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06 科別.精神.身心
搜尋
普拿疼
共找到
156
筆 文章
-
-
2020-04-3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心跳快時別忘了量體溫 有可能是發燒引起!
我還是總醫師的時候,有一次接到電話,說長輩的心跳快到140-150,吃了兩次平常有效的臨時用藥都不見效,心跳還是持續那麼快。她是個陣發性上心室頻脈(PSVT)的病人,在心房心室之間多了條傳導神經,這條神經呢,偶爾就會漏電,產生迴路,讓心跳加倍,讓原來每分鐘80下的心跳突然跳到160,這種迴路只要一被打斷,就能立刻回復正常,這種疾病通常只要電燒就能根治,但她始終不想處理。發作時除了藥物以外,還可以使用按摩頸動脈竇、喉嚨憋氣肚子用力的伐氏操作(Valsalva Maneuver)、喝冰水……這些方法,這些動作都會刺激副交感神經(也叫迷走神經、煞車神經),有時也能打斷迴路,讓心跳恢復正常。到了長輩的家中,沒想到以往有效的方法這次卻完全沒用,心跳還是維持在140-150下。就在我非常沮喪,打算把她轉急診時,突然想到一件事,剛剛在做治療時,她的皮膚好像很燙,那時並沒有想太多,但說不定這就是個線索?請她量了一下體溫,才恍然大悟,發現剛剛被之前的成功誤導,走錯了方向。人的體溫每升高一度,心跳就會增加20下,也就是說37度時心跳大約80下,到了38度心跳就會變100,39度120,40度140,有時當心跳上升幅度不如預期,該快而不快時,就要懷疑像沙門桿菌、黴漿菌、膿瘍、革藍氏陰性敗血症……這些疾病了。她燒到了40度,這時心跳預期應該會跳到140,也就是說這次也許不是以往的陣發性上心室頻脈發作,而是發燒引起的竇性頻脈。這兩者在醫院中非常好區分,做個心電圖馬上就有答案,但那時不像現在有特別的器材可以在家中做心電圖,在沒有器材輔助下,我該如何鑑別診斷呢?我想了一下,請病人吃顆普拿疼,利用這種藥止痛外的退燒效果來區分,果然病人藥吃下去沒多久體溫就下降,心跳也慢了下來,我鬆了一口氣,因為這樣就證明了的確是發燒引起的竇性頻脈。在多年的行醫過程中,後來也遇過不少竇性頻脈的病人,有的是合併手熱流汗突眼的甲亢,也有許多是貧血、焦慮、藥物……這些疾病所引起的竇性頻脈,但印象最深刻的,不是這些。有次有個新病人的心跳跳到了每分鐘130-150下,做了心電圖,是竇性頻脈,我試著找出心跳快的原因「有怕冷怕熱嗎?手會抖嗎?有發燒嗎?體重有變化嗎?大便會黑嗎?月經量大嗎?有服用什麼藥物嗎?……」沒想到病人給了我一個意想不到的答案。「我每次看醫生時,心跳都會這樣。」「那妳看恐怖片時會這樣嗎?」「不會啊,再怎麼恐怖的片子都沒問題。」「所以對妳來說,醫生比恐怖片可怕囉?」「欸……嘿嘿嘿,也是啦。」竇性頻脈是一種相對良性的心律,運動時每個人都會,屬於正常的生理反應,但除此之外,也常在甲亢、貧血、發燒、脫水、焦慮、某些藥物、自律神經失調……等狀況下發生,但在教科書上我從沒看到誘發因子還包括了醫師(當然白袍高血壓時心跳也會快,但還沒見過這麼誇張的。)這篇文章的目的只是想提醒大家,在這個新冠肺炎流行的季節,當發現自己的心跳變快時,別忘了量一下體溫,有時心跳變快,是不自覺的發燒所引起的呢!
-
2020-03-1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世衛:類新冠肺炎患者 不要自行服用消炎藥
法國當局警告吃消炎藥恐惡化2019冠狀病毒疾病(武漢肺炎)症狀後,世界衛生組織今天建議,出現類武漢肺炎症狀的民眾切勿自行服用非類固醇消炎藥布洛芬(ibuprofen)。法新社報導,法國衛生部長維宏(Olivier Veran)於上週末發出警告前,英國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最近一項研究提出的假說表示,服用諸如布洛芬等止痛消炎藥後,一種酶會被強化,可能會助長與惡化武漢肺炎感染情況。世衛發言人林德梅耶(Christian Lindmeier)被問及這項研究時表示:「世衛專家正在研究,將會給出進一步指示,同時我們也建議,自行服藥時,寧吃普拿疼不要吃布洛芬,這很重要。」維宏先前發推文,提醒服用布洛芬或類似止痛消炎藥可能會加劇武漢肺炎感染症狀。他寫道:「如果發燒就吃普拿疼」。維宏強調,已經在吃止痛消炎藥的患者,要詢問一下醫生的建議。服用普拿疼必須嚴格遵照醫生的指示,因為吃太多的話會危害肝臟。
-
2020-03-05 新聞.用藥停看聽
部分藥品傳8月短缺 食藥署:仍有替代藥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牽動中國原料藥供應全球情形。衛福部食藥署表示,國內藥廠盤點發現,如果中國大陸端原料藥供應持續受阻,最快今年8月左右,國內的解熱鎮痛、抗生素、甲狀腺亢進藥將會短缺。目前食藥署積極協調同成分的替代藥品供貨情形,民眾尚不用擔心無藥可用。為避免新冠肺炎防疫期間的藥品供應出問題,衛福部食藥署2月初發函醫界與藥界,請醫療人員或藥商發現藥品需求增加,或因飛機船舶運送延遲導致原料,以及藥品短缺等現象應盡速通報,至今近一個月已初步接獲消息。衛福部食藥署科長張連成表示,許多國內藥廠考量原料藥價格及運輸成本,會選擇自中國大陸進口原料藥,粗估我國有三成學名藥的原料藥來自中國。然而,中國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而有停工情形,牽動其原料藥供應全球的狀況。張連成表示,國內藥界公會集體盤點發現,如果大陸原料藥供應持續受阻,預期今年8月、9月可能因供應鏈斷裂,導致部分藥品的原料藥斷貨而發生短缺情形,目前已知含有普拿疼成分的解熱鎮痛劑、部分抗生素與治療甲狀腺亢進的藥品可能面臨危機。張連成表示,當國內傳出可能缺藥,食藥署會先確認品項、臨床用量、替代品項等,並協調替代品項的供貨情形;如果國內沒有替代品項,則視情形啟動專案輸入計畫。目前已知,上述三種藥品有多種同成分、不同品牌的替代藥品,後續經官方與藥界公協會協調,應不致造成市場上供應不足,換句話說,需要這種成分藥品的民眾屆時應有替代選擇,不用擔心無藥可用。如果國內藥廠計畫自中國以外的其他國家尋求原料藥,可能需要向主管機關申請變更藥品許可證,並提供新的原料藥品質資料等。張連成表示,如藥廠有需求,食藥署將會加速作業流程,促其及早生產供應,避免影響民眾用藥權益。
-
2020-03-05 新聞.用藥停看聽
中國原料藥短缺 我國抗生素、解熱鎮痛藥傳八月恐斷貨
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持續,牽動中國原料藥供應全球情形。衛福部食藥署表示,國內藥廠盤點發現,如果中國端原料藥供應持續受阻,最快今年8月左右,國內的解熱鎮痛、抗生素、甲狀腺亢進藥將會短缺。目前食藥署積極協調同成分的替代藥品供貨情形,民眾尚不用擔心無藥可用。為避免新冠肺炎防疫期間的藥品供應出問題,衛福部食藥署2月初發函醫界與藥界,請醫療人員或藥商發現藥品需求增加,或因飛機船舶運送延遲導致原料或藥品短缺等現象應盡速通報,至今近一個月已初步接獲消息。衛福部食藥署科長張連成表示,許多國內藥廠考量原料藥價格及運輸成本,會選擇自中國進口原料藥,粗估我國有三成學名藥的原料藥來自中國。然而,中國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而有停工情形,牽動其原料藥供應全球的狀況。張連成表示,國內藥界公會集體盤點發現,如果中國的原料藥供應持續受阻,預期今年8月、9月可能因供應鏈斷裂,導致部分藥品的原料藥斷貨而發生短缺情形,目前已知含有普拿疼成分的解熱鎮痛劑、部分抗生素與治療甲狀腺亢進的藥品可能面臨危機。張連成表示,當國內傳出可能缺藥,食藥署會先確認品項、臨床用量、替代品項等,並協調替代品項的供貨情形;如果國內沒有替代品項,則視情形啟動專案輸入計畫。目前已知,上述三種藥品有多種同成分、不同品牌的替代藥品,後續經官方與藥界公協會協調,應不致造成市場上供應不足,換句話說,需要這種成分藥品的民眾屆時應有替代選擇,不用擔心無藥可用。如果國內藥廠計畫自中國以外的其他國家尋求原料藥,可能需要向主管機關申請變更藥品許可證,並提供新的原料藥品質資料等。張連成表示,如藥廠有需求,食藥署將會加速作業流程,促其及早生產供應,避免影響民眾用藥權益。
-
2020-02-21 焦點.用藥停看聽
超過38℃發燒了!感染科醫師解析退燒藥正確使用時機
發燒是人體發炎反應所造成的現象,是身體發出的警訊。80%的發燒是由外來的感染引起,另一則是體內異常細胞導致發炎反應所致,如痛風、免疫風濕疾病、癌症等。這些感染源會使下視丘的體溫調節中心,將原本的體溫設定點調高,於是身體就會開始發燒了! 醫師通常會將38℃定義為發燒,是指耳溫或肛溫達38℃,而口溫37.5℃、腋溫37℃以上亦可能是發燒了。人體許多部位皆可測得體溫,但有些微差距,其中,耳溫與肛溫接近人體中心體溫,但因為新生兒不適合測量耳溫,所以肛溫是嬰幼兒的首選。而測量腋溫及口溫時受影響的因素較多,如衣物多寡、剛喝過水,都會影響到;耳溫槍則因操作方便、迅速且準確,所以普遍成為居家測量體溫的工具。 耳溫槍主要以紅外線測量耳膜的溫度,因為耳膜的位置接接下視丘,也就是體溫調節中樞,且與頸動脈的血流相通,所以耳溫可說相當於人體的中心體溫,但是人體的耳道是彎曲的,使用於3歲以下的幼兒時,要把耳朵向下向後拉,3歲以上的孩童應把耳朵向上向後拉,所測得的溫度較準確。 台北馬偕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郭建峯表示,一般感冒也就是病毒感染引起的發燒,只要多喝水、多休息,保持良好免疫力即可,但如果發燒造成身體愈來愈不舒服,變得虛弱、開始打寒顫、意識不清,就有可能是細菌感染引起,因此建議就醫治療,投予抗生素以縮短病程。 使用退燒藥的時機是,當病患燒到38.5℃以上,且因伴隨的頭痛、肌肉痠痛、疲累而無法忍受時,就可考慮服用退燒劑,來減輕不適。 普拿疼、阿司匹靈、非類固醇解熱鎮痛劑都是常見的退燒藥物,但21歲以下禁止使用阿司匹靈。退燒藥主要可以抑制前列腺素的形成,使大腦體溫中樞所設定的溫度能暫時降低,並刺激血管擴張,以達到發汗來幫助體表降溫的效果。經由以上的藥物,體溫多會暫時性的下降,但可能藥效消失後,體溫又會恢復高溫,這是因為致病源尚未解除,服用退燒藥只是治標不治本,讓身體感覺舒服一點的症狀治療藥物。 退燒藥物應依醫囑使用,不可自行將劑量增加或多服幾次,否則超過安全劑量可能出現傷肝、傷腎及失溫的情形,使用過量的退燒藥會讓病患的中心體溫過低,反而會刺激大腦更積極地產熱,導致全身發冷、顫抖,此時應再加強保暖並補充水分。 另外,書田診所小兒科主治醫師陳永綺提醒,即使服用退燒藥仍可能無法降至正常體溫,這也是正常的,通常使用退燒藥2小時後,可讓體溫降低1℃左右,發燒處置不以快速降溫為原則,只要維持在38℃左右就可以。但在給予病患足夠藥量的退燒藥後,體溫仍無法下降時,可以用物理性的方法輔助降溫,但建議是在服用退燒藥30分鐘後再進行。 溫水拭浴是常用的降溫法,用毛巾沾37℃的溫水擦拭身體,可讓皮表的血管擴張,將體表溫度散去。因為嬰幼兒的體表面積較大,所以用此法的效果較好;不過,禁止用冷水或酒精拭浴,此種方法會讓體表快速降溫,反應太過劇烈反而可能造成抽搐,讓病患更不舒服。 泡溫水澡也是同樣的原理,但要注意水溫需維持在38℃~40℃左右另外,建議不要對無表達能力的幼兒使用冰枕、退熱貼,以免造成局部過冷或體溫過低。  陳永綺提醒,身體藉由發燒來提醒我們「有狀況了」,只要處置得宜,記錄發燒的程度、觀察合併症狀是否加劇,若沒有失能狀況出現,其實不需太過緊張,重點是在找出發燒的原因為何,才是看待發燒、治癒疾病的根本之道! 延伸閱讀: 高燒不退會燒壞腦? 想太多!家醫科醫師破解迷思 發燒別急著吃退燒藥! 分3階段處置才能加速康復 
共
6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