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10 該看哪科.婦產科
搜尋
快走
共找到
427
筆 文章
-
-
2020-03-08 科別.婦科
30至40歲女性常見健康問題有哪些?醫提醒小心相關病症
今天是婦女節,對忙碌的現代女性來說,該忙的還是要忙,該煩惱的事不會消失。但是,不管你正處於人生哪個階段,都不能不照顧自己的健康。30歲以後,人生會經歷幾個分水嶺,身心靈的風暴,也會在不同階段出現。如何在各個階段安步當車,飲食、運動和心靈調適,不可或缺。30到40歲這個階段女性,常見的健康問題有哪些?台大醫院雲林分院婦幼醫學中心主任徐明洸說,輕熟女常見子宮內膜異位症、子宮肌瘤、子宮肌腺症、缺鐵性貧血等症狀。育齡常見 子宮肌瘤、內膜異位徐明洸說,現代女性多晚婚,較晚生小孩,因而容易有上述的病症出現。子宮內膜異位,是指原本屬於子宮裏面的內膜組織,跑到子宮外面,隨著每個月經血來潮,在其他地方引起慢性發炎。他表示,這些組織除散落在腹腔或腹膜表面,也有可能長在卵巢或子宮肌層,就是俗稱的巧克力囊腫、子宮肌腺症。其症狀有經痛、骨盆疼痛、性交疼痛、不孕,也因經血量多,長久下來就延伸出缺鐵性貧血等病徵。徐明洸提到,子宮內膜異位症不是惡性疾病,但很常見、也是慢性疾病,目前可透過手術、口服藥物治療,建議尋找嫻熟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婦科醫師診斷治療。熬夜、不當節食 帶來健康問題處於輕熟女階段的女性,看似活力旺盛,但雌激素分泌開始下降,工作或玩樂熬夜、不當節食等,可能帶來各種健康問題。徐明洸說,現代人習慣熬夜,飲食也不健康,經常暴飲暴食,吃下過多脂肪、高油和高鹽的食物,首先就得面臨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的三高問題,這些都是誘發糖尿病、心臟病、腦中風、心肌梗塞的危險因子。以輕熟女來說,若生活型態不正常,更容易有心血管疾病,乳、胃癌致癌率也提高。因此建議不分年紀、性別,想要身體健康,最好還是保持作息規律、定時定量飲食。兼顧養兒育女與工作,職業婦女兩頭燒的困境,如何平衡?徐明洸表示,現在的家庭多半是雙薪家庭,也早已沒有所謂男主外、女主內觀念,建議先多跟丈夫溝通,共同分擔家務、照顧孩子。以最簡單的例子,比如小孩距離先生公司較近,可請先生協助接送,洗衣、曬衣或打掃等簡單家務事,兩人共同承擔,還能促進彼此感情。如果雙方都得加班工作,家中長輩若許可,也可請祖父母幫忙帶孫,最重要的是兩夫妻的和諧與溝通,才不會讓其中一方累垮。選低GI澱粉類 快走慢跑都好至於輕熟女的飲食方式和運動,徐洸明表示,現在許多上班族、小資女多半是外食族,建議多菜少肉,挑選各類蔬果,台灣葉菜類、水果種類多,例如芭樂、番茄、地瓜葉等都是好的食材。他說,現代人飲食精緻又吃太多,體內用不完的多餘醣分轉換成脂肪,若怕吃澱粉類會變胖,則可挑選低GI澱粉類食物,例如全麥麵包、燕麥粥、糙米飯。平時則除蔬菜,也可多攝取魚類、瓜果、豆類、瘦肉類,均衡攝取營養,就能保持青春活力。至於運動部分,他建議可以快走、散步或慢跑,只要一雙好的運動鞋就能開始,不僅達到增加心肺功能,也提升柔軟度,且到公園、運動場也能邊運動邊欣賞風景舒緩壓力,孕婦則建議嘗試游泳。常見尿道、膀胱炎 多喝水別憋尿建議這階段該做的健檢項目?他說,女性相關的健檢有子宮頸抹片、骨質密度分析、婦科超音波、人類乳突病毒檢查和乳房攝影跟超音波等。建議輕熟女定期婦科檢查,有性行為、30歲以上每年一次子宮頸抹片;35歲以上每年做乳房超音波檢查,預防子宮頸癌或乳癌病變。最後,徐洸明提到,女性尿道較短,加上離肛門近,容易造成如大腸桿菌之類的細菌感染,經常罹患尿道炎、膀胱炎。有些職業例如百貨公司櫃姐、銀行行員、老師,經常長時間工作,一忙就憋尿,更是容易患病。他提醒,女性同胞不論年紀,最好都不要憋尿、多補充水分,排尿及排便後要擦拭時,由陰道口擦至肛門,即由前往後擦拭,避免肛門周圍細菌的傳播。輕熟女健康表單怕發胖菜單● 可選低GI澱粉類食物,例如全麥麵包、燕麥粥、糙米飯。● 外食族建議多菜少肉,挑選各類蔬果。並攝取魚類、豆類、瘦肉類等蛋白質,維持營養均衡。小心相關病症● 子宮內膜異位症、子宮肌瘤、子宮肌腺症、缺鐵性貧血、尿道炎、膀胱炎建議健檢項目● 有性行為、30歲以上者,每年一次子宮頸抹片,預防子宮頸癌。● 建議35歲起,每年應定期做理學檢查與乳房超音波檢查。有乳癌家族史者更應定期追蹤。● 骨質密度檢查
-
2020-03-08 科別.婦科
婦科醫的健康提醒:50歲以上女性得留意這方面的疾病
50歲至60歲婦女,此時無論是社會中堅,或全職家庭主婦,都會面臨更年期的問題,情緒難免紊亂外,也要小心相關婦女病的產生。婦產科醫師表示,50歲以上婦女得留意心血管、生殖泌尿、骨質疏鬆、代謝異常等疾病外,建議每年至少接受一次超音波檢查。營養師也建議,此年齡女性須持續補充蛋白質、鈣質與充足蔬菜攝取,以及適量運動,沒運動習慣者,可從10分鐘原地踏步、快走等開始,需量力而為。停經之後 失去荷爾蒙保護萬芳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張宇琪表示,更年期是熟齡女性都會面對的課題,50歲左右是關卡,一般女性約在48至52歲間邁入更年期,除出現熱潮紅、盜汗、情緒不穩等徵兆外,過度期開始亂經,直到一整年月經都沒來時,即為停經。張宇琪說,50歲後的女性,因卵巢功能逐漸退化、荷爾蒙減退,易出現思緒紊亂、煩躁等情形。子宮、陰道也會萎縮,使彈性變差、變乾燥。女性荷爾蒙有保護心血管的功能,進入更年期停經後,荷爾蒙分泌減少,心臟病、中風等心血管疾病風險也會慢慢增加。常見泌尿問題 骨質逐漸流失再者,是骨質疏鬆問題,張宇琪說,停經後女性骨質疏鬆比例高,因女性停經前,骨密度約以一年1%遞減,但停經後則是一年以5%遞減,五年就降低了25%。50至55歲是關鍵,若沒透過骨密度和肌力檢查及抽血測維他命D濃度,恐無法知道自己是否已經骨質疏鬆。而在代謝異常部分,張宇琪說,48歲後的女性,因卵巢功能逐漸衰退,雌激素減少,而間接地影響了新陳代謝,較容易出現血壓高、血糖高、血脂高等三高慢性疾病。另外要提醒的是,任何年紀的女性,都得留意婦癌疾病,包括子宮頸癌、子宮內膜癌、子宮體肉瘤、卵巢癌與乳癌。尤其48歲以後的女性,若卵巢出現異常,須將卵巢及輸卵管一併摘除,因此時已停經,輸卵管已無功能,通常會一併摘除預防癌變。在現行健檢部分,張宇琪建議40-45歲開始,女性每年至少接受一次骨盆腔和乳房超音波檢查,並可做子宮頸抹片加人類乳突病毒檢查、抽血檢驗婦癌腫瘤指數、更年期不適症候群量表,及骨質疏鬆密度檢查等。超音波可以檢視婦女的子宮頸、骨盆腔內的卵巢或肌瘤、內膜瘜肉等是否異常,再經由婦產科專科醫師整體性評估後,依個別性及時給予適宜天然生物等同質性荷爾蒙(BHRT, Bio-identical hormone replacement therapy)治療補充。蛋白質選低脂 多補充鈣質晨光健康營養專科諮詢中心院長趙函穎表示,50至60歲女性,比較需要增加營養跟肌耐力,也要注意進食量足夠,因熟齡者普遍有進食量變少的問題。此年齡女性,有幾個營養素需特別注意是否攝取充足。第一是蛋白質,應選擇較低脂的食物,如豆漿、雞蛋、魚跟海鮮等。50至60歲保養心血管,需避免內臟脂肪過多、肚子越來越大等問題,因此選擇低脂、白肉是比較適合的。其次需補充的是鈣質,趙函穎說,此年齡女性需維持骨質健康、避免運動受傷。這個階段的女性也很容易失眠,睡前補充鈣質可以穩定神經、幫助入睡,助脂肪細胞分解,建議可吃些起司、黑芝麻、小魚乾與豆腐等,或喝杯黑芝麻豆奶,因豆漿有大豆異黃酮,也可補充女性荷爾蒙。蔬菜不能少 運動要漸進另外,蔬菜攝取仍是必須,建議菜與蛋白質的比例為二比一,原因在於蔬菜富有膳食纖維,可助身體血糖平衡、膽固醇排除,建議正餐進食時,蔬菜優先吃。另,因新冠肺炎疫情關係,特別推薦如菇類、木耳等提升免疫力食物,因菇類有多醣體、富含纖維外,可多攝取紅椒、黃椒等各種顏色蔬菜,富含維生素C,可助熟齡女性抗氧化、老化。而在運動部分,趙函穎建議50歲後女性量力而為,平常沒運動習慣者,可從10分鐘原地踏步、快走等開始;若本身就有運動習慣的女性,可進行約30分鐘的有氧運動,如跑步、滑步機;若膝蓋還不錯,可做些簡單肌耐力訓練,如開合跳、核心運動等,都可幫助消除內臟脂肪,肌耐力也會更好。熟齡健康表單熟齡養骨增肌菜單● 選低脂的蛋白質,如豆漿、雞蛋、魚等。● 睡前補充鈣質可穩定神經、幫助入睡,可吃起司、黑芝麻、小魚乾與豆腐等,或喝杯黑芝麻豆奶,可同時補充女性荷爾蒙。● 蔬菜含膳食纖維,可助身體血糖平衡、膽固醇排除。小心相關病症● 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等慢性病● 心臟病、中風等心血管疾病● 骨質疏鬆● 子宮頸癌、子宮內膜癌、子宮體肉瘤、卵巢癌與乳癌建議健檢項目● 建議40-45歲起,女性每年至少接受一次骨盆腔或乳房超音波檢查。● 子宮頸抹片加人類乳突病毒檢查● 抽血檢驗婦癌腫瘤指數● 骨質密度檢查
-
2020-03-07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中醫師:防疫 按這4個穴位增強免疫力
中醫師蔡惠君說,穴位按摩可以增強免疫力,頭上的百會穴可以提神醒腦,加強體內陽氣;手上虎口處的合谷穴,可以改善頭痛鼻塞咽喉痛等感冒症狀;小腿上的足三里,可以增強腸胃功能,提升後天免疫;足底的湧泉穴,則是加強先天腎氣。平常多按摩這四大穴位,加上睡眠充足不熬夜,多喝水勤洗手,就可以做好自我體內防護。光田綜合醫院中醫部中醫針傷科醫師巫漢揆推薦,可在足三里適度按摩。足三里是傳統中醫常用的「強壯」穴,有補氣作用,現代研究在小鼠模型也看到足三里穴的電刺激可加強信號蛋白(cytokines)與部分淋巴細胞(T細胞)的免疫表現。民眾簡單按摩,力度控制在局部酸脹不劇痛,按壓不致造成瘀血為限,通常一日2-3次,每次3-5分鐘即可,雙側輪流。巫漢揆認為,運動中肌肉的收縮及伸展應均衡搭配,建議從事多元、對稱性及全身性的運動,例如慢跑、跳繩等,太極拳、八段錦、瑜珈等有偏動態、有靜態,可交替進行;若進行強度較高的運動或部分肌群不對稱過度使用,例如單側投擲、揮拍的球類運動、快走等,建議要加強運動前後的伸展及休息、放鬆。
-
2020-03-0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上健身房需要戴口罩嗎?骨科醫師:不建議戴口罩運動
新冠肺炎增溫,很多研究證實適度運動能增強免疫力,要運動到何種程度?到健身房運動需不需要戴口罩?老人家、居家防疫隔離的民眾又可從事何種運動呢?有請骨科醫師、物理治療師、中醫針傷科醫師以及中醫師提供防疫運動處方。適度運動 才有增強免疫效果光田綜合醫院骨科部醫師陳彥志說,根據美國2011年的研究,每天從事中等強度運動一小時以上的人,較不運動、從事靜態生活的人,罹患上呼吸道感染的機會少1/3。其他研究也顯示,每周運動2天以上,較不運動者,減少50%因生病而請病假的天數。有學者提出,運動與免疫力的關係其實呈山峰曲線,即「適量運動可提升免疫力,但過量則適得其反。」有研究發現,全馬拉松和超級馬拉松的完賽者,比賽後罹患感冒的機會高出一般人2-6倍,這種現象又稱為免疫空窗期。因為在劇烈運動後,身體會分泌壓力荷爾蒙(如腎上腺素)抑制白血球(包括T細胞和B細胞)的功能。運動強度 可用談話測試陳彥志說明,運動強度可以用談話測試推估出來。中等強度運動時,無法完整講出一整句話,中間必須要換氣;而高強度運動時,只能回答出單字,甚至無法講話。童綜合醫院物理治療師陳佑昇說,均衡飲食、睡眠充足、規律且健康生活習慣、定時運動有助於提升免疫力。以老人來說,中度運動心跳約每分鐘100到120下,輕微的喘,有點冒汗;一般民眾達到心跳每分鐘150到160下,全身流汗,運動頻率可依衛福部「333運動法」,就是指每周至少運動3次,每次至少運動30分鐘,且每次運動後心跳需達每分鐘130次以上。戴口罩運動 降低訓練品質陳彥志說,台灣目前還沒有明確的社區感染,健身房雖然是密閉空間,但進出人員大多屬於健康族群,如果健身房做好進出人員體溫控管以及環境消毒,相對也是安全的社區環境。民眾如果有顧慮,可以選擇室外空曠的環境進行運動。他認為,戴口罩運動會降低身體的進氣量,以往市面上有種訓練面罩即是模擬高海拔低氧狀態,宣稱可以增加訓練效果。但運動科學已經證實了這種訓練方式,對提升身體能力的幫助有限,反而可能降低運動強度以及訓練動作品質。因此,不建議戴口罩運動。有氧、阻力運動 在家都可做陳彥志建議,居家隔離、居家檢疫民眾,每日可進行30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每周進行3次60分鐘的阻力訓練。有氧運動可以騎室內腳踏車、飛輪,或是登山者徒手訓練。阻力訓練可以進行徒手的深蹲、伏地挺身、分腿蹲等,也可以利用水罐、彈力繩增加強度與難度。登山者徒手訓練的預備姿勢,如標準伏地挺身,手與肩同寬,手腕落在肩膀正下方,頭、胸、屁股成一直線。然後交替抬膝,將膝蓋抬向胸口,一開始可慢慢來,熟練後速度可加快。陳佑昇說,居家隔離、居家檢疫等無法出門的民眾,可以利用椅子做運動,動作要慢,老人可減半,量力而為。民眾也可以跟著電視或網路教學,跟著跳健康操、做八段錦、學氣功、伸展操等。怕密閉空間 建議戶外運動光田綜合醫院中醫部中醫針傷科醫師巫漢揆認為,如果不是專業訓練需求,一般的保健運動建議要有足夠的通氣量,不建議戴口罩運動,為避免密閉傳染疑慮,戶外運動是較好的選擇。巫漢揆建議,運動中肌肉的收縮及伸展應均衡搭配,建議從事多元、對稱性及全身性的運動,例如慢跑、跳繩等,太極拳、八段錦、瑜伽等有偏動態、有靜態,可交替進行。若進行強度較高的運動,或部分肌群不對稱過度使用,例如單側投擲、揮拍的球類運動、快走等,建議要加強運動前後的伸展及休息、放鬆。穴位按摩 增強免疫中醫師蔡惠君說,穴位按摩的確可以增強免疫力,平常多按摩以下四大穴位,加上睡眠充足不熬夜,多喝水勤洗手,就可以做好自我體內防護。百會穴:按摩頭頂的百會穴,可提神醒腦,加強體內陽氣。合谷穴:手上虎口處的合谷穴,可以改善頭痛、鼻塞、咽喉痛等感冒症狀。足三里穴:小腿上的足三里,可以增強腸胃功能,提升後天免疫。湧泉穴:足底的湧泉穴,加強先天腎氣。光田綜合醫院中醫部中醫針傷科醫師巫漢揆建議,可以在足三里適度按摩。足三里是傳統中醫常用的「強壯」穴,有補氣作用,現代研究在小鼠模型也看到足三里穴的電刺激,可加強信號蛋白(cytokines)與部分淋巴細胞(T細胞)的免疫表現。民眾簡單按摩,力度控制在局部痠脹不劇痛,按壓不致造成瘀血為限,通常一日2-3次,每次3-5分鐘即可,雙側輪流。
-
2020-02-2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吃好睡飽提升免疫力還不夠?研究建議多做這件事更佳
流感和新冠肺炎疫情延燒,根據2016年《American journal of lifestyle medicine》期刊的英國研究指出,規律適度的運動有助於增強免疫力和降低感染風險;另2008年《European Review of Aging and Physical Activity》期刊的義大利研究指出,中等強度運動可能改善因老化而下降的免疫功能,增加生活品質。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主任許惠玉表示,運動有做就有效,有氧和肌力兩種運動搭配效果最好。除了能提升抵抗力,還有許多好處,如預防三高、降低體脂、增加肌力、預防骨鬆、改善血液循環、提升新陳代謝、延緩大腦退化、讓心情變好和預防失智等;而銀髮族、三高慢性病患者的抵抗力相對較弱,易受細菌病毒侵害。但體育署108年調查發現,銀髮族大多是做有氧運動,卻常忽略了肌力訓練。許惠玉引述《運動醫學研究期刊》2016年發表的研究,追蹤銀髮族運動狀況八個月後發現,只要有做運動,對降低體脂肪、血脂和提升肌力都有幫助,但合併有氧和肌力運動的組別,降低血脂的狀況最好(三酸甘油脂可降低19%、總膽固醇可降低14.7%);另同期刊2018年發表的研究亦顯示,銀髮族實施12週的有氧搭配肌力運動後,可顯著提昇下肢肌力、腿部力量及步行速度,有助於降低跌倒、住院風險及死亡率。許惠玉建議,銀髮族每週5天做半小時以上有氧運動,如快走、游泳、慢跑、健行、排舞等;並搭配2天肌力運動,如太極拳、瑜珈、重訓等。不過,在疫情期間,應避免人潮密集的團體課程,可至較空曠的戶外或郊區健行,以增強自我防禦能力,降低感染風險。延伸閱讀: 增強抗體吃對很重要! 5大食材打開家裡冰箱就有 身體出現5症狀 告訴你可能是免疫力失調了 老被身邊的人傳染感冒? 多吃10種食物提高身體免疫力
-
2020-02-21 橘世代.好學橘
3歲到8旬都是她學生 黏土達人:肯學,年齡就無妨
基隆社區大學人型公仔黏土老師劉鳳珠,曾開過冰果室,當過珠寶飾品設計師、開過才藝班,她不斷自我學習,出國拿到日本、韓國捏塑證照,30多年來創作作品無數,成為人型公仔黏土達人,不管是傳統中國人物十八羅漢、濟公、西遊記,還是日韓公仔、卡通人物等都維妙維肖,活靈活現。 她常以自己的經驗教學,80多歲阿嬤也當她學生,「只要肯學習,年齡不是問題」。劉鳳珠的學生除3歲到10多歲小朋友,還有很多是退休或中老年人的「老學生」,她說,有一顆好學的心最重要,曾一名80歲阿嬤學了10年,她的作品讓家人朋友都非常驚奇,因為作品帶回家兒孫都驚呆了,她學黏土塑形是來療癒的,也讓她家客廳有了藝術的生命力,多了繽紛色彩。劉鳳珠的作品多樣,很能吸引人,有台灣傳統人物、廟會的風情,還融入日本人形雕塑、韓國捏塑的風格,經常受邀展出。因她有美術底子,各種人物、造型都信手拈來。非洲人像、中國古典造型人物,風格迥異的作品在她的工作坊都展現生命力。她在繪畫、黏土擁有多年實務經驗,除了指導學生專業有系統的繪畫課程外,致力黏土人形創作教學,學生以興趣為主而學習,或想準備各級術科考試以及各種專業證書課程,她都可幫忙訓練第二專長。「每一個感覺都不一樣,每一個我都很滿意」,她對自己作品很有信心,作品至今有數千件,數都數不清,全收藏在工作坊,每個房間都有她的創意,她說最難的就屬濟公,因為表情最豐富,十八羅漢各種喜怒哀樂表情都有,有擠眉弄眼,有面無表情。「表情一定要生動,讓人看得出喜怒哀樂!」她的工具很簡單,只有一把剪刀、一把刀子及一根塑膠棒。在她巧手之下,不管是何仙姑還是李鐵拐,都飄飄欲仙又逗趣。尤其Q版的媽祖紅紅的腮幫子及眼睛,更傳神。劉鳳珠小時候在桃園鄉下長大,田間泥土是她的玩伴,廟會活動是她的最愛,尤其歌仔戲多變的人物角色讓她著迷,每次都看到眼睛瞪得大大的,最讓她印像深刻的就是捏麵人的小攤販,無論是卡通還是動物,巧手的技藝,在她心中種下雕塑的種子。會走上美術這條路是因為老師的一句話,她說,國中有一次美術老師當著全班的面,稱讚她的作品畫得真的不錯,這句話讓她高興一整年,高中時毅然決然選了美工科。不過由於材料、畫材等花費實在太高,家境付不起,她靠靠半工半讀完成學業及夢想。劉鳳珠畢業後就在鶯歌當珠寶、飾物珠寶設計師,後來還開過冰果店賣熱食、冷飲,但嫁到基隆後開服飾店,每天搭配衣架模特兒的服飾也充實她的美學訓練。一路不斷學習,但真正改變她的,是有一次在台北看到老師傅做的黏土,塑形很快又千變萬化,尤其看到小叮噹真的是好巧又可愛,讓她決定改走黏土塑形這條路。沒想到,這一走就快走了30年,劉鳳珠說從年輕到現在中年,每天都不斷自我學習、充電,作品才會多樣化,她用這種觀念來教導學生,「想學東西永遠不嫌老」。【延伸閱讀 樂齡學習↘↘↘】。退休生活更好玩! 58歲黃芝蘭:我沒想過這輩子可以被叫老師。北市前體育局長鄭芳梵 對攝影「中毒」,退休不孤單!。從媒體人到「堡主」 楊基山:人生下半場,我就是個說故事的人。療癒沒有舞台的失落 退休校長陳今珍烘焙玩出成就感 為自己而學 橘世代來了! 【歡迎加入】建立自己的學習進修清單,充實精彩人生2.0,鑽研興趣、挑戰新領域、豐富生活,逐一實現手裡的那張學習清單!【歡迎加入好學橘FB社團】
-
2020-02-19 養生.聰明飲食
搶救骨質疏鬆症 中醫師建議多吃黑芝麻、山藥
在一般人的認知裡,預防或治療骨質疏鬆症,多半補充維生素D及鈣片等,衛福部台南醫院中醫師魏廉鴻則以中醫觀點治療骨質疏鬆,認為首重補腎、補脾及壯骨,建議30歲以上民眾平時多吃黑芝麻及山藥、骨碎補等食物,配合日曬及適度運動,就能擁有健康的骨本。骨鬆被稱為「隱形殺手」魏廉鴻醫師指出,骨質流失的過程通常沒有症狀,無聲無息的發病過程,使骨質疏鬆症被稱為「隱形殺手」,從15年的健保資料中發現,台灣每年髖部骨折的病例數約為1萬6000名,女性約為男性2倍;而10名髖部骨折的老年男性中,1年內因臥床造成感染而死亡約為2人、女性為1.5人,均較同齡者平均死亡率高出許多。魏醫師表示,骨質疏鬆症是一種全身性的骨骼疾病,現今科技尚無法測定骨質強度,臨床上主要根據骨質密度測量值診斷,傳統中醫也無「骨質疏鬆症」病名,但依據症狀相似性,中醫典籍有「骨痺」、「骨痿」、「骨枯」、「骨縮」等描述,原因則可分為腎虛、脾虛與血瘀,當目前身高比年輕時身高差距大於3公分時,就可能患有骨質疏鬆症。藥食同源,藥膳輔助治療魏醫師表示,中醫提供骨質疏鬆治療另一個選擇,以補腎、壯骨為主,配合益氣健脾、活血化瘀的藥物增強療效,同時依藥食同源的觀念,利用藥膳補充營養達到輔助治療的效果,常見的藥膳如骨碎補豬腰湯、養生芝麻糊等。魏醫師指出,中醫養生原則是管住嘴、邁開腿,因此含鹽量高的食物、酒及咖啡因必須減少攝取,並養成運動習慣,快走或慢跑可有效增加骨質密度,配合太極拳或八段錦等養生操可訓練平衡感預防跌倒,另外適當曬太陽,增加體內維生素D生成,從日常生活做起,改善骨質流失、預防骨折。(本文授權轉載自台灣好食材)
-
2020-02-17 養生.聰明飲食
喝熱飲也要選對喝!這類飲品小心喝了寒更寒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天冷喝點熱飲祛寒,喝之前注意,選熱豆漿、牛奶、花草茶和薑茶可有效暖身,喝咖啡、茶類、可可反而容易手腳冰冷,喝酒更要小心失溫風險!天冷想喝熱飲祛寒,喝對成分也很關鍵;選熱豆漿、牛奶、花草茶和薑茶可有效暖身,喝咖啡、茶類、可可反而容易手腳冰冷,喝酒更要小心失溫風險!善用蛋白質、薑素、黃酮類提升「攝食產熱效應」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主任許惠玉說明,想靠食物讓身體熱起來,可善用「攝食產熱效應(diet induced thermogenesis)」,指人體消化吸收食物時會消耗體內熱量,使體溫升高;而蛋白質的產熱效應最高,約佔攝取熱量的20~30%,醣類為5~10%、脂肪為3%以下;所以熱豆漿、熱牛奶除了暖身還可攝取到優質蛋白、鈣或大豆異黃酮等,特別適合怕冷又需足夠蛋白質的銀髮族。而2012年《Metabolism》期刊發表的美國研究發現,喝熱薑茶後有提升攝食產熱效應,還能增加飽足感。許惠玉提醒,市售薑母糖塊或即飲包要注意高糖問題,最好買老薑自己烹煮,並盡量減少加糖。另外,2016年《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esity》期刊發表的中國研究發現,飲食中含木犀草素可增強棕色脂肪和皮下脂肪的產熱基因表現,進而提升產熱作用。許惠玉表示,木犀草素為黃酮類化合物,存在於菊花、薄荷、百里香、迷迭香等,可調製成花草茶,亦含於芹菜、洋蔥、花椰菜等;花草茶不含咖啡因,適合各種年齡層飲用,但要注意農藥殘留問題。咖啡因可能導致手腳冰冷,而酒精易造成失溫許惠玉說明,天冷時許多人也愛喝熱咖啡、熱茶或熱可可,但這類飲品要注意咖啡因問題。2014年《Journal of biological rhythms》期刊發表美國研究發現,咖啡因會刺激交感神經系統使血管收縮、血流變少,故離心臟最遠的四肢溫度會降低,容易感覺手腳冰冷。許惠玉建議,冷天想喝含咖啡因飲品時,可搭配薑粉或肉桂粉等溫熱食材,改善血液循環。特別需要注意的是,許多人以為天冷可以喝酒來暖身,但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建議寒冷時應避免飲用酒精飲料,因為體溫會更快速散失;美國心臟協會(AHA)也提醒,酒精造成的溫暖感可能讓人低估寒冷對身體造成的額外壓力!許惠玉提醒,酒精會抑制神經傳導物質血管加壓素(vasopressin)的分泌,造成血管擴張流向四肢,使手腳、皮膚表面的血流增加,讓人誤會身體在發熱,其實是透過皮膚在散熱,身體會越喝越冷。另外,酒精也會抑制糖質新生作用,不僅有低血糖的危險,還會破壞人體的體溫調節機制,造成身體中心溫度降低,所以在冷天過量飲酒還可能會導致失溫!董氏基金會建議,飲品暖身只是短暫性的效果,重要的還是透過活動、運動提高新陳代謝;如上班族常久坐不動、手腳容易冰冷,記得工作間歇時起來伸展一下,並保持規律運動習慣如快走、跑步等,幫助提升基礎代謝率、改善血液循環,讓身體暖呼呼。延伸閱讀▶天冷喝熱飲,但你了解手中那杯沖泡飲品嗎?小心選錯越喝越傷身!▶泡一杯榖色穀香的熱飲等於健康飲食? 先學會看產品標示吧!▶喝熱飲也會致癌?重點在於過燙與重複刺激 而不是飲料有問題 (本文獲「《食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
2020-02-16 橘世代.健康橘
如何瘦身不節食 黃惠如:先從「專心吃飯」開始
不吃澱粉、拚命運動,為什麼體重還是降不下來?「慢老」實踐者黃惠如說:「因為你沒有帶著正念吃飯」。她解釋,「正念吃」,其實就是慢慢吃,用心品嚐食物的味道,不要一邊工作、回訊息邊吃飯,把吃飯當作一種抽離,如此一來不僅更能吃到食物的美味,也能避免吃太多,心情自然會輕鬆許多。靠節食減肥 超過95%都會復胖談及減肥,腦海中馬上浮現的關鍵字不外乎「節食」、「不吃碳水」及「戒糖」等,黃惠如以身邊的朋友為例,曾在午餐時間看到同事在茶水間熱雞湯,為了減肥,只能吃雞肉、雞蛋,還不能用醬油調味,並且謝絕一切碳水化合物,每天就看著同事們香菇雞湯、花瓜雞湯等各式雞湯換著吃。儘管這樣單一飲食的方式,短期間或許有明顯成效,一旦回歸正常飲食後,復胖也是早晚的事,如此一來就陷入「節食、減肥、復胖」的惡性循環中,也把自己搞得很緊張、焦慮。黃惠如更引據統計數據指出,能靠節食減肥而終身不復胖的比例不到5%,也就是說超過95%的人都在做白工,甚至比不減肥以前還要重。餐前喝水、減少久坐 打造瘦習慣「大多數人之所以瘦不下來,是因為執著目標數字,而不是自己。」黃惠如說。她解釋,我們不應該對抗自己的身體,而是應該好好善待自己,好好地過生活,這樣才不會讓減肥成為一種負擔。你不應該跟自己的身體對抗,例如說為了瘦下來只吃燙青菜、水果等沒有辦法持續一輩子的事,應該要養成「瘦的習慣」。她舉例,餐前喝水、吃「食物」而不是「食品」,以及慢慢吃、享受食物的美味,好好吃才能瘦一輩子。運動方面,根據他的觀察,很多人以為運動就是「力竭」,因此排斥。建議可先從自己不那麼討厭的運動著手,真的沒有,就先減少自己「坐著」的時間,例如快走到公園、賣場購物都可以,不要一下班就成為沙發馬鈴薯B+哲學 不減肥是一種生活習慣還有心態上,不要總是追求完美主義,要告訴自己做到「B+」就很棒,因為我們並不是要上鏡頭、走紅地毯的明星,我們應該要追求的是一個平衡、健康的狀態,而不是僅限於瘦的體態。她也提醒,不論是慢老或是不減肥,其實都是可學習的生活習慣的技術,目的都是為了打造理想的人生,只有好好照顧好自己,安頓好身心,才可能慢老、瘦一輩子。【「慢老教主」黃惠如最新力作《不減肥才能瘦》↘↘↘】。為什麼95%的人都減肥失敗?不急、不餓、不拚才是必勝關鍵!。名人心法/不抗老的慢老術 黃惠如:別再想了,起身行動吧!。黃惠如「從慢老到不減肥」,過好優雅生活自然瘦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檢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2-15 養生.健康瘦身
三個月減重17公斤 美女教練分享「米飯三日循環法」
年假結束,許多人因為吃了許多大魚大肉,而發福了不少、憂愁於如何減肥,卻不知該從何著手。日本一名女性健身教練Jun曾經在三個月內減重十七公斤、體脂肪降低16%,也參加過Best Body Japan橫濱大賽等健美比賽。現今則以自己的健美經驗,作為教練幫助有減重困擾的人們提供指導,著有「讓節食失敗的我也能夠瘦下來的『三日減糖瘦身』(ダイエットに失敗してきた私がやせた3Days糖質オフダイエット,暫譯)」。日前她在女性雜誌《美的》上針對飲食和生活習慣,建議幾項瘦身須知的必要原則。飲食:無論增重或瘦身,關鍵都在飲食對於想要瘦身的人而言,運動其實只佔了兩成的重要性;其他八成都在飲食控制上,Jun建議想要瘦身的人要嚴格控制飲食,盡量少吃澱粉類等含有高碳水的食物,飲食應該以低碳水、高蛋白為主要原則。以下是Jun所建議的五大飲食須知:白飯的量以三天為一個循環:Jun建議以三天一個循環來調整白飯的量:第一天晚餐不吃白飯、第二天只有午餐吃白飯、第三天則三餐都禁食白飯,而每一餐最多也只吃一百公克的白飯。這樣的飯量對於瘦身來講效果最好。大量攝取蛋白質:蛋白質的重量應該為目標體重的0.15%,也就是體重每多1公斤就應攝取該體重乘以1.5公克的蛋白質。至於魚、肉類等動物性蛋白質和豆腐等植物性蛋白質的比例,則應維持在五比一的比例是最適當的。避免高糖份食物:麵粉類的料理,或是薯類、南瓜、玉米等根莖類,或是含有大量糖份的點心,都應該避免在瘦身期間攝取,至於含糖飲料則需嚴格禁止。少油少炸物:使用大量油品所製的料理會妨礙脂肪燃燒,因此要避免攝取。美乃滋和沾醬等也是「看不見的油」,應盡量避免。至於魚、肉類所富含的脂肪,常常會隨著大量蛋白質下肚,食用時也應多家注意。相反的,青背魚類所富含的Omega-3脂肪酸或是亞麻仁油裡的中鏈脂肪酸,則可以安心攝取。晚餐一定要在八點以前:睡前兩小時之內絕對不能進食,可以說是瘦身法則基本中的基本。不過倘若遇到加班等狀況,Jun也建議可以將晚餐原本的份量分為兩次,以晚餐時段為主,睡前為輔的原則,避免睡前空腹引起的暴飲暴食。運動:增加日常生活的運動量Jun建議讀者,可以在早上做一些伸展或是快走運動,並且以走樓梯取代電扶梯,或是用提早一站下捷運、繞路散步等方式,來增加一天的運動量,如此一來,即使不去健身房也可以達到瘦身的效果。水分補給:一天要將1.5公升的水帶上身水分如果補充不足,會影響體內循環功能,進而降低代謝。也可能進而導致排汗減少或便秘,因此建議一天至少要帶1.5公升的水在身上。一旦喉嚨感覺乾燥就要立刻補充水分,上廁所的次數也以一天八到十次為佳。沐浴:溫度40~42度,每天20分鐘! 利用浴缸提高體溫增進代謝Jun也提醒讀者,若想要瘦身,那麼「泡澡」也是不可或缺的環節之一。其中又以能夠出汗的40~42為標準,泡20分鐘左右為佳。體溫升高以後不僅能夠增進睡眠品質,也可以達到瘦身效果。建議在泡澡時,也可以按摩一下大腿周圍的關節、伸展筋骨,瘦身效果會更好。睡眠:一天穩定睡七小時,養成易瘦體質睡眠不足會導致體內分解脂肪的荷爾蒙、抑制食慾的瘦蛋白等物質失衡,導致身體變成易胖體質。對於想瘦身的人而言,一天最起碼也得要睡上七個小時,才能穩定體內的分泌組成。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有酸素】 おはよー❤️ 脂肪を落とそう!とする時、食事ももちろん大事だけど、 やはり有酸素もめちゃ大事だと思います🔥 ・ ジムに行ければ、 #クロストレーナー #ステアマスター #エアロバイク 昔は大嫌いだったけど、 昨今の #Netflix のおかげで、 海外ドラマ1本(30分〜1時間)見てたら あっという間に苦なく出来ます💕 ・ ジムに行けなくても、 近所をウォーキングするのでも🙆♀️ スーパーに食材買いにいく!! という目的を持って、 坂のあるルートなど選んで、 早歩きで30分〜1時間程度かけてウォーキング🚶♀️ ・ ・ キツい事、嫌いな事は続かないので、 どうにかして苦なく出来るよう、 私なりの工夫🙄✨ ・ ・ #diet#fitness#exercise#healthy#cardio#fatburn#goldgym#Venice#la #ダイエット#ダイエッター#筋トレ#フィットネス女子#タンパク質#糖質オフ#ボディメイク#健康#有酸素#脂肪燃焼#海外ドラマ#ロサンゼルス#ベニス#ゴールドジム #3D糖質オフ jun fitness(@jjfitness44)分享的貼文 於 PST 2019 年 11月 月 10 日 下午 4:24 張貼
-
2020-02-15 科別.心臟血管
心臟不好全身都受累!台大醫圖文解說正確心臟保養
心臟負責推動全身血液循環,每分每秒都持續跳動。然而,日常生活中卻有很多可能傷害心臟的狀況,一定要盡量避免,做好心臟保養,以免心臟持續受傷,導致心臟衰竭。血糖太高,心臟也受害!台大醫院心臟外科許榮彬主任指出,血糖偏高時,患者可能沒有明顯症狀,所以容易輕忽,其實血糖過高,全身器官都會受到影響,控制血糖的目的就是為了預防糖尿病相關併發症。過高的血糖會導致「動脈粥狀硬化」,讓動脈逐漸狹窄、阻塞,輸送往器官的血流減少,各器官的功能都會受到影響,例如在腦部可能造成血管阻塞、缺血性中風;在心臟可能造成冠狀動脈阻塞,導致急性心肌梗塞、心臟衰竭;周邊血管阻塞,肢體會缺血,導致肢體疼痛不良於行,由於血液循環差,傷口不容易癒合,部分患者恐怕需要截肢。總而言之,糖尿病的併發症是多面向的,從頭到腳都會出狀況,特別是可能導致心肌病變,讓心臟功能進一步惡化,而演變成心臟衰竭導致死亡,不可不慎。 持續高血壓,心臟難負荷許榮彬醫師表示,高血壓會導致全身血管病變,腎臟、眼睛等器官都會受損,影響相當全面。血壓過高會造成血管受損,甚至破裂。例如急性發作的主動脈剝離,是非常危險的狀況,患者可能感到劇烈撕裂性胸痛,極為難受且死亡率很高。腦部血管破裂的出血性中風,可能造成死亡,也會有神經學後遺症。如果是慢性的高血壓,我們的心臟會因為長期負荷過大而漸漸邁向心臟衰竭。當冠狀動脈狹窄、阻塞,心肌無法獲得充足的氧氣,心絞痛、心肌梗塞的機會愈來愈高,容易演變成心臟衰竭。血脂過高,血管狹窄、阻塞,恐致心臟衰竭高血脂是很常見的狀況,許榮彬醫師解釋道,血脂包含高密度膽固醇、低密度膽固醇、以及三酸甘油脂。高密度膽固醇對身體有幫助,而低密度膽固醇會導致動脈硬化,對身體有害。全身各器官都需要血液供應,當血管受損,就會造成器官病變,雖然原因不同,但是造成的結果都類似:腎臟血管阻塞會造成腎臟衰竭,肢體血管阻塞會造成缺血、疼痛,腦部血管阻塞會造成腦中風,心臟的冠狀動脈血管阻塞會造成心肌梗塞、心臟衰竭,一定要多加注意。抽菸傷肺又傷心!許榮彬醫師提醒道,對心血管疾病而言,抽菸是個重要的危險因子,抽菸也會造成血管病變,進而導致器官損傷。不過抽菸除了造成血管損傷之外,還可能致癌。提到抽菸,大家容易聯想到肺癌,其實不只有肺癌,抽菸將導致口腔癌、食道癌、乳癌、膀胱癌、腎臟癌等多種癌症的風險增加,是非常重要的危險因子。即使一天只抽一根菸,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病和中風的風險就會明顯上升。吸入二手煙也同樣有害。 戒菸的好處很多,戒菸12小時後,血液中的一氧化碳濃度恢復正常。戒菸兩週後,血液循環及肺功能開始改善,戒菸一年後,冠狀動脈心臟病的風險減半。戒菸五年後,口腔癌、食道癌、膀胱癌的風險減半。戒菸十年後,死於肺癌的風險減半。戒菸十五年後,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病的風險和不抽菸者相同。許榮彬醫師強調,心臟功能不好的患者務必戒菸,避免刺激心臟。吸菸會讓心跳加速、血壓上升,皆會加重心臟負擔,導致心臟衰竭惡化。酒精會傷害心肌細胞,惡化心臟功能酒精會造成心臟細胞的傷害,許榮彬醫師道,所以有所謂「酒精性心肌病變」,飲酒過量或長期喝酒的病患,心肌細胞可能受損,造成心臟衰竭。雖然大家可能聽過適量飲酒有好處的說法,但是酒精對心肌細胞本身是有害的,所以究竟適量飲酒是否有益處?一天可以喝幾毫升?目前仍沒有定論。美國心臟學會不建議民眾藉由喝任何酒類來獲得好處,尤其是心臟衰竭患者務必戒酒,避免酒精對心臟造成進一步的傷害。留意溫差,避免冷熱交替刺激大許榮彬醫師道,「心臟外科的病患,很多都有心臟衰竭,我都建議病患不要泡密閉式三溫暖,至於露天的空氣流通比較好的地方,沒有說一定不能去,但要注意冷熱之間不能刺激過大。」心臟疾病就是要避免刺激過大,尤其是在冬天天氣很冷,從室內到室外,突然接觸到冷空氣就是心臟病最容易發作的時間。洗熱水澡、泡溫泉也是同樣道理,原本處在溫暖的環境,忽然回到溫度較低的環境,刺激太大容易誘發急性發作。在大熱天進入冷氣房也得注意,要盡量避免溫差太大。心臟衰竭患者的病情很容易變動,日常生活中的小細節都要多加留意。規律運動,有益心臟功能許榮彬醫師解釋道,心臟衰竭患者還是要維持適度運動,至於適合什麼運動,每個人的狀況都不太一樣。對心臟病患而言,快走是不錯的運動方法,舉重就不建議。醫院都有復健科門診,能夠在完整評估後,給予運動處方。台大醫院有心臟衰竭小組,小組成員包括內外科醫師、復健科醫師、個管師、營養師等。如果是因為心臟衰竭住院的患者,我們都要照會復健科醫師,出院後也可以轉介到復健科門診做運動諮詢。 除了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抽菸等危險因子外,還要跟大家提醒一點,部分心血管疾病與遺傳有關,所以心臟病患的兄弟姊妹、子女,也建議要做檢查,看看有沒有心臟疾病,若有的話,提早就醫及保養,可以避免心臟功能一再惡化,最終導致心臟衰竭。許榮彬醫師回憶道,遇過不少例子,都是父母親動完心臟手術後,兒子陪同回來看門診,經過五、六年後,突然發現兒子沒有陪來,經過詢問才知道兒子在家裡心肌梗塞過世。「我現在都提醒患者,治療告一段落後一定要叫兄弟、姊妹、子女,尤其是兄弟和兒子,去做檢查,因為心血管問題平常可能沒有症狀,唯有做檢查才知道血管有沒有阻塞。」許榮彬醫師道,「我一直想要跟社會推廣的就是,心臟病會遺傳,因為彼此有類似的體質及相同的生活環境。由於初期症狀都不明顯,容易疏忽,突然走掉實在太可惜。」心臟是非常重要的器官,心臟功能不好,全身都會受牽連,心臟衰竭又是所有心臟疾病最終的終點,因此死亡率很高,甚至比某些癌症還要高。大家務必維持理想體重、規律運動、健康生活型態、避免各項危險因子、按時服藥、定期檢查,做好日常保養,才能養心、護心。原文:正確心臟保養,醫師圖文解說搜尋附近的診所:內科、心臟內科免費註冊,掛號、領藥超方便!
-
2020-02-12 新聞.健康知識+
提早一站下車走路「稱不上做運動」 專家教你要多做這些事
Q:養成多走一站的距離,這樣總比什麼都不做來得好吧?A:多走一站的距離根本稱不上做運動。自以為「多走一站距離就算運動到了」,於是不去做其他運動的話,反而更叫人擔心。在電視等媒體上,經常鼓吹大家「提前一站下車,多走一點距離」這種健康法。可能是受到這方面的影響,每次只要我問學員:「妳有在運動嗎?」往往會有很多人回答我:「目前我正在養成多走一站距離的習慣。」但是若以第一章所介紹的「過負荷的原則」來看,單靠日常走路的習慣,根本算不上運動。因為若是運動負荷與日常生活沒什麼兩樣,根本無法刺激到肌肉。再加上以都市地區而言,一站的距離並沒有那麼遠,實際上負荷量非常地低,這樣更稱不上在做運動了。或許有人會心想:「話雖然這麼說,總比什麼都不做來得好。」可是我更擔心的是,「有些人自以為走上一個車站的距離,就覺得有做運動了」。多走一站的距離,不能算是運動,請大家一定要找時間做做其他的運動,才能維持身體健康。若真要將通勤途中多走一站的距離當作運動的話,請大家務必換穿健走鞋,用快走的方式走到氣喘噓噓的程度,或是在通勤路徑中加入上坡或爬人行陸橋這方面的路程,提高負荷才行。只要能做到這等地步,就能稱得上做運動了。(本文選自方舟文化《醫生說「請妳運動!」時,最強女性對症運動指南》)
-
2020-02-07 橘世代.健康橘
不用拚命、不用意志力 「慢健身」讓你每天都想動起來!
很多人新年一開始總會訂定新年新希望,如開始慢跑、瘦下3公斤,穿上你最愛的那件洋裝,不管目標為何,你決定開始改變。遺憾的是,往往什麼事都沒有發生。那該怎麼辦?你並不孤單,許多人和你一樣,在健身和癱在沙發上掙扎,最後往往是沙發贏了。其實,有些方法讓你的目標實現。首先、不需要動用動機,也不需要動用意志力,先想你要成為什麼樣的人,那樣的人會穿什麼、會吃什麼以及會做什麼事。運動心理學家歐科納(Eddie O'Connor)接受《預防》誌採訪時說,如果你問如何有動機運動?你已經輸了。因為動機不持久,不管你想瘦兩公斤、想增強體力,當你第一次需要費盡心力克服偷懶一下的慾望,動機就開始遠離。歐科納建議,與其想如何才有動機運動,還不如給自己一個清新的圖像,想想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人?「我想要瘦下來並不具體,例如我想成為健康的人更有力量。」因此,想想健康的人怎麼做、怎麼吃。歐科納以自己為例,以前他也會懶得去跑步或做其他訓練,直到他自覺,自己是個混合健身(Crossfit)教練,就要像個教練的樣子,也要吃得像個健身教練,然後和健身社群互動後,更清楚自己應該怎麼做。執行目標的過程中,如果障礙出現,歐科納建議,「告訴自己這是達到目標必須有的代價,」以為可以輕輕鬆鬆達到目標是愚蠢的,所以他建議,擁抱過程中所有的挑戰,並相信自己可以突破,這會讓你在看到成果後更有成就感。目標砍半為健康網站Web MD 執筆的營養師卡茱伽(Sally Kuzemchak)建議,對自己期望低一點,反而能達成目標且持續下去。例如設定每天深蹲五下,每天都會達到目標,如果設定每天深蹲30下,就會想算了,何必這麼累?當你達到目標,就給自己小小的獎勵,如享受Spa、買一件新的上衣等,當作自己恭喜自己。只給自己5分鐘卡茱伽也提供自己另一個方法。如果不想運動,她會設定鬧鐘,只運動5分鐘,如果運動了五分鐘後還是不想運動,就停止。但她運動五分鐘後,百分之百會繼續運動,對她而言,這是讓自己起身動起來的小技巧。讓運動容易點如果開始覺得沒有動機運動,或必須逼迫自己,表示你沒有享受運動。例如你討厭跑步機,覺得在跑步機上跑步很無聊,就改去公園快走或去上堂舞蹈課,選擇同樣加強心肺功能的運動。運動有很多選擇,沒必要讓自己痛苦,也就難以持續。專注在運動後的感受每次提到運動後的獎勵,歐卡納認為,「運動後的感受就是最大的獎勵,」很多人持續運動,成為運動咖,就是因為運動後更放鬆、更有活力、更正面,覺得世界真美好,希望人生裡持續有這樣愉快的感受。如果你是需要獎勵的那種人,也建議不要將運動後的獎勵和美食連結,以免功虧一簣。相信什麼,得到什麼,就是這麼簡單。最適當的運動強度是,運動完,想著明天還要運動。去嘗試任何你不討厭的運動,不管什麼都好,如果沒有任何想法,穿上最舒適的鞋子、輕便的衣服,出門走路就好。從散步到快走,從10分鐘到20分鐘,到半小時,覺得快走有點無聊了,就開始慢跑,跑五百公尺,到跑一公里,一直到3公里,一天一天、一週一週,你會欣喜地發現,體力在不知不覺中建立,往後你更可以挑戰各種你想要挑戰的運動,成為別人眼中的運動咖。每天早上10 分鐘,神清氣爽一整天如果你沒有時間走出大門運動,下面還有來自瑜伽的體位法可供選擇。每天早上十分鐘,練習完後再靜坐調勻呼吸,回到身體,就能神清氣爽地出門去。雨刷式 放鬆髖關節採躺姿。雙腳與瑜伽墊同寬,隨著呼吸,雙膝左右倒,如同雨刷,意識停留在髖關節的活動,練習5 次。下犬式強化手臂和大腿從四足跪姿開始,手腕在肩膀下方、臀部在膝蓋上方。腳指頭捲進來,肚子接近大腿,吸氣、膝蓋離地,吐氣、大腿出力,將臀部往斜後方延伸,初學者可以維持膝蓋彎、腳跟顛起,停留5 個呼吸。平板式(或稱棒式) 強化核心從跪姿開始。兩腳往後踩,腳球往後頂,手臂和腳指撐起身體,大腿繃緊、核心收穩,肚臍往上收,身體中段不要拱起或下垂,視線往前,保持脊椎延伸。維持這個姿勢直到想休息。但切記這個動作不該造成腰酸或腰痛,量而為。寧可10 秒、10 秒累積幾次,也不要一次過長時間造成腰傷。本文摘自《不減肥才能瘦 》,天下雜誌 2020/02/04 出版【延伸/慢老教主最新作品《不減肥才能瘦》】。從慢老到不減肥,黃惠如的優雅生活學。為什麼95%的人都減肥失敗?不急、不餓、不拚才是必勝關鍵!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檢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2-03 橘世代.健康橘
體型纖瘦內臟脂肪仍過高? 醫師:這樣吃動有助減少隱形殺手
隨年齡增加,體內脂肪占比也增加,即使體型纖瘦,仍可能內臟脂肪過高,伴隨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醫師提醒,內臟脂肪囤積與飲食、生活習慣息息相關,應注意吃得營養健康,並輔以中強度的有氧運動習慣,才有助減少這個隱形殺手在體內囤積茁壯。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兼任醫師周宗翰表示,內臟脂肪不僅是多餘能量的儲存,過多的內臟脂肪細胞活躍,會引起炎症、使內分泌與新陳代謝失調,連帶提升心血管疾病與不孕症等風險。衛福部國健署宣導,內臟脂肪多寡可由腰圍大小窺知一二,因為內臟脂肪過多容易囤積腹部。健康男性的腰圍應小於90公分(約35吋)、健康女性腰圍則應小於80公分(約31吋)。正確測量腰圍的方式是將皮尺繞過腰部,高度約在左右兩側腸骨上緣與肋骨下緣中點,並讓皮尺與地面保持水平,緊貼而不擠壓皮膚,最後應在吐氣結束時量取腰圍。周宗翰表示,內臟脂肪的囤積與飲食、生活習慣息息相關,日常生活應避免吃太多高油、高鹽、高糖或高熱量的食物,注意營養均衡,並可多攝取高膳食纖維食物,如金針菇、香菇、木耳、海帶、地瓜葉等蔬菜。同時應保持運動習慣,藉由運動增加的肌肉,可讓人較不易累積脂肪。有氧運動有助燃燒內臟脂肪,但要有效減少內臟脂肪就得增加運動強度,建議從事快走、羽球、跳繩、游泳、慢跑、踩固定式騎腳踏車、跑跑步機等運動。周宗翰表示,《內經》嘗言「體肥痰盛」,中醫一般認為肥胖與痰、濕、氣虛等身體情形有關,因此單就藥物治療而言,會以化痰、健脾、益氣等方法將患者體質調整回正常健康的情形,臨床上經常使用山楂、荷葉、丹參、澤瀉、陳皮、浙貝、茯苓等藥材,促進其體內的能量代謝,藉此健康減肥。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檢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1-30 養生.健康瘦身
年後來甩肉之吃素能不能瘦?兩大原則是關鍵
年後想甩去肥肉,吃素是可行的作法嗎?醫師表示,減肥塑身的兩大原則是「減脂」與「增肌」,前者即是藉由飲食控制熱量進出,以減去體脂肪;蔬菜水果的熱量比肉類來得低,但若同時攝取更多澱粉、高油或高糖食物導致吃進更多熱量,仍舊無法成功甩去油脂。中華民國肥胖研究學會理事長蕭敦仁表示,減肥塑身的兩大原則包括「減脂」與「增肌」,「減脂」主要是透過飲食控制熱量進出,第一步驟須算出維持現在體重所需的每日熱量,一般約是體重乘以30,以60公斤的成人為例,每日所需的熱量約為60X30大卡,也就是1800大卡。減重期間每日最多減少攝取500大卡,因此60公斤的成人每日可只吃1300大卡;累計減少攝取約7700大卡,就能甩去一公斤。飲食控制的同時要注意各類營養素均衡,醣類、脂肪、蛋白質的占比約為五比二比三,且盡量以白肉取代紅肉,以全穀類取代精緻澱粉,以白開水取代含糖飲料。如果容易餓,有些進食小技巧可以考慮,像是餐前半小時先喝500毫升的水,研究顯示可抑制食慾,平均每餐可減少攝取41大卡;每一口多咀嚼20下,可以降低12%的食量;用餐時先吃熱量密度較低、飽足感較高的湯和菜,再吃低脂的肉類,這時候通常已有七分飽,最後再吃半碗飯,飯後加一份水果,這樣就能感到十分飽足。減脂階段可稍稍搭配有氧運動,所謂有氧運動,就是會令人發喘的運動,像是快走、游泳。這個過程中要吸進很多空氣來燃燒脂肪、消耗熱量,因此也可計算與調控每日熱量進出。當體重下降,就可開始藉由無氧運動「增肌」。蕭敦仁表示,所謂無氧運動,就是運動過程需要閉氣,較典型的像是重量訓練、仰臥起坐等。這個閉氣過程會讓體內累積氧債、肌肉堆積乳酸,乳酸又會刺激肌肉細胞增生,因而能提升基礎代謝率,讓每日自然消耗掉的熱量更多。
-
2020-01-26 武漢肺炎.名醫觀點
野味市場死灰復燃 專家:中國沒能從SARS疫情學到教訓
衛生專家說,中國沒能從當年的SARS疫情中學到最重要的教訓,那就是野生動物市場是疾病的龐大繁殖場,可能將病痛帶給人類。「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報導,一般咸認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的源頭來自棲息於亞洲部分地區的原生哺乳類動物果子狸。引發這波2019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疫情的源頭至今雖然還不明朗,但中國當局認為與武漢華南海鮮市場有關。華南海鮮市場除如同其名販售海鮮外,也販售活體貓狗、野雞、蛇和土撥鼠。中國在SARS疫情消退後對野生動物市場實施控管,但這些控管措施沒多久就形同虛設。中國一直以來都是野生和瀕絕動物的主要消費者,人們將這些動物宰殺來吃,或製成傳統中藥。SARS權威研究專家、香港大學深圳醫院的袁國勇表示,2003年SARS疫情結束後,野生動物或野味交易顯然已經死灰復燃。SARS疫情當時在中國和其他國家共造成逾750人死亡。他說:「可以理解要改變食物或飲食文化向來很困難,但這種重大疫情帶給我們的教訓,是我們必須尊重生命、生態系統和野生動物的棲息地。」野生動物身上的病毒能夠輕易突變,並傳播到人類身上,進而引發人與人之間的傳染。袁國勇表示:「這種疫情會讓人類付出慘痛代價,再也不應發生。」致力終結野生動物交易的野生救援協會(Wild Aid)執行長奈茨(Peter Knights)也說:「野生動物市場是瘟疫的培養皿,也是一種無法容忍的風險,應該盡快走入歷史。」野生救援協會總部位於舊金山。奈茨說:「壓力、脫水、營養不良、骯髒的環境、野生和人工飼養的物種雜處,混合在一起就是創造致命新疾病的最佳溫床。」他表示,經過SARS和這次武漢肺炎疫情,中國急需對這些野生動物市場實施嚴格禁令,並大規模進行宣導,降低民眾食用野味的需求。
-
2020-01-24 養生.聰明飲食
年夜飯後運動消脂 國健署:這群人最好有人陪
農曆新年,家戶準備澎湃年夜飯,難得的年假也是民眾放縱五臟廟的時節,慢性病患者常在年節失控,呼籲年節期間仍要控油、控糖、少加工、維持運動,但衛福部國健署提醒,有些慢性病患者習慣早起運動,強調一定要有人陪,避免發生意外。國健署長王英偉表示,過年期間,民眾最常會窩在家中,看電視、打電腦、打麻將,為了守歲熬夜等,但長時間久坐不動,恐增加心臟疾病的負擔,一定要定時起身動一動。年節的菜色,往往都比平時來得豐盛,王英偉說,年菜烹調時,建議「少加工、少鹽油」的料理主軸,才可以吃得健康,三高的患者千萬別輕忽年節放縱後的後果,強調三高及心血管疾病患者,控制病情是沒有假期的,過年期間除了按時服藥,也別忘了定期量血壓、血糖。慢性病患者,儘量少吃零食宵夜及甜點;烹調食物時運用食材的天然風味,減少鹽、調味料的添加,亦要減少飽和脂肪攝取,增加纖維的攝取可增加飽足感。吃完豐盛食物後,就坐下與家人親友聊天、看電視、或打電動等靜態娛樂,不利消化,且易造成體重上升,建議在年節期間,餐後可與家人到鄰近校園、公園散步,每天至少運動30分鐘,例如伸展操、快走等。此外,習慣早起運動的民眾,因為早晚溫差大,不要急著太早出門,建議先暖身或氣溫回升後再出門運動,且要盡量結伴,特別是長輩以及慢性病患者,以防不適或意外發生。過年期間也建議年菜的準備適量就好,避免剩菜過多,因後續隔餐再食,反覆烹調會造成礦物質、維生素等營養素流失,以及使湯品中含有的普林、鉀、鈉濃度更高。國健署表示,高血壓或糖尿病患者,春節期間還是要定期量測及記錄自己的血壓、血糖數據,以掌握身體狀況。如有出現心臟病的徵兆,像是胸悶、胸痛、手臂疼痛、呼吸困難、噁心、極度疲倦、頭暈等症狀,很有可能就是心臟病急性發作,應該要立即就醫接受治療。另要注意中風症狀,請記住FAST的口訣:臉部(Face)表情不對稱、雙手力氣(Arm)不一樣、或講話(Speech)變得不清楚,以上任一症狀發生時,請把時間點(Time)記錄下來,立即就醫,爭取黃金搶救期。
-
2020-01-24 養生.運動天地
有這四徵兆 你的健走沒效
健走是全世界最受歡迎的運動之一:任何人、任何時間地點都可以從事健走。最近一項研究更發現,當健走燃燒的脂肪和跑步相當時,對預防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有相同的功效,包括高血壓和高血脂。但你的健走方式正確嗎?當健走變「散步」,是否能達到疾病預防效果?從以下四件事,可以檢視你的健走到底有沒有發揮效用。1、你沒有流汗「如果你發現健走完衣服依然乾爽,臉上額頭都沒冒汗,那麼恐怕你並沒有達到最大心率75%到80%。」美國紐約個人健身教練、瑜伽老師茱蒂關說。理想情況下,在30分鐘的步行期間,至少要有10-15分鐘達到這個心率。將步伐分為1到10級,你至少要在6-7級之間,有點氣喘吁吁的感覺,如果你希望藉著健走(搭配飲食控制)瘦身的話,這樣才有效果。2、你還能邊走邊聊天和朋友一起健走很棒,可以互相督促又可聯絡感情。但如果你們還能邊走邊聊天,並且不覺氣喘吁吁,那表示你的健走不夠力,還得再加快速度。試著以快走1分鐘、慢走2分鐘交替進行,這樣不但能燃燒更多卡路里,也能幫助你專注在健走鍛鍊這件事情上。不妨使用沿路上的各種標示,例如郵筒、路燈或交通號誌,作為快慢交替的提醒,這樣會更容易些。3、一直感覺不到運動成效如常的鍛鍊和飲食控制,減肥大業卻停滯不前。與其灰心喪志,不如把它當成一項指標,提醒自己該做點改變。建議將一天一次的健走,拆成早晚兩次,不但一天內有兩次機會提高心率,也能延長消耗熱量的效益。4、健走完不累也不痠痛如果你每回健走完,一點也不覺得疲乏,那表示你的健走太輕鬆了。別以為是因為你的肌肉強健、身體狀況很好所以不累。即便是在平地行走,結束後也該有疲乏感,才表示達到運動效果。建議改走上坡路,這樣就能在不增加速度的情況下,鍛鍊到大小腿、臀部肌肉,同時增進對心血管的助益。如果你因腳傷或其他因素無法增加行進的速度,行走上坡是增加心率、低衝擊的好選擇。(資料來源╱美國《預防》雜誌)
-
2020-01-23 養生.健康瘦身
過年別當沙發馬鈴薯 每週5天至少動30分鐘保健
春節期間多吃也要多運動,別當沙發馬鈴薯,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報告,全球1/4成人身體活動不足,建議每週5天至少做30分鐘中等強度活動,或一週至少75分鐘高強度活動。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定義,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 BMI)指數大於25為超重、大於30為肥胖。2016年,全球18歲以上成年人有逾19億人口超重、6億5000萬人肥胖,而超重及肥胖會影響健康,例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及骨關節炎等疾病。而減輕超重及肥胖的作法,除飲食限制外,身體應定期活動,根據WHO 2018年報告,全球1/4成年人身體活動不足,2019年也評估全球80%以上青少年沒有達到每天至少60分鐘身體活動標準。根據WHO的定義,身體活動是由骨骼肌肉產生需要消耗能量的任何身體動作,其中包括工作期間的活動、遊戲、家務、旅行和休閒娛樂活動等。而身體活動與「鍛鍊」不同。鍛鍊是身體活動的一部分,涉及有計畫、有條理和反覆的動作。WHO建議5歲至17歲兒童和青少年,每天應至少進行60分鐘中等強度到高強度身體活動;而18歲至64歲成人則是每週5天都應至少有30分鐘的中等強度身體活動,或一週至少75分鐘的高強度活動。中等強度活動指心跳加快,包括快走、跳舞、園藝、家務、帶寵物散步等,而高強度身體活動則是造成呼吸急促,包括跑步、上坡快走、快速騎自行車、有氧運動、體育運動等。但身體活動的強度取決於個人健康程度,因此仍應因人而異。WHO認為規律性地從事諸如步行、騎自行車或跳舞等身體活動對健康大有助益,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骨質疏鬆的風險。與有充分身體活動者相較,活動不足者的健康風險較高,過年期間最好適時起來動一動,別當沙發馬鈴薯。
-
2020-01-22 養生.運動天地
迎向人生第二高峰 專家建議每天空出一點時間做2件事
文/藥師陳岐漢阿岷在健身房向一位體態鍛鍊得很好的大哥請教,沒想到他看起來年紀大約50多歲,竟然已經62歲了,讓阿岷驚呼完全看不出來!這位大哥表示自己從50歲後,就清楚感受到自己身體的狀況快速地在走下坡,於是下定決心要開始認真養成運動的習慣來恢復體力,沒想到循序漸進的持續鍛鍊後,他不但體格變強壯、體力精神變好,甚至連皮膚和氣色都有不小的轉變,讓他直說養成持續運動的習慣後,真的為他帶來了人生的第二高峰!上面的例子應該可以讓你清楚了解到,其實培養運動習慣任何階段都不嫌晚,就只怕你不開始而已。根據統計顯示,正常30歲的壯年人口,全身的肌肉量大約有20-30公斤,但如果沒有進行適當強度的鍛鍊,那從30歲開始,肌肉就會以每年8%的速度流失,慢慢地就會影響到我們的生活,且隨著時間越來越深且廣,舉凡我們所有的活動、興趣、旅行計畫等等,都會連帶著被影響到。所以無論如何,你一定要每天都空出一點時間讓自己好好地動一動,這樣對你100%會有很大的幫助的!散步、快走是的,你沒有看錯,就是散步。如果你說你沒辦法劇烈運動,那散步總做得到了吧?只要你肯開始,真的連散步都可以幫助你維持、恢復基本的肌力與耐力。做到持續2個禮拜都去散步後,你就會很清楚這樣的改變對你的轉變有多大!不過,當然也不要突然就卯起來走很遠,一天就固定走30-40分鐘就好。你可以慢慢地加快散步走路的速度,但不需要一直加長距離,因為這樣反而可能會對骨骼關節產生負擔,造成反效果的話就得不償失了!適當的肌力刺激訓練無論年輕或年長,很多人其實對鍛鍊肌肉有很大的誤解,都說怕自己練成肌肉男或金剛芭比,但實際上你若沒有付出極大的努力和大量的訓練,再加上精密的飲食規劃,你根本就不可能練出那樣的成果。坦白說,甚至你很認真想練成那樣,給你幾年的時間你也不見得能增加3公斤的肌肉,這才是真實的狀況。肌肉量並沒有你想的那麼容易就會增加,連要維持住,都需要持續的用心鍛鍊才能做到,也就是為什麼我們必須持續地給肌肉刺激和訓練的原因。不過,這麼努力想留住肌肉的原因和好處,到底是什麼呢?最主要就是因為,骨骼漸漸老化是必然的。那肌肉就要擔任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也就是去輔助骨骼,一起提供我們身體需要的強健支撐,不然骨骼退化、肌肉又不夠力的狀況下,就會害你每天都負荷過重,造成你經常性地腰酸背痛、全身無力,這邊痛那邊痛的。最後,關於肌力與肌耐力的訓練,會建議你在剛開始進行時,先請專業的教練來替你進行一段時間的訓練和規劃,接著再進行自主訓練會比較好,可以避免受傷發生的可能並建立正確的觀念。延伸閱讀: 上班每天都很累? 告訴你超簡單卻會讓你大改變的幾個方法 想擁有健康的身體,那你必須先從「吃對」做起 因為禍不只從口出,也會從口入! 
-
2020-01-21 新聞.健康知識+
自律神經可以被鍛鍊?!醫科教授教你「走路333」增強抵抗力
自律神經訓練 鍛鍊復原力隨著年齡增加,身體會老化,自律神經的機能也一樣會下降。隨著肉體老化,自律神經的機能會不可避免地跟著下降。但是,現代人錯誤的生活習慣導致的自律神經機能下降,是非常嚴重的問題。 很不幸地,隨著追求便利、舒適、效率的科學文明日益發達,我們的自律神經機能正在明顯下降。如果覺得冷,只要開暖氣就可以了;如果覺得熱,只要按下冷氣開關就可以消解暑氣。 由於體溫會被自動調節,因此本來應該要調節體溫的自律神經會變得無事可做。如果這種狀態長時間持續下去,汗腺機能也會退化,我們會變得連短暫的寒冷或暑氣都無法忍受,還會變得很容易動不動就感冒或中暑。到最後,抗壓性會變得非常地弱。 此外,隨著交通工具的發明與普及,我們變得不需要走路、不再氣喘吁吁,自律神經也就不太需要調整心跳數或呼吸。但如果持續下去,我們最後可能會面臨「自律神經退化」這種緊急狀這時,各位可能會產生疑問。如果站在腦疲勞的角度來看,自律神經既然變得不需要做事,那就不再需要使用交感神經,這麼一來腦不是會變得更輕鬆嗎? 這麼想可就大錯特錯了。各位必須要注意,壓力引起的交感神經興奮或活化,與日常生活中交感神經占優勢的情況是截然不同的。 舉例來說,身體在運動時感受到的壓力,與上司斥責我們時感受到的壓力,不管是在程度上還是品質上,都是截然不同的。相信我不用刻意說明,各位都應該在日常生活中感受過,運動完後身體會放鬆,心情會變得舒暢。運動時變得興奮的交感神經會一子就得到緩解,變成副交感神經占優勢。這時,身體雖然很累,心情卻會變得很好。對腦來說,它取得了優質的休息。 相反地,如果被訓斥,就算回到座位,腦袋裡也一直都會是那件事情。最後,交感神經興奮的狀態會一直持續下去,副交感神經因此無法占優勢。而問題就出在這裡。我們擔心、探討到現在的東西就是屬於後者的壓力。由於交感神經一直處於高亢的狀態,腦會因此突然變得很疲勞。 最根本的解決之道是強化自律神經的機能,鍛鍊抗壓性。但如果只是調節自律神經、使其保持平衡是不夠的。我們必須要鍛鍊、強化自律神經。只要鍛鍊自律神經,「恢復力」就會變強。 恢復力又稱為「抵抗力」,指自律神經在遇到不利的狀況後,恢復到平衡狀態的能力。雖然比鍛鍊肌力困難,但只要平常持續實踐下面的幾個訣竅,就不會有太大的困難。 1. 非常輕微地活動身體讓我們不停地活動身體吧。就算是坐下、起立這種日常生活中小小的動作,自律神經也都會有反應。我們的心跳會加快,呼吸和血壓會上升等。為了調整出這些變化,自律神經會運作。但如果身體停止活動、自律神經變得安定,自律神經的機能就會停止活化。也就是說,我們會進入「自動調整狀態」。如果這種狀態長時間持續下去,自律神經就會因為沒有受到刺激而運作效率變低。自律神經的機能會隨著年齡增長而下降,這是因為年紀大了,活動量會變得比年輕時少的關係。因此,讓我們跟著下面的建議,改變日常看看吧。 第一,就算是坐著做事,也要盡量活動身體。改變坐姿、伸懶腰、上下左右轉動脖子、舉起腿或顛起腳尖後放下、彎下腰後把腰伸直等,光是這些輕微的動作,就能讓僵硬的身體稍微變得柔軟,能鍛鍊自律神經。心情也會變得舒暢。 第二,做家事的時候故意做得沒有效率。「輕鬆、迅速、有效率!」這是現今社會強調的生活方式。但是,一味地追求便利和效率的生活方式正在危害我們的健康。我們尤其要盡可能避免攝取只要按下微波爐按鈕,就能食用的包裝食品。包裝食品不僅使用了不健康的食材,而且因為不需要動到身體,會使自律神經的機能下降。讓我們用雙手親自做料理吧。用手清洗食材、調理、料理的過程雖然效率不高,但能強化自律神經。 第三,讀書的時候,學以前在私塾念書的學生念出來。以前在私塾讀書的學生們在念書的時候會發出聲音、念出來。而且還會一邊念,一邊左右搖晃身體。他們會用五感去讀書。雖然與現代人安靜地坐在位置上,只用眼睛迅速閱讀的讀書習慣相比,效率比較低,但這種讀書方法卻能有效地鍛鍊自律神經。 2. 細嚼慢嚥自律神經的所有活動只差在哪個神經占優勢。並不是說交感神經占優勢,就代表副交感神經停止運作。反過來也一樣。雖然吃飯的時候是副交感神經占優勢,但交感神經也在運作。細嚼慢嚥、品嘗食物時是副交感神經占優勢,咀嚼運動時則是交感神經占優勢。但如果這個時候一邊看電視或報紙,一邊吃飯,交感神經就會興奮,而2個神經之間微妙的平衡就會被打破,最後會妨礙原本的目的:吃飯。因此,我們吃飯的時候,要盡量細嚼慢嚥,並一邊和家人或朋友聊開心的事情,享受副交感神經占優勢的用餐時光。 此外,我們也要盡量避免刺激性的食物。以下是會使交感神經興奮的代表食物。咖哩裡的辣椒素會刺激交感神經泡菜裡也有很多辣椒素檸檬也是廣為人知的交感神經興奮劑咖啡的咖啡因會使交感神經興奮碳酸飲料的氣泡感會刺激交感神經 3. 穿得薄一點自律神經會根據我們外部的溫度變化調節體溫。如果天氣變冷,交感神經就會占優勢,自律神經會被刺激而提高體溫。但如果穿得太厚,自律神經就算不去調節,體溫也會維持得跟平時一樣。自律神經的調節能力會因此下降。因此,就算天氣很冷,為了健康,我們也要避免穿太厚的衣服。我們可以穿好幾件薄衣服,並視情況穿脫。相反地,如果夏天在冷氣前面待太久,應該要流汗的汗腺會變得無事可做,自律神經的機能會因此下降。熱的時候要讓身體流汗,才有助於鍛鍊自律神經。 4. 泡10分鐘的半身浴如果泡41度的熱水,交感神經會因為熱氣而變得興奮。泡熱水10分鐘左右,就能得到做輕度運動20分鐘左右的效果。雖然體內深處的體溫不會立刻上升,但隨著皮膚的體溫上升,我們將會得到血管擴張、血液循環變快、心跳加速等鍛鍊自律神經的效果。 5. 舒展身體早上起床、坐在辦公室、結束疲憊的一天後躺上床時,我們都會無意識地舒展身體,讓僵硬無比的身體放鬆。也就是說,我們的腦會自動下達命令給身體。如果有意識地舒展身體久一點,就會刺激到交感神經,達到鍛鍊的效果。 6. 透過運動鍛鍊自律神經如果做緩和的有氧運動,又同時進行輕度的肌肉鍛鍊運動,會使鍛鍊效果加倍。我想推薦下面2種運動給各位。第一個運動是「走路333」。重覆「快走3 分鐘,慢走3 分鐘,再快走3 分鐘」這套動作,自律神經會針對各個動作反覆調整,因此具有極佳的鍛鍊效果。第二個運動是「鍛鍊肌肉」。雖然這是無氧運動,但會刺激分布於肌肉的自律神經,同時刺激腦部的自律神經中樞,因此具有鍛鍊自律神經的效果。深蹲、腹肌運動、伏地挺身等的效果就很不錯。只不過,我們要避免勉強自己鍛鍊到感覺疲憊,因為這會超出鍛鍊範圍。除非是有什麼特別的目的,不然過度鍛鍊對我們並無益處。 延伸閱讀: 兒孫每週陪吃飯、100歲了兒媳還陪出國...他一生做對一件事贏得老年圓滿●書籍介紹腦科學權威的最高休息法:11年腦科學實證,8種簡易實踐法,改變生活小習慣,終結疲勞、提升腦力,成為高效工作者作者:李時炯出版社:高寶出版日期:2019/11/6作者簡介李時炯耶魯大學神經與精神學博士慶北大學醫學科教授韓國神經暨精神科醫學學會會長精神科醫學研究財團理事長韓國自然醫學綜合研究院院長血清素文化院(NGO)院長仙村健康療癒中心村長李博士致力於推廣腦科學與精神醫學互相配合的「增強免疫力」與「自然治癒」療法。二十多年來,他卓越的觀察力及獨特的人生觀,讓他活躍於各大電視節目及報章雜誌,不論是國人健康、自我開發、子女教育、讀書方法等各種主題,經由作者的獨到見解,都能引起每個人的共鳴。為了讓國民「擁有健康的生活習慣及生活環境」,李博士於2007年以75歲的高齡創辦了自然療法仙村療癒中心,接著在2009年時建立血清素療養院,直到現在仍持續研究「不看病」的創新治療方法。
-
2020-01-21 養生.抗老養生
選後3招 心平氣和迎新年
在中醫的角度看,情緒無論大悲大怒或憂思過度都無益養生,而今年的選戰結束後緊接著就要過年,假如情緒尚未調適再加上年節大魚大肉,對身體可說是雙重負擔。中醫經典素問.舉痛論中提到:「喜則氣和志達,榮衛通利…悲則心系急…故氣消矣。恐則精卻…故氣不行矣。」意思是說,過度情緒會反應在身體的氣血狀態,因此,保持情緒的平和穩定,是養生重要的一環,以下介紹一些調理情緒的小撇步跟大家分享。適當曬太陽 親近大自然秋冬陽光較少,適當曬太陽可以增加人體中的血清素,使人有歡欣感,如果覺得憂思不妨多出門走走,親近大自然,也可避免城市中的空氣汙染對呼吸道的不良影響。另外,運動也能增加血清素,所以到近郊的山林步道快走或登山可說是一舉兩得。不過,有膝蓋或腰腿不適的朋友需考量自身狀況,不要勉強爬太陡的坡以免增加關節負擔。戒高糖高油 高鹽也注意再來食物方面,選舉時大家很愛把請吃雞排珍珠奶茶掛在嘴邊,不過這些高糖高油的食物都容易增加身體負擔,因為精緻糖如手搖飲添加的果糖是俗稱的「空熱量」,造成血糖陡升陡降,加上茶飲中的咖啡因造成短暫亢奮,代謝後人體會感覺更疲累。油炸或辣的食物會造成腸胃不適,導致情緒更加低落。建議大家在預備過年的待客零嘴時,儘量用原型食物代替精緻糖果餅乾,如:杏仁小魚、無調味堅果、無額外加糖的水果乾等。年菜選擇也要加上新鮮蔬菜均衡大魚大肉的油膩和重口味,如用菇類、肉片代替火鍋中的餃類、丸子類等再製品,以免高鹽分食材讓血壓上升。易多思憂心 中藥茶安神最後提供兩道寧心安神的中藥茶,分量均為以500cc熱水沖泡飲用,可用保溫杯悶泡20分鐘後飲用更佳。補氣寧心茶適合用腦過多,多思憂心、感覺疲累時使用,平時保養亦可。過度叫喊、講話導致聲音沙啞、咽喉乾痛的人則可以飲用疏肝潤喉茶。茶飲僅為養生,如果情緒已影響到生活起居或者產生不適症狀還是建議諮詢專科醫師。
-
2020-01-19 名人.鄒頡龍
鄒頡龍/從電影「第一滴血」 談肌少症
「爸爸,這是誰呀?全身的肌肉怎麼這麼奇怪……」就讀小學的女兒從我的舊書堆裡發現一張海報。「喔!這是動作片明星席維斯.史特龍,爸爸當年練健身的時候,拿他的照片來砥礪自己。」「看不出來耶!爸爸也練過健身…」女兒的表情讓我很受傷。「真的練過,你看,這是胸大肌、二頭肌…」我努力擺出姿勢。「那這裡呢?」女兒指向海報中的六塊腹肌。「喔!那是因為這些腹肌很團結,所以變成……」「一團肥肉!」女兒開懷大笑。巨星席維斯.史特龍以勵志拳擊片「洛基」一片成名,1982年主演「第一滴血(First Blood)」更風靡全球。他那一身精壯的肌肉,當年是多少男人健身的目標。歲月不饒人,近40個年頭過去了,當年驍勇善戰的男主角「藍波」(Rambo),還有當年的威風嗎?2019年「第一滴血」續集再現,來到「第五滴血」(應該是最後一滴了吧?)藍波從憤世嫉俗的越戰英雄,成為守護小女生的大叔。73歲的席維斯.史特龍臉上掩不住歲月的刻痕,不過身手依舊矯健。只是不再脫下上衣露出傲人身材,那一身肌肉真的走樣了嗎?隨著歲月增長,身體器官組織老化是必然,肌肉也不例外,可能出現「肌少症」。什麼是肌少症?年輕的成人肌肉增長,在中年維持,但進入老年,肌肉質量和力量都會衰退。超過50歲,腿部肌肉質量每年會減少1-2%,力量每年會減少1.5-5%。肌少症對健康有負面影響:肌肉力量降低,增加骨折機會,身體機能降低,甚至也會增加死亡率。如何發現有肌少症呢?病人可能會有一些症狀,例如容易跌倒,感覺虛弱,走路速度變慢等。可參考「肌少症篩檢問卷」(SARC-F),共有五個問題:●肌力:提起並拿著10磅(大約5公斤)的重物,會感到困難嗎?●行走:走過一個房間會感到困難嗎?●起身:從椅子或床上起身有困難嗎?●爬樓梯:走上10個台階會感到困難嗎?●跌倒:過去一年,跌倒幾次?前四題╱沒有困難:0分有點困難:1分很困難或無法完成:2分最後一題╱從來沒跌倒:0分一到三次:1分四次:2分如果總分超過4分,可能有肌少症的風險,可請專科醫師評估。肌少症可能減緩或預防嗎?答案是肯定的,主要是運動與營養。運動:尤其阻力訓練(resistance training)鍛鍊肌肉。例如使用啞鈴或是彈力帶進行訓練,能夠強化神經肌肉系統,促進蛋白質生成。除了重量訓練,有氧運動也有幫助,例如快走,游泳等。營養:老年人比年輕族群需要更多的蛋白質維持肌肉質量。每天大約攝取1.0-1.2g╱kg蛋白質。適度補充維他命D,對於骨骼疏鬆與肌少症的預防有幫助。「藍波,最後一滴血」,是這系列第五部電影。電影末尾,導演貼心將1982年首映至今的精華串連起來,37年的歲月在幾分鐘時間匆匆流過。席維斯史特龍的硬漢形象已經留存在一代人的記憶中。真的沒有續集了嗎?其實眼尖的觀眾在片尾看著身負重傷的藍波在夕陽餘暉中奮力起身,爬上馬鞍倘佯而去。這是「最後一滴血」,英雄的命運呢?相信還是掌握在藍波那雙堅毅的手中。(本文關於「肌少症」專業內容承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復健部主任周立偉教授閱稿,僅此致謝)
-
2020-01-18 養生.聰明飲食
便秘好惱人!空腹吃3種東西可清腸排便、助消化
生活中有不少人存在“便秘”的問題(有些人認為排便次數減少就是便秘,事實並非如此,真正意義上的便秘所指的是排便困難、排便不盡感等大便不適問題),關注便秘,應該如何調整我們的食譜,比如說在早晨空腹時應該吃點什麼?生活細節方面該如何調整?早晨空腹可以吃點什麼,更有助於排便?多喝水飲水有助於促進腸道代謝,加速排便的整個過程,以此來預防便秘和一些腸道問題。晨起之後,建議各位可以適量飲水,經過一晚上的睡眠,身體本身缺乏一定的水分,此時補水,一方面可以補充缺失的水分,另一方面也可以加速身體的新陳代謝。晨起後,各位可以飲用200毫升左右的“溫白開水”,問候您的胃腸,保護您的消化系統。可以空腹吃點“低能蔬菜”空腹食用一些低熱量蔬菜,其中所含的充足膳食纖維有助於促進排便。言於具體,油麥菜、芹菜、香菇、木耳、裙帶菜、海帶、青筍等蔬菜都是不錯的選擇;早餐來點清爽脆嫩的蔬菜,促進您的腸道健康。可以適當吃點“膳食纖維”如果您的便秘問題比較嚴重,如果您總是存在排便不順的感覺,建議您可以適當服用膳食纖維,例如麥麩膳食纖維、以豆渣為例的大豆膳食纖維以及小麥草膳食纖維等產品。這些“不可溶性膳食纖維”的通便效果較好,對於便秘有不錯的“干擾”效果,各位可以經常使用。預防“便秘”,還有些事情您應該做到幫助自己建立良好、健康的排便習慣定期排便,有助於您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比如說晨起後刻意排便;另外排便本身也應該是一件“享受的事情”,請您幫助自己打造良好的排便環境,不要過於壓抑和黑暗。飲食需要調整,特別對於主食毋庸置疑,“主食”是一日三餐中食用量較多的一類食品,很多人總是認為“無主食不成席”,調整主食的食物品種,有助於預防和調節便秘。說到具體,主食應該刻意偏向“粗細搭配”,每餐都應該增加粗雜糧的攝入量,建議可以占到主食攝入量的二分之一,像小米、糙米、玉米、全麥主食、蕎麥、燕麥、扁豆、高粱、地瓜、山藥等食物都是不錯的粗雜糧主食。保證每日適量的運動,促進排便運動可以促進全身代謝,對腸道代謝也有不小的好處。建議您各位每日都要有中等強度以上的運動,比如快走、跳舞、慢跑、騎行、滑冰等“能說話但不能唱歌”為標準的運動,最好每天可以達成一小時。實在不行,可以按醫囑服用藥物假設生活中的這些方法您已經都試過了,但是“便秘”問題仍沒有解決,建議您可以尋醫求助;一般可以適當選擇聚乙二醇電解質、乳果糖等安全瀉藥;全面檢查後進行針對性治療,科學對待便秘。便秘,有時是一件小事,比如兩三天就恢復了的便秘;但有時它也是糾纏我們健康的大事,比如說反复無常的便秘;關注便秘,調整飲食和生活細節,和便秘說“再也不見”。本文摘自搜狐網
-
2020-01-16 新聞.健康知識+
長期日走萬步仍成效不彰?體能訓練專家教你改這樣做
相信大家都知道,運動有益健康,也都知道想要減肥預防生活習慣病,或是鍛鍊下半身以防臥床不起,最好日常要養成運動的習慣。但是,就算大家都知道運動對身體好,卻也不是每一個人都懂得如何做運動才能發揮成效。甚至於,應該會有人因為「工作太忙抽不出時間」,或是「不知道第一步該怎麼做才好」等種種理由,於是在運動之前,老早就宣告放棄。還有些人就算已經下定決心,踏出第一步要開始做運動了,卻總是感受不到成果,因此倍感沮喪。明明已經在做運動了,卻還是無法如願地瘦下來,健康檢查的結果也依舊不理想,甚至於爬個樓梯還是上氣不接下氣……為什麼就算開始運動了,還是會演變成這樣的局面呢?就是因為很多人都陷入「自認做過運動」的迷思裡。這世上充斥著各式各樣的健康資訊。譬如大家應該常聽說「提前一站下車走路回家」,或是「做家事時想辦法邊動邊做肌肉訓練」等。但是多走一站的距離,或是做家事順便做肌肉訓練,在運動強度不足的狀態下,根本無法達到「做運動的目的」。當然多走一站的距離,也不能說完全沒有幫助。我們做運動的目的有多種,如果想要紓解壓力,或是改善全身血液循環進而促進新陳代謝的話,運動強度低的「輕鬆」健走或肌肉訓練或許可行。但如果運動的目的是在於消除肥胖、解決生活習慣病或運動障礙症候群(Locomotive Syndrome)、改善健檢紅字的話,一昧地長時間做強度低的健走或肌肉訓練,老實說效果很差。愈是忙到抽不出時間的人,愈是需要增加運動強度。不然隨意做些強度低的運動,就「自認做過運動」了,自然很難看出成果。做再多「練不出肌肉」的運動根本毫無意義?究竟何謂具適當強度,能展現成果的運動呢?這點可用能不能練出肌肉作為一個參考依據。「輕鬆」的運動,或許能改善全身的血液循環,卻很難練出肌肉。事實上,「肌肉對於身體健康非常重要」的觀念,最近受到愈來愈多研究或媒體們熱烈地討論。人類的肌肉量,會在二十幾歲至三十幾歲時達到顛峰,日後主要會從下半身的部分開始衰退。更有研究發現,過了三十幾歲之後,肌肉量會逐年下降一%。也就是說,什麼都不做的話,肌肉量只會一路消減下去。肌肉量變少的話,會發生什麼情形呢?比方說,目前已知需要協助或需要看護(臥床不起)的人,約有三成起因於「運動器官機能不佳」。所謂的運動器官,就是肌肉、骨骼及關節等,與身體活動相關的部位之總稱。總而言之,事先藉由肌肉訓練維持肌肉量,鍛鍊下半身,使身體活動自如,即可預防臥床不起。此外,另有研究指出,肌肉訓練對於預防失智症也能看出一定的成效。「缺乏運動」是罹患阿滋海默症的危險因子之一,研究報告顯示,透過肌肉訓練或有氧運動等方式刺激肌肉,並促進血液循環,進一步活化大腦,可能有助於預防失智症。話雖然這麼說,就算研究提出想要預防臥床不起或失智症,應讓身體長出肌肉,但是大家可能會覺得,「擔心這種問題似乎言之過早」。然而,為什麼會希望大家從二十幾歲或三十幾歲就應該開始做運動練肌肉,其實還有很多其他的理由。現在就以做運動減肥這個例子,為大家說明緣由。可能有很多人,都認為做輕度運動流點汗就能瘦下來,但是事實未必如此。在這世上,有些人為了瘦下來,於是會穿著厚重衣物去跑步,或是藉由上三溫暖或做熱瑜珈等方式,想讓汗水痛快地排出體外。甚至可能有些人還會覺得,汗流得愈多,代表脂肪也能大量燃燒,但事實上這些排出體外的汗水,絕對不會和脂肪的燃燒量呈正比!或許有些人在暢快流汗後,一量體重會開心地發現「體重變輕了!」,但那只是身體的水分流失而已。過度流汗後會呈現輕度脫水症狀,若不及時補充水分,有時還可能因此造成心臟等處的負擔。許多女性在計畫「開始做運動」時,都會從熱瑜珈著手。當然熱瑜珈有助於使身心煥然一新,但在高溫的室內環境,不但無法長時間運動,而且消耗的熱量也沒有想像中來得多。再加上運動強度也偏低,因此應該不太能練出肌肉來。若說到能夠燃燒脂肪的運動, 多數人腦海中浮現的,想必是健走或跑步這類的「有氧運動」。但在肌肉量少的狀態下做有氧運動,倒不如先做肌肉訓練,這樣更能夠「抄捷徑」練出肌肉來。只要肌肉增加,基礎代謝率就會提升,相對也就能燃燒較多的脂肪。再者,想要預防或改善糖尿病的人,切記一定要增加肌肉量,才能讓身體容易大量消耗掉糖。如要解決生活習慣病的問題,關鍵就是做有氧運動再搭配肌肉訓練。為什麼長時間「一天走一萬步」也看不出成效除此之外,大家都耳聞過的健康知識之一,想必少不了「一天走一萬步」。一天能夠實際走上一萬步,而且能持之以恆的人,真的很令人敬佩。然而,「長時間一天走一萬步,卻不覺得成效顯著」的人,其實並不在少數。這是為什麼呢?因為總是花費相同時間,走同樣路程的話,運動負荷完全一樣,所以就算走上一萬步,肌肉也不會增加。如果沒有加快走路速度,或是變化路程提升負荷的話,根本無法達到運動目的,詳細的解說請容我後續說明。而且用健走的方式走上一萬步,通常得花費二小時以上的時間。生活忙碌的人,要他們為了運動擠出「二小時」,實在很為難。所以,與其走一萬步,倒不如視需求,搭配二十分鐘的跑步,或是十分鐘的肌肉訓練,我敢說這樣肯定效率更佳。(本文選自方舟文化《醫生說「請妳運動!」時,最強女性對症運動指南》)
-
2020-01-12 橘世代.健康橘
2020跑起來!專業教練破迷思 跑步並不傷膝蓋
又是嶄新的一年,許多熟齡族為了健康、興趣,或是退休後有更多的時間可以安排,而重拾運動習慣,但坊間流傳「跑步傷膝蓋」讓許多熟齡族打退堂鼓。事實上,跑步是相對起來容易執行的運動,也較不受時、地的限制,只要找到對的方法、養成習慣,相信你一定能看到跑步對你的健康、外型及心態上的正面影響。針對熟齡族常會有「跑步傷膝蓋」的迷思,兼具醫護、教練研究所學歷,現為正修科技大學休閒與運動管理系副教授吳志銘表示,其實與「肌力不足」有關,隨年歲增長,會因為賀爾蒙改變造成骨骼肌比例下降,再加上缺乏肌力訓練,對關節軟組織造成衝擊。因此,若運動強度與運動量未經評量調整的話,很容易會產生肌腱韌帶等軟組織發炎現象。吳志銘建議,初學者一開始還是循序漸進,例如先從快走目標30分鐘開始,也可以每10分鐘一趟,緩和累積至半小時,過一陣子覺得身體適應了,再往上加到每周3天,慢慢來、勿躁進,才跑得長久。吳志銘提醒,許多人靠跑步來維持健康、減重,但務必適量為主,而且最好是搭配肌力訓練,甚至是針對跑步的肌力訓練,才不易發生運動傷害,運動才能長久。要避免運動傷害的發生,吳志銘提醒,運動前後的暖身與收操絕對不能少。跑前暖身,是為了要肌肉「暖機」,否則很容易造成拉傷,尤其天冷;許多人跑完步沒收操就趕著回家,其實是很容易累積疲勞,甚至造成運動傷害,無法維持規律的跑步,讓跑步對促進健康的效果大打折扣。。單車族看這篇:2020熟齡單車潮 這樣騎才愈騎愈年輕!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橘世代」一個專屬於50後世代的舞台。在這裡你可以做好準備,迎接精彩第二人生!>>>立即加入
-
2020-01-08 新聞.用藥停看聽
有便祕困擾 問題可能在藥
「醫師,我不用力,就很難排便。」便祕是國人常見的困擾,通常和纖維素、水分攝取不足,還有運動量不夠有關,但便祕也可能是因為服藥引起。一旦出現便祕,除了多喝水和多吃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就診時主動與醫師提及自己就醫和用藥史,也有助改善便祕。便祕原因很多,大部分因為腸胃蠕動不佳,糞便在腸道裡積存太久,水分被吸收太多,變得太乾太硬難以排出。也可能是纖維素攝取太少導致糞便量不足,讓腸壁壓力受器受到張力性刺激,而無法解便。社區藥師鄭文柏表示,進行藥事照護服務時,接觸過不少因服藥而便祕的個案,而這些患者就因此自行買強效浣腸劑、軟便劑等,沒有排除造成便祕的根本原因,反而陷入惡性循環。藥害救濟基金會藥師唐如意表示,臨床常見可能影響排便藥物包括降血壓藥、胃藥、鴉片類鎮痛劑、抗憂鬱劑及刺激性瀉劑等。一、降血壓藥:含利尿劑(diuretics)成分的降血壓藥,可讓體內水分排出,腸腔內水分不足就會使大便變硬,進而影響排便。另外,有些降血壓藥中具降低交感神經的clonidine,會限制消化液分泌、降低腸道平滑肌蠕動能力;鈣離子拮抗劑如nifedipine,也會減少腸道蠕動能力。二、胃藥:胃藥中的制酸劑主要用來中和人體分泌的胃酸。制酸劑常見的成分為鎂、鈣或鋁化合物,容易與腸道內的食物殘渣結合,成為難溶解又無法吸收的鋁鹽和鈣鹽,使大便乾硬,排出困難。三、鴉片類鎮痛劑:鴉片類鎮痛劑如嗎啡morphine,主要作用中樞神經系統,使腸道蠕動減緩,延長食物殘渣在腸腔滯留時間,增加水分吸收,同時也干擾排便反射,減弱排便的欲望。雖然鴉片類鎮痛劑民眾平時不容易自行購買,但有一些止咳藥水含有類似成分,也需要注意。四、抗組織胺:抗組織胺是過敏和感冒常使用的成分,第一代抗組織胺透過干擾組織胺接受器而緩解症狀,同時作用在副交感神接受器上,可能延緩腸道平滑肌蠕動,因此容易造成排便困難。五、抗憂鬱藥:包括三環抗鬱劑(TCA)、正腎上腺素與血清素回收抑制(SNRIs)等,可能導致腸液不足和減緩腸道平滑肌蠕動,使糞便在腸道內滯留時間延長,而造成便祕。六、刺激性瀉劑:如番瀉葉(番瀉苷;sennosides)、蘆薈(蘆薈素;aloin)、大黃(大黃素;emodin)等,可刺激大腸壁治療便祕,但若排便不順就自行服用,長期容易造成依賴,使結腸張力減弱,反而讓排便更不順。振興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黃任嫻表示,民眾通常不會知道自己吃了什麼樣的藥物,最好的方式是就醫時,盡可能告知自己的生活型態,包括解便頻率及平時飲食與運動習慣,醫師據此再追問手術史,術後腸沾黏也可能引起便祕,另外,醫師可透過雲端藥歷查詢用藥史。黃任嫻表示,若因為用藥導致便祕,除了開立軟便藥物,也會請患者和原科別醫師討論是否可更換藥物。鄭文柏則表示,若發現便祕,最好諮詢醫師或藥師討論是否使用替代性藥品,切勿自行停藥。唐如意表示,用藥後發現大便變得乾硬,可多喝水,或是食用纖維質較高的葉菜類、木耳、燕麥和蘋果等,有助於排便。另外,運動時腸胃也會跟著動,唐如意建議,因此也可健走、慢跑,或快走時按摩肚子,促進腸胃蠕動,改善便祕。改善便祕方法多喝水多攝取纖維素多運動諮詢醫師或藥師討論是否使用替代性藥品(資料來源╱黃任嫻、藥害救濟基金會 製表╱楊雅棠)
-
2020-01-05 養生.健康瘦身
冬天減肥最有效?營養師教你減掉肥肉又不減掉健康
冬天節慶聚會很多,從聖誕節、尾牙、年終、進補、團圓飯,一路吃到元宵節,親友相聚、美食當前,體重問題遠遠拋在腦後,加上氣溫低,「吃多動少」,不知不覺就會發胖。尤其冬天衣物厚重,會把贅肉遮住,一個不留心忽略體重增加的事實,等到春天來臨,換上短袖衣褲後,才會驚覺怎麼變得這麼胖,「望肉興嘆」!不過,雖然冬天容易攝取過多熱量,但能量的消耗卻相對比夏天高,因此冬天是去除脂肪的好季節。「冬天減肥最有效!」大概顛覆很多人的印象,但這是事實。 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營養師林育如解釋,這與「基礎代謝率」有關,天氣越冷,基礎代謝率會較高,冬天的基礎代謝率會比夏天高5%。因此建議想減重者「反其道而行」,在越不想動、越想吃的冬天,克制食慾、多多運動,等到春暖花開就可以「驗收成果」,開心甩掉厚重衣裳。肥胖與熱量堆積有關,相反的,消耗熱量就可以減重。熱量消耗分為三個部分:基礎代謝率約占人體總熱量消耗的65~70%;身體活動約占總熱量消耗的15~30%;食物的熱效應占比最少,約10%。林育如表示,提高及運用基礎代謝率是體重控制的重點,這也是冬天減重比夏天容易見效的緣故。此外,掌握12減肥秘訣,就可以輕鬆瘦,在減掉肥肉的同時,也不會減掉健康:1、增加纖維質攝取增加飽足感:每餐至少1份的蔬菜類(相當於半碗煮熟的葉菜類),且把蔬菜類當作每一餐的開端。早餐無法吃到蔬菜的人,可考慮改吃麥片、南瓜、地瓜等含纖維的全穀根莖類。2、喝湯前先撈浮油:天氣冷愛喝湯,記得喝燉品或補湯(麻辣鍋、薑母鴨、燒酒雞)前先撈浮油,可大大減少熱量熱取。3、減少油炸食物:如果非吃不可,不妨去炸皮減少油脂攝取。但需注意控制油脂攝取,或是每餐食物都用燙的,不能完全不吃油脂類,適當添加油脂是必要的,能夠延緩飢餓感。4、控制堅果類:三五好友聊天,堅果容易一把又一把下肚,尤其過年最愛吃的花生、開心果,建議每天以吃一份(一湯匙)原味堅果為佳。5、避免過多精緻澱粉類:麵包、餅乾、零食及糕餅類等,應選擇未精緻過的全穀根莖類(例如地瓜、芋頭、馬鈴薯、糙米、全麥)。體重控制時,一定要攝取適當全穀根莖類,才能避免過度飢餓造成減重失敗,且全穀根莖類含色胺酸,可維持心情愉悅。6、攝取充足的蛋白質:以攝取優質蛋白質為佳,來源包括低脂瘦肉、海鮮、黃豆及其加工品、毛豆等。一般體重控制應搭配中高強度運動,但為避免肌肉流失,就必須攝取充足蛋白質(每公斤0.8~ 1克),可協助肌肉訓練與修復,且充足蛋白質有助維持好氣色。7、餐間可吃點水果或優質蛋白質:兩餐間感到饑餓時,可吃一份新鮮水果(相當於一個拳頭大或一碗的份量)、蔬菜、一份堅果類或一杯豆漿(260ml)、一杯低脂奶(240ml),降低饑餓感。8、少吃加工品、少沾醬料:加工品和醬料鈉含量高,增加水腫機率,因此需減少攝取,盡量吃食物的原味,例如:豬絞肉比香腸好、烤地瓜比炸地瓜沾醬好。另外,醬料中尤其是沙茶醬,混雜許多油脂,相對熱量也會提高。9、減少含糖飲料及含酒精飲料:這些飲料只是增加熱量攝取。10、水分要充足:每天至少要喝2000c.c.的水。11、不宜快速減重:建議每週減少0.5kg為目標,如果每天少吃500大卡,即可達到每週減輕0.5kg的效果。12、不建議用飢餓的方式控制體重:這種減肥方式不健康且易復胖,靠飢餓的方式控制體重,只會讓身上的脂肪越多,肌肉越少,相對基礎代謝率會降更低,更不容易控制體重。飲食控制外,搭配運動控制,減重更有效。林育如分享,減重最佳運動是「全身性運動」,藉由大肌肉的運動消耗能量,初期可以從走路開始,進階到快走、慢跑、游泳、水中走路、騎腳踏車、有氧舞蹈等;要注意的是,運動前20分鐘消耗的能量來源以醣類為主,20分鐘以後能量來源以脂肪為主,因此若能持續運動,對於消耗脂肪更有幫助。延伸閱讀: 湯底決定你的胖瘦! 照著6個SOP吃不怕體重暴走 吃菜減重卻變胖? 那是因為這1類蔬菜比肉還肥 
-
2020-01-03 養生.抗老養生
人真的會「一下子變老」!抗衰老抓住3個變速點
衰老是人體自然的生理過程,但總有那麼一個瞬間,人會覺得自己突然“一下子變老了”。這不是你的錯覺,最近一項發表在《自然醫學》雜誌上的研究顯示,衰老雖然持續進行,但並非勻速發展;人體衰老有3個變速檔,分別是34歲、60歲和78歲。為什麼在這三個年齡,人會“突然變老”?《生命時報》邀請多位專家,詳細解讀這些年齡需要重點關注的健康問題。3個年齡,人會一下子變老美國斯坦福大學阿茲海默症研究中心科研人員,分析了4263名18~95歲受試者的血漿數據,測定約3000種不同蛋白質的水平後發現:蛋白質水平總體保持相對穩定,但在34歲、60歲和78歲三個年齡,多種蛋白質的讀數發生了很大變化。研究人員解釋,這些蛋白質水平的變化不僅是人體衰老的特徵,更可能是衰老的原因。“隨著研究不斷深入,我們有望通過血液測試,以分子水平衡量人的衰老程度。”領導這項研究的托尼•維斯-科雷教授表示:“我們對年齡了解得越多,能干預的就越多。未來,我們有可能確切知道什麼飲食和行為習慣有助延壽,從而幫助人們避免罹患各種疾病。”34歲:健康從巔峰轉向下坡人體衰老和疾病是細胞損傷或死亡引起的整體變化。早在1925年,美國著名生物學家威爾遜就提出:“一切生命的關鍵問題都要到細胞中去尋找。”鈕文異表示,青年人雖然正處於年富力強、身心相對成熟穩定的階段,但人體內細胞數和細胞內的水分開始不斷減少,這是機體衰老的第一個轉折點。劉德泉提到,34歲左右的人群大多處於家庭負擔重、工作壓力大、人際關係複雜的狀態,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身心健康,這些外部因素與研究中提到的體內蛋白質讀數驟變互為因果關係。重點關注:神經系統和肌肉骨骼專家認為,30多歲的人應重點關注神經系統和肌肉骨骼的健康狀況。記憶力、協調性變差30歲後,大腦血液循環減慢,血流量減少,腦內神經細胞數量逐步減少,從而影響記憶力、協調性及大腦功能。骨質開始流失人體肌肉量在25~30歲達到峰值,而後隨年齡增長逐漸降低,進而影響機體代謝速率,35歲左右,骨質開始流失。肺活量緩慢下降30歲開始,心臟的心室壁和心瓣膜會逐漸增厚,心臟傳導系統開始衰老。與此同時,肺活量也開始緩慢下降。更易出現心理問題楊萍表示,34歲左右的人群,因壓力、責任感的增加容易導致焦慮、抑鬱等心理問題。劉德泉提醒,隨著人們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的改變,一些老年慢性病,如高血壓、糖尿病、動脈硬化等,越來越多發生於中青年人群,同時,長期疲勞的狀態也增加了患慢性疲勞綜合徵、肥胖症的風險。60歲:各項機能步入老年60歲左右,人正處於更年期的末期,又面臨退休這一生活狀態的改變,這些因素共同導致衰老速度加快。重點關注:循環、消化及免疫系統劉德泉表示,這個年齡段應重點關注循環、消化及免疫系統。心臟逐漸衰老60歲左右,心臟每搏輸出量(指一次心搏,一側心室射出的血量)較20歲時減少30%~40%,心臟傳導系統持續衰老,易導致機體供血不足和代償失調等問題。消化功能衰退消化方面,60歲左右,口腔、食道、胃腸功能逐漸衰退,胰腺由於脂質浸潤及腺體細胞的萎縮,導致胰蛋白酶、脂肪酶等消化酶分泌減少和活性減退,消化功能下降,胃腸道疾病風險隨之增大。免疫功能降低內分泌系統衰老主要體現在各種激素水平及靶器官對它的敏感性上。《衰老》雜誌發表的一項歷時十年的研究顯示,隨著年齡增長,人體內T淋巴細胞總數不斷減少,免疫功能隨之降低,更容易受到細菌、病毒的侵襲。心理逐漸出現落差在心理上,60歲左右的人群由於身體機能逐漸衰退和退休造成的社會職能改變,很容易產生心理落差,也會加速衰老。楊萍還提到,超過半數的60歲以上人群都有對自身健康的擔憂和不安全感,從而加重他們的心理負擔,更易導致情緒不穩、焦慮、抑鬱等心理問題。78歲:系統、臟器快速衰老78歲左右,人體各項機能都進入快速衰老階段,神經、泌尿、呼吸、循環等各系統,以及認知和心理都出現明顯變化。重點關注:全身心變遲鈍、記憶力下降神經系統方面,老年人腦細胞數量及突觸連接減少,腦血流量減小,導致記憶力下降、易疲勞、對外界反應遲鈍等問題。泌尿系統功能減弱泌尿系統方面,腎動脈硬化、腎血流量減小,會導致腎功能減退。老年男性常伴有前列腺增生,有尿頻、尿急、尿不盡感;老年女性因盆底括約肌鬆弛,多會出現尿失禁症狀。呼吸肌力量衰退老年人會出現呼吸肌力量減退、氣管鈣化等問題,導致氣道阻力增加、肺通氣及肺換氣功能減退。隨著纖毛運動減弱,老年人的排痰能力也逐漸下降。身體循環變差循環系統方面,78歲左右人群心室壁增厚,外周動脈硬化,更容易引起臟器缺血。認知功能退化明顯這個階段的老人大腦功能衰退,認知功能退化非常明顯。2018年,一項在美國人口學會年會上公佈的研究表明,大腦衰老從73歲起會有4年左右部分認知障礙期,隨後的一年半到兩年內就可能出現阿茲海默症或類似的認知障礙疾病。出現性格障礙心理層面上,老年人常表現出以自我為中心、保守、多疑、急躁、自卑等性格障礙及空巢綜合徵等心理問題。正視衰老是延壽關鍵雖然衰老是不可逆的過程,但我們可以盡量延緩它的進程。楊萍表示,正視衰老是延緩衰老的關鍵,保持樂觀心態尤其重要,人們應及時擺脫對機體衰老的恐懼心理和急躁易怒、孤獨抑鬱等不良情緒。專家們一致認為,不論處於哪個年齡階段,保持良好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都十分重要。1.注意平衡膳食、結構多樣、穀類為主,多吃蔬果、奶類、大豆,適量吃魚、禽、蛋、瘦肉,少鹽少油。2.生活方式上,注意勞逸結合、及時舒緩壓力、戒菸限酒並保證充足睡眠,注意吃動平衡,保持健康體重。3.堅持適量運動對延緩衰老有積極作用。需要注意的是,老年人身體素質全面下降,鍛煉一定要循序漸進,選擇運動時間不過長、強度不太大的全身性體育活動,如散步、快走、太極拳等。4.最後,不管哪個人群,一定要堅持定期體檢。劉德泉提醒,家人對老年人身體和精神健康的關愛對他們的健康長壽有非常正面的作用。面對60歲左右人群,家人要協助他們安排好退休生活,鼓勵他們培養積極興趣愛好,做到老有所樂,老有所為。78歲左右人群大多會有子女遠離後的空巢感,加上他們常會過度關注自己的健康,家人此時更要多關心照顧、與他們溝通。本文轉自生命時報微信(ID:LT0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