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18 科別.新陳代謝
搜尋
戒菸
共找到
738
筆 文章
-
-
2019-12-18 新聞.用藥停看聽
號稱中醫秘傳的黃連素能「通血路」?專家說這3招才有效
常被網路廣告「種草」的民眾注意,近期網上常出現號稱史上最強黃連素「通血路」藥能同時治療高血壓跟糖尿病,誇張形容是中醫秘傳的大寶藏。這樣的廣告用語,總讓想擺脫三高威脅的民眾好心動,但衛福部國健署強調,想要「通血路」,首先應從飲食、運動、生活習慣控制等層面下手。據衛福部最新國人十大死因報告,台灣10大死因中,有五種疾病與三高相關。有三高問題的民眾黃小姐在國健署健康九九網站中的「疑問醫答」專區中問到,聽聞黃連素能加強心肌的收縮力,可用其製成的通血路藥治療高血壓跟糖尿病。國健署強調,從西醫觀點來看,沒有名為「通血路」的藥。國健署進一步說明,血路不通的原因是當動脈血管粥狀硬化發生時,會形成一種類似脂肪沉積的瘢塊,當已形成的瘢塊撕裂或破裂後會造成血液凝集,並形成血塊阻塞冠狀動脈造成心臟缺氧,這種情況稱為冠狀動脈栓塞或冠狀動脈阻塞。國健署說,坊間常聽到「通血路」,是較通俗的說法,是為了讓民眾了解降低膽固醇,也就是低密度脂蛋白的含量,可以預防血管被硬化的斑塊阻塞形成動脈硬化。提醒民眾想要「通血路」降低血脂,千萬不要隨便購買來路不明的成藥。想遠離三高問題,國民健康署呼籲,民眾從小養成健康生活型態,平時注意均衡飲食、少油少鹽多纖維、戒菸、少酒、多運動。應從飲食、運動、生活習慣控制等層面下手,若仍無法達成降低膽固醇之目標,需在醫師診治下,安全使用降血脂藥物及控制生活形態兩者並行,才是正確做法。
-
2019-12-18 新聞.健康知識+
喝茶真的能控制血糖!降血糖還有5件事更重要
現在的糖尿病患者越來越多,也逐漸呈年輕化趨勢。糖尿病是威脅人類健康的主要慢性疾病之一,給人們帶來了嚴重的健康問題以及沉重的經濟負擔。“喝茶”就能控制血糖!中國科學家Science子刊發表最新研究成果前段時間,有個來自學術界的新聞給糖尿病患者帶來了福音。中國華東師範大學的葉海峰團隊在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中發表了一篇文章,表明了他們成功開發出綠茶代謝物原兒茶酸(PCA)調控的基因表達精準控制裝置。而且實驗研究證明,在小鼠和猴子體內植入這種定制化的細胞後,只需要“喝茶”,就能控制患有1型和2型糖尿病的猴子和小鼠的血糖。 喝茶可控血糖?其實從醫學角度,還真可以中國人喝茶已有4600多年的歷史,茶已成為我國最受歡迎的飲品之一。茶葉中含有多種有益成分,比如茶多酚、茶色素、茶多醣、Y-氨基丁酸等。其中作為含量最高的可溶性成分,茶多酚具有消除氧自由基、抗炎、降低心血管疾病發病率、降血脂、抗菌等多種功效。葉海峰團隊巧妙地利用綠茶中的次級代謝產物原兒茶酸(PCA) ,設計合成了原兒茶酸調控的轉基因表達控制系統,並在細胞中安裝,應用於可控的表觀遺傳重塑、基因編輯、生物計算機和精準藥物遞送。根據此原兒茶酸調控系統的高度可控性,研究人員構建了原兒茶酸調控的用於糖尿病治療的藥物精準釋放遞送系統。為了通過“喝茶”治療糖尿病,研究人員構建了PCA調控胰島素(用於1型糖尿病治療)或GLP-1(用於2型糖尿病治療)表達的基因線路,並把基因線路穩定上傳到人底盤細胞HEK-293中,以獲得PCA調控降血糖藥物表達釋放的人工定制化細胞。在研究實驗中,研究人員把這些可控的細胞進行微膠囊包裹,移植到患有糖尿病的小鼠體內,通過口服PCA或定制的濃縮綠茶調控降血糖藥物的表達釋放,發現可以維持小鼠體內的血糖穩定。這種方法,在糖尿病猴體內也有同樣的效果。所以,“喝茶”這種方式可作為控製手段干預或者調控治療藥物的可控表達釋放,推動了可控人工定制化細胞治療進入臨床應用階段。未來,我們很可能可以通過“喝茶”來穩定血糖!為了降血糖,我們還能做些什麼?如果想要通過“喝茶”達到控制血糖的目的,可能還需要比較長的一段時間才可以實現。但是,我們現在也有一些能夠控制血糖的措施,那具體是哪些方法呢?第一,睡好覺有調查研究表明,睡眠質量可以控制血糖,如果能夠保證每天7-8小時高質量的睡眠,就能過有效控制血糖。比如那些經常失眠的人,血糖水平一般都無法穩定在正常範圍內。第二,控血壓如果把血壓控制在140/90mmHg以下的話,就能夠保護血管、減少高血壓和高血糖對血管的損傷,從而大大降低糖尿病並發症的機率,也降低了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所以如果有糖尿病患者還伴有高血壓的話,不僅要遵守醫囑服藥,還應當養成少鹽等良好的飲食和生活習慣,這樣控制血壓的同時也能控制住血糖。第三,降血脂高血脂也會增加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而且常伴隨著高血壓、高血糖。所以控制住血脂,一定程度上也能控制血糖。所以在日常飲食中,最好少吃精米細麵,多食用雜糧、薯類,適量吃堅果和低脂奶製品,不吃葷油,以及不吃油炸、肥肉等高脂食品。第四,不抽煙抽煙對身體危害可是涉及各個方面,與糖尿病大血管、微血管的並發症也息息相關。有相關研究表明:戒菸有助於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和血脂,不僅可以減輕胰島素的抵抗,同時還有助於控制血壓。最後一條,就是減肥如果將BMI控制在24以下,對控制血糖有一定好處。對於肥胖的糖友來說,應當通過適量的運動和均衡的飲食達到此目標。對於肥胖的糖尿病患者來說,最好每週進行150分鐘以上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2-3次無氧運動。只要保持以上良好的習慣,對血糖的控制都會起到一定的效果。本文摘自搜狐網《漫說健康》
-
2019-12-12 癌症.大腸直腸癌
不光靠手術和化療「營養」也是戰勝大腸癌關鍵因素
台灣每年新增超過15,000名大腸直腸癌的患者,是不容忽視的疾病。高雄長庚醫院大腸直腸外科教授陳鴻華醫師表示,大腸直腸癌與遺傳、環境以及飲食習習相關,國人喜好油炸、燒烤類食物,增加罹患腸癌的風險,這也是大腸直腸癌蟬聯11年癌症榜首的原因。目前大腸直腸癌的治療方式包括手術治療、放射治療、化學治療、標靶治療等,治療成效不錯。治療大腸直腸癌最有效的方式是手術,第一期治癒的機會幾乎到90%,第二期有70%~80%,第三期也將近50%~60%以上,即使到了第四期,如果還是能夠開刀的話,五年的存活率還有40%,這幾年最大的改變就是轉移腫瘤的切除,很積極,除了標靶治療和化學治療以外,就是只要有轉移的地方,能夠切除就能夠治療,所以千萬不要放棄機會。 治療大腸直腸癌時,依治療方式不同會有不一樣的副作用,以放射線治療來說,也就是俗稱的電療,可能讓周遭器官受影響,引起發炎。在治療大腸直腸癌時,放射線治療若影響到小腸,造成拉肚子、噁心、嘔吐、小腸發炎;若影響到膀胱,則會帶來放射性膀胱炎,造成血尿。在接受化學治療時,使用的藥物不同,反應也不太相同。一般來說最常見的副作用是噁心、嘔吐、食慾不振、疲倦,有些藥物則會容易造成掉髮,有些則會讓人四肢末端感覺異常、手腳發痲,碰到冰會像被電到,定位感不佳、變得較笨拙等問題。 接受標靶治療時,若使用抗表皮因子生長藥物,會影響表皮生長,因此病人容易長痘痘、甲溝炎。若用抗血管生長因子的標靶藥物,則可能造成病患高血壓、蛋白尿、甚至導致腸穿孔等問題,因此曾有出血、中風病史的患者就不適合使用這類型的藥物。陳鴻華醫師表示:「接受治療時,有些副作用是無可避免的,例如化療後有些人會掉髮,但只要之後不使用藥物後,頭髮就會再長出來,所以別太擔心。如果用藥後噁心嘔吐的情形嚴重,現在也有效果不錯的止吐劑,能減輕病人的不適。至於用藥後產生的高血壓,也需要用藥去控制、預防高血壓的併發症。」營養支持改善體力,提升生活品質陳鴻華醫師說道,癌症治療期間,營養支持的目的在於避免患者體重下降、減輕化療所產生的副作用、提高對治療所引起副作用的耐受力,並降低感染的機率、以及修補因治療對於身體組織造成的損害。營養支持可以分成幾個層次。如果在癌症治療時,患者吃得下、胃口還可以,就要多吃富含蛋白質、熱量的食物。病患能吃就很重要,只要吃得夠,不一定需要補充其他營養品。若怕營養不夠,現在市面上營養品非常多樣化,各自有強調的特性,像是魚油多一點、蛋白多一點,患者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來比較、選擇。由口進食是最好的情況。第二種情況是病人的腸胃道暢通但實在吃不下,不得已的狀況下可以考慮用鼻胃管、腸管灌食,但若能由自己進食,讓腸胃道吸收營養還是較理想的狀態。第三種狀況是患者腸子吸收不良、腸子沾黏、阻塞,必要時就得從靜脈給與營養。 營養支持對於癌友來說相當重要。「好的營養支持,不僅可延長壽命,還能改善生活品質,」陳鴻華醫師指出,「能吃的感覺對病人來說非常重要,我們照顧過許多患者,有人在狀況不好時最後的願望是想喝點熱湯,感受熟悉的味道。」有研究報告指出,對於癌症末期的病人,若加上營養支持,就可以讓病患多活兩個月。營養支持可讓癌友較有體力,改善生活品質,不需要整天躺在床上,可以起來活動,甚至到外面社交,而這些都要有足夠營養才能做得到,如果沒有體力根本無法達成。迎戰大腸癌 營養充足很重要!陳鴻華醫師指出,能夠進食最重要。飲食中要盡量達到足夠的蛋白質攝取量。蛋白質對於所有的組織修補都需要,患者接受手術前,醫師都會先檢測病患體內的蛋白質含量,若數值降很低,表示癌友營養不良,蛋白質都被消耗掉了,組織修復能力一定不好。同樣的道理,蛋白質低的患者對化療的耐受性一定比較差。也就是說,當體內蛋白質足夠,才有夠本錢接受各種治療。陳鴻華醫師強調,營養支持基本上一定要有高蛋白。蛋白質會被消化分解為人體需要的胺基酸,然後被細胞吸收,並將胺基酸組成各種蛋白質。此外,人體內含量最多的游離胺基酸是麩醯胺酸,存在肌肉、肝臟、與腸道各處,可是相對來講消耗也快,需要的時候可以補充。目前台灣醫學研究團隊也有人體臨床實驗研究探討「小分子褐藻醣膠」與免疫、發炎或癌症藥物的關聯,作為癌症治療在營養方面的支持,目前持續有多項相關臨床實驗進行。此外, 2019年的一篇文獻中,小分子褐藻醣膠與一般萃取出大分子結構的褐藻醣膠相比,有較好的吸收率。癌症患者應盡早規劃營養照顧計劃,積極補充營養是抗癌的關鍵;在癌症患者中有高達40%的患者是死於營養不良而非癌症本身,因此營養治療佔相當重要角色,多數研究都指出,在腫瘤治療期間,適當及足夠的營養決定化學治療、放射治療、手術是否成功的最重要關鍵。 如何預防大腸直腸癌?陳鴻華醫師提醒道,要百分之百預防大腸直腸癌其實很困難,即使是同樣一家人,遺傳因素相同、生活環境也相同,依舊是有的人得病,有的人就不會。然而我們能做的,就是從日常生活、飲食中遠離一些導致癌症的因素。像是我們該盡量減少紅肉、加工肉品(例如香腸、肉鬆、熱狗等)。飲食選擇,還是天然的最好。務必遠離有害物質,絕對要戒菸,飲酒不過量。大家可能會以為檳榔只和口腔癌有關,其實吃檳榔也會傷害到腸胃道,食道癌、胃癌、大腸癌的機會也比一般人高,最好還是要遠離這些有害物質。空氣汙染也是致病原因。除了遠離有害物質、選擇天然食物之外,也得定期做篩檢。50歲以上的族群可先做糞便潛血反應,如果糞便潛血反應為陽性,就要做大腸鏡檢查。陳鴻華醫師提到,「大腸鏡是最有效的檢查方式。」藉由篩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癌症。陳鴻華醫師呼籲民眾,為了愛你的家人,從今天開始改變生活、注重健康、關切自己的身體狀況,發現疾病後,也絕對不要放棄治療,讓我們都能健康“腸腸”久久,遠離腸癌威脅,戰勝癌症,打造「腸」久人生。原文:營養照顧好,迎戰大腸癌搜尋附近的診所:內科、外科免費註冊,掛號、領藥超方便!
-
2019-12-10 養生.聰明飲食
外食鹽分過高?醫師教怎算常見小吃鹽鈉有無超標
台灣的美食多、花樣多,然而這許多美食卻經常藏著健康陷阱,大飽口福時務必多加留意。台南市立安南醫院心血管中心副院長李聰明教授提醒道,我們常吃的食物裡面的鈉含量其實都不少,根據衛福部公布的資料,水餃一顆鈉含量75毫克,換算成鹽巴約0.18公克,如果吃十顆水餃一餐吃進的食鹽的含量就2公克。鍋貼一顆鈉含量60毫克,換算成鹽巴約0.15公克。肉粽一顆250公克,鈉含量850毫克,換算成鹽巴超過2公克。小籠包一顆鈉含量60毫克,換算成鹽巴約0.15公克。沾醬含量更高,10公克沾醬鈉含量300毫克,換算成鹽巴接近0.8公克。味增湯一碗鈉含量600毫克,換算成鹽巴約1.5公克。 千萬要曉得,這些餐桌上的常客,鈉含量其實都很高!鹽巴吃太多,健康問題多李聰明教授指出,心臟衰竭有不同的嚴重度,從第一級到第四級,第一級是比較輕微的心臟衰竭,第四級是比較嚴重的心臟衰竭,當然愈嚴重的患者鹽巴限制會愈嚴格。鹽巴進到體內後,會把水份留在體內,心臟衰竭患者沒辦法迅速將水分排出體外,所以吃愈多鹽,留在體內的水愈多,心臟的負擔也愈重,容易導致病情惡化。我們建議要限鹽、限水,每日鹽巴攝取量在健康成年人希望能夠小於6公克,在輕微心臟衰竭患者希望能夠小於5公克,在嚴重心臟衰竭患者要小於3公克。要怎麼控制在5公克以下?最簡單的就是跟病患講,煮菜時都不要加鹽巴,一天就秤5公克食鹽,吃東西時就用這5公克食鹽搭配。這作法當然很嚴格,然而心臟功能不好的患者就必須這樣嚴格限制。至於喝水量,一般人一天喝水量大約是2000毫升,心臟衰竭患者一天只能攝取1000至1500毫升的水。這裡指的「水」,並非只有直接喝的水,還要包括食物中的水,因為米要加水才能煮,米飯裡約50%是水,稀飯裡約80%是水,青菜、水果的含水量高,喝的湯全都是水。假如一天限制1500毫升的水,是很嚴格的限制。關於一天要喝多少水,很多患者都會誤解,所以額外喝1500毫升的水,這樣喝進去不得了,一天恐怕超過3000毫升。這需要跟病患做很好的衛教。口很乾怎麼辦?通常會建議用棉棒沾水含一下就好,千萬不要吞下去。如果喝了太多水,可能會喘,腳會水腫,晚上沒辦法平躺睡覺,還有一個更簡單的評估方法,就是每天測量體重看有沒有上升。可以使用低鈉鹽嗎?鉀離子對身體有什麼影響?要注意什麼?李聰明教授表示,心臟衰竭、高血壓都跟過量的鈉離子攝取有關,所以有人會使用低鈉鹽,但是使用低鈉鹽時有幾件事情要特別注意。一般的食鹽是氯化鈉,低鈉鹽則是氯化鉀。心臟衰竭病患通常腎功能也不會太好,腎功能不好的病患排鉀能力會下降,所以鉀離子可能累積在體內。鉀離子在體內的濃度有非常嚴格的範圍,鉀離子過高的時候可能會心律不整,甚至心臟停止跳動。另外,有些藥物會干擾鉀離子的排除,例如有些利尿劑能留住鉀離子,導致體內鉀離子濃度上升,使用低鈉鹽便要非常小心。若使用低鈉鹽,一定要告訴醫師。在脂肪攝取方面,建議使用哪種油?每日攝取量?過度的脂肪攝取常常會造成動脈粥狀硬化,約有一半心臟衰竭病患都是因為心臟血管阻塞造成,所以要留意脂肪攝取。脂肪分成三大類,飽和脂肪酸、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多元不飽和脂肪酸。「飽和脂肪酸」在豬油、牛油等動物油和紅肉的比例較高,另外椰子油、棕櫚油也含有高比例飽和脂肪酸,飽和脂肪酸比較耐高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在橄欖油、芥花油、花生油、芝麻油等植物油裡的比例較高。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對人體而言是相當不錯的油,因為它可以降低低密度膽固醇,可以提高高密度膽固醇,本身具有抗氧化的效果,但是這種油有個弱點,就是不耐高溫,經過高溫烹調容易受到破壞,破壞之後會產生大量自由基,所以這種油比較適合涼拌或低溫拌炒,不適合高溫煎炸。「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在大豆油、玉米油、葡萄子油、葵花子油中的比例較高。大家熟悉的魚油,也是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在高溫下亦容易裂解,產生自由基,對人體有害,不適合高溫烹調。該選擇哪種油?要看烹調方式,若是低溫烹飪可以選擇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對人體來講是比較好;若是高溫油炸,選擇飽和脂肪酸會比較理想。美國心臟學會有建議,攝取油脂要適量,我們每天的能量來源,來自於油脂的能量最好小於30%。平常使用的油最好75%來自於不飽和脂肪酸,只有25%左右來自於飽和脂肪酸。反式脂肪對心臟會有哪種危害?從二十世紀初期開始,人們為了讓油脂更耐高溫、增加穩定性,而將油氫化,但是在加工過程中可能產生反式脂肪。李聰明教授解釋道,反式脂肪會增加低密度膽固醇,造成動脈粥狀硬化,還會降低高密度膽固醇,長期使用容易產生心血管疾病,並使人變胖,變胖容易產生胰島素抗性,而導致糖尿病。此外還可能傷害記憶力,或影響生育。大家要多看成分標示,若標示含有標精緻植物油、氫化植物油、半氫化植物油等,都可能含有反式脂肪,要盡量避免。美國、台灣皆已禁止在食品製造過程中使用人工反式脂肪。體重剛剛好,對心臟最好!李聰明教授指出,體重過重,心臟的負擔愈大,對心臟不利;體重過輕對心臟衰竭也沒有好處,我們最擔心的就是病人吃不下,BMI值愈來愈低,這種病患的死亡風險較高。比較嚴重的稱做「心臟惡質病」,病患什麼都吃不下、營養不良,瘦成皮包骨。 BMI值跟心臟衰竭死亡率是呈現U字型,過低、過高時的死亡率都偏高,在理想BMI值的死亡率才會是最低,理想的BMI值一般認為是在18-24間最理想。心臟衰竭事實上死亡率非常高,第四期的心臟衰竭每年死亡率可高達50%,甚至比部分癌症還更可怕。現在治療心臟衰竭的藥物、技術都有進步,但是患者也要積極配合,包括控制血壓、控制血糖、控制膽固醇、戒菸、運動、飲食控制等,醫病共同努力才有辦法獲得更好的治療結果。原文:美味當前要小「心」,飲食陷阱愛注意搜尋附近的診所:心臟內科免費註冊,掛號、領藥超方便!
-
2019-12-03 新聞.健康知識+
定期全身健檢無法減少死亡率?醫師4點詳盡分析
近日演藝圈最大的新聞是,男星高以翔不幸在工作時猝逝。其中有個報導的標題是:「高以翔驚傳猝逝!經紀公司老闆痛哭:才剛做健康檢查」。坦白說就算不是剛做完健檢,這樣年輕健康的人突然猝逝很難不令人感到意外。但這篇新聞的下標確實點出了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定期身體健康檢查,是否真的能降低死亡率呢?健檢到底有沒有用?這個問題不僅很難三言兩語下結論,而且也非常敏感。筆者本人平常也會在醫院的健檢中心工作。如果說健檢當然有用,好像是在變相推銷。但假如說健檢沒用,引起的爭議就更大了。我們今天要討論的主題並非健檢是否絕對必要,而是試著解答前面這個單純的問題。當然在最後,我們會根據問題的答案,給大家一個行動的參考。定期健檢與總死亡率:鐵證如山我們做健康檢查的目的,不外乎就是八個字:「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小問題早點解決,才不會變成大問題,在病入膏肓之前阻止一切惡化的機會,這很合理吧?既然人人都是因為「怕死」才做檢查,所以當我們要給健康檢查的績效給一個標準,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死亡率。如果接受檢查的人,死亡率可以獲得改善,那就代表健康檢查提供了正面的保護作用。這個問題的答案其實不難找,因為已經有很多醫學文獻探討過了。在 2012 年,權威的考科藍系統回顧(Cochrane systematic review)做了一篇收錄 14 篇研究,多達十八萬參與者的統合分析(全文連結在此),結論是不論是總死亡率、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比如心臟病、腦中風)、甚至癌症死亡率,三者都缺乏顯著的差異。如果細看資料,這些指標不只是沒有達到統計學的顯著,風險值(risk ratio)都只在 0.99 到 1.03 之間,可以說基本上是有做沒做都完全一樣。而在這個研究中,接受健檢後最顯著的變化則是得到的診斷增加了 20%。這個意思是說,大約每五個人就有一位,在做完健康檢查會被告知有建議要追蹤處理的「異常」。即便如此,這個成果卻無法因而改善死亡率。看到這邊大家可能會想,所以健檢做跟不做都沒差囉?甚至還會有人忿忿不平的覺得這些錢好像都丟到了水裡。上段我們只交代科學研究的結論,但我們還需要去考慮背後的理由,才能知道之後該怎麼做。之所以健檢沒有辦法減少死亡率,有幾個主要的原因:1.百尺竿頭,難以進步:通常做健檢的人都以中年以下族群為主,而且經濟也比較好,可以說這些人身體本來就相對健康。在一次檢查中,找到性命攸關的問題,並且剛好又能夠處理,這樣的機率並不高。2.不是每種病都能「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早期診斷早期治療這段話其實有兩個前提,就是這個病很容易被早期診斷,而且發現後還能夠有效治療。以大腸癌為例,早期大腸癌很容易藉由糞便檢查與大腸鏡探測得到,也可以經由內視鏡或手術切除痊癒。但像是許多人聞風色變的胰臟癌,目前醫學上仍然沒有一個公認的定期檢查可以有效篩檢。即使是相對早期的胰臟癌,也比大腸癌難對付的多;而且胰臟癌手術更是大刀中的大刀,這些因素使得胰臟癌並不存在早診早治的條件。3.人都會死,但死因各有不同:糞便潛血與大腸鏡可以減少大腸癌的死亡率,這是有堅實科學證據的。但即使躲過台灣排名第一的癌症,後面還有十幾種癌虎視眈眈;而惡性腫瘤雖然是十大死因第一名,但排行榜上也還有九種磨刀霍霍。用另一個方式來比喻,,我們不能因為買了一張樂透,就期待變成郭台銘。4.最簡單的道理做起來最難:事實上,健康檢查確實可以提醒我們許多重要的事情,但如果知道自己血壓偏高、開始有糖尿病,卻不願意在生活或醫療上做出相對應的改變,那意義仍然有限。很少有什麼健康的問題是簡單一場手術就解決,反而常常需要嚴格的自律才有效。前面看起來好像要降低死亡率難如登天,但其實比如戒菸、減重,這兩個動作就能確實有效的降低總死亡率,比任何補藥或健康食品更有效,只是說來容易做來難。理解「健檢」與「篩檢」的不同:前者像保險,後者能保命說了這麼多,也要平衡報導。筆者認為健檢就像是個人保險,只要能根據自己的需要跟預算去做安排,就會發揮它最大的作用;但如果期待靠買保險來賺錢,那很可能會因此失望。保險公司定價前早就精算過,大多數人買了特定保險可能永遠不會有需要理賠的那天;但對於買保險的個人,期待的是萬一天塌下來有得撐住。我們一定都聽過,身邊的朋友家人有在做了健檢之後找出問題成功治療的案例。和茫茫人海相比,這種故事發生的比例可能無法撼動統計上的趨勢。但如果真的遇到了,這種價值也不是當初檢查的費用可以衡量。秉持合理的期望跟心理準備,在可負擔範圍內去安排檢查,對個人來說還是很有意義的。還有一點必須特別強調。前面提到的健檢是大範圍,針對整體健康狀況的概略檢查;但對於有特定風險的民眾,確實存在一些可以大幅減少特定死亡率的篩檢措施。這就好像騎車戴安全帽、開車繫安全帶;針對特定的場合有些方法可以大幅提升安全跟意外的存活率。這種篩檢其實不少,比方:●50 歲以上民眾的定期糞便篩檢●21 歲以上女性接受子宮頸抹片●45 歲以上女性接受乳房攝影(有乳癌家族史則提前)●有 B 型、 C 型肝炎帶原、或是慢性肝病,在門診追蹤肝功能與超音波並治療這些措施在台灣都有健保給付或政府補助,幾乎不用付出什麼代價,卻可以減少相關疾病的死亡率。有點像是統一發票,不用付一毛錢,還有機會抽到大獎(只是還要花時間對發票,而且我從來都沒中過大獎)。認真的說,如果對健康在意的朋友,應該要非常重視這些篩檢。當然上面提到的只是其中一部分,比方對長期吸菸的中年人,低劑量電腦斷層也能增加早期肺癌的偵測率;這部分並沒有固定健保給付,但在自費健檢卻沒有任何限制。這邊做個小結,個人化、針對風險與經濟狀況量身打造的健康檢查,有它一定的價值,但也有它的極限。任何人都可能遇到不幸的意外事件,壽命也常常受到體質和基因的約束。但大多數的狀況,良好的生活習慣與自律,還有在真正遇到狀況時願意做出改變的動機,才是常保健康的最佳心態。有些看似毫不起眼的定期追蹤或篩檢,也可以小兵立大功,達到救人一命的效果。原文:葉人豪醫師部落格
-
2019-12-02 癌症.頭頸癌
世界檳防日 國健署:長期檳菸酒民眾 罹癌風險高10.5倍
明天是世界檳榔防制日。國民健康署表示,口腔癌為我國青壯年男性最常見的癌症之一,在男性癌症發生率和死亡率皆居十大死因前位外,使用檳榔、菸品、酒的民眾,較未使用者罹患口腔等上呼吸道癌症風險高10.5倍。國健署呼籲民眾應戒除檳榔對健康有益之外,若以檳榔或菸品每包100元、每天一包估算,每年更可以省下3萬6500元,拒嚼檳菸是最佳投資。國健署癌症防治組組長林莉茹表示,據國健署歷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男性口腔癌每年發生個案人數自2001年的3266人逐年增加至2016年的7144人,15年來累計逾8萬人發生口腔癌,發生年齡中位數為56歲,其中又以30至64歲間男性占八成,正值工作壯年,也易影響家庭生活。另,據107年死因統計結果分析,罹患口腔癌死亡者的平均壽命僅59歲,平均生命年數損失為14.4年。林莉茹說,使用檳榔、菸品、酒是我國口腔癌個案發生的主要原因。過往研究指出,同時使用檳、菸、酒的民眾,較未使用習慣者罹患口腔、咽、喉、食道等上呼吸消化道癌症風險高10.5倍;而研究也證實,定期接受口腔黏膜檢查,可降低有嚼檳榔或吸菸習慣的男性26%死亡風險。而世界衛生組織(WHO)也指出,吸菸者若在30、40、50或60歲戒菸成功,預估可分別延長十年、九年、六年或三年的壽命,愈早戒菸檳酒,愈可遠離口腔癌。林莉茹說,透過口腔黏膜檢查,可早期發現口腔癌前病變,且目前多數的口腔癌前病變可經由手術治療,因此民眾只要戒檳榔與菸,定期至牙科、耳鼻喉科院所檢查,並把握「治療黃金期」,預防口腔癌其實不難。
-
2019-12-02 名人.精華區
健康名人堂/不是洗腎就是截肢?3招學會控糖與糖尿病甜蜜共處
我國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占糖尿病95%以上,臨床觀察發現,當患者新確診糖尿病,部分感覺相當沮喪,甚至認為是人生汙點。不過,我常勉勵糖友們,長期控制血糖之餘,其實能連帶把健康生活給找回來,只要面對、接受、超越,就可以和糖尿病甜蜜共處不沮喪。糖尿病照護 台灣表現亮眼糖尿病目前沒有任何藥物或偏方可治癒,不過近年隨醫療制度進步,糖尿病照護品質也跟著提升,例如台灣的糖尿病截肢率和總體死亡率近年來均呈現下降趨勢,皆有賴健保及糖尿病共同照護網的推動,使台灣的糖尿病照護成績於亞太地區相當亮眼。我投入糖尿病醫療照護近40年,常受邀到國際演講,2017年也帶領台中榮總獲得世界糖尿病聯盟(IDF)的卓越糖尿病照護中心獎。在臨床上,有很多患者都控制得相當不錯,即便已確診罹病超過30年,也沒出現任何併發症。當然,要有漂亮的血糖控制,糖友配合度也要高,要能有紀律地控制飲食、規則運動及監測血糖。有糖友相當用功,會拿筆記本把飲食和血糖值記錄得輕輕楚楚,例如有人發現吃糯米後血糖值會破300(mg/dl),那以後就要少吃一點。影響家人 改變生活習慣可見,糖尿病雖然一輩子跟在身邊,但只要藉由好好地控制,不會造成額外的併發症負擔。事實上,我認為糖尿病是三高,包括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中,最好長期照顧的疾病,而且糖尿病的照護模式也適用於高血壓、慢性腎臟病和氣喘等疾病控制,例如控制飲食、規則運動以及監測血糖等。而且,糖尿病的生活照護方式不必特別和家人分隔,甚至家人也會跟著你改變生活習慣,一起吃得少鹽、少糖、減重、戒菸或規律運動。鼓勵糖友面對 與它共處重要的是,文獻證實,父母雙方其中一人罹患糖尿病,孩子也患糖尿病的機率為二到三成;若父母雙方都有糖尿病,孩子也有糖尿病的機率高達六到七成。當糖友帶動全家人健康生活,不只遠離更多疾病,也能降低下一代罹病機會。所以,面對新診斷的糖友,我都願意花相當多時間衛教,鼓勵糖友面對它、接受它、超越它,以及與它甜蜜共處。我曾懷疑,病人對罹糖尿病感到沮喪,可能與糖尿病的「病」字有關,因為覺得要背負疾病一輩子。我還為此探討「糖尿病」三字的由來,但中國古書只記載「消渴症」,症狀為口渴和小便變多等,推測命名可能來自西方醫學翻譯。不控糖 落入洗腎或截肢另一方面,有些患者無法接受控制血糖得改變原來的生活方式,所以不願面對它,結果消失5年、10年後再回門診看病時,不是落入洗腎就是截肢,皆是未控制好血糖所致。可見,愈是不理糖尿病,糖尿病愈會找上你。誠心向糖友呼籲,面對糖尿病最好的方法就是接受它,利用好的藥物治療、運動飲食和生活習慣,進一步血糖管控。不只是你自己,全家人也能一起過更健康的生活。●健康名人堂邀請國內外醫藥公共衛生專家分享健康觀點與視野,每周一刊出。
-
2019-12-02 名人.林靜芸
林靜芸/想休息、想運動不用等有空!每天一點小改變,放過被壓榨的身體!
強哥是上班族,典型的大好人,效忠老闆,照顧部屬,愛太太,疼兒女,卻從不知道對自己好。被職務綁著,無法脫身,所以強哥常羡慕別人旅遊。他與太太約定,60歲退休,二人一起環遊世界。可惜的是,等不到約定實現,強哥在50歲的某個早晨心肌梗塞猝死。強嫂很難過,她想不通,為何強哥生前無法抽空帶她去一趟國內旅遊?!薇薇40歲,離婚了,有一個女兒。薇薇在電腦大廠作業務,為了業績很拼,四處奔波,假日還要陪女兒,照顧父母,每天睡不到五小時。睡眠不足,薇薇老覺得累,新年新希望常是「睡飽」,沒錯,就只想睡到自然醒。可惜年復一年,希望始終在空氣中,無法實現。這天薇薇很累,提早半小時上床,隔天發現工作沒有耽誤,於是薇薇開始每天提早半小時上床,漸漸戒掉熬夜的習慣。每天睡足七小時,白天終於能夠神清氣爽的上班。41歲的慧雯是證券行的營業員,在股市打滾壓力很大。她臉上不斷冒痘痘,晚上睡不好,醫師勸她多運動。慧雯從小最恨體育,找不出時間也沒有習慣運動。這天慧雯去看醫師,聊到運動的話題,慧雯說預計年底領到獎金之後,請長假休養,再來計畫如何運動。醫師勸慧雯,不要等什麼長假,當下就從診所走路回家。慧雯照作了,隔天再回診,也再走路回家。第三天下班又走了一段路,慧雯就這樣愛上走路,享受流汗也脫離痘痘及失眠的困擾。以上的例子其實是台灣社會的普遍現像,大家都忙,最容易被忽略,被壓榨的就是自己的身體,醫學文獻指出慢性壓力是健康最大的殺手。壓力作用於染色體,使端粒變短,細胞複製過程發生問題,身體無法正常運作,發炎因子上升,免疫體系失常,產生種種併發症。人們厭倦疲累,希望不被生活與工作壓垮。多數人無法大幅度改變生活,幸而生活上小小的改變就能帶來很大的改善。微小的改變,因為變動太小,不可能失敗,值得嘗試。從小處開始嶄新,健康的生活與工作,較能成功。建立大目標,瞄準大改變沒什麼不好,但是從小處著手更簡單。預防醫學進步,壓力危害健康,過勞會死的觀念大家都懂。所謂運動、休閒、飲食、睡眠的管理,每個人都理解。每到歲末年初,常聽人許願,要開始新生活,建立新習慣。但是根據美國Scanton大學的調查,新年的願望,一年之後92%失敗,80%的人甚至在第二個月就宣布放棄。我的建議是從小處著手,小小的改變,容易實現,就算失敗也不會太挫折。如果想對自己好一點,現在就可以放下工作,休息十分鐘;想運動,現在就可以運動十分鐘;想戒菸,今天就少抽一根菸;想孝順,現在就可以打電話給父母。不要忘了微小的改變,只有微小的不便,日積月累就能帶來關鍵性的好處。
-
2019-12-01 癌症.抗癌新知
正確癌知識:先治療、後輔療
資訊爆炸時代,想獲取正確的癌症知識成為挑戰。專家提醒,癌友應以正規治療為優先,再輔以具實證的營養、運動、睡眠、及靈療,才能真正抗癌。重要的是預防勝於治療,以胃癌為例,高危險族群定期接受胃鏡檢查,有助發現早期病灶並即時切除,降低後期化放療之苦。癌症為我國十大死因第一位,為陪伴民眾防癌抗癌,滄洲教育基金會與聯合報合辦「癌知識360度」講座,由台安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葉秉威、北醫公衛系教授韓柏檉與滄洲教育基金會健康顧問林楷雄同台分享全面性的抗癌新知。葉秉威透過MAI肯狄科研影像團隊的人體地圖虛擬實境(VR)模擬影像,引領聽眾從窺探消化道系統,並了解胃鏡檢查的重要性。講座內容豐富,不只吸引熟齡族、癌症患者參與,也有年輕人帶著爸爸媽媽前來,現場座無虛席。滄洲教育基金會董事長陳治明、中美生醫董事長林本源與夫人均全程參與。葉秉威:胃鏡檢查 早期發現很重要胃鏡檢查為何重要?葉秉威表示,胃癌早期悄無聲息,晚期才會有腹痛、黑便、體重變輕、胃口變差等明顯症狀,因此多數癌友首次診斷太晚,難靠開刀切乾淨,需再倚賴化放療、標靶治療或免疫療法等輔助,但成效目前仍有限。若能發現早期胃癌並盡速用內視鏡切除,幾乎都能痊癒,且微創手術後的隔天可正常進食,預後和生活品質皆佳,「而胃鏡就是發現早期胃癌的最佳檢查工具。」建議幽門桿菌感染者與具胃癌家族史的人,皆應定期接受胃鏡篩檢。葉秉威提醒,幽門桿菌感染雖八成無症狀,但100%會引起慢性胃炎,增加罹患胃癌風險,「若先接受抗生素治療,有機會遠離癌變。」另外,戒菸酒、控制體重、多吃蔬果、少碰燒烤、培養使用公筷母匙習慣等,也能預防胃癌找上門。韓柏檉:自療五字訣 身心都要兼顧韓柏檉以癌友身分,分享抗癌經驗。他2008年確診肝癌並開刀,未料又復發並轉移至肺部,接受化療及吃標靶藥約一年半。但在藥物強攻下,他的白血球幾乎未掉,因為除了接受治療,他也做「自療」,也就是自我療癒。韓柏檉說,他將自己實踐的自療歸納為五個字:「心、動、吃、睡、靈」,簡單來說就是調整情緒,可透過靜坐冥想以調心,避免陷入錯誤思緒;而運動可疏通經絡,也能讓自己更開心。加強活力的方法,則是每天喝一杯蔬果汁,並多吃五穀雜糧、彩虹及黑白食物,能預防便祕達到「進出」平衡。另,好好睡覺也是重要功課,若睡前還在為事煩惱,壓力會害交感神經難平衡,「要睡好覺就要學會放下。」最後則是安頓靈魂。韓柏檉認為,85%的疾病和壓力、憂傷、恐懼、怨恨等負面情緒有關,這皆會化為心毒,不快樂當然會生病。所以想治好病,應學會認錯、宣洩及感恩,「當我跟太太道歉後,淚流了下來,全身卻也輕鬆多了。」林楷雄:正規治療優先 偏方切勿信多數癌友認真抗癌,卻也有患者希冀偏方。滄洲教育基金會健康顧問林楷雄說,他日前執行全台癌友訪問計畫期間就發現有癌友在喝小蘇打,甚至認真驗尿液的PH酸鹼值,認為PH值達11就能成功抗癌,「但這恐怕先鹼中毒了。」林楷雄指出,網路讓資訊搜尋便捷,卻也讓謠言竄流,加上癌友會害怕癌症治療的副作用,一旦癌知識匱乏,就容易誤信偏方或神奇產品,反而放棄正規治療。「內容愈強調非謠言,愈可能就是謠言。」林楷雄強調,癌友應以醫師治療為優先,再進行其他輔療。例如化療易沒胃口,但營養不良會使免疫功能下降,建議每天需多補充20%的熱量。此時營養品是好選擇,但選購前要看清楚營養成分,避開會影響凝血功能的紅花籽油。要注意的是,有人會選喝牛肉湯,但紅肉含較高的鐵質,對癌症治療易打折扣。林楷雄說,若無營養補充品的選擇,建議多選白肉為主,例如改喝魚湯。除了補充高蛋白,蔬菜也要多吃,避免便祕讓發炎反應增加。為導正似是而非的謠言,滄洲教育基金會執行長林宜琳說,基金會建構「癌知識」網站,投入大量人力整理文獻資料,並製作深入淺出的懶人包,讓民眾能在此找到正確癌知識,「讓抗癌除了醫師治療,也能將健康掌握在自己手上。」
-
2019-12-01 科別.心臟血管
從前胸痛到後背別大意!醫:高血壓是最常誘發的因素
70歲林先生平日生活正常,無三高疾病,上個月中在家吃過早餐後,突然感到胸背部劇烈疼痛,坐立難安,家人緊急送至急診就醫,經過胸部X光、心電圖及電腦斷層一連串檢查,確認病人是高度危險的心血管急症主動脈剝離,立即安排緊急手術,經過長達14小時開刀,切開胸部,切除胸主動脈剝離病灶,置換人工血管並在加護病房觀察一周,目前已逐漸康復。萬芳醫院副院長、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施俊哲指出,急性主動脈剝離就如同體內有一顆不定時炸彈,一旦發生若未能迅速就醫,一半以上的病人會在病發後48小時內死亡,嚴重時甚至會猝死。此外,主動脈剝離除因血管破裂直接致死外,極有可能因假腔血流壓迫真腔血流導致各個器官缺血;因此,病人的臨床症狀會隨著剝離的位置、範圍而千變萬化。在台灣主動脈剝離發生以50-70歲男性居多,約為女性的兩倍;近年來,因為生活型態、飲食習慣及工作環境壓力,主動脈剝離的年輕化也逐年增加。特別是高血壓控制不好是最常誘發的因素,另外,先天性主動脈狹窄、先天性主動脈畸形、心臟手術後遺症、馬凡氏症候群及胸部外傷等。施俊哲強調,高血壓忽高忽低控制不佳,是導致主動脈剝離最常見的因素。這個急症目前仍是心血管最大挑戰的疾病之一,每年奪走許多人性命,對於動脈剝離痊癒的患者,施俊哲建議,一定要控制良好血壓,避免三高,同時戒菸並禁止劇烈運動,維持規律生活,才能避免主動脈剝離的威脅。延伸閱讀: 主動脈爆危機 5大徵兆 年輕女性心肌梗塞復發率比男性高  
-
2019-11-29 新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醫師罹僵直性脊椎炎痛到無法走路 家醫科改學免疫風濕科
我專長治僵直性脊椎炎,同時也是僵直性脊椎炎患者。但我從不避諱告訴病人我也是病友,反而可利用我與病共處的經驗來幫患者和家屬克服恐懼,甚至「因禍得福」,保持規律作息和運動習慣,得到更健康的人生。我22歲發病,那是醫學系大四課業最重的時候。加上住校,發病時雙側大腿與髖關節痠痛,難以從宿舍上鋪下床,幾乎無法上課。另因學校位於山坡,上體育課得騎車下山,我卻連跨上機車都做不到,嚴重影響生活。嚴重時甚至無法走路我不知道症狀來自疾病,因愛打球,把它當運動傷害。只是走路一拐一拐,常被同學虧是不是「生芒果(台語)」。忍痛幾個月,當兵的哥哥來學校找我,我才知道他在軍中被醫師診斷僵直性脊椎炎,被驗退不用再服役。心中警鈴大作,教科書說僵直性脊椎炎是遺傳性很高的疾病,若哥哥有,我是否也有?於是去台北榮總掛風濕免疫科門診,沒錯,正是僵直性脊椎炎,我趕緊通知家人檢查,最後家族親戚將近一半確定有陽性基因。幸好家族屬於輕型,多數人只會腰痠背痛、或彎腰彎不下去,外觀看不太出來。但嚴重型若未好好治療,可能造成脊椎與韌帶關節沾黏和變形,甚至無法走路。脊椎沾黏變「竹竿腰」因此,起初沒認真治療,僅疼痛發作才吃藥。直到進台中榮總免疫風濕科當實習醫師兩年,親眼見到患者因脊椎沾黏變「竹竿腰」,駝背或脖子無法動,或是雙腳無法行走得換髖關節,我才覺悟疾病嚴重性,決定面對。那時找藍忠亮主任看病,他是台灣最早出國學風濕免疫疾病的醫生。我遵照醫囑,認真吃了2年的傳統免疫調節劑和消炎止痛藥。因疾病與免疫系統有關,也調整作息不再熬夜,避吃動物性食物,多吃蔬果及益生菌。積極治療、調整生活、認真學免疫風濕疾病,病況控制就逐步減藥。健康生活30年來不間斷,每天打球、伸展拉筋、做柔軟操,近年還學氣功和太極拳,也跑步、做地板運動練核心肌群,每周游泳一次。家醫科改學免疫風濕科我一開始走家醫科,夢想進偏鄉照顧社區民眾。疾病引導我投入免疫風濕專科。民國82年到嘉義榮民醫院,發現院內無風濕免疫科,卻有許多患者,身為家醫科主任的我也兼看風濕免疫科,逐日增強轉科動力。下鄉服務結束,我去高雄榮總轉科補受訓,真正投入免疫風濕科。我完成專科訓練後,再回嘉榮服務,共約11年,協助創立「中華民國僵直性脊椎炎關懷協會」,因能體會病友憂慮,容易把疾病怪罪家人,或不敢結婚生育,所以特別需要身心關懷,而非只用藥治療。十多年前民眾不了解僵直性脊椎炎,診間常見病人帶著全家大小及男女朋友前來,希望提供能不能結婚、能不能生小孩等建議,變成家庭會談。我常舉自己為例,太太懷孕前我倆也憂慮過遺傳問題,但統計上,即使有陽性基因,若生女兒有二成、男孩則是六成機率發病,並非百分百。且有陽性基因,預防可避免症狀;若有病就好好治療、控制。對病恐懼多來自「無知」如今我已婚也有三個兒子。由此可見,患者對疾病的恐懼通常來自「無知」,所以最好提供充分衛教,才能克服恐懼。這也是我為何努力培養衛教團隊,也常寫部落格文章,致力病人衛教與關懷。此外,我認為讓病人走出心靈幽谷的好方法是「自助助人」,等病人調適好後,鼓勵病人加入協會當志工。雖然我被僵直性脊椎炎纏上,但我知道,好好追蹤控制、和平共存,它就不是敵人,反而是引導我維持健康生活的好朋友,即便忙於看診、教學、研究或出國開會,一樣活蹦亂跳、趴趴走,人生更健康。醫學辭典/僵直性脊椎炎僵直性脊椎炎簡稱AS,是基因遺傳造成的慢性發炎性疾病,常見症狀為脊椎及關節發炎,進而引發下背僵硬疼痛,其疼痛特異性為:「愈動愈不痛、愈不動愈痛。」所以多數患者睡久了會半夜或晨間痛醒,但起床活動後就會好一些。另有少數人合併有周邊關節腫痛、虹彩炎、皮膚乾癬、或泌尿道症狀。僵直性脊椎炎發病於45歲以下的年輕人,男女比例3:1,診斷上要經過抽血與影像學檢查才能確定診斷。治療方面,生物製劑的療效不錯,健保也有給付,另外還有傳統藥物、消炎止痛藥、免疫調節劑等可使用。若沒及早就醫好好治療,後遺症是脊椎沾黏和關節受損,或引發心血管等合併症。除了藥物治療,重要的是調整生活型態,不熬夜、維持運動習慣、飲食均衡、保持腸胃道好菌、戒菸避免發炎物質增加等,基本上都能維持得不錯。需注意的是,劇烈運動恐有撞擊,外傷發炎會惡化疾病,建議選非劇烈的運動為佳。魏正宗小檔案現職:●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教授年齡:55歲(53年次)出生地:高雄市學歷:●陽明大學醫學系●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博士●美國加州大學UCLA免疫風濕科研究員專長:●僵直性脊椎炎●自體免疫相關疾病興趣:旅遊、運動經歷:●台中榮總家庭醫學科醫師●嘉義榮民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中華民國僵直性脊椎炎關懷協會理事長口述/魏正宗醫師
-
2019-11-29 科別.呼吸胸腔
台商久咳不癒竟是肺癌 醫師:久咳超過8週應盡速就醫
一名年近40歲的台商,長期慢性乾咳,本身患有胃食道逆流、鼻涕倒流,某天突然聲音沙啞,就醫檢查發現其左邊聲帶麻痺,進一步胸部X光檢查竟確認罹患肺腺癌,癌細胞已轉移至胸腔內的淋巴,壓迫了左邊神經引起聲帶麻痺。其實,鼻涕倒流、胃食道逆流等都可能引起久咳,臨床上也常有患者偶然發現肺癌等其他疾病,因此,若久咳超過8週,應尋求胸腔科醫師診治。久嗽沒好日子過8週以上 沒改善應找出原因咳嗽是身體的保護機轉,慢性咳嗽是指咳嗽症狀持續8週以上沒有改善,嚴重影響生活品質,甚至有患者咳嗽至昏倒、肋骨斷裂等,故過度咳嗽時應盡快找出原因,以對症治療。筆者於問診中最常見久咳不癒的病因,包含鼻涕倒流(上呼吸道咳嗽症候群)、氣喘、胃食道逆流為最大宗,另外剩下一成為感染,例如:肺結核、百日咳、肺膿瘍等,再來是因高血壓藥和血糖藥所引起。至於其他肺部原因,包含:氣管擴張症、細支氣管炎、肺癌、非氣喘性嗜伊紅性之氣喘炎等、類肉瘤、菜瓜布肺和其他慢性肺部疾病。鼻涕倒流、氣喘、胃食道逆流也是常見慢性咳嗽兇手針對慢性咳嗽如何治療,筆者認為鼻涕倒流可用抗組織胺、類固醇、鼻噴劑或鼻黏膜消腫藥物;過敏性氣喘則可透過吸入性氣喘藥物控制,梅雨季也盡量控制室內溼度至50%~60%;胃食道逆流則可服用胃酸抑制劑,感染性疾病利用抗生素治療即可,其他情況也可使用止咳藥。另外,抽菸患者也常久咳,因吸菸刺激氣管,造成慢性發炎而引發咳嗽,只要戒菸就可以改善;老菸槍則要注意慢性阻塞性肺病,其肺功能已退化變差,必須長期使用氣管擴張劑治療。久咳揪病因 胸部X光檢查最重要「找出病因,對症下藥,才是治好慢性咳嗽的關鍵。」久咳超過8週,可請胸腔科醫師進行胸部X光、電腦斷層、肺功能檢查、痰液細菌培養和氣管鏡或鼻鏡等檢查,其中又以胸部X光檢查最重要。上述常見慢性咳嗽病因雖無法據此診斷,卻可以排除肺炎、肺結核、肺癌等可能。除上述案例,也有一名患者誤以為自己感冒沒好,咳了將近4個月,主要症狀是乾咳、喉嚨有痰。經醫師檢查後發現,是鼻涕倒流引起,也在X光檢查中意外發現肺部結節,幸運在初期檢測出肺腺癌。正確診斷對症下藥 以下警示症狀要注意病患就診時應告知醫師,是否有咳血、咳痰或呼吸困難、發燒、聲音沙啞、反覆同部位肺炎感染、呼吸困難、胃食道逆流、體重減輕等警示症狀,並主動告知職業與工作環境、是否有抽菸等危險暴露因子,或者用藥資訊(尤其是血壓藥和血糖藥),方便醫師正確診斷。
-
2019-11-28 癌症.抗癌新知
死亡率狂降27%!美國做出努力避免200萬國人罹癌
癌症作為一種高死亡率的慢性疾病,目前仍舊以逐年遞增的態勢發展。之所以癌症的死亡率這麼高,其實正是因為很多癌症在早期症狀並不明顯,人們往往會忽視,而當症狀明顯的時候,常常已經到了晚期。鑑於這種情況的普遍性,很多人都覺得,在面對癌症的時候無能為力。 不過,面對癌症,人們真的無能為力嗎?其實並不是的!2018年年初的時候,美國癌症學會曾表示,在醫學界的不懈努力下,美國的癌症發病率以及死亡率,都呈現明顯下降的趨勢,死亡率25年狂降27%。也就是會說,美國已經擁有了控制部門癌症發病率的有效辦法!那麼,到底是什麼樣的辦法,能夠讓200萬美國人免於患上癌症呢?降低癌症發病率的因素我們就針對五種比較普遍且比較嚴重的癌症進行分析,看看美國是採用什麼樣的辦法來降低這些“惡魔”的出現機率的。一、肺癌肺癌是一種發病率很高的癌症,人們熟知抽煙將會增加肺癌的機率,所以戒菸就是一個很明顯的降低肺癌患病率的辦法。美國在這方面做出了實際行動,居民的吸煙率逐漸呈現下降趨勢。據統計,目前美國的吸煙率已經低至15.2%,所以美國的肺癌發病率自然也就隨之降低了。但是,戒菸雖是控制肺癌發病率的一個辦法,卻不能把戒菸當作避免肺癌的唯一措施。建議大家最好定期做針對性篩查,尤其是中老年人和有過吸煙史的人。二、大腸癌大腸癌的發病率雖不及肺癌,但是也不低,位列癌症發病率前三。對於大腸癌來說,人們可以通過有效篩查來降低發病率。也就是說,當人們的年齡到了20歲之後,就可以到醫院評估自己的患癌風險了。而當年齡超過50歲之後,最好每十年做一下腸鏡檢查,因為這些檢查能夠及時的發現大腸腺瘤,及時的發現就能夠及時的治療,從而有效避免發展成大腸癌。三、前列腺癌前列腺癌如果發現的早,那麼5年生存率是很高的。而美國的前列腺癌死亡率,在最近二十年下降了52%,主要得益於前列腺特異性抗原檢查,這種檢查能夠讓人們及時的發現病變趨勢,進而得到有效的治療,避免腫瘤的惡性發展。四、乳腺癌乳腺癌是致死率排第二的癌症,但是如果發現的比較早的話,其患者生存率將會達到90%。而如何及時發現乳腺癌呢?美國篩查乳腺癌的辦法,就是在40歲之後,每年都進行乳腺X線鉬靶檢查。這樣可以有效預防癌症的發生。五、宮頸癌宮頸癌對女性的健康威脅很大,尤其是20歲~39歲之間的女性。不過,如果注意進行宮頸癌篩查,那麼就會將發病率降低多達70%。如今,隨著HPV疫苗的普及,宮頸癌的發生率逐漸遞減40%。建議:如果有過性生活,那麼建議女性在21歲之後就開始進行癌症篩查。21歲~29歲的女性,適合每三年進行一次TCT檢查;30歲以上的女性,適合每五年進行一次TCT+HPV檢查。另外,女性在9歲~26歲之間,還能夠接種HPV疫苗來減少宮頸癌的患病機率。綜上所述,其實我們都能夠看出來,癌症的預防和篩查的重要性是非常大的,做好預防與篩查,將會大幅度降低患癌風險。不過,癌症的篩查和預防是有針對性的,平時體檢很難查出癌症。因為癌症的早期症狀並不明顯,所以有針對性的對風險較高的癌症進行篩選檢查,才是保證自身健康的有效方式。本文摘自搜狐網《漫說健康》
-
2019-11-27 名人.蘇一峰
蘇一峰/真的安全嗎?你應該知道的電子煙懶人包
美國一名18歲少年亞當(Adam Hergenreder),抽食電子菸一年多後出現肺部損害如同70歲老人一般........亞當住院與死神拔河時,選擇站出來以自身例子來警告還在使用電子菸的所有人:遠離電子菸!!截至2019/11/20,美國已經出現2290例電子菸肺病病人,造成47位死亡出現!而美國的政府健康組織與各大醫學會、無一不把電子菸列為頭號敵人去面對!隨著電子煙肺病案例持續增加,美國疾病控制中心(CDC)也正式將電子菸所造成的相關肺病命名為「EVALI (e-cigarette, or vaping, product use associated lung injury)」。或許你覺得這是美國的事,不甘我們台灣的事情...轉頭繼續打開電視關心八卦腥聞。但是你所不知道的是,電子菸(煙)已經大量流入市面進入校園了!!(編輯推薦:嘉市女國中生抽電子菸被抓 哭求別告訴家長)據估計,國健署曾指出,台灣雖未開放電子菸,卻多達3.8萬名國、高中生使用電子菸,使用率已超越成人,國健署引用的美國「全國青少年吸菸行為調查」,也發現高中生使用電子菸的盛行率8年來成長7.4倍,顯然已是普遍青少年問題。使用電子菸(煙)好像很潮,但是你知道電子菸可能造成的傷害嗎?美國大量出現因電子菸產生嚴重肺炎,甚至因使用電子菸而死亡的個案結算到11/20在美國已經出現2290例的電子菸肺病案例,與47起的死亡案例出現!!使用電子菸所造成的肺病患者,電腦斷層出現多發瀰漫性的肺病變,以多種複雜的表現去呈現!而生病患者與死亡患者的病理切片下表現的是,急性肺損傷、出現發炎與ARDS(急性呼吸窘迫症)的病理表現,瀰漫性肺泡傷害與肺水腫。表現類似吸入化學物質所導致的燒灼傷害!讓蘇醫師一張圖告訴你電子菸可能造成的健康與社會危害:美國因電子菸受害的病案快速增加!(September 20, 2019, at NEJM.org.)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9月即宣布考慮禁止調味電子菸,「我們強烈關注電子菸,這十分危險,小孩死亡,人們死亡,我們將制定一些非常強大的規範。」美國衛生部長艾薩(Alex Azar)說,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會討論出相關規定,把所有未經授權,且非菸草風味的電子菸從市面上撤下。 第一夫人梅蘭妮亞(Melania Trump)也在推特上呼籲大家竭盡所能阻止電子菸讓大量的年輕世代尼古丁成癮。蘇醫師自己的氣喘患者,長期三年只吸電子菸(沒有使用傳統香菸),一經檢查發現過敏指數IgE高到破表!高達「1250」!過敏指數變成一般人四五十倍!電子菸自2003年在中國發明問世之後,目前在全世界開始大量被使用,尤其在青少年之間流行使用,據統計發現過去幾年來美國的青少年電子菸的使用成長了十倍!電子菸行銷策略非常成功,主打新潮、酷炫、且有多種口味可以選擇,並且宣稱能幫助戒菸,取代傳統香菸的使用,且沒有傳統香菸所造成的健康危害,但是事實上真的是如此嗎?電子菸比較健康,不會造成身體的傷害,是真的嗎?傳統香菸因為使用燃燒菸草,產生焦油甲醛等等7千多種的化學物質,有高度的致癌性且會造成心肺等等疾病產生,電子菸不須燃燒使用加熱霧化香精,看起來似乎比較健康.......?但是目前研究發現電子菸的霧化煙霧中,仍然含有破壞DNA的放射物質,且長期使用電子菸的人也發現會有比較高的比率產生呼吸道疾病!在美國已經發現幾百例使用電子菸後產生的不明發燒與肺炎症狀,甚至產生因使用電子菸而死亡的個案。蘇醫師在此強烈建議,如果你有使用電子菸,身體不適而就醫時,請主動跟醫師提及自己有使用電子菸,避免延誤病情!電子菸據說能幫助戒菸,可以減少菸害,是真的嗎?目前研究顯示,原本有抽菸習慣的人,改使用電子菸真的能減少香菸的實用,而增加戒菸成功率!但是也發現、抽電子菸戒菸的人,有更高的機會會回頭抽傳統香菸,甚至變成傳統香菸與電子菸合併使用!研究更發現,許多使用電子菸的人,雖然原本不抽傳統菸,但是使用電子菸後也有更高的意願去嘗試使用香菸!從以上的證據可以知道,使用電子菸不僅不能減少菸害,還可能增加菸害!!(電子煙+傳統香菸一起使用!)美國目前已經發現到電子菸所造成的重大危害!開始立法管制電子菸甚至有部分州開始禁止電子菸的使用。但是目前的台灣對電子菸的規範較少,這幾年已經可以見到許多青少年開始使用電子菸。電子菸打著好玩新奇的口號且包著無害的糖衣,經由同儕之間的學習效應,已經進入校園影響高中國中甚至國小的學生!蘇醫師對於電子菸有幾點建議:1. 國家社會須正視電子菸將造成的危害,盡速訂立規定與管理方法,才能減少未成年人取得與使用電子菸!2. 電子菸對於傳統香菸老菸槍,可能有幫助戒菸的好處,但是如果是使用在戒菸方面,應該參考醫師的專業建議甚至處方使用。3. 使用電子菸後若有出現身體不適發燒...等等狀況,請盡早到醫院就醫(可找胸腔科或內科、家醫科..等等醫師),並且請第一時間告知醫師,自己有使用電子菸,並免延誤到自己的病情!(美國已有電子菸死亡案例)國民健康署-你應該知道的電子煙.加熱式菸品30問-2018-12-22Q1.維他命棒、果汁棒長得又炫又不像菸,不會像抽菸那樣傷身吧?內含有致癌等危害物質Q2.電子煙只是水蒸氣,所以應該沒有二手煙的問題?有二手煙危害且不易飄散Q3.電子煙會自燃或爆炸都是個案,沒那麼嚴重啦!國外已有多起重傷或致死案例Q4.店家說電子煙油都是合法添加物,對人體沒有危害,是真的嗎?光是尼古丁就很容易過量使用Q5.聽店家說電子煙是可以幫助戒菸,這是真的嗎?世界衛生組織(WHO)表示:「沒有證據證明電子煙是安全且可幫助戒菸」Q6.電子霧化器、加熱式菸品、E-Juice、維他命棒…名稱好炫,是不是跟電子煙不同?新興菸品種類多‧一樣會危害健康Q7.抽電子煙、加熱式菸品比紙菸安全又不會成癮,安啦!同樣含有尼古丁,會讓人成癮Q8.青少年本來就不該吸菸,跟開放電子煙沒關係?易放難收,開放國家的青少年有濫用趨勢Q9.市面上電子煙好像越來越多種類,政府會管嗎?正研擬納入菸害防制法嚴格管理Q10.只要不含有尼古丁的電子煙,就不會有危害了對嗎?仍會造成呼吸道等健康傷害Q11. 不抽紙菸改吸電子煙、加熱式菸品,比較不會影響家中小朋友健康是嗎!? 仍有二手煙,且會影響孩童發育Q12. 店家常說很多國家已經開放賣電子煙,臺灣沒有跟上腳步,是這樣嗎?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各國對電子煙應「從嚴管制」Q13. 我怎麼了解家中小孩是否抽電子煙?電子煙產品造型多變化不易察覺,但都有吸食口可分辨Q14. 電子煙油產品外觀酷炫,這樣沒有問題嗎?電子煙油應遠離兒童放置,避免誤食危害Q15. 我想要知道更多電子煙、加熱式菸品知識內容,可以到哪裡看到更多資訊呢?可前往國民健康署網站查詢Q16.吸電子煙會導致癌症嗎?成分中的甲醛被國際癌症研究中心(IARC)列為一級致癌物質Q17.為什麼抽電子煙會覺得口乾舌燥?煙液(油)含有高吸水的甘油及丙二醇,而且還會傷肝、腎Q18.有人說抽電子煙、加熱式菸品可幫忙提振精神及舒壓,這樣健康嗎?這是尼古丁在刺激神經,小心成癮Q19.別人說抽電子煙有可能會影響男性的生殖能力,這是真的嗎?內含菸草生物鹼和加味劑存有風險Q20.電子煙液(油)常標榜成分為食品添加物,所以應該不會危害身體吧?透過吸入會刺激呼吸道及引發過敏Q21.電子煙和加熱式菸品是一樣的產品嗎?雖然原理及構造不同,但一樣都會危害健康Q22.有人說加熱式菸品是新產品,所以和其它菸品相比較為健康,是這樣嗎?仍含尼古丁及多項有害物質Q23.目前世界各國對於加熱式菸品的管制方式分別是如何呢?世界衛生組織(WHO)認為應有法規限制Q24.紙菸、電子煙、加熱式菸品到底哪個健康傷害比較少呢?顧健康不該打折扣,戒菸最正確Q25.旅客可以攜帶電子煙、加熱式菸品入境嗎?不可以,這都是不合法的Q26.邊開車(騎車)邊抽電子煙有違規嗎?依照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31條規定,可處600元罰鍰Q27.在禁菸的公共場所抽電子煙或加熱式菸品,這是可以的嗎?擬納入菸害防制法,未來視同吸菸管理Q28.網路傳言說電子煙、加熱式菸品沒有二手、三手煙問題,這是真的嗎?都有二手煙、三手煙危害Q29.電子煙對大腦會造成危害嗎?會,尤其會傷害到青少年關注及學習能力,且更容易對其他毒品成癮Q30.電子煙、加熱式菸品到底該不該加強管制呢?根據國民健康署調查,加強管制已是民意共識本文經授權轉載自胸腔重症蘇一峰醫師,原文請點此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19-11-27 橘世代.時尚橘
掌握10訣竅 即使老,也能像瓶好酒愈陳愈香
許多年紀漸長的人希望自己能優雅地老去,這並不是指外表看起來要像廿幾歲的年輕人,而是要盡可能的享受生活,保持身心健康。就像一瓶好酒,經過正確保存會愈陳愈香。美國healthline.com網站指出,想要優雅的變老,最好能遵循以下這10個訣竅。1.善待皮膚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善待它,可以保護人體免於各種元素侵害。為了使皮膚外觀和功能達到最佳狀態,在戶外要塗防曬霜並穿上防護服裝、在抗老護膚程序中堅持使用溫和產品及保持水分。2.運動規律運動可降低心臟病和癌症等疾病風險,也有助於長久保持活力。運動也可減輕壓力、提升睡眠品質、促進皮膚和骨骼健康。美國衛生部建議成年人,每周進行2.5至5小時的中強度運動,或1.25至2.5小時的有氧運動,也可以兩者結合。3.注意飲食健康飲食是優雅老化的途徑。美國飲食指南推薦,食用蔬果、瘦蛋白質如魚肉和豆類、每天吃至少85克的全麥穀物、麵包、米飯和麵食。此外,要攝取三份含維生素D的低脂或脫脂乳製品,如牛奶、優格或起司。健康脂肪也很重要。另外,最好遠離加工食品、精緻糖分和不健康油脂,少攝取鹽分,使血壓下降。4.心理健康保持心情愉悅和減輕壓力,可以過得更好。不妨多花時間和朋友及家人在一起、接受自己的年齡和做自己喜歡的事。養寵物、多親近大自然、培養新嗜好或是當志工,都能減輕壓力、降低血壓和寂寞感。5.保持身體活躍許多研究顯示,久坐的生活習慣和慢性病風險增加及早逝有關。你可以透過走路、健行、度假和參加團體運動課程保持活躍。6.戒菸並少喝酒菸酒都被證實會導致早衰和提高疾病風險。可以和醫生討論如何戒菸。至於酒精,攝取量要低於建議量以避免健康風險。7.充足睡眠良好睡眠對身心健康很重要,也能改善皮膚狀況。充足睡眠可降低心臟病和中風風險、減輕壓力和憂鬱、有助避免肥胖、減少發炎反應和提升專注力。8.喝足夠的水喝足夠的水有助於保持身體機能和大腦功能,還能幫助皮膚更健康並減少衰老跡象。每個人的飲水量取決於口渴程度、活動水平、排尿量、流多少汗及性別。9. 照顧口腔健康不愛護牙齒會提高罹患牙齦疾病風險,這也和心臟病、中風和細菌性肺炎有關。除了適當的口腔護理,定期看牙醫也很重要。美國牙醫學會指出,牙醫可以發現營養缺乏、感染、癌症和其他疾病如糖尿病的跡象。他們建議每天刷牙2次、用牙線清潔1次並使用漱口水。10. 定期就醫定期就醫有助於早日發現身體問題並防患未然。就醫頻率取決於年齡、生活型態、家族病史和身體狀況。隨著年齡增長,該多久進行一次身體檢查應詢問醫生。立即加入粉絲專頁!「橘世代」一個專屬於50後世代的舞台。在這裡你可以做好準備,迎接精彩第二人生!>>>立即加入
-
2019-11-26 癌症.肺癌
最強戒菸廣告!30年老菸槍肺腫大焦黑 棄捐醫院拒收
捐贈器官遺愛人間,值得讚賞,但捐出一對焦黑爛肺,就實在讓人謝進不敏。中國一位器官捐贈手術的醫生,日前就在社群媒體上分享一段影片,顯示一名30年老菸槍死後捐贈器官,醫師當場取出一對焦黑的肺臟的驚恐畫面,讓網友直呼「這是最好的戒菸廣告啊!」中日友好醫院肺移植中心副主任陳靜瑜15日於微博發文分享,日前有一名52歲民眾過世後選擇捐出器官,遺愛人世,但此人菸齡長達30年,手術竟取出了一對焦黑的肺臟,而且還有包括輕度氣腫、肺塵部有肺大泡和結核鈣化等健康狀況,讓團隊不得不當場決定「放棄肺移植」。團隊在術後也特地將過程放在網路上分享,曝光畫面可見,因健康問題而腫大的肺臟,宛如兩快燒焦的毛巾,充滿了大面積黑色斑痕。陳靜瑜表示,許多吸菸者的肺部都是如此,直言「抽菸的人腦死亡後,想捐肺都沒受者要。看了這肺,你還有抽菸的勇氣嗎?」許多網友嚇壞留言,「這是最好的戒菸廣告啊」、「這也太恐怖了吧」、「我覺得最倒楣的還是那些吸二/三手菸的」、「我的天那!抽菸還會增加貓咪患口腔癌的幾率。愛貓就別抽菸啦」、「抽煙的肺,轉給身邊吸菸的朋友」、「說不聽,我爸現在抽得越來越利害」。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19-11-25 養生.聰明飲食
初榨橄欖油營養價值高?這樣吃讓心血管疾病風險大增
47歲的蕭先生,為了健康,已戒菸十多年,飲食也以地中海型飲食為主,並保持固定運動習慣,唯一缺點是愛吃甜點。經由例行性的健康檢查發現,蕭先生心血管疾病風險參考指標的丙二醛MDA指數竟高達2.41nmol/ml。原以為是甜點吃多造成,但不嗜甜的蕭太太該指數也偏高,經醫療團隊追根究底,才發現是用油烹調方式錯誤導致。原來,蕭太太認為初榨橄欖油營養價值高,不論煎、炒、炸都用相同油品,殊不知,橄欖油較不適合高溫烹調。經過溝通調整用油後,目前,兩位的丙二醛MDA指數已經恢復正常。聯欣診所院長林美秀醫師表示,根據聯安預防醫學機構調查發現,七成民眾居家用油觀念錯誤,最常見的是橄欖油錯誤使用。基本上,不同烹調方式應使用不同油品,而該觀念未能深植人心。而且大家對於初榨橄欖油都抱持著健康印象,認為不管是煎、烤、煮、炸一罐用到底就可。事實上,橄欖油較適合低溫烹調,若加熱溫度到達發煙點,讓油脂氧化,反會形成回鍋油問題,嚴重危害健康。煮菜時,很多人會以油鍋冒煙作為「夠熱」的判定點,這是很危險的作法。因為,如果看到鍋裡油品持續冒出煙,代表油已經被加熱到超過「發煙點」,當油到達發煙點時,油品就會氧化變質,有害健康。林美秀指出,許多人常吃重複使用、加溫過度的油品,或使用不適合的油品做烹調,易使體內自由基含量增加。當體內自由基過多時,會破壞體內正常細胞而引發疾病。她進一步說明,MDA丙二醛是不飽和脂肪酸受到自由基攻擊過氧化後的產物,可做為脂質過氧化作用之指標。若體內MDA丙二醛累積越多,表示細胞受傷害機率高;MDA丙二醛形成越快,表示身體抗氧化能力較差。MDA丙二醛能破壞膽固醇傷害動脈血管,導致冠狀動脈硬化等心血管疾病,該數值為心血管疾病預防的參考指標,當超過標準值1.1時,罹患高血壓、動脈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提升,就算身體尚未產生病痛,仍是個警訊。此外,MDA丙二醛亦會破壞DNA,可能導致癌症,並加速老化發生,使肌膚產生斑點、皺紋等。林美秀提醒,為了降低MDA丙二醛傷身機會,平時飲食應多以蒸、煮、滷的菜色取代油炸、油煎;居家烹調應依據烹飪方式選擇不同油品,如橄欖油較適合低溫烹調或涼拌,若需高溫煎炒,則選用耐高溫的葡萄籽油。愛吃零食及甜點的人,應避免食用含有酥油或反式脂肪的餅乾糕點,可用羊羹、紅豆湯、蒸蛋糕等中式甜品代替。此外,建議適時補充抗氧化劑,如維生素C等,以增強對抗自由基能力,並戒菸、戒酒,就能遠離心血管疾病風險。諮詢專家/聯欣診所院長 林美秀醫師
共
25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