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16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搜尋
志工
共找到
602
筆 文章
-
-
2020-03-12 橘世代.好心橘
回收美麗再利用!婚禮鮮花轉送療養院,幸福不凋零
婚禮、派對等活動場合,往往會使用大量的鮮花佈置,而活動結束後,這些鮮花若直接丟棄,是不是太可惜了?在國外,有個「回收鮮花」服務,將花卉重新整理,送給社區長者、護理之家,以及邀請長者參與花卉療法工作坊,讓綻放的花朵充分發揮美好價值。Jennifer Grove原先從事活動設計企劃的工作,她注意到每次活動結束後,大量狀況良好的花卉都被直接丟棄,因此於2014年創辦「Repeat Roses」服務,理念是「讓今天的花朵,使明天的社會更美好」(Turning Today’s Flowers Into Tomorrow’s Social Good.)。「Repeat Roses」針對舉辦婚禮的新人、活動企劃公司、品牌企業等提供服務,於活動結束後,讓花卉找到下一個場所和用途。「Repeat Roses」的花藝師會將狀況良好的花朵重新整理、設計,贈送給社區長者,以及老人中心、療養院等機構,完成贈送之後,客戶還會收到確認信,知道自己捐贈的花朵帶給更多人美好與歡樂;狀況不良的花朵,「Repeat Roses」也會將其進行堆肥,「不浪費任何一片花瓣」是他們對客戶的承諾。「Repeat Roses」在紐約有實體店面「Blossom Bar」,顧客可以報名參與花束製作課程,使用回收的花朵體驗插花藝術,完成的作品同樣會贈送給長者或有需要的人。志工組織「Power of Flowers Project」則是透過回收鮮花推廣「花卉療法」機構,至2019年,他們已為社區送出100,000束鮮花。志工表示,看到長者收到花束,臉上綻放笑容,湊近嗅聞花朵的芬芳,讓他們感到非常開心。一位居住於療養中心、收到花束的女士說:「每天早上起床,看到床邊的桌上放著一盆花,多讓人感到愉悅!」「Power of Flowers Project」也舉辦工作坊,讓社區長者利用回收的花朵創造屬於自己的花束。花朵的美麗與香氣,能使參與的長者心情愉悅,透過欣賞、嗅聞、觸摸花卉,參與者的感官受到充分的刺激,能促使其回憶起與花朵相關的往日故事;在練習製作花束的過程中,能訓練手眼協調及手部精細動作,創作也能讓參與者獲得成就感,是相當有益身心的活動。花束完成後,長者能交流彼此的作品,並將花束帶回家中或是房間佈置。目前在歐美,回收鮮花的服務已相當普遍,在不同地區皆有相關組織及單位能協助,賦予鮮花永不凋零的更多意義,並把美好體驗傳遞給更多人。※本文摘自《安可人生》官方網站【關於更多精彩樂齡↘↘↘】。「一生專注一件事」7旬書法家每日筆墨紙硯,樂傳承。家鄉情感、文化使命 64歲謝俊煌讓「西港」活起來!。拚命三郎退休好失落 從輔導找自己的人生 為自己而學 橘世代來了! 【歡迎加入】建立自己的學習進修清單,充實精彩人生2.0,鑽研興趣、挑戰新領域、豐富生活,逐一實現手裡的那張學習清單!【歡迎加入好學橘FB社團】
-
2020-03-12 橘世代.健康橘
「把記憶譜成曲!」聽首歌吧,大腦起舞緩失智
隨著高齡人口劇增,臺灣已於二○一八年達到世界衛生組織定義「高齡社會」,患有失智症的人數比例也急速攀升。失智症不同於健忘,也不是正常的老化,而是大腦功能受損造成的疾病症候群,主要症狀是記憶力減退、認知障礙,逐漸失去169自理能力,以致無法照顧自己或獨立生活。失智,正有如世紀流行病一般快速蔓延,我們必須正視、認識,並找出可預防、改善、延緩的方法,維持大腦認知功能。來自美國猶他大學(University of Utah)的一項臨床研究,發現音樂療法有助於緩解阿茲海默症患者的情緒焦慮和躁動行為,以及更多有關聽音樂改善失智症的好消息!報告指出,讓受試者聆聽對他們有特殊意義、熟悉的音樂片段,同時進行MRI掃描大腦,顯示出儘管失智症患者的語言和視覺記憶途徑早已受損,但是對音樂有情緒反應的大腦區域並沒有受到影響。音樂有助延緩失智的症狀惡化並活化大腦功能和保留記憶的能力。對於與外在環境失去連結的患者而言,音樂是保持溝通、喚醒記憶、回到現實的好方法。負責此項計畫的杰夫•安德森(Jeff Anderson)教授表示:雖然音樂療法並非治癒阿茲海默症的靈藥,但確實可使症狀更易於控制,降低醫療護理成本和提高患者的生活品質。二○一四年《如夢幻音》紀錄片放映之後,美國非營利組織Music and Memory開始推廣透過數位技術將個性化音樂帶入老年人或弱者的生活,此計畫成功地推展至今,不僅培訓專業護理人員,也在美國、加拿大成立數百家由 Music and Memory 認證的照護機構,並且歡迎志工加入協助舉辦 iPod 捐贈活動、參與附近的認證機構服務,以及組織募款活動。對於擔心自己可能成為社會、家庭沉重負擔的我們來說,這真是一線曙光!聽音樂可以活化大腦,因為音符和音符相互之間的結構、規律和節奏,使得大腦不只單一的在聽覺皮質部分接收聽覺刺激,也同時處理運動區域的節奏和邊緣系統的情緒感受,而與記憶相關的海馬迴、額葉皮層,隨時都在接收訊息、做判斷。所以一個完整的音樂體驗,等於是大腦的全面鍛練。聽音樂的好處很多:減少焦慮、抑鬱、疼痛感,改善睡眠品質、情緒、記憶力,特別是聽到自己喜愛的音樂時,會釋放快樂荷爾蒙多巴胺,可提升專注力、認知功能,且延緩大腦老化。而欣賞現場音樂會或與他人共同演奏樂器,大腦會釋放催產素,促進人際互動、建立信任,產生情感聯結的歸屬感、幸福感。然而,最重要的是,我們要專注聆聽音樂,為自己建立音樂資料庫,讓音樂強化大腦的神經可塑性。可以是和諧、優美的古典樂,也可以是時而興奮、時而輕柔的電影原聲音樂,或個人喜愛的流行樂曲,總之,多聽音樂可以保持大腦健康。本文摘自《有機不老:優雅、無病、享天年的天然保養妙方》時報出版 2020/02/25 出版【關於更多「慢老」指南↘↘↘】。幾歲算「年輕老」?想預防老年病症,要趁「年輕老」。10個慢老單字:關於老年,你該有的10個態度。六十歲如何盡情享受當下? 從「寫日記」開始吧!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3-12 橘世代.好心橘
住院化療仍堅持義演!「音樂是克服病魔最大動力」
工程行老闆林朝陽與妻子劉淑昭組成「凡人薩克斯風音樂志工」,10年來常到醫院、安養院當音樂志工,劉淑昭5年前突然罹患乳癌,歷經手術與電療、化療,數月來暴瘦10公斤,但她仍強忍病痛堅持義演,希望透過音樂帶給長者、病患歡樂,精神令人欽佩。60歲林朝陽年輕時當過警察,因在台中港服務,發現台中港附近沒有專業釣具行,從警4年後,因不愛警職生態遂辭職開釣具行,後來又轉行投入鷹架工程;57歲的妻子劉淑昭則是家庭主婦,平時幫忙顧店,兩人育有4名子女。 林朝陽從小熱愛音樂,但因家境清寒無法學樂器,長大後工作穩定,決定學樂器彌補幼時缺憾,他先學拉二胡,後又自學薩克斯風,學了10個月就到醫院當音樂志工,妻子也受他影響,隔年加入行列,兩人合組「凡人薩克斯風音樂志工」,10年來每周三固定在童綜合醫院梧棲院區演奏。林朝陽表示,第一次到醫院當音樂志工,看到病患因音樂暫時忘卻病痛,臉上露出笑容,那一瞬間,他認為做的事情非常有意義,決定繼續做下去。除了到醫院演出,不定期也會到安養院、老人院義演,最近因疫情暫停室內演出,但仍持續進行戶外的公益展演。劉淑昭5年多前赫然發現罹患乳癌,得知罹癌消息後,劉難以接受,反問「怎麼會是我?」但先生鼓勵她不能自亂陣腳,她才重拾信心,決定好好接受治療。劉淑昭先開刀切除腫瘤,並進行化療與電療治療,但因藥物副作用,造成她全身痠痛、噁心想吐,也沒有食慾,數月就暴瘦10公斤,僅剩42公斤。儘管身體不適,她仍強忍病痛,每周固定到醫院義演,甚至連化療期間住院,遇到義演時間,還是換裝下樓演奏,唯一一次請假缺席,是因為必須開刀切除腫瘤。劉淑昭說,「音樂是克服病魔最大的動力!」只要薩克斯風一上手,立即就忘記身體病痛,但治療期間因容易喘,且氣不夠長,現在吹20分鐘就得休息,「不過只要有力氣,就會義演到最後一刻。」林朝陽表示,每個人都會屆臨退休,鼓勵大家在退休前培養興趣,規劃退休生活。他當時就是為了想培養興趣而自學薩克斯風,沒想到一學,一頭栽進音樂世界,音樂不僅可以自娛,還能透過樂聲帶給許多人快樂,覺得很值得。【更多精彩故事↘↘↘】。最資深志工 楊滿時:「歌劇院就像我家!」實踐退休夢。拚命三郎退休好失落 從輔導找自己的人生。年差16歲合組「忘年知音」樂團 為疾病患者帶來正能量 為自己而學 橘世代來了! 【歡迎加入】建立自己的學習進修清單,充實精彩人生2.0,鑽研興趣、挑戰新領域、豐富生活,逐一實現手裡的那張學習清單!【歡迎加入好學橘FB社團】
-
2020-03-12 橘世代.好心橘
人從哪天變老?退休校長解答「跑玩全台,抗老化」
今年63歲的基隆市國小校長楊熾瀧,為陪伴今年93及92歲的父母,9年前提早退休,退休後陪父母親吃飯是每天的功課,戲稱「小老頭照顧老老頭」。他常在臉書PO景點照片,搭配禪意貼文,許多朋友按讚,又不免納悶那來的時間?他說,退休後時間管理很重要,「見縫插針」充分利用,就能讓人生更豐富、愜意。為陪伴父母,楊熾瀧割捨「55專案」更優惠退休條件,未滿55歲就申請退休。只是行政、教育經歷豐富,退休後應聘擔任基隆市教育諮詢顧問及幼兒園基礎評鑑、防災教育、教育優先區審查、健康促進委員,仍在為百年樹人大業奉獻心力。楊熾瀧說,還在學校服務時看過不少鄉土教材,感覺很熟悉,退休後親身探訪,才發現過去的認知如浮光掠影,鼓勵退休同好為安排好退休生活,能有計畫的搜尋資料,安排旅程,認識成長的土地。身為客家人,楊熾瀧覺得退休族頗適用「睛耕雨讀」生活態度,好天氣出門走走,旅遊也是種學習。天氣不好就在家讀讀書,因為一個人是不是老了,年齡不是唯一標準,拒絕學習那天,才是老化的開始。楊熾瀧「用腳愛台灣」多走懷舊路線,對鄉土文史情有獨鍾。他說,退休後一一走訪基隆的砲台、步道,出發前先做功課,查查典故歷史,置身其中更能想像歷史情境,他還在臉書寫「砲台日記」,帶領朋友神遊砲台。認識過基隆這片土地,楊熾瀧利用兄弟姊妹陪伴父母的時間,把觸角延伸到外縣市。他很推薦宜蘭「田中央工作群」的建築設計作品,像「羅東文化工場」拔地而起,創造出新的鎮民公共空間。宜蘭河的「津梅棧橋」,展現融入地景與在地生活的建築哲學。對於還在職場的樂齡族,楊熾瀧建議一定要培養工作以外的活動場域,可以先利用時間學樂器,上課程或是認識宗教。人上了年紀,仍要適度運動保持健康,心中也別懷念過去歲月的豐功偉績,把愛恨情仇全放下,才能安頓好身心靈。楊熾瀧擔任福智佛教基金會義工20多年,他說,基金會中心思想為「勸功念恩,代人著想」,不只子女要感念父母教養,學生感謝師長教導,每個人也要常念及他人的協助。如果人人以觀功念恩、代人著想為座右銘,社會國家自然和諧,自身保持善心善念,更能獲得內心平靜,成為有溫度,有質感的人。【更多精彩樂齡↘↘↘】。家鄉情感、文化使命 64歲謝俊煌讓「西港」活起來!。副警長退休變「志工副班長」 重出江湖教人寫訴狀。50歲就退休 「人生歡喜過」他當起土地公經理人 為自己而學 橘世代來了! 【歡迎加入】建立自己的學習進修清單,充實精彩人生2.0,鑽研興趣、挑戰新領域、豐富生活,逐一實現手裡的那張學習清單!【歡迎加入好學橘FB社團】
-
2020-03-09 橘世代.好心橘
「一生專注一件事」7旬書法家每日筆墨紙硯,樂傳承
台南市關廟區71歲書法家林隆旗自幼研習書法,在學時即師從朱玖瑩等名家,民國95年退休至今,幾乎每天早中晚不離筆墨紙硯,書法創作一如三餐般日常不曾間斷;40年來海內外獲獎、參展無數,兩度入選大陸全國書法百大名家。不過林隆旗並非以書法為業,只是自我修煉,體悟書法如禪修般,能惕厲品行提升自我後,投入擔任書法教學推廣志工近20年:「會一直寫下去教下去」,林隆旗說,只要有心,職場退休一樣可以實現有意義的生活。不向現實低頭 基層教學之餘廣學藝術39年次的林隆旗老家在龍崎大坪山區, 父親製作魚簍、種龍眼挑擔下山叫賣維生,家境不允許他讀一般中學,考上台南師專,父母期待他能有鐵飯碗,他卻是百般武藝都想學。林隆旗說,年輕時喜歡的事物很多,都會去參一腳,後來聽聞:一生能成就一件事,就不簡單了。有所悟逐漸縮減過多興趣,下決心擇一而行,陸續拋棄現代詩、童詩寫作,也放棄畫水彩畫,「書法就變成我獨守的唯一」。成為書法家後 義務投入推廣書法林隆旗40多年來海內外獲獎、參展無數,近年較少出遠門,多在關廟檀林精舍義務指導出家人與民眾,年節前義寫春聯超過500幅。義寫春聯近20年,林隆旗春節前一個月就陸續先寫250對春聯給關廟區公所分送、寫給檀林精舍100副,另配合台南市書法學會、藝術家協會等參與社團寫春聯,今年春節再度邀請10位各地書法家到關廟義寫春聯。學書法不只是寫好字 還能學到很多道理林隆旗說,初學書法主要臨帖摹碑,學古人技法、觀今人名作,取其卓越處加上一己獨創元素,融合後求新求變,之後更要時時鍛鍊不輟。書法重視持續學習,要寫得夠長久才能練出一手好字,林隆旗每天早中晚沒事就寫,常一寫兩三小時,其實在筆畫間,思考如何下筆輕重字體格局濃淡,心手相應,達到心手合一甚至忘我,這也是一種修煉,一支筆可以助人到達意想不到的境界。他說,更專心深入研習書法後,更能用在待人處事上,面對萬事都可沉得住氣、平靜精神,眼光會更寬廣,書法要從碑帖觀摩名家,深入所有細節有助提升能力,如同禪坐般,書寫過程得以沉澱心靈,體悟人生的道理。書法益處無限 日本大陸投入推廣台灣卻廢棄林隆旗說,書法在日本受傳統與官方重視,社團林立,大陸近年也大力支持發展,可惜台灣原本教學體系保有的優良中華文化教學優勢,如今各國中小的書法、作文都早已偏廢,如今各地各社團需協助推廣書法,他都盡可能幫忙。林隆旗的另一半王素珍,今年64歲,9年前自關廟衛生所退休後,持續先前在衛生所、社區任志工。她說,女性職場退休常需照顧公婆甚至另一半、子孫,成為「新專職」困在家裡,要有第二春,常需家人能配合體諒,她很幸運忙碌時先生掃地煮飯都會,公婆生活都能自理,孩子也都已獨立,家庭雖很重要,但退休後不要一直窩在家,一定有可以擔任志工機會,每周一兩天甚至一兩小時打掃附近社區環境也好,另外就是找到興趣不斷學習,身心更能保持平衡健康。【更多精彩熟齡下半生↘↘↘】。家鄉情感、文化使命 64歲謝俊煌讓「西港」活起來!。副警長退休變「志工副班長」 重出江湖教人寫訴狀。50歲就退休 「人生歡喜過」他當起土地公經理人 為自己而學 橘世代來了! 【歡迎加入】建立自己的學習進修清單,充實精彩人生2.0,鑽研興趣、挑戰新領域、豐富生活,逐一實現手裡的那張學習清單!【歡迎加入好學橘FB社團】
-
2020-03-08 醫療.婦產科
退休後更應該多關心自己身體 銀髮女性常見的7大疾病
風韻猶存?年華老去?該用什麼字句來形容年過六十的女人,每個人身心狀態不一樣,有人六十多歲,看起來仍充滿活力,但有些人卻老態盡現。高雄醫學院副校長鄭丞傑說,「人生七十才開始」,建議退休後,多與人互動,跳舞、練唱或是登山、出國旅遊,就是別讓自己閒著,一天過一天。干涉孩子生活 不如讓自己快樂從精神層面來看,女性過了六十多歲,大多已當了奶奶,常會面臨緊張的婆媳問題。鄭丞傑建議,老一輩的人不要管太多,作風開明一點,只要給點建議,多尊重下一代的意見,免得自討沒趣,陷入莫名悲傷的氛圍。對於婆媳的關係,鄭丞傑認為龍應台《天長地久:給美君的信》一書中,描寫地相當貼切,「原來婆婆和媳婦這兩個位置是天生相剋的,兩個女人同時愛一個男人。」、「你們兩個女人短暫交會於現在,但是你屬於過去,她屬於未來。對兒子的人生幸福而言,她,比妳重要多了。」鄭丞傑提醒,婆婆們應該努力讓自己過得快樂,而不要干涉或介入年輕人的婚姻生活,因為人生是他們的,如果可以的話,盡量不要住在同一個屋簷下,才能維持良好的互動。交友多方學習 不要自哀自憐至於在生活上,千萬不要閒下來,過著無聊晚年生活,可以至學校、醫院當志工。鄭丞傑說,曾在台大醫院遇到一位原本在職場上叱吒風雲、總經理級的女性志工,她大方分享心得,在醫院看盡了生死、人生百態,反而更豁達、惜福。另外,退休後的女性應該擁有很多不同領域的閨密好友,例如,清晨運動跳舞的、練習卡拉OK的、登山健行的、出國旅遊的,讓日子忙碌、有趣,不要在家裡自哀自憐,久了難免惹人嫌。留意七大疾病、症狀除了生活及精神層面,退休後的女人更應該多關心自己的身體,鄭丞傑分析門診銀髮女性常見的七大疾病。1.萎縮性陰道炎或尿道炎年輕時是「乾妹妹」,沒想到年紀大了,還是「乾媽媽」、「乾奶奶」。鄭丞傑指出,罹患萎縮性陰道炎或尿道炎,症狀為頻尿、性交疼痛,嚴重時連走路時也痛,做抹片檢查時更是痛徹心扉。如有上述症狀,只要在醫師評估下,使用女性荷爾蒙,就能讓自己開心過日子。2.停經後症候群鄭丞傑說,即使過了更年期,有些女性還是常出現發熱、熱潮紅、脾氣暴躁等更年期症狀,門診就收治過八十幾歲阿嬤個案,有這方面困擾,務必積極治療。3.子宮頸癌前病變當抹片檢查結果異常,需轉診至醫院,接受進一步檢查,有些為子宮頸癌前病變,有些則是陰道感染,或是因缺乏女性荷爾蒙,而導致報告異常。4.停經後出血鄭丞傑表示,多半這類病患並未罹患癌症,但需要內診,或透過腹部超音波確定病因。少部分則是子宮頸癌或是子宮內膜癌,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六、七十歲子宮內膜癌患者逐年增加,如果異常出血,就應就診,找出病因。5.下腹部持續脹痛鄭丞傑說,這類問題遠比陰道出血還要嚴重,因為很可能是卵巢癌,腫瘤壓迫腹腔組織,導致腹部脹脹悶悶的、不舒服,但容易被忽略,確診時大都已到了晚期。6.骨鬆骨折許多女生因為愛美,希望皮膚白晰,又怕曬出皺紋,而勤於防曬,沒想到,卻引起骨鬆,年老後,只是一個摔跤跌倒,手腕就嚴重骨折,到院檢查,才知骨鬆嚴重。7.子宮下垂導致尿失禁、漏尿鄭丞傑說,如果有這方面困擾,應積極就醫,透過自我簡單運動訓練,或是藥物外科手術,就能解決惱人的漏尿異味毛病,開心走至戶外,參與社區活動。此外,想要當個快樂的黃金女郎,均衡飲食也相當重要,鄭丞傑另建議,多吃苜蓿芽、山藥以及豆漿等大豆製品,適時補充植物性荷爾蒙。平日可補充鈣片、維生素D3,並多曬太陽,多做負重運動,才能延緩骨鬆,維持肌耐力,避免肌少症上身。銀髮健康表單銀光女郎養護菜單● 多吃苜蓿芽、山藥以及豆漿等大豆製品,適時補充植物性荷爾蒙。● 補充鈣片、維生素D3,多曬太陽,多做負重運動,維持骨骼健康。小心相關病症● 萎縮性陰道炎或尿道炎● 子宮頸癌、子宮內膜癌● 卵巢癌● 停經後症候群● 骨鬆骨折● 失禁、漏尿建議健檢項目● 子宮頸抹片篩檢● 每年至少接受一次超音波檢查,包括骨盆腔與乳房。● 骨質密度檢查
-
2020-03-07 橘世代.健康橘
「10年緣分,我的生命禮物」忘不了毛小孩天使
每個毛小孩都是上天派來的天使,陪伴主人走過一段難以取代的生命旅程。雖然牠終會離開這個世界,但主人都不會忘記,天使曾來過人間。「橘世代周報」與讀者分享4個來過人間的狗小孩故事。10年緣分 我的生命禮物李香林(49年次,台中市)我的馬分算不上萌犬,沒有好的血統、沒有萌外貌,連名字都是由馬糞改成。牠是隻來自收容所的米克斯 。99年暑假,身為動保志工的同事詢問我是否願意暫作中途之家,照顧剛從收容所出來的狗兒,等10天穩定後即可讓人認養。我答應了,沒想到,10天中途變成了10年的緣分。1年後,馬分在醫生建議下摘除耳道,加上原本舊傷拐著走,特殊的外型使牠在社區裡比我的名氣還響亮。馬分個性溫和安靜,很少吠叫,媽媽及鄰居一度以為牠是啞巴。有一次,馬分不慎走失,找了好久都找不到,心急如焚,卻奇蹟似的在距離我家幾十個紅綠燈及無數的小巷弄外的媽媽家出現。看到牠端坐娘家門口,我的眼淚幾乎奪眶而出,更認定了馬分與我們的緣分。這些年,舊傷後遺症加重了馬分脊椎的負擔,嚴重退化的關節也讓牠行動困難。雖然為牠訂製了輔助輪椅,延長了4個多月的行動能力,但最終還是不忍牠再受苦,煎熬中選擇放手。因為馬分,我認識了許多狗友及動物救援志工、認識不同領域的朋友,開拓了視野 。八旬的媽媽因牠的陪伴生活更有樂趣。至今我一直相信馬分不是負擔,牠是個生命禮物。謝謝你,我的馬分。17年姨甥之戀 捨不得你李莉(41年次,新北市)原生家庭從來沒養過毛小孩,我向來對牠們敬而遠之,直到母親得重病,妹妹抱養了一隻拉薩犬「旺旺」給她做伴。1年後母親往生,旺旺自然成為單身妹妹的室友,直至今年1月4日也以17歲高齡陪母親去了。旺旺是從7兄弟中因眾狗皆睡牠獨醒,被妹妹一眼相中,這或許就是緣分,妹妹待牠如同自己孩子般。我跟旺旺初次見面是在牠1歲時,那天妹妹把牠強行往我身上一擺叫了聲「阿姨」,自始開啟咱們的「姨甥之戀」。每當妹妹有事,我就是陪牠吃飯、遊戲、散步及睡覺的家人。我也曾因為碰到牠的禁忌而被咬傷,散步時為了牠追松鼠暴衝摔傷,但牠不懂,事後又以一張純真的臉搖尾巴,此時再有氣也發不出來。年復一年,心裡有底但不願面對的這天終於到了。3年前,旺旺肝臟發現一顆腫瘤,妹妹不敢接受最終結果,想先讓牠安樂死,我反對,認為應該給牠機會試試。這個建議讓妹妹的不捨拖了3年。去年底,牠不飲不食、不肯出門大小便。我們希望牠能拖過2月18日那天的17歲生日,但牠最後無法起身大小號,眼睛看著妹妹像是在說:「對不起,我盡力了!」之後閉上雙眼離開。當妹妹自美國傳來牠離開的消息,我哭得不能自已,相處畫面歷歷在目,去年赴美抱在手上溫度還在啊!10年陪伴 想念你的貼心王碧鈴(52年次,高雄市)寶貝,今後再也看不到你搖著尾巴趴在門口的笑容了,餐桌旁不再有你跟來跟去討吃的身影了。這10年來感謝你的陪伴,我們一起走過許多地方,你一直那麼貼心乖巧,大家都說邊境牧羊犬是破壞大王,但我們何其有幸遇到你這個天使,聰明、乖巧有靈性。記得你偷吃媽咪剛烤好的乳酪蛋糕時的偽裝,記得你不想吃飯時把布蓋在飯碗上的傑作,記得你闖禍時無辜的眼神,散完步不想回家如同雕像般的英姿。別人家的邊境牧羊犬是會把家拆了,你卻連生病了還是那麼貼心,捨不得麻煩我們,前後不到3個禮拜,讓我們措手不及。第一個沒有你陪伴的早餐,媽咪習慣性的留下一口麵包要給你,才忘了你已不在;你在的時候媽咪嫌你煩,可是現在好想、好想你。14年溫暖 愛要延續下去鄭婷婷(74年次,台中市)蛋蛋,獨一無二的美麗米克斯,2018年12月初因為癌症過世,我們一起共度將近14個寒暑,期間遭遇過家庭、感情和工作上的低潮,身邊的人來來去去,唯一不變的是牠溫暖真實的陪伴。蛋蛋的個性如同一般黃金獵犬,憨厚忠實,得到許多鄰居讚許,每次帶牠出門我總是滿滿的驕傲,暗自感謝上蒼賜予我這麼棒的小天使。從小養過不少流浪動物,唯獨牠在我心中留下最深刻印記。蛋蛋有著異於常狗的成熟穩重,相處日子裡,我常感受到被牠保護、照顧的能量。從牠發病到離世只有短短半年,這張照片是牠化療期間最後一次燦笑,每當我感到脆弱焦慮的時候,只要看著照片回想過往美好點滴,就能得到暫時的撫慰。我從牠身上所得到的遠比我付出要多,我會將這份愛分享給其他需要幫助的動物,讓這份愛繼續循環。看更多報導:《橘世代》
-
2020-03-06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為自己做好善終的決定
【編者按】2018年以來,「醫病平台」曾邀請醫學倫理與法律專家討論「病人自主權立法」,並有幾位安寧照護的專家醫師撰文討論生命末期的照護。本週的主題是「《安寧緩和醫療條例》與《病人自主權利法》」,由參與推動台灣這兩個重要法律條文的楊玉欣前立法委員與我們分享這條例的時代背景以及她個人的看法,並有家醫科醫師與我們分享他參與「預立醫療照護諮商」門診的經驗,以及一位已簽署了「預立醫療決定」的志工分享她本身做這決定的心路歷程。我在北市聯醫中興院區擔任志工已經四年多了,主要工作是穿梭在診間,對有興趣了解的民眾宣導器官捐贈和安寧緩和意願書簽署。會來做志工,就是因為我自己對生命最後一哩路有很深的體悟。2011那年,我的丈夫在北市聯醫中興院區發現確診罹患肺腺癌末期。我陪著他一路對抗病魔,也是從那時候開始,我才第一次知道他對生死的看法。在他生病之前,我們從來沒有聊過關於死亡的事情,唯一的經驗是看到我婆婆八十八歲那年,在急診室對醫生喊:「阿彌陀佛,醫生你一定要救我!」但是急救了之後,婆婆多年來只能躺在床上靠著機器維生,我丈夫和我看了都覺得很不捨。抗癌的過程非常辛苦,他的身體狀況也越來越差。在2015年初,我丈夫自己決定拒絕了醫療。他跟我說:「從現在開始我不治療了,千萬不要再叫我吃藥、叫我做什麼治療。」同時他也拒絕抽痰,護理師要他張開嘴巴,他硬是咬著牙拒絕。我丈夫跟我說,看到自己的母親已經高齡九十二歲仍然臥床掛在機器上活著,他不願意自己也變成那樣。那一年剛好是八仙塵暴發生的時間,我的丈夫在拒絕醫療半年後離開了人世,並捐贈眼角膜跟皮膚,我想那時候很缺皮膚,丈夫這麼做也是幫助了許多人。在他離開之前,安寧小組和呼吸照護病房的醫護人員讓我們推著他的病床到母親的病床旁,他們握著手進行無聲的告別,那天我特地拍下了一張照片,隔天我丈夫便過世了,那真的是他們母子見的最後一面。我很感動,我們有機會這樣做好準備、好好說再見。我總是跟女兒說,爸爸是我們的老師。我今年要邁入七十二歲了,之前已經跟女兒一起去參加預立醫療照護諮商,簽下屬於我們的預立醫療決定。醫療團隊很細心地為我們講解幾種可能發生的疾病過程、還有我們可以決定的醫療選擇,聽完了他們的解說,我也跟醫療團隊討論我的選擇,並確定簽下我不希望接受維持生命治療、也不希望接受人工營養及流體餵養。我希望要走的那天不要有痛苦的急救跟機器維生,可以好好地跟家人說再見,也不要把決定的責任留給其他家人,要把握現在、為自己做決定。死亡是我們每個人都一定要面對的課題,如果沒有事先充分的認識跟選擇,只是迴避不談的話,那很有可能到最後我們都沒辦法以自己最想要的方式平安離開這個世界。儘早為自己做決定,除了是給自己一份安心,也是給家人最大的禮物。我的丈夫雖然離開了,但是我們沒有遺憾,想到的時候我會幫他擦拭家裡的抗癌鬥士獎盃、看著他的照片,想念他。上回我和女兒到日本旅遊,也帶了我丈夫的遺照一起去,我們在景點前帶著遺照一起合照,就像我丈夫也陪在我們身邊一樣。我相信他一直是的,一直都陪在我們身邊。做志工對我來說就是要把提早思考死亡的觀念讓更多人知道,我自己經歷過照顧丈夫、送他走的過程,也經歷過看著婆婆生不如死靠機器維生的過程,我希望能用我的經驗,告訴民眾我們一定要在人好好的時候就來簽預立醫療決定,不要造成未來子女的困擾,也不要造成自己的遺憾。圓滿生命的最後一哩路,需要我們主動參加預立醫療諮商,為自己做好善終的決定!
-
2020-03-05 橘世代.好心橘
家鄉情感、文化使命 64歲謝俊煌讓「西港」活起來!
64歲的謝俊煌為了照顧年邁雙親,6年前從證券公司的主管提早退休,返回台南西港家鄉,原本以為是閒散度日,沒想到卻因為對家鄉的愛,讓他找到人生第二春,協助家鄉進行社區營造,擔任多元就業開發方案的經理,想閒也閒不下來。西港是國家重要民俗、有台灣第一香稱號的「西港刈香」所在地,相傳2百多年前,曾有王船被西港港東里的八份姑媽宮信徒發現後迎回,展開3年一次的盛大慶典,發展至今,參與的包括西港、佳里、七股、安定、安南等五5區96個庄頭,各地區還有不同的陣頭,許多都被完整保存,因此在2009年被當時的文建會定為重要民俗、國家重要的無形文化資產。而西港刈香裡最重要的特色之一,是各地的陣頭,港東里內烏樹林廣慈宮的金獅陣相傳多年,被稱為「金獅母」,地方民眾每年都要練習,是地方的重要特色。謝俊煌經營多元方案三年以來,藉著地方上金獅陣的特色,不僅開發出特色遊程,還衍生出特色商品,地方上辦活動都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而平常還要負責庄內的導覽解說,家裡的田地也是他在種,他開玩笑說「比過去上班還忙」,但為念茲在茲的家鄉盡一分心力,看到孩子們埋頭DIY學做金獅,滿心的喜悅難以形容。謝俊煌退休前是中部某證券商高階主管,6年前因父母年邁,家中田地荒廢,他不忍心老父母難過,提早退休,離開住台中的妻小,隻身回到家鄉照顧父母,一開始拿鋤頭,腰酸背痛、滿手水泡,曾經一度懷疑自己「真的行嗎」,但做久了,就從「都市人」變成「種田老農」,閒來無事,他還重拾自己年輕時的捏陶喜好,在家裡設窯燒陶。由於父親過去是廣慈宮的總幹事,他回鄉也不免參與廟事,與地方上熱心的民眾經常相聚,大家擔憂金獅母會隨著時代改變、鄉村裡剩下老人,民俗傳統逐漸消失,他開始思考「要如何讓金獅發揚光大?」他表示,以往證券業經驗,有助於他從事社區營造,豈碼眼光就與長期在地的人不同,希望不僅吸引在地民眾關心家鄉,也能讓外地人參與,最好還能創造利潤,吸引更多人加入。在他與地方人士努力下,開發結合農事特色遊程,當地盛產芝麻,每到產季,家家戶戶「共麻仔(將芝麻從穗上打下來)」,他就設計遊客一起參與,還把家裡的土地貢獻出來做為體驗農事的場地,去年芝麻節活動吸引上千人參與,地方上生產的芝麻糖、麻油等產品也都賣得不錯,鄉親都說地方上「變得不一樣了」,讓他非常高興。金獅頭也成為文創商品的主軸,謝俊煌表示,金獅頭是以七層紙漿黏貼,並經過塑形、紙糊、脫模、固定、彩繪等工序才能完成,相當費工;紅面金獅臉譜搭配草仔花與大地植物,臉部線條與花紋皆有不同,考驗作者的細心與耐心。在地方的努力下,不僅製作技藝傳承下去,去年南瀛藝術季,還以西港製作的獅頭,做為贈送給外賓的禮物,讓他深感驕傲。獨自歸鄉有時難免寂寞,但基於對家鄉的情感,及文化傳承的使命感,讓他樂此不疲,甚至沒時間變老,「要做到不能做為止」他堅定地說。【延伸閱讀↘↘↘】。鐵工轉行烤鰻魚 存好心備好料,端出好滋味。50歲就退休 「人生歡喜過」他當起土地公經理人。副警長退休變「志工副班長」 重出江湖教人寫訴狀。拚命三郎退休好失落 從輔導找自己的人生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橘世代」一個專屬於50後世代的舞台。在這裡你可以做好準備,迎接精彩第二人生!>>>立即加入
-
2020-03-04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獨家專訪/華人營養師:5新冠病人死在我醫院、辦公室只有我戴口罩
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已快速在美國蔓延,西部華盛頓州的金恩郡(King County)是新冠肺炎的重災區,一位來自台灣的營養師孫志銘在金恩郡一所已有五例病人因新冠肺炎死亡的醫院任職,他3日在社群媒體發文,並接受世界日報專訪表示,同為面對可能感染新冠病毒病人高危險群的醫護人員,「辦公室內只有我一人戴口罩」,更令他咋舌的是,同事看到他戴口罩,竟問他「生病了嗎?」孫志銘說,美國目前九名死亡案例中,已有五人在他任職的醫院過世,皆是來自同一家安養中心「生命照護中心」(Life Care Center of Kirkland)的病人;由於這家醫院距離爆發疫情的安養中心1.8哩,因此許多病人會送至該院。我在這家醫院 已工作一年多孫志銘說,他在台灣執業三年多後,赴華盛頓州立大學攻讀碩士,並在美國執業四、五年,在金恩郡柯克蘭(Kirkland)的長青健康醫院(Evergreen Health Medical Center)已工作一年餘。他說,這間醫院可容納300多床,由於柯克蘭(Kirkland)華人居民不少,所以病人也有不少華人。有追蹤醫療人員 我不在名單內孫志銘說,目前該院的過世案例,皆是死亡後才驗出病毒,雖然病人進入醫院時有戴口罩,但醫護人員並沒有特殊防護。「醫院已對接觸過病人的醫療人員進行追蹤,但只有主管掌握名單。」他說,「我不在名單裡,所以應該是好事。」同事對我說:你最好把口罩拿下 但令他最驚訝的是,醫護同事們似乎並不特別緊張;整間醫院只有約四分之一醫護人員戴口罩,即使是接觸過病人的同事,也認為自己年輕又沒有慢性病史而不太擔心,還有同事對他說:「你最好把口罩拿下來,看到你戴口罩,可能會造成其他人的恐慌」。他詢問主管醫院的防護政策,主管也回答,沒有強制戴口罩,如果他覺得有疑慮就戴,讓他覺得美國在防疫管理的認知及嚴謹度上,與台灣相去甚遠。以下是孫志銘發布在臉書的文章,世界日報獲其授權刊登:防疫日記第一天 這幾天陸陸續續有朋友傳訊息來問候,感謝你們的關心。今天是我第一天上班,我要來分享第一手消息,要告訴你們美國人有!多!誇!張!美國上周六出現第一起病毒感染的死亡病例,地點發生在 Evergreen Health Medical Center in Kirkland,實際上病人於周五死亡,周六通報。一直到今天周一,死亡個案陸陸續續增加至六人,其中有五個都在這間醫院裡死亡。為什麼我要說這個呢?因為這間醫院是我上班的地方,沒錯!我今天就是有去上班!周六聽到消息有點震驚,因為周五下班前完全沒有透露出任何消息,知道有病人過世,但是完全沒提到病毒這件事,周日死亡人數增加,我在想說周一上班會是個什麼樣的情景?是大家帶著口罩穿著防護衣?抑或是像陰屍路的第一集男主角醒來整間醫院空無一人?總之周一一早我走路去上班,備好口罩一進醫院馬上戴上。因為我很早就到醫院(早上五點半),看到第一個人坐在公共區域沒有戴口罩,想說可能還早沒有人,看到迎面而來的清潔人員戴著口罩,我想說終於像樣點了!之後在辦公室我把口罩拿下來(因為只有我一個人),一直到第一位同事進來前我把口罩戴上。同事一進來看到我戴著口罩,問我生病嗎?我說沒有,只是醫院裡太危險要帶著口罩自保,她跟我說戴口罩沒用啦~我們都是健康人染病毒機會很小,況且我們辦公室這麼小(一間不到一坪坐四個人),就算真的怎麼樣你也躲不掉。(傻眼)接下來第二個同事進來了,一樣問我生病嗎?我重複回答著。她開始說她周五、周六上班的情況:她在周五有接觸過一個病人(已死亡),當時沒有驗出是陽性,是在過世之後才知道。當然這類的病人房門外都有警示需要戴口罩才能進去,總之她與病人有接觸史,開始說:「我不擔心我染上病毒,畢竟我年輕又沒有慢性病史,我比較擔心的是我如果攜帶病毒到其他病房去影響到其他病人。」(傻眼)接著看到我戴口罩,她說:「你最好把口罩拿下來,第一個看到你戴口罩可能會造成其他人的恐慌;第二個你戴口罩近來在門口志工會把你攔下來量體溫覺得你可能生病。」(傻眼)過沒多久,主管從其他棟走過來(路程約十分鐘沒有戴口罩),我們問了到底醫院的政策是什麼?進病房樓層需要戴口罩嗎?主管說也沒強制,覺得有疑慮就戴(傻眼)。然後同事問到,她跟染病毒的病人接觸過,需要額外做什麼防護嗎?主管說,醫院會有專人打電話跟這些接觸過的醫療人員聯絡詢問健康史之類的,若是有感冒發燒的症狀可以去員工檢驗站做初步篩檢,但是如果沒有就不用(傻眼)。後來那個勸我不要戴口罩的同事,今天要去加護病房照顧病人,我說你去加護病房不用戴口罩嗎?她說,「我沒打算戴,反正病人通通都在隔離病房裡,如果真的要戴就看主治醫師的決定,如果主治醫師要我們戴我就會戴。」(傻眼)後來我到樓層去查看病人,整間醫院差不多只有 1/4 的醫護人員有戴口罩,我是口罩一個一個換,因為進去一間丟掉出來再換新的,走在樓層間大家看到你戴口罩真的會多看你一眼!這是在已經發生死亡病例的醫院!要不是親眼所見我真的很難想像美國人真的不曉得這件事情的嚴重性!為什麼這麼多死亡案例?因為毒窟 Life Care Center of Kirkland 就在醫院附近,所以有問題一定往這送!通常來直接送加護病房,然後不到一兩天就直接登出。在台灣的你們很幸福,CDC 還建議大家不要戴口罩,不知道是怕大家搶口罩還是怎樣?(是說想搶也沒得搶)我現在只能自求多福,明後天不用上班,這兩周是關鍵點,不知道防疫日記會不會有續集,知道的是全美的病例只會越來越多,越來越嚴重!
-
2020-03-04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談《病主法》:我們能對生命坦然到何種程度?
【編者按】2018年以來,「醫病平台」曾邀請醫學倫理與法律專家討論「病人自主權立法」,並有幾位安寧照護的專家醫師撰文討論生命末期的照護。本週的主題是「《安寧緩和醫療條例》與《病人自主權利法》」,由參與推動台灣這兩個重要法律條文的楊玉欣前立法委員與我們分享這條例的時代背景以及她個人的看法,並有家醫科醫師與我們分享他參與「預立醫療照護諮商」門診的經驗,以及一位已簽署了「預立醫療決定」的志工分享她本身做這決定的心路歷程。《病人自主權利法》(簡稱《病主法》)於2019年1月6日上路至今,全國已有一萬多位民眾參與預立醫療照護諮商(Advance Care Planning,ACP)門診,並且簽署了預立醫療決定(Advance Directive,AD)。這些來診諮商的民眾,通常對《病主法》有一定程度的認識跟接受度,且多數是相對健康或罹病但病情在控制中的狀態。在診間跟這些民眾談到符合預立醫療決定的五大特定臨床條件(末期病人、不可逆轉昏迷、永久植物人、極重度失智、其他經政府公告之重症)時,他們能跟這些嚴重的病況保持一個安全的距離,坦然地說出自己在那樣的疾病狀態下選擇或拒絕維生醫療跟人工營養。然而,就個人粗淺的觀察,在這些尋求諮商者之中,有一小部分的民眾需要額外的關心,分別是失智症及罕見疾病的患者。失智症患者會因其症狀的嚴重度不一,而有不同程度的理解跟決策力。一般來說,即便是理解、溝通無礙的來診民眾,要釐清他們對《病主法》的疑惑,達到確實有效的預立醫療決定,醫、護、社工或心理師組成的諮商團隊通常都要花上六十分鐘的諮商時間。因此,您可以想像到諮商團隊要傳達的訊息量是相當的大。以團隊的角度來說,跟輕度失智症的患者做諮商,如果用正常的解釋速度,常常會導致患者根本沒有掌握到想要傳達的資訊,更不用說能夠做成有效的溝通了。執行ACP諮商的醫師並非每位都是神經相關專科出身,但決定能力(Decision Making Capacity,DMC)的評估,確是每位諮商醫師面對來診的失智民眾需要具備的能力。決定能力有四個核心的組成:(1)能夠了解做出預立醫療決定相關的資訊;(2)記住這些資訊的時間需要長到可以做出選擇;(3)在決策過程中,可以利用這些資訊作為權重或參考;(4)能夠溝通、傳達自身做成的決定。如果臨床醫師觀察到患者在這四個核心組成中有任何一項無法做到,比如說患者每次都說:「醫師你剛講完,我就忘記了。」這樣我們需要調整每次釋出的資訊量,務必確認患者能記住夠長的時間,並能在我們提出預立醫療決定的問題時,基於這些資訊作判斷。同時,我們可以參考患者先前臨床失智評估量表(Clinical Dementia Rating,CDR)的分期。0.5分(可疑)到1分(輕度)的患者經過適度引導,還能夠處理跟判斷《病主法》相關的資訊,2分(中度)可能相當勉強、常常無法有決定能力,而3分(嚴重)以上的患者,確定不能判斷或解決問題。當然,每一個失智患者略有不同,也許在每天的特定時間裡,患者認知功能會比較理想。我們可以個別化安排諮商時段,來落實病人自主的真諦。另外,輕度失智症患者也會因為自身在往後幾年間可能發展為極重度失智,而在諮商過程中有一些情緒反應。諮商團隊除了善盡說明義務,也要給予患者適度肯定跟支持,以照顧到他們的情緒。無論如何,能儘早讓失智患者了解《病主法》,在有決定能力的前提下簽署預立醫療決定,是衛政機關跟醫護團隊應負的責任。另外一個更小眾、更弱勢的族群,是我們罹患罕見疾病的朋友。罕見疾病種類繁多,臨床病程或快或慢,進展的嚴重程度也不一,非常難以簡化界定。在《病主法》特定臨床條件中的第五款(其他經政府公告之重症),衛福部已在今年1月將多發性系統萎縮症與十項罕見疾病納入。這些罕病包括俗稱漸凍人、舞蹈症、泡泡龍等疾病,初估會有一千七百多人受惠,這樣的作法固然值得肯定,但若以疾病別來說,這仍僅佔台灣數百種罕病中的一小部分。以每年新增十項罕病的進度,且越往後的罕病可能越有爭議、醫學界越難界定所謂痛苦難以承受、疾病無法治癒的程度下,要大多數的罕病在幾年間完全納入第五款公告項目的期待可能會落空。當來診的罕病患者問我說:「醫師,我的病沒有列入第五款公告的項目,這樣我要怎麼適用《病主法》?」明明知道這位患者已經經歷過心肺衰竭、需要長期使用呼吸器的痛苦,我當下只能回應說在某些可預見的疾病狀況下,《病主法》第一款的末期病人會有裁量空間,屆時可能也有適用的機會。不過,比起末期病人這樣相對含糊的字眼,如果患者本身罹患的罕病可以納入第五款,或者可以納入較大的罕病群組,去對應操作型的臨床功能條件,這樣不是更有保障嗎?當然,我相信對於各類罕病納入第五款這個議題,不同的醫師也許有不同的考量,但基於尊重病人自主、確保病人善終的理念,沒有被納入的罕病患者確確實實是《病主法》最弱勢的一塊。這個難題,需要社會大眾、病友團體跟衛政機關更多的投入跟關心。最後,我想提的是要珍惜醫病雙方的坦然:諮商團隊可以坦然表述《病主法》所保障的權益、來診民眾可以坦然溝通自身對生命的態度,而這一切無非是賦予社會大眾免於過度醫療干預、追求生命自主的權利。對於失智症跟罕見疾病這兩類患者,團隊要給的同理跟支持更多了,溝通的環節跟內容更需要量身打造,否則不僅沒有照顧到民眾想要坦然面對生命的情緒,也很容易讓決定書淪為民眾不知為何而簽的產物。《病主法》開啟了醫病之間一條坦然的道路,希望它可以引起更多公民的討論,讓台灣走向醫療自主更為健全的社會。
-
2020-03-04 橘世代.好心橘
鐵工轉行烤鰻魚 存好心備好料,端出好滋味
鐵工轉戰餐飲會不會太跳Tone?43歲楊承樺是雲林北港人,12歲北漂學做鐵工、求學,一次初嘗鰻魚飯後念念不忘,加上要養家活口,開始兼做餐飲賣串燒,在台北南港從擺攤擺到開店;心繫老家的他,近年找雲林白鰻養殖戶、醬油廠合作,更為孩童、長者在除魚刺下足功夫,3年前總算端出無刺鰻魚飯;楊承樺笑說「北港生我,南港惠我」,盼有朝能獲米其林必比登推介,為兩港爭光。「家裡經濟不好,總要有人分擔」,楊承樺回憶說,兒時到三重學做鐵工,在師父嚴格教育下,成長快速,短短2年就獨當一面;那時雖是自己決定離家,但還是會想家,每月薪水1.2萬元,會寄1萬元回家,留2000元自用,其中光打電話回家就花1500元,每天都靠中午員工餐補充營養。楊承樺說,為了不讓家人感到愧疚,他到南港鐵工廠上班,隨後就讀南港國中夜間部,19歲才國中畢業;當兵時透過隨營補習管道,陸續通過考試,取得高中學力資格,退伍報考中華技術學院機械工程系獲全校第一名,求學期間也認識另一半;期間有朋友帶他去吃鰻魚飯讓他難以忘懷,做烤鰻魚、鰻魚飯也成為他的餐飲夢。後因女友懷孕,想到一分工作難養家活口,楊承樺也決定兼做串燒攤增加收入,撿拾裁切不要的白鐵焊接攤車,25歲開始過起白天做鐵工、晚上賣串燒到凌晨3點、每天睡不到3小時的生活。楊承樺表示,當時不懂經營,傻傻跑去一般市場親自挑選蔬菜魚肉,起初晚上賣8小時只賺200元,若含人事成本根本沒賺到;後來遇到有業績壓力的年輕業務員推銷品質好的雞肉,他決定幫忙買一批,才發現貨源成本差很大,串燒攤收入也因此有起色。辛苦歸辛苦,楊承樺並未放棄鰻魚夢,他從串燒醬汁配方開始研究,6年前在北市南港區開店,醬汁配方還找到雲林老醬油廠生產,又找到雲林白鰻養殖戶、米廠合作,確保料品質良好、鰻魚油脂豐富有香氣、不缺貨後,3年前才敢在菜單新增鰻魚飯。「客人的意見都很寶貴」,楊承樺說,店內原本會使用少量味精製造甜味,後來客人反映會過敏後,全面改用自己炒製的干貝鹽;還有最早的鰻魚飯只大概挑掉大刺,也因客人的小孩不方便吃,客製化完全除刺讓孩子吃得開心安心;「結果一做回不來」,沒想到完全沒刺的鰻魚飯成賣點,不只在地有7旬老夫妻每周買回家吃,還有年約90歲家住板橋的老阿公,專程來品嘗。對味道也挑剔的楊承樺常向學徒說「自己不敢吃的就別端給客人,不健康的配方連想都不要想」;他表示,自己一路走來碰到許多貴人,從鐵工轉作餐飲雖從零開始,但面對轉機他都是心存善念,想著怎麼把事情做好;他也期許學徒們自立門戶後做出不愧對良心的餐飲店,他會很驕傲,他也感謝生他的北港、養他的南港,盼店內鰻魚飯能進一步為地方爭光。【更多精彩下半生↘↘↘】。跨縣市勤學不倦 她還下鄉當長輩的「運動」老師。副警長退休變「志工副班長」 重出江湖教人寫訴狀。拿起花草做創意,搬起鋼筋做公益 一做就是20年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橘世代」一個專屬於50後世代的舞台。在這裡你可以做好準備,迎接精彩第二人生!>>>立即加入
-
2020-03-03 科別.眼部
世界青光眼周/全台近40萬名青光眼患者!新藥改善乾澀、刺激且納入健保
青光眼是全球致盲的第二大原因,醫界發現造成失明的原因有時並非疾病本身,而是醫囑遵從性不佳,導致治療不完整而讓疾病惡化所造成。台灣有近40萬名青光眼患者,但研究指出,大約只有35%的病人可以持續用藥兩年以上,患者無法持續點藥的原因在於,對疾病的認識不夠及眼藥水使用後帶來的乾澀、刺激感等副作用,讓患者不舒服。為了解決用藥的副作用問題,臨床上已有單劑量包裝、不含防腐劑的青光眼治療藥水上市,可望降低乾澀、刺激感等副作用,進而提升病人的持續用藥的意願。藥水有刺痛感 易自行停藥三軍總醫院青光眼科主任呂大文指出,青光眼的第一線治療是點眼藥水,但青光眼藥水多屬於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藥物及前列腺素等,點了之後有些人看事物會變暗、眼睛乾澀,且藥物可能會改變眼球表面血管收縮性讓眼睛變紅,另外一般的眼藥水因為要用上一個月,故都會加入防腐劑以利保存,長期使用下來容易造成乾眼症,也會損害眼表細胞造成刺痛感,因此有些患者認為不點眼藥水還比較舒服就自行停藥。新藥不含防腐劑 納入健保由於青光眼的視覺功能惡化是漸進式的,民眾停藥後初期或許沒有察覺有異,但臨床上發現有許多患者在停藥後的一兩年內就急速惡化到失明階段,可見持續用藥與否對於青光眼治療的成效可說是相當關鍵的因素。考慮青光眼患者須長期點藥的治療需求與長期點藥帶來的副作用,近年健保署也給付了單劑量包裝的青光眼藥水,這類的藥水不含防腐劑,能降低點藥帶來的不適,提升持續用藥意願,對傳統藥水適應不良的患者可說是一大福音。今年三月八日至十四日是世界青光眼周,今年的主題是「打擊隱形青光眼」,就是希望呼籲大眾能透過檢查早期發現青光眼,進而持續治療延緩青光眼的進展。呂大文指出,雖然青光眼發生機率低約1.6%至2%,全球約8000萬名患者,但25%青光眼患者終其一生會發展到雙眼全盲階段。因此,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非常重要的,很多人以為只有年紀愈大才會罹患青光眼,但在台灣50歲以下的患者也占了27%,尤其台灣高度近視者眾,未來年輕患者會愈來愈多,更值得注意。有青光眼病史 親友要注意另外,由於青光眼屬於遺傳性疾病,呂大文指出,家中若有青光眼患者,建議患者「上上下下、左左右右」的親友們都必須盡快接受青光眼相關檢查,確認自己是否也罹患青光眼。「上上下下」指的是直系血親罹患機率是常人的7至9倍,「左左右右」指的是兄弟姐妹有人是青光眼患者,其本身罹患的機率也高達30%至40%。呂大文就舉藝人劉尚謙為例,他說,「劉尚謙是青光眼關懷協會的志工,患病已有一、二十年,有一眼已開刀治療,後來他發現父親點的藥水跟自己一樣,才知道自己有家族史,幾年前他的兒子及女兒檢查發現也都有青光眼,目前都在持續治療中。」家族史直系 應12歲起篩檢目前在呂大文的門診中,約有十分之一的病人是有家族史,他提醒,所有家族遺傳的疾病,下一代的發病年紀一定比上一代的發病年紀還要提早,因此家族中有直系血親的孩子,最好在12歲時就要定期篩檢,追蹤視神經的狀況,提早開啟防盲計畫。
-
2020-03-02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看見困境,啟動改變:《病人自主權利法》的誕生與成長
【編者按】2018年以來,「醫病平台」曾邀請醫學倫理與法律專家討論「病人自主權立法」,並有幾位安寧照護的專家醫師撰文討論生命末期的照護。本週的主題是「《安寧緩和醫療條例》與《病人自主權利法》」,由參與推動台灣這兩個重要法律條文的楊玉欣前立法委員與我們分享這條例的時代背景以及她個人的看法,並有家醫科醫師與我們分享他參與「預立醫療照護諮商」門診的經驗,以及一位已簽署了「預立醫療決定」的志工分享她本身做這決定的心路歷程。在我十九歲時,因為一次跌倒無法起身,發現罹患無藥可醫且最終會癱瘓的罕見疾病「三好氏遠端肌肉無力症」。我很清楚自己的生命正在倒數,而我最深的盼望,就是在有限的時間裡,幫助跟我一樣罹患重大疾病、在社會底層貧病交迫,掙扎著想要往前走的人。我參與罕見疾病基金會的籌備,開始探訪病友,了解他們的痛苦及渴望。令我感到痛心的是,幾乎每個人都跟我說過想自殺。病人談自殺、家屬也談自殺,在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情況下,許多病人日復一日在痛不欲生的疾病中飽受折磨,而家屬被迫需要放棄工作、放棄求學、放棄生活,長時間扛起照顧重任。體力上的勞苦不說,心理上也承受極大壓力,許多家屬擔心自己比病人早死、沒人承接照顧重責,怎麼辦?在漫長的疾病進程裡,要如何開口與病人討論病情、甚至是死亡?要怎麼在自己的辛苦和不捨、病人的痛苦和意願、疾病的殘酷和未知中,找到最理想的解套方法?我發現,最終極的是,所有受苦的病人和家屬都想問:「善終,是可能的嗎?」二十多年來,台灣陸續有多位專家倡議安寧療護理念,期盼能幫助病患減輕痛苦、在安寧照顧下安然逝去。他們深深體會,有尊嚴地走完最後一哩路,是所有病人的心願,也是台灣必須努力的方向。《安寧緩和醫療條例》制訂後,病人的善終之路仍有許多障礙需要突破,雖然於101年我協助修訂了撤除維生醫療的法律要件,讓末期病人在臨終時進行急救後,依賴維生醫療延長瀕死過程的醫療設施,可以由一位最近親屬出具意願書將之撤除,但安寧條例的服務對象仍僅限末期病人。此外,實務上儘管病人簽立意願書,危急時刻家人仍要求急救,造成許多家庭情感拉扯的困境。而醫護團隊大多不願意宣布病人已進入生命末期,也導致許多病人直到死亡前,都還在進行創傷性的治療或搶救。缺乏好的機制保障病人的知情、選擇與決定權、保護病人的自主意願,並且妥善處理個人與家人的關係。這些困境都成為了我推動《病人自主權利法》的動力。一開始,法案推動並不順利。大家不敢談死亡、不知道要怎樣去想死亡的事,更不知道應該如何制定死亡相關的機制。要如何鬆動醫療和法律體系存在已久的生命絕對保護原則?自主權和生命權的拉扯如何找出新的平衡點?社會又如何能翻轉觀念、接受以病人為主體的思考?面對這些議題爭論,加上牽涉利益問題之反對勢力的杯葛,在立法院的每天都是一場硬仗。除了奮力突圍,秉持初衷迎向每天的挑戰,我也深知要完成立法,不能只靠我一個人的力量。很幸運地,有孫效智教授努力協助向反對者解釋本法,而醫療領域專家更陸續大力發聲,包括趙可式教授、賴允亮教授、陳榮基教授、黃勝堅總院長、陳秀丹主任、黃曉峰主任、許正園主任、蔡甫昌主任、姚建安主任等等。他們看見病人的苦、體認每個生命對善終的盼望。帶著仁慈的心,這些醫者由臨床經驗反思、走向制度改革,目的無他,只盼醫療不只是醫治生理,更能幫助病人、家屬達致生死兩相安,陪伴他們以最美的姿態說再見。除了醫療界賢達們的參與,法律界也有楊秀儀教授、陳聰富教授、雷文玫教授、牛惠之教授、何建智教授、甘添貴教授等學者的指導,最終外子孫效智教授整併德國、美國、英國與荷比盧制度後,針對台灣本土文化特色起草整部法律,再與衛福部、法務部、司法院、醫師公會全聯會、病友團體、各黨團等單位進行數十場會議,最終修訂出現行法律版本,並在108年1月6日正式施行。其中在專業溝通上有柯文哲市長的大力支持,以及在立法院扮演關鍵角色的田秋堇委員、蘇清泉委員、劉建國委員、李貴敏委員、柯建銘委員以及當時還未擔任立委的邱泰源委員的協助。政府部門的邱文達部長、蔣丙煌部長、石崇良主秘、許銘能次長以及王宗曦司長等的參與。因為有他們的鼎力支持,才促成這部法律的誕生。回首這段艱辛的立法過程,我心中滿是感動與感謝,守護病人善終的目標終於再往前踏出了一步,我不禁想起早年接觸過無數囚禁於痛苦軀殼中的病人、以及他們的家人,那些掙扎和心願言猶在耳。是以《病人自主權利法》正式施行後,我仍持續不輟地參與相關推動工作,期望讓生命教育和善終觀念在社會上不斷地萌芽成長,引領台灣成為亞洲社會的典範。《病人自主權利法》主要是保障病人的知情權、選擇權及決定權,讓每個人都可以在意識清醒時,與家人一起到醫院進行預立醫療照護諮商(ACP),討論自己的醫療照護意願,並簽署預立醫療決定(AD),預先為自己做好醫療決定。將來若遇到五種重大病情,醫師就可以依照你的醫療意願來照顧你,不用將這最困難、最痛苦的決定,留給心愛的家人。因此,它是每個人都應該自我負責的一份愛的行動。施行《病人自主權利法》一年以來,計有一千多位醫師、護理師、社工師、心理師參與由北台市立聯合醫院與病人自主研究中心聯合舉辦的二十一小時核心講師課程,深度學習本法的理念和實務,與我們共同研討交流臨床經驗。上百位醫護社心在一百多家醫療院所開出病主法的ACP門診、並有一萬多人自費簽署AD。但是從簽署數量與大眾認知度來看,都證明我們需要更多的努力,一方面讓更多民眾認識本法的內涵,並懂得行使權利、保護自己。另一方面也持續讓醫療人員深入學習、提供品質良好的諮商,確保大眾充分的「知」,其作出的決定才有意義。此外,如何移除預立醫療照護諮商的經濟門檻、並深化守護特殊弱勢族群的措施,也都是接來下需要非常努力的目標。從十九歲發病以來,感謝上天讓我經歷每一天,讓我有力量為病人做更多的事,更感謝在推動《病人自主權利法》的路上,有一群人一起為尊嚴的價值奮鬥!衷心期盼更多人協力參與這場為愛自主的社會運動,共同為這亞洲第一部守護善終的法律建構更為深刻細緻的內涵,讓「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的精神流淌於每個生命之中。善終不是夢,此刻更需要我們每一個人的關注與行動!
-
2020-03-02 橘世代.好學橘
50歲就退休 「人生歡喜過」他當起土地公經理人
現年71歲的陳榮楷,20年前從宜蘭高商退休後,當起寺廟專業經理人,把銀行會計與行銷專長,運用在管理經營上,加上文化創意,將原本只是宜蘭五結鄉下的一間土地公廟,闖出名號。他引進文化創意、環保措施,讓廟宇在宗教心靈之外,還有教育與文化等多重功能,「橘世代」的志業,讓他發光發熱,他指出關鍵因素就是:「在人生下半場要做自己喜歡、而且能有貢獻的事。」陳榮楷現任宜蘭縣五結鄉四結福德廟總幹事,因所學是銀行會計,畢業與退伍後,回故鄉服務,原想到銀行工作,但當時在銀行當經理的哥哥勸說,銀行的生活緊張責任重,且職務要調來調去,認為不適合他。陳榮楷幾經思考,也覺得喜歡過慢活生活,不宜去從事緊張與高壓工作,改去職業學校教書,當老師日子較平靜,但收入微薄,為補貼加用,努力耕作父親留下的二甲多田地,種植花卉,課餘用三輪車載著,到羅東去販賣。當時年輕,他當起「搶錢一族」,早上清晨5點去送報紙,一送就300多份,跑遍大街小巷,這樣不論風吹雨淋,全年無休,送報紙送了10年,送完報再去學校教書,教書之餘則耕作,一作也是10年,總是在賣勞力 ,某次機緣,接觸媒體,閒暇兼辦廣告,增加收入。陳榮楷說,他每天都這樣打拚,也思考過要繼續這樣下去嗎?有一天突然決定:「人生50歲以前很拚,因為我愛自己、愛妻兒、愛家庭,50歲之後,要做自己喜歡的事,只要喜歡的,沒收入的也要做,沒興趣的,能賺到再多的錢也不做。」「真的,我在50歲毅然退休。」陳榮楷說:「我的人生我要決定!」民國89年選擇,退休退休後要做什麼?因為家旁有土地公廟,退休前,就對寺廟能安撫人心感興趣,但因很忙,沒辦法參與太多,退休後,剛好可以全力投入,協助廟宇發展,他在學校教的是會計,還有商業心理與行銷,行銷學運用在廟宇再好不過。陳榮楷認真將畢身所學,深入分析四結福德廟的定位、產品、信徒、市場、通路,並訂出福德廟階段性目標、經營願景與四大志業,規畫廟宇發展藍圖,還思考與說服共同參與廟務的耆老們一起努力,創造話題與引領潮流,包括安置金身土地公、堆五穀龜、舊地名尋根等。他用文化創意,讓傳統廟宇有新風貌,很快打開四結福德廟的知名度,參觀遊客源源不斷,同時,他引進環保措施,創設環保金紙,減燒紙錢,設環保金爐,降低空氣汙染,種種努力,讓四結福德廟不僅是香火鼎盛的信仰中心,更是間環保的廟宇。「做什麼事,正信、正念最重要,怎麼做怎麼對,若口不應心,說的與做的有出入,會三做四錯。」陳榮楷說,他本此原則20年,歡喜做甘願受,總結有8個字:「不得而得,不求而求」,在廟裡工作,不會想從廟裡獲得什麼,而是想如何把廟制度化,推展出去,雖然對自己這樣做,還是會有雜音,但心安理得,一切自然順利。陳榮楷說,令人欣慰的,廟宇因文創,不僅是年長者,連年輕人都愛來,而凡走過必留下痕跡,自己歷年付出與貢獻,留下很多成果,更在網路上流傳,像家族中有很多年輕的後輩,生長在數位時代,擅用網路,有次問他做了什麼?他叫後輩去尋,沒想到資料很多,侄兒輩還不禁驚訝稱讚:「叔叔你很屌!」陳榮楷說,不少人對公眾事物無感,講到自身利益就哇哇叫,但要看得開啊!像他,人生下半場做自己喜歡的事,不要以為只有付出,自己發現,因參與公共事務,又可結交更多朋友,真的是「付出愈多,獲得愈多!」【延伸閱讀↘↘↘】。副警長退休變「志工副班長」 重出江湖教人寫訴狀。退休守護慢飛孩子 高年級志工花時間慢磨出成長。從副總到全職志工/徐金春:找出自己的價值,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為自己而學 橘世代來了! 【歡迎加入】建立自己的學習進修清單,充實精彩人生2.0,鑽研興趣、挑戰新領域、豐富生活,逐一實現手裡的那張學習清單!【歡迎加入好學橘FB社團】
-
2020-03-01 橘世代.時尚橘
「一不小心!」60歲意外出道變模特 走上伸展台
今年60歲的吳沛穎,先前半導體行銷部門工作,工作之餘保有跳舞、打太極拳、當志工等興趣,8年前退休後,仍兼日文教學及編舞,退休生活十分豐富,1年多前「一不小心」轉職成素人模特兒,開啟了另一扇豐富且不同的人生旅途。「接觸到模特兒是誤打誤撞」,吳沛穎說,因為自己喜歡時尚,當初看到文創公司的活動訊息,以為只是招募活動志工,她就報名參加,還疑惑為何徵選志工還需要參加座談會,因為自己有入選,與文創公司再見面、討論近一步的內容時,才知道原來是在徵選素人模特兒,就這樣被錄取了。吳沛穎說,也因此接觸到雜誌社、設計界、專業採訪人士,表達她們這個年代的穿著、打扮、想法,之後被文創公司推薦參加走秀、去年底拍攝烘焙的平面模特兒。起初因為是素人,還不太會表達肢體動作,但在跟攝影師的合作中逐漸發現訣竅,吳沛穎表示,自己從4歲就沒有中斷學習舞蹈,所以能順利表達肢體動作,再經由攝影師提示引導,拍攝過程很順利。但有一次,有設計師跟主編反映,覺得跟她拍攝很無聊,一問之下才知道,因為她拍攝配合度高,設計師認為難度太低,沒有挑戰性,讓吳沛穎嚇了一跳,但又覺得好笑。吳沛穎說,許多人都會問她如何自然的擺出動作,才不會在拍攝時肢體僵硬或是不要太緊張,她說會覺得尷尬,是不習慣被拍照,可以嘗試在鏡子面前擺動作或是揣摩表情,最重要的是「要讓大腦控制身體,不是讓身體控制大腦」,才會自然擺出POSE不會尷尬。如果事先得知拍攝主題,更可對著在鏡子練習,她說,自己也曾跟攝影師要求可以依照不同主題,播放適合的背景音樂,不但情緒較放鬆,拍攝過程中也會比較自然流暢,攝影師也能順利捕捉到畫面。被稱讚比實際年齡年輕很多,如何保養?她說沒有特別之處,保養步驟就是先上化妝水,再擦防曬乳及隔離霜,生活方面保持規律、只喝開水、11點前就寢、三餐定時、每天都會有運動習慣。吳沛穎建議,退休後一定要找個興趣,最好是一動一靜,她平常除跳舞,還會寫書法,過去她認為寫書法很難,但因日本友人竟對她說「你們台灣人明明就寫繁體字,結果妳寫書法卻這麼難看」。她回台後,停掉社區大學太極拳課程,改上書法課,但起初連毛筆都拿不好、姿勢都不對,連老師都特地走到她身邊指導,2、3個月過後,老師說要舉辦書法展覽,她的作品意外被老師挑中。吳沛穎說,沒想到書法帶給自己很大信心,她鼓勵退休後要找尋興趣,可從以往不曾著手或不喜歡的領域嘗試,如果有喜歡事情更要去做,「今天不馬上去做,怎麼知道什麼時候可以做?可以做這些事情很幸福,說沒空都是藉口」。【延伸閱讀↘↘↘】。追求美麗無年齡限制!熟齡肌保養一定要知道4大重點。自帶光芒的美麗祕訣 丁寧:「相由心生,內在的狀態會顯示在臉上」。熟齡保養沒效? 醫:3大常見迷思別再犯!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橘世代」一個專屬於50後世代的舞台。在這裡你可以做好準備,迎接精彩第二人生!>>>立即加入
-
2020-02-29 橘世代.健康橘
理工男vs.文藝女 退休後夫妻關係考驗的開始
莫昭平的臉書上常常出現她和先生古競祥參與各種活動的合照。去年12月,莫昭平才剛分享夫婦12天、1000公里的單車環島,幾天後show出一起擔任熟齡模特兒的照片,月底又分享了兩人耶誕節扮裝照。歷經磨合 才能享倒吃甘蔗結縭43年的兩人,這幾年來攜手做了許多事:雪霸國家公園解說志工、橫越戈壁、聖母峰基地營、遊埃及、遊新疆、跑三鐵、橫渡日月潭……。他們樂於分享彼此生活、創造共同回憶,照片裡的鶼鰈情深總惹來旁人欣羨,說他們是神仙眷侶。聽到這類的讚美,莫昭平笑說:「總算是倒吃甘蔗,『苦盡甘來』,這可是辛苦磨合得來的甜蜜果實!」43年婚姻 退休後摩擦頻繁古競祥2009年從顧問公司主管退休後投入運動,創下許多「豐功偉業」,最為人知的是,他是目前台灣226超鐵分齡冠軍;曾經在觀光局徵選中,從351人中脫穎而出成澎湖吉貝島主。三鐵、爬山、泳渡日月潭、橫渡長江、單車環島等運動都難不倒他。現在是中華台北鐵人三項協會理事。2013年,任時報出版總經理的莫昭平也退休,原本期待退休後可以好好休息,心情愉快地和古競祥遊山玩水。萬萬沒想到,退休後兩人幾乎24小時在一起,出現了43年婚姻裡吵架最頻繁的一段時間。「以前我們都不覺得我們會有那麼多直接而強烈的摩擦」,古競祥說,以前各有各的工作,忙到不行,兩個人都退休後,相處時間變多了,不知不覺地把職場的互動方式帶回家,「主管的樣子都出來了」,兩人同時苦笑。夫妻共處 專業成就用不上吵什麼?「什麼都能吵啊!」例如作息,莫昭平退休後接了5個志工,工作起來總是愈夜愈有勁,每天都立志早睡卻一天比一天晚睡,還要古競祥提醒她。某晚古競祥三催四請地要她早睡,到清晨4點發現她還沒睡,他一氣之下把家裡的電源總開關關掉,莫昭平才驚覺:「啊!4點了!」立即乖乖就寢。古競祥取笑莫昭平「君子立恆志,小人恆立志」,莫昭平也奚落他:「你對我都很沒耐心,脾氣很壞。」與機器操作有關的事,莫昭平總是學得慢,古競祥教一次不會,教第二次就發火了:「妳都不用心學!」「其實啊,你只要再多講解一次我就學會了!」莫昭平笑呵呵地反駁。古競祥是工程顧問公司退休主管,莫昭平在出版領域也是名人,兩人人生上半場的事業輝煌與專業成就,對於人生下半場的婚姻關係經營並無用武之處。生活了大半輩子,到了退休後才認真學習經營夫妻關係。獨立個體 學會凡事好好講古、莫都坦承兩人是典型「理工男vs.文藝女」的組合,衝突難免。以前情緒來了就吵架,但是慢慢的,他們學會好好講。例如莫昭平最常出現的句子是:「你講的事情沒有錯,我道歉,但我不喜歡你說話的語氣。」古競祥也學著用對的方式表達愛。採訪時莫昭平提到古競祥對她耐心不足時,語帶抱怨:「他覺得我依賴性太強」,古競祥聽完,沉默了兩秒說,夫妻本來就應該是獨立個體,「我們家雖然有長壽基因,但是人生誰會什麼時候走真的不知道。所以一定要會照顧自己」。古競祥用的是他慣有的低頻聲音,小小聲,莫昭平卻聽得清楚,感動得鼻子酸楚,因為她聽到了古競祥背後沒有直說的焦慮及愛。不怕衝突 有建設性的吵架衝突與吵架是健康的夫妻關係很難避免的日常,但是幾年來,古競祥和莫昭平摸索出一套「有建設性的吵架」的方式,讓兩人個性差異造成的衝突,反而化為提升關係的機會。6祕訣 夫妻學著重新愛古競祥說,人生永遠在學習,很多事是不曾做過的,像是婚姻關係各階段的轉變。莫昭平也強調,美滿和諧的婚姻關係要靠兩人的努力。以下6點是這對「過來人」仍在努力的經驗談。1.建立共同興趣,但保持彼此獨立空間2.有建設性的吵架:對的表述方式、願意為對方改變3.離開原有生活情境去約會、旅遊,創造新鮮感4.不要吝於表達愛,也看懂對方愛的表達。當古競祥在吵完架隔天燒桌好菜,莫昭平就懂這是他的「愛的語言」5.願意感恩和道歉,沒有任何事是理所當然6.允許不同,例如選舉期間不談政治,因為知道彼此的立場不同看更多報導:《橘世代》【更多老派夫妻 婚姻相處學↘↘↘】。名醫鄭丞傑翻滾女人堆 女權妻子王麗容:我有免疫力。名人心法/李昂:規劃退休生活,別忘了把愛情也規劃進去。老了要更浪漫!他們每天重新為對方戴戒指說「我願意」。3個行動 莫昭平、古競祥為另一半儲蓄愛的存款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2-2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當年和平醫院逾一成陪病者染SARS 名醫籲速補防疫漏洞
家屬與非法看護相繼在照顧過程感染新冠肺炎,反映台灣的防疫政策恐怕忽略了陪病者。目前政府僅管控入院人數,要求住院病人只能有一名陪病者且需登記,走過抗SARS經歷的前和平醫院急診科主任張裕泰認為,這還不足以降低風險,醫院應進一步向陪病者進行防疫衛教,外籍看護則盡量應以母語溝通。張裕泰淡淡細數,2003年SARS肆虐台灣,當年和平醫院內就有超過百名疑似病例,後來72人確診,其中包括31名醫護或醫事人員、19名病人、6家屬、6名看護工、3名工友、3名行政人員等,當中陪病者就占了一成七。當時有多名家屬與看護工因為全天候陪病,近距離照顧接觸而不幸染病;廣為人知的劉姓洗衣工因遊走大樓各處值勤,不但染病,更成為超級傳播者。他說,如果醫院未做足非醫事人員的風險管理,照樣可能發生院內傳染。眼看野火可能燎原,和平醫院在當年4月24日無預警宣布封院,約莫千人受影響。封院第一天、第二天仍舊一團亂,第三天起才慢慢顯現秩序,第五天才有足夠的防護衣送達。醫院慢慢將疑似病例分散至台大醫院、國泰醫院、長庚醫院等設有負壓隔離病房的醫院,同時政府也讓國軍松山醫院騰出隔離病房,後來多數染病者都送至國軍松山醫院。和平醫院將病人轉出期間,院內的醫護人員或其他工作者會被送至國軍替代役訓練中心休息睡覺;完成一定時數工作任務者,則被送至基河國宅等四、五處,與外界隔離兩周再返家。醫院終於在5月8日完全淨空,接著消毒、焚化床單枕套等大量物品,疫情逐漸獲得控制。張裕泰說,和平醫院付出沉痛代價,在疫情平息後實施許多新的感染管控措施,其中在看護管理上,一律要求院內看護必須來自醫院合作的合格仲介業者,如此才能確保這群人有作足衛生教育訓練。這也是現在許多醫院的措施,但仍難以避免民眾自己找了非法看護、再帶進醫院。「非法看護的存在是回應民眾需求,但他們可能缺乏系統性的、關於自我保護與保護病人的衛生訓練,或者可能因語言不通而難以跟醫護人員有效溝通,這絕對是我國防疫上的死角」。張裕泰表示,目前政府因應新冠肺炎疫情而限制進入醫院的人數,已要求每名住院病人只能有一名長時間陪病者,像是家屬或看護,且需向醫院登記,不過這還不夠。張裕泰認為,醫院應把握這個造冊登記時機,向陪病者進行防疫上的衛教宣導,對外籍看護則應提供其母國語言的衛教宣導單張,最好是請翻譯志工協助醫護人員進行詳細指導,避免照顧過程中不當衛生習慣帶來的風險。張裕泰也提醒民眾,現階段如需要臨時聘請看護,要事先確認看護在照顧過程中有良好且正確的衛生習慣,如發現不合宜,應立即請仲介協助指導或換人,以保護移工也保護自家人。
-
2020-02-28 橘世代.好心橘
不捨家鄉荒地多 他從「1人1掃把」出發,荒地變寶地
彰化縣二林鎮華崙社區總幹事陳錫慶曾是國小老師、訓導主任,退休後全心投入社區營造,帶領居民重視生活環境,還從荒廢地找到社區秘境,為擴大影響力,他參加選舉當里長,現在又是鎮民代表,全在他意料之外,但參政並非目標,他靠著人生的意外轉折,一步步讓老化的村落走向移居宜遊的寶地。彰化西南角人口老化嚴重,華崙里位在二林鎮的邊陲,居民大多務農,以華崙里為中心方圓10公里種了大量韭菜花,陳錫慶說,種韭菜花相當辛苦,可見居民的保守與刻苦耐勞,他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民國66年師專畢業後即使成績可選填到市區學校,但考量家人選擇回到家鄉母校中興國小服務,一待就是30年。陳錫慶的學歷在村落中突出,又是公教人員,生活相對安定,民國87年他參訪同樣面臨老化的雲林廍仔社區,廍仔社區卻能透過在地鄉親力量改造為理想生活環境,回過頭看自己的家鄉越來越多空屋、荒廢角落、髒亂點,影響生活品質。隔年他找來慈善會夥伴成立華崙社區發展協會,開始申請計畫以「一人一掃把 掃出社區希望」號召舉辦打掃兼炕窯摸彩的活動,居民踴躍參加,他也在學校組成小小班隊,鼓勵學生為家鄉付出。陳錫慶說,地方上許多荒廢的祭祀公業土地,有的農田因沒有排水溝灌溉棄耕,社區志工投入改造最多的是口袋角落的綠美化,因過去基礎建設不佳,他申請經費修水溝、造路,讓農民能夠復耕,耕耘機進出不再受限。二林鎮華崙濕地公園是當地人都知道的秘境,當初也是居民清除建築廢棄物,意外發現的低窪濕地,10多年前與地主溝通同意社區規劃也改造為濕地公園。在志願服務法還未通過前,陳錫慶的熱心曾被人質疑別有居心,「自己家不掃,掃到別人家」,也有人嘲笑他「不去考校長,只在社區晃」,陳錫慶說,臉皮若是薄一點可能就一事無成,做了10多年社區服務,用心終於被鄉親肯定,被拱去選里長,也克服困難當選。陳錫慶說,有社區志工一起打拚,但難以擴及其他里民,與他同年紀的國中小同學大多離開家鄉,他仍有使命感,社區不再只是成立環保志工隊、巡守隊,配合國家長照政策,現在成為照顧在地鄉親的據點,但鎮內許多鄉鎮仍未有社區組織,他選擇進一步參選鎮民代表再次成為黑馬,「大概是社區長久累積的光環,以及學生對我的支持才選上。」去年是華崙社區的豐收年,獲得全國低碳社區銀質獎,社區治安、自主防災等也都凝聚在地居民投入獲得肯定,陳錫慶說,教職人員因薪資穩定,時常對於外界變動無感,但當初退休時就向校長吐露心聲,「當老師是本分,但社區的成果是我人生另一份成就感。」接下來的10多年對在地付出不中斷。在代表會監督下,二林鎮公所今年起將原本針對社區社團的補助從每年20萬提高到60萬元,陳錫慶近期也完成旗艦計畫的申請,將鄰近西庄里、萬興里、永興里、梅芳里等納進規劃裡,下一步要帶著更多村落鄉親從服務中改變家鄉。【延伸閱讀↘↘↘】。副警長退休變「志工副班長」 重出江湖教人寫訴狀。退休守護慢飛孩子 高年級志工花時間慢磨出成長。從副總到全職志工/徐金春:找出自己的價值,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為自己而學 橘世代來了! 【歡迎加入】建立自己的學習進修清單,充實精彩人生2.0,鑽研興趣、挑戰新領域、豐富生活,逐一實現手裡的那張學習清單!【歡迎加入好學橘FB社團】
-
2020-02-27 橘世代.好心橘
副警長退休變「志工副班長」 重出江湖教人寫訴狀
58歲劉耿志結束近30年高雄地院的法警生涯,碰巧橋頭地院成立受邀當志工,「重出江湖」替民眾解決訴訟程序的疑難雜症,還曾從旁協助寫狀紙,讓人省下一筆律師費。劉耿志笑稱,雖然從領薪水變做功德,自己也邊學習「增強功力」,不僅生活充實、與外界資訊沒斷層,心靈更富有。劉耿志透露,求學時讀工科,退伍後替朋友去法院領取報考法警表格,被鼓勵之下自己也領一份,意外地朋友沒考上他卻錄取,就在高雄地院一路當到副警長,直到2015年不必擔負3個子女學業開銷,他選擇退休要過好生活。「想學更多以前沒機會接觸的事情!」個性熱情的他,在法警時就考取了中餐證照,退休後報名保母班,也順利考取執照,原有意進一步投入「長照」,同時間老朋友還找他當公司小主管,不過2016年9月橋院新成立,借重他的經驗帶領志工群,讓劉耿志從法院副警長,變成志工「副班長」。同樣在法院上班,劉耿志現於聯合服務中心每天服務民眾,有人要聲請核發支付命令、有人要寫狀紙等,都超出以前法警的業務,幸好他行動力十足又熱心,某次遇到一件已確定的損害賠償欲聲請強制執行卻卡關,他隨即幫忙聯絡檢察事務官,釐清該備妥文書,減少當事人奔波。劉耿志說,面對民眾各種需求,他常找法院其他同事請教,就當做學功夫,「我學會了,功力也增強!」還有一次遇到當事人欲聲請支付命令、金額不到10萬元,他找出狀紙範例供參考,讓對方自行寫出狀紙省下律師費,對方感激不已;當碰到不曉得是否該請律師的民眾,劉耿志有一套貼切比喻,他說,訴訟就像「旅行」,可以視目的選擇搭公車、搭火車等不同交通工具,依案情考量究竟有無必要請律師,畢竟一庭就要好幾萬 。劉耿志開朗、愛談話,當法警時遇到陳情民眾,常由他出面處理,當志工後他透露也碰過民眾心理不平衡來埋怨,他便耐心傾聽、鼓勵,安撫住情緒,或許難替案件翻盤,至少讓對方內心舒坦。劉耿志說,志工每天6小時,下班還能順便買菜回家煮晚餐,且他還兼任橋院男子籃球隊、女子桌球隊教練,固定在中午或晚上練習,加上志工排班彈性,也比較有空回老家照顧父母;他打趣說,以前上班領薪水,現在變做功德,不過生活比以往多采多姿。對於打算要退休的民眾,劉耿志建議,一定要有規劃、妥善安排時間,不要都待在家,不然人際關係會漸漸脫節,對外界資訊也會斷層,「退休後就是要『動』,不管是運動還是參加活動,千萬別有退休就是要養老的心態!」【更多精彩熟齡↘↘↘】。退休守護慢飛孩子 高年級志工花時間慢磨出成長。78歲小書包志工:將眷村故事一代一代傳下去。最資深志工 楊滿時:「歌劇院就像我家!」實踐退休夢。56歲退休教師重拾專長 陪伴身障孩子。志工學問大 呂紹民:「把握每一次付出,生命歷程會越來越精彩!」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橘世代」一個專屬於50後世代的舞台。在這裡你可以做好準備,迎接精彩第二人生!>>>立即加入
-
2020-02-2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名家破解新冠肺炎/媽祖遶境該不該舉辦?黃玉成:大型集會常成傳染病溫床
新冠肺炎疫情威脅,媽祖遶境該不該舉辦?引發討論。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林口長庚醫院兒童感染科教授黃玉成說,大型集會是傳染病溫床,南韓、義大利相繼發生大型集會後疫情失控,二○○二年的麥加朝聖,朝聖者也出現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群聚感染。麥加朝聖 曾爆腦膜炎傳播每年吸引逾三百萬名信徒的麥加朝聖,二○○二年多名朝聖者被確診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意外發現朝聖過程中,因長時間且密切接觸,腦膜炎雙球菌因飛沫傳染,接觸朝聖者的喉嚨、鼻粘膜,導致大規模感染,沙烏地阿拉伯為了避免再次發生,要求所有朝聖者必須先接種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疫苗。義大利新冠肺炎患者持續上升,官方日前公布一名卅八歲確診案例的旅遊史,患者曾在二月二日、九日分別參加兩場路跑,其中一場路跑參加人數高達一千兩百人,後續追查其他確診案例,皆與其曾參與路跑有關。長時間人潮接觸 防疫隱憂新冠肺炎傳染途徑已知為飛沫、接觸傳染,黃玉成說,路跑時人潮洶湧,選手、志工、加油團、工作人員在同一處,接觸密度一定遠高於日常,特別是選手報到、休息、飲水時,都增加傳播風險。南韓新冠肺炎確診案例中,許多案例常去教會,被指出是防疫破口。黃玉成說,南韓教會聚集形態不明,只要有一位帶原者出現在大型集會活動,飛沫可能汙染環境,其他人碰觸飛沫,就有極高機率間接傳播而感染。黃玉成說,大甲媽遶境特色是時間長、人潮多、大家共食,人來人往是防疫隱憂,假設所有參與者都是健康人,倒是無妨,但我國已出現零星社區感染,並證實新冠肺炎有無症狀帶原者,只要病毒仍有散播能力,大型集會讓疫情擴散的風險增加。新冠肺炎可傳染期 難測黃玉成說,目前難以確定新冠肺炎可傳染期,但從我國確診案例來看,像案廿九早在一月廿九日就喉嚨不適,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二月廿四日公布他為確診案例時,中間相隔至少廿七天,若加上潛伏期,病毒在體內早就超過卅天。黃玉成呼籲民眾盡可能減少大型集會活動,勤洗手、戴口罩、避免與人有密切接觸。
-
2020-02-26 失智.失智資源
失智據點/板橋榮家失智專區 打造熟悉的家
結合非藥物活動與高齡智慧科技,板橋榮民之家的失智教研專區翻轉「失智即失能」的照護舊模式,將照護方法更加人性化,不只讓失智長者擺脫「被照顧者」的桎梏,也重執「為人服務」的快樂,板橋榮家表示,將持續精進照護品質,把失智專區打造更像長輩記憶中最熟悉的家。板橋榮民之家的失智教研專區最近通過「SNQ國家品質標章」評核,獲得國家級肯定。三年多前,板橋榮家失智教研專區成立,以「2+」(家人、家園)的照護核心價值,專門收住中度以上的失智症長者,長輩平均年齡87歲。為提供社區資源共享,不只收住失智的榮民伯伯,也提供一般失智長者入住。2019年,板橋榮家失智教研專區創立兼具療癒及復健功能的「開心農場」,讓長者透過園藝栽種、澆水灌溉,培養生活重心,體驗「一手栽培」的幸福感。也能藉此曬曬日光浴,減少失智長者精神異常行為及黃昏症候群。另外,專區也邀請青年學子以工換宿,將所學專業投入志工服務。曾有就讀音樂相關學系的藝術大學同學,細心規畫「那卡西餐廳」,讓長者享受音樂與美食的饗宴。另有藝大學生替長者創作自畫像,摹擬長者細緻神情。特別的是,為一解長者鄉愁,專區特別建立實景擬真的懷舊火車站,踏入「車廂」,就可以聽見熟悉的「山東」及「廣東」鄉音,還設有豪華包廂的個別化電影院,提供長者一個安全娛樂的情緒抒發場所。板橋榮家表示,將持續與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合作來發揮教研專區的功能,不只提供失智症教育訓練及實習場域、失智照護人才培育、失智照護宣導,也會持續精進照護品質,把失智專區打造更像長輩記憶中的家。立即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專頁!無論你是否為失智者,我們都期盼能認識你。我們提供專業醫療資訊和交流平台;而你來告訴我們,那些關於失智的故事。加入>>
-
2020-02-23 橘世代.愛玩橘
走一回雲林朝天宮 「媽祖廟領頭」串巷走弄逛北港
一項研究報告指出,宗教信仰有助降低老人憂鬱、減輕壓力,從中找到生命意義和心靈慰藉。進香拜拜一直是台灣銀髮旅遊的選項之一,走一回媽祖信仰雲林縣北港朝天宮,來一趟宗教深度之旅,體驗古鎮文化風華,是不錯的選擇。年近7旬的北港退休老師許士能,對笨港史鑽研頗深,多年來擔任朝天宮導覽志工,把列屬國家二級古蹟的朝天宮建築之美,介紹得淋漓盡致,他說,朝天宮被譽為台灣媽祖廟的代表作,不論建築布局,或剪粘木雕、彩繪龍柱皆是薪傳名師鉅作,廟埕古牆石雕,斗拱藻井,精雕細琢,觸目所及盡是藝術的結晶,歷史的刻痕,靜心品賞,令人回味無窮。拜完媽祖,逛逛廟前中山路土產大街和廟周景點,體驗古鎮文化與樂趣。廟前櫛比鱗次的百年特產店,選購北港最有名的狀元餅、麻油伴手禮,振興戲院內有傳統名師藝匠手作懷古工藝,鄰近的古樸小巷更別有洞天,巷弄內的「北港工藝坊」有美麗的燈展工藝,也有懷舊茶坊,品喫小巷咖啡。此外,朝天宮附近的北港大橋下「牛墟市集」,只要國曆日曆數字逢「3、6、9」就有開市,仍保有濃濃古早販仔市場景象的牛墟,是許多人最愛,許多人老人家都說「逛牛墟太有趣了,許多百貨賣場買不到的這裡統統有!」,因而人潮熱滾滾。許士能指出,古早牛隻交易是最典型的農村商業樣態,買賣牛隻而形成的市集更具特色,早年全國有40多座這類市集。稱做「牛墟」,後來減至鹽水、善化和北港3處,北港牛墟歷史最久,除交易種類品項特殊,因市集型態保有古風味,所以總能引來人潮。鄰近的水道頭園區的圓體水塔遊客中心,園區古木參天綠草如茵,漫步堤防花道秘境,觀賞網紅的天空之橋和女兒橋的空中廊道,登上觀光大橋上賞溪景、看夕陽,鬧中取靜,美不勝收。再沿著觀光大橋,跨過北港溪,來到嘉義縣二級古蹟的水仙宮及彰化南遙宮的祖家厝天后宮,兩廟相鄰,和當地板頭厝文化園區,構築一充滿鄉土人情的園地,感受「三個傻瓜」如何本著一股對文化熱愛的傻勁,將消失數十年的小火車站找回來,故事精彩動人。北港小吃最有名,福安、老受鴨肉飯、百年羊肉店、阿豐油飯麵線糊、煌明假魚肚、捷發煎盤粿....全在朝天宮四周,好吃又便宜。享受完北港古鎮風華,可沿著164線往約15公里外的口湖鄉前進,參觀成龍濕地生態藝術村、全國最大有「小日月潭」之稱的宜梧滯洪池,感受生態之美,當地遊客中心提供有名的烏魚子大餐,引領品賞漁村風情,豐富又有趣。【愛玩橘 慢活輕旅行↘↘↘】。春遊玩什麼?苗栗2天慢遊行,品嘗山中無歲月。2020「復古」正夯!重現消失的中華商場懷舊時尚大爆發。宜蘭看海秘境 黃聲遠X蔡明亮 打造沙丘地景藝術。獲選2019經典小鎮 大溪從早到晚驚喜不間斷! 強力募集 橘世代社團 人生最自由開闊的階段就是熟齡,50以後的橘世代,用不同的態度看世界,深度旅行、體驗文化、品味人生,你也愛玩嗎?歡迎加入「愛玩橘」,展開生命的新旅程!【立即申請 專屬社團】
-
2020-02-21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疫情最慘受害者 明明是家人卻被摔死 活下來的快餓死
新冠肺炎疫情之下,大陸毛小孩也如臨大敵。在大陸專家上月底建議寵物也要加以監控後,民間謠言四起,「寵物也會感染新冠肺炎」的消息,讓大陸出現大量棄狗棄貓,甚至傳出撲殺與從窗外丟下寵物的殘忍事件。另一方面,心急的飼主如同熱鍋上的螞蟻,上月武漢封城後, 大陸各地也視狀況實施小區封閉管理等管控措施,一些行動受限的飼主只能在網上求救,因為他們留守在家的毛孩子,面臨著缺糧、缺水的窘境。毛孩子意外成為疫情之下的受害者。高官幾句話 陸掀撲殺棄養潮新冠肺炎疫情來勢洶洶,大陸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李蘭娟在上月底接受大陸央視「新聞1+1」節目訪問時指出,新冠病毒會在哺乳類動物之間傳播,所以對哺乳類動物要加以防備;同時呼籲,寵物飼主要加強對寵物的管理,若寵物在外接觸到新冠肺炎病人,就需要監控。這一則談話在大陸掀起一波棄養潮,一些無良飼主因擔心受感染任意的棄養寵物,甚至還有人殘忍地把寵物從高處往窗外丟下,而據大陸網友爆料浙江溫州永嘉縣金溪鎮黃山村因出現新冠肺炎患者,全村開始進行撲殺狗狗的行為,行徑殘忍。長年在北京做動物公益的美國人Chris,在他的微博「領養小舖」轉發了一則圖文,圖上是一隻貓,上寫著「求求你,別殺我」、「我可能只是有點髒兮兮,毛髮上沾滿泥巴,但我真的沒有肺炎」;圖下方有一個紅底白字寫著的「盲目捕殺流浪動物,可能造成新的傳播」。這則貼文引來九萬多的網民按讚,四萬多人留言,呼籲別傷害毛孩子。武漢疫情燒 滯留犬貓恐餓死為了防控疫情,大陸各省市紛紛推出各種管控人員或車輛流動的政策。1月23日凌晨武漢突如其來宣布「封城」,無法趕回武漢的飼主只能在網上求救,盼有好心人士、協會能夠救救自家的寵物。二月初微博上「救救武漢滯留寵物#」的詞條上了熱搜,武漢市小動物保護協會招募志工,在疫情嚴峻的武漢,奔波於飼主的租屋處,聯繫飼主、請來鎖匠,入門看照這些被遺留的毛小孩。看照的動作,不外乎就是添水、添糧。不過,隨著武漢也實施小區封閉式管理,18日武漢市小動物保護協會會長杜帆說,協會已於近日停止上門救助留守寵物的工作,這些寵物的主人需要盡可能的求助小區內的人士幫忙。武漢封城後,武漢市小動物保護協會收到了4200多個求助,登記在冊的申請有1400個,68名志工與工作人員在17天內,完成無償上門服務1400多次。飼主多信謠言 愛心人士兩頭燒小區封閉管理的政策遍及全大陸,北京各小區也實施封閉式管理。位於北京順義區一名狗小院的飼主吳狗媽(化名)受訪時指出,現階段狗糧緊張,就算有人要捐狗糧,進出費勁不讓進,他擔憂著狗狗的生存狀態。吳狗媽從2005年開始陸續接養流浪狗,現在他的小院收養了約370條狗,他常為狗搬家。吳狗媽從二月初開始在微信公眾號「寵益平台」上募捐狗糧。在寵益平台上發布募捐,平台會幫忙蒐集捐款者的資金,籌到一定額度之後,會將募到的錢買成糧食,再送往到募捐者的手上。吳狗媽說,北京實施一些管理措施進出困難,且買狗糧也難,因為物價上揚了些,眼下狗糧的儲量緊張,現在只能少餵一些糧,他小院裡的近400隻的狗都吃不飽。在這次棄養寵物潮中,儘管現在自身小院出現「糧食荒」,但他仍在二月中旬接養了一隻海澱的黃狗,牠被棄養的原因是飼主不要了。吳狗媽表示,認為狗會傳染新冠肺炎者是無知,但更多的是他感到害怕。他想的是他小院的狗,怕連累到這些狗孩子,他說:「咱也不知道人家怎麼說」。
-
2020-02-2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醫院看護、實習生、志工…特殊職類憂「罩」不住
白牌計程車司機確診新冠肺炎(COVID-19)讓外界注意到,有些特殊職類每日接觸人群眾多,感染與傳染風險較高,醫院外包清潔工、郵政配送人員等特殊工作,就可能是口罩缺口。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表示,醫院外包的清潔人員,含在中央透過衛生局核發給醫院的口罩數量內,而如實習生、志工則由醫院衡酌給予。嘉基工會副理事長巫文安表示,同樣在醫院內工作的還有看護、美食街的餐飲與銷售業者等,這群人就無法獲得醫院配發的口罩,得由其所屬公司想辦法。如果其公司庫存量不足,仍要出門跟一般民眾一起排隊,不少工作者曾反映不便。新光醫院則表示,雖部分人士不在原先配給規畫內,因體恤所有在院內服務人員,且目前口罩數量仍有存量,故仍有準備清潔工、警衛、志工的口罩數量,並比照院內行政人員一日一片。台北榮總公關組組長吳建利表示,醫院內有承包商反映買不到口罩,因此北榮有提供這類承包業者在工作上需要的口罩。陽明大學環境與職業衛生研究所所長楊振昌提到,除了醫護人員與大眾運輸業,還有餐飲從業人員、導遊與解說人員、海關與檢疫人員、消防救護人員、旅宿工作者、娛樂場所工作者、保全與物流快遞工作者等,以及採訪醫護與感染者的媒體記者,要特別留心。
-
2020-02-19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中國防疫執法粗暴 毆打、遊街、綑綁頻傳
中國官方下令嚴格執行新冠肺炎防疫措施,但近日多地傳出執法粗暴、侵害人權的事件,有民眾沒戴口罩就被毆打;違規打麻將被迫抬麻將桌遊街示眾;還有許多人當場被綑綁,宛如文革重現。由於相關影片在網路廣為散播,引發民意反彈,中國公安部部長趙克志18日明確要求公安民警在疫情防控工作,要堅持嚴格規範公正文明執法,「嚴禁過度執法、粗暴執法」。綜合時代周報、中國經濟周刊等陸媒報導,官方要求嚴格執行防疫措施的命令,到了基層卻頻頻出現藉疫情防控之名違反法律、侵犯人權的驚悚畫面。網傳影片顯示,許多外出民眾未依規定戴上口罩,就被執法人員攔下來辱罵、搧耳光;部分民眾不滿執法過嚴出言頂撞,就被壓制在地逮捕,在眾目睽睽下被毆打。湖北省漢川市楊林溝鎮曾灣區一名老人在田裡幹活,因為沒戴口罩就被辱罵毆打。老人挨打時舉著雙手,做著投降的姿勢,一臉的無措害怕,一邊挨打一邊說:「戴戴戴」。但中共官媒人民日報發布預防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的「口罩使用指南」提到,在非疫區空曠且通風場所,不需要佩戴口罩。2月10日,江西豐城教師鄢丹軍在家封閉十餘天後,出門在自己小區內慢跑,跑步時並未戴口罩。被小區防疫人員發現後,立即對他進行勸阻。他對工作人員稱:「鍾南山院士曾說過,家中和人流不密集的地方不需要戴口罩。」但工作人員根本不聽。次日,鄢丹君因此被送到強制隔離點進行強制隔離。2月13日,豐城市教育體育局發布通告,決定給予其行政記過處分。大陸近日多城進行封閉式管理,嚴禁民眾聚眾打牌。但湖北孝感一家3口只是在家裡打麻將,一名身穿迷彩服、手臂戴著紅袖章的男人就衝進他們家裡,二話不說拿起麻將就打砸,引發打麻將的一名年人不滿回砸。這一砸,衝出了更多佩戴紅袖章的志工強拉控制該年輕人,有人連抽他幾個耳光,就連麻將桌也被這些人拖到門口砸毀。據報導,湖北安陸市洑水鎮一家4口,因為在家打撲克被抓,當局下令他們在鎮政府大門罰站,要求唸:「我們是一家四口,今天下午在家打撲克,違反了非常時期不聚集、不打牌的命令,我們錯了。」重慶市合興鎮有4人打麻將被抓就更慘了。影片顯示,他們被迫抬著麻將桌遊街,政府工作人員一邊拿著大聲公警告: 「疫情期間,禁止打牌打麻將」。另有影片顯示,多名聚賭民眾被遊街示眾,還被繩索綑綁成一列,狼狽不堪。2月13日,河南省濮陽市一名村民因為沒戴口罩,竟被工作人員捆綁在房屋柱子上示眾。另外一名疫情防控人員大聲訓斥:「忘戴了,你想活嗎?你不活人家老百姓還活呢!」影片流出引發眾怒後,該名防控人員稱,捆綁只是為了「嚇唬他」。17日,當地疫情防控指揮部回應稱,該村民每天不戴口罩,多次出入檢查口,不服從勸告,但防控人員的做法欠妥當,已對工作人員進行嚴肅批評教育,公安已介入調查。據報導,大陸多地封村,防疫工作人員傳出許多粗暴阻攔行為,有人拿掃帚攆人,有人拿木棒轟人,有人則直接推搡甚至毆打。還有菜販出來賣菜,菜攤也被無端砸爛,任憑如何苦求都沒用。
-
2020-02-1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兒童口罩 20日起7天內可買4片
因疫情延長兩周的寒假要結束了,高中以下學校下周二開學,校園都如臨大敵,各縣市紛紛祭出防堵措施,高雄市要求開學後包括開學典禮、班親會、跑班(跨班)活動都暫停,桃園市則決議四月前校園場地不外借。但高雄傳出一幼兒園要求家長交診斷書,註明「非流感」、「非新冠肺炎」才能回去上課,引發爭議。由於開學在即,有些學校規定學童須戴口罩方可入校,但兒童口罩卻持續缺貨,讓學校家長都很慌,疫情指揮中心昨宣布,從廿日起,兒童口罩可七天內從原可購買兩片,改為四片,每個販售點原每日配送五十片也增加到兩百片;成人雖仍維持七天限購兩片,但每個販售點原每日配送兩百片提升為四百片。平均每一個販售點增至有兩百位成人、五十位兒童可買到口罩,買到口罩的人數可望倍增。桃園市長鄭文燦昨天要求教育局必須在開學前做好準備供應,一定要讓家長放心。他裁示,在四月底前,除社區大學外,其他單位或臨時借用學校室內場地,均不開放外借,避免群聚效應產生。高雄市教育局則要求各校,開學後包括開學典禮、班親會、跑班(跨班)活動都暫停,教職員工、廠商、家長與志工等進入校園必須戴口罩、量體溫;學生有發燒、上呼吸道症狀才戴口罩,身體健康者不須戴口罩。高市教育局長吳榕峯表示,因應開學防疫挑戰,凡超過五十人以上的大型活動,包括校外教學、畢業典禮等,三月底前統統取消;個人單獨項目如體育競賽、音樂比賽可以進行,但團體競賽取消。不過,除了各縣市自行規定,高雄傳出一幼兒園要求家長交診斷書,註明「非流感」、「非武漢肺炎」才能回去上課,醫師覺得傻眼,拒絕開立,卻被罵沒醫德。高雄市立大同醫院小兒科主任周柏青表示,診斷書是屬於負面表列格式,欄位就只有病名,無法開出「正常」的診斷書,且對於沒有症狀、也沒有接觸史或旅遊史的小朋友,醫師更不可能主動幫他做新冠肺炎檢體採檢,學校要求有些不切實際。
-
2020-02-16 名人.劉秀枝
劉秀枝/從醫學文獻得出的三個「21世紀的長壽處方」
內政部最新公布的2018年國人平均壽命為80.7歲,男性77.5歲、女性84.0歲,創歷年新高。截至2019年12月底,65歲以上人口高達15.2%,並持續攀升中。因此長壽不是問題,如何有個健康的老年,做到「老康健」(healthspan)才是重要的。老康健除了身心健康,其他層面也很重要。2020.1.9《美國醫學期刊》的一篇論文「21世紀的長壽處方」,引用醫學文獻,提出健康老年的三要素,很值得參考。生活有目標:美國一個「健康與退休研究,HRS」,請6985位平均年齡68歲的居民填寫「心理幸福量表」中的七個題目,以評估是否有生活目標。題目如「有些人生活沒有目標,但我不是這樣的人」,分數愈高表示愈有生活目標。四年後,發現分數最低者的死亡率為分數最高者的2.43倍,可見具生活目標有益健康。其作用機轉不明,可能與降低血中皮質醇與促發炎細胞激素的濃度有關。我們小時候幾乎都寫過作文「我的志願」,銀髮族也要有目標才會活得有意義,有價值感。目標不一定要遠大,可以是擔任志工、上社區大學、學樂器、陶藝、寫作、繪畫、國標舞等圓夢計畫,以擴展視野,成就自己;也可以是照顧孫輩,含飴弄孫,樂在其中,且讓中年兒女在事業上能全力衝刺,成就子女。維繫社交圈:一個統合分析了148個來自不同國家的前瞻性流行病學的研究報告,共有308849位參加者,平均年齡63歲,追蹤平均7.5年。發現整體而言,社交關係較強者的存活率比社交關係弱者多了50%。社交有益健康可能來自於抒解精神壓力,或受到幫助的關係。人是群居的動物,需要與親友互助、取暖,有歸屬感才比較不覺孤單、少憂鬱。有些上班族努力工作,平常接觸的都是同事,退休後才發覺沒有朋友,因此在年輕時就要依個人興趣或需要加入不同社團。這些社團成員來自不同行業,沒有利害關係,不僅一同成長變老,且有新血加入,可以交換訊息、互通有無,如生病要看哪位醫師等。又如最近為防範新型冠狀病毒,有位朋友在LINE群組上說她到處排隊,都買不到口罩,就有朋友送口罩到她家,令她好感動。健康的生活型態:美國芝加哥的「記憶與老化研究,MAP」追蹤921位無失智症的居民,平均年齡81歲,6年後有220位被診斷為阿茲海默症。發現飲食中黃酮醇(flavonols)量最高者罹患阿茲海默症的機率比黃酮醇量最低者少了48%。黃酮醇存在於茶與許多蔬果中,如甘藍、菠菜、豆莢、花椰菜、橘子、番茄與梨子等。良好的生活習慣如不抽菸、飲酒適量、多動腦、多運動、多從事休閒活動、多吃蔬果、睡眠充足等不僅是健康的基礎,能提升免疫力,也有助於降低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其實生活有目標、維繫社交人脈與健康的生活型態應該從年輕或中年就開始,慢慢培養,才能長長久久,長壽且健康。歡迎瀏覽作者網站:http://blog.xuite.net/hcliujoy/blog
-
2020-02-14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加強不同世代的溝通,迎接台灣高齡化社會的來臨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老人照護」。旅居國外的作家朋友夏祖麗寄來一篇她追憶父親名作家何凡在步入晚年,對老、病、死的看法,充分流露出老人如何以睿智、幽默面對人生無法避免的終點。同時我們也收到一位基礎醫學的名教授在耄耋之年仍然不忘研究教學之餘,寫出一篇對老年健康的看法,內容包含中西醫學不同看法,同時提出健康食品、增進記憶、保健養生的新思維。我們也很榮幸能邀請到國內主導老人照護的衛生福利部薛瑞元常務次長發表他對這主題的看法:「高齡化社會的來臨,也許不是意味著台灣將像一個老人走向遲暮,而是一個新文化建立的開始――不同世代的對話、不同血緣的融合,新的國族認同促使共同面對解決新的問題。」「在蒼茫的暮色裡加緊腳步趕路」,是何凡在他八十歲那年寫下的句子。蒼茫暮色裡,餘暉將盡,旅人猶有未竟之途,似宜快馬加鞭,再趕一程。猶記得初中、高中時,在班上搶看聯合報(每個班級只有一份報紙,而且只有午休時才能看),「玻璃墊上」是不可錯過的專欄;往後作家持續針砭時事,著作等身,但個人走上習醫之途,再少有機會接觸其作品。想必作家筆耕一生,暮年視世事鉅變,憂國憂民,胸有千言欲發,惟恐時不我與,所以要「加緊腳步趕路」。當台灣進入高齡社會之後,面對快速老化的人口結構,加上少子化的影響,如何面對「老」這個課題,逐漸成為各界討論的主題。對於公共政策的制定與執行而言,最困難的莫過於每個人對於「老」各有不同的想像―不同年齡層有不同的想像,「照顧」老人和變成老人「被照顧」也有不同想像。以作家而言,可說是當時的社會菁英,於主流媒體持續不斷傳播其信念數十年,影響諸多年輕學子,有貢獻於社會,亦自有其社會地位,但在這一年齡層中,實屬少數。這一年齡層的多數台灣人,不論先來後到,都是經歷戰亂的顛沛流離,然後在這個島上安身立命,咬緊牙根過活,只希望他們的子女能夠成材。兒女的成就愈高,他們的心裡愈能滿足,也許過了六旬,事事就以兒女的意見為意見。而兒女生涯恰逢台灣經濟最繁榮的時期,事業多少有成,教育水平也遠高於父母,因此以奉養父母為己任,父母也儘量依賴、順從子女。這是這一年齡層(子女五、六十歲,父母八、九十歲)常見的情形。這一輩父母的童年是跟著逃難、躲警報、有一餐沒一餐、渾渾噩噩的日子;青壯年是糊里糊塗結婚、糊里糊塗生了小孩、烈日驟雨下工作再工作;然後突然有一天,子女跟他們說:「爸爸媽媽,你們不要再工作了。」這才停了下來,開始「休息」。但是他們過去沒有想過「休息」的日子怎麼過(除了睡覺補眠以外),所以大部分還是聽從子女安排。他們的童年是灰暗的狼煙,青壯年是無盡的烈日,老年是溫柔的晚霞,不過多數人沒有目的地,所以也無須趕路。通常怕的是,子女的家庭、事業是否有變、子女之間的關係是否和諧,如果發生這類的變化,晚霞隨即成為陰霾,老人只能在角落裡飲泣,無能為力。戰後嬰兒潮的這一代,得天獨厚。童年時享受普遍的國民教育,如果能通過層層考試,就能取得高等學歷,在人生的起步上,有一個較優渥的開始;如果考試被刷下來,還是有許多機緣,如果夠打拼,通常可以創下一個或大或小的事業,給自己家人一個舒適的生活。因此,這一輩的人,多數學歷比父母高,成就比父母大,自信心也特別強。而且正好歷經台灣的政治、社會轉型,言論自由的鬆綁,因此憑藉經濟的優勢取得絕對的話語權。但是1970、80年代出生的這一代,初入社會即逢千禧年後的台灣經濟轉型,經濟趨緩、產業外移,高等學歷不再值錢,再多的努力似乎總歸徒然,陰鬱的環境下造成心理的陰霾。在父母的眼中,是草莓的X世代,但比較他們的下一世代――嶄新的網路世代,似乎掌握資訊的能力也不足。台灣面對高齡化的問題,目前其實卡在這三個世代之間的糾葛。已經進入高齡的戰前世代是目前被照顧的一群,他們多數有比較認命的人生觀。不論年輕時做的是甚麼,在兒女眼中不見的是多偉大的事,久而久之,也就不再提起,塵封在心中的一個角落。隨著老去而來的病痛衰弱,只能更加依賴別人――賴著老伴、賴著兒女、賴著外傭,唯一能夠具體反對的就是,要他們離開代表這個依賴對象的家,住進機構的時候。何凡很難做為他們這一世代的代表,但卻有下一世代的影像。他們逐漸地走入老年,也正在照顧衰老的長輩。從他們寬廣的見識,他們知道自己要什麼;而從照顧長輩的經驗,他們知道自己不要什麼。他們注重健康,同時享受生活。旅遊、運動、志工、下午茶,填滿了退休後的時間。他們對於老年生活是有自信的――自己的生活自己來安排,但是政府必須建立制度、提供資源,讓安排成為可能。他們比較沒有信心的是,未來的草莓世代是否能把這事搞好,所以他們會一直地提供意見、下指導棋,甚至佔著決策的位置不放,以防年輕人「亂搞」。所以雖然暮色低垂,但如果腳程夠快,超過地球自轉的速度,或許永不會日落!倒楣的下個世代,必須接下上一世代留下來的東西,但卻很可能已經不是他們能負擔的。他們鮮有機會為自己思考未來的需求,只能被動接受前人規劃好的東西。面對未來的茫然與無力,他們只能邊走邊瞧,一邊尋找生活中的小確幸。不過,他們也做了一個重要的決定――不要讓下一代承受這種痛苦,所以許多人放棄生育,儘量切斷各種糾葛,縮回自己可以控制的小小空間。晚年是燦爛的晚霞還是灰暗的餘映,似乎也沒甚麼好計較的了!我是屬於戰後嬰兒潮的這個世代的,所以也有一點何凡前輩的那種心態,但是我也常告誡自己,年輕一輩有年輕一輩的未來。我們自己能做的是,用自己的資源儘量照顧好自己,不要成為下一輩的負擔。但是拉到公共政策的面向,勢必不可能那麼隨興,各種不同訴求會從不同管道進來,影響決策。要在不同世代間取得平衡,實非易事,我們可能需要更有效率的機制,讓世代之間的溝通更順暢,才有可能。高齡化社會的來臨,也許不是意味著台灣將像一個老人走向遲暮,而是一個新文化建立的開始――不同世代的對話、不同血緣的融合,新的國族認同促使共同面對解決新的問題。從這個角度來看,台灣更像是個「轉大人」的青年!或許我們毋須趕路,而只需告訴後來的人:「慢慢來,注意看,我們搞砸了甚麼,不要再犯同樣的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