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28 醫療.精神.身心
搜尋
急性壓力症候群
共找到
4
筆 文章
-
-
2021-06-15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近半染疫者現「急性壓力症候群」
國內新冠肺炎疫情仍然嚴峻,國人苦等疫苗、憂心不小心染疫的壓力不小,但痊癒者回到社會後面臨「歧視」問題的壓力更大。醫院發現,近半數染疫者出現「急性壓力症候群」,他們被指責傳染給親友、被不認識者丟垃圾,甚有人出現想不開的負面情緒,心理復健之路漫長,能不能完全恢復染疫前心理狀態要視人格特質而定,通常須半年。彰化一名保險業務員為拚防疫保單業績積極拜訪朋友,結果誤把疫病傳給朋友和客戶,被客戶埋怨,日後生意恐怕難做;她至今睡不好,向朋友哭訴「我不是故意害人」,甚至有負面情緒。有確診者病癒回家,家門前騎樓常被不明人士丟垃圾,還常有不出聲的奇怪來電。曾有陌生人經過,大聲咒罵「回來是要再傳播病毒嗎?」這名確診者與家人默默搬回埔心鄉獨門獨院老宅,目前呈半隱居狀況,他痛苦地說:「先暫時與世隔絕」。「這次事件不知多久才能淡忘。」彰化縣第一例水果盤商傳播鏈造成九十八人染疫,水果盤商的長子說,自認是年輕一代心理調適能力較強,但已找不到鼓勵自己樂觀面對的動力,父母、出嫁的姊姊更難跨越心理障礙,還因間接傳染造成女婿阿嬤病故,來自夫家親友不友善話語,讓一家人自責又難過。衛福部彰化醫院精神科主任梁孫源說,近半數染疫病人出現焦慮、緊張、失眠、沒食欲的急性壓力反應,院方成立「心理關懷小組」,開辦團體視訊課程舒壓,職能治療師與社工師每天輪流打電話關心確診者,精神科醫師也加入會診,發現很多病人一講就是兩小時,最擔心是出院後怎麼面對親朋好友。梁孫源認為,時間會稀釋傷痛,一般人半年後可大幅改善負面情緒,但如果台灣疫情無法降溫,相關訊息不斷圍繞,會讓染疫者一直回想起染疫的相關事情,白天恍神,入睡易作噩夢,可能聽到與疫情有關消息就難過、緊張、悲傷,這是標準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建議其他家人與朋友應多陪伴,必要時求助精神科、身心科和心理師。學者調查兩岸SARS疫情,並參考外國研究報告,創傷後壓力症候群通常出現在病癒一個月後,逐漸出現失眠、恐懼等身心症狀,長達五年。學者指出,新冠肺炎確診患者也是被害人,卻被忽略後續心理追蹤,未來五到十年都會煎熬度日,政府應啟動關懷追蹤。
-
2021-04-04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太魯閣號事故傷亡慘重 防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可做3件事
台鐵太魯閣號列車事故,造成超過48人死亡、近200人受傷,震驚全國,重大意外事件後,不只生還者,救災人員等人也容易產生「急性壓力症候群」,精神科醫師呼籲,生還者可放慢生活步調,維持規律作息,家屬應多陪伴、傾聽;部分車廂傷亡尤為慘重,如果有目擊血腥場景者,應到身心科或精神科求診,由醫師評估是否需要些接受心理或藥物治療,避免疾病慢性化。遭逢重大意外事件後,生還者與救災人員等人可能會出現嚴重壓力,恐罹患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何謂創傷後壓力症候群?開業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說,PTSD患者常常會有逃避心理,不記得案件重要的細節,會恍神且生活沒有真實感,也容易過度警覺,造成睡眠障礙、過度驚嚇,常伴有負面情緒,甚至做夢、看電視時,腦海都會不小心浮現死亡場景。其實重大意外事件後,其實不會馬上產生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起初是產生「急性壓力症候群」( Acute Stress Disorder, ASD),楊聰財說,當患者1個月後仍無法走出情緒,才屬於「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之前有一名30多歲女性,其親友於普悠瑪列車出軌事故時罹難,因而產生急性壓力症候群,雖時常感到坐立不安,但又不得不注意最新新聞訊息,導致做事手忙腳亂、不專心,甚至打破碗筷。●生還者、救難人員情緒能如何宣洩、轉移?生還者遭逢巨變,身心受創;救難人員直接接觸地案發第一現場,徘徊在傷者、亡者之間,面臨強大壓力與挫折,也可能苛責自己,產生焦慮、緊張和憂鬱等症狀。開業精神科醫師楊聰財建議,遭逢巨變後,生還者、救難人員及相關親屬等人可放慢生活步調,平時如果一天可以做10件事,可以減少至8件、5件,甚至更少,這時不應對自己過度嚴厲;後來該名女性病況改善,未演變為PTSD。此外,楊聰財也表示,應維持規律作息,平常若是早上8時起床,如今也應維持,幫助自身維持正常生活,黃金睡眠時間是晚上11時至早上6時,如果不能在此期間入眠,建議每日應睡滿6至8小時。最後,生還者應轉移注意力,少接觸電視、報紙或網路相關新聞,避免回憶起案發當時的種種畫面,「親友的陪伴」十分重要,可陪同出外走走,鼓勵生還者多做自己喜歡的事,不要將情緒憋著,如果想哭便哭,但切記不要過度提醒「明天會更好」等言語,「傾聽」即可。此次太魯閣列車出軌事件,部分車廂傷亡尤為慘重,振興醫院精神醫學部主任蘇東平指出,門診約有近兩成患者,在半年後仍受創傷壓力症候群所苦,他提醒,如果有目擊血腥場景者,應到身心科或精神科求診,由醫師評估是否需要些接受心理或藥物治療,避免疾病慢性化。●對社會大眾的啟發?楊聰財表示,遭逢重大事件,體現社會大眾應活在當下、保持感恩的心,建議平時親友間可常聯絡來往,遭逢巨變時才有支持性力量緩解壓力。
-
2021-04-04 新聞.元氣新聞
太魯閣號出軌/列車出軌人間慘劇 醫師說這些人易患PTSD
太魯閣號列車出軌,造成51死200傷,有人擔心救災人員與受難民眾、家屬出現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衛生福利部台北醫院精神科醫師李品賢提出3個措施,幫助受難民眾、家屬與救災人員預防出現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李品賢說,傷患、家屬或救難人員在自己遭遇或是目堵有重大身體傷害或者是心理傷害的事件,有可能出現急性壓力症候群和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會有焦慮、憂鬱或是憤怒情緒,且反應變大,但有人反而變得麻木。出現症狀的患者,腦中會反覆出現相關的畫面或是一再做惡夢,身體也容易出現過度警戒,易受驚嚇,及睡眠障礙,因此很多人開始有逃避可能引起自己反應的事情或場所,部分病人會因長期症狀合併導致憂鬱症、焦慮症、恐慌症等疾病。李品賢並提出「自我察覺」、「尋求協助、支持」、「尋求專業醫療協助」三步驟措施。先觀察自己是否變得容易驚嚇、或一天情緒起伏變大,出現焦慮、憂鬱、煩躁甚至憤怒等情緒。如果有出現類似症狀,便應尋求協助、支持,透過睡眠及運動、親友陪伴等減少壓力,找人談心。若情況嚴重,已無法正常生活、工作,應立即尋求醫療協助。李品賢提醒,有些人可能自己沒有感覺,這時就需要親友陪伴,就醫尋求醫師或心理師協助,並叮囑患者服藥、規律就診。李品賢說,並不是每一個人都可能會出現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實際診斷需要由精神科醫師進一步的評估,建議相關單位、機關內部及親友可以主動提供創傷症候群症狀參考,與關懷及協助就醫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