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23 科別.精神.身心
搜尋
新陳代謝
共找到
1108
筆 文章
-
-
2020-05-21 養生.聰明飲食
每天喝蔬果汁,私密處竟頻「出水」 中醫師:蔬果汁要在這2個時間喝才對
一名43歲的上班族女性,平時每天早上有喝蔬果汁當早餐的習慣。患有子宮肌瘤的她,近半年在月經結束後發現,陰道不定時會流出清澈如水的不明液體,而且量多到會弄溼底褲,只好使用衛生棉。因下體長期悶熱,反而導致泌尿道以及陰部搔癢,前往婦產科檢查後確診是陰道炎,使用抗生素治療後搔癢症狀隨即改善,但是陰道出水問題依舊,轉而尋前往中醫門診求助。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師周宗翰表示,這名患者長期久坐辦公室,又屬於肥胖、代謝不佳患者,平時血糖也偏高、控制不佳,以上因素容易導致骨盆腔循環不佳,對於婦科疾患的抵抗力下降,容易造成陰道感染。 此外,女性外陰部處於高溫濕熱的環境之下,又受到患者血糖偏高的刺激,婦科免疫力更容易變差、引起感染,導致陰道發炎與水樣白帶(即陰道出水)的產生。 別輕忽!水樣白帶是婦科疾病症狀 周宗翰指出,健康女性的白帶是一種微酸性的黏稠物,一般量不多,顏色呈乳白色、雞蛋清樣,稍有腥味,有溼潤陰道、排洩廢物、抑制病原菌生長的作用。 但當女性患上婦科炎症等疾病後,白帶就會發生變化,特別是出現水樣白帶、白帶中有血,要提高警覺。 陰道出水又稱為「水樣白帶」,陰道炎、子宮頸炎、子宮肌瘤等多種婦科疾病都有可能引起這項症狀。 若水樣白帶較多,並且持續很長時間,建議先諮詢婦產科醫師、進行檢查,以排除子宮頸癌、子宮內膜癌、輸卵管癌的風險。 長期喝蔬果汁,容易導致虛冷體質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患者每天都有喝蔬果汁的習慣,容易導致中醫體質學理中的脾虛濕盛體質,導致身體水分的代謝、調節出現問題,加上患者缺乏運動、長期久坐,本身又有血糖偏高的問題,容易導致盆腔血液循環不佳。 換句話說,水性白帶增多,是血液循環不良的預兆,且水樣白帶也可能與子宮肌瘤、內分泌失調有關係,因此最重要的是改變生活習慣。 從中醫觀點來說,絕大多數蔬菜和水果的屬性偏寒,長期飲用蔬果汁,容易形成虛冷體質,身體新陳代謝速度減慢。 平衡寒涼屬性,蔬果汁建議這樣喝 周宗翰中醫師建議,喝蔬果汁的頻率不要這麼頻繁,並在諮詢醫師後,可在蔬果汁中適量添加薑黃粉、肉桂粉、生薑末,可稍微降低陰道出水的頻率。 除了適量加入溫熱性中藥材來平衡蔬果的寒涼屬性之外,飲用蔬果汁前,也要注意蔬菜和水果的使用量,尤其是含糖量較高的水果,每天應控制在2份以內,過多容易造成血糖上升和肥胖。 蔬菜和水果的比例建議為2:1,因為若蔬菜和水果比例是3:1,蔬菜味道較明顯,有些民眾難以接受,此時也可以先將蔬菜煮過,味道較佳。 此外,蔬果汁打完後不適合久放,要立刻喝,以免蔬果汁氧化變質。建議在陽氣盛的早上或中午飲用,晚上喝易頻尿,恐影響睡眠。 運動促進子宮循環,減少白帶症狀 患有子宮肌瘤、子宮內膜異位症或是平時白帶清澈如水的女性,更需要嚴格執行上述飲用蔬果汁的方式,平時也最好避開生菜、瓜果類、柑橘類、涼茶等寒性食物,並減少甜食的攝取。 同時,養成運動的習慣,可多做骨盆運動幫助改善子宮血液循環,減少分泌物過多的症狀。 原文刊登:.每天喝蔬果汁,私密處頻「出水」 中醫師:蔬果汁要在這2個時間喝才對延伸閱讀:.每天活得充實,把癌細胞累死!「人生在世真正的價值,是精神、態度、信念」.退休後想踏遍千山萬水...口袋裡卻沒有買一張車票的錢!中年後體悟:你的努力,要配得上你的野心.進入空巢期,「老同學」很重要!懂得生命無常之後,是相聚的最好時刻
-
2020-05-20 科別.新陳代謝
監控血糖、體重 糖尿病並不可怕
現代人的物質與飲食生活富裕,糖尿病人口愈來愈多,台灣約有250萬人罹患糖尿病。糖是重要能量來源,但過量會對健康造成威脅,本報健康版「我的控糖妙招」徵文,讀者投稿踴躍。針對讀者提出的問題。糖尿病醫師認為,糖尿病並不可怕,只要好好監控血糖變化、控制體重、按醫囑適當用藥,就能與糖尿病和平共處。多因飲食失控 導致肥胖台灣的糖尿病患95%以上罹患第二型糖尿病,台安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林毅欣表示,第二型糖尿病與家族史、家族性多基因遺傳有關,現代人物質生活、飲食生活富裕,會加速致病基因的催化,加上後天與時間的因素,只要活得夠久,就易罹患糖尿病。其實糖尿病與老化、退化有關,林毅欣說明,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人,大多因為物質與飲食失控,導致身體過度肥胖、脂肪增加,產生胰島素的阻抗、胰島素的凋亡,最後胰臟細胞負荷不了,進而得到糖尿病。現在台灣糖尿病盛行率10%,尤其60、70歲以上的老年人,20至30%甚至40%以上都有血糖不耐症。慢性退化疾病 只能控制「糖尿病屬於慢性退化的疾病,只能控制。」林毅欣指出,糖尿病容易因大血管、小血管的併發症,以及全身性感染症而死亡,糖友罹癌的機率也高。如果控糖不佳、血糖高,身體細胞和表皮傷口就不易癒合,易產生細菌感染,若感染入骨而會導致截肢。若是血糖控制得當,這些初期症狀都可以緩解。血糖應控制在標準範圍,如果體檢發現變胖、空腹血糖高,這是糖尿病的警訊。林毅欣強調,糖尿病主要以空腹血糖值及糖化血色素值來確診。正常人血糖值是在100mg/dL以下,若在126mg/dL以內則屬糖尿病前期的灰色地帶,超過126mg/dL即為糖尿病。正常的糖化血色素標準在5.7%或是6%以下,若介於5.8%到6.4%間的範圍,則是糖尿病前期屬灰色地帶,若是6.5%以上就確診罹患了糖尿病。用藥搭配飲食及運動肥胖的人易有糖尿病,有研究顯示,肥胖的人和身體質量指數(BMI)正常的人相較,罹患糖尿病的機率增加二倍;大陸的研究則顯示,胖的人每增加10公斤體重,得到糖尿病的機率多1.2到1.5倍。林毅欣認為,如果發現是初期糖尿病,且是肥胖的年輕人,一定要趕快瘦下來,恢復身體健康。一般空腹血糖超過130mg/dL,建議用藥搭配飲食及運動控制來改善血糖。「體重控制可以預防糖尿病」,過胖的糖尿病初期患者,必須減重,嚴格控制飲食,減低熱量的攝取,以減少身體的負擔,讓血糖得以控制。研究發現,喜歡吃油炸、高油脂、高鹽食物的人,易引發糖尿病,因此預防糖尿病,不僅要減糖,也應減鹽和減油。林毅欣建議,患者要多吃原形食物,少喝含糖飲料,勿吃高熱量食物,更要好好監測血糖。糖友膽固醇高 易中風糖尿病人如果膽固醇高,易有心肌梗塞、中風的風險,林毅欣強調,對於糖尿病患來說,膽固醇控制要更嚴格,患者膽固醇應控制在160mg/dL以內、壞膽固醇在100mg/dL以下,患者更應吃膽固醇藥來預防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患者是免疫力較差的族群,容易發炎感染,應優先施打流感、肺炎鏈球菌疫苗防護,女性患者更要避免泌尿道系統感染問題發生。更年期女性因女性荷爾蒙衰退,會產生更年期症狀,糖尿病發生率高,此時更要花心思追蹤血糖變化,根據追蹤狀況看是否要提早用藥或以飲食及運動來更嚴格控制。
-
2020-05-20 橘世代.健康橘
20年糖尿病史獲改善 用藥切記「五問五不」
嘉義市一名68歲鍾姓婦人患有糖尿病史逾20年,長期使用口服藥及胰島素注射,飲食也很控制,卻無法將血糖下降到正常數值,就診後,衛福部嘉義醫院新陳代謝科醫師李健增加施打藥物,搭配飲食調整,經過3個月追蹤,血糖下降,讓鐘婦感激不已。李健表示,血糖愈高代表附著在血色素上的糖分愈多,鍾婦的糖化血色素當初高達7.0,但正常人的糖化血色素檢測值在4到5.6之間,調整用藥讓鍾婦血糖下降。糖尿病患者如果長期血糖控制不好,身體容易失去正常功能產生併發症,大血管併發症包括心臟冠狀動脈的狹窄,腦血管狹窄及下肢血管疾病問題,小血管併發症包括腎臟病變、眼睛視網膜變化、神經病變。李健表示,為鍾婦施打的藥物可用於改善第2型糖尿病人餐後血糖,能抑制胰臟α細胞升糖素分泌,降低產生肝醣;刺激胰臟β細胞分泌胰島素,延緩胃部排空。目前臨床研究證實,當糖化血色素小於7時,可預防糖尿病慢性併發症發生。李健提醒,長輩就診時應與醫師討論個人期許的疾病控制目標,治療期間若有相關問題,須由醫師依據專業判斷調整,切莫擅自停藥或使用來路不明的藥物。嘉義醫院藥師林志忠提醒,糖尿病友施打胰島素或注射其他用藥時,應確認藥袋上的注射時間點,施打部位以腹部、手臂、大腿、臀部為主,且應規律輪替。林志忠說,注射用藥應定期檢視有效期限與保存條件,如使用中的胰島素可存放室溫陰涼處4週,未開封的胰島素於冰箱冷藏可存放至瓶身標示有效期限,糖友們也可參考藥袋說明,適當環境下保存注射用藥。「藥能治病,也能致病」,藥劑科主任張其純提醒,民眾應切記用藥「五問五不」,包括問藥名、藥效、使用方式、服用時間、注意事項等,以及不聽別人推薦的藥、不信有神奇療效的藥、不買地攤、夜市或遊覽車上的藥、不吃別人送的藥、不推薦藥給別人,才能確保用藥安全。衛福部嘉義醫院院長黃元德說,有糖尿病史的人要長期服藥,但最重要的是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例如按時、適量運動,還有平穩的心情,不要盲目吃保健食品,注意飲食習慣,避免重鹹或過於精緻的甜食,造成慢性疾病控制不易,增加身體的負擔。【健康精選延伸閱讀↘↘↘】。血糖失控竟成為「眼睛」殺手 醫:務必牢記三個「防盲」觀念。清明吃春捲引血糖飆! 醫師:遵守5招顧健康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5-19 癌症.大腸直腸癌
早期大腸癌 靠大腸鏡免開刀
大腸癌已連續數年位居台灣十大癌症發生率首位,原因不外乎跟飲食西化、肥胖、肉吃的多、菜吃得少等不良飲食習慣有關。衛福部國民健康署針對50歲至74歲民眾,實施每兩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來篩檢大腸癌,但是,當糞便潛血陽性結果出來時,往往會讓民眾感到憂心,對大腸鏡檢查為之卻步。根據目前的研究顯示,糞便潛血陽性者,約一半有腺瘤性瘜肉,也就是大腸癌前病變;約有5%患者可能已有大腸癌。針對潛血陽性的患者,其實罹患大腸癌的風險甚至比有大腸癌家族史的患者還來得高,而且這些患者絕大多數都沒有任何症狀。嚴重併發症風險 千分之一對於這種高風險患者,大腸鏡檢查其實是必須且刻不容緩的。雖然大腸鏡檢查較為侵入性,但以目前的技術水平來說,是相對不危險的檢查,發生腸穿孔等嚴重併發症的風險僅約千分之一。一般而言,藉由潛血陽性而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患者,其中若發現大腸癌,有近一半為原位癌或是第一期大腸癌,治癒率及未來存活率相當高。有腸道症狀 別拖快治療大腸鏡檢查可以進一步確認腸道狀況,若發現有癌前瘜肉或是早期癌等情形,可透過大腸鏡進一步將病灶切除。研究結果也說明,此舉可降低未來大腸癌的發生率及死亡風險。如果有腸道症狀,例如糞便帶血、裏急後重、大便習慣改變或是大便變細等,甚至糞便潛血陽性的患者,應該及早接受大腸鏡檢查,早期發現原因、及早治療,以免一拖再拖,造成無法根治的後果。目前針對大腸瘜肉等癌前病變或是早期癌等,可藉由大腸鏡施行瘜肉切除術或是內視鏡黏膜切除術等進行根治,有健保給付,病患僅需負擔部分耗材費用。對於害怕大腸鏡檢查的不適,也有麻醉鏡檢查等選項,讓檢查不再是夢靨。研究顯示,膳食纖維飲食可以防癌,尤其是預防大腸癌的發生。營養均衡、高纖飲食可以促進身體的新陳代謝,具降膽固醇、降血脂、降血糖作用,對心血管健康有幫助,甚至還能控制體重。
-
2020-05-17 養生.運動天地
爬山鐵腿多日該怎麼辦?復健科醫師教你緩解和預防
日籍攝影師小林賢伍將台灣宜蘭的五峰旗山拍成美麗的抹茶山,一夕間讓這座山聲名遠播,吸引小芳(化名)與她的同事們相約踏訪。不過小芳走進山裡才知道有一大段陡升的石階,揮汗爬上去又陡降下山後,一雙小腿就「鐵」了。「鐵腿」時間沒有持續太久,小芳忘卻了不適,與她的同事們再次相約至苗栗馬拉邦山健行,一窺大霸尖山及雪山聖稜線的美景。不過,這次健行時間比抹茶山更長,小芳與她的同事們沒有帶足夠的水跟零食,因此在大太陽下爬得特別辛苦;回程經天然湖線回到停車場,不僅路途遙遠且一路陡坡,他們紛紛感到腳軟,後續4、5天「鐵」著腿上班,小芳甚至覺得自己大腿到腳踝都浮腫一圈。汐止國泰醫院復健科主任塗雅雯表示,運動後常見兩種肌肉不適,一種是讓肌肉快速強力收縮造成的急性肌肉痠痛,像是平常沒有訓練的人突然舉啞鈴,可能會出現肌肉疲勞與乳酸堆積,乳酸刺激末梢神經造成痠痛感,但這個感覺會隨運動結束而快速消逝。另一種肌肉不適是俗稱為「鐵腿」的延遲性肌肉痠痛,其發生原因尚未有定論,較常見說法是強度過大的運動造成肌纖維顯微的破壞,而顯微的發炎反應使得「鐵」的症狀會延遲12小時到兩天才出現,並持續長達5、6天才慢慢消逝。平時沒有運動習慣、身體循環代謝較差的人,若爬山速度太快、沒適當休息,可能因著體內廢物難以即時代謝排除而較容易「鐵腿」。塗雅雯表示,粒線體氧化代謝需要不間斷的能量,如果長時間爬山過程沒有適時補充能量與水分,可能使細胞高張,細胞將吸收更多水分以達到等張效果,此時外顯症狀除了痠痛還有浮腫。倘若沒有適時抬腳、收操,藉由緩和的肌肉收縮運動加速新陳代謝、排除淋巴液與組織液,那麼症狀可能持續數日。塗雅雯表示,要預防「鐵腿」,爬山完要進行完整的收操運動,藉由確實的伸展活動助體內廢物代謝更順暢。按摩可讓肌肉放鬆,但相較起來,運動能較有效加速新陳代謝、排除組織液與淋巴液,對抗「鐵腿」與水腫效果更佳。另外也可以藉由毛巾熱敷或浸泡熱水促進循環代謝與修復作用。不過,如果緩和運動時發現有明顯疼痛難耐的情形,特別是特定角度的動作會讓特定部位出現不適,就要懷疑是肌肉或肌腱拉傷,盡速就醫接受評估。
-
2020-05-1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你的免疫力正在被削弱 盤點生活5個壞習慣
生活中有許多習慣都是在人們沒有意識主導下而執行,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之際,以下這些習慣可能正在削弱我們的免疫力。1.睡眠不足你長期失眠嗎?如果你有睡眠不足的傾向,毫無疑問你的免疫力也會跟著衰弱,當睡眠不足成為一種習慣,不僅降低人體新陳代謝,甚至容易引發心血管疾病、中風、糖尿病,同時免疫力也會下降,成人一天的睡眠時間建議必需達到7至9小時才算足夠。2.不注重口腔衛生口腔清潔非常重要,除了每天使用含氟牙膏刷牙兩次,還必需使用牙線以及定期到牙醫診所檢查,這麼做不僅能確保口腔健康,也能強化免疫系統。3.頻繁的飽嗝雖然有許多人餐後會習慣打一個舒爽的飽嗝,但可能你的身體正在向你示警;打飽嗝通常是因為胃食道逆流,也就是體內的胃酸正在流入錯誤的方向,如果你長期受胃食道逆流之苦,免疫系統也容易遭到破壞;保持正常的生活習慣如少飲酒、減重以及健康飲食,不僅能緩解胃食道逆流,還能強化免疫系統。4.經常吃速食你知道當你吞下一整個漢堡的那一刻,也正在吃掉大量的細菌嗎?漢堡是高熱量、高鈉及高碳的食物,對身體產生極大負擔的同時,也會刺激免疫系統;此外,許多研究也顯示漢堡的營養價值低,長期食用對人體絕對是負面的影響。5.習慣飲用含糖飲料許多研究都證實,長期飲用含糖飲料會增加罹癌的機率,據「全國健康與營養檢測調查」(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的研究指出,若減少飲用汽水或果汁等高含糖飲料,低密度膽固醇和罹癌的風險都會跟著降低。
-
2020-05-17 科別.皮膚
這幾個錯誤的臉部保養方法 竟是青春痘的元兇!
年輕女生,追求臉部皮膚清新、潔淨是最高目標,但往往希望與結果是相反的。原因為何?絕大部分是臉部皮膚保養的觀念出了大問題。為何會有青春痘?青春痘發生的原因,主要由於體質變的燥熱化、油脂分泌過度,及臉部皮膚表皮的角質層脫落不全造成毛孔閉鎖,二者缺一不可。 體質燥熱一定就長青春痘嗎?體質燥熱化不一定長青春痘,但可能出現口乾舌燥、便秘、痔瘡、流鼻血、多眼屎、失眠的症狀。體質燥熱的原因不外,賀爾蒙的改變,如青春期、月經期、懷孕期的影響;生活上常失眠熬夜;飲食上肉類、油炸類、辛辣、咖哩攝食過多。當然調理體內之賀爾蒙要使用藥物治療,保持生活正常不熬夜及多吃蔬果。但若兼有皮膚角質阻塞毛孔才會長出青春痘。 如何改善毛孔阻塞?皮膚角質阻塞毛孔,多由於臉部皮膚真皮層中毛囊之皮脂腺分泌油脂過多,日常臉部皮膚未完全洗淨或清潔不夠,或者過度曝曬陽光也會引起皮膚之發炎。改善之道,每1-2週使用臉部去角質膏清潔,並每日2-3次使用去油性洗面皂洗臉,並避免曝曬太陽,以免皮膚發炎。 常洗臉皮膚緊繃是正常嗎?患有青春痘者應一日多次洗臉或使用去油性濕紙巾,去除臉上的油脂,洗完後臉皮略為繃緊是正常現象,一段時間皮膚會再分泌油脂保護皮膚。 常塗抹隔離乳、防曬乳是否正確?東方人總有一觀念「一白遮三醜」,為了保持臉部白皙,道聽途說,總愛在臉上抹上所謂之隔離霜及防曬乳,以保美白。常見青春痘者臉部皮膚總是出油較多,再抹上隔離霜,說是為了隔阻髒污的空氣,反而阻隔皮膚油脂的正常分泌,也就是把油脂反而隔離堆積在內,不得滲出;塗防曬乳也就是在皮膚上塗了一層完全阻隔光線之保養品,也使得油脂正常排泄,出現了困難,青春痘就自然而然的形成。不洗臉就不長痘是真的嗎?常有一迷思流行於痘友當中,「出油的臉部皮膚,不能洗淨,越洗越出油」。臉部皮膚分泌油脂的目的,在於保持臉部表皮最外層的角質層,有適當的潑水防水及阻隔作用。因表皮不會分泌油脂,來源靠真皮層毛囊之皮脂腺,若油脂分泌太少則皮膚乾燥,油脂分泌太多則皮膚油膩。除非強烈刺激如化學性強力洗淨,造成皮膚損傷,才可能增加分泌油脂以保護。臉部分泌油脂是一種生理上的常態及防護作用。所以洗淨油脂保持毛孔的通暢,才是保養皮膚的最高原則。 保濕真的能改善臉部油水平衡嗎?常碰到全臉青春痘或臉皮嚴重出油的人,還大談如何保濕。甚至有一言論:「因皮膚有二層,外油內乾故仍須保濕,若不保溼則油水不平衡」完全錯誤。到底為什麼要保濕?保濕是每個人需要的嗎?皮膚表皮的最外層為角質層,由皮膚新陳代謝及枯掉的表皮細胞膜疊堆而成。健康的皮膚,角質層也會少量蒸發或吸收水份,注意妝扮的女生為了讓皮膚更平整細緻,也讓化妝品更好吸收,會採用去角質的手段,磨掉最外層的枯掉之細胞膜,但會造成表皮水分蒸發過快之副作用使皮膚易乾燥脫皮。這時使用保濕化妝品,剛好可以發揮效用。人們最早使用油脂類產品,以前100年開始前使用由油與水乳化之霜類化妝品,由於生物科技進步,現多使用水溶性之玻尿酸成份來保濕較舒適。 勿信銷售員話術青春痘皮膚油膩者就不會有皮膚乾燥之問題,不明究理跟著流行,或銷售人員之鼓吹。擅用保濕化妝品會造成皮膚毛孔阻塞並影響水分正常散發,會使青春痘惡化。 本文由中醫師陳潮宗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飽受痘痘肌困擾? 皮膚科醫師傳授三招讓青春痘隱形 反潮時刻 吹出5大皮膚問題   
-
2020-05-16 科別.骨科.復健
3成五十肩患者都有「這病」! 2復健伸展運動在家就能做
做家事、抬重物,少做上臂伸展運動,許多中老年女性都有五十肩的困擾。但研究發現,如有糖尿病,則罹患五十肩的風險更高,約為一般人的5倍,更有3成的五十肩患者罹患糖尿病。醫師提醒,糖尿病患者應多活動手臂關節,以免生活品質受影響。59歲徐女士為糖尿病友,都會定期回診,因經營餐廳需經常搬抬蔬菜。在5個月前,因車禍導致左肩挫傷,X光片顯示無明顯骨折,休養數周後,左手臂漸漸無法完全舉高,不僅無法梳頭,甚至向後轉時碰不到背部,以至於自己難以穿脫貼身衣物。此外,到了晚上,肩膀更不舒服,睡覺時無法面朝左邊側睡。至骨科門診,尋求協助,經醫師評估檢查,診斷為沾黏性關節囊炎,也就是俗稱的五十肩。台大醫院新竹分院骨科部主治醫師曾渥然指出,沾黏性關節囊炎又稱為冰凍肩、五十肩,主要症狀為肩膀關節各個方向的活動度均下降,包括主動(自行抬高)或是被動(輔助之下的抬高)的動作均受到影響,且影像學上並無特別的其他問題。醫師表示,五十肩好發在40至60歲之間的女性,除了單側手臂,也有可能雙側肩膀都有問題,幸好不太會兩手同時發作。危險因子則包含糖尿病等新陳代謝疾病,以及甲狀腺疾病。糖尿病患為五十肩的高風險族群,曾渥然說,國外研究證實,糖尿病患者比控制組有高達5成機率罹患沾黏性關節囊炎,而在糖尿病患者之中發生沾黏性關節囊炎比例為13.4%。此外,創傷事故或是術後長時間肩膀不動,也可能導致沾黏。許多人以為,五十肩會逐漸好轉,曾渥然說,大部分患者如果不接受治療,約需1至3年才能恢復,但行動受限,生活品質變差。另約1成5可能喪失手臂功能,影響甚鉅。在治療上,以復健及適度的伸展患側肩膀為主。醫師建議,在沖完熱水澡或熱敷患側達暖身效果後,找一面牆壁或是門做前向及側向的爬牆伸展運動;背後運動則可取毛巾或長雨傘等用品,利用位於上方的健康側帶動下方的患側,增加肩膀內旋向上的幅度。復健伸展運動(一):手握毛巾利用上方的健康側帶動下方的患側▲手握毛巾利用上方的健康側帶動下方的患側,增加肩膀內旋向上的幅度。每次維持15秒,每回5次,每日3至4回。(圖/台大醫院新竹分院提供)復健伸展運動(二):利用牆壁或門做爬牆伸展▲利用牆壁或門做爬牆伸展,伸展至可忍受的疼痛範圍,每次停留15秒,每回5次,每日3至4回。(圖/台大醫院新竹分院提供)至於藥物,則是口服消炎止痛藥或類固醇治療。如果覺得疼痛感,或是沾黏幅度較大,可考慮於肩膀周圍注射類固醇,或是接受體外震波治療。若經過3到6個月改善有限,且仍持續惡化,可考慮接受「關節授動術」,透過關節內視鏡,清除關節囊內外沾黏或纖維化組織,搭配術後復健。曾渥然提醒,平時保持肩膀的活動性,常做肩部伸展運動,避免同一個姿勢維持過久,不宜反覆拿抬過重之物,以免造成肩關節慢性傷害。如有糖尿病,應規律用藥,降低罹病風險。 (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手臂、肩膀痛到發麻? 恐怕是「這姿勢」害你的 還沒30歲脖子卻先老! 6個習以為常的動作都是在自殘
-
2020-05-15 養生.抗老養生
73歲卻有40歲好體力!名醫張金堅公開3養生秘訣 抗衰老、不生病
「你看,我Line都回得很快,比你還快!哈哈哈!」採訪當天,台大醫院乳房醫學中心主治醫師張金堅,以一貫飛快的說話速度、開朗的笑容現身,一邊強調他駕馭新科技一點都不輸年輕人,一邊以敏捷的腳步踩著樓梯,咻咻咻一下就爬上公寓頂樓,來到他精心栽培的花園,再端出令他自豪的現煮咖啡,暢談他「退而不休」的精彩生活。採訪當天,是個風和日麗的午後,張金堅早上剛開完幾台刀,但他看上去仍神采奕奕,未見疲憊;說起又是行醫、又是研究咖啡的斜槓人生,話匣子一開完全停不下來,藏不住對生活的滿滿熱情。最令人訝異的是,眼前這位精神抖擻、廣受病友愛戴的名醫已經73歲了! 退休推廣乳癌防治,再拚創業不輸年輕人! 事實上,張金堅早在64歲就辦理退休,但他的醫學專業與高知名度總是讓他「閒不下來」,隨後受邀接任澄清醫院中港院區的院長,也讓他決定秉持退而不休的精神,繼續在醫學領域貢獻所長、造服病人。 這幾年,張金堅回到台北,每周輪流在台大醫院、耕莘醫院、遠東聯合診所看診,主要治療乳癌、乳房鈣化、乳房纖維囊腫等各種乳房病症。許多病人堅持找張金堅看診,每年更有近百名乳癌病友指名要他開刀。因此,比起退休前一星期要開15台刀,張金堅現在仍有四分之一的手術量,是病人眼中無可取代的王牌醫師。 擁有超過40年的行醫經驗,張金堅深知癌症預防的重要,因此,他創立乳癌防治基金會,積極推動乳房篩檢、病友輔導等服務,直到現在仍經常主持健康講座,在第一線與民眾分享衛教資訊。 醫師開刀、演講不稀奇,有趣的是,張金堅這幾年迷上咖啡,開始閱讀大量醫學文獻,鑽研咖啡與健康之間的關係,不但出書暢談咖啡,甚至遠赴非洲、寮國、越南尋找優質咖啡產地,在70歲時自創了咖啡品牌,比年輕人創業還拼! 名醫抗老秘訣:不忘工作、填滿生活、活到老學到老 「我本來是想用減法過生活,結果比以前更忙!哈哈!」年過七旬仍保有充沛體力和靈活頭腦,不禁令人好奇,身為醫師的他是不是有什麼獨門抗老秘訣。 張金堅不諱言,隨著年紀增長,體力、記憶力、活動力都會隨之下降,即使身為醫師,這些老化現象一點也不會少,「所以人應該是要服老啦!但還是要想一些抗老的方法,把老化的過程slow down(減慢)。逆齡我是覺得不太可能,但凍齡是稍微可以的。」 退休之後,張金堅建議把工作量稍微降低,但千萬不能忘記原本的專業,「因為你會覺得自己還是一個有用的人,還是可以服務社會。」講話、動作都很快的張金堅是急性子,自嘲又是勞碌命,受不了整天無所事事,「所以就要把時間填滿,不要讓他空隙很多!」 醫療工作與咖啡研究佔據了多數時間,透過這兩項活動鍛練腦力、增加人際互動、保持與社會接軌,都是他維護身心健康的重要方法。 張金堅強調,「 雖然是老生常談,但活到老真的是要學到老!比如說你要去學會電腦啦、學會手機啦!」醫學的日新月異,更敦促他不斷吸收新知,「如果拿外科醫生來講,以前都是開刀開很大,現在變成都是微創,所以我到現在還是會去參加國內外的醫學會議,甚至去當主持人。」 抗老也要服老!放慢步調讓生活更美好 不過,年紀大了,搭機出國難免造成體力上的負擔,怎麼辦?張金堅輕鬆地說:「一個大原則就是,要服老,但是要有抗老的策略,生活要去調整。」比如,以前出國開會,他總是把去、回的時間算得剛剛好,「那現在因為老了,我就早一點去,晚一點回來,多一些時間去休閒、去旅遊,這個思維就跟以前不一樣。」 搭公車、上下樓梯也學著放慢速度,以安全為優先考量。「服老還有一個重點,就是要慢,慢活的人生就是樂活的人生,吃飯要慢、動作要慢。」說到這,張金堅突然話鋒一轉,「但真的是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以前一台刀接著一台刀要開,午飯沒吃,肚子餓了看到便當就趕快吃,現在也是不小心就故態復萌,但有慢慢在改,哈哈!」 閒不下來的張金堅,退休後把以前無暇涉獵的事物通通排進行程表,尤其「咖啡」的研究與推廣不但是他第二人生的主角,更可說是行醫之外的第二生命。 一頭栽進咖啡世界!創造快樂不老第二人生 張金堅曾經長達30年,一喝咖啡就胃痛,直到某次偶然喝到好咖啡,身體竟未出現任何不適,引起他的好奇,便一頭栽進咖啡的世界,更在台商牽線下遠赴非洲,見識咖啡的栽種過程,最後決定推出自有品牌,與更多同好分享咖啡的美好。「這是人生嶄新的體驗!你有興趣,就會有更深的感情,就會更投入!」 一杯咖啡,為張金堅帶來的不僅僅是出書、創業的收穫,更重要的是,「你有額外的興趣跑出來,你接觸的人又更多,話題就更多。」因為咖啡,認識許多擁有相同興趣的年輕人,張金堅直言:「越老的時候,老實說,喜歡交年輕的朋友,這樣好像自己也變年輕,『老』這個字就離我很遠,無形的快樂就滋生出來!」 「朋友有很多種,有的聊咖啡,有的聊學問,有的聊旅遊...所以多交朋友不錯,人老的時候,從別人那裡吸收來的精華就可以豐富你的人生,生活就比較精彩。」 心情好,人當然不老。 不吃隔夜菜、冷凍食品!享受美食但控制「額度」 此外,張金堅在飲食、運動方面也是下足了功夫。尤其中年後新陳代謝降低,張金堅會控制澱粉的攝取量,也不吃油炸食物。早餐他常吃的是堅果、水果、煎蛋、麥片加鮮奶或少量吐司,再配一杯咖啡;若是外食,就專門挑夾鮪魚、蔬菜、水果的三明治,少碰火腿等人工肉品。 在家吃飯時,張金堅夫婦堅持選購當季食材,不吃冷凍食物和隔餐飯菜,烹調方式以清蒸、汆燙為主,多吃各類蔬菜,像是地瓜葉、空心菜、川七等,也強調彩虹蔬果,食物盡量多一些顏色,增加抗氧化物的攝取。而張金堅最愛的料理是用紅蘿蔔、白蘿蔔和干貝熬煮的排骨湯,用料簡單卻清甜美味!味噌湯、生魚片、納豆、優酪乳等也是他喜歡的健康飲食,身體自然越吃越好。 不過,張金堅偶爾還是會吃牛排、少量的三層肉滿足口腹之慾,「好魚好肉你都不吃,也是違背良心!」他調皮地說,但強調會控制紅肉的攝取量,只要某天吃太多,隔天就會節制,「你的扣打(額度)用完了嘛!就不能再用了!」不但少吃點,而且會多走路運動,「這不能討價還價,你缺一個都不行的。」 心理狀態也是健康的關鍵。「人老的時候,心要越單純,返老還童其實滿重要的。」張金堅說,複雜的事情要簡單化,越簡單越好,「不要想得太多、不要複雜化,有三件事情你做一件就好了,不要去做力不從心的事情。」安分一點,反而快樂一點。 退休以後,「健康最重要,其他都假的!」 年紀越長,智慧增加,但常人的煩惱,開朗的張金堅一樣也有。 「老實跟你講,人到老的時候都有死亡的恐懼,要是我哪天跌倒或是中風,或是被宣布癌症...雖然我是醫生,但什麼事情也由不得你啊!」即便身為醫師,張金堅不諱言他曾經痛風發作,目前也有高血脂、胃食道逆流,頸動脈、冠狀動脈甚至有些狹窄,必須按時服用低劑量的阿斯匹靈。 他堅持健康飲食和運動,並且每年健檢,「你自己的身體,沒有就沒有了,人一躺下去就bye-bye了,所以健康最重要,其他都是假的!」妥善控制之下,張金堅仍然擁有超越同齡的好體力,並懂得珍惜時間,「會去思考怎樣讓自己活得更好,那就要更豁達,多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這樣生命就加值了!」 原文刊載於2019年04月11日《今周刊 幸福熟齡》:.73歲卻有40歲好體力!名醫張金堅公開:從三餐到運動的養生秘訣,抗衰老、不生病延伸閱讀:.身價7千萬還哭窮!他每年被動收入750萬元,42歲後悔太早退休:生活太花錢了.壓力、自律神經失調,害她2個月暴瘦15公斤!40歲被醫生判定早衰,她靠這招找回身體平衡.準備入籍台灣,惹怒黃安「真給黃家丟臉!」...黃秋生冷回:我根本不姓黃
-
2020-05-15 科別.心臟血管
高血壓年輕化 醫師建議每人定期量血壓
40歲的業務陳先生經常需要應酬,飲食口味偏重,身材高壯自認身體健康,沒有健康檢查的習慣,日前因劇烈頭痛到台北慈濟醫院急診室求診,醫師發現他的血壓高達160/100mmHg,趕緊靜脈注射降壓藥物。台北慈濟醫院心臟內科醫師張耀庭提醒,須重視生活習慣及定期量血壓。台北慈濟醫院表示,5月17日是「世界高血壓日」,高血壓被視為「隱形殺手」,近年已成為台灣十大死因之一。研究指出,18歲以上在台灣的盛行率約25%,平均每4人就有1人罹患高血壓,而45歲以下的發生率大約是7%,且隨著世代演變,有越來越高的趨勢。張耀庭說明,血壓是血液由心臟送出時在動脈血管內產生的壓力,當血流通過周邊小動脈時,若血管狹窄、硬化或肌肉收縮擠壓管壁,就會使血管壓力上升,形成「高血壓」。高血壓可分為「原發性」跟「次發性」兩種,大部分患者屬原發性高血壓,成因與遺傳、飲食、肥胖、生活型態等環境因素相關;而次發性高血壓的患者比例占整體高血壓的5-15%,多為內分泌疾病所導致。張耀庭表示,由於高血壓初期不會有明顯症狀,若無定期量測血壓的習慣,偶爾的頭暈、頭痛、胸悶往往容易被忽略;因此許多病患是因血壓過高導致急性劇烈頭痛、心肺等器官受損、呼吸困難到急診就醫時,才驚覺自己早已罹患高血壓。張耀庭表示,初次因高血壓就診的病患,醫師會透過詳細問診、理學檢查、抽血、尿液檢查了解病患生活、飲食習慣,電解質等數據並評估肝腎功能;視病患情況安排心電圖、X光等影像學檢查,了解是否有心血管疾病或因高血壓導致的身體器官傷害。若懷疑為次發性高血壓患者,將會診新陳代謝科,進一步評估內分泌疾病的可能性。一般而言,罹患高血壓的患者僅能改變生活型態及服用藥物以控制血壓。心臟血管科醫師會以讓血管放鬆的「鈣離子阻斷劑」和調節荷爾蒙的「血管張力素受體阻抗劑」,輔以利尿劑、交感神經阻抗劑、血管擴張劑等降壓藥物予以治療。張耀庭指出,高血壓已有明顯年輕化趨勢,若未及早控制,恐導致不可逆的慢性疾病及身體傷害。民眾務必養成定期測量血壓的習慣。量血壓時,須將壓脈帶綁在上臂距離手肘「二指寬」的位置,最佳測量時機為剛起床時或睡覺前;不建議在運動後、飲用咖啡因飲料及菸酒後測量,以免影響準度。
-
2020-05-15 科別.皮膚
天氣熱猛吹冷氣消暑 小心這種病可能纏身!
一到夏天,悶熱的天氣讓原本就不需要外出的文莉,更喜歡躲在辦公室內吹冷氣,即使是中午吃個飯或去銀行辦點私事,短短的路程結束,也一定會找個有冷氣開放的餐廳或商店吹冷氣納涼。糟糕的是,當她下班回到18層樓高的住家時,一進門仍然是先打開空調,一整天下來,幾乎時時刻刻都在冷氣房中度過,漸漸地,她發現自己幾乎耐不住酷熱了。奇怪的是,最近文莉只要一進入冷氣房後,就開始出現偏頭痛、肌肉痠痛、眼睛乾澀等種種症狀,渾身都不對勁。直到醫院檢查後才發現,原來自己是得了「空調不適應症」。 什麼是空調不適應症(冷氣病)?所謂的「空調不適應症」,指的是因為空調設備所引發的種種不適症狀,在這些症狀中,最常見的除了經常性的肌肉痠痛、下肢無力、頭痛、口乾舌燥、咳嗽或類似感冒症狀等。這些經由空調所引發的疾病,很多人把它統稱為「冷氣病」,雖然醫學上並沒有真正定義冷氣病的名稱,但只要跟空調相關,因為冷氣吹過度所造成的不適現象,就可歸類為「冷氣病」。 導致冷氣病三大因素馬偕醫院家醫科主任鄒孟婷指出,如果將導致冷氣病的原因做一歸類,大致可以分成體質、環境內的溫濕度及室內空氣流通度三大因素。1.以體質來說,空調中暗藏的塵蟎容易誘發過敏氣喘,如果溫度又低,就會產生冷過敏,出現類似感冒的症狀,如鼻塞、頭痛等,「尤其是本身就有過敏體質且年紀較大的人,這些症狀就會更為明顯。」鄒孟婷說明。2.由於大樓內的空調冷氣多半不流通,這時只要有一人出現感冒症狀,很容易就會傳染給身旁的同事。甚至也曾有研究發現,空調主機本身因為儲水、溫度又適宜細菌孳生,因此常成為細菌、黴菌的溫床,而這些細菌性感染疾病又以綠膿桿菌、棒狀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居多。此外,前一陣子甚囂塵上的「退伍軍人症候群」,也是因空調冷卻水塔3.冷氣房中的溫度調節也關乎上班族的健康,由於長時間處於低溫下,身體的微血管就會自然收縮,肌肉緊繃,使得新陳代謝變慢,腸胃功能也減弱,連帶影響了消化及循環的功能,若再加上坐在出風口下方,或是身體某些部位經常性的受到冷風直接吹襲,就容易引起如頭、肩、關節等疼痛。 多運動 進入冷氣房時先緩衝除了溫度過低可能造成的影響外,長時間開冷氣也會降低環境中的濕度,令人產生不適,影響最大的就是老年人、隱形眼鏡族、電腦族及異位性皮膚炎的患者。鄒孟婷指出,上班族若常覺得眼睛乾澀時,建議不要長時間戴隱形眼鏡,且使用電腦時,也必須適度的休息,讓眼睛稍微眨眼休息一下。但預防「冷氣病」的最好方式,仍是以調整吹冷氣的時間,最適當的室內濕度則是維持在60度左右,而冷氣的溫度也要調控在25~26℃之間。「只要每天花個半小時到一小時的時間讓自己運動流汗一下,就可以讓體溫調節中樞恢復到正常的範圍。同時,下班回到家,或是在夜晚睡覺時,也不妨設定冷氣的舒眠裝置,不要直接吹冷氣到天亮,最好可搭配電風扇,開窗吹吹自然風比較好。鄒孟婷建議。一旦出現類似感冒的冷氣病相關症狀時,可以先喝熱飲並搭配熱敷肩頸,倘若座位無法調整,則可戴上口罩、或把溫度轉低、讓出風口稍微轉向不要對著吹。甚至也可以試試在進入冷氣房時,先去茶水間喝口水或上個廁所,也就是先到沒有冷氣的地方緩衝一下,讓身體稍稍適應溫度差異後,再進入辦公室,這樣也可避免血管急速收縮而引致的頭痛困擾。冷氣房內雖舒適,但經由密閉空間中所傳播的病菌速度也快,因此建議辦公室內使用空調時,偶爾仍要將門窗開個小縫,讓空氣對流,才不會讓病菌散播太快速,當然,也必須多喝水,可避免脫水的現象對健康造成負擔。 預防冷氣病小提醒1.每天抽空運動,讓自己流汗。2.少戴隱形眼鏡、適度眨眼或閉目休息。3.戴口罩並多喝水保持喉嚨濕潤。4.冷氣房內放一件長袖外套或大披肩等保暖衣物。5.在桌上放一杯水,調節週圍環境的濕度。6.分段穿梭室內室外,減緩頭痛的發生機率。延伸閱讀:立夏高溫破30°C! 「人仙仙」頭昏沉重,4撇步防中暑 熱到快中暑 刮痧解暑人人都適合嗎?  
-
2020-05-14 科別.新陳代謝
眼皮下垂、複視 原來是糖尿病未控制好引起
一名47歲男性某天起床,驚覺眼睛左眼皮下垂,且看東西1個變2個,嚇得他趕緊掛眼科就診,但檢查後眼睛沒有問題,於是轉診至神經內科,經醫師抽血檢驗及核磁共振檢查,診斷是因糖尿病控制不佳導致的動眼神經受損病變。經服藥控制血糖,以及規律生活後,複視情形已改善並返回工作崗位。長安醫院神經內科醫師陳惠萱說,這名男性是廚師,平常罹有糖尿病,固定看新陳代謝科,但因為沒有按時吃藥、好好控制,所以才導致這次眼睛神經病變,並對工作造成很大的影響。她說,動眼神經是12對顱神經當中的第3對,主要支配眼球運動,還有眼睛張開的動作,所以一旦產生病變,就會產生視覺上看東西有雙影的複視現象,以及眼皮下垂情形。除了糖尿病,血管瘤壓迫、腦內長腫瘤(如鼻咽癌侵犯到神經)、中樞神經感染、海綿竇發炎或血栓等都會引起動眼神經問題。陳惠萱說,治療上主要是針對血糖控制,且搭配規律生活,讓眼睛多休息,做些適度的運動,也要遠離菸酒及刺激性食物。此外,多補充維生素能幫助神經修復;一段時間藥物調養後,通常可以幫助患者進步。她說,一般人以為眼睛出現症狀,一定是眼睛的問題,要去看眼科。但其實不只有眼睛問題會引起這樣症狀,就像上述提到的動眼神經病變,此外還有甲狀腺引起的眼肌病變、腦中風、重症肌無力等,都可能出現看東西複視的狀況。因此呼籲民眾,眼睛的症狀若檢查並非眼睛相關問題,要注意是否有其他相關病變。
-
2020-05-11 癌症.其他癌症
甲狀腺結節好發女性:5%藏有癌細胞 留意身體6警訊
日前藝人李明依驚傳罹患甲狀腺癌,已經由手術治療返家休養,據悉她在媒體受訪時,透露早已知道有甲狀腺結節,但不以為意,所幸今年有為自己安排健檢, 透過檢查發現結節有異狀,後續接受病理檢查確認為惡性。而資深藝人寶媽去年底也在自己的臉書上自曝,2004年曾罹患甲狀腺癌,同樣因透過健檢意外發現罹患第一期的甲狀腺癌,接受手術治療經休養後,回歸正常生活。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影像醫學部放射科沈彥君主任醫師表示,甲狀腺位在頸部氣管的前方及兩旁,形狀像美麗的蝴蝶結。甲狀腺結節在超音波檢查中其實相當常見且多為良性,但切勿因此掉以輕心,因為其中約有5%結節可能藏有癌細胞,當超音波檢查發現結節的形態有疑慮時,醫師會安排進一步的細針穿刺及細胞學檢查來評估是否有癌細胞存在。根據衛福部統計2016年台灣癌症發生率統計,甲狀腺癌在十大癌症發生率排行位居第七名,為內分泌系統常見的癌症。進一步分析性別資料,甲狀腺癌並未進入男性癌症發生排行前十名,卻在女性十大癌症發生排名第四名,顯示甲狀腺癌好發於女性,且還與前年相較上升了一個名次。再從癌症人數及發生率來看,2016年男性罹患甲狀腺癌為899人,女性罹患人數為2,780人,台灣女性罹患甲狀腺癌的機率為男性的3倍。甲狀腺癌根據病理診斷不同,疾病的發展和預後也會有差異,主要包括以下五種類型:甲狀腺乳突癌、甲狀腺濾泡癌、甲狀腺髓質癌、甲狀腺未分化癌、甲狀腺淋巴癌。大多數人罹患的甲狀腺癌是乳突癌(佔八成以上,好發於20至45歲女性),其次為濾泡癌(近一成,好發於40至50歲年齡層),這兩種類型的甲狀腺癌,若能在疾病早期就診斷出來並且接受治療,預後都相對其他癌症要好,10年存活率可達90~95%,但若發現較晚,癌細胞往往已經由淋巴或血液轉移到其他組織器官,第四期10年存活率僅約50%。另外,甲狀腺髓質癌若能早期診斷,5年存活率可達80~90%,第四期的5年存活率則約25%;甲狀腺未分化癌發生率低,但進展較快且死亡率較高,5年存活率僅約5%。甲狀腺的評估除了理學檢查的視診及觸診,最重要且方便的影像檢查是甲狀腺超音波,檢查時間短、不具放射線,可清楚檢視每個角落,找出可疑的結節,搭配細針穿刺細胞學檢查,提高癌症診斷率;超音波還可評估鄰近的淋巴結是否有異常或轉移的可能,做為後續專科醫師治療方針的參考。誘發甲狀腺癌的主要風險因子除了遺傳及輻射暴露,其它原因尚不明確。沈彥君提醒,甲狀腺癌在早期大多無明顯不適,單靠症狀相當難以察覺,需定期以超音波檢查才有機會早期診斷。當出現脖子有局部腫大或腫塊、頸部疼痛、吞嚥困難、持續性咳嗽、聲音沙啞、呼吸困難等,應立即就醫安排檢查以確認是良性的甲狀腺結節腫大或惡性腫瘤所致。延伸閱讀: 甲狀腺結節會變成癌症嗎?新陳代謝科醫師詳細解析 戴老花眼鏡仍「看走眼」? 7症狀都與甲狀腺有關
-
2020-05-10 養生.聰明飲食
中國來的含鉀減鈉鹽有輻射?低鈉鹽中的鉀40是什麼
昨天(6日)立委陳椒華、綠色消費者基金會秘書長方儉上午在立法院舉行「台鹽健康鹽?中國輻射鹽!」記者會,抨擊台鹽公司健康減鈉鹽系列產品標示不實,要求食藥署應依法立即下架該系列產品。陳椒華立委自己在FB說「上午我與綠色消費者基金會秘書長方儉召開「台鹽健康鹽?中國輻射鹽!」記者會,因台鹽公司健康減鈉鹽系列產品標示產地為台灣,但根據台鹽交給監察院的資料,這些以氯化鉀為主成分的減鈉鹽,其氯化鉀的產地是來自中國,含有輻射鉀40,而且含量是環境背景值的5倍,有明顯標示不實、混淆產地和高量輻射的問題,違反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22條的規定,因此要求食藥署應依法立即下架該系列產品。」其實韋恩對鉀40所謂輻射問題已經澄清很多次,韋恩也在去年的立法院公聽會親自出席與方儉先生辯論,可惜同樣說法一再發生。韋恩解釋過很多次了:低鈉鹽裡鉀的輻射是自然現象,不然你別吃香蕉了低鈉鹽案是監委以意識形態凌駕專業與科學,根本打著食安反食安可怕的不是減鈉鹽,而是未經查證的人云亦云: 潘文涵 教授而由意識形態指揮政治行動,進而凌駕各領域專業的專家、或是凌駕科學,那對台灣就是造成很大傷害的事情。■鉀40是天然的放射性同位素,一般的鉀是鉀39。鉀40在地殼裡(岩石、土壤、海水)天然存在,比例上大約是占了0.012%,而主要的鉀39占了93%,其他占比是來自鉀41(7%)。■鉀40天生有放射性,與人工核汙染無關,可以算是背景輻射的一種。■鉀是生物體內不可或缺的電解質之一,同時在人體內呈現恆定狀態,也就是人體內固定維持有約140g的鉀,太多會透過腎臟平衡機制而排掉。而WHO每天建議要補充3.5g的鉀,如此對心血管健康有幫助。■因為鉀自然存在土壤裡,裡面也有0.012%的鉀40,鉀也是作物很重要的三元肥之一,所以全部的生物體內都有鉀、因此也包含了一部分鉀40的存在。■所以你我的人體其實都會對別人放出鉀40的輻射啊,根據計算,人體內大約有4300貝克的鉀40輻射。■根據學者計算,一年吃進身體的的鉀40帶來的輻射大約有5X10-4戈雷,其實與人體被宇宙射線打到的背景輻射大約相同。■原能會也說若民眾全年食用抽檢台鹽食鹽最高的鉀40含量8860貝克/千克,造成的輻射劑量影響約為0.2毫西弗,與搭乘飛機往返台北與紐約一趟所受宇宙輻射劑量相當。■有人說鉀40的輻射最可怕之處,是它會進入人體。但是別忘了,人體對鉀是會進行新陳代謝的,鉀40大概在3天左右就會排出人體。■所有食物裡面都有鉀,所以也都有鉀40,所以也都測得出輻射。根據文獻,一顆熟的馬鈴薯含鉀40達 26.8貝克,一杯脫脂牛奶含鉀40達 13.6貝克,一根香蕉含鉀40達 14.4貝克,一杯柳橙汁含鉀40達 15.4貝克,一份雙層漢堡含鉀40達 18.1貝克。以抽檢台鹽食鹽最高的鉀40含量8860貝克/千克計算,如果每天攝取10克的話,也只是88貝克,大概等於吃一份漢堡配一杯柳橙汁加一份飯後無花果吧! (但是要注意,10g是一天份,其他食物可是要吃三餐的,這樣一算是不是感覺又更低了呢?)。與人體原本就具有的4300貝克鉀40輻射,也只等於2%而已。■鉀是必須的營養,就算你不從低鈉鹽攝取,還是得從所有攝取的食物中獲得,所以每天吃下去的鉀40還是一樣。■只有台灣的低鈉鹽含有輻射嗎? 答案是否定的,低鈉鹽全世界已經風行40年以上了,光網路上就可以找到許多歐美的網友實際以輻射計測量,低鈉鹽都可以測得一定的數值,但是別的國家的委員有這樣大驚小怪嗎?沒有! 因為人家不會理盲。原文出處:韋恩的食農生活
-
2020-05-10 橘世代.時尚橘
為人母仍像少女 張榕容:「想吃就吃,不要去違背想做的事」
33歲的張榕容擁有台法混血臉孔,五官深邃,自童星出道就是目光焦點,現在已是1個孩子的媽,外貌卻仍像少女一般。對於保養張榕容自有一套方法,她表示,「減肥是很殘忍的事,維持身材如果可不用減肥最好。」張榕容表示,現在每個星期有2天瑜伽課,上完課會在健身房快走30到40分鐘,她提到過去因為拍戲傷到膝蓋,導致無法劇烈運動,所以會選擇快走的方式運動,而平常拍戲沒時間,則是自己在酒店裡拉筋、訓練核心。除了運動,飲食也會搭配,她每天要喝2000C.C.的水,說道:「盡量讓自己1星期只吃2次炸物,會想吃就吃,不要去違背想做的事,不然會很痛苦。」她每天吃2餐,如果有機會則會實行16小時斷食,笑稱:「剛開始會很餓,多1歲新陳代謝就不好一些,要慢慢開始習慣。吃東西不要吃到很飽,現在盡量吃7分飽就好,所以我吃buffet(自助餐)很不划算。」張榕容過去也曾用過錯誤的減肥方式,她說,「不吃東西反而會反彈,我當時1天吃1顆蘋果,復胖很快、非常快,因為會有報復性飲食,而且精神壓力會很大。所以最後決定吃7分飽,胃習慣後胃口就會變小。之後只要吃到8分、9分就會覺得不舒服。」因此建議正常飲食,但培養少量的方式。【熟齡精選保養特輯大公開↘↘↘】。台劇「最強小三」張家瑋揭秘心機美肌 5妙招永保「水水的」。先吃蛋白質、最後吃澱粉 林依晨飲食也要「零負評」。這樣做年輕10歲!賴雅妍獨門保養,把握喝水黃金時間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橘世代」一個專屬於50後世代的舞台。在這裡你可以做好準備,迎接精彩第二人生!>>>立即加入
-
2020-05-08 養生.聰明飲食
連宋慧喬都在吃!天氣熱 學吃豆腐減肥法1個月瘦4公斤
天氣越來越熱,穿著也跟著變清涼,也讓許多女生都想要減去冬天囤積的脂肪,該怎麼透過飲食減肥呢?韓妞們近期都在學「豆腐減肥法」,因為連女神宋慧喬都靠吃豆腐,來維持好身材,網路就有韓妞分享吃豆腐減肥,一個月可以瘦4~5公斤,該怎麼做到呢?已經38歲的宋慧喬,近期曝光的照片中,秀出纖瘦的手臂與大腿,讓人羨慕好身材,之前就有韓國媒體報導,宋慧喬平常維持身材的方法,除了持續運動外,就是靠飲食減肥,其中喬妹的晚餐,都會吃低熱的豆腐來減肥,而且挑對時間吃,更能有好效果。根據營養師的說法,豆腐是具有低熱量、大豆纖維的好食物,女生特別適合在生理期前後吃豆腐減肥,可以先從晚餐只吃「豆腐」開始,豆腐是屬於低熱量,高水分的食物,且具有纖維質,能夠刺激體內水分排出。女生在生理期時,因為新陳代謝會變慢,這時候多吃豆腐,可以排水消水腫,也能增加飽足感,而且近期天氣變熱,大家食慾也變不好,清涼的豆腐,搭配簡單的醬油或水煮調味,注意佐料不要有過多油分,就能吃出好身材。營養師建議,可以把豆腐當成主食,替代米飯、麵類,從生理期前開始吃,吃到生理期後7至10天,豆腐的排水效果好,能讓身體消水腫,但也建議不要長期只吃豆腐,而是要搭配食用。不過有些人也不適合吃豆腐減肥,譬如有痛風的人,吃豆腐會導致痛風發作,另外腸胃容易脹氣的人也不適合,另外選擇豆腐時,可以看看營養成分中,是否有鈣質,女性需要大量鈣質,因此沒有鈣質的豆腐不能常吃。至於如何食用?可以把豆腐當成飯,與蔬菜、蛋白質一起食用,或是做成豆腐沙拉等,其他飲食上也要注意減油,這樣才能吃豆腐,也能吃出好身材。
-
2020-05-06 科別.心臟血管
戴口罩跑步造成猝死? 醫師曝關鍵原因
中國大陸昨傳出2名中學生因戴口罩跑步猝死,今新北市也有一位家長爆料,小二女兒全班被要求戴口罩跑步,引發網友熱議,究竟戴口罩運動是否可行?輔大醫院運醫中心骨科醫師洪嘉鴻則表示,運動猝死的主因以心因性為主,戴口罩可能造成血氧降低,若一般民眾運動時遭遇低氧環境,可能因急性缺氧、過度換氣,造成呼吸性鹼中毒,產生頭痛、頭暈,甚至四肢麻木、痙攣等症狀。洪嘉鴻指出,醫學證據顯示,運動中猝死的主因還是心因性為主,戴口罩可能造成血氧降低、呼吸阻力增加,身體必須代償性地增加新陳代謝速度,確實有可能導致原有心肺功能舊疾的民眾,突發性的生理壓力過高。不過他也表示,其實血氧降低並不是完全的壞事,3、40年來國際早已普遍存在運動員的高地訓練,就是以降低血氧濃度來增強運動表現,但這樣的前提是,必須長時間循序漸進地適應,並且有完整的生理監測系統,甚至監測血中乳酸濃度、 血紅蛋白、運動心電圖、尿蛋白等指數,訓練調整期為3、4天至一周,訓練時間大約三周。但是,除了專業訓練,一般民眾運動時若遭遇低氧環境,則可能因急性缺氧、過度換氣造成血液鹼性化,甚至呼吸性鹼中毒,症狀有頭痛、頭暈及精神症狀等,還可能因血清遊離鈣降低,引起感覺異常,如口周和四肢麻木及針刺感,搐搦、痙攣。洪嘉鴻說,保持健康的隔離距離進行運動,並且教育學生自我症狀監測,即時反應身體狀況,仍然可以盡興地享受運動的樂趣。
-
2020-05-0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不上醫院也能看門診 三總視訊診療讓患者在家看診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不用到醫院也能夠得到診療嗎?三軍總醫院院長蔡建松表示,三總透過「視訊診療服務平台」,建構訊診療服務及看診流程,方便民眾獲得更貼心及便捷的優質醫療服務與就醫品質保障。三總心臟外科醫師蔡宜廷主任表示,新冠肺炎期間,病患因為擔心院內的感染而減少到醫院回診意願,但透過三軍健康雲服務平台,不需使用複雜的APP下載及操作,只要透過原本的掛號作業系統,讓病患可以收到醫院發出的視訊連結位址與看診醫師互動,而醫師跟病患視訊互動的同時,可即時查看到病患在醫院的相關檢驗及居家的監測數據,可得知病患最近服藥控制的改變趨勢圖。家住在西螺的鍾先生表示,雖然每2到3個月才回三軍總醫院複診,拿慢性處方箋,但透過視訊諮詢,可以在用藥有突發時,得到即時回饋,在做運動強度訓練時,也可以得到醫師建議,如此還省下回台北的時間及精力、高鐵及計程車車資。王先生家住雲林,每3個月都要回三總腎臟科及新陳代謝科複診,此次透過視訊與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呂介華討論胰島素施打用量與血糖控制,王先生6個月前飯後血糖大於500mg/dl,目前可穩定控制在120mg/dl。同一天,腎臟科主任楊松昇透過視訊掌握王先生在家量測的血壓、脈搏及血糖數值與曲線圖和用藥,王先生若對洗腎有任何問題也可以提出來。三軍表示,透過視訊診療服務平台,所有視訊影像均妥善保存在院內主機,所有的資訊安全均由醫院管理。另外結合即時的AI語意分析,可將醫師與病患的主訴紀錄自動轉成文字病歷儲存到看診平台中,節省醫師許多打字時間。未來與病患視訊診療服務時,還會串接影像線上說明,讓病患透過說明更了解自己的影像檢查結果。若有即時的回診及居家醫療需求,各科個案管理師也可透過此視訊諮詢服務,進行病患線上的衛教及居家醫療整合諮詢服務。
-
2020-05-03 橘世代.健康橘
真有「老人味」嗎?學者辯論:最難聞的時期不是老年
人類隨著年齡增長,除可能患上一些慢性病外,據說還會出現一股稱為「老人味」的特殊體味。然而,真的有「老人味」這種氣味嗎?事實上,學界的研究結論相互牴觸,有的研究宣稱真的有這種味道,連成因都提出解釋,也有研究說根本沒有老人味這種東西,老人的體味其實不像年輕人那麼重,而體味最難聞的其實是中年男人。日本在2001年有項研究,稱老人皮膚分泌一種稱為二壬烯醛(2-Nonenal)的不飽和醛,經常產生一種類似青草、蠟燭或脂肪的特殊異味,就是老人味的成因。紐約時報報導,莫內爾化學研究中心生物學家隆德斯壯的最新研究報告,似乎證實這項日本研究。他採集了20歲到95歲不同年齡層的腋下體味樣本,由41名志願者依味道強烈與難聞程度進行排名。隆德斯壯跟共同撰寫研究報告的同事們發現,這些志願者能將老人體味樣本歸類至正確的年齡組,顯示老人和年輕人體味的確不同。但在同個中心工作的74歲化學家普雷帝表示,他研究出來的結果跟日本或是隆德斯壯的不同。普雷帝團隊是從上背及前臂進行採樣,並用氣相層析質譜儀分析,並未發現老人皮膚會分泌二壬烯醛。普雷帝說:「老人的氣味實際上比年輕人少。除非你去有衛生問題的療養院,否則不會發現年紀大一點的人會有什麼難聞的異味。」隆德斯壯則指普雷帝所言錯誤,研究也太狹隘,還稱「年紀大的他只是對此話題敏感」。普遍來說,研究中的盲測結果顯示,中年男性體味被認為是最糟的,比年輕人與老人更難聞,中年婦女體味最好聞。化學分析也證明年紀非常輕跟非常老的人,皮脂分泌程度較低。隆德斯壯的研究證明了不同年齡的人體味的確有差異,但他指出,志願者一般認為老人味偏向中性,並不難聞。他認為,老人味很大程度上是受到環境的影響。隆德斯壯並指出,在日本研究中,當研究人員未告訴志願者聞的是老人體味時,他們給的評語為「不難聞」,但在被告知後則評為「噁心」。日本顯然對老人味有明顯偏見,甚至創造「加齡臭」(kareishu)的負面名詞來形容。此外,科學家一致認為,不論年紀多大,慢性病讓身體更易散發異味。普雷帝則把原因歸咎於飲食、新陳代謝和自我照顧。此外,不管任何年齡層,不想要體味難聞,最好的方法就是顧好個人衛生與家中清潔、多運動保持健康跟多喝水。【關於熟齡「膚質」大小事↘↘↘】。過度清潔小心「老人味」上身 醫:每天洗完澡做這件事。掌握10訣竅 即使老,也能像瓶好酒愈陳愈香。天天泡澡反而全身癢 皮膚科醫師:缺脂性皮膚炎好發季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5-02 養生.運動天地
高血壓、糖尿病…媽媽有疾 運動要特別注意!
●大噸位媽媽 先改變飲食 再搭配運動瘦身「羅馬不是一天造成,體重也不是一天生成。」衛福部桃園醫院復健部主任李偉強說,隨著年齡,新陳代謝變慢,大噸位媽媽身材走樣。建議選擇自己喜歡的有氧運動,每周三次、每次30分鐘,心跳每分鐘130下,快走、爬樓梯,是不錯的運動。面對不容易自律的天性,可以請健身教練陪著運動。有慢性病者,建議到有附設健身中心的醫院,接受客制化的燃脂健身課程。李偉中提醒大噸位媽媽,不要當家裡的剩菜剩飯「終結者」,減少甜食,特別提防手搖杯,只要一杯,所含的熱量可能相當於一餐的量。運動後藉由深綠青菜及各種顏色的蔬果,雞蛋、優酪乳等優質蛋白質增加飽足感,取代過多的澱粉攝取。●關節炎媽媽 腫脹疼痛時 至少休息一到兩周聯新國際醫院運動醫學中心醫師吳易澄表示,膝蓋或下肢關節的壓力,在躺下時趨近於零,站起來走路時是體重的1到2倍,上下坡是3到4倍,跑步是4倍以上。隨著運動強度增加,關節負擔的壓力也會增加。體重和退化性關節炎有很大的關係,建議身體質量指數(BMI)超過25的時候要減重,可以搭配飲食和適合的運動。體重較重又有關節炎的媽媽運動時,如果發生腫脹、疼痛,要適度休息一到兩周,並避免會造成疼痛的動作,一到兩周後如果症狀未改善、甚至更嚴重,就要尋求專業醫師的建議。關節發炎時運動,可能讓疼痛更嚴重,伴隨膝蓋積水和韌帶發炎、慢性關節病變等問題,使退化性關節炎更嚴重。如果本來就少運動,或年紀較大肌力不足,或有結構方面的問題,如骨盆前傾,長期下來會造成下背痛和其他部位疼痛,都可以請醫師評估如何改善。●中風過的媽媽 運動復健 先請醫師專業評估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神經內科醫師黃玉晴指出,大家都知道運動可以提高心肺功能、增加肌肉關節骨骼強度、促進腦內啡分泌等好處。但對中風患者來說,因為不同障礙類型及程度,往往讓簡單的運動變困難。尤其肢體運動功能缺損的病人,更容易因缺乏中風後的運動復健,衍生關節硬化及肌肉萎縮,所以中風過的病人,除了吃藥及控制中風危險因子,運動的處方很重要。一般而言,中風後的復健型態,隨病患的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而有不同。在急性期住院期間,運動目標會訂在預防失能、促進肢體的知覺、動作的平衡及協調性,運動處方會以維持重複性的肢體動作,及提升休息時的心跳率為主。●高血壓媽媽 服用藥物 留意熱衰歇、血壓驟降聯新國際醫院運動醫學中心醫師周佳儀強調,高血壓媽媽首先要注意有沒有心臟、中風病史,有的話建議先諮詢專業醫師。如果只是一般高壓血問題,當收縮壓大於200、舒張壓大於100時,建議先別運動。而在血壓正常的情況下,依然要注意運動中,收縮壓和舒張壓要在220、105以下。如果有使用乙型交感神經受體阻斷劑(β-Blocker) 、利尿劑等藥物,會影響體溫調節,特別注意在較熱的環境運動時,容易造成熱衰歇,要注意通風和水分攝取,熱瑜伽就屬這類運動。另外,如果媽媽有服用甲型熱離子交感神受體阻斷劑(α Blocker)、鈣離子阻斷劑(CCB)等心血擴張藥物,運動時可能發生血壓突然下降的問題,嚴重可能昏倒,要格外注意。●糖尿病媽媽 避開藥效尖峰期 留意低血糖症狀周佳儀表示,糖尿病媽媽運動時,要注意能量消耗多,可能出現低血糖症狀。像運動中突然全身顫抖、走路不穩、不正常發汗、冒冷汗、焦慮、手指麻、視覺糢糊、思緒鈍,可能都是低血糖症狀,要立刻停止運動,補充糖分。糖尿病患者有定時服藥時間,要知道藥物最尖峰的時效,因為那時候血糖最低,要避免運動。如果真要做長時間、長距離的運動像馬拉松,一定要有人陪伴,以防出現低血糖。另外,糖尿病患者身體水分代謝比較快,要注意補充水分。如果已經有視網膜病變、剝離,建議避免高強度運動,例如羽毛球等急煞、跳躍多的運動,會增加危害健康風險。
-
2020-05-02 科別.新陳代謝
甲狀腺疾病80%患者是女性 3穴位按摩舒緩不適
本文摘自446期常見的甲狀腺疾病,包括甲狀腺機能亢進、甲狀腺機能低下、甲狀腺腫大、慢性甲狀腺炎、甲狀腺結節以及甲狀腺癌,共通點都是女性的發生機率,比男性還要多得多。根據醫學文獻統計,女性罹患甲狀腺機能亢進的機率,比男性高出5~7倍之多,尤其好發於年齡20~40歲的女性;甲狀腺機能低下則好發於孕婦及60歲以上的女性,發生機率是男性的5倍。另外,女性發生甲狀腺腫大、甲狀腺結節的機率,也是男性的3~4倍;慢性甲狀腺炎好發於30~50歲女性,女性發生率為男性3~5倍。在甲狀腺癌的部分,女性甲狀腺癌發生人數約為男性的3倍,其中又以20~40歲女性為多數。 不良情緒,影響甲狀腺機能甲狀腺是合成、分泌甲狀腺激素的器官,甲狀腺激素隨著血液被運送到身體各組織,具有維持調節人體正常體溫,促進體格智力生長發育、調節物質代謝,維護重要臟器功能等一系列的作用。中醫師賴睿昕表示,情緒常常影響甲狀腺機能的穩定,甲狀腺疾病之所以偏愛女性的原因,與女性的心理性格、生理及遺傳特徵等,都有一定的關係,而不良情緒就是甲狀腺疾病的重要誘因。毫無疑問的是,女性更容易受到情緒困擾,也就更容易得甲狀腺機能亢進。女性在懷孕期間,甲狀腺激素的需求量增大,就容易出現妊娠期甲狀腺腫大;產後甲狀腺炎在臨床上也不少見;更年期後很多女性,也會出現類似甲狀腺機能亢進的心悸、盜汗等症狀。 賴睿昕說明,甲狀腺疾病大都是多種原因綜合因素所導致,但是,情緒因素是甲亢的主要誘因,也是導致許多甲狀腺亢進病情加重的重要因素,就是中醫所謂的「肝氣鬱結」。肝膽經主疏泄是陰陽之樞紐,而肝經影響女性經期尤其為大;情緒直接會影響肝膽的疏泄,而陰陽之樞紐就在身體兩側。如果脖子兩側有問題,多是肝膽經絡出現異常,因此,甲狀腺亢進與情緒睡眠品質好壞,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因此,如果肝氣鬱結長期無法有效排除,一旦氣機鬱滯,凝而化為痰濁,就會讓甲狀腺鬧脾氣。 甲狀腺亢進好發於夏季賴睿昕指出,甲狀腺亢進好發於夏季,由於入夏後人體的新陳代謝旺盛,體內的水分及營養更容易流失,再加上酷熱的天氣,容易導致情緒不穩定,很容易造成內分泌失調、身心抑鬱不安,進而誘發甲狀腺亢進。 甲狀腺亢進病患所分泌的甲狀腺荷爾蒙比較多,或是血液中所含的甲狀腺荷爾蒙,容易超過人體每日所需要的含量,就會開始刺激及加速各種組織細胞的工作量、過勞,而引發各種特別的症狀,最常見的就是身體莫名的亢奮、心跳加速、怕熱、手抖、冒汗、疲勞。 如果甲狀腺亢進嚴重到免疫功能失調,導致肝腎陰虛,虛火妄動,煎熬津液而成痰,凝聚頸部成「癭氣」,就會引起前頸部腫大、結而成大脖子腫塊的甲狀腺腫大、甲狀腺結節等問題,還會造成吞嚥異常的狀況發生,甚至會增加罹患甲狀腺癌的機率。 Box 3穴位舒緩甲狀腺亢進甲狀腺亢進病患容易出現心跳加速、心悸、胸悶等不適症狀,平時可以用穴位按摩保健,建議按摩以下3穴位,每次3分鐘,一天可進行1~2次,即可舒緩莫名的亢奮感覺。1.神門穴:手掌與手腕交界處橫紋,靠小指那側的凹陷處。2.內關穴:手腕橫紋中央往上約3指寬。3.太衝穴:足部大拇趾和第二趾中間,第1、2蹠骨間凹陷處。 治療甲狀腺亢進,先回復正常分泌賴睿昕表示,中醫治療甲狀腺疾病,是以調整甲狀腺功能,促使回復正常分泌為主;常使用活血散瘀的藥材,如赤芍、牡丹皮、丹參;氣理滯的藥材,如陳皮、柴胡、薄荷行;清熱解毒的藥材,如知母、梔子、黃芩、黃連;散腫軟堅的藥材,如鱉甲、牡蠣、浙貝、夏枯花。 而針刺耳穴與頭皮針,也可使甲狀腺細胞不再增生腫大,促使異常增大的甲狀腺細胞自然逐漸凋亡;而大脖子通常會用美容針,圍刺在甲狀腺腫大的範圍上,使腫大的結節縮小。 90%以上甲狀腺亢進病患,屬於瀰漫性甲狀腺腫大合併甲狀腺功能亢進症,也就是說,滿足每日生理需求的碘,並不是誘發因素,根本問題不在於碘攝取過剩,而是自身存在免疫功能紊亂。 賴睿昕指出,長期刻意不食碘鹽、海鮮,反而會造成缺碘,長期低碘飲食容易使甲狀腺處於缺碘狀態;一旦甲狀腺亢進治癒後回歸正常飲食,長期缺碘的甲狀腺更容易因飲食因素,導致甲狀腺亢進功能旺盛而再次誘發。 不過,賴睿昕提醒,甲狀腺亢進病患要少吃堅果、大蒜、藥酒、補藥、羊肉、龍眼、荔枝等熱性食物,以及茶、咖啡、酒、辛辣等刺激性食品。另外,最重要的是戒菸,以免加重眼睛病變的風險。 甲狀腺機能低下,連呼吸都會胖相較於甲狀腺機能亢進,甲狀腺機能低下則是甲狀腺機能不足,與人體代謝有關,不少患者「連呼吸都會胖」。甲狀腺機能低下的典型症狀包括:疲倦、沒精神、全身水腫、心跳過慢、畏寒怕冷、健忘、注意力難以集中。 賴睿昕說明,甲狀腺機能低下可能是先天性甲狀腺功能不足、甲狀腺發炎,或是免疫失調導致機能下降,患者以女性居多,而女性又是自體免疫疾病的好發族群,最明顯的症狀就是水腫與體重不明原因增加、冬天特別怕冷、嗜睡、手腳異常冰冷。 而長期甲狀腺機能低下,會導致反應變慢、記憶力減退及智商變差,若是發生在長輩身上,則容易讓注意力不集中,身體各項功能退化,還會增加失智的風險。 促進代謝循環,改善甲狀腺機能低下中醫觀點認為,甲狀腺機能低下的病因,多以氣虛水濕為主,氣虛代表身體的動能不足,而水濕代表身體容易囤積殘留的病理產物,進而影響免疫功能。主要治療方式宜溫陽益氣、脾腎雙補,要投以溫補劑加以滋腎填精,常用中藥,例如:生地、黃精、肉蓯蓉、菟絲子等。 中醫治療的強項在於免疫調節,常見的參附湯、四逆湯合桂枝甘草湯等處方。可以有效促進代謝與循環,或是使用真武湯、五苓散、苓桂朮肝湯等處方,幫助改善水濕不化。賴睿昕強調,中醫治療甲狀腺機能低下,透過溫熱藥物給予足夠能量的循環,當循環順暢之後,身體殘留的病理產物,也可以慢慢代謝出去,以減少水腫及體重的增加,並搭配生活作息改善。臨床上,很多甲狀腺低下的患者透過治療,都可以得到很好控制。 另外,壓力、情緒波動及熬夜,都會讓甲狀腺機能低下的症狀更加嚴重,建議養成規律生活習慣,早睡早起、避免熬夜,以及適度放鬆,避免長期壓力累積,並學會情緒控管,才不會讓病情失控。 多吃碘改善甲狀腺機能低下?很多人以為甲狀腺機能低下,要多吃紫菜、海帶等含碘食物。賴睿昕表示,甲狀腺機能低下不一定是缺碘,但若是缺碘型的甲狀腺功能低下患者,多吃含碘食物可能有效。 但若屬於自體免疫疾病橋本氏甲狀腺炎引起的甲狀腺功能低下,反而要盡量少吃紫菜、海帶、干貝、海水魚、蝦蟹等海產,也應避免攝取過量的十字花科蔬菜,例如:芥蘭、萵苣、花椰菜、高麗菜、白菜、蘿蔔等,以免影響甲狀腺素的生成。 賴睿昕提供一道「十全大補雞湯」,具有可以促進血液循環、養血補氣,適合短氣懶言、四肢無力、頭暈目眩、手腳冰冷的甲狀腺低下患者食用,但是,感冒時要暫停食用。 材料:雞1隻、黨參10克、白朮15克、炙甘草5克、當歸10克、川芎6克、熟地15克、白芍15克、黃耆10克、肉桂2克、小布袋1個。作法:雞洗淨,去油脂,熱水汆燙去血水,放進電鍋內鍋中。將十全藥材略沖水,放入棉布包中紮好,再放進內鍋中,加水淹過雞及藥材,就可將內鍋放入電鍋中,外鍋加半杯水,待開關跳起即可。延伸閱讀: 不易出汗,不一定是甲狀腺低下 甲狀腺結節並非癌症前兆?  
-
2020-05-01 科別.新陳代謝
蔡世澤/穩定控糖 從檢測血糖指標入手
調控血糖是糖尿病治理的核心要務。臨床上,評估糖尿病控制好壞的指標很多,最常使用的是「糖化血色素」(HbA1C)檢測。它能綜合性的反映過去三個月左右的血糖控制樣貌,也和糖尿病人的預後,特別是發生慢性併發症的機會多寡扣連在一起。一般糖化血色素的目標,以7%為原則,但醫師會考量病友的年齡、病程長短、有無併發症及共病、好發低血糖與否等因素,來做個人化的目標建議。例如年長、已出現腎病變或心臟血管疾病、頻發嚴重低血糖的病友,可放寬到7.5至8%;年輕的病友,會鼓勵他們朝6.5%邁進。另外,孕婦、嚴重貧血或有血色素異常者,常因為糖化血色素檢測失真,會改採糖化白蛋白(GA)作為替代指標。糖友最好每三個月檢測一次糖化血色素或糖化白蛋白,目前國人僅半數達標。由於糖化血色素及糖化白蛋白都要抽血檢驗,因此空腹或餐後血糖檢測仍不失為一個有用的參考指標。糖尿病照護團隊也可以根據這些指標的成績,檢討及改變用藥和處置方案。對於第一型糖尿病和使用胰島素的第二型糖尿病友,無論就監控血糖變化及調整治療對策,須有計畫的自我血糖監測(structured SMBG)。而未使用胰島素的第二型糖友,SMBG對改善血糖控制的效益,半年內尚可。近年引進國內的連續或動態血糖監測,乃至國外風行的掃描血糖檢測(訴求不必扎針),有內建程式或搭配適當的App,可有系統地整理及分析空腹、餐後(如兩小時)、睡前、半夜的血糖紀錄,提供糖友及照護團隊控糖參考。這些血糖監測系統,根據預先設定的目標範圍,例如一般病友70至180mg/dL、虛弱病人90至180mg/dL,會分別判讀測得數值中,落入目標區(Time in range,TIR)、高於目標區(Time above range,TAR)及低於目標區(Time below range,TBR)的百分比。歐美學界主張,TIR超過70%(年長及虛弱族群50%),TBR少於4%(年長及虛弱族群1%)為控糖目標。最近很多研究顯示,TIR的臨床價值直逼糖化血色素的檢測。血糖是不斷波動的生理係數,上下起伏構成了「糖譜」。糖友的「糖譜」變幻多端甚至難以臆測,除了高血糖外,低血糖往往造成病友困窘,嚴重低血糖更是醫病的共同夢魘。所以力求穩妥控糖,避免極端血糖值,應從解讀及運用檢測血糖及各種綜合指標入手。
-
2020-04-29 養生.運動天地
「走得快的人很長壽」專家教你這樣走路就能加快速度
【文、圖/選自聯經出版《好好走路不會老》,作者安保雅博, 中山恭秀】「走得快的人很長壽」是事實,但……除了步數,我們也來看看步行的速度。聽說「走得快的人很長壽」。有一份很有意思的報告,是關於「步行速度和生存率」的。這份報告整理了一九八六到二○○○年整十五年之間,以三萬四千四百八十五名六十五歲以上高齡者(平均七三.五歲)為對象的調查結果。根據作者史蒂芬妮.史杜登斯基(Stephanie Studenski)博士等研究團隊表示,在這段期間過世的人數有一萬七千五百二十八人。非常有意思的是,該結果顯示了整體生存率和步行速度的關係,在統計上來看,步行速度和生存率的確有明確的關係。步行速度比較快的人顯然比較長壽。這一份報告也刊載在世界四大優良雜誌之一《美國醫學會》(JAMA)上,可信度很高。由此可見,快速走路的確很吸引人。所以,沒有走路習慣的人,請想著,只要開始走路,就已坐上長壽的列車。之後再慢慢增加步數,若也養成外出的習慣就好了。比起在室內,外出走路比較有壓力,情緒也比較不安定。如果能輕鬆外出,也就表示站立和步行的能力已經達到一定水準了。別在意,先參考頁五十九提過的LSA,試著拉開步行距離看看。若能穩定步行,接著再拉開步幅。步幅拉開後,步行速度自然會變快。沒問題的,只要持續下去,步行速度一定會變快。【參考文獻: Studenski S.et al: Gait speed and survival in older adults. JAMA, 305(1), p50-58, 2011.】步幅拉大,速度也會加快步幅一般可用下列公式計算:步幅=身高 ×0.45依此公式,身高一七○公分的人步幅約七十六公分,身高一六○公分的人步幅是七十二公分。首先在地板上,用膠帶貼出記號步幅的印子,實際走走看該步幅。以平常跨大步走的感覺,確認是不是有勉強跨出步伐,然後再來做調整,應該大部分的人都能感覺出跨大步走的感覺如何。若是輕鬆跨步走就不用擔心。為了能夠快步走,請試著用這個步幅再稍微加快速度即可。手機裡應該都有節拍器的APP,可以設定得稍微快一點,試著挑戰設定一分鐘走八十至八十五步的速度。如果覺得太快也不要勉強,可以設定一個自己覺得「有點快呢」的速度就好。你本來就有自己的步行速度,只要設定稍微快一點就好。將腳像圓規一樣向前伸出,從最寬處嘗試像要把圓規收起來一樣,收縮大腿內側的肌肉。步幅變小的人,表示大腿內側的肌力可能比較弱。一般來看,不太會只有大腿內側的肌力下降,有可能下肢肌肉的整體肌力都在衰退。雖然要拉開步幅,其實也只是平均而已,配合拉開步幅來走,就是很好的肌力訓練。習慣之後,一公分也好,試著拉開步幅看看。若能跨大步走就是屬於健走、運動的範疇了。快走有延年益壽的效果。快走能促進新陳代謝,更容易燃燒體脂肪。「動作量」的基本縱橫軸線據說斑馬線一般都是以一秒走一公尺的速度在調整紅綠燈。我們物理治療師通常在患者出院前,都會以一個人穿越斑馬線、十秒走完十公尺的目標來設計療程。步幅的大小、步行速度的快慢,都只要「比之前狀況好」就好。即使是小幅度增加步幅,也都有提高肌肉活動的效果。另外,稍微走快一點,也能提高心跳數,但是很快會感到疲累。若目的是要走得長遠,就不需要快走。外出就是能夠走得長遠,再加上能和同行的朋友或家人,用相同的速度一起走也很開心。可以配合不同狀況來調整改變。請參照上圖,這是步幅和步行速度的關係縱橫軸線表。右上的「步幅大速度快」,是「動作量」最大的。所謂「動作量」,就是消耗的能量。左下則是對比的兩極「步幅小速度慢」,是「動作量」最少的牛步。重點是左上和右下的「動作量」是差不多的,也就是說,「步幅大速度慢」和「步幅小速度快」是相同的運動。亦即,要不就是拉開步幅,不然就是加快速度,可以配合自己的狀況選擇方法。實際上,這對肌肉及心肺功能來說會有些微不同的影響,不過先不要想得那麼複雜。如果可以改變,首先試著改變步幅吧。如果你的步幅比較小,那麼請試著練習將步幅拉到正常的範圍。前面也說過,只要拉開步幅,接下來速度也會變快。稍稍拉開步幅、加快速度最理想,這樣就能接近圖中右上的部分了。
-
2020-04-27 橘世代.健康橘
小空間運動/在家防疫,也能改善循環增強免疫力
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疫情險峻,許多民眾擔心外出群聚感染「宅在家」,部分居家隔離、檢疫民眾,身心悶出問題,為此,嘉義縣部立朴子醫院特別設計推出簡單易學的居家「簡易防疫健康操」(音同「檢疫防疫健康操」),透過防疫健康操與中醫照護,強化自身免疫力抗疫。前衛生署長楊志良說,疫情蔓延會帶來恐慌心理,呼籲中央應在1922防疫專線配置心理師,協助民眾解決疫情風暴下對病毒的恐懼心理。朴子醫院配合衛福部社區防疫政策,推動「健康社區」,針對居家隔離、檢疫民眾及減少外出民眾身心健康,量身設計簡易防疫健康操,在家也能做。中醫科主任李昌諴博士以類似時下流行的WII電玩的模擬運動概念,結合各項動作元素,與舞蹈老師謝郳霓(音同妮妮)合作,開發設計「簡易防疫健康操」;並請謝老師示範健康操影片,拍攝製作發布在YOUTUBE。他們二人表示,提供大家邊做動作邊學,小空間也可以有好的運動效果,天天運動,天天開心,達到肢體伸展,強健頭腦,改善循環及新陳代謝,強化自身抵抗力,使健康升級,希望大家共同培養運動習慣,創造身心健康生活,廣泛活動伸展肩、頸、背、臂、上下肢及腰臀部肌肉,減少筋骨痠痛、防止失智老化、骨質流失等疾病。李昌諴指出,「簡易防疫健康操」是模仿天鵝及各種運動的動作,包括划船、游泳、跳繩、拳擊等,以伸展及原地旋轉,點踏動作與運動前後的暖身,舒緩收功及洗手動作,可拉伸強化肩頸、上肢、下肢、增加平衡感與加強肌耐力,放鬆人體四肢與頸、肩、背、腰,減少及緩解各種痠痛疾病發生。李昌諴博士提供防疫茶飲及飲食及預防對策,給大家防疫茶配方(藥材可在中藥房購得):黃耆3錢、黨參3錢、防風2錢、枸杞2錢、紅棗5~6粒(刀略劃破)、甘草1錢、藿香2錢、金銀花3錢、魚腥草2錢、蒲公英2錢、紫蘇葉2錢。服用方法:取水蓋過藥材(1000CC),先開大火至煮沸後,轉小火續煮,約15分鐘後即可關小火,再放薄荷1.5錢(後下)後續煮5分鐘,蓋鍋蓋放涼,溫熱不燙口服用。可當茶飲早、晚各服用100~200CCC。李昌諴建議,食療預防感染,蛋(煮熟)及牛奶與優酪乳~增加身體製造免疫抗體,補充五榖雜糧,綠色青菜及新鮮五色蔬果,香菇類,豆類及堅果類,可以吃些洋蔥及生蒜頭 (廣效天然抗生素),薑汁 (提高身體抵抗力及機能),如果有喉嚨痛的情況則要稀釋或少喝,或者多喝富含維他命C的水果汁同樣可以增強體質。 【防疫期間在家動起來↘↘↘】。挑戰人生第一座百岳 在家練體力的三個準備。比上健身房更有效 10分鐘有效練出好腿力。教練在線/在家運動!中高階主管的「零碎時間健身術」。在家運動/5招助脊椎減壓、心肺強化、增強免疫!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4-27 科別.骨科.復健
LINE一下北醫 就能練核心
新冠肺炎疫情至今看不見終點,民眾宅在家中,外出時間大減,不僅增加疾病風險,心理狀態也受到影響,世界衛生組織統計,活動不足是死亡危險因子之一,約21%到25%的乳癌及結腸癌、27%糖尿病及30%缺血性心臟病,都與活動不足有關,建議民眾應該維持適度運動。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復健醫學部主任康峻宏表示,疫情期間,民眾外出時間大減,甚至有些民眾因居家檢疫或居家隔離無法外出,身體活動量與人際互動減少,延伸出身心問題。康峻宏解釋,運動不僅能促進新陳代謝、強壯肌肉與骨頭讓身體維持健康體態,還能舒緩民眾在疫情期間所累積的不安與壓力;不同強度的運動有不同助益,中等強度的運動可以增加免疫力及抵抗力,而和緩的靜態伸展及腹式呼吸則可穩定情緒、增進睡眠。除了運動,北醫附醫精神科主任鐘國軒表示,最近門診病人提及,受到疫情影響,心情惴惴不安,出現焦慮、憂慮、失眠等情形。鍾國軒提醒,防疫期間別輕忽自身心理健康,若出現焦慮憂鬱、負面思考、胃口改變、失眠、胸悶、心悸、肌肉緊繃、腸胃不適等,且已嚴重影響正常生活作息,應盡速就醫尋求協助。為避免防疫期間增加罹病風險,北醫附醫推出「全民防疫居家運動GO!GO!GO!」LINE官方帳號,可在線上跟著復健科治療師一起在家運動。民眾進入LINE,輸入 「@850uspre」即可加入,透過選單進入「北醫附醫復健科防疫指南」,即可依照自身需求選擇居家簡易運動。透過復健治療師示範,在家善用隨手可得的物品,鍛鍊身體,提升防疫力,例如想要在家裡加強核心運動,選擇 「在家也能練核心」,大家依照以下步驟,有助核心肌群運動。在家也能練核心:第一步:採坐姿,雙腳往前伸,確定腰部立直。(圖1)第二步:將手跟腳往前延伸,背部往後拱起,拉長後背脊椎的肌肉。(圖2)第三步:慢慢將手往上延伸,朝天花板的位置。(圖3)第四步:轉身向左,繼續轉動脊椎到最後的方向。(圖4)
-
2020-04-27 養生.健康瘦身
不吃早餐吃宵夜 研究:脂肪較易累積
吃宵夜比較容易發胖!台灣宵夜文化相當興盛,很多人都有吃消夜的習慣。有些人認為,只要將白天的飲食挪到宵夜時間吃,其實吃宵夜並不會特別容易導致肥胖。不過美國范德比大學的研究人員經過實驗後證實,夜間吃東西比在白天吃東西更易導致肥胖。根據《每日醫學新聞》報導,為了解宵夜是否特別易導致肥胖,研究人員找了6位受試者,讓他們分別在兩種不同的時間點進行間歇性斷食,再針對他們一天中不同時間的新陳代謝狀況進行監測。這群受試者年齡均大於50歲,屬於容易患有代謝障礙的年齡層。兩組人馬均進行56小時的間歇性斷食,其中一組受試者吃了早餐、午餐與晚餐,另一組受試者則吃了午餐、晚餐與宵夜。受試者吃早餐的時間為早上8點,吃宵夜的時間則為晚上10點,兩餐的熱量均為700大卡且營養組成相同。除此之外,受試者在每次進食後的運動量也相同。根據《Medical Xpress》報導,研究結果顯示,即使總熱量相同,在不同時間點吃東西,累積的熱量會有所不同。吃早餐的受試者24小時內燃燒的脂肪,比吃宵夜的受試者平均多了15公克。主要原因在於,夜間睡眠時身體會分解脂肪,若太晚進食,身體會先分解碳水化合物,延遲分解脂肪。此研究證實,睡前進食會延遲脂肪分解,所以除了注意總熱量外,吃東西的時間點也很重要。另外,若要進行間歇性斷食減重,早一點斷食比起晚一點開始進食,會有更好的減重效果。【更多精采內容,詳見】
-
2020-04-2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北醫附醫推官方帳號 治療師陪你宅在家運動
新冠肺炎疫情至今看不見終點,民眾被迫宅在家中,但外出時間大減,恐增加疾病風險,且心理狀態也可能受到影響,特別是缺血性心臟病的患者,皆有共同的特色為「活動不足」,為避免防疫期間反而罹病的風險,北醫附醫推出「全民防疫居家運動GO!GO!GO!」LINE官方帳號,可在線上跟著復健科治療師一起在家運動。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身體活動不足為死亡前十大危險因子,約有21%到25%乳癌及結腸癌、27%糖尿病及30%缺血性心臟病,都是因身體活動不足所造成。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復健醫學部主任康峻宏表示,疫情期間,民眾外出時間大減,甚至有些民眾因居家檢疫或居家隔離無法外出,身體活動量與人際互動減少,延伸出身心問題。康峻宏解釋,運動不僅能促進新陳代謝、強壯肌肉與骨頭讓身體維持健康體態,還能舒緩民眾在疫情期間所累積的不安與壓力;不同強度的運動有不同助益,中等強度的運動可以增加免疫力及抵抗力,而和緩的靜態伸展及腹式呼吸則可穩定情緒、增進睡眠。除了運動,北醫附醫精神科主任鐘國軒表示,最近門診病人提及,疫情看似沒有終點,心情不免惴惴不安,出現焦慮、憂慮、失眠等情形;建議透過「安、靜、能、繫、望」五個創傷心理復原的原則,藉由深呼吸、多做自己能做到的事情等等,緩解自身情緒。鐘國軒解釋:「安」是促進安全,不論是居家、醫院隔離者或一般民眾,切記戴口罩、勤洗手、維持適當社交距離,保護自己也是保護別人。「靜」是促進平靜鎮定,好好深呼吸、放鬆、休息、睡覺,調適情緒與正面思考。「能」是提升效能感,即使是行動受限,仍有自己能做的事情,例如看書、滑手機、做運動、寫日記與心得,安排作息適當轉移,找回自我控制感。「繫」是促進聯繫,防疫期間人際互動減少,但仍可透過視訊、電話,保持與外界溝通。「望」是指灌注希望,不要只注意負面資訊,相信自己與醫療人員。鍾國軒提醒,防疫期間別輕忽自身心理健康,若出現焦慮憂鬱、負面思考、胃口改變、失眠、胸悶、心悸、肌肉緊繃、腸胃不適等,且已嚴重影響正常生活作息,應盡速就醫尋求專業醫師協助。「全民防疫居家運動GO!GO!GO!」針對不同族群設計系列活動,民眾進入LINE輸入ID 「@850uspre」即可加入,透過選單進入「北醫附醫復健科防疫指南」,依照自身需求選擇居家簡易運動、抗疫訣竅、防疫指南等單元,打開影片後即可看到專業復健治療師示範簡單且安全的動作,民眾只要善用隨手可得的物品,就能輕鬆在家中鍛鍊身體,提升防疫力。
-
2020-04-22 科別.泌尿腎臟
保養攝護腺別等老了才做! 4習慣從現在開始養成
根據統計,攝護腺疾病有年輕化的趨勢,因此,男性應該從年輕時就開始從飲食、運動、生活習慣等各方面著手,以期能預防攝護腺肥大症,乃至攝護腺癌等相關疾病的發生。一定要從年輕時就要保養,否則等到發生時再處理,恐怕就來不及了,究竟該如何保養攝護腺呢?近年來,人口高齡化,攝護腺癌發生率有逐年增加的趨勢。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周宗翰認為,除了生活環境因素外,國人飲食習慣不良,也可能與攝護腺癌提早發生有直接的關係。舉例來說,日常飲食經常攝取動物性高脂肪的食物,這類脂肪屬於飽和性脂肪酸,根據研究顯示,會誘使攝護腺癌的發生,例如豬、牛、羊等紅肉類,以及牛油、豬油等,都屬於高脂肪食物。另外,加工食品包括火腿、香腸、糕餅等,也都含有增加癌症發生的物質,而且通常愛吃肉、加工食品者,比較不喜歡吃蔬菜、水果,容易造成飲食不均衡,不僅容易肥胖,更會增加罹癌的危險性。周宗翰建議,日常飲食最好營養均衡,多攝取蔬菜、水果,增加蔬果攝取量,能夠提升身體的抗氧化能力,幫助降低發生攝護腺癌的風險;若是罹患攝護腺癌的病患,日常飲食可以選擇雞肉、魚肉、海鮮、黃豆等食物,取代紅肉類。 同時也建議適量攝取含有鋅的食物,攝護腺液中含有高量的微量元素——鋅,臨床研究發現,患有攝護腺炎或攝護腺癌的患者,其體內的鋅含量明顯低於健康的人。所以,補充鋅有助於預防攝護腺方面的疾病,包括牡蠣、南瓜籽、蛋、全穀類或堅果類,皆含有豐富的鋅。含有鋅的食物之外,含硒的食物也不錯,硒能促進體內抗氧化的能力,而且還參與了攝護腺的新陳代謝作用,有助於抑制攝護腺腫瘤的生長。建議可多吃大蒜、洋蔥、綠色花椰菜、黃豆、黑豆等各式豆類,鮪魚、香菇、芝麻、全穀類等食物。屬於抗氧化劑的茄紅素,對於攝護腺疾病具有保健功效,可以減緩攝護腺肥大及預防攝護腺癌。茄紅素多存在於番茄及其相關製品、西瓜、櫻桃、柿子、木瓜等蔬果中。另外,如黃豆等各種豆類中富含的大豆異黃酮,可抑制攝護腺組織增生,減緩攝護腺肥大的症狀;其他含有豐富的纖維素、維生素C等抗氧化物質的蔬果,都能抑制細胞氧化形成腫瘤病變,有預防癌症的效果。4大良方保養攝護腺 良方1:多喝水平時建議多喝水保養泌尿道,每天至少飲水1800~2400c.c.,切記不能憋尿,以免造成泌尿道感染,一天排尿8次為正常範圍內。因為水分過少、尿液濃度太高,都會增加對攝護腺的刺激,多喝水則可以稀釋尿液濃度;不過,若是有攝護腺肥大的患者,夜間要減少喝水量,以避免夜尿的發生。另外,每天應該正常排便,如果有便秘問題,也會對攝護腺造成壓迫。 良方2:私密處按摩洗澡時,蹲下來以溫水沖洗會陰部位,從陰囊根部、會陰到肛門口之間,之後再進行私密處按摩。按摩時,從陰囊部位先輕按壓睪丸,若是有些微的酸脹感,則要稍加使力揉散,直到微微發熱的感覺;接著,從腹股溝到會陰部,以打圈圈的方式按壓,將筋結或酸脹揉開,私密處按摩全程,最好以蹲姿進行,才更能感受會陰部的酸脹程度。穴位:會陰穴位置:二腿之間,約在前陰與肛門的中間,也是任督二脈的交會點。功效:經常按摩會陰穴,可以改善頻尿、尿急、小便不順等症狀,同時預防攝護腺發炎、攝護腺肥大。 良方3:溫熱水坐浴每天洗澡時或排便之後,可以進行溫熱水坐浴,時間大約10~20分鐘,有效舒緩肌肉與攝護腺的緊繃程度,進而減緩尿路症候群的症狀。利用活血化瘀中藥材坐浴,例如:當歸、川芎、桃仁、紅花、赤芍、丹皮、丹參、山楂、沙草根、益母草、生蒲黃,更能改善攝護腺血液循環,達到消炎的效果。 良方4:服用通關丸散周宗翰說明,此方為通關丸的主要成分,中醫認為攝護腺肥大通常屬於濕熱在下焦,腎與膀胱的陰分被耗傷,導致氣化不行、小便不得出,因此,用黃柏、知母的苦寒,具有清熱燥濕而兼滋陰,更配少許肉桂,可以溫養命門真陽、蒸水化氣,小便自通。藥方:通關丸散材料:黃柏、知母各1兩,以及清華肉桂2錢。用法:磨粉每天服用一小匙即可。功效:專治小便不通。 避免利尿飲料和吃得太辣少喝有利尿作用的飲料,包括咖啡、可可、酒、茶葉、可樂等飲料,尤其是罹患攝護腺炎的年輕患者,更應該要節制。另外,也要少吃辛辣食物,辛辣食物會影響攝護腺分泌功能,應減少食用包括沙茶、芥末、辣椒、辛香料、辣咖哩、麻辣鍋等食物。 以形補形,補養攝護腺可行嗎?國人「以形補形」的觀念盛行,不少男性為了增加性能力而進補;其實,患有攝護腺疾病的患者,不應該胡亂進補,尤其坊間常認為的壯陽食物,例如腰子補腎、吃鞭壯陽等,含有豐富的荷爾蒙,不但會刺激攝護腺,更會讓攝護腺增大,甚至可能會誘發攝護腺癌。 一週一次性愛,有助保養攝護腺周宗翰強調,保養攝護腺不能縱慾,但也不能禁慾,否則攝護腺液舊的不去、新的不來,非常容易造成感染、沉積,還可能形成攝護腺結石。一般來說,一星期一次的性愛頻率,有助於保養攝護腺。 延伸閱讀: 泌尿問題不全是老化的錯! 這3原因都會讓攝護腺提早GG 攝護腺肥大切除就萬事OK? 如果你也這樣想恐害腎衰竭
-
2020-04-19 科別.骨科.復健
蹬腳跟運動增骨密度 胡蘿蔔、番茄、橘子有健骨營養素
衝擊腳跟 促進骨鈣素分泌只要對腳跟施加衝擊就能「 提高骨質密度」。推薦進行「迷你跳躍」及「原地踏步」這兩種簡單又好做的運動。當我們對腳跟施加衝擊,就能促使骨骼分泌能維持年輕與美麗的「骨鈣素」( osteocalcin ),進而活化骨骼代謝,製造新的骨骼。當我們的腳跟受到衝擊,身上所有製造骨骼的細胞都會感受到震動,為了承擔這個重力,它們會開始增加骨量、促進骨形成,努力加固骨骼的強度。這時,骨骼中的「蝕骨細胞」會將老舊的骨質移去,然後「造骨細胞」會將鈣質等礦物質沉著到骨頭上,讓骨質變得更強韌。一旦骨骼代謝變得活化,就會開始分泌各種能維持年輕與美麗的骨骼荷爾蒙。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骨鈣素」這種非膠原蛋白質,而一般提到骨骼荷爾蒙,大多就是指骨鈣素。只要能增加骨鈣素的分泌量,就能提高骨骼的新陳代謝,骨質密度自然會隨之提升。不過,有些體力不夠好的人,或許會覺得迷你跳躍的運動有點吃力。再加上迷你跳躍會對地板造成較大的衝擊,不是每個地方都能進行。所以,這裡要推薦一個更輕鬆、有效率的運動,也就是「蹬腳跟」。方法就是抬高雙腳的腳跟,然後再一口氣落地即可。每天大約進行30至50下,分成幾次完成都沒有關係。如果以每下兩秒來計算,每天僅僅只需進行60至100秒的骨力訓練就可以了。蹬腳跟對腳跟施加的重力大約是3G,如果是體重60公斤的人,腳跟就會承受三倍的180公斤。順道一提,雲霄飛車的重力大約是4到5G。我們的骨骼每天都在汰舊換新,即使只是一點點,也需要持續增加骨鈣素的分泌量,這是很重要的事。胡蘿蔔、番茄、橘子 也能增加骨密度鎂與鈣在人體內是一種平衡的關係,能強韌骨骼及牙齒,維護心臟等循環器官的健康。鎂在鈣的調整中尤為重要,能抑制細胞內的鈣突然失控。缺鎂會讓體內的鈣離子濃度變高,如果肌肉細胞內的鈣上升,就會導致肌肉收縮不正常;如果血液中鈣離子過高,就可能引起狹心症、心肌梗塞及腦中風。大約有六成的鎂存在於骨骼及牙齒裡,當體內的鎂不足,儲存在骨骼中的鎂就會被釋放出來。我們的骨骼之所以不夠強韌,就是因為缺鎂的關係。過去,我們可以從粗糧及植物性食材當中攝取到足夠的鎂,但是現在都是精緻食物,鎂的含量也因此減少。若要補充鎂,可以多吃杏仁等堅果類、海鮮類、海藻類、蔬菜類及豆類等。幫助維持正常味覺的「鋅」也具有讓骨骼強韌的功能,身體一旦缺鋅,骨骼的代謝功能就會變差。鋅也是生成膠原蛋白、蝕骨細胞及造骨細胞的重要成分。像是牡蠣、鰻魚、牛肉、雞肝、蛋、芝麻、納豆及豆腐等大豆製品、起司等都含有豐富的鋅。人體內存在著數千種不同的酵素,用以維持各種新陳代謝,第三種健骨營養素「鋅」能維持酵素的活性化。骨骼代謝需要酵素的幫助,鋅能促進這些酵素活化、提高功能。胡蘿蔔、番茄、橘子等也有增加骨質密度作用,當中所含的β-胡蘿蔔素、茄紅素、β隱黃質能幫助骨骼變得更強韌。這些天然色素成分通稱為「類胡蘿蔔素」( carotenoid ),是第四種健骨營養素。健骨營養素類胡蘿蔔素每日目標量:此營養素屬於色素,無法訂定目標量。胡蘿蔔→β-胡蘿蔔素 南瓜→β-胡蘿蔔素番茄→茄紅素 柑橘→β-隱黃質【功效】●提高骨質密度●擁有強力抗氧化及抗癌作用鎂每日目標量:男性370毫克╱女性290毫克30克杏仁→含93毫克 10克蕎麥麵→含64毫克【功效】●與鈣質一起合成骨骼●鎮定神經●維持正常血壓鋅每日目標量:10毫克1顆牡蠣→含2.2毫克1個扇貝→含2.7毫克100克牛肉→含5.6毫克【功效】●活化骨骼代謝●保持味覺正常●形成新陳代謝所必需的酵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