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05 養生.生活智慧王
搜尋
性騷擾
共找到
44
筆 文章
-
-
2022-08-19 焦點.元氣新聞
渲染名人自殺報導恐增加脆弱族群模仿風險 專家籲讓逝者安息
這兩天媒體鋪天蓋地報導藝人艾成自殺新聞,不僅違反世界衛生組織(WHO)媒體報導準則,也可能觸犯「自殺防治法」第16條對於媒體自殺報導之規範,過去已有大量研究顯示,媒體網路名人自殺報導會增加脆弱族群自殺風險,因此呼籲大眾以及媒體應謹慎報導,甚至避免報導,讓逝者安息、生者前行。WHO媒體報導準則強調,不要詳述自殺方法及地點等細節、不要刊登照片、避免重複報導自殺事件、不要簡化自殺的原因,以免讓閱聽者誤以為自殺是解決問題的方式。然而,艾成自殺事件,卻看到許多報導詳述自殺方法與地點,甚至死者被移出事發處的照片在網路上大剌剌呈現,死者生前網路留言被廣泛散播;也看到自殺原因被簡化、聳動化,例如欠債500萬、癡心為愛而死等,存活的家人被隱隱指責,乍看幽微、實則堂而皇之的獵巫行動正穿梭在各媒體報導裡。更令人憂心的是,當前網路時代,人人皆媒體,自媒體鍵盤手更是磨刀霍霍、劍影凌厲,過去影視名人自殺報導造成自殺率上升之殷鑑不遠,提醒大家應謹慎面對。過去研究顯示,重複自殺報導、自殺率可能隨著報導則數而上升,名人自殺報導對於自殺行為的影響更為顯著,例如,倪敏然及星光大道歌手黎礎寧自殺都引起自殺效仿,年輕人及精神健康脆弱的族群更容易受到媒體自殺報導的影響。前幾年林奕含自殺引起廣泛的媒體關注,我們進行質量性混和研究顯示,民眾有明顯的「認同效應」,也就是說與林奕含有類似經歷的族群(年輕女性、曾有性騷擾、性侵害、憂鬱症病史者),很容易對號入座,認同自殺為問題解決的方式,也會因為自殺報導而將自殺列為人生選項。身處心理危機的人,可能將結束生命視為結束痛苦的方式,需要周遭的人適當關懷、聆聽心聲,轉介適當的專業協助或危機專線(例如撥打安心專線1925),而非暴露在過度的名人自殺報導當中。沒有人希望憾事重演,呼籲傳統媒體以及自媒體停止散播名人自殺新聞,留給逝者及其家人空間,展現民主社會的成熟與溫暖,保護我們身邊每一位處於心理危機當中的家人與朋友。提醒您: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1925(依舊愛我)安心專線
-
2022-03-24 該看哪科.懷孕育兒
我的子宮不是我的子宮!媳婦拒絕再生第二胎,婆婆回:做人不要那麼自私
儘管生育是夫妻倆的計畫,無需顧慮他人想法,卻有不少媳婦飽受親戚的「催生」之苦。今日在臉書社團《靠北婆婆2.0》就有一名網友發文,表示自己自婚前就打算,不論是男是女,只要生一個孩子就好,婆婆卻在她剖腹產後第5天,開始想盡辦法要說服她生第二胎,甚至分享自己的床第之事,令她很不舒服。剖腹產後第5天,婆婆:趁坐月子再生第二胎原PO表示,自己在前陣子如願地生下一名男寶寶,因寶寶胎位不正的緣故,是以剖腹的方式生產。不料,就在產後第五天,原PO準備出院前往月子中心時,婆婆就打了電話過來,問她月子中心是否可以幫忙顧小孩?並對原PO說:「你小孩不用帶回房間自己顧啦!就當住飯店,啊你們兩個也可以趁這個機會懷第二胎~」原PO表示,當下聽完婆婆的這番話,真的只能用「氣氣氣」形容,並表示自己腹部上的刀口還在痛,「被切好幾層的肚子都還沒癒合,就要我再懷孕!有沒有搞錯!」產後婆婆狂催生:一次帶一次累、天生天養!見原PO沒回話,婆婆便繼續傳授自己的「經驗」,以「一次帶一次累」,以及自己以前就是「年頭生一個,年尾再生一個」,試圖說服原PO改變心意。不過原PO也很直接地對婆婆說:「那是你,我才不要!」,更試問網友們,到底誰在月子期間會有興致同房?尤其還是剖腹產!更別說自己根本就不想再生了。儘管原PO心意已決,婆婆仍是逮住機會就會一直叫原PO再生,當原PO說不要,只想生一個孩子時,婆婆還會說:「人哪,不要那麼自私,只生一個,小孩很可憐。」、「養小孩錢不是問題,只要生了一定有辦法養,天生天養~」等等,直到原PO的老公跳出來說:「我們不會再生了,不要吵。」婆婆才肯暫時罷休。婆婆傳授「助孕秘方」,內容全是與公公的床第之事然而,原PO表示,最令她感到不舒服的,其實是婆婆的言語性騷擾。眼看原PO的肚皮遲遲沒有消息,婆婆便開始向原PO傳授自己的「助孕秘方」,秘方內容卻全是婆婆在詳述自己先前跟公公的床第之事,令原PO不禁在心中崩潰地吶喊:「我聽到這些真的很想吐,這是婆婆該說的話嗎?我根本沒興趣知道你們夫妻的床第之事!」就連過年回家,婆婆也會聯合親戚們一起催她再生,直到原PO的老公跟婆婆說:「不然妳再生好了,我不介意有弟弟妹妹~」這時,婆婆才不繼續說下去。原PO也在文末對婆婆喊話:「我的子宮還輪不到妳來指手畫腳!」而這篇貼文也引起眾多網友的留言討論,有不少網友都表示自己曾經遇過類似情況,也都對於「剛生完第一胎,就被問什麼時候生第二胎」這句話感到厭惡,也有網友替原PO出主意,請她告訴婆婆:「老公已經結紮,真的沒辦法再生了」等等,避免婆婆繼續催生。※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我的子宮不是我的子宮!媳婦拒絕再生第二胎,婆婆回:做人不要那麼自私※更多文章請見媽媽寶寶,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
2022-03-16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回首四十載與命運拔河的歲月,展望未來自閉兒被關注的社會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自閉症」。一位特教老師分享自己如何照顧兩位自閉症子女的經驗與期待;一位自閉症孩子的母親分享自己與一些家長共同組成病人團體,開啟與公部門斡旋的的各種心得;台大醫院宋維村醫師以多年研究、教學與照護這種病人的經驗,寫出這篇幫忙社會大眾以及醫療團隊更了解「自閉症」的文章。希望他們的共同努力,可以使促使社會大眾更了解過去以為「可望不可即」的「星星兒」,並給予支持。【延伸閱讀:醫病平台/一個特教媽與兩個自閉症孩子的故事】【延伸閱讀:醫病平台/自閉症是神經發展多樣性的表現】1945年中日戰爭結束,稍有能力的家庭想方設法送子接受教育,窮困家庭的優秀青年大都考上免繳學費的師範學校,而有心智障礙或感官障礙者幾乎進不了學校大門,家有障礙者的父母為顧及顏面會盡量隱藏而不被發現,有的甚至用籠子關了起來,有的就任其四處流浪被兒童追逐、戲謔。左鄰右舍偶有人竊竊私語,卻沒人會同情或關心,在當年的價值觀真的是一件不名譽的事。1981年一個先天有障礙的自閉兒闖入我的世界。他的眼睛不看人不理人,無言無語成天沉迷於旋轉的物品,一副與世隔絕的怪樣子,我無法面對一個有障礙的孩子,只能怪天怪地怪自己前世是否造了孽?佛徒說:是「因果報應」公公說:「祈求神明保佑,孩子會變好。」老公說:「大隻雞慢啼。」不管怎麼說我總是心亂如麻,終日以淚洗面,負面的情緒更沾滿了哀傷的心靈,理智告訴我孩子無辜,我也無辜。1983年從醫學寶典看到「早期發現,早期療育,預後良好」的立論依據,才兩歲就送進日托中心接受訓練,天天等待奇蹟出現,但日子一天天過也看不到進展;要駕馭一個小小孩只不過是吃喝拉撒、開口說說話、學學生活本能,但孩子的障礙程度卻難以突破,有天負責的老師建議我北上至台大醫院日間病房,幸運地得到由宋醫師給的一帖良藥:「馬上要一對一的密集訓練。」不到半年光景就看到一線曙光,光只是開口說話的動機,就足以讓家人雀躍不已。俗語說「同病相憐」,這可是一群與命運拔河的家長最好的解藥。1989年我與大高雄地區幾位求助無門的家長組成「高雄市自閉症協進會」,開啟與公部門斡旋的途徑,跟隨宋醫師倡議將自閉症納入「殘障福利法」,並緊跟劉俠女士倡議立法增加社福預算而撬開社會福利大門的經歷。義務教育的普及並未嘉惠身心障礙者,尤其是伴隨情緒障礙的自閉兒。我兒得力於宋醫師的輔導評估可進普通班,在融合的教育環境,費心改變老師的觀念,指引老師如何帶領學生幫助自閉兒。當年的自閉症學生猶如燙手山芋,從普通班丟到特殊班;特殊班丟到啟智學校。家長團體洽借學校場地辦理特殊教育或親職溝通講座時,亦遭學校高層的奚落,對自閉症家庭的不友善,讓自閉症家庭遭受第二次的傷害。老師害怕自閉症學生也是情有可原,高雄市教育局基於實情,特別委託家長團體培訓自閉症種子老師,歷經三個階段後也成立自閉症資源班,教學問題逐漸有解,俟特教法修法納入自閉症類,後來才有普遍的師資。自閉兒的行為模式千奇百怪。椅子沒排好,他會去排整齊或者你翹腳他會走過去把腳扳好,是好意但會嚇到別人;有的會直盯著喜歡的對象傻笑(常常不會分歐巴桑或小姐)引起他人的不舒服,口語表達不足的可能緊貼或依著對方,拉小手或熊抱。還有的聽了廣告詞喜歡上成人紙尿褲,趁機跑進安養中心拿幾塊紙尿褲塞進背包而被當成現行犯處理。前年有位在外工作自閉症青年看到女生亮晶晶的鞋子,因為喜歡而俯身觸摸,當下被懷疑性騷擾,女生就糾眾毆打他。一般人對自閉症者認識不足,無法理解行為背後的意義,而其特殊癖好所衍生的行為問題造成社會事件者屢見不鮮。即便星星兒的世界難以企及,仍不乏經由教育、家庭、社會合力而融合成功的例子。住屏東的小文,剛入學在座位上半分鐘都待不了,普通班老師招架不住,屢次抗議校方的安排,心理處於歇斯底里的狀態,經過團體出面溝通輔導後,老師調整接納的心態,再由專業老師的介入,家長的努力陪伴。小文的轉變讓老師刮目相看,如今小文已是小有名氣的藝術家。自閉症者因先天上大腦神經系統損傷,好像被鎖進了密閉的空間,為了打破那道牆,為人父母者莫不竭盡所能,耗盡財力、物力、精力,堪稱無所不用其極,還經常幻想著,有一天能翻轉命運,可是等啊等啊,無法等到那一天的到來,因而開始未雨綢繆在西元2000年集資成立「星星兒社會福利基金會」,針對自閉症者的成年後的人生,希望孩子未來有尊嚴的過好每一天。三十多年來在倡議路上,見證政府在身心障礙政策上的修正蛻變。從早療評估系統、特殊教育個別化合併融合教育的方向、社會福利多元化服務的安置模式、職訓及就業方案的促進,種種為身心障礙者量身訂造的政策,對障礙者的助益顯而易見,且有目共睹。唯獨對自閉症者特殊障礙特質,尚未發展特別解決方案。近十年來,陸續接觸離開教育體制的成人自閉症者,空有就業能力卻未能融入就業市場,多數還殘存情緒行為困擾而不易被雇主接納;如果與其他身障者相較,自閉症者成功的就業率真是少之又少。職訓局如能有一至二年的職訓課程,針對自閉症特質而設計擘劃,其實會創造有潛能的自閉症者的就業機會。桃園有家科技大廠晉用十多位高功能自閉症者,負責影印機的品管工作,另聘兩位諮商心理師就近輔導,結果為企業創造極佳的業績。有些自閉症者擁有天賦異稟的音樂、繪畫才能,經過家長組織,數十年有家長陪伴的努力學習,已經培養出稍有自食其力的技能,勞政單位應支持以非典型就業的模式,給予支持性就業輔導的人力,但現況是沒有支持系統,無法減輕家長的負擔。一直很納悶為什麼歷經二十幾年從早療、特殊教育、社會福利的雕琢,仍無法讓大部分的自閉症者有更穩定的情緒及具備融入社會的條件,這或許是老師專業工作人員及家長要深入探討的課題。台灣已加入「國際身心障礙權利公約(CRPD)」,公約的目的是要保證身心障礙者跟其他人一樣,有相同的權利。身為家長莫不期待,我們的社會大眾都能秉持平等的人權概念,讓子女能生活在不被歧視的社會。而實際上伴有嚴重情緒行為的自閉症者,在尋找安置機構往往都碰一鼻子灰,所以期許政府正視自閉症及其家庭困境,成立情緒行為中心或中途之家,並投入自閉症相關研究。無論如何,我們期盼社會大眾對這群星星兒有更多的認識、關懷與接納。很多父母真正擔憂的是「自己老了、走了」,孩子還能在社區自由自在的生活嗎?
-
2021-12-23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李靚蕾指王力宏「性成癮」,花心和性成癮的差別?心理師:多與童年有關,嘗試控制人生!
王力宏與李靚蕾離婚事件繼續延燒!李靚蕾指王力宏曾被診斷「性成癮(Sex Addiction)和自戀型人格(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的問題。」究竟是性成癮還是花心?性成癮的成因又是如何?雖然此為李靚蕾說法尚未證實,但可從心理師對成癮行為的研究中,看到童年對成長後行為的重要性!李靚蕾除了一一反駁認識時間,也點出財產分割問題,最後還秀出了醫生證明,「關於你活在恐懼,勒索,和威脅之下,事實是相反的」,她提到王力宏曾被診斷有「性成癮(Sex Addiction)和自戀型人格(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的問題。」李靚蕾也提到,王力宏之所以換了5個醫生,主要是因為,「心理師說你會一直想要換心裡師,直到你可以找到會被你說服你太太是瘋子的心理師」。事實上,王力宏口中的五位醫生,其實只有兩個是有真正諮詢到的,其他只有試上。性成癮真實存在嗎?好萊塢影業或者明星曾經以此當作不當性行為的擋箭牌,舉凡外遇不忠、性騷擾等。好萊塢明星諸如大衛・杜考夫尼(David Duchovny)與老虎伍茲(Tiger Woods)都曾承認自己性成癮並接受治療,更近期的名人則像哈維・溫斯坦(Harvey Weinstein)和凱文・史貝西(Kevin Spacey)都因為遭指控有不當行為而發表了類似的聲明。麥可道格拉斯則在2012年出版的自傳裡,坦承自己不但是酒鬼,還是個性成癮者。他的第一段婚姻因劈腿而結束,據說還影響了他與凱薩琳麗塔瓊斯的婚姻關係性成癮量表,是太花心還是性成癮?心理諮詢師林萃芬《從習慣洞察人心:學會識人術,解決人際關係的所有煩惱》一書中提供了性成癮量表:※ 性成癮量表⑴隨時隨地想著令其上癮的事情,例如會一直想去夜店尋找一夜情。是□ 否□⑵曾經試圖戒掉這個習性,可惜宣告失敗。是□ 否□⑶會跟家人朋友隱瞞自己成癮的事情。是□ 否□⑷對成癮的事情具有「強迫性」,非做不可,否則就會渾身不舒服。是□ 否□⑸「需求性」越來越高,「耐受性」也變得越來越強,例如嗑藥者藥量會越用越強, 酗酒者酒會越喝越多。是□ 否□⑹會對人際關係造成嚴重的干擾,很難跟固定對象發展長期的親密關係。是□ 否□⑺在戒除的過程中會覺得痛苦難耐。是□ 否□做完上面的測驗後統計一下總共有幾個「是」,回答「是」越多代表性愛成癮的狀況越明顯,需要尋求心理專業的治療。我看過不少性愛成癮者會被周遭人誤以為是「太花心」或「不專情」,經過諮商評量之後才發現是性愛成癮。「性成癮」與「太花心」最大的差別是,能不能夠自我控制?如果發現自己有「性成癮」,最好盡快找心理專業協助,這是因為成癮後要終止行為會有戒斷狀況,情緒變得特別焦躁不安,需要透過心理專業人員協助,一方面可以探索成癮的根源,另一方面也能有效降低身心的不安。性成癮不是為了找尋愛,而是為了逃避親密關係所衍生的痛苦,嘗試控制人生!性成癮常被用來描述對性愛癡迷的狀況。有此癮的人在必要時,會為了達到性歡愉,而傷害自己和對方,甚至違法亦在所不惜。蕭姆伯格在《難言之癮:認識性癮者的掙扎》一書中提出:「但千萬不要以為性成癮乃是當事人試圖尋找真實親密關係而有的行為,其實這是在逃避親密關係所常衍生的痛苦。事實上,性成癮者會與他控制得了的事物或人(譬如:圖畫、電視螢幕裡的演員或妓女),締造虛幻不實的關係。」簡單來說,性成癮行為的基本目標就在於避免嚐到關係上的痛苦──也就是在嘗試控制人生。「我們即可從中揭開問題的核心。當人開始覺得不再能控制生活時,就會產生性成癮。當成癮者沉溺在性愛時,就會陷入嚴重濫用性愛的危險中,並在試圖避免感情的痛苦過程中,喪失對性行為的控制能力。」在正常的情況下,避免痛苦的慾望是一種健康的反應。但當我們因此脫離真實親密關係的正軌,致力於避免受傷的心態時,可能使我們更落入有害並失控的行為,反而會助長性成癮。性成癮跟兒時經驗、權力支配未受滿足可能有關在匹茲堡私家執業的心理學家珊卓拉・戴維斯(Sandra Davis)表示,她曾治療過有著各種性相關疾病的患者,包括色情成癮和難以自抑地不忠。「我們現在談論的是一種即使深知可能導致嚴重後果,卻依舊無法克制自己『追求個人歡愉』的行為。」戴維斯說:「而我們確實看到這種現象在性方面出現。」她表示,多數情況,這些不能自制的情況會與過往的心理創傷有關,通常是兒時的經驗,或者與權力、支配地位或未受滿足的情感需求相關。她說,受性成癮所苦的人,可能無法抵抗對伴侶不忠、冒險的刺激或者各種不恰當舉措所帶來的快感。」加拿大成癮專家博爾·馬泰則有個理論:「所有的成癮都跟創傷(trauma)及童年經驗有關」、「成癮不是一種選擇,而是迴避傷痛的一種方式。改變的關鍵是如何找到是什麼創傷造成的。」馬泰在分析自己工作狂、收集癮的這兩大成癮時說,自己之所以是工作狂, 是因為總覺得自己不夠好,潛意識中覺得自己不討人喜歡,於是就拼命要通過工作來證明自己。不論王力宏是否真如李靚蕾所說明的,是被診斷的「性成癮」患者?身為爸媽,我們除了吃瓜,更能在這婚姻風暴中得到一個珍貴的啟示:「記得傾聽孩子」。不論是手機成癮、煙酒上癮、愛上癮、工作狂、購物癮、收集僻……這社會有各種上癮。如果我們花心思好好傾聽孩子,或許在未來,孩子就能減少成癮的可能。※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李靚蕾指王力宏「性成癮」,花心和性成癮的差別?心理師:「成癮多與童年有關,嘗試控制人生」※更多文章請見媽媽寶寶,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
2021-10-12 性愛.愛情診療室
男追女「太有禮貌」被打槍? 網打醒:真相只有一個字
女生不是應該都喜歡男生風度翩翩,很有禮貌嗎?有位男生追求女生時,被女方用「你禮貌到讓人感到不舒服」的理由打槍。他很疑惑,在ptt八卦板發文求救:「男生太有禮貌其實也不ok?」原po表示,女同事最近介紹好姐妹給他認識,雙方約會共進晚餐,男生大方請客,約會全程保持紳士風度,言行舉止沒有展現任何企圖。事後原po詢問同事友人對他評價如何,她竟然告知:「我朋友覺得你禮貌到讓人感到不舒服」。原po聽完超傻眼,忍不住問網友難道有禮貌也錯了嗎?網友一面倒,「當理由違反邏輯的時候,通常都是臉的問題」、「人帥真好,人醜性騷擾」、「太過於有錢,就不會有這些事情了」、「帥哥的話,就是好紳士好暖」、「其實她說的是:你很有禮貌;但長相讓人很不舒服」、「有禮貌的彭于晏vs有禮貌的鄧佳華,你是妹子的話會選誰」。有人挺男人不壞女人不愛,「當男人戀愛時,看一下啊」、「反著想,她只愛壞壞8+9啦」、「沒聽過壞壞惹人愛?」、「常是經驗不多的才會這麼拘謹,但女孩子多半不喜歡這樣」、「你看8+9不就知道了」。也有人認為相處氣氛很重要,「自然大方的侃侃而談,製造熱絡氣氛,而不是在那裝紳士裝客氣」、「禮貌是假的,不舒服是真的」、「意思是你太拘謹相處起來不舒服」、「有時候太刻意會讓人覺得很做作是真的」、「翻譯:感覺很難相處」。也有人鼓勵原po別洩氣,「一頓晚餐遠離雷包,不好嗎?」、「幫你拍拍,再多幾次,總是會遇到價值觀相近的人」、「你是不是動不動就用不好意思當開頭語?」、「其實就是不來電而已」。
-
2021-10-06 新聞.元氣新聞
心理疾患是貴族病? 諮商治療研議納健保
吳媽媽因為情緒不穩看身心科,服藥治療後雖情緒較穩,囤積症無法改善,也沒有健保給付的治療可用,吳家經濟難以承擔自費療程,只能眼睜睜看著家裡堆滿東西,家庭氣氛惡劣。「為什麼身體疾病大多可以用健保,造成更大困擾的心理疾患,卻因被定義在診斷的模糊地帶而得自費?」抱持這份心情,吳小姐在公共政策參與平台提案「將心理諮商及心理治療納入健保」,獲5882人附議支持。健保署昨日召開協作會議,吳小姐及三位附議人現身說法,獲得健保署署長李伯璋正面回應,承諾會進行內部研議程序,審慎考慮。附議人陳小姐說,從小家裡問題就很多,父母為錢大吵、兄長會性騷擾,「我常跑到窗邊祈禱,希望這一切趕快結束。」當她瀕臨崩潰邊緣打電話去衛生所,想預約諮商,對方卻說要等一個月,「社會安全網的存在,我真的感覺不到。」「難道心理疾患是貴族病嗎?」附議人劉先生說,十多年的憂鬱症,看過許多心理師,最後遇到比較契合的心理師,才終於穩定改善。心理治療需要中長期的介入,病人需要多方嘗試、配合,但因健保不給付的諮商心理師,病人可能好不容易存了錢,卻只換來經濟能力的磨損。衛生福利部心理及口腔健康司說,全國鄉鎮區有免費或優惠的心理諮商服務據點,覆蓋率達93.8%,但附議人楊先生指出,大多數人不知道有這項服務,他得知後致電預約時卻被拒絕,理由是只能服務有精神疾病或自殺的個案。台灣醫療健康諮商心理學會理事長李玉嬋表示,現行健保制度排除諮商心理師,只有不到兩千名臨床心理師投入健保服務,多數民眾「看得到、吃不到」,常常是嚴重到需要住院時,才能獲得健保給付的心理治療服務。諮商心理師全國聯合會理事長黃雅羚表示,很多民眾沒有經濟能力去做心理治療,長年累積痛苦,希望諮商心理師也能成為健保精神醫療團隊的有力成員,幫助更多人在精神疾病初期,及早停止走向惡性循環。 自殺,不能解決難題;求助,才是最好的路。求救請打1995 ( 要救救我 )
-
2021-10-05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心理疾患是貴族病?健保正研議不再獨漏諮商治療
吳媽媽因為情緒不穩而去看身心科,服藥治療後雖情緒較穩,囤積症無法改善,也沒有健保給付的治療可用,吳家經濟也難以承擔價格高昂的自費療程,結果只能眼睜睜看著家裡堆滿東西,家庭氣氛惡劣。提案「將心理諮商及心理治療納入健保」 5882人附議「為什麼身體疾病大多可以用健保,造成更大困擾的心理疾患,卻因被定義在診斷的模糊地帶而得自費?難道窮人就只能一輩子這樣過活?」抱持這份心情,吳小姐在公共政策參與平台提案「將心理諮商及心理治療納入健保」,獲5882人附議支持。健保署今特別召開協作會議,吳小姐及三位附議人現身說法,獲得健保署署長李伯璋正面回應,承諾會進行內部研議程序,審慎考慮。附議人陳小姐說,從小家裡問題就很多,父母為錢大吵、兄長會性騷擾,「我常常跑到窗邊祈禱,希望這一切趕快結束。」她從國中到大學都會想辦法會去輔導室尋求協助,但每次升學或輔導室換實習生,一切就要重來。瀕臨崩潰邊緣打電話去衛生所,想預約諮商,對方卻說要等一個月,「社會安全網的存在,我真的感覺不到。」因健保不給付!病人經濟無法負擔「難道心理疾患是貴族病嗎?」附議人劉先生說,十多年來的憂鬱症,讓他看過十幾、二十個心理師,最後終於遇到比較契合的心理師,才終於穩定改善。心理治療通常需要中長期的介入,病人需要多方嘗試、持續配合,但因健保不給付的諮商心理師,病人很可能好不容易存了錢,最後卻只換來經濟能力的磨損。衛生福利部心理及口腔健康司說,全國鄉鎮區有免費或優惠的心理諮商服務據點,覆蓋率高達93.8%,但附議人楊先生的經驗完全不是這樣。楊先生說,大多數人根本不知道有這項服務,即便他是因朋友在衛生局上班而得知,致電預約時卻被拒絕,理由是資源人力有限,只能服務有精神疾病或自殺的個案。 自殺,不能解決難題;求助,才是最好的路。求救請打1995 ( 要救救我 ) 【延伸閱讀:全國社區心理衛生中心一覽表】點數過低、人力不足、限定職類3大問題!諮商心理師對醫院來說是「賠錢貨」諮商心理師公會全聯會醫療事務委員會召集人蔡曉雯分析,對於民眾來說,重點不在於取得諮商心理師或臨床心理師的服務,而是要有服務、資源要夠。但健保給付心理治療有「點數過低、人力不足、限定職類(排除諮商心理師)」等三大問題,導致諮商心理師對於醫院來說就是「賠錢貨」,沒缺乏聘用誘因,就算等著要做心理治療的民眾大排長龍,諮商心理師也幫不上忙。其實依照心理師法,在心理發展偏差與障礙、認知情緒或行為偏差與障礙、社會適應偏差與障礙、精神官能症,都是諮商心理師的法定業務範圍。根據衛福部醫事司2020年最新資料,臨床心理師1662人,1233人執登在醫院;諮商心理師領照2718人,僅344人執登在醫院。相對應的健保給付項目,都限定由精神科醫師、臨床心理師、精神治療團隊成員執行,但成員不包括諮商心理師。健保制度排除諮商心理師 多數民眾「看得到、吃不到」台灣醫療健康諮商心理學會理事長李玉嬋表示,根據國衛院的預估,諮商和臨床心理師總人數五千多人,可因應全國人口所需的服務。現行健保制度排除諮商心理師,結果只有不到兩千名臨床心理師投入健保服務,多數民眾「看得到、吃不到」,常常是嚴重到需要住院時,才能獲得健保給付的心理治療服務,違背了衛生福利部部長陳時中宣示強調預防醫學的健保改革方向。諮商心理師全國聯合會理事長黃雅羚表示,很多民眾沒有經濟能力去做心理治療,長年累積痛苦,希望諮商心理師也能成為健保精神醫療團隊的有力成員,幫助更多人在精神疾病初期、病況還沒有固著下來之前,及早停止走向惡性循環。精神醫學會健保小組召集人郭錫卿則建議維持現狀即可。因為健保是給付以疾病治療,但在精神健康的範疇,可細分為心理問題、心理疾病、重大精神病三個層次,他提醒勿將三者混為一談。在心理問題的層次,就像高血壓前期一樣,還不算疾病,不能只靠健保,而這部分就是諮商心理師可以處理的。但在疾病層次,有些涉及到腦部神經傳導物質的變化,用藥就是必要的醫療。「健保不怕問題,重點是要解決問題,第一步就是聽大家的聲音。」健保署署長李伯璋表示,自己大學時期就擔任過救國團的張老師專線志工,接聽過不少求助電話,深切認同心理治療的必要性和專業價值。李伯璋表示,針對這次會議重點,健保署會展開內部研議。目前相關給付點數確實偏低,精神科使用的健保資源也以用藥為主。希望健保能努力控制不必要的浪費,進而善加分配有限資源,給專業人員應有的報償。
-
2021-06-22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患心理疾病該向主管同事說嗎?精神科醫師給建議
衛福部統計,台灣一年因精神疾病就醫者超過200萬人,又以15到64歲的工作年齡人口為大宗。多名精神科醫師分析,五成以上相關疾病患者不願在自己的工作職場和任何人說「我生病了」,也不願請心理病假,或請了未被准假;願提供心理諮商資源的企業也很少,減低患者求助機會。「我該坦承自己生病了嗎?」這是職場上精神疾病患者心中的兩難,告知後怕被貼上「抗壓力差」等標籤,更少被交付艱難任務,甚至被解聘。絕口不提,又易在工作期間感到心裡痛苦且無人傾訴。精神科醫師歸納自己接觸過的個案,更多工作者最後選擇不說。新光醫院精神科醫師詹佳達認為「有病當然不必大聲說」,畢竟社會上對精神疾病仍存諸多歧視,透露病情後,難免被貼上不好的標籤。全國自殺防治中心主任李明濱建議,更務實的方法是「調整自己」,下班後主動接受相關治療,讓自己變回心理健康的職場人。 自殺,不能解決難題;求助,才是最好的路。求救請打1995 ( 要救救我 ) 在康復之前,精神科醫師楊聰財建議患者在公司內建立自己的熟稔同事圈,適時向部分同事透露自己的狀況,有心事時才能找到人分享,減低焦慮和憂鬱感。反過來說,若同事生病了,建議以同理心適度陪伴,對他們以鼓勵取代批評。部分企業提供諮商等服務來了解員工心理狀態,中華人力資源主管協會常務理事鍾文雄分析,企業勞工最常見的心理問題是失眠、工作壓力大,也常有員工因陷入法律糾紛,或與家人互動起衝突而找尋心理醫療或諮商資源。勞動部鼓勵企業建置完善的員工協助方案(簡稱EAP),解決一切會減低勞工生產力的問題。鍾文雄說,EAP落實方法很多,「替員工安排心理諮商資源」已經是最常見的一種,其他還包括職場暴力、性騷擾防治等。他指出,有企業內聘心理師,但員工擔心在公司內諮商「秘密被主管或同事知道」,使用率低;更多企業於是和張老師、生命線等外部單位合作,提供免費諮商資源給員工。勞動部勞動福祉退休司司長謝倩蒨指出,勞動部補助企業落實EAP,其中一項常態性補助是針對人資主管辦教育訓練,讓他們了解如何解決員工心理問題。衛福部則從辦公室外的社區資源著手,心理及口腔健康司長諶立中表示,今年起讓隸屬各縣市衛生局的社區心理衛生中心獨立,並納入社安網,目標十年內設滿100所。自殺,不能解決難題;求助,才是最好的路。求救請打1995 ( 要救救我 )
-
2020-11-10 養生.家庭婚姻
用弟弟、妹妹稱呼私處不尷尬? 心理師反對:給小孩錯誤認知
許多父母在教育小小孩時,常用雞雞、鳥鳥、妹妹來稱呼私處,而非直接稱呼。《心之所向-盧新之諮商心理師》粉絲專頁最近貼出自己與孩子間的小故事,呼籲指出這種取綽號作法不但不必要,還會給孩子一種錯誤的罪惡和羞愧感,應該直接用正式名稱稱呼,對小孩才有正面影響。盧心理師粉專貼文表示,她的小孩最近對身體有了新發現,向她詢問「弟弟尿尿的地方叫甚麼?」、「我的陰部也有一個小小凸起來的」,讓她很驚訝。而她也耐心地回答「弟弟的是陰莖,妳的叫作陰蒂」,小孩又接著問「我可以摸陰蒂嗎?」,她回答「可以,但那是妳的隱私處,要在妳只有一個人的地方才可以摸。」自始至終她都使用正面、不逃避的方式和小孩對話。她也在貼文中解釋為甚麼她這麼做。她表示,教小孩用正式的名詞來稱呼私處,其實有很多好處。身體從頭到腳每個地方都很重要,大人自然看待每個部位,小孩也才能健康地看待隱私處;大人對於生殖器官的態度愈羞愧隱晦,越容易讓孩子誤認為生殖器是羞恥的、不好的,長大後那將影響孩子對性的意識,並延伸至性關係中。甚至如果當小孩不幸遇到性騷擾、性侵案件時,能夠明白說出生殖器名稱,能具體敘述情況在法律上是最有利的。許多網友紛紛表示贊同,有網友回憶當學生時遇到認真上課的健康教育老師,願意以輕鬆但不隨便的態度上課,讓他們獲益良多;有家長表示自己現在全家就已經這樣做,但也有人表示一時的習慣可能難改「雖然知道要用正式名稱,卻還是無法想像未來與孩子探討到這部分時會是怎樣的情景。」
-
2020-07-11 科別.精神.身心
面對職場霸凌,專家建議4招自救
28歲的Amy(化名),是名上班族。她的主管有時會以瞭解工作業務為由,約喝咖啡;幾次後,發現主管會趁機動手動腳,讓她很不舒服。但礙於該人是主管不知該如何,只能找理由躲避,但卻已造成心裡陰影。32歲的Candy(化名),與主管互動良好,除了原職務外,有時還承辦主管指派的工作。同事眼紅忌妒也想獲主管青睞,索性常去跟主管說三道四,一直不斷洗腦主管,說對某某某好就是害她,而自己又有多認真、多辛苦。37歲的Kevin(化名),工作表現良好做事細心,但主管總是不平等對待,有工作一定找他,額外值班事務也優先找他,但他卻沒有在考評得到任何鼓勵,甚至還會遭受主管打壓,終致抑鬱而疾。55歲的Eric(化名),近半年飽受心悸、眩暈、盜汗經常發作所苦,在妻子陪同就醫下,主訴自己原訂接任高階幹部,但遭人蓄意操作及公司前輩勸退,改由其他人接任。書田診所精神科主任醫師孔繁錦表示,以上都是職場霸凌常出現的場景!所謂「霸凌」,是指加害者憑藉暴力、權力、優勢,於特定場域所進行持續性的侵犯、欺壓、剝奪、貶低、排擠等行為,使受害者遭到傷害、威脅、羞辱、挫折、孤立,產生身心症狀。孔繁錦提到,許多人與同事、上司相處的時間比家人還要長,當職場關係不健康甚至產生霸凌情事,影響的身心創傷不可輕忽。常見的職場霸凌的類型有4類,如語言暴力、性騷擾、肢體暴力、精神暴力。根據門診觀察,約有一成的人曾遭受職場霸凌的經驗,但為了生活、為了經濟,加上主管掌握加薪升遷,員工通常是弱勢,有苦不敢說,只有忍耐,最終導致精神創傷。孔繁錦說,在社會各個角落都有可能隱藏霸凌事件,只是發生的程度強弱不一,從各類的霸凌事件可歸類出起因,與性別、種族、語言、宗教、家族、派系、社團、階級、地位、收入、外貌、成績、新人等因素有關。常見的5種霸凌場域為校園霸凌、職場霸凌、社團霸凌、家族霸凌、網路霸凌;霸凌方式為以身體、言語、關係、業務、性、剝奪性之方式進行。其中,性霸凌可分為性侵害、性騷擾,倘霸凌致對方自殺身亡,無異是霸凌殺人。霸凌事件發生的角色眾多,可分為加害者、受害者、默許者、助虐者、旁觀者、安慰者、保衛者。其中,加害者若同時曾經為受害者,則稱為轉害者。遇到霸凌該怎麼辦?孔繁錦表示,不可強忍,應該要正面回應,因為忍讓可能會換來更多霸凌,讓加害者更加囂張,使自己處於任人宰割的狀態。他建議,遇到霸凌不妨以以下4行動自救。自救行動1:積極蒐證。善用手機錄音、錄影、對話截圖、通聯記錄、監視器、行車紀錄器。請朋友幫忙。自救行動2:讓該知道的人知道。向親友傾訴、向上司申訴、體制外陳情、政府申訴管道、聘律師提告,讓霸凌者與共犯結構得到制裁。自救行動3:找加害者面質。事先演練,找親友陪伴,勇敢果決口條順暢,避免暴衝。自救行動4:當出現身心症狀,務必尋求精神(身心)科專科醫師諮詢協助,別讓自己陷入身心症狀或陰影無法自拔,甚至引發自傷或傷人的念頭。
-
2020-07-02 科別.精神.身心
職場霸凌「吞下去」? 精神科醫師教你4招自救
小心霸凌,在職場、校園都有可能出現。就讀國一的小玲(化名)剛升上國中,覺得一切新奇,未發覺與同儕的交談少,後才發現被同學忽視孤立,她開始悶悶不樂、睡不好、寡言、變瘦,精神狀況極差而被家人發現並就醫;經醫師開給抗憂鬱、助眠藥物,加上心理治療下情況改善,加上父母幫她辦轉學,小玲在新環境重獲新生。收治小玲的書田診所精神科主任醫師孔繁錦表示,不只校園霸凌,許多人與同事、上司相處的時間比家人還長,若職場關係不健康甚至發生霸凌,對身心影響不可輕忽。孔繁錦說,常見職場霸凌類型有4類,如語言暴力、性騷擾、肢體暴力、精神暴力。根據門診觀察,約1成的人有被職場霸凌經驗。他們為了生活、為了經濟,主管掌握加薪升遷,在職場員工通常是弱勢,有苦不敢說,只有忍耐,最後導致精神創傷。如他也曾收治過一名28歲女性,主管有時會以了解工作業務為由約喝咖啡,幾次後發現主管會毛手毛腳讓她很不舒服,但礙於主管權勢,不知該如何是好,只能找理由躲避,但久而久之心理受創,更因此罹患憂鬱症。若遇到霸凌該怎麼辦?孔繁錦說,遇到霸凌要正面回應,忍讓可能會換來更多霸凌,讓加害者更加囂張,讓自己處於任人宰割的狀態。若遇到霸凌時,可透過錄音、通聯來積極蒐證、讓該知道的人知道、找加害者面質、出現身心症狀需求助諮詢等四方式自救,不要獨自面對。孔繁錦呼籲民眾面對職場霸凌不可強忍,除了透過公司或政府申訴管道之外,出現身心症狀或陰影無法擺脫時,務必尋求精神或身心科醫師協助;而親友若發現家中成員突然出現哭泣、食慾差、寡言、變瘦等情形,應提高警覺,並協助就醫諮詢。
-
2020-07-02 科別.精神.身心
職場霸凌「吞下去」? 精神科醫師教你4招反擊
一名女性在職場屢遭主管毛手毛腳,埋下心理陰影,也憂鬱纏身。精神科醫師說,性騷擾是常見的職場霸凌,應積極蒐證、對外傾訴、找加害者說清楚,有身心症狀應求援。書田診所精神科主任醫師孔繁錦今天表示,許多人與同事、上司相處的時間比家人還長,若職場關係不健康甚至發生霸凌,對身心影響不可輕忽。孔繁錦表示,常見職場霸凌類型有4類,如語言暴力、性騷擾、肢體暴力、精神暴力。根據門診觀察,約1成的人有被職場霸凌經驗。他們為了生活、為了經濟,主管掌握加薪升遷,在職場員工通常是弱勢,有苦不敢說,只有忍耐,最後導致精神創傷。一名28歲女性,主管有時會以了解工作業務為由,約喝咖啡,幾次後發現主管會毛手毛腳讓她很不舒服,但礙於主管權勢,不知該如何是好,只能找理由躲避,但心理受創,更因此罹患憂鬱症。還有一名37歲男性,工作表現好、做事也細心,但主管總是不平對待,有工作一定找他,額外值班事務也優先想到他,跟主管反映無法得到任何改善,加上每次考評沒有得到鼓勵,甚至還被打壓,長期累積也因此抑鬱而疾。孔繁錦說,遇到霸凌要正面回應,忍讓可能會換來更多霸凌,讓加害者更囂張,讓自己處於任人宰割的狀態。自救行動可積極蒐證,善用手機錄音、錄影、對話截圖、通聯紀錄、監視器、行車紀錄器;讓該知道的人知道,可向親友傾訴、向上司申訴、體制外陳情、聘律師提告,讓霸凌者與共犯結構得到制裁。孔繁錦表示,也應找加害者面談,事先演練,且找親友陪伴,協助溝通;若因霸凌事件出現身心症狀,尋求精神科專科醫師諮詢。現在正值畢業季,許多社會新鮮人將踏入職場,孔繁錦提醒,若在面試或進入職場期間被不當對待,要相信自己的感受,霸凌隱藏在各個角落,每個人都有可能遇到。面對職場霸凌不可強忍,應尋求外援,避免陷入惡性情境太久造成身心受創,甚至引發自傷或傷人的念頭。
-
2020-04-14 科別.精神.身心
面對N號房事件 除了憤怒你還應該做3件事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日前韓國爆出「N號房事件」,有人在社群平台上販賣性行為影片,包含未成年、性侵、性暴力內容,而有二十六萬人付費參與其中。台灣也有許多報導和評論在談論此事,其中不乏針對韓國社會文化的剖析、性別平等議題的討論以及性平理念的推廣。諮商心理師馮彥翔表示,他開始注意到身邊有些朋友,在看到相關新聞後會有較多的情緒反應,如何因應面對以及自我照顧,諮商心理師提出三點方法。諮商心理師馮彥翔指出,由於N號房事件涉及大量性暴力的訊息,光是許多對女性的性虐待描述就可能會讓人有煩躁、憤怒、憎惡、悲傷、恐懼等情緒反應;也可能有人會對此類犯罪事件的參與者、(意圖)觀看者產生反感,覺得怎麼可以有人如此惡意傷害別人,只為了滿足自己的慾望,使人對於世界與社會的基本信賴產生懷疑。而如果不只是單純接受相關資訊,而是過去有遭受性騷擾、性侵害、性暴力的人,看到這類新聞可能也會勾起自身經歷,引起或加劇一些創傷反應。除了上述的情緒外,也有可能會造成相關負面回憶不斷湧現、高度敏感緊張焦慮害怕、情感麻木,反而感受不到任何情感。網路上會看到各種相關的新聞報導,也看到有些人在轉貼一些報導或者評論。這個議題涉及人權與性別,是個值得持續發聲與注意的議題,但在過程中也不要忘記保護自己和他人的情緒。以下有幾點是大家可以做的:1. 留意轉貼的文章內容轉貼與討論的重點應該是在事件本身,而非以驚悚的內容吸引注意力。因此在轉貼相關內容前,可以注意一下其中有沒有過度露骨或聳動的內容,並選取合適的資訊做討論,就不會引起過多負面感受。2. 落實日常生活中的性別平等N號房事件的背景脈絡,其實是社會整體的性別結構,而非單純加害者的行為有多脫序。因此如果關注這個議題,長期而言可以將注意力放在平常生活中努力落實性別平等、尊重、友善的態度。特別是男性而言,可以注意自己也會有性別刻板印象甚至性別歧視、性騷擾的言語或行為,覺得「只是開玩笑而已沒什麼」;或者在網路上瘋傳OOO外流影片時也會「想上車」;是否有時會為了凸顯男子氣概而刻意貶抑女性。先從自身做起,若有餘裕,也可以試圖影響身邊的人。3. 持續關注相關議題如果真的很關心這類新聞,可以試著開始關注一些平常便在談論性別議題的團體或個人,也許你會看見台灣仍然有很多值得改善、進步的地方,以及可以如何思考、討論,讓社會更好。藉由實際行動的投入,可以從行動中感受控制感與價值感,而這些感受正好能成為我們面對N號房事件中讓人感受到的無力、挫折、懷疑等負面情緒時最好的心靈支柱。(文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延伸閱讀: 無聲的霸凌!  你也在無形中變成鍵盤殺手嗎? 心情差愛吃這3食物紓壓? 研究說再不改掉只會更憂鬱
共
2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