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09 養生.聰明飲食
搜尋
抗凝血劑
共找到
238
筆 文章
-
-
2021-08-06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攝護腺肥大手術 96歲翁好排尿
攝護腺肥大症甚至攝護腺癌在中老年男性中是很常見的健康問題。北市聯合醫院陽明院區泌尿科主任許富順指出,輕狀者有小便困難、頻尿、急尿或夜尿情況,嚴重者會因膀胱排尿受阻,導致尿滯留、膀胱變形、腎臟水腫、腎衰竭需洗腎,可以藉由攝護腺雷射手術,幫助患者快速恢復日常生活。許富順舉例,一名96歲的空軍飛官退伍的洪爺爺,身體硬朗但因攝護腺肥大有急尿、滴尿、夜尿問題,身上總有異味,讓他十分困擾,又因年紀大加上慢性病史,想要手術治療卻總被告知風險極大,後來選擇第三代綠光雷射氣化剜除術,才解決多年痼疾,術後排尿順暢、夜尿改善很多,彷彿年輕30歲。許富順表示,攝護腺肥大症目前有相當多種藥物可以治療改善,但如果服藥出現副作用,像是頭暈、血壓降低、心悸或性功能障礙等,以及中重度以上攝護腺肥大症者,都應該考慮以經尿道手術來根治。過去10多年是採取電刀刮除術來治療者,即經尿道用內視鏡電刀一片片將攝護腺刮除,可快速處理其堵塞,但缺點是出血多、不適合高齡患者,術後也有尿失禁、陽痿的副作用。如今攝護腺雷射手術已成為取代傳統電刀刮除術新方式,因雷射氣化過程,出血極少、安全性高,就算是服用抗凝血劑者也可安全進行手術,術後快速拔除尿管,減少疼痛感,血尿恢復快,可快速恢復日常生活。許富順呼籲,中老年男性應定期抽血檢查攝護腺特異抗原(PSA)、利用國際攝護腺症狀表分數評估攝護腺肥大症狀,以及經直腸攝護腺超音波檢查量測攝護腺體積,並與泌尿科醫師詳細討論。減緩排尿症狀,遠離攝護腺癌的威脅。
-
2021-07-1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打AZ疫苗會猝死嗎?我能打嗎? 台大醫告訴你接種攻略!
近日台灣的確診人數都在百名以下,疫苗也逐步擴大施打!在「疫苗施打意願登記」第三輪意願登記中,全國意願登記完成總人數6,433,528人,登記AZ疫苗人數116,258人。請民眾在輪到你的施打順位時,且在醫師評估身體狀況沒有異常後,即可進行施打疫苗,才能保護自己和家人。(【延伸閱讀】疫苗懶人包/莫德納、AZ 我該怎麼選?副作用有哪些?) 隨著越來越多人施打AZ疫苗,許多民眾對此種疫苗也有諸多疑問。究竟哪些情況不能打AZ疫苗?常見副作用是哪些?血栓症狀有哪些?對此,台大家醫科醫師林嘉俊整理相關資訊來替大家解惑!我可能因為打疫苗死亡嗎?先說結論,有可能會,但是機率極低。打AZ疫苗後的5-20天可能會發生血栓,但年輕女性比例較高,且機率比被雷打到還低,而感染新冠的血栓機率是20%,台灣的案例經解剖後證明無關!AZ疫苗引發血栓的原因和一般血栓不同,所以過去發生過靜脈栓塞、心肌梗塞、腦中風者,也可以打AZ疫苗。這些情況不能打AZ疫苗1.正在發燒2.血栓或肝素引發的血小板低下(台灣極度稀少!)40歲以上可以到家醫科做公費的成人健檢,但建議疫情緩和後才檢查!沒有發生過血栓或肝素引發的血小板低下就真的不用太擔心,不用一窩蜂抽血。3.對AZ疫苗過敏血栓有什麼症狀施打AZ疫苗後 4-28 天內,開始發生以下症狀之一1.持續性頭痛、視力改變或癲癇2.持續腹痛超過24小時3.下肢腫脹會疼痛4.嚴重胸痛或呼吸困難藥物過敏、吃這些藥能不能打?◎對這些藥物過敏也沒關係,可以打AZ疫苗1. Keflex,Ceflour...等抗生素2. Voren,Ibuprofen...等消炎止痛藥3. Pyrine(全多x止痛錠、散o痛...)4. 流感疫苗林醫師提醒,如果還是擔心可以再接種AZ疫苗前向醫師確認。◎在用者些藥也可以打AZ疫苗1. 荷爾蒙、避孕藥2. 血糖藥、胰島素3. 抗凝血劑、抗血小板藥物4. 血壓藥、血脂藥我有XX病,能不能打AZ疫苗?◎糖尿病強烈建議打,因為免疫力比一般人更差,感染後重症的風險更高。糖尿病控制不佳也可以打,接種當天不需要停藥。◎洗腎強烈建議打,洗腎病人也是重症高風險群,且洗腎時有群聚感染的風險。◎愛滋病強烈建議打,愛滋病病人接種後產生的抗體可能比一般人更少,所以打完還是要做好自我保護。◎癌症強烈建議打。化療病人建議和醫師討論接種時間。標靶、免疫、放射治療則不影響。過去發生過血栓或是使用抗血管新生藥物仍可以接種,因為造成血栓的原因不同。◎風濕疾病可以打。新冠疫苗有惡化風濕疾病之風險,然而權衡利弊,仍建議接受接種。某些藥物可能需要調整劑量,建議接種前先和醫師討論。◎慢性肺病/氣喘/肝病/甲狀腺疾病/貧血/中風...可以打。國際三期實驗皆未發現以上疾病會增加疫苗副作用的風險。台大家醫科醫師林嘉俊:facebook、Instagram
-
2021-07-14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影/85歲嬤打疫苗 後左腿靜脈栓塞險害命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心臟血管系周邊血管科主任徐中和說,85歲李姓阿嬤有高血壓、肝膿瘍病史,今年六月中旬打完新冠肺炎疫苗後左腿腫脹,直到七月腹痛急診就醫發現左側髂靜脈以及股靜脈大範圍血栓,還好及時啟動溶栓小組,透過抽吸血栓機器將血栓全數移除,否則三到五成機率血栓跑到肺部,恐造成致命的肺動脈栓塞。血栓是否由疫苗引起?還要驗抗血小板第四抗體是否陽性才知相關性。徐中和說明,疫苗引發血栓的免疫性血小板過低症,是接種AstraZeneca(AZ)疫苗後發生的免疫併發症,一般在注射後5天到30天發生症狀,如有施打疫苗後發生下列不適情形應盡速就醫:1.持續性和嚴重頭痛,四肢無力,癲癇(顱內血管血栓)2.視力模糊(視網膜動靜脈血栓)3.呼吸急促或胸痛(肺栓塞或冠狀動脈栓塞)4.腹痛(門脈血栓)5.肢體腫脹,發紅,蒼白或發冷(周邊動靜脈血栓)6.皮膚出血瘀青徐中和說明,老婦人在急診發現膽結石合併膽囊發炎,以及左側髂靜脈以及股靜脈大範圍血栓, 由於老婦人血栓指數高達2118ng/mL(正常值小於500),因此在婦人接受膽結石手術後,再進行導管溶栓治療,血管攝影發現左側髂靜脈以及左股靜脈大範圍血栓,經過機械性靜脈血栓抽吸導管將血栓順利取出後,血管攝影發現左側髂靜脈以及左股靜脈血流通暢,之後服用新型口服抗凝血劑,平安出院。徐中和指出,老婦人接種新冠肺炎疫苗後,左下肢腫脹,但卻未在第一時間就醫,之後還好有診斷出深層靜脈血栓,及時治療,其實一般來說,發生下肢深層靜脈血栓,若未能及時治療,那發生血栓往身體回流造成肺栓塞的機會就有3到5成,可能會有造成猝死的風險。徐中和說明,中國附醫在8年前設立的24小時運作的急性溶栓治療團隊,就有包含肺栓塞因應小組,到目前已經有使用超過500次的EKOS超音波震碎血栓導管治療經驗,是亞洲知名的EKOS溶栓中心,除此之外也有各種溶栓設備,全天候守護民眾的健康。
-
2021-07-1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致死率破5%/防肺栓塞 疾管署六月底修治療指訪引
新冠疫情帶走七百多條人命,台大急診部臨床副教授李建璋曾示警,德國解剖猝死個案發現,有三分之一死於肺栓塞。在社區感染出現近一個月後,指揮中心於六月廿三日公布第十二版治療指引,列入血栓合併症,提醒治療時檢驗凝血功能相關數據,適時給予預防性劑量抗凝血劑等。台北榮總胸腔部呼吸治療科主任陽光耀表示,歐美發生肺栓塞機率高,因此病人住院時習慣給予預防性血栓藥物,雖然亞洲人出現肺栓塞的情況較為少見,但新冠肺炎患者出現血栓的機率變高,今年出現本土疫情導致上萬人確診,患者出現肺栓塞比率也提高。亞東醫院副院長、心臟外科專科醫師邱冠明指出,肺栓塞需透過電腦斷層診斷,但新冠確診者要做電腦斷層,必須移出負壓隔離病房,移動前後管制現場動線、設備清空、人員防護、事後清消等,雖然標準作業程序沒有問題,但過程都是風險。衛福部已於六月底修改臨床指引,建議醫師視個案嚴重程度,定期檢測D-dimer、fibrinogen等數據追蹤,避免發生肺栓塞等血栓問題。另外,除了肺栓塞,患者也可能有多重併發症,邱冠明表示,過去十幾年陸續有四種新型口服抗凝劑,包括血液、胸腔、心臟內外科,舉辦多次聯合討論會,這次出現新冠肺炎,跨科團隊能迅速應變,就是受惠於過往十年來的聯合教育訓練。台灣致死率高於全球平均,邱冠明認為,數字反映出分母確診數不夠多,近期死亡的皆是感染許久的舊病人,但強調及早診斷與治療有助降低死亡,若染疫後錯過最佳時機,一旦重症,極有風險,他比喻「就像軍隊殺過來又撤退,但造成破壞的事實不會改變」。邱冠明補充說明,新冠肺炎病毒藉由呼吸道進入身體,引發全身性發炎反應,除了攻擊肺部,亦會造成全身性心血管反應,發生血栓機會高。若發現病人d-dimer等指數異常,或是出現隱形缺氧,要肺栓塞出現的可能要保持高度懷疑,及早安排電腦斷層診斷或給予抗凝血劑。
-
2021-07-09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別小看心律不整!一張表格算出你的中風機率
50多歲的詹先生本身並無相關心臟病或慢性病史,但最近因呼吸困難、雙腳水腫,且爬樓梯越來越喘,自覺有心悸,便前往急診室求診。經初步檢查後被診斷為心臟衰竭合併心房顫動。在經利尿劑及血管擴張劑治療之後,呼吸困難的狀況雖然改善,但是心跳速率依然偏高、心律不整狀況也持續著。入院後兩天的傍晚,病患用餐後半小時,突然出現臉歪嘴斜、手腳無力的狀況,醫師診斷為急性腦中風。心房顫動是最常見的心律不整之一  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郭志東表示,正常人的血液流動會經過心房,再到心室然後灌注全身,但在心房顫動發作,心房正常時,有節奏的收縮會被無效的顫動所取代,後果是不能完全地把血液移至心室。結果,血液會停滯並形成小血塊。當這些小血塊移動到大腦,便會導致缺血性腦中風。     有六分之一以上的缺血性中風可以追溯到與心房顫動相關。在80歲或以上的人群中,這一比例躍升至三分之一之多。更重要的是,與其他缺血性中風比起來,由心房顫動相關小血塊引起的中風,具有更高的永久性腦損傷或死亡風險。計算你的中風危險    郭志東指出,一般來說,隨著年齡的增長,若合併以下的狀況,也會增加中風風險,包括高血壓、糖尿病、心臟衰竭、某些心臟瓣膜疾病、中風病史等。因為許多中風可以通過檢測和治療心房顫動所避免,現在醫學界普遍使用CHA2DS2-VASc評分(這個名字是所有因素的首字母縮寫,見下表)。  項目 分數 充血性心臟衰竭 1 高血壓:至少有兩次靜息血壓超過140/ 90mmHg 1 年齡:75歲或以上 2 糖尿病:空腹血糖超過125mg/dL或正在服藥 1 中風、暫時性腦缺血、肺部、腿部或其他部位造成的血塊 2 年齡:64~74歲 1 性別:女性 1       根據CHA2DS2-VASc評分系統,總分可以從0到9分不等。醫生通常治療評分為2或更高的患者;至於如何治療分數為1的患者,目前還存在爭議,通常會在抗凝藥物、阿斯匹林和根本不用藥之間做出選擇。郭志東進一步說明,有一些事情是病人必須注意的,心房顫動有時侯並無任何症狀,有時侯是無意中發現的。要增加心房顫動的診斷率,可以利用一段時間的便攜式心率監測器來幫助檢測無症狀的陣發性心房顫動。透過藥物來幫助預防血液凝塊     幫助預防血液凝塊的藥物,一般被稱為抗凝血劑包括華法林(香豆素)和一些較新的抗凝藥物,包括Apixaban、Dabigatran、Edoxaban、Rivaroxaban。華法林需要頻繁的血液檢測和調整劑量,它也會與某些食物和藥物產生交互作用。新型抗凝藥物則沒有以上缺點。雖然所有的抗凝藥物都會增加嚴重內出血的風險,但新型抗凝藥物比華法林引起最嚴重內出血如腦出血機率來得更低。郭志東表示,如果病患本身不適合長期使用抗凝藥物,心臟科醫生可能會推薦一種叫做經皮導管左心耳封堵器置放手術,在左心耳置放一個小附件,因為大多數房顫患者的血栓都在左心耳中形成。這個封堵裝置會被導官引導通過至左心耳,一旦裝置位置調整好,導管便會被移除,以降低血栓生成後停留在左心耳的風險,該裝置會被永久地留在原位而無法移除。而對一些需要做開心手術的人來說,手術閉合左心耳是另外一種選擇。 培養6個好習慣,改善心臟健康     最後還是要提醒大家,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改善人們的心臟健康,減少患心房顫動的風險。培養健康的生活習慣包括以下各點:1.定期運動:每週至少四次,總計每週達15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2.多攝取心臟健康有益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等3.保持健康體重4.避免吸煙5.限制或避免飲酒6.控制血壓和膽固醇水平延伸閱讀: 。肥胖、吸菸、少運動…,易導致心血管疾病,但體內這種物質過高也不行 。心律不整會影響全身! 醫點出「5大危害」:一發生恐跟你一輩子
-
2021-07-05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QA/COVID-19照護研討會疫苗篇:疫苗對Delta變種有效嗎?血栓如何發現?
由台中榮總主辦、榮興醫學發展基金會與元氣網、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共同協辦的「COVID-19照護研討會」,今天(3日)舉辦民眾場,以民眾為主要對象,並開放提問,由專家提供最正確詳盡的解答和解方,吸引逾九千五百人同時上線觀看。以下《元氣網》整理一般民眾最關心的議題「疫苗篇」詳細問答。Q:新冠肺炎疫苗的副作用,有哪些需要擔心的?台中榮總兒童感染科主任陳柏彥:第一個是過敏性休克,第二個是栓塞(血栓)。栓塞在腺病毒載體疫苗中的比例比較高。傳統的包括Novavax、高端、聯亞,都是屬於蛋白,所以副作用非常少。接種輝瑞、莫德納等mRNA疫苗者,常會出現注射處疼痛的現象,這其實是有原因的,因為疫苗打到肌肉裡面,肌肉、淋巴、淋巴結都會受影響。所以疼痛感可能第一次沒什麼感覺,第二次反應通常會特別強。所以第一次沒有感覺的人,要特別注意第二次接種後的副作用。此外,根據統計數據,接受莫德納疫苗施打者,發燒的比例比接種AZ者少很多。Q:目前國內的疫苗接種者的不良反應如何?台中榮總兒童感染科主任陳柏彥:美國的疫苗不良監測稱為V-Safe,台灣則有V-Watch疫苗施打後不良反應監測機制,早期醫護人員接種疫苗後,都有填表,並以此為據整理出統計數據。有幾個問題,包括過敏性休克,美國發生的機率是每百萬分之11,那國內大約是百萬分之1,目前台灣有5例,其中3例是AZ,2例是莫德納。其中有一個個案,打了AZ後發生過敏反應,第二劑換打莫德納,過敏反應依然發生。所以問診中的重點是,只要打過任何藥物後,曾出現過敏者,都要特別注意,進行緊急處置。心肌炎、心包膜炎則在年輕族群身上較長看見,國內有2例。至於血栓,在國內的發生率約為3.6,與其他國家相比不算高,跟美國施打嬌生疫苗者的比例不相上下。Q:打完疫苗後能不能捐血?台中榮總家庭醫學部主任許碧珊:基本上目前在美國紅十字會,或是全球紅十字會,針對捐血的相關規丟,mRNA疫苗或是AZ疫苗都沒有特別限制。國內的規定,則是接受mRNA疫苗接種者可以捐血;接受AZ疫苗接種者則謹慎一點,觀察14天後再去捐血。不過要提醒民眾,疫苗施打後,常會出現發燒不適的症狀,在症狀緩解後,再進行捐血會比較合適。此外,捐血後,疫苗產生的抗體並不會受到影響。Q:肺炎鏈球菌疫苗能否有效預防新冠肺炎?若要施打,間隔為何?台中榮總家庭醫學部主任許碧珊:目前的研究中,還沒有明確的證據支持肺炎鏈球菌疫苗能夠預防新冠肺炎。不過有些大型研究中,例如美國近期發表、針對5千餘萬65歲以上長者的觀察性研究,可以看到流感疫苗可能有助於預防新冠肺炎。然而並不是說高齡長者就不要打肺炎鏈球菌疫苗。肺炎鏈球菌疫苗有助於預防肺炎鏈球菌,在長者染疫後的後續自我照護中,能提供保障。不過針對流感疫苗,除了上述的大型研究結果外,流感死亡率也是非常高。因此還是建議65歲以上的長者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流感疫苗。Q:感染新冠肺炎後還需要接種疫苗嗎?需間隔多久?台中榮總家庭醫學部主任許碧珊:得了新冠肺炎後,抗體仍持續多久,仍有待研究。有人認為可以持續8個月,甚至更久。但是這樣子的抗體效果,能否用於預防二次感染,的確有觀察到患者罹患新冠肺炎後,又再感染新冠肺炎變異株。因此建議感染過新冠肺炎者,仍要接受新冠肺炎疫苗接種,國內目前的建議是,自確診日起六個月後,再進行施打。國外的指引則是痊癒後三個月。目前輝瑞、AZ疫苗染疫後再打一劑,可以看到保護力明顯上升。特別是mRNA疫苗,染疫康復者再打一劑的保護效力,與接種兩劑者相當。Q:關於疫苗混打的效果及建議?台中榮總兒童感染科主任陳柏彥:確實有國家,包括英國、西班牙、德國和加拿大,都做過相關研究;美國也有研究觀察,但不是以AZ疫苗,而是嬌生疫苗為主。我們知道初步的結果是,打了AZ或輝瑞疫苗,第二劑接種後,抗體一定比較高。但是不是等於保護力,仍有疑問,因為抗體衰退得相當快。此外,接種第二劑的副作用一定比第一劑來得嚴重,大家要有心理準備。許多國家都允許民眾混打疫苗,然而國內在6/20的專家會議後決議,因為疫苗廠商的指引並不建議混打,若是出了問題,權責難以劃分。除此之外,混打疫苗在行政處置上,也會造成很多困擾,這也要納入考慮。目前國內專家小組(ACIP)是建議不要混打,除非有通報施打後的不良反應,不論輕微或嚴重,只要有通報,第二劑就可以混打。Q:Delta變種有何不同?目前的疫苗保護力如何?台中榮總兒童感染科主任陳柏彥:美國、以色列、英國都曾出現,接種疫苗後仍感染Delta變種的案例。疫苗高度關注病毒(Variant of High Consequence, VOC)有四個定義:第一,傳染力變強;第二,毒性變強;第三,病毒發生突變,導致疫苗偵測出病毒的能力變差;第四,現有的預防方式、治療方式都打折扣。目前有Alpha、Beta、Gamma、Delta四種,為了避免污名化而使用希臘字母進行命名。Delta變異株因為抗原決定位發生改變,使其穿透力變高,因此傳染力變強、毒性也變強,死亡率也有所提升。至於疫苗的有效性,第一劑的效果一定比較差,降幅達10%左右。mRNA疫苗打完兩劑後,雖然效果下降,但仍有85%左右的保護力;AZ的效果就差一點,降至約60%~50%。未來病毒會怎麼變化,仍屬未知,因此二代疫苗仍在研發。Q:接種新冠肺炎疫苗為何會引起血栓?何時發生?如何發現?台中榮總血液腫瘤科主任滕傑林:新冠肺炎疫苗之所以會引起血栓,是因為棘蛋白誘發了一些抗體,這些抗體使血小板凝集在一起,消耗了血小板,並在凝集的過程中,於比較不常見的地方產生血栓,包括腦部、腹部,且因為消耗了血小板,血小板低下,進而導致出血等問題。事實上,血栓發生得機率極低,約為十萬分之1~2,跟買樂透中獎的機率差不多,不用特別擔心。此外,產生血栓並不是AZ疫苗的專利,mRNA疫苗也有發生血栓的個案情形。不論如何,接種疫苗後產生血栓與血小板低下的情形,比起說是給民眾恐慌,不如說是讓醫療團隊有警覺心。舉例而言,患者打了疫苗後,發生血小板低下,那我們就應該去思考,是不是因為疫苗造成的血栓所導致。絕大部分的民眾,不論施打何種疫苗,產生血栓的機率,是非常非常低的。Q:癌症患者能否接種新冠疫苗?有哪些注意事項?台中榮總血液腫瘤科主任滕傑林:從事任何醫療行為,都必須以不傷身體為前提。接種新冠肺炎疫苗,在癌症患者身上事實上是相當安全的。第二個問題是,何時打?許多癌症病友需要接受化學治療,接種疫苗、產生免疫反應必須要有血球,且必須要有好的血球才有辦法產生有效的抗體。因此接受化學治療的病友,需在治療後三週,血液的生成才會恢復正常,此時即是接種疫苗的好時機。而接種疫苗後,間隔三週後,待抗體產生,再繼續進行化學治療,會是比較好的做法。有病友好奇,化學治療會不會使抗體濃度降低?由於全球接種疫苗的癌症患者比例仍較小,因此仍無相關證據。有些血液的惡性腫瘤、骨髓移植,或是打單株抗體的患者,的確這群病人在治療過程中,漿細胞、B細胞受損嚴重,因此未必會產生好的抗體。美國血液病學會、癌症醫學會的建議是,對於接受骨髓移植的患者,應在手術完成後三個月,再施打新冠肺炎疫苗。英國的研究發現,一群多發性骨髓瘤患者,不論接種輝瑞或AZ疫苗,最終產生中和抗體的機率僅有一半。因此建議癌友,即便是在安全的情況下進行疫苗注射,還是要做好自我保護,戴口罩、勤洗手。Q:洗腎患者能否接種疫苗?抗體會不會被洗掉?台中榮總腎臟科主任陳呈旭:洗腎患者多為多重共病患者,例如同時患有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中風,因此患者本身較為孱弱、免疫力較低。患者每週需進行三次血液透析,每次約需3~4小時,且期間需面臨群聚的風險,因此施打疫苗是很重要的。未施打疫苗的糖尿病患者,其染疫風險為一般人的5~20倍左右。此外,感染後患者因肺炎重症而死的機率,是6~32%。因此血液透析的患者,比起一般患者,因為新冠肺炎造成死亡多風險,高出10~400倍。所以施打疫苗是避免洗腎患者因感染新冠肺炎重症死亡,同時減緩醫療負擔的重要措施。且即使患者未來感染新冠肺炎,大部分患者因體內已有保護抗體,可以減少嚴重程度,有些患者也能痊癒。台中榮總於6/15~16,為院內450個洗腎患者施打疫苗,發現大部分患者並無嚴重副作用、不良反應產生,僅有倦怠症狀。大約有50%有局部疼痛紅腫現象,僅30~40%的患者有發燒,有20%有腸胃道症狀,10%以下患者有呼吸道症狀。此外,血液透析並不會把抗體洗掉。因為透析的瓣膜是人工腎臟中的瓣膜,它非常小,只有中小分子的毒素會被洗掉。接種疫苗後產生的抗體是球蛋白,是大蛋白、好東西,在透析的過程中會被留下,以保護洗腎患者。面對新生變種病毒,仍建議洗腎患者施打疫苗後,需注意勤洗手、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避免感染新冠肺炎。Q:如何防範兒童感染變種病毒?台中榮總兒童感染科主任陳柏彥:針對兒童較少染疫,有許多理論,包括受體較少,以及因為冠狀感染期程短,而產生的交叉保護效果。兒童年紀小,所以接觸外界較少,因此染疫機率較低。不過因為病毒一直在變,仍不排除兒童感染的可能性。兒童從出生到學齡前,都屬於抵抗力發育階段,抗體器官組織都不成熟,感染併發症較多,因此即使現在沒有那麼嚴重,仍要小心提防。之所以18歲以上才能打疫苗,是因為所有的藥物、疫苗,都是18歲以上才能使用,所以目前只有做18歲或20歲以上,是成年的定義的問題。輝瑞最早做到12歲,甚至往下,學理上認為效果、安全性相當,不過因為沒有研究就不能斷言。因此例如高端、聯亞研發的過程中,都被要求要先做青少年,再往下發展,這是必然的趨勢。所以沒有資料情況下,無法給予建議。至於孕婦的部分,婦產科還是建議施打mRNA疫苗,不打AZ,因為孕婦有其他潛在的問題。但是疾管署沒有特別註明說打哪一種疫苗,因為目前疫苗供貨仍然不足,沒辦法讓民眾自由選擇。Q:中風患者、癲癇患者能否打新冠肺炎疫苗?台中榮總家庭醫學部主任許碧珊:目前如果處在急性中風,或是癲癇控制不良的狀況下,是不適合施打的。疫苗完成幾種後,大部分人會有發燒、不適的症狀,這些不適的狀況,可能會降低癲癇發作的預指,並不是說疫苗本身會導致腦部損傷,或造成癲癇發生。基本上如果控制良好的、或是穩定後的中風患者,仍可以接種疫苗。Q:心臟冠狀動脈疾病、裝過支架的病患能否施打疫苗?台中榮總家庭醫學部主任許碧珊:只要在病情穩定的情況下都可以施打。此類個案可能會服用抗凝血劑或抗血栓用藥,目前仍建議這些病患要接種新冠肺炎疫苗,因為他們一旦染疫,症狀會更為嚴重,造成嚴重併發症或死亡,反而是會強烈建議施打疫苗的族群。但如果有服用特定藥物的患者,仍須先與醫師討論、調整藥物濃度後,再行接種。此外,如果過去有因為肝素引起的血小板低下症狀,就不建議選AZ,應選莫德納。Q:服用抗血小板藥物,如:阿斯匹靈、保栓通...等藥物的患者,是否能接種疫苗?中榮總家庭醫學部主任許碧珊:只要是控制穩定的情況下,是可以接種疫苗的。Q:接受免疫療法、細胞療法的癌症患者,是否可以接種疫苗?台中榮總血液腫瘤科主任滕傑林:美國血液病學會、美國癌症醫學會建議,停止接受細胞瘤療法的三個月後,再接種疫苗會比較好。其餘接受免疫療法的患者,則並沒有特別限制,不過其反應效果可能會比較差。此族群患者染疫後併發症發生率、死亡率會升高,因此需要儘早接種新冠肺炎疫苗。即便施打疫苗後,因其免疫受到抑制,還是必須做好個人及周遭防護,達到群體免疫,才能真正保護癌症患者。
-
2021-06-27 新聞.用藥停看聽
抗凝血劑有哪些飲食禁忌?藥師這樣說
有人說用抗凝血劑不能吃綠色蔬菜、葡萄柚、甚至不能喝綠茶?這些是真的嗎?為降低民眾疑慮,食品藥物管理署(下稱食藥署)邀請社區藥局吳厚澤藥師說明抗凝血劑(Warfarin)是什麼?有那些飲食禁忌?Warfarin的發現史:老鼠藥,變身心肌梗塞藥物?Warfarin是一種雙香豆素的衍生物,早期發現牲畜進食發霉的甜苜蓿(含有雙香豆素衍生物)乾草後,傷口不易止血、血液難以凝固,研究人員將這種雙香豆素衍生物取名為Warfarin,並開發成老鼠藥,且有醫師嘗試於臨床上作為抗凝血劑。Warfarin的作用機轉Warfarin作用機轉為阻斷維生素K的還原作用,減少凝血因子的產生,進而抑制凝血,用於曾有栓塞性中風、曾做心臟瓣膜置換術、或是有動脈、靜脈、肺臟或心臟血管栓塞風險的病人,以預防其血栓形成,但如果使用過量,則可能引起出血不止。常見商品名有Coumadin(可邁丁)、Orfarin(歐服寧)等。Warfarin的飲食禁忌 吳藥師提醒,Warfarin很容易與其他藥品或食品產生交互作用,而影響藥品的吸收與代謝。因此醫師會隨著患者的病情、是否服用其他藥品或是飲食習慣等進行劑量調整,所以病人需定期監測INR(國際標準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觀察藥效是否有達到預期、有無造成出血。日常飲食中,有些食品會降低Warfarin的藥效,當攝取過多時,抗凝血劑藥效就會減弱,例如富含維生素K的蔬菜(如菠菜、甘藍菜、綠花椰菜、萵苣)肝臟、綠茶、高劑量維生素 C及輔酶 Q10。相反的,不少食品或中草藥會增加Warfarin的藥效,大量食用可能會造成出血的風險,例如:丹參、當歸、銀杏、鳳梨酵素、蔓越莓、葡萄柚、魚油(每日超過2克)、維生素 E(每日超過400 IU)及葡萄糖胺等。觀察是否有出血、中風與栓塞症狀 既然有這麼多食品及藥品可能會影響Warfarin的藥效,病人在日常生活中,必須經常自我檢視,包括是否有疑似出血(不明瘀傷、血便、血尿、黑色便、暗色尿、牙齦出血不止)、疑似中風表徵(臉部肢體無力、感覺異常、突然單眼或雙眼視力模糊、語言障礙)、疑似靜脈栓塞(下肢腫脹、疼痛)等。若有這些症狀,應儘速就醫,請醫師調整劑量。食藥署提醒正在服用抗凝血劑的民眾,對於所有食品都應適量攝取,如欲併服健康食品、中藥或其他藥品時,應先向藥師或醫師諮詢,以確保用藥安全。原文引用自: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2021-06-2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疫苗對印度變種病毒有足夠保護力嗎?老人、孕婦、慢性病患該不該打疫苗? 專家詳解常見疫苗問題!
新冠肺炎在台灣社區感染爆發開以來病例快速增加,目前進入大規模施打疫苗階段,但疫苗施打以來產生的不良反應及死亡事件不在少數,也令多數民眾對疫苗有很多的疑問。對此亞東醫院物理治療師陳乃綸整理出幾個老人與孕婦施打疫苗前常見的問題,希望能替有問題的民眾解答。Q1:現在印度變種病毒(Delta )肆虐各地,之前的疫苗主要針對英國變種病毒的,那打疫苗還有足夠的保護力嗎?A:施打疫苗,並不能保證不會染疫,但可「有效預防COVID-19重症發生的機率,以及減少住院和死亡的可能性」針對病毒的變化性,打疫苗可以讓體內產生抗體,產生一定程度的保護力,對於印度變種病毒即有一定程度的防範。除了疫苗接種外,落實三大防疫三部曲,才能有效對抗新冠肺炎。防疫三部曲:1. 戴好口罩,鼻口部分盡可能貼合臉2. 勤洗手,洗手至少30秒(內外夾攻大立腕)3. 保持社交距離(室外1.5公尺;室內2公尺)Q2:阿公/阿嬤有高血壓和糖尿病等慢性病,還有他們看到新聞報導很害怕打疫苗,該怎麼辦?還是要勸他們打疫苗嗎?A:如果心中有疑慮,也很害怕,請先暫緩打疫苗,姑且有無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當心理狀態不穩定,也會影響到生理的表現,尤其老人家的心理狀態較為敏感,需要多加留意。有高血壓、糖尿病的患者在有藥物控制的情況下,且狀況穩定,是可以打疫苗的,施打前請和醫生加以確認,經醫生評估,決定是否接受疫苗接種。Q3:帶老人家去打疫苗打注意事項:A:1. 先確認有無過敏史與慢性病的控制狀況2. 近期的血壓和心跳變化是否穩定(2周內的紀錄,有高血壓的患者平常應養成血壓及心跳測量紀錄的習慣,早晚各量一次)3. 目前的身體健康狀況,最近一次(一年內)的健檢結果是否良好(建議維持身體健康檢查的習慣,以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4. 打疫苗前,請補充適當的水份(人在緊張以及情緒轉換時,會使得身體產熱增加,水份散失較快,這時候可以喝一些水)Q4:可以混打疫苗嗎?A:目前台灣尚未開放混打,這其中有許多疑慮,故採取相同疫苗施打兩劑,除非第一劑有強烈的過敏反應,才改為另一家廠牌。關於新聞報導說,國外傳出疫苗混打效果佳?!關於這一點,目前混打的人數沒有像同樣的疫苗打兩劑的人來得多,在樣本數不足的情況下,實驗沒辦法有效的證實有沒有效益,故台灣CDC採取較保守的作法。實驗的設計方法會影響結果的呈現,舉一個臨床常見的問題,高壓氧對於腦部復原有沒有效果?在文獻中,有很多沒有顯著差異的結果,這表示高壓氧對於大腦的復原沒有益處嗎?由於高壓氧目前為自費,個案數目少,樣品數不足,使得實驗在最終結果呈現如此,實際上,在臨床上做高壓氧的患者,絕大多數大腦的復原情形是有進展的。(我的個案當中,有一部分的腦傷患者復健搭配高壓氧的成效都相當不錯,大腦的活化有利於肢體動作的復原,對日常生活的功能性表現也提升許多)Q5:打完疫苗可以捐血嗎?A:AZ疫苗接種者請先暫緩14天,其他疫苗則沒有影響,等副作用都消退後,再挽袖捐血。Q6:打完AZ疫苗後的血栓變化(4-28天)A:1. 嚴重持續性的的頭痛、視力變化及癲癇(可能是腦靜脈血栓)2. 嚴重持續性的腹痛一天以上(可能是腹內靜脈血栓)3. 嚴重胸痛和呼吸困難(可能是肺栓塞)4. 皮膚自發性出血,有瘀青和紫斑有發生以上症狀,請儘速就醫,症狀緩解後,將症狀的表現情形回傳到Taiwan V watch。Q7:孕婦需要打疫苗嗎?建議施打哪一種疫苗?A:目前的染疫情況,懷孕婦女染疫後的症狀較一般婦女來的嚴重,且可能危及媽媽以及胎兒的生命安全,另一方面,懷孕婦女生產時入院,受到院內感染的風險也相對較高,所以強烈建議懷孕婦女們都要接種疫苗。根據目前文獻的建議,懷孕婦女適合施打mRNA的疫苗,且疫苗在懷孕期間可能有效的保護嬰兒。至於打疫苗後的副作用和一般人是一樣的,沒有差別。施打疫苗的懷孕婦女與沒有打疫苗的懷孕婦女,其流產機率是相同的。台灣現有的疫苗mRNA疫苗為莫德納疫苗,施打前請確認自己的身體狀況以及請醫生評估是否適合施打疫苗。Q8:哺乳的婦女可以打疫苗嗎?對寶寶有沒有影響?A:可以的,目前的疫苗都可以打,並沒有研究指出哪一種比較好,AZ、輝瑞及莫德納疫苗都有人接種。接種後,母乳含有抗體,可以保護新生兒,目前相關的研究並不多,有疑慮者,請和醫生再三確認。Q9:打完疫苗後的5-6天出現頭痛、體溫微高的症狀。目前聽到48小時症狀就會消失了,我還是有症狀,這樣是正常的嗎?A:在打完疫苗後,症狀多半於1-2週內可以緩解,「48小時症狀緩解」這點主要是指「持續發燒>38度」,建議在打完即多喝水,以幫助代謝。如果沒有持續性嚴重的頭痛,經休息或是服用藥物有緩解的話,不用太擔心。Q10:打完後,手臂肌肉很腫可以擦藥嗎,我覺得好痛,都不敢動。A:手臂肌肉酸痛依個人的代謝狀況,持續的時間不一定,建議多喝水,加強代謝。此外,在疼痛可以接受的程度下活動手臂,勿維持不動,會使得手臂血液循環不良,不利消腫與代謝。不建議擦藥,避免引發過敏反應,可用濕毛巾放置在施打部位,緩解紅、腫、熱、痛的症狀,15分鐘/次,2-3次/天。復健科的患者可以打疫苗嗎?Q11:老師,我中風,可以打疫苗嗎?有建議打哪一種嗎?A:可以的,若是急性期的中風患者請於急性期(1-2週)後與醫生確認是否適合施打疫苗。目前中風並不是疫苗接種的禁忌症,中風的種類會影響處置方式,施打哪一種疫苗,請與醫生討論,決定施打哪一種疫苗。Q12:心臟裝過支架,正在服用抗凝血劑,可以打疫苗嗎?A:可以,服用抗凝血劑非施打疫苗的禁忌症,在施打前,請與醫生確認服用的抗凝血劑為何,與醫生討論是否需要「暫緩服藥」再打疫苗,施打完加壓在施打處5-10分鐘,確認沒有血腫,再服用藥物。Q13:有高血壓/糖尿病/心肺疾病/洗腎等慢性病,可以打疫苗嗎?A:建議施打疫苗,慢性病族群為COVID-19染疫後重症的高危險群,住院率以及死亡率也較高,疫苗接種後可降低重症的風險。施打前不需停用其相關藥物,請常規服藥。Q14:膝蓋退化,醫生說我骨質疏鬆,可以打疫苗嗎?A:可以的,若有服用相關藥物,請與醫生討論服藥時間是否需要與疫苗間隔數日,來決定施打日期,平日服用的Vit D仍可繼續服用。建議此類患者可做簡易的有氧運動,循序漸進的增加肌肉耐力與有氧適能,以減緩骨質疏鬆的速度,若不清楚可以執行什麼運動,請向物理治療師諮詢。資料來源:1. 台灣腦中風學會2. 台北捐血中心3. 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4. USA CDC5. European Heart Rhythm Association6. COVID-19疫苗-知識就是力量
-
2021-06-21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QA/腦中風病人可以打新冠疫苗嗎?該打哪一種?
AZ疫苗開放大規模接種以來,累計全台超過六十死,雖然死因是否與疫苗都仍待釐清,不過絕大多數均有慢性病,尚未施打的長者及其家屬開始卻步觀望。許多人都想問,諸如腦中風、巴金森氏症、洗腎、心血管疾病等患者到底能不能打疫苗?對此台灣腦中風學會就建議,對於曾經發生過腦中風、或者本身是心血管疾病高風險的病人,施打疫苗在世界各國都是被明確建議的,施打疫苗雖然有一定比例會在施打後身體不適、或發生疫苗相關的可能副作用,但整體而言施打疫苗的好處是遠大於可能的風險。以下是台灣腦中風學會整理腦中風患者施打疫苗等相關問題供大家參考判斷:Q1: 哪一種疫苗比較適合腦中風病人?不同種類的新冠肺炎疫苗(COVID-19疫苗)是否對於降低腦中風病人的感染風險,或者增加特定疫苗的相關併發症,有關其間的差異目前仍未有定論。隨著施打疫苗的人數越來越多,疫苗的可能併發症之報導及研究也隨之增加。例如與腺病毒疫苗施打(如牛津/阿斯特捷利康疫苗(AstraZeneca,簡稱 AZ)和強生/楊森(J&J)疫苗等)相關,由特殊免疫反應引起的血栓合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Thrombosis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簡稱 TTS),發生率約為數十萬到數百萬分之一不等,發生對象多為年紀輕,且女性偏多。至於其他種類的疫苗,如施打 mRNA 疫苗(莫德納,輝瑞等)後,則亦有罕見的急性心肌炎的個案報告。 根據台灣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CDC)建議,除過去曾發生血栓合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或肝素引起之血小板低下症者,應避免接種 AZ 疫苗外,並未限制或者建議腦中風病人使用特定的疫苗種類。因此,絕大多數的腦中風病人,皆能施打目前政府核准的疫苗。另外,若您過去的腦中風型態是屬於腦部靜脈栓塞或者特殊原因引起的腦中風,如特定免疫或血液疾病相關疾病,則建議您與您的醫師討論之後決定。Q2: 有腦血管栓塞病史,可以打疫苗嗎? 可以。若您過去的腦血管栓塞是屬於腦部靜脈栓塞或與特殊免疫或血液疾病相關,則建議您與您的醫師討論後決定。施打新冠肺炎疫苗後產生之罕見血栓併發症,目前的研究認為上是體內免疫反應產生特殊抗體,例如 anti-platelet factor 4 抗體,而引起血栓,與多數腦中風栓塞的血管病變或心律不整產生血栓的機轉不同。此外,疫苗可降低感染新冠肺炎本身引起之血栓風險,並減少重症比例及死亡率,因此有腦血管栓塞病史的病人仍可接種新冠肺炎疫苗。Q3: 腦中風之後多久才可以打疫苗? 腦中風並非施打新冠肺炎疫苗之禁忌症。但由於腦中風病人,在剛發作之急性期,可能會出現中風症狀惡化、再次中風、心臟血管事件、感染等相關併發症,因此建議在中風急性期(大約1~2週)過後,經醫師評估整體身體狀況已穩定,再施打疫苗。Q4: 打疫苗前,抗血栓藥/抗凝血藥要停藥或調整嗎?由於新冠肺炎疫苗為肌肉內注射,抗血小板藥物及抗凝血藥物可能因藥物影響凝血功能而造成較高機會之肌肉內血腫,但由於施打疫苗之好處仍高於肌肉內出血或血腫之壞處,因此,使用此類藥物並非施打新冠肺炎疫苗之絕對禁忌症。以下將依照病人可能服用的藥物進行相關施打說明及注意事項:若您服用為單線抗血小板藥物(如:阿斯匹靈、保栓通),在施打疫苗前並不需要停藥或調整劑量,但施打疫苗後,建議加壓施打處至少兩分鐘以上,並確認是否止血或有血腫狀況。接種完疫苗後也不需要停藥或調整劑量,但需要在施打完1-2天隨時注意是否有血腫狀況,若有注意到腫塊逐漸增大等狀況,需進一步評估肌肉內出血或血腫狀況。若您正在服用雙線抗血小板藥物(如:阿斯匹靈合併保栓通),在施打疫苗前並不需要停藥或調整劑量,但若預定施打疫苗時間與服藥時間非常接近,建議可考慮先暫緩服藥,待施打完成後確認無血腫擴大後,再服用當天藥物。建議施打完成時,加壓施打處至少5~10分鐘。在施打完後1~2天隨時注意是否有血腫狀況,若有注意到腫塊逐漸增大等狀況,需進一步評估肌肉內出血或血腫狀況。若您服用的抗凝血劑為口服維他命K拮抗劑(如:warfarin),在施打疫苗前請確認您最近回診的凝血功能檢查(INR),若皆穩定且小於3,可直接進行疫苗注射;若您最近的INR指數不穩定或超過3,建議在施打疫苗前,與您的醫師先進行討論。施打當天,若預定施打疫苗時間與服藥時間非常接近,建議可考慮先暫緩服藥,並在施打完成確認無血腫擴大後,再服用當天藥物。施打完成後,加壓施打處至少5~10分鐘,並確認是否止血或有血腫狀況。在施打完後1~2天隨時注意是否有血腫狀況,若有注意到腫塊逐漸增大等狀況,建議進一步評估肌肉內出血或血腫狀況。若您服用的抗凝血劑為新型口服抗凝血劑(如:普栓達、拜瑞妥、艾必克凝、里先安),施打前不需特別做凝血功能檢查。施打疫苗前您並不需要調整藥物劑量。若預定施打疫苗時間與服藥時間非常接近,建議可考慮先暫緩服藥,待施打完成後確認無血腫擴大後,再服用當天藥物。建議施打完成時,加壓施打處至少5~10分鐘。在施打完後1~2天隨時注意是否有血腫狀況,若有注意到腫塊逐漸增大等狀況,需進行進一步評估肌肉內出血或血腫狀況。若您發現施打疫苗前幾日有注意到有出血傾向(如不明原因的皮下出血或牙齦出血等),或您有其他關於服藥的問題,建議您於施打疫苗前與您的醫師先進行討論。若您同時使用抗凝血劑及抗血小板藥物,建議您的注意事項參照服用抗凝血劑之患者。Q5: 打完疫苗後,要注意什麼嗎?接種後可能出現的副作用包含:.發燒(≥38℃):大多於接種完2天內出現,如您未患有需限制水分攝取的原因(如嚴重心衰竭),建議多喝水休息。一旦發燒,也可服用醫師開立的退燒藥減輕不適感,但不建議預防性使用退燒藥。然而,如果發燒持續不退或合併其他不適症狀,仍可就醫。此外,若於接種2天後仍持續發燒,建議就醫進一步評估是否有其他原因。.局部(接種部位)疼痛、紅腫、倦怠、肌肉關節疼痛、頭痛、噁心、嘔吐、畏寒:通常症狀輕微並於數天內消失,若症狀持續抑或惡化,應儘速就醫診療。如您有服用抗血栓藥物(抗血小板藥物或抗凝血劑),也請觀察局部血腫瘀青狀況。.嚴重過敏反應:接種後請於休息區觀察30分鐘以上,確認無恙後再行離開。如出現呼吸困難、氣喘、眩暈、心跳加速等症狀,請儘速告知注射現場醫護人員進一步評估。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發生時間較常見於施打 AZ 或嬌生疫苗後 5~20 天內。如您於接種 AZ 或嬌生疫苗後有以下症狀之一:1. 嚴重持續性頭痛、視力改變或癲癇;2. 嚴重且持續腹痛超過 24 小時以上;3. 下肢腫脹或疼痛;4. 嚴重胸痛或呼吸困難;5. 皮膚出現自發性出血點、瘀青、紫斑等,請立即就醫並說明疫苗接種史。如若確診,也能依治療指引進一步處理。.心肌炎與心包膜炎:在接受 mRNA 疫苗(輝瑞BNT或莫德納疫苗)之後發生的罕見併發症,較常發生在年輕成人跟青少年,通常在第二劑注射之後的幾天內出現。 若您於注射 mRNA 疫苗後出現胸痛、喘、心悸的症狀請儘速就醫。其他不良反應:如出現腋下淋巴結腫大、顏面神經麻痺、肢體無力、嗜睡、蕁麻疹等症狀,可就醫請醫師進一步評估。 接種疫苗後,若沒有注意到有明顯之肌肉血腫擴大的狀況,請持續服用您常規之預防中風之抗血栓藥物。若您有任何其他不良反應,或有自發性出血點等上述懷疑疫苗相關之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建議您立即就醫。最後提醒您,接種疫苗後,保護力並不會即刻發生,也無法完全除卻未來被新冠肺炎感染之可能,仍請您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並減少聚集,以降低新冠肺炎感染風險。參考資料:https://www.cdc.gov.tw/Category/List/Dq7GIwfpZj0TlfqvYBDRAQ(本文轉載自台灣腦中風協會:https://www.stroke.org.tw/GoWeb2/include/index.php?Page=2%20&news02=113261976660d02093a6e09)
-
2021-06-1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新北91歲老爹接種前怕爆 打完疫苗反而變活龍食慾好
新北市開放85歲在籍長者施打疫苗進入第2天,昨日共施打1萬4266人,施打率63%,截至今日上午衛生局未接獲有嚴重不良反應,反而是有長者透露,接種完回家精神變好,連食慾都比以往更大。已經91歲的何爸爸患有心血管疾病,在還沒接到里長通知單前,一直不想打疫苗,妻子表示,何爸爸會擔心打完後不知道會有什麼狀況,以往兩人也都沒有打疫苗習慣。拿到通知單後,何爸爸怕有血栓,還帶著抗凝血劑要吃,想不到接種回家後,不只身體無恙,先前得灌腸才能協助排泄的狀態,打完反而能自己排泄,且精神狀況佳。同樣打完疫苗後身體狀況提升,89歲住樹林的魏李女士透露,自己返家後食欲變很好,都沒有不良反應出現。土城區龍埔里長陳椿瑩表示,她今日四處關心昨日有打疫苗的里民,除1名90多歲長者有疲倦感之外,其他里民身體幾乎都沒事。事實上不少數據都顯示,AZ疫苗副作用較好發在年輕人身上,趕在疫情爆發前,家住板橋的魏先生因符合條件已經施打第1劑疫苗,他表示在24小時過後,身體明顯不舒服,燒到近38度,尤其頭痛感劇烈,就像腦袋要有東西衝出來般,被注射的手臂直到2周後都還有痠痛感。
-
2021-06-16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容易頭暈、眼睛黑矇?醫提醒腦血管狹窄恐中風
七十多歲的張先生每天都會出門運動,有天下午他突然感到左邊手腳不聽使喚,不太能動,於是趕緊到急診報到。檢查發現他的腦血管可能有狹窄的狀況,於是便安排住院接受藥物治療,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神經外科主任蘇亦昌醫師表示,患者的症狀在住院後持續惡化,所以便建議接受腦血管介入治療,利用微創導管氣球擴張將狹窄的部位撐開,恢復腦部血液循環。幾個小時後,患者的症狀便陸續改善,蘇亦昌醫師說,「在服用抗血小板藥物一個多禮拜後,我們再度進行腦血管介入治療,置放血管支架,降低腦血管再度狹窄的機會。因為是在黃金時間裡打通血管,患者得以順利恢復,沒有留下神經學後遺症。」腦血管狹窄,中風前兆莫輕忽!人體的血管遍佈全身,負責將養分與氧氣送往各個器官,維持良好的血液循環,器官才能正常運作。蘇亦昌醫師指出,腦部和身體各處的血管都跟水管一樣,可能因為某些原因,導致血管管徑慢慢變小,使血流量漸漸變少。動脈粥狀硬化是導致血管狹窄的重要原因之一,常發生在年紀較大、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的族群,蘇亦昌醫師解釋,不過導致腦血管狹窄的原因還有很多種,臨床上也曾遇過十幾、二十幾歲很年輕的腦血管狹窄患者。腦血管狹窄初期大多沒有明顯症狀,隨著狹窄的程度惡化,血流量無法滿足正常生理需求、維持腦部運作時,便可能出現症狀。腦部的不同部位負責處理不同的功能,所以會因為腦血管狹窄的部位不同,而產生各式各樣的症狀。「有些患者會突然眼睛黑矇看不到、突然某一邊的手腳無力、手腳麻木、突然口齒不清說不出話來、臉部表情不對稱、或非常容易頭暈。」蘇亦昌醫師說,「這些都可能是腦血管狹窄導致腦部缺氧的症狀,即使患者在短時間內恢復,也不容輕忽。若出現中風前兆、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簡稱TIA),卻未積極治療,後續出現中風的機會就很高。」我們的腦部構造非常精細,需要維持充足的血液循環才能夠發揮正常功能,蘇亦昌醫師強調,短暫的缺氧,腦細胞還有機會復原,若錯失黃金治療期,缺氧時間過久導致腦細胞死亡,便會留下永久後遺症,例如癱瘓、失能、臥床,嚴重可能死亡。出現手腳無力、口齒不清、突然失明、臉部表情不對稱時,請立刻就醫,分秒必爭!積極治療腦血管狹窄,預防中風找上門曾經出現中風前兆、或懷疑腦血管狹窄時,需要盡快接受進一步檢查,蘇亦昌醫師解釋,臨床上可以使用腦血管超音波、頸動脈超音波、腦部磁振造影等。超音波是非常實用的工具,相對容易取得、便利性高,而且非侵入性、沒有放射線。蘇亦昌醫師說,「我們可以透過超音波檢查腦血管、頸動脈,利用血液流速的變化,來判斷狹窄的部位。」腦血管狹窄的藥物治療會由兩個方向著手,首先要積極控制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避免血管狹窄惡化;再來會視狀況使用抗血小板藥物或抗凝血劑,降低形成血栓、導致中風的風險。倘若腦血管狹窄、頸動脈狹窄的狀況較嚴重,便需要考慮腦血管微創導管介入治療,蘇亦昌醫師說,過去要解決腦血管狹窄的問題需要由神經外科醫師開刀,現在隨著微創導管介入治療技術的進步,已可解決大多數腦血管狹窄的問題。「一般來說,醫師會由鼠蹊處穿刺股動脈、放入導管,然後在X光導引下將導管延伸到腦部。」蘇亦昌醫師解釋,「導管通過狹窄的位置後,便能撐開氣球導管擴張腦血管管徑,恢復血流暢通。必要時還可以放置血管支架,降低腦血管再度狹窄的風險。」在非緊急的狀況,擴張血管與支架置放可以同時完成,蘇亦昌醫師說,至於較緊急的狀況,會先使用氣球擴張打通血管、恢復血液循環,然後讓患者服用抗血小板藥物,後續再安排放置血管支架,以降低血栓形成的危險。接受腦血管微創導管介入治療後,請記得按時服藥,減少腦血管再度狹窄的機會。提高警覺、適時檢查,才能預防腦中風!腦血管狹窄初期,並沒有明顯症狀,患者往往毫不自覺,而在突然發生中風時,措手不及。蘇亦昌醫師提醒,年紀較大、或具有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危險因子的民眾可以考慮接受腦血管超音波檢查,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至於已經出現手腳無力、眼睛黑矇、口齒不清、經常頭暈、表情不對稱等中風前兆的患者,更要把握時間、及早介入治療,才能降低腦中風的危險!原文:
-
2021-06-1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慢性病長者打疫苗前不需停藥 接種後多休息喝水
高齡長者AZ疫苗接種明天起開跑,台大醫院北護分院院長黃國晉提醒,長者打疫苗的好處大於風險,接種前維持正常生活,若服用慢性病藥物不需停藥,接種後多休息、多喝水即可。新冠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嚴峻,六都與多個縣市將於明天啟動高齡長者大規模接種阿斯特捷利康(AZ)疫苗。黃國晉提到,老年人罹患新冠肺炎重症與死亡風險較高,且年齡愈大接種疫苗副作用愈小,因此無論年齡多大,都建議接種疫苗。衛福部疾管署防疫醫師鄔豪欣在疾管署「COVID-19疫苗系列專欄」撰文說明,年輕人因免疫反應較強,出現接種後局部或全身性反應的機率與嚴重程度均較年長者(如大於55歲以上)還高。在接種疫苗前,黃國晉提醒,不需事前服用普拿疼等止痛藥,原本就規律服藥的慢性病長者,也不需特別停藥;若患有自體免疫或血小板疾病,可現場詢問醫師,也可攜帶目前服用的藥品,輔助醫師評估。至於接種後可能引發的不良反應,鄔豪欣文中提到,常見不良反應可分為局部性與全身性,前者如接種部位紅腫、疼痛、接種側的腋下淋巴結腫脹等;後者則有發燒、倦怠、頭痛、寒顫、肌肉或關節痠痛等。鄔豪欣提到,疫苗接種後出現不良反應是可預期的正常現象,但是否出現不良反應或不良反應嚴重程度,則不影響疫苗保護力。黃國晉也說,接種後不良反應以接種部位紅腫疼痛最常見,特別是服用阿斯匹靈或抗凝血劑的病人,較容易局部腫痛,建議接種後可多按壓2至3分鐘。黃國晉提醒,高齡長者接種後可多休息、多喝水,若出現胸悶、胸痛,或者發燒、頭痛持續超過2天,可就醫並告知症狀與接種時間,由醫師評估診治。
-
2021-06-1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什麼樣的人不可以打疫苗?醫師整理10大族群注射表
台南市將在15日開打85歲以上民眾新冠肺炎疫苗,不少人對於自己或家人能不能注射有疑問,台南市立安南醫院副院長許秉毅整理相關最新的資訊,包括孕婦、癌症患者都可以注射,但是如果目前發燒或有急性疾病則應暫緩注射。許秉毅表示,雖然還沒有開放一般民眾注射,但是隨著疫苗陸續到貨,施打的範圍應該越來越大,不少民眾詢問他能不能打疫苗,他整理10大族群最新疫苗注射資訊,提供民眾參考。1. 先前施打COVID-19疫苗出現嚴重過敏反應者:不可打COVID-19疫苗。(打其他疫苗曾過敏者不禁打COVID-19疫苗,但應該由醫療人員在施打COVID-19疫苗後密切觀察至少30分鐘)2. 發燒或有急性病者:不可打COVID-19疫苗。(宜等病情穩定再打疫苗)3. 孕婦:可打COVID-19疫苗。(只適合注射輝瑞或莫德納疫苗)4. 哺乳婦女:可打COVID-19疫苗。5. 兒童:可打COVID-19疫苗。(只適合注射輝瑞疫苗,且須12歲以上)6. 癌症患者:可打COVID-19疫苗。(接受荷爾蒙、標靶治療者不必停藥;接受強力B細胞免疫抑制劑﹙如Rituximab莫須瘤﹚治療者,疫苗接種時間與用藥時間宜間隔4週以上;接受CAR-T治療者宜隔3個月以上再注射疫苗)7. 風濕性疾病患者:可打COVID-19疫苗。(接受類固醇、hydroxychloroquinine、sulphasalazine、azathiopurine治療者可打疫苗,且不用改變藥物劑量;接受methotrexate治療者可打疫苗,但打完後須停用methotrexate 1週)8. 服用避孕藥者:可打COVID-19疫苗。9. 使用類固醇者:可打COVID-19疫苗。10. 使用抗凝血劑者:可打COVID-19疫苗。
-
2021-06-0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注射疫苗前先吃藥止痛 醫師引用美國說法:毋湯
本土疫情持續延燒,掀起民眾搶打疫苗的風潮,但最近兩天接連發生3起注射後引發血栓的案例,讓部分民眾開始裹足不前,心臟科門診接到不少詢問電話;員榮醫療體系員榮醫院今天表示,產生血栓的機轉不同,不建議預防性服藥預防血栓,已服用抗凝血劑的病人仍可施打疫苗,只要注射後做好「壓迫止血」,避免出現嚴重血腫情形。民間流傳,注射AZ疫苗之後可能發燒、全身痠痛無力,很多人注射前服用1至2顆普拿疼減輕身體不適,或服用阿司匹靈、其它抗凝血藥物預防形成血栓,而員榮醫療體系心臟內科接到心血管疾病患者來電詢問,可否預防性服用?或有血栓相關病史、目前服用抗凝血劑可否注射疫苗。員榮醫院心臟內科主任陳裕峰說,注射疫苗後的副作用確實讓部分民眾怯步不前,最近連續兩天出現3起血栓案例,讓心血管疾病患者擔心,其實根據目前資料統計,注射AZ疫苗4至28天後,如果出現持續性頭痛、癲癇、腹痛超過24小時、下肢腫脹或疼痛或胸痛及呼吸困難等情形,均可視為血栓可能的症狀。陳裕峰指出,目前尚無證據顯示,血栓疾病史者注射疫苗後有較高機率的不良反應,因此已服用抗凝血劑患者仍可施打疫苗,只要注射後做好「壓迫止血」,避免出現嚴重血腫情形,有人認為先服用抗血栓藥可預防發生血栓,但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建議,不宜使用阿司匹靈或其他抗凝血藥物來預防血栓形成,以免加重出血機率。美國CDC也不建議施打疫苗前,使用藥物預防注射後的副作用,如果真的不舒服再用藥減緩疼痛不遲;此外,注射前服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也可能會減低疫苗效果。陳裕峰說,整體而言,注射疫苗絕對利多於弊,民眾務必要施打疫苗,才能阻絕新冠病毒橫行,有疑慮的心血管疾病患者都可親自就診或運用視訊診療、電話診療,請醫師評估以除解除疑慮。
-
2021-05-26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預防再度心梗下猛藥 小心缺血變出血
一名80歲老先生因胸痛、胸悶、暈眩由家人送急診,檢查發現為心肌梗塞,醫師緊急給予雙重抗血小板(雙抗)藥物治療,不料送至加護病房後,卻發生腦出血現象,還好出血範圍不大,立即更換藥物後,狀況獲得控制。醫師提醒,年紀大、服用止痛藥或抗凝血劑的患者,使用雙重抗血小板藥物時應優先選出血副作用較低的藥物,以免發生出血危機。急性心肌梗塞高居台灣死亡原因第二位,發生率每10萬人口約50-60人。亞東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杜宗明表示,急性心肌梗塞會造成心肌壞死,導致心律不整、心臟突停、休克,合併肺積水、呼吸衰竭等急重症。危險因子包括年紀大、家族史、抽菸、血脂肪異常、高血壓、糖尿病、運動量少等。急性心肌梗塞約有一半過去完全沒症狀,有症狀者主要為患者會感覺有如大石壓胸或心絞痛等。在治療方面,除了抗血小板等藥物外,也會依患者血管狹窄狀況,進行心導管支架置放術或外科繞道手術。而根據國內外治療指引,急性心梗後,無論有無置放支架,沒有高出血風險的患者都應服用雙重抗血小板藥物至少1年,雙抗藥物包括阿斯匹靈和P2Y12抑制劑,目前台灣P2Y12抑制劑主要有3種,其中2種因吸收快速、抑制血小板活性,雖為強效藥物但出血風險較高,另1種藥物則因必須經過肝臟代謝才發揮藥效,相對出血風險小、較為安全。因此,臨床通常建議急診醫師,當收治的患者年紀較大或本身有高血壓、腎功能差等狀況時,應選擇強度較低、出血風險較小的P2Y12抑制劑。此外,若是心房顫動並正在服用抗凝血劑預防中風的患者,也不能與雙抗藥物併用,以免引起出血危機。MAT-TW-2100614-1.0-05/2021
-
2021-05-10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突然腳好腫當心!醫:影響血液回流,嚴重恐截肢
懷孕期間孕婦經常有腳腫經驗,因為逐漸膨大的子宮可能壓迫靜脈,而影響血液回流。「醫師,我本來以為生產完後,腳腫就會消退,但是我的腳卻越來越腫。」三十多歲的年輕婦人指著明顯腫脹的左腿抱怨著。出現單側腳腫時,往往要考慮到深部靜脈栓塞,所以醫師安排了進一步檢查,成大醫院心臟內科陳柏偉醫師回憶,「經由血管攝影發現她骨盆腔裡的髂靜脈已被血栓完全阻塞,所以我們利用導管介入將血管打通。這患者的狀況較特殊,她的髂靜脈先天上被隔壁的髂動脈壓迫,然後又加上懷孕,所以使得靜脈血流受阻,漸漸形成血栓而完全阻塞。」利用導管打通血管後,靜脈血液終於可以順利回流,患者的左腳便漸漸消腫。陳柏偉醫師說,倘若反覆出現靜脈栓塞,就得考慮置放髂靜脈支架,抵抗外在壓迫讓血管保持暢通。深部靜脈栓塞影響血液回流,嚴重恐截肢陳柏偉醫師指出,在正常狀態下,血管中不應該出現血栓,如果發現血栓就必須積極尋找原因,例如凝血功能有問題、使用某些藥物而讓血液較容易凝固、血管中有放置管路、血管遭到壓迫、或是因為長時間臥床而缺乏活動等。深部靜脈栓塞可以分成急性與慢性,陳柏偉醫師解釋,急性深部靜脈栓塞最常見的症狀是單側腳腫,如果深部靜脈栓塞很厲害,下肢血液完全無法回流,將導致脹痛、肢體發紫,若不及時搶救,恐怕會演變成腔室症候群,而需要截肢的狀況。慢性靜脈栓塞臨床上不容易辨別,患者的腳可能沒有很腫,但是肢體末端出現色素沉積,顏色變得比較深,甚至會形成一些難以癒合的慢性傷口。深部靜脈栓塞還可能導致另一個相當致命併發症,即「肺動脈栓塞」,因為深部靜脈的血栓可能隨著血液流回右心房、右心室,再被送入肺動脈,肺動脈被血栓阻塞時,血液便無法進行氣體交換,使身體缺氧。患者會突然感到呼吸困難、喘不過氣,是臨床上重要的急症之一。「懷疑深部靜脈栓塞時,一般會安排靜脈血管超音波檢查」,陳柏偉醫師說明,「通常在血管超音波下,動脈血管壓不扁,靜脈血管壓的扁。所以若超音波發現靜脈血管壓不扁的時候,代表靜脈壓力過高,靜脈回流有問題。」發現深部靜脈栓塞時,醫師會評估靜脈栓塞的位置與嚴重度,然後擬定治療計畫,陳柏偉醫師提醒,「當然也得找出形成血栓的原因,有些患者是因為腳腫來就醫,結果在詳細檢查後發現是癌症、血液疾病、或紅斑性狼瘡等問題。解決深部靜脈栓塞的同時,也要針對原因治療,以降低深部靜脈栓塞復發的機會。」積極治療,打通靜脈栓塞陳柏偉醫師說明,出現深部靜脈栓塞時需要使用抗凝血劑,較輕微的患者可以使用口服抗凝血劑,較嚴重的患者得住院使用針劑抗凝血劑。若狀況更嚴重,便需要血管介入治療,「我們會進行血管攝影,確定血栓的狀況,然後放置『溶栓導管』。」陳柏偉醫師說,「醫師可以經由大腿或小腿的靜脈放入導管延伸到肚子的大靜脈,讓溶栓導管位置涵蓋血栓,然後經由溶栓導管釋放溶栓藥物。在滴注半天到一天後,大多就能發揮血栓溶解的效果。」血管介入治療除了可以放置溶栓導管,還可能會搭配氣球擴張或放置靜脈支架,以提升治療成效,降低日後深部靜脈栓塞復發的機率。「如果患者肚子內的髂靜脈有狹窄或纖維化,可以考慮放入特製的靜脈支架。」陳柏偉醫師說,「由於靜脈管徑較大、血壓較低,容易遭到壓迫,所以可以使用支撐力較足夠的靜脈支架,以維持靜脈暢通。」血管介入,處理洗腎廔管近年來血管介入的技術已相當成熟,可以處理深部靜脈栓塞、冠狀動脈狹窄、周邊動脈阻塞,也可以處理動靜脈廔管的問題。洗腎廔管是將動脈與靜脈接在一起,以進行血液透析。「因為患者每周需要三次血液透析,維持洗腎廔管的暢通相當重要。」陳柏偉醫師解釋,「洗腎廔管一般會比靜脈表淺一點,所以只要把手輕輕擺在上面,就可以感覺到血流一陣陣通過的感覺。患者可以自行觸摸,如果感覺血流變弱、消失,就要趕快回診讓醫師檢查。」醫師可以使用超音波檢查血流、以及血管是否有阻塞,爾後可以進行血管攝影,了解血管阻塞的狀況。「如果洗腎廔管狹窄,可以進行導管氣球擴張,恢復暢通。」陳柏偉醫師說,「如果較晚就醫,血管裡已經有血栓形成,所需要的術式有可能會比較複雜。」陳柏偉醫師提醒,洗腎患者記得每天評估洗腎廔管,可以用手觸摸,評估血流快速通過的感覺是否變弱、消失;可以用眼睛看,看看手臂是否出現不對稱腫大,這些都是血管狹窄使血流受阻的徵象。 另外,洗腎廔管若出現紅腫、疼痛、流血不止等狀況,請盡快回診,及早治療才有機會保存洗腎廔管的功能!原文:
-
2021-05-01 慢病好日子.更多慢病
慢病最愛問【抗凝血劑】靦腆醫廚Dr.cook:服用抗凝血劑不能吃這些東西?搞懂抗凝血劑才是關鍵
「醫師,我心臟有放支架,有在服用保栓通,是不是不能吃火鍋?」「醫師,我以前中風過,長期服用阿斯匹靈,是不是也不能吃火鍋阿?」上述的這些藥品名稱「保栓通」、「阿斯匹靈」,其實不是抗凝血劑,而是抗血小板藥物,其藥物交互作用的機轉並不牽扯到維生素K(Vitamin K),自然就不需要注意高維生素K食物的攝取。 延伸閱讀:放血治療中風?趕快阻止他維生素K是促進血液凝固不可或缺的維生素,且多以深綠色的菠菜、綠花椰菜、高麗菜等為主,且這些葉菜類也是火鍋中不可或缺的配菜,因此造成民眾有服用抗凝血劑不能吃火鍋的迷思。抗凝血藥物與抗血小板藥物有哪些不同呢?1. 抗血小板藥物:預防「動脈」血栓,常用於預防二次中風、心肌梗塞、有置入動脈支架患者。2. 抗凝血藥物:預防「靜脈」血栓,常用於肺栓塞、深部靜脈栓塞、心房顫動病人。(以上為原則,臨床使用能需根據臨床醫師判斷) 而抗凝血藥物又分成傳統與新型兩種,真正需要注意高維生素K食物攝取的Warfarin(傳統型),已經很少使用。因為,服用Warfarin病患要密切追蹤凝血功能,還要避免許多與之有交互作用的藥物、食物。 最後,無論你是服用哪一種,都要避免再服用有出血傾向的藥/食物,包含消炎藥、類固醇、抗血脂藥物、活血化瘀/有抗凝血效果的中藥(芍藥、當歸、川芎、丹參、牛膝、麻油、紅花、桃仁、黨參、西洋參、生薑、薑黃、菊花)、有抗凝血效果的保健食品(銀杏、靈芝、大蒜精、納豆激酶、魚油)及避免過度攝取木瓜、蔓越莓、石榴等。若出現任何出血的情況,例如血/瀝青便、身上不明原因瘀青與出血點、咖啡狀嘔吐、頭暈、心悸的狀況,就必須立刻停止服用藥物,並盡速回診就醫!住院醫師-李冠毅 | 立即與專家諮詢 | WaCare我的健康社群 |【延伸閱讀】-噗妮聊護理/當身體出現「暫時性」症狀時,小心中風離你不遠!-Lemon L. Yoga/心臟病患者多是不快樂的人? 三種體位及呼吸法舒緩壓力-施昀廷/ 風濕免疫患者也是過敏兒!補對地方才不會出錯【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1-04-15 養生.保健食品瘋
魚油吃錯等於吃回鍋油?專家教你挑選2關鍵
魚油其實是魚的脂肪 影響新陳代謝與身體保護力 國人健康意識抬頭,愈來愈多人會選擇補充魚油。然而市面上魚油選擇百百種,成份、功效皆不盡相同,一般民眾選擇時也無法分辨有效成份以及是否適合自己的需求。 中原大學生科系教授,毒理專家招名威解釋,魚油顧名思義就是魚的脂肪。不同的魚種,脂肪含量也有所不同。包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油酸、棕櫚烯酸)和Omega-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組成。不少人吃魚油是為了Omega-3不飽和脂肪酸,對思緒清晰、新陳代謝、防護力等相當重要,也能促使心情愉快有活力,成人孩童都建議適當攝取。 大型魚類甲基汞易超標?魚油雜質影響神經發育? 招名威指出,現今水源遭受嚴重污染,導致大多魚類受到毒化物侵害,包含甲基汞、戴奧辛、多氯聯苯、生物用藥、動物激素等,而這些毒化物都有一個共通的特性,就是「脂溶性」。脂溶性成份難溶於水,肝臟對其解毒代謝速率非常慢,容易累積在器官、內臟,尤其是脂肪含量高的生物體內,我們常吃的魚就屬於其中一種。 根據統計,毒化物含量在體型較大的魚類中較高,像鮪魚、旗魚、油魚和鯊魚等大型掠食性魚類,包括甲基汞容易超標。許多民眾可能認為不吃大型魚,吃小型魚也能攝取優質魚油。招名威教授提醒,捕撈的魚是否符合食用標準沒有一定的規範,但魚油的提煉到通路販售,是必須符合相關標準,才是魚油比魚更有價值的地方。 可見製作魚油的過程,去除雜質的技術相當重要。招名威教授指出,魚油內若含有甲基汞可能會傷害神經,尤其對發育中的大腦影響更大,雖然鼓勵育齡婦女和幼童適量攝取魚類,但若間接吃下到過多甲基汞,反而會造成神經發育遲緩、智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自閉或躁鬱等現象發生。 濃度不夠多吃幾顆就好?魚油挑錯等於吃回鍋油? 招名威教授分析,魚油的製造過程可分為蒸餾法與超臨界萃取。若僅利用蒸餾法(高溫蒸餾法或分子蒸餾法),高溫將破壞魚油脂肪的結構,導致脂肪酸氧化,形成的過氧化代謝物可能還會殘留,不僅破壞油質,魚油濃度也不高,就像吃回鍋油一樣。 至於超臨界萃取是利用低溫高壓的物理方式,排除魚油剩餘的雜質,有助於減少毒性物質產生。更重要的是,能減少魚油受到高溫破壞,讓Omega-3濃度高於80%以上,才算是達到具保健效果的濃度。 招名威教授強調,挑選魚油最重要的關鍵之一「濃度」,唯有濃度足夠才能達到效益。如果大量補充低濃度魚油,不但可能吃下過多飽和脂肪酸和膽固醇,容易增加有害物質攝取量,也會造成身體負擔。魚油製造過程的安全性,以及魚油本身濃度,才是選擇魚油的關鍵。 《延伸閱讀》 .不想中風就吃魚油?挑選魚油有玄機!營養師:勿與抗凝血劑同吃 .吃魚油降血脂與三酸甘油脂?魚油該怎麼吃、吃多少才健康?哪些族群不能亂補?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3-26 慢病好日子.更多慢病
慢病主題館【抗凝血劑】胡廷岳:鄉土劇「吃抗凝血藥配老鼠酒」,想裝病竟歪打正著?
鄉土劇《天之嬌女》第100集,你看了嗎?男主角為了裝病,一口氣吞了抗凝血藥和老鼠酒,沒想到歪打正著,稍微肢體碰撞一下就流鼻血了。怎麼辦到的?血小板像三秒膠一樣,會把傷口的洞補起來,讓傷口別流血,而「抗凝血藥」卻能讓血小板「暫時失去」功能。吃了藥會不會血流不止?會的。所以我想,男主角應該還要去檢查「腸胃有沒有大出血」、「全身瘀青」才是。 延伸閱讀:什麼?服用抗凝血劑不能吃火鍋?但先別急著把你家的「抗凝血藥」丟掉。現代醫學已經不太會大出血了,因為都會定期讓吃藥的人回診檢查。而抗凝血藥就是俗稱「通血路」的藥。抗凝血藥讓血小板暫時失去功能,這樣一來血小板「也不會堵住血管」,人類很聰明,就把這副作用拿來拯救生命「通血路」,預防中風。至今拯救無數性命,又安全。而且醫師那邊都有解藥「維他命K」(真的是維他命其中一種)。一針打下去,抗凝血藥就會失效,血小板復活!就像男主角故意待在醫院裡,亂吃卻不怕有生命危險的狀態。除此之外,劇情中出現的老鼠酒裡的酒精,也會讓「抗凝血藥」發揮功效,絕對血流成河。專業一點的說法就是:肝臟忙著代謝酒精,忘記要代謝「抗凝血藥」,喝了酒,抗凝血藥就會變很強。這也是為什麼很多藥不能跟酒一起吃的原因,至於要隔多久?12小時以上?完全不能碰?總類繁多,還是直接詢問藥師吧!更重要的還是愛惜自己的身體,別隨便嘗試! 【慢病報你知】根據衛福部統計,國人十大死因中慢性病佔最多項目。罹患慢性病的日子該怎麼過?慢病好日子有營養、運動、用藥、照護、治療五大主題,以專欄或影音輕鬆呈現,每個月不定期寄送,提供最生活化又最專業的資訊給你。聯合報和你一起好好過日子!🔔加入臉書社團🔔加入會員,訂閱電子報 藥師-胡廷岳 | 立即與專家諮詢 | WaCare我的健康社群 | 【延伸閱讀】-噗妮聊護理/當身體出現「暫時性」症狀時,小心中風離你不遠!-Lemon L. Yoga/心臟病患者多是不快樂的人? 三種體位及呼吸法舒緩壓力-施昀廷/ 風濕免疫患者也是過敏兒!補對地方才不會出錯【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1-03-19 養生.聰明飲食
研究:吃垃圾食物心血管疾病增46% 吃對蔬菜水果降發炎
愛吃垃圾食物 當心血管壁斑塊引發心臟病 心血管疾病恐引發主動脈剝離等致命危險,而不良的飲食習慣如嗜吃紅肉、含糖飲料等,都可能促進身體發炎,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會。哈佛大學近期發佈研究發現,長期攝取易發炎食物最多的受試者,得到心臟病的風險升高超過40%。 為分析飲食與心血管疾病之間的關係,該項研究追蹤隨訪超過21萬名男女。與攝取降發炎食物最多的人群相比,吃下促進發炎食物份量最多者,罹患心臟病的風險增加46%、中風風險增加28%,其中更有高達33,700名的受試者血液中,發現3種與炎症相關的指標明顯偏高。 哈佛大學醫學院(Harvard Medical School)預防醫學、內副教授Kathryn Rexrode說明,身體進入炎症狀態時,會促使細胞激素(細胞因子)釋放到血液中,從而使各種細胞更容易黏著在動脈血管壁上,導致血管斑塊形成。由此可見,減少吃「垃圾食物」,有助降低心臟病發生。 食物影響腸道細菌種類 這些蔬菜水果可降發炎 飲食為何會引起人體炎症反應,目前尚未有明確定論。但Rexrode 教授認為,可能與飲食影響腸道菌相以及特定細菌種類的生長有關。Rexrode 教授指出,吃下不同食物,連帶會使腸道細菌製造出不同的化學副產物,有些種類的食物較易增加那些引起炎症的細菌生長,另一些種類的食物,則可幫助抑制炎症的細菌增加。 根據哈佛大學醫院統計,目前飲食研究中顯示為,易增加炎症發生的食物包括:紅肉(牛、豬、羊)、加工肉類(火腿、香腸、培根)、動物內臟、精製碳水化合物、含糖飲料。可幫助減少炎症的食物為:深綠色蔬菜(菠菜、白菜、甘藍菜)、南瓜、胡蘿蔔、地瓜、糙米、燕麥。 哈佛大學指出,整體而言蔬菜及水果含有抗氧化劑、多酚等物質,能減少炎症,咖啡與綠茶也含有潛在的保護成份。另外,將精製澱粉換成全穀類食物,也能降低血液中的炎症指標。 建議雞胸肉取代加工肉 糙米藜麥替換白飯 要完全避免攝取「不健康」的飲食並不容易,Rexrode教授表示,加工食品容易取得,大多含有過量糖份與鹽份,用重口味讓人無形中吃下更多份量。如果情況許可,不妨調整三餐內容,例如早餐用燕麥片取代麵包等澱粉類;午餐時用雞胸肉取代加工肉品。晚餐若是自己下廚,可選擇糙米、藜麥來取代白飯。 Rexrode 教授解釋,高碳水化合物的主食、零食、甜點等,並不是完全不能吃,惟應避免每日經常性攝取。也可用水果取代甜點,都是減少攝取過量促發炎食物方法,相較之下對健康更有益。 《延伸閱讀》 .地中海飲食防三高、慢性病 專家:白肉取代紅肉更有助健康! .不想中風就吃魚油?挑選魚油有玄機!營養師:勿與抗凝血劑同吃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3-13 新聞.器官捐贈移植
國內首例 台大醫院完成無心跳器捐肺臟移植
台灣2017年通過無心跳器捐,每年約增加10多例大愛器捐,但大多以肝臟及腎臟移植居多。台大醫院去年完成全台首例無心跳器捐的肺臟移植手術,開創國內器官移植手術里程碑。衛生福利部2017年開放心臟停止死亡後器捐(俗稱無心跳器捐),並訂定作業指引,明訂器捐者必須符合安寧緩和條例中的末期病人且簽署撤除維生醫療及器捐同意書,以降低倫理爭議,但受到器官保存相關限制,開放以來捐贈的大多都是腎臟或肝臟。台大醫院去年收治一名腦死病人,在器捐過程中因急性心肌梗塞猝死,院方緊急啟動無心跳器捐流程,在不使用葉克膜輔助下,成功完成全台第一例肺臟移植,今天舉辦記者會分享這項移植成果。台大醫院外科部主任黃俊升表示,在開放無心跳器捐之前,只有經過嚴謹程序判定為腦死的病人才能捐贈器官,由於腦死後心臟仍會跳動,因此捐贈者其餘器官功能仍健全,捐贈出來的器官狀態也比較好。不過,由於全球都面臨捐贈器官來源短缺困境,因此近年無心跳器捐漸漸受到國際認可,成為合法且可提升器官捐贈率的捐贈方法。據統計,台灣開放無心跳器捐至今,每年約有10多例這類器捐案件,占全國器捐量10%,造福等待器官的病人。就在去年,台大醫院收治一名37歲的腦死病人,在器捐過程中病人因心搏過快導致急性心肌梗塞猝死,醫療團隊歷經11分鐘急救仍無法恢復心跳,必須立刻啟動無心跳器捐流程,避免器官功能惡化。主責這項手術的台大醫院胸腔外科主任徐紹勛表示,從病人心跳停止的那一刻起,醫療團隊和時間賽跑就此開始,除了要先注射抗凝血劑、趕緊替病人進行心臟按摩,否則很多器官缺血恐加速壞死。團隊在短短15分鐘內取下肝臟與肺臟,儘速展開後續移植手術,肺臟、肝臟移植手術分別於台大醫院及北榮完成,也成為全台第一例無心跳器捐肺臟移植,開創國內器官移植手術里程碑。
-
2021-02-22 癌症.其他癌症
別以為不痛代表不嚴重 無痛性血尿3%至6%為癌症
●頻繁出現無痛性血尿,泌尿道罹癌風險高●疼痛性血尿,可能是尿道炎、膀胱炎、腎臟發炎或尿路結石●泌尿道癌症,常見泌尿上皮癌、攝護腺癌及腎臟癌67歲金先生(化名)是熱愛工作的媒體人,平時喜歡找朋友遊山玩水,參加飯局把酒言歡,偶爾叼根菸,緩解高壓工作。金先生退休後仍到處參與公益活動,在一次活動結束後,回家呼呼大睡,隔日起床解尿發現尿液顏色變紅,接連幾次尿中都帶有血,因沒有不適,就不以為意,後來一連幾天都是這樣,他才開始擔心到泌尿科檢查。檢查發現膀胱惡性腫瘤金先生排尿時並不感覺疼痛,也無灼熱現象,也沒有服用抗凝血劑或攝護腺肥大用藥,尿液檢查顯示,尿中有明顯多量紅血球,卻沒有白血球過多發炎現象;靜脈尿路攝影檢查卻發現,膀胱裡有個不正常陰影,進一步內視鏡檢查顯示,有一個直徑約三公分的膀胱腫塊。經膀胱腫瘤刮除手術治療,病理報告顯示為惡性腫瘤,還好腫瘤尚在初期,沒有轉移到身體其他淋巴結或器官,金先生恢復正常,解尿也不再有血尿情形。血尿就是尿中有血的意思,排除女性經期引起的出血和因吃含紅色色素蔬菜水果產生紅色尿液後,如果實質性驗到尿中有血,需考慮泌尿道出血的情形。注意是否有用抗凝血劑血尿分疼痛性和無痛性二種,疼痛性血尿通常代表泌尿系統有發炎或阻塞情形,可能是尿道炎、膀胱炎、腎臟發炎或尿路結石阻塞等狀況。無痛性血尿首要考慮是否有使用抗凝血劑,尤其心血管疾病患者大部分有服用類似阿斯匹林類藥物,有時劇烈運動後也會產生血尿情況。無痛性的出血還可能隱藏大問題,臨床上特別要注意,例如攝護腺肥大出血或自體免疫疾病攻擊腎臟造成腎絲球腎炎血尿,其他則要考量是否有泌尿道罹癌可能性,常見有泌尿上皮癌、攝護腺癌及腎臟癌,大多數不會有疼痛情形,有些只會偶爾發生一次就停止,因此多不以為意延遲就醫。無痛性血尿3%至6%為癌症無痛性肉眼可見血尿,約有3%至6%會被診斷為癌症,年紀愈大比率愈高。如果合併反覆性血尿、男性、癌症家族史,長期抽菸環境、暴露於化學染劑、有慢性泌尿道感染或腎病變者,要更加留意泌尿上皮癌可能性。血尿是身體警訊,別以為不痛就代表不嚴重,有血尿情形一定要就醫,接受進一步檢查。
-
2021-02-15 養生.保健食品瘋
你也吃魚油、人蔘補身?營養師告訴你,哪些保健食品不宜與藥品一起吃
吃魚油預防缺血性中風?Omega3助血液流動防血栓 吃魚油顧血管嗎是真的嗎?過去美國心臟協會期刊《Stroke》曾發佈研究指出,魚油所含的EPA能減少缺血性中風發生。新北市立聯合醫院營養科主任趙雅嬋說明,魚油成份中約30%為Omega3不飽和脂肪酸,其中以EPA、DHA為主。另外70%則為各種脂肪組成。Omega3脂肪酸可構成細胞膜,也人體血液中脂蛋白的主要成份,對心血管、免疫中樞神經、生殖系統都扮演重要角色。 趙雅嬋表示,Omega3脂肪酸一者能促進脂質代謝,減少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三酸甘油脂的含量,進而降低動脈硬化和高血壓機會,幫助預防心血管疾病和中風等問題。二者能抑制血小板作用,讓血液能夠清徹流動,並維持流速順暢,較不容易形成血栓。 趙雅嬋說明,Omega3屬於不飽和脂肪酸,能夠降低身體的發炎反應,以及抑制過敏,對於新陳代謝有正面助益。在腦部健康方面,Omega3也是大腦中神經細胞中突觸的必須物質,影響腦細胞發育、語言能力和智力等重要機能。 每天吃多少魚油才足夠?哪些人可能需要額外補充? 一般成年人應攝取多少魚油才足夠?趙雅嬋說明,根據台灣食藥署的建議,每日攝取Omega3不飽和脂肪酸份量以2公克為限,正常人只要每天1-2餐攝取到深海魚類,不見得需要額外補充。以魚類含量來估計,秋刀魚22公克約有1公克的Omega3,約等於攝取鮭魚、鯖魚55公克、鱸魚130公克。 趙雅嬋表示,孕婦、中老年、三高族群、茹素者,屬於較可能需要補充魚油。對孕婦來說,Omega3的DHA影響胎兒腦部與視神經發育。至於中老年人與三高族群,Omega3能促進新陳代謝、增加血管彈性。由於植物性Omega3在人體內的轉換率較低,茹素者的飲食型態較容易攝取不足。 趙雅嬋指出,上述族群在補充魚油或營養品之前,應先諮詢主治或專科醫師再加入日常攝取。惟平常少吃魚的民眾,想幫助良好保護力或身體代謝,也可適量補充。趙雅嬋建議,挑選魚油時以取得健康食品標章認證為佳。成份比例以EPA+DHA大於500毫克,或Omega3大於50%,人體吸收攝取的效益較高。 魚油不可與抗凝血劑一起吃 補充前務必諮詢醫師營養師 趙雅嬋提醒,有在服用抗凝血劑、降血脂、免疫疾病藥物者,建議不可與魚油一起服用,避免加重或減少藥物效果,造成疾病控制不佳。營養師建議,正在服藥者應以藥物治療優先,也要避免同時服用會與藥物產生交互作用的營養補充品。 趙雅嬋表示,如正在服用抗凝血劑者,應避免與魚油、銀杏、維他命E一起食用。這類營養品有活化血液的功能,與抗凝血劑同時服用可能會造成出血。降血脂藥物則不可與紅麴一起食用。紅麴成份有降血脂功能,二者共同服用會加重藥效,可能導致疲勞、全身無力、肌肉痠痛。 另外,人蔘、靈芝會刺激活化免疫系統,不可與風濕科藥物一共食用,避免藥物效果下降,影響疾病控制。雞精、蜆精和補湯類,製程中鈉含量偏高,容易影響血壓、增加腎臟代謝,如果已在服用血壓藥、腎臟藥或有腎臟疾病者,要避免這類高鈉濃度的補給品。 《延伸閱讀》 .吃魚油降血脂與三酸甘油酯?魚油該怎麼吃、吃多少才健康?哪些族群不能亂補? .武肺重症者普遍維生素D缺乏?專家:為免疫細胞重要營養,3招可攝取
-
2021-02-08 科別.心臟血管
突然心悸、胸悶別輕忽!醫:心臟胡亂跳大幅增加中風危險
「哎呀!」正在散步的陳先生突然摀住胸口。「你怎麼了?」陳太太憂心地問。「有點胸悶,心臟突然跳很快。最近偶而會這樣,應該休息一下就會好…」話還沒說完,陳先生便感到頭暈、眼睛黑曚。看到先生坐倒在地,陳太太嚇壞了,連忙打電話求救。忽然心悸、頭暈、胸悶,別輕忽正常時候心臟會持續不斷地跳動,但是我們通常不會有明顯的感覺。倘若突然感到心臟快速跳動、或跳動不規則,很可能是出現心律不整。有的人會伴隨胸悶、胸痛、頭暈、無力等症狀,嚴重的話還可能會低血壓、肺水腫、休克、昏倒。高雄榮民總醫院心臟內科江承鴻醫師指出,心律不整有很多種,其中心房顫動是成年人最常見的心律不整。有很多種原因可能導致心房顫動,不過江承鴻醫師直言:「最主要的原因是年紀!到65歲附近,有5%到7%的人患有心房顫動;到75歲的話,則高達10%以上的人有心房顫動,根據統計男性罹患心房顫動的機會比女性高。因為心房顫動可能完全沒有症狀,所以部分患者可能毫不自覺。」平常有抽菸、酗酒習慣的人較容易出現心房顫動,而肥胖、高血壓、心臟衰竭、心臟瓣膜疾病、甲狀腺機能亢進、睡眠呼吸中止症等問題,也與心房顫動的出現有關。心臟胡亂跳,中風跟著來心房顫動的併發症中,最受到重視的就是腦梗塞,也就是俗稱的中風。「心房顫動患者發生腦梗塞的風險是一般人的五倍!」江承鴻醫師強調,「因為當心房快速且不規則收縮時,便無法有效率地推動血液前進,流動緩慢、滯留的血液會形成血栓。這些血栓可能隨著心臟搏動進入血液循環,若血栓流向腦部,阻塞腦部血管便會造成腦中風。」心房顫動不但會大幅提高中風的機率,而且因心房顫動導致中風的患者其嚴重度和預後都會比沒有心房顫動的中風患者還要差。除了腦中風之外,血栓也可能塞住腎臟血管造成腎臟中風、塞住腸子的血管造成腸中風、塞住肢體的血管造成肢體中風。無論是腦中風、腸中風、肢體中風,皆是可能致命的急症,猝然發作,往往令人措手不及。即使沒有中風,心房顫動也可能漸漸導致心臟衰竭,影響生活品質、增加住院機會及死亡風險。所以千萬不要因為心房顫動只是偶爾發作或沒有症狀就掉以輕心。心房顫動該吃什麼藥?了解心房顫動的嚴重性之後,患者都會很關心:「心房顫動該吃什麼藥?」「心房顫動的藥物治療有兩個重點目標,一個是預防腦梗塞中風,另一個是控制症狀。」江承鴻醫師表示,由於每位患者的年齡、體重、及各種身體狀況的不同,腦中風的機率並不一樣,臨床上醫師會用「中風之風險評估量表(CHA2DS2-VASc score)」來評估腦梗塞中風的危險性,得分愈高,代表患者因心房顫動而腦中風的機率愈高。目前建議得分大於或等於2分時,就要使用口服「抗凝血劑」,讓血液比較不會凝集,降低血栓形成、塞住血管的機會。江承鴻醫師解釋,如果要用藥物控制心房顫動帶來的心悸症狀,醫師會嘗試使用乙型阻斷劑、鈣離子阻斷劑、或毛地黃等藥物將心跳速率控制在理想範圍內。針對陣發性心房顫動的患者,還可以考慮使用改善心臟節律的藥物,讓心臟跳回正常心律。不過,控制心臟節律的藥物可能有些潛在副作用,包括誘發其他心律不整、低血壓、或者心搏過緩等。治療心房顫動的微創導管手術江承鴻醫師說,根據2020年歐洲心臟協會心房顫動的治療指引,針對有症狀的心房顫動患者,無論是陣發性或持續性心房顫動,可以先嘗試以藥物控制心臟節律,也可以直接接受導管心房顫動消融術,另外近期發表在權威性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研究文章顯示,若陣發性心房顫動病人第一線接受冷凍球囊消融療法,與第一線接受藥物治療做比較,更能有效控制心房顫動,而副作用則是兩者沒有差異。針對使用藥物控制但效果不佳的患者,應該考慮接受導管心房顫動消融術。針對心房顫動合併收縮功能缺損的心臟衰竭病患,如果心臟衰竭的原因是因為心搏過速所導致,則應該接受導管心房顫動消融術,以改善症狀,增進存活率及降低住院的機會。江承鴻醫師解釋,「導管心房顫動消融術」的原理是減少異常電氣訊號影響心肌收縮,因為心房顫動導因於異常電氣訊號,若能隔絕這些異常電氣訊號,心房就不會紊亂收縮了。研究發現,大部分心房顫動的異常電氣訊號源自於肺靜脈,因此導管心房顫動消融術的目標就是隔離肺靜脈與左心房之間的電氣活動。目前有兩種隔離心房顫動訊號的微創導管手術,一種是傳統的點對點熱能燒灼,另一種是環狀冷凍消融療法。醫師會從腹股溝處穿入導管,延伸至心臟。傳統熱能燒灼術是利用導管尖端在肺靜脈外圍一點、一點地進行電燒;冷凍球囊消融術是將冷凍消融球囊導管放入肺靜脈中,然後將液態氧化二氮(N2O)灌入球囊中,脹大的球囊便能接觸左心房與肺靜脈交界的組織,利用攝氏零下30到60度之間的低溫冷凍細胞,形成一圈連續性環狀疤痕組織,隔離異常電氣訊號。導管心房顫動消融術可改善症狀、減少復發江承鴻醫師說,採用導管心房顫動消融術來治療心房顫動的效果,通常比藥物治療的效果更為顯著。一般陣發性心房顫動的患者在接受一次導管消融術治療後,就有七成到八成的機會能維持正常的心跳節奏與頻率;經過兩次導管消融術治療後,則有九成機會維持在正常心律。整體而言,導管消融術能夠顯著降低患者因心血管問題住院的機會,也能降低心臟衰竭患者的死亡率。假使患者發作的時候較年輕,接受導管消融術的效益更大。江承鴻醫師指出,比較兩種隔絕異常電氣訊號方式的研究發現,以冷凍球囊消融術對比傳統點對點熱能消融術時,兩者出現併發症的機會差不多,約在1%到2%之間,但冷凍球囊消融術的手術時間較短,可在2個小時內完成,而傳統點對點熱能燒灼術則需要4到6個小時才能完成。手術過程中,冷凍球囊消融術的疼痛感較低,熱能消融術的疼痛感較為明顯。相較於傳統熱能點對點熱能消融術,冷凍球囊消融術可以減少大約三分之一再次接受消融手術的機率,以及降低病患因心血管因素住院的機率。「曾經有個患者是遠洋漁業的船員,每次出海都要兩、三年後才能回到台灣。他在海上偶爾會突然發作陣發性心房顫動,卻難以就醫,對工作造成極大的困擾,」江承鴻醫師回憶:「他曾經嘗試過藥物治療,但成效不彰。後來經過討論後,決定用冷凍球囊消融術治療,術後症狀就明顯改善,經過一陣子的休息,又重新出海工作了。」貼心小提醒心房顫動發作時可能沒有症狀,也可能自行恢復正常心律,然而心房顫動會大幅增加腦中風機會,也可能因為心肌快速、不規則收縮而漸漸導致心臟衰竭。江承鴻醫師叮嚀,即使沒有症狀,還是建議積極治療,才能減少出現嚴重併發症的機會喔!原文:
-
2021-01-30 養生.聰明飲食
吃年菜要注意!長年菜含維生素K 過量影響抗凝血劑效果
綠色蔬菜多含維生素K 攝取過量影響抗凝血劑藥效 時近年節,家家戶戶開始準備年菜。心血管風險族群除了規律用藥,也要注意藥物與食物的交互作用,避免過年期間病情控制不佳。藥師提醒,除夕圍爐中常見的「長年菜」(芥菜)因象徵延年益壽,是國人最常吃的年菜一。但若長期有心血管疾病,且正在服用抗凝血劑香豆素(Warfarin)者,除了要注意大魚大肉,吃蔬菜時也要小心勿過量。 奇美醫學中心藥劑部藥師邱婉君表示,過去曾有病人因心房顫動,醫師開立抗凝血劑香豆素長期使用,在規律服藥與定期回診抽血的狀況下,病況與藥物血中濃度一直保持穩定。但某次過年後回診,卻發現抽血數值異常,才知道原來是過年期間,阿嬤捨不得滿桌剩菜被丟掉,為了惜食自己陸陸續續吃完,其中一道湯品含有大量綠色蔬菜,包括當季盛產的長年菜(芥菜)、萵苣等,推估可能因此導致抽血結果異常,經過飲食習慣調整後,藥物血中濃度才趨於穩定。 許多心房顫動或曾有肺栓塞、深層靜脈栓塞者,都會服用抗凝血劑香豆素。該藥物為一種維生素K抑制劑,能藉由抑制體內維生素K的作用,進而達到延長血液凝固時間的效果,達到預防血栓產生的作用。 當歸丹蔘加強抗凝血作用 異常出血症狀要留心 年菜中常見的深綠色蔬菜,例如長年菜(芥菜)、白花椰菜、綠花椰菜、青江菜、芥藍菜、菠菜、萵苣、綠蘆筍等,因富含豐富維生素K,這些年菜吃多了可能會抵銷抗凝血劑的效果,導致藥效降低,反而造成中風風險增加。此外,火鍋中常見的當歸、丹參等含有活血功效的中藥材,則是可能會加強藥物抗凝血作用,導致出血風險增加。 邱婉君表示,國人年節普遍大魚大肉,雖然有些年菜可能與藥物會有交互作用而影響藥效,不用刻意避開完全不吃,只要拿捏份量,避免因過年聚會而攝取太多即可。但是,若出現疑似中風症狀,例如臉歪嘴斜、意識不清、單側手腳麻木等,或有出血症狀,如不明原因瘀血、尿中有血、牙齦出血,建議盡快回診就醫檢查。提醒年前領取慢性病藥品處方箋時,也可向藥師詳細詢問藥品注意事項,並遵循醫囑定期回診抽血,才能健康平安過好年。 《延伸閱讀》 .泡溫泉小心低血壓暈倒!慢性病人溫差大恐中風,看懂泡湯6大地雷 .天冷低溫是心血管疾病旺季!泡溫泉勿過久、少吃高油脂食物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1-29 新聞.生命智慧
為什麼VIP病人往往無法善終?柯文哲用5個臨床故事告訴你:他們不缺錢,卻經常死於...
關於葉克膜濫用、無效醫療的問題,我曾經談過許多次,然而相同的事情仍然不斷發生。邵曉鈴、星星王子、小薇等等葉克膜成功搶救的病例經媒體廣泛報導之後,葉克膜的醫療功能被過度誇大,很多人將它視為能夠扭轉生死、化腐朽為神奇的萬靈丹。人們一旦對葉克膜抱持不切實際的期望,在心態上與實際行動上,就會不管是什麼病、什麼傷、什麼樣的情況,急救到最後,一律裝上葉克膜,孤注一擲,將它視為最後的希望。就連醫師往往也把葉克膜視為最後的搶救手段,有時為病人安裝葉克膜,只是醫師表示「我們已經盡全力了」的一種工具。VIP病人的過度醫療什麼樣的病人最容易發生過度醫療?答案是VIP病人。2008年總統大選之後,內政部部長預定人選廖風德先生在登山時,因為心肌梗塞突發而倒下。由於他的身分特殊,是所有人眼中理所當然的VIP,所以雖然他在山上就已病發過世,沒有生命跡象,但送到醫院時,院方礙於社會壓力,不得不替他裝上葉克膜。可是勉強裝上葉克膜對他有任何好處嗎?沒有,這麼做只是表示醫院已盡力救治。多拖半天,讓所有該來探視的重要人士都來看過以後,醫院方面才宣布急救無效。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許多達官貴人身上。有位科技公司的董事長玩飛行傘發生意外,從半空中摔下來,渾身是傷,血流不止,被緊急送往醫院搶救。當時我的學生在那家醫院服務,打電話向我求救,他說:「柯P,怎麼辦? 他們要求給病人裝葉克膜。」 我聽完病人的狀況, 忍不住生氣地說:「裝葉克膜之後要使用抗凝血劑,病患已經全身外傷、流血不止, 還給他裝葉克膜,是要他流血流到死嗎? 這種不符醫學常識的要求,你怎麼不拒絕?」那個學生也很苦惱。「但他是VIP啊!」我更生氣了,「VIP不是裝葉克膜的理由。」話雖如此,最後醫師還是無法承受來自各方的壓力,勉強給病患裝上葉克膜,但病患終究沒能撐過去。過度醫療的對象,一定是位高權重的人嗎?其實不然,很多廣受社會注目的事件,由於討論度高,且攸關醫院或相關單位給大眾的觀感,也會製造出所謂的VIP。2009年,一個廣東旅行團來台灣旅遊,在台北101大樓周圍碰上了工安意外,大樓起重機突然掉下來,砸到兩名陸客。傷者當場頭骨碎裂,全身嚴重外傷,血流不止,被送往醫院急救。就傷勢來看,這兩條生命已經無可挽救了,但為了要給社會大眾和媒體一個交代,醫院只能硬著頭皮給傷者裝上葉克膜,勉強維持幾個小時,再宣告不治。2011年,國防部204兵工廠的爆炸意外,八位傷者中有四個人裝上了葉克膜搶救。我看了新聞報導後研判,這些傷者很難存活,因為燒傷面積過大,甚至高達百分之九十。如此大範圍的燒傷面積,病人死亡率非常高,而且一定會感染,因感染引起敗血症的病患,使用葉克膜之後,感染的狀況根本無法控制,所以裝了葉克膜也於事無補。但醫院承受著軍方的壓力,必須極力搶救、給家屬一個交代,所以只能為病人安裝葉克膜。最終也沒能挽回他們的性命。類似的事情太多太多。我還記得,2013年9月,有一天晚上我在醫院裡還沒下班,忽然聽到院內廣播,急召葉克膜小組,說急診有病患要裝葉克膜。我過去查看情況時,發現我的學生正在替「死者」安裝葉克膜。我一肚子火,追問原因,才知道是國防部地下室發生爆炸,傷者都送到台大醫院。醫師迫於壓力,明知是無效醫療、救不回來的狀況,也得勉強救治。沒用上葉克膜,好像就不算是盡力救治。過度醫療的悲歌看多了VIP病人, 我心裡經常充滿感慨。很多人一生都為了追求名利而努力, 然而死到臨頭的時候,「名」 和「利」 都救不了你的命。其實到了生命的盡頭,有時「名」和「利」還會害你無法善終。曾經有位60多歲的女性病患,她是一個企業大老闆,因為急性心肌梗塞住院,心導管檢查之後緊急做了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可能是術前血管阻塞太久了,雖然血管成功接通,但是手術後她的心臟仍然功能不佳。主治醫師請我去開刀房看看情況,他說這位病人是VIP,非常重要,絕不能死在手術檯上。我評估後認為病情一時間無法好轉,只能建議說:「那就讓她裝上葉克膜,先送到加護病房治療,看看心臟功能會不會恢復。」裝上葉克膜後,在加護病房治療了一段時間,心臟功能仍然不好,而且因為病患本身凝血功能不佳,做了開心手術之後,傷口不斷流血,所以我們只能一直輸血補充。又過了一個星期,她的心臟功能仍然沒有恢復,無法脫離葉克膜。我告訴病患的兒子:「你母親這個樣子,恐怕只能等心臟移植了。但是我擔心她在等待的過程中還是會不斷出血。我建議給她安裝心室輔助器,減少抗凝血劑的需求,流血的問題會比較好處理。」根據當時的醫療費用規定,裝一個心室輔助器就要一百八十萬,有的病人左心室、右心室都衰竭,需要用到兩個輔助器,那就是三百六十萬,再加上手術與其他費用,至少要準備五百萬會比較妥當。而因為女病患本身非常富裕,病患家屬更是不在意這些醫療費用,所以很快就裝好了心室輔助器。治療至此,她的病情依舊起起伏伏、狀況不斷, 而且因為照護棘手,她一直住在加護病房裡。等了兩個多星期後,好不容易她得到了換心的機會。這原本應該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然而事與願違,換心後她的狀況更糟,新移植的心臟居然不跳!心臟不跳,有很多可能的原因,其中之一是因為她裝過葉克膜,後來又裝了心室輔助器,一直在開刀、輸血、打抗生素……種種的治療加上身體不斷接觸外來的東西(葉克膜、心室輔助器、輸血等等),免疫系統產生複雜衝突,這些都是器官排斥的加重因素。無論如何,心臟不跳是事實。在開刀房裡,我們發現移植的心臟無法跳動,又趕緊幫她裝回葉克膜,再送回加護病房。又過了幾天,病患的兒子向我們表示,想要再等待第二次換心的機會,希望醫院方面能夠再幫他母親安裝心室輔助器。我們勸他,「開了那麼多次刀,如果現在還要再裝心室輔助器,恐怕你母親的身體會吃不消。」但家屬非常堅持,有很強的主觀意識,又不在乎花錢,所以我們又給病人裝上心室輔助器。可是想想看,一個上了年紀的病人,罹患心肌梗塞,心導管、冠狀動脈繞道手術皆無效,反覆開刀,裝過兩次葉克膜,又裝了兩次心室輔助器,還做過心臟移植……每一次手術,都得把她的胸腔打開,原本已經難以癒合的傷口一直血流不止,輸血從來沒有停過,最後病人死於泛發性血管內血液凝固症。我每次想到這件事,都感慨說VIP病人的死法經常和一般人不同,他們不缺錢,但經常死於「過度」——家屬的過度關心,以及醫生的過度治療。醫師所愛之人,也是醫療VIP還有一種容易被過度醫療的VIP,或許無權無勢,但因為是醫師的親友,所以醫師也會忍不住給予太多的關照。我有一個學生,從當實習醫生時就跟我很好。他和女朋友是班對,畢業後分別在不同醫院當住院醫師。有一天,他女友去做大腸鏡檢查,麻醉到一半,忽然就心跳停止了,當場馬上做CPR,先送馬偕醫院急救,再轉送到台大醫院。病人送來之後我過去查看情況,我的專業告訴我,這個病人不會活了,她休克時間太長,即使裝上葉克膜,終究也是撐不下去,不如就這樣放手,讓她好好地走吧。可是情感上,這個女醫師是我們「自己人」啊!她年紀輕輕,有大好前程,之前也都健健康康的,怎麼會忽然說不行就不行了。而照顧她的醫護人員,不是她的同學,就是她的朋友,大家不可能也不願意眼睜睜看著她就這麼死去。於是情況就更難處理了。我被自己的學生團團包圍,他們七嘴八舌討論,我也進退兩難,不知道到底該怎麼做決定。純粹醫學的決定很清楚也很容易,就是關機停止治療,讓生命好好結束。但人是情感的動物,如果醫師與病人之間有關係,理智往往無法幫助你下決定。我忍不住自言自語:「我現在到底應該用哪種身分做決定?」當時葉克膜小組裡有人建議我說:「柯P,你就用老師的身分來做決定吧。」殊不知,就是因為老師的身分,我才難以下決心!這個女孩子最終還是沒有活下來, 每當我回想起這件事,不禁感嘆:「這樣勉強安裝葉克膜,到底是在治療誰呢?是治療病人?治療家屬?還是治療醫生自己呢?」就我自己的經驗來說,面對加護病房裡的生離死別時,其實病人比較好處理,因為此時他們通常已經陷入昏迷,不太能夠表達意見。而家屬們陪伴病人一路走來,對病況的演變,往往心裡早已有數,而且家屬會怎麼想,很大程度取決於醫師怎麼說。到頭來,其實心裡最放不下、最不能接受病患死亡的人,往往是醫師。醫師在病人身上付出許多心力,以至於把病人的生死看成個人職業的成敗,理智和情緒糾結在一起,因此很難做出理性的判斷。我看過手術後不順利的案例,醫師在加護病房裡不眠不休照顧病人半個月,甚至晚上就睡在病床旁邊,到最後病人病危時,不肯放手的是醫師,反而是家屬被醫師的執著給嚇到,因為醫師叫喊著:「我都沒有放棄,你們家屬怎麼可以放棄!」書籍介紹生死之間2︰葉克膜的故事作者:柯文哲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20/12/26作者簡介柯文哲:台北市長。曾任台大醫院創傷醫學部主任、台大醫學院教授。台大醫院史上首位專責重症加護的醫師,引進葉克膜急救方式,建立器官捐贈移植登錄系統。以「白色力量」為號召,打破藍綠對立,改變選舉文化;以急重症外科醫生的務實、效率、精準、誠實、尊重專業、要求細節為原則,打造SOP,翻轉政治,管理與擘劃市政。2019年成立台灣民眾黨。相關著作:《生死之間︰柯文哲從醫療現場到政治戰場的修練》
-
2021-01-26 醫療.心臟血管
慢病最愛問【抗凝血劑】小藥師健康營養資訊:什麼?服用抗凝血劑不能吃火鍋?
「藥師我要領慢箋。」「請稍等一下」「您的慢箋好囉!因為有服用抗凝血藥物,還是要注意飲食跟是否有出血狀況喔!」「過年很多人會吃火鍋圍爐,使用當歸、薑等鍋底暖身,還有最近流行的薑黃暖身體,但如果有服用抗凝血劑要注意是否有出血情況。」「薑黃我有在吃!最近容易手腳冰冷,我就每天兩匙薑黃粉有改善,但最近痔瘡發作上廁所有血,我還以為是薑黃太上火呢。」「建議你先停吃薑黃看看,保險起見,回診抽血追蹤一下喔。」「了解,謝謝藥師!」 目前台灣上市的口服抗凝血劑有傳統的華法林(warfarin)、新型的普栓達(dabigatran)、拜瑞妥(rivaroxaban)和艾必克凝(apixaban)。而傳統的抗凝血劑使用上的限制較多,飲食上要注意高維生素K食物例如深綠色的菠菜、綠花椰菜、高麗菜、還有活血的藥材例如薑黃、當歸,所以冬天常吃的暖身子火鍋中藥湯底就要小心,而且要定期追蹤凝血功能;新型抗凝血劑藥效較穩定、不受高維生素K食物影響,飲食限制較少,跟傳統抗凝血劑比起來,不用定期追蹤凝血功能,中大出血的風險也較低。不少病人誤以為服用新型抗凝血劑就沒有出血副作用,這是一個迷思。新型抗凝血劑還是會有出血副作用,像是牙齦出血、流鼻血、或是咳血、血便、血尿、腸胃出血(黑便)。無論服用傳統或新型抗凝血劑都要注意:1.飲食上還是要注意屬活血藥性的中藥材。例如當歸、銀杏、丹參、生薑、薑黃,還有常見的保健食品有抗凝血特性如魚油、Q10、薑黃等攝取。2.都不能擅自增加或減少服藥次數跟藥量。3.病人在日常生活中仍須小心注意,若有任何異常出血或不適狀況,都應該立刻與醫師或藥師諮詢。4.如果要動手術或拔牙,也要主動告知醫師目前有服用抗凝血藥物,確保自身用藥安全。【慢病報你知】根據衛福部統計,國人十大死因中慢性病佔最多項目。罹患慢性病的日子該怎麼過?慢病好日子有營養、運動、用藥、照護、治療五大主題,以專欄或影音輕鬆呈現,每個月不定期寄送,提供最生活化又最專業的資訊給你。聯合報和你一起好好過日子!🔔加入會員,訂閱電子報【精彩回顧】過年血糖大爆走 糖友怎麼辦年貨.平台:元氣網粉絲團.來賓:莊昕悅營養師、糖友周大哥
-
2021-01-16 科別.心臟血管
8千萬人曾發生腦中風! 解剖「 大腦各部位急性中風症狀」...小心慢性致殘
根據世界中風組織(World Stroke Orginization)之資料指出,腦中風在全球死因排第二位,也是致殘的主因,每人一生中將有四分之一的機率會發生中風,而2020年預期有1450萬人罹患腦中風,其中550萬位患者將致死;整體數據而言,全球有8千萬人曾罹患腦中風倖存下來。腦中風是高死亡率、致殘率 缺血性是最常見類型世界中風組織表示,腦中風是高死亡率與致殘率的疾病,但幾乎所有的腦中風是可以避免的。由於腦中風常留下許多後遺症,而成為台灣國人慢性殘障最重要的原因,有三分之一將造成終身殘廢,三分之一中度殘廢,生活部分需仰賴他人照顧,剩餘三分之一則為輕度功能障礙,即使可以回歸社會和自我生活照顧,身體動作已大不如前。林口長庚紀念醫院教授級主治醫師李宗海醫師表示,腦血管疾病,俗稱腦中風,是指腦內某區的血管突發性地發生破裂或阻塞,使得腦內受壓迫、腦細胞因缺血而死亡損傷,而缺血性腦中風是最常見的中風類型,如腦血栓、腦栓塞、暫時性腦缺血,占70至80%。父系罹患中風風險高 後天危險因子可改變台灣在1982年前腦中風高居十大死因首位,但在2016以後位居第四,顯見台灣群體對腦中風病識的提升,但李宗海指出,55歲以上患者,每增加10年,與健康人士相較,中風的發病風險將會提升50%;先前曾中風,發生心臟病的機率提高2至3倍,再次復發的機率更是正常人的9倍;而家族史中如父系罹患中風,風險是2.4倍,母系罹患則是1.4倍。年齡、性別、種族、腦中風病史與家族史中有腦血管及心血管疾病病史,都是不可改變的危險因子,但抽菸、飲食、生活習慣、肥胖、酒精及藥物濫用、三高、高尿酸、糖尿病、心律不整、頸動脈病變都是可以改變的危險因子。腦部不同部位 急性腦中風常見症狀‧右大腦中風:忽略患側肢體、左側肢體無力或麻痺、左側視野障礙、眼球偏向右邊‧左大腦中風:失語症、右側肢體無力或麻痺、右側視野障礙、眼球偏向左邊‧腦幹或小腦中風:意識障礙、步態不穩、暈眩頭昏、複視、眼球震顫、吞嚥困難、口齒不清 大腦腦中風治療黃金期約為8小時 小腦、腦幹為24小時李宗海提及,大腦腦中風治療黃金期約為8小時,小腦、腦幹為24小時,儘速就醫請專業醫師提供評估與治療方式是關鍵,不同部位的中風,在治療時間窗與方式可能都不盡相同。急性中風的處理方式,在3小時內經醫師評估後投放靜脈血栓溶解劑、3至6小時則是使用動脈血栓溶解劑或機械性溶栓治療(衛生署未核准),超過6小時則以抗血小板劑、抗凝血劑或肝素進行治療;李宗海補充,過往多以時間來評估處置方式,但靜脈血栓溶劑臨床有腦出血風險。 延伸閱讀: 腦中風瞬間致殘! 急救應把握黃金180分鐘,「1機警動作」人人都會 抗凝血劑忘記吃最忌自行補吃! 蛋黃、菠菜、豆類都可能影響藥效,出現這些異常症狀快就醫
-
2021-01-03 科別.心臟血管
病患吃藥防腦中風 竟自行減藥量導致血塊增生
一名75歲患有心房顫動和腦中風的病患,透過心導管手術,裝上「左心耳封堵器」來降低血塊,但患者以為狀況已改善,竟自行將藥物減量,未按照醫師指示的劑量服用,導致左心耳再次出現血塊;醫師囑咐要按期使用抗凝血劑的藥量,才能避免腦中風的發生。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心臟血管主任林圀宏表示,「左心耳封堵器」本來要讓左心耳裡面的血栓不會脫落,封堵器蓋住左心耳之後,裡面的血塊不會脫落,但是在封堵器表面必須待心臟內皮細胞長滿覆蓋後才不會再長出新生的血塊,否則反而會有表面血塊脫落形成血栓造成中風的風險。以這個案例為例,沒有服用一定的用藥劑量,增生血塊,血塊如果脫落,恐形成腦中風或全身性栓塞,有些病患血塊脫落後塞到冠狀動脈,導致心肌梗塞,血塊也可能塞到眼睛造成視力損傷,或塞到腸子脾臟等造成器官壞死。這名病患第一次自行將藥物減量,3個月後定期追蹤時,發現左心耳出現一大團血塊,經過兩周點滴藥物治療後出院,沒想到患者還是未按照醫師的囑咐服藥,又自動減低劑量,原本一天兩次用藥,自動減量改成一天只服用一次,一年後再次就診,醫師透過經食道心臟超音波檢查,發現病患左心耳封堵器表面又長出新生血塊,血塊不僅沒有變小,反而變得更大。林圀宏說,心房顫動的病患發生腦中風的機率是一般人的5倍,而腦中風會導致日常生活失能,甚至半身癱瘓、語言和吞嚥困難等,容易產生沮喪、低自尊及憂鬱,提醒患者在治療期間一定要依照醫囑咐用藥劑量,免得適得其反,病情未好轉反而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