罹患巴金森病後,我出現情緒低落、焦慮、睡眠障礙問題,這是正常症狀嗎?我應該找神經內科還是精神科看診呢?要靠吃藥才能改善嗎?
[專家解答] 奇美醫學中心臨床技能中心主任 楊浚銘 罹患巴金森病後,任何階段都可能出現悶悶不樂、焦慮、睡眠障礙,有些巴友確診前,就已經出現精神疾病症狀而未察覺,屬於疾病發展過程中常見的共病。就醫選擇上,無論找神經內科或是精神科都可以,但建議找熟悉巴金森病的醫師。 若巴友的情緒症狀非常輕微,例如心情低落、原本有興趣的事物變得完全沒興趣、生活毫無動力等,找原本的神經內科或精神科醫師即可,症狀可透過藥物或心理諮商師協助獲得改善。 若症狀已嚴重到有輕生念頭或會傷害他人,建議一定要找專長在巴金森病的醫師協助,抗焦慮、憂鬱藥物若使用量過高,可能增加巴金森病症狀,因此需要熟悉巴金森病的醫師,同時調整巴金森病及抗精神疾病藥物藥量。 巴友出現精神疾病症狀,不一定只有藥物可作為選擇。臨床上還有重複性經顱磁刺激術(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rTMS)可幫助改善憂鬱症狀,但多用於「難治型憂鬱症」,需進一步跟醫師討論是否適用。 重複性經顱磁刺激術是利用電磁相生的原理,儀器產生短暫而強力的電磁脈衝,可快速且連續刺激腦部特定皮質區域,誘發神經迴路上的微量電流,幫助改善症狀。 其它非藥物的方式,則建議運動。運動能幫助改善心肺功能,延緩巴友肌肉萎縮速度,也能刺激腦中多巴胺分泌,增加愉快感,改善焦慮或是睡眠障礙等症狀。無論是什麼運動,都有助延續藥物效果,其中步行、慢跑、太極拳等有氧運動都有助於減緩情緒低落、行動不便、疲勞等症狀。但建議從簡單的開始,再慢慢調整困難度。