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04 焦點.健康知識+
搜尋
心臟無力
共找到
12
筆 文章
-
-
2024-11-08 養生.聰明飲食
身體比起從前開始容易累又喘? 其實是心臟無力的警訊! 不是體力變差,而是心臟幫浦使不上力。
徐子謙是一名重度使用電腦工作的45歲上班族,平常工作繁忙,完全忽略運動。租屋在舊公寓四樓的他,發現最近爬樓梯時,明顯感覺更容易氣喘吁吁,經常需要停下來休息,甚至有時候心臟會跳得很快。他最初以為這只是體力變差,並沒有太在意。之後,他在工作上的精神狀況也開始不佳,只好去醫院檢查。醫生表示,他的心臟功能提早衰退了!隨著年齡逐漸增加,心臟細胞逐漸老化甚至死亡,若不重視心臟保養,容易造成心衰竭,甚至面臨死亡風險,需要加強保養。建議服用心臟保健食品,並配合健康飲食與運動。聽從醫生的建議後,子謙開始服用富含ECNS和QH(還原型輔酵素Q10)的保健食品,並逐漸增加每天的運動量。經過幾個月的堅持,子謙發現爬樓梯時的喘息明顯減少,心跳也變得穩定許多。元氣恢復,生活品質獲得改善的子謙,也引起同事們的好奇與關注,紛紛開始認真看待心臟保健的重要性。心臟是健康的核心,如同生活中運轉的引擎,引擎天天使用,積年累月的磨損受傷卻常被忽略。你是否曾因為偶爾的喘氣、輕微的胸悶而不以為意?這些微小的症狀其實都可能是心臟無力的早期警訊,若不及時重視,可能會導致嚴重的健康問題。心臟無力就無法打出足量血液和氧氣供給全身器官使用,所以會顯得無精打采,容易疲累。長時間下來各器官也會開始快速退化,各種疾病逐漸出現,可見一顆強而有力的心臟是何其重要!說明了為何心臟是健康的核心。早期心臟無力症狀易被忽視,小心致命隱患! 許多人以為心臟保健僅僅是降血脂、膽固醇,保護心血管,避免動脈硬化或血栓形成便已足夠。然而,心臟無力卻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健康議題。許多心臟無力的症狀在早期可能非常隱微。根據美國紐約心臟協會(NYHA),依心臟衰竭嚴重程度分級,第一級跟第二級心衰竭患者,通常不會感覺心臟或身體有任何異狀,仍可以正常活動,但心衰竭可能快速惡化,等到第三、四級恐有生命危險,專家呼籲,千萬不要掉以輕心。選擇心臟保健食品,應該考慮哪些成分或功能? 隨著生活型態的變遷,許多健康問題開始影響到更年輕的族群。現在由於工作壓力和不規律的作息,心臟問題的發生年齡已經逐漸下降,許多大約四十歲左右的族群都開始出現心臟無力的跡象。營養師吳雅婷在訪問中指出:「因為人體隨著年齡增長,心臟中的輔酶Q10濃度會逐年減少,到了40歲時大約只剩下20歲的一半;再加上40歲開始體內的轉化酵素活性也隨著每況愈下,因此選擇對的輔酵素Q10型式來源,也是幫助心臟健康能量運作的重點。」營養師吳雅婷建議使用還原型輔酵素Q10(QH)增強心臟活力,因為比起補充一般氧化型Q10,QH是活性型,能夠不須經過體內轉換、直接吸收利用,另外天然植萃成分-松果菊苷(ECNS)也是近期新興有效的心臟保健成分。根據學術期刊發表顯示,ECNS不僅有助於逆轉心肌肥厚與心律不整,還可保護心臟。心臟是人體最勤奮的器官,24小時都在工作是很容易受傷的,所以保護心肌細胞是強心的關鍵因子。專利配方ECNS+QH,經實驗證實比單獨QH成分補充更有效提升2倍活力、減少65%疲勞感,並構成1+1>3的能量產出,如此傑出效果獲得美國等多國專利配方肯定。改變飲食內容型態,也有助於維護心臟的健康 對於已經出現心臟不適症狀的人,通常會建議減少鹽分攝取避免過多水分滯留於體內,進一步減輕心臟負擔。營養師吳雅婷建議可以從改善飲食內容做起,根據2022年美國心臟衰竭最新的治療指引,其中特別建議心臟無力者可選擇以大量的水果、蔬菜、堅果、種子、豆類、全穀類和植物油為主的「地中海飲食」以及增加鉀、鎂、鈣、膳食纖維和不飽和脂肪酸攝取的「得舒飲食(DASH飲食)」,這些都是有助於改善心臟運作的飲食方案。不但能於減少心血管罹患疾病風險,降低飽和脂肪酸及精製糖的攝取,更能夠對心臟提供額外的保護。營養師吳雅婷:「對於吃不慣低鈉清淡口味的人,料理上可以改變調味來源,比如說運用酸味食材(如:檸檬、鳳梨等),或是運用蒜頭、薑等風味變化、或考慮運用風味強的食材(如:九層塔、青椒等)來做各種飲食搭配入菜。」改善心臟無力的關鍵生活習慣改善心臟無力的關鍵生活習慣,包括規律運動和保持健康體重,這意味著要多動少坐,平衡飲食和卡路里攝入,避免肥胖;同時,維持血壓與血糖穩定也是至關重要的,因為高血壓和血糖失控會增加心臟負擔,易導致心肌肥厚,因此定期監測不可忽視。此外,戒菸也是一項重要措施,因為吸菸會增加血液黏稠度、降低血管彈性並影響血壓,對心臟健康不利。而含有抗氧化功能的「多酚類、白藜蘆醇」的紅酒,每天少量的飲用也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女性建議不超過1個酒精當量、男性建議不超過2個酒精當量)。吳雅婷營養師學經歷:國立臺灣大學食品科技研究所 碩士中山醫學大學臨床營養學系學士保健食品中級研發工程師國考營養師台灣保健營養食品工業同業公會會員代表
-
2024-06-01 醫聲.Podcast
🎧|腸病毒重擊43歲爸爸:手腳水泡劇痛,痛苦經歷超出預期
腸病毒疫情持續延燒,成人也無法倖免,恐將出現水泡等症狀,其中對於腸病毒71型威脅,更讓許多人憂心忡忡。中華民國基層醫療協會理事長林應然指出,他曾遇到一名43歲爸爸因自己的孩子感染腸病毒而被傳感,症狀更為嚴重,手腳長滿密密麻麻的水泡,當水泡撐開皮膚時會感到劇痛。根據疾管署資料,國內腸病毒疫情仍處流行期,腸病毒有100多型,目前以克沙奇A型為主,而部分零星病例則由腸病毒71型、D68型引起。🎧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感染腸病毒有哪些症狀?成人跟小孩有哪裡不同?林應然解釋,以小孩來說,一旦感染腸病毒,很容易發燒,也易引發手足口病、皰疹性咽峽炎,當出現手足口病,病童的手腳會產生小水泡、小紅疹,有時連屁股、膝蓋、身體都會產生小水泡、小紅疹,由於腸病毒可從糞便排出,所以肛門周圍也可能產生症狀,此外,小孩口腔也易產生潰瘍。若是皰疹性咽峽炎,吃東西時,喉嚨會感到疼痛,有些孩子會痛到食物吞不下,或痛到把食物吐掉,也不敢吞口水,導致口水流不停。但如果是成年人感染腸病毒,很少會像小孩一樣嘴巴破、手腳有小水泡、小紅點,成年人多半感覺喉嚨痛,整個人累累的,很容易疲倦、身體痠痛,或出現發燒、咳嗽、流鼻涕等症狀,像上述43歲爸爸病例就比較少見。林應然認為,或許這位爸爸從小就有很好的衛生習慣,所以從來沒感染過腸病毒,成年後一感染,症狀就和小孩子很類似,所幸經過大約一星期,水泡自然收乾,症狀逐漸好轉。感染腸病毒當心出現腦炎、心肌炎,有「這些症狀」應儘速就醫事實上,在1998年,腸病毒曾有一波嚴重疫情,當時疫情就是由腸病毒71型引爆,當年,有405例重症病例,其中有78名病童失去生命。提起當年疫情情況,林應然餘悸猶存。他說,腸病毒71型所引發的嚴重併發症,最令人擔心的是腦炎、心肌炎。一旦出現腦炎,病童會有呼吸困難、抽筋等症狀,病情可能一天內就急轉直下,引起致命危機,即使復原,大腦也可能受到損害,留下嚴重後遺症;若是心肌炎,則可能心臟亂跳、心臟無力、休克,致死風險也是很高;或者像D68型腸病毒,可能引起類似小兒麻痺症狀,病患神經也會受到傷害。而現在已有疫苗可預防腸病毒71型,預防效果近百分之百,建議兩個月以上、六歲以下嬰幼兒、兒童可考慮施打。林應然提醒,當小孩受到感染,出現肢體不自然抽動、恍神、意識不清、精神萎靡等症狀,務必盡快就醫,以免情勢惡化。若要預防腸病毒,除了勤洗手,洗手時也要用肥皂、洗手乳,並確實執行「濕、搓、沖、捧、擦」等動作。此外,還有一點要留意,酒精無法殺死腸病毒,必須用漂白水才有可能確實消滅腸病毒,隨時留意環境衛生,才能預防腸病毒肆虐、感染。林應然小檔案現職:中華民國基層醫療協會理事長林應然小兒科診所負責人經歷:台灣兒科醫學會副理事長台北市立忠孝醫院小兒科主任台灣兒科醫學會秘書長學歷:美國喬治亞州立醫學院免疫過敏科研究員台灣大學醫學系畢業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蘇湘雲音訊剪輯:陳函腳本撰寫:蘇湘雲音訊錄製:周佩怡特別感謝:中華民國基層醫療協會
-
2024-02-26 醫療.心臟血管
心臟衰竭初期會有什麼症狀?如何從呼吸症狀判別?嚴重度可分幾級?
根據心臟基金會的資料,全球心臟衰竭的盛行率約1~3%,亞洲地區與全球盛行率相差不大,依最高的心臟衰竭盛行率3%推估,國內患者可能高達70萬人。根據衛福部109年(2020年)的統計,實際診斷出心臟衰竭患者僅24萬人,也就是說,可能約有46萬人未被診斷和接受治療,因此仍有必要加強民眾認知,早期篩檢出心臟衰竭的患者。心臟衰竭一開始有什麼感覺?如何區分老化與心臟衰竭?心臟是全身血液循環的動力馬達,可以讓全身所有細胞得到充足氧氣的關鍵。心臟科醫師所說的「心臟衰竭」,白話就是「心臟無力」。人會感受到心臟無力時,通常是進行激烈活動或情緒激動時,身體對氧氣的需求增加,如果心臟無力,無法正常增加氧氣供應就容易感受到吃力,身體會出現劇烈喘氣或無力疲累的狀況。此外,人體長時間處於缺氧、血液循環不夠好的情況下,體內廢物無法順利排出,也會導致人體的代謝廢物累積過多,人就會很容易感到疲勞和倦怠。一般說來,人過30歲後身體機能開始下滑,和同年齡人相比,身體功能如果衰退得過快,或自己原本能做或擅長的事情忽然變得吃力、難以執行,此時就無法單用「老化」來解釋。醫師建議也可以從觀察自身體能進行觀察,如果以前可以輕鬆跑步100公尺,現在連走50公尺就開始喘氣;以前可以一口氣登上5樓,現在光爬到3樓就要休息2次,這樣顯著的落差就是身體有問題。此外,如果50歲的民眾走路爬樓梯速度,與一般70歲長者一樣慢,或40歲以下的人,6分鐘卻走不到500公尺,這些是都不能輕忽的情況,建議就醫好好檢查心肺功能。心臟衰竭分幾級?可以上班嗎?嚴重度差異有多大?心臟衰竭的分級,目前主要依照美國紐約心臟協會(NYHA)進行分類: ●第一級:患者不會在身體活動上有所限制,此時對上班影響不大。日常活動時不會引起疲倦、呼吸困難、胸悶(心悸或心絞痛)的症狀。●第二級:身體活動輕度受到限制,仍可從事日常的簡易活動,上班活動可能會受到影響,例如爬樓梯一樓仍可達成,中間需要休息。如果進行劇烈運動時,就會有疲倦、呼吸困難、胸悶(心悸或心絞痛)。●第三級:身體活動明顯受到限制,會影響到日常活動的進行,上班交辦的事情也難以執行,但休息時都會緩解改善。從事輕微的活動,例如爬樓梯無法超過一樓,也會有疲倦、呼吸困難、胸悶(心悸或心絞痛)。●第四級:執行任何身體活動都會感受到不舒服,甚至躺在床上或站著不動時也會出現疲倦、呼吸困難、胸悶(心悸或心絞痛)。心臟衰竭常見的症狀有哪些?為什麼會引起呼吸困難?會肺積水?醫界常呼籲民眾若如果持續感覺累、喘、腫三大症狀,應儘速就醫檢查。以下針對這3大症狀進行說明,讓一般民眾可以更容易檢測自己是否有可能是心臟衰竭?1.容易喘:嚴重時會出現端坐呼吸,主因是肺積水(肺水腫)心臟衰竭時,血液流經肺部,水份容易水份停留在肺部,最終導致肺部出現明顯水腫情況,侵占其中空氣的容積,此時就稱為肺水腫或肺積水。想看更多→疾病百科:肺積水(肺水腫)因為肺部空氣容積減少,所以在運動或工作時,肺臟需要更賣力的工作,容易引發喘氣,嚴重時就會導致呼吸困難。雖著心臟衰竭持續嚴重,患者甚至躺在床上或站著不動,也會感覺呼吸困難。端坐呼吸(orthopnea):心臟衰竭已經處於嚴重階段的症狀描述,患者必須需要常常保持坐姿才能改善呼吸品質。尤其當患者進行睡眠等姿勢平躺時,大約30~60分鐘左右,下肢水份會回流經過心臟,導致心臟的負擔增加,會讓心臟出現沒力的情況。此時患者往往伴隨肺積水(肺水腫)的問題,心臟沒力會影響到患者肺部的氣體交換,容易讓人喘不過氣。當患者端坐起來後,呼吸就會逐漸改善恢復正常的呼吸頻率,因為水份逐漸回歸到下肢,心臟的負擔減輕,連到肺部負擔也減輕。部分患者為避免這種情況,也會使用越來越高的枕頭,減輕或減少端坐呼吸的發生。2.容易累:心臟衰竭患者很容易感到累、疲倦,最主要是因為心臟衰竭後會導致心臟輸出量偏低,打出來的血液量不夠,導致全身循環的血液量也會不足,身體各處的組織相對就會缺血,病患就容易感到疲倦,無法進行激烈運動,所以走一走就容易喘。患者在放鬆、休息的狀態下,還會不自覺地打瞌睡,沙發看電視睡著,非睡覺時間躺在床上很快睡著。患者如果合併有睡眠呼吸中止症候群會加速心臟衰竭惡化,睡眠中止症候群容易導致患者發生缺氧的問題,長期處在缺氧狀態會讓心臟功能變差。缺氧時也會容易引起刺激交感神經,患者容易在睡夢中驚醒、心跳加快,讓心臟缺血的問題更加明顯,長期下來會讓心臟衰竭更加嚴重。3.下肢水腫:心臟衰竭持續惡化,會影響到正常的血液循環,水份會更容易積累在下肢、小腿處,形成明顯的水腫。這類的水腫醫學稱為「凹陷性水腫」,患者能出現小腿內側有襪子勒痕,久久難消;按壓下肢肌肉需要很解時間的才會反彈,容易出現凹陷的現象。患者因為代謝變差,尿量的排出也可能變少、顏色變深,水份也會堆積在人體中,導致患者出現體重增加的現象。年輕人會心臟衰竭嗎?年輕族群也會得到心臟衰竭,只是風險相對比老年人少,臨床造成的現象是年輕人可能會認為他不易得到心臟衰竭,往往等到非常嚴重才就醫發現。過去年輕族群罹患的心臟衰竭,多半是感冒等感染後引發心肌炎、血管阻塞有關,因此導致心臟衰竭。現在部分的年輕人往往很早就出現代謝症候群,合併有肥胖、不運動和生活作息不正常,導致比較容易在老年人發生的心臟衰竭也提早發生在年輕人身上。總之,心臟衰竭雖然是不可逆的疾病,透過「喘、累、腫」來長期觀察自己的身體健康強況,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還是能有較好的生活品質。
-
2023-11-07 慢病好日子.慢性心臟病
慢病主題館【心衰竭】5位糖尿病患就有1位得這病!6題看懂如何避免心衰竭
當身體各器官組織長期浸泡在糖水裡,就容易造成器官受損,產生各種併發症,糖友除了需要預防併發腎臟病、糖尿病足外,也應小心併發又稱「心臟癌症」的心衰竭,據統計,平均每5位糖尿病患中就有1位併發心衰竭。但心衰竭到底是什麼疾病,對於糖尿病患的關聯是什麼,以至於美國心臟學會(AHA)和美國心臟學院(ACC)宣布糖尿病是心衰竭的高風險因子?而我們又該如何預防避免心衰竭呢?這篇文章可以告訴你:1. 什麼是心衰竭?得了會好嗎?2. 罹患糖尿病後,為什麼需要積極預防心衰竭?3. 避免糖尿病併發心衰竭,該注意什麼症狀?可以做什麼檢查?4. 定期回診追蹤糖尿病,可以順便檢查心衰竭嗎?5. 糖尿病併發心衰竭,治療方式有哪些?這些治療健保都有給付嗎?6. 糖友如何從飲食、運動預防心衰竭?Q1: 什麼是心衰竭?得了會好嗎?心臟如同身體的幫浦馬達,要用力收縮打出足夠的血液量供各器官使用,以維持身體功能。當患者因冠狀動脈疾病、瓣膜性心臟疾病、各種不同類型心肌病變、高血壓、心律不整等,將導致心臟結構或功能受損,演變成心衰竭(又稱心臟衰竭),心臟衰竭是不可逆的過程,一旦功能受損,只能避免惡化,無法恢復功能。心衰竭依照心臟不同的功能異常,又可分為以下兩種類型 : 1.心臟收縮力不正常的心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Reduced Ejection Fraction,HFrEF):像是馬達電力不足,心臟無力且整體心臟擴大,進入心臟的血液無法完全被排出運送至身體,較容易被發現。2.心臟收縮力正常的心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HFpEF):像是馬達壁生鏽,心臟外觀沒有改變,但肌肉變僵硬,左心室失去正常舒張的能力,導致左心室進入血液量減少,連帶排出血液量也少,難以供應身體所需,但因進入量與排出量接近,較難被診斷出;此類病人常合併心房顫動、高血壓等共病症狀,更增加確診的難度。無論是哪種心衰竭,都會增加住院及心血管死亡風險。由於心衰竭難以察覺,等症狀出現再就醫時,狀態已不佳,且預後也差。根據健保署統計,心衰竭患者3個月內再住院率30%,1年死亡率高達22%,5年死亡率更逾50% ,致死率比卵巢癌、子宮頸癌、攝護腺癌、乳癌等多數癌症更高,因此也有心臟的癌症之稱。延伸閱讀:心衰竭有哪些症狀?對生活的影響大嗎?Q2: 罹患糖尿病後,為什麼需要積極預防心衰竭?依據全球性糖尿病患者的大型研究顯示,糖尿病患者罹心衰竭的盛行率高達10~28% ,約5位糖尿病患者中有1位罹患心衰竭, 雖不是最容易發生的併發症,但心衰竭難以察覺,且晚期會導致血液無法提供足夠血液量給各器官使用,造成多重器官衰竭。根據統計,糖尿病患發生心衰竭的風險,比一般人高出2到4倍,美國心臟學會(AHA)和美國心臟學院(ACC)將心衰竭發展過程分為A-D四階段,A階段是指患者具有形成心衰竭的高危險因子,但心臟構造、功能尚無異常,糖尿病即為其中一項因子。值得留意的是,心衰竭是65歲以上病患最常見住院原因,其中每3人就有1人會在住院後1年內死亡,住院及心血管死亡風險高。病患的累、喘、腫等症狀除了影響看似平常的穿衣服、行走、淋浴、執行家務等日常生活,心理同時備感壓力,進而影響日常社交生活。延伸閱讀:台灣有多少人糖尿病併發心衰竭? 其它併發症發生率又是多少?Q3: 避免糖尿病併發心衰竭,該注意什麼症狀?可以做什麼檢查?喘、累、腫是心衰竭三大警訊!喘:心衰竭主要症狀,病患常覺得胸悶氣喘、呼吸困難,平躺時情況更嚴重。累:比以前更容易疲累、活動力降低,起床或運動時更明顯,休息後仍未改善。腫:尿量減少,全身(特別是下肢)腫脹,手指按壓後沒有馬上恢復,或體重不明原因增加。另外,還可能出現消化不良或沒胃口、頭暈腦脹等症狀。但在發生症狀、確診為心衰竭之前,糖尿病等高風險族群,可以在固定回診追蹤的新陳代謝科或內分泌科,每年抽血檢查腦利鈉(BNP)及N端腦鈉前體(NT-proBNP)一次,健保也給予給付。對糖尿病患者而言,如果NT-pro BNP數值高於125pg/mL,或BNP數值高於35pg/mL ,代表心衰竭風險偏高,應該立即就醫做進一步檢查。延伸閱讀:NT-pro BNP檢查是什麼?我該怎麼進行檢查?Q4: 定期回診追蹤糖尿病,可以順便檢查心衰竭嗎? 糖尿病患可在固定回診就醫的科別,與醫師及整個醫療團隊討論,提出心衰竭檢查需求,評估後,如果醫療團隊認為應進行相關檢查,就可以做檢查,不需特別再掛心臟科或其他科別的門診。由於健保資源有限,目前只有針對部分糖尿病患者進行健保給付的BNP或NT-proBNP的抽血檢查 ,給付對象包含以下3類:1.有心衰竭臨床症狀或症候,如胸悶、氣喘、水腫2.心電圖或胸部X光結果異常,包含心室肥大、擴張、收縮力異常及瓣膜疾病等B階段相關前兆3.有身體活動明顯受限制,休息可緩解,但是從事日常的輕微活動(如爬樓梯、掃地、刷牙)也會導致氣促或喘的症狀不符合健保給付標準的糖尿病患者如果會擔心,可考慮自費檢查,費用約1000-1200元不等。Q5:如果糖尿病併發心衰竭,治療方式有哪些?這些治療健保都有給付嗎?心衰竭的治療以口服藥物治療為主。常用藥物如下表,且健保針對不同種類和情況的心衰竭有不同的藥物給付標準,建議與醫師討論。除了口服藥物治療,還有氧氣治療可幫助糖尿病心衰竭患者獲得足夠的氧氣供應,減輕呼吸困難及疲倦的程度,或其他相關併發症所需的輔助性侵入性治療,如心臟節律器、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心室輔助器、心臟移植等。延伸閱讀:及早預防心衰竭,健保目前給付哪些治療?Q6:糖友如何從飲食、運動預防心衰竭?預防糖友併發心衰竭,須養成5習慣1.控制飲食:每日用鹽量不超過5公克、油脂用量不超過50公克,避免攝取糖分,斟酌食用高甜份水果,以地瓜、燕麥、糙米等高纖維澱粉取代白飯,用豆製品取代肉類。2.限制水分:D階段的糖尿病心衰竭患者,症狀已影響到生活,嚴禁大量飲水,包含靜脈注射液、飲料、食物中的含水量,每日水份須限制在1500毫升內。3.保持運動:例如依照國健署「運動333」建議,每週運動3次、一次30分鐘、心跳達130下,尤其有氧運動可以提升心肌含氧量;但若擔憂有心衰竭情形,最好是經過醫療團隊評估及建議其運動處方。4.減少心臟負擔體重過重,建議可減輕3~5%的體重;並避免抽菸、喝酒等習慣。5.不亂買成藥:「非類固醇抗發炎止痛藥」會使糖尿病心衰竭患者腎功能變差,不要在藥房隨意購買成藥,應就醫向醫師諮詢,並告知自己有心衰竭病史。延伸閱讀:【享學糖】三部曲,教你養成糖尿病生活好習慣!【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3-10-22 慢病好日子.慢性心臟病
慢病主題館【心衰竭】無症狀也應定期檢測 糖尿病友慎防心臟衰竭致命
第1站 高危險群Q:為什麼糖尿病患要預防心衰竭?糖尿病是心衰竭的高危險群的原因?請益醫師╱彰化基督教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醫師鄭畬方糖尿病患發生心衰竭的風險,比一般人高出2到4倍!想像一下,當身體各器官組織長期浸泡在糖水裡,就容易產生各種併發症。美國心臟學會(AHA)將心衰竭發展過程分為A-D四階段,A階段是指患者具有形成心衰竭的高危險因子,但心臟構造、功能尚無異常,糖尿病即為其中一項因子。國內可能低估了糖尿病致心衰竭的情況,依據台灣糖尿病年鑑顯示,過去十年來,台灣糖尿病患者罹患心衰竭盛行率約4%左右,事實上,根據全球性糖尿病患者的大型研究,實際盛行率高達10%~28%,推估台灣約有60萬名糖尿病合併心衰竭患者,也就是平均每4-5個糖尿病患者就有1位罹患心衰竭。糖尿病患都該積極控糖,避免併發症,但控糖僅能改善小血管病變,對於大血管病變的幫助不顯著,要達到心衰竭預防效果,需要醫療專業人員介入,給予藥物治療,防止惡化。美國心臟學會(AHA)心衰竭發展階段A階段:患者具有形成心衰竭的高危險因子,如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風溼性心臟病及酒精濫用等,但心臟構造、功能尚無異常。B階段:心臟出現結構或功能異常,包含心室肥大、擴張、收縮力異常及瓣膜疾病,此時死亡率明顯上升,但還沒有像是胸悶氣喘等心臟症狀。C階段:已出現心臟結構的異常及臨床症狀,確診心衰竭,但經藥物治療可緩解症狀。D階段:病情影響日常生活,需使用強心劑,或接受換心手術或安寧緩和等治療。第2站 認識疾病Q:什麼是心衰竭?得了會好嗎?請益醫師/彰化基督教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醫師鄭畬方心臟就像身體的幫浦馬達,要用力收縮打出足夠血液量供各器官使用,以維持身體功能。患者出現冠狀動脈疾病、瓣膜性心臟疾病、各種類型心肌病變、高血壓、心律不整等,將導致心臟結構或功能受損,演變成心衰竭。一旦心臟無力,身體水分與血液會累積在心臟、肺臟裡,增加心臟負擔,患者往往感覺到很喘;又因全身的血流不足,人會出現疲累、水腫等症狀,其他器官也因缺血無法維持身體所需,引發其他併發症,例如中風;肝、腎、肺功能都變差,造成多重器官衰竭。由於心衰竭難以察覺,等症狀出現再就醫時,狀態已不佳,且預後也差。曾有位55歲男性因心肌梗塞送急診,發現心衰竭嚴重,幸好接受其他緊急處置後脫離難關。但根據統計,心衰竭患者3個月內再住院率45%至50%,一年死亡率高達22%,5年死亡率更超過一半,致死率比卵巢癌、子宮頸癌、攝護腺癌、乳癌等多數癌症更高,因此也有心臟的癌症之稱。雖然心衰竭無法完全治癒,但早期嚴加控制,仍能避免心臟功能惡化,因此一旦確診,積極配合醫師治療用藥,並改善生活習慣,就有機會延長存活時間。第三站 自我檢視Q:我擔心糖尿病併發心衰竭,該注意什麼症狀?可以做什麼檢查?請益醫師/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新陳代謝科醫師廖國盟喘、累、腫是心衰竭三大警訊,糖尿病患者出現相關症狀,就要警覺心衰竭的可能,應和醫師討論安排進一步檢查。喘:心衰竭主要症狀,病患常覺得胸悶氣喘、呼吸困難,平躺時情況更嚴重。累:比以前更容易疲累、活動力降低,起床或運動時更明顯,休息後仍未改善。腫:尿量減少,全身(特別是下肢)腫脹,手指按壓後沒有馬上恢復,或體重不明原因增加。但糖尿病患常因不夠警覺延遲診斷,導致確診時已錯過心衰竭治療黃金時期,醫界逐漸有「糖尿病族群屬於早期篩檢無症狀心衰竭病患」的共識,美國糖尿病學會和心臟醫學會更於2022年6月1日共同發布,建議糖尿病患者即使沒有症狀,也應每年接受一次腦利鈉(BNP)或N端腦鈉前體(NT-proBNP)檢驗,以便篩檢出無明顯臨床症狀的心衰竭患者,提早治療以改善預後。從生理學上,左心室功能不良會導致過多血液累積在左心室,造成壓力負荷增加,此時左心室會分泌BNP與NT-proBNP,增加腎臟的排鈉量,減少心室負荷,只要抽血檢查這兩者濃度值,就可協助診斷是否患有心衰竭及心臟衰竭的嚴重程度。對糖尿病患者而言,如果BNP數值高於35pg/mL,或NT-proBNP數值高於125pg/mL,代表心衰竭風險偏高,應該立即就醫做進一步檢查。第4站 如何就醫Q:我有固定回診新陳代謝科追蹤糖尿病,可以順便檢查心衰竭嗎?還是要一次掛兩科?有整合門診嗎?請益醫師/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醫師楊宜瑱慢性病患若擔憂心衰竭,可在固定回診就醫的科別,與醫師及整個醫療團隊討論,提出心衰竭檢查需求,評估後,如果醫療團隊認為應進行相關檢查,就可以做檢查,不需特別再掛心臟科或其他科別的門診。但由於健保資源有限,目前僅針對部分糖尿病患者進行健保給付的BNP或NT-proBNP的抽血檢查,給付條件包含:1.有心衰竭理學症狀,如胸悶、氣喘、水腫。2.心電圖或胸部X光結果異常,包含心室肥大、擴張、收縮力異常及瓣膜疾病等B階段相關前兆。3.身體活動明顯受限制,休息可緩解,但是從事日常的輕微活動(如爬樓梯、掃地、刷牙)也會導致心悸胸悶或心絞痛。不符合健保給付標準的糖尿病患者如果擔心,可考慮自費檢查,費用約1000-1200元不等。第5站 積極治療Q:我有糖尿病併發心衰竭,有哪些治療方式?這些治療都有給付嗎?請益醫師/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新陳代謝科醫師廖國盟目前糖尿病心衰竭是以藥物治療為主。糖尿病心衰竭患者常因鹽分與水滯留在體內無法有效排出,造成肺部及周遭組織水腫,使用利尿劑可排除體內多餘鹽分與水,並搭配其他治療藥物一起使用,臨床上常用藥物包含傳統治療藥物與新一代降血糖藥。(臨床藥物治療見下表)除了藥物治療,還有氧氣治療可幫助糖尿病合併心衰竭患者獲得足夠的氧氣供應,減輕呼吸困難及疲倦的程度,或其他侵入性治療,如心臟節律器、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心室輔助器、心臟移植等等。第6站 生活須知Q:糖尿病併發心衰竭了,我可以吃什麼、做什麼運動避免惡化?請益醫師/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醫師楊宜瑱糖尿病患併發心衰竭,在生活方式上,應保持運動習慣,體重過重者建議減重,減少鹽分攝取,以豆製品取代肉類,高纖維澱粉替代白飯。此外,非類固醇抗發炎止痛藥會使心衰竭病患的腎功能變差,不能隨便使用成藥。除了藥物治療,還可從以下5點改善生活習慣,避免疾病惡化:1.控制飲食:每日用鹽量不超過5公克、油脂用量不超過50公克,避免攝取糖分,斟酌食用高甜分水果,以地瓜、燕麥、糙米等高纖維澱粉取代白飯,用豆製品取代肉類。2.限制水分:D階段的糖尿病心衰竭患者,症狀已影響到生活,嚴禁大量飲水,包含靜脈注射液、飲料、食物中的含水量,每日水分須限制在1500毫升內。3.保持運動:例如依照國健署「運動333」建議,每周運動3次、一次30分鐘、心跳達130下,尤其有氧運動可以提升心肌含氧量;但若擔憂有心衰竭情形,最好請醫療團隊評估及建議運動處方。4.減少心臟負擔:體重過重,建議可減輕3~5%的體重;並避免抽菸、喝酒等習慣。5.不亂買成藥:「非類固醇抗發炎止痛藥」會使糖尿病心衰竭患者腎功能變差,不要在藥房隨意購買成藥,應就醫向醫師諮詢,並告知自己有心衰竭病史。【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1-10-04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易喘、水腫只是單純老化?醫提醒心臟衰竭比癌症更致命,該留意哪些症狀
心臟衰竭不容忽視!疫情期間應護心不中斷 根據統計,109年國人十大死因中,因心臟相關疾病的總死亡人數高居第二名,與108年相比死亡人數增加3%,平均每26分鐘就有1人死於心臟相關疾病,其中致死率最高的便是「心臟衰竭」。然而大部分民眾對心臟疾病和心臟衰竭認知不足,誤以為累、喘、腫只是正常老化現象,即使已確診心臟衰竭,也未必規律就醫或用藥,低估其危險性。尤其心臟相關疾病患者因原先心臟已有功能缺失或免疫功能下降等狀況,在疫情期間面對病毒侵襲時,更容易導致併發症產生甚至重症,約有10.5%患者會因原先潛在的心血管疾病導致染疫後死亡。 9成患者無法及早發現心臟衰竭!出現這些症狀需提高警覺 財團法人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執行長侯嘉殷醫師說明,人體的心臟就像馬達,負責推動血液到全身幫助器官運轉,若馬達開始疲乏,心臟缺乏彈力,就是心臟衰竭(心臟無力)。心臟衰竭患者在初期時,常會出現喘、疲累、水腫甚至需要端坐呼吸等,特別是年長者出現這些症狀時,多誤以為只是老化造成,高達9成的患者無法早期警覺到心衰竭相關症狀,往往錯失黃金治療時間,直到緊急送醫後,才被確診為心臟衰竭。當被診斷為心臟衰竭,5年內死亡率逼近50%,比許多癌症更致命,嚴重性不容忽視。 心臟相關病史染疫重症機會高!與醫師討論及早施打疫苗 COVID-19新冠肺炎的臨床表現為發燒、四肢無力,呼吸道症狀以乾咳為主,部分會出現呼吸困難等症狀,病毒會透過多種方式損害心臟,甚至直接侵入心臟或使心肌發炎,大約25%的重症患者會檢測到心臟損傷現象,其中約6.8%患者會出現心臟衰竭徵兆。有心臟相關疾病史包含心臟衰竭、高血壓等民眾,染疫後導致重症的比率將會大幅提升,提醒有心臟相關病史的民眾,疫情期間應隨身攜帶病歷卡與緊急用藥已被不時之需,並多留意身體變化、提高警覺。 財團法人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副執行長趙庭興醫師說明,依照國內心臟學會指引,絕大多數的心臟疾病患者都可以施打COVID-19新冠肺炎疫苗,不會有安全疑慮,只有極少數曾服用抗凝血劑造成血栓的患者,應先與心臟專科醫師諮詢後,再依個人疾病狀況決定是否施打。 侯嘉殷醫師分享,曾收治一位男性患者,未接受治療前因嚴重累喘腫症狀不得不住院,原先都已寫好遺囑,後來積極配合用藥指示與搭配專業團隊照護後,現在已恢復正常生活。呼籲民眾,及早發現症狀、積極治療並穩定回診,是有機會將疲憊無力的心臟恢復且保持生活品質。 《延伸閱讀》 .心跳快慢對壽命也有影響?研究:心跳逐年增加,死亡率增2倍 .得心臟病發生憂鬱症風險高3倍!恐升皮質醇增加血栓風險 醫籲3招解「憂」護「心」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3-28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更年期熱潮紅、高血壓等慢性病 中醫師推這針灸可改善
台南市51歲楊姓女士,曾經因腰椎車禍造成心臟無力,近2~3年有潮熱的狀況,發熱時摸到她的手掌會覺得很熱,而且眼睛紅、口腔內上顎腫痛。前往衞部部新營醫院中醫科就診,據其描述:「像要熱起來,又熱不起來」。醫師剛開始先以中藥治療,症狀雖有減輕、可以控制,但仍反覆發作。服藥約二個月後,醫師搭配針灸治療,在三焦經的穴位實行針刺,楊女士表示整個人輕鬆很多。經過兩次針灸後並配合藥物治療,潮熱的症狀已明顯改善很多,手冰涼、眼睛紅及發熱的現象也減輕很多。藉由中藥治療再搭配針灸治療,除可有效控制病情,並使療效大幅增加。新營醫院中醫科張育誠醫師表示,三焦經是身體很重要的經絡。現今社會很多慢性病都和三焦經的疾病有關,如更年期潮熱、高血壓、甲狀腺腫大、乳房結節等,都可以從三焦經的穴道來治療。三焦指的是軀體與五臟六腑之間的空腔部位和「淋巴管」與「三焦體膜」的循環有關。有疏通水道、運送水液的作用。經絡的循行從上肢向上至頸側,繞過耳部及面部,最後止於眼睛外上角。由於經絡所過的位置有至耳後,所以耳鳴的治療也和三焦經的穴位有關。另一條經絡從肩膀下至胸部經過心包橫膈膜,聯繫著三焦與心包相絡,所以也能清火,能治乳房纖維囊腫。經絡走過頭、手,所以能治眼睛紅、偏頭痛等五官科的疾病。張育誠醫師指出,三焦經和淋巴循環有關,淋巴結腫大的疾病會有虛熱發生,所以很多淋巴結節腫大相關的疾病都可以運用這條經絡穴道來治療。穴道的特性善清熱,能治更年期潮熱、高血壓、身體的虛熱現象等。通常用藥治療症狀仍會反覆發作,若搭配針灸治療可大幅改善,並有效控制病情。
-
2020-11-20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中醫用把脈揪出心臟病灶! 一張圖告訴你不同脈象,代表心臟哪裡出問題?
今(2020)年特別不平靜,除了出現打亂全球經濟和旅運的新冠病毒,還有許多知名藝人因心臟疾病相繼離世。事實上,心臟相關疾病如能及早發現並接受治療,是有機會可以免除憾事發生。近年來,藉由中醫治療心臟疾病也逐漸被重視,中醫師宋和乾指出,從中醫觀察脈象可得知心臟的健康狀況,透過內服藥和外用療法雙管齊下排解心血管壓力,可達到更好的治療成效。心臟問題引起的疾病有很多,宋和乾表示,現代人常說的「換氣過度」恐慌症,主因為心臟二尖瓣、主動脈瓣膜脫落或閉鎖不全所引起,患者在病發時想大口呼吸卻又感覺吸不到空氣,這種現象其實與心臟疾病相關,其他像是因心室肥大導致的「心因性氣喘」、各種原因引起的心律不整,以及因心血管阻塞的冠心病、狹心症、心肌梗塞,或是心臟不正常跳動引起的精神不安與憂鬱症,也都屬於心臟相關疾病。通常患者在心臟瓣膜產生問題的初期並不會有不適感,臨床上很多瓣膜疾病,是醫師聽診或把脈時意外發現的,傳統中醫認為切脈的最佳時間是在早晨剛睡醒,尚未起床活動時,但現代不適用此法,取而代之的是讓患者先在診療室休息10分鐘以上,再由中醫師把脈,宋和乾堅持診脈時間不應少於10分鐘,因臨床上許多患者是在脈跳60、70跳時,才出現問題。宋和乾進一步說明,診脈時,若出現間歇較長的脈搏(稱之代脈),表示心臟功能不良,若出現頻率越高,就會連續出現恐慌的情形,這就是俗稱的恐慌症;脈象出現大小脈,或是時大時小、時強時弱,飄忽不定,跳動頻率間歇起伏,大多數是心律不整的現象,通常表示患者容易出現胸悶,呼吸不順,焦慮或心悸;若患者的脈象出現伏脈,也就是需要稍微用力按壓筋骨才診得到脈搏,通常代表血管阻塞不通,可能是出現了心肌梗塞或腦梗塞,需緊急治療。中醫治療方面,藉由內服超臨界二氧化碳(CO2)從中藥材萃取出的精華製成的滴丸,如複方丹參滴丸、救心丹、黃檀丹,以及利用超音波酒萃或水萃所萃取出中藥膠囊,如複方丹參膠囊,清之雪或是直接內服水藥;外治則針對背部的重要穴位多次拔罐放血,排解心血管外部壓力,卸除血管壁上氧化的自由基,重新還原已粥狀樣硬化的血管,更快解除冠狀動脈中的血栓情形。宋和乾提醒,恐慌症患者若只醫治心理及精神層面,而不醫治心臟問題,應該是無法完全治癒,而心律不整的患者若長期心臟無力、脈跳太快,容易導致心室肥大,需多泡腳、睡前抬腳、穿寬鬆襪子睡覺,改善氣血循環,並盡早接受治療。★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0-11-18 新聞.健康知識+
身體缺鎂,血壓、情緒都會受影響!專家:這4種顏色蔬果可補充
你平常會留意補充「鎂」嗎?鎂離子對人體來說相當重要,當鎂缺乏時生理、心理都將受到影響,而生理和心理又是息息相關,長期下來恐怕就會形成惡性循環。不過也不用太過擔心,因為鎂離子其實是相當常見的!那麼到底該怎麼吃、怎麼補才可以補到鎂離子?來看營養師怎麼說!缺乏鎂不僅影響情緒,血壓等也會受到影響王海玲營養師表示,當鎂離子缺乏時血壓也容易受到影響。鎂離子也是一種有利血管放鬆的營養成分,所以鎂離子缺乏者也會常見血壓較高的情況;而不只是血管,其他像是心臟、肌肉、神經、情緒等也會受到影響,如心臟無力、肌肉無力、神經疼痛、心情不佳等,而情緒又會影響血壓,就有可能產生惡性循環。生活壓力大,更要注意營養補充而營養師表示,當生活壓力過大時,身體營養素的流失將會是平常的2~3倍,當然鎂離子也包含在其中。所以當自知身體缺乏鎂離子時,也要注意生活壓力;又或者說當生活壓力大時,更要注意營養補充。鎂離子相當好取得,綠、黃、黑、白的食物都常見到!由此可見鎂離子對人體相當重要,所以當身體缺鎂的時候就應適時的檢視自己的飲食習慣,是否蔬菜量的攝取太少了?因為鎂其實是一種在食物中相當好取得的營養。營養師表示,如果把食物以綠、紅、黃、白、黑五種顏色做分類,除了紅色以外的食材幾乎都有鎂的存在,綠色如地瓜葉、青江菜、青花椰菜等;黃色像是小米也含有很多鎂離子;而白色像是薏仁所含有的鎂離子也相當豐富;黑色像是木耳、海帶、紫菜、黑豆等也都含有相當多的鎂離子。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0-10-15 名人.潘懷宗
潘懷宗/心臟病人常因等不到換心就走了!研究找出可望修復心肌損傷的方式
我們成年人的心臟肌肉再生能力非常低,如果損傷後(例如心肌缺氧/缺血),不論是失去功能或者是死亡,都很難自行修復,而原來心臟細胞的空白位置就會被纖維母細胞佔據,變成心臟纖維化,造成心臟無力,這是心臟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換心是一種治療方法,但來源相當的少,很多人等不到一顆心臟就去世了,如果能夠讓它自行修復或再生,那就真是再好不過了。目前台灣人的十大死因中,第二名就是心臟病,不容小覷。2020年9月14日英國《每日郵報》記者哈根先生(Pat Hagan)報導了一種由海藻膠(Alginate)製成並裝有幹細胞的微小膠囊,可以作為心臟肌肉受損後的治療方法。膠囊大約為一顆米粒的大小,研究人員通過胸部側面的切口將其植入老鼠的心臟肌肉內。膠囊裡面含有30,000個骨髓間質幹細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會持續分泌出許多生長因子,這些生長因子可以啟動心肌修復和再生的過程,大幅度恢復心臟功能,這項研究成果已經發表在《生物材料科學》(Biomaterials Science 2020 Sep 15; 8(18): 5061-5070)雜誌上。未來人體研究的結果值得期待。眾所皆知,許多人心肌梗塞(heart attack)急救回來後,發現心肌受損嚴重,導致心臟無力(或叫心臟衰竭;heart failure),而這顆弱化的、肌肉受損的、無力的心臟因為無法有效地將血液推向全身,所以會造成身體各個器官組織產生缺血和缺氧的現象,造成呼吸喘、呼吸困難、疲倦無力、食慾不振、 四肢冰冷、下肢水腫等等的臨床症狀,甚至有心臟肥大和肝腫大的情形。目前醫學界對於心臟衰竭的治療方法包括藥物治療以及改變生活型態方式藉以減輕心臟負擔,這些藥物可以降低死亡率改善部分心臟功能,但這些藥物並不能讓原本所造成的心肌損害復原回來。所以醫學界一直期望能讓心肌再生,恢復正常的心臟功能。十幾年來,幹細胞治療一直是科學家們努力的方向。幹細胞有很多不同的來源可以得到,骨髓是常常被提到的一個重要來源,強烈的證據指出在骨髓間質 (Bone marrow stroma) 存在有組織特異的幹細胞 (tissue-specific stem cell)。科學家已經了解到,必須直接把這種間質幹細胞送進受損的心肌部位(若選擇注射入血管,不論是靜脈或動脈,效果都很差,只有少部分的幹細胞會到達心臟受損部位),才有可能促進新的心臟肌肉再生。但即便是如此,科學家們的諸多嘗試仍都以失敗告終。失敗的慘痛經驗,發現了兩個重要原因。第一是這些幹細胞會被免疫系統所破壞,因為它們不是心臟內原有的物質而予以攻擊,通常植入幾小時後,就只剩下不到1%。第二則是幹細胞就算直接放進心臟受損部位,它也不願意好好待著,反而會從受損區域跑到身體的其他各部位去,造成效果不彰。這次研究人員使用的海藻膠膠囊,既可以將細胞拘留在心臟受損部位內,不能夠亂跑。同時又可以保護它們不會受到免疫系統的攻擊(14天後仍然在膠囊內存活著),可說是一箭雙鵰,效果非常好,所以受到媒體的大篇幅報導。海藻裡面富含海藻膠(alginate),本身就具有高度的生物相容性,不會觸發免疫系統的攻擊。當它被科學家簡單修飾後,可以形成凝膠狀的膠囊,保護幹細胞。同時膠囊外部具有多孔膜,可以讓幹細胞所分泌的各式各樣生長因子從孔洞中持續釋放出來,促進心肌再生。這顆膠囊直徑僅為1.5毫米,是由美國德克薩斯州休斯頓市的萊斯大學生物工程學系維瑟教授(Omid Veiseh)和貝勒醫學院外科部加塔醫生(Ravi K. Ghanta)所共同研發出來的。加塔醫生將模擬心肌梗塞後的老鼠分成三組,每組老鼠的心包囊(the pericardial sac)內分別植入三種不同的東西,第一組老鼠是植入含有幹細胞的海藻膠膠囊,第二組是植入不含任何東西的海藻膠膠囊(控制組),第三是直接植入完全沒有保護的幹細胞。研究結果顯示,幹細胞膠囊組老鼠的心室功能復原的機會比起直接植入幹細胞組要高出約2.5倍,相當驚人。另外,幹細胞膠囊組老鼠的心肌纖維化的情形比起控制組也大幅度減少了2/3。而直接注射幹細胞組在心肌纖維化上則完全沒有改善的效果。結論顯示海藻膠膠囊包裹幹細胞可以維持幹細胞存活,進而增強心臟復原與再生,有很好的治療效果。英國心臟基金會副醫學主任皮爾森教授(Jeremy Pearson)接受記者訪問時表示,用幹細胞修復受損的心臟一直是醫學界十多年來的願望,但是到目前為止,這項努力的成果還遙遙無期。而海藻膠膠囊看起來確實是朝正確方向邁出的第一步,值得嘉許。
-
2020-08-19 橘世代.健康橘
體力變差是因為年紀大?還是心臟衰竭?教你初步分辨
陳經理(化名)一直有運動習慣,每個周末都爬山,偶爾還會報名路跑賽,大家都稱讚她多年身材不發福,看起來不像快要屆齡退休。最近幾個月,她明顯感覺體力變差,比以前容易喘,也更容易累,原本能一鼓作氣走完的健行步道,現在都得中途停下來休息個兩、三次。朋友安慰她這是正常老化,不過她還是暗自不安,真的只是年紀大嗎?還是有什麼問題該就醫檢查一下?台大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王植賢提醒,「心臟衰竭」的症狀有很多時候可自己察覺,但臨床觀察多中年以上病人以為是「正常老化」。人在30歲以後,身體各項機能開始走向老化,如果和同年齡人相比,功能衰退得快,或自己原本能做的事情忽然變得吃力,很可能就無法單純用老化來解釋。王植賢舉例,如果以前可以跑步,現在走50公尺就會喘,原本一口氣爬很多樓梯,現在三層樓要休息兩次,這就不對勁。另外,70歲以上的人走路爬樓梯速度慢很正常,但如果一個人才50歲,走路爬樓梯速度竟然跟70歲長者一樣慢,或40歲以下的人,六分鐘卻走不到500公尺,這些都不能輕忽,建議就醫好好檢查心肺功能。心臟是全身血液循環的馬達,讓全身細胞得到充足氧氣的關鍵,臨床上所說的心臟衰竭,講白了就是「心臟無力」的意思。當身體處在休息狀態時,血液或氧氣需求量小,即便心臟無力,仍可能完成任務,人也不會太不舒服。在比較激烈的活動或是情緒激動時,全身對於血流和氧氣的需求增加,如果心臟無力,人就會明顯感到吃力。另外,身體長時間處於缺氧、血液循環不夠好的狀態,也會導致代謝廢物累積,人會容易感到疲勞和倦怠,活動的耐受度也會變差。王植賢表示,導致心臟衰竭因素很多,包括心肌梗塞、心肌病變、瓣膜性心肌病變、冠狀動脈疾病、心臟節律問題、心肌炎等等,也有自發性的心臟衰竭,連醫師都找不到原因。老化也會導致心臟功能變差,但通常要年紀到了七、八十歲以上才比較能說是老化造成,心臟衰竭的比率可能達兩成以上。台大醫院心血管中心主任陳益祥說,心臟衰竭嚴重時將引發各種併發症,例如厭食、下肢水腫、怕熱、呼吸喘、無法步行,需要大量血流和氧氣的器官會受損,例如可能導致認知功能下降,肝腎腸胃等其他重要器官也會逐漸衰竭。早點警覺就醫,對於存活率影響很大。陳益祥建議,在其他器官受影響之前尋求醫療介入,讓心臟內外科醫師,透過藥物、心導管、心律調節器等各種內外科手段,挽救心臟功能不再惡化、避免急症發生,以免心臟功能隨著一次一次住院越變越差,最後就得靠心臟移植才能活命。精選延伸閱讀↘↘↘。毛巾擰不乾是身體警訊!回家陪爸爸多吃肉多運動。你,65歲了嗎? 把握健康慢老4大重點 橘世代FB立即按讚! 張曼娟:「我正經歷一場關於「老」的學習」、于美人:「保有追求快樂與相信日子,才是人生最重要力量」、吳若權:「人不可能不怕老,學會接納怕老的自己,就能對生命更加安心自在」,當一個不等「老」的橘世代,讓自己生命豐富跟得上時代!>>【立即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