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03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搜尋
有氧運動
共找到
685
筆 文章
-
-
2021-04-28 慢病好日子.更多慢病
慢病主題館【肌少症】陳怡婷Cynthia營養師:肌少症年輕化!生活四原則擊退它
隨著人口老化,高齡社會來臨,高齡者常面臨的老年病症候群「肌少症」逐漸受到重視,且現代人因久坐不運動、飲食不均衡,肌少症有年輕化的趨勢。如何預防肌少症,維持良好肌肉量及增強肌力?延伸閱讀:腎友不要怕運動,專家撇步大公開:https://reurl.cc/0DqNd6原則一:足夠熱量,均衡飲食攝取足夠的熱量,避免營養不良導致體重及免疫力下降、肌肉量流失。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選擇當季在地新鮮食材,增加飲食的變化,也是重要的預防原則。簡易算法如下:(依個別狀況及疾病需求有所調整):原則二:攝取優質蛋白質食物1. 豆魚蛋肉類是蛋白質重要的來源,能修補組織、減緩肌肉流失的速度,由於飽和脂肪酸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發生率,所以建議選擇的優先順序為豆類及其製品、魚類及海鮮、蛋類、家禽、家畜。蛋白質建議量為每餐1掌心(約1.5~2份的蛋白質);且應避免油炸及加工製品的食用。2. 乳品類含有優質蛋白質及鈣質,能保持骨質健康,因此建議每天早晚各喝1杯鮮乳(240毫升)或無糖優格、優酪乳,也可以將乳製品入菜(如:起士烤鮮蔬或牛奶蒸蛋)。原則三:獲取足夠的維生素D維生素D可幫助鈣質的吸收,預防骨鈣合成不足導致骨質疏鬆,對肌肉收縮及功能也具影響力。維生素D可從食物中的菇類、多脂魚類(如:鯖魚、秋刀魚、鮭魚、沙丁魚)及強化維生素D的乳品中獲取;但菇類在栽培過程中,需經過紫外線照射(UVB)才會有較高的維生素D,且烹調時則須搭配油脂一起食用,才易被人體吸收。另外,皮膚經陽光日曬後,也可合成維生素D,因此建議每天曬太陽10-20分鐘。原則四:養成規律運動習慣健走、慢跑、騎腳踏車、游泳、登山等有氧運動,可改善心肺功能;而彈力帶、握力球、啞鈴等阻力運動,則能增加肌力、維持肌肉量。因此,若合併兩者訓練,將可以同時有兩種訓練的好處,建議1周3-5次超過30分鐘以上的有氧或阻力運動。飲食和運動是對抗肌少症的重要關鍵,雙管齊下,才能增加肌肉質量,增強肌力,遠離肌少症,一起健康老化。營養師-陳怡婷 | 立即與專家諮詢 | WaCare我的健康社群 |https://reurl.cc/3NngZM【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1-04-24 醫療.耳鼻喉
打鼾者有7種常見症狀,睡覺前做這4事可改善
打鼾是一種很常見的症狀,尤其在老年人更是常見。傳統上很多人都認為打鼾不是什麼大問題,但是在最近二、三十年,隨著睡眠醫學的發展,發現很多打鼾的人,有著一種更嚴重、對身體健康有明顯威脅的問題,那就是睡眠呼吸中止症,同時也發展出很多治療打鼾/睡眠呼吸中止的方法,才讓一般人開始慢慢重視打鼾/睡眠呼吸中止的問題。 現代醫學認為睡覺打鼾是起因於上呼吸道管腔狹窄,引發快速用力呼吸,而導致口咽部的軟組織(主要是懸壅垂及舌根)快速震動所發出的聲響。絕大部分睡覺時發出如雷鼾聲者,都是張開嘴巴呼吸,這也是大家對於睡覺打鼾很普遍的印象,只要您搜尋與睡覺打鼾相關的圖片,都會看到打鼾者張開嘴巴,發出鼾聲。睡眠呼吸中止則是當睡覺時,因為呼吸道塌陷、堵塞得相當嚴重,以致於空氣完全無法進出,而呈現呼吸中止的狀態,因為這個呼吸中止是發生在睡覺的時候,所以稱作睡眠呼吸中止。絕大部分的睡眠呼吸中止發生之前都會出現打鼾,因此睡眠呼吸中止也可說是比較嚴重的打鼾族群。臨床觀察發現有兩大現象絕大部分鼾聲如雷及睡眠呼吸中止的人睡覺時,都可以觀察到下述兩個現象:1. 張開嘴巴呼吸:如果枕邊人陪同打鼾患者一起來就診,我經常都會問他的枕邊人,打鼾者晚上睡覺時,嘴巴是張開或是閉起來?答案幾乎都是嘴巴張開睡覺。有些枕邊人還會說,她曾嚐試用手將老公的嘴巴閉起來,此時鼾聲會減小甚至消失,但是手一放開,嘴巴又張開打鼾。 2. 呼吸很用力:用力呼吸可說是鼾聲如雷的先決條件,如果呼吸很輕柔緩慢,很難發出如雷鼾聲。這就好像吹哨子一樣,如果要發出響亮的哨音,大家都知道要很快速用力的吹氣。睡覺打呼也是一樣,當發出如雷鼾聲時,您仔細觀察就會發現打鼾者是很用力快速的在呼吸。 另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根據我在止鼾課程,以及平常門診對於鼾聲如雷者所作的隨機調查,發生率至少七成以上,那就是很多睡覺發出如雷鼾聲者,經常躺下去睡覺不到三分鐘,立刻發出如雷鼾聲。這就是為什麼很多打鼾者都不認為自己的睡眠品質不好,因為他們常說:「我很好入睡,一躺下去,不到三分鐘就睡著了。」但是對於枕邊人而言,可就慘了,因為枕邊人尚未睡著,就聽到身旁鼾聲大作,而難以入眠。這也是為什麼很多打鼾者最後會被迫與另一半分房、分床睡覺的原因,因為另一半長期處於失眠的情形,進而影響其身心健康,同時也進一步影響到夫妻的感情。 常見的臨床症狀打鼾/睡眠呼吸中止常見的臨床症狀有下列這些:1. 擾人清夢的鼾聲:打鼾的人,通常都不知道自己睡覺會打鼾,也不知道鼾聲是否很大聲,甚至已經干擾到別人的睡眠,通常都是枕邊人先發現或是同一房間一起睡覺的人抱怨後,才知道自己會打鼾。打鼾者通常不會感受到鼾聲的困擾,因為鼾聲都是發生在打鼾者睡著後,所以很多打鼾者的枕邊人剛開始在抱怨時,打鼾者通常都會否認,因為他們自己根本就沒聽到鼾聲或感受到鼾聲帶來的困擾。很多打鼾者都是在另一半持續抱怨,甚至要求分房睡覺時,才會開始正視這個問題。 有些人則是因為與同事、朋友住在同一間旅館,或者學生住在同一間宿舍,被同事、朋友、同學等抱怨,才知道並正視睡覺打鼾的問題。所以在睡覺時因為如雷鼾聲干擾到另一半、家人、朋友等而前來求診,是打鼾者尋求醫療專業協助最常見的原因。 2. 暫時停止呼吸:有些枕邊人會注意到,當鼾聲停止時,打鼾者雖然沒有發出如雷鼾聲,而且胸部、腹部似乎仍然在用力作呼吸的動作,用手一摸打鼾者的口鼻,卻嚇了一大跳,怎麼沒有呼吸了?而且停止呼吸的時間有時竟然長達一分鐘之久,才看到他重新恢復呼吸,但此時鼾聲又起。這個在睡眠時突然暫時停止呼吸的情形讓很多打鼾者的另一半緊張不已,深怕打鼾者會突然猝死,而要求打鼾者盡快尋求醫療協助。 3. 半夜醒來或早晨起床時,感覺口乾舌燥甚至喉嚨痛:在平日的門診,碰到患者主訴早上起床就感覺喉嚨痛,吃完早餐後感覺好些,到中午就比較不痛的話,很可能睡覺時也會有打呼的問題,因為這兩種症狀都是起因於晚上睡覺時張開嘴巴來呼吸。要預防這種半夜或清晨的喉嚨乾痛,最好的方法就是閉上嘴巴經鼻腔呼吸。 4. 半夜起床上廁所:對於一位中、老年男性出現半夜要起床上廁所的現象時,您會想到是什麼原因呢?相信很多人的直接反應就是攝護腺肥大,建議去看看泌尿外科醫師作進一步的檢查與治療。其實半夜起床上廁所與睡眠品質有很大的關聯,這也說明為何女性沒有攝護腺的構造,但是很多年長女性半夜也會起床上廁所。 因為睡覺打鼾前來求診的患者,我也注意到很多年輕男性晚上睡覺時也有夜尿的現象,這些30歲左右的年輕男性理論上應該也還沒有攝護腺肥大的問題,為什麼也會有夜尿的困擾呢?我們人體的尿液是血液在腎臟過濾轉化而成,目前的醫學研究發現,當睡眠品質不好時,尿液在腎臟的生成速度會增加,也因此睡覺打鼾或睡眠呼吸中止者容易發生夜尿的情形,而當睡眠品質改善後,夜尿也會隨之改善。 5. 早晨起床後感覺頭痛、頭暈:有一位中年男性,在參加我的止鼾課程大約兩個月後,跟我分享他的心得時,很興奮地感謝我說,他除了晚上睡覺不再打呼外,還有一個意外收穫,那就是困擾他多年的頭痛竟然不藥而癒。 他原本每天早上起床後都會感覺頭痛,看過很多醫師都查不出原因,只能靠止痛藥來緩解,上完止鼾課後,每天按照我所教的方法練習,持續兩個月後早上起床都沒再感覺頭痛,也不需要吃止痛藥。的確,因為打鼾或者睡眠呼吸中止造成睡眠品質不佳,有些人在早上剛起床時會感覺頭痛或者頭暈,如果睡覺打鼾改善,晨起的頭痛就會跟著改善。 6. 白天精神不濟、頭暈、容易打瞌睡:如果您坐著看書報雜誌或者開車時,容易有打瞌睡的現象,一定要先注意睡眠的問題,如果睡眠的時間足夠七到八小時,那就更要注意是否有嚴重打鼾、睡眠呼吸中止的問題。睡眠時有睡眠呼吸中止的現象時,很難進入深層的睡眠而嚴重影響睡眠品質,因此即使睡眠時間足夠,白天仍然容易有打瞌睡的現象。如果在開車或者操作精密儀器時打瞌睡,即使時間很短都可能發生意外,導致嚴重車禍或者手指被機器截斷等事故,難怪有研究指出,睡眠呼吸中止的人開車比酒駕更危險。 7. 中風:根據研究統計,嚴重打鼾/睡眠呼吸中止者發生中風或心肌梗塞的機率是常人的三到五倍。我們如果從呼吸生理的角度來看,因為晚上睡覺時張大嘴巴呼吸,再加上晚上頻頻起床夜尿,兩者相加一個晚上可能會較正常人多消耗掉六百到一千毫升的水分,這些水分是從哪兒來的呢? 完全是從您的血液來的,因此血液會變得很濃稠,大家都很清楚,濃稠的血液正是發生中風、心肌梗塞最重要的因素。這也是為什麼醫療衛生單位一再呼籲大家早上起床後要趕快先喝一大杯的開水來緩解血液的濃稠度,以預防中風的發生,官方的說法是因為睡覺時長時間沒喝水導致血液變濃稠,其實真正的原因是張嘴呼吸及夜尿導致的水分消耗太多,如果睡覺時不會打鼾/睡眠呼吸中止,水分消耗很少,早上清醒時血液其實是不會很濃稠的。 打鼾最關鍵的因素就是快速用力呼吸 打鼾真正關鍵的因素,其實是快速用力呼吸導致口咽部軟組織(主要是懸壅垂及舌根)的快速震動,如果空氣的流動是緩慢的,口咽部的軟組織不會快速震動,就很難發出如雷鼾聲。 事實上,諸如蟲鳴鳥叫、蟬鳴、吹哨子等,都是因為空氣的快速流動才會發出聲音。在指揮交通時使用的吹哨子是大家比較熟悉的例子,在吹哨子的時候,我們一定是先深吸一口氣,鼾聲然後快速用力地對哨子吹氣,不是嗎?如果您深吸一口氣後,輕輕慢慢地對哨子吹氣,哨子就不會發出聲響,即使有聲音也是很小聲,對吧?既然打鼾最關鍵的因素就是快速用力呼吸,想要改善打鼾、預防睡覺時發出如雷鼾聲,最關鍵、重要的,就是睡覺時不會快速用力的呼吸。 四步止鼾 先前我們詳細解釋過,睡覺打鼾/睡眠呼吸中止的最重要關鍵為第一:快速用力呼吸、第二:口咽部管腔狹窄、第三:張嘴呼吸。那麼我們反向來處理,首先要養成閉嘴呼吸的習慣,其次是讓口咽部管腔暢通(鍛鍊舌頭肌肉力量,讓舌頭擺放在正確的休息位置),剩下少數已經習慣大量呼吸的人,建議練習放鬆減量呼吸訓練,借助輕柔緩慢呼吸,來達到終結睡覺打鼾的困擾。下述就是我們精心研究,簡單又有效的止鼾四步: 第一步:閉上嘴巴根據我的臨床經驗以及醫學研究報告,九成以上鼾聲如雷者睡覺時幾乎都是張開嘴巴,所以只要您睡覺時將嘴巴閉上,經鼻腔呼吸,打鼾至少可以改善五成以上。打鼾程度較輕者,只要睡覺時閉上嘴巴,晚上睡覺幾乎就不會再發出惱人的鼾聲,較嚴重鼾聲的發生頻率以及音量也會大幅降低。所謂張開嘴巴是指上、下嘴唇沒有密合接觸,即使嘴唇分開不到半公分,也算是張嘴呼吸。 第二步:止鼾運動晚上睡覺前只需要短短的十分鐘,連續作五次的止鼾運動,鍛鍊舌頭力量,讓舌頭能輕鬆擺放在正確位置,再搭配止鼾第一步的閉上嘴巴,八成以上的如雷鼾聲很快就能獲得改善,讓您的枕邊人滿意,改善婚姻關係。但請務必記住,第二步成功的前提在於確實做到第一步:閉上嘴巴,若仍然張開嘴巴睡覺,舌頭必定掉到口腔底部,絕對無法放在正確位置,第二步的功能就無法發揮。 第三步:脈動洗鼻如果您因為長期鼻塞、鼻涕倒流而無法順暢經鼻腔呼吸,建議您每天使用脈動式洗鼻器清洗鼻腔,清除鼻腔以及鼻咽部的分泌物,讓鼻腔得以順暢呼吸,而能閉上嘴巴,發揮止鼾第一步的功效。 第四步:輕柔呼吸請注意鼾聲如雷者睡覺時的兩大特點:張開嘴巴、用力呼吸。您絕對找不到一位鼾聲如雷者是輕柔呼吸的。如果您能習慣緩慢輕柔的呼吸,即使呼吸道稍微狹窄,睡覺時也不會打鼾。對於同時合併有鼻塞困擾的打鼾族群,強烈建議您同時練習放鬆減量呼吸,不需要藥物或手術,大部分患者在短短一、兩個月就可以重新恢復鼻腔順暢呼吸。書籍介紹書名:從此不打呼:耳鼻喉科醫師親傳,免開刀、免呼吸器自療秘笈大公開作者: 曾鴻鉦 出版社:如何 出版日期:2021/02/01作者簡介/曾鴻鉦陽明醫學院畢業後,於台中榮總接受耳鼻喉科專業訓練,1992年於台中市開設世鴻耳鼻喉科診所執業至今。2000年起追隨美國葛羅森醫師學習脈動式鼻腔溫鹽水療法,開啟了另一扇窗,也就是跳脫傳統症狀治療方式,改從基礎生理學角度來看問題,追查問題發生的根本原因。2010年起開始研究菩提格呼吸訓練,2013年於加拿大完成講師訓練後,回台灣推廣AirwayFit放鬆減量呼吸訓練,期望能讓眾多氣喘、打鼾、自律神經失調患者擺脫終身與藥物、機器為伍的歲月。學經歷陽明醫學院畢業、前台中榮總耳鼻喉科主治醫師、菩提格呼吸訓練講師、台中市世鴻耳鼻喉科診所、世鴻健康股份有限公司創辦人(AirwayFit呼吸訓練)、善維健康股份有限公司創辦人(Sanvic脈動式洗鼻器、洗耳器)延伸閱讀: 中老年人最愛的「慢跑」竟是肌少症兇手?有氧運動「1錯誤觀念」,讓你減肌又減骨質
-
2021-04-22 該看哪科.婦科
更年期一定要補充荷爾蒙嗎?藥師解答正確觀念
婦女在更年期到來時,因女性荷爾蒙(雌激素)分泌量不足,容易引發生理上的不適!據統計,70%~80%的更年期婦女有明顯的熱潮紅及夜汗情形,導致睡眠品質降低、注意力難以集中、易怒,顯著影響身心狀態及生活品質,此外,也有近半數的更年期婦女受泌尿道症候群所苦。藥師提醒,婦女若沒有更年期症候群,則不需使用荷爾蒙治療;若需治療,應在醫師的評估下,充分了解利弊,討論後再決定治療方案。緩解婦女更年期不適 荷爾蒙補充可緩解台南市立醫院藥劑科許杏如藥師表示,婦女更年期的不適症狀,可藉由荷爾蒙補充獲得改善。關於熱潮紅及夜汗症狀,小於60歲及停經10年內,藉由補充荷爾蒙是最有效的治療方式,使用口服或皮膚吸收給藥,用藥2周內即可觀察到明顯的效果,若只有單純的生殖泌尿道症狀,亦可以局部陰道給藥。補充荷爾蒙 同時可延緩骨質流失許杏如藥師補充,補充荷爾蒙除可改善更年期症候群,同時也可減緩骨質流失的速度,降低骨質疏鬆的風險,但婦女若沒有更年期症候群,就不需使用荷爾蒙治療,建議均衡飲食與規律運動,定期健康檢查,若有其他不適症狀,如骨質疏鬆,再針對個別症狀治療。搭配黃體素使用 預防子宮內膜癌而在使用荷爾蒙期間,臨床上常見的疑慮包括:藥物該使用多久?是否會增加罹患乳癌的風險?許杏如藥師解釋,荷爾蒙治療需要持續多久及什麼時候該停藥,目前仍無明確的定論,一般而言,使用儘量不要超過3~5年,有改善即可開始考慮降低使用量及漸漸停藥。此外,若子宮仍完整的婦女,投與雌激素的同時,必須配合黃體素一起使用,以預防子宮內膜癌的發生。補充荷爾蒙非人人適用 調整生活習慣有幫助而乳房疼痛及無預期的陰道出血等是補充荷爾蒙時常見的不適症狀。許杏如藥師指出,也有些婦女並不適合使用,如有乳癌病史、乳癌高危險群、心臟疾病、靜脈栓塞或曾中風者。除了藥物也可藉由改變生活習慣,如多待在涼爽的室內、減少辛辣飲食、飲酒、抽菸及熱飲,以緩解熱潮紅引起的不適,而有氧運動、瑜珈也能緩解身心不適。
-
2021-04-21 新聞.健康知識+
就醫不可不知潛規則!蒼藍鴿醫師:診間沒主動提這13點,恐變「流水式看病」
相信「等了半小時,進去診間卻只有五分鐘」是許多人看醫生的經驗。許多人會因此而抱怨,卻很少人會再進一步想:如果一個人看五分鐘,我都要等半小時了;那一個人看十五分鐘,豈不就等到天荒地老?如果像牙醫治療病患一樣,每個人二十分鐘起跳,那恐怕連診都要走向全面預約制度,屆時身體不適而臨時想加掛都有困難。健保制度下的醫療生態:病患如何自保?在全民健保的制度下,相對便宜的醫藥費、極高的醫療可近性、 不確實的分級醫療制度、再加上看病喜歡「貨比三家」的民眾,造成醫院及部分診所的門診流量非常的高。一個早上、下午或晚上的診,病患數量動輒二十至三十人以上。簡單的算術就可以得知:一診三十人,每位病患五分鐘,就至少一百五十分鐘,也就是快三小時的看診時間。如果一位病患看十分鐘,看診時間就會超過五個小時, 也因此早上的診常看到下午,下午的診常看到晚上。患者等到不耐 煩,醫師更是身心俱疲!當然會有人問,既然時間有限,為何不限制病患掛號人次,以保障每位病患的看診時間呢?各位也別忘了,現在的醫療越來越「財團化」,大部分醫師都是受雇在醫院體系或診所體系下,是財團的「搖錢樹」之一。既然是受雇者的角色,自然就會被高層要求績效,有些醫院甚至會訂出績效未達多少就扣薪的標準。在這種背景下,許多醫師也是左右為難。既想要多花一點時間回答患者的問題,卻又受制於高層對於績效的規定。面對這樣的醫療生態,民眾該怎麼辦?我的建議是:找到自己信任的家庭醫師,固定回診,減少「逛診所」、「逛醫院」的頻率。會給這樣的建議,可以從幾個層面來談:第一,長期固定看相同的醫師,醫師會對這位病患的身體狀況有較佳的掌握度。第二,由於建立起信任關係,雙方會有比較好的互動,對於患者的疑問也比較會詳細解釋。第三,有些疾病一開始並不容易診斷出來,例如初期的闌尾炎,肚子痛的症狀會跟腸胃炎類似,並不容易準確判斷。因此若患者吃了幾次的藥沒有好轉而回診,原本的醫師就會升起警戒心,往其他症狀相似的鑑別診斷思索,因此正確診斷的機會便大大提升。但如果對第一位醫師不信任, 而改找其他醫師的話,第二位醫師因為不了解疾病一開始的表現及治療反應,變成一切又要重新檢查,對病患未必是較好的選擇。與醫師對話的重點:這些資訊務必讓醫師知道!在美國,一位醫師可以花上二十分鐘以上的時間診察病患。數年前在美國實習的時候,我曾跟過一位資深神經科醫師的門診,第一次 見習國外醫師門診的所見所聞令我大感不可思議。首先,診間的護理師會先請病患前往診間等候,診間裡是沒有醫師的。醫師一到約定時間,會從辦公室前往診間診治病患。見到病患後首先是美國式的噓寒問暖,接著醫師並不會直接切入問診,而是跟患者聊聊最近的狀況如何,工作還好嗎?家庭關係是否和睦?會不會感到龐大的壓力之類?接著才會開始詢問患者有什麼不舒服,之前的服藥情形以及過去病史等等。事後我與主治醫師閒聊的過程中,才驚覺這些看似普通的「閒話家常」其實是大有意義。醫師可以從閒聊中,旁敲側擊得知病患的生活型態是否健康,是否都有依照醫囑服用藥物,最近是否有其他因素(例如壓力)會讓患者的病情惡化等等。而在悠閒聊天的過程中,也可以自然而然地拉近醫病關係與信任感。但在台灣的醫療體制下,這樣冗長的「聊天式問診」自然不適用。然後在時間極有限的情況下,又必須要蒐集足夠的資訊以利正確的診斷,因此常會造就醫師對於患者沒有重點的「流水式表達」感到不耐煩。以下就是「流水式表達」的例子:門診時對不上的頻率。「醫師阿,我大概一個月前吃了生魚片,我懷疑那個生魚片不太乾淨啦,吃完肚子不太舒服,不過隔天就好了。接著是一個禮拜前啦,我朋友說他得了腸胃性感冒,上吐下瀉的,她說她吃了藥之後有比較好了,現在開始能吃一些正常的東西。啊我也不知道是不是被朋友傳染耶,最近幾天也覺得肚子不太舒服,是沒有到拉肚子,可是大便就稀稀的,醫生啊!我是不是被傳染到腸胃型感冒了?」這段落落長的流水式描述,其實醫生想要聽的重點就只有:「肚子不舒服合併稀水便,持續_天(患者沒提到精確數字),疑似有接觸史。」但是一般人不了解醫學訓練的邏輯,醫師又沒有足夠時間與患者百般閒聊,因此常發生病患說話說到一半被醫師打斷的情景(這又是一個常見的「沒醫德」事發現場)。久而久之醫病關係逐漸緊張,也是可預期的事了。那麼看診時,到底該提供那些資訊,才會最對醫師的頻率,進而協助醫師做出最迅速正確的判斷呢?請參考下列的問診資料清單:問診資料清單參考每位醫師問診都有不同的方式與風格,但基本上都是為了要獲取以下重要資訊: 主要症狀:例如上腹絞痛 持續時間:已經持續三天了(資訊越清楚越佳) 期間變化:這三天來越來越痛 誘發因子:疑似被他人傳染 加重因子:飯後會更痛 緩解因子:少吃東西就會改善 伴隨症狀:噁心、嘔吐、拉肚子關於主要症狀的部分,醫師常會詢問相關的資訊,例如疼痛位置、疼痛頻率、疼痛強度、疼痛性質、疼痛轉移等等。而除了這次疾病本身,有以下資訊也務必讓醫師知道: 重要家族史 重要過去病史、住院史 目前用藥 藥物過敏史 菸、酒、檳榔使用習慣 近三個月特殊旅遊史、疾病接觸史貼心提醒:這個表格並是不要讀者記起來,而是傳達「醫師到底想要聽什麼」的概念,在就診前只要稍微整理相關資訊,再順著醫師的提問給予相應的回覆即可達到醫病良好的溝通。書籍介紹書名:蒼藍鴿醫師告訴你:90%攸關性命的醫學常識,沒有人教!作者:吳其穎 出版社:原水 出版日期:2020/07/16作者簡介/吳其穎現任:台大醫院兒科醫師、YouTube頻道「蒼藍鴿的醫學天地」創辦人(蒼藍鴿綽號的由來:作者在大學時期的電腦遊戲ID暱稱是「劍起滄瀾」,遊戲夥伴們稱呼為「滄瀾哥」,而「蒼藍鴿」就是這三個字轉變而來。)大七在醫院實習時,因為接觸的病患多了,漸漸覺得一般民眾與醫療專業人士的思維有非常大的落差。也許是在醫學院這個象牙塔裡待久了,有許多作者認為應該是社會大眾需要理解的醫學常識(例如:「流感」與「感冒」是不同的,因此流感疫苗對於預防感冒沒效),事實卻不是如此。以致醫護在跟每位病患及家屬解釋病情時,往往需要花很多的時間重複解釋相同的概念。再加上醫院裡的病患極多,醫師與護理師相對不足的情況下,往往會造成醫護人員不小的負擔。且國內教育對於疾病的「預防醫學」、「自我保健」及「迷思破解」並沒有太多著墨,因而決定於2017年3月在YouTube以及臉書創立「蒼藍鴿的醫學天地」頻道,以每週推出影片的方式,與國人分享實用的生活醫學小常識。由於影片生動有趣且深入淺出,獲得民眾熱烈討論與迴響。網友譽為「臺灣首位致力於衛教影片創作的醫師」。學經歷:國立台中一中畢業國立台灣大學醫學系畢業台灣醫師國考合格醫師通過美國醫師認證(ECFMG)新竹新民社區 失智症衛教講師新竹橫山衛生所 糖尿病衛教講師107年度健康旅遊防疫交流會 旅遊傳染病衛教講師台大醫院不分科住院醫師相關著作:《蒼藍鴿醫師告訴你:90%攸關性命的醫學常識,沒有人教!》延伸閱讀: 中老年人最愛的「慢跑」竟是肌少症兇手?有氧運動「1錯誤觀念」,讓你減肌又減骨質
-
2021-04-21 性愛.性福教戰
吃生蠔、掛重物能增勃起硬度?醫教4招真正有助強化!
勃起的硬度是不少男性相當關注的事情,改善陰莖的硬度,網路上的方法百百種,例如吃生蠔,或是在陰莖根部吊掛物品、蹲馬步等鍛鍊肌肉,以及使用壯陽藥、保健食品等。不過這些方法真的有效嗎?該注意什麼?醫師又會建議怎麼做? 網傳吃生蠔、掛重物,真能增強陰莖硬度? 吃生蠔晚上真能「蹦蹦叫」? 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泌尿科主治醫師程威銘指出,吃生蠔可能多少有些幫助,但不是那麼絕對,多數較偏向心理作用。大家口耳相傳「吃生蠔晚上會很厲害」,吃了之後心理自然多少也會受到影響,也就容易影響硬度,但並非人人皆是如此。而吃生蠔雖然確實可補到鋅,但畢竟是食材而非藥品,效果有限,且鋅和硬度、持久度的關係目前還有待研究證實,效果恐怕不如預期。 掛重物、蹲馬步可以增硬度? 在陰莖掛物品確實有助於鍛鍊球狀海綿體肌,在勃起的最後階段加上肌肉輔助有利增強硬度,但還是需要注意重量以避免受傷,但使用這方法倒不如做凱格爾運動(後續詳述)。而蹲馬步主要鍛鍊的是股大肌、股四頭肌等,雖肌力訓練有助增加男性荷爾蒙,間接影響硬度,但並精準的鍛鍊,對於陰莖的鍛鍊沒什麼直接的幫助。 壯陽藥、保健食品要注意什麼? 至於壯陽藥和保健食品,程威銘醫師則表示確實有所幫助,但要注意的是,壯陽藥為處方用藥,需經醫師開立,一般市售、網路上、藥局等可自行購買的管道皆非合法,需留意可能有買到假貨、品質堪憂的疑慮。而保健食品雖然效果不會比藥物強,但持之以恆是有助保養的,不過也要注意出處、來源、合格標章等,以確保安全。兩者都建議應先與醫師及藥師討論為佳。 4招增強勃起硬度,凱格爾運動如壯陽藥! 程威銘醫師表示,陰莖的硬度與身體狀態息息相關,例如心理作用等心因性因素所引起,又或是心血管問題影響、神經受損、荷爾蒙不足等原因所至。因此若有勃起功能障礙者,因先檢查了解原因從根本改善。不論是欲改善勃起功能障礙或硬度想更上一層,都可以從調整日常生活著手,優化身體,便有助增強硬度。包括了良好的作息、飲食及運動習慣。 勃起的硬度和心血管息息相關,飲食習慣醫師推薦可多以地中海飲食為主,已有相當多的文獻指出對於心血管保養有非常好的益處。運動方面建議有氧運動和重量訓練交替進行,重量訓練有助增強男性荷爾蒙,可從基本的開始,如伏地挺身。有氧運動則有利心血管保養,可以「333運動」進行,每周3次,每次30分鐘,心跳達每分鐘130下,常見如競走、慢跑、跳繩等。 程威銘醫師也指出,對於鍛鍊陰莖硬度最直接也最簡單的就是凱格爾運動,鍛鍊的主要為球狀海綿體肌。位置一開始或許會較難拿捏,同中斷排尿的感覺,可在一兩次小便時中斷排尿尋找,但中斷排尿的動作不宜過多,以免傷害到泌尿道系統。鍛鍊上可分成兩種,一種是出力後至無法出力再放鬆,另一種可配合呼吸連續出力、放鬆10次,可兩種擇一早、中、晚各時段皆做三組,如一般常見的肌肉訓練,肌肉需要休息才有助成長,因此也不宜貪多。持之以恆,所達到的效果與壯陽藥相當。 《延伸閱讀》 .你有多硬?勃起硬度也分等級!醫:硬度不足恐增心肌梗塞風險! .還沒40歲疲勞易累硬不起來?當心男性荷爾蒙不足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4-18 新聞.元氣新聞
走出登山舊世界的孤獨天才 呂忠翰無氧登世界第十高峰
2021年4月16日,台灣攀登者呂忠翰成功以無氧形式登頂海拔8,091公尺、世界第十高峰:安娜普納(Annapurna),同時呂忠翰也是全部非雪巴(註)攀登者中,唯一無氧登頂的攀登者。訊息在「K2 Project 張元植X呂忠翰八千計畫」臉書專頁公布後,至截稿前已有超過6,000次按讚數與破400次分享,群情激昂。台灣文化評論家、山岳愛好者、也是「群山之島」製作人詹偉雄指出:「阿果(呂忠翰)是打破過去格局的第一人、也是走出登山舊世界的人,他告訴台灣的小孩,如果我們心中有一個夢想,是可以做到完全實踐夢想的。」為了追求無氧登山,阿果有著高強度的自主訓練,並對其甘之如飴,背後來自於他的強大心智與熱切意願。詹偉雄並分析,90年代的登山團隊多以企業資助,但阿果善於結交朋友,並以各種方法完成目標,「他獨力解決問題的能力跟彈性,是這一世代才有的。」成熟的人際互動讓呂忠翰在「雪巴」社群裡有極佳人緣,也讓朋友趣稱他為「台灣雪巴」,「他要交到更多的朋友,取得更多的信任,才能在資助裡得到他的分潤,這是我欣賞他的:樂觀、彈性、善體人意,這是全世代都難以完成的任務;阿果的示範告訴我們:你心中有一個強大的熱情,你終究會找到實踐熱情的方法,但我們上一世代總會找很多藉口,根源就是:你對夢想沒有那麼強大的熱情,」在詹偉雄眼中,「阿果是一個孤獨的天才,但他又不讓你認為孤冷高傲,他永遠是一個笑臉迎人的陽光男孩。」但先等一下:所謂「無氧」登上八千公尺大山有多難?同為呂忠翰重要夥伴、也是K2 Project重要一員的張元植曾在另一篇採訪中提及,當有氧氣以每分鐘1.5至2公升流量輔助時,體感將可降低約1,500公尺海拔,也就是可回到6,500公尺海拔的體能與感受,更有對末梢循環、預防凍傷之效,更凸顯了呂忠翰以無氧狀態登頂的難能可貴。而對此次呂忠翰完成攻頂,張元植感覺相當驕傲,「畢竟這是整個團隊成功登頂、阿果也是唯一非雪巴、使用無氧攻頂的成員」。但他也以為,單一山頂的登頂只是偉大事蹟的其中一步,「無論登山或科技,歷史上的重大進程沒有單一一步是決定性、跳耀性的,但全數串連集結則有其意義。」他觀察台灣多數群眾或攀登者都被山的海拔高度與數字制約,「以阿果跟我們在做的事就很有意義,他很有機會在2023年完成世界全數14座8000公尺的登頂」,而一旦完成這14座八千公尺大山,「下一個世代的眼光可以從海拔與數字中解放出來,」進而投向更遠的無限可能。另一位呂忠翰與張元植好友、作家陳德政則分享,這趟攻頂的意義在於「把自己準備好,機會來了就能把握住。」他觀察2020疫情影響全世界,國際登山界挑戰大山的風潮隨之暫停,去年呂忠翰的身形雖然小了一號,但仍保持正向態度,「他的身體跟心理都維持在隨時可以去八千大山的狀態」。2021年一月,陳德政和張元植、呂忠翰聚會時還對未來抱持觀望態度,沒想到三月航空公司突然通知可以開票!加上尼泊爾隔離措施調整,「像神在背後推了一把」,而雖然呂忠翰完成上一座8000大山是2019年,但相隔兩年後1首趟嘗試就登頂,「這對我來說是非常不可思議的事情。」陳德政進一步指出,呂忠翰是「帶著台灣人的眼睛跟我們的感官,去了一個台灣人到不了的地方、達成自己設定的目標,尤其當我們還被困在這個島嶼的同時。」他並認為外在狀況不是人為可以掌控,只能盡本分,「至於外在的變動或機會...那些就是順其自然、但又順勢而為,期待最好的、也接受最壞的結果,這就是自然中的一種體悟吧!」註:雪巴(Sherpa)人,是散居於尼泊爾、中國、印度和不丹等國邊境喜瑪拉雅山脈兩側的民族,由於生理基因先天對高山適應良好,成為攻頂高海拔大山時的重要助手。
-
2021-04-17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你有多硬?勃起硬度也分等級!醫:硬度不足恐增心肌梗塞風險!
勃起的硬度不只攸關男人的面子及感情和「性福」,也跟身體健康息息相關。而勃起的硬度也有等級之分,低於水平之下,應特別警惕是否有心血管疾病等問題。 勃起硬度分4級,1、2級留意心血管疾病! 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泌尿科主治醫師程威銘指出,根據醫學研究顯示,勃起硬度等級(EHS,Erection Hardness Score)可分成4級。從硬到軟排序,第四級如同小黃瓜一般,裡外都是硬的;第三級如帶皮香蕉,相較沒有小黃瓜那麼硬,但還是有一定程度的硬度;第二級如去皮香蕉,比前者更軟些;第一級則如最軟的蒟蒻。 醫師表示,第四級可謂男人的最佳狀態,第三級帶皮香蕉是一般男性應有的硬度,剝皮香蕉則有陽痿的傾向,蒟蒻則為陽痿,後兩者皆得留意原因以及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勃起硬度與心血管相關,不足恐增心肌梗塞風險! 心因性影響硬度,也和人格特質有關。 程威銘醫師表示,勃起硬度不夠、陽痿主要可分成心因性及器質性兩種,心因性也就是多與心理因素有關,例如壓力、環境等影響。發生時機往往來得突然且年輕,時好時壞,也會隨著年紀每下愈況。值得注意的是,心因性也和人格特質息息相關,患者多較為敏感、容易緊張,因此醫師也提醒,需改善的不單只有勃起的硬度,也需思考如何面對人生處事的課題。 器質性致硬度不足,恐增心肌梗塞風險! 器質性的陽痿,主要與血管、神經、荷爾蒙等相關,特別最直接影響也最常見的就是心血管疾病。程威銘醫師解釋,心血管與陰莖血管粗細相當,心血管若有阻塞問題,症狀往往並不明顯,症狀出現時往往已經出大事了,肉眼可見最明顯的症狀就反映在陰莖的硬度。因此有勃起功能障礙者,出現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風險,也會比一般人還要來得高,為一種警訊。提醒50~60歲有陽痿情況者要更要留意,特別是有糖尿病、3高等慢性疾病者。 受傷意外傷害到神經系統,或是糖尿病引起的神經相關病變,也可能影響勃起的硬度。而隨年齡老化、更年期、環境荷爾蒙等影響所導致的男性荷爾蒙不足也是常見原因。 勃起硬度攸關健康,硬度不足應從根本改善! 程威銘醫師表示,勃起的硬度和身體健康有很大的關聯,提醒民眾若有勃起功能障礙情況,應盡早前往作相關檢查,找出背後的原因,別視而不見,或是單針對勃起功能進行改善。 平時建議維持良好的飲食及運動習慣,醫師特別推薦飲食可多以地中海飲食為主,有非常多的研究顯示其有助心血管保養。而性行為一般而言也可算是一種「有氧運動」,因此平時若保持有氧運動習慣,自然有助上場時保持良好狀態,且也有利於心血管、有助硬度提升。重量訓練則能增加男性荷爾蒙,建議有氧運動和重量訓練交替進行,更有助增強硬度。 《延伸閱讀》 .吃生蠔、掛重物能增勃起硬度?醫教4招真正有助強化! .還沒40歲疲勞易累硬不起來?當心男性荷爾蒙不足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4-16 養生.運動天地
「單腳站立」竟可讓頭腦一生好用!日本醫師教你4步驟增強肌力、燃燒熱量
有氧運動可以遠離老化的導火線──氧化與糖化有氧運動的效果,是可以同時預防氧化與糖化這兩種作用。我們的身體原本就擁有抗氧化能力,可以抵抗來自活性氧化物的「氧化」攻擊。其中最主要的「抗氧化酵素」,可以奪取活性氧化物的氧、使它喪失攻擊能力。平時會做有氧運動、活動身體的人,他們體內抗氧化物質的量明顯較多。事實上,運動本身雖然是讓活性氧化物產生的原因,但若能維持運動習慣,就能在體內蓄積更多的抗氧化物質。另一方面,如果想預防「糖化」,同時降低血液與細胞中的糖,效果最好。但在日常生活中只要降低其中一項,另一項就會升高,兩者的關係就像鐘擺一樣。唯一例外的就是有氧運動,它能同時降低血液中與細胞中的糖。具體而言,要做哪些有氧運動呢?以我來說,我會推薦每天二十到三十分鐘的快走、登階運動等,重點是「負擔輕、動作不必太迅速,但有持續性動作」的運動。不必練出精壯發達的肌肉,也能讓頭腦一生好用為什麼肌力訓練很重要?因為鍛鍊肌肉可以提高身體的基礎代謝,遠離肥胖。我們每天消耗的能量中,基礎代謝就占了約60到70%。而基礎代謝中的六成,就是用在活動肌肉。但人到了4、50多歲,基礎代謝會逐漸下降,加上肌肉量減少,這時如果從飲食中攝取的熱量,無法像年輕時那樣大量消耗的話,體脂肪率就會上升,開始發胖。因此,若能注重飲食習慣、同時增加肌肉量的話,不管到了幾歲,都可能提升身體的基礎代謝率。具體來說,每增加一公斤的肌肉,就相當於每天增加五十到六十大卡的基礎代謝。這樣的熱量消耗量,相當於健走十五到二十分鐘。極端一點來說,只要增加身體的肌肉量,就算每天都坐辦公室工作,光靠基礎代謝率就能充分消耗熱量。正因如此,我才會建議大家「開始做肌力訓練吧」。但不少人聽到這樣的提議,都會退避三舍。因為,伏地挺身、鍛鍊腹肌,使用健身房的器材鍛鍊等,這些訓練都讓人感覺負荷很大、很辛苦。但請各位放心。想要擁有健康身體、保持頭腦一生好用,不需要精壯發達的肌肉。在此,我們鍛鍊肌肉的目的,是要增加肌肉量、維持緊實的身體。肌肉可分為「白肌」(或稱快肌)和紅肌(或稱慢肌)。在做瞬間爆發性強的動作時會用到白肌,做持久性運動時用到紅肌。而在健身房裡,一些以鍛練肌肉為興趣的健身愛好者,他們練的就是停止呼吸、在短時間內承受最大負荷的無氧運動,也是在鍛鍊白肌。但要支持頭腦一生好用的身體,重要的是紅肌。當然,目的不同,訓練肌肉的方法也會不同。有些4、50歲的人常覺得自己的運動量不夠,但如果因為過度訓練而受傷,那真的是賠了夫人又折兵。因此,我想推薦給各位的運動是「單腳站立」訓練。兩分鐘的「單腳站立」訓練,簡單又能消耗熱量你可以維持單腳站立幾秒鐘呢?這個訓練看起來簡單,其實它具備一定的運動量。各位不妨實際試試單腳站立,一開始身體可能會前後左右搖晃,過一段時間後應該就會覺得腿部的肌肉變得緊繃。這就證明你使用到了平時很少用的肌肉。尤其是被稱為軀幹,也就是支撐身體軸線的肌肉會受到刺激。單腳站立的效果・提升下半身的肌力一般人聽到下半身的肌力訓練,腦中就會浮現深蹲等感覺很辛苦的動作。但其實只要單腳站立,就能確實鍛鍊下半身的肌肉。鍛鍊下半身可以讓你不容易疲勞,而且能預防跌倒。・鍛鍊軀幹我想很多人都知道鍛鍊軀幹的肌力很重要,但不太清楚具體的訓練法。其實,單腳站立的時候,自然就會使用到軀幹的肌肉。就算不去健身房使用健身器材,還是可以鍛鍊到。・培養平衡感培養平衡感很重要,因為可以減少跌倒的風險。一般的運動很少可以鍛鍊平衡感,但單腳站立可以刺激小腦,因此有其效果。我推薦單腳站立訓練最重要的理由,是它任何地點都可以做。不管做哪一種運動,持之以恆最重要。從這點來看,單腳站立可說是具備兩個很好的條件,它可以在任何地點做,而且短時間內就可以做完,是最容易持之以恆的運動。單腳站立訓練實踐法,隨時隨地都能做接著為各位介紹單腳站立的具體訓練方法。.四周保持些許空間、站著。.抬起膝蓋,腳尖離地約五到十公分。.保持抬起的狀態一分鐘,一邊緩慢呼吸,一邊維持姿勢。.另一腳也進行相同的動作。.習慣之後,可以保持單腳抬起的狀態,腳尖試著往前後左右緩慢移動,可以增加負荷,作為平衡運動的訓練。更進階的方式是如下頁圖下方所示,轉動髖關節十次左右,進一步增加負荷。想打造強健身體、保持頭腦一生好用,與其追求激烈的肌力訓練,能持之以恆的單腳站立等訓練,會更有效果。這個原則也能套用在其他的運動習慣上。書籍介紹書名:30%的人將來會失智,我該怎麼辦?:人會老化,但腦部可以不退化。兩分鐘單腳站立、系列減七法、健腦踏板,能讓你的腦越用越靈活!作者:長谷川嘉哉出版社:大是文化出版日期:2019/07/26作者簡介/長谷川嘉哉1966年生於日本名古屋市。名古屋市立大學醫學院畢業。醫學博士、日本神經學會專科醫生、日本內科學會專科醫生、日本老年病學會專科醫生。每個月診察1,000名失智症患者,是日本屈指可數的神經內科與失智症專科醫生。受到祖父罹患失智症影響,於2000年在岐阜縣土岐市開辦失智症專科門診,以及提供居家醫療的診所。方圓100公里內許多患者不惜遠道而來求醫。自開業以來,已累計超過5萬件的居家醫療診察,實踐500件以上的居家照護服務。延伸閱讀: 護理師開100公里回醫院幫忙、免費住宿和眼鏡...一場太魯閣號事故讓我看見:台灣人善念無所不在
-
2021-04-15 養生.運動天地
動脈硬化能逆轉嗎?1項運動最有效 失智風險都降低
根據衛福部公佈106年十大死因,心臟病及腦血管疾病分別高居國人十大死因第二及第四位。其中,動脈硬化是引發心臟病的關鍵因素。其實動脈硬化主要是低密度膽固醇過多,只要搭配適當的飲食、運動,硬化問題是能夠改善的。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原因,常是血中的低密度膽固醇濃度過高,附著在主動脈的血管壁上,導致血管堵塞、動脈硬化,進而引發心肌梗塞、冠狀動脈心臟病、血栓等病。逆轉動脈硬化,「糖分」一定要忌口因此,讓血脂肪下降就是逆轉動脈硬化的關鍵。新光醫院心臟內科洪惠風主治醫師就指出,研究發現低密度膽固醇越多,動脈硬化的速度就越快,當低密度膽固醇控制在70-80 mg/dl的標準值時,動脈會停止硬化,往下降到65 mg/dl時,動脈硬化甚至能得到逆轉。想要減少膽固醇,可以再飲食上多採用清蒸、水煮、滷、烤、拌炒,取代油煎、油炸,並且選擇富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的橄欖油、苦茶油、芥花油、芝麻油; 少用飽和脂肪酸含量高的椰子油、棕櫚油、豬油、奶油。另外,「糖分」也是導致血脂上升的關鍵之一,由於過多碳水化合物造成的糖化反應,會使糖分黏在血管或器官的蛋白質上,也會增強合成脂肪的酵素活性,增加體內壞膽固醇的含量,進而使總膽固醇升高,可能加速動脈硬化。因此,精緻甜食也必須要忌口。做運動改善動脈硬化問題!研究:每天「有氧運動」最有效美國德州大學西南醫學中心針對70名年長患者進行為期1年的實驗,發現相較於每天從事伸展、拉筋運動的參與者,已有輕度認知障礙的老年人在進行中強度或高強度有氧運動1年後,不但大腦血流量增加,連帶動脈硬化程度也獲得改善。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於2021年3月份的《阿茲海默症期刊》。過去的實驗已證實,若流入大腦的血液量低於正常,便容易造成通往大腦的動脈硬化、輕度認知障礙與失智症。研究還指出,定期有氧運動可改善健康老年人的認知與記憶力。研究團隊進一步召集70位年齡介於55歲至80歲的老年男性與女性。所有參與者分為2組,一組執行中等強度或高強度有氧運動,另一組進行伸展運動。運動頻率為每週3至5次、每次30至40分鐘。結果發現,相較於伸展組,在經過1年的訓練後,有氧運動組參與者的頸部動脈硬化程度下降,流向大腦的血液量增加,失智症狀降低;且隨著最大攝氧量的提升,動脈硬化與大腦血流量的改善就愈明顯。越來越多研究證實,運動有助於減緩老人記憶力衰退與失智的發生;這項研究不但證明了有氧運動可以改善大腦問題,連帶著對心血管也有好處。有氧運動會使心跳加快,促進血液循環。建議大家一開始可以先從緩和、時間較短的運動開始練習,再逐漸增加運動強度和拉長時間,給身體階段性的適應。參考資料:One-Year Aerobic Exercise Reduced Carotid Arterial Stiffness and Increased Cerebral Blood Flow in Amnestic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延伸閱讀:冠狀動脈硬化容易誘發心臟病!台美合作找到基因治療預防方式
-
2021-04-05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想到連假結束要上班就累?醫:做這四件事助收心
清明節四天連假即將結束,雖不像學生寒暑假那麼長,但過完連續幾天的休閒時光,恐難免出現收假壓力及焦慮,身心科醫師建議,連假最後一天不要安排太多事情,避免熬夜、飲酒,但可以多做有氧運動舒壓,如快走、騎腳踏車等,也可提前安排明日工作行程,避免隔日上班產生焦慮感。振興醫院身心科主治醫師袁瑋指出,清明節四天連假不算很長的長假,但民眾仍可能因假期作息不正常,行程緊湊,身體疲累,導致重回工作崗位時,感到壓力與焦慮,可以在上班前一日,做20至30分鐘的「有氧運動」,即有舒壓效果,沒有運動習慣者則可藉此培養運動習慣,時間不需太長,約莫15分鐘,「會喘」即可,重點在於能每日做到,待養成習慣後,可再逐步增加運動時長。另外,袁表示,收假前一日應避免熬夜、飲酒與安排過多行程,以免造成身體疲勞、難入眠,影響隔日工作,但可預先安排翌日工作行程,以讓之後的的工作流程更順暢,減緩連假重回工作崗位的不適感。袁瑋提醒,若連假結束後,焦慮感、壓力感持續1至2週,建議應至身心科門診尋求專業醫療協助,檢視是否有收假以外的其他因素,導致情緒低潮。袁瑋說,平時雖然較少患者因「收假症候群」來身心科就醫,但有很多人因為「職業倦怠」就診,原因大多與「自身工作時間分配不佳」、「都在協助他人的工作業務」、「被過度要求仍忍耐」及「自己無法摸索出工作精進之道」等有關。職業倦怠多是長期演變而來,袁瑋表示,可以藉此次收假機會,觀察自身身心與工作狀態,若有焦慮感,可釐清究竟是短期收假壓力所致,還是是因長期工作倦怠或其他因素,找出根本原因,並尋求專業協助,才能解決核心問題。
-
2021-04-04 癌症.乳癌
羅瑩雪乳癌病逝/乳房痛和乳癌有關嗎?醫師教你簡單判斷乳房痛原因
【04/04編註】前法務部長羅瑩雪昨晚病逝,享壽70歲。>>詳細新聞女性的雙峰雖是許多人注意、在意的焦點,卻常帶來不少困擾。除了懷孕、哺乳時,乳房變大變痛還可能感染發炎之外,平常也有不少女生會經歷「乳房痛」。大家經歷的乳房痛可能不盡相同,有人會說:「我覺得乳房緊緊的,好像很重,還有點腫脹。」有人則感覺到燒灼感,甚至痛感還伴隨著輻射狀的延伸,一路痛到腋下、背後。而不管怎麼痛,女性朋友最想知道的是:「天啊,我的乳房這麼痛,會不會是得到乳癌了?!」這裡先說個讓大家放心的事情,就是「乳房痛很少與乳癌有關」。乳房痛不等於罹患乳癌,罹患乳癌的人也很少表現乳房痛,至少乳房痛很少是乳癌表現的唯一症狀。乳癌的四大症狀還是以「乳房摸到硬塊」、「腋下摸到硬塊」、「乳頭出現異常分泌物」、和「皮膚出現變化」為主。然而,因為乳房痛實在太常發生了,超過一半至乳房外科求診、要求做乳房影像檢查的患者,就是因為乳房痛而來的。因此我們接下來繼續看看,有哪些原因造成乳房痛?! 要判別乳房痛,醫師通常會先問患者:「你覺得你的乳房痛和月經週期有沒有關係呢?」因為我們會先大致把乳房痛分成兩種,一種是「週期性的乳房痛」,另一種則是「非週期性的乳房痛」。與月經週期有關的乳房痛,大約從月經該來之前的三、四天前開始,但也有人是月經來之前兩個星期的排卵期附近就開始痛,不過患者會發現月經剛來或結束的時候,乳房就不痛了。這種痛常被形容成悶悶脹脹的沉重感,有些人狀況不嚴重,偶爾發生並不以為意,但部分女生可能會痛到穿不住內衣,或是在小孩不小心撞到,或先生男友碰觸乳房時,覺得痛到受不了。 造成與月經週期有關的乳房痛的原因,是體內荷爾蒙的變化。這與體內黃體激素和雌激素相互間的平衡和高低起伏變化有關,有時還牽扯了泌乳激素的濃度問題,若是已經停經或在懷孕期間就不會有這類型的乳房痛,而這種乳房痛容易發生在年紀介於20到30幾歲的女性朋友,或是已經接近更年期的時候。雖然我們都說荷爾蒙跑在血液中,對兩邊乳房的影響應該大同小異,但週期性這類型的乳房痛還是有可能僅發生在單邊,也可能不僅痛在乳房,還延伸到腋下附近,是有點放射出去的痛感。有些人最近課業、工作的壓力比較大,亦會影響荷爾蒙波動,讓乳房痛變得更明顯。至於跟月經週期沒有關係的乳房疼痛的話,我們稱為「非週期性的乳房痛」,是隨時都可能發作的。這種痛的方式就更多樣性了,可以是痠痛感、燒灼感、刺痛感、或是緊緊的。有些患者在發作前胸腔曾受到撞擊,屬於外傷影起。而我們胸壁、肌肉、關節帶來的緊繃、發炎等,也常會被自己認為是乳房痛!像是現在女性運動風氣增加,重訓後胸大肌的拉傷、扭傷而讓患者覺得乳房痛的情形其實不少,也有患者是跑了半馬或全程馬拉松後,乳房愈來愈痛。不僅運動帶來的肌肉緊繃會讓患者表現乳房痛,光是乳房比較大的女性就可能會因其乳房重量而讓肩膀、頸部、背部負擔過大,並導致胸廓的疼痛,進而認為是乳房不適。內衣選擇不當或體重增加導致內衣太緊也是常見的乳房疼痛原因。有些女性的乳房痛則是來自於腫瘤的壓迫,但就像我們剛剛所說的,通常這與乳癌的關聯性不大,比較容易引起乳房痛的乳房腫塊是囊腫,囊腫是裡面蓄積了組織液的良性腫塊,但長的太大(例如直徑超過兩、三公分)時,會對周遭乳房組織產生壓力而帶來非週期性的乳房痛。 另外,有些患者的乳房痛與乳房無關。像是帶狀皰疹(皮蛇)發作時,剛開始患者僅覺得胸部刺痛,或是刺痛感從背部延伸到單側的胸部,部分皮膚出現紅疹模樣,後來皮膚表面才出現小小的水泡而被診斷為帶狀皰疹。停經後的女性如果表現乳房痛,也要很注意是否與活動或出力有關,或還有沒有其他伴隨的症狀。有時候這並不是乳房痛,而是心臟冠狀動脈血管缺血而導致的胸痛,這可是心臟病發警訊呢!看完了以上乳房痛的可能原因之後,您可以發現,造成乳房痛的原因不僅可能與月經有關,還有很多其他的因素也能導致乳房痛,因此,當您發現自己乳房痛起來的話,可以自己做點紀錄,寫下乳房痛的日期、型態、伴隨的症狀等等。甚至,有些乳房痛與您正在服用的藥物有關,所以記錄當時使用的中藥、西藥、健康食品等也能讓醫師看出端倪。請注意,如果您的乳房疼痛符合以下任一種的情形,最好請醫師診治您的狀況:● 乳房痛持續超過一兩個月經週期● 停經後乳房疼痛● 在乳房一個特定區域感到的乳房痛● 乳房愈來愈痛,甚至影響到生活作息就醫檢查乳房痛的話,醫師常常會幫患者安排乳房攝影和乳房超音波,來確定是否沒有腫瘤性的問題,當然如果看到腫瘤且有必要確定其良性惡性的話,則須用切片檢查來確定診斷。幸好,絕大部分的乳房痛與腫瘤無關,我們平常可以靠著幾件生活中的調整,避免乳房愈來愈痛的狀況。很多人乳房痛時會覺得不穿內衣,或穿無鋼圈內衣比較好,其實這並不一定。如果本身胸部比較大,反而是穿著支撐力足夠的內衣才能減少乳房過重帶來的不適。而大家運動時最後穿著適當的運動內衣,以減少乳房過度晃動,平時就選擇具有足夠支撐力的內衣,對改善週期性或非週期性的乳房痛都有幫助。在大規模的實驗裡,學者無法發現咖啡因和乳房痛的明確關係,但常常有患者認為自己在戒掉喝咖啡的習慣後,乳房痛就減少了。所以如果你常常乳房痛,也已經就診確定了不是乳房腫瘤的關係,可以考慮先避免攝取咖啡因,看看狀況是否改善。(這點科學研究並不特別支持,但臨床狀況會對部分患者有幫助。) 還有,常常乳房痛的人要考慮低脂飲食,因為研究發現細胞內的脂肪酸會影響乳房細胞對荷爾蒙的感受度。相反的,嘗試生酮飲食比較容易誘發明顯的乳房痛。很多的乳房痛和肌肉使用脫不了干係,因此不管您是跑步、做有氧運動、或是做重量訓練,結束前都記得做收操,稍微伸展一下您的胸大肌及背部,對改善乳房痛也能有所幫助。一般的乳房痛並不需要藥物緩解,或者是吃個幾天的消炎藥就能改善了。如果真的持續乳房很痛且醫師認為是週期性的乳房痛,也就是荷爾蒙高低起伏造成的乳房痛,可能會建議患者服用調經藥。這部分的藥物使用要在醫師建議之下調整劑量,不要自己亂吃,因為其中雌激素和黃體激素的劑量、配方劑型等都會影響。如果是停經後開始服用荷爾蒙補充製劑,而感到乳房痛的患者,也務必向醫師反應這樣的狀況。原文:
-
2021-04-04 該看哪科.眼部
眼痠、脹是高眼壓還是青光眼?日常6招教你防範
眼睛痠、脹是高眼壓?醫:通常為眼睛疲勞。 珍世明眼科診所院長王孟祺醫師表示,許多人常常有眼睛痠、脹、痛等症狀,認為自己有高眼壓,不過其實這些並不代表就是高眼壓,高眼壓需經過儀器測量才有辦法確認,也有不少高眼壓患者從未感受過症狀,但經測量才確診。 王孟祺醫師表示,眼睛痠、脹、痛一般而言通常為用眼過度的眼部肌肉疲勞問題,常見原因如作息不正常、熬夜、用眼過度、躺著看手機等。不過這些症狀若是合併出現了頭痛、頭暈、噁心、想吐、視力模糊等症狀,則應盡早就醫檢查為佳。因為即便一般而言高眼壓並非能感覺得出來,但眼壓過高時確實也可能出現這些症狀,甚至可能為合併急性青光眼。 高眼壓、青光眼息息相關,近視500度要注意! 王孟祺醫師表示,高眼壓和青光眼息息相關,青光眼是高眼壓的最主要風險因子,而高眼壓也可能走至青光眼。青光眼的風險因素,主要包括近視500度的高度近視、青光眼的家族史、長期使用類固醇藥物等,三高、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也容易併發青光眼,而老化也是其中一個風險因素,年紀越大越容易出現青光眼,70歲以上約佔10%比例。 哪些情況應檢查是否眼壓過高? 王孟祺醫師建議,若有眼睛痠、脹、痛等問題,雖未必為高眼壓,不過也建議民眾可以先進行檢查確認,若確認無礙可從生活習慣改善,年滿40歲也建議每年定期做一次例行性眼壓檢查。而若經檢查發現有高眼壓,則進一步檢查確認自己是否有青光眼。若有青光眼的問題,一般常見會先透過眼藥水藥物或雷射進行治療或預防,患者也需控制好引起青光眼的根源,如糖尿病,如此才有利將眼壓控制下來。 強化視神經,6招防高眼壓、青光眼! 預防勝於治療,防範高眼壓、青光眼,除了定期做檢查、身有慢性性病等風險因子,應妥善控制病情改善根源之外,王孟祺醫師也建議平常應保持充足的睡眠,飲食均衡多攝取有助抗氧化的蔬菜水果,適當攝取B群。平時也應培養運動習慣,以利改善視神經循環,運動主要以有氧運動為主,避免重訓,特別是高眼壓、青光眼族群。日常生活也應培養良好的用眼習慣,以防高度近視成青光眼的風險。 按摩、熱敷有助養眼,按摩勿直接按壓眼球。 平常熱敷、按摩眼睛,雖對控制眼壓無所幫助,但也有助於保養眼睛,促進血液循環,消除眼部疲勞。不過王孟祺醫師也提醒,按摩眼睛時主要應以按摩眼眶為主,避免直接按壓眼睛,以避免造成眼壓上升,或是視網膜剝離等眼部問題。 《延伸閱讀》 .眼壓高引發急性青光眼 偏頭痛眼紅噁心要注意。 .眼睛好累好痠痛?醫教按摩、飲食、茶飲、熱敷助改善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4-01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每五人就有一位「代謝症候群」 國泰健檢最新調查出爐
心寬體胖不一定好命,卻可能要命!國泰健康管理中心針對「代謝症候群」最新調查,近三年27.2萬筆的客戶資料裡,50歲以下男性每5位就有一位高血壓,每4人就有一人空腹血糖及三酸甘油脂過高,顯示慢性病因子正找上男性青壯族群,院長葉勳龍表示,代謝症候群是國人第二大死因心臟病的隱形殺手,並與第二型糖尿病息息相關,呼籲定期健檢才能及早控制遠離。35歲的孔先生,大學時代體重就來到90多公斤,踏入社會更因工作忙碌,飲食不正常,曾有一周兩次宵夜訂過8桶炸雞紀錄,體重直逼110kg,2018年在護理師老婆的鼓勵下首次健檢,成績果真滿江紅,經專業營養師指導搭配運動,兩年半成功甩肉37公斤,來到72.9kg,體脂肪重也減掉了22.7kg,三高數字隨之由紅翻黑,孔先生說,媽媽現在好像多了一個新兒子,而親姐姐也是肥胖體質,爸爸還有高血壓,希望以身示範,讓家人了解真正的健康。葉勳龍表示,血壓高、腰圍粗、空腹血糖高、三酸甘油脂高、高密度膽固醇偏低這五項指標,只要符合其中的三項,就是「代謝症候群」,雖然不是疾病,卻是一群容易導致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總稱,這份調查也發現,40歲以上不分男女,符合代謝症侯群比率高達兩成,等於每五位就有一位。葉勳龍本身也是國泰心臟內科主治醫師相當驚訝,「在醫院看到的都是病人,原來健康人潛藏的風險值也這麼高。」除了腰圍、血壓可以自我檢查,血糖、血脂若不抽血常常混然不知,等到有症狀才就醫,通常為時已晚。令人同樣意外的數字還包括:50歲以上男性空腹血糖大於100的比率高達51.4%,等於兩名中年男性就有一位高血糖;小於50歲的男性也有23.7%的血糖異常,這類族群容易產生胰島素阻抗,無法正常代謝血糖,進而引發腦血管、心臟病等。此外,隨著年紀增長,女性因為更年期失去賀爾蒙保護,肌肉流失變高、內臟脂肪堆積,大幅提高代謝症候群的發生,調查指出,50歲以上女性腰圍過粗比率占了48.5%,高血壓比例22.8%、高血糖36%、16.4%三酸甘油脂偏高,與不到50歲女性相比,發生比率通通多出四倍。國泰健康管理資深營養師王盈堤指出,有代謝症候群的人,未來得到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心臟病腦中風的機率,分別是一般民眾的六倍、四倍、三倍、兩倍,還可能互為共病,除了定期檢查揪出問題,調整飲食與生活習慣才是關鍵,飲食建議掌握一多二少三避免原則,多吃蔬果、少喝酒、過度甜點、過度調味加工,並搭配有氧運動、改善不良生活習慣如抽菸、宵夜。
-
2021-03-27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健走會讓小腿變粗? 醫揪「常見錯誤」:走來走去不算運動
台灣近幾年來瘋跑步,不管是白天、晚 上、海邊或公園都能跑,成為一股新的運動風潮;不過,因為跑步時會有彈跳動作,對膝關節具有衝擊力,假使肌力不足的人直接跑步,不僅容易造成關節的傷害,也可能因為劇烈的心肺運轉,一時間無法負荷而造成不適的症狀。健走非散步、走路 助降低3成慢性病風險有不少研究說明,其實簡單的健走,就能達到身體保健的效果,甚至能降低3成的慢性病風險,具體的效果甚至還比跑步、跳舞等複雜、劇烈的運動更棒。不過,健走可不是散散步、走走路而已,健走時的姿勢、頻率和強度都是有標準的。 健走速度依每個人不同 這樣區分是否走對不過,每個人的身體功能強弱不同,健走的速度是否有所不同呢?物理治療師陳子敬表示,的確因為每個人年齡的不同、身體功能的強弱,健走的速度應該有所區分。最簡單的辨別方式,就是在健走時還能夠「講話」,這就是最好的健走速度,假使在健走時稍微講點話就喘呼呼,代表健走的強度太高;相反的,假使健走時還能夠唱歌,則代表強度太低,以這個方法來區分,是最為簡單的方法。 健走比跑步不傷膝蓋 貿然強烈運動恐傷身近幾年來,許多單位經常在假日舉辦路跑活動,不過慢跑這個運 動可不是人人都適合。復健科醫師林宗慶分享,自己的診間經常有病患因為腳扭傷,或是膝關節發炎而來就診,追問原因才發現是不當跑步所造成的。這些人通常有一個共同的特質,就是平時不太愛運動,肌肉強度不夠,在沒有充分提升肌肉強度的狀況下,突然間開始跑步,當然容易造成肌腱、關節的傷害。因為跑步會有彈跳的動作,這對於膝關節、腳踝關節會造成一定程度的衝擊性,假使以時速8公里的速度來講,膝蓋要承受的壓力是體重的4~5倍之大,若平時沒有養成運動的習慣,或者大腿肌肉強度不夠的狀況下貿然跑步,不僅容易造成膝關節及肌腱的傷害,心肺功能不佳的人,更可能因為劇烈的心肺運轉,而造成程度不等的胸悶問題。相反的,健走不僅是耗能的有氧運動,最重要的是,健走時雙膝承受的重量只有體重 的2~3倍,除了對膝關節的壓力小,對下肢肌肉的要求也比較低,比起強度較大的慢跑相對安全許多,是適合每個人的入門運動,尤其對於患有退化性關節炎、年紀較長或是大腿肌力不夠的人更為適合。 勞動走來走去不算運動 原地踏步也不等於健走許多主婦每天忙著做家事,工人忙著搬運貨物,甚至上班族每天在公司走來走去,滿身大汗喘吁吁的他們,都覺得運動量夠了,可是這樣真的能夠當成每天的運動嗎?陳子敬說,很多人都會搞不清楚運動與勞動的差別,運動是在心情放鬆且伸展,並運用全身各處肌肉下活動,有助新陳代謝、抒發身心壓力、增強健康並訓練體能。原地踏步可取代健走嗎?陳子敬回答,不行。天氣狀況不佳時,許多人會選擇在室內以原地踏步的方式來訓練,但原地踏步就僅是抬腳的概念,訓練到的就是大腿的肌肉,而走路是全身性的運動,不僅是肌肉而已,就連關節也都一併活動, 所以,原地踏步不能夠取代健走。 跑步機無法取代健走 小腿不是變粗是變結實走跑步機可以代替健走嗎?陳子敬並不建議,原因在於跑步機是比較針對抬腳 的運動,運動者不需要往前推的動作,小腿推的力量比較不明顯,而在戶外健走就不一樣了,不僅需要抬腳跨步,腿部同時還要往前推邁進一步,這跟跑步機的跑步傳送帶是完全不一樣的訓練,所以,在時間、空氣品質及氣候允許的條件下,建議還是以到戶外健走為佳。然而,不少愛美的女性也相當關心,健走太久小腿會變粗嗎?陳子敬說明,不會,走路走太多小腿不至於會變粗,正確說法應該是小腿肌肉線條變「結實」,反而能讓小腿線條變得更好看,因為健走屬於有氧運動,小腿不容易變粗,若是重量訓練的話,小腿變粗的可能性才比較高。延伸閱讀: ·運動容易損膝蓋? 日常3動作殺傷力更大 ·在家運動要穿運動鞋嗎? 物理治療師曝「2大關鍵」...穿錯恐傷關節
-
2021-03-26 養生.健康瘦身
減重失敗都是澱粉的錯?吃澱粉的最佳時機,減重專家告訴你
這幾年來,因為低糖,生酮飲食的盛行,造成很多人看到澱粉就像看到鬼一樣。一說到減肥,大家都會說:減重別吃澱粉!事實上,在減重的世界裡,澱粉真的是背了個大黑鍋。 減重醫師蕭捷健分享,他常常在減糖群組中看到有人討論,已經戒澱粉了,但是體重就是不動,該怎麼辦?這時,就有人提出建議說:開始斷食!例如,一天只有8個小時可以吃東西,然後變成6個小時,最後甚至只吃一餐。 他覺得人生搞成這樣也太辛苦了,很多人在斷食斷糖到懷疑人生後,體重還是沒有變化,一恢復平常的飲食,馬上復胖。事實上,導致肥胖不是因為吃太多澱粉,而是吃錯澱粉!而要怎麼正確吃澱粉,讓你能邊吃澱粉邊減重呢? 減重失敗都是澱粉的錯?到底為什麼吃澱粉容易變胖? 蕭捷健直言,吃澱粉隔天體重上升,不是因為變胖,是因為水分。澱粉吃下肚之後,身體會分泌胰島素,把這些澱粉變成肝醣儲存起來。消化完的澱粉,要加上水分,才能合成肝醣,而肝醣很重,這就是為什麼吃完澱粉隔天會變重。 肝醣通常儲存在肝臟和肌肉裡面。肝醣就像是人體的電池,儲存空間小,一般人大概只有2,000卡。如果你是一個嬌小的女生,又沒有什麼肌肉,身上儲存肝醣的空間可能只有800卡。 若澱粉以肝醣形式儲存,就能很快被身體使用掉,而不容易變胖。但肝醣儲存量非常有限,過多的澱粉攝取會轉化為脂肪形式儲存,導致肥胖及糖尿病、脂肪肝、代謝症候群的發生,這也是為什麼要控制點粉攝取量的原因。 蕭捷健呼籲,要有效減重,並仍擁有健康,只有兩條路可以走:一是,控制澱粉的攝取量;二是,並且利用增肌來增加儲存肝醣的空間,絕對不能完全不吃澱粉。 蕭捷健建議,不應該斷糖,而是要輕糖。因為斷糖不但容易傷身體,也容易導致體重停滯,不利減重。減重的關鍵是,吃好的澱粉、對的澱粉,不但能幫助體重控制,也能確保健康。 什麼是抗性澱粉?抗性澱粉真的能幫助減重? 那什麼是好的澱粉?蕭捷健指出,基本上,我們會用升糖指數來區分好澱粉和不好的澱粉。升糖指數高,代表澱粉吸收速度比較快,會快速地升高血糖,刺激胰島素分泌,胰島素越高,身體就會傾向於吸收,而不是分解脂肪。 最容易區分的方式是,沒有經過加工精製過的,就是比較好的澱粉,如糙米、地瓜、綠豆 紅豆、南瓜等原型食物;經過精製後的麵條、白吐司、餅乾等,則是比較不好的澱粉。 此外,大家都知道,經過冷藏後的白飯,其澱粉會轉化為抗性澱粉,而具有減重效果。這是因為抗性澱粉除了具有較低熱量、易有飽足感的優點,在上消化道難以分解吸收,還能降低胰島素的阻抗,幫助減重。 而平常可以從哪些食物來取得抗性澱粉呢?抗性澱粉可以分成四類: 第一類:這類抗性澱粉原本物理上就比較難消化,例如豆類、綠豆、地瓜、南瓜、全穀類等,其澱粉受到蛋白質和纖維的遮蔽,較沒有辦法被腸胃道中的澱粉酶給消化。 第二類:有些食物在還沒有熟的時候,會含有比較多的抗性澱粉,所以,青皮香蕉的熱量會比熟透的香蕉來得低哦。 第三類:食物經過加熱煮熟之後再冷卻,由熟變回生澱粉的狀態,稱為老化回生(retrogradation),又稱為回凝澱粉。煮熟放涼的壽司米和冰鎮過的馬鈴薯沙拉,都是這類的抗性澱粉。 第四類:這類的抗性澱粉是用化學加工方式製作的修飾澱粉,雖然不容易消化吸收,但是含有許多其他的加工物質,原則上不太建議大家攝取。 蕭捷健提醒,雖然抗性澱粉比一般澱粉熱量來得低,不過如果想減重,猛吃狂嗑冷飯和馬鈴薯沙拉是不行的,熱量也是會爆表。另外,放涼的食物要注意,如果沒有妥善保存,可能會有滋生細菌的隱憂。 吃澱粉的最佳時機?減重專家告訴你 想要吃澱粉不變胖,蕭捷健表示,可以在以下3個最佳時機中攝取,分別是有氧運動前、重量訓練後,還有中午是攝取澱粉最好的時機。 1.重量訓練完吃澱粉 重量訓練完之後,肌肉組織會非常需要能量。蕭捷健說,這個時候喝個乳清蛋白,吃個雞腿,加上一個地瓜,可以達到增加肌肉量和代謝的效果。而這時吃下的澱粉,會用來生長肌肉,而不會變成脂肪堆起來。 很多人會糾結在:吃澱粉不是會刺激胰島素嗎?事實上,胰島素能釋放吸收和合成訊號,進而促進肌肉生長。許多研究一再證實,生酮飲食因為胰島素和睪固酮等訊號降低,是很難長出肌肉的。 蕭捷健呼籲,胰島素是維持身體機能很重要的荷爾蒙,並不是只有用於合成脂肪,也能合成肌肉,所以不要再污名化胰島素了。 2.有氧運動前吃澱粉 蕭捷健表示,進行有氧運動時,會燃燒一定比例的肝醣和脂肪,如果在運動前如果沒有攝取澱粉的話,會造成身體轉而燃燒肌肉,反而導致代謝變差,復胖比本來更嚴重。 所以,如果你打算進行超過30分鐘的有氧運動,在運動前或運動前一餐,一定要先吃適量的澱粉;進行超過1小時的有氧運動時,最好在運動中,每小時補充30克葡萄糖液,以免肌肉流失。 3.中午吃澱粉 蕭捷健說,早晨起床,如果不覺得飢餓,可以先不要吃澱粉,不妨吃顆蛋、喝杯豆漿、吃塊雞胸肉,研究證實,這些食物對胰島素刺激低,且會持續燃燒脂肪。等到中午肚子餓,再攝取澱粉。 但如果早上感覺到身體相當飢餓,表示有可能血糖偏低,這個時候還是要攝取適當的澱粉,才不會反而讓新陳代謝下降。 蕭捷健提醒,有效減重真的不需要排除澱粉攝取,成功關鍵是慎選澱粉的種類。但在展開任何減重方法前,務必諮詢專業醫師,確定自身健康狀態後,再開始實行。請謹記,各類食物都不偏廢,才是能持之以恆的減重飲食。
-
2021-03-26 新聞.用藥停看聽
不只葡萄柚,血脂藥勿與這些食物一起吃!劇烈運動也不要
正確用藥治療,是穩定控制三高的關鍵,更要注意藥物與食物的交互作用。臺北市聯合醫院陽明院區藥劑科蘇柏名藥師在衛福部食藥署《藥物食品安全週報》中指出,服用Statin類降血脂藥物時,要注意下列幾點: 一、避免飲用葡萄柚汁: 不僅不可同時吃,即使隔開時間仍不建議!因為葡萄柚汁裡面的呋喃香豆素(furanocoumarin)會影響許多此類藥品的代謝,抑制肝臟代謝酵素CYP3A4,讓身體裡有過高的藥品濃度,且此物質在身體要經過很久才會被代謝,甚至可長達2-3天,進一步增加藥品的副作用。 二、避免與燕麥一起吃: 雖然燕麥具有豐富的膳食纖維,低糖又營養,但是並不建議和Statin類的藥品一起吃。因為高纖維的燕麥,反而會降低藥在腸胃道的吸收率。讓身體因此無法獲得足夠的藥量來控制疾病。不過這種物理性的影響,只需要食用時間相隔2-4小時即可避免。 三、避免同時服用紅麴: 有些民眾為了降血脂會自行購買保健產品,最常見就是紅麴。但是,紅麴菌素的結構與Statin類藥品相似,有類似作用,當你已經服用降血脂藥品,就不建議額外攝取紅麴類保健食品,因為兩者併用會使血液中的藥品濃度增加,可能會加重肌肉痠痛、無力等副作用,嚴重恐造成橫紋肌溶解或導致肝腎損傷。 四、避免進行高強度的離心運動: 服用降血脂類藥品的民眾,不建議進行高強度的離心運動。此運動主要利用重量與地心引力對抗,於短時間對身體進行高強度的肌力訓練,若有在使用Statin類藥品的民眾,進行此種訓練恐引發橫紋肌溶解症,建議進行緩和的有氧運動,像是慢跑、快走、游泳等。 食藥署提醒,想要改善高血脂,最重要的還是調整生活習慣,飲食方面應該要低油、低糖、低鈉,也盡量避免攝取反式脂肪酸,多以植物油取代動物油,並且多攝取蔬菜、水果,維持理想體重,才能讓「油管」回復成清澈、健康的血管。 《延伸閱讀》 膽固醇不是越低越好,營養師:有好壞之分,4招提升好的改善壞的。 吃柚避免藥物交互作用 藥師:留意4原則,最少間隔2小時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3-17 養生.聰明飲食
愛吃蛋害膽固醇飆高?營養師曝真正高膽固醇食物
你的膽固醇過高嗎?高膽固醇食物多年來都被視為健康殺手!現代人吃得好,卻動得少,營養過剩衍生出許多健康問題,也因此許多人對高營養價值的雞蛋,反倒產生了幾分顧忌,特別是擔心其中所含的膽固醇。高膽固醇 來自生活中這些食物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營養師表示,體內膽固醇偏高,恐造成血管病變、腦中風等風險,膽固醇多來自富含飽和脂肪酸、反式脂肪的蟹黃、蝦卵、人造奶油、油炸食物等。(推薦閱讀:膽固醇愈低愈好? 這項數值不漂亮照樣會爆血管)適量海鮮、每天1顆蛋 不會造成膽固醇超標「昨天才吃過滷蛋,今天不能吃有荷包蛋的三明治」很多中老年人怕膽固醇過高,不敢天天吃蛋,連半個都不敢多吃或只吃蛋白不吃蛋黃。營養師指出,許多民眾因怕膽固醇過高,不敢吃蛋和海鮮,但其實適量的海鮮、每天1顆蛋,不會有膽固醇過量問題,較需提防的是全脂奶、肥肉和人造奶油與動物奶油。(推薦閱讀:吃蛋會讓膽固醇過高? 是錯的!營養師告訴你蛋吃太多真正可怕在哪裡)遠離膽固醇 體重控制+定期檢查為上策 若要遠離膽固醇,營養師建議,應定期做膽固醇檢查,正常人每年做一次血中膽固醇檢查,若有心血管疾病、高血壓、抽菸習慣等高風險族群,則建議每三個月,就應該追蹤一次。此外,體重愈重,好膽固醇的相對比例可能就會下降,因此,控制體重就愈顯重要,且需均衡飲食及每日五蔬果;而有氧運動如游泳、跑步、騎腳踏車等,是協助調節血中膽固醇比例的好方法,所以規律運動更是不可或缺。延伸閱讀: ·只有膽固醇過高才會造成動脈硬化? 醫師公開10個意想不到的傷「心」元凶 ·紅蛋比白蛋營養?一天只能吃一顆蛋? 營養師破解3大常見雞蛋迷思
-
2021-03-14 新聞.用藥停看聽
你的降血脂藥吃對了嗎? 藥師:三種食物、一類運動要避!
上篇介紹各種降血脂藥的作用及可能的副作用,在這篇中食品藥物管理署(下稱食藥署)再次邀請臺北市聯合醫院陽明院區藥劑科蘇柏名藥師,為大家說明服用降血脂藥時,哪些食物不能同吃,甚至還有些運動不能一起做唷!蘇藥師提醒,民眾在使用Statin類降血脂藥品時,有以下幾點要注意:1.避免飲用葡萄柚汁:不僅不可同時吃,即使隔開時間仍不建議!因為葡萄柚汁裡面的呋喃香豆素(furanocoumarin)會影響許多此類藥品的代謝,抑制肝臟代謝酵素CYP3A4,讓身體裡有過高的藥品濃度,且此物質在身體要經過很久才會被代謝,甚至可長達2-3天,進一步增加藥品的副作用。2.避免與燕麥一起吃:雖然燕麥具有豐富的膳食纖維,低糖又營養,但是並不建議和Statin類的藥品一起吃。因為高纖維的燕麥,反而會降低藥在腸胃道的吸收率。換言之,會讓身體因此無法獲得足夠的藥量來控制疾病。不過這種物理性的影響,只需要食用時間相隔2-4小時即可避免。3.避免同時服用紅麴:有些民眾為了降血脂會自行購買保健產品,最常見就是紅麴。但是,紅麴菌素的結構與Statin類藥品相似,有類似作用,當你已經服用降血脂藥品,就不建議額外攝取紅麴類保健食品,因為兩者併用會使血液中的藥品濃度增加,可能會加重肌肉痠痛、無力等副作用,嚴重恐造成橫紋肌溶解或導致肝腎損傷。4.避免進行高強度的離心運動:服用降血脂類藥品的民眾,不建議進行高強度的離心運動。此運動主要利用重量與地心引力對抗,於短時間對身體進行高強度的肌力訓練,若有在使用Statin類藥品的民眾,進行此種訓練恐引發橫紋肌溶解症,建議進行緩和的有氧運動,像是慢跑、快走、游泳等。食藥署提醒,想要改善高血脂,最重要的還是調整生活習慣,飲食方面應該要低油、低糖、低鈉,也盡量避免攝取反式脂肪酸,多以植物油取代動物油,並且多攝取蔬菜、水果,維持理想體重,才能讓「油管」回復成清澈、健康的血管!原文引用自: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2021-03-11 科別.耳鼻喉
嘴巴呼吸易生病、口臭、牙亂!醫指背後成因,4招助改善
用嘴巴呼吸,看起來是件再正常不過的事,但其實長期用嘴巴呼吸可能引起身體各種問題,不僅容易生病,也影響會外觀,而其背後原因往往不只是因為「習慣」而已。 嘴巴呼吸容易生病、影響外觀。 義大醫院家庭暨社區醫學部預防醫學科主任洪暐傑醫師表示,長期使用嘴巴呼吸,第一個影響到的就是口腔健康,包括口臭、牙周病、牙齦發炎等。口腔唾液主要協助吞嚥,經常開口呼吸口腔便容易乾燥、吞嚥不易,久了就如同未擦拭乾淨的桌面一樣,口腔中各種食物殘渣包括調味料等就容易滯留、發酵、發臭、滋生細菌,也就容易形成口臭、牙周病、牙齦發炎等問題。 除了口腔問題,用嘴巴呼吸也容易引起過敏等健康問題。洪暐傑醫師表示,鼻腔內的鼻毛、黏膜如同過濾網一般,可初步阻擋外界的細菌、塵螨、花粉、灰塵等空氣中顆粒較大的有害物質,口腔則無。用嘴巴呼吸如同放棄過濾網,讓身體直接吸進空氣中的過敏物質、有害物質,也就容易讓身體過敏甚至加劇,也容易惹病上身。 另外,張口呼吸除了健康問題,也容易影響觀感。嘴巴長時間、長期張開,除了下巴容易後縮形成雙下巴,舌頭也常會在不自覺的情況下頂著牙齒,也就容易形成暴牙。牙齒排列彼此互相影響,也可能形成一口亂牙,造成咬合不正,進而形成口腔變形甚至臉部變形。而張口呼吸,肌肉也會不自覺地出力,臉部肌肉線條也會較為明顯。除此之外,習慣使用嘴巴呼吸,吃東西時自然也是,也就容易有難以閉口咀嚼的情況,便容易發出令人側目的咀嚼聲。 嘴巴呼吸的背後原因 醫:問題可能從小就有。 洪暐傑醫師指出,會用嘴巴呼吸往往就是因為嘴巴呼吸比較方便,其背後很可能是鼻腔問題所致,這樣的問題可能從小就有,也就從小就養成了用嘴巴呼吸的習慣。常見如鼻過敏、鼻瘜肉、鼻腔構造異常等,這些原因常會使呼吸道狹窄、呼吸無法順暢,相較之下嘴巴張開所吸入空氣量又比較大,相較輕鬆,久而久之便習慣使用嘴巴呼吸。 4招改善嘴巴呼吸 養成鼻子呼吸好習慣 洪暐傑醫師建議,若發覺自己有用嘴巴呼吸的情況欲加改善者,可先至家醫科檢查找出原因,改善相關問題。日常生活也注意環境清潔、濕度調控在40~60之間,以減少鼻過敏發生的機會。另外,養成有氧運動習慣也有助於改善呼吸的問題,雖然運動時難免會用嘴巴呼吸,但長期下來肺活量增強,鼻子所能吸入的空氣也會較多,便有助避免因空氣量感覺不足而開口呼吸。最後,除了時時提醒自己,也可以請身邊的人在自己有開口呼吸的情況時加以提醒,當下就改善習慣,使習慣成自然。 《延伸閱讀》 .防範塵螨引過敏、氣喘 毒物專家6招:枕頭要用熱水洗 .眼、鼻、皮膚過敏?中醫穴位、茶飲、熱敷助改善!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3-09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媽媽快速回到產前曼妙身材?中醫師針灸瘦身法大公開
在照顧新生兒的同時,許多孕婦總希望能回到產前曼妙身材,嘉義大林慈濟醫院中醫部婦兒科主任楊紓怡最近歡喜迎接老三報到,產後力行產後餵哺母乳及穴道按摩,快速恢復產前的健康體型。楊紓怡公開自己的瘦身方法,首推「餵哺母乳」,產後媽媽減一公斤需要消耗7700卡熱量,母乳一天可以多幫媽媽們代謝500卡左右的熱量,每日若能擠1000c.c.母乳,就能增加600~700卡熱量,因此哺餵母乳可增加身體代謝,增強新生兒免疫力及協助子宮收縮復舊。除了擠乳外,產後需蛋白質攝取,可選擇豆漿、豆腐、雞蛋等,攝取足夠水分也很重要,一日約1500cc溫開水,若哺餵母乳的媽媽,建議增加到2500cc,但喝水有小撇步,需要溫水一口一口慢慢喝,身體才能吸收消化,增加代謝。產後體質多夾脾虛,若大量灌水,反而落得脾虛水腫,此時可每日早晚按摩「陰陵泉」穴、「足三里」穴各十次,增加脾胃功能,幫助水分代謝,消水腫、強肌肉;另「帶脈」穴、「天樞」穴,可有效利水消腫,讓皮膚更緊實,易收小腹。坐月子期間,楊紓怡建議產婦儘量在11~3點入眠,持續維持瘦素分泌,睡眠足夠,母乳的量也才能足夠。如晚上照顧寶寶無法睡覺,若屬於陰虛火旺體質的媽媽又加上月子期間的峻補,容易產生口破、便祕,想吃東西,此時應讓產婦減低食慾,增加腸胃道蠕動,可按摩「合谷」穴與「足三里」穴。楊紓怡指出,產後可恢復溫和的有氧運動,自然產在產後2周,剖腹產則建議6周後。懷孕期間有弛緩素的分泌,關節肌肉需到4~6周才慢慢恢復,因此月子期間建議不要進行高強度的重訓,以免落下病根,容易腰酸背痛,可搭配溫和的伸展運動。如此,每日持續不間斷,即可擁有曼妙又健康的好身材。
-
2021-03-07 科別.眼部
青光眼患者 最好別進電影院?
了解了青光眼的成因、治療後,還有一些疑惑難解嗎?我們邀請主治青光眼、白內障、一般眼科疾病的台中榮總眼科部部主任王俊元為讀者解惑。Q 有青光眼又有白內障的患者,若要做白內障手術,會否有風險?通常醫師會如何評估?醫師建議:隅角閉鎖型青光眼患者白內障形成時,可能壓迫隅角,這類患者建議積極作白內障手術治療。青光眼和白內障,看似獨立的疾病,卻又互相影響。由於青光眼多半發生在中、老年人,常合併有白內障的存在。白內障手術成功率高,有95%以上的病人術後視力恢復良好;不過,仍有少數人可能發生併發症,例如:角膜水腫、高眼壓、發炎、出血、感染等,合併有青光眼的病人風險較高。隅角閉鎖型青光眼患者,白內障形成時,水晶體會變大、變腫而向前壓迫隅角,阻礙房水流出,常易使青光眼加速惡化,這類患者也會建議積極做白內障手術治療,術後也有助於眼壓的控制。有些青光眼的患者,因為不敢接受白內障手術,導致水晶體過度成熟,引起急性青光眼發作,需緊急手術,反而增加白內障手術的困難度。白內障手術時機,醫師會先評估兩個部分,第一、白內障的嚴重程度,對視力及生活的影響;第二、白內障對青光眼眼壓的影響。若經醫師評估已符合白內障手術標準,接受白內障手術,不僅可以幫助青光眼的控制,也可享受白內障去除後所帶來的視力改善,一舉兩得。少數較嚴重的青光眼病患,醫師會考慮青光眼、白內障二合一手術。Q聽說運動可以改善眼壓?青光眼患者適合什麼運動?有沒有應該避免的運動?醫師建議:避免需憋氣的舉重等重訓動作,以免眼壓升高。建議青光眼病患「站著比坐著好,坐著比躺著好」。因為站著的眼壓比較低,躺著的時候眼壓比較高。適度的運動可以降低眼壓,也會分泌腦源性神經滋養因子,防止視神經受損。建議有氧運動,比如快走、慢跑、游泳、騎自行車,都是很好的運動。應避免無氧運動,例如舉重等重訓動作。也應避免眼壓上升的動作,如倒立、吹薩克斯風、小喇叭。Q現代人普遍用眼過度,3C使用時間長的人也會增加青光眼風險嗎?醫師建議:近距離使用3C產品,已經證實會使眼壓上升,使用30分鐘一定要休息。以前青光眼的患者以中老年人居多,現在有年輕化的趨勢。跟高度近視盛行與長期使用3C產品有關。根據調查,台灣民眾使用3C裝置,包含手機與平板電腦,時間很長,一天平均大於10小時。近距離使用3C產品,已經證實會使眼壓上升,增加青光眼的風險。長期使用3C產品所產生的藍光,也比較容易形成白內障。所以白內障有年輕化的趨勢,乾眼症的比例也持續上升。建議3C產品使用30分鐘,應該要休息5分鐘,避免長時間使用。Q青光眼患者最好別進電影院看電影?是因為光線反差大會使眼壓升高嗎?醫師建議:黑暗的電影院會使瞳孔放大,可能導致急性青光眼發生,高危險群需留意。在黑暗的電影院環境中,會使瞳孔放大,擠壓隅角,房水排出受阻,造成眼壓上升,可能導致青光眼急性發作。但是一般人發作的機會不高,並不是所有青光眼的病人都不能看電影。主要有一些高危險群的人要特別注意,例如本身有閉鎖性青光眼的患者,或者年紀大於55歲、遠視、身材比較嬌小的女性,比較容易發作。類似的情況,應盡量避免在黑暗中使用手機。
-
2021-03-04 養生.運動天地
走過自殘、重度憂鬱 甜美版大S:只要願意努力,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你好可怕,我們分手吧!」那一年,朱珮欣服安眠藥自殺,悠悠醒轉後,男友嚇得提出分手。在不能輸的環境下成長,反覆暴食、節食,重度憂鬱的她,今年就要大學畢業,有機會找回陽光笑容嗎?電影黑天鵝真實版電影「黑天鵝」描述舞者因自我要求過高,不堪激烈競爭,最終性格扭曲,甚至喪命的故事。這樣的故事,也在珮欣的人生中真實上映。朱珮欣接受女性健身社群「有肌勵」專訪,透露從大班到大學,都是舞蹈專科生,在精英環伺、只能和強者為伍教育下,厲害的舞者身旁總是很多朋友,表現差的則淪為邊緣人。珮欣長期壟罩在強大壓力下,舞者們爭搶主角,就算成了主角,也被諷刺批評是老師偏袒。為了讓自己更好,符合舞台上纖細體態,珮欣高中到大學曾激烈節食,卻引發重度憂鬱,更反彈造成暴食症,暴食後再催吐,吃保健品恢復身體能量。虛弱的身體無法負荷期末考,動不動就腿軟、暈倒,越來越自卑,性格陰暗負面。生命結束就會好了吧好勝心很強的珮欣,始終無法解開心頭枷鎖;加上遠距離戀情受挫,她選擇多次自殺和自殘,雖然總幸運被發現送醫,救回一命,但人生卻依然無解。她不斷暴哭,男友提出分手,「這個不是你,現在的你,太恐怖了。」親人更無助搖頭「到底要怎麼樣救你?」珮欣更茫然了,她不知道怎麼抒發壓力,親友建議她聽音樂或運動,從心靈出發找快樂,而不是再為了表演或生存去跳舞。悲傷語錄變正能量珮欣開始進健身房,運動讓她變正向開朗,前幾個月還需服藥控制情緒,不到5個月她就找回心靈平靜,可以開朗大笑,更找到人生目標。「原來運動可以幫助我變得不一樣!」大二,她決定轉讀體育系,攻讀運動防護,每周3到4天重訓加有氧運動,在運動中變健康,建立自信心、身體、精神都恢復了,大三時更考取健身教練證照。如今,珮欣大四了,今年就要畢業,專注在自己想要的目標「我想要更健康更快樂,也幫助其他人變得更健康」開始走在專業健身教練路上,穩健而踏實。回想過去,珮欣啞然失笑「覺得自己很可怕,當初到底為什麼要做這件事?」以前遇到困難或挑戰會說「為什麼是我,你為什麼要拒絕我」;現在遇到任何挑戰或不順,都會正向思考,不管被拒絕多少次,總會有一天會被接受。未來的力量透過「有肌勵」,她也分享自己的「未來哲學」。很多人因為覺得自己很醜、身材不好很自卑,但是當你越來越漂亮、越來越有能力的時候,就會有人關注你。與其每天晚上哀怨「想當初」,為何不一早起床跟自己喊加油,要做一個連自己都羨慕的人。時間不會騙人,你想要成為怎樣的人,就要往那個地方前進,而不是只是羨慕,勤勞可以改變你自己。找一群正能量的朋友,每天早上都對自己說一聲「你很棒,你很好!」;只要願意努力,只要願意相信,一切都會好起來的!「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1-03-02 科別.骨科.復健
肩推啪一聲 胸大肌竟斷裂…重訓常見五類傷害
● 常見重訓受傷原因,對動作不熟、對阻力大小、次數與組數沒規畫● 上肢重訓容易肩推過頭成胸大肌拉傷,臥推不當容易二頭肌肌肉斷裂● 下肢重訓要當心蹲舉引起髕股肌鍵炎40多歲的張先生近來勤上健身房做重訓,一次未經教練同意,逕自增加肩推組數,突然胸前「啪」一聲,手頓時沒力還疼痛無比。原以為肌肉撕裂,就診才知左邊胸大肌拉斷了,肌肉纖維斷裂無法修復,兩邊胸形明顯不對稱,仿如「男身女乳」,最後留下「肌肉養成記」的後遺症。重訓受傷 主要是操作不熟高雄長庚醫院骨科系運動醫學科主任周文毅表示,健身風潮方興未艾,重訓超夯,以往求診患者多為退化性疾病,近年來健身受傷的就醫民眾已占臨床二到三成,年齡介於30至50歲,顯示青壯年族群確實已把運動風氣帶起來。重量訓練會受傷,主要多是患者對訓練動作的操作不熟,或是對於阻力的大小、次數與組數沒有規畫。一般來說,重訓分為上、下肢。周文毅提醒,上肢重訓容易因肩推過頭,造成胸大肌拉傷;臥推不當也有二頭肌肌肉斷裂風險;有患者在臥推時上推槓鈴不小心滑手,造成肩峰鎖骨關節脫臼;下肢重訓,要當心蹲舉引起髕股肌鍵炎。由於每個人的重量承擔力不同,周文毅建議,先找專業教練評估,一旦負荷量超過自己可承受的80%,一定要有人從旁協助,初期可從「低重量、多組數」,循序漸進,再慢慢轉為「高重量、低組數」。教練在旁 受傷發生率較低振興醫院復健醫學部主治醫師黃永錚認為,國外統計,重訓時教練在旁,受傷發生率較低;臨床上,常見重訓受傷部位,分別為肩關節、手腕關節、下背部(主要是腰椎)、膝蓋及肌肉撕裂。以肩關節為例,啞鈴平舉或躺著臥推時,最容易發生肩旋轉肌撕裂;若臥推、蹲舉舉過頭,拉、放速度太快,手抓握的位置、姿勢不對,也可能會出現手腕關節炎,嚴重導致腕隧道症候群。下肢施力不對 恐會傷到腰蹲舉、抓舉則常造成下背受傷,「就像有些媽媽直接抱小孩不小心傷到腰」,黃永錚表示,曾有患者下肢重訓用不對的地方施力,造成腰部椎弓節解離,進而引發脊椎滑脫走上手術之路。重訓是一種阻力運動,導致手術的比率不高,周文毅指出,若不想用槓鈴,仍可以利用彈力繩、彈力帶,一樣有效果。黃永錚表示,TRX懸吊式阻抗也是重量訓練,雖然力量沒有那麼大,相對緩和也相對安全。重訓有益身體健康,周文毅表示,30歲後肌肉、骨頭量開始往下掉,及早建立肌力,可替身體存骨本,預防肌少症與關節退化;黃永錚認為,重訓讓身體代謝能力好,不易變胖,「能量用在肌肉上比存在肚子好」,遠離代謝性疾病,如糖尿病等。運動套餐 4類缺一不可「許多老人病,藥物效果有限,運動卻是共同良方。」周文毅呼籲,完整的運動套餐應要涵蓋四類:阻力性的無氧重訓、耐力性的有氧運動(如慢跑、游泳)、平衡運動、柔軟運動(拉筋、收操),缺一不可。
-
2021-02-27 養生.運動天地
成功減重15公斤 超正老師分享秘訣:找到喜愛的運動,並且持之以恆
潘宣儒從小不忌口,大學舞會塞不進演出服裝,練習沒多久就喘不過氣,讓她決心減重。嘗試各式節食法,卻身心都出現問題,最後透過做對一件事,成功找回亮麗人生。原來自己很不健康宣儒接受女性健身社群「有肌勵」專訪,透露從小就愛吃各種各樣的零食,也不在乎是否吃進嘴裡的食物是否健康。直到大學參加了跳舞學會,有一次表演時怎麼樣都擠不進那套演出服裝,練習多一點點就會感到氣促。沮喪的她,第一次意識到自己不健康,下定決心為舞台上的自己,也為健康要減重了。然而,減重路上並非一帆風順。減重不該賠上快樂與人生宣儒曾試過各種節食方法,但最後不單弄壞了身體,更出現體重反彈現象。當時她整天都只顧著想有關減重的事,灰心得差點兒要患上飲食失調症。 幸好,男友一直在旁支持與鼓勵,還說「健康便好,沒必要為減重賠上快樂與人生。」她在溫情陪伴下,後來慢慢試著調整心調,也找到了適合自己的健康生活模式。找到喜歡的運動她決心培養運動習慣,一開始主要是跑步配合有氧運動,之後在健身方面認識多了,也會做些簡單的肌肉訓練,讓線條好看一點。 宣儒認為,培養運動習慣,最重要的關鍵是找到喜愛的運動,再持之以恆。如今她也成為兼職瑜珈老師,更愛爬山跟水上運動。 經過不間斷的努力,現在的她對比最重的時候,總共減去了差不多15公斤。運動後不止讓她瘦了下來,整個人也感覺精神充沛得多了。穿上自己喜歡的衣服,也感覺更自信。只要你願意堅持透過有肌勵,潘宣儒希望分享,只要你會堅持,什麼事情都是可以完成的!人生中的低潮都是短暫的,到後來往回看,我們必定會為一路走來的自己感到驕傲喔,讓我們一起在健身路上一起努力吧!「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1-02-27 養生.運動天地
你是小腹婆、大腹翁?專家教你辦公椅運動燃燒脂肪
根據國健署調查資料顯示,我國國人每日久坐平均時間6小時,久坐且坐姿不良容易彎腰駝背、小腹微凸外,更會導致肩頸僵硬、下背痛等「辦公室症候群」,另每次長假過後,許多人也因多吃少動,變成「大腹翁」、「小腹婆」,專家教你用辦公椅適度做運動、燃燒脂肪。台中榮總嘉義分院復健科物理治療師陳佑昀表示,腹部脂肪是身體最先累積的多餘脂肪,也是最容易消除的部位,若長期缺乏運動,導致基礎代謝率下降,很容易養成「大腹翁」、「小腹婆」的惱人體態,建議民眾可透過全身性有氧運動,達到燃燒脂肪的效果。陳佑昀表示,小腹凸出原因很多,該如何著手消除,又不造成身體傷害呢?建議久坐上班族每30分鐘,可透過辦公室桌椅以及其他小物,適度做運動、伸展,或固定時間起來走動,可促進身體多餘熱量消耗、新陳代謝等效果,將有助健康,及避免變成大「腹」翁。陳佑昀說,辦公椅也是最簡易的運動夥伴,可做坐姿交互手碰趾、坐姿上臂畫圓、坐姿交互肘碰膝及坐姿踢腿等運動,在自己辦公位置上,也能達到有效運動效果,另運動時也可拿礦泉水瓶丶增加訓練強度,加速消除脂肪,建議每項運動時間均為30秒,休息間隔10秒鐘,運動強度以能自然呼吸、動作流暢為原則。陳佑昀表示,平坦的小腹需要養成正確的姿勢,和日常運動訓練,搭配正確飲食控制,能有效消除小腹凸出問題,但切勿求快反而傷身,建議燃脂和健腹運動雙管齊下,才不會讓辛苦練好的腹肌,被厚厚的脂肪包住,變成又圓又硬的肚子。
-
2021-02-16 養生.運動天地
用「最強呼吸法」啟動身體免疫力!日醫學博士教你5分鐘「呼吸肌伸展操」,靠體內「天選肌肉」提升肺功能
編按:爬個樓梯就氣喘吁吁?稍微講長一點的句子就氣不足?小心,這些都顯示:你的肺正在老化!呼吸神經學專家的本間生夫解釋,讓肺部膨脹收縮的肌力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日漸減弱。一旦心肺的呼吸能力衰弱、吸氣與吐氣的動作變淺後,人體就沒辦法獲得足夠的氧氣,同時也無法順利排出有害物質和二氧化碳。而自律神經失調、血液循環差、免疫力下降,都可能是呼吸太淺所造成。 一天只要五分鐘「呼吸肌伸展操」,藉由伸展呼吸肌、提高呼吸肌彈性,不但能提升肺功能,還能解除肩膀痠痛。呼吸肌的領銜主演是「肋間肌」首先要說明呼吸肌是什麼樣的肌肉。肺部被俗稱的肋骨所包圍,完全容納在名叫「胸廓」的籠狀空間當中。呼吸肌的位置能夠包圍整個胸廓,藉由擴張及收縮胸廓來震動肺部。只是,就算一語概括為呼吸肌,肌肉類型也有二十種以上。與吸氣吐氣有關的肌肉統統都是呼吸肌。圍繞在胸廓外二十種以上的肌肉通力合作,讓胸廓擴張和收縮。簡單舉幾個例子,就是沿著肋骨生長的肋間肌,位在胸部表層的胸大肌,以及讓肺部上下震動的橫膈膜。除此之外,腹肌、背肌,以及脖子和肩膀周圍的肌肉也等於是呼吸肌。而這些呼吸肌當中也有特別負責核心任務的肌肉組織,那就是肋間肌和橫膈膜。另外,兩者在運作當中是由肋間肌擔任呼吸運動的主角。就如前面也提到,啟動呼吸的主引擎是胸部呼吸肌的肋間肌,橫膈膜的定位充其量只是副引擎。就像這樣,肋間肌可說是支撐呼吸運動根基的呼吸肌。因此,大家在訓練呼吸肌的時候,也要鎖定目標鍛鍊肋間肌這個主角。以肋間肌的情況來說,就是由「外肋間肌」扮演負責「吸氣」的角色,「內肋間肌」扮演負責「吐氣」的角色。換句話說,假如外肋間肌擴張胸部,內肋間肌就會接著收縮胸部,吸氣肌和呼氣肌兩者就像這樣採取相反的行動,同時反覆做收縮運動。這兩種肌肉彼此就是藉由「默契」互相協調,同時「讓呼吸一致」,分別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我們的呼吸要藉由吸氣肌和呼氣肌的絕妙搭配方能成立。肋間肌是獨一無二的「天選肌肉」然而,胸部呼吸肌,也就是肋間肌,與其他肌肉比較之下會有個極大的特徵。那就是幾乎由紅肌所組成。各位知道肌肉分為白肌和紅肌嗎?白肌又稱「速肌」,是快速活動時使用的肌肉。特徵在於可以瞬間爆發龐大的力量,據說田徑短距離跑者的白肌比例就很多。反觀紅肌則稱為「慢肌」,是緩慢活動時使用的肌肉。特徵在於具有持久力,不易疲倦,據說馬拉松跑者的紅肌比例就很多。短距離跑者和馬拉松跑者另當別論,原本大多數人的肌肉就是白肌和紅肌約占一半。假如是魚就會偏向其中一方,比方說「比目魚是白肉」或「鮪魚是紅肉」,但人類則是紅白兩色混雜在一束肌肉當中,紋路不會「只有白」或「只有紅」。無論是手臂的肌肉也好,腳部的肌肉也好,軀幹的肌肉也好,擷取任何部位的肌肉一看,都是由大約各占一半的白肌和紅肌混合而成。不過肋間肌是例外。即使同樣是呼吸肌,橫膈膜和胸大肌也是白色跟紅色正好各摻一半,唯獨肋間肌幾乎都是紅肌。尤其是內肋間肌當中的白肌更是只有三%。為什麼只有肋間肌幾乎都是紅肌呢?這恐怕是因為活著就要背負不得不然的宿命,一直不斷做呼吸運動。無論是睡覺還是清醒,呼吸肌都得要不眠不休孜孜不倦,持續做收縮運動七十年、八十年,有時甚至一百年以上。所以長出的肌肉就只有持久性高,不易疲倦的紅肌。我認為肋間肌在某個意義上是「天選肌肉」。或許是為了永遠持續吸氣吐氣,創造人類的神明才會獨獨將這種呼吸肌設定成「特別規格」。而正因為如此,才必須珍惜和妥善護理肋間肌這種「特別的肌肉」。我認為只要訓練這種「特別的肌肉」,讓呼吸功能保持健全,就能活出永保身心健康,始終年輕的人生。胸部呼吸肌一定都有這種「特別的力量」。因此,請各位務必強化肋間肌,強化呼吸力,發揮「特別的力量」。胸部呼吸肌熱愛有氧運動那麼,該怎麼樣訓練肋間肌這種「特別的肌肉」,讓功能提升呢?單刀直入來說,呼吸肌熱愛有氧運動。透過健行、慢跑、有氧健身操和其他有氧訓練,就可以提升功能。或許也有人聽了「有氧運動」之後會覺得奇怪:「咦,不是該做無氧運動嗎?」的確,假如是普通的肌肉,「肌肉訓練和其他無氧運動」就能有效鍛鍊。我認為要鍛鍊速肌(白肌),最好是舉啞鈴或深蹲,做需要一口氣施加龐大力道的力量型訓練。相信也有很多人為了強健腿腰或厚實胸肌,每天都做這種肌肉訓練。然而,肋間肌跟普通的肌肉不同,幾乎都是紅肌。所以就算做了「有效鍛鍊白肌的肌肉訓練」也幾乎是白費工夫,反而必須進行「能夠高效鍛鍊紅肌的訓練」。換句話說,就是有氧運動。原本紅肌就是藉由大量攝取氧氣發揮力量。這種肌肉會在運動的同時攝取氧氣,利用氧氣產生能量,再利用能量活動身體。肌肉像這樣依序轉換能量產生力量,就算長時間運動也不易疲倦,能夠發揮優異的持久力。因此,「紅肌肋間肌」適合在攝取氧氣時訓練。只要活著,呼吸肌就必須一直不斷做收縮運動,所以才需要非比尋常的持久力。為了發揮這種強大的持久力,也要每天做有氧訓練強化肌肉,維持和提升持久功能。後面將會再次描述該怎麼進行有氧運動。總之這裡先請各位明白,有效鍛鍊胸部呼吸肌的不是力量型肌肉訓練運動,而是有氧型運動。訓練清單① 呼吸肌伸展操那麼,就馬上從「呼吸肌伸展操」介紹起吧。首先要從基本做起。前面也提到,呼吸訓練的重點是在做的時候要改善姿勢。就如左圖所示,雙腿打開與肩同寬,抬頭挺胸筆直站立。還有,伸展操中的呼吸基本上是從鼻子慢慢吸氣,從嘴巴慢慢吐氣。尤其是在吐氣時,請花上比吸氣時多一倍的時間來吐氣。雙腿打開與肩同寬,抬頭挺胸。〈步驟1 肩膀上下擺動〉次數:3~6次現在要開始做呼吸肌伸展操。〈步驟1〉是要進行「肩膀上下擺動」舒緩肩部。肩膀上下擺動的用意是做呼吸肌伸展操的準備運動。呼吸肌伸展操會經常活動上半身,需要事先將肩膀變柔軟。所以要舒緩肩胛骨,讓胸部容易擴張。呼吸不好的人多半雙肩前傾,肩膀和肩胛骨周圍的肌肉緊繃,也就是俗稱的偏屈肩。請搭配緩慢呼吸來做伸展操,舒緩這些部位。呼吸時吸氣和吐氣的時機請効法〈步驟1〉。雙腿打開站立與肩同寬,從鼻子慢慢吸氣的同時抬起雙肩。等到吸完氣後,就從嘴巴慢慢吐氣,同時將雙肩放下來。另外,雖然光是肩膀上下擺動也可以練習掌握呼吸的時機,但可以的話,慢慢往前後轉動就會很有效。肩膀從前面轉動的同時抬起來,再在往後轉的同時放下來。這樣肩膀痠痛也會一掃而空。有類似煩惱的人不妨特別認真去做。肩膀上下擺動(吸氣肌)①慢慢吸氣,同時抬起肩膀。②慢慢吐氣,同時將肩膀往後轉再放下來。〈步驟2 頸部伸展操〉次數:3~6次〈步驟2〉是要軟化頸部的肌肉,讓吸氣更容易的伸展操。一旦頸部的肌肉收縮,肩膀就會抬起來,鎖骨就會往上提。還有論文指出,即使是胸部和腹部呼吸肌麻痺而無法呼吸的患者,也可以藉由鎖骨上下擺動來換氣。這也就是說,假如在跑馬拉松或做其他運動時覺得難受,就以肩膀呼吸和喘氣。首先雙腿打開站立與肩同寬,邊慢慢吸氣邊將頭部往旁邊歪。同時將頸部伸展側的手臂伸往下方,做出用手掌按壓空氣的姿勢。伸出手臂後頸部的肌肉就會伸展得更厲害。接著從嘴巴慢慢吐氣,同時回到開頭的姿勢。另一邊也要以同樣方式進行,以上動作請重複做3~6次。頸部的肌肉是用來吸氣的肌肉,要在吸氣的同時做伸展操。另外,頸部肌肉痠痛也是肩膀痠痛的原因。要時常消除肌肉的緊張,讓肌肉變得柔軟。頸部伸展操(吸氣肌)①慢慢吸氣,同時將頭部往旁邊歪。②慢慢吐氣,同時回到原本的姿勢。*左右兩邊都要做書籍介紹最強呼吸法:穩定情緒、提升免疫力,從呼吸中找回改變人生的關鍵!作者:本間生夫 出版社:健行出版 日期:2020/04/29作者簡介本間生夫:一九四八年出生,畢業於東京慈惠會醫科大學,醫學博士。八六年起擔任昭和大學醫學院第二生理學教室教授,二○一三年起擔任東京有明醫療大學副校長,一七年起擔任東京有明醫療大學校長。專長為呼吸神經生理學。曾任日本生理學會常任幹事、日本生理學會副會長、日本體力醫學會理事、厚生省特定疾患調查研究評估委員長、文部科學省大學設置學校法人審議會專門委員、日本學術會議合作會員、文部科學省教科用圖書檢定調查審議會第八部會會長,以及文部科學省教科用圖書檢定調查審議會會長等職。另外還兼任昭和大學名譽教授、日本情緒學會理事長、NPO法人平穩呼吸專案理事,以及日本體力醫學會健康科學顧問。延伸閱讀: 愛喝美式,其實你比較衝動!愛喝拿鐵,你的個性是...心理師教你從「10種咖啡」看出你的性格
-
2021-02-16 養生.健康瘦身
每餐吃七分飽就好…年後減重 5步驟自信換上春裝
度過幾波寒流,過了一個年,隱藏在厚厚冬衣之下的肚腩也愈來愈藏不住。該怎麼用最快速度收心,消滅身上這些令人悔恨的肥油呢?肝膽腸胃科醫師蕭敦仁分析,只要做到五個動作,且耐心持續一個月,減重兩公斤不是問題,如果能養成習慣長期落實下去,一定可以更有自信換上春裝、夏裝。這五個動作分別是開始量體重、減少食量、改變飲食內容、注重睡眠,還有開始運動。一、開始量體重:當人發現自己變胖,通常會逃避站上體重計,但如果能鼓起勇氣站上去,這個「願意誠實面對自己」的心態,測量體重就是啟動成功減肥計畫的開始。在減肥過程中持續定時、定期測量,也能夠讓人有成就感,激勵自己繼續努力,如果有家用體脂計更好,可以同時參考更多數值。不過,蕭敦仁提醒,減重效果需要日積月累,不能操之過急,健康的減重速度大約是每周0.5到1公斤,如果天天測量,一定會看到數值起伏,但其實拉長時間來看,體重和體態都是在往好的方向變化,只是短時間內還看不出來。如果發現自己對數字的短期變化太過在意,可以將測量頻率放寬一點,搭配記錄體態變化。二、減少食量:每餐吃七分飽就好,慢慢吃,每一口都多咀嚼幾下。多咀嚼有助增加飽足感,慢慢吃有助於聆聽自己身體的感覺,感覺飽了就不要繼續吃。三、改變飲食內容:減肥期間飲食要多攝取纖維,除了增加飽足感,也有助腸胃道健康,改變腸道菌相,使排便順暢。此外,也要減少重口味食物,年菜多是大魚大肉,調味較重,「甜、鹹、油」這三項元素會刺激食欲,要減少攝取,才能夠順利進行飲食控制。四、注重睡眠:年節假期作息改變,可能熬夜打牌、看電影、吃零食,但是熬夜會使腎上腺素和飢餓素升高,瘦素和血清素下降,容易食欲失控而變胖。如果能一天睡滿六到八小時,就能改變上述荷爾蒙變化,幫助新陳代謝回歸正常,更容易瘦身成功。五、開始運動:過年期間運動場館關閉,天氣又冷,人們出門運動機率大減,活動量下降又大吃大喝之下,不肥一圈也難。找回運動習慣,可以打破惡性循環,可從每天抽空半小時,做些讓心跳達到每分鐘130下的有氧運動開始,不但能燃燒卡路里、瘦身減重,還能提升整體健康,遠離慢性病。
-
2021-02-14 新聞.長期照護
醫師:適當重訓有助老人減緩疼痛 降低跌倒風險
老年人常有身體疼痛,一旦跌倒即便康復,往往更不願意運動。不過復健科醫師指出,適當重訓能改善下背、膝蓋、肩膀疼痛,更可降低跌倒機會;但老年人常患有慢性病,建議先詢問運動醫囑,並由專業訓練者陪伴。卓新復健科診所院長卓彥廷受訪表示,文獻統計老年人最常見身體疼痛是下背痛,其次是髖關節、肩頸和膝蓋;疼痛問題源自身體退化、不當使用,或是肌肉流失。卓彥廷指出,適當運動、重訓,能有效改善身體病痛,他在門診時常給予病患「運動處方」。他舉例,如患有膝蓋退化性關節炎的老人,透過阻力訓練提升臀部、大腿肌群力量後,也會改善疼痛。雖然如慢跑、登山等有氧運動也有益老人心肺功能,不過卓彥廷說,若沒有增加足夠肌肉支撐,反而會加速關節磨損,建議有氧運動、阻力訓練、柔軟度運動、神經肌肉控制運動及平衡運動都併行。近年因肌少症被廣泛討論,越來越多老年人願意走入健身房開始重訓。卓彥廷說,這是很好的現象,但老年人可能自身有心血管疾病、高血壓、糖尿病、關節炎,這都會導致運動限制甚至是傷害;根據美國運動醫學會(ACSM)的老年人運動處方,重訓應著重循序漸進提高強度,而非組數與次數,新手應從可負荷最大重量的40%開始。他強調,銀髮族在重訓前最好先尋求醫師醫囑,若無任何重訓經驗,建議由專業的健身教練或物理治療師循序漸進指導。內湖恆新復健科診所院長王思恒指出,人類肌肉會隨著年紀增加流失,若不運動或重訓,40歲以後開始逐漸流失,65歲後可能會面臨肌少症,甚至走路困難。他回憶,曾收治70歲的肌少症患者,無法從椅子上靠自己力量站起來,甚至坐馬桶後無法起身,由於當時沒人幫忙,病患就在馬桶上坐了一整天。此外,台灣人10大死因排名第6名為「事故傷害」,而老年人事故傷害除了車禍,跌倒也是其中一項,不少老人更視跌倒為畏途。王思恒解釋,老年人跌倒因素除了視覺、平衡感變差外,肌肉量不足也是主因;即使耳聰目明,平衡感很好,若肌力不足,仍無法將快跌倒的身體「拉回來」;老年人因為骨質疏鬆,跌倒可能導致腦出血和髖關節骨折,即便身體撐過開刀,也易因長期臥床導致壓瘡、泌尿道感染等併發症,因此死亡率較高。不過王思恒說,研究顯示運動與重訓能有效降低跌倒風險,以他曾收治患者的經驗為例,70歲的奶奶因長年有運動習慣,雖然浴室濕滑跌倒造成壓迫性骨折,但開刀術後恢復良好,沒有骨折患者的病態。王思恒比喻,即便長輩有運動習慣,但依然有可能受傷,「不可能是無敵鐵金剛」,不過遇到意外,身體恢復速度仍比沒運動的長者更快。
-
2021-02-12 失智.非藥物治療
非藥物治療/不記得家人卻不會忘記味道 用年味替失智者找回記憶
失智者也許連家人都不記得,但卻不會忘記味道。振興醫院精神醫學部銀光學苑主任袁瑋表示,氣味與記憶、情緒有許多,因此可趁農曆春節時,用年味幫助失智者找回記憶。依據國際失智症協會(ADI)2019年全球失智症報告,估計全球有超過五千萬名失智者,到2050年預計將成長至一億五千兩百萬人,每三秒就有一人罹患失智症。袁瑋表示,一些神經退化性疾病患者身上有早期嗅覺喪失的症狀,如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甚至不少在認知功能還未被注意到改變時,嗅覺功能已經變差,嗅覺變差也會影響味覺。研究也發現,輕度認知障礙和失智症患者的味覺會比較差。而嗅覺是感官刺激中唯一可以直接進入大腦管理情感與記憶的中樞,如杏仁核與海馬迴。有實驗以嗅覺訓練作為認知刺激,經過12週,患者語言流暢度與執行功能都改善了。因此透過設計的烹調食物等活動,可以幫助輕度認知障礙或失智症患者預防認知功能退化。近年國際上對預防失智、延緩退化,強調多元生活介入,其四大要素:認知訓練、控制心血管疾病、營養、有氧運動,都能整合在療癒性的烹調活動設計中。袁瑋表示,認知功能障礙不同程度的失智個案能力不同,讓老人家參與年菜的烹調活動有五個小技巧可以參考:一、安全性:環境簡單,移除尖刀、熱爐等,而且要注意個案位置與動線安全。二、參與感:有些患者雖無法完成煮餐,許多活動仍能使他們有參與感,包括挑洗菜、擺餐具、簡單備餐等。三、有彈性:複雜食譜可能很挫折,簡化食譜及有備案,當長輩感到挫折時可更換或挑其中單項完成,如削皮、攪拌、撿菜、測重量、添加材料等,這些重複性動作常讓失智長輩覺得有趣甚至療癒。四、多鼓勵:讓每個人都參與到,避免批評,多給予鼓勵,不要擔心長輩動作慢或怕他做錯而把事情都做完了,邀請他們參與,分配適當的項目會使他們很有參與感與成就感。五、勤互動:對於過去擅長煮菜的長輩,可以請教他做法,或許他做不出來,但可能久遠記憶還存在。也可以邀請長輩間的互動與對話,例如拿東西給對方、合作擺餐具、輪流攪拌等。袁偉表示,過年讓老人家下廚做自己的拿手菜,可交流記憶中的家鄉味及年節特有的菜色。烹調過程中,各式香噴噴的料理交織老人家的笑聲,過年團圓更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