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閉恐懼症
幽閉恐懼症是一種情境恐懼症,對於狹窄或擁擠空間產生非理性和強烈恐懼感,例如被鎖在沒有窗戶的房間內,或者被困在擁擠的電梯裡,又或是行駛在擁擠的高速公路上等因素而引發。 幽閉恐懼症是常見的恐懼症之一,對於某些患者而言,幽閉恐懼症可能會自行消失,不過對於其他患者可能需要治療,以便管理和應對他們的症狀。
- 症狀: 出汗 發抖 潮熱 感到強烈的恐懼或恐慌 變得焦慮 氣促 換氣過度 心率加快 胸悶或疼痛 噁心 感覺虛弱或頭暈目眩 感到困惑或迷失方向
- 併發症: 情緒障礙 無法正常社交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幽閉恐懼症是一種情境恐懼症,對於狹窄或擁擠空間產生非理性和強烈恐懼感,例如被鎖在沒有窗戶的房間內,或者被困在擁擠的電梯裡,又或是行駛在擁擠的高速公路上等因素而引發。 幽閉恐懼症是常見的恐懼症之一,對於某些患者而言,幽閉恐懼症可能會自行消失,不過對於其他患者可能需要治療,以便管理和應對他們的症狀。
陰道痙攣95%是由心理因素所造成。患者會對性行為產生強烈的恐懼感,出現心慌、心悸、噁心、全身出汗等生理反應,症狀輕微者能勉強進行性行為,但男女雙方都會有不適感,尤其女方會因陰道肌肉收縮感到疼痛不堪。症狀嚴重者,男性陰莖不能順利進入陰道,導致性行為無法進行。此種性功能障礙常造成患者性生活不順且難以孕育下一代,亦可能造成另一半心因性陽痿。除了透過藥物治療外,須合併從心理方面積極治療。
強迫症指的是一種強迫性的精神官能症,又可納為廣義焦慮症的其中一種,發病患者普遍會受某種強迫思維或意念的推使,因而在生活中一再重複無意義的行為,且造成不愉快的心情,而反覆出現的儀式性動作能暫時減輕內心高度的焦慮,卻會惡性循環,到最後浪費時間的動作深深影響其學習能力、工作表現,甚至使日常生活都出問題。這是一種容易反覆發作的慢性病,多數在青少年或30歲以前發病,症狀起伏,要有長期抗戰的準備。 強迫症在臨床上的症狀因人而異,大致可歸納出四個面向: 強迫意念:包括聯想一連串的不幸會發生,如擔心自己染病、生命受威脅、害怕心愛的人受傷等,回憶過去無關緊要的事,檢查自身行為,再三確認對錯,對自然現象的因果進行探究,以及二元對立的概念同時出現腦海,這些聯想、追憶、疑慮、觀念等頑強的反覆出現,無法自已。 強迫動作:反覆搓洗雙手或洗澡,心中擺脫不了「髒」的感覺,對自己做好的事不夠放心,而反覆檢查已上鎖的門窗、不斷核對寫好的考卷、算過的帳單,不可控制的數物堆物,一遍又一遍,以及重複某些特定儀式,如出門前固定要有一系列的事前準備與次序、洗東西要洗幾次以上才叫乾淨等等,這些動作和行為經不斷反覆後,方能稍緩內心的焦慮與不安。 強迫意向:一種與實際狀況相違背的心念和衝動,多與暴力和性有關,例如縱火、攻擊他人、暴露生殖器、亂倫、手淫等莫名的衝動。 強迫情緒:通常與恐懼有關,一種無法抑制的強烈情緒,害怕自己會失去、失控,進而做出傷人傷己和違法的事。
恐慌症是廣泛性焦慮症的一種典型,主要特徵為突發性的恐慌發作,事先毫無預警,症狀與自律神經失調相似,諸如胸部的悶痛、心悸、呼吸急促或窒息、頭部的暈眩、頭重腳輕、或腸胃不適、噁心想吐等,因為症狀來得很快又很嚴重,引發其莫名的極度驚嚇和恐懼,就像有災難降臨一般,感覺自己隨時可能失控、發狂或死亡。通常症狀發作之後,會在幾分鐘內昇到最高點,半小時內慢慢退去,未發作時則感覺一切正常,去醫院檢查也難發現任何異狀,所以患者一開始會先求助急診室,後輾轉至心血管、胸腔或腸胃等專科做許多精密檢查,最後才到精神科和身心科,被診斷出是恐慌症。 恐慌一再發作,會使人產生一種對恐慌復發的巨大恐懼,演變成一種預期焦慮,或對恐懼的恐懼感,即便恐慌沒有發作時也會出現,例如曾在開車途中病發恐慌症的人,很可能變得害怕開車,即使路程多短都一樣。恐慌症嚴重發展下去將出現懼曠症,患者會害怕身處任何不易逃生或無法求援的地方,以致不敢一人出門、害怕搭乘各種公共運輸等,甚至併發憂鬱症、重鬱症,也可能間接造成酒癮或藥癮,嚴重影響生活品質。恐慌症經治療預後效果不錯,但一定要配合醫師的療程,若自行停藥,會很快復發。
社交畏懼症屬於焦慮症的一種,病人會明顯並持續地對一種或多種社交情境感到焦慮或恐懼,並且對自己、他人及社交方面都抱有負面思想。 通常始於青少年階段或者成年早期,通常女性個案多於男性。有超過一半的患者,同時合併其他焦慮症,例如恐慌症,廣泛性焦慮症,特定畏懼症,或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等等。約40%患者合併憂鬱症狀,三分之一的人為了處理焦慮,而出現濫用酒精的情形。 社交畏懼症主要分為兩種,廣泛性社交畏懼症、特定性社交畏懼症,這兩種社交畏懼症的症狀大致相同。主要有以下這些症狀: 經常擔心於人前出醜。 在參加任何自己擔心的社交場合前都會感到十分緊張。 不斷詳細地想像各種有可能令自己尷尬丟臉的情況。 不能夠隨意地說話或做想做的事情。 在活動後,亦會作「事後檢討」,不斷地擔心自己當時的應對 表現,反覆地想著自己當時可以做甚麼不同的事或說甚麼不同的話。 生理方面也會出現以下症狀: 十分口乾。 流汗。 心跳加速。 心悸。 經常想去大小便。 手指腳趾麻痺或有被針刺的感覺 (當呼吸太急促時候容易出現)。
狹義的焦慮症,亦稱為焦慮性精神官能症,這是一種具有持久性焦慮、恐懼、緊張情緒,致使人體神經活動異常,伴隨運動性不安及軀體不適等特徵的精神疾病,多發於青壯年齡,女性比男性高,臨床症狀有:無端緊張、恐慌、焦慮的念頭揮之不去、經常煩躁易怒、坐立難安、搓手踱步、胸悶、心悸、呼吸困難、四肢發抖、無力、噁心想吐、暈眩、盜汗、失眠、腹瀉、頻尿、消瘦等。而廣義的焦慮症在醫學上的界定則包含所有能引發病態性焦慮症的精神疾病,像是強迫症、恐慌症、懼曠症、社交恐懼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思覺失調症(精神分裂症)等。 原本焦慮是每個人從小到大都有過的正常情緒,但一旦持續時間過長,最後演變成無根據的驚恐和慌張,莫名的、無明確對象的焦慮緊張,以及對現實產生不合理的過度警覺,就成病理性的焦慮症。治療方式會以心理認知治療為主,體諒並協助患者分析移除焦慮的來源,同時搭配服用適量的抗焦慮藥物、多補充維他命B群及鈣片,生活中多練習腹式呼吸、瑜伽等放鬆身心的運動,改善焦慮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