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27 科別.心臟血管
搜尋
急性腸胃炎
共找到
98
筆 文章
-
-
2020-09-22 養生.聰明飲食
烤香腸+烤魷魚為何不行?顏宗海教中秋烤肉健康9技巧
●香腸等加工食品,水煮熟後再烤;瘦肉或雞肉剝皮後烤●室內烤肉,使用電熱鐵板燒烤較安全,以防一氧化碳中毒●烤肉一定要搭配蔬果、無糖綠茶「一家烤肉萬家香」,烤肉已成為中秋佳節的全民運動,也是秋冬時節親友聚餐常見的飲食方式。許多研究已證實,高溫燒烤烹調食物,易產生多環芳香碳氫化合物(PHA)、異環胺(HA)及丙烯醯胺(AL)等致癌物,一旦烤肉吃過量,恐導致大腸癌、乳癌、肺癌等癌症發生,吃太多肉食也易引起心血管疾病。中秋佳節烤肉香,許多人都愛吃,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主任顏宗海建議,可以善用烤肉的小技巧,搭配食用蔬果、無糖綠茶,或改以低溫烹調,如清蒸、水煮等方式代替烤肉,就可以吃得很健康。食材要新鮮 生熟食分開處理衛福部八里療養院院長張介信提醒,在烤肉時,切記須注意食材的新鮮度、生食熟食需分開處理,避免食用未充分加熱的食物,並落實勤洗手。高溫烹調食物,許多致癌物質即開始產生。顏宗海強調,在戶外通風處烤肉最適宜。烤肉燒炭時會產生一氧化碳,肉類及油脂高溫加熱易產生致癌毒物,若高溫烹調的時間越長,產生的量越多,尤其是焦黑的部分毒素最多,最好不要吃。含硝酸鹽加工食品 別跟海鮮一起吃國人愛吃烤香腸、熱狗等含硝酸鹽或亞硝酸鹽加工食品,顏宗海說,這類食品經高溫燒烤,會產生可能致癌物質亞硝胺,要少吃,更不要與富含胺類的魷魚、秋刀魚、干貝等海鮮同時食用,以避免亞硝胺合成。顏宗海指出,香腸等加工食品可以低溫烹調,水煮熟後再烤,刞亞硝胺的生成會大幅減少。顏宗海建議,烤肉時掌握以下9技巧,可以吃得更健康。1.搭配一鍋蔬菜湯或生菜沙拉食用,泡一壺無糖綠茶,吃柚子等水果,以供給足量的維生素C、纖維質及抗氧化的解毒物質。但尿毒症患者,要限制食用生菜沙拉及水果。2.炭火升起不冒煙時,再把食物放上烤肉架,慢火烤較安全,可避免肉類受煙汙染且熱力較均勻。3.肉類沒有先醃過,不要邊烤邊刷醬料,最好在烤熟後再沾少量醬料食用,較健康。4.烤肉沾醬料最好以大量抗癌及抗氧化的蔥、薑、蒜、洋蔥,少量醬油、糖,適量的水調合稀釋,低鹽較健康。5.不易烤熟的食物,可先水煮熟再烤,如雞翅、雞腿、大蝦、蟹等。以減少高溫致癌物質及焦黑產生。6.用鋁鉑紙包起菜及肉來烤,如此食物受熱平均易熟,加上蔬菜可減少肉類高溫暴露,同時可提供抗癌物質,但要注意醬料應待食物烤熟後再塗抹。7.生食熟食要分開處理,使用不同碗筷刀板,以免汙染細菌,但一定要烤熟再吃,避免食物中毒、急性腸胃炎發生。8.選用瘦肉或雞肉剝皮後烤,以避免肥肉、雞皮等燒烤時,抗生素殘留、油脂滲入食用肉中,增加毒素的攝取。9.在室內烤肉,使用電熱鐵板來燒烤較安全,以防一氧化碳中毒。
-
2020-08-21 科別.兒科
家長擔心疫情延遲幼兒施打疫苗 醫師憂影響保護力
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許多家長不敢帶孩子到醫療院所施打疫苗,兒童常規疫苗的施打率竟也下降至7成多,花蓮2歲半的施打率只剩下一半。門諾醫院小兒科醫師楊子毅表示,疫苗延後施打或不打,會影響保護力,尤其半歲以後的小朋友,生病的風險會相對提高,建議父母應讓孩子按時接種疫苗。楊子毅指出,新生兒因有母親懷孕時給的抗體,出生後對於許多疾病能有免疫力,但抗體會在寶寶6個月大後逐漸消失。因此,嬰幼兒每一兩個月就得按照疫苗手冊時程,注射疫苗建立疾病的長久免疫力。若寶寶在滿6個月大時仍無法打完應注射的疫苗,可能提高感染各種疾病風險,如B型肝炎、破傷風、百日咳、B型嗜血桿菌、小兒痲痹等。疫苗延期施打保護力會打折,甚至有的疫苗有年齡限制。楊子毅說,以輪狀口服疫苗為例,須在6個月大以前服用完畢,由於輪狀口服疫苗易有腸套疊併發症,因此超過6個月以上幼兒,不建議服用,以免增加腸套疊風險。但輪狀病毒是兒童急性腸胃炎最重要的原因,對抗輪狀病毒最有效的預防方式是施打疫苗,勿讓孩童因未準時給予疫苗將暴露於感染風險環境中。醫師表示,嬰幼兒至小學前,常規疫苗的注射最少19針,以花蓮縣來看,出生2個月嬰幼兒疫苗施打率約為95%,幼童至2歲半時的施打率降至56%左右。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環境適應力提升,家長未按時讓孩子注射疫苗的比率反而增加,儘管小學就學前仍須將該注射疫苗施打完成,但延後施打或是補打的效果不一定如預期,建議準時施打各類疫苗,才能加強保護力。楊子毅強調,如果家長擔心疫情對進出醫院有顧慮,可事先預約,減少在院等待時間;進出醫院全程戴上口罩;勤洗手且避免用手觸摸耳鼻;回到家後立即更換身上衣物,避免接觸殘留的病菌。
-
2020-07-23 科別.消化系統
夏日常見4腸胃疾病 醫師教你這樣預防
天氣漸趨炎熱,即將進入到夏天,因為天氣炎熱有許多飲食狀況需要我們特別留意,避免對我們的腸胃健康產生影響。腸胃脹氣隨著夏天的接近,讓人最先聯想到的就是端午佳節,在端午節我們會吃粽子,但是由於粽子是糯米製成的,吃太多容易消化不良,產生脹氣不適感,適量的粽子才可以避免脹氣時的難受。急性腸胃炎造成急性腸胃炎有許多的原因,在夏天食物常常因為天氣熱溫度變高而變質,一旦吃下變質或是沒煮熟的食物,吃下喝下受到污染的食物和水,或是密切接觸到其它有急性腸胃炎的人或是帶有感染源的人都有可能造成急性腸胃炎,常見的症狀有嘔吐、腹瀉以及肚子痛的情形。也有少部分人會有發燒、無力和產生脫水的狀況。適當的補充水分,以及補充足夠的電解質(與水1:1稀釋)避免產生無力和脫水的情形。 常見的感染源多是病毒,偶爾也有細菌、寄生蟲或黴菌感染導致。治療的方式以補充足夠的水分讓身體自然排除體內的病毒,通常不太需要明確找出造成感染的病原體。平常最好的預防方式就是正確的洗手,飲用乾淨的水、衛生煮熟的食物以及正確丟棄排泄物等方式以免造成感染。便秘除了腸胃炎的腹瀉,便祕在夏季也是不容小覷的腸胃道疾病,因氣溫變高,水分大量流失若沒有適時的補充,便祕就悄悄地侵襲而來,常見的症狀有腹部絞痛、腹脹、嚴重甚至造成痔瘡流血及肛裂,如果本身就有長期便秘及腸道蠕動不良的病人,更需要注意水分的補充以及糞便的狀況,如果外觀有香腸狀或是一顆顆羊便便的樣子,就更積極處理水份以及飲食纖維的補充。此外也要避免過多的紅肉、油炸食品和加工食品。除了食物的補充,適當的運動有助於腸胃道的蠕動,不要因為天氣炎熱以及雨季的來臨就忘記運動的好處。急性胰臟炎另一在夏天常見的疾病是急性胰臟炎,在炎熱的夏天常會需要有止渴消暑的飲料,適當的飲料可以幫助我們感到涼爽,但是不適合且過量的酒精可能使我們發生急性胰臟炎。急性胰臟炎常見的原因有喝酒、膽結石和過高的三酸甘油脂以及藥物和其他較少見的原因等。夏天和冬天都常見酒精攝取過量導致急性胰臟炎,急性胰臟炎發作時會嚴重的上腹痛,可能痛到需要彎起身體(如同蝦子一般的姿勢)才會感到比較緩解疼痛,痛到難以忍受而來醫院求診,造成的原因搭配抽血和適當的影像學檢查會幫助我們確定診斷而後開始進行治療。為了讓胰臟休息,會先建議暫時空腹一段時間,同時經由靜脈點滴補充身體需要的水分和營養,等到胰臟休息夠了肚子比較不通之後,再慢慢逐步從喝水開始恢復進食,在過程中如果腹痛情況發生,只好再次空腹等到不痛了之後再恢復逐步進食 。平常的預防就是避免過量飲酒,曾經有因為喝酒導致的胰臟炎發作過後更是要戒酒,不然再次發作或是變成常常發作跑醫院的慢性胰臟炎都有可能。另外常見兩種原因的急性胰臟炎,三酸甘油脂過高的要控制三酸甘油脂和調整飲食的攝取,膽結石造成的則會建議待之後將膽囊切除以減少再次發作的機率。 結語夏天時,有充足的陽光和許多的活動讓我們參與,並盡情的享受美好的時光,只要記住避免接觸不潔的食物飲水和正確洗手讓我們免於急性腸胃炎。適當的補充水分及飲食中的纖維量,讓排便順暢並且避免便秘的困擾,避免過多的紅肉、油炸食品和加工食品等,另外也要避免為了消暑而過量飲酒造成急性胰臟炎,而讓自己的腸胃受苦,身體不舒服。另外保持足夠的運動,充分享受夏天熱情的陽光。
-
2020-06-06 新聞.健康知識+
6縣市高溫特報!水分補充不足很危險,當心這7種熱出來的病
全球暖化、溫室效應下,台灣夏季氣溫屢屢創下新高,豔陽與酷暑熱得讓人受不了,每到夏天,總有許多因高溫造成的健康問題頻頻發生,甚至是熱出人命的新聞事件。台北慈濟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陳正裕指出,以下幾種都是熱出來的疾病,很多都與水分補充不足相關,民眾應該特別留意,尤其是本身或家中患有慢性疾病者,更要注意病情的變化,一旦身體出現不適的情形,最好盡快就醫回診檢查,可別輕忽高溫對身體的傷害。疾病1:心臟病心臟病容易在極端環境中發作,氣溫太熱、太冷,都會影響心臟功能。國外研究發現,炎熱高溫下,體溫每上升1°C,心跳每分鐘會快10下,容易血壓升高,增加心臟負荷量。而心跳過快可能造成胸悶、胸痛、心悸、心律不整、頭暈、頭痛,以及心臟功能受損、心臟衰竭,甚至心臟病猝死。另外,天氣熱也會造成身心壓力過大,對於血管調節功能較差的心血管疾病族群,例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腎臟病患者及年長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血管硬化及狹窄的問題,都容易誘發心臟病發作。因此,一旦出現虛弱、心跳快、呼吸急促等不適症狀,最好趕快就醫。疾病2:腦中風腦中風不只好發在冬季。國內研究發現,在相對極端的高溫下,腦血管疾病的發病風險,也會呈現上升。在氣溫炎熱的環境下,流汗過多加上水分攝取不足,影響新陳代謝及血液循環,使得血氧容量不足、血液變得濃稠,容易誘發腦血管堵塞,導致缺血性腦中風。罹患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疾病患者,因為天氣悶熱影響身心狀態,容易造成血壓升高,引起嚴重的併發症,尤其中老年人對溫度感控能力退化,對高溫環境適應不良,建議適時補充白開水,避免血液循環不順暢。疾病3:泌尿道問題炎炎夏日正是泌尿道結石、泌尿道感染的好發季節。根據統計,夏季泌尿道結石發作的病患,是冬季的3至5倍之多,包括:尿道、膀胱、輸尿管、腎臟,都可能發生結石。水分攝取量不足是泌尿道結石的主因,由於夏天氣溫高、流汗多,造成身體水分下降,導致排尿量減少,當尿液滯留及過度飽和,就會產生結晶沈澱而形成結石。尤其是活動量大的室外工作者,更要注意水分的補充,尿液顏色呈現黃色、深色,就代表水分攝取不足,建議一天至少喝水1500~2000c.c.,且排尿次數約8~12次,可將微小的結石自然排出。另外,飲料也應適可而止,例如:含有磷酸鹽、咖啡因,或是草酸等成分,都容易促進尿液中的鈣質排出,增加形成結石的機會。疾病4:皮膚疾病夏季高溫多雨、悶熱潮濕,皮膚受到陽光曝曬、高溫及汗水等刺激,許多皮膚疾病也容易好發,例如:汗疹、濕疹、毛囊炎、異位性皮膚炎、光敏性皮膚炎,以香港腳、股癬、灰指甲等皮膚黴菌感染疾病。汗疹就是俗稱「厞子」,發生的主因就是汗流過多,引起汗腺阻塞,常見於軀幹、頸部、肘窩、鼠蹊部等部位,出現一點一點的紅疹,甚至是膿皰,通常會伴隨搔癢及刺痛感。另外,高溫潮濕的環境利於黴菌生長,好發容易悶熱的部位,如胯下、鼠蹊部、足部、腋下、乳下,以及其他皮膚皺摺,例如:香港腳、股癬、灰指甲,都是常見的皮膚黴菌感染疾病。疾病5:急性腸胃炎夏天是急性腸胃炎的高峰期。夏天悶熱沒有胃口,民眾喜歡吃生菜、生魚片等生冷食物,若是沒有經過妥善的處理及保存,很容易吃下帶有細菌、病毒、寄生蟲的不潔食物,造成急性腸胃炎。另外,細菌喜歡在溫熱潮濕的環境中滋生,高溫容易導致食物保鮮不易、導致腐敗,常見的病原菌有沙門氏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導致食物中毒,引發急性腸胃炎,常見的症狀包括:腹瀉、腹痛、噁心嘔吐、血便等腸胃道問題,每天可能水瀉數次至數十次不等,讓人非常不舒服。疾病6:登革熱台灣地處亞熱帶,夏季氣候溫暖潮濕,病媒蚊特別容易孳生,每年一到夏日,新聞版面上,總會出現登革熱疫情爆發的消息。登革熱是由埃及斑蚊、白線斑蚊所傳播的疾病,被帶有病毒的病媒蚊叮咬後,就可能會感染,常見症狀包括:高燒、頭痛、後眼窩痛、四肢肌肉酸痛、骨關節痛、噁心、嘔吐、畏光、不明紅疹或出血。大部分感染登革熱病毒,症狀有如感冒一般,極少數人可能會引發嚴重的症狀,出現登革出血熱及登革休克症候群,甚至導致登革熱重症或死亡。目前沒有疫苗可以預防,最有效的防治方式,就是徹底清除病媒蚊孳生源,尤其在梅雨過後,清除居家環境的積水容器,到野外山區記得穿著淺色長袖衣褲,並在身體裸露部位塗抹防蚊藥劑,避免蚊蟲叮咬。疾病7:熱傷害高溫環境加上陽光曝曬,容易使身體流汗過多,同時大量喪失水分及鹽分,造成脫水及電解質不平衡,就會引發熱傷害。最常見的是熱衰竭,患者會感覺非常口渴,出現臉色蒼白、頭痛、疲倦、肌肉無力、噁心、嘔吐等症狀,有時還會合併四肢痙攣的症狀現象,也就是所謂的「熱痙攣」,通常體溫不會超過40°C,只要盡快補充水分及鹽分,身體不會有大礙。最常聽到的熱中暑,則是屬於致命性急症,其實並不常見。患者會感覺非常燥熱、心跳過快、呼吸急促、血壓下降,且皮膚乾冷、無法流汗,中心體溫可能超過41°C以上,導致中樞神經系統散熱調節機制失效,出現神智錯亂、抽筋、癲癇、昏迷,嚴重的話,甚至會引發多重器官衰竭,若未及時送醫接受適當處置,死亡率高達80%。延伸閱讀: 16招杜絕熱浪威脅 三軍總醫院中暑防治中心 三小時內搶救熱傷害患者性命 
-
2020-05-13 醫療.腦部.神經
突然暈倒原因有哪些?暈倒會有前兆嗎?該看哪一科?
念高二的小莉參加校慶典禮時,在操場站著站著突然暈倒,周遭同學們一陣驚慌,趕緊扶她到保健室休息。媽媽事後帶她就醫檢查,深怕是不是腦部長了壞東西?醫師評估後告知,小莉應該是站太久引起的「血管迷走性昏厥」,沒有大礙,這也是最常見的昏厥症病因。 「暈倒」意指突然的意識喪失。如果暈倒後必須透過介入處置才有辦法醒來,這種情形比較嚴重;有時雖然暈倒,但幾秒鐘或幾分鐘後會自己醒來,代表這種暈倒的原因是可逆的,也是本篇討論的重點。 迷走神經受刺激 昏厥症最常見原因暈倒最常見的一類是「昏厥症」(syncope)。其起因在於,大腦需要血液提供營養和氧氣,如果因為某些原因導致大腦血流不足,就可能突然失去意識。暈倒後人躺下來了,大部分的情形剛好能讓不順的血液流動獲得改善,因此才會多在幾秒鐘後就恢復意識。 但為什麼腦部會血流不足呢?常見有以下幾種原因: 血管迷走性昏厥這種神經性的昏厥是昏厥症裡最常見的原因。迷走神經從大腦分布到頭胸腹部的各個重要器官,迷走神經過度興奮,就會讓心跳變慢,而交感神經的抑制會讓全身的血管擴張。心跳慢會導致血液輸出量減少,雙腳血管擴張也會讓血液不容易回流,如此情形都會造成腦部得不到足夠血液,因此暈倒。 這種神經性昏厥的情形常見於某些特定情境,比如升旗久站、拉肚子、身體疼痛、被驚悚畫面嚇到(比如有人看到打針或是手術畫面會很害怕)、心裡處於恐慌的狀態(比如在人潮眾多處或是在密閉空間的情況),或是頸部受到異常刺激,常發生於刮鬍子或按摩時壓到頸部的血壓控制中心,上述情形都可能影響迷走神經導致心跳變慢。 心因性疾病一種是心律不整引起,不管是心跳太慢或心跳太快,都可能讓腦部血流不足。另一種是瓣膜性心臟病及心肌缺氧性病變等結構性心臟疾病,例如發生主動脈瓣狹窄時,血液也無法順利流出心臟到達腦部。 血管狹窄例如頸動脈狹窄,也會影響血流進入腦部。 姿勢性低血壓人體躺平時全身的血流通常流動較為順暢,一站起來,血液因為重力會集中在兩腳,此時於正常狀態,兩腳的血管會收縮以使腿部血流較容易回流心臟,但自主神經失常的人因缺乏這個機制,導致一站起來的時候腦部血流量不足,所以容易暈倒。 心臟疾病也會引起腦部缺血暈倒從上述的病因可以發現,心臟疾病也是引起昏厥症的主因之一,所以出現突然暈倒的情形,就醫時可以看神經內科或心臟內科,醫師診斷後,會轉介給最適合的專科接續治療,比如若有心律不整問題,應該由心臟內科處理。 臨床上看到的患者隨著年齡層不同,誘發昏厥症的原因也不盡相同,比如有些10多歲的學生被家長帶來,擔心年紀這麼小怎麼會突然暈倒,一問之下常是因為朝會升旗久站或打預防針的情境下,產生血管迷走性昏厥;青壯年很多是在急性腸胃炎時發生,因為頻繁拉肚子導致脫水,加上拉肚子以及疼痛,也是刺激迷走神經的危險因子;年長者很多是心臟或血管疾病引起,其中有些人是因為突然暈倒,就醫檢查才發現心臟有問題。 根據暈倒情境及症狀 配合檢查找病因多數昏厥症患者在暈倒會有前兆,比如眼前發黑、耳鳴、頭暈、心悸、冒冷汗、全身虛弱等都有可能。 昏厥症其實比較像是一種症狀表現,診斷的重點要先了解暈倒發生的來龍去脈,包括患者的病史、前兆的表現、發作之前在做什麼、暈倒時間多久、發作的時候有什麼表現(比如手腳會抽搐嗎)、是幾秒鐘後清醒還是較長時間才慢慢恢復等,醫師透過這些訊息來判斷可能的病因,再安排檢查。 若問診後懷疑是心律不整會安排心電圖檢查、懷疑心臟瓣膜問題則做心臟超音波;若懷疑是癲癇發作,會安排腦波檢查或其他腦部影像檢查。 假如透過問診可初步排除心臟疾病和癲癇,而患者發作前很明確處於容易刺激迷走神經的情境(如疼痛、久站、恐慌等),這種血管迷走性昏厥,大部分不太需要排檢查、也不需要用藥治療,較重要的是對病患及家屬進行衛教,提醒患者減少那些誘發因子的刺激。而如果有不舒服的預兆,當下應該趕緊坐下或躺著,讓血流順暢些,如此有機會可避免真的暈倒,並預防倒下後可能造成的撞傷或危險。 暈倒也可能是癲癇發作另一類暈倒的可能原因是「癲癇發作」。其實癲癇發作未必一定都會暈倒,有的只會出現抽搐,屬於局部型發作:若伴隨暈倒失去意識,就是全身型發作。癲癇發作前,有些患者可能會出現預兆,例如有人形容好像有一股氣衝上來的感覺。但不同於昏厥症,癲癇發作前通常沒有如昏厥症一般像眼前發黑、頭暈、冒冷汗等的前兆,腦部異常放電往往是瞬間發生,改變腦部正常的迴路導致斷電,因此患者常無法預料到癲癇的發生來加以準備或預防。 典型的全身型癲癇發作會四肢抽搐、口吐白沫、眼睛上吊,不過這些表現不是必然會發生,或是只些微出現其中幾項症狀。癲癇暈倒通常不像昏厥症幾秒鐘後就恢復,於發作結束後,輕拍患者時也許已有反應,但人還「鈍鈍的」,可能要好幾分鐘後才會慢慢清醒過來。 需安排腦部檢查醫師診斷是不是癲癇,亦會參考患者有無癲癇的病史,如果有癲癇病史,那麼這次突然暈倒是癲癇的機會就相對大增;若是第一次發生,醫師根據患者描述發作時的表現,若懷疑是癲癇就會視情形安排腦波檢查和腦部影像檢查。 誘發癲癇發作的原因很多,比如中風、腦瘤、感染或某些藥物等,都可能誘發癲癇,有些人則是不明原因的體質問題或遺傳因素所造成,特別是十幾歲很年輕就發生癲癇的患者,常屬於體質性或遺傳性癲癇。 癲癇是否要治療取決於發作的原因以及發作的情況,由醫師來判斷。一般來說,除了處理誘發癲癇的疾病本身,還需評估是否需要給予抗癲癇藥物。抗癲癇藥物使用的目的是預防下次再發生,因為癲癇何時發作無法預測,若發作時處於危險的環境例如正在過馬路,可能間接危害生命;此外若持續發作超過5分鐘,腦部就可能產生傷害,因此有必要預防再次發作。 記錄暈倒前後狀況 幫助醫師診斷診斷暈倒不完全靠儀器檢驗,一開始的問診非常重要,患者要告知自己的感受以及暈倒前後的狀況與特色,才能幫助醫師正確診斷。最好提供下列資訊:●發生前有無前兆?前兆是什麼?(例如眼前發黑、有心悸、脈搏是快還是慢)●發生的時間持續多久?有沒有抽搐、口吐白沫等表現?●發生之前正在做什麼?(例如久站、拉肚子等)●醒來是很快恢復?還是慢慢才醒來? 這些訊息細節愈清楚愈好,如果暈倒不只一次,最好每次都記錄下來與醫師逐一討論,或是提供醫師當下發作的影片,可以讓醫師清楚患者的動作及表現,這些資訊對診斷都很有幫助。 健康Q&A:Q、低血糖會造成突然暈倒嗎?A、低血糖確實會突然喪失意識,但不像昏厥症患者因為倒下後改變血流狀態,就會自己恢復;低血糖如果沒有補充糖分,通常不會自然醒來。Q、覺得自己快暈倒時可以怎麼做?A、感覺得到自己快暈倒,表示有前兆,這時最好找地方坐下來或躺下來,就有機會能改善腦部暫時血流不足的狀況,避免真的暈倒。 Q、如果身邊有人暈倒但未失去生命徵象,能怎麼幫他?A、無論是昏厥症或癲癇症的患者,通常幾秒鐘到幾分鐘就會醒來,所以於一旁觀察照顧即可,但若昏迷時間超過5分鐘,可能便需考慮緊急就醫。針對癲癇發作的患者,過去很多人為了怕他抽搐時咬傷舌頭,會在他嘴裡塞毛巾等東西,其實這是錯誤的,只要把患者的身體側身使頭歪一邊,讓他的口水能流出來避免嗆到即可,因為即使咬到舌頭頂多只是有傷口,不會嚴重到大出血,塞了東西到患者嘴裡反而可能造成呼吸道阻塞,風險更大。 身邊的人除了叫救護車或安排患者就醫外,在等待就醫前可以幫患者記錄昏倒時間有多久,並觀察患者有哪些症狀表現,提供醫師診斷參考;此外,為了避免癲癇患者抽搐時撞傷,應該把附近尖銳等危險物品移開。【本文轉載自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好健康雜誌》第45期(2018-07-15出版),原文連結】
-
2020-04-2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敦睦艦隊群聚感染誰要負責? 醫籲:不要讓他們頂罪
我國爆出敦睦艦隊群聚感染新冠肺炎,不少人將矛頭指向醫官,不過有醫師認為,船上檢驗裝備不足,無法像醫院一樣篩檢,第一時間也很難判染疫,呼籲大家不要把問題丟給無辜的第一線人員,而是要檢視制度問題。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公布磐石軍艦共24名感染新冠肺炎,不過軍隊人員已在15日時返回社區,足跡逾10個縣市,多數人員期間又以賣場、餐廳和百貨公司為出入地點,有些人還曾搭乘高鐵、捷運及客運等大眾運輸工具,引發社會高度關注,甚至指責醫官失職沒診斷出病狀。對此新竹馬偕醫院急診醫師白永嘉在臉書上直言,「如果我是船上的醫官,我也沒有辦法診斷新冠肺炎」。白永嘉表示,船上設備沒辦法像醫院一樣進行篩檢,若是他遇到這樣的情況,也可能會診斷為感冒或急性腸胃炎。而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胸腔內科醫師蘇一峰則在臉書上說,新冠肺炎病人的X光7-8成接近正常,有一半以上的人沒有發燒的病徵,因此他也表示「我在醫院沒有採檢送驗也無法確診新冠肺炎,何況是一位醫官在檢驗裝備不足的船上」。對於許多人指責醫官失職,未在第一時間診斷出病狀,白永嘉說,責怪他人很容易,但台灣需要一起團結,並非是只是指責謾罵,而蘇一峰則表示,面對疫情缺口要檢討制度哪裡出錯,而不是把問題丟給無辜的第一線人員去背黑鍋。
-
2020-03-28 養生.家庭婚姻
「媽,好久不見,我今天結婚!」…一個堅持兒女要娶嫁醫師的故事
「妳就是我兒子的女朋友嗎?你們交往多久了?妳是怎麼認識我兒子的?」不用上課的假日一早,一通電話打進女生宿舍找某位女同學,劈頭就是一堆問題。「請問您是哪位?我不知道您的意思。」被指名接電話的女同學仍一頭霧水。話筒另一端開始一連串咒罵,指責她擔誤了自己兒子的前途,女同學這時候才知道,打來的是自己男朋友的母親,交往到現在還未正式見面,沒料到第一次通上電話卻是被如此對待。「伯母,我們之間是不是有什麼誤會?」雖然對方的態度相當不客氣,但礙於是長輩,女同學還是希望能理性溝通。「不用假裝有禮貌!我們之間沒有誤會,請妳離我兒子遠一點,他只能交系上的女朋友!」說完最後一句話,男友母親便掛上電話,不給她任何回答的機會。醫學系有個男同學,在社團活動中認識一位外系女生,兩人雖然在校內公開交往,但男生卻始終不敢跟家裡提起,自己交了個非醫學系的女朋友。理由是他家族很重視「血統」,男性成員都得當醫師娶醫師,女性成員就算考不上醫學系,也會想辦法相親嫁個醫師。所以他和非醫學系的女生交往,等於犯了家族大忌,長輩們都相當不滿意。面對家族的壓力,男生總在女生面前保證:「給我一點時間,暫時先別讓我媽知道我們交往的消息,不過妳也放心,不管我媽怎麼說,她是她、我是我。」也由於學生戀情距離論及婚嫁還有很長一段路,所以女生並沒有給男生壓力。況且兩人都相信,只要真心相愛,沒有什麼難關無法度過。可惜紙包不住火,男生的母親從兒子的電腦通信紀錄中發現這位交往中的女生,在家裡大發雷霆不說,居然直接打到女生宿舍興師問罪。在他母親的價值觀中,孩子的擇偶條件說好聽點是門當戶對,講白了就是要「血統純正」。出了這麼大的事,男生好說歹說,才把女朋友的情緒給安撫下來:「我保證會說服家人接受我們交往的事實,一定會保護妳,不讓妳再受委屈。」從小到大男生都走在父母規劃好的人生道路上,沒有任何違逆,但為了悍衛自己的愛情,這是他第一次鼓起勇氣反抗—在某次家族聚會前提出要帶女朋友出席的要求。果然他母親一口就回絕這個請求:「自己家人吃飯,我不希望你帶外人回來,請問她算什麼身分?而且你當醫師的哥哥嫂嫂都會出席,一家人聊醫院裡的事,她插得上話嗎?」這些酸言酸語直指他的女友因為非醫學系出身,所以沒有資格成為家族的一分子。「為什麼在妳的觀念裡,女朋友非要是醫學系不可?難道不念醫學系,就不會是好女孩嗎?」「不是醫學系的也行,我在俱樂部有幾個朋友,女兒都是念法律系的,如果你喜歡也可以介紹。我說句實在話,功課不好品行自然好不到哪裡去,像這種不是念明星高中,又考不上第一志願的人,你說她有多好多好,我都不會相信的。勸你早點死心,在越陷越深之前趕緊分手!」談話就在不歡而散中結束,溝通沒有交集的狀況下,兩人的交往只能從公開轉為地下。不幸地某天女生急性腸胃炎,男生在陪她看病時被正在醫院實習的堂哥遇見,可想而知,家裡又掀起一波風暴。不堪龐大的精神壓力,某天男生在女朋友的懷裡情緒崩潰,女生心中暗自做了決定,該面對的還是得面對。她打算和男友的母親談一談。「伯母,我知道您不喜歡我,但請給我幾分鐘時間好嗎?」刻意選了個男生有課的時間,女生邀請男生的母親在學校附近的咖啡廳見面。「我的耐心跟時間有限,有什麼話就快說吧!」「除了不是醫學系學生,請問我做錯了什麼?還是我可以改正什麼嗎?」「考不上醫學系,能力不足不是妳的錯,錯是錯在跟我兒子交往,錯在妄想攀上我們家,妳能改正的就是自己離開。」「在您的眼中,難道非要念醫學系才有前途嗎?難道只要不是醫師,就不配和你們家的人交往?」一直隱忍著的脾氣,終究耐不住一再的冷嘲熱諷而爆發,況且這樣的嘲諷一點道理都沒有。「跟我說這些沒用,這些話妳可以去找個跟妳一樣水準的人說。我想妳也知道,你們兩個在一起沒有人會祝福。現在妳對他來說還有新鮮感,所以他不惜與家人對抗,如果逼我使出殺手,到時候換他要求分手就難看了。」這位母親說到做到,她用斷絕經濟來源和緊迫盯人的方式進行全面控制,房租水電費都由她直接支付,每一筆吃飯交通購物的費用都必須透過發票來請款,讓男生口袋裡沒有多餘的一毛錢。去任何地方都必須報備,不時還突擊檢查他的通信與通話紀錄。 長時間的經濟、時間與精神壓迫下,這段學生戀情終究以分手收場。畢業後進入醫院工作,男生所做的第一個決定就是搬出去外面住,擺脫母親的監視與經濟獨立後,他遇到了生命中的第二個女孩,一位同單位工作的護理師。「住在外頭還習慣嗎?有沒有遇到適合的對象?需不需要幫你介紹?」偶爾母子還是會在電話中聊上幾句,母親對孩子這些年都沒交女朋友有點著急。「我現在有女朋友,是院內同事。」「真的啊!那太好了,改天請她回來家裡吃飯。她是哪一科的?」「她不是醫師,她是護理師,心地很好,我很喜歡她。」「你怎麼講不聽呢?學生時代玩玩就算了,已經出社會要結婚的人,為什麼不交個女醫師呢?」母親又開始向他說教,還是脫不開成績、頭腦、品性、家教等與婚姻融洽風馬牛不相及的邏輯。「媽,對不起。我已經從家裡獨立,請尊重我的選擇。」這一次沒有大吵,沒有咆哮,男生很冷靜地掛上電話。這天晚上,正是小夜班護理師忙碌的時候,一位怒氣沖沖的婦人在護理站破口大罵,音量之大引起許多病患與家屬側目。「我要求妳馬上跟我兒子分手,不准再糾纏他!」自己的兒子不受控制,失去理智的母親把矛頭轉向女主角。「妳知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是妳兒子主動來追我的。」女主角也不是省油的燈,對於沒來由的謾罵,她毫不客氣地回擊。或許早已習慣了人家看她臉色,如今竟接二連三被兒子和自己口中的壞女人頂撞,這位母親更是怒不可遏。「這種事一個巴掌拍不響,妳敢說不是因為他醫師的身分才接近他?妳敢說不是因為看上我們全家都有綠卡?妳如果不接受追求,他也不會跟妳在一起。」「我們的感情是因為對彼此的珍惜,不是因為對方的身分地位。」「妳以為他護著妳,就不用在乎我這個母親嗎?就算你們不分開,也不可能進得了我們家。而且我們全家族都是醫師,妳能有什麼地位?妳被瞧不起我管不著,但家族的人會怎麼看我兒子,難道妳希望他為了妳,跟家族斷絕關係嗎?如果妳真的愛他,就替他想一想。」男友母親最後這句話,提醒了女生自己午夜夢迴曾經想過,但一直不敢面對的事。接下來的幾天,她陸續接到護理部高層的關心,雖然長官沒辦法干涉部屬的私生活,但也不諱言地說,她男友的父母是醫界有力人士,透過許多管道向院方施壓,希望她知所進退。「你的家人不接受我,不是我的錯;你沒辦法讓家人接受我,也不是你的錯。你母親說的對,勉強的結合對你我都不好,我也不想成為破壞你與家人關係的罪人。不要再找我,回去當你媽的好兒子吧!」某晚男生回到兩人同居的套房,發現人去樓空,只有一張簡短的字條。「為什麼要放棄?放棄不就讓她稱心如意了嗎?」女友的同事說她匆匆辦理離職後便不知去向,男生發了瘋似地撥打著已關機的電話,心碎的他在語音信箱中留下這段話。那天之後,女生與他斷了往來;同樣的,他也與家裡斷了往來。家族的聚會他再也沒參加過,年夜飯的位置永遠少他一人。母親打過幾次電話給他,不是不接就是接了馬上掛斷。試過到他工作的醫院找人,得到的消息竟也是已經離職。「妳知不知道妳哥現在在哪裡?如果聯絡得上他,叫他有空回來吃飯。」即使這兩年音訊全無,做母親的仍惦記兒子,她知道女兒跟哥哥向來感情很好,或許知道點消息。「哥哥目前不在國內,他兩年前就申請出國攻讀博士了。」 轉眼過了四年,這位老同學順利取得博士學位歸國,我們幾個好朋友幫他辦餐會接風,席間他提到近期將在國內補辦婚宴,妻子是當年離他而去的那位護理師。「天下如此之大,你們怎麼能夠重逢?」我對這份得來不易的緣分相當好奇。「也不算重逢,是我追到美國去。」酒杯放下,他幽幽地說著這些年的遭遇,「我輾轉從彼此的朋友那邊得知,她一個人出國遊學散心,二話不說機票買了就追去,剛開始她仍不願復合,之後終於慢慢讓她重新接受這段感情。為了遠離無謂的煩擾,我索性申請國外的學校進修,所以兩個人就在異鄉重新開始了。」「家裡那邊呢?你媽對這件事有什麼看法?」當年他母親的種種事蹟,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我們也知道自此之後,他便與家裡斷絕往來,因此另一個朋友很直覺地關心。「再說吧!我還沒想好。」沉吟了一會,他似乎不想談這個敏感的話題。「我回臺灣了,今天中午一起吃個飯吧!」雖然電話那頭口氣冷淡,但聽到失聯已久的寶貝兒子打來,做母親的還是喜出望外。「你這幾年好嗎?最近在忙些什麼?」「我過得很好,今天中午結婚。」延伸閱讀: 咖啡和牛奶一起喝,小心出「這問題」!原來關鍵出在「喝的順序」●書籍介紹有一個銀蛋叫彼得,從小生在大醫院:借學分、逃兵役,戴鋼盔赴晨會的實習血淚作者:傅志遠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17/03/14作者簡介/傅志遠 Peter Fu外傷急症外科醫師、長庚醫院副教授、臺灣外傷醫學會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文字創作者。行醫多年,以救治外傷與急重症病患為職志,堅守外科急診第一現場,見證生命的力量並深刻觀察人性,目前服務於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對醫學教育與臨床研究充滿熱忱,教學風格如其刀法一般鋒利,主持之「外傷電力公司」廣受好評,連續多年獲醫學生票選為優良教學主治醫師。以筆名 Peter Fu 經營的人氣部落格:「急症外傷外科的大小事」,為 2011 年第六屆全球華文部落格/最佳生活綜合類首獎,部落格文章上千篇,累積人氣超過兩百萬人。出版之三本散文集《拚命:一個急症外科醫師的生死筆記》、《醫生,不醫死:急診室的20個凝視與思考》與《醫人三角的獨白》,合稱《生命三部曲》,以文字帶領讀者省思生命意義與醫病關係。《生命三部曲》於2016年發表簡體字版,獲中國大陸書評譽為「會說故事的外科醫師、會開刀的作家」。
共
4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