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05 該看哪科.呼吸胸腔
搜尋
意識不清
共找到
288
筆 文章
-
-
2021-09-01 新聞.長期照護
長輩不愛刷牙竟患肺炎!語言治療師吐口腔保健要點
秋冬是肺炎好發時節,長者尤需注意。70多歲的陳爺爺使用鼻胃管進食,以為就此不需清潔口腔,導致口內滋生細菌,某次吞嚥導致嗆咳,罹患吸入性肺炎,久咳、高燒不退、意識不清、身體無力等症狀接踵而至,令家人心疼不已。肺炎為老人常見的疾病,且為老人住院或死亡的常見原因,其發生率隨年龄而增加;致病原有細菌、病毒等,當長輩口腔衛生習慣不佳,滋生細菌,免疫力低下時,不小心嗆咳,口內的細菌侵入下呼吸道時,就會引起肺急性感染。此外,老人肺炎死亡率高,與患者身體功能狀況有關,死因多為急性呼吸衰竭、敗血性休克、多器官衰竭,因此,提升長輩免疫力,預防細菌、病毒感染相當重要。「許多細菌常由口入,平時做好口腔清潔,是預防肺炎發生的關鍵之一」,台大醫院北護分院語言治療師王心宜表示,有些長輩行為能力較弱,可請家屬協助,每日早晚各刷牙1次,三餐飯後使用漱口水,清潔口腔死角。使用假牙的長輩,每天務必要將假牙拿下來清潔,如假牙不合,食物容易掉到牙齦隙縫,難以清潔,容易滋生細菌,增加罹患肺炎的危險因子,應及早至牙科醫療院所調整。除了自身做好口腔衛生,王心宜建議,長輩每半年至少要至牙科醫療院所洗牙1次,其中,有使用抗凝血劑、服用心血管疾病相關藥物、中風藥物等規則服藥者或是有吞嚥功能障礙的長者,建議預約牙科特殊需求門診,或於就診時攜帶藥單,並告知醫師自身身體狀況,以做完善的治療規劃。
-
2021-08-26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男子車禍重傷休克 亞大醫院5次手術救回他
一名48歲男性日前車禍全身多根肋骨斷裂、下肢開放性骨折,且送醫後因張力性氣血胸併出血性休克,一度「心跳呼吸停止」,所幸院方啟動創傷小組緊急搶救,陸續完成止血、引流、骨折固定等多達5次的手術治療,才終於讓他復原出院。醫療過程全程陪伴丈夫的妻子感動表示:「當時先生送到急診室的時候已經奄奄一息,幸好醫療團隊仍不放棄一絲絲希望,堅持搶救到底,這條命是醫院幫我們搶回來的」。亞洲大學附屬醫院急診醫學科主任鍾侑庭指出,患者到院時意識不清、瀕臨呼吸衰竭,立即啟動外傷小組,雖經緊急插管,血壓仍不穩定,身體檢查亦發現顴骨疑似骨折,且左下肢有明顯開放性傷口及變形,X光檢查也顯示左側第3至9肋骨葛折,懷疑出血性休克合併張力性氣胸。正準備胸管引流減壓時,發現患者突然心肺功能停止。當下緊急實施心肺復甦術,並立即針式減壓,歷經關鍵8分鐘後總算恢復心跳。骨科醫師賴禹呈說,因患者左側骨盆、股骨及脛骨嚴重骨折,使得下肢出血量大,外傷當天先以時間短且微創的骨骼外固定手術達成初步骨折復位,術後送往加護病房觀察與支持性治療,等6天後生命跡象恢復穩定,便立即與胸腔外科合併手術,先治療下肢五處骨折及肋骨固定手術,4天後再進行失血量較大的骨盆手術,並採取「創傷控制骨科治療」的階段性手術,降低併發症與器官衰竭的發生率。胸腔外科醫師劉柏毅說,患者左側肋骨第3至9根骨折,且有連枷胸、氣血胸,亦出現張力性氣胸,狀況相當危急,經過輸血、輸液、生命徵象監測、抗生素使用避免感染,待全身性發炎期過後,執行肋骨固定手術,術後第2天順利拔管,為避免肺部功能退化及關節僵硬,在加護病房期間也安排肺部與肢體復健,21天後順利轉往普通病房。
-
2021-08-2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不適再+1 26歲女打完高端暈針昏倒 一度意識不清
高端疫苗今天開打,桃園市中壢區中原國小接種站上午,傳出1名女子施打高端疫苗後昏倒,接種站緊急給予生理食鹽水,女子恢復意識後送往聯新醫院。據了解,26歲的王姓女子上午10時許至中原國小接種站接種高端疫苗,王女施打後在留觀區短暫意識不清,嚇壞現場護理人員,護理人員緊急施打生理食鹽水及給予氧氣,並在10時24分通報消防第二大隊興國分隊,約莫十分鐘後,王女清醒後便由救護車送往聯興醫院。據了解,王女以前打針時也都有出現暈針的現象,這次施打高端疫苗可能也是暈針原因造成昏倒,檢查沒事後已經出院回家。
-
2021-08-21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75歲翁停藥吃保健品治糖尿病 血糖飆高昏迷差點送命
75歲洪老先生日前意識不清、尿失禁,家人以為他中風,趕緊叫救護車送醫院急診。醫師發現他是糖尿病患,卻誤信直銷只吃保健食品、停止服用糖尿病藥物,導致血糖突然飆高,差點賠了性命。南投醫院家醫科醫師王郁菁說,糖尿病主要是因為胰島素分泌不足或是身體無法有效的利用胰島素,影響血糖的調解,造成血糖不正常。血糖高時,可能會出現口渴、多尿、皮膚乾燥、覺得餓、視力模糊、口氣不佳等症狀,洪先生尿失禁症狀,則可能是糖尿病控制不好,神經細胞受損導致膀胱不正常收縮,造成尿失禁。若依舊沒有控制好血糖,患者則可能出現意識不清、昏迷,甚至可能導致死亡。王郁菁說,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目標是飯前血糖在80至130mg/dL,飯後血糖在160mg/dL以下,糖化血色素小於7%。除了降血糖藥物或胰島素注射等藥物治療,須搭配飲食、適當運動、維持理想體重。可以在定期回診時與醫師、營養師或衛教師討論控制的目標與方法。營養師黃淑敏說,市面上糖尿病相關營養品琳瑯滿目,好像吃了之後,糖尿病就能痊癒。但這些健康食品都是食品級並非藥物。健康食品定義是,「提供特殊營養素或具有特定之保健功效,特別加以標示或廣告,而非以治療、矯正人類疾病為目的之食品」。只能當作輔助而不能替代藥物使用。控制糖尿病要遵循正確使用醫療資源及正規醫療,不要聽信無醫學根據的傳說;不使用來路不明的藥物或保健食品;隨時與醫師及營養師或衛教師討論藥物使用及飲食原則,建立正確醫療行為觀念。
-
2021-08-1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打完AZ隔天全身水腫 新店9旬婦撐1個半月仍不治
新北市今天接獲通報2名接種疫苗後死亡個案,其中新店區1名高齡93歲老婦,6月打完AZ疫苗後隔天全身多處水腫,出現意識不清,送醫後撐1個半月仍宣告不治,總計新北打完AZ後死亡個案已累積108例。衛生局表示,該老婦有高血壓等慢性病,6月15日打完疫苗,隔天起1周出現全身多處水腫,無法進食、意識模糊,送醫後在本月4日死亡。除93歲婦人外,淡水1名身患多重慢性病的86歲老翁同樣在6月15日接種AZ疫苗,直到上周都作息正常,但昨天衛生局接獲死亡通報,目前新北打完AZ後死亡個案已有108例,莫德納則是18例。
-
2021-08-0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新北新增2例施打疫苗後死亡個案 通報總累計111例
新北市新增2例施打疫苗後死亡個案,目前新北市通報累積統計共111例(AZ:94例、Moderna:17例)新北市衛生局表示,對於接獲疫苗施打後的不良事件通報,或民眾有疑義通報,都會將相關資料上傳疾管署通報系統,至於個案死亡原因是否與疫苗有關,由中央「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審議小組」審議認定。一例為土城區92歲男性,身患肺炎病史,6月18日接種AZ,6月20日至7月29日出現輕微發燒、肺炎,7月30日至8月1日出現發燒、肺炎情況加重及出現咳嗽,緊急送醫救治,8月1日死亡。另一例為蘆洲區68歲男性,有糖尿病史,7月12日接種莫德納疫苗,7月13日至15日正常作息,7月16日出現意識不清、腦出血及腦死,緊急送醫救治,7月21日死亡。
-
2021-07-3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增6例打疫苗死亡案例 最久逾2個月離世
第四輪疫苗今日起開始接種,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29日有20萬5500人接種疫苗,至今已累計782萬6000多人次接種,疫苗涵蓋率31.86%、劑次人口比涵蓋率33.22%。發言人莊人祥說,29日新增疫苗接種後不良事件173件,其中101件非嚴重事件、6件死亡,66件其他疑似嚴重不良事件。新增6件死亡案例中,有3例為AZ疫苗,年齡介於44至81歲,接種21至57天後發生;另3例莫德納疫苗,年齡介於51至88歲之間,接種8至15天發生。另外2例接種AZ疫苗,原是通報不良反應事件非死亡案件,因為後續追蹤後轉為死亡。7月29日新增39例(26女13男)AZ疫苗接種後發生疑似其他嚴重不良事件,年齡為19歲至86歲間,為接種疫苗後當日至35日間發生,包含疑似癲癇、腦血管動脈粥樣硬化、腦中風、中心視網膜靜 脈阻塞、視網膜出血、血小板低下、肝炎、過敏反應(紅疹、呼吸困難、發癢、水泡)、接種後常見之全身不適,及診斷未明之發燒、意識不清、頭暈、心悸、胸悶、呼吸困難、噁心與嘔吐、腹瀉、低血鈉、左腳瘀青、右腳麻木等。同期間新增27例(17女10男)莫德納疫苗接種後發生疑似其他嚴重不良事件,年齡為20歲至82歲間,為接種疫苗後當日至18日間發生,包含疑似休克、血小板低下、腦中風、腦脊髓炎、心包膜炎、肺炎、急性胰腺炎、蜂窩性組織炎、蕁麻疹性血管炎、顏面神經麻痺、突發性聽力喪失、多型性紅斑、過敏反應(皮疹、紅疹、發癢), 及診斷未明之發燒、意識不清、頭暈、複視及眼瞼下垂、胸悶、胸痛、心悸、心包膜積液、腹痛等。目前累計535例(251女284男)新冠疫苗接種後發生死亡之不良事件,年齡為2個月至101歲間(其中367人為75歲以上長者),疫苗接種後當日至68日間發生,其中有460例為接種AZ、75例為接種莫德納。
-
2021-07-23 養生.家庭婚姻
6歲童站機車踏板遭撞亡 急診醫:孩子不是你的安全氣囊
衛福部台中醫院急診室醫師韓振宇說,今年2月,一名6歲男童站在機車踏板由父親載出門遇貨車追撞,男童前胸撞上機車龍頭導致嚴重創傷,經送醫搶救仍不治;他呼籲,疫情趨緩,家長騎車載孩子出門,不管前揹,站車前腳踏墊都相當危險,宛如人肉安全氣囊,首當其衝。「孩子不是你的安全氣囊」,謹記「三不原則」,「不」能站踏板、「不」能加座椅及「不」能用揹巾,避免憾事發生。韓振宇說,這名6歲男童送到急診室時,整片前胸瘀青,兩側大腿變形,呈現休克與呼吸衰竭,經插管並安排緊急輸血、做一系列檢查等3小時緊急搶救後仍因傷重宣告不治。經了解,男童由父親騎車載遭貨車追撞,由於男童站在機車踏板上,產生巨大撞擊,前胸碰撞機車龍頭,才導致嚴重創傷。韓振宇指出,兒童不是大人的縮小版,生理,發育或生長上跟大人有相當大的差異,小兒頭部外傷是所有家中大人最擔心的事情,常見輕微腦震盪,頭皮血腫與頭皮撕裂傷,如果發生傷口持續流血、持續嘔吐、甚至有頭痛、嗜睡,喚不醒時應立即就醫。韓振宇說明,兒童的肋骨柔軟且有彈性,胸部重大外傷易造成氣血胸或橫膈破裂。兒童腹壁肌肉薄弱、脂肪少,無法有效保護內臟,在加上肝臟、胰臟等器官相對體積較大,因此腹部受鈍傷易造成大出血,常常還沒送到醫院就休克死亡。他提醒,若兒童車禍受傷,先注意現場安全,放置警告標示。若能自行移動就盡快移到安全地方,以免受到二次傷害;如果無法自行移動,意識清楚者,表示可能有骨折或其他內傷,先不要移動傷者,讓傷者自行採取舒服的姿勢等待救援;如果意識不清且沒有呼吸心跳,可以開始執行心肺復甦;如果有明顯出血點,可協助加壓止血,把握黃金時間搶救。
-
2021-07-2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疑接種疫苗死亡新增10例! AZ占6例
我國疫苗累計接種567萬4553人次,其中AZ接種287萬7587人、莫德納接種279萬6966人次。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昨天新增10例疑似接種疫苗後死亡個案,另新增42例疑似接種後嚴重不良事件。莊人祥表示,10例死亡個案中,六例為AZ疫苗接種後發生死亡的不良事件,為三女三男,年齡介於 51歲至94歲,為接種疫苗後4日至34日間發生。另新增四例莫德納疫苗接種後發生死亡的不良事件,為一女三男,年齡為66歲至76歲間,為接種疫苗後一日至九日間發生。目前累計467例疫苗接種後發生死亡不良事件,年,其中 332 人為75歲以上長者,占71%。除死亡個案外,昨新增24例疑似接種AZ疫苗後發生嚴重不良事件,為16女8男,發病年齡介於25歲至88歲,為接種疫苗後當日至64日間發生。不良事件包含疑似腦中風、血小板低下、中央視網膜靜脈阻塞、下肢血栓、心律不整、肺炎、蜂窩性組織炎與出疹、多型性紅斑、接種後常見之全身不適,及診斷未明的暈厥、抽蓄與意識不清、心悸等。接種莫德納疫苗後發稱嚴重不良事件則新增18例,為10女8男,發病年齡介於29至8歲,為接種疫苗後當日至8日間發生,包含疑似腦出血、低血容積休克與急性腎損傷、顏面神經麻痺、聽力喪失與暈眩、肺炎、流產等。而有患者患有紅斑性狼瘡,醫師說不適合打AZ,但致電1922詢問卻被打槍,遭反問是哪個醫師說的。專家小組召集人張上淳則表示,新冠肺炎疫苗中,有些免疫疾病如紅斑性狼瘡並沒有在指引中建議不適合打哪個廠牌的疫苗,尊重一線臨床醫師判斷。而就算是紅斑性狼瘡,有些個案狀況輕微,有些嚴重,因此一線醫師會考量當時的狀況,尊重醫師判斷。
-
2021-07-1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50歲以上接種AZ今開打 桃園傳55歲男子接種後不適暈倒
桃園今天執行第9類、第10類符資格民眾接種AZ疫苗,雖然為確保民眾有預約而增設審查關卡,但上午接種秩序大致良好,動線也十分流暢,不見排隊人龍,接種者普遍反映5到10分鐘就能接種,「服務相當好」;不過,今天開始打的是AZ疫苗,上午也傳出民眾接種後暈倒,所幸送醫搶救已恢復意識。桃園區慈文國中接種站由榮總桃園分院執行接種計畫,5天預計接種4千人,每天800人,預約已滿,今天上午接種情況也相當踴躍。該配合接種人數增加,也將接種方式改為接種者不動、醫護動的「宇美町式」打法,從報到到接種,整個流程大約5到10分鐘能完成,動線也十分順暢民眾林先生原本預約上午10時接種,擔心人多排隊要等很久,結果一到現場發現報到處沒人排隊,自己也提早在9時50分左右完成接種;民眾于小姐表示,雖然報到處多了審核是否有預約的關卡,但現場備有6部電腦幫民眾審核,沒有卡關情況,即使沒有事先填接種意願書,也不會耽誤太多時間,大概5分鐘就完成報到等待接種。接種站工作人員表示,除了審核民眾是否有預約外,醫護人員也備有一部電腦審核民眾的接種紀錄,避免混打、重複打的情況發生,截至目前,接種秩序大致良好。市長鄭文燦今天上午前往林口體育館、陽明高中等接種站視察,同時也鼓勵未接種的民眾踴躍預約。他表示,截至昨天為止,不論是65歲以上或75歲以上的長者接種率,桃園都是六都之冠,相信桃園7月底可達成覆蓋率25%的目標。桃園今天上午也傳出民眾接種後不適情況。一名55歲王姓男子今天上午到八德區大成國中接種站接種,接種後出現頭暈、想吐症狀,跌倒後意識不清,所幸送醫搶救後恢復意識,目前仍在觀察。
-
2021-07-04 醫聲.數位健康
COVID-19照護研討會/中榮研討會引萬人觀看 院長陳適安率專家解惑新冠肺炎
台灣今年五月爆發新冠疫情,至今已有1萬4991人確診、造成686人死亡,致死率達4.5%,超越全球平均致死率2.17%。台中榮民總醫院院長陳適安認為,死亡率計算有不同標準,像是用母群體計算、其他流行病學統計等,死亡率的估算還有很多討論空間,台灣醫療水準名列前茅,醫護人員也持續努力救治患者。台中榮總、榮興醫學發展基金會與元氣網、聯合報健康事業部今天共同舉辦以民眾為主要對象的防疫照護線上研討會,並開放提問,由專家提供最正確詳盡的解答和解方。陳適安表示,五月爆發疫情時,全國醫界面臨比預期更多的新冠重症病患,發現新冠肺炎主要引起肺部功能衰竭,但也可能引起肺栓塞、中風。過去普遍認為東方人較少出現肺栓塞、腦中風,他曾與北榮團隊做過相關研究,這次收治於中榮的新冠重症病人中,意識不清、肢體活動較差的個案,醫療團隊以電腦斷層、核磁共振發現部分有肺栓塞、腦血管病變,值得重視與觀察。台中市醫師公會理事長陳文侯表示,疫情爆發前,台中市有64%民眾看診優先選擇診所,但疫情爆發後不敢看診,有些慢性病人需長期服藥卻中斷,造成血糖增高、血糖上升、心臟病沒控制增加併發症,增加急重症風險,也成為醫療院所負擔,他在會中呼籲,不管是慢性或急性病人,還是要去看診。陳文侯指出,之前發生民眾罹患新冠肺炎,在家死亡或到院前死亡,不可能完全無症狀,要注意是否有呼吸道症狀、發燒、呼吸急促、喘或咳嗽胸痛、胸悶,缺氧導致心跳過快,都要特別注意。此外到診所就醫,也要如實告知接觸史,否則會讓自己病情被誤判,也影響醫療人員。榮興醫學發展基金會董事長李三剛表示,人工智慧發展快速,健保署開放就診、影像紀錄於雲端系統查詢,疫情爆發後,指揮中心與健保署、移民署合作,將TOCC納入雲端查詢,去年推出口罩實名制,今年推出簡訊實聯制、疫苗預約,若居家隔離、檢疫者有醫療需求,也可透過遠距醫療。李三剛指出,歐盟七月一日推出「數位疫苗」,衛福部已開會討論,未來可就國際上符合數位疫苗標準進行認證。另外,各醫院也紛紛利用AI技術,讓病人使用穿戴式裝備,若病人需要隔離,醫護可直接透過系統觀察,有必要再進去病房,避免護理人員屢次更衣。台中榮總三年前進行急重症、加護病房病人分類,此功能在新冠疫情發揮效果。另外,紫外線機器人可進行環境清消、配送機器人可減少人力耗費,雙和醫院用聊天機器人減少病人心理憂鬱,未來還可以利用AI分析疫苗接種或研究。
-
2021-07-0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都是我們害死他的」高雄首例莫德納死亡家屬悲痛自責
高雄市傳出首例莫德納疫苗施打後猝死案,一名74歲男性長輩昨天下午施打不久後休克,救護車送至醫院後急救無效。沈姓里長轉達家屬心聲說,全台發生多起疫苗猝死案,打完疫苗15分鐘即出事,怎可能跟接種疫苗沒關係,家人自責說「都是我們害死他」,若非鼓勵他去打疫苗就不會出事,家屬悲痛不已。高市府今天下午召開防疫會議記者會,記者詢問莫德納疫苗有無嚴重不良反應。衛生局簡任技正潘炤穎表示,7月1日接種以來,昨天出現一起現場接種嚴重休克案,初步未發現直接相關;任何接種後的不適反應,都由衛生局依程序填表提交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審定。上述個案送醫後死亡。衛生局進一步說明指出,個案有中風及糖尿病病史,醫師評估長者未有過敏史及相關疫苗接種風險,故依照本人及家屬意願施打疫苗,但個案於接種疫苗後半小時內發現意識不清,經現場醫師緊急送醫,當日不幸身故。當天陪同老翁施打疫苗的兒子質疑,父親施打後約15分鐘陷入休克,救護車送至醫院,醫師判斷要氣切,因不忍心折磨老人家,忍痛放棄急救;疫苗接種至今已經發生很多猝死案,政府沒一件承認,接種疫苗不到半小時就出事,根本沒回家,怎可能跟疫苗沒關係。沈姓里長說,死者妻兒內心自責,並難過說「若非家人鼓勵不會去接種疫苗,都是我們害死他的」,衛生局說死者有慢性病,人活到70多歲,身上難免有病,怎可能跟年輕人一樣健壯如牛。
-
2021-07-0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高市一名七旬老翁日前施打莫德納休克身亡 已送鑑定
高雄市莫德納疫苗近日開打以來「打氣」熱,高雄市衛生局今表示,有一例不良反應,一名疑有中風及糖病史的70多歲男性,7月2日下午施打後休克,當日身故。高雄市下午開防疫記者會,對莫德納疫苗有無不良反映,衛生局簡任技正潘炤穎答覆,7月1日接種以來,發現一起現場接種嚴重休克個案,初步未發現直接相關,他說任何接種後的不適反應,都由衛生局依程序填表提交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審定,目前高市莫德納不良事件僅一件。高市衛生局傍晚進一步說明,7月2日下午接種站一名70多歲男性到站接種默德納疫苗,個案有中風及糖尿病病史,醫師評估長者未有過敏史及相關疫苗接種風險,故依照本人及家屬意願施打疫苗,但個案於接種疫苗後半小時內發現意識不清,經現場醫師緊急送醫,當日不幸身故。這起案例已由區公所進行慰問,衛生所協助辦理後續補助救濟資訊。
-
2021-06-30 新聞.健康知識+
特搜醫師不只熱血 飛簷走壁、趴著打點滴樣樣通
「在災難現場,打個點滴都比平常難10倍。」協助救災的特搜醫師不但要訓練高空垂降,還得趴著幫傷患打點滴、靠細細的線鋸截肢,除了醫人,也治療搜救犬。在台灣,一群熱血醫師換上螢光色的特搜隊制服,深入災難現場瓦礫堆、扭曲變形的車廂中,在狹小空間裡守護搜救隊員安全,同時也和死神搶時間,替傷患打點滴、插管,他們是搜救隊(USAR)醫療組。有別在醫院替患者治療,身處災難現場的傷患有的處於恐懼、驚嚇當中,有的意識不清、奄奄一息,也有人肢體被壓住、難以移動,如何在結構倒塌、破碎、黑暗的空間中,以各種難以想像的高難度姿勢替傷患進行醫療處置,是特搜醫師的入門必修課。「在災難現場,連最基本的打點滴,難度都比平常高10倍以上。」台北慈濟醫院急診部急診內科主任、新北市消防局特搜大隊醫療指導醫師陳玉龍在中央社記者專訪時,一言道盡現場施救難度。由於現場經常粉塵瀰漫,為了避免感染,必須先拿一塊塑膠布將病人和外在環境隔開,萬一傷患被倒落的重物夾住,動彈不得,醫師甚至得趴在地上打點滴。災難醫療入門課 不尋常打點滴難度陳玉龍形容,特搜醫師身處狹小空間,戴著難以呼吸的N95口罩,腦中時刻都在盤算著該從哪裡下針,才能快速替傷患打完點滴,爭取多一點救命的時間。柳營奇美醫院急診部緊急醫療系統科主任潘師典也說,若傷患上肢被壓住,根本不可能伸出手,只能改從其他部位打,也會擔心點滴在搬運過程中脫落。連打點滴都困難重重,截肢的難度有多高,可想而知。陳玉龍說,在分秒必爭的搜救現場,醫師隨身裝備必須盡可能輕便,萬一遇上需要截肢的傷患,全靠一條細細的線鋸。每一次截肢,都是「只有一次機會,無法重來」的任務,潘師典說,在破碎的結構中,不可能跑進跑出拿工具,因此在發現傷患當下就必須以最短時間評估環境與傷者的狀況,這樣的又快又準的判斷,除了仰賴經驗,事前一次次的訓練也至關重要。千百次訓練累積經驗 只為救命機會難重來陳玉龍說,國外特搜隊醫療組(USAR)運作雖已行之有年,台灣則是到了近幾年才逐漸受重視,訓練大多參照國外的訓練課程,除了練習在艱困環境中搭設醫療帳、在侷限空間內安全移動、打點滴或插管等,甚至會以線鋸鋸豬腳,來模擬災難現場替傷患截肢的場面。在醫療、救援之外,這群白袍醫師還得進行垂降訓練,學習穿梭各種地形,跟上特搜隊員的腳步。新北消防特搜大隊組長周祐陞說,特搜醫師必須接受繩索垂降、障礙地形跨越、瓦礫堆中爬行、河道穿越、局限空間處置傷患等訓練。以新北消防特搜大隊為例,周祐陞表示,海域訓練會到東北角海岸,在烏來進行河域訓練,還有橫科的震災訓練場,甚至帶隊到南投竹山的大型救災訓練中心受訓,且每3至6個月就要複訓,以免技巧生疏。令人難以想像的是,特搜醫師除了醫人,竟也具備獸醫本領。十八般武藝在身 醫人也醫搜救犬「搜救犬也是搜救隊的一員。」亞東醫院小兒外科兼創傷科主治醫師夏肇聰說,搜救犬是找尋傷者最有力的幫手,但搜救犬穿梭斷垣殘壁時,可能割傷或穿刺傷,嚴重時甚至有大面積創傷、氣胸或血胸,甚至要現場插管給藥,因此先前他自掏腰包赴美國進修搜救醫療,醫治搜救犬就是當中一環。除了訓練,健身、鍛鍊體力也是特搜醫師的日常,夏肇聰說,為了隨時可能到來的任務,他多年來維持健身習慣,「體能不一定要像特搜隊員那麼好,但至少要跟得上,不然落單反而要別人幫忙。」為了每一次在斷垣殘壁中,從死神手中搶人,潘師典從住院醫師時期一路接受救難訓練至今,在垂降訓練中不慎指頭骨折、訓練後的傷痕累累,都是他變強的證據,也盼未來有更多新血加入,將這份熱血傳承下去。
-
2021-06-29 新聞.健康知識+
炎夏悶熱又口罩戴整天 慢性病者慎防中暑
今年夏天天氣悶熱,防疫口罩戴整天,小心中高齡、有慢性病老人發生中暑!奇美醫學中心職業醫學科主任蘇世斌提醒,避免發生中暑熱傷害,要隨時補充水分及電解質。33歲阿榮從事地下工程昏倒,送至奇美急診時體溫高達41.6℃,昏迷指數3分,經插管、輸液補充、積極降溫並維持生命;仍因中暑造成肺、心、腎、肝、肌肉及瀰漫性血管內凝血等多重器官衰竭,10天後死亡。65歲阿芬有高血壓和中風病史,某日氣候炎熱,家中沒開冷氣,室內悶熱,她被家人發現意識不清,體溫高,有抽搐情形,緊急送至急診,體溫高達43℃且意識不清,急救後因呼吸衰竭、急性腎損傷和橫紋肌溶解症轉入加護病房,經過治療後,9天後才順利出院。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郭婉吟表示,中暑未及早治療,死亡率達五成以上,體溫常超過40℃,合併意識不清、躁動、行為異常、抽搐或昏迷等症狀。中暑會造成中樞神經系統異常、多處器官受損,若發現疑似中暑患者,除打119儘速送醫,應先移至陰涼處遠離高溫,可全身灑水加風扇吹,或用浸過冷水冰水毛巾放置頸部、腋下和鼠蹊部來降溫。郭婉吟說,中暑雖會致命,但可以預防。尤其在高溫季節裡,家中有慢性病的老人家,應保持室內良好通風,避免因悶熱潮濕造成中暑;若在高溫環境工作,應穿寬鬆透氣衣服,隨時補充水分和電解質,並增加休息的時間和次數。
-
2021-06-2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73歲老翁打AZ疫苗後死亡 屏東累計7死
屏東縣長者打完疫苗後死亡案,今天通報1例,屏東市73歲老翁,長期入住護理之家,這老翁6月15日下午由責任醫院入駐施打AZ疫苗後,老翁沒有抱怨不舒服,22日早上發現冒冷汗、臉色蒼白,給予採頭高腳低姿勢並協助喝水,之後又出現嘔吐、血壓仍偏低,送醫急救後不治,醫院也展開疫苗不良事件通報。屏東縣長者施打疫苗後死亡的案例累計7例。據了解,這名老翁有糖尿病、心臟疾病、AMI病史,曾做過心臟繞道手術、膽囊結石開刀等,平時腳無力行動緩慢,怕摔倒多以輪椅輔助。老翁在6月15日下午在機構內由責任醫院入駐接種COVID-19疫苗,沒有抱怨不舒服,6月22日早上發現個案冒冷汗、臉色蒼白,給予採頭高腳低姿勢並協助喝水,之後又出現嘔吐,血壓仍偏低,送醫急救,當時緊急會診心臟內科醫師,懷疑急性心肌梗塞,但因意識不清,無法執行心導管手術,經急救無效,於6月22下午16點40分宣告死亡,院方開立死亡證明書,死因為心肌梗塞。
-
2021-06-2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桃園市疫苗增3死 1人是洗腎患者才52歲
桃園市接種疫苗後猝死今上午增3例,均在龜山及中壢地區,其中1男1女為高齡長者,另有1男是52歲洗腎患者,18日在洗腎中心接種疫苗,今晨突失去呼吸心跳,送醫後家屬放棄治療。龜山區黃姓男子(52歲)18日在洗腎中心接種疫苗,今天上午6時18分許突因不明原因失去呼吸心跳,送往林口長庚醫院急救,後經家屬簽署DNR同意書放棄急救。龜山區施姓男子(93歲)17日在大崗國中接種,今天上午9時50分許在家失去呼吸心跳,家屬放棄急救,未送醫。中壢區朱詹姓女子(89歲)15日於大崙國小接種疫苗,今上午8時20分許在家失去呼吸心跳,送往天晟醫院急救,仍宣告不治。中壢區另有邱姓男子(85歲)急救中,19日於大崙國小接種疫苗,20日曾臉色發白並昏倒,今天上午6時許失去呼吸心跳,送往天晟醫院,目前仍在急救中。據指出,今日還有2件不良反應,桃園區吳男(81歲)有糖尿病,17日接種,昨天出現腹痛症狀,意識清醒;龜山區王男(91歲)15日接種,今出現意識不清、呼吸喘等症狀,均送聖保祿醫院診治。
-
2021-06-1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台東1老婦疑施打疫苗第3天突然失去意識 OHCA送醫搶救
台東1名80歲老婦人,15日疑施打疫苗後,今天中午在家吃飯突然失去意識(OHCA),家人立即打電話119救援,緊急送往關山慈濟醫院,在搶救5分鐘後,老婦恢復呼吸心跳。衛生局表示,是否與施打疫苗有關?已派人前往了解狀況。家屬向救護人員表示,今天中午12點多,老母親原本在吃中餐,突然意識不清動也不動,立刻打119救援,老母親15日曾接種AZ疫苗,這幾天狀況都良好,今天就發生這種情況,實在難理解。衛生局表示,全縣75歲以上長者施打首波AZ疫苗約有5000位,出現不良反應的非常少,通報均是輕微頭暈及四肢無力的症狀,今天關山鎮老婦突然失去意識的狀況,是否與疫苗有關,還要進一步了解分析。
-
2021-06-1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台首例!打AZ死亡、打莫德納送加護病房
國內加速施打疫苗,但也出現不良反應,指揮中心昨公布新增八起疑似接種後出現嚴重不良反應事件,其一為台灣首例接種AZ疫苗死亡個案,為五十多歲男性,但是否為十日死亡的五十九歲嘉義藥師,指揮中心不願證實;莫德納疫苗十日開打,一名卅多歲女性醫護接種後出現頭痛、眼痛、呼吸急促等嚴重不良反應,住進加護病房。指揮中心統計,目前全台累計七十八萬二三○○人次接種疫苗,AZ疫苗七十六萬七一六○人次、莫德納疫苗一萬五一四○人次,一一三例疑似疫苗接種後嚴重不良事件。首例接種AZ疫苗後死亡案例,個案有中風、肝硬化與腹膜透析病史,接種後二天出現乾咳,接種後三天接受性腎臟內科例行追蹤,後續出現食欲差、疲倦、脖子疲痛、惡心解便不順等,接種後六天仍持續不舒服,進食後嘔吐,當日中午意識不清,緊急送醫,到院前死亡,PCR檢測為陰性。
-
2021-06-08 該看哪科.感染科
日本腦炎進入流行高峰 台南出現今年第一個病例
目前是日本腦炎的流行高峰期,台南市出現今年首例,為全國第3例,為50多歲的男性,家住歸仁區,5月23日出現反覆高燒等症狀,今天確診,目前仍在住院治療中。台南市衛生局表示,這名病例5月23日開始出現反覆高燒、頭痛、倦怠等症狀,5月29日因意識改變至市立醫院急診就醫,隔日收治住院治療,6月1日通報,6月7日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綜合研判結果為日本腦炎。經衛生局調查,個案平日活動地點以住家為主,附近1公里範圍內即有豬舍及水稻田等高風險環境,研判感染地可能為居住地附近,衛生局已立即前往個案住家及附近養豬場等高風險場所進行環境清消,及懸掛捕蚊燈進行誘捕病媒蚊等相關防治措施,並加強對鄰近民眾之衛教宣導。依疾病管制署歷年流行病學資料顯示,台灣日本腦炎病例主要發生於每年5月至10月,6月至7月為流行高峰。國內傳播日本腦炎病媒蚊主要為三斑家蚊、環蚊家蚊和白頭家蚊,日本腦炎病媒蚊主要孳生於水稻田、池塘及灌溉溝渠等處,而豬為病毒的主要增幅宿主。衛生局表示,感染日本腦炎者大多無明顯症狀,少數可能出現急性神經症狀,如發燒、頭痛、無菌性腦膜炎,嚴重者可能出現精神症狀(譫妄、意識不清)、腦神經功能損傷等,甚至昏迷或死亡。日本腦炎目前尚無治療藥物,疫苗接種是最有效的預防方法,目前整年提供疫苗接種,年滿15個月的幼兒,應接種第1劑,間隔12個月再接種第二劑;成人若居住或工作場所鄰近豬舍、其他動物畜舍、病媒蚊孳生地點、旅遊民眾或有感染之虞的成人,其未曾接種或接種史不明者,亦建議自費接種日本腦炎疫苗。衛生局局長許以霖表示,預防日本腦炎個人防護措施很重要,應儘量避免在黃昏及黎明時分等病媒蚊活動高峰期於豬舍、其他動物畜舍或病媒蚊孳生地點附近活動;在戶外活動時應穿著淺色長袖衣褲,避免蚊子叮咬,或使用衛生福利部核可之防蚊藥劑,家中的門窗安裝紗門紗窗,並於睡覺時使用蚊帳。疾病相關資訊請參閱疾管署全球資訊網或撥打國內免費防疫專線1922或06-3366366洽詢。
-
2021-06-0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醫護喊話連假別回老家 呂秋遠:勿讓端午變清明中元
端午連假將至,台鐵、台灣高鐵的連假車票熱賣,各界擔心致使疫情南北移動擴散。律師呂秋遠在臉書表示,不想讓端午節變成清明節、中元節的話,「趕快給我退票!」肉粽也可以在中秋節包,不差這一天,「而大家都很久沒有看到爸媽了,不是只有你,好嗎?」網友陳伶伶在臉書社團「爆怨2公社」表示,她是新北市護理之家重症區上班的護理師,疾呼「拜託、拜託,連假不要回家」,看到新聞報雙鐵端午節連假票賣出28.1萬張 ,「我真的很害怕,我拜託大家不要回鄉」。她娘家在彰化,疫情前她約一個月多回家一次,「我很想回家,因為疫情我也決定不回家了」。陳伶伶透露,她昨天上班,有阿嬤發燒、意識不清送急診。她下班回家也沒休息,還在討論住民病況,因為當時她還沒洗澡,不敢抱兒子,「看他差點撞到床架,差點撞到頭,我也不敢抱他。因為我不知道我身上有多少細菌病毒」,她洗澡後也不敢抱小孩,因為她還沒戴好口罩。她說,每每看著新聞裡的確診人數及死亡人數增加,都會覺得很痛心,代表有多少家庭被疫情拆散,跟家人天人永隔了。因為疫情,想回家卻不敢回家,心繫彰化的父母,明明很近,但因為疫情又好遠好遠。疫情過後最想要做什麼事情,「我會說,我想帶小孩回去娘家吃飯。就這麼簡單平凡的一件事情,現在卻是我最想做卻不能做的事情」。「拜託大家不要回家,忍耐一下,不要在讓疫情人數在攀上更高峰,不要在讓醫護人員負擔加重」,陳伶伶表示,我們真的無法想像持續高峰,醫療資源及人力耗盡後的台灣會如何?如果你是無症狀感染者,對你而言沒事,對家中長輩而已可能致命,拜託不要心存僥倖,新聞上的都不是數字,是一個又一個的人命,現在不相聚,以後有更長的時間可以相聚,拜託大家不要在連假回鄉下。「你們的歲月靜好,是因為台灣很多醫護人員在為你們負重前行」。網友鄭凱文留言表示,他是急診醫師,「拜託不要回老家或出門遊玩好嗎?」他透露,雖然和妻小同住,但他下班回家獨自睡客房,避免和家人接觸,在家也會把他活動範圍「全部清消一遍」,戴口罩回房獨自隔離,和兩個小孩和妻用Line視訊。他建議,如果思念老家的家人,盡量視訊就好,否則也可以打打電話,不要再加重台灣醫療的負擔了,「我們醫護真的很累很累」。網友張芸瑄留言表示,她是專責病房護理師,這一波傳染力很快,「你們知道每個病人擔心走不出醫院嗎?」不過,有網友質疑是政府開放雙鐵繼續賣車票,但多數網友表態挺醫護,決定端午連假不返鄉,「真的不要佛系防疫,因為佛系抵不過人性」、「忍住不回家+1」、「好想念媽媽包的肉粽,只能宅配了」。
-
2021-06-0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確診者居家隔離當心 符合8大警示症狀速求救
為防止在家隔離的新冠肺炎輕症、無症狀患者病情突然惡化,指揮中心公布確診者居家照護指引,一旦出現心跳快、呼吸喘、低血壓等8大症狀其中之一,應速打119評估就醫。新冠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擴大,確診者持續增加,為確保醫療量能,無症狀、輕症確診者可居家隔離,但因近日頻頻傳出居家隔離個案出現「快樂缺氧」、病情急轉直下猝死事件,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也研議列出相關症狀,供居家隔離個案參考。指揮中心近日祭出新版「確診個案居家照護期間警示症狀評估與注意事項」,內容指出,為了將醫療資源留給重症患者,呼籲確診者先留在家中勿離開,部分可能有較高風險的病人則請在家等待衛生單位通知。為確保居家隔離個案對健康警訊有所警覺,指揮中心整理8大症狀供確診者每天進行評估,包含「無發燒超過攝氏38度,每分鐘心跳大於100次分鐘」、「喘或呼吸困難」、「持續胸痛、胸悶」、「意識不清」、「皮膚、嘴唇、或指甲床發青」、「無法進食、喝水或服藥」、「過去24小時無尿或尿量顯著減少,或兒童因病況無法飲水,出現眼眶凹陷、無淚、口腔舌頭乾燥等脫水現象」以及「低血壓(收縮壓低於 90 mmHg)」等。指揮中心指出,8大警示症狀只要出現任一個,都務必立即聯繫119、衛生局所或撥打1922,也提醒確診者在居家照護期間可使用通訊診療,能按醫囑使用解熱鎮痛、抗組織胺、腸胃或止咳等藥物。另外,指揮中心也呼籲病人在居家照護期間,應補充水分、盡量臥床休息,並務必觀察自身症狀變化。
-
2021-05-2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如何照護家中新冠確診者?出現6大症狀速就醫
若家中或同住者有Covid-19確診病患,在尚未安排住院前,可以怎麼做? 照顧病患 提供病患生活所需,提醒多休息與喝水,可視醫囑服用藥物,或於發燒時服用退燒藥劑。 大多數病患為輕症,休息數天後症狀可自行恢復,請等候衛生單位通知,惟需注意症狀是否惡化。 若出現以下症狀時,請立即聯繫119、衛生局或撥打1922。喘、呼吸困難、持續胸痛、胸悶、意識不清、皮膚或嘴唇、指甲床發青。 保護自己 若本身是Covid-19重症高風險族群,包括65歲以上,免疫力低下或有潛在疾病等,請不要直接照顧確診病患。 照顧過程中,盡量避免與Covid-19確診病患直接接觸。確診者在家中請一人一室,盡量不要離開並使用不同衛浴設備。 若需共用空間,應開窗確保空氣流通,如需共用衛浴設備,請於浴廁備妥稀釋後的漂白水或酒精,於每次使用完後進行消毒。 禁止訪客。Covid-19確診者與照顧者均不應和同住者以外的人接觸。 避免與確診者共餐、共用物品。 確診者使用過的餐具應以洗潔劑清洗,清洗時戴手套,並於清洗完畢後進行手部衛生,使用肥皂和水洗手,或使用酒精消毒。 手部衛生及佩戴口罩或手套 照顧者若需進入確診病患房間時,雙方均須佩戴口罩。 確診病患若離開個人房間,或身邊有其他家人時,雙方均須佩戴口罩。 接觸可能被確診者血液或體液汙染之物品或表面時,另須佩戴手套 請使用稀釋後漂白水或酒精清潔確診者經常觸摸的物品表面,若確診者可自理,可交由確診者清潔其所處的隔離環境。 照顧確診者前後均需執行手部衛生,使用肥皂和水洗手,或使用酒精。 注意經常且正確洗手,避免以手觸碰口、鼻、眼睛等。 健康監測 照顧者本身若為確診者之密切接觸者,與確診個案於其症狀發生前3天至隔離前曾有共同用餐、居住或未佩戴口罩下,面對面15分鐘以上的接觸,不得外出。 照顧者在照顧期間,亦須注意自己的健康狀況,監測是否出現發燒、咳嗽、呼吸急促等Covid-19感染相關症狀。 照顧期間結束,應自最後一次與確診病患接觸日起居家隔離14天。 《延伸閱讀》 .高壓防疫生活引頭痛、失眠、胃痛 楊聰財5招改善「新冠壓力症候群」! .防疫在家動一動,防椎間盤突出!醫教簡單3伸展有助防範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5-17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圖表/我確診了、我有接觸史該做什麼? 指揮中心列十大注意事項
台灣本土疫情進入三級警戒,確診案例與接觸人數激增。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醒民眾,此時正面臨台灣防疫的重要時機,唯有民眾提高防疫警覺,確診者與接觸者皆遵守規範,不要因一時方便或僥倖心態,導致過往的防疫努力功虧一簣。為防堵疫情擴散,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製作兩張圖表,提醒確診者與接觸者應注意事項。圖表指出,多數確診個案症狀輕微,自行在家休養即可康復,應將醫療資源留給重症病患。在家休養時應一人一室,務必配戴口罩、勤消毒雙手,避免離開房間與同住者接觸。注意自身身體狀況,發燒可服用退燒藥減緩不適,若出現呼吸困難、持續胸痛胸悶、意識不清、皮膚或嘴唇或指甲床發青,應立即聯繫119、衛生局或撥打1922,依指示就醫,並禁止搭乘大眾運輸工具。也應電話聯絡症狀發生前三天之內,曾共同用餐、居住或未配戴口罩交談的密切接觸者,請他們自我隔離病健康檢測。若身為確診個案接觸者,除非有立即就醫需求,應在家自我隔離,不要離開住所。隔離期間應一人一室,配戴口罩、勤消毒雙手,避免與同住者共餐、接觸。觀察自身是否出現Covid-19症狀,如發燒、流鼻水、腹瀉、頭痛、嗅覺或味覺異常等,若出現出現呼吸困難、持續胸痛胸悶、意識不清、皮膚或嘴唇或指甲床發青,應立即聯繫119、衛生局或撥打1922,並依指示就醫或篩檢,禁止搭乘大眾運輸工具。
-
2021-05-16 名人.鄒頡龍
鄒頡龍/〈從電影看醫學〉從「孩子的自白」 談預防兒童受虐
筆者在擔任住院醫師的時候,曾支援外科急診。有一天救護車送來一位七歲小女孩,頭髮和臉上都是血,頭部受到撞擊,意識不清。家屬聲稱是因意外跌落而受傷,但我們一看就知道狀況不單純──那幼小的身軀遍體鱗傷,身上有多處瘀青,手臂和大腿都有一條條被鞭打的血痕。小女孩雖然已經半昏迷,但臉上還有驚恐和痛楚的表情。她的傷是怎麼來的?是誰下的手?多年後想起那位小女孩,心中還是有一種強烈的不捨。2019年韓國電影「孩子的自白」,敘述了一個由真實社會案件改編的故事:一對年僅七歲和十歲的姊弟從小失去母親,他們相親相愛,相互扶持過日子。有一天父親再婚,有著美麗外表的繼母卻脾氣乖戾,稍不如意就毆打孩子出氣,讓這對幼童陷入驚恐、痛苦深淵。姐姐曾試圖向警察、學校老師求救,卻換來冷漠的對待。即使有家扶中心人員出面關切,繼母在人前裝出慈母模樣,關起門之後,肆無忌憚、變本加厲的以暴力摧殘兩個年幼的兒童。終於在一場毒打後,年僅七歲的弟弟死於繼母重擊腹部造成的內出血。看著毫無抵抗能力的孩子求助無門,在受盡凌遲之後痛苦的死去,相信每個觀眾內心都會糾結。然而,這不僅是杜撰的情節,電影末尾,出現以下數字:韓國的虐待兒童舉報,2001年共4,133件,到了2017年,這個數字上升到了34,169件,約增加10倍。施暴者每5人中,就有4人為父母。台灣的狀況呢?據衛福部兒虐通報案件統計:2019年全台共計73,973起兒虐通報案件。2020年1到6月113專線之兒少保護通報平均每月至少750起。長庚兒少保護中心資料指出,三歲以下的嬰幼兒及12歲以上的國高中生是兒虐高危險年齡層。三歲以下兒童相當脆弱,不知道如何求救與保護自己,可能因為大人情緒失控或刻意施虐而造成無可挽回的後果。每一個大人都可能成為兒童暴力事件中的加害人。華人社會有「不打不成器」、「棒下出孝子」等說法,某些家長對於體罰抱持「理所當然」的態度。然而所謂「適度管教」與傷害兒童身心的虐待,絕對不能混為一談。如何避免因情緒失控而造成孩子傷害?家扶中心提出「不、閉、打、小、孩」5步驟口訣。「不」要生氣,深呼吸10下;「閉」上眼睛,靜心10分鐘; 「打」給家扶,專線0800-078585(你請幫我幫我);「小」孩抱抱,擁抱孩子10秒鐘;「孩」要大笑,與孩子大笑10聲。看到「孩子的自白」電影中孩子受盡折磨,最後失去生命,怎能不潸然落淚?為什麼沒有人救救這些孩子?難道沒有人聽到孩子的哭喊聲嗎?電影中,隔壁鄰居不只一次聽到孩子被打罵時的哭叫聲,他們雖表露同情,一邊卻捂住耳朵,「別管別人家的事」。幼童的死去,這些袖手旁觀的人,是否也有責任呢?那喜怒無常、鞭打孩子的母親,身上帶著傷痕、失去笑容的兒童,是不是也可能出現在我們的社區?家扶基金會網路問卷調查:高達98.6%的民眾同意當發現有人在虐打小孩時,要打110/113。放下自掃門前雪的冷漠,多一份關心,甚至拿起電話通報。防範受虐兒童家庭暴力,就從你我做起。
-
2021-05-15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久臥病床小心長褥瘡! 教你「12個預防方式」:連吃都該注意
長期臥床的病人多半已經失去自主性的生活能力,或是運動的能力相當不好,關節處還會因攣縮,導致肢體活動度受限的問題產生,也因為長時間沒有起身運動,肌肉力量退步,而且出現嚴重肌肉萎縮狀況,身體整體機能皆可能出現逐步退化的現象,健康上就容易出問題。 骨突處易長壓瘡 這些族群最常出現 壓瘡(褥瘡)是長期肢體活動不良的患者(包括脊髓損傷者)、長期臥床、意識不清楚、大小便失禁、有糖尿病或皮膚脆弱、體力衰弱或營養不良的病患常見的醫療問題。 壓瘡最容易發生在骨突處部位,因為 其與外在物體表面接觸面積比較小,部位所承受的壓力較大,在兩者相互摩擦、壓迫之後,容易導致該區域的軟組織受損, 而產生壓瘡。 常見發生壓瘡的部位,包括有尾椎骨、肩胛骨、足跟、足內外踝、手肘、臀部骨頭、耳朵、肩膀及鼻胃管留置之鼻孔處。 預防壓瘡12招 定時更換姿勢+飲食營養很重要 1、至少每2個小時翻身、更換姿勢1次,並給予舒適的姿勢。2、保持皮膚清潔乾燥,若皮膚過度乾燥脫屑時,可以使用乳液。3、維持床單及衣物平整無皺摺,避免摩擦力,以免皺摺變成壓力點。4、使用支托物或減輕壓力的用物或輔具, 如枕頭、水球、減壓床(氣墊床)。5、變更臥位時,利用床單或2人搬運法協助移動病人,勿用拖拉方式。6、注意各種姿勢的擺法:平躺:在頭部及上肢使用枕頭。側臥:枕頭置於背部以保持姿勢,不要超 過30度,另外,分別用枕頭支持上肢及彎 曲的腿以減輕壓力,也可以用一個小水球 置於小腿下方,以減輕腳踝的壓力。俯臥:將枕頭置於胸部,大腿及小腿下, 並注意將腳趾懸空,不要碰到床板而造成 壓力點。7、如果是因為疼痛不能配合翻身,可與醫 師討論,必要時給予止痛藥物使用。8、採坐姿時,應每15~20分鐘撐起身體或改變姿勢10~20秒。例如將身體撐起以減除壓力,先將輪椅扣緊,然後將兩手置於輪椅把手上,用力將身體抬高至臀部離開椅面;或者使用減低壓力的椅墊,如減壓坐墊或水墊,可使壓力分布較平均,但局部的壓力仍可能造成壓瘡,所以,不要因為使用墊子而忽略間歇減壓的重要性。9、從事適度的運動及按摩,以增進局部血液循環。10、盡量少使用紙尿褲,否則容易造成局部透氣不良,使皮膚過度浸潤;可改穿彈性褲加以墊單片式小尿片。11、針對壓瘡常發生的部位或容易產生摩擦的部分,每天最少要檢查1次,要檢查全身皮膚有沒有發紅、破皮的現象。12、保持均衡營養,尤其是蛋白質及維生素攝取應注意。 ●平日就要注意熱量攝取及均衡營養,以免因為過瘦、脂肪流失,骨突處壓迫更明顯,易發生壓瘡。●當發生壓瘡時,大量的蛋白質由壓瘡傷口流失,因此,要增加蛋白質的攝取。●維生素A、B群和C對於皮膚組織再生有促進作用,可以酌量增加補充。●水分的攝取很重要,如果身體有脫水情形,組織就會分解代謝、增加壓瘡發生的危險。 延伸閱讀: ·被確診得癌後 除了震驚、沮喪,你還要先釐清這10件事 ·5癌友就有1人死於營養不良! 醫揭飲食「3大關鍵」...少一項都不行
-
2021-05-02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究竟是不是中風?台大醫教你「一條皺紋辨別法」
Q:居住在山裡的阿公,平常愛喝酒又患有高血壓,有天晚上突然頭痛,休息十分鐘後竟開始嘔吐,意識變得不清,這時候我該怎麼辦?腦中風是造成國人失能原因的第一位,長年位居十大死因前四名。新竹縣政府消防局緊急救護教官宋奇穎說,新竹縣山地鄉的尖石及五峰鄉,曾有病患中風發作卻被誤以為是喝醉酒,或以為是喝酒過量引發手、腳暫時性麻痺,因被發現的時間晚,當地又與市區醫院距離較遠,錯過黃金搶救時間,釀終身遺憾。提高救護員的判斷能力,爭取搶救時間。後送急性腦中風病患是消防救護員任務之一,新竹縣三面環山,部分山區病患需與後送時間拔河,救護員到達現場時迅速辨識,特別重要。宋奇穎長年觀察,分析腦中風後送問題,在前端辨識症狀時,若能提高緊急救護員現場的辨識能力與準確度,可爭取搶救時間,縮短黃金時間的流失。宋奇穎表示,許多緊急救護員衝抵現場,最常以「FAST辛辛那提」到院前腦中風評量表替病患進行測試,但若出現不典型的中風症狀時,例如嘔吐、頭痛、視野偏盲、失語等漏網的症狀,資深的救護員會透過其他量表輔助辨識,但新手救護員可能較不熟悉;或當病患意識不清時,辛辛那提根本派不上用場。區分大小血管中風,送往正確醫院。為提升辨識中風的準確度,縮短送醫時間,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與台灣腦中風學會共同推動急性腦中風消防教育課程,由醫師分享腦中風的處理原則、評估方式與治療等,並提供第一線緊急救護技術員快速辨識中風的祕訣。由於治療大血管中風有特定醫院,宋奇穎說,以往在現場只能分辨病患正常或不正常(中風),現在更增進了區分大小血管型中風的能力,提高送往正確醫院的機會。不過,除了設法解決消防救護端的痛點,宋奇穎表示,民間的痛點則是獨居或長輩白天單獨在家時,衛生單位應發展出求救機制,並提高民眾對於腦中風的病識感,加速全民搶救腦中風的行動。教官小叮嚀宋奇穎/新竹縣政府消防局緊急救護教官當病患意識不清時,家屬應回憶病患上一次清醒的時間點,蒐集過往病史並記錄,提供緊急救護員快速辨識的參考。醫師開講觀察眼球偏移+步態平衡 準確辨識中風類型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神經部癲癇科主任周秉箴於課程中說明,腦中風不僅症狀多樣,且易與顏面神經失調、酒精中毒等混淆。不過,掌握辨識訣竅,中風與顏面神經失調僅有「一線之隔」,且在民眾熟知的FAST(微笑、舉手、說你好)之外,再觀察病患的眼球偏移,3+1的辨識方式更能抓漏。周秉箴說,中風與顏面神經失調的一線之隔,就是「一條皺紋辨別法」,如病患額頭能動、可看見「抬頭紋」、眼睛能閉但臉下半部不能動,就能區分出是中風,而非顏面神經失調。而腦中風症狀包含講話大舌頭、嘴角歪斜、失語症、視野缺損、吞嚥困難、步態不穩、暈眩等皆為突然發生,症狀愈多樣代表中風範圍愈大,情況愈危急。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神經部主治醫師蔡坤璋則說,第一線的症狀辨別除FAST中風評估外,更精緻的到院前評量會再加上G(Gaze),建議多看「兩眼」病患的眼位偏移,就能分辨是否為大血管中風;周秉箴也提出近年更常被使用的辨識方法BEFAST,除眼球偏移之外,再多看病患的步態平衡(Balance),緊急救護技術員辨識中風的抓漏將能更準確。國外研究也顯示,在針對緊急救護技術員進行腦中風教育後,能提升其中風辨識的準確度,約可從六成提升至八成六到九成七,而病患的預後,也常取決於前端能否快速辨識出中風,並啟動及執行後續的處置流程,盼縮短送醫的時間,讓患者能及時搶救,減少失能機率。
-
2021-04-27 該看哪科.兒科
兒童胸痛雖常見 但也可能是重症前兆 家長要特別小心
幼童胸痛很常見,很多家長因為小孩子常常喊痛、「後來又好了」而不在意。奇美醫學中心今天討論嚴重個案,醫師呼籲家長留意,雖孩童胸痛多是「良性」,但少數是危及生命的重症前兆,一旦胸痛後出現呼吸困難、氣喘或意識不清狀況胸痛又發燒,就要趕快送急診。台南市10歲男童因發燒3天又胸痛就醫,醫師檢查確診為心臟發炎、細菌性心包填塞,手術救回。奇美醫學中心兒科部主治醫師陳俊宇指出,兒童胸痛雖大多非心因性,但萬一是心臟出問題可能很嚴重,家長千萬不能輕忽。陳俊宇表示,男童到奇美掛急診前已發燒3天,食慾不好、呼吸會喘、胸口疼痛,尤其躺下時更痛;檢查發現有異常心雜音、心臟擴大且發炎指數上升,心臟超音波顯示為細菌性心包填塞。他說,細菌性心包填塞大多因身體其他部位病灶轉移的細菌感染,在其他部位不見得會出現症狀,但細菌侵入心臟後可能造成嚴重後果,症狀輕微時可用抗生素等藥物治療,但男童就醫時已很嚴重,經緊急手術,治療一周後症狀減輕,復原情況良好順利出院。醫界統計每1000名到醫院看診兒童有約6人因胸痛就醫,當中約五成疼痛是「良性不明原因」,約30%是肌肉骨骼疼痛,約10%為腸胃道或呼吸道疾病,僅5%到10%是心肌病變、心臟發炎性疾病、冠狀動脈異常等心因性問題。陳俊宇表示,兒童胸痛成因五花八門, 有名15歲男童參加「卡丁車賽車」不小心撞牆後,只要稍微運動便胸痛。經檢查無異狀,照胸部X光才發現「左側肋骨骨折」。兒童心因性胸痛雖然較少,未及早發現就醫可能後果嚴重,家長要留意如過有運動時胸痛又心悸、喘甚至昏倒,曾經心電圖異常、有遺傳性家族心臟病史等類似狀況,應儘快到門診進一步檢查。
-
2021-04-13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癲癇記憶變差 新型手術大幅改善
45歲程小姐是一名糖尿病衛教師,原有流利口才和專業,提供病患與家屬諮詢,但10多年前開始出現記憶變差,講話無法連貫等症狀,在家中常突然恍神、流口水,某次全身抽搐送醫,才發現罹患癲癇。病況嚴重時,最多需吃6種藥物控制,所幸去年接受「ROSA」機器手臂輔助系統手術治療,癲癇症狀未再發生。林口長庚腦功能暨癲癇科醫師謝向堯表示,除少數癲癇因遺傳或基因突變引起,許多癲癇都是後天因素,與腦部結構異常有關,腦功能退化疾病如失智症,或是腦血管疾病如多次腦中風,已成為中年以後發生癲癇最常見的原因。全台約有13到14萬名癲癇患者,其中四分之一病人屬於頑固型癲癇,手術治療是最後希望。林口長庚腦神經外科醫師王昱棨指出,傳統開顱手術對神經系統破壞大,恐發生半邊癱瘓、意識不清等嚴重副作用。此外,定位系統路徑規畫還需人工計算,做一次要5至6小時,傷口較大,需剃掉部分頭髮,術後有感染或併發其他疾病風險,常讓患者卻步。林口長庚醫院腦功能暨癲癇科主任鄭美雲表示,醫院去年引進最新型ROSA輔助深部電極植入手術,可以精準定位病灶,且傷口小,誤差不到1公釐,有些患者甚至不用剃頭髮,手術時間減半,大幅降低手術風險,且術後復元快,但該手術尚未獲得健保給付,各縣市的自費價格不一。王昱棨表示,程小姐起初僅發覺自己口才變遲鈍,後來連句子都無法說完整,記憶力也受到影響,有時如斷片般不知道自己上一秒在做什麼,某次全身抽搐送醫,檢查後才知道是癲癇症,左腦也檢查出一個2公分的動靜脈畸形瘤。經醫療團隊評估,決定採用微創燒灼術,輔以「ROSA機器手臂」治療,術後兩日出院,至今未再發生癲癇症狀,藥物用量減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