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1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搜尋
振興醫院
共找到
354
筆 文章
-
-
2021-01-14 科別.泌尿腎臟
發生率隨年紀增加 為什麼寒夜頻如廁卻尿不出來?
65歲張先生去年底出現頻繁夜尿等問題,嚴重時一個晚上起身十幾次,站在馬桶前許久,就是尿不出來,嚴重影響日常生活。檢查發現,攝護腺肥大引起膀胱容積減少,加上退休引發的焦慮憂鬱,引發夜尿。振興醫院泌尿部醫師楊景偉表示,夜尿為主要睡眠期間醒來如廁,發生率隨年紀而增加,20至40歲發生率約二成,60至八80歲約六成,80歲以上約八成。在治療上,如症狀輕微,可先調整生活習慣,睡前四小時內少喝水或茶、咖啡、酒精等刺激性飲料,養成睡前先將尿液排空的習慣。嚴重者則可考慮使用藥物,如攝護腺肥大引起尿路阻塞,可使用交感神經抑制劑或合併第五型還原酶抑制劑;夜間尿多,可用合成抗利尿激素,讓水分晚上留在體內;至於利尿劑引起的夜尿,可將利尿劑服用時間改為下午。若膀胱功能喪失、大量殘尿,就必須以導尿來改善問題;一旦攝護腺肥大阻塞、膀胱腫瘤、結石、尿道狹窄等問題,則透過手術治療,才能徹底改善。
-
2021-01-14 科別.泌尿腎臟
寒夜起身上廁所真要命 分清夜尿類型對症下藥
寒冷的冬夜突然出現尿意,要起身上廁所真是一大「酷刑」。振興醫院泌尿部醫師楊景偉則表示,夜尿主要分為四類,可依據症狀改善生活習慣或以藥物、手術改善。65歲的張先生即將退休,從去年底開始突然產生頻繁夜尿問題,最嚴重時一個晚上起身十幾次,而且站在馬桶前許久,就是尿不出來,嚴重影響日常生活。檢查才發現是攝護腺肥大引起膀胱容積減少,加上退休引發的焦慮,引發夜尿。楊景偉表示,夜尿是指一個人在主要睡眠期間醒來去小便,發生率隨年紀而增加,20至40歲發生率約二成,60至八80歲約六成,80歲以上約八成。楊景偉說,夜尿可分為四類。一是「全日多尿」,也就是24小時的總排尿量超過體重(公斤)乘以40毫升,如60公斤男性每日排尿總量超過2400毫升,即診斷為全日多尿症,可能要考慮是否因糖尿病、尿崩症或多渴症引起。二是「夜間多尿」。一般來說,正常人整天的尿量主要發生在白天,夜間多尿定義為夜間排尿量總合大於全日總排尿量33%以上,原因為身體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以致夜間多尿; 其次身體血液於夜間時回收至腎臟而導致夜尿過多,主要與系統性慢性疾病有關。另外,睡前喝太多水、飲料等液體,也會引起夜間多尿。三是因膀胱收縮力降低,導致「尿容積減少」;男性常見是因攝護腺肥大,女性則多因泌尿道感染導致。第四則是「睡眠障礙」引起夜尿。楊景偉表示,睡不好的人晚上常會起床排尿,精神性原因如焦慮症或憂鬱症引起睡眠問題而產生夜尿;心理性原因如有些人對膀胱裡尿液特別敏感,即使尿量一點仍必須把尿液排空才能安心入睡。而夜尿患者常合併兩種以上原因,以張先生為例,便是護腺肥大引起膀胱容積減少,合併憂鬱症引起。楊景偉表示,症狀輕微者可先從生活習慣調整,睡前四小時內少喝水或茶、咖啡、酒精等刺激性飲料,並養成睡前先將尿液排空的習慣。嚴重者則可考慮使用藥物治療並對症下藥,如攝護腺肥大引起尿路阻塞,可使用用交感神經抑制劑或合併第五型還原酶抑制劑治療;夜間尿多症病患可用合成抗利尿激素治療,讓水份晚上留在體內;利尿劑引起的夜尿患者,可將利尿劑服用時間改為下午。若膀胱功能喪失、大量殘尿的病人則需以導尿來改善問題;嚴重的攝護腺肥大阻塞、膀胱腫瘤、結石、尿道狹窄等問題,則必須透過手術治療,才能徹底改善。
-
2021-01-06 科別.感染科
史上最晚流感重症 77歲嬤沒打疫苗
新冠肺炎疫情威脅,人人自危、乖乖戴口罩,過去季節性傳染病如腸病毒、流感都幾乎消失,但衛福部疾管署昨公布,國內傳出首例流感重症,為一名北部77歲女性長者,是史上最晚現蹤的重症病例。上周也出現本季首起流感群聚,為南部某托嬰中心,共五人確診感染H3N2。疾病管制署疫情中心主任郭宏偉表示,該婦人感染A型H3N2病毒,去年12月底發病,未接種流感疫苗。在流感季出現首例重症,是否意味民眾衛生習慣鬆懈,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說,不分季節,流感病毒一直存在社區,每周醫院實驗室都可驗到少量流感病毒株。由於口罩政策及入境14天居家檢疫,流感疫情未起,莊人祥說,即使輕症疫情僅在社區散發,沒有造成大流行,A型流感分別為H3N2和H1N1兩種,H1N1感染者比較偏年輕族群,H3N2染感年紀比較大,嚴重度也比較大。社區一直有病毒,高危險群民眾感染,就有重症風險。莊人祥提醒,目前公費疫苗還剩15.3萬劑,呼籲符合公費接種對象盡速接種。據疾管署統計,去年10月至今年1月2日為止,流感重症人數僅1人、無人死亡,去年同期重症人數達583人、其中87人死亡。振興醫院感染科主任李明政表示,1月現流感群聚急重症首例不稀奇。過去全民戴口罩前,流感群聚及重症個案約12月前就會出現,自109年2月起,口罩政策上路,流感確診人數減少八成,這都是戴口罩立大功,籲民眾繼續落實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不僅防範新冠肺炎,對各式各樣傳染病防治都有益。
-
2021-01-03 養生.營養食譜
冬季水果/柑橘水果富含維生素C跟P可抗氧化,飯後吃有助鐵質吸收 但3種人吃之前要留心!
養生很重要的就是要「吃當季」,但當季該吃什麼?元氣網「吃當季」為您整理當季盛產的蔬果,介紹當下適合吃的蔬菜水果,其營養價值、食用注意事項,及最實用的食譜等。柑橘類水果富含維生素C、P,兩種營養素對於抗氧化、對抗自由基有優異效果,且橘皮還能理氣化痰、減輕腹脹。【記者張嘉芳、羅建怡╱報導,出處/2010-11-28 聯合報「元氣周報養生DIY」】(編註:文中受訪者職稱或有變更,敬請包涵) 橘子、金桔等柑橘類食物,讓人馬上聯想到「酸」,不少民眾偏好這種「酸中帶甜」味道。其實柑橘類水果富含維生素C、P,兩種營養素對於抗氧化、對抗自由基有優異效果,且橘皮還能理氣化痰、減輕腹脹。維他命P抗氧化 增血管彈性柳丁、橘子、柚子、葡萄柚、檸檬、黃萊姆等柑橘類水果,屬於高C含量水果,每100公克約有30到40毫克不等的維他命C,比起西瓜、葡萄、蘋果、香蕉等水果,其維他命C含量還高出數倍,民眾貧血食用紅肉補充鐵質時,若能在飯後吃高C含量的柑橘類,將有助鐵質吸收。維他命C除具皮膚美白功效外,對身體重要的肝臟解毒酵素「麩胱甘月太」也有助益,維他命C、E可將酵素還原、排毒。另外,柑橘類亦含有俗稱「維他命P」的生物類黃酮,它與維他命C共同存在,能達到互補增強效果,可抗氧化、對抗自由基對身體傷害,避免關節骨頭磨損發炎及皮下結締組織耗損,並增加血管彈性、避免粥狀血管硬化、眼睛遭受紫外線傷害等。鼻腔濕濕水水 陳皮茶保養振興醫院中醫科主治醫師許毓芬:柑橘類的橘子,其皮洗淨、風乾後,可製成陳皮,陳皮具「理氣化痰、減輕腹脹、減少痰濕」功效,若鼻腔常出現濕濕水水症狀者,陳皮可作為身體保養茶飲,只要取3錢陳皮,並加入600cc熱水飲用;或將1/4橘皮洗淨後,陰乾2至3天,加熱水600cc飲用,不僅可改善體質偏寒所造成的痰濕問題,陳皮還能放鬆肌肉氣管平滑肌,舒緩神經緊張度,並幫助消化、肚脹排氣。且柑橘類水果的味道較酸,若能與肉類一起烹煮,例如加入檸檬汁等,不僅可讓肉質變軟,還能幫助消化,去除油膩感。快感冒了喝金桔 缺實證研究因柑橘類富含豐富的維他命C,諾貝爾獎得主Linus Pauling曾利用高劑量維他命C進行抗癌研究,發現可以提高天然免疫系統,成為人體的一道自然防線,因此,很多人常在快感冒前,飲用一杯熱的金桔檸檬等柑橘類果汁,預防感冒發生。不過,許毓芬強調,維他命C是否可以增強人體免疫系統?目前仍缺乏實證研究數據。會刺激胃酸分泌 不要空腹吃柑橘類的味道酸,其酸味會刺激胃酸分泌,所以胃酸過多、消化性潰瘍或胃食道逆流的人,最好不要空腹食用,以免胃部受刺激,導致胃酸增多、胃痛,並加重胃食道逆流症狀。因此,除非是腸道很健康的人,否則不建議空腹飲用檸檬汁等柑橘果汁。服用高血壓藥物 別吃葡萄柚此外,同樣屬於柑橘類的葡萄柚,若正在服用高血壓藥物的人,也不建議服藥同時飲用葡萄柚汁,以免抑制肝臟代謝酵素,延緩藥物代謝時間。若體質較寒或氣管不佳者,想補充大量維他命C,建議切勿直接吃柳丁、橘子等柑橘類水果,而可改服用「補充錠劑」。體寒咳嗽喉痛 禁食柑橘類不過,由於柑橘類水果偏寒,如果本身對溫度冷熱較敏感,體質較寒、氣管不佳者,或有氣喘、咳嗽、正在生病感冒的人,皆不適合食用柑橘類食物,以免刺激咳嗽的症狀加劇。此外,金桔、檸檬的味道及口感偏酸,若喉嚨紅腫、又吃酸性食物,恐將造成喉嚨更乾癢;且病患如果發燒,喉嚨痰液呈現黃色、濃稠者,也不適合食用柑橘類水果。達人教你做營養美味的柑橘類料理食譜示範達人/邱明琴:退休主婦天然養生30年,為了子女的健康努力料理,用愛烹菜、道道養生,堅持少油、少肉、少調味,堅信食材愈自然愈健康。 1.紅棗陳皮茶材料:紅棗30個、陳皮5片(蜜餞行買鹽醃、可含食的),酸梅6顆、水1500cc作法:1.紅棗洗淨,和陳皮、酸梅放在水中一起煮沸,關小火再煮約20分鐘,悶蓋15分鐘後,即可取出飲用。2.待湯水剩約1/3時,再用600~800cc水第二次煮沸,約煮10分鐘、悶蓋5分鐘,第二次煮湯茶一樣美味。TIPS:鍋內食材全可食用,尤其紅棗可挑出、放於碗中,讓小朋友當甜食吃,不但可補充鐵質,還可促進腸子蠕動,是治療便秘的祕方。達人建議:這個時節是橘子盛產季,可自製陳皮。首先將橘皮留下,置於冰箱,讓橘皮自動脫水全部乾燥後,收藏於密封的袋中。若家裡有人咳嗽,則可煮水加鹽飲用。但保存時不可碰到水,否則會發霉,保存好則可像達人家的陳皮一樣,存放18年!2.冰鎮潤喉脆金桔材料:宜蘭金桔1斤、冰糖6~8兩、酸梅3顆、甘草片4片、鹽1/3茶匙作法:1.前一晚,先將新鮮金桔帶梗洗淨晾乾(用布或餐巾紙將外皮擦乾淨),去梗留蒂頭。2.將金桔對切,果粒較大者可切成三片。3.放入鍋中,加甘草、酸梅、冰糖、鹽稍微晃勻,加蓋放入冰箱,等冰糖完全呈現液體狀便可食用。TIPS:1.取用時,不可碰到水。2.若沒吃完,可裝罐放上3個月不會變味。3.湯汁可用來泡茶。3.陳皮五花肉材料:五花肉1塊(約300g)、米酒半碗、水半碗、醬油1碗、冰糖1湯匙、蛋10個(鴨蛋更好);中藥鋪買桂葉、小茴香、陳皮共三樣少許,用滷包袋裝好作法:1.五花肉洗淨,米酒、醬油、水、冰糖和香料一起滷,水開後關小火悶蓋滷40分鐘。2.掀蓋看滷汁,若已剩下約1/2碗的量,便關火悶約10分鐘。3.取出切成薄片狀,佐小黃瓜涼拌或蘿蔔絲涼拌(利用盛產期,自己動手做,更是美味)。4.蛋煮熟、去殼,一起下鍋滷即可。TIPS:1.陳皮可讓肉質轉嫩且更滑口,其他香料和米酒的香氣,則可使五花肉的油膩和腥味變不見。2.這鍋的滷蛋,可以擺在滷汁中,隔夜更入味。3.若買黑豬肉,滷肉的時間則要1小時以上。
-
2020-12-29 科別.腦部.神經
手麻、腳麻…是身體哪裡有問題?先找出病因!這種情況恐無法完全回復
「挖卡哪麻,挖係安娜造(腳麻要怎麼跑)?」在火災現場中,老人居然不逃生,記者問他為什麼不跑走?老人回答,腳麻要人怎麼有辦法走?這是令人印象深刻的電視廣告。另外一個讓人難忘的廣告則是孫女不小心騎車壓到奶奶的腳,奶奶因為腳麻沒有知覺,所以睡著了沒醒來,害孫女以為奶奶在睡夢中去世了......腳麻,真的這麼嚴重嗎?如果有腳麻、手麻等症狀,還有辦法救嗎? ▍ 手麻、腳麻原因大不相同 了解病因徹底治療台北榮民總醫院神經內科醫師許立奇表示,手麻腳麻症狀可不可能改善,重點是要先了解是什麼原因引起。像電視廣告中腳麻到無法行走,或是腳被壓到卻沒有疼痛感覺,最常見的原因是-糖尿病血糖過高所造成的周邊神經病變。周邊神經病變的症狀很多,有些只有腳趾頭麻,有些則是又麻又刺痛,有些則會比較嚴重到,可能會半邊的腳都是無力的狀態。 如果只有一隻腳麻痛,也要考慮可能是骨刺壓迫。倘若是手麻的問題,除了周邊神經病變以外,也可能要考慮腕隊道症候群,許多人因為經常俯案寫字,或是常用電腦,或是從手工業等等。長期使用手腕重覆做某些動作,容易引起腕隧道管狹窄而造成神經壓迫,以致於有無力、麻木等症狀,所以當只有手麻時,不一定都是和中風有關,也要考慮腕隧道症候群。如果是骨刺或腕隧道候群產生的壓迫,可以諮詢醫師,是否要經由復健治療或是手術治療,將壓迫的原因治療好,神經壓迫的症狀將可以獲得改善。許立奇說,如果是糖尿病導致的周邊神經血管病變,而且又拖了一段時間才想要治療,要完全好的機會不大。但是如果糖尿病患已經發生周邊神經病變又不好好控制,症狀會更嚴重。許立奇提醒,糖尿病末梢神經病變可能會出現四肢、手指尖、腳板麻木等症狀,如果血糖不好好控制,血管阻塞及周邊神經病變會愈來愈惡化。但若可以及時控制血糖,至少可以保持神經病變不惡化,他也建議可以服用維他命B群修復神經,以及治療神經痛的藥物解決不適感,但是改善狀況不大。 ▍ 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把神經「救回來」振興醫院腦神經內科醫師尹居浩則表示,周邊神經病變有很多種原因,例如代謝性的疾病,像是糖尿病、腎功能問題、甲狀腺機能亢進、自體免疫疾病等等,或是神經根發炎;有些則是藥物毒性,例如化學治療藥物對神經的破壞,有些藥物的神經毒性是無法回復的,但如果是糖尿病患者末梢血管缺血導致的神經病變,若在神經缺氧壞死前及時給予血流,利用神經代償的作用,有機會把神經救回來。針對糖尿病足的局部缺血,患者可能需要服用抗血小板或是抗凝血藥物。如果局部血管狹窄程度超過60%到70%,可以考慮在發生狹窄的血管裝入血管支架,把血管撐大再注入血流,或是進行足部動脈繞道手術。足部動脈繞道手術是取一段好的血管移植過來取代足部已經發生狹窄阻塞的血管,也能讓缺血的足部恢復血流供應,不過這也必須在神經尚未缺血壞死前進行,否則就算局部缺血症狀解除,神經壞死太嚴重,也無法完全回復。(本文獲「《愛長照》」授權轉載)
-
2020-12-28 名人.精華區
魏崢/健保別讓醫療變得過度廉價
衛福部國健署公布,國人18歲以上高血壓罹患率23.7%,亦即近四分之一成年人有高血壓,心臟病也是國人健康前三大殺手。冬季心臟病猝死高峰期11月至隔年3月是心臟病猝死的高峰期,英國醫學研究期刊指出,冬天溫度每降攝氏一度,未來一個月罹患心血管疾病機率會增加20%;美國一項研究顯示,冬季因心臟病死亡機率較夏季高出26至36%。低溫造成血管收縮,周邊血管阻力增加,心臟需更賣力才能將血液輸送出去,負荷變大,血壓就容易升高,當血壓無法有效控制時,嚴重者可能導致腦血管破裂出血引發中風,甚至造成主動脈剝離瞬間大出血而致命。主動脈如一條高速公路主動脈如一條高速公路,是人體輸送血液最大血管,結構分內、中、外三層,只有銅板壁般厚度,血壓高時,瞬間大量血流將主動脈像氣球一樣漲大,撐不住時就會爆裂,突然致命,連搶救機會都沒有。有一半幸運者的血液僅衝破內層,血液滲入血管壁夾層,形成主動脈剝離,又稱為主動脈夾層瘤。症狀多為撕裂般的急性胸痛或上背痛,若確診為升主動脈剝離者,需要緊急接受重建手術,否則短時間內仍可能因外層破裂致死。不管治療難度 給付都一樣以主動脈剝離來說,手術可能需要動用三位醫師、麻醉師、護士、助手、體外循環師等,至少9人,一站就是10幾個小時,站到抽筋腳都麻了,還未必能從鬼門關救回一條命。但在健保體制下,健保給付手術費用,團隊裡每個人拿到的時薪可能不如去速食店打工。自從有了健保,醫病關係變差,不少病患自認平日繳了健保費,醫院就該滿足一切需求。健保照顧全民固然可貴,但同時也讓醫療變得過度廉價,不管治療困難度,健保都只會付「同一種價錢」給醫院。重症病患多收一個賠一個再舉例,開心手術一向具高風險性,一位狹心症病患要進行冠狀動脈繞道手術,並合併有頸動脈狹窄,必須先進行頸動脈內膜切除,但是在健保同病同酬的情況下,只給付「冠狀動脈手術」,也就是說像這類的重症病患,醫院只要多收一個、多開一次刀,就多賠一個。最後重症都沒有醫院要做,全往中大型醫院推,為了救治重症患者,中大型醫院每每虧本在做,給付無法符合醫院的成本及醫療付出,醫院只好壓榨醫療人員,減少人事費用,一場惡性循環的台灣醫療崩壞正在進行中。自行醫以來,最難對患者啟齒的一句話就是,「你開這個刀要自費多少錢」。看著患者與家屬面有難色,總感到十分歉疚,但是誰會知道,那多餘的開支不會落入醫師的口袋,而是醫院必要的成本。健保應大刀闊斧改革全民健保實施多年,為討好多數民眾,給付項目以輕症居多,保險費被小病用光,大病就沒錢了。最近衛福部正審議明年健保費率,呼籲健保應大刀闊斧改革,保大病不保小病,才能將有限的健保資源挹注在更需要的重症患者上,讓全世界引以為傲的台灣健保走得更長遠,這樣才是全民之福。
-
2020-12-28 科別.耳鼻喉
秋冬是好發季節!單側聽覺突然喪失 跟免疫力下降有關
●突發性耳聾屬於病毒感染,易發生耳鳴、耳朵悶塞、眩暈●長者免疫力下降,小心突發性耳聾上身,單耳聽覺突然喪失●治療以類固醇為主,可搭配高壓氧治療40多歲的上班族阿凱(化名)近期為了趕年終報告,連續熬夜兩天,日前終於可以好好睡一場覺,不料一起床,右耳幾乎沒聽力,原以為只是耳鳴,經過半天聽力依舊未恢復,就診才發現是「突發性耳聾」,幸好及時發現住院治療,才挽回聽力。秋冬是好發季節振興醫院耳鼻喉部聽覺科主任力博宏表示,秋冬是突發性耳聾的好發季節,突發性耳聾屬於病毒感染,該病毒類似帶狀皰疹病毒,長期潛伏在聽覺神經內,一旦免疫力下降就可能發生,近期臨床上突發性耳聾的患者,大約增加了二到三成。力博宏指出,60歲以上的長者較容易發生突發性耳聾,是10到20歲年輕族群的10倍,並以「單側」聽覺突然喪失為主要症狀,突發性耳聾通常是發生在清晨,過去在3C尚未普及的年代,滴答作響的鬧鐘,常成為發現突發性耳聾的指標物品,現在大多是早起後,感覺到耳鳴、耳朵悶塞,使用耳機才發現單耳聽不見。須符合「333」條件力博宏說,大多數民眾不太知道什麼是「突發性耳聾」,多以為只是單純的耳鳴,導致延誤就醫時機,突發性耳聾必須符合「333」條件,3天內發生症狀、連續出現3個頻率、檢查後聽損達到30分貝以上,部分的患者則會合併出現「眩暈」的症狀,若是出現眩暈症狀,治療效果大多不佳。血管引起聽損是中風力博宏表示,過去談及突發性耳聾,常會稱其為「耳中風」,屬於血管型阻塞導致的聽損問題,但近年不再稱為突發性耳聾。界定突發性耳聾以病毒引起為主,血管引起的聽損就是單純的中風,發生在耳朵的部位,避免民眾被誤導以為耳中風是腦中風引起的疾病。既然是病毒引起的突發性耳聾,力博宏指出,除了增強免疫力外,並沒有太多可以預防的方式,想要避免突發性耳聾的發生,平時要有正常的作息、均衡飲食、多運動,冬天要注意保暖,是最好的方式。愈早治療效果愈好一旦被確診為突發性耳聾,目前的治療方法以類固醇為主,力博宏表示,類固醇的治療效果也是「333」,也就是三分之一患者能完全恢復、三分之一患者恢復一半、三分之一患者完全喪失聽力,突發性耳聾與所有疾病一樣,愈早發現治療效果愈好。類固醇的投藥分為耳內注射、口服、點滴注射,通常住院做點滴注射效果佳,且住院期間也強迫患者休息,增強免疫力,除類固醇治療外,還可搭配高壓氧治療,只要及早治療,大多可以達到很好的效果。
-
2020-12-27 科別.眼部
健保大數據/黃斑部病變就醫 多集中醫學中心、眼科診所
根據健保統計,不論糖尿病或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的就醫人數都不斷攀升,而老年性黃斑部病變人數約是糖尿病黃斑部病變的1.5倍。但眼科醫師認為,臨床上觀察,糖尿病黃斑部治療的患者人數實際上更多,與健保呈現的資料有落差。糖尿病黃斑部病變治療患者,恐多於老年性。北市聯醫中興院區院長、眼科醫師蔡景耀分析,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分為乾性和濕性,乾性患者約是濕性的十倍,乾性患者僅需追蹤,濕性患者則需要積極治療。以108年的數據為例,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的總人數為8萬8638人,但須積極治療的濕性患者僅約8千多人,遠低於糖尿病黃斑部病變的5萬5013人。振興醫院視網膜專科醫師許粹剛進一步表示,統計中患者人數與臨床有差異,也可能和健保碼的編碼有關。因為健保資料將退化性黃斑部病變的人數一併統計,但許多醫師除了將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的患者鍵入外,也可能鍵入遺傳性或一般退化的患者。對於就醫人數逐年攀升,許粹剛表示,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就像眼睛的癌症」,沒辦法治癒,一旦確診就是一輩子,人數會逐年累積。至於糖尿病黃斑部病變則和現代人生活與飲食習慣有關,罹患三高的人漸多,因血糖控制不佳導致黃斑部病變的人數也就隨著攀升。醫學中心、眼科診所就醫人數多,地區醫院較少。根據健保署108年統計,糖尿病黃斑部病變以亞東醫院就醫人數和件數最多,緊接著為彰基、新光和豐原趙內科;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就醫人數則以台大醫院位居第一,其次分別為亞東醫院、北市聯醫、中國附醫。以就醫層級別來看,醫學中心和基層診所就醫人數和件數最多,地區醫院最少。蔡景耀認為,這和眼科生態有關,許多專科醫師集中在醫學中心或自行開業,而地區醫院多發展成專科醫院,且以骨科、外科為主,較少有眼科。在性別分布上,不論老年性或糖尿病黃斑部病變,女性人數皆比男性稍多,但未有明顯差異。蔡景耀表示,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和性別因素較無關連,主要危險因子為日曬和抽菸。他以自己在2008年做的「老年性黃斑部病變流行病學馬祖地區研究」為例,當時研究結果反而發現男性罹患老年性黃斑部病變較多,可能和當地男性較常外出捕魚,日曬較多有關。間接式眼底鏡檢查需散瞳,較易看出是否有出血現象。至於兩類黃斑部病變的檢查方式統計,可以看出「間接式眼底鏡檢查」的人數都很多,分別為3萬4千餘人及3萬9千餘人。許粹剛表示,眼底檢查分為散瞳和沒有散瞳兩種,間接式眼底檢查為散瞳的方式。因為若是不散瞳,只能看到中間的視網膜,周圍無法清楚判斷,以糖尿病黃斑部病變為例,多是從周圍開始出血,若不散瞳就會無法確認,因此多建議以散瞳方式檢查。眼底檢查發現黃斑部有出血現象,便會安排螢光眼底血管攝影術,或使用微細超音波做進一步檢查,以利後續申請使用抗血管新生藥物。糖尿病和老年性黃斑部病變都能選擇抗血管新生藥物做為治療方式,但根據健保數據顯示,老年性黃斑部病變使用抗血管新生藥物的人數和人次,都遠大於糖尿病黃斑部病變。抗血管新生藥物治療,集中於醫學中心和區域醫院。蔡景耀表示,因早期糖尿病黃斑部病變,雷射為標準治療方式,直到約20年前抗血管新生藥物問世後才慢慢有醫師會注射藥物。但有些病人會害怕眼睛注射而選擇雷射,因此現在都會做「病人共享決策」,讓病人選擇對自己有利的醫療方式。許粹剛則表示,因糖尿病黃斑部病變可能使視網膜表層有不正常增生纖維膜,進而造成牽引性的視網膜剝離,因此醫師仍會使用雷射,預防剝離或出血風險。數據顯示,糖尿病黃斑部病變使用抗血管新生藥物的患者,多集中於醫學中心和區域醫院;雷射治療則多集中於診所。蔡景耀說,這和健保總額也有關係,因為診所屬於西醫基層總額,而抗血管新生藥物屬於高價藥,便會吃掉總額大餅,排擠其他科別的診所。反之,在醫學中心或是區域醫院,抗血管新生藥物雖是高價藥品,但相較於癌症、肝炎用藥費用並不算高,因此出現不同治療方式集中在不同醫療層級的差異。
-
2020-12-24 新聞.健康知識+
不宜過熱、不泡太久…冬季泡湯養生 注意10大禁忌
●溫泉對人體有熱療、水療作用,可促進血液循環、緩解關節炎及肌肉痠痛●泡溫泉溫度在38至41℃間,但不要泡超過30分鐘,要適當補充水分●高血壓患者不泡過熱的溫泉,空腹與剛吃飽不宜泡湯冬天是泡湯好季節,許多人將泡湯當成「冬季養生」的首選。泡湯不僅是舒服的享受,能讓人心情放鬆、紓壓解鬰,還有不少促進健康的好處。泡湯促進皮膚新陳代謝台灣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溫泉密度高,包括硫磺泉、碳酸泉、鹽泉、碳酸氫鈉泉等泉質。振興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黃永錚表示,泡溫泉主要是一種熱療,加上有水壓力及浮力等水療作用,還有溫泉中的化學成分,具有促進血液循環、放鬆肌肉與增加關節活動度、減輕疼痛、促進皮膚新陳代謝及軟化角質等效果。台灣溫泉分四大類,其中「硫磺泉」可軟化皮膚角質、止癢、解毒及排毒,是對慢性皮膚病的有效療湯,但刺激性強,膚質敏感者要注意;而「碳酸氫鈉泉」可促進皮膚的新陳代謝,因對皮膚的保養效果好,所以俗稱「美人湯」。對溫度敏感宜從低溫泡泡湯,可以緩解關節炎、肌肉痠痛、肌腱炎、神經痛、皮膚病等問題。黃永錚指出,溫泉的熱水溫度能使緊繃的肌肉鬆弛,促進血液循環,心情得以放鬆、紓壓,有關節痛的人泡湯後,疼痛較為舒緩改善,對於神經痛、周邊循環較差者有幫助,有香港腳、濕疹等皮膚病也獲得改善,因此,泡湯有益身心健康。泡溫泉要得法,不能常常泡、天天泡,最好每隔2至3天泡一次即可。黃永錚建議,可先從熱水池開始泡,務必要熱水池結束,如此可刺激皮膚、使血液循環增加,泡起湯來很舒服,但如果是對溫度敏感的人,則宜從低溫溫泉泡起。泡湯太熱受不了時,就應起來不要再泡了。適當補充水分避免脫水究竟泡湯泡多久,才有益健康呢?黃永錚建議,泡溫泉溫度宜在38至41℃之間,能讓副交感神經放鬆,改善失眠狀況,並可加速新陳代謝,有效消耗能量,但泡溫泉最好不要泡超過30分鐘,也要適當補充水分,避免產生脫水的情形。泡溫泉好處多多,但有些值得注意的地方,黃永錚說,一般人要注意吃飯前後半小時及飲酒後不宜浸泡溫泉,空腹時也不要泡湯。此外,高血壓患者不可浸泡過熱的溫泉;若有心臟疾病(如冠心症、心衰竭)、惡性腫瘤、感覺異常、凝血異常(如血友病)、開放性傷口、多發性硬化症等患者,則最好不要泡溫泉。
-
2020-12-2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辦不辦跨年活動 陳時中19:00二度親上火線說明
睽違253天我又見本土病例,紐國男機師友人(案771)染疫,指揮官陳時中表示,雖案771為本土病例,但是與紐國男機師較親密的接觸者,所以感染源很清楚,疫情相對單純,指揮中心已在下午五點半與各地方首長舉行會議,19:00陳時中二度親上火線說明跨年活動防疫細節。國內新增1例新冠本土病例,因時序接近跨年,新北市立即宣布,即日起,停止耶誕城內所有戶外集會型活動(含商品促銷在內),並不再受理申請,為國內防疫加嚴祭出開出第一槍。陳時中今下午臨時記者會上表示,案711疫情相對單純,不會影響跨年活動舉辦,但希望能夠縮小規模。專家建議,地方政府評估無法掌控參加成員,理論上就應考慮停辦。許多感染科醫師都疾呼,「我絕對不會去跨年。」振興醫院感染科主任李明政表示,因有傳播力個案在社區中活動,保守起見,建議從案771確診日往後算兩周觀察期,如平安度過這兩周,到明年1月3日前都沒有出現其他確診個案,就代表台灣再次得到上天的恩賜,社區仍然安全。
-
2020-12-2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本土病例再現 專家:兩周內是危險期應停辦跨年
睽違253天,台灣今天又見本土病例(案771),是案765機師在自主健康管理期間接觸到的友人,兩人有一起逛百貨公司、賣場,過程中是否戴口罩,還在疫調中。眼看聖誕節、跨年等節日將至,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下午五點半將與各縣市政府討論跨年等大活動相關事宜。對此,有專家建議最好停辦或不要參加跨年,因為未來兩週是觀察期,期間若出現其他確診者就糟了。案765是一名紐籍的國籍航空貨機機師,曾於11月29日飛往美國、12月4日返台,依照貨機機師防疫相關規定檢疫三天,曾於7日到12日之間與案771接觸。案765在12月12日又與同事前往美國,於機上有咳嗽症狀,15日返台後進行居家檢疫,後因同事(案760)確診,案765也在18日安排接觸者採檢。案771在12月7日到12日與案765接觸後,於14日出現咳嗽、鼻塞症狀,被列為接觸者後採檢,今確診。振興醫院感染科主任李明政表示,因為有傳播力的個案在社區中活動,保守起見,建議從案771確診日開始往後算兩周的觀察期,如果平安度過這兩周,到明年1月3日前都沒有出現其他確診個案,就代表台灣再次得到上天的恩賜,社區仍然安全。如果陸續又出現偶發病例,那就糟了,所以這14天內大型活動應該要盡量停辦,「你叫我去,我不會去。」
-
2020-12-21 癌症.攝護腺癌
預防攝護腺癌 男逾50歲應做PSA檢測
●男性排尿量變小、夜尿,攝護腺抗原指數(PSA)超過4ng/mL,恐罹患攝護腺癌●攝護腺癌位居國人癌症死因第六名,台灣患者診斷時高度惡性和晚期比率高●治療以放射治療、手術治療和積極監測為主62歲王先生因排尿量變小、夜尿就醫,經檢查發現,不只是攝護腺肥大引起排尿障礙,攝護腺抗原指數(PSA)高達8.2ng/mL,懷疑是攝護腺惡性病灶,進一步做切片檢查,確診為第二期局部性攝護腺惡性腫瘤,癌細胞沒有造成遠處骨骼或淋巴結轉移。台灣每年逾4千人攝護腺癌詳細討論後,王先生選擇接受達文西機械手臂攝護腺切除手術,術後傷口復原良好,飲食正常,排尿功能也慢慢恢復,已回到工作崗位。術後追踨PSA指數持續降低至小於0.1ng/mL,並無復發情形,只要每三個月定期追蹤PSA指數即可。根據衛福部107年統計,國人十大癌症死亡率,攝護腺癌排名第六,成為男性常見的泌尿道癌症。近年台灣攝護腺癌發生率急遽上升,每年逾4千人新診斷為攝護腺癌,相對於西方國家,我國男性有較多高度惡性和晚期的攝護腺癌,死亡率亦明顯高於西方國家。手術、放射治療影響性功能國衛院攝護腺癌臨床治療指引建議,男性大於50歲應定期接受PSA檢測,有高風險家族史者應更早於40歲。目前PSA指數訂在4ng/mL,當數值超過時,就要懷疑是否有攝護腺癌。針對局部攝護腺癌治療,以放射治療、手術治療和積極監測為主。根據「新英格蘭期刊」攝護腺癌10年追踨報告:手術治療和放射治療在復發率和死亡率上較低;進一步比較放射和手術治療初期6個月來看,患者接受放射治療出現較多腸胃炎、血便、頻尿、夜尿等症狀,手術治療則可能造成早期排尿失禁,但隨著時間延長,排尿功能慢慢進步;手術或放射治療都對性功能帶來負面影響。若有復發 多採荷爾蒙治療長期來說,放射治療著重於是否引發放射性膀胱炎和直腸炎帶來的血尿及血便。手術治療則是著重排尿和性功能的恢復。整體而言,治療後帶來生活品質影響和焦慮程度差不多,但值得注意的是,手術治療後如果病理報告為切口邊緣陽性(positive surgical margins)或有較高期別的腫瘤侵犯,可根據當時病人的排尿情況,給予術後輔助性放射治療或者荷爾蒙的治療。接受放射治療後的病人,如果追蹤有癌症復發現象,一般多會採用輔助性的荷爾蒙治療。達文西手術出血少、傷口小攝護腺手術治療進展迅速,相較於傳統的手術,機械手臂造成出血較少、傷口較小,術後短期排尿及性功能有較佳的恢復。目前使用機械手臂仍需自費,但健保分別對攝護腺切除手術與部分腎臟切除手術,給予手術費補助,整體醫療費用較過去少,減輕不少負擔。
-
2020-12-20 科別.耳鼻喉
連熬二天夜趕年終報告 40餘歲男差點喪失聽力
40多歲的上班族阿凱(化名)近期為了趕年終報告,連續熬夜兩天,日前終於可以好好睡一場覺,不料一起床,右耳幾乎沒聽力,原以為只是耳鳴,經過半天聽力依舊未恢復,就診才發現是「突發性耳聾」,幸即時發現住院治療,才挽回聽力。振興醫院耳鼻喉部聽覺科主任力博宏表示,秋冬是突發性耳聾的好發季節,突發性耳聾屬於一種病毒感染,該病毒類似帶狀皰疹病毒,長期潛伏在聽覺神經內,一旦免疫力下降就可能發生,近期臨床上突發性耳聾的患者,大約增加二到三成。力博宏表示,突發性耳聾大多發生在60歲以上的長者,好發率是10到20歲年輕族群的10倍,並以「單側」聽覺突然喪失為主要症狀,突發性耳聾通常是發生在清晨,過去在3C尚未普及的年代,滴答作響的鬧鐘,常成為發現突發性耳聾的指標物品,現在大多是早起後,感覺到耳鳴、耳朵悶,使用耳機才發現單耳聽不見。力博宏表示,大多數民眾不太知道什麼是「突發性耳聾」,多以為只是單純的耳鳴,導致延誤就醫時機,突發性耳鳴必須符合「333」條件,3天內發生症狀、連續出現3個頻率、檢查後聽損達到30分貝以上,部分的患者則會合併出現「眩暈」的症狀,若是出現眩暈症狀,治療效果大多不佳。力博宏表示,過去談及突發性耳聾,常會稱其為「耳中風」,屬於血管型阻塞,導致的聽損問題,但近年不再把血管型成為突發性耳聾,談到突發性耳聾仍以病毒引起為主,血管引起的就是單純的中風,發生在耳朵的部位,不然,大多的民眾會以為耳中風是腦中風引起的疾病,較容易被誤導。因此,既然是病毒引起的突發性耳聾,除了增加強免疫力以外,沒有太多可以預防的方式,曾被問及是否可以施打帶狀皰疹疫苗作為預防,力博宏表示,並未有相關的研究顯示有效果,主要是僅針對潛伏在聽覺神經中的病毒做一測試「太難做研究了」。他說,想要避免突發性耳聾的發生,除了提高警覺,平時就是要有正常的作息、飲食、多運動,秋冬注意保暖,是最好的方式。一旦被確診為突發性耳聾,目前的方法以投以類固醇為主,力博宏表示,類固醇的效果也是「333」,三分之一能完全恢復、三分之一恢復一半、三分之一完全喪失聽力,突發性耳聾與所有疾病一樣,愈早發現治療效果愈好。類固醇的投藥分為耳內注射、口服、點滴注射,通常住院做點滴注射效果佳,且住院期間也強迫患者休息,增加免疫力,除了類固醇外還可配合高壓氧做一治療,只要及早治療大多都可以達到很好的效果。
-
2020-12-18 新聞.杏林.診間
專業觀點/復發性白內障 每人發生時間不一樣
年輕的白內障患者在白內障手術後,再次發生「後囊混濁」的「復發性白內障」狀況相當常見。約有四、五成的早發性白內障患者(50歲以下青壯年)會出現復發性白內障,必須雷射手術治療改善。白內障手術是將病患混濁的水晶體移除,會保留水晶體最外層的囊袋,以支撐住植入的人工水晶體。但有一、二成患者的囊袋在術後會逐漸出現纖維化、變得混濁,視力再度模糊,因此產生復發性白內障。年輕的白內障患者細胞增生能力強,以致囊袋易纖維化、復發快,尤其是早發性白內障患者,約有四、五成白內障復發的機率。但復發性白內障發生的時間,每個人都不一樣,有的人術後三個月就回診就醫,有的人半年、一年後出現,還有人十多年後才發生。對於復發性白內障的治療,可以門診雷射手術清除纖維化造成混濁的囊袋,很快就能恢復明亮清晰的視力。
-
2020-12-17 科別.心臟血管
天氣變冷防心臟病瞬間奪命! 醫曝保養心血管離不開的3大類食物
根據國健署統計,民國108年共有21,569人死於心臟疾病,佔所有死亡人數的12.5%,由於人口老化加上生活型態逐漸西化的影響,心臟相關的疾病已經成為台灣人主要的健康危機之一。「心臟病」是一個廣義的俗稱,裡面包含心臟本身的疾病、動脈相關疾病以及靜脈相關疾病等。其中心臟相關疾病又以冠狀動脈的堵塞最為常見,也就是國人常說的「心肌梗塞」。 冠狀動脈問題 可能危及生命振興醫院心血管內科曹殿萍主任分享,有名男性患者,每到下午時間就會昏倒,到醫院做了各種檢查卻查不到原因。最後到了振興醫院心血管內科做檢查,才發現心臟的冠狀動脈有堵塞,讓控制心跳的心肌缺血,血液供給不足造成時常昏倒的情形,還好最後經過放置支架,解決了冠狀動脈缺血造成的問題。曹殿萍主任說,若是再拖久一點,可能就不只是昏倒而已,而是會造成永久性的心肌損傷,危及性命。不良生活習慣 讓心血管疾病找上門心臟方面的問題通常來自於不良的生活型態,抽菸以及高血壓是最大的兩個危險因子,糖尿病、高血脂、壓力以及熬夜等也是造成心血管系統產生病變的原因之一。曹殿萍主任建議,平時養成測量心跳血壓的好習慣,能將發生心臟疾病的風險降低。另外可以搭配定期的健康檢查,找出自己身體的問題,才能預防心血管的問題找上你。 保護心臟 從日常生活做起除了透過藥物與手術來預防心血管疾病,保養心臟還可以從運動以及飲食下手。曹殿萍主任分享,運動上盡量選擇固定的有氧運動,每周三次持續30分鐘以上並且心跳超過一分鐘130下,也就是所謂的運動333,就能保養心血管系統。另外在飲食上除了避免高鹽高油高糖的食物,也可以多吃一些健康的食物,像是可以吃一些富含不飽和脂肪酸的杏仁果、核桃、酪梨等食物,以及藍莓、草莓、覆盆子等富含抗氧化物的漿果來保護心血管系統。曹殿萍主任更提到,也可以吃一些適量的黑巧克力,因為濃度60%以上的黑巧克力,對心臟血管系統也有保護作用。功臣是巧克力中的類黃酮(Flavonoids),具有抗氧化、抗凝血和抗發炎的特性,能減少體內壞膽固醇濃度、降低血壓、提升心臟功能,預防中風及心血管疾病發生。 定期檢查 才能防患未然有時心臟疾病的危險因子是無法避免的,像是遺傳性的疾病或是老化帶來的心臟衰退,只能透過保護心血管的生活型態來做預防。最重要的是監控自己的血壓狀況,並且定期健康檢查來確保這些危險因子沒有造成更多的危害。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心房顫動中風的機率是一般人5倍! 5個常被忽略的小毛病都是重要警訊 AED自動體外心臟去顫器怎麼使用?在哪裡有? 急診醫師教你正確使操作流程 
-
2020-12-12 養生.聰明飲食
吃當季/柳丁助血壓控制、緩熱性感冒解便祕 但有3種人要節制!
養生很重要的就是要「吃當季」,但當季該吃什麼?元氣網「吃當季」為您整理當季盛產的蔬果,介紹當下適合吃的蔬菜水果,其營養價值、食用注意事項,及最實用的食譜等。柳丁不只能直接食用、榨汁,還能入菜,增添風味、豐富視覺。柳丁皮裡有豐富的精油,拿來泡澡,可以省下買精油的錢;自己動手曬乾,還能做成陳皮,也是很好的芳香除臭劑。另外,柳丁皮還能用來清除油漬,是很好的天然清潔劑。【記者陳惠惠、羅建怡╱報導,出處/2009-12-20 聯合報「元氣周報養生DIY」】(編註:文中受訪者職稱或有變更,敬請包涵) 柳丁也叫柳橙,在台灣產期很長,每年11月到翌年1月是柳丁盛產期,是當令美味又便宜實惠的水果之一。柳丁維生素C含量豐富,也富含膳食纖維,具有促養顏美容、進新陳代謝、助消化、利尿通便的效果。一日兩顆 纖維多、C足夠振興醫院營養師鍾子雯:一顆一般大小的柳丁,纖維質含量就有3.5公克,在水果界裡,堪稱排名前五位,只比柿子、芭樂、西洋梨跟奇異果等水果略少一點。按衛生署建議,每日膳食纖維建議攝取量為25公克,吃兩顆柳丁,就有7公克,已達每日建議攝取量的兩成八。柳丁維生素C含量也很突出,一顆就有60毫克,每天吃兩顆柳丁,就可吃足每日100毫克的建議攝取量。控制熱量 整顆吃最營養柳丁甜度高,熱量也不算太低,一顆柳丁的熱量大約是60大卡,250cc的柳丁純汁,大約是5顆柳丁、250到300大卡的熱量,每天喝一杯,一個月下來就會增胖一公斤。柳丁盛產時非常便宜,不少民眾整箱買回家榨汁喝。要想完全攝取柳丁纖維質,減少維生素C耗損,又不想吃進太多熱量,最好切塊吃,沒有血糖偏高、腎疾的上班族,每天帶兩顆柳丁到辦公室,切塊或剝皮吃,既能幫助果農、吃到柳丁的保健效果,也不會增加身體負擔。甜品加橙汁 補氣又健脾台北市中醫師公會名譽理事長陳旺全:柳丁性偏涼、味酸中帶甘,柳丁含有大量維生素C,以及俗稱維生素P的生物類黃酮,食用富含纖維質的柳丁果肉,可以促進腸道蠕動,還能刺激食欲、助消化。不只如此,飯後來一顆柳丁,有助解油膩,柳丁汁則能利尿、解酒。柳丁去皮後切成塊,與蓮子煮成熱甜湯,甜中帶有微酸的口感,可以健脾開胃,促進食欲。在湯圓甜品裡擠進柳丁汁,也有補氣、健脾功效。要想同時攝取維生素C的人,最好熄火後再加入柳丁塊或柳丁汁,以免高溫把維生素C破壞殆盡。經期暫別吃 皮可除霉臭發燒、喉嚨痛的熱性感冒患者,可以多吃柳丁,補充維生素C、緩解不適,畏寒的寒性感冒患者則相反,最好暫時不要吃柳丁。有些人月經來會感到疼痛不適,加強保暖或吃溫熱食物就能改善疼痛的女性,經期間暫不吃柳丁,可減少不適。柳丁不只果肉能吃,柳丁皮也別隨意丟棄。不只橘子,柳丁皮曬乾後,也能做成陳皮,化痰止渴。曬乾的柳丁皮,放在易容易發霉處,還能去除霉臭味。有3種人吃柳丁要節制不只是維生素C、膳食纖維,柳丁還富含鉀,血壓高的人吃柳丁、喝柳丁汁,可以補充鉀離子,幫助鈉排出體外。柳丁營養價值雖然高,但對於部分必須限制鉀離子攝取量的腎病、心臟病患,一天一顆就好,再搭配蘋果、西洋梨、鳳梨等鉀含量較低的水果。另外,還須控制柳丁攝取量的是糖尿病患。建議糖尿病患每天吃三份水果,一份水果約拳頭大小,所以每天最多可吃兩到三顆柳丁,可切片食用,但建議一次吃一顆,每天吃兩到三次,不要一次全部吃下肚,不建議喝柳丁汁,以避免攝取過多醣類。
-
2020-12-06 醫療.慢病好日子
慢病主題館【肺纖維化】高音飆不上、蠟燭吹不熄 留意肺功能出問題
自體免疫疾病共病多,振興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李信興指出,自體免疫疾病包括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多發性肌炎、皮肌炎、乾燥症、硬皮症等,患者均容易出現共病,其中又以肺纖維化最需提高警覺。>>延伸閱讀/認識失控的肺纖維化全身性疾病,可能隱藏多處「內傷」,應定期檢測。在自體免疫共病中,最多患者為類風濕關節炎,其次為乾燥症,臨床顯示,約30%至50%的類風濕關節炎患者會合併肺纖維化,至於硬皮症合併肺纖維化的比率最高,且70%至80%肺部功能會變差。李信興提醒,自體免疫共病絕非只限於單一器官或是單一表現,因為這是全身性的疾病,可能引發看不見的「內傷」,例如,不可能只有關節出現問題,包括眼睛、肺部都可能異常。李信興強調,除了表徵病症之外,任何一種自體免疫疾病均會侵襲內部器官,一旦侵襲肺部,就可能造成肺纖維化,建議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務必定期回診,接受肺功能檢查,包括胸部X光,另以吹氣來檢測肺活量。另外,從日常生活中的肺活量變化,也可看出端倪,例如,至KTV唱歌,習慣飆高音,但最近卻飆不上去;慶生時,連蠟燭都無法吹熄,這就代表肺功能異常。走路爬梯喘不停,可安排「高解析度電腦斷層掃描」。台北榮總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蔡長佑指出,肺部就像是乾的海綿,一旦處於發炎狀態,就如同浸泡在水中會逐漸變重,且沒有彈性,此時容易喘,一走路或是爬樓梯就會喘不停,建議定期三個月做一次肺功能檢查,如有異常,可安排高解析電腦斷層掃描(HRCT),有助確診。由於傳統X光檢查,無法掃描肺葉末梢微細構造,因而無法診斷瀰漫性肺疾病,但高解析度電腦斷層掃描是用1至1.5mm厚度掃描,瞭解肺間質或氣道結構,在診斷瀰漫性肺疾病上出現顯著進展。高解析度電腦斷層掃描因解析度超高,目前用來診斷肺間質疾病或是瀰散性肺部疾病,例如,肺部是否呈網狀、類似蜂窩形狀、結構扭曲及體積減少等。此外,高解析電腦斷層掃描也屬可診斷早期肺癌的必要檢查。因為喘就窩著不動,會讓肺功能變更差。自體免疫患者如何保護肺部?李信興強烈建議,老菸槍首先務必戒菸,以及避免二手菸,因為香菸裡充滿許多有毒物質,吸進肺部組織,就會讓細胞凋亡。第二為遠離空汙,外出時,應該戴口罩,如果空汙嚴重,應避免外出。不過,留在室內時,最好使用空氣清淨器,去除空氣中的懸浮微粒以及有毒物質。第三為不要因為容易喘,就整天窩在家裡,不走動、不運動,這樣反而會讓肺部功能變得更差,建議一步一步增加運動量,例如在校園操場或是公園快走,等到體力充沛再試著爬山。運動過程中,也需要瞭解自己的呼吸狀況,如突然覺得喘或累就應回診,請醫師評估肺功能。蔡長祐則強調,「身體是一體的」,自體免疫疾病患者身體各處都可能出現病變,如出現異常症狀,建議先至家醫科就診,再由醫師視情況轉介至其他科別。【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94愛你慣粉絲團
-
2020-12-06 慢病好日子.慢性呼吸道疾病
慢病主題館【肺纖維化】自體免疫5大風險族群 嚴防肺纖維化
國內自體免疫疾病患者超過12萬人,深陷肺纖維化風險,尤其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乾燥症、皮肌炎和硬皮症患者更是五大高風險族群。醫師指出,除治療疾病本身之外,建議定期接受肺功能檢測,有望在間質性肺病階段就開始治療,避免肺纖維化擴大蔓延。>>延伸閱讀/認識失控的肺纖維化自體免疫疾病患者,近10年人數成長73%。根據衛福部相關數據顯示,國內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年增四千例,近10年患者人數成長73%。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理事長蔡長祐指出,自體免疫疾病位居十大傷病第三名,僅次於癌症、精神疾患。蔡長祐解釋,自體免疫疾病會被列為重大傷病,是因原本負責對抗外來疾病、存在於自體免疫系統中的抗體和細胞基數,因未知的原因開始攻擊自身,同時也會侵犯到重要器官造成傷害,尤其肺部是人體關鍵的呼吸器官,不得不慎。振興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李信興指出,自體免疫疾病包含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乾燥症、皮肌炎和硬皮症等,除表面皮膚症狀外,很容易會有「內傷」,看不見的傷害潛藏在內臟器官,近來引發肺部共病的間質性肺病受到關注。間質性肺病長期缺氧、肺功能惡化恐致死。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林孟志解釋,所謂的間質性肺病,是因肺間質產生大量異常纖維,也就是疤痕組織,當疤痕組織愈變愈厚將影響肺部功能,而這種疤痕的醫學術語稱為肺纖維化。台北榮總過敏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劉志偉說,肺纖維化會使得肺泡無法正常膨脹縮小,導致肺部無法行使氣體交換功能,患者最終會因長期缺氧而引發肺功能惡化相關併發症,增加死亡風險。李信興說,自體免疫疾病引發的間質性肺病中,有三成機會將發展成漸進性纖維化間質性肺病,且肺纖維化是自體免疫疾病患者的死亡主因,尤其是硬皮症患者。合併肺纖維化,硬皮症患者比率最高。據統計資料顯示,硬皮症患者中有70%至80%會合併肺纖維化,比率最高;其次是皮肌炎及多發性肌炎,近50%的患者會合併間質性肺病;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中,則有10%會合併間質性肺病,十年存活率僅剩一般患者的一半。蔡長祐說,由於自體免疫疾病的症狀表現多樣,有些患者甚至還沒出現表面皮膚及肌肉發炎、關節腫脹等症狀,就先出現容易喘、累、乾咳的情形,輾轉在各科別就醫才確診,肺部纖維化已到某種程度。肺纖維化早期症狀其實有跡可循。林孟志說,若患者發現長達兩個月以上,持續「乾咳、容易喘、容易疲累」就需進一步就醫檢查、接受治療。定期進行肺功能檢測,後下背聽診趁早抓漏。不過,由於現代人缺少運動或自體免疫疾病患者身體不便,李信興說:「一般人如果不運動,一半的肺功能就夠用。」以家庭主婦或運動量少、類風濕性關節炎、皮肌炎等患者來說,由於關節或肌肉症狀影響,平常就很少活動,而且人其實用不到太多肺功能,因而難以發現早期症狀。李信興建議,自體免疫疾病患者每三至六個月可定期進行肺功能檢測,若需要進一步檢查,可一年進行一次高解析電腦斷層掃描(HRCT)確認肺纖維化的進展範圍。林孟志說,常見的肺功能檢查,會以聽診器聽診後背下肺葉,也會照胸部X光片檢查是否有出現毛陰影,其餘包含肺功能的吹氣檢查等,來判斷肺功能是否異常。台大醫院免疫風溼過敏科主任謝松洲則說,自體免疫病若存在與肺纖維化有關的抗體,可預期在未來三至五年內免疫系統會侵犯肺部。因此,自體免疫疾病患者愈早診斷用藥治療,可校正免疫失衡,避免器官併發症。【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0-11-3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專家建議檢疫期滿都採檢 指揮中心:現行做法就有效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日前宣布12月起包含本國人之所有入境者須檢附三日內核酸檢驗陰性證明才能登機,國內多位專家指出,陰性證明雖可擋掉一些病毒陽性者入境,但仍建議指揮中心對在檢疫期滿時全面再採檢一次,也有專家擔心檢驗陰性才入境,會使人對於居家檢疫的配和度變差。對此,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今表示,維持現行做法就可以有效降低社區傳播風險。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昨表示,陰性證明是「防君子不防小人」,可以擋掉一些「確診陽性」的君子,減少對國內採檢的負擔。然而,他仍建議指揮中心應該要規定民眾檢疫期滿再採檢一次,因為我國每天採檢量是逼近達一萬件,這是應該做的,也是可以做得到的。振興醫院感染科主任李明政今也說,陰性證明可以達成兩大目的,首先是增加返國的麻煩度,減少想要回來的人,再者是若入境者都曾經檢驗陰性,後續又發現陽性確診的比率也會比較低。不過李明政建議,14天期滿放出來之前,一定要採檢,才能確認真的是陰性;另外如果有症狀者,也不能只有一次採檢,務必要兩次採檢陰性,才能夠放出來。莊人祥強調,以過去的作法,有症狀的個案10天後就沒有傳染力了,如果是無症狀感染者,檢驗後10天也沒有傳染力。所以14天集中檢疫加上自主健康管理,就可以有效降低社區傳播風險,將維持現行做法,但會針對印尼移工特別採檢。李明政提醒,我國目前最重要的邊境防疫策略其實是14天檢疫期,不可以因為有無檢疫陰性報告而放鬆。如果有親友返國,還是要嚴格落實現有檢疫規格。包括獨立房間、衛生設備,不能和家人接觸,對話要保持1.5公尺以上並待好外科口罩,送餐時也不能彼此靠近。
-
2020-11-28 科別.呼吸胸腔
肌肉關節痠痛多休息? 醫:愈睡恐愈累
肌肉關節痠痛、僵硬多休息,當心可能愈睡愈累。醫師指出,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經常會出現晨僵症狀,早上起床困難,甚至爬不起來,以為不下床繼續睡覺休息有助緩解卻是錯誤迷思,反而會愈休息愈累,建議多走動、外出曬太陽更有益。今天由聯合報、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中華民國風溼性關節之友協會共同舉辦「認識失控的肺纖維化─線上論壇暨自體免疫病友講座」,邀請名醫、病友分享自體免疫病引發的肺纖維化共病,呼籲患者及早發現症狀進行治療,延緩惡化。根據統計,國內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約10萬人,好發於30至50歲女性,振興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李信興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慢性且持續發炎的關節疾病,會造成全身關節疼痛,尤其在早上關節僵硬最為嚴重,致病原因是免疫系統出了問題,開始攻擊關節滑膜及器官,光在美國就有130萬人罹病。特別是患者早上起床時容易關節僵硬,有時持續一小時就沒事,但有時卻會持續一整天,不少患者會以為爬不起床要多休息,但實際上卻會愈休息愈累,此時,建議患者更應該多活動、外出走動多曬太陽,反而有助緩解,恢復活力。李信興說,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方式會運用止痛藥、類固醇等藥物,生物製劑的運用則可緩解關節症狀持續及失能,若患者太晚接受治療,受傷的關節無法恢復,恐大幅增加未來失能程度,臨床上延後治療六個月,失能程度竟差上三倍,黃金治療期為前六個月。尤其關節症狀外,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也常見內臟器官病變,近來肺部損害造成的間質性肺病也備受關注。患者肺間質周邊會變厚、變硬,形成永久性的疤痕,也就是纖維化,導致氣體無法正常交換,呼吸變困難,長期缺氧將引發肺功能惡化。根據統計,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一旦併發肺纖維化,10年存活率僅剩一般患者的一半,建議患者定期進行肺部評估,每半年聽診後背下肺葉、肺功能檢測,一年進行一次高解析電腦斷層掃描觀察肺纖維化範圍。「認識失控的肺纖維化」線上論壇暨自體免疫病友講座,線上直播 https://www.facebook.com/healthudn/live/
-
2020-11-28 慢病好日子.慢性呼吸道疾病
慢病主題館【肺纖維化】認識失控的肺纖維化|口乾舌燥狂喝水! 未料肺功能也受損惡化
一名中年男性長期感到口乾、舌乾,以為多喝水就沒事,某次至牙科就醫也未見改善,經建議至風濕免疫科確診乾燥症,沒想到同步檢查肺部狀況,肺功能竟僅剩三成,殊不知疾病已侵犯肺部,造成肺部纖維化,嚴重「內傷」。今天由聯合報、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中華民國風溼性關節之友協會共同舉辦「認識失控的肺纖維化─線上論壇暨自體免疫病友講座」,邀請名醫、病友分享自體免疫病引發的肺纖維化共病,呼籲患者及早發現症狀進行治療,延緩惡化。振興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李信興指出,自體免疫疾病包含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乾燥症、皮肌炎和硬皮症等,除表面皮膚症狀外,很容易會有「內傷」,看不見的傷害潛藏在內臟器官,近來引發肺部共病的間質性肺病受到關注。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林孟志指出,許多人知道新冠肺炎、空汙會損害肺部,但自體免疫病患者也是高風險群,當發生間質性肺病時,患者的肺間質會產生大量異常組織纖維,導致肺部無法進行正常氣體交換,甚至可能發展成漸進性纖維化間質性肺病導致肺纖維化,大增急性惡化機率也增加死亡率,五年存活率甚至低於肺癌。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理事長蔡長祐說,當自體免疫統發生問題,本來是要對抗外來疾病,卻反過來對自身造成傷害時,就會產生自體免疫病,由於症狀表現包羅萬象,有些患者甚至還沒出現表面皮膚、關節、肌肉等症狀,就先出現容易喘、累、乾咳的情形,輾轉在各科別求醫才確診,自體免疫卻已侵犯肺部,纖維化到某種程度。台大醫院免疫風溼過敏科主任謝松洲認為,自體免疫病若存在與肺纖維化有關的抗體,可預期未來可能三至五年內會侵犯肺部,因此,自體免疫病愈早診斷用藥治療可校正免疫失衡,避免器官併發症。「除非有運動,一般人的肺功能一半就夠用」,李信興說,以家庭主婦或運動量少,以及類風濕性關節炎、皮肌炎患者等,因關節或肌肉症狀緣故,平常就很少活動,加上用不到太多肺功能,更難發現會喘的狀況,建議自體免疫病患者每三至六個月定期檢測肺功能,一年進行一次高解析電腦斷層檢查肺纖維化範圍。【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0-11-28 慢病好日子.慢性呼吸道疾病
慢病主題館【肺纖維化】認識失控的肺纖維化|壽星慶生吹不熄蠟燭 肺功能恐異常應盡速就醫
梳頭時,手無法舉高,坐上馬桶,如廁結束,居然站不起來,一名皮肌炎患者自覺肌肉無力,連走路都喘,到醫院接受肺功能檢查,發現肺部已經局部纖維化,如果再不治療,肺部可能「全組壞了了」。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中華民國類風濕關節炎之友協會上午舉辦「認識失控的肺纖維化」線上論壇暨自體免疫病友講座,提醒自體免疫疾病患者應多注意自身肺功能狀況。「自體免疫疾病共病多」振興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李信興指出,自體風濕免疫疾病包括類風溼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多發性肌炎、皮肌炎、乾燥症、硬皮症等,患者均容易出現共病,其中又以肺纖維化最需提高警覺。在自體免疫共病,最多患者為類風濕關節炎,其次為乾燥症,臨床顯示,約30%至50%的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合併肺纖維化,至於硬皮症合併肺纖維化的比率最高,七八成肺部功能變差。李信興提醒,自體免疫共病絕非只限於單一器官或是單一表現,因為這是全身性的疾病,可能引發看不見的「內傷」,例如,不可能只有關節出問題,包括眼睛、肺部都可能異常。李信興說,除了表徵病症之外,任何一種自體免疫疾病均會侵襲內部器官,一旦侵襲肺部,就可能造成肺纖維化(漸進性纖維化間質性肺病),建議自體免疫及病患務必定期進行肺功能檢查,如果容易喘,影響日常生活,建議接受「高解析電腦斷層影像檢查」(HRCT)。一般肺部檢查,包括胸部X光,以及吹氣檢測肺活量,另外,從日常生活中的變化也可看出端倪,例如,至KTV唱歌,習慣飆高音,但最近卻飆不上去。慶生時,連吹蠟燭都無法吹熄,這就代表肺功能異常。至於如何早期發現共病?台北榮總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蔡長佑說,身體是一體的,自體免疫疾病患者身體各處都可出現病變,如果出現異常症狀,建議先至家醫科就醫。蔡長佑說,肺部就像是乾的海綿,一旦發炎時,如同浸了水變重,沒有彈性,此時就會容易喘,一走路或是爬樓梯,就會喘到不停,建議定期三個月做一次肺功能,如有異常,就安排高解析電腦斷層,這有助於確診。「認識失控的肺纖維化」線上論壇暨自體免疫病友講座,線上直播 https://www.facebook.com/healthudn/live/【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0-11-24 慢病好日子.慢性呼吸道疾病
慢病主題館【肺纖維化】自體免疫病患注意3大警訊 慎防肺纖維化
● 自體免疫病患者屬肺纖維化高危險群● 肺嚴重纖維化如同菜瓜布,多數患者肺功能剩50%● 每半年至一年定期檢測肺功能50多歲婦人因肌肉發炎、無法吞嚥進食、呼吸喘就醫,確診罹患自體免疫疾病硬皮症合併皮肌炎,未料自體免疫攻擊心肺,病情急速惡化,引發肺纖維化及心臟衰竭,一度被宣判死刑,但她積極面對,經藥物治療,不到2個月就擺脫呼吸器、正常行走和進食,順利出院。自體免疫病患年增4千例自體免疫疾病包括類風濕性關節炎、硬皮症、乾燥症、紅斑性狼瘡、皮肌炎等,據統計,台灣自體免疫病患者一年新增4千例,109年累計11.8萬人,是國內十大重大傷病第3名。但多數患者在看得見的症狀下,卻經常忽略那些「看不見的症狀」,等到心臟、肺部等內臟器官受損時,病情已嚴重惡化,死亡率大增。肺纖維化 惡化快且不可逆振興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李信興說,自體免疫病是「全身性的疾病」,不僅皮膚、關節會出現症狀,當患者出現「走路喘、乾咳及體力變差」警訊時,其實自體免疫已侵襲到肺部,從間質性肺病開始,肺會不斷發炎進而纖維化,變得如同菜瓜布,多數患者發現時肺功能僅剩50%,惡化速度快且不可逆。李信興表示,病情是否會進展到肺纖維化,端看自體免疫疾病一開始的嚴重程度,據統計,70%至80%的硬皮症患者會合併肺纖維化,比率最高;其次是皮肌炎及多發性肌炎,近一半的患者會合併間質性肺病,出現走路或爬樓梯喘的症狀;類風濕性關節炎則有約10%的患者會合併間質性肺病。一旦侵犯到肺速度非常快,可能只需幾周的時間,患者先從跑步會喘,到爬樓梯、走路會喘,甚至在家都需仰賴呼吸器,延誤治療會提高死亡風險。以類風濕性關節炎來說,有合併間質性肺病、肺纖維化的患者,與沒有合併症狀的患者死亡率相差一倍,且肺纖維化更是硬皮症患者的主要死因。建議病患:定期追蹤肺為及早對症下藥,李信興建議,自體免疫疾病患者應定期追蹤肺部健康狀況,已合併間質性肺病的患者,每3個月應定期檢測肺功能、聽診後背下肺葉及胸部X光,其餘患者每半年做一次;高解析度電腦斷層(HRCT)則能透過立體影像,清楚看出肺纖維化的範圍,建議一年至少做一次檢查。今年抗肺纖維化藥物獲新適應症核可,擴大用藥範圍,李信興說,自體免疫疾病引發的肺纖維化治療,當確定纖維化會持續進展,應在間質性肺病的發炎階段開始滅火,控制纖維化的範圍,延緩疾病進程,減少肺功能下降,呼籲患者注意「走路喘、乾咳、體力突然變差」三大初期徵兆,掌握治療先機。自體免疫病友線上論壇:認識失控的肺纖維化時間:11/28(六) 10:00-13:00;元氣網粉絲團線上直播免費參加。
-
2020-11-2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非高風險 醫:兒童接種順序勢必往後
我有望爭取到國際新冠肺炎疫苗,民眾何時可以接種?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曾預計比照公費流感疫苗,初估一千三百五十萬人為優先對象,含五十歲以上長者及成年慢性病患。醫師認為,接種對象均以成人、老人為主,兒童並非新冠肺炎高風險族群,順序勢必往後。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我新冠肺炎疫苗優先接種對象共九大類,依序為卅三萬名醫護人員、十四萬名防疫人員、警政九萬人、安養機構十五萬人、國軍廿萬人、三百多萬名六十五歲以上長者、三百多萬成人慢性病患、三萬名罕病及重大傷病者,最後才是五十至六十四歲成人。全球新冠肺炎疫苗開發人體試驗對象並不包含兒童,而是健康成人及老人為主,台大醫院兒童感染科主治醫師李秉穎分析,兒童罹病機率不高,即使染疫重症及死亡率都很低,即使新冠肺炎疫苗在台開打,兒童可能等優先對象及其他商業人士接種後,第三輪才開始施打。對於疫情穩定的台灣而言,接種疫苗不僅為防疫,更是為開放邊境,目前歐美接種疫苗時程勢必比台灣更快,各界關注未來出入境各國是否需「疫苗護照」,證明已對新冠病毒免疫,可免居家檢疫,為委靡經濟解渴。振興醫院感染科主任李明政表示,任何疫苗問世,其效果都需觀察一段時間,每家藥廠推出疫苗,拿著不同保護力報告,實際上到底有多少效果,得看施打後該國案例是否大幅下降,屆時再來討論是否可放寬施打新冠疫苗者入境事宜。
-
2020-11-13 新聞.杏林.診間
專業觀點/拿掉鼻胃管 提高生活品質
鼻胃管是將一條管子經由鼻腔進入胃部,作為灌食之用,以提供病患的營養支援,當病患因為吃得不好、不想吃或不能吃,可能會導致營養不足時,經由醫療的專業評估後,便會建議病患放置鼻胃管。放置鼻胃管並沒有時間的限制,可能短暫放一段時間,也可能放一輩子,在台灣很多病患終其一生都依靠鼻胃管的灌食維生,但因為鼻胃管每個月都必須更換,也產生了鼻腔黏膜出血、胃潰瘍、胃出血等合併症風險。站在長照護理師的立場,在居家訪視過程中,如果發現有病患是有機會可以脫離鼻胃管的潛在個案時,都會積極鼓勵病患和家屬共同協助病患脫離鼻胃管。鼻胃管的存在,對於病患而言,不只是管子的外觀像象鼻子而已,甚至會進一步導致病患退化的可能。其實裝了鼻胃管還是可以適度維持咀嚼功能,這對於病患來說是很重要的,因為一旦失去味覺的功能,生活品質會大受影響外,甚至有可能喪失了生命的意義。如果病患的疾病並未影響到腦部的吞嚥功能及認知能力,且經由評估發現病患的吞口水功能並沒有喪失,我們都會希望及勸說病患脫離鼻胃管的依賴,而且不用擔心病患會營養不足,會有醫療專業人士協助執行病患的「復能」計畫。(諮詢/振興醫院社區護理室護理師高素華)
-
2020-10-25 科別.精神.身心
健保大數據/民眾失眠看那一科?這科別上榜不意外
108年各年齡層及性別使用安眠鎮靜(含抗焦慮)藥品,女性用藥人數約為男性1.5倍,不分性別皆為60至69歲用藥量最大。若仔細分析不同年齡層男女安眠藥品情況,女性於50至59歲起,用藥比例與男性相比突然大增,彼此差距將近2倍,該情形到70歲後,用藥量差距又縮短。對壓力感受較敏感,女性用藥人數多。女性用藥人數多,其實與女性患者基數多有關,台灣睡眠醫學會理事、新光醫院睡眠中心主任林嘉謨說,這與第一線臨床觀察一致,尤其女性對於壓力感受比男性更敏感,多認為睡眠品質重要,甚至常在門診看到妻子因治療效果好,拉著丈夫一起來看診。台灣睡眠醫學會理事、振興醫院身心治療科暨睡眠中心主任毛衛中也說,失眠最常見的心理合併症是憂鬱症、焦慮症,這些疾病都是女性好發性高,女性荷爾蒙變化也比男性明顯。面對壓力,即使家庭主婦也不比職業婦女少,如經濟分配、育兒教育輔導等安排。失眠前五大就醫科別,中醫排第一。108年主診斷為失眠、且前五年無失眠主診斷就醫紀錄的民眾,這五年當中的五大就醫門診依序是中醫科、家醫科、耳鼻喉科、牙科及內科;前五大就醫住診依序是婦產科、骨科、外科、泌尿科及心臟血管內科,多與疼痛、頻尿、胸悶等影響睡眠品質因素有關。一般人不易理解牙科為何上榜,其實健保數據結果與臨床多年觀察相似,林嘉謨說,磨牙、顳顎關節痛都會造成睡眠品質不佳。多數民眾在開始出現睡不著,又害怕吃藥傷身,中醫科就成為優先選擇,希望透過調息改善失眠,若有明顯打呼問題民眾則會從耳鼻喉科轉診。確診失眠前最常看科別,精神科未入列。值得注意的是,毛衛中指出,從失眠患者在確診前五年最常看診科別沒有精神科,可以看得出國內多數民眾對於精神科仍有忌諱。在其他科別提出受失眠所苦比較自在,但認為「失眠不是多嚴重的問題」也是不積極至身心科看診原因之一。毛衛中也分享一份2001年多國合作研究各年齡階層失眠發生率差異,多數人都會認為年紀大了才會容易失眠,但該研究卻打破成見,發現年紀並非失眠好發率重要因素,研判大齡失眠者可能是「被逼來看醫師的」,因老化出現內外科問題,就醫時順便說明失眠問題。該研究觀點在健保數據中得到證實,108年「次診斷失眠」者最常因精神官能性疾病、情感性疾病、高血壓性疾病、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糖尿病、食道胃及十二指腸疾病、上呼吸道疾病、一般症狀與徵候、發作及陣發性疾患、女性生殖道非(發)炎性疾患,十大上述問題就醫。附設睡眠中心醫院,經手患者多。108年各醫療層級門診件數第一的醫療機構,分別為基層診所家欣診所、區域醫院台北市立聯醫、醫學中心中國附醫、地區醫院中國醫台北分院。多項睡眠生理檢查人數統計中,則是由林口長庚脫穎而出,奪得第一,其次分別為台大醫院、中國附醫、台北榮總及台中榮總。毛衛中說,上述名次靠前的醫療院所,多是20多年前率先建立睡眠中心的醫院,院方重視跨失眠科轉介,各科醫師看重失眠問題,較能揪出失眠患者,經手患者人數多,對於失眠治療更熟悉,更能給予病人完整治療,患者看得見療效,回診次數自然多,形成善的循環。108年主診斷為失眠症者使用安眠藥品,共申報3991萬件,診所申報2324萬件居冠、其次是區域醫院、地區醫院及醫學中心。用藥申報件數最多的醫院是台北市聯醫,共申報56.1萬件,林嘉謨和毛衛中都認為,該結果與聯醫由多醫院組成且有精神科別為主的松德院區有關。
-
2020-10-22 科別.兒科
扁臉、黑眼圈、眼無神 過敏兒3特徵
早晚打噴嚏、流鼻水是常見的鼻過敏症狀,容易診斷確診。但以鼻塞來表現的過敏或非過敏鼻炎,不可輕忽,可能是慢性腺樣體肥大過敏性鼻炎。有過敏性鼻炎的小孩,從面部特徵可看到,比較無神的雙眼、黑眼圈、平坦的中臉、突出的門牙、乾燥脫皮的嘴唇、後縮的下巴及前傾的頭頸,還有明顯的呼吸聲、呼吸時很淺的胸廓擴張,但很多父母會輕忽,以為小孩只是比較文靜或憨厚。由於鼻子慢性塞住,小孩大多會慢慢習慣這種狀態。檢查鼻竇X光片顯示,慢性鼻子發炎的孩子,多有鼻甲肥厚、紅腫,兩側扁桃腺肥大等症狀,其實他們整個上呼吸道腺體都是肥大的,才會經口腔呼吸。為使口腔呼吸順利,鼻過敏兒的舌頭勢必下壓,會造成上顎的面積及體積減小、牙齒咬合不正、門牙突出、高拱形硬顎、下巴後縮等臉部特徵。也因為慢性鼻塞造成鼻竇發育阻礙而形成臉上蘋果肌的位置平坦。鼻子是呼吸道免疫的第一道防線,但經口呼吸並不好,除了影響顏面的發育、頭頸的前傾,肺動脈的收縮血壓也比較高,一旦感冒,也增加併發鼻竇炎、中耳炎的風險。慢性鼻塞及經口呼吸對健康影響既深且廣。對於鼻過敏治療,除了環境及生活型態調整,藥物有助肥大腺體的萎縮及控制後續的環境過敏反應,2至3個月後,孩子的鼻子健康通暢了,改回鼻腔呼吸的型態,臉上的發育就能明顯改善。
-
2020-10-12 科別.心臟血管
主動脈剝離奪命快!1/3未到醫院就死亡 醫師解析3種治療方式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主動脈剝離往往突然發生,若不幸發病該如何治療?振興醫院心臟醫學中心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李永在表示,主動脈剝離的部位決定了治療方針,主動脈剝離的治療分成手術與藥物治療,其中手術常會採取複合式手術,不過因為主動脈剝離的臨床症狀及治療有許多的變化,而患部發生的位置也影響手術的複雜度與手術後的復原程度,治療的結果常與病患及家屬期望有落差,強調醫師與患者及家屬手術前的溝通與解釋變得非常重要。主動脈剝離的部位 決定危急程度與治療方針主動脈剝離往往很危急,李永在指出,主動脈從心臟主動脈瓣開始,首先是「升主動脈」,重要的血管分支有雙側的冠狀動脈,接著是倒U字形的「主動脈弓」,主要的分支有無名動脈(輸送血液到右腦及右手)、左頸總動脈(輸送血液到左腦)及左鎖骨下動脈(輸送血液到左手),接著是「降主動脈」往下到達腹腔,並分支成雙腿髂動脈及股動脈。李永在比喻,主動脈將血運送至全身,猶如「高速公路」,影響各大器官血流,包含腦部、肝臟、腎臟和腸等。因此主動脈剝離的位置影響危急程度,症狀多元,包含猝死、心肌梗塞、中風、腸肝問題,及手腳缺血等重大問題,大部分的患者,平常並無任何徵兆,突然主動脈剝離時,因為牽涉到不同的發生部位,症狀往往會不同,有時會拖延診斷及治療時機。主動脈剝離如何治療? 藥物或手術?主動脈剝離治療分成手術和藥物,手術的標準取決於有無影響到重大器官,或者手術風險過大,可能只能靠藥物治療。李永在說明,手術主要目標是避免急性併發症,或預防剝離繼續擴大產生夾層瘤、急性或慢性破裂。手術的方法是使用人工血管取代剝離處的血管;不過若在腹腔處範圍較大,有殘存的剝離處,很難完全部置換,殘存的夾層瘤則需要靠藥物治療達成血壓的目標,避免進一步擴大,這些殘存的剝離處可先採取藥物治療方式。至於藥物治療下,剝離處可以自然復原嗎?醫師提到,主動脈剝離使得動脈由外膜從及中膜層分成兩層,「若血壓太高,好像吹氣球般,血管繼續剝離或破裂風險就越高,因此控制血壓很重要。」透過藥物控制血壓,少數患者確實破裂處會被血塊封住,不過大部分患者會維持剝離樣貌。李永在說,尤其降主動脈牽涉的範圍較廣,若在非重要器官的位置,可能不需手術,僅需藥物治療控制血壓,現今手術及醫材的進步,有些病人為避免併發症,也可以早期手術,避免剝離再次擴大。主動脈剝離手術有哪些方式? 常見複合式手術李永在說明,傳統開胸手術是將胸腔打開,將剝離處置換人工血管,手術時間較長,主動脈剝離後血管會變脆、如薄餅一樣脆,縫合在這些血管時,血管會一段一段的脆裂,要費時止血、甚至血管縫合不起來。不過因為血管支架技術及材質的進步,以前在降主動脈、主動脈弓等部位,傳統開胸手術困難部位,都有機會從血管送入支架封堵剝離裂孔。至於傳統開胸與支架手術的優缺點,李永在指出,患者往往害怕開胸,不敢採取手術方式,不過醫師可以看見需要修復的血管,可以完整更換升主動脈、主動脈弓到降主動脈,後續復發機率比較低。支架部分則使用記憶金屬,外層縫合一層人工不織布,作為血管通道。不過醫師表示,若該處主動脈有血管分支,支架會擋住重要血流分支,有更新一代的分支的支架,不過對於急性患者常緩不濟急,這類支架需要時間客製化製造;此外,5-10%患者,可能發生支架遠端、近端再度剝離,因此血管轉彎處較不適合放置支架。李永在強調,現今大部分醫學中心多採用複合式手術,部分使用手工縫合人工血管,部分使用支架,有助減輕病患併發症及止血時間。目前「振興醫院則傾向一次解決所有問題,減少再開刀的風險。」李永在提到,振興醫院使用魏崢院長推廣的鈦合金血管接環,減少人工縫合、止血的時間,縮短手術時間,並減低併發症。另外,使用鈦合金血管接環後,幾乎可以一次從升主動脈換到降主動脈,避免再次剝離,再次手術的風險。主動脈剝離手術後 患者可以恢復到什麼程度?李永在說,主動脈手術牽涉大血管重建,是非常複雜的手術,很多患者本來「活潑亂跳」,一但主動脈剝離卻可能很嚴重,家屬都會期望手術可以患者恢復原貌,但有時仍會有併發症甚至是恢復時間過長的問題。他強調,復原程度牽涉到最初剝離的位置,若剝離位置影響腦部或脊椎血管,治療後癱瘓及中風的機率仍相對較高,又如侵犯腸胃道血管,也可能造成肝臟等器官缺血。醫師說的保守,表示這類重急症的治療成果往往與家屬期待有落差,主動脈剝離常很緊急,1/3患者未到醫院即血管破裂死亡,1/3即使到院後往往還會惡化,只有少數1/3到院後無特殊變化。「家屬期望都很高,但是手術難度很高,即使手術成功,全身血流受阻後,恢復仍較慢,需要醫療團隊與家屬好好溝通。」不過他也坦承,手術過於緊急,醫病充分溝通確實有難度。這兩類族群要注意 避免主動脈剝離李永在提醒,主動脈剝離有兩類患者,一種是先天性疾病,如馬凡氏症候群,40前會發病,往往有家族病史,20幾歲就要監控血壓和主動脈大小,過大時應手術治療;另一類是50多歲後患者,通常與高血壓有關,天氣變化時要更積極控制血壓。(圖文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主動脈剝離9成都因高血壓引起! 專家教你辨識急性心血管疾病8徵兆 主動脈剝離、主動脈破裂、主動脈瘤不一樣! 完整解析三者區別
-
2020-10-12 科別.精神.身心
抗憂鬱藥服用人數暴增 女多於男
健保署統計,國內服用抗憂鬱藥物人數逐年攀升,去年達一百三十九點七萬人,過去五年內增加逾廿萬人,速度逐年加快,女性增加人數是男性的近兩倍。專家學者認為數字增加與國人壓力沉重、對精神疾患認識更多也更勇於就醫、常擅自停藥而反覆就醫有關。健保數據顯示,二○一五到二○一九年使用抗憂鬱藥人數分別為一一九點四萬、一二一點二萬、一二七點三萬、一三三點二萬、一三九點七萬人,逐年攀升;五年來,女性服藥人數從六十九萬多人增至八十三萬多人,男性則從四十九萬多人增至五十六萬多人。另外,去年全國有五百一十七家醫療院所設有精神科門診,過去十年來成長近六成,僅次於職業醫學科。醫師公會全聯會統計,精神科醫師執業人數和基層診所精神科醫師人數也逐年增加,總計二○一五年有一九一九名精神科執業醫師,二○一八年有二一四四人。振興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袁瑋表示,全球女性憂鬱比率高於男性,男性對自身情緒較不敏感,多半尋求身體症狀治療相關科別。另外,某些低劑量抗憂鬱劑也可用來治療焦慮症、恐慌症、夜尿症、更年期燥熱、改善失智症者情緒症狀等,服藥人口增加不見得都是憂鬱症患者。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理事長張家銘表示,治療憂鬱症包括藥物與非藥物治療,現行健保制度並不支持非藥物療法,大部分患者只能靠藥物,且服藥至少要兩周才見效果、一到三個月評估療效及是否停藥,但目前卻有至少三成患者在用藥一個月後就自行停藥、不回診,容易復發,反覆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