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01 癌症.肺癌
搜尋
晚期肺癌
共找到
103
筆 文章
-
-
2020-04-28 癌症.肺癌
肺癌死亡率下降 台癌拚2025存活率破五成
肺癌是國病之一,國健署統計,肺癌已連續10年高居台灣癌症死亡原因之首,每年有超過9000人死於肺癌。不過台灣癌症基金會發現,近五年內台灣肺癌死亡率有下降的趨勢,五年存活率也接近三成,從原先的10%成長至27%。台癌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表示,今年四月初,台灣獨步領先亞太區健保相關體系國家,有一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用藥納入部分一線治療健保給付,讓台灣肺癌治療更精進,不僅幫助更多肺癌患者外、治療品質也提升。未來目標希望在2025年時,達到肺癌存活率倍增、突破五成,幫助更多肺癌患者。賴基銘表示,台灣自2011年起,肺癌男女性死亡率皆高居十大癌症第一,根據衛福部2018年最新統計,肺癌死亡率女性為每十萬人口29.3人、男性為50.5人 ;要讓肺癌死亡率下降有三關鍵:包含生活及飲食預防、定期篩檢早期診斷、加上最好最新的精準治療。他說,肺癌病患想要的是擁有好的治療,並提升存活率、改善生活品質。肺癌治療方式包括手術、化療、放療、標靶及免疫治療等,且依不同的分期與其治療上有差異;而四月一日起,台灣肺癌治療有新突破,健保署將第三代晚期肺癌用藥納入給付,不僅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醫師也有更多的治療利器來幫助肺癌病患。病友家屬蕭先生表示,妻子是晚期肺癌患者,於2018年底至2019年初檢查出肺癌,期間進行多次化療與臨床免疫治療,甚至做了切除手術。蕭先生說,因擔心無法負擔高昂的醫療費用,曾一度拒絕標靶治療,甚至改看中醫、吃中藥,導致腫瘤再度變大,直到確定上述新藥納入健保給付,生活才出現了一道曙光;「我們只是平凡家庭」,蕭先生說,現在妻子病情能維持穩定,他很感謝健保署的德政。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前理事長高尚志表示,由於肺癌患者發現時多為晚期,因此早期檢查很重要,除須留意家族史、廚師等高工作危險群,在早期檢查上,可透過低劑量電腦斷層等方式進行,可揪出早期肺癌患者;而晚期肺癌可透過基因篩檢找出突變點來決定治療方式,如搭配美國國家癌症指引,針對EGFR突變治療建議,對肺癌患者落實精準醫療。高尚志說,而上述晚期用藥納健保,讓台灣成為亞洲健保給付國家中,第一個通過晚期肺癌用藥部分一線健保給付的國家,跟上最新的國際肺癌治療趨勢、與世界接軌。
-
2020-04-28 癌症.肺癌
肺癌死亡率下降 台癌拚2025存活率破五成
肺癌是國病之一,國健署統計,肺癌已連續10年高居台灣癌症死亡原因之首,每年有超過9000人死於肺癌。不過台灣癌症基金會發現,近五年內台灣肺癌死亡率有下降的趨勢,五年存活率也接近三成,從原先的10%成長至27%。台癌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表示,今年四月初,台灣獨步領先亞太區健保相關體系國家,有一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用藥納入部分一線治療健保給付,讓台灣肺癌治療更精進,不僅幫助更多肺癌患者外、治療品質也提升。未來目標希望在2025年時,達到肺癌存活率倍增、突破五成,幫助更多肺癌患者。賴基銘表示,台灣自2011年起,肺癌男女性死亡率皆高居十大癌症第一,根據衛福部2018年最新統計,肺癌死亡率女性為每十萬人口29.3人、男性為50.5人 ;要讓肺癌死亡率下降有三關鍵:包含生活及飲食預防、定期篩檢早期診斷、加上最好最新的精準治療。他說,肺癌病患想要的是擁有好的治療,並提升存活率、改善生活品質。肺癌治療方式日新月異,包括手術、化療、放療、標靶及免疫治療等,且依不同的分期與其治療上有差異;而四月一日起,台灣肺癌治療有新突破,健保署將第三代晚期肺癌用藥納入給付,不僅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醫師也有更多的治療利器來幫助肺癌病患。病友曾小姐今現身,其家屬蕭先生代表發聲,他說妻子為晚期肺癌患者,於2018年底至2019年初檢查出肺癌,期間進行多次化療與臨床免疫治療,甚至做了切除手術,一開始雖看似無病灶,但去年11月卻再度復發。蕭先生說,因擔心無法負擔高昂的醫療費用,曾一度拒絕標靶治療,甚至改看中醫、吃中藥,導致腫瘤再度變大,直到確定上述新藥納入健保給付,生活才出現了一道曙光;「我們只是平凡家庭」,蕭先生說,現在妻子病情能維持穩定,他很感謝健保署的德政。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前理事長高尚志表示,由於肺癌患者發現時多為晚期,因此早期檢查很重要,除須留意家族史、廚師等高工作危險群,在早期檢查上,可透過低劑量電腦斷層等方式進行,可揪出早期肺癌患者;而晚期肺癌可透過基因篩檢找出突變點來決定治療方式,如搭配美國國家癌症指引,針對EGFR突變治療建議,對肺癌患者落實精準醫療。高尚志說,而上述晚期用藥納健保,讓台灣成為亞洲健保給付國家中,第一個通過晚期肺癌用藥部分一線健保給付的國家,跟上最新的國際肺癌治療趨勢、與世界接軌。
-
2020-04-04 癌症.飲食與癌症
癌症術後怎麼保養 營養師教你吃出元氣精神好
文/郭岳潭本文摘自《常春月刊》445期 癌症原來稱作是「絕症」、「不治之症」,拜現代醫療科技不斷精進,罹癌存活時間不斷拉長,病患的生活品質也逐步提升;2006年起,世界衛生組織重新定義為「癌症是一種慢性病」,是可以治療、控制,甚至能夠治癒的。4成癌患死於營養不良,發炎是原因根據研究發現,高達4成的癌症病患,最終因為營養不良而過世,而非死於癌症本身。文獻統計就發現,大約有52~79%的癌症病患有「惡病質」,也是癌症病患營養失衡及體重下降的常見原因。現今的研究證據證明,癌症與發炎反應之間彼此影響,發炎會造成癌友出現厭食、發燒、失眠、惡病質、增加化療藥物中毒機率等症狀,同時也會導致營養不良的發生。台北市營養師公會居家照護營養師、私人家庭營養師程涵宇表示,惡病質會造成細胞激素活性增加、胃腸功能降低、代謝率增加、肌肉蛋白分解上升、肌肉蛋白合成降低,以及放化療等治療反應下降,最終增加癌症死亡率及其他併發症。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家庭醫學科專責營養師洪若樸指出,惡病質是造成癌症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臨床症狀包括厭食、體重減輕、貧血、消瘦憔悴等。 體重減少5%,降低癌症存活率根據研究顯示,高達50%的癌症病患在診斷出癌症時,已經出現體重下降的情形。洪若樸表示,當病情進展到一定程度的癌症病患,營養不良是相當普遍的現象,只要體重減少5%,治療耐受力就會變差,同時會增加術後併發症,造成存活率下降。程涵宇觀察發現,癌症病患可能因為放化療而產生治療副作用,例如口腔潰瘍、牙列不良、腸蠕動速度降低、腸阻塞、便秘、腹瀉、噁心、嘔吐、疼痛、味覺及嗅覺改變等,容易造成進食量不足而營養不良。抑或是容易聽信偏方,又缺乏正確的食物營養、份量,以及營養品選擇觀念。洪若樸也觀察到,不少癌症病患會迷信「飢餓療法」,認為可以「餓死癌細胞」,不能吃得太營養,以免癌細胞容易長大;事實上,營養攝取不足,反而會造成營養不良,更容易導致體重減輕、體力變差,甚至死亡。 癌症病患建議高蛋白飲食根據美國癌症協會建議,癌症病患吃什麼都可以,最好是營養均衡的多樣化飲食。洪若樸表示,癌症病患的蛋白質攝取量要比罹癌前增加50%,熱量也要多增加20%,在治療期間攝取的營養充足,不但可以維持體重,也較能承受治療帶來的副作用,同時具有減少感染風險、加速傷口癒合、促進復原等好處。程涵宇說明,高蛋白飲食有助於促進癌症患者的肌肉合成,可以維持體重及肌肉量,一般建議癌症病患的熱量需求,每天每公斤體重至少25~30大卡,蛋白質攝取量則為每天每公斤體重1.2~1.5克,可以幫助維持體力及肌肉量,也是合成體內白血球、紅血球重要的營養素。6種食物降低癌症復發風險程涵宇建議,癌症病患除了攝取高蛋白質飲食外,根據美國癌症研究所的研究發現,飲食攝取富含各種蔬菜、水果、全穀類、豆類,以及其他植物性食物,更有助於降低罹患多種癌症及復發的風險。◎花椰菜效果:花椰菜含有能抑制癌症的胺基酸及蛋白質,泛稱為「異硫氰酸鹽類化合物」,特別能對抗乳癌、肺癌,還能減少化療毒性,加強免疫反應;富含的蘿蔔硫素外,也含有強效的抗癌物質。其他十字花科蔬菜如花椰菜、甘藍菜、芥蘭菜、羽衣甘藍、大頭菜、高麗菜、蘿蔔等。降低癌別風險:口咽癌、喉癌、肺癌、乳癌。◎胡蘿蔔效果:胡蘿蔔富含類胡蘿蔔素、維生素A、酚酸。根據研究發現,血液中的總類胡蘿蔔素及β-胡蘿蔔素較低,與整體癌症風險有關;經常食用富含類胡蘿蔔素的食物,可能會降低癌症風險。降低癌別風險:口腔癌、咽癌、鼻咽癌、喉癌、食道癌、肺癌、胃癌和結直腸癌(厭氧消化道)等癌症。◎藍莓效果:藍莓富含膳食纖維、維生素C、花青素、黃酮醇、酚酸及維生素K。根據多項研究發現,食用藍莓可以增加血液中的抗氧化活性,且具預防DNA損傷的潛力。降低癌別風險:口咽癌、喉癌、肺癌。◎蘋果效果:蘋果具有與腸道微生物結合的膳食纖維及多酚化合物,富含黃烷醇、黃酮醇,果皮中有特別的三萜類化合物,有助於形成降低癌症風險的環境。研究發現,蘋果對於降低乳癌風險的效果特別好。降低癌別風險:大腸直腸癌、口腔癌、喉癌、肺癌、乳癌。◎櫻桃效果:櫻桃是褪黑激素含量最高的食物之一,且富含花青素、膳食纖維、酚酸、維生素C、β-胡蘿蔔素、黃烷醇、紫蘇醇,研究發現具有預防癌症的潛力。降低癌別風險:口咽癌、鼻咽癌、喉癌、食癌、胃癌、大腸直腸癌等消化道癌症。◎黃豆效果:黃豆富含大豆異黃酮、皂苷、酚酸、植酸、酶調節蛋白、鞘脂。異黃酮為植物性雌激素,具有抗癌的效果;皂苷可降低血中膽固醇及預防癌症;酚酸能阻止癌細胞擴散;植酸為抗氧化物;鞘脂則可調節細胞生長,讓異常細胞自我破壞。根據研究證實,全豆食品富含膳食纖維,可降低大腸直腸癌的發生,每天吃一份全豆食品,例如:黃豆20公克、毛豆50公克、豆腐80公克、無糖豆漿240毫升,平均可攝取到7公克蛋白質及25毫克異黃酮,可降低罹患乳腺癌的風險。降低癌別風險:乳癌、大腸直腸癌。癌症營養補充3觀念我們從飲食攝取到3大營養素(醣類、脂質、蛋白質),經過重重化學反應,最後產生能量及熱量,提供我們的身體使用。根據研究顯示,癌症病患早期的營養支持非常重要,不但可提高化放療法的完成率,還可以減少住院天數,平均從13.5天減至3.2天。洪若樸建議,根據《2017歐洲臨床營養與代謝學會營養指南》,癌友們除了熱量與蛋白質要補足之外,應該加強補充能幫助抗發炎的營養素,例如N-3脂肪酸、魚油EPA。另外,針對手術的上消化道癌症患者,則建議在手術前7天均衡營養外,應加強補充魚油、核苷酸、精胺酸等免疫營養素,可顯著抑制癌細胞發炎因子產生。◎抗發炎營養素: 魚油、N - 3 脂肪酸(EPA)效果:對於正在接受化療且有體重減輕,或營養不良風險的晚期癌症患者,建議補充魚油或長鏈N-3脂肪酸,魚油或長鏈N-3脂肪酸的主要成分為EPA與DHA,研究顯示,EPA才可合成抗發炎因子,且同時抑制促發炎物質的生成,透過雙重機制來幫助降低發炎反應、改善食慾及穩定體重脂肪占比。另外,坊間常見的藻油與魚油EPA並不相同,藻油主要提供的為DHA,對於降發炎的幫助並沒那麼大。洪若樸補充,若是「純素」癌症患者,可選擇藻油來取代魚油,以補充EPA、DHA及Omega-3。根據大型研究顯示,晚期肺癌患者每天補充2.2公克的魚油EPA,較能維持體重、肌肉量,以及較少發生厭食、疲倦、神經毒性;每天補充1.5克的長鏈N-3脂肪酸EPA,可改善食慾、降低減輕體重及術後發病率,並能維持較好的生活品量。怎麼吃:每天補充4~6公克的魚油或1~2公克的EPA。◎醣類占比:精製糖少吃,但醣類攝取要足量效果:醣類食物富含維持身體機能正常運作、延續生命不可或缺的碳水化合物,也含有各種維生素和礦物質。部分癌友誤信網路謠言,認為癌細胞愛吃醣,只要減少碳水化合物攝取,就能降低癌細胞活力。然而當能量來源不夠,會轉從蛋白質與脂肪分解能量並搶走營養,因此,不吃醣根本餓不死癌細胞。根據著名期刊《TheLancet》最新一篇針對15428人,持續追蹤25年的研究顯示,低醣飲食(占總熱量
-
2020-03-30 癌症.血癌
2020精準防癌高峰論壇/突破性新藥 血癌、骨轉移有解
新藥物為病患帶來新的希望,近年來,標靶藥物的發展突飛猛進,凶猛的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可以嘗試精準醫療,而晚期骨轉移的肺癌患者,近年一款單株抗體藥物,可精準對抗癌細胞骨轉移後的惡性循環,減輕晚期癌友的噬骨之痛。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近年治療發展有所突破。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副秘書長、台大附設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侯信安表示,AML患者過去只能接受化療與血液幹細胞移植,但高劑量化療非每人都能承受,特別是高齡者。但二○一七年起,有八個AML的標靶藥物全球陸續上市。侯信安說,標靶藥物提供精準治療,副作用較低,其中標靶藥物BCL-2抑制劑,能讓老年患者整體存活率增加二至三倍,成為高齡治療首選。精準醫療日新月異,愈來愈多藥物研發,但要價昂貴,他鼓勵病人參加合適的臨床試驗,減輕經濟負擔,把握存活機會。高雄長庚醫院肺癌團隊召集人、胸腔內科主治醫師王金洲表示,王金洲以骨轉移為例,約三到四成晚期肺癌患者,癌細胞會透過血管或淋巴系統侵犯骨頭,並出現噬骨性。肺癌骨轉移患者存活率通常僅一年左右,因骨頭被癌細胞吃掉,不但疼痛,也變得脆弱易骨折,使存活率降低。為協助骨轉移癌友提高生活品質,近年一款皮下注射的單株抗體可精準對抗骨轉移後的惡性循環。王金洲說,臨床證實,骨轉移確診後持續使用,能延緩骨骼疼痛及併發症,但副作用為血鈣不夠,治療期間必須多補充鈣質。■防疫待在家 抗癌新知線上看
-
2020-03-30 癌症.抗癌新知
2020精準防癌高峰論壇/癌基因突變 次世代基因檢測追擊
標靶藥物面世之後,肺癌病患的治療有躍進式的改變,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副主任兼肺癌團隊召集人夏德椿表示,透過基因檢測找出突變基因,就能篩選出適合的標靶藥物,提供比過去傳統治療更好的效果。台北慈濟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黃俊耀表示,對於非特定基因的肺癌病患雖不適用標靶藥物,但仍應持續按醫囑接受化療,千萬不要失去信心。夏德椿表示,已知EGFR、ALK、ROS1、BRAF、NTRK等基因突變會引發肺癌,因此,肺癌患者經基因檢測確認有基因突變即可用藥。最常見的EGFR基因突變肺腺癌,第一、二、三代標靶藥物都適用於第一線治療。目前針對有EGFR、ALK、ROS1基因突變的肺癌晚期病患,接受標靶藥物可有健保給付。黃俊耀表示,標靶治療讓患者少走不少冤枉路,但癌細胞狡猾,可能產生T790M基因突變,造成抗藥性,病患平均存活期無法超過三年。最新數據顯示,將第三代EGFR標靶藥做為第四期患者第一線治療,可延長整體存活期至將近四十個月,健保署四月一日將有條件開放晚期肺癌的第三代EGFR標靶藥給付。兩名權威醫師皆指出,至於沒有特定基因的肺癌患者,應繼續接受傳統治療,但可再接受免疫學檢查,與主治醫師討論是否有免疫治療的機會。■防疫待在家 抗癌新知線上看
-
2020-03-29 癌症.抗癌新知
單株抗體 精準對抗癌細胞骨骼轉移
肺癌患者出現骨頭轉移,相當痛苦,患者走也痛,躺也痛,還會破壞骨質,造成骨骼脆弱容易骨折。近年一款單株抗體藥物可對抗癌細胞骨轉移後的惡性循環,減輕晚期癌友噬骨之痛。高雄長庚醫院肺癌團隊召集人、胸腔內科主治醫師王金洲表示,肺癌發生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一般建議50歲且具抽菸史、家族史或環境職業暴露史者,應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一旦確診,應接受及早治療。隨精準醫療發展,肺癌治療近年來不只是發展標靶藥物,包括晚期肺癌遠端轉移出現的疼痛治療,也開始被重視。王金洲以骨轉移為例,約三到四成晚期肺癌患者,其癌細胞會透過血管或淋巴系統侵犯至骨頭,並出現噬骨性。肺癌骨轉移的患者存活率通常只有一年,因骨頭被癌細胞吃掉,不只疼痛,也會脆弱易骨折,更使存活率降低。為協助骨轉移癌友提高生活品質,近年出現單株抗體藥物,經皮下注射,可對抗骨轉移後的惡性循環。王金洲說,臨床證實,骨轉移確診後持續使用,能延緩骨骼疼痛及併發症,但副作用為為血鈣不夠,治療期間必須多補充鈣質。
-
2020-03-29 癌症.肺癌
肺癌治療新突破 標靶治療讓病人少走冤枉路
我國每年超過9000人死於肺癌,但隨精準醫療發展,透過基因檢測找出病人突變的基因,就能篩選出適合的標靶藥物進行治療,提供比過去傳統治療更好的延命效果。醫師提醒,對於非特定基因的肺癌病患雖然不適用標靶藥物,但仍應持續按醫囑接受化療,千萬不要失去信心。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副主任兼肺癌團隊召集人夏德椿表示,過去肺癌只有化療藥物可用,但預後不佳,副作用也大,癌友只要聽到化療就害怕。從2009年之後,精準醫療突飛猛進,標靶治療已成為肺癌目前最夯的治療武器。誰適合肺癌標靶治療?夏德椿說,已知EGFR、ALK、ROS1、BRAF、NTRK等基因突變會引發肺癌,因此,肺癌患者經基因檢測確認有基因突變即可用藥。最常見的EGFR基因突變肺腺癌,第一、二、三代標靶藥物都適用於第一線治療。目前針對有EGFR、ALK、ROS1基因突變的肺癌晚期病患,接受標靶藥物可有健保給付。至於沒有特定基因的患者,夏德椿提醒應繼續回到傳統治療,但可再接受免疫學檢查,與主治醫師討論是否有免疫治療的機會。台北慈濟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黃俊耀表示,標靶治療讓患者少走不少冤枉路,但癌細胞非常狡猾,可能產生T790M基因突變,造成患者對標靶藥物產生抗藥性,病患的平均存活期無法超過3年。最新數據顯示,將第三代EGFR標靶藥做為第四期患者的第一線治療,可延長患者的整體存活期至將近40個月。因比起其他標靶藥物有更好的延命效果,健保署於4月1日將有條件開放晚期肺癌的第三代EGFR標靶藥給付。
-
2020-03-19 癌症.抗癌新知
第三代肺癌標靶新藥 可望納健保
近年來有愈來愈多肺癌治療新發展,過去第三代EGFR標靶藥物因藥費昂貴,對多數病人來說負擔較大,曾傳出印度、孟加拉等山寨版藥物在台流竄,產生用藥安全及風險的問題。對此,中央健保署初步考量將此藥物納入健保給付方案,對肺癌晚期病患是一大福音。台北慈濟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黃俊耀指出,第三代EGFR標靶藥物,能用於第一線治療,而在第一、二代EGFR標靶藥物產生抗藥性的T790M突變時,也可以選擇第三代EGFR標靶藥物,延長晚期肺癌存活期。延長晚期肺癌患者存活期黃俊耀將於「2020精準防癌高峰論壇」,針對「長治久安:基因突變晚期肺癌治療新突破」進行講演。他指出,從健保資料庫2002到2008年分析,半數的第四期肺癌患者存活時間不到九個月,但隨著標靶藥物的問世,在基因篩檢確認有相關基因突變時給予治療,可以讓晚期肺癌病患的病情得到好的控制,以延長患者整體存活期。基因會再突變產生抗藥性過去在2010年代,因為第一、二代EGFR標靶治療的出現,即使是第四期的EGFR突變肺癌患者,整體存活期也得以延長超過兩年。但是癌細胞非常狡猾,基因還會再突變,病患終究會對標靶藥物產生抗藥性,病患的平均存活期始終無法超過三年。最新數據顯示,第三代EGFR標靶藥物使用在第一線治療,使得第四期EGFR突變肺癌患者整體存活期首度超過三年,可延長患者的整體存活期至將近40個月,相對於現在其他肺癌標靶藥物,有比較好的治療效果,且副作用較小,提供較佳的生活品質,對於腦轉移患者也具效果。討論治療目標勿失信心黃俊耀坦言,臨床上,當病患基因再突變而惡化時,病患往往因為病況惡化而放棄,非常可惜。第三代EGFR標靶藥物的治療新突破,除了給予第一線標靶治療失敗產生T790M基因突變患者新希望外,也針對一線用藥的患者提供一個新的治療選擇。肺癌患者要與醫師討論治療的目標,千萬不要失去信心,才能活得更久、活得更好。2020精準防癌高峰論壇時間:3月28日(六)9時至16時50分論壇現場報名已滿,歡迎線上觀看直播防疫待在家直播線上看
-
2020-03-17 癌症.抗癌新知
晚期肺癌病患 基因篩檢精準標靶治療延命
一名60多歲的男子,因為呼吸困難、意識混亂、走路不穩而就醫,檢查後赫然發現,肺部已經是星點滿布的癌腫瘤,腦部也充滿轉移的癌細胞,是第四期肺癌,且病況危急,立即被送入加護病房。經過基因檢測後確認為EGFR的基因突變,進行標靶治療之後,兩周內就出現戲劇性的轉變,不僅恢復意識,也可下床走動,如今存活期已經超過一年。在台灣,肺癌高居國人癌症死因首位,每年超過9000人死於肺癌,肺癌大致可分為小細胞肺癌和非小細胞肺癌兩種,非小細胞肺癌約占所有肺癌的8到9成,其中肺腺癌則是常見的類型,肺腺癌中重要的基因突變又以EGFR占多數,約有55%到60%。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肺癌團隊負責人夏德椿指出,針對肺癌晚期病患,經過基因檢測發現有EGFR、ALK、ROS1基因突變,可以健保給付肺癌標靶藥物,而EGFR也是最早納入健保給付的基因篩檢及給付相對應的標靶藥物。夏德椿說,最常見的EGFR基因突變肺腺癌,適用於標靶治療,第一 、二、三代標靶藥物都適用於第一線治療,由於癌細胞仍會持續基因突變,根據調查,第一代第二代藥物產生抗藥性時間約10到12個月,第三代藥物產生抗藥性時間約為19個月。在今年最新的歐洲腫瘤學會年會中發表的標靶藥物整體存活期突破3年,臨床上顯示,可以有效延遲產生抗藥性的時間。一旦癌細胞再度基因突變時,需要次世代基因定序,再施行肺癌組織切片,以確定其突變的模式,再依據結果選出有效的治療方法。也就是說,標靶藥物要隨時因應癌細胞基因突變而調整,才能達到更好的延命效果。夏德椿指出,在精準醫療的協助下,標靶藥物往往能對癌末病患發揮戲劇性的反應,延長病患的無病存活期,使得癌症成為腫瘤慢性病,在延長病患生命的同時,生活品質也能兼顧。對於不是非特定基因的肺癌病患,使用標靶藥物則效果不佳,仍建議使用化學治療。
-
2020-03-12 癌症.肺癌
肺癌轉移會噬骨 保骨針降低疼痛
66歲婦人5年前確診肺腺癌第四期,因癌細胞轉移至兩側大腿骨,一走路就痛得哀哀叫,每天得靠打嗎啡才能勉強止痛。在醫師協助下,她五年來使用標靶藥物並搭配每月一次的單株抗體藥物(俗稱保骨針),有效降低骨頭的疼痛,癌細胞的骨轉移範圍也縮小且維持穩定,終於解開總是痛到深鎖的眉頭。根據不同器官 輔助治療癌症為我國十大死因之首,其中,又以肺癌高居癌症死亡率之首。據了解,肺癌第一期的五年存活率有90%以上,但存活率隨病程階梯式下滑,第二期為70%至80%,第三期為30%至40%,第四期僅剩約10%。高雄長庚紀念醫院肺癌團隊召集人、胸腔內科主治醫師王金洲表示,晚期肺癌常見的三大轉移器官為肺部、腦部及骨頭,癌細胞轉移的器官愈多,影響存活率愈甚。「此時除了主要治療,也應根據不同器官來決定是否要輔助治療。」晚期肺癌 四成轉移骨頭以骨頭轉移為例,晚期肺癌約有四成會轉移至骨頭,最常見擴散的部位為脊椎、髖關節與大腿骨。王金洲說,起初患者可能只會感到骨頭輕微痠痛,但癌細胞會不斷「噬骨」,出現脊椎神經壓迫,骨轉移所致的疼痛會影響患者的食衣住行,甚至躺著也痛,必須以嗎啡鎮靜,生活品質相當差。除了帶來劇痛感,骨轉移也會破壞骨質,使得骨骼脆弱容易發生骨折。有效治療 還是早期發現過去肺癌骨轉移的輔助治療為放射治療,近年則有健保給付的單株抗體保骨藥物,可有效抑制腫瘤所致的骨骼代謝不平衡,減少或預防骨質流失,降低病理性骨折等骨骼傷害風險。不過,王金洲提醒,單株抗體保骨藥物為減輕肺癌骨轉移後的惡性循環、提高生活品質的輔助治療方法之一,最重要的仍需根據主治醫師的治療方向,進行化療、標靶或免疫治療來控制腫瘤,才是抗癌與兼顧生活品質的關鍵。肺癌要能有效治療,最重要的還是早期發現。王金洲說,有抽菸史、家族史或環境職業暴露史者均為肺癌高危險群,建議逾50歲且具前述危險因子者,應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篩檢,也是目前早期肺癌最有效的篩檢工具。
-
2020-03-09 癌症.肺癌
肺癌健保免疫治療 醫病團體籲擬定優先順序
肺癌多年為我國癌症死亡排行之首,衛福部民國108年4月將肺癌等八種癌別,納入健保免疫療法,累積近一年臨床實證,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有效率超過三成,讓晚期肺癌患者視免疫療法為最後一線生機。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台灣肺癌學會、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以及台灣癌症基金會等多次開會討論,希望就現有醫學臨床實證資料,擬定優先治療順序,擴增晚期肺癌患者的治療涵蓋率,讓每名患者都有機會用藥。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理事長賴俊良說,目前給付標準應該更有效率,健保給付免疫用藥條件保守,以致於去年八億多預算未能全數消化。依照臨床研究,許多對於免疫療法有效的癌友不見得能納入。醫學會及醫病團體呼籲健保放寬免疫治療的規定,第一順位為使用於二線、三線的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依照藥物本身的臨床適應症即可,不用考慮PD-L1表現量多寡,才能照顧更多的晚期癌友。第二順位是復發率及死亡率均偏高的「癌王」小細胞肺癌。賴俊良表示,國內研究證實,癌王患者如能在第一線使用免疫藥物合併化療,就能延長復發時間及存活期,這群患者人數較少,如納入給付,對健保財務衝擊較小。第三順位為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第一線用藥,免疫療法合併化療,因人數較多,所以放在最後順位。賴俊良說,健保署參考泰國、南韓等國的作法,與藥廠議價,先不測生物標記,只要符合疾病條件先准許用藥。用藥三個月後如有效,由健保給付。如無效,由藥廠埋單,節省健保財務壓力。
-
2020-02-17 癌症.肺癌
免疫療法給付癌症 他感謝健保救他一命
「感謝健保救了我的命!」60多歲張先生為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第一線藥物無效之後,去年7月間幸運地通過健保免疫療法審核,迄今用藥半年多,腫瘤獲得控制,暫時無須化療,維持良好生活品質,甚至能夠工作,他說,「如果沒有這個藥,人應該早就沒了。」台灣健保制度舉世聞名,滿意度超高,最新一項調查發現,去年4月「癌症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納入給付」為國人最有感的健保政策,造福許多晚期癌友,在治療成效上,以晚期肺癌患者治療效果最佳,有效反應率近四成。台灣肺癌學會理事長、北榮胸腔部部主任陳育民指出,健保統計證實,晚期肺癌患者接受健保免疫療法後,病症好轉或穩定比率約三成六至三成九,而給付八種癌別總平均有效比率則為兩成五。陳育民說,國內晚期肺癌患者接受免疫療法後的有效率近四成,這與國外研究報告差不多。國內每年新增肺癌患者超過1萬,人數眾多,台灣肺癌學會為癌友請命,希望健保給付晚期肺癌的標準可以再放寬,造福更多病友。陳育民表示,檢測方式有必要滾動檢討,臨床顯示,即使有些病人生物標記(PD-L1)檢測量偏低,但用免疫療法之後,效果卻不錯。為節省健保支出,建議健保署與藥廠協商,在擴大給付範圍後,由藥廠負擔前面幾個療程藥費,如療效不錯,再由健保給付。陳育民指出,目前共有三種免疫療法藥物核准用於治療第四期肺癌,兩種藥物在患者用藥前,並不需要先檢測生物標記,健保應回歸原本藥物的適應症標準,減少許多病人及家屬因經濟因素無法最後一搏的遺憾。他說,目前在英國、韓國、澳洲、加拿大和泰國等國,二線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無需檢測PD-L1,即可使用免疫療法。泰國、韓國的患者則直接先使用免疫療法,有效者,健保再予以後續給付,藉此篩選出有效病人,並讓健保資源更精準地被運用。陳育民說,健保資源有限,建議依照治療急迫性,政府放寬晚期肺癌患者申請免疫藥物治療規定。
共
4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