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26 焦點.元氣新聞
搜尋
急診
共找到
2766
筆 文章
-
-
2020-03-26 科別.腦部.神經
遇疑似腦中風怎麼辦 醫:4字訣判斷症狀後速送醫
新竹一名65歲的陳姓男子,日前準備吃午餐時,突然感覺頭暈、說話口齒不清,且右手、腳無力,他意識到很可能是腦中風,立刻請家人送醫,到院後急診室啟動急性腦中風檢查與處置流程,在發作3小時內的黃金時間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症狀在24小時內便逐漸恢復,目前已經痊癒。根據衛福部近10年來統計,腦血管疾病一直是國人十大死因第2到第4位,且即使存活後通常會遺留下不同程度的神經功能障礙,造成病患與照顧者沉重的負擔,嚴重影響生活品質。榮總新竹分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尹居浩表示,急性缺血性中風是最常見的腦中風類型,約占7至8成,血栓溶解劑可治療急性缺血性腦中風,增加約3成的復元率、減少失能的後遺症,但施用時有3到4.5小時「黃金時間」的限制,一旦患者發生腦中風,必須分秒必爭緊急就醫。尹居浩指出,陳男因自身警覺性高,因此把握搶救時間,在腦中風發作3小時內就送急診接受治療,經醫護團隊合作下,順利完成檢查並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當遇到疑似急性中風症狀時,請民眾牢記口訣「臨微不亂」,「臨」時手腳軟,單側手腳無力;「微」笑也困難,臉部表情不對稱;講話「不」清楚,口齒不清;別「亂」快送醫,看到以上其中一種徵兆,立刻記下發作時間,通知119緊急送醫,爭取黃金治療3小時。尹居浩也提醒民眾,控制好血壓、血脂、血糖避免三高,飲食少油、少鹽、不酗酒,每周規律運動及每年定期健檢,才是預防腦中風最好的健康策略。
-
2020-03-2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歐美借鏡亞洲要學對!專家曝防疫重點:不要只懂得封城
2019冠狀病毒疾病大流行,歐美疫情升溫,紛紛借鏡亞洲的防疫措施,但專家呼籲別搞錯重點,光是封城絕對不夠,還須配合系統性篩檢與落實隔離,才能有效控制疫情。「華爾街日報」報導,專家指出中國湖北省的武漢與鄰近城市於1月23日圍城封閉後,雖有助減緩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俗稱新冠肺炎)擴散至其他省分,但武漢本身疫情並未趨緩;由於當地醫院超載,無力收治所有病患,部分感染者只好返家,病毒持續在家庭內部傳染。武漢疫情的真正轉捩點是在2月2日之後,當局採取更積極而有系統地隔離措施,把疑似患者、輕症患者、甚至健康但與確診病患密切接觸過的人送至臨時醫院與暫時隔離所,情勢才整個扭轉。中國的策略是把數百間旅館、學校與其他場所改造為隔離處所,並興建雷神山、火神山兩座有負壓隔離病房的醫院,還在公共建築增闢14處收治輕症的方艙醫院。此外,中國也意識到病毒篩檢能力的重要性,地方當局的每日篩檢量在1月底僅有200例,到2月中旬之前就提升到7000例。在許多遭疫情重創的西方城市,這些措施超乎設想之外。因此,許多醫師與專家認為美國及歐洲近期的封城或居家令,若真落實,或許能減緩病例增加趨勢,但仍不足以遏止疫情,或預防許多醫院被爆量病患湧入壓垮的情況,一如疫情初期的武漢。蘇格蘭的愛丁堡大學(University of Edinburgh)全球公衛教授斯芮達(Devi Sridhar)說:「諸多教訓都沒學到。封城有助於爭取時間,但要奏效,唯有實際去追蹤回溯並找出感染病毒的人。」斯芮達表示,若想控制疫情,英、美與歐洲各國終究得像武漢一樣建立大量的臨時醫院與隔離處所,「我不覺得還有其他辦法,我們的方向對了,但動作太慢」。武漢的協和醫院是收治新型冠狀病毒重症的指定醫院之一,急診科主任張勁農表示,最重要的是把感染者與健康者隔離,並建議利用旅館當作隔離處所,每個人都能單獨待在個別房間,「只須關掉中央空調即可」。張勁農還說,近日看到部分患者在不知道自己被感染的情況下生出抗體,這顯示武漢可能已進入「群體免疫」階段。許多專家表示,武漢在2月2日以後採取系統性隔離與篩檢的做法,韓國與新加坡也有類似措施,且都顯現出效果。世界衛生組織(WHO)突發衛生事件執行主任萊恩(Mike Ryan)警告,封城不足以控制住大流行,各國政府應聚焦於篩檢出感染者,並隔離感染者及接觸者。他說:「這不光是保持人際距離與封城。在中國、新加坡、韓國,他們真的很努力落實整體防疫策略。」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傳染病專家李普金(Ian Lipkin)曾於1月前往中國,給予當地官員一些防疫建議。他表示,美國應即刻採取全國性的居家令,然後實施分組隔離,直到疫苗完成。李普金說:「我們必須把染病急需就醫者、確診但無症狀或輕症者、有接觸史的疑似感染者及健康者都加以分隔。」武漢的同濟醫院也是重症收治指定醫院之一,院內醫師近期一份研究顯示,武漢在1月23日封城前,平均每名感染者可傳染給3.68人,到了2月2日到2月18日這段期間,已降至0.32人。在流行病學上,這個數字壓在1以下,疾病傳播就可獲得控制。
-
2020-03-25 癌症.癌友加油站
憂鬱擊挎癌友 還好一窩小貓救了她
「喵~喵~喵」剛進葉容君家門,一個黑影快速地從眼前逃走,牠探了探頭打量著這群不速之客,等攝影記者開始架設相機,貓仔一溜煙不見了。葉容君談起家這兩隻神祕的貓寶貝,微笑著說,「當我癌症化療造成視力下降時,又突然面臨父親中風離世,我無法接受一個在生病期間天天照顧我的父親就這樣不見了,我罹患了憂鬱症把自己鎖住出不來,但一群貓咪救了我。」「我每天打開窗戶時,就聽到一群剛出生的小貓在樓下喵喵叫,那個聲音非常療癒,我就跟兒子試著去看看牠們。」就這樣一個過程,讓葉容君覺得自己非走出來不可,她去看身心科、去學拼布藝術,讓自己生活有重心,慢慢走出父親離世痛。這段過往幾乎是22年的罹癌過程中讓她最難熬的階段,葉容君54歲,在32歲結婚第8年時罹患了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當時兩個兒子還小,一個是小一生及一個是幼稚園,早上開早餐店還得接送孩子上下課,生活的重心全在家人,這麼幸福樂觀的人在生病的一瞬間並沒意識到危機即將來臨。「民國87年9月我身體開始不舒服,三天兩頭就感冒,到診所看病打針,醫師警覺性的抽血,發現血液報告有問題,還提醒我要到大醫院檢查,但我就一直拖到年底,直到有一天喉嚨痛到不行,才到三總汀洲院區看門診,沒想到看完診後被要求立刻住院。」葉君容傻笑地說,當時還沒意識到危機,只擔心摩拖車會被拖吊。其實,葉容君當天幾乎是拖著身體到急診,一躺在病床上就昏迷了,醒來時就被告知是白血病要化療,「我當時都還搞不清楚,也沒有太過震驚,先生還問我要不要哭一下,但我哭不出來,我的直覺就是要化療就化療吧!」只是她沒想到骨髓移植前的化療,產生的副作用幾乎將她折磨到不成人形。子宮大量出血、泌尿道排斥、水晶乳化造成白內障、乾燥症…這些都是葉容君面臨到的困境,還好她在家人的陪伴下一一克服,還被醫師誇讚是模範病人,「我都遵照醫囑也沒任何忌諱,自己還參加新藥試驗,家人在治療期間當然也希望我可以試試民俗療法,我都全部拒絕,因為配合治療還被安排去鼓勵其他做化療的病友們。」不只是好病人,在生病期間葉容君還努力扮演著好媽媽的角色,擔心自己「來日不多」,只要身體好轉就帶著孩子出去玩,拚命地要留下懷念的影像。現在回想起來,她直說,「我覺得我有點蠢,沒有讓孩子參與我住院治療的過程,只想到不能因為生病影響孩子,忘了共同參與生命的過程。」天性樂觀的她,也曾問主治醫師「我這麼開朗樂觀,怎麼會是我呢?」結果被醫師的一句話打醒:「就是你們這樣子才會生病,因為壓力都沒有釋放。」葉容君才茅塞頓開,她確實把家人放在第一位,忘了自己是誰;生病後她陸續找回自己,開始學做菜考廚師證照、畫畫、唱歌。採訪末尾,她拿出剛學會的畫作,認真的描述學習過程,自己都覺得不可思議;拿出一大袋的方巾,開始試範頭巾綁法,她沒有隱藏目前唯一可以辨識出癌友身份的表徵-滿頭稀疏的頭髮,她不介意,她開懷大笑,癌症對她來說是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卻也是找回自我的時光。
-
2020-03-23 新聞.私房新聞
白色巨塔番外篇/醫生也是人 時窮節乃見
每次揭露醫界黑暗的一面,網路留言大都沒好話,總會被批。之前還被某醫事團體封為國內「三大仇醫使者」之一,這該覺得驕傲,還是該深刻檢討。對於醫藥記者來說,醫師是受訪者,雖能夠當成好朋友,但絕對不是討好對象。上周提到中部某醫學中心因為一篇英國知名期刊投稿論文,引發內外科之間的尖峰相對,感染科主任還為此請辭。文章最後給了一個結論,「醫師就跟一般人沒兩樣」,智商及年薪均高人一等,但在面對名利及生死等關鍵抉擇時,同樣是「時窮節乃見」。就有網友回應,「我們的學校教育真的很有問題,真正的關鍵是我們從小到大,全都是在側重學科知識教學的學校教育,且是在彼此相互高度競爭的過程中長大,根本不懂得與異己團隊合作之道。」有網友回應「新冠肺炎疫情凸顯出來的台灣學校教育漏洞,人際關係與團隊合作教育,試問有人在關心嗎?」、「醫師畢竟是人,有時候還是逃不開人性。」、「到哪都有競爭呀... 」、「古今中外都能看到人為利益名聲衝突不斷,不勝唏噓」。跟友人聊起此事,他覺得驚訝,但想想也不意外。不要說不同科,急診跟感染科之爭,就算是同一科別,內部可能也是搶得很凶,另外,在公部門不也如此。總歸一句話,這就是人性。
-
2020-03-21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義情不妙!單日新增627死亡病例 旅義台人靠視訊解鄉愁
10度微涼氣溫,住家庭院的義大利玉蘭開得正美,同樣宜人的3月天,今年義大利空氣瀰漫一股不尋常的沉。距離米蘭40公里外,同屬義北倫巴底省的貝加莫是疫情重災區,大量遺體擠滿醫院太平間,當地火葬場運作達到極限,甚至出動軍車,將棺木送往其他城市處理。旅義25年的室內設計師楊仲儀說,在疫情前途未明下,多數義大利人仍保持信心,最讓她難受的是,無法照原定計畫返台探視年邁的父親,只能透過視訊解鄉愁。新冠肺炎病毒全球蔓延,疫情如野火延燒摧折經濟、性命,義大利今天通報創紀錄新增627起新冠肺炎死亡病例,儘管政府拿出措施遏止疫情擴散,但大流行仍加速蔓延;根據通報數據,義大利死亡病例增至4032起,超越大陸,成為全球死亡人數最多的國家,確診病例則攀達4萬7021起。楊仲儀今年1月底曾返台探親,那時台灣確診數在個位數,17年前抗SARS的經驗是記憶深刻之痛,台灣人對防疫步步為營。當時人義大利對疫情的態度,普遍認為這是「亞洲的流行病」,沒有太高警覺。義國疫情的壓力鍋,是在2月22日北義一個小鎮群聚確診後掀開,政府祭出封閉措施,宣布關閉學校、非民生必須的店家,取消大型活動及體育賽事等,要求居民避免外出。隨疫情惡化,封城令擴及全國6千萬人。義大利總理孔蒂日前宣布3月10日起實施全國封城令,除工作、健康或緊急狀況外不得外出,全國學校停課至4月3日,博物館、體育館、游泳池、劇院、娛樂場所等全部關閉。禁止舉行婚禮、葬禮等儀式,也暫停教堂內的彌撒等宗教活動。由於疫情未見緩解,楊仲儀說,義國政府正評估停課期限可能再延長1個月。楊仲儀談到,義大利封城建立在公民自律基礎上,居民如有需要外出,隨身攜帶證明文件,解釋自己是因為工作、探親、就醫、返家等理由而出入城市,仍可放行。民情與慣性成為防疫一大挑戰。楊仲儀說,義大利人熱情、好客,喜愛聚會,被禁足宅在家是件痛苦的事,因此總理孔蒂宣布禁令時,語重心長呼籲「我們的習慣必須現在改變,馬上適應這樣的嚴格措施,我們才會成功。」外界以人間煉獄、義大利的武漢來形容貝加莫,抗疫期間,壓力最大的莫過於站在第一線的醫護人員。楊仲儀說,病人太多,有醫院在急診室外闢建檢驗區,也有將展場改建為臨時醫院,義國政府日前緊急頒布動員政策,宣布豁免半年後的「醫師資格考」,全國1萬名應屆畢業醫學系學生直接取得資格,填補照護能量。楊仲儀指出,義大利整體醫療體系完整,災情嚴重的倫巴底省算是富庶區,為將珍貴資源優先留給「最有可能救活者」,其次是給「餘命較長者」,醫護人員不得不做出救誰捨誰的煎熬決定。讓人不捨的是,義大利確診案例中,約有8%是醫護人員,可能缺乏足夠防護,不幸遭感染。楊仲儀觀察,義國疫情遠較歐洲其他國家慘烈,人口老化可能是原因之一,根據義大利官方公布的資料,死亡案例中約9成患者有其他疾病。確診案例中,女性約占3成、男性7成。米蘭名店街區就像一座伸展台,吸引穿著時尚的男女,及來自世界各地的旅人;餐館和酒吧裡,總是少不了年輕人相聚狂歡。最近的義大利,街道、廣場、公園、沙灘全是空蕩蕩,好像戰爭電影中的場景,給人一種不真實感。楊仲儀說,天性樂觀的義大利人,雖然有不安,但沒有恐懼失措,畢竟防疫大敵當前,共同敵人是病毒。有民眾發起在陽台隔空合唱、演奏樂器,藉此相互打氣,也有人發起鼓掌行動或掛布條,感謝前線醫護人員等無名英雄,逆境中展現義式熱情,共度艱難時刻。
-
2020-03-21 科別.腦部.神經
腦中風患者要降血壓? 醫師點出普遍3大迷思
58歲的張先生是一位公務員,先前因有高血壓及糖尿病,但都因為公務繁忙而疏於照顧自己的身體,二個月前有一天清晨起床,他突然覺得右側肢體無力、講話不清楚,被送至本院的急診室,經神經醫學部醫師診斷確定有左側大腦中風,隨而住至本院的神經醫學部病房治療及觀察。漢銘基督教醫院副院長暨神經醫學部主治醫師林志明表示,張先生於住院期間手腳及講話功能逐漸恢復,但是血壓卻一直很高,經過一個星期治療,血壓收縮壓仍一直在160~170mmHg之間,家屬一直很緊張,詢問主治醫師是否有好好降血壓來治療病人;神經醫學部主治醫師回覆說有會診心臟血管內科,並且綜合其建議增加了2~3種降血壓藥物。以上情況常見於腦中風患者,尤其家屬又看見血壓居高不下,常膽心是否會「爆血管」有腦出血的情形發生,針對此個案有幾個臨床議題。1. 腦中風初期是否要「很」積極降血壓呢?在腦中風初期有所謂的「反應性高血壓」,也就是說因腦部血管栓塞的關係,血壓會較高以利血流「灌流」主腦部,這種情況是好的且有利於腦部的復原,這種情況通常會持續5~7天左右,所以若血壓有偏高,可以不用太緊張而急著降血壓,除非已經非常高(收縮壓>180mmHg)且病人臨床出現有頭痛、嗜睡、神經學症狀加重等,才需緊急降血壓。2. 頑固型高血壓如何處理? 「慢慢」降別心急 有些病人之前有高血壓,但都沒有好好控制,在腦中風時兩者同時加乘,這時不管用什麼血壓藥於病人身上,血壓都居高不下,這時處理的原則仍然類似上述(一)的情況,不用心急血壓「慢慢」降,只是頑固型高血壓會需要比較長的時間來降血壓,大約1~2個月的時間,這告訴我們不管是什麼疾病,平時都要好好保養控制,不要等到它失控才一發不可收拾。3. 腦中風位置於腦幹、小腦 不建議血壓降太低 在腦中風的位置一般可分為前腦循環及後腦循環中風,若腦中風的位置是發生在後腦循環,例如腦幹、小腦,不建議血壓降太低,這是因為根據統計,後腦循環的中風比較容易會再次腦中風,尤其中風後前三個月內,比前腦循環的機率高,所以會採用比較「保守」性治療方法,且不建議病人做激烈性的活動。總之,腦中風患者的血壓控制是一門學問,也需要病人與醫師在治療及控制上作良性溝通,這樣病情才容易控制,也避免再次中風的機會。(文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延伸閱讀: 每年奪走上萬條人命! 你一定要知道的6項腦中風檢查 中風不只會嘴歪眼斜 6情況也是常見後遺症 
-
2020-03-20 科別.心臟血管
喝咖啡、過勞會誘發心悸?中醫分析11種原因教日常保養
有些人喝了咖啡或濃茶會覺得心跳加速,感到心臟撲通、撲通的跳,有些人會因為受到突如其來的巨大聲響或意外事件的外力驚嚇,出現心跳過動的現象也有些人會因情緒不佳、過度疲勞,而覺得心中悸動,無法自主,這些都屬於傳統中醫或現代醫學所謂「心悸」的範疇。什麼是「心悸」?以中醫的觀點,中華民國傳統醫學會名譽理事長黃碧松指出,主要包括驚悸與怔忡,患者會自覺心中悸動、驚惕不安。驚悸常會因為外來的刺激而誘發,病症發作迅速,病勢淺短怔忡則主要是內因所致,自覺心中驚惕,勞累過度時特別容易發作,病情較為深重,驚悸日久可能發展成為怔忡。黃碧松說明,現代醫學所謂的心律不整、心動過速、心動過緩、心房顫動、房室傳導阻滯、病態竇房結症候群、心包炎、心肌炎、心力衰竭、鬱血性心臟衰竭或是更年期症候群、精神官能症等,也都會出現心悸的症狀表現。心悸主要的臨床表現,是病人自己覺得心跳劇烈,胸中不適,驚慌不安且不由自主。從心悸的各種不同證候看,黃碧松分析如下幾種:1、心氣不足:會出現心悸怔忡,覺得精神疲勞且無力,動得愈多便愈覺乏力,容易失眠多夢、頭暈冒汗且胸悶不適。常用的中藥以四參復脈湯、炙甘草湯、天王補心丹加黃耆與養心湯為主。2、心血不足:會出現心悸怔忡,覺得頭暈目眩,看起來面無血色且唇舌色淡。常用中藥如歸脾湯、聖愈湯等。3、心陽不振:會心悸胸悶,呼吸氣息短促,面色蒼白,身體四肢冰冷,冒汗且無力,舌苔淡白。適用瓜蔞薤白白酒渴和硃砂安神丸合方。4、心血瘀阻:會心悸不安且胸悶不適,不時心痛發作,或是出現嘴唇指甲青紫,而舌質紫暗或瘀斑此證候多見於心絞痛或心肌梗塞的心肌缺血患者。適用中藥為血府逐瘀湯、大黃蟅蟲丸、補陽還五湯。5、心神不寧、心無所主:會心悸怔忡,覺得心神不定,坐臥不安,睡得少但夢很多。適用中藥為甘麥大棗湯。6、痰擾心神:會心悸、胸悶,突然發作又突然停止,感到驚恐不安又煩燥,也會噁心嘔吐,失眠且多夢,痰多又口苦。適用中藥如溫膽湯加黃連,還有滌痰湯。7、脾腎陽虛、寒濕內盛:會心悸症忡,臉色蒼白,疲乏無力,動一動就會覺得喘,身體四肢冰冷,尿量少而有浮腫現象,舌體胖大。可見於器質性心臟病右心功能不全或慢速心率不整。適用的中藥為真武湯、補骨脂、附子理中湯加肉桂。8、心腎陽虛:心悸、呼吸氣息短促、冒汗、心胸悶痛、怕冷且四肢寒冷、倦怠無力,大便稀溏,小便清長。多見於心功能不全。適用中藥為桂附八味丸、右歸丸、右歸飲、參附湯。9、心腎陰虛:心悸、心煩,因虛煩而無法入睡,睡得少卻多夢,頭暈耳鳴,兩頰顴骨處發紅,潮熱盜汗,半夜覺得口渴,尿色黃而大便乾,腰膝覺得痠軟,舌紅苔少。適用中藥為左歸丸和黃連阿膠湯合方。10、真陰虧損、虛陽浮越:心悸怔忡,煩躁悶動,潮熱盜汗、口乾舌燥、手足顫抖或濡動,偶有暈厥現象,精神萎頓或神情躁擾,覺得焦慮、恐懼。適用中藥為大定風珠與大劑量的生脈散。11、氣虛陽脫:此為重症,面色慘白,額頭大汗淋漓或汗如雨珠,兩眼向上看,神識昏蒙,四肢抽搐,氣息微弱。若是昏厥抽搐再三發作,歷久不消,應迅速送往急診室搶救。適合的中藥為參附龍牡湯、參附湯、獨參湯。不過,黃碧松強調,應由專業醫師針對證候診斷處方,患者不宜擅自濫用,但可自行在飲食方面應注意營養的攝取,宜多吃豆類、瘦肉、魚類、雞蛋與新鮮蔬果,蛋白質、維他命都應多量攝取此外,且以清淡、容易消化吸收者為主,最好少量多餐,並應忌吃辛辣、油膩或喝咖啡、濃茶等刺激性的東西,也應避開菸、酒等刺激物。而若是藥物引起的心悸問題,則須和主治醫師討論停藥或另選替代性藥品。最重要的是,平日應保持心情愉快,以避免受到情緒影響,並減少心悸的發作,加上適當的運動,像是散步、做伸展操、打太極拳、練氣功等,都是適合心悸患者的運動,有助於強化患者的身心健康,預防疾病發作。延伸閱讀: 常心悸會得心臟病? 出現這種狀況千萬別不理 睡滿8小時還是累? 有這「症頭」代表你已經過勞了 
-
2020-03-20 新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 新陳代謝醫師 未料39歲得第一型糖尿病
口述/好心肝門診中心新陳代謝科特聘主治醫師「我是新陳代謝科醫師,沒想到在39歲時會得了第一型糖尿病,確診時的確感到很驚訝,但也很感恩,因為我懂得糖尿病,若是其他人罹患了糖尿病,還真的會不知所措。」我是晚發型第一型糖尿病,可能是當時的工作與家庭生活過於忙碌,導致身體免疫力改變,因而發病。與免疫力不正常有關第一型糖尿病與免疫力不正常有關,很少會有遺傳,家裡並沒有任何人罹患糖尿病,但我在35歲到39歲期間,在醫院的工作非常忙碌,先生是眼科醫師,又剛好外調台中榮總,必須一人帶三個小孩,且最小小孩才剛生,因此可能是過分勞累造成免疫力變差,進而罹患第一型糖尿病。回憶起33年前發病之初,我出現了標準第一型糖尿病症狀,在發病前三周,曾感覺身體不舒服,肚子隱隱作痛;生病前二周,則明顯沒有體力。在被確診那天,我在基隆長庚醫院看門診,整天完全沒體力,以為感冒了,一天都沒吃東西,還跑到急診打了一瓶點滴,未料打完後竟然吐了。沒辦法開車回家,只好請住院醫師幫忙開車載我回家,卻是不斷上廁所、多尿,我還和住院醫師說:「整天沒吃東西,尿還這麼多,會不會是糖尿病?」結果真的說中了。用「秤」精密計算飲食我在急診處一驗血糖值在380mg/dL以上,尿裡酮酸強烈反映,確診得了第一型糖尿病,當晚就住院治療了。「發病過程很意外,家裡並沒有人罹患糖尿病,沒想到39歲竟得了第一型糖尿病,真的很shock!」當時因為要調胰島素注射劑量,我住院二周才出院,出院在家休息一個月,除了繼續調胰島素劑量外,我積極學習「飲食控制」。吃東西斤斤計較,用「秤」精密計算飲食,吃飯時要秤吃多少的飯?飯多重?蛋白質的肉類魚蛋豆腐的量加在一起秤有多重?唯有蔬菜不秤,其他依營養師告知怎麼吃就怎麼吃,一個月後回醫院上班就不用秤了,用眼睛看就知道大概吃多少分量了。常教導病人該怎麼吃?「所以我的糖尿病飲食控制觀念很正確,我常會教導病人該怎麼吃?」我的血糖控制不能說有100分,以糖化血色素(HbA1C)來說,90至95分是有的。目前糖化血色素在6.7%、6.8%左右,而糖尿病的糖化血色素是以7%為標準,我都不會超標,一直維持在6.5%至7%之間,因為是第一型糖尿病,血糖變化性比較大,也沒辦法控制到6%至6.5%。第一型糖尿病人必須好好調控胰島素,我在民國77年生病,78年間就有多次胰島素注射概念進來台灣,我是全台灣用多次胰島素注射的第一人,且用胰島素筆注射相當方便。在門診中,常遇到病人不敢打胰島素,我會當場拿出我隨身帶的胰島素針示範扎針,他們看到我輕鬆注射也就接受了。三餐吃飯都要打胰島素正常人胰島素分泌,從早到晚不吃東西都要有一個基礎胰島素,所以一天打很多次的人一定要注射基礎胰島素。除了注射基礎胰島素外,三餐吃飯都要打胰島素,基礎胰島素的打法可以一天打一次或兩次,我是每天早晚各打一次,但如果我晚上游泳回到家裡才打針,晚上的基礎胰島素劑量就會減少,若是照平常劑量注射的話,半夜就易發生低血糖。糖尿病人飲食控制很重要。首要學習飲食量的控制,例如吃什麼食物是熱量少的或是零卡,也很鼓勵病人喝清湯例如蔬菜蛋花湯,第一型糖尿病人可吃瘦肉,海鮮則建議吃油少或沒膽固醇的魚和海參,少吃膽固醇高的蝦蟹。一有低血糖就吃方糖因為用藥問題,第一型糖尿病人容易發生低血糖問題,必須嚴格測血糖,我一天會測7、8次血糖,但過去一個月平均會發生5、6次半夜低血糖狀況,現在因有新的胰島素推出,已很少發生低血糖了。「我隨身都會攜帶方糖,只要一有低血糖時,立即吃下方糖,曾有一次連續吃下10顆方糖,5分鐘後身體就恢復正常了。」因此,我都會請糖友隨身帶著方糖或糖水,以備低血糖的發生之需。現職:●好心肝門診中心新陳代謝科特聘主治醫師●基隆長庚醫院新陳代謝科資深顧問級主治醫師年齡:72歲學歷:台灣大學醫學系畢業專長:●糖尿病及合併症●甲狀腺疾病 ●甲狀腺細胞學●骨質疏鬆症 ●各種內分泌疾病經歷:●基隆長庚醫院新陳代謝科主任●林口長庚醫院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台大醫院內科住院醫師【問卷】請分享您的「控糖故事」載入中…
-
2020-03-20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法國新冠肺炎確診破萬 醫師集體訴訟告政府失職
法國政府應對新冠肺炎失策,行動緩慢引發批評。前衛生部長布辛本週說1月就警告政府疫情凶險,卻遲遲不作為。今天3位醫師對總理菲力普與布辛提出集體訴訟,狀告兩人失職。法國今天2019年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武漢肺炎)確診病例破萬,比昨天增加1861例,累計達1萬995人確診。死亡數新增128人,累計共372人死亡。3位醫生今天向法院提出集體訴訟,狀告菲力普(Edouard Philippe)及布辛(Agnès Buzyn)「放棄」為防堵2019年冠狀病毒疾病而採取即時措施。3位原告指控菲力普和布辛「當時已意識到疾病的威脅且有能力採取行動,卻選擇不作為」。原告提及布辛17日在市長選舉落敗後接受「世界報」專訪時的驚人發言。布辛在專訪中說,她去年12月底接到不知名肺炎在中國武漢爆發的消息,並通知公衛署,接著1月11日就通報總統馬克宏和總理菲力普,且「警告他們選舉必然無法順利進行」。布辛說:「當我辭職參選時,就知道疫情的大海嘯即將到來,我離開時預料選舉無法順利舉行。」在專訪中,她將政府執意舉行市長選舉的決策過程稱為一場「化妝舞會」。布辛語出驚人的發言隨即為政府帶來衝擊,法國媒體紛紛將此稱為「布辛門」。因此,原告控訴菲力普和原為醫師的布辛「自願放棄採取或尋找對策,來對抗這個使人民安全陷入險境的災害」,災害是指新型冠狀病毒。若判決成立,菲力普和布辛可能被判有期徒刑2年與罰金3萬歐元(約新台幣97萬元)。原告表示,直到3月13日,政府才開始採取對策,最後走上全民閉關這條路。原告表示,若措施提早執行,「就能防堵病毒、減少感染人數,進而減少帶原者感染他人的機會」,能避免如瓦茲省(Oise)發生的大規模群聚感染。他們指責「當時除了關閉學校,完全沒有採取其他措施」。17日晚間,菲力普在記者會中企圖擺脫布辛言論所造成的爭議。他說:「若我們不把布辛的話當真,我就不會在1月就開始規劃相關會議... 這些控訴我都知道,也都承受。」公共行動及審計部長達馬南(Gérald Darmanin)昨天向民眾表示,政府2月時不知道疫情會發展到如此地步,並表示政府任何決策「都沒有違背專業人員的建議」。2019年冠狀病毒疾病疫情危機引發許多法國醫療人員不滿,巴黎歐洲喬治龐畢度醫院(Georges PompidouEuropean Hospital)急診部主任儒凡(PhilippeJuvin)16日在電視節目上嚴厲表示,「法國在醫療上根本就是未開發國家」。儒凡在電視上質問:「你會怎麼稱呼一個沒辦法提供口罩給人民的國家?」他描述現在醫院內的混亂情況:「當病人出現症狀來醫院看診,醫院資源有限,無法檢測,只能叫病人回家待著,開處方箋讓他們去藥局買口罩,因為醫院根本沒有足夠的口罩。」儒凡說,目前口罩數量連提供醫護人員都有困難。
-
2020-03-20 科別.消化系統
不只影響腸道!發炎性腸道疾病恐肝臟病變、血管栓塞
發炎性腸道疾病會造成患者反覆腹痛、腹瀉、血便,對生活造成極大困擾,但要確診發炎性腸道疾病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消化內科主治醫師葉欣榮醫師回憶,曾有位30歲男性,因大腸鏡檢查發現結腸前端及小腸出現病灶,曾懷疑是發炎性腸道疾病但一直無法確診。先後做了幾次大腸鏡檢查,病理抓到隱窩狀膿瘍,最終診斷為全大腸型潰瘍性腸炎,也通過重大傷病的申請。葉欣榮醫師說,病理切片抓到窩狀膿瘍、肉芽腫、肉芽肥大的機率不高,有時候需做3-5次大腸鏡,且長期追蹤才能確診。目前經潰瘍性結腸炎的藥物治療,該患者的症狀有所改善,但仍反覆發作,經評估後協助該患者申請使用生物製劑,治療後腸道發炎緩解,腸道黏膜在內視鏡下有癒合改善的跡象。 葉欣榮醫師指出,發炎性腸道疾病好發於20-35歲以及40-60歲之族群,以學生、上班族為主,患者大多是年輕人,但其他年齡層也有可能發生,且愈年輕症狀會愈難治療。發炎性腸道疾病屬於免疫疾病,目前成因不明,推測可能與遺傳、環境等因素有關。發炎性腸道疾病發生率正逐年增加中葉欣榮醫師表示,克隆氏症在美國的發生率每10萬人口約有20.2名,歐洲則是12.7名,台灣大約3-4名;潰瘍性結腸炎發生率則稍高,是克隆氏症的3到4倍左右,台灣潰瘍性結腸炎每10萬人口約有12名。台灣的發炎性腸道疾病發生率及盛行率每年皆呈現上升狀態,推測可能與飲食西化有關。潰瘍性結腸炎與克隆氏症的症狀有何差異?葉欣榮醫師解釋,潰瘍性結腸炎與克隆氏症皆可能出現腹痛、血便、發燒等症狀,有時候亦會有腸道外表現。克隆氏症可能對整個消化道造成影響,食道、胃、小腸、結腸皆受到侵犯,故常出現慢性腹痛,有時候甚至出現小腸狹窄、廔管,令患者因吸收不良而體重下降。大部分侵犯到小腸的發炎性腸道疾病會以克隆氏症為主。潰瘍性結腸炎主要發生在直腸、結腸部位,容易出現裡急後重、一直想上廁所、血便等症狀,但有少部分患者可能影響到部分末端小腸。按時服藥能夠減少急性發作的機會葉欣榮醫師提到,大多數發炎性腸道疾病需長期服藥控制,曾遇過極少數患者在持續治療後,能有一陣子只需補充鐵劑。但也遇過患者自認為沒症狀而未定期追蹤,直到症狀急性發作才掛急診治療,這是很危險的行為。大部分患者發病後,需要長期使用一些抗發炎藥物,必要時再加上類固醇或免疫調節劑。急性發作期最有效的方法還是住院施打類固醇,搭配免疫調節劑,若仍未有起色,可考慮選用生物製劑。目前已有多種生物製劑可選擇,除了緩解腸道發炎,亦可同步預防相關腸胃道外共病。不只腸道出問題!葉欣榮醫師提醒,由於腸道反覆發炎、黏膜受損,容易出現感染。且腸道會持續出血,患者恐出現缺血性貧血或維生素B12不足的狀況,建議可適度補充鐵劑與維生素。發炎性腸道疾病不只影響腸道,還可能出現腸道外表現,如肝臟病變、關節炎、皮疹、虹彩炎、血管栓塞、容易疲倦等。因腸道反覆發炎,罹患大腸癌的風險也較一般人高,故患者應定期回診檢查,及早預防相關共病出現。葉欣榮醫師提醒,由於發炎性腸道疾病可能出現多種共病,因此會需與眼科、風濕免疫科等各科別合作。患者若好好接受治療,不但可改善腸道症狀,也能減少共病發生機會。日常保養很重要葉欣榮醫師分享,目前尚未確定哪些食物會誘發發炎性腸道疾病,飲食建議以均衡攝取為原則。此外,亦建議養成固定運動習慣、補充足夠水分,維持良好生活習慣、規律作息、避免熬夜等,對病情穩定都有幫助。由於發炎性腸道疾病需長期治療,許多患者都會抗拒,甚至擅自停藥,導致症狀持續復發、加劇,醫師常需耗費許多時間讓患者了解疾病與治療的重要性,以降低各種共病產生,甚至手術的機會。葉欣榮醫師提醒,患者應定期回診、積極配合醫師治療,按時服藥或打針,切勿任意停藥,才能保有日常生活品質。原文:
-
2020-03-1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台確診破百例」醫提7大點提醒 接下來28天成防疫關鍵
全球疫情嚴峻,昨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公布新增23例,全台新冠肺炎(COVID-19)確診病例來到100例,其中輿論紛紛指向出國遊玩回台的民眾,表示疫情如此嚴重不該出國、回台增加國人感染風險。對此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急診科主任謝宗學在臉書粉專表示接下來的28天是防疫關鍵,這期間包括1萬多位入境者居家檢疫時間和接觸者居家檢疫時間,而他也表示這關鍵28天全民應遵守7大點防疫措施,度過防疫關鍵期,避免全境擴散。謝宗學昨日在臉書專頁「Dr. E 小兒急診室日誌」發文,表示對於台灣昨日新增確診病例23例感到遺憾,因絕大多數為境外移入,多數人是因出國玩而中標,謝宗學說「因為想要玩樂造成防疫破口,國家社會必須付出巨大的成本,許多國民健康面臨恐怖的威脅」,而他也指出雖然今日(19日)開始入境者需居家檢疫14天,未來比較不需擔心漏網之魚,但4日到15日回台的民眾卻有1萬多人,這些人和接觸者將是未來28天的重點監測對象。謝宗學說「往後 28 天將是台灣防疫成敗重要的關鍵時期,前 14 天是觀察返台者是否染病,後 14 天是觀察其接觸者是否染病,因為牽涉的人數量過於龐大,非常容易爆發大規模社區感染,考驗台灣所有防疫人員和醫事人員的承受能力」,而他也指責這些因貪玩或貪小便宜的染病者使沒有出去的其他國民面臨巨大風險,他指出「不到 400 床的負壓病房容額,還禁得起幾波暴增染病者的攻勢?」而他也提醒民眾接下來的28天將是台灣的防疫關鍵期,全民需注意以下7大點:1. 3月5日到14日自歐洲、埃及、土耳其與杜拜入境民眾(皆含轉機) 配合居家檢疫,請儘速向居住所在地之鄉/鎮/市/區公所通報(電話可至各縣市政府網站查詢),或撥打各縣市1999 專線通報,由公所民政人員進行居家檢疫健康關懷。2. 出國返台者的親朋好友,14 天內絕對不要接近這些可能染病者。3. 請需要居家隔離的人乖乖待在家中不要出門亂跑。4. 若發現應居家隔離者在外亂跑,請勇於舉報。5. 每個人做好個人衛生,戴口罩、勤洗手,不到人潮擁擠的地方。6. 身體不舒服,戴上口罩,儘量不上班、不上課。7. 所有大型集會活動都應該停止舉辦。最後謝宗學也呼籲民眾盡最大力量防疫,因為接下來將是很危險、關鍵的時期,為台灣危急存亡的時刻,距離疫情全境擴散只有短短一線之隔。
-
2020-03-19 科別.新陳代謝
蔡世澤/新冠肺炎高危險群 糖友血糖控制不佳易嚴重感染
新冠肺炎在全球爆發大流行,糖尿病友本來就是感染症常客,面對疫病威脅,令大家更加忐忑不安。身為第二型糖尿病友的奧斯卡金像獎影帝湯姆漢克斯與太太,在澳洲發病隔離治療,立刻掀起話題。「糖友血糖控制好不好,是能否避免遭到嚴重感染的關鍵。」國內歷年流感死亡個案以及最早的幾例新冠肺炎病患都有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病史,這些糖尿病患的血糖往往控制不佳,容易遭到病毒入侵感染而引起併發症、重症,甚至死亡。糖友住院機會多2至3倍「我在年後曾收治一位50多歲的流感病人,他是一位接受胰島素治療的患者,急診入院時血糖值高達1508mg/dL(正常血糖值80至120mg/dL),有酮酸中毒、橫紋肌溶解症狀,經積極治療,最後仍不幸死亡。」因此,如果糖友年紀偏老,免疫力變差,得到流感、非典型肺炎、新冠肺炎的風險自然比一般人來得高,引起併發症造成重症,乃至死亡的機率,也就居高不下。目前台灣約有250萬人罹患糖尿病,盛行率10%。其實不論是年紀大或年輕的糖友,身體器官長期暴露在高血糖環境中,退化得既早又快,所以共病、慢性併發症叢生,連累到免疫系統、導致防禦機制失能,令糖友們更容易招致感染。據健保資料揭示,糖尿病是僅次於慢性腎衰竭,國人醫療花費最多的疾病。一般人的糖化血色素(HbA1C)在6%以內,糖友則力求維穩在7%上下,當血糖控制不好,糖化血色素經常在9%以上,就很容易出事。以往統計顯示,糖尿病人比非糖尿病人住院機會多2至3倍,中大型醫院住院的非重症病人中,已知糖尿病或血糖偏高(>140mg/dL)的,少說也有三成,住進加護病房的比例更高。減少群聚 勤做血糖監測台大公衛學院副院長陳秀熙曾推出一份罹患新冠肺炎危險評估表,其中糖尿病和高血壓,在加分項目50分中各占10分,比重不輕,我相信有其參考價值。台灣的糖尿病人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二有高血壓,半數的高血壓病人則有糖尿病,這兩種病況互為共病;又因為第二型糖尿病友的平均年齡在60至65歲區間,本來就屬高危險族群,因此,許多同時擁有高血壓冠心症病史的糖友,如果出現咳嗽呼吸急促症狀,應該就醫篩檢。正當全球新冠肺炎「疫」發不可收拾之際,提醒糖友務必淡定,除了潔身自愛減少群聚,更應勤做血糖監測,遇到用藥困擾或病情問題,馬上聯絡諮商照護團隊,如此不僅可以降低罹疫風險,還能維繫優良生活品質,活得和一般人一樣的靜好久遠。【問卷】請分享您的「控糖故事」載入中…
-
2020-03-1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名家看新冠肺炎/周建存:請重視醫護勞動條件
生命轉折,往往瞬間巨變,防不勝防,但事後思索仍有蛛絲馬跡可循。曾罹患SARS的周建存,十七年前是馬偕醫院急診科住院醫師,每日工時達十二小時,輪值大夜班無法睡覺,面對患者生死,情緒長期緊繃。當時年僅廿三歲的他為少數醫界感染者之一,自己分析,應與工作壓力與伴隨而來的免疫力低下有關。二○○三年三月,台灣爆發SARS疫情,醫療體系首當其衝,台北和平醫院、仁濟醫院、關渡醫院、陽明醫院、台大醫院,以及高雄長庚陸續爆發院內感染,所有醫事人員戒慎恐懼。當年罹患SARS 以為會沒命當年五月某天晚上,一名非典型症狀患者到馬偕急診科就醫,院內人來人往,周建存說,記不清與此人如何接觸、接觸多久,或許只是匆匆問過幾句話。半小時後,這名患者胸部X光影像顯示肺部大片浸潤病變,醫護人員這才驚覺「糟了」。數天後,周建存感到全身倦怠無力且高燒,以患者身分回馬偕就醫時,才知除了自己,另兩名護理師與一名批價人員確診感染SARS,而四人都在該名超級傳播者入院當天值班。周建存一度認為自己可能沒命,打電話回家時,才說上幾句,父母在話筒的另一頭哭了。他內心充滿愧疚,想著父母拉拔自己長大當醫師,卻沒能照顧好自己,接著信心喊話「對父母要有責任,不能這麼快死」。借鏡過去經驗 提升醫護免疫力周建存住進加護病房中的負壓隔離室,醫院提供最高等級治療,以氧氣緩解呼吸困難、以高劑量抗生素抑制肺部發炎、高劑量類固醇壓制免疫風暴等。大量使用類固醇,在短短三周內臉部浮腫,認不得鏡中的自己,尖臉變圓臉,嚴重中心性肥胖,手腳肌肉萎縮,連爬樓梯都變成難事。最終,在父母盼望、朋友鼓勵、牧師早晚禱告,以及自己努力下,熬過難關,重獲新生。十七年後的今天,又一波新興流行病—新冠肺炎席捲全球。借鏡過去,周建存呼籲,醫院應更重視醫護人員勞動條件,下修連續上班總時數、減少輪班,且讓日班人力固定上日班、晚班人力固定上晚班,唯有醫護人員生理時鐘穩定,免疫力不降低,才能減少院內感染機率。廣設社區篩檢站 放寬遠距問診新冠肺炎疫情蔓延,隨著國際頻繁交流,反撲回台,出現第二波攻擊。周建存認為,許多輕症患者以為自己只是小感冒,而至基層診所就醫,恐釀成大災難,爆發社區感染;目前指揮中心廣設社區篩檢站,應該廣為宣傳,讓高風險者直接赴特定篩檢院所就診,未來如果疫情擴大,適時放寬遠距醫療條件,藉由視訊問診,降低院內傳染風險。周建存說,以前個性較衝,認為門診工作步調慢,在急診第一線救治病人才有成就感,卻忽視身體負荷。歷劫歸來後,放慢生命步調,固定游泳與健身,好好經營自己的家人與朋友關係。
-
2020-03-18 橘世代.健康橘
「抱抱我,能聽到你家人的心跳聲」 換心人重心出發
「所有的器官都是沈默的,只有心臟仍持續跳動…你們若想知道自己的家人在哪兒?可以來聽聽我的心臟…抱抱我…」站在台前的換心人黃健予,正進行一場關懷捐贈者家屬的關懷活動。突然間,一位少婦走到台前問了黃健予一些接受捐贈的細節,隨後婦人的親人來到台前,用力的抱著黃健予,聽著他的心跳,眼淚就在4個大人間蔓延開來。黃健予回憶2年前的第一場演講,黃健予情緒仍然激動。黃健予是知名廣告集團的事業群總監,後來自行創業輔導中小企業,應邀演講不計其數,結束後訊息的交流不外乎「如何賺錢」,但生病後的演講,會後發的是「器官捐贈同意書」。生命有這樣的轉折點,就在一場意外之後。4年前的8月8日父親節,正當大夥吃飯慶祝時,黃健予突然覺得冷汗直流,胸口痛、喘不過氣、手麻,送醫診斷為急性心肌梗塞,急診醫師無法打通冠狀動脈,緊急連絡將他送到振興醫院。黃健予後來才知道「醫師做了繞道手術,花了12個小時,才把我救回來,但也因為心臟衰竭只能換心,幸運地是,只等了9天就換到心臟」。這天是8月17日,也是他新的生日。採訪當天,黃健予清楚的記得他重新活了1,100天、157周,復健了314次。重新活過但出院後最大難題來了,黃健予說,「我住院期間瘦了40公斤,雙腿萎縮無力,為了能站起來,得定期到振興醫院的心臟功能重健中心復健,由於心臟沒有神經,無法感受到運動時的需求,無法提高心跳來加速全身血液循環,這讓我像在溺水邊緣無法呼吸」。就這樣,瀕死的感覺在心臟復健時期來來回回折磨自己半年之久,靠著毅志力及回報眾人的救命恩情,克服了心臟復健的心魔。但大病一場,虛弱的身體哪能那麼快就恢復,身心所受的苦黃健予都「堅強」的故意忽略,尤其每3個月得在沒有麻醉的狀況下進行心臟切片時,即使害怕都強忍著,但終究還是引發恐慌症。黃健予曾在加護病房驚醒痛哭,「幹嘛救我起來?」他不諱言,看了好久的心理諮商才慢慢化開黑色迷霧。黃健予分析自己的個性,A型處女座,對自己要求太高又必需完美,病癒後總想著怎麼對外「交待」,想讓好友們知道「我過得很好」,想回饋捐贈者的大愛,黃健予把換心後的4年活成了10年的濃縮精華版。難以想像,他在換心後第2年,接了30場研討會來證明自己有能力復出。他笑著頭說,「生病後我突然沒有了存在感,以前的努力在年過半百後武功盡廢,但當研討會辦完精疲力耗盡後,終於體悟到體力像壞掉的電池」,以前的他自命不凡,現在的他開始學會看自己的不足。他說,「沒有這樣的意外,不會有現今的轉折」,他的轉折就是先回應疲憊不堪的身心,把作息調整到早上6點出門,傍晚5點回家,採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養生路線。黃健予重新整理自己,生活的重心有了不一樣的風景,「我一直是贏在起跑點的人,被認為人生勝利組,經過這些歷程後,我想出一本有影響力的書,記錄自己的生命故事」。以前不會聽流行音樂,但現在他是五迷,有生之年一定要去聽一場五月天巷的演唱會。黃健予說,有一次聽五月天的《頑固》,隨著心境不同也漸漸了解歌詞的涵義,歌詞中「…一次一次你吞下了淚滴,一次一次拼回破碎自己;一天一天你是否還相信,活在你心深處那頑固自己…」讓他回顧過往、淚流滿面。這幾年的重新生活,黃健予體認到「想要逆轉人生,要在轉折點」,他不斷強調自己有兩個生日,生病前是處女座,很愛想、想很遠,有點自尋苦惱;生病後是個獅子座,會希望改變懂得順從一下,現在他把兩者的個性融合一下,取得最好的平衡。黃健予笑稱自己是「高年級實習生」,對於未嘗試的新事物開始充滿好奇。對於未來,換了新生命的他,是真實的人生2.0升級版,他自我打氣地說,「不用害怕,人走出去就對了」。人生整理術3要點生命總是讓我找得到出口,它教會我的方法,就是「站起來,走出去,分享它!」1.站起來:直視自己現有的問題,勇敢克服。2.走出去:回顧過往找出不足之處,跨出心門迎接挑戰。3.分享它:若有機會將自己生命的故事分享給他人,共同成長。【重拾人生下半場↘↘↘】。住院化療仍堅持義演!「音樂是克服病魔最大動力」。帥氣抗癌就怕臥床 葉金川生死告白「不要串通醫師凌遲我」。葉金川「要高興玩到人生終點」抗癌也要活得精彩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3-1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澳洲科學家:輕症新冠肺炎患者體內有免疫抗體
澳洲最新醫學研究發現,2019年冠狀病毒疾病的輕症患者,體內對抗病毒的方法和對抗流感的方法雷同;不過目前並不能確定患者康復後,免疫反應會持續多久。自從疫情爆發以來,科學界對於人體免疫細胞如何對抗2019年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新冠肺炎)病毒的問題,一直所知不多。澳洲廣播公司(ABC)今日報導,澳洲墨爾本的彼得多哈堤傳染及免疫研究所(Peter Doherty Institute for Infection andImmunity,簡稱Doherty Institute多哈堤研究所)已在這方面取得突破。主導這項研究的是多哈堤研究所的人體T細胞實驗室主任(Head of the Human T cell Laboratory)奇札斯卡(Katherine Kedzierska)。她說:「我們看到,病患在康復之前所產生的免疫細胞,和我們看到對抗流感的細胞是相同的。」研究團隊自一位新冠肺炎確診病患的身上取得血液樣本, 然後發現人體對抗病毒的抗體。這項新發現的研究論文「患者康復前伴隨免疫反應幅度:非重症COVID-19病例報告」(Breadth of concomitantimmune responses prior to patient recovery: acase report of non-severe COVID-19),已於昨日刊登於「自然醫學雜誌」(Nature Medicine)。參與研究的桑特博士(Dr. Carolien van deSandt)指出,那是第一篇指出新冠肺炎患者體內有能力產生免疫、反擊和康復的論文。奇札斯卡說:「憑著這些資料,可以針對各種可能的疫苗進行評估,就理想情況而言,疫苗應該會模仿人體免疫反應(mimic our body's immune response)。」奇札斯卡和研究團隊在論文中提到,研究團隊所抽取的血液樣本,是來自一名47歲的女性確診患者。她稍早曾經前往中國武漢,在返抵澳洲後11天,於墨爾本一家醫院的急診室就醫時已出現昏睡、喉嚨痛、乾咳和發燒等症狀。研究團隊成員阮勇博士(Dr Oanh Nguyen)指出,就在這名患者就醫之後3天,研究團體看到她體內出現數量龐大的好幾種免疫細胞;而那些免疫細胞,通常是在感染流感後出現,意味患者已開始康復。阮勇說:「當時研究團體預料,她將會在3天後康復,果真她就在3天後康復了。」奇札斯卡向ABC說:「對於COVID-19輕症及中度患者人體如何康復的問題,我們的研究可說是重要的一步。」奇札斯卡解釋,現在已知人體是能夠產生對抗新冠肺炎病毒的免疫反應;但她坦承,目前並不能確定患者在康復後,免疫反應到底會持續多久,這要好幾個月後才會有答案。奇札斯卡指出,這項發現還是有助於醫學界找出治療方法。搞清楚那些COVID-19重症或因此死亡的人到底缺少甚麼,或者他們有何不同之處,將有助於找尋新的治療方式。桑特向ABC說:「讓我們十分好奇的是,要觀察那些(重症)病患,以便了解到底是那些部分的免疫反應沒有被啟動。」
-
2020-03-1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堅持出國染疫醫提「自費治療」 喊:再不管制會更多
中央疫情指揮中心15日公布6例的新冠肺炎確診案例皆屬境外移入,醫師白永嘉對此提出4項建議,要非公務行程到疫區旅遊的感染者自費治療,並說「再不管制會有更多新增案例」,而指揮中心也將於16日提出相關懲處辦法。指揮中心表示,15日新增6例確診病例分別是泰國、日本、埃及、土耳其、西班牙和希臘等國外旅遊史,因國外疫情蔓延快速,而近日新增個案多為境外移入個案,急診醫師白永嘉也在臉書發文指出,「目前全球疫情蔓延,台灣現在是最安全的地方,卻還是有人執意要出國」。而白永嘉也提出4項建議,包含非公務行程前往疫區而隔離者,不應該領取隔離費用,且隔離相關費用需自付,而非公務行程到疫區而感染者應自費治療費,另外非公務而感染導致其他人受影響隔離建議與相關治療費用都應負責,不過若是企業公務行程則是由企業負責。白永嘉提到,「當初怕帶病毒回來沒有醫護可以用,但民眾卻可以出國還帶了病毒回來,而治療也不用花錢,隔離還會再給錢」。他認為,若再不管制會有更多新增案例,而且台灣資源有限,要全力防堵疫情民眾真的要限制出國。指揮中心將於16日針對「非必要卻執意前往第三級旅遊警示國家」提出相關懲處辦法,應變官莊人祥表示,若市旅遊就是非必要,而出公差則會判斷是否為公司指派,如果是奔喪等特殊情況也將會另外考量。
-
2020-03-16 名人.精華區
張鴻仁/買口罩、追旅遊史…健保卡原來那麼神!前健保局總經理回顧當年建置
新冠肺炎延燒至今,國際上頻頻傳來掌聲,開始覺得台灣人真幸福,許多外國人也認為台北是全世界最安全的都市。抗煞總指揮訂下決策我國在世界首屈一指的傳染病監視系統,其實有賴健保IC卡這個「神器」提供最大後援,許多朋友問我當年健保IC卡上路的背景,我回答這是抗煞總指揮李明亮擔任衛生署長時所訂下的決策。公元二千年,第一次政黨輪替,陳水扁總統請來時任慈濟大學校長、知名小兒遺傳學專家的李明亮教授擔任衛生署長。李署長尚未上任,健保局就發出健保財務大幅虧損的警訊。這是後來有名的「健保雙漲」的背景。真正定義領導者歷史地位的,是他的高度及遠見,李明亮面對健保財務危機時,他心中想的不只有調保費來解決一時財務危機,而是思考替台灣留下一個可長可久的制度。其中,第一個重要政策就是健保IC卡計畫。投資41億元建置過關這項投資41億元,號稱比身分證更受歡迎的「全民健保就醫憑證」,在當年立法院因朝小野大,在跨黨眾多重量級委員杯葛下,居然可以過關,除了李明亮署長的個人魅力,應該是上天保佑。這段祕辛從未真正曝光,背景是當年許多立委搞不清楚中央健康保險局是金融事業機構,其預算跟行政機關不同;換句話說,當年的健保局比較像公營保險公司,預算書僅供參考。大家只要去上市上櫃公司看預算,再於一年後看決算(財報),當然明白許多數目都不一樣,不論營收、費用、資本支出,預算是依過去經驗的「預測」,到了決算,當然許多數字都變了;跟行政機關一板一眼,一個計畫一個帳,完全不同。加上第一次政黨輪替,不論執政黨或在野黨,其角色常混淆,我們這些「官員」,坐在立法院備詢時,常私底下嘆氣:「不知誰在執政」。龐大工程先後花了三年當年執政黨委員罵得比在野黨委員凶,審查預算時,許多在野黨委員因為比較了解全民健保,反而回過頭來護航。就在這一團混亂的時局中,由於李教授個人聲望,以及像小兒科醫師般和藹可親的態度,健保IC卡的計畫就這麼過關了。計畫過了,等到開始布建,許多挑戰才正要開始,從晶片、製卡、發卡,資訊系統與醫院HIS的整合,讀卡機的設計與建置,這個龐大的工程,先後花了三年。中央健保署的一樓,歷史展示區有一張李明亮教授到中央健保署聽取進度報告的歷史照片,背後是有名的PERT圖。這項技術是美國國防部早年為了發展北極星火箭計畫發明,用網路圖進行計畫管控。有了這個工具的協助,健保局一天不差,依原訂時限完成。IC卡領先全球十幾年上線第一天是2004年元旦,當天假日大部分醫院診所休診,我到馬偕醫院急診看IC卡上路,還好一切順利,沒有讓媒體拍到政府出糗的畫面,例如「健保IC卡第一天上路就當機」、「IC卡上路,狀況百出」。從那天起,健保IC卡成為國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張卡。16年後的今天,我們國人才發現全民健保IC卡及資訊系統,領先全球十幾年,這要感謝抗煞總指揮李明亮教授,替國人留下這個傳家寶。(作者張鴻仁為中央健保局第三任總經理、現任上騰生技顧問公司董座)●健康名人堂邀請國內外醫藥公共衛生專家分享健康觀點與視野,每周一刊出。
-
2020-03-16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女兒燒到41.7度 台灣媽媽看英國防疫:人民被國家放生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歐美等地確診個案持續增加,英國累計確診數來到1372例,累計死亡數增至35人,一名在英國定居的台灣媽媽前天在臉書粉絲專頁「Nana媽咪 x Q踢派」寫下個人近日親身經歷,表示「對於英國無論是政府或是醫療已徹底失去信心,這輩子沒感到如此無助過」、「人民被國家放生,達爾文天擇說,失落的醫療體系。」英國宣布最新防疫措施,但內容太過薄弱,至少有三百多名英國與海外學者昨天簽署聯名信,對佛系應變措施深感憂心,英國目前病例增加幅度,可能在幾天內確診人數會達到上萬人,要求英國積極防疫;首相強生備受壓力,據傳英國政府可能在本周宣布提升防疫計畫,禁止群眾集會,但是否會有其他措施仍不得而知。一名居住在英國的台灣媽媽前天晚間11時許以「我的英國親身體驗 — COVID-19檢測」為題發表近日在英國的遭遇,內文提及英藉丈夫出現新冠肺炎症狀,一歲女兒Nana也出現相同症狀,並高燒至41.7度、無法停止咳嗽、食慾不振、情緒低迷、眼神空洞等,她帶女兒求醫並要求檢測被拒,醫生卻說不會對每個疑似病例做檢測。讓她無法置信的是英國認為「 發燒五天內算正常」,孩子的爸爸還讓孩子去上幼兒園,醫療專線被打爆,要她打給家庭醫生,家庭醫生要她自己去大醫院報到,大醫院又不准有新冠肺炎症狀的人進入,她跟孩子如同皮球般被踢來踢去;最後去了全蘇格蘭最大最專業的兒童專屬醫院,醫生仍不願做檢測,僅要求回家自行隔離。醫生告訴她「現在已經不是防疫的局勢,因為再過不久大部分的人都會感染,做檢測並不會改變醫院處理病患的方式,檢測完也是一樣叫你回家隔離,檢測完也是一樣叫你回家隔離;病毒並沒有藥可醫,必須讓身體自行做對抗,身體能撐過便過了」,所以她的先生以及女兒就回家,在家隔離7天。醫生告訴她,她既沒症狀又健康,可以繼續出門上班 ,無需隔離,相關種種經歷,讓來自台灣的她難以置信,表示只能靠她自己一個人了,她千萬不能生病!絕對不能倒下!「Nana媽咪 x Q踢派」臉書原文(當事人授權使用):我先生從上週六開始出現武漢肺炎症狀:咳嗽、發燒、頸部疼痛、呼吸急促困難、肺部附近疼痛、全身無力等等...全部症狀全部中。他近期無旅遊記錄,但不聽勸也不願意戴口罩,去盡了人多的場所:5-10個酒吧、演唱會、足球賽、Stand-up Comedy Show等等。打醫療急救111專線,電話那頭說「由於我們身邊沒有確認案例或我們並非從疫區回來,拒絕替我們做檢測」,並診斷說:「你應該沒感染,無須擔心。」Excuse me?現在非常時期「應該」不用確定嗎?隔天是週一,小哈利也開始一模一樣的症狀,有時高燒可至41.7度(但至少服用退燒藥後一小時可以降溫而非持續性高燒不止)、無法停止的咳嗽、食慾不振、情緒低迷、眼神空洞、走幾步路就跌倒(前所未見的完全撲街式跌)。當晚我下班帶她去了大醫院急診。英國醫生就是那樣只做基本檢查:體溫、心跳、血壓、喉嚨耳朵是否發炎、聽診前後胸腔確認呼吸是否清澈或有雜音,最後開了消炎藥以及抗生素讓我們帶回家。抗生素部分我們決定如果發燒持續五天再食用,畢竟對嬰兒來說副作用很強,也會影響日後發育,不到緊急的那一刻是萬萬不想使用的。為什麼說5天呢?英國這邊認為「 發燒五天內算正常」(Whaaaaat!那裡正常!?)不會特別替你診治,說是五天過後還不退燒才需要擔心或進行驗血等檢驗。週三早晨,爸爸覺得哈利看起來好多了決定帶她去上幼兒園。上班時幼兒園因為聯繫不上爸爸,換打給我說哈利發燒讓我去接孩子。通常若有需用藥會請家長離開前填寫同意書並簽名,早上老師不接受我們準備的退燒藥,要求我們從哈利的書包裡頭拿走。若小孩發燒會問家長是否願意讓孩子吃幼兒園準備的退燒藥,一旦服用了,爸媽就得同時間前往接送⋯我立刻丟下工作去帶小孩回家休息。週五,哈利爸極度不適請假在家顧小孩,原本他還堅持要讓哈利去上學,瘋了嗎他!?昨天是發燒第六天了⋯一天當中大概燒三次,退燒藥、消炎藥交叉餵,連抗生素都開始給了!上班期間,接收到先生寄來說哈利不太對勁的簡訊。我請先生帶她去醫院,他不願意;請他打111專線,他也不肯;他自認是已感染患者,反正沒有醫院會接納我們看診,看不看都無所謂(你自己就算了!女兒燒這麼多天你也無所謂?心中一把火抓起來)我馬上提早下班衝回家,一路上在電話裡 等候了一個多小時才接通,醫療專線已經爆了!醫療專線說,現在還是上班時間你們打過來沒用,請我們打給家庭醫師詢問,打給家庭醫師後又被說請自行到大醫院急診處報到,醫院急診門前貼了大大海報寫著:武漢肺炎症狀的人不准進入,請自行回家隔離。就這樣 被當皮球踢來踢去⋯已經急得像熱鍋上螞蟻的媽媽我眼淚不爭氣的掉了下來!沒有人要幫我、有誰能幫幫我?我心好痛,覺得好渺小、好無助。最後被一個比較佛心的醫師由電話轉介到sick kids hospital coronavirus suspect( #疑似病例)部門確診。但又經歷了幾番內心交戰與搏鬥,是否要冒著原本可能沒感染、但進去後帶著病出來的風險去報到,這是一個重大的決定⋯進去後,醫院已被分割成兩邊,一邊是給疑似病患進去的,另一邊是普通的急診。裡頭所有醫護人員都穿戴著口罩、手套、連身防護衣,把我們帶進了一間專屬的隔離房。先由一位護士進來幫哈利做基本檢查收集數據,再讓醫生進來看診。醫生原本是說要抽血當場送驗,但又折返回來說他覺得沒必要了,請我們回家自行隔離,也不幫哈利和爸爸做肺炎檢測。這下連哈利是什麼引起發燒都不知道了!肺炎?日本腦炎?玫瑰疹?還是其他?醫生說送血檢只能知道感染的病毒濃度高低,用來調整給藥的劑量而已,並不能清楚告訴我們感染源(為什麼台灣都檢驗得出來?);還說 既然已開始服用抗生素就更沒必要抽血了!順道一提,這是愛丁堡、不,是全蘇格蘭最大最專業的兒童專屬醫院喔⋯醫師坦白的說:政府如今已經請有症狀的民眾自我隔離,減緩並拖延病毒傳播的速度,而他們能做的就是 遵從政府的指示。而政府的指示也會繼續更新,醫院和人民都需要配合。醫生又說,現在已經不是防疫的局勢,因為再過不久大部分的人都會感染,做檢測並不會改變醫院處理病患的方式,檢測完也是一樣叫你回家隔離;病毒並沒有藥可醫,必須讓身體自行做對抗,身體能撐過便過了。(那請問復原後肺部纖維化呢??)醫生再說,目前本醫院的小朋友沒有確認案例;但也因為 已不對每個疑似病例做檢測,所以數據無法被100%信賴。我先生以及哈利被要求在家隔離7天,不上學不工作。但最神奇的來了~醫生說我既沒症狀又健康可以繼續出門上班 無需隔離。(可我跟被要求隔離的兩位近距離24/7小時接觸欸,你確定嗎醫生!?)醫生講解完後還問了一句:「Does it all make sense?」我先生居然回答:「Yeah it does.」等等,哪裡make sense了?哪裡都不make sense好嗎?感謝醫師的誠實相告,讓我覺得更加徬徨與疑惑了。最終,他們認為哈利尚有行動能力=還沒糟糕到需要住院,我們就被打發回家了,一樣沒有結果、得不到任何結論。對於英國無論是政府或是醫療已徹底失去信心,這輩子沒感到如此無助過。前天聽到首相的發言覺得心寒,直到親臨醫院的檢測經過才更感受到這血淋淋的事實:人民被國家放生,達爾文天擇說,失落的醫療體系。接下來就只能靠我自己一個人了,我一定要把長子跟長女顧好直到痊癒,我千萬不能生病!絕對不能倒下!體內的媽媽賀爾蒙加油給我力量!我一定可以的。
-
2020-03-16 新聞.私房新聞
抗疫卻為搶功撕破臉?一篇論文揭開白色巨塔番外篇
新冠病毒疫情持續延燒,對全球威脅,更勝於恐怖主義,所幸我國預防成效卓著,被喻為「防疫績優生」,政府及醫界贏得美譽,但這場防疫作戰,卻有如一把照妖鏡,撕破了白色巨塔的假面具,部分醫師自私邀功之行徑,完全現形,跟一般人沒兩樣。「難道醫師命有貴賤?」北部某醫學中心年輕內科住院醫師抱怨,氣管內管置放術(插管)看似簡單,但有些病人因結構異常,不易插管,必須執行「內視鏡導引插管」,而這是麻醉科專長項目。平常時候,內外科醫師如遇到插管困難的病患,須尋求麻醉科醫師協助,但接到電話時,對方總是語帶奚落地問「為什麼病人要插管?」、「你們試過了嗎?」、「有打鎮靜藥物嗎?」,聽了令人很受傷。最近新冠肺炎疫情嚴峻,國內已有醫院爆發院內感染。為了減少插管時可能引發的感染,各家醫院均要求所有疑似個案如需插管,均需接受「內視鏡導引插管」,減少醫師暴露病患口鼻分泌物的感染風險。該醫師說,原本麻醉科對於這項技術引以為傲,不太願意教人,現在卻異常大方,願意釋放技術,日前在院方高層會議上,要求所有內外科住院醫師,值班時須前往麻醉科學習「內視鏡導引插管」,且需成功完成十例,在學習單上逐一蓋章,才算及格。該名住院醫師以「時窮節乃現」來形容院內麻醉醫師的改變,他感慨地說,「一樣是醫師,一樣領有中華民國的醫師執照,為何武漢肺炎來了,跑得比誰都快?內外科醫師的生命,難道就比麻醉科還賤嗎?」另一個搶功案例更是血淋淋,令人見識到部分醫師爭功諉過的超高手段,比起古時宮廷鬥爭,毫不遜色。內外科不合 折損大將英國新英格蘭期刊在今年2月刊登了中部某醫學中心的一篇有關新冠肺炎患者的臨床研究報告,這是該院近一二十年來最大的榮耀,卻也因這項殊榮,讓長久以來,內外科不合窘境浮上檯面,更折損了一名感染科主任。該醫院收治了台灣第一名確定個案,患者之後住進加護病房,由感染科醫師接手治療,沒想到,病人還在治療中,急診部醫師即擅自查閱病患資料,突襲式地向知名醫學期刊投稿,順利刊登,該研究論文五名掛名作者均無內科系醫師。為此,感染科主任發表一封公開信,文中指出,在研究文章刊登後,他受盡質疑,認為感染科沒有照顧病患,而是由急診科細心照顧。特此向師長報告,感染科兢兢業業,克盡職責,沒有丟各位師長的臉。「個人聲譽事小,感染科聲譽事大,特此向各位師長前輩報告。他請辭感染科暨感控中心主任,不過並非臨陣脫逃之人,雖無主管職,仍會堅守崗位,盡一位臨床感染科醫師該盡的責任。」不過,急診醫師也有話要說,隨即發表宣言,強調急診醫師的功勞不容抹煞,第一線接觸病人,發覺當中隱藏嚴重度,並且通報,怎麼可以說都沒接觸過病人。第一作者,親自著裝,進入負壓拜訪病人,聊天和詢問狀態,並取得口頭同意,有訪客登記本可查。另外,宣言還提及「只不過是Letter to editor,又不是casereport或original,搞到天要塌下來,何苦」;另批感染科想發表論文,說一聲即可,何必限制別人投稿的自由。況且過一陣子,案例太多,這個文章,SCI可能也登不上吧 。」搶發臨床研究 惹心結急診醫師搶在感染科醫師前,撰述並發表該項百年難得一見的臨床研究,雖無不可,但依照醫界倫理來看,理應事先告知對方,而五名撰文作者均無感染科醫師,「整碗捧走」,確實令感染科醫師嚥不下這口怨氣。一篇論文,讓該院急診與感染科之間樑子結大了,如何收尾呢?為了院內氣氛和諧,感染科醫師雖自認飽受委屈,也只能忍下來,繼續做好防疫工作,而博得好名聲的急診醫師態度也收斂許多,只是這場內外科醫師之間的名利爭奪戰,將成為我國防疫史的小插曲。
-
2020-03-15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影/防疫像閃子彈 急診醫護打招呼影片讓網友大開眼界
新冠肺炎疫情下,醫院內管控更重要,醫護人員打招呼方式很特別,童綜合醫院急診部主任魏智偉在臉書上PO一段影片,他和護理師見面打招呼,彼此不握手,保持距離,接近對方時還同時閃腰迴轉,影片一出網友連按讚,說醫護人員的腰力很好,有人稱讚這是地表最強打招呼方式,也有網友說,在緊張疫情下,醫護人員的壓力真的很大。急診部主任魏智偉在臉書PO的影片,只有一句介紹文字「新的打招呼方式」,他和一名女護理師在急診,迎面而來時,彼此很有默契,先舉起右手打招呼,交叉而過時,彼此保持距離,並往左閃腰,動作優雅漂亮,像電影駭客任務中的男主角基努李維閃躲子彈。網友說拍的像偶像劇,有人稱讚「有練過」,有人想和同事試試看這個動作,有網友笑「病人看到很傻眼」,許多網友覺得很可愛,更多人為醫護人員加油打氣,說他們真的壓力太大了。
-
2020-03-14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新冠疫情暴露台灣「異常醫療行為」 外科醫嘆:扭曲健保原意
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全球延燒,為避免遭感染,不少人都會選擇減少到人群聚集地或醫院等病患較多的地方,出門也記得將口罩牢牢戴緊。一位外科醫師觀察近期急診狀況,意外發現「生意很冷清」,暴露台灣醫療的異常現象。外科醫師傅志遠日前在臉書發文討論台灣醫療現象,由於疫情緊張,除了病患減少到醫院的次數,院方也希望盡量有緊急狀況再來,大家專心防疫。然而觀察近期醫院人流,會發現不僅常規非緊急病患變少,連緊急病患都變少,這是不應該發生的,因為「緊急狀況不會挑時間」。他比較一下疫情前後的急診狀況,平常早上11點至晚上7、8點,是外科急診最熱鬧的時間,病患一個接一個出現,還經常需要開刀或參與其他科別的會診,整天忙得團團轉。然而疫情暴發後,病患掛號變得零星分散,開刀會診需求幾乎消失,動作快的話甚至能出現完全沒有病患、好好喘口氣的空檔。傅醫師表示「嚴峻的疫情篩選出了真正需要看病的人」,急診人數的減少說明平常來掛急診的病患,有很多只是「自認很緊急」,事實上都可以因為狀況特殊而忍一忍,如同國外醫療費用很高,讓人在就醫前會先自我篩檢是否必要。他感歎台灣因全民健保減低就醫門檻,但也讓病患大量地看醫生,加重醫療負擔,「扭曲了健保的原意,完全不是正常的現象」,希望在這波疫情過去後,民眾難得能回歸常態的行為能保留下來。此番言論獲得不少網友讚同,「這波疫情最正向的就是把醫院當廚房跑的人少了,還少很多」、「每天看到急診前面沒有救護車,很確定之前血汗的ER都是非緊急的呀」、「希望大家可以認知到醫院真的病毒多,沒事不要去」、「讓醫療資源跟品質留給最需要的人,也讓醫護人員有適當的工作量而不是被壓搾」。不過有人則抱持悲觀看法,認為「當年sars也是這樣,但過了就打回原型了」。
-
2020-03-14 新冠肺炎.回首SARS
醫院封院、口罩價格飆、旅行團全滅…台灣經歷SARS血淚史
新冠肺炎(COVID-19)2020年狂掃全球,目前已超過10萬人染病、4000多人死亡;在疫情控制相對優異的台灣,將確診數控制在相當小的範圍,至今僅1人死亡,但疫情仍對民生經濟造成相當大的影響。這波疫情讓人回憶起17年前,同樣由冠狀病毒引起的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高致死率加上當時醫學技術、衛教資訊不如今日發達,還曾引發醫院封院的危機。《聯合新聞網》帶您從政治、醫療、民生等各面向,回顧自2003年3月獲報第一例確診病患、到7月正式從疫區除名,SARS在台灣肆虐的120天。*台灣SARS疫情始末香港、越南、中國大陸等地從2002年1月陸續傳出可能致命的非典型肺炎病例,台灣疾管局3月14日接獲通報,一名50多歲勤姓台商2月底從廣東深圳經香港返台,出現發燒和瀰漫性肺炎等非典型肺炎症狀,為台灣首例SARS病患,他沒去過大陸的妻子也開始發燒,兩人皆在台大醫院隔離病房接受治療。院方針對勤姓台商做肺部切片,初判是與腺病毒和呼吸道融合病毒同屬的變種病毒,和當時香港推斷的病源相同。直到7月5日,台灣終於從SARS病例集中區被除名,解除長達120天的SARS夢魘,至此台灣一共346人確診,37人死亡,死亡率10.7%。*與世界衛生組織的糾葛●一開始世界衛生組織並未直接提供協助,世衛駐北京官員表示,台灣是中國的一個省,世衛無法直接協助,並表示從過去案例,台灣仍可從其他國際管道獲得支援,●3月底時世衛位於美國亞特蘭大的合作單位,派出一個醫療小組前往台灣協助SARS疫情。●台灣6月正式獲得世界衛生組織邀請,參加「全球SARS會議」,向世人提供我國抗煞經驗,這是國際外交一大突破。●世衛組織宣布,7月5日起台灣從SARS病例集中區被除名,台灣也是全球最後一個被除名的地區。*旅客恐懼升溫>>警覺升高 搭飛機開始戴口罩世衛組織3月中旬指SARS正在全球快速蔓延,無法用一般藥物控制和治療,已對全世界造成威脅。旅客和航空公司也對此波疫情產生警覺,從台灣、新加坡等地抵達香港的機場的旅客,幾乎人人都戴口罩。>旅客爆發「恐機症」3月底大陸旅遊團全面終止,各旅行社接不到一個參加大陸團的旅客,前往大陸的散客也取消了約七成。由於台灣被認定為SARS病例集中區,外國來台觀光客也急遽銳減,星馬、港澳、韓國來台觀光團取消或延後三到八成,大陸來台觀光團也是全面終止。>未填調查表 不得出入境為防止疫情擴散,入境旅客未填SARS防治調查表,無法劃位登機出境,而症狀聲明等同護照等證件,未填寫者不得入境。*口罩價格飆漲口罩在疫情下成搶手貨,前一天賣75元的狐狸口罩,隔天店家已喊出90元,漲幅兩成。超商的活性炭口罩從20元漲到30元,漲幅五成。另外香港疫情嚴重,有香港企業到台灣採購可過濾化學氣體的頂級口罩,一口氣訂了2400個空運回香港,這種頂級口罩最高一個要價1200元。*疫情發燒害慘店家受SARS影響,商場、餐廳、百貨公司生意衰退,業績和人潮減少五成,飯店訂房也被取消五十到上百間,然而戲院當時因好萊塢強檔片上映,未受太大影響。 *封院的回憶和平醫院一名洗衣工未分區工作,成為引發院內集體感染的超級傳播者,7 名醫護和行政人員被感染,台北市政府下令和平醫院暫停急診、緊縮門診、停收住院病人。行政院4月24日中午臨時宣布和平醫院封院,在周遭拉起封鎖線,共一千多人被隔離在院內,許多人只是探病也被禁足感到措手不及,有人向外投擲寶特瓶、紙條等物品抗議,還有人爬窗試圖逃走。政院晚間緊急放寬隔離標準,讓院內129名因探病而且符合七條件者,在凌晨陸續被放出。4月26日一名48歲林姓男子在和平醫院上吊輕生,遺書中寫道「我知道我過不了這關」,但並未提及SARS。林男的父母和妻子均是被通報SARS病例,他因照顧家人,也被安排在和平醫院隔離,尚未被確診。檢方研判他可能是怕傳染SARS給別人,壓力太大而想不開。*公司學校停班課台北的中鼎工程公司3月底傳出五名員工感染,一千多名社員停工兩天,同一棟大樓的另一家公司也宣布停工一天。4月起SARS燒進校園,台北縣耕莘護專因多名學生接觸和平醫院感染病例,4月23日起全校全面停課十天,成為全台第一個停課的學校。東吳大學、台北護理學院、華夏工商也各有一個班級停課。行政院人事局宣布,凡疑似患者均可請「防疫假」,教育部也宣布,只要一班有一個疑似感染者,全班停課;如發現兩班或兩位疑似感染者,則全校停課,停課期程為十到十四天。軍公教可依衛生署的居家隔離通知書,給予五到七天的有薪防疫假;勞工則視得病場所,如認定為職災則可獲得補助,若是休假期間得病,由勞資雙方確認,有防疫假卻不發給工資。*演藝圈抗煞大團結 合唱「手牽手」繼1985年的「明天會更好」後,歌手為了抗SARS再度集結,由陶喆、王力宏共同作詞作曲的「手牽手」,80多組藝人齊力大合唱,發行約60萬張做贈送,用歌聲向第一線防疫人員致敬。*拜神vs.防疫陷入兩難四、五月是廟宇到大陸進香的旺季,受到SARS影響去不去成了難題。有的廟宇,例如台中供奉媽祖的朝元宮以擲筊杯請示神明決定;有些廟方,像是嘉義的嘉應廟為保護信徒免於感染,直接宣布取消,也覺得不需擲筊給神明增添困擾。
-
2020-03-13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被問新冠肺炎恐傷男性器官 陳時中速把麥克風遞石崇良
中國大陸近日一篇論文認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以肺臟和免疫系統損害為主,但理論上新冠感染還可能造成睾丸損傷。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天在記者會上,被問到覺得該理論是否合理,陳時中直接把麥克風遞給衛福部醫事司長石崇良,石崇良也只是簡單回應,秉持客觀態度。面對新冠肺炎是否可能會影響男性生殖能力問題,牙醫師出身的陳時中也不知如何給出最適當的回答,只把打麥克風遞給別人,面對突然遞到面前的麥克風,身為急診科醫師的石崇良也只能在回答前說句「指揮官把麥克風遞給我...」,滿滿無奈之意。石崇良說,畢竟新冠肺炎是新興傳染病,需要很多實證、依據,才能證實它會造成哪些傷害,是否造成傷害達不可復程度等,都要進行研究。對其它國家發表的論文,都會秉持客觀態度
-
2020-03-13 新聞.健康知識+
老翁被龜殼花咬傷...警飛車送醫 醫師教3招保命關鍵
高雄市岡山劉姓男子在整理工作工具時,不小心被龜殼花咬傷右手指,原本急得想飛車就醫,但擔心中途毒發,決定向警方求援,幸好最後平安抵達醫院注射血清,撿回一命。高醫急診部主任劉耀華提醒,若民眾不小心被蛇咬,切記,第一步要記清楚蛇的特徵,並盡速就醫,才有利醫師把握時間注射正確血清。63歲劉姓男子10日晚間在住家外整理工作用具時,因夜色昏暗,不小心被龜殼花咬傷右手手指。劉擔心龜殼花毒性強,如果不立即就醫,可能會有生命危險,於是等不及聯繫救護車,決定自行開車前往附近的義大醫院就醫。然而,在開往醫院的途中,劉深怕自己毒性發作倒下,正好經過岡山深水派出所,猶如遇見沙漠中的綠洲,急奔派出所向員警求助。值班警員當機立斷,引導劉庭好車輛後,隨即駕駛巡邏車載他到義大醫院就醫。幸好,劉男到院接受注射血清後,只要住院觀察即可,劉男頻頻向警方致謝。南部常有龜殼花出沒,高雄醫院急診部長劉耀華提醒,如果民眾不小心被蛇咬傷,首先,務必記清楚蛇隻的特徵,「尤其龜殼花其實長得跟無毒的臭青母很像」。若有確定被毒蛇咬傷,可能引發出血性、神經性蛇毒時,劉耀華表示「不要放血」,建議患者應先簡單在距出咬傷患部10公分處、朝心臟方向簡單包紮,避免血液快速回流至心臟;簡單包紮後再評估,若所在地是在救護車能到達的地方,就趕快向119求助,若在四下無人的山區,患者則必須「慢慢移動」就醫。劉耀華再三提醒,如果患者真的被毒蛇咬傷,「千萬不要跑動」,一旦心臟跳動快速,可能導致毒發時間縮短。
-
2020-03-12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發哨人專訪文被狂刪 網友推出多國翻譯、摩斯密碼、盲文等52版
一篇專訪武漢女醫師的文章遭中國網管狂刪,引發網路接力發文運動後,中共官媒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昨天發文緩頰稱,這不是什麼大事,但體制應該給社會的不滿情緒留出口。「人物」雜誌3月號專訪中國武漢肺炎「發哨人」醫師艾芬,這篇題為「發哨子的人」10日刊發遭網管全面刪文後,大批網友接力發文表達不滿,被視為繼「吹哨人」醫師李文亮過世後,中國第二波要求言論自由的網路運動。網友發揮創意陸續推出多國語文翻譯版、摩斯密碼版、盲文點字版、毛澤東書法的「毛體」版,還有火星文、左右顛倒排、以電腦表情符號拼排的全文,企圖躲避網路監察。據統計,迄今至少出現52個版本,引發外媒關注報導。對此,胡錫進11日在社群媒體微信、微博發文說,網上出現「發哨人」被刪文章各種語言、文字、符號版的帖子,他覺得「這不是什麼大事」,就是表達不滿情緒的一種「網上行為藝術」。胡錫進說,這樣的不滿情緒由來已久,它們總要透過一些契機和方式釋放出來。其實在社群媒體時代,形成這種瞬間的集中釋放是比較容易出現的,因為幾乎沒什麼成本,如此而已。但胡錫進也表示,他主張多溝通,「體制的相關設計要給社會必然存在的一些不滿情緒留出必要的釋放出口和空間,而不要讓一切都處於剛性的管理之下。這會有助於我們社會的整體和諧」。他說,中國輿論場受到的政治重視程度遠高於歐美國家。在歐美國家,大體「什麼都能說」,但同時的情況又是「說什麼都沒用」。那裡出一個提案,只要議會上的票夠,強行通過就是了。但中國這邊反對意見一「刷屏」,外國人永居法草案就得進行修改了。胡錫進稱,中國網上只要是形成了集中意見的,大多都會在後來的政策中體現出來。有時候一些言論被刪掉了,但是它們實際產生的政策性反思和影響並沒有刪掉。他說,中國網路輿論場形成了一套獨特的「玩法」,這當中不斷有碰撞,磨合。希望這會是一個不斷促進官民溝通和社會理解的過程,當發生摩擦時,大家都多一些耐心、理解和包容。別把一些事情看得太重,給接下來的磨合多留一些空間。至截稿,中國網管仍持續刪除與「發哨子的人」有關的內容與討論。艾芬是武漢中心醫院急診科主任,2019年12月30日,她拍下一名不明原因肺炎(後定名為2019冠狀病毒疾病,俗稱武漢肺炎)病人的病毒檢測報告,並將其中「SARS冠狀病毒、綠膿假單胞菌」等字樣畫上紅圈,傳給自己的同學以及醫生群組,希望他們注意防範。後來,這張圖片成為李文亮在內,最早一批人對外談論武漢肺炎時發送的截圖,並在網路迅速傳播,艾芬也因此在1月2日被醫院監察科約談,受到前所未有的嚴厲斥責。
-
2020-03-1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武漢台商不敢進醫院? 專家告訴你為何醫院絕不能失守
第二班武漢包機返台,有人到了機場卻拒絕檢疫,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推測,這些人害怕萬一有症狀,被強制送到當地醫院,原本沒病也變成有病。確實,武漢就是因為醫院失守,才走向封城。要避免台灣變成第二個武漢或鑽石公主號,「強化醫院動線管制」是非做不可的事。這其中的道理,抗煞老將、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昆明防治中心主任顏慕庸日前一場視訊演講中,分析美國對抗黑死病和台灣抗煞成功的經驗,說得清楚明白。1918年流感奪命大流行,美國疫情發生於某軍營,政府派了公衛團隊來管理,隔離確診並做接觸者追蹤隔離,但四天後19人生病,隔天又87人感染,兩天後病例數就來到600人。顏慕庸表示,這就是鑽石公主號的翻版,不論怎麼採檢隔離,疫情就是不斷在裡面燒。為什麼會這樣?因為1918流感還在潛伏期裡就有傳染力,尚未被隔離者仍然繼續傳播疾病,新冠肺炎也有這空窗期,SARS則是發燒才有傳染力,沒有空窗期。2019年的中國武漢又發生了什麼事?顏慕庸表示,中國在1月中旬發生1傳14人的院內感染,還有80名醫護人員群聚,這些事發生大約過兩周,武漢就宣布封城。如果將中國案例分佈每隔十天做一次人數色塊圖,可發現病例數從一、兩周內,從一間醫院蔓延成一整個社區的淪陷。顏慕庸說,台灣圍堵期作得很好,不能一般而論,但通常一間醫院爆發群聚,是代表整個社區的傳播已經飽和,是社區在一兩周內將病例大爆發的警訊。顏慕庸分析,武漢的疫情一開始在市場,接著到家庭,然後是社區。當社區病例越來越多,重症慢慢多起來,也造訪了醫院,病毒便傳進醫院。醫院有警覺,趕快穿好防護、隔離病人,但因為病毒已透過飛沫廣泛存在環境的媒介,病人和陪病者大增之下,醫院還是守不住,院內感染又回到社區。醫院和社區的疫情就這樣互相加持、快速擴大,變成了一個超級漩渦,即便封城,也來不及阻止病毒流向其他國家。顏慕庸指出,從市場到社區到醫院,又從醫院回到社區,其中醫院,就是轉動這個社區群聚疫情結構的軸心,「如果我們能保護住醫院,就有助於抑制疫情。」該如何守住醫院?台灣已經從抗煞成功的經驗,學習到最重要的就是醫院要做好「動線管制」。顏慕庸說明,動線管制要從醫院急診的門外開始分流,有症狀的人走專門的動線進入隔離病房;沒有症狀或症狀不明顯的人,走另一條動線進緩衝區的檢疫病房,檢疫病房就是防堵空窗期發生傳染的關鍵。另外,醫護人員照顧過隔離病房,回程不經過檢疫病房,而且每經過一個節點,都要確實洗手除污,確保病毒不會跨區移動。除了急診,大門也很重要。顏慕庸表示,大門口有很多無症狀,或是旅遊、接觸、職業、群聚史(TOCC)不明的人,因此門口也是動線管制重點。除了發燒篩檢,也要在門口要守住TOCC的詢問,要求民眾戴上口罩並且消毒雙手,把飛沫傳播和環境媒介傳播的可能性都去除。顏慕庸說,隨著疫情發展,入侵醫院是可預期的結果,絕對不能苛責,只要做好該做的。目前首選的作法是擴大實施檢疫病房,底線則是要落實動線管制,並且在醫院內盡量廣設乾洗手,方便大家接觸環境物件後可以隨時洗手,固定照護團隊及區塊,避免人員頻繁輪替或跨單位服務。顏慕庸呼籲,現在必須盡全力把最難的醫院這關守好。確實阻斷社區、醫院、社區的惡性傳播鍊,守住醫院就是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決勝關鍵。
-
2020-03-11 新聞.長期照護
醫病平台/是否該接受安寧緩和治療?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什麼是善終」。一位醫師在接受安寧照護的臨終病人的最後一刻,因為家屬的不忍而轉院追求那遙不可及的奇蹟,促使他自省並道出心得:「也許問題不在病人能不能善終,而在於不自覺的,我們已經把我們的主觀變成我們自認的客觀,不只表現在溝通解釋上,甚至到連善終都由我們來定義。」他也體悟到:「下次我會更用心聆聽,屏除成見,嘗試理解病人和家屬的處境,保持希望,和他們一起走過。」照顧同一位病人的醫學生,也提醒自己在習醫過程需要自我警惕,不能因為「知識」、「技術」的精進,而漸漸失去學生時代具有的「同理心」。我們也剛好收到一位安寧照護的醫師及時寄來:「選擇安寧不是放棄希望,更不是放棄生命,而是要以整體觀來看待病人,甚至包括家人。」希望這三篇文章可以讓我們對這議題有更深入的了解。身為一位剛進臨床不到三個月的實習醫學生,在之前學醫的道路上,常常聽老醫生或學長姐無意間回憶起他們第一次面對自己照顧病人死亡時,充滿複雜的情緒和難過的心情,「初聞不知曲中意,再聞已是曲中人。」而我正巧也剛經歷過,那位曾被我照顧過的阿嬤,離去後在我心中留下震驚、難過、反思,種種心情反覆交錯。阿嬤是一位七十二歲的國中退休老師,老伴是高中退休校長,平日有空便和老伴到處遊玩,享受退休生活,底下育有一個兒子和一個女兒。關於疾病,阿嬤來到和信急診室準備辦理住院的前一個月,她除了感到全身無力外,並沒有出現其他的症狀。而從我第一眼在急診室見到阿嬤,到她離開人世,只有短短的三十九天。生命的無常讓我感到震驚,阿嬤的死亡令我感到難過。想想阿嬤和她老伴打拼了大半輩子,一塊磚一片瓦的建立起一個幸福恩愛的家,阿嬤已不必再為生計奔波,為養育子女煩惱; 可是卻在這時候,第四期膽道癌驟然而至,醫療團隊用盡努力,查不出原因,找不到解藥。死亡前我最後看到阿嬤時,她四肢浮腫,肚子因大量腹水高高凸起,眼神呆滯,滿臉蒼白病容,口中喃喃低語,似乎在用她最後的生命,掙扎地告訴我,她很不甘心,過去她辛苦耕耘,努力建立的幸福,只需短短三十九天,轉眼成空。反思醫學體系的教育,大多會強調,當病人的疾病來到末期,死亡已不可避免,安寧緩和對病人是最好的選擇。可是在阿嬤的例子上,我卻看到了截然相反的效果。我還記得阿嬤在為數不多、意識清楚的時候,她抓緊我的手,說道:「很不甘心得到這個疾病,希望能接受治療,很想很想活下去。」當時醫療體系人員把主要的心思放在如何說服病人,接受醫學教育裡認為對末期病人最好的安排——安寧緩和,結果造成醫療決定遲遲沒有達到共識,決議一改再改,在標靶治療與安寧緩和之間不斷拔河,最終錯過了可能延長生命的希望,也在家屬和醫療團隊間形成無法抹去的芥蒂和鴻溝。我想如果我是阿嬤,在這麼短的時間裡,怎能夠放棄接受治療、怎能放棄掉和老伴共享退休生活的日子、怎能放棄掉親眼見證兒子成家立業、怎麼接受得了安寧緩和的建議。如果時間能再倒回來一次,是否該建議治療或安寧緩和,我沒有答案;但我會選擇回歸病人的意志,或許明知不可為,仍陪著阿嬤朝她想走的路走下去。阿嬤辭世數月後, 在偶然機會下和一位資深的醫師老師提到阿嬤的情況,老師聽後有感的提點我:「在學醫過程中,要銘記在心的是,不僅僅要勤於學習『知識』與『技術』,也要時常提醒自己,不能因為有了學識經驗、得到自信,卻遺忘了學生時代對病人、家屬的初心,所謂『同理心』。」老師當下的指引和勉勵,在我的心中泛起了漣漪。我意識到,未來努力精進醫術的同時,也不要忘記最初關懷病人的赤子之心;因為醫學生長時間在醫院學習照顧病人、提升醫學技能、逐而累積更多未來行醫的能量,卻也逐漸視生老病死猶如四季循環、理所應當,不自覺的認為病人不應該對死亡做痛苦掙扎、不應該強求延續無意義的生命,甚至覺得病人寄望醫療奇蹟為非理性的行為。在陪伴阿嬤最後生命的經歷和老師的話語下,使我更加成熟;照顧病人、習得醫術,不應有志得意滿或倨傲的心態,應仍永保初衷,視病如親,不僅能醫病,也能懂得病人的心。結語阿嬤,謝謝你!我對您有說不完的感謝。您最後生命的餘光,是我一堂寶貴的課,永遠記得您在病床上發脾氣的神情,那是您最有活力的樣子。獻上最誠摯的祝福,願您在天上一路好走。
-
2020-03-11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武漢肺炎真相外傳起於她 女醫師稱遭嚴厲斥責
李文亮事件沒讓中國官方學到教訓。被認為是初期「疫情謠言」源頭的武漢中心醫院醫師艾芬說,她當時遭到前所未有的嚴厲斥責,如今後悔沒有持續發聲;相關受訪內容今天在網路上被刪除。武漢中心醫院已有4名醫生因感染武漢肺炎過世,院內有超過200醫護感染,目前還有多個科室主任在用葉克膜維持生命。武漢作家方方日前在封城日記中質問,「中心醫院的院長和書記是否還配領導這家醫院?」她並表示,湖北和武漢的官員引咎辭職,「從中心醫院的書記和院長開始吧」。中國「人物」雜誌3月號封面故事「武漢醫生」,其中,武漢中心醫院急診科主任艾芬的專訪,部分解釋了中心醫院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醫護感染嚴重的景況。這篇文章10日在雜誌微信公號上被刪除,但截圖仍不斷被轉傳。2019冠狀病毒疾病(武漢肺炎)爆發初期,有8人因為在微信討論疾病而遭到警方約談或訓誡。包括已染病身故醫生李文亮在內,當時他們在微信所傳的病人病毒檢測報告截圖,都是由艾芬拍下,並特別在「SARS冠狀病毒、綠膿假單胞菌」等分析字眼上畫上紅圈。去年12月30日,她把這張照片拍下後傳到微信的醫生群組裡,目的是提醒大家注意防範,結果因此傳開。艾芬說,她不是吹哨人,而是「發哨子的人」。艾芬在群組貼出照片後,當天晚上,醫院就轉達武漢市衛健委的通知,要求不要隨意對外發布有關不明原因肺炎的訊息,避免引起群眾恐慌。1月2日,她被醫院監察科約談,指她「沒有原則沒有組織紀律造謠生事」,艾芬說「我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非常嚴厲的斥責」,還被要求對200多人一一傳達不能用簡訊或微信談論這個肺炎。艾芬認為,和同行間討論病人的情況很正常,何況發現了很重要的病毒,怎麼可能不說,這是醫生的本能。艾芬說,這次約談的打擊很大,「感覺整個人心都垮了」,一度還決定不幹了;後來所有的人再問她,她都不能說。一直到1月20日院士鍾南山說出此病毒會人傳人後,她才告訴自己的先生發生了什麼事。那段時間,有醫生提議穿隔離衣,醫院開會後說,隔離衣穿在外面會引起恐慌,於是她只好讓急診科的人把隔離服穿在白袍裡面,「很荒謬」。1月11日,有急診科護士感染,艾芬第一時間報告,院方緊急開會後的決定卻是把報告中「病毒性肺炎?」的用字刪除。16日,一名副院長還說:「大家都要有一點醫學常識,某些高年資的醫生不要把自己搞得嚇死人的。」艾芬3月2日接受「人物」雜誌專訪時說,中心醫院代價這麼大,就是跟醫護人員資訊不透明有關。急診科和呼吸科倒下的醫護反而沒有那麼多,因為有防護意識,但眼科、甲狀腺乳腺外科都有不少醫護倒下。她並不認識同在中心醫院的李文亮,她質疑,「李文亮的病情跟他受訓斥後心情不好有沒有關係?這個我要打個問號,因為受訓的感覺我感同身受。」艾芬還說,她現在的感覺是「後悔」,後悔被約談後沒有繼續吹響哨聲,特別是看到同事一個個倒下,更覺得當初應該大聲疾呼。這篇訪問中,艾芬還描述了疫情初期時武漢醫院的慘狀,她所在的急診科單日最多曾接診超過1500名病人,是往常高峰的3倍。病人一排隊就是幾個小時,到處都是病人,醫護人員也完全沒辦法下班。有穿著體面的女患者,看病排隊中倒下了,沒有人敢去扶她,在地上躺了很久;也有被家屬載來看病、求一個床位的病患,死在汽車裡,連下車的機會都沒有。也有醫生看到這麼多危重症的病人沒辦法收住院、自己又處在高風險中,心理難以承受就會哭,哭別人也哭自己,「因為每個人都不知道什麼時候就輪到自己感染」。艾芬說,當時在急診科死亡的病人都是沒有辦法確診的病例,「等這個疫情過去之後,我希望能給他們一個交代,給他們的家庭一些安撫,我們的病人很可憐的,很可憐。」
-
2020-03-11 醫療.心臟血管
心臟亂跳,休息一下就好?引起心悸5原因,這種千萬別不理
心臟小鹿亂撞是喜事的先兆?張執行長年過50,有喜事該也只是賺大錢,平常除了偶爾吃高血壓藥之外,也沒什麼大起大落之事,但最近老是覺得心臟蹦蹦跳,難道是真的要中獎了不成?……心悸的定義心悸是指我們自己感覺到心臟跳動、心跳過速、心跳偶爾停止,或者是心跳不規律的不適現象,有時會伴有眩暈和呼吸困難等症狀。我們每個人都有心跳不正常的經驗,但是如果這種現象經常出現時,那就有可能意味著身體的某個部位已經出現了異常。通常我們的心跳是不容易感覺到的,但如果心臟跳動的速率突然間有了變化,心搏速率增加,或是心臟收縮增強,我們就比較容易在頸部與胸部感覺到心跳。如果是運動時,身體的新陳代謝速率上升,氧的需要量增加,導致心臟收縮增強與心臟搏動加快,讓我們感覺到心跳加快,這是正常現象;但在發燒、焦慮、甲狀腺機能亢進、罹患嗜鉻細胞瘤等情況下,則因為刺激體內的腎上腺素分泌過度,會使心臟搏動增加與心臟收縮增強,而造成心悸的現象。引起心悸的原因(一)精神疾病的症狀表現例如焦慮症、失眠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或慮病症等的病人,常常有心悸的現象。(二)心臟疾病的表現心律不整、高血壓、鬱血性心臟衰竭、冠狀動脈心臟病、心臟瓣膜性疾病、肥厚性心肌病變等,常會出現心悸。(三)生理的反應當我們受到驚嚇、憤怒、從事劇烈運動,或是女性懷孕的時候,也都會有心悸的表現,這都是正常的生理反應。(四)對藥物或飲料的反應例如有的人在吸菸、喝咖啡、喝茶、喝酒之後,會有心悸的情形發生;有的人在使用一些藥物,例如腎上腺素、麻黃素、阿托平、毛地黃、甲狀腺藥物、胰島素、MAO抑制劑、長效型組織胺、氣喘用藥(例如Aminophylline)、抗生素(例如Macrolides、Ketoconazole、Itraconazole等),也可能會引起心悸。(五)其他疾病的症狀之一例如糖尿病、甲狀腺機能亢進症、貧血、低血鈣症、出血、低血糖症、姿勢性低血壓、更年期症候群、發燒、嗜鉻細胞瘤等病人,也可能會出現心悸的症狀。心悸的檢查怎麼樣去分辨這些心悸的原因?通常醫師會從病史詢問開始。詢問有無吸菸、喝酒等習慣、有無食物過敏史,以及過去是否有高血壓與冠狀動脈心臟病病史、心臟瓣膜性疾病、心律不整、心肌病變、糖尿病、高血脂症、甲狀腺機能亢進症、腎臟病、貧血、過敏性疾病等之病況,以及目前使用治療藥物的情形。是否有裝置心律調節器或人工心臟瓣膜、心臟病的家族史,以及家族是否有猝死的病例、過去是否有精神方面疾病,或服用治療精神疾病的藥物等,都是很重要的訊息。理學檢查除了量血壓、體溫、脈搏、呼吸速率等生命徵候外,還有觀察精神狀態、結膜是否蒼白、有沒有突眼、甲狀腺是否腫大、心肺有無異常、肢體有無水腫,或者有無壓痛的現象等,都有助於釐清心悸的可能病源,也是安排進一步檢查的依據。進一步的檢查包括心電圖、胸部X光、血球檢驗、血糖、甲狀腺素、肝腎功能與電解質等。如果有使用毛地黃治療的病人,就要檢查毛地黃濃度,以協助判斷是否為毛地黃中毒。在懷疑心悸的原因為心律不整時,則可以做24小時心電圖檢查,因為症狀不一定會在白天發生。醫師小叮嚀如果心悸是由心臟疾病引起的,或是呈現生命危急的徵候時,應立刻送急診。若是肇因於驚嚇、憤怒或劇烈運動後的心悸,只要靜下來休息,應會在短時間內恢復。大多數非心臟病引起的心悸患者,經由適切的治療、追蹤和調適,都可以獲得改善。心悸與某些疾病有關,中高齡朋友發生心悸現象時,千萬要謹慎以待,不宜自認為喜事要來,或只是緊張而已,休息一下就好。一定要找醫師做詳細檢查,否則會誤了治療的黃金時機。老年人的高血壓一般人在55歲之後,有的人會出現單獨收縮性高血壓(也就是收縮壓大於或等於140毫米汞柱,但是舒張壓小於90毫米汞柱)。一般而言,收縮壓可能會隨著年紀而逐年上升,但舒張壓在55歲以前逐年上升,到了55歲以後,有的人會稍微下降。所以,常常看到老年人有收縮壓遠高於舒張壓的情形。老年人的血壓調節接受器功能比較差,所以在服用高血壓藥物之後,有的也會發生姿勢性低血壓,要非常小心。治療老年人的高血壓與一般年輕人沒有太大差別,要同時兼顧飲食、運動(多走路)、休息(不要失眠),包括多攝取蔬菜、水果,減少鹽分攝取(但也不宜過度,以免造成血鈉或血鉀過低)。必要時,應按醫師建議使用藥物治療,選擇客製化(依是否有其他共病情形來選擇適當的藥物)治療模式。一般的治療目標是放在收縮壓在110至130毫米汞柱之間,舒張壓小於85毫米汞柱,這樣子,發生中風的機率最少。量血壓的方式可依醫師建議,因為有心律不整的人,尤其是罹患心房顫抖的人,用電子血壓計常常量不到正確的血壓值,而會誤以為血壓太低自行停藥,相當危險。(本文選自三民書局出版《中高齡不可忽視的身體警訊(暢銷修訂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