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08 養生.聰明飲食
搜尋
心肌肥厚
共找到
15
筆 文章
-
-
2024-06-12 名人.潘懷宗
潘懷宗/心肌肥厚「新藥」三期效果亮眼!可望降低心臟衰竭和猝死
2024年5月底,一項3期臨床試驗表明,患有阻塞性心肌肥厚(Obstructive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oHCM)的病患服用最新研發藥物---阿菲卡坦(Aficamten)後,更加容易行走輕鬆、做家務事、執行日常工作和運動,因為該藥使心臟能夠順利打出血液,提高身體攝氧量,而攝氧量的增加除了可以提高患者身體活動力之外,也可以降低後續心臟衰竭、心臟移植和猝死的機率。相關成果除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刊登外,也在葡萄牙里斯本市2024年心臟衰竭會議上發表,該會議由歐洲心臟學會主辦。《阿菲卡坦》是最新一代口服/小分子心肌肌球蛋白抑制劑(Cardiac Myosin Inhibitors)註1,可以減少每個心動週期內,「肌動蛋白」與「肌球蛋白」兩者間連接的橫橋數量,從而抑制心肌過度收縮。這項多中心、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試驗(ClinicalTrials.gov 識別碼:NCT05186818),總共納入了282名患有症狀性 HCM 和左心室出口阻塞的成年人,被隨機分配到《阿菲卡坦》口服錠劑組(142人)或安慰劑組(140人),參與者平均59.1歲,59.2%為男性,平均基礎LVEF(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左心室射血分率)為74.8%,治療時間長達24週,期間監測各項數值,包括跑步機或騎自行車的運動峰值攝氧量(pVO2)變化,以及各項心臟功能評估。與安慰劑組相比,《阿非卡坦》治療組第24週pVO2顯著增加1.7 毫升/公斤/分,不論患者是否同時接受或未接受乙型受體阻斷劑治療,而控制組則是毫無增加。此外,依照紐約心臟協會心衰竭分級(1~4級),第1級最好(完全無心衰竭症狀),第4級最差,治療組有83人進步至少1 級以上(58.5%),而控制組只有34人(24.3%)。另外,在降低左心室出口壓力差到30 mmHg以下方面,治療組有70人(49.3%),而控制組只有5人(3.6%),整體效果令人滿意。在安全性方面,嚴重不良事件情況(8位病人/5.6%)與安慰劑組(13位病人/9.3%)相比,發生率較低。同時,沒有因為「左心室射血分率」降低(<50%)而導致心臟衰竭惡化或治療中斷的報告,顯示耐受性良好。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在這之前,就已經給予《阿菲卡坦》針對該適應症的突破性療法認定。論文第一作者/通訊作者為美國麻州伯靈頓市(Burlington)萊希醫院/醫學中心 (Lahey Hospital and Medical Center)的馬龍醫生(Martin S. Maron),他同時也是肥厚型心肌病變中心主任,對於有症狀的阻塞性HCM患者來說,心肌肌球蛋白抑制代表了一種令人興奮的最新藥物選擇。醫學界認為像《阿菲卡坦》這樣,能夠展現具有臨床意義的方式提高患者運動能力,並且不會出現中斷治療的低LVEF事件(左心室射血分率),不論對HCM患者或是治療他們的臨床醫生來說,都是相當受歡迎的。此藥是由加州南舊金山的生物製藥公司(Cytokinetics, Inc.)所開發,預計於2024年第三季向 FDA 提交新藥申請 (NDA),並向歐洲藥品提交行銷授權申請 (MAA),距離核准上市,指日可待。HCM的發生率為1/500,是青少年猝死最常見的原因之一,屬顯性單一基因遺傳性疾病,該病會使心肌增厚,讓心臟無法有效率的把血液打出去,進而造成呼吸急促(喘)、胸痛、心律不整、心臟衰竭和死亡,當然同時也降低人們日常工作和運動的能力。患者中有60%可以找出致病的基因變異,但仍有40%的病人尚未找到,目前已知在心臟肌肉的基本單位---肌小節(Sarcomere)上,有8個致病基因,最常見的兩種位於Beta myosin heavy chain 7 (MYH7)和Myosin binding protein C3 (MYBPC3)的位置上,這兩種就佔據了已知60%中的75%。而另外40%未知的變異基因,科學界仍持續努力找尋中。就在近日,台灣振興醫院在心臟權威魏崢院長的領導下,通過了一項6年期臨床試驗計畫,除比對台灣人的HCM致病基因,與西方人是否有所不同外,更期望能挖掘出另外40%的基因病變所在,嘉惠全球病患。2022年以前,阻塞性HCM的藥物只能症狀控制(像是:乙型阻斷劑、鈣離子阻斷劑和抗心律不整藥物),無法直接針對病因加以治療。當藥物控制不良,仍持續有心臟衰竭現象時,病患可以選擇手術治療,去除多餘肥厚的心肌。到了2022年,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首先批准第一個針對病因的治療藥物瑪瓦卡坦(Mavacamten;商品名Camzyos),該藥具選擇性的會和肌球蛋白結合,降低肌球蛋白ATP的釋放,減少心肌長期不當收縮,進而阻止心肌肥厚產生。然而,臨床試驗顯示,雖然在增加運動峰值攝氧量,以及,降低左心室阻力差方面,表現不錯,但《瑪瓦卡坦》會增加不良事件的發生率(例如: 心臟衰竭),並且它與許多常用藥物會相互影響,因此,使用此藥的患者就需要醫生嚴格監控,較不方便。綜上所述,最新藥物《阿菲卡坦》,比起次新藥物《瑪瓦卡坦》,似乎略勝一籌。正由於三期臨床結果的成功,Cytokinetics的長期合作夥伴Royalty Pharma決定擴大雙方的策略合作,估計Cytokinetics陸續將獲得總計 5.75 億美元的資金,用於支持該公司盡速將《阿菲卡坦》上市和後續其他新藥的研發工作。註1: 心臟肌肉(cardiacmuscle)是由心肌細胞構成的一種肌肉組織,心肌細胞與骨骼肌的結構基本相似,也有橫紋。以肌小節(Sarcomere)為單元,每個肌小節又由肌球蛋白(myosin,又稱粗肌絲)與肌動蛋白(actin,又稱細肌絲)所構成。參考文獻:1. M.S. Maron et al., Aficamten for Symptomatic Obstructive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24; DOI: 10.1056/NEJMoa2401424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1-24 醫聲.Podcast
🎧|主動脈瓣膜狹窄一定要開刀嗎?權威醫助90歲爺爺免開胸、開心治療
「開刀前跟開刀後真的不一樣,換了新的瓣膜後,可以感覺就像水龍頭全開的感覺,身體又活力旺盛...」三軍總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柯宏彥,日前幫一名90歲有主動脈瓣膜狹窄、走路易喘的爺爺開刀,進行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術(TAVI),由於是採取微創手術,開刀時間短、傷口小,術後恢復快,患者一週後出院就能開心的接送曾孫上下課。🎧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柯宏彥指出,這名90歲的爺爺身體健朗,有一陣子開始覺得出門會喘,漸漸的發現沒有辦法接送曾孫上下課,剛好去家醫科看診時,醫師發現有心雜音就轉介過來,再進行心臟超音波檢查後,後來發現是主動脈瓣膜狹窄。 後來爺爺經過醫療團隊評估後,採取傷口最小恢復快的微創手術「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術(TAVI)」,手術不需要開胸開心,過程只需要一到兩個小時,老爺爺術後在加護病房觀察一天就轉普通病房,在病房裡已經能正常活動、走來走去,他還向醫師形容換了新的瓣膜後,整個精神就像水龍頭全開的感覺,身體又恢復了活力旺盛。柯宏彥認為,由於長輩慢性病共病多,需顧及家人照顧的便利性,因此在手術考量,就會以手術時間短、復原快、傷口小、風險低為主,而TAVI就很適合老年人,手術並沒有年齡上的限制,曾有高齡102歲的患者也接受治療。 長者常見心臟瓣膜疾病!不要以爲是老化,趕緊找醫師聽「心音」 據調查75歲以上,每8人就有1人有心臟瓣膜疾病!主動脈瓣膜狹窄是一種退化性的瓣膜性心臟病,特別好發在65歲以上的長者,且出現明顯症狀時,都已是重度患者,死亡率甚至高於新冠病毒及癌症。歐美研究也指出,嚴重主動脈瓣膜狹窄患者如果沒有及時治療,兩年的平均的預期死亡率高於50%,因此如何早期發現非常重要。由於主動脈瓣膜是心臟打出血液的主要出口,若狹窄堵住,就會因血液不流暢出現雜音,而且心臟長期面臨血液打不出去的壓力,很容易造成心臟衰竭。因此,當出現胸悶、胸痛、易喘、暈厥、心悸、疲倦、體力下降等症狀時就要特別注意,儘快諮詢您的心臟科醫師。柯宏彥提醒,辨別症狀其實不難,長輩若出現走路喘、疲倦及體力衰弱時,只要覺得「跟平常不一樣」,就要小心面對,不要以為只是老化的正常現象,最好先請醫師幫忙聽「心音」,或是直接前往心臟科檢查。平常就算沒有症狀,若有去醫院、診所就醫或健檢,也可以順便請醫師聽一下心音是否正常,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心臟病分類冠心病:由三高及菸害引起,多數因為飲食行為及生活習慣不良造成。瓣膜性心臟病:為心臟結構出問題,屬於先天性心臟病的一種節律性心臟病:因冠心病、瓣膜結構或老化性,造成心臟傳導出問題。心肌性心臟病:有多種原因,包括感染導致的心肌炎因。因基因病變導致的擴張性心肌病變,或高血壓等形成的肥厚性心臟病。先天性心臟病:因先天發育出問題,導致心臟結構缺損所致。●瓣膜功能健康的主動脈瓣膜心臟瓣膜是控制全身血流方向的主要構造,人體心臟有四個瓣膜,包括主動脈瓣、二尖瓣、肺動脈瓣、和三尖瓣,正常的心臟瓣膜可以防止血液逆流。病變的主動脈瓣膜當瓣膜狹窄或閉鎖不全時,部份血液因此往回流,不只全身的血液量減少,心臟要花更大的力量才能擠壓血液向前流動,長久下來會造成心肌肥厚、擴大,甚至心臟衰竭。●平時如何保養心臟不要抽煙:美國疾病管制局(CDC)出版的菸害報告亦指出,男女性吸菸者比非吸菸者有高達2~7倍的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即使是吸二手菸也會增加死於中風與心臟病的機會。定期運動:可以從散步開始,每天半小時慢慢增加到一到兩小時,而運動時機可以選在飯後,可幫助消化又不易累積熱量。飲食3低1高:少油少糖少鹽多纖維,並以攝取好的油脂為主,例如魚油、堅果等。Facebook粉絲專頁:「聽心音找心病 遠離瓣膜疾病」認識更多心臟瓣膜知識:「聆聽心臟的聲音」柯宏彥小檔案現職:三軍總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三軍總醫院創傷科兼任主治醫師國防醫學院醫學系外科學科助理教授國防醫學院藥理學科暨藥理學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經歷:三軍總醫院心臟外科住院醫師、總醫師三軍總醫院外科部一般醫學外科總醫師三軍總醫院基隆分院主治醫師學歷:Imperial College London 英國帝國大學博士國防醫學院醫學系醫學士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蔡怡真音訊剪輯:Shiro腳本撰寫:蔡怡真音訊錄製:蔡嘉哲特別感謝:三軍總醫院、聽心音找心病粉絲團
-
2023-02-25 醫療.心臟血管
痛一下、激烈的痛?胸痛8種原因,這2種最致命!魏崢:你該認識的心臟問題
講到心臟疾病,一般民眾可能都會認為「胸痛」就是警訊,但並非只有出現胸痛才要注意,以及並非胸痛就是心臟疾病!心肌梗塞、主動脈剝離...心臟疾病總是來得猝不及防,霎時就可以剝奪一條條寶貴的生命!衛福部公布2021年國人十大死因中,心臟病高居十大死因第二名、僅次癌症,儼然成為國人不可忽視的國病之一。胸痛跟心臟疾病差在哪?及並非胸痛就是心臟疾病,兩者差在哪?讓振興醫院院長魏崢為你解析:胸痛的幾大原因1、心肌梗塞:痛的較心絞痛久,可能持續幾十分鐘、甚至幾小時,患者會有盜汗、噁心、嘔吐、臉色蒼白等症狀。有糖尿病、高膽固醇或家族遺傳者,在中年後血管堵塞的風險高(如冠狀動脈硬化、阻塞),原本狹窄的血管再收縮,造成心臟缺血,初期症狀可能不明顯甚至沒症狀,但血管一旦堵塞七八成以上,此時在運動時才會出現胸悶、胸痛的狀況,當發展到完全堵塞時,心臟肌肉壞死,就是急性心肌梗塞。心臟肌肉壞死,還會嚴重心律不整,導致心臟停止跳動。2、心絞痛(心臟缺氧):爬樓梯、趕公車(運動時)痛一下,痛感自左前胸延伸至左手臂,持續時間短、約2~3分鐘。心絞痛是心臟冠狀動脈阻塞引起的,但有強弱程度的不同,初期因血流不通時,可能只是胸悶、不會痛;有些患者則是在運動中,例如爬坡、提重物走動時,才會有些胸悶、胸痛的感受。3、二尖瓣脫垂:通常合併心搏過速或有悶痛不舒服感,常見於高瘦女性。多數患者不會有立即的危險,甚至不少患者一直都沒有明顯症狀,而是因為健康檢查,才得知自己患有瓣膜脫垂。4、主動脈剝離:激烈地痛、痛感可能從前跑到背後,這類病人大部分有高血壓病史。人的血管是由內膜、中層及外膜三層組織結合而成,當內膜層破損,高壓血流衝破內膜,血液順勢貫流至中外層而形成血管夾層瘤。當夾層瘤逐漸擴大,會因患者瞬間大量滲入的血液,將主動脈壁向前後兩個方向撕裂,造成所謂的主動脈剝離。這情況常常會來不及送至醫院急救,患者便大量出血死亡。5、心肌橋:是指心臟肌肉橫跨在冠狀動脈上,如同一座橋橫跨在河流上,因此得名。原本正常冠狀動脈會走在心臟的表面,但心肌橋患者的冠狀動脈則是被心臟的肌肉覆蓋在上面,影響到冠狀動脈的血流輸送,造成心臟缺氧、導致心律不整。運動時,心肌橋就會影響到心臟的血流,造成心臟缺氧,因此可能引起胸口悶、心絞痛的症狀。6、肥厚性心肌症:一旦有心肌肥厚的病變,便會造成心臟內容積降低,激烈運動時心臟收縮,導致血液無法從心臟順暢送出。但絕大多數的患者其實沒有症狀,若有症狀多是胸悶、喘(尤其是運動時)、無力、與容易頭暈與暈厥。7、胃食道逆流:半夜睡覺的胸痛就有可能是此類。8、肺動脈栓塞:突發性胸痛,嚴重的立即失去意識,CPR通常無法發揮效果,需要葉克膜,但若是大量血塊堵住兩邊肺動脈,存活率很低。當心臟病患者有頭昏、心悸、胸部不適、呼吸短促、心律不整、胸痛、四肢冰冷、意識不明、臉色蒼白、嚴重時會因心肌缺氧而有生命危險,請務必盡速就醫。心臟問題多是遺傳造成,但多數都可以治療。因此建議,一般人可在50歲後安排做一次高階的心臟電腦斷層檢查;有家族史者,40歲就可先做一次高階的心臟電腦斷層檢查。掌握自己的血壓 避免致命心臟疾病對於較致命的主動脈剝離、心肌梗塞,其實有部分原因就是因為:血壓沒有好好控制造成,而且在冬天更容易引發猝死。因此建議高血壓患者,量血壓非常重要,紀錄下平時的血壓幅度,以利調整吃藥的時間,如原本只在早起吃一顆血壓藥,但每每早起時血壓總是偏高,這時就可以將血壓藥改成早晚各吃半顆。許多人不知道到了冬天血壓會升高,尤其是天氣改變或是來到天氣寒冷的地區時都要注意。相反的是,天氣變熱的時候血壓會降低,這時降血壓藥就要減少。如高血壓患者在夏天總是頭暈,可能就是血壓藥吃過量,造成血壓過低的情形。因此我們就知道,天氣變冷時,血壓藥可能要增加;變熱時,血壓藥或許要減少。
-
2022-12-03 醫療.心臟血管
胸悶、胸痛是心肌梗塞警訊!除了心臟問題,還有4種原因會造成胸口悶痛
又到了入秋時節,過往每當天氣變化大、溫差劇烈時,總是常常聽到救護車的警笛聲,發生心肌梗塞等急症的病患在這時特別多。談到心肌梗塞,大家第一個浮上心頭的畫面是否是手抱胸口、表情痛苦的畫面?是的,胸悶、胸痛確實是心肌梗塞的最重要警訊,但您是否知道,除了心臟問題外,還有很多常見原因會造成胸口悶痛。所以本文將介紹您不可不知的五大問題。心臟血管問題 造成胸口悶痛這方面的問題雖然不是最常見,但卻是大家最關注的,尤其本身具有心血管疾病風險因子的人(如:高血壓、高膽固醇、糖尿病、抽菸、肥胖、缺乏運動、家族史)需要特別注意。當負責輸送血液給心臟的冠狀動脈發生動脈粥狀硬化,進而造成血管內的狹窄與阻塞時,就可能心肌缺氧而產生心絞痛的症狀。心絞痛的感覺是胸口的擠壓感,比較類似鈍痛或悶痛,常見是胸前左側一大片的感覺或位於胸口深處,通常不會是位於明確的一個痛點,有時痛感會延伸到脖子、下巴、肩膀或手臂等處。心絞痛的症狀常在運動、爬樓梯或搬提重物時產生,一般來說休息5到10分鐘就會改善,若症狀持續過久或伴隨冒冷汗或噁心嘔吐等症狀要儘速就醫,有可能是疾病惡化甚至是心肌梗塞的情況。主動脈剝離代表胸腔內的大動脈產生血管壁撕裂的現象,絕大多數都是因為沒控制好的高血壓所造成。主動脈剝離的症狀是突發性強烈而銳利的胸痛,感覺像刀割一般,痛感常常延伸到背部。主動脈剝離是絕對需要馬上就醫的急症,常需要緊急手術才能降低死亡率。其他非急症的心臟問題如心包膜炎、二尖瓣脫垂、心肌肥厚等等也可能造成胸悶或胸口刺痛的症狀。腸胃道問題 造成胸口悶痛造成胸悶、胸痛最常見的原因是胃食道逆流。分泌過多的胃酸進入食道而造成胸口灼熱或悶痛感,平躺或吃飽飯後比較容易發生,某些刺激性食物也容易誘發症狀。食道痙攣是由於構成食道的平滑肌功能失調所造成的,症狀常是胸口的強烈擠壓感,跟心絞痛的感覺很類似,不容易分辨,在任何時候都可能發生,持續時間可長可短,也不一定有很明顯的誘發因子。其他腸胃道問題如胃炎、胃潰瘍、胰臟炎甚至膽結石也都可能造成胸口的不舒服。肺部或胸腔問題 造成胸口悶痛肺栓塞是由於肺動脈被血栓或其他物質堵塞所造成,症狀通常包括喘、呼吸急促與伴隨呼吸的胸部刺痛。肺栓塞是比較不常見的急症,好發於長期臥床、急性骨折、重大手術、孕婦(羊水栓塞)與癌症病人等。氣胸是因為肺泡自發性或創傷性的破裂造成胸腔內充滿空氣,症狀是伴隨呼吸的胸部刺痛,嚴重時也會感到呼吸困難。其他還有許多胸腔相關的問題也可能造成胸悶或胸痛,如:肺炎、肋膜炎、氣喘、慢性阻塞性肺病等等。肌肉骨骼問題 造成胸口悶痛這一類型的問題也佔了胸悶胸痛原因中的大宗,尤其是生活型態常常久坐,長時間維持固定姿勢的人,容易造成胸壁相關肌群緊繃或痙攣,所以一直感覺胸口悶悶的,嚴重時甚至會痛。另外一直重複某些動作的職業或運動傷害也會造成類似的狀況,這類型的胸痛往往可以透過姿勢改變或深呼吸及某些動作引發。其他問題 造成胸口悶痛胸悶一直都是焦慮症、恐慌症與自律神經失調的常見症狀,常常隨著情緒壓力起伏與睡眠品質好壞等狀況改變。帶狀皰疹,俗稱皮蛇,是由潛伏在人體內的水痘病毒所造成,當免疫力低下時,病毒就可能活躍而在皮膚產生水泡狀紅疹,伴隨厲害的神經痛。若發生在胸部,病發早期時尚未形成水泡,可能會誤解為其他原因的胸痛。由上所述的介紹造成胸悶胸痛的原因,大部分是輕症或是具有自我緩解性的狀況。然而,在高危險族群(如:高血壓、高膽固醇、抽糖尿病、菸、肥胖、缺乏運動、家族史)身上,即使是輕微的症狀也要特別警覺。而在一般族群身上,若出現高危險的症狀如:突發性胸痛、投射至下巴或肩膀、冒冷汗、強烈撕裂感伴隨背痛等,一樣要謹慎處理,儘速就醫。
-
2022-05-09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一走就喘、乾咳不停 檢查發現肺比身體老20歲
病友故事/放下壓力積極治療 與病共存16年56歲的陳先生罹患原發性肺動脈高壓已有16年,他表示,自己是在40歲時確診,當時和妻子爬壽山,結果走沒多久就喘不過氣、臉色慘白,到高雄榮總就醫後,發現「身體40歲,但肺部已60歲。」因當時無藥可醫,只能等待肺臟移植,半年後他仍持續乾咳,爬半層樓梯就得休息,再度回診轉介到心臟內科,剛好有新藥可用。陳先生說,一開始得知這病是心臟的癌症、平均活2~3年,覺得自己就快死了而悶悶不樂,一年瘦了5公斤、意志消沉,在妻子、親友和醫師鼓勵下,再加上孩子才2歲多,他決定積極配合治療。而一系列檢查如心導管、抽動脈血、食道超音波等,都讓他吃足苦頭,甚至有次因為咳血住院三天。在使用吸入性劑型搭配口服血管擴張劑治療後,他曾打個噴嚏就流鼻血,而腹瀉、腹脹等副作用,則一直持續到現在。不過喘的症狀的確有改善,現在可以爬一層半樓梯才休息,只要不爬坡,身體並無大礙,但變換姿勢從坐姿到躺下時,仍需使用氧氣。陳先生感嘆,和他同期發病的病友大多已不在,他算是很幸運的病人,這都要感謝妻子的照顧與扶持。他呼籲病友應放寬心與病共存,不要給自己壓力,也期許政府能多照顧弱勢罕病,在申請藥物上盡量幫忙。解密1/什麼是肺高壓?肺高壓是指肺部的動脈,因病變造成壓力上升,正常的肺壓小於15mm/Hg(毫米汞柱),平均數若超過20mm/Hg以上,即是肺高壓。台北榮民總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宋思賢說,一般的高血壓會危及左心,肺高壓則會危及右心,這是因為肺動脈在病變後,因血管壁增厚,血管管徑變小、血流變細,右心必須更用力擠壓把血打出去,久而久之就會造成心肌肥厚,影響心肺功能。解密2/肺高壓會有多嚴重?依美國紐約心臟協會(NYHA)心衰竭分類以及右心變大程度,可以分為四級:● 第一級:日常活動不會喘● 第二級:爬樓梯會喘● 第三級:輕微活動就喘● 第四級:連坐著都會喘解密3/肺高壓有哪些種類?肺高壓可分成五大類,其中第一類稱為肺動脈高壓,還可再分成原發性和次發性兩種。宋思賢表示,原發性肺動脈高壓原因不明,僅兩成跟基因有關;次發性指的是找得出原因的肺動脈高壓,例如紅斑性狼瘡、硬皮病和混合性結締組織等免疫疾病、先天性心中膈破洞、肝硬化、HIV(人類免疫缺乏病毒)感染等造成。第二類是左心衰竭或瓣膜問題引起;第三類是慢性血中含氧不足或肺部疾病引起;第四類是血栓型,可能因腫瘤、慢性血栓或寄生蟲等塞住血管形成肺高壓;第五類為其他疾病或因素引起的肺高壓。
-
2022-05-08 醫療.心臟血管
【肺高壓】喘、咳、血、腫、暈五症狀,原因可能是肺動脈高壓,你沒聽過的心臟癌症,嚴重恐猝死!
肺高壓的原因是肺部的血管病變,造成肺的血管產生高血壓,嚴重恐致心肺衰竭猝死;常見五個症狀包括「喘、咳、血、腫、暈」,因為不具特異性,容易被誤以為是其他疾病,提醒以上症狀中有一到兩種,就該提高警覺,越早介入治療,病情可望反轉。「一名身材微胖的40多歲年輕女性,有糖尿病和甲狀腺問題長期追蹤中,本來以為是因為胖才喘,結果近一年愈來愈喘,甚至不適到急診,雖緊急轉送加護病房,第二天就用上葉克膜,但撐了三周仍不幸離世……。」肺高壓五字訣「喘、咳、血、腫、暈」,一有症狀警鈴就要響台北榮民總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宋思賢說明,肺高壓患者常見五大症狀,其中最常見的就是容易喘,若本來爬兩層樓才喘,變成爬一層樓就喘,這時應該提高警覺;咳嗽,尤其是乾咳,也是常見症狀,甚至因用力咳嗽而咳出血絲,或是咳到血管破裂而吐血,另外腿腳和脖子處的靜脈也可能水腫,或因為活動時肺壓升高,血打不出去而暈倒。五種症狀中以咳血和暈倒最為嚴重,而只要有其中一種症狀就要警覺,若喘又合併水腫、心跳快、活動時容易頭暈,更要注意,應盡早就醫確診與治療,以降低猝死風險。【延伸閱讀:喘咳血腫暈?竟是肺動脈高壓上身!】肺高壓解密:原因、分級與分類肺高壓的原因為何?肺高壓是指肺部的動脈,因病變造成壓力上升,正常的肺壓小於15mm/Hg (毫米汞柱),平均數若超過20mm/Hg以上,即是肺高壓。台北榮民總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宋思賢說明,一般的高血壓會危及左心,肺高壓則會危及右心,這是因為肺動脈在病變後,因血管壁增厚,血管管徑變小、血流變細,右心必須更用力擠壓把血打出去,久而久之就會造成心肌肥厚,影響心肺功能。造成肺動脈高壓的原因,及體循環與肺循環運作的血流路徑。資料來源/財團法人全民健康基金會Infogram肺高壓會有多嚴重,如何分級?依照美國紐約心臟協會 (NYHA)心衰竭分類以及右心變大程度,可以分為四級:第一級:日常活動不會喘第二級:爬樓梯會喘第三級:輕微活動就喘第四級:連坐著都會喘肺高壓的分類有哪些?肺高壓可分成五大類,其中第一類稱為肺動脈高壓,還可再分成原發性和次發性兩種。宋思賢表示,原發性肺動脈高壓原因不明,僅兩成跟基因有關;次發性指的是找得出原因的肺動脈高壓,例如紅斑性狼瘡、硬皮病和混合性結締組織等免疫疾病、先天性心中膈破洞、肝硬化、HIV(人類免疫缺乏病毒)感染等造成。第二類是左心衰竭或瓣膜問題引起、第三類是慢性血中含氧不足或肺部疾病引起、第四類是血栓型,可能因腫瘤、慢性血栓或寄生蟲等塞住血管形成肺高壓、第五類為其他疾病或因素引起的肺高壓。有肺高壓症狀該怎麼辦?跟著指引走就沒錯第一站:肺高壓症狀警示Q:我經常乾咳,而且爬2層樓就會喘,會不會是肺高壓?喘、咳、血、腫、暈是肺高壓常見症狀,只要有其中一種或合併兩種症狀以上,就要提高警覺,台北榮民總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宋思賢表示,肺動脈高壓好發族群包括:1.年齡20到50歲民眾2.女性3.若有家族史還可能帶有基因問題,目前已知八個常見基因,其中BMPR2基因帶原終身有1/4機會發病,而EFI2AK4基因帶原者病程進展相對快速,最終可能需要肺臟移植4.免疫疾病患者如紅斑性狼瘡、硬皮病和混和性結締組織疾病者宋思賢提醒,民眾若是肺動脈高壓好發族群,一旦出現相關症狀,應立即向相關科別醫師反應,如 心臟科、風濕免疫科或胸腔科,以便盡早確立診斷。此外,曾經有靜脈血栓或肺栓塞者,是血栓型肺高壓好發族群,這類肺高壓有機會可手術治癒,務必配合治療。第二站:到正確科別看診治療Q:我擔心自己有肺高壓,到底要看哪科?高雄榮總肺高壓專業治療中心主任黃偉春說,肺高壓症狀很容易跟其它科別混淆,例如:喘跟咳可能會找內兒科診所或胸腔科、家醫科等,容易與感冒或肺氣腫等疾病混淆;腳水腫則可能被當成腎臟疾病或女性月經周期賀爾蒙造成水腫;至於頭暈或昏厥則可能在急診處理,通常從有症狀到確診,要半年到四年時間,有的病人逛了好幾家醫院才找到病因。肺高壓症狀也因人而異,有的因身體代償作用,像溫水煮青蛙,症狀慢慢出現,或是因為感冒、腎功能變差等加劇因子,才出現急遽惡化,因為症狀不具特異型,所以不容易被發現,只能靠自己警覺,有相關症狀可以看心臟內科、胸腔科或全台有肺高壓治療團隊的醫院,及早診斷、預後較好。第三站:治療整合團隊Q:看對科別有助良好預後,哪裡有專門看肺高壓的門診或團隊呢?肺動脈高壓可能牽涉心臟、肺臟、肝臟、風濕免疫疾病、甚至可能因病況危急需要急診或肺臟移植,成功大學附設醫院心衰竭暨肺高壓團隊召集人許志新說,全台部分醫學中心設有肺高壓特別門診,集結跨科別醫師、個管師、護理師、藥師、營養師、心理師和社工師等,提供整合性疾病諮詢與衛教、跨科治療等。肺動脈高壓治療團隊全台分布,民眾若懷疑自己有相關症狀,建議尋求專門整合團隊治療。Infogram資料來源/高雄榮總肺高壓專業治療中心主任/中華民國心臟學會肺高壓暨循環委員會主任委員/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肺動脈高血壓關心協會理事長黃偉春【延伸閱讀:心肺要兼顧 肺動脈高壓患者逆轉人生】第四站:配合檢查,確診治療Q:若我懷疑有肺高壓,每項檢查都要做嗎?馬偕紀念醫院心臟內科資深主治醫師兼肺高壓醫療小組召集人吳懿哲解釋,要確立診斷民眾是否為肺高壓,最重要的做心導管檢查,但因為是侵入性檢查,通常第一步會做心電圖和X光,觀察是否有特徵性表現,例如右心是否變大,肺血管是否有粗脹、擴張現象等。第二步再做心臟超音波,透過三尖瓣血流流速估算肺壓是否過高,不過因超音波的推算只是預測值,因此最終仍需以導管測得實際的肺動脈血壓才能確診。第三步進行右心導管檢查,從脖子或大腿靜脈置入導管,經過右心之後抵達肺動脈,當壓力大於20mm/Hg (毫米汞柱)就是有肺高壓現象。而為了取得健保藥物給付,當懷疑有肺高壓時,都必須做右導管檢查,才能申請藥物。第五站:肺高壓治療方法-藥物、手術Q:我被確診為肺高壓,有哪些治療方式?吳懿哲表示,第一類肺動脈高壓患者,因為血管內的平滑肌細胞像癌細胞一樣不斷增生,讓血管管徑變小,因此治療上必須抑制平滑肌細胞增生,並促進血管擴張。他解釋,目前藥物共有三大類:第一類是內皮素拮抗劑,因為內皮素會促進平滑肌細胞增生,使用拮抗劑可減少內皮素,減緩血管壁增厚速度,副作用包括貧血和肝毒性;第二類是一氧化氮作用途徑藥物,因一氧化氮可以同時抑制平滑肌細胞增生,並讓血管擴張,副作用包括頭痛、胃痛和腹瀉等,第三類則是前列腺環素,可抑制平滑肌增生,刺激血管擴張、降低血流阻力,它屬於主動式藥物、效果快,但相對副作用大,因為前列腺素會造成身體發炎疼痛,前列腺環素就是其中一種,所以不管是針劑或吸入劑型,都會造成發炎或疼痛。第二類左心衰竭或瓣膜問題及第三類肺氣腫或肺部疾病引起的肺高壓,須針對根本問題治療,才能降低肺高壓。而第四類血栓型肺高壓,可以使用第一類的藥物治療,降低整體的肺動脈壓力,也可以採用手術治療,近端的肺動脈,可以用內膜剝除術把血管內像纖維的結締組織慢慢剝離後取出;中端的肺動脈則可以利用導管做氣球擴張術,用氣球撐開血管內纖維化的內膜;至於最遠端的血管就只能使用藥物。第五類是多重病因造成的肺高壓,在治療上相對來說比較複雜,須針對病因進行治療。第六站:肺高壓健保給付條件Q:原發性肺動脈高壓的健保藥物,該怎麼申請?國立臺灣大學附設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林彥宏表示,一旦確診肺動脈高壓後,醫師會將患者的右心導管檢查等各種檢查數據,整理好之後向健保署申請事前審查,通過後才能給付藥物,初次只能使用一種藥物,之後每半年或一年需要再次審查,醫師會安排患者在回診時檢查以下項目:1.抽血看心衰竭指數(每3到6個月一次)2.六分鐘步行距離測試(健保給付一年兩次)3.做心臟超音波估算肺壓(病情穩定者每半年一次)4.若藥物效果不佳,視情況增加右心導管檢查林彥宏說明,醫師提供數據二次審查後,方能加上第二種藥物;若治療效果還不理想,才會加上第三種藥物。國外的用藥規定則相對寬鬆,三種藥物可同時使用。第七站:病團支持Q:肺動脈高壓被稱為心臟癌症,罹病後我該怎麼調適?高雄榮總肺高壓專業治療中心主任黃偉春表示,肺動脈高壓已經有三大類藥物可治療,存活10、20年以上的大有人在,且藥物進展持續研發中,台灣也在國際新藥臨床試驗占有一席之地,還有基因和幹細胞治療在發展中,患者可以與醫師討論治療方向。林彥宏提醒,原發性肺動脈高壓患者盡早規律服藥,有五到六成的人,指數可在安全的綠燈範圍,自體免疫疾病引起的肺動脈高壓患者,也有六到八成的達標率,好好治療五年存活率高達七至八成。另外,也有不少醫院提供個管師24小時諮詢服務,並有病友支持團體透過Line群組及時解答病友疑惑,甚至在病友到外縣市時有狀況,都可以及時幫忙轉介該地的醫療團隊緊急處理,群組內也有營養師、護理師等解答生活大小事。諮詢醫師,依姓氏筆畫順序排列。Infogram病友現身說法-肺高壓治療路病友一:挺過肺高壓藥物副作用 鼓舞病友別輕易放棄成功大學附設醫院心衰竭暨肺高壓團隊召集人許志新分享,病友之間的相互鼓勵、經驗分享,也能給同病相憐的患者借鏡,曾有一名年輕媽媽,因罹患肺高壓惡化速度快,全台就醫走透透,每一到兩個月就住進加護病房。而她的丈夫是一名職業軍人,從來不懂浪漫,卻在情人節前夕,申請半夜12點進加護病房探視,只為給愛妻送上鮮花和戒指,因為不知道這會不會是最後一次情人節。命懸一線時,她想起才3歲和5歲的兩個孩子,忍不住哭求醫師,助她活著陪孩子長大。女子後來接受針劑藥物,打在皮下又痛又不適,但她有家人的愛支撐,挺過一次又一次的副作用,她也在母親節時,撐著下廚做菜,用滿滿的愛餵養孩子,現在孩子已經就讀高中,她也成為全台病友團體最活躍的代表性人物,以自己的故事,鼓舞病友別輕易放棄。病友二:放下壓力積極治療 與肺動脈高壓共存16年56歲的陳先生罹患原發性肺動脈高壓已有16年,他表示,自己是在40歲時確診,當時和妻子爬壽山,結果走沒多久就喘不過氣、臉色慘白,到高雄榮總就醫後,發現「身體40歲,但肺部已60歲」,因當時無藥可醫,只能等待肺臟移植,半年後他仍持續乾咳,爬樓梯半層樓就得休息,再度回診轉介到心臟內科,剛好有新藥可用。陳先生說,一開始得知這病是心臟的癌症、平均活2~3年,覺得自己就快死了而悶悶不樂,一年瘦了5公斤、意志消沉,在妻子、親友和醫師鼓勵下,再加上孩子才2歲多,他決定積極配合治療。而一系列檢查如心導管、抽動脈血、食道超音波等,都讓他吃足苦頭,甚至有次因為咳血住院三天;在使用吸入性劑型搭配口服血管擴張劑治療後,他曾打個噴嚏就流鼻血,而腹瀉、腹脹等副作用,則一直持續到現在,不過喘的症狀的確有改善,現在可以爬1層半才休息,只要不爬坡,身體並無大礙,但變換姿勢從坐姿到躺下時,仍需使用氧氣。陳先生感嘆,和他同期發病的病友大多已不在,他算是很幸運的病人,這都要感謝妻子的照顧與扶持;他呼籲病友應放寬心與病共存,不要給自己壓力,也期許政府能多照顧弱勢罕病,在申請藥物上盡量幫忙。
-
2021-08-31 該看哪科.兒科
影/失天缺氧性心臟病 兒童心臟團隊接力合作男童獲新生
一歲多男童在母親懷孕時超音波檢查已發現他心臟異常,後來查出男童患缺氧性先天性心臟病的法洛四合群症,醫院兒童心臟團隊接力合作治療,手術順利,男童現在可活潑跑跳,醫院今天安排溫馨蛋糕,為獲新生的男童慶祝。張姓男童在媽媽懷孕4個月時進行高層次超音波時發現孩子心臟有異常,7個月大時,朋友建議到童綜合醫院兒童心臟科就診,醫院執行長黃碧桃以心臟超音波檢查後,發現男童罹患缺氧性先天性心臟病中的法洛四合群症,當時發紺症狀不嚴重且嬰兒體重約6公斤,所以先以藥物控制,讓幼童穩定成長。今年4月,男童開始出現行走一小段路後就要雙腳蹲坐休息一下才能再次起立行走。聽到這個敘述後,黃碧桃立刻研判男童缺氧發紺開始惡化,和兒童心臟科醫師高崇智進行心導管檢查,確認幼童右心室出口肌肉肥厚狹窄漸趨嚴重,再會診心臟外科副院長鄭伯智進行外科手術評估。鄭伯智再次以超音波檢查後,確認幼童體重與相關心臟結構皆已發育完整,告知家人可以一次性手術矯正心臟的異常結構,手術當天,鄭伯智帶領的手術團隊隨不到三個小時,將小朋友心臟所有的缺損矯正完成,過去這類發紺型心臟手術都會有血液太濃稠,止血不容易的問題,但手術團隊依然克服困難,快速的完成手術 縫合傷口;手術後90分鐘,小朋友就能恢復神智,可以自行呼吸。術後第4天,高崇智醫師最後一次的心臟超音波檢查證實小朋友心臟功能一切正常,下午全家人就帶著孩子返家,全部住院時間只有6天。童綜合醫院兒童心臟科高崇智醫師表示,法洛四合群症是一種合併四個心臟結構異常的先天性心臟病。包括大範圍心室中隔缺損,右心室出口通道狹窄加上肺動脈瓣膜狹窄,右心室心肌肥厚,和主動脈跨位四項異常。其中第二項右心室狹窄和肺動脈瓣狹窄的嚴重度,就決定了幼童血液缺氧,膚色發紺的程度(皮膚、嘴唇或指甲呈現藍紫色)。黃碧桃執行長指出,先天性心臟病種類繁多,有些病兒在新生期症狀並不明顯,病情輕微的病童是不需立即接受開心手術,可以先觀察、用藥或心導管手術來治療,部分症狀嚴重的嬰幼兒才需要及早安排開心手術;他呼籲家長不要聽到小朋友罹患心臟病時就過度緊張,尤其不可以訛傳訛地尋求其他非正規醫療,這樣反而會延誤治療時機,所以一定要遵循專業心臟科醫師的建議,才能幫助小朋友正常成長。
-
2021-05-07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年輕人早逝讓人惋惜 振興院長魏崢呼籲心臟健檢
每當年輕人與偶像明星英年早逝總讓人惋惜,他們年輕力壯、體態標準,甚至平時也注重運動飲食,卻突然猝死。振興醫院院長魏崢行醫逾40餘年,他認為許多人的病症發現太晚,導致難以挽回,尤其不少心臟疾病在發病前沒有症狀,呼籲心臟健檢。猝死絕大部份都跟心臟和血管的疾病有關,例如心肌梗塞、心肌肥厚、瓣膜狹窄、心率不整、動脈先天異常、主動脈剝離、動脈瘤破裂等。傳統磁振造影成像品質待加強,檢查耗時較久,甚至有時需要受檢者配合長時間吸閉氣達80次。這導致許多受檢者無法完全配合檢查,如重聽、不容易長時間閉氣的老年人、心衰竭病患、無法配合口令的兒童等。而現在也有發展為不用數度閉氣,也能揪出心臟病變的磁振造影。魏崢指出,原理是儀器可偵測患者呼吸,受檢者即使無法配合吸氣、閉氣指令,也能完成檢查。受檢者不需黏貼胸部心臟電極片或戴上呼吸綁帶,儀器可感知受檢者內部器官解剖結構而自動定位,感知受檢者呼吸、心跳等,自動調整掃描條件,獲得最佳檢查影像。振興醫院副院長殷偉賢表示,以往許多心臟檢查都有輻射劑量,如心臟電腦斷層和核子醫學的心肌灌注檢查,無法做為普遍的篩檢性檢查,很多無症狀的隱藏性患者,就這樣被忽略而錯失醫療時機。
-
2021-04-10 新聞.科普好健康
導管置換主動脈瓣膜 健保有條件全額給付
主動脈瓣膜狹窄是一種常見的心臟瓣膜疾病,會引起心臟衰竭和死亡,老年人是好發族群。對於嚴重主動脈瓣膜狹窄、需置換人工瓣膜的長者來說,可選擇不用切開胸骨和心臟、傷口小的「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術(TAVI)」治療,但須自費新台幣100多萬元,常讓患者裹足不前。適用逾80歲、曾開過心者衛福部健保署從今年2月1日起,有條件的開放全額給付,核准80歲以上以及80歲以下但曾開過心臟手術的高風險病患,可透過事前審查,進行TAVI手術,全額由健保給付,預估每年有300至500人受惠。主動脈瓣膜狹窄是一種退化的疾病,因為年老瓣膜鈣化後,開口變小、閉合不良,造成從心臟壓縮出去的阻力變大,心臟要用更大的力氣收縮,久了會造成心肌肥厚與缺氧,症狀包括心絞痛、胸悶、喘不過氣等,甚至可能猝死。出現胸悶、胸痛 應即就醫根據統計,患者如果出現胸悶、胸痛症狀,平均存活約5年,有昏厥症狀存活約3年,出現心衰竭症狀則約2年,發生猝死的機會也非常高。因此一旦出現症狀,應馬上接受治療,尤其符合健保給付資格者,建議可就近諮詢住家所在地的醫學中心。台灣首位取得TAVI國際教師資格,且指導全台多家醫院手術並核發完訓證明的台北榮民總醫院心臟移植及人工心臟中心主任張效煌表示,國內目前有20家醫院、近40位醫師可執行TAVI手術。從鼠蹊部進入 傷口0.5公分他解釋,傳統心臟手術必須開胸,即使是微創手術也都得接上心肺機,讓心臟停止,對於年老患者來說風險極高。TAVI手術不必開胸,只要從鼠蹊部開個約0.5公分大小的開口,在X光顯影設備導引下,將心導管從動脈導入到瓣膜狹窄位置,之後同樣利用導管,把新的支架瓣膜放置到適當位置,撐開後固定住,醫師在X光下可清楚看到新的瓣膜置放在舊有的瓣膜上,取代原來病變的瓣膜。在手術過程中,醫師會進行造影、心電圖觀察心臟功能,並確保置入的瓣膜運作正常,完成後再縫合股動脈穿刺點。比起傳統手術15至20公分的傷口、80歲以上病患平均22%的死亡率,TAVI傷口只有0.5公分、死亡率2至3%,可減少中風、肺炎等併發症,並大幅降低傷口感染機率。北榮累計300多例 成功率高張效煌強調,這項手術需整個團隊包括心臟內外科、影像科、麻醉科等一起合作,才能完成任務,減少併發症。北榮是全台最早施行TAVI手術的醫學中心,11年來累計300多例,是國內手術成功率最高的醫院,因此獲頒國家獎章。
-
2021-01-29 科別.心臟血管
心肌肥厚恐猝死! 預防致命心律不整別忽略這項檢查
一般民眾對肥厚性心肌病變並不熟悉,但年輕人、小孩、甚至運動員,在運動後猝死的新聞常有耳聞。心臟外科權威振興醫院魏徵院長表示,這疾病常發生在有家族病史的人身上,體檢時只要加上心臟超音波檢查就能發現。心肌異常增厚影響血流 好發有家族病史者肥厚性心肌病變分兩類,非阻塞型肥厚性心肌病變,是因為心臟肌肉變得異常肥厚,血液在腔室內的容量變小,以致打出去的血液量也減少;阻塞型肥厚性心肌病變則是因為腔室變小後,血液滯留腔室內無法打出,因此患者常常突然就暈倒、猝死。患者常見症狀包括胸痛及心室性心搏過速的心律不整等問題。魏徵院長強調,肥厚性心肌病變尤其容易發生在有家族史的人身上,因此呼籲有家族病史的民眾最好到醫院接受心臟超音波檢查。這項檢查別忽略! 非阻塞型也能開刀「民眾在做體檢的時候,往往會忽略掉這一個診斷。」魏徵院長說,心臟超音波是發現心肌肥厚最簡單的檢查,另外,透過核磁共振檢查,就能從影像看出心肌肥厚的程度,若要確診,還需要做到切片檢查。整體而言,心肌肥厚患者發生率約有1%。大部分病情輕微的病人以藥物治療,就有機會一輩子得到控制,但很多嚴重的阻塞型心肌肥厚患者必須接受開刀治療。魏徵院長表示,非阻塞型的心肌肥厚過去被認為不能開刀,如今的技術已經能把太厚的肌肉切除,恢復心臟腔室正常的空間大小。心肌肥厚誘發致命性心律不整 植入式去顫器防猝死發現疾病初始,醫師必須先用精確的影像鑑別診斷確診,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還要了解患者是否伴隨心律不整,以往是否曾有心室顫動、心搏過速等情形。「心臟血打不出去,心肌肥厚的地方就變得缺氧,」魏徵院長解釋,缺氧情形會造成嚴重的心室顫動,這種情況需要電擊急救才能免於死亡。另一種情況則是患者發生心律不整當下,只覺得短時間內頭暈,不至於昏倒,後來檢查才發現原來有心律不整,因此這兩種患者就會建議安裝植入式去顫器,預防心律不整造成的猝死。院長補充,心肌肥厚手術後,雖然症狀就能緩解,但仍需定期追蹤,對心律不整的症狀也要特別留意。
-
2020-12-25 科別.心臟血管
奪命一瞬間!醫師教你如何避免心因性猝死
去年影星高以翔在錄製節目時追跑過程中突然昏倒送醫搶救2小時無效,享年35歲;近日更有藝人小鬼被家人發現在浴室倒下,被發現時已回天乏術。每當名人猝死案例一經媒體報導後常造成缺乏對疾病正確認知的民眾人心惶惶,因恐懼而一窩蜂前往醫院就診。時至冬日,亦為心血管疾病好發季節。藉此時節,本文將來探究令人聞之喪膽的心因性猝死與心肌梗塞當中的區別。甚麼叫心因性猝死「猝死」依照1970年世界衛生組織及1979年國際心臟病學會、美國心臟學會的定義為:不論原因,在症狀發生後24小時內死亡,稱之為猝死;而其後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修正為發病後6小時內死亡都統稱為猝死。而根據統計,在症狀發生後2小時內死亡者,約七至九成由心血管疾病所致,其餘則歸屬於腦部及肺部疾病。在沒有其它潛在致死病因下,因心血管問題所導致的突然非預期性死亡,稱為「心因性猝死」。依據全球相關研究統計,心因性猝死盛行率約0.1至0.2%,推估全台每年有約2萬3000人至4萬6000人因此喪命。常見心因性猝死原因心因性猝死直接致死原因主要來自於心室異常放電,不正常的心跳過速使心臟宛如空轉,輸出血液不足造成腦部及身體各器官缺氧,人體陷入昏迷,最終心跳停止,若沒有及時的治療,數分鐘後即可能死亡。常見導致心因性猝死的原因包含冠狀動脈疾病(包含動脈硬化造成的心肌梗塞或先天的冠狀動脈異常,以及冠狀動脈發炎或病毒感染等),瓣膜性疾病(包含主動脈狹窄、主動脈逆流等),心肌病變(包含肥厚型心肌病變、擴張型心肌病變、心臟衰竭等),心肌炎(常為病毒感染),心律不整(有先天家族遺傳及後天因素引起,如WPW症候群、Q-T期過長症候群、Brugada 症候群),或其他像是肺栓塞、心包膜填塞、主動脈剝離、嚴重鉀離子或鎂離子電解質異常等疾病。不同年齡層發生心因性猝死的機率及原因分布亦有不同。一般來說,隨著年紀增長,發生猝死的機率逐年升高。在青少年心因性猝死的發生率約為每年0.001%,常見原因如心肌炎、心肌肥厚、Q-T期過長症候群,Brugada 症候群及冠狀動脈先天異常。35歲過後,心因性猝死機率約每年0.1-0.2%;而至50歲過後,若合併有心臟疾患,其機率更可能高至每年10-25%,其常見原因為冠狀動脈疾病、心臟擴大、或心臟瓣膜疾病等。運動員因運動激烈,猝死亦時有所聞。在年輕的運動員中,心因性猝死發生率約每十萬人一位到每三十萬人一位之間,以男性較常見。而在年齡35歲以上,慢跑時發生心因性猝死的發生機率升高為約每15,000名慢跑中就有1名,而在馬拉松運動員中則更高(1/50,000)。根據美國及加拿大國家大學體育協會的研究,運動員中,最常導致心因性猝死的原因前六項排行分別為: 1.不明原因:31%;2.冠狀動脈疾病:14%;心肌炎:8%;擴張性心肌病變:8%;主動脈剝離:8%;肥厚型心肌病變:8%。心因性猝死的緊急處理方式心因性猝死的發生往往來得又急又猛,有些病患在致命心律不整開始發生時,可能會感到心跳加速或頭昏,然而在超過半數的個案中,常常事前沒有預兆。若發生在自己身上而尚有意識時應立即呼救,立刻撥打119求助。若發生在親友或其他路人突然暈倒而無法叫醒,無法測量到心跳或脈搏時,也應立即撥打119求助。除了打電話求助外,一旦發生心室嚴重心律不整而測量不到心跳脈搏時,急救的重點在於保持大腦及全身的血液循環。心肺復甦術(CPR)可將病患倒地前吸入殘存在肺部的氧氣,利用體外心臟按摩將其輸送到大腦,直到利用體外電擊去顫術恢復心臟正常的心律和收縮,而現在許多公共場所均設置有自動體外電擊除颤器(AED),若能在4分鐘內盡快施予CPR,8分鐘內能取得AED讓其自動判別是否需要電擊,有60-75%的機會救回患者;但若超過4分鐘才進行急救的話,存活成功率只剩下1%。因此心因性猝死的緊急處理重點便在於即時的CPR與適時的電擊。如何避免心因性猝死由上述心因性猝死原因可知其致病原因大約可導因於冠狀動脈問題,心臟結構問題(心肌或瓣膜),以及心律不整問題。有些起因於家族性遺傳,有些則是後天,特別是冠狀動脈阻塞。因此若家族成員中有人不明原因突發性死亡,或是自己或家人曾發生不明原因暈倒甚至猝死而被救回,更要留心是否有家族遺傳性心臟結構及心律不整的問題。因此要預防心因性猝死應檢視自己是否有以下的危險因子,包含:心臟方面問題、心臟病或猝死等心血管疾病相關家族史、肥胖、健康檢查時呈現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以及不良的生活習慣如抽菸飲酒過量缺乏運動或使用毒品等藥物濫用。此外,一些容易誘發猝死的環境因子也應避免,包含: 過冷或溫度變化過大的環境、長期過勞或心理壓力過大、以及高強度及競技型運動。雖然許多心因性猝死並無事前症狀,但若反覆出現氣促、胸悶胸痛、昏厥、心悸、全身倦怠、頭痛等症狀,應與醫師討論是否需進行進一步檢查。減少心因性猝死的檢測方式與適用對象對於成年人最常見心因性猝死的原因為冠狀動脈阻塞來說,應積極控制其高血壓、高血脂症、糖尿病並戒抽,而針對有上述心血管阻塞危險因子的患者,又符合男性大於45歲、女性大於55歲、或家族直系血親中有早發型冠心症者,可進一步檢查其十二導程心電圖、運動心電圖、心肌血流灌注造影檢查、甚至冠狀動脈電腦斷層血管攝影等,以求早期診斷冠狀動脈狹窄嚴重度及斑塊之存在,加以適當治療,以減少心肌梗塞造成的心因性猝死之可能。而心肌病變、心臟衰竭、心臟瓣膜疾病、先天性心臟結構異常等,則須做心臟超音波檢查加以評估。心律不整常不定期發作,除了一般十二導程心電圖的基本檢查外,有些利用24小時心電圖檢查就能偵測得到,但發作比率較低時,可能好幾天甚至數月才會有一次的心律不整,用24小時心電圖檢查很難偵測,就需要長天期的心電圖檢查,例如7天或是14天的心電圖才有機會偵測得到。結語心因性猝死就像潛藏的魔鬼,除了平時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更要用心發掘可能潛在的身體疾病,並及時尋求專業醫師的協助,方能減少心因性猝死發生的可能。
-
2020-09-29 科別.心臟血管
運動後猝死為什麼常發生在年輕人?心臟科權威曝:1原因很容易沒注意
一般民眾對肥厚性心肌病變並不熟悉,但年輕人、小孩、甚至運動員,在運動後猝死的新聞常有耳聞。心臟外科權威振興醫院魏崢院長表示,這疾病常發生在有家族病史的人身上,體檢時只要加上心臟超音波檢查就能發現。心肌異常增厚影響血流 好發有家族病史者肥厚性心肌病變分兩類,非阻塞型肥厚性心肌病變,是因為心臟肌肉變得異常肥厚,血液在腔室內的容量變小,以致打出去的血液量也減少;阻塞型肥厚性心肌病變則是因為腔室變小後,血液滯留腔室內無法打出,因此患者常常突然就暈倒、猝死。患者常見症狀包括胸痛及心室性心搏過速的心律不整等問題。魏崢院長強調,肥厚性心肌病變尤其容易發生在有家族史的人身上,因此呼籲有家族病史的民眾最好到醫院接受心臟超音波檢查。這項檢查別忽略! 非阻塞型也能開刀「民眾在做體檢的時候,往往會忽略掉這一個診斷。」魏崢院長說,心臟超音波是發現心肌肥厚最簡單的檢查,另外,透過核磁共振檢查,就能從影像看出心肌肥厚的程度,若要確診,還需要做到切片檢查。整體而言,心肌肥厚患者發生率約有1%。大部分病情輕微的病人以藥物治療,就有機會一輩子得到控制,但很多嚴重的阻塞型心肌肥厚患者必須接受開刀治療。魏崢院長表示,非阻塞型的心肌肥厚過去被認為不能開刀,如今的技術已經能把太厚的肌肉切除,恢復心臟腔室正常的空間大小。心肌肥厚誘發致命性心律不整 植入式去顫器防猝死發現疾病初始,醫師必須先用精確的影像鑑別診斷確診,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還要了解患者是否伴隨心律不整,以往是否曾有心室顫動、心搏過速等情形。 「心臟血打不出去,心肌肥厚的地方就變得缺氧,」魏崢院長解釋,缺氧情形會造成嚴重的心室顫動,這種情況需要電擊急救才能免於死亡。另一種情況則是患者發生心律不整當下,只覺得短時間內頭暈,不至於昏倒,後來檢查才發現原來有心律不整,因此這兩種患者就會建議安裝植入式去顫器,預防心律不整造成的猝死。 院長補充,心肌肥厚手術後,雖然症狀就能緩解,但仍需定期追蹤,對心律不整的症狀也要特別留意。
-
2020-03-15 養生.健康瘦身
胖女生減重後 「滾床單」滿意度奇佳!?
男人肥胖會影響性生活,其實胖女人和親密愛人「滾床單」時一樣易有性功能障礙。不過巴西研究顯示,肥胖女性甩肉後回復婀娜身材,性滿意度能大幅提升,甚至可嘗試更多體位,義大大昌醫院纖體健康中心收治不少肥胖女性即印證「確有其事」。義大大昌醫院纖體健康中心主任宋天洲表示,據文獻研究,肥胖對男女雙方性生活的滿意度確是一大阻礙。以男性來說,人胖本來就自信差,心臟負荷也大,不只可能心肌肥厚、心臟衰竭,陰莖海綿體也易因充血不足導致勃起硬度不佳。宋天洲說,男性太胖,陰莖海綿體絕大部分藏在脂肪層,外觀看起來相對短小,而女性太肥,「G點」不容易被攻城掠地,一樣無法達到高潮。「減重手術過程幫女性病患插尿管,對醫護是件很痛苦的事」,宋說,這道程序需動用三個人,一個幫忙掰開雙腿,一個推提腹部肥肉,另一人趁機置放尿管,由此可見,肥胖女性要進行性行為,難度更高。不過最近不少接受減重手術的女病患,術後不到一年很快受孕,向醫院個管師透露,瘦下之後,性生活更滿意!宋天洲說,一般做減重手術的婦女,考量胎兒的營養,都會奉勸至少一年後再行房,但臨床上不少個案顯然迫不及待,且稱「感受」比以前好!這種現象與巴西2015年至2016年針對病態肥胖女性進行減重前後的性生活調查結果相符。巴西這份研究找了62名病態性肥胖女性做樣本,調查項目包括性慾、性刺激、潤滑度、滿足感、高潮及疼痛感,結果減重個案術後6個月,性滿意度大幅提升,也跳脫傳統,嘗試不同體位變化增加歡愉,「也難怪把術後一年最好不受孕的醫生叮嚀,全當成耳邊風」。
-
2020-03-11 科別.心臟血管
沒有心臟病史卻突猝死?心臟外科權威魏崢這麼說
年紀輕輕的小夥子,沒有心臟病史,運動時卻突然猝死,可能肥厚性心肌病變惹禍!心臟外科權威、振興醫院院長魏崢表示,這類俗稱「心肌肥厚」的患者比例不低,特定類型被認為無法治療,吃藥幫忙也不大,只能順其自然,目前已可用外科手術「心肌切除術」治療,效果良好,降低猝死風險。肥厚性心肌病變 過去認為難治療肥厚性心肌病變(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是一種基因遺傳、家族性疾病,可分「阻塞型」及「非阻塞型」。魏崢指出,「阻塞型」肥厚性心肌病變是因為心肌肥厚造成血管阻塞,血液無法從心臟送出,這類型可透過手術切除堵塞處的心肌。然而,「非阻塞型」肥厚性心肌病變是整體心肌都肥厚,「心臟不是沒力,心臟就這麼大,因為變厚了,心臟腔室就變小了,循環就沒力。」過去心臟內科醫師往往認為無法開刀治療,吃藥幫忙也不大,只能順其自然。但是,由於心肌肥厚讓心臟腔室變小,「每次收縮從可打70CC血液,變成只剩30CC,心臟功能降低,最後惡化甚至需要換心。」外科手術進步 降低「非阻塞型」心肌肥厚猝死風險所幸,過去認為大面積切除心肌是高難度的手術,「阻塞型」肥厚性心肌病變現今也能以外科手術治療。魏崢說明,透過「心肌切除術」,將整體肥厚的心肌進行挖除,使心臟腔室變大,患者就可以正常運動、生活,效果不錯。魏崢提到,很多未成年的年輕人沒有心臟病,卻在運動時突然猝死,很可能就是肥厚性心肌病變,但部分患者發病前都不會有自覺,「就這麼冤枉走了。」注意家族病史 心臟權威:家人都要檢查身為心臟外科醫師的魏崢說,「大部分心臟病都可以治療,血管阻塞可放支架,瓣膜壞了也能更換,心臟沒力就換心。」但心肌肥厚比例很高,全數換心有困難,表示心臟移植應留給心肌沒力的患者。更提醒民眾,注意家族病史,若有親人罹病,其他人都應該檢查心臟,以免徒留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