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2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搜尋
政府政策
共找到
68
筆 文章
-
-
2021-03-2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北榮開打新冠疫苗 醫護:照顧的擔心大於接種的疑慮
首批AZ疫苗今天針對醫護人員優先開打,8時許,台北榮總第一門診大樓二樓就開始準備新冠肺炎疫苗接種區,並由副院長侯明志於8時45分帶頭打下第一針,並笑說「完全沒感覺,可能是打針的同仁技術太好了!」負責確診者照護的專責病房蘇護理長則表示,照顧病患的擔心大於接種疫苗的疑慮,而願意第一波施打疫苗,但「完全沒有不適」。大約8時半,陸續便有剛下大夜班的急診部醫護人員來到疫苗接種區。但要打疫苗要先過三關,包括資料填寫、量血壓、醫師問診,最後才到接種環節。前三日因為還在試跑流程並加以修正,因此安排每日施打60人,上、下午分別施打30人;施打後需休息觀察30分鐘。而一瓶疫苗可接種十人,開封後須於6小時內施打完畢,因此也見到接種區的護理師也在開瓶後按下計時器。侯明志表示,自己抱著「對疫苗有信心且期待」的心情而來。而對於AZ疫苗在歐洲引發血栓事件的疑慮,他說,都還沒有確定的因果關係,除了配合政府政策,也希望透過風險最高的醫護人員施打,讓民眾了解疫苗確實是安全的,「而且現在一點感覺都沒有」。打完疫苗後,除了有些人表示手臂痠痛外,大部份的醫護人員都表示「沒有感覺」,甚至有人說「比打流感還沒感覺」。北榮家醫部社區醫學科主任張曉婷表示,北榮第一批獲得中央配發疫苗500劑雖,然上周五晚間突然接獲今天就要施打疫苗的通知,但好在醫院從過年前就開始疫苗接種進行規劃,依據政府的規範排定風險順序,因此還算順利。她說,北榮全院約六千多人,第一波有意願施打的人員有1487人,約佔兩成;但第一線人員接種的意願則滿高的,包括急診、專責病房等風險等級一的醫護人員有1135人,願意接種者有497人,約佔4成。
-
2021-02-2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打完疫苗就不怕新冠肺炎?陳時中:不能排除傳染他人可能
新冠肺炎疫苗問世,台灣也積極採購要普遍施打。但衛福部長陳時中今在立院答詢表示,民眾施打疫苗後抗體與病毒會同時存在,個人對病毒保護力升高,重症會較不這麼重,但可能也有病毒在身上,會不會傳染?傳染力多少?還在研究。陳時中回覆民進黨立委蔡易餘質詢時指出,在疫苗涵蓋率沒有達到非常高的情況時,不要期待打疫苗就能把疫情況制住,就任意放寬邊境,造成疫苗鬆懈,可能形成第二波疫情。蔡易餘質疑,等疫苗普遍施打後,國門可能因經濟、觀光因素有開放壓力。陳時中說,當然會有壓力,但目前即使疫苗涵蓋率很高的國家都沒邊境放鬆,只有社區放鬆,像以色列涵蓋率達50%,僅開放有打疫苗者可上健身房、前總統馬英九呼籲,若中國大陸有意提供台灣疫苗,不應馬上拒絕。蔡易餘表示,「馬英九要不要帶頭施打中國疫苗」?陳時中說,疫苗是個科學問題,要用科學方法應對,但目前大陸疫苗的相關科學、技術性資料都沒看到,起頭都有困難。陳時中指出,防疫是科學,這一年來很多重要抉擇與判斷都靠專家委員會提供最好的建議,讓政府政策執行很穩定、有效率;未來打疫苗也是科學,也會秉持去年態度,蒐集國際的相關一切,由專家判斷後訂定政策,穩定實施。
-
2021-01-17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政策搞歧視 台灣社會汙名化 「小明」家難甩創傷
「我發現個人對政府說話沒有用,整個社會也不了解,直接感覺到很不公平與不合理。」歷經家庭分離八個多月的「小明」父親王克安,講起政府政策造成的創傷仍心有不平。如今「小明們」已可回家(回台),但兩岸婚姻家庭也無法安心,擔憂後續子女在台灣生活的狀況。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蔡政府嚴格管控與大陸有關人士返台,滯留武漢的台胞、兩岸婚姻家庭的子女「小明」,以及來台就讀的陸生,承受政府在疫情處理當中的歧視性政策。王克安回顧這一年來的心情說,當滯留武漢的台灣民眾回來後,以為政府會著手安排「小明」返台,但是從去年四月底到六月初,發現政府好像忘記「小明」的存在。於是,他開始向各部會寫陳情書,輪番寫給指揮中心、陸委會、行政院與總統府,然而得到的都是制式回應。王克安說,陸委會與指揮中心清楚他們的狀況,但政府在解釋政策時,卻說「自己選擇的國籍自己承擔」,他們只是普通台灣家庭,連想為自己辯駁的機會都沒有。王克安說,兩岸婚姻家庭也是台灣家庭,家庭的主體在台灣,自己的孩子也是台灣子女。孩子失學的半年,反讓家長修了半年的「政治學」。住在南投的蔡先生去年六月前往台北,與其他「小明」家長赴指揮中心與行政院陳情,在艷陽高照的街頭哭求政府讓孩子返家。蔡先生說,這件事帶給他們最大的傷害是,政府的雙重標準與歧視性的政策,以及後續社會帶來的汙名化。蔡先生說,他的小孩在台生活六年,生活、教育都在台灣,急著要返台讀書,是將來的台灣之子。以往聽到大陸友人稱讚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但現在聽到這句話覺得是莫大的諷刺。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一年多,政府帶給兩岸婚姻家庭的歧視印記,仍在發酵。娘家在上海的陸配王小姐說,嫁到台灣六年來,第一次體會到政治會影響普通人的正常生活。儘管小孩已經回台,她認為事情不能就此結束,因為這可能影響到孩子以後的生活,擔心小孩會受到歧視,認為要向社會不斷呼籲,反映不公平對待。
-
2021-01-0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旅館業者:檢疫待在隔離所或防疫旅館 比回家隔離安全
農曆新年即將到來,全台防疫旅館陸續爆滿,其安全性也引起注意。雀客旅店(CHECK lnn)創辦人戴東杰表示,就防疫觀點,檢疫者不管在政府所設的隔離所,或在民間防疫旅館隔離,都比讓受檢疫者回家安全。旅館員工不是防疫專家,所有流程都依政府規定執行,也會隨時配合修正。「我聽到太多故事,回到家就跟家人一起吃飯的。若是住在防疫旅館裡,客人一出房門我理當就可以呈報上去。」針對防疫旅館消毒,戴東杰表示,特別是酒精、四級氨、防護衣、隔離衣及口罩等用品,永遠不能缺。客房消毒部份,旅館業者畢竟不是專業,所以,雀客的作法是,等到客人退房後,委外請專門消毒廠商進行房間跟整個走道電梯消毒,等完成消毒和客房靜置後,才讓旅館員工進去。旅居文旅董事長魏秋富表示,大家都急著在除夕團圓前完成隔離,使得1月26和27日的訂房大爆滿,防疫旅館不足只是短期節慶需求,根據官方統計數字顯示,防疫旅館總量供給平時充足。春節期間,政府增加公設檢疫所房間數,應該能夠緩解。魏秋富說,為了家人健康,團圓飯還是要避免與家人同桌,回國旅客除了14天的居家隔離之外,還有7天的在自主健康管理,可避免因團圓飯造成社區感染防疫破功。面對新冠疫情,雀客旅店(CHECK lnn)和旅居文旅是極少數敢維持既有旅館展店計畫並支持政府政策,持續增加防疫旅館房間數的知名旅館品牌。其他不願具名的防疫旅館業者則表示,防疫旅館是提供旅客檢疫,並不是絕對隔離。現在返台旅客都經過新冠病毐檢測,沒有病毒反應才能返台,政府或許可依據旅客出發地不同,可以有不同作法。
-
2020-12-2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本土案例現蹤 行政院:已指示部會規劃活動防疫指引
關於蔡總統請行政院就未來防疫措施重新檢視與盤點一事,行政院秘書長李孟諺今(22)日表示,行政院長蘇貞昌已指示相關部會,就未來所舉辦各類型相關活動,可能會面臨的防疫問題盤整並規劃相關指引,儘快對外宣布。李孟諺表示,蘇揆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就未來所舉辦的活動,像是聖誕活動、跨年活動、元旦活動等,積極與各縣市政府溝通並加強防疫措施,於活動前加強宣導,務必督導民眾戴上口罩、保持適當的社交距離、並做好人車分流等。李孟諺強調,防疫是全國民眾的共同大事,中央地方一起合作,就能把事情做好。李孟諺表示,面對國外疫情險峻,國內又爆發兩百多天以來的第一個本土案例,蘇揆也呼籲民眾儘量避免到群眾聚集的場所,以降低風險,保護自己也保護家人,出入公共場所,無論室外室內,無法保持社交距離下,都要戴上口罩。李孟諺說,籲請國人務必配合各級政府政策,一同攜手對抗來勢洶洶的第二波全球疫情。
-
2020-12-1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外籍移工成防疫破口?新加坡「你們、我們」思維啟示
【文、圖/摘自商周出版《世紀之疫》,策劃/主編楊惠君】新加坡自二○二○年一月二十一日出現第一起新冠肺炎確診案例後,在沒有封鎖邊境、持續各類經濟活動的狀態下,維持了兩個多月的低確診案例狀態,即便有發生群聚感染,人數最多就是近五十人;直到當地稱為「客工」的外籍移工宿舍,一處接著一處爆發群聚感染事件,到了五月初累積確診案例已從數百飆到破萬,也把新加坡從防疫優等生的寶座拉了下來。防疫如作戰,新加坡在「移工」這一役上,也許早就埋下了失守的種子。移工宿舍爆發群聚,疫情一夕高漲三月三十日開始,先是東北邊的榜鵝S11宿舍出現了四起確診個案,然後是西南邊的西雅卓源宿舍也有四個案例,接下來一週裡,每天都有來自移工宿舍的確診案例。到第七天,新加坡政府眼見苗頭不對,四月五日隨即宣布,分別住著一萬三千人的榜鵝S11,與六千八百人的西雅卓源宿舍成為隔離區―所有住戶隔離十四天,不可出門上班,棟與棟之間住戶不能互相往來,而且不同間、不同樓層的也不可有社交接觸。接著在四月七日,新加坡政府就宣布了實施阻斷措施(Circuit Breaker)四週,關閉非必要的服務場所,各級學校在家上課,減少非必要外出,出門保持安全社交距離等。就在四月初宣布這一連串措施後,四月九日,新加坡的單日確診案例創下兩百八十七例新高,自此曲線一路攀爬,四月二十日甚至出現一千四百二十六例確診,截至五月初的將近一萬六千多例中,高達八成五是住在宿舍裡的移工們。居民淡定:移工被隔離,我們很安全?雖然政府如此緊張,但是新加坡當地人對於高漲的疫情緊不緊張呢? 住在新加坡兀蘭的永久居民Gary 說,宣布阻斷措施那天他跑去宜家家居(IKEA)幫小孩買桌椅、準備在家線上上課。他看到宜家家居和玩具反斗城店外,人們有秩序地排著長長的隊伍要買桌椅和玩具,以預備接下來一個月和孩子長期待在家中。四月二十一日,政府宣布阻斷措施再延長四週至六月一日。這時,奶茶店出現大排長龍的景象,在當地人的心目中,接下來一個月喝不到奶茶這件事遠比感染可能性來得重要。Gary 道出多數新加坡人的心理:「沒有恐慌啦,那些外勞都被隔離在外勞宿舍裡,不怕,社區傳染有受到控制。封城後,路上都看不到外勞,所以很安全。」 新加坡政府在疫情發展初期,就已將移工隔離在他們的宿舍中;不過為了持續維持新加坡經濟,允許他們外出工作,但採取無座位平台貨車統一接送的方式,完全隔絕他們與新加坡當地人群接觸的機會。這樣的隔離措施確保移工隔絕於社會大眾之外,但又有效讓經濟持續活絡,符合新加坡政府高效、務實的管理思維。這就是新加坡人民依然對政府保有信心的原因,因為感染群並不和大眾生活在同一時空―只要移工不被允許出現在街道上,新加坡還是安全的。新加坡人David 說:「疫情主要是外籍移工引起的,只要把感染群都放在一起,不讓他們出門,相信政府還是有能力控制。」 這反映了新加坡社會由上到下,對於人口管理和空間規劃的嚴格、有序、理性、務實與工具性思維;其中的嚴格,體現在人民遵守、政府執行上。旅居新加坡八年的前大馬媒體人吳惠恩就點出:「新加坡人在控制疫情政策上,是無比信任和遵循政府的限定,如初期無需戴口罩、阻斷期間硬性規定戴口罩,人們都是循規蹈矩的,這些加諸的限制,沒有影響人們對政府的信任和依賴。」 回過頭來看,新加坡政府初期為了不讓經濟蒙受巨大損失,讓移工繼續為該國的營建業打拚,也未宣布類封城的措施,即便有十幾起群聚感染,卻能將疫情控制在千例之下,那麼之後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失守?在第一世界的第三世界:二十人擠一間房先從移工宿舍的環境說起。從開始實施阻斷措施後,三十歲的大馬籍移工宿舍負責人黃先生形容:「移工現在過著三點一線的生活,宿舍─醫院─隔離區,他們已經不能外出工作,若確診, 只有醫院和隔離區兩個選擇。我感覺移工就好像生活在另一個平行時空。」 新加坡外交部巡迴大使許通美則是早在他的臉書上直批,新加坡對待外籍移工的方式不是第一世界,而是第三世界,「這些宿舍就像定時炸彈一般。」 許通美這樣生氣不是沒道理的,這些移工居住的環境,並非像是新加坡政府二○一五年制定的《外籍雇員宿舍法》所規定的百分之百美好。法律規定每個移工都必須擁有十六平方公尺、約四•八坪的個人空間,但一些移工宿舍卻並非如此。新加坡NGO情義之家(Humanitarian Organization for Migration Economics,HOME)個案經理陳宇翰受訪時表示,有的宿舍是二十個人擠在一間房裡,沒有床、只有木板,沒有私人儲物櫃,造成移工行李只能放在床上,幾乎沒有私人空間。此外,廁所、食堂、廚房等公共空間都屬於共用設備。負責管理三層樓小型宿舍的負責人黃先生則提到,他負責的宿舍住了兩百人,環境和大學宿舍差不多,只是一間房同時會有十到二十人居住。其中,九坪的房間住十個人,二十一坪到三十坪的住二十人。而新加坡人居住的政府組屋區以及一般大學宿舍,擁有的個人空間較多,不只床位,還備有書桌、衣櫃、儲物櫃等。就算在外租房,一間房只有一到二人,擁擠程度不如移工宿舍。執法不力,放任雇主剝削陳宇翰認為,「NGO已經針對如此大型勞工營提出抗議,幾萬人擠在一個地方,不具人性化的空間設計,任何傳染病都輕易在這樣的空間流傳,就算沒有新冠病毒,其他傳染病還是有機會大爆發,對移工健康造成影響。」 「需要問責的是,為什麼政府會允許如此有問題的宿舍規劃建設起來?為什麼政府會同意這樣的營運方式?如此採用龐大勞工營安置大量移工的政策,是否正確?是否人道?是否道德?不論組織如何呼籲政府關注移工居住情況,都沒有人聽到我們的聲音。」 根據新加坡外籍勞工法令,人力部要求雇主承擔移工保險(醫藥及工傷)、生活費(住宿和飯食)、人頭稅、身體檢查費用、申請費等,如果雇主要求移工承擔是違法的。「但是,要證明雇主違法卻很難,雇主能在工資單上動手腳、扣工資,甚至我經手的案例中有九○%工人根本沒有拿到工資單,在沒有證據的情況下,當局也沒辦法執法,」陳宇翰描述移工舉證困難的情況。他說,即使法令規定雇主必須發出工資單,但很少見到人力部嚴格執法,使法律變得可有可無。「外籍勞工法令是保護工人,但卻變相賦予雇主絕對權力,掌握對付工人的去留大權,移工被迫接受各種不平等合約及剝削條件,也不可隨意換工作,否則雇主終止工作准證,則一切將前功盡棄。」 另一名當地學者卓君美(Stephanie Chok)在臉書貼文質問,截止二○一九年六月,新加坡有九十八萬一千人為工作准證持有者,十九萬七千八百人為S准證持有者,「政府每年賺取多少外籍員工人頭稅?又有多少被用來促進移工的住宿與工作環境?為什麼有這筆錢還需要團體籌款來幫助移工?」政府帶頭暗示,移工是「你們」不是「我們」病毒感染人類,只要環境與生理條件適合,基本上是一視同仁。新加坡當地社會對外籍移工的不理解與排斥心態,早就鋪陳了新加坡確診案例一舉破萬的基礎環境。宿舍負責人黃先生在談到新加坡人的心態時指出,部分新加坡人向來認為自己高人一等,對外籍人士缺乏同理心。「我們委任一個中國工人去屋主家鋪地磚,工作期間工人不幸被地磚割傷手腕流血,隱約可看見骨頭。可是屋主一點都不關心工人的傷勢,他們在意的是他們家的地板哪裡被血沾到,有沒有病毒,要趕快清潔消毒,想要我們快點把工人帶走。」陳宇翰說:「很少新加坡人會關心這些移工生活過得好嗎?快樂嗎?舒服嗎?這顯示新加坡人對移工的態度有問題,這也因此反映在政府政策上。新加坡政府治理方式像管理一家商業機構, 而不像是國家。制定政策的傾向以獲得多少利益為主,只要有利於機構的政策,政府就會嚴格執行,忽略從人性化的角度去同理移工的處境。」 也許新加坡政府追求效率的經營方式,忽略了幽微的人性層面。舉例來說,總理李顯龍在四月十日的電視談話中更呈現出「新加坡是好雇主,讓外籍移工們可以把賺到的錢寄回家」的「資方對勞方」態度,而不認為這些為新加坡基礎建設打拚的移工們,也是新加坡社會中值得被同理心對待的一員。他在宣布第二次阻斷措施時也強調,疫情大爆發多集中在移工宿舍,但社區感染未擴大,再加上新加坡政府自四月十六日開始,每日疫情報告會將移工宿舍的確診案例與其他本土案例分開,無形中更坐實了新加坡社會對移工的「你們」概念。排斥化為歧視,新加坡付出慘痛代價吳惠恩認為,新加坡政府刻意劃分移工感染和社區感染,會造成更多社會歧視,歧視多為語言暴力,普見於社交媒體。他歸納,社交媒體上普遍的批評包括:他們來自落後國家,公共衛生意識低落,個人衛生習慣差,造成病疫快速在宿舍群爆發;比起母國,新加坡給這些移工充裕生活條件和照顧,他們應該感恩,不是要求更多;患病人數倍增,使政府不得已落實阻斷措施,影響經濟;移工病例增加,給醫療體系造成壓力︙︙等。他坦言,「歧視從語言暴力延伸,到身體力行是環環相扣,疫情過去,生活回歸正常,移工或更難融入新加坡社會。」 截至二○一九年底,新加坡境內總共有將近百萬的外籍移工,不僅包括營建業移工,還有家庭移工。四月下旬,社交軟體WhatsApp 上,一度流傳著「十七名確診的家庭移工是被營建業移工所傳染」的錯誤訊息,但事實上這些家庭移工大多都是被雇主所感染。新加坡整體人口五百七十萬人,包含家庭與營建業移工,這些算是外籍工作者中最低階、從事勞力技術型的工作者們,大概占了一八%,而這次住在宿舍裡的營建業移工們大概僅是五%人口, 卻是新加坡社會持續運作、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助力之一,試想:這些人不在,誰來駕駛新加坡當地的巴士?誰來蓋出一棟又一棟的摩天大樓?移工不能融入當地、為整體社會所接受的代價,新加坡在二○一二年的百名中國籍巴士司機罷工抗議、二○一三年的小印度暴動已經見證過。這一次,新加坡為其隱身於全體社會裡的「你們、我們」心態,再次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
2020-11-2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台灣高鐵:12月1日起車站大廳、售票處都要戴口罩
配合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之秋冬防疫專案,台灣高鐵公司今宣布,12月1日起旅客進入高鐵車站(含車站大廳、售票處等非付費區)時,即須佩戴口罩。台灣高鐵說,旅客於車站停留及乘車期間若有飲食需求,在與不特定人保持社交距離或有適當阻隔設備的前提下,可在飲食期間暫時取下口罩,飲食完畢仍須立即佩戴。敬請旅客享用餐食時,留意保持社交距離等相關規定。台灣高鐵說,已全面實施旅客進站體溫測量,連續量測2次額溫達37.5度之旅客,除將勸導返家休息或就醫外,並將依傳染病防治法規定拒絕運送。旅客自進入高鐵車站、搭車至離站,請一律自備口罩並全程佩戴。台灣高鐵說,將依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引落實執行,敬請旅客遵守相關規定,保護自身與大眾健康安全。台灣高鐵說,秉持「乘車安全、為您守護」的服務理念,持續配合政府政策實施防疫措施,車站每2小時即消毒一次,並於售票櫃台、自動售票機及閘門紅外線體溫量測區域,皆畫設社交距離參考線,另於旅客動線上廣設消毒酒精,提供旅客使用。同時,每車次列車於抵達端點站進行折返清潔時,即以酒精進行全面消毒,另每日於收班後再進行一次全車消毒。台灣高鐵說,將依照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及政府頒布之最新防疫指引,持續檢視並適時調整相關措施,並透過車站張貼公告、車站及列車上廣播與車廂內跑馬燈等方式加強宣導。
共
3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