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06 ESG.健康與ESG
搜尋
暖化
共找到
57
筆 文章
-
-
2024-08-04 養生.聰明飲食
噁心、嘔吐、腹瀉……食物中毒最大宗是它!詳解5大常見病菌
高溫的夏季,食物腐敗速度特別快,沒有低溫保存的涼麵、沙拉、放隔餐才吃的便當;還有些人習慣一次煮一大鍋飯,放在冷藏一吃好幾天。「寶林茶室案」提醒我們,傳統以為安全的食物其實不安全。食物中毒可大可小,輕者嘔吐拉肚子,重者丟了小命,從外食、採買到料理食物,有哪些是可以預防的環節?今年3月下旬,台灣爆發罕見的集體食物中毒事件「寶林茶室案」,致命毒素「邦克列酸」(原譯:米酵菌酸),造成35人身體不適,其中6人死亡。據調查,國人外食比率達七成,避免食物中毒,食藥署籲購買外食應立即食用,且食用前須做好手部及餐具清潔,也建議買商譽佳的店家食物。食藥署副署長林金富表示,台灣地處亞熱帶地區,近年受到暖化的影響,四季氣候更加溫暖潮濕,更適合各種微生物繁殖及增生。食藥署公布食品中毒統計資料,108年到111年導致食物中毒的前五大病菌,以諾羅病毒為最大宗,其次依序為「細菌」金黃色葡萄球菌、仙人掌桿菌、沙門氏桿菌及腸炎弧菌。如果以月份分析,最容易導致食物中毒的月份,為每年的2月,皆以諾羅病毒為主。1.諾羅病毒食物中毒最大宗,極少量就能傳播。林金富表示,諾羅病毒是一種最常引起腸胃道發炎的病毒,患者通常是生食海鮮,或是吃到受到諾羅病毒汙染的食物而感染。諾羅病毒的特性是只要「極少」的量就足以傳播,有些患者僅是接觸到受汙染的食物或物體表面,再碰觸到自己的嘴巴、鼻子或眼睛粘膜等就被感染。遭到感染的患者,如果後續接觸到的物品或食品沒有徹底消毒,也會讓諾羅病毒繼續傳播。加上發病潛伏期長達24到48小時,如果是餐飲服務業者中,有人感染諾羅病毒,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大規模感染。林金富表示,每年2月正值農曆春節前後,國人聚餐機會增加,餐廳業者需要準備大量餐食,如果準備過程保存不當,生熟食交叉汙染、器具未徹底消毒,或是使用到受諾羅病毒汙染的水源,都會增加諾羅病毒食物中毒的機率,這也是2月食物中毒人數最多的原因。2.金黃色葡萄球菌保存溫度不足易滋生,煮沸2小時才能殺死。金黃色葡萄球菌常發生在受汙染的肉品、乳製品、蛋製品、魚貝類、乳製品、盒餐、生菜沙拉及麵包店產品,只要保存溫度不足,就可能讓金黃色葡萄球菌滋生,須持續煮沸2小時才能破壞細菌,且金黃色葡萄球菌對腸道內酵素也具抵抗力。感染者潛伏期短,平均2到4小時會出現噁心嘔吐、腹瀉等食物中毒症狀,通常輕症患者都能靠休息而自癒。3.仙人掌桿菌分嘔吐型、腹瀉型,室溫下貯存過久易滋生。仙人掌桿菌普遍存在環境中,且易透過灰塵或病媒汙染食品,菌體不耐熱,但可能形成耐熱性芽胞,因此餐點若在製備後又在室溫下貯存過久,就有可能使該菌的芽孢萌芽增生,並產生毒素,造成食品中毒。仙人掌桿菌中毒者可分為嘔吐型、腹瀉型,嘔吐型大多是吃到擺放在室溫太久的米飯或是澱粉製品引起,感染者約半小時左右就會開始嘔吐;腹瀉型的患者,多是吃到香腸、肉汁等肉類產品,其餘像是濃湯、醬汁、果醬、沙拉、布丁甜點及乳製品也常被汙染,這類患者潛伏期比嘔吐型長,感染後約6到15小時才會發病。4.沙門氏菌常見於動物性食品、蛋白質高的植物性食品。沙門氏菌廣泛存在於動物身上,通常可經由人、貓、狗、蟑螂、老鼠等途徑汙染食品。林金富表示,因沙門氏菌引起的食品中毒事件,世界各地常居首位或第二位,在台灣排名第四。主要導致中毒的食物,如畜肉、禽肉、鮮蛋、乳品、魚肉煉製品等動物性食品,或是豆餡、豆製品等蛋白質含量較高的植物性食品。感染者潛伏期約在4到48小時,平均約24小時內就會發病,發病時間愈短,症狀愈嚴重。5.腸炎弧菌存在溫暖沿海,常見於生鮮海產,或透過器物傳染。腸炎弧菌存在於溫暖的沿海地區,在攝氏30度到37度間繁殖速度快,可在12到18分鐘內繁殖一倍。主要引起中毒的食品為生鮮海產、魚貝類,或受其汙染的其他食品。也可透過菜刀、砧板、抹布、器具、容器及手等媒介物間接汙染食物而引起中毒。患者通常會在17小時內發病,其症狀為噁心、嘔吐、腹痛、腹瀉、頭痛、發燒、發冷為主。預防食物中毒5要1.要洗手調理食品前後徹底洗淨雙手,有傷口要包紮。2.要新鮮食材要新鮮,用水要衛生。3. 要生熟食分開處理生熟食需使用不同器具,避免交叉汙染。4.要徹底加熱食品中心溫度必需超過70℃,細菌才容易被消滅。5. 要注意保存溫度保存低於7℃,室溫不宜放置過久。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8-02 ESG.健康與ESG
林名男談氣候變遷與健康:面對3直接與3間接健康威脅,應落實「這概念」來持續關注
氣候變遷趨勢與對世界影響●全球暖化趨勢:根據美國國家海洋與大氣管理局數據,2020年8月是北半球有紀錄以來最熱的8月。日本在2021年8月中公佈,因中暑而死亡的人數達79人。近年來全球頻發極端天氣事件,如美國加州的野火和澳洲新南威爾斯的野火,造成嚴重的生命和財產損失。這些事件強調了氣候變遷的真實性和緊迫性,對全球各地的影響無處不在。極端氣候事件不僅對當地社區構成威脅,也對全球經濟和供應鏈造成連鎖反應。例如,澳洲的野火不僅摧毀了大量的森林資源,也對當地農業和旅遊業造成嚴重打擊,進一步引發了社會和經濟問題。●聯合國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自1988年成立以來,定期發布評估報告,提出減少碳排放的策略,包括可再生能源、二氧化碳捕捉和儲存等。然而,全球碳排放總量仍在增加。各國政府需要在政策執行上更加積極和嚴格,以應對日益嚴峻的氣候危機。儘管有這些措施和政策的出台,但落實和執行仍面臨許多挑戰,特別是在發展中國家,缺乏資金和技術支持成為主要障礙。2019年,世界科學家聯盟發佈氣候緊急狀態警告,建議各國在能源消耗、污染、自然環境、飲食、經濟和人口等層面採取行動。這強調了科學界對氣候變遷的高度關注,並呼籲全球共同應對這一挑戰。超過13,000名科學家共同簽署了這份警告,顯示出全球科學社群對氣候變遷問題的共識和緊迫感。影響氣候變遷之相關因素長期與短期因素:包括地球軌道變化、大陸板塊漂移、火山活動、海洋洋流和太陽活動變化等。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活動導致溫室氣體濃度增加,引發地球暖化。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氣候變遷的影響更加複雜和難以預測。長期因素如地球軌道變化和大陸板塊漂移的影響是緩慢而持續的,而短期因素如火山活動和海洋洋流變化則可能導致突然和劇烈的氣候變化。溫室氣體效應:主要溫室氣體有水蒸氣、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氟氯碳化物及臭氧。二氧化碳是最主要的溫室氣體,其全球暖化潛力(GWP)影響深遠。控制和減少這些氣體的排放,是應對氣候變遷的重要措施。溫室氣體對地球的保溫作用是自然的作用,但人類活動大大增加了這些氣體的濃度,從而加劇了地球暖化的速度。特別是二氧化碳和甲烷,前者主要來自於化石燃料的燃燒,後者則主要來自於農業活動和化石燃料的開採,這些活動的增加使得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達到前所未有的高水平。氣候變遷對人體健康的影響直接健康威脅:●高溫與熱浪:高溫會導致中暑、熱衰竭等問題。台灣和其他地區因熱浪而就醫人數逐年增加。尤其是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面對高溫的風險更高,更需要特別關注和保護。高溫不僅會直接導致熱相關疾病,也會加劇已有疾病的症狀,如心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統疾病。此外,高溫還會影響勞動生產率,導致經濟損失。●洪水:頻繁的洪水會帶來重大經濟損失,亞洲地區尤為嚴重。洪水不僅破壞基礎設施,還可能導致水質污染和傳染病的擴散。洪水後的清理和恢復工作費時費力,往往需要大量資源,並且會對當地社區造成長期影響,包括心理壓力和社會動盪。●野火:乾旱在世界各地造成多起嚴重的森林野火,而影響到呼吸道疾病的增加和其他健康問題。野火產生的煙霧對空氣質量的影響廣泛,對於健康較為脆弱的人群如兒童和老人,特別危險。野火的煙霧中含有多種有害物質,包括細懸浮微粒(PM2.5)和有毒氣體,這些物質會對呼吸系統造成嚴重損害,並且可能引發長期健康問題,如慢性呼吸道疾病和心血管疾病。間接健康威脅:●病媒蚊傳染病:氣候變遷擴大病媒蚊分布區域,增加登革熱、瘧疾等疾病的傳播風險。隨著溫度升高和降雨模式改變,這些病媒蚊傳播的疾病可能會在更廣泛的地區出現。病媒蚊的增多也會導致新的傳染病出現,增加公共健康系統的負擔。研究表明,氣候變遷已經改變了病媒蚊的繁殖季節和地理分布,更使得某些地區面臨這些從未在該地區發生的傳染病的威脅。●水質安全:洪水會導致污染物擴散,增加消化道疾病風險。確保飲水安全和完善的下水道系統,是減少這些風險的關鍵。特別是在發展中國家,飲水和衛生設施的缺乏使得洪水後傳染病暴發的風險更高。這些疾病不僅會導致急性健康問題,也會對長期健康和發展造成負面影響。●空氣污染:溫度上升會增加空氣中有害物質濃度,影響呼吸系統和心血管健康。空氣污染已成為全球範圍內的重要健康威脅,需要採取緊急措施加以控制。高溫會加劇空氣污染的情況,特別是在城市地區,工業排放和交通工具產生的廢氣會在高溫下更加活躍,導致臭氧和PM2.5濃度升高,而對公眾健康構成嚴重威脅。社會經濟影響:●糧食安全:極端氣候事件影響農作物產量,導致糧食短缺。糧食供應的不穩定將進一步加劇全球的饑餓和營養不良問題。氣候變遷還會影響農業生產的質量和效率,增加農業生產成本。這對於依賴農業為主要收入來源的地區來說,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影響尤為嚴重。氣候變遷還會影響漁業資源,導致漁獲量減少,進一步威脅全球糧食安全。●經濟政治不穩定:氣候變遷引發的自然災害會導致經濟衰退和社會動盪。例如,敘利亞內戰的根源之一就是氣候變遷引發的乾旱。這是氣候變遷對全球穩定的潛在威脅。社會不穩定和經濟衰退會加劇貧困,導致公共健康系統壓力增大,進一步削弱應對氣候變遷的能力。氣候變遷還可能引發國際間的資源爭奪和衝突,加劇全球政治緊張局勢。健康照護部門因應氣候變遷之氣候行動國際組織行動:世界衛生組織與世界氣象組織共同發布多份報告,強調氣候變遷對健康的影響,並提出相應的行動指南。這些報告為全球的健康照護部門提供了科學依據和行動框架。國際組織的倡議和指導,對於各國政府和公共健康機構應對氣候變遷具有重要參考價值,並促進了全球健康行動的協同效應。非政府組織行動:健康無害組織(Health Care Without Harm) 和全球氣候與健康聯盟(Global Climate and Health Alliance)等等許多非政府組織,致力於倡導減少健康照護部門對環境的影響。這些組織的努力,有助於推動綠色醫療和可持續發展。非政府組織在資源分配、政策倡導和公眾教育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為全球健康和氣候行動提供了有力支持。台灣的行動:台灣加入國際健康促進醫院網絡,推動醫療機構減少對環境的衝擊,並在健康促進醫院訪查標準中加入氣候行動。台灣的經驗展示了如何通過政策和實踐,實現健康與環境的雙贏。台灣的醫療機構積極參與國際交流,分享經驗和最佳實踐,並致力於提高醫療服務的環境可持續性,這些努力在國際社會上得到了廣泛認可。結語身為醫師,應該以人為中心,關注氣候變遷對健康的影響。世界家庭醫學會和國際醫學生聯盟呼籲將氣候變遷議題納入醫學教育,提升醫療從業者的氣候行動意識,為未來的環境盡一份心力。這不僅是對患者的健康負責,也是對未來世代的承諾。醫療從業者應該成為氣候行動的領導者和倡導者,積極參與並推動相關政策和措施,減少氣候變遷對健康的負面影響,保護我們共同的地球。作者介紹:林名男大林慈濟醫院副院長台灣健康醫院學會理事長94年至大林慈濟醫院服務,除擔任家醫科主治醫師,兼任社區醫療部副主任,積極規劃社區健康營造、社區預防保健等計劃,帶動全院推動健康促進醫院的風氣,民國95至97年大林慈濟連續三年獲環保署頒發「企業環保獎」。ESG紀錄:為與國際接軌,積極爭取經費,鼓勵醫護同仁投稿WHO健康促進醫院國際年會,100年成為全國第四家榮獲「健康促進醫院典範獎」醫院。101年參加WHO健康促進醫院國際網絡聯盟主辦「健康促進醫院典範選拔活動,榮獲「全世界第一家健康促進醫院典範醫院」殊榮。108年參與世界家庭醫學會環境友善工作小組(WONCA Working Party on Environment),積極參與促進家庭醫師如何減少對環境衝擊的相關議題。111年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出版預防醫學教科書中,撰寫有關氣候變遷與健康專章。112年接受英國國家健康服務(National Health Service, NHS)醫師領導與管理永續師資小組邀請,分享如何在醫療領域減少環境衝擊的實務經驗。
-
2024-08-01 ESG.健康ESG動態
新光醫院完成碳盤查 外購電力占比逾5成將設熱電共生系統減碳
醫院碳排、用電量驚人,台灣醫療院所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佔全國總排放4.6%,高於全球平均的4.4%。新光醫院因應氣候變遷,首次依新版「ISO 14064-1:2018」標準進行溫室氣體盤查,完成2023年度溫室氣體盤查報告,並經工研院外部查證;根據該分碳排查內容,新光醫院2023年溫室氣體盤查量為1萬8595.581公噸,其中外購能源(電力)占碳排量51.79%。新光醫院院長侯勝茂指出,醫療業高耗能,淨零碳排放的改善空間大,如何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減緩全球暖化對環境造成的影響,是醫院不可逃避的責任;新光醫院是第一家與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TAISE)簽署「醫院永續發展倡議書」的醫療機構,並於2月起開設「氣候永續管理師證照培訓專班」,培訓台灣首批醫院氣候管理師已陸續投入工作。侯勝茂表示,新光醫院2至6月進行溫室氣體盤查,並於7月初完成外部查證,確認「類別1」至「類別4」碳排量,一般企業及醫院在首次進行溫室氣體盤查時,大多都會先以盤查類別1及類別2為主,但新光醫院為求數據完整,除類別1、類別2的自產、外購碳排,也揭露類別3、類別4的運輸及使用上游產品碳排,以此做為淨零排放後續方案推動之基準。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表示,外購能源(電力)是佔新光醫院碳排量51.79%,比率較高,院方正評估建置瓦斯發電機「熱電共生」系統,並導入吸收式冰水主機,建置成本為5200萬,瓦斯發電有三大優勢:第一,可做為醫院用電基本負載使用;第二,發電機產生的熱能可提供做為空調主機製冷來源;第三,吸收式冰水主機所產生的餘熱經過轉換後,可做為病房沐浴用水及鍋爐蒸氣的熱能來源。洪子仁說,在建置瓦斯發電熱電共生系統後,預估新光醫院每年可節省用電量約190萬度,電費約690萬元,與天然氣費約200萬元,並減少約6.7%碳排量,鼓勵院內同仁,節能減碳從自身做起,多搭乘大眾運輸工具、發起一日素食日等,共同為地球盡一份心力,持續朝向2050淨零永續醫院邁進。
-
2024-07-30 名人.洪惠風
洪惠風/狗屁不通,臭屁不止!當放屁發生這些狀況時就要注意健康狀態
病人在廁所裡一直沒出來,我們開始有些擔心。看護讓我們進去,門一開,就看到病人皇帝般威嚴地坐在馬桶上。他見到我們,滿臉笑容,雙手熱情地邀請賓客們進入,我才剛把頭探了進去,就聞到一股強烈的味道,立即煞車,保持距離,決定不要侵犯他的領域。1999年,我是內科加護病房主任,幫忙照顧一位假性大腸阻塞Colonic pseudo-obstruction(Ogilvie syndrome)的病人,那位病人整個腸子不動、脹了起來,好多天沒有大便,如果持續下去,一旦腸穿孔,腹膜炎,死亡率高達百分之四十。在試了許多方法都不見效後,我想到不久前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的一篇研究,便與病人的主治醫師討論,決定照那篇文章的做法,使用會刺激腸胃蠕動的新斯狄明(Neostigmine),希望用這藥讓病人不要走上腸穿孔的不歸路。初次使用,大家的心裡七上八下,既不知道效果如何,也害怕產生什麼後遺症。沒想到,一針下去,落屎與長屁齊飛,糞便共床單一色,一堆宿便跟著響屁排出,病人很快出了加護病房。過程中,只有一個小小的問題:跟著大便而出的臭氣,從加護病房頭飄到了加護病房尾,久久不散,直到交班時間,整個病房的氣味仍在;那是我這輩子聞過最高等級的臭屁,過了二十五年依然無法忘懷。正常人每天平均放屁十至十五次,排氣700 cc到1500cc,有素食者把地球暖化的部分原因歸咎於它;屁,讓人觀感不佳,人們討厭它的氣味與聲音,但腹腔開刀後,卻要等它出現才能進食;文雅的人叫它排氣,粗魯的人整天掛在嘴邊;歷史上有人用它在舞台上演出(如曾在紅磨坊演出的放屁狂人勒‧本托曼Le Petomane),也有許多人喜歡開它玩笑,醫學界也不例外。曾看過狂想醫學會(純屬虛構搞笑)的議程,討論「前世經歷引起的今生問題(真正的過去病史)」、「鬱血性病歷衰竭Congestive Chart Failure的機轉與治療」、「有錢人與名人大腸鏡的標準作業流程」,還有「開刀房的屁……老問題,新規則」。發明避雷針的美國開國元勛富蘭克林,在美國獨立戰爭期間出使法國,他在1781年寫了一篇回應布魯塞爾皇家學院徵求科學論文的酸文,用那篇叫作〈我放屁,我驕傲〉(Fart Proudly)的文章,嘲笑脫離現實的歐洲學術團體。文中說,有旁人在場時,多數人會為了禮節拚命憋屁,但他認為這種克制行為對健康不好,會造成腹脹、腹痛以及便祕等問題,建議用科學方法研究放屁,並開發藥物將屁轉成無臭,甚至最好讓屁變成如香水般迷人。在東方,屁的故事也不少,大家耳熟能詳的蘇東坡「八風吹不動,一屁打過江」,還有紀曉嵐評學生文章「放狗屁、狗放屁、放屁狗」。但,狗真的會放屁嗎?蘇格蘭的獸醫暢銷作家吉米‧哈利,在《只吠過一聲的狗》中寫了一位高貴優雅的朗尼太太,卻養了一隻「胃腸氣脹得很厲害」、魯莽外向、笨頭笨腦的拳師狗。故事中朗尼太太把這隻隨時隨地放臭屁的狗,送給了退休農場工人康芬頓,這一人一狗竟相處融洽毫無障礙,眾人百思不得其解,最後才發現康芬頓從少年起,就失去了嗅覺。我們常罵人「狗屁不通,臭屁不止」,但從醫學角度,發生這些狀況時(也就是說,當屁味跟屁量改變時),就要注意腸胃的健康狀態,請教腸胃科專家。
-
2024-07-25 焦點.食安拉警報
熱帶魚好看別亂吃!「雪卡毒素」無色無味 當心吃下肚
這兩天颱風來襲,但颱風過後持續炎熱。每年的夏天都是此生最涼爽的夏天,全球暖化,熱帶海魚天然毒素帶來的食品安全風險也增加。衛福部食藥署「藥物食品安全周報」中提醒,海洋溫度上升,有害藻類中雪卡毒素(Ciguatoxin)若經藻食性魚類食用、再被肉食性魚類攝食,人類有可能將雪卡毒素吃下肚。「藥物食品安全周報」提醒,台灣四周具有豐富的珊瑚礁藻類及魚種資源,與「雪卡毒素」中毒相關的珊瑚礁魚種,包括單斑笛鯛、雙斑笛鯛、星鱠及老虎斑等。,我國近10年來總共發生4起雪卡毒素中毒案例,分別在2013年1起、2014年2起以及2019年1起,共計13人受影響,其中3起中毒事件均與雙斑笛鯛有關。食藥署提醒,若食用魚類後,出現中毒不適等症狀,應立即就醫,以接受專業的治療與照護。「藥物食品安全周報」指出,海洋溫度上升,促使有害藻類增生,如甘比亞藻(Gambierdiscus spp.)和福氏甲藻(Fukuyoa spp.),其產生的「雪卡毒素」經藻食性魚類食用、再被肉食性魚類攝食,最終,「雪卡毒素」會藉由食物鏈再被人攝入,因而導致中毒。「雪卡毒素」最常存在於魚類內臟中,尤其是肝臟,結構穩定性高、無色無味且耐高溫,故無法藉由烹煮去除,且食用前難以察覺此無法由魚的外觀或氣味判斷是否含有毒素。「雪卡毒素」中毒潛伏期較長,12小時內可能出現如惡心、嘔吐、腹瀉、低血壓、心搏過緩、感溫異常、頭痛及頭暈等症狀,少數病患甚至會出現癲癇,該症狀可能持續數周、數月至數年。預防「雪卡毒素」中毒4大撇步:1.避免食用不明來源、不知名的魚類及水產品。2.避免食用珊瑚礁魚種的頭、魚皮、內臟和卵。3.購買魚類及水產品時應選擇信譽良好的供應商,並避免購買重量超過3公斤的大型珊瑚礁魚種。4.食用後若舌頭感覺異味或有麻痺感,即停止食用。
-
2024-07-05 養生.家庭婚姻
見媳婦和兒子「冷氣開25度+蓋厚被」 婆婆氣炸沒收遙控器:請示才可吹
近日天氣炎熱不少民眾已開始吹冷氣。一名婆婆看到媳婦和兒子睡覺時將冷氣開到25度,媳婦還冷到蓋厚被子,於是決定把遙控器收起來,每晚需要向她請示才能開冷氣2小時並設定29度。此文一出,引起不少熱烈討論。一名網友在臉書社團「毒姑九賤婆媳討論區」發文,她昨晚在查房時,一開門就看到兒子和媳婦將冷氣開到25度,兩支風扇還開到最強,媳婦甚至冷到要蓋厚被子睡覺,看到這一幕她不禁直呼,「造孽啊造孽!電費這麼貴,居然給我開到25度?還冷到要蓋被子?」、「心靜自然涼,這道理都不懂?」。婆婆決定把冷氣遙控器收起來,每晚需要向她請示才可以開2小時並設定29度,她表示,「不准媳婦和兒子睡覺鎖門,果然是正確的」,並認為這是最好的決定,還可以順便幫忙省電費,「他們一定會感謝我這個英明的婆婆」。網友紛紛表示,「舍監喔?還查房勒」、「29度…更費電」、「還要寫冷氣登記表喔」、「媳婦冷到要蓋被子睡覺?你怎麼不說是你兒子硬要開,然後老婆會冷也只能蓋著被子?」、「很快你可能就不用管控遙控器,因為他們離開就不會再回來了」、「媳婦們~多買幾支遙控器備起」、「電費給他們繳就好了!」。有網友則認為,因暖化問題天氣越來越熱,開冷氣很合理,「你知不知道…地球暖化問題?越來越熱,冷氣當然一定要開啊,難怪越來越多人婚前就要確認不要跟婆婆住,就是有你這種恐怖婆婆。亂開門?你媽有沒有教你要有禮貌」、「我認為你應該把冷氣和窗戶都拆了,吹自然風就好,以前那會有電器呀」、「29度不如不要開,現在都什麼年代了,開個冷氣還要請示勒???」。延伸閱讀:.婚姻幸福男比女易出軌!比利時兩性專家:我們對外遇誤解,遠比想像的多.《淚之女王》糖衣包裹的殘酷婚姻真相:為什麼相愛的人結婚後反而不愛了?.妻婚後默默付出,卻換來夫外遇找小三!專家點出婚姻手原因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6-24 名人.張金堅
張金堅/癌症死亡率不減 應積極面對解決
自從2023年11月30日舉行聯合氣候大會(COP28),124個國家共同簽署「氣候與健康宣言」,賴總統亦積極提出「健康台灣」願景,且在就任滿月親自宣布成立以氣候變遷、健康台灣、全民防衛為定位的三大諮詢委員會,可見氣候變遷與促進國人健康已是政府與國人必須嚴肅面對的問題。COP28宣言中,特別宣示將健康放在氣候行動的核心,大家都強調共同發展氣候韌性、強化醫療建設、建立低碳、永續、公平且能使未來世代也受益的衛生體系。我癌症死亡率 高於日、韓無獨有偶,最近衛福部發布2023年國人十大死因分析,癌症蟬聯42年為十大死因之冠,死亡人數較比2022年增加,去年共53216人死亡,每四位往生者就有一位是癌患,每九分五十三秒就有一位癌患離世,比2022年撥快14秒,我國癌症死亡率高於鄰近的韓、日兩國。雖然我們有令人驕傲與滿意的全民健保,但降低癌症死亡率已刻不容緩。賴總統是台灣第一位白袍總統,他特別重視國人健康,令人讚佩與鼓舞,他提出健康台灣的願景,特別提到癌症死亡率要在2030年減少三分之一。賴總統三支箭 達標挑戰大賴總統射出癌症三支箭,分別是「提升早期癌症篩檢」、「聚焦基因檢測及精準醫療」、「成立百億癌症新藥基金」。這三支箭確實非常重要,但要在短短六年內達標,必須面對很多挑戰與因應,有其難度,但我們仍樂觀其成。癌症的成因、致癌機轉、生物特性非常複雜,仍有很多努力空間,除了醫療相關因素力求改善,環境相關因素也不容忽視,像氣候變遷、空氣汙染物與癌症的發生與死亡亦有密切相關。加上國人的生活習慣,諸如不當飲食、體重控制不佳、缺少規律運動,也是癌症死亡人數增加及死亡率不降的原因。空氣汙染問題 應跨部協調針對空氣汙染與氣候變遷,國家更有責任面對與提出具體方案,包括環境部、衛福部、經濟部甚至其他部會都應設法整合,成立跨部會的協調單位,如何淨零碳排、降低空汙染是非常重要的策略;對個人而言,落實日常生活的防護措施以外,政府更應該扮演領頭羊的角色,嚴格把關。檢視今年四月底預告的空氣品質修正草案,應盡量依循WHO指引,PM2.5要在5μg/m3以下,加嚴升級。也要鼓勵民間企業特別碳排大戶,落實淨零減碳與環境保護,因為氣候變遷、全球暖化、溫室氣體及空氣汙染已是屬於健康危機的一環。醫院也是排碳大戶,尤其全台醫院用電量占服務業百分之十六,位居服務業第一名,更是責無旁貸。 在國家層次,應該透過跨部會協調與溝通,全面展開氣候變遷及空氣汙染的健康管理,並落實執行,才能期待癌症的活存率升高、死亡率的降低,如能達標,將是全民之福。
-
2024-06-17 焦點.健康你我他
你家的食物如何保存?/食材當令 現煮現吃
地球暖化導致氣溫急遽上升,食物保存稍有不慎便極易變質、發霉腐敗。居家保存食物最普遍的方法是使用冰箱冰存,但冰箱儲存非萬靈丹,切記維持低恆溫勿頻繁開啟,才能避免食物走味。自家保存食物的做法,是食材選擇當令新鮮、現煮現吃為原則,煮熟的蔬菜嚴禁隔夜再煮,不僅營養被破壞,更可能滋生有害物質。水果類冷藏也須盡快食用,以免發霉腐爛。一般調味料以密封罐保存,避免受潮。其他各式食物、飲料若要冰存時,需使用保鮮盒袋,依不同層次分門別類封裝保存,但仍須依冰存先後順序取用,不可相互混雜堆放,更不可經年累月不動造成變質。已烹煮過熟食冰存後,確保完全煮沸才再進食,以維持衛生安全。炎炎夏日是細菌病毒猖獗季節,食物中毒等食安問題時有所聞,為防止病從口入,損害腸胃健康,對食物的保存絕不可掉以輕心,多一份關心就多一份保障,希望每個人都能平安健康地度過夏天。
-
2024-05-23 養生.生活智慧王
新航遇「晴空亂流」釀1死!搭飛機遇到亂流怎麼辦?做好5件事保命
昨天(21日)新航一架從英國倫敦飛往新加坡的波音777-300ER班機在空中遭遇嚴重亂流,導致機上1名旅客喪生,30人受傷,班機緊急迫降泰國曼谷。搭飛機最怕就是遇到亂流,偏偏亂流又是不可測,萬一遇到了,我們可以做什麼事保命呢?最危險的「晴空亂流」難預測根據外電報導,初步資料顯示,新航客機可能是遇到最危險的「晴空亂流」。一般而言,如果是對流天氣或暴風雨,飛行員可透過天氣預報及使用氣象雷達顯示器防範。但專家指出,晴空亂流與暴風雨無關,它通常在前方天空沒有明顯警告的情況下發生,難以目測,現今科技也難以預測。並且隨著全球暖化,晴空亂流的情況會愈來愈常見。乘客能做的事根據美國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2021年的報告,大多數因亂流嚴重受傷的乘客都沒有繫安全帶,他們可能正在使用洗手間或在走道上走動,人被絆倒或拋飛,或者餐車撞到人等造成傷害。並且亂流時任何物品都可能被拋飛,包括餐具、上方行李箱掉下來的行李物件等。遇亂流時,不止乘客、所有機組人員都面臨危險,機上的所有人都應該警愓,而以下5件事是身為乘客的我們可以做的。1.全程繫好安全帶一旦發生亂流時,機艙內未繫好安全帶的乘客和沒有固定好的物體會被拋飛,這是最危險、也是導致受傷的最大風險。也因為沒有人知道飛機何時會遇到亂流或其他意外事件,所以在睡覺時最好也繫上安全帶。2.保持警惕及冷靜在飛行途中旅客應保持警惕,萬一真的遇上亂流,也要盡量保持冷靜,確保自己安全狀態,並仔細聽取飛行員和空服員的指示。3.少上廁所非必要盡量不要頻繁起來走動。水及利尿飲料也不要喝太多,以減少上廁所次數。萬一在洗手間就剛好遇上亂流,務必緊握扶手固定以免受傷。4.收好隨身物品遵守隨身攜帶物品的限制,飛行途中沒用到的物品不要亂丟在座位上,應收好放入包包,包包再放到座椅下。5.選擇座位如果畫位時你可以選座位,擁有20多年經驗的英國空服員Kris Major建議,可嘗試坐在飛機前半部附近。當飛機搖晃時,你可能在前面一點感受都沒有,但在後面的人可能會被搖晃得東倒西歪。機組人員能做的事根據abcNEWS報導,現在標準化的安全程序已經極大地幫助防止許多嚴重傷害的發生,包括查看天氣預報、使用氣象雷達顯示器等。如果是可預期的亂流,飛行員應對機艙所有人進行報告以及暫停客艙服務。1.暫停客艙服務此時任何的客艙服務都必須中止,以避免任何餐具、熱燙液體亂飛亂噴,免稅商品的手推車也應快速先固定好。2.確定廁所裡有沒有人快速引導還在廁所的乘客趕快回座繫安全帶。3.確保自身安全機組人員也必須趕快返回自己的座位,或就近坐在可用座位上繫好安全帶。事實上,現今多數的亂流並不會造成嚴重傷亡。根據長期研究亂流的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國家大氣研究中心的計畫科學家Larry Cornman指出,亂流導致輕傷甚至骨折的情況並不少見,但死亡事件非常罕見,因為現代飛機的強度大多足以應付亂流。不過仍要再次強調,旅客應保持警惕,並且非必要不要經常走動,隨時扣上安全帶以作為第一道保護。【參考資料】.《npr》How dangerous is turbulence on airplanes? Here's what you need to know .《CNN》A flight attendant’s secrets to surviving long-haul flights.《airbus》.聯合報系新聞資料
-
2024-05-11 醫療.感染科
地球升溫會改變登革熱傳播?聽聽專家解釋升溫影響與不同蚊子族群競爭情況!
地球升溫增加疫病風險並非空穴來風,國家衛生研究院調查及推估顯示,近年登革熱的兩種病媒蚊分布,有提高海拔高度的現象和向外擴散的可能,一旦氣溫持續升高,最令人擔心的埃及斑蚊恐跨越北回歸線「北漂」到台中、南投、苗栗、花蓮等縣市;專家指出,除應持續監測,要做好環境管理,不能讓埃及斑蚊有北上立足的機會。埃及斑蚊 台中、新北零星捕獲國衛院國家蚊媒傳染病防治研究中心接受環境部委託,在全台監測、記錄白線斑蚊與埃及斑蚊的分布情形。該中心技術助研究員黃旌集指出,埃及斑蚊目前以嘉義縣布袋鎮或台南市新營區為北界,始終無法跨越北回歸線,但2022年在雲林北港、新北板橋車站各捕獲一隻埃及斑蚊,去年也在嘉義縣中埔鄉與台中新烏日車站內各捕獲一隻埃及斑蚊,當時有點擔心,所幸持續監測後均未再發現。黃旌集說,這顯示埃及斑蚊可能藉由火車、高鐵等人為活動遷移,但應該還無法在這些發現點存活及繁衍。白線斑蚊 逾1500公尺抓到不過,黃旌集帶領的研究團隊每季以誘卵桶與誘殺桶進行斑蚊調查,發現過去白線斑蚊全台都有分布,且大致在海拔1500公尺以下,近兩年已有數十個捕獲點都超過1500公尺;推估埃及斑蚊可能適合在台南、高雄、屏東、台東與嘉義市存活,過去發現的海拔低於1000公尺,但依據未來升溫走勢推估,可能往北擴散。黃旌集說,團隊依照升溫不同情境推估,未來氣溫升高攝氏1.5度,埃及斑蚊最北界可能會到台中市太平區與花蓮縣瑞穗鄉;如果升溫2度,北界可能擴及台中市北屯區與花蓮縣花蓮市,可能分布區面積約占台灣總面積25.5%;升溫2.5度時,北界可能再擴及台中市潭子區與花蓮縣花蓮市,分布面積增至28.4%;萬一升溫至4.4度最極端的情況,埃及斑蚊分布北界可能會到苗栗縣竹南鎮及花蓮縣秀林鄉,分布區面積將增至43.3%。棲地移轉 埃及斑蚊叮咬更多人黃旌集表示,會特別留意埃及斑蚊的棲地移轉動向,是因牠雖與白線斑蚊都能帶有登革熱病毒,但牠的警覺性較高,通常白線斑蚊會一次吸飽血才飛走,埃及斑蚊對周遭動靜較敏感,常吸數次血才會吸飽、產卵,相較之下,埃及斑蚊會叮咬更多人,傳播疫病的機率與風險比白線斑蚊高出數倍。台大環工所兼任助理教授劉銘龍表示,這項科學性的調查及推估,有助於因應氣候變遷提高疫病風險的調適作為,目前埃及斑蚊尚無法傳宗接代、建立族群,監測應持續進行。環境部表示,因應氣候變遷的調適作為,這項監測會持續執行。專家解疑 爭輸地盤 埃及斑蚊難北擴國家衛生研究院國家蚊媒中心首席防疫顧問、長榮大學名譽教授陳錦生指出,追蹤研究顯示,過去也曾在北部發現埃及斑蚊蹤跡,但目前在中北部都無法長時間生存,更別說落地生根、繁衍出穩定族群。陳錦生表示,病媒蚊其實跟人類一樣,要有適合環境才能生存繁衍,埃及斑蚊雖出現中北部,但多年來都無法長期生存繁衍、造成疫情,推測埃及斑蚊屬於境外移入,大多從南部高雄等港區進入。雖然地球暖化、北台灣也常高溫多雨,埃及斑蚊可能可以適應,卻沒辦法成功往北擴展族群,除溫度問題,一定還有其他環境因素使然。他說,目前研究找到可能原因之一,是埃及斑蚊必須與本土白線斑蚊相互競爭,證據是兩者體內各有共生的「簇蟲」,研究發現這兩種蚊子如果同時產卵在同範圍的水中,白線斑紋共生的簇蟲會殺死埃及斑紋共生的簇蟲,間接造成埃及斑蚊沒有辦法存活,但埃及斑蚊共生簇蟲無法對抗,造成埃及斑蚊在台灣相對弱勢,但埃及斑蚊無法往北擴散,可能還有其他的原因,雖還沒有發現,因為散播能力沒有特別突出,中北部民眾毋需擔心。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3-11-13 養生.抗老養生
天氣轉涼口乾舌燥,喝了水還是口渴?中醫建議「1類水果」解燥
隨著天氣開始轉涼,空氣中的濕氣降低,人體容易因缺水而感到口乾舌燥、皮膚乾癢,這就是所謂的「秋燥」。醫師表示,皮膚乾燥的情況可以喝百合枸杞菊花茶緩解,或者攝取攝取富有膠質或膠原蛋白的食物保水;若口乾舌燥就要多喝水,或吃點微酸水果,才能減少秋燥帶來的不適感。衛福部彰化醫院中醫師張煒東說明,「乾燥傷津液,津液既耗,就會出現燥象」身體缺水乾燥的情況出現在秋天,中醫稱為「秋燥」,此時口乾舌燥、皮膚乾癢、便祕、乾咳、甚至流鼻血等情況就紛紛出現,而中醫所說的「津液」,指的是身體內的水分。 延伸閱讀: 體內「無名火」怎麼滅? 中醫教「4招」降火氣:試著泡澡搭配1飲品 皮膚乾癢飲用菊花茶 一名56歲患者為案例之一,患者表示抓傷處又癢又痛,旁人還以為被貓抓傷,其實是睡覺時自己抓傷的。該患者因為很癢,半夢半醒之間為了止癢只能拚命抓,導致身上出現傷口而就醫。 張煒東指出,這類患者好發於秋燥時節,若主要症狀表現在皮膚上,可以採用清熱潤燥的方式,百合枸杞菊花茶就可以輕微緩解;若症狀嚴重的話,建議可以攝取富有膠質或膠原蛋白的食物,例如木耳、蘆薈、雞腳、魚豬皮等,這類食物可以保水,不過每個人的身體狀況不同,最好諮詢醫師或營養師。口渴舌燥食用微酸水果 張煒東說明,若感到口乾舌燥只要喝水可以解渴者,只需要多喝些水即可;如果喝水無法改善,建議使用能增加唾液,帶點微酸性的食物水果,像是檸檬、金桔、金棗、柑橘、酸梅等微酸性的食物,但記得微酸解燥即可,千萬別吃太多。「秋燥」哪些東西要少吃?張煒東進一步指出,因為乾燥的原因,所以食物中屬性偏乾燥或會刺激的食物都要小心食用,像是餅乾、太乾的麵包、方便脆麵等這類乾燥的食物;此外油炸類、胡椒、辣椒等會加重刺激的食物也盡量別吃。 最好隨身攜帶薄外套隨著全球暖化等氣候變遷,現在氣候的變化形態比以往更加多樣。張煒東表示,「秋燥」的情況依然存在,只是秋末的白天依然炎熱,早晚的溫差更大了,若沒有小心對待,換來的可能是外感風寒的一般性感冒。 他也呼籲,一般人容易在日夜溫差大時著涼,最好隨身攜帶薄外套因應,睡眠時將冷氣定時或調高溫度,電扇則不直接朝身體吹,才不會讓身體著涼。【本文獲uho優活健康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uho.com.tw/article-62046.html】(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9-15 活動.活動最前線
聯合國減碳行動亞洲第一站在台灣 累計達500萬積分啟動淨海
由聯合國發起的個人減碳行動「ACT NOW即刻行動」號召地球公民一起為地球降溫,透過官方平台 AWORLD 在世界各國與企業及組織合作,以「玩遊戲」方式紀錄每日碳足跡累計環保積分,增加所有參與者環保知識的同時,也能開始減少碳排放,延緩地球暖化。AWORLD在世界各國進行的累積環保積分活動,亞洲減碳行動第一站在台灣,透過與全聯、大潤發合作邀請大家在PX Pay上記錄環保日誌、閱讀環保小百科後就可累計一分,每位參加者有機會抽中電動腳踏車,11月24日前全台累積500萬積分就會啟動北海岸淨海活動。目前三個月內共累積400萬積分,累積速度之快是全球第一。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調查指出,未來30年內的全球暖化溫度必需控制在1.5°C內才能減緩地球暖化,AWORLD執行長Marco表示:「世界上有77%的民眾已經準備好學習及做環保,但不知道從何做起。」由於全球約3分之二的溫室氣體排放汙染都與個人家戶活動有關,從電力、飲食到旅遊方式等都是減碳的方向。AWORLD在全球與世界各國許多單位合作推廣環保知識,透過教育、參與和測量碳足跡影響三種方式,讓個人、公司及組織前進永續生活。AWORLD和PX Pay的合作是其在亞洲第一個企業合作的減碳活動,Marco說,從活動第一個月就感受到台灣人的超強行動力,積分累計速度最快,希望有機會與更多想為地球暖化盡心力的台灣企業及團體合作。減少碳足跡你我都可以,洗完衣服風乾就是之一。AWORLD與全聯、大潤發合作動動手指就能累計環保積分。第一種累分法是每天登入PX Pay記錄個人環保日誌,點選當日環保行為記錄碳足跡。原來「將剩菜打包回家」、「選擇當季食品」看似跟環保不相關的動作,分別可減少0.6公斤及0.8公斤二氧化碳排放。閱讀環保小百科文章後回答問題是第二種累分法;第三種累分法是消費滿200元可獲得一枚印花,掃描印花後QR code,動動手指邁向低碳生活、共同減緩氣候變遷。哪些個人行為可以減少碳足跡?
-
2023-08-23 醫療.感染科
「食腦變形蟲」檢驗出爐,地下室積水惹禍!阿米巴原蟲有剋星,戲水注意5件事降風險
【2023/08/22編註】疾管署8/22公布親水館環境檢驗結果,55件水體檢驗皆陰性以及1件地下室積水陽性。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表示,該處積水非親水設施用水,感染源仍無法確認 ,但評估民眾無暴露風險。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補充,池水全數都是陰性,業者有定期換水當時個案使用的水也排空了,但是再次換水的水質是陰性,目前評估對所有人工水域只要在水中自由有效餘氯持續保持在1至3 mg/L,就可不用擔心原蟲感染。》看詳細新聞時隔12年,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感染再現時隔十二年,我國再現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感染導致腦膜腦炎死亡病例。個案發病前曾兩度至某室內親水設施遊憩,疑為感染源頭,不過仍待確認。專家呼籲,室內或室外游泳都可能感染,但機率遠低於1%以下,不用恐慌。重點是,若戲水或是游泳過程中,曾發生過「嗆水」,之後不久出現神智不清、頭痛、頭暈等症狀,就得立即就醫。防食腦變形蟲,戲水注意5件事1.室內戲水選擇有氯氣消毒的泳池。2.泡溫泉的溫度偏低要小心。不要去野溪溫泉。3.戶外戲水,死水或水流非常小的近靜止湖泊、河川盡量別去。4.在自然水域戲水時,不可攪動底部池水或淤泥。5.戲水或泡溫泉等活動時避免鼻腔進水,也不要將頭浸泡於水中。北部個案北部一名30多歲女性在7月26日出現頭痛及肩頸僵硬症狀,後續出現發燒、畏寒、頭痛、頸部疼痛抽搐就醫,後續病程進展快速,於8月1日死亡。初步疫調顯示,該名北部女性個案於7月21日至7月24日兩度前往某室內親水設施戲水,但疾管署仍在釐清感染源。起初醫院通報為不明原因腦炎,採集檢體送疾管署實驗室檢驗,確認為「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Naegleria fowleri)感染所導致的腦膜腦炎。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表示,此為國內第二起確診病例,第一例發生在2011年,個案因接觸溫泉,感染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而死亡。【延伸閱讀】人類染食腦蟲全球僅百例 台灣曾有個案泡湯感染室內親水設施感染?業者不解:每天都有投氯新北衛生局接獲通知後,已請業者預防性停業並進行環境清消。根據《聯合報》記者致電業者,業者表示,設施每天都有投氯,氯含量約在1.5ppm左右,且其他教練、學員每天都來「天天泡水」,身體也沒有出現問題,對個案發生此事感到不解。專家看法疾管署:阿米巴原蟲好發夏季 監測各國有零星感染案例曾淑慧提醒,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好發於夏季,戲水或泡溫泉等活動時,應避免鼻腔進水,也不要將頭浸泡於水中;在自然水域戲水時,不可攪動底部池水或淤泥。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引發腦膜腦炎,約有七天潛伏期,如在戲水或泡溫泉後出現發燒、頭痛、噁心或嘔吐等症狀,務必盡速就醫,並告知醫師接觸史。監測資料顯示,一九六五年澳洲發現首例人類感染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病例,近五年來,僅在巴基斯坦及美國持續出現零星個案,巴基斯坦每年約十例,美國每年約五例,集中於七、八月;去年泰國、今年印度有零星感染案例。李秉穎:感染「嗜腦寄生蟲」死亡率高達99%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召集人、台大兒童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李秉穎李秉穎以「嗜腦寄生蟲」來形容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自鼻腔進入人體,感染腦部組織,引發腦膜腦炎,致死率遠高於腸病毒、嗜血桿菌、肺炎鏈球菌。李秉穎指戲水水域可能會有內格里阿米巴這種單細胞阿米巴原蟲,若是從鼻子吸入引起腦膜腦炎,目前沒有適當的治療方法,死亡率相當高、高達99%。盡量不要去沒有消毒的水域玩,而海水較不會出現這種狀況。黃高彬:對付食腦變形蟲,僅特定抗黴菌藥有效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黃高彬表示,本次事件的食腦變形蟲是自然界中存在的野生微生物,大多在流速不高或靜止的小池塘、小湖泊,在海水或含「氯」的水中都不容易生存,因此主要為淡水中的自然界微生物。「食腦變形蟲等微生物的入侵大腦的途徑是『鼻腔』。」黃高彬指出,通常微生物侵入大腦,若從口腔、耳朵進入都不會到達中樞神經,通常從鼻腔進入,透過鼻中膈、嗅覺神經慢慢向上,最終抵達大腦中樞神經,導致疾病。最初症狀與腦膜炎非常相像,皆為發高燒、嘔吐等,因此相當困難區別診斷,但它的發病時程相當迅速,待到後續診斷出來,多已是末期,死亡率接近100%。黃高彬表示,食腦變形蟲活動力很強,會導致全部腦組織被破壞,破壞力相當強,而人體的腦組織像豆腐一樣,輕易就被破壞了。同時,一般抗生素、抗病毒藥物都「無效」,僅特定抗黴菌藥物有些許效果,但臨床使用經驗尚少,難以證實藥效;若被感染者運氣好,感染量微小,才有機會存活,否則通常會因為延誤就醫導致死亡,通常急救也救不回來。溫泉溫度偏低要當心 靜止湖泊、河川也別靠近「泳池一般都是安全的,泡溫泉只要溫度夠高也不必擔心。」黃高彬說,若溫泉的溫度偏低就要小心,尤其野溪溫泉等;若為死水或水流非常小的近靜止湖泊、河川也都可能有微生物的危險。一般游泳池都會投氯殺菌,氯濃度過高雖會對人體造成傷害。黃高彬說,食腦變形蟲的相關案例在全世界都相當罕見,民眾不必太過緊張。此次被懷疑是感染來源的室內游泳池,是否為業者引用到自然界的水源、水源被汙染都有可能,或是水中氯濃度過低未達標準,也可能導致微生物存活。莊定武:室內或室外游泳都可能感染 嗆水後出現3症狀速就醫台北醫學大學分子寄生蟲暨熱帶疾病學科副教授莊定武表示,近10年,全球感染食腦變形蟲的案例明顯增加,不管是在美國,還是南亞,近年陸續都有案例,學界分析與氣候暖化有關。食腦變形蟲並不是因為暖化而大量繁殖,牠們普遍生存於自然界,但暖化更適合牠們生存。新北30多歲女性個案主要是在室內親水設施遊憩感染。莊定武表示,國際上大多感染食腦變形蟲的案例,大多是在湖泊、野溪等,但美國也曾發生過有民眾在室內游泳池感染的案例,主因是泳池的管線老舊引起,因此不管是室內或是室外游泳,都有可能感染,但是得強調感染「食腦變形蟲」的機率非常低,機率遠低於1%以下。莊定武表示,食腦變形蟲一直都存在於自然界中,即使碰觸到鼻腔,人體本身還是有免疫系統可以阻擋,進入到腦部,還有一層系統,要感染「沒這麼簡單」。通常會感染的民眾通常是免疫系統不佳、脆弱族群等患者,如果戲水或是游泳過程中,曾發生過「嗆水」,之後不久出現神智不清、頭痛、頭暈等症狀,就得立即就醫。認識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Naegleria fowleri )福氏內格里阿米巴腦膜腦炎發病後死亡率達99%。患者為何感染?什麼是福氏內格里阿米巴腦膜腦炎?國內有多少病例?以下整理疾管署QA為您解答:Q: 什麼是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哪些地方會有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A:內格里阿米巴(Naegleria))為環境中自由營生的單細胞阿米巴原蟲,有40餘種,其中只有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Naegleria fowleri)會感染人類。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喜好溫暖環境,能生存於46℃的溫熱環境中,在高溫下也可短暫存活。淡水湖泊及河川、溫泉水、工廠排出的溫水、飲用溫泉水、含氯量不足的游泳池水、熱水器及土壤中都可發現其蹤跡,而含鹽量較高的海水尚未有檢出案例。阿米巴原蟲怕「氯」,室內泳池多會加氯消毒,在消毒良好的游泳池中比較不易感染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Q:人如何受到感染?A:人類經由鼻子吸入含有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的水而受到感染。例如進行潛水、跳水等與水有關的活動時,將鼻子或頭部浸入受汙染的水中,男孩的風險可能增加,可能與與喜好玩水活動有關,但原因不明。喝到含有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的水不會被感染。福氏內格里阿米巴腦膜腦炎並非人傳人傳染病,不用擔心患者感染後造成傳布。Q:什麼是福氏內格里阿米巴腦膜炎,如何診斷與治療?A:人類經由鼻子吸入含有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Naegleria fowleri)的水而受到感染。蟲體由鼻腔進入人體後,經由嗅覺神經進入大腦,引發福氏內格里阿米巴腦膜腦炎。Q:福氏內格里阿米巴腦膜炎的潛伏期、症狀、診斷方法與治療狀況如何?A:福氏內格里阿米巴腦膜炎潛伏期可從1至7天,平均為5天。一開始症狀包含發燒、頭痛、惡心或嘔吐,之後出現頸部僵硬、意識改變、喪失平衡感、抽搐及出現幻覺,病程進展快速,發病後死亡率達99%。實驗室診斷可採集腦脊髓液,並以疾管署已建立的分子生物學技術(PCR),進行病原體檢測。藥物用於治療人類感染的效益尚不明確。Q:福氏內格里阿米巴腦膜腦炎是常見的疾病嗎?有多少確定案例?A:1965年於澳洲發現首例人類感染病例,國際間近5年於巴基斯坦及美國持續有零星個案,巴基斯坦每年約10例,美國每年約5例,主要發生於夏季,以7至8月為多,美國自1962年至2022累計157例,去年泰國及今年印度也有零星感染案例。國內於2011年有一例確定個案。今(8/9)發布的病例是北部30多歲女性,近期無國外旅遊史,發病前曾前往室內親水設施遊憩。資料來源.疾管署.美國疾病管制署CDC
-
2023-08-02 焦點.健康知識+
美最新研究:最涼快的髮型不是光頭,而是「這種」髮型
氣候學家預測,今年聖嬰現象發威、全球暖化,可能是全球最熱的一年。許多民眾認為,炎熱的環境下,把頭髮剃光,應該會比較涼爽。但美國最新研究顛覆了此一想法,研究證實,光頭並不會感到更涼爽,反而有頭髮,且是密實的短捲髮,才是頭皮防曬的最大關鍵。光頭不會比較涼爽密實 短捲髮勝出!此篇研究「Human scalp hair as a thermoregulatory adaptation」,是研究人類頭髮作為體溫調節適應的情形,研究團隊使用仿真人體模型搭配不同髮型的真髮絲假髮,在溫度及濕度均受到控制下,收集不同環境條件,包含不同風速、有無模擬太陽輻射等,頭皮表面在蒸發、對流、輻射等熱轉換的相關數據。研究團隊進一步比較不同髮型,包含光頭、長直髮、適度捲髮、緊密的短捲髮四種髮型,研究頭皮散熱的影響。研究結果顯示,密實的短捲髮是最能有效降低太陽輻射到達頭皮的髮型,頭皮需藉由分泌汗液,以調節溫度,才具有最好的保護效果,而光頭並不會比較涼爽。此研究於今年六月刊登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頭髮會降低頭皮散熱能力 也能降低太陽輻射到達頭皮的機會「光頭一定比較涼爽」,這是許多人腦海中既定的印象。開業醫師林士棋說,目前對於頭髮的功能,以具有減少人體出汗量及散熱功能被廣為認同,但過去並無相關實驗數據證實頭髮的功能與其存在的必要性。如今美國研究發現,頭髮的存在雖然會降低頭皮散熱的能力,但卻能夠大大降低太陽輻射到達頭皮的機會。不過,林士棋說,這篇研究仍有其研究限制,首先研究人員只測量頭部熱量平衡,沒有考慮全身熱調節,且研究為使用仿真人體模型,搭配真髮絲假髮,已盡可能還原真實的人體狀態,但仿真人偶與人體仍有一定程度的差距,或許未來可能需要進一步以真人實驗,可是真人的冷、熱感受非常主觀,如何標準化是個問題。林士棋指出,研究中使用的真髮絲假髮,僅考慮到人類頭髮的形態及密度兩種情況,但如髮色、長度等更多變項,在未來研究中也需要進一步探討,才能得到更加完善的結果。(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7-19 焦點.健康知識+
小黑蚊最愛叮哪種人?最怕什麼味道?4招預防小黑蚊叮咬
天氣炎熱,小黑蚊開始出沒,不少民眾至郊外踏青遭小黑蚊叮咬,出現紅、腫、癢等過敏反應,還留下難看的「紅豆冰」。根據《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指出,「小黑蚊」其實不是蚊子,而是屬於雙翅目蠓科的台灣鋏蠓( Forcipomyia taiwana ),是一種吸血昆蟲,俗稱「黑微仔」。究竟該怎麼預防小黑蚊叮咬?被小黑蚊咬要擦什麼藥?被小黑蚊咬多久會好?會癢幾天呢?日前有醫療團隊研發小黑蚊貼片疫苗,究竟效果如何呢?小黑蚊3大習性小黑蚊一般雄蟲不吸血,只有雌性成蟲會吸血且分次、多次吸少量血,不同蚊子於一次吸飽血。小黑蚊成蟲體長大約只有1.4mm,一般紗窗、紋帳難以防止牠的入侵,雖然,在台灣未曾有小黑蚊傳播疾病的案例,但其嗜吸人血習性, 屬騷擾性昆蟲(nuisance)。先了解小黑蚊習性,才能有效預防,小黑蚊3大習性:▲「小黑蚊」其實不是蚊子,而是屬於雙翅目蠓科的台灣鋏蠓( Forcipomyia taiwana ),是一種吸血昆蟲,俗稱「黑微仔」。(圖/翻攝自「林政賢皮膚科」由患者提供) 繁衍環境:由於小黑蚊需要吸血才能產卵及繁殖,其幼蟲以藍綠藻或綠藻等藻類為主要食物,故常聚於長苔的潮濕地方。成蟲棲息於戶外(例如:竹林、灌木叢、雜草叢、果園、蔗園、茶園、檳榔園邊緣地帶等處。若室外沒有吸血對象時,也可能飛入室內吸食人血。 吸血高峰:雌蟲吸血高峰約在上午 11 點至下午3點。 出沒季節:小黑蚊通常於每年四月、春雨過後大量繁殖,7-8月達到最高峰。秋冬相對減少。小黑蚊喜愛溫暖、潮濕環境,最佳生長溫度18~32度,但隨著氣候暖化,目前全台一年四季都可見小黑蚊。小黑蚊叮咬特徵由於小黑蚊低飛習性,其飛行高度通常在一公尺以下,以及小黑蚊吸血口器較短,無法像蚊子可穿過衣物吸血,故通常都是叮咬人體裸露部位,最常被叮咬的部位為小腿、膝蓋、手背及手肘等。被小黑蚊叮咬的部位會產生大量散在性、膨起且劇癢的紅色丘疹,即為俗稱的「紅豆冰」且不易消退。小黑蚊叮咬症狀大概持續七至十天左右,較嚴重者,可能會引起水泡,應避免過度抓傷而引發蜂窩性組織炎。▲被小黑蚊叮咬後,會產生大量散在性,膨起,且劇癢的紅色丘疹。(圖/翻攝自「林政賢皮膚科」)被小黑蚊叮咬如何止癢?擦什麼藥?被小黑蚊叮咬後,可以冰敷、沖冷水拍打叮咬部位或塗抹藥膏來止癢。藥膏部分,皮膚科醫師林政賢建議,可選擇具涼感的藥膏或藥水,如薄荷、痱子水、萬金油、白花油、綠油精等,可暫時減輕癢感。若已癢到影響生活品質或睡眠品質,建議就醫治療搭配口服及外用藥,加速症狀緩解。切忌抓到破皮流血,以免誘發細菌感染,導致蜂窩組織炎。4招預防小黑蚊叮咬1. 避開吸血高峰時段小黑蚊吸血高峰約在上午11 點~下午3點之間,因此這段時間應避免長時間待在戶外。2. 穿著長袖長褲因小黑蚊口器較短,無法穿過衣物吸血,建議到戶外時,穿著長袖、長褲,避免皮膚裸露。3. 噴防蚊藥劑建議選擇含DEET(敵避)或Picaridin成份的防蚊液均勻塗抹於未被衣物遮蔽的皮膚,有效預防小黑蚊叮咬。衛生署建議使用含 DEET 濃度 6% 以上的防蚊液,有效預防小黑蚊,成人選用含DEET防蚊液,濃度建議不超過35%,兒童則建議濃度不超過10%。4. 環境預防保持環境乾燥、消除藍綠藻(青苔),若有種植如韓國草等密生草種作為覆蓋植物,可利用小木塊、小石、碎石、沙等鋪蓋在藍綠藻孳生的土表。Q1、小黑蚊最喜歡叮哪些人?由於小黑蚊與蚊子一樣會感應二氧化碳、體溫和氣味,體味重、體溫高的人要特別注意。據《啟新診所》指出,小黑蚊最愛叮咬的10類人:1.汗腺發達的人2.體溫較高的人3.呼吸頻率較快的人4.體味重的人5.肥胖的人6.喜歡穿深色衣服的人7.身體擦抹香氣的人8.孕婦、生理期女性9.運動或體力勞動中者10.小孩Q2、小黑蚊剋星是誰?傳聞青蛙、蜻蜓是小黑蚊的剋星,但其實不是喔!據《環保署》表示,研究顯示因小黑蚊無天敵,防治方法主要為阻斷小黑蚊成蟲及幼蟲的食物來源為主,做好個人防護與環境管理才是最根本的預防方法。Q3、小黑蚊怕什麼味道?《蚊香尋方—植物精油驅避台灣鋏蠓之功效探討》實驗顯示,檸檬香茅、檸檬桉、薄荷、迷迭香、茶樹5款精油中,「檸檬香茅」精油為小黑蚊最討厭的味道,因此選購防蚊液時,不妨選擇有添加檸檬香茅精油,但需留意使用後,是否會出現過敏反應。此外,先前台中市府防治小黑蚊的指引,曾建議民眾擦「明星花露水」來防蚊。醫師對此解釋,由於明星花露水的成分,接抹在皮膚可能會造成過敏反應,若不小心接觸眼睛或口鼻,也可能會造成危害。Q4、小黑蚊貼片疫苗,效果好嗎?《台中榮民總醫院》全球首創小黑蚊過敏無針皮膚貼片疫苗,在小鼠的實驗中發現每週貼一次,一次貼一小時並持續三周,可以達到預防及治療小黑蚊過敏效果。且此減敏療效,若從小鼠壽命回推人類,大約可持續10年療效。目前將持續推動相關研究,待完成人體臨床試驗,有望解決惱人的小黑蚊過敏難題。【延伸閱讀】手上冒出一粒粒小水泡,奇癢無比?皮膚科醫師:「汗皰疹」別擠破!水泡破掉會...(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6-04 養生.聰明飲食
植物奶有哪些?能完全取代牛奶?5種常見植物奶優缺點一次看
現代人健康意識抬頭,近年來也掀起了一股植物奶取代牛奶的潮流。不過,除了燕麥奶以外,還有哪些飲品也是植物奶呢?余朱青營養師表示,國人常喝的豆漿、米漿其實也算是植物奶的一種,另外還有杏仁奶、豌豆奶、椰奶等。不過,植物奶可以完全取代牛奶嗎?市面上有這麼多種植物奶飲品,民眾又該怎麼選擇呢?余朱青營養師一一說明。植物奶熱量、脂肪低 膳食纖維多又減碳植物奶大部分是由堅果、穀物等,加上水一起製作而成。余朱青營養師指出,大部分的植物奶熱量、脂肪含量比牛奶低,膳食纖維則比牛奶多,容易產生飽足感,因此適合正在進行熱量控制的朋友,此外,植物奶也造福了有乳糖不耐症或是對牛奶過敏的民眾。而這幾年,全球暖化影響下,環保意識抬頭,許多人希望透過「減碳飲食」來愛護地球,為了降低畜牧業排碳量,許多人會選擇吃素、引用植物奶等,而這也成了推動植物奶風潮的原因之一。植物奶不只有燕麥奶 了解5種常見植物奶!除了民眾普遍知道的燕麥奶以外,其實杏仁奶、豆漿、米漿等都是植物奶。余朱青營養師整理出5種常見的植物奶,民眾可依自己的喜好、需求選擇不同的植物奶飲品。燕麥奶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屬於全穀雜糧類的飲品。余朱青營養師提醒,雖然燕麥奶熱量比牛奶低,但糖值成分偏高,若有在控制碳水化合物的人,飲用時要注意不要過量。杏仁奶和台式傳統杏仁茶所使用的南杏(apricot)不同,這裡用的杏仁是市面上常見的杏仁堅果(almond)。余朱青營養師表示,杏仁奶的熱量和蛋白質含量都偏低,不過鈣質含量高,而且因為不含麩質,對於麩質或牛奶過敏者而言,是還不錯的替代飲品。豆奶也就是「豆漿」,以黃豆或黑豆為主要原料。余朱青營養師提到,豆奶是植物奶中蛋白質含量較高的飲品,和牛奶的含鈣量幾乎差不多,是素食者攝取優良蛋白質的來源之一。米漿跟燕麥奶一樣都屬於全穀雜糧類飲品,容易有飽足感。余朱青營養師表示,市售的米漿多半會添加芝麻、花生等來豐富口感,也會添加糖,因此熱量算是植物奶中較高的。豌豆奶跟杏仁奶一樣,都屬於蛋白質和鈣質比較高的植物奶,而且含有多種礦物質。余朱青營養師指出,目前在國內還不算普遍,但在歐美地區因為無麩質飲食的興起,豌豆奶越來越受到歡迎。植物奶可取代牛奶? 營養師這樣說植物奶不只能攝取蛋白質,也能獲得膳食纖維,其熱量、脂肪含量也較低,有許多的優點。不過,植物奶可以完全取代牛奶嗎?余朱青營養師表示,若為全素食者,或是有乳糖過敏、乳糖不耐症的朋友,植物奶是很好的考量,但就營養學的觀點來看,牛奶是營養成分豐富的飲品,更是很好的蛋白質、鈣質來源,民眾若沒有太多健康問題或飲食禁忌,其實平時可以牛奶、植物奶交替飲用,這樣更能多元攝取到不同的營養元素。如何選購植物奶? 注意營養標示、成分而市面上有許多不同的植物奶飲品,民眾在選購時該怎麼選擇?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呢?余朱青營養師指出,民眾選購時別忘了看一下營養標示與成分,通常除了水之外,為了口感的豐富性還會添加其他成分。營養師提醒,每家的配方都不太相同,不過不管哪個品牌,民眾應盡量選擇無糖的植物奶飲品,這樣才能避免攝取到更多熱量,也能更加健康。 資料來源:余朱青營養師-牛奶VS植物奶營養成份比一比 【延伸閱讀】「缺蛋」也不憂傷 蛋白質攝取更多元乳清蛋白喝錯時機恐白補 營養師點名1族群恐致反效果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7999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5-24 活動.精彩回顧
精彩回顧 /3M預測全球前瞻三大趨勢 虛擬實境、遠距健康、車聯網均入列
美商3M台灣子公司今天(23日)公布「3M全球前瞻趨勢2023年度洞察報告」,揭示三大重要趨勢「氣候變化與資源稀缺」、「人口結構和社會變遷」,以及「數位與實體世界的融合」,強調跨領域溝通與應用正在改變產業的發展與創新。從日常消費品菜瓜布、隔熱材料到應用於半導體製程、交通等先進材料,都有3M科技隱身其中,美商3M台灣子公司董事總經理仝漢霖博士表示,「3M相信科學能改善生活。」3M百年品牌共有51個核心科技平台交互應用,累積研發出近6萬個創新產品,與產業鏈的合作夥伴共同創新。昨天在「3M全球前瞻趨勢2023年度洞察報告」會上,3M技術長陳君杰、知識力專家社群創辦人曲建仲、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所長兼資深產業顧問洪春暉,共同就三大趨勢深度對談。曲建仲指出,在全球面臨氣候變化與資源短缺的大趨勢下,去碳與能源轉型回收再利用材料等成為企業必須提出行動回應;面對超高齡社會,接下來面對的人口負成長、缺工現象;而虛實整合趨勢中,已可見疫情期間,台灣已有電商網購、車聯網、遠距醫療照護等加速發生。3M技術長陳君杰表示,面對全球性的挑戰,3M透過51個科技平台研發產品,廣泛運用於各領域。舉例來說,飛機身上的Hello Kitty圖案若用傳統的噴漆製作,約要2、3天,但3M使用特殊貼膜,不僅省時,且可減輕機身重量,達到降低碳排目標,落實ESG。另外在虛擬實境領域,3M已有折疊光路解決方案,朝輕量、高解析度等發展,可應用於虛擬眼鏡等產品。3M全球前瞻趨勢2023年度洞察報告書重點包括:趨勢一、氣候變化和資源短缺全球經濟高速發展和自然資源快速消耗,引發了環境破壞和氣候變遷,例如自然災害、嚴重的資源短缺和極端氣候等等狀況。根據2023年度3M科學狀態指數(State of Science Index)調查報告顯示,91%台灣人(全球為82%)擔心全球暖化會導致人們流離失所;92%台灣人相信科學可以幫助減少氣候變遷的影響。然而,若要減緩人類、經濟和生態系統所受的衝擊,是需要社會各界凝心聚力的。應用面有:電動車能源系統及使用者體驗、再生能源利用、「淨零碳排建築」與「綠色交通運輸」等。趨勢二、人口及社會變遷人口及社會變遷極大地影響了文化、經濟和資源投入的板塊移轉。比如說,人口高齡化正導致勞動力減少,而在已開發國家少子化也愈演愈烈,隨之健康照護、醫療生技的商機需求因應提升;再者,科技進步對工作和消費方式的重塑,帶動行動辦公、遠端服務、電商消費的發展;以及城市化發展加速,同時也加快數據、通訊及科技相互運用的智慧城市藍圖得以更快實現。 應用面有:機器人自動化、道路建設應用,如反光材料安裝明顯標誌處,降低交通事故等。趨勢三、數位與實體世界融合軟體、感測器、AI人工智慧、和HMI人機界面的大幅應用爲全球社會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也重塑了工業、商業和人們日常生活的面貌。因著數位與實體世界的融合趨勢,讓我們的世界擁有了雙重可能,也讓這兩種世界的消費體驗無縫銜接,而那些致力創造虛實整合的品牌或企業則將脫穎而出。 比如說,將資源心力投注在工業自動化與互聯化、數位化增強體驗、人工智慧創新、科技民主化等等的企業,將會在未來搶得先機。應用面有:5G產品解決方案、VR虛擬實境裝置解決方案、半導體加工和處理等。
-
2023-02-24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生?不生?生育控制和人口成長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女性與生育」。我們邀請一位博覽群書,曾經負責一所新設醫學院人文課程設計的資深婦產科醫師,分享他對墮胎的臨床社會醫療經驗,並介紹歷史上打破傳統性別迷思的幾位女性英雄,以及探討生育控制和人口成長的政策,並對這複雜的問題寫出他個人的看法。我們希望之後也能有其他專家表達他們的看法。延伸閱讀:醫病平台/生?不生?墮胎在法律、政治和社會上的爭議醫病平台/生?不生?打破傳統性別迷思的女性診間進來一對中年男女和一個懷孕26周的16歲少女,絕望表情的父親詢問醫師是否能終止妊娠,中年女人則是當事少年的母親,這種懷孕是不罕見的情境:一起念書,也念到床上。可惜,和不少人的生命經驗類似,愛情不被祝福。大腦的神經傳導物質、荷爾蒙和愉悅中心造就性高潮,具有紓壓和幸福感,卻是演化的餌,誘使人不加思考生之危險。性事奧妙,生育卻涉及社會階級、文化、貧富、教育、美感經驗等主觀卻也客觀的變動因素。台灣青少女(15到19歲)生育率由十多年前的千分之十點九下降至目前的千分之四,是世界低的國家,遠低於美國的千分之三十九、英國的千分之二十九。性壓抑如果是美德,似乎應該褒揚台灣青少年才是。但是,為什麼社會新聞會出現青少女懷孕卻導致相關人自殺,在浴廁生產,或棄嬰,甚至殺嬰?貧窮家庭的青少年性行為較早、對象較多,青少女懷孕率在貧困鄉村或大都會貧困區都偏高,這些地方的性教育和避孕訊息缺乏,不容易取得避孕方式和墮胎服務。台灣土地七成是山地,人口聚集在狹窄的西部走廊和北部盆地,密度其實世界第一。產科醫師和健保政策固然支持生育的女人,但不能忽略避孕者的美德和許多好處。健保補助產檢和生產,卻不支付墮胎、避孕藥、避孕器、事後避孕丸和輸卵管結紮的費用。歷年來臺灣生產數目減少所省下來的數十億費用,並沒有轉移到婦女的健康維護。支持生育和支持避孕並非對立,遺憾的是健保政策所透露的脈絡卻是如此。空氣汙染、環境惡化、地球暖化和戰爭都是人口和國家主義擴張的果,人類和平的關鍵取決於女人是否能容易取得避孕的知識和器材。人口的影響可以舉1960年代的東巴基斯坦和西巴基斯坦為例,當時兩地和台灣的生育率皆為7,是貧窮又保守的國家,但是1972年解放戰爭後獨立的孟加拉,支持包括真空吸引在內的避孕方式 (台灣40年前滿街廣告版上的月經規則術)來控制人口,其生育率下降一半,而巴基斯坦生育率至今不變,貧窮如故,還成了凱達組織首腦賓拉登的溫床,他有17個小孩,11個太太,巴基斯坦生育率如果持續,不到30年人口將超越美國,而該國只比德州稍大。泰國、菲律賓也是對照,泰國有極佳的家庭計畫,生育率降到2以下,菲律賓由於天主教會阻撓,生育率一直在3以上,泰菲兩國人口在1950大致一樣,但目前泰國人口六千多萬而菲律賓超過九千萬,平均國民所得泰國是菲律賓的2倍。2010年,北非中東吹起阿拉伯之春,敘利亞動亂迄今,這些國家的特徵都是年輕男性眾多卻苦無工作機會。婦產醫師Malcolm Potts在一篇名為「為什麼男人不能更像女人:性,權力和政治」的論文(2005)指出:過去20年,美軍介入的戰爭,除波西尼亞外,其餘國家的生育率都在4以上。美國若支持聯合國人口基金會,提供免費避孕藥或避孕器,將會比建造戰斧巡弋飛彈,坦克和戰機便宜有效。避孕後,女人進大學的比例將增加,自然削弱父權國家的勢力及暴戾之氣。生育是自由,但避孕者深思熟慮,其壓抑生殖本能對環境生態和世界和平具備德性。台灣目前生育率只1,足見台灣女人在生殖旺年大多在避孕,而不是懷孕。婦產教科書都有墮胎、避孕、性病、精神疾病的章節;產科生涯30多年,很多醫師覺得按嚴重順序應該是精神疾病比重最先,懷孕最危險又值得避免的是孕婦自殺,醫師必須敏感體會那些造成自殺的社會因素。其後是性病,沒有不能治療的性病。接著是避孕和墮胎,這兩章不再像30年前那般的困難。墮胎如今以藥物為主,相當安全,過程可能比感冒還輕鬆,會變得困難是體制和人為堆砌的高牆和障礙。診間沒有出現的少年被母親責罵,咒說他一生前途毀於一旦,接下來的兩次產檢只有他的母親陪同少女前來;之後,她們再也沒有出現在醫院。
-
2023-02-06 名人.精華區
李志恒/戰後嬰兒潮 一身兩世的心聲
戰後嬰兒潮泛指第二次世界大戰後20年內出生的世代,這幾年西方媒體以「OK, Boomer」,意為「好啦,嬰兒潮老人」,帶有嫌棄或年齡歧視的嘲諷意味,暗指嬰兒潮一代守舊、對一些新議題,如全球暖化等一無所知的刻板印象。例如在紐西蘭,25歲的國會議員Chlöe Swarbrick,因質詢政府落實碳排法案時,被反對黨資深議員頻頻打斷,反唇相譏「OK, Boomer」,藉資訊時代的無遠弗屆,迅速在各國媒體及主網站爆紅,相關諷刺字眼甚至被製成T恤熱賣。在美被譏「吃乾抹淨」世代又如美國,PayPal基金經理人Bruce Gibney,在2017年出版「反社會的世代:戰後嬰兒潮如何背叛美國」,批評美國戰後嬰兒潮缺乏同理心、不願承擔社會責任,繼承上一代富足安樂、坐享經濟飛躍成長,使美國從活力走向停滯、不公平,將造成社會安全、公共財政及環境的傷害。在這樣的風潮帶動之下,甚至於有媒體將嬰兒潮評論為「吃乾抹淨」的世代。但並非所有戰後嬰兒潮皆如西方媒體所描述的「OK, Boomer」,戰後每個國家狀況不同,美國雖然派兵參戰,但本土(夏威夷因珍珠港事件除外)並未被戰火洗禮;在台灣,因是日本殖民地被捲入戰局,許多地方被盟軍轟炸,戰後從廢墟中重生,大家胼手胝足,才有後來的經濟起飛,從無到有。日本的教育家、慶應大學創辦人福澤諭吉以「一身兩世」,形容其橫跨德川幕府和大政奉還後的明治維新兩個時代。台灣的戰後嬰兒潮,在父執輩接受日本殖民文化影響及大中國思想及戒嚴體制下成長,到現在的「中華民國即台灣」思維,戰後嬰兒潮世代及新生世代在不知不覺中,也成為「一身兩世」。難忘同輩克服環境的身影我小時候穿過用中美合作麵粉袋改製的內褲,念省立嘉義中學時,班上多位同學每天從農村搭糖廠小火車,再轉鐵路局平快車(現在的區間車)到嘉義車站,然後徒步到校,他們多利用火車上的時間背課文或英文單字,回家還得幫忙農務再繼續念書;甚至家裡沒有電,要趕在太陽下山前做完功課。這是許多同學或朋友那時的日常生活,他們後來克服先天環境限制,接受高等教育,事業有成,對社會公益也不落人後,這與Gibney所描述的美國狀況有所出入。西方對戰後嬰兒潮的刻版觀念,不該原封不動、硬生生地移植到台灣來。每個世代都有代溝,但現在台灣社會的世代對立如此激烈,很大一部分被部分媒體及主政者,為吸引年輕族群注意或認同所鼓吹產生。台灣的戰後嬰兒潮世代,成長於一窮二白的年代,大部分白手起家, 冠上「世代掠奪」的罪名太沉重。戰後嬰兒潮世代經歷了農業、工業到資訊社會的劇烈變化,在奮鬥過程中,有血有淚,受傳統教育觀念影響,仍有奉養父母的觀念,同時疼惜下一代,不希望他們受苦,不奢望子女反哺。尊重與包容才能世代共榮超高齡社會來臨,在戰後嬰兒潮逐漸步入「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當下,起心動念寫出「一身兩世」這本書,每個世代都有其天命,或許相互的尊重與包容才是共存共榮的不二法則。(本篇內容摘自uStory出版「一身兩世」)
-
2022-12-23 焦點.健康知識+
《刺胳針》:氣候變化帶來4大危害 包括多數人忽略的這層面
這幾年大家一直在談論氣候變遷、暖化對於人類的危害,權威期刊《刺胳針》於今秋發布的最新研究報告確認了氣候變化帶來的四大危害:包括空氣品質、熱相關疾病、傳染病和心理健康。其中,你可能較難聯想「心理健康」跟氣候變遷有何關係。不過當我們看到南亞、北非等地的氣候難民,那種不知所措、無法應對的焦慮,應可略為同理。《刺胳針》第七屆追踪氣候變化對全球健康影響的年度報告,來自全球50多個學術機構、由近百名專家撰寫。該報告共同作者、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氣候、健康和全球環境中心的醫學博士 Renee Salas表示,她經常看到氣候變化如何損害患者健康,尤其是那些無力減輕其影響的患者。而氣候變化如何影響人們,也受到他們的生活方式和其所擁有的資源影響。她舉例,去年夏天在急診室看到一位體溫高達41度的中暑患者,他就住在沒有空調的公寓裡。氣候對心理健康4個影響不止他們,全球有更多落後地區的人們,他們無福享受經濟開發的好處,卻飽受天災摧殘。根據WEF今年發布的《2022年全球風險報告》指出,預估2050年會有超過2億人淪為「氣候難民」。氣候變化所導致的災害很多,諸如海平面上升、乾旱、高溫、火災、洪水等其。而在大眾認知中,高溫是氣候變化中最明顯的危害,但可能許多人都忽略了心理健康的影響層面。長期研究兩者關係的俄亥俄州伍斯特學院心理學和環境研究教授Susan Clayton博士就指出,人們表達他們對氣候變化感到焦慮,但他們並沒有認知到,這是一種心理健康威脅。她提出了以下4個面向佐證:1.越來越多人經歷毀滅性氣候變遷後,產生了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焦慮、抑鬱和藥物濫用等情況。2.隨著氣溫度持續慢慢升高,自殺率和精神病住院率也上升。3.非自願流離失所的氣候難民,其心理健康狀況不斷惡化。 4.隨著大眾見證氣候變化並越來越意識到其影響,集體焦慮水平上升。氣候變化對於心理的危害,前台北醫學大學校長、台灣生醫創新學會理事長閻雲也曾於《聯合報》撰文提出相同警示,以美國辛辛那提的研究追蹤,長期暴露於交通相關的空氣汙染,與12歲兒童的憂鬱症和焦慮症狀有關;英國倫敦的另一個研究團隊則發現,暴露於較高標準室外空氣汙染的兒童,其在18歲時罹患重度憂鬱症的機率增加。閻雲還分析,嬰兒和兒童是氣候變遷受害最深的2族群,因為與成人相比,他們需要更多的營養和液體、呼吸更多的空氣,因此更容易受到食物和飲用水供應中斷及空氣汙染的影響。氣溫不斷上升 5種食品可能消失此外,與更多人相關的飲食層面,你可有想過,氣候變化也威脅到你平常吃的食物。據《食力》報導,研究預估隨著全球氣溫不斷上升,未來可能有5種食品面臨再也吃不到的危機,即小麥、楓糖漿、海鮮、巧克力、葡萄酒。當你連想吃的東西都吃不到了,別再以為氣候變遷跟你沒關係,努力一起節能減碳,是地球上所有人的責任。【資料來源】.《WebMD》:Climate Change Is Harming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閻雲/氣候變遷威脅人類健康 2族群受累最深.乾旱、野火、海平面上升...氣候難民恐破億 各國幫助卻有限.全球氣溫再上升2°C,我們將與這5種食物永別了!★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
-
2022-12-03 醫療.皮膚
反覆發燒9天快篩陰! 27歲男自曝活動史才知得「恙蟲病」
雲林一名27歲男子日前反覆發燒以為自己確診新冠肺炎,但快篩結果呈陰性,四處求醫卻找不到病因,令他心慌不已,後求診慈濟斗六分院才驚覺罹患可能致命的恙蟲病,經對症下藥治療後,救回一命。該男反覆發燒長達9天,看遍醫生、吃了多次退燒藥,病情始終未獲改善,甚至快篩數次結果也無異常,但身體愈來愈虛且無力,很擔心自己是否得了怪病。耳鼻喉頭頸外科主任黃俊豪表示,男子到診時,脖子皮膚有塊黑色結痂,周圍有泛紅小點,手、腳也發現類似結痂症狀,進一步詢問得知男子前陣子曾到新竹戶外爬山,綜合症狀都可能和恙蟲病有關,抽血檢查後確診。 黃俊豪說,恙蟲病是由帶有立克次體的恙蟲,叮咬而感染的急性發熱性疾病,蟲體主要在夏天大量繁殖,出沒山區、野外、雜草叢生等處,不過台灣相當少見。然而,隨地球暖化,今年的秋、冬季仍相當悶熱,以致恙蟲數量變多,不同以往,民眾仍得小心秋冬季也有發生可能。 黃俊豪說,恙蟲病約有10至14天潛伏期,不會有症狀,後續才會出現黑色結痂、周圍泛紅,易讓人以為單純被蚊蟲叮咬,直到潛伏期過後開始出現反覆發燒、畏寒、淋巴結腫大等症狀才有警覺。而恙蟲病嚴重時甚至立克次體還會跑到全身各處,除淋巴結,還會擴及肝臟、脾臟等造成器官腫大,若到心臟時則將導致心肌炎或腦膜炎、結膜炎等,延緩治療的話可能意識昏迷、抽搐甚至死亡,黃俊豪提醒,患者應把握黃金時間治療,從事戶外活動時穿著長袖、長褲,避免蚊蟲叮咬。
-
2022-10-04 名人.張金堅
喝咖啡對腸道健康有影響嗎?名醫解析咖啡與腸道菌的關係
本文摘自475期 文/張金堅(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由於本人近年來熱愛咖啡,曾在2016年以健康的角度探討咖啡出版了一本《癮咖啡研究室》獲得廣大迴響,而今年八月底拜讀國內咖啡大師韓懷宗老師的續作《第四波精品咖啡學》距離韓老師第一本鉅作《咖啡學》,已是十四年前的事,韓老師鉅細靡遺地闡述第四波咖啡浪潮的概念,見證韓老師對咖啡之鑽研,博大精深,令晚輩非常敬佩。他在著作中,詳細解說由於氣候變遷及地球暖化,三大洲經典產區,已因全球升溫而有新產區出現,加上新一代的上游咖啡農,勤奮好學,已有身兼後製師、烘豆師、檢測師等技能於一身,更有頂尖研究及培育新品種的研究機構,如世界咖啡研究組織(World Coffee Research, WCR)及美國加州達維斯咖啡中心(UC Davis Coffee Center)之持續投入及輔導,像WCR已成功研發出雜交第一代(F1 Hybrid),可以抗病耐旱,又有美味基因的新品種。再加上現在科技發達、多元發酵、加料發酵、精銳盡出、味譜增寬,造就各式香醇濃郁咖啡。總之,咖啡因應主客觀條件的變化,及創新求變、永續經營的議題下,已衍生了新產區、新品種、新處理法。咖啡會在第四波浪潮下,朝向更優質的生活美學邁進,而且延續往後數十年的歲月(表一)。無獨有偶的,2019年底突如其來的COVID新冠疫情到現在已近三年,這期間擾亂了世人的生活步調,疫情之中因為防疫、檢疫、隔離、施打疫苗及中重症住院治療等措施,使生活起了很大的變化,像咖啡等不可或缺的飲品反而有增無減。根據義大利在一篇醫學期刊《Food》之統計,在2021年,全民一年喝咖啡的量約增53.8%。在這將近三年間,由於疫情起伏,很多研究都在探討飲食、咖啡與疫情及健康的關係,也有很多學者鑽研咖啡與腸道細菌的關係。因為腸道細菌的研究近幾年來,也是學術界爭相研究而且非常重視的議題,本篇特別收集一些有關咖啡與腸道細菌相關的學術文章與讀者分享。什麼是腸道菌?現代細菌學始祖-法國科學家巴斯德(Louis Pasteur),曾在宴會時拿出放大鏡仔細端詳呈上的美食,尋找微生物的蹤跡,而引起宴會主人的不悅。事實上,我們無法躲避它們,因為微生物永遠與我們為伍,而且數量大到讓你難以想像!我們的身體大約由30兆個細胞所組成,但令人驚訝的是,另外還有相當多的微生物與我們共生,依存在人體內部與表面。它們分佈在身體各部分,但大多是在消化道中,其數量甚至比我們的細胞總數還多很多,預估多達100兆個細胞。人體的微生物組(細菌、黴菌與病毒等),與我們的健康密切相關,在人體運作機能上,扮演重要的角色。我們腸道裡的細菌,稱為「腸道菌」,是由超過500種細菌所組成,總重約有1.5公斤至2公斤上下。在這當中,有些是益菌,協助器官的功能發揮;有些則是壞菌,會造成人體的危害,甚至可能引發嚴重疾病。大體言之,好菌約佔10%~20%,壞菌約占10%~20%,其餘的60%~70%屬於中間型「伺機菌」端視身體狀況,有時一部分會變好菌,有時一部分會變壞菌。腸道益菌能幫助我們進行食物的消化與吸收,例如把蛋白質消化成小分子胺基酸並協助吸收,還能合成必需的重要營養素,從基因的微觀角度來看,人類大約有2萬5千多個基因,是人體器官運作的藍圖。然而與我們共生的微生物組所擁有的基因卻高達300萬至500萬個基因。這些基因的表現,對我們有利也有弊,一直牽動著我們的健康(圖一、圖二)。我們身體的腸道菌就受到生活周遭環境的巨大影響,以飲食來說明,喝母奶與喝配方奶的嬰兒,腸道菌就有顯著不同。你的微生物組就反映了你的生活環境。在一項研究中,科學家發現,門把與地板的細菌會與該居住者皮膚上的相符。家中環境的細菌組合也會改變,若舉家遷徙,只需要幾天的時間,他們身上的細菌就能棲息在新的住所(圖三)。近年來的醫學研究發現,腸道細菌的影響非常廣泛,比我們想像來得更重要。甚至與許多疾病都有高度的相關性。美國政府更因此投入巨額,由國家衛生院(NIH)執行的「人類微生物組計畫」(Human Microbiome Project, HMP)的研究。舉凡發炎性的大腸疾病、代謝性疾病、心血管疾病、神經相關疾病、免疫疾病,連與精神相關疾病如憂鬱、焦慮及自閉症都與腸道菌有關。最近很多研究指出,癌症之致癌機轉亦與腸道細菌有關(圖四)。咖啡與腸道細菌的關係我們飲用咖啡進入腸道後,到底對腸道菌有何影響,最早是由瑞士學者的研究,邀請16位健康成人每天喝3杯咖啡,連續3週後查看糞便中的細菌發現Bifid bacteria(雙歧桿菌)之代謝活性及數目增加,後來相繼有很多研究亦有類似發現,日常生活中規律性喝咖啡的人,其腸道菌的多樣性較高,而且好菌居多。後來最經典的研究,乃是在2019年美國胃腸病學會年會由德州休士頓貝勒大學的Shawn Gurwara 及Li Jiao團隊發表的論文報告,他們的研究共邀集34名健康參與者進行內視鏡檢查,從腸道黏膜中的黏液進行了小活檢,共收集97份,並對微生物成分進行了分析,結果發現每天喝2杯以上咖啡,腸道好菌增多,分佈均勻,抗發炎能力增強,相對於代謝異常及肥胖有關之腸道壞菌減少很多。其中腸道好菌包括Faecalivacterium(糞桿菌)、Roseburia(羅斯氏菌)、Odoribacter(氣味桿菌)、Alistipes(阿里斯氏菌)及Blautia(布勞特氏菌)等相對增加,至於腸道壞菌像Erysipelatoclostridium(厭氧桿菌)及Ramosum(多枝梭菌)等相對減少,其原因可能與咖啡含多酚類及抗氧化物(綠原酸)有關,使腸道益菌增加,腸道多樣性較高。這項對於腸道微生物組研究和咖啡背後的科學來說,是獨一無二且重要的。過去的研究都集中在糞便樣本的微生物組成上,目前這項研究的重點是腸道黏液活檢。腸道的直接活檢可能更準確地反映人體消化道內微生物群落的組成。而後很多研究均證明,咖啡可能會在腸道中創造更有利的條件,以促進有益微生物群落的繁衍。這些腸道微生物群落與營造身體的健康有正相關。您可以每天享用一些咖啡,並知道您可能會幫助成長一些優質腸道細菌,這些細菌會反過來幫助您。另外今年一月,Nehlig博士是法國國家健康與醫學研究所(INSERM)的名譽研究主任,在醫學期刊《Nutrients》發表了一篇相當重要的綜述,他特別強調咖啡確實改變了腸道微生物的組成,研究人員觀察到,咖啡攝入量會改變腸道菌群,主要是會增加雙歧桿菌等益菌的數量,雙歧桿菌是消化系統中常見的有益細菌,使腸道之共生菌相趨於平衡,對身體非常有益。新冠肺炎疫情期,喝咖啡有益嗎?據名古屋大學平山正昭教授之研究團隊,收集日、韓、美及芬蘭10國共953人之腸道細菌,發現染疫死亡率低之日、韓、芬蘭,擁有柯林斯菌(Collinsella intestinalis)之菌種較高,達34%至61%;而染疫死亡率高之墨西哥、美、英、比利時,其柯林斯菌所佔比率較低,只有4%~18%。其原因推測可能此菌種可分泌熊去氧膽酸(Ursodeoxycholic acid),可以抑制病毒與人體細胞表面ACE2受體結合,亦可抑制IL-2、IL-4、IL-β、及TNF-α等促炎細胞因子,故可降低新冠肺炎的致死率,可見腸道菌之種類與新冠肺炎疾病嚴重度很有關。所以在疫情期間,維持腸道中細菌之共生平衡,使好菌增加(例如柯林斯菌)、壞菌減少,變成相對非常重要。所以日常生活中使用益生菌(如乳酸菌、及雙歧桿菌等)可以減少新冠肺炎感染的機會,萬一發生感染,亦可使症狀減輕。最近在美國杜克大學醫院Dr.Paul E. Wishmeyer發現,針對有家庭接觸者並在7天內確診後隨機分配兩組各91人,一組給予乳酸菌。使用28天,結果發現,服用組只有26.4%有症狀,而安慰組則有42.9%人有症狀。另外,香港中文大學及瑞典卡羅林斯卡學院亦有同樣的發現。總之,攝取益生菌會引發一連串的免疫調節作用,全身的腸黏膜免疫力因而提升,再透過「腸肺軸」使呼吸道的表皮細胞,也可以活化免疫作用,對新冠肺炎的症狀亦可減緩。此外,根據美國西北大學Marilyn Cornelis領導的研究團隊利用英國人體生物資料庫約4萬名成人追蹤分析,發現咖啡具抗發炎及抗氧化作用,飲用咖啡與發炎生物指標CRP,IL-6及TNF-1有關,而這些指標亦與COVID-19之嚴重率及死亡率有關,這些生物指標,喝咖啡者會降低。發表於2021年《Nutrient》的研究發現,每天喝2~3杯咖啡的人與每天少於1杯的人相比,COVID-19之感染率降低10%。在此篇文章中又指出,食用加工肉類會增加感染率,如果喝咖啡再加上多攝取蔬菜則能更明顯降低感染率。結語細菌不一定都是壞的。我們腸道中有數以萬億計的微生物,醫學上叫腸道菌群。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這些菌群對我們的健康非常有益。腸道菌群參與了食物的消化、吸收和代謝,甚至與我們的心情和免疫系統的調節息息相關。這些菌群的數量和多樣性對上述這些環節有著重要影響。菌群的多樣性又取決於遺傳、環境、疾病產生、藥物服用、吸菸和飲食等很多因素。而本文中所述品飲咖啡,因咖啡飲料中含有很多多酚(polyphenol)及抗氧化物(如綠原酸等)促使腸道菌群更具多樣性,而使好菌比率增加,如果您有良好而且規律飲用咖啡之習慣,也許您也可以與親友分享品嚐咖啡的樂趣。如果您沒有喝咖啡的習慣,也無妨,可以開始盤點您的生活習慣及飲食方式,儘量找到能夠改善腸道菌的食物或飲料,如地中海飲食、綠茶等(圖五),同樣可以保有健康的身體。延伸閱讀: 。張金堅:談缺氧與癌症進展的關係 。張金堅:癌症新希望:談細胞治療扮演的角色
-
2022-09-12 焦點.長期照護
中秋晚會跳艷舞乳貼阿公 醫曝「能增加免疫力」
桃園榮民之家為紓解長輩過節孤獨感,相隔2年舉辦中秋晚會,找來勁歌熱舞團,舞者在熱舞過程中動作大膽,乳貼阿公跳艷舞,影片傳出引發各界爭議,桃園榮家事後解釋是因應長輩需求舉辦,舞者引發輿論將檢討;北市聯醫中興院區醫師姜冠宇表示,長照本身不該被限制想像,若是能刺激長者腦部血液循環、增加食慾和運動耐受度,也可漸進增加長者的免疫力。姜冠宇表示,雖然桃園榮民之家是什麼狀況他不清楚,但長照本身不應該被限制想像,試想,如果畫面是金盞花大酒店,是西裝比體健康老爺爺,他大方花錢買這些表演,外界還會怒罵不像話嗎?今天只是功能差一點、經濟背景差的,就要被認為他們沒這權利嗎?姜冠宇表示,這個活動真正失職的是不夠平權,沒有顧及到阿嬤也有看猛男跳舞、與猛男互動的權利。姜冠宇說,平時去機構訪視或遠距視訊,這些長者不理就是不理,反應一天天越來越遲鈍、越來越懶得動,甚至懶得吞嚥,還有憂鬱交加、身心惡行循環等狀況,護理師講什麼溫暖化都跟屁話一樣。姜冠宇說,如果有什麼事情讓長者心情好,可刺激他們的腦部血液循環、增加食慾和運動耐受度,這也是漸進增加長者的免疫力;表驗者注意感控措施,不會擴大養護機構的感染;活動細節沒有侵犯他人、觸犯法律、犯罪意圖的問題,也不會對身體真的造成危害,如造成腦血管破裂的狀況就好,剩下的外界加諸他人的道德觀感問題而已。姜冠宇表示,就當作是一個創意,曲終人散,如此而已,機構是阿公阿嬤的,要走夜店風也是他們的喜好,最後推薦「老人Z」這部老到不行的先知動畫,看那個年代對於長者科技的恐懼,然而現在新創早就滿天飛,就會知道其實都是大家給予自己的限制罷了。
-
2022-09-11 養生.聰明飲食
說食依舊/秋刀魚的滋味
秋風起、秋葉落,正值秋刀魚產季,超市冷藏魚區擺著一尾尾秋刀魚,2尾49元,細看魚肚完整、魚身顏色明亮,鮮度夠,尾鰭和吻端偏黃,脂質佳,價廉物美,忍不住順手放進購物籃,補充DHA和EPA。「秋刀魚」源自日本漢字,大致因為盛產於秋天且魚身細長如刀而名,中文與日文的漢字都是「秋刀魚」,日文「サンマ」與台語的秋刀魚發音一樣,小時候,老人家就叫秋刀魚「sanma」。日本捕撈秋刀魚的歷史逾300年,不過一開始是庶民吃的魚,在18世紀上層階級接受前,秋刀魚總被視為下等貨的代表,因此在日本的「落語」(類似中國單口相聲)裡有個「目黑的秋刀魚」著名段子,諷刺貴族的不通世事。「目黑的秋刀魚」描述天皇(有說是幕府將軍)外出打獵,路過農村目黑,老百姓誠惶誠恐奉上烤秋刀魚,天皇吃後讚不絕口,回到皇居後命御廚依樣畫葫蘆,御廚為求高雅,把魚骨、油脂肪去除,味道自然比不上全魚,天皇大失所望,感嘆說:「秋刀魚還是要目黑的好吃。」根本不知道目黑沒有產秋刀魚。不過拜這段落語所賜,「目黑的秋刀魚好吃」家喻戶曉,1996年開始,東京的目黑站旁每年9月都辦秋刀魚祭,免費送出7000條現烤秋刀魚,吸引數萬人造訪。台灣的秋刀魚漁業直到1977年才開始,由2艘拖網船改裝後赴西北太平洋作業,漁獲量只有100公噸,經過不斷改進,參與作業的漁船隨之增加,漁獲量持續上升,2014年更破歷史紀錄達到23萬公噸,成為世界第一。相對的,日本近年捕撈的秋刀魚數量大減,2008年有35噸是頂峰,此後持續下滑,近3年來都不到5噸,前年7月釧路市場首次競標,還創下一尾秋刀魚要價台幣1700元天價,今年情況也不樂觀,第一批秋刀魚在東京豐洲市場一尾的批發價達13200日元,接近3000台幣。「秋刀魚的滋味、貓跟妳都想瞭解,初戀的香味就這樣被我們尋回。」周杰倫、方文山2004年的歌曲「七里香」,紅遍兩岸,意外讓中國大陸不少人初識秋刀魚,帶動買氣和兩岸捕撈潮。有日人曾怪罪周杰倫導致日本秋刀魚的漁獲量減少。日本記者野島剛曾探討此事,認為不能只怪其他國家大量捕撈,日本傳統只在近海捕撈秋刀魚,現撈秋刀魚、甚至秋刀魚生魚片深受日人喜愛,不過隨著地球暖化、魚類生態改變等,導致日本近海秋刀魚數量不穩,日人應有新對策。名導小津安二郎的最後一部電影「秋刀魚之味」,堪稱日本秋刀魚文化的代表作,但整部電影沒出現過任何的秋刀魚畫面。日人貴田庄在「小津安二郎的餐桌」中說,曾有人問過小津此電影名的由來,他的回答是好吃又便宜。鹽烤秋刀魚搭配檸檬汁,魚肉甘脂味濃,內臟微苦,也許,小津想傳達的是那種生活中的甘苦交融,如他在日記上寫著,「春花啊,紛如憂絮;酒腸啊,苦似黃蓮」。或許,秋刀魚之味的重點在「秋」,如它的英譯片名是「An Autumn Afternoon」,一個秋天的下午,是一種人生況味,一種人已過春、夏,深秋獨立,回首來時路的心境。「秋刀魚之味」沒有魚,「金剛經」五千餘言也沒有一個「空」字,當我們靜下心回味人生,「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記得我念研究所之際,秋刀魚已是中秋烤肉的一份子,有一年在北投與友人烤肉,T君舉杯說了句「中秋月夜烤秋刀」,隨即一飲而盡,還云說不定可以開家餐廳,就叫「添嘗遞酒」,希望友情和歡笑「天長地久」。「中秋月夜烤秋刀,銀光化身黃金腰」,在微微炭火的灸烤中,秋刀魚如冬雪銀白,慢慢轉成秋色金黃,人生憶苦思甜。我開始同意作家盧怡安的論點,吃秋刀魚一條半,剛剛好,至於剩下的半條怎麼辦,任性一下也好。
-
2022-08-2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談Omicron! 陳建仁:讓人頭痛卻也是「祝福的病毒」
文化大學承辦第六屆亞洲未來會議,於今(8/27)邀請前副總統陳建仁進行專題演講,陳建仁以「國際感染症與台灣-與新冠病毒共存還是清零?」為題,細數台灣逾兩年來的抗疫路程,他也表示,Omicron變異株的出現讓台灣不再可能清零,其感染力超強,台灣轉而與病毒共存,但致死率低,雖然讓人頭痛但也是「祝福的病毒」。陳建仁今於亞洲未來會議發表演說。陳表示,台灣歷經SARS、H5N1等流行傳染病,從中淬鍊出全民公共素養和公衛能力,以至於有能力面對2019年來襲的新冠肺炎疫情。陳建仁說,於2020年12月疫苗取得緊急授權前,沒有有效疫苗和抗病毒藥物,當時台灣依靠非醫藥介入方法,透過邊境管制、院內感染控管、追蹤密切接觸者等方式採取病毒清零措施,並運用AI科技謹慎疫情監控,讓台灣沒有封城,期間多有賴於良好的治理和優秀的公民素養。陳建仁表示,待疫苗上市後,主要工作轉為提升疫苗接種率,但很不幸隨即出現超強感染力的Omicron變異株,Omicron確實令人頭痛,其雖有高傳染率但也伴隨低致死率,確診者多為輕症或無症狀,也讓台灣從清零政策轉變成與病毒共存。台灣去年曾歷經疫苗覆蓋率低的困境,陳建仁說,主因為國際採購碰到困難,且假消息流傳稱疫苗會產生副作用,初期多讓民眾卻步。但仍感謝波蘭、捷克等國雪中送炭捐贈,國際間彼此幫忙解決問題,直至今年七月,台灣疫苗覆蓋率已於國際上名列前茅。陳建仁談到,台灣未來應該試圖走出去,幫助疫苗尚未普及的國家;再者,目前面臨全球暖化議題,人與動物在氣候變遷下頻繁接觸,人畜共通傳染病以及環境控管、衛生控管愈顯重要,也值得世界一起努力。
-
2022-08-04 焦點.健康知識+
咬合不正又容易噎死?為何人類成為最不會呼吸的哺乳動物
哺乳動物長出用來暖化和淨化空氣的鼻子、引導空氣進入肺臟的咽喉,還有能將大氣中的氧氣分離並送進血液的氣囊。萬古時代附著在泥濘岩石上的好氧細胞,如今成為哺乳動物體內的組織。這些細胞從血液中吸收氧氣,排出的二氧化碳從血管通過肺臟再回到大氣裡。這就是呼吸的過程。有意識或無意識、或快或慢,甚至不呼吸,種種高效呼吸的能力使我們的哺乳動物祖先得以捕捉獵物、逃避獵捕,以及適應不同的環境。一切都進行得很順利,但一百五十萬年前,我們的呼吸管道開始改變和分裂。更後來,這種轉變影響了地球上每個人的呼吸方式。這種斷裂我從小就不陌生,你可能也是,舉凡鼻塞、打呼、哮鳴、氣喘、過敏等等,都是它引起的後遺症。我一直以為那很正常,幾乎每個我認識的人都有其中一、兩樣毛病。後來我才發現,這些毛病會出現並非偶然,而是有一定的原因。在人類常見的普遍特質之中就能找到答案。史丹佛實驗前的幾個月,我飛去費城拜訪瑪麗安娜.伊凡斯(Marianna Evans)醫生。她是牙醫師,也是牙科研究員,近幾年致力於研究古今人類頭骨的口腔。我們站在賓州大學考古學與人類學博物館的地下室,四周圍繞著幾百個頭骨標本。每個都以字母和數字標示並印上所屬的「種族」,例如貝都因人、哥普特人、埃及阿拉伯人、非洲出生的黑人。此外還有巴西的妓女、阿拉伯的奴隸和波斯的囚犯。伊凡斯告訴我,最有名的標本是一名愛爾蘭囚犯,他在一八二四年因為殺害並吃掉其他囚犯而被吊死。這些頭骨從兩百年到幾千年歷史都有。這是「莫頓收藏」的一部分。此名來自有種族主義色彩的科學家薩謬爾.莫頓(Samuel Morton),他從一八三○年代開始收藏人骨,企圖證明高加索人種的優越性,但終究失敗。儘管如此,莫頓耗費多年收藏的頭骨還是有唯一一項正面的貢獻:後人得以窺見過去人類的長相和呼吸方式。莫頓聲稱他在這些骨頭中發現低等種族和遺傳「退化」之處,伊凡斯卻發現了近乎完美的結構。為了證明她的論點,她走去一個玻璃櫃,拿出標示著「Parsee」(波斯人)的頭骨。她用喀什米爾毛衣的袖子搽了搽上面的灰塵,再用修剪整齊的指甲掠過它的顎骨和臉。「這是現代人的兩倍大。」她用短促的烏克蘭腔說,手指著後鼻孔,即連接鼻竇和喉嚨後方的兩個孔。她把頭骨轉向我們,彷彿瞪著我們看。「又寬又明顯。」她認同地說。伊凡斯和她的同事、芝加哥的兒童牙醫師波伊德(Kevin Boyd)醫師,花了四年為莫頓收藏中的一百多個頭骨照X光,測量這些頭骨從耳尖到鼻子、從額頭到下巴的角度。這兩種分別名為「法蘭克福平面」(Frankfort plane)和「N垂直線」(N-perpendicular)的測量法,可看出每個頭骨是否左右對稱,以及嘴巴跟臉、鼻子跟顎骨的比例是否正確,在某個程度上,也能看出這些頭骨的主人呼吸是否順暢。遠古的頭骨跟這個波斯頭骨一模一樣,都有往前發展的寬大顎骨、寬闊的鼻竇及寬大的嘴巴。奇怪的是,遠古人類不用牙線、不刷牙、不看牙醫,牙齒卻都長得很整齊。因為臉往前長,嘴又大,所以氣道也比較寬。這些人很可能從沒打呼過,也沒有睡眠呼吸中止症、鼻竇炎或其他現代人常有的慢性呼吸道疾病。沒有是因為不能。他們的嘴太大,氣道太寬,不會產生阻塞的問題,呼吸毫不費力。遠古人類的臉幾乎都有著「往前長」的結構,不只是莫頓收藏的頭骨,世界各地的人類皆然。打從三十萬年前智人(Homo sapiens)在地球上出現就是如此,直到幾百年前仍是。接著,伊凡斯和波伊德把患者和其他人的頭顱跟古代人類的頭骨相比較。現代人的頭都往反方向長,意思是法蘭克福平面和N垂直線倒過來:下巴縮到額頭後面,顎骨往下,鼻竇縮小。現代人的頭骨多少都有些齒列不正。地球上有五千四百種哺乳動物,人類是唯一常見顎骨錯位、咬合過度、咬合不足和牙齒參差不齊的哺乳動物,這在過去稱為「咬合不正」。 對伊凡斯來說,這指向一個根本的問題:「我們為什麼要演化到害自己生病?」她把波斯頭骨放回櫃子,拿出另一個標示「Saccard」的頭骨。它的完美臉形是其他頭骨的翻版。「這是我們努力要解開的疑問。」她說。 伊凡斯告訴我,演化不一定代表進步,而是改變。而生命可能變得更好或更差。現今,人體變化的方式已經跟「適者生存」無關,相反地,我們繼承並延續了有害健康的特點。這個名為「演化失調」(dysevolution)的概念,由哈佛的生物學家李伯曼(Daniel Lieberman)提出, 解釋我們為什麼會背痠、腳痛、骨骼愈來愈脆弱。此外,演化失調也能解釋為什麼我們的呼吸會如此不順暢。 伊凡斯告訴我,要瞭解這一切是如何以及為什麼發生,我們得回到過去。非常遙遠的過去。回到智人還不是智人的時候。 多麼奇怪的動物啊。站在草原上的高大草叢裡,手臂瘦長,手肘突出,狀似毛皮面罩的額頭下,一雙眼睛望著廣闊的荒野。微風吹動草叢時,他們臉上跟水果軟糖一樣大的鼻孔,在無下顎的嘴巴上方上下收縮,辨識微風捎來的各種氣味。 時間是一百七十萬年前,人類最早的祖先「巧人」在非洲東岸遊蕩。很早以前我們就離開樹上,學會用腿行走並訓練自己使用小指,使小指放下來、可碰到同一隻手的拇指。這麼一來我們就能抓住東西,把植物根莖從土裡拔出來,並用尖利的石頭製作打獵工具,用來切下羚羊的舌頭或剝下骨頭上的肉。 吃生肉費時又費力。於是我們收集許多石頭,把獵物放在岩石上敲打。將食物軟化之後,省下許多消化和咀嚼的力氣,尤其是肉類,也因此為身體節省了能量。人類利用這些多餘的能量來擴大腦容量。 將食物烤熟甚至更便利。八十萬年前左右,我們開始用火處理食物,釋放出食物中的大量卡路里。人類的大腸本來是用來分解粗糙、多纖維的蔬果,因為飲食改變而大幅縮水,光是這個改變就省下更多能量。更近一點的人類祖先「直立人」因此得以進一步擴大腦容量,比巧人大了五〇%,十分驚人。 我們開始長得愈來愈不像猩猩,愈來愈像人類。如果一個直立人打扮得西裝筆挺站在地鐵裡,大概也不會引來旁人側目。 這些遠古祖先跟我們基因相似,甚至可能生下我們的小孩。然而,搗碎和烹煮食物的創舉也帶來負面的後果。快速增長的大腦需要空間擴展,於是往我們的臉部正面發展,也就是鼻竇、口腔和呼吸道的所在處。久而久之,臉部中央的肌肉變鬆,顎骨變弱、變薄。臉整個縮短,嘴巴變小,一塊突起的骨頭取代了我們祖先扁塌的口鼻。這個新五官為人類獨有,把我們跟其他靈長類區隔開來,也就是突出的鼻子。 問題是,這個較小、垂直發展的鼻子用來過濾空氣的效率較低,也會使我們接觸到更多透過空氣傳播的病原和細菌。鼻竇和口腔變小,也縮減了喉嚨的空間。我們愈常烹調食物,吃愈多柔軟且富含卡路里的食物,腦容量就變得愈大,呼吸道變得更緊。 大約三十萬年前,智人首次在非洲大草原上出現。除了智人,還有其他人種。例如:海德堡人(Homo heidelbergensis)是在現今歐洲搭建藏身處、捕獵大型動物的強健人種;尼安德塔人(Homo neanderthalensis)則是鼻子大,四肢粗短,會做衣服,擅長在寒冷氣候下存活;納萊迪人(Homo naledi)長得像人類祖先,腦袋小,臀部大, 手臂瘦長,身材粗短。 想像那會是何等畫面:形形色色的人種晚上聚集在熊熊營火周圍,宛如星際大戰的遠古人類酒吧,啜著棕櫚葉裝盛的河水,幫彼此抓毛髮中的小蟲,比較彼此額頭的弧度,然後躲到大石頭後面,在星光下跨種交配。 之後這些人種就消失了。大鼻子尼安德塔人、手腳瘦長的納萊迪人和脖子粗厚的海德堡人,全都因為疾病、天氣、彼此、動物、懶惰或其他因素而滅亡。源遠流長的人類家譜只剩一種存活下來,那就是我們。 在寒冷的氣候下,我們的鼻子會長得愈來愈窄而長,以便快速暖化空氣再送進肺裡;皮膚也會變得比較白皙,才能吸收更多陽光製造維他命。在陽光充足的溫暖環境裡,我們的鼻子會長得較寬較扁,這樣能有效吸進溫暖潮濕的空氣;皮膚則比較黑,避免被陽光曬傷。此外,我們的喉頭會下降到喉嚨以適應另一種改變:聲音溝通。 喉頭就像一個閥,能把食物送進胃裡,同時避免我們將食物或其他東西吸入呼吸道。每種動物及所有人種都演化出較高的喉頭,位置靠近喉嚨的頂端。這是合理的發展,因為高喉頭運作起來最有效率,只要有東西卡在氣道裡,能夠很快將之排除。 人類發展出說話能力後,喉頭逐漸往下移,嘴巴後方讓出空間,以便做出更多聲音和音量的變化。小嘴唇較容易操控,人的嘴唇愈變愈薄,不如過去飽滿。更靈活有彈性的舌頭有利於控制聲音的差異與結構,於是舌頭更往喉嚨裡縮並把下顎往前推。但喉頭變低削弱了它原來的功能。因為位置變低,嘴巴後方空出位置,使得早期人類很容易嗆到。只要吞下太大塊的食物就可能嗆到,小塊食物如果吞太快或稍不注意也會嗆到。智人成為輕易就可能噎死的唯一一種動物,也是唯一的人種。令人傷心且匪夷所思的是,懂得用火及烹煮食物、腦容量變大、可用多種聲音溝通等改變,讓人類祖先比其他動物更聰明、更靈活、活得更久,卻也阻塞了我們的嘴巴和喉嚨,害我們更難呼吸。更久之後,這個改變還會使我們睡覺時容易被自己嗆到,也就是打呼。這些變化對早期人類自然毫無影響。有幾萬年的時間,我們的祖先用突飛猛進的頭部來呼吸都毫無窒礙。有了鼻子、聲音和特大號腦袋,人類得以稱霸世界。※ 本文摘自《3.3秒的呼吸奧祕:失傳吐納技法與最新科學研究的絕妙旅程》。《3.3秒的呼吸奧祕:失傳吐納技法與最新科學研究的絕妙旅程》作者:詹姆斯.奈斯特 譯者:謝佩妏出版社:大塊文化出版日期:2021/08/28
-
2022-08-03 醫療.心臟血管
天氣炎熱慎防心臟危機 美國心臟協會示警5類人需留意
地球暖化的結果,就是整個夏天1天比1天還要熱,美國心臟協會(AHA)表示,美國大部分地區破紀錄的高溫,已經造成嚴重的心臟危險,必須採取措施來保護自己,尤其對於老年人、肥胖者、患有高血壓、心臟病及中風病史的人來說,尤其重要。高溫造成的死亡可預防 高風險者應更加注意研究發現,當氣溫達到每日平均42、43℃(華氏109度)的極端溫度時,死於心臟病的人數可能會增加1倍或3倍,而且夏季氣溫波動越大,中風可能會變得更嚴重。美國心臟協會主席Donald Lloyd-Jones博士指出,雖然與高溫有關的死亡和疾病是可以預防的,但根據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的數據,美國每年有600多人死於極端高溫。因此,如果你患有心臟病或中風,或年齡超過50歲,甚至是體重超重者,在高溫下採取特殊預防措施,以保護健康是非常重要的。藥物放大身體對熱的反應 服用者可與醫師討論處方Donald Lloyd-Jones進一步說明有一些藥物,例如第二型血管收縮素受體阻斷劑ARBs、血管張力素轉化酶抑制劑ACE、β受體阻滯劑、鈣通道阻滯劑和利尿劑等類的藥,它們會影響血壓反應或消耗體內的鈉,放大身體對熱的反應。這樣說並不是要你停止服藥,而是得學習如何保持冷靜,與醫師討論用藥的問題;且需記得的是,即使你沒有服用心臟藥物,也應該在高溫下採取預防措施。面對炎熱氣候 美國心臟協會提供5點防範美國心臟協會提供了以下炎熱天氣安全提示:▸1.午後(大約中午到下午3點)期間,這是太陽最強的時候,不要去戶外。▸2.穿輕便的淺色衣服,穿著透氣材質的衣服,如棉質或防汗材質。戴上帽子和太陽眼鏡,出門前塗抹防曬係數至少15的防水防曬乳,每2個小時重新塗抹一次。▸3.在外出或運動之前、期間和之後都要喝幾杯水,但請避免喝含咖啡因或酒精的飲料。▸4.定期休息,在陰涼的地方停留幾分鐘,並補充水分。▸5.繼續按照規定服用所有藥物。(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熱昏頭!流不出汗要小心 營養師公開「4杯防中暑飲料」:降體溫有感 ·「15款手搖飲」熱量公開!愛喝正常冰、酸小心胖 第一名要快走85分鐘才能消耗
-
2022-07-24 焦點.元氣新聞
環境‧長照‧食安 高齡社會的幸福關鍵字
新冠肺炎襲捲全球,健康不再是「顧好自己」就能維護,決定權在「環境」。台灣正面臨超高齡化社與環境汙染等問題,在地深耕超過38年的台灣房屋,長期關注氣候變遷以及社會趨勢,推動植樹造林、友善農場;因應超高齡化社會需求,開發「亞洲健康智慧園區」。台灣房屋秉持兼顧「環境、長照、食安」三大面向,重新打造幸福三部曲,創造幸福的全新定義。打造富齡新生活,從幸福三部曲開始。「你對幸福的定義是什麼?」台灣房屋集團總裁彭培業表示,幸福並不只是幫助客戶買到一間屬意的房子,或買到一片有增值機會的土地,幸福應該是以更寬廣的格局,善待環境、推動食安、提供高齡者住在舒適的居住空間中,時間堆疊帶來的是各種富有,讓國人能「富齡」也是台灣房屋努力打造幸福的目標,「利他共贏」四個字更是他始終如一的信念。彭培業表示,台灣房仲產業已臻成熟,法令完備,實價登錄制度也提供消費者公開透明資訊。房仲業已不能僅停留在「訊息產業」,需回饋大眾,且ESG也不該只是一句簡單的口號。社會面臨各種變化,包含氣候暖化導致的環境危機、高齡化帶來的老年照顧問題,兩者交會的關鍵字即是「健康」。台灣房屋提出的幸福三部曲,分別為「植樹造林計畫」、「善待員工回饋社會」、「樂齡建築園區」。首部曲▼植樹造林計畫● 都市綠化面積應達整體10%,才能改善都市熱島效應。彭培業表示,首部曲「植樹造林計畫」,初期起心動念是因「2010年國道三號崩塌事故」而起,20餘萬噸的土石崩落在高速公路上,造成三車四人不幸罹難。這起走山意外令人震撼,也讓他萌生「植樹造林」的使命。彭培業發現,依照都市計畫法,都市綠化面積應達到整體的10%,才能有效改善都市熱島效應,以台北市為例,即使有計畫地規畫綠地,如大安森林公園等,整體綠化面積也只占5%。但令他驚訝的是,新加坡綠化面積竟達60%,且做到城市綠化的極致,不僅讓植物攀上垂直牆面、佔據大樓屋頂,並充分實踐了垂直綠化及摩天綠化,因而有「花園城市」美譽。● 啟動十年種樹計畫,累計種植超過一萬五千棵樹。彭培業認為,既然新加坡有辦法做到,台灣一定也可以,企業不能只自顧解決眼前問題,也得提出跨世代的解決方案,他深信「植樹」是最可以維護生態的方法之一,「如果一個人很難達成,就讓企業來做」。因此,台灣房屋於2015年啟動「十年種樹」計畫,於占地25公頃的苗栗大湖林場種植一萬棵樹,多年來細心養護、補種樹苗,每五年還得再疏伐五百棵樹。除了在苗栗大湖,後續更陸續在新北市瑞芳、桃園市中壢、新竹縣關西等開闢林場,累計種植超過一萬五千棵樹,每年可以為台灣減少二千五百公噸的二氧化碳量。同時,台灣房屋在新竹沙湖壢成立一處「漣漪書屋」,創造二手書更大的價值,今年書屋舉辦「綠化森活」植樹活動,一周內發出三千株小樹苗給民眾,盼能在民眾心中投下一顆小石子,形成漣漪,形成良善的循環。二部曲▼善待員工回饋社會● 「解憂隨身聽」服務,分擔員工的煩惱。彭培業表示,房仲業挫折多、壓力大,若員工不健康,企業就無法運轉,台灣房屋不僅在乎他們的身體健康,更在乎他們的心理健康。2021年,台灣房屋推出「解憂隨身聽」服務,當員工出現人際、工作、情感等煩惱,可以透過LINE與心理諮商師諮商,理解自身心理不適,協助找尋改善方法。於台灣房屋的職涯中,提供各式訓練課程,且台灣房屋斥資一億打造「智慧型訓練中心」,結合AI人工智慧實境擴充互動訓練,讓新進員工可以身歷其境,學習檢測屋況或是面對客戶等情境等,強化員工能力。台灣房屋亦是業界中的「幸福企業」,像是疫情期間,全員普篩檢測,給予公衛知識教育訓練、防疫照顧假、疫苗接種假、隔離檢疫給予雙倍薪資,注射一劑新冠疫苗即享有一萬元的注射津貼。同仁即使離職,台灣房屋設有「離職復職服務中心」,免費輔導轉職、法律諮商,若希望復職,也能透過服務中心安排,為業界首創。三部曲▼建立「樂齡建築園區」● 養老之前先養生,整合銀髮族舒適生活所需。彭培業觀察,全球都邁向高齡化時代,長照也成了全球社會的趨勢,但因應戰後嬰兒潮,台灣人老得太快,導致政策福利跟不上老化速度,台灣雖然醫療品質良好,但「不健康餘命」卻長達7.6年。他認為,最好的長照應該是「沒有長照」,養老之前一定要先養生。彭培業表示,有長照需求的民眾,在台灣的選擇有限。台灣雖然有許多護理之家、長照中心,但品質良莠不齊。於是,「亞洲健康智慧園區」在這需求中應運而生,整合土地開發、營造工程、休閒娛樂、醫療護理等產業,打造台灣首座「環境、溫泉、餐飲、醫學、護理」五合一的頂級渡假式莊園。● 離塵不離城,居住環境與大自然共生。從2011年起,彭培業便走訪日本、加拿大、歐美各國,向當地的照護機構取經。他發現,銀髮族真正需要的是「舒適生活」,溫暖日照、新鮮空氣、健康餐飲、智慧醫療,遠比在鬧區裡逛街購物更重要。於是,亞洲健康智慧園區座落於新竹關西,而不是繁華的台北。彭培業表示,關西氣候宜人、陽光充足、空氣品質良好,園區周圍坐擁山巒疊翠,園區闢有頂級純淨的碳酸氫鈉溫泉,住在此處「離塵、不離城」,每天沐浴在森林中,盡情與大自然共生,享受屬於自己的退休時光。彭培業表示,園區除了有飯店等級的居住空間,園區全面綠化,一年四季都有繁花盛開,人均綠地可高達六坪以上,且園區內全時段播放音樂,提供溫暖的溫泉設施,舒緩壓力、活絡筋骨、預防疾病,幫助延緩失智失能。● 注重營養、智慧醫療,過有尊嚴的老後生活。「環境健康,人就會健康。」彭培業如此說。園區未來亦整合資源,將中壢的二十座溫室植栽蔬果,每天由專屬營養師調配時令菜單,提供營養健康的餐點;專業門診提供優質的醫療服務,也有護理團隊負責照顧及復健,讓長者安心養病,享受有尊嚴的老後生活。彭培業表示,「把服務做到極致,就是一種藝術。」他不只是一位房仲業經營者,更是一位充滿善念、幹勁十足的創意家,為客戶服務、為員工著想,更關注社會脈動,期望與環境結下善緣,為下一代創造美好未來。彭培業認為,只要心中懷有追求幸福的信念,你我都能成為一顆顆種子,在台灣這塊土地上傳遞幸福,讓更多人溫暖相愛、共同成長,在永續的道路上攜手前進。
-
2022-07-21 焦點.元氣新聞
「水水的」正常!天熱蛋雞多喝水 雞蛋變水蛋 蛋農點出一方法解決
餐飲業和烘焙業者近日發現雞蛋品質參差不齊,有些正常,有些「水水的」,敲開雞蛋才知道是不良品;彰化縣二林地區是台灣蛋雞主要產區,傳統雞舍的蛋農表示,天氣熱,蛋雞和人一樣多喝水、少吃飼料,有些雞蛋「水水的」是正常現象。林姓等餐飲和烘焙業者抱怨,最近雞蛋的蛋白比較「水」,有些含水量較多,無法用在烘焙方面,因此製作糕點時要個別敲開雞蛋,合格的放入蛋盆,含水量高的放入另一個盆子,只撈起蛋黃使用,捨棄蛋白。林姓等業者認為,雞蛋越來越貴,蛋農和蛋廠應嚴加篩選,守住品質。二林地區的吳姓、陳姓蛋農都指出,政府鼓勵農民做水簾式、密閉冷房式雞舍降溫,前者空氣不太流通,一旦發生雞瘟會整場覆沒,後者的設施成本高,中小型傳統養雞場的農民沒足夠資金改建,所以開電風扇散熱,夏天天氣熱,風也是熱的,蛋雞和人一樣會多喝水解渴,導致雞蛋的含水量較高,比天涼時多約5%至8%水分。吳姓蛋農說,蛋雞又渴又熱,農民照樣餵養飼料可是蛋雞熱到食欲下降,每天減產兩成雞蛋,蛋雞少吃飼料多喝水,視蛋雞的喝水量,含水量有的較多、有的少,含水量高的蛋黃和蛋白容易分離,導致零售端反映雞蛋品質參差不齊,農民也無奈。含水量高的雞蛋和正常雞蛋在外觀有何差異?吳姓蛋農表示,外觀上無法分辨,敲開才知道蛋白比較「水」,煎蛋時特別滋滋作響,如果擔心買到蛋白含水量高的雞蛋,可問攤商何時進蛋,通常雞蛋到一天半內送達消費端,民眾買回家後,放置陰涼處3至4天讓水分蒸發即可。蛋農苦惱地球暖化,世界各國一年比一年熱,台灣沒例外,雞蛋含水量高的狀況逐年增加,只能加碼投資做散熱設施,對蛋農又是一筆不小的飼養成本開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