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12 科別.耳鼻喉
搜尋
打鼾
共找到
65
筆 文章
-
-
2020-02-1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抗疫…「親愛的,我們分房睡吧」 小心…分了就回不去了
新冠肺炎疫情攪得人心慌慌,專家建議的防疫之道當中,多了一項夫妻分房睡,讓人大嘆病毒竟能破壞夫妻感情;但醫界認為,這項建議很中肯,也與提升免疫力吻合。夫妻分房睡的理由百百種,有的夫妻感情變淡、逃避性事需索無度,不少是另一半打鼾、半夜踢腿等,甚至因作息不同、習慣不同而分房睡,彼此不打擾;沒想到現在又多了一項「防疫」的理由。醫師:若想辦事 記得先量體溫新竹市東元綜合醫院家醫科醫師黃彗倫說,防疫期間,夫妻分床或分房,性慾不會因此消失,考量防疫安全,非常時期「能忍則忍、共體時艱」;若真的「性致」來了忍不住,那就「辦事前量體溫」,確保對方沒有發燒,如果有感冒、上呼吸道症狀,還是戒急用忍,保護彼此,才能愛得更長久。因應疫情,大陸啟動防疫大作戰,流行「做好隔離三字經」,內容是「護自己,愛家庭;分室住,勿親近;分餐吃,有距離;勤洗手,多通風;常消毒,講衛生……其中「分室住,勿親近」講的就是分房睡。分房抗疫有用嗎 要看生活作息…夫妻分房睡,有助防疫?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林文元認為,以病毒傳染風險來說,距離帶原者2公尺以內,持續15分鐘以上,因近距離接觸,加上飛沫傳染,易增加感染風險。夫妻分房睡,某種程度確有助於降低病毒傳染機率,特別是夫妻當中有人常要出差彗應酬、接觸不特定人群等,分房睡可築起防疫的第一道防線。 ; ;醫師黃彗倫表示,最近台灣確實有夫妻互相感染的案例,若是夫妻彼此工作領域差異大,接觸的人重疊性低,且通勤方式又不同,分床或分房睡的確可以減少感染機率;如果是共同開店或在同家公司上班,就沒有必要特別分床、分房睡。分房後 都說睡眠品質變好了台中市精神科醫師林本堂說,睡眠是百藥之王,換言之,有充足、品質好的睡眠,身體的免疫力自然提升,有較好抗疫病的本錢;夫妻若因分房睡而能改善睡眠品質,不失為一種選擇。他表示,在臨床經驗發現,很多失眠的患者抱怨,受不了另一半打鼾聲、睡夢時拳打腳踢等,被吵到睡不著;也有夫妻彼此干擾,都受不了對方鼾聲,搶著先睡,後睡者則因打呼聲睜眼到天明。這些患者經過建議分房睡或分床睡,多數都反映睡眠品質明顯提升,感覺神清氣爽,脾氣不再那麼暴躁、抱怨變少,工作也變得專注。夫妻分床或分房睡理由很多,有的彼此上班時間不一樣,一個上白班,一個值大夜,或經常要加班應酬,回來妻兒早已入睡;有的是家裡有嬰幼兒,丈夫怕吵,睡不好就會影響明天的上班品質,要求分房睡;甚至也有夫妻睡前習慣看電視,有人必須關燈暗濛濛才睡得著,對方習慣若不同,乾脆分房睡,彼此不打擾。李姓上班族就認為,夫妻生活習慣大不同是分房睡最好的理由,他很淺眠,有一絲光線、一丁點聲響就睡不著,不像老婆沾枕即眠,還要求要開燈、開音樂一整晚才有安全感,但對他夜夜都是折磨;他鼓起勇氣提議分房睡,沒想到老婆也贊成,還吐槽他打鼾聲很大聲,忍他很久,分房睡剛好。分房後 2/3夫妻認影響親密關係英國媒體曾報導床墊公司的調查,顯示1/6的伴侶選擇分床睡,並不是因為他們不再愛對方,而是受到一方打鼻鼾、不停轉身等打擾自己入睡的因素影響,選擇分床睡的目的是渴望睡個好覺。不過,結果有2/3分床及分房睡的夫妻認為影響彼此的親密關係。主張不要分房睡的專家認為,分房睡後,雙方肢體接觸的時間一定減少,甚至做愛的頻率也會降低,親密接觸、性行為次數一路走下坡,一定會影響夫妻感情。也有專家相譏,如果連同床共枕,容忍對方打鼾、踢腿、半夜開燈起來上廁所都不願意,最好不要結婚。林本堂醫師認為,分房睡最大的好處是,對難以入眠的失眠一族,減少睡眠期被干擾,睡眠品質變好,身體獲充足的休息,恢復腦力、體力,增加免疫力;至於夫妻分床或分房,並不會影響親密行為,可以先做愛做的事再分房、分床睡,感情更甜蜜。
-
2020-01-15 新聞.健康知識+
解決睡眠呼吸中止症 舌頭也該「減肥」了
身體肥胖是打鼾嚴重甚至睡眠時呼吸暫停的風險因素之一。美國一項最新研究顯示,舌頭肥大也與這類睡眠問題相關。舌頭“減肥”有助緩解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10日報導,賓夕法尼亞大學佩雷爾曼醫學院研究人員為67名患者呼吸道做核磁共振成像,得出上述結論。這些患者均患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且身體肥胖。他們在體重減輕10%後接受核磁共振成像。結果顯示,他們的舌頭也成功“減肥”,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症狀緩解31%。研究人員查看患者上呼吸道結構,發現他們呼吸道兩側控制咀嚼功能的顎肌也變小,有助症狀減輕。研究報告主要作者理查德·施瓦布說:“現在我們知道,舌頭脂肪是一個風險因素。實際上,舌頭減肥越多,呼吸暫停症狀越能得到緩解。”研究報告刊載於最新一期《美國呼吸系統和重症護理醫學雜誌》上。
-
2020-01-14 新聞.健康知識+
習慣用嘴巴呼吸? 錯誤方式不僅讓你累還可能減壽命
人體是由數十億個細胞所組成,每個細胞都需要攝取足夠的氧氣,有了充足的能量,進行相互分工合作,才能維持生命;一旦呼吸的能力及效率變差,對於身體的健康,就會產生負面且深遠的影響。台灣整合口腔矯正醫學會理事長、牙醫診所院長趙哲暘說明,雖然呼吸是與生俱來的能力,但每個人的呼吸方法,可不一定完全正確。如果用錯誤的呼吸方式,會慢慢地導致身體缺氧,因而出現「慢性缺氧症候群」,隨時隨地都容易感到勞累,且常頭昏腦脹,動不動就身體痠痛、肌肉僵硬等,最終造成身體病痛一大堆。錯誤1:用肚子呼吸包括肥胖者、上班族、姿勢不良的人,最容易用肚子來呼吸,舉例來說,坐姿呈現彎腰駝背的人,肺部不容易正常起伏,吸不到空氣的結果,加上頭部重心往前,位於耳垂後方的胸鎖乳突肌,會收縮來維持頭部的姿勢,但也會造成吸氣時,將胸部的肋骨及肋間肌往上拉,反而導致腹部壓力喪失,當橫隔膜鬆弛時,肺部不容易呼吸,就會導致被迫用肚子來呼吸。錯誤2:用嘴巴呼吸如果從小愛挑軟的食物吃,口部咀嚼功能受限,臉部會發育出比較狹窄的臉型,連帶影響鼻腔的結構,當鼻道狹窄就不容易呼吸,可能會不自覺的改用嘴巴呼吸。或是許多老人家也會因為缺乏咀嚼,加上35歲後都有鈣質流失的問題,臉部結構變得狹窄,同樣也會影響鼻腔的呼吸功能,也可能用嘴巴代替呼吸。一般來說,肥胖者容易睡覺打鼾,但許多老人家瘦弱,仍然有咽喉下垂、打鼾現象,這些都是用嘴巴呼吸的癥兆。趙哲暘指出,若是以口呼吸的錯誤方式,影響全身健康不容小覷,目前有學術研究討論到,這可能是導致腺樣體肥大的原因,最後堵塞後鼻腔,引發鼻竇炎、中耳炎或是氣管炎。當鼻子功能不佳,容易增加鼻過敏與鼻塞的症狀,最終也可能造成戽斗或暴牙臉型,口乾舌燥則會導致口腔內酸鹼值降低,也是容易出現牙周疾病與大量蛀牙的關鍵原因;此外,髒空氣直接進入肺部,容易引起吸入性肺炎、感冒,也可能造成胃腸脹氣,而若病菌入侵扁桃腺的話,還可能造成擾人的異位性皮膚炎等自體免疫等疾病。根據目前醫學研究證實,習慣用嘴巴及用肚子呼吸的睡眠呼吸中止症的病人,相較於一般人,罹患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肺炎的風險多了2~3倍;發生中風、癌症的機率多2~5倍;增加攝護腺肥大的風險提高2~6倍。整體而言,壽命更會少活20年之多。正確的呼吸方式,其實操作方法很簡單,想像一下跑步的時候,腹部緊實、屁股夾緊的感覺,胸部起伏變得劇烈,呼吸深且量大。趙哲暘建議,首先,上半身挺直,頭部擺正,腹部內收、屁股夾緊,腹內壓自然提高,此時橫膈膜會往下降,讓肺部活動空間變大,以獲得最大的肺活量,才會有良好的呼吸效率。呼吸時,胸部與腹部是幾乎沒有明顯起伏的,透過橫隔膜往下、往上,來獲得肺活量的增加;只有在運動時,胸部才會有較大的起伏。 延伸閱讀: 嘴破不一定是火氣大 可能是免疫系統出問題 空氣品質拉警報! 常吃3類食物養出乾淨肺  
-
2019-12-17 醫療.呼吸胸腔
一張表了解身體缺氧12種症狀,慢性缺氧原因大小事分享
胸悶、氣短、心慌,經常性頭暈頭痛,要麼睡不著、要麼睡不醒……有沒有一款症狀特別“適合”你?偶爾休個假、散散心,暫時逃離繁忙的工作,人一下子又變得精神起來。如果你對此感同身受,那麼請注意:你的大腦可能已經處於慢性缺氧狀態了。沒有食物,人可以堅持十幾天甚至幾十天;沒有水,人能活7天;但若一個人完全斷氧,只要3分鐘就會腦死亡。相較於極度缺氧,人體慢性缺氧的危害不容小覷,卻被大多數人忽視了。《生命時報》採訪權威專家,解讀慢性缺氧的危害及防範措施。很多慢病與缺氧相關美國分子生物學家萊文博士曾說過:“缺氧是造成許多疾病的主因之一。”如果人體慢性缺氧,那麼神經系統、血液循環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免疫系統等都會受到影響。人體是由50萬億~75萬億個細胞組成,每個細胞都是一台小型機器,可使氧氣和燃料(葡萄糖)在發電機(線粒體)中轉換成能量,用於運動、思考等活動。雖然細胞在無氧條件下也能產生能量,但其效率比有氧條件下要低得多。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高壓氧醫學科主任、中華醫學會高壓氧醫學分會副主任委員楊晶介紹說,慢性缺氧會加速細胞衰老進程,導致多種慢性疾病;反過來,人體細胞老化又會直接造成攝氧量、運送或利用氧的能力降低,使各組織處於慢性缺氧狀態,形成惡性循環。而由於大腦是人體中對氧需求量最大的器官,往往它最先受到傷害。正常人腦的重量只佔身體總重量的2%~3%,耗氧量卻佔人體總耗氧量的20%~30%以上,佔心臟輸出血液中含氧量的1/6,身體其他部位的氧氣全部利用起來也只能供應大腦使用不超過4分鐘;再加上腦組織不能儲存氧氣和葡萄糖,完全依靠血液攜帶的氧氣維持正常生理功能,因此大腦對缺氧的反應極為敏感。而腦缺氧導致的損傷程度與缺氧持續時間密切相關。◆剛開始缺氧時,人體會做出代償性的保護反應,如呼吸加深、加快等,此階段若能有效補充氧氣,即可避免或減少損傷;◆倘若代償性反應不能滿足機體需要,腦細胞損傷便難以恢復,心、肺、肝、腎等重要器官會相繼出現一系列病變。但對一些“壞細胞”來說,慢性缺氧會為它們的肆虐提供良好機會,例如腫瘤細胞。近日,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一項研究發現,腫瘤細胞在適應低氧水平時會變得更具侵略性,令人驚訝的是,即使重新供氧,原發性腫瘤中暴露於低氧的細胞仍能保持侵襲性。事實上,早在1930年,德國生物化學家奧托·沃伯格就發現了缺氧與癌症間的關係:大多數腫瘤細胞通過糖酵解作用供能,不需要氧氣和線粒體參與;惡性、生長速度快的腫瘤細胞糖酵解率比正常組織高200倍。由於腫瘤細胞“霸占”大量葡萄糖,人體的正常運轉受阻礙,導致病情蔓延。自測:身體缺氧的12個症狀很多人可能認為,呼吸是再平常不過的事,缺氧了多喘幾口氣就可以。事實上,氧氣從呼吸道進入肺部,到與血紅蛋白緊密結合,再到被血液運送到各組織器官,任何一個環節發生障礙,都可能造成慢性缺氧。缺氧按照誘因可分為三大類:1. 環境性缺氧即空氣含氧量不足等造成的攝氧量不足,進而導致缺氧,多數人的慢性缺氧由環境造成。比如,海拔高、霧霾天氣、 睡覺時緊閉門窗、屋內人多又不注意通風等情況,都會導致空氣氧含量降低。2. 生理性缺氧隨著年齡增長,組織器官退行性改變導致機體供氧能力不足,這類缺氧是不可抗拒的。3. 病理性缺氧因心肺疾病導致吸入氧氣、攜氧能力不足造成缺氧。◆ 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高尿酸血症對血管影響非常大,如不重視,即使吃藥控制相關指標,只要誘發因素持續存在,仍會傷害血管,導致血流量或血氧含量降低,滿足不了各組織器官的氧氣需求;◆ 長期緊張、壓力大、熬夜、患有睡眠呼吸暫停的人,也易慢性缺氧。 楊晶表示,偶爾輕微缺氧不可怕,但頻繁缺氧就要提高警惕。可根據12 項症狀判斷身體是否缺氧:判斷身體缺氧的12項症狀其中,每項包含多種症狀,若只有1~2 種症狀積0.5 分,多於2種積1 分。總分為1~4 分錶示體內含氧量有不足跡象;5~8 分為輕度缺氧;9 分以上可能有一定程度的缺氧症候。慢性缺氧風險較高的患者一定要儘早到醫院檢查,若是器質性病變、心理問題等導致缺氧,應先解決問題根源,症狀會得到改善;若是單純慢性缺氧,早期給予常壓氧療或高壓氧療等,症狀完全可逆。但患者最好不要盲目使用市場上的製氧機、氧氣呼吸機等補氧產品。一些慢阻肺等呼吸系統疾病患者的肺交換氣體能力差,的確需要持續吸氧,用這類產品可能有一定保健作用,但並不能起治療效果,建議先到醫院糾正缺氧情況至一定程度後,再依靠這類產品維持。4招讓身體補足“氧”氧氣既廉價,又昂貴。人從降生後的第一聲啼哭開始,肺組織首次打開,空氣進入體內開始進行交換,一直到生命結束,氧氣都時刻相伴,不用交一分錢。可一旦遇到猝死、一氧化碳中毒等突發情況需要緊急吸氧,或是慢性缺氧導致組織器官受損無法挽回時,其代價就是昂貴的。因此,預防慢性缺氧十分重要。工作間歇深呼吸在緊張、忙碌、長時間工作學習等狀態下,大腦耗氧量加大,很容易出現供氧不足。建議至少每兩個小時休息10分鐘,可以活動頭頸、聳聳肩、扭扭腰、抬抬腿,或在窗邊眺望,做做深呼吸。同時,日常也可適量加強運動次數,如慢跑、游泳、快步走、打太極拳等有氧運動,都有助於增強心肺功能。三類食物助補氧很多人節食減肥或因為患病長期營養不良,也會影響機體的攝氧能力。可以適當吃些改善肺功能、提高血紅蛋白或富含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食物。例如:◆梨、銀耳、山藥、百合、枇杷等有清肺潤肺功效,有助改善肺功能而加大氧的吸入;◆動物肝臟、瘦肉、雞蛋等富含鐵,新鮮蔬果含葉酸和維生素B12 ,有助血紅蛋白生成,可增強運氧能力;◆番茄、綠茶、蒜等含有SOD,能清除氧自由基防止細胞受損,保證氧的代謝能力。定期檢查肺功能上了年紀後,生理功能衰退,肺、支氣管等常會出現病變,因此要定期進行肺功能檢測,及時了解機體變化,早診早治有助減少慢性缺氧現象。 此外,去高原地區前要進行全面檢查並做預處理,避免發生智力下降、腦水腫等缺氧性腦損害。睡覺打鼾要注意睡覺時是缺氧高峰期,尤其是睡覺打鼾者,自身氣道通氣出現障礙,可能存在睡眠呼吸暫停,引起反復發作的夜間低氧,建議高度重視,儘早到醫院檢查。多數打鼾情況與睡姿有關,建議這類人保持正常體重,減少脂肪在咽部軟組織間的堆積;同時改為側臥睡,可在背後放個網球,有助強制性保持側臥睡姿。本文轉自生命時報微信(ID:LT0385)
共
3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