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05 新聞.生命智慧
搜尋
志工
共找到
605
筆 文章
-
-
2020-08-04 新聞.生命智慧
「媽媽對不起,我不知道急救會讓妳七孔流血...」醫師急診室觀察:有這種家人,是病人生不如死的開始
人生最悲慘,不是破產或被老闆開除,而是生不如死。更慘的是,重病纏身躺在床上任人決定你好不好死,眼睜睜看著親人決定了自以為對你最好的選擇。更頭疼的是,這些親人在此之前都未受過生死教育的訓練,就驚慌失措地得在短時間內做出重大決定。以為插管萬能的家屬有一名癌症婦人,有女兒、先生陪同門診,厚厚的病歷資料顯示她已治療很久。她瘦弱的身體只有35公斤;一般人都希望自己能瘦一點,但癌症患者的體重卻不能往下掉,因為研究發現,體重每下降5%,存活率便會下降30至50%。 我見她虛弱的兩手前撐、兩肩高聳、駝背往前彎,額頭微微冷汗。 這種呼吸型態是因為呼吸困難而產生的「端坐呼吸」,是心臟衰竭的末期表現,表示病人心臟已有明顯肺積水,因為身體的保護作用,端坐呼吸會比較舒服,重力能使部分血量轉移至下半身,使回流到心臟的血量減少,從而減輕肺充血的壓力。這名病人的癌細胞轉移到肺、肝和骨頭了,又併有主動脈瓣狹窄(Aortic stenosis),就是從左心室通向主動脈的瓣膜口有狹窄現象,導致心臟的血擠壓不出去,進而造成了心臟衰竭。 單純主動脈瓣狹窄已是一種致命的疾病,有一半的病人在臨床症狀出現後2年內死亡,她已1年半了。而且醫療紀錄告訴我,她這半年因為心臟衰竭、肺積水、呼吸衰竭,被呼吸內管插管2次,2次拔管成功。 我問病人,我可以為她做什麼嗎?病人喘到無法回答,嘴唇已經發紺,她的身體完全處在缺氧狀態,我囑咐護理師馬上在門診內緊急準備氧氣瓶,後送急診。只見她的大女兒凝重地對我說:「黃醫師,請你給她插管,我跟她說過很多次了,她不插管會活不下去的。」 這時只見婆婆用盡力氣,氣喘如牛地說:「我……不要……太……痛苦了……」她顫抖、浮現青筋的右手,空撈我的衣袖。未料她女兒用力把婆婆發紺的手指撥開,幾乎用吼的:「給我住手,妳別給我亂來!」整個診間瞬間凍結,我只得緩和氣氛,趕緊替婆婆接上氧氣。婆婆的眼神充滿惶恐,像是做錯事的小孩,不知所措。醫師被迫以《醫師法》對抗死亡顯然眼前又是一個「病人說了不算,家屬說了才算。」的家庭。 現實很殘酷,只要病人沒簽署或家屬未代替病人簽署DNR意願書,醫師一定要急救,否則就是違法。當強勢家屬替病人做決定,要求醫師急救到底時,也只能搶救到底,即便七孔流血、血糞四溢在床上也不能放棄。又因《醫師法》第12條規定:「醫師診治病人時,應向病人或其家屬告知其病情、治療方針、處置、用藥、預後情形及可能之不良反應。」重點就是「應向」病人或其家屬告知其病情,這是指醫師不能只告訴病人本人,還要告知家屬,那個「或」字,使家屬和病人有同等權利。 實務上,把醫師告上法庭的都是家屬,醫師只有依法處理,才能自保安全。所以在權力結構下,醫師還是會聽家屬的比較多,病末患者的心聲經常被忽視,進入病危的他們無力抗拒家屬的決定,變成超級弱勢。過往若有強勢家屬主導,通常都預示著病人生不如死的開始。(推薦閱讀:親自照顧癌父一年仍留遺憾!急診室醫師田知學:經歷過才知放手有多難)不願放手的家人,換來雙輸給了氧氣後,婆婆馬上被送往急診,急診醫師照例詢問病患本人要不要插管治療,婆婆當然拒絕了,因為她上個月才被插管急救過,表示非常痛苦,不想再被插管,而且胸部因胸壓導致肋骨骨折和電擊,至今還在疼痛。更痛苦的是,插管後她只能躺在床上無法言語、四肢被迫約束動彈不得、無法下床。其實婆婆的意願十分明確,她情緒相當激動。急診醫師和在外頭等待的女兒,再度說明母親的意願,只見女兒臉色一沉:「讓我進去和我媽討論。」 只見女兒走向母親,瞪了媽媽幾秒,然後開罵:「妳是怎樣?自己命都不要,搞什麼?」 「妳懂什麼,沒有急救,妳還會活著嗎?」 「我是妳女兒,我說了算,誰敢不急救妳,妳告訴我、告訴我啊!」劈哩啪啦說完,還轉頭對醫護人員拋下一句:「你們誰不急救我媽,我就告誰!」 女兒失控的情緒,引起急救室騷動,婆婆氣到只能用她無力的手指顫抖指向女兒。護理師馬上分成兩組人馬,一組安撫女兒的情緒,一組安慰婆婆,並把情緒激動的女兒拉出去,請志工協助安撫。 婆婆很快進入急診醫療常規,再次打藥鎮定和插呼吸管、胃管、尿管。隨著血壓下降,接下來又置入動脈導管、中央靜脈導管等。 我再度看到婆婆時,她「被完成」了所有的插管程序。對癌末病患做那麼多處置,急診醫師擔心我有意見,反覆強調有和病患本人談過,病患本身不願,但女兒暴怒堅持救到底。我其實很能諒解急診醫師,因為若沒做,女兒肯定會告他。 婆婆早已陷入深度昏迷,再怎麼拍打她也毫無反應,也排不出尿了;血壓在3種升壓劑、強心劑使用下,依舊上不來,大腿兩側出現嚴重休克才會有的網狀紋路,鼻胃管正流血、全身逐漸出現紫斑。善終,才是對抗死亡最大的勝利就在這種天人交戰的時刻,急診醫師問道:「主任,要進入撤離維生系統程序嗎?」 我搖搖頭,只有急召她所有家人開家庭會議。我誠懇告知現況,未料女兒情緒似乎未穩定下來:「我才把媽媽送來急救,就說她沒救了,你們這些醫生,有沒有急救不當?這是什麼醫院!」 儘管我心想:不急救,妳要告醫護人員;急救不成,又說大家急救不當;不論怎麼樣,都是在傷害醫護專業的心。此刻我也只能等家屬度過情緒風暴,並試著讓女兒看看媽媽辛苦的樣子。 當她看到媽媽發紫的身體時,才心生愧疚、跪在床邊:「媽……對不起,我不知急救後會讓妳七孔流血……」 我把女兒拉起,眼前婆婆已快量不到血壓了,趁女兒有懺悔之心便問:「媽媽想回家休息,因為病得太重、太累了,妳愛她,就陪著媽媽回家好嗎?」終於,所有家人能接受事實,醫療團隊協助婆婆完成返家的所有程序。 臨床上有太多家屬拒絕死亡的案例,尤其是被強迫的急救,痛苦的是病患本人。若思及56年前婆婆誕下女兒的喜悅,對照56年後,自己臨終前女兒對著自己失控飆罵、被迫急救,於當事人又是情何以堪?於醫護人員,又多麼無奈,用「維生」來「危生」。書籍介紹還書名:有心跳怎會死?:重症醫師揭開死前N種徵兆作者:黃軒出版社:天下生活出版日期:2019/05/29作者簡介/黃軒醫學博士,現為重症醫師。以最大同理心、積極的專業與熱情,兼具謙卑與柔軟,面對病患與家屬。行醫時,總緊握每雙顫抖的手,撫慰在鬼門關前每個驚懼的靈魂。不願見病房中上演悲苦人生,所以總是為病患、家屬、醫護人員,全力搶救,並落實「善終」。相信生命初始因為愛,人間路才能走好;臨終前,因為愛,方能輕安自在走完最後一哩路。延伸閱讀: 馬偕醫院院長罹癌告白:請將人生「往前移」
-
2020-07-31 失智.失智專題
失智友善/「友善天使」守望社區 助失智家庭一臂之力
「失智友善天使」是什麼?他們是一群守望社區內失智者的志工,能協助失智者家庭找到在地的醫療及長照資源,也能在失智者走失時,隨時提供家屬一臂之力。8月26日起,新竹市衛生局將辦理8場次的失智友善主題活動,歡迎民眾共襄盛舉,用愛守望失智症長輩。新竹市衛生局長王宗曦表示,據台灣失智症協會推估,我國失智人口於去年底超過29萬人,其中約74%是輕度患者,他們不一定都有就醫治療,但一定會在社區內活動,卻常發生走丟的狀況,嚴重恐再也回不了家,讓家屬心痛。然而,多數人不了解失智症,不懂如何尋求醫療診斷,甚至不願面對疾病。但新竹國泰綜合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陳正强強調,失智者若能及早接受診斷與用藥,並持續參加社交活動,研究證實是可以有效延緩病程的。台灣將於2026年進到超高齡社會,失智者走失事件恐更常發生。王宗曦認為,家屬、醫療或社福人員的照護有限,如果有更多民眾能一起成為「失智友善天使」,協助留意社區內的失智者,能幫助更多家庭圓滿不破碎。「失智友善天使是訊息傳遞者,也是社區守望者。」陳正强說,民眾可能會擔心自己沒有醫療專業,對失智者幫不上忙,但其實只要建立失智友善概念,協助失智家庭找到在地服務資源,或給他們一句溫暖的加油打氣,就能達到「天使」的任務了。 新竹市光華里民彭鳳梅因緣際會加入了失智友善天使行列。她受訪也說,陪伴失智者其實不難,多一點愛心與耐心就好。8月26日起,新竹市衛生局推出8場次失智友善主題活動,包含「動物園大探索」及「尋找記憶美學」,活動全程免費,歡迎對「失智友善」有興趣的民眾報名參加。詳情可上衛生局官網或臉書「新竹市衛生局 健康好讚」查詢。報名電話:02-8692-5588轉6060,報名網址:https://forms.gle/KbtsBYTdAraczw6S6。立即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專頁!無論你是否為失智者,我們都期盼能認識你。我們提供專業醫療資訊和交流平台;而你來告訴我們,那些關於失智的故事。加入>>
-
2020-07-31 橘世代.好心橘
退休人生3等份,1/3當志工,1/3給家人,1/3做自己
國中退休教師許麗芳投入志工行列多年,當教育、環境還有社福志工,不受區域限制,從南彰到北彰都樂於意服務,她說,人生的快樂應該是創造自己的價值,原以為當志工只是助人,卻也讓自己意外收穫了許多。62歲退休教師許麗芳2011年退休,過去長期在大同國中服務,也關心公共事務,擔任過彰化縣教師會的理事長,曾推動教師在校以教學為優先,不站交通導護,任教期間自己也落實這樣的理念,但一退休開始到大同國中當導護志工,9年來不中斷,她說,交通導護工作本來就應該讓志工來做,退休了很樂意為孩子服務。退休前許麗芳已規劃人生下半場的生活模式,還沒退休她已完成培訓課程,加入「彰化縣教育志工人力資源整合中心」,定期值班接電話,也支援縣府各項大型活動,退休後她並未放棄本業,義務到偏鄉學校提供閱讀與家庭作業指導,還加入特教中心到南彰化巡迴學校為特教生說故事。許麗芳即便退休仍享受與學生相處,卻也發現過去輔導知能不足,她選擇加入須通過長達9個月的三階段義張儲訓課程, 2013年起擔任「義務張老師」,成為1980免費助人專線的志工,為了真正幫助人,她還自己報名大學的諮商課程,增加實力。許麗芳過去雖教歷史,但對自然生態相當有興趣,退休後她也加入二水台灣獼猴生態教育館志工,學習專業知能,她說,過去怕蛇,經過訓練後居然在戶外看到蛇後可以按部就班地引導蛇離開,這樣的改變也是她不曾想過,生活更有樂趣。許多人認為志工是有閒有錢的人才有餘力做的事,許麗芳說,當志工是因為家庭沒有後顧之憂,能夠感恩,有能力助人才投入,2個女兒已長大,她投入志工時間約3分之1,旅遊也有3分之1,其餘留給家庭,兼顧了生活也很充實,從教職退休的丈夫也跟著她當志工,甚至將他在學校的行政能力發揮在服務工作上。許麗芳說,退休若只是運動、旅遊就太可惜,「生命乘載的重量太輕了」。當志工讓她終身學習、對社會加分,對於自己所付出的不容易感到挫折,也持續有良好的人際關係,許麗芳也認為,當志工要遵守倫理守則,能維持初心才能服務長久。延伸閱讀↘↘↘。她是「真人版應思聰之姊」照顧家人也關懷同路人。水電師傅踏上志工路,一做16年!幫人修,也教人修 立即加入橘世代 50歲後的你想要怎麼樣的人生?還在煩惱退休、健康、生活嗎?加入「橘世代」找出屬於自己的老後生活,從現在開始為你自己的人生而活!>>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7-31 橘世代.好學橘
用藝術開帖「快樂處方箋」-8旬失智奶奶開畫展
成大老年學研究所最近與位在台南的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台南新樓醫院,共同簽署合作備忘錄,主要目的是針對健康及失智症老人,推廣「快樂處方箋」,讓他們活得更健康、開心。老人為何需要快樂處方箋?過去的研究認為,老人因為健康、經濟等因素,憂鬱的比率比年輕人要高,而憂鬱又與晚年能否過得好有緊密的關聯,因此如何能讓老人不憂鬱、快樂過晚年,是重要課題。專長於老人失智症治療、目前是成大老年學研究所所長的白明奇,過去推動預防失智症的要點「三動兩高」,包括多動腦、多從事休閒活動、多做有氧運動,及高等教育(多吸取新知)、多吃高抗氧化的食物。他表示,先進國家的老人醫療上,已經有所謂的「藝術治療處方箋」,並搭配合格的藝術治療師,藉由藝術的介入,治療老人的憂鬱、失智等疾病,但國內仍在起步中,北部像是和平醫院已有「藝術處方箋」,但是目前只能算是一種推廣,尚未配合合格的治療師與健保給付,未來可以逐漸朝向這個方向努力。像他自己的一個病人是80多歲的老奶奶,10多年前開始出現妄想、幻覺等失智症狀,與家人相處磨擦很多,後來在家人協助下,開始學習畫畫,從畫線條開始,不僅失智的症狀大幅改善,並讓老奶奶活得愈來愈快樂,後來還舉辦畫展,讓老人家的晚年變得完全不一樣。而在「平權」的觀念下,博物館、美術館等公共場所,也開始負擔更多的社會責任;白明奇表示,像是紐約的MoMA博物館(現代藝術博物館)就利用休館日,專門為盲人、失智症老人等開放,讓這些平日沒有機會接觸博物館的人,也能享受到藝術帶來的心靈雞湯。台史博館長林崇熙也表示,台史博從多年前就開始做這些工作,針對身心不方便方的人,提供他們親近博物館的機會,館方並發展「活動教育箱」,將館內的文物與資源等,做成行動教具,帶著一卡皮箱,無論走到哪裡,都能馬上打開,讓群眾接觸文物、吸收知識,而其中也有不少活動箱是為失智老人設計的,例如「唐山過台灣」,是介紹台灣清領初期先民渡海來台的景況,就讓很多老人很有感。他表示,由於失智老人對於自己年輕時曾接觸的事物會有特別的親切感,藉由熟悉的事物可以治療、延緩失智的病情,教育箱之前已多次到社區的長照據點陪伴老人。包括成大老年所、台史博與經營長照據點的新樓醫院,都有共識藉由博物館內文物,為老人設計活動,並由老年所提供專業建議,培訓志工與館員,進一步了解失智症。白明奇表示,印象深刻6年前在台史博內舉辦活動,一名失智症的老人原本不愛說話,但當家人帶他到館內,走到館內的仿舊土角厝前時,讓老人彷彿想起過往時光,竟濤濤不絕的開始說話,讓家人都很驚訝,「文物的治療效果是超乎想像的」館內還有模擬教室,模仿4、50年前,中南部學校規定學生在校內不能說台語、說了就要被罰的情景,也都讓老人玩得很開心。成大老年所並與台南市美術館合作,最近將帶領有輕度認知障礙的老人進入美術館內,更深度研究藝術治療對失智症的效果;還將引進英國的藝術處方箋的治療方法,期能為失智症治療發展出新的方向。熟齡精選延伸閱讀↘↘↘。學員實拍東眼山 抓住林間光線之美!。「這樣玩,防失智!」5款樂齡桌遊讓你存腦本 立即加入橘世代 50歲後的你想要怎麼樣的人生?還在煩惱退休、健康、生活嗎?加入「橘世代」找出屬於自己的老後生活,從現在開始為你自己的人生而活!>>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7-27 橘世代.愛玩橘
屏東6色旅遊-身穿旗袍,漫步眷村,走逛老將軍故事
屏東縣有山有海、生態豐富、族群多元,屏東縣府交旅處推出屏東專屬「藍、黃、綠、橙、紅、粉」六色旅遊,其中最暖的「橙」蘊含屏東客家、原民、閩南與眷村的多元文化融合豐富能量,貼近「文青散步」主題,來一趟屏東,感受溫和又充滿活力的「粉」。橙線首推屏東市勝利星村創意生活園區,打造「台灣新式眷村文化與生活風格體驗基地」,園區有眷舍70棟房舍,橫跨日據時期與光復後的陸軍眷村建築群,2007年指定為歷史建築得以保存,2018年命名「勝利星村創意生活園區」,形成特色創意聚落與街區,讓歷史建築活化再利用,現有25戶透過招商徵選進駐。勝利星村生活園區包括勝利新村、崇仁眷村成功區,兩大眷村以中山路連接,步行距離約5分鐘。「星」代表著承將軍居住之地之先,啟培養明日之星之後,展現過去歷史記憶、空間與現代生活,形成獨樹一格的「勝利星村生活風格」(victorystar lifestyle)。走訪勝利星村創意生活園區,眷村進駐商家,這裡就有5家獨立書店,書店各有特色南國青鳥書店設在孫立人行館,1樓是書店,2樓保留孫立人將軍相關書籍、物件與影片,尤其是庭院前的大樟樹,彷彿宣告著眷村之美就從這裡開始,完整保存眷村歷史。青島街是屏東眷村最早開始聚集人氣的地方,除了餐廳之外,清營巷裡的「小陽。日栽書屋」是屏東元老級的獨立書店,周邊獨立書店還有永勝5號、繫本屋、七木・人文空間書房;「繫。本屋」結合美食、文化和書籍,書店主人曾描述這裡是「飲食研究所」,也讓書店以另一種更多元的形式呈現。眷村不再只是歷史文化展示場域,更成為屏東市舊城核心區。眷村內第一家旗袍店也在這裡,「花漾雨蝶-勝利店」在屏東市青島街98號,穿上旗袍漫步眷村裡,時光彷彿重回30年代,店內有上百件旗袍都是手工製作,將旗袍融入生活中,店內提供旗袍體驗與外借,採預約制。園區內第一家民宿「勝利125」今年6月開幕,日式建築黑瓦斜屋頂有著濃濃眷村味,抬高的建築基座可防潮又通風,民宿就在屏東勝利星村創意生活園區入口點,距離屏東火車站步行約12到15分鐘。民宿空間採懷古日式老家具布置客廳,室內請80歲老師傅手工製作數塊榻榻米地板,隔間採日式方格窗框,展現懷舊日式風格,未來遊客可以住眷村,更深度體驗眷村文化。【更多愛玩精選延伸閱讀↘↘↘】。78歲小書包志工:將眷村故事一代一代傳下去。大稻埕一日遊程 走進「末代皇帝溥儀御醫」舊時代推薦▶▶▶揪團出去玩,認識新朋友!專屬熟女的揪團平台,搶先體驗》
-
2020-07-26 癌症.頭頸癌
頭頸癌專題/想和太太拌嘴 喉癌患者 半年學會食道語
7月27日是「世界頭頸癌日」,台灣2017年新增約萬名新病人。頭頸部的相關癌症,包括人數最多的口腔癌,及鼻咽癌、口咽癌、喉癌等。病人術後不只外觀改變,有些還會影響到吞嚥、說話等功能,加上多為家庭經濟支柱,罹癌後身心衝擊可想而知。日前,聯合報與台灣頭頸部腫瘤醫學會舉辦一場「無聲話語頭頸部癌 醫護相挺專家共識會」,台灣頭頸部腫瘤醫學會理事長婁培人指出,「我們是要幫這群無聲無息的患者發聲,喚醒外界重視他們的權益。」我們前往無喉者復聲協會採訪喉癌患者邱慶輝學習食道語的過程,雖然他外表靦腆,卻有顆熱情的心。邱慶輝的太太劉小姐笑著抱怨,「他現在吵架都吵贏我耶!比我還會講話,他就是想要跟我鬥嘴鼓,才在半年內就把食道語學會了……」在大太陽底下,兩人配合記者的要求,手牽著手一起在公園散步,「好吧,我們就『假掰』一下好了……」夫妻倆又是一陣笑。這對老夫老妻對於牽手扮恩愛雖然有點不適應,但一路的拌嘴倒也是愛的表現。或許大家會認為,說話不是很簡單嗎?但對邱慶輝來說,因為癌症得把喉嚨切除成了無喉患者,要「說話」是很難的,得重新學習「食道語」,氣音加上低頻的語調,你得靠近耳旁才聽得懂邱慶輝在說什麼。太太鼓勵 讓他走出家門邱慶輝一年多前,開始覺得喉嚨不舒服,去診所看病以為是感冒,在看了幾家醫療院所之後,病情一直沒有起色,後來經由內視鏡檢查才發現喉嚨長腫瘤。「確診喉癌,接受治療後,我擔心自己以後不能說話了。」開始治療後,邱慶輝就躱在家裡不出門。即使學了食道語,有時連便利商店都不敢去,人多的地方更是害怕。這麼沮喪的心情太太全看在眼裡,「我告訴他,雖然現在講話比較不方便,但在醫院你會看到更多臥床的、生病的,他們比我們更不方便,日子還是要過,要趕快回歸正常生活!」病友變志工 過來人經驗傳承走出家門後,人生總有一番風景。邱慶輝夫婦是對可愛、幽默的歡喜冤家,太太每次都會陪先生從桃園千里迢迢到台北當志工,假日兩人也會四處遊玩,人生因病而翻轉。在協會裡他是個認真的小老師,「你先把空氣吞進去,再把氣送回食道,就像是喝汽水一樣的感覺,趁著空氣來到食道時,開始練習發出聲音。」文字上難以形容的食道語,得靠患者志工帶著病友一個字一個字的練習。這比幼兒學習說話還要難。學習食道語 復健重要一環先生在旁邊指導病友,劉小姐也忙著跟其他的家屬說,「家人的支持很重要,班主任跟我說,『若可以吵架,會學得特別快』,這讓老公找到動機了,哈哈哈……」班主任林家修生病後也曾經在家待了一年,他特別嘉獎慶輝,別人要花一年才學會食道語,他半年就學會了,病友復健的動力就是來自家人的支持。副祕書長張先生也說,協會的志工都是病友,以自身故事鼓勵大家走出來,而學會說話就是走出門的第一步。中華民國無喉者復聲協會理事長、台北榮總耳鼻喉頭頸醫學部主任朱本元指出,很多患者以為手術後就成了啞巴,其實不然,「我的外公就是無喉者,手術後活了20年,而學習食道語就是復健相當重要的一部份,也是走入社會的第一步。」一個拉一個 走出無聲世界無法說出自己的需求,讓無喉者成了弱勢中的弱勢。朱本元提及,目前協會有四個語言訓練班,確實不夠,加上多數醫院都沒有語言訓練班,患者治療後的復健也難接上,「因此,我們除了將協會會員列冊追蹤,也將主動到大型醫院設立語言訓練班,很多已學會食道語的患者都願意貢獻一己之力。」朱本元殷切地說,「我們需要把患者一個拉一個走出來,團結力量大,才能對外發聲。」學食道語 原理像打嗝台北榮總耳鼻喉頭頸醫學部語言治療師王麗美指出,一般說話時需要有三個要素,空氣、震動及構音,就是肺部先吸入空氣後呼出,氣流通過狹窄的喉嚨聲門產生震動,再經由口腔構音,並產生共鳴後把聲音放大。但無喉患者把喉嚨切掉後,發聲的震動來源就不見了,因此食道狹窄的地方就成為新的聲門。王麗美解釋,患者必需把空氣吞進去到食道上方,就立刻把空氣打出來,再利用嘴巴把想說的話說出來。至於如何把空氣吞進去?王麗美建議利用喝水練習,把水及空氣一起吞到食道上方,打嗝出來,發出「呃」的聲音,就是練習食道語的第一步,大概半年就可以比較自然的發聲了。
-
2020-07-20 橘世代.好學橘
73歲民間生態專家-退休後才開始學,門外漢變高手
「退休一定不要把自己關在家裡」,一名73歲八里的文史工作者、生態觀察者周先生,退休後從「盲人摸象」不了解生態,到處跑、到處學,至今觀察生態已經17年,現在聚焦淡水河口生態觀察,是東方環頸鴴的民間高手,儼然成為一番專業及事業。周先生目前除了自己有興趣到戶外觀察,也擔任荒野保護協會的顧問,提供八里挖子尾保留區相關經驗。他退休前在太太開的幼兒園幫忙,退休後自己找樂子,大約在17年前到十三行博物館擔任導覽志工,當時他會散步到挖子尾溼地附近,後來因為荒野保護協會在當地缺解說員,他就順勢觀察當地生態變化。他與荒野保護協會15年前,展開對挖子尾附近的水鳥「東方環頸鴴」地毯式觀察,看看每年巢位變化,一開始連鳥長什麼樣子都不知道,更不懂生態,且東方環頸鴴的資料也少,他就「盲人摸象」、一年一年摸索出來。他也會翻閱書籍,但認為找專家問更快,因此淡水社大、北投社大和八里當地等社團,哪邊有開課他就去上課,找螃蟹老師、鳥會老前輩討教,也參加紫斑蝶協會、原生植物協會,只要有心力,他就跟著往外縣市跑。他說,對生態知識就這樣一點點累積而來,笑說,「我年紀雖然大,但還算新秀」,因此遇到的專家也熱心傾囊相授,他將頂著大太陽勤跑戶外,當作運動。雖然荒野保護協會調查人員來來去去,他一待就15年,一開始每年6到8月觀察,熱得半死,8月也觀察不到巢數,就按照雛鳥的時間往前推,一路推到現在3月開始蹲點,這10多年累積的知識,更了解鳥類的習性,雖然不是學者出身,但也是專家了。他說,「沒人是天才,要一直學」,生態每年都在變化,像現在要蓋淡江大橋,又要加入思考不同變因,不斷學習也是他認為觀察生態有趣的地方。他也大量吸收網路、電視及書籍上關於生態的知識,再加上親眼所見,對八里當地的生態有自己獨到見解,他說,只要體力還行,就會繼續當個快樂的觀察家。【熟齡精選延伸閱讀↘↘↘】。82歲還在學!工程退休轉農業,人人稱他「可可爺爺」。好歌喉一唱80年-不識字的8旬嬤,把家鄉記憶哼成曲」 橘世代FB立即按讚! 張曼娟:「我正經歷一場關於「老」的學習」、于美人:「保有追求快樂與相信日子,才是人生最重要力量」、吳若權:「人不可能不怕老,學會接納怕老的自己,就能對生命更加安心自在」,當一個不等「老」的橘世代,讓自己生命豐富跟得上時代!>>【立即加入】
-
2020-07-1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日本第二波疫情擴大 台灣民間捐10萬個醫療口罩
由於日本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第二波流行逐漸擴大,財團法人海華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吳明穎,透過僑委會訂購台灣醫療口罩10萬枚捐贈給日本10家大學醫療機構,於7月17日(五)在日本大學本部會館舉行捐贈典禮、提供大學醫院的第一線醫務人員高性能台灣製醫療用口罩。台北駐日經濟文化代表處謝延淙僑務部長特地出席見證並在致詞中表示:『日本是一個重要的鄰國,期待第一線醫療人員可以有高品質的台灣口罩使用』。受贈單位代表,日本大學田中英壽理事長回應:『非常感謝台灣的捐贈,未來如有需要協助的地方,必定加倍回饋。”鑒於東京疫情持續蔓延、統籌規劃這次口罩捐贈的東京台湾商工会副会長大川佳那,代表台方出席捐贈典禮。她表示,疫情中的捐贈典禮隆重倍感溫馨,期待日本疫情早日平息共同克服渡過嚴困疫情,也感謝吳明穎的愛心善舉。海華文教基金會為僑委會協輔成立的基金會,旨在促進民間資源投入海外僑民教育推廣、傳揚文化,基金會近年主要業務包含海外師鐸獎評選、海外十大傑出青年選拔、海華志工團培訓、華語教學工作坊、「蹲點僑世界」影片比賽及高職僑生作文比賽等文教服務。
-
2020-07-18 橘世代.健康橘
70歲仍像名模! 陳淑麗靠一張椅子練出好體力
70歲的資深藝人、終身志工陳淑麗,隨手拿了張椅子,做起整套辦公室瑜伽,「先躺在地上,把雙腳跨進椅背中央,往上勾住椅背,身體弓起,這樣就是相對安全的橋式,你看,這樣背部整個就能伸展開來,很舒服的…」。換個姿勢,她喬好椅子與牆壁的距離,「這很簡單,身體靠在椅背坐穩,把雙手向後舉起碰到牆壁,這時候背部就自然地往後挺…」。現場採訪的記者忍不住開始找尋椅子想要跟著做。志工趴趴走 練瑜伽增體力15分鐘後陳淑麗才緩緩的結束這堂瑜伽課,「我學瑜伽30多年了,當老師也10多年,會練瑜伽其實是為了要練體力,因為志工需要大量體力支撐。」「30多年前,我開始跟著孫叔叔當志工,當時我們倆就分工合作,大場合演講就他去,我就去小場合,每天東奔西跑需要很大的體力,就開始想要運動健身,有人推薦我去打高爾夫,可是當年就有環保團體抨擊高爾夫球場已飽和,不能再開發破壞水土,心裡就覺得不妥,自己是志工,怎麼可以為了健康而破壞環境呢?」這個念頭一直縈繞心頭。印度考證照 證實自己也行後來,陳淑麗放棄打高爾夫,轉而嘗試有氧運動,有一天她到有氧教室看見有人練瑜伽,可是當年瑜伽被妖魔化,覺得一旦踏入就會走火入魔,始終覺得害怕,直到被信任的朋友帶進門,才開始對瑜伽重新認識,她笑笑地說,「我開始上第一堂瑜伽課,老師就問我要不要來當老師,我心想『我已經快50歲,怎麼可能教人呢?』。」直到20多年前看到新加坡國寶瑜伽大師許哲的故事才開始轉變,許哲在67歲開始學瑜伽,80多歲當瑜伽老師,「看到許哲年紀這麼大還能教瑜伽,這讓我覺得自己好像也可以當老師。」為此,她還跑到印度考瑜伽證照,證實自己有這樣的能力。很少人知道陳淑麗已經70歲了,但她的身材還維持著跟名模相當的體態,或許瑜伽是維持逆齡的方式之一;但心態的調整才是魔法棒,尤其「志工」的身分,就像是命運轉盤,輪盤一轉,變了性換了身。志工助省思 老菸槍終戒了志工身分不只讓她開始省思感恩,改善了母女關係,也開始持續至今的心靈環保旅程,還讓陳淑麗把「菸」戒了。董氏基金會菸害防制中心主任林清麗透露,大約35年前的耶誕夜前後,阿麗姐有了重大決定—「戒菸」,為何稱是重大呢?其實,在孫越叔叔戒菸成功半年後,就常對著陳淑麗說,「阿麗啊…把菸戒了吧!」但陳淑麗都說,「這是我唯一的興趣了,就讓它(抽菸)帶我進棺材吧!」她總認為自己當志工後,生活物欲愈減愈少,連妝都懶得畫,唯有「菸」這把雙面刃,讓她左右為難。受日本教育的媽媽,年輕時看著抽菸的女兒,曾經爆氣大罵「不良少女」。媽媽再怎麼叨念也改變不了她的決定,但在孫叔叔也加入勸說行列下,陳淑麗確實開始思考未來的人生可以怎麼過。有天早上她起床後,認真的想「是不是該戒菸了…」,想著想著她就抽了4、5根菸,突然間,陳淑麗就醒了,就這樣,視「菸」如命的陳淑麗把壞傢伙給丟了。從名模轉戰藝人當演員、主持人,再到志工,隨著身分轉換,心態也跟著轉,讓自己愈活愈逆齡,採訪一結束,人稱「阿麗姐」的陳淑麗,又趕快拿著放大版的通訊錄,開始打電話給好友們,請他們幫忙「戒菸就贏」的活動宣傳。人生70才開始,在陳淑麗身上完全印證。|陳淑麗系列延伸報導。「人生70 有一半在做公益」陳淑麗:看淡生死沒遺憾。陳淑麗談母/從一言九頂到I love U,媽媽的珍貴禮物 橘世代FB立即按讚! 張曼娟:「我正經歷一場關於「老」的學習」、于美人:「保有追求快樂與相信日子,才是人生最重要力量」、吳若權:「人不可能不怕老,學會接納怕老的自己,就能對生命更加安心自在」,當一個不等「老」的橘世代,讓自己生命豐富跟得上時代!>>【立即加入】
-
2020-07-05 橘世代.好心橘
43歲退休!還沒過上悠閒生活,反而睡醒壓力大
今年66歲的吳淑貞43歲就退休了,由於退休前沒有好好規畫,曾經發慌不知所措,所幸在朋友介紹下進入輔導領域,從零輔導背景,經過不斷進修,已經從事輔導志工20年,不僅助人也找到自我價值。她說,退休生涯其實和職業生涯一樣,都需要規畫和再調整,才能走出自己的路,否則容易在退休後心理不健康。因為家境需要,吳淑貞18歲高中畢業後就北上工作,只要有收入就去做,到過山上偏遠地區當代課老師、擺過地攤、在餐廳端盤子、開過貨車、送過電話簿、跟朋友合夥開房屋租賃公司、在苗栗客運公司上班、待過稅捐處。直到43歲那年,真的把自己身心逼到極限了,吳淑貞對自己說,「如果我就這樣走了,我是不是沒有為自己活過?」因為小有積蓄,就毅然退休。吳淑貞說,退休前為了錢而拚命工作,原本幻想退休後是悠閒快樂的生活,但反而「生活就空了,早上醒來都會問自己要幹嘛,壓力很大,不曉得要怎麼過日子」。她才知道,原來退休生涯其實和職業生涯一樣,都需要規畫和再調整。在朋友介紹下才報名生命線志工,接受2年扎實的訓練,隨後在台北市生命線、衛輔部安心專線線上、樂齡大學服務,帶長者團體等。吳淑貞說,輔導幫助她對自我的了解、接納自己的生命歷程、缺點及做不到的事,對人的了解也多一些體諒。幫助到的人對她講的謝謝,讓她覺得很踏實開心,接觸輔導工作,也好像在輔導自己。為精進自己,吳淑貞在生命線工作第5年報名空中大學唸書,由於後來要照顧失智的養母,之後花10年時間,以平均分數85分拿到了畢業文憑,算是給自己的退休禮物。吳淑貞在退休後才找到自己興趣,但她以過來人身份建議,退休前1、2年或更長時間,要開始做自己的退休計畫,可尋找社會資源,如社區學習樂齡大學等,「要社會參與、不要老化」,做志工繼續服務。其中要包含靜態及動態休閒生活,更重要的是「和家人搭配、討論,找到支持系統」。【熟齡精選延伸閱讀↘↘↘】。水電師傅踏上志工路,一做16年!幫人修,也教人修。從軍30年!空軍上校退伍轉「海軍」 人生下半場做大海志工 立即加入橘世代 50歲後的你想要怎麼樣的人生?還在煩惱退休、健康、生活嗎?加入「橘世代」找出屬於自己的老後生活,從現在開始為你自己的人生而活!>>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7-05 橘世代.好學橘
出生就和奧運很有緣!體育人的浪漫,要為奧運寫本書
對許多運動員來說,登上四年才一次的奧運就是選手生涯最大夢想;對體育記者來說,採訪奧運是職業生涯清單上必列選項。體育媒體出身的劉善群,從出身年分似乎就和奧運結下不解之緣,進入媒體圈後他不但四度現場參與奧運,今年更出了一本《東京奧運六四三》,為寫書甚至辭去總經理工作,義無反顧追逐自己的奧運夢。劉善群一九六四年出生,當年國際大事之一就是東京首度舉辦奧運;擔任體育記者後第一次出國採訪大型運動賽事,又是在東京登場的第三屆世界田徑錦標賽,這場盛會讓擔任記者不到三年的劉善群眼界大開。和東京的連結,加上參與過七度奧運採訪作業,當東京二○一三年爭取申辦奧運成功,劉善群就在心中埋下寫書的種子,「我有一個使命感,一定要寫!」二○一七年起,他將想法化為行動,連續三年都前往東京蒐集奧運資料,每天場館走透透,最高紀錄單日步行近三萬步;之後他更辭職寫書、自己設計封面,產出這本不只是體育,還囊括人文和科技面的東京奧運「工具書」。為寫書蒐集資料前,劉善群就醉心日本文化,每年幾乎都會往日本跑,這三年深入了解日本籌辦二○二○東京奧運過程,他再度被感動,「日本人做事是無比認真,把人文運用到極致。」他形容,每次去取材都會有新發現,從聖火火炬、獎牌甚至吉祥物、主場館和東京的奧林匹克博物館,「解構後就發現,日本真的好厲害,奧運不是看熱鬧而已。」劉善群承認,辭職寫書堪稱人生中「滿瘋狂的事」,但過去各單位栽培累積的工作經驗都是基礎,他想用自己視角為體育做些貢獻,他說:「我是體育記者出身,但要有影響力,才能提高能見度,所以我後來跑政治、跑兩岸,很努力成為多方面的媒體人。」他當過總編輯,二○一五年再拿到經營管理碩士,「知道商業模式後,對奧運又更清晰。」紙媒、電視台、網路媒體走過一遍後轉入科技業,劉善群寫書前的職稱是台開集團新天堂樂園暨風獅爺購物中心總經理,工作歷練讓他除了體育,還能談科技,甚至將書本「立體化」,《東京奧運六四三》除了文字和圖片,還有十個QR code,讀者手機一掃就能看到對應影片,可能是場館介紹,也或是獎牌製作過程,從紙本的平面影像進入數位世界。應該今年七月底登場的二○二○東奧雖因新冠肺炎疫情延後一年,劉善群搭配的許多東奧演講計畫也被打亂,但他樂觀說:「奧運延期也不是壞事,凡事都有第一次。」過去已經四度到過奧運現場,劉善群希望能以另種身分參與東京奧運,「我有申請奧運志工,想以不一樣的角度去體會、用不同角度看奧運。」【熟齡精選延伸閱讀↘↘↘】。名醫劉榮森:圓夢不用等退休!騎重機、烘咖啡還樂當寶石鑑定師。想做就起而行!靠鐵馬遊遍70埤塘,還想去找全台老樹 立即加入橘世代 50歲後的你想要怎麼樣的人生?還在煩惱退休、健康、生活嗎?加入「橘世代」找出屬於自己的老後生活,從現在開始為你自己的人生而活!>>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7-04 橘世代.好學橘
不老夢想 燃起熟齡圈棒球魂
65歲適合什麼運動?健走?瑜伽?還是太極拳?應該沒有人會在第一時間回答「棒球」,但是「不老棒球聯盟」這10年來的故事,或許會改變這問題的答案。「不老棒球聯盟」由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在2012年成立,男性65歲以上、女性50歲以上才能成為不老球員,目前全台共有17個球隊,約350名不老球員。聯賽從4月開始一路打到10月,球員邊打球邊交朋友,每年都力拚在聯賽打出好成績,還有機會組「台灣代表隊」,出國和日、韓選手一較高下。失智爺爺願望 催生爺奶棒球隊這個熟齡運動圈最熱血的棒球聯盟,萌芽於10年前,失智的羅爺爺的夢想。2010年,弘道基金社工問羅爺爺有什麼夢想?爺爺說:「我想打棒球。」於是社工買了樂樂棒球用具帶爺爺去打球。但是到了公園,爺爺坐在椅子上動也不動:「這不是棒球。我要在球場上比賽。」羅爺爺成長於台灣棒球最輝煌的年代,中學時期也曾任學校棒球隊,即便年老失智,但他心中棒球夢還是清晰的。社工才驚覺「羅爺爺要玩真的!」於是他們找了社區附近的長者和企業志工組成球隊,到正式球場比賽。戴上手套投球的那刻,羅爺爺彷彿回到年輕時,露出滿足笑容。雖然事後爺爺忘了這件事,但這場比賽卻意外激起其他長者的棒球魂,也讓弘道的工作人員意識到,棒球幾乎是這一代爺爺們的熱情和夢想,或許透過棒球,可以促使更多長輩參與社區運動。自創比賽規則 阿嬤也能安心玩聯盟成立之初,弘道內部曾有猶豫:「棒球強度這麼高的運動適合高齡者嗎?」直到台灣適應身體活動學會理事長姜義村提醒,「沒有什麼運動專屬於哪個年齡層,只要發展出適合規則,任何年齡都可以打棒球。」他們才安心成立聯盟,並訂定專屬的「不老棒球比賽規則」,讓長者更安全健康的打球。硬體上,聯盟使用軟式安全球及輕短鋁棒,壘包距離縮短,禁止盜壘、滑壘,投手單場最多投3局,每隊至少要有2位女性球員等等。成立初期,球隊多由沒打過棒球的阿公阿嬤組成。即使有不懂規則的阿嬤出賽,大家仍會很有默契的讓她打擊,並耐心等著她跑回本壘,為她拍手歡呼。「不會打也讓她跑回本壘、讓她運動。」弘道基金會負責不老棒球專案的企劃專員曾冠宇笑著說,早期聯盟比賽偏鼓勵性質,目的是讓阿公阿嬤出來曬太陽、運動、聊天。練球賺到健康 還能拓展社交圈球隊運動也如預期地提供長輩更健康的生活、更多的社會連結。屏東的「大社穿山甲隊」由山地門大社部落長輩組成,因為八八風災的傷害,部落一度氣氛低迷,牧師為了帶長輩找回生活重心,便在2014年組了球隊,幾年下來,部落裡最老、最健康的人,都在球隊裡,「因為練球除了變健康之外,也沒時間喝酒。比賽要出部落跟他隊交流,心情也開朗了。」曾冠宇說,目前聯盟最年長球員,90歲的馬春生爺爺,就是大社穿山甲隊的球員。幾年下來,聯盟有愈來愈多曾經打過職業隊的球員加入。宜蘭白鷹隊多位成員來自早期的白英棒球團,日治時代成立的白英棒球團是宜蘭歷史最悠久,有過多項輝煌紀錄的棒球隊,許多人在年少時是「白英隊」隊友,年老之後,又在「白鷹隊」並肩作戰。新竹的海盜隊也是由竹東鎮一群年輕時一起打棒球的球友所組成,重新燃起當年在球場的熱情。銀髮出國比賽 拚搏精神不輸人2015年,不老棒球的聲名遠播海外,應邀參加日本舉辦的「ASIA還暦軟式野球大會」。不同於日本、韓國都是從長青棒球隊中挑選年輕、強壯的球員參賽,弘道基金會將首場國際交流賽事定義為「長者圓夢」,徵選球員時除了球技,更重要的是年紀,把「出國比賽」的機會限定給70歲以上球員。兩場比賽中,台灣球員很努力,卻還是輸了,正當他們感到沮喪,擔心「回去怎麼面對隊友?面對台灣民眾?」時,日、韓選手卻特地趨前對他們說:「謝謝你們讓我們看見,那麼老了還能夠站在球場努力拚搏的精神。」「你們的精神,才是我們最該學習的!」這10年,「不老棒球聯盟」把一個失智爺爺的夢想,做成了一個世代長輩的自我實現。正如聯盟成立之初相信的,只要調整規則,運動沒有年齡限制;年紀限制不了夢想的內容,只要不放棄,什麼樣的夢想都可能實現。【延伸閱讀↘↘↘】。從鋤頭到球棒 蘇澳棋麟隊蓋出自己的球場。73歲牙醫師精通4國語言 退而不休化身導覽員聊歷史 橘世代FB立即按讚! 張曼娟:「我正經歷一場關於「老」的學習」、于美人:「保有追求快樂與相信日子,才是人生最重要力量」、吳若權:「人不可能不怕老,學會接納怕老的自己,就能對生命更加安心自在」,當一個不等「老」的橘世代,讓自己生命豐富跟得上時代!>>【立即加入】
-
2020-07-0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秀傳醫師研發 隨心酒精盒走到哪用到哪
新冠肺炎疫情趨緩,進入後疫情時代,秀傳醫療體系副總裁古鳴洲研發出「隨心酒精盒」,讓醫護人員走到哪用到哪,一隻手指頭按壓就可用酒精消毒,「秀傳微創育成中心廠商」合作廠商最近贈送1000個「隨心酒精盒」給醫護人員和志工。骨科醫師古鳴洲被稱為秀傳大發明家,過去他從工作、生活須中研發「Dr. Ku折疊硬式護腰墊」和「蚊子殺手」都獲得金點設計獎。秀傳體系副營運長陳進堂昨代表接受捐贈,他表示,古鳴洲在臨床照護病人之餘,又致力發明各項應用於生活的改良產品,包括開刀的器械、醫材和符合人體工學的用品等,這次的迷你酒精盒運用在生活中更為便利。古鳴洲說,根據國外統計,一般人每天平均會觸摸臉部15次,包括揉眼睛、摳鼻子、撚鬍鬚等下意識動作,疫情期間,除了戴口罩,勤洗手也很重要,但不是到處都有水龍頭可以洗手,也導致疫情期間的乾洗手液賣到缺貨,但瓶瓶罐罐酒精不易攜帶,拿進拿出可能增加接觸感染風險,簡便隨身攜帶的酒精盒,可隨時、隨手獲得適量酒精,讓病毒不會從口眼鼻進入身體。隨心酒精盒的容量約8cc,可將酒精液噴灑進吸收酒精的海綿中,再裝載於扁圓形的容器,堅硬外殼不怕擠壓造成滲漏,防漏矽膠出水孔也是專利設計,在指尖按壓下能流出適量的酒精,容易操作又不浪費,可消毒手指上百次、乾洗手20次,滿足民眾一日以上所需的酒精量。
-
2020-06-2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秀傳醫師發明設計迷你酒精盒 掛在身上隨時按壓使用
新冠肺炎疫情趨緩,進入後疫情時代,秀傳醫療體系副總裁古鳴洲近日研發出「隨心酒精盒」,讓醫護人員走到哪用到哪,一隻手指頭按壓就可用酒精消毒,今天「秀傳微創育成中心廠商」合作廠商贈送1000個「隨心酒精盒」給醫院的醫護人員和志工。骨科醫師古鳴洲被稱為秀傳大發明家,過去他從工作、生活須中研發「Dr. Ku折疊硬式護腰墊」和「蚊子殺手」都獲得金點設計獎。秀傳體系副營運長陳進堂今天代表接受捐贈,他表示,古鳴洲在臨床照護病人之餘,又致力發明各項應用於生活的改良產品,包括開刀的器械、醫材和符合人體工學的用品等,這次的迷你酒精盒運用在生活中更為便利。古鳴洲說,根據國外統計,一般人每天平均會觸摸臉部15次,包括揉眼睛、摳鼻子、撚鬍鬚等下意識動作,疫情期間,除了戴口罩,勤洗手也很重要,但不是到處都有水龍頭可以洗手,也導致疫情期間的乾洗手液賣到缺貨,但瓶瓶罐罐酒精不易攜帶,只能放在皮包、書包或背包裡面,拿進拿出可能增加接觸感染風險,簡便的隨身攜帶的酒精盒,可隨時、隨手即可獲得適量的酒精,讓病毒完全不會從口眼鼻進入身體。隨心酒精盒的容量約8cc,可將酒精液噴灑進吸收酒精的海綿中,再裝載於扁圓形的容器,堅硬的外殼不怕擠壓造成滲漏,防漏矽膠出水孔也是專利設計,在指尖按壓下能流出適量的酒精,容易操作又不浪費,可消毒手指上百次、乾洗手20次,滿足民眾一日以上所需的酒精量。拿到隨心酒精盒的護理總監張麗銀將酒精盒經掛在脖子上、別在識別證上,她說也可以掛在皮包、扣在書包、皮帶上,使用者想要就有,上班工作、出門旅遊攜帶都方便。
-
2020-06-23 養生.家庭婚姻
婚姻到底要如何維持?李偉文的忠告,給男人聽跟給女人聽的不同
退休後旅遊你想跟誰一起去?多數男人回答:老婆;但多數女人卻想跟好朋友、閨蜜一起出遊。男人要在退休前培養興趣,好好善待另一半,要等退休後才開始改變,就有點來不及了。很多男人在職場上很有成就,但回到家都是小男人。「現代人愈來愈長壽,連帶著讓夫妻相處時間愈來愈長!這是我們這個世代要去學習的事,過去沒有範例,只能自己創造,男人不能依循過去父執輩的方式來對待妻子、小孩。退休後,更要拉緊太太的衣角。」 李偉文身為「斜槓」牙醫師(註),年輕時便對「男女大不同」感到好奇。他提醒,隨著年紀漸長,男女差異之大,一不小心就可能成為鴻溝。日本的社會文化歷程早臺灣十多年,現在日本流行的「卒婚」、「終婚」,甚至討論已久的「空巢期離婚率高」,會不會真的改變熟齡後的兩性關係呢? 「其實我過往有許多的演講,主題就是講給男人聽的夫妻相處之道,但你猜怎樣,唉,來的都是女性朋友們。」 給男人:職場愈有成就的男人,回到家愈疼愛老婆 李偉文提到,男女無論生理、心理都有很大的差異,隨著超高齡社會即將來臨,夫妻相處的時間會愈來愈長,所以男性要更有危機意識;退休後的日子可能有好幾十年,過得好不好過,跟老婆很有關係。 「男人注重工作、事業、成功,可是沒有培養其他專長或興趣的話,離開職場後,只好宅在家裡,又不能幫家裡什麼忙,才會有妻子覺得是多餘似的。所以奉勸男性朋友們:當大家體力變差時,更需要老婆了!」 李偉文又提到另一個顯而易見的「警訊」。 「退休後旅遊你想跟誰一起去?多數男人回答:老婆;但多數女人卻想跟好朋友、閨蜜一起出遊。男人要在退休前培養興趣,好好善待另一半,要等退休後才開始改變,就有點來不及了。很多男人在職場上很有成就,但回到家都是小男人。」 女生的壽命比較長,韌性也比較強,是值得依靠的對象,男人怎能不好好惜福。 給女人:結婚二、三十年,少「溝通」感情才會好 講完給男人的最高提點─善待老婆,跟上老婆的腳步;那給女人的呢?答案竟是:「不要想要改變男人。」 「女生最大的問題就是容易『碎碎唸』,如果碎碎唸有用,為何過了十多年,你還要重複地說呢?提醒女生一件事情,老夫老妻絕對不要溝通。你做了三十年都沒用,你就放棄吧!不要再唸了。」 他補充,許多人美其名是「溝通」,但往往誠意不足、也缺乏技巧。因為溝通的誠意是我們想了解對方,但往往下意識是想改變對方。 「誠意不足,就不要溝通。」李偉文說,很多女生一提到「我們來溝通一下」,就令男生覺得壓力大。因為溝通需要能力與技巧,否則不了解對方真正的心情,溝通時反而會讓彼此有更多情緒。許多二、三十年的婚姻,溝通後往往都以嚴重衝突收場,雙方的嫌隙使得彼此更恐慌、行為更極端。 「夫妻相處愈久,愈知道對方的痛點在哪。吵起來很容易就翻舊帳,可是每個人心中都有柔軟不可碰觸的地方,也許是童年、家庭......或大或小而已,我們都應該尊重,即便親密如伴侶,也不該碰觸;有些東西可以開玩笑,有些東西不可以。有的時候碰到,就像地雷,無法挽回。」 李偉文請熟齡的女性朋友想想,了解對方和改變對方是不一樣的兩件事,你真的想要了解對方嗎?「除非是他真心想改,否則相處都這麼久了,我從來沒有看過溝通能『成功』的例子。」 給男人跟女人:老夫老妻要把「感覺」找回來 「既然他是你從眾人之中選出來的,當初他打動你的部分,是你們共同創造出來的,一定有心有靈犀一點通的時刻。只是生活忙碌,日子一天天過,加上有孩子後,就把焦點放在教養上 ,夫妻就容易缺少『共感』,一直到空巢期,就覺得對方怎麼那麼討厭。其實孩子長大了,是你再度戀愛的好時機,再去創造『心動的感覺』。」 李偉文整理重點給大家,無論是男人、女人們看完後請身體力行吧!人人都說婚姻需要經營,而經營有這些方法: 1. 共同朋友愈多,愈不容易離婚 「夫妻雙方一起參與共同朋友的活動吧!在一群人中,就能辨識出對方當初吸引自己的特質是什麼,夫妻倆就不容易離婚、熟齡也不會離婚。我認為共同的好朋友愈多,愈不會離婚。」 2. 夫妻一起創造新回憶與體驗 「兩人一起去從來沒去過的地方,去做沒有做過的事情,共同去體驗、冒險分享,這是重新認識對方的機會。因為大腦很有趣,我們在學習、體驗新事物時,會有全新的觀點,對另一半也能重新燃起熱情。」 3. 欣賞對方,特意做些令對方感動的事 「也許是因為太熟悉,當作『自己人』了,總不自覺流露出最不堪的一面。不妨創造出一些讓對方感動、討喜的事,像是說些甜言蜜語,偶爾做些獻殷勤的舉動。我們知道對方在討我們喜歡,但心裡就是開心。」 笑稱自己很實在的李偉文,從年輕到現在持續數十年,每年出書、演講百場,分享他看待婚姻的心法與做法,相信熟齡仍可以找回浪漫的感情,但也試著,讓自己做一位值得被欣賞的伴侶吧! 註:李偉文是牙醫師,也是作家、環保志工,並與朋友共同成立荒野保護協會。 ●原文刊載網址 ●延伸閱讀:.成功告別憂鬱症、60歲找到愛情第二春!高愛倫:無論幾歲,女人都可以很有自信.50歲後,「我的志願是一路玩到掛!」不只出國遊學、騎車環島,丁菱娟這樣玩出快樂第三人生.營養師的銀髮食譜!助你體能提升最有力,遠離肌少症、體力衰弱!
-
2020-06-21 名人.劉秀枝
劉秀枝/多出來的時間,你都怎麼利用?
新型冠狀病毒重創產業、影響生計,一般民眾不能出國、不聚會、少出門,有些上班族改為居家工作,連志工活動也大多取消,一下子多出了許多意想不到的時間。當學生突然被告知老師生病不上課,或公司的會議因故臨時取消,這忽然多出來的一、兩個小時,不論是用來嬉戲、聊天、放鬆或趕進度,感覺都是賺到了。而這次的疫情長達四個多月,我們除了配合防疫政策、維持健康,是否無意中也成就了一些事情?廚藝精進:減少了外食。雖然叫外賣很方便,但吃多了,難免還是想吃家常菜。尤其平常難得聚在一起的家人都在家,家庭主婦想盡辦法,包括從網路搜尋,天天變出不同菜色,廚藝大為增進。最近疫情趨緩,我在一家生意很好、座位很擠的餐廳吃飯,無可避免地聽到鄰桌兩位熟年男士的對話,內容竟然是分享如何在家煮出一碗好吃的麵。體態豐潤:不能到處趴趴走,許多運動中心暫不營運,加上廚藝精進,體重不增也難。幾個月沒見的朋友怎麼臉圓了,肚子好像也多了一圈,想朋友看我也應如是吧。看見住家附近的美好:有些朋友反而體態輕盈、身子結實,原來是每天早晚都在住家附近的公園、堤岸、步道或街道健行約萬步,心跟著靜下來,才發現住家附近原來也有好風景。凝聚親情:一家子整天在一起,難免有摩擦,甚至有家暴的新聞出現,但此時也是凝聚親情的好機會。例如朋友住在國外的孩子回台,因班機取消回不去,除了與父母一起追劇、打麻將,還深度長談,化解了小小心結。修補身體:台灣因疫情控制得宜,醫療資源不匱乏,一般手術不受影響,甚至因就診病患減少而排程容易,有些人乘機就醫,處理皮膚小腫瘤或開疝氣,像我就動了腰椎手術,之後剛好在家休養。有位朋友則去美容除斑,因為大家都戴口罩,臉部紅腫看不到,只覺得疫情怎麼讓她變得更漂亮了。原來眼睛也會笑:有位朋友說本以為大家都戴口罩,只露出眼睛,不用化妝、不塗口紅,與人碰面時,臉上也不用有表情。沒想到原來笑時,眼睛會瞇起來,有時還成一條縫。所以儘管戴口罩,笑意、臉色還是藏不住,何況我們還有點頭、招手等肢體語言呢。多看書,勤寫作,體驗視訊開會與遠距上課:這是我主要的活動,早上努力閱讀家中閒置許久的新書,並寫讀後感;下午靜下心來寫作,讓專欄文章提前交稿。許多會議因疫情而改為線上會議,我學習如何加入視訊會議,不要誤開麥克風或鏡頭,以免讓自己和家中亂象顯現於畫面中。另外,直播會議不僅省了交通往返,而且在家聽演講,一邊喝茶、削水果或做做伸展運動,學習效果也很不錯。當我們慢慢走出對病毒的不安與焦慮,生活逐漸恢復到原本忙碌的常態,回想疫情期間的不便、沉潛、慢活與耐心,真是一個很不尋常的經驗。歡迎瀏覽作者網站:http://blog.xuite.net/hcliujoy/blog
-
2020-06-20 科別.耳鼻喉
四成65歲以上長者聽障 應即早治療避免社交障礙
65歲以上的長者聽力障礙高達40%,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與亞洲大學聽語系今天到田中頂潭社區為長輩進行聽力篩檢,亞洲大學聽語系系主任盛華表示,老人家的聽力障礙會讓他們和別人溝通容易有障礙,甚至造成他們走不出去,所以及早發現聽力問題,才能提早治療,避免影響其社交活動。「阿嬤,阿嬤」無論志工叫得再大聲,阿嬤還是頭也不回地往前走,頂潭社區理事長蕭萬福說,這種情況可說是社區中日常,也是長輩們嚴重的聽力危機。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田中志工站關懷的83歲林阿公也是多年前就有退化和重聽情形,因為和人溝通較吃力,參加社區活動時都很困擾,林阿公說,因為連接電話都聽不到,所以現在只要電話響,他就把電話拿起再掛掉,親友就會知道他在家,不過後來他也學會自己按摩耳朵來延緩聽力減退。根據PSA華科事業群慈善基金會2019年的聽力篩檢報告顯示,65歲以上的長者失能性聽損盛行率高達40%,不但會造成長輩產生溝通困難問題,老人家更會有孤獨、憂鬱、缺乏安全感,甚至會提高失智症罹患率。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在華科慈善基金會公益支持與亞洲大學聽語系協助下,今天除了在頂潭社區幫長輩做聽力篩檢,結果現場九成長輩有聽損問題,活動也透過互動和講座方式,希望能協助輕中度聽力損失的長輩即早就醫,並勸長輩不能忽視聽力問題,因為只要正確的耳朵清潔觀念、降低長期曝露在噪音中、睡眠充足、避免過勞、每年定期接受聽力篩檢即可預防聽損。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彰化服務處處長施淑莉也提醒,若發現家中長輩常講話很大聲、電話響了很久都不接或看電視音量調很大聲等,都可能潛藏聽力損失危機,可協助長輩就醫,並配戴適合的助聽輔具,才能避免長輩因聽力障礙的疏離感。
-
2020-06-19 養生.營養食譜
新營醫院教做「高鈣粽」 秘訣多這一道步驟營養不流失
端午節即將到來,市面上琳瑯滿目的粽子,如何健康吃很重要。根據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顯示,銀髮族飲食熱量攝取不足盛行率為42%,其中前5大缺乏營養素為鈣(76.3%)、維生素E(73.1%)、維生素D(60%)、鋅(51.5%)、及鎂(49.6%)。隨著年齡增長,年長者容易因骨質流失出現骨質疏鬆問題。衛生福利部新營醫院營養室於端午節前夕,為長輩們設計容易攝取的「高鈣粽」,包含糯米30g、白米10g、蝦皮10g、小魚乾10g、瘦絞肉35g、黑芝麻10g、紅蘿蔔10g、香菇10g、油蔥酥及鹽適量。其中高鈣粽的原料「蝦米」及「小魚乾」是眾所皆知的高鈣食物,還有一個高鈣粽的原料「黑芝麻」,除也是高鈣食物,另富含銀髮族缺乏的維生素E。只是上述食物因口感問題導致銀髮族咀嚼不易而鮮少攝取,所以如何讓老人家輕鬆吃得下這些較堅硬的優良食材呢?主要利用「磨粉」這一個步驟,讓這些堅硬的優良食材像調味料一樣均勻地分散在每粒粽子中,加上採用北部粽的包法,先將所有食物都油炒混合煮熟後再包入粽葉蒸一下,避免用水煮法讓這些食材流失在水中,如此就是一粒香噴噴又營養的「高鈣粽」。為了幫民眾健康把關,新營醫院也結合復健科及營養室辦理運動保健講座及高鈣粽宣導,並搭配下肢肌力檢測、血糖測量、癌症篩檢、衛教宣導、安寧器捐與長照宣導等健康闖關活動。完成闖關活動前60位民眾可獲得健康高鈣粽顆。王裕煒院長號召醫護同仁、社工及志工訪視社區獨居老人並為其量測血壓、血糖及健康衛教,在端午節前夕,贈送營養室及志工親手包製的「高鈣粽」,與長輩共同歡度端午節並傳遞溫暖與關懷。
-
2020-06-16 橘世代.健康橘
退休後「做自己老闆」 健身設目標,3個月拿全國冠軍
臉書不是分享健身房訓練動態,就是健力相關賽事的資訊,民國四十三年次的曾仲元,兩年前才正式接觸健力,才練三個月就拿下全國冠軍,現更是經典三項臥舉世界紀錄保持人,堪稱台灣最強「健力老爹」。不用特別發力就有明顯肌肉線條,健身房已經是曾仲元每天固定行程,但他其實大學畢業後就和運動絕緣,年過五十到泰國從事電腦資訊工作後體重上升,才從跑步開始控制體重,他笑說:「一開始繞著社區跑,一圈七百公尺都跑不完,後來一直練,最快成績到十公里卅九分半,半程馬拉松九十八分鐘跑完。」喜歡為自己設定目標,曾仲元六十歲退休回台後,為保護膝蓋不跑步了,但仍固定到健身房報到,練著練著,「有天朋友慫恿我去參加健力賽的長青組,抱持玩一玩的心態,三月開始練,六月底菁英盃就全部拿第一名!」他頓了一下自己大笑補充說:「因為都沒人比啊!」四十歲以上就屬長青組,每十歲再分一級,每級又有體重分別,曾仲元沒請教練,自己看資料摸索,不到一年就橫掃六十六公斤級的各項全國紀錄後,決定往下挑戰五十九公斤級;他精算卡路里,不吃澱粉和碳水化合物,只花廿三天就減重將近七公斤、體脂率從十一點六狂降到四點八,順利參加五十九公斤級賽事,再次橫掃金牌。從二○一八年起,曾仲元開始自費參加亞洲盃,不管蒙古或哈薩克,他都成冠軍代名詞,囊括國內超過卅項健力全國紀錄的他又訂下新目標,目標在年底亞洲盃同時改寫深蹲、臥推、硬舉和總和的紀錄,一頭華髮的他笑說:「很難同個比賽四個一起破,不過有目標才有動力,達成目標要找到方法,再做記錄和檢討,看到進步後就會更有動力。」身為全國健力記錄保持人,曾仲元兒子曾紀多也算健身房名人。曾擔任政治大學游泳隊隊長的曾紀多,畢業後投身健身產業,考取多張證照,現已是講師級人物,不過曾仲元卻沒讓兒子指導過,他笑說:「我們常討論,但我的觀點和他常常不同,和他所學有牴觸,不過我都會和他『偷學』。」退休後在健力場找到重心,曾仲元初衷很簡單,他認為退休後時間自由,是「自己做老闆」,但若沒妥善規劃,身體器官退化速度十分驚人。「就是兩個方向,一個是顧好身體,一個是維持腦袋思考。」曾仲元「動腦」方式是投身志工,他的太太方麗群擔任婦女新知基金會志工督導廿餘年,他兩年前也加入志工行列,受訓一年背法條、聽案例再通過考試才上線,前兩年累積服務時數都破百小時,現每周仍固定擔任一次志工。曾仲元還有客觀結構式臨床測驗(OSCE)的標準化病人證書,每年國考醫師考試模擬病人就是他工作之一;他精神奕奕說,擔任標準化病人,不只要背許多症狀、反應,實際上陣還要和考生互動,就像是演戲,要記、要學還要演,十分有挑戰性,和健力同樣豐富了他的退休人生。【熟齡健身精選閱讀↘↘↘】。想瘦不必挨餓!提升「基礎代謝率」才是減脂王道。51歲羅時豐不靠「進廠維修」 每天臉部按摩為自己拉皮 橘世代FB立即按讚! 張曼娟:「我正經歷一場關於「老」的學習」、于美人:「保有追求快樂與相信日子,才是人生最重要力量」、吳若權:「人不可能不怕老,學會接納怕老的自己,就能對生命更加安心自在」,當一個不等「老」的橘世代,讓自己生命豐富跟得上時代!>>【立即加入】
-
2020-06-14 性愛.性病防治
感染愛滋逾20年者首告白 此法讓我歧視自己
愛滋在台灣已有逾30年的歴史,自1995年「雞尾酒療法」出世後,愛滋病的風貌翻開新頁,已從曾經的「無藥可救」變成一種可控制的「慢性病」,也有愛滋條例的立法,但並不代表感染者就能活得自在有保障。感染逾20年的小文哥(化名),走過與病毒對抗的漫漫長路,今年近50歲的他,首度接受記者訪問。他說,在千禧年前退伍開始工作,身為一名男同志,他當年因身體不對勁而至醫院感染科檢查而確診,而當時的五年存活率為零,即便有雞尾酒療法剛入台,仍在工作、進修、背負家中經濟的他雖惶恐,但只能一試。只是,當時一天得吃33顆藥,讓他有著嘔吐、噁心、腹瀉等症狀,轉院治療期間也曾停藥、減藥、觀察病毒量而調整劑量,一路到現在進展至一天僅需吃一顆藥;但即便如此,他至今仍忘不了那曾經濃濃的塑膠味,治療過程中他一度想放棄。但偶然接觸露德協會,團員、病友彼此給予的關心,讓他找到歸屬感,也一路走到今天,同時也成為協會的志工。只是迄今台灣資訊雖發達、相關藥物科學進展快速,小文哥心中仍有走不出的「結」,即有形與無形中的「歧視」。對網路資訊擅長的他,曾有不錯的工作機會,但大型企業當時體檢都有驗HIV這項,讓他只好黯然放棄;此外,民眾對於HIV仍有成見、標籤化,轟趴=同志的汙名化,也讓他感嘆,NGO團體對性平等相關教育這麼努力,卻總有被磨滅感。而最讓他痛苦的,則是對自我的歧視。抗病毒20多年來,他的病毒量已是U=U,即測不到等於不具傳染力的狀態,他也曾有交往多年的男友,但因愛滋條例第21條,讓他深感恐懼,即便床笫之事做好安全性行為的準備,仍深怕成為另一半的負擔而分開,親密關係因此卻步。他聲淚俱下地說,這20多年來他武裝著自己、實則高自尊低自信,但「我們到底做錯什麼?」因此他此次勇敢站出來呼籲,希望21條能有修法可能,讓感染者不受歧視、除罪,其親密關係能有進展。
-
2020-06-14 橘世代.健康橘
別把老年生命窄化了,「好老伴」不一定就是配偶
一般人常認為,老伴,老伴,就是老了一起作伴,但根據許多社會現象的分析,這個想法說不定是個迷思,與事實相去甚遠。配偶不見得是最好的人生伴侶,老伴不是只有「另外一半」,一旦把全部的指望都放在配偶身上,期待對方「完全照自己的意思」陪伴度過晚年生活,可能是過度理想化的想法,也把老年生命的可能窄化了,這反而對彼此形成沉重的壓力。更別說,萬一其中一方先走了,留下的一方,恐怕不知如何承受。所以,如果一廂情願把配偶當成理想的老伴,恐怕會失望。很多性格不相投的夫妻,越老越不肯妥協。貌合神離,相敬如冰,退休後分床、分房、分居、分手的例子,比比皆是。因此,這裡指的老伴,並不是指婚姻關係裡的配偶,而是泛指「老來一起作伴」的親朋好友。有許多人不能把私密心事告訴配偶,卻能對好朋友暢所欲言。風靡日本的吉澤久子女士在《一個人不老的生活方式》書裡,分享許多老年生活的觀念。她雖然獨居,身邊卻圍繞著許多朋友,有不少人來探訪她。相對的,她也積極地接觸人群。她說:「只有朋友能夠為生活增加色彩。我有許許多多的朋友。與朋友接觸,可以受到刺激,讓人的精神和頭腦保持活力。人際關係也是一種財產,心理健康的泉源。只要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獨自一個人不見得會寂寞,生活同樣可以既充實又愉快。」此會非彼會,快來跟個會吉澤女士會和朋友交換食物,享受彼此口味不同的樂趣,也會和朋友一道去看各種電影或是舞蹈表演。她也和朋友們組成了讀書會,剛開始是邀請各種不同領域的專家來家裡講述專門學識,逐漸演變成有年輕人參加。有些人的年紀甚至比吉澤女士還小個三、四十歲。讀書會事先定好諸如歷史或外國文化等主題,然後各自發表心得。每個月都有十多人來聚會。開完讀書會,緊接著就是聚餐時間。每次由不同人輪值,使用自家帶來的食材,在聚會地點的廚房裡做飯。吉澤女士表示,能夠和志同道合的夥伴一邊聊天,一邊吃飯,度過時光,真的很愉快。考量銀髮讀書會成員的年紀越來越大,也會視情況,偶爾請外燴,或是去買外帶的好吃便當。除了讀書會,吉澤女士也參加許多不同類型的團體,例如「改善高齡社會的女性之會」,並在「高齡者或身障人士供餐的組織中」擔任理事。她抱持著希望貢獻所能的心情,加入團體,把想要傳達的理念傳達出去,同時藉著參加這些團體來服務他人。現在有許多不同的社團,適合長輩參加。例如,銀髮族旅遊團興起,長輩們多了一起去旅行的選擇。退休後,時間增多,但是體力可能不如從前,建議可以先從距離比較近的地區旅遊,或是時間比較短的一日遊開始,輕鬆、無負擔地享受出門走走,有時還會有和朋友的朋友結為好友的樂趣。有些長輩玩出心得來了,就會開始揪團,規劃喜愛的路線。如果是愛好品嘗美食的長輩們,就不妨組成「銀髮老饕會」,一起搜尋適合老年人的健康美食,交流情報,或是相約前往那種必須多幾個人一起來,才能享受到多種菜色的大餐。我時常鼓勵來看診的銀髮長輩,多多參與各式的活動。我發現社區中最受歡迎的節目,可能是「卡拉OK歌唱班」。有時聘請專業的老師來教導,學習丹田發聲等各種技巧,或是練習雙人對唱,增加趣味。老年交友的祕訣:三不一要祕訣一:要心態放開朋友是一種無形的財富,有人說「沒有朋友的人,最貧窮」。許多人在成年期為了追求事業,忽略友誼,這通常是以男性居多。朋友不會從天上自動掉下來,也是需要用心經營,建議越早開始認識人越好。中年就可以開始考慮累積下一階段的人際資源,千萬不要隨緣。有許多長輩對於交友,顧慮太多。一會兒擔心自己沒有特殊嗜好、才藝,跟人聊天缺話題,又或擔心自己年華老去,不好看,甚至認為參加活動,是浪費金錢。在還沒有嘗試交友之前,就裹足不前。建議應該要用平時、開放的態度,嘗試認識朋友。老年期所交的朋友,跟年輕時不同。並不強調一定要是能夠深交的知己,反而是應該多培養清淡如水的君子之交。彼此不過度依賴,不要造成太多內外在的負擔及罣礙,做一個銀髮好朋友。祕訣二:不要設限只要價值觀相同,無論幾歲都能做朋友。上了年紀之後,找朋友的訣竅,不在於身家、背景、性別,也並非年齡相仿,而是在於是否有相近的價值觀,或是相近的喜好、興趣。這樣的朋友,相處起來比較融洽。這些相當重要。當人與人的價值觀相左時,相處起來,經常就會因為幾句話而發生衝突或誤會,例如使用金錢的觀念差異太大,或是政治立場不同。當有事情需要找人商量時,我們通常會考慮找鄰近或熟悉的親朋好友談談。價值觀相同的人,提供的建議值得參考,但如果是價值觀不同的人,就會讓人感到困擾。歐洲國家甚至推動青銀互助、青銀共居。跨越世代與年齡的距離,只要理念相通,長輩與青年人來做彼此的好朋友。互相學習,互相幫助,創造新同居時代。祕訣三:不要比較雖然我常常鼓勵長輩多多參加各式各樣的社團活動,享受休閒嗜好帶來的快樂,不過也曾經遇過被長輩抱怨的情況。潘奶奶一坐下來就開始抱怨,表示以後再也不要去參加讀經班了。「怎麼了呢?」我問。「您上次不是還告訴我,去參加讀經班之後,認識了很多好朋友。一起讀聖經,一起分享小點心,吃吃喝喝,又唱詩歌,非常快樂。」奶奶只是搖頭,不肯告訴我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在旁陪伴的女兒忍不住對我洩漏了真正的原因。她說:「原本都好好的。每個禮拜去,也都很開心,甚至時間還沒到,就開心地準備待會兒要穿的衣服,催促我趕快開車接送她。沒想到前幾個禮拜,讀經班的班長一時興起,發起了一個活動,要來比賽背經節,說是鼓勵性質,只要有參加,就有獎品。背得越多,獎品越多。還熱心地自掏腰包,說要發給前三名的得主紅包。」原本是想要炒熱氣氛的活動,但沒想到班主任這麼一說,奶奶回家後,就表示下次不去了。女兒旁敲側擊才發現,奶奶很在乎自己的表現。奶奶認為自己現在的記憶力不好,可是說到年紀,在班上又不是最老的。奶奶又認為自己是讀過大學的,萬一表現比別人差,實在是太沒面子了。不管女兒怎麼安慰、勸說,老奶奶就是不肯去。不要以為長輩上了年紀,就會沒有得失心。相反的,團體互動的挫折感,會成為他們繼續參與的阻礙。建議團體的倡導者,要有智慧地避免這種情形發生。祕訣四:不要說教黃爺爺是個攝影高手,退休之後,也參加了攝影同好會。平日會分享彼此拍攝的美照,互相指導拍照的技術,甚至相約到著名的風景地點,拍攝照片。有次,同好會中的某人生日,邀約黃爺爺參加難得的慶生宴會。黃爺爺很看重,把多年前訂做的整套黑色西裝熨燙整齊,還準備了禮物,高高興興地赴會,豈知到了現場,另一名同好會成員,居然當眾指責黃爺爺,不該穿得全身黑,說是不吉利、不喜氣。黃爺爺氣極了,不願意再見到那位仁兄,也氣到不再參加攝影聚會。朋友圈裡,的確也有這樣的人,不會去想到別人可能有不同的感受,總是愛七嘴八舌,評論別人。後來,大家也都沒有和那個人來往了。要當銀髮好朋友,記得戒為人師。這樣人氣必定上升,處處受歡迎。本文摘自《一直喊不舒服,卻又不去看病》,寶瓶文化 2020/04/09 出版【熟齡選延伸閱讀↘↘↘】。最資深志工 楊滿時:「歌劇院就像我家!」實踐退休夢。夫妻情感不合最大元兇?專家:彼此過多期待和幻想 立即按讚 更多橘世代精彩內容不漏接!>>現在立即加入粉絲團
-
2020-06-12 橘世代.好心橘
水電師傅踏上志工路,一做16年!幫人修,也教人修
新北市志願服務社協會榮譽理事長呂理民從事水電工程40餘年,也曾擔任過里長,更獲得特優里長表揚,他16年前開始擔任志工,14年前退休後更全心投入志工工作,近期還藉由自身專長教婦女水電工作,呂理民說,擔任志工比每天待在家的人身體、心靈都還要更好。68歲的呂理民1978年開始從事水電工作,1982年擔任中和區福善里長,3屆里長工作表現優異,甚至獲選新北的特優里長,不過,水電工作忙碌,呂理民決定專心打拚事業,直到2006年才正式退休。呂理民說,退休前3年在妻子邀約下開始到中和區公所擔任志工,第一次志工工作就是佈置鶴齡教育中心的成果展,由於當時男性志工比例少,所有爬高的事情都由他負責,深受所有的志工喜愛。鶴齡教育中心開設各種課程,一位書法班老師因鄉音比較重,呂理民還特地錄音,回家後反覆聽閱幾次並製成講義,讓所有學員方便學習,在公所任志工時,也協助中低收入戶的普查、服務台諮詢、獨居老人關懷。呂理民說,為鼓勵獨居老人到戶外,他也媒合中和廣濟宮每年秋天辦踏青活動,讓獨老不再只是待在家裡,踏青活動廣受喜愛,去年起加碼,分別在春、秋舉辦2次踏青,年底還會有圍爐活動。善於水電工作的呂理民,3年前在新北社會局邀約下,在婦女服務中心開班「修水電,Women Can」課程,培育女性居家水電修繕,讓女性仍在家中修水電外,也能為社區獨老服務,甚至未來可以轉介到勞工局,以水電做為職場工作。呂理民說,課程內容包括馬桶水箱、插座開關更換、配電等項目,每次課程約1到2天,會先花半天時間講解理論課程,剩下的時間為實際操作課程,目前也和參與課程的女性,一起到社區中弱勢家庭服務解決水電問題。近期新冠肺炎疫情,志工隊也背負重責,呂理民說,疫情初期每天都要到關懷中心打電話,關心居家檢疫、隔離的民眾,後期又因為民眾申請急難紓困金,繼續在公所協助民眾填寫,幫助別人其實很快樂。「退而不休」呂理民說,當志工隊身心靈是最好的幫助,許多男性退休後就待在家裡,若能跟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擔任志工,是件很滿足的事情,志工隊還有80歲的夥伴,身體跟氣色都很好,希望能有更多男性一起投入志工行列。【更多精選延伸閱讀↘↘↘】。「客庄花甲故事人」壯遊台灣700公里,帶著生命故事走出去!。劉益丞24年「以館為家」 獲志工界最高榮譽「金駝獎」 橘世代FB立即按讚! 張曼娟:「我正經歷一場關於「老」的學習」、于美人:「保有追求快樂與相信日子,才是人生最重要力量」、吳若權:「人不可能不怕老,學會接納怕老的自己,就能對生命更加安心自在」,當一個不等「老」的橘世代,讓自己生命豐富跟得上時代!>>【立即加入】
-
2020-06-12 橘世代.好學橘
他是里長,也是藝術家!讓美感在社區裡播種發芽
桃園市中壢區福德里長王菁華今年60歲,具有美術專業,曾就讀復興美工,大學美術系畢業後在台北擔任設計師,民國81年當時的桃園被戲稱「文化沙漠」,時任縣長劉邦友邀請回桃園推動文藝再造,王藉此辭去工作,回到了家鄉中壢開設美術補習班,持續推動桃園在地藝文發展,9年前選上里長後,開始以美術設計的概念做社區總體營造。過去曾邀集藝術家走遍桃園13鄉鎮,舉辦名家現場揮毫贈送字畫活動,也曾任石門水庫晨曦美術館長兼藝術家召集人,桃園縣青溪新文藝學會會長,舉辦過多場藝文活動。「社區總體營造全台各地很多地方都在做,但大部分沒有藝術家參與,缺乏靈魂」,王菁華認為,大部分社區總體營造缺少「藝術家思維」,且不僅僅是彩繪牆面、擺放裝置藝術或植栽,應該從「心態」出發,培養里民自然生成藝術美感,體現於生活態度中。「許多社區會邀請里民共同彩繪社區,自己也曾邀請學生到彩繪福德里內的牆面,但之後沒人維護,若由他人進行後續修補不但補不出作品原意,更像在破壞作品」,他認為,作品應該由創作者自行維護,除完成作品當下的喜悅,後續維護工作更加重要,因此召集里民成立藝術工作大隊及守望相助隊,一同創作及守護作品。王菁華說,身為一名創作者,沒想過賣藝術品賺大錢,很多時候只想幫作品找到一個好主人。擔任里長期間志工們在內壢國小旁完成侏羅紀世界圍牆彩繪;國小一隅牆面畫上福德里的神福德正神,告誡「神明在看」,呼籲民眾改掉亂丟圾垃的壞習慣;及里內種植30多棵福德里里花「梅花」等藝術營造成果,王菁華說,當福德里每個角落都是藝術,美感於里民的心中萌芽,里民會開始對自己居住的環境有所要求。里民不再捨得往里長、志工辛勤彩繪的牆面下亂丟垃圾,看到電線桿被貼上房屋廣告感到不舒服,會主動撕下,共同守望、維護環境,還發現有里民開始和左鄰右舍相互建議、研究,如何裝飾自己的住家,無形中改變了里民間人與人的關係。他也在福德里開辦攝影、木筆畫圖、書法等藝術課程,並找來曾共事過的桃園市青溪新文藝學會藝術家們,以每班12人小班制,收取低廉的學費開班授課,將美學種子向下扎根,王認為社區環境需要大家共同維護,也開放周邊鄰里報名上課,希望福德里「藝術之里」的風氣向外傳布,感染周邊鄰里甚至其他地區。【更多精彩人生2.0↘↘↘】。為感謝「上色」,國寶畫師50年功力畫下「防疫大隊」。73歲牙醫師精通4國語言 退而不休化身導覽員聊歷史 立即按讚 更多橘世代精彩內容不漏接!>>現在立即加入粉絲團
-
2020-06-12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人道救援5/跟莉娜走一趟醫院 改寫TaiwanCanHelp定義
今年23歲的莉娜在2018年初次來台中當看護,她全年無休,即便單獨外出採買,最多20分鐘就回到雇主家。莉娜工作一年多不曾生病,直到去年10月因「再生性不良性貧血」發病,才初次就醫,過程驚嚇不安,差點以負債和遣返收場。所幸「台灣國際勞工協會(TIWA)」伸出援手。莉娜治療雖棘手,但就醫時有通譯陪伴,又遇到暖心為她設想的北榮小兒血液腫瘤科醫師顏秀如,莉娜才開始有安心就醫的感覺。莉娜說,發病當時是仲介陪同就醫,在加護病房三天是最害怕的時光,因為不能下床,聽不懂醫護人員的話,不了解為什麼要接受許多醫療處置,也不知道自己得什麼病。即便什麼都不清楚,乖巧的莉娜還是相信仲介,回雇主家收拾行李,準備回印尼。直到仲介拿出一張空白借據要她簽名,莉娜才產生疑慮,進而透過朋友,找到TIWA協助。TIWA工作人員吳靜如說,當時莉娜已被仲介帶到勞工局,進入遣返前最後驗證流程,但還不知道她到底生了什麼病,診斷尚未確定。TIWA向勞工單位提議召開協調會,為莉娜爭取確診的機會及轉換雇主因病暫停的時間,接受治療,後續回診也有吳靜如和TIWA的印尼語通譯莉莉陪同,醫師和莉娜間的溝通,及時建立了一座橋樑。每次回診,從抽血、門診、輸血,莉娜等三人都要在醫院裡跑好幾站,連看得懂標示的台灣人吳靜如都快迷路了,不懂中文的莉娜,竟然從不迷路。莉娜說,因為所有標示文字對她都是無字天書,所以她在心裡默默記下,醫院不同空間的牆壁顏色、擺飾、窗外景像,作為自己心裡的路標。TIWA透過關切外籍看護的醫學生社團「Rumaku志工團」,找到台北榮總小兒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顏秀如,是莉娜這段治療之旅的關鍵人物。莉娜說,先前在台中就醫的時候,醫師只叫她回去休養,但顏醫師卻跟她說:「妳先治療好,再看看是要留下來,還是要回去。」這樣對於病人自主的尊重,是每個病人就醫基本權益,身為外籍移工的莉娜,卻第一次感受到。Rumaku志工團的劉姓實習醫師表示,莉娜相對幸運,因為有更多人被「漏接」,移工一旦有影響工作的疾病,就會被「踢」回去,負傷回國又賠掉仲介費。即便他們和台灣人一樣有健保身份,也是「同卡不同命」,第一線醫療現場屢屢看到,移工連「被當作一般人看待」,都很困難。「如果健康是基本人權,移工的健康不能仰賴雇主或民間團體的善心。」劉醫師說,移工隻身來台,沒有家庭支持,醫療體系沒有完整考量移工健康需求、通譯嚴重不足,就醫困難重重,這是政府、醫療體系、醫學教育、職業安全及勞動主管機關,都應該共同面對並且積極處理的,「這才是真正的Taiwan can help。」
-
2020-06-12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人道救援1/疫情下台灣打開邊境 女童飄洋過海救姊
為了防疫,台灣從3月中就嚴守國門,外國人不得入境,但在6月2日這天,來自印尼爪哇漁村(Indramayu)貧困家庭的母女三人,卻獲准入境。這是台灣首度為人道救援對疫情嚴峻國家打開邊境之門,民間團體、立法委員、台印兩國相關部門人員分秒必爭,為了搶救人在台灣的年輕移工莉娜,共同完成這個高難度的任務。今年23歲的莉娜2018年初次來台當看護,照顧88歲阿嬤,去年10月生理期流血20幾天,急診緊急輸血才保住一命,醫師判定為「疑似再生不良性貧血」。當時勞工局仲介已安排遣返莉娜,莉娜是家庭經濟支柱,不願輕易放棄工作又不明白遣返理由下,她求助台灣國際勞工協會(TIWA),TIWA透過關切外籍看護的醫學生社團「Rumaku志工團」,找到台北榮總小兒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顏秀如看診,今年3月確診是重度再生不良性貧血。顏秀如表示,再生性不良性貧血就像血球工廠罷工,無法再生新的紅血球、血小板、白血球,輸血只能治標,治本得靠骨髓移植,特別是莉娜屬於重度,得盡快確認同父母手足的人類白血球抗原(HLA)配合度,但她妹妹都在印尼。TIWA工作人員吳靜如說,志工團和醫師查詢發現,印尼當地並無機構可確認妹妹的HLA配合度,唯一救命希望是安排來台配對。國內外疫情如火如荼之際,邊境管制趨嚴,人怎麼進來?家徒四壁的莉娜家人如何負擔沈重的國際醫療費用?TIWA在4月20日求助立法委員洪申翰,並於5月25日開始募款。洪辦表示,莉娜的媽媽妹妹沒出過國,得從出生證明開始補辦護照,當地也有行政效率不彰、掮客干擾等問題。好在外交部、疾管署、移民署、印尼駐台及台灣駐印尼窗口都深知事態緊急、積極協助,母女三人終於在5月29日拿到護照,隔天搭四小時巴士來到雅加達,6月1日台灣駐印尼辦公室假日加開櫃檯辦妥簽證,2日順利登機。北榮國際醫療中心主任林志慶表示,為加快救援腳步,北榮院長張德明和副院長陳適安在6月1日上午裁示傾力幫助,母女一下飛機可先到院採檢、抽血,再去檢疫場所,費用也比照國際醫療最優惠方式計算。立委洪申翰同日上午邀集移民署、疾管署、北榮、TIWA等單位召開協調會,詳細沙盤推演各種可能情況。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表示,為了用最快速度把他們弄進來,指揮中心也在程序上特別通融。6月2日晚間,5歲、14歲的妹妹和媽媽入境台灣,防疫專車護送直達北榮急診採檢和抽血,抵達檢疫場所時已是半夜。或許環環相扣的善意感動上蒼,6月3日是充滿好消息的一天。上午,三人採檢都陰性的報告出爐;中午,血檢結果出爐,5歲小妹的10組位點完全相合。顏秀如醫師說,等隔離和自主健康管理期滿、二採陰性,小妹就可以住院準備捐贈幹細胞,莉娜則是下周就要住院,開始進行移植前的檢驗和準備。
-
2020-06-11 橘世代.好學橘
想好好規劃退休生活?你可以試試的3條路
從職場上退休,如何對社會貢獻、重塑自我價值?104高年級營運長李明倫觀察發現,許多人七、八十歲仍保持活力和熱情,都是趁著退休後體力還不錯、最有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時,大致從3條路徑發展出老後的新生活:路徑一:強化之前興趣中高齡者最大的優勢是經驗價值。李明倫指出,經驗價值除了工作,還有很大一塊是生活層面,「有一些前輩住在一個地方65年,他認識這個地方可能就比我們多十幾、二十年。」他認為,雖然中高齡者可能背不起來太多資料,但很多地方記憶就在他生活裡,根本不需要背,因此104高年級挖掘出許多厲害的導覽員。 例如,何老師是一位牙醫師,因為自己就對建築文化很有興趣,退休後便投入導覽工作。而起心動念來自於,他發現自己到別的的國家,朋友都可以帶他了解當地歷史和建築;而朋友來台灣時,他卻不知道怎麼介紹。後來有一次到英國旅遊,看到當地導覽員是兩位60多歲的中高齡者,他便期望自己退休時可以像他們一樣。因此,何老師鑽研歷史古蹟幾十年,退休後最想做的事,就是讓更多人認識台灣的建築與風俗,加上他有日語和英語的能力,帶過許多重要外賓認識台灣。還有很多像他一樣的中高齡導覽員,同樣有著滿滿的熱忱和使命,每次導覽都是好幾個小時不會累。路徑二:發揮自己專業1.工作專業有些人找不到自己興趣,也可以發揮工作專長。例如,李老師是一位76歲的人資主管,有許多大型企業的工作經驗,退休後半年便開始感到無聊,但他認為自己沒有特別興趣,重新培養一個興趣又似乎太晚,後來他發現原來工作就是他最快樂的事。李老師豐富的人生與工作資歷,正好可以提供年輕人一些工作上的建議。退休後,他開始為人力資源後輩開課傳授經驗,還有大企業請他去輔導資遣的員工,由於他在職時就有被資遣過5次的輝煌紀錄,很了解被資遣時的心情和可能遇到的問題,透過自己的經驗分享,便能夠鼓舞和協助到很多人。後來,他成為104高年級的第一位顧問,提供一對一諮詢服務。李明倫指出,年輕人可能會面對工作的挫折,或在要不要轉換工作之間卡住,李老師可以提供他們一些思考方向,還有很多像他這樣的個別諮詢顧問,涵蓋人資、行銷和業務等不同領域。2.才藝專長有些中高齡女性,雖然很早離開職場,但在生活中練就出家政或烹飪專長。李明倫表示這些傳承很有價值,例如逢年過節阿嬤的家常菜味道總是很讓人懷念,如果一項手藝失傳,味道也就消失了。因此104高年級也挖掘許多達人,很會包北方粽的阿嬤,在端午節教大家包好吃的粽子;也有幫小孩縫學號,發展到成為布藝創作的老師。路徑三:開創新的志業超過70歲的蛋黃哥,退休後總是以小丑裝扮現身,為安養機構的長者帶來歡笑,很難想像他曾經是電信業的高階主管。緣分來自於他退休後開始研究養老院,有一回在美國參觀一間養老院,發現硬體設備都很好,但裡頭卻一點笑聲都沒有,他不希望自己老後也要住在這樣的地方,於是思考怎麼樣讓這些長者們感到歡樂。後來,他在美國學習小丑表演,回台灣後便在各個養老院義演。一份想要回饋社會的心願,遇上自己所關注的養老院困境,讓他開創出新的職涯之路。而一個人的力量有限,他進一步開課當老師,教更多人學會扮演小丑,並且成立志工團,一起去養老院表演,用愛和歡笑服務需要關懷的長者。【熟齡精選延伸閱讀↘↘↘】。「客庄花甲故事人」壯遊台灣700公里,帶著生命故事走出去!。劉益丞24年「以館為家」 獲志工界最高榮譽「金駝獎」 橘世代FB立即按讚! 張曼娟:「我正經歷一場關於「老」的學習」、于美人:「保有追求快樂與相信日子,才是人生最重要力量」、吳若權:「人不可能不怕老,學會接納怕老的自己,就能對生命更加安心自在」,當一個不等「老」的橘世代,讓自己生命豐富跟得上時代!>>【立即加入】
-
2020-06-10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後防疫時代的公衛體系:挑戰才開始
【編者按】這星期醫病平台第四度以「新冠肺炎」為主題。長年耕耘於社區醫療的陳錦煌醫師認為台灣疫情控制的成功主要在於境外管制與全民加強衛生習慣,但相對的我們絕大多數人對這種病毒都沒有免疫力,而提出他對解封的憂心與建議;成大公共衛生陳美霞教授針對解封之後的「後防疫時代」台灣會面臨的公共衛生問題,建議政府投入更多的資源及人力於教育民眾,建立全台社區防疫網;由台赴美短期進修的急診醫師分享他所觀察到的不同文化背景對疫情加劇的各種反應,以及回國後親身體驗十四天居家檢疫,身為「救人的醫師」同時又是「令人懼怕的潛在感染者」,寫出發人深省的「疫情中的你和我」。台灣在新冠病毒病(covid-19)流行的過程中,因為境外阻絕超前部署有效,再加上確診病人接觸者的調查、嚴密的隔離檢疫政策、民眾洗手與戴口罩的普及性,使得確診病例及死亡人數都相對低,台灣民眾因此幸運的逃過新冠病毒在世界許多國家或地區造成慘烈傷害的一劫。然而,台灣過去數個月防治covid-19的過程,防疫焦點都集中在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身上,由指揮中心從上到下的發出指令,基層衛生局、衛生所都是被動配合防疫中心的指示。基層民眾也被動配合指揮中心之令,而勤洗手,而戴口罩。在這樣由上而下、防疫一條鞭的政策下,公衛體系中與民眾密切結合的社區防疫網的潛力也沒有被發動起來。因此,數個月過去了,台灣的公衛體系基本上並沒有因為covid-19的流行遭遇大幅度的挑戰,當然更沒有機會因covid-19接受過紮實的鍛煉。因為連續多日零確診病例,台灣即將開始「解封」。那麼,「解封」之後的「後防疫時代」,台灣社會面臨什麼樣的公共衛生問題?一方面,台灣每年因傳染病或慢性病而受苦、而死亡的人成千上萬,covid-19的流行只不過是眾多公共衛生問題的一小部分。2018年,全台灣有17萬2千多人因各種疾病或健康問題—例如癌症、心臟疾病、肺炎、腦血管疾病、糖尿病、事故傷害等等—而死亡。此外,台灣還有許多其他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迫切需要解決,如食品安全、生態環境嚴重污染、疾病污名化、健康不平等越來越惡化的問題。但是另一方面,必須擔負處理這些公共衛生問題的重責大任的公衛體系,卻在過去數十年之中經歷公衛體系嚴重弱化的過程。因此,雖然台灣逃過covid-19流行一劫,在「後防疫時代」,無時無刻必須面對上述殘酷的現實的台灣公衛體系,挑戰才真正開始。在分析「後防疫時代」公衛體系的挑戰之前,我們先對公衛體系做個簡單說明。公共衛生是一門經由社會集體的、有組織的力量,預防疾病、促進健康、延長壽命的科學與藝術。它有兩大特點︰一、預防為主,治療為輔;二、以社會集體的、公共的力量,以促進全人口(而不是個人)的健康為目標。公衛體系包括預防及醫療兩大部門,前者是在健康問題還沒有發生之前做的預防性工作(例如傳染病及慢性病還沒有發生之前的預防、婦幼保健、衛生教育),後者則是在健康問題或疾病已經發生了,才加以治療的工作(例如新冠病毒已經感染人,而且在人體內造成嚴重肺炎以後,必須在醫院治療)。依照公共衛生預防為主、治療為輔的原則,理想的公衛體系應該投入大量資源在預防部門,方能有效預防民眾生病,實在無法預防的疾病發生了,才由醫療部門來處理,而且這兩個部門必須密切合作。以上述公共衛生的兩大特點,來檢視台灣光復以後公衛體系的歷史發展,我們很遺憾的發現:公衛體系的發展是與這兩個特點背道而馳的。也就是說,它是從預防為主、治療為輔,發展成治療為主、預防為輔的;另外,它是以比較集體的力量、轉向以個人的力量來維護全民健康的。1950到70年代中期,台灣公共衛生的政策主要是預防重於治療,主力是把基層衛生建設好,而且投入很多資源到公立醫院的建設;這個時期,政府以國家的、公共的、集體的力量來推動公衛體系的發展及壯大。但是,在1980至90年代新自由主義興起之後,台灣公衛體系的醫療部門就越來越商品化、市場化、私有化、擴大化、財團化,預防部門相對的侏儒化,因此整個公衛體系弱化了。台灣2018年的總醫療保健支出是新臺幣1兆1千332億元,其中,投入到預防部門工作的經費就區區480多億,占4%!反之,醫療卻占了96%!後者基本上就是私人資本主導。也就是說,從1980年代開始,台灣政府在全民健康促進與維護這個集體事業的作用已經越來越微弱,醫療部門丟給私人資本或市場,預防部門則只給予微不足道的支持,政府基本上已經退出促進及維護全民健康與生命的應有責任,並且把健康的責任個人化,要求每個人為自己健康負責——它對人民說:「生病了,就去醫療部門尋求治療吧!」基本上社區集體的作用是微弱的。上述的歷史分析呈現,如今台灣的公衛體系已經在過去數十年之間逐漸被弱化了。那麼,在「後防疫時代」,當台灣社會必須面臨種種嚴重而且亟待解決的公共衛生問題的處境下,公衛體系能否面對、迎接、承受、處理、解決這些挑戰?實不容樂觀。最令人不解的是: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給台灣民眾在解封之後的建議卻是十分個人化,與改造、鍛煉公衛體系毫無相關的「防疫新生活」。作為一介公共衛生學者,筆者誠心建議:1)當台灣民眾因為covid-19流行的衝擊,對自己的健康問題、對公共衛生的問題、對公衛體系發展的問題更關切的這個難能可貴的時刻,政府應該投入更多的資源及人力到教育民眾的工作,讓他們理解公共衛生預防勝於治療、公共的、集體的原則,同時發動他們關注他們身邊的基層公共衛生機構,包括衛生局、衛生所,甚至以志工方式投入基層衛生機構的公共衛生工作,集體投入全民健康促進及維護的事業。2)將全台社區防疫網建立起來,讓社區民眾以集體的智慧來投入這個防疫網的建構及推動。3)任何公共衛生工作的推行,一定要以「由上而下、從下到上」雙向的、互為辯證的方式推動;「台灣最美麗的風景是人」,而草根民眾的智慧自然也是台灣最美麗的風景,當我們面向台灣草根社會,我們將會深刻感受草根社會擁有著充沛的能量與豐富的智慧,那麼我們與他們共同建立一個更健全的、更能接受種種挑戰的公衛體系,將會是充滿著希望的。
-
2020-06-10 橘世代.好心橘
她是「真人版應思聰之姊」照顧家人也關懷同路人
64歲的新北市康復之友會理事長黃莉玲,20年前弟媳突然罹患思覺失調症,因弟弟在大陸工作,上有年邁雙親、下有1幼子的她,除陪伴弟媳就醫,更悉心教育3名年幼姪子,扛起照顧兩家的責任;過程中,她主動參與支持性課程及志工協會,致力翻轉精神疾病負面印象,現在她更帶著志工參與社會局精障家庭關懷專線,陪伴無助的病患及家屬走出生命幽谷,重燃希望。回憶起弟媳發病當下,外表一切正常,但經常有躁鬱症狀,曾到了市場買衣服,一買就是10幾件,或一口氣就訂了2、3間房子,由於當時全家人都不了解什麼是思覺失調症,直到去台北市松德醫院就診後,才知道弟媳原來生病了。她就扮演起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中也罹患思覺失調症的應思聰姐姐應思悅的角色。黃莉玲指出,因弟弟必須在大陸工作維持收入,她便負責起照顧兩家子幼兒、長者的責任,所幸在松德醫院期間,接觸到了「家連家」團體課程,由同樣身為病患家屬的帶領者,幫助成員理解精神疾病、認識藥物基礎概念、連結社會資源等,不但翻轉對精神疾病的認識,更找到共同成長的夥伴。隨著弟媳病情逐漸穩定,黃莉玲2007年時也參加了全國康復之友聯盟,參與新北市康復之友會運作,她表示,社會大眾對於精神疾病缺乏認識與理解,大多冠上汙名化的標籤,「但精神疾病是可以被治癒的,最重要的是及早發現,即時就醫。」黃莉玲也分享姪子的成長故事,由於精神疾病一部份可能是基因遺傳,有了弟媳的狀況為鑑,她長期注意姪子們的身心狀況,其中一名姪子因從小情緒較敏感,恐有發病可能,她便不斷提醒要保持正常生活習慣,若有需求必須就醫,現在姪子不但從國外求學歸國,也有份不錯的工作。參與新北市康復之友會過程中,她也帶領許多病患家屬參與支持性課程,去年起更與社會局合作,投入新北市精障家庭關懷專線(2252-3399)志工,她表示,一旦家中出現精神病患者,勢必造成全家巨大衝擊,此時若有人能願意傾聽、分享經驗,將對家屬有莫大的支持與幫助,更會願意走出家門、正確就醫。黃莉玲說,以前照顧病人總是孤軍奮鬥,許多人都不敢尋求幫助,深怕被外人知道家中的狀況,但精神疾病不是恥辱,家屬的教育、正確的理解與陪伴,才是幫助患者的不二法門,藉由協會推廣及關懷專線,希望能陪伴更多家庭及患者走上康復之路,重新回到美滿的生活。【熟齡精選延伸閱讀↘↘↘】。「一場沒有勝利者的戰爭」張曼娟:這一刻我瓦解了。退休守護慢飛孩子 高年級志工花時間慢磨出成長 橘世代FB立即按讚! 張曼娟:「我正經歷一場關於「老」的學習」、于美人:「保有追求快樂與相信日子,才是人生最重要力量」、吳若權:「人不可能不怕老,學會接納怕老的自己,就能對生命更加安心自在」,當一個不等「老」的橘世代,讓自己生命豐富跟得上時代!>>【立即加入】
-
2020-06-09 橘世代.好學橘
工作不為錢?!50+經濟模式,讓自己成為「禮物」
老年勞動之所以珍貴,因為它有可能脫離「市場經濟」(market economy)的工作模式,返回人類早期的禮物經濟(gift economy)勞動模式,讓人世間再度充滿溫暖和感動。禮物經濟或稱禮物文化(gift culture),是自古以來自由價值的經濟學模式。在禮物的給予過程中,給予者沒有任何得到立即回饋或價值回報的要求和預期。這種禮物經濟模式,人類學家認為是一個跨文化、泛歷史的社會行為。相反的,「市場經濟」或「易貨經濟」(barter economy)是一種商品交換,用社會契約或明確協議,來保證給予者得到,或期望得到報酬的規範價值經濟學模式。「市場經濟」是基於商品交換的原則,特點是立即性、可計量、獨立性,是物品和物品之間量的關係;「禮物經濟」的特點則是非立即性、不可計量、互賴,是人和人之間質的關係。「禮物經濟」跟「分享經濟」(share economy)的概念非常像,背後的驅力都不是為了錢,只差在分享經濟主要是指將「多餘的」跟別人分享,比如說多出來的房間,或是多出來的食物,與其放著不用,不如將之拿來跟其他人分享;「禮物經濟」則是著重在把所有的付出都當作是禮物,而不是投資或是交易。法國人類學家馬塞爾.莫斯、路易士.海德等人發現,禮物經濟和我們習慣的市場經濟截然不同。雖然市場經濟和禮物經濟都是交換體系,但它們有三個基本的差異:情境不同:市場經濟的重點是交易,禮物經濟的重點是關係。特洛布里安群島(trobriand)的人在所謂的「庫拉圈」(Kula Ring)儀式中交換項鍊和臂章,物件的價值不是由供需決定,也不是以市場價格來衡量,而是根據給予者與收受者之間的關係,以及那個禮物在社群中代表的意義而定。媒介不同:在市場經濟中,大家使用金錢作為交易媒介,亦即財務貨幣。在禮物經濟中,大家是使用社交貨幣。社交貨幣的目的,不是為了執行交易,而是為了表達關係,在市場上沒有定價。地位獲得不同:禮物經濟的一大特色,就是地位是努力掙得的,而不是買來的。在太平洋西北地區,原住民部落發展出冬季贈禮的儀式,地位高低不是看誰累積最多的財富,而是看誰給予社群最多。事實上,這種「禮物經濟」的模式,在老年的勞動行為裡處處可見。例如日本七十五歲的中村常野在柏市(Kashiwa),建立了一個為當地社區提供服務的組織。這個由一百名退休老人組成的團體,幫助社區維護交通安全,協助學生過馬路,就像英國「棒棒糖大媽大叔」一樣,每天上學、放學高峰時段,就準時出現在馬路邊。他們把「棒棒糖」標誌牌一橫,示意路上的汽車停下來,讓孩子們安全過馬路。這些退休人士還協助學校圖書館延長開放時間,方便學生在課前及課後學習。他們還志願為日托中心提供幫助,女性成員還去家訪探視產婦,以保證她們學會新生兒護理。該組織還有這樣一條規矩:不得披露自己過去的工作和職位。「不管你過去是公司總裁還是外交官,」 中村常野說:「同事們之間要平等相待,這一點非常重要。」不論過去是什麼職位或級別,他們對現在所從事的工作感到自豪。我住的社區,有一位七十一歲的退休女教師,因為喜歡做衣服,退休時開始學裁縫。如今,她日常生活的家居穿著都是自己親手縫製。不但如此,還贈送給左鄰右舍的老人家。她每個月定期到迪化街買布,幾百塊就可以做好幾件衣服。串門子的時候,看到許多老人家身上都穿著她的作品,感到很大的成就和喜悅;芬蘭一群有七、八十歲的社區婦女,她們蒐集了各家的舊衣服,利用她們的縫補專長,改做成大野狼與小紅帽的布偶,每年送出上千個給孤兒院兒童當玩具,也做為各地圖書館講故事時的道具。高雄縣鳳山市公所計畫室主任黃森濤喜歡童玩,退休後成為街頭藝人。他喜歡跟孩子打成一片,也為弱勢孩子做童玩。擔任志工三十年,後來加入「傳愛達人」行列。在嘉義,一群由教育界退休的校長、主任,以及公司行號的負責人等組成的薩克斯風團,由嘉義縣退休校長陳文宗擔任團長,並敦聘嘉義大學陳俊汕教授為指導老師,教授薩克斯吹奏技巧,除了個別練習外,並利用每週日晚上進行團練。他們常常應邀到各地去做公益性的表演,藉由這樣的活動,結交許多薩克斯風同好者,更享受音樂帶給自己和他人的感動。這些老年人,他們擺脫了市場經濟的交易模式,和金錢邏輯的生產工作,藉由禮物或分享的概念,讓自己的勞動更加有意義,也創造更多的幸福。本文摘自《老是一種幸福》、大喜文化 2020/04/01 改版【熟齡精選延伸閱讀↘↘↘】。50歲就退休 「人生歡喜過」他當起土地公經理人。退休守護慢飛孩子 高年級志工花時間慢磨出成長 為自己而學 橘世代來了! 【歡迎加入】建立自己的學習進修清單,充實精彩人生2.0,鑽研興趣、挑戰新領域、豐富生活,逐一實現手裡的那張學習清單!【歡迎加入好學橘FB社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