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19 癌症.癌友加油站
搜尋
抗癌
共找到
1015
筆 文章
-
-
2021-02-16 新聞.健康知識+
「癌症只是數字遊戲」得癌的機率很大程度取決於一事
【文、圖/選自奇光出版《免疫解碼》,作者麥特.瑞克托】如果你突然受傷,例如,踩到棍子或被罐頭邊緣割傷了手,這件事會引發一波波的緊急維生行動。紅血球湧向現場開始凝結把血止住。來自各地的細胞進入破口啟動分裂。這些細胞包括免疫系統細胞、嗜中性白血球和巨噬細胞。傷口癒合的專家莎賓娜.華納(Sabine Werner)形容這就像急救人員到達現場一樣。「發生緊急事件,透過血塊封住。」那裡的免疫細胞要對付的是「細菌、真菌、病毒,它們全部都可能存在。」中性粒細胞產生「蛋白酶」(proteases),細心的讀者現在知道那是一種酵素。這些酶有點像手榴彈,會在某些細菌上打洞,「積極地殺死它們。細菌也被嗜中性粒細胞和巨噬細胞所吞噬。」華納說。清潔溜溜。除了嗜中性白血球外,還有第二個絕命殺手。它的名字名列記不住的名稱中,它叫:活性氧分子(reactive oxygen species,簡稱ROS)。只要記住這點:它很討厭。活性氧分子中有一種叫過氧化氫,巨噬細胞和嗜中性白血球都可以合成這個化學物,然後用它在傷口進行殺戮。嗜中性白血球和其他殺手不僅清除細菌或其他可能的感染,它們還殺死周圍組織。這就是為什麼在受傷後,即使傷口很小,也會在受傷幾天後加重疼痛和發炎。因為你的免疫系統已經用工業強度的化學藥品進行了房屋清潔。該區域「其他的東西」都被清除,留下焦土一片。然後在死寂之地,巨噬細胞進入吞噬餘燼。建築工人幾乎很快就搬進來。在九○年代初期,華納研究了這種現象,注意到傷口部位促進生長的信號會在一兩天內增加十倍。體內發生了什麼可以這樣迅速復元? 要求細胞迅速分裂並補充組織的信號從何而來?她熱烈地追求答案。請想一下這種轉變有多劇烈。一瞬間,你被鮪魚罐頭割傷的手指就被特警隊打掃乾淨了,然後在幾個小時內,整個建構施工完成,殺人機器就退場了。這對整體健康系統的意義何在?「傷口以這麼快的速度反應,我感到非常興奮。」她思忖。她還不了解陰暗面。當然,這些重建程序各自都有複雜的語言命名。就如「纖維母細胞」(fibroblast,又稱「成纖維細胞」)是一種刺激組織再生的關鍵細胞,是能增殖移居到定點的心臟細胞,具有各種用途。這些細胞能被巨噬細胞發送的信號吸引,要注意的是,它顯示巨噬細胞的另一面。這些巨噬細胞雖是「大胃王」,但在刺激新組織的生長中也能發揮作用。當纖維母細胞聚集在一起時,它們形成結締組織,這是新舊組織間的橋樑。在傷口部位,新組織呈顆粒突起,因此叫做肉芽組織。非常重要的是,這些組織是由傷口邊緣出現的血管餵養的,這是為新組織做的真正餵食管。新組織是一種頑強的網狀結構,一種纖維狀基質,正如華納與合著者在論文中寫的,它可以防止病原體的侵襲, 並且「最後修復階段需要生長因子,它也是生長因子的匯聚池;也有不同細胞被引到傷口位置,它也為這些細胞提供支架。」生命慶典中的某個特定聚會場所爆炸了,先清除碎屑,接下來是基底建設和架起鷹架,然後才開始重建。但是,正如許多建案一樣,必須獲得許可。身體必須接受建造的東西是「自己的」。這個地方若出現任何會致病的異物都將被摧毀且不再重建。這是危險的必然結果。一旦獲得許可讓新細胞被餵養,就注定它們會被認為是「自己」,就會讓它繼續建設。但問題是,新細胞並不一定是自己,它們有時是癌細胞。因此,促進健康組織生長的因素似乎也促進了腫瘤生長。自從一八六三年德國科學家魯道夫.維爾蕭(Rudolf Ludwig Carl Virchow)觀察到:「慢性刺激和之前的受傷是腫瘤發生的前提。」華納在演講中引用了另外兩個同樣有見解的引文:「腫瘤產生很可能擋不住。」這是蘇格蘭醫師亞歷山大.哈多爵士(Sir Alexander Haddow)在一九七二年發表的評論。然後有麻塞諸塞州病理學家哈羅德.德沃拉克(Harold Dvorak)的觀察,他在一九八六年說:「腫瘤是治不好的傷口。」這些智慧之語已經過實驗室實驗得到有力證明。幾十年前有一個用小雞呈現的生動實驗。這個在柏克萊做的實驗是在小雞身上注射一種已知會致癌的病毒。這一針可以打在皮下或肌肉中,但無論打在哪裡,這一針都會造成很小的傷口。一兩週內,在打針處會出現腫瘤,小雞會在一個月內死亡。研究人員合理地認為傷口與腫瘤的生長有關,並想出了第二個實驗來證明。這次,他們只感染了小雞的右翅,不感染左翅。同時,他們刺破了右翅。瞧,腫瘤長在注射部位和另外一翅有傷口的地方,腫瘤在有受傷但沒有注射感染的翅膀上長出來,長出來的時間多花了約二十%。非常清楚地,傷口對促發腫瘤扮演某種角色。到了一九九○年代,華納開始將各條線索拼在一起。華納等人發現了為什麼吸菸、採煤礦或日光浴等事容易致癌的解釋。每個活動都會傷害組織並破壞DNA,當組織受損時,免疫系統會介入清理該部位,並幫助刺激新組織的生長。但問題在於,當DNA受損時,正在生長的新細胞可能是惡性細胞,其中一些是自己構成的,但與自身有差異,表現就如癌症。這些細胞不按身體的正常規則行動,而遊走在邊界。這些因素全加在一起後,就得到受免疫系統保護甚至培育的癌細胞。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某些自體免疫失調患者有得癌的風險,因為自體免疫失調會導致慢性組織損傷。一旦出現傷口,也就是醫學界所說的出現損傷,細胞就會分裂。它們當然要分裂,因為需要新組織。但當新細胞分裂時,很可能出問題。每一個細胞分裂都是一次錯誤的機會,也就是突變。例如,某段DNA可能複製得不對,這事常常發生。幸運的是,在大多數情況下,這種突變沒有影響,因為細胞會死亡或很快被吞噬。突變變得太異常,以致細胞無法生存,因為它缺乏生存基本的基因物質,然後巨噬細胞出現,吃了垃圾,故事結束了。其他狀況,突變是由免疫系統負責的,因為細胞已變得根本就是個異類,成為潛在的問題,所以用轟的或用炸的把它炸毀、破壞,然後吃掉,故事也結束了。但有時候,這種突變非常微妙。細胞具有足以生存的基因物質,且完全像「自己」,並不會被免疫系統認出有問題。有些情況,免疫系統還對它做過測試,但認為它就是自我,不能放著不顧。這並不是說這種細胞一定是癌。單個突變的細胞極可能不是癌。華納向我解釋說,細胞要轉變為癌細胞至少需要經歷五到十個不同的基因突變。不僅如此,要成為「完美的癌細胞壞蛋」,DNA還需要在不同區域發生特定的隨機基因突變。就像,會活下來且變成癌症的突變細胞已經變出能向免疫細胞發送信號的能力,它的指令是:不要攻擊我,請保護我,把我養大。「它們的分泌能改變免疫細胞的因子。」華納告訴我。舉例來說:「巨噬細胞不再引起發炎了,它們反而保護癌細胞並刺激血管生成。」這是癌細胞利用免疫系統的關鍵時刻。癌細胞不斷增長,被悄悄保護著,有血管餵養,甚至被纖維網絡守護。腫瘤「一直平穩前行,看不見它卻不斷增長。」CTLA-4的開創性研究者艾利森如此說。但是隨後,「在某個時候,〔腫瘤〕達到了一定的大小,氧氣和食物都不夠了。」艾利森解釋,它們對生長環境來說已經變得太大。「它們開始死亡」,巨噬細胞進入, 發生吞噬作用,腫瘤碎片被清理,免疫系統開始提供更多的生長基礎設施,就像要癒合傷口所做的一樣,同時間CTLA-4 還關上了攻擊犬。這是免疫系統造成的惡性循環,沒別的好說的。免疫系統開始餵養和培育癌細胞。微妙的防禦已經轉向攻擊你。全部加起來就是,得癌的機率很大程度取決於某人受傷的頻率,又是受哪一種傷。這只是數學。簡單來說,更多的傷意謂更多的細胞分裂,也就有更多發生危險突變的機會。讓我們一探世上最大殺手的狀況。人在抽菸時,肺部脆弱的粉紅組織內會形成微小傷口,向肺部注入數千種化學物質,其中很多不僅破壞DNA,還干擾DNA的修復。同時,免疫系統的警察和救火隊出現,傷口癒合的過程開始了,開始造新細胞。就這樣一而再、再而三,抽了一根又一根,年復一年。(吸菸是一種長期活動,和偶然從篝火吸入的不同,直接從火吸入的化學物較少。)以吸菸的情況而言,惡性細胞得到餵養和保護,且保護與餵養它的是一開始清理傷口的同樣系統,這套系統也確保沒有病原體在那裡造成傷害。這些新細胞中有一些是造錯的,被認為是異己。也出現某些正確隨機的突變組合,它們活得下來且很像自己。以上各種各類,讓免疫系統,這個為捍衛我們而建立的系統,成為腫瘤的促進者和保護者。再次提醒一個重要關鍵,癌症只是數字遊戲。傷口越多,突變和發炎越多,罹患癌症的可能性越大。這就是抽菸這類事為什麼如此危險的原因,每抽 一口都會增加風險。同樣地,沒有塗防曬的日光照射也為傷口和發炎提供另一個機會,加上紫外線直接誘發突變,更增加皮膚癌發展的機會,還包括特別危險的黑色素瘤。其他進入人體的毒素,無論是食物毒素還是化學毒素,也會造成傷口,發生損傷,就算再小再輕微,都需要修復,再來就是炎症和重建。每次輕微侵擾都是細胞分裂和免疫系統反應的機會,雖然原意在清理,但也可能引發癌症上身。基於數學的確定性,吸菸者幾乎肯定會在某個時間點罹癌。如果你是吸菸者,也許現在身上就有癌細胞。實際上,很可能已經發展成癌了。但大多數的情況,因為缺乏基因改變的準確類型,特別是無法藉由歸化免疫系統而增殖,癌症的存在並不表示癌症會紮根。不做此類高風險行為的人罹患癌症的可能性要小得多,或說,我們還不會那麼快得癌。但是,如果我們壽命夠長,數學也會追上我們的。事實是,人到最終還是會有癌細胞的,就算滿口稱讚免疫系統做的權衡取捨,但最終還是會發展成癌症的。因為演化,才讓這種可能性存在,甚至才讓癌症可以生根。原因很簡單:在短期內,它願意冒著突變的風險只求立刻重建組織。畢竟,還有什麼其他選擇?讓你的組織出現一個洞?讓你的身體一點一滴被缺口刀傷弄得殘破脫落嗎?細胞分裂是必須的。突變、癌症是細胞分裂的副產品。死亡之所以注定,這是原因之一。但這種動態也是對抗癌症的關鍵,這就是艾利森利用CTLA-4 要做的。第二個重大的概念發現是讓它幫助修補免疫系統,讓免疫系統轉而支持生命。
-
2021-02-13 癌症.抗癌新知
我需要進行「遺傳性癌症基因檢測」嗎?專家:3大特徵是罹癌高風險群
目前台灣醫療院所專門為癌症開設的遺傳諮詢服務較少見,大多需要經過醫師轉介,或視醫師個人是否包含此類專業能力。建議有意進行遺傳諮詢的民眾,先向自己的醫師評估自身情況,若有需要再進行轉介。若能選擇擁有分子腫瘤團隊的醫院,除了腫瘤科醫師、放射腫瘤科醫師、病理科醫師,還會包含心理師、營養師、個管師、藥師、遺傳諮詢師、醫檢師,甚至是社工師等各種專業人員的參與,可視病人不同階段的需求提供不同服務,將可預期獲得更完整的諮詢。遺傳性癌症:遺傳性癌症的評估與基因檢驗現今罹癌人數快速增長,癌症蟬聯多年的十大死因之首,但有時候也會注意到某些人家族中罹患癌症的人數特別多,因此引發了癌症是否會遺傳的疑慮。遺傳性癌症約占癌症發病者中百分之五至十五,但有醫師認為,這比例還有往上調整的空間。這也就表示,對於基因,我們仍然知道得很少,但隨著定序(sequencing)技術越來越進步,能力越來越大,我們認為遺傳性癌症的比例可能不止百分之十五,甚至可能會增加到百分之三十。確定的是,目前約有百分之五至十的癌症患者屬於遺傳性癌症,遺傳性癌症有一半的機率會遺傳給下一代。其他遺傳性癌症家族的特徵包括:家族中有多人罹患相同癌症、年輕的癌症患者、雙側乳癌或腎癌,以及罕見癌症。遺傳性癌症家族的成員,若能透過基因檢測諮詢,提早確定自己是否帶有家族遺傳基因變異,就可早點開始設立健康管理計劃。不只討論基因問題,遺傳諮詢師的角色定位由於基因檢測技術的大躍進,目前針對特定遺傳疾病做基因檢測已很普遍,價格也漸為大家所接受,只是檢測項目太多,專業又複雜的名詞常讓醫師與民眾混淆,於是就需要一位瞭解醫學、基因遺傳學、基因檢測技術的專家,協助大家正確選擇基因檢測產品、評估遺傳風險以及臨床應用解釋,這樣的人稱為「遺傳諮詢師」。遺傳諮詢不僅是討論基因問題這麼簡單,因服務對象不只是病人本人,更包含其所有家屬,因為基因檢測的結果關乎整個有血緣關係的家族成員。每個人對於遺傳疾病與基因檢測的想法差別很大,有些人對於基因檢測結果正面看待,認為能藉此多瞭解自己的體質,進而達到預防或治療的效果;但有些人想到這是一個終身無法改變的結果,還可能遺傳給子女,還要面對其他親友的壓力,就害怕得不敢面對。此外,依照病患或家屬不同的年紀,也會有不同需要考慮的面向。因應以上種種複雜考量,遺傳諮詢師就會在諮詢過程中,主動協助病人做更全面的思考,再進一步做決定。所以,諮詢過程不僅牽扯到醫學與檢測,還要加上心理學的技巧,好讓整個諮詢過程更完善。遺傳諮詢是一個審慎複雜的流程,故一次的諮詢時間大約需要一個小時,諮詢師會仔細詢問家族病史,評估整個遺傳風險,確認病人真正瞭解做基因檢測需承擔的醫療問題與心理風險,才讓病人進行基因檢測。隨著全球基因檢測科技的發展,遺傳諮詢師成為重要的職業。在台灣,由民間團體人類遺傳學會與台灣遺傳諮詢學會認可的遺傳諮詢師約有一百位,但大多專精於新生兒與產前基因篩檢,癌症領域的遺傳諮詢師人數仍非常少。此外,亦有台灣的遺傳諮詢師前往國外,取得專業的學位與認證。由於目前台灣尚無遺傳諮詢師的國家考試,還無法獨立執行臨床工作,必須在醫師的授權下解說報告,協助病人瞭解檢測後相關醫療選擇,再由病人與醫師依照自身需求與臨床狀況做進一步的決定。我需要進行癌症遺傳諮詢嗎?帶有遺傳性基因變異的家族,會有多人多代、多癌、年輕等三個大特徵。分述如下:一、多人多代:由於是遺傳問題,故家族中罹患癌症的人數不只一人。可以回顧父親(或母親)的家族中,父親的兄弟姊妹是否有多人罹患癌症,爺爺奶奶是否有癌症病史,自己的堂表兄弟姊妹(姑姑叔叔的小孩)是否有人罹患癌症。二、多癌:遺傳性癌症的基因會在不同人身上,表現出多種類別的癌症。例如,在遺傳性乳癌家族中,也可能出現卵巢癌、胰臟癌、胃癌、攝護腺癌、皮膚癌等;大腸癌家族中可能出現大腸直腸癌、小腸癌、子宮內膜癌、卵巢癌、乳癌、食道癌等癌別。有許多病友及家屬容易誤會乳癌家族只會表現乳癌、卵巢癌,而輕忽其他癌症問題,此外,如果一個人身上出現兩種以上原發癌,也算是遺傳性癌症的高風險群。三、年輕:一般而言,帶有遺傳性癌症的發病年紀普遍較早,例如目前乳癌、大腸癌平均年齡約為五十多歲,如果四十五歲以前就罹患癌症,就要小心是否可能是遺傳性癌症的高風險群。有些癌症跟遺傳的關係較小,像是肝癌、肺癌、子宮頸癌、鼻咽癌等,因為這些癌症受外來因素影響較大,大多不會被納入家族遺傳風險評估中。而像胃癌、大腸癌的家族評估,除了家族病史之外,還要排除飲食習慣、酒精、胃幽門螺旋桿菌等外在因素。根據統計,癌症病人中約百分之十至十五為遺傳性癌症,也就是先天因素所引起,而百分之八十五的患者是後天因素,像是環境汙染、飲食、生活習慣、壓力或病毒等所造成。遺傳性癌症需要考慮的細節很多,建議病友或家屬若有疑慮,可收集家族病史後,找遺傳諮詢師進行專業的評估。如果民眾自行評估後,發現很符合遺傳性家族的條件,建議先找家族中的罹癌者做檢測,先確定是否真的有基因變異,其他健康的親屬再依此做相同變異點確認即可,如此一來檢測費用也會較低。需要再次強調的是,雖然基因遺傳是罹患癌症中一項重要的因素,但後天的預防也不能忽略。什麼時機適合進行遺傳性癌症基因檢測?雖然目前基因檢測的時機沒有明確規範,但從醫學倫理的角度看,還是希望當事人可在理解檢測內容與意義、瞭解疾病內容、確認可以接受檢驗結果所帶來的影響、對人生規劃有想法的情況下再接受檢驗。從過去的例子看到,對於年輕且未婚的女性來說,一旦確認帶有基因變異,要考量的不僅是自己,還有婚姻關係中的其他人。例如,是不是有一天我就要失去乳房,身上有手術的疤痕,以後就不能穿泳裝?或者是,往後是否能接受可能罹患癌症的高風險而結婚生子,萬一真的遺傳給下一代怎麼辦?如何面對夫家的雙親與家族可能有的壓力?對於已經完成生育的人來說,除了擔心自己的疾病,更怕把這樣的基因遺傳給下一代,怕下一代怪罪自己,更怕子女要受手術、治療之苦。當然也有人十分正面樂觀,既然遺傳性癌症可以預防、也可以治療,就乖乖定期進行追蹤。或是提前做好人生規劃,必要的話也能進行胚胎著床前基因診斷技術(PGD)篩選出不帶基因突變的胚胎,避開遺傳疾病傳遞給下一代的機率。但這一切都必須考慮周詳才能進行,諮詢師會在討論過程中確認個案的心態後,才協助進行基因檢測。況且,基因檢測並非個人選擇,也會影響到父母、兄弟姊妹以及整個家族,即使確認不帶有基因變異,也不見得是件開心的事情,個案可能會有罪惡感,難以面對其他帶有基因變異的家人。假設你的家族史或個人病史疑似遺傳性癌症的高風險族群,有幾個比較建議的時機或年紀來做基因檢測:一、 已罹癌患者:急性期的治療已完成,比較瞭解癌症之後,想確認自己是遺傳型或後天型的癌症。二、 對於有家族史且尚未罹癌的健康人:可在二十五歲後進行諮詢及檢驗,以達到預防癌症的效果。三、對家屬來說:當有親人已經驗出遺傳性癌症基因變異的時候。基因檢測異常,怎麼辦?基因檢測異常不一定會發病,只是得到該病的機率較高。類似是子彈上膛,但不一定會發射的概念。事實上,癌症的發生不只是先天遺傳因素,後天因素像是飲食、環境、生活習慣、壓力等也有重要影響。以遺傳性乳癌中大家較熟悉的BRCA1/2 基因為例,帶有基因變異的人到七十歲發生癌症的機會為百分之八十;臨床上確實見過帶有基因變異的女性,到七十歲仍沒有罹患癌症,但其他姊妹在五十多歲確診乳癌的例子。其他表現強度較低的乳癌相關基因發病率有可能是百分之五十或更低。基因不同,帶有遺傳性癌症基因突變的人,其發病機率也不太一樣。基因變異所引起的癌症不會比較惡性、進展也不會較快。但平均來說,遺傳性癌症發病年紀較早,所以易被忽略,等到察覺異狀時,常為時已晚。因此建議帶有遺傳性癌症基因突變者,要盡早進行較為頻繁且較深度的檢查;例如一般人約四十五歲以後才進行乳房超音波或攝影篩檢,而帶有基因變異者建議提早到三十歲就開始每年進行超音波或乳房攝影,三十五歲以後定期進行核磁共振攝影。一般男性約六十歲以後才會注意攝護腺的問題,但遺傳性乳癌家族中的男性,須提前到四十歲開始,定期進行攝護腺的超音波與觸診檢查。經過基因檢測確認基因變異後,諮詢師會根據國際遺傳性癌症指引以及家族病史,給予後續醫療或健康檢查的建議,給病人與主治醫師參考,再由病人根據自己的需求與身體狀況和主治醫師共同進行。除了檢查,有些遺傳性癌症可以使用預防性投藥,甚至有些人願意接受預防性切除,但要進行這樣的手術之前,必須經過多次的諮詢與討論。帶有遺傳性癌症基因突變並不可怕,目前遺傳性癌症可預防也可治療,已經有針對遺傳性癌症基因突變,設計出特定的藥物,將來,研發出預防性藥物也指日可待。(本文摘自博思智庫《我也曾經不勇敢:解密精準醫療,個人化抗癌新趨勢》)書籍簡介本書特別安排專家學者於專欄中介紹「精準醫療」,以深入淺出的分析,呈現醫界與科技結合在癌症治療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為讀者接軌最新癌症治療參考的依據。節錄抗癌鬥士的心情故事、抗癌的心路歷程,希望能激發癌友自助力,正面迎向生命的陽光。以往,癌症常規治療通常以同一套方式,符合多數癌症病人;然而,同一種癌症,不同病人適用的療法可能不一樣。拜基因檢測與定序技術進步所賜,個人化且更精準的治療方式不斷出現,不僅能命中要害、降低副作用,還能節省不必要的醫療費用,讓抗癌又多了一項新利器!
-
2021-02-11 癌症.癌友加油站
揮別癌症陰影擁抱人生夢想 崔咪:「可怕的不是死亡,而是沒有目標的活著。」
二○一七年的冬季,我確診罹患荷爾蒙型乳癌第三期,因此進行乳房切除手術,接著開始化療。經過兩年多追蹤,二○二○年七月進行了乳房重建與淋巴重建。癌友們正在經歷的,我也經歷過,但因為我非常愛美,為了不想掉頭髮影響外觀,甚至曾經拒絕化療……。可怕的不是死亡,而是沒有目標的活著療程後,我很快地回到美妝部落客的工作崗位,繼續與大家分享美麗。許多人對於我這麼快開始工作感到訝異,認為癌症病人應該多休息才對,但這並不是我想要的人生!自從罹癌後,我真切感受到,人生最可怕的不是死亡,而是沒有目標的活著。還記得醫生看著報告說:「腫瘤已經感染到淋巴了,癌細胞擴散的範圍可能遍及全身。」我一踏出診間,當場忍不住痛哭,以為自己快要一命嗚呼,甚至開始跟先生討論身後事,也開始回顧自己並不算長的人生,想想是否還有什麼遺憾,又是否還有哪些尚未實現的夢想?想過一遍後,很幸運地發現,我已經過著自己想要的生活,工作是興趣,也是夢想。後來,也逐漸發現身邊的人並沒有因為我生病,或是外觀上發生改變而不再愛我,這是最幸運的事,也讓我更有勇氣面對這場突如其來的考驗。以前的我非常追求完美,覺得自己必須要夠美夠好,其他人才會喜歡我。為了有更多時間繼續做美妝部落客的事業,也為了我愛以及愛我的人,低落了一陣子後,決定好好地面對這場突發的人生意外。適當宣洩、良性溝通,家人陪伴成為抗癌養分治療開始前,我發揮部落客的專長――資料收集,在資訊發達的時代,網路就是一個很不錯的工具,也有許多為癌症患者成立的網路社團,透過互相交流、經驗分享,都能更有助於提升治療期間的生活品質。同時,我也放心地把自己交給醫療團隊,配合醫師的建議,積極治療,透過閱讀大量的相關資料,以及與醫療團隊的療程安排、溝通,更瞭解病情後,起初得知罹癌的恐慌、擔憂也漸漸平復。話雖如此,事情卻沒有想像得那麼簡單。我母親看著我因化療受苦,竟然在我面前掉淚,這讓我感到非常自責,但也只能用盡全身力氣擠出笑容安慰媽媽:「我會努力好起來,妳也要堅強!」癌症治療是個很漫長的過程,就像電玩遊戲一樣,一關過完還有一關,家人的陪伴與支持非常重要。治療期間,我的情緒變得非常不穩定,後來才明白,這是因為荷爾蒙變化所造成,但壓抑情緒也不是個好方法,建議適時表達自己的感受,讓周遭親友瞭解你的想法。在良性的溝通下,家人的陪伴與支持也是抗癌歷程中非常重要的養分。現在的我,更珍惜當下療程結束後,順利回到原本的工作崗位,但你說生病之後有沒有什麼改變?當然有,我發現生命真的好脆弱,我們永遠無法預測明天會發生什麼事,所以我不再成天陷入「復發」的擔憂之中,而是把焦點放在自己喜歡的事情上,讓每一天都可以充滿盼望。療程結束後,我並沒有改變自己愛美的信念,只是在罹癌之後,對於美的定義有所不同,也更感受到,只要覺得舒服與自在,就是「美麗」。後來,我也拍了很多治療期間相關主題的影片,除了與大家分享我的抗癌歷程、分享自從外觀發生變化後,如何打扮,才能讓自己看起來更有精神等內容,也收到許多病友及家屬的回饋,表示這給了他們很大的鼓勵。乳癌會讓外型與身材有所改變,對年輕女性來說,心情難免會產生影響,但我想說的是,現在醫療科技越來越進步,相信自己、調整好心態,也相信你的醫療團隊,不要因為癌症放棄自己想做的事,有了作夢的勇氣,也將會更有動力面對治療期間的挑戰。所以,當有人問我:「罹癌之後,妳有什麼改變呢?」我會回答:「現在的我,更珍惜當下。」 .(本文摘自博思智庫《我也曾經不勇敢:解密精準醫療,個人化抗癌新趨勢》)書籍簡介本書特別安排專家學者於專欄中介紹「精準醫療」,以深入淺出的分析,呈現醫界與科技結合在癌症治療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為讀者接軌最新癌症治療參考的依據。節錄抗癌鬥士的心情故事、抗癌的心路歷程,希望能激發癌友自助力,正面迎向生命的陽光。以往,癌症常規治療通常以同一套方式,符合多數癌症病人;然而,同一種癌症,不同病人適用的療法可能不一樣。拜基因檢測與定序技術進步所賜,個人化且更精準的治療方式不斷出現,不僅能命中要害、降低副作用,還能節省不必要的醫療費用,讓抗癌又多了一項新利器!
-
2021-02-10 癌症.癌友加油站
兩次罹癌,復發又骨轉移 歷經四次生死的奇蹟人生!
原以為只是一般健康檢查,沒想到卻一發不可收拾……。當年三十七歲的我,發現乳房超音波有異狀,帶著忐忑不安的心情到醫院做了詳細檢查,確診乳癌第一期。兩次的罹癌經驗,讓我因禍得福?聽聞噩耗時,腦袋一片空白,沒有力氣思考下一步應該怎麼做,滿腦子掛心的是還在就讀國小的女兒。「我會為了兩個女兒努力治療!」抱持活著就有希望的信念,我要親眼看著她們步入禮堂。為了根除癌細胞,將右乳局部切除、腋下淋巴清除的手術;八次化療、三十五次放療、五年的荷爾蒙治療,原以為抗癌歷程到此告一段落,生活可以回歸正軌,卻沒想到老天又對我開了一次玩笑。「在妳的身體發現一顆一.二公分的腫瘤……。」二○○七年,我罹患第二個癌症――肺腺癌第一期。當醫師說要切除右肺中葉,我才驚覺是不是過去不規律的生活作息,成為壓垮自己的原因。右肺中葉切除後,說話會喘、走路緩慢,經常忍痛咳嗽,心想再這樣下去不是辦法,因此,開始每天練習吹氣與爬樓梯,訓練肺活量。每個週末先生會陪我去爬山,持續一段時間,體力甚至比手術前更好,也算是因禍得福吧!命運再給一巴掌,肺癌復發、骨轉移治療結束後,於二○一○年回醫院定期追蹤肺部情況時,發現右肺下葉再次冒出三顆惡性腫瘤。「從來沒有菸酒的不良嗜好,也很努力治療,為什麼癌症一直找上我?」我的心跌落至谷底,成天鬱鬱寡歡,不斷責怪自己是不是做錯了什麼?恐懼與不安吞噬了我。「之前的治療,右肺中葉已經全部切除,如果這次再把右肺下葉切除,會嚴重影響生活,可能往後走路都會喘。」醫生語重心長地表示。「切除之後,腫瘤要是再長出來怎麼辦?」我下定決心徹底改變生活習慣與心態,每天早起運動,認真對待每一口放進嘴裡的食物,學習與癌和平共處。我的抗癌之路異常艱辛,以為歷經三次罹癌後,一切能重新開始,萬萬沒想到二○一七年會再次經歷生死。炎炎夏日,一如往常的我到公園拉筋,聽到骨頭「喀擦」一聲,大腿開始疼痛,檢查後發現是脊椎滑脫,後續接受復健、喬骨、原始點治療,都不見好轉,反而日漸嚴重,彷彿有電鑽不停地往骨頭裡面鑽,在這期間體重掉了七公斤。檢查後,肺腺癌轉移到髖關節,當天緊急安排住院,進行左腿髖關節置換手術。怎麼也沒想到這是我經歷過最嚴峻的一次,住院治療二十五天中,引流管裝了三星期才拆除,前後輸血數次,還因為酒精導致全身過敏……。在腳疼與全身過敏雙重夾擊下,光是抬腳復健都會痛到掉淚,剛出院的那陣子只能依靠輪椅行動,失去了行走的能力,甚至連如廁洗澡都要旁人攙扶,最難過的是平時熱愛的爬山、瑜珈以及跑步等運動,從今往後都要避免。直到我失去這些後,才驚覺看似平凡的日常有多麼珍貴。還好,身旁有親愛家人的關懷與支持,細心照護我的生活起居,不斷陪伴復健,慢慢不依賴助行器與枴杖,恢復自行走路。人生終極考驗,喪偶、癌症雙重打擊當我日漸復原時,一向身強體壯的先生,因咳嗽就醫後,就再也沒有回來……。家中頓時失去依靠,這種椎心之痛遠遠超過治療過程中承受的痛苦,整顆心瞬間被掏空,日子過得渾渾噩噩,天天以淚洗面。當心情沮喪得無以復加時,我的腳再次痛到幾乎無法行走,肺部的癌細胞也加速長大。「我會照顧好自己,你放心離開吧!」想起曾經對先生應下的承諾,再多麼心痛難耐,我還是打起精神繼續治療。還好有女兒無微不至的照顧、陪伴,努力克服所有副作用,時間漸漸帶走傷痛,病況也趨於穩定。罹癌迄今已邁入第十六年,仔細想想,老天其實對我很好,給了我四次機會,讓我能檢視自己過往的生活方式,也改變人生觀念,不再把工作和金錢擺在第一順位。生病之後,開始學習陶笛、竹笛、烏克麗麗、薩克斯風、合唱等,考取桃園市街頭藝人的證照,為我音樂志工的道路揭開序幕,經常前往各地的養老機構、關懷服務協會、公益單位表演,透過輕快的陶笛樂聲,療癒更多為疾病所苦的朋友。我們不能決定人生的長度,但可以決定它的寬度。當有困難來臨時,面對它、接受它、放下它,每一天都要開心地活著,帶著這份信念,做自己生命的主人!(本文摘自博思智庫《我也曾經不勇敢:解密精準醫療,個人化抗癌新趨勢》)書籍簡介本書特別安排專家學者於專欄中介紹「精準醫療」,以深入淺出的分析,呈現醫界與科技結合在癌症治療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為讀者接軌最新癌症治療參考的依據。節錄抗癌鬥士的心情故事、抗癌的心路歷程,希望能激發癌友自助力,正面迎向生命的陽光。以往,癌症常規治療通常以同一套方式,符合多數癌症病人;然而,同一種癌症,不同病人適用的療法可能不一樣。拜基因檢測與定序技術進步所賜,個人化且更精準的治療方式不斷出現,不僅能命中要害、降低副作用,還能節省不必要的醫療費用,讓抗癌又多了一項新利器!
-
2021-02-06 癌症.飲食與癌症
每5位癌友就有1人死於營養不良! 癌症營養補充迷思大盤點
根據研究顯示,將近8成的癌友都曾有過營養不良的問題,也常因此不得不中止治療或降低用藥劑量;臨床統計,每5位癌友就有1人死於營養不良,而非癌症所致,可見癌友的營養不良危機恐成治療破口,讓人不得不重視。以下整理常見癌症營養補充品相關提問,幫助癌友了解癌症營養補充的重要課題。Q1:造成癌友無法正常飲食的主因為何?A:其實癌症腫瘤有可能會造成味覺改變而影響食慾,以肺癌為例,會讓癌友吃得比以前酸才能嚐出酸的味道;而消化道的癌症也會阻礙營養吸收,所以出現惡病質的情況也會比較明顯。除了癌症本身,化療也會讓癌友噁心想吐外,也有36%至71%的化療患者會出現味覺改變,雖然不影響飲食,但因為味覺的減退或消失,會讓癌友感受不太到食物的美味而影響食慾,也不願意進食,使得體重下降,身體也沒有足夠的能量去對抗癌細胞。Q2:什麼是癌症惡體質?若出現癌症惡體質該怎麼辦?A:當癌友因癌症導致身體代謝異常,體重嚴重減輕且肌肉無力引發肌少症,身體分泌發炎物質,讓癌友容易感到疲倦等現象,使體重快速下降,且時時處於高血糖的狀態。癌友在高代謝的狀態下,會需要攝取更多熱量,讓身體能有充足的營養,每日補充熱量每公斤需達到35至40大卡,才能維持良好的身體狀態。目前要改善癌症惡體質,主要還是要治癒癌症這個病因,因此可針對以下這幾點來做改善與治療。1.藥物治療:為了讓惡體質患者增進食慾來增加體力與體重,目前以針對增進患者食慾為主的藥物來治療,如:黃體激素類藥物、類固醇等。2.改善疲勞治療:癌症腫瘤的病患比較多有疲勞的現象,會為了保存能量而降低活動量,但這也容易導致身體肌肉萎縮。建議癌友可以適當的運動,或是以散步這種輕度運動來讓肌肉活動,提升活動力。3.心理輔導:通常癌友會感到緊張、消極、焦慮等負面情緒,心理上的壓力與情緒也會影響患者食慾,更加重厭食的情況。照護者或親友可常常與患者對話,聊一些令人開心的事情或是患者感興趣的事物,藉此轉移對於疾病的注意力。4.飲食管理:飲食的部分,建議以優質蛋白質、好消化的飲食為主,避免過鹹、高脂肪或辛辣刺激的飲食。營養最主要的就是優質蛋白質,以供應病患營養,可補充胺基酸,如:麩醯胺酸,來協助組織的修復。國外研究指出,Omega-3脂肪酸補充品對歷經體重下降的癌友,可能幫助穩定體重,或是減緩體重下降的速度。而Omega-3的來源可從魚油、藻油中獲得。Q3:癌友應該攝取多少營養?A:有關癌友營養的攝取,應諮詢醫師及營養師後使用,避免對於健康造成影響。1.足夠熱量:一般健康的人每公斤應攝取25至30大卡,若為癌友,在處於高代謝的狀態下,則每公斤需攝取35至40大卡。若患者在治療時有反胃、噁心想吐導致食慾不振狀況,可以在正餐之外補充營養品,能更快速營養,避免體重下降。2.優質蛋白質:建議可適度增加優質蛋白質攝取,幫助修護身體組織,又能提升免疫力,並且避免加工類食物及肥肉,減少飽和脂肪的攝取。Q4:腫瘤癌症營養品與一般營養品的差別?A:腫瘤癌症配方與一般營養品不同之處在於,癌友在進行化、放療後,需要補充更多的營養以維持體力。因此,必須針對癌友需求提供充足的熱量、優質蛋白質及重要營養素。專業腫瘤癌症配方具備:1.濃縮熱量:適用營養不良、體重下降、惡病質之腫瘤癌友。2.添加乳清蛋白:有助組織修復、肌肉合成。3.含重要胺基酸:麩醯胺酸、支鏈胺基酸BCAA及精胺酸。4.含Omega-3:市售商品omega-3的來源有魚油或藻油,其中藻油無魚腥味、遠離海洋汙染。Q5:該如何挑選癌症營養補充品?A:市面上營養補充品眾多,專業醫護人員建議可針對以下這幾點來挑選:1.衛福部核准:是否認明為衛福部核准專供腫瘤癌症病人使用之特殊營養食品。2.適合國人體質:配方專是否為國人體質設計,才能符合國人病友的需要。3.臨床實驗:營養品配方是否經由台灣腫瘤癌症病患臨床實證,真正有助於癌友的營養改善。4.口味好:選擇口感佳、無腥味的營養補充品,讓癌友能喝得下,才能實質攝取、吸收營養。5.素食選擇:市售腫瘤癌症營養配方大多會添加魚油,素食癌友應注意成分是否適合食用。目前市面上已有omega-3來源是藻油的產品,可供素食癌友選擇。Q6:癌友也要注意血糖嗎?A:過多的糖分攝取也會造成身體負擔,而高GI食物會引起高血糖,增加身體的發炎反應,所以癌友營養補充品的選擇應注意是否低GI、建議糖量低於總熱量的10%,才能吃得安心又健康。Q7:如何分辨營養不良?A:以外觀來看,若營養不良會造成沒精神、易抽筋、影響治療等。除此之外,癌友平時可透過BMI(身體質量指數)與體重下降百分比這2項數據檢視自身是否有營養不良的狀態。
-
2021-02-05 名人.張金堅
張金堅/加速癌細胞惡化 這些邪惡鄰居是助紂為虐的禍首
過去對於癌症的研究,都著重在癌細胞本身,然而近年來,許多研究發現,腫瘤細胞旁邊的細胞外基質及間質細胞等,與癌細胞之間有密切關係。算是腫瘤細胞周邊的鄰居與環境,統稱腫瘤的微環境,這些鄰居與腫瘤細胞互動頻繁,互相支援,反而使癌細胞更加惡行惡狀,大肆擴展,甚或造成轉移,至於細胞外基質及間質細胞到底是什麼?包括哪些?對癌細胞的作用如何,分述如下:(1)腫瘤相關巨噬細胞:是一群多樣性細胞,主要來自腫瘤周邊組織或骨髓,分二種型態:M1及M2,在腫瘤早期大部分為M1,可以抑制腫瘤生長,但M2反而促進腫瘤生長,一般認為腫瘤在組織缺氧情況下,可以誘發M2之增加,其腫瘤惡性度反而增高,預後不佳。(2)腫瘤相關纖維母細胞:此等長在腫瘤附近的纖維母細胞,與一般纖維母細胞不同,他會受一些生長因子的活化,而會分泌血管上皮生長因子,促使血管新生,使腫瘤變大。至於為什麼變成作惡性多端的纖維母細胞,其原因尚不明,有待進一步的研究與探討。(3)腫瘤附近新生血管:在1971年,Folkman醫師提出一個嶄新的概念,認為所有腫瘤的生長都需要有新生血管的產生,而後新生血管成了一門顯學。一般認為正在長大的腫瘤需要氧氣與養分,而這需要有新生血管來運送。這些新生血管的結構與一般血管不同,其血管外被細胞與血管周邊細胞是有缺口的,且通透性較大,也就是有漏洞、不緊密的血管系統。所以如何抑制血管新生使腫瘤不致坐大變成非常重要。(4)細胞外基質:細胞外基質並非細胞成分,其組成很複雜,包括有膠原蛋白、彈性蛋白、蛋白多醣、生長因子、蛋白酶,以及位在細胞表面,負責黏附細胞到細胞外基質的黏附分子,如integrin(整合素)、其在腫瘤生成中占有很重要的角色,其生理作用參與了細胞生長、分化、附著、移動、血管新生,而在腫瘤微環境中,它可以加強腫瘤細胞的存活、遷移、侵入,因而促進腫瘤的轉移。(5)腫瘤附近的免疫細胞:在腫瘤生成時,從骨髓移動出來並浸潤在腫瘤的中間及附近;其功能包含,促進腫瘤血管生成、破壞樹突細胞的抗原呈現、抑制T細胞活化、促進M2腫瘤相關巨噬細胞增生、抑制NK細胞的細胞毒殺作用等。另外在腫瘤附近有很多這些浸潤淋巴球,與腫瘤免疫息息相關,隨著醫學進步,才開始發現「免疫查核點」的重要性。免疫查核點的分子有點像是免疫系統的煞車,負責抑制免疫的過度反應,而癌細胞非常狡猾地利用這些免疫查核點的分子來抑制免疫系統,逃脫免疫細胞的攻擊,使腫瘤越長越大。目前有許多的免疫查核點分子被發現,包括:CTLA-4 會降低T細胞對腫瘤細胞的攻擊;PD-1/PD-L1 則會讓在腫瘤周圍的免疫T細胞處於沉默(不活化)的狀態,不去攻擊癌細胞。因此,科學家發現如果能設計針對癌細胞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便可喚醒原本沉睡的免疫系統來對抗癌細胞。經過大型臨床試驗證明:免疫查核點抑制劑的抗癌療效比先前的刺激免疫反應的藥劑來得有效。如三陰性乳癌,在2018年第一次證明了使用免疫查核點抑制劑(Atezolizumab)搭配化學療法進行轉移性三陰性乳癌的第一線治療,相較於標準對照(傳統化療)組別,能明顯增加存活期,且這樣的免疫療法的效益在有表現PD-L1的患者中效益更為顯著(大約有40%三陰性乳癌病患有PD-L1的表現)。這也是對三陰性乳癌提供另一項有效藥物的選擇。結語腫瘤微環境在腫瘤的生成、進展、侵犯、轉移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其組成也是相當複雜,包括腫瘤相關巨噬細胞、腫瘤相關纖維母細胞、細胞外基質、血管新生、腫瘤浸潤淋巴球等,還有許多的細胞激素或生長因子構成一個極其複雜的網絡。目前已經有相當多的研究藥物是以腫瘤微環境當做標靶,希望可以達到抑制腫瘤生長,甚至是殺死腫瘤細胞,將來可以掌握腫瘤附近的邪惡鄰居,對癌症治療想必會有很大的幫助,以嘉惠更多癌症病人。
-
2021-01-3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疫情延燒,6類營養素超級比一比 專家教你吃這些食物調節免疫力!
新冠病毒(COVID-19)疫情持續延燒,全世界都繃緊神經。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提醒,無論是何種病毒、細菌來襲,自身的免疫力永遠是第1道防線!不當飲食、心理壓力、空汙等因素,都會造成身體裡的氧化壓力,引起發炎,當身體長期處於慢性發炎狀態,就會降低免疫功能,易受病菌感染而生病。曬足太陽、攝取維生素D食物 降低呼吸道感染風險食品營養中心許惠玉主任引述英國國家衛生研究院2019年的報告,統合分析共15個國家、25項研究、含括10,933人的研究,指出維生素D能夠促進對抗病毒細菌的保護機制,可顯著降低至少1種急性呼吸道感染(感冒、流感、胸腔感染等)的風險。若要補充維生素D,可到戶外活動、曬太陽,讓皮膚接受陽光中的UVB光,幫助體內合成。但要提醒大家,就算陽光再強烈,待在室內隔著窗戶曬太陽仍是無效的,因為UVB光無法穿透玻璃,也就無法幫助維生素D的產生。因此建議1天曬太陽10到20分鐘,露出臉部、手臂等部位且不擦防曬乳,讓體內合成足量的維生素D,減少疾病感染風險。冬季天氣陰冷時,可受陽光照射的機會較少,加上常將身體包得密不透風,許惠玉提醒,此時飲食可多攝取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包含鮭魚、旗魚、鮪魚、沙丁魚、鯖魚、秋刀魚等含高油脂魚類,當中也含有免疫系統不可或缺的蛋白質,且魚油對體內抗發炎也有益處,攝取不足反而會使免疫功能受損。其餘如蛋黃、乳品(起司等)、內臟類(肝臟等)及蕈菇類(黑木耳、香菇等)也都含有維生素D。飲食搭配蔬果、辛香料 自體防禦更提升食品營養中心說明蔬菜、水果等植物性食物中含有各式不同的「植化素」,為人體無法自行製造的天然物質,具有抗發炎、抗氧化、抗癌等功效,可輔助免疫功能調節。許惠玉舉例2010年發表於《醫學的分子視角Molecular aspects of medicine》的研究:常見的十字花科蔬菜如綠色青花菜、白色花椰菜、高麗菜、芥藍菜等所含的「異硫氰酸酯」,能夠抗癌以及降低ROS(活性含氧物)所造成的發炎性傷害。而葡萄、藍莓、覆盆子、桑葚等水果中,也含有豐富的「白藜蘆醇」,能促進細胞的「自噬作用」,降低發炎性傷害,對於調節免疫功能相當有幫助。許惠玉提醒,香辛料也含多種植化素,例如大蒜、蔥及洋蔥等蔥屬植物所含的「有機硫化物」可抗氧化、降低發炎,讓免疫力更加分。2018年刊登於《分子學Molecules》的義大利研究指出,咖哩粉中常見的「薑黃素」能提升血清中的抗體、減少促發炎細胞激素的分泌,降低體內的發炎反應,並增加抵禦病原菌的抗體,有利於調節免疫力。從飲食、戶外活動著手 保固自身抵抗力國際免疫營養學會(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Immunonutrition, ISIN)於2020年發出聲明,建議飲食中要吃得多樣化、吃得均衡,特別是各色的蔬菜及水果,才能支持免疫功能。董氏基金會呼籲,防疫期間要特別注意攝取優質營養,應每天攝取足量的各式新鮮蔬果,以及適量高油脂魚類、肉類、雞蛋、乳品等蛋白質食物,再搭配大蒜、蔥、薑黃等辛香料一起烹調,幫助抵抗外來病原體。而市面上的營養補充劑,經常只能吃到特定營養素,不如天然食物中多元,建議還是從原態食物來做補充。最後提醒,想預防感染、抗疫,除了勤洗手、注意均衡飲食外,也要記得到戶外曬太陽增加維生素D、維持身體活動並保持社交距離,顧好自己的免疫力才是最佳的保身之道。★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1-01-29 新聞.生命智慧
幫癌末先生辦生前告別式!尹亞蘭:珍惜每個當下,人生很多事沒辦法「等一下」
編按:當生命走到盡頭,該如何面對?前高雄民生醫院院長蘇健裕,48歲那年確診第4期大腸癌。積極抗癌4年,仍無法完全治癒。太太尹亞蘭決定幫他辦一場生前告別式,在人生最後的時光,向這輩子最重要的親朋好友道謝、道愛,不留遺憾。「大家好,我是蘇健裕。蘇東坡的蘇,健康的健,富裕的裕。從姓名大家可以知道父母對我的期待,……很可惜我的健康沒有做好,但我覺得我心靈相當富有。」2018年的春天,高雄市立民生醫院前院長蘇健裕在服務22年的醫院舉辦了自己的生前告別式。在人生結束前的最後一週,和親人、朋友好好說再見。55年次的蘇健裕是泌尿科醫師,他32歲成為泌尿科主任,46歲就當上市立醫院院長,原有大好的前途。然而,48歲那年,上天卻對他開了個玩笑。他確診大腸癌,且發現時已是末期。一生皆以救人為職志的醫師,如何面對自己的疾病,乃至於死亡?抗癌4年動大手術6次 從「努力活下來」到「希望能好走」太太尹亞蘭回憶,其實早在確診前,先生的病就已有徵兆。蘇健裕熱愛美食,假日常帶孩子們上餐廳享用大餐。牛肉、燒烤、火鍋、炸雞,都是他的心頭好。醫師工作壓力大,他平時很少喝水,也不太運動。當腹瀉等早期大腸癌症狀出現時,他仍不以為意,一直到大量血便才驚覺事態嚴重。尹亞蘭還記得,蘇健裕到直腸外科初診那天,是夫妻倆原先預計展開遊輪旅行的前夕。沒想到一檢查,就發現直徑3公分的息肉腫瘤。進一步檢查結果顯示,大腸癌是最嚴重的第4期,且癌細胞已轉移到肝臟。接下來的日子,遊輪之旅變成了醫院之旅。尹亞蘭細數近4年的抗癌時間,先生打過數不清的標靶和化療藥物,接受了6次大型手術。隨著病況惡化,他的直腸、肝、肺都開過刀。幾乎是能開的刀都開了、能用的藥都用了,但仍無法阻止癌細胞轉移。即使是醫師,在病痛面前也和常人一樣脆弱。尹亞蘭提到,某些癌症治療藥物會引發嚴重副作用。治療期間,蘇健裕的雙腳曾長滿水泡,腳掌一接觸地面就疼痛,連洗澡都只能用爬行前進。痛到流淚的他曾忍不住問:「這種日子還要過多久?」讓家人心疼不已。「他是一個非常愛面子的人,卻要過這樣的生活。」尹亞蘭說。到了癌症後期,先生的突發狀況愈來愈多:藥物副作用導致嚴重出血、主動脈剝離、手術後敗血性休克、呼吸衰竭。他開始頻繁發燒、出院不久就再度住院,甚至一度昏迷失去意識。最後一次回診,醫師提到日本有新療法正在進行臨床試驗,問他想不想自費接受治療?蘇健裕婉拒了。根據醫學統計,第4期大腸癌患者的平均壽命是29個月,而當時他已經抗癌超過40個月。「他努力過了。」尹亞蘭說。辦一場人生的畢業典禮 送給家人最後的禮物從事護理工作的尹亞蘭,本身也擁有生死學碩士學位,對安寧療護相當熟悉。平時在家,夫妻倆就不時會討論臨終議題。2017年,在化療副作用最嚴重那段日子,蘇健裕曾告訴太太:「我病危的時候不要急救、骨灰要跟阿公阿嬤放在一起。」他也提到想開同學會,再見一次人生各階段的好友。2018年2月,蘇健裕的癌症治療告一段落,轉入安寧病房。但當尹亞蘭提議舉行生前告別式時,蘇健裕卻反而猶豫了起來:「不要啦,同學分散在台灣各處,還要麻煩人家大費周章來看我。」正好當時,電影《與神同行》在台灣火紅。故事提到,人死後要到陰間受審。遺憾都圓滿了,才能順利轉世。尹亞蘭以此勸進先生:「你幫別人那麼多,卻沒給人家機會道謝。如果有人遺憾怎麼辦?他以後可能沒辦法上天堂!」同事也加入說服的行列:「院長,喪禮都是穿黑色衣服,生前告別式才可以穿美美的。要為我們這些愛漂亮的人著想呀!」費了一番工夫,才改變蘇建裕的想法。決定舉辦生前告別式後,尹亞蘭動員家族中的孩子分頭進行準備。她負責借場地、聯繫朋友、收集舊照片、獎狀。孩子們則發揮所長,有人寫流程、有人買點心、有人負責做影片、建立群組……。告別式的主題則訂為「快轉人生」,帶大家回顧蘇健裕短暫卻精采的一生。生前告別式當天,現場來了200多人,包括蘇健裕從國中到大學的同學、醫院共事過的同事。大家一一上台,和他分享往事,說出最後的感謝。會場也貼心設置了卡片區,讓無法到場、不好意思開口的人以文字表達心情。此外,既然是人生的畢業典禮,自然少不了畢業證書。尹亞蘭認為,先生此生不論是學業、事業、愛情、家庭,都有好成績。唯一不及格的就只有健康學分。經過近4年的積極補考,家人決定予以通過。這份畢業證書由公婆在典禮上親自頒發,代表家人認可他的努力,也接受他即將離開的事實。「不是只有要離開的人會遺憾,家人也會。」尹亞蘭說。她在安寧病房常看到懊悔的家屬,平時忙於工作、學業,無法時時陪在患者身邊。到了臨終階段,才驚覺自己什麼都來不及做,患者就已經要走了。在籌備生前告別式的過程中,一家人同心協力,孩子們也能為爸爸盡自己的心力。另外,即使親如家人,彼此仍有不知道的事。尹亞蘭說,在告別式上,先生從小到大的好友都來了。人的一生,就是由這些大大小小的緣分所組成。「我們大學認識,他過去的人生我沒參與到。透過健裕的朋友,我們才知道他在其他人心中的形象,更完整地理解他。」這場告別式,其實是屬於全家人的寶貴回憶。人生並不總是「還有時間」 把握每個當下道歉、道愛、道謝尹亞蘭說,在先生罹癌以前,一家5口各有生活重心。想做什麼事,總覺得「還有時間」,不必急於一時。一場大病,讓全家人意識到「快沒時間」,感情更加緊密。她形容,過往蘇健裕個性有些急躁、說一不二,也常和父母吵架。但罹癌後,他們搬回家與公婆同住,先生的脾氣變得柔軟許多。他開始喜歡陪在爸媽身邊,就算什麼事也不做,只是一起看連續劇閒聊也開心。有次病危送醫,他在上救護車前特地握住爸媽的手,說:「我這次去可能就回不來了,沒有辦法照顧爸爸媽媽,很抱歉。」父母也體諒地回答:「治療的這些日子,你很勇敢也辛苦了,知道你已經盡力,我們以你為榮。」生命剩餘的時間愈來愈少,讓平凡的日常也有了特別的意義。尹亞蘭回憶,先生常嫌她開車技術不佳,卻每次都愛念又愛跟。有次她載女兒回大學宿舍。女兒下車後,先生特別叮嚀她晚點再離開:「我要看著我女兒走那段路。」夫妻倆就這樣待在車上,看著女兒微笑說再見,背影慢慢地走遠。為人父母的愛,盡在無言之中。尹亞蘭也笑說,先生生病後更常對她道謝了。「醫學系的學生都很聰明,他以前都覺得我很笨!」生病前,家中大小事都是先生負責,其他人只要配合即可。然而,一場病改變了兩人的相處模式。為了照顧先生,尹亞蘭選擇留職停薪。三餐、盥洗、推輪椅,全部親力親為。「生病後,健裕開始意識到自己需要別人幫忙,不是什麼事情都能自己完成。」生前告別式的最後,蘇健裕在安寧照顧團隊的鼓勵下上台獻花給太太,謝謝她長期以來無怨無悔地付出。「我心情也很激動。對先生來說,人生最後沒有感謝我,他會遺憾吧!」尹亞蘭說。告別式後的一個禮拜,蘇健裕就在睡夢中安詳離開了。此生最後一句話,是對太太說:「我好愛你。」人無法決定生死間的長度 但可以自己創造深度很多人認為,癌症到了末期無法積極治療,住進安寧病房也只是「等死」。但尹亞蘭提出不一樣的看法:「其實,我們所有人都在朝死亡邁進不是嗎?」人無法控制生與死之間的長度,但可以自己創造深度。她說起蘇健裕人生最後一段日子,「他想做什麼,我們都盡量支持。」好比,先生因藥物副作用腳掌水泡、不良於行那段期間,仍堅持到醫院看診。儘管公婆不贊同,尹亞蘭仍每天接送先生往返醫院,甚至推著輪椅送他去開會。即使是在病中,也能貢獻專業,發揮自己的價值。此外,大腸癌的患者裝上人工腸造口後很難自行沖澡。但在蘇健裕生前最後一年,全家一起去了趟家族旅行,造訪台南關子嶺的溫泉旅館。尹亞蘭幫他以塑膠袋包裹腹部的造口,讓他完成沖澡、泡湯的夢想。「連溫泉都讓他泡了,他最後的願望應該都實現了。」她笑說。當然,還是有來不及的事情。2人當年安排好的遊輪之旅,始終沒有機會成行;結婚時說好的白頭偕老,如今承諾已無法履行。「人生的遺憾只能盡量減少,不可能完全沒有。」尹亞蘭說,「但現在的遺憾,也許能讓我們以後更努力。」蘇健裕過世後,尹亞蘭開始到安寧病房當志工,陪伴患者實現人生最後的夢想。有人想到日本旅行卻無法出國,志工們就放風景影片讓他觀賞。有人惦記著失聯多年的兒子,最終靠著一紙存證信函才找到人。尹亞蘭感歎,在安寧病房,每分每秒都不能浪費。「你今天才想到要做什麼事,他可能明天就出院了。」對現在的她而言,圓滿的人生就是「該做的事趕快做」。人生來到下半場,工作退休、先生走了、孩子也大了。有生以來第一次,她不必照顧任何人,生活多了不少空閒。走過低潮,她整理先生的日記和自身做為照顧者的心得,集結成書發表,希望能提供病友參考。她也笑說以前總是依賴先生,從沒考慮過自己想做什麼。現在,「我要踏出去,開始找自己。」她說起最後一次夢到先生的情景,「他變得又高、又帥。我想踮起腳尖看他,他說:『我都長高了,妳也要加油喔!』」雖然未來會發生什麼事無從預測,但可以確定的是,屬於她的生命旅程才正要展開。原文:幫癌末先生辦生前告別式!尹亞蘭:珍惜每個當下,人生很多事沒辦法「等一下」
-
2021-01-27 癌症.乳癌
好累!乳癌化療重度疲憊有解 醫師:藥物運動一起來
癌症連38年蟬聯國人十大死因之首,全民聞癌色變,九成癌友最難熬過「癌疲憊」,更是化療過程第一大敵。台灣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基隆長庚醫院癌症中心主任王正旭表示,「癌因性疲憊症」盛行率高達96%,但在醫療照護過程中,僅三成病人曾獲得處置,值得正視。根據國健署癌症登記報告,乳癌每年新增人數14,217人,平均不到37分鐘就有1位女性罹癌 ,是國人第三大癌症,也是女性癌症第一名,早期乳癌5年存活率超過9成,但四期病友存活率不到兩成,如何完成化療展開癌後人生,備受考驗。王正旭表示,癌因性疲憊症與嘔吐、掉髮等化療副作用不同,但若病人累到不願再接受治療,或因為本身相關數值低下,都可能導致無法繼續治療,少數病友甚至曾出現輕生念頭。臨床上,碰到癌疲憊副作用的癌患,可根據「癌因性疲憊症治療指引」分為「非藥物」和「藥物」處置,王正旭指出,小於四分為輕度階段,只要透過認知療法如運動、飲食得以改善;但一旦惡化到4分以上就是中重度疲憊,治療指引建議加上藥物治療。王正旭表示,過往的癌疲憊並沒有治療藥物,近日有一款國人自行研發藥物獲健保,可提供乳癌四期患者使用,有助提升癌友生活品質、幫助抗癌順利。
-
2021-01-21 新聞.用藥停看聽
「藥」安全「藥」健康 藥品回收要把握六步驟
農曆春節將屆,家戶開始大掃除,若家中有剩餘或過期藥品要如何處理?高醫大今天宣導正確處置及回收方式,籲民眾把握「藥品回收六步驟」,含化療抗癌藥等5類則須送藥局回收。高醫大附設中和紀念醫院今天召開記者會,宣導對剩餘藥品或過期藥品的處置方式,呼籲民眾落實,以免造成環境污染。高醫大副院長黃尚志引用2019年消費者文教基金會及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公布的調查指出,國人每年丟棄藥物約193公噸、近5億顆;藥局回收民眾棄置的藥品以慢性病用藥居多,也不乏高貴的標靶藥品,籲民眾珍惜健保資源,包括正確用藥及回收藥品,落實「藥」安全、「藥」健康。高醫指出,曾有民眾拖著一只裝滿藥品的行李箱外加兩大袋藥局要求協助處理剩餘藥品,經辨識其中有化療及保健藥品等,藥品數量之大令人咋舌。高醫藥學部主任王雅玲表示,藥品保存首要注意期限,過期即使未拆封也要丟掉。藥品正確保存,口服藥或藥膏一般有3至6個月效期,眼藥水或口服液劑最多保存1個月,未過期但變色、變質、有異味的藥品必須丟掉,建議藥品避光、陰涼、乾燥並避開兒童易取之處。過期或變質無法使用的藥品,請依照「藥品回收六步驟」處理—倒入:剩餘藥水倒入夾鏈袋;沖洗:將沖洗藥罐的水併倒入夾鏈袋;集中:廢棄的藥丸及膠囊放入夾鏈袋;混合:將用過的擦手紙及茶葉渣放入夾鏈袋混合;密封:夾鏈袋密封並隨一般垃圾清除;回收:乾淨的藥瓶和藥袋回收。另有5類藥品須送藥局回收,包括:化療抗癌藥、鎮定安眠藥、麻醉止痛藥、荷爾蒙和抗生素等,不可自行隨意丟棄,更不可倒進馬桶和水槽,可能造成環境污染。
-
2021-01-19 科別.骨科.復健
婦人歷經背痛、骨折 最後查出病因是多發性骨髓瘤
一名53歲婦人去年彎腰取物時,突然「啵」一聲,上背劇痛、上半身無法旋轉,右側痛到肩膀無法上舉,四處求醫仍未好轉,爾後陸續出現下背痛及坐骨神經痛,讓她苦不堪言,直到安排抽血及骨髓穿刺,才確診罹患多發性骨髓瘤,經採標靶治療合併放射線治療後,癌細胞獲控制,讓她重燃抗癌鬥志。婦人曾一開始以為是肌肉拉傷,先至復健科求治,但患部反覆持續疼痛,造成生活品質大降,便轉至骨科檢查,發現右邊第四肋骨骨折,先接受藥物治療半年後,沒想到又出現下背痛情形,經影像檢查發現第八胸椎骨折,並建議使用背架,持續於門診治療追蹤。原本以為警報解除,但婦人除了下背痛外,後續又出現坐骨神經嚴重疼痛至少三周,醫師抽血檢查後高度懷疑為多發性骨髓瘤,建議轉至血液腫瘤科。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黃文豊指出,骨髓穿刺報告發現,婦人病因正是多發性骨髓瘤第三期,當時患者十分恐懼需長期臥床,無法正常生活,對未來喪失信心。經溝通後,醫療團隊評估除了標靶治療外,考量患者下背痛疼痛難耐,建議搭配放射線治療,以控制癌細胞擴散,也可減少患者因癌症引發的疼痛,此舉讓背痛情形大幅減輕,令她重燃抗癌鬥志持續配合追蹤治療。黃文豊說,多發性骨髓瘤在疾病初期,通常不會有任何症狀,但當癌細胞向骨髓外延展時,病患通常會出現頭部、前胸、背部疼痛情形,且癌細胞持續蔓延時,可能會出現骨折、乏力、體重減輕和反覆感染等,甚至可能有噁心、嘔吐、便祕、排尿困難、四肢麻木等現象。他說,多發性骨髓瘤是一種源自漿細胞的惡性腫瘤,若單獨於發生於某一軟組織或單一骨骼時,稱為漿細胞瘤(plasmacytoma),但多數狀況下這些漿細胞瘤會蔓延至全身多處骨頭,引起疼痛及相關症狀,因此稱之為「多發性骨髓瘤」,常表現出骨骼被破壞、腎衰竭、貧血及高血鈣症。目前此疾病無法完全治癒,但隨著新藥問世,不論在併發症治療或疾病本身治療,都有相當大進步,也使患者存活時間延長。黃文豊說,放射治療在疾病的治療過程中也扮演相當重要角色,除可以改善骨骼疼痛,減少使用止痛藥,也能增加病人的活動力,當病人有脊髓壓迫問題時,放射治療合併類固醇治療,能迅速緩解症狀,只要患者與醫療團隊配合,不僅存活期大幅延長,生活品質也能顯著改善。
-
2021-01-14 癌症.卵巢.子宮
腹痛以為消化不良 卵巢癌逾5成確診時已為晚期
● 無聲殺手卵巢癌,逾5成確診時已為晚期● 追蹤具有BRCA基因突變且化療病患,接受精準治療延緩復發時間● 具BRCA基因突變病患,其姊妹、子女應定期檢測,及早發現並治療卵巢癌被稱為「無聲的隱形殺手」,初期無明顯症狀,病患確診時多為晚期;卵巢癌也是「最棘手的婦癌」,部分病患經手術搭配化療後,逾7成會在3年內復發,治療後亦可能再度復發,不斷循環。不過,隨著醫藥科學發展,精準治療可大幅延緩疾病復發,維持抗癌戰績。排便不順、體重暴增43歲的林小姐,平常工作繁忙,體重在2個月內暴增,常有腹痛、排便不順的症狀,至腸胃科就診以為是消化不良、便祕,服藥後症狀未改善,反而更加嚴重,經轉介到婦產科確診為卵巢癌晚期。進行手術切除治療時,醫師發現林小姐的大腸布滿了腫塊,小腸也充斥芝麻綠豆大小般的腫塊,經14小時的手術並搭配化療,所幸治療效果良好。後續再進行基因檢測結果,顯示林小姐具有BRCA基因突變,可使用口服PARP抑制劑「維持抗癌戰績」,至今治療超過2年未復發,癌症指數控制良好,回歸正常生活。產生腹水、腹脹已嚴重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婦產部婦科主任葉聯舜表示,卵巢癌初期症狀不明顯,僅以類似腸胃道症狀顯現,如排便不順、腹痛、沒胃口等,直到嚴重產生腹水、腹脹才就醫,統計近5成的病患確診時已屬第三、四期,標準治療方式會採取手術切除再追加化學治療,雖完成治療卻「好景不常」。葉聯舜指出,部分躲過化療攻擊的癌細胞可能繁衍後代、落地生根進而產生抗藥性。研究結果顯示,逾7成的病患在完成治療3年內會復發,一旦疾病復發,距離下一次復發的時間會逐漸縮短。因此,若能延緩疾病復發,病患能擁有生活品質,「與癌共處,將致命的癌症修飾成像慢性病。」PARP抑制劑已納健保近年癌症走向精準醫療,卵巢癌晚期病患經過基因檢測,如帶有BRCA基因突變且接受過含鉑類化學治療具有良好反應,使用口服PARP抑制劑是相對應的維持治療方式。卵巢癌的治療方式,包含手術、化療和血管新生抑制劑,近年上市的PARP抑制劑屬於標靶藥物,其作用機制讓經過化療攻擊後,殘留下來且受傷的癌細胞無法再修復。起初藥品上市時藥費昂貴,隨著去年健保開放給付,大幅降低病患經濟負擔。死亡率超過子宮頸癌卵巢癌高居女性死亡癌症第7名,更勝子宮頸癌,葉聯舜呼籲,病患通過基因檢測有BRCA基因變異者,其家中長輩、姊妹、子女帶有致病基因的機率較高,建議依照醫師指示定期進行骨盆超音波、抽血檢測腫瘤指標等作為是否罹患卵巢癌的參考,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
2021-01-09 養生.聰明飲食
營養學博士照吃垃圾食物!營養學教授:這4種飲食習慣比吃泡麵、薯條還傷身
「老師,你怎麼看起來很累,頭髮都白了,又很稀疏?」天天見面的學生偶然的一段話,讓擁有30年營養學背景的中山醫學大學營養學系教授王進崑驚覺:保養身體不能光靠理論,身體正在求救中! 為了重拾健康,王進崑重新調整飲食,現在50幾歲的他總被學生和朋友調侃,還保持著30幾歲的外貌與活力...三餐吃多少?我用21比例來分配我的太極飲食遵守每天三餐依照七分飽原則,三餐總量不高於21的比例。舉例來說,早餐如果吃7分飽、午餐10分飽,則晚餐不要吃超過4分飽。也就是在早餐一定要吃的原則下,調整午晚餐的進食量,我通常會建議大家午餐可以多吃,而晚餐可以少吃。不過,如果早餐只吃3分、午餐吃7分,按照7分飽食的大原則,那晚餐最多還是吃7分就好,因為晚餐最靠近睡眠時間,吃太飽很難消化,千萬不要認為自己早餐、午餐吃得少,晚餐就毫無顧忌的吃到撐。通常我的三餐分配比例:早餐7分、午餐7分、晚餐3分。我是營養學博士,但照吃垃圾食物吃東西看起來簡單,但其實是一門學問。我們常會在報章雜誌上,看到許多有關「垃圾食物」(例如漢堡、薯條、可樂、泡麵等)的報導,這些所謂的垃圾食物真的不能碰嗎?如果真是如此,為什麼許多人還是那麼愛?其實,垃圾食物吸引人的地方在方便與美味,當然它也提供熱量、飽食感與營養,最大的問題出在營養失衡。但是大家可以想想自己平時吃的食物,營養夠均衡嗎?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你吃下肚的豈不也是垃圾食物?我每天都在談「營養與健康」,很多人誤以為我完全不會碰垃圾食物。事實上,我並不是完全不吃,因為它們真的非常方便,說實在的,有些吃起來還滿美味的。不過,這並不代表我只吃這類食物,因為我懂得如何平衡,了解運用正確的太極飲食之道,垃圾食物當然可以吃。這類營養失衡的食物,我不會連續兩餐食用,若是這餐吃了泡麵或是漢堡,下一餐會立即補充大量蔬果。如果因為外食或所處環境,食物選擇沒那麼自由,也會盡量選擇蔬果與全穀雜糧較多的餐點,並且避免碳酸的含糖飲料,例如汽水。我認為所有食物都可以食用,只要不跟宗教與個人喜惡衡突(如因宗教信仰不吃豬肉),大可多方面嘗試。以我個人為例,平日會選擇多樣化的植物性食物,但遇到出國時,受限於環境或時間,我還是會入境隨俗,比如北非或西藏高原的主要食物為肉類,我也會隨緣食用,但是回到臺灣,會立即恢復蔬果與全穀雜糧為主要攝取來源。而參加聚會或在餐廳用餐時,我也會控制食用量。常常聽到很多人吃大餐時,會說:「這餐吃太多了,明天操場要多跑幾圈。」、「這餐吃大餐,下一餐就不吃了。」也有人為了吃大餐,特地幾餐空腹;或吃了一頓大餐後,就連續幾餐都不吃。其實,這都是錯的。平時就不應該暴飲暴食,也不要以絕食、斷食或餓肚子的方式,進行餐與餐之間的互補。這種過於劇烈的做法,非但毫無太極相生的精神,更容易造成身體機能無形的傷害。一小匙薑黃粉,防失智又抗癌薑黃素是從薑黃根中萃取所得的黃色天然物,自古就被人類發現具有保健功效,近年科學更證實了薑黃素有抗發炎、清除自由基、穩定血糖、預防失智、抗癌等效果。煮菜時加一小匙薑黃粉,便能攝取到薑黃素來維持健康。薑黃素雖然具有許多保健功效,其化學結構卻不利於人體吸收。近年來研究顯示,奈米化能有效提高薑黃素的生物利用率,因此,奈米化的薑黃素產品在市面上隨處可見。其實,把薑黃與其他食材一起煲湯,就能獲得奈米化的薑黃素,但時間至少要10小時;另一個方法是將薑黃與胡椒一起烹調,因為胡椒中的胡椒素能大大提高薑黃素的生物利用率;另外,還可以從咖哩獲得薑黃素。薑與薑黃是不同的植物,從外型上就能區別。生薑的表皮顏色為淡黃色,形狀呈不規則形狀;薑黃的外觀顏色偏黃,形狀為長條狀。市面上有許多薑黃粉產品,顏色有深有淺。消費者或許會感到疑惑:「深色薑黃粉就含有較多的薑黃素嗎?」原則上薑黃顏色越深,薑黃素含量越多,然而有些廠商為了使薑黃顏色一致,會將多種薑黃粉混合後再販售,甚至也有薑黃粉產品的深黃色可能是染色而來。因此,以顏色判斷薑黃素含量並不可靠。我在此提供3個小祕訣,教你輕鬆分辨出哪一種薑黃粉所含的薑黃素較多。•用嘴巴嘗試:選購薑黃粉時,可取少量放進嘴巴裡品嘗。薑黃素帶有微微的苦辣味,濃度越高,苦辣味越明顯。•水中分布法:因為薑黃素有很好的分散性,所以將薑黃粉放入水中攪拌後,薑黃素含量高的產品會呈現「均勻混濁」的情況;若出現成團結塊的現象,代表油脂含量高,而薑黃素的含量相對較低。•酒精溶解測試法:把薑黃粉放入酒精或酒類中(如高粱酒),攪拌後,如果薑黃粉能完全溶解於酒精中,表示薑黃素含量高。書籍介紹書名:王進崑營養學,白髮變黑髮,年輕15歲:薑黃、蜂蜜、辣木、木鱉果、青梅……營養學博士的太極飲食法,用天然食材強化自癒力。作者:王進崑出版社:大是文化出版日期:2020/12/30作者簡介/王進崑從小立定志向學「食品營養」、土生土長的臺灣大學食品科技研究所博士。從求學階段到現今的教學、研究與服務,30年來沒有一天離開過食品營養,因為他堅信,只有靠「吃」才能把健康吃回來。於2016年獲頒國際食品科技聯盟院士。曾任中山醫學大學營養學系主任、附設醫院營養部主任、健康管理學院院長、副校長與校長、台灣營養學會理事長以及亞洲營養聯盟執委。現任中山醫學大學營養學系教授,並擔任全球最大的保健食品學會──國際保健營養學會(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Nutraceuticals and Functional Foods,簡稱ISNFF)執行長,在國內外營養學界均享有崇高的聲望與地位。延伸閱讀: 成為明星之前,當英文老師的日子》一位侏儒症女孩給吳姍儒的體悟:比霸凌還嚴重的,其實是「錯待」!
-
2021-01-07 癌症.肺癌
早期發現治癒率9成 5天5千人連署肺癌篩檢普及化
●低劑量電腦斷層是唯一可以有效檢出早期肺癌並降低肺癌死亡率的工具●應將CT篩檢車開到偏遠地區,方便民眾檢查肺癌位居國內十大癌症死亡率第一位,每年死亡人數高達九千多人,多數病人確診時已多是末期,醫治困難。研究顯示,低劑量電腦斷層是當前唯一可以有效檢出早期肺癌並降低死亡率的工具,早期發現治癒率可達90%以上,為搶救肺癌病患,癌友社群團體發起「肺癌篩檢普及化」連署活動,短短5天已獲得5千多人連署。癌團建議試辦 視成效制度化發起連署的「FB肺長壽社團&抗癌戰友會」指出,低劑量電腦斷層可以在腫瘤很小的時候就檢查出來,早期發現並治療,治癒率可以高達九成以上。此次連署活動主要訴求為:希望能鬆綁不合宜法規,不限制CT、MRI一定要設置於醫院內,讓CT、MRI設置普及化,以提供民眾省時、便利又快速的癌症篩檢診斷工具。例如日本十多年前即發展移動型CT,將CT篩檢車開到偏遠地區,方便民眾檢查。癌友社群團體建議,初期可採試辦方式,由幾家基層醫療機構如健檢診所、大型診所等設置自費的CT及MRI,視其執行成效,再予制度化規範。別只針對高危險群篩檢此次發起連署的社團內有許多肺癌病友都不是肺癌高危險族群,不抽菸也沒有家族史,但一確診就是肺癌四期,因此若只注重高危險族群的篩檢,很難進一步降低肺癌死亡率,無法照顧許多無辜的民眾;若能讓篩檢設備普及化,提高檢查便利性,相信有更多病患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提升成功治癒的機會。
-
2021-01-06 癌症.乳癌
朱俐靜曝罹癌!6個乳癌好發族群 這些人每月要自我檢查
歌手朱俐靜多年前參加選秀節目《超級偶像》拿下第3季總冠軍,嗓音清麗嘹亮的她,今(5)日出席新專輯「來日方長」記者會,提到去年春天覺得體力差、身體不適到醫院接受健康檢查確診乳癌。想起抗癌過程她止不住淚水,表示自己雖然不喜歡讓人感到脆弱,但因為遇到癌症,讓自己無法以笑容過生活,因此想透過全新專輯,分享自己心態上的轉變。目前乳癌發生率為國內女性好發癌症的第一位,死亡率則為第四位。然而隨著生活型態及飲食習慣西化的改變,台灣乳癌患者一方面平均年齡逐漸年長,但另一方面仍有不少年輕患者,好發年齡約比歐美國家年輕十歲。元氣網疾病百科乳癌好發族群1. 40~50歲的婦女。2. 家族有乳癌病史的女性。3. 胸部曾接受放射治療者。4. 未曾生育或30歲以上才生第一胎者。5. 初經較早(11歲以下)或停經較晚(55歲以後)者。6. 曾患良性乳房腫瘤者。預防與治療1. 定期自我乳房檢查:女性應每天稍加留意自我檢查乳房,一旦出現有疑似乳癌初期的症狀時,應該進一步的到醫院追蹤確認。2. 減少攝取高脂肪食物。3. 多運動,心情放輕鬆,減低工作壓力。4. 不抽菸、飲酒勿過量。5. 每年定期至醫院接受專科醫師的學理檢查,並配合乳房超音波及乳房X光攝影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6. 未曾哺乳者。乳癌是由於惡性腫瘤侵略並破壞乳房正常組織而形成的癌病腫瘤,是比較容易早期發現的癌症,因此建議20歲以後的女性,每月自我檢查。【延伸閱讀:20歲女性每月要自我檢查一次!乳房超音波、X光攝影...各項檢查的費用比較】
-
2021-01-05 新聞.用藥停看聽
只有高藥價才能支應新藥研發成本?合理的藥價在哪裡
合理的藥價在哪裡論及現代專利體系最黑暗的一面,肯定要從藥物訂價說起,因為藥價正是價值概念遭到濫用最嚴重的一隅。在藥品這種專利密集的產業裡,較嚴密的專利保護並未導致創新的增加。事實上,正好相反。醫療價值甚低或趨近於零的藥物愈來愈氾濫,同時,不少藥廠為了延長專利,就把藥品中的同一批化合物重新組合,然後興訟。這些訴訟坐實了一種說法:專利法的體系已經成為價值萃取的主要源頭,不再能予人藉新藥發明來創造價值的動機。更糟糕的是,由於公家機構資助了大多數處於醫療創新背後的重要科學發現,所以現在的納稅人等於一頭牛被扒了兩層皮:第一次是出了科研的經費,第二次是付了藥廠的利潤。再者,由專利所帶來的報酬日豐,也使得先卡位的業者地位愈來愈穩,競爭者只能在門外乾瞪眼,不得其門而入。近期有個例子可以說明專利如何導致獨占性的訂價能力。二○一四年初,藥業巨擘吉利德(Gilead)在市場上推出一款C型肝炎的新藥,名叫「索華迪」(Sovaldi)。對於C肝這種會危及性命的疾病,索華迪相較舊有的療法是突破性的新藥,有機會造福全美約三百萬名暨歐洲一千五百萬名C肝患者。同年稍晚,吉利德推出了改良版本的索華迪,並重新命名之為「夏奉寧」(Harvoni)。這兩款新藥的推出,獲得的媒體的廣大報導,其受矚目理由並不是卓越療效,而是因為售價之高。三個月份的索華迪要價八萬四千美元(正好一錠一千美元),夏奉寧則是吃三個月要九萬四千五百美元。索華迪與夏奉寧並非個案。「特殊藥品」(specialty drug)──專門用來治療癌症、人類免疫不全病毒(HIV)各種發炎性疾病等複雜慢性病的藥品──價格已於近年來突破天際,這也激發了關於這些藥貴在哪裡與合不合理的熱烈討論。抗癌藥品中即便是可能讓病人多活短短幾個月者,也是吃一天就要好幾百塊美元。索華迪的案例引發了美國國會的關注:參議院財政委員會的兩名成員,包括當時的主席朗.懷登(Ron Wyden)致函吉利德表達關切,並要求具體說明索華迪的藥價作成機制。這問題問得好,因為特殊藥品的價格與其製造成本可謂完全無涉。比方說,學者評估十二週的索華迪療程,製造成本應該落在六十八到一百三十六點四六美元,所以對數百倍於製造成本的藥價,藥廠該如何自圓其說?病人的健康可以等,獲利不能等過去最常被藥廠搬出來擋子彈的說法,就是只有高價,才能支應新藥的研發成本,並讓研究與臨床試驗階段的風險獲得補償。但輿論愈來愈懷疑這樣的說法,這種質疑並不是空穴來風,因為相關研究並不支持藥業的說詞。首先,藥廠在基本研究費用上的支出較其賺得的獲利,真的是小巫見大巫,真要說它們錢花較多之處,輪不到研究,而是行銷,更別說它們常常砸錢買回庫藏股支撐短線股價,畢竟公司股價關係到股票選擇權與經理級人員的薪水。第二,真正促成合稱為「新分子實體」這種藥品創新的研究,大比例地源自於拿公費運作的實驗室。藥業的研發重心,早就開始朝風險不高的後期階段遷移,不然就是去研發那些跟競品大同小異的「跟風」藥品。比方說,促成索華迪與夏奉寧中的主要化合物問世者,其實是由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與美國退伍軍人署(Veterans Administration)所資助的研究──而且這筆錢是從初期的科學研究一直給到後期的臨床試驗。私人資金投入索華迪與夏奉寧研發的經費,十年間不超過(而且可能遠低於)三億美元。相對之下,光是在二○一五年的前六個月,這兩種藥合計就創造出大約九十四億美元的營收(從二○一四推出到二○一六的三年之間,兩藥合計營收更達到四百五十億美元)。這麼一比,用研發成本合理化藥價就變得非常沒有說服力。由此,毫無意外地,藥廠開始轉向另一種說法來捍衛自身的立場。它們開始主張藥價正比於藥物內在的「本質」價值。「藥價的討論是個假議題。」吉利德的執行副總葛雷格.艾爾頓(Gregg Alton)聲稱。他在回應索華迪價格遭受的抨擊時說:「我們應該把重點放在藥品的價值上。」曾任輝瑞大藥廠副總的藥業領軍人物約翰.拉.瑪提納(John La Mattina)把話說得更白。二○一四年在《富比世》雜誌上一篇〈政壇不該質疑藥物成本,而應關心其價值〉(Politicians shouldn’t question drug costs but rather their value)的文章中,瑪提納是這麼說的:在病患、醫師與付費者的心目中,藥價的訂定與生醫研發的費用幾乎沒有關聯,也不應與回收研發成本扯上關係。藥價的訂定只應該根據一件事──藥品帶給醫療過程的價值,並具體分為三方面:(1) 拯救生命;(2) 緩解疼痛/痛苦,改善病患的生活品質;(3) 降低整體醫療成本。有趣的是,瑪提納也坦承不諱價值導向的定價,用意就是要方便業者在定價時完全不考慮生產成本與研發費用。亞力兄製藥(Alexion)的舒立瑞(Soliris)是一種以罕見的貧血或腎病變作為適應症,號稱全世界最貴的藥品(單人每年的療程開價為四十四萬美元),在評論這款藥時,瑪提納表示該價格「真的無關乎此藥品能順利上市的研發成本」。但他的話還沒說完:在歐洲,民間保險業者與政府衛生機構都樂於付錢用這款藥。為什麼?因為照料這類病人的費用每年可能高達數百萬元。即便舒立瑞這麼貴,實際上卻在替醫療體系省錢,因為使用舒立瑞,可以讓醫療體系大幅減少這些病人在其他方面的費用。這種論點認為,特殊藥品的高價是合理的,因為它可以使病患個人與社會整體受益。在實務上,這意味著把藥價扯到兩件事情上,一是放著病人不管會造成的社會成本,另一則是用便宜但次等的藥去治療病人會造成的社會成本。所以在藥業公會,也就是美國藥品研究與製造商協會(PhRMA)編纂的「事實說帖」上,我們會不意外地讀到以下資訊:「在聽從醫囑好好吃藥的心肌梗塞/高血壓/糖尿病/高膽固醇病人上多花一塊錢,就能在急診送醫與住院等花費上省下三到十塊錢」或「癌症死亡率每降低百分之十,就等於為這一代與下一代人創造四點四兆美元的經濟價值」,抑或「由生物醫藥產業所推動的研究與藥品生產是病人與家屬唯一的希望」。這些話說得或許也沒有錯,但我很難想像有人會把這拿來當成(合理化)藥價高昂的藉口。對此,批評者的回覆是特殊藥品價格與其提供的醫療裨益之間,並無可辨識的關聯。他們這麼說,也是根據證據說話,包括有個案研究顯示癌症藥價與其用藥效益之間並無連動性。二○一五年,一份研究抽樣了五十八款(美國在一九九五到二○一三年間核准的)癌症用藥,結果顯示其對病患存活的助益並不足以解釋它們的索價居高不下。知名腫瘤學者彼得.巴赫博士(Dr. Peter Bach)上傳了一個互動計算機到網路上,供人根據癌症藥品的價值因子(平均餘命的延長,乃至於各種好的壞的副作用)推導出其「正確」的藥價。按一按這臺虛擬計算機,會發現多數藥品的價值基礎訂價會低於其市價。遺憾的是,多數藥業的批判者都跑到大藥廠選擇的戰場上去與之拚搏。換句話說,批評者默默地接受了藥價與藥品某種內在價值有關的觀念,所以我們可以把藥效為病人與社會帶來的助益(或省下的成本)轉成貨幣價值。這種聽來匪夷所思,實則不然。藥品的價值基礎訂價概念,最初是學者與政策制定者發展出來對抗高藥價,並希望公衛預算的配置可以趨於合理的工具。像在英國,國家健康與照顧卓越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Care Excellence,NICE)就是以每一類病人獲得的「生活品質調整人年」(quality-adjusted life years,QALY)年數來計算藥品的價值。生活品質調整人年,指的是健康完全沒有問題的一年;如果病人的健康沒有達到完美,那生活品質調整人年的計算就會按比例計算而不到一年。藥品或療程的成本效益,是根據獲得一個生活品質調整人年所對應的成本。一般來說,國家健康與照顧卓越研究所會認定一種藥品具有成本效益,門檻是每生活品質調整人年的成本落在兩萬到三萬英鎊之間。這種價格導向的評估法影響力不低:英國的國民保健署(National Health Service,NHS)想知道該選哪些藥來給付,問的就是國家健康與照顧卓越研究所。像國家健康與照顧卓越研究所進行的這種成本效益分析,對國家醫療體系的有限預算配置有其意義。在美國,這樣的成本效益分析就不存在,其國家級的保險體系也依法不得與藥廠討價還價,由此美國的藥價遠高於英國,漲價速度也比英國快得多。導致的結果就是用像生活品質調整人年這樣的量尺去計算,特殊藥品的藥價在美國已經無關乎它們能提供的好處。需求彈性(可理解為消費者根據商品特性,對其價格表現出的敏感程度)的基本主流分析,就足以說明特殊藥品能摸到天價的原因。相較之下,藥廠含糊其辭的推託話術就顯得更虛弱、更無法服眾了。含索華迪與夏奉寧在內的特殊藥品有專利的保護傘,所以廠商有獨占者的身分。既然是獨占者,競爭就無法對訂價產生任何影響。正常來說,你會期待需求彈性多少有點作用:價格愈高,獨占者的產品需求就愈低。當然在實務上,特殊藥品的需求彈性非常低:畢竟不吃藥就沒命。這些藥是重症病人的浮木,而醫療保險業者不分公私立都有給付的義務。獨占與剛性需求合體後的邏輯,就是產品價格突破天際,而特殊藥品就是經典案例。這說明了何以藥廠能享有暴利:除了正常的利潤以外,它們還能賺取高額的獨占租金。由國家健康與照顧卓越研究院所進行之基於價值基礎的評估,具有其正面意義,因為這有助於降低市場對獨占廠商藥品的需求,防止漫天喊價。其缺點在於在需求彈性放大的同時,部分病人會得不到需要的藥,原因是藥廠願意犧牲利潤而降價的幅度,可能不足以讓所有人得到治療。這種狀況已是英國的現狀,國家健康與照顧卓越研究所已經出於價格考量而不推薦部分癌症用藥。同樣的狀況在美國也有,一些在公私部門都有保險提供者拒絕給付夏奉寧,除非保險者已病入膏肓。但是,我要在此補充:特殊藥品的價格應該等同其協助省下的社會成本,是一個從根本上就有缺陷的命題。我們若把這種說法當真,那許多基本療程或疫苗價格都應該大漲一波才對。而且,要這麼說的話,那人賴以維生的水又該值多少錢呢?圍繞著藥價的爭議,讓(不是每個國家都有的)公設醫療體系、公私立保險提供者(國家健保與保險業者)、大型藥廠形成了鼎足的態勢,進行一場打不完的戰爭。只有打破由社會價值為藥價撐腰的迷思,才能找到一勞永逸的解決方案,讓人買得起藥品。※ 本文摘自《萬物的價值:經濟體系的革命時代》。《萬物的價值:經濟體系的革命時代》作者:瑪里亞娜‧馬祖卡托 譯者: 鄭煥昇出版社:時報出版出版日期:2020/12/29《萬物的價值:經濟體系的革命時代》書封。圖/時報出版提供
-
2021-01-03 養生.營養食譜
冬季水果/柑橘水果富含維生素C跟P可抗氧化,飯後吃有助鐵質吸收 但3種人吃之前要留心!
養生很重要的就是要「吃當季」,但當季該吃什麼?元氣網「吃當季」為您整理當季盛產的蔬果,介紹當下適合吃的蔬菜水果,其營養價值、食用注意事項,及最實用的食譜等。柑橘類水果富含維生素C、P,兩種營養素對於抗氧化、對抗自由基有優異效果,且橘皮還能理氣化痰、減輕腹脹。【記者張嘉芳、羅建怡╱報導,出處/2010-11-28 聯合報「元氣周報養生DIY」】(編註:文中受訪者職稱或有變更,敬請包涵) 橘子、金桔等柑橘類食物,讓人馬上聯想到「酸」,不少民眾偏好這種「酸中帶甜」味道。其實柑橘類水果富含維生素C、P,兩種營養素對於抗氧化、對抗自由基有優異效果,且橘皮還能理氣化痰、減輕腹脹。維他命P抗氧化 增血管彈性柳丁、橘子、柚子、葡萄柚、檸檬、黃萊姆等柑橘類水果,屬於高C含量水果,每100公克約有30到40毫克不等的維他命C,比起西瓜、葡萄、蘋果、香蕉等水果,其維他命C含量還高出數倍,民眾貧血食用紅肉補充鐵質時,若能在飯後吃高C含量的柑橘類,將有助鐵質吸收。維他命C除具皮膚美白功效外,對身體重要的肝臟解毒酵素「麩胱甘月太」也有助益,維他命C、E可將酵素還原、排毒。另外,柑橘類亦含有俗稱「維他命P」的生物類黃酮,它與維他命C共同存在,能達到互補增強效果,可抗氧化、對抗自由基對身體傷害,避免關節骨頭磨損發炎及皮下結締組織耗損,並增加血管彈性、避免粥狀血管硬化、眼睛遭受紫外線傷害等。鼻腔濕濕水水 陳皮茶保養振興醫院中醫科主治醫師許毓芬:柑橘類的橘子,其皮洗淨、風乾後,可製成陳皮,陳皮具「理氣化痰、減輕腹脹、減少痰濕」功效,若鼻腔常出現濕濕水水症狀者,陳皮可作為身體保養茶飲,只要取3錢陳皮,並加入600cc熱水飲用;或將1/4橘皮洗淨後,陰乾2至3天,加熱水600cc飲用,不僅可改善體質偏寒所造成的痰濕問題,陳皮還能放鬆肌肉氣管平滑肌,舒緩神經緊張度,並幫助消化、肚脹排氣。且柑橘類水果的味道較酸,若能與肉類一起烹煮,例如加入檸檬汁等,不僅可讓肉質變軟,還能幫助消化,去除油膩感。快感冒了喝金桔 缺實證研究因柑橘類富含豐富的維他命C,諾貝爾獎得主Linus Pauling曾利用高劑量維他命C進行抗癌研究,發現可以提高天然免疫系統,成為人體的一道自然防線,因此,很多人常在快感冒前,飲用一杯熱的金桔檸檬等柑橘類果汁,預防感冒發生。不過,許毓芬強調,維他命C是否可以增強人體免疫系統?目前仍缺乏實證研究數據。會刺激胃酸分泌 不要空腹吃柑橘類的味道酸,其酸味會刺激胃酸分泌,所以胃酸過多、消化性潰瘍或胃食道逆流的人,最好不要空腹食用,以免胃部受刺激,導致胃酸增多、胃痛,並加重胃食道逆流症狀。因此,除非是腸道很健康的人,否則不建議空腹飲用檸檬汁等柑橘果汁。服用高血壓藥物 別吃葡萄柚此外,同樣屬於柑橘類的葡萄柚,若正在服用高血壓藥物的人,也不建議服藥同時飲用葡萄柚汁,以免抑制肝臟代謝酵素,延緩藥物代謝時間。若體質較寒或氣管不佳者,想補充大量維他命C,建議切勿直接吃柳丁、橘子等柑橘類水果,而可改服用「補充錠劑」。體寒咳嗽喉痛 禁食柑橘類不過,由於柑橘類水果偏寒,如果本身對溫度冷熱較敏感,體質較寒、氣管不佳者,或有氣喘、咳嗽、正在生病感冒的人,皆不適合食用柑橘類食物,以免刺激咳嗽的症狀加劇。此外,金桔、檸檬的味道及口感偏酸,若喉嚨紅腫、又吃酸性食物,恐將造成喉嚨更乾癢;且病患如果發燒,喉嚨痰液呈現黃色、濃稠者,也不適合食用柑橘類水果。達人教你做營養美味的柑橘類料理食譜示範達人/邱明琴:退休主婦天然養生30年,為了子女的健康努力料理,用愛烹菜、道道養生,堅持少油、少肉、少調味,堅信食材愈自然愈健康。 1.紅棗陳皮茶材料:紅棗30個、陳皮5片(蜜餞行買鹽醃、可含食的),酸梅6顆、水1500cc作法:1.紅棗洗淨,和陳皮、酸梅放在水中一起煮沸,關小火再煮約20分鐘,悶蓋15分鐘後,即可取出飲用。2.待湯水剩約1/3時,再用600~800cc水第二次煮沸,約煮10分鐘、悶蓋5分鐘,第二次煮湯茶一樣美味。TIPS:鍋內食材全可食用,尤其紅棗可挑出、放於碗中,讓小朋友當甜食吃,不但可補充鐵質,還可促進腸子蠕動,是治療便秘的祕方。達人建議:這個時節是橘子盛產季,可自製陳皮。首先將橘皮留下,置於冰箱,讓橘皮自動脫水全部乾燥後,收藏於密封的袋中。若家裡有人咳嗽,則可煮水加鹽飲用。但保存時不可碰到水,否則會發霉,保存好則可像達人家的陳皮一樣,存放18年!2.冰鎮潤喉脆金桔材料:宜蘭金桔1斤、冰糖6~8兩、酸梅3顆、甘草片4片、鹽1/3茶匙作法:1.前一晚,先將新鮮金桔帶梗洗淨晾乾(用布或餐巾紙將外皮擦乾淨),去梗留蒂頭。2.將金桔對切,果粒較大者可切成三片。3.放入鍋中,加甘草、酸梅、冰糖、鹽稍微晃勻,加蓋放入冰箱,等冰糖完全呈現液體狀便可食用。TIPS:1.取用時,不可碰到水。2.若沒吃完,可裝罐放上3個月不會變味。3.湯汁可用來泡茶。3.陳皮五花肉材料:五花肉1塊(約300g)、米酒半碗、水半碗、醬油1碗、冰糖1湯匙、蛋10個(鴨蛋更好);中藥鋪買桂葉、小茴香、陳皮共三樣少許,用滷包袋裝好作法:1.五花肉洗淨,米酒、醬油、水、冰糖和香料一起滷,水開後關小火悶蓋滷40分鐘。2.掀蓋看滷汁,若已剩下約1/2碗的量,便關火悶約10分鐘。3.取出切成薄片狀,佐小黃瓜涼拌或蘿蔔絲涼拌(利用盛產期,自己動手做,更是美味)。4.蛋煮熟、去殼,一起下鍋滷即可。TIPS:1.陳皮可讓肉質轉嫩且更滑口,其他香料和米酒的香氣,則可使五花肉的油膩和腥味變不見。2.這鍋的滷蛋,可以擺在滷汁中,隔夜更入味。3.若買黑豬肉,滷肉的時間則要1小時以上。
-
2020-12-30 癌症.胃癌
吃不下、消化不良是胃癌前兆 醫:避開飲食地雷可預防
每天6.5名國人死於胃癌 避開飲食地雷可預防 台灣胃癌常年名列十大癌症之中,每年奪走超過2,300條人命。根據每年癌症發生與死亡統計顯示,胃癌新增人數雖然呈現下降趨勢,但死亡人數始終居高不下,平均每天超過6.5國人死於胃癌。同時,胃癌早期症狀如食慾不振、消化不良、變瘦,與一般胃炎或消化性潰瘍相似,惟有改變飲食及及早篩檢方為預防之道。 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血液腫瘤科醫師賴基銘教授表示,胃癌與飲食習慣、胃幽門螺旋桿菌等因子相關,而只要能減少醃漬、煎炸、燒烤、煙燻類食物,達到「天天彩虹蔬果579」的飲食原則,並且避免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就能有效預防胃癌風險。 6成胃癌一發現就晚期 無法手術須用針劑化療 臺北榮民總醫院腫瘤醫學部部主任趙毅表示,每年胃癌死亡人數佔發生人數近50%,與胃癌症狀辨識不易、國人較少照胃鏡習慣,導致6成診斷時已是晚期胃癌有關。其中更有超過4成為轉移性胃癌,病人無法接受手術,須用化療藥物控制。由於針劑化療易有厭食、噁心、腹瀉、虛弱、手足症候群、皮疹、心悸、血球異常等副作用,病人體力負擔大,也影響接受後線治療的意願。 臺北榮民總醫院腫瘤醫學部腫瘤免疫治療中心主任陳明晃說明,胃癌病人如果體力足夠,第一線化療最常用的處方,是一種口服化療搭配一種針劑化療。二線化療健保則只有給付針劑化療,所幸12月起國內已經將新型口服化療藥納入健保,讓需要接受第三線治療、體力較差的病人,有了新的治療希望。 晚期胃癌新型口服化療藥 周休二日助控制病情 陳明晃表示,對晚期胃癌病友而言,以往在針劑化療失效就沒有好的治療選擇,現在健保給付的新型口服化療藥,副作用比第一線、第二線治療小且治療便利,超過4成病患可控制疾病不惡化。陳明晃指出,新型口服化療藥的治療模式有如「周休二日」,病人一天吃兩次、吃5天休2天,兩周療程結束後休息兩周,大幅降低身體負擔。 過去晚期胃癌平均存活期約9到11個月,再加上後線治療未有給付,不少年長患者考量經濟因素與晚輩家計負擔,寧可選擇放棄治療。陳明晃認為,非常感謝健保為晚期胃癌族群帶來「年終大禮」,新型口服化療物通過給付後,病人的生活品質與存活有望進一步改善。 早期胃癌難覺察 有病史飲食作息不正常宜作胃鏡 醫師提醒,胃癌早期徵兆不易察覺,曾有癌症病史、生活作息不正常、嗜吃油炸類、醃製類食物的族群,建議及早接受胃鏡檢查。此外,國人癌症漸有年輕化趨勢,40歲以上建議2年進行一次全身健檢,並且搭配胃鏡檢查。 《延伸閱讀》 .腹部悶痛、食不下嚥?檢查出晚期胃癌,乳癌標靶藥治療HER2胃癌也有效 .罹癌食慾不振怎麼辦?維持好體重才有體力抗癌,營養師2招增進食慾!
-
2020-12-30 養生.聰明飲食
冬天食慾旺盛易飢餓 吃點粗糧粥不胖又營養!
冬天很容易食慾旺盛,有些人總是有餓的感覺。確實,冬天既要保證營養,又想保持體型,這一矛盾如何破解?用粗糧替換部分主食是答案之一。傳統上把穀物分為細糧與粗糧,細糧是指大米、白麵(小麥麵)等,粗糧就是相對細糧以外,主要包括穀類中的玉米、高粱、燕麥、蕎麥、青稞等。關於粗糧和細糧的劃分,還有一種分法就是根據穀類的加工程度。過度加工出來的糧食屬於細糧,如精白米,一般粗製加工的糧食屬於粗糧,如糙米等。實際上,粗糧和細糧在等量的前提下,兩者所含的能量是一樣的。但是粗糧的優勢在於膳食纖維的含量偏高,吃粗糧以後可以更快、更多地增加飽腹感,這樣對於之後食物的攝入就會產生輕微限制,再吃進去的食物量就會變少了。比如,有人可能一天要吃五兩細糧,換成粗糧以後可能吃三兩就夠了,這個過程中,總能量下降,所以粗糧對控制總攝入量是有幫助的。《中國膳食指南》推薦成人每天攝入主食的量是生重250g-400g,粗糧跟細糧的比例是1∶3。按照這個標準,一天至少吃50g粗糧。粗糧怎麼吃:玉米燕麥粥吃粗糧一種比較簡單的方法是喝粗糧粥。很多粗糧都可以混搭著煮粥,家裡可以多備一些各種種類的粗糧,每次煮粥隨機抓幾種,簡單又實用。比如玉米燕麥粥,就是不錯的選擇:玉米裡含有一種獨特的抗癌因子「穀胱甘肽」,這種物質能夠把致癌物控制住,使它失去毒性,然後再通過消化道排出體外。玉米中還含有硒和鈣,硒能加速體內氧化物的分解,能抑制癌細胞的生長。燕麥富含膳食纖維,既有可以溶解在水里的可溶性纖維,也有不溶於水的不溶性纖維。可溶性纖維可以幫助人體減少吸收外界攝入的膽固醇、油和糖。不溶性纖維能夠加速腸道蠕動,使大便成形,容易排便,減少便秘、腸道炎症甚至腸癌的發生。煮粥的時候可以將25g玉米糝和25g燕麥一起煮。當然,也可以按自己的喜好,調節比例。糖尿病患者要這樣吃如果患有糖尿病,就盡量不要單純喝粥,可以先吃點其他主食,再喝小半碗粥。吃飯要乾、稀搭配,而且「乾」的要放在前面吃。當然,如果沒有血糖高的問題,晚上單喝點粥,那沒問題。別把太多食材往粥裡加有些朋友煮粥時喜歡加很多其他東西,比如枸杞、百合、蓮子、紅棗等,能加的都加進去,最後變成了一鍋“大雜燴”,覺得營養全面。其實粥就是粥,粥是把固態主食變成半流質或者流質主食的過程,不要給粥賦予過多的責任,比如希望通過喝粥來達到營養的平衡、全面,粥沒有這麼大的作用。在粥裡添加很多糧食以外的東西不是不行,但首先,它們不見得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其次,還有可能造成麻煩,加的食材太雜,萬一喝粥引起肚子脹,都不知道是哪一種東西造成的。(來源/轉載自《文匯報》)
-
2020-12-26 癌症.大腸直腸癌
大腸直腸癌可預防 出現7大高風險症狀別輕忽!
中華民國大腸直腸外科學會,分析國內大型健保資料庫數據庫,發布「大腸直腸癌治療地圖」,2014至2018年台灣大腸直腸癌以南區(雲嘉南)、台北區(北北基宜金馬)及高屏區(高屏澎)盛行率較高,然而比較死亡率,最高則是南區、高屏區、東區、中區、台北區、北區。大腸癌初期無明顯症狀難察覺 容易錯失黃金治療期中華民國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副秘書長張琮琨表示,大腸直腸癌初期幾乎無症狀難以察覺,但每2年進行1次糞便潛血篩檢,可下降35%大腸直腸癌死亡率,據2014至2017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50歲以上國人受惠於政府開放2年1次糞便潛血篩檢,確診時大腸直腸癌多是早期,治癒率提高。中華民國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理事長王照元表示,大腸直腸癌罹患初期通常無明顯症狀,多數病患僅有輕微腹痛、腹脹現象,有時會有經常腹瀉、排便習慣明顯改變、體重減輕、貧血等現象陸續發生,容易輕忽,以致部分病患確診時已進入晚期。已逝藝人豬哥亮、賀一航都是大腸癌患者,以及漫威英雄《黑豹》男主角查德維克博斯曼,確診時已是大腸直腸癌第4期,抗癌4年仍於今年不幸逝世,享年僅43歲。大腸直腸癌7大高風險症狀,包括有:(1)大便中有血、黏液、(2)大便變細小、(3)排便習慣改變、(4)經常性腹瀉或便秘、(5)體重減輕、(6)貧血、(7)可觸摸到腫塊。呼籲民眾若有上述「自覺症狀」,應提高警覺,及早篩治,並養成定期健檢習慣。2014至2018年台灣大腸直腸癌盛行率地圖 都會區發生率高2014至2018年台灣大腸直腸癌以南區(雲嘉南)、台北區(北北基宜金馬)及高屏區(高屏澎)盛行率高。王照元強調,若罹患晚期大腸直腸癌請勿消極面對,第4期治療方式與時俱進,現今晚期抗癌策略為「接力治療」,可大幅延長病患存活期。王照元解釋,依照目前健保規範,若於第1線治療使用抗血管生長因子標靶藥物,至第3線治療可接力使用抗表皮生長因子標靶藥物,如此,病患可使用到最多線健保標靶藥物,得以延長疾病穩定期與整體存活期。大腸直腸癌死亡狀況南高於北 推斷治療接受度是關鍵此外,據國內大型健保資料庫數據顯示,2018年台灣大腸直腸癌死亡狀況排名 ,若以每10萬人為單位計算,依序為南區(雲嘉南)每10萬人中就有57人,其次為高屏區(高屏澎)49人、東區(花東)43人、中區(中彰投)42人、台北區(北北基宜金馬)41人,與北區(桃竹苗)39人。王照元說明,「及早發現、及早治療」為降低死亡率關鍵,北部民眾可能接受治療意願較高,因此死亡排名比較後面,高屏區(高屏澎)與東區(花東),病患可能因擔心治療副作用影響生活品質,從而降低治療意願、誤信偏方延誤治療,此外,是否與各地區健保標靶藥物審查標準有關,應該深入分析。大腸直腸癌 已邁入個人化醫療張琮琨認為,大腸直腸癌第4期治療方式以化學治療與標靶治療為主,隨著醫學科技進步,目前已邁入個人化醫療,醫師會依照腫瘤位置、數量、病患身體狀況等,進行綜合性評估,量身安排治療計畫,助晚期病患延續希望。大腸直腸癌可預防 免費篩檢必須把握張琮琨呼籲,大腸直腸癌是可以預防的癌症,國人應多攝取蔬果等高纖食物,維持穩定作息,以降低大腸直腸癌發生機率。50歲以上民眾應把握政府補助機會,按時接受2年1次的免費大腸直腸癌篩檢,高風險族群如有大腸直腸癌家族史的民眾,應主動接受健康檢查、積極追蹤。張琮琨最後強調,若有腸道相關症狀,如大便中有血或黏液、大便變細小、經常腹瀉或便秘等,務必盡快尋求專業醫師診斷,守護自身健康。★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
2020-12-21 癌症.癌友加油站
3大重病打不倒 她成愛笑瑜伽老師翻轉癌後人生
現年僅41歲的許智琇被迫面對紅斑性狼瘡、血癌與類風濕性關節炎3大重病打擊,但她透過瑜伽鍛鍊自己,更利用笑容安撫其他癌友,堅信自己能一次次創造奇蹟,獲頒抗癌鬥士。台灣癌症基金會今天舉辦第14屆抗癌鬥士頒獎典禮,年僅41歲的許智琇年輕時確診紅斑性狼瘡,當時醫師宣告她只剩5年壽命,但如今一轉眼已過了30個年頭;還記得103年正當她處於年度最後一次回診的喜悅時,竟被醫師宣告罹患血癌,將她再次打回地獄。許智琇說,當時她心想,孩子們正值需要媽媽陪伴的年紀,她究竟還有多少機會活著陪伴孩子,為此她甚至一度猶豫是否要回醫院治療,幾經思考她仍決定勇敢抗癌。化療期間,她口腔長滿黴菌、味覺產生改變,就連頭髮也掉不停,但許智琇告訴自己「為了家人,我要堅強面對」,原以為挺過抗癌路,人生就此海闊天空的她,今年初竟又確診類風濕性關節炎。為了對抗疾病,她開始透過瑜伽鍛鍊自己,不僅成為學生眼中最愛笑的瑜伽老師,這份堅強與樂觀,也讓她成為其他癌友的心靈輔導員,堅信自己能一次次創造奇蹟的信念,讓她堅持一路走到現在。根據國民健康署最新癌症登記資料,民國106年全台有11萬人新確診為癌症,平均每4分42秒就有1人罹癌,許多人在你我身邊默默抗癌,打破癌症等於絕症的迷思。癌症發生率雖逐年攀升,但死亡率卻逐年下降,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指出,過去20年間,全台癌症患者死亡率降低15%,5年存活率則從91年的40.7%,增加至106年的58.17%,15年來增加了40%。賴基銘說,正因台灣有良好的醫療體系、完善照護系統以及癌症防治民間組織,提供身心靈的照護,讓癌友與癌症和平共存,不再聞癌色變。他也強調,很多人對於癌症的恐懼是來自於不了解,因此每年舉辦抗癌鬥士選拔,希望可以透過同樣病症的鬥士們,將自己的生命故事,鼓舞正在與癌症奮戰的朋友,撥開眼前迷霧,勇往直前。
-
2020-12-20 癌症.食道癌
台中榮總食道癌病友會登場 抗癌鬥士分享抗癌6年經驗
台中榮總2020好呷俱樂部第十屆食道癌病友會今天登場,罹食道癌6年的張姓病友分享抗癌心得,靠平時爬山、騎單車等運動保養身體,郭姓病友分享,他戒菸、酒、檳榔,飲食清淡、多蔬果抗癌,並感謝台中榮總胸腔外科醫師莊政諺及醫療團隊的醫治。56歲張姓病患說,他從事玻璃行業,長期跑工地,15歲開始抽煙喝酒,直到2014年6月吞嚥困難,就醫確診為食道癌,醫師莊政諺詳細病情解釋後,因食道癌介於第1到2期,接受微創手術,經由醫療團隊們細心專業的照護下順利出院。他指出,抗癌過重新調整生活習慣還是可以正常生活,他戒煙酒等壞習慣,空閒時就去爬山、騎腳踏車,儘量保持心情愉快,感謝妻子及家人的陪伴與鼓勵,以及莊政諺醫治。50歲郭姓病患說,他菸檳酒壞習慣約20年,直到去年10月吞嚥困難,就醫確診為食道癌第3期,他選擇相信醫師、醫療團隊。術後他飲食清淡,每天增加運動量,聽從醫師指示完全戒除菸檳酒等不良習慣。莊政諺說,食道癌多半初期無症狀不易早期發現,通常隨著腫瘤變大,病人出現喉嚨異物感、吞嚥困難、體重減輕、頸部硬塊、聲音嘶啞等症狀,逾70%患者發現時已癌症第三期(淋巴轉移)。他提醒,民眾如有不適症狀時,應立即就醫檢查及早治療,平時應避免菸、酒、檳榔、減少過燙食物、香腸及臘肉等含亞硝酸鹽食物,維持規律運動以增強自我免疫力,降低罹患食道癌風險。莊政諺說明,台中榮總每年收治食道癌病人數約150人,2009年成立食道癌診療團隊,提升病患生活照護品質。2011年起成立食道癌病友座談會(好呷俱樂部),透過醫病互動、交流,以及邀病友分享抗癌經驗,鼓勵更多病友勇於接受面對治療。
-
2020-12-19 醫聲.院長講堂
院長講堂/大部分的死亡都是癌症導致! 楊志新爭取癌患試用新藥,給病人最新最好的治療
台大癌醫中心醫院(台大癌醫)設立目標是「成為世界級的癌症醫學中心」,經過十年規畫和建設,去年七月正式營運。院長楊志新期盼,台大癌醫能助病友就醫並有機會使用新藥。成為癌症臨床試驗重鎮今年八月接任台大癌醫中心醫院院長的腫瘤內科部教授楊志新專長做臨床試驗,是台灣學術論文被全球引用最多的醫師,也是最早確立亞洲肺腺癌標靶藥療效的頂尖學者。接任院長後,他決心帶領台大癌醫成為台灣癌症臨床試驗重鎮,爭取癌症病人免費試用最新藥物的機會。給病人最新最好的治療「為了給病人最新最好的治療,世界上所有重要的癌症中心,臨床試驗一定是最重要的業務。」楊志新在台大總院帶領腫瘤團隊20幾年,最關切的是如何「讓病人輕鬆一點。」當時在台大醫院就建立了「多科一起看癌症病人」的傳統,像肺癌門診的診間裡,可能集結了內科、胸腔內科、放射腫瘤科等科別。因此台大癌醫最初就規劃要給病人一個輕鬆舒適的就醫環境。台大癌醫除了延續原本同診間就有多科一起看病人的傳統,更解決了內、外科會診不易的問題。現在負責內科的楊志新和外科教授陳晉興的門診同一時間,而且診間就安排在對門,若病人需要會診另一科,走個兩步就到了。楊志新表示,肺癌中心有好幾個門診,診間有共通的後走廊,平常門關起來,維護病人隱私,需要會診時打開門就可以走到對面去。判斷若需開刀馬上加號楊志新說,如此一來,醫師省去重新找病人影像資料的時間,內、外科醫師可以直接討論病人的治療計畫。若外科醫師判斷需開刀,馬上幫病人加號,當天就看,很有效率。目前乳醫中心運作較久,科別完整,包括婦產科,可同時做完婦科檢查,病人相當多。之後肺癌中心、頭頸癌中心、攝護腺癌中心等單位的科別也都會陸續完備。後期延長有品質生命癌症一直是台灣最重要的疾病,大部分的死亡都是癌症導致。楊志新表示,從早期的預防和發現,中期給予治癒性治療,到後期適當延長有品質的生命,同時要持續將病人和家屬的期待做最好的調和,每個階段有不同任務,台大癌醫都能做好。楊志新小檔案專長:基礎腫瘤醫學、臨床腫瘤醫學、抗癌藥物發展、化學藥物抗藥性、臨床試驗、藥品上市研發現職:台大癌醫中心醫院院長學歷:台大醫學系學士、台大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經歷: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主任、台大腫瘤醫學研究所所長、台大醫院臨床試驗中心主任給病人的一句話希望如果發現身體有任何異狀,趕快尋求醫師協助和接受正確的治療。如果對於癌症治療有任何不同的想法,請務必和醫師討論,千萬不要到處找偏方,一定要尋求正規醫療,相信在您和醫師合作的情況下,一定能得到最好的醫療。
-
2020-12-18 養生.聰明飲食
體內毒素積多百病生! 最強TOP 5「排毒水果」大公開
毒素在體內累積過多,除了會導致疾病之外,也會影響人體的氣血運行、代謝平衡、臟腑功能、精神狀態、皮膚氣色,甚至會加速人體老化;因此,如何有效抵禦外毒並排除內毒,成為現代人面臨的最大挑戰。 以下介紹的5種平日常見的水果,讓你可以排毒、養生、美顏又強身健體: ◎梅子近幾年來,梅子加工製品相當多,也很熱銷,其實梅子和其加工品,都是很好的排毒食物。梅子含有的檸檬酸和兒茶素,有抗菌、整腸、解毒的作用,能夠消除食物的病原菌與毒素。另外,因為梅子含大量有機酸,能使小腸裡的環境暫時變成酸性,因此,侵入體內的細菌不容易繁殖,最後被逐漸消滅;而梅子對於解除具有輻射能的毒素也有效,人體只要攝取大量含有檸檬酸的食物,即使輻射侵入體內,也會與檸檬酸結合而排出體外。 ◎蘋果蘋果含多酚和黃酮類,是天然化學抗氧化物質,可清除體內的「垃圾」,降低血中的三酸甘油酯;鈣質則有助於代謝體內鹽分;蘋果酸則可代謝熱量,防止下半身肥胖;可溶性纖維——果膠,能有效降低膽固醇、促進胃腸道中的鉛、汞、錳的排放,調節機體血糖的平穩,吸收水分的效果也很好,能把消化後的殘渣軟化,防便祕。 ◎草莓草莓的營養成分很容易被人體消化、吸收,多吃也不會受涼或是上火,其中豐富的維生素C,除了可以預防壞血病之外,對於動脈硬化、冠心病、心絞痛、腦溢血、高血壓、高血脂等,都有積極的預防作用。此外,草莓中的果膠及纖維素,可促進腸胃蠕動、改善便祕、預防痔瘡和腸癌的發生,對於運動量少的上班族,也有幫助。 ◎芭樂以前芭樂只有在冬天比較常見,現在經過品種改良之後,幾乎一年四季都吃得到。芭樂的膳食纖維豐富,常吃可促進排便,芭樂皮中含有豐富營養成分,因此,建議吃芭樂不需要削皮;若是擔心農藥殘留問題,可以放在清水中約10分鍾,再以流動的水沖洗即可。 ◎鳳梨鳳梨可幫助解決消化吸收的問題,因為鳳梨中的蛋白質分解酵素蛋白酶,可以分解蛋白質,對於食用過多肉類及油膩食物的現代人來說,可使肉質滑嫩好消化。而鳳梨的膳食纖維,還可以讓消化更順暢,餐後食用鳳梨,可以使腸內的穢物排出,消除便祕、讓新陳代謝恢復正常,達到預防腸癌的功效。延伸閱讀: 身體毒素排不出恐終身洗腎救命! 餐桌常見「這些食物」都能幫五臟排毒 鈣含量跟牛奶差不多! 飯桌上常見的這道「高鈣蔬菜」排毒又抗癌
-
2020-12-17 新聞.健康知識+
喝酒可以殺死口腔癌細胞嗎? 當心抗癌不成反致癌!
網路上謠傳喝酒可以殺死口腔癌細胞,這是真的嗎?對於這樣的傳言,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出面說這是錯誤的謠言,喝酒無法殺死口腔癌細胞!當喝酒下肚時,酒精會被體內的酵素代謝掉,因此不可能有治療腫瘤的效果!飲用過多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酒精性脂肪肝的機會,且罹患口腔癌、食道癌等頭頸部癌症,以及腸胃道癌症的風險均會提高,能夠抗癌的說法是不正確的資訊。檳榔、菸品、酒 是口腔癌的元兇 使用檳榔、菸品、酒是我國口腔癌個案發生的主要原因,同時有菸、檳、酒習慣者相較沒有者,罹患上呼吸消化道癌症(口腔、咽、喉及食道)風險高10.5倍;而研究證實,定期接受口腔黏膜檢查,可降低26%口腔癌死亡風險。口腔癌是最容易預防的癌症,呼籲國人要拒絕菸檳酒、定期篩檢、即早治療。政府提供口腔癌30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或吸菸民眾,每2年1次口腔黏膜檢查(有嚼檳榔之原住民自18歲起),請洽各醫療院所。資料來源:本署癌症防治組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
2020-12-12 癌症.飲食與癌症
八成五癌患營養不良 影響療程
高達八成五的癌症患者營養不良,台灣癌症全人關懷基金會董事長謝瑞坤表示,化療副作用使癌友食欲降低、口破,影響吞嚥,若營養不良,常影響療程。呼籲癌友術前接受營養評估,術後八周是營養介入好時機,盡可能讓營養充足,才能打贏抗癌一仗。每年新診斷癌症患者逾11萬人,謝瑞坤表示,受疾病與療程影響,癌友是營養不良高風險群,高達八成五的癌友曾出現營養不良,特別是55歲以上族群。不同癌別化療強度不同,治療後營養不足狀況也不同,如胰臟癌患者,手術可能影響腸道,吸收本就不好,加上化療長達6個月,幾乎半數以上都無法如期完成治療,腸胃道癌症患者是營養不良高危險群。接受小紅莓等化療藥物治療的患者,容易出現嚴重嘔吐,若無法給予適當的止吐藥物,也容易因此影響進食而營養不良,延宕治療計畫。不只是化療,謝瑞坤表示,傳統手術治療、標靶治療、放射線治療等,皆可能使患者營養不良,其中以化療最嚴重。癌症治療期間最重要的營養素為蛋白質,熱量也要足夠。謝瑞坤表示,患者若不能從一般飲食中攝取足夠營養素,臨床上會建議另外補充,例如靜脈營養注射,但不宜長期使用,若不能透過腸胃道攝取營養素,腸胃道絨毛萎縮,將影響日後腸胃道健康。謝瑞坤表示,營養補充容易被忽視,僅三到六成營養不良的癌症病人會接受營養補充,他強調,術前營養評估、建議在術後至輔助化療前開始,例如術後八周是患者恢復體力、補充營養的黃金時期。
-
2020-12-12 癌症.飲食與癌症
八成五癌患營養不良 醫師說不利抗癌
高達八成五的癌症患者營養不良,台灣癌症全人關懷基金會董事長謝瑞坤表示,化療副作用使癌友食欲降低、口破,影響吞嚥,若營養不良,常影響療程。呼籲癌友術前接受營養評估,術後八周內是營養介入好時機,盡可能讓營養充足,才能打贏抗癌一仗。每年新診斷癌症患者逾十一萬人,謝瑞坤表示,受疾病與療程影響,癌友是營養不良高風險群,高達八成五的癌友曾出現營養不良,特別是55歲以上族群。不同癌別為化療強度不同,治療後營養不足狀況也不同,如胰臟癌患者,手術可能影響腸道,吸收本就不好,加上化療長達6個月,幾乎半數以上都無法如期完成治療,腸胃道癌症患者是營養不良高危險群。接受小紅莓等化療藥物治療的患者,容易出現嚴重嘔吐,若無法給予適當的止吐藥物,也容易因此影響進食而營養不良,延宕治療計畫。不只是化療,謝瑞坤表示,傳統手術治療、標靶治療、放射線治療等,皆可能使患者營養不良,其中以化療最為嚴重。癌症治療期間最重要的營養素為蛋白質,熱量也要足夠。謝瑞坤表示,患者若不能從一般飲食中攝取足夠營養素,臨床上會建議另外補充,例如靜脈營養注射,但不宜長期使用,若不能透過腸胃道攝取營養素,腸胃道絨毛萎縮,將影響日後腸胃道健康。謝瑞坤表示,營養補充容易被忽視,僅三到六成營養不良的癌症病人會接受營養補充,他強調,術前營養評估建議在術後至輔助化療前開始,術後八周內是患者恢復體力、補充營養的黃金時期。
-
2020-12-08 新聞.健康知識+
運動中出現這些情況別硬撐!小心都是身體在喊救命
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報告調查,菸、酒、不健康飲食、缺乏身體活動及肥胖等都是誘發癌症的主要危險因子,且至少有1/3的癌症是可以預防。然而,多數人都知道運動對健康帶來的好處很多,其中很重要的好處即是降低20%罹患癌症的風險,每天規律的運動30分鐘就可降低罹患大腸癌、乳癌和子宮內膜癌的風險,運動甚至是某些癌症的抗癌處方。運動可以抗老 還能預防8種癌隨著年齡的增加,癌症發生率也會隨著攀升,國民健康署106年癌症登記報告顯示罹癌的人有82%發生在50歲以後。為增強自我免疫力,運動是抗老防癌第一道防線,美國運動醫學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ACSM)2018年的統合研究指出,運動如爬山、有氧活動(快走、慢跑、競走、滑冰、游泳、騎自行車、打太極拳、跳舞、跳繩)、重量訓練(舉重)等休閒活動可降低12%-28%罹癌風險;目前已有強力證據證實透過運動可有效對抗的癌症分別為食道癌、大腸癌、腎臟癌、膀胱癌、胃癌、乳癌及子宮內膜癌,中度的證據則為肺癌。運動提升身體新陳代謝 增強抗癌的決心和毅力此外,歐洲大型規模研究(European Prospective Investigation into Cancer and Nutrition, EPIC)發現,規律運動可降低20%罹患大腸癌及乳癌的風險。因為當身體在運動時,呼吸頻率變快,吸氧量也會增多,讓體內氣體交換加速,並且大量流汗,提升身體新陳代謝,降低癌症的發生或復發,同時引起大腦產生讓身體愉快的物質(如多巴胺),可消除憂慮和煩惱,抑制不好的情緒,鍛鍊自我意志,增強抗癌的決心和毅力,並可減少體脂肪,減少因肥胖帶來的罹癌機會,並可強化肌肉組織與功能,維持健康體重。癌後人生運動好處多 少量多次為原則此外,透過每週3~5次30分鐘有氧或阻力訓練的中強度運動(有點喘但可聊天的程度)強化身體機能活化細胞,可顯著減少治療期間或治療後對身體的影響;若太過虛弱無法長時間運動的患者,則可改為每次10分鐘,以少量多次為原則,建議每週累計運動總量能達到150分鐘以上。運動前健康評估不可少 出現這些狀況應立即停止癌症病人在運動時仍須注意自己的身體狀況,確認運動期間是否有不正常情況出現,如頭暈、胸悶或胸痛、心悸或心律不整、呼吸困難等症狀發生,有可能是危險的警訊,應停止運動。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建議,癌友應與主治醫師或到復健科門診與醫師諮詢及討論,進行運動前的健康評估建議,依個人的狀況,設計個人的癌症運動處方,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延伸閱讀: 天冷才是一年中最容易瘦下來的時機! 研究告訴你原因 8成發生在50歲以後! 研究證實這8種癌都能靠運動降低罹患風險
-
2020-12-04 新聞.元氣新聞
芹菜萃取物去脂瘦身 花蓮慈濟、長春藤生物創新突破
花蓮慈濟在預防肥胖、體重控制等研究上出現重大突破,院長林欣榮在台灣醫療展上發表「天然物小分子促進類棕色脂肪生成」研究成果,動物實驗發現,被養肥的小鼠連續八周餵食芹菜萃取物MTF-5,平均體重降低三成五。俗話說,「小孩子屁股三把火」,不怕冷,林欣榮解釋,原因在於幼兒體內多是棕色脂肪,存在於皮下的白色脂肪明顯較少,隨著年紀增長,棕色脂肪越來越少。歐美科學家於2009年首度透過高階電腦影像儀器在成年人肩部、頸部發現棕色脂肪,但數量相當稀少。研究發現,只要持續運動,就能增加體內棕色脂肪,提高基礎代謝率。但能持續運動的人畢竟不多,為此,花蓮慈濟與長春藤生物科技攜手合作,在多種小分子結構成分中,找到MTF-5,並進行動物實驗,結果證實,能有效增加老鼠體內棕色脂肪。研究團隊先將正常受試小鼠餵食大量高熱量食物,體重從原本的25公克增至50公克,足足增加一倍。經過連續八周餵食MTF-5,且維持原先飲食,體重卻能逐漸下降,平均降至30至35公克。這項研究證實,透過MTF-5小分子特殊成分可提升小鼠體內棕色脂肪,促進新陳代謝,燃燒更多熱量,進而減少油膩的白色脂肪,也就是皮下脂肪,進而抑制胰島素分泌,減少體內發炎狀況。林欣榮指出,許多天然食物都含有MTF-5,研究發現,以芹菜的含量最高,如想透過食用芹菜來達到減重效果,一天得吃上20、30公斤,千萬不要自行嘗試。此外,台大醫院小兒部權威醫師暨長春藤生物科技GTP實驗室主持人林凱信教授,也在台灣醫療展公布最新研究成果,在研發iNKT細胞放大培養技術也有突破性發展,未來可用於治療血癌等特定癌症,以及免疫系統疾病。林凱信指出,iNKT細胞結合T細胞和NK殺手細胞優點,兼具免疫調節和毒殺性,且有抗癌免疫力與抑癌效果。研究發現,此免疫細胞可用來治療自體免疫疾病,如系統性紅斑狼瘡、關節炎,以及動脈粥狀硬化、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等,甚至治療癌症,為現今最受矚目的免疫療法。林凱信說明,為了提升幹細胞儲存品質,長春藤生物科技率先研發幹細胞專屬培養液,使用無血清的培養基,可提升周邊血幹細胞儲存之安全穩定性,解決常規培養液的風險。另外,長春藤突破周邊血幹細胞儲存限制,透過iNKT細胞放大培養技術,預計可放大iNKT細胞數量,減少患者反覆回院施打、多次採集等週車勞頓,只需單次採集,就能應用於多種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