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30 退休力.來測你的退休力
搜尋
心靈雞湯
共找到
15
筆 文章
-
-
2023-02-03 退休力.理財準備
存夠了錢就能及早退休,享受人生? 專家教你如何財務獨立提早退休
有次在「履歷優化與個人品牌重塑」課堂上我問一位學員:「妳心目中理想的工作是什麼?」 同學回答:「我沒有特別想做的工作耶,只要能讓我存夠錢,早點退休就好了!」接著我問她,多少錢才算夠呢?她回答:「至少要1000萬吧!嗯,不對,可能要1500萬才夠……」 努力工作,抑制消費,存下一筆大錢,然後透過投資每年領取收益當生活費,就可以及早退休,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這應該是許多上班族的終極人生計畫吧!相同的概念在美國甚至還興起了一個運動,簡稱「FIRE」,是「financial independence, retire early!」(財務獨立,提早退休)的縮寫。搜尋這個關鍵字你會找到許多書籍與部落格,宣揚相關的理念與實踐經驗。 老實說,我以前也有一樣的嚮往。但這幾年來隨著觀察周圍的退休者,加上自己的感悟,我越來越覺得「財務獨立,提早退休」這個概念並不如想像那麼美好。除了執行上非常困難外,就算真能存夠目標金額,迎接我們的未必是環遊世界或閒雲野鶴般的悠閒,取而代之的很可能是生活的貧乏、自信低落與生存恐懼。至少,我個人在多年前就已經把這個念頭從我腦袋清空,轉向另一種「終生工作」的價值觀! 要如何財務獨立,提早退休?可能有些讀友對FIRE概念不太熟,我用最簡略的方法說明一下: 假設小李夫妻30歲,年收入100萬,基本年開支50萬,存下50萬。他們希望盡快累積1000萬退休金,並透過投資賺取每年5%的利息,就可支付生活所需的50萬元,再也不需要工作!照原本每年存50萬的進度共需要20年,依照FIRE的及早退休理念要提升「儲蓄比」,許多FIRE信奉者會逼自己存下超過70%的錢,小李的case就是一年存70萬,這樣達標時間就縮短為14.3年,也就是說如果小李夫婦如果確實執行FIRE,就能在45歲之前達成財務自由,接下來不必為錢而工作,每年還有50萬可以花用,很美,不是嗎? 說到這裡,我想對財務稍有概念的讀友們應該已經發現,這裡面有幾個假設數值,可能有過度樂觀的嫌疑!這些樂觀有可能導致整套方法變得窒礙難行。 1.首先是5%的年投資報酬:小李夫妻45歲退休後如果活到85歲,等於接下來40年這1000萬都要持續提供穩定報酬5%,有在投資的朋友都知道這非常不容易。再考慮每年2%~3%通貨膨脹,要維持一定購買力時,5%的報酬得提升到7~8%才行。就算真能找到這麼好的投資標的,也不可能每年剛好都是5%報酬,萬一正要退休時遇上經濟蕭條或時局變動,報酬剩下1~2%(甚至負報酬,本金被侵蝕),「又老又窮」的日子就要來臨! 2.其次,小李夫妻一開始花一半存一半的理財紀律,在這個低薪時代已經很不容易達成,何況要提升到70%的儲蓄率!年輕時我們成家立業,正是錢花得最兇的時候:房子、車子還有孩子,都是大筆支出,硬要存下高比例的收入真的需要過極度節儉的生活。吃喝玩樂省一點還不打緊,花費在教育與人際上的錢,其實都是人生重要的「投資」,講得現實一點,都是未來「賺更多錢」的契機。這些錢都省下了,斬斷了開源的機會,就只能更拚命節流,不啻是一種惡性循環。 延伸閱讀:別夢想一夜致富!投資不要跟單!專家告訴你金融投資的12個原則 我們換個狀況:假設小李夫婦每年賺300萬,固定開支100萬(每年存200萬)呢?15年後他們45歲,預計可以存下3000萬的退休基金。只要找到一個每年領取3.33%收益的投資標的(例如美國公債),就可以享用每年100萬的生活費用,這樣FIRE突然變得可行多了是不是?其實「薪資收入」正是整件事情的關鍵!我看了一些報導,成功實踐中壯年退休,有閒錢環遊世界的人,幾乎都是高薪白領或是創業家,沒這個優勢,要享受FIRE的好處,還真是相當不容易! 以上是財務分析的部分,畢竟我不是專家,就只能點到為止!這篇文章我更想談的,其實是兩個心理層面的因素,它們的重要性可能跟財務方面不相上下,甚至更高! 提早退休的兩個心理層面的因素一、 「錢」只是工作的好處之一,不是全部。放棄工作同事也拋棄許多珍貴的「人生必需品」人有一個毛病:看不到的就以為不存在。工作除了金錢,還會帶給我們成就感、人際關係、以及個人成長所需要的新刺激。上面這段話很多人嘴巴上不會反對,但內心覺得又是「心靈雞湯」來著!畢竟成就感什麼的,不如銀行存款來得真切。直到有天真正離開工作崗位,爽了幾個月之後,才發現迎來的是一陣空虛落寞!我身邊就有幾個朋友,他們存夠了一筆錢開心退休,逍遙了沒多久又重新回到職場,原因就是想找回生活中失去的養分。 補充一點,我尤其不建議男性過早退休。男生是特別需要成就感跟尊嚴的生物,太早退休又沒有好好規劃生活來滿足上述兩個需求,閒賦在家的退休男人常常是家人的災難,他們會持續跟身邊的人索取必要的成就感跟尊嚴。 有句諺語說:「別把嬰兒跟洗澡水一起倒了!」(Don't throw the baby out with the bathwater)如果工作讓我們不開心,我們應該思考的是「什麼樣的工作會讓我們開心」,而不是一股腦把「工作」從我們的人生中完全倒掉。參加過「尋找天賦與熱情的系統化做法」講座的人一定記得我的親身經歷:我曾經也是個以及早退休為目標的上班族,常常在日記裡寫著要45歲退休的目標,但逐漸找到自己熱愛的工作,「退休」這件事情的誘因就逐漸淡去了!就像是歐普拉說的:「如果你從事的工作就是自己熱愛的事,那麼賺到的薪水其實都算是『額外』的好處,可以的話,為什麼不一輩子享受這樣的工作呢?」 二、當人們感受到財務的焦慮時,往往不是因為資產的「存量」不夠,而是其「增量」下滑!學生時代,皮夾裡有個千把塊就覺得自己很有錢,可以買少年快報兼請同學吃鍋燒意麵了!但上班之後,好不容易存了10萬塊卻還是憂心忡忡,覺得自己沒房沒車,要怎麼樣才能娶女友進門?(更慘的是還沒女友!)人對財務的焦慮,顯然不是來自當下的帳戶餘額,而在於對「未來財務狀況」的評估。就算一個人明明戶頭裡有幾百幾千萬,但當他「覺得自己錢越來越少」時,仍然會帶來很大的焦慮。你看看身邊退休的長輩就知道了,很多人年紀大了,沒有賺錢的能力,就算存款很多,也都會把錢看得比以前更重,因為每多活一天,錢就會減少一些,這是一種倒數計時的焦慮感! 就算我們真能在中壯年存了大筆退休金,提早退休並且每年領取固定收益當作生活費,我認為並不能算是真正的財務自由,反而會產生一種新的財務焦慮!我們會擔心萬一明年投資收益不好怎麼辦?萬一物價上漲怎麼辦?萬一臨時出現大筆開支怎麼辦?明明有大筆存款在帳戶裡,卻仍要承受這種焦慮,我稱作「富人的窮困感」,真的非常划不來! 但如果樂在工作,並且持續工作到老年,除了能獲得工作帶來的諸多好處之外,由於財務上持續有進帳,自然不會有「吃老本」的焦慮感。因為有持續收入,還能偶爾奢侈一下,不必嚴格遵守每年花費上限,這樣的「閒錢」才能帶來真正的快樂,就像學生時代的少年快報一樣! 延伸閱讀:你有選擇困難症嗎?專家授獨立思考術,做出理性選擇10大原則 我認為執行FIRE計畫(財務獨立,提早退休)有幾個先決條件,必須同時遵守,才可能達成目標。首先你與伴侶屬於高薪族群、都擁有強大的消費自制力、願意維持數十年極簡生活、同時家庭份子單純(無年邁父母與子女)極少意外開支,這任何一條都很不容易。而且更慘的是,當你終於成功達標,存了上千萬退休金後,還不能太高興,因為退休之後,你得更嚴謹地控制支出,一直到離開這個世界為止。這……這實在是太違反人性了! 那麼解法到底是什麼?這問題我想了不只10年,直到今天為止,我的結論跟歐普拉女士一樣,唯一解就是「做自己有熱情的工作」。在財務層面上,擁有持續的收入就不用擔心吃老本,搭配妥善的理財計畫,生活只會越來越好,存量甚至增量都會提升!在心理層面上,除了可以享受工作帶來的多元好處,也能開心地發揮閒錢帶來的好處,這會更接近所謂的「財富自由」!
-
2022-11-12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講堂/教會醫院一待30多年!劉啓舉兼顧病人心靈,彰顯信仰力量
「身體得平安、心靈得喜樂、永生有指望,因信仰讓生命得以永恆。」這是台南新樓醫院院長劉啟舉送給病人的一句話,期待新樓醫院不僅治療疾病,更能兼顧病人的心靈,彰顯信仰的力量。新樓醫院是台灣第一間西醫醫院,1865年時由英國長老教會馬雅各醫師創建,二戰後醫院曾中斷開設,1985年重建,至今已有157年歷史。教會醫院 一待30多年劉啓舉是重建以來第5任院長,醫學院畢業後,在高雄醫學院完成麻醉科訓練,就進入新樓服務。他是馬來西亞砂拉越僑生,從小信仰基督教,他笑說,可能新樓與他太「match(契合)」,進來後就離不開,一晃眼已經30多年。「新樓最早是因為想要傳教而設立,醫療是一種工具。」一路看著新樓走過來的劉啓舉認為,既然是醫院就要把醫療做好,與信仰無關,走到現在,台南已不像早期缺乏醫療資源,但新樓就是因為信仰而特別,教會醫院就要做其他醫院不想做、做不到的,不以營利為目的,結合在信仰上志同道合的人,提升全面的醫療品質才是目標。做應做的事 未因虧損而倒新樓醫院分3期陸續興建,1994年先在醫療資源很缺乏的安南區成立診所,1997年在麻豆成立分院,在當地開設第一個心導管室,2006年在麻豆分院旁成立護理之家,兩者至今仍處於虧損狀態,但該投資的設備並沒有減少,「在主的引導下做工,必不讓我們欠缺」,醫院多年來做應該要做的事,沒有因為虧損而倒下去,仍然穩健成長。鼓勵付出 建「當責文化」2020年劉啓舉出任院長後,在醫院建立「當責文化」,請管理學老師為全院員工、甚至協力廠商,進行相關課程訓練。所謂「當責」,就是比負責再多一點,因為是教會醫院,要求每個人都替患者多設想一些、多做一些,不必想著利潤,但只要品質提升,利潤自然就跟著來。在疫情期間,醫院人手不足,劉啓舉鼓勵員工為疫情多付出一點,「你多做一點,就能讓別人輕鬆一點」,同舟共濟,順利度過疫情嚴峻的緊張期。接手長照 協助日間照護目前醫院也接手利潤不高的社區長照據點,利用各地教會的空間,針對失智長者協助家屬日間照護,另外在偏鄉醫療、海外偏遠地區的醫療傳道都不停歇,劉啓舉還計畫設立癌症醫療關懷中心,協助癌症末期患者安寧療護,未來希望能更集中資源,陪伴癌症患者走這一段艱難的路,「在恐懼中獲得安慰,就是信仰的力量」。養生祕訣/快走、打高球 養生靠老婆台南新樓醫院院長劉啓舉是麻醉科醫師,年輕時經常要值夜班,生活作息與常人不同;年紀大了,太太幫他養生,每天三餐均由營養師的太太負責,限制嚴格,晚上則與家人快走,偶爾還會和醫院同仁一起打小白球,規律的生活,就是他的元氣來源。每天晚餐後,劉啓舉會與太太、丈母娘一起到戶外快走,「她們腳程快,是真的在運動,我隨興多了」,他很喜歡這段與家人相處的時光,現在偶爾孩子也會加入,大家邊走邊聊天,給予他心靈上的滿足,不聊天的時候就用耳機聽講道,把這段時間當成心靈雞湯來餵養,沉澱白天紛雜的醫院事務,明天又能全力以赴。飲食保養上,全靠太太,他表示,太太原來的工作是貿易,孩子大了後,開始尋找其他的興趣,為了自己與家人的健康,特別讀了營養學,而且太太很會做菜,因此,每天三餐都固定回家吃飯,該吃什麼、分量多少,都由太太包辦,他全部照辦,「實在感謝太太的付出」。前任院長莊明雄任內,將高爾夫球帶進醫院,院內的高爾夫球隊20多年來都沒有中斷,劉啓舉因此接觸了高爾夫球,不僅同事間以球會友、聯絡彼此感情,從打小白球裡,他也領略到很多醫院管理上的哲學。一場18洞的球賽中,常會遇到很多困難、種種料想不到的狀況,劉啓舉認為,只能面對它、接受它、改變它、完成它,無論前一桿打得如何,都不必放在心上,只有活在當下、專心打好眼前這一球,才是最重要的。打球不僅是運動,也有助心靈成長。劉啟舉小檔案●年齡:64歲●專長:麻醉科●學歷:高雄醫學大學醫務管理碩士、台北醫學院學士●現職:新樓醫院院長、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監事、台南市醫師公會監事長、台南地方法院醫事類專家諮詢委員/醫療專業調解委員、南區健保署醫藥審查專家、長榮大學兼任助理教授部定講師●經歷:新樓醫院醫療副院長、醫務部部長、醫品室主任、急重症管理中心主任、開刀房主任、麻醉科主任、麻醉科醫師、高醫附設醫院麻醉科醫師給病人的一句話● 身體得平安、心靈得喜樂、永生有指望,因信仰讓生命得以永恆。
-
2022-04-26 失智.照顧喘息
心靈雞湯/ 罹癌又要照顧失智母親!轉個念還是能走出長照煉獄
身兼電台主持人與作家的齊萱,在56歲時發現自己罹患了子宮內膜癌,除了要面對自己生病的打擊,母親起伏不定的失智症狀況,更讓她難以招架。要同時照顧自己與他人,一路上真的困難重重,但齊萱仍然找到調適的方法,並將心路歷程記錄下來與大家分享。母親送我的禮物—帕金森症。二○二一年的母親節,我收到了母親送我的禮物。是的,不是我送母親禮物,而是她送我禮物——帕金森症。雖然因為帕金森症,也因為長年的壓抑,母親的表情愈來愈少, 愈來愈有這個病症獨有的「撲克臉」,但是面對她瞪大的眼睛,正面而來的:「妳不要再冒充我的女兒了,因為妳不是。」的暴怒直言,我依然有片刻的錯愕。前後加起來大約有八、九個月的時間,母親起伏不定的失智症狀之一,是忘了我是她的女兒,堅持她真正的女兒不見了。 習慣壓抑自己的她,起先還會問:「妳知道我的女兒跑到哪裡去了嗎?妳把她學得這麼像,她什麼事情妳都知道,妳可以叫她回來,把她還給我嗎?」漸漸的,她延伸出很多的可能性:失蹤了、跑掉了、躲藏了、不見了,再變成被捉了、被賣了、被殺了、被埋了..。而在比這更早之前,她先忘掉的是我身體的狀況。在我告訴她我某天必須出門,因為要回診追蹤時,她一臉茫然。面對罹癌的打擊,又要同時照顧母親。我輕聲問她:「媽媽,我去年得到癌症,還住院動手術,現在每三個月要追蹤一次,妳都知道吧?」她的茫然轉為漠然,別開臉去說:「不知道,完全不知道。」頓了一下,再回頭上上下下打量我。「妳很健康啊!看起來都好好的,哪有得什麼病?」啊!我多麼希望如此,希望自己是健康的,是好好的,是沒有得任何病的。然後我又會回想,過去除了身高體重和五十歲以後,平常拿二尖瓣脫垂導致心律不整的藥的診所,固定每半年會要我去抽一次血之外,我好像..不,不只是好像,而是幾乎沒有做過身體檢查。理由可能和一般人大同小異,當然是包括「沒事不要找事」、「不檢查沒事,檢查了一定有事」、「鴕鳥心態」、「要怎麼樣就怎麼樣,檢查出來沒得醫更慘」等等。母親若走了,我甚至可以消失。我不做身體檢查的理由,其實是因為母親。父母在,不遠遊。古有明訓;我則是母親在,不重己,或者說,無自己。從很早開始,我就發現一件對於我而言,最是日常,卻絕不正常的事:母親不快樂,我不能快樂;母親不健康,我不該健康;偏偏她很早就有三高,加上心臟等等慢性疾病,而且,自十九歲後,她似乎沒有真正快樂過。於是有一天,我發現,這句話還沒說完,若要說完,若要推到極至,應該是:母親不快樂,我不能快樂;母親不健康,我不該健康;母親若走了,我甚至可以消失。「我可以消失」這五個字一浮現,嚇壞的人是我自己。不正常。是緊接著浮現的字眼,對,不正常。而會造成這不正常想法的,會戴上這種面具過日子,到底是母親為我加上的,還是我自己的責任? 我只知道,即便得用自己的十指剝離,即便會讓一張臉血肉淋漓,都已經到了必須摘下面具的時候。摘下面具,為的是面對自己,接受自己。長照彷如煉獄,試煉著我還在追蹤期的身子,而把這煉獄轉成隧道的,是我摘下面具的決定。「情緒勒索」、「替代性配偶」、「工具人」、「冷暴力」等字眼,在自我覺醒的過程中,不斷撕裂與母親拉扯的我;但是漸漸的,我不但看到了自己體內那個不斷討好,只為了得到愛的「孩子」,也意識到了為什麼母親會要我把滿櫃子的娃娃,搬到因為起居方便,而現在與外籍看護同住的對面屋裡。二○二一年,母親七十七歲,我五十八歲,但就在她漸漸失智而可以恣意展露「原我」的時候,我才知道,不管我幾歲,她其實一直都只有、都停留在生我那年的十九歲。我的身體,還是一樣的疲累,但是我那顆支離破碎,甚至血肉模糊的心,慢慢兜攏且開始柔軟、堅定、強壯起來。理解母親的狀態,學會調適心情。原本因為長照的反覆操作,還有她失智的無能為力而怨懟,漸漸的,轉為憐惜的不捨:這是我的母親,更是一個來不及長大,就得獨自生養女兒的十九歲小女孩。以至於後來某日媽媽對著我說:「妳回來了。」就像她突然忘記我一樣,又突然記起了我,我明白這只是病情的起伏,並非痊癒,我的情緒,已經可以不再如同之前一樣,完全跟著她的喜怒哀樂走。現在的我,依然不知道隧道的盡頭在哪裡,何時我才會見到隧道那頭的光,但是,我非常清楚摘下面具,為的是面對自己,接受自己,同時,陪伴我那方式或許扭曲,情緒也許複雜,卻肯定愛我至深,永遠十九歲的母親。(本文出自日日學出版《親愛的,我在》齊萱著)
-
2021-01-18 失智.照顧喘息
心靈雞湯/需要幫助的,不是只有患者而已
我很享受當一位醫生。雖然每天的尾聲都很疲憊,事情總是做不完,而且遇到的人都是病人。但說真的,人們只要可以完整的活著就是奇蹟了。然而,身為醫生,我的工作幾乎都留在診間裡,或許偶爾在休息時會關心患者的狀況,但他們不會在餐桌邊陪我吃晚餐,不會來度過假日或週末,不會打電話詢問我的位置,或是請我幫忙遛狗。身為家庭成員照護者的情況就截然不同了。關係會緩慢、穩定而不可逆的改變,從夫妻或父女,變成護理師和患者。對許多人來說,家庭成員的照護伴隨著大量的焦慮和罪惡感。一方面,我們會覺得因為深愛對方,所以有義務這麼做;因為對方是父母、祖父母、伴侶或手足。另一方面,照護別人真的會令人精疲力竭。持續的將自己的一部分奉獻給其他人,意味著你無法為自己保留一點時間和空間。身為醫生,我們很了解燃燒殆盡的危險,我也曾經燃燒殆盡過,感覺自己來到臨界點,再也無法付出任何東西,再用上任何一點時間都太過沉重,就像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再一個「小請求」,再一句「你可以幫我個忙嗎?」,或是「我忘了拿藥」、「你可以帶我去廁所嗎?」都會讓人承受不了。照護者的壓力是必須認真面對的問題,而隨著時間累積,照護家庭成員可能會帶來一定程度的恨意。就如同患病不是患者的錯,被需要也不是他們的錯。我們必須先照護好自己,雖然身為照護者所做的舉動似乎很偉大,但我們不是超級英雄。身為照護者很艱難,會帶來真正生理和心理疾病的風險。有許多人忽視了自己的需求,而讓自己的生理或心理健康出問題。每個杯子都有可能會滿溢,而就像飛機逃生安全指示說的:「先戴上自己的面罩再協助其他人。」這是個不錯的比喻,但面罩不該只是假裝,在自己不好時卻說「我很好」。憂鬱、焦慮和生理健康問題都可能影響照護者。不只是沒收錢的家庭照護者,連專業人士也可能會發生。在疾病面前,我們都很脆弱,且沒有人能對它免疫。那麼,該怎麼做?尋求幫助,越多越好,不要害怕開口求助。像我這樣的醫生不會傷害你,社工人員也可以在你有需求時幫助你。你只要承認自己需要幫助就好。問題在於,我們能取得什麼樣的幫助?該如何知道自己需要照護?有時候在住院或發生意外之前,都看不出問題。我們該如何請求協助?
-
2020-12-11 科別.精神.身心
「不是想太多,只是生病了」一名憂鬱患者的住院日記
▍弟弟弟弟是我們病區的「明星」,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如果說,我的成名史是一部精彩絕倫的極短篇小說,那弟弟的成名之路簡直可以說是驚天地泣鬼神的瑰麗史詩。弟弟17歲,在我眼裡,他就是個天才,撲克、象棋、百家樂樣樣精通。他非常非常非常喜歡籃球,不管你懂不懂,他都會一股腦兒地和你說柯瑞、NBA(美國男子職業籃球聯賽)等你壓根不感興趣的話題。他跟我炫耀過他的柯瑞手環,他的籃球遊戲,還有他的畫作。我驚訝於他的繪畫手法和表達方式,對他說:「我從你的畫裡,看到了一種掙扎。」▍發作我來的第一天,弟弟就發作了:襲擊醫生、掀翻病床、大呼小叫、瘋狂抽搐,把整個大通鋪鬧得雞飛狗跳。即便護士打了好多針鎮靜劑,用束縛帶把他五花大綁,他依舊不屈不撓地高聲嘶吼,猛烈撞擊,持續了四五個小時。所有人都嚇得目瞪口呆。事後,連護士都對他說:「我看到你就怕。」▍見聞在精神病人的所見所聞上,我遠不如弟弟的見多識廣。多年的患病經歷和治療生涯讓他攫取和積累了眾多素材。他也樂於和我們分享,我每次都聽得津津有味。他說,有一位跟他一起住院的自閉症兒童,老是在垃圾桶裡翻牛奶盒,一個一個把剩餘的牛奶喝光;還有一個人格分裂的女人,看見男人就跳上去親,有一次夢遊直接跑到男人床上去了;妄想症患者妄想自己活在科幻世界裡,老是抓起酒瓶就在大馬路上到處砸車⋯⋯這些精彩又可憐的故事往往讓我們聽眾瞠目結舌。精密的大腦真是容不下一點錯,稍微一點錯位都能錯出千奇百怪的形態來。▍撲克牌娛樂在這裡是貧乏的,五根手指頭就能數完:象棋、軍棋、五子棋、撲克牌。不過也不影響什麼,畢竟大多數人都對所謂的娛樂興趣缺缺。大多數時間,大家都互不打擾地發著呆。如果沒有醫護人員的督促,我絕對相信,大家都會發著自己的呆,一起發呆到天荒地老。但今天,發生了一件「小確幸」的事。那就是我學弟的呆腦瓜開了竅,竟然主動出現在我門口問我:「要不要玩撲克牌?」我像是突然被皇上欽點侍寢的婢女,完全受寵若驚!我呼朋引伴,叫上弟弟,湊了一桌。沒想到後來發生的事,完全超出了我們的控制。▍活著我們興味盎然地玩著大老二,卻有一位躁鬱症的阿姨一直不識相地找弟弟搭話,猛灌他令人煩膩的心靈雞湯,好幾次我都想嚴正告訴她:「阿姨,我們在很嚴肅地賭博。」但這位阿姨依舊對著弟弟滔滔不絕:「你的夢想是做麵點師對不對?可以的,出去以後,你開個店,做麵點,這是你的夢想對不對?來,你的夢想是什麼?!」弟弟回:「活著。」▍發作其實這場牌局,有太多可圈可點的地方。但相比於弟弟的又一次發作,這些就都顯得微不足道了。牌局結束,我們相約「江湖再見」。隨著一聲驚叫,弟弟倒地不起。湧動的人流、嘈雜的雜訊、慌亂的護士、聞訊趕來的親人、驚慌失措的朋友等四面八方的力量,都在大廳交錯奔走,以弟弟為中心共同交織成了一幅混亂的畫面,氣氛又一次沸騰到頂點。對於這裡的每個病人來說,生命是具體的、可觸摸的、被細心守護的、被共同瞻仰的。正因為遊走在生死邊緣,所以對於生命的存在,我們都特別敏感。大家齊心協力、萬眾一心,為了一條鮮活的生命共同努力。▍夢想我看著心電圖的波動起伏,心裡默念著:這是命,這是在湧動著的生命。弟弟發作的具體場景,我不想贅述。但看著弟弟和病魔誓死對抗的樣子,我想到他回答「活著」時的眼神,堅定又果敢。─「你的夢想是什麼?」─「活著。」活著,普通人最基本的生存本能,卻是我們拚死捍衛的夢想。▍小浣熊雖然大家都是和樂融融的,但和我最麻吉的是我的「姐妹團」。16 歲的「小浣熊」和18 歲的「金子」都是我姐妹團的成員。小浣熊是病區的人氣王、小可愛、萬事通。我千挑萬選,選定她作為「自己人」,但她始終一視同仁,把所有人都當「自己人」,所有人也都把她當「自己人」。小浣熊有一個毛病,就是永遠也坐不住。她時時刻刻都在走動,所以她是病區出了名的「流動人口」,要「抓住」她非常困難。她唯一一次「坐定」,是和我交心地聊天。那次,我無意中說了一句「你很像當年的我」,她便坐在我床上,剖析了她內心真正的感覺。她說「我太重感情了」「我對事物的感知太敏銳」「我總是想太多」「我力求把每一件事都想透徹」「我從很多細節中得出判斷」⋯⋯她一直強調著一個詞─「細節」,我不懂她口中的「細節」究竟是什麼。她迷離的眼神中,有太多東西,我怎麼都看不清楚。▍金子金子的媽媽是個天生的樂天派,但金子的頭頂永遠烏雲密布。只是偶爾,金子會笑,嘴角露出一個甜美的酒窩。她的口袋裡永遠收著一副牌,逢人便問:「玩牌嗎?」然後就和小叮噹一樣從口袋裡拿出撲克牌。有一次,我拉著她去串門子,她卻淨往男病房跑,搞得我這樣一個青春少女非常尷尬,於是我立馬改變主意,說:「玩牌吧!」然後她立馬找了兩個我非常討厭的男病友湊桌,我更尷尬了,但也只能硬著頭皮玩了下去。我想,金子雖然憂鬱,和男生相處得倒是很不錯。我當時真的是很單純地這麼想的。▍選擇我相信,如果一個正常人參與我們的日常聊天,他一定會覺得駭人聽聞。我們湊在一起,展示著結束生命時的各種傷口,嘴裡輕描淡寫地說著:「你是什麼病啊?」「你是怎麼自殺的啊?」「不要割腕,會有疤,你看。」「我吞了一整盒藥呢!」「我不後悔當時跳樓的決定。」─像是大家剛好在菜市場買菜時遇到了,閒話家常般地討論著「重於泰山,輕於鴻毛」的生命。其實,我們對「命」這個浮華的東西棄之如敝屣,就連互相鼓勵的話也都是「活著啊好朋友!」這樣無力的訴求。但是,我們是真心誠意地希望這句話能說服對方「活著」,但心裡明白,這句話始終勸服不了自己活著,所以也是真心誠意地希望自己「能走」。現在,我這樣平靜地敘述著,甚至還覺得我們就像是當年頹喪的「非主流」們的大集結。但其實我們都懂,彼此內心的曲折究竟是有多曲折。最後小浣熊說:「死了一定比現在活著好。」我想力挽狂瀾,強撐起精神說:「當時死了也就死了!但我們現在活著,那就只能活著!」小浣熊說:「沒有第二種選擇了嗎?」我堅定地回應:「是的。」然後心裡想著:死了比現在活著好。一定的啊!淚中帶笑的真實故事!重鬱症患者的精神病院觀察日記「可能很多人覺得,精神病人難以理喻甚至有點可怕,但我後來慢慢發現,在精神上有障礙的人,往往都是不願意傷害別人,而寧願選擇傷害自己的人,他們都是溫暖而善良的好人。」精神病院裡,最不缺的就是善良與溫暖。你再傷痛難堪,都有人能承接你同理你。反正大家都有精神病,誰也別嫌棄誰。走過這一遭,她說,精神病院並不可怕,相反的,世上再沒有這麼可愛溫情的地方。憂鬱症患者能披荊斬棘活下來,真的是一種堅強。而更堅強的,是無論如何,誓死也要留住他們的朋友和親人。 自殺,不能解決難題;求助,才是最好的路。求救請打1995 ( 要救救我 )
-
2020-10-29 養生.家庭婚姻
「走出月子中心的第一天,我就已經死了」母親頭銜是種選擇,還是失去自我?
陸劇《三十而已》中藝人童瑤飾演的全職太太(家庭主婦)、全職媽媽「顧佳」一角,近期受到矚目,網友拋出「全職太太算不算獨立女性?」議題,在微博引發廣大的討論。《三十而已》顧佳是新時代全職媽媽,把老公、孩子、自己打點得有條不紊顧佳,這個角色人如其名,不但顧家也稱職,她也顛覆以往大家對全職媽媽的想像,她強勢、有野心、有行動力,完全不同於刻板印象裡那些嫁入豪門的有錢太太,或是因沒有選擇、被家庭逼著成為全職媽媽的女性。《三十而已》中顧佳與老公許幻山一起創立了煙花公司,孩子出生後,選擇了回家做全職媽媽,但是公司裡的大小事務她都要參與,出謀劃策。同時,她非常重視兒子許子言的學習習慣及生活規律的養成,甚至為了讓兒子上名校,她用盡方法巴結業委會會長王太太,讓兒子擠進了社區隔壁最好的幼兒園。雖然是一位全職媽媽,顧佳對老公的事業也盡心盡力,不停地給他爭取機會。許幻山的公司陷入危機時,核心員工接連離職,顧佳為了幫忙老公,用心接近于太太、為她處理傷口,並當她的心靈雞湯,順利拿下于太太家樂園煙花招標的單,助老公脫離危機。這樣的全職媽媽形象不同以往,顧佳每天健身、幫家人準備早餐,把老公、孩子和自己都打點得有條不紊,甚至可以這麼說,她所做的事已經含括職業媽媽、老公事業和家庭主婦了,這樣還不算是獨立女性嗎?全職媽媽、家庭主婦,算不算獨立女性?也許顧佳的形象與一般全職媽媽有些脫鉤,卻引起觀眾們對既有全職媽媽與家庭主婦印象有了新的思考,「全職太太算不算獨立女性?」網友兩種聲音交替出現,一是認為沒有經濟收入,就談不上獨立;另一派網友則強調,只要成為全職媽媽是個人選擇,沒有失去自我,就算得上是獨立。不認為全職太太是獨立的微博網友認為,「全職太太算獨立女性的話,還有不獨立的女姓嗎?」「全職太太不算獨立人我以為已經是常識了。經濟尚且不能自立,獨立從何而來?」「能有選擇的才是獨立的。你選擇做全職太太,你之後還有能力選擇做職業女性麼?」留言角度雖然偏頗,倒也真實反應某些社會階層的聲音。然而贊成全職太太是獨立女性的討論,卻帶來更多的層次和高度。網友說,「看每個人怎麼定義這個「獨立」,就大多數而言能養活自己就算獨立!」「有經濟來源就是獨立的,在家上班的工作大有人在。」若從經濟獨立這個觀點來論,許多全職媽媽也會在家工作。而且說真的,若是普遍薪資兩、三萬,選擇在家帶孩子,省下奶粉、托育費用,讓寶寶更有安全感,「全職媽媽帶孩子、做家務不就是經濟獨立嗎?難道這些工作不是勞動嗎?不應該是有報酬的嗎?」飾演女主角顧佳的藝人童瑤,在微博上貼文,「全職太太算不算獨立女性?算!」她引用網友情系先生的一段話,「全職太太不工作沒有經濟來源,在家擔任保母、廚師、清潔工等20種職業角色,甚至不比職業女性輕鬆,那這些全職太太就不算獨立女性嗎?」顧佳:出月子中心的第一天,顧佳就已經死了,活下來的是許子言的媽媽,這就是當媽的修行。不過,話雖這麼說,很現實的一點是,當別人問起,妳現在在做什麼的時候,誰能有勇氣大聲地告訴別人:「我的工作是全職媽媽!」常常回答的聲量,都是底氣不足、支支吾吾,或是趕快轉換話題。劇中顧佳的一段話,血淋淋地道出這個殘忍的狀態,「當了媽以後,你最大的感受就是憋屈,憋屈在一個叫媽媽的頭銜裡。什麼身材走樣、情緒變壞,這些都不是最糟糕的。出月子的第一天,我突然感到顧佳已經死了,活下來的是許子言的媽媽。」她說,這就是當媽的修行。所以最後顧佳還是想擁有事業,得到一份屬於自己的成就感。她得知太太圈的李太太要出讓自家的茶廠,做了市調研究後,決定找李太太接手茶廠生意,當晚還開心到睡不著覺。當媽媽這件事,本身就是一種犧牲。但媽媽就是這樣啊,從聽到孩子第一聲哭泣開始,就注定為了愛放棄自我。最後用顧佳的一句話,勉勵所有辛苦的媽媽:「生活的本質就是千難之後有萬難,還好我從不缺面對的勇氣。」讓我們一起為自己、為孩子加油!※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轉載,原文:《三十而已》全職媽媽算不算獨立女性?引爆微博熱議!母親頭銜是種選擇,還是失去自我?
-
2020-09-24 科別.精神.身心
幫助好眠不用藥!專家建議,這樣做效果絕佳!
沐浴時間固定在睡前1小時前&微溫的水泡10分鐘體溫的升降能促進安眠人在睡眠之際,深層體溫會慢慢下降抑止代謝,進行睡眠的準備。這時,手腳的皮膚血管會舒張而將身體的熱度釋放出來。睡眠時手腳掌會變熱就是這緣故。於是乎,深層體溫下降幅度愈大,腦部的溫度也會下降,能讓我們比較容易入睡。因此,藉由沐浴先將深層體溫上升,如此一來下降幅度一大就能順利進到入眠模式。沐浴時機在睡前1小時左右是最為理想的。用微溫的水泡10分鐘左右最佳。水太熱或泡太久都NG!38度左右最適合熱水的溫度是刺激感較少的「微溫」感覺,建議大約是接近體溫的38度左右。若溫度過熱會刺激交感神經的活躍,有可能反而讓腦部更清醒,所以要小心水別太熱。應該有很多人為了美容而泡長時間的澡,但這樣也有可能讓體溫過高,所以不建議這麼做。身體感受到的熱度也會因季節有所變化,請依自己的肌膚感覺來微調水溫。★給易疲倦的人來碗心靈雞湯:泡澡別只浸到背部的肩膀,而要浸到前面的胸部。 文章&圖片出處/摘錄自高寶書版《遠離慢性疲勞!消除疲累大百科:睡眠、飲食、習慣、工作、壓力,讓你整天不累的70個妙招》
-
2020-09-04 科別.精神.身心
睡很久還是累、上下樓梯會喘...你已是慢性疲勞!日本名醫「不疲累睡眠法」3解方
編按:當人體到了一個極限,就會為了保護身體而分泌免疫物質。但這種免疫物質雖能有效抑止病毒,卻會對大腦造成不良影響,造成慢性疲勞。你有這些困擾嗎?上下樓梯會喘、睡了很久還是無法消除疲勞、明明在減肥卻仍停不了暴飲暴食、常常為頭痛、暈眩煩惱、心情煩躁睡不好、累到一根手指都動不了...只要符合上述任何一點,就該來了解消除疲勞、身心變輕盈的祕密!日本名醫工藤孝文針對「不疲累睡眠法」提出以下3種解決方式。「睡了覺仍無法消除疲勞」的人,7小時的睡眠時間效果最好睡眠法:睡眠不足是造成肥胖的原因各位!你們曉得睡眠不足有可能是肥胖的原因嗎?一旦睡眠不足,「瘦蛋白」這個能抑制食欲的瘦身荷爾蒙就會減少,造成食欲變大。一般來說睡眠時間需要7小時左右。依不同年齡與季節,最適合的睡眠時間人各有異,但最少也要必須睡到6小時。而且,睡眠不足也是生活習慣病或憂鬱症產生的原因,必須要注意。此外,也有睡眠時間超過8小時以上會減少壽命的說法,所以最好也要避免睡太多。分段睡眠也沒問題!有時也會有無法獲得充足睡眠的時候。這時若能以分段睡眠的方式「總計睡滿7小時」,就能保持十足的健康。人類社會是在晚上睡一大覺的「單相睡眠」,這已是一般常識,但生活在自然界的野生動物一天之中會睡很多次覺,這樣的「多相睡眠」也是天經地義的。由此可知,我們人類若將睡眠時間分割也沒問題。重要的是睡眠品質。睡眠品質好的話,即使只小睡20分鐘,腦袋和身體的疲勞也能恢復。★給易疲倦的人來碗心靈雞湯:當天的疲勞當天解除。沐浴時間固定在睡前1小時前&微溫的水泡10分鐘體溫的升降能促進安眠人在睡眠之際,深層體溫會慢慢下降抑止代謝,進行睡眠的準備。這時,手腳的皮膚血管會舒張而將身體的熱度釋放出來。睡眠時手腳掌會變熱就是這緣故。於是乎,深層體溫下降幅度愈大,腦部的溫度也會下降,能讓我們比較容易入睡。因此,藉由沐浴先將深層體溫上升,如此一來下降幅度一大就能順利進到入眠模式。沐浴時機在睡前1小時左右是最為理想的。用微溫的水泡10分鐘左右最佳。水太熱或泡太久都NG!38度左右最適合熱水的溫度是刺激感較少的「微溫」感覺,建議大約是接近體溫的38度左右。若溫度過熱會刺激交感神經的活躍,有可能反而讓腦部更清醒,所以要小心水別太熱。應該有很多人為了美容而泡長時間的澡,但這樣也有可能讓體溫過高,所以不建議這麼做。身體感受到的熱度也會因季節有所變化,請依自己的肌膚感覺來微調水溫。.★給易疲倦的人來碗心靈雞湯:泡澡別只浸到背部的肩膀,而要浸到前面的胸部。 「右躺的姿勢睡覺」,像嬰兒一樣舒適酣睡防止打呼的熟睡姿勢起床時若感到「總覺得懶懶的」、「沒有熟睡的感覺」,有可能是在睡眠中打呼的關係。打呼不僅會妨礙熟睡,這個壞習慣也會阻塞氣管引起睡眠呼吸中止症候群,所以必須要有因應對策。預防打呼最好的方法是「以右躺的姿勢睡覺」。側躺的話較能確保氣管暢通,不容易打呼。睡眠時無呼吸狀態的頻率也會減少,有這問題的人請務必試看看這方法。用右躺的姿勢睡覺,也能提高胃的消化能力以右躺的姿勢睡覺比較好的原因在於,胃的位置是朝向身體右側呈弧狀。身體沿著胃的弧狀橫躺,有助於消化的流動。也能減輕對自律神經的負擔,能夠保有優質的睡眠品質。睡眠中翻身是很自然的事,半夜改變姿勢也無可奈何,但剛要睡覺時請記得刻意往右躺。活用抱枕之類的睡眠用品,更容易確保氣管的暢通★給易疲倦的人來碗心靈雞湯:不理會打呼的毛病,不僅會老化還可能危及生命!書籍介紹書名:遠離慢性疲勞!消除疲累大百科:睡眠、飲食、習慣、工作、壓力,讓你整天不累的70個妙招作者:工藤孝文出版社:高寶出版日期:2020/08/26作者簡介/工藤孝文Kudo Takafumi福岡大學醫學院畢業後,至愛爾蘭、澳洲留學。回日本後,曾於大學醫院、地區醫院服務。現於福岡縣三山市的工藤內科從事地區醫療。專攻糖尿病、減重治療、漢方治療等,並以肥胖治療評論家、漢方診療評論家的身分,參與NHK《GATTEN!》、日本電視臺《世界第一想要上的課》、富士電視臺《真的假的!?TV》等節目。現為日本內科學會、日本糖尿病學會、日本肥胖學會、日本抗老化醫學會、日本東洋醫學會、日本女性醫學學會、日本高血壓學會、小兒慢性疾病指定醫師。延伸閱讀: 每餐吃糙米、鮮魚,竟然胖10公斤!醫師親身示範「限醣飲食」,1週瘦3公斤
-
2020-07-31 橘世代.好學橘
用藝術開帖「快樂處方箋」-8旬失智奶奶開畫展
成大老年學研究所最近與位在台南的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台南新樓醫院,共同簽署合作備忘錄,主要目的是針對健康及失智症老人,推廣「快樂處方箋」,讓他們活得更健康、開心。老人為何需要快樂處方箋?過去的研究認為,老人因為健康、經濟等因素,憂鬱的比率比年輕人要高,而憂鬱又與晚年能否過得好有緊密的關聯,因此如何能讓老人不憂鬱、快樂過晚年,是重要課題。專長於老人失智症治療、目前是成大老年學研究所所長的白明奇,過去推動預防失智症的要點「三動兩高」,包括多動腦、多從事休閒活動、多做有氧運動,及高等教育(多吸取新知)、多吃高抗氧化的食物。他表示,先進國家的老人醫療上,已經有所謂的「藝術治療處方箋」,並搭配合格的藝術治療師,藉由藝術的介入,治療老人的憂鬱、失智等疾病,但國內仍在起步中,北部像是和平醫院已有「藝術處方箋」,但是目前只能算是一種推廣,尚未配合合格的治療師與健保給付,未來可以逐漸朝向這個方向努力。像他自己的一個病人是80多歲的老奶奶,10多年前開始出現妄想、幻覺等失智症狀,與家人相處磨擦很多,後來在家人協助下,開始學習畫畫,從畫線條開始,不僅失智的症狀大幅改善,並讓老奶奶活得愈來愈快樂,後來還舉辦畫展,讓老人家的晚年變得完全不一樣。而在「平權」的觀念下,博物館、美術館等公共場所,也開始負擔更多的社會責任;白明奇表示,像是紐約的MoMA博物館(現代藝術博物館)就利用休館日,專門為盲人、失智症老人等開放,讓這些平日沒有機會接觸博物館的人,也能享受到藝術帶來的心靈雞湯。台史博館長林崇熙也表示,台史博從多年前就開始做這些工作,針對身心不方便方的人,提供他們親近博物館的機會,館方並發展「活動教育箱」,將館內的文物與資源等,做成行動教具,帶著一卡皮箱,無論走到哪裡,都能馬上打開,讓群眾接觸文物、吸收知識,而其中也有不少活動箱是為失智老人設計的,例如「唐山過台灣」,是介紹台灣清領初期先民渡海來台的景況,就讓很多老人很有感。他表示,由於失智老人對於自己年輕時曾接觸的事物會有特別的親切感,藉由熟悉的事物可以治療、延緩失智的病情,教育箱之前已多次到社區的長照據點陪伴老人。包括成大老年所、台史博與經營長照據點的新樓醫院,都有共識藉由博物館內文物,為老人設計活動,並由老年所提供專業建議,培訓志工與館員,進一步了解失智症。白明奇表示,印象深刻6年前在台史博內舉辦活動,一名失智症的老人原本不愛說話,但當家人帶他到館內,走到館內的仿舊土角厝前時,讓老人彷彿想起過往時光,竟濤濤不絕的開始說話,讓家人都很驚訝,「文物的治療效果是超乎想像的」館內還有模擬教室,模仿4、50年前,中南部學校規定學生在校內不能說台語、說了就要被罰的情景,也都讓老人玩得很開心。成大老年所並與台南市美術館合作,最近將帶領有輕度認知障礙的老人進入美術館內,更深度研究藝術治療對失智症的效果;還將引進英國的藝術處方箋的治療方法,期能為失智症治療發展出新的方向。熟齡精選延伸閱讀↘↘↘。學員實拍東眼山 抓住林間光線之美!。「這樣玩,防失智!」5款樂齡桌遊讓你存腦本 立即加入橘世代 50歲後的你想要怎麼樣的人生?還在煩惱退休、健康、生活嗎?加入「橘世代」找出屬於自己的老後生活,從現在開始為你自己的人生而活!>>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7-21 失智.照顧喘息
心靈雞湯/媽媽的離世 是一份無可取代的禮物
我到病房時,媽媽宛如自言自語般不斷地嘟囔著。我以為她的腦筋已經不清楚了,仔細一聽,發現她不斷對著窗外的街景重複說著:「不要死」、「求求你」、「生命很珍貴」。我心想,她的意識果然已經有點混亂了。我隨口問她:「怎麼了?」她說:「因為今天是九月一日。」晚年,媽媽很關心學童拒絕上學的問題。她知道暑假結束、學校開學的九月一日,是孩子最容易自殺的時候。就因為她自己瀕臨死亡,所以更能強烈感受到「有著大好前途的孩子,因為承受不了各種壓力而自殺,是多麼遺憾的一件事,絕對不可以讓它發生。」再過半個月後,樹木女士突然說:「我想回家。」剛住院時,母親滿意地說:「這裡比三流飯店的套房還舒服。」但是,住院一個月後,某天她突然說:「我想回家。」雖然當下我告訴她:「不,絕對不行。」但和主治醫師討論後,醫師說:「她說想回家嗎?如果病情再繼續惡化下去,就無法回家了,要回家只能趁現在,她自己可能也知道吧!」後來,我們租借了床鋪和照護用具,並安排可以居家看診的醫師和護理師,兩天後,搭著無障礙計程車回家了。在這過程中,媽媽一動也不動,現在回想起來,我想媽媽應該是想保留體力,一步步走向人生的盡頭。媽媽在回家前,指揮並安排所有的準備工作,她說:「床鋪要放客廳,不要放在寢室,讓大家可以照常生活。」當護理師和我們正忙著張羅一切時,媽媽說:「拿張紙給我。」她寫下:「不用太在意我,只要讓大家方便照顧就好,麻煩妳了。」媽媽的善體人意,連護理師都驚訝地說:「真了不起。」那天晚上,「終於一切都安排妥當了,那我們去睡囉!」我說。正當我要走回自己的房間時,媽媽把我叫住。她把手伸出來,握住我的手,我問:「怎麼了?」媽媽用很小的聲音,說了三次「謝謝」。「別這樣,太肉麻了(笑),現在才要開始照顧吧!明天我會跟裕也(父親內田先生)說一聲,大家都會過來,以後應該會很忙喔!」之後,我跟她說了聲「晚安」,就回房去了。大概到了半夜一點多吧!負責照顧媽媽的護理師把我們叫起來:「請大家下樓。」我們馬上跑到媽媽身邊。她的意識已經很模糊了,我和先生(本木雅弘)、大兒子雅樂、二兒子玄兔一起圍在媽媽身邊。長女伽羅因為大學開學,已經回到美國,所以我們透過手機視訊,讓大家可以看見彼此的臉。我的心情非常激動。好不容易終於回到家,鬆了一口氣,才正要好好照顧她......今年八歲在英國長大的玄兔用英文說:「媽咪,沒關係,就算身體不在了,外婆的靈魂也會永遠在我們身邊。」我嚇一跳(笑)。我不知道這句話他是從哪裡聽來,還是自己感受到的,這麼小的孩子,看到外婆在眼前即將離開,竟然可以這麼冷靜地安慰媽媽。「嗯,是啊!」我回答他。不過,玄兔最特別的地方是,當媽媽真的快要斷氣時,他突然說:「啊,謝謝您總是餵我吃好吃的水果。」他似乎突然想起,媽媽經常在點心時間,剝橘子給他吃,大家都笑了。我除了「謝謝」外,已經說不出其他的話,孩子反而可以自然表現出自己的想法,真的很有趣。半夜兩點,我打電話把爸爸叫醒,爸爸當時也是不斷重複進出醫院。「爸爸,媽媽快走了。」我說,「你要不要跟她說句話。」「妳等一下,等一下啊!」爸爸焦急地說。爸爸說:「啟子,喂,妳振作一點、振作一點。」爸爸的聲音非常激動。雅樂當時握著媽媽的手,他說,聽見爸爸的聲音時,媽媽的手突然緊握了一下,有了明顯的反應。如果媽媽沒有回家,還留在醫院的話,我們應該會來不及見她最後一面吧!媽媽讓我們看著她嚥下最後一口氣,我們則對她表達了自己的感謝,再加上長期不住在家裡的爸爸,當時的情景,我一生都無法忘懷。媽媽經常說:「想讓家人看看自己死去時的模樣。」之所以會有這種想法,是因為所謂的日常,是珍貴瞬間的不斷累積,她想用自己的生命讓我們知道,人會在自然的循環中出生、死去。若能瞭解這是無可取代的每一天,不斷累積出的人生,在生活中,不管面對再小的事,都會心懷感謝。不管面對誰,也都可以懷著慈悲之心與之相處。果然,經歷了身邊人的死去,就能夠不需任何理由地接受這些道理。一直到剛剛都還在呼吸、說話的人,下一個瞬間便消失了。身體被燃燒成灰,埋葬在墳墓下,歸於塵土,她說:「希望大家可以看到這個過程。」甚至連八歲的玄兔都說:「外婆去世了,好難過。」媽媽教會我們何謂人生,我想這就是媽媽的目的。在那之後,不知為何,我發覺孩子們的容貌改變了,這真是一份無可取代的大禮。當時,如果媽媽沒說「我想回家」,她的計畫就無法實現,媽媽一定知道「接近臨終時刻了。」雖然醫師說:「現在回家很危險」,但為了不讓家人承受痛苦,媽媽自己做了這個決定,並且完美打理一切,毫不慌亂地結束所有的事。她說:「這就是所謂的準備行囊。」爸爸去世時,大家都說,媽媽似乎也把爸爸帶走了。因為爸爸才剛走,所以大家有些語帶抱歉地說:「他被妳媽媽帶走了。」話中之意似乎是「那就可以放心了」(笑)。因為我一直對媽媽說:「雖然這樣說很對不起爸爸,但我還是希望爸爸先去世。」如果媽媽先走了,我一定會擔心「爸爸以後一個人怎麼辦」。※人物介紹:樹木希林,日本演員,1943年生於日本東京都,2018年9月15日辭世,享壽75歲。1961年進入文學座附屬戲劇研究所,以「悠木千帆」為藝名,1964年演出由森繁久彌主演的電視劇《七個孫子》,而後又參與《時間到了唷》、《寺內貫太郎一家》、《夢千代日記》等劇的演出,後來改名為「樹木希林」。2000年之後,電影的演出逐漸增加,作品包括《橫山家之味》、《我的母親手記》(獲頒日本電影學院獎最佳女演員)、《戀戀銅鑼燒》、《小偷家族》等。2008年獲頒紫綬褒章,2014年獲頒旭日小綬章。2003年因視網膜剝離,左眼完全失明,2005年因罹患乳癌,右乳完全切除,2013年宣布癌細胞已蔓延全身。長女為作家內田也哉子,女婿為演員本木雅弘,丈夫為搖滾歌手內田裕也(2019年3月17日去世)。本文摘自《走在,沒人想去的地方:樹木希林離世前的最後採訪》,采實文化立即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專頁!無論你是否為失智者,我們都期盼能認識你。我們提供專業醫療資訊和交流平台;而你來告訴我們,那些關於失智的故事。加入>>
-
2020-05-10 橘世代.健康橘
我們都有病:媽媽妳是最美的光頭、你的爺爺不是你的爺爺
好不容易獲得幸福、在職場衝刺、背負家庭重擔時......生病了。《我們都有病》是由3位年輕癌友共同創辦的病友社群,一段段關於疾病的故事集結成書,透過病友與照顧者令人動容的真實分享,讓生病這件事變得不再這麼可怕:「不提倡正向樂觀的心靈雞湯,只聊真實又有病的人生」。「生病後的人生,可能會讓你感到痛,但也可能看到從沒預料到的風景。」【故事一:沒有晴天霹靂,哪來的鋼鐵勇氣(受訪者/鋼鐵晴「晴哥」)】她是鋼鐵晴,人稱晴哥,曾夢想成為全職媽媽,但天不從人願,短短幾年內,她就經歷了早產、腦瘤、乳癌、婚變等一連串生活災難,她的故事充滿刻苦,但晴哥卻活得比誰都像個「人生勝利組」。接踵而至的乳癌:媽媽妳是全天下最美的光頭2015 年,在女兒1 歲多時,晴哥發現她會經常「頭痛、耳鳴、腳麻」。本以為是因為高壓的育兒生活疲憊造成的不適,去醫院檢查後,竟在腦中發現7X7公分的腫瘤,診斷後決定進行「開顱手術」。事隔1年,漸從手術中復原體力的晴哥,竟然又被檢測出乳癌。有過醫病經驗的她,本以為會跟第1次治療一樣,手術成功、等待復原就結束了。沒想到,在第1次打完化療後,身體產生非常強烈的排斥,全身痙攣甚至顏面神經失調。「那陣子真的長得很像佛地魔,我全身的毛都掉光了,包括我的眉毛、頭髮。我那麼注重打扮,當時真的天天都覺得非常沮喪、難過,而且副作用又很嚴重。」強烈化療副作用帶來的不適,晴哥坦承,她也曾想過要放棄。直到有天寶貝女兒對著她說:「媽媽,就算妳是光頭,妳也是全天下最美的光頭。」女兒的話,喚醒了晴哥的母性本能─她當下覺得自己必須要學會更加堅強、更加獨立。「為了陪女兒更久,我一定要撐下去。」罹癌後乳房重建 她成了一名超模辣媽在女兒的陪伴和鼓勵下,晴哥順利熬過所有療程。但治療結束後,卻又出現了一項新的選擇題──是否要進行乳房重建?許多乳癌治療的過程中,必須切除乳房。因此在痊癒以後,乳房重建與否,會是許多乳癌病患共同的疑問。晴哥當時在一些乳癌病友社群爬文,想聽聽前輩們的意見。但她發現,每當年輕乳癌病友詢問起重建乳房的話題時,得到的經常不是建議,而是譴責。許多年紀較長的病友會說:「我最討厭有人和我提乳房重建。」「幹嘛這麼膚淺?妳是要命還是要奶?」「如果另一半因為妳沒有乳房而不愛妳,那分手也罷!」等各種負面回饋。由於從小就曾因為胸部被嘲笑過,晴哥最後還是選擇重建。重建後,有次晴哥在粉專上分享她的比基尼照,大秀罩杯升級後的「新身材」,竟意外引起媒體關注。除了被三立邀請穿著比基尼進行專訪外,又陸陸續續有多家媒體競相採訪她的故事。抗癌超模與抗癌勵志作家的誕生比基尼一照,讓晴哥的故事被大肆曝光,從此她在病友圈中多了一個封號:「抗癌超模」。如果到晴哥的粉專「鋼鐵晴/ 抗癌小跪婦」逛逛,一定會看到許多養眼美麗的比基尼照和生活照。她常常會和大家開玩笑說:「她的自信,來自於乳房重建後的這2粒。」這2粒,得來不易,建立在高昂的重建手術費和病友的眼光與社會壓力之上。但也因為晴哥當初勇敢做出會讓自己快樂的選擇,她最終鼓舞了許多年輕乳癌病患決定重建,她的故事也為許多病友癌友帶來勇氣與力量。最近,她還多了一個新的斜槓身分:「抗癌勵志作家」,新書名字叫做《沒有晴天霹靂,哪來的鋼鐵勇氣》。不再只是個守在家中凡事靠別人的太太 說到晴天霹靂,我們不禁想和她聊聊婚變一事,晴哥對此,並沒有著墨太多。但她說,在經歷了那麼多事情後,她意識到:過去那個夢想是當家庭主婦的她,似乎犧牲了自己的全部,在為了別人而活,不論是在感情上、家庭上,還是女兒。「有一天,我希望能完成女兒從小的願望:出國看雪。」「而且,是靠著我自己的力量。」聽著她溫柔卻堅定的語氣,我們知道,她不再是那位每天守在家中、凡事靠別人的太太了,她已經是位堅強走過重大苦難的「人生勝利組」。【故事2:化照顧者的經驗 為夢想的種子(受訪者:失智症爺爺照顧者/小花)】「你的爺爺不是你的爺爺」,當失智症降落在一個家庭。她是小花,任職於新創公司,做著時下最夯的數據分析工作。24 歲的她,另個身分是位照顧者─照顧患有失智症的爺爺。失智症的過程─你的爺爺不是你的爺爺原本爺爺的身體硬朗,雖然已經高齡93歲,仍可以打理生活。但漸漸的,爺爺開始忘記按洗衣機、忘記有沒有吃飯、忘記有沒有吃藥。原以為這些「忘記」,只是正常的老化現象,直到去年,爺爺一個人走上國道─成了新聞,上了媒體報導。小花全家因此被網路公審:「為什麼不看好老人?」帶爺爺就醫後,經過巴氏量表的檢測,醫生判定爺爺「輕度失智症」。失智,讓爺爺的時間靜止在約莫40年前,沒有手機、沒有網路,一碗陽春麵15元的年代。在過去,爺爺習慣走著固定路線撿發票回家。近幾年,因為電子發票的推廣,能撿的紙本發票變少了,但爺爺撿發票的習慣仍繼續著。由於失智症導致認知退化,漸漸的,爺爺撿回來的東西,也不再只是發票…。一般輕度失智症到中重度,最快也要1 到2 年,但爺爺退化的速度更快,經常性走失─到派出所尋人開始像跑自家後院…這並非小花家人想要的常態。他們曾經請過看護照顧,卻被爺爺打跑,因為爺爺認為看護是小偷。認知混淆,讓爺爺有時也會懷疑自家人偷竊,甚至產生攻擊行為…照顧者的身心理壓力,讓小花曾想過讓爺爺到安養中心獲得更完善的照顧,但看過的環境都不理想,就算有屬意的安養院,還有等待期的問題。在沒有合適的選擇下,由家人照顧是必然的選擇。孝順的小花自願協助父母照顧爺爺。但沒想到,被照顧者影響照顧者的情緒,遠遠超過她的預期。小花說,照顧家人的耐心,消磨速度比外人想像中的更快。善用網路與社會的資源,照顧者喘息服務因為察覺到自己身為照顧者所承受的巨大心理壓力,小花透過網路,尋找可以幫助到自己的資源,像是「當我們老在一起」的喘息照顧居家服務員。透過偶爾請人與自己分擔居家照護的重擔,儘管時間短暫,對心理壓力的舒緩,卻非常有幫助。小花發現,如果照顧者是年紀較長的父母輩,可能會因為對網路工具的陌生,不知道該如何尋求協助,只好繼續承擔身心的壓力。化照顧者的經驗為夢想的種子小花說,現在的她,已經不急於逃離照顧者的角色了,反而想著運用這段經驗,找到改善長照現況的契機。她希望未來可以將自己身為照顧者的經歷,結合數據分析,做一個和老人照顧相關的媒合平臺。但她還不清楚這個目標,將會怎麼進行,但她希望可以盡一份心力,幫助到更多需要的人。我們也很期待,小花心目中的照護平臺,在未來可以真的被創造與落實!不如平臺的名字,就叫做:「我們都需要喘息」吧!本文摘自《我們都有病》、布克文化2020/03/05出版【關於更多「家庭」大小事↘↘↘】。別對隔代教養貼標籤 小甜甜慶幸自己沒長歪。以「賦能」開創長照新模式 重拾被照顧者的生命意義。李佳蓉:給孩子想回家的理由,不要成為「最熟悉的陌生人」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4-06 橘世代.愛吃橘
外婆的紅米肉鬆飯糰:不是每個告別,都有時間好好準備
當全世界都與你為敵,只有食物永遠會站在你這一邊。只要還吃的下去,沒有過不去的難關。讓食物療癒你,陪你笑看那些生活裡的鳥事情。【因為愛,每個外婆,都是食神】左璐對食物的美好記憶,正是從外婆做的飯菜開始的。每每想家的時候,首先鑽進左璐腦海的總是外婆端菜上桌的情景:有加了番茄、肉末、香蔥的升級版至尊蛋炒飯;有用米湯煮軟馬鈴薯、再炒出的美味馬鈴薯泥;以及配料比例恰到好處的糖醋排骨……一家人聚餐的時候,家裡人會挑剔外婆做飯的動作太慢了,她就笑眯眯地說:「慢工才能出細活,這樣我家璐璐才愛吃啊!」因為愛,每個外婆,都是食神!在左璐去北京上學的前一天,外婆的表現很失常。她翻看了好幾次日曆,又前前後後檢查了好幾遍行李,然後一遍遍地問左璐:「是明天走吧?」左璐最初回答得很認真,後來就顯得不耐煩了:「是明天走,你都問了快10遍啦!」外婆聽出了她的不耐煩,破天荒地不耐煩地罵了回去:「去去去,把門前地上落的樹葉掃乾凈了再走!」左璐照辦了。外婆又說:「去去去,把你書桌上的東西收一收再走!」左璐又照辦了。等外婆屋前屋後地轉了幾遍, 實在挑不出什麼問題了,又湊到左璐面前,輕聲問:「是明天走吧?你的東西全都拿好了嗎?」左璐這才明白,外婆是捨不得她。在她對遠方的大都市滿心期待、蠢蠢欲動的時候,外婆擔心的是幾千公里之外的異地他鄉,自己的外孫女能不能好好生活。到北京之後,左璐不是忙讀書,就是忙考試,一個學期下來,跟外婆通電話的次數少得可憐。通話的內容也很雷同,無非是吃了什麼,去哪裡玩了,新認識了幾個有趣的人。左璐一次次地提及當初的那個承諾:「等我混好了,就帶你來玩,來吃好吃的,你可要照顧好自己的身體。」外婆聽了依然是咯咯地笑,末了會補充兩句:「你過得好就好,不要掛念我。」就這樣一個不小心,左璐的大學4年就過去了。4年間,每次離開外婆家,左璐都要和外婆展開一場行李箱「爭奪戰」,而戰敗的總是左璐。她拗不過外婆,只好任由她塞滿各種各樣的吃的:臘魚、臘肉、自製鹹菜,以及做好了可以隨時吃的紅米肉鬆飯糰……這些平常的食物,總能給離家在外的左璐帶來莫大的慰藉。左璐最愛的當屬外婆做的紅米肉鬆飯糰。每次回家和離開家,外婆都會給左璐準備好幾個盒子。它既是解饞果腹的美食,更是外婆的巧手智慧和長輩對晚輩的心意。外婆做的紅米肉鬆飯糰就像一個記號,讓左璐隔著時空,在成長的迷霧裡能感受得到家的存在, 就可以篤定地堅持下去。就像一個熟睡中的嬰兒在晨曦未明的早晨睜開了矇矓的眼睛, 看見媽媽還在身邊,就可以安心地再睡過去。然而, 左璐留在北京工作的第2年,外婆就被查出了食道癌晚期。醫生直截了當地告訴家裡人:「就剩3個月的生命了。」家裡人想瞞著外婆,但外婆從大家的表情裡猜了個大概,她態度強烈地拒絕了治療,要求回自己的小閣樓裡靜養。等左璐飛機轉火車、火車轉汽車回到外婆家的時候,外婆已經瘦得沒了人形。她在門口聽見外婆跟探望她的人說:「活多久不是活,可我活得有意義啊,我們家左璐可是一流大學的畢業生。」「這個命運嘛,其實就是個不耐煩的考官,它總是催我早點交卷,可我不,我會死皮賴臉地撐到最後一刻。因為我家璐璐還要帶我去北京呢!」左璐「哇」的一聲就哭出來了。 【少年的時間就是晃。用大把的時間彷徨逐夢,只用幾個瞬間來突然成長。】等送走了來看望外婆的人,左璐對外婆說:「吃了你20多年的飯,今天我給你做次飯吧。」就在她準備說出要做什麼的時候,外婆像個小孩兒似的搶著答:「紅米肉鬆飯糰!」左璐用力地點了點頭。可當左璐走進廚房的時候,她才意識到,自己空有熱情,其實根本就不會。她本想找人幫忙,又或者求助於網路,但她放棄了。她走到外婆面前,輕輕地說:「外婆,你教我啊!」隨後,外婆像回到了20年前,像教她唱歌、教她買菜一樣耐心地教她做飯糰。「淘洗紅米和糯米要認真一點兒,還要加點玉米、青豆,這樣營養和顏色更豐富。」「煮米之前,要在水裡加點兒鹽和橄欖油,這樣口感更好。」「包肉鬆的時候要小心,不要弄得到處都是,你這麼懶的傢伙。」「捏成飯糰之後,再在飯糰下面墊上一張紫菜,飯糰的味道會比較鮮,飯糰上面再放幾粒火腿。」「火腿要耐心切, 擺放的時候也要耐心。好吃的東西,都要耐心。」當左璐把做好的飯糰端到外婆面前時,外婆卻只能笑著看看,因為她已經無法進食了。左璐的眼淚又禁不住地往下淌。少年的時間就是晃。用大把的時間彷徨逐夢,只用幾個瞬間來突然成長。外婆安慰說:「別哭別哭,我們家璐璐長大了,都會做飯了!以後外婆也不用擔心你了!」在外婆心裡,會做飯與高分、高薪一樣重要。因為她知道,她終將是要離開左璐,而左璐終將要獨自去生活,如果照顧不好身體,又拿什麼去和生活正面交鋒?【不是每個告別都有時間好好準備,會痛的總是讓人措手不及。】 直到外婆去世之前,左璐在外婆的指點下學會了很多菜。可外婆始終沒法親自品嚐一下。再後來,每每看著牆上掛著的、露著微笑表情的外婆照片,以及電腦存放的影片裡對外婆的承諾,左璐就會哭得泣不成聲。原來, 每說一聲再見, 就是死去一點點。原來,睹物思人的下半句,永遠是物是人非。原來不是每個告別都有時間好好準備,原來會痛的總是讓人措手不及。回到北京之後, 左璐吃東西越來越規律,對待人情世故越來越寬容, 不亂發脾氣,慢慢地有了一顆穩固而強大的內心。每逢周末,她就會獨自穿行在大都市的菜市場裡,並且覺得腳步輕盈、歡喜四溢;當她看到了漂亮的杯盤碗盞、新鮮的青豆和飽滿的米粒時,就不由自主想要全部買回家。累了乏了,不開心了,就做一頓好吃的紅米肉鬆飯糰或者香噴噴的醬排骨,就不再懼怕生活中的風風雨雨。她現在唯一害怕的,是聽到任何與病痛有關的事。她最大的心願變成了全家人身體健康。相比幾年前迫不及待要去遠方看看,她現在更希望花足夠的時間在溫柔燈光下陪家人吃完一餐飯。【對食物由心出發的感謝】 在日本,人們打開便當盒,拿起筷子時會說「itadakimasu」。這句話一般譯成「我開動了」。有人開玩笑地說:「這是在提醒食物,我要準備吃你了。」而實際上,其原意是「我從您那裡領受『生命』了,十分感激」。而你呢,最缺的也是對那些給予你生命的人的感激吧?缺少什麼就想得到什麼,擁有什麼就不懂珍惜什麼,等失去之後才明白什麼最重要,但已經晚了。於是, 很多的故事來不及真正開始,就被寫成了昨天;很多的人還沒有好好去,就成了過客。於是,很多人一生只做了「等有時間了再說」與「要是當時做了就好了」兩件事,合起來叫「來不及」。年少的時候, 總覺得要離家遠遠的才好, 等真的到了異鄉才明白: 離得越遠,心中就越是牽掛。人在的時候,總以為來日方長,什麼都有機會,後來才懂得:人生其實是減法,見一面就少一面。是的, 來日並不方長,太多的轉瞬之間,都變成了人走茶涼。時光偷走的,永遠是眼皮底下看不見的珍貴。【外婆的紅米肉鬆飯糰食譜】食材:紅米、糯米、肉鬆、火腿、玉米、青豆、紫菜、橄欖油、薄荷、鹽作法:1 將紅米、糯米、玉米、青豆洗凈後放入電鍋中。2 加入適量的橄欖油、食鹽。3 紅米飯煮熟之後攪拌均勻。4 先鋪一層米飯,再蓋一層肉鬆,捏製成飯糰。5 飯糰放置在紫菜上,再在飯糰之上擺放火腿,最後加薄荷裝飾即可。作者介紹:喵個不停,作家,6隻貓的貓奴。相信世界上90%以上的煩惱,都可以透過吃来解决,認為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是吃到了讓自己「哇哦」一聲的食物。(本文摘自《吃飽就沒事了:吃貨們的求生心靈雞湯》、幸福文化 2020/04/01 出版、記者柯意如整理)【精選延伸/吃出「好滋味」↘↘↘】。有食譜也熬不出的好味道 最難忘的媽媽菜。無可替代 平淡中愛的滋味。懶人必學!三步驟鍋燒料理一吃就上癮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3-24 科別.精神.身心
20歲少女罹病後打亂人生規劃 朋友陪伴度過難關
她是Shane,今年20歲,曾就讀北一女數理資優班,目前在商務公司擔任行銷。同時也是一名情感型思覺失調症患者。高二以前,她的人生規劃是一條清晰的道路,以生科為志業,目標是成為中研院的研究員或大學教授——17歲時,生病卻攪動了這一切。我還以為我有陰陽眼Shane從5歲時開始就有幻聽、10歲出現幻覺。「我大概知道,自己會感受到一些別人聽不到或看不到的事物,但我一直以為,是我有陰陽眼。」Shane笑著說。從小Shane就自認是個努力又認真的人,幻聽和幻覺,不至於影響她的日常生活——於課業上、滑板社、科展競賽及課外活動,Shane一直都有出色的表現。但是到高二時,她突然就覺得沒辦法了。情感型思覺失調思覺失調症,為大腦在處理思考與記憶的功能損毀,導致患者容易出現幻覺、幻聽,及認知功能的下降。從「我們與惡的距離」這齣戲,就能窺見一二。但Shane的狀況,卻又有些不同,她是「情感型思覺失調」。除了上述的症狀之外,情感型還會綜合憂鬱症或躁鬱症的症狀,而Shane的狀況,比較偏向憂鬱症。我有時候覺得自己滿衰小的「當時最讓我困擾的是我躺在床上沒有辦法唸書。」「因為我對自我要求很高,不能忍受自己在床上耍廢。我明明手腳沒有斷掉,但就是站不起來、也睡不著。」「我覺得自己很爛、很廢,怎麼可以這麼頹喪?但當意識到自己真的沒有辦法時,我很生氣、很絕望。」生病打亂她的人生規劃,後來她休學了一年,復學後考進了志願生科系,一個星期就又休學了。我永遠沒有辦法想像半年後的我會幹嘛這些改變,不過是Shane三年間的冰山一隅。她說從前的自己,是一個有明確人生規劃的人。但17歲以後,她便永遠沒有辦法想像,半年後的自己會幹嘛。連自己的髮型都無法預測。「基本上我的朋友對於我的打扮,已經不會再受到驚嚇了。他們已經習慣我的生活、正在做的事情、或是穿著髮型,都是一直在變動的人。」變動中的不變 友情無價 講到朋友時,Shane臉上的烏雲瞬間散開。她說高中休學那年,是朋友們經常找她耍廢、騎車載她出去玩,她才能找到維持繼續活下去的念頭。去年7月,Shane覺察自己的精神狀況惡化,到精神病院住了一個禮拜,朋友們為了能夠輪流陪伴她,還開了一個共用行事曆,將探病時間排得滿滿的,所有時段都有不同人陪伴她。「我都有點不好意思,大家給我很多愛。」「一路上從狀況很糟到現在,支撐我到現在還沒有死掉的,是我的朋友們。」Shane這麼說著時,眼神裡看起來,也充滿著愛。(本文摘錄自布克文化出版《我們都有病》) 關於新書/我們都有病逃避,有什麼關係?致為病拚搏的年輕世代 「我有病,我驕傲」、「我沒病,挺有病」我們是台灣年輕病友社群,我們都有病! 淋巴癌、骨肉癌、胰臟癌、血癌、恐慌症、思覺失調症、愛滋病、紅斑性狼瘡⋯⋯48個病友故事集 本書獻給:所有病友、照顧者、及關注醫病議題的朋友。生病後的人生,過程或許會讓你感到痛,但也可能讓你看過從沒預料到的風景。 本書一共收錄48篇關於疾病的故事,集結癌症、精神疾患、罕病、照顧者、一線醫病人員的真實分享。 「最討厭別人叫我正向樂觀,我選擇用憤怒面對疾病。」有病友這麼分享。「身為醫生,我是不是少關心病友一點,會比較好?」有醫生曾經迷惘。「照顧家人的耐心,消磨速度比外人想像中的更快。」有照顧者這樣自白。 這本書,不是呼籲大家一定要堅強樂觀面對疾病的心靈雞湯。而是希望讀者能從中找到,與疾病和平共處的靈感、或是態度。希望你們喜歡這本書,也希望這些故事,能為你們帶來勇氣和力量 : .購書請至>>https://is.gd/8Qi3Lq
-
2020-03-23 科別.精神.身心
心理師竟然生了心理的疾病!我也跟診間病人一樣,走不出家門…
她是Bibo,畢業於台大臨床心理學研究所,曾在高醫安寧病房擔任臨床心理師,陪伴癌末病人。原本的她,就跟一般專業醫療人員一樣:觀察病人、分析病情、選擇療法——然而,去年突如其來的恐慌發作,才讓她意識到自己從未察覺的「專業的傲慢」。毫無預警地昏倒去年初,Bibo在醫院工作時,曾因不明原因,突然昏倒了兩次,但是卻查無病因。當時她也沒有多想,就這樣過了一個禮拜。有一次,在一堂學習因應焦慮症的工作坊上,Bibo又開始感覺呼吸急促、暈眩感來襲。坐在椅子上努力壓抑不適感的她,想的並不是會不會暈倒,而是害怕在場幾十位心理師的眼光。當心理學家遇上心裡生病時症狀平復後,她開始自我分析與反省。利用自己所學的知識,她判斷自己應該是有恐慌的症狀。然而,她卻沒有因此放下恐懼,反而變得更加焦慮。「心理師竟然生了心理的疾病」——從醫病人員轉換成病患,突如其來的角色錯置,Bibo陷入了深深的矛盾裡。從第三人稱到第一視角徬徨無措的她,在跟一位前輩討論完後,才下定決心去看精神科。然而,正當她決定要出門求助時,卻發現她竟然走不出家門。「搭電梯的時候如果突然昏倒怎麼辦?」「走在路上突然昏倒該怎麼辦?」各種擔憂、害怕的情緒,猛烈地佔據了她的思緒。突然間,她想起了她的病人。以前在門診聽到自己的病人描述這種不安時,她心裡都會覺得:有這麼難嗎?想太多了吧?這想法不太理性吧?直到自己親身也經歷了相同的困境——她才發現每位出現在她診間的病人,來看診時,都需要鼓起多大的勇氣!放下專業的傲慢在有了這樣的體會後,Bibo對病友的態度, 漸漸從傳統醫病「上對下的指導」變成「平起平坐的陪伴關係」。Bibo說,原本她會有上對下的觀念——是因為在傳統醫護人員的價值觀中,為了讓病人能好好聽從醫生的指示配合治療,都會營造出一種專業的「權威感」。在Bibo放下了原本認為「病人就是來求助於我」的小傲慢後,她開始發自內心地給予病人勇氣與鼓勵。有時和病人的交談中,Bibo還會分享自己也曾經生病的經驗。醫療人員與病的心理距離其實有許多心理領域的醫療從業人員,在這麼高壓的工作壓力下,也會需要依靠藥物,來幫助自己穩定精神狀態,但或許是害怕揭露太多,會失去病人的信任,大多心理師都選擇避而不談。Bibo說剛開始其實她也很猶豫,到底要不要和病人分享她生病的經驗。但看到病人們在聽完分享後驚呼:「哇!原來心理師也會這樣喔!」他們如釋重負的表情與反應,都讓Bibo覺得很值得。打破了傳統醫病之間上對下的結構,和病人站在同一條線上——Bibo說對外出櫃自己的疾病,不但沒有讓病人對她失去信心,還讓病人變得更加信任她了! (本文摘錄自布克文化出版《我們都有病》)關於新書/我們都有病逃避,有什麼關係?致為病拚搏的年輕世代 「我有病,我驕傲」、「我沒病,挺有病」我們是台灣年輕病友社群,我們都有病! 淋巴癌、骨肉癌、胰臟癌、血癌、恐慌症、思覺失調症、愛滋病、紅斑性狼瘡⋯⋯48個病友故事集 本書獻給:所有病友、照顧者、及關注醫病議題的朋友。生病後的人生,過程或許會讓你感到痛,但也可能讓你看過從沒預料到的風景。 本書一共收錄48篇關於疾病的故事,集結癌症、精神疾患、罕病、照顧者、一線醫病人員的真實分享。 「最討厭別人叫我正向樂觀,我選擇用憤怒面對疾病。」有病友這麼分享。「身為醫生,我是不是少關心病友一點,會比較好?」有醫生曾經迷惘。「照顧家人的耐心,消磨速度比外人想像中的更快。」有照顧者這樣自白。 這本書,不是呼籲大家一定要堅強樂觀面對疾病的心靈雞湯。而是希望讀者能從中找到,與疾病和平共處的靈感、或是態度。希望你們喜歡這本書,也希望這些故事,能為你們帶來勇氣和力量 : .購書請至>>https://is.gd/8Qi3L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