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04 醫聲.醫聲要聞
搜尋
暴斃
共找到
13
筆 文章
-
-
2023-04-15 焦點.長期照護
「80歲父堅持不讓請看護」孝子扛起照顧,生日當天過勞死!該不該請看護6要點一次看懂
台灣在2025年就要邁入超高齡社會,屆時每5人中就有1人是65歲以上的老年人。這樣的現象導致有越來越多的年長者需要被照顧,「長照需求」成為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照顧者所承擔的照護壓力、醫療及生活花費,甚至壓垮不少家庭。作家黃大米分享,一名80多歲老父親生病後,堅持不讓家人請看護,要兒子自己顧;導致兒子只好白天忙工作,晚上接著照顧爸爸;長期下來,兒子積勞成疾不堪負荷,在50多歲生日當天過勞死;這案例讓黃大米更加堅定要找看護的決心。80多歲老父親「堅持不讓請看護」 孝子生日當天暴斃「對於家裡有長輩需要照顧,要不要請看護幫忙?」,作家黃大米在臉書分享,去早餐店時聽老闆娘轉述的民間傳奇:一名80多歲老父親生病後,怎樣都不讓兒子請看護,要兒子自己顧他;導致兒子白天要上班,晚上要顧爸,媳婦也跟著很累。而外嫁沒有住在一起的小姑也要哥哥不要請外籍看護,因為爸爸不要被別人照顧。對於婆家這樣的要求,媳婦不敢多說什麼,但每次來早餐店都說照顧的好累。後來,50幾歲的兒子在生日當天「過勞死」,而80幾歲的爸爸還活著。媳婦在老公過世後,把生病的公公交還給小姑照顧,怎料,小姑照顧沒多久後,當初堅持不讓他們請外勞的她,竟自打臉請外籍看護。對此,早餐店老闆娘感慨說道:「不管怎樣都要請外籍看護啦,不能聽老人家要省錢就不請,最後搞到大家都累死,這樣不是花的更多?」而黃大米也心有戚戚焉,表示聽完了早餐店老闆娘轉述的民間傳奇後,更加堅定請看護幫忙照顧的決心。延伸閱讀/照顧者資源看這邊!教你申請「到宅照顧技巧指導」及「轉介個別心理輔導、諮商服務」照顧者不能先倒下 請看護讓照顧者喘息對於這起老父親「堅持不讓請看護」的長照悲歌,引起大批網友熱烈的討論,「聽過很多的例子,照顧者比病人還早走,原因之一就是過勞死。該請看護的還是要請,這是必要的,對於照顧病人來說,起碼看護比我們專業,不是嗎?」、「照顧者不能先倒下」、「真心建議不是主要照顧者都請閉嘴,長照是一條很漫長的路」、「長久之計是找外籍看護,但要有家人在旁陪伴(監督關心)」「在鄉下就聽過老一輩說生病者沒死,顧的人先沒命!所以健康與金錢之間,得與失就看各家經濟狀況去衡量了~」、「支持請看護,也可長照中心,照顧者也需要喘息一下」、「請外勞來幫忙照顧老人家不是不孝,反而會因為有外勞的照顧,讓家人彼此有喘息放鬆的空間」、「身邊太多這種想替兒女省錢的長輩案例,長輩心態大多是疼惜兒女不要為自己多花錢,忽略兒女年齡同時進展到中年資深階段,身體狀況也不如青壯年時期。」該不該請看護6要點一次看懂照顧家中年長者不容易,請看護照顧長輩可以讓照顧者不先倒下,被照顧者也更健康。該不該請看護6要點幫你評估:1.減輕照顧者的負擔:照顧者經常需要照顧長時間,而且壓力很大,因此請看護可以幫助照顧者減輕負擔。2.提高照顧品質:請看護具有專業知識和技能,能夠提供高品質的照護,改善病人的照顧狀況。3.增加病人的安全:請看護可以協助病人完成日常生活,並確保病人的安全,減少跌倒和其他事故的風險。4.照顧時間更充足:當照顧者有看護幫忙時,他們可以花更多的時間照顧長輩,並與他們建立更好的關係。5.提高照顧者的健康:照顧者經常需要長時間的照顧,容易患上壓力和情緒問題。請看護的存在可以幫助照顧者減少壓力,並提高他們的身體和心理健康。6.增進照顧者和長輩的關係:當照顧者有看護幫忙時,他們可以更加專注於和長輩的互動和交流,增進雙方之間的感情。延伸閱讀:.「跟家人吃飯,哪怕一輩子一次也好」73歲癌末老人感謝照服員如女兒般照護.堅持留在家裡照顧,就是對她的愛嗎?母親一句話讓張曼娟恍然大悟.照顧失智父母,「3個法律觀念」照顧者不可不知!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2-07-26 焦點.健康知識+
夏日補水藏學問 3症狀恐是身體缺水警訊
天熱喝水有助排汗散熱,但喝什麼、怎麼喝藏學問。醫師建議,每15到20分鐘就該喝幾口水,含咖啡因、含糖飲料恐利尿應少喝,如小便顏色深、口渴或手背皮膚皺,都是缺水警訊。連日高溫,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7月1日至25日全台熱傷害就醫人次多達595人次,超越去年7月整個月的423人次。三軍總醫院中暑防治中心主任朱柏齡今天接受中央社記者電訪時表示,在炎熱的環境中,一旦人體偵測到體溫變高,腦部的下視丘便會啟動體溫調節機制,指示皮膚擴張排汗來散熱,若體內水分不足恐無汗可排,影響散熱功能。朱柏齡說,水分不足除了影響散熱,血液也會變濃稠而增加中風、心肌梗塞或腎栓塞風險;另外,皮膚擴張有賴血液的幫忙,許多年長或慢性病患者因血液循環不良,可能影響排汗功能,有大片燒傷的患者汗腺功能也較差,也會影響散熱。他表示,要是身體產熱太快,汗水來不及幫忙散熱,或是體溫過高導致下視丘失去功能,都可能讓熱傷害悄悄上身,熱傷害就如溫水煮青蛙,從起初輕微的頭暈、噁心想吐,到後來會漸漸沒食慾、心跳呼吸加快、全身無力,在不知不覺間變嚴重,最後演變成中暑、暈倒。天氣炎熱,冰涼的茶飲、咖啡及手搖飲是許多人的消暑首選,但朱柏齡提醒,含糖和咖啡因的飲料雖然含水,同時也會利尿,喝進去的水分可能大部分都從尿液中排掉,身體可能根本沒補到多少水。戶外工作者經常會喝含酒精或含大量咖啡因的飲料提神,他提醒,含有酒精的飲料除了利尿,也會影響身體散熱;提神飲料則因含有大量咖啡因,短期喝太多可能增加心律不整風險,國外就曾發生年輕人因此暴斃的事件,務必特別注意。炎炎夏日,許多民眾帶著孩子出遊踏青,也有不少政黨參選人頂著艷陽在外掃街拜票,出門在外究竟該如何適時補充水分。朱柏齡分享,千萬別等到口渴才喝水,身處戶外最好每15至20分鐘就喝200至300c.c的水,口渴代表身體早已缺水,如果發現小便顏色變黃、變深,也是重要缺水警訊。民眾也可利用「捏皮試驗」測試身體是否缺水,他表示,一般而言,如果捏起手背的皮膚,應該一放手就會彈回,但如果放開後皮膚皺縮、彈不回去,代表身體已經嚴重脫水,務必儘快補充水分。
-
2022-06-24 養生.健康瘦身
90歲阿嬤減肥成網紅,YouTube衝出百萬點擊!抓住一重點,營養師孫幫糖尿病嬤健康瘦10公斤
90歲的台東阿嬤,因為太節儉吃出一身病,時常出入醫院,一年多前答應孫子營養師Sunny的減肥計畫,成功從75公斤瘦到65公斤;在紀錄短片中,自嘲身形像大象的阿嬤,聽話配合的真誠表現,感動不少人。對於祖孫一塊拍片拼健康的動機,Sunny說:「人會老會退化,懂吃、懂保養可以強健身體機能,讓精神矍鑠,減少病痛,這對資深高年級生的晚年來說最重要。」 網路上,一支「我幫阿嬤瘦下來」的YouTube影片創造了百萬點閱,影片創作者營養師Sunny黃君聖笑說:「其實這是第二次挑戰,第一次減肥是失敗了,輸給阿嬤的悲情牌。」 Sunny的阿嬤長年住在台東,有一塊菜園自給自足,非常獨立,不依賴兒孫。8、90歲的年紀,胃口還是很好,尤其愛包肉粽,一天可以吃3、4顆,因為節儉惜食,什麼都吃,臭酸也吃,拿東西給她吃也從不嫌不好吃,吃完還會跟你說:「謝謝喔」。 身高150公分的阿嬤,最胖曾胖到80公斤,有三高糖尿病、中風3次,北上就醫時就住在女兒「安媽」家裡。近年,孫子Sunny考上營養師執照,提議幫阿嬤減肥,阿嬤的反應是:「不可能啦!不可能會瘦啦!」她搞不懂,瘦下來怎麼會和健康有關?委曲地說:「別人肥沒代誌,我哪會按呢?」 聽信偏方血糖飆,乖孫出手幫減重 前年,阿嬤因為血糖過高,腳傷無法癒合,來台北就醫。Sunny趁阿嬤住在家中的3個禮拜,控制三餐份量,才減了4公斤,就被阿嬤溜了。「阿嬤看傷口好像復原了,一直吵要回台東,這裡沒有田地可以種,看她好像很可憐、很無聊的樣子,我只能順從。」 老人家的保養觀念是鄉土驚悚劇,回去後聽信偏方在傷口塗麻油,塗到蜂窩性組織炎,又沒定期吃血糖藥,一年後再送來台北,血糖值已飆到300,一度狀況危急,讓女兒安媽失眠,「那時覺得上帝要召回時不久矣。」 幸好14天後阿嬤平安出院,Sunny和安媽下定決心,「不能讓她就這樣回去,一定要幫她減重,不然又要住院了。」在半推半就下,被病體折磨到不成人形的阿嬤,總算答應配合。 熟齡減重就要「慢」,變瘦也改變心態 「理論上,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控制好熱量就會變瘦。阿嬤有糖尿病,減重要循序漸進,並監控血糖變化。」Sunny坦言,老人家年紀太大,一開始並沒把握會成功,但減重2、3個月後,醫囑血糖穩定、不用再打胰島素,後來還不用吃血糖藥,給了全家很大信心。 「減重是跑馬拉松,不是短距離衝刺,重點是長期維持。」Sunny強調,熟齡減肥要慢,要犒賞自己,因此設定每周日讓阿嬤放假,去吃火鍋、韓氏料理等她想吃的美食。 減重前,腳小小、肚子超大,自嘲像大象的阿嬤,瘦下來後讓親友驚訝讚美:「變了一個人!」 「阿嬤的改變豈止外表,還有心態。不願意接受新事物是老化的最大特徵,阿嬤變得精神好、更開朗。」像是試戴曾經反抗的助聽器,和媽媽去訂做塑身衣,「一次還訂兩件!」Sunny說。 祖孫三代當YouTuber,阿嬤出道成網紅 在安媽、Sunny安排下,祖孫三代一塊教營養當YouTuber,阿嬤的開場白是:「我是阿環小姐,又來上班了!」Sunny解釋,阿嬤年輕時開雜貨店,「阿環小姐」是客人對她的䁥稱。 雖然阿嬤知道有很多人看影片,但對「網紅」沒概念。對阿環小姐來說,拍片比較像是上班,做一件有意義的任務,才願意留在台北。 安媽透露,Sunny是阿嬤的開心果,「他拿東西給阿嬤吃時,一句歌仔戲『請了~』逗得阿嬤笑呵呵,他個性溫柔從不大小聲,反而是我當女兒的有時會大聲說話,難怪阿嬤現在說要跟他一輩子。」 「拼健康」的阿嬤如今是許多人的模範,也是Sunny的驕傲,「我常聽很多人說,我年紀大、代謝不好無法減重,我都會告訴他們,我阿嬤90歲都可以減肥成功,你還年輕,不要太快放棄。」 ●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曾忙到要包紙尿褲上班、看到2同事暴斃立刻決定離職!意外躲過股災後,她決心過沒鬥志的生活… .一場沒有哭聲,只有爭吵聲的喪禮...4個兒子都啃老!壓垮親情的最後一根稻草:分家產.年紀愈大後才發現:過去曾奮不顧身投入、在乎、重視,一廂情願付出,終將失衡,不會有好結果
-
2022-06-2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長新冠「腦霧」瞬間斷片,她開車開到失憶!營養師推薦這些飲食改善「類失智」
新冠疫情仍處高原期,隨著確診人數暴增,越來越多人出現失眠、疲倦、心悸、腦霧等「長新冠」症狀。日前有網友分享自己染疫康復後仍留下「腦霧」後遺症,開車回家路上突然忘了自己在哪?對周遭環境完全陌生,形容就像失智的感覺,直呼:「腦霧真的很可怕!」 這位女網友在臉書社團發文表示,她在5月初確診、17日出關,想不到相隔近4週仍有後遺症。日前她開車回家,在平日走慣的路線上卻瞬間「忘記自己在哪裡,周遭環境完全陌生!」 她放慢速度尋找路牌,看到路牌時整個人又突然恢復正常,彷彿上演「電視演的失智感覺」,而且聽到身邊蠻多人染疫後都有這種後遺症。 不少網友也回應有類似症狀,有人「北車走了4次還在原點繞,反應慢半拍不敢開高速公路」;有人則是打開電腦要處理文件,卻在電腦開機後「看著電腦螢幕發呆很久,想不起來要幹嘛」,只好再關機。 運動、飲食、睡眠3方面改善長新冠 據研究指出,確診者即使康復後,仍有逾7成5的人會出現「長新冠」症狀,包括疲倦、腦霧、口味或嗅覺改變、失眠、心悸、胸痛、頭暈和睡眠等生活困難,要改善可以從飲食、運動、睡眠等方面進行調整。 一般來說,染疫後咳嗽、呼吸喘等症狀可能會維持數週,醫界多建議痊癒後至少經過7天無症狀的觀察期,再進行運動會較安全。可從每次2~3分鐘的輕運動開始,1天進行數次,再慢慢恢復強度,建議每周運動5次、每次30分鐘的有氧運動,不只能改善心肺功能,長期對各種健康問題都有幫助。 充足睡眠、避免壓力,能協助大腦與身體恢復機能,每天飲水2000cc也有助於清除體內毒素,但最好避免飲酒和抽菸。飲食方面則可採取「地中海飲食」,像是橄欖油、水果和蔬菜、堅果和豆類以及全穀類等。 衛福部南投醫院營養師黃淑敏指出,大腦的能量來源是葡萄糖,而組織腦部、促進腦部發達所需要的是蛋白質及脂質,所以要幫助大腦神經傳遞物質能夠順利,可食用富含維生素B群及DHA、EPA、大豆與堅果的食物。 如穀類、豆類、蛋、瘦肉、蜂蜜等食物的B群含量高,綠色蔬菜與堅果類含量也不少,可保持多樣化攝取的習慣,讓營養更均衡。●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曾忙到要包紙尿褲上班、看到2同事暴斃立刻決定離職!意外躲過股災後,她決心過沒鬥志的生活… .一場沒有哭聲,只有爭吵聲的喪禮...4個兒子都啃老!壓垮親情的最後一根稻草:分家產.年紀愈大後才發現:過去曾奮不顧身投入、在乎、重視,一廂情願付出,終將失衡,不會有好結果
-
2021-12-2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新莊男與妻行房突暴斃 家屬:四天前才打疫苗
新北市新莊區一名男子,這個月2日打完第二劑BNT疫苗,沒想到4天後凌晨,他與妻行房過程突然心臟停止,當場失去意識,緊急送醫急救仍宣告不治。事後檢警相驗,男子死因為心因性休克死亡,家屬雖懷疑死因疫苗有關,但因不願意解剖,大體當場發還家屬未做複驗。經查證,40歲死者陳姓男子,家住新北市新莊區某棟社區大樓。這個月6日凌晨零時許,他與妻正在行房,突然陳男呼吸急喘,隨即癱倒當場沒有生命徵象,緊急送醫急救仍宣告不治。家屬向警指稱,死者陳男有高血壓、痛風病史,但12月2日曾到醫院施打第二劑BNT疫苗,施打完期間並無不適狀況。豈料,6日凌晨就發生憾事,懷疑死者死因是與施打疫苗有關。為釐清陳男死因,檢警進行相驗,法醫研判陳男疑因高血壓疾病,導致心因性休克死亡,但家屬不認為陳男死因史與宿疾有關,懷疑陳男死因應與施打第二劑BNT疫苗有關聯,但因家屬拒絕法醫擇日解剖釐清,陳男大體發還家屬未做複驗。
-
2021-12-29 新聞.元氣新聞
2021十大動保新聞 154隻走私貓安樂死排首位
民間團體舉辦的第一屆全國動保會議將於明天舉行,動保團體「動物保護立法運動聯盟」今天公布票選2021年台灣十大動保新聞,以154隻走私貓遭安樂死新聞最為矚目、排第一位。由8個動保團體組成的動物保護立法運動聯盟今天發布新聞稿,宣布動保社團票選的「2021年台灣十大動保新聞」,包含走私貓遭安樂死、頑皮世界野生動物園宣布終止自非洲引進長頸鹿、白犀牛等野生動物等。根據票選排行,十大動保新聞第1名為今年8月中有154隻走私貓全數遭檢疫單位安樂死;第2名是頑皮世界野生動物園計畫自非洲史瓦帝尼引進18隻長頸鹿、白犀牛等,引發動團抗議,宣告作罷,第3名王光祿狩獵釋憲案,大法官裁定狩獵文化與野生動物保育,應衡平考量。第4至6名為動團控埃及聖䴉、綠鬣蜥等外來種動物的移除失序、失當,要林務局建立人道移除規範,並從源頭杜絕外來種的輸入、飼養;陽明山國家公園圍籬設置不當,未妥適照顧動物福利,致擎天崗50頭水牛接連暴斃,疑似餓死;與女友情感生變,男子開水澆淋共養貓咪「茶茶」致死。第7名、8名分別是咬死男童比特犬面臨人道處理,民眾一人一信即時救援挽回性命,屏東縣長裁定將可送養;衛福部管理健康食品,允許廠商依據動物實驗結果即可宣稱功效,與國際規範背道而馳,引發立委關切。以及第9名動團長期蒐證揭發桃園X Park水族館罔顧動物福利,抗議活動引發大眾關注動物展演對動物權益與福祉的剝削;第10名「流浪動物」應不應該餵養,引發各自支持民眾在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激烈交鋒,農委會舉辦座談,但問題未解。動法聯表示,十大動保新聞的時代意義與多元發展,在於國人對動物保護的關注,已從傳統犬貓等動物,擴大到動物的科學應用、展演利用,對於動物福利的認知,也從明顯可見的虐待、虐殺,延伸到野生動物的人道移除與經濟動物的人道圈養。動法聯指出,明天將舉辦第一屆全國動物保護會議,主旨在呼應人類、動物與環境「健康一體、福利一體」觀念與精神,認知動物保護應涵蓋動物生理、身體與心理的健康,希望凝聚共識,以利促進台灣成為友善動物的社會。
-
2021-06-14 焦點.元氣新聞
吸毒絕對沒有灰色地帶,一口都不能嘗試!識毒反毒親子一起來
吸毒對身體與大腦的傷害是一輩子的我永遠忘不了在我十幾歲的某天,我媽一進門滿臉驚慌地跟我說,村子裡某某某的兒子突然暴斃身亡。我問媽媽,不就是那個才新婚不久、每天晚上都牽著老婆在村裡散步、曬恩愛的大哥哥嗎?老媽點點頭。對這個村裡的大哥哥我頗有印象,因為小時候我就常常聽媽媽說他也不知道混到哪個幫派交了壞朋友,便開始吸起毒來,之後愈陷愈深,已到了無可自拔的地步,往往毒癮一發作,就在村裡挨家挨戶地亂敲門,到處要錢想要買毒,有時可憐兮兮苦苦哀求,有時又像兇神惡霸讓人退避三舍。老媽都說,在那個夜不閉戶、路不拾遺、敦親睦鄰的單純年代,她很怕惹麻煩,有時不小心開門撞見他,就乾脆塞錢了事,真的害怕毒癮發作的大男孩突然失控。大哥哥年少輕狂了幾年,之後去了勒戒所成功戒了毒癮,本質善良的他似乎浪子回頭了。他有了一份正當的工作,也娶了一位嬌妻,感情緊密的全村人都一致為他的改頭換面感到無比欣慰。連我這個村裡的小輩每次撞見他牽著可愛老婆的手,一臉如燦陽般的臉孔,簡直和過去判若兩人,我都忍不住從心底冒出扎扎實實的兩個字:真好!可是,怎麼幸福倏地就沒了呢?原本以為人生從此由黑白轉為彩色的大哥哥怎就突然暴斃了呢?媽媽打聽之後才知道,原來十幾歲開始大量吸毒的他,腎大有問題,健康狀況其實已被破壞,因此,即使小感冒都可能引起嚴重的併發症。大哥哥就這樣無預警的走了,村子裡每晚小倆口的幸福剪影也消逝無蹤。當時才十幾歲的我因為親眼看到這個活生生、血淋淋的案例,於是很早就警戒到吸毒的可怕,特別是了解到,吸毒的遺害是一輩子的。在「青春期的腦內風暴」一書中,腦神經專家Frances E. Jensen及Amy Ellis Nut就提出,不論在英國、加拿大、荷蘭、美國等各地所做的研究都顯示,毒品對大腦及身體的傷害與改變,即使在戒斷之後,其影響是一輩子的。爸媽請注意:毒品變身誘人零食,小學生也難以抗拒事實上,當時村子的孩子從小都玩在一塊兒,幾乎幾十戶人家就是生命共同體,別說在村裡的父母輩從來沒想過孩子會吸毒,就連我們做孩子的,都覺得吸毒這件事離我們相當遙遠。從過去我的童年到現在,父母幾乎未曾改變的一個迷思就是:沒想過自己的孩子會去吸毒!過去我的時代,爸媽頂多覺得孩子只是愛玩不讀書,現在的爸媽覺得孩子只是省話、愛滑滑手機,因此相當容易忽略孩子吸毒的可能性,尤其,如今的毒品早已不像過去,從外觀上明明白白的就告訴你:這就是毒品。孩子或許脆弱,但至少理智上還可以分辨毒品,如今的毒品早已變身,完全以可愛花俏誘人之姿,投兒少之所好:軟糖、跳跳糖、巧克力、果凍、科學麵、咖啡粉包、梅片、汽水、甚至連維他命、斯斯感冒藥都可能是毒品。人生經驗有限的孩子對於混淆視聽的山寨品牌、具超級吸引力的卡娃伊包裝、甜蜜蜜香噴噴的口感,又怎能有警覺心與抵抗力呢?今年警方在苗栗市查獲一名黃姓男子持有並販賣大量的毒品果汁包、咖啡包、液態毒品包,這名黃嫌被查獲後還標榜,新興液態毒包「方便飲用、不用沖泡即可食用」,在酒店、KTV,很容易摻入酒類或飲品中,讓人毫不設防,更可怕的是,一經飲用,便使人上癮。現在的年輕人哪個不唱唱KTV、不泡泡夜店呢?如果一堆美味誘人、看來又無害的假零食真毒品剛巧在這些場合現身,只要其中一人稍微吆喝一下,在強烈尋求同儕認同的這個年紀,誰還會有腦子提防警覺呢?太多孩子都認為泡一杯香噴噴的咖啡來喝、吃一顆軟糖,有那麼嚴重嗎?就這樣,吃了一口,就來第二口,接著一口接一口,像溫水煮青蛙慢慢就成癮了。正因為如此,如今吸毒的年齡已不再像過去我的時代,多半是進入中學之後才碰觸,從數據顯示,現在的小學生已有吸毒現象,因為毒品正以誘人之姿,投兒少所好:軟糖、巧克力、果凍、咖啡粉包等包裝,讓判斷力更低的小學生難以分辨和抗拒,爸媽絕對需要警識到「防毒、反毒」的重要。青少年的大腦特徵特別容易讓他們擁抱毒品兒童青少年是一個最容易沉癮於毒品的階段,這和他們未成熟的大腦密切相關。首先,兒少的理性大腦前額葉上還沒完全長好,因此,尚未發展出深思熟慮的洞察力,他們短視近利、無法預想後果,因此,即便不斷警告他們吸毒會產生多麼可怕的後遺症,但就如我在《家有青少年之爸媽的33個修練》裡所寫的,對青少年而言,「未來的鞭子」絕非是「眼前紅蘿蔔」的對手!再者,大腦的酬賞中心--依核,在兒少時期也比成年期更加活躍,會一直發送訊號要他們去追求刺激滿足感。因此,兒少的大腦幾乎會自動尋找高風險、高獎勵的活動,特別是只要花一點點小力氣就能獲得超大快樂的活動,以快速提高多巴胺的濃度。還有一個大腦特徵也間接導致他們特別容易擁抱毒品,如我在我的著作《家有青少年之父母生存手冊》裡曾經歸納過的腦神經發展結論:青少年的大腦常被發射強烈情緒的部分所挾持掌控,這部分就是大腦的情緒看門狗「杏仁核」,只要有威脅、壓力、受到攻擊等負面的感受出現,這個激動的看門狗就會亂吼狂吠。偏偏青少年的杏仁核特別敏感,比起人生其他階段反應更劇烈,往往一倍的壓力就會自動膨脹成數倍的力道,在升學、考試、複雜人際、身心劇烈變化的種種壓力夾殺之下,這更促使青少年樂於接受最簡單、最方便的減壓方式—吸毒,特別是不善於表達情緒、也更缺乏自覺力的男孩,在壓力大到無可宣洩時,極容易以吸毒作為紓壓逃避的手段。兒少集體吸毒,只為尋求歸屬感我記得讀小學時,我放學常經過一處小山坡,常常看到地上橫七豎八地一條又一條的強力膠條,當時我很好奇,為什麼老是有人要在這滿是綠樹、空氣清新的公園使用強力膠呢?到底做什麼用呢?稍長我才知道,強力膠是當時最廉價的毒品,原來每天深夜都有一群青少年聚集在這裡吸食強力膠,才留下那一地的狼藉。這讓我留意到,青少年吸毒的模式很多都是集體進行。青少年的依附關係已從「父母」很自然地轉移到「同儕」,因此,此時期,朋友就像是他們最大的資產,誰不想擁有最多最大的資產呢?獲得友誼、找到歸屬感,是青少年最大的動力來源。為了展現對同儕團體的效忠,創造同樣的印記、共同的經驗值,青少年才管它是好事、蠢事或是荒唐事,just do it沒在怕!所以死黨一句「吸一口不會怎樣」、「我罩你」、「不吸就不是我朋友」,就輕易破解青少年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基本判斷力與堅持力。 因此,就如同「青春期的腦內風暴」一書提及,十個上癮的人當中有九個人都說第一次吸毒是在十幾歲。而根據台灣2019年食藥署的資料顯示,我國初次接觸毒品的人口中,大約每五位就有一位是發生在19歲以前。反毒,成了校園、家庭裡刻不容緩的議題。而且最可怕的是,和成年人相比,青少年的神經元對毒品的反應特別強烈,然而,顯現在身體上的副作用卻不明顯,這更讓青少年覺得吸毒沒什麼大不了,因此就更加卸除戒備心、更易於成癮了。另外,我也曾和大學生討論過吸食大麻的問題,有大學生提出在國外有些地方吸大麻是合法的,既然如此,代表吸大麻問題不大。不過,許多毒品研究專家都有一致的結論,那就是,大麻雖非毒性極強的毒品,但其最大的危機是,大麻通常是導致一連串使用更危險非法毒品的「敲門磚」,總有一天,大麻就再以無法滿足更高濃度多巴胺的需求,於是,青少年就會從大麻、迷幻藥、安非他命…一直玩到整個身體全壞掉、腦袋ㄎㄧㄤ掉。幼稚園就植入反毒概念,一點也不嫌早美國青少年專家Josh Shipp在「解碼青春期」一書中提到,也有不少父母雖然感覺到孩子有點怪怪的,但是會被「對孩子的愛」所蒙蔽,而傾向欺騙自己:我的孩子不可能吸毒!因此不少家長在試圖介入孩子濫用藥物的問題時,都為時已晚。尤其剛開始碰毒的兒少在表面上與常人無異,難以判斷,因此錯過了介入的最好時機,而到了青春期,孩子在心理上傾向和爸媽保持距離,因此想要發覺孩子碰毒變得更為困難。因此,我認為反毒教育絕不是等到青少年在來談,在這個誘惑力無比巨大的複雜社會,販毒者只會千方百計、無所不用其極的誘惑更多兒少吸毒,因此,反毒教育愈早開始愈好。我記得我在演講時,曾經把很多變身為飲料與零食的毒品照片播放出來,居然在座有不少爸媽根本不清楚那些是毒品,可見得對目前毒品的變異與防毒方法、辨認孩子是否吸毒…這總總毒品知識,連爸媽自己都在狀況外,因此,爸媽絕對有需要跟著孩子一起建立「識毒知識」。最好就是從他們極年幼純潔時就植入「拒絕毒品」的堅強信念,知道毒品會破害健康、毀掉人生。幼稚園會不會太早?當然不會!如同從小訓練刷牙洗臉的好習慣,愈小建立愈穩固。這邊有一首國泰人壽特別製作的可愛反毒歌,小小孩可以一起唱唱跳跳,藉著琅琅上口的關鍵歌詞,從小就建立反毒信念。【國泰反毒操主題曲~反毒小英雄】對於如何拒絕好朋友的慫恿,及辨認現今五花八門的毒品,也請爸媽找機會跟孩子一起看看這則影片。【國泰人壽森林小學堂(反毒篇) 】 此外,以下影片可以讓孩子了解到吸毒的可怕後遺症,以及快速掌握拒絕八招:堅持拒絕、告知理由、友情說服、自我解嘲、反說服法、反激將法、轉移話題、遠離現場:【國泰人壽森林小學堂(拒毒篇) 】自在互動的親子關係,有歸屬感和目標感,才是遠離毒品之道當然,最重要的,是從孩子小時後就營造親子能自在互動的家庭氛圍,爸媽每天別忘花一點時間和孩子聊個小天,絕對不要小看這一點一滴的愛的存款,孩子到了青春期,會因為發展獨立自我的需求而和父母漸行漸遠,但是因為從小就已經建立好對父母的信賴與親密自在感,於是,當他們遇到問題時,第一個想要諮詢的,絕對就是親愛的爸媽。而陪伴省話又渴望隱私的青少年,雖然如我書裡所言,爸媽平常最好的方式就學著像「盆栽」一般默默地散發光和熱,但除了「不囉嗦的陪伴」,絕對不可省的,就是從旁默默且仔細的觀察、用心感受青少年的成長與變化。放手絕不等於放心,絕對不要因為覺得孩子長高長大了,就整個丟去放牛吃草,觀察每天有哪些時機、或是在哪些場合是他們願意敞開心房聊天的,就把握這些機會,請務必避開地雷話題「課業與分數」,從他們有興趣的話題切入,趁他們打開心房時,就快狠準地見縫插針,傳達反毒與防毒的重要與相關知識。此外,多半會接觸毒品的兒少都有一些共同特質,第一個就是「感到無聊」,沒有特別感興趣的事情,缺乏目的感與成就感,和同儕之間無歸屬感、感覺不到愛,因此,只要有機會接觸到毒品,他們很容易以此方式排遣無聊感和缺愛的壓力。因之,爸媽藉由日日的關愛與陪伴、營造自在親密有互動的家庭氛圍,幫助他們找到排遣無聊的興趣,感受到愛,才是最根本的解決之道。一起討論真實新聞,爸媽一起建立識毒知識只要是毒品,絕對沒有灰色地帶,那就是:一•口•都•不•能•嘗•試,再善良的孩子只要吸毒成癮,最後絕對都會性情大變、失去人性。如美國青少年專家Josh Shipp所說,孩子一旦踏上吸毒之路,只有兩個結果:不是變成騙子,就是變成小偷,絕對不再是你所熟悉的孩子。因此,只要有相關的新聞,比如吸毒過量致死的案例、膀胱纖維化而天天得穿尿布、三十歲少婦吸到看起來像六十歲老太婆的種種活生生的新聞,我都一定找機會給孩子們親眼看到、並且一起討論關於毒品的相關知識。因為他們不像我,在成長過程中,就親眼看過身邊熟悉的人因吸毒而毀了生命,所以,所有真實又可怕的新聞事件,就是給孩子最好的震撼教育!腦神經專家Frances E. Jensen及Amy Ellis Nut直截了當的說:不要以為和孩子討論毒品這件事只要說一次就可以,絕•對•不•夠!新聞事件、隔壁鄰居的故事,逮到時機,就要機會教育。更重要的是,家長自己有沒有具備足夠的「識毒知識」?您知道吸毒之後的各種生理反應嗎?•常昏睡•體重暴重或暴輕•精神恍惚•未感冒而經常流鼻水•喜怒無常•突然花費變多•房間出現燒塑膠的氣味•持有裝不明粉末或藥丸的小夾鏈袋、卡片、盤子、錫箔紙、打火機•用改裝鋁箔包、玻璃球、橡膠管製成的吸食器以上可能就是使用毒品的徵兆,請馬上連絡學校的生教組、生輔組,或是毒品危害防治中心的免費諮詢專線:0800-770-885。國泰人壽特別製作了一個增進家長識毒知識的影片,言簡意賅,直搗重點,推薦給爸媽一起進入反毒之門。【國泰人壽森林大學堂 家長反毒懶人包】關於吸毒,一直是家有三個青少年的菊仙我從未停止的擔憂,外面世界紛擾複雜,如今,孩子一個個都長大離巢,我不僅難以掌握他們的生活細節與行蹤,也曾聽聞他們遇過吸毒吸到茫的朋友,聽得我心驚膽跳,深怕他們在某個閃神的時刻、某個歡快的當下,就受到慫恿而做出愚蠢的決定。然而,因為從小我就盡可能找各種機會教育三個男孩認識各種毒品的可怕與後遺症,而且,只要有新的毒品出籠,我絕對不放過,一定翻出圖片向他們展示,我們也會親子一起討論,假設真的遇到有朋友吸毒並慫恿他們嘗試,該怎麼應對與拒絕。因此,即便孩子已經陸續來到成青春期、成年初期,我深信在他們的心中已刻印著堅強的信念:毒品遺害終身,一口都碰不得!因之,我強力呼籲爸媽絕對不要輕忽識毒、防毒、反毒教育,不論您的孩子多大,說一遍絕對不夠!要經常找機會和孩子討論如何辨識毒品、不斷強調毒品對身心的傷害,以及傳授拒毒的技巧,以免孩子稍有偏差,就踏出錯誤的第一步。我很高興國泰人壽願意投注心力關注這日趨嚴重的問題,我更邀請爸媽即刻起一定要把反毒教育當成重要的日常教育。記得點開以上提供的影片及教材,找適合您孩子年齡的影片一同觀賞。親子攜手,反毒教育go go go!本文作家介紹:彭菊仙政大新聞系畢。曾擔任記者,節目製作人、監製。家有三個男孩,致力於親職教養研究與寫作,出版《幸福教養》、《教出好男孩一點都不難》、《孩子有想法,我們就想辦法》等書。臉書頁:《彭菊仙之教養幸福又好玩》
-
2021-06-09 名人.黃軒
為什麼連續多日出現死後確診病例?重症醫解惑
死後確診的COVID-19目前台灣已有破萬人確診,累計至今已有308人因染疫死亡。其中,全台各地傳出多起染疫後家中暴斃案例,8日連環爆出5起恐怖死亡事件,包括1.最年輕的30多歲女子2.北投水流男屍3.桃園男子4.資深記者易小文5.壹電視攝影師相繼確診逝世,不僅檢警、家屬、殯葬人員暴露在高風險……很多人對死亡後才確診的COVID-19病例備感疑惑。A.死後確診的發生率這個早在去年美國紐約市就有發現,在pandemic前,一天在家死亡人數只約80人,但在pandemic下,每天在紐約市有近200人死亡、故死後確診COVID-19也增加了,因為確保搬屍人員的安全,所有猝死在家、在公司、在任何地方,都會做COVID-19「死後採檢」(Postmortem Test)。在英國也是一樣,猝死在任何地方的死亡率,在pandemic下,增加了39%-104%。英國為此做了研究,這些在家或在公司的猝死者,有「33%」是死後才確診的。這些人的平均年齡是65歲,最年輕才28歲,最老的是96歲,2/3都是男性居多。這些人死亡後,平均在死後第9天,才做鼻咽的刷檢,也有病人已經死亡後29天後的屍體,去做鼻咽的刷檢,也呈現陽性反應。因此研究人員認為,即使不明原因死亡後一個月,仍然需要做COVID-19「死後採檢」(Postmortem Test)。B.確診者的直接死因國際期刊《Nature(自然)》今年二月也分享這些COVID-19確診者死後的解剖,研究人員確定了導致這些直接死亡原因。1.COVID-19感染是最常見(38.5%)的死因。這個容易導致患者瀰漫性肺泡損傷,引起了呼吸衰竭而直接死亡。2.其次是化膿性肺炎(23.1%)。敗血性休克和多重器官衰竭,是化膿性肺部感染最常見的直接死亡原因。3.其他的直接死因,例如肺出血(7.7%)、血栓(7.7%)。C.死因與COVID-19直接相關德國研究人員發現,大多數死者的死因與 COVID-19 直接相關。絕大多數患者存在多種慢性病,例如高血壓、缺血性心臟病和肥胖症。但是,經過死後解剖發現,很多猝死不是因為死者之前健康狀態或有慢性病狀況馬上引起猝死,反而就是由COVID-19直接引起缺氧,而快速死亡的。※本文由黃軒醫師博士 Dr Hean Ooi MD MM PhD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任意轉載,原文請點此。
-
2021-01-2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防疫旅館三餐網嘆寒酸 高雄業者:天天吃便當會膩
隨著春節返國人潮增加,高雄市防疫旅館住宿率近9成,但有入住旅館的居家檢疫者於網路社群貼出餐飲照片,網友嘆「不會病死,就會先餓死」。市府觀光局允反映促業者提升質量。一名網友在網路發文陳述入境後在高雄一家飯店隔離,含三餐1天要價新台幣2200元;隔離第1天,早餐吃包子加紅茶、中餐是粥、晚餐是1碗烏龍麵。網友留言好奇是哪家飯店、恐怕住1星期就會暴斃在房間,還有留言說「監獄吃得比這些好」等,網友酸業者在發災難財等。高雄市政府觀光局表示,經洽詢,業者回應是考量居檢者天天吃便當會膩才提供麵、飯、粥做變化;允諾會持續督導防疫旅館提升餐食的質與量及強化服務品質。觀光局指出,因居檢者入住要14天且不能離開房間,可以理解居檢者期待有好的住宿環境與餐飲,將會要求業者強化餐食及多樣性選擇,也會督促業者提供溫馨服務與關懷,讓居檢者住宿舒適。觀光局統計,目前高雄市有防疫旅館63家、4205房,估計春節前防疫旅館使用率都會有9成。
-
2020-08-24 新聞.食安拉警報
館長說台灣養蝦時有用藥有根據嗎?專家教你看懂真相
幾天前網紅館長在直播宣傳進口白蝦時,幾句「台灣漁民在養殖蝦子的時候會用藥嗎」惹禍了,一時間被一些農業相關或不相關的其他KOL圍剿,韋恩既然談食農,也想出來講講:戰態度、戰愛台灣、戰口誤,你們都搞錯方向了吧!沒有人出來講證據嗎?難怪台灣的食安還這麼落後,一副民智未開的狀態。來看看其他人怎麼說館長:「台灣本地草蝦曾出過問題,養殖的時候用藥,2016年的舊新聞有說。」林佳新說:「台灣現在養殖的淡、海水蝦多數都是用混養虱目魚、烏魚為主,大家主要都是養魚順便靠蝦子來清潔池子,所以養的蝦子都很少就算有病,用藥也不一定有用,也沒有價值,所以大部分的業者都是靠養益生菌把池子養好來增加蝦子的免疫力,誰在跟你用藥養蝦子阿?」 「看清楚,二氧化硫超標、甲醛殘留等,有人養蝦子會下二氧化硫、甲醛這些防腐劑嗎?這說明這都是盤商為了增加蝦子的保存用的藥,跟漁民的養殖有什麼關係?」Lin Bay好油說:「台灣水產藥物殘留最大的問題,往往在運銷端部分不肖的盤商為了減少損耗,使用不合法藥劑延長保鮮,但這些盤商端的行為,卻要怪在漁民端,未免太不公允了。 」寶傑說:「有什麼事就開始欺負漁民,我跟你講,現在這個時刻,8點不要早!8點到田裏面你看看你受不受的了!你這樣冷氣放很爽,田裡面很辛苦的欸! 」廣告小妹說:「成龍:我外遇,但我只是犯了全天下男人都會犯的錯。館長:說我賣的蝦子用藥,台灣養蝦誰不用藥的?大家都一樣嘛。盟主下結論:女孩們請不要結婚,是男人都會外遇。千萬別吃蝦,全台灣的蝦都被下藥好可怕。」大家講了半天,有沒有人拿證據出來?沒有!就這樣各說各話,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但是農產品就這樣被黑到玩完了。歷年來太多農產品被流言玩到掛的,輕的苦個兩年還可恢復生氣,有的經歷一次事件就再也回不去了。從高麗菜農藥餵雞暴斃懷疑是農藥過量、牛奶裡有抗生素殘留、肉雞打荷爾蒙造成小女孩過度發育等等真是不勝枚舉。回到蝦子,我們不要談感覺,食安管理就是談科學!我們的政府不是塑膠,食藥署與地方各衛生單位很忙,為維護消費者食用禽畜水產品之安全衛生,食品藥物管理署(下稱食藥署)聯合各地方政府衛生局會定期針對進口商、批發市場、盤商、傳統市場、特產餐廳及各大賣場與超市販售之禽畜水產品進行抽驗,檢測動物用藥是否符合殘留標準。然後每季會公布一次,韋恩努力調結果出來給大家一起看:1.從去年7月一直到今年6月的結果,每季抽驗一千件以上,全部 禽畜水產品進動物用藥 合格率都在99%以上。2.從去年7月一直到今年6月的結果, 總共只有7件水產品不合格。這些不合格水產品只有午仔魚、淡水鱸魚、黃魚、甲魚。沒有蝦子、 沒有蝦子、沒有蝦子。韋恩之前就談過恐懼行銷的套路「烏賊、猴子、恐龍」,恐懼看起來是個好生意,而標準恐懼行銷的套路就是:1.烏賊:先噴墨汁先贏,不斷重複一種不明的指控,所謂:雞精用的雞飼料是否含有荷爾蒙或打荷爾蒙針,就是提出一種莫名的質疑!2.猴子:如果問你證據在哪?這時候對方就無言了。確保不拿證據,只打迷糊仗,不斷用疑似、疑慮這種手法來含沙射影,這則報導完全沒科學數據,其證據力恐怕比數字週刊的狗仔還薄弱。3.恐龍:恐這個恐那個,講到什麼都是恐恐恐,讓台灣民眾生活在無盡恐懼裡。報導後段就是典型販賣恐懼的手法,「恐」造成性早熟、長不高。有具體事例嗎?根本拿不出來。韋恩認為,做人基本就是一分證據說一分話,尤其是有話語權、影響力的人,對說話更要謹慎,不要道聽塗說。而且更不要以偏概全,就算有一兩個害群之馬,也不可以一竿子打翻一船人。 不談證據,只靠印象、感覺,永遠是泥巴戰,根本是民智未開的狀態。恐懼行銷損人利己,但是對台灣是一種傷害,台灣民眾永遠生活在對農業與食物安全無盡的猜疑與恐慌裡。也只有希望大家自己有能力判斷了。延伸閱讀:台灣的那些 「人體農藥檢測器」Seafood們 一份報導說小S的小姑開茶行,號稱「認真品嚐大禹嶺(茶葉)的味道,發現有股味道卡在喉嚨,於是她說:這茶應該有放農藥跟化肥。」同時表示「好茶就是沒有農藥的茶」。其實不只茶葉,整個農業界這種怪像也很多,還有教授說有農藥的蔬菜吃一口就知道,聞起來有刺鼻味等等,各種招式也很多。怪不得有網友討論,有農藥的菜是一種甘草味(不要輕信啊)。資訊紊亂,對渾水摸魚者有利,對產業的健康與消費者卻是不利的。原文出處:韋恩的食農生活
-
2020-08-18 新聞.健康知識+
誤食砒霜會七孔流血、銀針試菜變黑是有毒?宮廷劇中的情節可信嗎
台灣事實查核中心的記者劉小姐在2020-7-10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寄來一個電郵,問我是否願意接受採訪,協助闢謠。我已經在7-12接受採訪,然後在隔天發表蝦子+維他命C=砒霜,源自1985年芝加哥論壇報。由於這篇文章的目的是要闢謠,所以我就沒有談論一些有趣的關於砒霜的科學資訊和故事。劉小姐寄來給我的謠言一開頭是:「台灣一女孩突然暴斃,驗屍結果居然是。。。!一定要看!近日,在台灣,一名女孩突然無緣無故的七孔流血暴斃,一夜之間,就奔赴黃泉, 經過初步驗屍. 斷定為因砒霜中毒而死亡」。砒霜!七孔流血!是不是很熟悉?沒錯,水滸傳,潘金蓮,武俠小說,古裝劇,宮廷劇不都有這樣的情節嗎?但是,很抱歉,這全是編出來的。砒霜急性中毒的症狀主要是胃腸方面的,例如嘔吐,腹痛,及腹瀉,而死亡是因為心衰竭。醫學文獻裡甚至連一孔流血都沒有。如果硬要說有一孔,那也是兩股間的那一孔(拉肚子可能會帶血),而不是眼耳口鼻中的一孔。由此可見,傳說與事實之間,真有天壤之別。砒霜是一種無機砷,化學式是As2O3(三氧化二砷),對人的致死劑量大約是100毫克左右。可是,有一位27歲女性在吃了9000毫克之後,竟完好無缺地存活了下來。她有出現嘔吐,腹痛,及腹瀉等典型症狀,但被緊急用碳酸氫鈉灌洗胃腸後,存活了下來。請看2004年發表的案例報告Survival after a lethal dose of arsenic trioxide(在致死劑量的三氧化二砷後的存活)。大家大概也在小說和戲劇裡看過《鶴頂紅》,但它其實也不過就是砒霜美艷的別稱。需要注意的是,《鶴頂紅》和《丹頂鶴》除了名字相似之外,是沒有任何關聯。可不要冤枉那美麗的祥瑞之鳥。更需要注意的是,純的砒霜是白色,而不是紅色。如果是紅色,那就是不純的砒霜(天然狀態,有雜質),或根本就不是砒霜。大家應該也在小說和戲劇裡看過《銀針試毒》,但這招雖然對鶴頂紅可能有用,對純砒霜卻是完全沒用。銀針之所以會變黑,是因為跟硫起反應。鶴頂紅可能含有硫,所以可能會使銀針變黑,但純砒霜不含硫,所以不可能會使銀針變黑。雖然砒霜是讓人聞之色變,但其實不論是在中醫或西醫,它都有悠久的藥用歷史,而近年來它更是成為治療白血病(血癌)的良藥。請看:1997年:Delicious Poison: Arsenic Trioxide for the Treatment of Leukemia(美味的毒物:三氧化二砷治療白血病)2010年:Arsenic Trioxide – An Old Drug Rediscovered(三氧化二砷–老藥新用)2014年:A Review of Arsenic Trioxide and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三氧化二砷與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綜述)2017年:On arsenic trioxide in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三氧化二砷在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臨床治療中的應用)不管是毒藥,還是良藥,砒霜總就是藥,所以一定是萬不得已才會被拿來用。但是,你能想像有人卻把它當成保健品嗎?Graz是奧地利的第二大城(僅次於國家首都維也納),也是Styria省的首都。當地有些家族從12世紀開啟了吃砒霜的習俗,一直延續至今,所以他們被稱呼為The arsenic eaters of Styria(施蒂利亞的食砷人)。請看1860年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的綜述論文The Arsenic Eaters of Styria(施蒂利亞的食砷人),以及2001年發表的綜述論文The arsenic eaters of Styria: a different picture of people who were chronically exposed to arsenic(施蒂利亞食砷人:與長期暴露於砷的人不同的圖片)。食砷人每兩三天就吃一次,每次吃300 到400毫克,而這個劑量是已知致死劑量的3到4倍。至於為什麼要吃砒霜,他們的回答大致上是(1)可以美化女性的皮膚,尤其是使雙頰紅潤,(2)可以增強呼吸能力,尤其是在山上行走艱苦時,(3)可以提神和增進體力,(4)可以幫助消化,(5)可以預防傳染病,(6)可以增加勇氣,(7)可以增進性能力。那篇2001年發表的論文主要是在探討一個問題,那就是,長期曝露於砷的人應該是會出現慢性砷中毒的症狀,可是為什麼施蒂利亞食砷人卻都沒出現這些症狀呢?這篇論文還特別提到台灣,因為在1950年代末期台灣西南沿海地區出現所謂的《烏腳病》,而根據當時一個台大團隊(葉曙、陳拱北、吳新英、曾文賓等教授)的調查,發現是由於當地人飲用含有高量砷的井水,使得患者的末梢血管發生阻塞,從而導致足部壞死發黑。可是,如果砷會引發《烏腳病》,那為什麼施蒂利亞食砷人卻沒有這個問題呢?所以這也就是為什麼這篇論文的標題會用A different picture(一個不同的圖片)來質疑目前醫學界對於慢性砷中毒的理解。事實上,除了烏腳病之外,有關慢性砷中毒的諸多疑點還包括了男性性功能方面的。如上所述,施蒂利亞食砷人認為吃砒霜可以增進性能力,可是出自台灣的研究卻發現,台灣人可能因長期喝含砷的井水而導致勃起功能障礙。請看台北醫學大學邱弘毅教授的團隊發表的研究論文Risk of Erectile Dysfunction Induced by Arsenic Exposure through Well Water Consumption in Taiwan(在台灣通過飲用井水的砷暴露而引發的勃起功能障礙風險)。總之,儘管人們一聽到砒霜就會聯想到七孔流血中毒身亡,但事實並非如此。還有,儘管醫學界普遍認為慢性砷中毒會引發多種疾病,但施蒂利亞食砷人的養生保健,又要怎麼解釋呢?原文:砒霜,七孔流血?增進性能力?
-
2020-07-16 性愛.性福教戰
「馬上風」其實沒那麼容易 研究:這2件事才是高風險
【出處:2008-05-19/聯合報/B22版/元氣周報西斯SEX】(編註:文中受訪者職稱或有變更,敬請包涵)心臟High到掛 沒那麼容易啦雖說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風流,但應該沒有人想當風流鬼。而且性愛中發生中風或心肌梗塞而暴斃,俗稱「馬上風」,聽起來也實在不怎麼風光。不過,愈來愈多研究證實,馬上風並沒有想像中容易發生,尤其是性愛中的心肌梗塞。致死案例 85%是男性有關馬上風,法醫鼻祖宋慈在1247年發表「洗冤錄」中就有提到,他用的詞是「做過死」:凡男子做過太多精氣耗盡脫死於人身上者,真偽不可不察,真則陽不衰,偽者則痿。日本醫師上野正彥在所著的「男與女的悲傷屍體」中,紀錄他至少接觸170個馬上風致死案例,85%是男性,大部分死於心肌梗塞,女性則大多死於腦溢血。上野分析,馬上風的出事地點,以家裡和賓館居多,但也有不少案例發生在妓院、辦公室、公園、車子或大樓樓頂。上野說:「可能是他們怕被人看到,所以加緊辦事所致。」很多人以為馬上風年齡層偏高,但真正的危險群是30到40歲的中年人,上野說:「他們忘了自己早已力不從心。」生氣、做粗工 才是高危險不過,如果就整體數據來看,馬上風並不常見。性行為雖然有風險,但沒有想像中的高,根據美國內科醫學雜誌發表「性行為促發急性心肌梗塞」研究,以一千多名患者為對象,調查未致命心肌梗塞的發作時機,發現性行為確實會促發心肌梗塞,在所有原因中占0.9%。研究顯示,一位沒有心臟病的健康男士,一年內發生心肌梗塞的機率是1%,若每周都行房,風險將升高至1.01%。另一項針對1千多名心肌梗塞患者所做的研究顯示,僅1.5%在心肌梗塞前2小時曾有過性行為,而粗重工作(4.9%)及生氣(2.4%)都比性愛更容易引起急性心肌梗塞。你能做嗎? 爬樓梯評估不過,國內大部分的病患心臟病發作後,不敢行房,甚至擔心行房引發下一次心臟病發作。林口長庚泌尿科主醫師黃世聰說,不只病患擔心,有時連配偶也不贊成,畢竟做愛再美好,還是性命比較重要。但黃世聰說明,心臟病程度可以從輕微至嚴重,只要體力可以負荷、用藥又不衝突,性愛對心臟病患不是絕對禁忌。黃世聰說,很多人以為性行為是「劇烈運動」,其實,一般性行為的體力消耗大約是爬二到三層樓梯,若再激烈一些,可能就像打網球。所以,爬樓梯或許是個不錯的測試方法,如果一口氣可以爬完三至四樓,不需要視性愛為禁忌,但若連走路或上下樓梯都會喘,就更別說是性行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