質」進階版認證,除了強調活存率要提升以外,更要重視乳癌癌友的生活品質,所以在監測指標,也有更高一層的要求,這對乳癌癌友而言,是一項利多消息,希望乳癌癌友活得進康以外,還要活得快樂與幸福。 【2022乳癌大型病友會】乳癌病友回娘家#免費活動 #名額限300名 #專題演講 #與專家有約⏩報名網址:https://reurl.cc/1mWKMX🔹活動日期 | 111年11月12日(六)🔹活動時間 | 下午13:30-17:00 (13:00報到)🔹活動地點 | 張榮發國際會議中心11F-1101廳 (台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11號)活動詳情:https://www.breastcf.org.tw/official/activity_ct?id=177
-
2022-09-05 焦點.元氣新聞
朱芯儀切乳後曝近況 膝蓋刺痛 站都嫌吃力
女星朱芯儀今年3月初宣布罹患乳癌,在多次化療後,於5月進行乳房切除手術,時隔3個多月,她在社群網站透露,如今身體意外出現新病況,表示膝蓋有刺痛感,甚至連站起來都相當吃力,令不少粉絲相當擔心。朱芯儀開刀後曾露面提到復原狀況,表示手術後不用再化療,但還剩12次的標靶藥物,不過,服用抗癌藥物則出現後遺症,她發文提到:「本來左膝蓋就一直在刺痛,醫生也跟我說之後可能找骨科醫生,打個玻尿酸之類的,(因為)每次站起來都很吃力。」發文中還附上哭臉貼圖,抗癌之路令人心疼。由於左膝蓋一直有疼痛感,朱芯儀目前暫時透過保健食品改善狀況,「那天睡前吃完,隔天膝蓋(就)沒有刺痛感」,當下也因此而體會到「好的膠原蛋白有多重要」,8月她在術後露面時也提及,在手術前做檢查時,3顆癌細胞還看得到2顆,「1顆還有1.2公分,1顆0.8公分」,手術後只剩下原位癌,「現在不用打化學治療藥物,要打標靶藥物,不過還是要回醫院,還要打12次,大概會到明年3月。」
-
2022-08-13 癌症.癌友故事
8成年輕癌友因罹癌丟工作 月收最慘「5萬變2萬」
今日為國際青年節,但2021年台灣死亡率已超過出生率,除勞動人口流失外,根據衛福部統計,21到60歲主要勞動生產族群,就有30萬人正在治療癌症。台灣年輕病友協會今舉行青年健康論壇,發布8成年輕癌友因罹癌失去原有工作,且在職場面臨3大問題,包括雇主對罹癌史有疑慮、身體狀況受影響難找可配合的工作型態、工作收入每月減少5千元至2萬元不等。根據台灣年輕病友協會今年8月針對年輕癌友治療與勞動力進行調查,共蒐集285份問卷,結果發現,年輕癌友年收入50萬以下為大宗,超過4成癌友在癌症治療費、生活家計開銷支出,遠大於收入。2成癌友無固定工作,8成癌友因罹癌失去原有工作。超過6成癌友現有存款僅能支撐不到一年的治療負擔。調查也發現,年輕癌友職場中受到挑戰,有52.4%雇主對罹癌史有疑慮,45.7%身體狀況受影響,難以找到可以配合的工作型態。雖然調查中8成年輕癌友有穩定工作,但因治療須頻繁請假,且治療副作用導致體力變差、易疲倦,導致其中8成癌友工作收入受影響,每月減少5千元至2萬元薪資。副總統賴清德透過影片致詞,談到台灣自1995年開辦全民健保,已大幅改善國人因病而貧、因貧而病的窘境,不過隨人口高齡化,以及民眾對於新藥新科技的期待,有限的健保資源已經無法因應慢性病、癌症及罕見疾病的用藥持續增加,因此如何積極縮短新藥給付審查時間,降低癌症病友醫療費用負擔,另一方面提升健保給付效應,達成病友權益和健保永續的平衡,確實已成為健保政策檢討的當務之急。賴清德說,癌症連續40年居十大死因首位,罹患癌症人數也持續上升,如何提供癌友更周延的個人化照顧,改善年輕病友的生活品質,透過打造病友友善職場,保障年輕病友的勞動權益,讓年輕病友能夠有一個「病得起的未來」,也應該成為政府相關單位未來必須通力合作、共同努力的目標。台灣年輕病友協會理事長潘怡伶表示,自己在32歲時確診乳癌,當時剛結婚3個月,很憂心是否有藥物可醫、能否回歸職場等問題。年輕癌友常碰到罹癌後公司調動職位或資遣,有一名病友分享,罹癌後從正職變兼職,薪資從五萬多剩不到兩萬,要兼顧家計讓他壓力非常大。她期待,政府、企業界及協會能共同討論出友善職場方案,並參考國外作法,台灣可建議癌症新藥多元支持基金等,協助癌友用藥無負擔。藝人唐玲今也出席論壇,她受訪表示自己在2019年確診胃癌時,起初不願意公開,就怕原本健康活潑、健康的形象被貼上癌症標籤,也擔心無法返回職場。近期返回演藝工作,沒想到癌症再度轉移到第四期,病情公開後幾乎沒有戲劇邀約,還有人稱「精子可以抗癌」,或酸他靠病曝光,讓她很無奈「沒人希望生病被關注」。不過唐玲近期參與癌症希望基金會運動志工培訓,考取運動助教執照可以陪病友運動復健,也接受廣播節目主持培訓,增加不同可能性,但仍以演員身份回到職場。她認為,罹患乳癌的藝人朱芯儀對待疾病態度很正面,很鼓勵到她,好友唐從聖也推薦近期演出舞台劇喜劇給他,她說「喜樂的心乃是良藥」,用愉快心情勇敢抗癌。
-
2022-08-11 焦點.元氣新聞
朱芯儀罹癌熬過17小時手術 開心曝病況「命救回來了」
朱芯儀今年3月曝光自己罹患乳癌一事,5月進行乳房切除手術長達17小時,手術後至今已過3個月,她也罕見曝光術後的心境,感慨地說:「我命救回來了,我現在真真實實的活著。」朱芯儀今天在臉書發文,罕見透露手術至今的身心變化。她坦言,五月底開完刀後,一整個月都無法好好睡覺,不能翻身、不能側躺,「身體傷口隱隱作痛提醒我,經歷了多麼艱辛的一役。」如今很珍惜與家人相處的時光。朱芯儀提到,原先醫生告訴她超音波還看到兩顆腫瘤,聽完一度灰心,醫生也向他建議要再度開刀,「不誇張!真的是生命的抉擇路口,我不想再受煎熬,所以思索許久選擇直接開刀!」幸好開完刀後檢體部分只剩原位癌,算是「病理完全緩解」,聽到這個消息後開心得像中樂透。朱芯儀透露,如今身體已漸漸恢復,體力許可她都會試著外出。她也向關心她的網友們喊話,若在外面看到她歡迎能跟她打招呼。最後,她也曬出一張病友塞給她的紙條,紙條中寫著:「謝謝妳,因為妳讓我不再鴕鳥心態,我也會勇敢治療的」,讓她相當感動。朱芯儀臉書全文如下:很多人都在問我最近好嗎?經歷了5月底開刀的煎熬一整個月沒有辦法睡好覺不能翻身、不能側躺身體傷口隱隱作痛提醒我經歷了多麼艱辛的一役但我命救回來了我現在真真實實的活著很感恩 也很珍惜本來手術前的超音波看起來好像腫瘤還有兩顆都還有看得到當時覺得有點灰心原來我的腫瘤比我的意志力還堅強?😩主治醫生給了我選擇1.再打3次小紅莓再開刀(我本來打紫杉醇)2.直接開刀不誇張!真的是生命的抉擇路口我不想再受煎熬所以思索許久選擇直接開刀真的也還好選了直接開刀所幸後來回診看病理報告時醫師恭喜我說檢體部分只剩原位癌算是「病理完全緩解」本來我都有心理準備後續可能還有化療別說副作用了一次的費用可能10萬到25萬不等準備擠出僅有的勇氣接受挑戰時得知了這個好消息心中的喜悅像中了樂透一樣「感謝我的醫師與醫療團隊們🙏🏻」意謂著我只要再把12次雙標靶藥物療程打完是不是可穩定追蹤就好呢?!這個消息令我開心了很久直到7月我的外婆過世我的外婆之前也是乳癌但她當時勇敢的選擇全切沒有重建化驗後發現沒有擴散就一直健康的活到85歲死因是心臟衰竭就是最有福氣的自然死亡身為外婆帶大的孫女真的很遺憾在我化療開刀體力最弱的這半年沒有辦法好好陪她或許我們也因為大了有了自己的工作、家庭後很難好好的陪伴長輩了還是希望大家都可以不留遺憾總之最近體力許可會開始走走逛逛也會在暑假結束後開始工作也會拍新的YouTube 如果遇到我無論是醫院還是路上都歡迎來跟我打招呼😊鼓勵是最有力量的語言我很好 希望大家也要很好❤️往好的路上前進P.S.圖為回診遇到的病友,深怕打擾我,偷偷塞給我的紙條;還好發現的早,現在穩定治療中❤️#有好的場地可拍Youtube請私訊#我手術完要束腹三個月真的很像坐月子沒有錯#謝謝你們不間斷的關心
-
2022-08-04 癌症.乳癌
影/6旬阿伯長乳癌 3個月從小指頭大長到拇指大
家住台北60多歲吳先生去年11月間發現乳頭下方長硬塊,原本約小指頭大小,3個月後竟長成拇指頭大,他懷疑長「乳癌」,找4、5個醫師被笑瘋子,後因乳頭腫脹流血在北部醫院確診為乳癌第3期,他在親友介紹下南下求醫,醫師替他作微創手術切除全乳並擴清淋巴,術後感到如釋重負,因此胖了2、3公斤。罹患乳癌第3期的吳先生,去年11月到高雄博田國際醫院乳房醫學中心切除全乳,後續做8字次化療,上月完成最後療程,今天現身說法談求醫心路歷程,他指自己化療期間稍有不適,一通電話打給醫師,隨即安排住院悉心處置,讓他很放心把自己交給醫師。結果術後至今沒有任何痛感,精神也不錯,唯一的差別就是胖了好幾公斤。吳先生說,起初他在乳頭下方發現小指般大的硬塊,覺得怪異,問了4、5個醫師有否可能乳癌,但被笑瘋了,結果3個月硬塊就長到拇指大,接著乳頭滲血,覺得茲事體大,確認罹患乳癌後,由親友介紹到高雄博田醫院求醫。收治吳男的博田乳房醫學中心主任魏銓延說,吳先生的乳癌已第3期,但他心肺功能較差,麻醉風險相對高,一切準備就緒後,含淋巴擴清在內,手術約10分鐘就完成,晚上巡房時,看到吳先生已開心在吃便當,還問何時可出院。魏銓延表示,他收治的乳癌患者,年紀最輕約23歲,最高齡90幾歲,不排除與菸酒過量有關,部分具有家族史或特殊疾病、荷爾蒙失調或肥胖。其中2人診斷出乳癌時已轉移肝肺。最近較引注目的個案有剛過世不久的歌手朱俐靜及藝人朱芯儀,9成的乳癌與後天飲食失當、環境汙染如塑化劑等造成病變有關。魏銓延說,男性乳房長腫塊,9成為良性,青春期患者會建議先觀察,有些上了高中、大學因乳房過大自卑,也可採抽脂手術解決。若是惡性,有人會因為覺得丟臉忌諱求醫,但到乳頭流血時求治往往已屆末期。「乳癌第1期時,採取手術切除即可,第2期以上就要搭配電化療,之後再持續追蹤」。「一般乳癌都發生乳房上半部,可擦沐浴乳自行觸摸檢查」,魏銓延說,不要以為年齡小,沒有家族史就不會得乳癌,建議民眾最好能定期做乳房檢查,即使罹患乳癌必須手術切除,不管是局部切除或全部切除,術後都能整型重建,最怕的是民眾諱疾忌醫,錯失治療良機。
-
2022-07-20 癌症.乳癌
胸部小較不會罹患乳癌?醫揭殘酷真相:更難檢測容易延誤治療
● 東方女性乳房緻密,自行觸診難發現硬塊● 乳癌不挑人,小胸也會罹患乳癌● 20歲後做乳房觸診或超音波,40歲後做乳房攝影歌手朱俐靜因乳癌過世,享年40歲,引發熱議。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乳房醫學中心主任、台灣乳房醫學會榮譽理事長沈陳石銘表示,近年年輕乳癌患者愈來愈多,40歲以下乳癌患者占整體乳癌患者的8%,許多女性對乳癌認知不足或逃避就醫,且東方女性乳房較為緻密,難透過自行觸摸發現硬塊,往往發現時相對嚴重。36歲藝人朱芯儀也罹患乳癌,正積極抗癌中。沈陳石銘提醒,20歲後女性應每半年到一年,做一次乳房觸診或超音波檢查,40歲後應定期做乳房攝影檢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沈陳石銘表示,曾收治一位38歲乳癌患者,兩年前發現左邊乳房有一個腫塊,自認不是壞東西,就不當一回事而沒有就醫,一年後腫塊不但沒有消失,還愈長愈大,等到突出皮膚表面導致潰爛,就醫時癌細胞已經轉移至肋骨,後續經治療才好轉。乳癌年輕化 壓力、環境影響大東方女性乳房相對於西方女性緻密,沈陳石銘指出,當乳腺鈣化或是異常,初期難透過自行檢測發現,必須要靠乳房攝影及早偵測。多數乳腺鈣化屬於良性,但有些乳癌的原位癌是以鈣化呈現,約40%的鈣化,乳房超音波是看不到的,須透過乳房攝影才能發現。乳癌年輕化,與壓力或環境變化有絕大關係,沈陳石銘表示,未生育或晚生育、肥胖、偏愛高油脂飲食、飲酒、抽菸、長時間暴露荷爾蒙、乳癌家族史、初經早、停經晚等,都是增加乳癌發生的風險。現在的環境容易暴露在荷爾蒙刺激中,如燒烤油炸物、高飽和脂肪酸食物、菸酒等,現代人壓力大,時常日夜顛倒、不運動等,都可能增加荷爾蒙刺激。開業乳房專科醫師張智皓表示,許多女性自認胸部小比較不易罹患乳癌,實際上,乳癌不挑人,罩杯小的女性反而面臨潛在危機,乳房小、乳腺較緻密,一旦乳房真的出現腫瘤,也難以透過自我檢測發現,發現時往往期別較晚,更難治療。隆乳女性做檢測 不會「夾破」曾接受過隆乳手術的女性,對於乳房檢測會有「被夾破」的迷思,張智皓說,過去因為醫學科技不發達,以鹽水袋為異體植入物,一旦接受乳房攝影,一夾可能就會爆破,但現在使用矽膠材質是雙層膜結構的果凍矽膠,可以承受一到二百公斤重量,不會受到乳房攝影影響。外傳「開燈睡覺會增加荷爾蒙刺激」,沈陳石銘表示,並未有實證證實,仍建議先減少環境荷爾蒙的刺激,維持正常的生活,並提高乳房的健康意識。及早發現 第零期治癒率近100%乳癌只要及早發現,治癒率相當高,第零期發現治癒率幾乎100%,第一期發現治癒率約95%、第二期85%、第三期55%、第四期15%。沈陳石銘表示,政府提供45到69歲婦女兩年一次免費乳房攝影檢查,大幅提高早期發現的機率,第零期到第二期發現的患者占一半以上,呼籲女性千萬別輕忽任何乳房的異常,只要有任何不對勁,應盡速就醫,讓專業醫師協助診斷。
-
2022-07-05 名人.張金堅
張金堅/乳癌好發年齡,台灣竟比歐美少10歲!年輕型乳癌惡性高易轉移,留意4特徵
【2022/07/04編註】「超級偶像」出身的朱俐靜4日傳出過世,稍早她的家人透過臉書發表聲明,表示朱俐靜在3日過世,擇期會公布追思會時間。以戲劇「犀利人妻」奪下金鐘女配角的朱芯儀小姐在三月八日婦女節,也是她的生日當天,透過臉書公開自己罹患第二期或第三期的乳癌,有腋下淋巴轉移,目前積極進行全身性的術前輔助治療,等完成療程後再接受手術,年僅36歲,屬年輕型乳癌。依目前國際的公認定義,在40歲以前罹患乳癌,統稱「年輕型乳癌(young breast cancer)」,在35歲以前則稱「極年輕型乳癌(very young breast cancer)」在台灣小於40歲以下乳癌比率約為16.6%,美國為8%,而小於35歲在台灣約佔9%,也比美國高出2至3倍。以前以「走味的咖啡」成名的台語歌手林晏如、以「葉子」成名的女歌手阿桑及主唱「後宮甄嬛傳」主題曲的大陸女歌手姚貝娜,分別在36歲、33歲及34歲,因乳癌往生,一時之間「年輕型乳癌」的議題,大家爭相討論,確實在亞洲國家年輕型乳癌患者比歐美國家更為普遍,到底其成因如何?年輕型乳癌與年長的乳癌有無不同?診斷、治療及預後有無差異?大家都非常關心。年輕型乳癌4項特徵(1)年輕婦女臨床檢查較不易:由於患者年紀輕,乳房較緻密,且受生理週期影響,在醫師進行乳房觸診時,較不易觸摸出腫塊。(2)年輕婦女到目前無乳癌篩檢工具:目前全世界公認的乳癌篩檢工具只有乳房X光攝影,而且在歐美期篩檢年齡一般從50歲開始進行。在台灣因為乳癌發生年齡較歐美年輕10歲,所以台灣的免費乳房X光攝影篩檢提前至45歲,有乳癌家族史則提前至40歲,但無涵蓋40歲以前之年輕婦女,加上年輕婦女因乳房緻密,乳房X光攝影檢查成效大打折扣,高達22%無法判定,另外有23%為偽陰性,所以不建議使用,改用乳房超音波或乳房磁振造影檢查。(3)腫瘤通常較大:根據國內外的研究,年輕型乳癌(特別在35歲以下)發現時,都在二公分或二公分以上,期別相對較高,像朱芯儀小姐目前也被認定在第二期以上。(4)年輕型乳癌其細胞惡性度較高:在相同期別下預後較差,而且較易侵犯淋巴結或沿乳管擴散。台灣年輕型乳癌的特徵台大醫院與中研院的研究團隊根據台灣國家癌症登記資料,將1979~2007年間本土乳癌病人的病理及相關數據分析,發現同樣是年輕型乳癌,與歐美截然不同。在台灣,有比率較高的荷爾蒙接受體陽性(佔67%),與50歲以上之乳癌患者(佔57%)高出10%。另外根據台大醫院林季宏醫師的研究發現在30歲至35歲間的年輕乳癌的預後最差,35歲至40歲次差,至於40歲以上的預後則變好。所以年輕型乳癌一定要積極與醫療團隊配合,接受完整的治療,才不會錯失治療契機。年輕乳癌的5種治療趨勢(1)接受乳房保留手術的比例較高:對於腫瘤較小、位置較邊緣的腫瘤,部分乳房切除加上放射治療是標準的處理方式,對於一些無法接受放射線治療(如:懷孕的年輕女性)或無法進行保留手術的乳癌,乳房全切除之後應該與整形外科醫師合作考慮進行乳房重建。 (2)保留手術後局部復發的比率要比年紀較大的族群高:年輕型的乳癌在組織學上也有個特點:容易沿乳管擴散。估計約有25%的乳癌會有所謂的「廣泛性乳管内癌(extensive intraductal component, EIC),這些病人比較容易復發。整體而言,乳房保留手術局部復發的比率在年輕型乳癌約15%,約為40歲以上乳癌(約7%)的兩倍。 (3)荷爾蒙治療:針對荷爾蒙受體陽性的乳癌,常利用抗荷爾蒙的藥物來抑制乳癌細胞的生長,目前可供選擇的術後輔助性物中,不外乎三大類:第一類為「促性腺激素釋放荷爾蒙類似劑」(GnRH agonist;即所謂停經針),主要作用在腦部下視丘,可抑制卵集女性荷爾蒙的分泌;第二類為所謂的「選擇性雌激索受體調節藥物」(selective estrogen receptor modulator,SERM)如泰莫西芬(tamoxifen),與女性荷爾蒙產生競爭性抑制;第三類為「芳香環酶抑制劑(aromatase inhibitor,AI),主要用於抑制停婦女的周邊組織產生女性荷爾蒙。由於作用機制不同,泰莫西芬可單獨用於停經前乳癌,也可拼用GnRH agost,併用的效果較好,而在停經前婦女使用芳香環酶抑制劑則必須併用GnRH agonist。(4)生育的考量:傳統的化學治療、放射治療以及荷爾蒙治療都會影響生育能力,甚至會增加畸胎的風險,因此對於具生育力且還有懷孕打算的年輕乳癌患者,乳癌治療之後是否還能懷孕,治療對胎兒及母親的安全性,以及等待治療結束所必須延遲的時間,都是需要考慮的重點,所以對於年輕型乳癌,必要時一定要照會婦產科的生殖醫學專家。(5)身心面臨的衝擊:由於年輕型乳癌可能面臨結婚、懷孕、生產、養育兒女及職場挑戰,心理上承受較大壓力,可能衍生焦慮、情緒不穩、憂鬱、自律神經失調或睡眠障礙等狀況,必要時要請教精神科或相關醫師諮詢。國人的年輕型乳癌發生率高,在診斷的工具、手術治療與後續藥物治療選擇上,有許多有別於停經後的乳癌,是我們必須特別注意與考量的。目前在台灣,每家癌症品質認證醫院,都有很完整的癌症診療多科團隊,對於新確診個案,事先都會充分討論,擬定完整的治療計畫,目前乳癌第零期,五年活存率幾近百分之百,第二、三、四期亦有分別93%、89%、75%五年活存率,預後非常良好,與歐美治療水準不相上下,大家要充滿信心,不要諱疾忌醫。
-
2022-06-03 癌症.抗癌新知
消除腫瘤只靠清除癌症幹細胞足夠嗎?張金堅詳解癌症幹細胞真面目
本文摘自《常春月刊》471期 文/張金堅(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幹細胞(stem cell)定義為具有自我複製或更新(self-renewal)與分化為其他細胞能力(differentiation abilities)的細胞。例如胚胎幹細胞具有分化為各式細胞的能力(pluripotent);而成人身上的幹細胞,大多是各個組織或是器官的前驅細胞(progenitors),可以複製、分化為該譜系(lineage)的細胞,例如造血幹細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可以分化為各種血球。本文要探討的主題,癌症幹細胞(cancer stem cell,又叫腫瘤幹細胞),其理論基礎就是從體細胞的幹細胞理論發展而來。經過多年的發展,惡性腫瘤的癌症幹細胞理論已逐漸被大家接受,雖然惡性腫瘤起源與依賴一小群癌症幹細胞的細胞增殖的想法已經存在已久,但是在近年來,才因為生物科技的技術發展與進步,而有足夠的實驗數據加以證實癌症幹細胞存在的理論。癌症幹細胞最早是由迪克(Dick)和他的同事在1994年,證明CD34+CD38-是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的癌症幹細胞,他們在依序的植入實驗中(serial transplantation),發現並且證明這一群細胞可以植入免疫缺陷小鼠並啟動白血病生成;而該群細胞只占數百萬AML細胞中的一小部分,這一部分也是生成腫瘤最原始的部分;除了血液腫瘤外,固態腫瘤在2003年,由克拉克(Clarke)和他的同事們,發現帶有標記CD44+CD24-/low的乳癌細胞,可以表現如急性骨髓性白血病之CD34+CD38-的癌症幹細胞相似的表現,也就是在連續數代小鼠移植實驗中,可以啟動乳癌腫瘤的生成,因此確立了CD44+CD24-/low為乳癌幹細胞。而後,各種癌症幹細胞的細胞表面標記逐一被找出來,確定了癌症幹細胞的理論。 癌症幹細胞的特性傳統的癌症治療,是利用手術切除、化學治療、荷爾蒙治療或放射線治療,以抑制癌細胞的生長,進而引發其凋亡。但腫瘤具有異質性,會含有不同性質的癌細胞,大部分會因治療而被消滅。然而只有極少數惡性度高的癌細胞,經過化學藥物及放射線治療後仍可存活下來,並且躲過免疫系統的偵測,導致癌症在治療一段時間後出現復發或轉移情形(如圖一),而且其復發或轉移部位的腫瘤,其癌細胞特性是由癌症幹細胞,藉由其對稱或不對稱的分裂而形成,其癌細胞的病理組織特性可能與原發病灶不盡相同,一般惡性度會增強(如圖二),此等癌細胞特叫癌症幹細胞,其具有下列特性:說明:(A)其腫瘤內之細胞含癌症幹細胞、癌症前驅細胞與分化型的癌細胞,其所佔比例是動態的平衡,各類癌細胞隨時間變化,所佔比率不盡相同。(B)癌症幹細胞會發生對稱及不對稱的分裂,造成異質性腫瘤。❶癌症幹細胞具有較強DNA修復能力癌症幹細胞可以依賴休眠狀態及生產更多具有活性的蛋白(如ATH-Chk2等)提升DNA修復能力抵抗治療,在DNA雙鏈斷裂時,細胞主要利用同源性重組(homologous recombination)或非同源性末端接合(non-homologous end joining,NHEJ)兩種修復方法。其原因乃是癌症幹細胞長期處於休眠、不分裂的狀態,有更多時間進行DNA修復。由於化療大多針對快速分裂的活躍細胞,這些癌症幹細胞便可逃過一劫;另外,休眠中的癌症幹細胞新陳代謝慢,本來積累的代謝物就較少,因此更能抵抗放射線治療的攻擊。❷癌症幹細胞具有特殊的訊號傳遞路徑 癌症幹細胞的訊號傳遞,主要有Notch、Hedgehog和Wnt等三個癌症幹細胞常見的訊號傳遞路徑,例如肺癌幹細胞表現較高活性的Notch和Wnt的訊號,而大腸直腸癌則有Notch和Hedgehog等二個路徑,乳癌幹細胞則三個路徑均有,每一種癌症的傳遞路徑不盡相同,而且其活性度亦有強弱之分。激活這些途徑被認為是誘發腫瘤選殖(cloning)能力和促進腫瘤向外侵襲的原因之一。因此,這些幹細胞相關的路徑往往成為抗癌藥物發展的新標的,這類路徑的抑制劑,目前也相繼在各個臨床試驗研究進行中(如圖三之上半部)。說明:(A)本圖上半部是呈現乳癌幹細胞之訊號傳遞包括(1)Wnt、(2)Hedgehog及(3)Notch三大途徑,另外,圖中T表示目前正進行臨床試驗對抗此傳遞路徑的抑制藥物。(B)本圖下半部是呈現乳癌幹細胞之表面生物標記,另外,圖中T表示目前在進行對抗表面生物標記之抑制劑之臨床試驗或已上市之藥物。❸癌症幹細胞之表面有特殊之生物標記(Biomarker) 目前為止,由於檢測技術的進步,國內外專家學者已利用流式細胞儀(flow cytometery)分析各類癌症幹細胞之表面生物標記(如表一)。利用癌症幹細胞表面之特殊生物標記,研發對應之單株抗體或相關抑制藥物,可以抑制此等幹細胞的存活,也是目前臨床試驗之研發重點,如乳癌針對Her-2抑制之單株抗體已在乳癌病人身上使用(如圖三之下半部)。❹癌症幹細胞與microRNA(miRNA)有關最近研究顯示,某些微小核醣核酸microRNA(miR)例如miR-302 cluster,miR-372/373,let-7,與miR-200 family,可以調控其他基因的表現,影響細胞週期、上皮-間質轉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進而與癌症幹細胞相關。Lin及其同事的研究顯示,miR-302會促進皮膚癌細胞的去分化,獲得幹細胞的特性。miR-200可以促使胰臟癌與大腸癌細胞,重新獲得癌症幹細胞的特性。由此可見,這些癌症幹細胞miRNA,經過標的基因與調控細胞週期,是參與癌症幹細胞形成的重要因素。❺癌症幹細胞的微環境與去分化作用  一般癌症細胞也可以經由微環境的調控,重新獲取癌症幹細胞的特徵,若是腫瘤的微環境處於低氧狀態(hypoxia)之下,周遭的間質細胞、發炎細胞或是巨噬細胞可以分泌介白素6(Interleukin-6)等物質,經由前述的Hedgehog等相關訊號傳遞路徑,使細胞趨向於癌症幹細胞的特徵。另外,癌細胞也可以經過自分泌(autocrine)和旁分泌(paracrine)作用,來正向調控這些Notch、Hedgehog和Wnt等幹細胞的訊號路徑,使本來已經高度分化的癌細胞,反而會去分化(dedifferentiation),逆轉回原來癌症幹細胞的特性與作用(如圖四)。說明:癌細胞(包括癌前驅細胞)可以因為微環境變化如:(1)缺氧、(2)癌細胞周圍血管變化、(3)腫瘤相關巨噬細胞或(4)癌細胞本身自分泌或旁分泌等之調控,使癌細胞發生去分化作用,而變成具有癌症幹細胞的特性。❻癌症幹細胞具有抗藥性癌症幹細胞有較多的抗凋亡分子(anti-apoptotic factors)、較高表現的藥物外排機能(drug efflux pumps),此現象在乳癌、大腸直腸癌或其他不同癌症都有發現,顯示這是各種癌症幹細胞的共同特點。當抗藥性產生時,腫瘤中之癌症幹細胞所佔的比例增加。如:惡性腦瘤中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glioblastoma multiforme),在接受腦部放射線治療之後,CD133陽性的細胞比率反而上升,顯示腦瘤的幹細胞比率增加,雖腫瘤縮小了,但日後可能再發。另外,癌症幹細胞在癌的形成過程或造成復發轉移時,其所佔的比率是動態的,佔比可能起伏不定。 只針對癌症幹細胞的特異性標靶治療真的有效嗎?如果只清除癌症幹細胞,這樣的治療足夠嗎?從目前動態的癌症幹細胞模型理論,我們可以看出,分化的癌細胞也同時需要治療,很明顯的,癌症幹細胞與其分化癌細胞,都需要進行有效的治療,才能將腫瘤一併消除。針對外部環境訊號與細胞內的幹細胞訊號傳遞,直接給予標靶藥物抑制,是目前標靶藥物發展的一個想法,然而這在臨床病人應用上,可能是有問題的,因為正常的人體細胞也非常依賴於這些訊號傳遞路徑的;但是這些路徑在腫瘤可能被異常的活化,若給予適當的藥物或是合適劑量,來干擾這些異常活化訊號的傳遞,就可能可以提供一個有效的治療。例如,目前Notch抑制劑正在進行臨床試驗,評估用於治療結腸直腸癌的可行性。臨床設計上,應該合併這一類藥物與其他傳統藥物針對非癌症幹細胞的部分(分化較佳的癌細胞),如此一來,才可以避免當癌症幹細胞比率下降之後,其他細胞經由去分化作用,獲得幹細胞的特徵與能力,造成腫瘤的復發。研究顯示肺癌的幹細胞可以藉由自分泌或是旁分泌作用活化與依賴c-KIT,若我們使用c-KIT的抑制劑加上肺癌的標準治療-白金類化學治療,則可以提高肺癌治療的成績。未來,這些類型的藥物陸續研發,必可提供治療癌症成功的契機,以改善病人的預後。當然,這些藥物必須通過嚴謹的臨床試驗,才能夠應用在病人身上(如圖三)。癌症幹細胞面臨的問題尚待解決癌症幹細胞是一個新興的領域,故仍有很多細節尚未明瞭;今後癌症幹細胞研究仍需著重解決下列幾個關鍵問題︰(1)癌症幹細胞特異性分子標記物不僅不同,而且表現強度亦各有不同,有待更精確的認定;(2)癌症幹細胞和其他癌細胞的相互作用與分子機轉仍有很多灰色地帶,有待釐清;(3)癌症幹細胞造成轉移之分子機制及惡性較低高度分化的癌細胞如何去分化,變成癌症幹細胞的機轉;(4)癌症幹細胞產生抗藥性機制這些都需要進一步驗證及闡述;此外針對癌症幹細胞的治療策略與其他療法合併使用亦有發展與改進的空間。結語 綜合上述討論,我們知道癌症幹細胞會受到許多因素有所改變,例如內在及外在環境的影響,而且呈現一個動態平衡。動態理論解釋了為什麼專門只針對癌症幹細胞的藥物,有可能不足以作為理想的抗癌策略,經常需要合併其他原有的傳統治療(包括化學、標靶、荷爾蒙及免疫治療等),方可以提升治療成效(如圖五)。我們相信隨著基礎及臨床的積極研究,國內外學者對癌症幹細胞特異性標記物及相關訊號傳遞路徑的深入了解,將對於腫瘤預防、早期診斷、標靶藥物治療(targeted therapy)、復發及轉移的預防及預後評估等將有重大突破與進展。延伸閱讀: 。張金堅:癌症新希望:談細胞治療扮演的角色 。張金堅:從朱芯儀罹癌,談魔術子彈(Magic bullet)淬鍊有成:抗體藥物複合體(ADCs)在乳癌治療的角色
-
2022-04-01 焦點.生活用品毒害
沒拔插頭、沐浴乳、灰塵...看懂6大居家「塑化劑」陷阱!醫師傳授吃5類蔬果排除塑化劑
因《犀利人妻》走紅的36歲藝人朱芯儀日前公開自己去年罹患乳癌,事實上台灣的乳癌患者也出現年輕化趨勢,而女性容易忽略卻關鍵的致癌因子之一就是環境荷爾蒙,特別是我們每天幾乎都會接觸到的「塑化劑」。塑化劑是最常見於生活中的環境荷爾蒙,種類多達上百種,因為能讓材料柔軟、液化,改變物品原來的特性,不只是塑膠製品才會添加,從塑膠製品(塑膠容器、寶特瓶、塑膠袋、塑膠吸管、保鮮膜、塑膠手套等)、定香劑(存在於有香味的化妝品、保養品或衛浴用品中)到藥品的膜衣、膠囊等都含有塑化劑。家中的壁紙、地磚、家具裝飾材料、油漆和清潔品,以及小朋友經常接觸的巧拼、塑膠地墊、塑膠玩具都可能是塑化劑暴露來源。像是前陣子風靡兒童、國小學生幾乎人手一個的「滅鼠板」益智玩具,就要當心塑化劑疑慮。塑化劑對健康的影響:罹癌風險、不孕,還可能導致心血管疾病值得注意的是,塑化劑有類似女性荷爾蒙的作用,長期大量暴露對健康的危害包括:1. 可能增加乳癌、子宮內膜癌等風險2. 女性罹患子宮內膜異位症、平滑肌瘤、第2型糖尿病與妊娠高血壓風險增加3. 男性精子稀少、活動力弱,容易不孕4. 女童性早熟及乳房提早發育5. 孩童容易產生氣喘、過敏性疾病6. 可能影響孕婦甲狀腺功能(甲狀腺激素濃度降低);研究也發現孕婦尿液中塑化劑代謝物濃度越高,若生產男嬰,其生殖器官先天性異常風險越高7. 嬰兒腦部發育可能受到影響(嚴重可能會智能低下)8. 有些臨床症狀包括偏頭痛、嘔吐、暈眩等台大醫院環境及職業醫學部臨床教授兼主任蘇大成研究團隊進一步發現,塑化劑還與頸動脈早期動脈硬化(頸動脈內中層厚度)明顯呈現正相關劑量效應:塑化劑暴露會引起血管內皮細胞失常,增加壞膽固醇滲入的風險,長期影響之下形成脂肪斑塊,若斑塊破損阻塞就會造成心臟病。塑化劑對內皮細胞的破壞,是動脈硬化的關鍵起始點。雖然塑化劑進到人體後約兩到三天可被代謝,但在居家生活、環境和空氣等仍有機會接觸到塑化劑,當環境毒物的微量持續暴露,仍會造成身體全身性的影響。隨手拔插頭、避免用巧拼⋯⋯醫師教你避免塑化劑毒害雖然專家也強調並不是所有的塑膠都含有塑化劑,但接觸來源在日常環境中幾乎處處可見,所以更需要有意識的注意相關成份如何入侵我們的生活。統整各方專家與醫師建議,要避免塑化劑毒害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 勤洗手:高雄醫學大學的實驗發現,用肥皂搭配正確洗手6步驟能有效移除塑化劑達95%,遠高於只用清水洗手的9%,並建議選用無香精、成分簡單的肥皂和洗手乳。尤其是小朋友摸過塑膠玩具後,一定要洗手後再吃東西。• 多喝水:多喝水及透過運動排汗可加速身體代謝體內的塑化劑毒素。• 多吃各色蔬果:蔬果中含有各式各樣的植化素,例如茄紅素(番茄、西瓜)、胡蘿蔔素(木瓜、南瓜、番薯)、花青素(葡萄、李子)、葉綠素及葉黃素(深綠色蔬果)等,具有強大的抗氧化功能,可減輕塑化劑的毒害。而脂溶性的維生素像是維生素A和維生素E,更能幫助代謝脂溶性的塑化劑。中山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陳欣湄指出,尤其是十字花科蔬菜如高麗菜、花椰菜、小白菜、白蘿蔔等含有「吲哚」,對塑化劑排除有些幫助。• 少吃高油脂食物及內臟:塑化劑等環境荷爾蒙大多以脂溶性型態存在,因此少吃高油脂食物及內臟可減少塑化劑等環境荷爾蒙累積體內的風險。• 凡是塑膠製品都避免高溫加熱:因塑化劑遇含油、酸性物質的熱食容易溶進食物,不論是哪一種材質的保鮮膜,微波時建議一定要把保鮮膜拿掉。另外,現在許多人都會買超商微波即食加熱食品,食藥署建議若所需加熱時間較長,可以採用中溫、多次加熱的方式微波;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主任、腎臟科教授級主治醫師顏宗海則建議,不管是使用PVC或PE等類型的塑膠包材,還是要把外包裝拿掉再放進微波爐加熱較安全。• 冷凍食材的塑膠袋包材選擇:分裝肉品或含油食品冷凍保鮮時,應避免使用PVC材質。因PP材質在低溫下容易有脆裂的可能,PE材質中首選HDPE材質較耐低溫;冷藏也最好避免塑膠製品直接接觸食材,以免油脂促進塑化劑的溶出。• 慎選塑膠製品:如美耐皿餐具、兒童的塑膠玩具、文具、塑膠地墊、巧拼、桌墊等等大都含有塑化劑,長期接觸恐有健康疑慮。• 慎選保養品、化妝品和香氛用品:每天洗澡用到的沐浴乳、洗髮精等都可能添加含有塑化劑的「定香劑」,所以應多使用天然的手工肥皂或比較不香的清潔用品和保養品;除了不要在密閉空間長期使用香氛和精油等產品,浴室也要避免擺放空氣芳香或除臭劑。• 不用的家電要拔掉插頭:電線無論是在待機狀態或使用中,都會因溫度上升而加速釋放塑化劑。• 定期清除灰塵:分佈在室內環境中的鄰苯二甲酸酯塑化劑最後可能被吸附或沉積在灰塵中,而可能被吸入或留存在地板上。資料來源:《食品不安全的年代如何自保?顏宗海醫師教你怎麼吃最安心!》《環境荷爾蒙:認識偷走健康.破壞生態的元兇》延伸閱讀: 「今生不再相欠,來生不要再見!」兒子被逼到跳樓,留給父母的最後一句話
-
2022-03-24 癌症.乳癌
朱芯儀吐病況!乳癌腫瘤大很快「乳頭被拉扯到凹陷」
女星朱芯儀罹患乳癌後上徐乃麟主持的「醫師好辣」,現身分享確定罹癌的這一段心路歷程,她坦言腫瘤大的很快,乳頭被拉扯到已經凹陷進去,洗澡時要將側邊的皮膚掀開清洗,連乳房下緣都已經出現類似妊娠紋的紋路。朱芯儀上節目維持一貫的開朗笑說:「其實我今天是來報恩的!」透露之前摸到胸部有異狀的當下沒想太多,認為過幾天再看看就好,直到去年11月中到「醫師好辣」錄影,順口詢問同場的外科醫師陳榮堅,卻被警告:「妳這不行,要趕快就醫!」她這才驚覺情況不妙,立刻請老公衛斯理(賈子宸)幫忙掛號,後來經過一連串的檢查,最終確定罹患乳癌二至三期、且已轉移到淋巴。她表示非常感謝這段時間遇到的貴人,讓她最後能順利進行治療。朱芯儀表示2020年11月的例行健康檢查報告,僅發現兩側胸部皆長了1點多公分的纖維腺瘤,當時被告知只要觀察即可。直到去年11月疫情趨緩,她開始上通告錄影後才發現胸部下緣突然變得豐滿,「我起初以為是再發育,很開心。」後來想想不對,怎麼不是兩邊一起?只是沒摸到硬塊,僅有一顆會移動的東西,「我的觀念是會動又痛就是好東西。」所以11月19日錄製「醫師好辣」時,是抱著樂觀的看法詢問陳榮堅醫師,豈料卻得到必須趕緊就醫的回覆,嚇得她急忙請老公幫忙掛號,並到台大醫院做超音波、乳房攝影、切片…等檢查,最後報告確定罹癌,她說:「原本的纖維腺瘤都沒有變化,這三顆腫瘤都是在這一年新長出來的。」還幽默自嘲:「可能是之前疫情期間,大家停班停課在家,被我兒子氣的。」朱芯儀也提醒電視機前的觀眾朋友,千萬不要輕忽身體發出的任何警訊!節目上朱芯儀也大方分享先前不敢在媒體朋友前談論的病況、怕嚇壞大家,她坦言腫瘤大的很快,乳頭被拉扯到已經凹陷進去,洗澡時要將側邊的皮膚掀開清洗,連乳房下緣都已經出現類似妊娠紋的紋路。而她目前採取的是術前輔助治療,必須做六次化療(錄影當週第四次)讓腫瘤縮小,之後才能開刀,接著化驗確定是否還有癌細胞殘留,再決定後續要進行幾次化療,整個療程大約要花兩年時間。朱芯儀表示現在只要體力允許就會出門走走,讓精神變好、不要一直往負面情緒去想,就算掉頭髮也沒關係,樂觀的說:「我現在就是戴假髮,很OK的!」希望用自己的經歷鼓勵乳癌病友們。
-
2022-03-20 癌症.乳癌
2022癌症高峰論壇/單株抗體+化療藥物擊破乳癌細胞 更安全有效
演出「犀利人妻」的女星朱芯儀,日前透露自己罹患乳癌,引發關注,也再度凸顯乳癌防治的重要性。台大醫院外科部主治醫師郭文宏表示,乳癌是台灣重要議題,早期發現治癒率可高達九成;即使晚期,乳癌治療也有突破性進展,呼籲患者不必灰心喪志,治療的辦法永遠會比困難還多,定期篩檢、配合治療,一定會有康復的一天。乳癌發生隨年齡上升,近年確診人數增加既多且快。郭文宏表示,台灣每年新增一萬五千名乳癌患者,年增率約4%,遠高於其他癌症,光是去年健保乳癌藥物支出就高達新台幣143億元,僅次於肺癌的150億元,「乳癌發生率和確診人數增加既多且快,代表這已是不能忽視的議題。」過去台灣乳癌好發年齡落在45~49歲,但隨著飲食西化、肥胖、環境荷爾蒙影響,1960年後出生的女性,乳癌的年齡別發生率已經和歐美接近,預估未來好發年齡會往上提升,年紀愈大乳癌機率也愈高。癌症已進入精準治療時代,針對不同基因和細胞型態治療已成趨勢。郭文宏指出,乳癌可以依照生物特性分成多種亞型,包括管腔A、B型、HER2陽性和三陰性乳癌,其中以管腔A型預後最好,HER2陽性和三陰性乳癌因癌細胞生長速度快,預後相對較差。單株抗體帶來HER2治療曙光,降低四成復發率。以HER2陽性乳癌為例,約佔所有乳癌的1/4,但其實每個人的乳房細胞表面都有一定數量的HER2受體,只不過正常細胞上約有2萬個,HER2陽性乳癌細胞上面可能會有200萬個,這會刺激乳癌細胞生長,因此HER2陽性患者的存活相對較差,且有高復發風險,治療指引確認只要HER2為陽性,就暴露在中到高的復發風險,可以說是必須升高警戒的乳癌型別。目前抗癌藥物有各種不同的機轉,包括阻斷細胞活化的訊息傳遞、阻止細胞分裂、阻斷癌細胞的新生血管以減少營養供應、提高自己免疫T細胞抗癌能力等。其中單株抗體不但可以阻斷細胞活化的訊息,還能在癌細胞表面做記號,讓自身免疫細胞辨識並攻打癌細胞,這種阻斷訊號又激發免疫的藥物,在西元1998年問世後,開啟HER2治療曙光,可降低四成復發率,成為劃時代的發現。單株抗體鏈結化療藥物,直接在癌細胞裡面引爆,相對安全。郭文宏說,第一代HER2單株抗體標靶藥物問世後,就像右手被牽住,但左手還是空的,所以又研發出第二代,可全面阻斷HER2受體與HER其他家族的連結,結果發現,雙面夾殺之下,對轉移性乳癌而言,無疾病惡化存活期可提高到18.7個月,存活中位數達56.7個月、接近五年時間,比起之前僅2~3年高出許多。而更新的策略則是,利用單株抗體鏈結化療藥物,直接把殺癌效果更好的化療藥結合在抗體上,帶到癌細胞表面結合標靶受體,透過癌細胞自我吞噬作用,在癌細胞裡面引爆,直接毒殺癌細胞,也由於高藥物濃度只侷限在癌細胞內,因此相對安全。可擴展到其他癌別,有效藥物越早期使用,效果越好。而這種抗體藥物複合體不只可應用在HER2陽性乳癌,也應用在三陰性乳癌,甚至可擴展到其他癌症。郭文宏表示,在已產生抗藥性、難以治療的癌症,都還可以透過抗體藥物複合體加以治療,「抗體可以鏈結不同的化療藥,就像巡弋飛彈換成核彈,所帶的砲彈威力更強,所以癌症治療在未來很有希望。」他舉例,當第一代或併用第二代單株抗體標靶藥物治療失敗後,使用第一代抗體藥物複合體,無疾病惡化存活期可達9.6個月,比之前只能撐5、6個月還好,而即使再復發、癌細胞產生抗藥性,只要換另一種彈頭、第二代抗體藥物複合體治療,無疾病惡化存活期也可以達19.4個月,「透過這個模式,如果我們不斷的去更換有效的結合性藥物,即便對已經感覺治療無望的病人,都可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郭文宏也強調,有效的藥物越早期使用,效果越好,因為或許只要用一年就可望清除癌細胞,所以即便很貴,他也會勸病人使用,但如果等到後期才用藥,因癌細胞已經無法清零,藥物必須長期使用,經濟負擔就會是治療上的重要考慮因素。「雖然癌症抗藥性會造成治療上的困難,但我相信辦法一定比困難多。科學家跟醫療團隊會想出克服方法,只要患者有信心配合治療,一定可以人定勝天。」最畏:癌症抗藥性會造成治療上的困難。無畏:我相信辦法一定比困難多,只要有心配合治療,一定可以人定勝天。【癌症心聲大調查】填問卷抽好禮.【2022癌症高峰論壇】免費報名 https://pse.is/423qsw電話報名:(02)8692-5588 #26982022癌症高峰論壇/無畏・癌症教會我的事 精彩活動內容
-
2022-03-12 癌症.乳癌
乳癌有年輕化趨勢 定期自我檢查、受檢及早治療
乳癌為台灣女性癌症發生率第1名,發生高峰約在45至69歲之間,約為每10萬名婦女有188至194人,近年來更有逐漸年輕化趨勢,平時自我檢查與定期受檢便相當重要,醫師也提醒,如有乳房不明腫塊、乳頭凹陷、不正常分泌物或乳房外型改變等,應找專科醫師做詳細檢查,避免嚴重惡化到無法挽回。藝人朱芯儀日前透過社群發文,透露自己罹患乳癌,讓有些女性驚覺此事也可能發生在自己身上,然而乳癌是多因子造成的疾病,包含先天遺傳及後天因素,而後天有很多危險因子都與雌性激素有關,受雌性激素刺激時間長的女性相較時間短的女性有較高的乳癌發生率。相關的危險因子包含女性初經較早、停經較晚、肥胖、更年期補充賀爾蒙、從未生育等。聯新國際醫院乳房外科醫師許尊堯提醒女性們應提高警覺,養成自我檢查及定期接受乳房檢查的習慣。許尊堯表示,自己曾遇過女性病患胸部外觀已因腫瘤造成變形且化膿產生異味,為了掩蓋異味飄散,炎熱夏天也穿著黑色風衣包得密不通風,因病患認為自己無法負擔乳癌治療費用,直到嚴重影響求職及生活才至門診就醫。許尊堯提醒,自我檢查發現如有乳房不明腫塊、乳頭凹陷、不正常分泌物或乳房外型改變等,應找專科醫師做詳細檢查;乳癌篩檢國民健康署補助45至69歲婦女及40至44歲具乳癌家族史,每2年可接受乳房X光攝影檢查1次。而大多數乳癌的療程都有健保給付,一旦確診,越早接受治療預後越好。
-
2022-03-10 癌症.乳癌
女星朱芯儀驚覺乳頭搔癢確診乳癌 專家:臨床上不常見
乳頭長痘痘、搔癢、傷口不癒合,小心是罹患乳癌的警訊。女星朱芯儀宣布罹患乳癌,她說,乳房出現痘痘、乳頭搔癢、傷口不癒合等症狀,且發現左右乳房不對稱就醫確診。醫師表示,乳房皮膚不容易長痘痘,即使有痘痘可能是皮膚病,並非乳癌症狀,但若是乳頭長痘痘、搔癢或傷口不易癒合,可能是罹患「柏哲氏症」,此為乳癌的一種表現,應速就醫檢查。依衛福部統計,每年乳癌新增患者約有1.3萬人,為女性癌症好發首位。台北榮總外科部主任曾令民說,「柏哲氏症」臨床上並不常見,症狀為乳頭瘙癢、脫皮、掉屑、潰瘍、傷口不易癒合等症狀,但這類患者於整體乳癌患者中占比不高,比率約為3至5%。而乳癌一般常見症狀為硬塊,並會隨著時間長大且不規則。曾令民說,隨著乳癌腫瘤長大,可能出現皮膚凹陷、破損、乳頭出現分泌物等,當癌細胞轉移至腋下淋巴結,容易造成淋巴結、脖子腫大,但也有沒有症狀,僅以疼痛表現的患者,占比約6%。國泰醫院乳房中心主任蔡明霖說,乳暈有皮脂腺,一旦皮脂腺塞住,就會長青春痘或粉瘤,嚴重時還會發炎,但這大多數都非癌症。不過,若是乳頭出現柏哲氏症的病徵,因是乳房原位癌細胞沿著乳腺管到達乳頭,同時也可能合併傷口不易癒合症狀,此為癌症腫瘤已於表皮潰爛。只要皮膚出現不易癒合的傷口,可能就是罹癌症狀,一定要就醫檢查。蔡明霖說,門診曾收治一名年輕女性,乳房皮膚出現傷口,但怎麼擦藥都不會好,檢查發現,竟是乳癌腫瘤已從皮膚破出,經檢查確診為乳癌第三期,且腫瘤大小已有7至8公分,所幸先經化療縮小腫瘤後,在進行手術切除腫瘤及乳房,目前患者已康復出院。朱芯儀現正在進行化療,預計在5月入院開刀,將右邊的乳房全數切除,一度傳出她考慮將雙側乳房都切除,有如美國女星安潔莉納裘莉進行的預防性切除。蔡明霖說,醫界普遍共識,若患者帶有BRCA1、BRCA2基因,建議進行預防性切除,以降低死於乳癌的機會,提高存活率,但如果未帶有基因者就不需要預防性切除。曾令民說,隨著飲食西化、工作壓力大及食物高油、高脂,或喝酒、吸菸、肥胖、少運動、環境汙染等,過去20年來,國內女性乳癌患者有每年增加的趨勢,依世界衛生組織(WHO)研究,約有4成乳癌可以預防,建議維持好的生活型態,多運動、避免肥胖。蔡明霖說,乳癌治療時,將依患者雌激素受體、黃體素受體及第二型人類上皮生長受體(Her2)等荷爾蒙不同表現,給予化療或標靶治療。提醒乳癌初期症狀不明顯,女性應定期進行乳房X光、超音波篩檢,平時可自我觀察左右乳房大小,自我檢查有無硬塊等,有乳癌家族史女性更應提高警覺。
-
2022-03-10 癌症.乳癌
朱芯儀乳癌轉移淋巴!「9大危險因子」曝光 幾乎所有患者都中
乳癌是女性健康的重要議題,根據國民健康署癌症登記資料顯示,女性終其一生每12人就有1人可能罹患乳癌,106年約有1.3萬名女性罹患乳癌,是女性癌症發生率第1位;108年死因統計有2,633人死於乳癌,每天約有7人因乳癌失去生命,是女性癌症死因排名第3位。 乳房X光攝影檢查 早期5年存活率超過9成 乳癌並非不治之症。國民健康署指出,乳房X光攝影檢查是目前國際實證研究最有效的乳癌篩檢工具,定期做乳房X光攝影檢查可達到早期發現、降低死亡率的目的。透過乳房X光攝影檢查發現的乳癌,有超過6成是早期個案(0+1期)。 (推薦閱讀:乳房腫塊自摸檢查有盲點! 辨別良性、惡性這1個動作很重要) 早期乳癌的5年存活率超過9成,延遲治療導致晚期乳癌的五年存活率則僅約3成。 乳癌有9大危險因子 定期檢查防憾事發生 除了可以到醫療機構接受檢查,亦可利用衛生局所提供的社區癌症篩檢服務。乳癌的危險因子包含初經早、停經晚、未曾生育、30歲後才生第1胎、未曾哺乳、具有乳癌家族史者、得過乳癌、卵巢癌或子宮內膜癌等。 (推薦閱讀:乳癌治療有哪些選擇?我適合用哪一種? 醫師詳細解析各優、缺點) 所以國民健康署除補助45歲以上至未滿70歲婦女外,40歲以上至未滿45歲具乳癌家族史(指祖母、外婆、母親、女兒、姊妹曾有人罹患乳癌)婦女,也具有每2年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服務。延伸閱讀: ·胸前長痘痘小心是乳癌警訊! 醫列「致癌習慣」:快戒吧 ·2020年高達230萬名女性確診乳癌! 醫曝「致癌環境賀爾蒙」:塑膠餐具、香水少用
-
2022-03-09 癌症.乳癌
36歲朱芯儀自曝罹患乳癌,已轉移淋巴:走上辛苦旅程,哽咽謝老公陪伴!
朱芯儀開設影音頻道「芯情日記」,選在38婦女節且也是自己生日這一天,宣布:「我的人生即將要走上一個旅程,可能是有點辛苦的,因為我現在是乳癌第二到三期,因為有轉移到淋巴,需要積極做全身性治療。」並附註自己因化療副作用而臉腫。影音中她提到先生衛斯理貼心每一次都陪看診,忍不住哽咽。朱芯儀透露,約是去年11月照鏡子時,發現自己右邊胸部有點不一樣,上節目時問了醫生,被告知需要緊急去檢查,老公衛斯理也趕緊幫她掛號。在診間照超音波時,被告知要做穿刺、切片等檢查,讓朱芯儀忍不住在檢查台上流淚。衛斯理獲知朱芯儀罹癌,當場「當機」,但朱芯儀自己則很冷靜地詢問醫生一些專業問題。她自認是罹患乳癌低風險群,但回想起自己之前經常不自然發燒、身上傷口不容易好、乳頭經常搔癢、乳房上長痘痘不容易好,可能都是前兆。她也感謝治療這段期間,先生及其他家人的支持,尤其老公每一次都陪她看診,讓她「很感動,感覺受疼愛。」今天過36歲生日的朱芯儀,與賈靜雯的弟弟衛斯理育有2男1女,2011年憑「犀利人妻」獲得第46屆金鐘獎戲劇節目女配角獎,當年還挺大肚出席金鐘獎典禮,近幾年減少拍戲,大多上節目,生活重心放在家庭。她開設頻道,表示之後會繼續分享抗癌之路,獲得許多網友加油打氣。賈靜雯也分享弟妹的影音,並說:「我們都在,妳好勇敢好棒棒,生日快樂。」【延伸閱讀:「乳癌真的沒那麼可怕!」能治癒的癌症,為何不願治療?乳癌權威侯明鋒指2大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