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1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搜尋
感染者
共找到
991
筆 文章
-
-
2021-08-1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Delta攪局?牛津疫苗學家坦言:群體免疫已「不可能」
專門研究疫苗的「牛津疫苗小組」(Oxford Vaccine Group)負責人表示,目前的Delta病毒株「不可能」實現群體免疫。「衛報」報導,「牛津疫苗小組」負責人波拉德教授(Andrew Pollard)10日向國會議員提供證據時表示,疫苗並沒有阻止新冠肺炎傳播的這一事實意味著先前「達到人群整體免疫力的門檻是神話般的想像」。波拉德教授指出「這種病毒的問題在於它不像麻疹,如果95%的人接種麻疹疫苗,病毒就不會在人群中傳播,但是Delta病毒株仍會感染已接種疫苗的人,這確實意味著在任意時刻、仍未接種疫苗的人都有可能感染病毒,我們沒有任何東西可以完全阻止這種傳播」。儘管現有疫苗在預防嚴重的新冠病毒引發的疾病或死亡方面非常有效,但它們並不能防止完全接種疫苗的人感染新冠病毒。群體免疫的概念依賴於絕大多數人口獲得免疫力,無論是通過接種疫苗還是受到感染。倫敦帝國理工學院最近進行的研究數據表明,與未接種疫苗的人相比,18至64歲且完全接種疫苗的人被感染的風險降低約49%。調查結果還表明,完全接種疫苗的人在與新冠感染者接觸後檢測呈陽性的可能性要低三倍,代表疫苗仍有其效用。目前英國衛生大臣賈維德(Sajid Javid))10日表示,計畫從下個月開始向英國最脆弱的群體提供新冠加強疫苗注射,但同時身兼「疫苗接種和免疫聯合委員會」(JCVI)主席的波拉德教授質疑是否有此需求,他表示「即使疫苗引起的抗體水平下降,人們的免疫系統可能會記住接種疫苗幾十年,並在接觸病毒時提供一定程度的保護」,並強調「所以現在沒有任何理由恐慌,我們沒有看到突破性嚴重疾病的問題」。
-
2021-08-1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如何得知是否感染新冠肺炎?一次看懂病毒核酸、抗原快篩和血清抗體檢測
新冠病毒與人體的互動新冠病毒是冠狀病毒的一種,表面上有一根根突起、像皇冠一般的棘蛋白(spike protein)。病毒經由飛沫或接觸到達人體後,會利用棘蛋白上一個稱作「受體結合區(receptor binding domain)」的構造,抓住人體細胞表面的ACE2受體。棘蛋白與ACE2受體結合後,病毒就可以進入細胞。病毒感染人體細胞後,將人體內的細胞當作工廠,大量製造自己的核酸基因與蛋白,之後組裝成完整的病毒顆粒。人體細胞被裂解後,大量的病毒顆粒就會被釋放出來,感染下一個人體細胞。巡邏中的免疫細胞發現外來的病毒抗原後,便會啟動一系列的免疫反應。B細胞在遇到抗原後1至2個星期,就會產生可以與這些外來抗原結合的專一性抗體,這些抗體也會進入血液中循環。有些抗體專門對抗病毒內部的核殼蛋白(nucleocapsid),有些抗體專門對抗病毒表面的棘蛋白。雖然抗體可以與病毒結合,但並不是所有的抗體都可以阻止病毒感染人體細胞。如果抗體無法阻止病毒感染人體細胞,這些抗體就不是保護性抗體;如果抗體可以藉由黏附住病毒、中和掉病毒感染人體細胞的能力,這類的抗體就稱為「中和抗體(neutralizing antibody)」。中和抗體是人體對抗新冠病毒的重要武器。科學家認為,病毒棘蛋白上的「受體結合區」是中和抗體最主要針對的目標。如果病毒棘蛋白上的「受體結合區」黏附了許多抗體,就無法與人體細胞的ACE2受體結合,也就無法造成感染。另一方面,部分的B細胞會轉化為記憶細胞,記住外來抗原的形狀,下次若遇到相同的抗原,就可以馬上製造大量相同的抗體。新冠疫苗的原理,就是讓人體免疫系統在遭遇真正的新冠病毒前,就先以疫苗中的棘蛋白抗原作為練兵假想敵,預先產生記憶細胞,一旦真正遇到新冠病毒時,就能很快動員免疫兵團、產生保護性的中和抗體、包圍病毒,阻斷進一步的感染。如何得知是否被感染?瞭解了病毒與人體的互動,就可以研發診斷試劑,尋找人體是否有被病毒感染的證據。在急性感染期,病毒大量複製核酸、製造蛋白抗原,因此我們可以檢測呼吸道檢體是否存在病毒核酸或病毒蛋白抗原;在此期間,病毒也保有複製的能力,因此我們也可以利用體外細胞培養皿,培養活病毒。不過,因為新冠病毒具高度危險性,需要在高安全等級的第3級實驗室操作,所以「病毒培養」並不是診斷新冠肺炎的常規檢測方法。在發病幾天後,我們也可以檢驗血清中是否存在可以與新冠病毒抗原結合的專一性抗體。最後,如果要評估感染新冠肺炎或接種疫苗後是否產生了保護性中和抗體,就要以血清中和抗體試驗判斷。新冠病毒核酸檢測、抗原快篩與血清抗體檢測方法首先介紹病毒核酸檢測法;病毒PCR核酸檢測是診斷新冠肺炎的標準方法,精確度與敏感度極高。PCR的原理是利用可以辨識病毒特定基因的專一性引子,捉住檢體中的病毒核酸序列,接著經過多次的DNA複製循環,將PCR引子捕捉到的目標基因不斷地放大。病毒內部的核殼蛋白與RNA聚合酶基因都是PCR檢測常用的目標基因。每經過一個DNA複製循環,DNA的量會倍增為二倍。當複製出的DNA量達到儀器可偵測的檢驗閥值時,當時的PCR循環次數就叫做「循環閾值」(英文稱為Cycle of Threshold,簡稱就是我們常聽到的Ct值)。換句話說,每放大DNA二倍,就是一個Ct值;Ct值20代表檢體中的病毒基因需要經過20次的DNA放大循環才能被偵測到。因此,Ct值與原始檢體所含的病毒量成反比。Ct值越小,表示只要幾個循環就可以偵測到病毒核酸,代表患者體內的病毒量是高的,傳染力也比較高;Ct值越大,表示需要更多的循環才能偵測到病毒核酸,代表病毒量是低的,傳染力也比較低。在新冠肺炎感染早期,病毒量較低,隨著病毒積極複製,病毒量逐漸上升,這時的Ct值通常會落在十幾或二十出頭,傳染力較強;幾天後抗體出現,病毒量逐漸下降,疾病也逐漸緩解。這裡特別要提出的是,PCR除了可以偵測活病毒,PCR也抓得到病毒死後殘留的核酸片段。不過,只有活病毒才有傳染力,死病毒並沒有複製能力,因此沒有傳染力。疾病管制署分析國內的資料發現,可培養出活病毒的檢體大部分都是來自個案發病後十天內所取得的檢體;另外,Ct值在27、28以上幾乎無法分離出活病毒,傳染力已大幅降低。因此,台灣疫情指揮中心將檢測Ct值大於30,作為確診患者解除隔離的條件之一。抗原檢測新冠病毒抗原快篩原理與常用的流感快篩試劑相同。檢體中若含有新冠病毒的核殼蛋白或棘蛋白抗原,就會被試劑中的專一性抗體捕捉,呈現陽性反應。抗原快篩操作方便,過程通常只需要十幾分鐘,因此常用在疫情流行區的大量篩檢,有助於快速找出潛在的感染者。不過抗原快篩的缺點是無法放大病毒蛋白抗原的訊號,檢驗敏感度比病毒PCR核酸檢測法稍微低一些。在感染初期,可能因為病毒蛋白抗原量仍偏低而產生偽陰性的結果。此外,如果快篩試劑專一性不高,也有可能與非新冠病毒的其它蛋白交互反應而出現偽陽性的結果。因此若遇快篩結果為陽性,或是高度懷疑新冠肺炎但抗原快篩為陰性者,都需要進一步以病毒PCR核酸檢測法確認檢驗結果。血清抗體檢測血清抗體檢測主要偵測的是血清中是否存在可以與試劑中合成的新冠病毒核殼蛋白或棘蛋白專一性結合的IgM與IgG抗體。不過,血清抗體通常在感染後1至2個星期才會出現,因此不適合作為剛發病時的診斷工具。IgM是人體接觸病毒抗原時最早出現的抗體,IgG通常會晚幾天出現。IgM與IgG二者都可維持一段時間,不過IgM會消失的比較快,IgG維持的時間則比較久。所以如果抗體檢測結果只出現IgM陽性,但IgG為陰性,表示患者正處在感染初期;如果IgM與IgG都為陽性,表示在感染中期;如果只出現IgG陽性,但IgM為陰性,表示在感染的後期,或是已經感染一段時間了。所以我們可以依據血清抗體的檢測結果,判斷個案是否曾經感染或是多久前感染,是疫情調查、追溯感染源的有利工具。不過要注意的是,這些以合成的病毒抗原捕捉到的血清抗體,不一定是保護性抗體。如果要瞭解感染新冠肺炎或施打疫苗後是否產生了保護性抗體,就需要進行「血清中和抗體試驗」。傳統的「血清中和抗體試驗」是將個案血清與新冠病毒二者混合,之後將血清與病毒的混合液加入細胞培養皿與細胞共同培養,觀察個案血清是否可以中和掉病毒感染細胞的能力。如果細胞存活,代表血清已經產生具有保護力的中和抗體;相反的,如果細胞死亡,代表血清並未產生中和抗體。不過血清中和抗體試驗需要用到活的新冠病毒,因此要在第3級實驗室操作,執行上有相當的困難度。因此,科學家想出了用危險性低的「假病毒」取代真病毒的替代方法。「假病毒」的做法是將危險性低的水泡性口炎病毒或慢病毒的表面蛋白置換成新冠病毒的棘蛋白,形成表面是新冠病毒棘蛋白,但本體是低風險的「假病毒(pseudovirus)」。假病毒危險性比較低,因此可以在一般的第2級實驗室操作,加快中和抗體試驗的速度。假病毒血清中和抗體試驗,也是目前常用來評估接種疫苗後是否產生保護性中和抗體的實驗室方法。不過,疫苗保護力的評估,最後還是要回歸到真實世界所觀察到的保護力數據。總結1.病毒PCR核酸檢測是新冠肺炎急性感染期的標準診斷方法。Ct值越低,代表病毒量越高,傳染力也越高;Ct值越高,代表病毒量越低,傳染力也越低。2.病毒抗原快篩檢測快速、方便操作,不過要小心偽陰性與偽陽性的可能。3.血清抗體檢測可作為發病幾天後的輔助診斷方法,或是用來追溯感染源。4.血清中和抗體試驗是常用來評估新冠肺炎感染或施打疫苗後是否產生保護性中和抗體的實驗室方法。(本文轉載自國家衛生研究院電子報:新冠肺炎檢測方法介紹—病毒核酸、抗原快篩和血清抗體檢測,原文網址:https://enews.nhri.org.tw/health/5946/)
-
2021-08-0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為何打了疫苗還染疫? 醫師指:沒做好1點 治標不治本
中央指出,截至昨日止,國內已有915萬4501人次接種,疫苗人口涵蓋率36.88%,然而卻不斷傳出已接種者仍感染的情況,北市聯合醫院陽明院區胸腔內科醫師蘇一峰表示,根據自然(Nature)期刊指出,主要原因在於抗體濃度低,而振興醫院感染科醫師顏慕庸則說,打疫苗主要是提高全民免疫力,避免病毒演化、變種,但如果沒做好防疫措施,仍治標不治本。針對民眾打完疫苗為何還是會被感染,蘇一峰在臉書指出,Nature引用於7月28日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的一篇研究指出,今年1月至4月以色列進行廣泛病毒檢查測試,發現39名已接種的醫護人員,仍感染SARS-CoV-2。進一步分析指出,在感染的39名醫護中,取得其中22位感染者感染當天或前一周的抗體測量,發現感染者的中和抗體水平較低,只有沒感染者的三分之一;打完疫苗後,沒感染者的保護抗體是感染者的3倍,顯示打疫苗後產生的高濃度抗體能保護人類。蘇一峰表示,新北某醫院日前爆發群聚感染,感染者7成均打過疫苗,而北市聯醫也有感疫醫護過半打過疫苗,許多醫護人員目前也都是打過第一劑或完成兩劑AZ疫苗,仍有一定的感染風險。打疫苗並非免疫,但能降低重症情況。顏慕庸則說,「疫苗是驅趕變種病毒的引擎」,根據生物現象及群體免疫的立場去看,病毒演化就跟醫院使用抗生素產生抗藥性是一樣的道理,最主要還是要用最快的速度提升全民的免疫力,避免病毒竄流,「病毒只要在人體繼續流竄,就有可能演化、變種」。病毒不會永遠在體內,它會消失,但在沒打過疫苗的身上就會演化。疫苗基本上會打兩劑,第1劑讓身體的免疫細胞產生疫苗抗原,打第2劑時免疫細胞抗原就會變強。顏說,這個病毒傳染力沒這麼強,台灣免疫群體達到7成就沒辦法流竄,國外疫情狂傳播,但台灣社區透過不斷宣導戴口罩、酒精消毒、保持社交距離,阻斷傳播鏈,讓R0值小於1,只要病毒沒機會傳播,就不會變種。對於打完疫苗仍要進行PCR篩檢的情況,顏慕庸解釋,這是一個廣篩的概念,台灣若要清零,就不能有隱藏感染源在,所以要盡量廣篩,以國外傳染情況來看,為何全美、以色列高達7成民眾已接種2劑疫苗仍不斷被感染,就是因為疫苗變種,突破抗體效益。台北市長柯文哲不斷強調,目前北市主要感染源為家戶感染,顏慕庸說,PCR篩檢為廣篩的其中一個方法,但只做廣篩,後面防疫不做,就是治標不治本,還是要呼籲民眾,防疫新生活,在家能戴口罩還是戴、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分時分流用餐、酒精消毒等,做好防疫措施。
-
2021-08-05 新聞.元氣新聞
肌力影響防疫保護力!研究:肌肉減1成病菌感染增,減4成肺炎死亡升
增肌/確保疫苗保護力營養補充二關鍵:「好吸收蛋白質」、「提升保護力營養素」小心「失肌」!40歲後每十年平均流失8%,40~80歲間恐降低33% !提升抗疫實力 醫籲:蛋白質量增20~50%!選擇「好吸收蛋白質」才算補對!選擇具醫學實證營養品 快速累積抗疫體力/保護力!本週因應疫情變化,公布許多新防疫政策,不僅疫情警戒降二級,也開放38歲以上民眾施打新冠疫苗。疫情雖趨緩,但社區中依然存在隱形感染者,外出仍有感染風險;此外,面對傳染力更強的Delta變種病毒,持續也有境外移入案例,我國尚未完全排除威脅。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家庭醫學科彭邦中醫師說,雖疫苗已開打且擴大接種對象,但台灣目前覆蓋率尚未達群體免疫狀態,維持自身免疫力及謹遵防疫原則還是最根本之道。為了在關鍵時刻提升免疫力,醫師提醒,除了均衡營養和適量運動之餘,中壯年族群及長輩千萬別輕忽維持肌肉量。而有效增加肌肉與確保注射疫苗後免疫力的飲食關鍵,就是「好吸收蛋白質」及「提升保護力營養素」。員榮醫院醫療體系家庭醫學科黎雨青醫師說明,從天然的原型食物補充營養當然是最佳的方法,但外食族、牙口與食慾較差的中壯年族群及長輩,因難以維持多元且適量飲食,面臨營養不均甚至缺乏的困境,針對這類族群就建議使用均衡營養補充品改善營養。黎雨青醫師也提醒,疫情期間民眾若想要快速提高自身保護力,最好的選擇就是具醫學實證可幫助體力增強的均衡營養補充品,且選擇全球性品牌會更有保障。防疫關鍵時刻陷危「肌」!研究顯示:肌肉流失10%免疫力就開始下降/流失40%肺炎死亡風險增1!「肌肉量與免疫力有直接關聯性!」彭邦中醫師表示,肌肉能儲存免疫系統需要的蛋白質及分泌免疫相關細胞激素,當肌肉流失時,免疫力就會下降。研究發現,肌肉量與免疫力的好壞息息相關,維持充足肌肉有利於免疫系統 ;反之,肌肉流失變多,免疫力就會變得更差!亦有研究顯示,只要肌肉流失10%,免疫力就會降低,染疫風險隨之增加;流失30%,疾病恢復能力陡降,重症風險提升;肌肉流失超過40%,肺炎死亡風險大幅上升1。「儘管肌肉在免疫系統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但肌肉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流失。」彭邦中醫師提醒,40歲後肌肉將以每十年平均流失8%的速度迅速減少,40至80歲間可能流失將近三分之一的肌肉2。因此,在防疫的關鍵時刻,中壯年族群及長輩除了疫苗以外,也別輕忽肌肉與免疫力之間的關係。而有效提升肌肉量的關鍵,彭邦中醫師強調,一般中壯年族群及長輩,最根本就是由營養做起,關鍵就在於補充「好吸收蛋白質」、「提升保護力營養素」。挑選優良蛋白質先知道 你補充的是好吸收蛋白嗎?維持肌肉量提升免疫力 蛋白質要增量 醫建議:每日每公斤補充克數由0.8~1公克提升至1.2公克彭邦中醫師提醒,大家都知道要提升肌肉量就必須多吃像是雞胸肉等高蛋白食物,但卻常誤會整塊雞胸肉裡都是蛋白質,這可是錯誤迷思!攝取蛋白質前要先確認「蛋白質含量」,像大家悉知的雞胸肉,每100公克中只有31公克屬於蛋白質。除此之外,還要考量「利用率」的問題,才能確保蛋白質能有效轉化成製作肌肉、免疫細胞所需的原料,而選擇「好吸收蛋白質」才能事半功倍!那民眾到底一天要攝取多少蛋白質才夠呢?彭邦中醫師說明:「一般正常成人通常是建議每日每公斤體重應至少攝取0.8~1公克蛋白質,但疫情之下,民眾若想維持肌肉量、提升免疫力及確保疫苗保護力,會建議提升蛋白質量至每日每公斤攝取1.2公克,尤其是中老年族群,肌肉流失及免疫下降的風險高。因此,以70公斤成人每天應補充蛋白質量為例,在疫情下將由原本建議的56~70公克提高至84公克,並搭配適量運動。這樣的蛋白質克數計算回原食物本身,可以發現民眾為了提升肌肉量及免疫力,必須吃下更大量的食物,一般成人可能會有熱量增加導致肥胖的問題,而對食慾較差或牙口不好的長者要增加進食更是挑戰!彭邦中醫師說明,為了在關鍵時刻強化自身保護力,除選擇高品質的蛋白質食物外,可以適時加入均衡營養補充品,讓營養補充更有效率,就不用煩惱補充完善營養需要吃進大量食物。提升免疫力及確保疫苗保護力不可不知道的營養素 專家詳細分析報你知除了蛋白質是生成免疫及肌肉細胞的原料,許多維生素、礦物質對於免疫力都有重要影響,均衡攝取才能維持整體健康狀況,甚至是鞏固與強化免疫系統、確保疫苗施打成效,累積抗疫實力。黎雨青醫師也整理出增強保護力的重要營養素!除了蛋白質以外,還包含了維生素A、D、E、C、B6、B12、葉酸及礦物質鋅、鐵、硒、銅。黎雨青醫師進一步分析這些重要維生素礦物質,對於提升保護力、確保疫苗施打效果都有重要幫助:維生素B6可將蛋白質分解成可用原料;維生素B12、葉酸、鐵可促進免疫細胞生成與活化;維生素C、維生素E、硒可抗氧化、保護細胞,其中美國衛生研究院更特別指出,缺乏維生素C對免疫系統有不利的影響,可能增加新冠肺炎感染及重症死亡風險 。維生素A、維生素D、鋅可降低呼吸道感染風險,且有多篇研究顯示,缺乏維生素D、鋅會增加新冠感染以及重症死亡風險4;銅則可抑制病毒活性。黎雨青醫師強調,提升免疫功能及確保疫苗施打成效不能只看單一營養素!需同時補齊多元營養素以提升保護力,在疫情期間也才更有保障。牙口/胃口差卻要增量補營養 「食」在好痛苦! 加入醫學實證均衡營養補充品 面對疫情更安心在疫情之下,為了要提升保護力,適當增量攝取「好吸收蛋白質」與「提升保護力營養素」是兩大要事!然而,在疫情衝擊全民生活,居家防疫期間,不少民眾為了降低群聚感染風險,減少到超市採買食材的頻率,每日三餐透過外送及外帶打理三餐。黎雨青醫師提醒,外食容易出現營養缺口,因為通常澱粉比例較高,若要吃到足量蛋白質與維生素礦物質,除了得吃進更多份餐點,也更是所費不貲。長輩因牙口變差且食慾下降,「吃足」與「吃好」儼然像是一場苦戰,更有有高達四成二的年長者熱量攝取不足 。黎雨青醫師說明,透過多元食物獲取所需營養素是最理想的狀況,不過國人普遍陷入「所需營養多元,但實際補充不足」的窘境。建議一般民眾除了正常飲食以外,亦可簡單使用均衡營養品,填補生活中的營養漏洞,補足提升保護力的關鍵營養素。黎雨青醫師也特別提醒:「許多中壯年族群或長輩誤以為自己年紀大了、代謝及運動量下降,少吃一點比較健康,但事實上中壯年族群及長輩肌肉流失速度加快,蛋白質補充需求更大。在經醫師或營養師的評估下,以均衡營養品來說,甚至可能需提升每日份量。」市售營養品琳瑯滿目,民眾常不知如何挑選,就此,黎雨青醫師提醒,除了要把握成分包含上述二關鍵:「好吸收蛋白質」與「提升保護力營養素」外,是否具有充分醫學實證也很重要。黎雨青醫師提醒,近期台灣民眾都透過疫苗新聞學習到臨床試驗的重要性,其實營養補充品也是,故建議民眾可以挑選有進行過多項臨床試驗、甚至登上國際醫學期刊的均衡營養補充品,會較有保障,也較可預期能快速增加體力與保護力。
-
2021-08-0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已完整接種新冠疫苗還會傳播Delta變異株嗎?一次看懂Delta最新資訊
你知道,我們「身邊有共同的敵人叫Delta」嗎?你們了解這位敵人至今橫行90幾個國家,你住的地方,你身邊的人,搞不好就是帶著這個Delta橫行也不自知啊!什麼是Delta變種病毒所有病毒都會隨時間變種,而COVID-19病毒已經歷了數千次變種。隨著時間的推移,原始COVID-19病毒就一直在發生變異,從一個人類宿主跳到另一個人類宿主,這些突變導致了比原始COVID-19更具有一些新特徵,例如更大的傳播力。Delta變種病毒以前被稱為B.1.617.2,被認為是迄今為止傳播性最強的變種,比最初的毒株和在英國首次發現的Alpha變種更易傳播。Delta變種病毒目前已成為全球最具傳染性的病毒。例如在6月19日,Delta變種病毒在美國佔比例僅為30%,而至7月17日,在美國的新COVID-19病例超過80%已是Delta變種病毒引起。Delta變種病毒的傳染力?1.和原始COVID-19病毒比較根據統計發現,自COVID 19 爆發的原始病毒來比較,1個確診者,原本只可以傳染2.6人,變種之後:美國變種病毒=1傳3英國變種病毒=1傳5印度變種病毒=1傳8(Delta病毒)2.和常見的病毒比較美國CDC表示,這種變種病毒株比普通感冒、流感、Ebola、天花和水痘,更具有傳染性。3.和COVID-19變種病毒比較Delta病毒株傳播能力高,比起最初在英國首次發現的Alpha病毒株更易傳播。Delta比起Alpha變種病毒,傳染力高出40至60%。相對於一年前,現在Delta變異株也比原來COVID-19病毒的傳染性要強2.5倍以上。Delta病毒,傳染力為什麼會更強了?1.複製能力更高?一個Delta病毒感染者,其呼吸道內病毒載量是原始COVID-19病毒株的1260倍,也就Delta病毒變得更具有快速的複製能力,也只有維持高複製能力(+1000以上複製能力),才能夠使Delta病毒適合在宿主內快速傳播。2.病毒量,更濃了80.65%的Delta病毒,其病毒量都是維持在>6x105 copies/mL,高濃縮的量。反之,只有19.05%的原始病毒,會維持如此高濃縮的量而已。3.傳播期,更提早 研究指出,早期原始毒株在人體內可被檢測出來的時間為7天,而Delta毒株高複製、高濃縮量,使其僅需3.7天就能被測出,更提早傳播出去。Delta變種病毒特別之處是,短時間內可以大量繁殖,令病人可以將病毒傳播出去。這時間病人可能自己也並不知道已感染病毒,幾日後才發病時才去看醫生,但等到檢測結果發現時就太遲了。4.氨基酸點,突變成功了Delta病毒變異株內的氨基酸,和原來的COVID-19病毒的氨基酸突變到有點不同了,使Delta病毒更加容易跟人體細胞的ACE2接受器結合,人更容易感染,傳播力因此更大。同時也可以,逃避身體內的免疫系統功能辨識。因此接種疫苗後,體內抗體有時候會更難認清Delta病毒變異株,從而降低了疫苗保護力。感染Delta病毒,會有什麼症狀?英國Zoe Covid Symptom研究發現,自5月起感染肺炎的患者,最多出現頭痛、其次是喉嚨痛、流鼻涕及發燒。「咳嗽也變成少見,甚至嗅覺喪失幾乎已消失了。」早前COVID-19病毒確診患者會出現發燒、頭痛、嗅覺味覺消失和腹瀉。所以,Delta病毒症狀更像一般感冒,有些患者連發燒都沒有,只有輕微的喉嚨痛、頭痛、流鼻涕等病徵。甚至有專家指出,很多Delta病毒患者僅是「重感冒症狀」為主,這得小心以免耽誤治療及增加傳播他人機會。Delta變種病毒,有高住院率?Delta病毒確實會導致致病率和住院率會上升。那是因為Delta病毒已經變種到一旦進入身體之後,理應想繁殖下一代,不會即時害死宿主。蘇格蘭最近的研究發現,感染Delta變種病毒的人,其住院率可能性大約是感染Alpha變種病毒的兩倍以上。Delta病毒,死亡率更高?從感染後28天數據來看,原始COVID-19病毒毒株的死亡率為1.9%;而到目前為止,其Delta變異毒株的死亡率為0.3%。到目前為止從死亡率來看,Delta變種病毒會死人,但並非更加致命,也非死亡率更高。但是「小心高住院率,仍然會消耗醫療資源的」。疫苗對Delta變種病毒是否有效?蘇格蘭發表在權威醫學雜誌《刺絡針》(Lancet) 上的統計數字,在第2劑COVID-19疫苗接種至少兩週後,輝瑞BNT疫苗對Alpha變異的保護率是92%,對Delta的保護率則下降到79%。而牛津阿斯利康AZ疫苗對Alpha的保護率則從73%,下降到對Delta保護率的60%。疫苗保護率雖然有降低,但並沒有降低太多,尤其對於重症的保護力還是有九成以上。不要以為現在的疫苗,對抗變種病毒效力不好,至少「不會輕易讓你變成重症和死亡」!你知道在美國Delta毒株感染,在這其中得到感染的新病例,有近97%的重症患者,其實都是未接種過任何疫苗的人。也許你有聽說,以色列衛生部最新報告顯示,受Delta變種病毒影響,輝瑞(PFE-US)與BioNTech(BNTX-US)的新冠疫苗效力降至39%。這不是完全沒有保障了嗎?其實這些都是小族群的研究。該份報告由於尚未公開參與實驗的人數,且針對已接種與未接種的人群進行的測試方法不同,因此統計數據可能存在偏差。儘管對變種病毒有效率降低,統計數據也同時顯示保護力下降中,輝瑞疫苗預防重症的效力估計為91%,預防住院的效力估計為88%。又根據7月21日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面對變種病毒,疫苗保護力可能會少一些。我們原本的疫苗從來沒有說是100%有效的,到目前為止它們似乎對所有已知的變種都仍然有效。即使有Alpha、Delta、Gamma、Kappa、Lambda等,但「疫苗仍然沒有完全失去作用」,至少有打疫苗,你可以活著健康安心一點。已接種疫苗的人,還會傳播Delta病毒嗎?新的研究顯示,已接種過疫苗的人在感染了Delta變種之後,其鼻腔和喉嚨裡都攜帶了大量病毒。那些所謂的「突破性感染」影響的人,即便沒有症狀,也可能與未接種疫苗者一樣具有傳染性。這意味在高傳播的地區,接種過疫苗的人仍可能需要戴上口罩,不僅是為了保護自己,也是為了保護身邊每個人。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JM)6月23日的研究報告發現:1.如果打了AZ疫苗或BNT 疫苗後,就可以減少40至50%的家庭傳播。(Overall, the likelihood of household transmission was approximately 40 to 50% lower in households of index patients )2.如果自己是確診者,也因有AZ疫苗或BNT疫苗後,症狀也比較輕微,也較少傳播給家人(those who had been vaccinated were likely to be less severely symptomatic、and might have been less infectious than those who were unvaccinated.)(原文:Effect of Vaccination on Household Transmission of SARS-CoV-2 in England)可見得打疫苗,不管是面對變種或不變種的病毒,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沒有注射疫苗,怎樣減低變種病毒感染風險?對於那些沒有資格或無法獲得疫苗接種的人來說,「戴口罩」仍然是一個非常有效的防疫。出門要注意個人衞生、保持「社交安全距離」。要「勤洗手」,不要隨意觸碰眼、鼻和口。這是最基本的防疫措施。希望一般民眾能看懂,我們不要擔心Delta變種病毒,我只擔心:1.你沒有完整接種疫苗。2.你沒有戴好口罩,勤洗手、保持社安距離。3.而一直怪疫苗不好,忘了「自己個人防疫行為不好,才是各種變異病毒🦠最易侵機而侵入的弱點」。※本文由黃軒醫師博士 Dr Hean Ooi MD MM PhD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任意轉載,原文請點此。
-
2021-08-0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建議已接種者戴上口罩 美CDC:應把Delta當成新病毒
美國聯邦疾病防治中心(CDC)七月卅日公布的報告警告,Delta變種病毒恐導致更嚴重病症,而且可能像水痘一樣容易傳染,呼籲官員必須坦承「疫情戰出現變化」,應該把Delta病毒當成新病毒看待。這份研究調查麻州接種率最高郡、度假景點鱈魚角,在七月四日美國國慶周末後,當地至今已有逾九百人確診,其中約四分之三為接種完疫苗者;而這些突破性感染者中,約八成病患出現咳嗽、頭痛、喉嚨痛、肌肉痛和發燒等常見症狀。卅日公布的麻州新冠肺炎爆發的研究細節,指出已接種疫苗但仍出現突破性感染者,攜帶的新冠病毒量跟未接種者一樣多,並建議已接種者在國內部分疫情升溫區室內應重新戴上口罩。該研究因此指出,CDC口罩令應擴及全國,甚至在熱點區戶外也應戴上口罩;這項發現恐顛覆以往對疫情擴散的想法,科學家本以為已接種疫苗者染疫後病毒量低,較不容易感染他人,但是新數據顯示,Delta變種病毒並非如此容易防堵。這份文件疾呼CDC必須改變傳遞給大眾的訊息,強調接種疫苗是最有效防範新冠變種病毒的辦法,而且因為Delta變種病毒傳染力高,必須把它當成新病毒來看待,因應速度也要更快。CDC一個簡報指出,老年人無論是否接種疫苗,感染Delta變種病毒後,比年輕人有更高出現重症和死亡的風險;另一項預測指出,在逾1億6300萬名接種完畢的美國人中,每周恐有3萬5000人會染疫且無症狀。這份文件概述已接種者染疫人數增加,恐產生「溝通挑戰」;地方機構擔心新冠疫苗是否依舊有效,他們也擔心大眾會覺得疫苗不再有效或者不需施打追加劑疫苗。CDC文件與鱈魚角爆發疫情均凸顯CDC面臨鼓勵民眾接種的巨大挑戰,CDC也得坦承有可能發生突破性感染,雖然已接種的染疫者具傳染力,但並不常見;CDC發言人拒絕評論這些文件。白宮發言人尚皮耶卅日表示,「重點很簡單,我們得讓更多人打疫苗。」CDC文件指出,當局需要新的溝通策略,先前政府一再保證疫苗功效,但民眾聽到突破性感染後,可能會影響他們對疫苗的信心,且有遭政府背叛的感受。
-
2021-07-2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病毒不只造成味覺嗅覺異常 醫師:「五感」恐再少一項
一名 45 歲的男性出現了新冠病毒相關的症狀,症狀開始後的第十天,狀況惡化而需住院治療,由於呼吸狀況越來越差,他接受了插管並且入住加護病房。在插管的三十天內,發生了雙側肺栓塞、呼吸機相關性肺炎、肺動脈高壓和貧血。經過瑞德西韋、靜脈注射類固醇和血漿置換治療,他的病況慢慢好轉,拔除呼吸管並從加護病房轉出。轉出後,他才注意到自己有左側耳鳴和聽力喪失,在得到新冠肺炎之前,他的聽力和耳朵狀況都是正常的。回顧了他的病史,除了一點氣喘之外身體很健康,在住院過程中也沒有使用耳毒性藥物。耳鏡檢查發現他的耳道是通暢的、沒有發炎、耳膜完好。聽力檢查結果是左側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這是「突發性耳聾」!在新冠病毒感染期間,有極少數的機會會發生突發性耳聾,目前在全世界還是零星案例,但是一旦發生,會造成病人生活明顯的不便,而且在加護病房的病人,因為無法清楚表達,聽力喪失可能會被忽略並錯過治療的黃金期。突發性耳聾是指,在短時間內(3天內),聽力突然變差(連續3個頻率,降低30分貝的聽力),而且是感音性的聽力障礙,經常會伴隨耳鳴或頭暈。如果是突發性聽障,千萬不能輕忽,需要儘速求診,並且盡快開始治療。大約10萬人中,有5至27人會發生。不分年齡、性別,大家都會發生,但是以40到55歲發生比率最高。通常是不明原因的,有以下幾個可能的理論:1. 病毒感染(Viral infection):進而造成內耳或聽神經發炎。2. 血管問題(Vascular compromise):內耳對於血液供應的變化非常敏感,所以有人把突發性聽障稱為耳中風。3. 耳蝸內膜破裂(Intracochlear membrane rupture)4. 內耳免疫問題(Immune inner ear disease)2020年4月,Sriwijitalai 和 Wiwanitkit(泰國)發表了第一篇提到新冠病毒和聽力喪失可能有關的研究,之後全世界就有零星的個案報告。有多位伊朗的新冠病毒感染者發生突發性耳聾合併眩暈。一名埃及患者診斷突發性耳聾而無其他症狀,新冠病毒檢驗為陽性。他接受了口服類固醇及其後的鼓室內類固醇治療,結果有所改善。患者之前身體狀況良好,沒有其他可歸因於突發性耳聾的原因。此患者認為口服類固醇的益處最大,而鼓室內注射類固醇沒有進一步的進步。埃及的另一篇研究測量了20名無症狀感染者和20名對照者的短暫誘發耳聲傳射(transient evoked otoacoustic emissions, TEOAE),發現無症狀感染者的高頻聽力及TEOAE振幅明顯較差,這表示新冠病毒與耳蝸損傷之間存在潛在關係。前述故事中是一名英國患者,在診斷為突發性耳聾後,他接受了鼓室內類固醇注射,追蹤的純音聽力圖顯示出部分改善。目前已知新冠病毒的感染和ACE-2受體相關。ACE-2受體出現在肺泡上皮細胞和內皮細胞,最近的研究也在小鼠的中耳上皮細胞以及血管紋(stria vascularis)和螺旋神經節(spiral ganglion)中發現ACE-2受體。此外,新冠病毒會引起發炎反應以及增加細胞發炎因子(tumour necrosis factor-α, interleukin 1 and interleukin 6),這些因子直接進入耳蝸或是發炎導致的細胞壓力都可能造成感音性聽力損失。目前的疫苗不良事件報告沒有發現突發性聽力損失與疫苗接種之間存在相關。接種疫苗的人的突發性耳聾發生機率似乎更低,但因個案數過少,還需進一步的研究分析。 為什麼會突然聽力喪失?什麼是突發性耳聾?世界各地的案例為什麼新冠病毒會造成突發性耳聾?新冠病毒「疫苗」會造成聽力喪失嗎? 【延伸閱讀】 泌尿道感染、發炎症狀有哪些?反覆感染怎麼辦?醫師教妳預防保養超級食物是減重仙丹?一文看清背後原理防疫期間缺運動,肩頸痠痛真要命!四大重點痠痛理療,全身好利利!立刻加入KingNet 國家網路醫藥 LINE@ 共同守護全家人健康!
-
2021-07-2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開學隱憂 研究:兒少傳染祖父母風險是傳染手足的6倍
台灣社區疫情趨緩,今邁入降級第二天、指考第一天,全國家庭也高度關注各級學校9月能否開學。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及多名公衛學者今透過直播指出,新冠肺炎已經被公認是年輕人的疾病,美國去年的研究即顯示,兒童及青少年傳染給父母或祖父母的勝算比,是傳給手足的二到六倍,因此加速高齡者接種、加強青少年接種,都是各國努力的方向。學者也整理了各國餐廳、婚禮、運動賽事、電影院的降級規則,供國內參考。陳秀熙指出,根據Mallapaty等人今年發表於Nature的研究,新冠肺炎已經成為年輕人的疾病。公衛學者張維容表示,美國和以色列疫情流行趨勢都有微幅上升,主因是確診年齡往下探,特別是年輕且未打疫苗的族群,所以美國以色列都在加強青少年的疫苗接種。張維容指出,以色列85%以上成年人都已經接種疫苗,但近期疫情上升,感染者多為16歲以下,6月21日已建議所有12至15歲青少年接種。至於美國部分,去年有研究探討參與暑期營隊活動的7至19歲兒少之家戶傳播力,針對88%有症狀的224名指標個案,進行問卷調查和檢測。研究結果顯示,在194個家戶、20至51歲(平均46歲)的526位家戶接觸者中,共有48人受到感染,即大約有18%家戶發生感染。高達70%指標個案都是從營隊回到家,才出現症狀,潛伏期大約是五天,家戶傳播力是45%。另外,兒少傳給父母和祖父母的勝算比高於傳給手足,傳給父母的勝算比是傳給手足的2.3倍,傳給祖父母是傳給手足的6.6倍。陳秀熙表示,看到這樣的研究不需要害怕,因為台灣正在加速年長者的接種,還有家戶快篩可以用阻斷隱形感染,篩出個案是好事,不應怪罪於個案。台北醫學大學教授陳立昇表示,美國施打率高,已透過環境、員工、顧客的三方面控管,重啟室內用餐。透過輪班制度控管員工人數和人流,並將重病風險較高的年長工作人員調至後勤工作,例如從收銀改成倉庫管理。另也有訂定員工健康管理規定、強化環境通風、使用隔板,拉開桌子間隔至少六英尺、避免自助取餐,無法維持社交距離或是非用餐時也要求戴口罩等。有關婚禮,公衛學者古玫生表示,澳洲封鎖區以外的偏鄉允許戶外婚禮上限十人,但僅限一等親家屬參加,活動期間要求維持社交距離,每四平方公尺最多一人,全程需要配戴口罩。紐西蘭根據警戒程度實施人數限制,二級警戒上限百人,須維持社交距離,避免擁抱親吻,並全程配戴口罩,正在等候檢測結果者不得參與。加拿大管制措施根據接種率訂定,至少一劑達七成、完整接種達25%之後,不在限制婚禮參與人數,僅要求戴口罩、維持兩公尺社交距離。至於運動賽事,公衛學者范僑芸表示,美國至少一劑疫苗接種率已達56%,完整兩劑達49%,棒球大聯盟球員都不用戴口罩,7月30日起,30支球團開放全部球迷進場,部分球團停止強制球迷戴口罩,並且無須出示陰性檢測證明。加拿大在高接種率下已可開放運動賽事觀眾人數,室內可1000人、室外可1萬5000人,加國冰球聯盟已經全面完整接種兩劑,營造安全環境。電影院方面,公衛學者范僑芯表示,澳洲新南威爾斯州電影院禁止迎宴,但其餘地區已開放五成電影院座位,但要求室內外都要戴口罩。紐西蘭在二級警戒時,電影院實施實聯制、場館最多容納100人,觀眾雖為強制配戴口罩,但必須保持一公尺社交距離、只能在座位飲食,無法保持距離時仍要戴口罩。
-
2021-07-2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圖表/無症狀感染者真的無症狀?一表了解新冠肺炎無症狀、輕症、重症
根據國際科學期刊《自然(Nature)》發表文章顯示,每5位染疫者,就有1人屬於無症狀患者。隨著國內新冠肺炎疫情擴大,疫情進入社區,台灣部分確診者並未出現任何症狀,在在顯示無症狀者造成的病毒傳播不容忽視。很多人擔心自己會不會是無症狀患者?該如何避免被無症狀患者感染?「症狀前」患者易遭誤判為無症狀感染者無症狀感染者必須符合兩個條件,一是篩檢呈現陽性,二是整個病程中都未出現任何症狀。世界衛生組織(WHO)官員指出,世界衛生組織所紀錄的「無症狀(Asymptomatic)」確診個案少之又少,因為多數被認定為無症狀的患者,屬於「前症狀者(Pre-symptomatic)」,也就是在確診的當下,患者沒有發現任何症狀,而是在確診後,症狀才逐漸浮現。世界衛生組織派往中國武漢的團隊就發現,原先被歸類為無症狀患者,有75%在後續就開始出現症狀。除了確診後才發病的患者之外,大多數被認定是無症狀患者,其實並未察覺自己有新冠肺炎症狀,或是無法分辨新冠肺炎症狀和其他病症的差別,例如輕微發燒、疼痛,容易被忽略,咳嗽也可能被當作過敏性咳嗽或因抽菸等因素導致。傳染力較有症狀者低,監測困難成潛在危機《自然》期刊公布一項研究顯示,無症狀確診者,比起有症狀者的傳染力低了42%。雖然傳染力低,但無症狀者造成的傳染,多半無法以一般的作法監測,且許多國家的篩檢以有症狀者為優先,因此大多數無症狀者在不知情下,並未自我隔離,依舊上街購物、走動,造成嚴重的公共衛生風險。學者對於無症狀者到底是不是社區感染的主因,影響社區感染的程度又有多少,仍未有定論。有學者就認為,無症狀患者並不是導致疫情大規模爆發的原因,因為他們較少咳嗽、打噴嚏,比起其他人造成的病毒汙染較少。其他傳染病學家則提醒,無症狀者透過講話、唱歌、吼叫,甚至在寒冷地區呼出的霧氣等,都有可能因此噴出微小飛沫散播病毒。
-
2021-07-2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降級做好自身防護 中醫藥研究所推防疫茶作補充
防疫指揮中心日前宣布,後天7/27全國調降至二級防疫警戒,這代表我們全民齊心協力防疫的成功,也讓我們距離恢復正常生活更近了一步。從5月至今台灣新冠肺炎疫情提升到了三級防疫警戒,我們的生活已經大為不同,居家上班WFH、實名制登記、賣場單雙號分流都是史無前例的經驗。而經過大家兩個月的努力,加上疫苗逐漸施打,才讓疫情得以降級,但是就算是降級,原則其實還是「降級不解封」,人流、戶外活動、室內場館、教育、餐飲、民俗宗教及旅行等指引部分開放,符合防疫指引的行業能夠得以正常營業,但仍有部分如游泳池、八大行業及進香等宗教活動不得進行。面對Delta變種病毒洶洶而來,台灣值得驕傲韋恩相信大家應該悶了很久,很多人迫不及待想要出門逛逛透透氣,而很多辦公室也要開放回去上班,而更多營業場所如餐飲等等,更是需要重新開始拚經濟,只是我相信更多人也是抱著忐忑不安的精神,又期待又怕受傷害,深怕這樣一解禁,反倒造成外面人滿為患,增加被傳染的機會,因此也是不太敢出門。這次台灣能夠面對Delta變種病毒仍能快速控制,疫苗的施打、民眾自我衛生管理、政府的指揮調度都功不可沒,到現在每日確診數快速降到20人左右,其實是該讓台灣人民對全世界自豪的,不必刻意強求每日都加零,否則是給自己過高的目標壓力。但是其實,台灣與世界相比,其實還有一項祕密武器,足以作為幕後功臣,給了許多台灣人隱形的防護力-那就是台灣傑出的中藥研究,並且很快的開源公開配方給大眾。台灣獨步全球的中藥抗疫秘密武器很多人或許不知道,位於北投有個國立且唯一的衛生福利部國家中醫藥研究所,專門進行有關中醫藥之基礎研究與發展,擁有近三十位中藥與天然物化學和藥理的博士級研究人員,是台灣最具規模的中草藥研究重鎮。其實早在SARS期間就研究出金銀花、板藍根等中藥材具有對抗冠狀病毒、提高免疫力的能力,也因此這波新冠疫情下,中醫藥研究所得以依照當年SARS的經驗與基礎,快速在2021年5月18日就研發出「清冠一號」的中藥配方,經由科學臨床驗證,具有對抗新冠病毒入侵的能力,藥方有三個作用點:1.阻斷病毒人體表面接受器的結合,減少病毒入侵細胞內。2.抑制細胞內蛋白酶的活性,阻止病毒的複製。3.減少細胞激素風暴的風險。其結果也發表在國際醫學期刊,因此經過衛福部的專案授權許可生產下,快速推出「清冠一號」產品為「中醫師處方藥」,也就是必須經中醫師診察後的處方,甚至還外銷到德國、美國、新加坡等國家。清冠一號具臨床實驗證明功效但是不適合保健用只是清冠一號藥品類別為「須由中醫師處方使用」,也就是說民眾必須經中醫師診察後處方,才能取得清冠一號,清冠一號的適用對象,除了「無症狀感染者」、「發病後患者」(包括輕症、重症),也能用於「預防高風險人員感染」或減輕感染後的症狀。而且大家不要看到中藥就誤會可以自己抓來吃,因為清冠一號是屬於積極的「治療」處方,而非「保健」茶飲,對身體體質偏虛寒的兒童、老年,或腸胃比較敏感的人,也有可能出現輕度胃悶、腹瀉、乏力的現象;因此,健康、低感染風險的民眾,並不需要使用「清冠一號」,也不宜將「清冠一號」作為長期服用的補品。清冠一號姊妹作-防疫茶適合日常補充用但是國家中醫藥研究所的專家們也有看到在這一陣子疫情緊繃時,許多民眾會擔疫情,而有保護力的需求。也擔心民眾誤去購買、使用屬於積極治療性用藥的「臺灣清冠一號處方藥物」或其他清熱解毒消炎的中藥當作防疫茶,長期服用下恐怕會造成身體弱化、腸胃損傷的副作用。所以國家中醫藥研究所特別提出以由食品(屬於可供食品使用中藥材) 組成的「國家中醫藥所防疫茶(簡稱防疫茶)」供大眾使用,所以居住在社區感染發生地區、生活環境中需要接觸不特定群眾而有感染危險者,都可以服用這款防疫茶,其功效是益氣護衛、固表防疫,而且全都是食品所組成。而且這款防疫茶的處方,是公開在國家中醫藥研究所的網站上給民眾的,是不是很佛心?建議處方如下:國家中醫藥所防疫茶 : 黃耆三錢、桂枝二錢、桑葉三錢、薄荷三錢、魚腥草三錢、生薑三錢、紅棗五枚(揑破)、甘草二錢。製備:藥材置鍋中加入2000~3000 mL的水,用大火煮沸,改小火熬煮約15分鐘即可熄火,濾出藥汁,當茶飲用。防疫茶是舌尖上的免疫力仔細看,黃耆是很常見的補氣食材,桂枝更是許多滷味必備的一味,桑葉、薄荷、魚腥草本來就是花草茶常見的材料,尤其是薄荷對新冠肺炎的功效,其實最近在國際的研究期刊上是很熱門的焦點之一;生薑、紅棗、甘草也是廚房常見的材料,所以將這些常見的食(藥)材組合在一起,卻又能發揮預防之效,中藥確實非常深奧。不過這個方子也是有其限制,像肝炎及自體免疫疾病患者不宜使用,如全身性紅斑狼瘡(SLE)的人。韋恩曾經照著國家中醫藥所防疫茶抓來作成茶包喝過,味道還真的與花草茶很像,尤其會讓我想起康福茶,所以是很好入口的,並沒有奇怪的中藥味,所以其實很適合天天當茶飲喝,而且又不含咖啡因,好喝又幫助保護力,還真是一舉兩得。這還真是台灣對世界於防疫的一大貢獻!原文出處:韋恩的食農生活
-
2021-07-2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圖表/居家快篩怎麼做?有哪些取樣方式與疑慮? 篩檢小心偽陰性
究竟快篩檢驗原理為何?有哪些取樣方式與疑慮?如何使用?檢驗結果準確度如何?本報整理懶人包,帶您了解居家快篩的相關知識。●快篩試劑是什麼?國衛院指出,目前市面上常見的快篩試劑原理大多是利用「側向流體免疫層析法」,內含的試紙可分為4個部分,分別為檢體層、膠體金抗體層、硝化纖維膜與吸收層,檢體放入檢體層後,可檢測受試者黏膜檢體是否含冠狀病毒的棘狀蛋白。●取樣方式:鼻部準確度較喉嚨採樣佳喉嚨取樣/嘴巴維持張開姿勢約10秒,輕輕地用棉棒摩擦舌根兩側的軟顎部位。鼻部取樣/將棉棒插進鼻孔中並向上移動,輕輕轉動棉棒約10至15秒。取樣後,將棉棒放入塑膠管中,並確認液體在管中,折斷棉棒超出管子長度的部分,不讓棉棒放入管後彎曲,鎖緊塑膠管上的蓋子,即完成快篩程序。台灣奈米碳素董事長蔡群賢表示,針對抗原快篩,鼻咽試紙採樣單邊,需較深入鼻部,所能測到的病毒量是咽喉的3到4倍,準確度較高,適合醫療人員使用;鼻黏膜試紙不需太深入鼻部,但須採樣鼻孔兩邊;取樣喉嚨、口水時,因容易有干擾因子,如採樣前漱口的藥水等,會影響取樣準確度。●快篩結果怎麼看?陽性2條暗紅線條,陰性1暗紅線條取樣得到的檢體加到檢體層後,檢體的液體分子會經毛細作用被帶到快篩試劑後方的吸收層。若檢體中含有冠狀病毒蛋白抗原流經膠體金抗體層時,可以辨識新冠病毒的單株抗體與之結合,會使快篩劑呈現暗紅線條。第二道線則是控制線,表示具有能抓住膠體金抗體分子的抗體,當受試者檢體中含有新冠病毒時,會呈現雙線,代表陽性結果;若檢體中沒有冠狀病毒,只會呈現單線結果,表示陰性結果。●需注意快篩偽陰性 快篩次數2至3次為佳不過,吳進興指出,相較於PCR篩檢,快篩包僅能測出陰性或陽性,難以得知精準之Ct值以推測體內病毒量,也不能做基因定序,雖然操作較簡易、快速,但準確度、病毒特異性等檢測結果均會受影響。蔡群賢補充,「取樣鼻子時不敢插太深、取樣喉嚨時採到的其他干擾因子,都會影響取樣精確度,都可能影響採檢結果,導致偽陰性」。吳進興進一步表示,抗原快篩有不同廠牌,取樣方式也不同,有的偽陰性僅約3%,一般平均約10%,為避免沒有篩檢出確診者,建議快篩次數以2至3次為佳。●採檢新冠病毒有哪些方式?PCR核酸檢測:最常聽到的傳統RT-PCR檢測,是在鼻咽、鼻腔採檢體,可直接偵測病毒DNA或RNA等遺傳物質,準確性較高,是防疫場所與醫院確診、解隔離的標準。但設備昂貴,且操作人員需要經過一定程度的訓練,檢體還須送至實驗室,耗時數小時甚至1天。抗原快篩:透過鼻咽、鼻腔拭子、口水採集檢體,檢測病毒蛋白質架構,如外殼等,以確認是否正在感染,其中以感染零至7日最準確,可在30分鐘之內,甚至僅需10分鐘,便能知道檢測結果,但準確率較PCR低;另也能夠在定點照護檢測,如診所,缺點是敏感度最低為80%,可能會有偽陰性,且病毒尚未大量複製階段(潛伏期)無法檢出。面臨社區傳染、須快速地大量篩檢,抗原快篩是靈活的第一線檢測工具,操作相對簡單,國外已有許多一般民眾能自行操作。抗體快篩:透過血液偵測血清內的抗體,檢測時間比較短,適用於感染14天以上者,可判斷是否曾經感染過,但潛伏期、感染前期測不到,無法即時做感染管制,且無法判斷是曾經感染還是正在感染,可用於事後疫調,釐清感染範圍,或感染者是否有抵抗力。
-
2021-07-2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台大公衛:降至2.3級有5條件 可學習加國混打
行政院與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都釋放出可能降級的訊息,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今表示,台灣可降至2.3級有五項前提要件,且仍要加強「口罩、社交距離、精準檢測」三項措施。若接種速度維持,陳秀熙預估,7月20日至26日通報個案僅101人,社區隱性個案僅50人,等於是每天小於10個隱形感染個案。另根據公衛學者范僑芸分析,加拿大在Delta變異株環伺下,疫情仍持續下降,兩大策略為邊境防堵及疫苗施打,其中兩成完整接種者採取混打。陳秀熙表示,變異株持續發展下,可預期混打策略有其深遠影響,加拿大混打經驗值得觀察借鏡、慎重考慮。陳秀熙表示,台灣上周之病例再生數(Rt值)為0.29,已連續六周小於一,康復率穩定於5%,解封指數也穩定在0.22,不明感染源個案一直在減少,估計隱性感染的人數應該很。疫苗施打速度也快,第一到第八類對象已有高達八成至少接種一劑疫苗,其中65歲以上、75歲以上都已接種六成五到七成以上,第七類必要產業一劑接種率也達六成。陳秀熙表示,解封指數、嚴格實施口罩及社交距離、入境三次檢測、接種率持續提高,這四個條件都很重要,再加上「精準檢測」,五個條件備齊下,各縣市朝向降級的方向前進,是正確的決定。至於精準檢測就是要創造「安心防疫場域」針對可維持口罩和社交距離的場域,只要員工接受定期檢測,如果無法維持的,例如農產批發市場,員工和消費者都要接受定期檢測。降級後的大眾運輸,陳秀熙表示,大眾運輸是群聚感染重要的來源,要塑造「安心防疫列車」,建議員工和乘客都要檢測,例如員工定期檢測、透過快篩站建立「乘客通行證」的制度,乘客也可檢附有政府認證的陰性檢測證明,如此搭乘大眾運輸可更舒適安心。至於餐廳內用,陳秀熙表示,在隱性感染者非常零星之下,可根據政府指引做隔板、通風、人流管制,加上實施員工檢測,消費者則不一定需要檢附陰性證明。陳秀熙也提醒,國外混打策略值得台灣借鏡,至少目前已在加拿大看到實施混打的良好成效。公衛學者范僑芸表示,在英美等多國Delta病毒株確診者比率大增、疫情再起,但加拿大疫情仍持續下降,顯示已成功防堵變異株,其重點在於境外防堵和疫苗施打。加國6月起以「混打」拚第二劑施打率,有七成人口接種一劑,五成完整接種兩劑。加國第一劑接種AZ者可以混打mRNA疫苗,第一劑打mRNA疫苗者,第二劑也可以混打其他廠牌mRNA疫苗,因此有大約兩成完整接種者,是採取混打。台北醫學大學教授嚴明芳表示,目前有五個國家發表過AZ混打BNT或Moderna研究,均顯示混打有較高抗體保護力,雖然局部不良反應也較多,但並無全身不良反應。現已開放混打的國家包括加拿大(AZ+BNT/Moderna)、歐洲多國(AZ+BNT/Moderna)、韓國(AZ+BNT)、越南(AZ+BNT)、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及巴林(中國國藥+中國國藥+BNT)、泰國(中國科興+AZ)。
-
2021-07-2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個人的小風險,社會的大安全
最近人們見面的問候語,不知不覺從「 吃飽沒?吃什麼?」改為「打了沒?打什麼? 」。人只要有可選擇性,必然會有分別心,這就是人性。最簡單的例子,讓小朋友去超市不限價格任意選購冰淇淋,眼花撩亂琳瑯滿目, 當然很容易產生選擇困難。人們做選擇通常是多重因子考慮,最後選擇卻常常是非理性的。品牌效應、印象分數必然會浮現,甚至關鍵時刻的一句話,瞬間改變原先的選項,決策可能是隨機動態,所以說: 計畫趕不上變化!就個人選擇疫苗而言,最關心的不外乎是安全性及保護性。以安全性而言,其實疫苗沒這麼可怕, 各疫苗嚴重副作用的發生機率都是在百萬分到十萬分之幾,與中樂透頭獎機率相當。永遠沒有人知道那個疫苗對自己最安全,這與個人體質相關,只能避開已知特殊風險(血栓、懷孕、免疫力低下等)。對於99%的一般人應該用平常心去面對。黑貓白貓能抓耗子的就是好貓!有實戰經驗國際認證的疫苗就是好疫苗,趕快去預約「女王牌」、「拜登牌」都好,不要再挑了。至於疫苗保護力有三個面向:防感染、防重症、防傳播。美國約翰霍普金斯流行病專家艾達佳(Amesh Adalja)指出疫苗的目的,不是為了零感染,而是「降低病毒造成的重症率、住院率和死亡率。」。評價疫苗的保護力,效力數據不是唯一標準,在防感染的數據雖然有70%~90% 效力(Efficacy)差異,但效力評估與人體三期試驗時, 當地的疫情嚴重度有關,是無法直接做相比的。所以, WHO 認定 50% 效力就及格,70%就是好疫苗。後來AZ與BNT在英國同時PK,其效果(Effectiveness )顯示其實是相當的。目前國際認證的疫苗在「防重病」都超過90%保護力,相差無幾。內布拉斯加大學公衛系教授布雷梅傑(Brett-Major)指出:「即便是效力(efficacy)中等的疫苗,在真實世界中的防護效果(effectiveness),也都還不錯。」。不要期待完美的疫苗(安全性100%且保護力100%),請接受安全性99.99%,重病保護力95~99%的疫苗, 這就是你的最佳選擇。目前英國每日確診達5萬人,但住院率及死亡率並未明顯提升,因此政府決定全面解封,顯示疫苗在防重病的效果。雖然打完疫苗還是有感染的報導,也就是所謂的「突破性感染」( breakthrough),其定義為完整注射兩劑疫苗,14天以後被感染新冠病毒。以美國CDC報告,全美完成注射有一億六千萬人,突破性感染住院為十萬分之三,比例極低! 且死亡率更僅百萬分之七。也就是疫苗防重病及死亡是比防感染的效果來得好, 而對於整個國家社會來講,「防重病、防死亡」不正是我們防疫的終極目標!而從社會保護力來看,「防傳播」是重點。重症患者減少表示在被感染者體內的病毒數低,也就是傳播力低(CT值偏高)。媒體不斷的報導,變種病毒導致現有的疫苗保護力下降,造成很多民眾的憂慮。其實除了透過二代疫苗研發之外,增加現有疫苗的覆蓋率也是對抗變種病毒的手段之一,因為接觸風險會降低(R值下降)。疫苗最大的效益是群體免疫,而不是個人的保護力,真正的保護力不全然只是靠個人身上的好疫苗,而是周遭所有人與環境,在大我的保護傘之下,小我的風險也自然會下降,也就是「助人是最好的助己( Help ourselves by helping people)。」 在這場對抗新冠疫情的戰爭中,沒有人可以獨善其身,只有整個大環境好了, 自己才可能好! 小至社會、大至國家及全球,道理都是一樣的!目前國內疫情控制算是穩定中,防疫策略已經翻篇了,早日解封是當務之急,也是全民共識,但前提是全民施打率達到7~8成。扣除12歲以下250萬人及特殊疾病人士,剩下2,000萬人中需要1,650~1,880萬人完成兩劑施打,也就是幾乎所有國民必須「全島一命」參與,獻出手臂是全民應盡的義務。其次,在疫苗供貨順利情況下,每天就算施打20~24萬劑,還需要130~150天,讓我們一起加油。 期待今年底跨年倒數,可以一起舉杯慶祝「告別新冠,迎接重生」!
-
2021-07-21 名人.黃軒
解封後病例數還會增加?醫:肯定會,2指標是防範重點
解封以後持續不會「加零」?我們怎麼知道要阻隔傳播鏈?「解封以後,我們天天都會有個案呀!」今天早上閱讀一些相關解封下的研究文章,我也剛好整理一下:解封下,什麼時候會考慮普篩?依據歐洲的盧森保的研究,每周如果每十萬人口有150個陽性反應(0.15%),當馬上全區域普篩。而愈多民眾參與普篩,愈可降低疫情再爆發。解封下,為何要做普篩?研究人員發現在解封時,如果遇到陽性反應,沒有適時實施普篩策略,病例數反會增加42·9%,而完全參與普篩策略會導致進一步病例數會減少39·7%。為何解封了,病例數還會增加?最近在國際期刊《柳葉刀區域衛生 - 歐洲版》上報導說:1.一項研究發現解封後,第四天開始實施普篩策略,每10萬人仍然有3位無症狀感染指標(Asymptomatic Index Case, AIC)。 2.另一篇文章發現,無症狀感染指標(Asymptomatic Index Case, AIC)的傳播率:0–2.2%,有症狀感染指標(Symptomatic Index Case, SIC)的傳播率:0.8–15.4%,一般有症狀感染指標,都高於無症狀感染。3.無症狀感染者(Asymptomatic Index Case, AIC)平均有0.6次繼發感染他人的機率。而有症狀感染者(Symptomatic Index Case, SIC)平均有0.7次繼發感染他人的機率。4.AIC平均感染率,僅略低於SIC。BUT 在「家庭傳播」,發現了兩者皆有更高的傳播值,儘管兩者之間的差異,仍是相似的(有症狀感染都高於 無症狀感染)。這些研究都同意在解封下,無症狀感染者(AIC)仍會將SARS-COV2傳播給接觸者,儘管其程度是略低於有症狀者(SIC)。研究證實,解封下的其中一個安全策略,就是得通過rRT-PCR做為接觸者的追踪,這樣可以控制病毒傳播。那些無症狀感染者(AIC, 每10萬人有3位)傳播率低,仍有繼發感染率。這意味著:1.在解封下的策略,必須適時(If 每十萬人口有150個陽性反應 )依靠普篩來確保及早打破病毒感染鏈。 2.在未來疫情的遏制,是否有第二波爆發,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早期檢測出無症狀感染者。( Our study confirms that MS via a pooled rRT-PCR strategy and contact tracing allows the population-wide control of viral transmission. The finding that asymptomatic individuals are similarly infectious as symptomatic patients implies that population-wide containment strategies have to rely on MS to ensure the early breaking of infection chains. Containment of future outbreaks will critically depend on early testing in work sectors and geographical regions. ) 資料來源:Do asymptomatic carriers of SARS-COV-2 transmit the virus?Post-lockdown SARS-CoV-2 nucleic acid screening in nearly ten million residents of Wuhan, ChinaEstimating the extent of asymptomatic COVID-19 and its potential for community transmission: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Household Transmission of SARS-CoV-2.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Household transmission of SARS-CoV-2: insights from a population-based serological survey.※本文由黃軒醫師博士 Dr Hean Ooi MD MM PhD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任意轉載,原文請點此。
-
2021-07-1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記者實測居家快篩試劑:棉棒戳鼻腔 眼淚掉下來
衛福部食藥署通過居家快篩試劑,上市後詢問度高,上月底起大家不須跑大醫院,在家也能揪出新冠病毒。居家快篩不像核酸檢測需要直戳鼻咽,但還是需忍受異物感直衝鼻腔,本報記者「含淚」測試實測,只要10分鐘就有結果,過程很簡單,但最煎熬的莫過於等待檢測結果。記者搭上實測快篩第一班列車,6月底由同事手刀衝超商購買,人人獲得一組「戳鼻」體驗。由於當時剛通過居家快篩,據超商店員分享,幾乎一上架就秒殺,有些藥局得先預購,一周後才有貨。我們選擇「福爾威創新冠病毒抗原快篩檢驗套組」,回家後各自開始檢測。由於第一次採檢時未拍照記錄,為了與讀者分享快篩經驗,再次「戳鼻」,獻上兩次含淚測試的心得。1. 採集檢體棉棒戳進鼻腔旋轉瞬間,眼淚不爭氣地流下。拆開快篩包裝有五件套組,包含仿單、試管、採檢棒、卡匣與夾鏈袋。長約15公分的採檢棒,尖端是柔軟的材質,刷頭大小雖比一般棉花棒頭還細,但想像要戳進鼻腔內2.5公分,還是有一點恐懼感。採檢棒細小,不會塞滿整個鼻孔,尖端材質柔軟,輕輕往內一伸,很容易超過2.5公分的深度。記者終究還是受不了異物感的侵襲,隨刷頭頂著鼻腔旋轉五次,必須忍著想打噴嚏的感覺,瞬間眼眶泛紅、淚眼汪汪。另一名測試的記者則形容,鼻腔內部猶如在攪巧克力碎片的冰炫風,瞬間刺激讓眼淚不爭氣地流下,此時嘴巴不得不張開協助換氣。仿單說明,同一根採檢棒還得放到另一個鼻孔再戳一次。雖很不喜歡異物感,但左右鼻孔各被戳一次,算是比較平衡兩邊的感受。對於篩檢的感受,每個人忍受度不一,甚至有同事分享,採檢棒在鼻孔中旋轉時不感覺痛,反倒是頭皮發麻,後續頭暈持續30分鐘才舒緩。2. 測試檢驗結果從T到C,像等待考試放榜一樣緊張。完成不舒服的採集檢體後,接著要進入最緊張的測試「檢驗結果」。首先得將採檢刷放進萃取液中,將辛苦取樣的檢體靜置一分鐘,再蓋上蓋子,並滴進快篩卡匣。由於記者第一次檢測時一個人在家,短短兩分鐘等待卡匣的液體浸濕試紙的過程,超級煎熬。液體從T端抵達C位那段距離,好比等待大學放榜般緊張。正當內心冒出「陽性該怎麼辦?」的想法,採檢結果就已出爐。C位淺淺的紅線一點一滴浮現,顯示結果是「陰性」,才真正讓人鬆了一口氣。從採檢到結果出爐,不到10分鐘,即使陰性仍應做好自主健康管理。居家快篩從採檢到結果出爐,前後不到10分鐘,但記者採買的居家快篩試劑,Ct值20以下才能被採檢出來,對多數輕症或無症狀感染者,恐怕有偽陰性。建議即使完成採檢,仍需要持續做好自主健康管理,包含每天定時量測體溫,記錄排便、身體情況等。民眾若有接觸史疑慮,不希望在外排隊篩檢,居家快篩是一個很好的選擇,一劑約要價350元到400元,比較其他國家,台灣費用稍嫌昂貴,若能降低民眾負擔,提高自主篩檢意願,即時揪出無症狀感染者,應可協助阻斷疫情。
-
2021-07-1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居家快篩試劑怎麼選?該選抗原快篩還是核酸快篩
我國六月底開放新冠病毒居家快篩試劑,衛福部食藥署目前已通過八款進口、兩款國產商品。但食藥署提醒,居家快篩試劑購買時需認明「防疫字號」,且不可在網路上販賣。民眾若在網路上看到販售居家快篩試劑恐非正品,可能有被詐騙之虞。找有販售醫材許可證的商家,確認外包裝有否防疫核准字號。食藥署醫粧組簡任技正林欣慧說,由於是居家篩檢工具,只要是有販售醫療器材許可證的商家,包括醫療器材行、藥局、藥妝店,甚至便利商店都可購買。但居家快篩試劑屬於第三級醫療器材,不得於網路上販售。且購買居家快篩試劑前應先確認產品外包裝是否有「防疫專案核准製造第××××號」或「防疫專案核准輸入第××××號」字樣,才是經過食藥署核准的試劑,較有保障。而民眾若發現有販賣未經許可的醫療器材,可向食藥署或地方衛生局檢舉,食藥署也會定期稽查;若有具體事證則會交由地方衛生局以醫療器材法開罰,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併科新台幣1000萬元以下罰金。暴露高風險區域後五到七天,篩檢最準確。台灣藥品行銷暨管理協會發言人沈采穎則提醒,居家快篩分為抗原和核酸快篩,適合暴露在高風險區或曾接觸確診個案的民眾,最佳時間是暴露後的五到七天,最好以每周一次的頻率篩檢,避免偽陰性。但抗原快篩和核酸快篩價差大,目前市面上的抗原快篩一劑約300元、核酸則約為2000元,民眾究竟該如何選擇?醫事檢驗師公會全聯會常務監事高智雄表示,在選擇上除了價格外,也和篩檢策略有關。若篩檢的偽陰性太高,可能會錯放感染者,造成後續更多的病毒傳播問題。三天內有接觸史,選用PCR快篩較能準確驗出。由於核酸快篩的敏感度較高,若三天內曾接觸確診者或有相關TOCC(旅遊史、職業別、接觸史、是否群聚)接觸史的無症狀者,就可使用PCR快篩,較能快速、準確揪出是否感染,及早進行隔離。若一周後居家篩檢皆陰性,進入自主健康管理就不用再自我篩檢,除非又又有TOCC的暴露感染風險,才需要再次使用居家快篩。感染風險不高者,可選用抗原快篩。因應微解封,有些公司行號或是特定職業類別,需要定期對員工進行快篩作為管理,但這些人員感染風險不高,沒有立即隔離的必要,則可使用抗原快篩。至於現行入境者需篩檢三次,包括入境在機場以及居家隔離期滿前的PCR檢測外,居家隔離第10至12天還需使用居家快篩採檢一次。高智雄表示,居家隔離期間考量成本,且前後都已採用較高靈敏度的PCR採檢,不易有漏放的問題,因此中間的居家篩檢可選擇價格較低的抗原快篩。沈采穎則認為,雖然食藥署核可的條件是,快篩試劑和實驗室PCR檢測的檢測結果,陽性一致率須達90%、陰性一致率須達99%,但對照的Ct值也會影響可檢測的病毒範圍及準確性。政府應該公布相關數據,供民眾選擇。不過指揮中心的「居家快篩指引」中也提醒,居家快篩只是作為輔助,若出現新冠肺炎相關症狀,不宜使用居家快篩自行在家篩檢,應到社區篩檢站篩檢。若在家快篩驗出陽性,也應配戴醫用口罩,盡速至鄰近的社區採檢院所做進一步的採檢。
-
2021-07-1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居家快篩陰性能安心?搞懂3種新冠採檢優缺點比較
本土新冠肺炎疫情未歇,國內防疫以來首次採用抗原快篩試劑,僅需15分鐘就能知道結果。不過,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名譽理事長黃立民提醒,抗原快篩偽陰性機會平均約有2成,結果陰性僅代表「目前沒有大量的病毒」,仍有可能有病毒,但是測不出來;為避免沒有篩檢出確診者,快篩陰性者仍應戴口罩、勤洗手、維持社交距離。抗原快篩操作簡易 易有偽陰性問題抗原快篩透過鼻咽、鼻腔試紙、口水採集檢體,檢測病毒蛋白質架構,以確認是否正在感染。其中以感染0至7日最準確,約15分鐘,便能知道檢測結果,但準確率較PCR低,其結果也不能做基因定序,但操作較簡易、快速,也能定點照護檢測,如診所。相較於PCR篩檢,快篩包僅能辨別陰性或陽性,難以得知精準之Ct值以推測體內病毒量,因此在病毒尚未大量複製階段(潛伏期)時,未發病者或病毒含量較低者,恐難以檢出,因此容易有偽陽性或偽陰性問題。為提高準確度,快篩陽性後,還須再檢測PCR,確認是否偽陽性。黃立民表示,抗原快篩「偽陰性比較常見」,偽陽性比率平均約5%,偽陰性比率平均約20%,其敏感度沒有核酸採檢的效果好。「所以快篩陰性不是保證一定沒有病毒,有可能是測不到,試劑有其限制。」台灣奈米碳素董事長蔡群賢補充,「取樣鼻子時不敢插太深、取樣喉嚨時採到的其他干擾因子,都會影響取樣精確度,都可能影響採檢結果,導致偽陰性。」黃立民指出,若第一次快篩陰性,仍對結果感到不安,也不建議同一天再做一次,因病毒量短時間內沒有太大變化,結果大致會相同,很可能測了第二次仍測不出來。建議可隔一至二周再測,間隔時間較久,病毒量若上升,再測一次才較可能測出陽性反應。針對鼻咽部、鼻腔以及唾液的居家快篩,黃立民指出,準確率以鼻咽部試紙為高,偽陰性機率為20%,鼻腔以及唾液則約為30%。面臨社區傳染、須快速地大量篩檢,抗原快篩是靈活的第一線檢測工具,操作相對簡單,國外已有許多民眾能自行操作。PCR核酸檢測費用較高 準確率也高常常聽到指揮中心說明確診者的「Ct值」,連出院、解除隔離的標準也與之相關,究竟什麼是Ct值?該數值的高低與傳染力有什麼關係?Ct值(Cycle Threshold)稱為「循環數閥值」,主要是透過病毒核酸檢測(PCR)儀器量測病人病毒含量。當PCR的結果Ct值越高時,代表檢體所含病毒較少,但各國判定的陽性標準也不同。因PCR需將檢體內病毒基因放大,才能偵測到病毒,代表Ct值愈高,愈需要更多時間循環,病毒需要放大很多倍才能被偵測到,所以病毒含量較少;Ct值愈低,代表起始點病毒濃度高,不用放大很多次就可以偵測到病毒,顯示出體內病毒含量較高,傳染力相對強。而新冠病毒最常聽到的採檢方式為傳統RT-PCR檢測,可量化Ct值,會在鼻咽、鼻腔採檢體,直接偵測病毒DNA或RNA等遺傳物質,準確性較高,是防疫場所與醫院確診、解隔離的標準;但因設備昂貴,且操作人員需要經過一定程度的訓練,檢體還須送至實驗室,過程至少需要90分鐘,取得報告的時間約在48小時內。抗體快篩抽血偵測血清抗體 用來檢測是否曾感染透過血液偵測血清內的抗體,檢測時間比較短,適用於感染14天以上者,可判斷是否曾經感染過,但潛伏期、感染前期測不到,無法即時做感染管制,且無法判斷是曾經感染還是正在感染,故可用於事後疫調,釐清感染範圍,或感染者是否有抵抗力。
-
2021-07-1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到餐廳吃飯坐哪最能遠離病毒?已接種疫苗坐哪還有影響嗎?
「微解封」一場空?民眾期待的餐廳用餐規定放寬,在各縣市政府擔心疫情仍不穩之際,紛紛收回,讓準備大啖美食的人期待落空。未來若三級警戒解除,外出用餐的安全性到底如何?這個問題的答案有點複雜。科學家仍在對新冠病毒的傳播方式進行更深入的暸解,更不用說餐廳通常有複雜的通風系統,且每家都不同。密西根州立大學骨科醫學院醫學副教授Peter Gulick提醒,如果餐廳使用循環空調系統,必須小心的是,病毒可能從這張桌子被帶到另一張桌子。特別是在你還沒有接種疫苗的情況下。以下是專家對於外出用餐的建議。戶外用餐區最安全,良好空氣對流可稀釋氣溶膠微粒。新冠病毒要靠空氣傳播,當感染者咳嗽、打噴嚏甚至只是說話時,氣溶膠就會漂浮在空氣中。良好的空氣對流可以稀釋並吹走這些微粒。因此,戶外用餐是最安全的選擇。醫療保健公司Grand Rounds Health的流行病學家Tista Ghosh建議,如果在室內用餐,最好坐在敞開的門或窗戶附近,新鮮空氣會稀釋病毒顆粒。選擇餐桌之前,除了看餐桌間的距離、門窗是否開啟,建議也詢問餐廳如何處理通風問題。通風系統清潔了嗎?有沒有便攜式空氣淨化器都要考慮。注意空調出風口,避免坐在進氣口處。空調在病毒傳播可能扮演關鍵角色。美國疾病管制局去年七月發表,關於一家中國餐館爆發新冠肺炎的研究中,一名感染者的病毒傳播給幾英尺外的人,可能是因為被傳染者坐在空調進氣口附近。這個例子顯示通風的重要性,畢竟用餐時沒辦法戴著口罩。阿斯彭研究所(Aspen Institute)食品與社會計畫執行主任Corby Kummer建議避免坐在進氣口附近,進氣口通常位於牆上或天花板。如果是空調是室外循環,坐靠近通風口是可以的,建議入座前先詢問。他認為坐在靠廚房附近或許是不錯的選擇,因為建築法規要求廚房必須有強大的排氣系統,將空氣向上通風,因此廚房通常有更好的通風。避開人流多的地方和吧台,避免與人交談。Gulick提醒,靠近廚房或許通風較好,但此區也是人員進出流量大的區域,他認為坐在較少人流的區域更安全,即使他已接種疫苗,但用餐時仍會堅持坐在較偏僻的座位。另外,坐在吧台絕不是好主意,儘管你想一個人靜靜喝一杯,但通常坐在吧台會拉近人與人間的距離,常免不了交談。我已經接種疫苗 坐在哪裡有差嗎?根據美國CDC說法,已接種新冠疫苗的人不太可能重症住院或死於新冠肺炎。早期研究發現,疫苗可以防止沒有症狀的人將病毒傳播給他人。但免疫力低下的人仍可能攜帶病毒,因為他們的抗體水平較低。還有一些未知數,例如疫苗的免疫力程序多久,是否需加強注射。儘管已接種疫苗,仍要留意可能未接種的客人或餐廳人員。出門前權衡自己的風險,不要放鬆警惕,室內用餐務必遵守餐廳關於座位和戴口罩的安全規定。資料來源/美國赫芬頓郵報
-
2021-07-18 新聞.元氣新聞
大陸出現首例人類感染「猴B病毒」病例 53歲獸醫死亡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周報(英文)」16日報告中國大陸發現的首例人類感染「猴B病毒」病例具體情況。患者為一名53歲男性獸醫,在北京一家專門從事非人靈長類動物繁殖和實驗研究的機構工作。據人民日報旗下《健康時報》報導,這名獸醫今年3月4日和6日解剖了兩隻死猴子,一個月後出現噁心和嘔吐症狀,隨後發燒並出現神經系統方面的症狀。患者曾在幾家醫院就診,最終於5月27日死亡。報導稱,在此之前,中國沒有報告過猴B病毒感染致死病例,臨床上也未發現明顯的猴B病毒感染病例。科研人員通過下一代測序和實時聚合酶鏈式反應,發現大陸境內首例人類感染猴B病毒病例。根據報告,猴B病毒最初於1932年被分離出來,是獼猴體內的一種地方性α皰疹病毒,通常通過直接接觸和交換身體分泌物水平傳播。猴B病毒在其自然獼猴宿主中並不明顯,但約有60例致病性人畜共患猴B病毒感染病例零星發生,其致死率為70%-80%。儘管二次傳播的風險較小,但也曾發生過一例人際傳播的情況。此前,人畜共患的猴B病毒感染者主要為北美的靈長類動物獸醫、動物護理人員或實驗室研究人員。報導指出,4月17日,科研人員收集了這名患者的腦脊液,用下一代測序(NGS)方式獲得的285個閱讀表明患者腦脊液中可能存在α皰疹病毒感染。為進一步確定病因,研究人員又從患者和2名密切接觸者(1名醫生,47歲,男性;1名護士,25歲,女)收集一些試樣,包括腦脊液、水皰液、血液、鼻拭子和口咽拭子,於4月19日送至中國疾控中心國家病毒性疾病預防控制所。實時聚合酶鏈式反應結果顯示,只有在患者的腦脊液標本中,BV基因組檢測為陽性(閾值周期:34),而在患者的其他標本和所有密切接觸者的標本中,BV均為陰性;此外,VZV病毒、猴痘病毒和正痘病毒的所有檢測均為陰性。這一結果證實了此為中國首例人類BV感染病例。報告最後總結中提到,首個病例的發現意味著猴子的B皰疹病毒可能對職業工作者,如靈長類動物獸醫、動物護理人員和實驗室研究人員等,構成潛在的人畜共患威脅。報告提出,有必要在特定的無病原體恒河猴群體的發展過程中消除猴B病毒,並加強對中國實驗獼猴和職業工作者的監測。
-
2021-07-1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最新研究:院內感染可「1傳5」 這5類人最易染疫
新冠本土疫情趨緩,確診人數降低,稍稍減緩醫療量能負荷。北市聯醫副總院長璩大成表示,最新研究顯示,全國仍有很高院內感染案例,經過精準疫調發現,院內感染高達30多件,不論是院內感染造成社區感染,或是社區感染造成院內感染,數量百分比相當驚人。璩大成今出席台北榮民總醫院研討會,談及30多件院內感染來看,確診數高達290人、匡列4190人次,若1間醫院院內感染,產生5個個案,隨著精準疫調發現,擴大到其他醫院或其他縣市,受波及的人數,至少要乘上4、5倍,尤其傳出去的個案,不會只有在自己的醫院,除了病患,陪病家屬、其他員工也可能被感染,並分布在各地,需要特別注意。璩大成指出,院內感染有五種族群的情況要特別注意。第一種,確診者的家人接觸者可能陰轉陽;第二種,社區型肺炎收治的病人,數次陰性轉到普通病房,結果轉陽性造成院內感染;第三種,照顧病人的家人、看護、外傭自由進出病房,這類人最難控制,因剛開始入院時篩檢陰性,可能在住院過程中由社區帶入感染,轉為陽性。第四種,新設的防疫採檢或工作站,因為動線管理、感染管控尚未做的完整,且脫隔離衣容易造成汙染。第五種,醫院非醫事人員,包括行政、書記、清潔、外包等。璩大成說,發生院內感染時,一定要遵照匡列標準「快疫通」,包括感染者通報後隔離,接觸者疫調、匡列,儘速找到親密接觸者、風險者,才有辦法最短時間抓出感染源。璩大成表示,台北市資訊局大數據中心,規劃「儀表板戰略地圖」,結合科技與防疫,用人事時地物整合電腦圖形,觀察人類足跡史。像是疫情出現,各地烽火連天,用不同顏色標日期,紅色則是新進個案,並以逗點代表家戶感染,同一地址超過一人感染以上,就要特別注意;逗點越大代表越多人感染,也可看出與先前感染區域有重疊,讓主管單位對該地區加強清消、篩檢。璩大成指出,戰略地圖可觀察近五日內確診個案分佈區,藉此分熱區與冷區,熱區採圍堵,冷區則殲滅。像是先前內湖區10幾個案例,屬於冷區,至於萬華剝皮寮屬於熱區,就用快速篩檢戰略,幾天內篩出多名確診者。以此系統追蹤確診個案,觀察先前個案被消滅,或是出現新的家戶感染,藉此調整策略、重新部署。
-
2021-07-1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聯亞不講試驗組別 楊志良爆氣:直接放棄試驗打公費AZ
前衛生署署長楊志良上個月接受廣播節目訪問,自爆參加聯亞臨床試驗後,詢問結果體內並未產生抗體,推測自己打到的是安慰劑,擔心疫情嚴峻,就接受公費疫苗順位接種AZ疫苗,沒想到後來被通知是自己是「疫苗組」;楊志良今接受訪問表示,他根本不知道自己是哪一組,是因為問不到自己是疫苗組還是安慰劑組,才一氣之下去接種AZ疫苗,到現在自己還是不知道是哪一組,他沒有向聯亞申請退出,而是直接放棄臨床試驗,之後通知要抽血「我也都不會去了」。「我怎麼問就是問不到」,楊志良說,聯亞6月27日召開記者會說自己的疫苗有多好、有多保護力,既然如此,在疫情這麼嚴峻之下,公開期中報告之後就該馬上通知安慰劑組來補打疫苗,不然不符合倫理,但是他怎麼問就是問不到自己是哪一組,先是問一位小姐,這位小姐推給醫師,醫師又推給公司,到今天為止「我都不知道自己是哪一組」。楊志良表示,無論是高端或是聯亞,當高調宣布疫苗好棒棒的時候,就應該要提供安慰劑組打疫苗,否則一點都沒有符合基本的倫理道德。聯亞不願意告知自己是哪一組,加上疫情這麼嚴重,他也符合公費接種疫苗資格,就在聯亞第二期期中報告記者會後,大約7月就去打了AZ疫苗,不然等到聯亞真正解盲要到10、11月,怎麼可能等到那時候。楊志良說,他打完AZ之後,自己沒有不舒服,他不知道自己先前接受聯亞臨床試驗,打的到底是不是疫苗,即使是混打,現在看來都沒事「我都還活得好好的」。楊志良說,他接種AZ疫苗的事情沒有跟聯亞說,因為聯亞不告訴他是哪一組,他打了公費疫苗等於退出臨床試驗,沒有特別申請,只要後續通知要去抽血時「我不要去就好了」。楊志良說,自己不確定體內是否有抗體,但就算有抗體也不代表自己是實驗組,也可能先前已是無症狀感染者,體內已出現抗體,也有另外一種可能是疫苗的效力太差,差到他體內沒有抗體;他仍強調,既然聯亞公開說明疫苗有效後,就該安排對照組去接種疫苗,不能這麼沒有倫理。楊志良為聯亞生技二期臨床試驗65歲以上高齡族群「最後一位」收案者,4月15日完成第一劑接種。聯亞當時也高調對外宣布此消息。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昨表示,疫苗接種系統中沒辦法知道符合公費資格接種的民眾,是否曾參加過國產疫苗臨床試驗,個別解盲後,即使是疫苗組,只要符合公費資格也是可以打公費提供的疫苗,只是建議受試者應該要先諮詢醫師。依照指引,參加疫苗臨床試驗,但疫苗並未核准上市,要再接種新冠疫苗必須要間隔28天;若參加的疫苗臨床試驗,該疫苗已經核准上市,建議不用再接種新冠疫苗。
-
2021-07-1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營養師:「營養照護」是戰勝新冠病毒癒後關鍵!加速康復可以這樣吃
連日來,本土新冠疫情有稍有趨緩,但如陳時中指揮官所言:「心情可以放鬆,防疫行動仍不能鬆懈」,然而,新冠確診者有5成以上是輕症或無症狀,在居家隔離等待康復的期間,該怎麼吃才有助戰勝病毒,早日恢復呢?營養師高敏敏指出,營養照護是戰勝病毒的重要癒後關鍵,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高熱量、高蛋白、充足水分攝取」,這飲食3關鍵將有助新冠確診者康復。 .增加熱量攝取約+250~500大卡/日—感染會增加體內壓力,應多吃高營養熱量密度的食物或飲品,才有足夠熱量對抗體內耗損: 1、少量多餐 就算不餓,也務必確保熱量足夠,減少對本體的耗損。2、吃酪梨、喝堅果飲 可透過油脂食物的攝取,提高能量進食。3、配方營養品 若食慾不振、身體不舒服,可視情況補充配方營養品,讓熱量、營養達到需求。.補充蛋白質營養—避免肌肉流失耗損使身體更虛弱、降低癒後恢復力:1、多吃蛋、肉、豆製品 以原型優質蛋白為主。2、 自製奶昔 可用豆漿、牛奶、優格+香蕉+堅果醬做高蛋白奶昔。3、蛋白質飲品 吃不下可利用高蛋白飲補充營養。 .水分補充足夠—發燒、流汗、咳嗽、腹瀉等,都會增加身體水分流失,為避免身體缺水、脫水、電解質失衡:1、少量多次喝水 避免身體缺水、痰越來越濃稠。2、自製水果水 把新鮮水果加進白開水中,替換不同味道的水份,避免味覺疲勞。3、喝電解質飲料 補充發燒、流汗、嘔吐、腹瀉之電解質。每日量體重 了解自己營養吸收狀態此外,高敏敏建議,每天盡可能的維持體重,因為體重是反應身體水分維持及營養狀態很直接的指標,除謹記以上營養原則,也要搭配多活動、多休息幫助更快恢復健康生活。最重要的還是確實的將口罩戴好、少出門、勤消毒,把自己跟周遭人事物都當成感染源、感染者,時刻提高警覺,一起加油渡難關! 文章授權刊登/常春月刊 編輯部
-
2021-07-1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不以「+0」為目標 專家仍憂不足
去年國內連續廿一天疫情「+0」被視為防疫成就,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昨首度表示,現不以「+0」為目標。但公衛專家指出,不以「+0」為目標,但也不能放任確診人數上升,否則感染率、致死率仍會影響醫療量能,導致防疫破功。國內確診數連續十日低於五十人以下,昨新增十七人。指揮中心陳時中表示,目前案例數是這波疫情較低,但因國內發生社區感染後,已有無症狀感染者潛伏且隨時會被揪出,國內要完全變成「+0」可能性非常低;未來疫情控制將強調社區監測、打疫苗、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等公衛規範為主。相較之下,暌違六十六天,新北市昨天重見零新增確診,只有兩例居家隔離因轉陽個案。新北市長侯友宜表示,這對新北是很大的鼓舞,並希望大家記取血淋淋經驗,不要讓同樣事情重演。侯友宜表示,過去六十六天每天都有新確診,市民自五月廿二日以來,用五十四天犧牲所有活動,造成嚴重經濟衝擊所換來零新增確診,但要謹慎面對病毒隨時可能反撲,因多少還有隱形傳播鏈存在。台北市昨仍有十例確診,約一、兩個找不到感染源,台北市長柯文哲說,本周努力目標是利用電信足跡找出不明感染源、進而清零。台大公衛學者詹長權表示,目前國際仍注意確診案例數,這攸關感染率、致死率、重症數、住院數及死亡數等,「只有守住這些數字,才能守住醫療量能,之後才來考慮其它措施。」「指揮中心要走向公共衛生手段,作為風險管理目標,就要綜合考量這些數字,不是說不+0就可以。」詹長權表示,指揮中心強調「不看+0」,但只要有一定比例的輕症及無症狀患者,都可能轉為重症,必須知道目前台灣在治療癌症、慢性病等住院患者之外,還有多少醫療量能可以挪出來治療新冠肺炎患者,並用此推論每周可容忍的累計確診數是多少,再以此決公衛措施該採低、中、高哪種強度。
-
2021-07-1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防病毒變種加速購買次世代疫苗 專家:政府學乖了
Delta變異株肆虐全球,行政院日前指出,政府預備明後年各買1500萬劑莫德納次世代疫苗,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昨也證實,明後年的疫苗正在購買中,專家小組也正研擬,未來疫苗混打的可能性。醫師認為,政府這次購買疫苗態度,相較去年過度保守,今年算是「學乖了」,但1500萬劑疫苗覆蓋率不到全台七成,建議買到2000萬劑才夠。據藥廠私下透露,指揮中心明年購買第三劑疫苗量,超過全台灣人口百分之百,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明年採購疫苗計畫先以莫德納為主,未來也會再評估,不排除購買其他廠牌疫苗。台灣AZ疫苗數量多過莫德納疫苗,未來若多買莫德納疫苗,勢必將混打。莊人祥表示,專家小組正在討論混打可能性,若第一劑打AZ疫苗,第二劑打莫德納,若有一定保護基礎的話,未來施打二劑後,第三劑施打莫德納,也可能有不錯反應,目前都在研究中。前台大醫院感染科醫師林氏璧表示,莫德納、BNT輝瑞等採mRNA技術的疫苗,針對新冠變種病毒,可快速製作新疫苗。目前台灣對付Delta變異株,施打二劑疫苗的保護力還是很不錯,尤其BNT、莫德納二劑施打半年後效力仍在。而政府現在購買次世代疫苗,未來供民眾第三劑施打,相較去年買疫苗態度太保守,這次的確有超前部署。新光醫院胸腔內科主任林嘉謨表示,國內許多醫護人員施打二劑AZ疫苗,而AZ疫苗對於Delta病毒效力降到六成以下,到明年體內抗體數可能不足抵抗病毒,近期研討會也有諸多討論,施打二劑AZ疫苗的人,明年施打第三劑mRNA疫苗,提高對變種病毒的保護力。政府採購1500萬劑莫德納次世代疫苗,林嘉謨認為,台灣有2300萬人口,算下來疫苗數量占不到總人口七成,購買量有點算太精準,應該要買到2000萬劑、施打八成的民眾提高防護力。或許因本土疫情、國產疫苗尚未通過EUA、民意打疫苗意願提升等因素,他肯定中央此次加速購買疫苗作為,感覺政府學乖了。近期超過半數民眾想打莫德納疫苗,林嘉謨表示,mRNA疫苗扣掉副作用不適,保護力的確比AZ強,但現在台灣尚未群體免疫,社區內也潛藏許多無症狀感染者,幾乎不可能清零,且在缺疫苗情況下,有打先有免疫力,尤其許多長輩確診,就算解隔離後,還是有可能因免疫力下降而二度感染,仍建議儘快施打疫苗。
-
2021-07-14 名人.黃軒
比利時婦染2新冠變種逝 同時染2種變異株可能嗎?
7月11日歐洲臨床微生物與傳染病學大會(ECCMID)報告稱,一位在今年3月份死於COVID-19病毒的90歲老婦人,曾同時感染了兩種COVID-19變種株,這可能是首例有記錄的此類病例。這一案例告知大家,同時感染兩種COVID-19變種株是可能的。泰國也有感染兩種COVID-19變種株的案例。泰國曼谷一大型建築工地的200份COVID-19病毒樣本檢測結果顯示,有7例感染者同時感染了Alpha和Delta變種株。為什麽同時感染兩種變種株?關鍵就是在細胞內的基因重組(Gene Recombination)。COVID-19病毒在每個複制週期中,不斷變異和創造新的變種。而來自宿主的壓力,例如免疫反應,也會推動這些COVID-19病毒適應進化,快速突變。然而,COVID-19病毒每個病毒顆粒中僅包含一條RNA鏈,RNA病毒基因重組(Gene Recombination),也只能發生在同一細胞中。白話文,也就是說COVID-19需要兩種病毒(例如Alpha和Delta變種株),同時感染同一個細胞,才能基因重組。這需要兩種病毒感染同一個細胞。即使一個人感染了多種變種病毒,如果它們是在身體的不同部位進行複製,它們也不會相互影響。事實上,這在患者身上也看到了,在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中發現了不同的COVID-19病毒種,這些部位的病毒沒有直接相互混合重組。迄今的證據目前尚無跡象顯示同時感染這2種病毒後會導致症狀明顯加劇,但如果發生更多變異毒株混合感染,會產生病毒雜交從而「出現新型變種毒株」,因此減少人員流動群聚,嚴格控制疫情傳播是非常重要。事實上,專家認為比利時90歲老婦感染了Alpha株及Beta株死亡,那是因為她「年老和未接種任何疫苗」。在7月11日歐洲臨床微生物與傳染病學大會(ECCMID)報告稱,這位在今年3月份死於新冠病毒的90歲老婦人,曾同時感染了兩種COVID-19變異毒株,可能是首例有記錄的此類病例。事實上,巴西科學家早在今年1月早就報告說(比7月11日早了半年),兩人同時感染了SARS-CoV-2的兩種不同變種病毒合併感染,但似乎對患者病情的嚴重程度沒有影響,兩人都無需住院即可康復。資料來源:Pervasive transmission of E484K and emergence of VUI-NP13L with evidence of SARS-CoV-2 co-infection events by two different lineages in Rio Grande do Sul, BrazilWhy do RNA viruses recombine?※本文由黃軒醫師博士 Dr Hean Ooi MD MM PhD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任意轉載,原文請點此。
-
2021-07-1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上海復星公告 售台積、永齡千萬劑BNT
上海復星醫藥昨晚宣布,將向台積電、鴻海(永齡基金會)委託的裕利醫藥銷售共計一千萬劑mRNA新冠疫苗,該等疫苗將被買方捐贈予台灣疾病管制機構用於當地接種。據悉,這批疫苗由德國原廠進口,沒有「復必泰」字樣的BNT疫苗,預計最快十月到貨。據了解,雙方九日開始簽約,這一千萬劑BNT疫苗並非上海復星現在手上握有「復必泰」字樣的三千萬劑,而是再請上海復星向德國原廠重新進口,所以首批到貨時間恐怕沒這麼快。還需生產包裝 10月到應樂觀黨政高層指出,上周就已知台積電、永齡先跟上海復星簽草約,再跟BNT簽,簽約後還要正式合約,再下訂單,錢付了之後才會生產、包裝,這些過程預計要八周,算一算十月能來就不錯了,但目前看來都很樂觀。傳出台積電、永齡以每劑卅一至卅四美元價格採購BNT疫苗,該名高層指出,當初談的價格就是每劑卅美元,但加上稅金、冷鏈等,可能會更高,仍在交涉。鴻海、台積:進行簽約程序鴻海、台積電與行政院長蘇貞昌昨口徑一致表示,正在多方進行簽約相關程序,有結果就會對外報告。永齡基金會執行長劉宥彤也說:「待有進一步消息,一定會正式對外界說明。」陳時中:將保留部分供學生中央疫情指揮官陳時中表示,請大家靜待好結果,太多揣測無助於簽約的進行。陳時中說,距離BNT疫苗到貨還有一段時間,國際正進行各種試驗,屆時若青少年只能施打BNT疫苗,將保留部分疫苗供學生接種。九、十類預約 下午五時收單疫苗登記預約平台開放後,近三百萬名第九、十類接種對象上網登記,行政院政務委員唐鳳表示,這波預約將於今天下午五時收單,前三梯次預約疫苗均為AZ,最快七月十六日就可開打。至於沒有勾選AZ的民眾,必須等到第四輪以後才有機會接種。昨天新增廿八例本土個案、四例死亡案例。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確診案例持續在低點,「完全清零不是不可能」,但隱藏的無症狀感染者還是存在,須持續關注。
-
2021-07-11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醫師請你告訴我真話,我會不會死?」我在防疫旅館的那些日子
突然接到人力資源室主任來電,由於醫院擴編COVID-19專責病房,所有內外科醫師都已投入第一線支援。外圍的社區篩檢站及檢疫所,醫院決定由其他科醫師來負責。「事出緊急,因此想請你先當第一棒,明天會安排其他醫師接替你。」頓時熱血澎湃,眼前出現四個大字:「莫忘初衷」,那是過去老師叮嚀我們的話,後來變成我們教導住院醫師與醫學生必須謹記在心的社會責任。時光拉回2003年剛升任主治醫師時,在晨間的SARS會議中,我突然被派任精神科篩檢病房接第一棒的場景。那時所有進療養院的精神病人,都先由我來接案專責,必須等兩周確認沒有感染SARS,才能後送到一般急性病房。十八年後,這感覺又回來了,還來不及反應與思考,我已被公務車載到一間旅館門口。救護車整日盤桓,旅館從遊客不來,變成一床難求。這座十幾層樓高的商旅,離捷運站不遠,曾是旅行團與自由行背包客的回憶。因疫情關係,旅店風華褪去,早已門前冷落車馬稀;而今又拜疫情之賜,突然間一床難求。許多小白救護車在旅店門口徘徊,希望能把病人安置下來,卻不得其門而入。大堂辦理報到的地方,是警察守護的安全組,負責監控進出人員與檢查家屬帶來給病人的物品。旅館辦理報到的VIP櫃台,變成醫師臨時診療處。打開電腦,飯店的名稱變成檢疫所,貴賓的房號變成病床號。只要在旅客報到櫃台開藥,一箭之遙的醫院藥局就會即時印出藥袋,百里加急的把藥包好送來,由「全副武裝」醫護送至房間。孩子還在家等,「醫師我會不會好?」這裡的病人來自北部各區,拿起旅館櫃檯電話直撥房號,就可和病人通話。護理師說XXX房的少婦,一直想找醫師,雖然看起來不是重症,但不斷給護理師壓力,可不可以請醫師按捺她一下。看來很多病人需要心理支持,一線醫護人員的壓力也到了臨界點。這位職業婦女因公司有人確診,自己雖無症狀但快篩陽性,居家隔離等待PCR結果,兩天後突然被救護車載到這裡「關起來」,留下兩個停課在家自主學習的小孩,她想回家隔離又擔心把病毒傳給小孩,問醫師可不可以在這裡住久一點。另一個房間的女大學生因為阿嬤在萬華工作,家裡有三個人染疫,都被隔離了。問我什麼時候可以讓她照X光片,她想知道肺部有沒有纖維化,以後會不會好。另一房的小姐說她現在沒有嗅覺,又一直在咳嗽。說完手機畫面轉到跟她同房的孩子,那是她侄子,一直在拉肚子。再來是三人房,父子三口同時確診,住在飯店同房間咳來咳去,老的有點發燒……等不到醫院病床,只能給他一筒氧氣,跟生命賽跑。雙北每天都有百名以上的病人確診,如果沒有這一百多床緩衝,醫院早已癱瘓崩解。但檢疫旅館的病人真的是輕症嗎?是因為醫院早已爆滿,病人才會送到檢疫旅館,有些送來時已中重症,有的是進來後繼續惡化。防疫旅館外頭,許多救護車徘徊,只要一有空房,馬上就有「新人」補進來。當較嚴重的病人房間電話沒人接時,心裡就會一陣緊張,該不會已經快樂缺氧……趕緊派人全副武裝開門闖入。有時與病人通電話,發現病人呼吸急促,只能給他一筒氧氣跟生命賽跑。我能做的只是開給患者止喘止咳化痰藥物,減輕症狀,並調整他們後送醫院的順序。「加油喔,很快就可以回家了!」這句話講得心虛。病人說:「醫師請你告訴我真話,我會不會死?」我評估他症狀輕微,年紀不大,沒有慢性病,惡化機率很低,應該不會有大問題。「醫師你不要騙我,我們看到電視,都有三、四十歲的健康人死了,我好怕……」接著是一陣啜泣與沉默。因為有很多病人要看,不得不掛電話或關掉視訊螢幕,對話的結尾總是一句「加油喔,很快就可以回家了!」講得有點心虛,不知是否我會是他一生中,最後一個在清醒時對話的醫師?視訊看診時,醫院又送來十幾筒氧氣,給幾位血氧值低下、等待後送,可能隨時要插管的病人更換。坐鎮檢疫旅館的護理督導,一直與醫院急診連繫,好不容易通知有一床空出,就準備後送病人過去,也不敢告訴病人說「你很幸運」,畢竟空出的床位代表有病人剛蒙主恩寵。支援結束,護理人員感謝我臨危受命,而她們卻沒能回家,將住在旅館奮戰兩星期。隔天早上起床,我看著防疫旅館的群組,發生了許多事。幾個昨天才開藥外加心理關懷的病人,因發燒持續,血氧降低或氣喘,已陸續轉到醫院重症病房,有幾個因沒床轉不出去的,只能繼續抱著氧氣筒等待奇蹟。這場戰役死傷慘重,每個感染者背後都是一個家庭的崩解。國運與民命正在跟時間賽跑,看來只有加速疫苗接種,才能盡早結束這場浩劫。
-
2021-07-1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接種疫苗後還會帶病毒嗎?為何有人打完2劑仍感染
本土新冠肺炎疫情未歇,疫苗接種成終結病毒的關鍵,如今國人已陸續接種牛津/AZ(AstraZeneca)疫苗、莫德納(Moderna)疫苗,但專家指出,接種疫苗後仍不能鬆懈,未來生活仍有以下幾點需要注意。Q:接種完新冠疫苗後,多久可以得到保護力?疫苗注射後,身體需要時間產生保護性抗體,一般約兩周後開始產生保護力。完成新冠疫苗所有劑次接種,才能確保疫苗保護力持續較久。取得緊急使用授權之臨床試驗資料顯示,需接種兩劑之新冠疫苗,第二劑接種後7至14天開始產生保護力。取得緊急使用授權後,推行疫苗政策國家如以色列的實證顯示,接種一劑Pfizer/BioNTech疫苗後14~20天保護效力近六成,但疫苗保護力持續多久未知,目前仍建議完整接種所需劑次,才能具足夠保護力。Q:打了完整兩劑新冠疫苗,就可以不戴口罩嗎?7月起,台灣開始新冠肺炎疫苗大規模接種作業,截至7月6日,已有4萬9474人完成2劑疫苗接種。不過,即使已打完整2劑疫苗,並不代表能鬆懈、不配戴口罩。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邱南昌表示,施打完整2劑疫苗後,抵抗力確實變強,但不代表100%不會染疫。打疫苗後若不幸染疫,一樣有傳播力,意謂著會傳染給其他人,只是因有疫苗保護力,大多是無症狀、症狀輕微的感染者,且患病後重症機會低。邱南昌指出,新冠肺炎主要是透過「飛沫」傳染,即使打過疫苗仍要戴口罩,除保護自己不染疫,也避免傳染給他人。截至7月6日,我國疫苗接種人次累計274萬540人,疫苗接種人口涵蓋率約11.45%,仍有很多民眾沒有接種疫苗,「社區仍是人人危險」。Q:打完新冠疫苗之後,還會攜帶病毒嗎?打完疫苗後,即使本身不會感染,若環境清潔消毒不完全,仍可能觸碰到病毒,而把病毒帶給還未注射的家人、親友。邱南昌強調,已打疫苗者仍要勤洗手、維持社交距離等,才不會成為「防疫破口」。Q:疫苗的免疫力可以持續多久?每年都需要施打嗎?新冠肺炎疫苗推出時間不久,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名譽理事長黃立民指出,目前保守估計效力能維持半年,是否可以持續更久,仍有待觀察。邱南昌認為,疫苗效力持久度要看世界各國的疫情,需時間綜合觀察「發病率是否下降」,以及新變種病毒株的傳播力、重症率。觀察新冠肺炎變種病毒變異速度,陸續出現秘魯株,且變種病毒數量愈來愈多,名字從Alpha、Beta、Gamma、Delta相繼往後排列。黃立民認為,新冠病毒雖然是冠狀病毒,但變種速度相當快,未來每年接種新冠肺炎疫苗的機率超過五成,「像流感的機會比較大」。Q:為什麼國外有人打完兩劑疫苗之後,還是感染了病毒?每個人產生抗體的能力不盡相同,當遇到大量病毒時,仍有可能染疫;若病毒量低,可能就不會染疫,但仍需視不同情況而定。國外有些國家解封後,染疫人數都有微幅上升,但重症率沒有提升,是接種疫苗的成效。不過,要注意Delta變種病毒,邱南昌強調,現有疫苗對新變種病毒株的抵抗力較弱,可能導致再次感染、大流行。可以確定的是,目前疫苗涵蓋率高的國家,如以色列、美國,自變種病毒入侵後,染疫人數均增加,但死亡率、重症率沒有明顯上升,顯示疫苗接種的重要。Q:目前疫苗未開放12歲以下兒童施打,能放心帶孩子出外旅遊嗎?需要注意什麼呢?邱南昌強調,12歲以下兒童如果染疫,通常症狀輕微,不會太嚴重,危險度較低。不過,「要當心小朋友變成感染源」,最怕間接傳染給家中還未注射疫苗的長者。因此還是要落實防疫新生活,若要達到群體免疫,疫苗涵蓋率約要七至八成,長者風險高,更要打到七、八成。就算長者已完成疫苗接種,因身體健康狀況,效力可能比一般民眾差,保護力的持續時間也較短。黃立民強調,「小朋友很可能帶著病毒趴趴走」,不小心就將病毒傳染給家中長輩,呼籲小朋友外出時,務必「做好呼吸道防護」,戴好口罩、勤洗手、維持社交距離,避免停留在人潮擁擠處過久。黃立民補充,目前國外已開始進行12歲以下兒童的疫苗臨床試驗,未來小朋友也有機會施打疫苗,屆時出外旅遊會更安心。資料來源/衛福部疾管署
-
2021-07-0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微解封/桃園餐廳仍不能內用 地方不同調一次看
指揮中心昨宣布十三日起微解封相關措施,同時授權地方政府因地、因時調整,指揮官陳時中說,民選地方政府要對民眾負責,即時因應,採取應變作為。包括台北、新北及桃園對於開放餐廳內用都持不同意見,桃園市長鄭文燦罕見「逆時中」,堅持餐廳和夜市維持仍不能內用。新北市長侯友宜表示,嚴格管制是新北的最高原則,別想著要放鬆,管制是原則,例外才放寬。台北市長柯文哲說,北市還在觀察期,從科學上講,脫下口罩群聚吃飯還是最危險,脫下口罩吃飯應擺最後。台北市、新北市、基隆對於如何解封都要今天才公布。綠營執政縣市雖多比照中央指引,但除桃園不開放餐廳內用外,新竹市也不開放校園。鄭文燦表示,部分戶外場所如學校操場早上會開放給民眾散步,但拆下的籃球框暫時不會裝回去,室內場館則要個別檢討,餐廳和夜市維持只能外帶。高雄市長陳其邁也說,疫情雖初步獲控制,仍不能掉以輕心,高雄市會優先開放戶外活動,室內場域還需會同專家討論,後續再公布相關指引。台南市長黃偉哲表示,大原則會遵從中央行政指導,但因應台南特殊狀況調整,如府城小吃攤非常多,空間很小,難以符合二點二五平方公尺一人為上限的規定,但又不能限一人內用,須加強設隔板。他說「既期待又怕受傷害」,期待消費者來,又擔心有帶原者或無症狀感染者,大家務必落實防疫措施才能朝「大解封」方向走。今年五月十四日率全國之先關閉全縣夜市的彰化縣長王惠美說,許多夜市攤販已快兩個月沒收入,對開放既期待又怕受傷,將由業者申請審查能做到相關防疫規範再開放。台中市長盧秀燕說,會「順時中」配合中央措施,但也持續爭取擴大接種疫苗。同樣表示會配合中央措施的嘉義市長黃敏惠也強調,各行各業受疫情影響經濟壓力大,唯有「油電凍漲」才能避免人民生活雪上加霜。新竹市長林智堅昨宣布,十三日起重新開放新竹市立動物園,餐飲業者符合中央指引也可開放內用,但竹市十二座公有市場仍禁止內用,校園戶外空間也暫不對外開放。花蓮縣長徐榛蔚表示,相關指引很複雜「有些很矛盾」,會向中央各部會詢問,縣府討論後再對外公告。宜蘭縣長林姿妙表示,會針對人潮聚集地點,如漁港、觀光商圈、夜市、風景區及海灘等實施人流總量管制,禁止群聚。台東縣長饒慶鈴說,依中央防疫指示才不會紊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