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2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搜尋
新冠肺炎
共找到
8674
筆 文章
-
-
2022-06-26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再度回到3萬!今新增3萬9586例本土、134人染疫死亡個案
本土疫情新增確診人數繼6月20日閃現三字頭後,睽違一周再度回到3萬多人。今天新增3萬9586例本土個案及60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134例死亡。今日新增3萬9586例本土病例,為1萬8372例男性、2萬1205例女性、9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台中市(5,520例)、新北市(5,320例)、高雄市(5,309例)、桃園市(3,791例)、台南市(3,786例)、彰化縣(2,761例)、台北市(2,734例)、屏東縣(1,655例)、雲林縣(1,111例)、新竹縣(1,008例)、苗栗縣(906例)、南投縣(902例)、新竹市(837例)、宜蘭縣(786例)、嘉義縣(757例)、花蓮縣(587例)、嘉義市(548例)、基隆市(484例)、台東縣(396例)、澎湖縣(201例)、金門縣(166例)、連江縣(21例)。今日新增134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70例男性、64例女性,年齡介於3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127例具慢性病史、80例未接種3劑 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5月8日至6月23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20日至6月23日。指揮中心說,今日新增60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34例男性、26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80多歲,分別自法國及泰國(各2例)、德國(1例)移入,另55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介於今年6月24日至6月25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361萬3345例確診,分別為1萬4287例境外移入、359萬9004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6254例死亡病例,其中6,239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1,631例、台北市870例、台中市548例、桃園市525例、高雄市512例、台南市374例、彰化縣295例、屏東縣234例、基隆市165例、南投縣149例、宜蘭縣139例、雲林縣138例、苗栗縣119例、新竹縣100例、花蓮縣101例、嘉義縣97例、台東縣85例、嘉義市82例、新竹市58例、金門縣10例、澎湖縣7例;另15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臺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2-06-26 醫療.心臟血管
二尖瓣脫垂常伴隨心悸、胸悶 健保大數據揭常見10大共病
二尖瓣脫垂是所有心臟瓣膜異常中最常見的一種,其盛行率約為10%,女性發生的機率是男性的兩倍。據健保數據顯示,近三年就醫人數與就醫率持續增加,並未受到疫情影響減少,醫師分析,二尖瓣脫垂雖大多屬於「無症狀」,但新冠疫情出現的症狀類似二尖瓣脫垂,加上施打疫苗也會有心血管相關副作用,因此增加就醫檢查的機會,可能因此讓就診人數提高。二尖瓣脫垂常伴隨心悸、胸悶,國人因此警覺就醫。根據健保數據顯示,108年二尖瓣脫垂就醫人數6萬7,810人、109年7萬6,298人、110年7萬9,618人,近三年的就醫率從每十萬人口287人到340人,明顯增加。北醫附醫內科部主任、心臟內科專任主治醫師黃群耀表示,二尖瓣脫垂會伴隨著二尖瓣逆流現象,容易出現心悸、胸悶、心臟亂跳、頭暈等現象,多數症狀都不典型。黃群耀表示,108年底到現在,全球都還籠罩在新冠疫情中,新冠肺炎雖然常以呼吸道症狀表現,但仍會伴隨胸悶等其他症狀,特別是新冠疫苗可能會產生心肌炎等副作用,也讓國人更加緊張,只要有疑似症狀,幾乎都會向醫院求助。他認為,新冠疫情增加民眾檢查的機率,可能是因此讓二尖瓣脫垂患者增加的原因。患者多為年輕女性,但經常在50歲後症狀加劇才發現。過去介紹二尖瓣脫垂,醫界多指向是「年輕」、「女性」常見的疾病,但根據健保資料顯示,患者集中在51歲到60歲,若以就醫率來看,則以71歲到80歲最多。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心臟內科主治醫師簡韶甫表示,二尖瓣脫垂發生在「心臟發育完成」時,平均20歲左右就能透過聽診或是心臟超音波得知,不過高達九成的二尖瓣脫垂患者,並不會有任何症狀。只是隨著年紀增長,二尖瓣脫垂可能會導致二尖瓣逆流,從發生逆流到產生明顯的症狀,大約是50歲以後,因此50歲以後才被診斷,是蠻普遍的現象。簡韶甫表示,二尖瓣脫垂仍是盛行在20多歲的民眾身上,盛行率一直都是女性高於男性。據健保資料庫,110年被診斷為二尖瓣脫垂的患者,女性占5萬6,267人、男性占2萬3,351人,相差二倍多。「胸痛」是最常見的主訴症狀,合併焦慮比率高。根據健保數據顯示,110年二尖瓣脫垂患者常見的十大共病,排名依序為,胸痛、心臟節律不整、心悸、高血壓、非特定性焦慮症、非類風濕性二尖瓣閉鎖不全、高血壓性心臟病(無心臟衰竭)、混合型高血脂症、高血脂症、非風濕三尖瓣閉鎖不全。簡韶甫表示,與二尖瓣脫垂直接有關的共病,只有心臟節律不整、非特定性焦慮症、非類風濕性二尖瓣閉鎖不全。胸痛與心悸屬於症狀,並非疾病;高血壓、高血壓性心臟病(無心臟衰竭)、混合型高血脂症、高血脂症則是50歲以上常見的疾病,因此屬於背景值的疾病;至於非風濕三尖瓣閉鎖不全則是太過常見,總人口中至少有50%以上的人有三尖瓣閉鎖不全。簡韶甫表示,二尖瓣脫垂主要是因為二尖瓣逆流導致心臟節律不整,但發生機率相當低。而有些患者會感受到胸悶、胸痛以及心悸,長期以來就可能讓患者出現焦慮感。8%患者曾因二尖瓣閉鎖不全就診,住院比率僅4%。二尖瓣脫垂的患者在過去最擔心發生「感染性心內膜炎」,心臟瓣膜或是心臟內膜受到細菌感染,並擴散到全身器官,可能會引發栓塞性腦中風、敗血性休克、心臟衰竭、心律不整等,恐造成猝死。根據健保資料顯示,110年被診斷為二尖瓣脫垂的患者,僅有102人因為心內膜炎就醫,比率約為0.1%。黃群耀表示,現今台灣衛生環境好,也讓心內膜炎的機率降低。不過,嚴重二尖瓣逆流的患者,臨床上要執行比較容易細菌感染的手術,如肛門手術等,就會特別小心處理,避免出現心內膜炎。二尖瓣脫垂常會合併二尖瓣閉鎖不全,根據健保統計,110年被診斷為二尖瓣脫垂患者有7萬9,618人,曾因二尖瓣閉鎖不全就醫為6,614人,占整體約8%。而110年被診斷為二尖瓣脫垂的患者,僅3,200人需要住院。黃群耀表示,二尖瓣脫垂大多屬於無症狀,需要住院的機率極低,住院通常都是因為心律不整或是心房顫動等因素就醫,並非二尖瓣脫垂所致。
-
2022-06-26 焦點.元氣新聞
世衛:猴痘疫情目前不構成國際緊急公共衛生事件
世界衛生組織(WHO)25日表示,最近的猴痘疫情並非國際關切的緊急公共衛生事件。世衛組織聲明表示,此次疫情「顯然是一種不斷演變的威脅」,但「當下」並不構成國際公共衛生緊急事件。 世衛的一個緊急委員會於23日召開會議討論猴痘疫情。聲明說,「當前疫情特別令人擔憂的是,它迅速、持續地傳播到新的國家和地區,以及有進一步、持續傳播到脆弱人群的風險,包括免疫功能低下的人、孕婦和兒童。」「現在需要我們的集體關注和協調行動來阻止猴痘病毒的進一步傳播。」被稱為PHEIC(發音為fake)的公衛緊急狀態,適用於經由疾病的國際傳播帶來公共衛生風險的特殊事件,以及可能需要協調應對的事件。WHO在2020年1月底將新冠肺炎疫情列為國際公共衛生緊急事件。猴痘病毒是天花病毒的表親,多年來主要局限於開發中國家,但最近幾個月已在歐洲和美國蔓延開來。病原體通常會引起類似流感的症狀,然後是皮疹,皮疹通常從臉上開始,然後蔓延到腹部。這種疾病通常會持續兩周到一個月,並且可能致命。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許多病例發生在31至40歲之間,大多數是男性患者。大部分病例發生在與男性發生性關係的男性,許多病例發生在性網絡中,但任何人都可能感染這種疾病。 英國政府最近將天花疫苗Imvanex供應給一些有風險的男同性戀和雙性戀的男性,以幫助控制疫情,該疫苗被證明對猴痘有效。整個歐洲地區已經有2700多個病例,但到目前為止沒有人死亡。
-
2022-06-26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國內本土疫情連日降 單日有望跌破4萬例
國內本土疫情連日降,昨新增四萬○二九三例本土案例,昨全台僅台中市(六○七五例)、高雄市(五五六七例)、新北市(五一四二例)破五千例;至於北市確診案例昨增二八○六例,已低於三字頭。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近期確診案例將介於三到四萬例間,本周將評估每周入境人次從二點五萬人再往上調升。昨境外移入增一○五例,是我國自五月七日後,時隔一個半月境外移入再度破百例。莊人祥表示,六月十五日起放寬邊境「三加四」新制,自此每周新增七千多人入境台灣,除了邊境唾液採檢,檢疫期滿採檢也會新增陽性確診。昨新增三二五例中重症、一五一例死亡,最年輕死亡個案為卅多歲女性,有乳癌病史,未接種疫苗,六月四日採檢確診,六月十二日死亡,死因為新冠肺炎及癌症轉移。另一名六十多歲女性,有肥胖等慢性病史,BMI超過卅,六月十一日因肺炎、腎衰竭到急診,六月十二日確診,六月廿日死亡。另中症增加二名未滿十歲兒童、一例十多歲個案。國內超過五十萬名兒童染疫,台灣疫苗推動協會秘書長、台大醫院兒童感染科主治醫師呂俊毅昨於研討會中表示,相較其他變異株,Omicron疫情出現後,美國兒童感染機率增加五倍,許多醫院遇到大量兒童住院,雖兒童感染大多輕症,但仍有重症,像是出現孩童多系統炎症徵候群(MIS-C)、腦炎、中風等風險,接種疫苗仍利大於弊。除MIS-C以外,兒童感染後也須關注「長新冠」症狀,國外發現,染疫後的兒童容易心跳加快,且腹瀉頻率增加。
-
2022-06-26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醫材公關代辦 廠商「起死回生」
「快篩之亂」來自全台廠商搶食百億快篩大餅,直到大鑫資訊進口大陸劣質快篩,其執行長黃南競疑似冒用前東家醫優科技名義申請進口並獲得衛福部核准EUA事件才爆發,醫優、大鑫都採「邵博士」公關公司送件成功獲得EUA,這類代辦醫材核准輸入的公關公司成為讓廠商「起死回生」的關鍵角色。根據調查,醫優科技的富樂快篩EUA,在去年七月六日提出申請,食藥署同年八月四日要求補件,醫優在八月廿六日補件,但十月十四日醫優再度補件,在十一月二日發給醫優EUA。國民黨團批評,醫優在八月四日要求補件後,按規定補件期最多兩個月,但邵博士在九、十月間幫醫優代辦,竟在超過期限後,十月十四日再補件。一業界人士向記者形容,醫優科技的EUA在邵博士介入後,宛如「起死回生」。一位曾申請過快篩EUA的醫材廠商受訪時也證實,按規定送件申請後,食藥署要在兩周內回覆准駁,沒通過的話,可以向廠商提出補件要求,補件的截止期限,就是兩個月。等於食藥署有如在「等」醫優補件,最後過期收件後、通過EUA。對於醫材公關公司扮演角色,一位曾申請過快篩EUA的廠商說,他的公司資本額數千萬,從一年多前就開始申請快篩EUA,但食藥署的補件要求非常細,例如研究的干擾性、抽樣的方法、說明書上的每個數字等,都可能會是「資料不全」的打槍理由。該廠商表示,在他長年被拒的經驗中,食藥署只是制式回文提出要求,沒辦法從審查往來中摸清送件到底需要什麼資料、以及審核標準,但公關公司可能和食藥署熟悉,知道需要什麼文件。
-
2022-06-26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食藥署遭疑內神通外鬼 圖利快篩蟑螂
大鑫黑心快篩案爆發後,由於快篩進口須通過食藥署EUA(緊急使用授權),外界質疑食藥署把關不力。國民黨立法院黨團昨披露,有廠商四月廿一日送件申請快篩EUA,食藥署在五月初要求補件,五月七日廠商就接到公關公司電話,聲稱可幫忙讓EUA「送件順利」,由於廠商送件及專線電話都僅食藥署審核人員知情,質疑食藥署有人「內神通外鬼」,圖利快篩掮客、快篩蟑螂。國民黨昨播放廠商具名檢舉的影片,國民黨立委萬美玲表示,影片內容中,檢舉廠商表示,送件申請留在仿單的電話是專屬給衛福部的專線,不同平常打來公司的公開號碼,卻接到一位曹小姐和鄭先生電話,自稱「睛世隆中」公司,可以讓快篩EUA補件更順利快速,還有另一位自稱在長庚工作的林顧問,也是類似說法。萬美玲指出,這些快篩掮客、快篩蟑螂是怎麼得知申請EUA廠商送件、被要求補件和電話?很可能是有人外洩資料,食藥署是不是共犯結構?依據「刑法三一七條」,依法令或契約知悉工商秘密而無故洩漏者,可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食藥署要出來說清楚。國民黨立委費鴻泰表示,之前大鑫快篩申請EUA,被爆出是靠邵博士顧問公司送件成功,今天又有睛世隆中公關公司,食藥署長吳秀梅不下台沒有天理,食藥署是不是內神通外鬼,難道檢調不查嗎?吳秀梅表示,或許民間有些人會提供這樣的服務(公關公司代為送件),但是食藥署不會看是什麼公關公司送過來的,該審查的都會審查。食藥署醫粧組簡任技正林欣慧表示,審查資料認定的是「申請人」,不會知道有什麼公關公司代為送件。只要是有「實質審查」的國家,食藥署都會接受該國家通過的EUA證明文件,也就是EUA法規上所說的「國家核准上市證明」、「替代技術性資料」,一定要這些國家有通過以後,才會納入EUA的審查考量內;但也不是非要通過外國EUA才能夠申請台灣EUA,因此還是有標準模式的通道。林欣慧指出,即使廠商持替代技術性資料想要申請簡易流程,還是會有通過不同國家藥證數量上的差異,或每個國家的審查嚴格程度的差異,因此就算是簡易模式,還是都會因個案不同而有所差異。
-
2022-06-26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140億大餅 快篩EUA獲利驚人
今年四月本土疫情延燒,從高登案到大鑫「黑心快篩」之亂頻傳。根據本報掌握資料顯示,台灣四月到六月十二日疫情高峰期,共輸入約二點九六億劑,商機上看三百億。截至目前為止,共有三二六家廠商申請EUA(緊急使用許可),卅三家獲得卅五份EUA;若扣除最大宗的羅氏、亞培等廠商及開放民眾自行輸入的劑數,其餘廠商共賣出一點四億劑快篩,保守獲利一四○億,每家平均獲利逾四億元。藍批EUA發小吃店、直銷公司快篩利益驚人,但主管機關食藥署爭議大,從EUA審查流程到人員組成都啟人疑竇。國民黨立法院黨團總召曾銘宗表示,源頭來自政府沒有超前部署,在快篩缺貨的情況下,握有EUA權利的進口商顯得奇貨可居。快篩缺貨時,食藥署是否亂通過EUA?雙北市有上千家醫材廠商,申請者也不乏大型醫材商,為何偏偏發EUA給資本額五十萬元的公司,甚至是小吃店、直銷公司?廠商補件 隔天公關公司就出面曾銘宗指出,三二六家廠商申請EUA,通過率約一成,卻至少八家有爭議。食藥署應向全民交代快篩EUA審核過程與資格認定標準,食藥署長吳秀梅更應為把關不力下台。國民黨立委萬美玲表示,有申請快篩EUA廠商被食藥署要求補件,隔天就有公關公司聲稱「可幫忙」,由於廠商送件及專線電話都僅食藥署審核人員知情,質疑食藥署有人「內神通外鬼」。食藥署:EUA審查都採共識決吳秀梅昨天說,每個EUA申請案送進食藥署後,依照各業務組的「專業」來分配處理,雖然同是醫粧組,但有許多不同的業務領域,審查人員包含國家考試進來的公務人員,也有利用「專業攬才」的約聘人員。食藥署醫粧組簡任技正林欣慧說,每個案件在審查EUA時,都是團隊採共識決方式,決定是否通過或退件。對於食藥署EUA審查機制,吳秀梅指出,就是按照現行法規,不管簡易、標準模式,都會針對安全性、效能及相關查驗登記資料進行查驗,一定都要符合法規。記者再追問EUA詳細審查流程為何?吳秀梅直接大嘆:「唉!你們到底想怎樣啦?」便掛掉電話不予回應。掌握EUA 免成本轉手賺大錢業界人士指出,關鍵在於四、五月台灣快篩需求強烈,國內快篩準備有限,蔡英文總統五月六日更喊話,「五月底到貨一億劑快篩」,當時韓國、美國等各國快篩已很普遍,各家都想搶著進口賺錢,「當時快篩就是進多少、賺多少」。該人士分析,四、五月時,進口商向原廠拿貨價格約為一劑二點三美金左右,台幣六十五元到七十五元都有,空運成本約一劑八十、九十元;轉手給經銷商時,一劑是賣兩百元,保守至少一劑可賺一百元。醫材廠商證實,四、五月政府要求天天快篩,電子科技廠買快篩「一劑喊到三百元都有」,五、六月仍有不少商家揪團或販賣一劑兩百元快篩。該廠商也指出,當時握有EUA的就是老大,因為有EUA才能進口,更可向所有通路商「先收款、再給貨」。例如,A廠商拿到EUA,下游經銷搶著預訂數十萬、數百萬額度,依匯款到帳順序先後給貨;有EUA的進口商幾乎不用負擔成本,拿經銷商的貨款向原廠買貨,一轉手就能賺大錢。
-
2022-06-26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審查門檻低 8爭議廠商火速拿EUA
本土疫情爆發以來,衛福部食藥署核准卅三家廠商取得卅五份快篩試劑EUA,具有重大爭議的就有高登、福又達、大鑫、白千層、標準生技等八家,背景從小吃店、墨水匣公司到遊戲公司都有,資本額最低僅五十萬元。不僅資金門檻低,連申請EUA也火速通關,有八家廠商在一周內拿到EUA,大廠羅氏僅花兩天最神速。最先引爆「快篩之亂」的是福又達生物科技公司,創辦人是高端副董事長兼總經理陳燦堅,進口韓國製的Gmate福吉美唾液快篩,多家廠商曾申請韓製唾液快篩EUA都被食藥署拒絕核准,唯獨福又達快速通過,爆發圖利爭議。高登生技公司則被踢爆原本是資本額僅兩百萬元的小吃店後,一口氣棄標近一千七百萬劑的快篩標案。另外資本額三百萬的弘朗生物科技進口鋭偵BIOCREDIT快篩,前身是動物用藥公司,卻接到三點八億元的快篩標案。進口賽特瑞恩Celltrion DiaTrust快篩的因思銳國際,被指前身是勞資糾紛多且已倒閉的遊戲公司。原本主業賣墨水匣的大鑫資訊公司,資本額五百萬,卻獲得二點四億劑富樂FlowFlex快篩的EUA許可額度,在賣出超過兩百萬劑無效黑心快篩後,遭檢調調查。同樣是進口韓國製STANDARD Q快篩的白千層有限公司以及標準生技醫藥公司,前者則被國民黨立委披露,前身是資本額僅五十萬元的直銷公司,拿到EUA才增資;更曾被質疑,在廣告上謊稱STANDARD Q有美國EUA。標準生技醫藥也被踢爆,拿到EUA前是一家名為「正光藥局」的社區小藥局,資本額五百萬。
-
2022-06-2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兒童感染Omicron增5倍 引發MIS-C、腦炎外還可能中風
國內5至11歲兒童疫苗第二劑於6月22日起,間隔4至8周即可接種,指揮中心ACIP專家會議近期將開會討論6個月至5歲幼兒施打疫苗,最快預計7月中旬開打。專家表示,相較過去,近期Omicron疫請升溫,美國研究觀察,兒童感染Omicron機率增加5倍,因此各國皆建議兒童接種疫苗利大於弊。台灣疫苗推動協會秘書長、台大醫院兒童感染科主治醫師呂俊毅昨於「全心守護婦幼,預控即時行動」研討會中分享,先前各國觀察,兒童感染新冠肺炎多屬輕症,且施打疫苗效果不如預期,因此曾有一段時間針對兒童是否施打疫苗頗有爭議。呂俊毅表示,但兒童感染後仍有可能引發重症,最怕出現中樞神經系統問題,包含腦炎、感染後引起血管變化如發炎、狹窄甚至中風,便開始就疫苗施打是否出現心肌炎、心包膜炎副作用及感染,兩者利弊做討論。呂俊毅指出,近期Omicron疫情於各國流行,美國發現兒童感染機率增加5倍,許多醫院遇到大量兒童病患住院,不像去年疫情流行期間鮮少兒童患者感染、住院,甚至演變重症。根據過去臨床試驗結果,12至15歲青少年接種輝瑞BNT疫苗的保護力為百分百,而5至11歲兒童接種後產生保護力與青少年類似,高達90%。而疫苗上市後真實世界數據顯示,面對具有免疫逃脫的Omicron,青少年接種輝瑞BNT,疫苗保護力降到40%,幾乎很難預防感染輕症,但對重症防護仍有70至80%。另一研究則涵蓋5至11歲兒童數據,施打疫苗後保護力僅剩6、7成。呂俊毅表示,總體而言,青少年、兒童無論施打莫德納或輝瑞BNT,對於Omicron預防感染保護力雖不到5成,但預防重症仍維持8成,在Omicron仍然流行期間,非常值得打疫苗。家長憂心孩子施打疫苗後產生副作用,尤其接種mRNA疫苗後容易出現心肌炎、心包膜炎等。呂俊毅表示,其好發族群為15、16歲青少年,以第二劑最多,接種後2、3天至1周內,會出現胸悶、胸痛、呼吸喘、心悸等症狀,大多無需治療,休息數日可自行恢復,也沒有留下後遺症。呂俊毅表示,兒童接種疫苗產生副作用機率小,相較青少年較屬高風險。但不打疫苗者,染疫後一樣會有心肌炎,甚至引發其他風險,在分析染疫風險及疫苗副作用利弊下,因此美國CDC強力建議兒童、青少年施打疫苗。呂俊毅指出,去年台灣疫情控制好,兒童疫苗接種另當別論,但今年防疫政策走向與病毒共存,加上Omicron流行,兒童感染雖多輕症,但仍有重症,如引發孩童多系統炎症徵候群(MIS-C)、腦炎、缺血性中風、哮吼甚至長新冠風險,建議兒童應施打疫苗,降低感染及重症風險。
-
2022-06-2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中重症增325例、151人病歿 30多歲女乳癌染疫8天死亡
國內今新增325例新冠肺炎中重症個案,包括181例中症、144例重症,新增151例死亡個案。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今日最年輕死亡個案為30多歲女,本身有乳癌病史,染疫後出現肺炎且癌症轉移,不幸死亡。莊人祥表示,今年至6月24日共累計1萬4522例中重症案例,5267例死亡案例,目前輕症無症狀案例占比99.58%。今新增151例死亡案例,其中140人有癌症等重大疾病或慢性病史,96人沒有打滿三劑疫苗,80人年齡超過80歲。針對今日最年輕死亡個案,莊人祥表示,這名30多歲女性,本身有乳癌病史,沒有施打任何疫苗,於6月4日採檢陽性確診,6月12日死亡,死因主要為新冠肺炎及乳癌轉移。另外一名60多歲女性,本身有肥胖等慢性疾病,BMI超過30,6月11日因肺炎、腎衰竭等到急診就醫,6月12日確診陽性,院方立刻給予瑞德西韋等藥物,但治療後仍未好轉,6月20日不幸死亡,死因為肺炎併呼吸衰竭。昨疫苗接種共有11萬1645人次,目前國內疫苗涵蓋率第一劑91.24%,第二劑82.98%,追加劑69.9%。昨日確診數約4.5萬,今日降至4萬初,莊人祥說,每周二、三新增病例數較多,周五、六、日、一會降低,預估近日單日確診數約在3、4萬左右。
-
2022-06-2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台灣首例猴痘現蹤 專家曝「不典型症狀」難阻傳播
猴痘疫情延燒全球50個國家,台灣昨出現首例猴痘病例,專家表示,猴痘患者皮膚病灶的病毒量較高,但此波猴痘疫情,感染後痘子病灶小,患者可能不知遭感染,他人也有接觸風險,若要防範猴痘,必須勤洗手、攜帶酒精消毒、戴口罩等,如新冠病毒防疫手法同樣有效。台灣首例猴痘案例為25歲男學生,今年1至6月至德國就學,6月16日搭機返國,機場COVID-19檢驗陰性後返家進行居家檢疫,6月20日出現發燒、喉嚨痛、肌肉痠痛、紅疹、鼠蹊部淋巴腫大等症狀,於6月21、22日就醫,經醫師評估、採檢及通報,檢體送驗確診猴痘。其密切接觸者包括家人、友人及醫護人員共20人,目前均無症狀,預計健康監測至7月14日。長庚大學新興病毒感染研究中心主任施信如表示,猴痘患者皮膚病灶最多,若接觸到痘子病毒量最高,相較過去猴痘案例痘子大,感染後很容易發現,此波猴痘痘子較小,症狀並不典型,起初感染時病灶不明顯,患者本人及周遭親走難察覺,可能增加接觸、感染風險。猴痘屬於「人畜共通傳染疾病」,透過接觸染疫動物體液或食用染疫動物;接觸染疫者體液、分泌物或長時間飛沫傳播。潛伏期約5至21天,通常6至13天,主要症狀為發燒1至3天後,全身長水泡和皮疹,皮膚病灶如皮疹、斑疹、水泡等,會出現發燒、畏寒、肌肉痛、淋巴腺腫大等,部分出現生殖器感染,兒童或免疫低下族群恐導致重症。施信如說,除了接觸猴痘患者病灶容易感染,接觸患者口鼻黏膜等飛沫也有可能感染,雖猴痘透過飛沫傳染的機率比新冠肺炎來得低,但仍要注意。因此建議民眾注意手部衛生,包括勤洗手、酒精消毒、戴口罩,能預防猴痘。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表示,此波猴痘疫情自5月中於英國爆發以來,全球累計50國報告至少3598例確診,其中以歐洲及美洲病例數最多,累計病例前五名為英國793例、德國592例、西班牙520例、法國330例及葡萄牙328例,亞洲目前為南韓與新加坡有境外移入病例。莊人祥說,猴痘傳播對象具侷限性、多與陽性個案親密接觸或不安全性行為,或照顧確診者的醫護,包括接觸確診者呼吸道分泌物、損傷皮膚粘膜、被污染物體及飛沫傳播、長時間面對面接觸等。猴痘先前於非洲國家盛行,致死率約10%,他國通報病例未見死亡,多屬於輕症。疾管署長周志浩昨天表示,已洽購第三代天花疫苗及抗病毒藥物,初步規畫提供三類對象施打,包括照顧猴痘患者的醫護人員、患者密切接觸者以及實驗室人員等。施信如表示,施打疫苗後約7至14天才能生成抗體,若已感染猴痘,潛伏期間施打疫苗難以防止發病,或許能減輕症狀。因猴痘於各國現跡,我國採購不見得能順利,應早點進行較好,避免重現當初新冠疫苗難取得狀況。
-
2022-06-2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12歲男童頭痛到校上課倒地昏迷 急救無效死亡確診新冠
國內今新增372例新冠肺炎中重症個案,包括243例中症、129例重症;另新增152例死亡案例,今年累計至今本土已5116例死亡案例。今日新增1例兒童染疫死亡個案,為12歲男童,某日上午出現頭痛,沒有發燒、胸痛等症狀,在學校倒地昏迷,到醫院前死亡。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12歲男童本身有先天性肌肉系統疾病,6月21日早上出現頭痛,如期到學校上課,中午過後出現臉色蒼白、呼吸急促、心搏過速,但沒有發燒、胸痛、咳嗽、流鼻水等,半小時後在學校昏倒,緊急送醫,但到院前死亡,經醫院急診急救無效過世,檢驗出新冠肺炎陽性,死因為心肺衰竭及新冠確診。針對12歲男童確切死因,目前還未判定,因為沒出現發燒、咳嗽、流鼻水等急性感染新冠等上呼吸道症狀,也沒出現胸痛、嘔吐、腹瀉等類似MIS-C症狀,新冠肺炎是否為直接或間接死因尚無法確定。目前兒童重症累計68例,其中20例死,到院前死亡6例。另一名19歲男性死亡案例,本身有氣喘病史,曾接種兩劑BNT疫苗,5月開始逐漸有四肢無力、疲倦、肌肉痠痛,5月底、6月初開始走路會喘,因連續兩天呼吸困難加劇,6月5日到急診就醫,當時檢驗PCR陽性確診,檢查發現肝指數跟肌肉酵素異常,懷疑是有橫紋肌溶解症及急性肝炎,住院經過治療一度好轉。然而6月18日該名個案突然意識改變及休克,緊急轉加護病房並插管治療,用免疫球蛋白跟類固醇,隔日還使用葉克膜,雖積極救治仍無法恢復血壓,6月20日不幸過世,死因為急性肝炎、橫紋肌溶解症併發多重器官衰竭,也有新冠病毒感染,研判新冠感染並非主要死因。
-
2022-06-2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疫情名家觀點/打造智慧醫療,助長者免於新冠重症,大林慈濟院長賴寧生:社區關懷需並重
疫情嚴峻,所有醫院全都全力防疫,收治眾多快篩陽性、急著PCR篩檢的民眾,嘉義大林慈濟醫院也不例外,為保護醫院安全,本院設置獨特鑑識系統,一插入健保卡,幾秒內就可得知民眾疫苗接種、是否處於居家隔離,甚至染疫。嘉義大林慈濟醫院院長賴寧生指出,新冠肺炎已經流感化,且傳染力高於流感病毒,高齡長者如染疫,即使打過疫苗,也有一定比率的重症風險,不可等閒視之。 防堵院內感染 科技助精實防疫 賴寧生指出,東南亞在今年初爆發大規模疫情,日本、南韓、香港,感染人數屢創新高,且重症及死亡人數持續攀升,而台灣足足晚了鄰近國家一兩個月,有機會記取他國教訓,嚴陣以待。他說,台灣為全球科技產業重鎮,身為大林慈濟醫院院長,當然善用科技,打造智慧醫療,建構精實防疫的藍圖,盡可能減少院內感染風險。例如,資訊工程人員在醫院大廳設立鑑識系統,結合人臉辨識功能,避免住院病患多次進出醫院。賴寧生說,曾有名患者因外出買餐點,持多人健保卡,一天進出醫院20多次,在這套鑑識系統建置後,已無所遁形,無法隨便外出,到處趴趴走。要想守護民眾健康,賴寧生表示,光是做好院內感控是不夠的,必須積極傳遞正確訊息,為此,醫護人員到主動地站到第一線,透過網路直播,再三提醒疫苗接種及個人防疫作為等重要性,成效顯示,共有30多家媒體刊播,累積觸及觀賞人數超過10萬。 重視社區醫療 降低長者重症風險 健保大數據顯示,國內60歲以上民眾平均罹患二至三種慢性疾病,賴寧生指出,眾多老年慢性疾病患者如果分次就診、領藥,容易出現藥物交互作用,且勞途奔波,相當辛苦。賴寧生說,面對這波來勢洶洶的本土疫情,大林慈濟醫院採「重症及社區醫療」並重原則,啟動社區關懷,協助老年人就醫,「探視、關心,就是累積正能量。」賴寧生說,防疫期間,衛福部積極推動遠距醫療,但老年人不太會使用手機等3C產品,有賴慈濟志工深入社區,提供協助,而大林慈濟成立多年「整合暨高齡緩和醫療中心」透過一個平台就可解決老人家就醫問題,大幅減少來院次數,降低感染風險。此外,大林慈濟智慧醫療團隊研發「LINE整合型智慧醫療服務」,解決民眾就醫困擾,透過手機就能查詢個人健康管理與就醫指引,還可直接掛號,查詢門診及領藥號次,還可列出健診報告,服務項目達20多種。賴寧生說,這套「LINE整合型智慧醫療服務」系統操作簡易,老年人也能輕鬆使用,解決了許多老年人在醫師面前不太敢提問的窘境,有助於醫病共享及溝通。由於表現傑出,大林慈濟「LINE整合型智慧醫療服務」還獲得LINE總部的公開表揚。疫情南移 第一線肩負重任 對於這波本土疫情趨勢,賴寧生相當有信心,他表示,國人公民素質相當高,遵守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等都讓台灣疫情得到良好控制,他常去台東爬山,許多登山客遠遠打照面時,除了點頭致意,還會戴上口罩,等交會過後,再拿下口罩。至於醫療部分,疫情已南移,賴寧生強調,雲嘉南等縣市雖居民生活單純,人口密度較低,但銀髮族眾多,且常合併慢性疾病,屬於染疫重症的高風險群,醫療體系需謹慎面對。一旦重症住院,對於家人來說,將造成沉重負擔,因此,家屬務必妥善照顧老年人,讓其疫苗打好打滿,降低染疫風險。賴寧生也提醒,患有慢性肺阻塞、慢性疾病等病患,正接受化療的癌友,以及七八十歲以上老年人,均需提高警覺。
-
2022-06-24 醫療.皮膚
凡士林用途超多,但真的萬用嗎?痘痘肌、粉刺肌原來不能誤用!
每個家庭幾乎都會備罐凡士林!尤其是家中有寶寶,更會使用凡士林來幫寶貝維持肌膚狀況。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一旦有沒有好好的保養,肌膚就會留下痕跡。不過一定要使用價格不斐的保養品才可以嗎?美國皮膚病學會表示,不妨使用物廉價美的凡士林,對於肌膚也相當有幫助喔!凡士林的主成分是石蠟,屬化學上相當安定的物質,因與水不互溶,所以保養及化粧品中,做為油性鎖水保濕劑,因其特性幾乎不會和其他物質產生化學變化,也幾乎不會氧化和變質,塗於皮膚表面可有效阻擋水分蒸發,是最常見的保濕成分。凡士林使用5時機皮膚科醫師建議於乾燥肌膚、出現傷口、防止皮膚過度摩擦、尿布疹、指甲等5種情況下,使用凡士林來保護肌膚!1、緩解乾燥肌膚:包括嘴唇和眼瞼。乾燥皮膚會有剝落、發癢、裂開甚至流血等情形。軟膏比乳液更有效且刺激性較小,將凡士林塗抹在乾燥皮膚上,像是嘴唇和眼瞼。眼瞼上的皮膚是全身最薄的皮膚,很容易受到刺激。如果眼瞼變得乾燥和脫皮,可以塗抹少量凡士林以保濕和防護。建議皮膚濕的狀態下塗抹凡士林,效果會更好。2、幫助傷口癒合:對於割傷、擦傷等輕微傷口,使用凡士林可以保持傷口濕潤。有助於防止傷口變乾並結痂,結痂通常需要花較多時間口才能癒合。凡士林除了維持傷口濕潤,也有助於防止疤痕變大、太深或傷口發癢。每天做好傷口清潔,就不用特別使用抗菌藥膏。3、防止摩擦:當身體過度摩擦會產生疼痛感,為了防止摩擦可能導致長水泡,可以塗抹凡士林在容易產生摩擦的部位,例如腳或大腿。4、治療尿布疹:預防尿布疹的最好辦法,就是讓寶寶的皮膚盡可能保持乾燥和清潔。但是,如果寶寶出現皮疹,可以在每次更換尿佈時塗抹凡士林。如果照顧得當,寶寶皮疹會在三到四天內消失。如果皮疹過了一段時間還沒有消失,記得帶寶寶就診確認問題,以免造成寶寶不舒服。5、指甲補水:如果有美甲習慣,可在指甲油和指甲油間塗上凡士林。可以防止指甲碎裂。建議指甲濕的狀態下塗抹凡士林,效果會更好。雖然凡士林有很多好處,但也不是萬能用於所有方面。如果臉上容易長粉刺,就不要將凡士林塗抹在臉上,因為可能會導致長痘痘。【更多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報導】 兒童多系統炎症徵候群(MIS-C)為新冠肺炎後遺症?!兒童出現六症狀立即送醫夏季瓜果之王非西瓜莫屬!中醫籲3種人、1時間點少吃,否則易消化不良銀屑病關節炎/牛皮癬是屬於關節炎一種?13招緩解牛皮癬不適查看原始文章>>立刻加入KingNet 國家網路醫藥 LINE@ 共同守護全家人健康!
-
2022-06-2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目前2縣市確診率超過兩成 基隆市民確診率21%全國最高
基隆市今天新增新冠肺炎587例,今年累計確診個案7萬6549例,市民確診率21.18%,全國各縣市中最高,新北市民確診率20.19%居次。基隆市今天新增死亡5例,今年累計129例,致死率為1.68‰,全國縣市中排行第9。今年5月底基隆市設籍人口數為36萬1320人,以今年確診人數7萬6549例計算,市民確診率21.18%。新北市總人口397萬599人,累計80萬2304人確診,確診率20.19%。各縣市確診致死率部分,目前全國有7縣市致死率超過2‰,最高的是台東縣2.82‰,接著依序是嘉義市、南投縣、金門縣、嘉義縣、雲林縣和屏東縣。致死率在2‰到1.5‰間有6個縣市,依序為宜蘭縣、基隆市、花蓮縣、苗栗縣、彰化縣和台北市。致死率在1.5‰到1‰間有5個縣市,依序為新北市、台南市、台中市、高雄市和桃園市。致死率在1‰以下的有4個縣市,依序為澎湖縣、新竹縣、新竹市和連江縣;連江縣尚無染疫死亡個案。基市府表示,今天新增587名確診個案中女性312人、男性275人。全市現有新冠肺炎專責病房198床,收治113人,尚有空床85床,空床率42.9%。基隆長庚醫院目前收治重症50名、中症17名、輕症29名。衛生福利部立基隆醫院收治重症1名、中症2名、輕症12名。三總基隆分院收治中症2名。
-
2022-06-24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當醫師確診時/病人休克沒床被迫躺地上CPR!急診醫吳紋綾:因染疫更能同理確診者說不出的痛
每天替上百位確診病人看病,五月中旬,新光醫院急診科臨床研究醫師吳紋綾也中鏢了,不僅咳嗽、流鼻水,還上吐下瀉、心跳飆高。經歷大病一場,她更理解確診者痛苦,提醒民眾新冠病毒不是簡單感冒,可能會再度感染,仍要做好防疫,同時呼籲政府重視醫療排擠問題。吳紋綾開始出現症狀時,快篩陰性,隔天繼續上班,但同事注意到她的精神特別不好,幫忙PCR篩檢竟檢出陽性。確診後,她的咳嗽變嚴重、上吐下瀉,喉嚨痛彷彿「刀割」的痛,吃東西、吞嚥都痛,問診也很困難,「確診後並不如大家所說是簡單的感冒。」在PCR陽性當下,吳紋綾除了胸悶、胸痛,心跳還飆到每分鐘140、150下,看診時有些微脫水,「我算是嚴重需要住院的病人」,不過她評估返家休息觀察即可,把病床讓給更需要的病人。在家休養期間,即便身體不適,她仍把握時間研讀論文,認識新冠病毒「才知如何對付它」,以及避免再度感染、出現「長新冠」後遺症。吳紋綾笑說,有時躺著突然覺得心悸、喘,會懷疑是長新冠,便開始量血壓、心跳及快篩。吳紋綾表示,先前家中已備妥感冒藥,也有準備足夠食物,唯一準備不足的是快篩試劑,家人得知她確診,送來整箱「一個月份快篩」,她瞬間成了「快篩富翁」,因此,「讀書、追劇、做快篩」是她隔離期間的三大樂趣。開箱市售的各類家用快篩,吳紋綾樂於研究各類棉棒刷毛舒適度,相較醫用PCR棉棒又硬又痛,家用快篩算很友善又好用。讓她回想起,在醫院幫病人做PCR,除了病人痛苦,醫療人員心理也不好受。她曾幫一位小朋友做檢測,棉棒一度有出血,小朋友爆哭,所幸爸媽沒有責怪醫護,但她留下不小陰影,覺得弄痛小朋友,期望未來PCR能改用唾液檢測。確診後返回職場,吳紋綾能快速用「面相」判斷出確診者,更能「同理」病人說不出口的症狀。像有一名外傷病人到急診,自述喉嚨癢,但沒有感冒,她一看病人面相就覺得「應該中了」,果真PCR檢驗出陽性;現在碰到確診者,說到確診後胸悶、吃不下、嘔吐時,她更能理解確診者,減緩病人對新冠病毒的焦慮。新冠病人不斷增加,各醫院不斷加開專責病房收治新冠病人,如此便擠壓了其他科別。吳紋綾指出,像有病人闌尾炎要開刀,但外科病床都留給新冠病人,導致無法立即開刀;還有病人剛開完刀,後續要住院幾天,但沒有足夠病房讓一般疾病病人住,只能待在急診室休息,伴隨著咳嗽聲、機器聲、呻吟聲,很難安靜休養。現在醫療量能非常緊繃,病房會滿、但急診無法拒絕病人,就算沒床也要盡量收,吳紋綾表示,先前有一個病人原本坐在輪椅上吊點滴,突然在急診室休克,卻因為沒有病床,醫護只好緊急在地上幫他做CPR等初步處置,後續才找床讓病人休息。確診者住院並不一定是好事,吳紋綾說,像90多歲阿嬤確診但無症狀,雖是高風險群但評估不用住院,在家服藥、休養較舒適,家屬也可多給予關心、注意症狀,畢竟專責病房不舒適,有許多陽性病人,且成天看戴面罩、穿防護衣的醫護走來走去,愈住恐愈不舒服。吳紋綾表示,或許要等疫情高峰過去,醫療排擠問題才能解決,期望政府評估將新冠肺炎調降傳染病等級,將醫療資源留給一般疾病病人,也提醒民眾確診後仍要做好防疫,避免再度感染。確診後她在一塊許願牌寫下「無論如何要勇敢」,期許自己也勉勵大家。吳紋綾小檔案現職:新光醫院急診科臨床研究醫師確診時間:5月15日如何感染:不明來源症狀:咳嗽、流鼻水、嘔吐、腹瀉、喉嚨痛治療:使用症狀緩解藥物給確診者一句話:沒有人會故意確診,所以確診不是你的錯,別擔心耽誤工作或家人,也不要給自己負罪感,希望大家能健康,沒有留下長新冠或產生經濟危機。鼓勵大家不要恐慌,疫情會慢慢度過,也許再撐一下就結束了。
-
2022-06-2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染疫後再也走不動 80歲伯確診輕症暴瘦無力只能坐輪椅
長輩染疫,當心肌少症愈發嚴重。一名約80歲的老先生,本身有三高慢性疾病,平常拄拐杖傘可緩慢步行到門診就醫,也會到公園散步,自行買便當。日前確診新冠肺炎,雖僅輕症,住院期間用低流量鼻導管給氧,解除隔離後卻難行走,整個人消瘦不少,回診都得靠家人推輪椅。收治該名個案的三軍總醫院老年醫學科主任謝嘉娟表示,人體肌肉量在20至35歲達到高峰,35歲後肌肉量每年減少1%,40歲後每10年更流失10%,年紀愈大愈容易有肌少症,不少民眾確診新冠肺炎,若是中重度、急性病症需臥床,長期臥床都有可能加速肌肉流失。謝嘉娟表示,臨床觀察許多高齡長者染疫雖然輕症,康復後大多有「體重減輕」問題,可能與居家照護期間沒出門,鮮少曝曬陽光,影響維生素D合成,也沒有足夠的運動量,以及因牙口狀態不佳,優質蛋白質補充不足等,必須當心肌少症問題。謝嘉娟建議,老人家若因牙齒口腔狀態不好,不喜歡吃過硬食物,建議可攝取軟質食物,包括絞肉、蒸蛋、鱈魚、豆腐等,都是不錯的優質蛋白質,避免餐餐吃稀飯,造成營養不均。謝嘉娟引用日本東京大學飯島勝矢教授研究簡單測試肌少症的方法,民眾可以在家簡單用手指環扣自我檢測:用食指和拇指繞成一個圈,圈在小腿最粗的地方,若圈不起來代表肌少症危險度低,圈起來的空隙愈多,代表肌少症危險度愈高,「原本蘿蔔腿若腿變細,要小心肌少症」。維持肌耐力長輩應適當運動、曬太陽,謝嘉娟表示,若老人家沒有適時曬太陽、也沒有透過保健品補充維生素D,恐連帶出現骨鬆、肌少症,建議可選擇清晨或黃昏時外出走走。除了散步等下肢運動,也應多做上肢運動,謝嘉娟建議,民眾在家可用寶特瓶裝水,依照自己能舉起的程度決定裝水多寡,兩隻手一起舉起,亦可帶動心肺復健,或是雙手扶著牆壁做站姿伏地挺身,都是不錯的阻抗運動,對於確診康復的長輩都是很好的心肺運動。國民健康署為提供民眾早期發現長者功能衰退徵兆,建置「長者量六力」(認知功能、行動能力、營養、視力、聽力及憂鬱)自評工具,建議可搭配參考歐盟「長者活力體能訓練手冊」所製作影片,每周至少訓練5天、每天30分鐘,運動後會感覺更有活力與朝氣。運動建議9個動作包括:「步行、扭毛巾、舉水瓶、起立坐下、上下樓梯、邊拍氣球、走8字步、手臂向上、腿部伸展」,其中長者在家運動時家人一同訓練更好。完成此訓練方案後,可提升長者的肌力、平衡感、靈活度及心肺功能。一、輕鬆步行:步行時保持能和旁人對話的速度,但感到輕微費力。二、扭扭毛巾:緩慢地扭一條小毛巾,並盡量用力扭。三、舉舉水瓶:雙手各握水瓶,手肘朝胸口方向彎曲,將瓶子舉到與肩膀齊高。四、起立坐下:坐在有扶手的穩固椅子上,腳踩地板站起維持1秒再坐下。五、上下樓梯:扶著扶手上下樓梯,如果有信心的話可以不用扶手。六、邊拍氣球:直線向前走,同時做氣球在左右兩手間互相拍打動作。七、走8字步:地上放2瓶水,間隔1公尺以上,在瓶子之間走一個「8」字。八、手臂向上:坐著或站著,雙手互扣並把手臂向上拉直。九、腿部伸展:坐在椅子上,左腿伸直,雙手放在彎曲的右膝蓋上,再換邊做。國健署提醒,防疫期間長者在家進行體能訓練時需穿著舒適的衣物與運動鞋,並在光線充足而且沒有任何障礙物的空間內進行。如果在訓練期間感到任何疼痛或者呼吸困難、暈眩或心悸等症狀,須立即停止。另為了提升肌肉與骨骼的耐力,請多攝取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如:肉類、魚類、牛奶和蛋。
-
2022-06-23 名人.張金堅
張金堅/新冠疫情趨緩,如何營造生活新常態?7QA教你與病毒和平共存
截至6月22日新冠肺炎全球確診人數已高達537,388,235人,雖然全球的疫情包括台灣在內已漸趨緩,加上疫苗覆蓋率已經普遍,住院及重症人數也已逐漸減少,根據世界各國的專家學者分析,未來新冠病毒將會流感化,我們不要再執意清零,而是要重新思考怎麼與病毒共存。所以我們的生活要做全新的考量與適當的因應。所謂新常態(新正常生活)(New Normal)。事實上,在這段疫情期間,很多專家學者也對我們的生活方式(如飲食、運動、睡眠、保健食品等)都有很多的探討。以下本文根據國內外的醫學期刊的實證醫學研究報告,綜合整理與讀者分享。(1)正確的飲食可以增強免疫力,對抗新冠肺炎嗎?根據今年4月份日本大阪大學Dr.Hibino及美國哈佛大學Hayashida在營養醫學期刊(Nutrients)發表。他們認為地中海飲食(如圖一)其飲食成分,具有抗發炎及抗氧化作用,可以減低COVID-19之症狀,此外他們也指出以糙米、米糠等全榖物為主食的國家,其腸道中好的益生菌會增加,可以分泌較多之短鏈脂肪酸可以穩定先天性免疫,比起麵食國家症狀較輕。(2)那些維生素與COVID-19有關?根據一些研究,認為靜脈注射維生素C可以藉由抑制過度活化的免疫反應來提高COVID-19患者的存活率,但這還要大型的研究才能證實。很多研究指出,人體體內血液中維生素D低的人,其罹患COVID-19之風險較高,因確診的住院率、ICU住院率及死亡率較高,此外根據Louca P及Ling SF等人的研究報告指出,每週補充Vit.D超過三次並持續3個月,COVID-19感染風險降低9%,高劑量 Vit.D3之加強治療,亦可降低死亡率。至於VitD 亦可藉由曬太陽及運動獲得。(3)礦物質及Omega3脂肪酸與COVID-19有關係嗎?根據德國學者Semba RD研究,他們發現血液中硒量足夠的話,確診COVID-19患者恢復比較快,死亡率比較低,所以多攝取含硒較多的食物,應是可行,如大蒜、堅果、南瓜等。至於鋅會參與體內許多免疫反應,如缺乏鋅,則感染COVID後比較會有味、嗅覺異常,如鋅足夠的話,則有抑制新冠病毒複製的功效;大都存在於魚貝類、肉類、全穀類、堅果及乳製品中。至於Omega-3脂肪酸是否建議食用,根據多項研究指出Omega-3脂肪酸具有抗氧化、抑制發炎及抗病毒作用,如Doaei等人之小型雙盲隨機臨床試驗證實,每2周服用1公克Omega3之重症患者其存活率會較高,其存在於高脂肪深海魚類及堅果等食物中。(4)夜間充足的睡眠可以減少COVID-19感染嗎?根據Kim等人在英國內科醫學雜誌2021年之期刊發表,他們發現包括英、美、德、法等六國的統計,晚間睡眠延長一小時,則減少12% COVID-19感染之機會,如果白天多睡一小時反而增加6%COVID-19感染的機會,至於嚴重睡眠障礙的人,比常人高出88%之感染機會,所以要有充足的夜間睡眠及保持良好睡眠品質非常重要,可以減少COVID-19之感染機率,至於每天有過勞現象的人,其得感染的機會高於常人2.6倍。特別第一線的醫療工作人員,暴露在高危險地區不宜過勞。(5)疫情期間喝咖啡、喝茶可減少感染嗎?疫情期間,很多人都會擔心喝咖啡、喝茶與新冠肺炎有關嗎?根據2021年義大利的官方統計,在疫情期間喝咖啡的人比過去高出54%,此外在其他國家喝茶及喝咖啡的比率也增加。根據美國西北大學Marilyn Cornelis領導的研究團隊利用英國人體生物資料庫約4萬名成人追蹤分析,發現咖啡具抗發炎及抗氧化作用,飲用咖啡與發炎生物指標CRP,IL-6及TNF-1有關,而這些指標亦與COVID-19之嚴重度及死亡率有關,這些生物指標,喝咖啡者會降低,所以喝咖啡是不錯的選擇,此論文發表於2021年Nutrients的期刊,論文中指出如果每天喝2-3杯咖啡的人與每天少於1杯的人相比,COVID-19之感染率降低10%。此外亦證實如果喝咖啡再加上多攝取蔬菜可降低更高的感染率。至於喝茶方面,有更多的期刊報導,大部分都是正面的,包括綠茶及紅茶,都認為茶含有很多酚類(polyphenol),其實多酚包括很多不同的化合物如EGCG、TF、TF2b、TF3等,這些多酚化合物,分別作用在新冠病毒不同的位置,甚至也會作用在人體細胞之ACE2受體上,其作用就是可以阻止病毒進入人體內,或阻止病毒複製,所以茶可以預防感染或減緩症狀,是有學理根據的。到目前為止,在疫情期間喝咖啡或茶,國內外學者都持肯定的看法。另外最近很多學者發現,新冠病毒除了對肺部表皮細胞影響以外,還會影響腸道黏膜細胞及腸道好菌,即所謂「腸肺軸」,但茶含有多酚可以保護腸黏膜,進而使好的腸道細菌增加,透過「腸肺軸」,反而使肺部比較不會受損,可使症狀減輕,咖啡亦可能有此作用。(6)補充益生菌與COVID-19有關係嗎?最近在美國杜克大學醫院Dr.Paul E. Wishmeyer發現針對有家庭接觸者並在7天內確診後隨機分配兩組各91人,一組給予乳酸菌。使用28天,結果發現,服用組只有26.4%有症狀,而安慰組則有42.9%人有症狀。另外,香港中文大學及瑞典卡羅林斯卡學院亦有同樣的發現。總之,攝取益生菌會引發一連串的免疫調節作用,全身的腸黏膜免疫力因而提升,再透過「腸肺軸」使呼吸道的表皮細胞,也可以活化免疫作用,對新冠肺炎的症狀亦可減緩。(7)運動對於COVID-19的實證研究到目前為止,有很多報告指出「持續性的運動」(每週60-149分鐘)的活動,可以使COVID感染症狀較輕,也使確診者一般住院及ICU住院比率降低,根據南非Steenkamp等人在英國運動醫學的期刊發表,此報告是回溯性觀察研究,總共收集65361名研究個案,發現過去低度身體活動者(共13366人),當作基礎組,中度(每週運動60-149分鐘,共22526人)及高度(每週≥150分鐘,共29469人),分別均可以降低住院率、重症率及死亡率從15%至65%不等,可見運動對抗新冠肺炎的症狀改善有其重要性。韓國首爾大學Dr.Dong等人,針對2015-2019進行健康檢查的民眾,比較確診COVID-19的重症風險,結果發現肌力加上有氧及適當強度之運動均有顯著的助益,可以降低重症比率及死亡率。(如圖二級圖三)眾所皆知,COVID-19的病毒,應該不會消失,將來的新冠病毒,可能會像流感一樣季節流行,而且病毒的變種會與時俱進,變化很快,遠大於人類可以回應的速度,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保持戒慎恐懼的心理,學習與病毒和平共存。如上所述,我們的生活無非與食衣住行息息相關,所以疫情之後,如何因應,怎麼樣的飲食?怎樣的運動及睡眠?如何選擇保健食品,如何提升免疫力,應該是我們要正視的議題,疫後新常態,也是我們要嚴肅面對。當然個人防疫的習慣(包括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等),藉此機會要內化成生活的一部份,更重的是要藉由上面所闡述的飲食指南,飲品使用原則及一些健康食品之選擇還有如何養成規律運動及良好睡眠的習慣,應該從日常生活去體驗與力行,那麼「疫後新常態」才能真正落實。
-
2022-06-2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確診下降、病故居高不下 莊人祥:死亡是落後指標
本土疫情下降,今如指揮中心先前預估跌破單日確診5萬人,但死亡個案仍居高不下,今天新增166例死亡。外界關心,死亡數何時會下降,以及如何加速下降速度。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死亡是落後指標,這部分指揮中心也增加口服藥的開立和提供比例,目前約達到8%,盼更快診斷及早治療對於死亡率下降有幫助。莊人祥表示,針對死亡部分有幾個可降低的因素,在預防面,接種疫苗仍是重要的預防方法,尤其針對長者、具慢性病的高風險民眾,特別希望能接種三劑。除此之外也應避免感染,如果家人曾有疑似症狀或曾與確診者有接觸史,應避免接觸長者或高風險長輩。根據指揮中心統計,昨天共開立6953人份口服抗病毒藥,其中輝瑞「倍拉維」(Paxlovid)共5540人份、默沙東「莫納皮拉韋」1413人份;今年以來累計開立約27萬9575多人份,包括22萬5451人份倍拉維及5萬4124人份莫納皮拉韋。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口服藥開立數量與之前趨勢差不多,但隨著疫情下降,開立人數比前兩周下降。醫療資源統計方面,全台專責、負壓病房共1萬3930床、空床6905床、空床率49.6%,其中台北區52.5%、北區56.3%、中區45.6%、南區33.4%、高屏區54.4%、東區59.9%;55家集中檢疫所共8131床、空床數5146床、空床率63.3%;48家地方加強型防疫旅館4533床、空床數2111床、空床率46.6%。另有媒體關心國內可能會有夏季流感疫情,可能影響新冠肺炎的疫情。不過,莊人祥表示,確實有觀察到周邊國家最近有流感疫情,但台灣因為有邊境檢疫和戴口罩防疫措施等,流感併發重症自去年十月到今年沒有任何病例。目前看到的是類流感,多是因為新冠疑似症狀而就診,所以目前沒有所謂的流感疫情再發生。
-
2022-06-2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中榮發現新冠肺炎blaCcrA抗藥基因 登國際期刊
台中榮總感染科團隊今天說,從一名新冠重症合併多重抗藥性細菌感染的病患身上,分離出的產吲哚金黃桿菌菌株,發現三個β-內醯胺酶抗藥基因,並發現未曾在此菌種上報告過的blaCcrA抗藥基因,該研究成果在今年1月份發表於「感染與耐藥性」國際期刊 (Infection and Drug Resistance)。台中榮總感染科團隊說,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球。國外文獻指出,超過一半的死亡案例有合併細菌感染,其中不乏具有多重抗藥性的細菌。第三代定序技術可以精確分析高度重複的序列或是大規模的基因結構變異,是面對微生物演化的重要工具。中榮團隊將不斷精進,為台灣醫療進步持續貢獻。台中榮總感染科團隊日前收治的一名中年男性重症患者,發現合併血流感染吲哚金黃桿菌,且具多重抗藥性,經抗生素治療及醫療團隊細心照護下康復出院。台中榮總感染科團隊表示,產吲哚金黃桿菌的感染常出現在免疫功能不全或是使用醫療導管儀器的病患身上,是近年來新興菌種。此外,金黃桿菌屬的細菌天生帶有抗藥基因,對多種抗生素有抗藥性,處理起來格外棘手。中榮感染科團隊說明,醫療團隊從這名男重症個案分離出的產吲哚金黃桿菌菌株,以第三代定序技術即時進行全基因體定序,發現這個血流感染的細菌同時具有三個β-內醯胺酶抗藥基因。中榮感染科團隊指出,β-內醯胺酶抗藥基因是常見造成細菌抗藥性的原因。此外,在此多重抗藥性菌株身上的三個β-內醯胺酶抗藥基因當中,也發現未曾在此菌種上報告過的blaCcrA抗藥基因。
-
2022-06-23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當醫師確診時/慶幸隔離期滿病人都還在 緩和醫療醫師吳柏澍:「知道醫師也會生病,醫病距離又拉近了一點」
五月疫情大浪襲來,留下年輕健壯的,帶走年老體衰的,自己將落在哪一邊?誰都沒有絕對把握。對於和信醫院緩和醫療科主治醫師吳柏澍來說,陪伴無數癌友走到最後的體悟和智慧,內化為他生命的養分,幫助他在確診時,對自己坦然、對家人體貼。康復後重新回到工作崗位,心情比之前輕鬆不少,也更加相信,疫情結束的曙光就快到了。5月13日星期五,吳柏澍感覺特別疲倦,喉嚨慢慢痛起來,也開始咳嗽。「啊,應該是中了。」雖然快篩還是陰性,但他已心裡有數。畢竟從以前到現在的同事、在其他醫院服務的學長姐,都已經陸續確診,而且大部分的人過程都很平安,所以吳柏澍並不緊張。星期六,快篩還是陰性,他盤點家中物資,看還缺什麼,就透過外送採買。星期天上午,快篩轉陽,但當時快篩陽性仍要經過PCR,才能確診。吳柏澍查到一家社區診所可以做PCR,預約當天時段,然後自己開車去,回家沒多久,就從診所的App收到陽性通知。每個醫護人員說起自己確診的第一個反應,幾乎都是「對同事很抱歉」,吳柏澍也一樣,他說「因為很臨時,當天又是周末,」他趕快聯繫主管、啟動預先演練過的應變計畫,調配支援人力。工作上的應變相對單純,吳柏澍說,確診後的「第一個功課」是要讓爸媽知道,但又不希望爸媽太擔心。自己是南部人,在台北一個人住,「確診後報平安」是北漂年輕人都會遇到的的難題。有什麼好辦法呢?「所以我先跟姊姊講」,吳柏澍笑著說,先跟姊姊討論,再打電話給爸爸媽媽。七天隔離期間,吳柏澍每天都打電話給爸媽,聊聊現況,重點是「讓他們聽聽你的聲音有元氣、知道每天的隔離生活都過得蠻好的。」比如說,家裡物資無虞,有自己煮東西吃,也有叫外送,沒餓肚子。他知道自己屬於重症風險較低的一群,雖然發燒、全身痠痛,身體累累的,但是症狀不嚴重,也愈來愈改善。除了跟家人熱線、來自衛生單位的關懷電話和簡訊,吳柏澍隔離期間也收到同事和病人關心,讓他感覺自己「一直被照顧著」。有天晚上八點多,他接到一通電話,是血液與腫瘤內科部主任褚乃銘,才剛下診就打電話關心他,擔心他一個人住,會不會需要幫忙。吳柏澍說,褚醫師是院內資深主管,受到前輩這樣的掛念和關心,令他非常感動。還有照顧一陣子的病人,託同事來轉達,「很想念吳醫師喔。」吳柏澍說,這位阿姨自己也很不舒服,在緩和醫療科由他照顧超過半年,所以情誼深厚。「照顧六個月以上,在我們科不是很容易,」他說,癌末病情變化快,還好這次隔離期滿出關後,病人都還在,沒有留下遺憾,而且「好像知道醫師也會生病,醫病之間的距離又拉近了一點點。」「緩和醫療科的病人並不害怕疫情,他們在意的是與親人的隔絕;就算很容易可以視訊,人們仍渴望真實的碰面。」吳柏澍說,每個癌友身上都有比新冠肺炎更嚴重的病,所以他們都能淡定、平靜地面對疫情的起落。最折磨人的,是病人的生命倒數,家屬卻被卡在入境隔離採檢耗時流程上。緩和醫療科協助過很多國外回來的家屬,落地隔天馬上採檢,然後穿著全套隔離裝、戴著N95,坐著衛生局派來的防疫計程車,專程到醫院。醫院事先將癌末病人移到另一個房間,在那裡,病人可以和穿著重重隔離裝備的家人,見最後一面。「去年曾經很強烈希望這一切趕快結束,現在比較放鬆,覺得快看到曙光了。」吳柏澍說,台灣社會各界一直努力做最好的規畫和安排,為了保護病人,醫療人員也緊繃了好一陣子。現在看著世界各地狀況,覺得疫情可能快到了尾聲,吳柏澍確診後並不自認「無敵」,上呼吸道症狀和疲倦感也還沒完全消失,心情卻明顯輕鬆不少,相信不久後就可以重回正常生活。醫師小檔案姓名:吳柏澍頭銜:和信治癌中心醫院緩和醫療科主治醫師確診時間:5月15日如何感染:一般生活接觸症狀:發燒、疲倦、咳嗽、流鼻水等治療方式:休息、補充營養、補充水分 給確診者的一句話:辛苦了!別擔心,適度的保持警覺,大部分症狀在一兩周內會改善的。
-
2022-06-2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快篩陰等同康復?清冠一號要吃多久?醫親揭「解隔後」必知3大QA
新冠確診者在解除隔離後快篩陰性,一般就認為自己可以恢復以往正常上班上課、自由進出公共場所的生活,但快篩陰性就等於已恢復健康了嗎?要如何殺死體內殘存的病毒並自我修復?台北市中醫師公會名譽理事長、中醫診所院長陳潮宗提醒,其實快篩陰性後,真正的問題才剛剛開始。以下是陳潮宗解答: Q1、解隔後快篩陰,病毒對身體就沒有影響了? 答:隨著確診人數增加,已打過3劑疫苗者約99%會順利康復,但仍有1%的病人可能得到重症,甚至有死亡的風險;若未打疫苗者,約10%可能轉為中重症,2%具死亡風險,且可能會留下長新冠後遺症,對身體造成永久性的傷害。 快篩陰性是否就等於已恢復健康?其實不是的,真正的問題才剛開始。快篩陰性只是證明病毒濃度已下降到不會傳染給他人的程度,但對自己身體的傷害,仍可能持續留下併發症及後遺症。新冠肺炎的併發症如:咽喉痛、一說話就咳嗽不止等;後遺症如:腦霧、心悸、神經系統影響等。 Q2、快篩陰後,清冠一號需要繼續吃嗎? 答:使用清冠一號治療新冠肺炎,對於一般輕症民眾都具顯著效果,但其實快篩陰性後,就不建議再繼續使用清冠一號。 這是因為清冠一號有退燒、紓解肌肉痛、治療關節痛的作用,類似西藥如:普拿疼、阿斯匹靈的作用;既然已經退燒了,且肌肉關節也不再酸痛,後續只要使用清熱解毒的輔助藥方,將病毒在體內的濃度快速降到最低。「清熱解毒湯」包含:金銀花、倒地蜈蚣、黃連、黃柏等中藥,都是用來殺病毒、降低削弱病毒毒性的最佳藥物。 此外,新冠併發症最常見的就是咳嗽、喉嚨癢、一說話就咳個不停,是由於病毒從呼吸道侵入,對黏膜組織造成的傷害最大,需要一段時間的新陳代謝才會痊癒;建議可利用五味中藥:連翹、甘草、菊花、蒲公英、黃芩等,來繼續殺病毒,臨床實證上仍具有很強抗病毒的作用。 新冠病毒與體內的免疫系統作戰,會消耗很多人體身體的能量及水分津液,為了預防產生併發症及後遺症,此時應補充水分多的水果,例如水梨、西瓜、柑橘等,也可用運動飲料以1:1兌水飲用,亦是補充體內水分既方便又快速的方法;且須少吃油炸、辛辣的食物,避免讓病毒滯留體內、傷害健康,充足的睡眠、少說話都會是不錯的選擇。 Q3、病毒仍會殘存體內28天,如何改善發炎反應、呼吸症狀? 答:新冠肺炎對人體的傷害,在確診者快篩陰性之後,仍會持續影響至少1個月,所以在快篩陰的28天以內,仍屬病毒的高峰期,約需1個月後體內病毒量才會逐漸降低;且在這段期間,人體肺功能是處於持續受損的狀態。 該如何修復呢?可用「聖肺愈喘湯」,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肺功能衰退現象。此藥方近年多用於治療氣喘疾病,但亦對肺功能衰退、走路容易氣喘吁吁、或患過敏性呼吸道疾病者有良好的療效。 「聖肺愈喘湯」成分包括:人參、白朮、陳皮、麻黃、桂枝、柴胡、黃芩、荊芥、防風、甘草、生薑、桑枝、大棗等13味藥組成。其中的人蔘鬚、白朮、甘草、紅棗、陳皮,有培元固本、理氣養肺、補腎氣、開胸利膈的作用;麻黃、柴胡、桂枝、荊芥、防風、生薑、桑枝、黃芩則可宣肺平喘、清熱化痰,全方可達到養陰補氣及解除風鬱的效果。 此外臨床上也證實,其藥方具有幫助呼吸順暢的功能,同時也藉由降低發炎細胞激素、提升抗發炎細胞激素,來達到降低肺臟發炎的效果,對於治療新冠肺炎後遺症有穩定療效。【本文獲uho優活健康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uho.com.tw/article-58172.html】
-
2022-06-2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公衛學者估6月疫情進入平原期 莊人祥:對疫情走向樂觀
台灣新冠肺炎本土疫情正趨緩,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今指出,這要歸功於20到49歲率先築起全台「免疫防火牆」,以北北基桃已達79%為最高,全國也已達72%,預估6月底北北基將達成單日個案少於萬例,逐步進入「地方流行平原期」。對此,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不清楚陳秀熙如何估計,但概念大致沒錯,不過月底能否降到單日確診1萬例左右,還需要持續關注,但「對疫情走向樂觀」。陳秀熙表示,台灣20至49歲的感染率很快達到高峰,也很快就下降,這是流行下降的原動力,可以保護其他年齡層。50歲以下也已出現下降趨勢,代表台灣的疫情已經要受到控制。而北北基桃、竹苗宜花東的疫情曲線已率先下降,台中、台南、高雄這三個西部交通重鎮也看到曲線有下降跡象,預估北北基桃6月底單日新增總個案就會低於一萬例,走入單日新增低於萬例、感染率約2%的「地方流行」。莊人祥則表示,陳秀熙提出的「免疫防火牆,包括「自然感染」和「打疫苗」的保護力,但如何估計並不清楚。概念上大致沒錯,但到底能否到單日1萬例以下,還有賴民眾是否隨時戴好口罩、打疫苗,並且控制好人流,考慮的部分相當多元。而口罩政策每個月都會評估一次,目前整體疫情雖在下降,但下降幅度沒有非常厲害。而預估6月底疫情較低時,新冠疫情還是會在地方流行,因此口罩禁令應該只會討論哪些場合持續放寬,而這會持續研議。另針對入境容額上限,莊人祥也表示,目前容額上限2.5萬人,已經比先前每周1.7萬人增加。未來是否放寬,會根據防疫旅宿、防疫計程車還有醫療量能考量。
-
2022-06-22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中重症+281例、171人病歿 新增4歲女童腦炎亡
國內新增281例中重症個案、171例死亡。其中新增一例兒童死亡個案,為先前公布的腦炎四歲女童,因住院中發現合併腎及腦幹等多重器官功能異常,且持續惡化,於6月17日出現突發性肺出血,不幸過世。目前兒童死亡個案累計19例,其中因腦炎死亡有6例。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死亡個案年齡分布為4歲至90多歲,158人具慢性病史、111人未接種滿三劑、90人超過80歲以上。目前累計中重症1萬3410例,死亡4798例死亡。其中出現一例兒童死亡個案,為先前公布的腦炎四歲女童,無慢性病史。6月14日因發燒、抽搐至急診,插管使用呼吸器,頭部電腦電腦斷層發現腦水腫,診斷為腦炎。6月15日住加護病房使用降腦壓藥、類固醇、免疫球蛋白、瑞德西韋、抗癲癇藥物等藥物治療,住院中發現合併肝腎及腦幹等多重器官功能異常,並持續惡化。6月17日有突發性肺出血 ,當天不幸過世。另有一例19歲男性,本身有慢性心血管疾病,長期服用抗凝血劑。5月29日出現發燒、咳嗽、流鼻水等症狀,5月30日採檢、31日確診。6月1日出現因頭痛、抽搐、咳血、吐血到急診,經電腦斷層掃描發現有腦內出血及腦壓高,立即安排手術併使用瑞德西韋治療。6月3日完成手術,但在術後一周出現嚴重敗血症,血液培養出綠膿桿菌,雖然使用抗生素等藥物治療,仍持續惡化,於6月17日死亡;主要死因爲自發性腦出血,因此列為與新冠肺炎共病。中重症個案包括150例中症、131例重症。其中新增一例兒童MIS-C個案,為九歲男童。個案5月19日確診新冠肺炎,當時出現發燒,合併鼻塞、頭痛等症狀,於家中採居家照護至解隔離。但6月15日有出現高燒至40.5度,伴隨頭痛、輕微咳嗽、頸部腫痛,6月16日出現結膜炎,由家人帶往診所求診,服用退燒藥後仍持續發燒。6月17日出現嘔吐、食慾、活力下降,6月18日到急診,檢查血壓偏低,發炎指數、心臟酵素、凝血功能異常,懷疑為MIS-C收治於小兒加護病房,使用類固醇、免疫球蛋白、阿斯匹靈等藥物治療。所幸病況改善,6月21日轉到一般病房。目前12歲以下兒童重症共66例,包括腦炎21例、肺炎(含細支氣管炎)15例、敗血症3例、哮吼7例、MIS-C13例、共病2例、家中死亡5例;死亡增至19例,其中6例為腦炎。
-
2022-06-2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何美鄉詳解無敵星星 打3劑疫苗加自然感染
確診者復原後「無敵星星」近來成為討論議題,中研院研究員何美鄉今天在臉書貼文詳解主流COVID-19變異株為何會一直被取代等概念,強調無敵星星就是接種3劑疫苗加自然感染。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蔓延全球,病毒持續變異,從最早的武漢病毒株後,陸續出現Alpha變異株、Delta變異株及Omicron變異株等,陸續取代舊的變異株成為主流。「為什麼以前的變異株會消失」,中研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今天在臉書貼文詳解,新冠病毒2年來的演化,最大的決定因素就是傳播性,一株傳播力較快的變異株會逐漸取代那株傳播較慢的變異株,「當一株只需要兩天就可使感染人數倍增的病毒,當然不會給那需要三天才能倍增感染人數的病毒任何機會」。何美鄉也以「感染者已成為無敵星星」的概念舉例指出,病毒在環境中的壽命是有限的,當病毒被感染者釋放出來時,周遭都是無敵星星,病毒也就只能在環境中存活有限的時間,若周遭沒有可被感染的人,病毒在室溫下就會逐漸失去活性,「這就是為何病毒會消失的機制」。不過,何美鄉也指出,無敵星星還是有對應特定病毒的絕對效力的考量,先出現的病毒所產生的無敵星星,對付後出現的病毒成效會被打折;反之,後出現的病毒所產生的無敵星星,對付前者的效果比較好,這樣的概念是源於病毒演化的另一法則「免疫逃避」。何美鄉強調,個人的無敵星星所對應的就是整體的「群體免疫」,雖然因為新冠病毒變異株的出現,使群體免疫所需的絕對門檻變高、時效變短,但也不能因此否認群體免疫效果的存在,「無敵星星=疫苗接種三劑+自然感染」。
-
2022-06-2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台大公衛:全國免疫防火牆達7成 6月底開始進入平原期
台灣新冠肺炎本土疫情正趨緩,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今指出,這要歸功於20到49歲率先築起全台「免疫防火牆」,以北北基桃已達79%為最高,全國也已達72%。他說,預估北北基桃將率先於6月底達成單日新增感染率小於2%、個案少於萬例,全國終將逐步進入「地方流行平原期」。此後長遠防疫決勝點,將在於追加劑施打率,以其科學家能否更深入了解變異病毒再次感染傳播的特性,並找出防範之道。至於中重症高危險群,陳秀熙表示,6月中以後50歲以上中重症趨勢走降,隨年輕族群免疫防火牆築起,高風險群在6月底、7月上旬可望受到更多保護。需注意的是,彰投雲嘉以及台中、台南、高雄的70歲以上感染率還在高點附近,尚須一段時間才會降;年輕成年人及兒童青少年,也要嚴防康復後出現MIC-C或MIS-A的可能性。陳秀熙指出,台灣20至49歲的感染率很快達到高峰,也很快就下降,這是流行下降的原動力,可以保護其他年齡層。可看到0至19歲曲線已與20到49歲幾乎重疊,50歲以下也已出現下降趨勢,這代表台灣的疫情已經要受到控制,50至69歲和70歲以上的流行速度雖然比較慢,但終將趨於一致,進入受控階段,紐西蘭和南韓都走過一樣的路。若分區來看,陳秀熙表示,北北基桃、竹苗宜花東的疫情曲線已率先下降,台中、台南、高雄這三個西部交通重鎮也看到曲線有下降跡象,可說是「看到台灣疫情受控的希望」。他預估北北基桃6月底單日新增總個案就會低於1萬例,走入單日新增低於萬例、感染率約2%的「地方流行」,竹苗宜花、台中台南高雄也會緊接在後。至於彰投雲嘉和離島,目前曲線還沒有下降,但是解讀資料要小心「戶籍歸戶」和「老年人口比例高」等問題。分年齡看,可看出20至49歲已率先築起免疫防火牆。陳秀熙指出,在包括突破性感染的自然感染比例,北北基桃與竹苗宜花東最高,已達到36至37%,台中台南高雄24%、彰投雲嘉18%,全國已達到28%。加上上述各區疫苗覆蓋率達到43到47%,北北基桃免疫防火牆已高達79%,竹苗宜花東72%、台中台南高雄70%、彰投雲嘉65%,全國已達72%。陳秀熙表示,Omicron傳播力強、具備免疫逃脫能力,打過第一代疫苗也不能帶來群體免疫,可說是達到病毒「最佳適應點」,加上有一定的疾病嚴重度,「這就是它讓人類很痛苦的原因」。目前在北美,BA.4、BA.5、BA.2.12.1這三種強勢變異株占比合計已達6成,亞洲目前雖只占3成多,仍需要持續觀察並繼續施打追加劑。「疫苗絕對不能佛系打法!」陳秀熙表示,現在問題在於全球各大洲疫苗覆蓋率落差極大,「就算不是佛系打法,也無法打到很高」,所以病毒不斷變異、不斷傳播。免疫學家、病毒學家、臨床醫學家都希望能了解哪些人容易突破感染、哪些人還會有傳播力,加上年齡結構、疫苗接種等複雜因素,這些都會反映在未來的流行病學曲線上,仍待釐清。
-
2022-06-22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獨/飆天價!顧染疫長輩看護費1天1萬 隔離至少噴10萬
國內截至6月19日已有1494家住宿機構通報染疫,共3萬4942名住民染疫,6月13日至19日新增138名住民死亡,經計算致死率為2.2%。專家直指,機構感染狀況未減,若長輩確診引發中重症送醫治療,恐因看護費暴漲到24小時要價1萬元天價,家屬若要請看護至少得花10萬元。台灣長期照顧發展協會秘書長余志松表示,住院看護難請,新冠疫情讓此問題雪上加霜,過去24小時看護約2200至2400元,如今漲價到2500至2600元,且只是顧一般病房病人,若顧染疫的長輩,看護費24小時已經喊到1萬元,「有染疫長輩住10天,家屬只能花10萬元」。並非每個家屬經濟能力都能負擔,有的家屬會來要求機構幫忙出錢。余志松表示,有台南的機構碰到家屬要求分攤住院看護費,承擔來自家屬的壓力,兩方因此處得不愉快,「Omicron真的很難防,不是機構量能可以解決的問題」。余志松說,有些家屬迫於無法負擔高額看護費,也不可能帶回家照顧,乾脆「擺著」不請看護,也不陪病,長輩住院就丟給醫院,如此便造成專責病房護理師照顧壓力,尤其部分長輩衰弱容易壓瘡,加上新冠病情而引發敗血症等,種種因素形成惡性循環。高齡長輩皮膚薄,幾乎是「彈指可破」,若沒有定時翻身、拍背,一個姿勢維持過久,幾個鐘頭就可能產生壓傷,壓傷導致血液循環差,若長輩剛好又有糖尿病,該處皮膚會開始變黑、變硬接著破皮,接著變為褥瘡,若免疫力不好,導致傷口感染引發敗血症,小小傷口就致命。余志松表示,機構平常做的身體照顧,包括翻身、拍背、換尿布等,都為了避免出現皮膚問題、起尿布疹等,然而在醫院內護理師照顧多名確診病人,分身乏術,然而看護價格昂貴,家屬也負擔不起,每個長照問題環環相扣。若比對指揮中心上周公布數據,近一周全台機構住民新增4522人染疫,工作人員增加1166人確診,余志松認為,雖近期看到確診數往下走,但住宿機構疫情尚未趨緩,機構內即便有2成的住民已確診,但仍有8成尚未確診,感染可能一波接一波,對機構來說最困難時期尚未度過。
-
2022-06-22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當醫師確診時/染疫一天內全家都中 泌尿科醫師曲元正:即便有無敵星星依然不敢大意
全台逾三百萬人確診。林口長庚醫院一般級泌尿科主治醫師曲元正在5月17日成為眾多數字中的一員。確診前一天值班日,他覺得喉嚨開始「怪怪的」,但並沒有不舒服到無法上班,只是下班返家時漸漸感受疲憊,才剛入睡就覺得渾身不對勁,半夜發燒驚醒,自行在家中快篩,試劑很快就浮現兩條線。他心想「果然還是中鏢了」。曲元正當下馬上自行隔離,與家人徹底隔開,把自己關在房間,希望家人別再有任何人確診。但隔一天太太跟小孩雖然沒有症狀,快篩後卻也是陽性,沒想到自行隔離的計畫在短短不到一天就打亂,全家確診,又開始一起生活。曲元正說,自己應該就是家戶感染的「指標個案」,因為家人在Omicron疫情爆發後,幾乎都沒有出門,自己除了到醫院工作,不敢外食,只要接觸人就馬上噴酒精,這麼小心翼翼還是沒辦法避免感染,只能自嘆自己沒有「天選之人」的體質。曲元正說,染疫後其實沒有太驚訝,也沒有想太多,內心紮實認為「Omicron就只是小感冒」。不過久違的發燒,讓他在床上躺了好幾天,他沒有服用抗病毒藥物,只吃了一些藥讓自己症狀緩解,例如普拿疼等,並且多喝水,自覺與過去面對感冒並什麼差異。但確診第二天後,曲元正叫了外送便當,吃了第一口,就發現「沒味道」,那時候還問了太太,便當好吃嗎?太太馬上說「很好吃啊,還蠻鹹的」,曲元正馬上知道自己應該是嗅味覺異常,開始憂心會不會造成永久的傷害,還好後續幾天味覺慢慢恢復。染疫後最令他擔心的是兩歲的孩子,某一天晚上突然燒到40度。曲元正說,當時新聞一直報孩童染疫重症死亡的訊息時,他非常害怕,雖然自己也是醫師,但畢竟不是小兒專科,那個當下令他手足無措,只好馬上打電話給一九二二,詢問該怎麼做。當天先塞了退燒藥,好在退燒後,孩子的精神和活動力就變好了,讓他跟太太真的是大大鬆了一口氣。確診後大約第八天,曲元正快篩陰性並開始回到醫院上班,只是染疫之後,身體比以前虛弱許多,到現在為止,時不時會乾咳,也覺得喉嚨癢。曲元正說,染疫後,自己對新冠肺炎有新的認識,覺得不宜簡單用「小感冒」來形容。現在的自己雖然有了「無敵星星」,但還是不敢大意,個人的防疫措施做得更完善,也會自主與人保持距離,不是擔心二次染疫,而是擔心自己是不是有可能感染給他人。醫師小檔案姓名:曲元正頭銜:林口長庚醫院一般級泌尿科主治醫師確診時間:5月17日如何確診:可能職場與患者接觸哪些症狀:喉嚨痛、發燒、虛弱疲憊治療方式:服用緩解症狀藥物、休息、補充水分給其他確診者的一句話:希望其他確診者保持冷靜,隨時注意重症症狀。
-
2022-06-22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快篩再爆爭議…直銷公司謊稱有美EUA 食藥署成幫凶
快篩又爆新爭議。韓國SD Biosensor Inc生產的「STANDARD Q COVID-19 Ag Home Test」快篩,未取得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的EUA(緊急使用授權),進口商白千層公司以假廣告宣稱「有美國EUA」取得食藥署許可,國民黨指出,食藥署通過的EUA廠商卅多家,目前有至少七家有爭議,黨團要求成立調閱小組。在野黨齊聲要求食藥署長吳秀梅下台。此外,高雄市花費近億元向大鑫公司採購富樂黑心試劑一○○萬劑,國民黨議員質疑採購程序及驗收有重大瑕疵,市長陳其邁除批評廠商「很不應該」,但也坦言廠商利用中央在審查上的一些漏洞,制度上應該要做檢討。議員質疑大鑫公司的資本額只有五○○萬,高市府已經付款三八五○萬。若大鑫破產、負責人脫產,高市府只拿到薄薄一張「債券憑證」,比衛生紙還不值錢。繼曾登記為小吃店的高登、原本賣印表機墨水匣的大鑫取得食藥署准許快篩進口引爆爭議後,國民黨立委李德維昨指出,白千層在今年五月廿日取得食藥署的EUA前,只是家資本額僅五十萬元的直銷公司,且到今年四月廿九日才新增醫療器材為營業項目。國民黨批評蔡英文政府「全員卸責中」,吳秀梅把責任推給廠商、怠忽職守,應主動請辭,監察院應立案調查。國民黨團總召曾銘宗並指出,食藥署通過的EUA廠商卅多家,目前至少七家有爭議,要求食藥署兩周內公布審查過程和會議紀綠,且要成立調閱小組,看看這些快篩EUA有無問題。民眾黨立委蔡壁如重批,黑心廠商發國難財,食藥署是幫凶,監院和檢察總長邢泰釗都該有動作,吳秀梅「還有臉坐在那個位子,臉皮有夠厚」。時代力量立委邱顯智也要求吳秀梅下台,並指食藥署在EUA審查過程不嚴謹,知錯不改。國民黨立委萬美玲指出,白千層公司的登記地址,外觀是一戶位於新店的民宅,另家代理進口「STANDARD Q」快篩的標準生技醫藥股份有限公司,同樣火速獲得EUA,五月十一日申請送件,五月廿日食藥署就批准通過,且資本額五百萬元的標準生技醫藥,四月廿九日之前,公司地址都是台中一家名為「正光藥局」的社區藥局,廿九日後才改招牌,變身進口快篩的標準生技醫藥。萬美玲質疑,共三二六家廠商向食藥署申請快篩EUA,約卅三家拿到EUA,通過率約一成,且沒被批准廠商,不乏原就經營醫材的大公司,食藥署為何快速就批准這兩家公司?食藥署回應,部分廠商爭議案情已由司法檢調單位處理,立委若要成立調查小組,調閱相關資料,食藥署尊重。民進黨立委林靜儀說,支持食藥署對違法廠商究責,國民黨不要模糊焦點、不要政治干擾防疫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