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09 新聞.健康知識+
搜尋
心血管疾病
共找到
2643
筆 文章
-
-
2019-12-08 科別.骨科.復健
防骨鬆殺手 除了補鈣還要負重運動
骨質疏鬆是每個人到老都必須面對的疾病,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骨科部主任吳志隆指出,世界衛生組織警告,全球有兩大健康殺手,骨質疏鬆緊追在心血管疾病之後,而且萬一因為骨質疏鬆骨折,手術後一年內死亡率高達二成,民眾不可不慎。骨頭質量不均 就容易骨折吳志隆說,骨骼的功能在於形成骨架、進行肢體動作、保護器官以及維持體內像是鈣離子等的礦物質平衡,如果發生問題,這四大功能就做不到了。為什麼會產生骨折?他說,這得從骨頭的強度講起,例如骨頭的質,是膠原蛋白,就好像蓋房子的鋼筋般,具有抗張力,老人家的膠原蛋白質不佳,就容易引起髖骨骨折;而骨骼的量,是水泥,必須平均,具有抗壓力,多半在脊椎,量不夠就易引起壓迫性骨折。事實上,骨頭是活的器官,每天走這麼多路,碰來碰去,對它就是一種傷害。但是,它不斷在受傷害,也不斷在修復,要是傷害多,修復少,骨頭就很危險,哪天就可能發生骨折。破骨細胞活躍 骨頭愈來愈鬆但一塊骨骼的翻新大概要四個月,全身的骨頭五至十年會換一次,這是它的新陳代謝。當骨頭有些地方受傷以後,有所謂「破骨細胞」把不好的細胞清除掉,接著就有「造骨細胞」把清除掉的地方補滿,再形成正常的骨頭。骨頭是活的東西,也是人體最大的器官,佔比最大。簡單來講,可以想像成一條馬路,用久了會坑坑洞洞,需要翻新。把舊的柏油去除,再舖上新的柏油,就像骨頭的翻新。而破骨細胞和造骨細胞,必須平衡,當有一方傾斜時就不好。破骨細胞較多時,就是破壞多、修補少,骨頭就會愈來愈疏鬆,當骨質疏鬆已到某一程度,就會經常發生骨折。台灣50歲以上的人,每五人就有一人有骨質疏鬆問題。女性發生率高 男性不能輕忽民國84年世界衛生組織用儀器測量骨質的密度來定義骨質疏鬆,初期因為發現女性荷爾蒙會影響破骨或造骨細胞功能,一度以為骨鬆是女性的專利。後來發現男性年紀大了之後,因為男性荷爾蒙下降,也有骨質疏鬆問題,但女性因雌激素下降,發生率是男性四倍。台灣骨質疏鬆症人口裡,有90萬人因骨折問題反覆就醫,50歲以後的婦女約三分之一經歷過。手術後一年內死亡率高達兩成,且八成骨質疏鬆骨折患者,術後一年處於無法自理生活的狀況。高危險群留意 預防重於治療常見因骨質疏鬆引起的骨折部位有手腕、髖部、脊椎。甚至常因輕微碰撞如咳嗽、搬東西、移機車、抱孫子等日常行為演變成骨折。所以一旦有骨質疏鬆症要特別小心。超過50歲、停經婦女、體重過輕、缺少運動、有飲酒或抽菸習慣、父母有人罹此症者,都屬於骨質疏鬆的高風險群。全身痠痛、莫名閃到腰、下背痛、駝背等都是徵兆。但是,它又常因毫無預警,大多因突發性骨折引致劇痛求醫才發現,所以又稱為「沉默的殺手」。臨床上,以雙能量X光吸收儀檢查骨質密度的黃金標準,所謂的T-score值大於1,骨質正常;-1到-2.5骨質不足;小於-2.5就屬於骨質疏鬆。吳志隆以多年臨床經驗指出,因為骨質疏鬆的治療,成功率僅一半,年紀大時,受得了嗎?所以,與其亡羊補牢,不如預防重於治療。他舉例,有位86歲女性,先是一邊骨折進行手術,但因家人未替她治療骨質疏鬆,幾年後另一邊又斷掉。飲食多點鈣 適當負重運動他指出,鈣是構成骨骼的重要成分,年輕時就要開始存骨本,年老時要注意保骨。可以由天然食品補充,不過,仍有97.6%的民眾鈣不足,此時應該用鈣片補充。如何補充才有效?吳志隆舉例市面上有一種「非晶鈣」,能全腸道吸收,不須維生素D。臨床研究發現,補充非晶鈣能有效降低五成骨質流失、並縮短骨骼創傷期,曾被美國NASA用於改善太空人的骨質疏鬆。民眾若有補鈣需求,建議先向醫師或專業人員諮詢。除了補鈣,還需要適當的負重運動,最好每周3次,每次30分鐘以上。生活上做到不抽菸、不喝酒,不喝大量的茶和咖啡等含咖啡因的食物。多攝取含鈣量高的芝麻、綠色植物、豆類,喝牛奶、味噌湯等。骨質疏鬆症「預防勝於治療」,應及早儲存骨本,減少骨質流失,才是應該正視的目標。
-
2019-12-08 新聞.健康知識+
天冷泡湯正是時候?皮膚科醫師提醒7種情況得留意
冬天最愛做的事,除了大啖火鍋,應該就屬泡湯最熱門了!台灣位居亞熱帶,一年四季都適合泡湯,就像有些人會把泡湯當作泡澡、紓緩筋骨,或是減輕疼痛,天天泡湯也就什麼都不奇怪了。不過,冬天泡湯仍然有一些注意事項,因為冬天溫度較低,泡在溫泉池內非常溫暖,所以很容易忘記時間,在不知不覺中就逾時而發生危險了;也有很多人認為溫泉可以治皮膚病,為了保留「療效」,在泡完溫泉捨不得用清水沖乾淨,或是忽略皮膚皺褶處沒沖乾淨,一、二天後才發現皮膚紅癢,引發刺激性皮膚炎及過敏性皮膚炎。皮膚科醫師趙昭明表示,硫磺是一種礦物,濃度過高可能造成皮膚化學性灼傷,一般泡硫磺溫泉,泉水中的硫磺濃度並不致於造成皮膚產生化學性灼傷,但是如果沒有沖乾淨,在皮膚皺褶處殘留,例如胳肢窩或是膝蓋後窩等處,因為長時間夾著產生高溫,特別容易發生化學性灼傷,像是幼兒及小朋友的皮膚比較薄嫩,防護力較差,更容易引起皮膚炎,所以泡湯後,一定要用清水把身上殘留的溫泉礦物質沖掉,皮膚比較敏感的人,則建議用沐浴乳洗乾淨。泡湯雖然很好,但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泡湯,本身有高血壓、心臟疾病,就不宜泡湯,避免休克。另外,趙昭明也指出,若開過刀身上有疤及有蟹足腫體質的人,由於皮膚疤痕泡了容易癢,最好不要泡溫泉;懷孕婦女因為泡湯對肚子來說,會有壓力產生,也要特別注意。還有老人、有過敏體質的人,也應盡量避免泡溫泉,如果真的很想泡,也不要泡太久,最好泡5到10分鐘,就起來輕輕擦上一層水性保濕劑,然後再以清水沖一下,再下去泡湯,一方面避免污染溫泉,一方面讓皮膚保濕。要特別提醒的是,如果皮膚有傷口,千萬不要泡溫泉。趙昭明分享,門診中即曾收治一名有香港腳的女性,忽略左腳腳趾間有個小傷口,泡了二、三次湯後,由於腳趾縫都沒有擦乾,導致蜂窩性組織炎。即便沒有傷口,泡完湯後,也要記得把手指縫及腳趾縫間的水擦乾,其實用毛巾擦,不見得可以擦到全乾,建議可以用吹風機遠遠吹手指及腳趾縫,乾燥效果會比毛巾好,但記得不能太近吹,避免熱風把皮膚給灼傷了。每個泡湯池有其不同的規定及注意事項,在泡湯之前一定要先詳閱,泡湯跟游泳一樣,下水前也要先熱身,同時先將水往身上輕拍,讓身體逐漸適應水溫再下水,由於曾經發生民眾去泡溫泉,發生寄生蟲入侵病例,所以去泡溫泉時千萬不要將頭泡入水中,避免寄生蟲跑入眼睛及耳朵裡面。不少家庭會全家一起去泡溫泉,如果帶小孩一起泡,由於小孩的抵抗力較弱,建議不要泡大眾池,選擇家庭湯屋較好;而小孩的皮膚保護層較不足,泡溫泉時,水溫要注意不要太高,可加多一點自來水的熱水稀釋溫泉的濃度,才能全家一起享受泡湯的樂趣。延伸閱讀: 腳暖身就暖! 泡腳放鬆助眠前 你該注意的7件事 皮膚乾到脫屑擦乳液就好? 8個錯誤認知沒改只會更嚴重
-
2019-12-08 科別.耳鼻喉
過敏性鼻炎是小朋友的疾病?醫:打噴嚏超過兩周就不是感冒
一早起床就鼻涕連連,淚眼汪汪,尤其在秋冬常有沙塵暴侵襲、霧霾的日子,上班前就在不斷哈啾與擤鼻涕中,耗費大半元氣。根據推估,全台約有五成兒童及三到四成的成人,深受過敏性鼻炎困擾,發作時不光是生理不適,也會左右情緒甚鉅,連帶影響學習、工作。在換季時節,「哈啾」是許多過敏性鼻炎患者和家人朋友打招呼的用語,尤其在早晨。過敏性鼻炎的患者,約有二成會合併氣喘,父母皆是過敏性鼻炎的患者,孩子遺傳的機率是百分之百,有過敏性鼻炎體質的孩子,多數會在成年前被誘發,經妥善控制,成年後症狀會減緩。長大體質改變?其實是較晚被誘發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陳榮哲表示,許多民眾都會認為過敏性鼻炎是「小朋友的疾病」,實際上,過敏性鼻炎並非小孩專屬,成年人也有一定的好發機率。陳榮哲表示,過敏性鼻炎好發在11歲到20歲之間,八成的過敏性鼻炎患者會在20歲以前出現症狀,20歲以後才出現症狀者,有幾種常見情形:過去長期居住在郊區,出社會後到都市工作後才出現症狀;或第一次出國後才出現過敏性鼻炎症狀,都是因為比較晚接觸到誘發因子。部分民眾對於成年後出現過敏性鼻炎,常會解釋為「長大體質改變」。陳榮哲說,體質改變確實有其可能,但多數是本身就帶有過敏性鼻炎的體質,只是被誘發的時間比較晚而已。打噴嚏超過兩周 是過敏不是感冒台灣常見的過敏誘發因子以塵蟎為最高,其次為灰塵、螃蟹、蟑螂、蝦類、黃豆、花生、牛奶、蛋白等。氣溫的劇烈變化,以及粉塵多的住宅、工地、工廠排放廢氣、空汙等,都可能是過敏的誘發因子。過敏性鼻炎最常見的症狀為三大症狀:鼻塞、流鼻水、打噴嚏。陳榮哲說,這三大症狀大多會同時存在,且伴隨眼睛、鼻子的搔癢感。過敏性鼻炎常會被誤認為感冒,正常而言,感冒服藥約一到兩周內,症狀會緩解,若連續打噴嚏超過兩周以上,就得懷疑是過敏引起的症狀。父母都有過敏鼻 孩子遺傳百分百陳榮哲表示,過敏性鼻炎已經被證實會遺傳。父母皆是過敏性鼻炎的患者,小孩也有過敏性鼻炎的機率是百分之百;父母其中一人為過敏性鼻炎患者,小孩則有三成的機率有過敏性鼻炎。不過,近年有個有趣的研究,父母若都是過敏性鼻炎,老大罹患過敏性鼻炎的機率為百分之百,但老二、老三、老四罹患過敏性鼻炎的機率會逐步遞減,家中年紀最小的孩子罹患的機率愈低。林口長庚醫院兒童過敏氣喘風濕科主治醫師吳昭儀說,許多家長對於孩子有過敏性鼻炎,常會認為「症狀不嚴重」,多休息就好。但他提醒,若沒有妥善控制,並降低暴露過敏原的機率,症狀會持續加劇,並影響到生活品質以及作息。影響睡眠品質 注意力難集中吳昭儀說,過敏性鼻炎的患者,除了鼻炎症狀以外,最常合併過敏性結膜炎、氣喘、皮膚乾癢,這些併發症會影響患者的睡眠品質、情緒、專注力等。特別是當孩子已經開始求學,許多小朋友會因為過敏性鼻炎晚上睡不好,掛著熊貓眼。睡眠不足不僅影響學習,有些孩子不理解,還可能對掛著熊貓眼的孩子言語霸凌,增加心理上的負擔,呼籲家長千萬別輕忽症狀。常常鼻塞 造成睡眠呼吸中止別以為這些問題只會出現在孩子身上,成年人也會因為過敏性鼻炎,造成注意力不集中症,容易感到疲累、睡眠不足、工作效率變低等,只要即時用藥控制,都能獲得改善。另外,過敏性鼻炎最常見的症狀「鼻塞」,也常會使患者出現睡眠呼吸中止症,增加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吳昭儀說,鼻塞會使患者習慣用嘴巴呼吸,易口乾舌燥、喉嚨發炎,陳榮哲說,小朋友用嘴呼吸,也會對顱顏發育有所影響。先看風濕免疫科 再配合鼻科診治鼻過敏看哪科?吳昭儀說,民眾的認知會以為鼻子出問題就看耳鼻喉科,但過敏性鼻炎其實屬於免疫系統的疾病,應該是全身性的問題,當鼻子出現症狀時,不排除身體其他器官也可能正在受過敏所苦。建議可以先看風濕免疫科,找出過敏原,再配合鼻科的診治,會是目前比較建議的完整治療方針。過敏原排行塵蟎灰塵螃蟹蟑螂蝦類黃豆花生牛奶蛋白
-
2019-12-08 新聞.健康知識+
有效改善血液黏稠 一天中3個時間記得要喝水
看似簡單的喝水,其實對人體健康有很大的幫助。人體內本身所包含的水分就佔了體重的60%,不及時的飲用水就會導致身體缺水,出現嘴唇乾裂,皮膚乾燥等一些情況,尤其是對血液循環會造成很大的影響。血液粘稠又會引發很多的疾病,要是可以在一天之中的三個時間段多喝水,就是可以有效改善血液粘稠的情況,讓你的血管更加健康。第一個時間段,清晨一杯水,幫你排出身體毒素在經過個晚上的睡眠之後,人體內是處於缺水的狀態,清晨選擇一杯溫開水不僅可以補充身體缺失的水分,還可以幫助你更好的排出毒素。很多人在喝水之後就會大便,也可以緩減便秘的症狀,並且可以稀釋人體內的血液,改善身體內的水循環。第二個時間段,午睡之後,喝一杯水午休可以起到養精蓄銳的作用,我們經常說中午不睡,下午崩潰,也足以見得中午的休息至關重要。而在休息之後喝一杯水,可以幫助人體提神醒腦,更快的恢復體力,這樣在進入工作和學習的狀態中會更快,當然也可以保持一個良好的精神狀態。第三個時間段,睡覺前喝一杯水睡前的一杯水很重要,平時我們睡眠的時間就是7-10個小時,長時間的不進水也會導致身體處於缺水的狀態,而晚上也是一些心血管疾病的高發期。要是養成睡前喝水的好習慣,不僅可以維持體內水分的充足,對於改善血液粘稠的作用也非常明顯。值得注意的是,晚上睡之前不能過量的喝水,過量的喝水除了會影響正常的睡眠質量之外,也會在第二天出現水腫的情況。日常生活中喝水也需要掌握一定的方式技巧。比如,在運動過後不能大量飲用水,可以在休息十分鐘左右之後少量的喝水,幫助補充身體所缺失的水分。還有就是在喝藥的時候需要注意,比如糖漿是用來治療咳嗽的,喝藥之後大量的飲用水會稀釋藥物,降低止咳的作用。總而言之,喝水對身體健康的好處非常多。平時在喝水的時候可以選擇在清晨起床後,午睡過後以及睡覺之前,在這三個時間段喝水可以有效緩減血液粘稠,還可以促進身體內的水循環,對於養護血管健康有很大的幫助,但是也需要注意運動後不能大量飲用水,以免對腎臟造成一定的負擔。本文摘自搜狐網《漫說健康》
-
2019-12-06 新聞.用藥停看聽
避當歸抗凝血劑等恐怖組合 中國醫建立中西藥比對系統
台灣許多民眾有服用中藥、調養身體的習慣,但若同時在吃治療慢性病的西藥,最怕中西藥交互作用,反而危害健康。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首創中、西藥院內外交互作用比對系統,如患者正在服用抗凝血藥物,就會提醒中醫師不能開當歸等活血化瘀類中藥。衛福部健保署今舉行「健保醫療資訊雲端查詢系統標竿學習分享會」,由12家醫學中心、區域醫院,以「垂直整合團隊運用雲端醫療主動提醒機制」為主軸,提出特色的智慧應用成果分享。其中,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應用健保醫療資訊雲端查詢系統,開發中、西藥院內外交互作用比對系統,當中醫師開立的藥品,與患者正在服用的西藥不能同時使用時,電腦就會自動輔助發覺潛在相同藥理中、西藥物重複使用,並跳出警示視窗,提醒修改藥囑。中藥與西藥會產生交互作用,絕不是隔一段時間吃就沒事。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主任秘書主任、心臟介入治療科主任的張詩聖說明, 如中風、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患者,可能服用抗凝血藥物,預防血栓形成,但這些患者應避免同時服用丹參、當歸等活血化淤的中藥材,避免抑制血小板凝固,增加內出血風險。張詩聖表示,經中西藥交互作用及重複系統比對,發現藥囑修改以當歸、丹參活血化瘀類中藥占96%最多。院外中藥相同藥理重複修改處方率為35%,院內醫師開立具風險的中、西藥併用處方比率下降達28.2% ,醫師修改相同藥理重複中、西藥物醫囑率達52%。除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首創的中、西藥院內外交互作用比對系統,許多醫院也都各自發表運用健保雲端系統的加值創新服務內容,如恩主公醫院及國軍花蓮醫院發展重複用藥檢核提醒、台北馬偕及奇美醫院提供高齡用藥整合、台中榮總藥品不良反應資料轉換應用及術前易出血藥品檢核。
-
2019-12-06 養生.健康瘦身
日醫「733睡眠減肥法」好好睡覺比慢跑1小時更有效
國家衛生研究院日前發表開發「作息足跡(Rhythm)」App,讓民眾能有效管理自己的作息,國衛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級主治醫師林煜軒警告,長期處於平常睡少、假日睡多的「社交時差」,易增加肥胖、心血管疾病風險,日本的知名減肥醫師也推動所謂「7:3:3睡眠減肥法」,據說好好睡覺,就好比慢跑一小時有效。 7:3:3即一天睡七小時、入睡後前三小時不能醒、凌晨三點要熟睡日本的「7:3:3睡眠減肥法」,指的是一天的睡眠時間一定要達7小時,且盡可能在晚上8點至12點之間就要上床睡覺,而瘦身的核心要素,是在入睡後的前三小時絕對不能醒來,日本醫師表示:入睡後的前三個小時是生體機能運轉最快速且有效率的時候,若中途醒來,會中斷體內激素代謝,使代謝脂肪的速度放慢,第二個三,指的是凌晨三點必須熟睡,號稱掌握生理機能最旺盛的黃金睡眠時間,不僅能促進新陳代謝,還有助燃燒體內脂肪,「睡一覺相當於慢跑一小時!」安南醫院減重外科醫師辛明哲也證實:「睡覺真的有助減重!」不過並不表示睡覺等於慢跑一小時,重點是「減少亂吃的機會」! 晚上十一點到半夜一點是飢餓高峯期他表示,目前醫學上確實認為良好的睡眠,是減重很重要的條件,對體重下降和健康是很重要的一環,研究顯示,人體和飢餓感最相關的荷爾蒙,在夜間就像股市分析圖一樣波動,在半夜的時候上升很快。人體的飢餓高峯大約是在晚上的十一點到半夜一點,如果此時是清醒的,人們會想要找到東吃,然而在這段時間可以找到有益健康的食物很少,大多是鹹酥雞、雞排等高脂高熱量的食物。 倘若如日本減肥專家說的,在晚上八點到十二點間一定要上床睡覺,且睡後三小時不能中途醒來,拖過了飢餓高峯的十一點到半夜一點,少吃確實可以少胖,但是辛明哲提醒,睡好覺可以少胖,但是還是要真的運動,可不要以為睡一覺可抵慢跑一小時。作息足跡APP幫您掌握作息要如何掌握睡眠時間呢?現代人無時無刻手機不離手雖然影響人們的生活,不過林煜軒說,這種機不離手的習慣,也正好利於我們計算使用手機的「作息足跡」。他們的團隊結合了臺大醫院與馬偕醫院醫師,及交通大學與淡江大學研究人員,共同開發「作息足跡」APP。除依據手機螢幕的開與關,並領先國際率先提出「主動使用」:如開、滑手機、撥打電話等的使用活動,以及接聽電話、收簡訊等「被動使用」分類演算法,從中過濾每天使用手機比較不活躍的時間點,推估睡眠時間,可更精確計算睡前使用手機對於睡眠時間的影響,「作息足跡」的紀錄與個人自填問卷上的睡眠時間,一致性高達84%。 社交時差每差一小時提高11%心血管罹病風險林煜軒表示,有許多研究都證實,若長期處在平常睡得少、假日睡得多的「社交時差」中,肥胖、心血管疾病風險均增高,在2017年的美國睡眠醫學會研究發現,每1小時的社交時差將提高11%心血管疾病的罹病風險,在今年《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期刊中的研究也指出,睡眠不足會降低體內的「胰島素敏感性」,致血糖過高,增加糖尿病風險。手機每多用一小時,延後並減少睡眠時間約5分鐘林煜軒的研究團隊也證實,睡前使用手機對於睡眠周期有極大影響。研究成果於今年3月發表於國際權威期刊《精神醫學研究期刊》中,他們的研究發現,手機使用時間每增加使用1小時,就會延後入睡時間4.9分鐘,並減少5.5分鐘的睡眠時間。同時也發現,睡前使用手機時間雖僅佔全天使用時間14.3%,但對睡眠週期延後的影響卻佔整天手機光源曝露的44%。 作息不正常、愛睏,可午睡半小時或提早上床;勿晚起想要控制好自己的作息時間,目前開放Android系統手機使用者免費下載,林煜軒說,研究團隊已透過28位使用者一個月作息,確認應用程式記錄睡眠時間長短的準確度達90.4%,每日起床與睡眠時間的節律一致性也達到87%,研究成果也刊登在頂尖期刊《醫學網路研究期刊》子期刊《JMIR mHealth and uHealth》。若發現作息不規律,如前一天睡眠不足,隔天可午睡補眠,但不能超過30分鐘,盡量維持相同時間起床,若較疲累可提早上床,切勿晚睡晚起,較容易養成作息規律、避免社交時差讓人變胖、傷身。
-
2019-12-06 科別.心臟血管
天冷心血管承受得住嗎?醫師教遠離高血脂症和心臟病
這周氣溫下探十幾度,面對劇烈的溫差變化,你的心血管承受得住嗎? 在這種天氣,像是容易導致血管阻塞的的高血脂症、以及心悸心痛、心律不整的心臟疾病都是你我不能忽略的疾病議題!高血脂症甄至翔醫師說明,高血脂症會導致動脈硬化,影響觸及全身的器官,千萬不能忽視這個疾病! 從中醫觀點來看,高血脂主要和脾失健運、肝失疏泄、痰瘀阻滯有關,治療上主要會使用能降血脂 的中藥,如何首烏、冬蟲夏草、山楂、陳皮、仲杜、冬瓜等。想要遠離高血脂症,日常中也要留意要選擇不飽和脂肪酸 且冷壓初榨工法為主的油,飲食上要少吃油炸類食品,最後也一定要記得,適度的運動加上正常的作息是維持健康的不二法門!心臟疾病面對心臟疾病,中醫重視的是事前預防,有時候偶發的胸悶、心悸心痛,甚至是心律不整,大多數的人可能會習慣性忽略,但其實你的身體早已發出警訊。顏明鴻醫師說明,中醫會經辨證論治來診斷心臟陰陽氣血盛衰,再對證下藥來改善體質,對於偶發的胸悶、心悸心痛、心律不整能幫助改善。這次醫師也特別幫大家整理護心的三穴位和保健茶飲,大家快學起來,一起護好心!護心三穴位1.內關穴: 寧心安神、理氣止痛。2.勞宮穴: 清心火、安心神、強心,特別適合加班熬夜、喝酒應酬後火氣大的人。3.郄門穴: 養心護心,主治心痛、心悸、胸痛。保健茶飲用蓮子15顆、柏子仁3g、黨蔘6g、紅棗3顆,加500c.c.水,大火煮沸後,小火煮30分鐘,濾渣即可。每個人體質不同,當疾病發生時應該馬上就醫治療。天氣變化大,大家也要多提醒長輩務必做好保暖,特別是在進出室內外時要留意溫差,讓我們一起打擊心血管疾病,別讓它們成為人生中的意外。來源出處:圓扶原中醫診所
-
2019-12-05 養生.聰明飲食
愛吃拉麵注意!日本研究:拉麵店盛行地區 這種病死亡風險愈高
拉麵不但是日本人最愛的國民美食,許多台灣人也超愛。不過含高鹽的拉麵吃多並不健康,根據近期一項研究報告指出,拉麵店愈盛行的地區,與當地民眾中風致死率有顯著相關。根據刊登於9月號《Nutrition Journal》期刊一項研究報告指出,拉麵店愈多的地區,該地居民中風致死率愈高,包含櫪木縣、秋田縣、青森市、山形市、新潟市及鹿兒島縣,這幾個都是以拉麵聞名的縣市,居民中風情況也最為嚴重。該研究團隊針對日本國內拉麵、速食、義法料理、烏龍麵及蕎麥麵等4種不同類型餐廳,調查每種餐廳與中風死亡率的關聯及比較,得出了上述的結論,並建議民眾應適量吃就好,並多補充蔬菜和水果。一般我們吃到的拉麵都很鹹,因其湯底有大量味精及飽和脂肪,麵條本體也是高麩質、高糖分、高鹽量,這些都是容易導致高血壓、中風、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的因子,日本媒體指這幾乎是「死亡組合」。此外,台灣不但愛吃拉麵,夏天許多人也很愛吃涼麵。不過涼麵使用的油麵、麻醬也是高油脂、高熱量,同樣也健康不到哪去。之前豐原醫院曾舉辦減重控糖活動,營養師就教導大家可改吃日式蕎麥麵,以一份約200公克、淋柴魚醬汁,熱量才230大卡,約為傳統涼麵的一半而已,並含較多必需胺基酸,是麵食的好選擇。
-
2019-12-05 科別.腦部.神經
搶救中風老太太 醫師:動脈取栓防止惡化
台南市安南醫院腦中風中心團隊合作,搶救中風76歲林姓老太太,醫師以「動脈取栓治療」方法,搶救存活腦組織,成功阻止病患惡化,她手術後良好,持續積極復健。神經內科主任蔡銘駿說,腦中風是國人10大死因第4名,也是導致65歲以上老人重度殘障主因,尤其最近天氣突然變冷,有心血管疾病長者要更小心。林老太太長期抽菸,3個多月前因當天下午突發性左上肢輕微無力,經安南醫院神經科門診確診為缺血性腦中風住院,症狀非常輕微,加上發生時間大於3小時,不符合執行靜脈內血栓溶解術,不過病人症狀卻在隔天早上明顯惡化,主治醫師李建欣評估左側上肢完全無法移動,右下肢也呈現無力,只能勉強可抬腿。安南醫院說,由於林女腦部核磁共振顯示右側中腦動脈有區域梗塞,李建欣與神經外科張哲肇醫師討論後,認為林老太大可能仍有腦部存活組織,由張哲肇緊急執行動脈內取栓治療,手術後病人無明顯併發症,但已無進一步惡化,轉送至復健科治療。林老太太症狀於1個月內持續改善中,左上肢已可水平移動且可輔助站立,跟術前只能勉強抬腿天壤之別。神經內科主任醫師蔡銘駿說,急性缺血性腦中風除了在中風後3小時內可施行「靜脈內血栓溶解術」外,但症狀無明顯改善。根據最新臨床研究顯示,在24小時內腦部尚有存活組織前提下,執行「動脈取栓治療」3月後,失能量表有明顯改善。
-
2019-12-05 科別.呼吸胸腔
6種人感冒病程快! 你需要做「這件事」增強保護力
時序已入冬,氣溫急速下降,咳嗽、打噴嚏、流鼻水等症狀經常伴隨而來,不過也要當心這些小感冒可能會釀成呼吸道重症感染,併發肺炎住院。台灣肺炎已成為第三大死因,根據疾管署最新通報,今(108)年肺炎及流感死亡人數每週約400人,最高峰在年初竟破500人。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黃建寧總院長表示,從11月開始至隔年2月將進入肺炎高峰期,特別是幼童跟65歲以上有慢性疾病族群的長者,更是肺炎重症的高危險群,然而透過施打一劑13價肺炎鏈球菌結合型疫苗,其免疫反應較23價肺炎鏈球菌多醣體疫苗強,保護效期也較長,可讓老小無後顧之憂。中山附醫依資料分析,50歲以上診斷肺炎住院患者中,每5人就有1人因為相關疾病或合併症造成死亡。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科李原地主任彙整自107年1月至12月數據結果發現,肺炎住院的人數將近3,000人,其中因為相關疾病或合併症引起的死亡率高達12%,平均住院天數約36天。此外,透過數據也可看到,將近6成肺炎患者為50歲以上的民眾,這些50歲以上的患者,因為肺炎或是併發其他合併症造成死亡的比率相當高,這數據非常令人震驚。李原地補充,肺炎高風險慢性疾病族群,如糖尿病患、心血管疾病、免疫低下如HIV感染者、慢性肺病、腎臟疾病或慢性肝病的患者,一旦因感冒或流感感染肺炎,病程往往會快速進展,發病可能不到一週就會死亡。值得注意的是,根據國健署統計,糖友每年以25,000名的速度持續增加 。從健保資料庫2005年到2014年分析國內糖友五大死因,相對於糖友較熟知的共病,如心血管及腎病變有下降外,反而是「肺炎」導致死亡率成長翻倍 。由此可見施打疫苗的重要性,李原地主任說明,民眾可優先施打13價疫苗,剩下沒有涵蓋的部分菌株,可以在一年後再打23價,即可讓免疫力的範圍含蓋更廣;至於之前已經打過23價疫苗者,間隔一年後可再接種一劑新型13價疫苗。延伸閱讀: 流感併發肺炎會要命! 感染科醫師:要做到這件事才能自保 得流感卻用上葉克膜 「這項併發症」沒注意短短2天就可能沒命 
-
2019-12-05 橘世代.健康橘
必讀!橘世代登山準備4招
許多上了年紀的人擔心關節退化不敢爬山,但山雲白袍健康顧問公司醫師、《瘋高山》的作者王士豪表示,若是準備充足並做好健康評估,非常建議橘世代到山林裡樂活。王士豪說,中老年人登山最大威脅是慢性病,尤其是心血管疾病,到了山上,面臨氣溫驟降或是氣壓改變,可能導致突發狀況。若是要挑戰高山或是到出國長時間的登山,最好能到特別的門診,如旅遊門診、高山醫學門診進行評估是否適合這次的旅行。另外,就算只是在近郊的山區走走,也建議能夠定期健檢,了解自身的心肺功能和骨頭關節狀況再去爬山。王士豪說,出發爬山前,也要先鍛煉基本的體能。可以從事跑步、健行等有氧運動來訓練心肺耐力,利用登階訓練來熟悉爬山時的步伐和步態。登階訓練可以走樓梯上樓、坐電梯下樓,或是到簡易的登山步道訓練。但是到登山步道進行登階訓練時,下坡時一定要配合登山杖。王士豪建議,若是要挑戰台灣的百岳,可先至陽明山、七星山等步道練習,了解自己的實力是否足以負荷;欲挑戰國外的高山,則建議先爬過合歡山。爬山之前一定要做足暖身,避免忽然較劇烈的運動對心血管的刺激太大,且最好結伴而行,並將路線和預計下山的時間告知家人,或是搭配穿戴式裝置讓留守的人掌握行蹤。若是不幸發生意外才能在第一時間通報,進行救援、避免遺憾。王士豪表示,若是出發前1個月有急性發作或是慢性病控制不佳的狀況,則建議取消此次行程。因為「山永遠都在」,知道如何保護自己,才能一輩子安全的爬山。橘世代登山準備●務必搭配登山杖並熟悉使用技巧,例如上坡縮短、下坡放長。●戴毛帽,注意頭部保暖●三層穿搭法,從裡到外為排汗層、保暖層、防風防雨的阻絕層;勿穿牛仔褲和棉質內衣●搭配護膝、護踝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檢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19-12-04 科別.心臟血管
秋冬好發心梗!注意心臟4核心症狀,減少運動性猝死
案例一:保一總隊第一大隊51歲張姓警務員,2019年10月31日下午在三峽營區內運動時,忽然昏倒休克,他到院前失去呼吸心跳,急救後不治。據了解,張疑有心血管疾病,血壓時高時低,他今天下午在營區內自主運動時,忽然昏倒。其他同仁見狀立刻通報救護人員,但他送醫後仍回天乏術。案例二:警政署保五岡山園區,代為訓練2018年特考班學員,1名37歲的黃姓學員,2019年9月30日上午6點多進行晨訓時,跑1,500公尺,10分鐘後突然昏倒緊急送醫,到院時已經沒有呼吸心跳,搶救2個小時後宣告不治,讓家屬非常錯愕。案例三:高雄捷運公司賀姓副總經理於2019年9月28日清晨跑步後突然趴倒在地,經搶救送醫仍宣告不治,疑心肌梗塞!近期已發生多起跑步猝死的事故,有不少跑步愛好者有些疑惑,為什麼看起來很健康的人,跑步也會猝死呢?其實跑步時猝死為運動性猝死,其原因及可能潛在疾病有冠狀動脈疾病造成心肌梗塞、肥厚型心肌病、突發的惡性心律失常(如:心室顫動)、先天性心臟病、心肌炎、大面積肺栓塞、以及主動脈破裂等。運動本身會增加心臟負荷,長期運動的人群較普通人群,心臟的負荷比較重,這會形成心臟肥厚,易造成心肌缺血猝死比一般人群確實要高很多,但規律運動又有益於心血管。猝死前,身體發出哪些警訊?以心因性猝死而言,平常一些心臟疾病的潛在徵象,包括:氣促、胸悶、暈厥、心悸等,當意識到有可能會面臨猝死的問題時,就不能不對我們心臟的「四大核心症狀」有所了解,並隨時加以留意猝死發生前的警告徵象。這些徵兆正在提醒我們,要儘早就醫做進一步的檢查。預防猝死最有效的做法,就是找出可能引起的原因並加以矯正,而上述的警訊正在對我們透露「心臟」肯定存在著結構性的問題,可能是先天或是後天所造成。有可能是心肌梗塞等大結構的問題,使得心臟的收縮功能產生變異也可能是一些小結構出現了問題,如血管裡有非常微小的阻塞,必須進行基因分析等詳細檢查才會發現。在先前的研究中,與運動有關的心因性猝死的發生率在每10萬人年0.6至2.1之間,但平時沒症狀者確難事先辨別出;若運動時有異常症狀如胸口不適、頭暈、異常氣促等,必須赴醫院檢查是否有潛在疾病,已有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肥胖、家族病史等)者,在接受運度訓練前最好能先至醫院檢查是否已有心血管疾病,並接受適當治療,以免運動性猝死發生。面臨秋冬之際更是心肌梗塞好發季節,運動前需先有暖身活動,運動後也需注意保暖,以減少運動性猝死發生。
-
2019-12-04 養生.運動天地
「早餐前運動最健康」最新研究:有效控血糖、燃脂肪
2019年10月28日,當代醫學新聞網站(www.medicalnewstoday.com)刊登一篇文章稱,「早餐前運動可能是最健康的選擇」。文章說,根據有關進餐時間和鍛煉之間關係的最新研究顯示,弄清何時鍛煉與鍛煉本身一樣重要。最新研究表明,早餐前鍛煉對健康有「深遠的好處」。何時運動 能夠影響健康文章說,一些研究來源建議,運動的有效性可能與一個人進食的時間有關。英國巴斯大學和伯明翰大學的科學家研究了飲食和運動時間是否與肥胖人群有聯繫。肥胖和久坐會導致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增加。這是因為胰島素敏感性降低,高胰島素血症增加了。找到預防這些胰島素相關作用的方法可能會挽救生命。這項研究成果已經發表在「臨床內分泌與代謝雜誌」(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上。研究人員研究進食前後的運動如何影響肌肉的脂肪存儲和胰島素反應。這是第一個涉及肥胖患者中這種關係的研究。實驗為期6周,有30名肥胖男性參與。研究人員將這些人分為三類:運動前吃早餐的人、運動後吃早餐的人、不改變生活方式的人。巴斯大學衛生學系的岡薩雷斯(Javier Gonzalez)博士說:「結果表明,改變進食時間和運動時間可以對整體健康產生深刻而積極的變化。」與早餐後運動者相比,早餐前運動者燃燒的脂肪是早餐後運動者的「兩倍」。原因很簡單:當人們整夜禁食時,他們在運動中的胰島素水平較低,從而使身體消耗更多的脂肪。岡薩雷斯說:「重要的是,雖然這對減肥沒有影響,但卻確實改善了他們的整體健康狀況。」早餐前鍛煉者的肌肉對胰島素的反應較好,可以更好地控制體內血糖水平。岡薩雷斯說,兩個運動組都減輕了相似的體重,並且都獲得了相似的健身。他補充說:「唯一的區別是食物的攝取時間。」早餐前運動的人群的肌肉中某些蛋白質的含量增加了,尤其是那些負責將葡萄糖輸送到肌肉的蛋白質。該研究的合著者、伯明翰大學的華立斯(Gareth Wallis)博士說:「這項工作表明,在夜間禁食狀態下進行運動,可以增加運動對個人的健康益處,而不會改變他們的強度和持續時間。」 不過,這些發現是、僅針對男性,下一步的研究將將調查婦女的狀況,看看她們是否也從早餐前運動中受益。參與者消耗的早餐含高碳水化合物,因此未來的研究可能還需要檢查低碳水化合物餐是否也產生相同的效果。不過,夜間禁食和早餐前運動可能是增加肥胖者運動效果的關鍵。不管什麼運動 能動就好2019年6月27日,當代醫學新聞網站發表另外一篇文章表示,運動包括進行鍛煉和使心率超出靜止水平,是維護身心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人們是進行輕微運動如散步,還是進行高強度的運動如騎車上坡或舉重,定期運動都會給身心帶來廣泛的好處。「每天都運動,對於預防一系列疾病和其他健康問題至關重要。」不同類型的運動益處不同。人們將運動分為三大類:有氧運動(aerobic)、無氧運動(anaerobic)及敏捷訓練(agility training)。有氧運動旨在改善人體使用氧氣的方式。大多數有氧運動是在較長時間內以平均強度進行的,如慢跑、騎車等。無氧運動不用氧氣作為能量,用這種運動來增強力量和肌肉質量。這是高強度的活動,持續不超過2分鐘,如舉重、短跑和跳繩。敏捷訓練旨在提高一個人在加速、減速和改變方向時控制的能力。敏捷的運動包括網球、美式足球及羽毛球。對於目前沒有運動習慣的人們,任何運動都比沒有運動要好。美國現行指南建議人們如下操作:每周至少進行150至30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至少有75至150分鐘的劇烈有氧運動;兩種運動的結合。值得記住的是,即使白天進行10分鐘的劇烈運動也會帶來健康益處。
-
2019-12-03 新聞.健康知識+
定期全身健檢無法減少死亡率?醫師4點詳盡分析
近日演藝圈最大的新聞是,男星高以翔不幸在工作時猝逝。其中有個報導的標題是:「高以翔驚傳猝逝!經紀公司老闆痛哭:才剛做健康檢查」。坦白說就算不是剛做完健檢,這樣年輕健康的人突然猝逝很難不令人感到意外。但這篇新聞的下標確實點出了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定期身體健康檢查,是否真的能降低死亡率呢?健檢到底有沒有用?這個問題不僅很難三言兩語下結論,而且也非常敏感。筆者本人平常也會在醫院的健檢中心工作。如果說健檢當然有用,好像是在變相推銷。但假如說健檢沒用,引起的爭議就更大了。我們今天要討論的主題並非健檢是否絕對必要,而是試著解答前面這個單純的問題。當然在最後,我們會根據問題的答案,給大家一個行動的參考。定期健檢與總死亡率:鐵證如山我們做健康檢查的目的,不外乎就是八個字:「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小問題早點解決,才不會變成大問題,在病入膏肓之前阻止一切惡化的機會,這很合理吧?既然人人都是因為「怕死」才做檢查,所以當我們要給健康檢查的績效給一個標準,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死亡率。如果接受檢查的人,死亡率可以獲得改善,那就代表健康檢查提供了正面的保護作用。這個問題的答案其實不難找,因為已經有很多醫學文獻探討過了。在 2012 年,權威的考科藍系統回顧(Cochrane systematic review)做了一篇收錄 14 篇研究,多達十八萬參與者的統合分析(全文連結在此),結論是不論是總死亡率、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比如心臟病、腦中風)、甚至癌症死亡率,三者都缺乏顯著的差異。如果細看資料,這些指標不只是沒有達到統計學的顯著,風險值(risk ratio)都只在 0.99 到 1.03 之間,可以說基本上是有做沒做都完全一樣。而在這個研究中,接受健檢後最顯著的變化則是得到的診斷增加了 20%。這個意思是說,大約每五個人就有一位,在做完健康檢查會被告知有建議要追蹤處理的「異常」。即便如此,這個成果卻無法因而改善死亡率。看到這邊大家可能會想,所以健檢做跟不做都沒差囉?甚至還會有人忿忿不平的覺得這些錢好像都丟到了水裡。上段我們只交代科學研究的結論,但我們還需要去考慮背後的理由,才能知道之後該怎麼做。之所以健檢沒有辦法減少死亡率,有幾個主要的原因:1.百尺竿頭,難以進步:通常做健檢的人都以中年以下族群為主,而且經濟也比較好,可以說這些人身體本來就相對健康。在一次檢查中,找到性命攸關的問題,並且剛好又能夠處理,這樣的機率並不高。2.不是每種病都能「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早期診斷早期治療這段話其實有兩個前提,就是這個病很容易被早期診斷,而且發現後還能夠有效治療。以大腸癌為例,早期大腸癌很容易藉由糞便檢查與大腸鏡探測得到,也可以經由內視鏡或手術切除痊癒。但像是許多人聞風色變的胰臟癌,目前醫學上仍然沒有一個公認的定期檢查可以有效篩檢。即使是相對早期的胰臟癌,也比大腸癌難對付的多;而且胰臟癌手術更是大刀中的大刀,這些因素使得胰臟癌並不存在早診早治的條件。3.人都會死,但死因各有不同:糞便潛血與大腸鏡可以減少大腸癌的死亡率,這是有堅實科學證據的。但即使躲過台灣排名第一的癌症,後面還有十幾種癌虎視眈眈;而惡性腫瘤雖然是十大死因第一名,但排行榜上也還有九種磨刀霍霍。用另一個方式來比喻,,我們不能因為買了一張樂透,就期待變成郭台銘。4.最簡單的道理做起來最難:事實上,健康檢查確實可以提醒我們許多重要的事情,但如果知道自己血壓偏高、開始有糖尿病,卻不願意在生活或醫療上做出相對應的改變,那意義仍然有限。很少有什麼健康的問題是簡單一場手術就解決,反而常常需要嚴格的自律才有效。前面看起來好像要降低死亡率難如登天,但其實比如戒菸、減重,這兩個動作就能確實有效的降低總死亡率,比任何補藥或健康食品更有效,只是說來容易做來難。理解「健檢」與「篩檢」的不同:前者像保險,後者能保命說了這麼多,也要平衡報導。筆者認為健檢就像是個人保險,只要能根據自己的需要跟預算去做安排,就會發揮它最大的作用;但如果期待靠買保險來賺錢,那很可能會因此失望。保險公司定價前早就精算過,大多數人買了特定保險可能永遠不會有需要理賠的那天;但對於買保險的個人,期待的是萬一天塌下來有得撐住。我們一定都聽過,身邊的朋友家人有在做了健檢之後找出問題成功治療的案例。和茫茫人海相比,這種故事發生的比例可能無法撼動統計上的趨勢。但如果真的遇到了,這種價值也不是當初檢查的費用可以衡量。秉持合理的期望跟心理準備,在可負擔範圍內去安排檢查,對個人來說還是很有意義的。還有一點必須特別強調。前面提到的健檢是大範圍,針對整體健康狀況的概略檢查;但對於有特定風險的民眾,確實存在一些可以大幅減少特定死亡率的篩檢措施。這就好像騎車戴安全帽、開車繫安全帶;針對特定的場合有些方法可以大幅提升安全跟意外的存活率。這種篩檢其實不少,比方:●50 歲以上民眾的定期糞便篩檢●21 歲以上女性接受子宮頸抹片●45 歲以上女性接受乳房攝影(有乳癌家族史則提前)●有 B 型、 C 型肝炎帶原、或是慢性肝病,在門診追蹤肝功能與超音波並治療這些措施在台灣都有健保給付或政府補助,幾乎不用付出什麼代價,卻可以減少相關疾病的死亡率。有點像是統一發票,不用付一毛錢,還有機會抽到大獎(只是還要花時間對發票,而且我從來都沒中過大獎)。認真的說,如果對健康在意的朋友,應該要非常重視這些篩檢。當然上面提到的只是其中一部分,比方對長期吸菸的中年人,低劑量電腦斷層也能增加早期肺癌的偵測率;這部分並沒有固定健保給付,但在自費健檢卻沒有任何限制。這邊做個小結,個人化、針對風險與經濟狀況量身打造的健康檢查,有它一定的價值,但也有它的極限。任何人都可能遇到不幸的意外事件,壽命也常常受到體質和基因的約束。但大多數的狀況,良好的生活習慣與自律,還有在真正遇到狀況時願意做出改變的動機,才是常保健康的最佳心態。有些看似毫不起眼的定期追蹤或篩檢,也可以小兵立大功,達到救人一命的效果。原文:葉人豪醫師部落格
-
2019-12-03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寒流報到 做「足」保暖好過冬
「真的好冷!」今年入冬首波大陸冷氣團昨天晚上南下,今天出門馬上感受到寒風吹來,氣象局預估威力最強在今天晚上到明天的清晨。中醫師提醒,雙腳務必做好保暖,並且可按「足三里」、「湧泉穴」這些暖身穴,讓手腳回溫。台北市中醫師公會名譽理事長陳潮宗表示,腳是全身最怕冷的部位,「腳冷則全身冷」。但因為雙腳距離心臟最遠,血液流經的「路程」最長,血液供應到該處較慢,使足部的保暖能力較差,導致下肢冰冷,並引起各種不適。最好的辦法是每天用熱水泡腳,促進周身血液循環,使全身都暖和起來。陳潮宗建議,每次泡腳20分鐘,水溫42℃左右最佳,同時可按摩腳掌的湧泉穴,起到調理臟腑、舒通經絡的作用。另外可選擇保暖透氣、吸濕性好的鞋襪做好足部保暖。陳潮宗表示,除了湧泉穴,每天按摩「足三里」五分鐘,也能起到補中益氣,讓下肢溫暖、調理脾胃的作用。足三里穴位於膝蓋外側下緣凹陷處往下三指到四指寬的地方,用指尖順時針按摩即可。國民健康署也提供禦寒保健小撇步,以嚴防因低溫及溫差過大促發心血管疾病之發生:一、保暖:居家臥室、衛浴與客廳要做好防寒措施;外出時,善用圍巾、帽子、口罩等做好完整的保暖,尤其注意頭頸部及四肢末端。二、暖身:剛起床後的活動勿過於急促;先補充溫開水;身體活動以溫和漸進方式慢慢增加。三、隨身攜帶保暖衣物:晚上睡覺時,要先備妥保暖衣物在床邊隨手可拿到的地方,半夜起床上廁所或是早上起床,都先添加衣物保暖後再進行活動。尤其65歲以上長輩對於環境溫度變化反應較不敏銳,更要隨身攜帶一件保暖衣,以備不時之需。台灣失智症協會湯麗玉秘書長表示,由於失智症患者對環境改變的調適比一般人弱,有時也失去判斷溫度冷熱的能力。因此,隨著冷氣團來到,照顧的家人要特別注意,以防失智者走失而暴露於寒冷中,進而失溫發生危險。可在長者衣服及背包放置聯絡資料,並準備愛的手鍊等預防走失工具。氣溫驟降,「保暖」是最基本的自我保護,適時增添衣服,外出戴上帽子、口罩、手套,嚴防因低溫而發生憾事。
-
2019-12-03 科別.骨科.復健
不彎腰駝背就好?醫師:過度挺腰的坐姿有更高機會下背痛
合作撰寫:好痛痛的粉絲頁、林杏青復健科總醫師(柔術醫師)隨著人類科技的發展,「坐」這件事情在生活中的比例越來越大,而且難以避免,因此今天林醫師要來和大家聊聊坐姿,以及如何挑選一張適合的椅子。但是說在前頭,世界上並不存在最好的姿勢,而且無論什麼姿勢維持久了都會有酸痛問題,動起來才是真正的解決方案。坐姿和疼痛之間的關係根據 2012 年 Too Much Sitting: The Population-Health Science of Sedentary Behavior 這份研究表示坐姿彎腰駝背的人,以及過度挺腰的人,都比腰薦部直立的人有更高的機會下背痛。對,你沒看錯,過度想要抬頭挺胸,過度想要把腰部彎折向「你以為的健康」方向,也是不好的。良好的坐姿應該盡量讓脊椎保持中位區,讓腰薦部處於直立的狀態。這樣的姿勢能夠協調誘發腰多裂肌和腹內斜肌的收縮。這些肌肉和身體的穩定、扭轉及腹內壓都有關聯。建議的坐姿根據加拿大職業與健康中心對於坐姿的建議有:1.適當的坐姿下,腳掌與小腿成90°角。2.大腿大致處於水平位置,小腿垂直,腳擱在地板上或腳踏板上。3.坐下時要能夠維持脊柱中立,不應扭曲軀幹上半部。4.肩膀放鬆,上臂正常懸掛在身體側面。5.肘部靠近身體,彎曲90°和120°之間。6.前臂筆直時,手和手腕大致平行於地板。7.頭部和頸部是直立的,不轉動、傾斜、彎曲或伸展。通常與軀幹一致。8.地板完全支撐腳,或者如果桌面高度不可調節,可以找個東西墊腳。9.當垂直或略微向後傾斜時,背部完全支撐適當的腰部支撐。10.大腿和臀部由帶襯墊的座椅支撐,並且通常與地板平行。11.膝蓋的高度與臀部略微向前的臀部大致相同。12.為了避免頭部需要長時間過度扭轉,工作時視線的範圍位置應該介於水平位置和水平面下方35°之間。左右兩側15°,不建議工作時需要超過35°。如何挑選適合你的椅子?根據上面來自加拿大的建議,我們便可知道如何尋找幫助我們達成姿勢的椅子。再次提醒大家並不是有好的坐姿和好的椅子就可以完全避免肩頸、背部、腰部、屁屁疼痛,適時的活動活動身體,才是重要的。瞭解了之後呢我們進到稍微進階的領域如何挑選一張人體工學椅,引用加拿大職業與健康中心對於人體工學椅的建議有:1.要有可調節性:請檢查座椅高度是否可調。2.座椅高度範圍:檢查座椅高度是否可以調整到適合工作的需求。身形過高或過矮就需要特別的椅子,好的老闆應該在為員工選擇椅子時考慮每個人的身高(雖然我們不知道在台灣是不是做得到)3.靠背(不是髒話):檢查靠背是否可在垂直方向和前後方向上調節,並具有堅固的腰部支撐。4.座椅深度:選擇適合最高和最矮的使用者(會因為每個人的大腿長短而有所不同)。5.穩定性:檢查椅子的穩定性,建議有五點著地支撐。如果你選擇的椅子有扶手,以下值得你好好考慮一下:1.扶手是否能夠幫助你好好工作,例如可調的扶手比較適合計算機操作員或是程式工程師。2.扶手的尺寸、寬窄是否符合你的身形與工作任務?3.扶手可以讓人把手放在上面來減輕肩膀和頸部的負擔,但是扶手同樣可能讓椅子無法足夠靠近桌子,這樣的話容易導致上身過度前傾。所以建議扶手不要超過 25 公分會比較好。沒事多運動,多運動沒事,沒能運動至少也要去活動活動。久坐不動和第二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部分癌症可能相關,維持美國運動醫學會的建議:每週五次,每次三十分鐘中等強度的運動還是對健康最有整體幫助的處方。祝大家坐坐愉快、買椅吃雞愉快。本文獲「好痛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
2019-12-02 新聞.健康知識+
天氣轉冷注意保暖 醫師提醒吃飯配紅、黑色食材助暖身
天氣明顯轉冷,醫師提醒,年長者、有心血管病史者,應格外注意保暖,起床後先喝溫開水、運動務必先暖身。中醫師則提醒,吃飯配些辛香料、紅色和黑色的食物,都可助暖身。中央氣象局指出,受到大陸冷氣團影響,今天北台灣愈晚愈冷,氣溫一路下降,入夜到明晨為此波冷氣團威力最強時候,台南以北及宜蘭將出現攝氏12、13度左右低溫,其他地方也只有14、15度。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老年醫學科主任林志學上午接受中央社記者採訪時表示,低溫與早晚溫差大都會造成血管收縮,使血壓上升,進而增加心臟病和中風急性發作的機會。林志學說,老年人的體溫調節能力相對較差,應多注意保暖;天冷時容易突發心血管疾病,尤其是有相關病史或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病人,務必記得按時服藥,且要定時量測生理數據。林志學也表示,早上起床後可先喝一杯溫開水,幫助血液循環;如果有運動習慣,一定要做好暖身運動,且衣著要保暖。開業中醫師吳明珠則說,天冷的時候,除了保暖、多加衣物,圍巾、帽子、口罩都要準備。在飲食方面不要再吃冰品、少吃生冷食物,且食物可搭配辛香料,如蔥、薑、蒜、辣椒等,促進血液循環。吳明珠說,冬天格外要注意心血管問題,以中醫來說,紅色可護心,可適當吃牛肉、番茄、紅莧菜、紅鳳菜、帶皮蘋果、枸杞等;紫洋蔥、芹菜、黑木耳有助穩定血壓、降膽固醇。此外,吳明珠也表示,天氣冷時著重補腎,黑色的食材可以幫忙,如黑豆、黑芝麻、黑木耳等,可以幫助血液循環、溫暖身體。吳明珠表示,老年人和幼童在天冷時可能容易有氣管問題,可靠食材補肺氣,如西洋參、黃耆、白朮、防風等,煮成茶湯喝;或選擇市面上常見的四神湯,也是很好的食補。天冷時,流感病毒也蠢蠢欲動。林志學說,今年因公費流感疫苗分批接種,年長者的公費疫苗12月8日才開打,建議開放後即時接種,若不想等,也可先自費接種,且常伴隨流感而來的肺炎,也有疫苗可防範。
-
2019-12-02 養生.運動天地
健身只顧上半身?當心胸肌還沒練成反而先操壞血管
近年來國人健康意識抬頭,帶起健身風潮,根據教育部統計,臺灣每三個人就有一個人有固定運動習慣,但你做對了嗎? 目前台灣年輕人的運動型態為何?根據臺灣科技大學研究團隊針對100位大學生運動習慣調查發現,約51.4%的大學生有重訓習慣,但男女著重的訓練部位呈現極端,女大生較偏好下肢及核心鍛練,38.1%完全不練上半身;而男大生則著重上肢訓練,其中高達47.1%更是只練上半身。 根據日本的研究指出,若單純只做上肢重量訓練會刺激正腎上腺素分泌,在短時間內促使血管收縮、血壓提高,與下肢重量訓練相比,造成血管硬度增加近2.2倍,再加上動作施力不當或出力時閉氣的習慣,可能就會引發血管栓塞,想練成硬漢卻先硬了血管。 然而,有研究證據顯示,適當的阻力訓練可以降低罹患慢性疾病風險,包含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等,不僅能避免運動過程中血壓快速升降,還能提升肌力、認知能力,有助於維持身體機能。國立臺灣科技大學電資學院副院長花凱龍以「深蹲」訓練為例,有高達八成的大學生動作錯誤而不自知,不僅會增加腰背與膝蓋負擔,長久下來除了運動傷害之外,會造成髖關節外擴,甚至骨頭錯位,體態越練越糟。 此外,比起年輕人,年長者更應該加強阻力訓練,以提升肌耐力為目標,一週至少2次,每次約半小時,安排8項大肌群訓練動作,以個人能負擔的60%至80%的重量訓練,每組動作中間休息3至5分鐘,就能有效鍛鍊體能並維持心血管健康。 延伸閱讀: 愛運動卻還是掉肌肉? 糾正5個常有的飲食壞習慣 銀髮族運動救肌力 身體4部位最容易受傷 
-
2019-12-02 科別.消化系統
纖維不是隨便吃就有效!營養師教你認識纖維3種功用
【文、圖/摘自采實文化《腹脹是身體的警訊》,作者塔瑪拉.杜克.費蔓】纖維可能是受到最多誤會的營養素了。大多數來我辦公室的患者對纖維都只有一個看法,那就是它會協助人們排便,引起人們腹脹。事實卻是,纖維要比想像的複雜許多。對被脹氣所困的患者來說,各式細微差異的纖維可能是各種不同的武器,讓你吃得最健康,並且完控腹脹。到底什麼是纖維?為什麼要吃纖維?纖維是一組源自植物的碳水化合物。與其他碳水化合物的區別在於,人體沒有相應的消化酶來消化吸收他們。這句話有兩層含義:• 首先,照定義來說,纖維是不可被消化的。他們會出現在排便當中,高纖的淺色纖維食物更容易被看到。比方玉米粒、番茄或辣椒的皮、奇異果的籽、亞麻籽、藍莓的皮、皺巴巴的菜葉、堅果碎片、藜麥纖維等。如果在排便中發現著這些,不用緊張。這不表示你的腸胃對這類食物不耐,也不表示你的身體沒有吸收他們的營養。這只表示纖維正在做他們該做的事。在不成形的鬆軟糞便中,更容易發現纖維,因為內容物更容易暴露出來。• 其次,纖維提供了非常少量的卡路里。如果食物無法被小腸中的消化酶消化,就意味著身體無法獲得它儲存的能量,也就是卡路里。雖然當纖維進入大腸時,腸道中的細菌可能可以發酵某些纖維,釋放非常少量的卡路里。但由於纖維在胃部佔據了空間,而這個空間是無法提供熱量的,因此可以提供熱量的胃部空間相對變小,進而幫忙控制身體吸收的卡路里。要記得的是:根據定義,纖維是來自於植物,所有源自動物身上的蛋白質(雞蛋、肉類、雞、魚、起司)都不包含任何纖維,所有的脂肪類比方說食用油或者奶油也都沒有纖維。另一方面植物類的蛋白質,豆類、堅果、種籽除了包含可消化的蛋白質、脂肪以及少量澱粉之外,則都含有纖維。從不同食物中攝取纖維素對健康的幫助非常大。高纖飲食的人體重通常不會過重,也較少機會感染二型糖尿病和心臟疾病。對於已經罹患二型糖尿病的患者來說,高纖飲食可以更好控制他們的血糖;而對心血管疾病的患者,高纖飲食也可以幫忙控制他們的膽固醇。而且高纖飲食還可以預防數種癌症,特別是像消化系統的大腸癌、食道癌和胃癌。換句話說,高纖食物帶來了諸多益處。我的患者常常問,到底一天該吃多少纖維呢?這個問題很難回答,因為每個人身體對纖維的需求量和耐受力都是不同的。從客觀的健康角度來說,女性每天纖維建議攝取量為25 公克,男性則是38 公克。美國人平均每天的攝取量在11 ∼ 14 公克之間。此數據供參考,如果讀者有興趣想紀錄每天攝入的纖維量,可以使用食物日記的應用程式,比方說:MyFitnessPal 或者FatSecret,只要輸入吃了什麼食物,就會自動計算出纖維量來。但是如果消化道出現了問題,就沒有一個教科書上的公式可以用來計算出標準的纖維量。我有一位慢性便祕的女性患者,一天超過40 公克的纖維外加鎂補充劑,依然只能讓她3 天解一次大號;另一個極端是,我的另一位患者,哪怕一天只吃10 公克的纖維,而且是以水果冰沙或者蔬菜濃湯的方式攝取,也會遭受非常嚴重的脹氣。合適的纖維攝取量,就是不會引發消化道不適的最高纖維攝取量。纖維的各種功用所有來自植物、不能被消化的碳水化合物通稱為纖維,因此纖維其實也有不同種類,而不同纖維在消化道裡的功能也各不相同。下面我們來說說纖維的主要功用。• 首先是具備保濕潛力:纖維的差異之一是他們是否具有保濕的潛力,這與他們能不能溶解於水有關。可溶性纖維溶解在水中之後,可以形成黏稠的凝膠狀,可以保持排便的濕度,讓糞便成形卻又柔軟,易於在消化道通行。可以把它們想像成糞便中的膠水,把碎片的排泄物變成一長條,一次排出體外。而不可溶的纖維對排便的作用是讓它比較大塊,但又不會太粘。我們可以想像一下,假如把即溶麥片倒入水中發生的情形,麥片像海綿一樣吸收了水分,變得厚實黏稠,這就是可溶性纖維在消化道內發生的變化。另一個圖景是,把一片生菜浸入水中,儘管它變濕了,但它依然是一片生菜。這就是非可溶性纖維進入消化道的情景,它讓大便很大,但不會幫忙保濕。以不可溶纖維為主的飲食,可能會導致排便變得更多,更碎片,而不是一整條的形狀。如果小腸排出物在大腸停留的時間正常,這些碎片化的排便可能是柔軟蓬鬆的。如果在大腸內停留時間過長,那些碎片就會變得乾硬的小球,好像兔寶寶的排泄物。對容易便祕的人來說,最好兩種纖維的攝取是比較均衡的:不可溶纖維的飽實感可以刺激大腸的蠕動,而可溶性纖維可以維持排便的濕度以及外型,使其順利排出體外。• 其次是影響食物在消化道裡的時間:不可溶性纖維因為體積大以及無法保留水份的關係,會加速食物以及廢棄物在消化道內的時間,對因為腸胃蠕動過慢型便祕有改善的作用;相對的,可溶性纖維厚重黏稠的特質,可以拉長食物及廢棄物在消化道內停留的時間,對腹瀉、排便過頻過急的患者有幫助。同時,後者因為可以讓廢棄物在大腸內吸收更多的水份,免得排便散開,讓它更有「型」,讓頻於進出廁所的人,可以一次OK。• 纖維也會影響腹脹:有些類型的纖維,也就是我們前頭介紹過的高腹鳴食物的,容易被大腸內的細菌發酵,生成大量氣體。另一種類型的纖維,也稱為低腹鳴食物,不容易被大腸內細菌發酵,也產生較少氣體。
-
2019-12-01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定期健檢 才能防範於未然
病人下腹部皮膚起疹子。皮膚科醫師:「你洗澡時少擦那個地方。」病人:「好,我回去跟瑪利亞說。」近年來,家庭生活型態丕變,很多事改由外勞代勞,這是在幾十年前無法想像的。同樣的,現代醫學進步,很多器官壞了,不是由人工製品所取代,就是由機器代勞,甚至用別人的器官來代勞,這種情形如讓古人知道,大概也會大吃一驚。膝蓋壞了,可以換人工膝蓋,這是人工關節的進步。人體心臟瓣膜壞了,可由豬的瓣膜或金屬瓣膜取代,如整個心臟功能失常太厲害,只能移植別人的心臟來取代。腎臟壞了,可以靠人工腎臟一洗腎機取代大部分的功能,但仍有不足之處,例如貧血、容易有心血管疾病,再不行也可移植別人的腎臟來代勞。肝臟壞了,短時間可靠洗肝機取代一部份功能,但除非肝炎厲害自己恢復,否則最終還是要靠肝臟移植才能活命。倒是腦袋壞了,目前沒有辦法移植,否則換個腦袋,整個人的想法都變了,衍生的問題更大。人體好比機器,平時疏於保養,有一天就要靠機器或別人的器官,甚至連洗澡也要靠瑪利亞,是福是禍就要看自己的體會了。因此,平時吸收正確的健康保健知識,保持定期體檢,才能防範於未然,避免遺憾。@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好心肝會刊88期已出刊,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19-12-01 新聞.健康知識+
未來罹患癌症風險可能增7倍!研究揭這些患者有隱憂
對於在心臟病發作中倖存下來的人來說,有一些令人擔憂的消息。1項新的研究表示,與心臟健康的人相比,曾經有過心臟病發作、心力衰竭或心律不整等疾病的人,罹癌風險增加了7倍以上,研究結果發表於美國心臟協會年會。這些發現基於1項長達數10年的研究,持續追蹤居住在麻州弗雷明翰小鎮居民的心臟健康。波士頓麻省總醫院的心臟病專家Lau和她的同事們注意到,許多心臟病患者同時也在對抗癌症。研究初期追蹤了12,700多人,這些人既沒有心臟病也沒有罹患癌症;但在研究的15年間,總共發生了1,670例癌症病例,主要與胃腸道癌、乳腺癌、攝護腺癌和肺癌有關。研究人員發現,造成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包括年齡、性別、高血壓和抽菸習慣等,皆與癌症有相關性。未來10年內,心血管疾病高危險群的罹癌可能性多出3倍以上。再者,在研究期間發生心血管疾病,包括心臟病、心力衰竭或心室顫動的人,與沒有心臟臟疾病的人相比,其罹患癌症的風險增加了7倍以上。同樣的,BNP(1種用於診斷心臟衰竭的指標)較高者更容易罹患癌症。西奈山Blavatnik家族切爾西醫學中心醫學助理教授Nicholas Rohs博士雖然沒有參與這項研究,但他補充說明心臟病患者患有許多炎症、免疫系統失調的機率也比較大,體內的激素變化多以及血氧含量比較低,這些問題都可能導致癌症的發生。Lau則表示,這個研究提醒了醫師們,應該要積極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不僅要預防心臟病,同時也要考慮未來罹患癌症的風險。★本文經《健康傳媒》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健康傳媒】
-
2019-12-01 新聞.杏林.診間
手術麻醉到底危不危險?幾點沒注意讓風險三級跳
大到開刀,小到拔牙,一般人多少有麻醉經驗,然而麻醉絕對不只是讓病人「不痛」或睡著,麻醉過程中其實存在許多致命風險。 什麼是麻醉?高雄長庚醫院麻醉科張國安醫師說明,「麻」就是「不痛」,「醉」就是「不知」,再加上「不動」,麻醉可以讓手術順利進行,並減輕病人的不適和恐懼。 麻醉方式有許多種,醫師會依手術方式、手術時間長短和患者身體狀況來評估選擇。較大型的手術,通常使用全身麻醉,用藥物抑制中樞神經系統的反應和肌肉反射,讓病人不痛、不知、不動;有些時間短、範圍小的手術,可採用「舒眠麻醉」,利用少量靜脈注射,如Propofol讓患者睡著,再視需要於手術部位施以局部麻醉;此外,也有讓病人仍保持清醒的麻醉,利用區域性神經阻斷,達到局部麻醉止痛效果,例如無痛分娩等。 在選擇醫療機構或決定是否手術前,也需要瞭解手術過程中是否有麻醉醫師的參與。張國安說明,麻醉風險會受到個人體質、疾病、生活方式的影響,術前病人應要說清楚是否有心血管疾病、貧血、懷孕、感冒、氣喘、正在服用的藥物,以及家族是否有手術麻醉過敏史等,生活飲食方面也要告知是否有喝酒或抽菸等習慣、有無經常食用納豆、魚油等保健食品;若有不願輸血的情形,例如耶和華見證者,也應事先讓醫師知情,醫師才能評估適合的麻醉處置。 值得注意的是,不論手術大小,麻醉都有一定的風險,因為麻醉不只是讓病人睡著,也會影響呼吸、心跳、血壓、肌肉反應,加上每個人對麻醉藥物的反應可能不同,少數體質較特殊的人,還可能出現藥物過敏、惡性高熱等難以預期的嚴重併發症,甚至可能有致命風險。 以麻醉的嚴重不良反應「惡性高熱」為例,病人體溫會在麻醉中急速飆高,引起橫紋肌溶解、急性腎衰竭等,甚至可能致命,但只要能在第一時間注射解藥dantrolene,死亡率可大幅降低;這種疾病雖難以事先預期,但已知可能與遺傳和藥物有關,所以病人家族中若曾出現「惡性高熱」病史,一定要提前告知,讓麻醉醫師可以調整藥物並且做好準備。 張國安醫師再次提醒,絕不能輕忽手術的麻醉風險,不僅應該要尋求合格的醫療院所進行,在術前充分也得溝通,問明麻醉方式、風險、是否由合格醫師執行麻醉,院所是否備有急救設備或藥物等,才是降低麻醉風險的重要關鍵。 延伸閱讀: 害怕治好的乳癌又復發? 這件事千萬不可偷懶 看病別再只回答還好! 3問題一定要跟醫師說
-
2019-11-29 科別.心臟血管
天涼心肌梗塞風險增 男女症狀大不同
氣溫直直落,心肌梗塞風險也增加。國健署強調,心肌梗塞症狀男女有別,男性包括常見的胸悶、呼吸困難、暈眩等;女性則較常有噁心、手麻、背痛、呼吸不順等,務必立即送醫。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長王英偉今天表示,天氣轉涼,低溫與早晚溫差大均會造成血管收縮,使血壓上升,增加心臟病、中風急性發作機會,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三高疾病患者以及心血管疾病患者、年長者等族群,從溫暖的被窩起床後,務必做好保暖,避免疾病上身。王英偉提出自保4招給民眾參考,他表示,由於長輩對於環境溫度變化反應較不敏銳,建議晚上睡前先將保暖衣物放到床邊隨手可拿到的地方,不管是半夜起床上廁所或是早上起床,都要記得先添加衣物保暖後再進行活動。起床後別急著換衣服或運動,最好先補充溫開水,等到身體漸漸暖和以後,再慢慢開始一天各種活動。針對有早起運動習慣的民眾,王英偉則建議冬天千萬別太早出門,最好等太陽出來、氣溫回升以後再出門運動,或是改在室內運動,衣著上可採洋蔥式穿法,方便隨著溫度變化穿脫衣物;有三高、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也應避免單獨爬山、單獨泡湯,盡量攜伴活動,以便相互照應。此外,慢性病患者務必規律服藥、定期回診並控制飲食,避免氣溫變化起伏增加疾病發作風險;更重要的是,一旦出現心肌梗塞、中風徵兆,務必儘速就醫,可減少死亡及病後殘留失能的嚴重程度。王英偉說,心肌梗塞徵兆包括胸悶、左前胸或上腹部有壓迫感、胸痛、呼吸困難或感覺消化不良、心悸、冒冷汗,合併暈眩、疲倦無力、噁心、嘔吐等症狀,心肌梗塞症狀男女有別,女性則常會出現噁心、手麻、背痛、呼吸不順等,恐危及生命,務必立即送醫。王英偉也提醒有心臟病史的民眾,任何時間都要隨身攜帶病歷卡與緊急用藥以備不時之需。
-
2019-11-29 科別.心臟血管
身體愈健康,反而猝死機率較高?醫師分析原因
藝人高以翔昨(27日)在大陸錄製節目昏倒後猝死,醫院宣布死因為「心源性猝死」,35歲的年輕生命驟逝,令許多人慨歎嘆萬千,而高以翔經紀公司老闆丘秀珠也相當錯愕表示,高以翔前陣子才剛做了體能檢查,身體狀況一直都很好,沒想到卻突然猝逝。事實上,我們可能都曾聽過身邊親人朋友同事等,平常身體都很健康,卻突然傳出猝死消息。當然猝死的原因很多種,而在心血管方面,開業心臟外科醫師甘宗本就曾於節目《醫師好辣》指出,造成猝死的心臟病,大概有一半是沒有病史的。甘宗本回憶還在當住院醫師時,老師跟他說的,若一個健康的人他的心臟完全沒有缺血過,某天突然一條血管堵住了,三條血管堵一條,就像椅子三隻腳少一隻腳,一定要跌倒的!反觀那些老病號長期在堵塞,心導管做好幾次、支架放好幾支,他們已經習慣於缺血,甚至已經產生側支循環,這些側支循環反而較能讓他維持生命,這類病人反而猝死的機率不高。醫師進一步指出,這種情形如果發生過1次、2次後,確實耐受性會比較好。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心臟內科專任主治醫師蕭成儀昨日接受《聯合報》訪問指出,心源性猝死的患者有二大類,一為心血管疾病、多重慢性疾病的患者,又以心血管疾病為最大宗;二為先天心律不整患者,這類患者常發病後才被察覺。而年輕型心源性猝死的患者,多數都不曉得自己有心臟疾病,特別是先天性心律不整患者,幾乎都是曾經發病過才知道自己有心律不整情況。
-
2019-11-29 科別.皮膚
偏方治乾癬 感染險喪命
乾癬是無法斷根的擾人疾病,有人尋求偏方,反而造成病況惡化,一位阿伯誤信偏方造成全身發炎、80%皮膚嚴重膿疱,引發次發性感染,差點喪命。由於乾癬難纏無法只用單一方法治療,因此利用光療、生物製劑再加上中醫外用、內服藥,中西醫連手更能與乾癬和平共處。台北榮總皮膚診斷科主任陳志強說,很多人以為乾癬只是皮膚病,但它是全身性慢性免疫系統疾病,若未對症治療,病灶惡化不只影響外觀,也可能合併乾癬性關節炎、心血管疾病,甚至是代謝症候群。「乾癬有時被誤診,因此確診很重要,才能釐清是否有合併症。」陳志強說,過去治療方法較少,很多病友深受乾癬困擾,不敢上學或上班。但現在治療「武器」多,其中生物製劑可針對免疫系統出問題的細胞激素,進行源頭的標靶治療,更精準有效。坊間常謠傳,西醫只會用類固醇「壓制」乾癬,治標不治本,使不少病友尋求中醫或其他偏方治療。陳志強表示,中醫和西醫治療目的均是為病人著想,只要能穩定治療乾癬,病人當然都能試試看。但他強調,「治標不治本」不適用於乾癬,因乾癬是免疫疾病,無法斷根,只能長期控制,就跟糖尿病或高血壓相同。另外他也澄清,愈來愈多皮膚科醫師用生物製劑取代或減少外用類固醇,因此乾癬只用類固醇治療是誤解。中西醫合併治療讓病情更加穩定,病情穩定後就能帶動善的循環。陳志強指出,研究發現,當患者病情未好好控制、病灶難看,就不敢外出、運動、社交,生活習慣變差還可能罹患憂鬱症。陳志強也遇到一名阿伯放棄正規治療,改用鄰居口中很厲害的草藥,結果乾癬大爆發,全身布滿嚴重膿疱,還認為是排毒,後來送醫才救回一命。即使是中醫治療也有不少科學實證,台北長庚中醫部主任楊賢鴻也不認同「排毒說」,他提醒尋求中醫患者,若皮疹原本只長在頭皮上,但後來遍布全身,且影響到工作生活,就需要求助西醫治療,讓急性症狀趕快控制下來。陳志強呼籲病友,一旦發現乾癬病灶變得更癢、更紅、更厚、脫屑更多,就應回診就醫,「讓皮膚改善不惡化,才是真正的乾癬治療指標。」癬中求勝-乾癬衛教講座時間:12月22日(日)上午10-12點(9點30分報到)地點:信義誠品6F視聽室(台北市信義區松高路11號)免費報名:02-86925588轉2698、2974網路報名:http://bit.ly/2qmAjAy
-
2019-11-28 名人.蘇一峰
蘇一峰/避免心血管疾病找上門!流感一周內,不可劇烈運動與過勞
藝人高以翔於27日凌晨在中國錄製「追我吧」節目時、劇烈運動時心跳停止昏倒,送醫搶救十小時後最終宣告不治。朋友指出高以翔在25日出席活動時,身體已經有些感冒的症狀,但他並未休息,第二天隨即前往中國寧波錄製節目,從開工直到凌晨1時發生意外,連續工作了17個小時。其實過去就有研究指出,流感或感冒期間,是心血管疾病的高風險期。2018年發表在頂尖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的一篇來自加拿大的研究就發現,在罹患流行性感冒(流感)的一周內,發生心肌梗塞的風險是平時的六倍!(上圖紅色條狀);超過七天,心肌梗塞風險則可以恢復正常 (上圖綠色條狀)。 這篇研究來自於加拿大安大略省,研究學者篩選了在2009-2014年期間148,307份流感檢查樣本,對照之後發生急性心肌梗塞發現,流感的一周內是急性心肌梗塞的高風險時間。據好友透露,高以翔在週一(25日)身體已有了感冒症狀,但高以翔沒有休息第二天就到寧波錄製節目,連續工作17個小時,加上節目安排的劇烈運動。加上錄製節目當天的寧波天氣是:PM2.5與PM10橘紅爆的狀況,PM2.5最高到達將近100左右(圖中紅色框)而雪上加霜的是當天還迎接三天來的低溫,溫度下降到10度以下(圖中藍色框)。此時他的心肺功能因為感冒流感第二天,正處於相當不穩定的狀態了,又過勞不休息、連續17小時的錄製節目,加上天氣冷合併嚴重的空氣污染使身體已經到了無法負荷的狀態了...此時節目又進行高強度的激烈運動,不斷的增加高以翔的心臟負擔,另一方面又因為運動而大量換氣,吸入大量的懸浮微粒(PM2.5與PM10),造成心血管發炎形成血液凝固心肌缺氧的狀態。高以翔在感冒+過勞+天氣冷+嚴重空氣汙染+劇烈運動,五大健康殺手同時圍攻之下,就算是平時心血管系統正常的年輕人也可能在此時出問題。如果當天又因為過勞而大量使用提神飲料或咖啡,都會再次增加心血管意外事件發生的機會。過去曾有研究發現,施打流感疫苗有助於降低急性心肌梗塞風險。而美國心臟學會(AHA)與美國心臟科醫學會(ACC)都提出建議,本身有慢性心血管病人都應施打流感疫苗,降低流感併發症的發生。蘇一峰醫師在這裡提醒大家要注意的是:「罹患流感或感冒的一周內,絕對不可以過勞,應該在家好好休息!」如果本身是心肺疾病慢性病患者,也應該每年施打流感疫苗,預防憾事的發生!!本文經授權轉載自胸腔重症蘇一峰醫師,原文請點此
-
2019-11-28 養生.聰明飲食
專家的養胃建議:早晚餐內容、時間「反著吃」
“早餐吃得像國王,晚餐吃得像乞丐。”這個說法你可能聽說過,但現實中,不少人卻是忽略了早餐,晚餐反而吃得豐盛。《生命時報》邀請專家,提醒你早餐、晚餐應該“反”著吃,並推荐一份“黃金早餐食譜”。早晚餐時間“反”著吃吃飯這件事,很多人沒有時間觀念:有的人餓了就吃,不餓就省頓飯;有的人一起床就吃,晚飯卻拖到八九點。實際上,這些錯誤做法都會悄悄拖垮你的胃,影響健康。早餐晚餐的進食時間大有講究,過早過晚都不宜。早餐:晚點吃人在睡眠時,絕大部分器官都得到了充分休息,而消化器官卻仍在消化吸收存留在胃腸道中的食物,到早晨才漸漸進入休息狀態。早餐吃太早,勢必會干擾胃腸的休息,使消化系統長期處於疲勞應戰的狀態,擾亂腸胃的蠕動節奏。建議早餐稍晚點吃,尤其對於習慣早起的老年人來說,7點左右起床後20~30分鐘再吃早餐最合適,因為這時人的食慾最旺盛。早餐與中餐間隔4~5小時為好,也就是說早餐最好在7~8點之間吃。早餐也不能不吃,否則極易引發低血糖,還會擾亂消化系統,導致肥胖。長時間不吃早餐,胃酸以及各種消化酶會腐蝕胃黏膜,引發胃潰瘍等疾病。晚餐:早點吃與早飯要晚點吃相反,晚飯盡量早點吃。生活中,年輕人經常加班到忘記吃飯,或忙碌了一天很晚才開始吃飯,一頓晚餐拖到七八點成了常事。美國賓州大學佩雷爾曼醫學院曾研究發現,晚餐吃得晚可能增加患糖尿病、心臟病的風險。一般情況下,水在胃內停留10分鐘即可消化,碳水化合物類食物需2小時以上,蛋白質和脂肪類食物相對較慢。一日三餐多是混合飲食,因此胃腸排空時間大概4小時以上。按照晚10點最佳睡覺時間計算,專家建議晚餐最好18點左右吃,最遲不要超晚過19點。不得已吃得太晚,也不要馬上睡覺,間隔至少2個小時後再入睡。早點吃晚飯不光能改變胃飢餓素、瘦素等激素水平,還能延長飽腹感,避免過量飲食,減少患病機率。上班族如果需要加班,可以提前吃晚餐,再繼續工作。早晚食“肉”量反著吃愛吃肉的人會陷入一個誤區:把“好”的留在最後,因為不少人習慣晚上“大魚大肉”。實際上,將早晚的吃肉習慣換一下,或許你會發現身體更健康了。早餐:多吃點肉一日三餐中,不少人都把“肉”留到了晚上,卻忽略了早上吃它。其實,一頓合格的早餐不光是主食、蔬菜、水果,還應該包括蛋白質豐富的肉類。這種“肉”不光是瘦肉、醬牛肉等動物肉,還可以是豆腐、豆乾等植物肉。需要注意的是,不要一大早就吃動物內臟或吃高脂肪性肉類(炸雞等),否則容易使血清膽固醇更高,誘發動脈硬化和心血管疾病的發生或加重。早上吃點肉主要有以下兩點好處:1.增加飽腹感、營養均衡肉中蛋白質更易被人體吸收利用。如果早餐一點肉都不吃,不但容易在中午沒到之前就產生飢餓感,還可能造成營養攝入不均衡。2.有利於減肥美國密蘇里大學堪薩斯分校一項研究表示,吃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如肉、雞蛋等,能增強大腦中調節食慾的化學物質含量,有助控制體重。研究人員表示,吃富含蛋白質的早餐可大大減少對鹹味或高脂肪食物的渴求。若不吃肉,這種渴求可能會持續一天,導致這一天中人們對高脂肪食物的攝入量過多,反而導致人們發胖。晚餐:少吃點肉從健康角度,晚餐可以按照這個黃金比例安排,蔬菜:肉:飯= 2:1:1,也就是說多吃菜少吃肉。這裡的蔬菜不包括馬鈴薯、山藥等澱粉類蔬菜,肉類可以用豆製品(比如豆腐、豆乾等)和海產品替換,飯代表所有澱粉類食物,比如雜糧米飯、地瓜等。如果早餐和午餐沒有攝入足量蔬菜,晚餐的蔬菜、肉、飯比例可以增加到3:1:1。多吃蔬菜還可以有效控制熱量,增強飽腹感,防止攝入過多熱量。晚上經常大魚大肉,不但會引起脂肪堆積,還容易增加胃腸負擔,增加消化系統疾病。吃好早餐,學會這套“加減法”好早餐最基礎的條件是要有主食、蛋白質食物和蔬菜水果這幾大類食物。如果你能學會“三加四減”,多“加”一些有助健康的食物,“減”掉一些不利健康的食物,就是一份金牌營養早餐。“加”粗糧如雜豆粥、小米粥、黑米粥、燕麥粥、全麥饅頭、全麥麵包、地瓜、鮮玉米等。光吃大米、白麵的話,就不能滿足營養需求。“加”低脂肪的高蛋白質食物如水煮蛋、茶葉蛋、牛奶、優酪乳、豆漿、豆腐、醬牛肉、瘦肉等。這類食物營養豐富,在提供優質蛋白質的同時增加飽腹感,讓你不至於11點就餓肚子。“加”新鮮的蔬菜水果特別是深顏色的營養更豐富,還有助控制體重。炒、生拌或蒸都是早餐烹製蔬菜的好方法。“減”多油脂的精製穀物油條、油餅、蛋黃派、餅乾、泡麵、起酥麵包、點心等添加了很多油脂的精製穀物。它們營養價值低,脂肪含量高,雖然方便、好吃、“抗餓”,但不利於營養均衡和身體健康,應少吃或不吃。“減”高脂肪蛋白質食物油煎雞蛋、培根、火腿、煎牛排、炸雞腿(漢堡)等高脂肪的蛋白質食物。它們雖然營養價值不低,但脂肪含量太高,經常或過量食用不利於健康,應該少吃。“減”高鹽食物醃製蔬菜、鹹菜、榨菜、醬菜等高鹽食物。它們營養價值很低,僅能起到刺激味蕾的作用,還含有大量的鹽,對控制血壓不利。“減”飲料蔬果飲料、牛奶飲料、乳酸菌飲料等各色飲料。它們喝起來口感很好,看上去似乎也很有營養。事實上,那隻是糖、香精和其他食品添加劑調製出來的,真正蔬菜、水果和牛奶的含量很少。本文轉自生命時報微信(ID:LT0385)
-
2019-11-28 科別.精神.身心
睡眠呼吸中止 憂鬱症風險高
晚上睡覺鼾聲連連,白天起床昏昏沈沈,小心這可能不只是睡眠不足。南韓最新研究證實,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罹患憂鬱症風險高於一般人。醫師指出,目前睡眠呼吸中止症治療很多,依患者不同狀況有不同的治療建議,若出現相關症狀,建議盡速求醫。南韓翰林大學醫學院研究團隊以該國健保資料庫,九年來追蹤985名成年人,發現校正年齡、居住地、家庭收入等因素後,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患憂鬱症風險是一般人2.9倍,焦慮症風險是1.75倍,其中女性比男性更嚴重,憂鬱症風險是一般人3.97倍,焦慮症風險是2.42倍,男性則分別為2.74倍及1.64倍。新光醫院睡眠檢查中心主任林嘉謨表示,研究與臨床觀察吻合,人睡不好容易衍生情緒不穩定、疲倦、工作表現不佳等問題,女性尤其明顯。過去收治過女性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當中,許多人確實因過度依賴安眠藥、有精神相關併發症,有些女性因用藥複雜、服藥過量而被緊急送醫。林嘉謨建議,目前睡眠呼吸中止症治療方式多元,經睡眠醫學專業團隊評估,依個人狀況建議治療組合,例如體重過重或肥胖者,可以先考慮減重、體重控制;過敏性鼻炎嚴重者則應先設法改善過敏症狀,如果上述保守療法執行後,還有改善空間,可考慮使用連續氣道正壓呼吸器、口內裝置,或接受改善呼吸相關結構的手術治療。睡眠呼吸中止症最常見症狀包括睡覺打鼾,體重過重,脖子粗短,白天嗜睡。近年已有許多醫學研究證實,睡眠呼吸中止症會導致身心健康負向循環,包括加重心血管疾病、代謝症候群、神經認知退化疾病,也與氣喘惡化、青光眼、勃起障礙、情緒失調相關。睡眠呼吸中止症在成年男性發生率是4%,女性2%,危險因子包括肥胖、年齡、男性頸圍超過43公分或女性頸圍超過38公分,抽菸、喝酒、糖尿病、甲狀腺機能低下、肢端肥大及顏面結構異常、鼻咽喉構造狹窄等,是睡眠呼吸中止症的高危險群。
-
2019-11-26 養生.聰明飲食
吃青花菜要加這一味 大大發揮抗發炎效果
天氣漸漸地涼了,許多十字花科的蔬菜即將到達產季的高峰,最近已經見到青花菜大出,價格已經相當便宜,韋恩自己非常愛青花菜,我認為是最有健康功效的超級蔬菜之一,所以也建議大家多多吃它。韋恩已經寫過青花菜要煮熟吃可以讓效果高3倍,今天再教大家一個吃青花菜的秘訣,就是加入薑黃一起吃,可以大大發揮加成作用,讓青花菜裡面的功效成分如蘿蔔硫素的抗發炎效果提升好幾成。說起青花菜的種種好處可真是長篇大論,韋恩已經寫過許多篇,包括:對抗空氣汙染幫助肝臟排毒酵素的活性而青花菜對預防阿茲海默症、癌症、或是糖尿病以及心血管疾病甚至退化性黃斑部病變,都有許多研究指出它的多面向的功效,所以真是好處多多。而這些好處總結起來,都與它的傑出抗氧化性有關,以致於可以預防、減緩體內的慢性發炎。慢性發炎可以說是現代人的大敵,與現代人的龐大生活壓力、飲食不正常、環境汙染、高糖飲食都有關係。而人體內的慢性發炎已經被證實與癌症、動脈硬化、胰島素阻抗有關。所以青花菜裡含有許多抗氧化物,尤其是特殊的蘿蔔硫素 (Sulforaphane),經過證明可以抗慢性發炎,對我們來說,真是一個有益健康的好食物,算是現代人的一大福音。薑黃又是一個近來抗氧化、抗癌的明星,薑黃含有特有的薑黃素(Curcumin),是這些功效的來源,非常受到研究界的矚目,所以歐美很多人把薑黃視為超級食物之一,所以紛紛流行很多薑黃食譜,比如說黃金拿鐵、各種咖哩等等。但是竟然有科學家發現,薑黃素與蘿蔔硫素組合在一起,對於抗發炎效果來說,可以發揮很好的加成作用。也就是說,同時有薑黃素與蘿蔔硫素的情況下,其抗發炎效果,會比單純只有薑黃素或是只有蘿蔔硫素的情況下,效果好得多。實驗證明,在降低發炎因子腫瘤壞死因子α (TNF-α)的表現上,薑黃素加上蘿蔔硫素,會比只有薑黃素或是蘿蔔硫素的情況下,效果高了大約30%。而對其他的發炎指標如 IL-1, NO, PGE2也都展現很好的加成作用。所以這告訴我們一個大好消息,青花菜與薑黃同時入菜,會讓健康效果更好!其實先不談功效,薑黃與青花菜搭配起來,味道也是很好。為了證明這點,韋恩特別親身示範一道「 超級黃金青花菜奶香燉豬肉」。這道菜的重點除了上述薑黃與青花菜之外,還很適合我現在減醣的飲食條件。食譜-超級黃金青花菜奶香燉豬肉材料:洋蔥: 一球大蒜: 兩瓣青花菜: 一朵金針菇: 一包薑黃: 2茶匙里肌豬肉片: 一盒牛奶: 100ml橄欖油: 3茶匙黑胡椒: 少許鹽: 少許醬油: 適量水: 適量步驟:1.青花菜預先切成小朵,流水浸泡洗淨,菜梗也別浪費,去皮滾刀切小段備用。2.熱鍋倒入橄欖油後,下大蒜與洋蔥拌炒至半軟。3.加入青花菜、切段之金針菇快速拌炒。4.加入薑黃拌炒至均勻。5.加水略淹至青花菜續煮。6.加入豬肉片略熟後倒入牛奶。7.加黑胡椒,並以鹽、醬油調味。食品科學小貼士:1.薑黃素是脂溶性的成分,所以有足夠且優質的油很重要,所以我這次挑的是 Extra Virgin橄欖油。2.有研究指出,黑胡椒可以幫助薑黃素的吸收,所以將黃料理與黑胡椒也是好搭檔。3. 薑黃原本都是進口,現在也有很多台灣自己栽種的,所以薑黃粉品質參差不齊,挑選可要注意,以免有重金屬或農藥殘留的問題。 韋恩提出這樣的薑黃青花菜食譜,自己覺得相當的可以。但是其實相信還可以做出更多變化,大家也不妨試試看,更歡迎也來分享一下自己的食譜。總之,在青花菜的盛產期,新鮮又便宜,多吃點青花菜,對健康絕對是有大大的好處。原文:吃青花菜要加薑黃,加成發揮抗發炎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